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H指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H指数

相关日志

高产作者,并非高引作者:发文量、被引频次与H指数的相关性
zhpd55 2014-6-24 17:57
高产作者,并非高引作者:发文量、被引频次与H指数的相关性 诸平 上次分析了期刊的“ 发文量、被引频次以及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 再谈谈作者发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与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同样以CNKI数据库的高H指数(H20)的800多名作者为例,统计结果显示, 发文量和H指数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即 发文量多的作者不一定就是高H作者;但是被引频次和下载量与作者H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详细结果见下图所示: 从概率论里的大数定律应该可以理解这些依赖关系,尤其是涉及到H因子的一些关系(发文量和被引次数的关系是显然的)。 但是,有人发文量2000余篇,累计被引16924次,下载196752次,H指数,不足50;也有人发文只有270余篇,累计被引24579次,下载205277次,H指数达到80。这种关系显然成了负相关,而不是正相关了。
个人分类: 新观察|5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文量、被引频次以及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热度 2 zhpd55 2014-6-23 09:12
发文量、被引频次以及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诸平 以前已经写过关于高校学报主办单位H指数与高校学报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博文: 百余所师范院校及学报 H 指数的比较研究(附全文 , 修改稿) , 2943 人次; 样本越多,相关性愈明显 , 1772 人次; 北大、浙大、武大、西安交大等 13 所高校 67 种期刊的 H 指标比较 , 10598 人次; 高校学报水平与主办高校水平的相关性 , 4832 人次; 今天再谈谈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与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以CNKI数据库的高H指数前110种期刊为例,统计结果显示,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与H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越多的期刊,与H指数越高;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关性,即发文量越高,被引频次越高。但这种关系可能对于一些普通期刊,或者是被引频次低的期刊未必适用。不过这种关系反映出一个问题,高引期刊应该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同时,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出版物容量,使更多的优秀稿件得以尽快公开发表,对于期刊发展、做强做大、提高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无疑大有裨益。相关性图示如下: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8296 次阅读|3 个评论
查我在中国知网的H指数为31
热度 2 jiasf 2014-4-3 18:37
80年代末研究生毕业,找工作还比较容易,往往有几个地方可以挑选。我之所以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与邀请我的老师的热情有关,也与我觉得做研究有意思有关。应该说我是属于喜欢问问题并为找到满意的答案而开心的人。 机缘凑巧,从开始工作就走上了比较独立的研究道路。研究室的老同志相继调离,年轻人出国,只剩我和另一位身体不好的老同志坚持了几年,而且他是改变他的气候研究方向跟我做水文、流域地貌方面的课题。很感激一些老前辈的信任,交给了我一些研究任务。 说不上好与坏,养成了独立而有些散漫的习惯。觉得对什么有兴趣就去钻研,而完全不管什么专业的限制,也不管什么考核指标,追求的是真正弄清楚一些问题,然后发表出来,也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刊物,相信只要文章真是言之有物、有所创见,就会有用,就是对科学的贡献。 因此,既因为语言的隔阂,写英文文章实在比较难,还因为在心底里面有那么一点中国人的意气:中国人做研究难道不应该在中国期刊发表成果吗?也因为不太关心所谓的考核指标,所以在2005年之前就没有发过国外期刊文章。这几年逼得没办法,也是为学生和年轻人考虑,才迎难而上写SCI论文。 今天恰巧收到邮件说我SCI论文的H指数,可怜得很,只有5! H指数为N的含义是指一个学者(或机构、地区、国家)发表的全部论文中有N篇文章被引用次数在N以上。它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学者的贡献的很好的指标,比发文总数、总引用次数、平均引用次数要更合理。 曾有朋友说看到过我的国内期刊H指数统计,说是有人统计了发在网上。我刚刚在中国知网用我的名字按作者搜索、按被引用次数排序搜索结果,可以看出我的引用最多的第31篇文章被引用了34次、第32篇文章被引用了29次,所以我的国内论文的H指数为31.
个人分类: 杂感|20291 次阅读|6 个评论
百余所师范院校及学报H指数的比较研究(附全文,修改稿)
热度 3 zhpd55 2013-11-18 21:37
百余所师范院校及学报H指数的比较研究 (全文可以在科学网下载) 诸平 通过 CNKI 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了 104 所师范院校以及其主办的高校学报的 H 指数,统计时间段为 2000-2013 年,统计截止日期为 2013 年 8 月中旬,现将统计结果简要概述如下。 2000 年至 2013 年 8 月中旬的 H 指数比较结果显示,师范院校 H U 排序,北京师范大学名列榜首, H U =66 ,其次是 华东师范大学, H U =60 ,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 H U =50 。主办的 53 种自然科学版高校学报 H 指数( H J-NS )排序结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名列第一, H J-NS =3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名列第二, H J-NS =3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第三, H J-NS =35 。社会科学版学报的 H 指数 ( H J-SS ) 排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遥遥领先, H J-SS =7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名列第二, H J-SS = 56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并列第三, H J-SS =50 。 104 所师范院校 H U 与 H J 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关系式为 H J =9.399+0.595 H U ,其线性相关系数 R 2 =0.673 1 。 高校学报的 H 指数( H J )与主办院校的 H 指数( H U )之间存在一定的 相关性,高校学报水平受制于主办院校学术水平的高低,主办院校 H U 越高,则主办的高校学报 H J 则越高,否则相反。 1 104 所师范院校 H 指数统计结果 104 所师范院校 2000-2013 年 H 指数( H U )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在所有师范院校中名列榜首, H U =66 ;其次是 华东师范大学, H U =60 ; 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 H U =50 ; H U 在 40~43 之间的师范院校有 3 所,它们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H U 40 的师范院校仅有 6 所,不足统计总数的 6% ; H U 在 30~39 之间的师范院校有 13 所,而 H U 在 15~29 之间的师范院校有 60 所,约占统计总数的 58%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 1 。 表 1 104 所师范院校 H U 统计结果 H U 师范院校 比例 /% 66 北京师范大学 0.96 60 华东师范大学 0.96 50 南京师范大学 0.96 40~49 华南师范大学( 43 ) 2.89 上海师范大学( 41 ) 华中师范大学( 40 ) 30~39 13 12.50 20~29 25 24.04 15~19 35 33.65 10~14 14 13.46 4~9 11 10.58 合计 104 100.00 2 师范院校学报 H 指数统计结果 2.1 师范院校自然科学版学报统计结果 表 2 53 种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H 指数统计结果 H 指数 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比例 /% 38 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3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3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39 11 20.76 20~29 30 56.60 10~19 11 20.76 10 1 1.88 合计 53 100.00 2.2 综合版或社会科学版学报统计结果 在104所师范院校中,有53所师范院校自然科学版学报与社会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或者哲学社会科学版具有单独刊号,但是还有51所师范学院学报是文理综合版,由于往往是文科论文所占比例大于理科,所以并入单独刊号的社会科学版学报类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 指数( H J-SS =71 )远高于第二名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 J-SS =56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并列第三, H J-SS =5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H J-SS 分别为 43 和 41 。 H J-SS 40 的师范院校社会科学版学报只有 6 种,约占统计总数的 5.8% ; 104 种综合版或者社会科学版学报的 H J-SS 分布见 表 3 所示。 表 3 104 种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H J-SS 统计结果 H J-SS 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比例 /% 7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50 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3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41 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 学报 70 1 0.96 50~59 3 2.89 40~49 2 1.92 30~39 15 14.42 20~29 42 40.39 15~19 26 25.00 10~14 14 13.46 4~9 1 0.96 合计 104 100.00 3 H U 与 H J 的相关性分析 更多信息请浏览: 百余所师范院校及学报H指数的比较研究 (中国知网); 或者科学网: 百余所师范院校及学报H指数的比较研究 附表: 104 所师范院校 H J 与 H U 统计结果 编号 师范院校名称 H U H J-NS H J-SS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哲学社会科学版) 66 35 71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 60 31 34 3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50 32 50 4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 43 32 35 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41 28 32 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 ) 40 34 56 7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39 33 43 8 浙江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39 24 31 9 湖南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学报 37 22 41 1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35 37 38 11 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34 38 50 12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4 29 34 13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33 33 32 14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33 23 27 15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32 33 35 16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哲学社会科学版) 31 27 38 17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31 20 24 18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哲学社会科学版) 30 27 26 19 哈尔滨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北方论丛 30 22 24 20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29 29 36 2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29 22 27 22 曲阜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齐鲁学刊 29 20 27 23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28 28 25 2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 28 28 24 25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28 14 19 2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26 20 32 27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6 23 28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5 32 30 29 西华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学院) 25 27 24 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5 20 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24 24 31 3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 23 24 25 33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23 16 17 3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3 20 35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3 17 3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 22 22 34 37 山西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2 22 27 38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2 25 39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22 23 40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1 21 41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20 14 16 4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 21 43 湖州师范学院 20 20 44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 16 45 重庆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29 20 46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南都学坛) 19 23 22 47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 28 19 21 24 4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社会科学版 ) 19 18 21 49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 20 50 鞍山师范学院 学报 19 20 51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 18 52 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 (涪陵师范学院) 19 18 53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 19 16 54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 16 55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 18 24 24 56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18 24 5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18 20 5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18 20 5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18 19 60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8 16 6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社会科学版 ) 17 19 20 62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17 22 6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7 20 64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17 20 65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17 18 6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17 18 6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7 17 68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7 15 69 白城师范学院 学报 17 11 70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6 23 21 7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社会科学版 ) 16 18 20 72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16 17 14 73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哲学 社会科学版 ) 16 12 13 74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6 19 7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6 18 7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16 16 77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15 28 26 78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 15 24 20 79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5 24 80 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14 25 30 81 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14 24 22 82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14 14 14 83 楚雄师范学院 学报 14 17 84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14 16 85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4 16 86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3 18 87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社会科学版 ) 12 6 15 88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安徽教育学院 12 24 89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2 13 90 大庆师范学院 学报 12 13 91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1 19 9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0 20 93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10 12 94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9 12 9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8 22 96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8 14 97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 11 98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7 17 99 贵州师范学院 5 18 100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5 13 101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5 8 102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哲学社会科学版 ) 4 14 11 103 沧州师范学院 学报 4 14 104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4 10
个人分类: 新观察|7330 次阅读|8 个评论
H指数及类H指数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3-11-16 10:56
自从Hirsch在2005年提出H指数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类H指数标,后续的指标力图从不同侧面来改善H是标区分度不高等不足之处。下面贴一些与H指相关的图片,与大家分享。 H指数同时兼顾了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是将论文数量与其质量(影响力)综合考虑的指标。 本图是笔者根据下面的两个表(图),然后根据这些文献的引用关系绘制的一张“引文网络图”,可以从引用角度来发现这些指标间的关系。这个图只是从指标发展的角度展示H指数研究的一个方面。图是参考面博文中贴出的社会网络研究的那张图,手工方式绘制的,效果不是很好,有待完善。由于资料有限,可能这有一些相关内容没有完全收集进来。请大家提供相关信息,以进一步完善。 上表摘自:王梅英,刘雪立 .h- 指数及其扩展指标有研究进展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22(2) 上表摘自: 王凌峰 . 一个新的 h-type 指标— A+ 指数 . 情报杂志 ,2012,32(1) 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去揭示和反映评价对象的属性。指标在特定条件下是合理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善用它们。
个人分类: 科研评价|48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所师范院校,H指数谁领风骚
zhpd55 2013-8-23 09:07
百所师范院校, H 指数谁领风骚 诸平 通过中国知网的 CNKI 中国引文数据库,对我国大陆地区的 102 所师范院校及其所主办的高校学报,在 2000 年至 2013 年 8 月中旬的 H 指数进行统计 比较结果显示,师范院校 H 指数排序,北京师范大学独占鳌头, H 指数为 66; 其次是 华东师范大学, H 指数为 60; 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 H 指数为 50 。102所师范院校有52所主办了 52 种《XX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或者《XX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其 H 指数排序结果显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名列第一, H 指数为 3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名列第二, H 指数为 3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第三, H 指数为 35 。而102所师范院校均主办有《XX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XX师范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其 H 指数排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遥遥领先, H 指数为 7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名列第二, H 指数为 56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并列第三, H 指数为 50 。更多统计结果见表1至表3。 表 1 102 所师范院校 H 指数统计结果 H 指数 师范院校 比例 /% 66 北京师范大学 0.98 60 华东师范大学 0.98 50 南京师范大学 0.98 40~49 华南师范大学( 43 ) 2.94 上海师范大学( 41 ) 华中师范大学( 40 ) 30~39 13 12.75 20~29 25 24.51 15~19 34 33.33 10~14 14 13.73 4~9 10 9.80 合计 102 100.00 表 2 52 种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H 指数统计结果 H 指数 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比例 /% 38 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3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3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39 11 21.15 20~29 29 55.77 10~19 11 21.15 10 1 1.92 合计 52 99.99 表 3 102 种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H 指数统计结果 H 指数 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比例 /% 7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50 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3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41 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 学报 70 1 0.98 50~59 3 2.94 40~49 2 1.96 30~39 15 14.71 20~29 40 39.22 15~19 26 25.49 10~14 14 13.72 4~9 1 0.98 合计 102 100.00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5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样本越多,相关性愈明显
热度 3 zhpd55 2013-8-18 10:45
北大、浙大、武大、西安交大等13所高校67种期刊的H指标比较 , 117种期刊H指标比较 ,已经有说明,今天给出50所高校以及其主办的300余种期刊的H指数比较,图1至图3中的上图均是散点图即每一种期刊与主办单位的H指数图示;而下图则是某一单位主办的多种期刊的H指数平均值与主办单位H指数的图示,有图1至图3可以看出H指数平均值与主办单位的H指数相关性,随着统计样本数量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愈来愈明显。统计样本越多,其相关性愈明显。 图1 13所高校与其主办的67种期刊的H指数比较 图2 16所高校与其主办的117种期刊的H指数比较 图3 50所高校与其主办的300种期刊的H指数比较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78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如何用Web of science查询某个学者的H-index
redtree 2013-8-2 19:22
如何用Web of science查询某个学者的H-index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H-Index指标来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尽管有人指出这个指标有瑕疵,并提出科学是不可以用来排名的。不过我想这个指标还是很有用的,在评价学术人员特别是大学教授的工作时。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概率的问题,我觉相似研究方向的两个学者,H-index指数相差越大,则拥有高H-index的学者的工作有更高的概率比拥有低H-index的学者的工作要好。比如如果A、B两人的H-index分别是56和50。那么我想A比B的工作要更好一些的概率可能只有50%多一点,也就是说很难说A比B好。但是如果A、B两人分别是56和5,那么我想99%的概率A的工作比B的工作好很多。当然也存在那么1% 的概率B的工作实际很好很有意义,只是现在没有被发现而已,不过小概率事件很难发生的。 如何用Web of Science获得H-Index? 进入 http://isiknowledge.com/isip, 找到“Auther Finder”链接,点击, 根据提示输入某个学者的相关信息,注意选择单位时,尽量将该学者的所有曾经工作的单位都选中, 最后“Finish Now”,你就会得到一个包含该学者所有文章的页面(也可能含有其他人的文章), 在右上角有一个“create citation record”的链接,点击即可或者相关信息,包括 Sum of the Times Cited, Average Citations per Item以及h-index。并且可以去掉它引。 还有其他的办法获得学者的H-index,比如Scopus,不过不同方法统计的数据是有差别的,所以数值也不一样。 http://www.zhoulei.info/%E5%A6%82%E4%BD%95%E7%94%A8web-of-science%E6%9F%A5%E8%AF%A2%E6%9F%90%E4%B8%AA%E5%AD%A6%E8%80%85%E7%9A%84h-index/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7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Google Scholar Metrics:10种语言的百强期刊比较(修改稿)
热度 1 zhpd55 2013-7-1 19:01
谷歌学术度量( Google Scholar Metrics )10种语言百种(TOP 100)期刊比较,英文百种期刊最强;中文百种期刊次子;葡萄牙文、德文、西班牙文百种期刊随后,其他语种包括法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荷兰文。其 h5-index 和 h5-median 图示如下,其中h5 指数 (h5-index) 是近 5 年(2007-2011年)内发表论文的 h 指数,其值表示在 2007~2011 年发表的 h 篇论文中至少每一篇论文被引 h 次或者以上; h5-median 是某出版物构成其 h5 指数的中值。 在非英语类的其他9种语言的百强期刊中,中文百强期刊表现(无论是 h5-index 还是 h5-median )比较突出,这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腾飞对于科技发展和出版物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显示出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关注中文期刊、与学习中文已经蔚然成风有着直接关系。昔日德、法、俄、日风靡世界的趋势,正逐渐被中文所取代。 1)英文百种期刊 2) 非英文(9种语言)百种期刊比较 3)中文、葡萄牙文、德文、西班牙文百种期刊比较 4)法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荷兰文百种期刊比较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6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学报水平与主办高校水平的相关性
热度 13 zhpd55 2013-5-31 08:36
高校学报水平与主办高校水平的相关性 诸平 昨天(2013年5月30日)陕西省高校学报2013年学术年会在宝鸡万利大酒店召开,本人有一个发言,其中涉及到高校学报与主办单位学术水平的相关性问题。通过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了2000-2013年之间高校学报与主办单位的H指数。开始是以陕西高校及其所办学报进行了统计,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学报等,发现其 H 指数之间存在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昨天晚上扩大到50余种高校学报以及主办单位,其相关性更加明显(见图1)。 图1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H指数的相关性散点图 但是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拟合,就可以得到学报主办单位的 H 指数( H Univ )与其主办的高校学报的 H 指数( H J )的比值在1.17左右,即 H J =0.855 H Univ (见图2) 。这种统计结果告诉我们,什么样水平的学校,将会办出什么样水平的高校学报来,高校学报的水平受制于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欲创办一流的高校学报或者入选核心期刊之列,可能仅仅只是我们的一种期望而已,是否可以实现关键是看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是否会在短期内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他任何脱离实际的凭空想象可能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图2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H指数的相关性 H指数 (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H指数是2005年由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 提出的。H指数的计算基于其研究者的论文数量及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赫希认为: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数就是N。 如 美国 耶鲁大学 免疫学家理 查德·弗来沃(Richard Flavell) 发表的900篇文章中, 有107篇被引用了107次以上,他的H指数是107。可以按照如下方法确定某人的H指数:1、将其发表的所有SCI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序;2、从前往后查找排序后的列表,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所得序号减一即为H指数。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12222 次阅读|29 个评论
聚集度指数与h和g指数
mohsh 2013-4-23 09:20
h 和 g 指数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同时考虑了文章篇数和引用次数的科学计量学指标。 h 指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降低了核心文献 ( 排在 h 指数内的文献 ) 的贡献,事实上核心文献引用的变化对 h 指数的增长没有贡献。而 g 指数有时会过分突出了个别核心文献的贡献。本文考虑将聚集度指数 C( 定义见博客“二八定律与 C 指数”和“关于聚集度指数的补充” ) 和 h 指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指数 M ,并定义 M=C*h 。也就是,当 h 指数相同时,聚集度越大, M 指数也就越大,其影响力也就越大。 M 指数能否用于科学计量学评价,期待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实际检验。
9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衡量论文影响力的H-指数
热度 1 eatbutthin 2013-3-23 21:55
h-index ,又称为h指数或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 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 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 例如,h指数发明人赫希本人的h指数是 49,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49次的论文总共有49篇。 要确定一个人的h指数非常容易, 用赫希的话说,只需要“花30秒钟”。 到SCI网站,查出某个人发表的所有SCI论文,让其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对,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1就是h指数。 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比较高,为62。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高达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160。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 在当代物理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维腾(Edward Witten),达110。维腾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也比较高,为62。 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Solomon H.Snyder),高达 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为160。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 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 。 赫希还计算了在最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为41。美国科学院物理学与天文学部2005年新科院士的h指数平均为44,而生物医学部新科院士的h指数平均高达57。 很显然,h指数的高低与从事科研的时间长短有关。 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由于发表论文数量太少,论文的数目成了其h指数的上限,计算其h指数没有多大的意义。h指数比较适合用于衡量已从事科研多年的资深科学家的总体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通过研究许多位物理学家的h指数,赫希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科研20年后(从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 h指数能达到20,就算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 ;能达到 40,则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很可能只能在名牌大学或研究所才能见到;能达到60(或30年后达到90),则是首屈一指的大科学家了。 赫希同时提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为10到12, 晋升为正教授则大约为18 。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的h指数一般在15到20,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则一般在45或更高。 h指数也有漏洞可钻 h指数有其局限,除了不适合用于评价年轻科学家外,也不适合用于评价历史上科学大师的成就。比如,根据SCI的收录计算,大物理学家费曼的h指数仅为 21,按赫希提出的标准只能算是一名“成功科学家”。SCI未收录1955年之前的物理论文,费曼在那之前发表过17篇论文,即使把这17篇论文全部算进去,费曼的h指数最多也就38,也还没达到“杰出科学家”的标准。老一辈科学家并不像当代科学家那样频繁发表论文,而且他们的重大贡献很快成为专业常识,人们在提及时不再引用其论文,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h指数方面大大吃亏。 论文引用包括作者本人在后来的论文中自我引用(自引)和他人的引用(他引)两种,SCI在统计时并不对二者做出区分。显然,自引次数的多少与论文的影响力毫无关系,但是有些科研人员却故意频繁自引,制造论文被引次数高的假象。赫希认为h指数的一个优势是很难通过自引来拔高,“无法伪造它”,因为它衡量的是一个人的全部学术成果能否经受长时间的考验。波士顿大学物理学家悉尼·莱德纳(Sidney Redner)接受《自然》的采访时对此也表示同意:“想要假造全部的科研生涯是非常困难的。” 赫希和莱德纳都低估了中国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创造能力 。以郑岳青为例,他迄今共发表了134篇SCI论文,其h指数是14,这算是相当高的了,按赫希的标准,可以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永久教职。但是仔细核查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价值的自引,有的论文被引用了24次,而其中郑岳青自己就引用了20次!如果把自引次数去除掉,郑岳青的h指数就降到了不值一提的6。再好的评价体系,也无法避免被别有用心者钻空子。在中国,一个人想要假造全部的科研生涯是非常容易的。 几位美国生态学教授的H-index值: Manuel Lerdau, Professor from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Va:31. Adrien Finzi, Professor from Department of Biology, Boston University: 36 科学网上其它有关“H-Index的博文: 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391007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research|12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书情报领域国内外期刊的h5指数
热度 2 terahertz 2013-3-22 10:37
最近,GoogleScholar搜索推出了期刊的 h 5 指数排名。 h 5 指数 是指在过去整整5年中所发表文章的h指数。h指在2007-2011年间发表的h篇文章每篇至少都被引用过h次的最大值。按照学科类型和语言种类进行检索。 国内中文期刊给出了前100名 , 属于图书情报领域的有: 排名期刊名称 h 5 指数 h 5 中位数 36大学图书馆学报2735 41中国图书馆学报2637 42图书情报工作2635 82图书与情报2334 90图书馆论坛2330 91情报杂志2330 国外的学科种类包括了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其中属于 图书情报的 期刊有 : 出版物 h5指数 h5中位数 1. Scientometrics 43 59 2. JournalofInformetrics 35 56 3. arXivDigitalLibraries(cs.DL) 30 45 4. 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 27 50 5. 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 26 39 6. InternationalACM/IEEEJointConferenceonDigitalLibraries 26 36 7. OnlineInformationReview 26 35 8. JournalofDocumentation 25 33 9. 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 22 26 10. D-LibMagazine 21 42 11. JournaloftheMedicalLibraryAssociation:JMLA 21 27 12. CollegeResearchLibraries 20 25 13. LibraryHiTech 19 29 14. TheElectronicLibrary 19 28 15. ResearchEvaluation 17 28 16. InternationalJournalofDigitalCuration 17 25 17. AslibProceedings 16 32 18. HealthInformationLibrariesJournal 16 25 19. portal:LibrariesandtheAcademy 16 25 20. LibraryTrends 16 23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7848 次阅读|9 个评论
宝鸡文理学院:H指数(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
zhpd55 2013-3-13 18:25
宝鸡文理学院:H指数(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
H指数:期刊的H指数是指该期刊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本统计结果是来自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虽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H指数变化与宝鸡文理学院(含宝鸡师范学院)整体H指数变化非常相似,前者略高于后者。看来基本情况就是如此了。
个人分类: 新观察|3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因子(IF)就是一切?
热度 6 editage 2013-3-13 15:22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当研究人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目前发表了7篇ISI论文,可是这些期刊的IF分数都很低,这对我以后基金申请会有影响吗?   虽然影响因子在目前是最资深、有争议、最广泛应用的引用数据,不过已不如过去辉煌了,近几年来, IF 因为其限制而饱受批评,学术研究团体也正积极找寻可以更好评估研究质量的替代衡量方法,这使得h指数、特征因子分值( Eigenfactor score )和一些计算论文在社交网络传播的公式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人在质疑影响因子的可行性,最近 武老师简介了一个研究 ,其中提到我们所熟悉的 IF 年代看似即将终结。该研究可 在 arxiv 免费阅读 ,作者们评估了 1902 年至 2009 年一百多年间期刊影响因子与发表在期刊中个别论文引用数间的关联性,他们假设关联性从 90 后开始减少,过去一项关于《影响因子在所有人需要读整本纸本期刊的时代确实占有一席之地》的争议支持了这个假设。图书馆人员根据影响因子来决定要收藏那些期刊,但是,当学术发表电子时代来临,研究人员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在线找到自己想看的论文,他们再也不需要把整本期刊给看完,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他们发现期刊影响因子与各论文引用数的关联,如假设所设定的,在过去20年来逐渐减弱,此现象在各学科领域都一样,更有趣的是,他们评估了有多少前 5% 到 10% 的引用论文是发表在顶尖 5% 到 10% (依影响因子排序)的期刊,结果发现该比例在过去 20 年来急速下降。   由此可知,影响因子在文献(前段提及的研究指出的现象)及研究人员心中的地位正在下降,虽然基金单位在审核时还是会看发表的期刊的 IF 分数,我还是怀疑这占决定的比重有多少,我也在 先前的博文 里说明过为什么 h 指数在衡量研究质量上比影响因子可靠。为了精确呈现出你的研究质量以及对付基金评审对你发表在低分期刊的印象,你应该提供你的 h 指数和其他发表论文的衡量数据来帮你的基金申请加分。很清楚的一点是,如果如果你对于你的研究有很强的目标和成熟的专业知识,影响因子不是一切。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学术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影响因子就是一切?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0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部分学术单位H指数
vcitym 2012-12-26 10:51
在CNKI上简单搜索作者单位名称,再搜索被引用频次,找到H指数,下面的几个搜索的结果。这个结果与 孙学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646144.html 报道的结果比较不是很一致。有待后续深入比较。 名称 H指数 中国科学院 299 北京大学 242 清华大学 217 浙江大学 191 南京大学 183 中国人民大学 179 复旦大学 169 上海交通大学 145 中国农业大学 133 四川大学 117 中国地质大学 114 山东大学 108
个人分类: 杂谈|3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H指数不靠谱
热度 3 sf751106 2012-10-4 00:01
这个H指数根本不靠谱,只考虑了引用次数,没有考虑引用你论文期刊的档次,显然,被SCIENCE引用和被普通SCI期刊引用是不一样的。另外,如果H指数是20,但是这20篇论文中原创性的创新很少,只是由于热门才造成高引用率;很多原创性的创新一开始并不被认可,其初始引用很有限(时间久了引用会有所增加);还有,另外引用在20以下的论文其原创性或者其价值很可能比引用次数大于20的更大。 不同的学科,或者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的研究方向,其研究热度和从业人员数目不一致,也会相应造成引用次数多少的不同。比如富勒烯,很热,研究的人很多,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和机会就很多,可有些方向,研究的人不多,其论文被引用的机会就远不如富勒烯,但也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所以,H指数根本不靠谱。本人拒不承认H指数对一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效力。 一个有效的指数要考虑引用您论文的期刊的档次,我认为引用次数乘以正面引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并进行加和得到的指数更可靠。
3388 次阅读|8 个评论
展望未来:衡量未来h指数的新公式
editage 2012-9-20 15:24
  由于还没有收到新的问题,这次的博文我想谈谈最近在国际科学新闻受到大量关注的一个发表研究。   来自芝加哥不同机构的3位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 1 发表了一篇 文章 ,该研究提出了预测未来 5 年后 h 指数的新公式。   h 指数是由 乔治 • 赫希 ( Jorge Hirsch )所设计并以此命名,他是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志在找出可以评估研究人员发表质与量的衡量方式,从而指出研究人员的科研影响力。   自 h 指数发明后,许多研究小组各自在研究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精确衡量研究人员的科研影响力。至此,有关于 h 指数的发表文章 2 已经超过 150 篇,各提出几个其他的算法,其中大多数是 h 指数的变异。   那么,这次《自然》上的新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这是第 1 个预测 h 指数的研究。作者的目标是判断是否研究人员过去的结果能够用来预测他未来的影响力。他们利用公开学术数据库 Scopus 导出 3 千篇神经科学与少量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的发表、引用及基金等记录。在初期的实验也考虑几个定性变量如完成 PhD 培训所需的时间及谁是导师等等,随后发现在最终的公式中是不需要这些信息的。   作者最后设计的公式包含研究人员的 h 指数、总发表量、距离第 1 次发表的时间、在排名前面的期刊的文章发表数、发表的期刊数等,然后将这些信息量化成研究人员未来可能的h指数。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使用在线计算器将这个算式公开!点击 这里 并输入您的统计了解您 5 年后的 h 指数会是多少。   根据《 科学家 》里的一篇文章,这个新公式在科研社群中的评论有好有坏,有些学者建议这不适用于某些学科;再者,作者声明这个公式运用在生命科学以外的学科可能比较不准确而且不能视为同行评审的替代指标。   尽管如此,这个新公式克服了一些h指数现有的限制,例如年轻学者,他们的科研生涯才刚开始, h 指数相对较低,新公式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益的。作者 Acuna et al. 希望这个新公式能成为任用委员会的新工具,他们需要预测研究人员的未来表现来决定是否聘雇。   如何评估科研影响力一直是研究界热议的话题,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有任何一个公式是可以 100% 精确衡量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过既然科研人员对数字很敏感,看来找出完美的衡量指标的任务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能做的是用正确的精神继续这项任务、及时了解影响测量工具的新发展、并在对我们最有优势的状况下结合使用这些可用的公式。不论任何状况下,判断一个研究价值的最好方法是阅读它并加以运用。   推荐您阅读发表在《自然》上的 这篇文章 ,试试 在线计算器 ,然后分享您的心得:这个信公式是不是有用、未来会怎么发展。期待关于这个热议话题的评论与讨论! 1. Acuna DE, Allesina S, Kording KP (2012) Future impact: Predicting scientific success. Nature 489, 201–202 2. Alonso, S, Cabrerizo, FJ, Herrera-Viedma, E, Herrera, F (2009) h-Index: A review focused in its variants, comput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for different scientific field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3, 273–289.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校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展望未来:衡量未来h指数的新公式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的不靠谱性
热度 36 book 2012-9-15 10:39
现在 h 指数有愈加流行的趋势,大家认为相较于影响因子, h 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水平。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 h 指数则兼顾了研究者的被引次数和文章数量。文双春老师被推荐至头条的博文用了个刺激人的题目《 h 指数准确预测科学家伙能否成大器 》。但其实,姑且不论预测一个家伙能否成大器是很难的一件事儿,如果从 h 指数计算的本质来看,它仍然有不靠谱性。 一个缺陷是,基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 、 Scopus 、 Google Scholar ,算出来的某个研究者的 h 指数常常不一样,这跟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有关。这时候,我们选择用哪个?估计很多人愿意用比较高的那个。这三个里头,更多时候或许 Google Scholar 给出的 h 指数最高,我发现它有时会将非论文的材料算作引用(如果这个材料提到了你的文章)。实情是,这些检索数据库并不能体现你文章的所有引用,比如 WoS ,更侧重于 SCI 收录期刊的引用,直到最近才稳定的将一些中文期刊的引用算进去。另外,不同学科领域被这些检索数据库收录的程度不同,比如分类学期刊被收录为 SCI 的比例小,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则高很多。因此,不同领域科学家的 h 指数其实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但我觉得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缺陷是: h 指数没有区分作者的实际贡献 。 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A 和 B 是紧密的合作者,两者共同发表论文,共同署名了 20 篇引用次数超过 20 的文章。这时候两者的 h 指数都是 20 ,表面上看好像科研水平相当。但是,在这 20 篇文章中, A 是 15 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而 B 只是 5 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很明显, A 作者应该有更大的贡献。所以, h 指数倾向于对大的研究团队有利,多个合作者会共享比较高的 h 指数(大合作的实验学科就比常单兵或小集团作战的理论学科 h 指数高),这种情况下混淆了不同作者的实际贡献。 要真正衡量研究者的实际贡献,应该对 h 指数做适当的改进。比如, 只统计某位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时的 h 指数。 对于上面的例子, A 的 h 指数就应该是 15 ;而 B 是 5 。这个简单的改进也是很粗糙的,因为有时候难以界定研究者在非第一作者文章中的实际贡献。 为了让评价更细致客观,可以考虑在 计算 h 指数时对不同顺序的作者有个权重 。比如,第一作者权重为 1 ,第二作者权重为 0.7 ,第三作者为 0.4 。如果第一作者同时是通讯作者,那么权重为 1 ;如果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其权重计为 0.8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定 A 是 15 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另 5 篇的第二作者; B 是 5 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另 15 篇的第二作者。这时候计算两者的 h 指数: A 为( 15*1 + 5*0.7 ) =18.5 ; B 为( 5*1 + 15*0.7 ) =15.5 。我们可以发现,用现有的计算 h 指数的方法, A 和 B 用 h 指数所代表的科研贡献都被高估了,并且现有的方法掩盖了 A 和 B 实际贡献的大小。 不知道科学计量学领域是否已经有人用这个思路修正 h 指数,我在 Scientometrics 期刊用“ author+order ”做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发现相关的论文发表。如果还没有关于作者顺序对 h 指数影响的研究发表,我建议相关领域的同志们考虑下这个问题并且设计一定的算法。当然要考虑到其他一些问题,比如作者排名的权重问题(即如何更客观地衡量在文章中的实际贡献)。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修正算法的简洁性,太复杂不利于推广使用, h 指数和影响因子之所以能流行,就是因为其简单性。当然,对于发表论文时作者不按实际贡献排名(比如可能按名字字母顺序)的领域,就要想其他能反应实际贡献的修正算法。 注: 本文是想谈h因子可能存在的缺陷,希望大家能提出相应的看法,而非说h指数没有合理性,或者说建议只看第一或通讯作者。留言中有些同志说“你整个标准出来”,我觉得这是非理性的讨论方式,恕不予回复。从大家的留言可以看出,很多人都认为用某个指数评价人不靠谱,所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综合地评价。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20362 次阅读|5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