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改造沙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不赞同“引藏(水)入疆”
热度 10 jiangming800403 2018-2-22 16:36
一个工程即使在技术上可行,如果成本太高,在经济上得不偿失,那么也不是值得建设的。我之所以不赞同“红旗河”之类的“藏水济疆”工程,并不是因为没有水源或者工程技术上不可能, 而是因为成本太高,远远超出了当地农灌用水,当地农民根本承受不起,而黄河以西工业和城镇用水量有限,不需要大量调水。万里迢迢的送水到新疆,只能是赔本转吆喝。 红旗河水源分析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是东亚、南亚和中亚很多大河的发源地。在58年大跃进的高潮期间,当时虽然还没有查清全国的水资源,人们已经认识到青藏高原的水资源是丰富的。黄委会提出的“开河十万里,调水五千亿”为加速实现共产主义的“全国河网”构想,并在青藏高原勘查了四条调水路线,以第一线玉树-积石山和第三线翁水河口-定西为推荐路线。翁定线下接三条配水支线,分别是定(西)新(疆)、定蒙和定鄂(尔多斯)。的西部调水方案实际上都没有突破58年构想的框架。 水资源普查显示,西藏的水资源接近45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高居各省区之首,人均水资源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西藏区内水资源地区差异显著,冈底斯山以北、青藏铁路以西的藏北内陆河和藏西诸河(印度河源头)地区,占据了高原的主体部分,但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喜马拉雅山南坡面积不到自治区的1/10(大部分属于中印争议地区),但水资源接近2000亿,相当于全西藏水资源的四成五。冈底斯山、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金、澜、怒、雅四江总水量在2000亿以上,占西藏总水量的一半。林芝(海拔2900m)附近雅鲁藏布江奴下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约601亿立方米。奴下以下、大峡谷以上还有帕隆-易贡藏布江、尼洋曲、拉月河等大小支流。林芝附近处于著名大峡谷水汽通道的末端,降水量充沛,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高山地区径流深超过1000mm。帕隆-易贡藏布是雅鲁藏布江第一大支流,径流总量在300亿以上,超过奴下水文站径流的一半。大峡谷以上的高原面汇集的径流超过1000亿立方米。藏东横断山金、澜、怒三江的水量也接近每年100亿立方米,大部分在2500米左右的等高线以上。川西高原金沙、雅砻两江,大渡河以及岷江、涪江的源头地区也有约2000亿的水资源。南水北调西线水源区的总水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其中以上怒江、澜沧、金沙、雅砻江和大渡河四江一河3500米以上可以自流进入黄河河曲草地的水量在800亿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调水量约400亿-500亿。 西线调水的隧坝工程技术已经成熟 五八年西部调水构想设想通过群众运动、人海战术,开盘山大渠、云中运河。由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有限,这种空想注定无法实现。青藏高原边缘地形起伏剧烈,雪山凭立、峡谷深切。主要通过隧洞调水,逢山打洞,逢谷修坝,并通过库渠结合横绝江河,尽量利用河道和库区回水输水、衔接隧洞进出口。以我国目前的隧道技术,输水隧道最大大概可能做到年过水百亿方。大规模调水需要平行开凿多条隧洞。按照红旗河构想,从藏东南环绕半个青藏高原到黄河上游和新疆。隧道总长度大概上万公里,一公里隧道造价以2亿元计算,工程总投资大概需要2万亿这样大的一个数字。当然横绝江河的大坝,本来就是水电规划中已经有的,并不需要单独投资。因此“红旗河”的要害不是水资源,也不是工程技术。近些年的水电开发和交通建设,我们已经在西南大山里积累了许多打洞的经验,只要有钱,只要有时间,一万公里的洞子早晚也能打通。而且青藏高原边缘地形破碎、河谷切割,便于自然分段,长洞短打。但是,地下工程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如果地质勘探工程做的不够深入,断层破碎带、软弱岩层、涌水涌泥、瓦斯突出、地热等都是地下工程当中的拦路虎。兰渝铁路胡麻岭、大瑞铁路大桂山等隧洞都打了十年八年甚至十几年,最艰难的时候,平均一天只能掘进几厘米。地下工程的这种不确定性是西线工程最大的技术风险。 “藏水入疆”必然是赔钱的工程 我不赞同“藏水入疆”是因为它根本没有经济可行性,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汉江水到京津的口门价格大概是每立方米2-3元,从金沙、澜沧、怒江向黄河上游调水和把黄河水送入新疆的成本不会低于此。而引雅鲁藏布江水到黄河和从黄河引水到喀什的成本可能又会倍之。因此,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到喀什的成本必然会在每立方米10元以上,到敦煌和楼兰可能在每立方米5-6元,是当地农灌用水价格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民和绿洲生态根本用不起。而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和城镇用水量有限,不需要大量调水。 变沙漠为绿洲没必要舍近求远 调水去新疆工程费用太高,而且有新疆沙漠,河西河东也有,从改造沙漠为绿洲的角度,没有必要舍近取远。 从长期看,西南疆三地一州有必要向内地反向移民,以分散过密人口,这也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远景从长江上游取水200亿,在黄河上中游扩灌4000-5000万亩是可行的,规模再大似乎无必要。即使调水量也没有必要从雅鲁藏布江干流调水,加大从巴颜喀拉山南的四江一河调水规模即可。可以从雅鲁藏布江下游向怒江补水,并沟通三江,补偿调水后的发电损失,实现接力式的南水北调。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的调水路线都有长达1500千米。投资大,调一方水的投资可能在30元以上;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多。 黄河水流出上游峡谷后即为计划中的大柳树灌区提供水源。 大柳树是我国最大的后备灌区 ,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灌区水源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库,有河东、河西两条总干渠。 河东总干渠将替代目前建成的固海扬黄和盐环定扬黄工程,将高扬程提水改为低扬程和自流灌溉,总干渠横跨清水、苦水河谷,下游分出三条干渠。北为蒙宁干渠,进入鄂尔多斯西部,到都斯图河;东为陕北干渠,沟通无定河流域;南为陇东干渠,深入陇东高原腹地,并能连通泾河、北洛河上游,形成深入黄土高原内部的供水系统。 河西总干渠也分出三条干渠,两条向北,迤逦于贺兰山东西两麓,一条向西,即民勤干渠,向石羊河流域调水,或进一步向西延伸,过胭脂山,进入黑河流域。 大柳树灌区大部为沙漠和荒原地带,地势平坦、人烟稀少,适合移民开发,各种社会问题均较少,而且宁夏本身即为汉回杂居之地,尤适合安置新疆穆斯林民族。 南水北调西线 —— 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85776.html 南水北调西线 —— 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2382.html 续 2 :浪漫主义的全国河网构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2954.html 续 3 :各方案概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4045.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6481.html 上一篇: 西线南水北调(续4):新疆无需变江南——兼与檀成龙老师探讨 下一篇: 粮食安全:转基因or农田环境改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100573.html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1670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陕西拟每人每年种树3至5棵,不达标补种或交费
热度 2 xjtuhyg 2013-4-11 16:36
陕西拟每人每年种树3至5棵,不达标补种或交费 要科学种树,树不是种的越多就越好: 沙漠植树造林不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义务植树,科学种树,水安全,改造沙漠 2013 年 04 月 11 日 07:49 西安晚报 - 西安新闻网 李媛 http://xian.qq.com/a/20130411/000024.htm http://www.yuncheng.com/book/detail/30072/6450796 http://www.egou.com/product/01_4569028.html   本报讯(记者 李媛)适龄公民每人每年应当义务种植3至5棵树;不履行植树义务的,由其责任单位批评教育,责令限期补植或补缴义务植树绿化费。即日起至4月25日,《陕西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集意见。   《意见稿》指出,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满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具备完全劳动能力的,应履行植树义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义务植树组织管理、种苗补贴等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每年3月为我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月,适龄公民每人每年应当义务种植3至5棵树。适龄公民履行植树义务可选择多种方式,包括在义务植树基地参加植树劳动;参加整地、育苗、管护等绿化劳动;认植认养林木、林地和绿地;参加城乡街道两旁、庭院和庄前屋后的植树绿化;从事绿化、生态保护义务宣传和科普活动;缴纳义务植树绿化费等。    《意见稿》指出,义务植树绿化费收取标准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确定。不履行植树义务的,由其责任单位批评教育,责令限期补植或者补缴义务植树绿化费。逾期不补植或者不缴纳义务植树绿化费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应缴义务植树绿化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4月25日前,您可登录省法制办网站查看《意见》稿全文。如果您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发邮件至jjyijian@126.com或发传真至029-87294498,还可写信至陕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邮编710006)。 @@@@@@@@@@@@@@@@@@@@@@@@@@@@@@@@@@@@@@@@@@@2 霍有光:沙漠植树造林不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对“东水(渤海)西调”持批评意见者认为:“从8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兴建各种引水工程,如引滦济津、引某济某,可是结果却是越引越缺、越济越缺。”“各种引水工程,归根结底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那么什么是“治本”的方法呢?答曰:沙漠植树造林是解决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缺水的“根本途径”,沙漠中的“森林就像一个能吸水的保护海绵垫……怎么能说森林会导致水资源的减少呢”?在反对者看来,沙漠中种树越多,水资源就会越多,因此改造北方沙漠无须搞跨流域调水,只要搞好沙漠植树造林就行了。 前面已经介绍过我国北方沙漠的演化史,数百万年以来,这些沙漠曾经历了多次相对湿润(湖泊沉积)与相对干旱(风沙沉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当代我国恰逢北方沙漠相对干旱的时期(旋回),如高尚玉等先生(2000)指出,中国风沙灾害加剧是在气候趋于干燥化背景下,人类大面积发展沙区生产造成的。史培军等先生(2001)指出:“造成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是气候的暖干化而引起的土壤干燥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中植被覆盖比例的减少。……生态系统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之间矛盾的加剧,也深刻影响着风沙活动发展的趋向。”沙漠中缺少树木(或植被),虽然与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有关,但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缺水,沙漠中无法生长茂密的植被。 树要种活的必备条件是:必须保证树木成活要有足够的赖以生存的水。在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诸如河西走廊、沙漠周边及沙漠之中等等,这里一般情况是地下水埋藏深、数量少,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5倍乃至10倍以上,树木的根系难以达到地下水面,种树无法存活。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这是常识。“种树”使“此地”的“降雨”不“流失”了、涵水量增加了,意味这些以往要“流失”的“降雨”,不能到达“彼地”了,那么“下游”的来水就减少了。这被人们称之为生态用水。黄河流域是一个区域地理系统,“水资源总量”大致是一个常数。“种树”无疑可以改变过去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水资源的配置比例关系(份额),但不会增加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黄河的流量,80%来自中上游地区,其中60%来自兰州以上河段。中上游(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用水增多了(如生态用水),那么下游河南、山东境内来水就减少了(甚至出现跨年度断流,超过200来天);中上游用水减少了(譬如把树木砍光了,造成水土流失),那么下游来水就增多了(甚至爆发洪水)。区域水资源总量不会因种树而大幅度增长,只是此多彼少,或此少彼多而已。东水(渤海)西调,目的就是为缺水的西北沙漠地区增加“水资源总量”,或者说增加水资源的绝对数量,是为了能够更多、更好的种草(树)。 不要说沙漠腹地无水难以种树,就是比沙漠水文条件要好的黄土高原地区无水也难以种树。2002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信宝等先生,参加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评议项目组织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建设考察。考察的总体印象是:“人工林草建设力度很大,但未能吸取50年来‘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教训,效果不佳……如陕北清涧县1999年油松造林40余万株,仅存活100余株,被群众称为‘梁山好汉’”。“如20世纪50~70年代的‘山顶戴帽子’,在梁峁顶上造林,树木初期生长尚好,但5至10年后多为小老头树或死亡。20世纪80年代初期,飞播沙打旺,人工种植红豆草,沙打旺、红豆草3年内长势喜人,5年后逐渐衰亡。”对此张信宝、安芷生等先生(2002)在《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建议》中提醒盲目喊种树的人,种树必须懂得客观规律。 首先,植被分布具有非地带性。黄土高原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但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带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应为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两者的自然组合。 ①土质非地带性。黄土颗粒细小,孔隙度高,孔隙以细孔隙为主,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厚层黄土坡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草原。裂隙发育的岩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为主,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在降水不丰沛的半干旱、半湿润区,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土壤水分条件较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薄层黄土坡地,由于下伏不透水岩层埋藏浅,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往往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 ②微地貌非地带性。黄土高原沟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运移,塬面、梁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地下水埋藏深;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等负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地下水埋藏浅。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树木的生长,自然植被为森林,梁峁、塬面及沟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草灌的生长,自然植被为草原。沟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趋势。 ③坡向非地带性。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因此,阳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较阴坡更耐干旱。沟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阴坡高于阳坡。 其次,种树还必须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的规律。黄土是库容巨大的土壤水库,但降水补给不充分,地面蒸发耗水强烈。土壤水库储存的巨量土壤水是地质历史时期长期积存的。研究表明,黄土土壤水活跃层深度一般在2米左右,2米以下土层的土壤水一旦耗用,很难补充,补充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意味着,2米以下的土壤水是不可动用的净储量,可望而不可及。 高生长量的人工牧草和木本植物,根系发达,耗水量大,浅层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时,不得不通过发达的根系耗用深层土壤水,一旦根系分布深度内的土壤水被大量耗用,形成土壤干层,植物势必衰亡。 “追求高生长量的人工林草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掠夺性利用土壤水资源,不可能营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秀美山川,只能给后代留下干涸的土壤水库。”所以, 张信宝、安芷生等先生建议: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所以,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等先生(1996)在《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研究》一文中亦指出同样的问题。试验地是山西省吉县北京林业大学科研试验场,海拔高程为947~1332米,属于黄土残塬沟壑区。 研究区内平均降水量为57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724毫米,年平均气温10.0℃,平均相对湿度62%,无霜期172天,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区内土壤为褐土,土质均一,质地疏松。在干旱季节,大气降雨不能满足林木生理蒸腾和土壤蒸发的要求,须消耗土壤水分来补偿。实验结果表明:“乔木林水量平衡保证系数很低,甚至为负数,其中油松最低;说明在晋西黄土地区现有森林经营条件下,水分无法保证供应。” “目前防护林经营状况条件下,土壤水分只可供刺槐林正常生长10~16年,油松林正常生长5~8年。”“黄土地区,各种森林植被都具有庞大的根系和很强的吸水能力,它们甚至可以利用接近凋萎含水量的土壤水分,这就决定了它们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旱能力,但同时必须指出,森林植被消耗深层水分势必造成深层水分亏缺,在经营管理下不合理的林地这种水分亏缺很难恢复,造成土壤干旱化和林木生产力越来越低,这是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林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王君厚先生(1998),通过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的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二实验场的研究发现,建立人工绿洲(平川区),使“本灌区防护林通过蒸腾,有明显的降低地下水位作用。按单株成年杨树25立方米/年的蒸腾量计算,每年防护林蒸腾作用消耗的地下水要占地下水总排泄量(区内每年农业灌溉1000万立方米,补充了地下水)的1/3。根据1993年9月(此时树木蒸腾作用最强)地下水位调查结果表明,8行宽林带内地下水位要比距离林带100米的农田中央低36厘米,林带降低地下水位的范围可达35米,形成梯形水位线”。不难看出,如果区内没有地下水源保证(来自农业灌溉的补给及年均102.9毫米的降雨量),那么以“单株成年杨树25立方米/年的蒸腾量”来消耗水资源,这里的防护林是无法长期存活的。 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漆喜林先生(2002)指出,国家“七五”攻关专题《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通过对6个乔木树种、8个灌木树种的经济效益调查后认为,在半干旱干草原——荒漠草原地区,由于水分条件差和养分的不足,成片的乔木林成为“小老头树”。植被实际生存情况是,成片的灌木林效益比成片的乔木林效益高,零星乔木树比成片灌木林效益好。绿色植物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沙地水分的平衡。 在水资源较丰富的黄土区,人们常说:“一棵树就是一个小‘水库’,但在沙区可以说一棵树就是一个小‘水泵’。”绿色植物的数量愈多,耗费的水资源愈大,植物失去地下水源,或迟或早会发生死亡。沙区最稀缺、最宝贵的恰恰是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色产物”的数量也并非多多益善,而要科学适度。 黄土高原植树造林给人们的启示是,绿化沙漠也必须遵循沙漠水分的可持续利用的规律。由于沙漠地区雨水稀少,沙漠地下水库储蓄的水资源要比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储存的土壤水要少得多,大部分地下水也是“不可动用的净储量”,“一旦耗用,很难补充”。沙漠要改善十分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一定程度的绿化,在保证不掠夺沙漠地下水——“不可动用的净储量”前提下,必须从系统外部调入一定数量的水资源,而东水(渤海)西调工程不失为一种为沙漠内部增水甚至为周边黄土高原增加降雨的一种好办法。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189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