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997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年多前开启的征程,今天回顾来看也很有价值
geneculture 2018-7-19 14:14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人感染动物流感事件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的启示
qujiangwen 2013-4-3 12:53
提示: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1976 年美国的猪流感事件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1 月 6 日, 18 岁的戴维在美国纽泽西州迪克斯堡接受新兵训练, 2 月 4 日出现明显的流感症状卧床休息。傍晚,他在军训时中途倒下,几个小时后就死了。随后该兵营中有 300 多人病倒。当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担心戴维感染的 “ 猪流感 ” 会暂时潜伏在秋天再次暴发,并引发像 1918 年西班牙流感那样的大流行,依据主要是当时医学界流行 “11 年周期律 ” 的说法,即从大流感暴发的周期来看,流感病毒的基因大约每 11 年或更长时间就产生一次大的改变,这经常导致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流行病学上称为“基因转换”。全球在 1946 年、 1957 年和 1968 年发生的流感疫情都符合这种流行模式。他们依据该流行模式推测 1979 年可能会有新的西班牙式的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3 月 13 日, CDC 主任向国会和当时的福特政府提交报告,申请拨款,以研制足够多的疫苗来为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以防猪流感扩散。 1976 年 8 月 5 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家流感免疫计划,拟对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同意在 “ 疫苗出现问题时 ” 为制药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免疫行动由此拉开序幕,但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了约 50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中 25 人因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有 3 个老人在接种后不久就死亡。紧接着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报道见诸报端,媒体称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麻痹性的神经肌肉紊乱。美国公众不再相信政府的免疫计划,他们认为这个计划 “ 使老人致死,使孩子致残 ” 。 1976 年 12 月 16 日,美国国家流感免疫计划寿终正寝。猪流感事件也没有最终演变成像 1918 年那样的流感大流行。事过境迁,人人都是诸葛亮。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和人类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决策仍然是很难的。 1976 年猪流感疫苗事件不但是美国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教材,还是对决策过程有兴趣的人都必须研究的案例。但是美国专家预测中的流感大流行并没有在 1976 年和 1979 年发生。 出人意外的是, 1977 年发生了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主要感染青少年,病毒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这次流行虽然被命名为“俄罗斯流感”或者“红色流感“,然而,有报道说此次在 1977 年的 5 月份就曾经在中国的天津等地流行。这次流感的快速传播流行几乎全部局限于小于 25 岁年龄段的人群,该年龄组人群的罹患率最高可达 96%; 但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至中等水平 , 且并未造成一般人群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诊率的显著升高 , 也并没有造成人群的超额死亡。虽然“俄罗斯流感”最终蔓延至欧洲、亚洲、美洲乃至大洋洲 , 但 WHO 报告中俄罗斯流感尚不属流感大流行 (Pandemic), 而仅仅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 (Epidemic) ,这一点与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非常相似,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流行定义为流感大流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1977-1978 年“俄罗斯流感”流行期间 , 被 H1N1 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是学生及新兵。暴发疫情多在学校 ( 包括军校 ) 或军营中发生。疫情发生初期 , 被感染的往往是 14 岁~ 20 岁的未成年人、学生或新兵 , 然后迅速传播至学龄前儿童。 1978 年 1 月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暴发。此次流感流行的年龄特点归因于 1957 年以后 H1N1 流感病毒的缺失,以及随后 H2N2 和 H3N2 病毒亚型一直占有主导优势。该病毒的抗原和分子特点表明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个抗原与 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的流感病毒非常的相似。 1997 年香港的人感染 H5N1 禽流感事件和 2000 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1997 年 5 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禽流感病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禽流感病毒迅速蔓延,大批感染了该病毒的家鸡死亡。经专家认定,导致香港特区家禽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 H5N1 型禽流感病毒。然而,令专家们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历来只威胁家禽生命的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并能够传染给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 1997 年 8 月,香港一名 3 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 H5N1 的个案。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 18 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 6 人死亡。为了阻止 H5N1 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向人类传播,香港特区政府宰杀了 130 万只家鸡。这也是 2000 年以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爆发。 H5N1 型禽流感病毒随后在 2003-2006 年成为波及最广的禽流感病毒,并造成全球许多人死亡。当时科学界许多专家认为,新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即将来临,必须竭力全力阻止禽流感病毒扩散。香港禽流感事件平息之后,多数流感专家还同意这样的观点,即: 1997 年迅速销毁了香港的全部家禽很可能防止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 然而,在 20 世纪与 21 世纪新旧世纪之交却出现了 H3N2 流感病毒大流行。时间范围是 1999 年 11 月至 2000 年 4 月,欧洲、美洲、亚洲均发生中度以上流感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每 10 万人中有 861 人感染。与往年同期相比,这次流感的发病人数并未增加,引发流行的毒株仍然是 H3N2 亚型。我国受到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以北京为例, 1998 年至 1999 年流感流行期间,流行高峰时发病率高达 26.49% ,非高峰期也有 10% 的发病率。在 2000 年 1 月,据英国首席医疗顾问利马 · 唐纳森教授估计,全国约 5900 万总人口中,平均每 300 人 /10 万人遭到流感袭击;而在苏格兰地区,平均每 540 人 /10 万人染上流感。短短数天,至少有 50 万人染病,而且染病人数一直呈急剧上升之势,这次流感被认为是英国 11 年来最严重的流感暴发。 2000 年新年一过,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大城市,多家医院都出现流感病人爆满的情况,使得当地卫生部门迅速批准缓解流感症状的首种药丸 “Tamiflu” 上市。 2000 年,流感流行同样没有放过美国,最初在西岸暴发,首先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此后蔓延至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佛吉尼亚、马里兰等 19 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如同 1918 年的流感,在美国,流感通常先在阿拉斯加开始,继而南移入侵美国西岸,然后抵达东岸。流感出现的季节通常在 12 月至翌年 3 月。 2000 年初,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流感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流感潮,其中法国的患者多达数百万人。法国传染病监察机构 “ 警戒站 ” 说,在法国肆虐的流感,到 1 月 5 日已有近 100 万人受感染。从 12 月 27 日至 1 月 3 日期间,平均每 10 万人中有 741 人患病。根据法国卫生部门的规定,如果每 10 万人中有 157 人受流感影响,就被视为疫症。因此 2000 年初的法国也被视流感疫区。意大利 2000 年初也暴发流感,初步统计每 1000 人中就有 4 人患病,患者病情持续 3 天 ~4 天,引起并发症的病人可能有近万人。这次流感连雀鸟也不能幸免,当局捕杀了 200 万只雀鸟。而荷兰全国流感中心统计, 2000 年该国平均 10 万人中有 260 人发病,患病人数达全国总人口的 10%~20% 。在西班牙,流感病例比 1999 年多出 30% ,在南斯拉夫,流感病例达 5 年来的最高峰,贝尔格莱德有 4 万 ~10 万人患流行性感冒。 2000 年初,阿尔巴尼亚流感的大规模暴发已导致至少数十人死亡,拉脱维亚有 5 人死于流感。挪威、丹麦、芬兰、瑞典、捷克、德国、保加利亚和以色列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感肆虐。 同样,在 2003-2006 年期间,当科学界在广泛关注 H5N1禽 流感病毒可能演变成流感大流行的时候, 2009 年却出现了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总结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沪皖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3年须警惕新型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75835.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4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史为鉴:1976年的美国猪流感和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事件
qujiangwen 2013-4-3 10:48
1976年的猪流感:借鉴以往第87期,第6号,2009年6月,405-484 HarveyVFineberg博士 是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医学研究所所长。他曾于1997年至2001年任哈佛大学教务长,此前13年则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他的学术生涯主要致力于卫生政策和医学决策领域。他是《从未流行的流行病》一书的共同作者,该书分析了1976年颇具争议的联邦猪流感免疫规划。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医学和公共政策学士和博士学位。 1976年冬季末,在美国一军事基地暴发的猪流感引起人们对一场毁灭性大流行病的恐惧。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宣布了一项国内全民免疫接种的计划。到该年底,美国2亿左右人口中,有4000万人接种了新的疫苗,但大流行没有发生,公共卫生声誉受损。HarveyVFineberg博士向《简报》讲述了其1978年关于那次公共卫生举措的研究为什么至今仍有意义。 问:本次(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否为1976年经历的重演? 答:当时和现在的情况有明显的相同和不同处。1976年,在新泽西州FortDix的一处军事设施中发现病毒。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里,在美国新泽西州或世界的任何其它地方再没有发现相关的猪流感病例。相形之下,今天的H1N1变种显示了多代人际传播的能力。第二个重要的不同涉及反应能力,即我们现在已有更广泛的整套可能干预措施——除潜在的疫苗外,还有抗菌药物。第三,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和炭疽病攻击促使人们加强了对生物恐怖主义和自然疾病暴发的防范。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经验和对禽流感的全球关注同样促进了监测能力、防范准备和国际合作。作为当前事件标志的公开的迅速报告病例与2003年SARS的经验形成鲜明对照。 问:在应对当今的大流行病威胁时,我们可以从30年前猪流感反应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第一个教训是避免过分相信科学洞察力。流感的大流行平均每个世纪只有三次左右,这就意味着科学家终其一生,直接观察的机会并不多,而思考每次观察的时间很长。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阐释过度。例如,1957年所谓的“亚洲流感”,1968年所谓的“香港流感”。一些专家相信,流感大流行的复发周期约为11年,他们在1970年代末曾准备应对流感的暴发。但情况表明,11年周期的想法不具预言价值。 问:在你的研究报告中一个重新提起的主题是很难将科学证据与政策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掌握确凿的科学事实,而公共卫生威胁很可能发生但并不确定,则如何来决定政策? 答:回顾1976年,当时是政治领导人希望做正确的事情,但缺乏技术知识,而公共卫生专家承认威胁的不确定性,但希望传达风险确实存在,以克服政治惰性。技术专家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问题今天仍如1970年代一样关系重大。决策者和专家不能完全依赖某些半定量的评判标准,例如“通常”、“有时”和“可能”。一件事的发生几率为十分之一,属于“可能”,发生几率降为百万分之一,仍然属于“可能”。5个数量级以上的可能性的变化具有政策含意。日常用语对追踪和调整流感暴发一类动态局势是不充分的。这里,技术专家的责任是认真和精确思索已知和未知,准确描述不确定性,并在情况变化时随时加以调整,同时将信息传递给决策者。决策者和技术专家在面对大众时,都会遇到严重的交流困难,而大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可能是关键性的。 问:1976年在是否宣布大流行时是否遇到问题? 答:当时并没有公认的分级制度,用来描述大流行的潜在可能性。即使在今天,普通民众也很少有人能说出大流行警戒等级四级、五级或六级意味着什么。一种自然的思考方式是比照基于最高持续风力的萨菲尔—辛曾森飓风等级。然而,我们的大流行潜在等级反映的是大流行的可能性,而不是其严重性。大流行等级制度最好能将发生的可能性、预计程度和严重性结合起来。同样重要的是决策者在说明降低或提高等级时应留有余地。 问:为什么对76年猪流感暴发的反应被视为失败? 答:在决策方面,最根本的战略缺陷是将反应的各个方面归结为一个绝对的“做或不做”决定——即决定着手根据病毒特征设计疫苗,生产疫苗,进行测试,然后为美国所有男人、女人和儿童接种疫苗,所有这些都是在76年3月同时决定和宣布的。决策者后来吸取了这一重大教训:在掌握相关信息之前,将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待今后作决定与作出结论和宣布结论分开处理。例如,可能着手研制疫苗,但并不需要同时决定是否进行接种,接种范围有多大以及优先考虑哪些接种者。在今后几个月,我们将从病毒在南半球的传播中学到许多,或如果传播没有发生,也可从关于当前暴发的年龄分布的研究中,或从对疫苗免疫原性的实地测试中学到很多,所有这些对形成关于疫苗的正确选择都是很重要的。 问:在1976年,是否因为担心造成恐慌和影响政治家赢得选票的能力而隐瞒信息? 答:我认为当时的情况并不含政治因素。像我们这样在与当事者谈话时,一些技术专家认为似乎很草率作出的决定必有其政治意图。与此同时,政治决策者始终认为,科学家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着手实施大规模免疫接种规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需不断就不确定性的性质和变化作出交流和澄清,因为这将有助于人们听取专家的意见,而决策者也可以作出知情选择。 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76年猪流感事件中失去公信力,是否不仅因为有大约30人死于疫苗不良反应? 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着手工作后,没有制定审查和重新审视情况的依据。在事实逐步显现后,例如没有新的病例,该中心继续推行原定策略为全民接种,日益引起争议,并损害了其长期声誉。从技术、政治和政策角度来看,很难处理几率很低但后果严重的事件,即一些事件相对而言不大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如果预计此类事件,则认为你反应过度的那些反对派更有可能是正确而不是错误的。正如有些人说,“今年不要为你的房子买保险,它不会失火。”到一年的年底,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省钱的决定,年年如此,但这种聪明只能是马后炮。从长远来看,不买保险是很愚蠢的。就此类许多威胁,包括流行病威胁而言,这都是决策者面临的基本挑战。 问:1976年反应还面对其它哪些挑战? 答:保险公司拒绝为疫苗生产商的法律诉讼保险引起了法律责任问题。实地测试表明,儿童需要两次接种,才能获得适当保护,这就引起了复杂的物流问题。还有大量行政问题,因为各州提供的疫苗的能力有极大不同。如果为大量老年人进行免疫接种,准会有一些人明天出现心脏病发作,所以必须使公众对此类意外有准备。在某个城市,一些老年人在接种后很快死于心脏病发作,免疫接种因此暂停。最后,还出现了十几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如果大流行发生,这些都不过是小事一桩,但在没有任何猪流感疾病时,这些偶发事件足以中断该规划。 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1976年缺乏对媒体尤其是电视网络的理解,是否也产生了后果? 答:1976年,两大电视网以不同方式汇集免疫接种规划初期的背景情况,这就使人们对每个电视网络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且一直维持到年底。与华盛顿的政治人物谈话的电视网断言,免疫规划自然是一项立足科学的决定。另一个电视网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主要专家谈话,这些专家认为目前的情况是“做也不行,不做也不行”,该电视网因此断言,有关决定显然是政治性的。今天的情况已非如此。我们在与大众媒体打交道时成熟多了。与媒体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公共卫生如何也可能利用新的媒体,即网络,微博客、博客和电子通讯能力。这是原有挑战的一个新的转折。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7/6/09-040609/zh/index.html 1997年底:禽流感爆发港府杀鸡大行动 2001-12-1322:46:03 南方网讯 1997年底,全球首宗禽流感在香港发现,感染人数直线上升,令港人闻鸡色变,政府最后将全港130万只活鸡全部销毁,以 防止病毒蔓延。 18人受感染,6人死亡  在1997年,香港爆发轰动全球的H5N1禽流感。事件中,有18受感染,并造成5名小童及1名女子死亡。另外,这种新病症出现,亦引发香港鸡只前所未有的“浩劫”,逾130万只鸡被活生生地销毁。      1997年8月,香港卫生署公布香港发现全球首宗人类感染甲类流行性感冒病毒(H5N1)的个案,死者是一名3岁男童,他在1997年5月因为染上感冒入院,久治不愈,由染病至死亡历时只有10多天。当初香港卫生署经检验过后仍然无法证实该名小童感染的是哪一类型的流感,遂将小童的血清样本送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及荷兰实验室进行化验,最后得出惊人结果,证实小童染上本应只会在禽畜之间传播的禽流感。      至1997年12月21日,受感染的香港市民已增加到13人,其中又有1男3女死亡。香港多个农场及街市,不时出现鸡只突然大批死亡的事件,令香港市民“闻鸡色变”。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7年12月28日颁布“格杀令”,在两天内把全港130万只鸡销毁。为防病毒蔓延,港府更停止进口内地禽畜。到1998年1月11日,受H5N1感染人数增加至18人,其中再有一名女子死亡,令死亡人数增至6人。 http://www.southcn.com/news/hktwma/twmil/200112131308.htm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