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黑猩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
genesquared 2013-2-6 15:35
附件: 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 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项目指南 生物进化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性的遗传变异延续下来的过程。各种适应性表型是进化的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农艺或经济性状的产生,高原、高盐等极端环境下的物种形成或种群分化,不同地域种群的多态性及不同地域人群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别等生命现象都是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研究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宏进化(macroevolution)和微进化(microevolution)。宏进化研究侧重于观察大的时间尺度下的生物性状变异(不在本重大研究计划资助范围之内);而微进化指的是种内或近缘物种之间的进化,是生物变异的源头和适应环境的基础。以人类进化为例,微进化研究的是人群内部(或人与黑猩猩之间)的遗传差异,如人类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遗传变异与地域性传染病的关联、人类适应不同日照环境与肤色变异等等。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对环境迅速变化的适应、入侵种适应新的环境、人工驯化下动植物生殖生理或神经行为的改变、物种形成过程中不同种群交配行为的分化等由遗传改变导致的一系列表型变异,都是微进化过程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微进化是生物变异与环境适应的源头,也是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领域。 微进化研究着重于基因对性状的影响,以及选择对基因变异的作用。微进化中适应性表型变异是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的,通常具有内在的分子与遗传基础,可以追溯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有规律可循,因而是生物学领域关注的焦点。生物表型变异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我们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源头着手,较有可能解析适应的分子机制。另外,许多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微进化过程中的复杂表型适应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只有全基因组水平的分析,才能有效揭示其多基因作用机制。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分析微进化过程中表型变异的生物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发现与表型变异相关的关键遗传改变,并揭示进化的作用力,从而阐明复杂表型变异的多基因作用机制,使进化理论奠定在更坚实的遗传学基础上,推动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科学目标 运用基因组学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手段,通过研究微进化中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体系,揭示基因组在序列、结构、表观遗传修饰、转录水平上的变异以及影响表型进化的作用机理,阐明多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网络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进化意义。 二、核心科学问题 以生物应对新环境、极端环境、家养环境和细胞水平的适应性变异等为研究体系,分析在快速进化过程中基因组的变异,阐明有多少关键基因在微进化过程起作用?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基因?它们本身是如何进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它们在调控网络里主要处于哪些位置?等问题。从而解析微进化过程中多基因作用机制,揭示“生物是如何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基因突变与多基因交互作用,改变表型或其它性状以适应环境变化”。本重大研究计划优先资助能对上述核心问题提出明确解决方案的项目。 三、2013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建议的四种研究体系代表了微进化中生物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重要体系。它们在回答核心科学问题上既有共性,也有很强的互补性。本重大研究计划资助在下述六个研究方向上提出的基础好、创新性强,具有国际领先潜力的前沿研究项目。 1.新环境下的基因组变异及适应新环境的分子机制。 一般认为环境变化是生物微进化主要的驱动力。变化的环境可以是原住地的气候、地表等的改变,也可以是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如入侵种,是快速环境变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比较新旧环境中的物种群体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寻找强烈分化的基因位点,从而鉴定出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基因。本研究方向要求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定位与克隆适应性基因,进而通过研究适应性基因的进化历史与功能变化,探索和揭示生物迅速适应新环境的基本机制和规律。本方向优先支持在表型、遗传,生态等方面已有较好研究基础的研究系统。本重大研究计划在2013年度鼓励这一方向的申请。 2.极端环境下的基因组变异及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 极端环境(包括边缘环境)是指近缘物种或同一物种的生境中具有极高或极低的温度、纬度、海拔、盐度等物理特征的环境。极端环境与新环境的区别在于,物种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了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在极端或边缘环境里的抗低氧、抗强酸、抗盐、抗高温等都是典型例子。本研究方向要求通过全基因组水平的比较研究,定位和克隆与极端或边缘环境适应相关的关键基因,以揭示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本方向优先支持在遗传、生理等方面已有较好研究基础并能揭示进化机制的研究系统。 3.人工选择下的基因组变异与适应人工环境的分子机制。 家养动植物是在短短的一万多年内,通过人工选择的作用,从野生祖先驯化而来的。人工选择的特点是强度高、方向明确。本研究方向要求通过比较家养动植物与其野生近缘物种群体的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探讨人工选择下基因组变异的规律,鉴别出重要的适应性基因,揭示人工选择下家养动植物适应人工环境的遗传机制。本方向优先支持驯化历程相对清晰、有望对进化理论做出崭新贡献的研究系统。研究内容应着眼于了解选择压推动微进化的分子机制,而不是农业经济性状的改良。 4.细胞水平的适应和变异。 生物进化理论也可以应用到细胞水平,器官的衰竭及细胞的非正常增殖都涉及到体细胞突变的积累和适应。本研究方向要求利用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及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体细胞突变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动态过程及其特征,了解突变积累、选择作用及细胞非正常增殖的规律,鉴别与细胞迅速增殖相关的致变突变,并阐明其在微进化过程中的适合度。本计划在2013年度将重点支持在细胞水平研究进化机制的优秀项目。 5.微进化机制的基本理论与法则。 本重大研究计划前面四个方向主要是针对外界环境主导的生物适应性变化。除此以外,适用于各种环境的微进化机制的基本法则,有待深入研究来阐述。例如,1)进化的力量还包括物种内在力量,如性选择、迁徙性和领地性等,它们对于种群分化、变异、和物种形成的作用;2)基因组内部的驱动力,如突变率、重组率、基因组倍性的改变等的进化规律及其对基因组变异的作用;3)进化的基本理论,如溯主理论等,在不同群体模型下的理论构架和异同;4)生态群落的共进化规律和基因组改变。本重大研究计划在今年增设“微进化机制的基本理论与法则”方面的研究项目申报,以加强对这些基本法则的研究。 6.围绕微进化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新方法。 随着新一代DNA测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高通量、高分辨率检测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变异的技术手段应运而生,为开展微进化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但同时也对计算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方向重点支持开发围绕上述五个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包括:围绕微进化研究的新一代测序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手段;群体遗传学理论在生物适应的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发展检验自然选择的新方法以及在细胞水平的延展;微进化中基因相互作用的检测、数学描述和生物网络演化的分析方法。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 根据前二年项目申请中出现的不足,在此提醒申请人: 1. 申请书中应当有明确的科学问题、科学假设和检验假设的具体方法,三者缺一不可。 2. 揭示多基因作用机制不应局限在测序和基因表达水平高低的结果,而应该有具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或揭示机制的具体方案。 3. 本重大研究计划主要支持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新环境、极端环境、体内环境、人工选择等)微进化过程中多基因作用的一般规律和共性机制的研究,推进基本理论与法则的深入认识。 (二)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认真阅读本指南和通告。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将相关领域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协调的综合“项目群”。申请书应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本重大研究计划不受理以测序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不符合项目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为避免重复资助,项目申请书还应论述与973计划等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鼓励围绕第五个方向开展研究。 (三)除了按照申请书撰写提纲填报申请书外,本重大研究计划对申请书部分项目的填写有下述附加要求: 1.请在立项依据部分首先说明本研究所属的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见上述的六个重点支持方向)。 2.立项依据需围绕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意义。字数在2000-3500字之间(不包括参考文献)。 3. 研究内容是申请书的重点,需详细论述针对于研究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的详尽解决方案。字数在3000-5000字之间。 4. 论述研究特色、创新点以及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关系,应简明扼要,不超过1000字。 5. 研究方案主要简明论述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实验材料、方法、技术、计算方法公式等。 6.为了使申请人更准确地把握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研究方向,指导专家组拟定了适用于微进化研究的关键词供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时使用。请申请人根据本次申请的研究内容,并结合上述六个研究方向,关键词选择参照下表,每个大类(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第一级各选择一个,第二或更高级的有关键词则选一个,没有列出的可不选。 “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I. 科学问题 第一级(必需) 第二或更高级(可选,例举)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正向选择(positive selection)、 选择约束(selective constraint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适应(Adaptation) 极端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s)、 新环境(new environments) 复杂性状(Complex traits) 羽毛形成(feather formation)、 体重(body weight)、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杂交(Hybridization) 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 种系发生(Phylogeny) 基因组结构(Genomic structure)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肿瘤演化(Cancer evolution) 细胞演化(Cellular evolution) 新基因进化(New gene evolution) 基因相互作用(Gene interactions) 系统稳定性(Systems stability) 多倍化(Polyploidization) 家养化(Domestication) 猪(pigs)、 鸡(chickens)、 狗(dog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行为演化(Behavioral evolution) 物种入侵(Species invasion) 群体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II. 研究方法 第一级(必需) 第二或更高级(可选,例举)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 溯祖理论(coalescence)、 选择理论(theory of selection)、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etics)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QTL作图(QTL mapping)、 其他(others) 分子进化(Molecular evolution) 系统发生构建(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 生物网络分析(bi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组学数据集成(omics data integration) 转基因方法学(Transgenic methodology) 诱导突变(Mutagenesis)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序列比对(sequence alignment)、 结构变异推断(structural variation inference)、 转录组分析(transcriptome analysis)、 宏基因组分析(metagenome analysis)、 基因组和宏基因组调控(genomic and epigenomic regulation) 计算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 生物过程建模(biological process modeling)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specify)) III. 研究对象 第一级(必需) 第二或更高级(可选,例举) 人类(Human) 亚洲人群(Asian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模式生物(必须详述)Model organism (must specify) 果蝇(Drosophila)、 拟南芥(Arabidopsi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Domesticated species(must specify)家养生物(必须详述) 水稻(rice)、 猪(pig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原核生物(Prokyarytoes) 酵母(Yeast)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 昆虫(Insects) 脊椎动物(Vertebrates) 哺乳动物(Mammal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please specify) IV. 研究层次(Level of organization) 第一级(必需) 第二或更高级(可选,例举) 基因组序列(Genomic sequences) 基因组结构变异(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on)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染色质结构(Chromatin structure) 转录组(Transcriptome)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 其他(请详细说明)Others (specify) (四)本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计划资助经费约3700万元,拟资助“培育项目”15项左右,“重点支持项目”5-6项。 对有较好的创新研究思路或较好的前期结果、但尚需一段时间探索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80-120万元/项;对有较好研究基础和积累,有明确的重要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资助强度约300-400万元/项。 (五)项目受理后,指导专家组将会对项目进行会议初审,对明显不符合该重大研究计划目标和研究方向的,或存在明显不足的项目予以初筛,不再进行同行通讯评议。
个人分类: microEvolution|0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36)
罗非 2013-1-31 18:57
狒狒与小黑猩猩 就像在其他错觉上发生的情形一样,传统智慧不仅已经吸收了那条关于人是由 DNA 统治的观念,而且还吸收了关于自私、暴力和攻击性都是已经写在人的硬盘中的程序的想法。这些结论让人们确信,暴力侵蚀我们的文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遗传编码在我们基因组中的。毕竟,我们人只不过是裸体的猿类,对吧? 实际上,不对。两项有趣的研究对这种关于人类本质之实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1983 年,罗伯特·萨波斯基,这位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已经在肯尼亚马赛玛拉保护区做了五年的狒狒 (baboon) 研究,但这时灾难降临了。一场爆发的结核感染杀死了他所研究的群体中一半的雄性狒狒。暴发流行的来源是一处被污染了的垃圾场,而那些最有攻击性和主宰性的雄性狒狒,那些曾经很有能力成功地抢到食物的个体,都在这场灾难中死掉了。 萨波斯基决定放弃这群狒狒,去研究另一个雌雄比例均衡的群体。十年之后,他回到了原来的研究地点,并且惊讶地发现,不只是那些已经死掉的,而且所有原本的雄性狒狒都不见了;那些新出现的雄性生物彻底地不同了。在霸权之争中,大个头的狒狒不再欺负那些身材较小的,而是只选择那些与他们身材相当的作为对手;而且,与以往不同,雄狒狒不再那么经常攻击雌性了。 在他十年前最初研究这群狒狒时,萨波斯基发现它们体内有一类叫做糖皮质激素的激素水平很高,这是一类用于战斗或逃跑的激素,它们会作为对竞争和攻击性的反应而释放出来。然而,萨波斯基对这个新版群体中下位雄性个体重新做了检查,发现这些动物表达出来的应激水平要低得多,其糖皮质激素的水平也要低得多。 这种全新的,更为和平的文化是怎么来的呢?萨波斯基的假设是,随着原有雄性领袖死去,群体中的年长成员都变成了雌性。这些雌性随后教化了那些更为年轻的雄性,并且看起来选择了那些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和更低水平应激行为的个体。萨波斯基对这个群体做了密切的观察,看看入侵或者移民而来的雄性狒狒是否会颠覆这种精致的文化平衡,但迄今为止,这种新文化仍然保持完好无损。 不论这些灵长类动物可能遗传了哪些所谓的自私基因,一次环境改变在它们中间触发了某种文化变迁,并且这还是可持续的;这或许是由于该变化有助于更高水平的群体功能。 另一个更为有趣的案例是有关小黑猩猩 (bonobo) 的,此前人们称它倭黑猩猩,据认为是和我们血缘最近的灵长类亲戚之一。尽管其它种类的黑猩猩都生活在那种大块头雄性欺男霸女的社会中,小黑猩猩们所享受的却是那种美好的“造爱而不造战争”社会的活典型。在面对可能的冲突时,小黑猩猩们会一起搞性活动来缓解紧张关系并加强安全与友谊。尽管雌雄性活动是最常见的,但也会发生多态性活动或者多角性活动。尽管黑猩猩们真的会在战斗之后相互亲吻和按摩,小黑猩猩们却会在开战之前亲吻,这样就提前避免了战斗的发生。而且有趣的是,尽管小黑猩猩们比起它们的黑猩猩表亲来性活动要多得多,但它们的生育率却仍然保持稳定。 黑猩猩们的雄性亲密关系和小黑猩猩们的雌性亲密关系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有趣的对比。在这两个物种当中,青春期的雌性个体都会移民到新的群体之中。小黑猩猩群体中新来的雌性个体会立即找到一两个年长一点的雌性,并和她们相互摩擦外生殖器,这是一种在群体中的雌性个体之间产生长期亲密关系的行为,它有助于鼓励她们团结起来,避免受到雄性的欺侮。与此相反,在典型的黑猩猩群体中,亲密关系主要发生在雄性个体之间,然后它们会结成帮派来欺负雌性,而后者的体型本来就比雄性要更小。在小黑猩猩群体中,雄性和雌性个体的个头是差不多的,这可能也是影响他们性平等的一个因素。 可是,那些小黑猩猩的研究者们相信,是环境因素在保持着这种伊甸园式的黑猩猩文化的安然无恙。正如荷兰心理学家与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也就是《 小黑猩猩:被遗忘的类人猿 》一书的作者提出的,小黑猩猩们从未离开过森林的保护。和其它黑猩猩们一样,小黑猩猩们是杂食动物,它们会猎取小型动物为食。但与其它黑猩猩们不同的是,它们有幸得到了如另一位研究者,戈特弗里德·霍曼所说的“小黑猩猩能量棒”。在它们的天然栖息地中,小黑猩猩们找到了一种非常充足的竹芋属植物 haumania liebrechtsiana ,这是一种挑战了马尔萨斯学说的高蛋白植物,因为它在一个又一个世纪中,经受了无数世代饥饿的小黑猩猩的采集而长盛不衰。 大部分黑猩猩都不得不努力工作来确保其食物来源,因为在大部分黑猩猩森林中,植物都含有大量的丹宁以及其它毒素,以保护这些植物不会一直被吃到死。由于小黑猩猩们身处于丰盛的能量棒之中,它们很少花费时间来确保食物来源,或者不得不为了资源而战。 那么,人类可以从小黑猩猩那里学到什么呢?尽管在面对冲突时做爱是个很有趣的主意——这肯定会改变法庭的场面,更不要说曲棍球赛场了!——真正的信息是这样的:当资源丰富时,战争就变得毫无必要了。而当战争减少时,资源又会变得更加富足。 这是一条特别重要的领悟,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每年花在制造武器上的钱都超过万亿美元,而这些本来可以都用来制造生活产品的。正如我们后边会看到的,当资源从保护转移到增长上时,其结果将是极大地提高健康和富足——不论是在社会内部还是在身体内部都是如此。 我们需要问自己的其它问题是:如果那些和平的小黑猩猩们能够生活在富足与平衡中,而一群本来很暴力的狒狒们能够享受和平而放弃战争,那么我们这些有知觉能力的、手头拥有远比这些动物多得多的资源的人类,又能够做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是不是要继续假定自己的无能为力,并否认自己的责任,同时把那些严酷的个人和世界状态归罪于自私的基因呢?还是说,我们愿意更聪明地使用自己的才智呢? 如果我们的灵长类表亲未来在进化上竟超过了我们的话,那么不论对于创世论者还是进化论者来说,都将同样是悲哀的。
个人分类: 科普|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首次捕捉到黑猩猩安慰将死同类现象
热度 1 genesquared 2012-11-16 16:01
科学家首次捕捉到黑猩猩安慰将死同类现象 “潘西”的“亲人”围在它身边。 “潘西”的三个“亲人”围拢过去,温柔地抚摸它,抬起它的头让它躺得更舒服些。 它们甚至帮它清洁身体并频频确认它是否还活着。 科学家抓拍到的一段视频,首次为我们展示了黑猩猩如何像人类一样对临死的亲人表达关怀和哀思。 科学家抓拍到的一段视频,首次为我们展示了黑猩猩如何像人类一样对临死的亲人表达关怀和哀思。 科学家抓拍到的一段视频,首次为我们展示了黑猩猩如何像人类一样对临死的亲人表达关怀和哀思。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抓拍到的一段视频,首次为我们展示了黑猩猩如何像人类一样对临死的亲人表达关怀和哀思。 “潘西”是一只60岁的母猩猩,对猩猩来说已界高龄的它日渐衰弱。视频中显示,临死前“潘西”爬到它女儿的巢穴躺下来,而它的三个“亲人”围拢过去,温柔地抚摸它,抬起它的头让它躺得更舒服些。它们甚至帮它清洁身体并频频确认它是否还活着。发现“潘西”停止呼吸后,黑猩猩们离开了,但是她的女儿很快又返回,紧紧拥着母亲的尸体躺了一夜。此后整整4周,这三只黑猩猩表现出明显的悲伤情绪。它们睡不安稳、渴望饲养员的关注,并且连续五天拒绝在“潘西”死的地方睡觉。 这段视频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近亲黑猩猩有多么聪慧和人性化,它们懂得什么是死亡,也懂得为此哀伤。 更多阅读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原文(英文) 研究发现类人猿能察觉选择中的错误 研究称野生大猩猩也可能吃活猴或小羚羊
个人分类: chimp|1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第三种黑猩猩》
热度 2 unibruce 2012-7-30 08:13
人是继黑猩猩、波诺波猿之后的第三种黑猩猩,从贾雷德•戴蒙德的鸿篇巨制中,粗略的可以找到两方面的证据,其一,根据遗传证据,人类与两种黑猩猩的遗传基因仅有1.6%的差异,相同的基因达到98.4%;其二,生存策略。人类的某些行为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动物前驱”,也就是人是动物的佐证。后者可以在书中找到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让你视野顿开,现整理两处如下。 证据一:动物杀戮行为。大猩猩的基本社会单位,是一头成年雄性和一群成年雌性。因此雄性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胜利者才能够独享成群妻妾,即获得交配权。大猩猩的婴儿或成年雄性的死亡事例,雄性竞争是主因。据统计,大猩猩的婴儿中,38%死于雄性杀婴行为。另外,像狮子、狼、蚂蚁等社会性肉食动物,会展开有组织的大规模杀戮,或不分雄雌,一律杀掉,如黑猩猩和狼;或杀死雄性,留下雌性,如大猩猩和狮子。 人类历史上的“灭族屠杀”比比皆是,而且进化出别样的模式。1976年到1983年,阿根廷军政府对持有不同政见的人采取行动,大概有10000名罹难。其中逮捕了怀孕的妇女之后,直到她们成功分娩,才开枪射杀她们头部,孩子让没有子女的军人收养。 而杀婴行为在现代社会的表现是堕胎和弃婴,尽管当事人可以为自己这种行为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但终归若不是遇到像红毛猩猩(只负责射精)的“负心汉”,想来也不会这般没有人味吧。 证据二:性选择。雌性在选择雄性时比较挑剔。理由是她在生殖大业上投资较多,若有闪失,损失较大。理想上,雌性挑选雄性,因为他有优质的基因。由于基因很难评估,雌性就寻一些方便辨认的指标(遗传控制),例如雄性羽毛、歌唱、求偶仪式行为。从一只花亭鸟建造的花亭,可以判断他的强壮、灵巧、聪明、地位等。同样,一个买得起钻戒的男人他传达的信号是:有钱供应他的女人和孩子,而他赚取那些金钱的能力,如智慧、坚毅、精力等,也能遗传给他的孩子。 另外,达尔文的“性的选择”理论认为,许多动物都有一些形态特征,没有明显的生存价值,却有利于赢得配偶,或吸引异性,或威吓同性,如雄孔雀的尾巴、雄狮的鬃毛,人类的如眼睛颜色、发色、胡须等。
个人分类: 心海悟语|50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实验想法
热度 1 creator 2012-7-22 11:03
有人说交换和劳动分工造就了人智能的进化,那么设计个实验,先以黑猩猩为例。 假设有多只黑猩猩,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放出来可以到一个公共区域,我们给不同的黑猩猩单一的食物,比如只给甲全部是香蕉,而给乙全是苹果,而且量是足够的。让他们带着这些水果去公共区域,他们会交换么? 如果会,更进一步,设计一种货币,比如一种圆的金属片,如果猩猩捡来给人就能得到食物,或者投到某个孔(通过训练)就能出食物,于是给某个猩猩全是这种货币,而不是食物,他们会学会使用么?他们会交换么? 比如用币只能交换香蕉,但是有币的只喜欢苹果,而另一个喜欢香蕉的只有苹果,最终会达成交换么? 跨物种呢? 或者用狗、蚂蚁,给不同的个体单一的食物,他们会交换么? 还是只是抢夺,如果双方实力相当,没有抢夺的可能,那么他们会不会静下来交换。 人为的改变进化环境会加速他们的进化么?
个人分类: 科学|1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类每传递一代改变100~200个基因?
duke01361 2012-7-21 18:30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尔丹(JBS Haldane )在1935年前后对男性血友病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该研究推测我们人类在每传递一代,从双亲到子女(儿子或女儿)可能会制造出150个左右的“新”基因突变。 在他看来,由一个受影响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血友病发病率为1/50,000(五万分之一),相对于整个基因组中的核苷酸突变率为1/2.5x10的7次方。 后人的研究对他提出的这个人类基因突变率进行了估测,通过比较人类和黑猩猩的DNA的差异得到了如下的基因突变数: 人类每代实际发生的基因突变率接近3千万分之1(相当于 1/3x10的7次方 ,相当于每个新的基因组内积累100~200新的基因突变 。 这些基因突变有可能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也可能有严重的致病效应,也有可能会对人的进化产生有益的影响。 这种情况表明,即使没有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人们通过有性方式生育儿女就会“自动”创造人类基因组内的基因突变。 也就是说,你和你父母以及你子女之间的基因均至少有数十个是不同。 假如人体基因组内含有25,000个基因,假设每一代人之间基因突变造成基因差别为100个,那么如此传递250代之后,至少理论上讲就应该没有“遗传”可言。换言之,就是一个人的第250代子孙有可能和这个“祖先”的基因就没有了十分必要的相关性(?) 如果按照基因突变率计算,人类的基因组内含有30亿个碱基对,那么每产生一个新的细胞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只含有100~200个碱基的基因突变的基因组;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2n的受精卵细胞(恢复人体30亿个碱基对),刚出生的婴儿大约由10的12次方个细胞组成,成年时由10的14次方的细胞组成。假如人体内基因为25,000个,每个基因含有的碱基数的平均值应该为6,000个碱基(1.5亿/25,000=1.5x10的4次方万/25,000=6,000个碱基;求解这个数目一定要先把非编码序列所占有的碱基数搞清楚,假如95%的碱基为非编码碱基,那么0.05x30亿应该等于1.5亿)。如果基因突变不存在“热点”,那么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应该为1/5,000........... Human mutation rate reveal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provides the most accurate estimate to date. Elie Dolgin How quickly is your DNA mutating? Punchstock Every time human DNA is pass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it accumulates 100–200 new mutations, according to a DNA-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Y chromosome. This number — the first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human mutation rate — is equivalent to one mutation in every 30 million base pairs, and matches previous estimates from species comparisons and rare disease screens. The British-Chinese research team that came up with the estimate sequenced ten million base pairs on the Y chromosome from two men living in rural China who were distant relatives. These men had inherited the same ancestral male-only chromosome from a common relative who was born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Over the subsequent 13 generations, this Y chromosome was passed faithfully from father to son, albeit with rare DNA copying mistakes. The researchers cultured cells taken from the two men, and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found 23 candidate mutations. Then they validated twelve of these mutations using traditional sequencing techniques. Eight of these mutations, however, had arisen in their cell-culturing process, which left just four genuine, heritable mutations. Extrapolating that result to the whole genome gives a mutation rate of around one in 30 million base pairs. "It was very reassuring that our application of the new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seems to give a reliable result and that the number we've been using for the mutation rate is pretty much the right one," says Chris Tyler-Smith of 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in Hinxton, UK, who led the study, published today in Current Biology 1 . Tyler-Smith says that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mutation rate can be used to infer events in our evolutionary past, such as when humans first migrated out of Africa, more accurately than previous methods. But before that's possible, researchers will need a more precise estimate, notes Laurent Duret, an evolutionary 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Lyon in France.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mutation rate is still quite wide," he says. Sequencing more pairs of Y chromosomes from distant male cousins in other families should provide a more robust measurement and reveal how mutation rates vary between individuals, Duret adds. Most of the Y chromosome doesn't mix with any other chromosomes, which makes estimating its mutation rate easier. But the mutation rate might be somewhat different on other chromosomes, points out Adam Eyre-Walker, an evolutionary 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in Brighton, UK. Other projects that involve sequencing parents and their offspring, such as the 1000 Genomes Project, should start to illuminate how DNA changes across the rest of the genome. "I'm sure this is just the first of many papers that will be doing the same sort of thing," says Tyler-Smith.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5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为什么是人而不是黑猩猩?
crossludo 2012-6-24 13:18
我们为什么是人而不是黑猩猩? ——与人类进化有关的十大谜团 我们是依靠双足直立行走的猿类,只是失去了皮毛,而且,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什么会这样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与人类的历史和过往有关但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什么人类不像非洲黑猩猩而成为人? 没有人会把人和非洲黑猩猩认错,然而,我们与黑猩猩共同拥有的DNA要比和猫与老鼠分享的DNA要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基因组学领域取得的突破给我们提供了些许答案和启发。 将人类的基因组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并排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其差异还不到1%。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但是,这小小的差异相当于3000多万个基因点发生了突变。在我们所拥有的3万个基因中,约80%的基因会因为这些差异受到影响,而且,尽管大多数基因只出现了一两个变化,但是,这些细微变化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例如,由人的FOXP2基因(该基因有助于人类说话)制造出的蛋白质与黑猩猩体内该蛋白质相比,就有两个氨基酸不一样。而且,小脑症基因(microcephalin)和ASPM基因的细微变化可能是造成人类和黑猩猩脑容量出现巨大差异的“幕后黑手”。小脑症基因和ASPM是两个调节人类大脑尺寸的基因,它们由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罗伯特·拉德和丹·代度发现。 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努南表示,蛋白质进化仅仅是使得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部分原因。基因调控的变化同样非常关键,所谓基因调控就是,在发育过程中,基因什么时候以及在何处被表达。关键的发育基因内发生的变异很可能至关重要。不过,努南也表示:“单一组织内的一个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或者只发生一次变化或许更容易导致一个并不那么具有颠覆性的革新。” 努南团队和其他很多科学家们正忙于比较诸如大脑等组织内的基因表达,以揪出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关键性的基因调控差异,这些调控差异的大部分仍未被揭示出来。 参与了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艾文·艾希勒表示,基因再复制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可能会产生一些功能非常多样而且能够承担新功能的基因家族。他的实验室已经找出了其中一些人类独有的基因家族,这些基因家族可能会对人类生物学的很多方面——从免疫系统到大脑发育等产生影响。他认为,基因再复制对人类所拥有的新奇的认知能力的进化功不可没,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作为代价,人类因此也更容易罹患神经性疾病。 复制错误意味着整块DNA会被删除。这样,其他DNA块会发现自己处于新的位置上,此时,不停游动的遗传元素会在基因组周围四处跳动;病毒或许也会将自己整合进入我们的DNA中,导致人类中招。人的基因组中包含有2.6万多个这些所谓的“插入和删除(统称为indels)”,其中很多同人和黑猩猩之间的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关。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阿季特·瓦尔基则表示,甚至一类完整的遗传差异都无法解决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差异问题。使得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文化可以通过学习代代相传。而且,基因和文化的协同进化是人类进化的主要驱动力,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奶农的后代能够消化奶蛋白。 为了揭示人类独特性的奥秘,我们需要知道基因组如何建立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大脑如何创造出了文化以及文化如何最终反哺基因组甚至改变了基因组。而要想回答这些问题,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我们变成两足动物直立行走? 查尔斯·达尔文曾经提出,我们的祖先第一次直立起来是为了让他们的双手解放出来以便制造工具。然而,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工具只有260万年的历史,然而,对古人类化石进行的解剖分析表明,至少在420万年前,甚至可能在600万年前,人类就成为双足动物开始直立行走了。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双足直立行走的麻烦在于,尽管熟练的直立行走有诸多优势,但获得这种技能需要让身体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人类的行走速度也会变得更缓慢、笨手笨脚,身体的平衡能力也会变差。斯特林格说:“双足行走可能首先在树上开始。”他指出,猩猩和其它灵长类动物在喂食时会在树枝上站立起来,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一个双足动物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进化出这种特有的骨骼特征。例如,在4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小腿胫骨与其脚面相垂直,而我们在现在的猿类身上却发现,其胫骨与脚面向外倾斜一定的角度,即使那些大部分时间都依靠双足站立的猿类也是如此。 一个更加令人信奉的解释人类双足直立的理由是,双足直立会大大提升人类的存活率,有些人认为,正是双足直立使男人能够获取更多食物,这样,他们就能为伴侣和后代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但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约翰逊指出,这一说法成立的前提是非常原始的一夫一妻制,而现有证据并不支持这一前提。约翰逊和汤姆·格雷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尔发现了320万年前的原始人种——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露西(Lucy)”,这个名字源自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天上的露西手拿钻石》。约翰逊指出,在早期的古人类中,男人的体型比女人更大,在灵长类动物中,这预示着两性之间存在的主要是竞争而非合作。 约翰逊表示,“露西”在被发现后的数年里成为研究的主流,她与黑猩猩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短腿、长臂和小脑袋),而且,其膝盖骨和盆骨有明显的双足性特征。这个发现给古人类学家在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道路上提供了明确标识,并且支持了在进化过程中双足性特征的重要性。在气候变化可能会对森林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时代,从树上下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是重要的生存策略。 约翰逊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双足直立行走有什么好处。”一个可能性在于,能去往更遥远地方的人能获得更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会使他们存活的时间更长并繁衍出更多能生存下来的后代。另外,双足直立可以让古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以便携带物品并让古人类长得更高;而且,双足性特征可能也有助于捕获猎物。约翰逊表示:“双足直立可能有很非常多的优势。”而且,他还补充道,双足直立可能出现了不止一次。 上述一切为大约170万年前人类第二阶段的进化做好了准备。那时,我们的祖先离开森林前往大草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人类的身体结构发生了迄今最大的变化:他们的肩膀向后伸展,双腿变长,而且骨盆也适应了双足直立的生活。 为什么双足直立发生在这一时期呢?这存在着很多可能的原因:开放的草地上不断升腾的热气似乎可以将人烤焦,而直立行走使空气能够在身体周围四处流动,同时减少太阳的直射,有助于解决身体过热的问题。另外,双足直立行走也可以让人的行动更加灵活。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说:“我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双足直立会使古人类行进的速度更快,距离更远。” 双足直立行走使我们的祖先行走的距离更长;使他们能在大草原上捕获到更多猎物。一项研究甚至提出,人类变得适应耐力跑,不过,现代社会的“沙发土豆”们(指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他们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可能会认为这一想法简直是不可思议。 为什么技术发展得如此缓慢? 20年前,科学家们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干裂的河床内发现的锋利的石头片是迄今最古老的工具,可以将其追溯到260万年前。然而,直到100万年后,我们的祖先才实现了第二个技术突破。那时候,人们发现,河里圆圆的卵石本身也可以被加工成工具,因此他们便不再使用卵石的碎片作为刀片或者刮片。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迪特里希·斯图特表示:“新制造出来的工具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手斧,但是做工非常粗糙。”在早期的现代人对这一技术进行完善让其变得完美之前,另一个100万年又倏忽而逝。那么,为什么技术进步的步伐迈得如此缓慢呢? 智力一定起了部分作用。第一个工具出现了200万年之后,古人类的脑容量才翻了一番,达到900立方厘米左右。制造工具无疑需要心灵手巧,斯图特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人们敲碎石头时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扫描,试图发现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大脑的哪些区域。这项研究表明,早期的技术创新依赖于新奇的知觉—运动功能,诸如控制关节的坚硬和柔韧程度的能力等,但是,技术随后的发展进步则要求人类认知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包括学习语言所需要的循环思维能力等。因此,尽管工具本身并没有太多改进,但是,其产量受到大的认知进步的支配。有鉴于此,斯图特得出结论说,这段时期出现的技术进步比我们以为的要多;而且,人类可能使用木头和骨头等制造出了其他工具,只不过这些工具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消失得杳无踪迹,人类无处寻觅而已。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则指出:“即使考虑到这一点,石制工具的技术进步看起来也慢得令人难以忍受。”在其2011年出版的书籍《人类的物种起源》中,斯特林格给出了技术进步如此缓慢的另一个理由:人口统计学。他说:“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谁。” 现代人拥有人数更多、更大的人群,在每个群体内,人们相互模仿,很多方法会因此四处传播。另外,现代人的寿命更长,有利于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而直立人和生活在距今6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的寿命最长可能只有30年,尼安德特人的寿命或许也只有40年。斯特林格说:“他们必须快快长大,且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很少。” 而且,即使不进行冒险的探索,我们祖先的生存就已经十分艰难,因此,他们可能有意拒绝改变。斯特林格说:“进行创新和发明本身就非常危险。”英国雷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尔则表示,即使在智人以前的古人类想要进行发明和创新,也囿于当时缺乏创新和交换想法的土壤。他将智人同黑猩猩进行了比较,尽管黑猩猩也能制造粗糙的石制工具,但是技术却没有什么进步。他解释道,在很大程度上,黑猩猩们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摸索来学习;然而,现代人却通过相互观察来学习,而且,我们也知道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如果佩奇尔是正确的,那么社会学习才是点燃技术创新的灵感火苗。他说:“现代人类的出现改变了制造工具的游戏规则。” 语言何时出现? 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将很难交换想法或者影响他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人类社会也将不可能存在。语言这种独特技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然而,语言何时出现则很难追本溯源。 我们当然知道,智人并非唯一拥有语言能力的古人类。在大约23万年前完成进化的尼安德特人同样也拥有大脑同舌头、横隔膜和胸肌之间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对清晰地发出复杂的声音并且控制呼吸以便很好地说话来说不可或缺。证据源于尼安德特人的颅骨和椎骨内小孔的大小,为这些区域服务的神经通过这些小孔。而且,尼安德特人也拥有和人类一样的FOXP2基因的变体,FOXP2基因是形成与说话有关的复杂运动记忆的关键。假定这个变异仅仅出现一次,那么,早在约50万年前人类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分界线出现之前,人类就开始说话了。 情况也的确如此,在大约60万年前,首次在欧洲出现的海德堡人就已经拥有了这一天赐的礼物。化石遗迹表明,海德堡人失去了一种与喉头相连接的球状器官,该器官使其它灵长类动物能发出巨大而低沉的声音吓跑敌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语言进化专家巴特·德-布尔说:“失去这一器官对我们来说极端不利,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失去它。”他的研究模型表明,身体内的气腔会模糊元音之间的差异,使人们很难发出清晰的词汇。 更古老祖先的化石告诉我们,他们并不能很流利地说话。然而,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表示,身体的横隔膜和胸部内显示出了类似猿类的神经连接的距今最近的古人类出现在大约160万年前,这表明,语言可能出现在160万年前到60万年前的某个时间内。随着要表达的事情日益复杂,最早的语言可能是手势,然后才变成声音。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在化石记录上所留下的古人类用言语交谈的痕迹之前很久,他们就用手语在交流了。 即使对现有证据进行解读也可能非常困难,因为能够说话的古人类不必进行有意义的谈话。邓巴说,古人类的声音可能已经进化到能够围绕着篝火唱歌。就像鸟儿鸣啾一样,这些歌唱可能并不携带特定的信息,但这一活动对于群体的凝聚力非常重要。不过,斯特林格指出,鉴于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制造出了复杂的工具并且捕获到了危险的猎物,如果没有至少某些原始语言的存在,这些活动将很难在群体内进行协调。 传递了复杂思想的毫无争议的语言证据仅仅同文化复杂性和象征手法相伴相随,而这种象征手法与智人有关。因此,无论智人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最终改变了我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技术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如此大? 单个变异或许为大脑的快速进化铺平了道路。其它灵长类动物拥有坚硬而发达的颚肌,其能对整个颅骨施加强大的力量,从而限制了颅骨的生长发育。但是,在大约200万年前,人体内的某个变异削弱了这股力量。自此以后,大脑的生长发育进入井喷期(《自然》杂志第428卷,第415页)。 促使大脑加速生长发育的却是另外一些动力。环境可能对人类的智力提出了挑战;社会发展可能也起了部分作用。为了测试这些压力的相对重要性,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大卫·吉尔里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下(诸如年度温度估值不同)的不同古人类的颅骨的大小以及社会压力的代数值(诸如种群规模)进行了比较,尽管这两者都能让大脑的脑容量更大,但是,对大脑的脑容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在更大的社会网络中生存的难度。 毫无疑问,脑容量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饥饿,所以,早期的人类需要改变其饮食行为来支撑更大的大脑。因此,饮食习惯从食素转变到食肉非常有帮助,而且,在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在饮食中加入能够提供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的海鲜对脑容量的生长发育也大有裨益(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207卷,第10002页)。对食物进行烹饪有助于消化,这对脑容量的增加也有帮助。这就迫使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让肠子变得更小并将更多资源用于脑部发育。 然而,脑袋变大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婴儿出生时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当脑袋变大的好处不再大于代价时,我们的大脑达到了1.3公斤,而且,也足够回答大脑如何存在这一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失去体毛? 哺乳动物需要耗费大量能量来让身体保持温暖,体毛是天然的抗寒抗冻屏障。为什么人类会放弃这个好处呢?最富有想象力的解释是,在大约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一段水生时期,在此阶段,人类和鲸类动物一样,放弃了自己的体毛,因为在水中,体毛的价值并不大。有人表示,要想在水中保持温暖,需要身体是圆滚滚的,而且要有厚厚的脂肪,不能长得高而瘦。但麻烦的是,上述“水生猿类”理论缺乏化石证据的支持。 一个正在逐渐被更多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当过热而非受寒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威胁时,人类失去了体毛。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说:“我们没有像大象一样巨大的耳朵或者那么长长的喘气来给自己降温,我们降低体温的唯一方式是出汗,而身披厚厚的体毛会让出汗非常不方便。” 在荫蔽的森林里,出汗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当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来到更加开阔的草原生活时,物适者生存理论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体毛稀疏的个人,因为这样能更好地让空气在流汗的身体周围流动,以便给身体降温(《人类进化杂志》第61卷,第169页)。但是,出汗需要摄入大量液体,这意味着人们一般会在河流或小溪附近生活,这些地方一般绿树成荫,因此减少了出汗的机会。而且,在大约160万年前的更新世的冰河时代期间,即使在非洲,夜晚也都让人觉得寒冷刺骨。 英国雷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尔指出,其它在大草原生活的动物则抓紧了它们的体毛不放。他认为,人类在变得非常聪明、足以应对体毛脱落可能带来的后果之后才放弃了自己的体毛,这一行为可能发生在大约20万年前,现代人进化之后。佩奇尔说:“人类会通过制作衣物、搭建住所以及生火来代替体毛脱落。”佩奇尔也指出,物竞天择理论更倾向于选择体毛更稀疏的个人,因为体毛过多容易滋生细菌,让人罹患疾病。后来,性选择也出来帮手,因为拥有光滑洁白的皮肤本身就可以表明这个人非常健康,他们也因此会成为最受青睐的性伴侣,因此,也能将更多基因传递给后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志B》第270卷,第S117页)。 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间接的证据表明,早期人类是赤裸裸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马克·斯托金说,阴虱在大约330万年前才进化而成,这必然是古代人类失去体毛为阴虱创造生存环境后,阴虱才会进化成功(英国《BMC生物学》期刊)。而且,他还表示,生活在衣服上的体虱约7万年前才进化而成(《当代生物学》杂志第31卷,第1414页)。如此看来,我们的祖先似乎赤身裸体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我们遍布全球? 我们的祖先曾经完成了一些史诗般的迁徙。大约180万年前,直立人首次走出非洲并且到达东亚。此后过了大约100万年,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出现在欧洲;随后,在大约12.5万年前,智人首次拜访了中东。这些人种中,没有一个人种繁衍生息到今天。但是,大约6.5万年前,一群现代人离开非洲,并征服了世界。对于任何物种来说,这都不啻为一项非凡的成就,更不用说弱小的、无体毛的猿类了,是什么让他们走得如此遥远并且范围如此宽广呢? 起因可能在于人口的过度拥挤。所有的人类都属于四种线粒体(L0、L1、L2和L3)谱系中的一种,这四种线粒体谱系对应着四位祖先母亲,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只有L3谱系走出了非洲。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昆丁·埃金逊和同事发现,在大约1万年前,这一谱系的人种经历了一次人口大爆炸,从而促使大批人群背井离乡,远走他乡(英国《皇家学会会志B》第276卷,第367页)。因此,可能是“非洲之角”这片地区的人口过度拥挤,使得部分人穿越红海并沿着亚洲南部的海岸迁徙到他处。 尽管如此,这种解释仍然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数会增加呢?埃金逊指出,在大约10万年前,非洲的气候在干旱和洪涝之间摆荡,随后,在大约7万年前,天气变得稳定。或许环境不稳定迫使人类变得更富创造性,一旦环境改善,就导致人口不断增长。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人类进化和史前学名誉教授保罗·梅拉斯指出,科技、经济、社会和认知行为的日益复杂程度驱动了人口数量的不断激增(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103卷,第9381页)。人类很早就拥有了控制火的能力,或许语言能力也是如此。但是,这一段时期的确见证了制造复杂的工具、高效地利用食物来源、艺术表达和象征装饰等创新行为的蓬勃发展。英国雷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尔表示,这些文化进步可能至关重要,他说:“我们不仅能够直立行走,我们也能够改变我们身处的世界。”这种适应性让人类不断向外迁徙,随着人口快速达到当地的承载容量,就会有人迁徙到其他地方以避免竞争。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有些迁徙行为可能也是偶然发生的。”比如背井离乡的船员在不同的岛屿之间旅行,当风将他们刮到更远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亚,这样,澳大利亚就有了居民。遗传变异可能也使我们更富有冒险精神。例如,所谓的猎奇基因DRD4-7R在那些从非洲出发并走得更远的人群中更加常见(《美国自然人类学杂志》第145卷,第382页)。斯特林格说:“当然,人类精神的实质就在于攀登未曾攀登过的山峰。” 我们都是混血儿吗? 2010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斯万特·帕博领导的研究团队在5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指出,他们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来自克罗地亚、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的6副生活在约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来自中国、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南部和西部的5个现代人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除非洲人外,现代人有约1%到4%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源自尼安德特人,这是科学家们首次找到这种“基因共享”的证据。 随后,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2010年12月23日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美拉尼西亚人基因组的7%也来自于“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科学家们表示,在30万年前到40万年前,可能有一支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迅速分异为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和亚洲的丹尼索瓦人。现代人的祖先则是7万年前到8万年前才离开非洲的,他们先后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并有了一定的基因交流。 美国加州大学圣他库斯分校的理查德·格林表示:“显而易见,这些信号明确地表明,人类曾同其他族群交配过。” 这些研究也表明,现代人类和我们的“堂兄弟姐妹们”之间的交配并不那么频繁地发生,而且,每个族群可能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对于尼安德特人而言,他们与现代人的交配可能于大约5万年前发生在中东。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对此深信不疑。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人类进化和史前学名誉教授保罗·梅拉斯说:“在过去的4.5万年间,随着人类在欧洲各地繁衍生息,他们可能会随时与尼安德特人相遇。然而,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在欧洲发生过交叉繁殖。”为什么会这样呢?格林反驳说,这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如果人类的数量远远超过尼安德特人的数量,那么,他们在欧洲发生交配的DNA信号在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将会非常微弱或者完全没有。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会出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呢?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想象一下,在非洲的古人类,不同族群的基因组组成之间或许都有些许差别,他们因此相互区别开来。如果一个古人类族群是所有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古人类的祖先,那么其他族群就成为了所有非洲人的祖先,所以,即使不同族群间随后并没有发生过杂交繁殖,非非洲人和尼安德特人族群仍然会共享一些非洲人所没有的DNA。格林和同事曾在他们早期的论文中提到了这种可能性,随后,英国剑桥大学的安德烈·马尼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马尼卡相信,这将有望解释今天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分布模式。 但是,即使我们接受出现了杂交繁殖这一观点,而且,大部分人确实认为出现了这种杂交繁殖,那么,那会使我们成为混血儿吗?美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马丁·理查德斯指出,物种的概念“非常模糊”,使人们很难区分不同的族群。物种的一个定义是不能同其他物种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一群人,因此,基因分析本身就会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对人类来说是否属于不同物种”提出异议。确实,尼安德特人有时候就被认为是智人(现代人的学名)的一个子物种。 然而在格林看来,物种问题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他说:“我们可以非常精确详细地定义我们和尼安德特人以及丹尼索瓦人之间的遗传关系,不需要在这些群体上贴上物种的标签。”然而,从最核心的层面来说,我们的祖先是否曾和其他物种交配对于我们认识和审视自身至关重要。 现今还有其他古人类存活吗? 与“大脚怪(据称生活在北美洲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森林中的野人,亦称Sasquatch)”、“雪人”、“幽微(Yowie,传说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可怕的类人动物)”等类人物种有关的传说在人类历史中流传了数百年。它们或许是好的故事素材,但是,它们真的有可能存在吗? 这似乎不可能的。最近,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昆虫学家杰夫·洛齐尔和同事们应用生态龛位模型对传说中的北美“大脚怪”进行了分析,他们收集了所有报道“大脚怪”曾经出没过的目击地点,其中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并使用环境数据预测了“大脚怪”的分布状况。分析结果显示,所谓的“大脚怪”生存信息特征与黑熊相一致,这项研究表明,“大脚怪”是否真的存在仍值得人们深思,最新技术模拟显示,至少人们有一次将黑熊误当成大脚野人。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大卫·科特曼补充道:“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可以说服我的证据。”他最近对一小撮疑是“大脚怪”的头发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是一撮美洲野牛的头发。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观念,那就是,智人并非唯一的人类。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的杰弗瑞·梅尔德伦指出,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他古人类与我们的祖先一起存在。情况还不止于此。人类的谱系树仍然使我们吃惊,就像9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弗洛勒斯人”一样。 2004年,有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利昂·布阿洞穴中发现了“弗洛勒斯人”的化石,研究结果一经宣布,“弗洛勒斯人”便被一些人视为百年来人类进化史研究中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小体型原始人是已灭绝的人科动物的一个分类的名称,该支人科动物据推测最晚于1.8万年前仍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地区,处于智人的生存年代。 研究表明,“弗洛勒斯人”的脑容量和黑猩猩相似,个子矮小,只有0.9米高,因此还被人们给予了“哈比”的昵称(《魔戒》中的一种小矮人)。但随后, 2006年,有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些遗骸可能只是天生残疾但其他方面均正常的穴居人留下的。 “弗洛勒斯人”可能属于身患头小畸形症的早期人类,这一病症致使他们的身体出现反常变化——小脑袋外加其他一些缺陷。“弗洛勒斯人”可能只是现代俾格米人(属一种矮小人种,身长不足1.5米)的祖先。 两年前,科学家们又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惊奇,遗传分析表明,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的丹尼索瓦人大约4万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的杰弗瑞·梅尔德伦表示,不难想象,一小群我们的“堂兄弟姐妹们”可能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高加索山脉等遥远的地方,或许他们生活的地方离我们的家园更近。1996年,梅尔德伦听闻有人报告称在美国俄勒冈州东部地区的蓝山森林中发现了38厘米长、疑似猿类留下的痕迹。他到了那儿,本以为会看到一场蹩脚的骗局,但结果,就解剖学而言,脚印非常清晰。某些脚印的脚趾弯曲着,其他则很舒展,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就好像这种动物跑了很长一段距离。梅尔德伦表示,这样的细节很难伪造,他说:“我并不打算让人们相信‘大脚怪’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拒绝这种可能性。” 是我们杀死了尼安德特人吗? 大约10万多年前,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地中海的直布罗陀岩山上安营扎寨。此时,这一族群已经去过了很多遥远的地方,并且到达了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地方。但是,几千年后,他们的人口开始慢慢萎缩,只有生活在直布罗陀的尼安德特人存活下来。而到了2.4万年前,这批尼安德特人也销声匿迹了。 大多数与尼安德特人灭绝有关的理论都指出,现代人类是导致他们灭绝的“罪魁祸首”。因为我们的祖先也在亚洲和欧洲四处走动,他们可能携带了尼安德特人无法对付的疾病。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在对食物和土地的争夺中,尼安德特人可能远远不是我们的对手。尽管他们的大脑容量与我们的大脑容量一样,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他们的脑容量很大部分贡献给了视力,这使得他们能在黑暗的北方拥有很好的视力,但是,大脑赋予合作和使用先进工具等其他技能的灰质非常少。即使我们给尼安德特人带去的是爱而非战争,我们仍然要对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承担一定的责任。 然而,这种推测也并非无懈可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克里夫·芬利森尼表示,尼安德特人生活过的地方很少存在着他们与现代人类相接触的证据,更不用说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竞争或者战争了。他推测,正是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逐步将尼安德特人逼入绝境。环境变化得越快,就要求尼安德特人在越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当树林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就没有了赖以藏身的树林,如果要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变狩猎方法。工具和猎物的变化说明,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界,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却在变化中死去,只留下非常零散的群体。 正常情况下,这些古人类很可能重新崛起,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经历,只要环境变化不太频繁、间隔期不要太短。然而这一次,环境变化太快,尼安德特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人口数量。因此,芬利森尼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气候的反复攻击下,人数锐减,最终走向灭绝。 比如大约10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季出现,当时气候变化无常,而且,在欧洲北部,大批植物死亡,留下冰冷的被风扫过的平原。智人拥有一些抛射或弹射武器,使他们能远距离捕获猎物;但是,尼安德特人只适合近距离捕获猎物。芬利森尼说:“随着捕获到的猎物越来越少,他们慢慢就走向了灭亡。”尽管最后一批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气候更加稳定的地区,但随后干旱或疾病等带来的压力也成为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这个日益萎缩的族群最终走向了完全灭绝。 然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并没有让我们如此轻易地摆脱困境。他表示,气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他认为,我们不应该低估尼安德特人同现代人之间的竞争。斯特林格说:“对尼安德特人来说,真是祸不单行。如果变幻无常的天气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影响尼安德特人,说不定尼安德特人现在就在你旁边呢。谁知道呢?”(综合外电)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猩猩可以进化成人吗?
welcomezp 2012-4-7 20:16
黑猩猩可以进化成人吗?
面对黑猩猩是一件有趣而恐怖的事情。我们虽然可以立刻指出他与人的差别 , 但又难以否认他与人有相似的手脚、体形、表情和动作特征。黑猩猩是这个星球上与人类最近缘的物种,其基因序列与人类的相似度高达 98.7% (前言图 2 ) 。站在黑猩猩的笼舍旁,不禁会怀疑栏杆的两边是我在观察他,还是他在观察我。人们常常疑惑黑猩猩可以进化成人吗,什么时候能成为人呢?科幻电影《人猿星球》描述在未来的某一天黑猩猩真的进化成为新人类,具有与现代人匹敌的智能、语言和爱情,甚至最终取代现代人成为新的星球统治者。虽然这是一部票房很高的科幻片,可惜导演混淆了 ‘ 进化 ’ 与 ‘ 进步 ’ 的概念,误认为由于现代人比黑猩猩的很多方面先进,所以黑猩猩应该努力向形成人的方向进化。 进化与进步是不同的概念。进步是指事物向前发展,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方向性。而进化是与价值无关、没有预设方向性的自然现象。达尔文 ( Darwin CR ) 在《物种起源》( 1859 )中提出的生物进化的三个理论骨架: ① 所有物种有不同的特点; ② 子女遗传父母的特点; ③ 由于这些特点,有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适应环境,产生更多后代(如图 2.18 )。也就是说生物进化不是某一个体的努力结果,也不是一定要成为最进步的,而取决于生物种群成功生育后代的数量。 误解生物进化论曾经给世界人们带来悲剧。 20 世纪初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宣传‘达尔文社会主义’,宣扬 ‘ 人类社会符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社会混乱、劳动者失业和饥饿等都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社会混乱,更不用救济穷人 ’ 的 资本家式思想。赫伯特 ·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人对国家》( 1884 年 )进一步粉饰了达尔文社会主义 ,认为人类社会是从非洲原始部落的劣等社会进化到更优秀的西欧文明。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欧美人一定比亚洲人和非洲人更优秀,并创造了最近步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可悲的是,人种差别主义进一步发展导致了二次大战中世界各地灭绝人寰的种族屠杀。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目前全世界人们基因序列一致程度超过 99.9% ,从非洲、欧洲到亚洲、美洲,各地区人们具有共同的近期祖先,属于同一物种,即智人种。欧美人的基因不比其他地区人们的更优秀,有钱人的基因不比穷人的更优秀,男人也不比女人更优秀。人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身体细胞组织显露着生命起源时代的痕迹,胎生哺乳特点是哺乳动物时代的痕迹,发达的视觉和灵活的双手是灵长类时代的痕迹,男女分工劳作和家庭生活是原始狩猎采集民时代的痕迹。我们的身体、基因、行为等很多特征继承了灵长类祖先的遗产,在此基础上通过上百万年对自然环境适应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相比之下现代工业社会仅仅几百年的历史,农业社会也只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了解人类性质需要有更长远的进化观点。 地球生物有几十亿年的进化历史,每个物种都有各自的进化历史,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 5 亿年前脊椎动物曾在海里生活,其中一些种类适应了陆地生活,产生后代,出现了两栖类(例如青蛙)、爬行类(例如蛇、鳄鱼)和哺乳类(例如犀牛和大象)等多样的动物类群。这些动物在人类起源之前就在进化,现在在进化,将来还会继续进化下去。人类不是进化的唯一结果,也不是其它动物进化的目标。 黑猩猩是与人类最近缘的物种,因为来自于 500 万年前共同的古猿祖先,随后各自走向独立演化的道路 (Groves, 2001) (如前言图 3 ) 。人类祖先经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阶段最后出现晚期智人种。在同样的 500 万年里,黑猩猩的祖先有着自己独立的进化方向,演变出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两个现生种类(约在 250 万年前分离)。所以说,黑猩猩的形态、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不是从人类那里学来的,而是与人类一样从共同的古猿祖先那里继承的。两者是孪生的姐妹物种,我们可以说黑猩猩很像人,也可以说人很像黑猩猩。 社会达 尔 文主 义 social Darwinism :是指一种思想。根据自然界 " 食物链 " 现象提出 "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存在适者生存。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在对待社会的问题上,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哲学基础。随着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在 20 世纪衰落。 张鹏著《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节选 一岁的’小步’(黑猩猩‘小步’在妈妈怀中很开心。Ochiai Tomomi博士摄影于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9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07《太空黑猩猩》3D高清下载地址
lcj2212916 2012-2-4 13:22
中文 片名:太空黑猩猩电影海报 原片名:Space Chimps   更多中文名:猩战前传.....香港译名   太空飞猩.....台湾译名   影片类型:动画 / 喜剧 / 冒险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G   制作 成本 :$37,000,000(估计)   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上映日期:2008年7月18日(美国) 剧情简介   汉姆三世是第一代太空黑猩猩的孙子。它和同伴一起被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送上了太空,随后到达了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系。在那里,智慧并不高超的它们要将当地居民从一个邪恶的统治者手中解救出来,这个任务看起来要比待在动物园里被参观有趣多了。但是汉姆习惯了在马戏团里自由散漫的生活,在前往空间站的神圣使命面前显得心不甘情不愿...... 大小:7.91GB 网盘直接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4479853
2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察: 黑猩猩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图)
热度 14 welcomezp 2011-6-6 13:12
观察: 黑猩猩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图)
黑猩猩属于人科黑猩猩属,是 人科最小的现存种类。 分布于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非洲的几内亚,向南到坦桑尼亚的热带丛林。主食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每天取食时间 5 ~ 6 个小时,也常吃昆虫、鸟蛋或捕食小羚羊、小野猪等。 一般集群生活,每群 2 ~ 20 余只,由成年雄性率领,活动范围一般 26 ~ 78 平方公里。雌性长大后离开出生群,到其他群中寻找配偶,有着父系社会的特点。 对黑猩猩的生态学研究为了解人类进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黑猩猩 图片来自於网络,致谢) 混乱的性关系 黑猩猩有着混乱的性关系。 一只雌性一天内最多会与 5 只不同的雄性交配。拱北群里一只叫法罗的第一雌性发情时,会吸引众多雄性靠近。在一片亢奋中,法罗与所有雄性挨个地发生性行为 。雌性有交配的决定权,会主动吸引喜欢的雄性交配。例如拱北群一只名叫霏霏的雌性会通过抚摸雄性的阴茎、俯在雄性的身边轻轻呻吟、显示阴部等技巧来引诱雄性 。阿纳姆公园的中年雌性茶喜欢年轻雄性马斯,在 14 分钟内他们发生了 7 次交配。张鹏认为这样频繁的性行为可能是有调节社会关系的意义。 雄性的交配行为明显受与社会等级有关。第一雄性倾向于独占发情雌性,拥有 80% 左右的交配行为 。见到发情雌性,他会用树枝扫地,手掌扣地面等方式吸引雌性的注意。他当然不会忘记驱赶试图靠近发情雌性的其他雄性。其他雄性一般没有独占发情雌性的能力,他们会等到第一雄性休息时,与雌性在树林里偷情。特别是在几只雌性同时发情,第一雄性无法独占所有的发情雌性的时候,雄性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交配机会。 年轻雄性获得雌性需要一定的技巧,特别是要采取避免高地位雄性发现的隐蔽性方式。例如, 遇见发情雌性时,年轻雄性晃树枝,摇下树叶,然后手握一片树叶的叶柄,面对着雌性摇晃,吸引雌性注意。雌性看见后,会避开第一雄性,悄悄靠近年轻雄性,在林子里完成交配。肯尼亚的黑猩猩也有类似的求爱信号。年轻雄性面向雌性,将树叶反复地撒向地面,吸引雌性。也有的雄性用后脚跟轻轻嗑地面的,吸引雌性注意。这样低地位年轻雄性吸引雌性时会尽量采取隐蔽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高地位雄性吸引雌性时则会尽力造势,唯恐周围不知。 为了回避高地位雄性的监视,雌性也会有隐蔽的交配方式。阿纳姆公园的雌性与第一雄性交配时会发出高昂的呻吟声,而与其他雄性交配时则只做表情不发声音,避免让第一雄性听见了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地位的雄性常常干扰低地位雄性的交配,甚至将正在交配的低地位个体从雌性身上拉下来。雌性间的性干扰较少,但是也有高地位的雌性骚扰低地位的雌性交配的现象。( 张鹏点评 黑猩猩的性行为中出现了选择配偶的现象,暗示了初期人类可能也有选择恋人的自由。这对形成稳定的家庭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月经同步现象 和人类一样,黑猩猩雌性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她们的月经周期和性周期会趋于同步 。例如,法罗是拱北群里一只哺乳幼崽的成年雌性,处于非发情状态。她注意邻群的一只发情的年轻雌性靠近群里。群里的雄性们被年轻雌性吸引,围拢在她的附近,为她理毛和检查阴部。法罗远远地注视着发情雌性,她肩毛耸立一副嫉妒和愤怒的表情。她也上前检查了年轻雌性粉红色的性肿皮。第二天,法罗的性皮也出现肿胀,表现出发情期的状态,吸引了两个雄性上前检查她的阴部,可惜她的发情期只持续了一天。象法罗这样的哺乳雌性一般是不会发情的,可能是由于法罗的嫉妒心理引发了自己发情期变化。( 张鹏点评: 人类和黑猩猩都出现了月经周期同步化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心理的同步化影响了性荷尔蒙的周期。与其他较低级灵长类不同,人类和黑猩猩的性行为逐渐地脱离了原始的性荷尔蒙控制,而更受心理和大脑活动的影响。) 近亲回避 黑猩猩会回有意地避近亲繁殖。 例如, 拱北群的 6 对母子也都明显回避乱伦,法罗在发情期间虽然与群内几乎所有雄性交配了,唯独回避了与自己性成熟的两个儿子交配。有一次儿子试图与母亲交配,却被母亲一把抓下赶走。相比之下兄弟姐妹间的繁殖回避就没有母子间回避那么严格。拱北群频繁出现兄妹间乱伦的现象,大多归咎于哥哥主动追求妹妹。姐弟间乱伦的现象较少,而且弟弟也很少主动追求姐姐。雄性法本和古普分别与妹妹交配 14 回和 26 回,分别占自己所有交配 3.2% 和 12% 。其他 4 对兄妹间也都出现了 1-2 次的交配。( 张鹏点评: 黑猩猩社会里严格地回避了母子乱伦,而妹间乱伦的限制较少 。) 恋爱旅行 恋爱旅行是黑猩猩维持配偶关系的重要行为。恋爱旅行是指一只雄性和一只或数只雌性配偶离开群一段时间,跋涉到其他地方。可能会离开几天,或是离开 2-3 个月。恋爱旅行的雄性一般是地位较低或中位雄性。第一雄性从不外出旅行。 K 群的第一雄性 7 年间从没有外出过,因为他如果外出,其他雄性会占有群内发情的雌性,更严重的是他的地位可能会被颠覆 。黑猩猩的恋爱旅行是配偶对共同生活的向往。和偷情不同,恋爱旅行长达 2-3 个月,大部分时间里雌性处于性休止期(雌性的发情期最长是 2 周),配偶们间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问题是旅行之后如何回到群内,如果是日本猴群里,雄性离群 4-5 天就不可能再回到群内。而黑猩猩的社会更加开放,旅行归来的雄性可以平静地回到群内。通过问候行为,雄性可以恢复与成员间的关系 。(张鹏点评: 黑猩猩恋爱旅行表明父系多夫多妻社会有可能分离出一夫一妻的配对关系。) 黑猩猩性爱的社会性意义之 换取资源 在非洲泰公园的黑猩猩群体具有分配食物的行为。在每一次成功的捕猎之后,高地位雄性手拿着猎物,而雌黑猩猩都会围绕在一旁,呜咽着发出请求。有时雄性黑猩猩会给雌黑猩猩派发肉食,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拒绝她们的请求。慷慨的雄性主要将食物分给自己的近亲、高地位雌性,另外与他交配过的发情雌性分配的肉量是其他雌黑猩猩的两倍。不过黑猩猩社会中不存在‘给你点肉,几个小时后你得和与我交配’的非萍水相逢似的交易,雄性和雌性之间存在一种更加细致和长期的交流模式 。(张鹏点评:人类社会可能也存在通过性行为换取资源的现象,例如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狩猎采食部落中,狩猎技巧高的男性妻子更多、更年轻,而且其孩子存活率较高。这些技巧高的男性在族群中的政治地位也较高。女性选择地位高的男性,可以保证自己和孩子受到最好的生存待遇。) 黑猩猩性爱的社会性性意义 --减少冲突 这一点在 倭黑猩猩的社会中比较明显。相对于倾向暴力的黑猩猩, 倭黑猩猩则非常平和,虽然出现暂时的冲突,但是不会像黑猩猩那样有致命的相互攻击和自相残杀的习惯。倭黑猩猩的性行为相当多样,充分地润滑了个体间的冲突 。例如雌性与雌性抱在一起摩擦性器,雄性与雄性相互抚摸阴茎、摩擦臀部和相互爬跨,雄性和非发情期的雌性也会出现类似的性接触。这些性接触有利于抑制群内的攻击行为,尤其是抑制雄性高涨的攻击性, 增加了集团凝聚力。 倭黑猩猩群与群之间的活动域相互重复。 两群相遇时,出现相互对峙,雄性间相互威胁,战争即将爆发。然而有意思的是,这时雌性们带着子女陆续进入对方阵地犒劳对手,与对方雄性们交配、爬跨和摩擦生殖器。或是和对方雌性们相互理毛表示和好,幼仔们也乘机相互玩耍起来。虽然两群的雄性之间一直保持着警惕,很少相互接近,不时地会威胁一下对方, 但是群间紧张气氛减少,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消失 。所以有人说, 倭黑猩猩通过相互性行为减少了冲突,换取了和平 。(张鹏点评: 人类社会与黑猩猩最大的不同是:人类形成了家庭,家庭由固定的配偶及其子女组成,而黑猩猩没有形成稳定的配偶关系。不过 黑猩猩的恋爱旅行表明有可能分离出一夫一妻的配对关系。黑猩猩在旅行中形成了稳定的配对关系和开放的社会群,可能暗示了家庭出现的雏形。 ) 人类性行为的特点 1 配偶 间性交有隐私性,不希望别人看见。 人类性行为一般发生在密室里,避免被其他个体发现。有时候即使看到动物交配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相对而言猿猴性行为则不像人类那么拘束,交配是与取食、理毛一样的社会活动。 2 大多数社会中,男女有长期配偶关系,与其他个体的社会关系并行。 除了人类以外,灵长类群内基本不存在父亲角色,幼仔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成长。 3 夫妇形成经济合作关系,与其他夫妇间共有活动域。 在采集狩猎民族,男性外出捕猎,女性采集果子,取得食物后,大家回到居住地里相互交换,促进了男女间相互依赖和社会经济分工。而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没有形成配偶间的食物交换和社会经济分工(除黑猩猩以外)。 4 夫妇之间既是性伴侣,也是所生子女的养育者,男性频繁照顾子女。 父亲照顾子女主要取决于子女依赖照顾的程度,人类的家庭结构保证了父亲与子女的血缘关系。 5 女性没有排卵期信号,甚至女性自己也无法判断排卵时间。 夫妇间的性交行为与女性排卵活动无关,即使在怀孕、哺乳等不易受孕期间也有性交行为,所以人类夫妇间的性交不是为了繁殖而是为了心理满足。相对而言,猿猴大都有发情期 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发情期。 最后,张鹏认为人类与黑猩猩相互近缘,其性行为和性关系存在很多同源特点,但是我们 不能简单套用黑猩猩的标准,因为人类行为应符合维持家庭关系的伦理观念。 张鹏 于中山大学 人类学系 马丁堂 2011年6月6日 本文改编自: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张鹏和渡边邦夫著,2009,中山大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256923 次阅读|29 个评论
身体接触:安慰及其扩展
热度 2 smallland 2011-5-7 14:58
接着上一篇关于身体接触的话题多说一点。在黑猩猩社会中,如果优势的雄性因为一件小事或毫无理由地威胁或攻击另外的个体,被攻击者就会强烈地希望优势者能拍他一下或亲他一下或抱她一下或简单地拉一下他的手,这样他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安慰。 黑猩猩是这样,人类也是这样,人类的小孩子尤其如此。即使觉得父母的责骂惩罚毫无道理,即使他恼羞成怒在地上撒泼打滚,只要父母上来抱他一下或亲一口,说没事啦,他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安全。 黑猩猩中的“坏人”无故行凶,要想安慰一下对方,无法通过我们惯用的“平反昭雪”或“恢复名誉”等高级措施,只能用身体接触这一原始方式来实现。所以,被伤害者期望至少被摸一下,“坏人”一般也不会吝啬到不愿伸一下手。 人类具有更高级的思维,本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延伸,身体接触可能会被其他方面的刺激所替代,被安抚的期望也会有更多的形式。譬如在暴君当政豺狼掌权的时代,即使暴君毫无理由地要置其于死地,如果暴君突然改变主义,不想杀他了,他就会感激涕零。或者,已经把他整得半死或家破人亡,只要暴君说××同志还是个好同志,他依然可能感激涕零。啊,您老人家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他不会想想,如果世上的父母都那个样子,还会有几个孩子活着?从人类在猿猴祖先开始,就没这么想过。 在古代,类似的故事还真不少。直到文革之后,这样的故事依然不少。那些被平反的人,依然在心里喊万岁。暴君经常受人爱戴,原因之一是攻击之后的安慰。
3225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黑猩猩吃肉看道德感
热度 1 smallland 2011-4-29 14:39
高等灵长类动物多是杂食性动物,人是这样,黑猩猩也是。杂食性动物,尽管吃肉不是必须的,但吃肉肯定是有好处的,否则也不会对肉食那么青睐。非洲的黑猩猩,偶尔会捉其他种类的小猴子吃,甚至会吃小孩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交配、取食(譬如人提供的香蕉)、争执等场合,雄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序列,个体一般会遵守等级观念,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看脸色行事。然而,在吃肉的场合,情况就有点不同。谁捉到了猎物,似乎就掌握猎物的所有权,别的来索要,可以给一点,但更优势的雄性不会企图夺过来占为己有。这跟吃香蕉不同,优势的雄性就自然享受优先权。看了几十年黑猩猩的JANE GOODALL觉得,这似乎就是人类的道德感。 我在前面不只一次讲过,道德感的起源就是原始的风险和恐惧感。黑猩猩在吃肉时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感,就说明肉是很重要的,谁捕获了猎物,它就可能拼命保护自己的成果,不管谁企图强占,它都可能拼命。在这种情况下,优势的家伙也不愿冒险。其中的逻辑,跟我们说的“好汉打不到家门上”类似。人再霸道,去别人家里打架,主人不管多弱,都会拼命,而敢于拼命的精神蕴含着令人恐惧的力量。至于现在屡屡发生的强制拆迁,主人只能自己点汽油,也是拼命的一种形式。 吃肉与不吃肉,关系到道德?在宗教领域,也常常是个敏感的问题。草是植物,容易获得,大的猎物不容易获得,就关系到道德,正说明道德与利益和风险的关系。GOODALL的观察进一步说明,肉食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是对所有权的默认。散落在地方的香蕉,与个体自己用技术打开箱子取出的香蕉,性质是不同的,在后一种情况,获得者就具有默认的所有权,优势的领袖也无权剥夺。 所有权,可能是道德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尊重别人默认的权利,也大概是人类道德的基本成分。没有头绪,随便写几句,欢迎批评。
9194 次阅读|4 个评论
猩猩崽子的启示
smallland 2011-4-26 11:27
在肖先生关于 张志新 一文 ,侯先生评论道“此案如报到毛泽东那里,是绝对不会被处死的”。我也同意,毫无疑问,毛不会对一个精神病人下手。 为什么要重新评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日看了关于黑猩猩的描述。成年的雄性--不管是多么优势的地位--在交配时,一些不识好歹的幼体,特别是雄性幼体,总去打扰他,试图把他拉下马。雌体的女儿也会这么做。对于这些骚扰,雄性一般置之不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宽容。一个小猩猩崽子,对自己丝毫不构成威胁,为什么要生气呢?不理它们,还显得自己大度。 然而,如果另一个成年雄性这样无理,交配着的家伙会这样的大度吗?肯定不会。那才是真正的威胁,威胁到自己的实质利益,威胁到自己的社会地位。 毛不会杀张志新。我敢说,对于文革中被整死的多数“幼体”,如果上报给毛,毛都不会杀,即使是反对毛的。我敢说,每个被毛赦免的人,都会感激流涕热泪盈眶。然而,毛有那么多闲心吗?毛的“学生”们会上报吗?如果没有毛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运动,会有张志新的故事? 不反思那场运动的根源而替毛打保票,今天仍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看到毛的质量不错,而不看皮已是腐烂,怎么看都是表面文章。
1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黑猩猩到人的阴茎谈医患关系的改变!!!
热度 7 jsnjjlj 2011-3-11 09:43
从黑猩猩到人的阴茎谈医患关系的改变!!!
昨天看到李福祥博友的博文: Nature Discovery: 人类的阴茎是如何丢掉“刺”变得光滑的? How the penis lost its spikes ? -Humans ditched DNA to evolve smooth penises and bigger brains 博文介绍的是黑猩猩的阴茎不仅有骨质结构而且有倒刺 相比而言,人类不仅失去了骨质结构而且没有倒刺 有了骨质结构,就节省了勃起所花的时间 有了倒刺,就不容易在性交开始后 失去性伴侣 如此,便可以增加性交成功的概率,有利于自己基因的传播 问题是: 人类为什么失去了这些利器 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呢(目前公认的是人是从黑猩猩变来的)? 当然 我同意科学家的观点 : 黑猩猩之所以要拥有这些利器,是因为黑猩猩的性行为仅仅是生殖竞争的一个环节 对于黑猩猩和其他动物而言,性行为更像是战争,只要能完成性交就是成功 对方感受如何是无足轻重,对性交双方而言是征服与被征服关系 (因此动物界没有强奸的概念) 所以需要骨质结构,需要倒刺。 而人类之所以失去了这些利器,是因为对于人类而言, 性交是爱情的结晶,是两情相悦的过程 既然是相爱了,所以不需要倒刺来捆绑住对方 既然是两情相悦的过程,也就不需要骨质结构来加剧力量(伟哥大概可以看作药物的骨质结构) 所以,从黑猩猩阴茎到人类阴茎的过程 可以看作是灵长类性行为从赤裸裸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转变为两情相悦关系的历程 今天又从收音机里再次听到了某些委员 要为解决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旨在保护医院的立法提案 恕我直言,在我童年阶段从未看到过想如今这样的砸医院揍医生的行径 难道是那是的医疗水平比现在高吗 显然不是,可以肯定,当时由于医疗器械、技术、科技的落后 那时的医疗事故一定比现在多 只是那个时候,医生和病人的良知都比现在多 医生不会见利忘义拼命开药 病人不会小题大做蛮不讲理 在哪个时代,套用当时医院里的一句标语 “在病魔面前,医生和病人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的年代 那是一个“医者父母心”,而病人相信医生是白衣天使的年代 而在庸俗的市场经济中 医生和病人逐渐转变成为了 剥削与被剥削(医生的奖金要从每月开药的金额中抽成) 斗争与被斗争的关系。 这个时候在给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进行带有倾向性的立法 无疑相当于给人类的阴茎重新装上骨头和倒刺 把人类的爱情蜕变回当年茹毛饮血时的赤裸裸的肉体征服。 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在于缺少法律,而在于双方都缺少了良知 唤醒良知唯有用社会的良心。 有什么工具(器官)就有什么关系 鲜花和枪膛
个人分类: 东方营销学|815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神奇的黑猩猩奇塔
热度 1 wangmy 2010-7-14 10:46
现年76岁的奇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黑猩猩,曾经12次出演经典电影《人猿泰山》。明年2月,它将出版它的第一部自传《我,奇塔》。不久,由它翻唱的一首经典乡村歌曲《护送》(Convoy)也将被上传至音乐网站供人下载。这将是世界上第一支由黑猩猩演唱的单曲。另外,由它出演的一张MTV也将正式发售。   12次出演《人猿泰山》   现年76岁的黑猩猩奇塔目前居住在美国加州旅游胜地棕榈泉。1932年,好莱坞驯兽师托尼詹特利在非洲将其买下,并取名为奇塔,随后把它带回美国。   上世纪30至40年代,奇塔在主人的精心调教下技艺大长,先后出演了12部好莱坞经典黑白电影系列《人猿泰山》,成为不折不扣的动物明星。此后,奇塔还继续出演过许多其他电影和电视,并于1967年完成其收山之作电影《怪医杜立德》。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猿泰山》中的许多演员都已作古,但是黑猩猩奇塔却依然健在。 最长寿黑猩猩老有所乐 接受过娱乐训练的奇塔生活习性和动物园其他黑猩猩截然不同,过去16年中,它一直生活在加州棕榈泉市的灵长类动物庇护所中。一般而言,黑猩猩在野生环境下的寿命为40至45岁,在人工饲养下至多可以活到55至60岁。可是体重70公斤的奇塔却于今年4月迎来了自己的76岁生日,因此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目前在世最长寿的黑猩猩。 奇塔患有2期糖尿病,但由于积极配合治疗,其健康基本良好。它不仅思维活跃,而且记忆力相当良好,当它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人猿泰山》电影,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时,就会发出阵阵欢叫声。 奇塔喜欢畅饮啤酒,有时也小酌一口威士忌,甚至还抽香烟,主食是一种特制饼干外加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过奇塔最喜欢的是从当地快餐店买来的汉堡包。 另外,奇塔还爱好弹钢琴和绘画。它最得意的几幅抽象画作甚至在拍卖会上卖出过每幅1万美元的天价。 翻唱经典老歌出版MTV 明年2月,奇塔将出版它的第一部自传《我,奇塔》。出版商第四极已经和它接触并为它聘请了文字代理人。不久,由它翻唱的一首经典乡村歌曲《护送》也将被上传至著名的iTunes音乐网站,以便供人下载。这将是世界上第一支由黑猩猩演唱的单曲。与此同时,一张由它出演的该歌曲MTV也将正式发售。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7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动物是不是也具有悲伤等“高级”情感能力?
liuysd 2009-11-2 09:28
黑猩猩送别去世同伴(图) (转载) 原文地址: http://yxk.cn.yahoo.com/articles/20091101/12br.html 发表时间:2009-11-01 10:55 作者: andrewleeeeee 这是近日发生在西非国家喀麦隆萨那加杨猩猩援救中心的一幕。死去的黑猩猩名叫多萝茜,死于心力衰竭。按黑猩猩的年龄,它已是快50岁的高龄。工作人员轻轻地把它放在手推车上,在送它去墓地前最后一次轻抚它的前额。多萝茜的同伴们手挽着手,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显得很悲伤。 英国媒体29日报道,最新一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用了这幅照片来表现悲伤或许是所有动物的天性,然而动物们或许有更复杂的感情,会为同伴的死而悲伤,并且懂得面对死亡。 动物是不是也具有悲伤等高级情感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倾向于认为,这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许多动物不仅会哀悼死去的亲友,甚至似乎能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黑猩猩是最接近人类的物种,以前就有研究证明,它们能制造工具以获取食物,甚至具有移情能力,即设身处地揣摩其他同类的想法。它们照镜子时,知道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另一只黑猩猩。它们会用拥抱和亲吻安抚争斗中的伤者。同类死亡时,它们会有明显的悲伤情绪,整个族群会安静地哀悼。(来源:扬子晚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撞鹿读书会特别版】借黑猩猩的酒杯,浇的块垒
eloa 2009-8-3 19:11
张撞鹿 发表于 2009-08-03 12:31 7月18日下午,太阳透过单向街书店几棵核桃树叶子的缝隙,照耀着所有参加张撞鹿读书会的人:主持人小庄,3名主讲人刘兵、黄乘明和张劲硕,以及占满了大半个院子的参加者。许多人穿过大半个北京赶来,还有人要先坐火车才能参加,不管怎么说,表达一下迟到的感谢。我们会努力提供更完善的活动和更有价值的内容。 (上图第一排从左到右:张劲硕、刘兵、黄乘明) 在读书会结束的3天后,7月21日,主讲人之一张劲硕转来了《黑猩猩的政治》原作者Frans de Waal得知读书会后的来信。信里中提到,I am so glad to hear that my books are being read in China, and sorry to hear that RenMei couldnt be present at the event.Soon, a new book of mine will come out here, see:http://www.emory.edu/LIVING_LINKS/empathy/. 我个人觉得,老W可以找个功夫再来趟北京。到时候我们请他来作他新书的读书会主讲人。 下面是读书会并不完整的文字整理,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压缩,还是有点长但还是建议,如果有时间,不妨一读,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也许你觉得有趣,那你就应该去书店里把书买回来读一读。 【引子】在开始谈到书以前,先发生了一段关于黑猩猩研究乃至整个灵长类研究的杂谈。小庄隆重请出几位路人(请对号入座),谈了谈对于黑猩猩的印象 路人甲:觉得猩猩很懒,一直趴在那儿,要不就是在睡觉,要不就是在这儿挠挠、那儿挠挠。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快要考试的时候,和朋友去动物园,觉得猩猩比人过得幸福,猩猩不用考试。 路人乙:黑猩猩本质很朴实,它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不用瞒着。 路人丙是个发展心理学的教师,她觉得:研究小孩子跟研究动物之间有一比,而且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她在它们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我猜她指的应该不是长相)。 张劲硕则漫谈了一些题外话:作者弗兰斯在80年代的时候就到过西藏去观察短尾猴、藏猕猴。在国外很多大学,灵长类学者我们所谓研究猴子的学者,基本都是在心理学系或人类学系,也有一些在动物学系,那些比较顶尖的人类学家或心理学家,实际上就是研究猴子。 (插入人物简介,来自张劲硕曾经发现了东非人的科学家里奇,指派过3个女性去研究3种大型类人猿,珍古道尔是研究黑猩猩,丹古希是研究大猩猩,很不幸,在八十年代被偷猎者暗杀了,她的头颅被偷猎者头砍下来悬挂在树上,因为她一直在为保护大猩猩呼吁。还有比尔德卡尔,她也是美国人,去印尼研究婆罗洲的猩猩。她们被称为里奇的三个小天使。实际上我们对黑猩猩的人性的了解就应该是从珍古道尔开始的,因为珍古道尔是最早的一位。) 二、【讨论环节】围绕着《黑猩猩的政治》,小庄陪着主讲人们,开始夸夸其谈(对不起,其实应该是侃侃而谈) (文科生刘兵和理科生黄乘明,说话的风格大相径庭) 刘兵: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像是黑猩猩的《三国演义》,讲了很多权谋、政治的概念。书里讲政治权力斗争的部分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后面讲到进一步的分析、性行为的部分反而篇数要少一些。 通过这本书,很惊讶地发现,黑猩猩居然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聪明,甚至也有很智慧的谋略。即便只拿它当黑猩猩的《三国演义》来看,已经很有意思。如果把它换成一个人的故事,我想大家也会有兴趣。给书写序的田松教授今天上午还给我打电话,他从他的视角去看,试图去比较黑猩猩,看对我们理解人有什么意义。 黑猩猩这些有趣的故事,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并不独立,黑猩猩的社会与我们那么类似。如果以前我们强调人类社会的伟大,强调人类是最了不起、最自大的,现在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动物,甚至包括蚂蚁,就是对人类中心地位的一种削减。 包括这本书在内的许多研究,还是试图按照人的框架去解释、去理解动物。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黑猩猩的研究者观察黑猩猩看到的一个故事的框架。如果让黑猩猩自己去讲这个故事,它们会讲出什么道理来?我猜想这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因为它没有我们人类这样的背景和框架。假设黑猩猩作为观察者来研究人类,看到我们举办科学松鼠会这一个活动,它们会怎么看待我们?如果研究黑猩猩的时候能够用这样的思路思考,也许会有一些启示。 我的专业是历史,史学界有一个规则,对于过去的研究不能只站在今天的立场,因为按照今天的立场去考虑过去的事件就会有很多变形、很多忽略,只选择我们今天看得到的东西,和今天有关的东西,而在当时可能未必是这样。这个目标至少成为很多史学家去追求力图站在当时的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当时的发展的情况。我觉得,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是不是也还存在的这样的问题? 黄乘明:刘老师说得非常好,我们研究自然的科学家,到野外工作后,还是要回到人类的圈子里,从人文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人、认识一下动物,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书描述的是黑猩猩的行为,它的思维、决策,都是通过行为来表现出来的,而这个行为是不是真实地被观察者所诠释,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一样,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得到的结果才可信。在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用人的思维去描述动物行为,我们在文学里可以用很多的拟人化的手法,讲一棵小草怎样长、一滴露水有生命,可以这样去描述自然,但是我们在做行为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做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绝对不允许这样。我想,作者观察、研究黑猩猩,他的出发点是比较客观的,因为作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来说,客观是最基本的素质。 从亲缘关系的角度来说,黑猩猩是和我们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黑猩猩这个社会里存在着的一系列的现象、行为,和我们人类也非常接近。包括这本书里描述到的权力斗争、联盟、三角关系等等,实际上就像人类的一面镜子,我们在自然界里找到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动物,也看到了人类是什么样的一种动物。 (你猜猜看,张劲硕是怎么从黑猩猩讲到慈禧的) 张劲硕:我也是在动物园里看到黑猩猩的。有一次,我接触了一只成年黑猩猩,它在笼子里,我在外面接近它,它吼叫着过来,撞在笼子的杆上,使劲摇笼子。过了一会,它跑走,又突然跑过来原来是从后面水池里喝了满嘴的水,过来喷了我一身。这实际上是一种报复行为,因为动物园如果动物不听话,不能去打,饲养员可以用水枪来冲。但是黑猩猩的记忆是非常好的,它也含一口水,呲我一下,报复一下。 政治是这本书引人耳目的一个噱头。我想,人还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只能用人的思维去解释黑猩猩的社会。人作为旁观者,对所观察的对象的定义,和对象本身是不一样的。毕竟我们还是人,还是要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去诠释动物的世界。正如不同的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如果你是企业家,、动物爱好者,或者一个社会学者,都会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我想,在黑猩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我本身也是学动物学的,受的是正规的动物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要求我们不能用主观的心理或用一些人类化的感情色彩去描述动物,比如不能给动物起名字,比如只能用it,而不能用she或he去称呼它们。而这本书有一个特点,书里的黑猩猩都是有名字的。珍古道尔在60年代开展黑猩猩研究的时候,也是给黑猩猩命名的,而且是以F打头的,她认为这个家族全姓F,另外一个家族用别的姓氏。珍古道尔当年在投她的科学论文的时候,投给《灵长类》杂志,当时的编辑把她用的he、she全改成了it,在当时的概念里,编辑认为动物不能用人的感情色彩或人的角色去命名。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我个人的理解也许有一点叛逆,虽然我是学动物学专业的。 比如she和he的区别。性在性别中所充当的角色肯定是不一样的。女性或男性、动作的雌性或雄性,尤其是在社会化的动物中,所充当的角色完全不一样。拿黑猩猩和猕猴举例,它们的社会都是是母系社会,雌性的地位非常高,虽然不一定能挑战猴王或其他决策者,但有一点像垂帘听政的慈禧,虽然它不发话,谁都怕它。在黑猩猩群体里,新来的黑猩猩不是巴结国王,而是要巴结在这个群体中的女一号人物,这样它就得到了女一号人物的认可,对于它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有点像皇上有好多嫔妃,但是如果巴结好皇后或皇上宠爱的人,同样它的地位也会与日俱增,也会得到很好的待遇。我们常常说这是一种黑猩猩的政治。 大家知道,珍古道尔在每年10月都会来中国做报告,有人批评她是社会活动家,没有什么好的文章,等等。但是我认为,珍古道尔做的对我们人类本身的意义通过我们完全通过数据来堆积对动物的了解更感性一点,也许这种感性最终会有一种理性,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角度去提出一些思考。 (几个人还谈起了题外话,谈到了猴王,并且引申出去) 黄乘明:在很多猴子的群体中都有所谓猴王。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两个现象说明,原来我们所谓的猴王,并不意味着决策者猴群在吃东西的时候,它在上面站岗放哨;猴群走的时候,它跟在后面,起到保卫、保护的作用。打架的时候冲在前面,吃东西的时候它在干活,你说它是猴王吗? 刘兵:这和书里讲的很像,书里讲到老大在别人吃东西的时候它要在旁边看着。所以,猴王的地位,是该按别人对它的尊敬来算,还是按它的享受来算? 黄乘明:这要看怎么定义。比如猕猴,它的猴王绝对是王,一是权力的老大,二是交配的老大。而白头叶猴,从权力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是王。但我们不懂白头叶猴的语言,不能把它拽来问问你们到底是谁决策的,只能通过证据来判断。但猴群都是躲在树林里决策的,决策完了就走了,根据经验来推测,也许是猴群里年龄最大的母猴来决策的。 小庄:这本书最后的结尾非常悲惨的,3只雄猴斗争,最后两只联合起来,把另一只干掉了。这也许是一种本能,在争夺权力、争夺交配权的过程中,会对同类做出伤害。我们人类和它们那么相似,战争一直没断过,如果这作为人类本能,我们应该怎么化解?我想到的是用宽容、用爱。 黄乘明:小庄讲的现象,在自然界是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界、对动物来说,尽管残忍,但就应该这么解决。在动物社会力,怎么解决领土的争端?那就是打斗,只有战争才能解决这种争端。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很不理智地做出行为、举止,很不可思议,像动物一样,就把这种行为叫做兽性。人在兽性或是动物思维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理智,有更多的宽容,来解决问题,他就不一定用杀伤的方式。 刘兵:我想,可能人在这个问题上处于更悲剧性的地位。黑猩猩用兽性来解释,该打的时候就打了,该杀的时候就杀了,它天然就是这样的。而人呢?一方面,我们看到人似乎发展出各种理论、伦理,认为这是不对的,倡导要和平、要宽容。另外一方面,其实人又做不到,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人类一直在违反着自己的理想化,从来没有彻底实现过特别美好的愿望。我倒觉得人比动物更有悲剧性,他知道什么是好的,又做不到这种好的,还不如干脆连知道都不知道那更好。 三、【提问环节】这样的讨论进行了近乎两个小时,听众才有机会提问(我想很多人是为了获赠一本书才提问的吧)。其中有一些对话是这样的 听众小A:研究动物的时候要比较客观,不能加入人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是非常难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做到客观。 黄乘明:只能尽量客观,因为本人本身就有感情,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就有主观因素。在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中,尽量通过一些数据,比如动物表现的某种活动持续了多少时间,这种活动的频率是多少,来推断这种活动是它使用最多的活动,这样避免我们用人的思维去研究。 刘兵:你说的客观是什么意思?其实对客观这件事,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往往默认地接受了很多人们教给我们的东西。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们、行为学的人们一致同意按照这个规则去做是比较合理的,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反思,认为规则可以有一些调整、观念可以有一些变化,这个时候我们用另外一个方式去看。 张劲硕:所谓的客观研究,我自己也是表示怀疑的,因为人既然研究动物,对动物就有干扰。我们研究动物,按照测不准原理,永远不可能达到它的真实客观的层面,永远是通过人的转化对它的认识。所以我们搞研究,只能是相对地尽量减少对动物因为人类干扰所引起的行为。 听众小B:人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过同一个物种之间的个体差异?比如,在观察黑猩猩的时候,某些个体和某些个体之间会不会像人一样有一些比较高等的差异?比如有的会抑郁一点,有的会活泼一点。 张劲硕:一个社会基本的元素就是个体,所以研究动物行为,除了昆虫,对大的个体来讲,识别个体是第一步。为什么这本书很多动物被命名?因为必须要识别这个个体,才能知道动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搞清楚谁是妈妈、谁是孩子、谁是姥爷、姑姑,等等。搞清了个体以后,所有的行为都会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 四、【结束时,郑也夫参与讨论】眼尖的人发现,搞社会学的学者郑也夫也来到了读书会的现场,混在人群里,穿着件黑T恤。关于黑猩猩,他这样认为 (上图:郑也夫) 郑也夫:黑猩猩相当于石器时代的人类,这是德瓦尔的观点,他认为猩猩就是石器时代的人类。他帮助我们更新了一个概念,以前我们说,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能使用工具,实际上动物也可以使用工具,比如猩猩就可以用一个石头来砸碎干果,这就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要知道,砸碎一个干果,首先要制造工具,要有一个合适份量的石头,太大了拿不动,太小了砸不碎,他在三年中就这样没有目的地就乱比划、比划得非常熟练,临近三年的时候才能准确地砸碎把果仁取出来,德瓦尔最后提出,它三年连续比划这个,不能没有目的地瞎比划,而是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 达尔文说人和猿在道德的进化上也是连续的。正如德瓦尔这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说到,人的道德不是从上到下而来的,而是从下到上而来的,人类的情感在动物这儿就有,人不要太自高自大,以为知识就可以包打天下。我一直在想,动物群体中是靠什么成为王者的,以前我认为是靠肌肉,现在我越来越认为肌肉是其中之一,但还要靠它的伟大的、发达的、高于其他同类的情感系统,它的情感系统就是决策的组成部分,很可能猴王的决策情感系统比一般的猴子要高得多。 (张劲硕对郑也夫发言的补充,也许可以作为这次读书会一个很好的结语) 张劲硕:实际上,灵长类动物中不只有黑猩猩会使用工具。在南美洲有一种卷尾猴,也可以砸果类。这种卷尾猴能够跨在树上,双手抱着坚果往地下砸,它不使用工具,就像我们砸核桃,往地上一摔。但它学习这个技术也很困难,曾经有当地人发现,有一个雄性卷尾猴在砸坚果的时候把自己的要害部位砸伤,死掉了。 随着人类对动物的了解,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动物的了解太少了,还不知道动物世界有哪些奇特的东西。我们要去揭示它,了解它,也许现在对我们还没有太大的用处,但也许这在以后会增强我们人类自身对自己的了解。 (注:为方便阅读,以上内容根据现场发言和录音有所调整。感谢单向街书店提供场地可惜圆明园店即将撤离了。感谢小庄全程联络专家,组织活动并担任现场主持。感谢松鼠会的许多志愿者忙前忙后。)
个人分类: 张撞鹿读书会|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单向街书店专场:《黑猩猩的政治》
eloa 2009-7-13 22:05
张撞鹿 发表于 2009-07-13 13:37 在7月,我们会有一次与以往不同的读书会。这一次,读的是一本有趣的译著,名字叫《黑猩猩的政治》。 http://www.douban.com/event/10885226/ 为了能请更多的朋友来参加这次读书会,我们把地点移到了单向街书店,我们请来了相关领域的几位研究者现场解说,并准备接受松鼠会读者们一贯刁难的提问。 这次读书会场地是开放的,不需要提前报名,不用再因为报名没通过而沮丧。甚至,你可以偶尔放纵一下,不用通读这本书,只用带上好奇心来听就可以当然,愿意提前读这本书的人,肯定会获得更多。 欢迎参加 时间:7月18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点: 单向街书店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路圆明园东门内北十二间院第三间院,要问路请猛拨电话010-62570357) 主讲人:黄乘明(中科院灵长类专家)、刘兵(清华大学教授)、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 点评人:张劲硕(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 关于张撞鹿读书会,你可以在 这里 看到所有相关信息。 关于 《黑猩猩的政治》 : 这是一本20多年前写成的书。作者是荷兰人德瓦尔,一个动物学家,一个花了几年时间偷窥黑猩猩群落、并记了海量笔记的家伙。他用有冷静而幽默地剖析大猩猩群体,其实是为了论证一个大胆的并有争议的话题: 人类政治中的权力、欲望乃至和解,其实植根于进化链条的更深处。 大猩猩这个物种和人类一样耐人寻味:它们会形成复杂的猩际关系;即使没有生存压力,它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地位明争暗斗;虽然表面看来安详平静,但它们内心也经常波涛翻涌在书里,科学家想说的是:灵长类围绕权力和性行为展开的竞争和联盟,不是因为本能,而是因为发展出了智慧。 这是人类通过大猩猩对自身的一次观照:黑猩猩与人类有将近99%的相同DNA序列。虽然几百万年前我们分家了,但在基因记忆的指引下,人类依然没有摆脱和他们的文明理想相左的自私、贪婪,也从来没有放弃对宽容、和平的向往。 为什么读黑猩猩的故事?没别的,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你可以在 卓越网 买到这本书。) 这次读书会由松鼠会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单向街书店共同主办,还会有一堆媒体(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到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张撞鹿读书会|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珍妮.古多尔博士40年间的关于黑猩猩的15项大发现
bjchc 2009-2-13 18:30
珍妮.古多尔博士40年间的关于黑猩猩的15项大发现 英国的珍.古多尔,中学毕业后只身进入非洲丛林与野生黑猩猩为伍,在动物研究史上第一次揭开了野生黑猩猩行为的奥秘。她和她的助手们对黑猩猩的实地观察已进入了第三十六个年头,(三个黑猩猩世代)是人类迄今历史最久的一项动物研究,珍妮、古多尔的发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