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鱼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Nature文章指出气候变暖对鱼类种群数量有影响
hgiap 2013-6-4 10:18
Nature文章指出气候变暖对鱼类种群数量有影响 2013年5月16号,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鱼类种群数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Signature of Ocean Warming in Global Fishes Catch)的文章,文中通过年度渔获量加权计算了被捕捞物种的“平均温度偏好”(Average Inferred Temperature Preference),从而建立了一个反映鱼类种群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指数(捕获量的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 of the Capture, MTC),研究结果表明,1970—2006年间,全球被捕获物种的“平均温度偏好”以大约每十年0.2 ℃的速度增加着。全球变暖显著地影响了世界海洋物种的组成,导致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隐患。这一研究结果再度敲响了气候变暖的警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变暖适应行动刻不容缓。 本研究将鱼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温度参数作为一种温度计,通过分析包括大部分世界主要渔场在内的52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渔获组成”,评估了1970—2006年期间气候变化对世界海洋物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全球被捕获物种的“平均温度偏好”以大约每十年0.2 ℃的速度增加着,在非热带海域增幅甚至更大。气候变化通过驱动鱼类种群向更冷、更深的水域迁移影响了全球鱼类种群的变化。因此捕获到的适应较冷海水的物种数量下降。而渔获组成中适应暖水的海洋物种数量则显著地增加,并且热带暖水区还发现了新的海洋物种。目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热带暖水区的渔获量和渔获物种数量均在急剧减少,导致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隐患。 气候变暖正在影响整个海洋世界,在不远的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影响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这一研究结果再度敲响了气候变暖的警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变暖适应行动刻不容缓。 (吴秀平,董利苹 编译) 原文题目:Signature of Ocean Warming in Global Fisheries Catch 来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7/n7449/full/nature12156.html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彼此成为对方的历史!
热度 1 jsnjjlj 2013-1-17 21:50
让彼此成为对方的历史!
康奈尔的早晨,六点! 天还是一片漆黑! 我起身打算到外边练练太极 手机短信响起 是我拜托帮忙的一位朋友发来的 内容很简单:对于我的请求,他全力付出,并且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内心一阵温暖,连天空落下的雪花都有了温暖的感觉。 我与朋友的相交 是绝对的君子之交 此前无任何利益的扭结 有的只是彼此的惺惺相惜 大约是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缘故 我总能遇见这样意气干云的侠义朋友 就像无尽的海洋中 浅海的鱼类也许永远无法遇见那些在深海里徜徉的大人物 如果能够相遇 那一定是一种荣幸 所以,我是荣幸的! 对于我的口头感谢 朋友只是淡淡的一句 “不客气,让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历史” 这是一种情怀 鲁迅先生曾说,读史不妨多读读野史,以其不假于当权者而更显真实! 换而言之, 我们应该读的,应该记住的,历史! 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历史! 在此之上,倘若而且雄伟、壮丽。 那就是不可不读的历史 所以,我喜欢 汉,我喜欢 唐 恢恢大度,波澜壮阔! 而人与人的相交 不可能上下五千年 人生短暂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避免因时空的幽远而造成的对真实的扭曲。 所以, 一个人若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历史 必然是他的人性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种公认的美 这也是我喜欢看 《逆水寒》 的缘由! 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最后,录曹操短歌行,作为这个随笔的结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802do=blogid=457471
3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广西百色地区发现洞穴金线鲃属鱼类两新种
热度 3 popeye123 2012-9-14 09:21
广西百色地区发现洞穴金线鲃属鱼类两新种
曲背金线鲃 靖西金线鲃 参考文献: 朱定贵,朱瑜。 2012 。中国广西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鲤科)。动物分类学报, 37 ( 1 ): 222-226 。 Huifang Zheng, Lihui Xiu, Jian Yang. 2012. A new species of Barbine genus Sinocyclocheilus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 Zuojiang River drainage in Guangxi, China.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DOI 10.1007/s10641-012-0068-4
个人分类: 野外见闻|11183 次阅读|3 个评论
广西洞穴高原鳅2新种
popeye123 2012-5-14 09:36
广西洞穴高原鳅2新种
大头高原鳅 里湖高原鳅 参考文献: Yang Jian, Wu Tie Jun, Yang Jun Xing. 2012. A new cave-dwelling loach, Triplophysa macrocephala , (Teleostei: Cypriniformens: Balitoridae), from Guangxi, China.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93: 169-175. Wu TieJun, Yang Jian, Lan JiaHu. 2012. A new blind loach, Triplophysa lihuensis (Teleostei: Balitoridae), from Guangxi, China. Zoological Studies, 51 (6):
个人分类: 个人信息|6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市的背后:从鱼类兴衰看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人为因素
热度 6 lionbin 2012-5-1 21:19
鱼市的背后:从鱼类兴衰看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人为因素
作者:陈铭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本文为该生选修我的《全球变化生物学》的课程论文。 人类活动已经过分干涉到了自然界,生物入侵、物种灭绝就在我们身边。本文以鱼市为缩影,鱼类为代表,探讨了中国人为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而它们的成因却是我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无知。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对于原生态的保护意识。 在人类的帮助下,生物入侵、物种灭绝正以空前的速度进行着,而生物的区域多样性也就同时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且不论工业污染、亦不谈气候变暖,我们单单回顾自己引种、捕猎的直接后果便足以为之震惊。有多少物种入侵后成了威胁甚至是灾难,又有多少物种数量剧减乃至灭绝。我们究竟导致了多少物种的兴替恐怕已罄竹难书,但是这背后的成因却发人深思,我从一名鱼友的角度,怀着愤怒而又悲痛的心情,从几种鱼类在中国的命运变迁和个人的所见所闻来试图探究它们背后的原因。 作为一个缩影,鱼市成为了我探究的目标。因为在经济发展之后,观赏鱼类的养殖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产业,被定为有观赏价值的鱼类越来越多,鱼市的品种也就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包括了中国本土的许多鱼类,还有着从世界各地引进的品种。根据鱼店主营范围的不同,我将其分为饲料鱼、金鱼鲤鱼、热带鱼以及原生鱼这四类。而从这目不暇接的鱼类身上,我看不见鱼类的魅力,却看到了人类的悲哀。那么它们其中究竟有些什么故事,不妨让我们挨个走近。 在最显眼的地方是卖饲料鱼的摊位 摊位介绍: 是从周边水域中捕获大量中小型鱼类来作为饲料鱼,供人买走后喂养大型食肉性鱼类 主角: 食蚊鱼 简介: 东部食蚊鱼( Gambusia holbrooki Girard)。原产美洲的小型鱼类,以水生昆虫为食,1年达性成熟,体内受精,卵胎生,每年可产子鱼数百。 引入原因: 误认为嗜食孑孓,从而减少蚊子数量,预防疟疾。 引入时间: 1927年 当前危害: 取代了本地的青鳉( Oryzias latipes )和弓背青鳉( O. curvinotus ),导致特有种林氏细鲫( Aphyocypris lini )的绝灭。 影响范围:散布到长江以南(包括台湾)各低地水体中。 个人见闻: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喜欢啃咬其他鱼类,已经列入入侵物种。在上海数十年前的人民公园中曾是青鳉的天下,现在已经难觅其踪,而且饲料鱼中食蚊鱼是绝对的优势族群,足见其对于我们原有的生态的冲击之大。(照片来源:fish8000) 最多的是热带鱼的店铺 店铺介绍: 来自非洲、美洲的大量鱼类,不仅有温和的小型鱼类,也有大型凶猛鱼类。 主角1: 异形 简介: Hypostomus plecostomus 是一类原产拉丁美洲,属鲇鱼科的底栖杂食鱼类,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鱼卵,也能大量吞食鱼苗,威胁着其他鱼类的繁殖生长, 引入原因: 观赏鱼 引入时间: 1990年-至今(由于其地方型不同已引入200余种) 当前危害: 在南方的许多水体中已经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具体危害不详 个人观点: 身体坚硬,耐温差耐缺氧,生命力顽强,而且目前“清道夫”在江河中没有天敌,虽然没有直接的受灾报告,但是绝对是原生水体中的潜在威胁,或许我们得知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照片来源:Prcfish) 主角2: 食人鲳: 介绍: 红肚食人鲳( Serrasalmus nattereri ),原产地美洲,体长20~30cm,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肉食性鱼类,以凶猛闻名,每次产卵2000~4000粒。 引入原因: 观赏鱼 引入时间: 2002年 当前危害: 暂时未报导 个 人观点: 由于政府干预已经禁止流通,但是不少鱼友家中仍然饲养着这一类的凶猛鱼类,而且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没有流入原生水域。(照片来源:Prcfish) 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坐落着原生鱼的店 店铺介绍: 这一类店铺是最近才发展出来的,主要经营中国原生的鱼类 主角1: 熊貓鯊 简介: 厚唇原吸鳅( Protomyzon pachychilus ),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溪流中,是十分稀少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照片来源:酋长迷) 主角2: 淞江鲈鱼 简介: 淞江鲈鱼( Trachidermus fasciatus ),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照片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角3: 达氏鲟 简介: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照片来源:中国淡水鱼图集) 主角4: 胭脂鱼 简介: 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照片来源:fish3000) 个人观点: 看到保护动物被贩卖心中已是不安,当我问及店主如何躲避工商检查的,他们就说是人工繁殖的,这小聪明不放在保护我们的原生态上,而是放在如何赚钱之上,真是“高明”啊。 主角5: 罗非鱼 简介: 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原产非洲,中小型鱼类,广盐性鱼类,耐低氧,杂食性,食量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 引入原因: 经济价值高。 引入时间: 1957年 当前危害: 在福建省已有野生群,捕食其他鱼类。 个人观点: 这外来物种成为了水域的新主人,竟然成为了观赏鱼出售,这是莫大的悲哀啊。(照片来源Prcfish) 小结 在这小小的鱼市里,竟然有如此多的生物危机,这恐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始料未及。那我们不妨探究它们背后的原因: 除了食蚊鱼的引进是直接引入原生水体外,其他鱼类入侵的路径基本上是:鱼友认为某种鱼类有观赏价值—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网上展示—更多人喜欢—鱼商介入—养殖(部分逃窜成为入侵种)—鱼友饲养—厌倦—放生—成为入侵种 而鱼类濒危的成因是:某种鱼有价值—过度猎取—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加速捕捞—濒临灭绝(也有因生物入侵造成的) 在这背后,其实无非是这三点: 1.无知愚昧:将外来中流放到原生水体中,还以为放生积德,真是讽刺。 2.唯利是图: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越是有人买。 3.管制不力:有关部门没有对应的政策出台恐怕已经让许多人钻了空子,而由于鱼店主常常把国宝级鱼类都饲养在家中,那对于执法的的难度也就提高了。 可是还有呢?越来越多的外来鱼类经过人们饲养后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那如果它们侥幸逃到原生水体中呢?越来越多的原生鱼经过人们的饲养后身强体壮,回到原生水域中很快在种内竞争中淘汰野生鱼,但是在种间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于是被淘汰。结果是该物种数量大量减少。 走出鱼市,我不禁再次陷入了深思,人为因素的生物入侵和物种灭绝在现在还只是开始,那未来呢?如同全球变暖只是因为人们要获取化石能量来发展一样,生物入侵和灭绝同样来自于人们的利益,在这拜金年代里,难道我们真的可以为了金钱放弃一切吗?或者这只是我们原本没有料到的,疏忽了?其实防止它们的措施很简单,就是不要让它们逃离到自然环境中。忽然又想到一张流传甚广的某寺庙放生池的照片,请看: 我来罗列一下:乌鳢、罗非、埃及胡须鲶、巴西龟(都是外来物种)和几条锦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难道不是彰显我们的愚昧么!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的基础,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功能。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也经历着地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试想,在中国上海的小小鱼市里,仅仅是淡水体系里就有如此多的生物危机,那在海水体系中呢?我们是不是也在同时经历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大演替甚至是大危机呢?据估计,目前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率是有人类活动之前的100—1000倍。按照中等范围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形,到2050年,占地球陆地表面积20%的区域中15—37%的物种将注定消亡。这结果,就是会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连锁效应,而最终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点,不要到了我们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的时候,才把它和全球变暖一样重视起来,如果真的到了那时,我们将一样束手无策。 致谢: 感谢sonic2000、fish3000、fish8000、24hours、Prcfish、cnWATER、52fish等网站上鱼友们的技术支持和照片,尤其是风覆雨、光少、大头宁、aquarium、米亚等网友的帮助。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833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不懂:会发光的鱼饵,高科技钓鱼工具
miran 2012-3-5 11:49
[转载]不懂:会发光的鱼饵,高科技钓鱼工具
不懂:会发光的鱼饵,高科技钓鱼工具 会发光的鱼饵– 挪威ESCA公司与香港公司合作生产前所未有的钓鱼工具 http://www.norway.org.cn/News_and_events/business/maritime/ESCA/ ESCA发光鱼饵, 使用时绑在鱼线和鱼饵之间.挪威 ESCA 公司最近与香港正意科技有限公司签下合同,合作生产及销售一种最新的高科技鱼饵该产品的发明灵感来自几百万前已经存在的海洋生物特性。 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很多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都拥有可以发光的器官。这些发光体被称为ESCA,作用是吸引其它鱼类。例如琵琶鱼,它们有一条长长的鱼鳍,末端能发光,由后背伸展到头部前面,就象一条鱼杆一样。它们通常潜伏在海底,耐心地等待,当小鱼被发光体吸引过来,便成了琵琶鱼的口中猎物。 根据这种特性,挪威ESCA公司和合作伙伴共同研制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钓鱼工具 - 世界上唯一能够发光的鱼饵。这种鱼饵非常环保,因为它无须安装电池,只是利用电子化学反应来发光,当遇到海水就会产生发光反应。这种鱼饵甚至能够承受海底500米深处的压力。 该项发明将自然科学加以利用并研制成对人类有用的工具,真正体现了挪威”自然赋于我们力量”的精神。 挪威ESCA公司与香港正意公司的合作, 意味着该发明已经由研发阶段进入到实际生产和销售阶段。这表明了金融危机并不能阻碍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发明。 (图片来自网络) _____ 查看更多博客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view=mefrom=space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钓鱼引发的感想
热度 2 Myrmecia 2011-12-18 11:34
在澳洲小城这几年,闲来无事的时候,喜欢到旁边的河里去钓钓鱼。河里的王八不是一般的多,而且个大憨厚,随便扔点面包屑就围过来,从来不用担心被变成美味佳肴。因为,即使很多,他们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人不能随便伤害。恼人的是,钓鱼经常被王八咬钩,结果都是剪掉鱼线,自认倒霉。大家有时候就开玩笑,投胎做只澳洲王八,也是很幸福有尊严的。 按照本地朋友的建议,需要了解钓鱼的相关法规(http://www.dpi.qld.gov.au/28_2981.htm)。相关的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 某些季节禁止垂钓,渔具也有规则限制。 (2)根据当地常见的鱼类,分别给出大小尺寸。太大或太小都禁止拿回家,上钩要立马放掉。理由是,要保证每条鱼对种群至少做出一次贡献。 (3)河里有入侵物种,比如国内常见的罗非鱼(非洲鲫鱼),某些时候大群聚集。记得之前在国内钓鱼,不管多大的鱼,咬钩都要噗通折腾几下。而这里的鱼,都‘笨’个要死,咬钩直接拉上来即可。跑题了,反正就是入侵鱼类是绝对不允许拿回家的,可能是为了防止二次扩散,据说见一次罚500澳币。 (4)河里螃蟹个大味美,买了螃蟹笼子偶尔去弄点打牙祭。除了个体大小有限制外,也明确规定母螃蟹不能带回家。 想来,老外这些举措都还有点科学指导实践、生物保护的意味。回头想想国内的所谓保护生物学、保护遗传学研究,花了大把的银子,产出最多也就是几篇N年很少有人看的SCI文章。至于能否指导保护实践,反正我是没听说过。难怪有农民伯伯说,你们不如把那些银子给我们,我们给你保护。也对,采样经常还要伤害部分个体。
5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广西靖西发现鱼类1新属3新种
热度 2 popeye123 2011-9-14 08:19
广西靖西发现鱼类1新属3新种
广西西南地区作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总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2008 年在广西龙州县境内发现鸟类 1 新种——弄岗穗鹛。近年,在与龙州邻近的靖西县不断有鱼类新种的报道。 靖西云南鳅 Yunnanilus jinxiensis Zhu, Du et Chen 2009 长沟泉水鱼 Pseudogyrinocheilus longisulcus Zheng, Chen et Yang 2010 巴门 平唇鲮 Cophecheilus bamen Zhu, Zhang, Zhang et Han 2011 (注:本种为鱼类新属种,其中文名为译名,正确的名称有待原作者确定) 参考文献: 朱瑜,杜丽娜,陈小勇,杨君兴。 2009 。广西云南鳅属鱼一新种——靖西云南鳅。动物学研究, 30 : 195-198 。 Zheng LP, Chen XY, Yang JX. 2010. A new species of genus Pseudogyrinocheilus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 Guangxi, China. Environ. Biol. Fish, 87: 93-97. Zhu Y, Zhang E, Zhang M, Han YQ. 2011. Cophecheilus bamen , a new gneus and species of labeonine fishes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 south China. Zootaxa, 2881: 39-50.
个人分类: 个人信息|6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8月18日:新能源 乳腺癌 造礁珊瑚的基因组 盔甲鱼类 3岁
genevalley 2011-8-20 05:03
(选自英国Nature杂志,2011年8月18日出版) 通过逆转β-氧化循环方向来合成生物燃料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52issue=7360 丝氨酸生物合成通道作为治疗乳腺癌的目标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61issue=7360 来自Ly-α气泡的偏振光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81issue=7360 封面故事: 椭圆形颗粒能抑制“咖啡圈效应”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83issue=7360 尘埃供应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85issue=7360 从原始地幔喷发出的玄武岩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87issue=7360 造礁珊瑚的基因组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89issue=7360 盔甲鱼类“脸部”中间留出了长颌骨的位置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91issue=7360 3岁儿童就懂得公平分享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593issue=7360 丝氨酸生物合成通道作为治疗乳腺癌的目标 代谢酶和运输子的活体RNAi筛选,被用来识别“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在各种不同基因中是乳腺肿瘤生长所需的一个基因。PHGDH存在于“染 色体1p”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在乳腺癌中经常被放大,导致PHGDH过度表达。PHGDH的水平升高引起通过丝氨酸合成通道的代谢流量增加,这反过来又会 对谷氨酸盐通过三羧酸循环向-酮戊二酸盐的流入做出显著贡献。这些观测结果表明,以PHGDH为具体目标、或以丝氨酸合成通道为普遍目标,对于 PHGDH 有较高表达的乳腺癌子类来说也许有治疗价值。 造礁珊瑚的基因组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它们之所以受到威胁,是因为它们核心的石珊瑚易受海洋酸化和海水温度上升的影响。研究人 员对造礁珊瑚Acropora digitifera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试图了解共生的分子基础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这种珊瑚似乎失去了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所需的一个关键酶,所以可能依靠其自己的共生体来获得这一氨基酸。它含有几个在防护紫外线中发挥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 可能是通过横向传输从原核生物获得的。这种珊瑚的先天免疫系统要比独立生存的海洋银莲花的先天免疫系统更复杂,说明这些基因中有一些与共生或群落有关。 3岁儿童就懂得公平分享 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相比,人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很多情况下社会成员之间可以平等分享资源。然而,儿童和黑猩猩在有意外收获时分享资源都不是很 公平。在一项有关对意外收获的反应的行为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儿童得到玩具,让黑猩猩得到食物。研究结果显示了一个倾向:对于小至3岁的儿童,如果意外收获 是通过共同努力由一个团队成员赢得的话,那么他们会比较公平地去分享之。这个发现与人们的普遍假设是矛盾的:平均主义的倾向是在上学年龄、即6-7岁的时 候出现的,儿童在这个年龄开始学习关于平等的社会准则。黑猩猩则不喜欢平等,不管意外收获是否是通过合作得到的。现代人类希望在大集体中平等分配资源的倾 向,其根源可能在于共同努力之后对战利品的分享。
个人分类: 文摘|1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儿这样告诉我们——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5)
热度 15 sqdai 2011-6-26 21:23
鱼儿这样告诉我们——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5)
某年某月某日,鱼类新闻发言人海豚“小机灵”主持新闻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有鱼类代表:金枪鱼、小黄鱼、鳗鱼、鲳鱼、带鱼、电鲶 …… ,以及人类代表:中小学科学记者,成人只有一位:来自“ CFD (计算流体力学)王国”的 CJW 教授。发布会的主题是:“鱼儿告诉人们:‘我们怎样游动?’”以下是发布会中的问答实录。 海豚“小机灵” :你们人类厉害,本事比我们鱼类大,但是,有一样本事却怎么也比不上我们:游泳。你们的“蛙王”、“蝶后”,跟我们鱼类一比,都得败下阵来。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鱼儿怎样游动?”这个题目很大,这次只是首场发布会。所有记者都可以自由提问。 小记者 A :我们发现,你们鱼类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游动,你们向前游动的推力是怎样产生的?长途游动的秘诀何在? “小机灵” :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我们鱼类尽管形状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生有鱼鳍:尾鳍、胸鳍、背鳍 …… ,最要紧的是尾鳍。我们以一定的频度和幅度摆动全身,特别是尾鳍。摆动尾鳍产生的推力,占向前运动的推力的 60% 以上,配合其它鱼鳍和身体的动作,我们就能自如地游动了。 小记者 A :那么推力是怎么产生的? “小机灵” :我们鱼儿都是玩旋涡的能手。 小记者 B :这个我知道,我看过美国人拍摄的科普电影,就拍你们海豚戏水的镜头,你们会不断吐出漂亮的“涡环”,会把小涡环合成大涡环,还会从大涡环里穿过去。 “小机灵” :那只是雕虫小技,闹着玩的。我们的尾鳍拍水,泻落一串串旋涡。我们会掌握摆频、摆幅,生出有用涡列(你们人类把它称为“反卡门涡街”),就会给水很大的后推力。你们都学过牛顿第三定律吧!这么一来,我们身后的水对鱼身就有反作用力,这就是推力。给你们看一张照片,你可以看到摆尾产生的涡列;还有一张照片是 CFD 人用计算机仿真出来的。 小记者 C :那么你们鱼儿怎样控制游动方向的?你们的“舵”在哪里? “小机灵” :在头部,鱼儿的脑袋是“舵” …… 小记者 C :怎么会呢?我看到的船舵都在尾部呀!人们一说起“舵”,总是说“尾舵”呀! “小机灵” :我们鱼儿跟船不一样,船身硬梆梆的,要它转头不便当,哪像我们的身子柔软、头部灵活!不过,你见过江南的乌篷船吗?船尾艄公摇橹,船头的小伙子点篙,那个篙有一点像长在船头的“舵”。 小记者 C :我还是不信。你们鱼儿拐弯时不是不断摆尾吗?不是舵是什么? “小机灵” :你怎么忘了你们老师的话了:实践出真知,而且看事情要搞清因果。来,小黄鱼朋友,出来示范一下。 小黄鱼“精灵” :请大家注意我的脑袋!(脑袋一侧转,转向顺利完成)。 “小机灵” :这回相信了吧!为了使得你们相信,这里有一张仿真图,是发布会前 CFD 人 CJW 给我的。这六张小图显示了我们鱼儿拐弯的过程。 CJW :是的,是我们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小机灵” : CJW 大哥那里还有更多的证据。 CJW :是啊!我们用计算机模拟鱼游时,让鱼儿只摆尾,不转头,它们就只会一股劲儿往前冲。只有摇头摆尾才能拐弯。 小记者 D :我游泳时在水里拐过弯,可费劲了。你们老要拐弯,累不累呀! 小黄鱼“精灵” :你忘了,我们鱼儿是“玩涡”能手,我们从祖宗那里学会本事,头一侧转,就生出涡来,而且我们就只生“好涡”,不生“坏涡”,也就是说,只生出有利于产生转矩的涡,这是我们一出生就会的本事。 小记者 C :那拐弯是就不用尾鳍了? “小机灵” :当然不是。我们用小半个前身控制游动方向,用尾鳍产生更大的转矩,还控制拐弯的力度,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头部的“舵”的“因”,产生更大的“果”。所以,我们能机动灵活,来无影,去无踪。 小记者 E :我来提一个新问题:你们鱼儿喜欢过群体生活,我们经常能看到大群的鱼,这是为什么? “小机灵” :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我们鱼类中,为了觅食,经常需要长途迁徙。单个鱼儿游,很费劲,更容易遭到不测。而且,我们鱼儿游动时喜欢“偷懒”,这就得成群结队地游。游着游着,就发现做“跟屁虫”省劲儿。 小记者 E :怎么个跟法? “小机灵” :这就说明“跟屁虫”的门槛有多精了!因为我们鱼儿天天跟旋涡打交道,知晓怎么利用“领游”的“头鱼”造出来的尾涡,明白在哪个位置游最省劲儿。根据我们鱼儿的经验,我们会利用好涡,躲开坏涡,还总结出一条规律:后鱼的鱼头离开前鱼的鱼头 0.4 个鱼身,游起来最省劲儿。 CJW 大哥,你说对不对? CJW :对啊!这是我的学生细致计算出来的结果。 “小机灵” :可不是吗?请你们看这里发布的第一张照片,鱼群就是这么游的。 小记者 F :听说 CJW 叔叔还会玩更多的花样? “小机灵” :我也不知道为啥他这么能玩花样!大概他玩旋涡动力学的本事比我们高强,我们只有实践,不懂理论,他一天到晚用他的理论在“琢磨”我们怎么游动。听说近来他又在玩什么“拓扑优化”了,他说,月牙形的鱼尾不算最优,尾鳍里有个窟窿才更有效率。天哪!尾鳍里有窟窿,那不成了“怪鱼”了?他说,说不定再过多少万年鱼儿会进化成那个样子。反正我们海豚的尾鳍的端部是平的,而且上下扑腾,他还没有算计到我们。 小记者 F : CJW 为啥琢磨你们鱼儿游动? “小机灵” :他不但琢磨鱼游,还老在思量鸟飞。听说,是为了研究仿生学。最早用流体力学研究鱼游的人当中有大权威赖特希尔,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吴耀祖;CJW在国内还有好多同行,最老的同行童秉纲老先生也有80多岁了。你们人类就是厉害,什么时候我们鱼儿的本事全给你们学去了,可以做很多事情。这对我们鱼儿不知是祸是福。还好,虽说 CJW 如今生活在海边城市,却来自内地,不爱吃鱼,只是偶而抓几条小鱼,到实验室里去做什么 PIV 观测。 还有问题吗?没有了?好的,第一场“鱼儿游动”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小记者 G :等一等,等一等,什么是 PIV 呀? CJW :那是实验室里用的“粒子图像测速仪”, PIV 是它的英文缩写,是一种流体力学实验测量和显示的先进仪器。 小记者们 :谢谢 CJW 叔叔,我们看出来了,你是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的真正主角! 参考资料: 吴锤结,鱼教会了我们什么? http://aa.dlut.edu.cn/cjwu.html ,复旦大学力学系“具有变形边界之流动问题”小型研讨会, 2011 年 6 月 17 ~ 18 。 【链接】相关博文 1 美丽的街,古老的街,惹祸的街,名人的街——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 1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4608 2 流体力学家帮人打赢了官司——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 2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193 3 阿拉斯加地震,夏威夷海滩泳者遭殃——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 3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469 4 台风缘何跟我们“躲猫猫”——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 4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8300 写于 2011 年 6 月 26 日晨 鱼游-仿真 鱼游-活鱼 鱼游=转弯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12411 次阅读|23 个评论
双酚A的衍生物对鱼类更毒
热度 1 zhpd55 2011-6-25 21:54
双酚A的衍生物对鱼类更毒
双酚A广泛用于罐头食品和饮料的包装、奶瓶、水瓶、牙齿填充物所用的密封胶、眼镜片以及其他数百种日用品的制造过程中。 双酚A在感热纸中的使用,使其在零售商、杂货店、便利店、加油站、快餐店、邮局以及自动柜员机(ATM)中被人们广泛接触。双酚A对健康产生危害,原因在于它能够产生雌激素效应,摄入超过一定量的双酚A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致使婴幼儿早熟,威胁儿童健康。它类似人体自身的荷尔蒙,可以对健康造成危害,如乳癌、前列腺癌、出生缺陷、男性不孕、女童性早熟、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双酚A主要是危害胎儿,对于怀孕期的妇女来说,双酚A会影响胎儿的性别,而且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此外,对于成年人来说,对男性的影响会比女性大,主要是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但是科学家发现,有些细菌会对双酚A在化学结构上进行修饰,形成单甲基化或者双甲基化衍生物。 而这些衍生物对鱼类而言,是一类致命的毒物。详细内容可以参看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716 或者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200588w
个人分类: 新科技|4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動物權利手冊23. 有关屠杀鱼类的几点信息
jiangjinsong 2011-5-23 06:40
蔣科學按: 與英國相比,中國人對魚類的殘酷殺害與折磨不知要野蠻多少倍。 23. 有关屠杀鱼类的几点信息 英国的捕鱼船每年就要捕获50万吨的鱼,而目前也没有任何明确的法规来控制这种捕杀。 这些鱼因受电击、窒息、被重重的捕捞器所碾压和在冰面上冻结而死。还有许多,如鳕鱼、黑线鳕、欧蝶鱼、鳐鱼和鳎鱼,当他们被弄上岸掏去内脏后有的仍旧是活的。鳗鲡是被埋在盐里(需2小时之久)弄死的或被斩碎并煮沸。 养渔场饲养的大马哈鱼和鲑鱼是在被击昏或未击昏时流血至死的。有些鲑鱼在捕捞前要被预先挨饿3—6天,这样捕捞时就可简单地把他们从水里捞起来包装进冰块以便运送到市场上去,这样鲑鱼最长要14分钟后才死亡(参见132)。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权利手册22. 鱼类是被自由放养的?
jiangjinsong 2011-5-22 12:49
蔣科學按: 動物權利的觀念所遭遇的阻力,往往是人們很少會用心思去瞭解相關事實真相,也很少會用心仔細思考。這很正常,主流文化的傲慢使得邊緣文化的理由很少會被仔細傾聽。 22. 鱼类是被自由放养的? 为什么一种自由放养的生物比起其他的更应被人类不必要的疟杀呢?那种认为个体应当以其生命来作为他们自由的代价的论调在道义上纯粹是一派胡言。所有的动物都应该是自由生活的,我们并没有权力去剥夺他们的自由或生命,为的仅仅是诸如金钱、口味或捕猎的快感这样微不足道的理由。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误区:滤食性鱼类一定能够控制蓝藻水华?
xushui 2011-5-12 13:49
控藻的方法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操纵以及机械除藻等。其中,利用滤食性鱼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并在很多水体开始广泛的实践 。但是从这些实践的效果来看, 既有成功的 ,也有不明显的 。 因此怀疑者和反对者认为滤食性鱼类虽然可以抑制大型浮游植物的发展,但同时促进 了小型浮游植物的发展,也抑制了大型浮游动物的发展 , 而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并没有降低 。因而不利于水环境的改善。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妨碍利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技术的广泛利用,相反逐渐形成一种定律:只要是水体出现了蓝藻水华,放养滤食性鱼类就成了控制水华时当然的措施,并潜意识地认为滤食性鱼类一定能够控制蓝藻水华。 这可能是一种思路上的误区 。其实湖泊所发生的蓝藻水华因水体环境不一样而出现了多种水华类型,如微囊藻型(太湖)、微囊藻+鱼腥藻型(巢湖)、微囊藻+束丝藻型(滇池)、微囊藻+束丝藻+鱼腥藻型(洱海)等。即使同样是微囊藻水华,不同湖泊其优势种类也不尽相同,而且各湖泊的优势种类也经常出现转换,如太湖的蓝藻水华优势群体在“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之间转换,而洱海多为“束丝藻-鱼腥藻-微囊藻”之间转换,其微囊藻多为绿色微囊藻(M viridis)、挪氏微囊藻(M. novacekii)和铜绿微囊藻。滇池多为“束丝藻-微囊藻”之间转换,而鱼腥藻也常见,其中微囊藻却多达10种 。总之,各湖泊的水华蓝藻种类组成并不完全相同。针对不同的蓝藻水华采用千篇一律的“鱼类控藻”治理方案,是否都能够取得成功?显然在不清楚滤食性鱼类是否完全能够摄食消化这些水华蓝藻种类的情况下,随意大规模引入这些鱼类,可能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其影响很可能比其它化学或物理变化更深远的 。 滤食性鱼类鲢鳙的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鲢鳙利用鳃耙、鳃耙网、腭皱、和鳃耙管构成的滤食器官滤食 ,能够有效地摄取大多数大型藻类和形成水华的蓝藻群体。鲢滤食的藻类大小为8-100μm,鳙滤食的藻类大小为17-3000μm 。尽管鲢鳙能够有效地滤食藻类,但鲢鳙的肠道由于肠液的pH值通常大于6,且缺乏纤维素酶,进而无法对浮游植物的纤维素细胞壁酸解和酶解 ,鲢鳙对藻类的消化主要发生在食道内,是依靠咽头齿的机械研碎作用 。因此鲢鳙对藻类的消化是有限的。在其所排泄的鱼粪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藻类,有的形态依然完整,保持其细胞活性 。因此鱼粪也被称为“假粪”(pseudofaeces)。鱼粪中仍保持完整形态的各藻类数量比例因藻类属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即经过鲢鳙摄食消化后,藻类细胞壁和胶被厚实的种类不容易被研碎和消化,在鱼粪中会保留更多的完整细胞,相反细胞壁和胶被薄的种类容易被研碎和消化,在鱼粪中完整细胞就会少些。但是一些对这种现象的研究,目前多停留在鲢鳙对各大类群藻类(例如蓝藻,绿藻,裸藻等)的消化的粗旷区分上 。除了少数对个别藻类的属间消化做了研究外 ,还缺乏对藻类各种更细分的消化差异研究。 推测导致滤食性鱼类对藻类消化利用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藻类形态和化学组分的差异。微囊藻是一类外具胶被的单细胞群体,包括10种 ,各种类的胶被厚薄以及坚硬不一致。惠氏微囊藻的胶被最厚且最坚实、绿色微囊藻次之、鱼害微囊藻(M. ichthyoblabe)最薄。水华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和史密斯微囊(M. smithii)藻介于绿色微囊藻和鱼害微囊藻之间。浮游的鱼腥藻(Anabana)是一类单丝体藻类,为螺旋状或直丝状,个别成束,如水华鱼腥藻(A. flos-aquae)为不规则卷曲、乌克兰鱼腥藻(A. ucrainica)为规则螺旋体、近亲鱼腥藻(A. affinis)则为束丝状群体。鱼腥藻很多种类无鞘,或具不明显的胶鞘。而束丝藻(Aphanizonmenon)则是成束或单一的丝状体,依沙束丝藻(A. issatschenkoi)和柔细束丝藻(A.gracile )为单丝状,水华束丝藻(A. flos-aquae)为束状。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为螺旋状或直丝状。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常见的水华蓝藻种类的胶鞘或有或无,或厚或薄,藻体或单丝或群体,或螺旋或直丝,形态千差万别。因此,鲢鳙对各藻类的消化无法一视同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但这个推测需要严格的控制实验来验证。遗憾的是,一些消化实验所采用的藻种源于室内多年培养,其细胞形态早已变化,如微囊藻已经由野外的群体形态变为了单细胞,而单细胞藻比群体有利于鱼类消化,这对实验产生干扰,不能够反映自然条件下鱼类对藻类消化利用的真实情况。因此采用能够保持野外原始形态的藻种进行鱼类的消化实验十分重要和关键。 鲢鳙采用连续过滤浮游生物的方式进食,是其对藻类的不完全消化机制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不完全消化策略的结果使得不易被消化的浮游植物种类被大量保留,容易被消化的种类却被逐渐减少。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滤食性鱼类的“消化选择”(digesting selectivity)。这种消化选择的后果将会影响到利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的直接效果,即滤食性鱼类的消化选择可能并不导致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下降。在容易被消化的种类逐渐减少的时候,其缺失的生态位将会被那些不易被消化的种类以及一些小型种类所占居,并迅速发展,平衡了总生物量的变动。如果我们只关注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的变化,则可能会掩盖滤食性鱼类不能对难消化种类进行控制的事实,同时也会削弱对滤食性鱼类实际控藻能力的认识。因此,滤食性鱼类的不完全消化策略导致的消化选择可能是影响目前在一些水体应用鱼类控藻效果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隐蔽原因。如果长时间保持这种消化选择的后果,使浮游植物向难消化的类群演替,可能最终会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平.2003.鲢、鳙与藻类水华控制.北京:科学出版社. 2.谢平.2007.论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从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学的视点.北京:科学出版社. 3.陆开宏,晏维金,苏尚安.2002富营养水体治理与修复的环境生态工程-利用明矾浆和鱼类控制桥墩水库蓝藻水华.环境科学学报,22:732-737. 4.刘建康,谢平.1999.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8(3):312-319. 5.Smith D W. 1985. Biological control of excessive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the enhancement of aquacultural produ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42: 1940-1945. 6.Domaizon I, Devaux J. 1999.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mpacts of silver carp on plankton communities of eutrophic Villerest reservoir (France). Aquatic Ecology, 33: 193-204. 7.唐汇娟,谢平.2006.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5(3):277-280. 8.张国华,曹文宣,陈宜瑜. 1997.湖泊放养渔业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21(3):272-280. 9.虞功亮, 宋立荣,李仁辉.2007.中国淡水微囊藻分类学研究-以滇池为例. 植物分类学报,45:353-358. 10.Omer-Cooper J. 1947.The Armstrong college zoological expedition to Siwa Oasis, (Lybyan Desent)1935. General Report Proc. Egypt.Acad.Sci., 3:1-53. 11.倪达书,蒋燮治.1954.花鲢和白鲢的食料问题.动物学报.6(1):59-71. 12.刘焕亮,崔和,李立萍,孙长铭,朱文慧.1992.鳙滤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7:1-9. 13.Cremer M C, Smitherman R O. 1980. Food habits and growth of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in cages and ponds. Aquaculture, 20:57-64. 14.陆开宏,王扬才,蔡惠凤.2005. 2种摄藻鱼消化酶活性及消化器官组织形态比较研究.水利渔业,25(5):37-39,64. 15.Bitterlich G. 1985. Digestive enzyme patterns of two stomachless filter feeders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and bighead carp,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 J.Fish Biol., 27:102-112. 16. 董双林.1992.鲢、鳙摄食生物学的实验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博士论文). 17. Xie P, Liu J.2001.Practical success of biomanipulation using filter- feeding fish to control cyanobacteria blooms - a synthesis of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a subtropical hypereutrophic lake. The Scientific World, 1:337-356. 18. Xie P. 1999.Gut contents of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the disruption of centric Diatom, Cylotella, on passage through t he esophagus and intestine. Aquaculture, 180:295-305. 19.朱蕙,邓文瑾.1983.鱼类对藻类消化吸收的研究():鲢、鳙对微囊藻和裸藻的消化吸收.鱼类学论文集,3:77-91.
个人分类: 水利|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峡库区香溪河鱼类资源急剧下降 调查正式启动
xushui 2011-4-21 23:19
中新网宜昌4月21日电(郭晓莹 王爱平 向延芳)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日前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取样调查发现,该流域的鱼类资源正在逐步枯竭。目前香溪河支流鱼类资源调查项目正式启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秭归县渔政管理部门将对该流域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为制定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和水质的生物净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按采样结果分析,目前在香溪河支流,鱼的亩产量仅有1.5公斤左右,而在长江支流,鱼的亩产量应在3.5公斤左右。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表示,香溪河鱼类数量的减少,与河水水质的恶化有关。目前香溪河流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氮的含量约为正常水含量的50倍,磷的含量达正常水含量的近100倍。据介绍,香溪河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   为了恢复香溪河的鱼类资源,更好地监测水质,改变生态环境,从今年开始,湖北省和秭归县水产渔政部门将对香溪河支流开展为期两年的鱼类资源调查,并定时在香溪河支流组织几次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将投放白鲢鱼、花鲢鱼规格鱼种3000多万尾、270吨。   据悉,今、明两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将投资638万元,对香溪河支流鱼类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实验。调查将采取现场采集鱼类、保存浮游植物样本等方式,之后进行实验处理,为从根本上治理香溪河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完)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4-21/2989589.shtml')
个人分类: 渔业资源|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鱼国粹—图片欣赏(图片ppt)
gongshiliang 2010-9-2 10:17
金鱼国粹图片欣赏 请点击欣赏 (ppt格式,容量较大,打开后请稍候): 国粹金鱼
个人分类: 异域风情|3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捉住这条“漏网”之鱼?
panfq 2010-2-19 18:58
司马相如所写的《上林赋》中提到许多水禽飞鸟,中有这样一句,于是乎蛟龙赤螭, 渐离 , 鰅鰫鰬魠 。其中 所 代表的两个汉字指一种鱼类,读作 geng meng 。可惜众多网页没办法输入这两个汉字。许多网页或以两字挤到一处算一个字来表示,如 (本文也以此种方法来表示);或以方框、空白表示;也有人在文中以图片格式表示这两个字。 是怎样的一种鱼? 以下是《辞海》的解释 或 ,颜师古注引李奇曰: 周、洛曰鮪,蜀曰 ,出巩山穴中。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御览》九百三十六《魏武四时食制》曰: , 一名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 江阳 、 犍为 。 邵晋涵《尔雅正义》:今呼为鲟鳇鱼。 按鲟和鳇形体相似,古代往往混称不分。《本草纲目》以鲟鱑鱼即 鳣 (今称鳇) , 而以 为 鳣 属,即鲟。 上一段中提到的鲟鳇鱼 ,属于鲟科的一种鱼 , 产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处 , 体长约 四米 。本属其他各种产于欧、亚一些大河流中 , 形状像鲟鱼 , 古名鳣 zhan 。体形为长纺锤状 , 唇突出 , 背面色在茶褐与黄灰之间 , 腹面灰黄 , 有斜方形硬鳞 , 尾鳍不正 , 头有软骨 , 叫鲟骨 , 生活在近海。 第二段中提到的 鮪 w ě i 有两个义项: 1 )鱼,体较大,背蓝黑色,腹灰白色,吻尖,尾深叉形。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洋中,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2 )古代指鲟鱼。鲟(鱘) xn 〔~鱼〕体呈纺锤形,背面青黄色,腹白色,长 三米 这么好的一种鱼,网上却找不到相关汉字,这岂不成了漏网之鱼 ? 如何捉住这条漏网之鱼?你有办法吗? 以下是众多的鱼类: 魚部: 魛魜魝魞魟魠魡魣魢魤魥魦魧魨魩魪魫魬魭魮魯魰 魱 魲魳魴魵魶魷魸魹魺魻魼魽魾魿鮀鮁鮂鮃鮄鮅鮆鮇鮈鮉鮊鮋鮌鮍鮎鮏鮐鮑鮒鮓鮔鮕鮖 鮚鮛鮜鮝鮞鮟鮠鮡鮢鮣鮤鮥鮦鮧鮨鮩鮪鮫鮬鮭鮮鮯鮰鮱鮲鮳鮴鮵鮶鮷鮸鮹鮺鮻鮼鮽鮾鮿鯀鯁鯂鯃鯄鯅鯆鯇鯈鯉鯊鯋鯌鯍鯎鯏鯐鯑鯒鯓鯔鯕鯖鯗鯘鯙鯚鯛鯜鯝鯞鯟鯠鯡鯢鯣鯤鯥鯦鯧鯨鯩鯪鯫鯬鯭鯮鯯鯰鯱鯲鯳鯴鯵鯶 鯺鯻鯼鯽鯾鯿鰀鰁鰂鰃鰄鰅鰆鰇鰈鰉鰊鰋鰌鰍鰎鰏鰐鰑鰒鰓鰔鰕鰖鰗鰘鰙鰚鰛鰜鰝鰞鰟鰠鰡鰢鰣鰤鰥鰦鰧鰨鰩鰪鰫鰬鰭鰮鰯鰰鰱鰲鰳鰴鰵鰶鰷鰸鰹鰺鰻鰼鰽鰾鰿鱀鱁鱂鱃鱄鱅鱆鱇鱈鱉鱊鱋鱌鱍鱎鱏鱐鱑鱒鱓鱔鱕鱖 鱚鱛鱜鱝鱞鱟鱠鱡鱢鱣鱼鱤鱥鱦鱧鱨鱩鱪鱫鱬鱭鱮鱯鱰鱱鱲鱳鱴鱵鱶鱷鱸鱹鱺鱻鱽鱾鱿鲀鲁鲂鲃鲄鲆鲅鲈鲉鲊鲋鲌鲍鲎鲏鲐鲑鲒鲓鲔鲕鲖鲗鲘鲙鲚鲛鲝鲞鲟鲠鲡鲢鲣鲤鲥鲦鲧鲨鲩鲪鲫鲬鲭鲮鲯鲰鲱鲲鲳鲴鲵鲶鲷鲸鲹鲺鲻鲼鲽鲾鲿鳀鳁鳂鳃鳄鳅鳆鳅鳇鳈鳉鳊鳋鳌鳍鳎鳏鳐鳑鳒鳓鳔鳕鳖鳗鳘鳙鳚鳛鳜鳝鳞鳟鳠鳡鳢鳣鳤 http://www.homefont.cn/html/zitibangzhu/zitizhishi/20091105/27495_12.html http://zidian.odict.net/bushou-862126750/ http://www.buddhism-dict.net/dealt/index/195.html http://www.edutech.org.tw/Dict-V/HARNJI-YM/Big5-all.htm http://shimapucchi.blog93.fc2.com/blog-entry-36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吃坚果和鱼类可预防老人失明
xupeiyang 2009-9-2 16:47
http://www.chinanews.com.cn/jk/jk-xpxz/news/2009/05-18/1696275.shtml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说,多食用坚果和鱼类等食品可能有助于降低由老年性黄斑变性引发的失明风险。   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跟踪研究2454人的饮食情况后发现,对每周吃一两次坚果的人而言,他们10年后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降低35%;对于每周吃一次鱼的人,这一风险可降低31%。   全英国有约5万名黄斑疾病患者,其中一半人因此部分或完全失明。研究人员珍妮弗坦在美国《眼科学文献》杂志中写道,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一种假设,即增大对含Omega-3型脂肪酸食物如鱼类的摄入量可能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研究人员说,要确定是否可通过改变个人饮食结构或补充食用相关有益食物预防或推迟患老年性黄斑变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老年性黄斑变性是眼球黄斑部位出现渗出、变性或视网膜下出血的眼底病。随着年龄增大,人们患这种病的风险逐渐升高。黄斑位于眼球视网膜正中央,是视觉细胞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黄斑变性会使视力明显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失明。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下一顿大餐
eloa 2009-4-20 12:1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4-18 9:57 原文 ,译者: 八爪鱼 (玉树临风流倜傥的八爪鱼拒绝自我介绍) 能不能靠鱿鱼来维持海鲜产业? 随着大量海鲜品种的耗竭,该找一个味道不错的替代品了。如果有谁对鱿鱼、海藻或者海蜇感兴趣,找Caroline Williams聊聊吧。 2050年的一个周末之夜。劳累一周后,你可能懒得做饭,而冰箱里又什么都没有。那你回家的时候会带什么快餐呢?鱿鱼和薯片?要不再来点海藻汉堡包,外加脆炸海蜇皮圈? 反正可以肯定的是,除非尽快有所改变,不然我们的菜单上就再也看不到诸如鳕鱼、黑线鳕、无须鳕和鲽鱼之类熟悉的美味了。实际上,稍有不慎,大海能提供给我们的,就会只剩下一些奇怪的鱼类替代品。 这样的未来可能有些耸人听闻。但是海洋生态环境的失衡状况,正向海洋生物学家发出警告。海洋本就瞬息万变,这让我们难以预测过度捕捞、污染以及气候变化这些因素加合的后果。有一点是肯定的:总的来说,这种变化对我们的肠胃不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期,加拿大达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的Boris Worm说,长此以往,五十年之内,海洋中就没多少可供捕捞的了。 Worm和一个国际生态学家小组对世界渔业的状况作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他们的研究发表在2006年的Science杂志上,其结论看起来挺吓人的。简单的说,野生渔获量正在狂跌。研究者预测,如不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目前的经济鱼类及海产种类必于2050年之前崩溃。如果我们掩群而渔,人类的膳食会出现巨大的短缺。根据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鱼肉占人类日常动物性蛋白摄取量的两成。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每年要吞下三十多斤鱼肉。这个数字在不同国家间变化很大:比如像阿富汗这样的内陆国家,基本不吃鱼肉;而英美地区,每人要吃40斤;马尔代夫这些地方,吃掉的鱼肉多达三百六十多斤! 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和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对鱼肉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维持目前的渔获量都越来越困难,更别说提高了。而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75%渔储量要么已毫无盈余,要么遭到过度捕捞,或正处于过度捕捞后的恢复阶段。 过度捕捞当然不仅仅给那些以鱼为生的人带去不良影响,还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空区,使得机会种(生态环境中体型小,繁殖快,发育早,数量多的物种译者注)大量繁殖。例如在新斯科舍和纽芬兰沿岸,大量捕捞降低了鳕鱼和黑线鳕的渔储量,直接催生了虾蟹渔业。 也许用别的什么食物来替代某种美味的海鲜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并非所有的替代都和鱼一样美味( 这句的译法请看文后讨论 )。近几年,渔业的目光,渐渐沿着食物链向底层游移,打起了像沙丁鱼以及鳀鱼这类吃浮游生物的小型鱼的主意。这一招非常危险。这些小鱼不仅对鳕鱼这种大型肉食鱼类、鸟类以及水生哺乳动物至关重要,它们还维护着食物链下端物种间的平衡。在南安普顿国家海洋学中心工作的海洋生态学家Tom Anderson就认为:海里没有了小型鱼类,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比如海蜇等,就会获得(大量繁殖)机会。 在南非纳米比亚东岸的本格拉(流过安哥拉,纳米比亚,直到南非的洋流,富含经济鱼类译者注)洋流世界上最富产的渔区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了。 英国圣安德鲁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Christopher Lynam和他的同事们仔细研究了2003年这一地区的情况,他们发现这片水域曾养活了大量的沙丁鱼和鳀鱼,但现在已被两种海蜇完全霸占了。他们的研究估计,这两种海蜇的生物量(biomass:某物种在某地区的全部活着的数量)高达1220万吨,是这里曾经的鲹鱼、鳕鱼、沙丁鱼以及鳀鱼生物量的总和的三倍!(Current Biology, vol 16, p R492) 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虽然气候、洋流、海洋温度的转变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曾经丰富的沙丁鱼以及鳀鱼资源的耗竭,导致渔区(生物结构)的坍塌,则是最主要的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年渔获量总和大约是1700万吨。现在只有100万吨。研究小组说,海蜇以鱼卵和鱼类幼虫为食,还和鱼苗抢食物。因此,这片已经被海蜇统治的海域,变回由鱼类控制,其可能性非常渺茫。 黑海、阿拉斯加、地中海以及墨西哥湾等海域,也因过度捕捞导致了海蜇暴发。在日本海,人们不仅过度捕捞沙丁鱼和鳀鱼,还在沿岸过量排放富氮废液,导致浮游植物数量暴增,使得野川水母(Nemopilema nomurai)一种能长到两米的巨型海蜇每到秋季暴发,这种情况已将海蜇问题推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仅2003年,这个问题就给日本渔业带去超过一亿美元的损失。日本广岛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川原正人说:(大量巨型海蜇)导致渔网的堵塞和破裂、释放毒液导致捕捞上来的鱼大量死亡、增加拖船翻船的危险以及蛰伤渔夫。 生态环境中鱼类的消失可能还有其他的后果。本格拉洋流中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数量锐减,直接导致了浮游植物数量的频繁暴发。这种现象会变成一个噩耗:暴发的浮游植物一旦死亡,细菌就会吞食它们的尸体,海水中大部分的氧惨遭殃及,将很快消耗殆尽。 过度捕捞大型肉食性鱼类,也会促进这种暴发。天敌没有了,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就会迅速繁殖,导致它们自己的食物锐减。浮游动物数量减少,它们的食物浮游植物就会无节制地暴发。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和新斯科舍沿岸鳕鱼、黑线鳕、鳕鱼、鳕、鲽鱼以及比目鱼渔业的崩溃,以及北太平洋三文鱼数量的减少都有关系。去年,吕瑟希尔的瑞典渔业董事Michele Casini以及他的同事们,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波罗的海鳕鱼渔储量的溃减,就和浮游植物的暴发有极显著的联系。 整个海洋世界里,鱿鱼正在不断增殖。海水温度可能是因素之一,但是没有了天敌,是最主要的原因。情况合适的话,不超过一年寿命的鱿鱼生长繁殖地特别快,其数量将急剧增加。澳大利亚霍巴特塔斯马尼亚大学的George Jackson说:几乎什么鱼都吃鱿鱼,其中金枪鱼,旗鱼和箭鱼除了鱿鱼啥也不吃。鱿鱼的天敌没了,(对海洋)能没有冲击吗?鱿鱼就是海草。 记录最详细的例子发生在泰国湾。最近几十年,这里遭受严重的过度捕捞。一种叫做莱氏拟乌贼的印度-太平洋鱿鱼,填满了当地生态圈中过度捕捞导致的空白。渔业因此不得不适应新情况。George Jackson说:你看现在渔民捞上来的,都是一篮子一篮子的鱿鱼了。 美国沿岸,一种叫做茎柔鱼的洪堡鱿鱼,就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向北扩张到了加州中部海域。这种情况在水温升高有利其扩张的厄尔尼诺年份也会发生。最近一次就是在1997-1998年,但是海水降温后,金枪鱼和长嘴鱼的捕食和竞争,会将大部分茎柔鱼赶回南方。可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尽管海水降温了,它们还是赖着不走,看来还要就地繁殖(校对:哈哈哈/译者:同哈哈哈)。现在,这些入侵者甚至威胁到了加州太平洋鳕鱼渔业。 如果当今渔业的前景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么暗淡,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鼻涕似的粘乎乎的牛皮糖生物在海里四处飘荡。到时候我们用什么就着炸薯条一起吃? 世界各地的餐馆都提供鱿鱼,所以大概除了虾蟹,鱿鱼最有可能成为美味佳肴。墨西哥、秘鲁和智利也在商业养殖像红堡鱿鱼这样的大家伙。用这些鱿鱼做成的肉排,大小还蛮像回事。只要用柠檬勾芡,适当烹煮,它们吃起来也还挺嫩。从营养价值看,鱿鱼高蛋白(16%)、低脂肪,富含锌、维生素B2、B3和B12,以及诸如磷、铜、硒等微量元素。缺点是,它们胆固醇含量非常高。 水母危机 尽管不如鱿鱼那么味美营养好,海蜇却是亚洲饮食的常见菜料。在中国,将海蜇做成凉拌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日本,则是做成寿司吃。泰国人还将海蜇做成压面。不过对习惯西方口味的人,海蜇的口味和口感需要好好适应。我可不会把它当成个风靡全球的东西来说,加州蒙特雷半岛学院的Kavin Raskoff说,不就像硬黄瓜条嘛。 海蜇尽管脂肪含量低,而铜、铁、硒含量高,但只有约百分之五的蛋白质。此外,它们通常会被晾干然后腌制,所以除非有新的加工方法,海蜇产品因含钠(盐)过多,不会成为餐饮主食。 每年,全世界大约会将25万吨的海蜇拖上岸。中国和日本之外,澳大利亚,印度和美国也有一些小型(海蜇)渔业。但是不仅加工成本是一个问题捕捞后,海蜇必须经过多次加工以减少水分,降低pH值,让肉质更坚实,这个过程可能长达40天考虑到其不可预测的种群数量和低营养价值,进一步商品化也是一个挑战。 图注:干燥腌制后,海蜇可做成凉拌菜或制成压面(校对:这个图。。明明不是海蜇,是墨斗鱼嘛)(译者:这么优雅,怎么可能是贼?) 日本小滨市曾在2006年遭遇海蜇大爆发,聪明的当地人把这些巨型海蜇做成寿司、汤甚至怪味曲奇。尽管这样,在世界范围内海蜇仍然不大可能取代鱼,来作为主食物来源。如果只是问我们能不能吃海蜇,答案当然是能。可(它们的)营养价值相当低,Raskoff说,万一它们变成菜单上唯一可吃的东西,那我会非常担心。 这种情况下,浮游生物可能会替代鱼(作食物)。这个想法乍一看挺奇怪,其实并非如此。毕竟,据说阿兹特克人(墨西哥的印地安原住民,拥有约在公元1200 年左右高度发展的文明译者注)就吃过一种由焙干了的蓝藻做成的蛋糕,这种蓝藻很可能是生长于特斯科科湖面的一种螺旋藻。根据西班牙征服者的说法,这种东西味道像奶酪,而且非常有营养。在好些中非国家,人们就从乍得湖采食这种藻类。 海洋浮游植物,也富含-3脂肪酸(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译者注)和多种微量元素。而且浮游植物的暴发往往限于某一种,所以在理论上,可收集这种浮游植物,将其制成食物。即便如此,将渔业拖船改装成浮游植物捕捞船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加州拉霍亚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浮游生物生态学家Peter Franks说,暴发的浮游生物,其密度很高每升海水中细胞量多达100万。但是,100万个细胞也作不成一块浮游植物饼干。 此外,Franks还说,从经济角度来说,根本就做不到预测(浮游植物的)暴发,以及保证捞上来的浮游植物不被几百种有毒物种污染。我可不想搞一个从海洋里滤取浮游生物制作人类食物的生意。他说,丫的还不如种菠菜呢。 Jackson发出这样的警告:从理论上说,鱿鱼(生意)挺像一个不错的选择,可将其作为主要渔业,仍然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 鱿鱼生意跌宕起伏,他说,这种特点,使得渔业管理非常棘手。如果食物丰富,它们就长得快,繁殖也早。但是,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数量就会锐减。他还补充说,如果(通过大量捕捞鱿鱼)对其数量造成太大压力,你可能会引发曾经发生在鱼类上的问题。 尽管如此,Worm认为不必为了寻求鱼类替代品而改装远洋捕捞船队,他指出,我们的渔业还没有完全走到尽头。他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有几个渔区在捕捞后建立了休渔区,这样这些水域的鱼类资源获得了休养复原的机会,和不设休渔区相比,这种方式更有经济价值。另外,我们也正在开始从以往的错误中学习,比如在新斯科舍沿岸捕捞磷虾的提议就仍未通过,因为磷虾对其他生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Worm说,我想人类正在划出底线:捕捞食肉鱼类是一回事,将整个生态系统都捞走?这就太冒险了。 Worm对人类扭转当前的局面非常有信心。他甚至愿意打赌:将来海洋中的鱼类,比现在还要多。2048年,我80岁,我希望到时候可以用全鱼宴来庆祝。 这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我们对待海洋的方式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否则,到时候Worm的海鲜大宴也许很有营养,甚至会很美味,但是很可能就是没有鱼。 译者的话 : 标题big fin一词,实在是此文精华,思之再三,译不出其精妙之处。有三: 第一,big fin指代一条大鱼。第二,big fin本身就是一种乌贼的名字,而且还是乌贼中的大家伙。第三,big fin还表示一种高调出场,落魄收场的顿降。三种意思,在文中均有所指。实在不知道如何在中文中找到对应着。惭愧。 译者和校对的讨论 : 那句的原文是:While replacing one tasty marine food may not seem like much of a hardship, not all of the replacements for fish will be as delicious. 八爪的翻译是:也许用别的食物来替代某种美味的海鲜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并非所有的替代品都和鱼一样美味。 然后桔子就有意见了 桔子:这里的意思是替代的 后果 并不一定同样美味吧。因为后边说的不是味道啊。 八爪鱼:我觉得你说的情况只在字面上有可能,replacement可以是一个过程,而delicious的确也可以用来说一种行为让人愉快。这样一来,说的就是并非所有替代鱼这种行为过程会让人愉快。但是首先,文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可怕的伤害生态环境的后果。而不是捕捞过程多么让人不愉快。而replacement这个词,并没有后果这层意思。 另外,文中说了是as delicious,这就是说两者一样,有一个比较的过程。而文中只说鱼类很美味,而没有说鱼类捕捞多么让人愉快。所以既然说一样delicious,那么这个一样,指的就是味道的一样,而非捕捞过程的一样。 八爪鱼 刚给您发送了一个闪屏振动。 桔子:我现在也觉得你说的对了。美国人少有把delicious乱引申的。 八爪鱼:可是这段话就像你说的,跟着并没有说味道。 桔子:可是我又读了一下你翻译,觉得因为前半句说的是换一种口味,后边就说都换了就麻烦了,也是味道。妈的美国鬼子用夸张这样的修辞手法都不知道用引号的,我现在怀疑前半句说的不是口味了。hardship,听起来有点像是说后果么。或者难道是传说中的双关语么。 八爪鱼:这一句也就是tasty说的是口味。整句说的是替换。 桔子说:我不确定前半句边是口味。觉得这句话放这里是不是有点不承上启下的。 八爪鱼:嗯,我也觉得这句话在行文上很突兀。 桔子:如果说是我那种引申义的话,其实又没能起到概括后边的作用。 八爪鱼:是啊,从整段来说,not delicious似乎可以和后面的dangerous来互换。也许这里delicious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本意,说的是taste,另一个是就是dangerous的反义词。就是用一个具体的表意开头,引入到一个引申义。 桔子:那翻译的时候,你看这就难办了。说美味,我觉得美国人不喜欢用引号,但是如果强调引申义的话,中国人习惯引号的。 八爪鱼:嗯,这篇文其实挺讨厌的。作者像是一个文科生。 桔子:你怎么连人家老底也八出来,这句话摆在这里,不是文科的问题吧。。 八爪鱼:我的意思是这篇文章在行文上太多精巧的东西,其实是不利于阅读的。就像我们从来不鼓励用诗歌的模式写科学文章一样。 桔子:或者是这样,前边一段说的是捕大鱼,然后这里承上启下的其实是用一种说一类的事儿。后边说并不是没了所有种类的鱼都只是关乎少几个口味? 桔子以为讨论结束了,过了十分钟。。 八爪鱼:我觉得这句话作为前一段的第二句就比较好。 桔子:恩。就是一个总起了。不对啊,放那里后边说的也不是美味的事儿吧。。 八爪鱼:放前面的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说明,因为前一段的第一句,就是说除了影响吃以外,还会影响别的。这个别的,就是生态系统受到影响。而这,在两段话的后面都是主要内容。 桔子:恩。你说的是用它的引申义了。。哈哈好像我们都默认了它有引申义似的。。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jimcandy 2009-3-3 19:17
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我们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 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结果详见: 张衡, 朱国平 ,陆健健.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生物多样性, 2009 , 17 ( 1 ): 76-81 .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