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著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大家分享我的写书经验
After50 2011-3-6 19:53
与大家分享我的写书经验——我编著《安全科学方法学》 古今中外,方法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古语 “ 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 就是一个形象的例证。 方法的创新更具原创性和更有价值。安全科学方法也是如此。安全科学方法是经验、知识、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诸多等待解决的安全问题面前,人们最为急需的是找到正确有效的安全科学方法。 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翻开现有的安全基础理论中文教科书时,人们很快发现,其中的安全科学方法大多都是国外学者发明的,都带有外国引进的痕迹。其实,已发明的许多安全科学理论与方法都很简单。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明这些理论与方法呢?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 除了我们对安全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之外, 多年来中国最短缺的教育之一就是方法学的教育。现今能够潜心开展此类理论研究的人才太少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许多人还悟不出方法学的真正价值。多年来, 许多中国的安全科技工作者习惯性地重视应用别人总结的方法,特别是外国人的方法,而忽略或轻视从方法论的高度开展理论研究并创立自己的方法。 实际上,科学方法学在任何学科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要,但安全学科的综合属性决定其具有浩瀚的时空,安全科学方法学更显重要,从安全科学方法学的高度研究安全学科思路更宽、效果更好,安全科学方法学的研究必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安全科学成果的涌现。安全科学方法学是以安全为着眼点,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方式、手段和遵循的途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安全科学方法的原始创新和组合创新,同时既分别研究各种安全科学方法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其合理性,又从整体上研究这些方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概括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反思自己多年以来所做的许多工艺技术研究工作之后,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以前在思考和创新方法方面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因此,作者 2004 年以来开始逐步研究科学方法学以及培养人才的方法学课题,也由于承担安全类专业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客观需要,自己体会到需要寻找安全科学研究的切入口、需要获得安全科学的有效研究方法、需要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等等。通过较长时间的思索之后认识到,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和层面开展研究,更能高瞻远瞩。研究安全科学学,可以从安全学科的属性出发,可以将安全科学方法学作为突破口。 同时作者感觉到需要尽快撰写和出版一部有关安全科学方法学的专著,从小角度而言可以服务于安全科学的研究生教学,从大视野而论可以为安全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作者 经历四年多时间的思考、摸索、研究和资料积累与整理,通过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 考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多次反复,历时数百个日日夜夜的伏案工作,从初拟提纲、积累素材、编写内容、再修改提纲、再积累素材、再修改内容的 N 次循环,才完成本书的初稿。本书获得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将于 2011 年由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本著作第一篇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介绍了安全学科的方法论基础,精选了一批科学方法学的基本方法。本篇可以使读者以更原创、更基础、更高层、更广阔的视野进入安全科学的领域研究之中,为学习安全科学方法学奠定基础 ;使我们开展科研工作会更具科学性,取得的研究成果会更加有价值 。第二篇介绍了 安全系统科学方法论、 安全系统工程方法、安全系统管理方法、复杂巨系统理论等。 本篇 从更深的层次和方法来描述安全系统的控制与优化,从而为优化安全系统管理等发挥重要的方法论作用。第三篇主要介绍 安全系统控制与安全仿真方法、人因特性研究方法、人因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安全社会科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实现本质安、体现人本原理、控制不安全行为和研究复杂性安全问题的途重工具。 第四篇主要介绍 安全教育方法学、安全科学思维方法、安全比较研究方法、安全逻辑学方法、安全历史方法、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安全调查与观察和实证方法、预测与评价和决策方法等,这些方法是预防事故、创新安全科学理论、科学开展安全推理分析、等的重要方略。 第五篇主要介绍 安全管理系统的图论表达法、安全管理力学方法、企业伤亡事故率的系统动力学、安全系统的信息力学等。这些内容展示了数学、力学方法在安全管理、安全系统科学等领域的量化应用前景。 作为《安全科学方法学》来命名的第一部著作,作者觉得,该书的定位除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系统性之外,还应该具有“大学”、“大笔”、“大器”这“三大”特色。所谓“大学”是指该书的学问比较高深,有大用途,从科学学的高度写作,读者群为高级知识分子;所谓“大笔”是指该书篇幅较大,可供多个学科专业使用,符合国家高层次图书规划选题;所谓“大器”是指该书具有奠基性、经典性和较长时间适用性。具有这样的定位才不辱该书的名称。 由于本书的核心是方法学,那么方法学也要体现在本书的撰写之中,作者在编著此书时特别注意到方法学的运用。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 1 )以往的有关科学哲学类著作大都是由出生于哲学和理学领域的专家撰写的,但本书 的作者是出生于工学,工学与理学和哲学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和着重点的不同。 ( 2 )由于本书是第一部安全科学方法学的著作,其框架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本书撰写方法站在安全科学学的高度、以高屋建瓴的思想编写,主线从安全 方法学总论、安全系统科学方法、人机环安全科学方法、典型安全科学方法、到实践安全科学方法,内容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 3 )本书编著 注重安全科学方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尽量做到把文字叙述的文科写作方法与理工科的图表表达方式相结合。 ( 4 )本书运用副标题画龙点睛,每章前面都有本章导读、结尾小结,并精选了一些古人名人的哲言、成语和论述,使本专著融入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安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写作是艰辛的,跨学科的写作更是艰难!由于历时数百个日日夜夜的伏案工作,在深感万分辛苦的同时,也悟出了更多的道理。作者把这些体会集中放在该书的首页作为: “ 作者心语”: ——亲爱的读者,不知您在做科研、设计、管理、工程等之前是否系统阅读过一本科学方法类的著作?如果没有,本书作者诚挚建议您尽快做这个尝试。因为作者在编著完此书时,深深地后悔自己晚读了此类著作 20 年!要不然自己过去的很多工作都可以事半功倍。 ——学习科学学,让人志存高远;学习方法学,让人一通百通。 —— 知识给人力量,方法使人聪明。安全科学方法学是安全科学的灵魂。 —— 安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把安全健康当作一种信仰来倡导也不为过。 —— 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祈盼,安全科学研究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 安全作为问题是古老的,但安全作为学科却是崭新的。安全的渊源底蕴深厚,安全科学的研究空间无限。 —— 从安全科学方法学的高度开展研究,才能获得更加重要、更具原创性和更加系统性的安全科学理论成果。 ——安全学科相对于某一学科来说,它是交叉学科;安全学科几乎与所有学科交叉,因此它是综合学科。 —— 安全学科的综合特性赋予它具有浩瀚的时空,安全科学方法学是研究和发展安全学科的最重要和最基本方法。 ——我们不需要去界定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界问题。由于安全学科的交叉属性,使得安全问题与其他学科的问题没有明显边界。因此,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其它学科的研究人员将长期共同研究安全问题,并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安全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概念,因为人对自身安全及其认为有用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安全也是在不断变化和提高的。 ——安全科学方法可以是单一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组合,还可以是方法套方法。只要能够解决新问题,方法组合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安全学科的知识宽广和浩瀚,涉及各个专业;而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教会学生掌握自学和发现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 ——能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自己学习的老师才是一流教师,安全学科专业更需要这样的教师,因为涉及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是不可能学完的。 ——我谨以此书献给广大热爱安全事业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和同学们!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产期心肌病》(著作) 胡春松, 等 主编
hucs 2010-12-22 21:52
《围产期心肌病》 (著作) 胡春松 , 等 主 编 副主编 参编者 主 审 罗 伟 熊丁丁 目 录 序 言 前 言 《围产期心肌病》目录 第一章 围产期心肌病概述 第二章 围产期心肌病病因与流行病学 第一节 危险因素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流行病学 第三章 围产期心肌病发病机制 第一节 自身免疫机制 第二节 心肌 Ca 依赖 NOS 酶活性 第三节 其它 第四 章 围产期心肌病临床表现 第一节 病程 第二节 产科急诊 第三节 心功能改变 第四节 多器官损害 第五章 围产期心肌病并发症与复发表现 第一节 并发症 第二节 复发表现 第三节 其它 第六章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 第一节 临床特点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 ( 一般生化项目 ) 第三节 器械检查 心电图 心电生理检查 第四节 心脏影像学检查 X 线 超声心动图表现 核素显影检查 第五节 心血管造影 第六节 心肌活检 第七章 围产期心肌病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 第一节 原发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 第二节 其它继发性心肌病 / 特异性心肌病 1 缺血性心肌病 2 代谢性心肌病 3 化学因素中毒性心肌病 4 营养性心肌病 5 药物性心肌病 6 物理因素性心肌病 7 高原缺氧性心肌病 8 地方病性心肌病 9 神经肌肉性心肌病 10 结缔组织病性心肌病 11 浸润性心肌病 12 应激性心肌病 13 肝硬化性心肌病 14 右室心肌病 第三节 心肌炎 第四节 心瓣膜病 第五节 先天性 心脏病 第六节 肺栓塞 第七节 羊水栓塞 每节包括 1 定义与特征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与器械检查 5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6 治疗与预后 第八节 误诊分析 第八章 围产期心肌病治疗 第一节 药物 工程 治疗 西药 : ACEI 、利尿剂、 B 受体阻滞剂 中医药 : 中西医结合 : 第二节 介入工程 治疗 植入心脏起搏器 第三节 外科 手术 工程 治疗 心脏移植 麻醉管理与监测 第四节 机械工程 治疗 植入左室辅助装置 (LVAD) 第五节 再生 工程 治疗简介 第六节 康复 工程 治疗 第九章 围产期心肌病护理 第一节 整体护理 计划 第二节 标准护理计划 第三节 特殊 护理计划 ( 心理、观察护理 ) 第四节 相关护理操作 第五节 护理病例报告 第十章 围产期心肌病预后 第一节 长期预后 第二节 近期预后 第三节 存活率 第十一章 围产期心肌病多中心病例报告 第一节 国内 病例报告 第二节 国外 病例报告 第三节 其它 附 录 I 心内膜心肌活检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II 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图谱 III 中英文词汇对照与缩写 IV 相关指南 (注:该书2005年开始撰写,并已联系《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因故延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感谢焦建利等老师辛苦翻译《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相当期待
liuj589 2010-12-18 15:53
转自焦建利老师的博客: http://jiao.blogbus.com/logs/39371802.html 早在1999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下简称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这本书。当时,单从内容目录上看,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之所以深受学界青睐,是因为它极具权威性和系统性。全书基本含盖了教育技术学的最主要的领域,从基本理论,到各个分支,到不同应用领域。 全书几个版本的作者队伍阵容强大整齐,独到的见解、宽广的视野、丰富地实践经验,使得该书赢得了领先的地位。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钟爱就是最好的明证,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十多种文字的版本,这个对于年轻的教育技术学领域来说,这实在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从那时开始,就将这本书看做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籍之第一本。 1996年,《手册》初版由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学院终身教授戴维乔纳森(David Jonassen)博士担纲主编,由来自以美国为主的、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顶尖教育技术学家主笔,由迈克米兰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出版发行。后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获得了电子版本的有限传播权,AECT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在线浏览AECT网站上的电子版。 在与美国同行的交流过程以及网络浏览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学教学网站中,当时我发现这本书是美国同行的重要参考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后来,在我与乔纳森的E-mail交流中获悉,本书的修订版本已经完成,新版增加好几章内容,新版2004年由Lawrence Erlbaum公司出版发行了印刷本与CD-ROM。 2001年,我由原来的工作单位到了SCNU。第二年,我的导师桑新民教授倡导教育技术学五个十的研究(10本书、10位专家、10种杂志、10个研究机构、10篇文章)。于是,我将其与其他九本书一并列为美国教育技术学10大名著之首,并将其介绍发布在我当时创办并维护的《教育技术学动态》(http://edutech.tongtu.net)上,后来这个网站因为要收费,我终止了这个网站的维护。但是,有关美国教育技术学名著TOP10的介绍,便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开了。 差不多从2003年开始,在每一届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之后,我便给这些准硕士生们发布五个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就是要他们翻译手册第一版中的一章。这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起到了准硕士生们热身的效果,尽管翻译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再后来,在给硕士生讲授《教育技术学文献研究》课程的时候,我都讲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读过《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这本书,你说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硕士,俺是不相信你的。这话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但是表明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2002年下半年及2003年初,我开始尝试探索将《手册》翻译成中文的可能性。先是写邮件给乔纳森,他说他并不拥有版权,建议我联系出版社,我又联系了出版社,出版社建议我联系当时的AECT的执行主席Philip先生。在多次邮件交谈中,基本上获得了Philip同意。在那个时候,我和桑新民教授计划访问美国,在访问日程安排中,我们将Bloomington作为一站,计划对AECT进行顺访。我与Philip先生约定面谈手册中译事宜。不巧地是,因为第二次海湾战争,我和桑教授均没有获得美国签证,我们的访问计划泡汤了。《手册》中文翻译一事搁浅。 2007年12月,《手册》第三版出版发行。2008年暑假,友群带领ECNU的领导来广州考察,在508我的办公室里,我又扯到《手册》一事。正好此前《手册》第三版主编之一Jeroen Van Merrienboer先生应友群之邀请,到访过ECNU,友群很早也就对这本书耿耿于怀,我们两人一拍即合。在那个晚上,我们两个当即一致表示,要合伙将这个事情做成。 在目前大学学院的科研业绩考核与职称评定中,翻译作品顶多顶多只能勉强作为参考性的学术成果。这样,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便不仅是艰辛的,而且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既无法赢得图书市场的等值回报,又难以获得现行科研体制的充分认可。在这样的知识生产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中,投身翻译工作,实际上就是奉献,而严谨认真的翻译几乎可以说是自虐性的牺牲。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热衷去做这个事情呢?我跟友群兄说,咱这一辈子,如果说能为教育技术学做一、两件事情的话,翻译这本手册,就是可以算一件,如果咱今后只翻译一本书,那就是这本书。这本书对于推进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缩短与美国以及欧洲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差距,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些都是当时的原话。这也是为什么要去干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原因了。 9月的时候,得知桑老师要赴美出席AECT年会,我还跟他在电话里提及《手册》中文翻译的事情,希望他能在美期间就手册版权贸易予以斡旋。10月,收到友群邮件,说版权的事情有希望了。出版社觉得篇幅太大,用户群比较窄,压力比较大,他问我有无信心,我们是否要干。我立即回电话给他,表示我们一定要做这个事情,并开始了频繁的邮件往来。北京大学的汪琼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美凤教授也爽快地接受邀请一起来做这个事情。11月底,友群代表大伙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合同签了。《手册》第三版中文翻译计划正式启动。 友群、汪琼、美凤和我四人开始分头召集人马。很快,一个由34人组成的高素质的班子搭建起来了。张文兰、汪晓东、张倩苇、顾小清、王爱华、吴筱萌、赵国栋、贾积有、郑葳、李海霞、庄榕霞、张志祯、金慧、石敏、张秀梅、穆 肃、贾义敏、裴新宁、赵 健、郑太年、王旭卿、孙亚玲、王为杰、闫寒冰、李 妍、吕林海、Haihong Hu、王琼常纷纷加入。所有参与者几乎全部是具有翻译经验的、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其中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有4人。能与这些人一起共事,对我,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们利用 17xie平台 作为协同写作的平台。大伙纷纷加入进来,好主意层出不穷,事情在顺利地进行之中。借助网络的协作启动起来了。到目前为止,初稿翻译基本完成,比我和友群当初的估计要乐观很多。眼下,大伙正在进行第一轮的交叉校对,希望能在9月左右完成一校。然后利用年底之前的时间,进行二校。如果一切顺利,这部大部头的东西,将会在2010年夏天与读者见面。
个人分类: 其他转载|3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写不了教材
李丕鹏 2010-10-17 01:17
最近,给研究生上课,花了2天时间备4节课,但我的感觉是不尽我意。我很想找一本我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者本科生选修教材,但却真没有中文的!这就让我想起了我当年考研的选择。 之所以报告南京大学朱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把先生编著的高等院校教材《组织学》作为课外读物,知道先生的书从50年代第一版开始直到70年代再三再版,书中关于比较血细胞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很荣幸作为先生的第二届硕士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求学之路,先生平易近人,点头哈腰谦逊的为人给我们南京大学当时的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也影响我至今。 先生在教学之余,忙于《组织学的再版工作》,也就顺道给我讲了编写教材的一些故事。先生告诉我,教材是最难编写的,尤其不能出项概念性的错误。否则,那就是天大的笑话,这种事情最近就出现过。为了尊重老者,我就不多做说明了。 因此,我的概念中,写教材是教育家的事情。至少要有20年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方可动笔。尤其必须具有自己的科研体会,记得后来在北大读博的时候,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前辈(当然是91年的院士了)在给我们开细胞生物学进展讲座的时候的话,印证了这个观点。他说,我们20年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在教科书中写一段话,那就是我们真正对这个学科的贡献。 后来,我还听到过现在是一所知名大学校长,而当时我们在一起讨论理科系(当时不是学院,那是1997年)的教学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教材我是写不了的,因为我没有那个资格。说这话是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了考评,不少青年教师忙着编教材。我们学科就出来了东抄西拼的所谓教材,而且还在很多地方抄错了。好在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热闹的知识产权和抄袭剽窃之追究。 我当时肯定了这个大哥的观点,我说我没有20年的教学,我不敢写教材。更不会将国外的教材编译成中文写上自己的名字。 我确实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更知道误人子弟的害处。因此,时至今日,我没有自己的教材。虽然我也很想写,也动笔写过。但我觉得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只能是抄袭前人的理念。 我很失败,教学没有搞好,尽管曾经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实验教学三等奖,也主持过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试点。 我今天想到这些,是想激励我坚持再教学5年,然后有能力为学生写一个我研究和教学的科目的简明教程! 之所以今天写出来,因为我知道我到了没十几年就要退休的时候了,我应该为学生多做一点事情。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书当当网同类书销量排名第八
热度 1 hzluan 2010-9-25 14:13
很高兴我写的书在2010年8月当当网同类书销量排名第8。就内容及形式创新来说,我想我的书会历久弥新,还要升值。 当当书店WTO管理图书排行榜(2010年8月) 2010/8/99:42:46 2010年8月当当书店WTO管理图书排行榜 1、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教程 作者:司林胜 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8.00 当当价:¥29.30 2、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2003-2006) 作者:朱榄叶编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42.00 当当价:¥36.90 3、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 作者:郑成思著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定价:¥13.60 当当价:¥11.80 4、国际经济法论丛既往不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作者:韩立余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48.00 当当价:¥39.60 5、WTO概论 作者:苑涛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价:¥39.00 当当价:¥31.10 6、WTO规则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原理规则案例 作者:孔祥俊,武建英,刘泽宇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35.00 当当价:¥28.90 7、世界贸易组织(第二版) 作者:曹建明,贺小勇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34.00 当当价:¥29.90 8、WTO规则中英文教程 作者:栾信杰编著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定价:¥18.00 当当价:¥16.20 9、WTO框架下中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作者:田玉红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48.00 当当价:¥41.50 10、WTO争端解决机制论以TRIPS协定为例 作者:张乃根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55.00 当当价:¥47.60 11、世界贸易组织概论(送教师课件) 作者:薛荣久 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29.00 当当价:¥29.00 12、WTO《反倾销协议》改革政策和法律分析 作者:孙立文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定价:¥16.00 当当价:¥13.80 13、WTO基础知识 作者:王玲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24.00 当当价:¥20.80 14、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制度 作者:陈家宏 主编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定价:¥14.50 当当价:¥12.50 15、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条文释义 作者:王传丽 著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定价:¥34.00 当当价:¥30.90 16、世纪谈判:在复兴、入世谈判的日子里 作者:王毅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定价:¥32.80 当当价:¥27.30 17、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第二版) 作者:张海东 编著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价:¥30.00 当当价:¥26.00 18、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作者:温耀庆 主编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定价:¥36.00 当当价:¥31.10 19、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 作者:孙琬钟,屈广清 主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定价:¥48.00 当当价:¥41.50 20、WTO:规则运行案例 作者:张德修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定价:¥30.00 当当价:¥23.90 以上信息根据当当书店2010年8月9日WTO管理图书排行榜编辑而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Jakarta到Jogyakarta(七):与宇明教授的短暂交流
fqng1008 2010-7-1 09:35
会议期间,我与三军大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有两次短暂的交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一、我谈到《重型肝炎:中西医研究》的编写,他认为肝衰竭的炎症问题实际上也很严重,无论酒精性、药物性,还是病毒性,炎症坏死仍然是主要矛盾,从炎症表现看肝衰竭,重型肝炎的诊断不能抛弃。他建议我写重型肝炎,不单纯局限于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的概念国外不承认)。但我的想法是,在传染病或病毒性肝炎范畴内,重型肝炎是不能排除的分类,如果将肝衰竭列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类不但不伦不类,而且滑稽。虽然,重型肝炎的存在价值不仅仅于病毒性肝炎之内,酒精性、药物性的肝衰竭同样存在,但仅限于病毒性肝炎内的重型肝炎有它更大的存在价值。他同意作为本书的审校,并在序言里就肝衰竭的炎症问题作专门论述。 二、他谈到自己即将出版的8年制教材《传染病学》,其中引进中医的思维模式,将发热、斑疹、出血等5个症候群进行专门的诊疗介绍,图文并茂,并配以歌诀甚至律诗,编写较有新意。他特别强调要送一本给我,我连忙表示一定认真学习。 三、我代表编辑部约他写一篇专论,他问什么内容,我想了想,觉得就他在这次会议上讲的内容即可(肝肾综合征与急性肾功衰、肾损害的概念分层与合并肝衰竭的诊疗),也可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评价等。同时,我也该写一篇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谈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四、谈及06年发布的肝衰竭的诊疗指南,他们拟进一步修订,但是不准备编写重型肝炎诊疗指南。 在我的理解中,宇明教授是国内肝衰竭/重型肝炎研究首屈一指的大家,他不仅最早出版了肝衰竭的专著,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动态非常清楚,自己也从理论到实践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毫无疑问,肝衰竭的诊疗指南的问世,包含了他的许多心血和汗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引临床实践的重要文献,也几乎是全球最早的指南(美国此前有个共识)。 附:王宇明, 1951 年 11 月出生 , 曾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院长,现为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 1990 ~ 1991 年入选国家卫生部笹川医学研修生,赴日本岐阜大学第一内科,从事肝炎及肝衰竭研究 ; 1995 ~ 1998 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 (UCSD) 及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 (JHU) 从事肝炎研究。 获国家专利 6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7 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 。 被评为总后优秀党员、国务院教育委员会全国百名优秀博士生导师、总后优秀基层主官、总后优秀教师、 八五 科技工先进个人、院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校教学名师、重庆医学会优秀医学学术论文一等奖,荣立个人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2 次。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培养了硕士生和博士生 60 余名、博士后 2 名;先后承担 863 重点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9 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负责人。主编专著 9 部,参编专著 19 部,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生物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三个全国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任中华感染病学会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全军感染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为十余家国内外著名杂志编委、常委编委或副主编 。 主要研究方向:重型肝炎 / 肝衰竭;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变异与宿主遗传性;生物人工肝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版著作比发表论文更容易吗?
wangfangnk 2010-6-4 12:01
世界电子政府的发展,一般从1993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算起。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一般从1993年的三金工程算起,也有从1999年的政府上网工程算起的,如今也有人将其追溯到1986年互联网最早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记得2004年做电子政务研究时,国内电子政务的书籍还了了无几,国外的著作也不太多。这两天让学生做了一下电子政务相关书籍的情况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短短的五六年时间,相关书籍竞然多达150多本。其中绝大部分是教材。也就是说这类教材平均每年以接近30本的速度在增长。一个新兴领域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见一斑。难道知识的创新速度真有这么快吗? 发表论文需要评审人、编辑层层把关。相对来说,出版著作似乎更容易些,专著类书籍一般需要交些出版费,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什么控制环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写书还是写论文,还真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5174 次阅读|3 个评论
《状态论——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新探》洪昆辉著目录
hongkunhui 2010-4-29 15:48
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状态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 第二节 复杂性研究面临的难题与状态论的提出 (11) 第三节 状态论的体系及主要观点 (20) 第四节 状态论对研究复杂系统的意义 (25) 第二章 复杂系统研究的核心范畴 (31) 第一节 状态范畴的界定及普适性 (31) 第二节 状态论状态范畴与不同学科的状态概念的区别 (35) 第三节 状态论方法对传统状态理论的继承与改造 (45) 第四节 复杂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逻辑出发点 (50) 第三章 状态的分类、结构及特征 (57) 第一节 状态的分类及结构 (57) 第二节 状态存在的客观性 (62) 第三节 状态存在的普遍性 (66) 第四节 状态的相对静止性、亦静亦动的稳定性 (68) 第五节 状态的相干性、整体性、非线性 (70) 第六节 状态在非连续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和状态间的功能间隔性 (72) 第七节 状态是非连续过程的最小历时态单位(层次性) ( 73 ) 第八节 状态对过程的从属和对系统的包容性 ( 74 ) 第九节状态界定的相对性 (7 5 ) 第四章 状态论的背景及立论基础 ( 78 ) 第一节 状态论的背景 ( 78 ) 第二节 过程层次论是状态论的立论基础 ( 87 ) 第三节 为什么需要状态这一普适性哲学与具体科学范畴 ( 100 ) 第五章状态范畴与部分哲学范畴的关系 ( 113 ) 第一节 状态与运动和静止关系 ( 113 ) 第二节 系统、状态、过程的局整关系 ( 117 ) 第三节 状态与结构功能的关系 ( 119 ) 第四节 状态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 120 ) 第五节 状态与层次及相互作用的关系 ( 127 ) 第六章 状态论解决复杂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 130 ) 第一节 事物的存在度原理 ( 130 ) 第二节 事物的竞争性随机过程原理 ( 146 ) 第三节 事物的相似性原理 ( 157 ) 第四节 对象的时间空间接近性原理 ( 177 ) 第五节 事物的量质转化与复杂性量度原理 ( 183 ) 第六节 兼容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广义信息理论 ( 206 ) 第七节 智能系统的信息处理原理 ( 241 ) 第八节 复杂系统及过程的分层次处理原理 ( 252 ) 第七章 状态论方法对思维过程的研究 ( 263 ) 第一节 人类思维研究的现状、方法和对象 ( 263 ) 第二节 解开思维奥秘的心理状态假说模型 ( 279 ) 第三节 思维过程的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激活和输出 ( 299 ) 第四节 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与数学表达 ( 348 ) 第八章 状态论对研究复杂系统的价值及应用展望 ( 373 ) 第一节 状态论对研究复杂系统的价值 ( 373 ) 第二节 状态论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391 ) 第三节 状态论的学科定位及应用展望 ( 402 ) 注 释 ( 409 ) 摘自《状态论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新探)一书 洪昆辉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年4月第一版
个人分类: 复杂系统研究|2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仆情怀-- 读吴官正同志新著《民贵泰山》摘录有感
hucs 2010-4-20 22:12
公仆情怀 -- 读吴官正同志新著《民贵泰山》摘录有感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自律自醒缘爱民, 自我检讨为民意。 百姓情怀富民念, 善谋发展志安民。 注:《民贵泰山》一书选编了吴官正同志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文章、书信和批示,其中大多数篇目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全书内容贯穿 爱民、为民、富民、安民 的思想主线,具有鲜明生动的教育启示意义,是一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好教材;语言洗练、干净、朴素,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寻味。 作者读了该书一些精彩片段的摘录(见《江南都市报》等江西报刊),特作此诗。 民贵泰山吴官正同志新著摘登 2010-04-20 00:59   来源: 学习时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毒性肝炎》审稿意见
fqng1008 2010-4-15 08:12
按:本书已经编了5年,至今仍然有诸多不满意(出版社催逼好久),这两天我又看了一遍,以下是发现的部分问题。以前医院编的几本书都还比较顺利,就它难产。 1.第1-2章字数8万,图1、2缺图名。 2.第3章字数0.7万,内容太简单。 3.第4章字数1.8万,肝脏的生理解剖结构可否放在第3章?内容比较简单。 4.肝脏与免疫 4.2 万字, 可否作为第5章? 但是其第二节与下篇部分内容重复。 5.第5章字数1.8万,基本无需调整。 6.第6章字数2.3万,其中第一节相关病理基础知识属于检测方法,是否可调整到第7章第四节? 7.第七章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的生物化学检验5.5万字,内容尚可。 8.第七章第二节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检测1.3万字,是否可增加引起肝损害的其他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是否可增加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CTL细胞功能、NK细胞功能、干扰素抗体、细胞因子等的检测(袁静的肝脏与免疫本来是这方面的,但她没有立足于介绍检测方法)? 9.第7章第三节分子生物学检测 字数1.8万,是否可增加分子病理学的某些检测?某些细胞因子的mRNA检测可否加入?HDV、HEV再丰富一点检测方法。 10.第7章第四节肝脏活体组织检查 字数0.8万,可否将第6章第一节相关病理基础知识的内容移入? 11.第八章第一节肝脏的影像学检查4.1万字,可否让超声波检查前移?DSA在肝脏中的应用0.6万字,可否并在一起? 12.第八章第二节介入诊断与治疗 字数1.9万,或放在本章最后一节,或移入第九章? 13.第八章第三节病毒性肝病的超声诊断4.5万字,建议将治疗的内容删除。 14.第八章第四节核素显像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2.6万字,内容尚可。 15.第八章第五节PET/CT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0.7万字,内容尚可,能否合并在第一节? 16.第八章第六节消化内镜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3.8万字,内容尚可,题目可否调整? 17.第九章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内容尚可。 18.下篇第一章甲型病毒性肝炎5.8万字,第四节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似乎得重新写,其中一、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与类型,二、抗肝炎非特异性天然免疫力,三、抗肝炎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力缺乏针对性。 19.第二章乙型病毒性肝炎17.5万字,临床检测和药物治疗两节需要压缩,与上篇重复太多。 20.第三章丙型病毒性肝炎11万字,临床检测和药物治疗两节需要压缩。 21.第4章丁型病毒性肝炎4.7万字,内容尚可。 22.第五章戊型病毒性肝炎4.8万字,第一节概述的第三部分我国及主要邻近国家戊型肝炎研究现况及展望可压缩一些。 23.第六章新型病毒性肝炎2.2万字,内容尚可。 24.第七章重型肝炎10.1万字,临床检测和药物治疗两节需要压缩,与上篇重复太多。 25.第八章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与合并症14万字,并发症部分与病毒性肝炎各章均有重叠,但本章比较系统,如何处理? 26.第九章肝纤维化与肝硬化6万字,内容适中。 27.第十章原发性肝癌11.3万字,病因学方面是否稍散?临床检测和药物治疗两节需要压缩,某些表格仍然是图像粘贴,需重新输入表格。 28.第十一章肝移植21万字,可以单独出书,最好压缩至10万字以内。 29.第十二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5.3万字,内容适中。 30.第十三章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与治疗12.5万字,内容尚可。 31.第十四章婴儿肝炎综合征1.4万字,稍简单,能否增加到2.0万字? 32.第十五章小儿病毒性肝炎3.5万字,内容较好。 33.第十六章妊娠期病毒性肝炎2.7万字,内容较好。 34.第十七章老年病毒性肝炎3.25万字,内容适中。 35.第十八章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4.3万字,内容较好。 36.附:血液净化及人工肝技术1.3万字,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图表就更好一些,建议作为单独一章,放在肝移植前面,一起移至上篇。 37.附件1:黄疸诊断及鉴别诊断2.25万字,内容较好。 38.部分章节缺少署名。 39.部分章节可以增加一些图表。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640 次阅读|2 个评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版
热度 1 fqng1008 2010-1-15 11:37
聂广、樊群编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由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出版,本书共分13章,系统介绍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重点介绍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自然病程,详细介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辅助和替代治疗,特别是近年来最新的一些诊疗指南,包括作者本人的某些体会,还介绍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调养和预防。目录如下: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认识和防治历程 第三节 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 病原学 第一节 病毒种系 第二节 病毒形态结构与理化特征 第三节 病毒基因组 第四节 病毒复制 第五节 编码蛋白 第六节 病毒变异与基因分型 第七节 病毒培养与实验感染模型 第三章 流行病学 第一节 传染源 第二节 传播途径 第三节 流行特征 第四章 病理学 第一节 基本病理改变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 第三节 慢性丙型肝炎 第四节 丁型肝炎 第五章 发病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直接作用 第二节 免疫发病机制 第三节 慢性化机制 第四节 肝纤维化机制 第五节 肝癌诱发机制 第六节 病理生理 第六章 临床表现 第一节 常见症状和体征 第二节 临床类型 第三节 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 第四节 肝外损害 第五节 混合感染 第六节 并发症 第七章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第一节 病原学检测 第二节 肝功能实验 第三节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第四节 超声波检查 第五节 其他检查 第六节 相关问题讨论 第八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诊断 第二节 病原学诊断 第三节 病理学诊断 第四节 确立诊断 第五节 鉴别诊断 第六节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第七节 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研究 第八节 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概况 第九章 自然病程及预后因素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 第二节 肝移植后肝炎复发的自然病程 第三节 影响转归的因素 第十章 抗病毒治疗 第一节 治疗目标 第二节 治疗药物 第三节 治疗方案 第四节 治疗程序 第五节 疗效评价 第六节 病毒动力学应用 第七节 治疗相关问题 第八节 基因治疗:有待推进的新疗法 第十一章 辅助和替代治疗 第一节 适应症和治疗原则 第二节 免疫调节治疗 第三节 护肝治疗 第四节 抗肝纤维化治疗 第五节 抑制肝癌前病变 第六节 辨证论治 第七节 外治疗法 第八节 中药应用问题 第十二章 护理与调养 第一节 重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做到劳逸结合 第三节 注意饮食调养 第四节 加强心理护理 第五节 提高生活质量 第十三章 预 防 第一节 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施 第二节 疫苗研制的进展 第三节 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心脏策略》系列套书(共十二分册)
hucs 2009-11-12 22:23
《心脏策略》系列套书(共十二分册) 胡大一 胡春松 ... 等 主编 《心脏策略》(评论版) 《心脏策略》(科普版) 《心脏策略》(理论版) 《心脏策略》(编译版) 《心脏策略》(人文版) 《心脏策略》(问答版) 《心脏策略》(病例版) 《心脏策略》(操作版) 《心脏策略》(图表版) 《心脏策略》(影像版) 《心脏策略》(故事版) 《心脏策略》(中医药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部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学术著作
kejidaobao 2009-11-12 15:57
文/苏 青 刊载于2009年第21期 评论这样一部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学术著作,我是深感力不从心且颇为惶恐的,但想到评介这本书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宣传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探寻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哲理,弘扬钱学森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心中的忐忑也就踏实了许多。《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一书是钱学敏教授20年来学习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理论结晶,仔细读来,我以为该书具有如下5大特点。 一是比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了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体系。 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不仅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主要奠基人之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是一位科学思想远见卓识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他的科学思想涉及人类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华。《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共16章,研究内容涉及钱学森的科学观与方法论、哲学探索、论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关于建立科学技术业、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大成智慧学、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艺术情趣、论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思维科学、关于教育事业的设想、社会论、论地理系统和社会系统、大农业观、关于建筑科学的思考等,可谓内容丰富,论述全面,堪称迄今为止论及钱学森科学思想最为全面、最为完整的一部学术著作。 二是对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 作者钱学敏教授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期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着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功底。她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直接掌握的大量鲜活的研究资料,对钱学森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迸发出的思想闪光、智慧火花和理论创新进行分析论证和科学解读,从而梳理出钱学森博大精深科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钱学敏认为,钱学森的科学理论体现着辩证的哲学思维,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科学底蕴;他的科学思想来自实践,为了实践,常常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有关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他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不仅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当代世界最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而且凝聚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我以为,钱学敏教授的这段论述是对钱学森科学思想的一个准确把握。 三是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方式独特。 钱学敏教授是钱学森的堂妹,研究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989年,钱学敏入钱学森领导的系统论讨论班学习,随后又参加了钱学森亲自领导的一个小型学术研讨班子,开始系统研究和阐述钱学森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尽管是堂兄妹关系,但两位学者探讨问题的方式除了口头交流外,更多地是通过书信进行。20年来,钱学敏教授经常与他(钱学森)通过书信探讨各种学术问题,有时一周能够收到他(钱学森)两三封来信,至今我们往来的书信约有400余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是在钱学森的亲自指导下开展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的,有的研究课题甚至还是在钱学森的倡导下开始研究的。这种口头交流和书面研讨相结合、互动响应式的独特研究方式,不仅使得钱学敏教授对钱学森科学思想有了比较准确、全面的把握,还使得她在探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诸多问题上形成了自己许多独到的见解。 四是作者有关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钱学敏在致读者中指出,这本《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是在钱学森的督促、指导和帮助下,我陆续写成并发表了文章的基础上,经过编选、修改、补充而成。全书收录的大部分论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最早的发表于1989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学界和历史的检验,研究成果因而更加显得有价值。 五是《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堪称深入浅出研究学术问题的范例。 与通常的学术著作故作高深不同,这部学术著作叙事与研究结合,语言生动,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堪称深入浅出研究学术问题的典范。在第8章钱学森的艺术情趣里,作者通过讲述钱学森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工作后得到火箭小组的艺术启迪以及婚后日常生活中受到夫人蒋英作为音乐家的艺术熏陶,从而阐明了钱学森科学艺术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创新思维诸多问题的思考成果。在我看来,这样的研究分析入情入理、真实可信,读来也兴趣盎然,不忍掩卷。 不必讳言,诚如钱学敏教授自己所言,这部学术著作中的各篇论文由于成文前后相距20年,因而各章节间不免有些重复,也会有不少疏漏甚至不妥之处。比如,作者在归纳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时,各章节的划分就有值得商榷之处,第8章钱学森的艺术情趣和第9章钱学森论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所研究的基本属同一问题,因而似可归为一章。此外,作为钱学森的亲人,作为一位对钱学森充满了崇敬甚至崇拜的学者,在研究、总结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时,难免不会受到感情的左右,一些对钱学森某些科学思想的学术争议因而遗憾地没能在书中得到反映。 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部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学术著作,《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的出版,对指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如何从事科研,如何掌握科学方法,如何创新,乃至如何做人做事,都是很好的启迪和借鉴。这也是我读这本著作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徐光宪.中国人民的骄傲钱学森 .科学时报, . 赵光武.《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 .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矿床学之菜鸟进阶二:四本教材
热度 6 weah0500 2009-9-20 15:05
大四的时候考研究生,从工程地质换专业考矿产普查与勘探,复习考研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袁见齐先生等1985年编的《矿床学》和南大任启江先生等1993年编的《矿床学概论》; 毕业后,野外空闲读了吉大姚凤良和孙丰月老师2006编的《矿床学教程》,觉得自己该读几本英文原版教材。野外回来,复习准备矿床学的博士考试,就找了几本网友评价较好的矿床学著作有事没事的啃。 最近,一个师弟问我有啥好的建议没,对于一个矿床学菜鸟,要从众多的矿床学教材中选择几本所谓的经典,还是颇有难度。于是,通过跟网友讨论,选择了其中的四本,觉得很适合像我一样胡打乱撞的菜鸟作为进阶教材,推荐给他(她)。网上搜下,都能搜到这些著作的简介,就不赘述了,下面列出书名: 1 Guilbert JM, Park CF, 1986. The geology of ore deposits . Freeman 该书2007年再版,称得上描述性科学的经典,USGS矿床模式系列(1986,1992,1995)称之为standard textbook,适合刚刚接触矿床学的小菜鸟阅读。 2 Misra KC, 2000. Understanding mineral deposits . Kluwer 链接如下: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10630.aspx 3 Robb LJ, 2005. Introduction to ore-forming processes . Blackwell 该书是Robb 在牛津大学学术休假期间完成的一部关于成矿过程的著作,适合高年级或者研究生菜鸟阅读。 链接如下: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10630.aspx 4 Pirajno F, 2009.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systems . Springer 该书是在1992的Hydrothermal mineral deposits一书基础上汇编, 增添了近二十年来热液矿床的新资料。不过书太厚了(1273页),甚至包括了生物圈、地外热液过程,连Hendenquist都称之为“大部头”,建议谨慎阅读。 链接如下: http://www.filefactory.com/file/20d290/n/1402086121_rar 个人比较喜欢Robb的“面向过程(process-orientated approach)”的思路,强烈推荐阅读。另外,地球化学作为现代矿床学研究最强大武器之一,有兴趣的菜鸟也请顺便阅读Barnes的三卷本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1967,1979,1997)。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 |20820 次阅读|19 个评论
毛泽东著作之“最”
lih65 2009-8-29 18:11
蔡桑泉 2009年08月29日10:10 人名: 在正式出版的15种毛泽东著作中,涉及人物305人。最多的是蒋介石,1044次;其次是马克思,913次;列宁,663次;陈毅,188次;邓小平,184次;彭德怀,180次;恩格斯,150次;黄维,144次;汪精卫,110次。 国名和地名:  毛泽东著作里共提到国名地名311个。最多是中国,5971次;其次是日本,1447次;苏联,649次;延安,463次;东北441次;湖南,418次;南京,387次;北平,306次。 词汇:  毛泽东著作里共有817个词汇。最多的是革命,5029次;其它依次是阶级、战争、民主、政治、社会。 成语典故:   毛泽东著作里的成语典故共351个。最有生命力的成语是自力更生,27次;其次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惩前毖后。 来源:党史信息报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著作中唯一代笔的文章
热度 2 lih65 2009-8-11 18:27
毛泽东的著作和诗词几乎都是他亲自执笔。 他的著作主要包括学术性文章、总结性文章以及演讲、发言稿等。前两种一般都是他起草,再征求意见后做些修改。也由少数几篇是与人合作写的,例如1939年冬天与范文澜、李维汉合作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就是由范、李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第二章《中国革命》则是他自己写的。 他的演讲只有很简单提纲,也有很多即兴发言,像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这时就由秘书作记录,然后整理出来,再由本人改定。 最难能可贵的是完全可以由秘书代劳的会议讲话稿以及新闻媒体评论、作战命令等等,他也是亲自起草。做他老人家的秘书还真是比较舒服,用不着搜肠刮肚、点油费灯活受罪。 不过也有个例外! 毛泽东著作中唯一一篇代笔文章就是当时的秘书所写,那就是党的八大开幕词。当然最后定稿的还是他老人家。他也公开的对大家说:开幕词是谁写的?是个年轻秀才写的,此人是田家英。 当下很多人怀疑,毛泽东如此日理万机,又读了很多书,那里有时间写这么多鸿文巨著?据说他的文章总起来有60卷之多。我们的精英们直接提出:毛泽东的文章不可能是他自己写的,肯定大部分都是代笔,诗词也是。 这种怀疑证实了一个问题,让你知道了什么叫做伟人?我们能同这千载不遇的伟人同时代不是荣幸吗? 再有一点,毛泽东本人就是文学巨匠,写作是他的专长,同时又是哲学家,他的文章、诗词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已经自成一体,非常人可比。远的不敢说,恐怕这几百来年达到此境界的是没见第二位,想给他代笔好比是让韩鹏替梅西去踢球,韩鹏倒是能去,关键是梅西害怕臭了他的脚。 正是毛泽东亲力而为,把他和革命先辈的智慧加工整理,形成了伟大而实用的思想,也给我们中华文化殿堂增添了一颗明亮的宝珠!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外几种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始末
lih65 2009-8-11 17:20
2009年08月07日10:21来源: 《人民政协报》   1934年,共产国际翻译出版了第一本毛泽东文集,书名为《经济建设与查田运动》,内容包括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其他3篇文章。毛泽东的思想从此开始在共产国际内部传播。   上世纪40年代,日本开始接触并翻译毛泽东的著作。1952年,陆续出版了几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到三卷,其中单行本《实践论》、《矛盾论》印数达到30万册。此外,解放后,朝鲜、蒙古、阿尔巴尼亚、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量翻译出版毛泽东著作。   除了国外主动翻译介绍毛泽东著作之外,建国后,中共中央也积极地通过翻译将毛泽东著作介绍到国外。据方厚枢所撰《毛泽东著作出版纪事》记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国际新闻局即以外文出版社的名义出版毛泽东著作单行本。上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等机构开始组织翻译出版《毛泽东选集》外文版的工作。此后,又组建专门对外机构中国国际书店(今天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提出中国要输出自己的出版物,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介绍到外国去。   有文章称毛泽东一生稿费收入过亿,但据外交部解密档案记载,在捷克要求出版《毛泽东选集》的档案记录中,有一份外交部的报告证实,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团体出版社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译介主席著作的,毛泽东曾多次拒绝版税,他所关注的是翻译母本的版本、翻译质量的好坏。   而另一份1963年瑞典请求翻译毛泽东文选的档案也涉及了海外稿费问题。驻瑞典大使馆给中央外办、外交部的初次公文就明确地建议,同意其出版,不收版权费。而外办和外交部仅五天后就直接给予了同意的批复。对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毛泽东对于各国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译介其著作,不要求版权费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惯例。   1953年1月19日,外文出版社起草了《对于〈毛泽东选集〉英语本出版的初步意见》上报中宣部,当时的副部长胡乔木阅后转报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主任刘少奇审批。同年2月19日,刘少奇批示同意。5月25日,中国国际书店与英共领导的劳伦斯出版公司签订在英国出版《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的协议。   1954年3月29日,英国共产党总书记波立特给中共中央来信,提出他们在翻译时,准备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的第一、第二两节删去。英方并附来了劳伦斯出版社负责人摩里斯柯恩佛斯的信,信中说明了需要删节的理由。其后,波立特再次写信给我党中央,解释理由:这两段文章主张采取武装革命,不符合英共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纲领,英国的法律禁止一切公开出版物出现推翻政府的言论,同时,如果此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和发行,亦有可能使美共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   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请示刘少奇后替中央起草了给波立特的复信稿,认为可以同意波立特的意见。这封复信稿送中央审阅时,受到毛泽东的批评:陆定一同志:中宣部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同意英国党的错误提议应当注意。毛泽东还指出波立特提问不妥,我方同意对方意见回答不妥,并退王稼祥同志照办。   8月中旬,由王稼祥任部长的中央对外联络部重新替中央起草了复波立特的信,明确表示:我们不能同意在《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把《战争和战略问题》头两节删去的提议,因为毛泽东同志在该文件中所说到的原则,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不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需要作什么修正。而且《毛泽东选集》已经出版俄文版及其他外国文版,都没有作什么修改。至于《毛泽东选集》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发行的困难问题,可以采取下列办法解决:出版能在美国发行的选集,某些文章或演说如被美国反动法律禁止出版时,可不包括在选集内,但是《毛泽东选集》美国版的目录事先应当征得作者的同意。这封复信经毛泽东审阅后于8月23日发出。   1955年5月,毛泽东会见英共领导人波立特,与他当面探讨过这个问题。但劳伦斯出版公司1956年竟然在未经过我方同意的情况下出版了第一版英译本《毛泽东选集》,删除了这两节。我方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对方恢复被删改的内容,遭到对方的拒绝。1959年,英国方面提出要签订第二版的合同,我方坚持要求恢复被删改的内容,如果不恢复,我方将收回版权,不准备在英国出版。但英共方面仍不让步。最后,我方未授权劳伦斯出版公司翻译第二版《毛泽东选集》英译本。   毛泽东著作英译本遭删改,引起的震动是相当大的。1960年,胡乔木作为负责处理翻译毛泽东著作的领导人在给外交部情报司的文件中,给出了处理此类事件的原则。   文/亘火 摘自《档案春秋》刘超 荐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2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七律·做学问
xu782219 2009-7-18 08:02
七律做学问 学问植根勤韧博,根深自会果 实多。 迟求著作等身厚,首重精美百倍苛。 不见汗牛充栋处,常发污染信息波。 精雕细琢穷究探,献出宝石缀天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书的哪些事
zhangxw 2009-7-4 11:55
出书的哪些事 张学文 2009.7.4 潜科学论坛上最近就出版书的事,引起了一些议论。我这里提供一些认识供参考。 l 出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作者,出版社。作者的目的,能力,出版社的利益,认同,能力是有关环节。 l 一些学人没有出版过自己的书,难免有一些天真的认识:认为我写的书,一经问世就会轰动,书要再版,我要成名、发财 ,可真的进行了一番苦旅,出版了一册书。其苦味只有自己吞。原先的浪漫认识大多都云飞雨散。 l 确实,科技类的书,如果不是教科书、成功的科普书,急需的参考书,其印量多在 1000 册以下。这个印量对出版社肯定是赔钱的事和难销的书。于是不能赔钱的出版社自然找你要出版费、什么书号费等等,而且全部的书都由你自己拿去,他们没有兴趣把书推向书店、读者。所以,尽管你自己掏腰包出书,如果你最初对这样结局没有精神准备,就很伤心,成绩感被失败感代替。 l 现在的出版社,原则上只要你肯出钱,基本都可以出版你的著作。但是,你显然需要十分审慎行事。写书时就要考虑读者群,要让出版社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社会需要量超过 3000 册,出版社发生兴趣,不仅可以免收出版费,还可以給你稿费!核心是市场! l 一篇论文的发表,往往要由专业的审稿人裁定,于是有人感到发表难。相比之下,一个书稿是否可以出版,其审核过程,专家的意见退居次要地位。核心是出版社的编辑,而出版社编辑往往不是该领域的权威,他们仅是编辑、出版和经销的行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出书比发表文章容易通过。自然你写一本系统而没有自相矛盾的书也相当不容易。 l 要考虑出版社的威望,不合适的出版社,可能反而让你的著作降格! l 据说外国的出版社一般不能在国内印刷厂印刷其图书。 l 花 2-3 万,有 20 万字的书稿,找个出版社,出版一本印 1000 册自己全部拿回的书,我估计现在是可以做的到的(包括论文集)。 l 我们这里的电子书出版费是这样的:交 1.2 万元,电子出版社把你給他的电子稿变成电子书(光盘),有正式书号,出版社給你 1000 张光盘(每张标价 38 元)。而光盘的容量是百兆以上,几乎可以把你终生的文字稿都包了进去。 l 如果你有课题费,有确定的销量,购买团体,问题就是另外的情况了。策划人找你来写书,情况又是另外的样子。 l 2008 年本人就个人出书的经历写过 7 篇短稿登在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zhangxw/ 上,其第 1 篇的地址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9269 ,欢迎参考它们。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64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高等教育经典著作百种(下)
liaoqihao 2009-7-3 11:48
51 .Hutchins Robert M.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 New York: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6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1995. R. M.赫特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有中译本。这本著作不大,但影响不小。对赫钦斯来说,学者共同体服务民主社会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自由追求学术,而不必为物质与经济因素所左右、所干扰。的确,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和为生活工作而培养人这两个使命使大学目标设立陷人二难境地。赫钦斯毫不掩饰地说,大学职业教育的使命已经严重地损坏了大学作为独立思考中心这个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使命。 52. Jacob Philip. Changing Values in Colleg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llege Teaching. New York:HarperRow. 1957. P.雅各布,《学院中价值观的改变:对大学教学作用的探索性研究》。这是一个在发表时曾引起争议的研究报告。雅各布声称,从长远看,社会知识和普通教育的教学对学生的信仰和价值观只有很小的效果,但一些大学的学术氛围对学生的价值观却有深刻的影响。 53 .Jaspers Karl.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Boston: Beacon Press. 1959. K.贾斯帕斯,《大学的理念》。这是哲学权威、精神病学家、存在主义者、海德堡大学校长贾斯帕斯提出的关于大学的看法,他论述了大学对科学、学术、技术、人文学科的意义,以及大学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此书虽已过时,但仍然影响深远。 54. Jencks Christopher, and Riesman David. The Academic Revolu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68. C.詹克斯、D.里斯曼,《学术革命》。这是一本曾经推动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主题放到社会舞台中央的著作,读者最好把它看作是一本历史社会学的著作。作者把美国高等教育的起伏变化看作是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一部分。此研究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它使人们注意到,学术职业正在走向权力。此书付印之际正值学生抗议活动风起云涌,使它意外地与对学生革命的幻想的前景联系起来。在作者笔下,美国社会是由于经济繁荣社会而得以向前发展,而且是以精英政治取胜为特征的。 55 .Keller George. Academic Strategy: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G.凯勒,《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这是关于高等教育计划与管理中流传最广、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它与以前许多研究大学校长、管理人员的领导方式、勇气和能力的著作不同,这个研究旨在为改进高校管理和战略计划提供知识与概念基础,被认为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倡导运用战略规划方法的先驱。 56. Kennedy Donald. Academic Dut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D.肯尼迪,《学术责任》。有中译本。教师对学生、专业、学校与社会的责任是一个很少涉及的主题。该书旨在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原则性指南。作者是前斯坦福大学校长,他不仅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他对当代大学教师活动的真知灼见,还恳求他们更加忠诚于教学,以及他们所服务的学校。 57 .Kerr Clark.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 4th edition, 1995. C.克尔,《大学的功用》。有中译本。克尔这本令人难忘而简明的著作被视为经典。发表后的若干年中,克尔不断增写了好几个部分、好几个序与跋。这使他能够不断地、反复地重写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此书对二战后美国主要大学发生的变花作了精辟而明白的描述。 58 .Kerr Clark, and Gade Marion L. The Many Lives of Academic Presidents:Time,Place,and Character.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1986. C.克尔、M. L.盖德,《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性格》。本书是作者在对若干大学校长及其配偶、以及其他有关人士进行了八百次访谈之后所提出的见解。书中揭示了大学校长们的经验与期望,探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校长们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决策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59. Leslie W. Bruce. Gentlemen and Scholars:College and Community in the Age of the Universities,1865 to 1917.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W. B.莱斯利,《绅士与学者:大学时代的学院和社区》。针对普遍认为大学时代小型学院面临消亡的看法,作者超越关于大学的各种说辞,着力考察小型学院的实际特点和条件。通过对博克内尔( Bucknell )、普林斯顿(Princeton )、富兰克林(Franklin)、马歇尔(Marshall)、斯瓦斯莫(Swarthmore )等学院的案例研究表明,在1865年与1917年间,这些小学院发展健康、很受尊重、而且各具特色。书中的资料表明,在许多小学院的教师生活很好,很受尊重,甚至还养得起仆人。 60. Upset Seymour Martin. Rebellion in the University.Boston: Little, Brown, 1972.Reprinted with new 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 New Brunswick,N. J.Transaction, 1993. S. M.李普塞特,《大学里的造反》。此书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反抗行动提供了一个解释,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立场公允,而且追溯了美国学生行动主义和教师的政治热诚的历史。在为1993年版所写的长达26页的导论中,作者还回顾了近年来美国学生与教师的政治行动。 61.Incas Christophe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ry.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4. C.卢卡斯,《美国高等教育史》。美国大学和学院的使命是寻求什么是真、善、美。这种传统源于古希腊。读这本历史就像读一本小说。本书全面地考察了美国现代学院的使命和运行原则,还追溯了希腊、中世纪、早期欧洲大学的历史遗产,这使读者能够理解今天美国高等教育的观念基础。 62. Marsden George M.The Soul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From Protestant Establishment to Established Non-Belie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G. M.马斯顿,《美国大学之灵:从清教传统到无信仰时代》。这本美国早期高等教育史旨在检验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考察为什么当事实问题越来越受信仰影响时,大学这个当代知识分子之家却变得对宗教越来越不友好,甚至鄙视宗教。作者考察了美国大学中宗教影响的退缩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此书饶有趣味地描述和批评了美国大学里的宗教,并探讨了怎样定义和识别真理这个重大问题。 63 .Mayhew Lewis, and Ford Patrick. Reform in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4. L.梅休、P.福特,《研究生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改革》。此书描述在专业研究生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现场和临床经验、强调行为科学的趋势。作者讨论了研究生教育在人学标准、课程灵活性、考试、语言要求、质量保证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特别强调了跨学科中心和城市生活对研究生教育的挑战。这本思想深刻的著作预见了大部分至今仍被详细研究的课程体系和政策问题。 64. McConnell Thomas R. A General Pattern for American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 McGraw Hill, 1962. T. R.麦克康乃尔,《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总体模式》。这是一个资深政治家呼吁在大学与学院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更好地为越来越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作者认为,由于缺少协作,高等教育浪费了人力资源和经费,而且没能有效地满足社会、文化与产业的需求。 65 .Meiklejohn Alexander. The Experimental College .New York: Harper, 1932. A.梅克雷琼,《试验学院》。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古代希腊和当代美国时头两年经历。这位激进的著名教育家尖锐地指出,大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人们怎样深刻地、清晰地思考,如何处理重大问题。 66. Millett John D.The Academic Community:An Essay on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62. J. D.米利特,《学术共同体:一篇关于组织的论文》。这本易读的书清晰地区别了大学与公司在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探索了把科层制度和大学共议原则结合,从而把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友的力量组成一个和谐整体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多元参与、权力共享的模式是高校管理和学者共同体的一个明显特征。作者认为,在学术组织中,冲突并不一定就是学术共同体的敌人。 67 .Mnlett John D. Conflict i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4. J. D.米利特,《高等教育中的冲突》。这是一本关于美国高等教育中州政府作用的指导性著作。探讨了高校要求自主权和州政府要求高校负责之间冲突。书中描述了州政府规范高校的方式与程度,揭示了高校和州在学校分工、资源分配、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冲突,强调学术领导和政治领导在价值理解、耐心和礼让方面应是一种伙伴关系。 68 .Mortime Kenneth, and McConnell T. R. Sharing Authority Effectivel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78. K.莫蒂默,T. R.麦克康乃尔,《有效分享权力》。此书描述并批判性地分析了学院与大学中权力分享和决策中的文化问题,即教师、管理者、学生、董事会成员等校内群体的角色和利益,与学校协调委员会、立法机构、法院等校外机构之间的相互交错的关系。探索了形式权力和功能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如谁有权做决定与谁适合做决定?还考察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集体谈判,恰当地概述了由于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高等教育管理复杂性的增加,人们对效益、质量、责任问题的关注。 69. Newman Frank. Choosing Quality:Reducing Conflict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University. Denver: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1978. F.纽曼,《选择质量:减少州与大学的冲突》。这本书简明具体地说明了州与大学的冲突,探索了双方在思路、利益、目标上的差别,指出了州机构对大学不断增加的监管、规范和干扰所引起的伦理问题与质量问题。作者强调了在建立高质量大学和高质量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统两方面,公众关切和政治愿望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分担责任的重要性。 70. Olson Keith. The G. I. Bill,the Veterans,and the Colleges.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74. K.奥尔森,《退伍军人法案、退伍军人与大学》。此书简明地描述了美国20世纪下半叶退伍军人法案这个最富创意的社会计划的起源和效果,揭示了退伍军人由此获得的巨大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变化。 71 .Orgtega Y. Gassert Jo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 Y.G.J.奥特加,《大学的使命》。有中译本。此书是作者于1930年在马德里大学所作的讲座的内容。作者强调大学的四个使命:培养精通本行的专业人才;提供政治领导;从事研究工作;通过广博的教育去培养能够理解周围事物、熟悉当代重大主题和思想的有教养的人。 72. Pace C .Robert. Measuring Outcomes of College:Fifty Years of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 for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9. C. R.佩斯,《大学成果测定:五十年来的发现以及对未来的建议》。此书是对高等教育的一个定量分析。作者综合了1930年至1970年间的主要研究的资料,讨论了学生成就、毕业生态度和经验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学校成就和成果的测量问题。 73 .Pascarella Ernest T.,and Terenzini Patrick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1. E. T.帕斯卡拉、P. T.特伦兹尼,《学院怎样影响学生:二十年来的研究发现与思考》。这是一个对1970年至1980年间的大约2600个研究的综合性的、开人眼界的、总括性的述评,涉及学院对学生认知能力成长、价值观、态度、社会心理变化、就业、道德发展、经济收益的影响。书中有总结性图表,还研究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学院的影响效果。作者发现,学校对学生的影响要比学生在哪个学校学习重要得多,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有巨大影响。书中还有许多其他深刻见解。 74. Pelikan Jaroslav.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A Reexamination.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裴立肯,《大学的理念》。此书是对红衣主教牛曼的大学理念的一个精彩讨论。作者也给大学下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定义。象牛曼一样,裴立肯的思想和观点也很罕见。此书是一位著名西方思想史家对牛曼的经典著作所做的一个经典诊释。 75.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for American Democracy:A Report of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1948. 美国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为美国民主的高等教育》。这是由G.祖克(George Zook)领导的小组完成的一个六卷本的著作,研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问题。二战后,V.布什成功说服联邦政府继续资助大科学,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国策。这份报告是布什建议的一个补充。这份报告为战后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了一个蓝图,但是它的影响很有限,因为它既没有涉及联邦立法,也没有涉及联邦资助。然而,但它确实首先预见了战后的人口变化,并提出了大学学生人数增长、种族融合与平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讨论中,它预见了平等而隔离问题。关于学生的教育可承受能力,报告促使人们认真考虑降低学费或大规模资助学生的问题。 76. Rouke Francis, and Brooks Glenn.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1966. F.罗克、G.布卢克,《高等教育中的管理革命》。这是最早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之一,反映了从靠传统管理到靠事实管理、从凭感觉管理到在政策制订、决策、计划中利用信息和理性分析的转变。还描述了计算机作为有力的信息工具的作用、院校研究的出现、从管理者孤立的辉煌到以开放、公正、决策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77。Rudolph Frederick.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A Histor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2.Reprint with new introduction and supplemental bibliography by John Thelin,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0. F.鲁道夫,《美国大学学院史》。此书考察并解释了美国大学与学院历史,写得很好,妙趣横生,是本经典著作。但此书也就成了新一代学者最喜欢的批判对象。作者指出,此书仅限于研究四年制高校,即传统大学。此书的特殊贡献之一是,探讨了学生在高等教育舞台上的历史意义。作者以相当篇幅讨论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结社、校际体育运动等。 78 .Ruml Beardsley. Memo to a College Trustee.New York: McGraw-Hill, 1959. B.罗姆,《给学院董事的备忘录》。为使学院运作更加有效,作者提出了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颇有争议。作者指出了学院在组织、课程、课堂规模、教学安排的低效率问题,提出了一些用于管理改进可能模式,还建议学校董事们要更加积极地管理不断攀升的教育成本。 79. Sanford Nevitt, ed. The American College:A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2. N。桑福德,《美国学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心理与社会解释》。此书被认为是关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的一个代表作。书中论文涉及学生与教师、教与学、校园生活与文化、学校环境与效果、以及高等教育的社会心理学背景等广泛主题,编者是在试图把美国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80. Schmidt, G. P. The Old Time College President Columbia University Studies in History,Econontics and Public Law,no .31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30. G. P.施米特,《旧时的大学校长》。此书研究了1760年至1860年间的美国大学校长们。讨论了他们的职务,考察了他们的角色:宗教领导、爱国者、管理者、教师、改革者、学生招募者、筹资者、反动分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见解深刻。 81.Slosson Edwin 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ies.New York: Macmillan, 1910, reprint, New York, 1977. E.斯罗森,《伟大的美国大学》。对任何想要了解美国大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内容非常充实的必读书。由一个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新闻记者所著。是介绍20世纪早期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本综合的、详实的、写得很好的著作。 82 .Smith Huston.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1955 .Reprint, Westwood,Conn.:Greenwood,1971. S.H.史密斯,《高等教育的目的》。此书是由华盛顿大学关于文理教育的一个委员会报告发展而来。作者探讨了六对哲学价值,如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自由与权威。基于这个分析,作者提出了文理教育的十九个目标。此书是对大学教育基础的一个哲学分析。 83 .Snow, C. P.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9. C. P.斯诺,《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有中译本。这本挑战性的小书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上引起了一场革命,然而关于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在以文学、艺术、社会研究为代表的另一类校园文化中却很少能被领悟。作者主张,为了消除这两个知识领域的鸿沟,我们需要重新设计高等教育。 84. Solomon Barbara. In the Company of Educated women: A History of Wome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B.所罗门,《美国妇女与高等教育史》。此书很好地研究了美国妇女要求增加受教育、职业选择、公民投票、社会参与的权利和机会的历史。再现了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是如何丰富了美国的课程发展和校园生活,还注意到了妇女们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 85.Solomon Lewis, and Taubman Paul. Does College Matter? Some Evidence on the IWact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 L.所罗门,P.陶伯曼,《学院重要吗?高等教育影响的证据》。这是一本由一些重要学者和政策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和反思性回顾所组成的论文集。论题涉及学院质量的定义、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资助的原则、学校成果测定、以及关于黑人学院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的不同看法。研究建议,学院确实会对某些方面如学生的个性、个人收人、价值观、动机、自我意识等造成变化。高校为人力资本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此外还涉及到至今仍然存在的白人与黑人在经济收益方面不成比例的问题。 86. Spectorsky Auguste C .ed. The College Years.New York: Hawthorn Books, 1958. A. C.斯拜克托斯基,《大学岁月》。斯拜克托斯基是《绅士》杂志的受人尊敬的著名编辑。他细心收集了大量自中世纪至二战后大学生活的故事、诗歌、照片、散文,并编成了这本文集。其第一个效果是提醒随意浏览的读者,大学生活是多么特殊;对于认真的读者,则可以具体地发现一所学校为什么会令人怀念,而其对学生、教师、校友、一般公众的影响却又各有不同。 87.Sperber Murray. College Sports Inc.:The Athletic Department vs.the University. New York : Henry Holt, 1990. M.斯拜伯尔,《学院运动公司:竞技体育部与大学》。此书作者对美国校际运动部的深刻揭示将打消任何人关于美国高校竞技运动真是一类学生活动的天真想法。他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全国高校体育协会第I部所属高校,其校际运动部是个法律上独立的公司实体,享有各种特权,而且实际不受任何学术单位所须遵守的社会责任及要求的约束。作者还要打消关于那些大名鼎鼎的高校竞技运动队在挣大钱的错误想法。 88.Spur Stephen. Academic Degree Structures:Innovative Approaches.New York: McGraw-Hill, 1970. S.斯伯尔,《学位的结构:创新性途径》。此书是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研究和政策丛书中的一种。书中追溯了学术证书的历史,提出不一个学位结构理论,记叙了美国大学与学院各级各类学位的相当可观的发展。其中有一章特别是关于专业学位和创造性艺术学位的类型和数量的增长。 89 .Storr Richard. The Beginnings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Americ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R.斯托尔,《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此书简明地追溯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源,以及南北战争以来高等教育中研究活动的发展。这显示了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变化通常需要一个很长的酝酿期,还要有许多人的支持。 90. Thelin John. Games Colleges Play:Scandal and Reform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J.塞林,《校际竞技体育运动的丑闻与改革》。这是对美国高等教育中学术与竞技体育运动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研究。无论人们对校际竞技体育运动持何种态度,一个世纪以来,这种学术与竞技体育运动两者的紧密联系已经在美国大学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作者全面地追述了它的历史,从1929年萨威基关于美国校际竞技运动的研究起,(从那时起运动中的商业主义就不断增长),一直追溯到1991年耐特(Knight)的改革报告。此书对有关的高校记录、档案、文献进行了详细考察,为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中竞技运动与学术之间复杂关系提供了丰富资料。 91.Thwing Charles Franklin. The College President.New York: Macmillian, 1926. C. F.瑟文,《高校校长》。此书从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研究了高校校长问题。描述了高校校长必须培育的各种内外关系,校长作为个人和专家必须培养和展现的素质和特征,分析了校长岗位的风险和收获,以及如何实行有效领导等问题。 92. Tnieblood Elton. The Idea of a College.New York: Harper, 1959. E.特鲁布拉德,《学院的理念》。本书提出了一个理想学院应当如何处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课程、男女合校教育、以及学校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为后来关于优秀学院构成要素的许多研究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93 .Turner Paul Venable. Campus:An American Planning Tradition .New York:Architectural History Foundation, 1984. P. V.特纳,《美国校园规划的传统》。此书以大量图片和内容丰富的散文描述了美国大学与学院的校园建筑发展史。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学校园是对世界建筑设计和社区设计的一个独特贡献。 94. Van Doren Mark. Liberal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1943, M.范多伦,《文科教育》。此书写于二战,旨在倡导在高校甲发展文科教育。作者提出了关于好的教育和课程体系所应包含的内容,温和地建议要学习最优秀的著作和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作者对学习与生活观察敏锐,书中有很多格言警句。 95. Veblin Thorstein.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勿Business Men.New York: B.W. Huebsch, 1918. T.维布林,《美国的高深学术:关于生意人管理大学所造成的大学行为的备忘录》。韦伯林以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的专业眼光,辅以辛辣的讽刺,仔细考察了美国高校的董事会管理制度。他向读者显示为什么他怀疑许多主要大学聘任与解雇人的理由。此书为我们贡献一些耳能详熟的术语,如闲暇阶级。在此书中,这个词是用来识别与剖析所谓的学问之舟的掌舵人,即担任美国大学董事因而控制大学的工商业者。 96. Veysey Laure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Arnerican Univers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ress. 1965. L.韦斯,《美国大学的出现》。本书是一本由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改编的著作,从而实现学术转换的典范。韦斯讨论了塑造现代美国大学哲学内涵的历史演变。他提醒我们,在大学使命与大学管理、课程与校园生活问题上的哲学冲突,是美国高等教育学术讨论的特色。此外,他还研究了那些超越自己的大学,创造并维护了建设性政策对话的伟大教育家们的思想与生活,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97 .Whitehead Alfred N. 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Macmillan, 1929. A. N.怀特黑德,《教育的目的及其他》。从未有人能象哲学家怀特黑德那样,如此机智透彻地表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与目的,以及卖弄学问的危险。此书还可以被看作一位散文家所写的一组精美散文,其中不乏知识并不比活鱼更易保鲜之类的句子。 98 .Wilson Logan .The Academic Man: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a Profession.London: Oxford .Press,1942.Reprint, Brunswick, N. J.,1995.American Academic: Then and Now.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L.威尔逊,《学术人:对教授职业的社会学分析》、《美国学术:过去与现在》。这两本书介绍了美国的学术职业、学者的独特工作环境、以及学院与大学工作方式。前一本书是一位年轻社会学家的作品,而后一本书则展现了得克萨斯大学前校长和美国教育审议会前主席的广阔视野。 99 .Wolff Robert Paul.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Boston: Beacon Press, 1969 .Reprint, Brunswick, N.J.,1992. R. P.沃尔夫,《大学的理想》。此书分析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类型的学校,主张偏激思想和乌托邦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大学管理方式。书中包含着一位有才华的、极端理想主义者的一些惊人见解。 100. Wolfle Dael .Americas Resources of Specialized Talent:A Current Appraisal and a Look Ahead. New York: 1954. D.沃尔夫勒,《美国的特殊人才资源:当前状况评估及对未来的展望》。此书就二战后美国教育界、就业、人才发现与培养、大学毕业生及其多样化就业等问题进行了高度建设性的批评。作者大力呼吁,高等教育要培养最有才华的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