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魔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魔术

相关日志

南开大学光驱魔术忽悠住了全世界,却栽在了科学网
热度 41 laserdai 2015-6-24 00:18
今天忍不住,杀个回马枪。 南开大学的光驱动材料,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nature photonics),国内媒体一片热吵,包括那个CCTV, 相关博文: 南开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光驱动”石墨烯材料 南开大学的石墨烯材料可以实现“光驱动”空间飞行吗? 我国研制出“光动”材料 可用于无燃料宇宙飞船 中国新材料获千倍传统光压 可用于星际航行 凭个人对天对地的良心,学术知识和多年科技工作经验,把手放在某本书上而不是一打钞票上,说明几点: 1。这个是彻头彻尾的科技魔术,玩了很多科技界正儿八经认真的人士,顺便包括世俗媒体忽悠下的普通大众。 2。所谓的太空驱动是彻头彻尾的嚄头,这里有关博文已经澄清了( 姬扬 博主 随便谈谈“光驱动石墨烯材料” )。 3。中国科学人能玩弄到这个地步(忽悠一下全世界),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真心祝福。 4。书中暗表,这些人真的不懂物理,如果谁还把这个魔术当真,那就是永动机事件。 5。我以前说过: 科学网—Nature就是耍帅女,在乎的只是眼球吸引率 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52805.html 这次碰巧遇到了一个鲜明的证据。 6。这招魔术根本糊弄不住科学网,栽了! 有关博文已经扒得体无完肤。 姬扬 : 随便谈谈“光驱动石墨烯材料” 洪建辉 : 光驱动石墨烯材料”之我见 陈学雷 : 用石墨烯实现“光驱动”飞行? 等等。 《天龙八部》上说,有一种毒花,它的解药就是一种草,长在毒花附近的地面上。这竟然是真的。 在英国,有一种毒草(下图左),到处都是,不小心刮了皮肤又疼又痒,甚至起疙瘩。如何治疗?清凉油的确有用,但英国几乎没有,怎么办?毒草旁边(10 米之内)一定会有另一种植物,摘一片叶子稍微揉揉,敷在皮肤上,难受的感觉立马消失,很快痊愈(下图右)。 这个世界就是很奇妙,巧合太多了!常言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魔高一尺的时候,发现道高一丈已经树在哪里了,这不是很大的幽默吗? 其实,真正揭示这个南开魔术本质的博文,在这个论文发表( 6月15日 )之前两个月就已经发表了(4 月7日 )。 张江敏 : 光压----记一个美丽的误解 , 2015-4-7 在(密西根大学物理系的)玻璃橱窗里,一个小灯泡照射着一个玻璃器皿,里面有个风扇正呼呼旋转!这是展示光压的实验!我这么想。光压是非常微弱的(分母上有光速),可是这个风车转得这么欢快轻松,这背后的工程技术得多高啊。这里的摩擦系数应该是惊人地小。当时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步行在校园里,感觉美国是如此新奇,美国是如此神奇!(当时也被魔术忽悠住了!) 可是,离开美国若干年后,我才发现,这应该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这个仪器展示的不是光压,而是一种利用光能的热机。这个仪器有个专门的名字叫Crookes radiometer(辐射计)。其发明人便是Crookes爵士,发明时间是1875。Crookes对真空管的发展贡献很大,这便为他发明以他命名的辐射计,也就是我看到的那个玩意,提供了基础。这玩意是这样的,里面的风车的每一片叶子的正反面是不同的,一面为银白色,一面是黑色,也就是一面高反射,一面高吸收。然后容器里的真空度不是太高,太高了或者太低了风车就转不起来了。所以,从真空度不能太高这点就可以看出,风车转动的原因不是因为光压,里面的气体分子肯定扮演了重要角色。不过,Crookes当年不是这么想的,他认为他发现了光压。在今天看来,这个想法明显错误。在Crookes辐射计里,风车转动的方向是,黑色的一面远离光源。可是,按照今天的物理学知识,光子被反射的话,传递给叶面的动量是光子被吸收传递的动量的两倍,也就是应该是银白色的一面远离光源。 那么Crookes辐射计的原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貌似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这样的,正反两面因为对光的吸收不同,所以肯定存在温度差。黑色的一面温度相对较高,所以打在上面的分子在离开的时候获得的动量相对较大,也就是传递给叶面的动量相对较大。 不管怎样,Crookes辐射计证明的不是光压的存在,证明的是光的存在。其制作其实很简单,对技术的要求其实不高,却能生动地展示光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貌似其广泛地存在于各大学演示实验室。可惜的是,我虽然在武大演示实验室混过,却在那从来没见过。有兴趣的,也许可以在网上买到,比如德国这边amazon上,一个才30欧元左右。可以先看一个 视频 。 历史上第一个被人接受的证实光压存在的实验是俄国人Lebedev在1901年做的。到今天,人们对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已经大大加深。光能够传递动量给物质已经是基本常识。最有名的利用光压的实验莫过于激光冷却了。现在很热门的所谓光机振子也是利用光压。 注释:激光冷却是一门技术,使用这门技术才有可能把原子冷却到豪开尔文到纳开尔文,非常接近绝对零度(0开尔文)。这项技术获得过诺贝尔奖,得奖人是美国华人朱棣文(Steven Chu),后来还做过能源部长。 到此,博文结束了,读者你感到幽默没有?
个人分类: 科普|86675 次阅读|124 个评论
[转载][喜劇] [晴天霹雳(2014)][高清720p][日本][主演:大泉洋]
lcj2212916 2015-1-12 06:33
◎译  名 晴天霹雳 ◎片  名 青天の霹靂/A Bolt from the Blue ◎年  代 2014 ◎地  区 日本 ◎类  别 喜剧 ◎语  言 日语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5 mins ◎导  演 剧团一人 ◎主  演 大泉洋       柴崎幸       剧团一人       笹野高史       风间杜夫 ◎简  介   现年39岁的轰晴夫(大泉洋 饰)既没学历又没钱,他平凡潦倒,孑然一身。虽然梦想成为一流的魔术师,可是在过去的17年里他始终打拼在冷清破落的魔术酒吧中,从未迎来声名雀跃的时刻。这一天,机遇终于降临。晴夫受邀参加某电视节目的试听。制作方的反应让他信心十足,知名魔术师的梦想似乎就在不远的将来,触手可及。可就在此时,晴夫突然接到了一通承载着噩耗的电话。从警方的来电中,他听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当晴夫还是孩子的时候,母亲抛弃了他们父子,而现如今他和父亲也有十多年没有联系过。过去的岁月里,无家可归的父亲用硬纸板搭建了有如狗窝一般的栖息之所。晴夫手捧父亲的遗骨,站在纸板小屋前痛哭流涕,绝望地考问当初究竟为何要将他生下来。突然之间,晴空中一道闪电自上而下,刚巧击中了晴夫。当他再度睁开双眼,竟然发现自己穿越了时空,回到40年前那个繁华热闹的东京浅草。他懵懵懂懂来到了许多艺人赖以成名的浅草剧场,凭借弯曲汤匙这一绝活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名朝着名魔术师的目标迈进的年轻人及其助理,而他们正是晴夫的父亲轰正太郎(剧团一人 饰)和母亲花村悦子(柴崎幸 饰)。命运安排下,父子俩组成了一对魔术师组合,他们奇妙而有趣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好评,晴夫体会到出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不久后,悦子怀有身孕,晴夫也无意间发现了他出生的秘密… ◎花  絮 ·本片在日本国内300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排名第二位,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一位。 ·著名魔术师魔耶一星担任本片的魔术指导,片中共出现约20个魔术节目,其中一半由魔耶独创,许多道具也由该魔术师提供。因为导演拒绝对魔术采用CG,所以大泉洋在开拍前四个月便苦练各种魔术技巧。 ·剧团一人将大泉洋誉为平成年代的渥美清。 ·小说中的晴夫比电影版年轻四岁,为35岁。两个版本中晴夫作为魔术师的艺名也不同。 ·影片的主题歌《放たれる》由著名组合Mr. Childeren创作并演唱。剧团一人是该组合的粉丝,因此“假公济私”邀请Mr. Childeren担纲主题歌重任 ·作为编剧的桥部敦子剧本写了大概20稿。 ·本片由剧团一人自编自导自演,该片改编自他的第二部同名小说,这是他首次担任导演职务。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2321962
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理论的肤浅理解是难免的
肖建华 2014-1-16 18:41
对理论的肤浅理解是难免的。但是,基于这类浅薄的理解而声称做出了伟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却是无法令人信服的。而如果非要听者“信服”,则强权的使用、或是魔术(幻术)的使用是难免的。 因此,强调在做科研前的打好基础理论是根本不能放弃的要求。 从对理论的肤浅理解出发而“坚持”“真理”是一种与科学无关的主观行为,而妄图借助于“实验”来获得“科学性”而做的“实验”一般地说是不可证伪的实验。 借助于不可证伪的实验来证明所声称的伟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好象是当今物理学中流行的行为。这也验证了百年前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观点:现代物理中主观唯心主义流行。 我下面具体的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论点。如所周知,在很多的张量理论论述中,使长度平方为不变量的变换被用于定义张量的分量变换规则。现考察一个曲边三角形: 1 )向内弯曲,长度不变; 2 )向外弯曲,长度不变。如果只不过是有一个变换存在,那么,这个变换舍弃了弯曲方向的差别。如果是有两个变换分别对应于向内弯和向外弯,则上面的张量概念就有问题了。 在物理上,假如向外弯对应于引力场,则向内弯就对应于反物质的引力场。而反物质的概念恰恰是源于规范场论,因而,其理论证明是无效的(无论它存在还是不存在)。 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独立的引入黎曼曲率,从而区分开弯曲方向。也就是说,通过引入独立的关于黎曼曲率的方程而确定其中的一个变换是物理的。而数学家则热衷于由规范张量导出黎曼曲率张量,又回去了。 反对数学家的广义相对论只不过是说明反对者是有科学推理能力的(懂点科学,但是不深刻),而基于这种反对而声称推翻了广义相对论则是无效声明。 维尔、爱丁顿、爱因斯坦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理论发展路线,所围绕的就是曲率问题。而一百年后,物理学家选择了 Clifford 几何代数消解了这个问题。但是,有几人能理解到这个深度再开展研究呢? 急不可耐的以一知半解开展的研究工作几乎是白费心机。 对于量子力学,问题是类似的,只不过是大家羞于承认。量子力学的变换主要是:长度平方不变量为零的变换,换句话说:就是概率表达的普遍有效性(总概率为一)等价数学理论。因此,从数学上研究的话,也会得到两个变换解。在没有物理方程介入的情况下,无法判断那个是物理上真实的,那个是物理上虚假的。 如果把得到的那个虚假变换解当成是物理实在,并由此而声称获得了伟大意义的物理发现,那是一种幻想。而如果亲自用不可证伪的实验来证明了这个发现的话,那就是对科学原则的嘲弄。 在现实世界所发表的论文中,这类极端的例子不多(科学界总体上还有健康性),但是,细小的这类发现却是多如牛毛。 我们不能上纲上线的批判作者,而是应该用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消除这类学术噪音。 也就是说,对理论的肤浅理解是难免的。认识论上的由浅入深是必然的。我们所需要反对的(揭露的)是那类极端的、或是故弄玄虚的、或是别有用心的“重大成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庆非遗魔术---- 水遁之悖论(原创)
热度 2 yzydm 2013-12-1 00:18
重庆非遗魔术 ---- 水遁之悖论 ( 原创 ) 印大民 扬州职业大学 l 摘要:悖论是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A,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A;笔者从魔术教学发现重庆非遗魔术传人杨德贵的“水遁术”(以下简称为“水遁”)事件,研究后发现水遁悖论:魔术界主流以司马南为代表认为杨德贵的水遁(S集)是低级魔术 (M集),即S ⊆ M ,若司马南命题为真,则按照魔术行规:魔术有不能公开揭秘的传统,只能内部解密。要“内外有别”。傅腾龙也说:“解密”魔术的播出,对魔术是一种扼杀,魔术艺术在世界上很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可是首先出现的悖论是:杨德贵水遁遭国内外魔术师和多家媒体公开解密。第二个悖论为:历史上铁面人公开解密魔术,魔术界纷纷抗议,甚至在全美各地法院起诉电视台及节目主角。傅腾龙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密国外魔术“三分活人”,遭到全国魔术界一致批评。可是杨德贵水遁遭日本魔术师及中国魔术师、全国多家电视台公开解密,全国魔术界无人有反应。第三个悖论为:解密的魔术一分钱不值,此魔术必受伤害,多年无人演,演了也无人看。可是杨德贵水遁不受解密影响。 第四个悖论为:魔术有价。即使是过去视为无价之宝的变脸现在也可以轻易学到,甚至偷到。可是杨德贵水遁无人学会,也违反了一旦有什么魔术吃香,立刻会大家 一窝蜂 模仿的惯例。 若司马南命题为假,S∩M=Φ。则魔术师解密的只是和杨德贵水遁类似的自己的“假水遁”魔术,与杨德贵水遁无关。还可以推出王林魔术悖论、张宝胜魔术悖论。研究还发现宫哲兵教授认为水遁不是魔术,S∩M=Φ。但是从本课题组30场考察,分析了60小时(120G)视频资料后,我们认为可能他们考察样本偏少,有的考察无视频,他们的考察结论可能为真,但是不能普遍推广。据我们比较大样本分析,水遁确实有部分魔术,目前我们只内部解密了我们考察水遁30场资料中有10%的魔术成分,(按照魔术行规没有对外宣布,魔术界内部讨论可以随时提供),希望得到魔术专家指点,能够内部揭秘其余90%部分存疑现象。本文提出不应排除水遁中有重大事件可能。即水遁和魔术至少有10%交集,S∩M。对于命题S ⊆ M 证据不足。至于S-M可能仍然在科学集合内部,但是不排除在科学集合以外的可能,需要科技界各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悖论 水遁非遗 魔术 存疑现象 作者简介:印大民 1954.9 男 扬州 扬州职业大学 副教授 物理学士 江苏扬州邮编225000 电话:18936480058 电子邮箱: yzydm 11@sina.cn 一、悖论 悖论的定义: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A,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 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A; 罗素1919年提出著名的乡村理发师刮脸悖论:理发师当然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对别人无矛盾, 对自己陷入逻辑矛盾:理发师自己不刮则应该给自己刮,可是又违反不给自己刮原则。由此引发第 三次数学危机。. 二、水遁悖论(司马南模型 S ⊆ M ) 笔者在从事公共选修课魔术素质教学发现:2011年重庆非遗魔术传人杨德贵的“水遁术”(以下简 称为水遁)事件【1】【2】【3】,觉得有些新意,眼见社会上议论纷纷,出于魔术教师的职业道 德,在扬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一家企业支持下以《魔术素质教育中异常现象的研究》为课题做了一 些初步考察,希望通过考察了解“水遁”魔术秘密,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帮助我们爱好魔术的学生就 业找工作时多一种选择。 我们进行了30场考察,得到了60多小时120G的有关视频资料,作了分析并且按照难易程度排了 序。解密了其中三场(占总数10%),其它场视频未能解密。可是我们意外发现了司马南“水遁全是 魔术”(S ⊆ M )悖论。 早在2010年起网上就有人请方舟子、司马南打假杨德贵水遁。可是无人发现杨德贵评选重庆非遗有 不正当行为。作为主流魔术界的代表,中国魔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魔专)原委员司马南没有见 过杨德贵,但是早就从录像看过杨德贵的水遁资料,在凯风网接受49分钟的采访时,认为杨德贵的 “水遁术”是低级魔术【4】。 若水遁事件种类用集合S表示,魔术种类用集合M表示,以上观点就是S是M的真子集。记作:S ⊆ M 。 Veen图形表示就是 M为大圆,S为小圆,小圆在大圆内。 我们认为司马南对于魔术有多年研究,有一定鉴别力,若司马南命题为真,则水遁是魔术子集, S ⊆ M ,则出现“水遁”四点悖论。 首先按照魔术行规:魔术不能在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公开揭秘,只能内部解密。可是杨德贵水遁却 遭国内外魔术师以及多家电视台公开解密。 日本魔术师leon和日本NHK电视台于2011年10月在重庆万州考察了杨德贵的遁术,和国内多家电视 台一样,宣布杨德贵遁术确实就是魔术,并且违背魔术界行规,指出杨德贵水遁秘密是事先在桌子 底下藏钱【5】,而且处心积虑利用后期制作在播放水遁视频中,硬加进一段在桌子下面藏钱的视 频。但重庆有位魔术师尚正义却认为“日本电视台解密不真实,很牵强,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6】,根本不是这么做的,杨德贵过去也根本不会这么做,尚正义也违背了魔术界行规,在电视 台公开讨论魔术的秘密,不同意日本魔术师对杨德贵遁术的解释. 四川隆昌县的农村走江湖的魔术师周师傅也在成都商报记者面前说杨德贵水遁是“碗底藏钱”。 【7】多家电视台在介绍“水遁”时争相引用这一说法。 自古魔术密不外传。有宁给一斗米,不传一招技的说法,魔术师之间也相互保密,防止“抢饭 碗”。更有甚者为了保守魔术秘密不外传,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对照重庆非遗魔术杨德贵的 水遁,笔者却发现恰恰是魔术界自己和电视台一起违背了被魔术师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保密”原 则。这是笔者发现的“水遁”悖论之一。 “水遁”第二点悖论:如果魔术遭遇媒体公开解密,魔术界必将抗议,甚至起诉。 众所周知,1997年11月24日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播放了美国奈氏娱乐公司制作的“铁面人(黑衣人)”瓦伦庭诺大型魔术解密节目,立刻引起全美国魔术界哗然,在全美各地法院起诉电视台及节目主角。【8】 1998 年10月26日《质量时报》报道,98年6月6日香港无线电视加入解密行列,7月下旬中央电视台 “正大综艺”开始播出经剪辑的解密节目,同样立刻引起全国魔术界轩然大波,魔术艺术委员会主 席汪峰立刻表示:魔术界向来有保密的传统,要“内外有别”。出身魔术世家的傅腾龙也说:“解 密”魔术的播出,对魔术是一种扼杀,魔术艺术在世界上很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要过好几年才能 缓过气来。 傅腾龙自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因为接受某画报采访时,解密国外魔术“三分活人”,“光 荣”的遭到过全国魔术界的一致声讨 。 【9】 重庆非遗传人农民杨德贵的“水遁”是重庆政府承认的非遗魔术,理当受到魔术界的行规保护, 可 是杨德贵水遁遭日本魔术师及中国魔术师、全国多家电视台公开解密,全国魔术界无人有反应。 似 乎又违背了魔术界 常规。水遁魔术如果内部解密属于正常,可以有利魔术推广。但是奇怪的是被如 此公开揭秘,全国魔术界安安静静,居然无人问津,更无人为其鸣不平。是不是说明水遁在某种意 义上根本就 不是魔术 。 第三个悖论为:解密的魔术一分钱不值,此魔术必受伤害,多年无人演,演了也无人看。可是杨 德贵水遁不受解密影响。 这些媒体解密的“毁灭性的打击”,理当早就使杨德贵无法生存,因为魔术界都清楚,解了秘的魔 术“一分钱不值”,可是杨德贵居然一条道走到黑,一个水盆,一条毛巾,几张报纸,还从水盆里 源源不断摸出物品来,有时还是活的黄鳝、鸟。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不多见, 第四个悖论为:魔术有价。即使是过去视为无价之宝的变脸现在也可以轻易学到,甚至偷到。可是 杨德贵水遁无人学会,也违反了一旦有什么魔术吃香,立刻会大家一窝蜂模仿的惯例。 呼吁:本课题组经过认真考察,觉得应该向魔专、民文呼吁,我们目前只内部解密了杨德贵水遁10 % 的魔术成分,(按照魔术界行规没有对外宣布) , 希望得到魔术专家指点 , 内部揭秘其余部分。或请魔专组织专家考察水遁,以作为魔术教学的宝贵资料,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不排除水遁中有存疑事件可能。 参考文献: 1 、印大民 杨德贵现象浅探 中国科技纵横 2012 第三期 上 P.1 2 、印大民 《中国传统文化与超心理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 2012 P125 3 、印大民 我的魔术梦 全国第五届人天观学术研讨会暨三十周年纪庆会论文 4. 司马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2NTM4NjY0.html 5. 日本电视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o-Qpo3V3pk/?fr=3 6 、 尚正义 青海卫视 http://v.pptv.com/show/SY3OTLQaiasgrqTU.html 7. 陈东 成都商报 2010-11-25 8. 黑衣人事件 报刊文摘 2010 年 4 月 7 日 9. 、傅腾龙 2011 年 9 月 11 日中央三台综艺节目 文化视点
个人分类: 存疑现象|373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经费的异化:管理的魔术与规训的技术
liyibo666 2013-10-16 21:43
经费的异化:管理的魔术与规训的技术 李 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上海 200240 ) 在科技管理发生显性作用的诸要素中,经费的分配模式以及约束条件的设立无疑对于科技共同体受众而言最具敏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费分配与管理模式的有序化恰恰是科技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最见效的技术手段。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中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但是,对于经费问题的讨论更应该关注一般性问题,而不是纠缠于个别性问题。只有基于此,才能找出隐藏其后的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措施。对此,本文主要就经费分配与管理问题探讨如下两个问题,希望能够尽量全面地阐释清楚经费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对于共同体发生作用的机制,最后提出一种拟议的经费分配改革方案。 一 经费总量矛盾与分配的结构性失衡 纵观中国经费分配中出现的诸多乱象与冲突,究其根源仍然是国家经费投入总量不足造成的,据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 2011 年的 RD 投入也仅达到占 GDP 的 1.83% ,同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例多为 2.5~3% 之间,而我国的全时科研人员的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由于经费总量不足而带来的科技界的过度竞争现象。客观地说,中国科技界的投入 - 产出效率是中国所有行业中效率最高的,仅就科技论文一项而言,连续几年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总量都是世界第一的,试问中国还有哪些领域能够用如此少的投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技界是目前国内各行业中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的领域。目前中国人均科研经费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根据简单的经济学原则不难判断,中国科技界仍处于边际产出递增的阶段,这个时期继续加大投入将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已为世界经验所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做出如此明确的断言,是因为即便按照美国政策专家万 • 布什的简单线性模型来看,加大科技投入也会促成一种简单因果链条:即由基础研究开始、经由应用研究的拓展,再到产业发展的直接因果相关性。同时,加大投入,不仅仅在短期内收获各类可见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安排为未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相当于人力资源投资,一旦知识资本形成,这部分资本会扩散到社会的所有角落,从而带来各地知识资本总量的累积增加,为未来整个社会与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换言之,科技投入增加会带来众多显在与潜在的收益,这是向其他任何行业投资所不具有的典型溢出效应。美国的强大,不在于仅仅拥有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在于它拥有多年积累形成的分布均匀的知识资本,这一切都得益于对于科技的大胆投入。因此,继续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是中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现在的问题是,在科技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分配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过度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从而加剧了总量不足的矛盾,并造成资源的低效率以及共同体不满情绪的增加,从而消解了原本具有敏感性的经费要素对于共同体成员的有效激励效应。笔者这几年一直在批评重大项目的泛滥趋势,其主旨在于批评资源的过度集中现象。由于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远没有达到如此遍地开花的阶段,盲目增加重大项目,其原因无非两个:其一,由于评价体系落后,对于快速增加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分配有手段,为了掩盖管理技术滞后的现实,导致管理部门被迫采取经费单项倍增的懒惰行为,以此化解管理模式落后所遭遇的压力;其二;垄断权力与政绩冲动。由于权力发生作用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支配能力与规训能力,前者是通过国家机器背书所赋予的强制性,而后者则是通过资源的分配以自愿的形式实现对群体的规训技术。牢牢控制住资源的分配模式,也就相当于实现了权力的垄断。至于管理部门的政绩冲动,则是权力对于未来岗位责任与预期租金的应答与渴望。这一点无可厚非,问题是大项目与大产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大项目不一定出大成果,在这个链条中决策的依据充其量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赌博而已。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为了缓解当下资源总量不足与分配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可以采取三种措施:其一,重大项目大幅瘦身,中小项目适度扩容,以此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其二,根据人才水平的能力分区原则,资源投放规模也相应设置成大、中、小项目,任何人只准选择一个级别的申报,严禁赢者通吃现象带来的资源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发生;其三,在总量资源配置中,应该把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保障经费供给并列,科研人员可以任选一种支持模式,以此缓解每年快速增加的申报与评审压力。喜欢冒险的科研人员,可以选择申报项目,不喜欢冒险和浪费写标书时间的科研人员可以申请保证性经费支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这里的难题在于如何划定保障性科研经费支持的人数。笔者曾建议,模仿体育界排名的模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委托中立的评估机构,定期评选出每个学科排名前 1000 名学者的名单,以此做为潜在保障性经费资助的种子选手名单,入选者既可以选择申请保障性科研经费支持,也可以与其他人一起选择参与各个级别的项目申报,但二者只能择其一。这种定期学科排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国家可以时刻准确把握各个学科的学术资源储备情况,以备国家需要时快速调集科研力量。 经费的分配不仅仅为了取得短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培育人才,以及为整个社会积累知识资本库存,因此,经费分配中的分区原则是化解当下诸多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毕竟水涨船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戏言,当下的中国多一个、两个诺贝尔奖,对于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意义不大,仅具有象征意义,远不如整体实力提升带来的收益高。到那时收获更多诺奖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 经费分配的异化:符号与规训 当下中国科技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科学评比商业化,谁的经费多,谁的水平高?没有经费,你什么都不是。经费原本是对研究活动的一种支持,这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没有经费的支持,今天的科技事业很难维系。究其本意,经费是国家对未来成果的预先赎买(或预定),以此,维系知识生产的链条不致中断。这项举措原本是对科学研究的支持,而实际却演变为权力与符号资本的共谋:权力利用经费实行对共同体的规训;共同体则希望通过申报项目积攒符号资本,为未来换取更多的经费。至此,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格局:权力享受纯粹操纵的魅力,申报者承受绝对不确定性的失望。由此,科学研究的志趣就发生逆转:从自由探究向投其所好偏转。这个空间内滋生着潜在的权力与符号的交易。可怜的经费被异化了,异化的经费加剧了权力与符号资本的相互欣赏,管理者如变魔术般享受着对他者实行全方位规训带来的满足感。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评价标准:经费在权力的导引下按照规模的大小支撑着一系列符号拥有者的升腾与坠落的命运。对此,无需赘言,中立的旁观者见证了科技界喧哗背后的苍白。经费作为规训手段,通过逐渐完善申报边界的设置,彻底形成对共同体的由表及里的多层次规训,科学成为权力展示力量的舞台,通过经费分配实现对于未来成果的预订机制,科学就完全被限制在可控区域:一个可控和可预期的科学符合管理者对于不确定性的防御,但这绝不是一个好科学。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的原始创新比较少的原因,因为创造力和成果原本是不确定的事情,现在已经被事先设定好了,这期间所丢失的东西正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所在,科学研究再次成为计划模式的牺牲品。 在权力与符号的共谋中,共同体为了成功获得经费,以及随之累积的符号资本,也只好按照权力划定的路径前进,在这条路上科学本身已变得不重要了,它已经从研究的目的沦落为获得符号资本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不是主仆之间的游戏,而是平等地探究。笔者之所以反对大项目,其内在缘由也在于此,越是大项目,规训手段越彻底,也越远离科学本意。只要看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很多所谓重大项目,很容易发现这套规训技术的身影,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做得更为巧妙一些而已。坊间所谓的设租 - 寻租行为无非是权力与符号共谋的初级形式而已,还有更多的能力向权力让步而牺牲科学性的高级形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越来越难以治理的顽疾呢?这才是本文关注焦点所在。 经费从功能角度来说,它不是时尚的奢侈品,而是科研工作的必需品。作为科研的血液它必须提供三种基本功能:首先,满足研究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其次,与共同体成员获得承认有关的精神愉悦需要(符号资本形式);第三,为追求真理提供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中国科研经费配置的现状大多维持在第一个层次,由于权力的渗透,个别大项目就沦落为权力与符号资本的交易,很少有第三个层次的出现。经费提供的显性激励机制大多是来自于前两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的实现,则需要从业者发自内心的自觉与对使命召唤的主动应答。上述说法稍微有点形而上的味道,那么回到现实操作层面,就要简洁很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兰 • 斯密德的状态 - 结构 - 绩效三元模型提供的解释空间,为使经费管理回到有序高效状态,改变经费的分配结构是当下的首要任务,上面提到的分区设想就是为了解决结构问题,由此,管理目标所追求的状态与绩效变量自然会得到根本性改善。这个三元结构模型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结构变革必须遵守公平原则;状态的改善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性;而绩效则是对微观个体的效率要求。满足这三个原则,经费分配就是一个严格按流程操作,逐渐释放激励功能的过程。基于此,困扰科技界的经费分配异化现象才能真正得以避免。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应潜伟教授的邀请写的,与潜伟兄的合作很愉快!本文发表在刚刚出版的《科学学研究》2013(10)上,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费的异化:管理的魔术与规训的技术
热度 32 老李 2013-10-16 11:09
经费的异化:管理的魔术与规训的技术 李 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上海 200240 ) 在科技管理发生显性作用的诸要素中,经费的分配模式以及约束条件的设立无疑对于科技共同体受众而言最具敏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费分配与管理模式的有序化恰恰是科技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最见效的技术手段。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中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但是,对于经费问题的讨论更应该关注一般性问题,而不是纠缠于个别性问题。只有基于此,才能找出隐藏其后的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措施。对此,本文主要就经费分配与管理问题探讨如下两个问题,希望能够尽量全面地阐释清楚经费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对于共同体发生作用的机制,最后提出一种拟议的经费分配改革方案。 一 经费总量矛盾与分配的结构性失衡 纵观中国经费分配中出现的诸多乱象与冲突,究其根源仍然是国家经费投入总量不足造成的,据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 2011 年的 RD 投入也仅达到占 GDP 的 1.83% ,同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例多为 2.5~3% 之间,而我国的全时科研人员的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由于经费总量不足而带来的科技界的过度竞争现象。客观地说,中国科技界的投入 - 产出效率是中国所有行业中效率最高的,仅就科技论文一项而言,连续几年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总量都是世界第一的,试问中国还有哪些领域能够用如此少的投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技界是目前国内各行业中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的领域。目前中国人均科研经费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根据简单的经济学原则不难判断,中国科技界仍处于边际产出递增的阶段,这个时期继续加大投入将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已为世界经验所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做出如此明确的断言,是因为即便按照美国政策专家万 • 布什的简单线性模型来看,加大科技投入也会促成一种简单因果链条:即由基础研究开始、经由应用研究的拓展,再到产业发展的直接因果相关性。同时,加大投入,不仅仅在短期内收获各类可见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安排为未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相当于人力资源投资,一旦知识资本形成,这部分资本会扩散到社会的所有角落,从而带来各地知识资本总量的累积增加,为未来整个社会与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换言之,科技投入增加会带来众多显在与潜在的收益,这是向其他任何行业投资所不具有的典型溢出效应。美国的强大,不在于仅仅拥有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在于它拥有多年积累形成的分布均匀的知识资本,这一切都得益于对于科技的大胆投入。因此,继续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是中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现在的问题是,在科技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分配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过度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从而加剧了总量不足的矛盾,并造成资源的低效率以及共同体不满情绪的增加,从而消解了原本具有敏感性的经费要素对于共同体成员的有效激励效应。笔者这几年一直在批评重大项目的泛滥趋势,其主旨在于批评资源的过度集中现象。由于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远没有达到如此遍地开花的阶段,盲目增加重大项目,其原因无非两个:其一,由于评价体系落后,对于快速增加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分配有手段,为了掩盖管理技术滞后的现实,导致管理部门被迫采取经费单项倍增的懒惰行为,以此化解管理模式落后所遭遇的压力;其二;垄断权力与政绩冲动。由于权力发生作用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支配能力与规训能力,前者是通过国家机器背书所赋予的强制性,而后者则是通过资源的分配以自愿的形式实现对群体的规训技术。牢牢控制住资源的分配模式,也就相当于实现了权力的垄断。至于管理部门的政绩冲动,则是权力对于未来岗位责任与预期租金的应答与渴望。这一点无可厚非,问题是大项目与大产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大项目不一定出大成果,在这个链条中决策的依据充其量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赌博而已。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为了缓解当下资源总量不足与分配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可以采取三种措施:其一,重大项目大幅瘦身,中小项目适度扩容,以此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其二,根据人才水平的能力分区原则,资源投放规模也相应设置成大、中、小项目,任何人只准选择一个级别的申报,严禁赢者通吃现象带来的资源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发生;其三,在总量资源配置中,应该把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保障经费供给并列,科研人员可以任选一种支持模式,以此缓解每年快速增加的申报与评审压力。喜欢冒险的科研人员,可以选择申报项目,不喜欢冒险和浪费写标书时间的科研人员可以申请保证性经费支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这里的难题在于如何划定保障性科研经费支持的人数。笔者曾建议,模仿体育界排名的模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委托中立的评估机构,定期评选出每个学科排名前 1000 名学者的名单,以此做为潜在保障性经费资助的种子选手名单,入选者既可以选择申请保障性科研经费支持,也可以与其他人一起选择参与各个级别的项目申报,但二者只能择其一。这种定期学科排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国家可以时刻准确把握各个学科的学术资源储备情况,以备国家需要时快速调集科研力量。 经费的分配不仅仅为了取得短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培育人才,以及为整个社会积累知识资本库存,因此,经费分配中的分区原则是化解当下诸多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毕竟水涨船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戏言,当下的中国多一个、两个诺贝尔奖,对于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意义不大,仅具有象征意义,远不如整体实力提升带来的收益高。到那时收获更多诺奖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 经费分配的异化:符号与规训 当下中国科技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科学评比商业化,谁的经费多,谁的水平高?没有经费,你什么都不是。经费原本是对研究活动的一种支持,这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没有经费的支持,今天的科技事业很难维系。究其本意,经费是国家对未来成果的预先赎买(或预定),以此,维系知识生产的链条不致中断。这项举措原本是对科学研究的支持,而实际却演变为权力与符号资本的共谋:权力利用经费实行对共同体的规训;共同体则希望通过申报项目积攒符号资本,为未来换取更多的经费。至此,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格局:权力享受纯粹操纵的魅力,申报者承受绝对不确定性的失望。由此,科学研究的志趣就发生逆转:从自由探究向投其所好偏转。这个空间内滋生着潜在的权力与符号的交易。可怜的经费被异化了,异化的经费加剧了权力与符号资本的相互欣赏,管理者如变魔术般享受着对他者实行全方位规训带来的满足感。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评价标准:经费在权力的导引下按照规模的大小支撑着一系列符号拥有者的升腾与坠落的命运。对此,无需赘言,中立的旁观者见证了科技界喧哗背后的苍白。经费作为规训手段,通过逐渐完善申报边界的设置,彻底形成对共同体的由表及里的多层次规训,科学成为权力展示力量的舞台,通过经费分配实现对于未来成果的预订机制,科学就完全被限制在可控区域:一个可控和可预期的科学符合管理者对于不确定性的防御,但这绝不是一个好科学。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的原始创新比较少的原因,因为创造力和成果原本是不确定的事情,现在已经被事先设定好了,这期间所丢失的东西正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所在,科学研究再次成为计划模式的牺牲品。 在权力与符号的共谋中,共同体为了成功获得经费,以及随之累积的符号资本,也只好按照权力划定的路径前进,在这条路上科学本身已变得不重要了,它已经从研究的目的沦落为获得符号资本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不是主仆之间的游戏,而是平等地探究。笔者之所以反对大项目,其内在缘由也在于此,越是大项目,规训手段越彻底,也越远离科学本意。只要看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很多所谓重大项目,很容易发现这套规训技术的身影,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做得更为巧妙一些而已。坊间所谓的设租 - 寻租行为无非是权力与符号共谋的初级形式而已,还有更多的能力向权力让步而牺牲科学性的高级形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越来越难以治理的顽疾呢?这才是本文关注焦点所在。 经费从功能角度来说,它不是时尚的奢侈品,而是科研工作的必需品。作为科研的血液它必须提供三种基本功能:首先,满足研究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其次,与共同体成员获得承认有关的精神愉悦需要(符号资本形式);第三,为追求真理提供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中国科研经费配置的现状大多维持在第一个层次,由于权力的渗透,个别大项目就沦落为权力与符号资本的交易,很少有第三个层次的出现。经费提供的显性激励机制大多是来自于前两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的实现,则需要从业者发自内心的自觉与对使命召唤的主动应答。上述说法稍微有点形而上的味道,那么回到现实操作层面,就要简洁很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兰 • 斯密德的状态 - 结构 - 绩效三元模型提供的解释空间,为使经费管理回到有序高效状态,改变经费的分配结构是当下的首要任务,上面提到的分区设想就是为了解决结构问题,由此,管理目标所追求的状态与绩效变量自然会得到根本性改善。这个三元结构模型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结构变革必须遵守公平原则;状态的改善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性;而绩效则是对微观个体的效率要求。满足这三个原则,经费分配就是一个严格按流程操作,逐渐释放激励功能的过程。基于此,困扰科技界的经费分配异化现象才能真正得以避免。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应潜伟教授的邀请写的,与潜伟兄的合作很愉快!本文发表在刚刚出版的《科学学研究》2013(10)上,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13268 次阅读|67 个评论
这组魔术够数学的
热度 4 jiangxun 2013-10-6 01:55
作者:蒋迅 网易视频公开课推出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 数学与魔术 课程15集系列短片,在每集短片里大家都会看到一个让你和你的小夥伴惊呆了的数学小魔术。 导论 肢体语言 会说话的王牌 运气偏向一方的骰子游戏 令人捉摸不透的骰子 完美洗牌 心灵支配配对实验 非21而是27张纸牌戏法 被除数 油与水 大海寻针 魔术钢琴 数学计算的魔术 通过言语控制移动路径之谜 结尾
个人分类: 够数学|75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参赛选手特写:李学宽-谁是光影魔术手
热度 11 physicsxuxiao 2013-5-23 22:28
李学宽大师的追求,是在光与影之间寻求细致的律动,在颜色的细微处表现精神。李大师的画面总是表现得干净、精准和平衡,充分反映了一位化学家对自然的刻画愿望与和谐阐释。
个人分类: 英雄|319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老曹,原来光影魔术手这么好!(修正主义的手机照)
热度 15 physicsxuxiao 2013-5-15 01:38
按照各位大虾的意见,下了个光影魔术手试了一下,以飨老曹! 【附加说明】好多位朋友总是在说,俺图面不清晰,却没有留意到,第二、第四幅抖动的原因主要不是手抖,而是风吹动树叶而留下的痕迹。换言之,我为湖面上的风照了张像。此情此景,岂是言语可以尽表? 微距下的恐龙时代 水边的回忆 微距下的青春 古老的文字
个人分类: 游记|3723 次阅读|42 个评论
魔术乘法表
热度 1 jiangying99991 2013-1-14 22:17
魔术乘法表 芳草小学三年级二班 蒋明润 摘要: 本文通过一种魔术乘法表来简化乘法运算,加强乘法含义的理解。 关键词:乘法 完全平方数 引言: 小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往往觉得乘法口诀很难背诵,本文引入一种魔术乘法表,来辅助低年级学生的乘法学习。 魔术乘法表简介:   魔术乘法表(见表 1 )的第一排和第一列是按照自然数顺序的数的自乘,也就是完全平方数数列。其他部分是对应的平方数之间的差,由该格上方的平方数减去左方的平方数,这样就把乘法公式转换为平方数相减,只需背住完全平方数就可以推出所有乘数差为偶数的乘法。 表 1  魔术乘法表 0X0=0 1X1=1 2X2=4 3X3=9 4X4=16 5X5=25 6X6=36 7X7=49 8X8=64 9X9=81 1X1=1 0X2=0 1X3=3 2X4=8 3X5=15 4X6=24 5X7=35 6X8=48 7X9=63 8X10=80 2X2=4 0X4=0 1X5=5 2X6=12 3X7=21 4X8=32 5X9=45 6X10=60 7X11=77 3X3=9 0X6=0 1X7=7 2X8=16 3X9=27 4X10=40 5X11=55 6X12=72 4X4=16 0X8=0 1X9=9 2X10=20 3X11=33 4X12=48 5X13=65 5X5=25 0X10=0 1X11=11 2X12=24 3X13=39 4X14=56 6X6=36 0X12=0 1X13=13 2X14=28 3X15=45 7X7=49 0X14=0 1X15=15 2X16=32 8X8=64 0X16=0 1X17=17 9X9=81 0X18=0 原理和应用: 我们知道完全相邻平方数可以表示为奇数数列的和,两个完全平方数的差为相对应的奇数,比如 n 2 -(n-1) 2 =2n-1 。这样背住完全平方数比较简单 根据公式 ( a-b ) (a+b)=a 2 - b 2 (1)* 只要乘法的两个乘数的差是偶数,那么必然能找出它们的中间数 a 和它们差的一半 b ,乘法算式就转换成为平方数相减。比如 4 X 12 ,它们的中间数是 8 ,差的一半是 4 ,所以 4 X 12 = 8 2 - 4 2 = 64 - 16 = 48 。 通过背住完全平方数和公式( 1 )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乘法问题 结论和后续研究: 1. 应用魔术乘法表,配合九九表可以解决学生的乘法口诀问题。 2. 魔术乘法表可以扩展至大于 9 的乘法。 3. 魔术乘法表可以扩展至部分负数计算(本文没有研究) 4. 公式( 1 )的证明可以进行研究。 * 公式( 1 )可以用代数和几何两种方法证明,本文略。 本文是3年级所做,获成都市科技大赛科技论文2等奖。
个人分类: 科学作文|2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椒思索“务实”的理想。
热度 13 zhangpengju 2012-11-21 11:36
谈理想就像是变魔术,完全是一种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实现既得利益者 " 统治 ", 或者说是维持现状的手段。 关于理想的贵贱,大宝似乎已经从一个点儿出发,进行了较为真实的阐述,我相信很多年轻人看了之后也有共鸣,但是, 大宝说到底是一个特例,不具备广泛的参考性。 程代展老师的爱徒则利用了更为可取的,真实的办法试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部分年轻人也很有共鸣,但是这种共鸣有很大错位,具体原因本文不详谈。重要的是一部分老一辈的科研工作则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令人啼笑皆非。其实,面对魔术有的人能看到戏法背后的东西,有的人只能看看热闹。 1 ,关于历史的总结 进入这个博客之前,我斗胆回顾一下我们祖国有关理想的一些东西。 建国之前,毛主席就利用意识形态的东西对广大工农兵进行教育和塑造,那时候的平民就是一张白纸,面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很多人狂热地崇拜至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实现了国家层面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种意识形态的胜利比战争的胜利更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激发了人自身的潜能,是一种无限的力量。伟大的毛主席依靠人民的无限潜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对意识形态利用的典范,值得人们深思。但是战争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意识形态能行么? 解放之后,毛主席继续发挥哲学的思维,继续践行利用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人民进行再教育。面对祖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制定了相对合理的经济发展计划,取得了一部分成果,这算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短暂春天。但是,好景不长,这种意识形态的弊病就开始暴露,人民的行为开始出现异常,同时面对国内国外的不平凡局势。有人认为意识形态的软教育不足以持续激发人民的潜能,需要利用更加激烈的手段进行刺激,就先来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完了之后再发动大规模的颠覆思想的活动,助长了一大帮牛鬼蛇神,没有接受任何系统教育的年轻人洗劫了新中国刚刚建立的信仰和秩序。在此过程中,愚昧的人民把对个人的崇拜发挥到了极致。我认为,个人崇拜也是一种对理想的崇拜,是一种变相的民粹思想。历来历代的中国统治阶级都有一个崇高的姿态,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怀揣理想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那时候怀揣着理想的中国人民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宁愿用忍受悲惨生活的毅力来维持虚无缥缈的理想的中国人民,受到的是意识形态的羁绊和控制,这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生活啊?我相信,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到那个时代。 随着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家肃清了一些问题,缓和了国内紧张的局势,摈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伟大的邓小平开始利用更加务实的,更加低调的,更加创新的思想和行为来引导中国人民走向,目前看来的繁荣和快速成长。他能够主动向澳大利亚访者承认我们自己的贫穷,主动跑到美国要求参观航天中心的梦幻技术,主动写下向伟大的,智慧的。。。(此处省略几个字,对日本表示排斥)的日本人民学习的字,这是一种何等的魄力,这种违背之前意识形态统治的做法,是所有的领导者都不曾,也不敢涉足的东西。邓小平,是在采用一种激发个人能力和创造力,满足个人需求,国家需求的方法来引导中国人民走向温饱,小康,和共同富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至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有瑕疵,邓小平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人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利用自己辛勤汗水从未停歇,这种务实的生活态度或者说生活观深入人心,可歌可泣。 总的来说,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怀揣理想,不惜长时间忍受苦难生活来维护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胜利和不可侵犯的正统;改革开放时代的人民,暂时收起了理想,降低自己作为天朝优秀民族的身份,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通过为帝国主义国家制造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在平凡的或温饱,或小康,或富裕的日子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回到今天。 如今,中国已经荣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亚洲,欧美等在经济层面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有的人说,国与国的竞争不是意识形态的竞争,不是军事力量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竞争,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2 ,今天的科研之路 终于回到科学技术上来了,好辛苦啊。 既然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大角度来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的理想是不是比一般小喽啰的理想更加有意义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选择了科技工作的人,就是怀揣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的人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承认自己是这样的。那么让我们冷静一下吧,我们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的科技发展来看,中国目前的科研工作在世界上还不入流,在亚洲远落后于日本,比台湾地区和香港,以及新加坡还差很多,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印度。我们更别提诺贝尔奖了,试问大学里面有多少教授是世界主流杂志的审稿人?很难想象,我们的科研在前辈们的主导下搞成今天这个阶段性结果,而且是怀揣了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的一帮人啊。更令人心碎的是,面对目前由前辈们制定的科研体制,我们很难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研在这种体制下会有本质的提高,这是一种对未来无望的困惑,在如今的时代,在允许平庸的时代,青椒们即便是满怀一腔热血,但是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有人选择退出时最明智,最客观的选择,与其说是他们逃离了科研,不如说是他们逃离了科研体制。 做科研,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把它做到世界第一,另外一条是假装做科研,做到名利双收; 除了这两条路,我们再找不到其他的路,要是再找其他的路,就不要走科研这条路。科研的中产阶级没有社会担当,不为目前科研的状态负责,而且责怪青椒们没有理想,这种思维让人不可思议,令人唏嘘。 有的人会反驳,我们是需要积累的,是需要时间的。这是一种最最典型的拿“积累”“时间”“厚积薄发”等等忽悠人的辞藻来做自己沽名钓誉挡箭牌的例子。积累不是制造垃圾,是积累经验,真正地科研进步,提高的经验,时间不是耗费在扯淡,溜须拍马上的时间,厚积薄发积的不是人脉,积的是经验和数据;日本人用多少年积累出来了多少位诺贝尔奖?中国呢?有的人会反驳,要有信心,我们会越变越好,这是移动典型的转嫁注意力的方式。 30 年前,中国没有什么科研的时候,我们的前辈一路走来,中国的科研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们把原因归结给谁?当然, 30 年后,我们后辈们还会一路走去,中国的科研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又该把原因归结给谁?这有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大家不言自明。 顺便提一下,大浩劫之后的中国劳动力里面,只有 1% 的人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以说,如今怀揣理想的前辈们,客观上是受到了大浩劫的余惠,才有机会走到这个位置,制造了这个现状,我相信,明事理的人都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我也想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周围有的前辈们,申请着国家基金,拿着纳税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汗钱跑到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做实验,美其名曰国际交流,但是对国内的实验仪器,人员储备等没有丝毫贡献,却用得到的成果晋升着职称,沽名钓誉。这样的伟大理想的行为我们允许存在,这就是体制的力量。 德国,日本,中国都有一段时间大批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的阶段,但是德国,日本的返流人才,切实为各自祖国未来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里面的原因我不清楚,博导们应该最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说, 请大家注意:我们都在输送怀揣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的人。 我不禁要问,他们的理想丢到哪里去了?时至今天,很多博导老师们的亲朋好友,家人都加入了留学欧美日的队伍,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学成之后加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请记住,他们也是一批怀揣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伟大理想的年轻人。 3 ,充分务实阶段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的前辈们为什么不能够承认我们已然生活在这个务实的时代,生活在这个发展成果要全民共享的阶段,为什么不能够允许放弃伟大理想这个噱头,来实现作为人最本质的东西,追求自由,真实和幸福的平凡生活呢? 作为中国的 80 后,面临的是和全世界正常国家 80 后相比,几乎最严峻的压力—各种压力(请查阅出生人口),在如此重压之下,我们这些土鳖还要肩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一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变的科研环境里假装做科研。与其说是对祖国的贡献,不如说是对祖国的侮辱,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却不能做追求世界第一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欺骗和侮辱么?实际上,跟着国外两期博后水平的中国博导们把中国的科研做到世界第一,貌似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我们最最痛恨的意识形态的洗脑:你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国家靠你们这样的口号。冷静一下吧,搞研究不是搞运动,搞研究靠的是智力,财力,管理三者的完美结合,做不到这些,只能是扯淡和假装,剩下的是口号和回音。难道,如今的我们还需要意识形态的羁绊么? 事实证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意识形态终究回归到人追求自己解放的道路上去,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人不断追求自身卓越的道路上来,到了这个阶段,年轻人献身科研的事例会逐渐增多。因为追求自身的卓越,从事科学研究是可以实现的。目前来看,我们在一个这样的体制下,追求自身的卓越和从事科研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朗,用前辈们的话来说:需要积累!在这个时代,喊口号是没用的,中国过了喊口号的时代了,在这个时代,务实是必须的,中国已然处于务实的阶段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时代变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随着改变。年轻人不要因为前辈们指责自己理想不坚定的时候而迷茫,这种迷茫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生存,生活没有丝毫正能量影响的迷茫,我们坚决杜绝,坚持做自己。做最真实对和错的事情,时间久了,自然找到生活的方向;前辈们不要因为晚辈们的玩世不恭,无所事事而愤世嫉俗,这种精神状态对年轻人的生存,生活没有丝毫帮助,实在是要帮助年轻人,就要多给他们机会,不管是犯错误还是提高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上做最真实的自己;难道这不是你们希望看到的么?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顺着昌,逆者亡。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我们鼓励和推崇的,年轻的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前辈们,你们还在等什么呢?
3213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是魔术还是有特异功能?
热度 1 zhangxw 2012-7-17 13:58
轮台“奇人”吞钉劈石 耍魔术还是有特异功能? 张学文转贴2012,7,17新疆都市报A10版   先用剪刀将白棉线剪成若干段。   同事握住棉线,吾卜力·艾山挥舞了几下手掌。   待同事摊开手掌后,棉线竟全部接在了一起。   吾卜力·艾山略略用劲后,握拳砸向鹅卵石,鹅卵石裂成了两块。   “吞钢钉、劈石块、断线再接、头巾打结自动打开”等神奇绝活,这些都是轮台县“奇人”吾卜力·艾山的拿手绝活。至于是如何做到的,他表示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特异功能还是魔术呢?   □文/新疆都市报记者张向阳实习生徐笑童图/新疆都市报记者单坤   吞钉劈石令人称奇   吾卜力·艾山今年29岁,是轮台县哈尔巴克乡吾夏铁热克村的农民。接到报料后,本报记者特邀他来展现吞钉劈石等绝活。   7月16日上午,吾卜力·艾山来到本报,他中等身材,微胖,面色红润,头顶略隆起,脑袋中间的头发几乎“绝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缝衣服的白棉线和钢钉。   吾卜力·艾山首先展现了他的拿手绝活——断线再接。   在一名同事的配合下,他用剪刀将一段约2米长的白棉线剪成若干段,然后搓成一团后,放入口中,咀嚼几下。随后,吾卜力·艾山将口中的棉线取出,放到了同事的手心里,交代握紧棉线之后,他挥舞了几下手掌。待同事摊开手掌后,棉线竟全部接在了一起。   记者上前展开棉线,感觉棉线的确是湿润的。值得称奇的是,棉线上却没有接头。   接着,吾卜力·艾山又拿出了两根钢钉。记者发现钢钉有七八厘米长。吾卜力·艾山拿起一颗钢钉直接放入嘴中,慢慢地往里送,然后吞咽了下去。之后,他特意张开嘴,把舌头来回活动,记者未看到有水泥钢钉的影子。然后,又将第二颗钢钉放入了嘴中。   看到吾卜力·艾山瞬间吞下了两颗钢钉,一位同事问钢钉哪去了。   吾卜力·艾山摊开了双手,轻松地说:“消失了。”   吾卜力·艾山拿出了一个头巾,表演“头巾打结自动打开”,拿起头巾打了2个结后,然后放到了一名同事的手中,吾卜力·艾山挥舞了几下手掌,同事伸开手后,头巾上打的结竟打开了。   同事质疑吾卜力·艾山是不是在打结时做了手脚,于是就拿起方巾打结,再次让吾卜力·艾山表演时,但头巾上的结还是打开了。   表演兴起,吾卜力·艾山又找来一块鹅卵石,表演劈石块。吾卜力·艾山略略用劲后,握拳砸向鹅卵石,用力敲击三四下,鹅卵石裂成了2块。   除了以上绝活,吾卜力·艾山说他的绝活还有断钢筋、针穿手臂等,而且还会看病和有透视功能。   自称9岁出现神奇   说起如何做到这些,吾卜力·艾山表示,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也没找师傅学习过,绝活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他的这些绝活绝对不是魔术,他将这一切称为特异功能。   9岁那年,吾卜力·艾山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经过别人家的驴圈时,他看到驴肚子下的布肚带断了,就上前抓了一下。没想到,布肚带竟然恢复了原状,像没有断一样。当时,他觉得很害怕,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也不敢跟父母讲。   15岁那年,吾卜力·艾山咬着一颗钢钉玩,一不小心钢钉咽进了肚子。他当时以为自己完了,可过了几天,他发现什么事都没有,并且从那以后,自己还经常吃钢钉,从来没有感觉什么异常,有时候不吃钢钉还会感觉难受,有时候,在学校里还跟同学表演吞钢钉。   16岁那年,吾卜力·艾山又发现钢针扎到手上,不出血,于是便有了“针穿手臂”的本领,现在七八厘米长的钢针,穿过皮肉,不流一滴血。   18岁时,他又陆续发现了自己有“手劈石头”、“力断钢筋”等本领。他把这一切都告诉了父母,可父母听说他吞钢钉的事后,既不相信,还吓得骂他,“你这样会有生命危险的”。   “从2006年起,我时常给村里的人表演这些绝活。”吾卜力·艾山说。   说到未来的打算,吾卜力·艾山说希望将来可以到国内外去演出。当然,他这样做不全是为了挣钱,而是利用神奇的本领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相关人士各抒己见   说到吾卜力·艾山的这些绝活,有的市民认为,这就是以前乡间的杂耍,类似现象都看到过,但很好奇,不知其中“玄妙之处”。也有不少市民认为,“劈石块”的能力完全可以用硬气功来解释,“断线再接”、“头巾打结自动打开”的本领似乎也和魔术有些许的关联。可是,吞钢钉、针穿手臂等一系列高难度的绝活又该如何理解呢?   7月16日,记者也采访了老师、医生和杂技团的专业人士。首府某中学任教的化学老师于老师说,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和王水都可以溶化钢和铁,因为胃酸也是盐酸,从理论上说,吞下钢钉后,钢钉和胃酸会发生反应,应该能在胃酸里溶化,可这需要很长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钢钉有可能要排泄出去,很危险,可能伤到人。   对于吞钢钉,自治区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彭万枫认为,正常人吞咽钢钉后,会造成消化道损伤,轻则划伤,重则穿孔。有的人吃钢钉、玻璃,一时间没有事情,可能是胃肠道适应性比较强,但是吞钢钉危险性很大。   至于针穿手臂,彭万枫认为,手臂上有的部位针扎上确实不会出血。但要是针扎在手臂上的任何部位都不出血,就不好解释了,这得看,针是不是真的扎进去了,是不是“魔术”。   原新疆杂技团团长米吉提·沙吾提说,他看见过别人类似的表演,也看见过吾卜力·艾山的表演,这不是魔术,也不是杂耍,目前普遍认为是特异功能。他研究了20年,世界上还有人研究了120多年了,对于这种现象,科学尚难给予合理、完善的解释。   本报提醒,对于吾卜力·艾山展示的绝活,市民切勿模仿。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也能:女儿变魔术弄弯了勺子
热度 3 xuyingxiao 2012-5-19 19:32
网上看刘谦做节目,每位观众发一把勺子,刘谦装模作样地摆姿势,右手握勺柄,左手食指钩住勺子,向后一拉,勺子就弯了。但边上的主持人费尽力气也没弄弯。 这个不稀奇,以前看那些假冒特异功能的人不怎么用力光靠意念就能把勺子弄弯。所以俺认定这个勺子是做了手脚的。果然,下面的观众跟着刘谦做,有的人真的把勺子拉弯了,有的则没动静。 稀奇的是,刘谦让大家在家里也拿着勺子照着做。 女儿虔诚地照着节目中的做法同步做着,我则三心两意地弯着勺子。试了几下没成功,就放弃了。女儿继续试着,突然告诉我成功了。 女儿的力气这么小竟然可以拉弯勺子?让她再拉一次,果然一拉就成功了。女儿拉弯的勺子如下图。 看来勺子这个部位是个薄弱环节,坚定一下信心,我使出全力,果然也一拉就拉弯了。看来,之前是信心不足的缘故。 网上一查,很多人也在家试验成功了。
个人分类: 生活|97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自然的魔术
热度 1 yonglie 2012-4-24 08:43
大自然的魔术
《自私的基因》的作者 Richard Dawkins 半年前出版了一本图文读物: The Magic of Reality — How We Know What’s Really True ( Free Press, 2011 )。基本内容是自然史的,题目却很新鲜,而且越想越糊涂——只要说到“实在”,就一定会遇到麻烦;想得越多,麻烦也越多。借老爱的说法,当涉及实在时,连数学也会变得不确定了,何况本来不如数学那么确定的东西呢? 所以,为“实在”赋予 magic (管它是魔还是幻),或者说实在就像 magic ,是很恰当的——作者认为那个词儿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是超自然的魔术( supernatural magic ),与“魔幻”“魔法”等东西一样,如我们在神话和哈利波特的故事里看到的。祖先的自然观里当然也有好多“超”自然的东西。它们并不发生在现实里,是幻想的实在。 第二重是舞台魔术( stage magic ),这是最普通的意思,但也藏着疑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如果知道是在“表演”,那没问题,只是好玩儿,引起一些人的好奇。但是,如果场合不对,背景未知,那(至少在某些人眼里)它也和第一重的“超”一样了。 第三重是诗意的魔术( poetic magic ),这个词儿很妙——我们从绘画、音乐和诗歌里获得的 magical 的感觉,同样能从大自然(“实在”)里得到。作者说, In this sense, “magical” simply means deeply moving, exhilarating, something that gives us goose bumps, something that makes us feel more fully alive ……以科学方法所认识的大自然就具有这样的魔力,这就是本书要讲的东西。 不是广告宣传画,而是书页的样子。这是一本真正的“图书”。
个人分类: 随想|4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魔术与数学
热度 1 whm669 2012-4-17 21:21
我会玩魔术,曾经 多次 在学校的元旦联欢晚会上登台表演过, 最早的一次是 1996 年, 给学校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很多老师问我魔术的秘诀,我也不保守,教会了不少老师玩“断绳妙接”“瓶中抽巾”“墨汁变鱼”“扑克变色”“桶中连巾”等大众魔术。一直以来学校的老师们提起我的魔术,还都比较认可。有的年轻老师的孩子上小学了,过“六一”节或“元旦”节时班上出节目,也想让我帮着找个魔术玩玩。 我的孩子上小学时也在班上玩过魔术,开始是一些简单的“莫比乌斯面”“魔术屏风”“断指巧接”。四年级时,他想玩个难度大的“断绳妙接”,就在家反复练习,直到没有什么破绽为止。那天,他在学校联欢结束回家后,我问他:“你的魔术玩得怎么样啊?”他兴奋地说:“妈!我表演了两遍,老师和同学都没有看出来我是怎么把绳子接好的,让我再表演一次。我还收了两个徒弟。”“怎么收的?”“我们班两个同学叫我师傅,想跟我学魔术。” 我曾经有两次 在教室里给学生表演过 魔术 ,学生特别喜欢,当时就强烈要求给他们讲讲怎么玩的,非常想学。 近几年的春晚魔术节目也颇受欢迎。魔术是这样有吸引力,唤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魔术奇怪现象的背后原因。我们学校的 王纪召老师告诉我 , 他的孩子看了我的魔术,晚上躺被窝很久了,还在想魔术,并且说: “ 我越想越觉得姨姨玩的魔术应该是假的。 ” 如果数学课能吸引孩子们如此着迷地思考,那该多好啊! 我想把数学课讲得像玩魔术一样有趣,而且 ,魔术和数学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魔术的关键是道具和手法,数学的关键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关键的关键都是一个有创意的奇妙思路。
29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耳朵认字”是真的吗?
热度 4 Helmholtz 2011-11-28 15:30
“耳朵认字”是真的吗? (本文为2000年3月所做“人体“特异现象”研究评析”的七个重要部分之一,对题目中所设的疑问,其实未能给出直接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指出了当年在这个领域里扑朔迷离的状况,尤其是当时的相信者与质疑者之间在各自测量时所表现的一些奇特行为表现。) 我们把目光拉回北京,看看有更多科技界人士参与的、对另一例“耳朵认字”案例的考察。基本情况是:在听说唐雨认字的消息之后,北京石景山的8岁小学二年级女孩姜燕就对父母说:“谁不成呀!他成,我也成。”于是父母、老师、校领导依次考察了一番,然后很快向有关方面作了汇报。3月30日,区委书记等一行14人到学校对姜燕作了当面考察。据统计,在约六十分钟的时间内,共辨认三十五次,其中辨认对了二十二次,另有十二次姜燕讲脑子里不出字,有一次辨认错了。当时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13 问:你自从什么时候知道自己-会听字? 答:在幼儿园的时间就知道了。 问:你怎么不早说呢? 答:我以为人人都这样呢。 问:你听字时心里有什么感觉? 答:我脑子里好象有字一下子就出来了。 问:除了耳朵你还有什么地方能听? 答:腋下、膝盖下、脚下。 问:你什么时候都能听吗? 答:脑袋累了就不行了。 问:白天用手巾把你眼睛蒙上行吗? 答:那就不行了,晚上关灯后我能听,脑袋里的字都是亮的。 问:你什么时候听的最准? 答:早上,玩完了以后更行。 问:你什么地方反映得最快? 答:左耳朵最快,十个字以内都能听。 问:谁来了你都能听出来吗? 答:一有生人,我就害怕了。 通过这番对话以及现场观察,在场的研究者总结出认字效果与四点有关: (1)与环境有关:人熟气氛缓各时效果好;人生、人多气氛过于紧张时,效果差。(2)与个人心情有关:心情愉快特别高兴时,效果好;心情紧张,精力过于集中时,效果差。(3)与时间有关:早上效果好;下午或晚上效果差。(4)与纸的厚薄、字的大小有关:写字的纸薄、字小时效果好;写字的纸厚、大、字大或格纸,效果差。如把纸卷起来一般听不出。 3月31日,个别市委领导到学校并对姜燕进行了当面考查,也认为情况属实,于是当天下午区教育局便向中国科学院信访处汇报了情况。1979年4月4日,老师和家长的陪同姜燕一起去科学院信访处,并作了现场测试。4月6日上午,姜燕被接到心理所,据说进行了三套手续严密的测试,结果很成功。一共50个试样,认对其中的49个,认字的时间最快的约20秒,最慢的约2分钟。在现场观看的20来位心理学研究者签字认可该识字结果。测试结束之后,心理所领导向学校及家长提了若干要求,并表示科学院信访处已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他们一定对姜燕的问题负责到底。 不久,社会形势就起了变化。中宣部在4月12日《宣传动态》第8期谈及3月11日唐雨认字辨色的消息时说: “对此奇闻,很多人都表示怀疑。我们认为,即使确有其事,在未作出科学鉴定之前,如此公开宣传,也是不妥当的。这种宣传,徒然增加人们的迷信传说和助长各种离奇的谣言呓语的流传,对我们的事业没有任何好处。类乎这样的事,过去也曾发生过,事后证明都是不足信的。我们应当记取教训。 ” 四川医学院有关唐雨作假的报告也随即发表在内参上。心理所对此前的观察也产生了怀疑,先是派人去姜燕家里追踪测试,这次果不其然看到了一些不干净的小动作。接下来又于4月19日上午把她请到心理所作进一步的正式检验。在这次心理所送发各地的正式简报中可见如下文字: 四月六日,我们把姜燕接到心理所进行了实验,因忽略了实验现场的布置,让姜燕坐在一横一竖的两张桌子的接合处,致使主试人观察姜燕的动作有困难,未能肯定她是否偷看。 为弄清真相,四月十九日上午,我们再次对姜燕进行了实验。首先我们让姜燕坐在室内中间,面前不放上桌子,四周都有人观察,距离1-2.5米。在这种不利于作弊的场合下,让她辨认了十多个折迭多层的带字纸条。结果确认她每次都花了很长时间,做了许多假动作,寻机偷看了5次,另5次因偷看不成未“认”出。然后我们又让姜燕坐在靠窗的一张小茶几前,面朝窗,背向其他人,故意给她一个作弊机会。在这种场合,她很快就完成了偷看动作,所以全部“认”出。 姜燕的作弊手法是,先用一只手接过折叠好的纸条,送到耳边片刻后,将两手同时放在耳边捏纸条,故作认的样子,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她耳边那只手时,纸条已倒到另一只手中,并放在腿弯下或桌下两腿中间,极迅速地打开偷看(见照片)。然后将纸条复原送回耳边那只手,继续装做听的样子,宣布“认”出纸条上的内容。在整个作弊过程中,姜燕的目光不断四处寻视,动作极迅速,如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发现的。 为了获得具体的作弊的物证,我们对实验的纸条作了一些特殊的安排:(1)纸条中有三张夹有细玻璃丝,若纸条被打开过,则细丝会掉出来。结果一张写着“迷”字的纸条,被姜燕“认”对了,但夹在里面的玻璃丝掉在地上,当场由主试者拾起。另两张纸条她说“不出字”,未打开即退回主试人员。(2)有一个纸条里包有痱子粉,纸上写着“0.5”,姜燕认对了,但当即主试人员发现姜燕右腿上部的裤子上有一片白色的痱子粉的痕迹。说明她在该处打开了纸条。(3)所有用胶水粘上的纸条,姜燕都“认”不出来。 此外我们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她闭上眼睛,以及别人拿纸条放在她耳边时,均不能辨认出纸条的内容。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姜燕所谓“用耳认字”完全是假的。 对未知领域和异常事件科学家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北大科学处处长陈守良与夫人贺慕严对“耳朵认字”现象就是从不信、到好奇、到亲自测试,最后转变成相信者和研究者。他们夫妻合写了一篇文章“耳朵认字是真的吗”, 14 详细谈到他们对于这等奇怪识字现象的认识和接受过程。 陈守良在心理所有一位朋友,他了解到心理所先是考察认为姜燕可能是真的,后来又认定作假的这条消息。79年的7月13日,陈又接到武汉大学生物系的一位老同学来信,说当地发现一个姓谢的男孩也能耳朵认字,他向这位朋友转告了心理所发现的事情,不过又告诉她可以用几种方案自行检查。7月29日收到复信,对方认为男孩确实是用耳朵认字,没有偷看,也不是猜字。因为这位友人治学严谨,这就引起了陈守良的深思: 如果武汉小谢“耳朵认字”是真的,那么北京姜燕“耳朵认字”也可能不是假的。究竟是真是假应该通过亲身考察作出判断,不能只听别人的报告。……我们就是这样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怀疑,由怀疑到亲身去考察的过程。 8月11日,陈守良等一行数人来到姜燕家里了解情况。姜燕的家长把孩子耳朵认字的发现经过介绍了一番。家长抱怨心理所把“耳朵认字”说成弄虚作假,完全是制造新的科学冤案。听了这番介绍,几个人仍无法判定真相,于是就想亲自测试。可对方说受此精神打击,孩子已经没有“耳朵认字”的本领了。他们于是当天又辗转找到另两位也能认字的小女孩的家里。王强13岁、王斌11岁,都是小学生。经过一番测试(手持纸卷放在耳朵、腋窝等部位),陈写道: 今天我亲眼看到了五强、王斌能用腋窝、手等部位认出字来,我没有发现有什么破绽,我不能说不信,但是这种现象与我现有的生理学知识矛盾,又使我不敢相信。……我要做严密的实验来测试。 陈守良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承认现象是真的,就会带来一系列无法解释的问题,用已有的生理学知识来考虑简直不可思议。但是首要问题是现象的真伪,而要严格地检验“耳朵认字”的真假,必须严密排除眼睛的作用,使受试者没有可能运用眼睛偷看而不被发觉。他认为有两种办法:一是蒙住受试者的双眼,让眼睛无法发挥作用;另一种是将测试的样品用不透明的材料密封起来,让受试者在不破坏密封的条件下用眼睛也看不见测试的内容。前一种方法要么难以严格,要么会造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因此决定采用密封测试样品的方法。将写有字的纸片用牛皮纸封套包好,再用缝纫机在牛皮纸封套周边扎一圈缝线。他认为这样封装起来的样品,除非破坏牛皮纸封套,否则无法用眼睛看出套内纸片上的文字。如果破坏牛皮纸套,当场不可能复原,就被发现作弊。 8月13日,他们夫妇两人带着密封试样来到王强、王斌家,请她们辨认纸套内的文字,但是她们拒绝辨认。问为什么不愿认,她们说从来没有认过这样封装的字样。他们于是解释只有认出密封纸套内的字才能确认她们是真的,否则无法说服别人。姐妹俩才“勉强同意试一试”。 这一天王强辨认了4个牛皮纸套,王斌辨认了6个牛皮纸套。在整个辨认过程中,她们两姊妹都是在我们两人的监视之下,没有离开过我们。辨认结果如下:王强辨认的4个牛皮纸套全都认错了,王斌辨认的6个牛皮纸套也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些结果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是与测试内容毫无关联。例如王强将牛皮纸套内红色的“0”认成蓝色的“0”;王斌将红色的“2”认成蓝色的“工”,红色的“8”认成红色的“6”,将蓝色的“,”认成蓝色的“a”。这些结果都与测试内容有相似的成分,而王斌书写的文字或图形外面都加上一个方框。我们与她们一起分析这些结果.我们说你们不是能用手、耳、腋窝等部位认字吗,为什么今天都没有认对呢?她们说从来没有认过用牛皮纸包起来的字,不习惯,很不好认。她们还认为缝纫机在牛皮纸封套周围扎一圈线也妨碍她们辨认。王斌说,在脑子里尽出现一个框框,所以她的辨认结果也画了一个框。我们又问她们用什么纸包起来会比较好认?她们说,平常是辨认用白报纸写的字。你们可以用白报纸包起来。回到家里我们马上改换密封测试样品的方式。用白报纸代替牛皮纸,不用缝纫机扎线而用胶水密封。这样,用白报纸做成1寸见方的小封套,用一条纸在中段写字再折成三叠装入纸套中密封。这种密封纸套内的测试样品经过多次折叠,对着阳光或日光灯都看不出里面的字迹。8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王强、王斌家中进行测试。下午三点多王强、王斌从几十个密封纸套中各随意选取1个纸套放在腋窝或耳旁辨认,都没有认对。我们随即改用她们熟悉的测试方法,即在白纸片上写字折叠后交给她们辨认。这种非密封的测试样品她们都较快地连续正确辨认出4个。后来又让她们分别辨认铁皮茶叶筒中的字片,也都认对了。接着我们再让她们重新辨认密封纸套内的测试样品。这次她们连续正确辨认出密封纸套中的测试内容……。 看到王强、王斌第一次将密封纸套内的文字正确辨认出来,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当时很高兴、很兴奋。……但是事后一想,严密封藏在纸套中的文字怎能不用眼睛只是拿在手上或夹在腋窝内就认出来了呢?很难理解。简直不可思议!是不是她们在耍魔术呢?可是魔术师离不开他们的道具,这些道具都是他们自制的,而我们用来测试的密封纸套都是我们亲手制作的,受试者在测试前没有接触过,这是与魔术根本不同的。……我们反复考虑我们使用的测试方法还有没有作弊(用眼睛偷看)的可能性呢?写字的纸片都是前一天在中关村家中密封的,受试者都不在现场。密封入纸套后由于写字的纸片两侧都有多层白报纸,即使对着阳光也看不出纸片上的字迹。……当她们用手拿着密封纸套放在腋窝下时有没有可能将纸套打开取出写字的纸片偷看后再装入纸套复原成原状呢?这种用胶水密封的白报纸封套是比较脆的,容易撕破,一旦撕破,不能复原,我们一定能发现。在整个测试期间没有发现她们有破坏密封纸套和偷看的动作。在她们认出纸套中文字后交回纸套检查时所有的纸套都是完整无损的。……能不能用调包的方法换成她们自己制作的密封纸套呢?不可能,因为这是第一次使用这种密封纸套,她们不知道怎样制作,而且密封纸套中的文字是我们自己写的,有自己的笔迹特征,一时是模仿不出来的。此外,密封纸套中的文字虽然是我们写的,但我们制作了几十个密封纸套,测试时由她们随机选取其中之一,因此她们拿到的那个纸套中的测试内容我们并不知道。这种测试方法是双盲的,即测试者和受试者在测试中都不知道测试内容,这样就排除了测试者和受试者之间有意或无意地传递信息的可能。 我们反复思考、检查所用的测试方法,找不出方法学上的任何漏洞。但我们唯恐自己考虑不周留下漏洞,便多方请教。首先向我们的老师生理学教授赵以炳先生详细汇报了测试情况,请他审查我们的方法是否严密。我们还向物理学教授虞福春教授请教,请他检查我们的测试方法是否完善。赵以炳先生和虞福春先生在8月18日亲自来到测试现场考察我们的测试情况。他们认为我们的测试方法是可靠的,没有发现漏洞。他们都鼓励和支持我们将这种测试工作进行下去。我们还先后请了几十位同事来参观,请他们帮助我们查找测试可能存在的漏洞。 从这一大段文字中,我们看到毕竟是从事科研工作,陈守良等人有相当清晰和严密的思路,他们即有好奇心,同时也知道唯有受控条件下的结果才具有科学意义。他们是严肃而认真的,不断怀疑自己的观察是否还有漏洞,不断改进实验并请同事提意见。他们率先提出密封字样的方法,使国内的特异功能测试第一次进入“准实验”的水平。谁若脱离他们的实践活动,凭信念指责他们不懂科学、甚至是搞“伪科学”,说话者的科学性是极其可疑的。陈守良提到他的老师赵以炳教授在支持他们的时候说: 对于一种新现象,科学工作者做了严肃认真的考察,收集了可靠的资料,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自己又没有发现有什么错误,就可以将研究考察的报告署名发表。如果将来自己或他人发现有错误,可以再署名发表文章更正。不要怕犯错误,政治上可以犯错误,科学上也可以犯错误。真正犯了错误改了就行。 这一段话比任何政治语言都闪烁着更多的科学光彩,科学强调的是追求真理的实践过程,并非所得的结论。 当然这并不表明我们一定同意陈守良的结果。因为站在挑剔的角度,前面他的那些文字描述反映的是个人的感觉印象,而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往往与事实真相有相当的差距,尤其从他自己的这段文字中也确实能够找出几处不够踏实难于放心的地方。首先,陈守良与四川医学院和心理所的人员有一定区别,后者更急于证伪(但相信者指责他们不实事求是同样是不公正的,毕竟他们并没有处在要把白的非说成黑的这种政治压力之下),而陈守良却在看到友人的来信之后就看出反对者有成见,他想给受试者一个更公正的测试机会以期得到更客观的结果。这个初衷不错甚至相比之下更值得推崇。他没有通过第一次测试就象普通人那样得出肯定的结论,而是想到并坚持要用密封试样进行测试,这也反映他在科研思维上的严密性。但是因为他从下意识与大多数的人一样希望看到奇迹(否则他也不会主动去找姜燕重新测试,更不会在当天又找到王强、王斌的家里),所以在看到牛皮纸封扎的密封字样的测试结果不太理想的时候,他主动征求受试者的意见,并依照她们的意见修改试样。听起来这种做法好象很合情理,其实是第一个被忽视的疑点和漏洞。假如受试对象作假,如果不做充分思考,就听取其意见修改方案极可能留下满足作假的基本条件。我们见过魔术师徒手变牌、变花、变蛇,因为他有准备、有经验、有道具,如果他主动提出要“变”什么,往往有把握不失手。 第二个漏洞是,密封试样可以隔断视觉从而避免作弊,但是当时的试样是不是充分经得起推敲呢?或者只是实验者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太阳光下看不透试样,并不表明试样真的不透光,其实,挡暗周边环境,用瓦数很小的白炽灯或手电筒日光灯下,看穿四层牛皮纸丝毫不成问题,若是改用白纸,哪怕十层也能看穿,大家可以自己试试。要想彻底解决透光问题必须选用金属箔或黑纸挡光。(有人或以为现场测试,透光不是大问题,而根据我的经验孩子往往有办法把试样带离现场,尤其这里是姐妹二人。) 第三个漏洞是过早采用了双盲测试,任由受试对象从几十个试样中自己挑选一个。陈守良以为试样是自己做的,自己的笔迹,不可能调包,但受试对象极可能借机夹带试样,比如以为她拿一个试样,其实却拿了两个甚至多个。魔术师表演“意念感知”台下观众写的纸条,就用这个办法。 第四个漏洞,陈守良虽然大方地请同事观看测试并提意见,但这些缺乏经验的人很难比他更高明,他们到场只能确认陈守良没说假话,而并不证明测试足够严密。正如单凭非密封纸团认字,陈守良自认看不出问题,但并不能断定真伪。他理应邀请比自己更在行的人到场,比如魔术师或者有江湖阅历的人,如果更有气魄甚至可以力请心理所的反对者一同观看。高估自己、低估对手,就犯了兵家大忌。 有人或者认为这几条漏洞并不严重,尤其陈守良95年的这篇文章提到在很多时候测试现场有很多人。我提醒大家,人越多条件越难控制,因为多一个少一个试样谁都看不出来,真正看过表演的人都知道,功能人往往要四处“走动走动”,到外面去“休息休息”。陈守良的文章给人的印象是两个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连续测试那么多试样,我表示怀疑。在我本人的专职研究中看到远比王氏二姐妹更有名气的人,在杜绝上面漏洞的情况下,也没有干脆利落地成功过。当然许多事情不好比,万一当年的王氏姐妹确有超常本领呢?说到这里就要提及另一方人士看到的测试结果。 李良明是在空军第四研究所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一位研究者。他们所还有一位名叫罗冬苏的人比陈守良更早更多接触王斌、王强。李良明对罗冬苏宣传耳朵认字很不相信,他认为只有初级生命的体细胞能够感光,象人这种高级生命身上的各种细胞已经有了截然的分化,只有眼睛才能感光,耳朵或身体其它部位怎么可能“认字”呢?况且这绝不是简单的感光问题,需要很复杂的操作才能构成脑海里的图像。但是光凭争论又无法说服罗冬苏。于是当罗去王斌家里测试的时候他也跟着去看。因为观点不同,在罗认为很可靠的认字过程中,李良明看出的却是疑点。他要求完全熄灭灯光来做,遭到拒绝;他要求做自己的密封试样,也遭到拒绝。下次再去的时候,他冒称自己带去的试样是罗的试样,但上面的标记被看了出来,于是摆弄两下即交回试样,说“认不出来”,并拒绝继续作测试。他就更怀疑了。他认为一旦“试样的外表不是她们过去能够认出纸袋中的碎片的某同志做的那个样子,或者某同志声明不是他做的试样,或者看到纸袋外设有标记的就拒绝辨认。” 他推断姐妹俩认字的秘密在于罗冬苏一次做了许多试样,而试样外面没有标记,因此试样里有什么字在里面,谁也不知道。很可能由于什么原因,一些试样在未进行测试前,就已经落入被试者手中,这种试样早就被打开,看过又重新恢复了原来密封那个样子,在试验时,被试者拿已知的试样顶替当时未知试样,说出纸袋里的字,使表演得以“成功”而能欺人耳目。于是他制作了外表与罗冬苏完全一样的试样,并托人带去测试,谎称是罗冬苏的试样。小姐妹愉快地接受试样并做了出来,去的人把试样与结果带回来后,李良明确认不是自己的试样,就把调包的事情告诉罗冬苏。罗听说李良明冒用自己的名义考验王氏姐妹并发现作假之后,大骂李的手段卑鄙,而不是有所反思。 李良明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试样:在纸口袋里除了装着碎纸屑的字样外,还有一个从开口处看不到的夹层,里面是一个完整的字样。他的思路有其合理性,如果是偷看,从开口处看进去只能找到纸屑;而假如是真的特异功能,处于同等位置上的完整字句,自然应该被优先辨认出来。而实际辨认出来的却是纸屑上的字。这样他更加认定整个过程就是先调包、尔后拆看再又复原成初始样子。最终还组织了一次三方面代表的鉴定。他设计十个试样,罗冬苏提供纸袋,由室支部书记密封和烤干。试样当场做,另有观众做证。试样保证“撕开后不能完整无损地复原;特定的试样、特定的标注(偷换不可能);猜中的机率尽可能减少;避免知道样品的人向被试者传递情报”。结果,王强、王斌一先一后轮流猜字,十个试样都是风马牛不相及,色、形、意完全猜错。由此李良明认为事情真相大白,决不与骗子再打交道,也不与自欺者为伍,他坚定地投身到了批判者的阵营。 或许李良明的测试次数还欠少一点,几次测试只是印证了他的预想,而实际说服力未必如他所想得那么强。他反感相信者从现象到结论是跳跃性思维,但他自己也有点浅尝即止,思维太过简单。比如辨认碎纸屑的那次测试,并不构成作假的直接证据,某些相信者认为有“意念操作”,即在拓扑的时空中用“看不见的手”拆看了试样,但仍属“特异功能”。所以他过早认定相信者不可救药,不再致力通过合作扭转相信者的错误观念。他的观察结果当年只被于光远提及,并未引起争论双方的充分注意。反对者本来就不信,多一个具体的事例并不增添多少反驳的力量;而相信者呢?似乎总是轻信自己的眼神,在内心掺杂着太多的其它社会因素,对于情绪化的意见当然更难听进去。 再有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邓伟志于1980年1月7日在《文汇报》发表了《耳朵、腋下“认字”目击记》,写了自己在看王斌、王强表演之后的态度变化,也非常精彩。 去年,八、九、十三个月,我在北京五次观看了王某两姐妹耳朵、腋下“认”字表演。每次试验十个字上下。五次中,有两次是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一起看的,有三次是我为撇开干扰,单独与姐、或妹,或两姐妹接触的。五次的观感颇不一样,有个“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总的印象是:不看不相信,一看就相信,多看又不信。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过去,我把耳朵认字当作笑料。尽管知道当时相信的人已占了大多数,我还是不信的。可是实地一看,我叹为观止了。两姐妹不只是耳朵、腋下能认字;她们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认字;不只是把纸头折迭起来能认出,把纸头放在金属制品的茶叶盒里也能认出;更神奇的是,两姐妹中,一个手中有纸有字,一个无纸无字,无字者只要同有字者的皮肤搭一下,无字者也能说出是什么字。凡初次来参观者,无不为之佩服。 可是,多看就有疑问了。随着我们试验的难度的提高,她俩的辨认率却跟着下降。我们多次发现,放进茶叶盒里的平整纸片,在经她俩的辨认之后,变得折绉了。耳朵难道还有把铁盒中的纸片折绉的巨大功能吗?既然她们耳朵中的奇异物质能够穿透金属,为什么不能穿透一层棉布呢?要不,她们干吗非要把纸片或铁盒放在衣服里不可呢?既然认字用不着眼睛,为什么不能把眼睛用黑布蒙起来呢?为什么别人写的字条,一定要她们自己用手按住呢?一连串的疑问轰击着我对耳朵“认”字的信任。在一次单独观察中,我听见放在腋下的茶叶盒在衣下打的声音。我的年龄不容许我当场揭穿她们,但我心里有了数:衣遮盖着腋;腋帮助了耳。 后来,我们试验了密封法,把写好字的纸放在小信封里,用浆糊粘牢,这下可把小姐妹难坏了。过了好大一会,一个也认不出。于是,她们请求拆封。我们一拆开,她们便认出了。浆糊何以会对耳朵“视线”有那么大的干扰?我们又做了这样的试验:信封上写字,信纸上不写字,不封口。交给她们以后,她们异口同声说:“没写字”。回答是对的。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她们为什么没看到信封上的字?这种“特殊视线”是如何绕过信封,而达于信纸的呢?──假如没有取出信纸的话。 再试下去,我终于渐渐掌握了她们发挥视觉作用的秘诀,这里恕我略而不谈。总之我认为,她们认得出,恰恰是运用了眼睛的功能;认不出,是因为很难施展眼睛的功能。可是,她们不这么认为。她们说有时认不出,或是因为情绪不好,或是因为腹中饥饿。有些学者也同意这种说法。可至今还未有情绪检测器,对此没有发言权。她俩以及一些学者还认为,有熟人在场辨认率高,没熟人在场辨认率低。我碰到几次辨认率低,大概跟我这个陌生人单独与她们接触有关。熟人怎么帮助她们提高辨认率,这里的“机制”有待深究。 在邓伟志的这篇文章登出来以后,短短两个月时间他收到八十余封信,强烈反对和强烈支持的人都有,反对的多于支持的,甚至骂人的脏话都出来了。为什么容得自己相信,居然就容不得别人不信呢?当真是人们的头脑简单吗?或者是现象复杂,或者是观众的心理复杂?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个温和的办法共同寻找事实的真相呢?请注意邓伟志测试这姐妹俩的时间刚好在陈守良确信二人可以辨认密封字样之后。 在确信王斌、王强的功能之后,陈守良夫妇开始琢磨姜燕到底是怎么回事。 “姜燕有没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也一定要通过严密的测试来检验,但是姜燕已经不能耳朵认字了,无法对她进行测试,不能判断她功能的真伪。” 他们想到王斌、王强认字成功时的兴奋气氛没准可以重新恢复和诱发因受刺激而丧失的能力。在8月19日他们带着王斌、王强去找姜燕,当时在场者有15人。 王强、姜燕和王斌并排坐在室内中间,面前不放桌子,面对测试者,四周都有观察人员,距她们约0.5-1.5米。先用非密封法,辨认折叠纸片中的文字,只有王强、王斌参加测试,姜燕仍然说认不出,不参加。王强只用了4分57秒就认出了放在腋窝下的折叠纸片上的“工”字,接着又用4分46秒认出了折叠纸片上的“元”字。王斌用了10分钟认出折叠纸片上的图画,一只兔子。这时气氛热烈,我们趁机动员姜燕也参加测试。姜燕受到大情绪的感染,答应试一试。……第四个测试的纸团被放在姜燕的右耳边,没有倒手,不到1分钟便认出是红色的“早”字。第五个测试样品是陈随手抽取的一个密封纸套,姜燕拿着放在左耳边,也没有倒手,用了1分10秒,说是制度的“制”字,蓝色的。收回纸套检查,纸套完整无破损,撕开纸套取出其中折叠的纸条,打开纸条,在中间有一个蓝色的“制”字。姜燕第一次成功地辨认出密封纸套中折叠纸片上的文字。我又随机抽取一个密封纸套让姜燕辨认。她将纸套放在右耳边,1分45秒后她说,是升起的“升”字。纸套完整无损,辨认正确。至此,在王强、王斌的带动下,在观察者们的热情鼓舞下,诱发姜燕原有的耳朵认字功能成功了。姜燕的特殊感应机能在衰退两个多月以后又恢复了。她不但能不用眼睛而用腋窝、耳朵辨认纸团中的文字和颜色。而且还能正确辨认出密封纸套中折叠纸条上的文字。 ……这一次诱发活动虽然成功了,但测试次数很少,还应多进行几次测试,一方面帮助她恢复这种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我们还考虑到对姜燕耳朵认字的功能有较大的争议,今后的测试可以邀请较多的观察者参加,请也们检查我们的测试方法是否严密可靠,检查姜燕在测试时是否作弊。 这段文字很精彩,在高昂的情绪激励下,姜燕居然第一次就在现场连着认出两个密封字样。许多人可能同我一样差不多相信姜燕认字是真的了,不过,这里仍有一点疑问:“功能很强”的王强、王斌第一次见到密封试样时不愿意做,而受到心理所打击认为作假的姜燕居然第一次接触密封试样就认对两个,好象有点蹊跷。从文字中我们不知道王强、王斌这天有没有做密封试样,也不知道姜燕是不是曾经离开过众人的视线出去“休息”过,不能排除王氏二姐妹帮助姜燕的可能性。不要说这只是猜测,类似事情我亲自经历过,而当时在场的许多研究特异功能达10多年的老同志因为过分相信,未能看出破绽。 那么陈守良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结果与心理所的结果之间的矛盾呢?既然姜燕有这种本领为什么还要作弊呢?首先陈认为姜燕是个8岁小女孩,把耳朵认字当成一种游戏,并不懂得科学实验的严肃性。其次他仔细分析心理所的简报,看出其中不够客观的地方: 他们与姜燕有过三次接触,第一次是4月4日在信访处,第二次是4月6日在心理研究所,第三次是在心理所,但简报只讲了第三次测试情况。第一次接触是否对姜燕进行了测试,第二次测试情况如何,简报上或是略去未提,或是以一句话“因忽略了实验现场的布置,让姜燕坐在一横一竖的两张桌子的拼命处,致使主试人观察姜燕的动作有困难,未能肯定她是否偷看”而轻轻带过去。如果第一次、第二次接触姜燕,对她的耳朵认字的考察是否定的结果,为什么还有必要进行第三次的测试呢?如果第一次、第二次接触中进行了测试并提到肯定的结果,为什么在这份发送全国各地的简报中却一字不提呢? 问题提得好,但既然能够理解姜燕作弊,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心理所呢?根据4月6日的“三套手续严密的实验”,心理所初步认为可能是真的,但后来受四川医学院的调查报告触动和启发,在4月19日做了更挑剔的测试,而这次确实看到诸多作弊的疑点。试问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后者还是前者可靠呢,难道一定要心理所描述在不够警惕时,现象是“真”的,而如果防范得很严格,就做不出来或者只是做假?岂不违反了科学所要求的一致性?况且在陈守良本人撰写的许多追忆文字之中,不是同样一字未提李良明和邓伟志的反面说法吗? 陈守良确有很高的科研素质,他仔细地分析了心理所的最后一次测试,他相信找出了三项纰漏:其一,测试没有用密封法,虽然所有用胶水粘上的纸条姜燕没有认出来,但不表明讲清楚道理多试几次仍然做不出;其二,用纸条夹痱子粉或玻璃丝的方法不科学,在认字过程中往往有揉搓动作,即使没有作弊,由于纸片没有密封,痱子粉和玻璃丝也可能掉出来;其三,测试者有意给姜燕安排一个容易作弊的环境,果然受试者就按照设计的思路作弊了。而这种设计的目标不是检查“有没有耳朵认字”,而是“会不会借机作弊”。这几点确实非常在理,陈守良于是感觉内心释然了,不仅如此,他嘲笑心理所的人都是政治风派人物,因而不屑与这些人沟通对话。而真相又是如何呢?我接触到心理所主持测试的虞积生教授,他说,“假如耳朵认字确实是真的,我就是第一个提出科学报告的人,试想我怎么就会轻易放弃呢?”诚如斯言,而这个因素被陈守良漏掉了。 直到79年7月29日陈守良的态度还是不信,8月11日初次接触王斌、王强,仍然怀疑,8月13、14日他们的密封字样被认出来后,态度就全然转变了。到了8月19日看到姜燕认对密封字样,他们就已经激动到要为姜燕翻案,而不再另请高明看看密封手段是否可靠、测试程序是否有问题。这是否反映他的结论太过仓促,太先入为主呢? 1980年2月4日下午,《自然杂志》编辑部组织了《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自此以后,“特异功能”变成了常见的词汇),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知名的四川唐雨,北京王强、王斌等具有“特异功能”的青少年共14名,其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25岁,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这些人所作的当场测试,不同立场的人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据《自然杂志》所发消息: 会议对邀请到会的14名具有耳朵认字特异功能的青少年进行了10次当众测试,约2000位科学、医务、教育界人士和各方面的同志亲眼目睹了人体的这种特异功能,由此澄清了去年以来对耳朵认字的真伪的争论。 ……他们除耳朵以外,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头顶、腋下、手指、手腕、臀部、膝弯、脚底等,也都具有这种功能;各人的情况不一,有的在某些部位特别灵敏,有的则另一些部位特别灵敏。会议在上海科学会堂、交通大学、建国饭店、上海电视台等处进行了10次当众测试,目击者都叹为观止。原来不相信或将信将疑的同志,亲自看了后,不能不在事实面前表示信服。……(一些老教授老专家)指出,耳朵认字这种特异功能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现在真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应该积极组织力量,有计划地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对自然科学和全人类都会作出重要贡献。 ……四川的唐雨和北京的姜燕、王强、王斌是在会上特别受到注意的几位。他们在多次的当众测试与老专家的面对面考测中,都成功地用耳朵、腋下、手指等部位辨认出图形、字迹和颜色,由此证实了他们确实具有这种特异功能,从而弄清了真相。 15 然而对比说会议如何成功,表演如何精彩,认为是“我国探索生命科学的又一新开端”等赞颂之词,怀疑者的描述却全然不一样: 耳朵会不会认字?自今年二月的上海会议以后,海内外都信以为真了,报刊舆论也一律了。全国的报纸,大约除人民、文汇、中青三家外,都转发了这则消息,有的还一发再发,一议再议,甚至连载,可是,这次的宣传是失实的,是缺少科学性的。 所有有关耳朵认字会议表演成功的报道,都没有报道按会议议程所作的那次表演,……原因是按照会议议程的那次表演全部失败。大会二月四日开始,会议筹备组决定:四日下午表演, 以后就不再表演 ,全部转入报告、讨论。为什么选择在四日?因为三日是星期日,可以让孩子们尽情玩耍,从而保证四日的表演。参加四日下午表演的是五名选手(经反复测试的最强者),其余儿童不参加表演,但同与会者见面。只让少部分人表演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成功率。表演的工具是蜡封暗盒,比较严格。为了防止舞弊,参加表演的五名选手不坐椅子,而坐桌子。可是,坐下不久,选手谢朝晖说不习惯坐桌子,要求换椅子,接着黄红武、姜燕、王斌也都在表演过程中从桌子上换到椅上,唯独选手王强坐在桌上不动,情绪轻松。但是坐了四十多分钟,没能认出,开始焦燥。最后,有人出来摸她的头,说她“想到门口吹吹风”。结果,一去不返。另一个黄红武,他三日曾在电视台上作过成功的表演。四日下午,他摸了一刻钟后,要求换暗盒,要求屁股认字,于是将暗盒一只放在屁股下,一只放在腋下。半小时后,他要求洗脸。他刚想偷看时,台下有人叫“偷看,偷看”,以致他没能偷看成。直到会议结束,他也没能认出。还有谢朝晖,他尽管在表演中不断掉换暗盒,但始终没有认出一只暗盒中的字。还有姜燕,她提住暗盒,一会把暗盒放在眼下看,一会儿放在耳边听,一会儿摇幌摇幌,一会儿放在膝弯处,但是直到散会,也没认出。最后一个是王斌:她对第一个暗盒认不出,再换一个还认不出,在王强退出测试后,她仍然是没认出。后来她主动放弃暗盒测试,要求改用纸卷。不料,不大一会,纸卷从她手上落在地上,她也没有察觉,还是一本正经地认呀认的认下去,甚至还变换认的部位。她虚幌一枪,乃至几枪后,举手报告:认出来了。认是认出来了,但要拿出纸片验证时,她找不到纸片了。殊不知纸片就在具有认字功能的皮肤旁边的地上,她没看到,最后还是距离纸片更远的眼睛看到了,她立即拣起来交给测试代表。这就是说,四日下午五名选手按计划的暗盒测试全部抵消败。原定五日发消息的报纸、电台,只好保持沉默,五日不发。 ……现在很多报纸讲:耳朵认字已不是真实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事实在前提下,如何研究的问题。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据我了解,国内宣传等部门,相信者居多,但科研等部门不相信的可能也居多。关于真实与否,本来是花上半天时间,花上几十块钱就可以弄清楚的。如今,由于主要由持相信态度的一部分人试验,由于采用大呼隆的方法试验,反而弄得人们糊里糊涂,将信将疑。 16 可见,我们既不能完全断定陈守良的描述不合事实,也难于断定就符合事实,因为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侧面。但是为他所信任的几位孩子似乎不能在有怀疑者在场的时候成功,也是一个事实。 由于姜燕功能的“恢复”,陈守良认识到可能广泛诱发普通儿童“耳朵认字”,他用周围北大教工的孩子进行了尝试,据说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获得成功。我曾遇到几位北大教授谈到自己亲眼看见周围的孩子“确实”被“开发”出了特异功能。但研究者理应反思一下,即使“特异功能”真实存在,如果达到如此高的比率,现象的真假恐怕早已解决了吧?这些数据的得出往往是几位老师把纸团塞在全班小孩的耳朵里,或者让孩子捏着纸团两手对抱插在一个两端开放但扎紧在胳膊上的袖套里,再看几人能认对。反对者如郭正谊和申振钰声称方法不严格,他们看到过孩子偷看,我也听说香港都有人指责纸条被孩子塞出袖套之外偷看。可见作为成年人的研究者有可能低估了小朋友们的“智力”。 陈守良曾经对我提过一件事。他有一位同学在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有天晚上登门造访,出于友情他把已经睡下的女儿拉起来专门给他作表演。该同学当场鼓掌肯定,然而回到上海以后却四处传言,说耳朵认字是假的。如果站在不偏不依的中立立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此人现场看出点什么,只是碍于情面,不好当场说破。即使他有强烈的主观偏见,然而信口雌黄完全胡说,似乎没有必要;毕竟如若信服的话,他的同学作出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应该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作为近水楼台,没准还能参与研究沾点光。当然,此人的作法有非常不妥之处,无论如何他应当婉转告诉陈守良如何加强控制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当面不好说,写信总可以。这种受人背底捅人一刀的作法,惹得陈守良非常愤怒,他因此割袍断义,认定天下政治投机的小人太多。受此事的刺激,陈守良拒绝与怀疑者、与他不信任的人打交道。其实,陈守良与何祚庥在五十年代隶属同一个党支部,两人的交情也不错,但我们奇怪地看到,作为著名的研究者与反对者,两人之中必定其一错了,而他们居然井水不犯河水,从来不接触或正面争论。我们似乎可以理解身处弱势的陈守良,但颇难理解身兼科学家及哲学家双重身份、同时又是社会活动家的何院士。 说起何祚庥,顺带也提一提他所亲历的一次测试。上海复旦大学与北京大学一样,也有少数教职员工对特异功能感兴趣,他们也发现“耳朵认字”可以诱发。电子工程系的邵来圣先生不仅是最积极的研究者,他的儿子便有经“诱发”出来的极强特异功能。强到了什么程度?说是随便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任意指定页码、行数,孩子能站在几米开外,不接触就“认”出合着的书中相应部分的字句。据说,最多一次“认”出了83个字。复旦大学以前的华校长曾有文字谈及自己陪同邵先生父子去著名老院士谈家祯家里,表演非常成功,谈院士高兴地为“人体科学”题词。 在时任物理系主任倪光炯教授的陪同下,何祚庥夫妇观摩了邵先生孩子的特异功能。提起此事,邵先生很激动,他认为自己孩子的表演很成功,何祚庥夫妇当时也曾鼓掌,怎么回过头又继续反对“特异功能”呢? 我想依何祚庥的个性,如果他确实看出是假,恐怕不会只字不提此段往事;而如果他确信此事为真,恐怕今天也不是如此姿态。但他的缄默无法被感情激动的邵先生接受。不久前,我终于有机会当面向何院士了解他的真实看法,他轻轻一笑,是这么回事:当时在一只照像胶卷暗盒里装有一段铅丝,后来说是用特异功能给弄断了,可茬口是老虎钳夹断的,我当时并不信这是真的。但对方是孩子,我总不能让人下不了台。 果真如我预料,有不同倾向的人对于同一个表演得出不同的结论。反对者认为可疑的地方,相信者恰恰认为是特征:因为孩子在“意念”操作的时候采用的是老虎钳,所以才出现这样的断痕。可见若非双方心平气和地共同议定一个方案,共同操作,泛泛地争辩无疑于鸡同鸭讲。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不象当初在谈家祯家里一样,请小孩辨认书架上指定书中内容呢?为何不在铅丝上作上记号,然后将其锁在某个抽屉里,看能否凭“意念”而将其“剪”断呢?据说,在前一次表演结束后,何祚庥夫妇是感兴趣的,还提出请小孩去他们的住处再试一试,邵先生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第二天上学没有同意。事后,他才知道何院士的身份,非常地懊恼错失了一次良机。否则如果测试非常地成功,何祚庥先生可能转变观点吗? 有一句哲言,“偏见比无知更可怕”。然而有哪个人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不是借助过去的经验理解事物呢?谁能作到没有一点偏见呢?陈守良看到许多人在批判耳朵认字的时候表现出有失公允、有违科学理性的偏执,所以决心亲自作不带偏见的公正测试。可是在反对别人偏见的时候是否自己又陷入到另一种偏见的泥潭中去了呢? 在国内的特异功能研究者之中,唯有陈守良以其年龄、资历,以及实验能力算得上是一位权威。我至今非常敬佩他的耿直和骨气,他坚决认为自己研究的就是“特异功能”,而不是概念模糊的“人体科学”;他相信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可靠的,因为这些方法经过了小组成员的反复蕴酿与研究思考,不大可能还有漏洞;即使有人对密封试样存有怀疑,可是对于他所操作的“遗留信息”测试, 17 似乎确实杜绝了作伪的可能。他因而坚信特异功能绝对是真的。 事实究竟如何呢?既可能是他撞上了“偶尔露真容”的耳朵认字,也同样可能是在过分自信的实践中受到了蒙蔽。谁若真能全面否定陈守良的研究,国内二十年的特异功能研究大概就都打上了问号。应该说一百多年来,西方超心理学的研究者就拿出了远比国内要多得多的、似乎看不出漏洞的实验,然而由于这些结果只被少数人所坚持,无法得到更广泛的客观验证,总是停留为疑案。毕竟科学实践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活动,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研究,来自个人的、无法核实的发现,终究不能令科学界接受。作为坦诚而有思想观点的学者,陈守良非常值得尊重,但他的研究经历更是值得咀嚼和回味。 13 石景山区教育局1979年4月10日《情况反映》,参见《中国人体科学》6卷1期,p. 33。 14 陈守良、贺慕严,《中国人体科学》1995,5(4),1996,6(1)。 15 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自然杂志》3卷3期,221。 16 邓伟志,《异常现象与“三W”真像》,40,原载上海市委宣传部办公室编《宣传情况汇报》第14期。 17 陈守良、王楚、贺慕严等,《中国人体科学》,3卷2期,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112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魔术的启示
metanb 2011-11-4 02:15
众目睽睽之下尚能使诈,更何况。。。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浪网上贴出来的一种可能的“特异功能”
热度 1 Helmholtz 2011-8-14 16:25
新浪网上贴出来的一种可能的“特异功能”
有人说世上没有“特异功能”,而我认为如果下面的宣称为真,那显然就是一种“特异功能”,因为现在的物理学不可能接受文中所描述的现象。 但是,图中的附图显然与文字描述有差异,我们并不能排除这位女士身上的这些小物件其实仅仅只是因为汗渍而粘贴在身体上。 过去,在中国的东北曾出过一位叫作王友成的,可以在额头上吸上一串的钢币,甚至也能帮助别人吸附一些。但我并不能完全相信,而且一个国外的魔术师告诉我,他的一些动作确实象是魔术动作。这样一来,事情的真伪就又变得玄疑了。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4411668/285/34/75/6_1.html 。 其实对于王友成也好,或者下面的这位女士也好,假如我们有条件亲自检验一下,比如隔一层纸,或者隔上两层纸,再看看排除汗渍之后,这些东西是否仍然粘附在身体上。如果能排除自然的解释,那这当然属于“特异功能”,然后我们再去猜是什么原因,比如奇怪的磁化或者其他莫明其妙的吸附力。 但以我本人的经验,这类现象总是被缺乏经济的小报媒体所宣传,而得到严格和专业检验的可能性极小。我有99%的信心认为,若是那样检验,这种现象大概就不灵了。所以无怪魔术师兰迪愿意拿出一百万美金的悬赏出来打擂台。 在我心里仍然希望看到真的有人有本领或者挑战魔术师,或者挑战有水平、持怀疑态度的严格的科研人员。蒙过一般没有水平的当事人不能算数,因为低水平的传闻在社会上已经太多太滥了。 先假设现象为真,然后不着边际地去胡思乱想,毫无意义,人们在中医和经络领域,经常犯的是同样的颠倒因果的错误。 原文地址: A title="神奇女人身体如磁铁能吸附小金属点亮电灯"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c70bf0102dr9g.html" target=_blank 神奇女人身体如磁铁能吸附小金属点亮电灯 作者: 李韩诺 英国50岁的妇女Brenda Allison 具备一项特异功能,她的身体宛如磁铁一般,能将各种小型金属物吸附在身上,还能点亮电灯。在她经过时,会触发汽车警报器,或导致超市的收银台停止工作。 有专家推测,Brenda 如此神奇,可能是因为她体内的电磁场比平常人强大许多,所以才能让硬币、螺丝起子等小件金属物,贴身达几分钟之久。或是导致身边的电子设备工作异常。 IMG title=" 神奇女人身体如磁铁能吸附小金属点亮电灯" alt=" 神奇女人身体如磁铁能吸附小金属点亮电灯" src="http://s4.sinaimg.cn/middle/632c70bfxa9d6722a7803690"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民币断筷子之秘
热度 2 hujunping 2011-7-23 18:30
这周,单位里组织了学术交流活动,同事们聚在一起的机会多了。餐桌上,老同事给我们表演了一个节目——人民币切筷子,把我们年轻人惊讶得目瞪口呆的。 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听说(请原谅我们的信息不灵,事后发现网络上早有类似的视频,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初步感觉是不可思议。虽然我有过手指被纸张割破的经历,但始终觉得人民币纸张与树脂做的筷子的硬度相比,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头脑里满是问号。 只见同事老彭从钱包里掏出了一张新的百元大钞,拍在桌面上,显得是那么信心十足。然后,他拿起了餐厅里正在使用的筷子(因此,筷子也绝对不是魔术道具)让另一位同事双手手掌紧紧顶住筷子的两端。随后,他用人民币比划了一下切的位置。说时迟,那是快,他手持人民币快速切到筷子上,“啪”筷子应声断成了两截。年轻人的惊叫声随之起来了! 马上有人要求重复表演。我也要求去充当持筷子的人。但是,老彭在我当助手的时候失手了。筷子还没断,整个掉到了地上。这时候,出现了干扰信息:有人说切筷子的人民币必须要用新的,而且切上一次就不能切了,云云。也有同事敏锐察觉说,可能是用手砍断的。的确,筷子在我手中的时候就直接被击落到地上,而且我的手掌被震得很厉害,所以在快速切的过程是解密的关键。尽管后来我用相机录制了整个过程,放慢播放速度还是没有看清楚,无奈设备落后啊。 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彭最后给了我一个确切的说法。在快速切的过程中,他伸出了一个手指,用手指直接击在筷子中央。当然,要让筷子断裂,对表演者自身力量方面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想表演不失败,持筷子的方式有所讲究,应该双手握住筷子两端,这样筷子就不容易被击落。老彭说,这是被称作“三剑客”之一的郭老在若干年前表演过的。 有网友说魔术师刘谦表演过这个节目。我仅接触过一位魔术师,就是美国的 John Nickell. 他在去年十月份来我们单位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在学术报告中,他多次提到了“ illusion ”这个关键词。魔术的关键就在于给观众制造“错觉”!而观众可以在这种错觉中感受惊喜。这,与“特异功能”无关。 齐鲁电视台的节目( http://tieba.baidu.com/f?kz=1018188354 )有一个类似的视频,是一位派出所干警用人民币切断筷子,可是最后也没有说明白是怎样用人民币断了筷子的,节目中说道是有窍门、技巧、功夫。难道是想塑造一位蜘蛛侠一样的英雄来震慑犯罪分子,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吗?我宁愿这么去想。
个人分类: 生活之醒|185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特异功能人的作伪问题
Helmholtz 2011-7-23 13:10
何宏 编译 特异功能与作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诸多学者都发现过相当多假冒的特异功能。假特异功能给整个研究带来了难以驱除的阴影。科学界持怀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骗子太多、假象太多,所谓一颗屎坏一锅汤。美国超心理学家巴尔末认为“特异功能作伪已经成了影响超心理学声誉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遗憾的是,相当一些研究者把骗子的骗术看成了特异功能。过去西方的心灵研究会曾经有规定,对那些曾被发现作弊的人不予接触。但就这一观点近来又有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作假的人不一定绝对没有功能,或者就是终身作假。 80 年代以后,一些超心理学家强烈呼吁取消该规定,重新分析有过行骗历史的某些人的具体表现。 1986 年超心理学年会上,就有三篇文章所研究的对象是有过作弊记录的人,这显然表明了一种倾向。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排除作伪并不困难,认为以往文献不存在问题。莱因便说:“受试者作伪早就不再是主要问题。”。比洛夫也认为:“假使还存在受试作弊的可能,实验中就不能称其为实验,编辑与审稿人就不会发表这类文章。” 超心理学家的这种态度与怀疑者形成了极大反差。比如,库尔兹在《怀疑者的超心理学手册》就专门用了五章篇幅分析实验中的作弊,另外,美国那些著名批判者都对魔术在行。人们逐渐对受试者作弊也有新的认识,在 1983 及 1986 的两届超心理学年会上,都有专题圆桌会议研讨魔术师的作用,并签署了要与魔术界合作的一份文字。考虑到作伪的可能后,人们又对一些研究进行了更严格的评估。罗伯特·莫里斯在担任超心理学会的主席的致词中说“检验与防止作伪是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是超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还提出研究特异现象的人都应当进修魔术。 其实凡是人类活动都有欺诈。甚至不仅人类,其它生物也会行骗。而且预防受骗也不仅是特异功能的事,很多心理学实验也都要采用有效措施。搞民意测验要保证可靠性,面对夸大其辞的病号,医生也要去伪存真。采取措施防止功能人作弊对特异功能研究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下面分受试者、实验控制及魔术师的作用三部分进行讨论。 受试者 首先必须考虑实验中受试者作伪的可能性多大。有些实验里行骗似无可能,但在另一些实验中则必须率先假定有作伪的可能,通常的实验介于两者之间。 不少研究者视动机是个关键因素,但过去有没有好处也行诈的一些先例,至少其动机隐藏得很深。尤其常人无法理解非常人的非常事,比如好些魔术师死于自己选的项目里,还有一些玩牌出千的人冒的是砍头、砍手的危险。再就是要弄清当事人的历史,有些人是抓住各种机会作伪。再就是看其宣称什么能力,具有致动功能的人远比说有感知功能的人更可能是骗子。 风险 一般说来受试者的人数很重要,指控作弊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个个人或几个人,很少有人认为采用大批受试者的实验有问题。最有风险的就是知道某人作假还来研究他,而有些超心理学家就认为还值得为此花时间精力,对闹鬼现象便是如此。 如果研究项目测试的是某个人,就应当假定他可能作假。比如新近的比尔·德莫事件。著名戴柯尼斯就说:“我绝对肯定看见德莫表演中有魔术手法”,而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研究者却就他们观察的实验写了好多文章发表在各种刊物上。 研究致动功能的风险之所以很大,就因为只有一、两位受试者。比方麦克唐纳实验室研究的麦克·爱德华及斯蒂夫·肖,其实《怀疑的探索者》前两年便指控肖使用魔术。再还有受到广泛研究的清田益章。他自己也承认有过作假,但辩称实验是真的。 再一个风险就是研究者与受试者很熟悉,于是想不到提防作伪,其实被某位受试者骗的可能性相当大,下结论一定要谨慎。只有受试者不止一个人,而结论来自全体受试者的共同表现,被骗的风险才会比较小。 安全保障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莱因说:“实验中必须切断各种正常的信息渠道,包括考虑受试人可能的作弊。”“只要仍旧存在人为作弊的可能,就无从得出超感官知觉存在这类震撼性结论。”口头上大家都同意,其实并未深入人心。有些人认为防伪是怀疑者的事与自己无关。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就曾坚持,除非魔术师大卫能公开解释他的表演,他就是真的特异功能!而怀疑者的态度完全相反,看不出来也未必是真的,必须事先请教魔术专家,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 总要是考查某个人,风险就比较大,有必要先假设对象弄得是假,然后咨询专家意见。考查致动功能或使用新的实验程序时尤其应当小心。决不要低估骗子的手法。玛莉·托夫特就当着医生的面,“生下”了放在阴道里的兔子。再有人们认为玛洁莉的子宫被扩张过,从而可以藏下表演用的组织。马加克思认为有些赌牌者可能头骨里植有接收器。 在研究一小群人时,也得非常注意。帕普林和柯林斯就检查过 6 位据说能意念弯勺的小学生,当他们误以为控制放松后, 5 人被抓住作假,他们可没讲自己居然还都暗藏有这一手。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魔术师与“特异功能”
Helmholtz 2011-7-23 12:26
美国新泽西 乔治·汉森 (何宏 译自1994年文章) 摘要 : 自 1550 年以来,魔术师们就超常现象写了不少的书。本文列举并简要地讨论其中大部分作品,其中有怀疑者的,也有支持者的。文中列出了争论特异现象存在与否的双方魔术师名单。尽管大多人以为魔术师只是怀疑者、揭秘者,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魔术师却相信特异现象的真实性。读者需警惕的是魔术师公开场合对特异功能的态度其实不一定代表他自己的真实观点。魔术表演家公开场合里宣称有特异功能,但是私下里一些人承认并不相信;但另一些人则确实认为有过特异的体验。 魔术师卷入特异功能之争已有几百年历史,他们的形象非常复杂,常常扮演的是多面孔的角色,不仅是通常所以为的存疑者揭秘者。在深入讨论之前,先要指出的是魔术师的特殊性,过去在研究特异功能的文献中对此有过一些有益的讨论。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魔术师的态度对科学家集团及公众如何看待特异功能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部分人士在当代怀疑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汉森, 1992 )。当政府研讨是否该投资特异功能研究时,曾经咨询过魔术师(麦克雷, 1984 , p.82 ),当美国国会工程评审局评审异态心理学时,九位列席委员中就有三位是身为科学家的魔术师( 1989 )。确实魔术师们在评审某些特异功能研究项目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魔术师的背景:   要想理解一位魔术师的观点,必须注意两个要点。首先,经验丰富的魔术师知道人们是多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其次,魔术师在商品社会中的生活质量有赖于对自身的宣传,因为谋生的需要,一位魔术师必须积极地将自己市场化。   就第一点,人们应该意识到,参加俱乐部活动及魔术汇演的普通魔术师们,一般都曾见过成百上千可能被误会为特异功能的表演。这种亲身经历深刻地影响了魔术师的感受。况且,还有许多的魔术师对观众宣传自己的表演是特异功能。这样的表演者同时还参加魔术师的汇演,学习他人的魔术技法。至少出版的有上百种怎样模拟特异功能表演的书。波特和海德著《魔术大索引》( 1967-1975 )中,就有 38 页的基础魔术项目描述,是可以用于假冒的降神会!当前社会上还有5本杂志刊物,详细地描述如何模拟特异功能表演。这种局面使异态心理学界人士非常地恼火。   魔术师另一个涉足特异现象的原因是经济,为赢取观众,需要不断地自我宣传。魔术是份很难的行当,真正能够实现梦想,成为全职魔术师的人是很少的(斯特宾斯, 1983 )。成功的压力要求魔术师在公众面前保持名气。因此许多魔术师都写文章自我吹嘘,另一些人则拉特异功能的虎皮作大旗。例如有位魔术师写了本书,《凭前世赚钱》;有位则为“新时代运动”杂志撰稿,还有一位在流行刊物上自吹是巫毒教的牧师。社会学家哈里·克林斯( 1983 )注意到魔术师们生活在特定的亚文化圈中,与科学界人士不同,这群人“把对秘密及金钱的追求放在真理之上”( p . 931 )。所以讨论魔术界人士就特异功能的观点时,必须要仔细分析,看他究竟是怎样说的。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特异现象,但我们应当注意,魔术师们在不少科学上存有争论的领域里还是有自己特长的。魔术师们模拟了催眠(伯林加 1891/1971 ;哈特 1893/1980 ;卡林, 1970 ;米克&巴伯, 1971 ;麦克吉尔, 1975 ;尼马, 1933 ;韦尔斯, 1946 ),施毒与解毒(杰, 1987 ;卡尔森, 1934 ),还有意念发功治疗(道斯, 1979 )。另外还有一些魔术师则在开始借口说他们的“功能”来源于飞碟及秘法修行。    魔术与修行秘法 这里的“魔术”二字指的是戏法把戏,而不是具有神秘意义的魔法与法术。毫不奇怪,这些词之间时常混淆。魔术与神秘文化一向有很深的联系。首份描述魔术的杂志是于 1791 年出版的《魔术师杂志及魔法相术之镜》。内容中包括星相算命,看手相,炼金术以及一些魔术的手法(施密斯, 1940/1989 )。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追朔到古代:亚历山大的希罗( 62/1592 )描述了古希腊的“庙宇之计”(亦见霍普金斯, 1897/1977 ;伍德福特, 1851/1971 )。道斯( 1979 )写文章认为阿尔伯特·玛格鲁斯( 1193-1280 )熟悉魔术方法与道具。还有神秘主义家约翰·蒂,也写下了自己如何表演以假乱真的幻术(铁格勒, 1980 )。魔术与秘密宗教之间的缘源不仅见于西方文化,也见诸全世界文明。下面的这些文章都戳穿了萨满们如何搬用了戏法:克里斯托弗( 1973 , pp.69-81 ),克尔比( 1974 ),兰提斯( 1947/1971 , pp.88-90 ),莱希巴特( 1978 ),罗斯( 1952 ),韦伯斯特( 1952 , pp.474-964 )和韦尔( 1932/1969 , pp.437-442 )。 魔术与修行秘法及特异功能之间的关系极复杂,使人理不清。特异现象几千年来一直被戏法作弊所困挠,而且肯定还将继续如此。要想研究透彻这种令人头痛的关系必须从多角度进行,如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心理学等。   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存在着大量萨满采用幻术骗人的令人不悦的调查报告。根据其普遍性,骗术本身在萨满运动中一定占有重要的地位。摩顿·斯密斯( 1968 )注意到人类学家及宗教学家至今还基本没能重视有灵论文化中萨满的角色。魔术本身的历史也充满了谜。魔术师究竟自什么时候起变成娱乐者而不是魔法师的?有人认为只是在近几百年里,魔术师才开始公开承认使用的是戏法,而当年的公众非常地迷信,总会以为魔术师靠的是超自然的力量。罗依( 1980 )争辩说中世纪的平民们要比人们通常想得要智慧狡黠。各种亚文化圈对待魔术的态度区别很大。高度怀疑的人会认为所有的魔术表演都是戏法或骗术。但是绝大部分人则对魔术师不是很肯定,小部分人会认为魔术师演示的就是超自然的力量。今天,有些魔术师(包括儿童聚会中的表演者)还是会被指责在行鬼怪之道,而且这种情况要比人们想的多(见罗谢尔, 1983 , p.29 )。 有意思的是多数人出于心理学原因,都能欣赏高级魔术,却很少联想到超自然现象。至今还没有人对模拟超常现象及特异功能的诱人的魅力予以足够的探讨,尽管格罗依( 1967 )和泰勒( 1985 )开始注意这一点。玩把戏的人的形象也值得注意,考布及荷兰( 1990 )还有穆勒( 1981/1991 )都猜测在骗术与特异功能之间可能会有很深的联系。 有理由认为学术界人士大多忽视了对魔术表演的研究。原因之一是,记录者极少能精确地描述魔术中的事件。罗宾逊( 1986 , p.172 )写道:人们应当知晓,由于职业之故无论什么关于魔术师的东西到了纸面上时,都已经被人为地加工和放大过了。对于研究者来说,很难评估文字材料,可能更难的是找到原文的出处。富有的私人常常收藏有一些详细的历史资料,便很难找到。另有些好的去处,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关于胡狄尼和麦克玛鲁斯-杨的收藏(贝克, 1974 ;杨, 1957 ),布朗大学关于史密斯的收藏(威尔姆斯&斯坦尼, 1989 ),还有伦敦大学的普乃斯图书馆。尤其应当注意一些重要的文献。克里斯托弗( 1973 )的《彩图魔术史》就是一本公认最好的关于魔术的书。克拉克( 1924-28/1983 )的《魔术年鉴》时代稍早一点但很不错。大卫斯( 1979 )的《伟大的幻术师》是一本更加专题,结构也很不错的书。杰( 1987 )的《有学问的猪与抗火的女人》也值得一读,书中仅限收集了那些非同寻常、行为怪异的表演者。在短命的《魔术史杂志》中,也有一些有用的资料。此外在最近由亚德里安·史密斯所撰的文章中(威尔姆斯&斯坦尼, 1989 )也对有关魔术史籍作了极好的回顾,另外还有豪( 1973 )所作的文献研究。 魔术师的作品   只要查看一下魔术师们就超常现象写过了多少书,就知道他们在此领域兴趣浓厚。许多卷魔术书籍都提到特异现象,但我们这里只能涉及那些以特异现象为中心的书。且仅限于评论书或小册子本身。魔术师们提到特异现象的作品太多,本文无法全部覆盖。对此斯帕吉特( 1976 )与普莱斯及丁窝( 1922 )的两份文史研究很有价值。这些文献因很少被异态心理学杂志所援引,故不被读者所知。   有几位对魔术颇有造诣的特异现象研究者,比如说希俄德·卡林顿,埃里克·丁窝,特弗·豪,哈里·普赖斯及华尔特·弗兰克林·普林斯都是著名魔术师,本文这里不评述他们。普赖斯、丁窝及豪都是魔术俱乐部的会员;普赖斯和普林斯还是美国魔术师协会的会员。卡林顿写过许多魔术题材的书( 1913a , 1913b , 1913 c, 1920/1943 )。豪则写了许多重要的魔术文史作品,还担任魔术师俱乐部的名誉副理事长。普赖斯编撰过一部魔术文库(普赖斯 1929 , 1935 )。卡尔格拉夫·冯·克林克斯顿是一位魔术史学家(华里, 1990 ),曾为魔术杂志写过许多介绍异态心理学的文章(穆勒, 1980, p.246 );马克思·德绍则对欺骗心理学多有贡献(华里, 1990 ;德绍, 1893 )。同样罗伯特·托基特也常在自己的有关超常现象的作品中,提及魔术师的角色,还亲自写过两本有关魔术的书(华里, 1990 )。可以公平地说,这些作者本人对魔术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特异现象的看法。 魔术师里的怀疑者   在公众的心目中,那些熟悉魔术的人长期扮演的角色,是揭露自称有特异功能的骗子。最早的一个例子就是雷纳德·斯格特( 1954/1973 ),他写过一本《搜猎巫师》。该书全盘地批判了对巫术,神灵,天主教,炼金术,神秘主义及预知梦的信仰。斯格特揭示了大量的戏法且曝光了许多自称有超能力的骗子。但此书被詹姆士一世国王视为异教邪说而焚毁。   随后一批有关魔术的书,也涉及到反对猎巫运动(豪, 1973 );其中之一是托马斯·阿迪的《黑夜之烛》( 1655/1956 )。在他谈及魔术师的一章里,他援引了许多斯格特的内容。但是阿迪显然不想对抗当年的宗教教育,他写到, “我请大家注意,许多人的确误解了斯格特,以为他说不存在魔法师,这即不是他所坚持的,也不是我的观点;但是通常被处死的巫师的确是冤枉的”(封面后第一页)。   这种的著作还有不少,有些人援引宗教文字批判有灵论,同时也介绍魔术障眼法知识。这种混合型的书直到今天还有出版(科尔, 1984 ;科瑞姆&迈耶, 1980 )。 1784 年,亨利·狄克普出版了一系列解释魔术师手法的书籍。美国魔术师协会的主任,亚德里安·史密斯( 1980/1989 )总结说狄克普的著作是自两百年前的斯格特《搜猎巫师》以来最重要的作品。狄克普此书的目的是曝光皮内蒂,一位在巴黎表演非眼视觉及其它项目的著名魔术师。在第一本书里,狄克普就描述了占棒的把戏,怎样去发现水源,又如何在找不到水时作修正的建议。在另一本书里,他详细地解释了看相者所惯用的手法(狄克普, 1793 )。   威廉·皮切伯克( 1805 )是首位在美国出版魔术作品的作者(道斯, 1979 ;杰, 1990 )。皮切伯克在卷首写道: “本书意在指明把社会弄混乱并非理性地相信人与神有联系是极为有害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社会思潮,会阻止个人能力的提高并伤害整个人类的利益。”   在第二本书《巫术:相术大曝光》中,也表述了类似的目的性(皮切伯克, 1805 )。今天特异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也采用了类似的宣传用词(见汉森, 1992 )。   并不只有魔术师们披露魔术技法以批判“非理性”的信仰。工程师尤斯伯·萨尔维特( 1829/1855 )也出过一本书解释一些科学无法理解的现象,同时还介绍了魔术技巧。英格利斯( 1986 )将萨尔伯特的书称作为“当年怀疑者的圣经”。大卫·布鲁斯特的《关于自然魔术的信件》( 1832/1842 )也是一本类似的作品。普赖斯( 1926 )则把一些戮穿骗子手法的内容简要地汇总到了一起。   因为对有灵论的争执,早在 1848 年就有许多优秀的魔术师卷入到与灵媒的正面冲突。当时曾有很多的辩论,不少魔术师写书揭露灵媒是如何作弊以及可以如何模拟特异现象(安德森, 1879 , 1895 ;比肖, 1880 ;卡伯兰, 1888 ;多布勒, 1869 ;依万斯, 1897a , 1897b ;马斯科里, 1876 ;罗宾逊, 1898 ;威斯里&马斯科里, 1891 )。其实马斯科里与巴德温,就是借揭露在舞台上表演灵学现象的达文波特兄弟俩而后才出名的。韦伯( 1976 )也回顾了当年的争执并摘引了一些魔术师对灵媒的批判。   魔术师的曝光活动并未因为唯灵论在19世纪末的衰败而中止。很多魔术师还继续就作假的灵媒,模拟的特异功能表演及其它超常现象而写作(阿伯特, 1907 , 1913 ;亚历山大, 1921 ;克里斯托弗, 1970 ;卡伯兰, 1905 , 1918 , 1919 ;垂夫, 1916 ;X博士, 1922 ;达林杰, 1935 , 1936 , 1974 ;依万斯, 1906 ;弗里克尔, 1930 ;加德勒, 1952 ;吉布森, 1927a ;荷里蒂, 1922 ;胡狄尼, 1920 , 1924a , 1924b ,《胡狄尼的精神世界》, 1925/1968 ;麦克道加, 1940 ;马斯克林, 1912 ;穆荷兰, 1938 ;皮内蒂, 1905 ;普伦加斯特, 1926 ;普罗斯考尔, 1928 , 1946 ;里恩, 1950 ;弗格特&海曼, 1959 ;维克斯, 1907 )。   自从 1975 年以来,随着 CSICOP (特异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的出现及新的怀疑热潮,魔术师的作品就更多了(布斯, 1984 ;克里斯托弗, 1975 , 1979 ;福勒, 1975 , 1980 ;加德勒, 1981 , 1986 , 1988 , 1989 ;格登, 1988 ;哈里斯, 1985 ;胡尔, 1977 ;海曼, 1989 ;科尔, 1984 ;考里姆, 1988 ;考里姆&梅耶, 1980 ;麦克道格尔, 1983 ;普里马兰德, 1976 , 1986 ;兰迪, 1975 , 1980 , 1982 , 1987 , 1990 ;斯坦勒, 1989 )。下表中列出的是写过批判性的书或任 CSICOP 正式会员的当代魔术师。 表 1 、 1975-1990 身为 CSICOP 会员或写过批判性著作的魔术师 约翰·布斯 * 布林·胡尔 * 理查德·布什 雷·海曼 肖恩·卡尔森 安迪·科尔 * 米伯恩·克里斯托弗 * 丹尼·卡尼姆 伯布·库提 柯提斯·麦克道格尔 柏希·帝亚格里斯 * 乔·尼克尔 埃里克·丁窝 马克·普朗末 马丁·加德勒 * 普里马兰德 亨利·格登 杰姆士·兰迪 * 托弗·豪 * 罗伯特·斯坦勒 本·哈里斯 马赛罗·吐兹 * 号表明是名列《魔术与魔术师大辞典》(沃特斯, 1988 )的知名魔术师。 魔术师里的支持者   有一批魔术师肯定特异现象的存在性。当然在其中一些情况下,这未必就是他们的真实观点。如在表演特异功能过程中,即使表演魔术师自己并不相信,也常常得说自己表演的是真功夫。有些魔术师在揭露假特异功能时,感情上也极为矛盾(有关讨论可见饶谢 ,1984 )。这使得一些人怀疑魔术师谈论特异功能的有效性。但是的确有意想不到的一大批人看来的确真心实意地认为存在特异现象(汉森, 1990b , 1990c )。   舞台特异功能表演者:这些表演者肯定特异功能的存在话最复杂和最难捉摸。在一些例子里,表演者和他们经纪人的陈述显然并不反映真正的态度观点。但另有一些场合就很难说清楚。不能把所有表演者认为特异功能存在的话,全都看成是骗人而弃之一边。   表演者宣称自己有超常能力,已有悠久的历史。比如说达文波特兄弟(克里斯托弗, 1962 ;克拉克, 1924 - 1928/1983 )及安娜·爱娃·菲(丁窝, 1966 ;威利, 1983 )。表演者亚历山大( 1923 )写过一本书宣传占星术及看水晶球,同时另有一本更坦诚的书,以客观的态度评论特异功能的存在性(亚历山大, 1921 )。马丁·加德勒是持怀疑态度的魔术师,但也写过一篇匿名文章,认为魔术师斯坦尼·杰克斯好象真有特异功能(格罗斯, 1952 )。   一些表演者非常强调自己的超常能力。比如达文波特兄弟(阿伯特, 1864 ;库柏, 1867 ;尼科斯, 1864 , 1865 ;兰德, 1859 ;冉道夫, 1869 ),约瑟夫·杜林格( 1944 ),安娜·爱娃·菲( 1900 ),大卫·霍依(加德温, 1974 ),里查德·爱尔兰( 1970 ),克里士青( 1973 ),皮丁顿兄弟(布拉顿, 1950 ),杰克斯·罗马诺(施瓦兹, 1968 ),詹西格斯( 1907 , 1934 )及卓马斯(斯卡查德编)。还有一些人甚至写书传授特异功能(杜林格, 1962 ;霍依, 19965 , 1971 ;柯兰, 1965 ;克里士青, 1977 , 1984 ;詹西格, 1902 ;詹西格斯, 1901 , 1920 )。希尔斯( 1974/1980 , p.93 )称自己在一些表演过程中,一些钥匙发生了特异的弯曲。德普林斯( 1986 )写了本书教授一些修炼秘法。加农( 1934 , 1935 )自称在远东见过一些超常现象,有人使用特异功能(加农, 1937 , 1939 )。他还在一本书里描绘自己是如何完成特异功能演示的(加农, 1950 )。也该将尤里·盖勒摆在这里,因为他自己也承认有时在表演中玩假(盖勒, 1975 )。与以前的一些表演者一样,盖勒被大量作品认为具有特异功能(柯林斯, 1977 ;埃本, 1975 ;盖勒&普雷费尔, 1986 ;帕那提, 1976 ;普阿里希, 1974 ;威尔逊, 1976 )。亨利·普林斯( 1936/1974 , pp.253-277 )与大卫·普赖斯( 1985 , pp.439-493 )都走访过一些在舞台上表演思维传感的人,不少人声称自己是真特异功能。我曾经遇见过一些魔术师,他们说杜林格与霍依真相信自己有天生的特异功能。但我也遇到过同样水平的魔术师,他们坚决否认这种说法。上面提到的许多书其实是由他人捉笔写的,或者是抄袭他人的。所以一些人认为这类写出来塑造自己形象的东西,不能看成代表本人的真实观点。   此外,有几位现代表演团体中的人士也为后来者写一些书。这类书很贵,且仅限于在魔术师及表演者露面的场合销售。或许这类书能可靠一点;但是其中也能发现自我炒作的成分。迈里姆·鲁斯查德( 1981 )的《凭特异功能挣钱》就是在贩卖细致入微的骗人假货,可是她的《心灵技巧》(鲁斯查德, 1981 )则不牵涉一般的戏法,是一本诱发特异功能的入门书。鲁斯查德( 1983 )在《新祈祷》杂志中说自己所表演的是真功能。鲁斯查德并不是唯一指点他人表演特异功能的人,在麦克吉尔的六卷著作《特异魔术》里,即包含有魔术的手法,也讲了如何通过凝视水晶球来诱发非眼视觉。托马斯( 1989 )则指点怎样学读心术并教人如何在顾客还没有上门的时候,就从算命牌中推算出该送给他们的赠词!希尔斯( 1989 )觉得魔术把戏似乎能激发真特异功能,而这也正响应了莱希巴特( 1978 )及白乔多( 1984 )的观点。一些魔术师好象也有近似的看法。在更早期的一些关于舞台表演的文献中,也能找到认为特异功能存在的文章(阿尔伯特斯, 1911 ;里昂里达斯, 1901 ,钮曼, 1923 )。   欧芒德·麦克吉尔即是特异功能表演者,又是魔术师,他写过许多有关超自然的作品(麦克吉尔, 1972 , 1977 ;麦克吉尔&欧芒德, 1976 ;欧芒德&麦克吉尔, 1959 )。麦克吉尔跑过许多地方去考查特异功能、神秘现象、宗教现象。他的文字中明显倾向认为自己的观察中确有真实事件,他相信存在某些特异现象。   其他的一些表演者尽管也写有关超自然的题材,但持不偏不依的态度。卡尔·何容出版过关于表演特异现象的作品,而且还出了一份通讯《路径》。这个通讯的内容包括巫术及其它神秘的主题,其中一个专栏是由特异功能表演者里查德·韦伯斯特主笔,写如何诱发培养特异能力。《路径》以及大卫·霍依的《霍依 ESP 新闻》可能反映的只是主编的商业目的。对待特异功能何容的态度非常客观,即不过分怀疑,也不过分相信。他曾简要地谈到在心灵研究基金会中参予过的测试实验(何容, 1981 )。马赛罗·吐兹,一位曾主编过《探索学者》杂志的社会学家及特异功能表演者,就以自己对异态心理学的中正立场而著名。   在特异表演中也可以不用骗术。一些表演者锻炼出了一套过人的本事,凭查颜观色便能发现隐藏的目标或者完成观众所提出的表演项目。这就涉及到接触读心术_表演者与另一人之间有身体接触,及不需要有肉体接触的离体读心术。考伯兰( 1888 , 1905 ),马利昂( 1950 ),梅辛(伦经, 1989 ),钮曼( 1923 ;阿尔弗德森, 1989 ),及波尔加( 1951 )等人看来都有这种本事。这并不是说这些表演者就不会采用戏法来达到目的。杰( 1987 )写过一份总结,并列出了对舞台表演者所作科学研究报告的索引目录。在上个世纪之交,一些宣传特异功能的作家就建议,在培养学员特异感知能力时,应该在学思维传感之前,先学会接触读心术(亚特金森, 1908 ;卡林顿, 1920 ;“完整教程”, 1899 )。   魔术师:正如历史上有许多持疑的魔术师,也同样有对特异现象的存在持肯定态度的魔术师。首本英文的魔术著作是托马斯·希尔的( 1581 )《自然及人为现象之要论》,这之前,希尔曾表示存在预知型的梦。   《魔术初步》( 1634/1635 )是一本匿名作品,也是斯格特的《搜猎巫师》之后的一本原著。在书的最后一页,作者写道: “只要表演者是通过某种手法 , 而非常规途径进行的,那就没有什么戏法会是永远看不穿。但是无疑确实存在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途径,奇迹地影响事物,令人惊叹和赞美。” 作者显然相信有神秘力量。   不仅早期的魔术师,也有当代杰出魔术师相信存在超自然事件。一些魔术师写过通俗书宣传特异现象。一些作品只是在表演现场卖,的确有一部分还比较严肃。亚历山大·荷尔曼( 1890 )写过一本书,讲怎样构造一个集体炼功的圈子,并“使远处的人思念自己”。郝华特·吐司顿写过本解梦的书( 1930 ),认为存在预知型的梦。布莱克·荷曼( 1938 )及马克斯·斯坦恩( 1928 , 1940 , 1941 )也写过类似的东西。威尔·格尔斯通( 1906 )写书介绍怎样看水晶球。格尔斯通( 1933 )和吐司顿( 1910 )都表示相信特异功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说的是真心话。研究现场考查资料的约翰·基尔和维生特·加蒂斯也都是魔术师,他们写了许多有关现象考查与特异功能的文章(布拉德里&加蒂斯, 1990 ;加蒂斯, 1967 , 1970 ;基尔, 1957 , 1970 , 1971 , 1975 , 1976 , 1984 , 1988 )。还有一些魔术师在书中对特异功能的存在性持完全不偏不依的态度。比方说吐兹描写特异功能侦探的书(里昂&吐兹, 1991 ),再有一本是魔术史学家吉奥弗里·兰姆关于神秘修行的书( 1977 )。魔术师伯纳德·厄恩斯特与卡林顿合作( 1932 )写胡狄尼与柯南道尔的传记,用语也很持中。 表2、认同特异现象存在的魔术师 a 魔术师 b 文献依据 c 大卫·阿伯特 阿伯特( 1908 ) 希思诺普,库特里,克劳逊&克劳逊( 1913 ) 萨姆里·巴德温 巴德温( 1895 , p.104 ) 萨缪尔·伯拉奇尼 卓乐( 1881 , p.213-214 ) 阿布·狄克逊 卓尔卡( 1976 ) 亨利·里奇里·依万斯 依万斯( 1897 , p.12 , 32 ) 瓦尔特·吉布森 吉布森&吉布森( 1969 ) 威尔·格德斯通 格德斯通( 1933 ) 亨利·柯乐 柯乐( 1886 , pp.168-173 ; 1893 ) d 里恩( 1950 , p.387 ) 安琪罗·刘易斯(霍夫曼) 刘易斯( 1886 ) 约翰·尼维尔·马斯科里恩 《唯灵论者之告白》( 1885 ) 马斯科里恩( 1885 , 1910 ) 俄拉蒙·麦克吉尔 麦克吉尔( 1977 ) 卡特琳·米勒(卡特琳) 卡琳( 1982 , 1989a ) 福尔顿·奥斯勒 普林斯( 1928 , pp.216-219 ) (弗里克尔·萨姆里) 穆荷兰( 1938 , pp.326-329 ) 奥斯勒( 1964 ) 亨利·普林斯 普林斯( 1930 , 1925/1973 ) e 罗伯特 - 侯定 . 李( 1866 , pp.162-163 ) 格德斯通( 1906 , p.22 ) 欧斯蒂( 1935 ) 霍华德·吐司顿 吐司顿( 1910 , 1954 ) 注 : a 本处均为名列《魔术及魔术师大辞典》(瓦尔特斯, 1988 )著名魔术师,  b 括号是艺名或笔名 c 所有的资料均只写出第一作者 d 霍奇森( 1894 )曾对柯乐的此话予以怀疑 e 许多人怀疑亨利·普赖斯的诚实性,但无疑他相信某些特异现象的真实性。 瓦尔特·吉布森或许是历史上最高产的一位作家(考克斯, 1988 ,饶谢, 1986 )。他创造了一个人物:“影子”,并以马克斯韦尔·格兰特的笔名写了好几百部的小说。吉布森替布莱克·斯通、杜林格、吐司顿、及其他人捉笔写了许多魔术方面的书。如为杜林格写的《在灵媒的房中》( 1935 ),《如何让鬼走开》( 1936 ),《你脑袋里在想什么?》( 1944 ),霍依的《特异功能与聚会里的超常感知》( 1965 ),克里斯金的《精神力量之书》( 1977 ),还有普罗斯考尔的《逝者无言》( 1946 )。吉布森还编创了许多特异功能表演项目(吉布森, 1927 , 1959 , 1969 , 1973 ;吉布森&吉布森, 1966 , 1973 )。在很多书里,他都让读者自己判断所描述的技术是否是真功能,但另一些场合里,他倾向于存在的态度。在一本他同妻子合著的书里,写了一些两人自己的特异体验(吉布森&吉布森, 1969 )。   近些年来,魔术师们还写了一些倾向存在特异功能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有,奥尔巴赫( 1986 ),布堪( 1984 ),哈斯汀( 1991 ),饶谢( 1975 ),施普纳吉特( 1973 )。凯特琳·米勒为修习秘法者写过一些关于水晶球占卜,符咒,作法等小册子( 1982 , 1989 )。看起来她自己也坚持修练秘法。一些身为魔术师的书报编辑也写过倾向于肯定超常现象的作品。马克·考文斯基主编一份杂志《怪事》,多纳德·麦克尔·克里格则是《命运》杂志的编辑,这份杂志还另有三位身兼魔术表演家的专栏作家)。魔术师阿兰·克里弗过去是英国期刊《特异现象》的编辑,并且几年前,约翰·基尔也编过一个同名的通讯。   一些儿童读物作家也就魔术及特异功能写过书(埃德蒙特, 1977 , 1978 , 1979 ;凯特堪普, 1969 , 1970 , 1977 , 1980 )。持反对态度的乔尼克( 1989 )为孩子们也写过东西。   尽管公众一向以为魔术师们是揭秘者,事实却似乎相反。伯德赛( 1989 )对魔术师作过问卷调查,却发现 82 %的人认为超常感知现象可能存在。吐兹( 1983 )提到对德国魔术师所作的一个调查,发现 72.3 %的人相信特异功能可能存在。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魔术师相信特异功能,表2是一份名单。我看不出有任何道理怀疑这些资料未能如实反映实情。对照我过去的文章,可以发现这些人大多都曾写过戳穿作假的作品。所以奇怪的到是何以公众认为魔术师都不承认存在特异功能。 魔术师的作品中有的有学术性,有的只是自我宣传。因为质量的差异,一部分成了典籍,另一些则被历史淘汰得无影无踪。 小结   魔术师有就特异现象写作的传统;这并非起始于近代的怀疑运动。过去这类书中即有严肃的或学术性的,也有许多是造舆论,自吹自擂的东西。魔术师究竟否定或承认特异现象的存在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但他们的确并不象公众通常所以为的是最不信的人群。 作者是位著名的特异现象研究的史学家,文章甚丰。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4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魔术系列之给暗号也要给得有艺术
songshuhui 2011-3-29 22:47
Albert_JIAO 发表于 2011-03-26 07:53 在《赌神》系列电影里,赌神可以让手里的五张牌鬼使神差地变为一套皇家同花顺(也就是同花色的 10、J 、Q、K、A 五张牌)。皇家同花顺是德州扑克赌桌上的绝杀,手里捏一把皇家同花顺便无人能敌了。 作为一个数学魔术控,我可没有传说中赌王、赌神、赌圣们那样的必杀技。不过,我也有我自己的绝招。如果给我五张皇家同花顺的扑克牌,把它们背面朝上排成一列,我可以“读出”每张牌各是哪一个。 魔术是这样表演的。首先,魔术师本人按兵不动,由魔术师的助手先上场。他手里拿着这五张牌,现场找一位观众,让观众把这五张牌的顺序洗乱。洗完牌后,把五张牌正面朝上依次摆在桌面上,以验证这些牌都没有被更换过。 观众把洗好的牌依次放在桌面上。 验证环节结束之后,这五张牌全都被翻了过去。 桌上的五张牌都被翻了过去。 然后魔术师的助手说:“其实我并不是真正的魔术师,下面请大师登场。”魔术师上场后,助手继续说:“首先,我抛砖引玉,随便翻开两张牌。比如第三张——是张 K;再翻开第四张——一张 10。剩下三张背面朝上的牌都是什么,就要看魔术大师的功力了。” 助手翻开了一张 K。 助手翻开了一张 10。 大师走到扑克牌前,淡定地说:最左边一张是 A,最右边这张则是 J,剩下这张就是 Q 了。翻开这三张牌,大师说的果然没错,三张扑克牌全部命中。 漂亮的暗号系统 大师读牌功力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有人或许已经猜到,他的助手一定逃脱不了干系,因为助手知道五张背面朝上的牌都是什么牌,他一定用某种暗号告知了 “大师”本人。在魔术中,助手要先翻开其中两张牌,但究竟翻开哪两张牌,这可以由助手自己来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很可能就是助手和大师之间交流用的暗语。 问题的难点就是,如何构造一种暗号系统,使得助手总能选出适当的两张牌翻过来,就能让魔术师立即知道剩下的三张牌是什么。 助手和魔术师之间的暗语非常巧妙。助手先从扑克牌中找出三张点数依次增大或者依次减小的牌。在上面的例子中,观众洗好的牌从左至右依次是 A、Q、K、10、J,其中 A、Q、J 就是三张点数逐一减小的牌(当然,可能还有别的符合要求的组合)。然后,助手翻开另外两张牌(一张 K 和一张 10),并且先翻开大的那张,再翻开小的那张,暗示魔术师剩下的三张牌是递减排列的。魔术师便可推出,剩下的三张牌依次是 A、Q、J 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果观众洗好的牌依次是 Q、10、A、J、K,魔术师助手可以先翻开数值较小的 Q,再翻开 A,告诉魔术师剩下的 10、J、K 是按照递增方式排列的。 暗号系统总适用 这个策略确实很妙,但是,万一观众洗好的扑克牌序列中没有三张递增或者递减的牌该咋办?我们可以证明,这种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对于一个由 5 个不相同的数字组成的数列,无论怎样排列,从中一定可以找到一个长度为 3 的递增子序列或者递减子序列。假设五张牌的数值分别是 a、b、c、d、e,不妨假设 a b(如果 a b,由对称性,下面的推理同样适用)。只要 c、d、e 中有一个数比 b 大,它就和 a、b 一起构成了递增序列。现在,我们只需要考虑 c、d、e 都比 b 小的情况。如果 c d,b、c、d 就会构成一个递减数列;如果 d e,b、d、e 也会构成一个递减数列;如果以上两条都不满足,c、d、e 本身就变成一个递增序列了。可见,无论如何,长度为 3 的单调序列都是避免不了的。 本文已发表于 果壳网 死理性派 数学魔术:给暗号也要给得有艺术 您也可能喜欢: 数学魔术系列之一二三四,四三二一 数学魔术系列之魔术师的硬币 数学魔术系列之Kruskal的魔力 数学魔术系列之愚人节的计算器 魔术是门认知科学 无觅
个人分类: 数学|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计学的魔术效应
热度 8 Wuyishan 2011-3-5 07:33
统计学的魔术效应 武夷山 2007 年 3 月 24 日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记者对哈佛大学统计学教授 Persi Diaconis (后来供职于斯坦福大学)的访谈,采访记的标题是 The chance of a lifetime (终生难逢的机遇)。 Persi Diaconis 讲了一段关于数学家高斯如何为发现谷神星做出贡献的故事: 有一位天文学家追踪观测后来知道是谷神星的那个星体 40 天后,该星体消失于阳光中,再也找不到它的芳踪。人们求助于高斯。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高斯发明了一种统计方法来处理含有大量噪声信息的观察值,该法涉及最小平方-高斯消元法和钟形曲线。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他告诉天文学家,应该将望远镜对准哪个天区去进行观测。果不其然,对准这个天区,就把谷神星逮了个正着。这是 1801 年的事儿。 Persi Diaconis 说:我有一个朋友讲,统计学就是关于数据集的物理学,我认为,统计学可以使数据生出意义来。我们面对的事实是:观测值总是受到大量噪声信息干扰的。不排除干扰,数据就一团混乱,没有意义。 Persi Diaconis 当教授前是干过魔术师的。当了教授后也不忘老本行,他开设了一门课叫“数学与魔术”。 博主:高斯那个“指哪打哪”,达到了魔术师的境界。这是统计分析的正面功能。 至于统计的负面魔术效应嘛,中国人都知道。 维基百科 对 Persi Diaconis 的介绍如下( http://zh.wikipedia.org/zh/Persi Diaconis) : 佩尔西·戴康尼斯 戴康尼斯 ( Persi Diaconis , 1945 年 1 月 31 日 -), 美國 數學家 ,曾為職業 魔術 師。他是 史丹福大學 的數學與 統計學 教授。 他解決了一些隨機性的問題,包括 擲幣 和 洗牌 。 1992 年 ,他和 David Bayer 證明完美的洗牌至少要洗七次。他又和說明從高處跌下的貓為何總能以腳著地的 Richard Montgomery 合作,證明了擲幣哪面向上,物理因素比運氣重要得多。 早年生平 自 14 歲,他便跟隨一個叫 Dai Vernon 的魔術師行走江湖。後來在賭場,他嘗試研究防止他和其他魔術師被騙的方法。他買了一本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但因為不懂 微積分 而看不明。當時他 18 歲。 24 歲,他在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上數學課。其間他在《 科學美國人 》雜誌投稿,介紹了他的兩個 紙牌 戲法。 馬丁·葛登能 ( 博主注:我们这边习惯译为“加德纳”,数学科普大师。看来,加德纳不仅是大师,还是伯乐 ) 認為那兩個戲法十分精彩,注意到他的才華,為他寫了一封推薦信。當時,哈佛大學的統計學家 Fred Mosteller 正在研究魔術,因此決定讓 Diaconis 成為他的研究生。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1074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科学大师默默离去
jinbaocheng 2011-2-17 12:26
人民日报:从科学大师默默离世说起 今年春节,见到不少朋友的孩子,问起他们未来的志向,有的说挣大钱当老板,有的说做领导当大官,有的说学超女去唱歌,有的说学刘谦变魔术……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班上一大半同学都会回答:当科学家。而如今,五花八门的答案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科学家。感慨之余,也没多想,只是觉得社会多元化了,或许是一种时代进步。 春节过后,连续看到两则消息,两位科学大师离我们而去了。一位是著名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2月13日在南京去世;另一位是著名水利专家谢鉴衡院士,2月9日在武汉去世。这是两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施雅风先生是我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行为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深刻影响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60年前,他还捐出工资和几位同行在业余时间创办了一本杂志,就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地理》。 谢鉴衡先生则是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我国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在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和长江黄河的实际治理中取得突出成就,造福了沿岸的千百万人。 这样两位科学巨匠的连续离世在社会上却是出奇的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在媒体、网站甚至微博上,只有零星的报道,大多也不在显要位置。 同样是在春节,一位明星的离婚在社会上却是格外地引人关注。媒体狂轰滥炸,网络连篇累牍,微博议论纷纷,就怕人们看不到。 大师逝世和明星离婚,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但在舆论传播和社会反响上的反差竟然超过百倍乃至千倍。这不仅深深刺痛科技工作者的心,也不得不让我们震惊和深思。 不得不承认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却并不算是与时俱进。人们对科学正在冷漠和疏远。 以前,科学家是人们的偶像,现在,则换成了明星巨富;以前,全社会为重大科技成果而欢欣鼓舞,现在,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文明成果,却往往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以前,媒体上能看到大量的科技新闻,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6%,远远低于美国的20%和日本的15%…… 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正如吴澄院士说过,科学还没有被放在受尊重的位置,或者说只是表面上说说而已。 一个不尊重科学的民族,不会是真正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尊重科学的国家,不会成为一个自主创新的强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敬科学的氛围,让良好科学素养的种子在国人心中生根开花。 对待科学,让我们拒绝冷漠和疏远。希望在不远的那一天,在孩子们的心中,当科学家能重新回到理想的前列。
1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晚金鱼是由磁铁指引的吗?
热度 2 lujiangxiao 2011-2-16 10:49
   刚才看了北京台对傅炎东父子的采访,傅否定鱼体内有磁铁的传闻,但他的证据却很没说服力。后来老傅一句话说漏嘴了:他说春晚因为这个节目没有备播录相,差点被毙掉。因为不是百分之百保险,排练时水箱爆过一次。底下都是电路,如果在春晚台上漏了损失就太大了。照此说法,对鱼的训练说基本不可能了,因为这魔术要靠电路支持。 我个人不太相信是电场指引的。从录像上看更像是磁场指引。傅在采访中放了一个鱼还健在的录像,否定鱼吃了磁铁只能活几天的传闻。我想最可能是用一根细针沿身体长轴插入组织,或用两节细铁线分别埋入头,和尾。这样可以用下面的磁场指导转向甚至做摆尾游动的动作。用细针插入组织的做法只要注意抗感染,鱼还是可以活很久的。表演的时候 鱼可能用了MS-222之类的麻醉剂,这样就没有力气与指引的磁铁对抗了。当然用柔软的塑料做成假鱼也是可能的。假鱼的所谓随意游动也可以用磁铁来实现。    我想傅炎东如果想继续坚持说此魔术是用魔法训鱼,并对鱼没有伤害的说法,可以在几个月后用同样的鱼再现场表演一次,证明鱼还活着。我认为,魔法训鱼在训练上花费是高成本的,不会只让鱼活几天或几个月的。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法,我用缝衣针扎在一小根泡沫塑料圆柱上做了实验,“鱼” 大约3厘米长。用废计算机硬盘里面的磁铁(场强约 0.7 T,磁极间距5厘 米),就可以在5厘米左右的距离自由地控制“鱼” 的前进后退和转向等动作。傅在访谈中说用磁铁不可能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说装了磁铁的鱼会吸在一起。但只要注意 磁铁的极性,我的两“鱼”之间会轻微相斥,可以很好地列队而不会吸引到一起。   
4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魔术的负面文化影响
热度 6 outcrop 2011-2-5 21:41
随着春晚对魔术的推崇,魔术越来越热。 但作为一门建立在欺骗基础上的艺术,个人感觉可能会给大众带来一些负面的文化影响。 只是一种直觉,具体还说不上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1 次阅读|20 个评论
2011年春晚魔术大揭密 视频图文
热度 1 冯用军 2011-2-3 12:26
穿越玻璃视频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z=991461543 撕报纸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xMjgzNjE2.html 2010春晚刘谦魔术揭秘: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3MDA3MzI=.html 2010春晚刘谦手穿玻璃揭秘: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NTcxOTky.html 1、桌布魔术 本来桌布就在那里,用某种机关卡着,手上有点小动作,把原来的手上拿着的那块红布藏起来就好了,一点都不难。 2、金鱼按指挥游动 在金鱼肚子里放上磁铁,鱼缸下面电磁布线就可以按已定程序行动了! 3、画里的金鱼拿出放回 那几条鱼甚至整张画本来就是一个液晶显示屏呢?不就完全可以解释了,至于金鱼怎么变出来的,一,屏幕边框可以藏,遥控让鱼弹到手中,二、袖口同样可以藏,也照样能弹出来。 4、画里的鱼进入水族箱 往水族箱里变鱼,仔细看变魔术的时候魔术师用画的一边遮住了部分水族箱,那么就有很多种办法了,忘记魔术师的两只手是不是都能看到了,若是能看到,那基本上是遥控或者水族箱后边有人,若是有一只手看不到,那么也可能是他本人在画后边动手脚。 5、撕报纸 魔术师手上本来就拿着两张报纸,一张用来撕的来欺骗观众,而一张是完好的,最后用来“复原”的。而为什么我说穿帮是在这里?当魔术师最后一次提问他对折撕了六次的报纸共有多少张时,有一张报纸的一个角露了出来,(怀疑是用来复原的那张报纸),所以就有观众说只有六十三张报纸,最后魔术师只好再撕一遍。而最后在复原时细心的人就能发现,复原后的报纸并不是完好的——有一个角是被撕过的,所以就猜想,当时撕的“第六十四张报纸”就是那张用来复原的。 6、镜子穿越 镜子和刘谦手穿玻璃拿硬币那个一样是特殊材料,抹上东西就能传过去,而且能恢复原样,此是一种解释,还有镜子那么厚,按某处一个机关(或者遥控)后就可以往内推动,之后可以左右滑动前边有个布帘一档,拍摄的时候注意尽量不要拍正面,以免穿帮,穿过后按机关自动弹回一切ok这也是一种解释。 金鱼按指挥游动详细解释: 在一定强度的直流电场中,鱼受到电流刺激后,将身体转向阳极,并向阳极游去,甚至把电流方向转换,鱼也会调转方向趋向阳极.在交流电场中鱼群则出现停滞不前. 鱼对电刺激的这种定向感电反应称为趋阳反应.鱼产生趋阳反应对应的最小或临界电压称为趋阳电压. 鱼以头部向阳极时的感电电压是鱼的尾部向阳极时的1.5—2.0倍. 用头部感电电压和尾部感电电压的中间值去刺激鱼体:鱼头向阳极时,鱼不产生感电反应,鱼尾向阳极时,鱼就产生感电反应.这就是鱼类在电场内为什么会向阳极运动的原因(即趋阳反应),完全是鱼类为了减少触电痛觉的本能反应. 个体大的鱼对低频率脉冲电流的反应灵敏,个体小的鱼脉冲频率稍高些,才能产生同样的趋阳反应. 用较高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鱼体时,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趋阳反应.通常鱼类产生趋阳反应效果最适宜的脉冲电流频率为40赫兹左右. 鳀形小沙丁鱼趋阳脉冲频率25-45赫兹;小鳍脂眼鲱25-45赫兹;日本鳀25-45赫兹;刺鲳35赫兹;鲽鱼20-40赫兹;鲤鱼45-50赫兹 用波形急速增长和缓慢减弱的脉冲电流刺激鱼体时,鱼会立即产生趋阳反应.电流增长越快,鱼产生趋阳反应的电压越低. 用波形缓慢增长和急速减弱的脉冲电流刺激鱼体时,由于电流缓慢增长时鱼的神经对电流产生适应变化,因而出现电刺激不起作用的现象. 根据鱼类对脉冲电流波形变化的反应效果,一般都采用电流急速增强和缓慢减弱的脉冲破形. 作用于鱼体的电刺激强度越大,放电的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通常鱼类趋电的脉冲周期都控制在低于2毫秒的范围以内. 淡水采用的捕鱼脉冲时间1.5—3毫秒;驱逐鱼群时脉冲时间为0.5—1毫秒。
个人分类: 和谐世界研究院|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魔术系列之一二三四,四三二一
songshuhui 2010-12-21 20:34
Albert_JIAO 发表于 2010-12-20 09:23 你还记得上一次心灵感应的那个扑克牌魔术吗?(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7257 )老杰克和小杰克爷俩儿合伙作案,五张扑克牌把观众弄得一头雾水。可是你听说了吗,最近老杰克和小杰克吵起来了,小杰克不甘心总是给父亲当助手,想上舞台来一次个人专场表演,可是老杰克不答应,认为小杰克还太年轻了。小杰克自然也不甘示弱,上一回两人一起用五张扑克牌心灵感应,这一次我用四张扑克牌,以个人表演,和观众来个心灵感应,咱爷俩儿谁怕谁呀! 表演开始了,小杰克上场后先把准备好的四张扑克牌,红桃A,红桃2,红桃3,红桃4,从左到右依次摆到桌面上。台下观众心里不禁想,这小家伙准备干什么呢?看起来他怎么有点像幼儿园里教算术的老师呢? 接着,小杰克像往常一样在现场找了一位观众,然后对大家说,今天我要读出你心中的一二三四,现在我背过身去,然后你在1、2、3、4四个数字中你选择一个最喜欢的,然后把这张数字的牌和红桃A互相交换位置,比如你选了红桃2,就要把红桃2放到红桃A的位置上,把红桃A放到红桃2的位置上,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张牌。当然你如果最喜欢的牌正是红桃A,就什么也不用做了。这位观众想了想,选择了红桃3。 之后,魔术师小杰克说,现在请你把四张牌都翻过去,然后,从左到右把四张牌叠到一起,最左面的那张牌自然放到最下面。等着这位观众把扑克牌收好之后,小杰克转过身来,好了,四张扑克牌都在你的手中,我什么也看不到。为了让你选的那张牌藏的毫无踪迹,下一步就是要把这四张牌洗乱,那么怎么洗呢?这样,你每次从这叠牌的上面取一张、两张或者三张牌放到牌的最低下,经过十次翻江倒海之后,这四张牌的顺序一定完全打乱了,现在就开始吧。这位观众按照要求把手中的几张牌洗来洗去,结束后交给了小杰克。现在我把已经经历了干洗机清洗的四张扑克牌放到重新放到桌面子上,他轻轻地用手翻开最上面的一张牌,是红桃2,摆在了最左面,然后把接下来的三张牌依次摆在的后面。此时台下观众眼睛一望,四张牌的确已经和开始的时候顺序完全不一样了。 小杰克随后伸出双手,在四张牌的上面挥舞一番,施加起了他的魔法。然后神秘兮兮地对这位观众说道,你选的牌一定不是2,也不是A,只剩下了两张牌,3和4。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你选的牌一定是这两张中的红桃3随后台下观众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小杰克成功的答对了这道四选一的选择题。 读到这里,很到人要问,小杰克这项阅读别人心中一二三四的超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我要是有他的这项能力就好了,以后每次考试,和学习好的同学来一次超能力,选择题就不愁了,ABCD一个也错不了。 你可能会说这位观众是小杰克的托,但是小杰克可以一千个一万个保证的是,观众一定是任意找的。说起来,谜底并不复杂,请看以下这张图,如果最后小杰克放到桌子上的四张牌的顺序在红色的方格里,那么就可以断定,观众选的牌是红桃A,如果是在黄色的区域内,就一定是红桃2,绿色的方格内呢?一定是红桃3。蓝色的方格内,不用说了,红桃4。小杰克脑子里记住这张图就可以了。如果最后桌子上的牌不是这十六种之列怎么办?那一定是这位观众太淘气了,没有按照小杰克的要求去做。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四张牌摆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呢?计算方法是4乘以3乘以2再乘以1,一共是24种,不过在魔术里,如果不出错的话,有8种永远也不会看到。那么一副牌54张牌排成一列的话,一共有多少中可能性呢?聪明的你一定可以猜到,算法是54乘以53,再乘以52,得到的结果再乘以51,,最后再乘以2,得到的结果有多大呢?23后面有71个0,这个数字大到了难以想象。也就是说每一次你把一副洗好的扑克牌(当然不是像小杰克这样作弊)一张张摆开,几乎不可能出现两列完全相同的牌。 回到正题,你可能会问,咦,这是怎么回事?魔术中扑克牌不是都被洗乱了吗?小杰克说,非也非也,听我慢慢道来,最开始的时候,观众选的是红桃3,和红桃A换完位置之后,是这样的,我们把这四张牌围成一个圆圈,我得翻江倒海洗牌大法表面上可以把扑克牌变得乱七八糟,可是实际上仔细想一想,不管每一次从牌的上面拿几张放到最下面,要不管一共拿多少次,只是相当于在旋转这个圈,四张牌的相对位置,左邻右舍都没有变,所以无论任何时候,这副牌都相当于把这条链子剪开,所以一定在这四种可能性之中。 可是故事还没有完,为了进一步迷惑观众,最开始收牌的时候最左面的牌是放在最下面,可是最后把牌放回桌子上的时候是把最上面的牌放到最左面,这样四张牌的顺序就开始的时候倒过来了,一二三四变成了四三二一,让人相信牌是洗过的。 以后,你也像小杰克一样,给你的朋友来做一道四选一选择题吧。 (本文的删节版同时已发表于果壳网)
个人分类: 少儿科普|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变教授
liuysd 2010-10-26 07:28
百变教授 想当什么专家都可以:相貌相同的一个人,在不同的电视广告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姓名:日前,细心的网友通过大量电视画面截图将其揪了出来。原来他不是专家,只是演员。广告不是戏,法律更非儿戏。把广告当成戏来演,戏如人生的结果难免人生如戏,牛皮戳破时下场就是没脸或不要脸了。 引用网友liuyue696的评论以之为按: 似乎又到了呼唤:鲁迅时代...的感觉,人于人之间,不知道是不是通电太久已经------麻木了! 载引地址:http://news.cn.yahoo.com/moshuzhongguo01.html#moshu
个人分类: 深度思考|44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数学魔术系列之魔术师的硬币
songshuhui 2010-5-22 12:42
Albert_JIAO 发表于 2010-05-22 13:17 在一场魔术表演上,一位身着黑衣的魔术师走上舞台,将手中的十枚硬币零乱地撒在了桌面上,通过投影仪反射的图像,台下的观众可以清楚地从大屏幕上看到硬币中有的正面数字朝上,有的背面国徽图案朝上,从中看不出有什么规律。 接着魔术师说道,我今天要给大家表演一个猜硬币的魔术,我要找一位现场观众来配合我。 一位观众走到了台上,魔术师说,你可以从这十枚硬币中任意选择其中的几个翻过来,为了方便起见,就按照你电话的末位号码来吧,麻烦你告诉我一下你的电话末位号码。 观众回答道,是3。那好,我现在背过身去,你任意选三个硬币把它们翻过来,然后在随意摆放一下这些硬币,把它们弄乱,然后再挑一个你喜欢的硬币把它盖住。魔术师说道。观众按照魔术师的要求一一做了。 之后,魔术师转过身来,说谢谢你的帮助,现在我把剩余的9个硬币收走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我可以用我的魔法看到盖子下面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最后魔术师成功地猜出了硬币是反面朝上。 接着魔术师又请了几位观众上台,结果他每一次都可以猜出硬币的正反面。 你对魔术师的眼力感到惊奇吗?或许你认为,这个盖子是特制的,硬币是特制的或者魔术师用了复杂的数学方法推算,但实际上这个魔术的秘密非常简单,使用的是小学的数学知识: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在整个魔术过程中,魔术师需要记住三个奇偶数 (1)硬币刚刚撒在桌面上时,暗暗记住了这十个硬币中有奇数个硬币还是有偶数个硬币正面朝上(例如图中有6个硬币正面朝上) (2)观众说出的电话末位号码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例如3是奇数), (3)在最后收走的9个硬币中偷偷地数一下其中有多少个硬币朝上,是奇数还是偶数 当魔术师知道了观众给出的末位号码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后,如果这个数字是奇数,那么无论观众把原来硬币中正面的翻成背面的,还是把原来硬币中背面的翻成正面的,也无论各翻多少个,翻的硬币总数一定是奇数个,那么原来有奇数个正面朝上,最后一定是偶数个硬币正面朝上;(像上图中最后一定有奇数个正面硬币)反之,如果一共翻了偶数个硬币,那么原来有奇数个硬币正面朝上最后还是奇数个正面朝上,偶数个还是偶数个。根据这一计算,魔术师最后对比一下收走的9个硬币中的正面朝上的奇偶个数,就可以推断出在盖子下面的那个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图中最后有5个硬币正面朝上,已经是奇数,盖子下面的一定是背面朝上了)。 其实,数字奇偶性的简单原理不只可以作为在魔术中迷惑观众的把戏,在实际中也有很多用途。 例如在数字通信中,7个二进制数字像0010101可以表示一个数字、字母或者符号,这7个二进制数字可以看作是7个硬币,正面朝上就是1,反面朝上就是0。在传递这一串数字信息时,中途可能发生错误,在接受的一方有一些检查错误的方法,其中与这个魔术类似的奇偶校验位法就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在发射数据的一方传输这7个数据时(或者说7个硬币)时额外再加一个1或者0(1表示这7个数字中有奇数个1,相当于有奇数个硬币正面朝上,0表示有偶数个1),称为校验位,当接受方收到这8个二进制数据时,会检查一下前7个数位中是不是真的有奇数个1或者偶数个1,如果与校验位不符合,说明这一段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了错误,有硬币被翻过去了,例如1被噪声干扰成0,0被噪声干扰成1。 但是你可能想得到,这种查错方法是有缺陷的,像硬币魔术一样,奇数个硬币被翻过来,也就是7个数位中有奇数个出现错误,通过最后接收到的结果是可以检验出来的,偶数个数位错误就检验不出来了。不过,实际的通信系统需要有一定准确率,1个硬币被翻过来的可能性概率已经较低,2个硬币同时被翻过来的概率就更加低了,3个或以上几乎不可能,所以这种可以检查出1个数位错误的奇偶校验位法也是很有用的。 你可能不会预想到,简单的奇数、偶数相加减的原理原来还可以这样有趣。
个人分类: 数学|1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魔术和反粒子
liuxiaod 2010-4-21 22:00
文革的时候除了样板戏没有别的电影可以看,只有魔术表演能吸引小孩子的兴趣。小戴对一种魔术很有兴趣,魔术师把绳子打个节,然后又打个节,一拉绳子两个节同时消失了。小戴觉得太神奇了,在家里尝试了很多次,但是都没有成功。 当小戴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时候,他想起了以前看到的那个魔术,如果把宇宙看成是平滑的绳子,那么电子,质子,中子就是绳子上打的节,这个想法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是能否找到另外一种相对应的节,两个节遇到一起的时候同时消失呢?如果有这样的节,可以叫反节。小戴觉得他的想法很好,可是却不对头,因为没有听说有任何一种与反节相对应的东西。 直到上高中以后,小戴才在物理课本里看到反物质的描述,与他当年的想法类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颗粒的斗转星移
热度 2 rexlee 2010-3-7 21:59
刘谦的魔术千变万化,看的人目瞪口呆。见证奇迹的时刻也成为流行语。大家可能还沉浸在央视元宵晚会的魔术《斗转星移》中,其实不仅刘谦会,魔力的纳米材料也会斗转星移。 斗转星移一:实空转变 实心的Co纳米颗粒加入单质Se后,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实心的纳米颗粒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变成了空心结构。此魔术是YinYadong等科学家04年时的杰作,著名的杂志Scinence进行了详尽的报道。【1】 除了纳米颗粒,接着再介绍一个实心纳米线转变成纳米管的魔术。首先用VLS法制备ZnO纳米线,实心的,有假包换,接着再沉积一层Al2O3,形成ZnO-Al2O3核壳纳米线。将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在700℃下退火3小时,接着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实心的纳米线变成了空心的ZnAl2O4纳米管。掌声鼓励一下。此工作也被Nature子期刊NatureMaterials06年进行报道。【2】 再来一个实空转变的魔术。铁氧体很重要,在纳米尺寸,受量子效应的影响,室温展现超顺磁的性质,在磁热疗,磁分离,磁运输和核磁共振成像等生物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合成铁氧化物的方法有很多,常见方法之一是高温裂解法,使用十六胺和TOPO做表面活性剂,制备出来的四氧化三铁,非常的神奇。这样的实心颗粒,打入一束电子束,实心的颗粒会马上变成空心的颗粒。【3】 斗转星移二:实银空金 斗转星移一的几个魔术是在非常温下表演的,其实室温的也有。实心的银纳米结构会变化成相应的金空心纳米结构。这系列魔术的创造者主要是夏幼南的团队。【4】 下图是格式形状的银纳米颗粒,有纳米球(nanosphere),纳米棒(nanorod),纳米线(nanowire),纳米立方体(nanocube),纳米三角盘子(triangularnanopalte)。 当加入HAuCl4溶液,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实心的银纳米颗粒将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状的金纳米空心结构。 斗转星移三:千变万化的CdS等纳米颗粒 如果再是实空转变,就太没有创新了。纳米界也有变色龙。这不,看看Alivisatos课题组展现CdS的千变万化吧。 CdSe的纳米颗粒很好看,人们给与其一个美称量子点,量子效应给与她一个多变的外表:不同的尺寸,其颜色也不一样,荧光可以涵盖整个可见光区,在生物荧光成像上有重要应用。其实她的多变不仅是内在原因造成的,外面的世界对其影响也很大。当加入Ag离子。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荧光慢慢不见了,再加入Cd离子时,荧光又能复现。【5】 当CdSe纳米颗粒变成CdS纳米棒时,变化更精彩。在较低的温度下,原本棒状的结构会由于Ag离子的加入,转变成节状结构。【6】 当加入的不是Ag离子,而是Cu离子,形成的不是节状结构,而是二分结构。【7】 斗转星移四:纳米金的穿墙术 纸币可能贬值,黄金就保险多了,难怪现在压岁钱都流行发金条啊。贵金属受热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化学稳定性:常见铁生锈,没见谁的金首饰生锈的吧,除非是假冒伪劣商品。不过到了纳米尺寸,金就不是那么老实了。熔点低,表面等离子共振,催化活性变高等咱们今天不说,我们来看看人们最新发现其的新本领:穿墙术! Banin等人先将InAs-Au杂化结构制备好,InAs是核,Au在InAs的表面,见下图A,当再加入HAuCl4时,Au会穿越到InAs纳米球的中间。【8】 穿越进入了,JackieYing还能让其钻出来。原本在Ag2S纳米球内部的纳米金,在溶液中陈化72小时,纳米金就钻出来。表面的金颗粒,不甘于分离,其还会熟化成一个颗粒。下图是更复杂的结构Pt-Au-Ag2S核壳结构中的纳米金的穿越过程示意图。【9】 现在很流行魔术的解密,以上的几个魔术的解密都在其相应的文章中都能找到。说到底,纳米尺度,原子都非常活跃,易于发生些体现不易发生的事情。其机理也与原子的活跃息息相关。斗转星移一主要是金属原子扩散的柯肯达尔效应造成的;斗转星移二是金属原子的置换氧化还原;斗转星移三是金属原子的交换;斗转星移四是原子的扩散。当然,更多的机理研究还在进行中。令人开心的是,这些魔术除了带来视觉的享受外,还是制备纳米材料新方法。 斗转星移的纳米颗粒,就如一座迷雾森林,期待更多的发现和解密。 参考文献: 【1】Yadong Yin, et al.Science.,2004, 304, 711 -714; 【2】Hongjin Fan et al., nature materials.,2006,627-631 【3】Andrew H. Latham et al., J. Am. Chem. Soc. , 2006 , 128 , 1263212633 【4】Yugang Sun et al. Adv. Mater.,2003, 15,641 646 【5】Dong Hee Son et al, Science., 2004, 306, 1009-1012 【6】Richard Robinson et al. Science., 2007, 317,355-358 【7】Bryce Sadtler et al. J. Am. Chem. Soc. , 2009 , 131 , 52855293 【8】Taleb Mokari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8001 8005 【9】Jun Yang et al, J. Am. Chem. Soc. , 2010 , 132 , 21142115
个人分类: 边走边看|15949 次阅读|26 个评论
刘谦元宵魔术的几种可能性
wliming 2010-3-2 18:53
我在前面一个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157 中指出,刘谦的春节魔术胳膊穿玻璃中玻璃上有洞。现在很多网友对这个魔术的揭秘跟我的判断完全一致。对最近的元宵魔术,我再做个分析。 从物理上讲,三个戒指中必定至少有一个道具戒指,带有隐秘的开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能: 1. 有一个观众是托,给他的是一个道具戒指,最有可能; 2. 或者,他用快速的障眼手法,把一个普通戒指换成道具戒指,表演完之后再替换回来。刘谦有个掏钳子的动作,我认为正是他替换戒子的行动。
个人分类: 娱乐|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谦元宵魔术又被解密曝光(ZZ)
boxcar 2010-3-1 09:15
刚才从QQ娱乐新闻上看到,昨晚的CCTV元宵节晚会上,刘谦表演的小魔术又被迅速解密曝光。本博点评: 1) 这年头,想跑到万人瞩目的CCTV上表演个小戏法忽悠老百姓可是越来越难了。 2)意念螺丝很简单,中学生都学过的电动机原理就可搞定。 3)卖火了的魔术道具,其实是割魔术师肉的刀具呀。 ~~~~~~~~~~~~~~~~~~~~~~~~~~~~~~~~~~~~~~~~~~~~~~~ 以下为原文: 刘谦元宵魔术又被解密曝光 道具网上100元有售 http://ent.QQ.com   2010年03月01日07:42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我要评论( 1613 ) 螺丝魔术:全靠道具? 破解一:第一个螺丝魔术: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就像电动机一样,通过自身带的电磁装备进行操控。能够吸起来的那个螺丝是磁铁做的,他用的磁铁是铁的,做表演用的螺丝是铁的。以上设备淘宝上都有,100左右就能搞定, 戒指魔术:其中有托儿? 破解二:刘谦戒指的魔术,就是老魔术环套环的改成。托是最后一枚戒指的提供者,戒指上面有个小孔,SHOW的时候先把小孔盖住,套的时候松开自然趁你不注意就进去啦。然后一用力,就会脱落。 昨晚,我最喜爱的 春晚 节目评选,刘谦不出意外地再次拿到了曲艺类节目第一。拿到第一的刘谦显得更加兴奋,再次为观众带来了不可思议的魔术。一是螺丝钉的魔术,二是戒指魔术,谁知,刚演完没几分钟,网上各种破解帖便铺天盖地地盖起了高楼,甚至还有网友挂出了戒指魔术的教学视频。无论刘谦再怎么表演得出神入化,大家总是认为:有托儿!有托儿!甚至有人指戒指魔术他几年前就演过。 赵本山当托儿:不敢正视镜头 因为春晚过后很多人质疑刘谦身边的人都是托儿,所以刘谦在昨晚的节目中格外注意,手上什么都没戴,聪明地请来了宋祖英、赵本山、 姜昆 等人做表演嘉宾,还随机地在观众群中寻找道具,使得魔术变得更加真实起来。 当刘谦找赵本山当嘉宾时,赵本山就开玩笑地说:你选我选错了,我这人老爱说实话,我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帮别人保守秘密。几句话一出就逗乐了全场人,多少有点抢了刘谦的镜头。不过,刘谦就是不死心,变魔术之前还要请赵本山选一件,赵本山的一句,选错了你可别后悔呀!再次成为笑点。而等到刘谦真正开始变魔术时,赵本山才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虽然赵本山跟真的一样,但还是有网友指出:赵本山以装老实人的名义选了个最长的螺丝钉!赵本山不敢正视镜头,还摸鼻子了,说明他说谎了! 螺丝钉魔术:道具网上有卖的 刘谦请赵本山为他做现场检查,先后两次让扭紧在螺丝钉中间的螺帽自动掉落到杯中。网络上对刘谦螺丝螺母的揭秘五花八门。有网友写道: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刘谦用磁铁只检验了螺栓没有磁性,而没有检验螺帽有没有磁性。螺帽很可能是一个磁体,如果在某个隐敝的地方放一个可产生交变磁场的装置,螺帽就转动起来了。如果螺帽没有磁性,在它的里边就是一个线圈,在交变的磁场驱动下,也是会转动起来的。这和普通的电动机的原理没有什么区别。供电的部分被隐藏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这个供电的部分也就是产生交变磁场的地方。也有网友猜测,螺丝螺母都是特制的,利用的就是人们觉得螺丝很普通,也很小,不会有假的心理。其实,就是这个螺丝螺母,恰恰是假的,特殊制作的。有网友指出:螺丝钉的魔术,高科技的道具而已,本人去年买了一套,好的800多,差的100多块,网上能买到。并挂出了淘宝上的购买地址。请大家google一下:意念螺丝,就全明白了,破玩意早就卖烂街了。 戒指魔术:老外几年前就不玩了! 现场,刘谦找三位观众要了三枚戒指,最后一位观众是著名导演陈维亚,刘谦当众把三个戒指变成连环套,随后又逐个解套,连一旁的陈维亚都看得有些吃惊,但有网友指除了陈维亚,前面那两位观众应该是托儿。有网友发帖:戒指魔术,我就不一一说的,老外几年前就不玩这个了,我有好几套道具,大家可以看看完全教学。大家自己看吧,要文字介绍清楚真要打不少字,有什么问题可以一一回答,并附上了教学视频,引来疯狂点击。有网友分析:除了大胡子(陈维亚)的戒指如假包换,是真正的戒指。看看大胡子的表情就知道是真的,但另外两个就是绝对的道具。 最后有网友总结:反正总而言之两句话:一都是托,二都是道具!真的魔术不需要托,只需要道具和一些专业角度手法。有托的那个不叫魔术,那叫舞台剧。 解密太无聊! □解密的能不能歇歇,不解密没人觉得你们是傻瓜,解了也没人觉得你们聪明过人。 □LZ觉得有意思吗?是魔术肯定都是假的,好看就行了!你有本事上去演啊!在这说酸葡萄有个P意思! □既然这么会解密那么想必你也会表演了?那啥也甭说了!你来露一手吧!楼主既然都买过,那你应该也是魔术师,或者是魔术爱好者。那你应该知道你在网上揭秘是很不道德的吧。魔术无非就是道具加手法,然后不同的魔术师有不同感觉的表演。你这样有意思吗? □lz是来推销盗版道具的? 但对此,发帖者回应:我不是魔术师,我是职业期货交易者,但魔术是我除期货交易外最大的爱好。至于揭秘的问题,美国最杰出的街头魔术师克里斯安吉尔说过:魔术揭秘客观上促进了魔术的进步。刘谦表演的这些都是几年前老外玩的魔术,如果大家都不去揭开,那么几十年后我们的魔术会毫无进步。 本报综合 宋祖英 也是托儿? 刘谦 表演魔术, 赵本山 和 陈维亚 都难逃托儿的嫌疑 网上叫卖的意念螺丝
个人分类: 文学影视评论|3196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不相信谁真的揭秘了刘谦春晚魔术硬币穿玻璃
wliming 2010-2-20 16:09
网上有很多流言,声称揭秘了刘谦魔术,有的配了视频截图,有的还制作了相应的道具。然而,要实现刘谦的魔术效果,没那么容易。一个典型揭秘是,硬币穿玻璃时,桌面上的硬币有磁性,手一拍桌子就合二为一。这是很难能做到的。把两块磁片放在一起,拍一下桌子就让它们自动地完全叠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 这个揭秘很难成立。
个人分类: 娱乐|1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年不看《春晚》
chrujun 2010-2-19 18:39
老实说,我对春晚的兴趣是越来越淡了。前几年看了一点点,今年一点也没有看。 今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儿子和他的表姐们下跳棋,屡败屡战,不赢不放弃,下得不亦乐乎。 我们几个大人玩升级扑克游戏,斗智斗勇,很快乐。 刚才看了一下几篇关于春晚的文章。说今年的春晚出现了几十处植入式广告,铜臭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春晚真的没什么意思了,事实上很多曾经忠实的观众慢慢远离的春晚。看了一夜,人很困,也没有记住什么。 不如大家玩玩游戏,聊聊天,既增加了亲情,又锻炼了思维。从身体健康和亲情培养角度讲,大年三十晚上聊天和玩游戏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3 次阅读|3 个评论
魔术,从障眼法到识心术
eloa 2009-6-3 18:39
量子熊猫 发表于 2009-06-03 11:11 魔术表演利用了许多人类的认知特点 平媒稿件,微软。删节版发表于《人民画报》 一只红球放在指间,随着魔术师的手型变换,转瞬变成四个;手上冒出一阵火花,一朵玫瑰花出现了,魔术师潇洒地将花送给身边的美女助手 这些场面并不是出现在专业魔术表演中,而是一场大学里组织的小晚会。表演者也不是专业魔术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心理系本科学生。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这名喜欢人叫他白菜的表演者鞠躬谢幕了。白菜是许多魔术爱好者之一。 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你也许在这股全国性的魔术热中开始了自己的魔术学习。魔术师的学习分为两部分:硬功夫即魔术手法的练习和表演技巧。后者在很多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是巧妙的表演技巧让魔术手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用魔术师们的行话形容就是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魔术师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设计表演细节。比如,看表演的观众心里会暗自想:他(魔术师)一定在做手脚。手脚就是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如果魔术师想要这些动作在众目睽睽下而丝毫不被发现,仅靠一个快字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用表演配合,表演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 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家Daniel Simons和 Christopher Chabris在1999年进行了一个 著名的实验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魔术大有帮助。两位心理学家制作了一个拍摄六个人打篮球的视频,然后邀请一些人来观看视频。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给视频中的其中三人计算传球数,而忽略其他人的运动。在视频中段,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篮球场正中央,他停留片刻并做出经典的大猩猩动作擂胸脯,之后离开。观看视频结束后,有半数参与者居然都没有发现有大猩猩演员在视频中出现过。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未注意目盲(unattentional blindness)。其实,早先对于注意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就涉及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会本能地注意到新异刺激,但注意的能力或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一资源耗尽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意了。上述实验中,由于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运动员,竟然忽视了如此怪异的大猩猩演员。魔术师显然非常懂得利用观众的未注意目盲。一方面,他不断地为观众制造出强烈的知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他又将不希望观众注意到的动作悄无声息地迅速完成。 变化目盲(change blindness) 可以看做扰乱观众观察的障眼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魔术方法,它涉及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许多魔术表演中,观众被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注视点,扫视、以及长期注视一点时的自主眼动,是魔术障眼法要利用的知觉弱点。魔术师通过动作和现场声光配合,将需要遮盖的戏法放在观众知觉能力降低的时段来进行。 看不见的助手们 社会认知导致的注意是魔术师的好助手。一个魔术师面带神秘的微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己右手中的丝带,一旁,他漂亮的女伴也让你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演还没开始,你已经进入了魔术师设定好的圈套。 人类对于面孔有着特别的注意能力,可以本能地觉察其他人的表情。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魔术师上场时要么潇洒地微笑,要么故作神秘的皱眉总之,他永远不会面无表情地上场。他的表情是他完成动作的有力掩护。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 Gustav Kuhn 通过研究观众的注视发现:在观看一段魔术视频时,观众的注视点主要落在魔术师的脸部和他自己所注视的一只手,而忽略了魔术师正在变换的另一只手。 错觉是魔术师的另一位助手。你一定记得两小儿辩日这个著名的错觉故事(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是早晨大还是午间大,这涉及太阳与参照物的比较)。一些知觉定势在平时有利于我们观察世界,但到了魔术的舞台上,却成了魔术师设计障眼法的关键。一个魔术师不断向空中抛出小球,在其中的一次,他将球丢下,但他仍作出抛球的动作,并且眼睛看着不存在的球,而观众也随着他的动作和眼神追逐着小球,根本意识不到小球早已经消失。大脑为了处理视觉信息,凭空造出了这枚小球。 我们都能通过近大远小这一知觉线索判断事物的距离,魔术师就制作了一个大一点的远景使我们以为它非常接近。当高速旋转的电锯切向美女时,观众不禁捏了一把汗,接下来,电锯毫不留情地从美女身体上切了下去,观众发出阵阵惊呼。的的确确确有一把锋利无比的电锯,只不过它孤独地旋转在舞台后面,魔术师利用错觉使我们觉得是它将美女拦腰截断了。 暗示是魔术师和心理学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暗示的某些方面,魔术师似乎还更胜一筹。魔术师对观众席高呼:谁愿意上台来!应者云集。随后,魔术师对被邀请上台的观众迅速展示一套牌,之后魔术师对他说:任选一张牌,看完不要告诉我,这位观众的自由意志似乎暂时放假了。70%-80%的参与者会选择魔术师意料之中的那张牌,因为这张牌在刚才的迅速展示中已经重复出现过 十次 ,但参与者可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不能进入意识的刺激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阈下刺激(心理学将刺激能被感受到的最低限度称为阈限,而称那些不能感受到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例如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显然,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产生了影响。 如你所见,进来,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评论上,就刊登了一篇《舞台魔术中的注意与觉察》,今年三月出版的这一期又有两篇关于魔术与认知神经研究的文章发表。科学家相信,对于魔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信息加工的深层机制,甚至能够帮助改善那些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翻飞的扑克牌中,兴许隐藏着治疗阿兹海默氏症的秘密,科学家的工作,大概会让魔术师也吃惊吧。 随着魔术热升温,魔术揭秘也多了起来。对此,年轻的魔术师白菜回答说,他们会抵制这种行为,但也相信,这些揭秘不至于让自己没有魔术可供表演,稍微改变一下,观众又意识不到了。魔术其实就是那个秘密,但是那个秘密是最不值钱的白菜回答说。那值钱的是什么呢?魔术更多是看表演。换种表演方式,就是自己的魔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表演中,隐藏着认知科学的玄机。 图片来源: Lets do Magic by mrpunto
个人分类: 心理|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画]魔法时刻
eloa 2009-3-27 12:54
苏震 发表于 2009-03-26 23:25
个人分类: 科学艺术|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猪尔文]魔术
eloa 2009-2-13 10:3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2-12 3:24 原文 ;译者的话:我叫大头,在浙之滨,喜欢户外活动,擅长篮球。然而怕苦怕累,学艺不精,深入生物科学殿堂貌似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 想知道人类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吗?去问那些能把你的大脑打结的人吧 职业扒手Apollo Robbins具有不可思议的控制思维的能力。他能以令人吃惊的程度操纵他人的思维,在偷手表和钱包的时候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正在偷窃的那只手上彻底移开。最近这段时间,Robbins归还了他的非法所得他放弃了犯罪的生活,成为一个娱乐界人士 而他的受害者们仍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洗劫的,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注:根据wikipedia的记录,Apollo Robbins现在是一个安全顾问,以前是拉斯维加斯一个狡猾的手部艺术家,对美国总统卡特旁边的安全保卫人员行窃得手之后才成为安全顾问。现在,他固定出现在电视上展示真正的骗术,同时也是TNT的一个顾问)。看着工作中的Robbins就像看一个具有超自然力的人。然而,与他的魔术师同伴一样,Robbins欺骗目标人物的方法也只是基于对人类思维仔细而又深刻的理解。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业余心理学家,他说。所有一切都是与发现人类思维运行的本性有关。 在长期忽视魔术之后,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魔术师操纵人类思维的方法对深刻认识思维的运行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我们都在思考相同的问题,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Christof Koch说。我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些问题。魔术就是看上去打破了自然规律让固体凭空出现或者消失,把人锯成两半,读懂人的思维,等等。当然了,自然法则是不可违背的,这也是魔术师以人类大脑为目标的原因,他们利用大脑的失灵和弱点,从而创造出幻觉做到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他们在这方面也是才华横溢:魔术戏法只有在一直能欺骗所有人的时候才算有效果。 认知神经学家也对思维的欺骗戏法一直很感兴趣,因为这些是深入了解大脑工作的宝贵资源。比如,视觉错觉,在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方面已经使他们认识到很多。现在他们深深地钻到魔术提供的有关认知错觉的百宝箱里。 这些年以来,神经学家和魔术师正在一起创造一门或许可以称为魔术学的学科。如果成功的话,两边都会受益。依靠已经得到的魔术师的戏法知识(通过从魔术师的戏法手册中攫取信息),研究人员希望能创造出有力的工具去探测人类的感觉和认知。如果遇到一些他们不能解释的戏法,或许就会带来有关大脑工作方式的新知识。 同样的,魔术师也希望这次合作能带来新的魔术戏法依靠发现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感觉或者认知的弱点。魔术科学真正来临的证明是我们能用科学去设计更好的魔术戏法的时候。英国Hertfordshire 大学的心理学家Richard Wiseman说。 根据他的同伴,英国Durham大学的心理学家Gustav Kuhn 的观点,魔术科学的一个很好的开端是魔术师已经自己把他们的艺术分成三种主要类型的戏法:误导,错觉,强制。 误导,是魔术的关键。这是使观众的注意力远离魔术师欺骗行为的方法(请见下图)。 在神经科学的术语中,误导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大脑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现在渐渐清楚了什么是注意力不足:当人们专注于某件事时会忽略出现在眼前的其他事物。这个惊奇的现象称为不注意视盲,是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家Daniel Simons和 Christopher Chabris在1999年提出的(译者注:但是inattention blindness不是他们首先提出的。下面是Wiki的词条:The term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was coined by Arien Mack and Irvin Rock in 1992. It was used as the title of Rocks last text published in 1998 by the MIT Press. The most well known study demonstrating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was conducted by Daniel Simon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nd Christopher Chabris of Harvard University .)。 他们制作了一个视频六个人坐成一圈拍两个篮球。当被要求去计算篮球弹起的次数时,差不多一半的观众没有注意到一个穿大猩猩服装的人走到这个游戏中间并且击打自己的胸膛(《新科学家》,2000年11月18日,p28)。 魔术师一直靠这种强大的影响,在我们眼皮底下完成赤裸裸的欺骗行为。最近,Kuhn用让一支香烟和打火机消失的戏法来展示这一点。事实上,他只是简单的把它们扔在大腿上当观众的注意力聚集到别处的时候。 红色虚线代表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区域 黄色圆圈表示观众注意力低的区域 魔术师坐在桌子后面,桌子上有一盒香烟和一个打火机。他往下看着香烟盒,从里面拿出一支烟。然后看着打火机,把它拿起来。接着把香烟放到嘴里并且打火但是意识到香烟放反了过滤嘴朝外面。 然后右手把打火机放低,左手把香烟反过来再放回去这个动作掩盖了他松开右手让打火机掉在大腿上的行为。右手把打火机拿起来准备点烟,但是他注意到打火机不见了并以惊奇的目光看着他的右手,这又掩盖了他左手扔下香烟的动作。他又注意到香烟也不见了,惊奇的注视着左手。最后摊开双手,香烟和打火机都不见了 就在你眼前 依靠记录人们观看一个魔术视频时的眼球运动轨迹,Kuhn证实了人们会忽视欺骗,甚至是在直接看着它的时候。这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候,魔术师做出了要去抓的动作,眼睛也同时运动把观众的注意力从那个动作上移开。如果多看几次视频,你会很难相信自己竟然会被欺骗。魔术师太善于操纵注意力,因此认知科学家开始带他们到实验室以了解更多知识。菲尼克斯神经学研究院的Susana Martinez-Conde就是其中一个。我的愿望是魔术师的认知错觉能帮助科学家理解意识,就像视觉错觉在帮助我们理解视力一样。Susana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近她开始与Robbins合作。在他接受成为职业小偷的训练中,Robbins被教会使用两种类型的手部动作来控制他的受害者的注意力。缓慢,循环的手部动作善于引起并且保持注意力,而快速,直接的动作对于注意力的迅速转移很有用。这种不同区别的科学基础仍然不清楚,但是Susana打算去找出来。 另一个操纵注意力的神秘方式是幽默。当人们笑的时候,时间静止了。魔术师John Thompson说(绰号:伟大的Tomsuni)。他经常使用笑话来隐蔽那些通常很难隐藏的大动作。笑声能如此有效的引开注意力的准确原因仍然未知。 魔术表演里第二个关键工具是错觉,尤其是认知错觉。出现错觉是因为你所想的所看到的大部分东西是你的大脑所创造出来的。因为感知并不捕获现实的全景,而是对世界的一个简单采样并且编造出其它部分。 比如,在消失的小球这个错觉中,一个魔术师往上扔一个小球,同时,他的视线一直跟着它。第三次,他做了一个扔球的假动作,球还在手中但是眼睛仍然在动就像在看着小球运动一样。这样,就很可信地创造了球被扔到空中然后消失在空气中的错觉。Kuhn最近把这个戏法带到实验室去研究它的原理。通过对观众眼球运动轨迹的记录,他发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东西。在真实扔球的时候,眼球运动跟随球的运动轨道。但是在假扔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仍然牢牢盯着魔术师的眼睛。对此,Kuhn说,大脑操控了眼睛,并且创造出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物体的意象。 为什么大脑会这么做?一部分答案是社交线索的力量魔术师的眼睛在观众大脑里建立了期待(社交线索的力量提供了部分答案,在这一例中正是魔术师的眼睛,它们在观众大脑中建立了期待)。Kuhn证实,当他的眼睛盯着扔球的手而不是随着那个不存在的球运动的时候,这个诡计不会那么有效。 这个戏法也建立在另一种视觉系统失灵的基础上。视网膜捕获的信息需要100毫秒的时间达到大脑,为了补偿这个时差,大脑会预测这个世界将要变成的样子,并且依靠这个预测行动。这在现实世界中很有用,比如驾驶汽车,但是这也给了魔术师一个利用的机会。 魔术师手中的第三个工具是强制。这个方法使得观众自认为拥有自由意志,而事实上,他们没有。经典的例子便是魔术师会让你任意选一张牌,他们会有如神助般知道你选的是哪张。 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Ron Rensink说,强制是魔术的一个伟大而神秘之处,现在仍然没有被认知神经学家解释清楚。魔术师控制人思维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能在实验室所能实现的。他说。 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Rensink与职业魔术师Alym Amlani一起从科学的角度测试强制。Amlani设计了任意选一张牌戏法的一个变化形式,参与者要看着Amlani大拇指轻弹一副牌,简单的展示完每一张牌的花色和点数,整个过程只需几秒种。然后,观众被要求说出他们选择的牌。 我们有70-80%的可能性让被实验者选择一张特定的牌。 Rensink说。 因为这副牌被改动过:有10张牌是一样的尽管每张牌都只有一瞬间的展示,但是这个适度的偏差有一个强大的潜意识影响。 Rensink还不知道这个戏法是怎么成功的。但他想先看看暴露本身的功效究竟有多强。如果去掉魔术师,只在电脑屏幕上展现这些牌,这个规律还会起作用妈?Rensink问,如果使用其它东西代替牌,结果又会怎么样? 强制效果也能通过另外一种大脑失灵方式而达到,这便是错误记忆,对于次,魔术师早在神经科学家之前很久便知道了。在戏法表演过程中,魔术师常常会描述他刚刚做的事情以操纵观众对它的回忆。 科学家对魔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尽管如此,魔术师们业已掌握的知识已经令他们惊讶。一直以来,科学家们第一次研究的东西,都是魔术师们早已经知道的。Martinez-Conde说。 至今为止,科学并没有带来新戏法的产生,甚至连一点实用性的小片段也没有,Kuhn说。很多技术鼓吹者和政客都一直劝说我们彻底研究魔术师关于戏法的知识,对它们的更好了解能让我们所有人免受操纵。 当然,危险是科学家最终变成娱乐终结者,使魔术无容身之地。但是,他们有那么多的秘密技巧,魔术师应该能走在科学的前面。如果没有的话,他们也可以让Robbins这样的人一直去搞破坏,直到科学家同意不去揭开魔术的盖头。(否则,他们可以让Robbins去偷科学家的钱包和手表,直到他们同意绝不泄密。) 2007年六月份,Robbins在拉斯维加斯知觉魔术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和表演。Unbelievable!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8530823204824599694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