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976年猪流感事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历史上的人感染动物流感事件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的启示
qujiangwen 2013-4-3 12:53
提示: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1976 年美国的猪流感事件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1 月 6 日, 18 岁的戴维在美国纽泽西州迪克斯堡接受新兵训练, 2 月 4 日出现明显的流感症状卧床休息。傍晚,他在军训时中途倒下,几个小时后就死了。随后该兵营中有 300 多人病倒。当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担心戴维感染的 “ 猪流感 ” 会暂时潜伏在秋天再次暴发,并引发像 1918 年西班牙流感那样的大流行,依据主要是当时医学界流行 “11 年周期律 ” 的说法,即从大流感暴发的周期来看,流感病毒的基因大约每 11 年或更长时间就产生一次大的改变,这经常导致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流行病学上称为“基因转换”。全球在 1946 年、 1957 年和 1968 年发生的流感疫情都符合这种流行模式。他们依据该流行模式推测 1979 年可能会有新的西班牙式的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3 月 13 日, CDC 主任向国会和当时的福特政府提交报告,申请拨款,以研制足够多的疫苗来为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以防猪流感扩散。 1976 年 8 月 5 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家流感免疫计划,拟对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同意在 “ 疫苗出现问题时 ” 为制药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免疫行动由此拉开序幕,但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了约 50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中 25 人因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有 3 个老人在接种后不久就死亡。紧接着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报道见诸报端,媒体称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麻痹性的神经肌肉紊乱。美国公众不再相信政府的免疫计划,他们认为这个计划 “ 使老人致死,使孩子致残 ” 。 1976 年 12 月 16 日,美国国家流感免疫计划寿终正寝。猪流感事件也没有最终演变成像 1918 年那样的流感大流行。事过境迁,人人都是诸葛亮。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和人类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决策仍然是很难的。 1976 年猪流感疫苗事件不但是美国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教材,还是对决策过程有兴趣的人都必须研究的案例。但是美国专家预测中的流感大流行并没有在 1976 年和 1979 年发生。 出人意外的是, 1977 年发生了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主要感染青少年,病毒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这次流行虽然被命名为“俄罗斯流感”或者“红色流感“,然而,有报道说此次在 1977 年的 5 月份就曾经在中国的天津等地流行。这次流感的快速传播流行几乎全部局限于小于 25 岁年龄段的人群,该年龄组人群的罹患率最高可达 96%; 但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至中等水平 , 且并未造成一般人群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诊率的显著升高 , 也并没有造成人群的超额死亡。虽然“俄罗斯流感”最终蔓延至欧洲、亚洲、美洲乃至大洋洲 , 但 WHO 报告中俄罗斯流感尚不属流感大流行 (Pandemic), 而仅仅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 (Epidemic) ,这一点与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非常相似,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流行定义为流感大流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1977-1978 年“俄罗斯流感”流行期间 , 被 H1N1 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是学生及新兵。暴发疫情多在学校 ( 包括军校 ) 或军营中发生。疫情发生初期 , 被感染的往往是 14 岁~ 20 岁的未成年人、学生或新兵 , 然后迅速传播至学龄前儿童。 1978 年 1 月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暴发。此次流感流行的年龄特点归因于 1957 年以后 H1N1 流感病毒的缺失,以及随后 H2N2 和 H3N2 病毒亚型一直占有主导优势。该病毒的抗原和分子特点表明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个抗原与 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的流感病毒非常的相似。 1997 年香港的人感染 H5N1 禽流感事件和 2000 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1997 年 5 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禽流感病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禽流感病毒迅速蔓延,大批感染了该病毒的家鸡死亡。经专家认定,导致香港特区家禽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 H5N1 型禽流感病毒。然而,令专家们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历来只威胁家禽生命的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并能够传染给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 1997 年 8 月,香港一名 3 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 H5N1 的个案。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 18 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 6 人死亡。为了阻止 H5N1 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向人类传播,香港特区政府宰杀了 130 万只家鸡。这也是 2000 年以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爆发。 H5N1 型禽流感病毒随后在 2003-2006 年成为波及最广的禽流感病毒,并造成全球许多人死亡。当时科学界许多专家认为,新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即将来临,必须竭力全力阻止禽流感病毒扩散。香港禽流感事件平息之后,多数流感专家还同意这样的观点,即: 1997 年迅速销毁了香港的全部家禽很可能防止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 然而,在 20 世纪与 21 世纪新旧世纪之交却出现了 H3N2 流感病毒大流行。时间范围是 1999 年 11 月至 2000 年 4 月,欧洲、美洲、亚洲均发生中度以上流感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每 10 万人中有 861 人感染。与往年同期相比,这次流感的发病人数并未增加,引发流行的毒株仍然是 H3N2 亚型。我国受到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以北京为例, 1998 年至 1999 年流感流行期间,流行高峰时发病率高达 26.49% ,非高峰期也有 10% 的发病率。在 2000 年 1 月,据英国首席医疗顾问利马 · 唐纳森教授估计,全国约 5900 万总人口中,平均每 300 人 /10 万人遭到流感袭击;而在苏格兰地区,平均每 540 人 /10 万人染上流感。短短数天,至少有 50 万人染病,而且染病人数一直呈急剧上升之势,这次流感被认为是英国 11 年来最严重的流感暴发。 2000 年新年一过,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大城市,多家医院都出现流感病人爆满的情况,使得当地卫生部门迅速批准缓解流感症状的首种药丸 “Tamiflu” 上市。 2000 年,流感流行同样没有放过美国,最初在西岸暴发,首先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此后蔓延至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佛吉尼亚、马里兰等 19 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如同 1918 年的流感,在美国,流感通常先在阿拉斯加开始,继而南移入侵美国西岸,然后抵达东岸。流感出现的季节通常在 12 月至翌年 3 月。 2000 年初,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流感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流感潮,其中法国的患者多达数百万人。法国传染病监察机构 “ 警戒站 ” 说,在法国肆虐的流感,到 1 月 5 日已有近 100 万人受感染。从 12 月 27 日至 1 月 3 日期间,平均每 10 万人中有 741 人患病。根据法国卫生部门的规定,如果每 10 万人中有 157 人受流感影响,就被视为疫症。因此 2000 年初的法国也被视流感疫区。意大利 2000 年初也暴发流感,初步统计每 1000 人中就有 4 人患病,患者病情持续 3 天 ~4 天,引起并发症的病人可能有近万人。这次流感连雀鸟也不能幸免,当局捕杀了 200 万只雀鸟。而荷兰全国流感中心统计, 2000 年该国平均 10 万人中有 260 人发病,患病人数达全国总人口的 10%~20% 。在西班牙,流感病例比 1999 年多出 30% ,在南斯拉夫,流感病例达 5 年来的最高峰,贝尔格莱德有 4 万 ~10 万人患流行性感冒。 2000 年初,阿尔巴尼亚流感的大规模暴发已导致至少数十人死亡,拉脱维亚有 5 人死于流感。挪威、丹麦、芬兰、瑞典、捷克、德国、保加利亚和以色列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感肆虐。 同样,在 2003-2006 年期间,当科学界在广泛关注 H5N1禽 流感病毒可能演变成流感大流行的时候, 2009 年却出现了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总结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沪皖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3年须警惕新型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75835.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4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