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主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钱学森之问”:谁来解决与评价?
热度 37 zlyang 2016-2-1 18:58
“钱学森之问”: 谁 来 解决 与评价? 对照数百万计的近30多年大陆去海外的留学生,可知: 社会制度不是形成“钱学森之问”(假如存在的话)的首要原因,因为这些留学生里也明显少大师。 因此,造成“钱学森之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2)大陆教育的思想与方法。 假如“大陆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形成“钱学森之问”的话, 则 谁来解决“钱学森之问”? 当前主流认为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是强化了“钱学森之问”? 还是去解决“钱学森之问”? 能解决、为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和教学努力,“主流教学”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以上提问,够尖锐吗?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0-05-05, “钱学森之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新华网,2012-12-04, “钱学森之问”究竟在问什么 http://education.news.cn/2012-12/04/c_124045255.htm 张瑜. “钱学森之问”究竟在问什么 . 中国教育报, 2012.12.04 , 第 07 版:文化·文慧园 凤凰网,2014-06-04,科学实用主义阻碍大师出现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6/04/36644602_0.shtml 2013年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重视应用科学、轻视基础研究,这种科学实用主义制约了大师的出现 。 恩格勒认为,“恰恰是这些纯粹的理论研究,能够最大地开发心智与创造力,激发横空出世的全新成果,也有望造就真正杰出的大师级人才。”他认为,对于目前学界 普遍的“成果导向”,科研机构应给研究人员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问题”。 刘立,2016-01-31,接着 Leydesdorff 和武夷山说:STS最重 要SSCI期刊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53644.html 2016-01-31 科学网—接着 Leydesdorff 和武夷山说: STS 最重要 SSCI 期刊 - 刘立的博文.pdf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6356 次阅读|195 个评论
黯然伤神地阅读
热度 1 zlyang 2015-4-30 14:57
黯然伤神地阅读 买糕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森教授,2014-12-10,《陈省身与中国数学强国梦》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12/10/content_7206677.htm 我后来在美国留学多年,深切体会到中国数学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国内数学在主流领域工作的人数不多,能够有影响的更属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属于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别开生面的工作非常之少(即使在海外,做开拓性工作的也不多见)。难道中国人在数学方面才能不够,或者是中国的环境不适宜做数学?陈先生以他的工作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在中国的本土上完全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数学工作。后来,华罗庚、吴文俊、冯康、廖山涛、陈景润等人的工作,也继续证明了这一点。令人不解的是,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改善了,数学研究反不如从前。这中间的缘由令人深思。 通常一个领域的发展周期为十五到二十年。经过众多科学家的挖掘和发展,往往只剩下几块儿难啃的硬骨头。 北京大学王诗宬教授、中科院院士,2014-12-10,《我接触到的陈省身先生》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12/10/content_7206685.htm 约在1986年,陈省身先生和夫人驱车到洛杉矶,参加美国数学会的一个会议,我记得陈是在一个分组会上作20分钟的报告。陈的报告非常生动,会场气氛极佳。一个大人物,在大会上作一个小报告,报告人和组织者都觉得很自然,在今天这个比较夸张的世界上,已很少见了。 感谢您的指教!感谢您提供更多的资料。
3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liwei999 2013-6-28 15:56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中有些广为流传或广为采信的观点,岂止偏见,谬见是也,无需一驳,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 【偏见三】 规则系统的手工编制注定其不能 scale up,无法胜任 real world application,只能做实验室里的玩具。 谬!以我们在社交媒体大数据上运行的最新系统为例(当然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工程师的成就): 整个舆情挖掘系统由前后两个子系统组成。核心引擎是后台子系统( back-end indexing engine ),用于对社交媒体大数据 做自动分析和抽取。分析和抽取结果用开源的 Apache Lucene 文本搜索引擎 (lucene.apache.org) 存储。生成后台索引的过程基于 Map-Reduce 框架,利用计算云 (computing cloud) 中 200 台 虚拟 服务器进行分布式索引。对于过往一年的社会媒体大数据存档(约 300 亿文档跨越 40 多种语言),后台索引系统可以在 7 天左右完成全部索引。 前台子系统( front-end app )是基于 SaaS 的一种类似搜索的应用。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应用服务器,输入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应用服务器对后台索引进行分布式搜索,搜索的结果在应用服务器经过整合,以用户可以预设( configable )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这一过程立等可取,响应时间不过三四秒。前台系统负责搜索、挖掘、整合和表达,设计成一个三层的混合后备式模型( hybrid back-off model ),以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情报需求 。 【偏见四 】 规则系统只能在极狭窄的领域成事,无法做跨领域的系统 。 谬!见我们开发的两款跨领域产品,回答 how 的问答系统 illumin8 和多语言社交媒体舆情挖掘的系统 ConsumerBase。 【偏见五 】 规则系统只能处理规范的语言(譬如说明书、天气预报、新闻等),无法应对 degraded text,如社会媒体、口语、方言、黑话、OCR 文档 。 谬!见我们开发的社交媒体舆情挖掘系统以及粤语前处理系统。 【系列姐妹篇】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科普随笔:NLP主流偏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5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随笔:NLP主流成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热度 3 liwei999 2013-6-28 14:49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中的第二条是 : 【成见二】 规则系统的手工编制导致其移植性差,转换领域必须重启炉灶,而机器学习因为算法和系统保持不变,转换领域只要改变训练数据即可(言下之意:移植性强)。 这一偏见的要害是先把语言学家当机器人(与傻子是同义词),假设手工编制的规则与机器学习的显式规则(symbolic rules)同形,然后批评语言学家不如机器灵活和有效率。这就好比在电子词典或者计算器的比赛中,突然拉进一位号称活字典或心算师的有血有肉的人来,然后考核电子器件与专家的记忆力和运算能力。结论是,see,人脑的容量太小,根本无法与电脑相比,你出局了! 如果规则系统的架构和分析完全没有深度,只允许编写表层模式(surface patterns)的规则,直接连接输入与输出,用脚后跟想也可以得出移植性差的结论,因为表层规则依赖于任务,任务一换,辛辛苦苦编制调试出来的规则就没有再利用的可能。但是,除非是非常浅层的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任务,譬如标注产生式合成词(productive compouds)、词性(Part of Speech tagging)、专名标注(Named Entity tagging)、日期、数量单位、邮递地址等,对于最常见的NLP应用,信息抽取、舆情抽取等,语言学家几乎不可能象机器那样傻地把学习过程当作一个黑匣子,只会匹配输入和输出,而不去究竟背后的深层结构及其概括和推理。(即便是浅层任务,手工编制也未见得不可行不合算、不能与机器学习相媲美,需要具体分析其得失,不过我们先按下不论。) 换句话说,机器学习因为黑匣子的方法论一般只是从表层到表层(即,输入 输出),反正是机器学出来的,不怕模型或规则的量大和冗余。说“一般”是因为机器学习的领域当然有探索多层学习的研究,最近风行的深度学习似乎就是一种。(深度学习之所以被认为是革命性的,似乎也反过来说明长时期以来机器学习一直在表层做文章。)而语言学家设计的规则系统通常是一个模拟人的分析概括过程的层级体系(rule hierarchy),从浅层到深层逐级分析,最后达成任务(即,输入 中间结构 输出)。这样的规则系统的移植性还是很差么?具体说,编写的规则代码需要随着任务转换全部推倒重来,还是代码在新的领域可以再利用?积在美16年研发多种信息抽取系统和产品的经验,我可以负责任地回答,设计优良的规则系统可以做到很好的领域移植性,其绝大部分规则可以再利用。这里面的道理就在,领域可以变,专业术语等词汇级的资源可以各个不同,但语言结构基本不变。总体而言,自然语言的语法是跨领域的。 大体上说,一个四五人的研发团队(一个NLP平台工程师、两位语言学家、半个QA半个operations)研发一个特定自然语言(譬如英语)的语言深度分析器,大约需要两三年的功夫可以做到实用(再做其他的语言,时间至少可以减半,因为平台、形式体系、架构和开发环境是各语言开发及其不同抽取项目都可以分享的。单这一点也可见所谓规则系统转换领域一切要重起炉灶是怎样的误导:一方面吹嘘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无需改变,一方面有意无意忽视规则系统中的架构、语言处理流程以及规则编译器及平台等系统层面的领域普适性,两套标准被忽悠得如此娴熟,让人不得不叹)。与之相比较,在分析基础上做一套抽取系统支持应用,简单任务两周可达到实用,复杂任务譬如舆情抽取半年也可以初步完成(其后就是维护和逐步完善了),任务平均所需开发时间在三个月左右。大体说来,分析与抽取的资源投入比例大约是10:1,因此,对这样架构的规则系统来说,移植性的量化表述大概是,90%的系统是可移植的,只有10%需要推倒重来。三个月的移植开销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应用软件的开发现场,它根本就不可能成为瓶颈,因为单单是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定义新产品的抽取目标,就常常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除此之外,从实用抽取系统第一版开发完成,到产品开发组消化它,把它转变成可用的产品或者产品功能,也至少需要三个月的开发周期。由此可见,即便规则系统移植性进一步加强,在生产线上也难以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结论是,不存在规则系统移植性太差不堪使用的问题。这就是偏见重复一千遍转化成集体催眠下的反真理而已。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机器学习是否真地移植性那么强,象吹嘘的那么神,系统无需变化,只要随着新数据重新训练一下就生成一个新领域的系统?其实,谈何容易。首先,新数据哪里来,这个知识瓶颈就不好过。再者,重新训练的过程也 绝不是简单地按章办事即可大功告成。一个过得去的系统常常要经历一个不断调控优化的过程。 说到这里,想起一段亲历的真实故事。我以前拿过政府罗马实验室10多个小企业创新基金,率领研发组开发了一个以规则系统为主(机器学习为辅,主要是浅层专名标注那一块用的是机器学习)的信息抽取引擎。我们的政府资助人也同时资助另一家专事机器学习的信息抽取的团队(在美国也是做机器学习很牛的一家),其目的大概是鼓励竞争,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不仅如此,罗马实验室还选助了一家系统集成商开发一套情报挖掘应用软件,提供给政府有关机构试用。这套应用的内核用的就是我们两家提供的信息抽取引擎作为技术支撑。在长达四年的合作中,我们与集成商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的技术主管告诉我,从移植性和质量改进方面看,我们的规则引擎比另一家的机器学习引擎好太多了。 我问,怎么会,他们有一流的机器学习专家,还常年配有一个手工标注的团队,引擎质量不会太差的。主管告诉我,也许在他们训练和测试的数据源上质量的确不错,可是集成商这边是用在另一套保密数据(classified data)上,移植过来用效果就差了。我说,那当然,训练的数据和使用现场的数据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怎么能指望出好结果呢,你们该重新训练(re-training)啊。你们用他们引擎五年来,重新训练过几次,效果如何?主管说:一次也没有重新训练成过。重新训练,谈何容易?我问:你们不可以组织人自己标注使用领域的数据,用他们的系统重新训练?主管说:理论上可行,实践上步步难行。首先,要想达到最优效果 ,当然是根据我们的数据重新标注一个与引擎出厂时候大体等量的训练文本集来。可那样大的数据标注,我们根本无力做成,标注过程的质量控制也没有经验。结果是我们只标注了部分数据。理论上讲,我们如果把这批自己的数据加到引擎提供者的训练数据中,重新训练可以把系统多少拉到我们的领域来,效果总会有 提高。但是我们不是信息抽取和机器学习专家,我们只擅长做系统集成。机器学习用新旧数据混合要想训练得好,要牵涉到一些技术细节(甚至tips和tricks) 和一些说明书和专业论文上不谈的微调和小秘密。尝试过,越训练效果反而越差。我问:那怎么办?遇到质量问题,怎样解决?他说:没什么好办法。你们不同,我们只要例示观察到的错误类型,你们下一次给我们 update 引擎时基本上就已经解决了。可我们把问题类型反馈给机器学习开发者就不能指望他们可以改正,因为他们见不到这边的数据。结果呢,我们只好自己在他们的引擎后面用简单模式匹配程序打补丁、擦屁股,可费劲了。 我当时的震惊可想而知。一个被NLP主流重复无数遍的重新训练、移植性好的神话,在使用现场竟然如此不堪。学习大牛做出来的引擎在用户手中四五年却连一次重新训练都实施不了。系统成为一个死物,完完全全的黑箱子。所有改进只能靠隔靴搔痒的补丁。 总结一下,关于系统移植性,与通常流行的观点正好相反,架构合理的规则系统比起机器学习系统在实际研发和使用现场,更加具有领域移植性。架构合理指的是用语言学分析支持信息抽取的体系:一个不依赖领域的语言分析器作为基础;一个语言分析支持的依赖于领域的信息抽取器。只有后者才有移植性问题,前者是基本不随领域而变的(领域专业词典可以象用户词典那样外挂,语言学词典与规则内核可基本保持不变)。分析器做得越深入,抽取器就越简化,移植性则越强,因为快速开发领域抽取器的逻辑条件增强了。在深度分析(deep parsing)的逻辑语义基础上做抽取移植效果最佳。 最后我们以谈知识瓶颈偏见的上篇科普随笔的最后一段收尾,因为这两个偏见有很大的相交部分: 知识瓶颈的对比问题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应用而言,而应该放在多应用的可移植性上来考察。我们知道绝大多数NLP应用的技术支持都源于从自然语言做特定的信息抽取。由于机器学习把信息抽取看成一个直接对应输入和输出的黑匣子,所以一旦改变信息抽取目标和应用方向,以前的人工标注就废弃了,作为知识瓶颈的标注工作必须完全重来。可是规则系统不同,它可以设计成一个规则层级体系,独立于领域和应用方向的语言学规则组件(parsers)以及在语言学之上的针对领域和应用的信息抽取规则子系统。结果是,在转移应用目标时候,底层的语言学组件基本保持不变,而只需要重新编写不同的信息抽取规则而已。实践证明,对于规则系统,真正的知识瓶颈在语言学组件的构建上,而信息抽取本身花费不多。这是因为前者需要应对自然语言变化多端的表达方式,把它逻辑化,而后者是建立在逻辑形式(logical form)上的规则,一条等价于底层规则的几百上千条。因此,从多应用的角度看,机器学习的知识成本最终会远远大于规则系统。 引自【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 【系列姐妹篇】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科普随笔:NLP主流偏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83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当前美国常见主流骨科手术录像视频及讲解汇总
GaoXurenKnee 2012-12-30 23:07
Bones, Joints and Muscles Ankle Injuries and Disorders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Doctors Hospital, Coral Gables, FL, 9/18/2012) Back Pain Lumbar Laminectomy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11/15/2006) Treating Chronic Back Pain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South Miami-Dade Baptist Hospital, 10/21/2010)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arpal Tunnel Release (Hartford Hospital, Hartford, CT, 12/11/2006) Carpal Tunnel Surgery (Broward Health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4/14/2011) Herniated Disk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ing (Broward Health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11/17/2011)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Improves Mobility (PinnacleHealth, Harrisburg, PA, 2/18/2009) Artificial Disc Treatment for Cervical Disc Disease (Halifax Health, Daytona Beach, FL, 9/09/2010) 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Procedure (Tampa General Hospital, Tampa, FL, 5/14/2008) Minimally Invasive Lumbar Discectomy (Baptist Hospital, Miami, FL, 1/28/2009) Treating Chronic Back Pain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South Miami-Dade Baptist Hospital, 10/21/2010) Hip Replacement Anterior Approach to Total Hip Replacement (St. John's Health Center, Santa Monica, CA, 8/24/2011) Anterior Approach Total Hip Replacement (Mount Caramel New Albany Surgical Hospital, New Albany, OH, 6/16/2009) Anterior Supine Approach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 (Norton Brownsboro Hospital, Louisville, KY, 7/14/2010) Anterolateral Approach Total Hip Arthoplasty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8/30/2011) Hip Replacement with Acetabular System and Modular Neck Technology (Hackensac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ckensack, NJ, 9/23/2010) Hip Revision (Central DuPage Hospital, Winfield, IL, 9/03/2009) Hip Revision Surgery (St. Vincent Indianapolis Hospital, Indianapolis, IN, 4/23/2010) Hip Revision with Cup Removal System and Revision Shell (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Chicago, IL, 6/08/2011)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Supine Hip Procedure (Tri-State Orthopedic Institute, Bullhead City, AZ, 12/11/2010) State-of-the-Art Hip Surgeries for Active Adults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9/24/2008) Taper Hip Prosthesis (Northwest Medical Center, Tucson, AZ, 3/12/2009)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oly Cross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7/17/2012) Total Hip Replacement (Hailfax Health Medical Center, Daytona Beach, FL, 6/28/2011) Knee Injuries and Disorders ACL Repair (Baptist Health South Florida, Miami, FL, 9/16/2009) Arthroscopic Surgery to Replace a Young Athlete's ACL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10/17/2006) Knee Arthroscopy for Treatment of a Meniscus Tear (Broward Health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11/04/2011) Knee Pain and the Weekend Warriors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17/2009) Knee Replacement Advanced Sensor Assisted Knee Surgery (Holy Cross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4/26/2012) Arthritic Pain Relief through Partial Knee Replacement (NewYork-Presbyterian, New York, NY, 5/04/2010) Gap Balanc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Hoag Orthopedic Institute, Irvine, CA, 4/28/2012) High Performance Partial Knee (Indiana Orthopedic Hospital, Indianapolis, IN, 5/06/2009) Knee Pain and the Weekend Warriors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17/2009) Knee Replacement for Women with Patient-Specific Instructions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 10/28/2010) Medial-Pivot Knee System (St. Thomas Hospital, Nashville, TN, 8/02/2010)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orthwest Medical Center, Tucson, AZ, 3/5/2009) Partial Knee with Personalized Patient Care (New Albany Surgical Hospital, New Albany, OH, 2/27/2012) Patient Matched Instruments and Total Knee System (Intermountain Health Care Hospital, Park City, UT, 5/10/2011) Personaliz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Implant Treats Early Stage Arthritis While Preserving Bone (Foundation Surgical Hospital, Houston, TX, 9/9/2010) Revision Knee Surgery (JFK Memorial Hospital, Indio, CA 3/31/2010) Revision Total Knee System (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s, Little Rock, AR, 11/05/2009) Rotating Platform Revision Knee Replacement (Spring Valley Hospital, Las Vegas, NV, 8/12/2010) Small Inc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01/2011) Total Knee Replacement for Women (Tampa General Hospital, Tampa, FL, 5/27/2009) Total Knee System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New York, NY, 6/17/2009) Total Knee System in an Active Patient (Scripps Clinic, La Jolla, CA, 7/21/2009) Total Knee System with Patient Matched Instrumentation (Mount Nittany Medical Center, State College, PA, 10/05/2010) Tourniquetles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idwest Orthopedics, Rush Medical College, Chicago, IL, 6/17/2011) Leg Injuries and Disorders Knotless Suture Implant System (Northwestern Memorial Hospital, Chicago, IL, 2/19/2009) Scoliosis Avoiding Fusion in Early Onset Scoliosis (Morgan Stanley Children's Hospital of New York-Presbyterian, New York, NY, 12/05/2007) Lumbar Laminectomy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11/15/2006) Shoulder Injuries and Disorders Anatomic Total Shoulder System (Methodist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4/17/2008) Bankart Repair to Correct Shoulder Instability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2/21/2008) Reverse Shoulder Arthroplasty (Mt. Sinai Hospital, New York, NY, 3/17/2010) Reverse Shoulder Prosthesis Implant Procedure (Tampa General Hospital, Tampa, FL, 10/10/2009) Reverse Shoulder Replacement (Holy Cross Hospital, Fort Lauderdale, FL, 8/02/2011) Spinal Stenosis Lumbar Laminectomy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11/15/2006) Spine Injuries and Disorders 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Procedure (Tampa General Hospital, Tampa, FL, 5/14/2008) Lumbar Laminectomy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11/15/2006) Sports Injuries Arthroscopic Surgery to Replace a Young Athlete's ACL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10/17/2006) Bankart Repair to Correct Shoulder Instability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2/21/2008) Knee Pain and the Weekend Warriors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17/2009) Rotator Cuff Repair (Doctors Hospital, Coral Gables, FL, 6/18/2008) Injuries and Wounds Ankle Injuries and Disorders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Doctors Hospital, Coral Gables, FL, 9/18/2012) Knee Injuries and Disorders ACL Repair (Baptist Health South Florida, Miami, FL, 9/16/2009) Arthroscopic Surgery to Replace a Young Athlete's ACL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10/17/2006) Knee Arthroscopy for Treatment of a Meniscus Tear (Broward Health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11/04/2011) Knee Pain and the Weekend Warriors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17/2009) Leg Injuries and Disorders Knotless Suture Implant System (Northwestern Memorial Hospital, Chicago, IL, 2/19/2009) Shoulder Injuries and Disorders Anatomic Total Shoulder System (Methodist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4/17/2008) Bankart Repair to Correct Shoulder Instability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2/21/2008) Reverse Shoulder Arthroplasty (Mt. Sinai Hospital, New York, NY, 3/17/2010) Reverse Shoulder Prosthesis Implant Procedure (Tampa General Hospital, Tampa, FL, 10/10/2009) Reverse Shoulder Replacement (Holy Cross Hospital, Fort Lauderdale, FL, 8/02/2011) Sports Injuries Arthroscopic Surgery to Replace a Young Athlete's ACL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10/17/2006) Bankart Repair to Correct Shoulder Instability (Akron Children's Hospital, Akron, OH, 2/21/2008) Knee Pain and the Weekend Warriors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17/2009) Rotator Cuff Repair (Doctors Hospital, Coral Gables, FL, 6/18/2008) Hip Replacement Anterior Approach to Total Hip Replacement (St. John's Health Center, Santa Monica, CA, 8/24/2011) Anterior Approach Total Hip Replacement (Mount Caramel New Albany Surgical Hospital, New Albany, OH, 6/16/2009) Anterior Supine Approach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 (Norton Brownsboro Hospital, Louisville, KY, 7/14/2010) Anterolateral Approach Total Hip Arthoplasty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8/30/2011) Hip Replacement with Acetabular System and Modular Neck Technology (Hackensac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ckensack, NJ, 9/23/2010) Hip Revision (Central DuPage Hospital, Winfield, IL, 9/03/2009) Hip Revision Surgery (St. Vincent Indianapolis Hospital, Indianapolis, IN, 4/23/2010) Hip Revision with Cup Removal System and Revision Shell (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Chicago, IL, 6/08/2011)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Supine Hip Procedure (Tri-State Orthopedic Institute, Bullhead City, AZ, 12/11/2010) State-of-the-Art Hip Surgeries for Active Adults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Philadelphia, PA, 9/24/2008) Taper Hip Prosthesis (Northwest Medical Center, Tucson, AZ, 3/12/2009)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oly Cross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7/17/2012) Total Hip Replacement (Hailfax Health Medical Center, Daytona Beach, FL, 6/28/2011) Knee Replacement Advanced Sensor Assisted Knee Surgery (Holy Cross Medical Center, Fort Lauderdale, FL, 4/26/2012) Arthritic Pain Relief through Partial Knee Replacement (NewYork-Presbyterian, New York, NY, 5/04/2010) Gap Balanc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Hoag Orthopedic Institute, Irvine, CA, 4/28/2012) High Performance Partial Knee (Indiana Orthopedic Hospital, Indianapolis, IN, 5/06/2009) Knee Pain and the Weekend Warriors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17/2009) Knee Replacement for Women with Patient-Specific Instructions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 10/28/2010) Medial-Pivot Knee System (St. Thomas Hospital, Nashville, TN, 8/02/2010)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orthwest Medical Center, Tucson, AZ, 3/5/2009) Partial Knee with Personalized Patient Care (New Albany Surgical Hospital, New Albany, OH, 2/27/2012) Patient Matched Instruments and Total Knee System (Intermountain Health Care Hospital, Park City, UT, 5/10/2011) Personaliz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Implant Treats Early Stage Arthritis While Preserving Bone (Foundation Surgical Hospital, Houston, TX, 9/9/2010) Revision Knee Surgery (JFK Memorial Hospital, Indio, CA 3/31/2010) Revision Total Knee System (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s, Little Rock, AR, 11/05/2009) Rotating Platform Revision Knee Replacement (Spring Valley Hospital, Las Vegas, NV, 8/12/2010) Small Inc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rcy Hospital, Miami, FL, 3/01/2011) Total Knee Replacement for Women (Tampa General Hospital, Tampa, FL, 5/27/2009) Total Knee System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New York, NY, 6/17/2009) Total Knee System in an Active Patient (Scripps Clinic, La Jolla, CA, 7/21/2009) Total Knee System with Patient Matched Instrumentation (Mount Nittany Medical Center, State College, PA, 10/05/2010) Tourniquetles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idwest Orthopedics, Rush Medical College, Chicago, IL, 6/17/2011)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节镜、膝肩肘踝腕髋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创伤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肩、肘、踝、腕、髋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肩、肘、踝、腕、髋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个人分类: 学会、杂志、名院、名科、网站|2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申请新议-18:肯定主流 谋求改进
热度 24 sqdai 2012-12-28 08:00
如何评价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制度和具体做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前天的博文里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但有一位博友实名就此做了评论,我做了回复。由于此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这里引述我们的讨论。 先转引这位博友的原话: “ (对上一评论)我提出三点依据: 1 .申请者 16 万,每份申请要有四人评审,约 60 多万人次的评审,假设平均每人评审 5 份的话,共需约 12 万名评审‘专家’。也就是说评审者和被评审者都是 10 万量级,平均而言,他们应处在同一个智力层次和专业水平层次(我个人确信评审我的那几位‘砖家’在我的方向上远远不能跟我比)。两者一个水平级别,被评审者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了研究探索总结,而评审者仅仅只有那么几天时间来评,试问他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居高临下地决定申请标书的水平价值前途方向?这样的评审,结果只能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2. 客观地估计一下,说实在话, 16 万份标书只可能有极小比例的具有真正的值得投入研究的价值,包括其主持人有能力搞出这样的价值。绝绝大部分是将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这个你只要随意观察一下获得基金的人,就不难得出初步结论,抽样验证,就能得证。 3. 客观环境非常容易发现,两个明显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一个有幸得到了基金,一个没有,结果各方面的待遇就大不一样。这说明,反科学的基金评审方法导致恶性的社会不公,和社会不满。 基金委那帮看不到这些吗?毫无疑问他们看得到,但他们却享受于自己对大笔钱财的掌控和糟蹋的乐趣中。 ” 接着照录我的回复: “我并不认为我们的基金制度和规定已是尽善尽美的了,的确还有不少地方需要不断改进。但是,探讨相关问题时,应求真务实,不要把自己放在基金委的对立面,动辄说‘基金委那帮人’。就我所知,基金委的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工作认真的(当然不排除‘害群之马’),他们的平均学历层次高于一般单位,而且内部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如‘八不准’)。我参加过基金委数理学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就从未吃过被评估单位的饭也拒收礼物。 对你的三点依据评述如下: 1 )你估算的申请人数与评审人数的比例不大靠谱。我参加基金项目评审 20 多年,较年轻时平均每年评审 20~30 项,每年‘五一’假期基本上用于评审基金项目,随着年齿渐长,受照顾,每年只评审 5 项左右。现如今评审任务主要集中于 45~55 岁的专家,他们中的不少人每年评审 20 项左右。基金委建有很好的专家库(按亚类),进入者经过严密审核(且是动态变化的),多为内行,平均来说,他们的学术水平高于申请者,有资格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而且每份申请书的评审人主要是随机确定的。总体看来,大部分评审意见是靠谱的,绝非‘葫芦僧判葫芦案’。当然,评审人并非全能的神仙,评审态度并非个个严谨,他们的评审意见有可能不是句句在理的,这种现象存在的概率不算很低,据我估计,约占 15% 甚至更多一些。在这方面,香港 RGC 基金评审组织经验可供借鉴:他们的基金申请书全球评审,申请者可建议若干同行评议人,并列举为何请他们评审的详细理由,包括他们的著作表。但 RGC 的申请总量小,这种经验能否移植,可进一步探讨。 2 )不能要求每份申请书都是高水平的,也无法预判每个获准做基金项目的做出的工作一定有价值。然而,总体看来,得到资助的比未得到资助的水平要高一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推动和发展基础研究功不可没,这已为很多事实所证实,只要不抱偏见,都应承认此点。有没有‘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的情况?肯定有。因为申请人良莠不齐,而且基础研究是对未来的探索,谁也不能保证项目目标一定全部实现,只要锻炼了研究者,就不能算‘打水漂’;少数品质不佳者拿到基金项目的也存在,但不是主流。 3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同一水平的人基金项目获准机会不同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只要连续申请,‘是金子总会发光’。另外,我一直反对把是否拿到基金项目作为评判学者能力的主要标准。我常说,拿到基金项目并非说明你高明到哪里去了;拿不到基金项目也不说明你的学术水平一塌糊涂,因为其中的随机因素太多了,但至少,你在某些方面还不能服众。给拿到和拿不到基金项目的人以相差悬殊的待遇也是不大明智的,但是其中的问题很复杂,而且领导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4 )基金委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的博文 “ 基金申请新议 -16” 就提及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说过的四个挑战性问题,所以,你的最后结论至少是不负责任的。” 我认为,我国的基金制度从一开始就力图与国际接轨,尽力做到科研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公开,在评审原则上坚持 “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激励创新,引领未来 ” ,其管理是认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据报道,最近有过一次由第三方主持的对我国基金委的工作的国际评估,所获得的评价是基本肯定的(详见 http://www.stdaily.com/special/content/2012-11/12/content_539773_3.htm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我国基金管理工作中的主流,并且积极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得我国的基金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限于时间,今天就说到这里,所说的内容不尽正确,愿与朋友们做进一步探讨。 写于 2012 年 12 月 28 日晨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9397 次阅读|46 个评论
虽然现在不再批判摩尔根学派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5-30 21:00
虽然现在不再批判摩尔根学派,但是你不紧跟主流,你就拿不到项目,你拿不到项目,你就得走人。所以,现在也用不着批判**学派。其实,拉马特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米秋林也曾高度赞赏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最新发现。学派之间本来就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与斗争关系。学派之间本来没有矛盾,有也只有利益冲突! 大师之后,已无大师。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我边缘化是寻求快乐科研的开始
热度 35 cwufp 2011-10-23 21:45
自我边缘化是寻求快乐科研的开始
那个一直在科学网宣扬女科学家也很懂小资风情的 YCmm 写了一篇关于不要怕被边缘化的博文,好像是想改改风格?要张显一下头像中那个女侠的气概?那篇文章的确很好,好就好在不在乎,而不在乎和在乎都是小资风情,只是看怎么在乎和在乎什么。俺不是很懂小资,更不懂小资的女人。不过,俺赞赏女人的小资,因为女人天生就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在生活中张显魅力并发展人生哲学。即便是念完博士,知识和知性应该用于培养下一代,那才是民族大义。想当居里夫人的女人俺不喜欢,很容易让人想起还有个琅之万。 如果说不要怕边缘化是一种勇气,是抵抗的勇气,那么俺觉得还是比较被动。科研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的活动,应该象拳击一样,主动攻击才是根本,只能是男选手参加。男人中真正的高手不会去领兵打仗,独行侠才是其应有的生活方式,不祈求权力赐予的公平,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除暴安良,护佑一方百姓,这样的男人更显阳刚。他们不需要文武百官的簇拥。只有整天和女人、太监在一起的皇上才需要阵容庞大的随从,也只有那些皇宫贵胄当了将、帅才需要十万雄兵。 俺更推崇主动的边缘化,因为那才是人格独立的开始,更是求真的开始。俺写过一些关于潮流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说了。华山论剑,英雄只有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功夫或者众人皆知的英雄往往都是不战而败的,即便不是被对手杀掉,也会被自己的上级杀掉,岳飞就是如此。而独行侠往往是无疾而终,不会死于非命。一旦独行侠进入了哪一派,各种暗器或者更高的高手也就会相依而行,丐帮的帮主总是独行,道理也正是在此。 自我边缘化需要一点功夫,就像拳击手,进攻是根本,而抗击打能力或者防守却是输赢的关键,在今天就是能力。努力的修炼,让自己达到可以独行是基础。一个能力不够的人只能在一个群体中混吃混喝,人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背后张口就是这不公平、那不厚道。不能独行是内功不够,就只能依靠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我们今天的科研生活中是权力。依附权力和期盼权力的公平是今天大多数科研人的生活,因为内功不够,连自己都养不活,需要权力的支撑。大多数受小青椒们瞻仰的所谓大牛其实就是这么一种高手,他们不仅生存于权力,更是依附于权力。 主动边缘化也是真正享受科研快乐的开始。没有人在各种填表和检查中能享受到快乐,更没有人能在领导们象黄世仁逼债似的检查中获得什么幸福。科研工作的前提就是自由,不自由的科研生活宁可不要,去做收入更高、让家人生活更好一点的工作。不在主流的科研同样可以解决问题,做出发明和创造,抑或还能有所发现,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不管是久远的老牛和近代的小爱,都是在非主流的时候已经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在今天也同样有这样的例子,佩雷尔曼就是榜样。 安 GG 说,孤魂和他很像,都很黑,他是挖煤的,俺是挖油的。俺却很想说,俺们是很黑,黑得跟包公差不多,尽管少了脑门那个二郎神的神眼,却也能推知一些事情的未来,譬如,那个所谓的人才居然也计划的把戏,会变成一种恶作剧,事情的发展一点也没有脱离当年我们的预言。当然,当官的还是要坚持做下去的,还要强调事情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我们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从来不是自己承认并纠正错误,而是把别人纠正的错误当做自己纠正的来宣扬。 在戏剧中,黑脸往往是忠诚的,而小白脸往往是奸雄的代表。在现在这个主流是小白脸当英雄的年代,黑脸的俺们还是自我边缘化更好,至少会保留一点尊严。主流搞科研不是为了科研,而是权术,而搞权术的目的不是逗闷子,是为了利益。大家看到的你争我夺和洒狗血的表演都在于此,这与科研其实毫不相干。 主动边缘化就是远离搀和了权利的热闹,为的就是更纯粹的科研,只是做起来很难。不过,再难也比什么都不做而为了一点利益和荣誉到处洒狗血好,无需假惺惺的宣扬貌似为科研献身的悲情。其实主流的人生活也并不幸福,更没有什么成就感可言,他们能感受到的都是委屈和不满,这也是他们整天抱怨并洒狗血的原因。不信您去问问,不敢问就冷静的看,看几天就清楚了。 希望不再有青椒为了那些主流制造的垃圾一样的荣誉跳楼。 初冬的黄玫瑰,神秘还是非主流?
5006 次阅读|96 个评论
科学检验针对的是逻辑和证据,而不是“主流”和“共识”
热度 6 Amsel 2011-10-7 10:12
秦四清研究员《为何重大科学发现易被视为异端邪说?》一文读了之后实在让人不以为然:我们看过太多人拿这样的借口来给自己不规范的研究辩护。这种思维发散实际是转移话题——科学检验针对的是逻辑和证据,并不是针对你的看法是否为“主流”和“共识”。“主流”当然不见得对,但是你提出个不主流的学说,也并不就此就有了天然的学术优势。 比如拿“准晶体”和秦研究员热衷的地震预报新方法来对比。“准晶体”得到接受,并不是相关研究人员用多大嗓门来和主流做斗争,而是理论可以解释,结果可以重复。而秦研究员的地震预报方法,我们没看到他摆出成功的统计结果(相反现在还处于动辄预测几月几年之后地震的阶段),所以怎么痛斥“主流”压制,是不可能把入流的时间提前的。 说到 逻辑和证据,科学也就此有了软硬之分。准晶体理论容易解释(非周期平铺)、实际证据容易得到( 显微镜下的、 宏观的),因而属于硬科学。而地震预报虽然可以验证(这是地震预报家的大不幸),但是因为系统复杂、 推理的逻辑链条较长、影响 因素众多,结果花费了当代科学三十年的时间来指出这是条死胡同,所以 地震预报的检验 是不太硬的硬科学(这是地震预报家的一点小幸,总能找到点自己活动的时空)。 一旦离开了逻辑和实证,而去纠缠主流、共识、乃至专家评审和同行评议,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就走偏了。不但会动辄有人声称自己的研究受压制,也会出现某些人动辄拿“主流”、“共识”来排斥异己,甚至不惜去捏造子虚乌有的 “主流”、“共识”。“全球变暖”争论就是当代最大的例子。谓予不信,请读一下这期《自然》杂志的评论:The voice of science: let's agree to disagree(科学的声音:让我们同意去“不同意”)。科研人员和中国的科普家们都值得去读一下这篇文章。 自然杂志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1005/full/478007a.html
个人分类: 杂谈|34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研的“主流”与“非主流”
热度 13 boxcar 2011-2-1 08:28
张志东 老师今天发了篇博文 “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非主流科学家 ” 【 1 】,阐述了非主流科学家的存在对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随后,赵明老师直接提出 “ 建议在大学或科学院建立若干 ‘ 非 ’ 主流学者特区 ” 【 2 】。咱也来凑个热闹,就科研的 “ 主流 ” 与 “ 非主流 ” 问题发表点儿自己的意见。 从表面看,科学研究完全可以用 “ 主流 ” 和 “ 非主流 ” 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方式进行全面的概况,哪个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如果不是主流就必定是非主流,相反,如果不是非主流自然也就是主流。当个主流学者、做主流的学术研究、秉持主流科学理论的好处是非常安全保险。因为身处“主流”之中,前面有一大帮人开路蹚雷,也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走上歪门邪道或者悬崖边缘;后面跟着一大票子人追随其后,也不用担心后继无人或者文章发表了没人引用;混得最不济也可以学南郭先生跟着主流的调子走、人云亦云、滥竽充数地混好多年,绝无突兀暴露到风口浪尖的危险。有此等妙处,自然大家会对主流趋之若鹜了。从事 “ 主流研究 ” ,其实有很多都是 “ 逐流 ” 研究,如此 “ 随大流 ” 最大的缺憾就是很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出大名、露大脸的良机,更别指望成为某个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或者某个学派的鼻主宗师。因为正常情况下 “ 跟跑者 ” 即使拼命地跑,其最好成绩也只能是亚军,除非冠军突然挂掉或因为其他原因被取消了比赛成绩,否则绝对不可能登上最高的领奖台。 主流之外的那些研究,大概可以被称之为非主流研究了,做非主流研究的学者也就是一些被称为 “ 非主流科学家 ” 的人。总的来说,研究的选题只要绕开主流走自然就是非主流的,所以想去做点儿非主流的工作很容易。不过,大家都必须明白,容易做可不等于容易成功,而且成功了也未必被认可,因此,想做出被人肯定的 “ 非主流 ” 工作很难。之所以有此一难,主要是因为主流的势力非常强大,可谓树大根深、影响深远,一个非主流研究如果和已有的主流研究存在激烈竞争或冲突,第一回合失败的往往是非主流研究,以后非主流能否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主流学者的能力、水平、意志、韧性等诸多因素。由于非主流的研究者经常是 “ 一个人在战斗 ” ,而其对手的主流研究则可以是一个庞大的学派或者研究体系,不但力量(研究实力和影响力)对比悬殊,而且信息也高度不对称,对大多数人来说,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则 “ 西瓜靠大边 ” ,因此主流的往往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支持而大占上风,这种现象可能直接导致非主流研究的衰败,同时也给主流研究的长期统治地位创造了条件。如果非主流和主流各行其道没有冲突,则非主流研究者的斗争压力可以小一些,但生存压力却仍然是存在的,这是因为那些 “ 四边不靠 ” 的非主流研究一般都处于一种 “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 的境地,关注者少、影响力弱、可能获得的资助也少得可怜,这很难保证其顺利通过考核。其实非主流就像挤不进核心的人一样,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如果管理者和投资方不能给从事非主流研究的人提供一些必要的保障,那么就无法指望非主流研究的蓬勃发展,也就不能指望有多少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了。其实我在张志东老师的博文下面曾留下了 “ 非主,流 ” 这样一个略显晦涩的评论。这个评论的意思是,如果不是主要的或者能被主上肯定的研究,后果可能流失或者被流失,研究者甚至可能因此会获得一个类似于 “ 流放 ” 的工作安排。 从科学的发展历史看,全新理论的建立往往不是主流架构中顺理成章地产生的,而都是在一些非主流研究中孕育的,如果和主流科学有矛盾冲突,甚至在其刚刚冒头的那段时间还曾倍受主流研究的打压。挺住了、坚持下来非主流研究(冷门)或可成功,有价值有意义受更多关注的那些甚至还可以逐步发展为主流(热门)。因此,如果科研的管理者们真心实意地鼓励原始创新,就应该对非主流的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最起码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踏踏实实地从事着非主流研究的学者们。 ======================================= 参考: 【1】 张志东: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非主流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44do=blogid=409295from=space 【2】 赵明: 建议在大学或科学院建立若干 “ 非 ” 主流学者特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09383
个人分类: 科研|5793 次阅读|21 个评论
科学网的物理学家都是“硕鸟”
热度 10 wangdh 2011-1-31 11:31
科学网的物理学家都是“硕鸟” 这几天科学网物理学家异常活跃,给改版后日渐消沉的科学网博客带来了生机,让人感到了新的灵光。也许随着新年的到来,改版日趋完善,科学网会恢复以往的热度。改版后一直不适应,太花哨的东西容易眼花。也许是我计算机的问题,每次回复评论,都需要将鼠标从顶拖到底,回复几次就烦了,一烦就对不住博友了。在 word 文档编辑的文稿,拷贝到博客中格式就变了(老版是建议在 word 中编辑,然后拷贝过来的),收藏也不知哪里去了,页面上找不到 … …相信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说说几位科网上“硕鸟”的文章吧。 刘俊明老师的文章: 笨拙 的创 新 。很是给力啊, 刘 老师说:“ 无论是从下里巴人做起,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我们的视野都是有限的 、且局限于我们视觉上的纵深与衬度。 ” 、“实际的创新,不会有能与那些 IF 、 H-index 和 CNS 比肩的智慧,而显得要愚笨很多。这些笨拙堆砌在一起,总是能够得到夯实的、前人没有获得的学问,为后人景仰。这似乎在说:在到处都讲创新的世界里,只有笨拙的特质是最忠实于创新的;越是创新的东西,越需要通过笨拙的夯实劳动才能获得。 ” 刘老师的文章,是一壶好茶啊,您自己去品品看。 张志东老师的文章: 培养和造就一 大批非主流科学家 ,给若干没有经费、不追风的学者们送来了一瓶二锅头。理是这个理,道不是这个道。时过境迁,与时俱进,站在巨人肩上望远,是鸡眼提高视野的好办法,再躲进鸡笼子里,啥流都不是了,注定变盲流。您要听张老师说的,做非主流科学家的话,您一定是那打井没见水的人之一。有聪明人评论: “ 非主流科学,那是贵族玩的。 ” ,恐怕贵族也不这么玩了。志东老师说:“ 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非主流科学家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把海龟送上直升机,放在山峰上,希望他们能具有鹰的视野,具有海一样的胸怀,愿意张开臂膀,托起更多的鸟。 二锅头是北京的特产,绝对香醇,喝口吧。 邢志忠 老师的文章: 你算只 “ 鸟 ” 吗 ? 算是直接给 XO 了,晕过去醒来绝对楞了。自己是鸟吗?还是蛙啊?这鸟和蛙都不是井底的蛙,也不是笼中的鸟。耐受寂寞的蛙,向往蓝天的鸟,都是可爱的可敬的,都是需要支持的。那什么, 这邢老师还说: “ 鸟 ” 和 “ 蛙 ” 也是时空相对的。一个学者在欧美只是一只不起眼的 “ 蛙 ” ,回国之后在中国这个小空间,可能就变成了一只 “ 鸟 ” ,飞来飞去,指手画脚。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像只 “ 鸟 ” ,其实可能只是个说大话的混混,连 “ 蛙 ” 都不如。有些人一辈子蹲在井底自以为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天,以及天外有天。这些,您不用站高就看见了吧。 人头马绝对够劲,不信您就试试。 所以,别做井底蛙,不做笼中鸟。 过年了,清茶、二锅头、人头马,都喝几口,绝对给力,那是相当给力! 强力推荐年货办得差不多的科学网网瘾们抽空读读这几篇文章,读过后,别忘了推荐一下,谢谢人家啊。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126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韩方明:精英能代表主流社会吗?
dthome9180 2010-12-13 09:22
版权问题,原文不能粘贴,仅提供连接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0-12/1336753.html
个人分类: 时评转载|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蕭重發:感谢科学网&博客定位
jiangjinsong 2010-6-15 09:57
蕭重發在搜狐網開始寫博了,爲了不明真相的群眾認識其真面目,做個鏈接: 感谢科学网博客定位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學主義者是什麽人?
jiangjinsong 2010-3-2 22:04
他們不是壞人 也不是笨人 許多人知識淵博智商很高精通專業 很有禮貌熱心公益不隨地吐痰甚至可能很幽默 但是他們缺乏對時代精神的批判 是一些主流社會中的高尚人群(感謝房地產商的絕佳命名) 缺乏想像力 就像土摩托在一篇博文中 不斷地抱怨一樣 不這樣做您還能怎麼樣? 他們總是認為歷史將按照眼前這段曲綫的切線方向 直線前進永不拐彎(參考福山,呵呵) 他們總是過分看重當下似乎不可抗拒的力量 就好像中國古代社會中某些士子 做夢也只能想像如何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 也像歐洲中世紀某些教士那樣 認為天下的學問只能是在托馬斯阿奎那的體系裏面細心推導 今天的科學主義者唯一的想像力就是 想像科學技術的進步解決所面臨的一切問題 其實 歷史的發展從來都出乎意料 當年投奔延安的青年 永遠想不到革命成功後 自己會被同志當作特務幹掉 高唱從來也沒有什麽救世主的叛逆者 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要早請示晚彙報 當年爲了顛覆經院哲學的精神壟斷 冒險探索的科學先驅們 做夢也想不到科學今天會變成資本的幫兇 當年領袖們的夢想是北京滿城都是大煙囪 今天生態文明的理想已經開始爲人們所接受 當年魯迅等人恨不得滅了漢字 用拉丁字母代替 今天漢字的優越性越來越為人所認識 鬼佬學漢語越來越起勁 宗教改革的領袖們怎麼知道 新教倫理推動的資本主義 會發展到今天這樣背離宗教的地步? 吊詭的是 這種想像力欠缺的另一面 就是邏輯能力的薄弱 這使得他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偷換概念 利用科學的權威 走私偷運形形色色的偏見以及特殊群體的利益 他們喜歡將只能在很局限的特定領域中有效的規則 強加到其他 地要將所有人的思想格式化 恨不得人人都是方腦殼 可是生活總是更加豐富多彩 總是出乎意料 永遠超出他們狹隘的視野 總有無法還原的複雜現象 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家桑德拉哈丁指出 與主流人群相比 邊緣人群具有更為優越的認識論立場 不是因為邊緣人群更有知識、智商更高 恰恰相反 在主流社會的標準中 邊緣人群的知識被當做迷信和胡說八道受到排斥 邊緣人群所擅長的技能被當做微不足道的把戲 主流社會的規則從一開始就嚴重地歧視邊緣人群的認識論地位 例如某些科學主義者以中醫理論和概念並無解剖學對應物 而貶斥中醫是偽科學 其實就是偷偷地把解剖學當做衡量一切醫學概念是否實在的標準 從來不去反思解剖學的視角並不是唯一可能的視角 不去思考解剖學對人體認識的局限性 沒想到此外還存在著其他豐富多彩的多元視角 邊緣人群正是因為其獨特的生活和實踐方式 由於他們與主流人群迥然不同 利益關係 甚至完全衝突 結果就很不容易受到主流社會偏見的束縛 更進一步 他們常常感到 主流世界觀和認識論總是在羞辱他們 總是在不斷強化他們痛苦的合理性 因此他們往往本能地懷疑主流觀點 雖然他們的(主流形態的)教育不足 往往難以(向主流社會)表達他們的懷疑和批判 其中少數勤勉的幸運兒一旦加入了主流社會 又背叛了原來的族群 也就喪失了能夠批判主流觀點的獨特視角 只有那些始終無法或者不願加入主流社會 又有足夠的能力發展相對完整話語體系 的邊緣人士 才有可能顛覆既有的話語霸權 揭示新的真理 而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人們事後往往無法理解 那些博學而聰明絕頂的主流人士 爲什麽不能認識到如此顯然的真理? 人們不知道 真理的發現絕非僅僅與純粹認知相關 它與價值、利益緊緊糾纏在一起 扎根於人的生活和實踐方式之中 我們其實不是發現了現成的真理 而是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讓新的真理展現了自己 真理的揭示總是與人對未來的籌畫 與理想生活方式的構想密切相關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理解 爲什麽認識論總是與倫理學不可分割 也可以理解在亞裏士多德那裡 真爲什麽會從屬於善 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看似靜觀的純粹理論工作中其實澎湃著實踐的熱情 仰望星空總是與詩意地棲居緊密相連 既然認識是鑲嵌在人生之中的 觀念的變化就不可能完全通過理論的說服 社會變遷所蘊含的現實力量可能遠遠超過邏輯的雄辯 先知總是不被認可 太早的預言總是被當做惡意的詛咒和熱昏的胡話 而等到真的被廣泛認可的那一天 其實是更加深沉的杯具 因為那些经过浴血奮戰所獲得與捍衛的真理 那些需要人類最偉大的智力艱難打造的藝術精品 早已被當做傻子才會懷疑的陳詞濫調 喪失了一切的技術含量 真理一旦變成了現成的結論和神聖的教條 就喪失了其解放的力量 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壓迫工具 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幫兇 於是我們又再次需要新的瘋子和流浪詩人 西西弗斯的石頭永遠推不完 真理的獲勝就是最大的失敗 而避免失敗的最大訣竅 就是永遠堅定地站在被羞辱被蔑視的失敗者一邊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者反之動 今天 向科學霸權挑戰 算得上是 助天行道 在挑戰主流文化的意義上 反科學主義者才是伽利略和培根精神的真正繼承者 【本科學按:仍在修改中,歡迎板磚,】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76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凯恩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
热度 1 tianli99 2009-10-21 17:50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很难,即使在现在据说盛产经济学家的美国也一样困难。 在中国似乎就更难了,“真正的经济学家不到五个”、“中国经济学连小学也没有毕业”,如果这样的说法不是自我谦虚,那可能就是自惭形秽了。 经济学家首先要有科学家的基本素养和科学家的“从问题出发来研究”的质疑精神,而不是“庸俗”的辩护士“傀儡形象”。那种“我是经济学家”,我同时也是“某某”人的辩护士,这样的经济学家比“某某”牧羊人手下的一只绵羊还缺乏创新精神。这种“辩护学派经济学家”已失去了科学家最可宝贵的独立判断的义勇和职业品格。 但仅有创新才能,并不足以成为真正的经济学家,还要看“什么是经济学家的标准”才能定夺。正因如此,当一些人有勇气说出自己是经济学家的时候,总是要先批判凯恩斯的严酷要求,凯恩斯的评判标准似乎使经济学家成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按照凯恩斯所说的如下标准,美国能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呢?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1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主流文化
wdfzacw 2009-8-31 09:45
最近看了几个电视剧,有了点'主流'心情了,使人有了点振奋,什么是艺术?叫人向往真善美的东西才是艺术!一味的把艺术舞台给了那些扁嘴乌鸦和痞子流氓,无文化无格调无美好无意义甚至无人味,恶心,糟践,掠夺人们的生命,特别是对年轻人.腐蚀人们的灵魂,可恶之极!!1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学家骇人语录大全-(转帖)
sunapple 2009-2-13 13:28
房地产是否有泡沫?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 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时住另一套。房价涨得快是正常现象,说明居民的收入多 了。以前投资的房产升值了,是好事。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 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 和别墅。     萧灼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保守地说,今后10年,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南京,房价要涨3 倍;大胆地说,10年房价要涨5倍以上。     王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常务副秘书长)        说房地产炒过头,那是胡话。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注:欧美的百姓用收入的30%购买房产,中国百姓却要付出70%。整个2004年, 内地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4%,涨幅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 宅价格上涨15.2%。萧灼基并没有别墅,王建、李扬说此话时是2005年1月,不到半年,房 价应声而落。        国有资产怎样改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 怪。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 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 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 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     厉以宁        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 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 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 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国有企业迟早要卖。既然如此,得先卖效益好的,不然,以后效益不好就没人 要了。     樊纲(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京城四少之一)        不妨把这些公共财产看成无主之物,谁先把它拿来卖,这公共财产的产权就算 他的。你如果正好当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就可以和主管部门合伙把这家工厂卖给有钱 人,产权就变成私有了。     盛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一,应将属于ZF或者国有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平均分发给中国的人 民。这些股票大约价值每人4000元人民币。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这些钱相当于三年的 收入。     第二,大型国有企业(比如银行、铁路、电讯、水利和采矿公司)应该尽快上 市。尤其是那些拥有采矿权的公司上市时应该包含采矿权,并且地方ZF不应该把这些采 矿权出让给新的公司。上市后,这些公司可能价值每人1500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标准的 农村家庭又一年的收入。     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注:按照张、厉、樊、盛等人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 论、吐唾沫论和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20多年来有数以万亿元计的国有资 产流失,即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至少被剥削去7000多元,3000万出生于1940-1950年代 的工人下岗。很短时间内,将近90%的中小国企实现了私有化,或者说,流进了私人腰 包。而谢国忠将国有资产全民平分的做法全世界绝无先例,也不可能有。        腐败是否有理?既然掌握公共权力进行公益决策的人不肯轻易放弃和交出他们 的权力,而改革又不能从其手中强夺,就只能通过腐败与贿赂的钱权交易的方法进行购 买。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以便减少权力转移和再分配的障碍。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 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 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 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 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 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张维迎        以资产换特权,促进私有化。我曾对中央ZF说,最好干脆给这些人一大笔钱, 把这些权力买下来,叫他们以后再不要利用这些权力了。中国最上层没有什么贪污腐 化,下面却有数不尽的贪污腐化。     张五常(香港大学教授)        改革初始,只有权力没有市场前半部分:权力创造市场金融资本阶段 在性质上是资本发展的最后阶段,只差一个国际化没有完成。至此中国体制转轨的任务 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前半段──以权力创造市场;中国旧体制下积累的财富基本转移完 毕,中央ZF直接能够控制的资源不多了后半部分:权力退出市场;中国改革的前一 半任务就算基本完成,应该开始后一半:权力退出市场,健全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杨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注:根据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的2002年的一篇论文统计(1999~ 2001年):党政机关一把手们每年从国库里盗走GDP的14.2%~14.9%,9875亿12570亿 元之间,是我国4亿多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476元),是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640亿元的近4倍!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OECD)的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严重腐败正成为中国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源头。        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 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我要为富人说 话,不是为了讨好富人。今天有些人骂富人,好像是给穷人出气,其实他们是害了穷 人。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 义。将基尼系数农村城市分开计算,这样中国贫富分化就不严重了。农民有望进入社会中 产者阶层。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     厉以宁        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张维迎        农民大转移很快就可以实现。日本明治维新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可以佐证。     张五常        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有助于激活潜力巨大的农村 消费,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农村的消费空间相当大。我国有三分之二 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从具体指标看,例如一些 消费品等,农村还有相当大的消费空间。使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高于富人收入增加的速 度,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 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 不公。不应该有仇富心理。目前我国个税征收有很多漏洞,以至于一些富人并没有按章 纳税。因此,我们要完善目前的征税体系,而不是说我们应该用征税的方式缩小贫富差 距。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虽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甚微。     萧灼基     注:过去20多年年均经济增长9.5%的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 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国际公认的基 尼系数警戒线是0.4),接近社会动乱的边缘。        中国是否应健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 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厉以宁        历史上没有见过一个不令人反胃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往往感到爱莫能助,不 是不愿意出钱,而是拿出钱来不知会落在谁的手里。     张五常     注:事实上,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 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困难群体没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1.4亿老年人和6000多万残 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        中国股市健康吗?中国股市很健康,早晚冲上三千点。     厉以宁        我不相信股市会永远低迷,上半年不涨,下半年也会涨,今年不涨,明年也会 涨。     萧灼基      中国股市的历程犹如18世纪的英国股市一样,如果在没有信托责任的社会环境下, 不如关闭算了。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事实上,股指2005年1月份很不幸地跌到了1200点下,考虑03/04年的大盘股上 市,实际跌破700点。        经济学家应为谁说话?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商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舆论环境。前 两种环境越来越好,而舆论环境已经到了1992年以来最不好的时候。最近在社会上、舆 论界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之风。在这个网络时代,学者能独立 于大众舆论才是最不容易的事。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讲,最难做到的不是你骂ZF、骂企 业家,而是你敢不敢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坚持自己的观点。     张维迎        经济学家要有勇气顶住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上面的压力,不做风派;一个是 互联网的压力。     厉以宁        我希望我的言论能够改变国家的改革方向。如果我失败的话,这不是我个人的 失败,这是我们国家的失败。我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我这一次一定要成功,如果我失败 的话,那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个多么大的危害。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讲座教授)        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大实话啊)     樊纲     注:有人把中国经济学家分十类:决策圈经济学人、议会经济学人、方案 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民间经济学 人、诸侯经济学人、报章经济学人。        教育及医疗是否应产业化?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 低。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 比如,让穷人一年出4000元,他也出不起。     张维迎     注:从上世纪90年代医疗产业化后,中国医院收费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 长,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速度4倍以上。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 中国大概有50%的人生了病不敢去医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药品价格过高。而根据官方统 计,中国10年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人民币!        其他   不管外汇储备的多或少,只要经济搞得头头是道,外汇储备是可有可无的。有谁提 及美国的外汇储备是多少?只有像香港、台湾那样的小经济,或那些不成气候的大经 济,才要论什么外汇储备的。要记住,一个经济搞得强劲,自己发行的钞票就是储备; 搞得一塌糊涂,什么储备也保不了。关于金融方面,应该是不需要数学的,这是制度的 问题。制度跟数学没有关系。你看看香港起飞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那时银行 家、金融家满街都是,没一个懂得数学的。     张五常        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 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1998年特大)水灾刺激了需求,拉动增长,光 水毁房屋就几百万间,所以水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35%。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京城四少之一)(这种经济增长都算贡 献,建议国家取消所有的防洪工程,又省了钱还可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的新发明)        治穷先治懒、治懒必须逼、逼民先逼官。     钟朋荣(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京城四少之一)        把当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找过来,这八个国家,每一个国家建一 所学院,就建在圆明园的遗址上面,形成一所联合大学!就叫做圆明园大学或叫八国联 合大学。简称八国联大。     王建国(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MBA与案例教学中 心主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