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探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记版纳植物园15天科学探究夏令营活动
热度 1 papaya313575 2013-8-1 17:45
7月15日至29日,来自北京10多余中学的中学生们在版纳植物园顺利完成长达15天、深入探究科学的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由系列活动包组成,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多形式观察、走进科学实验室、科学小课题的深入探究,并以多主题的科普讲座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 生物多样性的多形式观察 观察是中学生学习和研究生物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为了让北京的中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独特而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活动前期利用植物园东、西园区物种分布的差异,分别开展游人工专类园、穿越热带雨林、探寻夜色中的生命精灵等观察活动,并通过“速记物种”游戏,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与认识。此外,还对有特别爱好的学生,组织开展了观鸟、蜘蛛等活动。 走进科学实验室 在学生们正式进入各课题实验室之前,活动前期组织学生们先后参观了中心实验室、古生态研究组,科研人员通过提问-解答、观摩-讲解、PPT展示等多种互动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到各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应用原理和用途,切身体验科研支撑服务的重要性,并直面接触到各类动植物化石,进一步理解了研究化石的重要意义。 科学小课题的深入探究 探究式科学教育(Inquiry-based Science Education)是对立于传统“以教师传达知识为主”、而基于“学生构建式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相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它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植物园多个研究组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夏令营活动以探究式科学教育为理念,以一个指导老师配3个学生的精选模式,共开展9个课题的深入探究,课题研究主题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协同进化、濒危植物保护、热带植物芽保护策略和叶片微观结构等,课题探究过程包括:野外观察、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假设、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实验论证、数据分析、结果讨论,每一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而开展,最终各小组以完整的科学小论文和PPT在国际报告厅进行精彩地汇报答辩。 多主题的科普讲座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版纳植物园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的Chuck Cannon 教授为学生们作“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彩报告以及他科学人生的分享,Chuck教授诙谐、生动、互动的表达,向学生们展现了东南亚热带雨林为何很特别、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热带生物学家。 此外,根据不同活动包内容的需求,分别邀请专业人员作“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系列讲座,并邀请耶鲁大学博士生Lily Zeng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她在加拿大和美国校园生活,及她来西双版纳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等。通过学生们的反馈,这些多主题的科普讲座,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极大丰富了他们们夏令营的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不仅通过视频、照片记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还通过学生日记和草稿、与学生对话、导师反馈、建立QQ群等形式评估学生的表现和活动的效果,为将来开展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提供直接证据。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76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探究小试验(2):小米粥发酸(续)
热度 2 hujunping 2012-7-29 23:54
科学探究小试验( 2 ):小米粥发酸(续) 家里毕竟不是实验室,要做个对照试验,一来没有那么多瓶瓶罐罐和仪器;二来,这是生活而不是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也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但还是慢慢来吧,毕竟我不用着急去第一个发现什么科学现象,也不用着急首先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一切都是随性而行。不过,科学家们(科研工作者们)如果要来做科普,条件那是绝对的好。以前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各种显微镜都用过,现在在生活中碰到想看仔细的东西,却只能望洋兴叹了。 今天早上还是如昨天所设计的,开始做小米粥的对照试验,首要目的是排除是否因为小米下锅温度造成粥发酸。事先,我用烧开水的电热水壶烧了热水倒入锅中,然后加入淘好的小米。在设置电压力锅熬粥条件时,本想设置成“标准”,一想,这样可不行,应该继续昨天的“软糯”设置,否则就有两个变化因素了,如果试验结果发生变化,还不知道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等压力锅警示粥已经熬好,在期待中掀开了锅盖,似乎隐约闻到了一点酸味。我有些着急,用小勺舀了一勺,用嘴吹吹,开始品尝。初入口,没有感觉到酸,但细细一品,还是有酸味,但觉得比昨天要好些(纯属感觉)。等粥凉下来,这酸味也变得更浓了! 这样一来,热水煮小米的神话也被打破了。冷水和热水煮绿豆,汤颜色会不一样。在小米这里,没有发现明显的不同。 那么,小米粥发酸的案子还没有了结。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再次整理一下思绪,粥发酸的可能情况有哪些呢? 1. 米变坏。 2. 电压力锅的温度压力不适合熬小米粥。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还有一袋没有开袋的同品牌的新米,但是同一批产品。可以在同样条件下熬,看是否变酸。要彻底排除米变坏可能,还需要购买其他品牌的小米(尽可能新生产的)在同样条件下熬粥。 第二种情况也是可能的。之前,我是用电饭锅熬粥,就是采用同样的小米,虽然没有这么熬的细软,但是也没有发酸。因为那个电饭锅坏了,我才采用电压力锅的。是不是在熬得细软的情况下,小米粥发酸是正常的情况呢? 正用的小米 正用的小米 (添加部分大米或碱面) 新开封小米 新买其他小米 “软糯”档 (热水) 酸 ( 1 ) ( 3 ) ( 5 ) “标准”档 (热水) ( 2 ) ( 4 ) “软糯”档 (冷水) 酸 “标准”档 (冷水) 考虑现实情况,我做了一个不完善的计划,见上表。之所以分“软糯”和“标准”档,是考察熬的火候程度是否对粥变酸有影响。表中的数字,代表我接下来还将做的试验的顺序。其中的空格,不一定都要一一去试验,根据进一步试验结果再做打算。 连续喝了两天的酸粥了,如果再熬,为了减低继续喝酸粥的风险,就先熬添加大米的小米粥吧。 对了,最后说一点,查找资料很重要。直接 经验和间接经验要并行,我得找找看。 科学探究小试验(1):小米粥发酸,怎么啦 ?
个人分类: 生活之醒|167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探究小试验(1):小米粥发酸,怎么啦?
热度 3 hujunping 2012-7-28 09:49
科学探究小试验( 1 ):小米粥发酸,怎么啦? 到了周末,时间变得充沛,于是想自己动手熬一锅粥。家里买了小米,是山西的“沁州黄”,买了有好一阵子了,一小袋只剩下三分之一。 电压力锅上有“香韧,标准,软糯”的几个选择。平常,我都中规中矩地选了“标准”。但熬出的粥与粥店相比,显得清汤寡水。于是,今天,决定尝试“软糯”。在我按下按钮的时候,我已经在想象那软细可口的粥了,呵呵。 选了这个档,果然熬粥的时间要长一些。掀开锅盖,用勺一拌,比以前粘稠了许多。我是伪完美主义者,耐着性子等待粥的温度降到了冷热适宜。在我把一勺粥送入口中,品味之时, Oh, my Lady Gaga ,没搞错吧!“肿”么是酸的? 我的头脑飞速旋转,是熬粥的米坏了?是电饭锅不适合做粥?随即又自我否定,不会吧,上一周还做过一次,是与大米一起熬的,没有发酸的口感啊。 暂时没想到合适的询问对象,守着电脑,就问问网络吧。在我看来,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还是挺好的,它把我们大家连接在一起,一般来说,只要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你遇到了,成千上万的人也遇到了,看看大家的说法吧,尽管正确性还有待检验,至少可以启发一下思路啊。 百度“网页”的引擎这次有点让人失望,输入“小米粥发酸”,得到的有用信息条目很少。果然有其他人也遇到过小米粥发酸的情况,但只是简单地说,可能是米坏了吧。我不甘心,换个服务器在香港的引擎,这次搜到信息不少。其中有一条点开,惊呆了,是“百度知道”,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要改进啊。闲话不说了,看看大家怎么说的吧。 百度知道 ( 2012 年 7 月 28 日 ,上午 9 点搜索结果)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5716168.html 煮出的小米粥为什么是酸的? 满意的回答: ——你的米有问题了吧 其他回答: ——你的小米可能是发了 ( 也就是捂了 ) ——米坏了 ——你肯定是水凉就把米放进去了是不是,下次做的时候,等水烧开以后再把淘好的小米放入,就没问题了 ——米淘好了隔离夜在煮就会出现酸的情况的 我也有过! ——下次放点碱试试,好像北方人煮时都会放一些的 ——米可能发霉了。 ——不用怕 ——肯定是米坏了。煮好的正宗北方小米粥很香的,包你吃一次怀念一身。那味道才叫一个香。不信你尝尝 说小米本身坏了的, 9 条信息中有 5 条,而且其中满意的回答也是米坏了的观点。从概率学上说,应该最有可能是米坏了。但是,当我看下面其他的回答,发现其中有一些答案也不无道理。比如,“你肯定是水凉就把米放进去了是不是,下次做的时候,等水烧开以后再把淘好的小米放入,就没问题了”。我在小米的外包装上,也看到了说最好等水烧开后再放入小米的字样,商家也没说不这么做的后果。于是,我认为可能只是稍微有点小影响,没有每次都照办,这次就是冷水下米的。 米下锅的温度是否是影响因素,这个值得去试验验证。 有人说,“米淘好了隔离夜在煮就会出现酸的情况的”。这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但对于我这次熬粥是不存在的影响的。 还有人说,“下次放点碱试试,好像北方人煮时都会放一些的”。这倒是提出了一个解决发酸的方法。但是,小米熬粥,果真会发酸吗? 看了大家的意见,我觉得今天熬粥发酸或许是正常的现象,有待确认。先凑合吃点吧,明天我再熬一次,排除一些干扰因素,比如,是不是冷水下锅的影响、是不是熬粥时间过长的影响等等。通过小试验,看到底是什么让小米粥发酸了。 科学探究小试验(2):小米粥发酸(续 )
个人分类: 生活之醒|39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科普”与“达人”的遐想
hujunping 2011-6-16 17:20
前几天与一位同事讨论课题的时候,他无意中说起“科普人才”的英语翻译问题。他说有人把“人才”翻译成了 talent, 觉得非常不妥。无奈,我之前也没有参加过 GRE 之类考试的训练,对于这类词义辨析自然是捉襟见肘,因此也没有回应。后来,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下比较权威的、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英文翻译,看到“人才”相应地译成 human resources ,也是企业常用的“人力资源”,这才稍有解惑。然而,说到 talent, 却引发了我的一段遐想。 最近看到东方卫视有一档很火的节目,名字叫“中国达人秀”。这里的英文所使用的就是“ China’s Got Talent” 。我想,这里所谓的“达人”, 就是切合于“ talent” 原本词义的“能人”。通俗来讲,与前些年很流行的一句话“你太有才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档节目的鼻祖“ Britain’s Got Talent” (英国达人节目)初衷就是为了发掘出非专业的表演人才。英国的苏珊大妈就是通过这个节目走入了全球的视野。 我首先很惊叹这个节目的影响力。来参赛的选手简直是五花八门,而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来自农村基层和偏远落后地区的选手较多。我不知道这些卖猪蹄的小伙子、唱“送你葱”的卖菜大姐、乡村理发的大姐等等这些人物是怎样走到了荧屏前面,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纷繁的信息社会中,他们在获取信息渠道相对单一而稀少的情况下,能够关注到了这个节目并积极地参与到了这个节目中。这对于我们的科教类节目是否有一些启示呢? 看这个节目,也让我对《中国达人秀》三个评委之一的周立波刮目相看。一般的观点是,既然是“达人”,就有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能力。在看选手的节目中,对一些能让伊能静女士瞠目结舌的表演,周立波身体力行地兴起了“波波打假”,颇有一番科学探究的气概和精神。记得其中有一个表演内容是赤脚踩踏碎玻璃堆。表演者是一个特技演员,据说训练这个“绝招” 30 多年,他做出身体内部运气的模样,赤脚跳到碎玻璃片堆中。就在这时,周立波从评委席走到了舞台上,按照表演者的式样,竟然同样做到而且双脚丝毫无损!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并非是什么“特异功能”!这让我想到国际探索中心 (Center for Inquiry) 的 John Nickell 等人一直从事的揭示“异常现象”背后真相的事业。作为一个时尚节目的主持者,周立波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我所欣赏的水准。 半月前,有一次聆听上海某区一位领导介绍科普工作时,她提到了“科普达人”。在网络上搜索,果然有这么一个活动。一位 90 岁的上海阿婆,运用太极的手法,配合着 “ 殷阿婆科学生活二三事 ” 视频介绍,行云流水般地做了一套 “ 数字操 ” , 向大家展现了科学减压健身操的魅力。这就难怪她能获得“科学生活科普达人”的称号。我在想,什么时候也让这位阿婆,去上海音乐厅,参加一下《中国达人秀》呢?
个人分类: 创新之源|3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特点与目的
icstu1 2010-7-19 10:17
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是推动科学活动的动力,是科学活动永无止境的精神源泉,其内涵十分丰富。中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探索。我们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求知精神。这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特征,没有它就不会有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无穷探索。日出日落,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季节变换,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现象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其奥秘的欲望,当人们由此去探索,试图理解自然时,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并形成了所谓的学术传统。因此可以说,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进人科学的大门。第二,进取精神。这是假设得以建立的前提,而没有科学假设也就不会有科学验证活动,进而就不会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当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或发现新现象时,他们既立足于己有知识,又不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提出新思想或假设。可以说,正是这种进取精神,使科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和长官意志,也不迷信任何权威和现有理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大胆假设,勇于创新。第三,求实精神。探究活动要保证其科学性,假设就必须是可以被检验的,并经得起检验。对于人类的其他事业如文学、艺术或宗教,人们可以提出各种假设,它们可以具有高度创新性或神秘性,这也许没什么不合适,但在探索宇宙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现象的假设,如果不通过检验证明它们是否有效,就无科学探究或科学活动可言。科学假设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需要科学实验来检验。经过科学验证,合理的科学假设被确立,错误的科学假设被抛弃。正是这种科学探究的求实精神,才使得科学假设或理论的真理性得以保证。也正由于此,它也成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科学区别于宗教迷信和非科学的惟一标准。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学应如何对科学探究程序进行模拟
icstu1 2010-6-30 16:32
任何模拟都是通过模式或模型来实现的,探究教学的实施也不例外,也要凭借探究教学模式来完成。综观现有探究教学研究,无不以探究教学模式的建立为重心,以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探究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在给人以启发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杂乱、迷惑,不得要领,这种情况在开展探究教学较早的美国尤其明显。有鉴于此,国外有学者在综合考查那些较为有效的探究教学模式后,将其共有的一般阶段和内容作了如下概括:1.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学习,探究活动与学生原有认识紧密相关,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构造解释客观世界的模式或模型;心.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5.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上述概括表明,探究教学模式的建立既要考虑科学探究的基本规范,又要考虑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及发展要求,在二者之间保持一定张力。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icstu1 2010-6-30 16:29
尽管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研究领域,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各自在利用数据和实验结果、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吸取他人研究成果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探究活动过程仍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即从问题开始、运用假设和理论、寻找和依靠证据、作逻辑推理、表达和交流结果等。这些共同的特征或关键要素便构成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大同小异的科学探究程序,如有人认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或交流结果等〕也有人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探究包括形成科学研究问题、收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这五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探究学习也要相应地体现这五个特征。尽管有人反驳说,这些程序只是科学家报告其研究结果的程序,并非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程序,但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仍以此为依据来开展探究教学。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
icstu1 2010-6-30 16:22
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是推动科学活动的动力,是科学活动永无止境的精神源泉,其内涵十分丰富。 中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探索。我们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求知精神。 这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特征,没有它就不会有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无穷探索。日出日落,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季节变换,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现象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其奥秘的欲望,当人们由此去探索,试图理解自然时,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并形成了所谓的学术传统。因此可以说,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进人科学的大门。 第二,进取精神。 这是假设得以建立的前提,而没有科学假设也就不会有科学验证活动,进而就不会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 :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当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或发现新现象时,他们既立足于己有知识,又不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提出新思想或假设。可以说,正是这种进取精神,使科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和长官意志,也不迷信任何权威和现有理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大胆假设,勇于创新 。第三,求实精神。 探究活动要保证其科学性,假设就必须是可以被检验的,并经得起检验。对于人类的其他事业如文学、艺术或宗教,人们可以提出各种假设,它们可以具有高度创新性或神秘性,这也许没什么不合适,但在探索宇宙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现象的假设,如果不通过检验证明它们是否有效,就无科学探究或科学活动可言。科学假设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需要科学实验来检验。经过科学验证,合理的科学假设被确立,错误的科学假设被抛弃。正是这种科学探究的求实精神,才使得科学假设或理论的真理性得以保证。也正由于此,它也成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科学区别于宗教迷信和非科学的惟一标准。
个人分类: G 人物特征描述和成果展示|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学物理“新课改”中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使用
zlyang 2010-5-26 09:44
中学物理新课改中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使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里写到: 第一部分 前 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一、科学探究   在《标准》中,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 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 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真傻以为, 我国的教育已经超过 Abraham Flexner (1866-1959)了! 我们具体做些什么呢?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5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博物馆中探究,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bjchc 2009-2-13 15:17
在博物馆中探究,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