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期刊评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议《害人不浅的期刊分区》
热度 2 JYH64J98Y99H 2013-12-20 00:36
看了《害人不浅的期刊分区》有点感触,但这样的事情,在学术成果评定中非常寻常,它就是现代升级版的郑人买履。商家此时不需要客户当场伸脚试穿鞋子,而通知客户回家去拿仲裁机构量过脚的尺子。在游戏规则体系里看科研,善于运用规则的才是赢家。证据不足,客观事实真相的应然赢家同样会成为法律事实真相的实然输家,李某某案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不尽一致。说冤枉确实可能就是真实地被冤枉了,说不冤枉也就是按规则一点也不冤枉。 教条近乎法条,除非官大一品压死人,尚有调整的可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此时,或许吃一堑、长一智更有启迪意义。或许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能够增添对于未来与发展的预见性。既然是游戏,就要有兴趣玩,会玩,善于玩,否则,就要承担输家的一切后果。体育比赛的各个项目冠军,包括服用兴奋剂而没有被揭穿的,都享受着冠军的荣耀。实至名归的教授,德高望重的教授,抄袭剽窃的教授,都是社会接纳的教授。甚至假冒伪劣教授因为小人得志,因为迎合庸俗的社会现实,因为规则潜规则并行不悖,因为公然声明信奉势利并身体力行,可能比真教授活得更精彩、风光。人造皮革比真皮视觉效果更好。胜者王侯败者寇,依然是社会运行的不变铁律。 遭遇期刊分区不公,大喊冤枉,大呼害人不浅。可是大作《害人不浅的期刊分区》被精选本身说明,成果被下流了,博文却被凸显了。分明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也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或许就是人生之常态,没有能量,就趴下认命吧。如果还相信自己,如果还拥有能量,那就一定会有起死回生、绝地反击的时刻。我阅读此文,似有感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大都是这样的意思。 《害人不浅的期刊分区》 原文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6916-751033.html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2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2年世界顶级期刊SJR排序TOP50
热度 1 zhpd55 2013-9-3 21:13
Title SJR H index Total Docs. (2012) Total Docs. (3years) Total Refs. Total Cites (3years) Citable Docs. (3years) Cites / Doc. (2years) Ref. / Doc. Country 1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39,439 198 45 170 13.101 8.386 162 43,75 291,13 2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30,095 218 28 69 4.875 3.629 69 38,80 174,11 3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9,855 92 41 118 3.036 8.072 95 106,13 74,05 4 Advances in Physics 24,813 74 7 28 2.922 775 21 38,71 417,43 5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1,509 210 32 105 4.863 3.364 105 28,47 151,97 6 Nature Genetics 20,421 395 293 822 9.521 22.243 694 30,53 32,49 7 Cell 19,848 521 558 1.547 27.330 36.973 1.429 24,83 48,98 8 Chemical Reviews 17,308 400 184 601 61.753 23.589 571 41,69 335,61 9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7,241 166 27 62 3.564 1.784 62 22,70 132,00 10 Nature Materials 16,246 219 242 713 6.778 15.113 560 26,12 28,01 11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6,000 136 41 134 1.893 906 132 5,73 46,17 12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15,421 127 32 63 4.351 1.444 63 17,90 135,97 13 Physiological Reviews 15,156 228 40 105 19.677 3.565 102 33,33 491,93 14 Econometrica 15,095 103 78 185 2.754 863 174 4,09 35,31 15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5,028 116 15 45 4.067 1.337 44 22,30 271,13 16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4,938 252 183 574 8.591 9.220 407 22,63 46,95 17 Nature Immunology 14,933 243 211 648 7.732 10.831 521 21,53 36,64 18 Nature 14,747 768 2.627 7.444 37.545 104.068 4.210 24,49 14,29 19 Journal of Finance 14,465 157 64 211 2.957 1.294 207 5,14 46,20 20 Nature Physics 14,131 112 246 789 5.770 9.602 600 15,34 23,46 21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4,077 199 221 574 7.669 9.565 395 27,07 34,70 22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13,850 152 29 86 4.549 1.683 85 18,93 156,86 23 Nature Nanotechnology 13,246 119 208 657 4.942 11.982 559 22,25 23,76 24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3,129 97 24 58 1.654 603 58 7,58 68,92 25 Cancer Cell 12,847 188 171 473 6.582 8.202 447 17,50 38,49 26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12,696 195 399 864 59.814 25.222 837 24,67 149,91 27 Immunity 12,482 260 243 636 9.913 10.209 605 15,49 40,79 28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12,403 160 29 76 4.592 2.013 76 24,94 158,34 29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D: Biological Crystallography 12,003 100 190 456 7.694 6.259 438 14,75 40,49 30 Nature Photonics 11,897 100 238 672 5.377 8.995 489 17,03 22,59 31 Nature Reviews Cancer 11,464 244 187 593 9.991 9.046 411 21,48 53,43 32 Nature Cell Biology 11,415 236 213 719 7.556 9.712 589 16,62 35,47 33 Genome Research 11,385 186 247 630 13.204 9.405 608 14,48 53,46 34 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11,326 19 8 28 1.275 515 27 13,47 159,38 35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11,025 52 18 56 2.764 1.374 56 27,06 153,56 36 Molecular Cell 10,667 261 385 1.134 14.660 14.178 1.117 12,77 38,08 37 Science 10,618 739 2.388 7.164 34.530 88.919 4.493 18,29 14,46 38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579 84 97 365 4.447 1.738 361 3,63 45,85 39 Genes and Development 10,191 318 258 790 14.570 10.076 768 12,89 56,47 40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0,186 228 207 478 10.169 10.126 453 20,34 49,13 4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0,160 651 1.753 5.479 16.917 65.891 2.454 25,90 9,65 42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0,070 222 182 570 8.291 7.914 408 21,07 45,55 43 Physics Reports 10,056 171 46 100 12.016 2.205 99 22,46 261,22 44 Cell Stem Cell 10,035 101 210 578 7.457 8.315 492 16,12 35,51 45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38 101 30 93 1.370 376 90 3,77 45,67 46 Lancet Oncology, The 9,928 135 414 897 8.372 9.467 355 26,70 20,22 47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9,915 323 202 781 9.632 10.444 703 14,20 47,68 48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9,816 185 242 752 9.391 7.893 671 11,32 38,81 49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607 123 128 330 5.881 1.512 329 3,96 45,95 50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9,438 77 28 63 7.173 1.254 60 22,44 256,18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4606 次阅读|1 个评论
TOPSIS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及在高次幂下的推广
热度 3 yuliping 2013-1-4 21:33
按:本文发表于2012.12《统计研究》,宁大考核周期是去年的12月份到今年的11月份,这样这篇论文应该算2013年的成果了,该文写成于2009年我博士后在站期间,录用后发表周期有的长,当然也有好处,记得第一次发《统计研究》时是要交版面费的,这次就不要交了,省了1000大洋。 摘要:标准 TOPSIS 评价是在 2 次幂下进行的,本文以学术期刊评价为例,将标准 TOPSIS 推广到其他幂次并分别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了不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区分度、打分倾向、数据分布特点等。研究表明,标准 TOPSIS 是一种对较好期刊区分度较好、对弱势期刊区分度较差、对较好期刊打分倾向偏高,对弱势期刊打分倾向偏低的评价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幂次的 TOPSIS 评价,本文的研究方法也可用于其它多属性评价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 TOPSIS 幂次 学术期刊 区分度 打分倾向 2013.1.4 俞立平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93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国土资源》2012年总目录及知网与万方2011年度本刊评价指标
gongshiliang 2012-12-13 09:16
本刊第四期已审决付梓。 2012年第33卷全年4期的刊文题录如下,敬请浏览、点评与引用。 相关链接:《上海国土资源》(原《上海地质》)刊文全集(1980年创刊至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562do=blogid=677455 《上海国土资源》2012年总目录 第1期(2012年3月30日出版) 中国土地学会顾问王万茂教授接受本刊专访.把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旨与特点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1-8. 中国土地学会顾问王万茂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封2-扉1. 冯经明.坚持规划国土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精细化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9-11. 黄小虎.关于保障性住房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12-14. 施玉麒.上海经营性土地储备制度及机制完善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15-19. 张玮.基于“两规合一”的基本农田规划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20-23,34. 高魏,陈基伟,郁钧.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实践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24-27,50. 戴燕燕.上海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28-34. 苑韶峰,刘欣玫,杨丽霞,等.农地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综述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35-40. 刘慧.上海建设用地现状分析与产业用地对策探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41-45. 陈基伟.上海市工业园区土地二次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46-50. 许刚.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51-54. 储庄.虚拟化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55-57. 张静,张勤,曲菲霏.运城市地面沉降SBAS-InSAR监测和敏感性GIS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58-61. 房浩,何庆成,戚琦.基于GIS应用DATUW模型评价地下水环境脆弱性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62-66,70. 高世轩.上海地源热泵系统对地质环境的热影响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67-70. 王庆,蒋尚明,金菊良,等.塘坝工程在江淮丘陵区旱灾防治中的作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71-74,90. 杨柏宁.水下地形三维建模Surfer与MATLAB比较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75-78. 陈敏,管飞.上海重塑粘性土的直剪特性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79-82. 叶施虎.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监测分析与处理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83-86. 张金华.双层隧道变形的收敛测量方法与实例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87-90. 许怡玮.上海广粤路原垃圾堆场植被护坡探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91-93. 王德斌.软土地区建筑物基础施工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94-96. 国务院审批同意《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0~2020年)》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61.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已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与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封3.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对文稿摘要的规范要求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封3. 第2期(2012年6月30日出版)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沈照理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封2-扉1. 陈华文.扎实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1-2. 张国坤.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崇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3-4. 黄小虎.从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分析中国土地制度走向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5-10. 何庆成,李采.美国地下灌注井分类与管理法规介绍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11-15,53. 焦珣.地下水石油烃生物降解作用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16-20,33. 石旭飞,王寒梅,焦珣,等.人工回灌条件下的水岩作用室内实验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21-24,73. 李金柱.上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基本特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25-28. 许丽萍,李韬.建设场地污染土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29-33. 温晓华,张琢,何中发.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在农作物中的迁移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34-38. 魏迎春,王加恩,曲颖,等.浙江省主要农作区土壤有机碳储量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39-42. 袁平凡,梅祖明.土地开发利用中土壤氡气的检测与评价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43-46,82. 洪伟嘉,柳志锡.台湾浊水溪冲积扇地表变形监测雷达干涉技术与资料融合方法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47-53. 曾军军.考虑土体结构性的弹塑性硬化模型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54-57,78. 黄熙,王黎栋,周训,等.川东断褶带仙女山温泉地质成因浅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58-61. 任韧希子,陈沈良.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62-68. 何中发,方正,温晓华,等.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特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69-73. 谢华亮,戴志军,彭伟,等.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在杭州湾北岸岸线变化中的应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74-78. 俞志英.上海市工业用地需求驱动力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79-82. 黄晓峰,林皆敏.泉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量化分析与评价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83-88. 曾来.井中地震CT观测系统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89-93. 孙任,朱良峰,戎恺,等.金刚石电性差异的感知应用源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94-96.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封3. 第3期(2012年9月30日出版) 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地质大学的讲话摘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扉2.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研究员接受本刊专访.现代地球科学研究测控技术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1-4. 周瑞仙.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研究员学术成就概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封2-扉1. 廖明生,裴媛媛,王寒梅,等.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5-10. 杨成生,张勤,曲菲霏,等.基于相位回归性分析的SAR差分干涉图大气延迟改正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11-15. 瞿伟,张勤,王庆良,等.晋中盆地构造变形与地裂缝活动GPS监测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16-20. 郧文聚,杨晓艳,程锋.大都市特色的农村土地整治——上海模式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21-25. 黄小虎.政府经营土地制度之弊及其改革途径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26-31. 何芳.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发展与创新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32-36. 庄幼绯,刘庆祥,田毓康,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监管机制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37-40. 杨天亮.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效应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41-44,70. 黄永进.地基土中道路交通振动的衰减特性测试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45-49. 陈晖.基于载荷试验的超长桩应力传递机理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50-53. 许丽萍,解子军,李韬.污染土的现场测试方法适用性评价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54-56. 唐尧,杨武年.基于GIS的震后汶川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57-60,100. 陈明忠.地面沉降监测一孔多用标技术关键与应用实效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61-65. 刘伍,曾来,司永峰,等.地下障碍物探测井中地震散射波成像数值模拟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66-70. 付微,徐佩芬,凌苏群,等.微动勘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71-75. 庄一兵,詹龙喜,许准,等.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地铁隧道沉降监测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76-78. 杨丽君.上海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构建与运行体系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79-84. 彭文祥.基于开放标准的地质空间信息集群体系结构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85-90. 陈小友,王加恩,汪发祥.浙东南地区磨石山群祝村组地层及其区域对比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91-95. 金艳,何雁兵,刘彬彬.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9-长10物源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96-100.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4.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进入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20.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取得CODEN期刊国际代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25.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刊文采用DOI国际标准编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40.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继续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3):49. 第4期(2012年12月30日出版)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接受本刊专访.我国土地整治的实践创新与理论进步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6. 王军.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学术成就概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封2-扉1. 方斌,陈健,蒋伯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7-11. 庄幼绯,费思敏,尹厚俊,等.上海土地出让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2-16. 苑韶峰,杨丽霞,施伟伟,等.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7-20. 陈基伟.基于需求管理的上海土地政策创新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21-24,33. 朱冬奇.基于“两规合一”的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25-29. 王斌.上海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统一数据平台建设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30-33. 李鹏,秦渭华.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域夏季潮流特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34-38,47. 张朝阳,杨世伦,罗向欣,等.舟山群岛朱家尖岛以东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特征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39-43. 陆衍,阚芃芃.基于ETM+影像的田湾核电站温排水影响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44-47. 童琪华.海岸堤防工程深厚淤泥层爆破挤淤法处治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48-51. 许丽萍,解子军,李韬.典型污染场地地基土的测试成果与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52-55. 李金柱.上海潜水有机组份采样方式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56-59,67 李红军,张克亮.陕西省三亩台黄土滑坡三维模拟分析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60-63,75. 葛松,汪明武,李健,等.基于多属性广义集对联系度的边坡治理方案优选模型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64-67. 董足华,张兵,郭涛,等.渤海湾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作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68-71. 杨如增,薛景,郑越.海蓝宝石热处理改色机理及其光谱特征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72-75. 陈赟.我国尾矿问题分析与土地复垦综合利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76-79. 张舒杰,吴健生,赵永辉,等.综合物探方法在城市地下桩基地籍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80-83,88. 李留所.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与应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84-88. 巫虹,苏京平,梅祖明.土地整治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89-92. 史玉金.第48届CCOP年会暨沿海大城市地面沉降专家会议简讯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封3.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被英国CABI文摘数据库收录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1. 本刊编辑部.波兰《哥白尼索引》发布2011年度期刊评估报告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6 本刊编辑部.“中国知网”发布2011年度期刊数字传播与影响因子年报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29. 本刊编辑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报告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92. 本刊编辑部.《上海国土资源》2012年第33卷总目次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Ⅰ-Ⅲ. 本刊编辑部.2012年度《上海国土资源》审稿专家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Ⅳ. “中国知网”发布 2011 年度期刊数字传播与影响因子年报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出版社 2012 年 11 月发布收入“中国知网”的国内期刊 2011 年度数字出版与发行传播统计报告以及影响因子年报。 据两份报告提供的信息,并与 2010 年度进行对比,《上海国土资源》 2011 年度在“中国知网”的下载总量为 2.77 万篇次,较上年增加 0.68 万篇次;数字版机构用户数 2571 个,其中中国大陆地区 2400 个、港澳台地区 29 个、国外 142 个,上年分别为 3711 、 3638 、 29 、 44 个,用户数变化主要是国内医院系统减少了 1258 个,而欧洲地区由上年的 4 个增加至 93 个。 2011 年度《上海国土资源》的影响因子为 0.370 ,较上年的 0.282 提高 31.2%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 2011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报告 2012 年 12 月 7 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 2011 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 14.36 万篇,其中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的论文占 29.8% ,较 2010 年上升 10.1 个百分点; 2002 年至 2012 年(截至 2012 年 11 月 1 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 102.26 万篇,居世界第 2 位;论文共被引用 665.34 万次,排在世界第 6 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 6.51 次,比上提高 4.8% 。我国有 14 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比上年增加 2 个学科,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 4 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 2 位,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地学等进入世界前 5 位。 2011 年我国作者在国内 1998 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 53 万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 0.454 ,十年年均增长率 5.6%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 1022 次,十年年均增长率为 13.9% 。 2011 年, SCI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 134 种,较上年增加 6 种; EI 数据库收录 211 种, Medline 数据库收录 102 种, Scopus 数据库收录 738 种。 《上海国土资源》 2011 年度的相关统计分析指标为:影响因子 0.918 ,总引用频次 422 ,即年指标 0.679 ,他引率 0.40 ,引用刊数 118 ,学科影响指标 1.15 ,学科扩散指标 1.82 ,被引半衰期 5.14 , h 指数 4 ,在“万方数据”的年度下载量为 4868 篇次。 2010 年度本刊的相关指标为:影响因子 0.553 ,总引用频次 291 ,即年指标 0.188 ,他引率 0.73 ,引用刊数 132 ,学科影响指标 0.18 ,学科扩散指标 1.83 ,被引半衰期 5.69 。 相关链接:《上海国土资源》(原《上海地质》)刊文全集(1980年创刊至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562do=blogid=677455
个人分类: 《上海国土资源(原《上海地质》)》|3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刊评文”是“以文评刊”结果
热度 2 renquane 2011-12-7 18:53
“以刊评文”是“以文评刊”结果 任全娥 (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239177.html ) 2011年11月14日10:54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长久以来被人们诟病的“以刊评文”现象,实际上是“以文评刊”的结果。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是互为因果的,要么形成良性互动,要么形成恶性互动。   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越是影响大的期刊就越有丰富的高质量稿源供编辑筛选。最后,好的期刊会越来越好,差的期刊则越来越差,并逐渐被淘汰出“学术市场”。   当前学术界,在期刊发表论文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生存及晋升的“硬通货”。在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orperish)这个“现代学术谚语”的意思是,搞学术研究若没有论文发表就没有出路。但是,论文发表就意味着作出了学术贡献吗?如何评价已经发表的论文质量?好期刊就必然刊登好论文吗?又如何评价哪些是好期刊?这一系列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涉及一个科学评价问题,特别是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关系问题。    “不发表就出局”有隐含前提   其实,“不发表就出局”的“现代学术谚语”中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假设前提条件,那就是论文的发表要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   一般来讲,论文的内容要有新颖之处,真正代表着一个学者的科研水准,存在公开交流的价值与发表的意义;论文的形式要标注规范,既便于同行读者进一步查阅验证,又展示出作者的研究路径与科学方法,提供开展广泛交流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这一隐含的假设前提在国内有些期刊是靠不住的。有些期刊编辑部为了满足学者发表论文的需要,想出了各种互惠“妙招”协调双方利益,如出版“鸳鸯刊”、合作创办栏目等等。   这样既可以给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和机构提供发表渠道,随后带来晋升、获奖、毕业、拿项目等一系列“衍生效益”,同时又为刊物带来了经济运营发展空间,但学术期刊所特有的传播学术成果、推动科学进步的本质功能却无暇顾及了。可想而知,在这一学术生态环境下发表出来的论文质量就不敢保证了。    期刊评价根本在于论文质量   论文评价属于微观层面的学术评价,是期刊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项目评价的最小评价单元,同时也是最为复杂、需慎重对待的评价对象。   知识的生产流程,一般是从撰写论文、发表论文开始的,而知识生产结果的评价则是从论文在期刊发表开始的。论文在发表之前,要经过期刊编辑、审稿专家的多轮评价与筛选,这一层面的评价主要采取同行评议定性评价,直接评价论文本身。论文在发表之后,除了经历专家的主观评价,还往往借助期刊评价结果来评价在该刊发表的论文,比如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是否核心期刊、是否来源期刊等。   那么,这些期刊评价结果又是从何而来呢?当然是来自于期刊论文的质量或者说是学术影响。期刊是论文得以发表的传播载体,论文的整体水平直接决定着期刊的影响因子及是否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看来,长久以来被人们诟病的“以刊评文”现象,实际上是“以文评刊”的结果。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是互为因果的,要么形成良性互动,要么形成恶性互动。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越是影响大的期刊就越有丰富的高质量稿源供编辑筛选,期刊发表的论文就会引起更多的关注阅读、浏览下载、引用参考、转载传播,随之期刊在评价指标上也就具有更好的表现,从而成为核心期刊、来源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最后,好的期刊会越来越好,差的期刊则越来越差,并逐渐被淘汰出“学术市场”。    期刊编辑需注重学术规范   目前最常用的文献计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引文数据库来实现的,期刊能否被数据库收录,成为来源期刊,是成为核心期刊的先决条件。   国内有六大期刊评价体系,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这些大型引文数据库都非常重视来源期刊的筛选,在自己的网站详细公开来源期刊的采选标准。一般情况下,首先要看的是期刊的编辑规范与文献著录标准。论文的作者及机构著录是进行人才评价与机构评价的分析单元,摘要、关键词及分类号著录是进行学科评价或内容分析(包括学科发展趋势分析)的分析单元,基金资助著录是进行项目成果评价的分析单元,参考文献著录是进行引文分析、学术影响、绩效评价的分析单元。这些分析单元,从评价学的角度看是“间接评价指标”,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是“管理元数据”,从信息哲学的角度看是物质实体的“信息中介”。尽管名称各异,但一些较为核心的基本分析要素却没有太大变化。   引文数据库对来源期刊的筛选,除了有期刊形式的规范要求,还有对期刊论文内容质量及学术影响方面的要求。国际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一般要考虑到国际间平衡、内容主题互补、同行评议规范及被引用的表现,国内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则主要兼顾到学科平衡、省际平衡及被引用的表现。但无论国外引文数据库还是国内引文数据库,都会将期刊往年的被引用情况作为遴选来源期刊的关键指标,即非常重视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不同之处在于,国际引文数据库严格要求期刊实行国际化的同行审议,而且对审稿专家、编委、顾问等都有具体要求,国内引文数据库则对文献著录规范、参考文献量等指标较为重视。   因此,期刊编辑在审阅投稿论文时,需要仔细核对并校正论文的形式特征,包括作者及机构、摘要关键词及分类号、资助基金、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看这些文献信息是否标注齐全、准确无误。这些看似简单的评审要素,对其后的文献计量评价信息的采集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及期刊的评价结果。   当然,期刊编辑既不能被“核心期刊”或论文评价牵着鼻子走,也不可对科学评价结果漠不关心、满不在乎或存有偏见,而要在内容上注重每一篇论文的质量,在形式上积极与国际接轨,走标准化、规范化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3766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的重要性
热度 1 ysxbhxf 2011-8-14 23:43
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出的针对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项科学计量指标,其定义是指某期刊在统计年度刊发的学术论文中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与来源文献量的比例。这项指标在国内三家已经公布其统计数据的文献检索及统计机构的统计报告中均有采用,在许多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里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当然,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将从编辑办刊和科学计量的角度来论述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的重要性。 1 基金论文比重要性的构成 根据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定义和本人早年的研究结果,基金论文比是表征科技期刊刊发论文产出性质的一项指标,它的重要性一方面来源于得到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来源于所刊发的基金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体现了科技期刊对于重要科学研究成果报道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科技期刊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的学术影响。 2 基金论文比与编辑办刊 对于科技期刊的编辑而言,办一份好期刊的关键是获得高水平的稿件。众所周知,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源于四类科研活动:一是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二是由各级基金项目结余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三是生产单位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四是自筹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和经验,在当今中国的科研环境中,高水平论文产出率较多的是前二者,其中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中产出的高水平论文最多。这样的论文产出特点决定了编辑的组稿对象主要是承担着或承担过各级基金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其次才是其他类型的科研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看,基金论文比反映了科技期刊编辑部组稿计划的准确性和执行效果。但是,重视基金论文比只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近 10 年来,由于中国科研评价的导向问题,基金论文的优质率明显下降,导致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因为掺水的基金论文数量增多而呈现泡沫化的现象。事实上,基金论文对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的贡献是非线性的,而且具有饱和性,因此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并不与基金论文比直接相关,基金论文比最高的科技期刊未必就学术影响最大。科技期刊编辑必须重视基金论文比,但不应该迷信基金论文。只有在充分关注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的前提下,让基金论文比保持在一个正常的高度才是正确的办刊措施。 3 基金论文比与科学计量研究 在国内机构发布的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基金论文比的重要性显然排在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和影响因子之后,大致与他引率的重要性相当。在主流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基金论文比有其合适的位置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得到了众多期刊评价和科学计量研究者的关注。但是,近些年来,有些研究者在对基金论文比进行研究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该指标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地对某一期刊群样本的几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基金论文比对于科技期刊不重要的结论,这显然是在研究思路上存在缺陷的。本人在 《 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不重要吗? 》一文中已经指出:有些研究者对于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定义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三个概念在统计时限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科学计量指标尽管是在某一年内统计得出,但产生指标的事物的时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影响因子仅与统计年份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数和相关被引次数有关,而总被引频次则与期刊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有关。因此,单纯从这几个计量指标的时间属性看就应该明白,某一年的基金论文比不能拿来与该年的影响因子直接计算相关性的大小,两者之间没有实际的相关性;某一年的基金论文比也不能拿来与该年的总被引频次直接计算相关性的大小,因为两者的相关性太小,已经被总被引频次的波动性所掩盖;此外,研究 零被引论文时,其基金论文比反映的是基金论文的掺水程度 。很多科学计量指标是表征型指标,可以通过观察它们来判断科技期刊的发展状态,但不应该以提高这些指标为途径来发展期刊,也不适合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或问卷调查来判断其重要性,这是许多研究者没有避开的误区。 4 基金论文比的演化和应用发展 如前所述,基金论文比对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的贡献具有非线性和饱和性的特点,近年来掺水的基金论文导致基金论文比的表征作用下降,同时,随着科学计量统计工作的发展,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也有了演化和发展的需要。本人在此建议有关科学计量统计机构考虑设定一些新的关于基金论文的统计指标,如设立5年基金论文比与5年影响因子对应,设立2年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对应,设立高被引基金论文比考察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情况,设立5年零被引基金论文比来考察基金论文的掺水程度等等,以便于更深入、准确和科学地研究基金论文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科学计量学。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10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简单介绍一下最近我们大学采用的期刊评价体系
热度 4 upflyzhang 2011-6-13 21:56
我们学校( Warwick University , UK )最近引入了澳大利亚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Excellent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ERA) 来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这个体系主要是对全世界的主流期刊按照领域由一个专业的委员会进行分级,最终给出某个期刊的在该领域中的评级。具体关于 ERA 的介绍详见以下链接: http://lamp.infosys.deakin.edu.au/era/?page=jnamesel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cellence_in_Research_for_Australia 评级总共有四个档, A*, A, B, C 。我们学校要求发表的文章最好要在 A 及以上。这个体系的好处是避免了影响因子等参数由于各个领域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评价不公平的现象。我大致查看了一下我经常看的几个杂志,分别是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Physics of fluids ,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的评级(见附录),基本都是还比较正确的。概括如下: 1. 定量评价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只不过在各个国家的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不同。这个评价体系至少给出了某个领域中的期刊的大致评价,摒弃了影响因子等数据,相对客观一点。 2. 这个评价体系也在一直调整中,有些期刊 2010 年的评级和 2011 年的就不太一样。但好的期刊的评级都是一样的,永远是 A* ,比如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等。 3. 个别期刊的评级感觉有些低。比如 ASME 的老牌旗舰杂志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在流体工程领域算是很好的了,知名度也很高,在 ERA2010 中评级只有 B 。 4. 投稿时这个评级我们也只是做一个参考,对最后稿件投哪个杂志的影响很小,主要很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贡献选取相应的杂志。 不管怎样,这个至少比只计算影响因子等的体系要更客观一点。 附录 2010 年 ERA 中的若干期刊评级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ERA Journal ID Ranking Title ISSN ANZ Field of Research: 02 Physical Sciences 1297 A*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0001-4966 1520-8524 ANZ Field of Research: 09 Engineering 1297 A*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0001-4966 1520-8524 Physics of fluids ANZ Field of Research: 0102 Applied Mathematics 1298 A* Physics of Fluids 1070-6631 1089-7666 ANZ Field of Research: 0203 Classical Physics 1298 A* Physics of Fluids 1070-6631 1089-7666 ANZ Field of Research: 0915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1298 A* Physics of Fluids 1070-6631 1089-7666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ANZ Field of Research: 01 Mathematical Sciences 35103 A*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0021-9991 1090-2716 ANZ Field of Research: 02 Physical Sciences 35103 A*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0021-9991 1090-2716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ANZ Field of Research: 0913 Mechanical Engineering 3688 B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0098-2202 1528-901X ANZ Field of Research: 0915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3688 B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0098-2202 1528-901X
8731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型期刊评价方法
热度 7 zhaoxing 2011-1-29 05:41
赵星 2011年1月29日于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1898 ) (本文系笔者过去两年关于此主题的工作小节,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过去两年的学习兴趣,除了h指数,就是新型的期刊引文测评方法。特别关注期刊是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评价层次:期刊的测评连带着另外两个基础层次——人与论文。现实的评价关切中,对于不是非常熟悉的研究方向,我们常常无力或懒于去判断那个人或者论文到底好不好,而通常从发表的期刊水平去估计,并潜移默化。期刊水平也就经常被 不合学理但合乎情势 的用于了表征人和论文的水平。 因此,对于期刊的正确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 长期以来,期刊测评方法可分为相对定性的同行评议与相对定量的量化测评。量化测评中,又以引文测评方法最为常用,例如众所周知期刊影响因子(IF)。但影响因子存在人为操纵、统计错误、语言歧视及选源标准不清等诸多问题 ,引发了不少争议。另一方面,单一测评方法总有局限,学界较普遍认为应将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以规避单一指标缺陷带来的风险。因此,新型期刊引文测评方法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科学/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热点 ,已产生h型指数(h type indices)、网络中心度(Network centrality)、SJR指数(SJR index)和特征因子(Eigenfactor)等颇具特点的新方法。下面分别讨论。 1.期刊h型指数:高被引论文数量及被引强度的简单测度 h指数 提出后,Braun 等最早将其用于期刊测评。期刊h指数表示期刊至多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测量了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其被引强度,具有理念先进且导向积极,计算简单而结果稳健 ,可灵活选择统计时间区间,鲁棒性更强等诸多优点。h指数随后也产生了一些改进和补充参数(如g指数、我国计量学家金碧辉老师等人 提出的a指数和r指数等),与h指数一起统称为h型指数。h型指数是近年国际上计量学最主要研究热点(或许不用加“之一”),而期刊h指数是仅次于原始h指数的常见应用。 2. 期刊中心度:期刊引文网络视角的引证中心性测量 Price 很早就提出,由期刊论文为节点,论文之间的引证关系为联系,可构成引文网络。但计量学自身并没有诞生出研究这类关系数据的较有影响力的量化方法。直到本世纪初,由于复杂网络研究的带动等原因,社会网络分析成为社会科学的一时显学 ,并引起了计量学界关注。Leydesdorff 于2007年指出,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可根据期刊在引文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来评判期刊的学术地位。网络位置的重要程度可用中心性指标评判 ,我们的一项工作 表明中心性指标中的点度、中介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用于期刊测评时的有效性较佳,其测评结果都比影响因子更接近同行专家的意见。 引文并不仅是定量数值。引证行为本身也包含了施引学者对于被引论文的定性价值判断,涉及 各种情景构建下的社会性因素 ,故描述期刊在引证关系结构中地位的中心度则可能有更多定性特征,颇具特点。 3.期刊SJR指数:基于Scopus数据库的的期刊声望判定 Elsevier公司的Scopus数据库是Thomson Reuters公司的Web of Science(WOS,包含大名鼎鼎的SCI和SSCI等)目前最主要竞争对手,但Scopus此前一直缺乏类似于Thomson Reuters公司期刊引证报告(JCR,提供了影响因子等著名指标)这样较有影响力的期刊测评工具。直到2007年,西班牙的SCImago研究小组使用Scopus数据给出了新型期刊测评指标SCImago Journal Rank(SJR) ,引起广泛关注,Butler 指出这一指标颇具创新的衡量了期刊的声望。我们 的实证显示,SJR与影响因子的测评结果既有相关性,也有所区别,可与影响因子联合判定出期刊在流行与声望两个维度上的特点。SJR的计算思想与前述期刊中心度中的特征向量中心度相似,但具体算法 有所区别 。SJR的出现为国际期刊测评提供了新的参考标准,并免费提供下载,或能对Thomson Reuters公司在这一领域垄断形成潜在的威胁。 4.期刊特征因子:基于WOS数据库的期刊被引数量及引文价值的综合测评 Garfield提出IF后后不久,Pinski等人 就指出可采用论文被引次数作为权,计算每条引文的权重。但此思想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实践难度较大。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二十世纪末,Google公司创始人Brin和Page 参考加权被引思想,提出了PageRank算法进行网页测评和排序,取得巨大成功。2007年,Bergstrom等人 使用类PageRank算法构建了Eigenfactor这一新的期刊引文测评方法,将Pinski等人的理论成功实现。科学网博主 任胜利老师 提出其中文名可命为特征因子。2009年初,Thomson Reuters公司正式采用特征因子作为JCR的指标,标志着这一参数开始进入主流应用。 特征因子将期刊引文测评方法的理论假设从“所有引文重要性等价”修正为“引文重要性正比于施引期刊重要性”,这比传统引文测评中仅依据被引次数似乎更为合理。特征因子作为一个总量性指标 ,思想与特征向量中心度和SJR都有所相似,而特征因子的具体实现更接近PageRank算法。 5.讨论 虽然四种新型期刊引文测评方法有所差异,但期刊中心度中的特征向量中心度、SJR和特征因子,都是对期刊进行影响力加权计算的方法,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上的体现了“重要期刊的引用更有价值或影响力”这一观点,这也是其与传统引文测评本质的差别之一。另外,h型指数和中心度的计算可由测评者控制,更为灵活但缺乏统一标准;SJR和特征因子由测评机构公布,更为规范但难以验证。期刊中心度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当把数据限定为某一学科范围时,是一种局域视角的研究领域“小同行”引用认同模式,可能更为专业和准确,并能减少学科差异的影响;而当把数据范围扩大为全部学科时,中心度方法又成为全局视角的测评,其中的特征向量中心度与SJR和特征因子较为相似。 当然,这些新型参数也都必然存有不足之处。h型指数的计算仅涉及相对高被引的论文,但相对低被引论文是否全无价值?期刊的中心度和特征因子都会受到期刊规模(即载文量)的影响,是否应该进行基于载文量的平均化处理值得讨论。但平均化的处理方式也可能 夸大载文量较少的综述类期刊的影响力 。另外,缘于引文分析的固有局限,新参数也未必能全面克服IF所面临的问题。 总之,试图依靠某一量化指标解决期刊测评这一复杂问题目前似无可能,单一的新型期刊测评方法仅能从某一方面逼近实际却无法面面俱到。期刊评价还是需要观测多种方法的结果,也期待科学界一同努力探索。 顺道提及,发明h指数的Hirsch是物理学家,给出特征因子的Bergstrom之前一直从事生命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赵星 . 期刊引文测评新指标 Eigenfacto 的特性研究——基于我国期刊的实证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8):53-56. Harnad S.Multiple metrics required to measure research performance.Nature,2009,457(7231):785 赵星 , 高小强 , 郭吉安 , 陶乃航 . 基于主题词频和 g 指数的研究热点分析方法 . 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2):31-34. Hirsch J.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PNAS,2005,102(46):16569- 16572 Braun T,Glnzel W, Schubert A. 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 Scientometrics, 2006,69(1):169-173 叶鹰 .h 指数和类 h 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导引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5):2-5 Egghe L.Theory and practise of the g-index.Scientometrics,2006,69(1):131-152 Jin B, Liang L, Rousseau R, et al. The R- and AR-indices: Complementing the h-index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6): 855-863 Price J.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Science,1965,149: 510-515 Borgatti SP, Mehra A, Brass DJ, et 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Science,2009, 323(5916): 892-895 Leydesdorff L.Visualization of the citation impact environment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n online mapping exercise.JASIST,2007,58(1):25-38 Scott J.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0 高小强 , 赵星 , 陶乃航 . 网络中心度用于期刊引文测评的有效性研究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5:61-65. SCImago. www.scimagojr.com Butler D.Free journal-ranking tool enters citation market.Nature,2008,451(7174):6 赵星 , 高小强 , 唐宇 . SJR 与影响因子、 h 指数的比较及 SJR 的扩展设想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2: 80-84. Pinski G, Narin F. Citation influence for journal aggregates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heory,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physic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1976,12(5):297-312 Brin S, Page L,Motwami R et al. The PageRank Citation Ranking: Bringing Order to the Web. Stanford Digital Libraries Working Paper,1998,6:102-107 Eigenfactor. www.eigenfactor.org 任胜利 . 特征因子 (Eigenfactor): 基于引证网络分析期刊和论文的重要性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3):415-418 注: ( 1 )本文四种方法的一项小型实证研究请见:马丽 , 赵星 , 彭晓东 . 新型期刊引文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5(33):71-75. ( 2 )此外, 5 年期影响因子亦是一种新进入实用的参数。详见:赵星 . JCR5 年期影响因子探析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36(187):116-123.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1465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学术期刊评价
rbwxy197301 2010-6-26 22:09
学术期刊在学术、知识与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学术期刊产生之前,图书、官方公报与私人信件都曾传递过科研信息,但它们的传递范围、速度、深度都不理想,也不能鼓励同行进行及时的评论、争辩。当人们把科学家的众多信件集中起来公开发表的时候,学术期刊便产生了 。(引自: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学术界,2005(4)∶57-68) 从学术期刊的起源来看,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学术信息和知识。但由于大部分学术期刊每期的页码是有限的,因此它慢慢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一旦稀缺,便产生的商业价值。随着商业机构的介入,它慢慢成为一种商品。随着期刊各种成本的增加,其价格也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学术期刊的受众数量有限,因此单凭出售期刊其实很难获益。随着科研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术期刊被赋予了评价功能。这种功能的作用被不断放大之后,它的商业价值也自然水涨船高。 质量好的期刊刊载的文章水平较高,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因为,从学术期刊的制作流程看,它有严格的把门人制度,一篇论文从完成到正式发表,要经过作者本人、期刊编辑、审稿专家等专业人员的层层过滤,最后才能够脱颖而出。越是质量好的期刊,这种制度执行地越是严格,文章质量也自然有了保证,但这种制度无疑会牺牲速度。当质量与速度存在矛盾时,人们自然会选择质量。 随着学术期刊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质量层次不齐的现象自然产生。于是,期刊评价便应运而生。最初,它是为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和部门用有限的资金来购置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学术期刊。后来,期刊评价结果被科研管理部门应用。因为它们需要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最能发挥其价值的研究人员,要对科研人员、教师等人群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估;但管理者数量及其工作时间等都很有限,另外管理人员也不可准确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评估,于是科研评价与期刊评价两者便结合在一起。相对而言,这种结合使科研绩效评价结果成本最低,操作简单,更为重要的是结果基本被大部分被评价对象接受。不仅是国内,其实在国外也是这种方式,只是程度上可能会有差异。短时间内,这种间接评价方式是不会改变的。 首先,这种结合将使期刊传播知识的速度更加加长,因为对于投稿人而言,都愿意把高水平的文章投到高质量的期刊上,而期刊容量是有限的。尽管有些期刊上的字体变得的更小,出版周期由双月刊变为单月刊......但实际上还是远远无法满足投稿者的需求。一些好的期刊从作者投稿到正式出版,周期实际上是在不断加长(这个判断基于我对少数期刊的跟踪和同事的交流,不一定完全成立)。其次,这种结合将使投稿人的成本越来越高。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学术期刊的版面费越来越高,有时一篇文章需要一个月或者更多的工资。这种结果使科研人员做一些小项目时,项目的经费基本都用在版面费的支付上的,很少能够直接用在项目研究上的。当然,做有钱项目的可能好过些。第三,这种结合使让一些质量较差的学术期刊混水摸鱼。如果不是科研管理部门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可能会有一批人放弃发文的需求。好在考核要求不高,又有职称评上之后工资的反哺,大家也都认了。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图书、会议文献等文献资源出版的周期越来越短,学术期刊在传播知识速度上的优势会慢慢消失。另外,博客、维基、论坛等新的传播方式正在体现出比学术期刊在传播知识方面的更强的竞争力。 当用户获取信息由期刊单元进入论文单元甚至知识单元时,以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传统文献计量指标主导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会逐渐减弱,而学术期刊的传播成本、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的评价应该会增加。我觉得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传播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它的评价功能。当然,无论期刊评价有多少创新,其内容质量始终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方面。
个人分类: 科研评价|3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都不喜欢国内的期刊?
pinjianlu 2010-6-18 19:06
我们很多人都以能发境外期刊为荣,我想,既然你的论文那么有水平,如果都支持国内期刊的话,就像支持国产一样,国内的期刊是不是也能得到发展呢? 有人说,学英语要带着耻辱的心态的去学,因为我们不如人家才要去学人家的英语。你看看很多软件的帮助语言里面,有日语都没有中文,中国这么多人,结果一点儿影响力也没有。 我们呢?仍然是崇洋媚外,如果你的论文很有水平,发在国内期刊上,我们看起来也容易、轻松,再在你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也容易了。不用成天那么吃力的看着英文。 另一方面,国内的期刊确实也不争气,有些期刊只要有几个唬人的公式就能发表。老外的数据库都很贵,让买数据库的人出钱,作者不出钱。当然也有少数是让作者出现的开放式期刊,读者可以随便下载论文而不用花一分钱,这样虽然作者掏了钱,但你论文的影响力有可能更大。反观国内的期刊呢,读者、作者都收钱,影响力不大作者自己还要掏钱,也难怪我们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国内期刊了。 现在很多导师都在叫嚣让博士发境外SCI,而工科发SCI很难啊,可为难的是博士生们,导师没什么损失,大不了让你多在学校里呆几年。 呵呵,随便发点儿牢骚了。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以期刊级别代表论文水平一定不对吗?
zhaoxing 2009-10-21 13:03
以期刊级别评价论文水平,比如定性评议后分为ABC类、权威一级核心三区,又或者使用影响因子(IF)等定量数值,是目前科研管理和评价中的常见方法。 这也是备受争议的方法。 反对者的理论很明确:期刊的论文水平都参差不齐。 这一理论无可挑剔。通常情况下,期刊的论文影响力分布,常是幂律,而非正态。大部分论文影响力相对差,而少数论文特别突出。此特征导致,平均性测度基本失效。即,某一期刊的论文平均水平的提法,存在先天理论缺陷。 但是,这仅是视角的一种。 不妨换一个思路。不同级别期刊评审论文的严格程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定论文水平的方法?如果一篇论文,你不认同,又或者它被引用一直很少,但它已经接受了某一重要刊物3到5位国际学者和期刊编辑的评审,并认同发表。这是否已经是很好的论文水平评判?或许它超越了现时代人们不能理解,又或许它太生僻人们不感兴趣,但评审过程中已有一些专家认同了它。 一般而言,期刊越重要,其编辑水平和审稿人水平越高,评审越严格,录用率越 低。科学家们也常是自觉不自觉的把文章投往更好的期刊。能在某一的期刊发表,总体上,是代表了论文已经达到了这一级别的同行评议要求。 因此,从满足同行评议要求等级这一意义上讲,期刊级别总体上还是代表了论文水平。 若你作为同行,你也许有足够的知识去推翻那些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假如你是对的)。但管理者他不能,很少有管理者有这个能力去辨识。他们只能接受。并且,这样做效率很高也公平兼顾,符合管理主流原则,他们无法拒绝。 也许有人会说,论文水平是由其最后的作用而决定,这点很同意。但管理和评价通常等不了那么久。又也许有人会说,那就不要评,但应明白在资源稀缺状态下,这不可能。 另外,关于目前期刊评价和科技评价,光是抱怨没有用。现在广泛使用的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用的是,需要给出新的可行的并能被管理者所接受的更好办法。 以上仅针对总体不谈特例。一种方法只是一个角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1385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解读“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关于影响因子不当使用的声明”
liueditor 2009-8-22 18:13
欧洲科学编辑学会最近发布了关于影响因子 不当 使用的声明,表明了该学会对影响因子极端扩大化应用的原则立场。他们认为,影响因子只能慎重地用于比较和评价整个期刊的影响力,不能用于单篇论文的质量评估,当然也不应作为直接或间接评价研究者或研究项目的方法。针对本声明,提出了个人一些认识。 最近,欧洲科学编辑学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Editors , EASE )在其官方网站( http://www.ease.org.uk )上发布了一项关于影响因子 不当 使用的重要声明。现将这一声明及其文中引用的观点全文译出,供大家参考,并就个人的认识发表一些看法。欢迎各位编辑同仁、国家各级科研管理人员不吝赐教。 1 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关于影响因子不当使用的声明 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方法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因子的应用延伸到了科技期刊质量评价、论文质量评价和研究者业绩评价等领域 ,甚至应用于学术职务任命、研究计划的基金资助和其他研究计划的资金支持 。 然而,影响因子不一定是期刊质量评价的可靠方法 。它的应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还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 。 为此,我们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声明,影响因子只能慎重地用于比较和评价整个期刊的影响力,不能用于单篇论文的质量评估,当然也不应作为直接或间接评价研究者或研究项目的方法。 声明中引用的观点如下: 影响因子是一个定量的测量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 Gross 对科技期刊相对重要 性 评价的基础上。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对评价专业性和综合性期刊的总体水平是很有价值的。 尽管影响因子值是被用来评价期刊的,但依然有很多的文献论述把影响因子用于 评价研究者的工作。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认为,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代用品来评价发表在期刊 上的论文的影响力,是极不科学的。 评价的基础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固定不变的影响因子列表 , 这一影响因子按照申请人递交申请时最新一期 JCR 公布的为准。申请人以第一作者还是合作者身份发表和出版作品 是有区别的。 例如,在德国的大学里,把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按照固定公式,常规加在一起,以此确定部门的研究基金。意大利癌症研究协会要求基金申请人填写一份工作 单,计算出申请者发表论文所有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 政府用于资助大学医院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 所有的引证研究应该被用于解释诸如专业领域、引证密度和半衰期等变量。 除了不具有代表性之外,期刊影响因子还受到几种技术性缺陷和多种基本特征的 影响。因此,单纯从学术层面来讲,可以解释期刊在影响力方面几倍的差异。 影响因子值是评价期刊论文短期和长期影响的最佳指标,然而当影响因子与其他 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时,短期和长期影响力这一变量将会降低 13% 以上。 的确,从 1900 年到 2005 年的 3800 万被引条目中,只有 0.5% 被引用超过 200 次。 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一半根本没有被引用过。引用的不均衡性众所周知,而且反复受到影响因子评论家的质疑。期刊影响因子值取代论文实际被引用次数来评价科学家个人,是一个极其有争议的问题。资金和政策管理机构通常希望减少麻烦,不去统计单篇论文和作者的被引用次数。这样以来,期刊的影响因子常常被用来评价单篇论文,而不考虑期刊论文被引用的不均衡性。 在芬兰, 2000 年发表于影响因子为 3 的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可以获得比影响因子为 2 的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多 7000 美元的医院基金。 甚至从来没被引用的一些论文当时也获得了足够的荣誉,就因为少数高被引用论 文确定了期刊的高影响因子。然而,期刊的影响因子和科学家个人或者研究小组的论文实际被引用次数的关系通常是很微弱的。 2 解读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关于影响因子不当使用的声明 欧洲科学编辑学会作为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技编辑专业学术团体,以学会的名誉公开发表关于影响因子不当使用的声明,这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第一次。因此,必将引起国际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后国际上关于期刊评价、机构和科学家个人科研绩效评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声明更应该引起国内学术期刊界和科研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影响因子是美国学者 Garfield 博士创立的。但创立的时间在国内学者中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影响因子创立于 1963 年,即在 1963 年 ISI 出版的 1961 年度科学引文索引 中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 。还有学者认为,影响因子创立于 1972 年 ,依据可能是 1972 年 Garfield 博士在 Science 杂志发表的 1 篇文章 。 而该声明中引用的第一个观点明确告诉我们, Garfield 博士于 1955 年发表在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中就正式使用了影响因子这一术语。据此,我们认为,影响因子这一概念是 Garfield 博士于 1955 年首次提出的,只是当时可能还没有明确界定究竟什么是影响因子。然而, Garfield 博士在该文中明确指出,影响因子 这一评价方法建立在 Gross 对科技期刊相对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 Garfield 这一论述 ,我们可以作一大胆的假设,是 Gross 首先提出了影响因子这一概念, Garfield 博士详细阐述了影响因子的含义,并界定了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 SCI 的诞生是 Garfield 博士长期对影响因子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有了 SCI ,影响因子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不是有了 SCI 才建立了影响因子。因此,我个人认为,正式提出影响因子这一概念应该是在 1955 年,作为重要的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期刊影响力评价,应该是在 1963 年。 国内学者认为, SCI 和影响因子用于科技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尤其突出,以至于被称为中国的 SCI 现象 。从欧洲科学编辑学会的声明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影响因子在西方国家依然被炒得沸沸扬扬。不然,欧洲科学编辑学会也不至于公开发表这么一份声明。从该声明引用的文献中得知,英国、德国、芬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机构也把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最重要的手段。 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文献计量学指标,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论文之间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讲,期刊和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其实用性越强,影响力越大。因此,影响因子对于评价期刊、尤其是相同专业期刊影响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的问题是,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二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影响因子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是相对科学的,但很多学术机构都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这是很不严谨的。众所周知,学科专业不同,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很大,因而影响因子对相同专业学术期刊的评价很有价值,而对不同学科专业期刊的评价就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影响因子应用的极端扩大化,在科研绩效评价中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就象声明中提到的,影响因子的应用延伸到了科技期刊质量评价、论文质量评价和研究者业绩评价等领域,甚至应用于学术职务任命、研究计划的基金资助和其他研究计划的资金支持。 Holden 等 曾撰文指出,难道您雇佣谁、重新任命谁、任期多久、或者提拔谁的决定都把影响因子值作为起作用的替代标志吗?因此,我们国家出现的这些情况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由国际大环境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如,有的单位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乘以固定的系数作为科研奖励的标准,论文在影响因子等于 1 的杂志上发表 1 篇文章奖励 5000 元,那么在影响因子等于 30 的期刊上发表 1 篇论文就奖励 15 万元;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把有没有被 SCI 收录的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杂志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是否授予学生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必备条件;还有的学校将有没有所谓的 SCI 论文及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总和作为研究生评价和管理、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把金钱奖励作为重要的刺激手段,难道国内外的科学大师们只有在金钱的诱惑下,才有动力从事科学研究吗?我们国家的科研绩效评价和科研奖励政策为什么要高度依赖于美国的一个文献检索系统呢? 影响因子除了与期刊学术水平密切相关外,还受到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如期刊出版周期 、过度自引 、批判性引用 等都对期刊影响因子大小产生明显影响。又由于 SCI 收录期刊的地区和学科的极度不均衡,使得不同国家的科技期刊及不同学科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差异很大。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对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作用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影响因子应用最不合理的是,用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该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一期刊发表的不同论文,其质量高低和影响力大小存在极大的差异。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代替论文实际被引用次数对所有论文进行同样的评价,势必得出这样一条极其错误的结论,即同一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其影响力是完全相同的。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往往是由少数论文被引用而贡献的,至少有一半的论文发表后从没有被引用过?这一半论文因为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就应该享受和那些高水平论文一样的荣誉吗? 科研绩效评价必须把文献计量指标和同行专家评议紧密结合起来。对单篇论文的评价,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代替。如果必须用客观的指标对论文进行评价,那么我认为,以论文发表后(无论在哪个期刊发表)某一固定时间内被引用次数(去除自引)评价论文的影响力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对科学家个人,最近有人提出用 h 指数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价 。由于 h 指数的计算也是建立于 SCI 论文被引基础上的,所以它和影响因子一样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只是 h 指数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偶然性因素,强调了科学家个人全部论文被引用的累计效应。但这一评价方法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将是非常苛刻的。因为,中国的大部分科学家可能都没有或者很少有 SCI 收录的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 SCI 或者 SSCI 收录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 目前, SCI 和影响因子已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中,对此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机械地应用影响因子的绝对值,并将其引入学术评价的各个领域是极不负责任的。 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发表这一声明,目的并不是否定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而是希望学术界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对待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作用,严格掌握其实用范围和领域,避免随意夸大其作用而带来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 .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科学通报, 2000 , 45 ( 2 ): 218-222 2 苏婧,张咸宁,卓仁杰 . 从影响因子( IF )排名看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 医学情报工作, 2001 , 22 ( 5 ): 6-7 3 何荣利 . 关于影响因子的分析与思考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 2 ): 21-23 4 黄劲松 . 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 . 编辑学报, 2004 , 16 ( 1 ): 77-78 5 徐兴余 . 关于影响因子的评价效用问题 . 现代情报, 2005 ,( 7 ): 19-21 6 杨化兵,叶春峰 .论影响因子及其在科研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情报方法, 2001 ,( 1 ): 32-34 7 陈家顺 .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非学术因素分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5 , 25 ( 5 ): 133-135 8 王岩,刘雅娟 . 引文分析中期刊影响因子的运用 . 科研管理, 2001 , 22 ( 1 ): 133-138 9 郭世远,李 刚,谭映军,等 . 影响因子在评价科技成果及科技期刊中的作用 .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 8 ( 5 ):Ⅲ - Ⅳ 10 Garfield E .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 Journals can be ranked by frequency and impact of citations for science policy studies . Science , 1972 ; 178 ( 60 ): 471479 11 Garfield E .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 . 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 . Science , 1955 ; 122 ( 3159 ): 108111 12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所 .路甬祥针对 SCI 现象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科学创新 . http://www.cas.ac.cn/html/Dir/ 2004/04/29 /2701.htm . 2008-03-16 13 苏玉华.关于 SCI 现象的几点思考.情报杂志, 2001 ,( 6 ): 53-54 , 59 14 Holden G , Rosenberg G , Barker K , et al . Should decisions about your hiring , reappointment , tenure , or promotion use the impact factor score as a proxy indicator of the impact of your scholarship ? Medscape General Medicine , 2006 ; 8 ( 3 ): 21 15 姜春林,张冬玲.期刊影响因子 : 研究生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 3 ): 86-89 16 姜春林,张冬玲.关于期刊影响因子在研究生奖学金评选中的应用问题.科技管理研究, 2005 ,( 4 ): 120-121 , 129 17 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等.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1 ): 43-45 18 张凌之影响因子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分析编辑学报, 2003 , 15 ( 2 ): 126-127 19 刘雪立 . 参考文献的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批判性引用与影响因子的标准化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4 : 15 ( 3 ): 251-253. 20 何汶(摘译) . h 指数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一个评价指标 . 评价与管理, 2006 , 4 ( 2 ): 75 21 刘雪立 . 美国科学家评价的新方法 h 指数 . 新乡医学院报, 2007-05-17 ( 3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7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刊走眼率,一个反向期刊评价指标
周春雷 2009-6-21 09:03
关于期刊评价,期刊界一直颇有微词。作为与各种利益纠葛无涉的研究者,将心比心,对很多意见完全可以理解。评价期刊,非我兴趣所在,也非我这外行之所长。但作为读者、作者,对于有些事情还是有点思考的。 几乎各种核心期刊榜都存在争议,这很正常。因为人们对各种指标有不同看法。从普通作者角度,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可能带恶搞意味的指标期刊走眼率? 拒稿,是每个作者都会遇到的寻常事。但拒稿意见却千姿百态,有的非常可笑,甚至没有任何意见。究其原因,绝大多数自然是文章自身问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期刊看人下菜,逆淘汰来自小人物优质稿件的可能。因此,我们能否在每篇文章的背后象标注参考文献那样,标注定稿(无大改)后曾投刊物名单和时间,待日后根据论文影响力,作为对相关期刊鉴别品位评价的参考。若是优质稿件(高被引等)被某刊拒绝,可以认为是该刊走眼一次。这样,某刊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走眼的文章与其录用优秀文章的比例,定义为期刊走眼率。同理也可以定义出期刊把关能力,参照所拒稿件后来影响力。 标注论文投稿历程其实还可以透露另一层信息,作者的首选期刊。这可以为研究者分析某领域期刊对高质量论文的首次识别水平、高水平作者对本领域期刊的认同度等也很有好处。 粗糙想法,信笔胡侃,近似恶搞,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期刊评价|76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
rbwxy197301 2009-5-27 10:25
学术期刊在发挥传播知识功能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评价的功能。许多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声誉、学术期刊上刊载论文的质量为侧重点。尽管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差异,数据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但从最终的评价结果来看,大部分期刊所处的位置差别并不大。作者通常会把最好的文章投到学科领域较好的期刊上,质量较高的学术期刊其把门人的水平、审稿制度等都比较严格。因此,一个学科领域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大部分会集中在一部分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上。从这个角度看,马态效应的结果就会导致以刊论文、刊以文名、搭便车的现象。另外,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质量较高的期刊上会出现一些质量相对较差的文章,在一些质量较差的期刊上也同样会有质量相对好的文章。期刊评价中侧重的是很多篇论文整体的评价,而论文评价侧重于单篇论文的评价。因些,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客体、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标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从下面的文章当中,也许可以得到一些更加清晰的答案。 期刊评价不等于论文评价 如何改进学术评价 2009年05月26日 08:17:49  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自: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5/26/content_11434965.htm  近日,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五届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承办,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 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杂志社协办。来自教育部、台湾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学者、主编、评价专家和美国ISI中国区代表及国际文献、科学计量学会长鲁索教授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力评价、同行评价与引文评价、期刊评价与论文、著作质量评价与绩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国际性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此次会议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的评价专家和学者的首次聚会,也是学术链中的学者、编者、文摘、索引编制者、图书情报管理者、科研管理者首次针对学术评价的主题进行交流。通过研讨,与会者对以下问题达成了一定共识。  学术评价是需要和可行的  与会者认为,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是人文学科,不管承认与否,评价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研究的各个环节,诸如试验、阅读、写作、引用、阐释、论证等过程中都包含着评价。不是要不要评价的问题,而是由谁评价,有何评价目的,以什么标准评价,评价的条件是否已具备的问题。在解决了评价是需要和可行的这个大前提后,我们就可以不再争论人文学科是否能评价的问题,而是集中精力来解决怎样评价等实质性问题。  同行评价与引文评价是可以互补且可以相互制约的  与会者认为,尽管在评价制度不完善、同行自律不严等情况下,同行评价也会引发一些流弊,但从总体看,同行评价仍不失为学术评价的最主要的方法,尤其是对研究的质量进行高端、精细的评价时更是如此。因为只有具有专门的知识,才能评价本专业研究的得失。学术造诣越高,越能看清研究的高下。为了使同行如实表达出来,就需要设计好评价制度,包括评价的公开性、透明性和可检验性。而引文评价,并不是如通常所认为的只是定量评价法、间接评价法,或是客观的,是与同行评价对立的方法,它首先是一种同行评价,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引文是能够读懂被引文献的本领域同行或相关领域同行对其研究是否有用或有帮助的判断。引文数据既是定性的,又是定量的,准确地说,它先是定性的,尔后才是定量的。引文评价是没有经过事先聘请的许多大众同行的评价,是任何人所不能控制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引文评价可以与事先聘请的精英同行专家的精细评价相互印证、相互制约和校正。但也应清醒看到,引文是科学对话的一种方法,是作者认为对自己的研究有用的资料,并不是专门对研究质量的评价,有的引文可以测量学术质量,有的则不行。因此在进行学术评价时,要根据各学科不同的引文行为来具体对待,要区分正面引用、负面引用和引文深度。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适当利用引文数据,夸大或缩小其评价功能都不可取。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法出来之前,引文评价法是最不坏的方法。  期刊评价不等于论文评价   期刊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者、读者、期刊编者、图书情报专家和科研管理专家。期刊评价主要是指期刊的质量评价。目前利用引文数据(引文次数、影响因子、H指数等)、被摘、被转载、被下载率等对期刊的评价,仅是从几个方面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尽管影响力与质量、价值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它并不是期刊质量的直接评价。期刊质量评价是指对期刊的整体品质、内容与形式优劣的判断,需要学者、读者、期刊编者、图书情报人员、科研管理者等共同参与。在参考引文等各种数据后,要对期刊进行直接的审读和评价。这是一项颇费时费力的工作,必须下功夫认真组织进行,切忌急功近利,仓促评价。但不论有多大困难,目前也要积极准备条件开展这项工作。要对不同类型期刊的质量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首先要确定一组期刊是否具有可比性,尔后再选好评价者和合适的评价方法,要给评价者充足的评价时间和评价条件。在真正的期刊质量评价完成之前,不要用其他较为粗略的期刊评价来替代期刊精细的评价。即使期刊质量评价完成后,期刊评价也不能代替该刊所刊载论文的评价,已正式发表过的论文是否有高质量,还必须由同行对论文的内容和实质性贡献及与相关论文相比较后才能得出结论,绝不能用其他简略的评价完全替代精细的评价,更不能将简略的评价结果与职称评价、奖金、学术资源的分配等直接挂钩。  学术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实质内容进行精细的评价,其核心是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学术质量的评价最终依赖于时间和实践/社会的评价和检验。在有限时间和实践中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具有相对性,绝不能将其绝对化,但也不能因其相对性而否认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关于创新力的评价指标大多为定性,主要通过同行专家的审读来直接测度。比如对文科论文的创新能力的评价,目前主要是通过同行专家对选题、综述、研究方法、观点(思想)、资料、论证、结论等方面有无、有多少新意来判断。目前较好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只能够具有部分的查新功能,远不能代替同行专家的直接判断。与会者认为,如何将同行专家的共识评价集中起来建立数据库(将定性评价转变为定量评价),如何共享不同阶段同行专家评价的成果,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加评价的公开性、透明性,如何优化现存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以提高同行专家评价的准确性和评价效率,是当前评价研究的关键课题。   评价研究的共识成果应立即转变成有关政策和措施,改进现行的学术评价办法,朝着健全良好的学术秩序和宽松的学术环境的正确方向迈出坚实的一步  与会者认为,学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学术秩序和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发展学术研究。经过认真的研讨形成的共识成果应能致用。例如,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有:为了有力地遏制目前以数量评价代替质量评价的不良倾向,要淡化成果数量的要求,以利于形成宽松、从容、可以让学者心无旁骛的学术环境,为出精品提供充足的阅读、思考、交流、写作、评价(评价也算工作量,改变目前学者只顾自己写,不管或不愿评价他人成果的倾向)的时间和空间,先鼓励少而精,尔后再鼓励好而多;为了彻底遏制以行政权力干涉学术权力、以人情关系影响评价活动等问题,除了采取从制度层面厘清行政与学术权力的界限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将精审同行专家的评价与广大同行的评价、社会评价等结合起来;取消以刊评文等只重形式不重研究成果质量就直接与奖金、资源密切挂钩的规定。(叶继元)
个人分类: 科研评价|4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期刊评价看中国学术的浮躁
pinjianlu 2009-5-12 10:44
什么是核心期刊? 最初布拉德弗发现某个主题的论文分布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既集中分布在一些少数期刊上,这些少数的期刊上刊载的该主题的论文数量占了其总数的绝大多数,其它的少数论文比较分散的分布于一些边缘期刊。这就是布拉德弗离散定律:如果把科技期刊按登载某一领域论文的多少依次排列,这些期刊就可能被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明显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 后来加菲尔德发现参考文献同样服从布拉德弗提出的离散定律,加菲尔德将被引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的152种期刊定名为核心期刊,而从第一次提出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国内核心期刊的遴选最开始是北大图书馆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从1992年起,每4年推出一期《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以下是首版总览对其用途所作的说明:希望它能成为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能成为各个专业和不同层次的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 国内目前已经出现名目繁多的各种核心期刊,其中主要有北大的总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核心论文(既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选定一个主题和一些不同的指标,就可以遴选出一批不同的核心期刊。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的核心期刊其实是对某个学科或主题贡献较大、该领域的学者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那些期刊。这样也许会导致其上所载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学者投稿会根据自己兴趣和读者群来选择期刊,并不是说非核心上的文献都是低水平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核心期刊的遴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遴选机构对载文量感兴趣,那么一些期刊凭着自己的数量就可以取胜,其实期刊的水平并不太高。本来核心期刊的前提是学术期刊,可是目前一些文艺类期刊也进了北图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这说明了什么? 可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行政人员都曲解了核心期刊的本意,连北图最开始创作核心期刊目录的意图都已经被严重扭曲了。现在学者的命运已经和核心期刊联系到了一起,关系到能否评职称等问题。其实按照某些高校的标准,就是陈景润也无法评上教授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新的Idea、有价值的想法、有创意的思路,比发表一篇论文本身更重要。他情愿发表一个新的观点,哪怕就是错的,都不愿意去发表一篇正确的,但是没有创意的文章。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为了晋级,为发文章而发文章,我们开始关注的不是研究内容本身,而是核心期刊的投稿要求、品味以及怎样才能更顺利的发表等等。于是有些人就发现,有几个数学公司更容易发表,所以有事没事就要弄几个谁也搞不懂的数学公式,哪怕就是与文章内容半点儿关系都没有的。如果文章里没有一个深奥的数学公式,自己都没有了底气,讲话都不敢大声,因为没有繁杂的数学式子就意味着他这篇文章属于低水平。那么有些人就开始故意地、人为地提高文章里数学推导的复杂程度,比如一个未知数变成了向量、一个向量就变成了矩阵。这和老外那种简约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为了发表文章,我们可能挂名、可能挂一些无关的基金等等。总之一切都变成了形式主义,难道在实践中、社会生产中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就不重要了么?就毫无意义了么?就一点儿价值也没有了么?而这些东西,如果比较前沿、风险较大,也是需要我们高校里的教授们来做的。但是我们总有很多人,一提到理论、看到几个看起来就很玄的数学公式,就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觉得那是很了不起的东西。一提到要做一个实际上的东西,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就觉得那是工人才去做的,比较低档次,感觉没什么意思。 我想请问的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别忘记了,理论与实践总是有一些差距的,要把它们联系起来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最多就是比较前沿的,要靠国家投资才能去做的东西。 国外的科学家,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还在自己动手做东西,为什么我们就这么浮躁,总觉得动手的事情是打杂的人做的呢?自己比较高档,就只是在纸上推演几下公式就行了?请思考一句话:这世上没有什么人讲过,也没有什么定律指出,一个人是否高档、是否受人尊敬是由他所做的事情、所从事的行业、是搞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来决定的。我认为,一个人是否高档、是否受人尊敬、活得是否有价值,还是由他对社会的贡献、他所做的事情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来决定的。比如你所做的事情,你发表的文章,虽然不是核心,但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有价值的想法,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某个问题,或者节约了成本,对节能、国计民生等问题具有某点突破,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做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以刊论文以期刊本身的质量来决定所发表的论文的层次高低呢?核心期刊上也有毫无价值的文章,非核心的期刊也有不错的Idea。比如我一个同学,在一个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粗集的文章,我反复看了几篇都没有发现他这篇文章有任何的创意,完全就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公式的堆砌。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现在很多核心期刊趁机大敛横财,靠取得一个核心期刊的招牌来挣钱了。国家规定硕士生都要发表一篇文章才可以取得答辩资格,于是你导师的名气、所在单位的实力都成了发表文章的资本。更有甚者,只要给钱就能发,你想想,以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数量,每人一篇,就是所有的核心期刊都用来登载研究生论文,载文量都非常巨大,于是很多核心期刊从开始的季刊成了月刊、再成了半月刊甚至旬刊。这中间的商机真是无限巨大,再到后来,一些核心期刊的遴选机构也开始借此大发横财了,一些本来不怎么样的期刊,为了取得核心期刊的头衔这块金字招牌,也就要给核心期刊遴选机构送钱解决问题了。 我们都实在太浮躁了,这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 最后推荐给大家一本好书:《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里面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可以让你深入了解什么是核心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本质。里面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的核心期刊机制问题提出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目前所存在的弊病和其解决的办法。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419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院科学
rbwxy197301 2009-5-7 15:51
澳大利亚学者M.Bridgstock等人把科学分为了学院科学、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三类。   其中,学院科学,简单地讲,就是在学术机构里进行的科学活动,这些机构通常是指大学。在学院科学,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是:论文和期刊。论文通常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写成的,一般只有科学家能够看懂。另外,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经过评审才能发表。专业期刊是面向专业科学家的,专门为他们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关于学院科学家和他发表论文的悖论。学院科学家花了很多年时间接受如何做研究的训练,等进行高年级的训练后,他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去做一项研究工作。有些实验做起来既困难又复杂,历经周折;的些实验需要收集成千上万个观测数据,含辛茹苦。在接受训练即将完成之际,以及经过数月实验室的寒窗之苦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接着,他开始坐下来把研究结果写成论文,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期刊投稿。怪就怪在这里,不管他的研究结果多么重要,也不管该期刊多有名气,如果论文发表了,他通常得不到一分钱报酬。更有甚者,许多期刊还收取发表论文的版面费。   这到底是怎么会事呢?如果科学知识是有价值的,为什么科学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呢?既然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甚至还要倒贴,为什么他们还要迫不及待地去发表论文呢?原来,这是学院科学本性使之然。一个科学家,如果想在学术上往上走,就必须在本单位提职称,要么跳槽到别的地方,谋求一个更好的科研职位。   在学院科学系统里,升迁的关键在于是否成功地发表了期刊论文。一般而言,一个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越多,且同行对论文的质量评价越高,那么他就在学术系统里得到升迁的机会就越大。   美国人创造了一个短语来描述学术界存在着发表论文的压力,那就是要么发表论文,要么下岗走人(publish or perish)。这有点残酷,但却是现实。   这种体制的后果有很多方面。 首先是激励学院科学家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 这就形成了一种科研竞赛,每个科学家都要在别人前面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争先恐后。很自然,科学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力争获得科学竞赛的第一名。    第二个后果是导致科学家群体形成了不同和等级阶层。 著名科学学专家和科学史专家Derek de Solla Price(1965)发现,10%的科学家发表了50%的科学论文,并且,经大部分重要科研工作都被这10%的高产科学家所主导着。最优秀的科学家会流向最具有声望的大学,找到最好的工作。这样就会存在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    第三个后果是正规的出版系统(学术期刊)不能做到及时反映科研的进展。 许多科学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通常,一篇论文从投寄,经专家评审到最后出版,一般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版周期之长,以至于人们读到这篇论文时,都觉得有点过时了,这多少有些无奈。为了弥补出版系统的缺憾,一些不太正式的信息交流传播系统应运而生,如学术研讨会和通信的方式发表论文。   此外,这种体制还会导致其它一些后果,如学术界存在发表论文的压力,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如伪造科学数据。还有,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交流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资源,但是网上或是电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否能够得到与纸质期刊同等的待遇还没有规范。   传统上,大学追求思想自由和观点独立,但由于企业资金大量流入学术机构,学者们发表批评观点就会变得犹豫不决,甚至三缄其口,这种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企业资金对科学家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关忠诚和价值的问题也变得非常紧迫。最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做实验和做课题已不再是单个科学家能够独立完成的了,往往需要更多的合作。   学院科学系统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学院科学正在发生着变化。现在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发现,大学开始来越重视教学了。那种上课前临阵磨枪、讲台上照本宣科,只管一门心思做科研论文,照样提职称的日子一去不复还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政府认为,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它花在大学上的钱才是值得的;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支付部分教育费用,自然挑选那些能够给他们提供最好教学的大学。   还有一个变化是涉及用于科学实验的资金问题。科学不是便宜的东西,所以为了使科学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政府鼓励科学家之间要加强合作,与其他机构和工业进行合作。使科研工作更加适用,满足各种实际需求,这种压力越来越大。不同部门和不同机构之间科学活动的关联的程度越来越大。      上面内容只是摘取了《 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 》一书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更详细的可以阅读: (澳)布里奇斯托克等著,刘立等译.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清华新人文丛书-科学人文系列)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36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业类专业期刊的探索与发展
周爱琴 2009-4-27 17:25
草业类专业期刊的探索与发展 周爱琴 《草原与草坪》编辑部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一号甘肃农业大学 E-mail : zhouaiqin@gsau.edu.cn 〔摘要〕 针对我国 5 个省市自治区主办的草业类专业期刊,从其基本状况、地区分布、被引用和来源指标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发展我国草业类专业期刊的建议。 关键词:草业类期刊 现状调查;期刊评价;探索与发展;精品期刊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的平台,是国际间相互交流的窗口 , 是科技信息使者的桥梁。草业类专业期刊是科技期刊的一个分支,搭建着草业科学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平台,是草业科学领域连续积累、记录和储备信息的载体。草业科学分属大农业畜牧学科类。在我国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畜牧业产业优势,高等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较高。但是草业类专业期刊与草业科学学科的发展不够协调,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学科的发展。本文旨在找出差距奋起直追,将草业类专业期刊办出精品、办出特色。 1 .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国草学协会主办的《草业学报》、《中国草地学报》、《草地学报》《草原与草坪》、《草业科学》 5 家专业期刊,以及其他省市自治区主办的《四川草原》、《青海草业》、《内蒙古草业》 3 家期刊。调查的方式以 2006 全年期刊逐一分类;综合评价指标数据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 2006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2006 年综合引证报告数据 为依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 . 1 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草业类专业期刊中,创刊最早的是创刊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草地学报》(原刊名《中国草原》)和《草原与草坪》(原刊名《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已有 26 年历史。创刊最晚的是 90 年代初期创刊的《草业学报》、《草地学报》、《青海草业》等也有十多年历史。全国 8 家期刊中季刊 3 家,双月刊 3 家,月刊 2 家;期页数在 64 ~ 146 不等,除《草业学报》页数较多,《草业科学》定价较高外,其他期刊定价均在 6.00 ~ 10.00 元之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 家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5 家 。 2 . 2 广告经营 8 家期刊中有 7 家开办了广告业务,但广告刊登数量不多、收费较底、质量普遍不高,以自我宣传为主,经济效益不显著。 2 . 3 地域分布 8 家期刊中北京市 1 家,为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主办的《草地学报》;甘肃省 3 家,分别为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草原与草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及兰州大学主办的《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内蒙古自治区 2 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草地学报》和自治区主办的《内蒙古草业》;四川省 1 家,四川省草原研究院主办的《草业与畜牧》(原名《四川草原》);青海省 1 家,青海省草原总站主办的《青海草业》。 8 家期刊分布在我国畜牧、草业科学高等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超前,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等较为集中的 5 个省市自治区,期刊结构和地域分布合理,代表着我国草业科学发展的实力。 作者简介:周爱琴,女,( 1960.10 )山西襄汾人,编审,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http://zgkjqkyj.periodicals.net.c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4 ) 683 2 . 4 草业类专业期刊综合评价指标 随着期刊评价工作的深入,人们倾向于用动态,定量和客观性强的指标取代静态的定性的和主观性强的指标,动态指标包含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 。影响因子是指被评价科技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是近年来科技期刊界比较关注的指标。表 1 和表 2 分别给出了草业类入选 2005 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引用指标和来源。草业类核心期刊,在 2005 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畜牧、兽医类期刊的第 1 ~ 6 名 。充分显示草业类专业期刊学术水平较高,具有地理优势和学科优势在国内学科领域的影响力,整体实力较强。 表 1 草业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引用指标 期刊名称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他引率 引用刊数 扩散因子 学科影响指标 学科扩散指标 被引半衰期 草业学报 887 1.627 0.081 0.64 121 13.64 0.57 8.64 3.4 草地学报 591 0.928 0.099 0.74 99 16.75 0.64 7.07 4.9 草原与草坪 314 0.822 0.139 0.44 47 14.97 0.43 3.36 3.3 草业科学 1171 0.722 0.066 0.52 113 9.65 0.57 8.07 4.0 中国草地 853 0.690 0.051 0.83 120 14.07 0.57 8.57 6.6 注:数据来源 2006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表内以影响因子排序 表 2 草业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05 年来源指标 期刊名称 来源文献量 文献选出率 参考文献量 平均引文数 平均作者数 地区分布数 机构分布数 基金论文比 海外论文比 引用半衰期 草业学报 124 1.00 2668 21.52 3.93 21 48 0.85 0.04 7.8 草地学报 81 0.84 911 11.25 3.69 17 33 0.86 0.02 7.2 草原与草坪 106 0.95 1321 12.46 3.58 18 46 0.72 0.01 6.8 草业科学 316 0.98 3695 11.69 3.32 29 172 0.54 0.01 7.3 中国草地 98 0.99 1329 13.56 3.34 17 38 0.82 0.01 7.7 注:数据来源 2006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由表 2 看出,期载文量最高的是《草业科学》达到 316 篇,其次是《草业学报》 124 篇,他们都是由于月刊和期页数较多的原因。平均引用数是在给定时间内被评价期刊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这个指标是描述被评价期刊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 指标 。平均引文献数《草业学报》最高,达 21.52 篇,其他期刊在 11.25 ~ 13.56 篇之间。 基金资助论文比例:是指被评价科技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中被基金资助产出的科技论文数占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的比例。期刊载文的基金资助比例高,说明这一期刊学术水平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基金项目论文比例最高的为《草地学报》,达 0.86 ,次之《草业学报》《草原与草坪》等在 0.85 ~ 0.72 之间。 3 .草业类专业期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草业类专业期刊刊名相似、栏目设置雷同,造成互相争夺稿源、争读者的局面,导致整个草业类专业期刊档次拉不开,没有精品,没有特色,这和全国农业类专业期刊存在的问题一样 。期刊稿源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 发行量有限,而一些重点地区,如新疆的《草食家畜》、四川省的《四川草原》( 2006 年刊名改为《草业与畜牧》,扩大纳入畜牧类科技),《青海草业》等由于稿源短缺、稿源分散,期刊影响因子较低(在 0.074 - 0.291 之间)发展不均衡。草业类专业期刊都以季刊、双月刊为主 , 出版周期长 , 影响文献的时效与刊物的声誉。办刊风格雷同 , 显示不出各自的特色 , 分不出刊物的层次 , 这些问题已影响到草 http://zgkjqkyj.periodicals.net.c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4 ) 684 业类专业期刊的整体发展。草业类期刊与农业类中的《水土保持学报》《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相比还有差距 ,只有开展激烈的竞争,才能挖掘潜力提高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来阅读和利用,才能在林立的强刊中生存。 办刊经费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草业类专业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印刷技术提高,物价上涨,更加大了期刊的成本。草业类专业期刊都是以收取版面费来维持期刊正常开支,仅给作者支付微略稿酬,极大地挫伤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编辑人员不能走出去学习、交流和提高,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草业类专业期刊几乎都在各自为政经营广告,广告内容单一,印刷档次不高,经营人才匮乏,广告收益甚微。亟待培养懂经营懂管理的人才。中国草学会应该有一个草业专业广告公司为中介机构代理各期刊广告,培育和规范专业期刊广告经营市场,有充足资金扶持专业期刊的发展。 4 .建议和商榷 目前,草业类专业期刊中学报 3 家,其数量在行业内部可谓为数不少 , 但真正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没有 , 这与我国草业科学教育和科研发展速度和地位极不相称。鉴于此 , 我们在办刊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 , 分析问题所在 ,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提出相应的对策 , 充分发挥中国草学协会作用,形成草业类专业期刊集团,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 ,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 优化草业类专业期刊资源配置 , 拓宽发展空间 , 积极努力提高专业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加快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草学会应采取宏观统一微观放开、发展个性、学术民主、经营一体发展策略 。草业类专业期刊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 要有高档次印刷的英文版学报,国内高档次学报和科技期刊。形成统一管理模式,各地区期刊在刊名、栏目设置、报道内容上应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形成精品、特色期刊,极力扶持特色地区的草业类专业期刊形成一个大的出版集团,迎接 2008 年世界草地资源大会在中国召开,再现到国内外读者手中的期刊是一个集团形式有精美有特色的期刊群体。 调查的 8 家期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差别,如获奖情况、被核心期刊收录、刊登基金项目文章比例等。挖掘自身特色,找出差距,通过中国草学会不断调整、规范、实行刊群经营和集团化经营将成草业类专业期刊的发展之路,经营机制创新和多元资本的介入也将为草业类专业期刊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Investigate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pratacultural Zhou Ai-qi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Grassland and Turf 730070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参考文献: 潘云涛,马峥 .2006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万锦堃,薛芳渝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2006 年版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 2006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http://zgkjqkyj.periodicals.net.c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4 ) 685 何学锋,彭超群 .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价模型 . 编辑学报, 2002 , 14 ( 4 ) 238 ~ 240 姜联合 .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动态评价指标分析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 12 ( 6 ): 437 ~ 439 梁凤莲,李楠楠 .18 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4):118 ~ 121 边全乐 . 论我国农业期刊的发展趋势 . 编辑学报 ,2003,15(5)369 ~ 371 周桂莲,许育彬,扬智全,等 . 《麦类作物学报》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 .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 25 ( 2 ): 141 ~ 144. 边全乐 . 我国农业期刊业的现状 , 问题及发展趋势 ( 一 ) . 中国农学通报 ,2002,(5):91 ~ 95
个人分类: 发表文章|4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声望指数SJR:重引用数量,更重引用价值
zhaoxing 2009-3-30 03:48
期刊声望指数SJR:重引用数量,更重引用价值 赵星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u/zhaoxing/ 2008年,《Nature》 报道了基于Scopus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新指数SCImago Journal Rank(SJR) 。与广泛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和近期被学术界广为关注的期刊h指数都不同,《Nature》文章认为SJR衡量了期刊的声望 。传统期刊引文分析认为:期刊越多的被引用则其影响力越高。此理念需要满足所有引文重要性等价的条件,但每条引文的价值是否相等呢?如在总被引频次相等的情况下,被《nature》或《science》大量引用和只被一些低水平期刊引用的论文影响力实际上常常不等。SJR在理念上无疑更为先进:一种期刊越多地被高声望期刊所引用,此期刊的声望才越高。SJR使用类似于Google网页排名的PageRank算法,计算时给予来自高声望期刊的引用更高的权重,并以此规则迭代计算直到收敛,故在衡量期刊被引数量的同时,又重点考察了引文的价值。SJR还具有免费、刊源范围广等诸多优点。Butler认为SJR将会有力挑战ISI在国际期刊评价上的垄断 。 高小强、唐宇和笔者于SJR上线后不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初步结果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09年第二期 。主要的结论包括:SJR与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h指数均有较强正相关性;SJR与期刊影响因子的联合判定可区别出期刊在流行与声望两个维度上的特点(如图所示);SJR和期刊被引及参考文献的平均性指标具有较强关联,而期刊h指数则与总体性指标关联较强;期刊高被引论文越多,也越容易被其他高声望期刊所引用。另外,我们也尝试给出了标准化SJR用于解决SJR不能跨学科比较的问题,给出了期刊声望演化指数用于衡量期刊声望的演变趋势,并探讨了SJR的运用到学科和国家层面的可能性及方法。 笔者认为:期刊相互引证构成的期刊引文网络本质上是复杂网络在科学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由作为节点的期刊和作为节点间联系的引用所组成。SJR将期刊引文网络的认识从同等对待各期刊引用的无权网(期刊影响因子JIF)深化到了体现各期刊声望差异的权重网,是期刊引文分析的重要进展。 实际上,SJR依然是一个中间层测度。笔者认为更理想的引文分析应深入到更基础的分析单元权重网下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和价值判定,如使用类PageRank算法进行每篇论文的影响力测定,然后以单篇论文为单元进行加和,即可实现对学者、期刊、机构和国家等不同上层实体的评价。这在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和Scopus上都是有条件实现的。 参考文献: Butler D.Free journal-ranking tool enters citation market.Nature,2008,451(7174):6 SCImago. .http://www.scimagojr.com 赵星,高小强,唐宇. SJR与影响因子、h指数的比较及SJR的扩展设想.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80-84 附件: 点击下载:2007年15922种期刊声望指数SJR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202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叶鹰教授团队h指数系统性成果刊出
zhaoxing 2009-3-29 02:47
最近,《大学图书馆学报》09年第2期刊出了浙江大学叶鹰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完成的5篇h指数研究论文(系叶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指数和类h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批准号707731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叶鹰教授团队对作者、期刊、大学和专利权人的h指数进行了多角度实证研究,侧重分析h指数与已有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摘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叶鹰教授团队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09年第2期的h指数系统性成果 作者 论文题目 摘要 丁楠,潘有能,叶鹰 基于CSSCI的文科学者h指数实证研究 从CSSCI中选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6个文科学科学者2002-2006年的数据,计算出学者的被引次数C、被引篇数P、篇均被引次数CPP和h指数。分析表明被引次数C与h指数的相关性最大,计算表明对文学和历史学而言Glnzel-Schubert公式的估计值更接近实际h指数,而其余学科的h指数大多数数据落在Hirsch公式和Egghe ?Rousseau 公式估计值之间。在所研究的6个文科领域中,Hirsch公式估计值与实际h指数的Pearson相关性较好。 潘有能,丁楠,朱佳惠,钱姝洁,张柳春,来铁刚,叶鹰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理科学者h指数实证研究 通过ESI中科学家的Citations排序和CPP排序取交集选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5个理科学科代表性学者,基于Web of Science (WoS) 查出这些学者的累积被引篇数P、被引次数C、篇均被引次数CPP和h指数。分析表明被引篇数P和被引次数C与h指数都有一定相关性;计算表明所有理科学者的h指数落在Hirsch公式和Egghe?Rousseau公式估计值之间,Egghe?Rousseau公式估计值、Hirsch公式估计值和真实h指数之间存在Pearson相关性。 周英博,马景娣,叶鹰 国际基础科学核心期刊h指数实证研究 从ISI数据库获得的期刊h指数和从Scopus数据库获得的期刊h指数高度一致,而期刊h指数与期刊影响因子IF可以作为相互独立的期刊评价指标;用不同学科的篇均被引次数fm作为归一化因子对h指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所得的hf指数可用于对不同学科期刊进行直接比较,hf指数越大的期刊品质越优。 程丽,方志伟,韩松涛 张蕊,叶鹰 国际大学h指数与综合指标排名的比较研究 引进排名基准距,对国际大学h指数排名、上海交通大学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和武汉大学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三个排名体系的排名基准距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次仁拉珍,乐思诗,叶鹰 世界百强企业h指数探析 探讨了世界百强企业的h指数、申请专利数和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专利权人的h指数与其申请专利数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与其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权人h指数之间则没有相关性,因而兼顾了专利数量和质量因素的专利权人h指数可作为对企业进行评价或排序的一个新的独立指标使用。 另外,《大学图书馆学报》同期的文献计量学专题还刊登了武汉大学赵基明,刘霞和何汶合著的《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以及我们小组的《 SJR与影响因子、h指数的比较及SJR的扩展设想》(作者: 赵星,高小强,唐宇)两篇与 h指数相关的文章。 这是国内重要刊物首次以专题形式集中刊载 h指数研究论文。详情可参见: http://www.scal.edu.cn/xuebao/
个人分类: h指数|9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评价、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的互动关系
rbwxy197301 2009-2-13 14:15
最近读了 武夷山 老师的博文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很有感触,也激发了我对科研评价、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的互动关系这个问题的感悟,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科研评价的内容很广,这儿我想讨论的主要是指科研管理部门对科技人员在期刊论文产出方面的评价。   我们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当中,首先对论文发表所在学术期刊(报纸、论文集、增刊暂不考虑,下面未列出)进行了一个分类,具体依次分为:nature、science等十种期刊(都是国外权威学术期刊);《求是》、《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十种期刊;《国外社会科学》等34种期刊;国家重点报纸杂志(安徽省教育厅核定);一般国家级学术期刊;国内公开出版的期刊(含港澳台、除外语专业类报刊)中发表的外文学术论文以及已经列入C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光盘数据库》)来源期刊但不属于安徽省教育厅所确定的国家级刊物;一般省级学术刊物、港澳台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被经批准且公开发行无纸质版的电子刊物;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出版的内部刊物(不含内部资料)、被经批准且公开发行的无纸质版的电子刊物。不同级别上发表论文给予不同的科研积分,同时还在论文字数及被文摘类刊物转摘进行了限定和说明。   这个结果实际上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期刊评价结果制定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科研管理部门是通过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来判定其成果的质量。期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对科研人员评价结果的影响非常关键,它是对个人科研绩效评价的基础。其好处是操作性强,容易统计;大部分科研人员容易接受;评价结果的数据透明;评价成本低。   这种以刊论文评价会使高质量的论文分布呈现一个先国外、后国内;先重点、后一般的结果。一些科研人员的成果通过学术期刊传播时,在平衡权威性和时效性时偏向于前者,进而使一些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传播。一般情况下,优秀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时间较长。   这种评价常常是逐年来统计科研人员科研工作量的,可能会造成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果。   这种评价模式对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整体发展会有影响,一些好的学术期刊高质量的投稿会很多,而一般性的期刊为了自身的发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会发生以钱发文的现象。   总之,我觉得科研评价、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是一个三角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其中科研评价是一个指挥棒,它常会影响科研人员向哪些期刊投稿;期刊评价是一个中介,它一方面为科研评价的一个基础;另外它也常常会决定和影响一篇论文的传播效果。论文评价是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能够对科研论文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才能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进而影响它的评价结果。这三者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方面的改变通常会使另个两方面的情况发生变化。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和大家一起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来写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评价|412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