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浪儿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印度发展航天火星探测和街头流浪儿童拾荒之落霞与孤鹜齐飞
热度 3 laserdai 2013-11-13 07:39
以前相关博文: 印度贫民窟,家无隔夜粮算不穷! 印度代孕妈妈也是一大产业 印度那“寡妇城” 别吃惊!歧视女性的印度可是流行强奸的 印度人乘飞机之众生丑相 这几天听到印度发射火星探测器,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钱,为什么不先帮国人脱贫?记者罗拉特前往印度太空项目基地报道之前,先在德里与街头流浪儿共度一个上午。他发现,印度在精英与赤贫之间,竟然存在神奇的共性。真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互辉映倒映成趣。 街头流浪的小孩子们在笨重的机动车之间穿来绕去,捡拾空水瓶;或者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山中挖掘塑料袋、烂纸盒,攒起来去卖几分钱。看到这样的景象,恐怕很难不想起那个好像无懈可击的论证:社会福利先行、追星探月在后。 不过,记者发现,无论是德里街头流浪儿童的悲惨,还是印度超凡脱俗抱负的显贵,都不只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 印度“物理研究实验室”位于古吉拉特邦的主要城市埃哈迈达巴德(Ahmedabad)。印度科学家正是在这里设计出探索红色星球火星的高精密仪器。 原本以为,实验室可能也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玻璃大厦,如同美国那啥(宇航局,Nasa)、或者印度那些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公司的总部一样。 不过,太空探索的摇篮却让人回想起遥远的过去、更加古老的那个印度。 实验室大门外,挂着手写的告示,上面用英文和印度语写着“禁止吐痰”。大楼是1970年代修建的,内部装修略显破旧。楼前种着姿态优美的热带植物,成群的鹦鹉在树梢叽叽嘎嘎。 2008年,印度的月球探测器发现月球上确实存在水,震惊了整个世界。从前别的国家也搞过那么多探月项目,不过谁也没有完成这样的使命。 印度物理研究实验室主任、太空计划的负责人吉腾德拉·戈斯瓦米(Jitendra Goswami)教授说,“我们必须因陋就简、量力而行。” 令戈斯瓦米教授倍感自豪的是,印度的火星探测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同类项目、是历史上最低。火星探测器的有效载荷仅有14.5公斤。教授开玩笑说,“小到可以作手提行李的地步。” 接下来,他更加严肃地介绍到,“我们的仪器覆盖面可能非常狭窄,但是,去的地方却是前人从未探索过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在月球上找到了水。” 戈斯瓦米教授希望,他们的火星探索计划能够解答一个关键的问题:红色星球上是否曾经有过生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印度的探测器将在火星整个表面检测甲烷,此外还将勘查火星大气的变化。 离开实验室时,印度的太空计划用这么点钱、就能从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某些方面来看,德里流浪儿童更加让人佩服,他们能从被绝大多数人看作一文不值的东西—垃圾堆—中找到价值。 印度还是世界穷国之一,而这些孩子是印度最穷的穷人。但是,和他们接触,令人震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绝望和沮丧,恰恰相反,许多孩子都是很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小企业家。 记者的导游从前也是流浪儿,后来被一家名叫“萨拉姆·巴拉克基金”的慈善组织收留。导游小时候受过虐待,10岁时候离家出走,到德里街头露宿。 令记者吃惊的是,导游说,当年的流浪生活并不特别艰难。 导游解释,“吃饭没有问题,许多慈善组织都免费派发食品。我捡垃圾挣来的钱,都花在游戏厅里了。” 事实上,萨拉姆·巴拉克基金等慈善组织面对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正是如何劝说流浪儿放弃露宿、拾荒的生活,搬进收留所。 该基金的董事之一辛格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这样的生活让孩子们上瘾了。他们喜欢(流浪的)无拘无束。” 流浪街头确实可能令人兴奋,但也非常危险。流浪儿可能成为帮派、娈童犯的目标,许多孩子吸胶、或者服用其他毒品。 辛格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给孩子树立能够启迪、鼓舞他们的榜样也非常重要。 在该基金的一个收容所内,导游自豪地带记者去看一张大招贴画。画上是这家慈善组织带大的六个流浪儿: “阿密特刚刚读完工程课;索尼亚正在学时装设计;尼亚兹现在在多米诺比萨饼店当领班。” 再说印度发展航天火星探测,戈斯瓦米教授认为,火星探测也能够带来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普尼克”(Sputnik)以来,戈斯瓦米就对太空着了迷。 他说,“我父母家在阿萨姆(Assam)。每天晚上,我都躺在花园的草坪上,盯着夜空,盼着能够看一眼卫星。” 戈斯瓦米说,如果火星探测取得成功的话,每一个印度孩子,不管他是住在阿萨姆的小村,还是在德里街头流浪,都能够眺望夜空。看到红色星球,他们会联想起,自己的国家曾经去过那里。这位 教授希望,这有助于鼓舞全国人树雄心、立大志。 发展航天火星探测,是印度的民族心灵鸡汤。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6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毕节流浪儿童惨死调查:宁愿流浪也不去民政局
nqed 2012-11-24 03:37
毕节流浪儿童惨死调查:宁愿流浪也不去民政局 2012-11-22 06:54:21.0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郑州) 提要:五个孩子多次结伴外出玩耍,当地民政部门曾安置过他们。因嫌不自由限制多,这些孩子曾表示宁愿流浪也不去民政局。 惨死垃圾箱的五兄弟生前曾称,宁愿流浪也不去民政局 本报讯 据《东方早报》、《中国青年报》报道,1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5名流浪儿童惨死在一垃圾箱内(本报连续报道)。记者20日走访获悉,5个孩子的父亲分别是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干沟苗寨陶氏五兄弟中的三兄弟。三人都家境贫寒,子女众多。五个孩子多次结伴外出玩耍,当地民政部门曾安置过他们。因嫌不自由限制多,这些孩子曾表示宁愿流浪也不去民政局。 A 陶家住的是逢雨便漏的土坯房 从地图上看,垃圾箱的地址,距离5 个孩子的老家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大约25 公里。这段路,开车至少需要1 个小时,近日由于接连降雨的原因,进村的山路更加坑洼、陡峭。 擦枪岩村是一个苗族村,5 个孩子的父辈们兄妹9人, 五子四女, 在丧子的父亲中,陶进友老二,陶学元老四,陶元伍老五。 20日,记者采访了他们的哥哥 57岁的老大 陶进才。 在擦枪岩村,还有很多村民像陶家兄弟一样,住在逢雨便漏的土坯房里。其中,陶元伍的家境最差,一间土坯房内只有2 张空床和一个破烂的柜子,房间散发出恶臭,地上堆着生火做饭用 的砖块。 陶进才说, 老二陶进友育有四子三女,老四陶学元三子一女,陶元伍膝下三个都是男娃。 陶进才告诉记者,除了陶进友,陶学元和陶元伍都在深圳打工,“捡垃圾、收废品”。 陶氏兄弟每月能挣1400-1500 元,省吃俭用,会给老家的孩子寄点钱,买米吃饭。 B 5兄弟白天分工乞讨晚上抱团取暖 老四陶学元和老五陶元伍,去年即到深圳“捡垃圾”,老二陶进友一直在家务农。11月5日,有邻居看见5个孩子从擦枪岩村干沟苗寨沿险峻的山路走出,这一走就没再回来,直到16日尸体被发现。 陶进才透露,11月19日,陶学元、陶元伍已被当地政府用飞机接回毕节,5个孩子的遗体也已于20日凌晨2点在毕节殡仪馆火化。 记者还了解到,陶氏5子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曾和另一名流浪儿童一起在毕节城区流浪,后被热心市民发现。毕节市七星关区民政局于今年1月中旬将他们找到,并临时安置在民政局内。 曾与5个孩子有过深入接触的毕节热心市民告诉记者,流浪期间,他们经常穿着单衣,围在市区餐馆门外的火炉旁烤火,晚上住在当地电视塔下、地下通道或街道废弃的封闭空间里。白天5人会分工到市区各街道乞讨,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时常会偷些干粮和小额钱财。 C 曾称宁愿流浪也不去民政局 陶进才也证实,5个孩子确曾于去年年底离家出走,一个多月没有音信,家人曾到海子街镇等地寻找未果,直至孩子被民政部门发现并送回擦枪岩村。 陶进才透露,5个孩子中,仅陶中井一人生前在干沟小学六年级读书,但成绩很差,经常考试得几分。由于家境贫寒,其他4名孩子皆辍学在家。陶中井出走的第二天,即11月6日,干沟小学校长周旺就与一名女教师一起,上门询问情况。 5名男孩时常相约出去玩耍,有时几天不回家,当地派出所民警曾多次将孩子送回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底,有一位毕节市民郝先生曾救助过这5个流浪儿童,并请他们吃饭,郝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问这五个孩子为何流浪,是否被救助过,他们说“宁愿流浪挨冷挨饿也不去民政局”,原因是“那里没有自由,要定时上厕所,吃的住的都难受”。 11月20日下午,北京市瑞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方平和江苏志仁律师事务所律师封顶分别致信贵州毕节市公安局和教育局,申请公开两部门在处理五少年“被闷死”一事中的工作细节。 “我们希望能促进讨论的进一步展开,”李方平说,“也只有这样,对政府的问责才能彻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才能制度化。” (本文来源:大河报) --------------------------- 文克玲注:少数民族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当从政治上看这个问题
热度 1 zhangxw 2011-4-22 11:57
应当从政治上看这个问题 今天听到要接回所有在内地新疆籍流浪儿童 “ 回家 ” 的消息很高兴。 这是社会、经济、教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我已新疆生活多年。到内地去看到新疆人,就感到亲切。但是一次在南方城市看到新疆儿童在偷行人的东西,让我很感受。 一些儿童家里穷,被人组织起来到内地城市行窃,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也影响了当地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看法,破坏了民族关系。可这个事为什么出现? 背后的大原因显然是新疆当政者对新疆民间的疾苦不闻不问。它折射出过去新疆执政者的“成绩”。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1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让我气愤的“侵害儿童肖像权”
xgch 2011-2-12 22:48
前几日,公安部颁布:发现流浪、乞讨儿童请报案。尽管颁布的比较晚,但亡羊补牢,也算一个进步了。对于那些举手拍照、发布流浪儿童的信息的人,本人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是有良心、有同情心的好人。可就在席谋在为这条消息感到高兴、欣慰之时,一些所谓的专家人士却跳出来大谈什么“侵害儿童肖像权”的屁话。本人对这些打着肖像权、隐私权牌子,实际上阻碍亲人相见的家伙们非常痛恨。或许你们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法律知识,反而可以保留一些人类起码的良知和同情心。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不相信他们真的不懂哪是恶行,哪是善举,窃以为他们是哗众取宠,吸引大众的注意。岂不知你们吸引的只能是鄙夷的目光。我真的很想一拳打的这些满嘴胡言的人“满脸桃花开”,让你们清醒一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祝福可怜的孩子们早点找到回家的路。 2011年2月12日凌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进光爱学校,牵手流浪儿童
bjchc 2009-2-15 17:27
走进光爱学校,牵手流浪儿童 在北京郊区顺义马头庄村的一个院落里( 光爱学校新地址:通州城铁土桥站--南--第一个十字路口右转--过巨星公司--上桥--右转--进村--离高杆30米处左转--直行200米后到。 原张家湾中学院内),生活着 103 名失去家庭温暖,流浪街头的儿童。孩子们在那里重新获得了关爱,每天还能接受文化教育。这个家的大家长叫石青华,安徽金寨县人,他曾经为了给妻子求医流落北京街头,后来得到一家福利机构的资助,结束了流浪生活,妻子也得到恢复性治疗。为了回报社会, 2004 年石青华创立北京光爱学校,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孤残儿、特困儿,实行全免费寄宿制。在石青华爱心的感召下,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主动上门,为孩子们上课。 2009 年 1 月 16 日,北京育才学校先农坛根与芽小组的同学,和指导老师一起共 12 人,来到了光爱学校,与流浪儿童交流、联欢、运动,体验人与人的平等和对生活的热爱。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