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好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好的科学,做创新的研究
热度 4 wangdh 2018-11-27 12:48
做好的科学,做创新的研究 王德华 2018 年 10 月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了“ 第八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 2018 年 11 月在昆明召开了“ 第十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在两次会议上,针对年轻学者和研究生们,我与青年学者们分享了一点对做科学研究的认识。 1 、做好的科学。 做好的科学 ( Do good science )。什么样的科学才是好的科学? 好科学怎么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需要每个学人去认真思考、感悟和践行。 一位生理学家曾对“如何做好的科学”提出 3 个标准: 1. 提出一个正确的科学问题( Right question )。 什么样的问题是正确的问题?问题还有不正确的吗?科学问题选对了,自然会有好结局。 2. 利用好的技术和方法( good methods ),做合适 ( appropriate )的实验。 方法和技术一定要用好的,新的,可靠的。同时,方法和技术与实验内容是相匹配的。虽说我们都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但技术方法代替不了思想,技术方法是为实验服务的。实验是根据问题设计的。所以,好主意才是重要的。 3. 找出和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能够引导更进一步( further Step) 的工作。 做研究,就需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做好的科学的一个要求是,这个答案能够引发出进一步的问题,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不停地追问,一直深入下去。 这三个方面,如果反复运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一位生理学家 Schmidt-Nielsen 在晚年接受采访时,也说“我为什么能够成为科学家,就是永远没有停止追问 ( never stop asking questions )。” 2 、做创新的研究。 整合生物学家家和生理学家 Bartholomew ,曾对如何做创新性的研究,提出 4 个方面的标准: (1) 提出新颖而深刻的问题( to ask new and incisive questions )。 问题很重要。新颖而深刻的问题,也就是好问题,正确的问题。 (2) 形成新的假说( to form new hypotheses )。 所谓假说就是一个主意 idea ,一个点子。有了假说,就可以有预测,就可以进行实验设计进行相关的验证工作。 (3) 用新途径或新技术诠释老问题( to examine old questions in new ways or with new techniques )。 不要排斥新技术新方法。许多老问题,由于受当时技术方法的限制,很多深层次的答案没有发现,需要新的解释。 (4) 凭直觉和智慧,发现以前(前人)没有注意到的相互联系( to perceive previously unnoticed relationships )。 这需要智慧,眼光和嗅觉都需要敏锐。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在联系,你发现了,自然就是新发现。直觉很重要,智慧很重要。 青年是未来。科学发展和创新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年轻学者应该早些树立做好的科学,做创新的研究的意识,并刻意去践行。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201 次阅读|7 个评论
好科学应该是趋于保守的
热度 2 wxminmin1987 2016-4-14 23:38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新闻题目是《农业部权威回应转基因五大焦点问题: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世界最严》,我不知道回答问题的这位官员自信来源于何处,而且这位官员还是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相信,即使是中国转基因安全评价世界最严,也可能是法律文本上的最严,而文本上的严格绝不代表执行的最严,更不是说在实际执行中没有漏洞。因此也就不是在实际情况的最严。不然,中国也无需加强法治建设了。 因此,我认为好的科学应该是趋于保守的。因为科学代表的是一种理性精神,其精神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其怀疑或者批判精神,科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质疑。而与此相对应的科学家群体也代表着理性与不盲从。科学家释放给社会的信号不应该是你已经在你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什么,而是你还未做到什么,在那些方面还有疑点,还要后继者继续去做。 也经常听到有人说,转基因食品安全。但转基因食品是怎么个安全法呢?始终让人质疑。毕竟基因概念的提出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来说实在太短了,相比人的寿命来说也不长。 而且,现代科学的发展就是细分,不断的细分,不断向微观方向发展。打开一个黑箱,然后发现又出现一个新的黑箱;不断的打开黑箱,然后不断发现新的东西。黑箱是对原系统不同层级关系的割裂,因此只能发现局部的真理。直到最近几十年,系统科学的产生才发现整体不是部分之和,不同的层级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情况,整体的功能使远远大于局部之和。因此,也就所谓在低层面和局部的真理,未必代表在整体层面就是真理。 拿转基因来说,转基因在基因,甚至在细胞、组织层面的真理,未必可以应用整个人以致整个人类。它需要更充分的证据去证明自己,因为转基因的一旦应用,就代表整个生物圈发展的不可逆转。人的寿命是足够长的,一代人两代人是很难看出转基因的其他效果的,因此是不可以拿人类来做实验的。一旦你这么做,一定会有很多人怀疑你是科学疯子或者怀有不好的目的。这不仅仅违背伦理道德,也显然有违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所以,我认为真科学一定是趋于保守的。以科学的保守来反对现实社会中的激进力量。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有时比较排斥的人文地理学有时还是做的不错的。比如地理学界这几年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提出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概念,就是对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扩张激进力量的约束。这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贡献。 所以说,保守力量是系统和物质稳定的内在支撑力量。如果没有保守力量,一个小的干扰与波动就会让系统和物质不断偏离其原来发展轨道,最终演变为另外一个系统和另外一种物质。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肯定是灾难性的。仔细分析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不难理解这一点。传统社会是稳定的,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也是稳定的,不稳定的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过程之中,这是亨廷顿很早之前就得出的结论。如果从社会系统之中去寻找原因,我想就在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不乏激进的力量,而且在社会系统之中缺少约束这股激进力量的社会保守力量。 因此,我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除了解释自然与社会世界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社会价值的目的,那就是应该以自身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研究,去约束人类的众多不理性行为,以此达到社会平衡及其稳定发展的目的。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30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热度 13 stone1971111 2013-3-27 08:19
这个标题不是我第一个讨论的,最近在读英国百科全书学者卡尔.皮尔逊( Karl Pearson, 1857-1936 )的《科学的规范》一书,有所收益。其中在书的开端,作者就提出了这个看似没有意义的问题, 好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问到这个问题,那就要先看看什么是科学,然后才能谈好科学。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从皮尔逊的观点来看,这正是坏科学的定义。这个科学的定义仅仅是描述了科学的目的,实际上科学的定义应该改成如下: “指 用严谨的逻辑手段 发现积累并得到 同时代 公认的 较大范围内适 用的真理或者定理,并形成系统化或者公式化的知识。” 这里我调整了三个地方, 一个强调了科学的手段不是简单的发现,而是经过论证或者证明的发现 。发现现象的能力大多数人都有,但是能论证现象背后的机理或者原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苹果从树上要掉下来,也知道水往低处流,石头向山下滚,但是只有牛顿第一个搞清楚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 第二个调整是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永远都被公认的 。科学的历史证明,我们曾经公认的很多对象并不具有当初想象的那样可靠,而且即便是今天,科学的结果也并没有被所有人承认,也只能被同时代人的一部分人承认,个别的结果可以延续的更久远。 第三个调整是结论的适用性,普遍真理在科学中存在但并不是全部都是普遍真理 。牛顿的力学都不是普遍真理,更何况更多的其他结论。人类为了减少对科学继承的代价,将其进行系统化和公式化,但是公式化仅仅是科学结论的描述形式,并不影响科学的实质。 谈了科学,那么什么是好科学?皮尔逊认为,“ 仅仅列举研究结果,只传达有用知识的通俗科学形式是坏科学,或者根本不是科学 。”他建议用这个原则检验所有的所谓科学著作,并认为如果一部著作仅仅给出现象或者让读者去想象而不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论证,这就是坏科学。有一个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伟大的科学经典往往是最容易明白的书,而所谓的科普读物反而不容易读懂。 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等书, 即使在这个学科中没有受到过专门训练的人,也能够进行有益的阅读和广泛的理解 。” 好科学的价值不仅仅给人提供了有用的知识,而在于学习好科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逻辑和理性的锻炼,并由此学会理性逻辑分析的能力,让心智变得更加理性和理智,脱离朴素的本能,从而成为更为健康的人,也成为更为健全的好公民。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包括我们的大学教材,大多数都是罗列和科普, 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死的所谓知识之外,并不能给学生以理性的提高,按照皮尔逊的结论,这统统都是坏科学 。更有甚者,由于教材的断章取义,以及仅仅罗列,导致学生的学习更为费力,很多地方由于缺少背景和辅助资料,导致无法理解,最终只能死记硬背。学习的人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得不到学习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在课堂上,也在讨论班里反复给同学们说过,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几篇论文,也不是为了那张越来越不值钱的毕业证, 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科学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具理性和理智。 一个更为直接的想方法是,如果想要读几本书或者几篇论文,那就不用去念研究生,找个老师指点一下,告诉你读什么书。但是这不能让一个人就成为研究生或者成为一个学者。 只有学会科学的方法,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出或者发现真理,其意义也在于强调科学的价值的广义性。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假如我们具备了科学的理性能力,那就可能利用这种能力让很多事情处理的更加合理,其结果可能对整个社会都有正能量。 我们的教育由于缺少了方法论的渗透,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惨痛的教训 。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回乡务农,10年后和那些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就没有任何的区别,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他们仅仅是记住了一些死的知识, 当这些知识忘记之后,就没有剩下任何东西。面用水洗,之后得到面筋,可是我们的教育呢?经不住忘记的教育是失败的。 silong.peng@ia.ac.cn 2013.03.27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12623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