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哥廷根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2 zhengjun324203 2015-11-23 14:56
目前我国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是令人喜悦的,也衷心祝愿国内的众多知名高校,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走出自己的特色,达到目的。 2001年读大学之前,对大学一无所知,只听说几个稍有名气的大学的名字。但是在心中,那时认为大学总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学术的圣殿,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有批次之别,但是没有地位的差异;那时候,只认为不同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同而已,每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都会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之后读了本科,硕士,博士,看过各个大学的学生在网上的争论、对彼此的学校的评论,以及一些单位对不同学校人才的划分,才知道,在中国,大学是有地位之分的,从而从不同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也被贴上了不同等级的标签。于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社会气氛之下,对“大学”二字从当初的神圣感逐渐地降低到一个非常失望的感觉上。 即便自己目前也在大学工作,每天在办公室里备课或研究以及每周的几次课......这样的生活状态几乎让我忘了自己心中最初对“大学”的那种神圣感了。偶尔回到家,翻开自己收藏的数学、物理学教材或者著作,有时再读一读某些科学伟人的人生轨迹,似乎才隐隐约约又回味起自己对“大学”的那种崇敬和憧憬。 我想当初对于大学神圣的崇敬本质上是对于知识的崇敬。一个大学,必然是要以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为基本功能的,所有的活动都要以这两个职能为中心。所以, 我心中的世界一流大学,那必然是大师云集的大学。 一个没有大师的学校,或许只可以称为学校、技术研究所等,而不能称为真正的一流大学。大师的成长需要环境,需要土壤。 真正伟大的学术大师,他必然是真诚而不哗众取宠;不拉帮结派,也不奴颜婢膝。这样的人,必然会在其周围吸引一批在精神上有追求,在性格上有归同的年轻学者,最终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甚至流派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够与一个这样的大师在同一个大学里,那也是幸运的;至少可以去聆听他的学术,学习他的品格。 阅读过诸多世界著名大学的一些历史,我最推崇的一所大学,还是德国的一所叫做哥廷根大学的学校。曾经还在梦里幻想过这所大学。古朴的房子还有巍峨的哥特式大教堂一般的图书馆,幽静的小镇的街道,平和的小镇居民,还有大师安静地在小镇的房子、散步;年轻的学者在路上、安静的酒吧里的讨论。古旧的阶梯式教室,还有整面高墙全是可活动的黑板。在这所大学里,有人类最伟大的数学王子,还有伟大的数学天才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众多的物理天空中群星一般的天才聚集在这里,海森堡、泡利、狄拉克、普朗特........难以想象啊!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即便是现在美国的任何一所著名大学,也是无法比较的。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真正的世界一流。在未来的世界中,是否还能出现一所这样伟大的大学,估计是比较困难了。 笔者作为一个没有出过国门的国内毕业的博士,自然是没有什么资格妄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绝对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独立建设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只要我们的政策、管理、经费使用等一切都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出发,相信这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尊重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真正地尊重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独立的人格,捍卫他们独立的思想。 希特勒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活生生地将德国在当时最伟大的大学给摧毁了,不仅仅是哥廷根大学, 即便是德国的其他几所大学,比如慕尼黑大学等,也是如此。然而德国在二战前的这些大学,给德国培养了大量的基础人才,让德国在二战过迅速崛起,并又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所以只有真正地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学术,尊重每一个个体,才能真正的培养和吸引大师的到来,而也只有人才和大师才能让中国的大学真正地成为世界一流 。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3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海随想(2)哥廷根,我心中的“麦加”!
sqdai 2010-11-13 06:48
周末收到一个email,令我心潮难平。邮件是我在天津大学的忘年交姜楠教授发来的,他是国内一位优秀的中青年实验流体力学研究者。我早就知道,他争取到了一个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出于种种原因,上个月才成行。他做了一个绝好的选择:到了我们力学工作者的一块福地哥廷根,真让人羡煞!直到前天,姜楠才把详细信息传到我这里,下面是他的邮件的摘录。 7月2日乘飞机到达哥廷根,主要在风洞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就是原来普朗特、冯卡门、托明、施礼希廷工作过的实验室。在这里工作感触很深,大家工作非常认真,非常敬业,没有任何干扰,所有人就是一心一意地做实验,做分析,没有下达任何指标,没有人考核、也没有人督促检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地做研究,没有国内那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总之,这里的工作环境真好,学术氛围真好,是做学问的地方。研究所里通向大门的路叫普朗特路,研究所大门旁有先后在这个研究所工作过的大师的名单,楼道里有普朗特工作的照片,2007年是施礼希廷(H. Schlichting,1907-1982)诞辰100周年,楼道里有大照片和介绍,我都拍了照片,现给您发过去。供您研究力学史用。 此邮件的附件几近40M,包含了不少珍贵的资料,我如获至宝。我知道姜楠是个大大的厚道人,他迟迟未给我信息,原来是在为我准备这份厚礼!我这里先公布信中提到的先后在这个研究所工作的大师的名单,与大家分享。 试看这份28人的大名单(照片见附件): J.Ackeret E.Becker A.Betz H.Blenk A.Busemann W.Encke I.Flgge-Lotz G.Fuhrmann H.Gortler Th. von Krmn F.Klein E.Kleinschmidt K.Kraemer D.Kuchemann H.Multhop M.M.Munk K.Oswatisch L.Prandtl H.Reichardt L.Ritz M.Schfer H.Schlichting W.Tollmien O.Walchner C.Wieselsberger 这是一群璀璨的科技明星!用沪语来说,这些名字都是砰砰响的!除了用蓝字标出的Klein、Prandtl和von Krmn这三位应用数学和力学界众所周知的杰出人物之外,还有Ackeret、Busemann、Gortler、Oswatisch、Ritz、Schlichting、Tollmien等人,他们的名字都是上了经典的教科书或专著的,有些还是经典名著的作者(如Schlichting,Oswatisch等),他们的名字经常与公式、理论、方法等联系在一起。能到这样的单位短期工作,亲身领略那里的学术气氛,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在我以前的博文里已多次提到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初步探索了哥廷根的成功之路,特别讲述了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三结合的学术理念,他们的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以及哥廷根对我们的影响。姜楠教授一到那里,就感受了这种氛围。哥廷根精神令人向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哥廷根,是学人的桃花源!是我心中的麦加! 我一直盼着有机会到这个麦加去朝圣,可惜至今未能如愿。今天,我许下一个愿:今生一定要去一次哥廷根,即使没有出席学术会议之类的机会,自费也要去踏访一次。这是后话。幸运的是:钱学森、郭永怀先生在中科院力学所弘扬了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思想,钱伟长先生把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精神带到了我们的研究所,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实践哥廷根学派的正确主张,继承哥廷根的先进学术理念。时不我待,我们现在就应该不懈地努力!即使遇到不能尽如人意的境况,也决不放松自己的努力! 写于2009年8月10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02932.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55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德国教授共享软件创出SCI影响飙升奇迹
loong21 2010-6-24 22:41
2009 年 SCI 期刊影响因子刚刚公布,其中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 的影响因子不可思议的从前一年度的 2.051 以火箭升空般的速度飙升到了 49.926 。这一奇迹般飙升的背后功臣原来是一款共享软件。 SCI 影响因子在世界学术界得到了很高的重视。这些年来在我国科研工作中,更是将其作为评价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虽然各种 SCI 期刊,由于所属学科热门程度不同,影响因子高低也有很大区别。但即便是在材料和生物等这样的高影响因子期刊聚集学科,影响因子超过 10 的期刊也是不多的。 下面是 2007 年度影响因子排行榜前十名。 1.CA-CANCER J CLIN 69.026 2.NEW ENGL J MED 52.589 3.ANNU REV IMMUNOL 47.981 4.REV MOD PHYS 38.403 5.ANNU REV BIOCHEM 31.19 6.CELL 29.887 7.PHYSIOL REV 29.6 8.NAT REV CANCER 29.19 9.NATURE 28.751 10.LANCET 28.638 在国内享有盛誉的 NATURE (自然)以 28.751 排行第 9 ,而同样备受推崇的 SCIENCE (科学)影响因子是 26.372 ,只能位居第十三位。要知道 NATURE 和 SCIENCE 在国内的影响力之大,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科学家(不含那些虽然保持中国国籍,但常年旅居国外的科学家)在 NATURE 和 SCIENCE 发表的文章总共没有超过 20 片。因此不要说能在上面发表一片文章,即便是自己的文章在上面被引用了一下,也能成为在国内一流大学中显摆的资本。 经过上面的简介,希望各位对 SCI 影响因子这个数字的大小有了大概的体会。下面进入主题。 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 是晶体学领域的一个普通期刊,其影响因子长期以来一直在 2 左右徘徊,但是在 2009 年 SCI 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结果中,该刊的影响因子不可思议的从前一年度的 2.051 以火箭升空般的速度飙升到了 49.926 。完全称得上是奇迹。 仔细检查可以发现,在该期刊 2008 年度发表的文章当中,大多数文章都表现平平,和该期刊水平相当。唯独一片只有两页的文章 \A short history of SHELX\ 大放异彩,被引用了 6605 次。该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可以说完全是由这片文章贡献的。 6605 次的引用简直是比 49.926 的影响因子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请允许我列举一些事实来帮助大家理解一下这片文章有多牛。清华大学三十年来只有 4 片文章被引用超过了 300 次,超过 400 的一片都没有,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有 3 片、 2 片和 1 片超过了 400 次。中国科学家(不含那些虽然保持中国国籍,但常年旅居国外的科学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发表过引用次数超过 1000 的文章。即便是在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地方,引用次数超过 1000 的文章,在斯坦福的历史也只出现过 12 片。 那么这片只有两页的 \A short history of SHELX\ 到底有何重大创新,以至于被引用了 6605 次呢?文章的题目中文意思是 SHELX 简史 。那什么是 SHELX 呢?这就是问题的解答了。 SHELX 是德国哥廷根大学的著名晶体学教授赛尔德雷克( Sheldrick, G.M. )编写的一个共享软件,该软件在晶体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欢迎,研究晶体学的科学家们几乎人手一份。 08 年的时候,赛尔德雷克教授决定在 SHELX 的安装协议里面增加一条,内容如下: The following reference should be cited whenever a program beginning with the letters \SHELX...\ is used, including the Bruker SHELXTL system: G.M. Sheldrick, \A short history of SHELX\, Acta. Cryst. (2008) A64, 112-122. (大意是说凡是提到了 SHELX 系列软件的文章,都应该引用 SHELX 简史 这片文章)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用户怎么样,但是在中国,大家好像是从来不去看共享软件的安装协议的。所以貌似赛尔德雷克教授的新条款不会有什么反响。 但全世界的晶体学研究者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注意到了在冗长的安装协议中的这条新内容,在他们使用 SHELX 研究晶体解析的同时,纷纷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 SHELX 简史 这片文章。因此造成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奇迹。赛尔德雷克教授多年以来,通过 SHELX 共享软件,为晶体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 SCI 影响因子奇迹,是全体晶体学研究者向赛尔德雷克教授致敬!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14462.htm
个人分类: 科技报道|36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希尔伯特传》读书摘要
热度 1 初数爱好者李明 2009-2-15 15:54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大卫希尔伯特(德,1862~1943) 1.1862年生于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父母为其挑选了康德的母校. 2.朋友讲希尔伯特身上有股强烈的、常常是感动人的追求真理的愿望. 3.1880年,康托创立了集合论,而18岁的希尔伯特刚步入大学哲学系学数学. 4.良师:林德曼(超越性的首证者);益友:闵科夫斯基(18岁即获巴黎科学院大奖). 5.1886年,去巴黎结识了约当、达布、埃尔米特(e超越性的首证者). 6.指出一个富有成效的问题必备三个特点:清晰易懂;一定难度;意义重大. 7.1888年,访问了果尔丹(不变量之王)、哥廷根大学克莱因(克莱因瓶例证了非欧几何)、柏林大学维尔斯特拉斯(现代分析之父). 8.1893年,用非构造性方法证明了果尔丹定理. 同年,给出和e超越性的更简证明. 9.指出:一门数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很容易分成三个阶段:朴素创立阶段,形式发展阶段,批判继承阶段. 10.1895年接替韦伯,任哥廷根大学(该学校有百年的高斯科学传统)教授. 11.1897年写成近代数论经典综述《数论报告》. 12.1899年著就《几何基础》一书,严密性首次超过《几何原本》,完成了欧式空间公理化,提出了元数学的概念,成为20世纪数学各分支公理化运动的效仿之作!同年,以6页纸的论述拯救了狄利克莱原理. 13.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重要问题,史称希尔伯特23问,引领了20世纪的数学走向.20世纪初,全世界数学专业的学生都受到同样的忠告: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14.1905年,匈牙利设波尔约奖.首届授奖于法国庞加莱. 希尔伯特由于比庞加莱小8岁,从事数学研究略晚,只获荣誉,未获奖金. 15.《泛函分析》中的希尔伯特空间最接近欧氏空间. 16.1908年底首次证实了华林猜想,使之成为定理. 17.1910年第二届波尔约奖授予希尔伯特,庞加莱报道希尔伯特对数学做出的七大建设性贡献.同年,库朗成为希尔伯特助手,辅助他研究Fredholm创立的积分方程论,使之全盛. 18.1912年,庞加莱去世,享年59岁. 19.1913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20.1915年,第三届波尔约奖授予爱因斯坦,表彰其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21.创立形式主义数学哲学学派,后来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可视为其延伸. 22.1923年,克莱因74岁退休,库朗接替克莱因,继承了哥廷根的数学物理传统,不久创立了哥廷根数学研究所,汇聚了世界各地众多的数学精英,哥廷根已至全盛! 23.约10年后,德国有哲学家的指引,数学家的奠基,科学家的冲锋,经济一跃世界第一.最后,这些被政治家、军事家所利用,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主义煽动起二战,大批犹太人遭驱逐,其中包括爱因斯坦以及希尔伯特最得意的高徒外尔都去了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库朗也去了纽约大学(后来在那里创立了库朗数学研究所),从此帝国数学一夜倾颓,二战结束后,始终坚守在哥廷根的希尔伯特已驾鹤西游,哥廷根数学的繁盛已一去不复返,美国的数学以及经济均已称霸世界.德国人在哥廷根时代辛辛苦苦培养出了约占世界40%的大数学家,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赏,这时他们可能最能体会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留给我们的经验是黎叔那句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参考文献: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43606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9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