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期刊审稿:单盲还是双盲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3-3-24 07:09
   曹大侠说审稿的过程因为知道投稿者的身体状况,所以给编辑部提供了一个有倾向性的建议,虽然最后的决定权在编辑那里,但是老曹的意见怕还是会被考虑的。    对于此事,口水战已经开始,老曹似乎也很兴奋,正准备连续接战呢。    其实,俺们审理的大部分稿件都是双盲,国际的名刊和国内的牛刊都有。不好意思地是,俺们在审国内投送送国际期刊的论文时能一鼻子闻到里面 的黄土高坡味,甚至能感觉就到是谁的风格,嘿嘿。    单盲的审稿也有,但是不多。我记得以前和多位主编、编辑聊起这个程序问题,都大为头疼,觉得单盲和双盲都有避不开的难题。    对于单盲审稿,审稿者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有好处就是你如果了解行内谁谁做学问的风格,则这个会影响到审稿的结果:某人一向喜欢 投机取巧,对于他的稿子就会格外认真些,某人一向严谨认真在业内是出名的,则炉温中正面性 结果的得到和解释 就会更让给人信服些:兄弟,人品决定学品啊!单盲的时候尤其如此。    而双盲则对审稿人也有一定的不信任性,怕你对竞争对手的稿子采取刻意苛刻的审稿标准,所以干脆就不告诉你是谁的稿子了,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确实无助于审稿人从学者做学问的风格上推算结果的可信性——毕竟,审稿人不可能完全重复作者的思维和演算过程。    有一位大学者曾经将自己得意的工作投给了国内某期刊(双盲),结果审稿意见驴唇不对马嘴,还给退稿了,把他给气的。后来大家一起聊,就说,审稿的双盲制加上审稿人可能是研究生代替导师,错把美玉当垃圾的时候也是有的。    这位学者只好改投国外的学术期刊,发表后才长出了一口气。试想,如果审稿人知道这位学者的名字和做学问的风格,大概不会草率到用驴唇不对马嘴的理由拒绝。    当然,单盲也有问题,程代展老师写的审理院士的稿子,就会有无形的压力,来自编辑部或者来自本身。    也所以,采取单盲还是双盲,都要冒一定的风险啊,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还需要建立更好的申诉机制来进行规避,以免有遗珠之憾。    【对了,老曹和编辑心照不宣做的那事儿算不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呀,俺敬请松子同学评述。嘿嘿】
个人分类: 事论|31783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