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H7N9禽流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文:预测亚洲禽流感风险模型出炉
fqng1008 2014-6-20 16:28
 比利时 一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流行病学的数据模型,依据这个数据模型,可以在亚洲发现感染 H7N9禽流感 高风险的地区。该模型将对现在科学家监控和控制这个重要疾病的努力有所帮助。研究论文发表于6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 。  H7N9是正粘病毒科所属的禽流感的一种亚型,其转移到人类感染后因病发期短、重症率与死亡率均较高而引发社会注意。据《自然—通讯》文章称,中国至今已经遭遇了两轮H7N9禽流感的影响,当中大多数的人类感染案例都被认为是在活禽市场中接触到被感染的禽类所导致的。一轮潜在新的H7N9大流行,正是一个重要公共卫生议题。由于H7N9在禽类上的感染症状不明显,同时亚洲的动物医学资源不足,导致主动监控活禽市场的效果不佳 。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马里乌斯·吉尔伯特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调查中整理了中国活禽市场的详细普查,并且记录了人和禽类感染H7N9的最新确诊案例。接下来,他们用这些数据和一系列地理及环境参数,开发出了一个详尽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中国活禽市场中的H7N9禽流感的感染风险 。  研究人员再把这个模型外推到整个亚洲,可以表明具有H7N9禽流感最高风险的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的一些还没有发现过H7N9的城市地区、孟加拉的广大地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和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的部分地区 。  和以往的研究相比,这项新成果通过使用更加全面的数据组和数据分析方法,有了新的超越,因而其能够协助优先安排相关地区的监控力量,对控制该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 www.cmt.com.cn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H7N9病毒人际传播的方式与我最初的推测吻合
duke01361 2013-8-7 11:46
H7N9病毒人际传播的方式与我最初的推测吻合 在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初期,我曾经对这个病毒是否有可能具有人际传播能力进行了预判。 几个月下来,现已经似乎证明我最初的推断完全正确。 请见2013年4月16日的分析 H7N9人际传播的一种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680707.html 以下是相关的报道: 据中广新闻报道,H7N9的第一起病例,是今年三月在中国大陆传出,截至五月底为止,海峡两岸总共发现132例,有37人死亡。 科学家研判多数病患都是在活禽市场被传染,不过也不排除有一些零星的人传人病例,在中国关闭活禽市场之后,疫情被有效遏阻,上个月只有一例。 中国科学家在新的研究中,追查一对死于H7N9的父女生前活动范围与接触过的人,发现60岁的父亲在生病前从市场买了六只鹌鹑,32岁的女儿则没有和禽鸟接触的记录,后来她在照顾生病的父亲时,没戴口罩,几天后就发病,分析显示,父女两人身上的病毒,基因几乎完全一致。 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研究判定H7N9有能力人传人,不过它传染力不强。剑桥大学的禽流感专家(霍尔毕)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疑似人传人病例,病患是血亲,有证据显示,人对H7N9抵抗力的强弱,和基因或许有关系。 专家说,病毒可以人传人,不必然表示它就有能力引发大流行,H7N9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它在禽鸟的身上是隐性,在让人生病以前,你察觉不到它。科学家警告大家要提防它在冬天卷土重来,流感在冬天传染更快。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H7N9禽流感秋冬季卷土重来序幕已经拉开?
fqng1008 2013-7-22 09:12
作为一名传染病医院的普通医生,尽管深圳乃至广东没有发生H7N9疫情,但我一直在关注这个最早在中国发生、流行(散发性)的新型禽流感。 对于今年春天来去匆匆的H7N9,它会像SARS一样销声匿迹?还是像H5N1一样,间歇性散发?或是像1918年的大流感那样肆虐人间?虽然科学家有了一定的说法,但是仍然要等待时间(或历史)的最后检验。 7月初,《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舒跃龙——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全球首个分离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人,他预言 “ H7N9秋冬会卷土重来 ”(附录3)。 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见附录2)。 昨天,新京报记者温薷报道了一例河北省来京就诊患者,在北京朝阳医院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也自春季H7N9渐行渐远之后,进入夏秋的首例H7N9患者(附录3)。这个病例难道为秋冬季H7N9禽流感流行拉开了序幕?? 附温薷:河北廊坊1名来京患者确诊感染H7N9    新京报讯(记者温薷)昨晚,北京市卫生局通报,一例河北省来京就诊患者在北京朝阳医院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也是北京确诊的首例外地来京就诊H7N9患者。   据悉,该患者为一名居住在河北廊坊的61岁女性,目前病情危重,已被朝阳医院安排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已将病例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由河北省卫生厅做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理。 患者系由当地120转诊至北京   据北京市卫生局介绍,该名患者居住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7月10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自测体温38℃,自行口服药物,症状未缓解。7月13日,患者就诊于河北省廊坊市某社区医院,在门诊接受输液治疗。   7月14日,患者仍有发热症状,最高体温达到了40.0℃,就诊于中国石油管道局廊坊总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给予门诊输液治疗。   7月15日,患者在中国石油管道局廊坊总医院住院治疗,胸片显示左肺肺炎。先后给予多种抗菌素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出现剧烈咳嗽、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再次拍摄胸片显示双肺炎症,病情加重。   7月18日14时38分,患者由当地120转诊到北京朝阳医院就诊。 至昨晚仍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入院后,朝阳医院诊断该女患者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月18日18时30分,患者症状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转入重症监护室,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7月19日,朝阳医院对患者进行H7N9禽流感检测,结果为阳性,随即将标本送至北京市疾控中心复核。昨日凌晨,北京市疾控中心复核该患者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为阳性。昨日上午,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召开市级专家组会诊,结合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确诊该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   此前,北京曾于4月12日、5月28日确诊两例H7N9禽流感患者,以及一例无症状H7N9病毒携带者,3人均为儿童,此病例是北京发现的首例外地来京就诊的H7N9禽流感患者。   据朝阳医院诊断,该患者合并诊断有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截至昨晚,该患者仍在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追访: 患者发病前未离开过廊坊   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于6月30日至7月9日每日到家附近500米左右的菜市场买菜,该菜市场有活禽摊位。患者6月30日至7月18日来京前,未离开过廊坊市。目前患者的9名家属密切接触者无异常症状。   目前,北京市卫生部门正在对患者在京密切接触人员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对患者来京后曾经停留的场所消毒;并且对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据悉,朝阳医院已根据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在抢救患者的同时严格对医务人员隔离防护,对呼吸科医务人员以及ICU病房病人做健康监测。 对策: 河北卫生厅将做应急处置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患者确诊之后,已对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作出了部署,并将确诊病例情况报告了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了河北省卫生厅。   据悉,河北省卫生厅接到通报后,已经派出工作组赶赴患者发病地指导协助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理等,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形势。目前,廊坊市卫生部门正落实患者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疫情监测等应急处置措施。   (新京报记者:温薷) 美《科学》刊中国农科院研究:H7N9病毒或人传人    中国农业 科 学 院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H7N9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 致病力 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    人民 网 ( 603000 ) 北京7月19日电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相关研究论文7月19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是该团队今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 禽流感 的又一篇重要研究论文 。    据了解,自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内地共报告132例H7N9确诊病例,其中43人死亡。因这一病毒此前从未在人或动物中检测到,所以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该流感病毒特性的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其中,焦点问题就是该病毒能否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有效传播。为解开这一问题,陈化兰团队在动物中进行了大量的主动监测,并利用家禽和哺乳动物系统评估了从禽体和人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能力 。    通过全基因序列比较发现,从禽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和从人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基因组高度同源,它们仅有不到30个氨基酸的差别。尽管有些病毒仍然保持着识别禽类呼吸道上 皮细胞 受体的能力,但所有从禽体和人体中分离的病毒都具有结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的能力。这正是H7N9病毒容易感染人的主要原因 。    科研人员利用家禽和小鼠测试了H7N9病毒的致病能力。他们发现,从禽体内分离的H7N9病毒对鸡、鸭和小鼠无致病性,但从人体内分离的H7N9病毒可引起小鼠严重发病,体重下降超过30%,甚至死亡。进一步分析表明,人体的H7N9分离株在小鼠体内的复制能力与致病力较强的原因是其在人体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    由于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雪貂与人类中的传播特性非常接近,因此雪貂常用作模式动物开展流感病毒传播的相关研究。科研人员利用雪貂测试了2株禽体H7N9分离病毒和3株人体H7N9分离病毒的传播能力。结果也证明,3株人体分离病毒在雪貂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强于2株禽体分离病毒。对这5株H7N9分离病毒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测试发现,其中1株禽体分离病毒和所有3株人体分离病毒在雪貂中均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且1株人体分离病毒传播效率最高。这说明,人体的H7N9病毒可经飞沫在雪貂中高效传播 。    陈化兰解释说,H7N9病毒对禽类的无致病性,可使它在禽类中存在而不易被发现,增加了H7N9病毒传染给人并发生更多基因突变的机会,从而可能使H7N9病毒获得在人与人之间的高效传播能力。她呼吁,全球对H7N9病毒的防控绝不能掉以轻心,还应密切监测自然界尤其是人群中的H7N9病毒的变异情况,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并在政策与措施上有所准备,以有效阻止H7N9流感病毒在人间大流行 。   ( 来源: 人 民网 -科技频道  作者:马丽) ​ ​ 国家流感中心称H7N9秋冬会卷土重来 舒跃龙 ■ 对话人物 舒跃龙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全球首个分离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人。 ■ 对话动机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既能与季节性流感病毒受体结合,又易与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还能在人体中掀起“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感染者病情危重。今天,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刊载舒跃龙教授研究团队的科研文章,称大量生物特征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对人类仍然是重大威胁,对H7N9持续的严密监测和研究,才能让人类拥有抵御这种新型重组病毒的能力。 今年春天,在中国来去匆匆的H7N9,究竟还有哪些“秘密”?昨天,新京报记者独家对话舒跃龙,与《自然》杂志同步向国内公众揭开H7N9不为人知的一面。 感染性:H7N9易感染人,不能人传染人 新京报:今年H7N9疫情似乎已经结束? 舒跃龙:我坚信,H7N9禽流感病毒依然在禽间无症状流行。 新京报:现在对该病毒的研究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开展? 舒跃龙:这个新型重配病毒有很多谜我们还没有解开,例如该病毒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为什么会感染人?会不会人传人?为什么多数感染者的病症这么重?H7N9今后在人类中暴发流行的风险有多大?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主要问题。 新京报:这些研究有些什么样的新发现? 舒跃龙:我们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是个具有“两面性”的病毒,它既像季节性流感病毒一样,容易与人的上呼吸道,比如气管的细胞相结合;又具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特点,可以跑到人的下呼吸道去,并与肺部的细胞受体结合。这个发现,解释了为什么H7N9比H5N1更容易感染人。 新京报:更容易感染人,是不是意味着H7N9发生人传人的可能性,要比H5N1大得多? 舒跃龙:不一定。因为我们的研究还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的气管的复制能力较低,要远低于在肺部的复制能力,这直接导致H7N9禽流感病毒尚不能有效地人传人。 新京报:流感病毒变化很快,是否有一天,H7N9发生了突变,就会具备人传人的能力? 舒跃龙:这很有可能。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要研究,搞清楚H7N9在人的上下呼吸道复制效率不同的原因等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监测,随时发现病毒的变异。 致病力:病毒导致过度免疫引重症 新京报: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中提到,H7N9感染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感染者症状危重。什么是“细胞因子风暴”? 舒跃龙:当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以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进行抵抗。但是当出现过度的、激烈的免疫反应紊乱,就会导致很多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升高,从而对人体组织造成病理损伤。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作“细胞因子风暴”。 新京报:“细胞因子风暴”在其他流感病毒身上有没有碰到过? 舒跃龙:H5N1感染人后,也会引发“细胞因子风暴”。这解释了为什么H7N9和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以后,症状都比较重,病死率也很高。当然,“细胞因子风暴”只是导致感染者出现危重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者本身有慢性病,也会导致病情加重。另外,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出现免疫过度反应,目前也不是很清楚。 新京报:“细胞因子风暴”能否找到遏制的方法? 舒跃龙:在一定条件下,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可能对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是有效的。比如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对于H7N9禽流感感染者的临床治疗有效,但是已经出现了对达菲耐药的病毒,一旦耐药就会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因此应密切监视其耐药情况。 预防:H7N9行踪“隐匿”难摸清 新京报:很现实的问题,您认为,今年秋冬季,H7N9还会卷土重来吗? 舒跃龙:我相信一定会,因为这个病毒不会自动消失。 新京报:现在研发储备针对H7N9的疫苗是否很迫切? 舒跃龙:很紧迫。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研制H7N9的疫苗成功。研制疫苗,拥有这种技术储备,和未来人们要不要打这个疫苗是两回事。 也许针对H7N9的疫苗研制出来,永远也用不上,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国民健康,需要具备这种抵御潜在危险的能力。 新京报:为何人类H7N9感染者多症状严重,但感染H7N9的禽类几乎无症状? 舒跃龙:这是目前最让人困惑和担忧的疑团,也是H7N9不为人知的一面。虽然它与H5N1在感染途径上,有很多相似,但完全不同的是,H5N1对禽和对人一样,都能带来致命性的伤害。所以,当H5N1来袭时,人们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它在哪儿;而H7N9在禽间流行不发病,人们很难摸清它的行踪。就好像一个“黑箱”,如何打开这个“黑箱”,需要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协力合作,找到“钥匙”。 新京报:现在没有疫情,您认为该怎样去追踪H7N9? 舒跃龙:我呼吁卫生和农业部门要加强针对H7N9的主动监测,包括在禽间的主动监测,以及在人间的症状监测。我国现在已建立了完善的流感样症状监测体系,以及不明原因肺炎的报告系统。如果一个人发生流感样症状,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如果其他病毒感染的原因被排除,应该筛查一下H7N9感染的可能性。风平浪静不代表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可以高枕无忧。 新京报:在健康的禽鸟群中,监测H7N9容易做到吗? 舒跃龙:不容易,但我希望农业部门能在动物中开展持续的主动监测。 新京报:有必要对健康人群开展针对H7N9的筛查吗? 舒跃龙:没有必要。 (作者:魏铭言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3-7-4 8:41:20)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H7N9禽流感病毒向人传人转化的可能性
热度 2 xie44025 2013-5-13 19:05
H7N9 禽流感病毒向人传人转化的可能性 H7N9 甲型流感病毒散发感染人以来,人们一直担心这种对人毒力很强的甲流病毒是否会突变成具有在人际高传染性、高毒性的病毒株。近年来对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些令人乐观的结果。美国国家变态反应与传染病研究所著名流感病毒研究科学家莫伦斯 (Morens DM) ,在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 发表了一篇题为“ 1918 流感病毒的历史遗产” ( The persistent legancy of 1918 influenza virus.) 的述评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对流感病毒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一个通过突变 (Mutation) 或基因交换重构 ( Reassortment) 而形成的新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株,要适应人体并在人间传播是很困难的。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 8 个基因片段的 RNA 病毒。这 8 个基因分别编码 8 种病毒蛋白,它们是:多聚酶 PB1 、多聚酶 PB2 、多聚酶 PA 、核蛋白 NP 、血凝素 HA 、神经氨酸酶 NA 、基质蛋白 M 和非结构蛋白 NS 。流感病毒蛋白由于氨基酸的微小差异,还可以分成若干亚型( Subtype )。对流感病毒致病性而言,最重要的病毒蛋白是 HA 和 NA 。 HA 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形成的病毒颗粒则在 NA 的作用下释出细胞,再进入一个新的感染周期。流感病毒就是根据 HA 和 NA 的型别来命名的,如 H1N1 , H5N1 等等。 目前在人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都来自于甲型禽流感基因库( Avian Influenza A Gene Pool )。最新的观点认为,在自然状态下,这个基因库中的流感病毒在频繁复制的过程中,其 8 个基因会不断发生突变或交换重构,形成数量巨大的、基因重配的新病毒。基因重配是高频率的事件,但这些新病毒或者由于重构的基因之间不协调(不适应),或者由于重构的基因不完整(如缺失 1-2 个基因),大多数都是短命的( Transient )。禽流感病毒只有一部分以稳定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禽鸟类动物中,其中只有极少数可以以目前尚未知的机制突破种属屏障而直接适应新宿主,并在动物和人间的流行。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要突破种属屏障而获得这种适应新宿主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HA 有 16 个亚型, NA 有 9 个亚型,就可以组合成 144 种 H 和 N 不同的流感病毒。但至今为止,真正适应人类并能在人间以人传人的方式传播的流感病毒,到目前只有 3 种,即 H1N1 、 H2N2 和 H3N2 。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莫伦斯认为,一个新的流感病毒要适应人体,可能必需全部 8 个基因都适应人体环境,这显然是非常苛刻的。陶本伯格( Taubenberger JK )对 1918 年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的研究发现,多聚酶基因突变对禽流感适应人体有重要作用。他们发现, 1918 年病毒与一般禽流感病毒相比, PA 有 4 个氨基酸, PB1 有 1 个氨基酸, PB2 有 5 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这提示,决定病毒跨种传播, H 和 N 位点固然重要,但病毒多聚酶上的某些氨基酸突变在病毒适应人体方面可能有特殊作用。 人们还担心, H7N9 禽流感病毒与目前可在人际传播的 H1N1 甲流病毒一旦发生基因的交换重构,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对此种可能的估计不能过高。 2006 年迈尼斯 (Maines) 等曾证明,使目前季节性流感病毒 H3N2 的糖蛋白 H3 和 N2 在 H5N1 病毒上表达后,并沒有使其传染性增强。因此,即使 H7N9 病毒与 H1N1 病毒的基因发生了交换重构,重构的基因是否能相互适应(即新病毒能否稳定存活)也是个问题;而且如果真的发生 !H7N9 病毒由于基因重配产生人际间传播的事件发生,但其高致病性(毒力)是否仍能保持也是难以确定的。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由于病毒必需依赖它感染的宿主才能生存,宿主的死亡,病毒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条件。因此,高致病性病毒是竞争宿主中的“不适者”,在流感病毒的种间竞争中容易遭淘汰,而那些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病毒株反而易于生存并得到传播。莫伦斯认为,从进化选择的角度看,一种乐观的推测是,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将越来越趋向于强感染性( Transmissibility )和弱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目前在世界危围内流行的 H1N1 甲型流感病毒,是由二个无关的猪流感病毒通过基因交换重构而成的新病毒,它似乎正表现了莫伦斯推测的这种特点。 生物世界的神秘性和诱人之处,就在于它常会出现某种不可预测性。近来对流感病毒研究的新进展确实使我们获得了某种乐观的信心,即当前流行的 H7N9 禽流感 , 病毒,向 1918 年病毒那样的高毒株转化的可能性不大。但 1918 年病毒在春季爆发,随着天气转暖后逐惭平息,但进入秋季突然以高传染、高致死性的形式横扫世界,这个给我们一种警示,即在病毒肄虐平静期,有可能正在积累致命的基因突变。(见本人博文“大流感的幽灵在历史与现实中游荡”一文)。尽菅这种可能性较小,但对此我们也应保持高度惊惕。
个人分类: 大流感|5649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国已确诊102例H7N9病例死亡20人:与气候变冷有关
热度 6 杨学祥 2013-4-22 07:01
我国已确诊102例H7N9病例死亡20人:与气候变冷有关 杨学祥 截至目前,全国共报告102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0人,12人康复,其余70人正在各定点医疗单位接受救治。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1例)、江苏(24例,死亡3例)、浙江(38例,死亡5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3例)六省市。  从中央气象台获悉,从4月17日至4月19日,陕西、山西、河南西部、湖北等地出现剧烈降温,两天累计降温15℃至25℃。河北西北部、山西大部气温回落至个位数,甚至重回0℃以下。同时,由于多地出现的降雪(雨)天气,民众再次感觉到了冷风拂面、寒意逼人。 中国内地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持续上升,与气候变冷有关。 据国内外研究,拉尼娜和和厄尔尼诺的先后发生是流感爆发的必经过程。2010-2011年发生强拉尼娜,目前厄尔尼诺状态消失,2012年厄尔尼诺中途夭折,拉尼娜状态增强,流感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很低。  SST Anomaly 201211 (center) 图 1 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厄尔尼诺3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红色表厄尔尼诺状态增强,蓝色表拉尼娜状态增强) 相关报道: 我国已确诊102例H7N9病例死亡20人 2013年04月21日23: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张素)中国内地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持续上升。面对疫情防控和雅安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双重压力”,中国官方21日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和信息沟通,维护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截至目前,全国共报告102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0人,12人康复,其余70人正在各定点医疗单位接受救治。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1例)、江苏(24例,死亡3例)、浙江(38例,死亡5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3例)六省市。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1日表示,目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作出指示,强调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疫情防控。   根据习近平所作批示,中国卫计委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会议。会议认为在农业部、林业局、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部等联防联控机制的成员单位、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   当日全国报告新增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新增病例来自于浙江、江苏,当前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卫计委表示,将继续加强患者救治,严格控制传染源,同时确保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通报疫情信息,并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中国疾控中心同日称已成立防控工作组,其中设置风险沟通与媒体协调组用以发布信息、传播健康知识,并进行舆情监测分析。他们还与科学普及出版社联合制作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问答宣传册,与动漫公司合作制作了疫情防控知识动画,中国疾控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信息管理系统也已上线运行。(完) (原标题:中国已确诊102例H7N9病例 官方称加强联控联防)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21/233326902827.shtml 晋陕豫鄂等地剧烈降温 专家详解原因及趋势 2013-04-20 15:35: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中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记者周文超)记者 从中央气象台获悉,从4月17日至4月19日,陕西、山西、河南西部、湖北等地出现剧烈降温,两天累计降温15℃至25℃。河北西北部、山西大部气温回落至个位数,甚至重回0℃以下。同时,由于多地出现的降雪(雨)天气,民众再次感觉到了冷风拂面、寒意逼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介绍说,较强冷空气带来了气温的明显下降;高空槽和低层复合系统的共同影响带来了降雪;加之前几天部分地区气温偏高,达到30℃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导致上述地区出现剧烈降温降水天气过程。 张芳华说,以太原为例,19号14时,太原的平均气温达到-1℃,比18号14时下降了10℃,而18号又比17号14时下降了14℃。换言之,19号14时太原的温度比17号同一时间低了24℃。一般来说,24小时的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就可以称为剧烈降温了。根据气象资料分析,18日,太原的平均气温比30年来平均气温偏低4℃。再以石家庄为例,19号14时,石家庄的温度为1℃,出现了10毫米以上的降雪,气温比18号14时也下降了10℃。 张芳华说,虽然,春季气温忽高忽低是正常现象,但是这次气温波动的幅度比较大,需加强防范。预计到今天,上述地区气温将逐步缓慢回升。她提醒说,因为气温变化幅度大,公众出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增减衣物。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要及时对大棚等设施加盖草苫,注意防寒保暖。 (原标题:晋陕豫鄂等地剧烈降温 专家详解原因及趋势)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http://news.163.com/13/0420/15/8STQJ91F00014JB5.html 2013年4月潮汐组合:强潮汐导致气候变冷 2013-3-5 08:51 2013年4月潮汐组合:强潮汐导致气候变冷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 2012年10-2013年1月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2月-3月为弱潮汐时期。2012-2013年冬季可能为前冬冷,后冬暖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2013年4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一个月,由于潮汐活动逐渐增强,4月气温相对变冷,可能发生倒春寒。 潮汐组合A:3月31日为月亮近地潮,4月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0.24953度,4月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3年4月10日为日月大潮,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4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0.1123度,16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4月22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5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4月26日为日月大潮,28日为月亮近地潮,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0.1011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723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05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上海夫妻先后被确诊 官方称尚不能判定为人传人
热度 1 杨学祥 2013-4-14 05:30
上海夫妻先后被确诊 官方称尚不能判定为人传人 H7N9禽流感新民网 2013-04-13 16:47 【新民网讯】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本市发现1例实验室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患者。该患者已由市级专家组会诊确诊。截至今天下午16时,上海共发现2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7例,另外13例正在隔离救治之中,一患儿已康复出院。 新增一例患者的情况如下: 顾某,男,56岁,上海人,职员。于4月1日起陆续出现乏力,发热等不适症状,4月3日、4日两次前往华山医院就诊,4月4日18时华山医院将顾某转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目前患者正在进一步救治中。4月5日市疾控中心对该病例按常规进行咽拭子采样,检测结果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阴性。4月6日顾某出现高热,病情继续进展。市疾控中心于4月10日再次采样,加采了病人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4月11日市疾控中心和本市另一家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分别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按照有关要求,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市级临床专家组对该病例进行会诊,专家依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经调查,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有4人,均已实施严格的医学观察,目前均未发现异常。其妻於某于2013年3月27日发现发热等症状,4月4日采集的病人呼吸道标本检出N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并经市级临床专家组会诊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4月12日晚,应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邀请,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共同组织相关专家就这两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关联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尚不足以判断顾某的发病是由於某传染所致。专家认为应重视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聚集性病例的研究,加强对病例的共同暴露史、病毒的病原学特点与疾病自然史的研究。(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李欣) http://news.qq.com/a/20130413/000815.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942 次阅读|1 个评论
院士否认H7N9将有“小高峰”:爆发条件不具备
杨学祥 2013-4-13 03:18
院士否认H7N9将有“小高峰”:爆发条件不具备 杨学祥 近日,国内一位著名呼吸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H7N9禽流感可能在四、五月形成小高峰”,对此说法,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表示并不认同。她认为,目前来讲禽流感只局限在四个省,属于散发而不是流行,不是流行就不能说高峰。她强调“我们有能力控制传染源”。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12/211626810994.shtml  人民网4月12日电(记者 李叶) 上海市卫计委今天19:30通报,新确诊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沈某,男,53岁,自由职业;段某,男,86岁,退休人员。另外,4月6日确诊的患者周某,经全力抢救无效于昨晚死亡。目前上海共发现20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7例,12例正在隔离治疗,1例患儿已康复出院。(新浪编者注:据最新消息,浙江省新增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全国确诊人数已达43例。)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12/202526810719.shtml 流感病例以每天5人的速率增加,但没有出现人传人的现象。目前不具备流感世界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如果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太阳黑子峰值;如果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那么2015年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目前H7N9禽流感病例的积累过程仅仅是流感爆发的前兆,关键还是2013-2014年强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如期发生。 美国的最新研究表明,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4次流感爆发都在其前一年的11月到当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的低温异常,为流感爆发提供了事前的警示作用。 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两次拉尼娜事件已经结束,2012年11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高温异常,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2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但在3月出现高温异常,在4月结束,呈现不稳定状态,与前4次流感爆发年的状态不符。 现在有两种判断: 其一、若2013年4-7月爆发厄尔尼诺事件(可能性很小,因为目前处于温度下降趋势),流感可能小规模爆发,应该严密监测; 其二、若2013-2014年爆发强拉尼娜事件,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在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则2015年流感爆发。 关注2013或2014年11月至2014或2015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的警示作用。 关注和监测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和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79072 图 1. 在异常流感大流行显现之前一年 7 月 Nino 3.0 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间断直线表示 K 氏 0 度的海表温度水平。竖直黑实线标明 11 月到 1 月的周期。    SST Anomaly 201304 (center)  图 2.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4 月 Nino 3.0 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9072.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9396.html 2013年4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的低温继续发展,不符合前4次流感爆发的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时间序列的演变规律,2013年4月-7月厄尔尼诺事件很难形成,流感爆发的可能性很低。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确诊38例H7N9病例:爆发条件仍不具备
杨学祥 2013-4-12 03:46
全国确诊38例H7N9病例:爆发条件仍不具备 杨学祥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1日公布,截至11日17时,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38例,其中死亡10人。 http://roll.sohu.com/20130412/n372404698.shtml 据新华社上海4月10日电截至目前,全国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增至33人,9人死亡。其中,上海15例(5例死亡),江苏10例(1例死亡)、浙江6例(2例死亡)、安徽2例(1例死亡)。 http://news.163.com/13/0411/02/8S56R3DR00014AED.html 流感病例以每天5人的速率增加,但没有出现人传人的现象。目前不具备流感世界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如果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太阳黑子峰值;如果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那么2015年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目前H7N9禽流感病例的积累过程仅仅是流感爆发的前兆,关键还是2013-2014年强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如期发生。 美国的最新研究表明,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4次流感爆发都在其前一年的11月到当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的低温异常,为流感爆发提供了事前的警示作用。 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两次拉尼娜事件已经结束,2012年11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高温异常,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2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但在3月出现高温异常,在4月结束,呈现不稳定状态,与前4次流感爆发年的状态不符。 现在有两种判断: 其一、若2013年4-7月爆发厄尔尼诺事件(可能性很小,因为目前处于温度下降趋势),流感可能小规模爆发,应该严密监测; 其二、若2013-2014年爆发强拉尼娜事件,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在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则2015年流感爆发。 关注2013或2014年11月至2014或2015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的警示作用。 关注和监测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和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79072 图 1. 在异常流感大流行显现之前一年 7 月 Nino 3.0 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间断直线表示 K 氏 0 度的海表温度水平。竖直黑实线标明 11 月到 1 月的周期。 图 2.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4 月 Nino 3.0 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907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沪皖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3年须警惕新型流感大流行
热度 1 qujiangwen 2013-4-1 12:17
沪皖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系世界首现人感染 ​ 上海、安徽相继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中2人死亡,1人病情危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日(3月31日)通报,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因此,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根据目前对3病例88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两死者为27岁和87岁 据通报,上海市患者李某,男,87岁,2月19日发病,3月4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上海市患者吴某,男,27岁,2月27日发病,3月10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安徽省滁州市患者韩某,女,35岁,3月15日发病,目前病情危重,正在江苏南京积极救治。 3例病例临床表现均为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发展为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相关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3名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已组织专家研判疫情 目前,国家卫计委已派出专家组赶赴上海、安徽、江苏南京三地协助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和病重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形势。 截至目前,3例病例的88名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专家认为,根据目前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专家提示,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 ■链接 H7N9全球首现感染人 专家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从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据此,国家卫计委表示,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此外,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未发现近期全国流感活动水平异常升高。 国家卫计委表示,3确诊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地区和有关国家。 ■相关新闻 沪卫生部门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监测 据新华社电根据上海卫生部门监测,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未发现类似症状和发病情况。 近期,上海市2名患者李某、吴某分别因发热、咳嗽等症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重症肺炎,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发病早期均有流感样症状,症状出现一周后发展为肺炎并呈进行性加重。2名患者均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史。李某发病前,其两个儿子也因相似症状到医院治疗,大儿子被诊断为肺部感染、肺炎,目前已治愈出院;小儿子被诊断为重症肺炎,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两人均未检测出H7N9禽流感。 上海市卫生部门已部署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高度关注不明原因肺炎,发现类似病例,按规范及时做好病例报告、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和医疗救治等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健康。 ■焦点 昨日,国家卫计委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回答了公众关切的问题,问答称,对该病毒及其致病研究资料有限,专家正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做进一步判断。 Q1确诊者3月上旬已死亡为何昨日才公布? H7N9尚未纳入报告系统 答: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上述病例时,先后排除了感染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以及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 在进一步检测中,于3月22日发现患者可能感染H7流感,之后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H7N9禽流感病毒。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一步核实,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上述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法于3月31日向社会公布。 Q2确诊者如何感染H7N9? 3确诊者感染来源尚不明 答: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但截至目前,3例确诊患者的具体感染来源尚不清楚。 Q3H7N9能否人传人? 密切接触者未现类似病例 答:上海、安徽和江苏(安徽的1例患者在江苏南京救治)的卫生部门对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实施了医学观察。上海87岁确诊患者发病前,其2名家庭成员也发生了重症肺炎,病因仍在调查和检测中。该家庭的3例患者的发病是否存在关联,有待进一步调查。除此以外,上海、安徽确诊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未发现类似病例。 至于H7N9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由于目前确诊病例仅3例,对该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专家正在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的能力做进一步判断。 Q4人感染H7N9能否得到有效治疗? 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研究 答: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专家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原标题:禽流感H7N9首现人感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6255.shtm 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告:2013-2014年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 统计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最新研究表明, 2013-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3-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目前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 2013-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预计2013-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原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12222.html 美报:中国可能成为新型流感热点疫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74635.html 学术争鸣:2013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的相关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53614.html 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46207.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