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统一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统一

相关日志

观台湾“大选”落幕
xjtuhyg 2020-1-12 17:56
观台湾“大选”落幕 其一 “民投”选任野心狼, 大陆仁情岂渺茫。 矢誓统一期饬令, 囊收台海效秦王。 其二 绿营倚美乱民生, 撕裂族群走狗疯。 债有头来冤有主, 静观历史把犬烹。
个人分类: 雨佳诗词|0 个评论
生物领域的终极理论?!
shaopenghan 2019-11-4 17:32
我们的世界是朝着熵增演变的,生物却是朝着熵减进化的,细胞、动植物、人类社会都是如此,而且生物最后都会死亡,局部的熵减仅是短期存在,终将回归到熵增。体系论将生物进化推演到了熵减,这与世界整体的熵增是对应,而且体系论将细胞、动植物、人类社会从微观到宏观都统一起来,再往下是化学、粒子物理的领地,往上是天文学、宇宙学的领地,体系论包含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个生物领域,并且把进化推演到了与世界熵增相对应的熵减,未来可能不会再有新的或者更进一步的理论了,体系论既是生物的大一统理论,也会是生物领域的终极理论。 二十世纪,科学上两大突破是物理领域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前者是宏观层面的,后者是微观层面的。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目前生物领域最热门的是结构生物学和脑科学,这也是接下来几十年最有希望产生突破的区域,它们都是微观层面的研究,而体系论是宏观层面的理论。历史很有意思,一百年前,物理学在微观和宏观上互为犄角形成突破,一百年后的今天,生物学再次呈现了这一局面。 当今的基础科学领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裂痕依然看不到解决的迹象,体系论的出现是个意外,它抹平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鸿沟(这点被以前的人们忽视了),让我们看到生物的大一统局面,剩下的物理学大一统理论成了科学版图中最后缺失的一块。如果未来人们找到了,也就完整了,然而基础科学理论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是相当长)都保持在这个局面,除非人类视野能有大幅度拓展,才有诞生新理论的可能,要不然就只有用科技层面的演进来填补人类的寂寞了。眼下物理大一统还看不到丁点希望,但我们相信一定会有的,因为世界只有一个,很多我们曾经以为没有连系的事物后来都找到了连系。只是我们这代人能不能瞧见估计是个未知数了。
2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避免让许多人“上了个假学”?
热度 4 fdc1947 2019-2-21 08:00
如何避免让许多人 “上了个假学”? 近日,许多人 都在议论小学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例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改读“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改读“qí” 等,以及一些公布多年而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读音变化,例如 “确凿”的 读音不再是 que4zuo4而是que4zao2等等。 对此, 许多人称 “怕自己上了个假学” ,也有人说上了多年学 “成了文盲”,还有人 质疑改读音破坏传统文化 ,更有人 “ 表示有些 ‘ 发懵 ’ ,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 19日,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但是,按照 “教育部有关部门”如今的做法,无论其即将公布的“ 审音 ”是什么结果,总有很大一部分人会“上了假学”、“成了文盲”。因为现在社会上对于很多字 的读法就是不同的, “权威字典”上对很多字的读音也是有分歧的。无论“教育部有关部门”怎样认定这个字应当这样读而不是那样读,都必定会使一部分人过去受教育时训练认定的“正确”成为“错误”。 有没有办法避免很多人 “上了假学”、不使那多人在受教育时认定的正确不再成为错误呢? 当然有!而且不复杂。那就是确认过去各种权威字典和正规教育中认定的 “正确”都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承认这些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而正确的读法不再是唯一的。 语言文字的读法,应当是 “约定俗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但是, 既然是约定俗成,那么,对于相当大一部分人这样读而另外相当大的部分人那样读的那些字, 一个 正确的做法就承认这种 现实,承认这两种读法都是 “约定俗成”,而不必认定唯一的一种是正确的 。 历史上各种字书的做法实际上也都是 “述而不作”,只是记录当时人们对于文字的写法和读法,有歧义或异音的就照录下来而已。利用权力宣布一种写法和一种读法是正确的而另一种写法或读法必须废除,不是正确的做法。 就拿各种写法而言, 50年代,国家进行了异体字的整理和淘汰工作,制定了“异体字整理表”,规定了在正规的出版物上应当使用的文字。对于有些使用面都非常广的字,说明两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是通用的。即使对于被淘汰的异体字,在以后出版的字典、词典上,也还是照样显示了这些字,只是注明它们是异体字。在日常的使用上,在书法、美术等艺术作品中,也并不把它们作为错字看待。虽然在异体字的处理方面实际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60年代的那个“新旧字形对照表”),但是对异体字的处理办法仍然比后来的“审音”高明许多。 我建议,在读音的问题上,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 第一种做法,就是上面所说,认定几种读法都许可,都是正确的。第二种做法,如果一定要认定某种读法正确,那么就仿照对异体字整理办法那样做。 对于有一些读音,可以注明两种读音都许可、都正确。对于另外一些字的读音,可以指定一种读音为 “正音”,另外的一种或几种读法为“异音”。在字典、词典等书籍上,把这些“都正确”的读音和“正音”“异音”一并标出,只是指出何为正音、何为异音罢了。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汉字的读音和书写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使用,存在一些异音和异体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有悠久历史和使用广泛的语言,都有异体和异音的问题。打开任何一本英语词典,都会发现有异体和异音,不光有英国音和美国音,即使不注美国音的词典也有异体和异音。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远远多于说其他语言的人们,更没有必要只有唯一的读法。作为一种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的适应和包容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历史上经过了长时间的外族入侵和某些封建专制帝王的无理干涉,其书写与读诵法则,两千多年来的 “大体”没有根本的变化。今天我们的具体的语言文字管理,更应当肚量大一些,不要过于斤斤计较,更没有必要搞得大家无所适从。 文化的问题,不同于科学计量。语言文字不能像度量衡那样搞得 “一丝不苟”,因为它总是在发展中,它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能那样死板,没有一点儿弹性。有几个异体字并不可怕,少数文字的读音不止一种更没有关系。退一步说,在中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十四亿人口,永远也不可能大家都像央视播音员那样的说话,更何况还有生活在海外的那么多汉语使用者。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要相信科学工作者,那么复杂的语言、方言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一字有异音的问题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困难。倒是我们的语言文字管理者,不能因为从小受一个问题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的影响,把头脑弄得“标准化”了。 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国家如今还没有统一,语言文字的读音也要考虑到另一部分没有受 “我们的管理者”管理的状况。 不要进一步固化甚至扩大两岸因分离而造成的语言分歧。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不能统一作为的情况下,不作为要比乱作为高明得多。 这是一个涉及民族大义的问题,希望语言文字的管理者注意到这样的重大问题。
个人分类: 汉语言|3705 次阅读|7 个评论
同伦(Homotopy):统一场的一个下流解!
热度 4 zlyang 2018-8-30 12:32
求教心切。以下内容,词不达意。敬请指教!敬请批评! 同伦(Homotopy):统一场的一个下流解! 孙冰老师:您把俺吓尿了! 真傻昨天的博文《反思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宣言》贴出之后,真的达到了“求教”目的! 孙冰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88899 2018-8-30 08:04 写到: 今天俺看到时,顿时惊呆了!三观尽毁!! 什么是物理学家要的“统一”? 什么是“统一”? wiki 百科里给出的圆锥曲线的一般形式: 矩阵形式: 可是,常见二次曲线的标准形式为: 困惑: 什么是“统一”? 此外,还有胡新平老师 2016 年的统一《一、二次曲线的轨迹统一及性质》。 同伦(Homotopy):统一场的一个下流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motopy 百度百科对“函数的同伦”的解释: 苏联《数学百科全书》扩展版( wiki 版)里说: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Homotopy A formalization of the intuitive idea of deformability of one mapping into another. More exactly, two mappings f and g are called homotopic (denoted by f ~ g ) ifthere exists a family of continuous mappings …… 把电磁理论作为一端,把引力理论作为另一端,用一个同伦( Homotopy )之后,引力-电磁居然被这样下流地统一了! 二次曲线,或多或少就是被这样“下流”地写出了一般的形式!! 统一:小心毁三观! 奥卡姆剃刀(简约法则, Occam's razor,Ockham's razor,Ocham's razor,law of parsimony ),到底该怎么理解? 简洁与美,美与真, ……,诸多观念,到底该怎么理解? 像二元二次曲线的一般形式一样,统一引力和电磁,算是统一吗?什么是我们想要的统一? 【用“泄露”的电磁相互作用,来表示“引力相互作用”:类似气体分子的瞬时偶极( instantaneous dipole )。】是真傻几年前给出的“物理”统一。 【或许在别的拟合函数形式下,引力-电磁的统一会变得容易?】是真傻 2018-01-15 之前给出的“数学”统一。 最后,真诚地感谢并祝福《科学网》!祝《科学网》越办越好! 《科学网》,就是我们的“奥林匹亚科学院( Akademie Olympia,Olympia Academy )”! 比 Conrad Habicht,Maurice Solovine 和 Albert Einstein 更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 相关链接: 圆锥曲线,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86%E9%94%A5%E6%9B%B2%E7%BA%BF Conic sectio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ic_section 同伦,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C%E4%BC%A6 Homotopy.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Homotopy Homotopy, mathematics, Britannica.com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homotopy Homotopy,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motopy Homotopy, from Wolfram MathWorld http://mathworld.wolfram.com/Homotopy.html 胡新平. 一、二次曲线的轨迹统一及性质 . 数学通报, 2016, 55(12): 47-51, 54. 奥卡姆剃刀原理,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A5%E5%8D%A1%E5%A7%86%E5%89%83%E5%88%80%E5%8E%9F%E7%90%86 Occam's razor,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ccam%27s_razor Occam's razor, philosophy, Britannica.com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Occams-razor 2018-08-29, 反思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宣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1694.html 2018-01-15(2012-04-12), SI 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Olympia Academy,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ympia_Academy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5522 次阅读|9 个评论
“六王毕,四海一”——公理化物理学的目标
mdymww 2017-9-30 19:45
“ 六王毕,四海一 ”—— 公理化物理学的目标 “ 六王毕,四海一 ”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句 , 指六国( 燕 、 赵 、 魏 、 韩 、 楚 、 齐 。 )为秦所灭,四海统一。 这与公理化物理学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 深入物理学中的人们肯定会知道,现代物理学是由量子力学、相对论、光学及电磁学等组成,与战国时期七雄称霸极为相似。 公理化物理学的目标就是统一物理学。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证] “三个‘俾斯麦’,三个国家,三种命运”有没有道理?
热度 12 zlyang 2017-5-27 23:30
“三个‘俾斯麦’,三个国家,三种命运”有没有道理? 以下转载的内容,不知道知否合理?感谢您的指教! 三个“俾斯麦”,三个国家,三种命运 2016-11-10 转载自: http://mt.sohu.com/20161110/n472773864.shtml 转载自: http://junshi.nxing.cn/jsls/5867857.html 提起俾斯麦,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对于德国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没有俾斯麦就没有德国的统一,德国也不会成为近代现代强国,同样在亚洲,也有两位被成为东方俾斯麦,那就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三个俾斯麦不同的命运。 德意志统一功臣:俾斯麦 俾斯麦是庄园主的儿子,可以说生了一个好家庭,不过俾斯麦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在中学时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掌握多国语言的天才,这位他后来的外交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道理中学时这么认真,大学应该更认真,但是事实相反,俾斯麦到了大学反却无心向学,并染上了很多恶习,曾与同学进行 过27次 决斗。虽然最后俾斯麦学习了法律,成为了律师,但是俾斯麦并不满意,他考取了公职,成为公务员。 俾斯麦从政以后,从议员干起,在当时的种种的因素下,他成为了信任他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宰相兼外交大臣, 1862年成 为首相的俾斯麦 在9月26日的下 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 俾斯麦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但 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 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 为19世纪 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鉴于皮斯麦的功劳和贡献,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日本维新的重要推手: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出身。幼名利助,字俊辅,号春亩,后改名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州五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伊藤博文的一生经历了日本的战败求和,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可以说为日本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在此种变化中,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 在1898年 ,戊戌变法伊藤博文前往北京访问,面见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提供改革方针。戊戌变法失败,伊藤博文更是参与救援被捕的黄遵宪,并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日本。 伊藤博文曾努力从事修改幕末时期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以争取实现日本民族的真正独立、自由。而这些努力也在日本后续的慢慢强大中实现。 1909年10月 ,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遭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死后国葬。他最大的贡献是草拟明治宪法和组织两院制议会。 伊藤博文之于日本不亚于俾斯麦之于德国,伊藤博文是使日本迈入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功臣,其一贯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一直持续到二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军国主义。 费力维持大清破船不沉:李鸿章 相对于俾斯麦和伊藤博文,李鸿章面对的情况要复杂多,首先,中国疆域广阔,虽然近代以来割地赔款,依然是世界上领土较大的国家之一,其次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帝国列强压迫,能维持大清屹立不倒已是非常不易,再次,李鸿章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清朝变强,但受制于民族和政治体制,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李鸿章一生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平定捻军,并且组建了亚洲第一只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他的所作的种种一切都是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以及希望能够不受压迫。但是结果大家也知道,李鸿章终究受限于政治体制以及个人的私心,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败于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李鸿章一生签订 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等。 李鸿章之于中国,国内的评价很多,虽然说国家的命运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但是李鸿章对于这个结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李鸿章和俾斯麦、伊藤博文都见过面,跟俾斯麦更多的是讨教经验,李鸿章拜访俾斯麦时,俾斯麦已经退休,二人对国家如何强大做了深入的讨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 李鸿章跟伊藤博文则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仪式上,李鸿章受到了伊藤博文的责难,李鸿章深以为耻,并且发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国土,他说到做到,至死也没有踏上日本的国土。 三个俾斯麦,三个国家,三种结局,在俾斯麦和伊藤博文的努力下,德国和日本都走向了强大的道路,而大清却滑向了灭亡的深渊,究其原因还在于是有益于国家后满足自己的私欲,还是满足私欲而损害国家利益,个中的缘由,鲁速君就不做展开讨论,小伙伴们肯定恶意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哦!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
4230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为什么中医特殊强调整体的平衡?理解了,你就明白了中医!
热度 1 scitcm 2017-5-8 22:26
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原子说,它用几种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整个世界。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它用统一的一种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来解释整个世界。现在问题就出现了,统一的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共性,它又是如何对外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物质的层次性的呢? 对于这一点,在对称的假设之上是无从理解的。气一元论认为空间中 连续的统一物质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万物都是局部物质在反抗这种不对称压迫中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万物又为什么对外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呢?则是系统整体的普遍联系方式不同。 一提起普遍联系,西方科学又 傻眼了,因为几种有着根本不同的基本粒子之间谈普遍联系是不可想象的,在真空中进行普遍联系也是不可想像的。而东方科学则不然,它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最基础的物质组成的,有了物质的统一,物体之间就可以通过物质的交换来产生普遍联系,更重要的是,它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普遍联系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来实现的。 对西方科学,系统的秩序是无从理解的,因为死的基本粒子之间的机械组合不可能产生秩序。而对东方科学来说,它认为物质是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的,组织就成了物质的一种本能。 系统秩序到底是如何来实现的呢?这是一个典型的“一”控制“多”的过程。如果假设物质基础是死的,“一”控制“多”就永远无法理解,因为“一”的力量是无法与“多”的力量抗衡的。只有认为物质基础是活的,所有要素之间都在竞争中存在,“一”才有可能通过要素之间的竞争实现“一”控制“多”。即顺应中心意志的要素就会得到整体力量的优先支持,使它们不断在系统空间产生并发展,违背中心意志的要素就会受到整体力量的抑制,使它们不断在系统空间衰退并灭亡,在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之中,普遍联系方式出现了,它体现了中心要素的意志,通过连续在系统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的有序(要素的产生)和无序(要素的灭亡)周期变换在系统空间传递,控制着每一个要素的生死存亡,保持着系统的秩序。 明白了系统秩序产生的原因,就知道普遍联系方式的存在是物质系统存在的前提,一类物质系统对应着一种普遍联系方式,也对应着一种自然力。普遍联系物质基础的不同使同一种最朴素的自然力出现了分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则是因为生物当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它就是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能量。或者说,有了水,才有了生物,没有水就没有生物,生物的与众不同正是由这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和一种特殊的自然力体现出来的。 明白了普遍联系方式的本质,就知道平衡的重要性了,因为所有信息都是由同一种媒介的周期运动传递的,信息的区别仅仅在量上,或者说频率上的不同,而在质上没有任何两样,如果媒介出现了不平衡,信息就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和变形,这样一来,局部的信息就无法准确地传递到管理中心,而管理中心的决策也无法准确地在局部实施,整体的管理就乱了,而疾病就是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一种结果。 这一回大家明白了吧!中医学认为,细胞是整体无限小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整体的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而中医就是这样一门恢复整体管理的学问。 如何才能够恢复整体的管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整体的平衡,这是信息准确传递的前提,也是系统秩序存在的前提。恢复整体的平衡,本质上就是恢复整体的管理。
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解放台湾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热度 2 Chiyankun2016 2016-12-17 23:11
特朗普上台一个好处就是让中国人明白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是不行的。 可惜今天的国人太爱和平了。不被特朗普这样的 人逼一下是不肯动武的。 今天(2016-12-22)早上看到海峡两岸报道台湾【名嘴】黄创夏又炒攻击三峡大坝。这个出了名的【丑陋的符号】语出惊人倒不奇怪,有点奇怪的是跟他一唱一和的是哪个《关键时刻》的主持人刘保洁。这位算是个蓝营人士,还上过央视。海峡两岸在讨伐黄创夏的时候对这一位几乎未及一词。其实我对某些所谓的蓝营人士早就不抱什么希望了,该打板子的时候还是要打板子,对他们太客气就会把他们惯坏了。就说著名的蓝营人士赵少康吧。心里想些什么鬼主意,也是司马昭之心。当年陈水扁闯公投关,这位著名的蓝营名嘴在电视上号召蓝营的立委不投票,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不给陈水扁踩刹车”,难为这些无耻文人能想出这么极端的形蓝实绿的口号帮助陈水扁闯关成功。读了这篇博客的朋友有谁还会相信他是统派呢,除非脑袋灌水了。 我倒不担心三峡大坝的安全,这个大坝是所谓的中立坝,就是主要以自身的重力来抵抗水头的压力。宰割把有多重多厚多坚固就可想而知了。这个坝顶部厚四十米,底部六十多米。四十米是个什么样子,请看两张图: 这是我能找打最宽的街道。上图是长安街西单路口(当然天安门广场附近更宽,但是那算广场)图中的红线长度就是四十米(有十几公分的误差,因为是手工测距)。别说四十米,当年解放军围长春,“国军”据守银行大楼,重炮打上去也就是弹掉一点表皮。五十年代我在长春的时候还能看到痕迹。至于三峡大坝,没有原子弹就别想动他。像战斧所携带的二十万当量也没有用。就是打核战争,原子弹丢到这里也是浪费。因为三下四峡谷型水库,上游最窄出只有四百多公里,水流下泄的通量有限。那个原子弹丢到其他地方杀的人更多,【效率更高】。而且其实还有其他非常规的减灾手段。 但是这种不断炒热轰炸三峡大坝的倾向表明,这些所谓的台湾人已经丧心病狂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是否还要养痈为患?三峡坚固又距离较远,但是沿海的核电站可是近得多而且脆弱得多。我一直反对上届政府在沿海布局十几二十多个核电站,完全没有敌情观念。打掉一个核电站不需要核武器,只要有钻地弹头就够了。 中国建这么多核电站,就是为了减少CO2排放。我说那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推广煤炭的清洁燃烧,净化空气,一个核电站的经费可以改建一大批现有燃煤电站。CO2的排放中国人比美国人甚至日本人都还少得多。他们不是讲人权吗,人权就是人人平等。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与美国人同等的,也与日本人平等的排放权。 建核电站还是等解放台湾之后,消灭了中国可能发射战争的一个巨大隐患之后再说不迟。
8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台湾和平统一无望
热度 39 xin 2016-11-27 09:43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台湾有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宝岛,是我们不可分割的领土,哪里住着台湾同胞。我们对台湾心怀美好感情,坚信两岸中国人一定有足够的智慧,不用兵戎相见而一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发生了台海危机,差点打起来。可惜我军出了内奸,我们的军事部署,美日台了如指掌,我们怂了,惋惜至今。那时候, 台湾有了自己的“总统”,让我们感觉,台湾回归离似乎越来越远。阿扁上台后,大搞去中国化,搞台独,大陆人对台湾回归趋于悲观。 马英九上台,国民党组团来大陆忽悠,成功忽悠了八年。给台湾很多利多,每年贸易顺差一千亿美金。可台湾人认同一个中国的比例却越来越低,降至个位数。 马英九末期,学生军掀起了“太阳花”和“反服贸”运动,让大陆人看傻了眼。明明是给台湾好处,热脸贴个冷屁股,让人心寒,匪夷所思。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以及更多中国人出国,打开了眼界,更真实地了解了台湾。 2015年夏天,我去美国一年,关注了一年的台海关系。台湾电视媒体看的越多,心里越是愤怒。了解台湾人越多,越感到绝望。Zhi Na贱畜,是我们台湾同胞游行的时候常规口号。观光大巴烧死28个大陆人,却被成为火烤贱畜,幸灾乐祸。 现在台湾,认同中国人、两岸一家的比例是个位数,仍有下降的趋势。台独、隐形台独在台湾是主流。经济发展与利好,并不能促进两岸和解,相反,两岸走得越来越远。我们的民主进步了,他们视而不见,却常常因此而讥讽我们的制度。 看来通过经济捆绑,促回归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很多邻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政体趋同也不能促进统一,美国和加拿大的民主文明程度类似,也不可能融为一个国家。统一似乎注定流血,香港是和平回归,但现在看来,遗患无穷。中断中国现代化进程是美日所希望的,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也不应该发生的。 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台湾是不会回到中国大陆的。和平统一观点,不仅在台湾,而且在大陆,似乎成了越来越不切实际的理想。了解的越多,越是觉得不可能。但战争毕竟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通过战争解决台海问题,将会成为我们民族的灾难。 台海关系,何去何从,让人一筹莫展。
4214 次阅读|54 个评论
感悟统一——中国两千年回望
热度 4 wolfpnc 2016-8-28 16:19
统一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主流的社会意识,回望这两千年的历史, 中国 经历了从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或外族入侵到一统天下周而复始的过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为了中国历史循环的常态。 一、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开篇句,经过185年 的东周列国混战,秦国终于战胜了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在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名义上是统一的天下,但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国的共主,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那么,实现完全统一之后的秦朝与夏、商、周三朝有何不同呢?归纳起来,就是《礼记·中庸》所描述的:“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车辆轴距和道路宽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法律制度。 秦朝以前夏、商、周朝代各诸侯国有各自的文字、货币和制度,这对于商品流通非常不利,也影响着华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此老子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 小国寡民的 理想国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诸侯争霸最先被灭掉的是小国。西周建立之初有8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代只剩下了七个大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统一六国之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封国建藩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他们的理由是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六国地区。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显然,李斯的主张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公元前207年秦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灭亡了,虽然只存在了14年,但是秦朝留下丰富的制度和文化遗产仍在今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源于秦代的郡县制,今天写的汉字来源于 秦代的 篆书。正是因为秦朝统一后没有实分封制,中国才有了统一的历史。1973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诗给郭沫若 就很能说明问题: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二、 秦朝之后的朝代更迭较之夏、商、周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开创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新范式。 夏、商、周的帝王, 和秦朝的中央集权皇帝不一样,实际上不过是诸侯的盟主。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朝贡的关系,天子并不能越过诸侯向其臣民征税,也不能调集兵马。 据《 史记 》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诸侯申国联合 缯国 、西夷 犬戎 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其他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 骊山 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由此可见, 一旦天子实力下降到了一定程度,强大的诸侯就会联合多个心怀不满的诸侯,将天子废除,另立新王。 秦以前的王朝更迭范式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建立王朝之后,就会分封诸侯;几百年后,当王朝衰败时,又有 强大的 诸侯起来建新的王朝,就这样周则复始。夏朝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几百年之后,夏朝衰败,诸侯成汤联合几个诸侯推翻夏桀,建了商朝。又过了几百年,诸侯姬发联合几个诸侯讨伐商纣,建了周朝。本来这样剧本还可以继续演下去,但是到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生产能力和技术有了极大进步,其次是文化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思想上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识。各大国都朝着统一为目标变法图强,只不过秦朝商鞅变法更为彻底,使秦国拥有了统一的实力。 汉朝的兴亡为中国历史开创了一个王朝更迭新范式:一统天下—王朝盛世—衰败危机—王朝中兴—衰败危机—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新王朝建立。 秦朝统一之后又实行了郡县制,按理说应该天下太平刀枪入库,与民休生养息。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大量征发民力修长城、修驰道、修宫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公元 前 209 年秋,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加上六国的遗老遗少心怀不满从中推波助澜,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仅仅2年的时间,强大的秦王朝就轰然倒下。又经过了近5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统一天下后轻徭薄赋、息兵养民。经过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砺精图治,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中期之后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导致国力衰败、民不聊生。184年爆发黄巾起义,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在剿灭民乱过程中导致地方权臣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三国时代。 司马炎于 265 年取代 曹魏 政权而建立,建立晋 朝,实现了三国归晋,国家再次统一。 两晋之后王朝更迭新范式中又增加外族入侵一例。 晋武帝去世, 晋惠帝 继位,外戚 杨骏 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301 年爆发了 “ 八王之乱 ” 。 持继数年的内战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引发了“五胡乱华”。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 华北地区 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 五胡十六国 ,又经长期战争形成了南北朝割据的局面。 581 年 具有鲜卑血统的杨坚建立隋朝,经过征战,又一次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尽管没有多久就被具有突厥血统的李渊建立的唐朝所取代。从本质上来看五胡乱华到 隋 唐统一,其实和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没有什么两样,翻开历史书也是一样的血腥。外族入侵 这一王朝更迭范式,在此后的元代宋、清代明都上演过。 三、 1911年清王朝覆灭,随后建立了国民国,中国表面上仍是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是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华大地上仍会按历史的剧本上演王朝更迭的剧情。那怕是外族入侵,即便这些野蛮人,依靠武力在中国腹地建立起中央政权,最终也必然会在中华文明的熏陶感染下,逐步地归于同化,中华民族的骨骼内,从此也流淌有他们的血。今天,中华大地上有谁还能分得清谁是满人,谁是汉人吗? 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明之后变得强大起来,把中华文明彻底打翻在地上。在西方文明的从林法则面前,中华文明温情外衣被扒得一干二净,从此我们大量引入西方文明的概念。其中民族国家概念被引入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以至于今天的国族认同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为一些民族分裂势力找到了思想依托。汉人自己也分裂出了台独、港独。其实中华文明对国族的认同有自己的理念,以中华文明为中心来 区分人群 ,而不以种族 来 区分。 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不合者为夷。 王夫之 认为夷华之别是相对的,夷与华因文化而划分,非血缘而划分,民族差异本质在文化差异;民族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之间既互相冲突,又互相契合,或曰互相融合,民族文化的冲突与契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文明是进化的,在此总趋势中,文明中心会发生转移,因而发展文化是民族进步的必由之路 。 1279 年,宋元在 崖山 开展决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 陆秀夫 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 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 8 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朝覆 亡后, 日人说“涯山之后,再无中华”,这说法似乎也有道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诚然,外族入侵建立王朝的过程中给中华文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导致文明的倒退,甚至到今天都无法恢复。然而,中华文明几经磨难,到了今天又走到了复兴的门坎,如同五胡乱华之后,隋唐时代中华文明又重新焕发活力。 回望两千年历史,不难看出中国的统一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中华民族有其自身的认同与归属,不论经过多少艰难曲折,最终都会得到复兴,并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战国的历史记年从公元前406年至公元前221年止 ,共计 185 年。公元前 406 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 侯国 ,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 资治通鉴 》记载: “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 。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公元前221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 齐国 , 齐王建 不战而降,齐亡。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1973 年8月5日,毛泽东召见江青,让她手记七律一首,题目是《读〈封建论〉呈郭老》 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参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
184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用卫星看先夏统一中国
sheep021 2016-6-21 10:15
虽然,经过新历史观的有效努力,先夏历史现在才刚刚有了初步的轮廓,但即使是初步轮廓就已经不难发现,中国的统一,不是由秦朝在2200多年前实现的,而是先夏在距今约4600年进入中原之后,大约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已经全面实现的,其不仅在时间上比秦朝统一早了2000多年,而且当时疆域之广,几乎完全达到了我们现在中国地图的四界,这也是秦朝所不能相比的,先夏统一的意义非同小可,其不仅是行政统治意义上的有效到达,而且是华夏血脉的有效到达,以及华夏文化的有效到达,其根本性的奠定了现在的伟大中国…… 原文地址: 用卫星看先夏统一中国 作者: 加里曼丹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辩证法》13.4 凤凰涅槃
fanxshan 2015-9-21 05:16
   13.4 凤凰涅槃   数学唯物主义的诞生,圆满解决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终结了自希尔伯特以来唯心主义独霸数学的黑暗局面,打破了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疯狂围剿。与此同时,哲学与数学再次走到了一起。   在两千多年独立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数学、哲学走过了极为相似的坎坷历程。   数学与哲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宇宙和人类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客观世界,从思维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研究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数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作为整体的客观世界,它从数量的角度研究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研究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与一般规律;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数学与哲学还具有相同的宇宙观——自然观、无穷观、时空观和发展观。   哲学与数学都坚持“万物皆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决定意识。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部分,人类的科学、文化、艺术、道德、法律等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相应地,数学中自然数系的0和1既是物质世界的起源,又是数学的起源。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等皆源于自然数,反映了物质的不同运动状态和不同发展阶段。   哲学与数学都坚持“物质有限、运动无限”的唯物主义无限观、无穷观。有限的宇宙由具有最小尺寸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组成。同时,物质的运动是无限可分的。在数学中,自然数1就是物质的最小量,最大自然数就是构成宇宙的全部基本粒子数。数学使用潜无穷和无理数来描述物质运动。   哲学与数学都坚持“空间有限、时间无限”的唯物主义时空观。空间、时间是物质的广延性、运动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赋予物质世界的数学坐标系。有理数表示空间中已经存在的事物的结构和数量,无理数表示事物在空间和时间坐标系中的连续运动。   哲学与数学都坚持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其核心是矛盾概念,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数学对于简单事物使用单数来描述,对于复杂事物使用复数来描述。复数使微积分变得更容易、更方便,函数的导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复数实部与虚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与哲学还有着相同的对立面和相似的判断标准。在哲学方面,是否承认物质的第一性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运动、发展、变化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在数学方面,是否承认实无穷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能否正确认识、理解、运用复数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如此之多的联系,如此之多的相似,突然出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往来的两大主流学科之间,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数学与哲学的相遇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一次痛苦的炼狱。   在熊熊烈火中,数学与哲学这对单飞千年的凤与凰,完成了自身的涅槃,得到了重生。   数学不再是无家可归、被骗子收养的流浪儿,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家乡。   数学回到了亲人身边,知道了自己尊贵的身世与庄严的使命。   数学与智能生命一同产生,一同成长。它是宇宙中所有智能文明共同遵守的规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宇宙语言。   如果有一天人类踏上其他星球并且遇到智能文明,一定会发现他们的数学与我们的完全相同。   两个智能文明的交流必定从数学开始。   从此,数学可以自豪地屹立于科学殿堂之上,成为人类科学体系的正式成员。   浴火重生后的哲学,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自己婀娜美妙的身姿:   哲学=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i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i   非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i   人类的哲学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孕育、产生、成长、壮大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一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史,一部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史。   一向乌烟瘴气、妖雾弥漫的哲学界,从此尘埃落定,玉宇澄清。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已经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让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骗子们在马克思主义面前发抖吧!   人民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骗子们的骗术就会全部失灵,骗子们就会失业,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一个新理论的突然崛起,必然会打破旧的平衡,带来所在学科的革命,带来思想和认识上的统一。   1542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从此天文学走向统一。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此力学走向统一。   1777年,拉瓦锡提出了氧化学说:从此燃烧学走向统一。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从此生物学走向统一。   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从此化学走向统一。   数学与哲学的重生,必将带来数学的统一、哲学的统一。   数学与哲学的统一,也为危机重重的当代物理学带来了希望。   数学唯物主义为量子力学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新确立,为牛顿绝对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统一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哲学解释,在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我们期待着那个光辉的时刻,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得到完美的统一,物理学重现它往日的辉煌。   我们坚信:人类的思想体系和科学体系,最终必将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
1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热度 8 zlyang 2015-8-3 14:45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为了研究方便,有了“科学”。 当我们过于注重“分科”的时候,我们会离真理越来越远。 逻辑系统,是有明显局限性的。 演绎:结论蕴含在前提里; 归纳:完全性很难做到; 类比:只是部分的相似性。 实验高于逻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如,Mathematics The science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spatial forms in the real world. Being inseparably connected with the needs of techn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spatial forms studied in mathematics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so this general definition of mathematics becomes ever richer in content. Mathematics.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URL: http://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title=Mathematicsoldid=23895 阿诺德: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 Intelligentsiya 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被看成一大缺点,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张永祥 ,2014-06-27,顶级科学大 师丝语: 俄罗 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感谢您的批评指正!
3177 次阅读|17 个评论
超越传统,走出轮回
sstone2009 2015-5-11 14:27
回望数千年历史,中国在统一和分裂或分治的轮回中,实现着发展、壮大,疆域逐渐扩大,也是有盈缩。根据作者的观点: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 一个范围适度的疆域才真正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盲目追求疆域的扩大,并不是明智的做法。维持一个政权对一个地方通知的稳定必须保证两个基本条件:保持畅通的交通线,当地能够供养本地人口和派驻的行政和军事人员。除非必要的政治和军事考量,上述两点在中国历史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要实现和巩固统一,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处理好:防止国内,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分裂;解决好与邻国的边界争端;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时局仍旧复杂,统一的依据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的辩解,政治、军事的实力、以及现实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理由。 中国以往的历史证明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事实。今天中国在走向统一以后,是否还会有新的分裂,重复“分-合-分”的过程?分,不等于分裂,广义的“分”应该包括分治、自治、分权和各种形式的分化,从这一意义上说,未来存在的“分”,实际上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地方(少数民族)自治化的过程,是对专制政治、权力所有制经济、排他性的主流文化、中央集权制的“分”。 读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商务印书馆,2013,8.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1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六)——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热度 13 WANGTianyan1983 2015-5-8 14: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前言: 上一节对音乐的简化得出,一条时间线上的“节奏性相对音高”是旋律的本质,是音乐的本质。本节将通过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把“节奏性相对音高”解析为抽象发声物体的节奏性运动,从而对音乐认知中的“旋律不变性”问题给出解释,而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进而将对音乐起源的探究,转化为对人类欣赏和制造节奏运动的研究。 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已经从音乐感知和认知层面简化到“节奏性相对音高( rhythmic relative pitches , RRPs )”,接下来需要从 RRPs 着手继续探究音乐的起源。一如我们在享用美食时不会去想食物里糖、脂、蛋白质等成分,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和营养效果;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也不会去想 RRPs 相关的问题,甚至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过 RRPs 这个奇怪的东西;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只会本能地去享受美食的香甜可口和音乐的优美曼妙。但是要研究音乐的起源,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欣赏 RRPs ?如前所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信息,我们耳朵感知到的声音,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载体。既然从音乐认知的层面已经不能再对 RRPs 进行简化,那么有必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研究 RRPs 所承载的更深层次内容。 声音及其信息传递功能 宇宙飞船的太阳能帆板接收光波是为了获得能量,虽然声波也能传递能量,显然动物的耳朵不是用来获取能量,而是用来获取信息的。和眼睛对可见光的感知一样,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可以帮助动物了解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决策下一步的行为,最终获得生存和繁衍的利益。 故事里小动物听到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就四散而逃,“咕咚”声被误以为是怪兽;电影《大话西游》里唐僧那句“大雷啦,下雨啦,收衣服啦”戏谑而经典,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轰隆”的雷鸣往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雨;成语里“隔墙有耳”一词,寓意作为语言的人声承载着更加复杂的信息,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事军情。由此可见,无论是最简单的“咕咚”,还是最复杂的语言,都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以上是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如果把声音解剖成部分,其不同要素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声音本身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响度( loudness )、音色( timbre )和音高( pitch ) ( Hubbard, 2010 ) 。音色由发声物体的材料和质地等因素决定,所以音色可以鉴定发声物体或个体的身份。比如,我们可以靠声音区分钢琴和小提琴,区分张三李四和王五。声音的响度由发声物体的振幅决定,物体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反之,物体振幅越小,声音响度越小。不同的响度可以度量一个发声事件的大小。音高由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大,声音音高越高;反之,振动频率越小,声音音高越低。不同音高的声音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往往会发出高音信号警示或救助于同类,比如一些女士遇到老鼠或蟑螂时的惊声尖叫。 现在回到音乐的最简模式 RRPs 。 RRPs 非但不是一个完整的声音信号,甚至连声音的基本要素都不算,因为 RRPs 不是一段连续的绝对音高,而是一段连续的相对音高。由于某些动物的鸣叫和人类的语言也是一段连续的声音组合,于是有科学家提出音乐是语言进化的副产品。如果按这个说法, RRPs 应该和语言有莫大联系。不幸得很,虽然世界上语言种类众多,但是调性语言甚少。作为调性语言的汉语,虽然使用者几乎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但是汉语里“妈、麻、马、骂”的调性和音乐里的 RRPs 也完全不相干;因为我们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不是基于这句话里每个字的声调组合,更不是基于每个字声调之间的相对音高,而是基于每个字的意义组合。 RRPs 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传递了何种信息?其传递的信息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有何意义?上面这些讨论算是排除干扰,下面直入要害。 多普勒效应及回声定位系统 1842 年,奥地利物 理学家及数学家 Christian Doppler 提出了“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根据多普勒效应,光波、声波、水波等辐射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影响这些辐射波的观测频率 ( Rosen, 2009 ) 。当辐射源与观察者之间距离缩小时,相关波的观测频率增加,称为“蓝移( blue shift )”;反之,当辐射源与观察者之间距离增加时,相关波的观测频率减小,称为“红移( red shift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一般应用于天体学,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在行进着船只和游动着天鹅的湖面观察到,而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在汽车和飞机的行进中观察到(图 1 )。 图 1. 多普勒效应。 A. 天体的蓝移和红移 (示意图)与光波的多普勒效应相关(图片来源:网络); B. 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Doppler effect 词条); C.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图片来源:网络)。 相较光波和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更贴近自然和生活。某些动物,比如一些蝙蝠、鲸鱼和海豚(图 2 , A )具有回声定位系统 ( Au and Simmons, 2007 ; Parker et al., 2013 ) 。这些动物通过发出声音脉冲信号、接收和分析回声信号,以探测周遭事物及其运动状态 ( Nelson and MacIver, 2006 ) 。蝙蝠在黑夜中不但能探测到周围的障碍,从而有效避闪;而且能探测到猎物的运动方向及速度,从而成功捕获猎物 ( Ulanovsky and Moss, 2008 ; Corcoran and Conner, 2014 ) 。基于动物回声定位系统的原理,人类发展出了声呐系统,声呐系统被装备于船只和潜艇,用于鱼群探测、海底测绘、敌情侦察等(图 2 , A )。 图 2. 回声定位系统和多普勒效应。某些蝙蝠和鲸鱼利用回声定位系统探测和跟踪猎物,潜艇等航海设备所装备的声呐系统依此设计( A );回声定位系统和声呐系统对猎物和外界环境的探测,涉及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B )。图片来源:网络。 不管是动物天生的回声定位系统,还是人造的声呐系统,都会涉及到对声波多普勒效应的分析(表 1 )。以蝙蝠为例(图 2 , B ;图 3 , A ),对猎物运动状态的明察秋毫是成功捕猎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猎物的运动状态对蝙蝠来说是一个未知数,蝙蝠需要用一整套的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来求解之。首先,蝙蝠已知自己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以及自身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然后,当超声波遇到环境中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后,反射回来被蝙蝠接收,这样又多了一个已知条件;最后,蝙蝠的大脑整合上述已知条件,计算出障碍物的形状和距离,以及猎物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由此可见,某些动物利用多普勒效应将声音频率的变化解析为猎物的运动状态。巧的是, RRPs 也是一系列变化的声音频率,那么 RRPs 和多普勒效应是否有联系呢? 表 1. 多普勒效应中观察频率 f 与发射频率 f 0 之间的关系 ( Wang, 2015 ) 大脑将“节奏性相对音高”解析为“节奏运动” 虽然人类不具备蝙蝠和鲸鱼那样高超的回声定位系统,不过回声定位功能在人类并不罕见。 Stroffregen 等人早在 20 年前就综合前人研究,提出回声定位可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之一 ( Stroffregenand Pittenger, 1995 ) 。近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盲人还是正常视力的人群,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回声定位能力 ( Schenkman and Nilsson, 2010 ) ,人们通过舌头或指关节制造声响,分析这些声响遇到障碍后发出的回声,以此对外部环境达到一定的认知 ( Buckingham et al., 2014 ; Fiehler et al., 2015 ) 。 即便人类的回声定位能力远逊某些动物,我仍然认为人类保有发达机制以解析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其进化意义在于认知环境中声音事件的运动状态。据此我提出假说:人类在欣赏音乐时,将音乐中的 “节奏性相对音高( RRPs )” 转化成了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图 3 )。人们对音乐旋律的欣赏,就是对节奏运动的欣赏 ( Wang, 2015 ) 。 图 3. 人脑将“节奏性相对音高”解析为“节奏运动”。即便人类的回声定位能力远逊某些动物,我仍然认为人类保有发达机制解析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并据此提出假说认为:人类在听音乐时,将音乐中的“节奏性相对音高”转化成了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 (Wang,2015)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提法虽然新颖而大胆,不过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可能有三方面,我逐一阐述如下。 第一个问题:人脑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 运动是个重大的事件,为什么我们不知道? 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可以分为四种: 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想,我们对人脑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运动的认识应该属于“我不知道我知道”。大脑一直在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运动,这是“我知道”;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所以属于“我不知道‘我知道’”。换句话说,我不知道我的大脑知道音乐里蕴含的节奏运动。然而事实上,对于大 脑将音乐解析为运动这件事情,我们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在听音乐时,我们总感觉有个声音在跳动,常常会联想起一些运动的事件,比如轻柔的音乐旋律可能让我们想到微风拂柳,而激烈的旋律可能会让我们想到战争和体育运动。所以,对于人脑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运动这件事情,我们只是未能意识到,或者略微意识到。 第二个问题:现实中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是否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变成音乐? 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困扰我,甚至想要放弃这个假说。图 4 是一个虚拟的系统:假设在一条足够长的笔直铁轨上,有一列足够长的火车,火车上有一辆可以在火车顶前后运动的汽车,汽车上载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声的小号。理论上,当小号持续发出一个音高不变的声音(这里姑且称之“初音”),随着汽车的前后运动,站在离铁轨足够远处 A 点的人,可以因为多普勒效应听到类似音乐的声音。 图 4. 以节奏运动“演奏”音乐的虚拟系统。假设在一条足够长的笔直铁轨上,有一列足够长的火车,火车上有一辆可以在火车顶前后运动的汽车,汽车上载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声的小号。理论上,当小号持续发出一个音高不变的声音,随着汽车的前后运动,站在离铁轨足够远处 A 点的人,可以因为多普勒效应听到类似音乐的声音。图片来源:网络,经过 PS 。 这个虚拟系统貌似可以在现实中用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演奏”音乐,事实上有两个缺陷。其一,这个系统只能“演奏”比“初音”高一个八度和低两个八度之间的音,因为汽车的速度一旦突破音速 340m/s (表 2 ),这个系统就失效了。比如《沧海一声笑》(图 5 ),小号的初始音可以是中音 1 、 2 、 3 、 5 、 6 中的任意一个,即便以中音 6 开始,汽车只需要以 170m/s 的速度背向听者行驶,就能“演奏”低音 6 这个音,再大一点速度可以“演奏”低音 5 ,所以理论上来讲,通过控制汽车的行驶状态可以完整地“演奏”这首曲子;但是初始音不能是低音 5 或 6 ,如果以低音 5 或 6 开始,小汽车只能以接近音速面向 A 点行驶, A 点的听者才能听到接近中音 5 或 6 的两个音,小汽车根本不能完整地“演奏”这首曲子。其二,在这个系统中发声物体的节奏和听者听到的节奏不同步,因为小车偏离原点以后,小号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而声音的传播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提前或延后到达听者。如果汽车的运动保持严格的节奏,那么 A 点听到的“音乐”节奏会丧失严格性;反之,如果想要保证“音乐”具有严格的节奏,那么汽车的运动节奏会丧失严格性。 表 2. 音乐中固定的相对音高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解释为不变的运动模式 ( Wang, 2015 ) 图 5. 《沧海一声笑》的简谱。图片来源: 网络。 上述两个缺陷,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重现节奏运动对音乐的“演奏”,似乎对“音乐旋律体现节奏运动”这一假说构成巨大挑战。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能重建的事物,并不见得在认知水平也不存在。人类大脑通过多普勒效应对音乐节奏的解析机制,或许并不必须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限制。我认为,发自乐器或播放器的定点 RRPs ,恰恰突破了上述两个限制,让人类可以欣赏到更加广阔和纯粹的节奏运动。 第三个问题:人类大脑是否存在将音乐旋律解析为节奏运动的神经和基因基础?这个问题最关键! 如果说人类大脑具有将音乐旋律解析为节奏运动的机制,那么应该有相应的神经环路和基因基础为这一机制负责。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所以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认知、神经、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我先把问题摆在这里,希望能抛砖引玉,期待以后的研究能证明或证伪之。 由此可见,前两个问题不必太过担忧,第三个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虽然目前在生物学水平上没有直接的证据,不过该假说对“旋律不变性”的解释、对音乐和舞蹈的统一,可以作为间接证据;当然,这些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度是有限的。 “旋律不变性”体现“运动模式不变性” 上一节《音乐之始,大道至简》里,我有提到关于音乐认知的“旋律不变性”问题。所谓的“旋律不变性”,是指一个既定的旋律,不管它以哪个绝对音高开始演奏,只要其随后一系列音之间的相对音高保持不变,我们就认为它是同一个旋律 ( McDermott and Oxenham, 2008 ;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 ; Trainor and Unrau, 2012 ) 。言下之意,旋律中的“节奏性相对音高( RRPs )”才是音乐的万变不离之“宗”。 本节引入声音的多普勒效应,认为人类大脑将 RRPs 解析为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回到图 4 那个虚拟系统,以汽车的节奏运动“演奏”《沧海一声笑》,如果小号以中音 1 、 2 、 3 、 5 、 6 中的任何一个为初音,汽车的运动模式,包括速度、方向和路径都必须保持一致;当小号以固定的初音,比如中音 6 “演奏”,在汽车运动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火车的运动模式就可能“演奏”出比原来低八度、高八度、甚至变调的《沧海一声笑》。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哪种情况,汽车的运动模式都是相对恒定的。 可见,音乐中的任何既定旋律,不管以低八度音、高八度音,或者变调演奏,在大脑里都有且只有一个既定的运动模式与之对应。所以,该假说可以解释音乐认知领域的“旋律不变性”问题。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音乐和舞蹈像一对双胞胎,常常如影随形。即便只是单纯的聆听音乐,人类 ( Repp, 2005 ) 以及某些动物 ( Patel et al.,2009 ; Schachner et al., 2009 ; Cook et al.,2013 ) 也会随着音乐节奏点头、晃腿、叩动手指等。此外,音乐认知也和身体运动紧密联系 ( Phillips-Silver and Trainor, 2005 ; Zatorre et al., 2007 ; Trainor et al., 2009 ; Maes et al., 2014 ) 。 旋律和舞蹈分别是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的音高和动作。既然大脑将旋律解析为节奏运动,那么音乐和舞蹈可以统一成一个共同模式:节奏运动(图 6 )。不过舞蹈的节奏运动是具体的,而音乐的节奏运动是抽象的,这两类节奏运动具有不同的感知途径,却在更高的认知层面达成统一,可谓殊途同归。据此,音乐和舞蹈在行为和认识水平的紧密联系可以得到解释。 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运动被人类感知( perception )、制造( production )和同步化( synchronization ),在我们大脑中诱导出快感和其它正面或负面情绪。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节奏运动能够诱导这些快感和情绪? 图 6.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Wang, 2015 ) 。旋律和舞蹈分别是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的音高和动作,通过多普勒效应,音乐和舞蹈可以得到统一。对这些节奏运动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在大脑中诱导出快感和其它正面或负面情绪。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2. 成文仓促,难免失误,请大家多多指正;另,有交流或合作意向的老师和同学,欢迎随时联系。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05 月 08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Au, W.W.L., and Simmons,J.A. (2007). Echolocation in dolphins and bats. Physics Today 60 , 40-45.doi: 10.1063/1.2784683. Buckingham, G., Milne, J.L., Byrne, C.M., and Goodale, M.A. (2014). TheSize-Weight Illusion Induced Through Human Echoloc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0956797614561267. Cariani, P., and Micheyl, C. (2012). Toward a theory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in auditory cortex, in TheHuman Auditory Cortex, eds. D. Poeppel, T. Overath, A.N. Popper R.R.Fay. (New York, NY: Springer), 351-390. Cook, P., Rouse, A., Wilson, M., and Reichmuth, C. (2013). A Californiasea lion (Zalophus californianus) can keep the beat: motor entrainment torhythmic auditory stimuli in a non vocal mim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27 , 412-427. doi: 10.1037/a0032345. Corcoran, A.J., and Conner, W.E. (2014). Bats jamming bats: foodcompetition through sonar interference. Science 346 , 745-747. doi:10.1126/science.1259512. Fiehler, K., Schütz, I., Meller, T., and Thaler, L. (2015). NeuralCorrelates of Human Echolocation of Path Direction During Walking. Multisensory Research 28 , 195-226. Hubbard, T.L. (2010). Auditory imagery: empirical find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 , 302. Maes, P.-J., Leman, M., Palmer, C., and Wanderley, M.M. (2014).Action-based effects on music perception. Frontiersin Psychology 4. doi: 10.3389/fpsyg.2013.01008. Mcdermott, J.H., and Oxenham, A.J. (2008). Music perception, pitch, andthe auditory system. Current Opinion inNeurobiology 18 , 452-463. doi:10.1016/j.conb.2008.09.005. Nelson, M.E., and Maciver, M.A. (2006). Sensory acquisition in activesensing systems. Journal of ComparativePhysiology. A,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192 , 573-586. doi:10.1007/s00359-006-0099-4. Parker, J., Tsagkogeorga, G., Cotton, J.A., Liu, Y., Provero, P., Stupka,E., et al. (2013). Genome-wide signatures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inecholocating mammals. Nature 502 , 228-231. doi: 10.1038/nature12511. Patel, A.D., Iversen, J.R., Bregman, M.R., and Schulz, I. (2009).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synchronization to a musical beat in a nonhumananimal. Current Biology 19 , 827-830. doi:10.1016/j.cub.2009.03.038. Phillips-Silver, J., and Trainor, L.J. (2005). Feeling the beat: movementinfluences infant rhythm perception. Science 308 , 1430. doi:10.1126/science.1110922. Repp, B.H. (2005).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A review of the tappingliterature.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12 , 969-992. doi:10.3758/bf03206433. Rosen, J.G., Lisa Quinn (2009). Encyclopediaof Physical Science. New York, NY: Facts on File. Schachner, A., Brady, T.F., Pepperberg, I.M., and Hauser, M.D. (2009).Spontaneous motor entrainment to music in multiple vocal mimicking species. Current Biology 19 , 831-836. doi: 10.1016/j.cub.2009.03.061. Schenkman, B.N., and Nilsson, M.E. (2010). Human echolocation: blind andsighted persons’ ability to detect sounds recorded in the presence of areflecting object. Perception 39 , 483. Stroffregen, T.A., and Pittenger, J.B. (1995). Human echolocation as a basicform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Ecologicalpsychology 7 , 181-216. Trainor, L.J., Gao, X., Lei, J.-J., Lehtovaara, K., and Harris, L.R.(2009). The primal role of the vestibular system in determining musical rhythm. Cortex 45 , 35-43. doi: 10.1016/j.cortex.2007.10.014. Trainor, L.J., and Unrau, A. (2012). Development of pitch and musicperception, in Human AuditoryDevelopment, eds. L. Werner, R.R. Fay A.N. Popper. (New York, NY: Springer), 223-254. Ulanovsky, N., and Moss, C.F. (2008). What the bat's voice tells the bat's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 , 8491-8498. doi: 10.1073/pnas.0703550105. Wang, T. (2015).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Front.Neurosci. 9. doi: 10.3389/fnins.2015.00030. Zatorre, R.J., Chen, J.L., and Penhune, V.B. (2007). When the brain playsmusic: auditory–motor interactions in music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 , 547-558. doi: 10.1038/nrn2152.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1478 次阅读|33 个评论
基于手性对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公式的数学推导和统一
HeYujian 2015-3-24 10:37
摘要 :根据经典牛顿力学,本文从手性运动角度推出了狭义相对论重要公式,同时从光子的手性运动角度导出了普朗克常数和相关量子力学公式,协调统一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 :手性,时空,相对论,量子力学,推导,统一 经典 牛顿力学 、相对论 和 量子 力学是物理学的三大 理论体系 ,但 它们 之间却存在内在的不相容性,主要表现在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时 空 与能量 是 连续且确定 的, 而 量子力学 的时 空 与能量是非连续(量子化)且不确定的 (非定域)。爱因斯坦于1946年曾指出:“迄今为止 想把量子论和相对论融合起来的一切努力都遇到了抵制”, 这仍是目前物理学的基本难题之一 。本文通过手性概念调和与统一了这些冲突与矛盾。 一 . 手性时空的数学描述与狭义相对论的推导 地球在时空上的右手螺旋自转与公转形成“地球轨道手性力场”,其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有运动分矢量。学术界对经典 Michelson-Morley 的以太漂移实验( M-M 实验)的传统解释只考虑了地球相对于太阳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如果客观地同时考虑地球的水平与垂直方向运动, 1887 年的 M-M 实验的光 干涉条纹移动数目重新计算后的 理论值( 0.012 )接近于零但非零,与实验结果 (0.01) 相吻合 。这意味着 M-M 实验至少没有证明光速是恒定的,更没有证明牛顿力学 / 伽俐略理论是有问题的。 众所周知,光速恒定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石之一。光速不恒定时,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如何办?广义相对论如何办? 本工作表明, M-M 实验事实上不支持光速是恒定的观点;而在光速可变的条件下,低速运行的参照系中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仍可近似成立,这给相对论找到了出路。 一)、左、右螺旋运动和手性时空的描述 轴矢量和极化矢量平行得到右手螺旋,反平行得到左手螺旋。不对称时空 ,由无穷多个对称点形成,可形成左或右手螺旋手性时空(点模型)(如图 1 )。 更详细内容,请下载: 基于手性对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pdf 注:此文被收集在《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11月6-9日(武汉,华中科大):P7-14。
个人分类: 学术园地|5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币能先行“统一”香港和台湾吗?
tanghe1510 2015-2-25 10:27
人民币能先行“统一”香港和台湾吗? 唐河 北京时间 2014 年 12 月 3 日星期三下午三点多钟,在香港和台湾几乎同步发生了两件或许不是大事的大事件:发动和参与香港“占中”事件的“三子”主动向香港特区警方自首,以及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因国民党在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中惨败而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 有趣的是,亦如香港过去两个多月以来的“占中”与“反占中”反复纠缠的政治拉锯战一样,代表经济的香港恒生指数也显得疲惫不堪、欲振而乏力,始终未能占稳“ 24000 ”点的的关口。与香港股票市场的憔悴表现恰好相反,中国大陆股市则“牛气冲天”,上证指数直奔“ 28 00 ”的新高位。不少乐观的证券人士估计,上证指数在今年还剩一个月的时间内可能狂飙到“ 2900-3000 ”点。目前,整个中国大陆股市的市值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股市市值的世界第二强,已与中国大陆 GDP 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相匹配。而占据世界经济首位的美国的股市的近期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纽约股市的道琼斯指数连续震荡上升,也已达到了“ 17800 ”点以上的历史新高位。做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最自由经济体之首的香港,地处于中美两大经济板块之间的亚太枢纽位置,其股市本应左右逢源,借助中美这世界两大股市连续上升的势头而蒸蒸日上,但其表现却非常差强人意,恒生指数反复徘徊在“ 24000 ”点以下,显得异乎寻常地疲惫和憔悴。 历来政经密不可分,香港的政治生态因为长期的政治争拗,特别是最近因持续两个多月的“占中”事件而遭受重创。政治苍白和股市憔悴已成为近一段时期香港政经版图的显著标志。观台湾岛内,政经局面也是长期的低靡不振。政治上,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和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营”为争夺政治主导权而长期恶斗,经济上的表现也是长期不尽人意。最近,岛内的政治生态则在刚刚完成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后发生了大面积的“绿化”。 2016 年的台湾“总统”大选亦为期不远。如果国民党再在 2016 年的大选中失利,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台港两地政经疲弱的局面恰恰相反,大陆的政经局面则在习近平强力主政下,通过深化改革和励精图治而显得生机勃勃。 但 从发生在香港已持续长达两个多月未能解决的“占中”政治事件,以及发生在台湾岛内因选举结果导致的政治生态大面积“绿化”来看,北京对于香港和台湾的政治气候变化仍然难以直接掌控。香港的“占中”事件表面上看是因为香港特首的普选争拗问题,实质上仍然是“两种制度”的深层次矛盾,说到底还是香港的政治谁说了算以及主权属于谁的问题。而台湾政治生态的最近大面积“绿化”,一方面说明台湾的民主选举已实现成熟化和西方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台湾的政治走向和北京所期望的“背道而驰”。事实上,由于香港和台湾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从体制上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谓民主政治体系,这和大陆在中共领导下施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制度是相抵触和矛盾的。因此,这种基本矛盾一定会带来种种政治、法律、文化以及其它社会问题。香港自主权回归以来多次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乃至最近的“占中”等严重政治事件的发生,以及台湾一直拒绝“一国两制”和最近的政治生态大面积“绿化”,在笔者看来也都是这种“两制”基本矛盾的某种反应。从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规模及议题来看,北京方面对于香港和台湾的政治变化是有预估和研判的。例如,习近平在此次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方面对外工作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北京方面拒绝英国议员访港也表明,其对于香港的政治主导权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立足于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北京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并深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战略战术,“以经略政”来试图“怀柔”周边及世界各方,这当然也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譬如,在政治上,对于香港的泛民派采取“围而不打”的冷待战术,“静观”其民意基础逐渐消散;在经济上,则对香港通过实施股市“沪港通”,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等举措来实现“人民币化”。目前来看,北京的这些手段和战略战术是相当成功的。 当年做为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四小龙”之两小龙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至少在经济层面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学习的榜样。两地,特别是香港也是当年许多中国大陆年轻人向往和憧憬的地方。但今天的中国大陆早已不是当年十分贫穷和落后的地方,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大陆的 GDP 已跃居世界第二。北京方面这种“坐二望一”的经济实力是其手中最大的“王牌”。笔者 11 年前( 2003 年 SARS 在中港肆虐期间)曾撰文讨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并指出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重要桥头堡,也提到大陆对于台湾经济的吸纳。如今, 11 年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相当明朗。北京方面在习近平的强势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了连续和周密的部署。最近其在经济层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提振内地的股市,让上海和深圳两地股市轮番上涨,并假借“沪港通”而吸引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内地股市,实质上是与处于另一个上升周期起点的美元和美股展开激烈的经济争夺战。目前,内地上海、深圳两地股市的日交易额合起来已接近万亿人民币,远超纽约股市的日交易值,也是香港股市日交易额的十倍之多。而且,据港交所总裁李小加透露,继“沪港通”之后,“深港通”已在讨论阶段。笔者认为,随着人民币在香港这个经济自由之都完全自由兑换的实现,以及内地和香港股市的“互联互通”之后,香港市场经济的“人民币化”就基本完成了。也可以说,北京方面基本完成了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统一和完全掌控。而在政治上,北京将以“香港基本法”以及人大常委的释法权来主导香港的政改发展,香港主权不容讨论以及香港特首必须“爱国爱港”是北京方面在政治上为香港划定的底线。 显而易见,最近台湾地区所发生的政治生态大面积“绿化”并不是北京方面所期待和愿见的,因为自诩为“绿化党”的民进党是一个鼓吹和推进台湾完全独立的政党。而在此次台湾地区地方选举上惨败的国民党,至少在政治层面上还是一个支持“一个中国”和“反对台独”的政党。如笔者在前面所述,如果国民党在 2016 年的台湾“总统”大选中再次失利,则将极有可能进一步地分裂,直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照目前的形势看,国民党在未来所谓台湾“总统”大选中进一步失败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随着马英九辞掉国民党主席一职,其个人的政治魅力和光环则将消失的无影无踪。届时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在先失掉大陆政权、继而再次失掉台湾政权就到了关门大吉的地步。北京方面本来是想借助“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来“招安”台湾。但在经历李登辉执政的“明统暗独”、民进党陈水扁执政的“明不独暗独”、以及马英九执政的“不统不独”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在法律层面上订立“国家反分裂法”,在军事和外交上分别进行“军事斗争准备”以及继续围剿的策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目前北京方面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其经济实力。可以预见,北京在经济上完成对于香港的“人民币化”之后,将对台湾更加积极地实施“人民币”先行统一的战略。如果政治生态大面积“绿化”后的台湾拒绝接受“人民币化”,就等于失掉经济再次起飞的机遇,毕竟形势比人强。笔者个人研判,北京方面在其建国 80 至 90 周年后,也就是 15 到 20 年之后,将不大可能再容忍台湾与大陆的政治主权分离。如果“一国两制”不能统一台湾,北京会像当年清朝时期康熙那样对台湾采取武力统一的行动。 虽然目前政治上台湾和大陆仍处于分裂状态,即便是主权回归大陆中国 17 年之后的香港,在政治上也还有泛民主派进行所谓“反中乱港”的活动,但因大陆经济上的蓬勃发展所催生的人民币国际化却是台湾和香港都根本无法抵御的。再加上自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迅速而全面地掌握大陆权力,其通过从严治党、肃贪反腐、整顿军队、依法治国等措施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势的中国领导人,其人气和权力都空前高涨,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称羡不已。可以预见,在未来的 7-8 年间,中国大陆在这样一位十分强势领导人的带领之下, 将向习自己所提出的“中国梦”强力攀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大陆的政经能量和冲击力将是十分巨大的。今天中国大陆股市的“牛气冲天”就是这种政经巨大能量和冲击力的表现之一。试想想,逆向这样一个洪流和巨浪会是怎样的一个后果。 话又说回来,其实全世界的老百姓并不太关心谁当政,他们最关心的是怎样发财过好生活。因此,实质上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谁让他们发财,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这也就是所谓“天道”。现如今,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虽有下行压力,但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尤其是大陆的股市已“牛气冲天”,其气势已“透彻”万里到美国纽约。北京在首先完成“人民币化”香港经济之后,将进一步地推动其它地区经济特别是邻近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人民币化”,和大陆政治分割的台湾地区自然无法例外。北京当局也一定会试图让“人民币”在经济层面先行“统一”台湾。现在全世界人民都面临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美元重新升值的历史关头,福兮祸兮无人知。但多一项保存自己财产少贬值或不贬值的选择,对于香港民众、台湾民众以及世界大众或许不是什么坏事。而一直与美元挂钩的港币与人民币挂钩也将是迟早的事。 笔者最后想要说的是:大潮既来,无人能挡。谨慎选择和自求多福或许是我等小民众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唐河 2014 年 12 月 3 日星期三晚写于港大庄月明楼, 12 月 4 日晚修改。 注:原文曾刊载于香港glocal网站以及“信报”网站。
个人分类: 说说而已|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标准及标准化的起源、发展与标准化本质
毕鹏翔 2014-12-27 22:41
标准及标准化的起源、发展与标准化本质.doc 摘 要 :回顾了标准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结合标准化发展给出了标准化的不同定义,指出标准范围应扩大到道德、伦理、传统、文化、习俗等软层面的规则,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行业和企业制定的各种标准和制度;分析标准化的本质是有序化,介绍了利用标准化熵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方法;给出了成功实施标准化的实例。 关键词 :定义,统一,有序化,熵 0 前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这样的呼唤,虽然本意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但深刻反映了标准对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规矩”就是一种“标准”。标准一词包含了太多的含义:规矩、规格、规范……古文化赋予了标准一词很多的含义,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提的标准。日本承接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存在的一个标准化机构“日本规格协会”,就是一个证明。石器工具的标准化是猿人与其他动物的显著区别,工具、计量器具、货币的标准化推动了社会分工;公元前300多年前,“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反映了文字、道路及道德与行为的标准化,是始皇帝利用标准化手段统一全国的有力手段;1902年英国纽瓦尔标准、1906年英国颁布国家公差标准、1911年美国泰勒提出的“标准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推动了以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运用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简化”发动的全国性生产简化运动,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而基于互联网标准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互联网,将地球连接成为“地球村”,推进全球化的发展,使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标准化得到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标准化发展战略,国标委组织开展了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于2007年提出了“四化”发展战略,将标准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2009年开始选择河北电力等5家单位开展了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2012年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各单位构建了完整标准体系,进入体系运行 ,而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制度标准一体化”工作要求,只有技术标准,而将管理标准融入规章制度,也不再单独编制工作标准。 面对新的工作要求,应怎样看待标准和标准化?它们从哪里来?又将发展到哪里去?这成为标准化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标准和标准化的起源和发展入手,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个人分类: 标准化|4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统一有几种模式?
热度 3 lin602 2014-9-6 08:16
世界迟早要统一的,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这代人能不能看到,这很难说了。如果不统一,大国或主要国家会军备竞赛,不断增加GDP,刺激消费,无限制超支使用资源,无限制地产生垃圾,互相军事挤压,甚至有‘共同毁灭’的担忧甚至危险。如今的俄罗斯与美国(欧洲),加上日本与中国,继续下去,难说出什么事。 世界到底以何种形式统一起来?我觉得有三种模式: 1 秦始皇模式:打(这种打不一定完全是开火,包括外交征服),今天这几个国家团结起来整倒对手,后面再重新组合,继续征服,直到统一。 2 东德、西德统一模式:东德自愿与西德统一,政治上受西德领导,西德也将东德视如已出。东西德统一是一个光辉典范。如今他们搞得不错。 3 欧盟模式:各个国家通过谈判,组成一个统一组织的联盟,有议会,当然今后应该还有‘总统’。 美国现在希望的是第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也不错,而且这二十年,美国的外交战略就是如此。将战略空间已经扩到乌克兰,将反导及武器装到俄罗斯门口,现在在太平洋上布置了非常强的军事力量来对付中国与俄罗斯。 前十多二十年,俄罗斯、中国都拍美国的马屁,都想加入美国及欧洲的俱乐部,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厢情愿,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不承认不行,这数十年的所有的国际外交都在媒体上。 你认为,世界会统一吗,有没有别的统一模式?你认为哪种模式可能性大?
60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
热度 6 outcrop 2014-5-18 13:04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对钱江晚报报记者确认,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不会在2016年,而是2017年。语文、数学在新高考里,份量加重,这是两门必考科目。而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来自网易新闻)。 一旦英语退出高考,那么对大学的英语教育应该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会不小。这么做一方面有务实的意味,毕竟大部分人日常工作生活接触英语不多;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中国和世界民间交流沟通的鸿沟,毕竟英文还是科技等方面的强势语言。 70-00后也许成为英语最扎实的一代人,如果这一代人有信心在科技等领域全面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话,那么是否学习英语,也就无关紧要。 每一个选择,都会有所得失;我也不好预估,期待博友们聊聊。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8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王者之心】秦王朝统一中国的百年战略逻辑
热度 2 ailiyakong 2013-11-28 11:26
文/丁千城 一、“战略形成”的两种流行观点 没有一个公司不在做决策,但只有少数公司拥有成熟、清晰的战略。有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是在决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是经过精密谋划,往往由公司总部制定和发布,实施上既有明确的起点也经过了充分的动员,所谓谋定而后动。但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既然每一个公司都在做决策,但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有战略,因此由决策的累积从而产生清晰的战略就不是必然的;而“谋定而后动”式的战略规划在究竟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方面让人很不放心。当然,不断变化的环境可以通过“压缩时间”来部分地加以控制,因为按照常识来说,时间越短,相应的环境变化也就越容易预测,而战略规划是离不开预测的。压缩时间也有一个度,压缩得过分了,就不再是战略,而是战术了。柏杨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政治家能看到20年之后,历史学家则能看到30年之后。”因此,企业界“谦虚”一点,往往把战略规划的时间定为3-5年,偶尔也会谋划到10年以后,那就有点浪漫色彩了。 战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们再把时间扩大到“百年”这么大的区间,还有没有可能观察到某个组织清晰的战略走向或战略逻辑?既然有无数的中国公司立志要成为百年企业,那么这就是一个需要理性对待的大题目。 二、秦统一中国的“百年战略逻辑”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激荡缤纷的战国时代同时宣告结束。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为什么在战国七雄中是地处函谷关以西的秦国吞灭了山(崤山)东六国(韩、赵、魏、齐、楚、燕)?这些问题千百年来让人着迷。从战略的角度加以观察,《剑桥中国秦汉史》有一个结论: 在前338年商鞅之死到前221年秦统一的一个世纪稍多的时期中所发生的大事,没有提供任何迹象可以说明秦的成就是蓄意制定的任何长期战略性计划或谋略的结果。 这是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秦统一中国并不是大战略的谋定而后动;或者说,秦统一中国并不是“百年战略规划+精准实施”的一个理性过程。但《剑桥中国秦汉史》又有另外的一个结论: 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趋势)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得很明显了。 所谓“朝帝国方向发展”就是秦统一中国的进程,统一前是秦王国,统一后是秦帝国。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前,秦统一中国的趋势就很明显了呢?这种趋势究竟是什么?这种趋势又如何在百年的时间跨度内得到强化和执行,最终成为现实?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玄远的天命论,那么回顾秦统一中国的战略历程就显得迫在眉睫。 西汉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功绩,而是在他之前六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把影响秦统一中国的战略性大事件列表如下: 这六代君主中真正重要的是孝公、惠文王、昭王,其余三位君王在位时间短,战略上也乏善可陈,可以存而不论。 1、孝公—商鞅—变法图强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矢志以300年前的先祖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为榜样,认为只有穆公才体现了秦往昔的光荣和梦想。孝公即位初年的秦是一个僻处西方的贫穷小国,在国际社会抬不起头,崤山以东的强国、大国不让秦参与重大的国际外交活动。因此,秦的大国之路实肇始于一个卑微的起点。 孝公想振兴秦国,其战略思维的逻辑起点首先在于网罗人才。他在即位当年发布《求贤令》:“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拜他为高官,给他封地。” 商鞅是卫国人,当时在魏国相公孙痤手下做事。公孙痤是个伯乐,他了解商鞅的才能,就向魏国君主梁惠王推荐商鞅,提出两种策略:一是任用商鞅做自己的接班人;二是如果不能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杀了他。梁惠王认为公孙痤行将就木,语无伦次。梁惠王鉴别人才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天花板,他能看出庞涓的才能,但不能欣赏商鞅、孙膑这样的超级人才。 商鞅既然在魏国没有出路,就响应孝公《求贤令》,西行来到秦国。当时的魏是强国,商鞅从魏入秦,就像从大公司到小公司,带来了先进的法家意识形态和改革经验。魏国约在半个世纪前就由法家人物李克主持过变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魏是战国时代变法的策源地。吴起也是先在魏国,后到楚国主持变法的。梁惠王不能任用商鞅、孙膑,后果是严重的,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魏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相继战败。这两次战争,魏国大元帅都是庞涓,马陵之战庞涓兵败身死,魏国从此转衰。 商鞅入秦求见孝公,这一年孝公20岁,商鞅29岁(据钱穆的考证),都是年轻人。这一年距离秦统一中国还有整整140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鼓励生产、奖励勤劳。 儒家的理论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尽量缩小贫富差距,但商鞅反其道而行之。耕田织布好的,积存粮食特别多的,反而免除其赋税和劳役。产出少的,也等于是懒惰的,抓起来贬为奴隶。 2) 强迫每一个国民都要有正当职业。 游手好闲的人,即使是世袭贵族、富商子弟,一律罚为奴隶,送到边疆垦荒。商鞅要求每一个国民都必须增加社会财富,都要勤奋工作。 3)用优厚的条件招请移民。 不分国籍,凡到秦国从事垦荒的,9年不征田赋,以求人口迅速增加,而人口就是兵源。约100年之后的长平之战,秦昭王就亲至前线,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能够一次战争坑杀赵国45万军队,秦国军队的数量必定也相当可观,因为那是冷兵器时代,没有原子弹。这项制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秦国实际上是让外藉老百姓垦荒种田,而让本国老百姓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成为专职军人。这是商鞅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 4)对敌作战是第一等功勋,受第一等赏赐。 金铁木在《帝国军团》中说,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秦国的爵位一共20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战国策》上说,秦国的老百姓听说要打仗,就好像饿狼碰到肉一样。 5)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 贵族的地位虽高,商人的财富虽多,如果没有战功,就不能授爵,也不能做官。这是一项激烈的改革措施,春秋到战国一直是世袭制,以出身和血统来区别高低贵贱,分配财富与权力,但是现在商鞅说,出身和血统统统不管用,要想获得爵位,只有华山一条路,拿敌人的首级来。在商鞅亘古未有的“军功授爵”制度驱动下,《帝国军团》提供了一个数据:“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不断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 商鞅变法的其他一些内容包括: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一个炕;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强迫分家;人际争执,必须诉诸法庭裁判;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变法前的秦国文化落后,经济原始,民风尚武。 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史书记载:“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就外部国际竞争观察,秦也在短短10年时间内,神奇地实现了大国崛起的历程。从前的秦默默无闻,山东六国羞与为伍,但自商鞅变法,秦国势骤强,各国震恐。变法进行到20年的时候,秦开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前340年,商鞅会合齐、赵联军攻魏,大败魏军,魏被迫割地求和,并且把都城从山西安邑迁到河南开封,以避开秦东进的锋芒。 战国时代各国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变法,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魏国、楚国;另外齐国在齐威王时代、赵国在赵武灵王时代(胡服骑射)、燕国在燕昭王时代也都有过变法的尝试,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韩国也曾经任申不害(法家“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为相,战国后期韩国还拥有法家理论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但各国之变法与商鞅变法相比,无论在广度、深度、执行力、延续性以及更重要的意识形态层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有些变法只是人事斗争,并很快被人事斗争淹没;有些变法非常局限,比如胡服骑射基本上是纯军事性的;有些变法不是在战略时间内展开的,没有系统规划,往往出了几个亮点,很快无疾而终。瓦尔特·戈利茨在《德军总参谋部》中说:“1789年的法国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只有商鞅变法达到过这样的高度。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帮助秦国实施全面、彻底的竞争导向,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柏杨评价说:“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孝公在位24年,他是新法的守护神,也是商鞅的守护神。秦大败魏后又过了两年(前338年),孝公逝世,惠文王即位,商鞅被车裂。商鞅虽死,但商鞅确立的法家意识形态(道层面)和军功授爵等制度(法层面)却完整地保存下来,后代君主必须而且只能在商鞅铺设的轨道上前进,一个“政治和社会制度”彻底改变了的秦国不可能再倒退回去了,这种趋势难以逆转,后代君主只能加以深化,与时俱进。这是秦国大战略的第一阶段,秦国完成了蝶变,在法的层面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在道的层面也确立了法家意识形态的基因。 2、惠文王—张仪—连横 孝公的继任者惠文王在位27年。在此期间秦国在商鞅变法成就的基础上,国家战略的重心由“内部成长”向“外部竞争”转移,秦国需要寻找自身的竞争战略。 惠文王即位的第四年(前333年),洛阳人苏秦以“合纵”游说各国成功,成为山东六国的联合国相。这可以说明秦之强,已需要六国协同来加以扼制。同一年,苏秦的老同学张仪以“连横”游说秦国,秦用为客卿(由外国人担任,位为卿,以客礼相待)。从此以后,大国争锋的历史就表现为“合纵-连横”的拉锯战。但在一方(秦)对多方(六国)的竞争格局中,连横占有人性的天然优势,事实上早在惠文王即位的当年,苏秦即以连横游说惠文王,惠文王当时刚杀了商鞅,烦外国人,因此没能接受。苏秦回到洛阳老家,“妻不停织布,嫂不为煮饭”,处在人生和事业的最低谷。这里透出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在纵横家的考量中,为秦国实施外交连横战略是成功把握更大的第一选择,而为六国谋划合纵抗秦战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合纵需要六国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寻找共同利益,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困难,就像以前热闹一时的彩电价格同盟,你不可能希望它长久成功一样。 几乎在意料之中,苏秦建立的合纵体系第二年就瓦解了。因为秦国在张仪的谋划下教唆齐国、魏国联合进攻合纵的盟主赵国。苏秦害怕赵王杀他,逃奔燕国。苏秦在燕国四、五年,在合纵事业上再无大作为,后因桃色事件又逃奔齐国,最后在齐国死于人事纷争。苏秦的弟弟苏代也是吃合纵饭的,苏代后来在秦国行反间计,导致秦国名将白起自杀。往后的百年时间里,山东各国(不是六国全部参与)也曾经组织过几次不像样的联军,但一般到函谷关就一哄而散。因此,综合来看合纵事业从来没有长久地成功过。 两相对比,张仪领导实施的连横战略可谓风生水起。在惠文王前期,秦国疯狂进攻和它相邻的韩、赵、魏三国,尤其是魏国,但秦国相张仪又两次任魏国相,魏在“合纵-连横”的拉锯战窘态百出,不再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战略。惠文王后期,张仪戏弄战略思维极端贫乏的楚怀王(蝴蝶模型特别定义楚怀王的决策模式为“条件反射式”),导致楚国不可遏制地衰落下去。 秦国大战略的第二阶段是“合纵-连横”的拉锯战,秦占有绝对优势,其战略成果是邻近秦国的韩、赵、魏三国很受伤,南方大国楚决定性地转衰,东方大国齐被秦的亲善弄得昏昏沉沉。秦国在外部竞争中开始强硬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寻求国际新秩序。另外,在惠文王时代秦国大夫司马错(后为客卿)攻灭了蜀国,天府之国在资源上给秦以后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支持。 3、昭王—范睢—远交近攻 惠文王的继承人武王在位4年,只是一个小插曲,武王死的很奇怪,他到洛阳去,和大力士比举重,结果绝脉而死,秦国尚武的气息历历在目。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即位,就是在位56年的秦昭王。 秦昭王初期,转衰的楚国跟魏国一样开始外交失序,它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拿不定主意,结果两边不讨好,最后弄得屈原投江,楚怀王本人也作为囚徒屈辱地死在秦国。楚与秦接壤的版图不断被秦兼并,不久楚还要被迫不断向东迁移都城。 秦昭王中后期,魏国人范睢正式提出远交近攻的大战略,他说:“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攻的策略,得一寸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得一尺地就是大王的一尺。”远交近攻是连横战略的深化,连横有点笼统把与六国分别亲善作为战略诉求,在当时是作为化解合纵的应对战略提出来的,有点接招的味道。现在事势大不同,合纵江河日下,而秦越发强大,相应地在战略上要求更加主动,要变接招为出招。远交近攻要求对六国进一步加以分化,区别对待。按地理之远近,在蚕食邻国的同时,让远方的强国(主要是齐)在战略上无为,使秦的兼并战争更少干扰,更有效率。 蚕食需要强大的军事执行力,这一点在尚武的秦国从来不缺。秦昭王时代诞生了一代名将白起,白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机”,昭王即位的第13年(前293),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 。33年后的前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一举歼灭赵国45万军队。秦既要兼并土地,更要消灭对方战斗力,在这双重目标下,遭受重创的六国的确是万劫不复了。 远交近攻大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合纵再难成体系。唯一的亮点是长平之战后,秦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一方面“窃符救赵”,一方面发动各国联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十年之后,信陵君作为残留合纵事业的领导者还曾经大败过秦军,一直追到函谷关。但秦国马上用万金施反间计,魏王怕信陵君夺其王位,就削了他的兵权,信陵君从此无所事事,只好花天酒地,最后“死于醇酒妇人”。魏国从此也不再有振兴的机会。 就在信陵君被削夺兵权的那一年,未来的秦始皇即位,年仅13岁。秦始皇即位的第26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始皇即位前期,由老迈衰朽的楚国作为发起人还有过一次虎头蛇尾的合纵,联军拖拖拉拉到了函谷关,不敢战而走,这可以算是合纵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再往后,各国已不可能再有大战略,只能靠个别国士苟延残喘,其中最耀眼的是赵国大将李牧,但对已成惊弓之鸟的赵王来说,秦一施反间,李牧即身死,就像在长平之战前夕,秦一施反间,赵国就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一样。再往后,各国越发短视和狗急跳墙,只剩下“荆轲刺秦王”这样无用的一招半式了。 4、秦王政—李斯—系统反间·和平演变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后期,李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为法家巨子,李斯与商鞅遥相呼应。李斯对远交近攻战略进行升级,赋予它新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李斯把屡试不爽的反间计系统化、体系化,从而加速兼并战争,减少损失,提高效率。李斯的办法是暗中派遣谋士携带大量金银到六国去游说,各国权臣(尤其是那些制定国策或能影响国策制定的人)可用财物结交的,就大量贿赂他们;不能以财物结交的,就用暗杀等手段消灭之。最后在十年的时间里,秦相继灭亡六国。其中,齐国自始至终笼罩在秦和平演变的战略氛围中,在整个战国时代,齐与秦几乎没有发生过战争,到了最后,齐国那些大量受贿的决策者们还坚持认为齐国不需要国防,因此秦国“和平地”灭亡了齐国。李斯的系统反间也从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孙子“上兵伐谋”的内涵。 三、一气呵成的秦国大战略均来自“客卿”的智慧 秦国从商鞅变法的“战胜自我”到连横、远交近攻、系统反间以“战胜对手”统一中国,整个百年战略逻辑条理分明、步步递进、一气呵成。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秦历经七代领导人而能够做到“道—法—术”三位一体,融合无间,实在难得。从国君来说,秦在此期间没有楚怀王那样暗弱的领导人长期在位,而在战略深化的每一个转捩点,秦往往人才辈出,游刃有余。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都是客卿,他们开始都是智囊,向秦王贡献自己的思想和谋略,得到信用后,再负责实际操盘。秦国本身只有军事人才可以自给,像白起、王翦和蒙恬都是秦国人,而战略人才都是国外进口的。 秦的百年战略历程没有夭折、歧路,甚至迂回的阴影,你可以去论证是决策累积成了战略,也可以论证是最高权力中心的谋定而后动,但最要紧的还是战略人才以及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战略思想。秦孝公即位初年的《求贤令》事实上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发挥作用,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把最优秀的人才收入囊中,秦国的百年战略历程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典范
1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统一物理学>第七讲: 10维空间下的统一的粒子能量体系构成
unifiedphysical 2013-7-14 18:03
统一物理学第七讲-10维空间下的统一的粒子能量体系构成.pdf 见附件:
1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一物理学>全系列讲课视频网址,免费观看,逐步添加中
热度 2 unifiedphysical 2013-6-10 15:49
http://v.qq.com/mytv/mydetail.html?key=boke
1490 次阅读|2 个评论
统一物理学理论图书《统一物理学》 前言
热度 3 unifiedphysical 2013-5-17 20:08
前言 当你打开这本书,随同我们一起开始这个宇宙物理法则奥秘的探索之时,也就意味着您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文明时代-空间文明时代,这一时代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文明生物可以驾驭宇宙物理法则,任意遨游在各个星系之间。人类探索宇宙的根本构成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本书出版之前,还是依然处于没有任何答案的状态。本理论以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发现:2.725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线索,建立了空间基本物质单元理论,并以物理学的全部成就为基础和证据,通过依据人类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物理常数,如宇宙空间微波背景辐射、光速、玻耳兹曼常数等……,探索性地揭示了构成整个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与空间的最基本的元素—宇宙空间基本物质单元的奥秘。   空间基本单元理论的发现也同时意味着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物理学体系呈现出来,并因此统一了现阶段数不清的物理学分支。书中通过统一的物理学理论科学性的由空间基本单元构建组成宇宙中的各种基本粒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繆子、W/Z粒子、引力子、轴子以及其它参与核子构造的介子和所有的夸克等等,并以惊人的精度同实验测量结果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由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物理学理论揭示整个宇宙奥秘的目的,即:初步建立并解释了以空间基本单元为最基本原始物质元素的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 但是这一切仅仅还是开始,更为精彩的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运用了空间基本单元理论有效的推导出电子、质子、中子、繆子等重要粒子的磁矩以及夸克分数电荷的形成乃至质子的半径,并严格同实验数据保持一致,建立于此基础上的质子的能量体系构造使得我们如同进入质子内部一样,亲眼观测质子内部的各种粒子组成和运动方式(甚至可以指导制造各种奇异粒子),并以无不惊叹宇宙中的如此奥秘而结束。   发现粒子,尤其是核子的空间能量是本书中的第二个重要里程碑,核子的空间能量不仅有效的参与各种粒子构成、粒子内部磁矩形成,还更深入的更完整的体现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的量子性,并以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关系反映出粒子(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各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并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核力、电磁、弱力、万有引力同空间量子化的完美统一。完成物质间的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统一,使得我们在更高的角度再一次发现主导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构成和运动规律的最根本的、永恒的物理法则“角能量”和“空间角能量”,并因此诠释了各种相互作用力尤其是困惑所有物理学家的万有引力的形成和根本属性。 作为宇宙物理学统一性的最终总结并成为空间基本单元理论的最后一个里程碑,就是发现、证明和广泛应用空间基本单元的10维属性,尽管10维空间的发现也同时是超弦理论和膜理论的最显著的成就,但是出身于探索和发现模式的空间基本单元理论在完整的物质构成和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中广泛使用了10维空间的属性,如夸克构成、质子空间能量、电磁力、万有引力等无不依赖于空间的10维属性的量子化。 最为可贵的一点是:统一的物理学理论几乎继承了物理学的所有成就:如天文学、电磁学、引力学、核物理、量子力学甚至现在最为火热的超弦理论等,并将这些经典的理论作为物理学统一的证据一一呈现给大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理论如果是对真理的正确描述,那么她就会同无数描述真理的科学达成共鸣和统一。 作为空间基本单元理论的应用,在对生命现象尤其是DNA的研究、激光器、半导体、超导体、类星体、引力-反引力等现象的研究中,无一不体现出空间基本单元理论揭示的核子空间能量对整个生物界、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创立了统一物理学的描述元素核能量异常性系数和原子空间能量异常性系数的新元素周期表,该表揭示出大量的我们所已知和未知的元素性质,使得人们可以像配餐一样合成各种所需要的新型物质,并用大量案例解释了该表的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价值,其应用将极大的节省科研周期,因而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起到巨大和快速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本书还简单介绍了使用空间基本单元作为能量的可以跨越星系进行旅行的工具-飞碟,以启发和激发出更多的宇宙物理爱好者成为未来的科学探索者。   物理学统一性的发现告诉我们:物理学其根本意义上就是对宇宙巨大宝藏的探索,这一探索将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书原书名:构造宇宙的的空间基本单元-统一的物质统一的力。每隔数年更新再版。
1468 次阅读|4 个评论
速度,加速度的统一
热度 1 itellin 2013-4-24 20:29
以前对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在都是单独分开考虑的,后来发现期权的敏感性分析中它们得到了统一,同时也得到了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的统一。
17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联邦’是人类推迟‘恐龙式换班’的唯一方法
热度 1 lin602 2013-4-19 22:32
照目前这样子下去,人类会加速‘消亡’。 各国经济增长成为‘必需’,否则跟不上世界经济形势,经济落后在世界上不但没有发言权,还有可能被打,国内可能会有很多人失业。看看近期欧洲不少国家的失业率,不但让失业的人生活困难,经常的罢工游行示威让政府也不舒服。而且经济不景气,治安也不好。希腊、塞浦露斯金融危机,让全欧元区国都‘如坐针垫’。 因此,经济增长增长再增长。经济增长往往并不是因为生活必需。但是,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以环境为代价。这样下去,增长到什么程度呢。 这段时期全球经济还处于‘好日子’期,大家比较珍惜这‘好日子’,一般来说,人生活好,不大会‘闹事’。如果经济一旦发生重大问题,不但国内治安有问题,世界秩序也会有波动。加上还有不少领土纷争,加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集团之间的冷战,还有不少希特勒式的疯狂领导人(日本的安倍就是之一),烈火干柴,一根火柴就着,加上不小心会擦枪走火,这些都是人类‘退市’的不确定因素。如果不是俄罗斯做后盾,叙利亚的巴萨尔已经是刀下之鬼,日本如果核武器与中国差不多甚至超过中国,他们再有反导能力,甲午战争风云还会重起,几分钟之内的先发制人,核武器全部胎死腹中。 美国没有制订突袭朝鲜核装置计划?美国没有制订让‘金皇帝’象‘拉登’那样突然消失的行动方案?美国没有一个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战术? 目前这状态,国家也是‘力大为王’,联合国的决议或程序在伊拉克动武的问题上演示了等于‘放屁’。记得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与‘联合国军’打仗。如今朝鲜的‘小金皇帝’以不怕死让美国领导‘忍一忍’,但这小孩子般的撒泼迟早要失效的。 美国的911、近期的波士顿马拉松事件加上这几天的美国化肥厂爆炸,成千上万的自杀式爆炸,证明了同归于尽也成为弱者的最后一拼。 这个世界这样下去,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地球联邦’,全人类的代表用民主的方式来统一安排与分配这个地球,那么这世界的资源、环境、公平、领土、战争、经济、人口、民族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按照‘自由发挥’、‘力大为王’、‘狭路相逢勇者胜’、‘胆大的怕不要命的’、‘同归于尽’的模式运行,人类会加速‘恐龙式的换班’。
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博客统一URL地址
热度 1 outcrop 2013-3-25 11:31
统一的URL便于搜索权重的集中,利于搜索排名的靠前,虽然目前科学网博文的排名已经不错了。 目前的博客地址好像很多,搜索的时候就能发现这类问题,比如: blog.sciencenet.cn bbs.sciencenet.cn youth.sciencenet.cn IP地址等…… 目前科学网博客在谷歌的排名很好,不妨加大下优化百度排名的力度。百度官方的搜索引擎优化建议: http://wenku.baidu.com/view/f576c31d650e52ea5518983f.html 也适合谷歌排名优化。 非主要域名做一个HTTP 301永久跳转就行;我目前比较习惯blog.sciencenet.cn这个。
个人分类: 搜索引擎|34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观念和观点被统一化后
gxswmwys 2013-2-15 15:58
当观念和观点被统一化之后,科学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啦!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拉肖之蛇与大统一理论(代朋友发文)
热度 6 Wuyishan 2013-2-15 10:53
(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愿意借敝地发布一篇文章,不胜荣幸。想看到文中插图的朋友请点击以下链接: 格拉肖之蛇与大统一理论(新).docx ) 格拉肖之蛇与大统一理论 Glashow's Snake and GUT 刘则渊 (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暨 WISE 实验室 ) 大年初一上科学网浏览,看见罗会仟的博文《物理世界之 “ 蛇图腾 ” 》 。该文开头引用初中物理课本扉页上的插图:一张关于蛇的“图腾”,示意“一条巨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代表了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接着引述了古埃及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动物——沃洛波罗斯( Ouroboros ),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神话巨蟒,象征着轮回和重生,即开始也是结束,永无止境。博文在进入蛇年之际,提供一个科学与神话关系的生动有趣故事,让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我的中学时代,在上世纪 50 年代,物理课本没有也不可能有那样的插图。但我印象中,从大统一理论 (GUT) 描述咬着自己尾巴的巨蛇沃洛波罗斯图象,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S.L. 格拉肖 (Sheldon Lee Glashow , 1932-) 最先提出来的。 记得本世纪初在为理工科博士生开设公共理论课而编写的参考教材《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时,讲到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界基本物质运动形式,曾指出:“从起源看 , 微观物理运动和宇宙天体运动是同时产生的 , 微观和宇观两极是相通的。”因此,自然科学中微观物理学和宇宙学两门学科的研究亦正在统一起来。为此还绘制了一幅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及其研究对象物质运动形式的序列关系图 。为阐释微观与宇观的两极相通,我查阅了粒子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意外地检索到格拉肖的蛇图。可惜当时没有进一步发掘到有关沃洛波罗斯的神话故事,没有在讲课和教材中加以引用。这次看到“蛇图腾”博文,再次检索查阅了相关材料,收获不小。 格拉肖早在 1961 年就推广了电弱理论; 1964 年、 1970 年与人合作先后预言了粲夸克及其机制,被实验发现; 1975 年进一步提出了把弱、强、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 1979 年同 S. 温伯格 (Steven Weinberg, 1933-) 、 A.L. 萨拉姆 (Abdus L. Salam,1926-1996) 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格外热心中学生的科学教育, 1982 年手工绘制了一幅呑食自己尾巴的巨蛇草图 ( 图 1)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科学世界与大统一理论。格拉肖的这张草图宛如巨大的摩天轮 。 图 1. 格拉肖之蛇 (1982) http://scalometer.wikispaces.com/Glashow,+Sheldon+Lee 图 1 说明在咬着尾巴、蜷成圆环的蛇身,从最小的普朗克尺度 依次按时钟刻度加大到宇宙尺度 ,相应分布着宇宙爆炸极早期未知粒子、 和 粒子、原子核、原子、 DNA 双螺旋、细菌、人、山、月、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星系及遥远的宇宙等等。蛇首呑尾之处正是宇宙爆炸一瞬间和极小粒子同时生成相统一 (U) ;内圈中心表示电、磁、弱、强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涵盖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也暗示至今尚未与电磁强弱相互作用统一的引力,也必将纳入大统一理论。这幅图被物理学界称为“格拉肖之蛇” (Glashow's Snake) 或“格拉肖之沃洛波罗斯神蛇” (Glashow's Oroboros) 。 后来,格拉肖在其《物理学的魅力》一书中,重绘了格拉肖之蛇,在环状蛇身外依宇宙尺度从小到大补充标注了自然科学各基础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 ( 图 2) 。 图 2. 格拉肖之神蛇 (1991) 曾对标准模型有所贡献的另一位物理学家普里马克 (Joel R. Primack) 看到格拉肖的食尾之蛇图形后,亦重绘了格拉肖之蛇 ( 图 3) ,对于内圈电磁弱强相互作用对宇宙从小尺度、中间尺度到大尺度的影响范围进行了调整,并认为蛇身上的符号尚须补充一些物质标识 。 图 3. 普里马克提供的格拉肖之蛇 (1983) 其后,普里马克和艾布拉姆斯 (Nancy Ellen Abrams) 绘制了一幅精美的格拉肖之蛇 ( 图 4) 。图上蛇身从普朗克尺度到大的宇宙视界,整个可见宇宙包含了大约 60 个数量级,在蛇尾部分补充了可能存在的暗物质 (DM?) ,以作为超对称模型的证据,在蛇头咬尾处注上 GUT( 大统一理论 ) ;在中间尺度上,在山峰之后补充了地球、改月亮为太阳;在大的宇宙视界,补充了一个离地球最近 ( 约 1500 光年 ) 的猎户座星系和尺度 的超星系团 。 如果把这幅图和初中物理课本的插图 ( 图 5 ,暂估计晚于图 4) 比较,显然后者吸收了前者蛇身上的一些物质标识,但没有标注尚未发现的 DM ( 暗物质 ) ,而将猎户座星系换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 半人马座的 c 子星,距离仅 4.22 光年 ) ,表明后者更切合格拉肖之蛇原意,不过未按时钟 12 等分标注宇宙尺度,显得不够匀称。图 4 加地球,两图均换上太阳,对于格拉肖为何只画月亮而不用地球和太阳的理解上,似欠妥当。另外,图 5 没有标明 GUT( 大统一理论 ) 有道理 ,因为 GUT 预言质子寿命大约为 年,而实际探测到的质子寿命下限为 ~ 年,所以这个理论已经被排除了。但 GUT 作为第一个大统一理论,是今后大统一探索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这又为注有 GUT 的格拉肖之蛇赋予一种新意:当格拉肖在沃洛波罗斯的蛇首咬尾处标注 GUT 时,就隐含着 GUT 必将被呑没扬弃而新的大统一模型必将获得重生。 图 4. 格拉肖之蛇 (Abrams, Primack. 2006) http://scalometer.wikispaces.com/Primack,+Joel 图 5. 初中物理课本扉页上的插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661020.html 如果将博文中古希腊神话中的沃洛波罗斯神蛇和我国出土文物玉龙加以比较,是很有意思的。龙是中国神话与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居龙、凤、麒麟、龟四灵之首;龙是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的综合,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猪首、马鬃、牛尾、鹿角、鹰爪、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被中华民族先民作为祖神敬奉,受到普遍尊崇,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对新石 器时代以来 考古所发现的玉龙,与神话传说的龙形态相比,基本上属于龙的原始形态,处在由蛇向龙演变的过渡阶段。到西汉时,玉龙已形成传说中的完整形态。其中,玉猪龙、咬尾龙与沃洛波罗斯神蛇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 图 6) 。 . 图 6.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西汉的玉龙。由蛇等动物衍生而成的龙图腾,由考古发现的玉龙得到证实 从左到右:红山文化 C 形玉龙;红山文化玉猪龙;凌家滩文化咬尾龙;西周咬尾龙;战国咬尾龙;西汉咬尾龙 http://jnsb.jschina.com.cn/html/2012-03/18/content_528327.htm 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804801 红山文化玉龙,蛇身龙首,呈 C 字型,号称“中华第一龙”,距今有 6000 年左右。红山文化玉猪龙,形态为猪首与断尾相连,呈现吞食尾巴姿态, 1974 年在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到。凌家滩文化玉龙,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发现,距今约 5500-5300 年,其形态呈扁环状,头尾均呈主动相连姿势,带角龙首竭力向下卷曲,以吻部咬住向上弯曲的尾巴,此玉龙堪称中国古代“咬尾龙”玉器的肇始,其发现意义尤为重大。西周玉龙,和田玉质,为厚 0.5cm 的薄片饰物,雕有龙形纹饰,团身咬尾,较凌家滩咬尾龙更鲜明。战国玉龙,龙形纹饰简约,角耳区分不明显,龙体弯曲,龙首咬尾形态继承了西周咬尾龙鲜明的特点。西汉玉龙,在安徽庐江西汉古墓发现,玉质晶莹剔透,雕刻细腻,动感传神,龙体盘成一团,全身鳞片,腿脚利爪,呈奔赴状,前腿短小,向前贴身收缩,后腿粗壮,健步向后着力,带角龙头张牙咬住卷尾,初具成熟龙的形象。 总体上,咬尾龙形态的演变轨迹,显示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一脉相承、更趋神异的风格。这也从玉龙器物象征的精神文化层面上,表征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是龙的传人。 虽然咬尾龙与沃洛波罗斯神蛇的形态相似,咬尾龙实物和食尾蛇传说亦相媲美,但中国龙并无沃洛波罗斯蛇首咬尾那样象征宇宙生灵轮回重生、循环往复的神话传说,且考古界迄今仍缺乏对其意蕴进行诠释。然而,如果我们承认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由蛇图腾,经由多种动物形态的融合,形成了普遍的龙图腾,那么按照图腾本义,就意味着认同龙是中华民族先民的始祖,先民们笃信人的生命及其世代的更替循环如同龙的降生升天历程一样,从而以咬尾龙为典范的龙图腾就具有了沃洛波罗斯神蛇自食自生、永不止息的意义了。对于这个咬尾龙图腾假说,期待得到考古界的证伪。 参考文献 罗会仟 . 物理世界之“蛇图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661020.html-2013,2.10. 刘则渊,陈悦 . 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 .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3 年第 1 版, 2011 年第 2 版: 127. Sheldon Glashow sketch reproduced in T. Ferris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 26, 1982 : 38. S.L. Glashow. The Charm of Physics .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1991 : 110-111. Joel R. Primack and George. R. Blumenthal. What is the Dark Matter? Implications for Galaxy Formation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Galaxies and Large Structures in the Universe . J. Audouze and J. Tran Thanh Van, eds. (Reidel, Dordrecht)1983 : 163-183. J.R. Primack, N.E. Abrams. View from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 Discovering Our Extraordinary Place in the Cosmos . Riverhead/Penguin, 2006. (2013-2-12 于大连新新园 )
个人分类: 科文交汇|1353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白宫:坚持国家统一 拒绝66万美国人“闹独立”
DynamoChina 2013-1-14 11:44
白宫坚持国家统一 拒绝66万美国人“闹独立” 2013-01-14 09:10 环球网 1363 字号: T T   【环球网报道记者张雪】在奥巴马去年12月连任美国总统后,美国50个州共66万民众签署了要求独立的请愿书,对此,白宫日前正式回应称,坚持“国家统一”,不允许“闹独立”。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4日报道,在奥巴马去年12月连任美国总统之后,各地民众要求本州脱离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情绪愈演愈烈。有7个州的“独立宣言”签名人数超过2.5万人,包括阿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等州。其中,得克萨斯州的呼声最为高涨,该州要求独立的人数甚至超过10万。按规定,超过2.5万人签名的请愿书白宫必须加以回复。   白宫公共事务办公室主管强•卡尔森在白宫官方网站上写信,回复了得州居民要求脱离联邦的请求,明确否决了“闹独立”的要求。卡尔森回复称,国父们创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合众国,还提出组建一个林肯总统所归纳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这里的“民”包括所有公民。
1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开放异地高考“
lidercoocer 2013-1-8 16:04
搞所谓的“开放异地高考”,干么不直接分几个大区,统一试题统一划线,或者严格按照考生人数比例录取? 看来南边的某个小国的某个政府搞的一些措施不应该被全盘否定
3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走的是‘秦始皇’还是‘希特勒’之路?
热度 3 lin602 2012-11-14 07:46
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挑动亚洲国家互相‘争吵’。近期希拉里访问澳大利亚,过段时间总统访问泰国等几个亚洲国家。 美国已经开始了统一世界的步伐,而且步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明显。当然,这种统一,不要完全理解为古代战争中的领土侵占,而是在全世界的领导权,控制权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当他们要做什么事情时,在‘联合国’不会再有否决票,阻挠他们想做的事情。美国是世界的‘皇上’。 美国之路结局是什么,一是‘秦始皇’之路,最后实现对全世界的‘统一’,二是‘希特勒’之路,最后全盘失败。 美国的武器越来越先进,他们的反导装置也越来越灵,如果美国能够将武器打到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的武器被‘反导’,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清朝时期的‘中国大刀’对‘列强的长枪’的实际状况在全世界的重演? 不过,有时候也难说,当时希特勒及拿破仑也够狠的,他们以为世界将统一在他们手中,最后一把牌没有打赢,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美国太急,下手太狠,在时间上没有到火候,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如果慢慢来,将时间拉长,更加人性化,动机也不要太狠,可能全世界的统一在美国手中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的国际形势真象中国的‘春秋战国’ 。 今天看央视电视‘美国重返亚太’节目随写。八卦一下,马上出差了,哈哈。
274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龙应台:台湾人为何不想统一
rumford908 2012-10-6 14:08
台湾人已经习惯 生活 在一个民主体制里,而民主体制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意思就是: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 购物 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 杯 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 游玩 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 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他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他按时缴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苦痛的现场工作。 当然,我绝对可以同时举出一箩筐的例子来证明台湾人“进化”的不完全:他的政客如何操弄民粹,他的政治领袖如何欺骗选民,他的政府官员如何颟顸傲慢,他的民意代表如何粗劣不堪,他的贫富差距如何正在加大中……台湾人本来就还在现代化的半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哪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冲?哪里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矛盾?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龙应台:台湾人为何不想统一
热度 1 Helmholtz 2012-10-5 22:52
http://view.163.com/12/1004/10/8CVDICHO00012Q9L.html 龙应台:台湾人为何不想统一 2012-10-04 108647 人参与讨论 台湾人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台湾人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台湾政府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可以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台数,都一览无余。 作者:龙应台 台湾人已经习惯 生活 在一个民主体制里,而民主体制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意思就是: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 购物 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 杯 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 游玩 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 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他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他按时缴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苦痛的现场工作。 当然,我绝对可以同时举出一箩筐的例子来证明台湾人“进化”的不完全:他的政客如何操弄民粹,他的政治领袖如何欺骗选民,他的政府官员如何颟顸傲慢,他的民意代表如何粗劣不堪,他的贫富差距如何正在加大中……台湾人本来就还在现代化的半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哪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冲?哪里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矛盾?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047 次阅读|8 个评论
漫漫的无穷路
热度 2 HAITIAN136 2012-9-12 14:29
一场“ 统一无穷理论”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终点又回到起点,无穷之路依然漫长。 由于无法证明实数是可数的,最终“统一无穷”缺乏根基,无法立足。实数与线上的点一一对应,不容置疑。 康托尔的超限数理论依然是对的,无穷大至少有两个:可数无穷和不可数无穷, 2 ∞ ∞。 集合论是康托尔创建的,其目的也是要解决无穷大的问题 。可以说 康托尔已把集合论发挥到极致,他无法解决的无穷问题,已很难用集合论来解决了,除非有新的理论或新的构思。用集合论来反证康托尔的超限数理论不成立更是不太可能。 无穷,看似简单,到达其边缘,发现其实有太多的岔路,哪一条才是正确的呢? 由于集合论容易产生太多的自相矛盾的论据和推论,可以说每一个假设就产生一个不同的推论,单单靠集合论不可能解决无穷问题。要有其它的理论相结合,才能走上正确的无穷之路。 漫漫的无穷路,依然漫长 ……
336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或发现能统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
热度 1 crossludo 2012-9-11 18:00
科学家或发现能统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 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中国大学的独立研究人员通过数学方法提出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统一理论,改变了爱因斯坦所描述的关于引力的基本理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中国大学的独立研究人员通过数学方法提出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统一理论,改变了爱因斯坦所描述的关于引力的基本理论。根据印第安纳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与中国大学教授提出了时空能量和动量守恒规律,将普通物质、暗物质以及暗能量都纳入了这个体系之中。 暗能量在大尺度结构上驱动宇宙加速膨胀和星系彼此分离 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关于时空弯曲标准依赖于爱因斯坦的场方程,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于宇宙空间中,至少占据了宇宙的95%,我们需要一套新的引力场方程来描述这种潜在的由宇宙中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新能量形式,认为这种能量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弯曲的时空需要新的标量势场来代表能量密度,进而表述新的引力场方程。目前有很多关于暗能量的不同理论,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事实上,暗能量的性质或许是宇宙学理论或者天体物理学中最为深奥的不解之谜,同时在理论物理中也是个棘手的问题。科学家在以往多宇宙质量的统计中发现缺少了相当一部分质量,因此这些缺失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尽管科学家进行多次尝试探测物质的试验,但这个谜团却越来越深。研究人员假设能量-动量的张量不再守恒,而新的引力场方程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等效的。在暗物质和暗能量被发现之前,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它引力场论,因此当时就使用了宇宙中普通物质所遵循的能量和动量守恒。 印第安纳大学数学系教授认为新的引力场方程与爱因斯坦方程之间的区别在于增加了二级标量势场协变导数,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引力场论,通过弯曲时空的度量值、新的标量势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描述新的理论。研究人员引入张量为解决广义相对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框架,同时也使得能量-动量张量量化密度以及当前所使用的时空能量和动量理论变得更加清晰,二阶协变导数是微积分中二阶导数的几何模拟,通过数学上的措施可以得出一个量的变化率。 标量场所关联的是标量势(纯量势)能量密度值和负能量,并代表了宇宙中物质非均匀分布所导致的新能量形式,标量势能量密度与宇宙中星系的运动、及宇宙物质质量分配之间具有相关性,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区域时空。研究人员认为负能量可产生某种吸引力,同时正能量可以产生一种有别于宇宙中四大基本力的未知排斥力,这四大基本作用力为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以及强相互作用力,它们是当今物理学上所承认的基本力。 更重要的是,新的能量和场方程提供了一个能自洽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统一理论,但目前为止暗能量和暗物质被认为是两只完全不同的“宇宙怪物”,虽然在字面上理解似乎看起来存在共同点。暗物质和暗能量可以用新的标量势能量密度总和、能量-动量张量耦合能量以及标量势场进行表达。总量的负数部分代表暗物质,可以产生吸引力,而正数部分代表暗能量,可驱动宇宙中的星系相互远离而扩张。 总的来说,我们相信新的引力理论可以改变能量场理论、引力相互作用以及我们宇宙的结构和形成。根据印第安纳大学数学系主任凯文·扎姆布鲁恩(Kevin Zumbrun)介绍:“关于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统一理论存在一定的推测性,因为要证实该理论需要一个匹配的实验。本项研究是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之谜,如果该理论与实验能匹配,那么就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相当令人兴奋。” 另外,新的暗物质暗能量统一方程也会得出一个经过修改的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该公式暗示了暗物质在宇宙一定尺度结构上将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度区间位于一千至一万光年左右。但在更大的宇宙尺度上,如超过一千万光年的宇宙时空结构,暗物质效应就显得弱一些,此时暗能量就起到主导作用。研究人员认为能统一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4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Origin 中定义箱形图(boxplot)的颜色和填充样式
Bearjazz 2012-9-9 08:54
在 Origin 中定义箱形图( boxplot ) 的颜色和填充样式 熊荣川 xiong rongchuan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软件提供的统计图往往是默认的形式,它的颜色和样式往往都是一个预设的初始状态,虽然能满足一些非正式的需求和大多数的要求。但是在一些正式的文档中(如等待发表的文稿、报告 ppt 等) , 我们往往对统计图的样式和颜色有更加具体的要求。本文将就 Origin 中箱形图的颜色和填充样式做个简单的示范。 之前我们已经讲过如何用 origin 制作箱形图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609967 以及如何制作分组箱形图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610390 本文将在对已完成的分组箱形图进行颜色和样式修改 为了图文并茂,请下载pdf观看 在Origin 中定义箱形图(boxplot)的颜色和填充样式.pdf 修改前效果如下图 修改后如下图 首先在箱形图的空白区域双击鼠标,弹出“ Plot details ”的对话框 点击左边“ Layer1 ”前面的的“ + ”号,下拉出多个 sheet ,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选择右边的“ Group ”选项卡,在编辑模式 ”Edit mode” 中,有两个选项,默认为 Dependent 模式,表示对所有的箱形图进行编辑。因为我们要对每个箱形图进行不同的编辑,所以在这里我们选择独立 Independent 编辑模式。 然后再依次点击左面 sheet A1 ,右面 Pattern ,对 sheet A1 所代表的箱形图 A1 进行编辑 左面“ Border ”区域编辑箱形图的边框, Fill 区域编辑箱形图内部颜色样式,分别进行修改 点击 Apply 按钮完成对箱形图 A1 的修改 同理,选择不同的 sheet 之后选“ Pattern ”对不同的箱形图进行编辑。 就这么简单,祝您科研愉快!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29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统一吊瓶有悖人权
热度 1 xiaojiyun 2012-8-30 01:12
高考统一吊瓶有悖人权 5 月 4 日晚,湖北孝感一中高三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一张边打氨基酸补充能量边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的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 " 。此事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就连国外媒体也对其进行了报道。但时值今日,“吊瓶班”全班 50 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楚天都市报 2012 年 8 月 29 日《孝感“吊瓶班”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校方称在反思》) 这,着实令人哑然!本来一件在学生看来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快速发酵,会“躺着也中枪”,连老美也用起“放大镜”来?在网民喟叹“教育有病、学生打针”与“当代范进、可悲可叹”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拷问这种步调一致下的危害,甚至人权萎缩等问题的标杆意义。 诚然,在目下的高考举国体制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驱使下,统一吊瓶无疑具有中国特色。但危害性也极为彰显。其一,学生的个性塑造消弥殆尽,而个性于自己于社会非常重要。一方面,本来社会多元化要求学生充分伸张个性,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个人也得努力差异生存,发展所长,方能更好地规划人生,服务社会。其二,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高考前统一打氨基酸,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人为地制造考前紧张气氛,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临场发挥,可谓适得其反。其三,统一吊瓶会起非常负面的示范作用,在幼小的心灵植下惟命是从的种子,缩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力,于己于国何尝有利?事实上,社会呼唤以人为本的个性力量,市场需要以分工为基础的创新机制,这些,在统一吊瓶面前,都将化为乌有,可悲可叹! 那么,人权是什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的是:首先是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继而是发展权与民族自决权。自由,是人权的灵魂。如果没有充分的自由权,最基础的人权——生命权也将失去意义。发展权也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个人的天赋权利。在一定意义,统一组织吊瓶就是校方盲目听从于习惯或一些人为指令,剥夺学生正常学习的自由,使之像战斗一样学习。殊不知,自由的向度有两个层面,积极的(可为)与消极的(不为),学生分明可以说不嘛。而且,学生在可以吃鸡蛋(专家认为,打一瓶氨基酸跟吃一两个鸡蛋作用差不多)来补营养,学校就没强人所难的理由。发展权也是如此。喻言之,因为人权是框架性的,一种泛意义上权利,在维护方框的同时,不能把方框缩小到一点(高度一致之步调),故学校(在更广意义上,社会、国家甚至于国际社会都是这句话的主体)企图一锤子把钢币砸成同一模样,是要不得的,也不可能的。 这也难怪人家会在“放大镜”下怪异地细致入微地琢磨起这种民间的自发的人权萎缩做法!大概消解这种苦郁的自我囚禁,光逼问国家不行,还得从公民着手,从个体教育做起,从法治文化的重构开始,否则,“类高考统一吊瓶现象”还会堂而皇之地重演,堕入一个莫可名状的循环,最终,人权焉在?
21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贾庆林会见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访京团
whyhoo 2012-8-24 10:43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 李寒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贾庆林23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崔世昌、刘艺良为团长的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访京团一行。 贾庆林指出,澳门回归13年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激发了澳门同胞的主人翁责任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正确方针。 贾庆林说,爱国爱澳始终是澳门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推动反“独”促统运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开创期进入了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希望澳门统促会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充分发挥澳门在对台工作中的独特优势,着力加强对台交流交往,拓展工作领域,深化工作内涵,进一步汇聚澳门反“独”促统力量,共同致力于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积极贡献。 贾庆林对澳门统促会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切实维护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更好地发挥“一国两制”的示范作用;二是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为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凝聚共识和力量;三是紧紧抓住争取台湾民心这一工作主线,不断深化澳台两地交流合作;四是高举反“台独”、反分裂的鲜明旗帜,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 会见时,访京团成员介绍了澳门统促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及今后工作设想。 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央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会见。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8/23/content_2209564.htm
个人分类: 政治|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Z]pkg-config的使用
Minuskid 2012-8-9 10:39
原文地址: www.91linux.com/html/article/program/cpp/20071207/8934.html 一、编译和连接 一般来说,如果库的头文件不在 /usr/include 目录中,那么在编译的时候需要用 -I 参数指定其路径。由于同一个库在不同系统上可能位于不同的目录下,用户安装库的时候也可以将库安装在不同的目录下,所以即使使用同一个库,由于库的路径的 不同,造成了用 -I 参数指定的头文件的路径也可能不同,其结果就是造成了编译命令界面的不统一。如果使用 -L 参数,也会造成连接界面的不统一。编译和连接界面不统一会为库的使用带来麻烦。 为了解决编译和连接界面不统一的问题,人们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其基本思想就是:事先把库的位置信息等保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通过特定的工具将其中有用的 信息提取出来供编译和连接使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编译和连接界面的一致性。其中,目前最为常用的库信息提取工具就是下面介绍的 pkg-config。 pkg-config 是通过库提供的一个 .pc 文件获得库的各种必要信息的,包括版本信息、编译和连接需要的参数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 pkg-config 提供的参数单独提取出来直接供编译器和连接器使用。 The pkgconfig package contains tools for passing the include path and/or library paths to build tools during the make file execution. pkg-config is a function that returns meta information for the specified library. The default setting for PKG_CONFIG_PATH is /usr/lib/pkgconfig because of the prefix we use to install pkgconfig. You may add to PKG_CONFIG_PATH by exporting additional paths on your system where pkgconfig files are installed. Note that PKG_CONFIG_PATH is only needed when compiling packages, not during run-time. 在默认情况下,每个支持 pkg-config 的库对应的 .pc 文件在安装后都位于安装目录中的 lib/pkgconfig 目录下。例如,我们在上面已经将 Glib 安装在 /opt/gtk 目录下了,那么这个 Glib 库对应的 .pc 文件是 /opt/gtk/lib/pkgconfig 目录下一个叫 glib-2.0.pc 的文件: prefix=/opt/gtk/ exec_prefix=${prefix} libdir=${exec_prefix}/lib includedir=${prefix}/include glib_genmarshal=glib-genmarshal gobject_query=gobject-query glib_mkenums=glib-mkenums Name: GLib Description: C Utility Library Version: 2.12.13 Libs: -L${libdir} -lglib-2.0 Cflags: -I${includedir}/glib-2.0 -I${libdir}/glib-2.0/include 使用 pkg-config 的 --cflags 参数可以给出在编译时所需要的选项,而 --libs 参数可以给出连接时的选项。例如,假设一个 sample.c 的程序用到了 Glib 库,就可以这样编译: $ gcc -c `pkg-config --cflags glib-2.0` sample.c 然后这样连接: $ gcc sample.o -o sample `pkg-config --libs glib-2.0` 或者上面两步也可以合并为以下一步: $ gcc sample.c -o sample `pkg-config --cflags --libs glib-2.0` 可以看到:由于使用了 pkg-config 工具来获得库的选项,所以不论库安装在什么目录下,都可以使用相同的编译和连接命令,带来了编译和连接界面的统一。 使用 pkg-config 工具提取库的编译和连接参数有两个基本的前提: 库本身在安装的时候必须提供一个相应的 .pc 文件。不这样做的库说明不支持 pkg-config 工具的使用。 pkg-config 必须知道要到哪里去寻找此 .pc 文件。 GTK+ 及其依赖库支持使用 pkg-config 工具,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告诉 pkg-config 到哪里去寻找库对应的 .pc 文件,这也是通过设置搜索路径来解决的。 对于支持 pkg-config 工具的 GTK+ 及其依赖库来说,库的头文件的搜索路径的设置变成了对 .pc 文件搜索路径的设置。.pc 文件的搜索路径是通过环境变量 PKG_CONFIG_PATH 来设置的,pkg-config 将按照设置路径的先后顺序进行搜索,直到找到指定的 .pc 文件为止。 安装完 Glib 后,在 bash 中应该进行如下设置: $ export PKG_CONFIG_PATH=/opt/gtk/lib/pkgconfig:$PKG_CONFIG_PATH 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检查是否 /opt/gtk/lib/pkgconfig 路径已经设置在 PKG_CONFIG_PATH 环境变量中: $ echo $PKG_CONFIG_PATH 这样设置之后,使用 Glib 库的其它程序或库在编译的时候 pkg-config 就知道首先要到 /opt/gtk/lib/pkgconfig 这个目录中去寻找 glib-2.0.pc 了(GTK+ 和其它的依赖库的 .pc 文件也将拷贝到这里,也会首先到这里搜索它们对应的 .pc 文件)。之后,通过 pkg-config 就可以把其中库的编译和连接参数提取出来供程序在编译和连接时使用。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变量的设置只对当前的终端窗口有效。如果到了没有进行上述设置的终端窗口中,pkg-config 将找不到新安装的 glib-2.0.pc 文件、从而可能使后面进行的安装(如 Glib 之后的 Atk 的安装)无法进行。 在我们采用的安装方案中,由于是使用环境变量对 GTK+ 及其依赖库进行的设置,所以当系统重新启动、或者新开一个终端窗口之后,如果想使用新安装的 GTK+ 库,需要如上面那样重新设置 PKG_CONFIG_PATH 和 LD_LIBRARY_PATH 环境变量。 这种使用 GTK+ 的方法,在使用之前多了一个对库进行设置的过程。虽然显得稍微繁琐了一些,但却是一种最安全的使用 GTK+ 库的方式,不会对系统上已经存在的使用了 GTK+ 库的程序(比如 GNOME 桌面)带来任何冲击。 为了使库的设置变得简单一些,可以把下面的这两句设置保存到一个文件中(比如 set_gtk-2.10 文件): export PKG_CONFIG_PATH=/opt/gtk/lib/pkgconfig:$PKG_CONFIG_PATH export LD_LIBRARY_PATH=/opt/gtk/lib:$LD_LIBRARY_PATH 之后,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库的设置了(其中的 source 命令也可以用 . 代替): $ source set_gtk-2.10 只有在用新版的 GTK+ 库开发应用程序、或者运行使用了新版 GTK+ 库的程序的时候,才有必要进行上述设置。 如果想避免使用 GTK+ 库之前上述设置的麻烦,可以把上面两个环境变量的设置在系统的配置文件中(如 /etc/profile)或者自己的用户配置文件中(如 ~/.bash_profile) ;库的搜索路径也可以设置在 /etc/ld.so.conf 文件中,等等。这种设置在系统启动时会生效,从而会导致使用 GTK+ 的程序使用新版的 GTK+ 运行库,这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当然,如果你发现用新版的 GTK+ 代替旧版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使用这种设置方式是比较方便的。加入到~/.bashrc中,例如: PKG_CONFIG_PATH=/opt/gtk/lib/pkgconfig 重启之后: # echo $PKG_CONFIG_PATH /opt/gtk/lib/pkgconfig 二、运行时 库文件在连接(静态库和共享库)和运行(仅限于使用共享库的程序)时被使用,其搜索路径是在系统中进行设置的。一般 Linux 系统把 /lib 和 /usr/lib 两个目录作为默认的库搜索路径,所以使用这两个目录中的库时不需要进行设置搜索路径即可直接使用。对于处于默认库搜索路径之外的库,需要将库的位置添加到 库的搜索路径之中。设置库文件的搜索路径有下列两种方式,可任选其一使用: 在环境变量 LD_LIBRARY_PATH 中指明库的搜索路径。 在 /etc/ld.so.conf 文件中添加库的搜索路径。 将自己可能存放库文件的路径都加入到/etc/ld.so.conf中是明智的选择 ^_^ 添加方法也极其简单,将库文件的绝对路径直接写进去就OK了,一行一个。例如: /usr/X11R6/lib /usr/local/lib /opt/lib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种搜索路径的设置方式对于程序连接时的库(包括共享库和静态库)的定位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使用了共享库的程序的执行还是不够的。这是 因为为了加快程序执行时对共享库的定位速度,避免使用搜索路径查找共享库的低效率,所以是直接读取库列表文件 /etc/ld.so.cache 从中进行搜索的。/etc/ld.so.cache 是一个非文本的数据文件,不能直接编辑,它是根据 /etc/ld.so.conf 中设置的搜索路径由 /sbin/ldconfig 命令将这些搜索路径下的共享库文件集中在一起而生成的(ldconfig 命令要以 root 权限执行)。因此,为了保证程序执行时对库的定位,在 /etc/ld.so.conf 中进行了库搜索路径的设置之后,还必须要运行 /sbin/ldconfig 命令更新 /etc/ld.so.cache 文件之后才可以。ldconfig ,简单的说,它的作用就是将/etc/ld.so.conf列出的路径下的库文件 缓存到/etc/ld.so.cache 以供使用。因此当安装完一些库文件,(例如刚安装好glib),或者修改ld.so.conf增加新的库路径后,需要运行一下 /sbin/ldconfig使所有的库文件都被缓存到ld.so.cache中,如果没做,即使库文件明明就在/usr/lib下的,也是不会被使用 的,结果编译过程中抱错,缺少xxx库,去查看发现明明就在那放着,搞的想大骂computer蠢猪一个。 ^_^ 在程序连接时,对于库文件(静态库和共享库)的搜索路径,除了上面的设置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 -L 参数显式指定。因为用 -L 设置的路径将被优先搜索,所以在连接的时候通常都会以这种方式直接指定要连接的库的路径。 前面已经说明过了,库搜索路径的设置有两种方式:在环境变量 LD_LIBRARY_PATH 中设置以及在 /etc/ld.so.conf 文件中设置。其中,第二种设置方式需要 root 权限,以改变 /etc/ld.so.conf 文件并执行 /sbin/ldconfig 命令。而且,当系统重新启动后,所有的基于 GTK2 的程序在运行时都将使用新安装的 GTK+ 库。不幸的是,由于 GTK+ 版本的改变,这有时会给应用程序带来兼容性的问题,造成某些程序运行不正常。为了避免出现上面的这些情况,在 GTK+ 及其依赖库的安装过程中对于库的搜索路径的设置将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这种设置方式不需要 root 权限,设置也简单: $ export LD_LIBRARY_PATH=/opt/gtk/lib:$LD_LIBRARY_PATH 可以用下面的命令查看 LD_LIBRAY_PATH 的设置内容: $ echo $LD_LIBRARY_PATH 至此,库的两种设置就完成了。
个人分类: Linux|0 个评论
网友谈《统一无穷理论》一书的几个疑点
热度 3 HAITIAN136 2012-8-6 15:19
看了 《统一无穷理论》一书,也看了网上对该书和作者的评价,我认为该书造成了一场网络大战的原因起码有三点: 1 、该书否定了康托尔的超限数理论,认为无穷大只有一个,康托尔的超限数分层是错的。并且证明了 2 ∞ =∞。 对这一点,由于我知识的欠缺,无法判断是对是错,我只能相信数学家们的判断。按理来说,这是对是错,还是无法判断,都应该很容易下结论。但至今为止,我对该观点更为混乱,因为网上不少自称“数学家”反对该观点。 2 、公理性问题。 该书否定了很多公理,是造成网上不少人反对的又一原因,很多数学的公理虽然无法验证,但都是合理的,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该书有很多前提条件,是不是该理论在一定的范围才能成立?如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范围等。 3 、无穷小问题。 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里,对无穷小的定义和运算(比较)都有了很详细的描述。 《统一无穷理论》一书几乎完全改变了教材里的无穷小。我也很困惑: 高等数学 教材里的理论,一般都是得到严格论证,而《统一无穷理论》一书找不到该书与教材里不相同的解释或论证。
404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whyhoo 2012-8-2 11:21
——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阔视野,高度概括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精辟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深刻总结10年伟大成就,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增添智慧和力量 历史是一面明镜,以史为鉴,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善于总结历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延续了中国奇迹,引起了世界的震撼;拓展了中国道路,吸引了世界目光。深刻总结这段辉煌历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轨迹,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和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气势豪迈,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这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0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犹如弹指一挥;但对于矢志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0年的时间,中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500强企业第二多的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中国的发展既体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更体现在微观的百姓生活感受之中。这10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发展全民享受的公益性事业,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不断拓展、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10年的科学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推进了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任何道路的形成都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等新理念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无不意味着1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不彰显了1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所作出的独创性贡献;任何制度的最终确立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生产一线人大代表数量的大幅增加、基层民主选举的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无不蕴含着10年来我们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担当。伟大的旗帜凝聚了亿万民众的力量,伟大的道路铺就了成功的轨迹,伟大的理论体系唱响了科学发展的时代旋律,伟大的制度保障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这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要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也要面对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走过了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是在极其顺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10年来,我们经历了非典疫情的突然袭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经历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玉树、舟曲等地的自然灾害,经历了“藏独”、“疆独”的丑恶闹剧。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互动,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互联,重大自然灾害与国际金融危机交织,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构成了盛世中国的成长背景。恩格斯曾经说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性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既在考验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在考验着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决心和信心。汶川、玉树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率先突围,奥运世博亚运的成功举办,无不彰显中国道路的震撼与力量。1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10年的体制机制改革、10年的发展理念创新,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以思想观念的转变,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奠定了中国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突出彰显科学发展主题,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铺就厚重底色 伟大的实践源于理论创新的力量。回顾中国10年来发展的伟大历程,我们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展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人的速度和进步。但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定位,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位的正确判断。它启示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我国当前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进一步,事关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事关人民福祉的增加,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关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排除各种杂音干扰,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懈怠、不折腾,通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奇迹”,但一些与社会主义发展本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以历史浓缩的方式一下子释放出来,并不断侵蚀着发展的成果。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这一发展不再是对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单纯追求,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对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努力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着力改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不平衡发展问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 犹如进步是对挑战的回应一样,中国的点滴进步都是对矛盾和困难的化解。发展是永恒的,矛盾也是永恒的。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治的高度来定位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来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具有前瞻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来坚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将其贯彻落实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要把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作为关键点,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作为根本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必须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制度,不再唯以GDP论英雄,而是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科学系统地衡量。 科学谋划未来发展之路,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指明航向 展望未来,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并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的机会与风险并存。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这条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铺就了成功的轨迹。但如同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会只有坦途和顺境,还有险境和荆棘。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战略的干扰,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起,都在考验着我们党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决心和勇气。凝聚共识才能不为外界所惑,形成合力才能攻坚克难。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坚持和拓展前进的道路。 10年科学发展,10年思想解放,10年理念更新。从提出到发展再到形成,科学发展观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历史的惯性、思维的惰性,又使得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观念仍有生存的空间。一些陈旧落后的发展观念仍在不时掣肘,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仍未完全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仍然顽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各种问题。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用发展着的实践推动理论完善,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互动、历史与时代的联结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规模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也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持续深化,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到了“提升期”、“转型期”。面对深化改革开放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倒退,“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推向前进。”在经济建设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上,要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在文化建设上,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上,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在党的建设上,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既是我们党的政治宣言书,也是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踏踏实实地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深入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不断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执笔:林培雄 颜旭 刘光明)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8/02/content_4388408.htm
个人分类: 国防|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出统一无穷的误区 (2)
热度 1 HAITIAN136 2012-7-30 15:58
何华灿 、 何智涛 《统一无穷理论》一书,是集哲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和智能科学等方面的好书,其结合逻辑推理与计算机,把无穷简单化。该书逻辑推理性强,几乎无懈可击。可以这样说:《统一无穷理论》是一本计算机科学和智能科学方面的统一无穷应用理论的好书,但不算是一本数学理论方面的好书。 《统一无穷理论》推导出 2 ∞ = ∞。当然,这是利用二进制计数器推导出来的。 似乎康托尔的超限数已走到尽头,似乎教科书里的无穷要重写,似乎无穷的光明就在眼前。 数学不是自然科学,用属于自然科学的计算机和智能科学来推导数学理论本来就难已接受,更何况这种推导是用来推导数学的盲区——无穷! 其实,人类对无穷的认识与数学里的无穷有相当的差距,用现在的认识来定义无穷毕竟还很幼稚。自从康托尔提出超限数,人们才怀然大悟:原来无穷还可以这样分类! 虽然康托尔的超限数理论还不成熟,甚至无法证明其对错,但要走回头路肯定是难上加难,“统一无穷”就是走回头路之一。 由于康托尔的超限无穷已深入人心,人们虽然心存质疑,但毕竟还在探索之中,《统一无穷理论》给了无穷探索者当头一棒,难怪不少人要大骂作者。 毕竟,统一无穷也是无穷的一种方式,要否定这种方式,提出更合理更有效的无穷才有说服力。
339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何华灿,何智涛:《统一无穷理论》(摘要)
热度 2 wenqinghui 2012-7-22 10:02
【文清慧注: 各位网友:如果你有 《统一无穷理论》原书 或 何华灿 教 授发表的论文 的电子版,请发给我以便在评论园地上同网友们共享 本文引自 哲学中国网, (原图就未显示) : 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411143952837695 浏览 更多的 何华灿 教授 文章请访问 : 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list.aspx?m=20120411140941900588 】 何华灿,何智涛:《统一无穷理论》(摘要) 一、引言 1 ,希尔伯特说: “ 无穷既是人类最伟大的朋友,也是人类心灵宁静的最大敌人。 ” 从数学产生之日起,无穷就如影相随。作为数学发端的自然数 1, 2, 3, × × × , n , n +1, × × × 本身,就以它朴素的面貌展示了向无穷攀登的态势。可是数学家对无穷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区分的潜无穷和实无穷,他明确支持潜无穷,反对实无穷。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这样的局面持续了 2000 多年。目前在数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无穷理论是 130 多年前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层次无穷理论,他认为无穷大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潜在的存在,但是无穷大有无限多的层次, 0 , 1 , 2 , × × × , 。如自然数集的势是最小的无穷大 0 ,单位区间实数集的势是无穷大 1 ,实变函数集的势是无穷大 2 , × × × ,并有 i +1 = 。 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德 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理“整体大于部分”,后来不断有人发现在无穷集合中有部分等于整体的情况,真是不可思议。整体是否一定大于部分? 2000 多年来,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一直把实无穷档在数学门外。康托尔是在历史上勇敢地迈出这一步的第一人,他抛弃了各种历史偏见和传统思想,根据他自己提出的两个基本前提: ① 无穷集的基本特征是能和自己的真子集等势,这是无穷集和有穷集的本质差别; ② 实无穷是一个数,有自己的特殊性质,不应该把有穷数的性质强加在无穷上。 他义无反顾地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建立了层次无穷理论,他定义了集合的概念、关系、运算和性质。他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无穷集的大小,定义自然数集是最小的无穷集合,叫可数集 0 ,并证明正奇数集、整数集、奇数集、偶数集、有理数集、代数数集都是可数集 0 。即 对任意 大于 1 的 n N , 有 1+ 0 = n + 0 = n 0 =( 0 ) n = 0 成立,已经把无穷大概念的本质基本揭示出来。他还证明单位区间实数集和单位正方形中的实数集等势。这些都是康托尔的历史贡献,康托尔的最后失误也是由于他违背了上述两条基本原则,走向了其反面: ① 他认为实数集大于自己的真子集自然数集; ② 他把有穷数的性质 10 n n 强加在无穷上,认为 0 ,这是促使无穷大不断升级的根源,他还反对无穷小概念的存在。 2 ,作者何华灿是毕生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信息科学工作者,晚年对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泛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逻辑学进而发现了数学中的层次无穷概念和理论存在严重问题:本来是大而无外的无穷大怎么能无限地升级?本来是小而无内的无穷小为什么仍然在无限地变小?整个信息科学已经被这种畸形的无穷理论压缩到了一个狭小的零级无穷空间内无法伸展,让人感觉窒息和无助。再仰望那层层叠叠的高级无穷空间,它是那样的漆黑一片,让人感觉恐惧和渺小。于是作者产生了统一无穷概念和理论的强烈愿望,希望还信息科学一片蓝天。经过数年跨学科的潜心研究,有了这本无穷问题的专著。 3 ,本书提出了一个观察无穷问题的三维视角:数的数值维,数的编码高度维和无穷的可达性维(见图 1 )。 图 1 观察自然数集中无穷大概念的三维视野 数学离不开进位制编码,如果没有进位制编码,数学将不复存在。根据进位制编码原理,任何数都同时有编码位和编码值两个相对独立的属性,忽略编码位的存在,数就成了几何点,考虑编码位的存在,数就成了编码符号串。对有穷数来说,一个数值点严格对应一个编码符号串,没有遗漏或者重复。但在与无穷编码有关的概念中,这个一一对应关系就变得暧昧起来,无论是人类的智慧或者语言,都显得不够用。如有穷位计数器只能给有穷个计数脉冲编号,要给 个计数脉冲编号,必须用 位计数器,而且第 个脉冲的编号正好是 10 ,等等。如果不厘清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建立包含趋近无穷自然数的新数谱,解决不了无穷问题。根据对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的观察,传统的自然数谱是不完整的,它认为在自然数集中,除了有穷数就是无穷大,除了无穷大就是有穷数,这是纯粹的一维自然数观,具有片面性。在理想计数器模型中,潜无穷过程只能遍历所有有 穷 自然数集中的偏小部分,从 0 , 1 开始,可以无限制地增大,但是其中偏大部分的有穷自然数永远处在未生成的状态下,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超过其理论上的增长内极限 v 。而实无穷过程可遍历完整的自然数集,包括所有的有 穷 自然数(其中包括 0 和 1 )和所有的超穷自然数(其中包括趋近无穷数和 )。 作者认为在讨论所有排序类问题时,进入的是一个实无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是一个可达的极限目标。而在讨论所有内蕴类问题时,进入的是一个潜无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只是一个可无限地接近,永远不可到达的潜在极限目标。这就是说,在两种趋近无穷的过程中,被趋近的极限目标只有一个,而趋近极限目标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一个可达,一个不可达。这个思想为全面认识自然数及其增长极限 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发现了认识自然数中无穷大概念的第三个维度 — 可达性。在扩大了的三维视野中,自然数不仅有数值的不同和编码长度的不同,还有可达性的不同。只有通过这三个维度,才能全面认识自然数,完整地把握 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这个三维视角,在承认潜无穷过程和实无穷过程都同时存在的大前提下,作者发现了完整的自然数数谱和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谱。将这两个数谱合并,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正实数谱。利用完整的正实数谱,作者建立了科学的无穷概念,正面定义了无穷大和无穷小,提出了数的理想模型和规范模的概念,使许多捉摸不定的概念如无理数和超越数有了清晰完整的外在形象。这些就是《统一无穷观》奉献给读者的主要思想。 4 ,由于整个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们都是有穷的,都可以成为有穷数及其运算规则的原型。而所有的人包括职业的大数学家和一般读者,都没有真正见过无穷大和无穷小是什么样子,历史上关于它们的定义和性质的讨论没有正面原型可以参考,只能通过自然数列 0, 1, 2, 3, × × × n , n +1, × × × 的发展趋势进行揣摩,众说纷纭,莫哀一是。所以本书不是根据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进行的纯逻辑推演,更不是完全抽象的纯公理化论证。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引导读者去漫游理想的无穷世界,首先增加对无穷过程的感性认识。这个理想的无穷世界是由作者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专门设计的各种无穷位理想计数器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它能够模拟一个潜无穷过程或者实无穷过程,具体生成所有的有穷自然数、趋近无穷自然数和无穷大,也能够生成所有的有穷小数、趋近无穷小数和无穷小。在有了对各种无穷过程的感性认识之后,进一步定义无穷概念和研究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了,其是非曲直能够一目了然,就像理解为什么 2+3=5 那样浅显和自然。 二、无穷概念的统一 1 ,康托尔已经证明无穷大 0 有 5 个基本性质:对于任何大于 1 的 n N , ① 1+ 0 = 0 ; ② n + 0 = 0 ; ③ n 0 = 0 ; ④ ( 0 ) n = 0 ; ⑤ 2 0 0 。作者提出的统一无穷大 继承了他的前 4 个性质,即对于任何大于 1 的 n N , ① 1+ = ; ② n + = ; ③ n = ; ④ n = 。只需要证明第 ⑤ 性质 2 = 成立,就可以停止 的不断升级,实现无穷大概念的统一。 作者用多种方法证明了 2 = 的成立,最主要的是计数器的 镜像变换模型。设有一个特殊的实无穷位二进制计数器 C (见图 2 ),在它第一位的右(下)边增加了一个小数点位置标示符 “.0” ,它不参与计数器的计数过程。 图 2 计数器的镜像变换模型 站在 C 前面的观察者 A 看到的是计数器的正常计数过程,他能读到全部 位的自然数编码(称为原始编码或原像),其中的 × × × .0 表示本数是纯粹的整数 ;站在 C 后面的观察者 B 恰巧相反,他看到的是正常计数器计数过程的镜像,读到的是 区间实数的全部编码(称为镜像编码或镜像),其中的 0. × × × 表示本数是纯粹的小数 。从编码的角度看,上述原像和镜像两种 位编码 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个数一定相等。这就是说,在图 2 中发生的 镜像变换只会改变各个编码所代表的数值大小,不会改变编码的数目多少。例如 开始状态: A 观察到: 0.0 B 观察到: 0.0 1 位计数 : A 观察到: 0.0, 1.0 B 观察到: 0.0, 0.1 2 位计数 : A 观察到: 00.0 01.0 10.0 11.0 B 观察到: 0.00 0.10 0.01 0.11 3 位计数 : A 观察到: 000.0 001.0 010.0 011.0 100.0 101.0 110.0 111.0 B 观察到: 0.000 0.100 0.010 0.110 0.001 0.101 0.011 0.1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在同一个计数过程中,出现 原像和镜像 两种不同观察结果的现象,可一直延伸到整个无穷位的计数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改变。特别可贵的是,如果在理想计数器中发生的是一个潜无穷过程,限制其中的 位不可达,则观察者 A 看到的自然数生成过程是一个潜无穷倍增过程,永远不能到达终点,所以只能生成有穷自然数序列;观察者 B 看到的单位区间实数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可达的潜无穷对分过程,永远不能到达终点,所以只能生成单位区间内的有理数序列。反之,如果在理想计数器中发生的是一个实无穷过程,允许 位可达,则观察者 A 看到的自然数集生成过程是一个可达的无穷倍增过程,有终点出现,能够生成完整的自然数集合,其中包括超穷自然数集合;观察者 B 看到的单位区间实数集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可达的无穷对分过程,有终点出现,能够生成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集合,其中包括无理数集合。所以这个 镜像变换 模型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两种无穷观的相互干扰和争斗,保证双方站在同样一个无穷观的立场上讨论问题。 在图 3 中,子图 (a) 是计数到 2 位的情况,它有 4 个编码,分别代表 00.0, 01.0, 10.0, 11.0 和 0.00, 0.10, 0.01, 0.11 。 子图 (b) 是计数到 3 位的情况,分别代表 000.0, 001.0, 010.0, 011.0, 100.0, 101.0, 110.0, 111.0 和 0.000, 0.100, 0.010, 0.110, 0.001, 0.101, 0.011, 0.111 。 子图 (c) 是计数到 位的情况,完整的自然数编码和单位区间实数编码全部出现了。从这个观察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可达于 而不会改变的规律: ① A 编码 x × × × x i × × × x 4 x 3 x 2 x 1 .0 代表的是自然数,其极限是 ; B 编码 0. x 1 x 2 x 3 x 4 × × × x i × × × x 代表的是 区间的实数, 其极限是 1.0 。 ② 有一个 A 编码 x × × × x i × × × x 4 x 3 x 2 x 1 .0 ,就一定存在一个 B 编码 0. x 1 x 2 x 3 x 4 × × × x i × × × x ,反之亦然。两种 编码是一一对应的,它们一样多。 图 3 无穷位计数器生成的编码及其镜像 2 ,根据无穷位理想计数器的编码原理,完整的自然数 谱 SN 结构如下(见 图 4 ): SN : , , ] 图 4 完整自然数谱中的极限对和分区 在完整的自然数谱 SN 中,数谱的起点是 0 ,代表无, 0 的编码特征是所有位都是符号 0 。 1 是生成元,代表有的开始,是最小的有穷自然数; v 是有穷自然数的增长内极限,代表计数器的现实主义计数阶段已经过去,有穷自然数的生成过程理论上到此结束。 1 和其它所有有穷自然数的编码特征是这些数只需要用有穷位编码来表示,即在无穷编码体系中的 超穷位编码 全部都是 0 。 v 的后继是 w ,它是最小的超穷自然数,也就是最小的趋近无穷自然数,代表计数器已经进入超现实主义计数阶段,第一个超穷自然数出现了; 是最大的趋近无穷自然数,也就是最大的非无穷自然数,代表非无穷自然数的生成过程理论上到此结束。 所有趋近无穷自然数 的 编码 特征是这些数都需要用 超穷 位的编码来表示,即在编码的 超穷 位中出现了非 0 的符号,其中 的编码最大,由无穷多个 9 组成。数谱的终点是 ,它是最大的 超穷自然数,代表最大的有,即整个自然数计数过程的最后终结。其编码特征是超出了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的编码范围,发生了进位溢出现象,用 ( 9 × × × 9 ) + 表示 。在 数谱 SN 中,除 0 外所有的自然数 n 都有前趋 n - ,除 外所有的自然数 n 都有后继 n + 。 在完整的自然数谱 SN 中,存在三对极限数,它们是左极限对,中极限对和右极限对。每对极限数中包含 a 、 b 两个极限数,称为下、上极限数或者内、外极限数,它们都具有某种极限编码自守性。如左下极限数 La 是自然数 0 ,它满足 0=10 0 - 1 ;左上极限 Lb 是自然数 1 ,它满足 1=10 0 ;中下极限 Ma 是有穷自然数的增长内极限 v ,它满足 v =10 v - 1 ;中上极限 Mb 是最小的超穷自然数 w ,它满足 w =10 v ;右下极限 Ra 是最大的趋近无穷自然数或者最大的非无穷自然数 ,它满足 =10 - 1 ;右上极限 Rb 是 ,它是整个自然数的增长外极限,满足 =10 。 3 ,由于编码位和编码数值的共同影响,单位区间实数被分割成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见图 5 ):最小的单位区间实数是 0.0=( 0 × × × 0 ) 和 d =( 0 × × × 0 1) ;其次是趋近无穷小数,它对应于 0- 全 0 代码区和 1- 纯趋近无穷小数区的组合,是完全超现实的数;常用的有穷小数对应于 3- 纯有穷小数区,它是有穷位编码,是完全现实的数;大于 L 的单位区间实数由于 2- 趋近无穷小数区和 3- 纯有穷小数区组合而成,带有现实和超现实的混合特性。不注意这种混合特性,无法获得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集合。 图 5 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谱中的极限对和分区 4 ,直接将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谱和完整的自然数谱合并,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正实数谱,如图 6 所示。 图 6 完整的正实数谱中的极限对和分区 5 ,由于 2 = 的成立, 停止了分层,成为一个统一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定义无穷小 d =1/ 。并证明无穷小具有性质:对于任意大于 1 的 n N , d /2= d / n = d /2 n = d n =(1/ n ) 1/ d = d 。 d 和 之间的关系是: d / = d = d 。 三、 理想的数模型和规范模 1 ,研究无穷概念离不开无穷集合,最典型的无穷集合是数集。数集有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狭义数集和广义数集之分。其中,实数可包容自然数、整数、小数、有理数和代数数、无理数和超越数,是最大的一维人工数系;复数,狭义数和广义数是多维数系,而最简单最基本的数集是自然数集。作者在自然数集理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数的理想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一般性地考察各种背景下的无穷集合,最后完成所有无穷集合全都等势的证明。所谓由自然数生成各种人工数,就是对自然数的编码符号串进行重新解释,从而得到各种人工数的编码符号串:如在自然数编码符号串之外增加小数点的位置标志,以便把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把自然数编码符号串内的某些符号变换成辅助符号,常见的有表示正负数的 +/ - 符号位( + 号常常省略)、表示复数中的虚部和实部的 i/r 标识位( r 号常常省略)、表示数组和行列式中不同分量的标志符 a i ;等等。而无穷位编码经过这些变换以后仍然是无穷位编码,所以,各种人工数都是自然数编码符号串的某种变形,自然数是数的基本形式。 因此,数的理想模型包括两部分:其核心部分是标准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它对应于完整的自然数集。外围部分是各种译码器,它负责把自然数的编码符号串翻译成某个人工数的编码符号串。 2 , 自然数的理想模型是能生成完整自然数集编码的完全编码算法 CEA ,它由完全计数器 CC 和原始存储器 PM 两部分组成。 CC 是实 位二进制计数器,其功能是 按照二进制进行连续地计数 , 生成所有实 位二进制原始编码 , 极限状态是 2 = 。 PM 的功能是顺 序存放 CC 生成的所有原始编码,包括 0 和 2 , 它共有 2 1 个存储单元(见图 7 )。 图 7 PM 的存储状态图 3 , 任何事物都有界壳或者周界,不仅所有的有形物体都有明显的边界,以便把自己和环境有效地分开,而且抽象的概念也有边界 , 没有界壳的概念不是一个科学概念 。自然数的概念 周界 如图 8 所示,左子图代表完全计数器 CC ,其中 a 1 和 a 就是完全计数器的界壳。右子图是 PM 的存储状态图 ,其中 a 1 、 a 、 ( 0 × × × 0 )=0 和 ( 1 × × × 1 ) + = 一起从四个周边 共同组成了自然数编码集的界壳。自然数编码集给出的界壳概念是一个完整的二维界壳,而自然数点集给出的界壳概念是二维界壳在一维点集上的投影。所以,自然数的点集界壳只能在部分几何问题中使用,如果在数学中普遍使用,就会造成许多概念混乱。 图 8 自然数编码集的概念界壳 4 , 人工数的通用理想模型是一个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它由无穷位的 完全 观察窗 CW, 完全 译码器 CD 和现实存储器 RM 三部分组成,如 图 9 所示。它可从第 1 位工作到 位,具体过程是: n 位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n ) 由 n 位完全 观察窗 CW( n ) , n 位完全 译码器 CD( n ) 和现实存储器 RM 三部分 组成。 C W ( n ) 的功能是按照某种二进制计数规律阅读 P M 中 所有的 n 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在窗口中可显现从 n 位全 0 即 n 开始,到 n 位全 1 即 n 结束的所有 n 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无穷位完全 观察窗 用 C W 表示,它能阅读 P M 中 所有的无穷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包括 )。 CD( n ) 的功能是对 C W ( n ) 中的所有 n 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进行某种规则的 译码 ,如规定小数点在符号串上的位置,对符号串中每位的 0, 1 符号进行解释或变换等。无穷位完全 译码器用 CD 表示,它能把无穷位完全 观察窗 C W 中的所有无穷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按照规则翻译成某种人工数编码。 RM 的功能是存放 CD 译码的结果 ,它与 P M 的存储单元数目和地址编号完全相同 , 但存储的具体形式不同 , 与 P M 中的自然数编码不同,在 RM 中的人工数可以用任意的符号表示 , 不一定是二进制 编码。 图 9 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的三个组成部分 不同人工数的理想模型由不同的完全 观察窗 C W 和不同的完全 译码器 CD 相互配合生成,相应的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也不相同 。 要研究自然数集与其他各种人工数集及其它无穷集合的关系 ,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完全 译码算法 CDA 来完成。其中特别需要掌握原始存储器 PM 和现实存储器 RM 的异同点: PM 和 RM 的存储地址数目和编号完全相同,但存储机制各不相同: PM 是格式存储器,它的每个存储单元都有无穷位,每位只能写一个 0 或 1 ,不能不写,也不能多写 , 所以只能存储原始形态的 自然数和 (在 d 单元) ; RM 是自由存储器,它的每个存储单元都可以存储由 完全 译码器 CD 翻译出来的任何符号,没有限制。下面详细举几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5 ,图 10 表明在无穷数集中,是一套编码,多种解释,其中 * 表示小数点所在的位置 。由于自然数集和各种无穷数集之间可以相互翻译,而自然数集十分简单直观,所以可以把自然数集作为各种无穷数集的数学模型使用。方法是首先用特定的完全译码算法把一个无穷数集和其中的原始问题一同翻译成自然数集和其中的同构问题,对它进行求解,得出自然数集中的同构结果,然后把同构结果反向翻译成这个无穷数集中的原始形式,形成最后结果。 图 10 一套编码多种解释 , 其中 * 表示小数点的位置 除了数集之外,任何事物都可以组成无穷集合,它们一般是无次序的。但非数的无穷集只有两类:一类是由离散分布的元素组成,如宇宙中所有量子组成的集合;另一类是由连续分布的元素组成,如宇宙中的场和时间等。可以人为的把元素按照某种规则顺序编号,使离散型的无穷集转化成正整数集,使连续型的无穷集转化成正实数集,而这两种数集都可转化成自然数集。可见一般的无穷集都与自然数集等势,在屏蔽掉这种附加的次序关系后,自然数集也可以作为一般无穷集合的数学模型使用 。 6 ,完整的二进制自然数谱 SN 就是自然数集 N 的规范模 N - SM ,简称为自然模,它是基本模,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自然 模 N - SM 是基本模 利用自然模可以研究自然数的各种数论性质,如自然数的奇偶性:凡是最低 a 1 位是 0 的自然数都是偶数,凡是最低 a 1 位是 1 的自然数都是奇数。注意其中最高位 a 也是 1 的奇数 1 , 3 , 5 , 7 , × × × 等,由于它们被 2 以上的整数相乘或者自乘都会引起进位溢出,所以称为超越自然数(编码),它们与数的超越数性有密切关系。 完整的二进制单位区间实数谱 SR 1 就是单位区间实数集 R 1 的规范模 R 1 - SM ,简称为单位模 , 如图 12 所示,利用它可以研究 单位区间 实 数的各种基本性质。 图 12 规范模 R 1 - SM 有时还需要单独研究某个无理数 x 的性质,由于它有无穷位,用通常的方法无法进行。如果把它放在恰好包容 x 的最大规范模中进行研究,无穷位就固定不变了。所谓恰好包容一个无理数 x 的最大规范模是这样一个二进制区间实数谱 ,其中 2 n - 1 x 且 2 n ³ x ,记为 x - SM ,简称为 x - 模 。在 x - SM 中无理数 x 有确定的实无穷位,可以横向比较它与相邻实数的逐位编码情况。如 p - SM 是在有限区间 实数谱基础上形成的, p 就包含在其中,其编码的最高位肯定是 1 。由数谱的性质可知,在 X 规范模中包含了 X 数 集中 所有的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无穷位,并且从小到大连续地分布,可以横向比较数集中不同数的逐位编码情况。归纳起来说,无论是 X - SM 模还是 x - SM 模都具有以下基本性质: 性质 1 规范模是完整的。它包含了本数集中的全部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性质 2 规范模是良序的。其中的全部数都按照计数器的生成顺序从小到大排列。 性质 3 规范模是连续的。其中的全部数都按照计数器生成元 Q 的标准间隙连续的分布,没有更大或者更小的间隙存在。 性质 4 规范模是等高编码的。其中的全部数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编码位数(包括无效位),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性质 5 规范模是封闭的。在规范模以外证明的性质,不能引入规范模内使用。 性质 6 规范模是完备的。在规范模 X - SM 上证明的性质,在整个数集 X 上有效。 7 ,规范模有许多重要应用,如利用 正实数规范模 R - SM 可以证明 有理数集和无理数集等势。 从图 13 可以看出,由于所有 a - 位是 1 的实数 x 都终止在无穷小 d =(0. 0 × × × 0 1) ,而 d 是不可以再进一步分割的数,所以 x 不能被任何整数 n 除尽,总有余数 d / n = d 存在, x 必然是无理数。相反,由于所有 a - 位是 0 的实数 x 都至少可以被整数 2 除尽, x /2 没有余数存在。尽管这里的所有 a - 位是 0 的实数 x 仍然有小数部分而不是整数,但是一定存在一个正整数 k ,使得 k x = m , 2 k = n ,从而得到形如 m / n 的数,其中 m , n 都是整数且 n ¹ 0 。所以 x 必然是有理数。由于 a - 位中的 0, 1 是交替分布的,就像自然数中奇偶数的分布规律一样,所以 有理数集和无理数集一样多,它们等势。 图 13 正实数的 规范模 R - SM 是标准模 又如通过引入整代数变换概念: 对一个实数 x 进行各种基于正整数 n 的代数运算,如 x + n , x n , x n 及其任意组合,所得的结果 x' 称为实数 x 的 整数代数变换。可以判断一个无理数的 超越性: 如果一个无理数 x 的 整数代数变换 x' 是标准模 R - SM 中的某个 超越数 i ,则 x 是超越数 。因为无理数 x 的 整数代数变换 x' 可以无限制地增大,必然会出现 a =1 的情况,如果 x' 是标准模中的某个 i ,则这时的 a - =1 ,说明 x 不可能被某个正整数除尽,也不是某个正整数的整次方根,即 x 不可能是 某个整系数 代数方程 的根, 是超越数。显然,超越 数集是可数集。 返回 文清慧:《统 … 论》评论园地首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593018.html
个人分类: 评论园地|16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数学工作者”:关于网友对《统一无穷理论》回复的一些说明
热度 3 wenqinghui 2012-7-21 11:41
“数学工作者”:关于网友对《统一无穷理论》回复的一些说明 【文清慧注: 这篇文章引自新语丝网站 (XYS20120720) 。下面是全文。 】 ◇◇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关于网友对《统一无穷理论》回复的一些说明   作者:数学工作者   我们已就何华灿《统一无穷理论》一书以及相关论文《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写了两篇文章说明其基本观点错误。今日看到网友 “ 做梦的人 ” 的回复, 认为有必要再罗嗦两句。    1. 何华灿与何智涛的以上文献所讨论的对象就是通常理解的实数集,他们就是要推翻康托的 “ 实数不可数 ” 结论,然后顺理成章地推翻连续统假设等。 这当然是违背数学事实的。 读者可以参看我们上一文的详细说明, 或者直接参看他们的书或论文。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的前两篇文章是针对何氏父子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作出讨论的。 网友发表观点的时候,是否应该在了解相关事实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和对象本身作探讨呢?    2. “ 做梦的人 ” 说道 “ 然而,在一些其它构造实数和自然数的方法中,实数集和自然数集是等势的。 ” 这等惊人言论必须要有文献事实作为依据, 不能仅仅在文章开头说一句 “ 因为去家离国多年,手头资料不全,恕无引用文献。 ” 就算打了预防针糊弄过去。   对任何科研工作者来说, 用事实证据或者文献依据来佐证观点,是最基本的准则。 笔者从事基础数学研究多年,从未听说以上结论 — 如果有的话,这种惊人结论早就传遍数学界了。 同样地, “ 做梦的人 ” 说道: “ 据笔者十几年前所知,基于潜无限观点的实数构造方法至少 50 年前就有了 “ 这样的言论也必须有文献出处作为基础。怎么能随口一句就算作事实呢?   请注意,假如这样的结论是作为普遍认同的事实来科普, 那当然可以无需列出文献,但现在该网友提及的结论显然不是一个普遍事实 — 恰恰相反是违背数学事实的。    3. 即使真有 “ 实数集和自然数集是等势的 ” 这样的结论, 则要么 “ 实数集 ” 的概念被偷换了,要么 “ 势 ” 的概念等等被偷换了,抑或有可能根本就是误读了结论的原意。这就需要 “ 做梦的人 ” 提供文献让大家来讨论。   总之, 在通常的概念理解下,想推翻 “ 实数不可数 ” 是违反事实和逻辑基础的。 另一方面, 偷换了概念之后的实数集当然不再是我们所要说的实数集,那么这样的东西对我们的讨论有何意义?    4. 即使找到了文献,我们还要考虑这样的文献是否被学术同行认同 — 比如看论文的学术同行评论等等。 当今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的结论观点不论多么惊人多么有争议,只要论证严密正确,数学家们就会接受。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期刊或审稿人疏忽或不负责任任由错误的论文发表 — 此外不可否认很多国内期刊的质量是相当糟糕的。   假如如 “ 做梦的人 ” 所言, 50 年前真有这样惊人的结论被认同,为何至今我们这些数学工作者从来没有耳闻呢? 哪一本经典数学专著收入了这样的结论? (XYS20120720) ◇◇ 新语丝 (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返回文清慧:《统 … 论》评论园地首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593018.html
个人分类: 评论园地|160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数学工作者”:关于《统一无穷理论》等文观点错误的进一步说明
热度 2 wenqinghui 2012-7-17 17:26
“ 数学工作者”:关于《统一无穷理论》等文观点错误的进一步说明 【文清慧注: 这篇文章引自新语丝网站。下面是全文。 】 ◇◇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关于何华灿《统一无穷理论》等文观点错误的进一步说明   作者:数学工作者   感谢 “ 反对伊战 ” 同志给我们科普了一下 Loewenheim–Skolem 定理 — 尽管最后一段解释写得很含糊。 我们特地翻阅了两本国外数理逻辑专著了解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读者也可以从英文维基百科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至于称何华灿为 “ 职业数学家 ” 当然是仁者见仁的事了,相信看完下文大家会有个判断。 我想最多只能称其为 “ 职业泛逻辑学家 ” 吧。   无论如何, 何华灿与何智涛的书《统一无穷理论》以及论文《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所讨论的内容和观点与 Loewenheim–Skolem 定理没有什么关系。 他们明确地指出,实数集合与自然数集等势 — 这是他们论文的主要观点。   为了说明这一点, 我们下载了何华灿与何智涛的期刊论文《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见附件)。该文发表于《智能系统学报》 2010 年第三期。 我们摘取其中段落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1. 摘要部分明确指出这篇文章的结论 “ 证明了实数可数、连续统假设不成立,实现了实无穷概念的无穷统一。 ”    2. 第 203 页左栏第一段    “ 但是这些证明都是在承认 omega_1omega_0 的基础上去证明 CH 是否正确,没有人怀疑 omega_1omega_0 的正确性 . 在 omega_1omega_0 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圆其说的 ’ 理论 ’. 它们妨碍了后人对实无穷问题的继续探索 . 我们将直接证明 omega_1omega_0 本身是不正确的 , CH 当然就不成立 .”    ( 笔者注:此处 omega_1 和 omega_0 分别指实数集与自然数集的势 , CH 指连续统假设 )    3. 第 203 页左栏第二段    “( 康托 ) 只是由于没有找到证明 2^{omega_0}=omega_0 的合适方法,才最后放弃了对统一实无穷概念的追求 , 转而提出了相对实无穷概念。 我们根据无穷编码的不变性进一步证明 2^{omega_0}=omega_0……”    4. 第 204 页右栏下数起第三段 , 作者们将康托的实数集不可数的结论称之为 “ 伪定理 1” , 并复述了对角线证明。 在 205 页组左栏中间段写道 “ 根据伪定理 1 (后面将用伪定理 2 证明它的错误), ……” 这里提及的伪定理 2 ( 211 页)的结论是说 “ 自然数集不可数 ”.    5. 第 208 页的第 2.5 节《连系统假设不成立的更多证明》更有意思。首先定理 13 证明    “ 单位区间实数集 R1 与自然数集等势。 ”   定理 14 证明    “ 正整数幂集与自然数集等势 ”    6. 第 210 页第 2.6 节《康托失误的原因》, 作者们用错误的观点方法去证明康托对角线方法有问题 — 读者可以参看张景中院士在顾森《思考的乐趣》序一中的相关批评 .    7. 第 219 页第 6 节《结论》 (5) 称 “2^{omega_0}omega_0 是有限值范围内的规律,康托把它引入到无穷的性质中是个历史错误。 ”   好吧,我们就暂时列出这些。 我们相信任何具备数学基础的人看到这里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这些结论和逻辑学没什么关系, 它们本身都直接违背了集合论的基本事实。作者们还大言不惭地宣称否定了康托的结论,解决了希尔伯特问题 — 这么 ” 重要 ” 的工作居然发表在《智能系统学报》实在太屈就了。到底是我们这样的数学工作者不专业呢?还是这位泛逻辑创始人不专业呢?   请大家注意,有这类反智观点的好像还不止他们。 比如何智涛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提及沈卫国的《论实数 ( 连续统 ) 的可数性及其相关问题》(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 5 : 112-122 ) . 另外科学网有个帖子《朱梧 槚 极惊人发现:书上 “ 无穷集 ” 都是虚无的假集》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47854-1-1.html   其中提到在《统一无穷理论》中 “ 何华灿、何智涛指出: “ 朱梧 槚 证明了现代数学中所有无穷集概念都是自相矛盾的错误概念 ”   我们还是要责问科学出版社:你们为何能让这样的反智书出版?你们的责任心何在?良心何在?底线何在?   此外,我们认为,应该追究《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文章所投期刊的审稿人责任:为什么明知其结论有问题仍然让其发表?难道审稿人认同这类反智观点?   正如上一文所说,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也有理由去质疑何华灿的其他相关学术文献是否也存在着问题。 比如《泛逻辑学原理》 — 对与错当然要专家去评定。   另外这种忽悠人的工作为何能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是否应该追究?   最后提个题外话, 何智涛果然是何华灿的儿子 — 上一文曾问及。 可参见宜昌市第一中学校庆文章《楚天骄子 -- 访决心用知识回报人类的探索者何华灿教授》,见链接 http://www.ycyz.com/HTMLStatic/2008-10/5231.html   虽说父子合作出书出文章也不说明什么,但是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老子的功劳?更何况还是出版如此反智的书。 (XYS20120710) ◇◇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返回文清慧:《统 … 论》评论园地首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593018.html
个人分类: 评论园地|15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献计量分析工作需要规范化
热度 1 xupeiyang 2012-6-20 15:24
文献计量分析工作是否需要搞统一规范和标准化? 目前,文献计量分析工作,包括信息计量分析、网络计量分析、科学计量分析等已在全国广泛开展,但工作程序和产品很不规范。能否象科技查新工作那样制定统一的规范,实现计量分析工作标准化。 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专业信息分析评价机构应该开展这样的研究和实践,首先考虑将文献计量分析报告的格式进行规范。 文献计量分析应当采用规范的信息检索策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582109.html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解放军报评论: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whyhoo 2012-5-29 12:09
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凝聚共识才能凝聚力量。 全军正在广泛开展的“赞颂科学发展成就、忠实履行历史使命”教育活动,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一次生动实践。认真搞好这项教育活动,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今年是党、国家和军队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统一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意志力量,是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表明,每逢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就会进一步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会更加尖锐复杂。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开展“赞颂科学发展成就、忠实履行历史使命”教育活动,对于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确保部队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和安全稳定,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国巨轮”乘风破浪,“中国列车”高歌猛进。党中央带领各族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推进了国家实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促进了社会民生前所未有的改善,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拓展深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亚丁湾护航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及重大战备演训活动,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回首过去,任何持论公正的人,都不能不感叹“中国奇迹”,都不能不称赞“中国速度”,都不能不承认“中国力量”。 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和问题频发多发的形势下,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交出一份“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答卷”,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力不断释放,因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励精图治,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成就凝聚军心,成就激励士气,成就坚定信心。广大官兵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亲历者,对国家和军队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着切身感受。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联系所在部队、驻地、家乡和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理直气壮地赞颂科学发展成就、满怀豪情地讴歌祖国伟大进步。不仅弄清取得的成就“是什么”,而且弄清成就背后的“为什么”;不仅知道成就的不同凡响,而且知道成就的来之不易,从而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进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信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5/29/content_4371670.htm
个人分类: 国防|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建立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化能源利用评价体系”的建议
热度 1 周少祥 2012-5-19 13:43
关于“建立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化能源利用评价体系”的建议 众所周知,不同燃料的品质不同,天然气和燃料油的品质明显要优于煤,作为能源利用更容易取得更高的效率,换句话说,对于满足同一需求理应用得更少。但是,现行的能源标准是基于燃料低位热值的,以此进行不同燃料之间的等价折算,必然将以煤为主的国家如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耗量相对算高了,而将以天然气石油等高品质燃料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耗量算低了。结果使中国能源消耗过快地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也必然会低估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而这个“第一”对中国十分不利,也很不公平。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燃料的品质作定量分析,并建立新的能源折算标准。 1980 年我国著名热工专家吴仲华先生在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课时精辟地总结提出了著名的“温度对口、梯级利用”能源高效利用的原则。但时至今日,却仍然未能建立可以定量反映这一原则的能源利用评价指标和标准。尽管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讨论这个问题,但却远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业已成为能源利用系统分析、评价及优化理论和方法存在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不足。理论上的不足,必然在工程实践上有其不利影响,这一问题业已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很大实质性的损害,具体例证很多,这已是能源行业的普遍共识。 众所周知,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是节能分析与评价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就是第二定律关于能源高效利用的一个定性结论。国际上,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 Reistad GM 就应用第二定律给出了 1970 年美国全国能源利用的 “ 火 用 ” 流图,以反映其能源利用效率。但是,由于“ 火 用 ” 概念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直至 2010 年,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 (EIA) “ Annual Energy Review 2009 ”报告中,只给出了 2009 年美国能流图,连“ 火 用 ” 这个词汇都没有出现。为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国家提出了新的能源行业评价体系,也未见有基于第二定律的指标。这说明第二定律分析的应用研究总体上处于停滞,这是全球的能源及其利用领域共存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工程界。 华北电力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节能的单位。 1985 年国内著名热工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宋之平先生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节能原理》专著。 1992 年,宋先生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发表了“单耗分析理论与实施”的学术论文,为建立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化能源利用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华北电力大学师生多年的补充和完善,已形成一套集科学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于一体的、初步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能源利用评价体系 。 但目前,国际国内法定的能源利用评价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不仅忽略了不同能源的品质差异,也忽略了不同形式的能量 ( 如热电 ) 之间以及不同温度的热能之间的品质差异,因此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能源利用的效率,所得的效率值也没有可比性。更重要的是不能计算诸如钢铁、铝、工业硅、制盐、海水淡化等高耗能物质性产品生产的效率,拿一些能源工作者的话讲:“没有分子如何计算效率?”从这个角度说,所有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的定量数据其实都是不确切的。但是,如果采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化能源利用评价体系”,上述问题将不复存在。热电是能源利用两种主要的形式,加上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化能源利用评价体系对 80% 以上的能源利用系统都是有效的,远优于现行的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法定评价体系。 能源问题既是国家大事,又是国际事务,处理能源事务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如果在国家层面建立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化能源评价体系及相关能源标准,不仅有利于国家节能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一次能源消耗及节能项目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MRV) ,而且可以帮助国家在国际能源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并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发展方向以及高耗能产业的升级换代等提供理论上支持。毋庸讳言,这一评价体系和能源标准的建立,必将有助于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 根据我们的研究,已初步证明这一评价体系有如下显著的先进性和作用: (1). 它是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能源利用评价体系,为第二定律分析方法的实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在世界上属于首创,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 (2). 可建立基于第二定律的不同一次能源之间的等价折算标准,建立世界能源消耗总量排名的科学方法,可在《能量系统 火 用分析技术导则》 (GB/T14909-2005)及 火 用概念提出人RANT建议燃料 火 用的简化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进行。 (3). 根据电驱动、直燃型及联产型三种终端产品生产的能源利用方式,遵循“可比性”要求,建立符合第二定律要求的终端产品燃料单耗的计算模型 ( 即指标体系 ) ,与《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2008) 相比,难度系数是一样的,有利于推广应用。 (4). 在各行业专家的参与和配合下,开展高耗能物质性产品 ( 如钢铁、工业硅、铝等 ) 的分类研究,以确立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这对于掌握其理论节能潜力、探寻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 (5). 可以开展热、电及高耗能产品生产的第二定律效率的统计学分析或审计,可以在国家层面开展高耗能行业之间的能源效率对比评价,促进全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 (6). 针对新建耗能项目的市场准入、老旧设备的关停淘汰以及现役设备在规划期内的节能特性分析等三个层次的决策需要,确立相应的评价基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和实施节能降耗策略。 (7). 建立符合第二定律要求的建筑能耗评价体系,可以方便地服务于建筑节能。我们知道,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建筑与能源供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长远观念,并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协调。 (8). 指导耗能系统的节能 ( 或优化 ) 设计、运行。 (9). 余热利用及节能技术改造的节煤量计算等。 (10). 有助于建立国家层面的能源数据库,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及节能工作的开展等。 当然,这一评价体系并非已经尽善尽美,主要表现在行业众多及产品纷繁,需要分行业及产品类别开展针对性研究,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另外,这一节能理论方法的宣传普及也需要同时开展,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 注 : 火 用 (exergy) 是热力学参数,表征能量中可以转化为有用功的那一部分。为便于理解,可以把它解释为“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这里,不含化学反应以及介质浓度变化的情况。
个人分类: 节能减排|3858 次阅读|4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概念的种类
rbhuang5907 2012-4-25 22:09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语词中的普通名词表示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外延的多少来进行的,因此,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它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区分两类关系: “类”与“分子” :事物的类是由若干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集合体”与“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 区别: 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它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 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 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个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形式”、“成年人”、“有罪”、“金属”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非形式”、“未成年人”、“无罪”、“非金属”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任何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范围而言,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范围,在逻辑上称为论域。理解一个负概念,必须注意它的论域。在同一论域中,有确定的正概念,就必定有明确的负概念。
14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统一
热度 1 lxj6309 2012-4-24 10:38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也是我国总体社会制度的基础,它是我国的具体历史国情与世界经济体系相结合的一个产物。那么,这样的一个经济系统是否没有基本矛盾呢?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矛盾的统一体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事物体内的基本矛盾消失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就是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矛盾,如果有一天这个矛盾不存在了,那说明我们或者进入了完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的支配的地位),或者我们进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私有经济占绝对的支配的地位)。 承认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承认他们的统一性,否则,我们的制度设计就是有根本问题的。他们的统一性就是:二者都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而且要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家不是从本质上愿意付给劳动者高报酬和给他们以素质培养,而是为了不断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不得不这样做。公有经济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待遇(不单是货币工资)和进行素质培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的所要求的。当然,在市场经济这个大前提下,这个目的披上了资本的外衣,必然也会产生资本的一些必然劣性,因此,基于这一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责任丝毫不比计划经济时更弱,只是,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改变了。 所以,处理好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矛盾是对我国政府及其领导集体的智慧的考验。
个人分类: 经济学|4798 次阅读|6 个评论
太极拳习得(1)
热度 1 phd9992000 2012-4-24 08:28
人练拳,与自然系统进行物质交换,吐故纳新。 慢。始终在变,但变化不剧烈。与1年4季的交替类似。人练拳,与天地自然变化相适应。 重心始终在变,左腿到右腿,右腿到左腿:犹如太极图里面的黑白追逐、互相转化。上虚下实。 腰的转动。 形、意统一、同一,意指挥形。体形不端正,多是意不集中。练拳就是炼心。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Weekly Tips (第51期):如何统一导出退稿的稿件文件
Pauldu 2012-4-13 11:57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51 期: 如何统一导出退稿的稿件文件 稿件初 录用 (Accepted) 后将进入 生产中心 (Production Center) 流程,我们可以用 批次 (Batch) 的方式将录用的稿件复制导出,但对于退稿的稿件如何导出备份呢?我们可以利用 卷期管理 (Issue Management) 的功能来批量导出退稿的稿件文件。 第一步,进入 生产中心 (Production Center) 新建一 期 (Issue) ,这时我们建立一个“虚拟”的期。可以命名 ( Description ) 为“ 2012 退稿 _Q1 ” ( 假设我们要导出所有在 第一季度 退稿的稿件文件 ) , 卷 (Volumn) 为“ 2012 退稿”, 期 (Issue) 为“ Q1 ”。 第二步,查询出退稿稿件。在 管理员中心 (Admin Center) 点击右边栏的 “显示高级查询 (Show Advanced Search) ” ,在查询条件的 处理意见 (Decision) 一项选择 “退稿 (Reject) ” ( 这里可能有多个,要根据我们的流程选择最终发退稿信的那个意见,同时要注意 ORIG 和 REV 分别表示原稿和修改稿的流程,因两种流程下都可能退稿,所以至少要选择两个退稿的类型 ) ;在 “ 给出处理意见的日期 ( Decision Date ) ” 一项,选择时间段为“ 2012-1-1 (01-Jan-2012) ”到“ 2012-3-31(31-Mar-2012) ”,即第一季度。然后,点击查询 ( 如果稿件量较大,也可以将这个查询保存,以方便下次重用 ) 。 第三步,指定期。对查询结果的第一篇稿件的 执行操作 (Take Action) 选择 查看详细信息 (View Details) ,这样查询结果以单篇 稿件信息 (Manuscript Information) 的方式显示,我们可以从 滚动到 …(Scroll To…) 选择 指定给期号 (Assign to Issue) ,然后将当前稿件指定到“第 2012 退稿 卷 – 第 Q1 期”,并点击 “指定 (Assign) ” 。然后,我们利用网页顶端的小箭头选择下一篇稿件,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将所有查询结果里的稿件都指定到了我们的“虚拟”期中。 第四步,统一导出所有稿件。回到 生产中心 (Production Center) 的 卷期管理 (Issue Management) ,选择 “ 查看 / 编辑清单 (View / Edit Lineup ) ” 打开我们在第一步所创建的期,然后选择 “导出文章列表 (Export Lineup) ” 。在弹出窗口里保留默认设置,然后点 “导出 (Export) ” ,所有当前这一期的稿件文件将会被压缩成 zip 文件导出。 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 撤稿 (Withdrawl) 及 Unsubmit ( 未从作者中心删除的 ) 的稿件文件,只是在第二步查询时在 “工作流 / 状态 (Workflow / Status) ” 里选择不同的条件。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3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晓江:统一思想 坚定信仰
whyhoo 2012-4-12 21:41
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前提。坚持用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党的理论武装思想,形成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特别是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进一步统一思想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   坚持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伟大贡献。重视并善于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是党在长期建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都十分重视统一党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党的思想统一,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强调,“集中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有了思想的统一,才有行动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信念上的坚定,是全党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和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强调,“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要凝聚力量、统一行动,一要靠严密的组织,二要靠统一的思想”;要“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统一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每当处于重要的关头、关键的时刻,每当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都根据形势任务的新变化、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把统一思想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大力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保证党和人民各项事业胜利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事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进一步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这样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创造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   统一思想,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切实把意志和行动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统一思想必须建立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与各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掌握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切实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领悟和理解,切实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特点规律,牢牢把握当代中国进步的正确政治方向、科学发展道路和基本社会制度,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上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点。要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党的章程,深刻理解党的政治主张、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充分认清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所处国际地位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三   统一思想的目的是要坚定政治信仰,保持党员队伍思想上的纯洁性,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在大风大浪中站稳正确立场。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错综复杂。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思潮多元多样活跃,思想理论领域杂音噪音有所增多。这些都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了影响和冲击,党的思想统一与纯洁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对我西化分化的渗透力度,极力推销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面对改革开放遇到的收入差距、就业压力、社会管理等深层矛盾和困难,有的对如何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走下去产生了迷惘,而一味地从西方的发展理论和道路中寻找答案;有的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存在本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倾向,无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在探索改革道路上踌躇不前,提出要倒退到改革开放前所走的老道路上去。这些错误思想和倾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完全脱离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对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影响和干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更加自觉地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坚决反对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政治倾向和言行,坚决批驳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错误政治言论和各种有害信息,坚决防止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坚决禁止乱议论、乱打听、乱传播小道消息,以及不负责任地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坚决不听、不信、不传各种政治谣言特别是网上政治谣言,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明辨是非、划清界限,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赖,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四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统一思想、坚定信仰更为重要。我军的性质宗旨所提出的政治要求,就是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这就要求军队统一思想,一定要统一到党的政治思想要求上来,不断强化官兵旗帜意识、军魂意识、政治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在深化学习教育中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充分理解把握上的。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官兵,认真学习贯彻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在内的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深入持久地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统一官兵思想、凝聚军心士气的重要作用,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要加强对舆论特别是网上舆论的引导,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特别是“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影响,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尤其要开展好“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和“赞颂科学发展成就、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学习教育活动。   要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中统一思想。只有打破习惯思维和陈旧观念的束缚,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思想统一。要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军队改革,努力使思想观念适应国内外快速发展变化的新趋势,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创新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要在躬身实践中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认识成果。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自觉用于指导军事实践、推动各项工作,更加扎实地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作者为海军政治委员)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4/t20120412_150672.htm
个人分类: 政治|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交稿前需统一修改的词汇
热度 3 xuxiujiang 2012-4-6 14:51
作者交稿前需统一修改的词汇 误 正 其它 其他 盈利 赢利 做为 作为 蕴含 蕴涵 帐户 账户 无需 无须 火爆 火暴 年轻一代 年青一代 座落 坐落 繁琐 烦琐 功夫 工夫 当作 当做 抵销 抵消 成为了 成为 国际间 国际 常见措词 误 正 打勾 打钩 一叠钱 一沓钱 桔子 橘子 脏钱 赃钱 漩涡 旋涡 备感 倍感 容易打错的词汇 北美州 北美洲 创业版 创业板 易错成语 义正严词 义正词严 畏手畏脚 缩手缩脚 狂轰乱炸 狂轰滥炸 趁虚而入 乘虚而入 量身定制 量身订制
29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立足国情 循序渐进(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④)
issacniu 2012-4-5 21:45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我们认识中国改革的必答课题。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必须在既定的现实生活中展开。如果没有对现实国情的关照,就无所谓改革;同样,如果不能从具体实际出发,也就不会有成功的改革。   改革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今天中国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今非昔比;今天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攻坚克难。在这种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野部署改革,以什么样的逻辑深化改革,既关系到改革本身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30 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变化堪称巨大。但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主要矛盾、具体国情,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依据。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都使得“主要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只有更加积极地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使改革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推动中国社会以坚实的脚步不断向前。   这也正是中国改革的现实逻辑。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无论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还是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改革策略,还是现代化“三步走”的宏观战略目标,无论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还是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要求,中国改革的历程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谋取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展。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例, 30 多年来,我们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机构,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些改革无不是针对具体问题,求真务实的鲜明特征,使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尽善尽美,却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中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如许多中外学者所分析的,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确保改革始终在“可驾驭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经验弥足珍贵——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于十多亿人民的社会福祉来说,没有比稳定更重要的了。   当然,循着这一路径我们也要看到,在先易后难的改革次序选择战略下,改革的骨头必定“越来越难啃”。一方面,我们不能对矛盾问题视而不见、畏首畏尾、消极停滞。另一方面,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改革,也需要格外审慎、稳妥推进。在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 13 亿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从我们脚下的中国土地出发,既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国家有更好的前途,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人民有更好的福祉。
1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访马英九 “三民”相近方可谈统一
whyhoo 2012-3-29 23:10
当一个社会的人民逐渐富裕,中产阶级形成,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会要求更多的自由和民主,这是个挡不住的社会趋势。统治者如果能顺应这个趋势一步一步走,社会安定反而更能维持,这个国家和社会也才会更受人尊敬,国力也会更强盛。 ——马英九 《联合早报》和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之约,早在二月初春时节已经 定下。当时,废统论尚未延烧、欧洲之行尚未启程,他的两岸论述在 “终极统一”的红帽阴影下一贯地战战兢兢无所适从。   到了2月27日正式访问那一天,马主席已是一脚踩进泥沼里,陷 水深火热之中。欧洲“台独选项说”掀起的满城风雨尚未平息,总统 陈水扁又不顾美国、大陆反对执意终统,台海掀起新一波动荡;中美 在等着看马英九如何凝聚在野力量进行反制,全台湾等着马主席出来 告诉台湾应该怎么做。   访问就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下、夹在国民党内部临时紧急大会和总 统府正式宣布废统之间进行。时机紧绷,很多问题必须问,但言谈谨 慎如马英九,很多话显然说不出口。从废统、中美台战略三角、台独 选项,他除了重复说明既定立场,没有意外惊喜。   倒是谈到大陆,他罕见地卸下顾虑,开诚布公畅谈对大陆民主进 程的体认、失落和期许,从法轮功、六四、冰点、Google、到胡锦涛 ;在两岸因终统而紧绷的时机,他选择摆出自己的坚持,从理解而非 敌对的角度,为“谈统一”定下台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最难得的是,时间再紧迫,马主席没有流露一丝不耐,始终气定 神闲、亲切回应。倒是全程在旁“心神不宁”的文传会主委郑丽文, 以及准时现身“催场”的幕僚,让访问不得不仓促结束。临走前我告 诉马主席,还有好多问题没问,本来很想请他谈谈他欣赏的女人。下 一回吧?待时局没那么紧张了,请马主席再给《联合早报》一次机会 ,不谈统独,就光聊聊女人。   “海峡两岸如果要在将来拉近距离,一些核心价值一定要逐渐有 共识……不是三天两天能够达致,但这个过程一定要开始……间中, 大陆如果能对台湾、对台湾的主体性和生活方式有更多尊重,距离或 许可以更快趋近。”   马英九所说的核心价值,不是“九二共识”、亦非“一中原则” ,而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本价值,他心目中的“三民主义”理念。   他的两岸论述,自二月份伦敦之行以来的不断阐述和澄清,已有 “越辩越明”的态势。在专访中,他再度重申自己和国民党的立场: 不追求立即统一、反对永久分离、坚持主张“维持现状”;将来的任 何可能性,包括“是否以两岸终极统一为选项”,都须交由人民来决 定。在他看来,现阶段两岸“完全没有‘谈统一’的基础”,因为“ 时机未成熟、条件不具备”。   但是,什么样的时机才算成熟,什么样的条件才算足够?当天傍 晚在台北市府贵宾室,才第一次听马英九毫不含糊地明确阐述他为“ 两岸谈统一”所确立的前提框架。   “不说别的,单看我们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中华民国基于三 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差多远,很清楚:这是两个完 全不一样的社会、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   两岸鸿沟“明显缩短了”   但是他坦承,两岸之间两种体制的鸿沟,在过去十几年来却是“ 明显缩短了”。他从三民主义一一说明:“‘民生主义’方面,双方 生活水准拉近许多,但是大陆对‘均富’这项所做的仍然非常有限, 沿海繁华、农村贫困,这一点,台湾要比大陆做得好很多、平均很多 。”   第二项“民族主义”,“凭大陆现在的国际地位,跟过去已经大 不相同,这方面大陆有他的成果。”   然而,当民生和民族主义皆随着大陆经济腾飞而有所提升,最让 马英九在乎的却是,对岸在“民权主义”的进程、对民主、自由、人 权的尊重,却与经济步伐出现脱钩失拍的现象。“像最近《冰点》被 查封、像我们看到Google、Microsoft、Yahoo,在帮助大陆清除网络 上的不当言论,都在在显示,他们在自由民主的领域中仍有很大的改 善空间。”   对大陆地广人多、又正处于脆弱的转型期,民主化进程可能带来 的障碍和困扰,马英九表示理解;不过他强调,“这个过程一定要开 始”,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民主化与社会安定未必是彼此冲突的两条 线。   “当一个社会的人民逐渐富裕,中产阶级形成,受教育的人越来 越多,社会会要求更多的自由和民主,这是个挡不住的社会趋势。统 治者如果能顺应这个趋势一步一步走,社会安定反而更能维持,这个 国家和社会也才会更受人尊敬,国力也会更强盛。”   他以台湾为例说,台湾同样经历过威权时代,并没有资格去嘲笑 或者鄙视大陆。“但台湾从威权时代转型到民主时代,过程中没有流 血、社会没有动荡,而且取得高度经济成长。80年代是台湾经济的颠 峰期,同个时候却也是台湾民主发展最快的时代。台湾的经验,对大 陆其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马英九对法轮功的包容、要求1989年六四天安门学运平反,都牵 动了大陆最敏感的神经,也使他因此成为北京当局的“心头之患”, 对他始终无法像对连战一样推心置腹。专访中,马英九却毫不避忌地 一一点评大陆的“最高禁忌”,不时强调“提出不同看法,出发点并 没有恶意”,而是希望以自己在台湾的经验与大陆对岸比照分享。   例如法轮功,他指出,台湾也有类似情况,如新约教会,起初让 政府质疑其正当性,甚至误以为是共产党游击组织,澄清后才发现全 是庸人自扰:“你让它自由发展,反而会减少很多阻力。”   对于六四,他强调自己16年来年年出席六四纪念会、从不缺席; “六四不平反、统一不可谈”的信念也毫不动摇。他引述台湾的二二 八和白色恐怖为例子作比喻:“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国民党政府未经 合法程序,关了很多人、杀了很多人,犯下许多冤案、假案、错案, 侵犯人权、背离法治原则。身为国民党主席,我现在愿意站出来面对 受害人和家属,向他们认错、道歉、寻求和解。当然,至今还是吵吵 闹闹,有很多不同意见。但至少,受害人、家属,都能站出来表达不 满,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个和解的步骤。”   他也留意到北京对六四事件的官方定位,从过去的“暴乱、动乱 ”,到后来的“1989年政治风波”,用语上趋缓,似乎有为未来的平 反作准备之势。“当然这个时机,我们总希望越快越好,其实对大陆 绝对是个正面动作,能争取到海内外的肯定。”   胡锦涛“跨出了一步”   对胡锦涛领导下中国大陆的民主发展进程,这位台湾寄望最厚的 2008领导人仍是有所期待的。他指出,胡不只在对台政策方面展现了 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务实面,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也隐约流露出某种 程度的柔性和开放。他特别举近期《冰点》被查封为例子:“《冰点 》查封后又复刊,尽管撤换了总编辑,但这个做法在十几二十年前是 根本没法想象的。显然海外和民间的声音他听进去了,尽管所采取的 措施跟大家的期待还是有落差,但比起过去,已经跨出了一步。”   听马英九谈大陆,和听连战谈大陆,有着本质差别。连战那一代 人对“祖国大陆”的远大历史使命和情感牵系,使两岸关系的推进更 多诉诸于共有的历史渊源和感性诉求;而马英九这一代,跳过了国共 的历史纽带,在台湾民主体制萌芽、经济腾飞的年代里成长,对两岸 关系的认知少了些许历史包袱,却多了现实体认的落差。   但诚如马英九一再强调的,歧见未必是对立,更可能是不同经验 的相互比照磨合。过程中难免有冲击、代价也许更高,但长期经冲撞 搓磨而打造出来的共轨,也许要比顺势而流的正道,更让人期待。   如果马英九生在新加坡……   有这么一种说法:马英九如果生在新加坡,会做得很出色。结果 错生在台湾,像个白面书生受流氓政客围剿,招惹一身腥。   只是,对一个在台湾成长受教育、为台湾服务、并且有心要成为 领导台湾的政治领袖来说,这样的比喻未必会是对他个人的一种赞扬 ,反而可能是对他情感归属的不敬。   我倒更想知道,台湾民主体制所造就的这么一个政治领导人,有 着跟我们一样深厚的儒家教养、西方训练,以及迥然不同的民主经验 和体会,会怎么看待我的国家。   马主席回答得很技巧:“很多人说,‘Singapore is a FINE country’诶,你知道吗,我也常开玩笑说,‘Taipei is a FINE city’!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我在笑新加坡,因为我也在这样做,台北 市的罚款是全台湾罚得最多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也是参考了新加坡的 模式。哈哈……”   马主席强调,新加坡在两岸间的特殊角色不光是个调解人、或者 第三地,而是建国以来的发展模式有不少值得两岸参考的地方。在他 看来,最重要就是“体现了法治是民主社会很重要的基础”。“我自 己是学法律的,李光耀资政也是学法律的。他在法治方面的风格非常 让人敬佩,可以说放眼两岸三地和区域,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最彻底 。法治、清廉、效率,很值得学习。”   念法律的马主席正要崛起的当儿,念法律的李资政已经开始引退 ,但新台这两位不同年代的“法治”领导人,却有过不浅的缘分。   马英九回溯起来意犹未尽:“李前总理跟蒋经国先生很熟,我在 做蒋经国先生秘书的时候他经常来台湾度假,最喜欢日月潭。而他每 一次来的之前之后呢,我都奉命要写一篇情文并茂的信给他,必须是 充满感情的,要有lots of personal touch!所以我写信给他都很用 心。然后有一次,李总理又来台湾了,带来他的英文秘书陈先生(编 按:陈元清为资政当时的首席私人秘书)。我跟陈先生一谈,才知道 ,那些信原来都是我跟他两人之间的对话!哈哈哈!他也跟我说,他 也得写信!哈哈哈!很有趣……”   而当年蒋经国和李资政之间的深厚感情,让年轻的小马非常难忘 :“李总理每一趟来,蒋总统就会特别把我叫去,交代我要怎么样怎 么样,好好接待。后来我到新加坡访问,李资政也很客气,很愿意见 我,谈蛮久的。”   马英九有感而发说,他完全理解李资政长期以来对台湾的关心: “当然他在某些政策上,因为跟大陆的关系,没办法跟我们完全一致 ,但东南亚国家里面,新加坡算是对我们非常友好的。我们还有军事 合作啊……这点已经很难得。”   谈外省原罪   实际上,所谓族群或省籍问题,多少有被夸张的现象。我觉得台 湾人其实很纯朴。如果看你能做事、又诚恳,他根本不会计较你是从 哪来的。尤其最近几年,年轻一代起来以后,这种因素越来越淡薄。   当然,如果你完全跟他没有沟通管道,一句闽南话都不会讲,沟 通当然会有困难。我勉勉强强,现在出去助选有时候全程都说闽南话 。上回我在台南讲完,有位欧巴桑走到我讲台边,拉着我跟我握手, 说:"喂,马市长,你的台语未坏叻。 (你的台语说得不错呀。) " 我就跟她讲:"抑未轮转啦。(还不很流利啦)"结果她怎么说?"你 讲台语亲像外国郎。(你说台语像外国人)"我说:"你系唔系给我誇 好?(可你刚才不是夸我说得好吗?)"开玩笑的。   她觉得你诚意够了,讲得有点外国腔没关系。搞不好认为我的腔 跟传教士很像。其实这都无妨。我到客家乡也讲客家话,就是为了缩 短距离,让人家感受到你很有诚意。还有做事不分蓝绿。   节自台湾《时代解读》月刊   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以来两岸议题相关谈话   2005.8   当选党主席后:“反共不反中,反独不促统”、“六四不平反,统一 不可谈”,两岸属“一中两区”   2005.10   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尽速恢复两岸协商,但不急谈统一   2005.12   美国新闻周刊专访:国民党“终极目标是统一,但无时间表,目前状 况未成熟”   2005.12   VOA专访:主张两岸签署“中程和平协定”,扩大经贸往来   2006.2.9   三C二P方案:两岸应从对立(confrontation)、和解(conciliation) 到合作(cooperation),追求和平(peace)与繁荣(prosperity)   2006.2.10   BBC专访:两岸目前无谈统一条件,应先促进交流正常化时机成熟后 ,再由“两岸人民决定两岸是否统一”,不由任何个人或政党强迫人 民决定   2006.2.11   “大陆不撤弹、台湾不谈判”   2006.2.13   澄清:即使大陆700枚导弹对准台湾,两岸和平仍要协商   2006.2.14   伦敦演讲:   1、 国民党2008年若胜选,将恢复两岸政治对话:以“九二共识”为 基础,但尊重“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民主政治实体,承认“一中”架 构下政治伙伴的对等地位   2、 当大陆在政治民主与社会福址的发展可与台湾相互调和时,“以 两岸终极统一作为选项”   3、 统一无时间表、不具急迫性,须取得台湾人民同意   2006.2.14   国民党《自由时报》广告:   一、在可预见的将来,统一或独立都不可能,也不符合台湾人民的利 益,主张“维持中华民国现状”   二、台湾的未来有很多可能选项,不论统一、独立或维持现状,都须 由人民决定   2006.2.18   欧洲返台:   1、 尊重台独是部分人民选项,但绝非国民党选项   2、 不追求立即统一,亦反对永久分离,主张维持现状   3、 “这个市场早就有卖橘子、香蕉、梨子的,这时候才来传说只准 吃梨,不准吃其他的,是不可能的。”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ce2face/pages/face2face060312.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迈向力学与控制统一的数学与计算框架
pgh79 2012-3-29 00:12
迈向力学与控制统一的数学与计算框架 Toward a Unifie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trol and Mechanics Fei-Yue Wang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Systems and Intelligence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Abstract This is a brief review on the recent book: Duality System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 by Wan-Xie Zhong, published b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2004. The book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effort to re-establish the historic and deep tie between control and mechanics by striving to connect and integrate concept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in mechanics and control so that a unified framework can be established for both analy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urposes. Clearly, it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uality system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mathematical and systematic foundation to deal with man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problems in both mechanics and control. This book is not only very useful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but also extremely helpful for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en students from one field are trying to learning and apply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from the other field. Introduction Control and Mechanics have a deep and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ever since the birth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control theory. Many great mathematicians had pioneered in both areas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In early 1920s, von Karman, a giant in both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ha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bring in rigorous mathematics into engineering and opened the era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hat still impacts ou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day. In my opinion, the very idea of engineering science is responsible at least partly for the birth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and it is not a coincident that exact 50 years ago it was von Karman’s protege, H.S. Tsien (or X. S. Qian), the father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especially its Rocketry, also a giant in mechanics and late in both contro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wrote the first milestone book in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Cyberneti 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54), when Tsian was a professor a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e can see the obvious trace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n Tsien’s control book. However, for many years, it seems that this historic and deep tie between mechanics and control, at least from the aspect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has been overlooked and almost lost today. For many of us today, control is more of an EE-orientated than a ME disciplinary. For the benefit of both areas, especially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ools, we must re-establish a close and strong tie between control and mechanics. Duality System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represents one of successful and valuable attempts along this direction by a leading expert in both applied mechanics and control theory. The book strives to connect and integrate concept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in mechanics and control so that a unified framework can be established for both analy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urposes. The state space approach has been used as the mathema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the analogy and one to 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echanics and control, especially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From the aspect of mechanics, this enables us to reformulate basic equations for elasticity theory using Hamiltonian dual variables and transfer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s from the traditional Euclidean geometric into symplectic geometric one. As a result, the symplectic eigen-function expansion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solve analytically many problems in elasticity that are hard or impossible to solve using the traditional solution methodology by the try-and-error technique, called semi-inverse method. Likewise, from the aspect of control, the analogy leads to new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 of key control problems in terms of well-studied classical problems in mechanics, especially vibration problem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so that many effective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mechanics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problems. Clearly, the book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uality system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mathematical and systematic foundation to deal with man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problems in both mechanics and control.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this is not only very useful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but also extremely helpful for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view The book is organized into 6 chapters, starting with a brief historical, mathematical, and somewhat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s in mechanics and control and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a key computational method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and his research group. Roughly speaking, the first 4 chapters constitute the mathematical and mechanics foundation for the entire book, Chapter 5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te space method in elasticity, specifically elastic systems with single continuous coordinates or one-dimensional systems, while Chapter 6 concentrates on the utilization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solving control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use of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predication, filtering, smoothing, optimal control and robust control. Chapter 1 presents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involving analytical dynamics, Lagrangian and Hamiltonian systems, Legendre transformation, dual variables, canonical transformation, symplectic systems, Poisson bracket, action, the Hamilton-Jacobi equation and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The theme of this chapter i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Hamiltonian formulation goes well beyond analytical dynamics: i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dealing with key problems in optimal control, robust control, elasticity, vibration, wave propagation, multi-body dynamics, and so on.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here is to establish a unified methodology under the sympletic frame for various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use of duality variables and reformulation of governing equations of dynamic systems into Hamiltonian forms. Chapter 2 summaries key topics and problems in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theory, especially the symplectic eigen-problem for gyrosocopic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lgorithms. Issues related to the eigen-value count are also addressed. Chapters 3 and 4 provide the preliminaries for probability,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random vibration of structures. Most of the materials in those two chapters are standard but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Lin's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PEM) for solving linear response problems are quite new and interes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 PE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enables us to solve more practical and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non-stationary random vibrations of real-world structural systems. Chapter 5 deals with elastic systems with single continuous coordinate or one-dimensional elastic systems. The key idea in this chapter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alogy between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by considering the single spatial coordinate as "time" coordinate and then transferring the original higher order spa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to a set of first-order "state space" equations. In this way, the traditional semi-analytical method and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s in elasticity can now be solved analy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using the duality system theory. However, the original initial value problems for analytical dynamics become the two 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structural mechanics, which can be easily solved numerically with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 Detailed discussions and procedures for solving matrix Riccati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precis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eigenvector based solutions of Riccati and Hamilton equations are illustrated. Finally, Chapter 6 addresses issues of applying methods in mechanics for linear optimal control systems and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problems. Actually, many methods used in this chapter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since the same analogy between control and mechanics is still valid and applied here. For example,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s are extensively used for solving various matrix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smoothing, filtering, and predicating operations, as well as in LQG optimal control and H ∞ robust control, with specific consideration for combing on-line light iterative calculation with off-line intensive one-time computation so that the real-time computational work can be reduced to minimum. Clearly, the use of internal mixed energy concept is essential for applying methods in mechanics to control problems. The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lution of Riccati equation, i.e., the solution matrix corresponds to the end flexibility matrix, offer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ts precise integration and analytical solution based on state eigen-vectors,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eigen-solution based analytical metho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to solve Riccati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the filter equation. More interest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ritical sub-optimal parameters in H ∞ robust control and filtering correspond to the extended Rayleigh quotients, thus many effective variation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such as the W-W algorithm can be applied for robust control problems.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book only represents part of Professor Zhong’s effort to bring control and mechanics together under a unifie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as one can see from his recent papers and two previous Chinese books: Symplectic Elasticity (co-authored with Weian Yao, Higher Education Press , 2002) and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 1993). Overall, this book is a very successful initial effort but more works are needed towards a completed and unified framework. In addi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open research topics involved, especially for problems in distributed parameter systems in both control and mechanics. 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book, I hope in its new version the English will be checked more carefully since sometimes one can see obvious traces of direc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to English. More than 20 years ago, I was fortunat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Professor Zhong’s teaching assistant for his summer seminar course on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Hangzhou, China. Today as a senior scientist in China, Prof. Zhong is still extremely active and engaged himself in exploring new topics and disciplinary. I must say that I deeply admire and respect his academic spirit, tireless effort, and endless energy in pursuing new knowledge and conducting solid research works. 此文发表于《自动化学报》, Vol. 32, No.2, pp.318-320
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迈向力学与控制统一的数学与计算框架
王飞跃 2012-3-26 00:45
迈向力学与控制统一的数学与计算框架 Toward a Unifie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trol and Mechanics Fei-Yue Wang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Systems and Intelligence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Abstract This is a brief review on the recent book: Duality System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 by Wan-Xie Zhong, published b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2004. The book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effort to re-establish the historic and deep tie between control and mechanics by striving to connect and integrate concept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in mechanics and control so that a unified framework can be established for both analy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urposes. Clearly, it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uality system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mathematical and systematic foundation to deal with man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problems in both mechanics and control. This book is not only very useful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but also extremely helpful for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en students from one field are trying to learning and apply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from the other field. Introduction Control and Mechanics have a deep and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ever since the birth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control theory. Many great mathematicians had pioneered in both areas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In early 1920s, von Karman, a giant in both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ha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bring in rigorous mathematics into engineering and opened the era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hat still impacts ou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day. In my opinion, the very idea of engineering science is responsible at least partly for the birth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and it is not a coincident that exact 50 years ago it was von Karman’s protege, H.S. Tsien (or X. S. Qian), the father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especially its Rocketry, also a giant in mechanics and late in both contro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wrote the first milestone book in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Cyberneti 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54), when Tsian was a professor a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e can see the obvious trace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n Tsien’s control book. However, for many years, it seems that this historic and deep tie between mechanics and control, at least from the aspect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has been overlooked and almost lost today. For many of us today, control is more of an EE-orientated than a ME disciplinary. For the benefit of both areas, especially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ools, we must re-establish a close and strong tie between control and mechanics. Duality System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represents one of successful and valuable attempts along this direction by a leading expert in both applied mechanics and control theory. The book strives to connect and integrate concept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in mechanics and control so that a unified framework can be established for both analy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urposes. The state space approach has been used as the mathema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the analogy and one to 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echanics and control, especially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From the aspect of mechanics, this enables us to reformulate basic equations for elasticity theory using Hamiltonian dual variables and transfer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s from the traditional Euclidean geometric into symplectic geometric one. As a result, the symplectic eigen-function expansion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solve analytically many problems in elasticity that are hard or impossible to solve using the traditional solution methodology by the try-and-error technique, called semi-inverse method. Likewise, from the aspect of control, the analogy leads to new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 of key control problems in terms of well-studied classical problems in mechanics, especially vibration problem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so that many effective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mechanics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problems. Clearly, the book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uality system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mathematical and systematic foundation to deal with man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problems in both mechanics and control.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this is not only very useful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but also extremely helpful for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view The book is organized into 6 chapters, starting with a brief historical, mathematical, and somewhat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s in mechanics and control and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a key computational method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and his research group. Roughly speaking, the first 4 chapters constitute the mathematical and mechanics foundation for the entire book, Chapter 5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te space method in elasticity, specifically elastic systems with single continuous coordinates or one-dimensional systems, while Chapter 6 concentrates on the utilization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solving control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use of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predication, filtering, smoothing, optimal control and robust control. Chapter 1 presents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involving analytical dynamics, Lagrangian and Hamiltonian systems, Legendre transformation, dual variables, canonical transformation, symplectic systems, Poisson bracket, action, the Hamilton-Jacobi equation and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The theme of this chapter i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Hamiltonian formulation goes well beyond analytical dynamics: i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dealing with key problems in optimal control, robust control, elasticity, vibration, wave propagation, multi-body dynamics, and so on.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here is to establish a unified methodology under the sympletic frame for various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use of duality variables and reformulation of governing equations of dynamic systems into Hamiltonian forms. Chapter 2 summaries key topics and problems in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theory, especially the symplectic eigen-problem for gyrosocopic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lgorithms. Issues related to the eigen-value count are also addressed. Chapters 3 and 4 provide the preliminaries for probability,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random vibration of structures. Most of the materials in those two chapters are standard but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Lin's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PEM) for solving linear response problems are quite new and interes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 PE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enables us to solve more practical and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non-stationary random vibrations of real-world structural systems. Chapter 5 deals with elastic systems with single continuous coordinate or one-dimensional elastic systems. The key idea in this chapter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alogy between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by considering the single spatial coordinate as "time" coordinate and then transferring the original higher order spa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to a set of first-order "state space" equations. In this way, the traditional semi-analytical method and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s in elasticity can now be solved analy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using the duality system theory. However, the original initial value problems for analytical dynamics become the two 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structural mechanics, which can be easily solved numerically with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 Detailed discussions and procedures for solving matrix Riccati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precis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eigenvector based solutions of Riccati and Hamilton equations are illustrated. Finally, Chapter 6 addresses issues of applying methods in mechanics for linear optimal control systems and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problems. Actually, many methods used in this chapter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since the same analogy between control and mechanics is still valid and applied here. For example,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s are extensively used for solving various matrix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smoothing, filtering, and predicating operations, as well as in LQG optimal control and H ∞ robust control, with specific consideration for combing on-line light iterative calculation with off-line intensive one-time computation so that the real-time computational work can be reduced to minimum. Clearly, the use of internal mixed energy concept is essential for applying methods in mechanics to control problems. The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lution of Riccati equation, i.e., the solution matrix corresponds to the end flexibility matrix, offer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ts precise integration and analytical solution based on state eigen-vectors,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eigen-solution based analytical metho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to solve Riccati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the filter equation. More interest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ritical sub-optimal parameters in H ∞ robust control and filtering correspond to the extended Rayleigh quotients, thus many effective variation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such as the W-W algorithm can be applied for robust control problems.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book only represents part of Professor Zhong’s effort to bring control and mechanics together under a unifie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as one can see from his recent papers and two previous Chinese books: Symplectic Elasticity (co-authored with Weian Yao, Higher Education Press , 2002) and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 1993). Overall, this book is a very successful initial effort but more works are needed towards a completed and unified framework. In addi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open research topics involved, especially for problems in distributed parameter systems in both control and mechanics. 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book, I hope in its new version the English will be checked more carefully since sometimes one can see obvious traces of direc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to English. More than 20 years ago, I was fortunat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Professor Zhong’s teaching assistant for his summer seminar course on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Hangzhou, China. Today as a senior scientist in China, Prof. Zhong is still extremely active and engaged himself in exploring new topics and disciplinary. I must say that I deeply admire and respect his academic spirit, tireless effort, and endless energy in pursuing new knowledge and conducting solid research works. 此文发表于《自动化学报》, Vol. 32, No.2, pp.318-320
个人分类: 书海拾贝|19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民党欲“一国两区”统一中国
热度 4 tarimriver 2012-3-22 22:27
今天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会见时提出了大陆和台湾都认同一个中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现状,用一国两区可以较好解决当前问题。这给曾经剑拔弩张的两岸关系创造了和平的空间,也给外部势利插手两岸关系画上了句号。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问题,一国两区也应该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18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国家话剧院统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whyhoo 2012-3-6 20:57
(一)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多出好戏 国家话剧院作为文化部直接领导下的国家艺术院团,担负着传播主流戏剧文化的重要责任。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弘扬核心价值观,创建和谐氛围,重视话剧艺术对于社会生活的高度参与特性,以“真、善、美”作为剧目创作和选择的标准原则,创作推出能够代表社会主流艺术发展方向的优秀剧目,肩负起艺术传播与社会服务的公益责任和重要使命,在艺术创作上充分注重社会效益,为保障社会大众共享高雅艺术的基本权益创造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其实,国家话剧院过去也曾在认识的误区中徘徊过,出现过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相脱节的情况。由于过分强调剧目的艺术个性,忽视了大众对戏剧产品的需求与接受,导致能够适应和引导演出市场消费需求、常演不衰的优秀剧目严重缺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剧院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亏损成为演出的常态。 为了扭转剧院多年来存在的“重创作,轻演出、无营销、缺市场”的艺术生产力失衡状态,国家话剧院自2009年起,抓剧目、促销售、攻市场,首次尝试以“演出季”扩大市场规模,每年固定举办“国话之春”和“国话之秋”两大演出季面向市场、集中包装、整体推出上演剧目,力求将精品话剧作品做成长时段、多剧目、多场次、多场点的“一长三多” 演出营销模式。经过五届演出季的成功举办,彻底改变了国话剧目的创作演出理念,国家话剧院常态化演出运营格局已然形成,为大量优秀作品的产生搭建起了稳固的平台。 在剧目创排方面,国话改变以往被动等待主创人员选题的消极方式,以主动介入的态势,做到积极分类选材,力求适销对路。近两年来,国家话剧院遵循“注重市场需求、坚持主流定位、兼顾叫好叫座”的剧目选择原则,创作演出了《简·爱》、《向上走、向下走》、《都市囧人》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流戏剧作品。市场运营的实践证明,这些作品的确是“看得过瘾”、“卖得出去”的好话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剧目创作上,国话以“国计民生”为选材视角,在这方面,尤以剧院精心打造的“良心三部曲”最具代表性。“三部曲”是国话为其现实主义原创剧目所制定的创作规划之一,其中第一部曲是2009年推出的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这部戏以一位老干部家庭的除夕之夜为背景,通过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引发一家三代人对金钱与信仰、法律与亲情的讨论和抉择,表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演出得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观看了该剧,称赞这是一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好教材。该剧已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话剧剧目展演一等奖、中国戏剧文化奖·话剧优秀剧目金狮奖等多个奖项。 第二部曲是话剧《问苍茫》。这部戏于本月初刚刚结束在国家大剧院的首轮演出。该剧对打工族生存状态作了较深刻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戏剧矛盾的展开,从深层次上揭示出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各个利益群体之间有待调整的种种复杂关系,引发人们对于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如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 据悉,国话“良心三部曲”的第三部曲,是一台以呼唤当今学术界“治学诚信”为题材的话剧作品,也已在紧张地进行剧本创作,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早日问世。从反官场腐败到直捣学界乱象,国话“良心三部曲”折射出国话的担当与锋芒。 此前掀起两岸上演热潮的话剧《四世同堂》则以致敬老舍的方式,表现出国话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与艺术探索。由田沁鑫导演的这部大戏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舞台上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承载了民族的艰辛磨难,也传达出中国人坚守自强的民族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国话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年”全新创作概念,力求集全院艺术家的创造,形成崭新的多元化新现实主义作品系列。在不断提高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起“推崇社会理想、体现核心价值、反映现实生活”的全新剧院形象,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凝魂聚气”的重要社会功能,通过一系列新现实主义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把国话逐步建设成为主流戏剧艺术的剧目资源宝库。 正如国话艺术家们所达成的共识那样,国家话剧院的“新现实主义”不单指戏剧艺术中一种具体的风格样式,它更是一种戏剧品格的体现和文化责任的担当。今年,根据电影《烈日灼人》改编的话剧《深度灼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首演期间得到社会各方的一致好评,更有专家评价该剧是“层层剥笋的结构里面展示了人的情感恩怨,焦点始终放在特定情景下人性之复杂和无奈上,并且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一种对于美好人性的向往”。 目前,“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正在进行,国家话剧院派出了《问苍茫》、《肖邦》、《四世同堂》和《深度灼伤》四部新创排的现实主义大型剧目参加展演,其阵容之严整、规模之庞大、制作之精良,在国话历史上堪称空前,让人们着实领略到了当今“国家队”的实力和风采。 (二)勇于创新机制,积极面对市场。 在一般人看来,国字头院团有国家财政支持,规避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肩上的担子轻松许多。但实际看来,国家拨款并非万能的尚方宝剑,即使是国字号的艺术团体,也面临着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话剧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市场认可的严峻考验。 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家话剧院自2009年至今的演出总收入已达3200万元。仅今年年初至8月份的演出收入达到1470万,已经超过了2010年度剧院演出总收入,创下国话历史上票房收入的崭新纪录。预计今年演出收入将达(正在统计),这是国家话剧院成功实现国有院团面向市场、勇敢竞争的有力证明。 到底是什么让国话几年间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国话演出效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剧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实现了重大转换。剧院是演出机构,应当持续不断地向市场输送艺术产品,并在产品的市场交换行为中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国际上的艺术院团均如此运行,这是演出团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态。根据这个理念,国话改变了重创作轻市场的习惯性思维,尝试推行制作人制度与市场对接。 2010年1月开始,剧院全面实行了制作人管理制度,明确了制作人是院长艺术经营管理权的分解与细化的职责概念。具体说来就是,剧院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艺术生产管理方式,艺术生产以剧组为基本核算单元,由院长授权每个剧组的制作人,让他们拥有调动和使用剧院资源的相应权限。同时,在拥有一定自由支配度的基础上,所有收入由剧院财务统一监管,财务会定期将各剧目收支情况报告制作人,让其掌握自己所负责的剧组运营损益状况,做出经营决策,实现演出收益目标。 在周志强院长看来,国话制作人现在担负起了双重责任:“一方面,我们有了艺术生产的责任主体,制作人要对国家负责,对国有资金和资源负责,做到了投入有控制、产出有目标;另一方面,公有制的制作人制度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出现,是前无范例可循的一种改革尝试。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特性下,完善制作人体系,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个新课题。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国话制作人体系初见成效。几位在演出市场上叫得响的金牌制作人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改革举措,每部戏每个项目都能做得漂亮,初步获得了国家院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改革成效”。 此外,演出效益的飞速增长也得益于近年来国话在院线建设方面取得的不俗战绩。随着今年5月国家话剧院新建剧场的投入使用,剧院将原“东方先锋剧场”正式更名为“国话先锋剧场”,与新落成的国话剧场、国话小剧场进行了品牌的概念整合,在北京文化领域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国话专属品牌剧场”集群。他自豪地说,去年6月26日,国话首次实现了六台剧目在国内三地同时上演,这是一般演出团体难以达到的。现在的国话,在北京可以根据观众目标群体不同的需求,将上演剧目及演出剧场进行细分:国话剧场作为主剧场,主要上演国话大型经典性剧目;国话小剧场主打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中、小型演出剧目;国话先锋剧场则定位年轻观众,主推格调健康的都市先锋时尚戏剧。此举彻底摒弃了以往观众到剧场后“演什么、看什么”的被动模式,使京城观众可以做到“我的剧场我作主”,随意选择自己心仪的话剧作品去欣赏。 目前,国家话剧院正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话院线”建设,力求形成以北京为核心,联动全国中心城市的演出院线格局,逐步构建点、线结合的网络化演出配送工作布局。目前,剧院已率先启动驻深圳、上海、长沙演出工作站的筹备工作。 原文见 http://www.mcprc.gov.cn/preview/special/3425/3428/3447/201202/t20120221_230194.html
个人分类: 艺术|1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满意”和“两统一”是怎样实现的
whyhoo 2012-3-1 13:00
走基层·深度调研① “三满意”和“两统一”是怎样实现的 ——关于安徽“农民文化家园”的调查与思考 “真没想到老家也有这么好的网吧,今年可以过了十五再回去!” 2月1日是正月初十,从省城回家过年的华中定,出现在安徽省肥西县官亭镇新华书店的“绿色网吧”里。往年,小华过了年就往城里赶,原因之一就是在家上网不方便。 在肥西官亭、长丰下塘、阜南三塔、舒城南港、临泉艾亭……一个个由新华书店便民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合一”的“农民文化家园”,已成为安徽各地文化活动的“中心”,受到当地干部群众欢迎,做到了“农民、经营者、党委政府三满意,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统一”,也吸引了记者探究的眼光。 多元业态:保住基层文化服务阵地 “其实,我们开始所做的只是为了保住农村发行网点。”倪志敏,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起现在已经是生机无限的“农民文化家园”,想到的首先是当年一个个农村网点的窘境。 “一年忙两次,平时锁着门”,是2006年以前多数新华书店农村网点经营状况的写照——由于市场放开和体制机制的双重原因,农村网点一度成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普遍的“不治之症”。由于经营萎缩和效益亏损,全国农村发行网点1994年时50061处,到2003年锐减到25096处,平均每年减少2500处。在安徽,同期的数字是从540处减少到227处,近2亿元资产闲置。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发行集团之一,作为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试点单位,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面改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形成了决策共识——从企业经营上,国有资产不能白白流失;从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上,基层文化服务阵地不能放弃。于是,集团在构建员工与企业效益、个人劳动成功衔接一致分配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实行“1+X”的多元业态。 “1”,是图书销售主业——无论是改革起步时的“经营图书有效品种700种以上、图书经营面积50%以上”,现在的“主业面积必须达到50%或图书品种必须达到1000种以上”,还是图书销售规模必须同步增长的考核指标,文化服务的属性始终是改革的“一票否决”。“X”,可以是文体用品、数码产品、日用百货、医药食品……目的是建立多元经营反哺图书发行的良性机制。而集团图书全部连锁、引入第三方物流和区域连锁配送以及统一店招、品牌和服务标准等多种措施,减轻经营成本,提升经营质量,形成规模优势。 “效益是不错,图书销售跟着也上去了!”长丰县下塘镇“新华书店便民店”的一楼营业厅,靠东的一半是琳琅满目的图书,另一半则是一家著名电器的专销点,店长谈起经营喜气洋洋——现在,安徽新华书店便民店整体销售已经超过4000万元,图书比例达四分之一,两项指标均已超过18%的幅度增长。 多元服务:拓宽基层文化服务领域 “市里想把农家书屋交给我们管!”2007年底,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阜阳子公司负责人向集团领导汇报——阜阳,是安徽农村人口最多的城市,解决基层文化服务问题既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一大难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玲在调研时了解到便民店的红火,萌生了让新华书店“介入”更多文化服务的念头。 做还是不做?当时,集团正处在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最后阶段,抓紧谋划实施资本市场登陆计划,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决策层并没有把这个“信息”束之高阁,而是着手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显示,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农家书屋”,由于基层管理水平的制约,不少地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广大农村缺乏正规网吧,致使条件简陋、经营惟利是图的“黑网吧”猖獗,农民上网的旺盛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因此,以便民店为载体,拓展基层文化服务的领域,不仅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服务担当,同样也蕴含着空前的商机。 2010年11月12日,阜阳市阜南县三塔镇,首个集便民店、农家书屋和绿色网吧于一体的“农民文化家园”正式运行——这个皖北农村常见的二层小楼的下面迎门处是图书销售的地方,一侧向内延伸的店面是个小超市;穿过门厅从后面上楼分别是书屋和网吧。“就在东西街上靠南边,门前停的电瓶车、自行车最多的那家就是。”在三塔,抱着孩子的大嫂这样给记者指路。“天天人来人往的,一刻也不得闲。”三塔店店长吴强这样算了一笔账,“虽然要给书屋管理员每月800元工资,网络收费只有一元钱一个小时,但人气旺了,图书和超市的销售都比过去增长了一大截!” 先行一步的三塔,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和文化、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支持下,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按照严格的标准逐步推广“三合一”农民文化家园。2011年3月,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皖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专门负责“三合一”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和运营。无盘工作站服务器、无盘系统、千兆内网环境和24小时不间断网络安防系统……皖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宋海平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公司效益还无法体现,但我们给农民群众的网络服务绝对是一流条件和最低价格。” 成熟一个,开门一家。到2012年元月,规范、标准的“农民文化家园”已经有20多家开门迎宾,成为江淮大地上独特的“文化地标”。 多元道路:成就基层文化服务典范 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农民文化家园’做到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统一,是国有文化企业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的一种模式。”安徽省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周玉这样评价。 正是由于“三满意”和“两统一”,新华书店便民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位一体的“农民文化家园”项目,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同时,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11年度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选安徽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并进入安徽省最高级别的“861”计划项目库。 在淮北平原,在皖南山区,在江淮分水岭,记者先后采访了十数家“农民文化家园”。面对着乡亲们的陶醉、经营者的欣喜和当地领导的赞誉,脑海中一次次浮现出的问号,一次次被轻轻拉直—— “为什么一家家农村网点能够起死回生?”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农村网点工作的肥西官亭便民店店长刘云忠,曾完整经历过计划经济、市场放开和网点改革的每一个过程。耿直的老刘告诉记者,好与坏第一在体制,干好干坏与自己收益捆在一起,那就要想方设法把它干好;第二是经营,过去光是几本书,店里没有几个人进来,现在品种多了,人气旺了,“你就是晚上来买书也能买得到,因为店里的网吧要经营到很晚,所以买书更方便了!”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到了企业手里发挥的效益就不一样?”“农家书屋”工程,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的文化惠民项目之一,上到国家部委,下到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的就是解决广大农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但是,在不少乡村,书屋设在村委会或者农民家里,借阅效果难以保证。“放在便民店不一样了,随时来都有人,书的品种也多得多了!”阜南三塔的甘子宝这样对记者说。而书屋管理员张平三的登记本更能说明问题:一个50页的记事簿,一两个月就要记满一本,全部是借书还书的记录。 记者手记 供给不足和效率不高,是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两大难题。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指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是文化发展现实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要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文化建设宏伟目标,就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记者认为,加大投入解决设施不足、体系不全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现有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更大作用,同样重要。因为,不仅现存有限的文化资源亟待进一步盘活,而且未来更大的投入不能也不应该继续低效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农民文化家园”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有方,也不仅仅局限于国有文化企业注重社会效益。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再走过去“政府包投入,政府包管理、事业体制”的老路,而应该全面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改造”,引入国有文化企业、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2/29/content_3671440.htm
个人分类: 文化|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场域中科学怀疑与信任的辩证统一
kejidaobao 2012-2-17 11:10
文/朱大明 如何认识和处理科学质疑、批评与科学家之间的人际信任及和谐关系以更好地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文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语境下,批判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和实证主义文化的话语霸权,指出: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是科学场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有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制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 “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现实科学实践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文献 强调科学信任在科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意义,期望建立信任、合作、和谐的科学秩序,其立意显而易见。但其中的某些观点、论证也值得商榷和补充。 文献 认为:“科学信任”是一个道德范畴,是表征科学场域中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的情感状态,即科学家之间的“情感型信任”,其指涉的是科学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德性诉求;而“科学怀疑”则是指在对科学家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肯定的基础上,对科学内容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从科学实践的建构维度来审视,逻辑推理也具有文化相对性,它也常常隐含着科学成员对科学常识和习惯的分享,而这种分享正是基于对科学前辈的信任。而实证也由于“实验的无限回归”在操作层面上无效,从而不得不依赖于对权威科学家的德性和素养的特殊信任。信任等道德认同和归属在科学秩序的维持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科学怀疑只是一种方法论层面的促使科学知识处于不断修正、完善、发展的有效策略。“科学信任与有条理的反思精神两者不可或缺,但科学家之间的人际信任的作用更为根本一些。” 作者还指出:“从来就不存在只讲怀疑而无所信任的科学行动者,问题就在于信任谁,可信任度为何,信任的内在机制为何以及建构信任的策略为何?”“有条理的怀疑是科学家工作的一部分,信任更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环节,它们是从两个维度来审视科学秩序的不同向度,因此必须意识到科学场域中信任与怀疑两极之间存在的内在和谐与实践融合” 。可见,信任也不是绝对的。由此笔者推论:信任与合作、怀疑与批评都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但怀疑的价值归宿点并非信任,而与信任具有共同的价值归宿——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其共同融合于科学进步的实践中。 按照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理论,“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科学社会的基本规范之一;“无论是哪一个科学家做出的贡献都不能不经经验检验而被接受,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的原则应该体现在科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之中”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是在质疑、批判、扬弃和继承中进步、发展的。基于此笔者认为:“情感型信任”固然是科学场域一种重要的内生资源,而“认知型怀疑”同样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怀疑与信任交织贯穿于科学发展的整个轨迹。而目前我们所缺乏的、亟待增强的正是学术质疑和批评精神。 文献 主张“情感型科学信任”在科学秩序的维持和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并指出:对科学前人成果的怀疑,并不是对其基本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的否定,因为科研成果的瑕疵是时代局限性在科学家个人身上的必然演绎。笔者认为,这其中隐含一个未言明的假设,即科学家都完全具备对真理孜孜以求的高尚品行。但是现实社会中,科学研究过程会有各种因素影响科学知识的质量,特别是科学家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科学不端行为,会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建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目标 。这些不端行为或学术腐败有各种形式,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粗制滥造”、“权学交易”、“钱学交易”,以及因利益相关或冲突影响科学评价的客观、准确和公正,等等。这不仅破坏了科学的整体信誉,也严重伤害了科学家之间的“信任情感”。科学信任的逻辑前提是探求真理的科学宗旨。但是,当科学事业因功名私利等非学术因素导致严重异化,则自然动摇科学的“情感型信任”,最终导致以建设性的科学质疑、反思和纠错为旨归的“认知型怀疑”都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从这一角度看,“情感型科学信任”和“认知型科学怀疑”的关键是学术诚信。“诚信”在语义上可理解为“因诚实而值得信任”。科学诚信的基础是:“诚实做学问” 。科学事业的发展倘若偏离了求真务实的轨道,既无法赢得情感型信任,也不值得认知型怀疑——信任与怀疑都将失去意义。现实的科学场域中并不存在完全的科学信任,亦如没有彻底的怀疑主义——信任和怀疑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全然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而辩证统一的基石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理念、动机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及其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必须重视打好以“创新”和“求真”为宗旨的学术规范基础 。 参考文献 刘崇俊.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 科学学研究, 2011, 29(7): 978-983. 曾国屏, 高亮华, 刘立, 等.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72-375. 查尔斯·李普森著.诚实做学问 . 郜元宝, 李小杰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22. 朱大明. 学术规范不要忘了创新和求真 . 科技时报, 2008-02-29.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超弦理论和量子场论过去、今天和未来
bufflo 2012-2-17 10:21
[转载][转]超弦理论和量子场论过去、今天和未来
超弦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为最有希望统一粒子物理和引力的理论,同时也是统一时 空与量子力学的理论。超弦理论如果成功,极有可能带来物理学的深刻革命,其深刻程 度不亚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物理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超弦理论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强相互作用理论,开始是为了寻找一种满足某种对 偶要求的相互作用,后来发现这不是普通的量子场论-只包含有限的粒子或者场的理论, 而是一种含有弦作为基本激发态的理论。弦振动时产生无限多个满足相对论的粒子,质 量越来越大。但最为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弦论,弦的粒子谱中总含有一个 自旋为2质量为0的粒子,可以等同为引力子。弦论总是包含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作为低 能有效理论,原因是,一个包含自旋为2的零质量粒子的理论,如果有相互作用,一定产 生广义相对论中的相互作用。 超弦理论不但自然含有广义相对论,还自然要求超对称-一种统一玻色子和费米子的理 论。在粒子的标准模型中,玻色子是传播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而费米子是所谓的物质 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超对称将这两种粒子统一起来,说明理论中有更深刻的对称性, 这种深层次上的对称性至今还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 超弦理论的基本目标是统一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粒子物理和时空理论,在更深的层次上 理解时空的起源,物质的起源甚至量子力学的起源。前两个目标在七十年代已经为一些 人所认识到。 到1984年,超弦理论发生了三件事,完全改变了超弦的面貌。第一是解决了所谓手征问 题,因为粒子标准模型中左手和右手是不对称的,如果希望将这个模型纳入弦论,弦论 本身必须也要有左手右手不对称性,就是手征性。第二,超弦理论是一个十维时空理论, 我们想回到四维时空,必须有一个办法将弦论放在一个很小的六维空间上,使得宏观的 时空是四维的,同时保证四维时空中有极小超对称,这个办法也在84年找到了。第三, 发现了一种可以将粒子标准模型的规范场纳入的弦论,叫杂化弦。在84年以后的数年中, 人们肯定具有超对称的弦论一共有五种。超弦理论在84年之后的一两年间突然成为一个 热门的、主流的理论。这一两年间发生的事后来被成为超弦的第一次革命。 也许因为人们过于乐观,对超弦理论发展的困难估计不足,超弦在后来的发展不能尽如 人意。所以,在94年之前,物理界累积了一批反对研究超弦的人。反对的理由是,超弦 不能在可见的未来能完美地解释粒子物理中各种存在,包括一些看起来比较任意的重要 参数。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超弦理论还不是一种原理理论,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原理 所决定的理论,而且有五种理论,看起来毫无关系。 最后这个反对的理由在1994年开始的第二次革命中完全消失。从1994年开始的一年中, 人们发现,其实有一种比每个超弦更为深刻和普遍的理论,五种超弦理论是这个理论的 不同极限。由于取极限时,理论中的基本激发态改变了,所以五种理论表面看起来完全 不同。但在每一个理论中,如果我们调节其中的一个参数,如某个耦合常数,这个理论 就可以过渡到另一个理论,这种等价性,叫做对偶性。对偶性看来是弦论或者后来的这 个普适理论-叫做M理论-的一个很普遍的性质。对偶性可能是某种深刻的对称性原理的 体现,但到目前为止,每一个对偶性都需要独立的论证。 由于弦论自然的包含传统的量子场论,所以弦论的进展带来许多场论的进展,反之亦然。 弦论的对偶性可以应用到场论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过去意想不到的结果,包括场论中 的对偶,场论中一些物理量的严格计算。有些计算是非微扰的,也就是说传统的研究场 论的微扰级数展开所不能企及的。这些发展,已经影响了粒子物理。同样,由于弦论和 场论与一些深刻的数学有联系,弦论和场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数学领域。过去两届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些一小时大会报告以及许多45分钟报告与弦论中的数学有关。作为 物理理论,弦论还希望通过场论的进展影响物理的其它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 说到底,弦论是一个物理理论。作为物理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 面总结一下弦论最近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可能发生的重大进 展。 (1)二次革命的发展证明统一理论只有一个,起码沿着弦论思路的理论只有一个。但这 些发展建立在超对称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自然的问题是,当超对称破坏了,还有没有对 偶?这个理论是不是和有着超对称的理论在一个连续体上,就是说,能不能从有着超对 称的理论过渡到没有超对称的理论,从而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特殊情况? (2) 超弦理论,或者M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过去成功的以场论为基础的统一理论 当然包含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作为基本原理,但对称性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偶性的 发现,说明弦论中有更多的对称性。过去若干年中,量子引力的所谓全息原理也被许多 人认为是原理之一。全息原理的表述是,一个量子引力理论等价于一个低维的量子场论 系统,这在所谓的反德西特/共形场论的对应中得到体痕7b。弦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 象,就是在物理过程中,测量空间的精确度与测量时间上的精确度有矛盾,这是一个新 的测不准原理。这个原理在将来弦论的基本表述中也应当起到重要作用。 (3)当然,我们希望理论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程度,使得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对应我们现 实世界的所有物理学“常数”,这包括粒子标准模型中的每个参数以及宇宙学中的真空 能量,即宇宙学常数。很有可能,将来不是理论家首先找到这个计算方法而是实验的结 果导引我们。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精确观测宇宙学会带来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迫使我 们发展理论。过去几年,一个可能的宇宙学常数的发现和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确测量已经 冲击了基础理论。在未来几年中,宇宙学将会带来更多的数据, 分藓俗又行牡拇型强 子对撞机也将开始收集数据,很可能发现超对称。可以预言,今后十年将是粒子物理、 宇宙学和超弦之间交叉影响的重要十年。 (4)超弦理论已经有了三十余年的历史,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 的发展,每一个阶段中的发现是上一个阶段不能预见的。所以,我们很难对下一个阶段 作具体的预言,也不能肯定弦论还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发展成熟。但有一点可以预见, 就是今后几年中必定发生第三次革命,这是因为,过去的确每过十年有许多重大突破, 而上一次即第二次革命的结果带来许多我们过去不能提出的问题和方向。这些问题和方 向在今后的几年中会有一个或数个突破。即便弦论在十年之后有了一个完全的、原理性 的表述,挖掘理论的所有推论还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所以,保守地说,弦论直 到2020年还将是一个理论物理的主流领域。 (5)最后,弦论对物理的其他领域还有待发展,特别是姐妹领域凝聚态物理。当然,弦 论肯定对21世纪上半世纪数学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6)在国际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弦论研究人员,特别是美国、英 国和欧洲大陆。在亚洲,除了日本,印度和韩国也有相当强的研究力量。中国在弦论研 究方面目前还是相对落后的。作为本世纪正在出现的经济大国,中国应当成为弦论研究 的重要成员,甚至是主要成员之一。过去几百年的历史证明,一个经济上领先的国家一 定是基础科学上领先的国家。 -- 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 ※ 来源:·BBS 科苑星空站 李淼 超弦理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6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台湾问题有可能安南化
热度 1 LEOLAND 2012-2-16 17:52
台湾问题有可能安南化 作者:周农建 从目前趋势来看,台湾问题有较大可能向安南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与大陆目前力图推进的路线图有关。当然,两岸各方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应对策略和外部因素等等决定了台湾问题安南化能否最终实现。本文试从旁观的立场,从纯博弈的角度,对此作一分析。 一、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与安南化异曲同工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朝廷与一些边陲之地如安南、高丽等之间曾有过长期的博弈。有时这些地方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有时又分离出去了。作为力量弱小的边陲之地,它们常采用的策略就是见机而作,顺势而为,每逢中原动乱,便乘机拥兵自立,而每逢中原尘埃落定,便奉表称臣。屡服屡叛,经过长期博弈,导致中原朝廷逐渐默认其分离事实和存在的合法性,最后出现历史机遇,一一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对这种靠自身力量,以小博大、顺势而为、通过长期博弈而最后分离出去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 安南化 。 安南化实际上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由于对边陲之地主权长期的名存实亡,而导致中原政权对该地的主权意识的自然消退。长期的事实分离、对抗、妥协、屡服屡叛和劳师糜饷,最终导致了中原朝野的疲劳和“正视现实”,将其看成化外之地,失去亦不感到痛惜。二是边陲之地与中原地区长期的分离,而导致该地人民的本土自主意识日渐增强和曾经随征服而被注入的中国意识的减弱,也即导致逐渐的“去中国化”。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与历史上的安南化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即导致北京逐渐默认对方的事实存在和某种合法性。尽管两岸分离才六十年,但这其中的疲劳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 北京从“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却到“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 ,再到近年来一些大陆智囊主张再退到承认对方国号,就反映了这一长期化的潜移默化的实际效果。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也意味着台湾内部逐渐的“去中国化”。 在国家的认同上,日久情疏是一个普遍法则 。如当年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者,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代,今日在国外的中国移民的后代,普遍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反映了这一点。在台湾,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有中国情结的大陆籍人士逐渐消失,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土籍人口和在本土出生的大陆籍人士的后代已日益认同台湾的本土意识,岛内分离自主的意识日益强化,对中国的认同日益减弱。 二、统一路线图及其不同解读 近年来,在 大陆有一份两岸统一的路线图 ,即由经贸交流,到军事互信,到和平协议,再到一国两制,一步一步,最终实现两岸统一。这份路线图似乎已经成为 目前大陆官方的长期对台战略 。 对于这一路线图,大陆、国民党和民进党三方有不同解读。大陆当然坚信这一路线图能最终实现统一目标,因而力求将台湾引上这条路线。而民进党则坚信,这是大陆的阴谋,因而坚决拒绝。只有国民党对此有不同认识。 马英九关于台湾安全的三道防线 ( 两岸和平制度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台湾自有的军事力量 ) 中的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说的就是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国民党看来,如果台湾能够与大陆达成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实现两岸和平制度化,则台湾的安全便有了第一道防线的保障。如果再加上另外两道防线,台湾便可以维持事实独立的状况。 这一来,我们就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观:在远期评估上,大陆和民进党所见略同:如果循这一路线图,两岸将最终实现统一。在近期操作上,大陆与国民党有交集:双方都愿意签署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终极目标上,国民党与民进党有共识: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 可见,关于这份统一路线图,存在着 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估 。大陆和民进党看法一致:如果按这一路线图,台湾将失去独立。国民党看法相反:如果按这一路线图 ( 至少按这一路线图前几步 ) ,台湾将维持事实独立。从逻辑上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估不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要么大陆和民进党的看法是正确的,要么国民党的看法是正确的。 其实,台湾国民党的认识,从策略上看,更接近正确一端。与许多大陆人所期望的结局恰恰相反,如果台湾人接受这一路线图,则意味着台湾问题的长期化,即台湾问题向安南化方向发展,而可能最终导致两岸的分离。下面我们将分析为什么。 三、统一路线图的推进和台湾的操盘应对 让我们假定,台湾是由一个精明的博弈者操盘。作为一个精明的博弈者,他会认识到两岸力量对比的悬殊和台湾自身力量的不足,会尽力利用今日大陆统一路线图中对台湾有利的地方,采用务实策略,争取实现台湾利益的最大化。他也会在下列两种操盘策略之间作出权衡: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始终不变,则台湾最佳操盘策略无疑是,台湾在路线图中的每一阶段都争取时间的最大化和利益索取的最大化,即力争每一步都让大陆耗时费日,并给台湾以足够的补偿 ( 如经济让利或国际空间松绑 ) 以换取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 倘若每一步都耗上几十年,则全过程走下来,就得一二百年 。而今日大陆既然也愿意花五十到一百年,并愿意不惜代价,来诱使台湾走这一路线图。这对台湾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这等于是使台湾问题期长久化而向安南化方向发展。另一点好处是,在讨价还价中所获得的巨大补偿,也有助于台湾打造另外两道安全防线:累计获得的巨大经济实利有利于建立第三道防线,即购置更先进的军备,增强台湾的拒统武力,累计增大的外交空间有利于建立第二道防线,即扩大台湾的国际支持。当然,作为精明的博弈者,他会在每一阶段,在离大陆忍耐的临界点不远处见好就收。这种明推实就、步步延阻、尽力索取、见好就收的策略,可使台湾争得时间,获得实利,暗增拒统谋独实力,又不至于使大陆动武。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可能会变,则选择有所不同。第一种操盘策略虽然能使台湾利益最大化,但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倘若在未来某一天,大陆看穿台湾的把戏,抛弃今日的路线图,而采用“毕其功于一役”的路线,则台湾等于前功尽弃。要避免这种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唯一可靠的选择就是马英九所看到的,趁大陆尚在温柔时,较早地达成两岸之间的某种政治协议,即构筑起安全防线中第一道防线“ 两岸和平的制度化 ”。倘若台湾如此选择,则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如下过程: 台湾在充分利用今日大陆的对台政策,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之后,“勉为其难”地与大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于是在万众欢呼中两岸进入长期和平局面,由此不排除两岸领导人共获诺贝尔和平奖。接下来的问题是:对台湾来说,因自身力量弱小,除非大陆出现内乱而有机可乘,当然不会违约而宣布独立。这样一来,除非大陆想结束这一阶段,否则,两岸间的事实分离将一直存在下去。倘若如此,这就变成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等于是以时间换空间。台湾当然乐观其成。 则随着时间推移,大陆无法接受永久的两岸分离。当大陆不愿再继续停留在和平协议阶段时,假定台湾不让步,则两岸会有一战。让我们假定台湾因胜算不大而委曲求全,接受一国两制。如此则大陆如愿以偿。多年来,大陆上下将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的法宝。 在许多人看来,只要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就标志着国家统一大业完成了 。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下面我们会分析为什么。 四、节节胜利和温情脉脉下的安南化 不难明白,两岸关系的发展如果按上述路线图走,倘若一切顺利,则至多意味着在节节胜利、万众欢呼中,大陆以温和的方式和长期的过程,赢得名份上的统一。届时,在一国两制的名义下,台湾之于大陆的关系可能会是下列几个选项之一: (1) 邦联制,或联邦制,一中两宪或三宪,一国两府之类。一中屋顶,地位平等,互不统属。 (2) 蒙藏化,类似于清朝时蒙古和西藏之于中国的关系,不如附属国那般独立,但比内地各行省更自主,军政自理,且拥有一定的对外关系。 (3) 藩镇化,类似于古代藩镇,或民国初的地方割据,明尊中央而自行其政。 上述一国两制只是名义上统一,无论哪一选项,台湾均是军政自理,事实独立依旧。一国两制其实古已有之。历史上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或土司制的并立,就是两种不同制度在同一国家里并存。甚至藩镇割据也可以看成是一国两制的一种形式。虽然割据一方的边陲之地未必会有问鼎中原之志,但却难免不会有分离之心。这就是说,一国两制对弹丸之地而无一兵一卒的香港有用,而用在孤悬海外和自拥武力的台湾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台湾即便接受一国两制,实际上仍等于是历史上拥兵割据一方的藩镇或封国。 有人会说,只要台湾独立,大陆就会依据反分裂法动武。然而,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我们假定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如果台湾拒绝大陆的路线图,而导致大陆转向强势路线。台湾将面临大陆动武的危险,安南化道路被台湾人自己堵死了。 如果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情况则是两样。台湾的节节抗退和委曲求全,会造成大陆节节胜利的表象,使大陆赢得面子。对于一个温顺的台湾和节节推进的路线图,大陆感觉良好,自我陶醉,不可能对之动武。 当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后,国家已经在形式上统一 ,目的已经实现,天下太平和谐,大陆也失去对台湾动武的理由。 古代的安南和高丽、清朝的外蒙和西藏,在机会尚未到来时,他们是臣服的,中原朝廷无理由对之动武,而一旦天下有变,机会来临,他们趁机而反时,中央政权要么已经崩溃或自身难保,要么群雄混战,已无力阻止其分离。 可见,对台湾而言,无论接受和平协议还是一国两制,可看成是一种等待未来机会的生存策略,好似脚踏两只船:进可见机独立,退可维持现状。这也好似是站在通向终极目标的阶段性跳板上:若有机可乘,便跳向独立;如没有,则停在原地,继续安享和平协议或一国两制下的事实独立,延续时间换空间的过程。多年来,北京指责达赖喇嘛关于在中国宪法下西藏高度自治的要求是想以此作为跳板,实现西藏独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对于军政完全自理的、有更大自主权的、天堑相隔的台湾,这岂不是更可以作为跳板 ? 当代世界发展加速,观念变化加快。二战结束才几十年,和平、自由、平等、民族独立、住民自决、人权至上等观念就日益被人接受,两岸分离才六十年,大陆就表现出疲劳和正视现实。这意味着, 在古代需要数百年的安南化分离过程,在今天台湾再有五十或一百年的时间可能就足够了 。 甚至,台湾不需要过分介意今日在台湾执政的人是否有中国心,只要存在一定的在野制衡力量即可。因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国家认同。纵使今日的马英九尚有某些中国意识,二十年后,当后起之秀都是本土籍或在本土居住已有三代四代的人,情况自然会两样。北京和民进党都不明白,今日国民党从大陆所获得的一切利益输送,无论是否是“统战阴谋”,对台湾其实都是多多益善,因为台湾由此而增长的实力会成为台湾未来世代实现自身目标的资源。 要指望一个在台湾居住已有三代或更久的群体会更认同其祖先的故国,而不是台湾,显然只是一些大陆人的一厢情愿 。 甚至,台湾并不需要由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操盘,只需要顺着大陆推进其路线图的推力,听其自然,不自杀性对抗即可。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之前的相安无事和后来的分离就是典型例子。它们甚至还不是自拥武力的藩镇或封国,也没有谁在几十年前就为它们谋划了百年大计。因为长期的分治本身就是未来分离的基础。 所谓安南化,其根本秘诀就在这里。 四、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动力、阻力和有利因素 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与历史上边陲之地脱离中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的安南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边陲之地本身,而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的主要动力则是来自于大陆,来自于今日大陆力图推进其路线图的努力。而台湾问题安南化的阻力却是来自民进党,至于国民党则是乐观其成 ! 这真是一种古今罕见的博弈。 台湾问题能否安南化,不仅取决于大陆的推动力有多大,也取决于民进党的阻力有多大。当然这并不是说,今日台湾内部蓝绿相争,拒绝大陆的路线图,台湾即刻就会有安全风险。实际上,在近期存在诸多有利于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因素: (1) 大陆近期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大陆在江朱主政时期,曾对台湾采用过武力恫吓,在遇到台湾的激烈反弹后,北京之所以没有兑现恫吓,是因为在权衡“发展”与“统一”两个目标之后,做出了优先发展、暂缓统一的选择。这一选择今天仍然是北京的基本国策。 (2) 今日大陆视国民党为统一的同盟者和依靠力量,试图不惜代价去左右台湾民意,以削弱民进党的政治基础,支持国民党当选。这就使得台湾蓝绿相斗对台湾来说会有近期好处。每一次蓝营当选,都会被大陆看作自己的胜利。于是在大陆涉台部门庆功嘉奖的欢呼声中,台湾获得了安全、时间和更大的让利让步。可见, 台湾由蓝营执政比由绿营执政,更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安南化 。 (3) 大陆目前的顶层决策体制是“常委共识制”。在这种决策体制下, 除非出现极端情况,北京发动一场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因为它不像毛泽东或邓小平式的强人统治可以独断专行,力排众议,也不像现代的总统或内阁制那样可以个人全权负责。 (4) 今日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台湾却已经实现了民主选举。这使台湾占有了政治道德高地,导致一部分大陆精英和民众对台湾的民主制度心生仰慕, 台湾的形象已悄然由“分裂者”一变而成了“民主榜样” 。既是榜样,自当爱护,而非摧毁,更何况还有人想借重这一榜样来推动大陆民主化。而大陆自身问题的增多和民主诉求的升温也分流了大陆人对国家统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减轻了针对台湾的压力。这样就无形中构成了对台湾来说是在三道防线之外的第四道安全防线。 在大陆实现民主化之前,这道人心防线会一直起作用 。 (5) 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的存在,对大陆仍有威慑作用。而大陆对自身“核心利益”的泛化认识和不当处置,对台湾也是有利的。曾有台湾人在朝韩局势紧张时称,朝鲜对中国是如何重要,台湾倒是没那么重要。不难理解,对台湾而言,挑动北京在朝鲜、东海和南海与人较劲,对台湾意味着:一可转移对台湾的压力,二可使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滞留和集结,从而构成对大陆的制衡。虽然从总的趋势看,美国的力量在消退,中国的力量在增长,但中美两国军事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不可能很快改变。 上述对台湾有利的因素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也许十年二十年。不过,无近忧不等于没有远期风险。如果大陆持续的温情攻势始终未见进展,即不能推进到大陆统一路线图的军事互信或和平协议阶段,而上述对台湾有利的主要因素又一一消失,则大陆对台政策终将会反转。一旦大陆抛弃现有一厢情愿的路线图,而采用更老成的战略,如当年清朝收复台湾的路数,这对台湾就意味着通向独立的安南化道路的消失。 可见,从长远来看,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可能性如何,受制于两点:一是大陆自身对现有统一路线图的认识是否会改变,能否坚持到底;二是台湾能否在大陆对台路线改弦易辙之前,各派达成共识,以某种妥协而与大陆达成一种政治协议,即按马英九的思路,借制度化的定型效应而使两岸现状的维持长期化。 (完)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1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疆中小学教师今秋统一着装
热度 1 gaojiange 2012-1-7 11:15
从今年9月秋季新学年开始,新疆330多万中小学师生在校期间必须统一着装。 2003年开始,新疆就提出上中小学学生校服实现统一,但没有要求教职工统一着装。 目前,全疆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了统一的校服,此次统一着装最大亮点就是学校的教职工在校期间也要统一着装。若统一着装,首先可时时提醒教师本人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其次,对一些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教师是一种有效约束。再者,客观上给家长监督教师的言行、穿戴提供方便,主观上对教师也是一种自我约束。 教育厅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本地中小学师生装穿戴标准。所需经费采取各级政府承担一点,学校公用经费承担一点,师生自愿承担一点的办法解决。补贴标准自行确定,自治区将适时以奖代补。 教育厅要求各地要加强对师生统一着装质量、安全和价格的监控工作,在招标采购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腐败,从基础和源头上消除质量隐患。同时,师生统一着装工作要兼顾学生和老师的经济负担,对特困户子女、革命烈士子女及困难老师,给予适当减免。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1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 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
DynamoChina 2012-1-6 09:18
形而上学批判_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_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pdf 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 ——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杨耕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 多年来,我将研究主题定位为重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围绕这一研究主 题,我从哲学—哲学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当代实际这三个维度或三条路径,展开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 哲学,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体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批判精神,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关注之情,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意识,揭示出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 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9 期·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
1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科技用于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监考之中--西方列强望尘莫及!
热度 4 毛宁波 2012-1-3 11:29
关键词:2012年、 研究生入学考试、安检、视频监控、手机屏蔽仪、监考大师 无线数传扰断仪 、 无线电探测车、第二代身份证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即将在1月7日和8日在各地举行,教育部和各省市及其考点严阵以待,制定了周密的防范措施。许多高科技都将投入监考之中,西方列强看到如此阵容一定会目瞪口呆、望尘莫及。不知道作弊和提供作弊者是否闻之丧胆?各考点通知大同小异,博主选择一学校通知部份内容粘贴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考试院文件精神以及省教育考试院统一部署,每科开考前考生要刷第二代身份证并接受金属探测器安检才能入场,考生须提前 1 小时到达考点,今年考点统一配备文具,所有考场配备无声挂钟,考生只需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进考场时不要携带任何文字资料、文具、计时工具(如手表)、电子存储设备、手机及其它无线电通讯工具。” 考场还“配备了各类高科技防作弊设备: ①所有考生经安检方可入场; ②所有考场安装视屏监控; ③所有考场安装手机屏蔽仪:屏蔽整个考场手机; ④所有考生验第二代身份证入场; ⑤配备监考大师:准确定位探测无线耳机; ⑥配备数字无线数传扰断仪:干扰探测手表、橡皮、书写笔等无线接收器; ⑦无线电探测车:探测和定位无线电发射源。” http://yjsc.yangtzeu.edu.cn/yjsc_ShowArticle.asp?yjsc_ArticleID=288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09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近试图给出了人和动物mobility一统一的解释,有个审稿人很有趣
热度 2 yhu 2011-12-30 08:43
REPORT A Toward a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caling Laws in Human and Animal Mobil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a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human and animal mobility. In this attempt, the paper more or less fails. I am not convinced that it is an adequate universal explanation. However, I found the paper quite fascinating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and highly recommend publication in EPL, provided some changes are made (see below). The use of the Shannon entropy to study random searches, for example, is very interesting. The main results are also very interesting. 文章地址 http://arxiv.org/PS_cache/arxiv/pdf/1008/1008.4394v3.pdf
58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外在nature发文想用系统科学方法统一中医和西医
热度 3 wangbaokui660 2011-12-26 22:58
老外在nature发文想用系统科学方法统一中医和西医,我国医学工作者们有危机感了么? 由于自己研究方向和系统科学多少有点关系,留意了一下nature最新一期的文章,文章观点虽是PERSPECTIVE,但却让人不敢大意。想起很久以前看过季羡林老先生的《留德十年》,里面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是中国人到国外学习中文和古汉语。发人深省。希望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Perspective: All systems go Jan van der Greef Journal name:NatureVolume:480,Page:S87Date published:(22 December 2011)DOI:doi:10.1038/480S87aPublished online 21 December 2011
309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面临“瓶颈”
xuxiaxx 2011-12-20 09:33
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宣布“全国已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对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制度建立的目标并不难实现,但在降低药品费用负担、缓解“看病贵”方面,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对大医院“疗效”不佳   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的重要区别是“零差率”销售,其零售指导价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确定统一采购价和零售价,减少了委托-代理层次,一定程度纠正了高定价、高利润、高分肥的趋利导向。这一设计触及医药领域不当得利,必然因利益格局调整引发抵触行为。   基本药物的用途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这就大大限定了其作用范围。二级以上医院由于患者病情的多样性、复杂性、危重性,很难完全限定用药行为,所以“其他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至今“难产”,基本药物只在局部地区由基层向上实现了零星的延伸覆盖。其实,即使硬性规定使用比例,大医院的医生也可用拉大分母的“数字游戏”予以架空,反而会增加实际支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限于自身业务能力,收入构成中药品收入比例偏高但绝对数却不大,群众的大部分医药费用也不是消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相反,二级以上医院有仪器检查等复杂的收费项目,人均诊疗费用更高,虽然药品收入相对比例不大,但绝对数额远远高于基层。形象一点讲,如果“看病贵、药费高”是由感染引起的表观症状,那么主要感染灶是二级以上医院,基本药物制度这味猛药却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靶点”,有点辨证不准的意味。即使在基层成功试水,又自下而上完成了逐级覆盖,也只能在覆盖率、配备率等指标上体现成果,不宜高估其降低药品费用负担的实际作用。   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副作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允许配备使用非基本药物,但也并非无隙可乘。其对策一是要求扩大增补目录,名正言顺地延续用药习惯。目前各省增补目录中最少的有64种药品,最多的却有381种,品种差异性明显,一些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也进入了目录。二是以“不够用”施压,争取目录以外的变通。如一些地方允许其他常用药品的品种、销售收入控制在药品总品种、总收入的40%和30%以内,使医生有了用非基本药物获取提成,同时非技术需要加大基本药物用量以“达标”的机会。三是隐蔽购进、使用部分非基本药物,通过内外有别的两套台账建立“体外循环”。四是与药店合营或指派职工开办药店,“院内开方、院外卖药”变相使用非基本药物。特别是未实施医保门诊统筹的地区,群众门诊用药完全自费,实施诱导几乎没有难度。同时,由于综合改革不配套,一些地方片面将“零差率”作为政绩指标,增加了基层的补偿压力和生存困难,绩效工资更多是作结构调整的文章,增量有限而缓慢。本来就对“苦乐不均”不满的基层单位,对这项抓基层放高端、增加实际差距的改革难有积极态度。“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更是处在了政策阳光暂时照不到的角落。   基本药物发挥政策效用的前提,是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合理分工、运转流畅的分级诊疗体系,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主要在基层接受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治疗。但二级以上医院“高低通吃”,不会主动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分流到基层,双方用药习惯、药品配备方面的差异被放大,大医院的处方在基层无药可取,反而成为阻碍双向转诊、与基层争夺病员的利器。   关键是破解“技术垄断”   除少数非处方药,绝大多数药品的供需双方即供应商和患者并不能直接交易。居于中间环节的医生既不是药品产销者,也不是付费购买者,却既能代表患者选择供应商,又可将特定供应商的产品指定给患者,双重“代理人”身份使其凭借处方权牢牢控制了药品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这就是技术垄断的实质。   笔者曾建立“三重垄断”模型分析并预测:基本药物制度的作用存在“天花板”,适合作为医改中期目标。而终极目标应是医疗机构的技术垄断和管制机构的行政垄断相继打破,市场环境得以建立,药品价格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向社会平均成本回归,生产企业的信息垄断则不攻自破。诞生于基层实践的“双信封”招标法,以GMP认证和自主报价等客观指标为选择参数,较好克服了“委托-代理”模式弊端,如能不断完善并拓展应用范围,当能较好抑制行政垄断。那么,技术垄断就成为“三重垄断”最顽固的堡垒。以纯净水为例,消费者不需将选择权委托给类似医生这样的中间环节代为行使,供需规律正常发挥作用政府也没有了频繁插手定价的理由,虽然存在大量的生产经营者,竞争的优胜劣汰只会降低产品平均成本,却不会产生“虚高”价格。   基本药物制度对技术垄断的冲击,主要是规定配备使用指标、“零差率”销售、收回省级以下对供应商的选择权等,体现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思维。由于医疗行为的复杂多样,对其进行彻底、完全的管制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所以基本药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医生的技术垄断地位。无论在二级以上医院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垄断随时都有强烈的动机和借口“架空”管制,维护既得利益格局。因此,技术垄断的最终破解必须以利益机制的重大调整为前提,这显然是目前侧重管制的基本药物制度力所难及的.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63303cat=0D
1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推举的多个"?"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2-11 22:14
院士推举的多个"?" 院士推举出现了许多非议! 原因何在? 该如何解决? 关键是否在各人的"院士"标准各不相同? 该谁决定? 是否合理? 究竟谁对? 能否统一? 如何统一? 如何合理?
个人分类: 其它|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辩证法
metanb 2011-12-7 21:25
依我看,廉洁的分裂优于腐败的统一。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35期):设置统一的对外电子邮件信箱
热度 1 Pauldu 2011-11-25 10:10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35 期: 设置统一的对外电子邮件信箱 初用 ScholarOne 的老师有时对 期刊统一对外的电子邮件信箱 和 管理员电子邮件信箱 有点疑惑,其实,期刊统一对外的电子邮件信箱只是一个设置,可能并不对应一个账号,但管理员电子邮件信箱一定是对应一个账号。统一对外的电子邮件信箱的设置方式如下: 1. 进入: 管理员中心 (Admin Center) - 管理员的工具 (Admin Tools) - 设置 (Setup) - 配置设定 (Configuration Settings) - 设置电子邮件联系人 (Set E-Mail Contacts) 2. 修改 管理员中心联系人的电子邮件 (E-Mail of Admin Center Contact) ,然后 ( 保存 )Save 当设置完成后,电子邮件标签 ## 电子邮件 _ 联系 _ 管理员 _ 中心 _ 电子邮件 ##(##EMAIL_CONTACT_ADMIN_CENTER_EMAIL##) 将自动取出前面设置的电子邮件地址。在电子邮件模板中的“ 电子邮件通知与提醒 (E-mail Notification and Reminders) ”类模板的大部分邮件的发件人都会自动对应调整。 而前述稿件对应管理员 (Admin) 的电子邮件地址,则是通过标签“ ## 人员权限 _ 管理员 _ 电子邮件 ##(##PROLE_ADMIN_EMAIL##) ”来获取。当然,这两个电子邮件地址也可以是同一个邮箱,只是用法不同而已。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4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数据标准化(data normalization)
热度 1 biowanglei 2011-11-22 23:19
数据的标准化(normalization)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在某些比较和评价的指标处理中经常会用到,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统一映射到 区间上,常见的数据归一化的方法有: min-max标准化(Min-max normalization)   也叫离差标准化,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 区间,转换函数如下:   其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当有新数据加入时,可能导致max和min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义。 log函数转换   通过以10为底的log函数转换的方法同样可以实现归一下,具体方法如下:   看了下网上很多介绍都是x * =log 10 (x),其实是有问题的,这个结果并非一定落到 区间上,应该还要除以log 10 (max),max为样本数据最大值,并且所有的数据都要大于等于1。 atan函数转换   用反正切函数也可以实现数据的归一化:   使用这个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映射的区间为 ,则数据都应该大于等于0,小于0的数据将被映射到 区间上。   而并非所有数据标准化的结果都映射到 区间上,其中最常见的标准化方法就是Z标准化,也是SPSS中最为常用的标准化方法: z-score 标准化(zero-mean normalization)   也叫标准差标准化,经过处理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其转化函数为:   其中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σ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8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火花
zzg122057 2011-11-5 10:51
关于学习的目的,除了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更重要的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改造。智慧就在其中,幸福和痛苦的边界在于此。 关于命运,未来的昏暗难行和将来的虚无缥缈,而人们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位置。道家的道法自然无疑能让人开明很多。 对于取舍,因为欲望似一个爱吃糖的孩子,“待取”的太多,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承受多少孤寂、经历多少喜悲,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舍”,也许那只手抓的太紧太满,太多的功利和“远见”,“舍”并非是得的目的和手段,也许,在我看来,舍也存在境界的高低吧。 关于道德,只能是带着自己双手上的“手铐”,让你清楚的知道善恶和行动的边界;若强求把这幅“手铐”戴在他人身上,那只是徒劳也不必。道德的手铐是自己心甘情愿戴上的,此谓道德的无强制性而需要人的自觉。儒家试图建立统一的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治国齐家平天下”有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的无强制性,作用无法与法家的理论相比,从商鞅变法到如今,就是做好的佐证。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才是与他人与外国最根本的区别,对于区别一个人,道德在一个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才是最明显的“标记”。 三省吾身,发现智慧的火花。
个人分类: 理性|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柏林在墙倒塌二十年后的变化
热度 6 Helmholtz 2011-10-31 15:26
柏林在墙倒塌二十年后的变化
我90年12月从德国拿到博士学位,91年4月转到英国去做博士后。 此后92年回德国出差一趟,然后再回德国已经是2002年即10年之后。 再之后每年有机会三访、四访德国是在2004年给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做代表之后。 不是喜欢沉浸在记忆中的人,所以虽然走到哪里也随手照点照片,但一贯没有整理、归类和刻盘保存的习惯。 这不又到德国公务,恰好有机会借博客而把一些新照的照片亮出来。 柏林墙89年11月倒塌,90年7月完成东德马克货币兑换,10月正式成立新的联合政府。 是以德国把新的国庆日订在了统一日,即每年的10月3号。 现在德国已经正式统一满了20个年头,两德的一些差别仍然存在,但更主要的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毕竟从49到89,这期间有四十年因分离分治、双边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而产生的隔阂。 按神秘主义的说法,这些“业力”岂是可以象没有发生过一样,顺风而逝? 但柏林重新更为首都也已经十年,所以在城市建筑上全德国都没有哪个城市的变化可以与柏林相比,虽然这里也保存了许多良好的传统,保持了民族的记忆尽可能不被消失。 我今天还有一次公务机会去看看分治六十二年的台湾,希望也能一样看到自己所希望看到并尽可能理解的事物。 一切唯心,心物不二,这才是理解世界,事理圆融的认知法门。 这里是德国前秘密警察、冲锋队总部遗址旁边保存的一处柏林墙残垣: 墙的前西德一侧是2010年才新建和开放的Topographie des Terrors博物馆,记录以枪杆子和铁血支持希特勒的纳粹法西斯武装警察起家和迫害各界人士、包括执行犹太人灭绝政策的历史。前东德一侧,则是二战时的德国航空指挥部,现在的统一后的德国财政部。 这样仍然成片保留在原址的柏林墙,如今在柏林也仅只剩下了三处。 这里是柏林波兹坦广场火车站门口的一个露天纪念展:这几块柏林墙和记载柏林墙兴建和拆迁历史,以及在遗址上发生变化的对照展板,吸引了众多观众在此合影留念。 一对在墙前自拍留念的海外游客 这位穿着前苏军军装、挂着勋章的老兄,占着一个好地段、卖着一个好概念:他提供一个一页纸的通行证,上面加盖模仿当年苏占区、美占区和法占区三处占领军批准通行的“公章”。一次服务,三个欧元。 谁说只有中国人会摆地摊做生意? 这处柏林墙是横着拍的。但这上面的白色色块都是什么: 那都是多少年来游客们随手粘上去的口香糠。 是否有人清除我不知道,是否允许继续我不知道。但这些口水物,已经成为墙体的一个部分。 这张图上的红线,即是当年1961年由东德方面组织军队和共青团在东德境内圈出来的那一块飞地:西柏林和包围着它的边境墙。有谁知道,这块地其实当年据说也并不属于西德,只是盟军占领区,由西德代管。 这张对照图不需要说明:统一前以及当下的位于著名菩提树大道上的勃兰登堡门。 刚统一折掉墙后的波兹坦广场原景,对照当下的广场现况。 这里是著名的美军对东柏林的关卡,当年主要是外交官与外国人出入境处: 查理过境点 Checkpoint Charlie 今天自由的德国人可以用各种喜欢的工具上天入地,而不需要担心柏林墙以及越境时的枪击 另一处20年前过境点弗里德里希大街火车站前的雕塑,记载着德国1938-1945的另一段历史伤痛: 无望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孩子正在被驱使着走向通向死亡的列车。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56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的发展也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29 09:42
  恩格斯说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的原因。我们在探索自然的时候,坚持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认识自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可我们现在呢?科学上早已把物质的相互作用抛在一边,甚至否定了哲学上“物质不灭”的基本定律,没有了物质,研究自然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为此,不少思想家都对科学上这种发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列宁就指出:现代物理学的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被抛弃,这就是说,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他同时指出,这个“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两个认识论上的原因:第一,夸大了数学的作用,以致认为方程式就是一切而遗忘了物质;第二,由于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在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时,把小孩和水一起从浴 盆里泼出去了。   在当代的物理学家中,恐怕只有一个人是最清醒的,那就是爱因斯坦,他明确地指出: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而今天的物理学家几乎全是哲学家,不过他们都倾向于坏的哲学。为此,他还同玻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什么是坏的哲学?那就是抛弃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学的根基,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难道不是吗?自从质能转换现象被发现以后,物质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既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从有变无,真的会这样吗?不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是不可能消失的,消失的只是物质的可观察形式,能量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产生的,而不是物质消失变成了能量,反过来,物质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只不过是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向可观察的有序形式转化而已。可我们的物理学家们却盲目迷信所谓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结果把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学最坚实的根基给否定了,从此物理学就走向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今天,物理学上的乱象是磬竹难书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人们只看到了孤立系统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调性,却忽视了隐藏在自然背后的走向秩序的力量,结果把宇宙描述成一个单调走向死亡的东西,能量最后也消失了;就连我们所依赖生存的太阳,也被描述成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燃烧自己的质量,无私地对外发光发热,而自己却单调地走向灭亡。这样的东西严重地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可人们却迷信它为科学。从小的方面来说,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而能量又可以造出所有已知的粒子,如果你相信唯物辩证法,那么这样的事实已经在明确地告诉我们,自然的物质是统一的,所有粒子都不过是同一种基础物质的不同花样而已,如果条件合适,无数的花样都可以被制造出来。可我们的物理学家却连物质的统一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都不相信,盲目迷信什么最基本的粒子,最终不可自拨地陷入了对复杂细节的无穷探索之中。从我们人类自身来说,科学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关于人的科学就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生物的本质了解多少,对我们人类自身了解多少,难道它只是一堆堆基因的组合?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只是因为它在不断变化之中,研究变化的规律才是科学的终极目标,而我们的科学家们却专注于研究那些死的东西,把生命的灵魂都弄丢了,这种南辕北辙的研究能出什么样的重大成果?   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这是因为自然是统一的,它不仅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统一的,哲学和科学的目标都是发现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只不过是哲学从认识自我来领悟这个原理的,而科学则是从外在的观察来认识它的。那么哪一种方式更接近于真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哲学。因为人与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认识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科学地理解万物。而我们的科学呢?它所能观察的只是这个世界有秩序的那一部分,而对支配这个世界的那一部分无序的物质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精密仪器也是由它组成的,而且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还不断和空间中的物质发生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如果盲目相信所谓的精密仪器,就会闹出科学上的笑话,如光的传递,我们就是只看到了它的粒子状态,却忽视了前后两个粒子之间的混沌过程。   我之所以推崇爱因斯坦,只是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家,他的成就也是和他始终坚持一元论的观点分不开的。从彻底的一元论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连续的,物质在组成上也是统一的,正是基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才否定了引力的存在,同一种物质之间怎么可能产生无中生有的引力?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爱因斯坦并没有真正揭示自然的本质,只是用一种唯象的方法来描述了它,但这就足以让物理学翻天覆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已经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在晚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这样事情完全是可能的,物理学不是建立在场的概念之上,就是说不是建立在连续结构之上,这样一来,包括引力理论在内的我的整个空中楼阁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剩余部分就没有什么会保留下来。”是的,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间断和连续观念之间的斗争史,在牛顿时代,自然被看成是间断的实体组合,而到了十九世纪,光电磁的统一使连续的以太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由于三大实验的发现使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造就了量子力学的革命,可爱因斯坦是清醒的,他很快就在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了以太,因为他发现,统一和连续是一对双胞胎,有统一必然有连续,他对以太观否定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连续,而是一种暂时的解决方案,他一直认为物理学发展的下一步就是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必然要将连续引入。   现代的物理学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那就是重新认识自然的连续性。本来连续和间断都是自然的一种属性,单调地否定连续性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从连续的观点我们再来看宇宙,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就出现了。统一的物质在自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观察的有组织形式,一种是不可观察的无组织形式,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处于这两种形式的不断变化之中,从无组织到有组织是事物的生,它吸收能量,从有组织到无组织是事物的亡,它释放能量,连续物质的有组织与无组织周期变换就是自然能量的一种流动方式,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递的,而自然规律就存在于一个事物的生死存亡的过程之中。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15 次阅读|3 个评论
看看中国式的“分而析之”的方法是怎样的!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27 11:00
  西方的分而析之是把物体拆散,找出组成它的基本砖块,而中国的先哲却一直认识这种砖块是找不到的,他们都相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同一种物质“气”组成的,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基本砖块,我们已经发现的基本砖块不过是这种统一物质的不同花样而已,而且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更多的花样也能够造出来,这告诉我们不了什么,只会让我们陷入不可自拨的对无穷细节的探索之中。既然是由同一种物质造成的,那么我们探索的重点就不是物质构成,而是物质运动的原理,它描述的是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用任何精密仪器也观察不到的。但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关系呢?让我们看看中国式的分而析之的方法是怎样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统一的物质在自然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才使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实体。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物体就可以不断产生并发展,违背外在世界的变化就只有不断衰退和灭亡,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它就是外在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注意这一点:缩影,中国人正是利用这个缩影的概念来把物体分而析之来研究的。   我们都知道系统的构成,它有中心,也有层次,但它们都是按照同一个目标来运动的,系统的性质就是由中心要素来决定的,它通过众多要素之间的竞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要素身上,使系统的变化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因此,每一个要素也都是整体意志的一个缩影。那么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在对应上有规律吗?有,不过这个规律是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来描述的,还远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如果我们把它当成是迷信或封建残余,那么这种精妙的认识自然的方法就永远失传了,不知道我们后来的哪一代才能够总结出。   先天八卦就是外在世界,它是在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后天八卦就是内在物质系统,它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就象闭合的线圈可以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反抗电流一样的道理,两者是一一对应的,不过这种对应不是机械的,而是依据系统在适应外在世界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滞后反应而总结出来的。看看后天八卦,它相对于先天八卦有的左旋,有的右旋,不要以为它仅仅是一种猜想,它也是经过无数实践验证的。比如在认识人对自然变化的反应上,在认识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上,更明白地说,我们的耳朵、舌、手、足、眼等等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它们都是整体变化的一个缩影,根据这种后天八卦的分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应点,那么这个原理是否正确呢?不管怎么样,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在不断地证实它。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个规律,怎么可能从局部一点来判断整体的变化呢?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分而析之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事物无限分解,也就是说,无论它多小,它都是一个物质系统,它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有着一一的对应性。我们不仅能够从整体的变化预知到局部的变化,而且能够从局部的变化预知到整体的变化。大家不觉得这种方法很精妙吗?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系统内在和外在在变化上的对应规律
daodezhenjing 2011-10-26 08:05
对每一个事物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一部分是外在,两者首先是在对立中存在的,没有对立就没有内在的秩序,事物的秩序就是在组成整体的众多要素共同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又必须不断寻求与外在世界在变化上的统一,这是每一个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 昔日,张颖清提出了生物全息律,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宇宙全息律,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宇宙整体就是所有物体的上帝,它决定着每一个事物的生死存亡,与整体宇宙变化相顺应者就能够不断产生并发展,与整体宇宙变化相违背者就只能不断衰退和灭亡,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整体宇宙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它们是整体宇宙变化的一个缩影。 每一个子系统都从属于一个母体,如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首先是属于一个小环境的,局部环境就是这些细胞的上帝,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细胞,细胞为什么病变,局部环境的异化造成的,治病的根本就在于改变局部的环境,而不是仅仅杀死病变细胞完事。系统空间是不对称的,因此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新生成的细胞各不相同。同样,局部环境又是从属于母体的,它们又是母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也是一一对应的。这就象套环,一环套一环,使数量巨大的细胞都围绕着整体的同一个目标前进。 那么所有事物和外在世界在变化上的对应性如何来把握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概念,你就会发现用它来描述系统内在和外在在变化上的对应是非常贴切的。这是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与外在世界的对应不是机械的,而是总是存在着时间上的延迟,这就象是企业,它不可能社会需求一变企业马上变化,而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使系统空间中的物质运动和外在世界的物质运动之间有了错位。你看看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区别,它不是左旋就是右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系统内在各部门的变化也是有先后的,如企业的生产部门总是先在整体得到了环境变化的信息,然后管理中心做出决定,财务部门拨出资金,预备原材料才能生产,这就造成系统内外的对应上的错位。把握这种内外的对应现在科学上还没有好的办法,只好先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概念借用一下。 外在世界就是先天八卦,内在系统就是后天八卦,它们内外之间的对应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整体有无数层次,局部的每一部分都从属于整体的一部分,一环套一环,我们可以不断地用先/后天八卦来分而析之。总是能够找到局部的每一个要素和它所依赖生存的每一个环境在变化上的规律性。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浅谈科学的精神实质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0-24 22:43
  作者:辛思为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kexue39.txt   新语丝(XYS20111020) 上Blackhole 的“科学是什么?不是什么?”说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还是没有把握科学的实质精神。我这里尝试把科学的精神实质说得简单些。   一,科学跟信仰   其实,科学也可以看作某种信仰,即“科学信仰”。有句话说You can do very little with faith, but you can do nothing without faith,“信仰不是万能的,没有信仰是万万不能的”。科学家至少要对科学方法有信仰,信仰复杂事物、现象可以通过简单事物、现象的引申、组合加以解释。科学家至少要信仰科学的基本原理“自洽性”和“实证性”,科学家要信仰世界是统一的,各种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才能从简单事物、现象去解释复杂事物、现象)。   二,科学的常识性   科学的本质认为世界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从简单的、已知事物、现象的去解释、推测复杂的未知的事物、现象。其起点是简单、已知的东西,这就是常识。   爱因斯坦说过,“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提升”(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g)。所谓“日常”思维,就是“常识性”的思维。这也意味着科学体系可以从常识中推导出来。竺可桢也认为,“科学并不神秘,不过是有组织的常识而已” (《竺可桢全集》第一卷:244)。   科学理论是个有组织的、从简单现象推导出复杂现象的推导体系。推导体系必须有初始起点,这就是“公理”或者“公设”(基本假设)。   我们以欧几里德的五条几何公理为例,看看公理的特点:   1)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直线。   2)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   3)以任意点为中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   4)凡直角都相等。   5)从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平行直线。   构成这些公理命题的概念“点”和“直线”也都是最简单的。“点”是没有面积和体积的,当然是最简单的空间概念。“直线”就是方向保持不变的线条,比起不断改变方向的曲线当然是更简单的。   这些公理都简单、平凡得形同废话。然而整个欧氏几何学的宏伟理论大厦就是以这些公理为起点,加上形式逻辑的推理而构成的。   另外五条欧氏一般公理也是如此简单:   1)若 a=c 且 b=c,则 a = b(等量代换公理)。   2)若 a=b 且 c=d,则 a+c = b+d(等量加法公理)。   3)若 a=b 且 c=d,则 a-c = b-d(等量减法公理)。   4)完全叠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移形叠合公理)。   5)全量大于分量,即 a+ba(全量大于分量公理)。   其中前面三条一般公理,实际上也是代数学的基础。   美国诗人米雷(E.S.V. Millay, 1892~1950)用诗的语言赞叹说,“只有欧氏见过赤裸之美” (Euclid alone has looked at beauty bare.)。我们换个角度说,只有欧氏看到了“赤裸裸的最简单的事实的伟大力量”。   当然,“数学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看法。但就数学具有内部自洽性这点,符合科学的定义。数学一旦得到应用,就要受到事实的实证,这也符合科学的定义。因此有人甚至认为“数学是科学的科学”。如果如此,“数学是科学的科学”,数学的理论架构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和模式。数学公理的特征也是其他科学中公理的应有特征。   让我们看看数学之外,其他一些根据常识建立起理论的例子。   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建立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这三个常识性现象之上。生物体的上下代之间总有相似处,这就是“遗传”,是谁都知道的常识。但上下代生物体又不能完全一样,总有差异,这就是“变异”,也是谁都知道的常识。   至于“自然选择”,即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容易被淘汰,这也是常识。但一般人对此只看到结果明显的例子,如残伤的后代不容易生存。而达尔文看到了微小的变异差别,经过时间长河的积累、放大,结果也会很明显。或者说明显的适应变化现象是通过微小的变化积累而成。例如1000个适应能力稍微差一些的人,跟另外1000个适应能力稍微强些的人比较,其适应结果粗看并不明显。比方说其中可能只有1%的人在总体上表现出不适应生存的结果。大部分人会看到99%而说这种差别对生存没有影响,而达尔文就能看到这1%经过时间的放大,会产生巨大的后果。这种超乎常人的“见微知著”洞察力,正是达尔文的伟大之处。有人在赞扬达尔文这种洞察力时说,“渺小的心灵只关注异常现象,而伟大的心灵却关注平凡之事”(Little minds are interested in the extraordinary, great minds the commonplace)。其实,这种洞察力不仅是“见微知著”,同 时也是“见著知微”,看到明显的甚至极端的变异现象的效果而联系到不明显的细微的变异的效果。在极大和极小之间看到了“一致性”。   其实,生物育种中的“人工选择”跟“自然选择”,原理是一样的。世界各民族都有丰富的育种经验;可见,人种选择是很常识的方法。达尔文不过把人工选择延伸到物种的自然演化中而已。   作为常识的科学基本要素的普遍存在,不妨用庄子对“道”的一段论述来比喻(如果把“道”理解为基本原理、公理)。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庄子?知北游》。   这段文字表明了:“道”(根本法则)的无所不在。例如生物学家在以屎为生的屎壳郎中,同样也能发现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物种演化原理。   三,中国文化之缺乏科学精神   为何在中国科学精神要扎根是如此之难?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精神。表现之一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虽然成就辉煌,但就是缺少古希腊文明中的逻辑学和几何学这么两家。这说明中国文化中缺少严格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思维的传统。百家争鸣,主要靠比兴、比喻等类推方法。   其次,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是重“善”(仁义)重“价值观”而轻“真”的伦理学。一事当前,不问真假是非,先分“敌、我”和“(我)善、(敌)恶”,古代就有“夷夏之辨”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指导思想。西学东渐后,我们把本义为“真相”的truth 误译成具有价值色彩强烈的“真理”。误译的结果导致“真理”一词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大大超过“真相”,助长了一种凡事价值判断挂帅而轻视乃至藐视事实真相的政治文化氛围。价值判断先于真相辨的一个结果是,判断敌我先于判断是非,极端的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就是只问“实用价值”(是否对自己有好处,还不同于“伦理价值”)而不问是非,这实际上就是定敌我先于定是非,是正常逻辑的颠倒,必然导致思想的极大混乱和社会的极大动乱。而其实,“真相”往往比“真理”更重要,因为弄清真相是获得真理(正确认识)的前提。   如今某些人的强调“中国特色”,拒绝普世价值,还是对“夷夏之辨”思路的继承,因为那些价值观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又如国际上已经有成功办大学,成功培育人才的许多经验,现成地放在那里,我们就是不肯虚心学习,美其名曰“摸索自己的路”。象“学术自由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早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常识了,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近来看到白岩松一篇文章说要“捍卫常识,建设理性,追求信仰”,觉得这个提法很好。现代中国的现实是,连捍卫常识都要付出巨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因此强调常识,捍卫常识,是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的首要任务。
个人分类: 物论|2130 次阅读|5 个评论
系统控制中的不对称
daodezhenjing 2011-10-24 12:35
  系统控制中的不对称就是“一”和“多”,“一”个“多”本质上一样,在力量上相比“一”是无法与“多”相比的,可为什么“一”能控制“多”呢?   要认识到这一点,其关键就在于要了解物质的本性,否则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在常识里,人们一直相当然地认为只有生物才有生命,只有人才有意识,其它非生物都是死的。其实不然,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表现在组成物质上的统一,而且还表现运动原理上的统一。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都有生命。正是有了这种本性,“一”控制“多”才有可能。这是因为“一”就是靠“多”之间的竞争来实现控制的,如果这些基本要素是死的,就谈不上竞争,更谈不上非生物系统的秩序。   与生物系统相似,非生物系统也是秩序井然的,如原子,原子集合,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系统。它们的秩序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来源于“一”和“多”之间的不对称。具体地说就是,中心要素通过诸多要素之间的竞争,顺应我者就支持它在系统中不断产生并发展,违背我者就抑制它使之在系统中不断衰退并灭亡,这样,中心要素就可以用很小的力量来实现控制。特别是通过这种竞争,使系统中出现了一种普遍联系方式,这就是通过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传递能量,要素也是微小的秩序结构,当它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时会释放能量,而这些释放的能量也会促使连续在系统空间中的某一层次物质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要素,接着又是这个要素的灭亡,新要素的产生,如此往复,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就出现了,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这种能量传递体现了中心要素的意志,所到之处,就如同中心要素的到来,正是有了这种普遍联系方式的存在,才使物质系统有时变得特别巨大。当然,每一类系统都是不可能无限大的,因为这种能量传递速度是有限的,如光速,生物体内的质子转移,这使得中心要素对周边要素的控制都有一定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就不受这个系统管了。   现在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系统秩序能够形成?其实它根源于物质在运动上的不对称。在系统产生以后,由于控制上的不对称,系统表现得相当稳定,这才使得它可以不断成长与发展,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系统质量的增加,能量的蓄积。但它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当它的发展超过了这个极限,系统就会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走向衰退和灭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系统质量的减少,能量的耗散。大家可以观察自然界的每一个系统,你都会发现这个运动过程是不对称的,这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成长阶段比较缓慢,而它的衰亡阶段相对来说快得多。显然,正是这种不对称,使它释放的能量能够引起周围连续物质的重新组织。   或许有人会说,人类怎么造不出这样完美的系统。大家要知道,任何一类系统的产生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比如生物为什么产生,就是因为连续的水中有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非生物集合为什么能够出现,就是因为电磁波就是一种普遍联系方式,人类为什么出现,就是语言符号这种普遍联系方式,国家为什么出现,就是因为货币这种普遍联系方式。总之,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类系统,也对应着一种力学现象。现在人们制造的物质系统,如机器人,它们都只是一些机械的组合,没有一个系统应有的普遍联系方式,当然就缺乏生机和活力了!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光耀:两岸统一只是 时间 问题 没有 国家会支持 台独
dongzg101 2011-10-20 14:27
李光耀: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国家会支持台独 2011年10月10日 08:44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16 人参与 3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10月7日在一场论坛上指出,对于台湾明年即将来临的选举,无论是谁当选,都难以改变台湾最终将与中国大陆统一的结局。 李光耀在第十一届世界华商大会闭幕晚宴的对话上做出上述表示。在李光耀看来,两岸统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不过他无法为这个过程预测任何时间表。 李光耀认为,随着大陆军事力量不断加强,美国派兵远赴台海并非一直会有必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台湾对大陆而言,是属于不可动摇的核心国家利益,但是对美国来说,台湾仅是次要的利益。他也指出,两岸关系愈来愈紧密,全世界没有国家会支持“台湾独立”。 相关新闻: 马英九冀中华民族智慧光耀两岸和平 郑浩:两岸有共识 成立经合会只是时间问题 PN007 标签: 当选 台湾独立 李光耀
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阳学说中的科学
daodezhenjing 2011-10-20 09:00
现在不少人谈阴阳都是空谈,让人们听起来玄之又玄,不知所云,影响了人们对阴阳的正确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学说,就象阴阳学说被抽去了筋骨,理解如何能够不偏。因此,要理解阴阳,先要明白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什么东西。 “气”和“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气就象西方的以太,它描述是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物质看起来丰富多样,其实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织,它们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没有质上的区别。显然,如果万物都统一于一种物质,那么自然规律就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原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有了“气”有了“理”,世界才变得丰富多样。 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呢?气分阴阳,按照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阴就是物质的有组织形式(有序),如宇宙中一切可观察的物质都是统一物质有组织的结果;阳就是物质的无组织形式(无序),就象空间,看起来空无一物,其实却连续着统一物质。阴阳是可以转换的,阳转化为阴,其实就是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它会吸收能量,而阴向阳转化,其实就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它会释放能量,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转换在空间中流动。显然,在这个世界中,变是物质永恒的特征,不变是相对的,变则是绝对的。所谓的变就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灭亡,万物的存在不都是这样吗?生死变换。如果自然界存在一个必然性的规律,它不就是物质变化的规律吗?而这种变化是什么?不就是有序和无序之间的转换吗?自然规律就是一个事物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或者说生命的原理。 现在不少人总是把阴阳学说简单地与对立统一规律划上等号,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就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对立的双方是对等的,而在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不平等的,确切地说是阴是从属于阳的。这是因为自然界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外在世界变化有着一一对应关系,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中存在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就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违背外在世界的变化就只有走向衰退灭亡。在这里,阴就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而阳则是这个事物所依赖生存的空间。没有这个变化的空间,这个阴就只有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单调地走向灭亡,正是有了阳不断的变化,才有了阴相对稳定的存在。阴阳学说其实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自然规律。 不少人会说,我们怎么感觉不到这种规律的存在?难道真的没有吗?比如在这个社会中,个体的你与整体的社会力量相比是无限渺小的,你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就能够得到社会力量的优先支持,从而迅速由弱变强,如果你违背了社会发展,就只有受到社会力量的惩罚,甚至走向刑狱。同样,每一个活着的根本就是不断顺应自然的变化,你顺应了自然,自然就给你抗病的力量,你违背自然,大自然就会惩罚你生病,如果你屡教不改,小病就会成为大病最终不治而亡。所有这些,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具体地感觉到,但这个规律却客观存在。 同样,在物理学中,这个规律同样很明显,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领悟而已。比如我们早已揭示了原子在结构上的有序性,可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就应该单调地走向无序,可事实上,但却一直稳定存在,为什么?不就是它在宇宙空间的压力下存在吗?没有这个空间,它只能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释放它巨大的能量。同样,自然力的存在,都是源于物质的组织或离散,组织产生引力,离散产生斥力,而且随着物质层次上的不同,出现了多种力学现象。再者,物质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线性的,即相对稳定的实体连续地在空间中移动,另一种是非线性,它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这种能量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联系,可我们只认识到了物质线性运动的规律,而对这种非线性几乎一无所知,造成了自然秩序的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借鉴传统文化的思想对它进行改革呢? 阴阳学说到底能不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不是说出来的,它需要科学上的证明。不过,这种证明仅仅靠科学上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整体决定局部的关系,而不是可观察的具体事物,唯一证明它的方法就是系统理论的完善,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的协同学,已经在不断证明这一点,我相信,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系统理论的不断完善,阴阳学说中的科学性早晚会被证明。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倒上帝是道德败坏一个根本原因
热度 12 daodezhenjing 2011-10-19 01:15
  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其次两者又是统一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个过程。   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表现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一样。因此,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的原理。人为什么存在,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人为什么发展,在顺应外在世界变化中发展,人为什么走向死亡,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矛盾激化。显然,自然规律并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这个原理描述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的关系。它不可能用观察的方法得到,只能通过对自我的反思。   明白人是一个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有机整体是非常重要的,这使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人从骨子里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并将自己凌驾在对立面之上的倾向。可事实却是无情的,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力量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你顺应这个整体的变化就能够事事顺利,你违背这个整体的变化就会处处碰壁。道理虽然简单,但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也很少人能接受这种思想,结果总是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从而受到损失。我们应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公众接受这种科学的思想呢?   应该说东西方的哲学家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西方的先哲就创造了上帝这个概念,上帝是什么,其实它就是自然规则,只是人们本性上不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先哲才用神话的形式委婉地说出,目的就是让人们尽可能地领悟它的本质。而在东方呢?先哲们则用天地人三极之道这个概念来描述,而且尽可能不说玄之又玄的原理,而用隐喻的方式说出,让人们自觉地去领悟。   人本性上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使人一旦有条件,都会盲目相信人的力量并将人凌驾在自然之上,上帝概念的异化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集中表现,结果上帝演化成了证明人与众不同的一种工具,思想的异化带来的就是无知,盲目,它严重地制约了新科学的发展,而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对它的一种修正。看看自然科学树立的思想就知道了,它借鉴了中国道的观念,树立了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此时的上帝被看成是自然规则的一种化身。如人类科学史上两个最伟大的人物都相信上帝,它们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不过他们心目中的上帝并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自然规则的一种取代符号。   科学上的剧变来源于十九世纪,当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使人们只有从粒子的角度来理解光的时候,这种剧变就开始了,量子力学就是它最杰出的体现,就是它否定了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彻底从人类思想上打倒了上帝,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用“上帝死了”来概括,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占据了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传统宗教中那个曾经制约我们自由的神圣物不再有任何力量,人们也再不以上帝为中心规则自己的行动,人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人类的自由意志去选择目标前进。是啊,谁不喜欢这种思想啊,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信口开河,谁都可以自由地对自然界指手画脚,而丝毫不必担心上帝的惩罚。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思想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快乐,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因为人类的思想全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人与人之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人活得更加艰难无常。更为可怕的是,科学所带来的人们在思想上的混乱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法制服灾祸的潘多拉盒子,无数的荒唐和罪恶在这里酿造着。毫无疑问,不少理性的人早已领悟到这一点,可他们的力量是渺小的,现时代的人们已经对这种思想的迷信象抽了大烟一样不可自拨,越是渴望和追求快乐,结果就越是不快乐和摆脱不了折磨,人类正在走向一个可预知的极点。   问题出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它就在于对上帝的打倒。上帝是自然规则的一种化身,你打倒了上帝,就是打倒了自然规则,而没有自然规则的指导,人类就会处处碰壁。应该说,在当代所有的科学家中,爱因斯坦无疑是最清醒的一个,他一直为了这一点和玻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可惜的是,正是爱因斯坦对以太观的否定才造成了这一点,本来光是依赖连续的以太有序和无序变换进行传递的,而我们的科学家却站在没有以太的基础之上把它看成是稳定粒子的线性运动了。一个是粒子的生死变换,一个是稳定粒子的连续运动,两者天地之别,混淆的结果就是站在一个错误的基点之上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进而打倒了上帝,而没有了上帝的制约,人就变得疯狂了。   哲学是时间之轮上的制动,每当危机重重,时间之轮就越转越快,哲学家就应运而生。尽管在这个困顿的时代,对哲学的攻击以以往更强烈,但哲学家始终掌握着真理,他们不为当代人的欢呼和群众的激动所诱惑,默默地用治疗性的哲学消除着科学上的混乱和迷信的观念,压制着日益增长的浮躁和骚动。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最有责任心的人,尽管他最不为人所理解,他的观念也最令人难以接受,但他清楚,真正的哲学就是一剂良药,虽然尝起来是苦涩的,但它却能真正治疗现代社会的弊病。   最后,让我们期待真正哲学家的出现吧,它是治疗道德败坏的一剂良药。
个人分类: 哲学|3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 辩证统一 的
dongzg101 2011-10-11 14:18
人民日报: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2011年10月11日 04:5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卫兴华 79590 人参与 22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既重视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重视把蛋糕切好分好。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什么叫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蛋糕?第一,分好蛋糕不是搞平均主义、人人分得相等的一块,而应是根据各自在做蛋糕中的贡献分得相应的一块;第二,缩小收入差距不是不要差距,合理的、与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分好蛋糕,就要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适时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收入;第四,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好蛋糕,就要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工资的分配关系;第五,从总的框架来讲,要把蛋糕切分为三大块——企业一块、职工(劳动报酬)一块、国家一块,现在的问题是职工的一块偏小,所以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重行政命令,而应根据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状况,提出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并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第七,分好蛋糕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对低收入者来说应重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劳动绩效来增加收入,不能仅仅在不变的劳动绩效和既有的蛋糕存量上不断增大自己的一块;第八,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相关报道: · 瞭望东方周刊:被误读的“蛋糕论” · 共富发展学多重逻辑:一边做大蛋糕一边分好蛋糕 · 中国各省市频出新政蓝图 地方大员展现执政思路 相关评论: · 红网: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键是增加个人的权利 · 解放日报:“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哲学 PN010 标签: 分好蛋糕 收入差距 资本主义国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0人 分享到: 凤凰微博 document.write('');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帐号: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找回密码 注册凤凰通行证
1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庆祝统一20周年
wangql 2011-10-10 14:31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庆祝统一20周年
10月7日,德国驻华大使馆举办德国同一日庆祝活动,庆祝德国统一20周年。 1、据说有200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规模宏大。 2、丰盛的食品和啤酒欢迎大家(每人离开时可以拿一个啤酒杯作纪念) 3、歌舞表演 近年来,以追求金融业运作等非实业经济为荣、希望仅通过操纵金融市场就不劳而获大发横财的某些国家遇到了极大的经济困难,但德国等追求实业立国的国家依然强势。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还是实业救国好!踏踏实实的工作,踏踏实实的进步,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2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
热度 2 daodezhenjing 2011-10-9 08:41
现代科学一直有一个巨大的难题难以解决,这就是由死变活的问题。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非生物是死的,而生物是活的,它是在什么条件下由死变活的,它的临界点在哪里?目前人们只知道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非常大,可人们却不知道这个难题根本是不可能解决的,如果你还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解决它,就会犯了研究上的方向性问题。 科学研究上有一个技巧,那就是从统一性去研究难题往往会一通百通,因为自然的本质就是统一的。在生物与非生物本质区别这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它呢?以往的科学研究证实,我们很难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找出一个明显的界限,自然界有这么一种晶体,它得到了水就变成了生物,失去了水就成了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连续的,根本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从统一性看生命,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只有层次上区别,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生物有生命,那么非生物同样有生命,现代的系统研究不是在不断证明这一点吗?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把生命的概念扩大到系统。或许不少科学家会说,生物有新陈代谢,非生物没有,但我要问,你怎么知道非生物没有?相当然吧,非生物的新陈代谢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如果你不用心去领悟,是不可能发现的。回顾传统文化,生命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传统文化中,自然的本质是连续的,这些连续的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或者说,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就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为什么会出现生命问题?原因就在于科学上一开始就假定物质的基础是死的,这无形中就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了,本来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小,当物质从无序到有序的时候会吸收能量,从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会释放能量,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传递。可我们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以后,你再来看这个世界,生命问题就无中生有地出现了,能量成了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一种东西。本来物质是主体,能量是客体,现在却把主客颠倒,甚至根据表象认为物质消失了。物质真的会消失吗?这是不可能的,它不过是从可观察的有序形式向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转换释放能量而已,而不是物质真正的消失。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所谓生命,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状态之上,它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正是这种本性,有秩序的系统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不断产生。 看看老子几千年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是自然,一则统一物质,二则统一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有序和无序,三则能量传递的方式,即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现代科学的最大成就就是对线性运动的研究,它早已登峰造极,很难有进一步地进展。可问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线性的,即稳定不变的实体连续在空间中移动,另一种则是非线性的,它是依赖连续在系统空间中的基础物质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这种运动也可以叫普遍联系,因为系统的存在就是中心要素通过组成它的诸多要素之间的竞争来实现控制的,顺应中心意志的要素不断在系统空间中产生,违背中心意志的要素不断在系统空间中灭亡,而它们的周期产生与灭亡所带来的能量(信息)传递,就携带着中心要素的意志,它在系统空间的广泛传递使系统中所有的要素都听它的话,这才保证了系统秩序的稳定。认识不到这种普遍联系的本质,就无法真正地认识生命系统。 为什么老子说三生万物?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万物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没有质上的区别。自然界是层次存在的,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对应着一类生命系统,也对应着一种力学现象。回头我们再来看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就很清楚了,生物和非生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也由同样的原理支配,生物有生命,非生物同样有生命,之所以生物在外在表现上与众不同,只是因为生物体内有着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使它对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力学现象,仅此而已。如果忽视了这种普遍联系,对生物的研究就会走向死胡同。 这种普遍联系是什么呢?原来,它和水分子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水分子是靠氢键连接的,氢键并不强,当能量作用于它的时候,它就会断裂,使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从水分子中游离出来,成为一个自由氢质子,当这个自由氢质子携带着动能作用于另一个水分子时,就会把这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置换出来,产生一个新的自由氢质子,以此类推,一种特殊的能量方式出现了,这就是通过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传递能量。为什么生物有着特殊的活力?这不是上帝给予的,而是自然演化的必然过程,只要这个星球表现有着连续的水环境,生物都会出现,如果没有水,生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要以为非生物没有生命,这仅仅是表象,如果你真的能够深入到非生物细部,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不断地组织就是一切存在物的一种内部特征。我们以地球这个巨大的生命体来说,它也会新陈代谢,这就体现在在它的内部不断有大量原子在巨大的层次相错力作用下涡漩而生,由于所有原子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顺应整体意志的原子就会得到整体能量的优先支持在内部不断产生,而那些不顺应整体意志的原子不断在在竞争中灭亡,正是在原子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之中,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出现了,它就是引力波,地球就是通过它控制着空间中的一切原子,使它们都听整体的话。如果没有引力波,空间中的原子早就把自己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了。同样,我们不要以为原子没有生命,其实它也是一个生命体,其中粒子的不断产生与灭亡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本质上也是一种普遍联系,我们不要把电磁波看成线性运动了。 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逃脱自然规则的束缚,生物也是一样,它和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样,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如果没有外在世界的不断变化,生物系统也会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灭亡。为什么生物能秩序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生存的空间中连续着物质,而且它们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生物正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获得了持续运动的能量。如果仅仅把人与自然的联系看作是饮食和呼吸,那就太不入门了。生物靠什么方式和自然普遍联系起来的呢?事实上,它就是靠引力或电磁力的变化激发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出来,这是一种生物能量。如果研究生物不研究它与自然的普遍联系,同样是不可能正确认识生物的。 我知道这种观点一般人难以接受,因为人就是一个在反抗自然变化中存在的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本性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每一个人在骨子里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自然的一种倾向。以往的活力论、人类中心说,科学万能论,以及否定因果关系,都是这种情绪的一种释放,人都需要这样一种虚荣,有了生物就是生命,意识只有人类才有的观念,人的虚荣心无形中就鼓了起来,如果失去了这种虚荣,人就感觉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好痛啊。还是拒绝这种观念停在天上的好!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是以探索自然规则为已任的。如果死抱着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万物之灵的观念,科学是不会有多大进展的,难道你没有发现,之所以生命成为难题,就是人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吗?而且自以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生命,这就无形中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添加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遥感影像相对大气纠正和变化检测的统一
hujianbo 2011-10-8 11:29
遥感影像相对大气纠正和变化检测的统一
相对大气纠正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两幅影像的DN值具有可比性;变化检测的目的在于检测出两幅影像之间发生变化的像素。乍一看,相对大气纠正应该先于变化检测,因为两幅影像没有可比性的话,就没法通过比较发现变化的像素。对于全自动的相对大气纠正和变化检测程序而言,实际上两者是互相纠缠的。 全自动的相对大气纠正要求能够自动找到影像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像素‘pseudo-invariant features’(PIFs),而这就要求能有全自动的变化检测技术把发生变化的像素剔除;而全自动的变化检测技术却要求首先影像之间的像素的DN值是在统一的大气条件下。看了大量文献,一个算法能够同时做到相对大气纠正和变化检测是大势所趋,比如A. A. Nielsen和M. J. Canty的IR-MAD算法(A Method for Unsupervised Change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Radiometric Normalization in Multispectral Data,2010)。以下是在我的另一种算法(暂时叫IN-AT),(没有IR-MAD源代码,没有与之比较过),胜在简单、快速。 两幅影像重叠区域变化检测: 经过相对大气纠正后的拼接:
个人分类: 科教相关|5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6 21:51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的秩序性,有一个必然性的规则在支持着它,科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这个规则,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如果世界根本没有什么必然性的规则,我看科学不要也罢!你想啊,如果一切都是偶然的,那么付出还有什么用,付出是为了回报,如果你的付出别人得到了回报,谁还去付出啊!   在近现代自然科学史上,科学家们都是在这个信仰下才努力探索,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如牛顿、爱因斯坦,科学之初也树立了自然规则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如果自然规律没有普遍性,科学探索就失去了意义。现代人总是把科学和哲学对立起来,其实它们是统一的,他们都相信有一个必然性的规则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只是在蒙昧时代,人们不愿意接受它,不接受的代价自然就是违背规律,规律惩罚人,为了让人们接受它,西方的先哲们才杜撰了上帝,其实先哲并不相信上帝的真实存在,在他的心目中上帝就是自然规则。在东方,先哲们则用天地人三极之道来描述它。总之,不管是以前的哲学,还是后来的科学,都是相信必然性的规则存在。科学的存在也是为了揭示这个必然性的规则。   可现在呢?科学被少数人定义为现代科学的成就,任何违背它的都不是科学。我们要问,科学打倒了无知的上帝,为我们找到了上帝的替代物--自然规则了吗?没有,至今人们还不知道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人类思想陷入了空前的混乱。难道真的没有规则制约着人类吗?不是吧,你可以回顾历史,哪一次人类的狂妄没有受到自然的惩罚,世界也不是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而是顺应规则就事半功倍,违背规则就事倍功半。显然,必然性的规则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说明它仍然需要发展,现代科学也不是古代科学的审判台,完全否定哲学和古代科学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今天的科学,还应该树立这样的准则,即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且有一个必然性的规则在支配。如果按照这个准则去探索自然,那就是科学的,违背这个准则,就是伪科学。
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whyhoo 2011-10-3 19:32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的辛亥年,这一次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伟大革命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跌宕起伏,历经多次国势兴衰、朝代更迭。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可汗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自称大清皇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清军乘机攻入北京,统一全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先后平定了各地的武装反抗,收复了台湾,对蒙、藏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国家。经过“康雍乾盛世”,歌舞升平的大清王朝开始由顶峰向下滑落。乾隆后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期,欧洲、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热火朝天。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关门当皇帝的清朝廷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化却懵然无知,夜郎自大,被阻隔在世界进步的洪流之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紧接着,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争先恐后疯狂地瓜分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清王朝的极端腐朽,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拥有数千年古老文明、曾经雄踞东方、睥睨世界的“泱泱大国”,悲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上至统治阶级中爱国的大臣、将领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下至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都开始寻找救亡图强的办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以农民为主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推不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戊戌维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说明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改良主义和洋务运动根本救不了中国。这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创办民报,组织政党,锲而不舍地先后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造成了革命的气氛,激发了革命志士推翻大清王朝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辛亥革命发生并一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孙中山先生说辛亥革命“做成了两件很大的事:一件是把满清两百多年的政府完全推翻;一件是把中国数千年的专制国体根本改变。”(《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6页)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大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基本上都是中国本土阶级斗争的反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头一次受到世界潮流影响的革命。从此以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再是脱离世界环境的单独行动。   辛亥革命推倒了清王朝,宣布建立民国,推举孙中山担任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成功,但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孙中山迫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宣布独立的各省立宪派的压力,特别是国民党内部主张议会道路一派人的压力,于1912年2月13日提出辞职,提名袁世凯继任,此时距他就任临时大总统还不到一个半月。   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政治代表,他在取得大总统权位以后,废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15年12月12日厚颜无耻地宣布接受推戴,当皇帝。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全国一派反对声中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不久即黯然死去,留下千古骂名。毛泽东曾经说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346页)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陷于军阀的战乱,一部分边疆地区失控,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趁机兴风作浪,沿海、沿边许多地方被帝国主义侵占,民族危亡的局面没有丝毫缓解。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失败痛心疾首,他痛陈辛亥革命“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他指出,北洋军阀主宰的中华民国是假民国,只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毕竟推倒了封建皇朝,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普遍共识,它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   辛亥革命过后,民族危在旦夕、国家山河破碎、民众苦不聊生,日甚一日,有加无已。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各种思潮蜂拥而起,纷纷亮相。改良主义、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后曾经发生过很大影响,但由于本质是维护封建制度,随着革命的进展,其主张自然被淘汰出局,改良主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张謇等人在革命分子和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也迅速黯淡下去。在风起云涌的追求变革的浪潮中,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革命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起点,并以此为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人猛烈地抨击尊孔读经,坚决反对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纲常伦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独秀响亮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大声疾呼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唤起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的解放与进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中国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紧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2月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强大的挑战。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新文学革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浩荡气势。毛泽东赞扬新文化运动“举起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成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流。   1919年5月4日,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一些中国人以为这是一次伸张正义的会议,幻想着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但是,被英、法、美、日、意5个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没有给中国一点公道,也没有给予中国一点自主和尊严,不要说他们自己不肯放弃在中国攫取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就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割占的土地和殖民地特权,也被日本所攘夺。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赃物和由他们重新分配主宰世界权力的会议。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原来对西方鼓吹的公平、正义、民主所抱有的幻想,一下子被击得粉碎。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率先行动起来,敦促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声讨北洋政府屈辱媚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虽然上距辛亥革命只有8年,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继续觉醒、继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分析了五四运动的队伍状况,指出:五四运动“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0页)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界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思想和社会制度,主张“全盘西化”,他们看不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依旧要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另一部分革命的知识分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斗争最前列的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以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则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相继建立,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者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此后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发生后,受爱国学生运动的感召,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工浪潮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推动学生爱国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有力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实现独立和复兴的正确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新建立的国家制度完全仿效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选举大总统、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等全套西方政治体制。有些人以为做到这一步,民主革命便算成功了,有的人热心于当议员,有的人陶醉于当将军,有的人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瓦解了国民党的组织,迫使孙中山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后来的实践表明,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完全没有效力,帝国主义决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封建势力也决不会让人民自由,新老独裁者决不会给各种政党民主的机会。民主、共和的招牌只是每一个得势的军阀装潢门面的政治把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任何出路,根本行不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前,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中居于领导地位。此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作为维护现行秩序的统治阶级,已经不具备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其理论也丧失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锐意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平等权利、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历史已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革命的对象,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育不良,具有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的双重性格,无力领导中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只能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开始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形成被后人称作“南陈北李”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重任。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五四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继续革命的正确选择。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路线。大会发布一系列决议案,要求“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进行反对封建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提出了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页)同时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115页)这就明确地区分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本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同意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国共合作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以及中共发动工农大众造成的革命形势,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后来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和新军阀破坏国共合作,采取剿杀共产党的反动政策,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扼杀。“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6页)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战争及从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排除党内“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路线,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阶级力量、战略策略的光辉文献,是指导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指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归国有,则标志着反对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也宣告完成。100多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被彻底推倒,由辛亥革命开启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演进的。清朝末期,改良主义曾经大行其道,清朝廷办洋务、兴实业、废科举,改变满洲皇家和贵族垄断朝政的状况,任用并支持一批主张学习西方“长技”的满汉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但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充分说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内外矛盾,没有力量打破封建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的压迫,因而不可能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问题,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段历史鲜明地揭示出一个至关重要、至为深刻的道理——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毫不气馁,继续顺应时代潮流走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十分感慨,他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赞赏俄国革命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晚了6年,却能先于中国而一举成功。他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俄国有一个在列宁领导下的有远大理想的政党,在于这个党得到了劳农大众的支持。在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五四运动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生分化,孙中山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家转变为拥护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始终走在民主主义革命前列,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再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条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的轨迹。这条轨迹令人由衷地信服: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9/201109/t20110929_114008.htm
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头鸟
vatang 2011-9-29 16:39
我发现周围的人普遍不爱做出头鸟。老祖宗有训诫:枪打出头鸟。大部分人都很忌惮吃枪子,因为阴毛论充斥了他们的头脑,总觉得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黑枪。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来找黑枪,不知道看没看到自己的黑手呢? 因为不爱出头,就爱上了随大流,人生的方向就是看别人如何我亦如何。这是懒鬼们的通用绝招,都说中国人民是勤劳的民族,我咋看不出来呢,我看到得好像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一群。 我看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有一句话好像很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心声:“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别看现在一群人天天嚷嚷着民主自由,吼得挺欢,其实丫心里就惦记着秦始皇呢,有个秦始皇替你想事情,搞统一,代表你做抉择那是多么舒心的一件事,不用动脑了,无需烦恼了,有大有小了,有人引导了。 鉴于风险与收益并存,做出头鸟其实收益蛮高的。秦始皇不就是最大的出头鸟么。别看一般人都不愿做出头鸟,但心里却渴盼着出头鸟,有人出头,马上就有人追随,就像阿甘身后那一群毫无方向的长跑者,出头者就像北极星一样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所以你想想,有这么多的人拔剑四顾其实只是心茫然,你还担心谁在背后捅你一刀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以三个代表的精神,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飞上树梢,有人问你:找死啊,鸟人。你就鸟他一句:我出人头地呢。
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被有意无意隐藏的历史:1970年印尼反华时的民国救援行动
热度 6 Helmholtz 2011-9-28 19:31
(感谢杨兄和 liuliu666666 的指点,我下面转发的蓝色字体的文章虽然在2010年开始在国内网站传播,但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伪作。人物与事件均是假的,当然也并不象是台湾政客所作。 这是自己本人鲁莽的结果。如是错误既然已经犯下,撒下会反而被人笑话,因此并不删除。因为这样的文字受到网民的传播,还是有背景、以及值得思考的。其真实背景,其实是98年的排华事件。任何人,只要查一查“印尼排华”就能搜到足够的图片,看到当年日本屠杀中国人的同样血淋淋的照片。是中国人的都会哭,我们可能都会想到,假如是美国和法国看到自己的侨民受到如此迫害,这些国家的人民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些国家的军队是否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暴君屠杀自己的国民的时候,当一些国家发生人权暴乱里,真的是人权大于主权,这时千万不要去昧着良心,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那经常是一条耻辱的遮羞布。 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我还是坚持前面评论时的核心观点 : 如果两岸的人民不能够对于中国文化有共同的认同,对历史有共同的回忆,所谓的两岸统一只是一个政客们用来谋取私利的口号和工具。 两岸的老百姓必须知道,当中华民族的利益受到侵害之时,当权者做什么去了。谁是民族英雄、谁捍卫了人民的利益。当国家政权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的时候,所谓“苛政猛于虎”,人民必然会躲到尽可能远、天王老子也管不着的地方去了。难道不是吗? ———————————————————————— 如果两岸的人民不能够对于中国文化有共同的认同,对历史有共同的回忆,所谓的两岸统一只是一个政客们用来谋取私利的口号和工具。 两岸的老百姓必须知道,当中华民族的利益受到侵害之时,当权者做什么去了。谁是民族英雄、谁捍卫了人民的利益。 下文是网上看到的一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史实,从中看到了为了百姓利益而冲锋在前线的中华民族英雄的身影。 -----科学禅博主评论 非也先生 2011-09-27 23:42:18 发表于: 博客中国 http://feiyesir.blogchina.com/1200885.html 1970年9月,印尼掀起又一波排$华浪潮,短短5天内有近百名华人被打死打伤。消息传出,世界震惊。数百名受害华人涌入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时称中华民国驻印尼大使馆)寻求庇护,大使馆不但容纳不下,又遭印尼军警围困,遂发急电向台北方面告急。 9月7日晚10时,电文传至台北士林官邸。中正公不顾年事已高,破例于子夜12点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此事。参与会议的众国%军将领及国%府官员皆感问题状况棘手,皆沉默不语。蒋公自受蒋夫人影响皈依基督以来,遇事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嫉恶如仇。蒋公以鲜有之慷慨激昂,为众人曰:“我民%国,一向重视与各友邦之情谊。今印%尼如此凌辱、残害我中华血脉,已无友邦之情谊,为我中华七万万同胞当之仇敌。今日窃%据大陆之奸%匪对华夏后裔之死活不管不问,我们既保中华道统之最后余脉,断不可听之任之,令大%陆人民和全世界炎黄子孙心寒齿冷!” 中正公随即部署援救计划,命令孙立人将军和黎玉玺将军分别作为此次救援行动的最高指挥官和运输行动指挥官。抽调国军200余名精锐军官组成“国%光企划室”,制定作战计划。孙立人将军与黎玉玺将军遂按照蒋公之部署组建“印尼紧急事件特战行动司令部”,以海军陆战队之精锐“海龙”部队为地面作战骨干,军舰则有“丹阳”号、“剑门”号、“章江”号、“中权”号、“太平”号、“永昌”号、“沱江”号和“东江”号。空军另行抽调P2V型侦察机1架作为先期情报之用;时为新锐之美造UH-1型直升飞机8架以为救援部队突入雅加达市区及救援华侨返航之工具。部队集结完毕后,各军种又分别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具体为海军的“国威行动”,空军的“粉碎行动”,海军陆战队的“无畏行动”,另有用于后勤保障的“铙钹行动”。 1970年9月13日,救援部队齐集高雄左营军港,于《军舰进行曲》的雄壮音乐中向南出击,前往雅加达方向。15日下午,救援舰队到达雅加达以西120公里海域。此时,空军的P2V型侦察机由“九三一”大海战后为国%军收复的原越南占领岛屿黑岩岛上的机场起飞,前往雅加达侦查敌情。印方早有准备,并以高射炮火射击,飞机不幸机翼中弹,但天佑中华,飞机完成任务后方带伤返航。得到由新竹基地拍发的印%尼方面部署情报后,救援舰队当即出击。8架直升机直接起飞冒着印方炮火直抵雅加达大使馆,各舰则逼近印尼海岸。面对呼啸而至的国%军直升机和随之而下的“海龙”特战队员,印%尼军警立即溃散。 特战队员顺利突入使馆,与华侨汇合,随即于使馆外部署警戒线以防印尼军警反扑,并开始安排华侨乘直升机撤离。 UH-1型直升机原本运力有限,但各飞行员有热爱华夏子孙之赤诚,遂纷纷尽力装载,并不计辛劳往返于外海舰队与雅%加达我使馆之间运送华侨。印%尼当局闻讯,当即狂性大发,调集大批军警全力进攻使馆。一时枪弹横飞,腥风血雨,印尼方面以人海战术屡屡冲击使馆正门,“海%龙”部队廖钧少尉以美造M- 60式机枪猛烈扫射印军,又在指挥部下与侧面偷袭之印军部队展开手榴弹大战,最后以刺刀、工兵铲白刃相搏,击溃印尼机甲步兵团一部,亲手击杀敌军不下百人,印尼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暂停攻势。廖钧少尉遂以“雅加达之兽”威震世界。 至9月16日落日,滞留雅加达大使馆之574名华侨和大使馆工作人员全数为直升机救援到海上舰队处,“海龙”部队127名队员成功阻滞印尼军警12次人海冲锋,毙伤无算,我军亦付出12人阵亡、23人负伤之巨大代价。当最后一架携带着海龙队员和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到“丹阳”舰后甲板时,此次震惊世界的救援行动终于结束,残暴的印尼当局随即受到国府及国际舆论的猛烈谴责,于9月18日下令禁止排华行为。事后,孙立人、黎玉玺将军及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廖钧少尉等人均获升职及表彰,蒋公下令设立“雅加达救援作战”纪念盾章授予所有参战及指挥、支援人员,因其数量稀少,目前于收藏市场极为珍贵抢手,据称其海外拍卖价已超过50万美元一枚。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5704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中医同化西医,还是西医灭亡中医?
热度 14 daodezhenjing 2011-9-25 20:19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它们描述的都是同一个人体,得出的结论正确的只有一个,不是中医的错,就是西医的错,最终两者会统一为一门真正关于人的科学。   真理越辩越清,越辩越明,我一直相信科学网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不怕科学工作者在这里争鸣,因为只有百家争鸣,才能够百花齐放。   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侵入不是一次两次,但它们最终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难道这一次会例外?中国传统文化长于哲学,而现代科学长于观察和实验,应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的自然原理揭示的是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可以观察的,它只能通过思辨,科学家们就是通过思辨提出原理,再用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它是否正确,而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则为进一步的思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以此往复,科学一步步得到升华。比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医学中,它一直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人活着的根本是顺应自然,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到底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呢?科学的观察告诉我们,大自然变化可以引起海水的潮汐效应,人体的组织液和海水类似,它同样会引起人体的潮汐效应,这就间接地证明了人与自然除了饮食和呼吸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思辩,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么我们对疾病的原因的认识就会产生方向性错误。   中医长于关系的描述,而西医长于局部的描述,两者同样是相辅相成的,人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的疾病的产生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更根本的是整体的管理问题,如果象西医那样仅仅着眼于局部,很多疾病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中医却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那就是一切疾病都是整体管理失控的结果,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疾病就可以彻底地消除,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论吗?   现在的人们,往往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仿佛两者有不可调合的矛盾。一类人是那些死忠的中医维护者,他们忽视了时代的发展,死抱着旧的理论不放,丝毫没有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够生存的道理,拒绝改造的结果是显明的,那就是中医不被世界所承认,一步步走向它的衰亡;另一类人是那些把现代科学当成唯一科学标准的科学斗士,他们拒绝任何思辨的成果,总觉得几千年的思辨成就根本比不上区区一百年的现代科学,结果中医学里的真理被忽视。   科学是在不断发展中存在的,它近一百年来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象中医靠拢,因为自然秩序的秘密不是靠仅仅认识物质世界的局部就可以正确揭示的,它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来认识。不论是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还是由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代表的新三论又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球;不论是七十年代分形论和超循环理论的兴起,还是混沌学和非线性研究更加深入,它们都意味着从整体来认识世界是认识自然的终极之道,而中医在这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难道它就一点科学性都没有吗?显然,完全否定中医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45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关于SCI论文的考核
热度 2 DaphniaChen 2011-9-24 11:29
前几天与朋友聊SCI的考核,关键话题是同一研究单位研究方向不同,于是SCI的影响因子就有天壤之别,但单位统一按照影响因子高低来评价,这就难免造成不公,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有的,最简单的就是: (1)认定研究方向(或学科)的所有SCI期刊; (2)将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得到平均值X; (3)将发表的文章期刊的影响因子Xi除以X,即Z=Xi/X; (4)比较不同学科的Z值就可以相对公平的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了。 当然,肯定还有其它可以量化的方法。
2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海高考再改革:取消综合卷 总分减至600分2天考完 不推裸考
laojing 2011-9-21 11:35
2012上海高考改革5051.doc (先上个文件学习) 2012年上海高考将取消“综合能力测试”这一科目,考试时间将从目前的两天半缩短为两天,总分也从630分变为600分。   上海市教委昨日宣布,上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政策将从四方面进行调整: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在专科层次的自主招生中被应用;普通高等学校艺体类本科增加一个批次录取,改为分2批次招生;2011年9月后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将来参加高考时的加分政策将调整。    调整1    高考时间减半天   ●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即所谓的“X”。   ●本科类别的考试科目定为“3+1”门,即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等3门,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6个科目中的1门。各门科目满分继续为150分,总分满分为600分。   ●高职(专科)类别的考试科目定为“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各门科目满分继续为150分,总分满分为450分。 调整2    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在考专科时有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在其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将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高中毕业生。凡具备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资格,且获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0门科目成绩的考生,均可根据招生院校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条件报名。   ●招收院校在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自主进行技能测试或特色面试后完成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6月的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校和技校)毕业生由于不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专科自主招生仍将需要参加统一的文化招生考试。   ●没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成绩不全的高中毕业生,经市教委认定后可参加统一的专科层次自主招生考试,但招生计划单列。 调整3    艺体类本科分两批招   ●2012年起普通高校艺体类本科类别招生将分为两个批次。具备报名资格的艺体类考生可以根据高考当年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两个批次具体招生院校名单和相关说明进行志愿填报。 调整4    加分政策将进行微调   对于明年的高考加分政策,上海市教委将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相关文件的规定,从加分项目设置、分值确定、约束条件、监督管理、违规惩处等5个方面,对本市高考加分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调整后的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2010年(含)以前已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不受上述政策调整限制,仍适用调整前的政策。 高考四项改革并非全部   事实上,昨天上海市教委公布的高考改革只是微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透露,已公布的四项改革并不是上海高考改革的全部。   上海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上海教育发展的实际,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建立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匹配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上海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上海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上海包括高考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都进行了深入调研,关于高考改革进行了多达71次的相关调研,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政策方案改了10多稿,其中四项认同度高、风险小的改革项目从2012年起率先实施。    关于高考加分:   上海不推“裸考”高考加分不会取消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市教委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相关文件的规定,从加分项目设置、分值确定、约束条件、监督管理、违规惩处等五方面,对上海高考加分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2010年(含)以前已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不受上述政策调整限制,仍适用调整前的政策。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决定意识”这个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该改改了!
热度 2 zhaodeyu 2011-9-17 16:44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观点,它把物质和意识定性地区分了,仿佛意识就不是物质现象,如果不是物质现象,它怎么可能有反作用呢?如果意识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物质决定“物质”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们应该怎么来认识这一观点呢?   这个世界看起来挺复杂,其实也非常简单。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自我就是在组成人体的各个部件共同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不断保持的,然而,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人就是这样一个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统一的生命体。   显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立是人存在的前提,统一是人存在的基础。如果说这个世界有一个决定一切的上帝,那么这个上帝就是大自然,是它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但问题是,人的本性与外在世界是对立的,这使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的倾向,如“人类中心说”、“活力论”、“否定因果关系”、“科学万能论”之所以得到公众的欢呼,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公众的虚荣心,把人凌驾在了自然之上。但哲学家们是冷静的,他们从对自我的反思中认识到了自然力量的宏大,个体力量的渺小。并不断地在告诫人们,约束自己,寻求自身与不断发展的自然相顺应。   近代自然科学发源于原子说,它一开始就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物质是由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它要想运动,就必须需要外在的能量,于是能量成了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一个概念,并无中生有地创造了生命的难题。生命问题真的存在吗?看看传统文化就知道了,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万物都是生命之流的一种汇聚。这是因为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充满着物质,这些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生命力就体现在物质的这种紧张状态之上,而能量就是对物质紧张程度的一种描述。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反过来,当能量作用于局部物质的时候,它也会从无序向有序转化,以此类推,能量就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流通开来。   以往人们一直相当然地认为只有生物才有生命,只有人才有意识。其实这种观念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噫想,没有任何实在上的证据。科学的不断发展证明了,不仅生物有生命,非生物系统也有生命,不仅人有意识,动物、植物也有意识,甚至非生物系统同样有意识,它就体现在系统步调一致的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之中。   意识是什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早已机械地把它定义为大脑自主的功能。可懂点哲学的人都知道,大脑虽然高高在上,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它产生于大脑之中,但它产生的过程我们全然不知,怎么能仅仅根据表象就把它相当然地归于大脑。从意识的统一性就可以知道,它不是条件反射,如果所有信息都只知道机械地反馈回来,身体还不乱了,显然,在我们的大脑之中,还有一个未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信息之间的优胜劣汰,只有一个信息竞争出来,并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才形成整体步调一致的活动,意识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有统一目标的整体性物质活动。   “达尔文主义”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优胜劣汰,但它却忽视了一个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信息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公平的,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取决于所有信息所处的环境,不管这个信息多么弱小,只要它得到了大环境力量的支持,它就会迅速由弱变强,成为统治者,而那些不知道顺应大环境的要素,不管它表现上多强,它就会在大环境力量的抑制下迅速由强变弱,成为统治者的附庸。在大脑中信息的竞争也是一样,决定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不是大脑,而是体现整体的意志的血液,只能得到它的优先支持,它才有可能竞争出来主导人的意识。因此,意识并不是大脑的功能,而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以心为核心的脏腑系统控制着血液的分配,当然是决定意识的核心要素。中医学上经常讲心主神志,这里的神并不仅仅指精神,更为根本的是指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决定着人的生存,人只有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才能够存在与发展,而意识其实就是人在外在自然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种选择。   明白了意识的本质,就知道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答案了。它本质上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变体,确切地说是整体的大自然决定局部的人。这里,物质应该指的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大自然,而不象普通人想像的是机械的宇宙填充物,意识则是自我的一种具体体现。自然的力量是宏大的,人不过是这个巨大的生命体的一个细胞,顺应它的变化人就会不断发展与壮大,违背它的人只能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大自然原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然规律是什么?是一些物质性的东西,还是一个不可观察的原理?
热度 1 zhaodeyu 2011-9-16 14:0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和“理”是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这里,“气”是先哲对世界本源的一种代表性认识,而“理”则是先哲对这种本源的“气”运动规则的一种描述。显然,如果你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统一于“气”,那么你就会很自然地推出“理”的概念,因为关于“气”运动规则的一切描述都不可能通过某种物质进行,它只能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一个“理”,或者说是一种数学规则。   既然自然界的物质统一于“气”,它运动的规则又统一于“理”,那么到底是哪一个概念是更为本质的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曾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一场大争论,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主的不少思想家强调气先于理之前存在,因为没有物质就谈不上理的存在。而以程颢为首的思想家则强调理先于气而存在,因为没有理的存在,就没有自然秩序的存在,更不会有人的存在,那时再谈气就是没有意义的了。事实上,“气”和“理”描述的都是同一物质世界的属性,只不过这两种属性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两者是不可能分出先后的。不过,从“气”和“理”之争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坚持自然界在物质上的统一性,那么一个必然就是相信“理”的存在。   其实,在西方也并不乏关于“理”的概念,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追求的数的和谐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对自然内在统一性的一种坚信才提出的。与中国先哲不同的是,西方人对物质的理解往往倾向于它的独立性,因此,这种“理”的概念并没有在哲学上占据主导地位。相反,这个“理”在后来的宗教思想中演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上帝。西方科学是在对宗教的几乎完全否定中产生的,科学家们打倒了人格化的上帝,但同时也把人也必须遵循的“理”也打倒了,人取而代之则成为了“上帝的翻版”。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西方科学虽然经历了多次革命,但最终没有发展出一个核心的理论。   研究中国史的人都发现,中国几乎上没有创世的神话。显然这种状况与先哲对“理”的客观认识是分不开的,这就正如程颢对“理”的理解那样:“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天理”是一个万物遵循的准则,它不因为尧的贤明而存,也不因桀的昏暗而亡,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法则。由于“理”是一个客观的,但又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因此,东方先哲们一直潜心地领悟这个“理”的内涵。   在西方自然科学初期,科学家们也一直是相信决定一切的大自然规律的存在,但这个规律在他们的理解中是机械的,或者说是一种不变的东西,正是这个原因,西方科学家们一直苦苦追寻宇宙的基本构件,以为找到了它们就会发现自然的终极设计。但结果不仅陷入了无穷尽的复杂细节纠缠之中,而且将一切思辩的道路堵塞了,以致于西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象之上,至今物理学家们还相当然地把宇宙空间定义为对称的、不变的,拒不承认自然变化的物质性。与此相反,由于对“理”的客观认识,东方人一直认为这个“理”只存在于统一物质的不断转化之中,因此,当古代的西方哲学家醉心于在有形的“物质”世界孜孜以求那万物的本源的时候,东方的先哲们早已把整个世界归于有形与无形的统一物――“气”之上,以致他们都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神秘莫测的“自然变化之理”。   自然是在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发展以来不断证实的结果。特别是二十世纪,系统论的发展也越来越证实,每一个系统的发展趋势都是从不对称到对称,这也是每一个系统发展的动力所在,但一旦系统达到了对称,系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从而走向了灭亡,自然秩序也就不存在了。显然,自然秩序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以外在世界的变化为先决条件的,系统也是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既然世界是在变化中存在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去把握这个神秘的“理”呢?   哲学家们是不可思议的,他们都异乎寻常地发现了自然不对称的来源:这就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一个变化的规则。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我们设最外面的大圆为一个系统存在的环境,而内切于原点A但半径依次增大的小圆为这个在变化中存在的系统,以B点向小圆引切线,切点C的轨迹为这个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切点C的高度H表示这个系统承受的压力。显然,当这个小圆刚在大圆内部产生时,大圆相对于小圆来说生存的环境是无限的,于是小圆加速成长起来,但随着小圆不断长大,大圆的环境相对于小圆逐渐变得有限起来,它承受的竞争压力也开始变大起来,于是小圆加速度变慢,但发展速度依然增快。当达到一定极限,系统不得已开始走向它的衰退,并逐渐走向它的灭亡。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计算这条切点的轨迹,它是一条流线型的曲线,并且有始有终,过程中存在一极限点,而这一极限点正好对应在大圆直径AB的黄金分割点。   这个数学模型虽然简单,但我们发现用它描述一个事物的不对称发展过程是恰如其分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尽管这个变化的趋势总是从不对称到对称,但这个变化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事物的衰退、灭亡阶段要比事物的发展阶段要快得多。与此对应,事物产生、发展、壮大阶段是事物能量的蓄积过程,而事物的衰退、灭亡阶段是能量的突发过程。正是事物这种发展过程上的不对称,自然界的能量才永恒地在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一个事物组织的离散会向外突发它蓄积的势能,而这种势能引起的物质不对称运动又会引起周围混沌物质的重新组织,于是能量就通过物质的这种变化上的不对称流通于自然之间。   黄金分割数是我们所熟知的,它最早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被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并断言: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在现代科学中,黄金分割数也被认为是宇宙和谐之数,从叶子在植物梗子上的排列,花朵的花瓣数,蜜蜂的繁殖、钢琴音节排列、植物的叶、动物的卵、流线体、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优选法,直到方程论,无不显示出它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理解黄金分割数的由来,原来,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自然也正是有了这事物发展上的不对称,统一的物质世界才永恒地表现出生机与活力。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科学家基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相信其空间的对称性,不可否认,宇宙空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对称性,这种对称仅仅是一种动量势上的对称,即由连续的物质快速周期组织与离散形成的能量流动引起的,它不仅在宇宙空间中存在,而且在每一个系统中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称并不代表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的对称,也并不代表物质空间不存在不对称的物质运动,相反,正是由于物质在空间中的不对称移动和物质在空间的不对称分布才使空间表现出它动态的对称性。   自然秩序是美的,但它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竞争,只有在众多要素中优先竞争出来一个中心,各要素才有可能在它的协同下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自然秩序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不断有一些要素在竞争中灭亡,并释放能量,而同时又有一些新的要素在竞争中产生。思考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发现生命的规则普遍存在于系统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的本性都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当外在世界有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时,事物就会迅速产生、发展、并不断壮大;事物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当外在世界由于大量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而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些事物就会在竞争中衰退、灭亡。外在世界的有限与无限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在环境的有限与无限的周期变化中进行的。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互联网中发布什么内容才能确保言论统一
热度 4 smokesi 2011-9-9 19:57
前几天,看一条微博:说是互联网真是个大杂烩,什么人都有,众口难调,无论你发什么,写什么,总有人支持,也总有人反对,有人骂你,有人夸你。不必激动,要学会淡定!不过此话也不能太绝对,如果你在孤独、寂寞、无聊、苦闷的月黑风高的夜晚,鬼使神差的闯进一 色.情论坛,看到那些发的光屁股的图片,你会发现,下面的跟帖啊,留言啊基本上都是统一的言论:楼主辛苦啦! 不错不错,赞一个! 相当有水准,支持! 顶! …… 总之甭提又多和谐了。 可是你说这事儿也巧,也恰好就是在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追着URL闯进了这个科学网,我心里琢磨着,科学网应该是互联网的一方净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言论应该相对自由,而且做科研的人,多喜欢较真,发布什么文章,应该蛮多不同意见的交流。 没成想, 继勇平兄的奇迹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奇迹 :有个姓嵇的教授(jiaoshou)写的一篇《有几个问题请教哈尔滨医科大学和杨宝峰校长》,下面的留言跟发的“光屁股”图片的帖有同样的魔力,居然毫无反对的言论,我尝试着去做一点点质疑, 等我 “Enter”键刚戳下去没2分钟,好家伙,给我删了! 我再发,居然说博主不允许此账号评论或留言。 于是,我放弃了,人家年纪也不小了,不容易,五十多了,一天到晚的盯着显示器也不容易,观其删帖之迅猛的速度,恐怕嵇先生精神也是高度紧张,这不亚于当年大学里搞游戏 打BOSS时候的聚精会神! 嵇老师,身体重要,如果实在不能做到淡定, 记得电脑桌前放一盆仙人掌,不仅能防电脑辐射,还能给迷失的您指路哦 ! 嵇……君……鹏!!!不要7X24小时盯着显示器了!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 --------------------------------------------------------------------------------------- 【备注】: 本人才疏学浅,唯一能给诸位做的表率就是允许反对的声音出现,本人承诺,绝不删除一个评论和留言,当然,Admin 要删除你,那是他的事,咱们毕竟都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都不容易,相互体谅!
2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都怪丘处机!!!
热度 2 gwangcc 2011-9-8 22:31
1、假如当时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 那么, 秘密跟踪他的那些金兵就不会死在郭,杨二人的院子里,同样,完颜洪烈 也不会见到包 惜弱而对她念念不忘。 2、那些金兵不会死在丘处机手里,而郭,杨 两家以后不会受到牵连。 3、郭,杨两家不受波及,李萍不会流亡大漠,郭靖和杨康将会平安出生在牛家村。江南七怪自然也不会前往大漠。 4、而要是没有郭靖和七怪相助,铁木真就会 死在扎木合他们手里,蒙古各部也就不能统 一。 5、蒙古不能统一,也就不会有什么西征。火 药就不会传入欧洲。 6、没有火药,铁甲士在欧洲的统治就不会动 摇。因此,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一千年,也就没有文艺复兴。 7、没有了文艺复兴,自然也没有大航海。北 美洲将始终是游牧的印第安人的家园。 8、同样,西班牙人不会将铁炮传入日本。长 筱会战是武田方面获胜,日本战国时代将一直持续不能统一。 9、在另一国度,完颜洪烈没有包惜弱,只能 全力参加*争。金国因此会内乱。 10、没有蒙古,金国又内乱,因此,宋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统一。宋朝重商贸,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将在中国出现。 11、如果发展到今天,中国将是最发达的国 家,远远领先于日本,西班牙,西欧,美洲。 12、今天的金融危机也就不会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怪丘处机,你说你一道士,没事干嘛路过什么牛家村嘛。 都怪丘处机!!!
2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利益是不是太多了?
热度 4 剑走偏锋 2011-9-7 15:25
中国国家白皮书特别强调,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具体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白皮书称,中国人民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而中国也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记者注意到,这是政府首次以白皮书的方式,向全世界正告中国的六大核心利益,而这六大利益,均聚焦在自身的安全与平稳发展。白皮书称,中国也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充分顾及他国正当关切和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 核心利益也太多了点,对其他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大家似乎没意见,甚至还认为目前对国家主权保护太软弱。但对于“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这点作为核心利益,很多公民有看法。毕竟宪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过去与现行的政治制度是人民被接受的,还是人民自由接受?人民是不是有其他选择? 如果全国大部分人民认为政治制度需要变革而统治者使用武力镇压呢?这时候的国际力量支持可能是深得民心啊。政党利益总要让位于人民利益吧,只有人民利益才是国家利益!
个人分类: 观察与思考|1943 次阅读|5 个评论
可以比肩秦始皇的伟大事业
zhangyunliang 2011-9-6 19:59
今日德山博士来访,了解佛法关于人生、宇宙和世界的看法,朱博士、徐博士和我都感觉颇有收获。我们感慨,古人的无穷智慧,五百罗汉来为记录的经文投票,类似于大家签字认可会议纪要。正如朱博士常说的“日光之下,再无新事”,我们往往愿意创新,实际上可能古人已经创新过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古人的思想隐藏在哪本典籍中呢?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数字化+信息检索,徐博士又说“同义词呢?”我说“看来要依赖知识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知识组织的终极目标是这个”徐博士得到了惊天动地的结论“咱们的工作已经赶上秦始皇了”,可不是嘛,秦皇一扫六合,车同轨、书同文,但是解决不了知识和信息的检索问题,我们确实做的是可以比肩秦始皇的伟大事业。我说以后我上课一定要和同学们讲,我们做的不是平凡的事,而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徐博士后来想了一下,我们正在做的科技监测也是一样,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名和机构名的归一和消歧。 希望我们的工作最后不是发行了一套供收藏的地方币。
个人分类: 知识组织|34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
whyhoo 2011-8-29 16:03
前 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於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於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於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於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台湾问题的现状如何 ? 症结何在 ?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主张是什么 ? 为了便於国际社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有必要就下列问题加以阐述。 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自古即属於中国 。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十七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十七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至公元一八九三年 ( 清光绪十九年 ) 时,总数达到五十点七万余户,二百五十四万余人。二百年间增长二十五倍。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 巡检司 ” 。明朝政府於十六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 “ 巡检司 ” ,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一六六二年 ( 清康熙元年 ) ,郑成功在台湾设 “ 承天府 ” 。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一六八四年 ( 清康熙二十三年 ) 设 “ 分巡台厦兵备道 ” 及 “ 台湾府 ” ,下设 “ 台湾 ”( 今台南 ) 、 “ 凤山 ”( 今高雄 ) 、 “ 诸罗 ”( 今嘉义 ) 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一七一四年 ( 清康熙五十三年 ) ,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一七二一年 ( 清康熙六十年 ) ,增设 “ 巡视台湾监察御史 ” ,改 “ 分巡台厦兵备道 ” 为 “ 分巡台厦道 ” 。尔后又增设 “ 彰化县 ” 和 “ 淡水厅 ” 。一七二七年 ( 清雍正五年 ) ,复改 “ 分巡台厦道 ” 为 “ 分巡台湾道 ”( 后又改为 “ 分巡台湾兵备道 ”) ,增 “ 澎湖厅 ” ,定 “ 台湾 ” 为官方统一的名称。一八七五年 ( 清光绪元年 ) ,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 “ 台北府 ” 及 “ 淡水 ” 、 “ 新竹 ” 、 “ 宜兰 ” 三县和 “ 基隆厅 ” 。一八八五年 ( 清光绪十一年 ) ,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厅。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十五世纪后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掠夺殖民地。一六二四年 ( 明天启四年 )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一六二六年 ( 明天启六年 )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一六四二年 ( 明崇祯十五年 ) ,荷兰又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一六六一年 ( 清顺治十八年 ) ,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於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一八九四年 ( 清光绪二十年 )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 “ 甲午战争 ” 。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消息传来,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十八省千余举人 “ 公车上书 ” ,反对割台。台湾全省 “ 哭声震天 ” ,呜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拼死搏斗。中国大陆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或捐输饷银,或结队赴台,反抗日本侵略。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初期,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抗,前后达七年之久。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发起十余次武装起义。及至本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更加波澜壮阔,席卷台湾南北。 一九三七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 “ 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 ”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於一九四五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台湾同胞鸣放鞭炮,欢欣鼓舞,祭告祖先,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胜利。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於中国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反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结成同盟国。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 “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於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 ( 后苏联参加 ) 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 “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 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 “ 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 十月二十五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於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於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百五十七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於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於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於推翻了南京的 “ 中华民国 ” 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於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美国国务院一九四九年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艾奇逊在他的信中说: “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 ; “ 这种结局之所以终於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一九五 ○ 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 “ 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於美国的 “ 保护 ” 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之间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中期起,既开始与美国对话。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七 ○ 年二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一百三十六次大使级会谈,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二七五八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 “ 代表 ”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 “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 。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 “ 断交 ” 、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於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 “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 ” ; “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於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 “ 八 · 一七公报 ” 。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 “ 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 然而,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一九九二年九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一百五十架 F-16 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经为促使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的解决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就包含着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分赞赏。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美国确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制造种种藉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相信,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是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中美两国都应珍视来之不易的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三个联合公报。只要双方都能恪守三个公报的原则,相互尊重,以大局为重,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中美关系就一定能不断获得改善和发展。 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方针的形成。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 “ 和为贵 ” 、 “ 爱国一家 ” 、 “ 爱国不分先后 ” 等政策主张。但由於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於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的方针。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 “ 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 ” 。   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 “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   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一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於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 “ 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 ”“ 我们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吸收两岸其他政党、团体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的基本点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 一 ) 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 “ 两个中国 ” 、 “ 一中一台 ” 或 “ 一国两府 ” ,反对一切可能导致 “ 台湾独立 ” 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 “ 自决 ” 的问题。    ( 二 ) 两制并存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於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 三 ) 高度自治 。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 四 ) 和平谈判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於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於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於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谈判的方式,参加的党派、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湾方面关心的其他一切问题。只要两岸坐下来谈,总能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鉴於两岸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主张在实现统一之前,双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进行直接通邮、通商、通航和双向交流,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四、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阻力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同台湾 “ 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於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住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一九九三年四月举行的 “ 汪辜会谈 ” 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四十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於和平统一的。   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 “ 中国必须统一 ” ,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台湾岛内 “ 台独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台独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 “ 双重承认 ” 和 “ 两个中国 ” 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台独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於 “ 台湾独立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台独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台独 ” 分子鼓吹 “ 独立 ” ,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台湾独立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 “ 反共拒和 ” 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国际事务中涉及台湾的几个问题      如前所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得到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处理涉及台湾的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贯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中国政府相信,这一立场必能赢得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 在此,中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就以下几个问题重申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 一 ) 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的关系问题 。目前,世界上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遵照国际法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中国政府就台湾问题达成正式协议或谅解,承诺不与台湾建立任何官方性质的关系。按照国际法,一个主权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代表这个国家。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它在国际上无权代表中国,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发展具有官方性质的关系。但考虑到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对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中国政府不持异议。   近几年,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竭力推行所谓 “ 务实外交 ” ,谋求同一些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发展官方关系,推行 “ 双重承认 ” ,达到制造 “ 两个中国 ” 、 “ 一中一台 ” 的目的。对此,中国政府坚决反对。   应该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能珍视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恪守在台湾问题上和中国达成的协议和谅解,中国政府对此表示赞赏。但也不能不指出,有的国家竟不顾国际信誉,违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时所作的承诺,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从而给中国统一事业设置障碍。中国政府衷心希望,有关国家的政府能够采取措施,纠正这一做法。    ( 二 ) 国际组织与台湾的关系问题 。每个国家的主权是完整的,既不能分割,也不能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国际组织中行使国家主权,代表整个中国。台湾当局企图在某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中搞所谓 “ 一国两席 ” ,就是要制造 “ 两个中国 ”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这种行径。这一原则立场完全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才可以考虑,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规定和实际情况,以中国政府同意和接受的某种方式,来处理台湾参加某些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   联合国系统的所有机构,是由主权国家代表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后,联合国系统的所有机构都已通过正式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 “ 代表 ” 。自此,在联合国组织中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已获得了彻底的解决,根本不存在台湾再加入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近一个时期来,台湾当局的某些人又为 “ 重返联合国 ” 而大肆鼓噪。十分明显,这是一种妄图割裂国家主权的行径,它无论在法理上或实际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国政府相信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的组织会识破这一图谋,不做有损於中国主权的事情。   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原则上台湾也无权参加。至於亚洲开发银行 (AD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等地区性经济组织,台湾的加入系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方面达成的协议或谅解,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参加,台湾只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以 “ 中国台北 ”( 英文在亚行为 TAIPEI , CHINA ;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 CHINESETAIPEI) 的名称参加活动。这种做法属於特殊安排,不能构成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国际活动效仿的 “ 模式 ” 。   在民间性质的国际组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应组织同有关方面达成协议或谅解,在中国的全国性组织以中国的名义参加的情况下,台湾的相应组织可以以 “ 中国台北 ”(TAIPEI , CHINA) 或 “ 中国台湾 ”(TAIWAN , CHINA) 的名称参加。    ( 三 ) 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通航问题 。一个国家的领空是该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九一九年公布的《巴黎航空公约》和一九四四年签署的《芝加哥公约》均确认,每个国家对其领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的主权的原则。因此,凡是同中国建交国家的任何航空公司,即使是私营航空公司与台湾通航,都是涉及中国主权的政治问题,而不是一般的民间关系。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航空公司当然不可与台湾通航,而其民间航空公司如欲同台湾通航,则须由其政府与中国政府磋商。在征得中国政府同意后,其民间航空公司始可同台湾的私营航空公司互飞。实际上,根据上述原则,中国政府已经同意英、德、加拿大等国的民间航空公司与台湾的私营航空公司通航。   有的国家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前就同台湾通航的,则可通过与中国政府谈判,改变其同台湾通航的官方性质后继续其民间商业运输安排。    ( 四 ) 与中国建交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 。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向台湾出售任何种类的武器装备或提供生产武器的技术。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应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而不以任何形式或藉口向台湾提供武器,否则就是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干涉中国内政。   世界各国,尤其是对世界和平事业负有重大责任的大国,理应严格遵守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关於限制常规武器扩散的指导原则,为维护和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然而,在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日益缓和的形势下,有的国家竟违背自己在国际协议中的承诺,置中国政府的一再严正交涉於不顾,向台湾出售武器,在海峡两岸之间制造紧张局势。这不仅是对中国安全的严重威胁,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设置障碍,也不利於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人民当然要强烈反对。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从不损害别国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样,中国政府也要求各国政府,不做损害中国利益、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正确处理与台湾的关系问题。 结束语      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携手合作,互补互助,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原来一直困扰台湾的各种问题,都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下得到合理解决。台湾同胞将与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有利於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於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於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政府相信,在维护自己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1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台湾同事支持一个中国!
yzhang111 2011-8-17 06:37
比较熟悉的台湾同事就只有一个。某种程度上还是我的领导。对大陆来的同事视若亲人,本人因此还沾了不少光。这位女士在不同场合下用动听的国语表示支持一个中国,令人感动。下面是我能想起来的: 1:我们中国人不帮中国人,那谁帮? 2: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给她转发了一个华大基因的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服务项目后,听完诺奖得主Michael Bishop的学术讲座后,请大陆同事吃饭后等等) 对待这样的台湾同胞,我们还用得着处心积虑地考虑用ROC或Taiwan来讨好嘛?没准儿换回来的是被怀疑是不是民进党的卧底也不是没可能。
3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能,并应,有统一的创新!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8-2 23:54
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能,并应,有统一的创新! 李宁博友以“ 科学家的创新和经济学家的创新 ”为题,发表博文。 评论韩健博友的博文: “ 两弹一星 ” 和 “ 自主创新 ” 都不是创新,而把他所说的论点“只有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创新,而不论 “ 两弹一星 ” 还是中国提倡的 “ 自主创新 ” ,都是解决了或者旨在解决别人(特别是别的国家)已经解决了的科学和技术难题。”称之为“科学家”的观点。 又举出熊比特( Joseph Schumpeter )创新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基础的创新理论:“创新指的是企业家所做的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一种新工艺、打开一个新市场、开辟一个新的原料供应源、实施一个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而称它是“经济学家”的创新。 并举出分别以他们的观点,对德、美、日,在汽车、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等等方面,谁是、谁是谁非不是创新,出现的矛盾。 而认为:对于 “ 两弹一星 ” 和 “ 自主创新 ” 是不是真的 “ 创新 ” 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双方可以接受的 yes or no 的答案。其实,在这个意义上,是不是 “ 创新 ” ,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是要把重点放到科学家心里的创新上,还是经济学家眼里的创新上? 而他个人认为,答案无疑是后者。 而感到:创新( innovation )这个词,由于被过度政治化,被过度口号化,被过度大众化,已经完完全全庸俗化了。这是学界的悲哀。 这样的博文,却被 博客首页列为头版头条。 本博主认为:这些论点是非常错误、有害的。理由如下,愿与博友、网友们共同讨论,探求正确的认识。 首先,本博主已发的博文“ ‘ 两弹一星 ’ 和 ‘ 自主创新 ’ 怎么 会 都不是创新 ?” 已经具体指出,韩健博友的博文 认为: “‘他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就知道某件事情是可能的,是可以办到的’,就是:‘有榜样在先’、‘需要做的就是求解’、‘风险就不是无限大’,‘创新者凭空想象’、‘所面临的是绝对风险’, 而据以判定 “ 两弹一星‘是仿制,不是创新’”。 的这些观点和结论,都是逻辑混乱的错误看法。 首先, 创新者怎能是“凭空想象”? 就拿你所举 “ 两弹一星 ” 中 的原子弹而言,如果,没有发现临界质量、链式反应、铀原子的核裂变和其质量亏损释放的巨大结合能转变为巨大的动能,怎么可能,“凭空想象”得出能用铀原子的核裂变造原子弹?! 一切的 创新无不都是 要根据当前发展情势和需要,和已有的认识、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抛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旧有认识,才有建造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新创造。 而且,只要存在相应的 认识、条件和问题,并且掌握了解决有关键问题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手段,就给 创新提供了需求、动力和设想;就必然能够创新。今天不行;或许明天就能行,此人不行;也许别人就能行。 就还拿你所举 “ 两弹一星 ” 中 的原子弹而言,当年希特勒德国就也在研究,并有不小进展。而且,打败德国法西斯后,它们的有关研究工作和人员还被美国接收,而能加强了研制力量,提前完成了研制。 他们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就能得出的! 什么是“ 榜样”? 知道某件事情是可能,他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有榜样在先”吗?就能模仿、仿制吗? 那么,我们举个大家熟知的简单例子:比尔。盖茨,中途弃学,自创微软企业,成了全球首富,就是有了你所谓的榜样了吧?别人就也能如此模仿、仿制吗? 别国研制出了原子弹,就是有了你所谓的榜样吗?你就能模仿、仿制吗?如果,真有那么简单,就不仅朝鲜、伊朗等等也早有核武器了,美国也不用那么费劲的阻止了啊! “有榜样在先”、“风险就不是无限大”吗? 其实,任何风险都不会无限大。只是有了你所谓的榜样,例如:就只有美国有了原子弹,就不但风险并不减小,反而,因它的核威胁、核讹诈,而风险更大啊! 仅是别人有了,怎能成为榜样?怎么就能模仿、仿制? 它的关键技术都是高度保密、并极力阻止别人获得的啊! 对于别人已有的这样的创新技术,你不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怎么能够得到? 我国的 “ 两弹一星 ” 怎么不是 创新? 所谓:“自主 创新 ”,就是强调“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你怎么能反而要,贬它为“不是创新”呢? 解放前我国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 座大山百多年的压迫下,生产、科技严重落后,正是成为别国欺压我国的条件。 解放后,我国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已经取得很大成绩。 实际上,都有赖于党和政府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方针和政策。 然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依据其已有的优势,采用禁运、禁售、贬低、诽谤等等手段,极力控制、压制、我国的发展、进步。 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的发展态势,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明确的提出了“自主科技 创新 ”是非常重要的国策。 温家宝总理 根据党中央的方针, 最早号召,且多次强调,党和政府关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 突出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 要从体制改革、基础建设、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环境,大力提高我国原始、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这里特别提到了 原始、集成的创新。 而对“引进”,除了要求“消化吸收”外,还特别强调了“再创新的能力”。 如此地强调要“自主”地创新,怎么反而成了不是创新呢?! 因此, 韩健博友对“创新”的如此 逻辑混乱的错误看法,怎能被奉为:“ ‘科学家’的观点 ”? 其实, 所谓“创新”,究竟是什么呢? 本博主已发的博文:“ 怎能说, ‘ 两弹一星 ’ 和 ‘ 自主创新 ’ 都不是创新 ?!” 就已具体谈到: 所谓“创”,就是:开始、首创。 所谓“新”,就是:刚出现的、没有用过的、更好的。 所谓创新,就是:要根据当前发展情势和需要,抛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旧有认识,建造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新创造。 当然,新技术等第一次出现,才是创新。 创新后被模仿,扩散,当然就不能算做创新了,而只能称为:“模仿”。 但是,确有许多重要的 创新,是不同的作者,甚至在不同的时间,彼此互无沟通,而分别独立创造的 新认识、新创造、新发明,就都承认他们是创新。 甚至有的创新、发明,因未能及时公布,而被后来的创新、发明者获得了创新、发明。 特别是许多专利,甚至还是以某些形态、用途的创意作为创新的。 我国的“两弹一星”,确实都并非 第一次出现。 但是,又都是在前面的 创新、发明者,高度保密,极力阻挠的条件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 有人毫无根据的说“是抄的”。 因为别人已经有了,你就能抄吗? 别人高度保密,极力阻挠,你上哪里去抄? 当然,我们知道别人已经有了,而且,原子弹的基本原理;临界质量 链式反应,释放巨大能量,也确已公开,还有个演讲纪录的草图。 但是,真要实现:能使一定的核裂变物质,有效地释放巨大能量,达到堪称原子弹的程度,仅从理论设计,就还必须多学科地创新解决许多关键问题,才能实现。 例如:甚至对原子弹的某个关键数据采用创新技术,计算的结果,与原图有显著差别,也是用创新的方法,判定我们计算结果正确的。 仅就我所具体参加的两弹研制中所必需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关键材料,在整个爆炸过程中的状态方程,就有大量必需的创新工作。 更何况理论设计中,其它学科的大量必需的创新工作。 还必需有相应的创新的原材料制备,以及相应的创新实验、加工、制造等的创新工作。 至于氢弹、中子弹,就更是更为复杂,更无任何关键的参考资料。 还有导弹的创新,以及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与导弹相应的创新配合 怎能否定我国的“两弹一星”是创新? 又如李宁博友所举有关汽车的创新问题,最初的发明是在德国,但汽车行业最重大的创新,一个是上个世纪初福特引进的大规模生产 (Mass production) ,另一个是后来日本丰田搞的精良生产( lean production )系统。它们当然都是有各自特点的创新,有什么理由否定它们各自的创新? 这样的创新观点,就对 任何学科都 是统一的,即使 对于经济学当然也不例外,也不会有任何矛盾。 当然,更不能是 李宁博友所曲解的::“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而在科学家心里的,还是经济学家眼里的,创新上,把重点放到后者, 并因 而感到:“创新( innovation )这个词,由于被过度政治化,被过度口号化,被过度大众化,已经完完全全庸俗化了。这是学界的悲哀。” 怎能由 国家政策的导向,而违反科学规律,判定是否创新?! 解放前我国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 座大山百多年的压迫下,生产、科技严重落后,正是成为别国欺压我国的条件。 解放后,我国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已经取得很大成绩。 实际上,都有赖于党和政府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方针和政策。 然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依据其已有的优势,采用禁运、禁售、贬低、诽谤等等手段,极力控制、压制、我国的发展、进步。 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的发展态势,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明确的提出了“自主科技 创新 ”是非常重要的国策。 我们,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决不能放弃应有的职责,或听任他们的贬低、诽谤,或枉自菲薄、不求进取,而都应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一外感病辨证方法的若干观点
fqng1008 2011-6-5 17:12
1. 以六经辨证统一 裘氏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认为卫气营血只是六经病中部分症候而已,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以统辖于六经之中 。郭氏认为统一三种辨证方法,应以六经特定的结构层次和生理功能的特点及病理演变为依据,提出各型证候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也可不受伤寒六经提纲的局限,而是补充卫气营血、三焦体系中主要证候 。黄氏则闸述以六经机制为主体联结温病两机制的“两征六型方案” 。孟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它以三阴三阳等六个层次表述了热病过程的阶段性,模拟了病因、病位、正邪消长,包含了病程的传变转归,具有辨证论治的实践意义 。肖氏从系统论出发,把整个人体和外感病过程分成六个子系统;根据六经的结构定位、功能定性、定量及发展规律定向来确定证型的归属,倡议用“六经系统”概念做理论框架,统一三种辨证纲领,形成新的“六经系统辨证”方法和体系 。杨氏结合实验医学知识,从血管神经反射学说来探讨六经本态,描绘出三阳病皮表内脏反射及三阴病内脏内脏反射图,证明六经概念具有科学的内涵,得出以六经系统辨证方法来统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模式 。 2. 以卫气营血辨证统一 姜氏赞成陈亦人教授“六经辨证是疑难病的辨证纲领”的观点,认为六经辨证并非单纯的外感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是由表及里横向层次,更能从本质上体现外感病的演变规律,只有卫气营血辨证最适合外感病辨证 。邓氏例举2391例内科热病使用各种辨证方法的数字,适于卫气营血辨证者1896例,占79.2%,从而得出卫气营血辨证更适合外感热病的辨治 。 3. 以八纲辨证统一 万氏认为六经辨证因其阴阳是落实在表里寒热虚实上的,实即八纲辨证。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仍以《伤寒论》的八纲为规范。因此用八纲来统一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萧氏也认为,三种辨证方法都是建立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因此,外感热病统一的辨证论治纲领也应当建立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 。 4. 以分期辨证统领 胡氏总结出五期辨证法,即外感病分为恶寒表证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热期、入营动血动风期、阴阳损伤期、分别充实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候 。吴氏等根据外感热病过程中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把外感病归类五期,即发热前期、发热期、热盛期、邪盛正损期和虚衰期 。黄梅林根据现代医学对发热过程的描述,而将外感病分为表寒期(属寒化阶段,以太阳病为主要代表证)、中期(热化阶段依病情轻重分为化热期、壮热期、热极期,化热期以卫分证或少阳病为主要代表证,壮热期以气分证(包括阳明病、中焦病为主要代表证,热极期以营血分证为主要代表证)后期(正虚期,属正虚阶段,以太阴病,少阴病及温病下焦病为主要代表证)进行辨证论治 。 5. 以脏腑气血辨证统一 沈氏认为,六经辨证的精髓是充分体现了八纲的具体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的要旨是辨病邪之在气在血;三焦辨证的核心是突出了以脏腑为病变中心。三种辨证基本病机变化是脏腑气血的功能失常,因此用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脏腑气血辨证统一 。 6. 以 三维辨证统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承担了“中医外感热病辨证方法学研究”课题, 根据临床证候调查发现, 外感热病的证候及其病理变化都是由病期、病位和病性三大基本要素组成,提出了 三维辨证方案,即辨病期(表证期、气分期、营血期、正衰期、恢复期)、辨病位( 邪在肌表、 邪在半表半里、 邪在脏腑)、辨病性(虚实、寒热、六淫、其他)等 。 7. 其他 也有人试图通过现代实验手段,运用微观方法探讨外感病的辨证。如符氏认为西医的应激学说与中医外感病层次有惊人的相似,六经中三阳病证,温病上中焦卫气形证颇似应激学说的反抗期;三阴病证、下焦营血证则颇似其衰竭期 。当然也有人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辨证方法各异,不是统一在六经之下,也不是统一在三焦之下。凡热病而有三焦程序者就用三焦,有六经程序者则用六经,二者不必强合 。 参考文献 1 裘沛然.伤寒温病论争中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4):5. 2 郭辉雄. 六经是寒温统一的基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4):7. 3 黄松章. 伤寒六经为基础的寒温综合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2):6. 4 孟庆云.从模型法看伤寒六经.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1):19. 5 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3):1. 6 杨麦青.外感病辨证纲要之我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4):9. 7姜建国.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10. 8邓铁涛.外感病辩证统一小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3):6. 9万友生.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3):2. 10萧敏材.论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中医杂志,1962,(11):1. 11金雪明,等.胡仲翊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江苏中医,1996,(12):5. 12 吴银根,等.中医外感热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8. 13 黄梅林.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 8-11 14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如何统一的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9,(4):7. 15 刘兰林,杨进,倪媛媛. 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8-20 16杨进.外感热病辩证的“三维观”.陕西中医,1988,(11):509. 17符友丰.论外感病辩证中的层次特征.医学与哲学,1986,(12):31. 18姜春华.伤寒与温病.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4,(1):2.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统一的说文解字:只有 vs 只要、才能 vs 将能
热度 1 liwei999 2011-4-30 18:44
回答: 也谈“胡宋会谈公报中的一处语病” 由 Yush 于 2005-5-23, 04:36:19 不算语病。 “只有”是升触发,“只要”是降触发,都是“触发”条件。 “才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的潜台词是达成和平统一,“将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的潜台词是卖出个最好的价钱。 在统一问题上,双方扮演的“角色”不可能一样。当年“边区”向“中央”要的条件,如果老蒋给了,也就没有内战了。如今的“中央”给的价不比其当年在“边区”时要的价低,统一还是有望的。关键在于实现统一的“时间”。对大陆和台湾“时间”都是重要的、并不宽裕的。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李明博称朝韩必须和平共存 统一为期不远
xupeiyang 2010-12-11 13:01
2010年12月11日 11:01 中国新闻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1 条 中新网12月11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11日报道,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朝韩统一已经为期不远。在朝鲜半岛局势最近持续紧张之际,李明博的宣示令人震惊。 李明博接受马来西亚《星报》访问时表示:不容否认的是,朝韩必须和平共存,最终并实现统一。 李明博9日发表演说时,重申类似的看法。他说:统一已经越来越近。他并未提出明确的统一时间表。 李明博并指出,朝鲜经济独立是朝鲜半岛统一重要关键所在。 李明博今年8月曾表示,韩国必须研究开征统一税可行性,以支应终极统一的庞大成本。他并提出三阶段统一构想,依序是建立和平共同体,并使朝鲜半岛去核化;推动跨边界经济整合,进而建立经济共同体,最后建立朝鲜国共同体,废除一切体制障碍。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岛环视(三十五)——从钞票看统一
jlxt33 2010-11-15 20:06
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写着写着就跟开头对接了。在 行前的矛盾和期盼 中,我说最起码先感受一下课本中的美景,再看看是否还有人文和心灵的交流吧。现在看来这两点是达到了,没有失望。 同时我也觉得对台湾却越来越了解,感觉台湾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这也是真实的感受。在这次环岛游中,觉得同文同种交流起来畅通无阻,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同,除了 不同的表达 外,更多的是顾忌。我知道台湾的地陪导游说话也是很谨慎的,而我们也很谨慎,有的可以说有的就不触及,这是自觉行为,而不是事先有谁跟我们说什么。 台湾的去中国化还是卓有成效的,从历史课本到企业名称。我们一路上经过很多加油站,这张照片上清楚地表明了石油公司由原来的中国石油改成了中油,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不过地陪导游让我们看钞票,看看100元的两张钞票有多相似,这就标志着早晚要统一的。 我后来又看看了另外两张绿色的钞票也挺像的。台湾还有1000元、500元的大钞以及一些硬币。 不管怎么说,也不管怎样纷争,也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更不管国际观点,只是最单纯地希望中国两岸能够早日和平统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崛起,钓鱼岛、南海等更多的问题才能解决。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439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帝自相矛盾,还是酩酊大醉
yanghualei 2010-8-27 21:56
科学证明了磁单极子存在,其又验证了正电子空穴存在 有时真纳闷:上帝真的和它表现的一样的不可思议 真的如老爱说: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上帝是可以理解的? 其一会演绎对称与协调,一会演绎孤独与同一 事态 不确定 ,确定? 知识 不可知 ,可知? 上帝 形单影只,还是相濡以沫? 上帝真的自身逻辑上就相互矛盾? 还是有时候太过于陶醉其成就狂饮几壶,进而失态? 可知,不可知,是泾渭分明还是相互联通 自悖,自证,是科学范式还是哲学命题 抑或高估了上帝,抑或上帝每天都是酩酊大醉 在抑或上帝每天在欣赏人类的话剧 叫你人类在他面前永远是个戏子 人类忘记了在演戏还是在生活 知道有一天人类慢慢老去,其依旧在高呼 在真理湮灭的地方,人类变成了孩子,偶依然年轻
个人分类: 科学史|3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怒吼
lixie6110532 2010-7-31 13:03
针对美欧日韩以及南海诸国对中国的围堵、掠夺和武力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天各军种终于发出龙的怒吼,在东海、黄海、南海举行了一系列大规模、高技术的实弹演习,我为党政军民在这一时段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的国家意志而自豪!中国也该统一海陆疆土了,统一的强国计划应该实施了,我都快50岁了,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完整的中国。 台湾、南海、藏南...等等,60年来我们为此被人讹诈而损失了巨量财富,拿回来就相当于守住了双倍的财富;军事、政治上的收益就更不可估量,这样的战争胜利才是中华民族真正强大的起点。 中国人要敢于杀出去,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尤其针对中华民族的世仇,再也不要做以德报冤的事情了,世间只有在硝烟过后才会和谐!!! 战争既有风险,也是机遇。硝烟过后,要么我们让敌人被迫和谐,要么我们被敌人和谐。就象现在没有人敢于小瞧日珥曼人一样,即使结果是被和谐,我们也是强大的,因为我们为此抗争过,战斗过,牺牲过!!!相信13亿中国人民就是世界洪流,这个世界没人可以阻挡中华民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个人分类: 金融大战|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蒋劲松: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
sheep021 2010-4-12 11:12
蒋劲松说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 有人说,作为分科之学的科学是个不归路,其实也未必,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总有回头的一天。 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中,科学家们曾一而再地提出只能适用于大自然某个子范围的个别理论。 宇宙作为一个统一体也是在自然科学的思想大厦中应该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理论、一个世界公式在数学上加以描述。只是,科学目前还没有这个实力提出一个统一理论 从原则上讲,人们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受不同力来影响的粒子。今天,已知的、决定着宇宙的力只有四种:电磁力、万有引力、弱核力、强核力。 爱因斯坦在很多年内曾经努力提出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但没有成果。 今天,人们在物理学中已经到达了一个能将强的、弱的及电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到一起的所谓大统一理论(G.U.T.),几乎达到了大膨胀的地步,但实验者却由于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能性而大大地落后了。如果将万有引力作为第四种力也包括进来情况就更显得没有希望了。(见: 《 宇宙的秘密 》读书笔记 ) 所以,宇宙统一理论提出之日,即是科学还家之时。 浪子回头金不换。啥时候,科学逐渐变得浑蛋了,他也就该回头了,老玩炸弹肯定是个不归路( 浑蛋和炸弹,我们该信谁 ? ) 蒋兄,不要灰心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0 次阅读|4 个评论
简体字的使命基本完成了
fukunming 2009-12-21 17:31
仅仅了解繁体(台湾称正体字)字,不了解简体字的人,活着仅仅了解简体字而不了解繁体字的人,都不可能对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说的,我觉得毛老爷子这句话就如同真理大讨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准确。如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都有怀疑,那么你还是先闭嘴吧。 1 从文字发展的角度 简体字改革,是中国2000多年来的最重大的文字变革,从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过程,文字虽有变革,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不是结构的变化,而简体字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字的结构,是不是符合历史规律,非常值得商榷。 中国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文字几乎没有显著变化,学过繁体字的人,很容易看懂2000年前的《论语》,这是汉字的功劳,但我们今天谁还能看懂呢?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年轻人的悲哀,如果我们能直接读懂2000年前的文字,在目前人们信仰缺失或者错乱的情况下,一个最大的精神慰藉,毕竟曾经是我们的,中间我们丢失了,现在应该找回了。 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与当前流行的表音文字不同,这正是汉字(繁体字)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真正原因,不管在哪里,尽管口音可能完全不同,但我们用相同的文字,这一点,把我们紧紧的拴在一起,中国经历几千年,尽管分分合合,但终归一统,汉字(繁体字)的功劳不可磨灭。 简体字的最大贡献,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大普及了平民的识字率,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简体字改革的目的是为汉字拉丁化做准备的,简体字只是作为在汉字完全拉丁化之前的一种过渡文字。看看如今越南吧,把他们用了多年的喃字完全丢去,拉丁化了,几乎把历史一刀切断了,为他们感到悲哀;其实,作为人类的文明史,中国人的历史并不长,好多民族的文字都远远长于中国,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比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他们的文字不能流传,导致他们的历史不能传承,为他们感到悲哀,为中国感到庆幸吧。 如今,简体字的使命已经完成, 2.从祖国统一的角度 我们大陆同胞天天想统一,考虑过台湾同胞的感受吗?爱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大陆人为了统一,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要象台湾的阿扁,整天喊爱歹丸、爱歹丸的喊,现在发现爱的根本就是钱。大陆人同样不需要口号,只需要行动。不要指望武力攻台收回台湾,除非台湾宣布独立,否则大陆没有任何借口,即使动武,人家也不会心服,别看他们现在天天骂政府,到时候还不一定骂谁呢。 设身处地的为台湾同胞想一下:有多少人认可简体字嘛?凭什么跟人家统一呢?人家觉得自己才是正统,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感受,那么就看看如下的第二批简体字吧,如果你们不能够接受的话,那么我相信台湾同胞接受简体字的难度会和你接受二简字一样困难。当然不是说,恢复繁体字就意味着祖国统一,但至少不要让人家鄙视你吧。 简体字的历史使命快要完成了!先不要着急反对我,先学会100个繁体字试试。 (付昆明原创)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5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宇宙是一条没有尾巴的蛇
xwang0822 2009-11-25 18:57
霍金60岁生日(2002年)前夕,Giddings在他的贺寿文章里开了一个玩笑,说老霍在2008年的生日那天,会收到一封来自CERN的信,大概说 霍金教授 我们请您留意将在明天的记者会上发布的一个消息。最近,由于 LHC 的启动,ATLAS和CMS发现了大量事件都满足TeV尺度的黑洞产物,尤其符合您关于黑洞辐射预言向高维的外推 霍老师自己也说过,如果LHC发现了小黑洞,他准能获得诺贝尔奖。可惜LHC不争气,去年刚开工就病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464 ),而且一病就是14个月。前几天,它重新开工了,但新发现可能还要等些日子。 ( 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1123/full/news.2009.1104.html ) 从小的说,LHC要找新粒子,往大处说,它要决定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根据眼下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一条自己咬着尾巴的蛇。 小时候看过系列漫画《丁丁历险记》,作者忘了,故事也忘了(书名却没忘,看来我适合做书店掌柜),只记得一个情景:一条蛇吞下一样令它惊讶的东西,原来是它自己的尾巴。 后来追查,知道了漫画作者是比利时的埃尔热(Herg,原名Georges Remi)。戴高乐说,生活的坎坷能跟他比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埃尔热笔下的丁丁(Tin Tin)。 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只记得那幅画,也许因为它太特别,越想越有意思?或者,也许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看了它就不会忘记? 后来读艾略特(T. S. Eliot)的《四个四重奏》:我们叫开始的通常是结束,做一次了结就是做一次开始。终点是我们开始的地方。又想起那个图。而且特别记得,图上有一个问号。问什么呢? 再后来,我听说古希腊神话里早就有那样一个怪物,咬自己尾巴的蛇,叫Uroboros。 最后,在宇宙学里,我终于发现了它更大的隐喻时空的起点和终点咬在一起了。本家(远了)格拉肖(S. Lee Glashaw)也早就借那条蛇来描述宇宙图景:它的头是爱因斯坦的大宇宙,尾巴是普朗克尺度的小宇宙,大宇宙在吞吃小宇宙。与格老同获诺贝尔奖的萨拉姆(A. Salam)也曾借Uroboros来说超弦理论。(格老原先怀疑弦,而从弦理论看黑洞的观点,令他感到惊奇。)弦把大小宇宙联在一起,同时也把时间和空间从弦的背景里抹去了让弦在没有舞台的地方弹出大千世界,舞台本身也是靠弦弹出来的,这一点技艺,帕格尼尼也会睁大双眼吧?一根根的弦仿佛是空间和时间的碎片,只有当它们经过恰当的共振,才可能出现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这可能是眼下弦论给哲学带来的最大惊奇。 宇宙的Uroboros和一般的圆圈不同在一般的圆上,每个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地位是平等的。而在宇宙圈上,不同的点有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特征尺度,发生不同的物理过程。例如,直接决定我们生存状态的是引力和电磁力。从我们出发沿着圈儿反时针走,尺度越来越大,引力效应越来越显著,四点以前,即星系尺度以上,就全然是引力导演的。因为这个,广义相对论才要在天上找证据。 如果沿着圈儿顺时针走,尺度越来越小,引力的角色会慢慢淡出(当然还存在),在亚原子的世界,强弱相互作用导演着微观世界的游戏。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就建立在这个尺度。尺度更小时(大约10点以后),可能会出现暗物质(Dark Matter),然后,在大约10^(-30)厘米(抱歉,我不知道怎么写幂指数),即1000个普朗克尺度附近,四种相互作统一将融合成一个(即大统一,GUT)。再小下去,就是理论所考虑的最小尺度,普朗克尺度,它是G, c, h这三个物理学常数根据量纲确定的量,也可以理解为小宇宙的物质波长小于它的视界,即最小的因果尺度。这个尺度的世界就是量子泡沫。而在更小的尺度R,根据超弦理论的对偶性,物理图景相当于在1/R的尺度,这时候,大与小分不清了,蛇的尾巴消融在了它的大嘴巴里。 从宇宙演化的历史看,它不是一条蛇自己卷起来咬住了尾巴,而是嘴巴一开始就含着尾巴,然后才生出整个身体。没有尾巴的蛇可以想象,没有蛇的尾巴,是什么样子呢?我又想起Alice的那个没有猫的笑了。 30年前圆满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大约走到了9点。20年前,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斯坦福的SLC和CERN的LEP发现了弱作用的粒子(W和Z玻色子)接近100GeV。LEP似乎还意味着希格斯玻色子比标准模型预言的要重一些。拆了LEP,把隧道让给LHC, LHC的能量在TeV尺度,刚够得着敲响九点的钟声,有望看到10^(-16)米以下的小人国的游戏,找到Higgs玻色子。 另一方面,上面说过,不同尺度等级森严,弱电作用的尺度(费米尺度)大约是10^(3)GeV (即TeV),与普朗克尺度10^(19)GeV悬殊16个数量级。这个等级问题,过去借助Technicolor(人工色,我不喜欢这个译名,曾勉强说拟色)或超对称性的破缺来解释。10年前,有人提出一个新的观点(N. Arkani-Hammed, S. Dimopoulos和G. Dvali,简称ADD模型):我们在四维时空看到的引力之所以那么弱(即引力常数G太小),是因为它散布在额外空间被稀释了。(基本粒子被困在四维,不能随便溜达到额外空间去。)如果从高维看,它的尺度也应该和费米尺度一样。当额外维数等于2时,额外空间的半径恰好在1毫米左右。毫米尺度的引力,以前没有在实验室探测过,而LHC有可能看到它。眼下很多人在做TeV尺度的引力(TeVG)的研究,而且很看好它的前景。开头说的那位给老霍写未来信的加州大学Giddings,曾在10个理论物理学家中做过一个有趣的民意测试,结果是:假如明白了TeV尺度的物理学,那么,下面4个理论成功的几率分别是:TeVG:0 ~ 25%;SUSY(超对称):25% ~ 100%;SM(标准模型):0 ~ 30%;其他:5% ~ 65%。弦理论先驱Edward Witten也指望TeV水平的超对称的发现,能给弦理论带来新的推动。 现在回到宇宙圈,看看我们自己如果把那圈儿看成时钟,我们生活在6点左右,而且和爱丽丝的三月兔一样,老停在6点。看来,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吃晚饭喽!(典故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863 ) 我们恰好在这个钟点儿,不是因为和时间吵了架,而是因为物理法则偏爱生命。我们的存在与物理学的基本法则是相容的。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可以根据普通的物理法则和自然常数算出我们的环境恰好具有300K左右的温度,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大概只能像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像我们这样的生命就应该这么大太大了会把自己压趴下(这一点伽利略就知道了),太小了就不会那么复杂,就不能思维,不能提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当然也就不能写博客来讨论这些不能了。这就是所谓人存原理(原来叫人择原理,好像现在规范为人存了)的一种说法。说来说去,人类岂不还是宇宙的中心吗?当然,如果觉得人不能那么高傲自大,我们可以改说蚂蚁,蝴蝶,或者任何基本粒子。问题是,宇宙不是为了人而存在,人的存在也许只是这个宇宙的偶然事件,是我们的幸运。这样说来,人类还算中心吗?假如你碰巧买了张中奖的彩票,你好意思说彩票是为你发行的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盟选出首位“总统”对中国有利吗?
wangdw 2009-11-20 09:33
欧盟选出首位总统对中国有利吗? 今天的环球网出了道题目,如上。欧盟选出首位总统应该对中国有利。 一、世界多极化总比单极好。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世界上发号施令多年了,他们想侵略谁就侵略谁。说是与中国好,可他们的军舰老侵入我领海,在周围老想包围我们,在台湾问题上总是话里有话,不容许任何一方改变现状。有欧盟出来当然对我们有利。 二、我们的传统是要国家统一,这是中国的民意。现在欧洲这么多国家也统一了,这对我们的宣传无意中加分了。台湾民进党人的心里也会犯嘀咕,藏独、疆独也会多少泄点气了。
个人分类: 其他观点讨论|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民政府与军阀究竟谁更高明?【袁偉時】
jiangjinsong 2009-10-10 10:01
国民政府与军阀究竟谁更高明? 摘自袁伟时先生之从《努力》看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贡献和失败 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是當時中國政治問題的核心是什麽?長期以來人們把統一和割據之爭視爲中心。多年來,爲此辯護的主要理由是不首先用武力打破軍閥割 據,實現全國統一,一切都是不可能的。這個結論不無疑問。國民黨用武力基本統一了全國,可是經濟發展不比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快,政治腐敗的局面並無二致,而 公民的自由度卻大大削弱。而被目爲軍閥割據的地方,卻並非一無是處。陳炯明不是至今仍被稱爲軍閥嗎?他治理廣東,著意建設模範省,禁賭禁毒、辦教育 (包括著手籌辦廣東大學即後來的中山大學)、推行縣長和縣議員民選、推行司法獨立、按照現代市政制度組建廣州市和汕頭市成績斐然。20世紀上半葉,廣 東統治者你方唱罷我登臺,政績堪稱伯仲者只有19291936年間執政的又一軍閥陳濟棠。孫傳芳全權委託丁文江建設大上海,要使上海租界四周 的中國地區成爲一個模範城市,其結果應該成爲我們要求取消外國租界的基礎。歷史只給了他八個月,他卻成功地把原來分散的五個區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符合 現代市政要求和頗爲清廉的市政機關,積極進行了市政建設;並且成功地收回公共租界的會審公堂,建立了上海臨時法院,剷除了一項國恥。 他如閻錫山在山西,新桂系治理廣西都有爲人稱道的建樹。而從政治學的角度考量,權力分散,地方自治,使中央權力受到必要的制約,恰恰有利於防止在全國 範圍內建立專制統治;在各省又讓民衆比較容易監督軍閥、政客,加速制定省憲(當時已有13省已制訂或開始訂立憲法 ),逐步實現民主;這些都可以爲通過聯省自治實現統一,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制度奠定良好基礎。      統一當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應該首先追問是在什麽基礎上的統一?胡適他們在20年代努力的正是爲正確的統一奠立思想文化基礎。毋容諱言,胡適曾對國 民黨政權有過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很快就顯示了自由主義者的批判鋒芒,在人們熟知的人權論戰中淋漓盡致揭露了國民黨反自由、民主、法治的本質,宣告在思想 言論自由的一點上,我們不能不說國民政府所代表的國民黨是反動的。      有沒有這種批判很不一樣。所謂啓蒙,所謂思想解放,無非是通過各種途徑讓人們瞭解現代社會運行和公民權利的基本知識。進入21世紀的今天,仍有不少青 年學生是通過閱讀胡適而衝破思想牢籠的。胡適不愧爲卓越的啓蒙思想家,他的著作哺育了幾代中國人。在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完成以前,薪火相傳地傳播自由、法 治、民主的基本知識,是實現思想文化從中世紀向現代轉化的基本途徑。特別是處在當權者蓄意從教科書和其他書刊上濾盡這些基本知識的環境下,學人是自覺擔負 還是推卸這些任務,是十分嚴峻的選擇和考驗。從《時務報》、《新民叢報》、《新青年》、《努力》、《獨立評論》到《觀察》,一脈相承;加上其他書刊的配 合,體現了百年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對專制、愚昧的抗爭。      沒有這種抗爭和現代政治常識的普及,就沒有知識階層及其他國民中公民意識的覺醒;也不會有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國民黨從30年代起斷斷續續、裝模作樣 說要實行憲政和還政於民;也不可能有共產黨和毛澤東大談天賦人權和要實行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從而吸引大批知識份子走向革命。 儘管在專制主義傳統和農民思想包圍下,這些都是美麗的肥皂泡,抗爭一再以失敗告終,介紹有關知識的努力受到嚴厲的壓制乃至鎮壓,但從長遠看,種子是要發芽 的。 老蔣按: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思想自由就開始受到限制了。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思想最自由?都是國家分裂之時,一旦統一了,所謂的盛世反而是思想受到禁錮的時侯,什麼時候才能逃離這種兩難選擇呢? 免責聲明:轉帖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 本人觀點微不足道。 看帖有風險,讀者須謹慎。 ================= 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致志反科學!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1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统一的基础物理
yuanweiwei 2009-7-13 10:50
(思路转自康建新文章) 自从爱因斯坦梦想着统一理论,不停的努力,直到失败开始,物理界对统一始终怀着梦想,但又不敢轻易尝试,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新兴的量子力学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直到上世纪末,弱电统一理论的完成。但是引力始终在统一的框架之外,即便人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想尽各种办法,一直到玄论,理论繁复的超出想象,但统一仍然像是遥遥不可及的。 如果说物理有什么和数学不同的是,它和实践息息相关,可以说和实践不符,都应判定为错。如果把物理基本难题强加于数学,我觉得也不可取,数学就是逻辑的工具,思想上的认识不能依靠数学解决,数学的产生都是依靠实际,为何我们要反过来。物理的统一要清晰的思想,不是繁复的逻辑。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可以解决吗?结果是什么,都应有点看法,把思想依赖于数学,纯粹是逻辑不清。 早在两年前就有了想法和结果,并做了理论推导,但数学对于实际的描述很难说清,由于各种杂事,一直难以写下来,写下来也很难发表,对于功利的今天,难发文章的研究还是尽量避免吧,本人还是保证吃饭重要,所以到现在还没详细研究。 如果世界是统一的,事物变化应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应该有着统一的描述,就应该有着一个统一的理论,至少是人类知道的事物。那么为什么科技发展到今天,仍无法统一描述那?我们掌握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哪里出差了,至少实验支持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难道我们一直要把世界分为宏观和微观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那? 对于基础物理,奋进的人太多了,理论也层出不穷,要一一列举那很麻烦。可以说理论只有两个结果,对和错,对错的藐视可能对前人不公,但是也没有办法的事,错的似是而非,反倒给人带来误解,像多维时空,至少和实际应用相关的接近为零,但大家乐此不疲,因为数学上美轮美奂,本人认为除了数学上拿来唬人,对实际没有大的作用,反倒不如丢弃。思想不需要数学和错的理论的束缚。 解决问题必须发现问题在哪,你要怎样做,而不是用数学来兜圈子。我先说一个广相的问题,大家可能都看过画线表示时空的图,然后放个球表示太阳,告诉大家看,由于物质的存在改变了时空,然后告诉大家地球按测地线运动起来了。这里就有一个大问题,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就是即便没有物质,时空也存在,并且是平直时空。如果我们想一下大爆炸理论,如果时间,空间是产生出来的,何来的平直时空?所以广相这点可以说有些问题(可能有人不这样认为,本人错了远比跟风发文章实用),那么量子引力的立论就会有问题。 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怎么统一,爱因斯坦是就要简单的把电磁力和引力用统一公式描述,而随后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引力的量子化成为主题,因为对场的量子化很成功。但是引力量子化出现的无穷使人们绞尽脑汁,看来我们好像用错了方式。统一的方式就在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微观和宏观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对世界我们有三个基本参量,质量,空间,时间。统一的初步是先要保证宏观和微观的联系。质量对于宏观和微观相同,空间是不同的,这样我们就会写出简单的宏微观统一形式。 用马赫的原理来进一步描述客观世界可能是对的,从何处着手,物质和时空会在哪个点联系起来那?虽然如果承认马赫原理,物质时空紧密相连,为了有数学描述必须找到联系的模型,以及数学描述。最佳的模型就是原子。我们有着不可能错的量子力学,有着时空联系的广相,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就会有物质和时空的联系。这里数学显得无能为力,因为模型不会准确。微观中只有一样可以看似相近的可比较的,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自旋度规给出的电磁场能量张量形式和狄拉克方程类似。质量项看似多余的,那结合我们分不清电子是产生的还是吸引的,可以就假设电子是产生的,并且符合狄拉格方程情况下,我们会得出我们要的物质和时空的联系在于质量和时钟的关系,那就是质量是跟时钟变化趋势相同的能量。写个公式吧:d(mc2)/dt=m,t为时钟。 那剩下的问题就是统一是什么,根据公式加上广相,联系在一起,给出了空间质量的分配,m=f(t,l),也就是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分配和空间关系按一定规律的,银河系的特点基于中心黑洞的时钟分布。剩下的好奇人自己做吧,就是数值计算,数学知识仅为微积分了,你可以看太阳系的行星分布和理论的差距。太阳系诞生趋近于必然,地球估计也不是什么刚体,估计是被太阳揉来揉去才有火山的,并按规律揉到现在模样,牛顿理论不会描述太阳对太阳系进展的描述的。几年前木星被撞了说明太阳系仍被挤压,它还在从恒星较稀的区域跑到较稠的区域。 如果质量,空间,时间相连在一起,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必要性就很值得怀疑,膨胀有点像牙膏沾水,迅速分离,时钟决定了一切。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75 次阅读|6 个评论
《相对论》及其发展 (46)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8 09:47
《相对论》及其发展 (46) 45 .两点间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由其间物质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决定。 ( 接 (45)) 当两点间的非惯性牵引运动是由其间物质的引力所引起的, 则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应与该两点物质的运动质量和 4 维时空距离有关。 而运动质量还是静止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函数。 当两点间的非惯性牵引运动是由其间物质的电磁力所引起的, 则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应与该两点物质的电荷和 4 维时空距离有关。 还应考虑区分近、远程,及其过渡,以及 1 线矢力与高次、多矢力,等等的不同情况。 因而,能根据相应的不同条件,统一地表达、研讨通常的所谓 4 种自然力。 (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物理|3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的统一性
cutefay 2009-2-13 23:15
看到周可真老师的一篇文章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499 ),我在评论中提到我觉得文科跟理科本来是统一的,本来不应该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大多数文科出身的人跟理科出身的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我觉得出现这种差异是不应该的。具体怎么解释,我再好好想想,如果想得出一些东西,就也发一篇博文。 周老师回复:文理思维出现差异是不应该的?您这观点倒是很有启性啊,如果能说出道理来,一定会很大意义,不必说得周全了,就是有些道理,也有创新意义的。我觉得,这网上就得要大家敢于胡思乱想,就是说错了或直觉猜测之类,也没有什么坏处,谁也不会把这种讨论中的言论当作严肃的或正儿八经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来看待。 在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批判指正! 文科跟理科,是人为地划分的学科,现在文科理科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晰了,正如周可真老师所说的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我觉得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具有统一性,只是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罢了。换句话说,对立统一,既有不同的方面,也有相同的方面。我觉得是内在是相同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文科跟理科,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我的看法是:理科往往是对物质进行研究,无论是数理化还是天地生,都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而文科,往往是对人的意识产生的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我记得以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学过: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我觉得文科研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现在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有较大的差别,从科学网上大家的博文和评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受研究对象的不同所造成的。理科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而文科的研究对象稳定性差。我定义的稳定性这个词我不会用一段简练的语言来解释,就举个例子吧!我是搞生物工程的,属于典型的理工科,我们搞科研要做很多实验,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要很严谨,例如在测定温度对某个物质提取的影响的时候,要在除了温度之外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来测定提取率,这样的数据才是准确的。并且,做理工科的实验,很容易控制条件,来实现自己想研究的目的。而文科呢,研究的对象人的差异会很大,同样的一个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候都会做不同的事情,要看心情,别说是不同的人。正因为人和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都是不具有严格的比较性的,所以我觉得对文科很多事物的研究往往会靠一种统计规律,而不是严格的可控实验。文科的艺术方面,差别就更大了,我想让达芬奇再画一次《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可能画得那么好了。 理科的人往往用还原论来思考问题,就是把问题分解,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分解;而文科的人往往会用整体论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因为往往文科的研究的对象分解了看没有意义,只有宏观整体来看才有意义。我觉得这个就好比波粒二象性,单个粒子表现不出波的性质,只有一群粒子,最后才能表现出波的性质。还有中医和西医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西医可以比喻成还原论,中医可以比喻成整体论。中医如果用还原论来看,既找不到经络,又找不到气。 但我觉得,有时候还原论和整体论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人类现在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并且往往不是由局部简单相加而成的,而是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会起到一种协同的正效应,有的时候是负效应,或者有的时候更复杂。整体论和还原论本是统一的,但是因为现在人类目前认知的局限性,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 我觉得只用整体论来分析问题,或者只用还原论来分析问题,都会有所局限。对事物的分析,可以先用整体论指导宏观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向,再用还原论分解,再研究局部是如何组成整体的。而现在对有的对象只用整体论,往往是因为对研究的对象不知道如何还原或者还原了没办法组装,所以就黑箱操作了。而对有的对象只用还原论,往往也是因为还原了之后没办法跟整体论相联系。 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我认为,非实体的东西是逻辑学,实体的东西是生物学。 先说说逻辑学。它在研究思维上是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无论对文科的研究,还是理科的研究,都离不开逻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础。事物是靠逻辑联系起来的,例如如果,那么这样的充分条件,以及要,我们必须要这样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心理学的研究也是靠逻辑学的,虽然有的时候人的一些行为看似没有任何理由,但没有任何理由也是一种理由,那就是因为人们做某种行为经常毫无理由,所以人们常常会 再说说生物学。生物学是联系物质跟意识的桥梁,基因和神经细胞属于理科研究的对象,而由基因和神经元决定的人的行为则属于文科的研究对象。虽然人的思维和行为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是由基因和神经细胞控制的。人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得透基因如何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也还没有搞明白人的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神经细胞是怎样变化的。并且,为什么从核糖体组装的蛋白质自发地去高尔基体修饰,这类似的生命现象至今还没有完美的研究结果。这让人们觉得生命现象是多么伟大啊,生命的很多现象,超出了人类现有知识所能够解释的范畴。我想,如果理科方面能够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更为深入,那文科和理科之间的桥梁就会产生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同时具备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去认识事物。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销售,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并且我觉得应该属于管理学中的偏文科的范畴,同样一种产品的销售的好坏跟销售员的推销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一样,因此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也不一样。而一位以色列的物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博士创立的TOC制约法中,把销售用理科的思维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说服和推销的流程,,用这样的方法去推销,屡试不爽。高德拉特的第一部作品《目标》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说明如何通过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结果一炮走红。 所以,我觉得文科的很多问题,如果加一些理科的思考方式,很多复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同样,理科的人如果有一些文科的思维做指导,看问题不会偏颇。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转载了一篇很不错的博文假如爱因斯坦做管理咨询,来跟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4554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