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快节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
热度 29 何裕民 2014-3-27 11:56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得我们的健康,也在提速衰败。那么,如何来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重要问题。 在二零一四年的一月初,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小马奔腾创始人及董事长李明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突然去世,这位以代理央视广告发家的传媒大亨,除拥有影视文化公司外,旗下还有多家广告公司和杂志,可谓功成名就,但却英年早逝,享年仅四十七岁。  时隔几天,另一位传媒界的神奇人物也离开了人世,他叫邵逸夫。邵逸夫打造了东方好莱坞,培养出一批著名的人物,邵逸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享誉全球,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另外,邵逸夫更以他的乐善好施闻名全球,他为内地教育事业赞助了逾40亿港元。然而与李明相比,邵逸夫却活到一百零七岁,同是传媒行业的大亨,但是生命却整整差了一个花甲之年。  如果李明还能够继续生存,他也许能打造成第二个邵逸夫,李明的口碑在传媒界也相当不错。但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邵逸夫能活得如此长久?而李明却匆匆忙忙地走了,壮志未酬,身先死。 讲到这里,更伤感的是,去年这个时候,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起降测试开始了,然而在指挥的过程中,让人揪心的是罗阳走了。罗阳只活了五十岁多一点。但是同样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却整整活了九十八岁。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前段时间有调查报告说:中关村搞创业的科学家,平均只能活五十七岁。但是,据我所知的一些数据表明,我们著名科学家活到九十岁以上的甚多,我的老师裘沛然九十七岁仙逝的。因此,回过头来看,大家应该注意的是,寿命尽管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是看个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中国人正在跟着党中央创中国梦,中国梦落实到个人,就是“康寿梦”。你要学会健康长寿,然后你才能为社会做得更好,你才能给家庭带来更多,你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充分实现。如果罗阳能像钱学森一样活得长久,那么他对中国的航母事业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李明还能继续延续他的生命,那将又会是怎样呢?因此,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学会管好生命。 去年上海和台湾联袂举办了一个节目,强调“怎么样管理自己的健康”我做了一个报告,强调说:只要你注意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延长十五岁。多活十五岁,对一个家庭、个人、社会都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命题:怎么样来管理健康?众所周知,中医学非常讲究养生,中医学的书籍中养生的书占了一大半,其他今世指经里面也有大量管理养生的书,但是养生延续到今天应该用个更明确的词来代替它,就是“健康管理”。 每个人管好自己的健康,对社会、对个人、对家庭都是最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来管理自己的健康,你会不会管理健康?当然,首先你要有这种意识!过去讲养生延伸到今天就是“怎么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大家都知道,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今非昔比,过去的养生概念有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完全不同,过去是农耕为主,而今天是充满诱惑和各种竞争的社会。因此,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导致养生需要新的模式,健康管理也需要新的模式。在我们东亚这块大地上诞生了中国。中国和欧美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养生需要中国模式。谁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得,但是不可以得病。因此,养生第一要义就是要防范在先,怎么防?我们提出了养生的新模式叫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其实今天养生不完全靠基因,也不完全靠吃人参,更多的是饮食要注意,心态要调整,生活方式要改善,更需要加强运动,然后管控好各方面的危险因素。所以要从多环节切入,并进行状态调整。 有段时间,你特别虚弱;有段时间,你虚汗频频;有段时间,你可能失眠了,这就需要调整。中医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还需要“线性干预”。“线性干预”西方式的不错,但是整合在一起就具有中国特点。因此,回过头来看,养生是有模式的。过去的做法有好的地方,但是这是不够的,要与时俱进,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实情。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学会新的管理模式?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奔康寿。 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健康的新趋势,因为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快得让人觉得跟不上节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健康新趋势。 在讲健康新趋势之前,需要大家了解一个基本的问题:“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和哲学问题。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人的寿限应该是在一百五十岁左右。主要根据细胞代谢率,或一般的心跳率。那么,如何计算你的寿限呢?等你智齿长出来以后,再乘上六的系数就是你的寿限。智齿长出来证明你到了发育的顶点。然后乘上五到六的系数,是五或是六一般和遗传有关系,但一般是六。一般女性智齿是二十三至二十四岁开始长的,男性是二十四到二十五岁。那么乘上六,也就接近一百五十岁。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寿命不断做“减法”,如生了一场大病,郁闷了多少天,吵了一场架等都会减寿。生一场慢性病,一直没有得到控制,严重的会减寿八岁,一般的会减寿四岁;抽烟,一天抽二十支的要减寿三岁左右,如果一天抽两包就要减寿五岁。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你怎么管控好生活方式”,少做“减法”,尽可能的尽享天乐。  上个世纪初,世界平均寿命是三十岁左右,中国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是三十五岁。现在,中国达到了七十六岁左右。当然,各地平均寿命不一样,上海达到了八十二岁,西部地区有些只有六十三岁到六十四岁。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寿命延长了,在上个世纪延寿的三十多年里,因为解决了饥饿和慢性病问题,所以延长了寿命;解决疾病问题,使人延寿了将近五岁;解决了饥饿问题,使人延寿了将近十五岁。随着寿命的延长,便有了慢性病的伴随。延寿部分将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时间会伴随着慢性病。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生活方式骤变,我们的身心还未跟上,因此,现实社会当中健康威胁也在悄然改变。以前的农耕社会,农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过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大步流星的时代,快节奏的步伐,人都像陀螺一样。当然,我们也出现了新的解压方式,如长假去寺庙里呆上一段时间,宁静一下,这也是一种好的办法。总之,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还用以前那种方式茫然的应对,那么很可能我们就会跟李明和罗阳的结局一样。生活生存方式的骤然改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环境,有所改变,我们新的需求越来越多,进步越来越快,人和自然环境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我们住的环境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所用的东西大都是人造的,因此,离以前那种生态环境越来越远,所以,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当然,以前很多慢性病被控制了,像肺结核、天花等,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  有个数据非常有意思,六十年代以前,中国人百分之六十以上死于感染。到零六年数据显示,死于感染的人只有百分之二,但是,现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是患有可以管控的慢性病,排在第一的是癌症,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和抑郁症。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过管理加以管控和防范的。像邵逸夫先生,他打造了东方好莱坞,是香港影视界的大亨,工作繁忙不言而喻,因为懂得管理自己的健康,所以活到了一百零七岁。因此,不仅你的钱要管理,家庭要管理,企业要管理,健康更要管理。  其实,这些疾病,都牵涉到背后一个共同的“魔鬼”——就是长期的应急状态。因为节奏越来越快,诱惑越来越多,你想得到的多,你追求的就多。你不断处于应急状态,这是一个祸源。要管理就要知道问题的所在。  今天的健康杀手也在悄然改变。以前,急诊看得最多的是感染、发高烧。现在,排在前面的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以,这些疾病被称之为现代瘟疫,它是现代生活的方式病。以前我们很少听到因抑郁想跳楼自杀,但现在,城市人群中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有抑郁倾向,百分之五以上有严重抑郁。回首过去,老的传染病基本控制,但是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之势,新的传染病来了,像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而且有研究表明,细菌和病毒在不断进化,导致疾病不断进化,平常性的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更是居高不下,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我们生活在充满“激素”的环境当中,一些疾病很可能就被激活,像滥用药,一位领导告诉我,他的一个高干退休同事,一天吃六十五种药。中国和印度滥用抗生素是破世界纪录的。在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难的多,在中国买枪是不可能,买抗生素再贵也会买。 所以,滥用药物也是现今的一大问题。 还有就是亚健康问题,我们专门做过课题研究,亚健康是健康到疾病的中间阶段。比如说李明,相信他前面是有疾病先兆的,如果他先前防范,现在可能还很健康的活着。这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太多了。有研究数据表明,大概有七成左右的城市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疾病的前提,它有一个信号。  把人生比作一个花瓶,花瓶在摇摇欲坠时,如果你及时扶住它,那它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扶住,那它就摔碎了,也许能补好也许补不好。因此,亚健康是我们防范疾病的最好窗口,它是有信号的。身体是有“智慧”的,扛不住了它会告诉你,问题在于你意识到没有,因此,警报拉响了就应该防范了。 现在威胁人们百分之八十的是临床疾病。门诊病人、死亡率、医疗费用等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患有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传染病不一样,以前理解的传染病很简单,如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发烧,把伤寒杆菌杀死了问题就解决了,我把它称之为“因到果的线性关联”,因果是单一的。而现今的慢性病不是这么回事,我有个七十多岁的病人,是个企业家,九八年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他是做汽车配件的。我一直提醒他有胆囊炎、管结石并建议他做个手术,他一直应付我说:吃几粒药就好了。一次,他去北京谈签订协议,下雨天工作很晚要踩点赶飞机,路上碰到一点意外事故,于是,淋了雨,连飞机也没赶上,当晚便感觉略有不适,第二天一早又赶往北京,因为迟到,欧美的商家拒绝跟他签订协议,为此,他特郁闷,撞了车,淋了雨,订单也丢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越来越不舒服,引发高烧,在北京某医院住了十五天以后才回上海。四个月后的一个早上起来时脸色肿黄,去医院检查后得知不是普通的肿黄,于是,他跑来问我,我说:你就是凑齐了一把“同花顺”。基因本来就有偏差又不注意饮食,工作压力大、性子急,又淋了雨导致重感冒。如果他赶上飞机也许就什么事都没了。  从这个案例我考虑到一个问题,现今所有的慢性病其实都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发病把它称之为同花顺凑齐一把的牌。每个人有一两张牌是常有的,是否凑齐同花顺就看你会不会管理。俗话说:“非天降之,人自为之”。  现今,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多重因素引起的。冠心病至少六大因素,如病毒感染、不良嗜好、家族遗传史、近亲婚配、妊娠糖尿病、药物引起等,有两百多个小因子;癌症也一样,既牵涉到遗传、感染,还牵涉到个性、饮食、心理。所以,要学会用新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现在对慢性病提出一个叫“自组织临界”的理论,就像小孩玩沙堆,堆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再堆。但是最后几个几粒沙堆上去整个沙堆就倒了。人的健康也一样,所以一定要注意,别把最后的几粒沙堆放上去,我们要学会管理健康。健康管理是一个新课程,它不但有旧的内容,更赋有新的含义。 现今有八成的中国人,死于慢性病。我们做了个预测:到二零二零年将有四亿的慢性病患者。那么国家要拿出多少费用来承担?家庭又要承担多少费用?现今的治疗费用还在飙升。一个城市,医院越多,人满为患不是好事情,是灾难。  所以今天我们强调要管理自己的健康,中医不仅治病有效,而且更注重防范。我们的团队对健康管理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希望能传递给大家更多健康管理的信息,帮助大家学会管理健康,人人奔向天年。
个人分类: 学术与演讲|3486 次阅读|29 个评论
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
热度 1 何裕民 2014-3-27 11:33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得我们的健康,也在提速衰败。那么,如何来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重要问题。 在二零一四年的一月初,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小马奔腾创始人及董事长李明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突然去世,这位以代理央视广告发家的传媒大亨,除拥有影视文化公司外,旗下还有多家广告公司和杂志,可谓功成名就,但却英年早逝,享年仅四十七岁。  时隔几天,另一位传媒界的神奇人物也离开了人世,他叫邵逸夫。邵逸夫打造了东方好莱坞,培养出一批著名的人物,邵逸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享誉全球,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另外,邵逸夫更以他的乐善好施闻名全球,他为内地教育事业赞助了逾40亿港元。然而与李明相比,邵逸夫却活到一百零七岁,同是传媒行业的大亨,但是生命却整整差了一个花甲之年。  如果李明还能够继续生存,他也许能打造成第二个邵逸夫,李明的口碑在传媒界也相当不错。但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邵逸夫能活得如此长久?而李明却匆匆忙忙地走了,壮志未酬,身先死。 讲到这里,更伤感的是,去年这个时候,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起降测试开始了,然而在指挥的过程中,让人揪心的是罗阳走了。罗阳只活了五十岁多一点。但是同样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却整整活了九十八岁。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前段时间有调查报告说:中关村搞创业的科学家,平均只能活五十七岁。但是,据我所知的一些数据表明,我们著名科学家活到九十岁以上的甚多,我的老师裘沛然九十七岁仙逝的。因此,回过头来看,大家应该注意的是,寿命尽管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是看个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中国人正在跟着党中央创中国梦,中国梦落实到个人,就是“康寿梦”。你要学会健康长寿,然后你才能为社会做得更好,你才能给家庭带来更多,你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充分实现。如果罗阳能像钱学森一样活得长久,那么他对中国的航母事业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李明还能继续延续他的生命,那将又会是怎样呢?因此,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学会管好生命。 去年上海和台湾联袂举办了一个节目,强调“怎么样管理自己的健康”我做了一个报告,强调说:只要你注意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延长十五岁。多活十五岁,对一个家庭、个人、社会都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命题:怎么样来管理健康?众所周知,中医学非常讲究养生,中医学的书籍中养生的书占了一大半,其他今世指经里面也有大量管理养生的书,但是养生延续到今天应该用个更明确的词来代替它,就是“健康管理”。 每个人管好自己的健康,对社会、对个人、对家庭都是最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来管理自己的健康,你会不会管理健康?当然,首先你要有这种意识!过去讲养生延伸到今天就是“怎么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大家都知道,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今非昔比,过去的养生概念有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完全不同,过去是农耕为主,而今天是充满诱惑和各种竞争的社会。因此,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导致养生需要新的模式,健康管理也需要新的模式。在我们东亚这块大地上诞生了中国。中国和欧美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养生需要中国模式。谁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得,但是不可以得病。因此,养生第一要义就是要防范在先,怎么防?我们提出了养生的新模式叫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其实今天养生不完全靠基因,也不完全靠吃人参,更多的是饮食要注意,心态要调整,生活方式要改善,更需要加强运动,然后管控好各方面的危险因素。所以要从多环节切入,并进行状态调整。 有段时间,你特别虚弱;有段时间,你虚汗频频;有段时间,你可能失眠了,这就需要调整。中医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还需要“线性干预”。“线性干预”西方式的不错,但是整合在一起就具有中国特点。因此,回过头来看,养生是有模式的。过去的做法有好的地方,但是这是不够的,要与时俱进,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实情。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学会新的管理模式?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奔康寿。 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健康的新趋势,因为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快得让人觉得跟不上节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健康新趋势。 在讲健康新趋势之前,需要大家了解一个基本的问题:“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和哲学问题。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人的寿限应该是在一百五十岁左右。主要根据细胞代谢率,或一般的心跳率。那么,如何计算你的寿限呢?等你智齿长出来以后,再乘上六的系数就是你的寿限。智齿长出来证明你到了发育的顶点。然后乘上五到六的系数,是五或是六一般和遗传有关系,但一般是六。一般女性智齿是二十三至二十四岁开始长的,男性是二十四到二十五岁。那么乘上六,也就接近一百五十岁。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寿命不断做“减法”,如生了一场大病,郁闷了多少天,吵了一场架等都会减寿。生一场慢性病,一直没有得到控制,严重的会减寿八岁,一般的会减寿四岁;抽烟,一天抽二十支的要减寿三岁左右,如果一天抽两包就要减寿五岁。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你怎么管控好生活方式”,少做“减法”,尽可能的尽享天乐。  上个世纪初,世界平均寿命是三十岁左右,中国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是三十五岁。现在,中国达到了七十六岁左右。当然,各地平均寿命不一样,上海达到了八十二岁,西部地区有些只有六十三岁到六十四岁。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寿命延长了,在上个世纪延寿的三十多年里,因为解决了饥饿和慢性病问题,所以延长了寿命;解决疾病问题,使人延寿了将近五岁;解决了饥饿问题,使人延寿了将近十五岁。随着寿命的延长,便有了慢性病的伴随。延寿部分将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时间会伴随着慢性病。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生活方式骤变,我们的身心还未跟上,因此,现实社会当中健康威胁也在悄然改变。以前的农耕社会,农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过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大步流星的时代,快节奏的步伐,人都像陀螺一样。当然,我们也出现了新的解压方式,如长假去寺庙里呆上一段时间,宁静一下,这也是一种好的办法。总之,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还用以前那种方式茫然的应对,那么很可能我们就会跟李明和罗阳的结局一样。生活生存方式的骤然改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环境,有所改变,我们新的需求越来越多,进步越来越快,人和自然环境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我们住的环境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所用的东西大都是人造的,因此,离以前那种生态环境越来越远,所以,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当然,以前很多慢性病被控制了,像肺结核、天花等,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  有个数据非常有意思,六十年代以前,中国人百分之六十以上死于感染。到零六年数据显示,死于感染的人只有百分之二,但是,现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是患有可以管控的慢性病,排在第一的是癌症,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和抑郁症。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过管理加以管控和防范的。像邵逸夫先生,他打造了东方好莱坞,是香港影视界的大亨,工作繁忙不言而喻,因为懂得管理自己的健康,所以活到了一百零七岁。因此,不仅你的钱要管理,家庭要管理,企业要管理,健康更要管理。  其实,这些疾病,都牵涉到背后一个共同的“魔鬼”——就是长期的应急状态。因为节奏越来越快,诱惑越来越多,你想得到的多,你追求的就多。你不断处于应急状态,这是一个祸源。要管理就要知道问题的所在。  今天的健康杀手也在悄然改变。以前,急诊看得最多的是感染、发高烧。现在,排在前面的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以,这些疾病被称之为现代瘟疫,它是现代生活的方式病。以前我们很少听到因抑郁想跳楼自杀,但现在,城市人群中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有抑郁倾向,百分之五以上有严重抑郁。回首过去,老的传染病基本控制,但是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之势,新的传染病来了,像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而且有研究表明,细菌和病毒在不断进化,导致疾病不断进化,平常性的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更是居高不下,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我们生活在充满“激素”的环境当中,一些疾病很可能就被激活,像滥用药,一位领导告诉我,他的一个高干退休同事,一天吃六十五种药。中国和印度滥用抗生素是破世界纪录的。在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难的多,在中国买枪是不可能,买抗生素再贵也会买。 所以,滥用药物也是现今的一大问题。 还有就是亚健康问题,我们专门做过课题研究,亚健康是健康到疾病的中间阶段。比如说李明,相信他前面是有疾病先兆的,如果他先前防范,现在可能还很健康的活着。这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太多了。有研究数据表明,大概有七成左右的城市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疾病的前提,它有一个信号。  把人生比作一个花瓶,花瓶在摇摇欲坠时,如果你及时扶住它,那它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扶住,那它就摔碎了,也许能补好也许补不好。因此,亚健康是我们防范疾病的最好窗口,它是有信号的。身体是有“智慧”的,扛不住了它会告诉你,问题在于你意识到没有,因此,警报拉响了就应该防范了。 现在威胁人们百分之八十的是临床疾病。门诊病人、死亡率、医疗费用等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患有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传染病不一样,以前理解的传染病很简单,如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发烧,把伤寒杆菌杀死了问题就解决了,我把它称之为“因到果的线性关联”,因果是单一的。而现今的慢性病不是这么回事,我有个七十多岁的病人,是个企业家,九八年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他是做汽车配件的。我一直提醒他有胆囊炎、管结石并建议他做个手术,他一直应付我说:吃几粒药就好了。一次,他去北京谈签订协议,下雨天工作很晚要踩点赶飞机,路上碰到一点意外事故,于是,淋了雨,连飞机也没赶上,当晚便感觉略有不适,第二天一早又赶往北京,因为迟到,欧美的商家拒绝跟他签订协议,为此,他特郁闷,撞了车,淋了雨,订单也丢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越来越不舒服,引发高烧,在北京某医院住了十五天以后才回上海。四个月后的一个早上起来时脸色肿黄,去医院检查后得知不是普通的肿黄,于是,他跑来问我,我说:你就是凑齐了一把“同花顺”。基因本来就有偏差又不注意饮食,工作压力大、性子急,又淋了雨导致重感冒。如果他赶上飞机也许就什么事都没了。  从这个案例我考虑到一个问题,现今所有的慢性病其实都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发病把它称之为同花顺凑齐一把的牌。每个人有一两张牌是常有的,是否凑齐同花顺就看你会不会管理。俗话说:“非天降之,人自为之”。  现今,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多重因素引起的。冠心病至少六大因素,如病毒感染、不良嗜好、家族遗传史、近亲婚配、妊娠糖尿病、药物引起等,有两百多个小因子;癌症也一样,既牵涉到遗传、感染,还牵涉到个性、饮食、心理。所以,要学会用新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现在对慢性病提出一个叫“自组织临界”的理论,就像小孩玩沙堆,堆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再堆。但是最后几个几粒沙堆上去整个沙堆就倒了。人的健康也一样,所以一定要注意,别把最后的几粒沙堆放上去,我们要学会管理健康。健康管理是一个新课程,它不但有旧的内容,更赋有新的含义。 现今有八成的中国人,死于慢性病。我们做了个预测:到二零二零年将有四亿的慢性病患者。那么国家要拿出多少费用来承担?家庭又要承担多少费用?现今的治疗费用还在飙升。一个城市,医院越多,人满为患不是好事情,是灾难。  所以今天我们强调要管理自己的健康,中医不仅治病有效,而且更注重防范。我们的团队对健康管理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希望能传递给大家更多健康管理的信息,帮助大家学会管理健康,人人奔向天年。
个人分类: 学术与演讲|2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慢下来的四部曲
热度 24 何裕民 2013-3-15 09:42
我们必须慢下来!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慢下来? 其实,我觉得:以我自己为例,我30多岁获得了劳模,然后40岁检查出全身有很多问题,我自己是搞健康的,我就觉得这样下去还能长命吗?所以,我开始慢了下来。从慢下来到现在,有20年过去了,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吧,我的效率没有降低,身体上也还算可以!因此,现身说法,完全可以适度慢下来!适度享受慢生活完全做得到! 这里,有几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第一,其实今天所谓“快”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但你毕竟是个普通的人!所以,只能挤干了时间,快步走!因此,外界诱惑太多,你的选择目标迷散,是导致太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鉴此,我想奉劝大家:有一个“二八定律”,身边各种东西都很好,但你要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去努力抓取;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的,可以有所放弃!很多人这也想抓,那也想抓,结果就只能是24小时拼命跑!弄到最后,代价往往令他惊愕万分的!甚至是生命的付出…… 所以,面对外界的诱惑太多,首先理清哪些是重要的,有所聚焦。套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要学会“舍得”。我们减慢节奏第一要义,就是要意识到减慢节奏的重要性!不仅要获得你的确切需要,而且要增加自我的生活情趣,并考虑要拥有健康生活与身体。 正确的作法是有所放弃,聚焦于你最有兴趣的!适当参与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对一些你没太大兴趣的(或者暂时不急迫的),则可以有所丢弃。 二就是别越界,不要超过边界。我有个学生,年龄比我年轻得多了,看起来已经是老态龙钟的,又是肥胖,又是高血压。他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在陪着我从机场到公司的路上,两只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事情吗?我问他,那些琐碎的事情,少管一点,行不行?他说不行,我不管他们就做不了。其实,我觉得这是越界了,超越你的边界了。我上次写了个“学会裸退”,也就是这个道理!明明你已经到了一定年纪,却还要去管孙子婚姻的事情;我们今天很多家庭主妇为什么会生肿瘤?就是什么都想管,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自己去干预才好,就像诸葛亮,“事必躬亲”,所以他50多一点就死了!壮志未酬!像他这样高智商的,50多岁,只能说是巨大的遗憾!什么都想管,那你就是超越边界了!超越边界后,不仅被管的人不舒服,你自己也很疲惫,而且绝对是低效率的。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分一分,该谁的事情扔给谁,该撒手时就撒手。你也轻松,他又高兴,效率也高!何乐不为呢!就像前面说的那一位学生,放手让员工管一些事,员工就会成长起来! 所以,第二件事就是:我们要学会别越界!要学会分权,要学会分享。包括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别越界。 第三,就是合理安排时间。这方面,很多人确实很忙,就像我本人也涉及了很多方面,既要看大量的临床,又要写书,搞课题,还要带学生,还要主管很多事情!所以,首先我就意识到,慢不是懒,而是适当放松一点,让我们该快的时候,工作节奏很有效率;慢不是不做事情,慢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就像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因此,我觉得,前面讲的“舍得”是讲放弃一部分东西。然后,同时还要学会适当的安排。比如,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里可以做一些大的事情,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见缝插针地看看悠闲的书,先对自己的时间做个安排。然后,一定要学会过段时间让自己轻松轻松。包括有空散散步,有空喝杯清茶,看看闲书。我们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闲暇时,看看书!让脑子放松放松,一则效率会提高!第二,生活情趣会增加!第三,也达到了慢生活的要求。 还有些人会说,我工作很忙,实在不行!教大家简单一招,现在大家都离不开电脑,电脑用了二三十分钟后,一定站起来走一走!伸伸懒腰。我在家里写作的时候,写了二三个小时之后,我一定要出去散散步,看似浪费了二三十分钟,但换来的却是头脑清醒,身体松弛,效率更高。我也规劝很多生了病的患者,重新恢复岗位以后,我一定给他建议,“你工作二三十分钟,一定自我放松一下,不要做过于激烈的活动,只悠悠闲闲,走走看看,也是种慢下来的方法。” 第四,学会“慢”有很多种技巧。我原来性子很急,经常会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什么事都讲求效率。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我自己敦促自己,平均一周工作84个小时,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但是,我也没觉得效率很好,后来我觉得应该有张有弛。比如,我经常坐飞机,这时我一定会带本书。飞机晚点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别人都很焦虑地去问,我就优哉游哉地躲个角落里去看书,既是欣赏,又是充电,同时还是心灵放松。因此,必须认识到,在今天越来越快的节奏当中,我们要抓紧机会,让自己慢下来!这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是效率更高的需要,也是生活情趣的需要,慢下来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的话,也许就不再是件可望不可及的难事了!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66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再谈为什么要慢下来
热度 24 何裕民 2013-3-13 09:09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慢生活呢?其实,客观地说,现实生活只会越来越快!除非这个社会处于崩溃或者重大危机状态,不然的话,必然规律只会是越来越快:今年比去年快!去年比前年快!明年必然会比今年快!这是不由人类意志所转移的规律! 问题是:人生活在这其间,人做为一个生物体,本身有一个规律性的,有一定耐受性的,生理是有极限的!所谓的快节奏,是一定要动员全身潜能去应对的。动员得越多,消耗的也就越多!消耗得越多,那你健康危机出现的概率就越高!然后,你的寿命就越短。我喜欢打一个比喻:就像开一辆车,再好的车,始终在高速度的行驶,那要不了多少时间肯定会报废。我们看到的出租车,它一直在开着,没几年就各种毛病了,哪里能像私家车呢?又比如说,两根同样长的蜡烛,一个火势特旺,也许正常情况下能烧一个小时的,火势很旺的前提下可能只能烧半个小时。中医说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人的寿命是有寿限的,健康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过分动员就会损耗。用王一方教授的话来说,人是排着队走向坟墓,你如果拼了命往前冲,也许前期很辉煌,但一定是缩短进程,折寿的! 讲到这,我的老同学在研究生时期做了一个课题,70年代未80年代初,研究的是老运动员健康状态。他研究了上海市当时还活着的50、60年代的主力运动员。结果发现,大运动量的运动员没有长寿的。所以,老祖宗就说得很好,人要经常动,但不可超过极限(陶弘景:“人欲常动,但不可大疲耳”)。 这些,也许离健康远了些。我们回到健康来说。A性行为的人容易出问题,A性行为就是快节奏的。1月9号美国发布的健康报告很明确,美国是全球生活节奏最快的,美国也是全球健康投入最高的,然而,美国的健康状态在所有发达国家当中是最差的,美国的平均寿命在所有发达国家当中也是最差的,美国的期望寿命也不及上海。 为什么?这有很多因素,也不是高科技能够解决的问题,美国的高科技运用在全球也绝对是领先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人速度太快了,这个中国人也一样。我喜欢举个例子,上海的生活节奏在全国是最快的,上海的癌症发病率在全国是最高的,当然,上海其他地方都还可以,所以,总的健康指数还是可以的。上海的癌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上40%左右,为什么?节奏太快!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已经有非常明确的研究结论,它们和高压力、高节奏感、快节奏有关系。癌症的发病也同样。那么,这些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呢?有些人,不堪高压力的就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精神疾患的发病率城市比农村高得多!越是高压力的城市,越是节奏快的城市,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高。既然要付这么大的代价,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要考虑值得不值得? 其实,所谓的“慢生活”,就是这二三十年才提出来的。大家一定知道,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日本出现了大量的过劳死!今天,我们国内(特别是大城市)也有大量的过劳死!甚至有份报告说:中关村的科技人员平均寿命只有58岁!当然,第一手资料我们没看见。总之,到了今天,这个世界是越走越快!越走越快!我们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个都被无情的卷进去了!那么怎么办?洁身自好吧?尽量在生活方面保持些慢节奏,以作为某种补偿!这样,既享受快速发展带来的美酒佳肴,又能够保持你的心身的和谐,尽可能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困扰。因此,在快节奏的同时,要相互享受慢生活!有时,不妨停下脚步,仰望星空,凝思明月!也许是聪明人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避免高血压、糖尿病、精神障碍等很多问题的高发生率的理想措施。 至于怎么慢下来,下次我们再探讨。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3429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