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女科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女科学家

相关日志

女人香——祝女科学家们节日快乐!
热度 2 liyuehui 2018-3-7 20:11
在每一个即将暗去的黄昏 在每一户人家灯光温暖的窗前 都袅袅地飘荡着 炒菜的香 炖肉的香 煎鱼的香 煮米的香 还有一个女人席卷全部生活的温存温热的芳香 ! 所有的窗前所有的女人香啊 已 汇成汪洋 ! 蓬蓬勃勃地滋养 人类百万年的血脉和延绵—— 人、类、永、无、殇!
个人分类: 思绪飞扬|1429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心眼的女人家,大视界的科学家
热度 2 arthurw321 2017-6-16 12:07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她们是女人,顶着这个也不适合女人那个也不适合女人的论调,一心向前。她们同时还是科学家,在这样一个几乎全是男人的世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同时,他们又目光长远,志存高远。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偏敢做。 颜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科学家。 颜宁不可谓不是一个美女科学家。至少在科学界,这样的颜色,虽然不是绝无仅有,却也稀缺的很。 一、家有小女初长成 1977年,在山东莱芜,有个小女婴呱呱坠地。6岁前她一直在莱芜度过。那年头,她就是乡间一霸,到处疯跑,上树摘桃,下河摸虾。总之,不安生的很。 小时候的宁宁最喜欢吃的是邻居家老奶奶的煎饼和灌肠。典型的肉食动物。 后来,宁宁随父母搬到了北京。成了半个北京人。 虽然宁宁是个疯丫头,但是在爱学习之乡山东长大的她,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 绝对的好孩子。成绩优异。十分自律。就这样,一路到了清华。 其实宁宁的父母本来希望她学医。但是宁宁毕竟是女孩子,心软,害怕解剖小动物。于是她选择了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少接近。 她的理由是:“21 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而且生物学 跟医学也很相近,以后我的 研究成果没准能为医学界提 供帮助呢。”你们懂的。 刚进清华的第一个学期,她也压力很大。谁也不是神啊。天哪周围的人好努力……我咋办咋办……于是天天晚上做噩梦。梦到自己挂科被劝退。 虽然并没有挂科。期末考高数的时候,我们的宁宁吓坏了,脑袋一片空白,才考了67……哎呀,大科学家也不过如此嘛。不过从此,宁宁不再感到压力了。我都那样了还能及格,所以差不多就好啦~~ 大二那年,宁宁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这都是高数的功劳。从此不再害怕考试了哈哈。国标舞,乒乓球,摄影,游泳,各种活动宁宁玩的不亦乐乎。而且也没挂科。嘛,总之是多姿多彩起来了。 二、实验室中小丫头 大三那年,宁宁被饶子和选入自己的实验室。是选入哦。毕竟是学生会主席嘛。那是一个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 以前吧,她一直觉得做实验肯定很枯燥。一人,一机,一天。听起来是不太好玩。但是真的进了实验室,又不一样了。 在试验台上摆弄烧杯试管显微镜,太好玩了。聊天也好玩,甚至连等待未知的实验结果都好玩。看到自己进步就特别有幸福感。是不是没救了…… 大四的时候,我们威猛的宁宁甚至都放弃了去诺和诺德上班的机会。她说: “我了解自己,我喜欢做实验时的专注,但肯定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因为我喜欢自由的人生。”自由啊……然后她就自由到美利坚了。 当年我们的宁宁还很单纯。不是混实验室,就是混图书馆。简直学霸。她的同学都以为她不去留学了。要知道清华北大的半数学生最后都是会留学的。但是我们宁宁当然不是那种傻姑娘。 有一天,施一公来学校做讲座了。那时他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宁宁生病了没去成,但是回头同学就告诉她,普林斯顿和施一公都很牛哒!你为啥不试试啊。 试试就试试。宁宁立马给施一公写了一封逼格高高的英文信。在信里她说: “我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了……” 这么牛的学生别说我,连施一公都没见过。充满好奇心的施老师亲自面试了宁宁。二人一拍即合。好吧!你来普林斯顿!于是宁宁就收拾铺盖卷跑去普林斯顿了。 普林斯顿当然是个好学校,而且颜宁还是学校的首批中国学生。宁宁打起精神,每天只睡6小时,还怕落后于人。 当然,做实验还是让她觉得太有趣了。没意思怎么做的下去嘛。施一公引领她进入了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领域,她就在这里面乐此不疲。 2004年,宁宁居然博士毕业了。短短四五年而已。当然她不会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都到博士了,再读个把博士后也不在话下嘛。不过此时发生了一件事。 施一公的实验室准备研究膜蛋白。这是一个特别的领域。 说它特别是因为,这个领域非常难做。膜蛋白很容易变化,又亲水又亲油,一旦离开磷脂双分子层就很容易变性,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晶体,获知准确的信息。但是膜蛋白又非常重要,大分子甚至某些小分子进出细胞膜,必须要经过膜蛋白。这就是细胞上的一扇门。搞清楚了门的结构,我们才能进门。 临危受命的颜宁不辱使命,虽然放弃了博士后,但是仅仅一年后,她就带领团队做出了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有了科研成果,这也就是有了在大美利坚安身立命的法宝。但是颜宁却在此时选择了回国。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她偶然回国碰到了母校的系主任。主任的一番话让她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母校做点什么,为国家做点什么。“要是你能回来任教就好了,现在咱们国家急需你这样有想法有创建的年轻人。” 三、巾帼也当科学家 于是,颜宁回国了。成为了清华的一名副教授。其实本来说是教授的,可是在重重波折下,又变成了副的。虽然如此,颜宁也并没有觉得委屈。她说: “我回国是为了做研究的,又不是争职位的,我只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话。”这一年,是2007年。颜宁还不满30岁。不久,她就成为了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 颜宁带团队与其他人不同。要求不是一般的严格。据说,在颜宁的实验室里,不能玩手机,不能玩电脑,不能吃东西,只能也必须专注于实验。虽然看起来这个导师是有点小心眼,管的多,管的细,但是其实她做的并没有错。 实验室就是实验室。出了实验室,我们甚至可以是好姐妹,一起追剧一起玩牌一起吐槽,都没关系呀。但是进了实验室,你就是实验人员。做实验,当然就得严谨点了。该批评就批评。每一个细节,如果你错了一个溶液浓度,所有的数据都得重做。 于是有时候,小心眼也就变成了严格要求。毕竟是女人,女人对于细节的把控,还是比男人强些。 谁说女人不能当科学家的?颜宁这不是当的好好的。 2009年,颜宁团队的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重点引用。 2010 年,颜宁团队解析了大肠杆菌中岩藻糖转运蛋白 FucP 的晶体结构,发表于nature上。 2011 年,颜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2 年,颜宁入选《细胞》子刊编委、入选首届国际“科学家早期生涯项目”、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霍华德•休斯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HHMI 国际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再次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重点引用。 2013 年,颜宁获得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资助。 2014年,颜宁团队世界首次获得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发表于science。 2015年,颜宁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从2009年到如今,颜宁团队已经在science,nature,cell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那是science,nature和cell啊。 为了做实验,颜宁每天要花14小时以上甚至熬夜几天泡在实验室里。 大概,科学,生物,真的是我们宁宁的真爱吧。 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 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轻易定义成功与失败。总 有那么多的不确定、那么多的意外惊喜在等着你!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颜宁教授
37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巾帼不让须眉 致伟大的女科学家
CASMART 2017-3-8 16:47
巾帼不让须眉 致伟大的女科学家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小喀祝天下所有的女性节日快乐! 有一首诗这样说:“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因为有了鲜花,生活变得浪漫;因为有了女性,一切变得丰富多彩。” 女性是伟大的,她们不但承担了繁育后代的责任,而且在事业上也不输于男性。 女性是美丽的,拥有知识的女性更能焕发别样的魅力。今天小喀跟大家聊几位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女科学家。 吴健雄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江苏苏州太仓人,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东方居里夫人,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 吴健雄父亲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父亲“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的教导,吴健雄不仅到大学深造,而且,1936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获美国普林斯顿、耶鲁和哈佛等著名高等学府的理学博士学位。1973年,吴健雄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75年荣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 年轻时的吴健雄 吴健雄长期从事科学试验,研究原子物理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在美国以及国际上多次荣获大奖。生前她一直关心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从1973年起多次到中国探亲和讲学,1982年应聘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1992年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吴健雄实验室。1994年6月,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何泽慧 大家有可能不知道何泽慧是谁,但一定知道钱三强是谁!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是钱三强先生的夫人,她还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泽慧,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年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何泽慧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于1943年开始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年轻时的何泽慧 1948 年夏,何泽慧与钱三强一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中。 1955 年初,中央决定大力发展原子能事业,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呦呦 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971 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1月9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中国的科研事业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大有人在,她们真的是撑起了中国的半边天。就在2月28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设立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十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她们分别是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王琳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艳丽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梅贞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田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杜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范金燕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树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 本博文与“喀斯玛商城”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 喀斯玛商城微信公众号
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美女教授Mona
热度 2 张海霞 2017-1-22 01:59
【题记】这次来美国开会,去UCLA访问,想想Mona已经在这里了,于是发了邮件看看能够见到,没想到她就在我要去的工程系大楼里,于是又见到了她,学生们也一起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美女教授和她做出辉煌研究成果的实验室!忍不住重贴2014年8月29日第一次见到她时写的文章,衷心祝福Mona,另外,她还在招学生,有 比较强物理电子和光学背景的同学有福了! 巧遇美女科学家Mona 精选 已有37605 次阅读 2014-8-29 09:03 |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 关键词:科学家 Mona 美女 伊朗 获奖 推荐到群组 上周在加拿大多伦多开会, IEEE Nano2014 ,这个会去年在北京开的时候认识了不少朋友,因此这次虽然远在加拿大,也很欣喜地去了,没想到,这次会上不仅是听到了很多很有启发的报告和讨论,更重要的遇到了美女科学家 Mona 。 Mona Jarrahi 是她的全名,第一次看到她是程序册上的照片,都是大会的 keynote Speaker , Mona 的介绍正好印在我后面的一页上,拿到册子时随手翻到:哇塞,美女,还挺时尚!浏览了一下她的讲座题目“ THz ”,跟我没啥关系,因此也就没有仔细去看她的介绍和其他内容,就过去了。 第一天开会一如既往人很多是很热闹,第一个主题报告是多伦多大学的 John Polanyi 教授 ,1986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获得者, 80 多岁了,不过讲的问题可是很时尚:“ Chemistry at the Nano-level” Watchingsimple molecules react atsurface, a molecule-At-A-Time ”,老人家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娓娓道来,他们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理论和试验工作,从最底层的化学反应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纳米尺度下的一些现象,风度优雅,不时地穿插一些小幽默,整个讲座科学又风趣,没有套话和大话,还挺谦虚:他说希望他们这些基础化学的研究能够给纳米科技工作者一些帮助!提问的环节也很踊跃(我也提了一个问题),气氛非常好,中间休息的时候没有前呼后拥也没有阿谀奉承,他平凡地端着咖啡跟与会的学者交流,当然还有不少粉丝来求合影得啊!很荣幸我的报告被安排在了第一天上午的后半段,大家反应很热烈,也因此交到了不少新朋友,我整个人都沉浸在学术交流之中,没注意到谁跟谁,只顾上跟大家不停地讨论了。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晚上,是大会的宴会,我心情十分愉快地到了宴会厅,在“ Invited Speaker ”那一桌寻找自己的座位,突然眼前一亮,一个红衣美女坐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哇,这是谁的太太?这么漂亮!只见她微微地笑着跟我打招呼: Hello, I am Mona….. 我当时就晕菜了:让不让人活了?你怎么比照片还漂亮?!当然,我没有说出口,只是长大嘴巴: Hi, Mona, Alic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 saw your picture on theproceeding...... 接着大家就开始聊天,有很多认识她的朋友过来打招呼、祝贺,祝贺什么?原来, Mona 今晚是来领奖的,她获得了 IEEE NTC 一年一度的青年科学家奖!这时候旁边一位她的同事说话了: Mona, congratulations! How many awards you win recently? 大家一聊,才知道原来 Mona 这几年是获奖专业户:美国总统奖, IEEE 不同 Society 的奖,美国 NSF , ARO , ONR , DARPA 等各种给青年科学家的重要奖项都拿了个遍,真是拿奖拿到手发软的那种!可是她真的是非常年青啊, 2007 年才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8 年正式在 Universityof Michigan Ann Arbor 工作,最近刚刚搬到 UCLA 做 AssociateProfessor (因为她的丈夫在 UCLA 生物系做教授,是她在斯坦福的同学) ,可是我们的 Mona 确实是一个大明星啦!当然, Mona 很谦虚,说这不算什么,我的同学刚刚获得菲尔茨奖呢!原来刚刚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的伊朗数学家 Maryam Mirzakhani 是 Mona 在伊朗时候的大学同学,真是让人不敢相信,这个伊朗的谢里夫理工大学是个怎样的大学啊?尤其是该校的女学生为什么都这么优秀啊?! 大家聊得越发熟络起来,很快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特别是在美国的伊朗教授,因为我的第一个外国朋友就是一位在美国的伊朗裔教授),我很是为他们感到骄傲,这是一个非常友善的精英群体!也聊起来她的科研工作,在毕业后开始独立科研的这 7 年里, Mona 用 Nanotechnology 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 Advanced THzTechnology ,这在第二天她的报告里有了更为精彩的证明,她从基本物理出发,从基础理论和结构上突破了传统 THz 器件的瓶颈,结合“ Nanophotonics and Plamonics ”等为 THz 的研究揭开了一个新篇章,尽管她的实验室在从 Michigan 搬到洛杉矶的过程中,可是她的研究脚步却是一天都没有停下,她和她精干的学生团队在这一新领域不断地开拓着 …… 这也是 Mona 在短短的几年里拿奖拿到手发软、经费从来不用愁的根源所在! 真高兴,这一次开会能够巧遇 Mona ,这位美女科学家,她不仅拥有惊艳的容貌,更是有着超人的智慧、谦虚的态度和拼命的精神,相信 Mona 教授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祝福美女教授 Mona !也希望我们周围更多一些象 Mona 一样的美女科学家!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这些国家,女科学家比男科学家更高产
热度 1 ZJUlijiang 2016-8-10 16:30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在很多国家,本科生与研究生中女生比男生多,但是女科学家却比男科学家少很多。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广泛存在。科研人员中有70%是男性,仅有30%是女性。但是,在有些国家,女科学家人数更多。 李江 / 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在很多国家,本科生与研究生中女生比男生多,但是女科学家却比男科学家少很多。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广泛存在。科研人员中有70%是男性,仅有30%是女性。在高产的国家,女科学家更少,而在低产的国家,女科学家更多。今天的论文向大家解释全球范围内女科学家与男科学家科研表现的差异。 在土库曼斯坦,女科学家人数是男科学家的两倍 除了在土库曼斯坦,还有在马其顿、斯里兰卡、拉脱维亚、乌克兰、波黑等国家,女科学家比男科学家更高产。这些国家总体的科研产出都很少。在南美、东欧都地区,男女科学家的比较相差不大。因为,这些地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被给予了更多的机会。 但在多数国家,女科学家的影响力更低 在高产的国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或末位作者)是女性的论文的被引次数显著低该位置是男性的论文。原来,在国际合作方面,女科学家的表现远远弱于男性。引文在科研评价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会让女性在科研中的处境越来越糟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研究计划,专门帮助女性学者提升她们的国际合作能力。 总之,男女不平等是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目前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学术界的男女不平等。但是,各个国家都应该努力做点什么,毕竟,我们不能忽略占人口一半的女性的智力贡献。 参考文献 Larivière,V.,Ni,C.,Gingras,Y.,Cronin,B.,Sugimoto,C.R.(2013).Bibliometrics:globalgenderdisparitiesinscience. Nature,504 (7479),211-3. 论文推荐人:于琪/山西医科大学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4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合作中,女性受歧视吗?
ZJUlijiang 2016-8-4 20:28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不可否认,学术领域与多数领域一样,以男性为主导。有人认为,女性在学术合作中的弱势地位导致她们的学术成就明显弱于男性。小编向大家推荐的论文证明了,学术领域女性的弱势地位并非是她们不善于合作。 金一丹 /香港大学研究生 不可否认,学术领域与多数领域一样,以男性为主导。有人认为,女性在学术合作中的弱势地位导致她们的学术成就明显弱于男性。小编向大家推荐的论文证明了,学术领域女性的弱势地位并非是她们不善于合作。 从400年前开始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固有的方式,现在更是司空见惯。针对4234名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的46656篇论文的研究发现: 女性在学术领域的弱势地位并非是她们不善于合作 事实上,女性学者拥有更多的合作发文,并非不善于合作。然而,女性学者并没有高于男性学者的学术成就。按照这个逻辑,鼓励女性从事更多的学术合作,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学术成就。 合作强度越大的学者的学术成就越大 科研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倾向于更认同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青椒们为了晋升,只能迎合当前的考核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舍弃合作,这有悖于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女性在学术合作中可能会受到更大阻力 在性别和学术合作对于学术成就的作用的研究中,作者推测,女性学者在进行学术合作并最终形成学术成果的过程中,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当她们表现出男性角色时,她们的行为被认为是负面的,因而阻碍合作。 参考文献 Fell,C.B.Knig,C.J.(2016).Isthereagenderdifferenceinscientificcollaboration?Ascientometricexaminationofco-authorshipsamongindustrial–organizationalpsychologists.Scientometrics.108:113.doi:10.1007/s11192-016-1967-5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2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众眼里的女科学家
热度 1 ZJUlijiang 2016-8-4 20:15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柳美君 /香港大学博士生 注:图片来源于必应网典“居里夫人” 2015年的夏天,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科技公司OneLogin将员工的精选照片放在广告海报中以招聘更多的工程师。其中一位女员工提出了质疑,因为,她认为公众会感觉她的形象过于富有魅力并因此认为她不是工程师。为了回应这种质疑,“我看起来像工程师”这个话题在Twitter上火了起来。不同年龄段、种族和性别的工程师上传了自己的自拍,以挑战“工程师应该长什么样”的传统观念。 公众普遍认为女性并不适合当科学家,尤其是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STEM)和研究工作。那么,在公众心目中,这些领域的女科学家应该长什么样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小编今天向大家推荐的一篇论文向大家解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从美国9所顶尖大学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挑选了80位白人科学家的照片,其中,40位女性,40位男性(用于参照实验)。然后,让实验参与者在不知道照片人物的职业的前提下,为照片中每人长相的漂亮程度、男/女性化程度等打分,再判断谁更像科学家,谁更像幼儿教师(女性居多)。研究发现: 越漂亮的女性越不像科学家 女性的漂亮程度打分越高,被认为是科学家的可能性越低,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可能性越高。 人们对男科学家的长相没有预期 作为对照,男性长相的男性化程度或女性化程度,对于被认为是科学家的可能性没有影响。 有研究表明,在STEM领域中,一些女性不仅要减少女性化的外貌(避免化妆等),还要回避女性化的性格,行为和目标(例如,避免情绪化,避免离开工作岗位照顾小孩)。贬低女性特征价值的文化也使女性与其他女性,特别是女性特征明显的其他女性,保持距离,并且对其他女性持有批评态度。这种行为加深了人们认为漂亮女性不适合从事STEM领域的科研工作的观念,也导致了女性在STEM领域的孤立感、较低的满足感、以及放弃职业的潜在可能性。 twitter上流行的“我看起来像工程师”话题,能够改变人们对工程师长相的传统观念。我们似乎也应该做点什么。 参考文献 Banchefsky,S.,Westfall,J.,Park,B.,Judd,C.M.(2016).Butyoudon’tlooklikeascientist!:womenscientistswithfeminineappearancearedeemedlesslikelytobescientists. SexRoles ,75:95.doi:10.1007/s11199-016-0586-1.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4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点那些改变世界的女科学家
热度 4 liwenbianji 2016-3-8 22:39
玛丽 · 居里 ( Marie Curie) , 1867 – 1934 。居里夫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 · 居里 (Pierre Curie) 共同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科学家,是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她同时还是一位模范科学家,为了其他科学家的工作不受影响,放弃了申请提纯镭技术的专利。令人遗憾的是,她奉献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放射性研究,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其患上白血病逝世。 埃米 · 诺特 (EmmyNoether) , 1882– 1935 。埃米 · 诺特可能是史上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她善于建立优雅的抽象概念,再将之漂亮的形式化,被爱因斯坦称为数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人。诺特定理使人们对于宇宙的理解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芭芭拉 · 麦克林托克 (BarbaraMcClintock) , 1902– 1992 。她是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先驱,是首位独立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芭芭拉终身致力于玉米细胞遗传学研究,首次发现并重点研究了玉米转座子,并利用转座理论解释了玉米亲代和子代间某些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多年遭受冷遇,直至其 81 岁才获得诺贝尔奖。 罗莎琳德 · 富兰克林 (RosalindFranklin) , 1920 – 1958 。假如不是在 38 岁英年早逝的话,罗莎琳德 · 富兰克林可能与沃森和克里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某种程度上讲,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权应该属于她,她不仅拍出当时最清晰的 DNA 结构照片,而且指出了沃森和克里克构造的 DNA 结构模型的错误。 伊丽莎白 · 布莱克威尔 (ElizabethBlackwell) , 1821– 1910 。她是西方第一位成为医生的女性,是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美国女子医学教育界的先锋。 30 岁在美国开第一家女子诊所, 47 岁成立自己的女子医学院。她还在女权运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丽塔 · 列维 - 蒙塔尔奇尼 (RitaLevi-Montalcini) , 1909– 2012 。 1952 年从小白鼠唾液中发现能促进动物皮肤表皮细胞生长发布的物质,和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 —— 神经生长因子( NGF )。作为史上最长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的长寿秘诀也许在于她每天服用一点她研究出的神经成长因子。丽塔 · 列维 - 蒙塔尔奇尼毕生献身科学研究,终生未嫁。 海蒂 · 拉玛 (HedyLamarr) , 1914– 2000 。海蒂 · 拉玛是科学史上最美的科学家,也是世界影史上最美的女影星之一。她是现代无线通信的核心专利跳频技术的先驱发明者, GPS 、 Wi-Fi 、蓝牙等技术都以此为基础。 1933 年,她出演电影《 Ecstasy 》成为世界上首位全裸出镜的明星,向世界展现了惊人美貌和大胆演技。 蕾切尔 · 卡逊 (Rachel Carson) , 1907 – 1964 。卡逊女士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但她以她的文字作品《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寂静的春天》详述了滥用 DDT 等杀虫剂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危害,立刻引起强烈争议,今天已经成为现代环保运动的经典,多年来畅销不衰。 20 世纪后,大量女性接触科学,在科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所有有追求的女性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祝愿热爱科学的女性,能突破种种限制和障碍,取得成功。 理文编辑 | Since 1995
1476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嫁给科学的姑娘们
Fangjinqin 2016-1-30 21:28
嫁给科学的姑娘们 嫁给科学的姑娘们.pdf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1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才华胜容貌:再议美女科学家莫娜•贾勒希(Mona Jarrahi)
热度 14 zhpd55 2014-9-4 16:13
才华胜容貌:再议美女科学家莫娜•贾勒希 ( Mona Jarrahi ) 诸平 张海霞博主的“ 巧遇美女科学家 Mona ”的博文访问量已经超过2万人次,我再想补充一点内容,使我们对于莫娜•贾勒希(Mona Jarrahi)美貌之外的内在才华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外在形象之美是父母给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人经过人造使自己形象更加迷人的。对于一个人的认识与了解,我们不仅要看其外在形象,更为重要的还是看她(他)的内心世界是否美丽,是否值得人们尊敬和爱戴。前不久为了抗击埃博拉疫情而献身的Mbalu Fonnie(穆巴鲁•方妮)和Alice Kovoma(阿丽斯•科沃玛),无论其长相如何,她们永远是我们活着的人心中最美的白衣天使。我也找到一些关于莫娜•贾勒希(Mona Jarrahi)的信息,读罢有一种感觉:才华胜过容貌。现将相关材料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中学时代的心中梦想 莫娜•贾勒希(Mona Jarrahi)在伊朗出生,她现在是美国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工程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副教授。她早年毕业于伊朗谢里夫工业大学(Sharif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而她的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则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她对于物理的钟爱,可以从高中阶段说起。高中阶段莫娜•贾勒希对物理很感兴趣,是因为她感到应用物理学中的有关定律,可以对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电子和机械的操作工具的工作原理作出解释。当然她并不满足自己已有的知识,渴望了解更多知识,发明能解决大问题,显著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新产品成为她心中的一个梦想,这种梦想成为促使她大学毕业之后再去美国求学的一种源动力。 现在,她作为密歇根大学一名电气工程和应用物理学教授,正在创新研发供高级医学成像、化学传感、大气研究、空间探索、安检以及工业质量控制等应用的太赫兹设备和系统。她带领一个专门从事太赫兹光电设备和系统研究的科研小组,不仅要为申请科研经费费心,也要为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来探索新的研究设想而考虑,还要撰写论文,为各种会议和研究机构作报告,同时兼任多种科学期刊和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并参与会议组织委员会和其他各种专业委员会。除了培养教育研究生和本科生,指导博士后学者进行科学研究之外,还要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太赫兹技术、光学和电磁学课程。不同领域之间的空白地带可能存在的机会更多一些,但是也对新领域的开拓者来说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更新自己的已有知识,随时准备涉足新的研究方向也已经成为莫娜•贾勒希的未来发展方向。充满雄心别自卑,路遇障碍勿气馁也可以说就是她的座右铭。用莫娜•贾勒希的话说就是:Many opportunities exist in gaps between fields, so keep your knowledge up-to-date and be ready to dive into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Be ambitious and never think you aren't good enough.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don't get discouraged by the obstacles along your way. 莫娜•贾勒希的研究兴趣涉及到太赫兹/毫米波电子学、光电子学和新材料(Terahertz/Millimeter-Wave Electronics, Optoelectronics, and Novel Materials);微波光子学和超快电光学(Microwave Photonics and Ultrafast Electro-Optics);太赫兹/红外成像和光谱学(Terahertz/Infrared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等。 莫娜•贾勒希的隶属单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工程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 密歇根大学放射实验室(University of Michigan Radiation Laboratory); 密歇根大学光学和光子学实验室(University of Michigan Optics and Photonics Laboratory); 密歇根大学固态电子学实验室(University of Michigan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Laboratory); 教育背景 2003年9月~ 2007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Ph.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2001年9月~ 2003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M.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1996年9月~ 2000年9月伊朗德黑兰谢里夫理工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B.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rif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ehran, Iran 受聘约定 2013年9月~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2008年9月~ 2013年9月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pplied Physics Program 2007年9月~ 2008年9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传感器和制动器中心博士后 Post-Doctoral Schol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Sensor and Actuator Center 2001年1月~ 2007年9月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助理研究员 Research Assistant, Stanford Universi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荣誉及获奖 时间 荣誉或获奖名称 2014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美国国家委员会的布克奖学金 Booker Fellowship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dio Science (USNC/URSI) 2014 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纳米技术学者新秀奖 IEEE Nanotechnology Council Early Career Award in Nanotechnolog 2014 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学会杰出青年工程师奖 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Outstanding Young Engineer Award 2014 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士OSA Senior Membership 2013 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学者新秀奖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2013 美国国家工程院固安捷基础前沿工程奖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Grainger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Award 2013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资深会士SPIE Senior Membership 2013 国际微波会议最佳论文奖(第三名)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3rd plac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13 天线和传播国际研讨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第二名)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2nd pla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2 陆军研究办公室(ARO)年轻研究者奖 Army Research Office (ARO)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12 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先锋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2012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 年轻研究者奖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12 密歇根大学伊丽莎白•克罗斯比研究奖 Elizabeth Crosby Research Awar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2 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ship 2011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早期职业能力发展奖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 2010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青年职员奖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Young Faculty Award 2008 国际微波会议最佳论文奖(第三名)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3rd plac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08 伯克利传感器和致动器中心工业咨询委员会会议最佳论文奖 Best paper award Berkeley Sensor and Actuator Center industry advisory board meeting 2007 国际微波研讨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第一名)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1st plac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05 光子技术存取程序研究奖 Photonic Technology Access Program Research Award 2002 罗伯特•博世FMA奖学金Robert Bosch FMA fellowship 1995 伊朗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银奖Silver medal, Iranian 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专业学会以及服务团体 专业学会成员 Professional memberships: IEEE激光与电光学会高级会员IEEE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Society (Senior Member) 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Senior Member) IEEE电子设备学会高级会员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Senior Member) 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高级会员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Senior Member) 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enior Member)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ptical Engineers, SPIE (Senior Member) 编委会成员 Editorial Boards: IEEE微波杂志特刊太赫兹技术特邀编辑(2014年)Guest Editor of IEEE Microwave magazine special issue on Terahertz Technology, 2014 红外、毫米以及太赫兹微波杂志编委会成员,2013年至今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2013-present 2011年发冷光能源国际会议专刊特邀编辑Guest Edito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uminescence Procedia Issue, 2011 会议组委会成员 Conference Committees: 2010年1次;2012年5次;2013年6次;2014年5次,2015年5月中旬之前已经确定有2次会议,即2010~2015年5月已经担任或者将担任19次会议组委会成员,详见如下: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CLEO), San Jose, CA, May 10-15, 2015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9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Lisbon, Portugal, April 12-17, 2015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dvanced Photonics Meeting, Barcelona, Spain, July 28-31, 2014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IMS), Tampa Bay, FL, June 1-6, 2014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emphis, TN, July 6-12, 2014 Member of the Program Committee, Nano and Giga Challenges in Electronics, Photonics and Renewable Energy From Materials to Devices to System Architecture Symposium, Phoenix, Arizona, March 10-14, 2014 Member of the Program Committee, Quantum Sensing and Nanophotonic Devices, SPIE Photonics West, San Francisco, CA, February 1-6, 2014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dvanced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in Microwaves and Optics, Bordeaux, France, September 16-21, 2013 Member of the Program Committee, Nan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IE Optic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August 25-29, 2013 Member of the Program Committee, Opt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SPIE Optic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August 25-29, 2013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Orlando, FL, July 7-13, 2013 Member of the Program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toelectronic Detection and Imaging, Beijing, China, June 25-27, 2013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IMS), Seattle, WA, June 2-7, 2013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Chicago, IL, July 8-14, 2012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ptical Sensors Meeting, Monterey, CA, June 24-28, 2012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IMS), Montreal, Canada, June 17-22, 2012 Member of Program Advisory Committee, 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IRMMW/THz), Huston, TX, October 2-7, 2011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pokane, WA, July 3-8, 2011 Member of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uminescence (ICL), Ann Arbor, MI, June 27 - July 01, 2011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IMS), Baltimore, MD, June 5-10, 2011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ptical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TST), Santa Barbara, CA, March 13-17, 2011 Member of Technical Paper Review Committe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ICNSC), Chicago, IL, April 10-12, 2010 杂志审稿人 Journal reviewer for: 2008年至今担任23种期刊的审稿人其中包括《自然》(Nature)杂志的多种子刊如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8种IEEE期刊等。具体任职时间详见如下: ACS Photonics, 2014-present Optica, 2014-present Applied Optics, 2014-present IEEE Microwave Magazine, 2014-present Optics Letters, 2013-present 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 2013-presen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3-pres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Propagation, 2013-pres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Terahertz Science Technology, 2012-present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2012-present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Terahertz Waves, 2012-present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2-present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2012-present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2012-present Nature Photonics, 2012-present Nano Letters, 2012-pres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present ACS Nano, 2011-present Nanoscale, 2011-present Optics Express, 2010-present Journal of Numerical Modeling, 2010-present 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0-pres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Techniques, 2008-present 基金项目评审员 Proposal reviewer for: 2009年至今先后担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员、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项目评审员(2012年至今)以及凯克基金评审员(2014年至今)。 W. M. Keck Foundation, 2014-present Department of Energy Basic Energy Sciences Program, 2012-present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9-present 其他专业性服务 Other professional services: 2014年至今担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客座讲师(SPIE Visiting Lecturer, 2014-present); 2012年至今担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Committee member of the SPIE Membership Committee, 2012-present); 2011年至今担任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太赫兹技术与应用委员会成员(Committee member of the Terahertz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Committee of 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2011-present); 2009-2013年曾经担任IEEE光子学学会密歇根东南分会技术活动副会长(Vice-chair of technical activities for IEEE Photonics Society, Southeast Michigan Chapter, 2009-2013) 学术影响力 根据谷歌学术搜索结果, 部分被引论文 Title Cited by Year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photoconductive terahertz optoelectronics by incorporating plasmonic contact electrodes CW Berry, N Wang, MR Hashemi, M Unlu, M Jarrahi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1622 41 2013 Analysis of periodic metallic nano-slits for efficient interaction of terahertz and optical waves at nano-scale dimensions BY Hsieh, M Jarrahi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9 (8), 084326 30 2011 Terahertz generation using plasmonic photoconductive gratings CW Berry, M Jarrahi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4 (10), 105029 28 2012 Wideband, low driving voltage traveling-wave Mach–Zehnder modulator for RF photonics M Jarrahi, TH Lee, DAB Miller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0 (7), 517-519 24 2008 Optical switching based on high-speed phased array optical beam steering M Jarrahi, RFW Pease, DAB Miller, TH Le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 014106 23 2008 Design of reconfigurable metallic slits for terahertz beam modulation CW Berry, J Moore, M Jarrahi Optics express 19 (2), 1236-1245 22 2011 Ultrafast photoconductors based on plasmonic gratings CW Berry, M Jarrahi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IRMMW-THz), 2011 36th ... 18 2011 High-speed optical beam-steering based on phase-arrayed waveguides M Jarrahi, R Fabian, W Pease, DAB Miller, TH Lee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Technology B 26 (6), 2124-2126 18 2008 Plasmonically-enhanced localization of light into photoconductive antennas CW Berry, M Jarrahi 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CFI2 17 2010 Terahertz radiation-band engineering through spatial beam-shaping M Jarrahi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1 (13), 830-832 16 2009 Continuous-wave ultraviolet emission through fourth-harmonic generation in a whispering-gallery resonator J Moore, M Tomes, T Carmon, M Jarrahi Optics Express 19 (24), 24139-24146 15 2011 Principles of impedance matching in photoconductive antennas CW Berry, M Jarrahi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33 (12), 1182-1189 14 2012 Broadband terahertz polarizing beam splitter on a polymer substrate CW Berry, M Jarrahi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33 (2), 127-130 14 2012 High-power tunable terahertz generation based on photoconductive antenna arrays M Jarrahi, TH Lee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 2008 IEEE MTT-S International, 391-394 12 2008 Spatial quantiz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based on optical beam-steering M Jarrahi, RFW Pease, TH L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6 (14), 2219-2226 10 2008 Optical spatial quantization for higher performance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M Jarrahi, RFW Pease, DAB Miller, TH L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Transactions on 56 (9), 2143-2150 9 2008 Enhanced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at nanoscale by utilizing high-aspect-ratio metallic gratings SH Yang, M Jarrahi Optics letters 38 (18), 3677-3679 6 2013 Plasmonic photoconductive detectors for enhanced terahertz detection sensitivity N Wang, MR Hashemi, M Jarrahi Optics express 21 (14), 17221-17227 6 2013 Toward Ultrafast Pump-Probe Measurements at the Nanoscale BY Hsieh, N Wang, M Jarrahi 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 22 (12), 48 6 2011 Broadband terahertz modulators based on reconfigurable metamaterial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erahertz imaging M Jarrahi Electromagnetic Theory (EMTS), 2010 URS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640-642 6 2010
个人分类: 新观察|19856 次阅读|23 个评论
科研界的女性太少?
热度 2 editage 2013-10-21 22:08
女性在各学术领域取得了明确的成就,但是在科学界男性和女性间的表现仍有差距,虽然已逐渐进步,女科学家仍然面对待遇较低、升职机会较少、拿到较少的基金、相较于同资格的男性更可能离开科研等情况。美国科学发展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在 2010 中的一项调查 1 中发现 52% 的女性表示在她们的职业生涯中曾遭受性别歧视,而这样的情况仅有 2% 的男性遇到,这个差距不止有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 )上的意涵,也牵涉到科学质量。全球女性科学家因为性别歧视持续面临重大挑战。 许多研究调查显示优秀的女性不选择科研作为她们的职业。 2006 年,一项针对伦敦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化学博士生进行的调查 2 ,在超过 70% 的博一女学生表示她们打算继续研究生涯,但到了博三仅剩下 37% 的人有这个打算,而男性则是有 59%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女性无法继续她们的科研生涯有 如下几项原因 : 个人责任 :女性通常因为家庭价值与责任倾向离开科研生涯。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律教授玛丽•安•马森(Mary Ann Mason)与她的同事发现 3 不论男性或女性博士后,在没有孩子的情形下离开科研的比率都在 20% ,没有显著不同。但是有小孩或是计划生育的女性博士后,对比同样条件的男性,其离开科研的比率比男性高出 2 倍。此外,根据一项研究 4 显示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领域担任教职员的女性,其平均育儿数比同领域的男性来得更少( 1.2 与 1.5 )。当然,兼顾事业与家庭对男性女性来说同样困难,女性似乎更容易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 偏见 :令人惊讶的是,不论男女,都对女性科学家存在性别歧视。耶鲁大学微生物学家乔•汉德尔斯曼( Jo Handelsman )进行一项实验 5 发现两性都下意识对女性存在歧视,这在我 早前的博文 中叙述过。 薪资差异 :女性科学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男女间的薪资差异,而这可说是让女性科学家感到最沮丧的原因。在欧盟 6 , 2006 年公部门女科学家的薪资所得平均比男科学家少了 25% 到 40% ;这个差距在美国更大,尤其是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女科学家比男科学家少赚了 40% 。 不过,年轻的女性科学家似乎没有遇到这么明显的歧视,国家研究理事会 7 发现全职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教授阶级有 8% 薪资差距,但年轻的教职员则没有明显的差距。 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南茜•霍普金斯( Nancy Hopkins )一直积极提出这个女性遭受不平等待遇的议题。在 90 年代中期,霍普金斯认为她与其他的女性遭受 MIT 技术性性别歧视,她的抗议促成了专门委员会的成立,专门关注这项议题,也因为她的努力,让这个不平等的状况逐年获得改善。霍普金斯说:「 这个很显然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改变它必须要花一段时间。 MIT 认可这个问题对女科学家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大学开始推行家庭友好政策,像是提供儿童照护协助、延长新手父母的任期等。此外,有些大学为女性保留名额,这或许是确保年轻女科学家能有女性榜样的好方法。德国总理和前物理学家安格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 )在2010年成立 AcademiaNet ,透过这个在线平台表扬女科学家的成就,有助于她们参与会议委员会、成为董事会成员等。这些努力可以帮助改变科学的面貌,并给予妇女平等的机会追求科研职业生涯,通过她们的贡献累积声望。 您对这个问题又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Cell Associates Barriers for Women Scientists Survey Report (AAAS, 2010)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hange of Heart (RSC, 2008) Goulden, M., Frasch, K. Mason, M. A. Staying Competitiv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09) Ecklund, E. H. Lincoln, A. E. PLoS ONE 6, e22590 (2011) Moss-Racusin, C. A., Dovidio, J. F., Brescoll, V. L., Graham, M. J. Handelsma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16474–16479 (2012). European Commission. She Figures 200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Gender Differences at Critical Transitions in the Career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Faculty (National Academies, 2010)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修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83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女老师的科研之路
热度 16 陈安博士 2013-3-21 19:15
   前天,一个以前的女学生现在的某大学老师给俺来了封信,大意是:“陈老师,我的娃娃已经上幼儿园了,我想继续再做点什么,可是和科研已经疏离了4年多了,您现在有什么题目或者建议吗?”    这个女生在我这里读书的时候就是“好学生”,老师不扬鞭学生自奋蹄的那类,所以收到这封信搞得我很感动,抓紧热气腾腾地回了信,说:我很快就要去你们大学讲学,到时候我们好好地规划下你的第二个蓝图。并接着说:陈老师这里要题目有新题目,要方法有新方法,要会议有今年的三个会议,写出好东西也不会愁发表,你有这个心就应该能够重新昂首“混”入科研队伍里来。    女老师、女学者、女教授都会面对这样的一个尴尬期,正当青春活力的时候,必须完成做母亲这一自然、家庭、未来赋予的艰巨任务——生育,而且,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即便有帮忙看孩子的人(老娘、婆婆、保姆等),绝大多数时间里作为母亲也必须亲力亲为,而且这样的中断一般是3-5年,随后,孩子上幼儿园需要操幼儿园的心,上学后需要操上学的心,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才能完全放手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此时已经在50岁左右的年龄了。也所以,一次中断之后再重新归队是件困难的事情,且要做专职妈妈和老师、兼职科学家,其难度更可想而知。    根据老牛、小爱、玛丽他们几个全世界科学人民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其实科学家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几步往往是在30岁左右走出去的,好像老牛26岁前就完成了自己一生中贡献的90%,剩下的时间就去玩炼丹和造钱去了(似乎两个工作差不多,只不过第一个是秘密工作,第二个是政府官员的职责),小爱同学也差不多,连玛丽-居里也是结婚后不久就做出了最漂亮的工作,后来的工作就让自己家闺女和女婿去做了,反正谁得诺贝尔奖都是得,干嘛不让孩子去得呢。    在中国,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家庭几乎最大的问题,从资源占用到投资额度上说,都是!所以,当母亲的尤其不容易,每次看到一个女科学家做得和我差不多水准的时候,我就羞愧得想从此不再出来写博客——人家仅仅拿你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就能做到和你差不多,你还不得羞死?!    从我的这个学生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到女老师的艰难,最初毕业的四个学生里,一个男生工作了几年又去读了博士生,他的基础其实是四个里面最弱的,是专科升本科这样上来的,另外一个男生则做了大学里的辅导员工作,离开了科研定位,另外一个女生则正在热火朝天地做不到两岁男孩的妈妈,科研,想都没有再想呢?!也所以,看她们在学校里的简历,所列文章全是在我手下读书的时候完成的,我看了一次就不忍再看,但是内心里还是在希望她们能够尽快在当好妈妈的前提下重新进入科研的行列。    这不,果然来了!    很好,这就很好!
个人分类: 人论|10445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热度 3 zywsict 2013-3-20 23:04
居里 夫人波兰人,生长在波兰遭受沙俄占领时期的一个教师家庭。民族的压迫、政治的残酷、经济的贫困、社会的冷遇未能使这位天才之星陨落。她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为世界做出了卓越非凡的贡献,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她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她先人后己,处处为人着想;她热爱祖国,为了国家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她献身科学,为科学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她还是一名非凡的母亲,在她的教诲下两个女儿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大女儿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小女儿是一名著名的作家。 聪慧过人的童年之后,她在华沙的一个中学以获得金质奖章而毕业。当家里的几个兄妹都因为家境贫寒而难有求学机会时,她毅然放弃求学的机会,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家庭教师工作,以资助自己姐姐布罗妮雅去巴黎求学 , 等姐姐学业有成后,再回头资助自己去巴黎求学。她知道,这个决定的后半部分能否实现难以预料,但她心里想的是:家中这几个禀赋非凡的孩子,绝不能都被埋没了,而首先应该被拯救的,是别人。六年枯燥的乡村家庭教师生涯,一段幻灭的乡村爱情,使不太自信的她几近绝望。 1891 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的钱,并且在父母和姐姐的帮助下,来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为了节省时间学习,她饮食单调简单,很快就患了贫血。她没有想到她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晕倒,也没有想到她唯一的病是饥饿。三年后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并取得了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 1894 年,她结识了比埃尔 · 居里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婚后,她为准备博士论文,选择了柏克勒尔发现铀射线作为研究题目,发现了比铀反射性更强的两种新元素:钋和镭。为了获得纯镭,居里夫妇在一个简陋的棚房里,历时 45 个月,提炼了几十吨铀沥青矿残渣,经过 458 次仪器分离试验和 5677 次容器蒸发实验,终于获得了纯镭盐。 1906 年比埃尔·居里车祸去世,她几近绝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亲友的鼓励下,她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丈夫的事业,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离析出纯金属镭,并在 1911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她三次放弃了使自己致富的机会。在她们最穷困潦倒的时候,瑞士的一所大学高新聘请居里夫妇去做研究工作,而他们当时正在离析镭,为不使研究工作中断,他们放弃了。当美国的工程师对镭进行工业化生产缺乏提炼技术,她放弃了申请专利成为巨富的机会,毅然将自己的技术无私的奉献出来。最后她将自己价值 10 万美金的纯镭无私的捐赠给实验室。 杰出的成就、困窘的生活并未磨灭居里夫人为人类谋福利的伟大抱负。一战期间,她积极参与 X 射线设备的推广与应用,并设计了第一辆 X 射线车,为医院添置了上百台 X 射线透视设备;同时她不顾生命危险,在战场上成为一名战士,废寝忘食参与救护服务,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最后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无偿地捐给国家。 尽管居里夫人说过:“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应该注意人。”但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居里夫人仍是值得格外关注的,不仅因为其卓越的贡献,还因为其人格的伟大。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758 次阅读|8 个评论
女学者的伴侣
热度 26 dawnshower 2012-7-30 21:52
昨天在某人的电脑包里翻到一本《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因为只是随手翻翻,所以只看了目录和后记。后记的最后一段话亮了:“我要将我的书献给我的先生和女儿。我的先生 ** 虽然工科出身,但我研究什么课题,他便对什么课题感兴趣,为我购置、复制大量有关文献,更重要的是他在精神上参与了我的写作。他是本书的第一读者,他曾通宵阅读,及时予我批评意见。我的年幼的女儿,过早懂得不干预大人的工作……” 呵呵,这段话的三观真是太闪亮了,让那些纠结于“到底要家庭还是要事业”的学术女们看到了两全齐美的希望。 从小到大,总是被灌输了太多“性别决定论”,诸如“女生的理科成绩的确是要弱一些”;“女生到了高中之后成绩是会倒退一些”;“女生就算考上了好大学,思路也比男生窄一些”;“女生就算考研时分数不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男生差一些”;“女生就算博士期间和男生的工作量相似,用人单位也会优先考虑男生,因为女人生孩子之后就会把更多精力用在家庭上”;“女人就算拥有了一个作科研的职位,她的发展前景也比男人要弱得多……”我列举这些,并不是想认同或者反驳。我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即使是“正确”的,也不一定值得众口一词地重复——因为“众口一词”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更何况,哪有完全“正确”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呈现一些另类的例子,或许更有意义(所谓“另类”也未必准确,因为这些例子似乎也不算少)。 几年前,通过朋友的博客链接,我被一位女生的博客吸引。像看小说一样,从她 04 年的博客一直追到今年。她大学是学医,但是“受不了医学对人体的描述方式”,所以就到广播电台兼职。毕业后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在业内表现不错,经常能够接一些“大课”。在此期间她对哲学产生兴趣——就是找到了那种“觉得别的事情都索然无味,只有这件事让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感觉,继而她考取了某名校的哲学专业。然后,就去法国留学了,读哲学博士……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 1 )她写的东西真的很“硬”。她随手写下的文字,就是对我智力和阅读能力的双重挑战。但她同时也是一个不缺乏世俗趣味的人,且不自觉地就能启发别人(我这个哲学盲,就是通过她的博客,才对陈嘉映的书产生兴趣)。 2 )她的理想就是“在高校里当哲学教授,下半辈子从事纯粹的空想的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是版纳园的一位女生。她是实验室动物,似乎唯一的乐趣就是搞科研。博士期间发了 n 多文章。她生活能力差,从来不喜欢逛街。不过,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很爱她的男友。每次那男生来看她,就给她带来些新衣服,叮嘱她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因为他知道她自己对这类事情不感兴趣。 这位男生是怎样想的?昨天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话,是一位男生写的,或许能够代表这一类男生的心声吧:“所以,我拒绝找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女人。我希望她能有她自己的‘志业’(注意不是职业),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受男人、孩子、父母等一切外界势力的影响,她能够独立地经营好它。当她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的时候,我会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做一个她背后的小男人,一个心甘情愿、甘之如饴、自得其乐的小男人,默默地看她找到自己,赢得认可,获得内心世界充实之为美的大光辉。以鄙人这生锈的小脑瓜子想来,这可能才是爱吧。爱一个女人,就应该做她的朋友,帮助她解放她自己(并同时解放自己);而不是掌控她,让她做一个你背后的小女人。”
个人分类: 她说|9963 次阅读|65 个评论
你在森林里看猴子,看猴子的人在网上看你
热度 3 dawnshower 2012-5-3 10:43
曾经在网上搜索考博经验时,无意中搜到一位动物学专业女博士的日志。起初是被她的备考经验谈所吸引,后来则越来越喜欢看她的科考日志,详细地记述了她如何在森林里做饭、如何辨识不同小婴猴之间的差别、如何观察到猴子家族之间换亲……还有一段内心戏:她有一段时间的任务是在丽江山区的一片森林里观察滇金丝猴。2010年4月5日那天,她对样地进行常规观测,发现一只母猴在雨中为一只死去的婴猴理毛—— “等到整个猴群休息时,她抱着自己的宝宝来到家庭的最边缘,开始悉心的为它理毛……我躲在不远处静静的看着它们,在被雨水淋湿的记录本上努力写下它们的行为:12点30分,母亲用右手携带死婴下树。12点35分,母亲取食,用右手抓住死婴防止其滑落。12点42分,母亲携带死婴上树,开始休息,没有与家庭中其他成员接触。12点43分,母亲为死婴理毛……雨越下越大,打湿了我的帽子,雨水顺着我的头发滴下来,蹲着的腿渐渐发麻,记录本上纸张已经被雨水打到透明,刚刚写下的字迹马上变得模糊,我努力把本子贴近胸口,防止继续淋湿,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用衣兜里的录音笔,我并不想在整理数据的时候,听到自己极力抑制哭泣的声音。我看着那个母亲异常细致地为死去的婴猴理毛,时间在雨声里悄悄流逝,我意识到这个理毛的时间未免过于长了,已经超过了20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我起初想,是否由于下雨的缘故,但举目望去,别的母亲早就抱着自己的宝宝安静的休息了,只有她一个仍然在那里为宝宝理毛,翻过来,掉过去,从头到脚,不时撑起婴猴低垂的头,用嘴去含去那些可能危害小猴身体的杂物… 作为一个动物行为学研究者,我甚至都不能发表论文说,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死去的婴儿,我只能,只能用冷冰冰的语言忠实的描述:滇金丝猴母亲仍然携带死去的婴猴,观察中发现对死婴的理毛时间远远超过对正常婴猴的理毛时间,达到了统计学极显著水平… 小九小遥小蓝小球小红小绿,我要你们都好好的活着,生存很艰难,世界远远没有童话那般美好,也许长大后的生活有那么多的艰辛和无奈,可是我承受着那么的压力和委屈,我只要你们一直都在…” 我觉得这样的笔记很有趣。平时看到的,多是一些科普或者科研,而对于数据、知识之外的东西,似乎很少见。所以看到这位女博的日志,真让人爱不释手。就像她觉得猴子很值得研究,我觉得她也很值得研究
个人分类: 她说|388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与两位女学者的交流有感
热度 19 wangdh 2012-4-14 10:12
与两位女学者的交流有感 (王德华) 上周我们研究组有两次学术交流活动,交流的对象是两位女学者。一位是在国内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国外做了多年博后研究终于要在国外独立了;一位是在国内完成学士,在国外完成博士学习,回国工作,做了 PI ;一位是我当年的硕士生,一位是刚认识不久的同行;一位的研究领域从生态生理学,到神经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从纯理论研究转入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医学研究;一位是从神经生物学和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转向了大自然野生动物的行为、生理和遗传学研究;两位都是 70 后,年轻有为。 我觉得这两次学术交流效果很好,交流时间都是半天,我都感觉有点累,两位学者一定是很劳累了。但是她们的那种热情,那种潇洒自如,那种自信,那种谦虚,很是让人感动。尽管有些内容超出了我自己的知识范围,但还是饶有兴趣地倾听她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尽管都说是很随意的交流,不要太正式,但她们的演讲信息量太大了,关于科学问题的选择,研究内容的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可能的意义,作为外行也能体会到许多。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熟悉,对自己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的熟悉,很让人钦佩。 两位学者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她们的研究兴趣很耐人寻味,也很能激励一些人。兴趣驱动了自己对职业的选择,在她们身上得到了体现。再者,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喜欢,只要努力,只要肯学习,没有学不会的。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别人能做好,你也能做好;别人做得很优秀,你也能做得很优秀。不管开始学的什么专业,只要随着兴趣走,每个阶段都认真去做,都努力去学,都独立去思考,总会回归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来,或者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要做到这些,需要用心,需要脚踏实地。做个有心人,总是有收获的。 两位学者给大家的启发更大的意义是女性学者的成才之路和职业选择。现在女研究生的比例在生物学领域很高,最终选择走科研道路的不是很多。对于在学的女生来说,她们走过的路,她们的足迹,是一个榜样,一种鼓励。女性自己要自信,更要坚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成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希望我们的研究生都能受到鼓励,受到感染,受到一些启发。更希望我们的女研究生们,能够从她们身上发现点什么,学习点什么,同时自己也尝试着规划点什么。树立榜样很难,但是我还是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榜样,要么自己就是榜样,要么自己的生活会很纠结。 由衷地祝福她们!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3016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三八节、女科学家及“plasma的汉语译名”的来历
热度 19 等离子体科学 2012-3-8 10:42
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三位老师编著的《等离子体物理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一书今年年初修订再版了。 胡希伟老师写的跋(附在下面)中提到, plasma 的汉语译名“等离子体”是1958年王承书先生提出的。 王承书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凤毛麟角的几位女学部委员之一,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她与清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王明贞先生都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师从电子自旋的发现者 Geroge E. Uhlenbeck 教授,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Uhlenbeck教授是 Paul Ehrenfest 的博士研究生,而后者的博士导师是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 Ludwig Boltzmann 。所以 王承书先生和王明贞先生都算得上是 Boltzmann学派的“嫡系”传人。 王承书 与Uhlenbeck合作的 “On the transport phenomena in rarefied gases”(1948;1970年在《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中正式出版)一文更是扩散法分离同位素的奠基之作【注】。这一方法曾是世界主要核大国浓缩铀的主要手段。 王承书先生回国之后,不仅参与领导建设我国第一个扩散工厂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战略武器做出了特殊贡献,而且是我国受控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九年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刘寄星老师曾在《物理》上撰文介绍王承书先生和王明贞先生:《 两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对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重要贡献 》。今天又是三八节,特转载胡希伟老师文章,纪念王承书先生对我国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注】:离心法分离同位素的效率与质量比有关(正比于1-m/M)。因为铀同位素的质量比接近1(m/M=235/238),所以离心法分离同位素的效率非常低。而文中著名的Wang-Chang Uhlenbeck方程(WCU Equation)得到多原子(可用于多同位素)输运的扩散系数与质量差成正比(238-235=3),所以这篇文章提出了更先进的扩散法分离同位素的可能性。王承书先生当时在美国使用C. S. Wang-Chang的名字,“Chang”是她的丈夫张文裕先生的姓。 【附】 《等离子体物理原理》跋二 --- 关于 plasma 的汉语译名 物质第四态 --- 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多粒子体系 --- 的命名 , 无论在英文 ( 因而在除中文的所有语种 ) 中还是在中文 ( 包括少数民族语种 ) 中都是令人困惑的事情 。 英文中的 plasma 来源于希腊文 plasma , 在拉丁文 ( 因而英文 ) 中它已经被用来表示 “ 血浆 ”。 但这和物质的这种特殊状态 ( 即所谓的第四态 ) 有什么关系 ? 近百年来一直无法说清楚 。 所以 , 只能说 plasma 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命名 , 它的原意和第四态的形态 、 组成或特性没有令人信服的联系 。 既然如此 , 中文的译名也不需要刻意与第四态的形态 、 组成或特性相联系 。 这是我们在为它的译名苦恼多年后 , 为求得译名的解决 、 可以采取的最好思路 。 Plasma 的中文译名 “ 等离子体 ”, 在大陆是由王承书先生在 1958 年提出的 。 当时 , 由于美 、 英和前苏联达成协议 , 将各自的磁约束核聚变方面的资料解密 , 而公开了大量涉及 plasma 的文献 . 我国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大学的学者来翻译 、 消化并跟踪这一崭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 在翻译这些资料时 , 将 plasma 译成了 “ 等离子体 ”。 可能当时考虑到 , 由中性气体被电离而产生的物质第四态中 , 正 、 负电荷(正 、 负离子 ) 的各自总量是相等的 。 因此 , 这一译名虽然 ( 在当时物理学名词中 ) 长得出格 , 也不和物质实际的性质完全相关 , 但还是被大家采用了 。 但实际上 , 在真空容器中 , 通过放电将部分或全体中性气体电离成 plasma 时 , 总有一部分带电粒子 --- 通常是电子 --- 被放电打到器壁上并被吸附 , 这样放电形成的 plasma 整体上并不呈中性 , 在失去电子的情况下 , plasma 呈正电性 --- 即相对于器壁 , 它带有所谓的正悬浮电势 . 而在放电中有电流通过的情况下 , plasma 的悬浮电势也可能是负的 。 台湾的同行将 plasma 译为 “ 电浆 ”, 这明显是受到了英文中 “ 血浆 ” 含义的影响 。 但本来 “ 血浆 ” 这词无论在形态 、 组成和性质上都已经完全不能表征这个物质第四态了 。“ 电浆 ” 这个词也难有改善 。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 虽然也陆续有大陆的学者建议将 “ 等离子体 ” 改成 “ 电浆 ” 但一直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 。 其原因并不是先入为主 , 或面子考虑 。 对于合适的译名 , 我们向来是乐于接受的 , 这只要看看汉语中有极多的来自日本的汉字名词和直接音译的汉字名词就可以证明的 。 但就 plasma 而言 , 先不用说它的汉字音译绝难接受 ( 日文中就是用假名直接把英文 plasma “ 音译 ” 的 )。 就是“电浆 ” 也不够 “ 雅 ”, 让相关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有堕入 “ 引车卖浆者流 ” 的隐忧 。 情何以堪?心实难平 。 所以 , 于理于情这个改名都很难被接受 。 但 “ 等离子体 ” 这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名称太长 , 不但与另外三态的两字名称不相配 , 而且频繁使用 ( 包括口语和书面 ) 起来非常不便 。 特别是由它衍生出的其他名词 , 如非中性等离子体 ( nonneutral plasma ), 等离子体子 ( plasmon ) 就更拗口了 。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 , 由于等离子体从业人员开始不断增多 , 对这个名词的修改呼声就没有停止过 。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1996 年公布的 《 物理学名词 》( 实际上它成了国内出版物的国标 --- 所有的物理学名词应该遵守的标准名称 ) 中就曾推荐 ( 但不是规定 )“ 等离体 ” 作为 “ plasma ” 的中文译名 。 但这一推荐并未能被国内同行采用 , 反倒是工商界通过 “ 等离子电视 ” 的广告 , 使得 “ plasma ” 的商业译名 “ 等离子 ” 妇孺皆知 。 但如果采用这样的译名 ,“ plasmon ” 又该如何称呼是好 ? 作者曾听到一些年轻的同行在口头把 “ plasma” 说成为“等体 ”, 这不但可以和其他三态的称呼顺口地并列 , 而且它的衍生名词 , 如 “ 带电 ( 非中性 ) 等体 ”,“ 等体子 ” 也自然而生 。 称 “ plasma ” 为 “ 等体 ” 虽然失去了物理上联想的功能 , 但英文的“ plasma ”,中文的 “ 等离子体 ”、“ 电浆 ” 又何尝能让人正确地想到这个第四态的形态 、 组成和特性呢 ? 不如换个思路 , 把 “ 等体 ” 当成约定成俗的命名好了 ! 胡希伟 2011 年 11 月 20 日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12318 次阅读|50 个评论
杰出的华裔女科学家
热度 29 饶毅 2011-12-14 09:48
  众所周知,女科学家低于女性在社会的比率。杰出女科学家,远远低于女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比率。   在2009年几篇文章中,曾提到统计数字。   诺贝尔物理奖历史上迄今总共只有两位女性,一位是1903年的居里夫人,一位是1963年的Maria Goeppert Mayer,其后迄今五十多年,女性没有再获得物理奖。   而诺贝尔化学奖也好不了多少。居里夫人获1911年的化学奖,她女儿获1935年化学奖,英国结构生物学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获1964化学奖,2009年获化学奖的以色列科学家也研究结构生物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物学帮忙,女性在诺贝尔化学奖的记录还得靠居里夫人一家。   我们当然希望华人女性可以打破物理学和化学的记录。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庄小威,本科和研究生都学物理,其后转向生物学,现任哈佛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教授。她主要用现代成像研究生物学问题。   庄小威的科学成就有目共睹。如果说,她是杰出的华人女科学家之一,不会有很大争论。   欲知其研究工作,请于2011年12月19日(周一)上午10点,到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大楼 一楼邓祐才报告厅,听她的学术报告,题目:Bioimaging at the nanoscale: single-molecule and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18865   女性在中国科教界被逐级淘汰?从50%到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62474
64010 次阅读|44 个评论
终身未嫁的十大杰出女科学家
热度 35 zhumengjin 2011-7-15 16:45
终身未嫁的十大杰出女科学家 博友留言建议推出一个科学家的若干十大系列,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抽空整理了一下杰出女性科学家的资料,发现与男性科学家相比,女性科学家的群体实在是太小了,有名气的女科学家就更少了,而且即使是有名气的女科学家,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也远远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尽管如此,我认为她们更加伟大,她们是如此完美地融合了女性的柔情与理性的智慧,在这个须眉主宰的科学王国里仍然挣得了一片属于她们自己的天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学界往往会在女性求职时给予倾斜性的照顾。 今天来谈谈十位终身未嫁的伟大女科学家。在我的印象里,有些名气且终身未嫁的女科学家也就 5 位左右,要凑足十大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必须得花一番检索、考证的功夫才行,本文所列可能有 1 - 2 位尚有争议。 (一)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先说罗莎琳 德·富兰克林 ( 1920—1958 ),主要是因为她短短的一生有很多传奇故事。审视过去 100 年,诺贝尔奖桂冠很少戴在女性的头上。性别是女性进入科学领域和获得承认的巨大障碍。可以说,罗莎琳 德·富兰克林 就是这样一位代表。 富兰克 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她是最先测定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女人,完全 具备了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成绩与实力。 1952 年 富兰克林 拍摄下了那张著名的 DNA 分子 X 射线衍射图像,清晰地展现出双螺旋结构,该 图片为沃森、克里克最终建立 DNA 双螺旋结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直接成就了 1953 年 5 月 25 日英国《自然》杂志上的那篇 800 字的短文,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因为威尔金斯让沃森偷看了那张著名的 DNA 分子 X 射线衍射图,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却坚决不允,所以沃森曾留下一句著名的调侃语:“英国的男人都是绅士,但女士却不一定都是淑女”。沃森所指的非淑女就是指这位 罗莎琳 德·富兰克林女士。这里面有个著名的小故事。沃森和克里克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决定投身于生命科学,他们慕名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产生诺贝尔奖的摇篮,开始对 DNA 分子结构进行研究。说是搞研究,其实也就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他俩只能在里面玩小孩搭积木的游戏——拼装 DNA 模型。闭门造车是造不出 DNA 模型的,所以沃森为了获得重要的参考信息,时不时地跑到做 DNA 衍射的 罗莎琳 德·富兰克林的房间去串门(其实就是套信息),甚至不惜摆出要大泡 罗莎琳 德·富兰克林小姐的架势。小 罗是多聪明的女人,沃森心里的小九九还看不出来!闭门羹是她对沃森的唯一回应。沃森最后搞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借小罗不在的机会偷偷溜进她的实验室,几次都没得手。小罗也觉得奇怪,沃森怎么突然对她不感兴趣了呢?沃森也很执着,一有机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往小罗实验室里溜,最后东窗事发,终于被小罗逮个正着。小罗心里那个气啊,好你个沃森,原来你不是要泡我,是想套我的照片啊,越想越气,拿起扫帚就往沃森身上招呼,打得沃森满屋子乱串。所以就有了沃森的那句调侃语。 女科学家的故事总是令人感伤。罗莎琳 德·富兰克林没有麦克林托克那么幸运,因为长期与放射线打交道,癌症无情地夺走了她的生命,也夺走了她可能分享最高学术荣誉的机会。为 了纪念她,英国皇家学会设立了 “ 富兰克林奖章 ” 。这位实验技术过硬、女性独立意识强烈、为生命科学作出实际贡献的伟大女性终身未婚! (二)希帕提娅 从排列顺序上讲,希帕提娅毫无疑问应该排在众女科学家的第一位。因为这个雄辩博学的伟大女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女科学家,她拥有雅典娜般的美丽,为了科学不但终身未嫁,而且还成了罗马皇帝打击异教徒的政治牺牲品,最后被狂热的宗教人士杀害甚至粉身碎骨,遭遇比布鲁诺还惨。 “亚历山大城中有个名为希帕提娅的女人,是哲学家席昂的女儿,她不但在文学与科学领域造诣甚深,也远远超越与她同代的哲学家们。”希帕提娅是当时名重一时、广受欢迎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她是亚历山大城中柏拉图学派的领导者,讲授数学与哲学,她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压力测试器、流体比重计等。希帕提娅在广场为众人讲解数学、哲学、天文学的知识,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只求能获得她的点拨,就连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她为科学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2009 年西班牙电影《城市广场》就是根据希帕提娅的事迹而改编,再现了希帕提娅为众人讲学的盛大场面。 (三)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遗传学界有三位名字以一个大写的字母 M 开头的伟大科学家,就是众所周知的孟德尔 ( Mendel )、摩尔根( Morgan )和麦克林托克( McClintock )。由于麦克林托克提出的跳跃基因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使她限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人们用怀疑、惊讶的异样目光看待她,她是受人误解和遭受嘲笑最多的女科学家。 麦克林托克活了 90 岁,她一生未婚。麦克林托克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在经过漫长的 35 年的等待之后, 学术界最终还是认可了她的开创性发现 ,她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独享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女科学家 。 这也应证了那句话,你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必须要活得足够的长。 (四)南丁格尔 “5.12" 国际护士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而设,这一天是弗洛伦斯 · 南丁格尔的生日。南丁格尔在科学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她是现代护理的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作为现代医学一个新分支学科的奠基人,把她纳入科学家之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南丁格尔被列入世界伟人之一,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没有哪个凡间俗物配得上这位 “ 提灯女神 ” ,所以她一生未婚。 (五)诺特 埃米 · 诺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她是德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是抽象代数的奠基人,她提出的 “ 诺特定理 ” 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被爱因斯坦称为 “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数学家 ” 。她生活在女性备受歧视的时代,学校 “ 禁止女性担任教师 ” ,就连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为之奔走呼吁也无能为力。诺特在德国的大学找不到一个职位谋生。最后爱尔兰根大学接纳了她,不过是作为 “ 非正式、无工资 ” 的成员。因为 “ 没有工资 ” ,只能依靠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少量遗产和两位叔叔的资助,诺特过着简朴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她简陋的寓所里,诺特不仅为那些数学天分突出的学生煮饭,还先后指导多名学生完成博士论文,这些被称作 “ 诺特的孩子 ” 的博士,有十几位后来成了知名数学家。 女数学家诺特是个长相普通又不修边幅的女生,她终身未嫁,我猜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嫁不出去,你想,长得普通、又不修边幅,哪个男人敢要啊。 (六)卡罗琳 · 赫歇尔 卡罗琳 · 赫歇尔是英国天文学家威廉 · 赫歇尔的妹妹,和哥哥感情至深。在哥哥威廉全身投入天文学后,卡罗琳成为了他的全职助手,她尽心竭力协助哥哥进行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承担了观测资料的记录与归算任务,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每一个可以观测的晴夜,先后发现了 14 个星云和八个彗星。 为表彰她的贡献, 1828 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向她颁发金奖章,并于 1835 年推选她为该会的荣誉会员。这是皇家天文学会第一次将这个殊荣颁发给女性。 1846 年,她获普鲁士国王颁发金奖章。她活了 98 岁,终生未嫁,是名副其实的老处女。 (七)索菲 · 热尔曼 索菲 · 热尔曼是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在声学、弹性数学理论和数论等领域颇有建树。早年热尔曼读到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后认为,一个人可以如此的痴迷于一个东西以至于置生死于不顾,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最迷人的,于是她选择了数学。在当时女子不得接近大学的社会条件下,她不想别人知道她的女性身分,就以假名拉白朗进行旁听(歪打正着,当时确实有个叫拉白朗的长期旷课的男生),以假名与其他数学家通信。热尔曼以拉白朗假名提交论文,因论文优秀拉格朗日要求见其真人,热尔曼只好如实相告,于是拉格朗日就成了热尔曼的导师。 1806 年高斯洞悉其身分后也非常敬佩她的精神。 1830 年,在高斯的推荐下, 哥廷根大学 为热尔曼 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可惜一年后她便因乳癌去逝,终身未婚。 (八)雷切尔 · 卡尔森 雷切尔 · 卡尔森( Rachel Carson ),海洋生物学家,后为全职科普作家,总统自由奖章的获得者。她早期做过鱼类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报道,在学术成绩上只能算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划为科学家稍许有些勉强,但她一生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如早期的海洋三部曲。雷切尔 · 卡尔森这个名字也许大家不太熟悉,但大家一定熟悉《寂静的春天》,她就是《寂静的春天》的作者。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尔森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寂静的春天》发表后 2 年,雷切尔 · 卡尔森心力交瘁,与世长辞。她也终身未婚。 (九)凯瑟琳 · 伊索 又一个终身未婚的女性科学家。 20 世纪最杰出的植物解剖学家,她的著作是过去 40 年里植物结构生物学的经典教材。凯瑟琳 · 伊索 1957年 当选为院士, 1989年 获得美国最高科学奖——总统科学奖章。凯瑟琳 · 伊索一生奉献给科学,终身未婚。 (十)林巧稚 我国著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一生未婚。林巧稚是中国协和医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师,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医学部)。她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以及毕生精力,实践了当初为了取得家人对自己上医学院的支持而对父兄许下的诺言——终身不嫁。 在科学史上,特别是在早期,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所受阻力和责难是难以想象的,为了应付性别歧视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终身未婚的女性有很多,特别是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女性,比如美国第一位女医生终身未婚。另外,实际最早发现原子核分裂现象的莉丝·迈特纳因对同事哈恩芳心暗许而无果,她也终身未婚。此文用以纪念这些伟大的未婚女性们! 最后,让我们以《浮士德》的最后一句结尾 ——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走。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34555 次阅读|58 个评论
聆听女物理学家Mildred Dresselhaus的报告
热度 16 jianxu 2011-7-1 21:32
本周三( 6 月 29 日)上午,在研究生大厦聆听了美国 MIT 电机( double E )与物理系教授 Mildred Dresselhaus 的报告: “ My 50-year Adventure with Carbon ” 。 Dresselhaus 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和美国能源部科技办公室主任。记得 10 多年前她曾经访问过金属所,期间我还参加过一次对她的宴请。她给人的印象就是那种典型的学者,衣着俭朴,淡薄名利的科学家。当时,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用餐时,由于她对筷子控制得不太好,有时会夹不住菜,但她仍旧会将掉在桌上的菜再次夹起、享用。显然,她不习惯于浪费。 这次的报告是所谓的“ 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学术报告 ”系列。好像她对为什么要用“爱因斯坦”这个人来命名这个讲座( lecture )系列不太理解(显然,那个姓“爱”的犹太人与我们中国没“神马”关系 , 按照惯例应该是以本国最有名的科学家来冠名,或者是资金上的赞助人。而咱们中国的思维方式或许是,我就是不怕大,我管你是哪一国的呢?我用老爱冠名,就是封了顶,看你谁还能跟我抢?)。所以她试图在开场白里不得不也提及一下那个爱因斯坦博士,以便将“爱因斯坦-她本人-碳”这三者联系起来。她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他毕业后,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那段日子里完成的。那时他还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可能指的是教授的位置)。所以,大家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要担心害怕。 报告后的讨论,学生们的提问还是相当踊跃、积极的。有几个问题比较有意思。譬如: 如何能够在科研上取得成功? 她说,她读博士那会儿,就她一个是女性。很多人都认为她走不了多远,奉劝她去干别的算了。但她自己确实喜欢做 science ,于是就坚持下去。那个时候( 50 或 60 年代)她就开始研究碳材料,而且当时做这方面工作的人还很少,只是到了后来依次出现了富勒烯、纳米管、石墨烯等新结构的新材料。 如何选择研究题目? 我将她的回答概括为,自己感兴趣,自由探索。 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与事业的关系? 问这个问题者是位女学生。她回答说,她的丈夫非常支持(理解)她的工作,他们一共有 4 个孩子。他丈夫很喜欢带孩子。 ”I am lucky. I got a right man.” (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美国式的思维模式。) 其实,她的人生与学术研究经历,再简单平常不过了:兴趣!兴趣决定一切。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无论在“功名利禄”上成败与否,都不再重要,他 / 她的人生都是快乐的。真正的科学家原本就是如此。 这一回,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儿是,她老人家脚蹬一双黑色的旅游鞋(好像是“ Newbalance” )。看上去简约而舒适, …….. 。看来, 科学家的富有不过是在于她的知识、睿智与精神而已。 相关链接 http://www.imr.cas.cn/xwzx/xshd/201106/t20110617_3289527.html http://web.mit.edu/physics/people/faculty/dresselhaus_mildred.html (照片谢绝转载) (照片谢绝转载)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917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做妈妈和做教授两个都可以要
热度 5 yu7389 2011-2-18 23:35
2011-02-18 看到今天科学网上翻译的一则《科学》社论: 科研工作值得女性“费心”尝试,因有兴趣就到英文原文链接去读了原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1/6019/821.full 作为正在走这条路的过来人, 对其中一句深表同意,摘录下来给路过这里的年轻女生科学家看。 To be a mother and a scientist is well worth the effort. 如果你对做研究感兴趣,没必要像Rosalind Franklin 和 Barbara McClintock 那样牺牲做妈妈的温暖和乐趣。
个人分类: 观点杂感|346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各式各样的嗜睡症以及中医治疗思路
热度 1 sheep021 2011-2-9 16:26
1、 一笑就睡的怪病---英国博士遭遇嗜睡症   现年35岁的克莱尔·艾伦博士是英国南极勘测组的一名科学家。从5年前开始,克莱尔一个晚上经常要醒来30次,没过多久她又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嗜睡症”,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克莱尔经常会在大白天突然虚弱倒地,不由自主地陷入“昏睡状态”中,而笑声往往是导致克莱尔“嗜眠症”发作从而突然入睡的最主要“导火索”。      别逗她笑她一笑就睡觉 女科学家患上嗜睡症,每天都睡100次      笑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英国剑桥郡35岁女科学家克莱尔·艾伦来说,却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因为克莱尔患有罕见的“嗜睡症”,她只要忍不住笑上一两声,就会导致“嗜眠症”发作。      克莱尔对记者说:“5年前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每当我发出笑声后几秒钟,我的手就会失去力量,我的脑袋就会耷拉下来,陷入昏睡般的瘫痪状态中。”    2 老妇患 嗜睡症 7天7夜未醒身体僵硬扔雪地也不醒 得了15年的嗜睡怪病越来越重,令全家人不安   本报讯(记者 陆续 实习生 张香磊) 57岁的王亚珍家住德惠市米沙子镇兴顺村。15年前开始,她得了怪病——嗜睡,最多一次睡了7天7夜,这让她的家人非常担心。   病是咋得的?   捐出积蓄 内心自责   15年前,王亚珍捐了一次款——600元钱,这是那时全家的积蓄。家里本来就很拮据,儿子上高中还是借的钱。她心想捐钱的事儿,家里人肯定得说她。她内心很挣扎,是说还是不说呢?   最终,王亚珍还是坦白了,没想到,丈夫并不在意,还安慰她,“没事,捐就捐了吧”。丈夫的豁达让她更是自责。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得了这病,一睡就是好几天。”王亚珍的儿子刘先生回忆。   有哪些症状?   身体僵硬 扔雪地都不醒   “怎么叫都不醒,家里人都吓坏了,用了各种方法,我们把她抬起来也不好使,她的身体都是僵硬的,后来我们都没招了。没想到她睡了几天,自己醒过来了。”回忆起第一次叫醒嗜睡母亲的情形,刘先生这样说道。   “有一次,我父亲气急了,把她扔到雪地里待了10多分钟。大冬天的,天那么冷,老太太也没醒。”刘先生说。后来,父亲实在不忍心,气儿也消了,这才把老太太抱了回来。   15年了,王亚珍一直这样嗜睡,最久的一次睡了足有7天7夜。在这7天7夜里,她不吃不喝,滴水未进,家人没办法,都在旁边干着急。   又生变故   半年前病情加重   “老太太虽然不说,但是我知道,她睡觉的时候别人说什么她都能听见,也都知道,就是醒不过来。在她睡觉的时候,我们说到她的病情,我看见她哭了,眼泪从眼角淌了下来。”提到母亲的病,刘先生显得特别的难受。   刘先生说,这么多年了,母亲一直这样,父亲一直照顾她,但是半年前,母亲病情突然加重了。原来是睡几天,醒了之后能清醒几天,跟正常人一样,还可以下地干活。但是最近这半年,不仅睡的时间加长了,而且总想睡觉,现在隔几个小时就想睡觉。   老太太说   睡觉不是因为困而是觉得累   昨天早上,刘先生掐人中才把睡了3天母亲的掐醒。   “这不,我让孩子陪她玩会扑克,怕她一会儿再睡过去。”刘先生说。床上3人玩扑克正高兴,王亚珍和她的小孙女还有亲家母。王亚珍隔一会儿就换个姿势,还不时地表示很累。记者问她想睡觉是不是因为困,王亚珍说道:“不困,就是觉得累,身体累,心也累。”   面对嗜睡的母亲,刘先生说:“最怕的就是哪天母亲一睡不起!”   这病到底该咋治?   中医西医都看过没治好   “这么多年了,不是没治过。看过西医,拍片子检查,说是老太太身体挺好;也请老中医把过脉,大夫给起了个名说是‘易癫症’,也没查出什么异常。现在越来越严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刘先生说,他想带母亲再去医院看看。   刘先生表示,他希望了解这种病情的人能帮帮他。   小编在百度上输入“一睡不醒”,发现患“嗜睡症”的人还真不少,这种事例中外都有。   相关新闻1   四川老人一睡几个月不醒   据《沈阳日报》2007年10月26日报道,四川省内江市中区交通乡红星村5组年逾古稀、有着“睡翁”之称的李志明老人,35年来,老人一睡几个月不醒,一醒又可数月不睡。刚出现这一症状时,家人四处求医,但从医生到精神病专家,都无法对老人这一行为作出明确解释。   相关新闻2   嗜睡大妈连睡7天不醒   据《南京晨报》2009年6月25日报道,南京有位60岁的王女士,被神秘的嗜睡病困扰了两年,经常是一睡不起,时间最长的一次居然7天没醒。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周俊山认为,王女士患的这种病叫做“发作性睡病”,根据国外报道,患病率大概在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九,15到25岁是发病高峰期。“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有的人走路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在地上睡着了,不过一般只持续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像这样一睡一星期的非常少见。”周主任说,因为发病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所以也没有有效的根治办法。   相关新闻3   英国15岁小美女一觉睡两周   据英国媒体今年年初报道,现年15岁的小姑娘路易莎·鲍尔患上一种罕见的怪病,她经常睡起觉来多日不醒,有时一次能睡两个星期。   后来她被确诊患有复发性嗜睡症。这是一种神经紊乱引起的疾病,患者发病时长时间昏昏欲睡或干脆睡着,仅在吃饭或上厕所时才醒来。而醒来后患者的行为方式会变化,常常表现得幼稚、茫然、沉默寡言、缺乏活力和感情。即便在醒着的时候他们也无法上学、工作甚至照顾自己。不过在睡眠周期之外,患者又能完全恢复正常。      尽管笑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克莱尔来说却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因为如果她在开车外出的情况下突然“陷入睡眠”,将会导致严重的生命危险,所以自从被诊断出“嗜眠症”之后,克莱尔就不得不放弃了驾驶汽车。      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身边能够多一些会逗自己开心大笑的朋友,但克莱尔对朋友们的劝告却往往是:“千万不要逗我笑。”事实上除了笑声以外,克莱尔如果生气或受惊的话,也会导致“嗜睡症”发作。譬如一次她在街上骑自行车时,一位朋友发现了她并大叫她的名字打招呼时,结果克莱尔立即疾病发作突陷“睡眠状态”,并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所幸她只是受了一点轻微的淤伤。      另外一次克莱尔和朋友一起过马路时,那个朋友说了一个笑话,结果克莱尔当即在人流如织的马路上虚脱倒地,一觉“睡”了长达3分钟时间。      据悉,在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克莱尔平均每天会遭遇100次疾病发作,也就是每天会不由自主地“入睡”100次,这种“突然入睡”的状态最短会持续30秒,最长会持续5分钟,然后克莱尔就会再次清醒过来。      克莱尔说:“当我和别人在一起进行社交活动时,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每当我虚脱倒地后,我虽然没有任何疼痛感,但我却讲不出话,看不见东西,身体形同瘫痪。我经常虚脱倒地然后没事人一样地站起来,让许多人都感到相当惊讶。”      不过如今,当克莱尔服用了一种治疗“嗜眠症”的最新药物Xyrem后,她的古怪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如今她的“嗜眠症”一个月也只会发作几次了。这种药物可以让克莱尔陷入3.5小时的深睡眠,克莱尔每天晚上会服两剂药,从而可以享受7小时的深度睡眠,使她的“嗜睡症”发作开始越来越少。      据英国剑桥帕布沃斯医院睡眠中心专家约翰·希尼森博士说:“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将无法正常地学习,无法安全地驾驶汽车,他们害怕独自照顾年幼的儿女,害怕一个人在浴缸中洗澡。一些患者甚至无法正常地和异性发展恋爱关系。” 3 16岁男孩患罕见“ 嗜睡症 ” 熟睡时针扎都不醒 2009年11月24日 18:21 来源:中国吉林网     自从今年4月13日以来,家住农安县的16岁男孩小强(化名)突然患上罕见的间歇性嗜睡症,每天除了正常睡眠外,白天还会不定时地睡3个多小时,睡熟时针扎都不会醒,而睡醒后,双腿就会出现酸麻的感觉。父母带小强多方求医,也没有具体的治疗办法,无奈之下,小强被迫休学。    中午在寝室睡着针扎都不醒   20日12时左右,记者来到小强家时,他正在睡觉。小强的母亲张女士在床边喊他,但小强没有一点儿反应。“他睡熟后谁都叫不醒,只能等他自然醒。”张女士无奈地说。   张女士介绍,小强今年16岁,上初二。4月13日中午,小强和同学像往常一样在寝室里午睡,快到上课时,同学发现小强仍在熟睡,几个同学都喊不醒他。后来,同学们找来老师,但也不起作用。因担心出现危险,大伙把小强送到医院。医生用针扎刺激穴位,依旧没有叫醒小强。最后,还是小强自己醒了过来,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担心发生危险只得休学在家   自从那天以后,小强白天不论在课堂上、寝室或是家里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睡着,而且一旦睡着后就叫不醒。张女士介绍,“他一般晚上9点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7点多钟,正常来讲,睡眠是足够的,可不知什么原因,他在白天还会不定时地犯困,一睡就得三四个小时。”担心在学校睡觉时发生危险,小强只得休学在家。   在记者同张女士谈话时,小强起床了。得知记者来意后,小强说:“得病后,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真想快点儿把病治好,早日回到学校。”    醒后双腿麻木性格变暴躁   小强说自己在4月13日之前身体很健康,没有异常反应,虽然每天午睡,但顶多睡半个多小时。现在,小强白天想睡觉时连自己都无法控制,而醒过来就会感到全身无力,特别是双腿发麻。   张女士称,小强患病后在家休养了半年多时间,症状不像当初那么明显了,现在有时会隔一两天才睡一次,但小强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前小强很内向,现在脾气变得有些暴躁。    专家:尚无具体治疗方法   小强患病后,父母带他四处求医,在很多大医院做过催眠测试和核磁共振,还做过心理咨询,但医生称小强的病是一种很罕见的嗜睡症,无论西医还是中医,目前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只能慢慢静养。   张女士说,小强学习成绩很好,“儿子一直是我们的骄傲,这么多年,在学习上一直都没让我操过心,明年他不能参加中考,只能复读了!”   张女士希望有同样症状或已经康复的患者,能够帮助小强,如果您了解这种病或有治疗方法,请拨打东亚经贸新闻热线:0431-88488911。(崔雷 李秋实) 4 中医治疗 1 针灸治疗 灸关元穴辨证治疗嗜睡症58例( 《针刺研究》 1992年04期 ) 自1986年一1991年,应用灸关元穴为主,辨证治疗嗜睡症58例,分为湿困脾阳型、肾阳虚衰型和心脾两虚型;随证加四神聪、内关、肾俞等穴。每次灸约40~50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5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5%。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老师--张红林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网_北京中 ... 2006年5月14日 ... 好、照海穴治嗜症,嗜睡属跷脉病,取照海多能6次左右治愈。其技术关键是在患者嗜睡时 ,用力抠按照海穴,使患者疼醒,则醒后 嗜睡症 即消失。 ... 8)阴跷脉病候的 医案 讨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 2 汤剂治疗 "醒脾开窍汤"治疗发作性睡病典型病 例 失眠嗜睡医案 来源:(《刘惠民医案》)P243--244 依X,男,16岁,X国国际友人之子。1957年1月3日初诊。 病史:头晕,头部胀痛,健忘,多梦,时有梦游已两年,加剧半年。精神不振,性情孤僻,睡眠不正常,时而失眠,时而嗜睡,睡中时有呓语、惊悸。有时梦游,模拟过去看过电影人物进行表演,醒后不能自知。智力较前明显减退,因不能坚持学习,于就诊一年停学休养。曾经多方治疗,非但不轻,近半年反日渐加剧,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家长对其病情甚为忧虑,特来就诊。 检查:发育尚可,精神萎靡,面色黯黄,发枯,两眼周围黯青,唇干,舌质红,舌苔薄白,语声低微,脉沉细而弱。 辨证:心肾不足,肝虚火盛,脾胃失和,痰热内阻。 治法:酸枣仁(生熟各半捣)24克 炒柏子仁9克 茯神9克 钩藤9克 生龙齿9克 天竺黄9克 菟丝子12克 胆南腥3克 白术9克 白豆蔻6克 橘络9克 人参6克 淡豆豉9克 生鸡内金12克 山栀4.5克 灯心1.5克 水煎两遍,分两次温服.服药三天,休药一天. 猴枣0.75克 玳瑁1.2克 羚羊角0.9克 共为西粉,分两次冲服. 1月15日二诊:服药六付,头痛已减,精神转佳,睡眠转佳,饮食增进,面色较前好转,舌质略红,苔薄白,脉象同前.嘱其继续服 原汤药,并就原方重加补肾益气之品,配丸药一料服用.处方:何首乌90克 人参60克 柏子仁45克 茯神45克 生龙齿45克 天竺黄45克 天门冬36克 菟丝子45克 覆盆子45克 胆南腥18克 冬虫夏草45克 银耳15克 橘络45克 红豆寇45克 山栀30克 豆豉45克 鸡内金30克 猴枣12克 白术54克 鹿耳12克 胎盘粉60克 玳瑁30克 羚羊角15克 牛黄4.5克 上药共为极细粉,以酸枣仁310克,枸杞180克,水煎两至三遍,滤去浓汁,以文武火熬成流膏,拌入药粉中,干燥,水泛为小丸.每服6克,每日三次,饭后服.服药一周,休药一天. 3月29日其父 来述:服药后,诸症均大见好转,头脑较前明显清晰,记忆力大有改善,睡眠已近正常,梦明显减少,梦游、呓语、嗜睡等现象已基本消除,饮食消化已正常。体重较前增加六市斤,已于月 前复学。 病已基本痊愈。嘱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并继服丸药,以资巩固。 5月16日其双亲特来致谢,谈及患儿自服药后,已完全恢复健康。 备注: 《黄帝内经》中对睡眠有很具体的描述,大意: 卫气由表入里则睡,由里出表则醒。 故失眠和嗜睡其实都是营卫出入的问题,一出一入,一正一反。临床上常用酸枣仁,一个用生枣仁,一个用炒枣仁,这就是双向调节性。 张老师说: 嗜睡主要是脾虚湿盛或气虚的多, 笑则耗气,就要睡了。说明本来气虚,经不起一笑。所以,补气,卫气足就醒了 【“5年前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每当我发出笑声后几秒钟,我的手就会失去力量,我的脑袋就会耷拉下来,陷入昏睡般的瘫痪状态中。”】 人身上的一些疾病,没有中医真是无法解决呢 脾虚可以导致失眠与嗜睡,结合起来看最有意思 一个用生枣仁,一个用炒枣仁,这就是双向调节性 脾藏营,脾胃功能,营卫的运行,心火上炎等与睡眠的关系极为密切,辨证准确才能治愈 年前我治一个演员,长期失眠,明明是一个肝郁化火的人,之前却被一直说成是肾虚的人。结果,失眠一直没治好,这一周药下去,好了,呵呵。应该泻肝火的人,却给人家补肾,还不越来越重? 《内经》中分为昼夜的那段原文理解透了,就会调治营卫失调的毛病了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空时读读FASEB J的社论
热度 1 liluyuan 2011-1-6 01:26
有空时读读FASEB J的社论
美国的FASEB Journal是一本我喜欢的科学杂志,尤其是这本杂志每一期 由主编Gerald Weissmann主笔的社论,不光是言之有物,还常常是笔下生花。 记得Weissmann写过一篇社论,讲科学论文摘要的写作。他说,如果你的科学论文是一篇散文(Prose),那么这篇文章的摘要则是一首诗(Poem)。这个比喻毫不过分地强调了文字简练、明快,构思精致,语言表达准确,并且有“郁郁夫文采”对于摘要的重要性。事实上,很多人(没有做过调查统计,但我估计是多数人)读科学论文先读摘要。摘要有吸引力,才进一步去读文章。根据我的经验,美国很多教授审查科研基金申请也是先用五分钟读摘要。摘要如果没有吸引力,这篇申请书多半要进垃圾桶。 Weissmann最近有篇社论,纪念“历史上第一位女科学家”、公元4世纪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希帕蒂娅(Hypatia)。她在那时已经得出天体运动轨迹不是正圆而是椭圆的结论,并开始思考“日心说”,早于伽利略一千年。希帕蒂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她对束缚人的头脑的宗教教条的严格批评,和她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使她成为刚刚得势的基督教教堂的敌人。六十岁时,希帕蒂娅被埃及主教、后来被封圣的圣西利尔(St. Cyril)麾下的基督教暴徒在大街上绑架,用贝壳凌迟处死,成为第一个为科学献出生命的科学家。希帕蒂娅的死标志了希腊-罗马哲学和科学的式微。欧洲从此堕入中世纪的漫漫长夜。电影Agora讲的就是希帕蒂娅的故事。 Weissmann的社论引用的一段希帕蒂娅的语录说:“Fables should be taught as fables, myths as myths, and miracles as poetic fancies. To teach superstitions as truths is a most terrible thing. The child mind accepts and believes them, and only through great pain and perhaps tragedy can he be in after years relieved of them. In fact men will fight for a superstition quite as quickly as for a living truth often more so”。说得何其好! 有空时,读一读科学杂志上科学论文以外的内容是件赏心悦目的事。除增加知识外,读一些老资格编辑的文字,能够帮助英语非母语的人(甚至英语为母语的人)了解英文的修辞和文采,写出更好的英文。 Portrait of Hypatia of Alexandria (c355–415 CE)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居里夫人之路
songshuhui 2010-11-6 23:46
Fujia 发表于 2010-11-04 7:11 1. 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天。那时的我,年轻,天真,怀揣对未来的满怀期待,与初恋的隐隐伤痛,登上了从上海到伦敦的飞机。那十一个小时里,我不能入眠,看着舱窗外的云海渺然,想:为了心中模糊着对科学这一抽象名词的崇拜,离去自己生长的地方千里之外,过着囊中羞涩的日子,是否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伦敦的日子忙碌也充实,偶尔也会收回心问自己:科学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我真的想要以科学为职业么?在一个白人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里,我一个智商情商都不突出的亚裔姑娘,真的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么?那么多女性都走不完这条路,我可以做到么? 我想我也会记得那一个晚上,夜色如水。室友在我们的宿舍里开party,人声鼎沸酒气冲天。我躲进自己的房间里给家里打电话。当我告诉妈妈,我想去另一个学校,读一个基础学科的博士学位,我妈惊讶不已的声音跨越了大洋,在各种嬉闹声与打情骂俏声的背景里显得格外突兀:你要做居里夫人么? 2. 1891年10月,年轻美貌尚为单身的居里夫人哦,她当时还叫玛丽.斯可洛多夫斯卡(MariaSk?odowska)离开祖国波兰,来到巴黎索邦大学求学。在这之前,由于长辈在国家动荡中家财散尽,母亲又因病早逝,玛丽家境已潦倒。她不得不与姐姐商定:先工作两年以供姐姐到巴黎读书,直到姐姐拿到学位后,再供养她学习。于是玛丽寄人篱下,做了几年家庭教师,才来到巴黎学习物理。 此时玛丽的离愁别绪里,恐怕也带着初恋的隐痛。她曾经与她家教家庭里的少爷佐洛斯基(Kazimierz ?orawski)相恋。这位英俊聪明,日后也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小开,与玛丽家庭有亲缘关系。但佐洛斯基的家庭并瞧不上玛丽这家穷亲戚,对这段恋情强烈反对。玛丽因此失去了许多。 左为年轻时的居里夫人,右为Zorawski 直到最后收到佐拉斯基的分手信,玛丽才收拾着破碎的心离开了祖国。那段日子非常难挨,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惟一能让我回忆起来还堪告慰的,是我依然高抬着头,光荣退出。如今我们应该感谢这段不成功的恋情么?如果玛丽不曾离开波兰,不曾见到她后来的灵魂伴侣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许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皮埃尔与玛丽有许多共同话题,他们同样热爱长途旅行,骑脚踏车,还有他们的工作科学。当皮埃尔进入玛丽的生活时,她也许还带着旧日恋情的阴影,痴心想带着索邦大学的数学与物理学位学成回国。但在波兰的求职受挫,她也意识到自己已离不开皮埃尔。 一年后皮埃尔与玛丽成婚,两年后第一个女儿诞生。这对亲密的工作与生活伴侣再也离不开彼此。 3. 2010年3月,松鼠会方弦同学把我带到了位于巴黎五区的居里夫人博物馆,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多年前玛丽工作的实验室的模样。在瓶瓶罐罐的化学试剂旁,挂着一件有白色圆点相缀的深蓝色连衣长裙,俏丽却不失庄重。这便是玛丽当年实验服的模样。 在玛丽工作的年代,科学界里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为铀射线。玛丽决心以此作为其博士工作的题目。她使用丈夫皮埃尔所发明的静电测量仪,发现铀可以使其周围的空气带电,并由此得出铀化合物的放射性仅取决于其铀的含量。这个发现是玛丽的重要科学成就之一,它表示放射性并不来自分子间的反应,而来自原子本身。 然而,玛丽的静电仪又测得,混合物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是纯铀的四倍。由于玛丽坚信自己之前的推断,她认为,沥青铀矿里肯定还有其他反射性更强的物质。玛丽追随自己的想法找到了钍。皮埃尔也相当支持玛丽的想法,他甚至暂停了自己的晶体工作,帮助玛丽一起分离铀矿。他们又一同找到了钋玛丽以她的祖国波兰为此元素命了名。 在科学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相当激动人心,却也伴随着许多失败。1898年,由于估量不足,玛丽与皮埃尔找到了镭,但数量实在少得可怜。随后的几年里,他们进行了大量枯燥与辛苦的工作,终于在1902年,他们从一吨沥青铀矿里分离出了0.1克氯化镭。 1903年,玛丽获得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她与丈夫连同导师,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04年,玛丽产下了第二个女儿。 骑车的居里夫妇 两年后的一个暴雨天里,皮埃尔车祸去世。玛丽痛苦不堪,甚至可能得了抑郁症。我将从此无药可救,终世不幸孤单。索邦大学物理系决定将原皮埃尔的主席职位,并同实验室的主管传予玛丽,使玛丽从工作中寻求慰籍,逐步从生活的巨大阴影里走出。 1910年,玛丽独立分离出纯镭金属,并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除泡利以外,唯一收获诺贝尔奖两个领域奖项的科学家。更难得的是,她放弃了镭分离技术的专利,将这项得来不易的结果贡献给全世界。 4. 玛丽也许不会想到,百年后她已成了女科学家的代名词。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女科学家,连同女博士,已沦为贬义词。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为男人,二为女人,三为女博士。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男人不要女博士,导师苛刻女博士,用人单位拒签女博士。诸如此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女博士被打入冷宫,大众避之不及。 追究起社会根源,各种见解不绝于耳:男高女低的传统观点,年龄和脸蛋更吸引男人,易被导师潜规则,读书将生育年龄错过,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社会的反智思想但这个现象短期里似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在科学职业相对成熟的西方世界里,性别歧视一词是大忌。许多组织与机构为鼓励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政策与经济上的帮助。相比于居里夫人的时代,公开的显性歧视已经相当少见。但即便如此,较之男性工作伙伴,女性在科学路途也走得相对艰难。 在美国一些硬科学领域(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有一个泄漏的管道(leaky pipeline)的说法:在从本科,博士,博士后,讲师到教授,以至顶尖科学家的科学职业管道中,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管道中泄漏出去,离开了科学领域。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教授,美国女性科学家协会(WISE)主席Phoeby Leboy在09年发表的文章里说,在大多数领域里,学习科学的女性数量已并不逊于男性,但在学术圈的高级职位中,女性只占30%。 在西方世界里,婚姻也许不是牵绊女性追求科学的重大羁绊,但生育却是一大壁垒。由于科学家们的大部分重要科学工作的完成时间与职业的上升期,都在其25-35岁之间,这恰是大多数女性的生育年龄。200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发展中心(Centre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统计数据表示,有小孩的已婚女性得到终身教职的机率,比已婚有孩的男性低35%,也比无小孩的单身女性低33%。在博士后期间拥有小孩的女性,重新思考职业目标的概率,是男性或无孩女性的2倍。只有13%的研究生和23%的博士后表示,研究机构给予了他们6周的带薪产假。 甚至还有少数明显的性别歧视。在我的大学里,一位生物学教授曾私下里发表过评论:因为大多数女性博士生日后会离开科学嫁人生子,培养她们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如多培养一些男博士生,为未来科学界储备人才。2005年,哈佛大学校长桑默斯(LawrenceSummers)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女性在科学领域的人数劣势,来自于女性先天能力不足。这句话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桑默斯日后的辞职与此不无干系。 5. 如果你被现实的数据所吓倒了,在居里夫人的人生里,她又怎么去面对比如今严重许多的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早在年轻的玛丽刚取得索邦大学的学位时,她曾申请回波兰克拉科夫大学(Krakw University)从事科研工作,但迅速被拒绝。有传记称这是因为当时的波兰大学对女性科学家有歧视。即使在她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之后的1911年,法国科学院依然由于对女性的偏见,没有将居里夫人选为科学院院士。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居里夫人的学生佩里(Marguerite Perey)才成为法国第一位女性科学院院士。 居里夫人人生里最大的争议,也许来自于与郎之万(PaulLangevin)的不伦恋情。郎之万是皮埃尔生前的学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传说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上了依然美丽动人的玛丽。各种报纸将这段绯闻炒得沸沸扬扬,出于排外情绪,也因着女性科学家小三这种争议十足的噱头,原本浪漫多情的法兰西民众容不得玛丽,将她描述为波兰荡妇。这段恋情不了了之。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孙女嫁给了郎之万的孙子。 当绯闻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如今留给世人可见的,是居里夫人凭其独立坚强的个性,无畏挫折地继续工作。她卓越的科学成就终究获世界瞩目,其无私贡献的工作成果造福了许多人。她的技术用于治疗一战时受伤的士兵。甚至各种号称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超能量镭产品,如今日的纳米产品一样,充斥着大街小巷。在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她的女儿与女婿又因发现人工放射而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之后,许多科学家来到这里工作,尝试将居里夫人分离的镭用以治疗皮肤癌与其他病症,也取得了许多成效。直至如今,居里研究所(InstitutCurie)依然是重要的癌症研究机构。 在波兰的华沙理工大学里,树起了玛丽的雕塑。已是著名数学教授的初恋情人佐洛斯基,曾无数次在这雕塑前静坐默念。多年后,华沙又建起了纪念玛丽的研究所与博物馆,以缅怀国家优秀的女儿。 1995年,玛丽与皮埃尔的遗体被送入象征法国最高荣誉的巴黎先贤祠。那位来自海外的穷困姑娘,成为了国家先贤祠中的唯一女性。她的品格被广为传颂。爱因斯坦曾说:居里夫人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名誉所毁的人。 6. 在居里夫人博物馆里,我翻着各种照片,看着年少如花的玛丽成长为两鬓斑白的居里夫人。不变的,是她永远坚定毅然的眼神。每每与她对视时,我觉得心底有种力量冉冉升起。 我想起美国女物理学家耶洛(RosalynYalow)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后的演讲: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里,所有有所追求的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如果女性已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就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我们。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渴望,与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与决心结合起来。我们必须肩负起责任感,致力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能够好走一些。如果我们开始解决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不会承受人类一半智力的损失。 如果我们相信人类将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并繁衍,我们就必须相信下一代终将比上一代更加智慧。下一代们,我们将所有的知识感悟都传递给你。你们的责任是利用这些知识,增添更多的成就,并将此传递给你们的子女。 谨以此,与所有女性博士生,女性科学工作者,还有千万正在自己的道路上勇敢行进的女性,共勉。
个人分类: 其他|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科学奖章引发的回忆
热度 1 xinyumri 2010-10-17 07:07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创立于 1959 年,由总统在白宫亲自颁发,用来表彰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个人。 2008 年的获奖者名单中,夹在 Francis Collins 和 Craig Venter 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中,有一个看着眼熟的名字—— JoAnne Stubbe ,定神想了想,是我在 MIT 的生化老师。 93 年我开始进实验室做论文,课题是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心脏的能量代谢。因为我本科是学无线电的,化学只有高中水平,导师建议我去修本科生的生化课,可以学得比较系统。 MIT 有两门给本科生开的生化课,一门春季开课,由生物系的 Gene Brown 和 Peter Kim 主讲,指定教科书是斯坦福 Stryer 写的;另一门秋季开课,由化学系的 JoAnne Stubbe 和 John Essigmann 主讲,教科书用的是 Voet Voet 的。我选课的时候适逢秋季,就注册了化学系的。 JoAnne 和 John 是两种不同的讲课风格。 John 比较年轻,讲课注重趣味性,有时会穿插些小笑话。鬼节过后, John 把家里没发出去的糖带到课上,说邻居们大概知道他和太太都是研究 toxicology 的,要糖的时候都绕着走,结果剩了一大堆,引得一阵哄堂大笑。 JoAnne 则不同,讲课内容很 dry ,没有一点水货,满黑板的反应方程式。只有一次例外,讲维生素时, JoAnne 为了强调维生素的重要性,给大家看了超市里随处可见的给儿童服用的复合维生素片。恰好瓶子的包装上有只“芝麻街”里的大黄鸟, JoAnne 就说,她不知道商家为什么要画这么只鸟在上面。我听见我旁边的老美轻声嘟哝了声, Jesus !这班学生是看“芝麻街”长大的一代,大概觉得只有天外来客才会不知道大鸟为何物。不过由此也可看出 JoAnne 做学问的专注程度。 有次 JoAnne 上课,来了两位摄影的,几只瓦数极大的灯泡,把教室烘得热热的。 JoAnne 跟大家解释说,“科学美国人”一篇介绍院士的文章,需要几张照片,希望不会影响大家听课。我们这才知道 JoAnne 早就是科学院的院士了。 JoAnne 的课我费了老劲还是没能修下来,这才知道所谓生化只是一些零碎的、只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不懂化学反应机制根本学不好生化,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跟大二的学生一起去修“有机化学”。 讲有机的 Kemp 教授在 MIT 有着传奇的声誉,许多学生毕业一二十年了还记得他讲的“有机化学”,都说那是他们在 MIT 学的最难忘的一门课。 Kemp 大 嗓门,声如洪钟,偌大的阶梯教室不用麦克风。讲课时 Kemp 从容地在讲台上踱着方步,有条不紊地在九块活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漂亮的化学反应式,那些代表电子转移的弯弯的小箭头好像都有灵性似的,那么地 make sense ,让人豁然开朗。 学完有机后我又重新去注册了生物系的生化课。生物系大部分本科生都是医预的,第一堂课两位教授就开宗明义地说:这门课所有的考试都开卷,因为在座的以后进了医学院有的是要背书的时候,大家当时都对两位教授的善解人意感激涕零。 Peter Kim 当时正是生物界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讲 DNA 结构时他让我们读了 Watson 和 Crick 的文章,还在课堂上一字不拉地把结尾那句预言 DNA 复制机理的话读了一遍。读完后 Peter 告诉我们,研究生写文章最抓狂的就是写 Discussion 了,不过谁要是能做出 Watson 和 Crick 这样的工作, Discussion 是不需罗嗦的,也可以这么用一句话来搞定。 Brown 讲课从来不带课本讲义,只带一只装早餐的 brown bag ,那些生化的 pathway 好像在他脑袋里生了根似的,毫不费力地就可以流到黑板上,充满灵气。不过 Brown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出的考题:某研究生发现了一个新物种, 代谢产物有 ABCDEFG ,加入 X 反应物后又产生 QRST …… 然后让你写出代谢的反应式来。这样的题目灵活之至,经常要把细菌和动物的几条 pathway 剪碎了,再拼接在一起。于是大家这才意识到当时两位教授说考试开卷是暗藏了杀机的,比死记硬背的考题难多了,但也让人学到了真正的生化。 修这些课都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如今 Brown 教授和 Kemp 教授都已经退休了, Kim 也去了 Merck 制药厂。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情来,有些恍若隔世。那时候整个人像一块什么水都吸得进去的海绵,能碰上这些可爱的教授们,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08 年科学奖章的获奖者中还有一位女性, Joanna Fowler ,是放射化学专家, FDG 的发明者。 FDG 现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每年创造的产值有 40 亿。除了 FDG , Joanna 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的 radio tracer ,据说她每合成一个新的放射性分子,经常自己先充当第一个试验者。 Joanna 和 JoAnne 那一代人读书创业时,还没有对妇女的种种优惠政策,她们能有这样的成就,归功于她们的踏实与勤奋。如今校园里的学术环境对妇女友善多了,晋升之路也五花八门,但每每提起这些前辈,即便是男同事,也个个肃然起敬。
个人分类: 人物|10394 次阅读|5 个评论
女研究生的优势
liux831 2010-9-14 18:02
现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有23万人。其中女研究生约为50%。 在研究生中,女研究生有独到优势: 1.精细操作 如果做实验,女生心细,实验精细,结果效果好。 2.女生细心整理 正像女生宿舍,普遍有调理、整洁。如果看看男生宿舍再看女生宿舍,自然明白。 实验完成以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原始数据需要做成电子文本,女生会做得很好。 3.女生听话 特别是博导,超自信,希望研究生听话,按导师安排进行,不要节外生枝。 4.女生信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现在的研究生,想鱼和熊掌兼得。不想吃苦,还要硕果累累,实在不好实现。看一看婚变,大家知道南方问题多,还是女方问题多。 女研究生信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研究生就是做研究生,不会吃在碗里,看在盆里,见异思迁。 5.如果全面发展,则大展宏图 女研究生如果全面发展,则会大展宏图。有的女生各种元素具备,前途相当乐观。在火车上看到李嘉欣广告,马上明白,广告需要李嘉欣,科学也需要李嘉欣。 科学研究是需要积累的。女生获得博士学位,定有特殊积累,下一步,做教授,做女科学家,是女中豪杰,也是科学人的佼佼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5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女士
kepushe 2010-7-28 09:32
背景介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该奖每年评选一次,从今年起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名额不超过6名,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这世界上本无所谓性别,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性别。 达尔文老爷爷可能会同意以上说法的前半段,但一定会斩钉截铁地质疑后半段,嗯,他的理由不外乎:性别乃演化而来,和说不说有什么关系? Exactly right ,不过达尔文爷爷可能无法预知这个世界已经演化到有点复杂得过分了。几天来,网路上某律师要求撤改16个汉字、认为它们有侮辱女性嫌疑的新闻沸沸扬扬,我们好奇地点进去一看,发现革新派给出的理由是,触目惊心的女字偏旁竖立在贬义字的一侧,从小就给孩子造成了很很的印象。 当然,汉字是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建议而大肆变更的,女性们自己也没有觉得这改一改会对衣食住行产生影响,所以喧嚣之后律师未必名垂,地球照样自西向东。但,由此事,足见性别被说出来的可能性有多么大:如果它被说了,而且被说得让人在意了,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2005年1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了一句先天性别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在科学领域建树甚少的原因,这言论旋即引起众怒,成为他不得不在次年任期满后赶紧离职的重要原因,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萨默斯的继任者德鲁福斯特是一位在生物意义上货真价实的女性,而且她是哈佛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校长。 萨校长的口误至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当下,关于女性价值,关于性别不平等最容易引起的一种争端来自科研领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女性适合不适合搞科研女性不适合搞哪些科研之类讨论浮出水面,在公众视听范围内折腾一番。2009年3月份,一项来自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报告再次激起千层浪,康奈尔大学的Stephen J. Ceci等人综合分析了25年来有关男女在数学能力差异上的研究,认为是一些与能力无关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为什么不选择物理学家或者工程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其实,激素、大脑、性别等生物学因素并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男性虽然在空间测试能力上的得分要好于女性,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较少从事与高级数学有关的工作。起主导作用的是职业偏好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能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更受限,其次,数学能力强的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比如律师之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职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活跃在相关领域的女性以一种特殊方式引发起我们的尊敬:是的,这份尊敬无关于性别,而仅仅是,有关于时间。 她们需要压缩自己在梳妆台前、厨房中、育婴房里的时间,去观察显微镜、演算数学公式、做实验记录和撰写论文。 对于这样的她们,致敬可以有各种方式,颁奖是其中一种。 1998 年,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妇女与科学方案,迄今全世界已经有500余位女性研究者得益,分享了137项国际奖学金和500多项国家奖学金,共计57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而在中国,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到今年为止也已经举办到了第六个年头,本次评审委员会按照数理科学组、化学与环境科学组、地球科学组、生命科学组、医药卫生组、技术科学组等6个学科组对候选人材料进行审阅和讨论,确定于吉红、蒋澄宇、曾凡一、李宝会、李小英五位成为本年度的入选者。2010年1月26日下午,她们中的一位将被授予这个殊荣。
个人分类: 新闻动态|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关于性别,有关于时间
songshuhui 2010-1-28 17:17
写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前夕 这世界上本无所谓性别,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性别。 达尔文老爷爷可能会同意以上说法的前半段,但一定会斩钉截铁地质疑后半段,嗯,他的理由不外乎:性别乃演化而来,和说不说有什么关系? Exactly right,不过达尔文爷爷可能无法预知这个世界已经演化到有点复杂得过分了。 几天来,网路上某律师要求撤改16个汉字、认为它们有侮辱女性嫌疑的新闻沸沸扬扬,我们好奇地点进去一看,发现革新派给出的理由是,触目惊心的女字偏旁竖立在贬义字的一侧,从小就给孩子造成了很很的印象。 当然,汉字是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建议而大肆变更的,女性们自己也没有觉得这改一改会对衣食住行产生影响,所以喧嚣之后律师未必名垂,地球照样自西向东。但,由此事,足见性别被说出来的可能性有多么大:如果它被说了,而且被说得让人在意了,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2005年1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了一句先天性别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在科学领域建树甚少的原因,这言论旋即引起众怒,成为他不得不在次年任期满后赶紧离职的重要原因,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萨默斯的继任者德鲁福斯特是一位在生物意义上货真价实的女性,而且她是哈佛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校长。 萨校长的口误至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当下,关于女性价值,关于性别不平等最容易引起的一种争端来自科研领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女性适合不适合搞科研女性不适合搞哪些科研之类讨论浮出水面,在公众视听范围内折腾一番。2009年3月份,一项来自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报告再次激起千层浪,康奈尔大学的Stephen J. Ceci等人综合分析了25年来有关男女在数学能力差异上的研究,认为是一些与能力无关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为什么不选择物理学家或者工程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其实,激素、大脑、性别等生物学因素并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男性虽然在空间测试能力上的得分要好于女性,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较少从事与高级数学有关的工作。起主导作用的是职业偏好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能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更受限,其次,数学能力强的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比如律师之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职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活跃在相关领域的女性以一种特殊方式引发起我们的尊敬:是的,这份尊敬无关于性别,而仅仅是,有关于时间。 她们需要压缩自己在梳妆台前、厨房中、育婴房里的时间,去观察显微镜、演算数学公式、做实验记录和撰写论文。 对于这样的她们,致敬可以有各种方式,颁奖是其中一种。 1998年,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妇女与科学方案,迄今全世界已经有500余位女性研究者得益,分享了137项国际奖学金和500多项国家奖学金,共计57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而在中国,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到今年为止也已经举办到了第六个年头,本次评审委员会按照数理科学组、化学与环境科学组、地球科学组、生命科学组、医药卫生组、技术科学组等6个学科组对候选人材料进行审阅和讨论,确定于吉红、蒋澄宇、曾凡一、李宝会、李小英五位成为本年度的入选者。2010年1月26日下午,她们中的一位将被授予这个殊荣。去年,松鼠会小如同学曾以《 女科学家,可以更美的 》为题对上届获奖者做了贴身紧逼式报道,今年我们会继续关注这一事件,接下去陆续释放此次入选女科学家的个人专访或介绍文章,敬请期待。(by 庄) 以 下 比 较 严 肃 分 割 线 背景介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该奖每年评选一次,从今年起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名额不超过6名,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1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性科学家的生存空间 (有感于饶毅一篇博文)
mpgbpc 2009-11-21 01:25
今天看到饶毅老师博客上一篇关于女性科学家如何在生育年龄争取工作时间的文章,他的观点是要舍得雇佣人来带孩子,以争取一定的工作时间。我本人就即将面临这个问题,有过一些思考,虽然还没有实践经验,但就身边的女科学家事例发表一点看法。 个人认为女性以科学家作为职业与其他同类富有挑战性的职业相比,是不易受生育孩子影响的。原因在于科研工作者即使休息两年,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来的时候,总可以再提出新的科研问题,开展工作。那么导致女科学家数量减少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激烈的岗位竞争。科研领域里没有贵族,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是要靠这个职业来维持家庭的。那么获得工作岗位是开展科研的前提(如果有一天,个人的兴趣是开展科研的前提,人类的认知会发展的比现在快得多吧),而女性必须和男性一同竞争那有限的岗位。那么很自然,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为获得竞争力的前提,女性因此而处于劣势(原因同饶毅老师的分析)。现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专门鼓励女性从事科研的项目,有专门保留的岗位给女科学家,虽然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是有比没有好。虽然饶毅老师的建议很积极,请妈妈们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自己的父母,然后投身到实验室中,但是如果研究机构能够帮助减轻一些女科学家的负担和竞争压力,这不仅有利于育儿(这里假设女科学家对孩子的早教优于祖父母或者保姆的)也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女性投身到科研中来。
4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科学家高端人才缺位的深层探讨
kejidaobao 2009-11-12 15:45
女科学家高端人才缺位的深层探讨 本刊记者 杨书卷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科技领域,以突出的科学贡献赢得了关注和尊重。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因素影响,女性科技人员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依然存在。2009年9月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30余位女科技工作者聚会山城重庆,以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通过切实交流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真正支撑和心得体会,研究讨论如何从制度、政策、资源及社会舆论等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鼓舞更多女性在科研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1 群体庞大,高端人才缺位 中国科协2007年科技人力资源调查表明,女性在科技人力资源中占40%,但在高端创新人才中仅占5%左右。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175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占4.6%;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甚至没有一位女性。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介绍,尽管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人力资源中的比例超过1/3,但在科技活动中并不具备与其数量相同的地位,导致中国科技界存在女性高位缺席现象,女性科技人员处在科技人员金字塔的底层。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对这种状况表现出极大担忧,认为提高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任务非常紧迫,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界没有女性的声音,绝不是国家进步的表现。 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程东红表示,中国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不仅是科学界应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关注的问题,每年毕业的女大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理工农医,目前已在职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现状如何,对这些年轻的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选择和毕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潜力,建设创新性国家就无从谈起。 韦钰认为,并非希望所有的女性去学习科学,但必须为有才能、愿意投身科学并有可能成为科学领军人物的女性开辟道路,使她们少一些困难,多一些支持。科学家的成长道路非常艰难,并非一日之功,但一些文化、机制、甚至偏见不利于她们的成长。现在,韩国和日本划拨专门的款项研究女科学家成长的问题,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提高女性科学家在科技工作中的地位。希望中国能在政策、舆论、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女科学家支持,让更高端的地方出现中国女科学家活动的身影,让更多的年轻女性了解广阔的科技天地也是她们发挥才能、一展身手的地方。 2 多重障碍,影响女性发展 面对社会变革现实,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既有女科技人员自身的原因,更有客观环境因素。刘恕指出,传统观念、生育照顾家庭花费心力及由此造成的信心不足,是女性在科技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三大障碍。 1) 男性优先传统观念的影响。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发现,女大学生就业时经常会碰到性别歧视,只招男性、男士优先、女性刚参加工作的数年不许生育等现象仍然存在。2008年男大学生的就业率为82%,女生是81.6%,差别不到1%,但这并不说明男女就业平等,其中存在就业质量问题。因为男生机会多于女生,所以女生一到签约时就积极去签,而许多男生对签约不急切,通过东挑西选进行比较。这样签约的女生可能是委曲求全,做出许多让步,在薪酬方面实际上受到一些限制,工作岗位满意度也低于男生。 男、女退休年龄不同也能说明一点问题。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规定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工作年限减少无疑阻碍了女性的上升空间。这一问题实际上已提出多年,但现在仍未解决,须通过更多渠道呼吁,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刘恕对基层女科技工作者调查发现,在相同学历水平下,女性的收入平均低于男性7%~8%,并且培训机会更少。由于性别的差异,很多女性和领导不便沟通也影响了事业的上升,有72%的男性回答自己的工作被领导和同事认可和较为认可,比女性高出7%,女性干活干得不少,但是得到人们的理解比较少。 2) 生育与照顾家庭的困扰。在讨论中,几乎所有的女科学家都谈到了生育问题对女性造成的困扰。刘恕指出,女性担负着人类自身繁衍、生育后代职能。传统上女性是照顾子女、家务劳动的主体。女科技人员也不例外,得为照顾子女和家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吴启迪分析,女性比较困难的时间是25岁到35岁之间,因为要结婚生育,而且往往要承担比男性同志更多的责任,这段时间会影响她的成长,如果处理不好就要有10年的时间,处理得好也有1、2年时间,但是中国很多科研项目是一刀切,有年龄限制。所以早期的女科学家的苗子会被拖累,没有成长的台阶,难以走上更高端的科研岗位。 吴启迪强调,这是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中的大问题。有一些是政策不到位,有一些是社会服务不到位,使女性不能全心全意参加工作。在一些发达国家,政策规定男性也有哺乳期产假,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而且社区服务非常到位,女性可以将更多的事情托付给社会,在科研项目上,也有向女性专门倾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女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政策和环境的保障必不可少。 3) 自信心缺乏导致创新不足。刘恕在总结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特点中谈到,女性有很多优点,但是在评价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指标中最低的是什么呢?就是创新能力。在调查中,有很多男性,除了现有的工作之外还要创新,还要开拓别的事业,但是调查到女性的时候就是安于现状就可以了。这说明女性缺乏信心,事业型的观念不强,向更高端的科研领军方向努力不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刘芝华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一直说男女有区别,但很多科学家做的调查分析表明,就创造力来讲,男女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女性长期以来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长大后有一份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就很好了;心理上先入为主的是:女性的创造能力不如男性,在科研工作中竞争不过男性,不要费劲了。女性按照这种思路,到了40多岁或50多岁,这一辈子差不多这样了,而男性觉得尚没有到最后,还要拼搏一把,这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创造力不足。创造的动机是自信心,尽管从小到大,女孩子的成绩很好,但女性最缺的就是自信心,这才是男性和女性真正的区别。 吴启迪对当前女大学生中流行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表示痛心。全国妇联曾经有一个口号就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但有一些大学生会去做一些很失身份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认同率还不低,这是属于女大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很多女性的才能被淹没与这种社会心理状况有关系。所以应不间断、有意识地宣传杰出女科学家的典型,激励女性同胞的信心,营造有利于女性成长的环境,让更多的女性对科技领域感兴趣。 3 自强自立,充分发挥优势 现在女性有40%的人数从事科研,有比较大的规模,但高端缺位,工作质量没有上去,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变成质量优势,是众多女科技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认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并非一天形成,也不能一天消除,但女性自己是否自己也这么认为才是更加关键的问题。过去确实存在社会不平等,女生受教育的机会就少,但现在高考状元中女学生也很多,说明女生的智商一点也不低。既然有同样的机会了,为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呢?应该超过。这就是观念的问题。而且,不要觉得家务事就是女性该做的,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很多实践的机会。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不去实践就难以比别人强,女性应该与男性分担家庭责任,并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在科研活动中获得更高的地位。 刘芝华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女性从事科研也有自身的优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女性细心方面做得非常好,然后就是有韧性,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可以顶住。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考虑特别周到,而且是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女性可以在比较适合的领域,既干得好,又嫁得好,只要相信自己,好多事情都可以做到,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更加有一种幸福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东秀珠认为,女性要克服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自强不息,很多信心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东秀珠承认传统观念的影响确实存在,她就是不想让她爱人放弃国内的发展才回国的,而且,在36岁读完博士回国后,却发现非常难,没有课题。最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青年基金,结果就成功了,这样一来自信心就大增。在2004年又申请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觉得试一把,不行就不行,结果一试又成功了。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是要付出很多,实际上申请首席科学家答辩的时候,不会因为是女性就不为难,但只要专业做得好,就不怕被难倒。东秀珠鼓励青年女性,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要放弃,首先要去试一试,才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成为科学的领军人物。 参加论坛的女科学家们认为,科学研究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马瑾院士谈到,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任何的荒山野岭都会发现很多非常美,非常新奇的事情,只要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想一个为什么,会想出好多问题,一辈子都研究不完。不要什么时候觉得再重头学太难了,老了,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开始努力都不晚,即便是生了孩子,孩子上小学了,也不晚,还是可以学习。 刘恕在报告中指出,女性科技工作者对学科领域有偏爱的倾向,也是因为有性别的差异。在生理、医学,化学、生物,男女差距很接近,而天文、数学、物理相差7%以上。体现性别差异是女性的生理特征所表现的,不像之前绝对强调男女都一样,女性可以挑选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研领域,也增加了成功的机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郭军指出,媒体喜欢把做得比较好的女性宣传成女强人,把科研写得太艰难,年轻人都不敢来了。好多女大学生担心如果科研做得好,家庭是不是不会幸福,许多杰出的女科学家们都用自己的经历说明,女科学家也拥有丰富的人生,科研和家庭是不冲突的。 刘恕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科技界对女性科研合作者的评价不低,男性科技工作者大都认为女性是良好合作伙伴,欢迎女性走进科学技术殿堂,特别是自然科学界超过70%的男性受访者希望增加女性科研合作伙伴,以便使长期为男性主宰的世界注入多样性。 4 追求理想,促进平等参与 中国活跃在科技群体中的女性已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虽然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她们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当今在新科学技术领域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卓有成效的表现,预示着女性在科学技术殿堂中有着光明的前景。刘恕在中国女性科技人员的工作状况报告中对此进行了总结。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飞快进步为女性平等参与科学技术工作带来了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分工模式,使男女间在体力和心智上的差异几乎消除,相反女性性别特征在科技工作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2) 女科技工作者负有女性应尽的职责,尊重性别特征是新时期男女平等、和谐的内容。国家、社会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生育、照顾子女、性别特征上,给予照顾和关心。社会团体、家庭、科技单位都应该予以理解和支持。例如,当优秀的女科学家生完孩子回到工作岗位时,可以考虑给她们设立启动基金,以鼓励她们继续完成科研事业。 3) 虽经近百年的社会变革、发展和进步,从法律层面已保证了男女平等。但是历史文化沉淀于人们心理、精神中的男性优先的观念还存在于人们中间,即或是在文化水平较高的科学技术群体仍有其领地,这是影响女性科技工作者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法律政策照顾,社会、家庭理解之外,女性自身素质提高仍是科技女性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女性科技工作者进行培养教育,寻求适应女性科技工作者需要(特别是年轻年性)的培养教育方式十分必要。而女性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关系到长远全局战略性的问题,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地位和社会水平以及妇女地位的一个问题。 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世纪,是生物医学发展的时代,正好是适应女性特点、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时代。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号召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大学生、女科技人员,努力追求更高的理想,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推动两性共同和平等地参与科技创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责任编辑 陈广仁) 刊载于2009年第21期
个人分类: 栏目:学术聚焦|338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组女科学家漫画像,谁认得全?
yejian 2009-10-24 19:43
漫画选自《饶议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不得引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896 次阅读|5 个评论
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xupeiyang 2009-10-8 09:00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9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Photo: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redits: Michael Marsland/Yale University Credits: Micheline Pelletier/Corbis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da E. Yonath 1/3 of the prize 1/3 of the prize 1/3 of the prize United Kingdom USA Israel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USA;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Rehovot, Israel b. 1952 (in Chidambaram, Tamil Nadu, India) b. 1940 b. 1939 Titles, data and places given above refer to the time of the award. Printer Friendly Comments Questions Tell a Friend The 2009 Prize in: Physics Chemistry Medicine Prev. yea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9 Prize Announcement Press Release Scientific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 Speed Read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Nobel Lecture Interview Other Resources Thomas A. Steitz Nobel Lecture Interview Photo Gallery Other Resources Ada E. Yonath Nobel Lecture Interview Photo Gallery Other Resources See Also 'Imaging Life' - The story of advances in imagi var flashvars = {}; flashvars.CalendarDate = "2009-10-08"; var params = {}; params.quality = "best"; params.wmode = "opaque"; var attributes = {}; swfobject.embedSWF("/images/shortcuts/shortcut_bigblue_followus.swf?rand=818", "banner_zone818", "160", "250", "8.0.24.0", false, flashvars, params, attributes); 美以三位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图) 2009年10月08日 08:02:44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Email推荐: 】    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3位科学家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吴平摄 图表:美以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华社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记者和苗 吴平)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贡纳尔冯海伊内和评委莫恩斯艾伦贝里通过投影仪图片展示,分别详细地介绍了3名获奖者的成就。他们介绍说,生物体每个细胞中都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基于DNA上携带的信息,核糖体便能合成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免疫系统的抗体、胰岛素、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在生命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它们在化学层面上组成并控制着生命。因此,有关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能够被迅速应用到实际中,没有核糖体存在,病菌就无法存活,当今医学上很多抗生素类药物都是通过抑制病菌的核糖体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他们说,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工作,分别采用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方法绘制出3D模型来体现合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的位置,他们绘制的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新抗生素的研制,以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在记者招待会上,厄奎斯特拨通了约纳特的电话向她表示祝贺。约纳特在接受媒体现场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获悉这一消息时她非常高兴,从来没想到自己能获此殊荣。她说,虽然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中很重要,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科学家们继续寻找答案。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他们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成果解读: 核糖体生命化学工厂中的工程师 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这一切,就要归功于仿佛扮演着生命化学工厂中工程师角色的核糖体:它翻译出DNA所携带的密码,进而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别控制人体内不同的化学过程。 点击详细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时隔多年女性再获殊荣 约纳特的获奖对女科学家,尤其是生化领域的女科学家将是一大鼓励。诺贝尔化学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156名获奖者,但包括约纳特在内仅有4名女性,她们分别是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和霍奇金。 点击详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感言: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纳特:女性能有大作为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施泰茨:能得到重视真令人幸福 拉马克里希南:我太高兴了,今晚将开宴会庆祝 诺贝尔奖得主感言: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背景资料:近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科学界著名女科学家巡礼——海外篇(整理于生物谷)
热度 1 xioaheilong 2009-10-4 09:17
今年时值我国建国60周年。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的科研实力突飞猛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范围最广,人民关注度最高的学科。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目前已逐步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家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整理了现在活跃在生命科学研究第一线的海外女科学家。她们作为中国女性代表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科研水平,更为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智慧与坚强! 袁钧瑛 袁钧瑛,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顾问,美中生物医学专家协会理事。 袁钧瑛1977年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82毕业,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于同年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至今。 袁钧瑛多年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曾先后获得Ryan Fellowship,Wilson S. Stone Memorial Award, The SCBA 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各种国际优秀研究奖,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 曾被 诺贝尔奖 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她的工作为她学生时期的导师Dr. H.R.Horvitz获得2002年诺贝尔奖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钧瑛先后担任过 Current Biology 、 Genes to Cells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等杂志编委。 袁钧瑛是首个华裔女性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同样是美国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神经学会会员,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美国华人科学家协会会员。还担任Bristol-Myers Squibb, Pfizer, GlaxoSmithKline, Aventis, Merck, Millennium, Amgen 等众多国际大型药物公司的咨询专家。 庄小威 庄小威,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授。 1987年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1年赴美留学,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34岁成为哈佛大学两个系的双聘教授。在本科及博士学习阶段,庄小威一直是研究物理专业,1997年之后,她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时,才接触化学、生物学科,做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 2001年,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正教授,34岁的正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俞君英 俞君英,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1992-199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取得学士学位。1997年留学美国,在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从事胚胎 克隆 领域的研究。2003年毕业后加盟汤姆森实验室,并转向以人体皮肤细胞改组为干细胞的研究。 2007年12月,俞君英在汤姆森实验室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论文: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同一时间日本科学家山中亚弥领导的研究小组在Nature杂志也发表了有关细胞重编程的研究论文,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宣告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 胚胎干细胞 的万能细胞,开创了当今最热门的研究:iPS Cell。 今年刚刚35岁的俞君英生于浙江诸暨,1992年以绍兴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并被编入理科实验班(后来元培实验班的前身),至1997年毕业。大学期间俞君英就已经非常突出,大二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两位帕德纳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俞君英以其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成就成为新一代年轻华裔科学家的佼佼者,也是最有可能获得 诺贝尔奖 医学或生理学的中国科学家。不久的未来,俞君英必将带领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站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 吴瑛 吴瑛,博士。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 1980-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士,1986-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肿瘤生物学博士,1991-1994年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先后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曾获美国 白血病 学会连续十二年资助(从博士后、特别研究员到学者奖)。为 Science 、 Nature 、 Cell 、 MCB 、 PNAS 等15个杂志审稿,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老年痴呆基金会、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意大利Telethon基金会等评审基金。在哈佛大学参与生物化学教学、在华盛顿大学参与核酸与蛋白质、细胞生物学博士生课程教学, 在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布朗大学等做过学术报告。1998年起兼上海医科大学教授。曾获上海医科大学一等奖(1986年)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 2001年起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领域:mRNA剪接、神经退行 性病 变的分子机理和白细胞迁移。 董欣年 董欣年,博士。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系教授。早年在武汉大学取得博士学士,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杨酸和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Cross-talk)机制和植物病毒防治研究。 吴虹 吴虹,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和医学药理学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遗传技术中心主任。JCCC 癌症干细胞 研究项目联合副主任。JCCC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项目成员,信号转导研究及治疗项目成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研究所成员。 在北大医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后,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白头研究所博士后。其在UCLA的实验室主要进行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及分子机制研究。 金亦石 金亦石,博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神经生物学系教授。早年于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并于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在主要进行神经发育与修复方面研究。 杨薇 杨薇,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取得生化硕士士学位。后再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生化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现为终身研究员。主要进行DNA错配修复研究。 熊文成 熊文成,博士。乔治亚医学院教授。本科就读于第三军医大学,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于维吉尼亚大学进行博后研究。从事神经元迁移和脑部神经网络建立分子机制研究。 丹扬 丹扬,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神经及脑科学研究。 详细查看: http://www.bioon.com/zt/200903/femalescientist/
个人分类: 科文交汇|6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岁女科学家仍工作(转载)
if229 2009-4-20 18:49
原文选自: http://www.gmw.cn/content/2009-04/20/content_910947.htm 百岁女科学家仍工作 称头脑比20岁时还灵活  刊发时间:2009-04-20 08:46:48 广州日报 欧洲大脑研究所18日特地为蒙塔尔奇尼举办了一个庆生仪式。   美籍意大利女细胞学家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是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她将于本月22日度过100岁生日,18日她在接受采访时表 示,虽然自己即将年满百岁,但是脑筋比当年20岁的时候还要灵活。   蒙塔尔奇尼目前尚未退休,仍每日辛勤工作。她仍在担任意大利终身参议员。   早晨,她的身影会准时出现在罗马市郊的欧洲脑研究所;下午,她又前往市中心的非洲妇女教育基金会办公。年将近百并不意味停止战斗。她说:我过去做得不够,未来还需继续努力。    欧洲大脑研究所18日特地为蒙塔尔奇尼举办了一个庆生仪式。在仪式上,蒙塔尔奇尼说:在百岁来临之际,由于丰富的人生历练,我拥有比我20岁时更胜一筹的大脑。   蒙塔尔奇尼是至今为止最年长的在世的诺贝尔奖得主,与美国同事史丹利科恩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百年遭遇颇多坎坷   蒙塔尔奇尼1909年出生在意大利都灵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36年,她因犹太人血统受到法西斯当局迫害,最后被逐出校门。但她不为所屈,在家中设立简陋的实验室坚持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携家人逃离意大利,隐居在比利时乡村,继续科学研究。她表示: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艰难时刻,最佳成果正是来自于这些时刻我应该感谢墨索里尼把我列入劣等民族,这让我学会享受在家里而不是在大学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工作。   1946年蒙塔尔奇尼到美国做研究。1952年她分离出了神经生长因子,这正是让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就。1968年,她成为历史上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十位女性。2001年,意大利总统钱皮提名她为终身参议员。
个人分类: zzzz|41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科学顾问团中唯一的女科学家——Sharon Long研究生物固氮
陈文峰 2009-2-15 07:06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haron R. Long是一名研究豆科植物紫花苜蓿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专家。她是唯一一名当选为奥巴马总统科学顾问团的女科学家。她的当选除了她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外,奥巴马总统为了美国的能源和环境而做出的长远考虑也是重要因素。因为通过大力发挥生物固氮作用,可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进而减少化学氮肥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大量能源及对环境的污染。苜蓿是美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畜牧业养殖中有牧草之王之称,这种豆科植物只需靠根系的根瘤固氮作用即可满足自身对氮素的需要,而不需要化学氮肥。 她的实验室网址为: http://med.stanford.edu/profiles/Sharon_Long/ 或 http://cmgm.stanford.edu/biology/long/ (更详细一些) 下面是关于Sharon R. Long当选为科学顾问的报道: Stanford University plant biologist Sharon R. Long is the only woman on the team of science advisors assembled by Barak Obama in September. Long's lab studies the symbiotic interaction of Rhizobium bacteria and alfalfa roots to form nodules . Root nodules are able to take nitrogen from the air to form ammonia, which is used by plants to synthesize amino acids, nucleotides and other cellular components. This ability allows the plants to grow with less nitrogen fertilizer than required by other crops, making the proces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re has, in fact, been some criticism of Obama's choice of Long because of her ties to the agricultural biotech company Monsanto , on whose board of directors she served until last fall. 当选总统科学顾问后,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如下,可以到相关网站上听录音: ( http://www.sciam.com/podcast/episode.cfm?id=the-day-after-science-in-the-obama-08-11-05 ) Long was interviewed about science unde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by Steve Mirsky for the Scientific American Science Talk podcast. Listen to the interview . 此次谈话中,她提到了她的研究方向,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分子对话。以下是节录: Steve: You want to talk for just a couple of minutes about your particular expertise? You mentioned that it's in crop research in part and the specifics of what the administration plans to do in those areas? Long: My own area of research is on the symbiosis between beneficial soil bacteria and plants in legume family, and this is familiar to many because it's the basis for crop rotation. Plants such as beans, clover, alfalfawhich is what I studyor soybean are members of a plant family that have the unique ability to host beneficial bacteria in their roots. Now because of the bacteria and because they have the bacteria in their roots, these plants are actually able to flourish using nitrogen that the bacteria convert from a form that's in the air into a molecule that the plants make protein out of. That means that these plants don't need nitrogen fertilizer. This is the reason why, for example, the Native Americans had the practice of planting a little mound with squash, beans and corn. The beans didn't just produce a great seed, they also provided nitrogen nourishment for themselves and for the little mound of plants that were around them. Likewise crop rotation has been used in the ancient world, Mediterranean and in many other cultur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at is important because crop rotation of that kind is a cornerston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my work is very basic. I don't really study th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but I do work on the question of how bacteria and plants can recognize each other in a highly specific way and how they can come together in a complex process so that the bacteria are benefiting the plant by providing them with the nitrogen that they need to make lots of protein, and in return, the plant, which can carry out photosynthesis, is able to provide sugars and other energy to the bacteria. So each partner benefits from the exchange. That's my great love in research. Whether that will be addressed in particular in the science plans of the future administration isn't known to me, but it is something that relates to energy, to productivity, to self-sustainability. So I hope that along with all of my colleag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study this, I hope we'll all be able to make application and try to make our case for doing good science and create some benefits from that. Steve: Some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for you then to be involved here. 一个博客上关于Long的介绍: Sharon Long: Recently stepped down as dean of Stanford University's School of Humanities Science to return to her research on the symbiosis of soil bacteria with alfalfa . Long resigned last year from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Monsanto , 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orporation. A former MacArthur Fellow , Long is a member of the leadership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he has contribute d to the campaigns of both Barack Obama and Hillary Clinton. (来自: http://blog.wired.com/wiredscience/2008/09/obama-campaign.html )
个人分类: 根瘤菌研究课题组介绍|7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