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读书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读书会

相关日志

品粽过端午,读书忆古人 ——丁江镇双橹村端午活动后记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感
热度 1 biofuture 2019-6-11 09:28
今年端午节我在双橹村过的。双橹村因为一直以来很配合工作,所以这次也争取到了镇文化站的资助来做端午活动。(我了解到,不是文化站不愿意资助别的村,而是大部分村庄的干部和群众不愿意配合,可能主要是干部嫌麻烦,不愿意组织。)正好我在村里,所以就帮他们策划了活动方案。我的意思是,我帮助村里策划和实行(换城里比较流行的词就是做义工吧哈哈),我是协助者,村里才是组织主办者。可是后来我才明白,村干部们出于对我的支持,他们的意思是由我做组织主办者,他们做协助。反了,哈哈。所以说,沟通,沟通很重要!沟通啊!! Anyway ,无所谓,反正活动进行了,也比较热闹嗨皮地结束了,呵呵。由于下雨,计划中的一些环节无法进行。其实按我的观察和分析,更主要的还是由于村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经历过的活动,是大家一起包粽子,或者举行下包粽子比赛,拔河比赛,包完各自拿回家,同时发上各种奖品纪念品,比如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等等,再吃顿公款聚餐,有吃有拿有玩,皆大欢喜,也挺好的,都高兴。),所以有点不知所措,不少三四十岁的大汉子叫他站过去一起读,就像青春期的男孩似的嘻嘻哈哈害羞扭捏,也是很有意思的场面,哈哈。 由于村干部和我之间对活动主办的理解偏差、我的佛系以及大家的不太成熟心态,加上天气客观原因,所以活动未能完全按我的策划进行,我非常不精确地大略估计,如果计划是 10 ,我们做了的就是 5 ,效果是 3~4 吧,哈! 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活动。为什么呢? 因为,参与活动的人,据我看来,是真正的来参加活动的,不是来凑数走过场的。而且,我能感觉到,就算没有物质奖品,没有沐浴露洗发水拿回家,他们内心也是有获得感的。 其实我很有触动的是,当天除了两三个村干部,还有几位做父亲的也来了,虽然略有推拉,但最后他们都站到了读书的行列里。我觉得应该给他们点赞。 改变,是个过程,不要求“立刻”。 活动结束后,文化站要我写点东西,我不会写新闻稿,我的词库里长得漂亮的辞藻也很少,于是就写成了下面那样(新时代文明这个概念,完全是这次活动当天我才听说的啊,失敬): 品粽过端午,读书忆古人 ——丁江镇双橹村端午活动后记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感 吉安神憩岛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 月 7 日上午,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大时小的阵雨,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度假期,一个三面环山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里,却传来朗朗诵读声。 原来,这是江西省吉水县丁江镇双橹村的孩子和家长们,在一起诵读屈原的文章。 双橹村位于丁江镇东南山区最里面,远离污染源,山多田多,山里大树参天,整个村庄植被丰富,常年可见各种鸟类栖息飞翔,啁啾鸣叫,出入于民居和山林,生态极好。村庄历史悠久,据传唐末吉州刺史彭玕\为开基祖,迄今 1100 多年,自古民风纯朴,尊师重读。然而在现代经济大潮下,同我国大部分农村类似,多数青壮年远离家乡谋求事业,村中所留多为老人和低龄儿童。但本村自然资源丰厚,人文底子好,村委干部敢负责、能力强、肯实干,所以尚能留住一部分青壮年,并未像其他很多村庄那样成为破败的空心村。 基于双橹村干部和群众的渴望和配合,镇文化综合站对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向重视,此次端午节,也是大力支持,在本村举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在双橹村干部和群众的主办,驻扎本村的吉安神憩岛文旅公司的提议策划下,以“品粽过端午,读书忆古人”为主题,以学生和家长为参加主体,趁小长假村里学生回家,在端午节当天上午进行。 活动首先是包粽子环节,就着屈原的诗歌包粽子。在著名朗诵家路英的诵读屈原文章,抑扬顿挫、颇有古意的背景音中,大人小孩齐聚村中舞台,分组围圈,在村里包粽子能手的带领下,本来会的大展身手,不会的趁机学习,感叹别看小小简单粽子,要包好并不简单!大家欢笑踊跃,连小男孩以及只吃过却从未动过手的大男士,都加入学习,那表情仿佛就在说:“我是认真的!” 然后是诵读环节。分别在舞台上、长廊里,诵读了屈原的《橘颂》和《离骚》节选段。为了给农村孩子们锻炼机会,特别邀请学生来领读。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看着拼音读出来。连幼儿园不识字的小小朋友,见哥哥姐姐们读得认真,也跑过去站旁边,有的还踮脚看稿子,一脸好奇和期待,似乎也想参与朗读呢!诵读时正是落雨纷纷,雨声淅沥,雨中读屈原,更添幽怀,遥寄哀思。双橹村种植有大量的柚子树,柚子为柑橘属小乔木,与橘本是一家,在此读《橘颂》,更是情景交融,别有深意。屈原为战国时楚国人,那时的楚国在诸侯国中国土面积最大,双橹村在当时也应属楚国。诵读结束后,大家分享了一些端午和屈原的小知识。 最后是乐享乡村自助餐。由村里的做饭高手妈妈们辛苦操作,给大家奉献了一顿与通常农村的大桌饭不一样的、自助餐形式的午餐,美味营养,同时干净卫生,除了农村常规的炒菜,还有蔬菜沙拉、水果沙拉、水煮玉米、水煮茶蛋、水煮毛豆,这些在城市甚至星级酒店里常见的菜式,在江西农村餐桌上是基本见不到的,算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这里通常上桌的都是大油多盐重辣的菜肴。这次活动一改农村通常的聚餐形式,采用自助餐形式,除了更文明卫生,也深受孩子们喜欢。餐后每个孩子都洗刷好自己的碗筷,大点孩子还帮忙收拾残余后才离开。 午饭后,部分孩子自动到楼上农家书屋暨神憩岛图书室,取阅看书,继续端午假期的村中读书之旅。 剩余的粽子和米糕,全部分发给村里需要的人家。 活动结束后,再遇到几个村里孩子,都说很喜欢、很有意义,感觉有收获,期待将来还有这样的活动。 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新时代文明实践”,何谓“新时代文明”?如何“实践”? 尊重传统,发扬传统文明,摒弃不良习俗,将传统中华文明融入现代文明要求,爱国爱人,关注环境,顾全大局 ...... 从小事、从细节处做起,从孩子做起,不走过场,不只重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做事,实实在在践行,这,就是在实践新时代文明。 双橹村这次的端午读书会活动,虽然一无物质激励,二无领导参加,三无记者采访,但是主办方真正从村里的长远发展出发,从孩子的教育出发,本着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和村庄的长远未来的原则,策划进行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馈。相信将来通过类似的活动,深处山区的村民们、农村的家长和孩子们,能逐渐地接触、认识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文明,在每日的生活中真正践行“新时代文明”。
2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杜威的著作
热度 10 Caroline2016 2017-4-22 09:32
——因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读书会而作 缘起 了解杜威,是 2002 年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那个时候,得益于涂又光先生的教育哲学课程, 1999 级的师兄师姐们开始风靡杜威。因为深受涂先生影响的学兄郭昊龙的缘故,我对杜威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略知一二,并购得一套该著作的中英文对照本。当时由于学业与毕业双重压力,对“没有来头”的啃名著真的没有兴趣,只是很“小聪明”地想到:“嗯,可以对照汉语来练英文了。”可惜,就连这点很低级的功利想法,也未曾实现。这套上下册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英文对照本跟着我数次搬家,几度辗转,虽未舍弃,但至今仍静悄悄地置于书架上。 对杜威的兴趣,始于 2004 年在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为研究生开设《教育哲学》课程的时候。那还是因为先迷上了胡适的缘故。胡适的教育思想深得于杜威,在胡适演讲录中杜威的言论被屡屡提及,这也就一次次加深了我对杜威的印象。 真正开始读杜威,却始于当下。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学术氛围颇有一些“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味道,两位书生意气的同事发起了读书会。于是乎,志趣相投的师生们商定大家定期读同一本书,然后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大家选定的第一本书就是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按照李俊老师的介绍,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他读了两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以此为引子,以下拟对为什么我们需要读杜威的著作略作探讨。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杜威的著作,得从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名著谈起。 很佩服李俊老师读书的效率与时间的利用率,当然,更佩服他具有读书人的心境。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当李俊老师埋首于“大部头”时,我多半在忙着下载“ caj 文档”。这种“反差”,与我的读书态度有关。读名著,类似于“探源”,下载期刊论文类似于“救急”。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多年来,我一直抱着“拿来主义”的读书态度,也很排斥导师给研究生开书单之类的行为,常常给研究生的建议就是“带着问题阅读,在研究过程中阅读”。长此以往,虽然短平快的文章发表了不少,但学术滋养终归不足,学术底气也无从谈起。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名著之必需:名著是源头活水,是学者的底蕴与底气所在。 也是机缘巧合,这两天恰巧读到叔本华关于阅读名著的论述(现代大学周刊微信号, 2017/4/5 )。我且再来一次“拿来主义”,借用叔本华的观点(延展阅读:《意志决定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年版),来进一步谈谈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名著。 其一,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慎重选择所读之书。 “文字作品跟生活别无两样:在生活中我们随便都会碰见不可救药的粗陋之人,到处充斥着他们的身影……,同样,数目庞大的的坏书、劣书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我们则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所享有的后世名声就已表明了这一点。” 其二,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滋养身心。 “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了。只要随便拿起任何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读上哪怕半个小时,整个人马上就会感觉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畅,精神也得到了纯净、升华和加强,感觉就犹如畅饮了山间岩泉。” 其三,即使抱着“解决问题”之目的,读书当读“大师之作”。 “创新”成了当今世界的时髦话语,发表文章的引文也被要求越新越好了。其实,至少就人文社科而言,要说创新,后人不外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些许有些进步。因此,“那些想就某一话题求教的人,千万不要匆忙拿起讨论这一话题最新出版的书,满以为科学总在进步,而新书的作者肯定是利用了之前的旧著。如可能的话,我们就要阅读那些对所讨论的事情有着根本性的发现和认识、真正有独创性的人所写的著作,或者至少是在某一学问领域里被公认的大师的作品。” 最后,经典之作考验我们的阅读品味与水平。 名著不可能是“短平快”的,这恰恰考验了我们的求知欲与阅读品味。所谓“曲高和寡”,“一件作品要永恒不朽的话,那这一作品就必须具备多样的优点,以致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和赏识所有这些优点的读者也不容易。”“具有伟大思想的作者也就只能被拥有非凡头脑和思想的读者所完全欣赏。” 至此,我不由得对自己过去所持的读书观做了反省,希望从此“洗心革面”,放下功利心,做个纯粹的为读书而读书的读书人。更希望借助职教学院读书会这个平台,将名著阅读行动一直持续下去。 紧接着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 在漫漫历史文化长河中,人类的智慧结晶浩若星辰。那么, 在众多名著中,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杜威的著作?这还得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来认识杜威的杰出之处 。 从事教育工作一般需要三门学科作基础: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才有所期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可能“高瞻远瞩”;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才有科学的把握,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可能“有的放矢”;通过对教育原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晰教育活动应该是怎样进行的,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可能“纵心所欲而不逾矩”。问题是,就人的有限性而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就知识发展规律而言,知识不断处于综合与分化的往复之中,因而才有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等等的细分。成为某一“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已属不易,若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者打通者则难上加难,而这恰恰是杜威的杰出或非凡之处。 从“知道”的层面来介绍杜威,人们不约而同地会这样表述: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 但结合上文我想强调说的是,杜威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将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 1894~1904 ),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他兼任这三个方面的教授职位,而且被认为在每个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很难说他自己更喜欢这些角色中的哪一种,是成体系的哲学家、科学心理学家,或是实验教育家?实际上他认为这三者是直接关联的。他也许认为在他指导下创设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是这个时期里他的主要成就。他反复强调,实验学校不是 “ 实习学校 ” ,也不是 “ 模范学校 ” ,而是 “ 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验室 ” (赵祥麟,《学校与社会》译者前言) 。 “他(杜威)是一个专业哲学家,却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家而驰名于世界。 ”——杜威的优秀也在于此,杜威对教育问题的深刻领悟也在于此,杜威的教育著作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至今在全世界仍具有广泛影响也在于此。
50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白日幻想——写给读书会
bewinner 2015-3-22 10:03
之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名字不太记得,好像叫做《十一维空间》,看完后实在是刷新了自己浅陋的世界观。原来我一直龟缩在三维空间,整日碌碌而不自知。 这期读书会的主题是科幻,春节时想构思如何给大家做一期有科幻氛围的读书会,想破了头皮还是发现选址天文馆是最大的科幻特点。 言归正传。估计小时候,老师都问过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最想做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我想做宇航员。直到小学毕业这个理想一直坚挺,直到一次脑抽顽皮腿骨折,躺在病床上,我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腿部开刀以后到太空非重力条件下会不会爆裂。后来发现这个可能性非常大,以至于我有一段时间非常郁闷,感觉人生不会好了。 小时候的我很幸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小村庄,那时候的天还很蓝,空气还很清新,夜晚常常能看到非常清晰的满天繁星。仲夏夜,我和爷爷奶奶就搬着板凳,拿着蒲扇到家旁边的小山坡上乘凉。爷爷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关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爷爷。爷爷还订阅了很多《奥秘》杂志,里面记述了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事件,我被作者细致入微的添油加醋深深吸引,导致某种程度上在小小的脑海里造成了浓厚的阴影。我记忆犹新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未来世界一种残忍的惩罚——一日囚。这种刑罚的残酷性在于,将犯人栓死在同一天,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完全相同的,他遇到的人,碰到的事情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犯人最后无法忍受自杀了。 必须承认科幻的迷人之处更多的在于它的“幻”,任何一个具备“幻”特质的情景仅仅在脑海世界中想象都会让人迷醉。比如,一个原子中存在一个微观宇宙,里面甚至生活着无数的智慧文明;比如,从四维中看三维空间,三维的信息从内到外绚丽精细的展示;比如,冬眠技术的实现,让人可以在时间之海随意漂流,再也不必龟缩在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内。 那就让我们一起在白日幻想中肆意沉醉一把吧。
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苦短,今夜多美好!
vantigao 2014-8-23 16:26
愿每度 清晨比 其前 夕更美好 ,愿每度明天比其昨日更富饶。 -------巴哈欧拉 刚刚送走朋友们,心情无比的舒畅和美妙。还有什么比和朋友一起度过一个富于灵性的夜晚更美好的事情呢? 我们居住在伯克利分校的大学村里,村子里有约三分之一是中国人,而其中超过一半是访问学者。学生反而住村子里很少,因为学生多半比较忙,会经常加班,村子离学校太远了,所以他们多半住在学校附近。 幸赖我所追寻的巴哈伊信仰之故,无论是在德国加拿大还是美国,每到一地,我们都能通过当地的巴哈伊社区很快融入本地生活。因为,“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正是巴哈伊的理想和目标。 在我们之前,大学村大概从来没有住过来自中国的巴哈伊信徒。我们的到来,本地巴哈伊社区格外重视,村子里这么多中国人,他们一直希望能够帮助中国人融入本地社区,接触到巴哈欧拉所启示的那灵性之奥秘,上苍之正道,所阐释之人类一体,宗教同源,人类团结友爱之紧迫和途径。无疑,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起这座沟通中西的灵性桥梁。 在巴哈伊社区,人们通过默思和反省,学习和探讨,服务和行动来提升自己。巴哈伊信徒的学习能力最让人吃惊,他们拥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宗教,文化和科学知识。巴哈伊社区的一项核心活动叫做devotional gathering,中文可译作祈祷会或读书会,即大家聚到一起,就某一个主题,分享自己喜欢的各大宗教典籍中的引段。比如,关于爱,我们会搜集来自佛家的,圣经,古兰经,克里希纳穆提,纪伯伦等远古的近代的一些先知和思想家的著述,寻找那汇集之源泉。通过这样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学习,巴哈伊社区展示出未来全球性新文明的特质和雏形。 我们的读书会基本都在我家,每两周一次,持续将近一年,结识了大量的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和朋友。这真正是一个真诚,友爱而富于灵性的聚会! 最近,我们突发奇想,把读书会改成更加有趣的音乐读书会。今晚是第一次,之前其实有点忐忑,因为我本人在音乐方面实在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还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把一些中国流行的英文歌曲打印出来,方便大家唱。等朋友们落座,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比尔先生带来一把吉他和一把乌克丽丽(夏威夷吉他),比尔先生只要拨动他的琴弦,就不会停顿下来。罗伯特先生刚从云南回来,他是第一次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就像老朋友一样,唱起他们熟悉的经典流行歌曲。还有戴安娜夫人,他们都是走遍全世界去服务过人们的虔诚的巴哈伊信徒。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好是美国的六七十年代,那可是美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歌曲往往旋律优美,富于灵性,就像加州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丽。虽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离开了美国,去到陌生的国度,但音乐,始终把他们连结在一个共同的时代里。这不,他们唱完一首歌,就会联想到另外一首歌,一曲又一曲,整个晚上他们唱了不下50首歌曲。每次唱完,我都要努力询问歌名,因为这些歌曲,实在太美丽了!记录在案的,就有二十多首,很多时候 他们唱得兴起,根本不理会我的询问。偶尔,他们也会谈起歌曲的背景和歌手的故事,以及他们人生经历中和歌曲相关的片段。有一次,比尔先生唱起他为自己故去多年的妻子写下的一首歌曲,情到深处,潸然泪下,却依旧行云流水一般继续弹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就是思无邪的境界,就是禅的境界。那一阵,他一定沉浸在对妻子的无尽思念中。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我们还弹唱了许多经典的巴哈伊歌曲,多数意蕴丰厚,旋律优美而富于歌唱性,很类似乡村音乐的风格。谈到音乐,我们聊起中国有一位巴哈伊歌手,他的名字叫方大同。他在夏威夷一个巴哈伊家庭出生长大,名字也来自天下大同之意。他创作的歌曲多半清新雅致,灵动绚丽。当我谈起这些时,戴安娜夫人变得激动起来,她惊呼到,你说的这个年轻人我肯定认识,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原来戴安娜夫人曾经在夏威夷服务圣道,他和方大同的父母一起做过许多事情。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样的奇妙故事,在巴哈伊社区经常发生,巴哈伊信徒的足迹往往遍布全球,联系广泛,活脱脱一个全球性的社区! 就在这样的音乐和故事中,度过一个美妙非凡的夜晚。
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六清华动物研究读书会:丰子恺护生思想的内在矛盾与演变
jiangjinsong 2014-5-8 14:22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 十一 期 主题:丰子恺护生思想的内在矛盾与演变 报告人: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 2014 年5 月 1 0 日周六下午 3 : 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 241 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从明斋中门入 )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说明:读书会提供饮用水,为了环保起见,请朋友们自带水杯。 描述:明斋路线图图片:眀斋路线图.jpg 动物研究读书会总汇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总汇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瞎折腾读书会”正式成立
热度 2 WeiYang81 2013-12-18 15:06
“瞎折腾读书会”于2013年12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暂时只招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 读书会的目的:服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将好书推荐给他们。读书会的初衷是为摘掉“中国人不爱读书“的帽子贡献微薄力量。具体见新华网新闻“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图书阅读量不及泰国”。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0/12/c_125519224.htm 读书会的活动:将以沙龙的形式呈现,每次沙龙将有至少 5-6 位会员以报告演讲的方式分别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活动是无偿的。 读书会会员要求:爱读书,爱分享!只要愿意每个季度以报告演讲的方式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均可以加入。 读书会联系人:韩非, QQ : 350991867 会员们虽然没有经济上的收益,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 1 )节省阅读时间。书是看不完的,我们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读好书,朋友推荐是最好的方式。 ( 2 )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为了给大家推荐书,我们一定会有意识的读好书,而且会精读、细读,以便给大家讲好。 ( 3 )培养分享精神,提高分享能力。把学习到的知识,以精彩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只能通过一次次分享锻炼出来。
个人分类: 读书会|2567 次阅读|4 个评论
周日动物研究读书会:哈拉威《伴生物种宣言》研读
jiangjinsong 2013-10-9 21:20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三期 主题:哈拉威《伴生物种宣言》研读 报告人:李芳芳(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2013年10月13日上午9: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241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母亲、儿子和书
wenhuazhoukan 2013-10-8 14:41
■朱晓剑 平时也参加读书会,却总觉得大家在读书会上想获得的不是针对书的分享,而是想通过读书会获得一个圈层的认同,并收获名利。这当然就与阅读距离遥远了。夏天,读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时,真是有清凉之感。是的,读书会原本不是程式化的阅读,更多的是与生命交集式的分享,这于读书会而言,多了一层温情,对阅读也有了敬意。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就是这个小型读书会,却让我们看到生命跟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作为出版人的施瓦尔贝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的是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 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其中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着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施瓦尔贝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随着病情的加重,阅读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旧人旧事也会涌上心头,这让读书会更多了亲近感。施瓦尔贝对书籍熟稔自不待言,但就书的内容而言,如果不是有了这次阅读之旅,怕是他对书的理解还是老样子,不会产生那么多复杂的情感。而这正是读书带给人们的普遍情感,当阅读渗透进了我们的生命之后,书的厚重也就有所增加。在母亲去世两年之后,施瓦尔贝偶尔还是会有给她打电话的冲动,特别是在他看书或知道她一定喜欢这本书的时候。这情感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带有温情的,让人动容。 无疑,阅读在此时是一门艺术,它所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平衡其中的忧愁与美好。 回想我所参加的系列读书会时,真是有些汗颜。我们对书的理解常常是停留在阅读本身,或者用权威的观点来诠释自己阅读的正确性,而自我阅读的观点被隐藏了起来,尽管那上面有动听的言辞,却似乎很难打动人。我想,这跟缺乏温情相关,因为书中的故事也好,文明也罢,和阅读者的生命缺乏交集。但在更广泛的阅读经验上,或许是我们仍然缺乏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这导致了我们的分享少了点个性。 阅读原本是件很奇妙而又美好的事。当我们给其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哪怕是一册《霍比特人》或《魔戒》,《相约萨马拉》或《追风筝的人》,都能让人读出不同的生命意味。这种阅读并不会因参与人数的多少而减低阅读的质量,相反因有共同的阅读兴趣,才能就阅读的方向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亦即施瓦尔贝在书中歌颂的书籍在我们各自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施瓦尔贝对弥足珍贵的母子关系做出了温柔感人、诚实生动的刻画——这本书是一曲对美好的颂歌,而那件美好的事,叫作爱。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威尔·施瓦尔贝,姜莹莹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8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3-09-27 第15版 书评)
1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二期:观看动物:视觉、权力与政治!
jiangjinsong 2013-9-16 21:09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二期 主题:观看动物:视觉、权力与政治! 报告人:龙缘之(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2013年9月22日上午9: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241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