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巡课笔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让学生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的钢铁---巡课笔记之12
热度 13 tangchangjie 2014-12-8 17:29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在最近几周的教学督导听课中,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教思想、教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现把他们的好方法介绍给朋友们。 基于角色轮换的实验课 。在小小的学生开发团队中,编程、测试和撰写研究报告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功。为了比较完整、高效地训练这些基本功,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课中, Y qh 老师采用了基于角色轮换的考评方案 ,一个规模适中的开发任务,分成三个相对独立模块、各块依托不同的主要结构(栈、树、链表、图等等),合起来有实现了一个有实际背景的应用,如快递送货路线之优选等等, 3-4 人的小团队成员按如下方式轮换角色: 队员甲 队员乙 队员丙 子课题 1 编码( 50 分) 报告 ( 20 分) 测试 (30 分 子课题 2 测试(30分) 编码 (50 分 ) 报告 (20 分 子课题 3 报告 (20 分 ) 测试 (30 分 编码 (50 分 “跳起来、摸得到”的实验选题 , 学生的许多实验项目,好像老师做横向开发项目,但有不同类型的难度:老师的横向项目的绝对难度大,而学生实习项目的相对难度大(相对于已有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实习要求“三个一定” ---- 有一定意义、具一定规模,有一定成熟度(能运行),这对于许多同学,毕竟是人生第一次。 学生小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选题。好的题目应该是“跳起来、摸得到”,有一定难度,一定规模,才有训练价值; 要能做得出来,才有一定的成熟度,学起来才有信心。 数据库系统课程中, L C 老师组织了几次选题的课堂讨论会,实验小组选题后,写出论证(背景、意义,平台,方法,可行性等),在课堂讨论中发言,请老师同学点评, L C 老师做了很好的讲评,讲系统规则,讲目标任务,点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 在课堂上,笔记见识了学生们活跃的思想,禁不住 插话,用“粤菜和川菜”比喻了选材与技巧的平衡:粤菜选材好,简单的清蒸也能卖好价钱,川菜技巧高。简单的粮食也能做出麻辣脆, … 强调了选题。 学生的项目大多数由近及远,贴近生活: 例如《面向中学生填志愿的大学排序系统》,表达了高中毕业生的“我的大学我做主“的诉求,又 例如构思的电子游戏《英雄联盟》的发言人之“阿伦三问”:为什么选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的外延含义?这个题目有多大的难度?表明学生知道要选“跳起来,摸得到”的题目。 像研究论文那样引入新概念 , 观察到,我们的老师 有两 种讲新概念的方法: ( 1 )从定义出发,(就像 目前许多教科书,特别是数学性强的教科书 ),新概念就像古龙小说中的少侠,横空出世, 说来就来, 一个比一个厉害,刚蹦出的形式化的概念,为了准确和凝练,稍有点难懂 ,部分学生会迷茫几分钟,等到讲完例子,“喔,原来这么一回事”,又有点上当感。 ( 2 )从需求出发,把观察到的对象摆出来,说明对新概念的需求。 几位老师在讲离散数学的新概念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虽然时间多用两分钟,但这是研究式的方法,把听讲者当做研究伙伴,师生一同观察,一同提炼, 一同 抽象出 - 新概念,学到的方法可能比那一项概念有更长的时效。 计算机科学中,科研论文的第一段(概述或前言)比较难写,讲动机、讲意义、讲需求、讲前人的成果和不足,并且引出新概念新方法,通常这一段要由老手来撰写或修改。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得到这种研究式的训练,到写论文的时候,写前言之难可能就小一些了。 从简单到复杂 -- 让学生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曾经见到过两位老师用下列的两种方法讲解图连通的矩阵演算, ( 1 )从一般到特殊, 在黑板上板书,用 n 阶矩阵的乘法;由于黑板版面较小,写了擦,擦了再写,看到第三黑板时,也许第一黑板的内容又忘了;虽然老师备课认真,对教材熟悉,但讲者和听众都比较辛苦。 ( 2 )从特殊到一般 ,在 PPT 描述了 n=2 和 n=3 的情况,然后,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纸上试写关于一般的 n 的演算,最后让一位做得好的学生做几分钟报告,省时省力,还有课堂交互,不打瞌睡。 第二种种方法可比喻为重走“探索之长征路”,也许,若干年前的发现者就是在 n=1,n=2,n=3 的特例基础上,猜出了规律,才做出了一般的论证。 第一种方法比较简洁, 有一定数学美,, 适合写书,学生看到的是 拆卸了脚手架的大厦,是“练成了的钢铁”,也许,学生以后写论文可以用这一方法; 第二方法寓一般于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是研究的方法,是讲课的方法。让学生看到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讲课,化难为易,把听众讲懂才是硬道理,;让学生学思想、学方法才是 硬道理。 相关博 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记一次带”民意调查的课堂讨论(图文)---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十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巡课笔记之13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 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0334 次阅读|26 个评论
记一次带民意调查的课堂讨论(图&文)---巡课笔记之七
热度 12 tangchangjie 2013-4-15 08:36
  ( 根据博友建议改名, 原名: 多样化的的平时考查---巡课笔记之七) 万紫千红才是春天 在春天來到有山有水、有楼有河,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新校区去巡听课程,心情特爽。 (组合照片素材来自校园网) 近几周感受了多种特色的平时考查方式,在考查要素的权重分配上有些体会,利用周末写出来,与院内老师以及网上朋友分享。 开学第一课,多数老师会给选课学生交代当前课程的考查政策: 总成绩 =W 1 *考试 + W 2 *作业 + W 3 *项目 +W 4 *讨论 + W 5 *考勤,(W 1 +W 2 +W 3 +W 4 +W 5 =1 ,0≤W i )   上述的“项目”,对应于Project, 通常完成一个较大的程序或系统。 其中的考试权重W 1 和考勤权重W 5 比较稳定,各位老师规定的权值相差不大,W 1 大多在 50%-65%, W 5 大多在 0.05-0.1;没有明显特色;而当关于作业、项目、和或讨论的权重之一被突出时,就成了课程特色。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老教师教学方法好,中年教师项目多、经验也多,刚从国外回来(引进或进修回来)的老师,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各师各教,“我的课程我做主”,老师们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了个性化的权重,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特色。   人们说“一朵红花孤孤单单,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对各种特色的包容,让我们看到了教坛上的春花烂漫。也许是数据挖掘的职业习惯 ,一见到了多个对象,就忍不住想做分类聚类,分析课程特色。大致有下列几类:       平时作业驱动型(HomeWork-Driven) 作业权重 W 2 比较大,例如25-35%:有一些基础理论课,如大一的离散数学,不容易进行实验和前沿问题讨论,教师可能可能会强调平时作业。作业的量较大,题较难,批改工作量也大,可能安排助教来协助批改作业,教师可能在习题课上组织讨论和互动。       项目驱动型(Project Driven) ,项目权重 W 3 比较大,30%-35%, 例如:    (1)编译原理 ,要求学生“发明”并实现一个小语言,例如实验一个玩具型的C语言编译器;    (2)数据库 ,学生用C语言写一个玩具型的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或用现成的DBMS实现一个能够运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如图书馆管理,停车场管理,);    (3)智能手机开发 ,要求实现一个能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初学者的作品,不一定要求卓越,但求要一定要真正能能运转;….       讨论班驱动型( Seminar Driven) 讨论班权重 W 4 比较大(20%-30%)。有一些前沿课程,如网络安全,数据挖掘,云计算专题等,本科生不容易写出大程序,也不适宜做大量作业,教师在书本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在指导下自研自学的讨论班。      下面要介绍的F ZL 老师的“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就是这一类型,颇有特色,值得参考,且听细细道来。       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讨论 听过多次课堂讨论,但F ZL 老师的“信息系统安全”课的令人耳目一新。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身边的信息安全”, 每个学生小组3-4人,选一人作10分钟发言。题材广泛,自由选题,好题目如”网络银行加密手段探讨“,“超文本安全协议之简析”,“软加密技术的技术要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同学们自己曾经好奇过、疑惑过,又通过自研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源于实践,充满了生活气息。       多少岁月,终于凝聚成这一刻 “查文献 --小组讨论--写出PPT--预讲演”的过程是忙累的过程,是从“想得正确:到“说得清楚”,再到“写得明白”的过程;   为了这10分钟的报告,有的小组用了一两周业余时间中的相当部分,忙累之余,就有一点“多少岁月,终于凝聚成这一刻”的感觉,报告人上台来,多少有那么一小点紧张,在语速、表达、肢体语言等方面,当然不会像老师那样老练;但我们高兴地看到,毕竟,小鹰起飞了。   同学们的PPT中图丰表富,配色鲜艳,有的图片还有点现代动漫元素,那种 “累并快乐着”的心态透出了页面。在笔者听到的几个报告中,觉得题为“网络银行加密手段探讨”的那份报告准备得挺充分,因为时间限制,讲演时不得不删减一些页面。可能是受讲演者的委托,有人用手机拍照(没有闪光),留下青春中难忘的一瞬。   同学报告之后,老师点评,提问,同时做了考核。       即讲即作的 “民意”调查 老师还为课堂讨论设计了“民意”调查问卷:       1 你听懂了报告内容吗? (非常清楚 A---不知所云 E) ( )   2 你觉得讲的内容有趣吗? (非常有趣 A---非常枯燥 E) ( )   3 你觉得他们的准备的充分吗? (查阅了大量资料 A --- 简单地复制+粘贴 E)( )   4 你还想给他们说什么?(自由书写)      每位听众要给每个报告小组填写一张问卷,报告完后,小组成员现场回收,看见他们急切的阅读,眼神中充满期待并略有紧张,知道他们很在意这种“民意“调查。       我的课堂我做主,考核加权有特色 : F ZL 老师的考核加权分配是: 期末考试60分;平时作业20分,课堂讨论10分,考勤10分;特色如下:    有弹性的平时作业,20分 ,布置多次作业,作业分量不小,对每个同学的多次作业,教师或助教至少会批阅两次,计20分;    发言面广 的课堂讨论 ,10分 ,用9个学时,每学时中可有3-4个组发言,对小组全覆盖;如果规定各组各次的发言人不同,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基于阈值的考勤,占10分 ,每学期中,不定期的课堂签到大约10次,每签到一次2分,出席5次以上算满分;   关于 大学生课堂是否需要点名 ,朋友们有不同见解,曾经写过一篇“照相点名”的博文《 实事实地有实照,从此点名不烦恼 ?》。在那篇博文的评论中,有人赞成点名,也有人不赞成点名,各有各的道理;在我们学院,有的老师采用了照相点名,有的老师没有采用;   这种基于阈值的考勤颇有弹性,例如,学生要到图书馆查资料准备讲演,对于已经理解的节次,偶尔一两次不来出席,在包容之中;这种理解和包容下,学生们的实际出勤率远远高于最低出席阈值50%。       平时考察巧兼点名 听课中还见到过另一种基于平时考察的变相点名的方法, C Z 老师的“数字图像“课程中,在复习上次课程要点难点之后,可能插入课堂练习(几分钟时间),要求按一定百分比上交练习结果 ,例如,一学期有10次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至少交6次,觉得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 (1) 规律性温故 ,这不同于突然袭击式的考试,能督促复习;能考察平时的投入度; (2) 温故而知新 ,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程,过度自然; (3) 省时 ,比点名节省时间,能间接达到点名的效果; (4) 阈值可调、有弹性 。要求学生按一定百分比阈值上交作业,兼有考勤的作用,百分比阈值可根据据闻课程调整, 例如,50%,很宽松;60%,不苛刻,70%,可以接受;有一定弹性。 生活是博文的泉源 上篇博文的评论中,有位博友鼓励说,难得把教学相关的博文写得这么有趣。其实,不是我写得有趣,是课堂有这么有趣, 是生活本身就这么有趣,感谢老师们把课堂组织得如此有声有色、这般有盐有味;笔者只不过把观察到的趣事如实写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小而言之,生活是博文的泉源;中而言之,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泉源;广 而言之,生活是各类创新的泉源 。 相关博 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记一次带”民意调查的课堂讨论(图文)---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十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巡课笔记之13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 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2071 次阅读|28 个评论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热度 10 tangchangjie 2013-3-12 16:38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三方享受的课程 昨天,没有预打招呼,去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程,当讲课老师看到有老师巡听,闪过几秒钟的紧张,很快就进入两忘境界(忘记有人巡听,忘记了紧张); 听后的感觉不错,觉得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改进。   其中Z j 老师的《操作系统》和P j 老师的《智能手机开发》两个课程的印象特深,他们用讲课艺术,把听课变成了一种享受。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享受听课;老师每次提问都有积极的响应,学生的 享受和积极情绪,反过来感染了老师,使老师也享受着讲课;而笔者则享受 着 旁听。   好体验不敢独享,现写成博文,供朋友们鉴赏,特别地,建议本学院中希望改进教艺的年轻教师,利用近水楼台优势,抽时间去听听他们的课。       好课程的堂面特征 包括: (1) 出勤率高,教室基本坐满,个别的粉丝学生会提前20分钟(或更多)来占前排座位; (2)课堂上有交互,老师妥善调度,或点问单答,或面问群答,气氛活跃,时有笑声; (3) 学生眼含灵光,而不是面带疲惫,不玩手机,不玩电脑,少计笔记,特别精彩时,不是面向书本或笔记本,而是面向老师或投影屏幕。       老师的口碑和口碑红利 讲课好的老师,在学生中颇有口碑,学生选课时,会咨询高年级的学长和老师,选课时就获得若干正能量信息,建立了一种好的心理暗示,自然听得专心,这种专心会放大听课中的好感觉。   所以,讲课精彩的口碑是老师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口碑红利,赢得更多的口碑。而口碑资产的原始积累,是老师从青果时节就开始努力,用辛勤换来的,用汗水浇灌的;随着教与研的突围,讲课也从从生涩到娴熟。   如果像市场上那样竞争客户,好课程肯定人气高,听课客户不少(当然, 完全 放开的自由竞争,不一定有利于优化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写书、听课和讲课 写书有写书的规矩,教科书讲究内容系统、完整,照顾多层次读者;语言准确,科学概念有一定抽象性,有的教科书,特别是引进的英文原著,颇有难度,不是那么好懂,学过的人都说那是本好书。书已经那么写了(或者,只能那么写),没学过的人就需要一位好老师的引导。   听课有听课的听法, 最主要是要听懂,要意会;   而讲课有讲课的艺术,要讲思想、 讲方法, 以例解难,以具体释抽象,以多个不准确描述逼近准确描述,... 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两位老师的课讲得好,好在哪些地方?      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真准备 。这两门课不是最容易讲好的简单课程,课程中,常有几个线索,交叉前进,互为前提结论。两位老师对复杂问题的解析就像多线索的抽丝剥茧,娴熟、流畅而轻松。而抽丝剥茧的关键是能看得准应该抽出哪几根线头,看到要点, 不全照书本,又不脱离书本。 这来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内容的正确处理。       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科研实践 。两位老师做过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开发项目。在 P j 老师的 《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课程PPT中,知识点都有大量实例,大量彩图,其来源多是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如米聊,微信,飞信、新浪微博,360,QQ,…等等。对这些知识点,学生平常有所感觉,只是没有这样系统的,高观点的分析,老师一点,触动学生心中灵犀的开关,立刻就通了。   操作系统课程中,讲到操作系统的难点时候,学生对抽象系统中的实现技术缺乏实感,Z j 老师时不时会给出一段C语言实现的程序(不是书上的,而是在自己的科研开发中用到的);用程序,而不是文字来描述实现的过程和窍门,具体、好懂,学了就可尝试用。   什么是科研促进教学? 这就是科研促进教学!       解惑解到点子上 操作系统课程中,Z j 老师把学生难理解的难点解析得很到位,笔者猜想,或者是老师还记得到当年学这门课时的困惑,或者是对现在学生做过深入调查,将心比心地解惑,学生随着课程而产生的疑惑,正想提问,但一时还不能把问题整理清楚,老师开始了讲解,解惑就解到了点子上。       看似随手拈来,实为用心又用脑的精心准备 。两位老师的讲课中,图片多,实例多,联想多,老师的个人见解多。   图片多,有图有真相;实例多,以例释难易理解;联想多,可以展开学生的思路;老师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有批判才有创新。   讲到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子进程之创建与运行, Z j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几十秒钟,学生虽不一定能回答,但对后面的解释有了思想准备,然后,老师给出了在DOS,Windows,Linux 中处理该问题的实际例子,学生立刻因 似曾相识而 感到亲切、具体,频频点头。表示“嗯,嗯,是什么一回事”。   这些图片、这些程序,看似随手拈来,实际上是备课时进行选择并精心且准备的。   用什么词汇来描述他们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用心”,通常,“用心”是描述责任感;笔者觉得还要加一个“用脑”,这包含了调研、调度与合理。      学生觉得享受的课程,一定不会逃课。去年Z j 老师被评为川大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听完他的课,觉得此项殊荣乃是实力所挣,实至名归,绝非浪得虚名。       他们的课程中当然也有可以提升的地方,一次两次课程的感受不一定准确,也肯定不完整;现在把体会写出来,愿意和本学院的老师,一起去听,去学习、去感受,去改进我们的教学。 系列博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多样化的的平时考察---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十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 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1379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