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术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就Heisenberg Picture的汉译应李老师
liwei999 2010-11-11 02:45
就Heisenberg Picture的汉译应李老师 (152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09, 2010 09:46PM 无独有偶,对术语汉译不满的不仅仅是镜某,连李老师也有不满(《纠正一个基本量子力学概念的错误汉译》 )。当然镜某还没有胆量去纠正,不过是说说罢了。绘景、图景显然是不好。李老师说用影像好,镜某不以为然。 绘景、图景的说法给人一个单幅图像的感觉,对应原文说法的a picture,也说得过去。但是结合后边出现的motionhe和moving,这个picture的确是李老师所说的movie了,因此李老师主张用影像的说法。但是单从影像也同样反映不出来电影的含义,不如直接说动画更明确。可是到了动画就有些小儿科的意味了。为此,那个行业自称为卡通。 镜某以为还是说描象、或描述为好。描也好、述也好,都可以体现出一个时间的过程,可以联想到move了。是描象还是描像?镜某以为象好,所谓摸象的境界。这个象就是客观世界,人在摸。用表述也可以。 说到电影,还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有双重意味的影。第一重是胶片的投影。是电灯泡作光源投胶片的影。这一层都好理解。第二重的影就不那么容易被理解了。这个影是原来意义的黑影=黑暗。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间里,实际上只有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银幕上有投影,其余的时间银幕上是黑暗。在这个黑暗时间里,投影器换上了下一张胶片。这样一张一张地步进,每秒24张,就给人一个连续动作的错觉了。这个错觉甚至被用到别处,很多人以为每秒拍照24张就是实时了。殊不知还有ns、ps的时间世界,并没有每秒拍照24张就是实时的道理。 看着人们面对黑屏幕的瞬间也落泪,其滑稽的程度不亚于国人对着上帝祈祷。所谓的理性,就是能够把两者等价起来。正是这个黑暗的瞬时成就了电影艺术。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1262,71262#msg-71262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序参数”术语的两种不同用法——偶感小议
热度 1 espero 2010-11-10 17:04
关于术语序参数的两种用法 序参数作为一个诞生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研究的术语,先是被系统论的研究所用,随后又随着系统论视角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时兴,而被带进了很多社科分支的学术话语之中。虽然随着系统论热后来的退潮,序参数等术语并没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要术语,但还是颇能见诸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之中,特别是那些概论性的、针对研究对象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整体关系的论述之中。 不过,序参数这个词的中文字面意思,有时难免令人觉得有点模糊。查了一下,一般认为序参数其实有两个义项,这两个义项的含义还真是有着足够程度的差别,因此不能够随便混淆的。 第一个义项大意是表示特定系统内部的有序程度的一个参数。这个义项比较清楚,不妨假设绝对有序的系统记1,绝对无序的系统记0,那么任何一个系统在任一时刻都可以拥有一个值在0到1之间的序参数。不必多说。 第二个义项有时就难免让人觉得不那么直观了 ,按我自己的总结,这个义项的大意是系统由于自身的对称破缺,加上某些偶然性(随机涨落)的作用,会在某些关节点上出现一些占主导性的内部力量。进一步地说,这个力量是系统内部各种力量失去旧的平衡以后,暂时拥有决定能力的力量,通过这类力量的作用,系统会发生(类似于热力学上说的)相变,最终完成新的自组织过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仅凭说了这么多来看,也可以感到在这个义项下,序参数从字面上似乎不是非常直观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刚才在看胡正荣等著的《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结果在第140页看到这样一句话,很受启发此处所说的主导因素便是序参数。一语点破,然后我就想到,其实序参数的这个义项完全就可以代换成主导因素,这样就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不同的义项用不同的术语,多好多清楚!此时突然又想到,以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够明晰的术语用法, 会不会是翻译方式的原因 ?一查序参数的原词,是order parameter,果然有谱!很显然,order其实是个多义词,既可以解释成序,也可以解释为主导;而parameter也可以算多义词,既可以理解为参数,也可以理解为成分、因素。于是乎,俺不得不表示,order parameter这个术语在英文中还真是有歧义呢,那么,用中文治学的同好们,真的不妨利用强大的中文,好好把这两个义项区分一下,变成两个术语,免得让初学者迷惑。
个人分类: 未分类|7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既然是“寻正”,就不要那么“偏执”。
liwei999 2010-9-12 07:44
既然是寻正,就不要那么偏执。 (36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11, 2010 05:14PM 《泻湖、潟湖、澙湖,你搞清楚了没有?》是小廖老师的文章( )。原本就是个学习了一句话的事情,结果搞得如此狼狈,很是不好。 术语翻译中总有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但是这次泻潟之争显然是小廖老师不占理儿。学术这类东西比起大众文化来原本就是个少数。用搜索工具得到的数字来决定术语的译法的思路本身有些问题。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235,66235#msg-6623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移动学习相关的术语、定义(持续更新)
sumon 2010-6-28 11:41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 1.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2.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3.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4.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5.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了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 6.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来更为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综上,移动学习首先是基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其次,移动学习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服务传输;最后,移动学习中教与学活动的交互性是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实现的。 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 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时间的终身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和交往的平等化。移动学习除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 有专家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移动学习也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可见,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事物新概念,它必须与传统学习相区别开来,否则将失去它的意义。 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来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 M-Learning是E-Learning的子集 M-Learning是用来增强广泛学习体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用来推送课程,或辅助远程学习方式。 M-Learning提供给学习者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方式。 对移动学习概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类: 一、以技术为中心的移动学习定义 1.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 2.移动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3.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4.将数字化的内容推送到无线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上的学习 5.移动学习是用来定义这样的学习类型,这些学习活动发生在学习者所携带的某种移动手持设备上,如PDA、SmartPhone、Tablet PC、Games Console或其他可携带设备上,并能够使用这种设备(包括它的连通能力、工具和内容)使得学习活动能够发生在学习者所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上。 6.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二、基于与E-Learning关系的移动学习定义 1.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接受学习。 2.M-Learning是远程学习(D-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发展过程中的新的发展阶段。 三、从增强正规教育角度出发的移动学习定义 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移动学习定义 .移动学习是当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当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 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必须包含使学习者不通过永久互联在有线网络上的物理通信(包括无线、有线通信模式;在线的移动性和离线的移动性)设备,而能够基于移动和可携带设备开展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的学习。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定义应该包括下面的基本内涵: 1.移动学习不仅仅是使用可便携设备的学习,也应该强调是发生在情境上的学习。 2.移动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应该同其他的学习方式混合。 3.移动学习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向小的屏幕呈现或推送内容,也要关注在对于高效学习流程执行的驱动。 基于对上述移动学习概念的理解,得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或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所发生的学习。
个人分类: 移动教育与移动学习|5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若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术语规范化问题
kexuepifu 2009-12-29 19:12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为一项无(微)创治疗技术问世己达60余年。自1995年国内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己有多家单位陆续研制生产此类设备并获准临床应用。1999年以来,包括学术、产业和应用角度的宣传广见于国内专业刊物和公共媒体。这些宣传推动了公众对该项技术的了解,有助于其推广应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在一些重要概念、术语上的混乱和错讹,这些宣传又造成了相当普遍和严重的误导,妨碍着该项技术的科学规范发展和正确有效应用。为此,在第249次香山科学会议,即由吴祈耀、申文江、董宝玮、牛凤岐共同发起,题为肿瘤热疗学研究与应用中的科学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特别强调了HIFU概念和术语的科学化、规范化问题。为了规范相关概念和用语,由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并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3947《声学名词术语》。在国际和国内的医用超声技术标准中,几乎都包括有术语和定义一章,可见其重要性。基于这些理念,本文汇集了相关概念、术语的来由和国际专业圈的理解与应用,并提出了若干见解,以期与关心HIFU健康发展的同道们商榷。 一.HIFU 的定义与界分 (一)HIFU的定义和所指 1. 指一种治疗技术(方法) 由美国聚焦外科公司和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提出,称HIFU是能够将超声波束聚焦从而使靶组织生热致其消融,而不损伤周围健康结构的一种治疗技术。 2. 指一种超声波 我国国家标准《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声功率和声场特性的测量》(GB/T 19890-2005)中的定义称,HIFU是用声学、电子学等方法,将超声束汇聚到媒质中狭小区域,形成声强高到足以引起剧烈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效应的超声波。广泛检索表明,在英文文献中,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既可指一种治疗技术,也可指一种超声波。 在文献中,对采用HIFU技术的治疗手段,称为HIFU device、HIFU system和HIFU equipment,但正式定义则仅见于我国的医药行业标准YY 0592-2005,具体内容为:由单元换能器或多元换能器阵列构成的聚焦超声源,发出的超声通过传声媒质后,以人体正常组织可以接受的声强透过患者体表,将能量聚集在靶组织上,致其凝固性坏死(或瞬间灭活)的治疗系统(简称HIFU治疗系统)。 我们认为,在上述各项定义中,以美国聚焦外科公司和印第安那大学的表述最为言简意赅,而我国相关标准中的表述均包含了较多并非必要的文字,有待将来修订时凝炼。再者,HIFU从一开始就是针对人体组织和医学应用提出的,其适用范围己为国际学术和产业界公认,现我国标准GB/T 19890将其概念扩展至任意媒质和非医学领域,恐难被国际专业圈认同。 (二)HIFU的界分 综合国外文献所见,治疗超声专业人士所理解的HIFU,就是使组织达到蛋白变性温度,于短时间内发生凝固性坏死,以区别于温热疗法的长时间维持43~45℃使组织缓慢凋亡。国外文献中迄今未见以声强或温度划界的议论或争执;但国内则不然,几年来一直有真假HIFU的争论,因而希望规定一个声强值作为量化界限从而以法规形式将假HIFU逐出市场。应该说,HIFU既为医疗技术,无论是从对安全有效性的把握,还是从法制管理的方便出发,给出一个这样的数值不无意义,关键是要有依据。如前所述,按照热力学常识和迄今的临床经验,组织凝固性坏死是在其温度达到并超过阈值(一般认为在70~90℃或65~100℃)之后发生的,但不同组织(病灶)的这项阈值未必相同,且声强远不是决定温升的唯一变量。如要给出,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并提出基于规定模型的确认和比较方法。勿庸讳言,基于简单推算和实践经验,在医药行业标准YY 0592-2005中,确实规定了焦域的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最大值不低于1000 W/cm2,但并非以此给真假HIFU划界。我们认为,将来或许可能,但目前还不具备以温度或声强的具体数值界定HIFU的条件,而能够作为遵循的只有能否使靶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 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较低声强和较长时间的辐照下,靶组织虽未表现为凝固性坏死,但也有一定治疗效果,因而对是否一定要求达到凝固性坏死提出质疑。我们认为,43~60℃之间确有很大一片空白地带值得探索试验。既然早巳有温热疗法效果证明在先,而今以更高声强和适当时间的辐照而获得某种效果当属意料中事。不过,这种探索不必在HIFU的概念下进行,而宜另赋新义。可以预期,将来的肿瘤非介入性超声治疗很可能是不同温度段的综合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模糊了各段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差异。 二.HIFU 治疗的物理机制 在国内某些刊物和媒体的宣传介绍文字中,动辄就将机械、热、空化三者都说成是HIFU治疗所依赖的作用机制,甚至还加上化学机制。按照迄今的权威著述和公认理解,超声波作用于人体组织可导致其状态、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即产生生物学效应,而产生这些效应的物理机制只有机械、热、空化三种。迄今的研究和实践还表明,就某一具体治疗目的而言,有的机制是有益的,应有效利用,而有的机制是有害的,须尽量规避。为此,对包括理疗、增强药物输运、外科手术(切割、洁牙、白内障乳化、介入性碎石)、冲击波碎石、HIFU等现己获准临床应用的超声治疗技术,各自究竟应该利用和规避哪种机制,应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予以证实而不可笼统和随意地指称。就HIFU而论,其定义就是基于热机制的,无疑是视其为有益;但空化则不然,其对HIFU治疗的贡献既非原发性的,也多不是有益的。按照ter Haar等国际著名专家的研究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中并不含有诱发空化的气泡或气核;在HIFU消融肿瘤时,所依赖的原发机制是热机制,仅在声强过高,致使靶组织过热汽化而形成微小气泡时才有声热空化的发生,从而对组织产生空化损伤,使整个损伤超出焦域。但这种损伤的形状和大小都不确定且不可预测和控制,对组织主要是机械性损伤,容易引起出血。有学者认为,在用HIFU消融肿瘤时,应力求采用热损伤而避免空化损伤,如此才能保证消融的准确性。当然,对于用HIFU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特殊情况,Crum等发现空化作用有助于巳凝固组织的清除。由此看来,对空化作用的利弊不宜一概而论。还需指出的是,如声化学中研究与应用的那样,在适当条件下,超声作用于媒质可使其产生化学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属于机械、热、空化机制的后果,不可作为机制与三者并列。 三.刀与切 (一)HIFU与刀 在国内的医学媒体上,将HIFU治疗设备称为超声刀、聚焦刀、HIFU刀者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不恰当地将焦域比喻为刀尖。某医院管理团体组织起草的技术管理规范,题目就是HIFU刀(高强度超声聚焦)。什么是刀,执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一是泛指切、割、削、砍、铡的工具,二是形状像刀的东西。以此审视HIFU的治疗设备形状、声场分布和临床用途,显然都与刀无关。再者,由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巳列有超声刀,系指工作频率在数十千赫,其治疗头由换能元件与变幅杆组合而成,确实用于软组织和骨头切割的临床治疗设备。如将HIFU也称为刀,显然有碍于法制管理和社会公众对HIFU的科学认识。 (二)切除还是消融 对于HIFU杀灭肿瘤细胞的行为,英文刊物上的用词无一例外都是ablation即消融,而国内则有切除和消融两种叫法。为了说明相关用词的来由,有必要引述一下由ter Haar所撰,题为声外科一文中的描述和分析:(将肿瘤细胞)迅速加热到毒理温度的后果是,焦域边缘处的活细胞与死细胞之间呈现出一条很薄的边墙,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这一边墙仅有6个细胞厚。在显微镜下,损坏区呈现特有的孤岛外围城壕状,孤岛由瞬间热凝固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看似正常,但显微镜检查可见己明显死亡;城壕则由明显损坏和巳经发生凝固性坏死的细胞构成,其轮廓仍可辨认,但均巳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这一由坏死细胞构成的区域称为损伤(lesion)。而这种杀灭细胞的方法称为thermal ablation,。ab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abfero,意即拿走,在此指损坏后的组织被以某种方式从原地清除。但这个术语是不准确的,因为实际上受热凝固的细胞只是被人体的因有机能(吞噬)消除了。显然,ter Haar是不赞成将HIFU治疗过程理解为切除的。再者,在汉语中,切除就是指切而除之,但HIFU既非刀的实体,又无切的动作,何来切除一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Goldberg等专家为国际影像引导肿瘤消融工作组起草,发表于Radiology杂志2003年第228期的影像引导肿瘤消融术:关于术语与报告规范标准化的建议中,己经将HIFU与微波、射频、激光一并归入thermal ablation一类,且国内学术和产业界也己经依照其本意准确地译为热消融并普遍使用。为此,建议有关方面将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临床应用规范(试行)中的热切除一称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误导。 四.焦域、热斑和损伤 (一)超声波的聚焦和透射行为 在许多医学媒体上,HIFU利用了超声波的可聚焦性和组织穿透性被当作权威说法到处转载、传抄,但这些说法是很不确切的。依据超声物理学,点源即敏感元件横向尺寸与媒质中波长相当甚至比其更小的超声换能器,所发射的超声波是朝向四面八方的;只有当敏感元件具有足够大的孔径(如横向尺寸在10个波长以上)时,才能发射成束的超声波,而只有束射的超声波才有可能聚焦,并不存在不讲前提的所谓可聚焦性。再者,在人的实体组织中,由于声衰减系数值随频率单调升高,能够进入人体较大深度的实际上只有低兆赫频段和更低频率的超声波;至于肺、含气胃肠、瘢痕、骨骼等组织,超声波的透入和传播更为困难,故不可笼统地讲什么组织穿透性。 (二)聚焦超声换能器的科学定义 基于与光学的类比,人们将超声波的会聚现象也称为聚焦,并相应地使用了焦距、焦深等术语;但同时,人们又将原本针对非聚焦换能器的近场、远场等概念和术语套用于聚焦换能器。鉴于聚焦型换能器在医学超声领域的重要实用价值以及概念术语混乱、错讹对学术和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国际标准IEC 61828:2001《超声聚焦换能器发射场的定义与测量方法》,等同采用该标准的国家标准GB/T202492006己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并发布实施,从而将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纳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该标准中依据对其结构的了解程度将聚焦超声换能器分为两种情况分别给出了量化的定义:按测量定义,是指这样一类电声器件,它们能在小于自源孔径起算的过渡距离之半的任意距离处,在纵平面中产生一个小于该平面中-20dB孔径宽度之半的-6dB束宽。按设计定义,是指这样一类电声器件,它们能在小于自换能器孔径起算的过渡距离之半的任意距离处,在纵平面中产生一个其宽度小于该平面中换能器孔径宽度之半的-6dB束宽。 (三)焦点和焦域 与光波相比,常用超声波的波长要长得多,故其汇聚后形成的能量密集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有界的三维区域。按照同一标准中的定义,声压焦点是指声场中脉冲声压平方积分最大值所在的位置,声压焦域是指包含声压焦点且比声压焦点处脉冲声压平方积分的平方根低6dB的界面所围成的三维空间体积(-6dB焦域)。 (四)水中和组织中焦域 在迄今为止的医学超声标准中,声场测量按规定都是在水中进行的,因其质地均匀且衰减系数极小,故在考虑对焦域形状、大小的影响因素时,一般只想到换能器的孔径、自聚焦晶片的曲率半径、声透镜的折声率和曲率半径、超声波的波长、焦距等,在低声强条件下也不考虑非线性的影响。但对HIFU和作为其临床应用对象的人体组织而言,一方面,其数千甚至上万W/cm2的高声强必然导致非线性现象从而使所测信号中掺加高频成分;另一方面,真实组织是不均匀的,其声衰减不可忽略,且其量值还因非线性现象的发生而升高。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己经证实,随着声压幅值和媒质声衰减系数的增大,不仅焦域位置前移(移向换能器),且其长短轴之比变小,形状也由椭球渐变为胡萝卜。 (五)焦域和热斑 随着声能被组织吸收而转变为热能,声场也随即变成了热场,既然所产生的热量正比于声强,则在不存在热扩散的情况下,在组织中必然出现一个与焦域相对应的、温度由内向外单调降低的三维高温区域。研究表明,热能与声能不同,换能器停止发射后所产生的热量仍在,且可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方式向周围散播;而组织的温升幅度及其分布范围,不仅与焦域的形状、大小密切相关,而且受到实际辐照声强(由水中测值折减)、热扩散、组织的密度和比热、辐照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强烈影响。故高温区的形状、大小绝不会是焦域的简单复制。 关于这一区域的称谓,迄今未见统一的说法,更无标准化的定义。在英文文献中,常用hot spot即热斑。Hill等在聚焦超声外科中的损伤成长:通用模型一文中,考虑到热斑中温度分布与焦域内声强分布的相似性,曾提出损伤阈值温度的概念,并以其为界将热斑划分为内外两区,据此讨论和给出了损伤尺寸与组织声学及热力学参数、焦域几何参数、声强和辐照时间等因素的量化关系表达式,且与实验结果良好一致。笔者认为,考虑到热场能量和温度分布与HIFU治疗安全有效性的密切关系,借鉴Hill等的做法,给热斑(或其它适当名称)下一个科学定义是完全必要的。 (六)热斑和损伤 与ter Haar一样,国际治疗超声界均将基于HIFU热机制的凝固性坏死组织构成的区域称为thermal lesion即热损伤。实践经验表明,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组织,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和变性阈值温度一般是不同的,故损伤也不是热斑形状和大小的简单复制。由此不难理解,当由水中焦域出发分析和估计热损伤区域形状、大小时,除靶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外,前面所述的,导致组织中焦域不同于水中焦域、组织中热斑不同于组织中焦域、损伤不同于热斑的所有各种因素均需考虑在内。这是合乎逻辑的、一脉相承的思维,也正是Hill等早在1994之前己经进行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 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到国内一些专家提出的生物学焦域(biological focal region)一说。提出者称:以定点辐照为基础,在用一定超声能量损伤时,组织将形成一定范围的凝固性坏死灶,称为生物学焦域。又说:我们将一次辐照超声能量存积产生的单个椭球形凝固性坏死称为HIFU的生物学焦域。关于提出这一概念和术语的来由和必要性,据称是因为传统的研究均试图利用理想声场中的物理学焦域概念去解释体内所形成的损伤灶。由于生物组织声学特性的复杂性,事实上难以用理想声场中的现象去模拟、描述体内现象。一系列研究提示聚焦超声损伤除了超声本身的特性外,超声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与国内许多专业人士一样,我们很难赞同生物学焦域一说及其提出的理由。首先,按照通行的概念,焦点是指光、声等射线或波动形式会聚形成的能量最密集之点,焦域则是指因波长较大(如超声波)而在焦点周围形成的能量密集区,属于物理学概念;而凝固坏死灶(坏死细胞群)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属于生物学概念。将毫不相干的生物学与焦域拼凑在一起,将能量与物质相混同,既不合逻辑,又文理不通。第二,迄今为止的标准化声场测量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水中焦域是分析、计算组织中焦域、热斑和损伤的必经起点,而由于前面提出的复杂原因,凝固坏死灶在形状、大小上不同于水中焦域,以及坏死灶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都是合乎逻辑和为专业圈熟悉的因果关系。第三,既然明知坏死灶与水中焦域之间存在着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复杂关系,将二者形状、大小直接和简单地比较是非常牵强的。第四,将损伤改称焦域丝毫无助于解决各种复杂关系,更不可能成为HIFU设备研制成功的指导甚至决定因素。如前所述,早在生物学焦域提出之前好几年,Hill等对损伤形成、成长和相互作用的分析、推演就是充分考虑了组织的声学和热学特性以及各种影响因素,作为一个复杂过程进行的,且比国内人士考虑的因素更多、更细,研究成果的水平更高,绝非基于理想声场的传统研究。第四,在提出生物学焦域时,特别强调了是针对一次辐照,但辐照次数并不改变凝固坏死灶这一事物本质,它就是国际上通称的损伤。 据我们所知,在国外文献中,HIFU一次辐照(one shot)形成的凝固性坏死区通称为elementary lesion,译为汉语就是单元损伤或元损伤。科学和科学概念、术语是没有国界的,既然HIFU的研究、开发、应用、交流都是在同一个国际舞台上,无疑应该尽量使用科学、准确、为绝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的术语,而完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 (发表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6年第4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甲流”還是“甲感”?
LEOLAND 2009-12-10 12:29
曲津華 新流感甲型H1N1流行有日,其名稱也如很多事物一樣,好像也有個逐漸認識的過程。 記得最初醫務界稱其為豬流感(SI,swine influenza),后有世衛組織WHO給出的名稱是新流感(NI,neo-influenza)。再后,隨著研究與認識的深入,這種新病種被定名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於是,媒體和坊間紛紛對其難讀的長名進行了簡化,始為甲型H1N1流感,后有甲流流行於市井,頻見於媒體。 然而,甲流是個規範的縮寫詞嗎? 我們說,所謂的甲流疾病,其根本還是個感冒,其關鍵字在於感冒二字。要縮寫,怎麼能棄感冒而不顧呢?所謂甲流,到底是指哪個流呢?流行病可是多了去了。所以說,甲流一詞失於指向性不明、造詞不規範。 如何破和立,始終是一個问题。一個較好的版本是甲感,偶見於坊間,卻不流行。 甲感中用到了感冒中的感字(用甲冒雖不妥,卻也好過甲流),這個說法,用一個流行語來評價,就是靠譜。但世界就是很怪,靠譜的事物未必POPULAR,大眾不接受也是白搭。說起來,這也是世界的一種常態,習慣了就好。對甲流是否有個破與立的問題,看來還是先不談為好。 筆者要強調的是,凡是還是依規矩好。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太缺少規範的成份了,中庸得有時有點過了,數量化意識不足,以至於現代科學簡單如鐘錶、複雜如微積分等不可能發明於華夏大地。對甲流,如果媒體一開始就鎖定甲感之版本,恐怕就不是現在的樣子了。若說甲感易口頭混淆於甲肝,也許還算是個小小的理由,但也不至於影響書面語稱其為甲感。 六年前非典盛行,後來大家還是都統一改稱薩斯(SARS)了;這次,豬流感讓位於甲流,都說明對錯誤的稱呼並非不能糾正。那麼甲流之於甲感呢?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2009-12-10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术语之“旧瓶装新醋”现象
Bobby 2009-12-10 06:56
科学术语存在很多旧瓶装新醋现象,也就是说,重要的概念术语虽然内涵和外延随着学科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仍然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使用约定俗成的术语而不加改变。英文如此,中文也如此,不过还要加上翻译上的麻烦。 以遗传学最重要的概念基因( gene )为例,在经典遗传学和现代分子遗传学中其内涵和外延变化极大,目前,随着重叠基因、隔裂基因、 m RNA 的选择性剪切、微 RNA 、小 RNA 、表观遗传等的发现,不少研究者感到基因这个概念出现了危机( the crisis of the gene concept ),但基因概念仍然在使用,至少目前还未看到其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从中文翻译角度看, gene 译为基因(基本因子),目前来看,也未见恰当。 其它术语如同源染色体( homologous chromosomes )也许译为同质染色体更为恰当,因为尽管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和结构相同,但二倍体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来源并不相同(从进化和祖先物种的角度理解另当别论)。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强调的。 进化( evolution )这个术语的问题,大体类似。这个概念也随着生物进化、生态学及诸学科的发展而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变化,但是否改译为演化呢?我看也未必。一方面术语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不能因为人们认识的加深而频繁更改术语(这样可能会改不胜改,人们是否能接受也是个问题),从翻译的角度看,将一个约定俗成的错误更正,成本和代价较高,是否切实可行也成问题。 王德华 老师将 evolution 理解为 既然生物的改变是随时间而变化,随环境而变化,那么生物的演变(变化)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生物从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也是随机的,所以谈不上是 进 还是 退 。有些物种的特征在很长的生物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从这些意义上看, 进化 的字面含义的确有些容易导致望文生义,也会引起一些误解,用 演化 就更贴切些。但是,有些物种的演变,如我们人类从人猿演变到人的过程,各种特征如大脑、语言等等,也确实就是 进化 (进步、前进、复杂、高级)了,这个时候用 进化 也是比较确切的 。我是深表同意的,此外, evolution 虽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低级的生物体都会 进化 为复杂的、高级的生物体,但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角度来看,译为有方向性的进化也无不可。但是否将 evolution 改译为演化,则未必需要。 我相信,其它学科的学者一定还能举出不少类似的情况。 相关博文: 王德华的博客《 进化 还是 演化 ?, Evolution 我们翻译错了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972 孟津的博客《 进化 演化 天演 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985 张星元的博客 《Evolution and Ethics》为什么译成《天演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105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76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天文术语之三
dabing 2009-9-16 19:33
红外线:光的一种形式,比可见光能量稍低,但比射电波能量高。 相互作用星系:互相被对方的引力捕捉的星系,通常会造成星系的合并,或恒星的形成。 干涉仪:两个以上的望远镜相互干涉的系统,能够达到更大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 干涉:使用两台以上望远镜,以达到大望远镜光力效果的技术。 星系间的:星系之间的空间。 国际空间站: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共同参与的合作项目,在近地球轨道建立可居住的空间站。 行星际:行星之间的空间。 星际:星系中恒星之间的空间。 星际介质:恒星间的气体和尘埃。 离子:因为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带电的原子。 电离: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过程。 电离气体:被加热到某一程度后,包含粒子和自由电子的气体,又叫等离子体。 不规则星系:既非旋涡星系,又非椭圆星系的星系。 喷流 从环绕恒星或黑洞的吸积盘喷射出的气体或粒子流。 喷气推进实验室 美国一个以无人飞行器探索太阳系的中心(JPL),其飞船已经到过除冥王星外的全部已知大行星(关于冥王星的探索正在研究中,估计在下一个十年间会展开初步行动)。 喷流:一个高速,游荡风目前在对流层高层认为,打击由西向东,并影响地球的天气 类木行星:a特征与木星相似的行星(气态巨行星)。 开尔文:温度的单位,等于摄氏的1度,华氏的1.8度。0开尔文即为绝对零度。 柯伊伯带: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外围部分,包含冰构成的大量小天体;冥王星是已知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 拉格朗日点:质量较小的第三天体在两天体之间可能保有围绕共同质心的稳定轨道的点之一,这样的点共有五个 拉格朗日点(复数):五处地点,空间相对这两个机构的地方了三分之一,少大规模的机构可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轨道上围绕一个共同的质心 大麦哲伦云:围绕银河系运行的一个不规则星系。 下弦:月亮自新月起运行四分之三圆周后的相位;西边的半个月亮被照亮。 纬度:地球表面某点距离赤道南北向的角距离,在该点所在的子午线上测量。 天平动/秤动:月球运动时的微小振动,使地球观测者能够看到稍多于半球的月球表面。 光力:望远镜收集光的能力,口径越大,光力越强。 光年: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等于五亿九千万英里(九亿五千万公里)。 边缘:天体视圆面的边界。 极限星等:就观测地点的条件,或望远镜、底片及其它探测器所能观测到的最暗天体的星等。 低电离核星系:具有低电离核发射线区域的星系,在中心区域附近出现低电离的发射线。 本星系群:银河系所在的包括大约35个星系的星系团。 本超星系团:本星系群所在的超星系团,范围有一亿光年,最大成员是室女座星系团。 经度:地球表面某点距英国格林尼治所在的本初子午线的角距离。 光度:物体所辐射光的总量。 月食:地球经过月球与太阳之间,将太阳光挡住时发生的现象。 太阴月: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长度为29.5天。 朔望月:月相变化的周期,长度为29.5天。 磁强计:用以测定磁场强度和方向的设备。 磁层:环绕某颗具有磁场的行星的动态区域,控制所俘获的太阳风粒子的运动。 星等:衡量天体亮度的单位。数字越小,天体越亮。 主序:赫罗图上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恒星带。恒星在主序上度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其核内发生氢聚变为氦的反应。 马克苏托夫望远镜 :使用弯曲度很高的弯月形透镜作为改正镜的折反射望远镜。 幔:行星核与外壳之间的部分。 海:月球或行星表面阴暗、相对平滑的区域。 质量损失:恒星演化时所损失的质量;质量损失的途径包括星风、偶极外向流、以及形成行星状星云或超新星时的物质抛射。 百万秒差距:一百万秒差距,等于三百二十六万光年。 子午线:天球上假想的连接天顶与天极的大圆。 梅西耶天: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在18世纪初编纂的星表中所包括的107个深空天体。 流星: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时的闪光。 流星雨:地球碰到成群流星体时发生的周期性现象;不同的流星雨发生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具有不同的辐射点。 陨石:从空间来到地球的岩石与地球大气摩擦后落到地面的残骸。 流星体:环绕太阳运行的微小石块。 微重力:物体显示的重量远远低于地球上重量的环境。显示的重量指在给定环境中测定的重量。 微引力透镜效应:小天体的引力使光线发生汇聚,类似于透镜的效果。 微波:射电波中能量最高的部分。 银河:环绕全天的一道光带,由我们所处的星系盘内10亿颗左右的恒星的星光组成。 银河系:地球所处的漩涡星系。 毫秒脉冲星:每秒旋转上百次的脉冲星,通常有一颗正常的伴星,并从伴星得到物质。 反射镜:覆盖有高反射率物质的玻璃片。 星云:星际气体和尘埃形成的云;有的星云里正在诞生新的恒星,有的星云则是恒星的坟墓。 中微子:核反应和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一种粒子,比原子更基本,质量很小或没有质量,几乎不与物质发生作用;中微子不带电荷,运动速度达到(如果其质量为零)或接近光速(如果其具有质量)。 中子星: 坍缩的恒星,具有非常大的密度,直径却很小,是大质量恒星的归宿之一。 新月: 月亮与太阳处于同一方向时的月相,背面被照亮,因而不可见。 牛顿望远镜: 使用平面镜作为副镜的反射望远镜,在镜筒中心将星光反射到镜筒外聚焦。 NGCobjectsNGC天体:新总表(NGC)中的深空天体。 北天极:地球自转轴北极在天空中所指的点。 新星:白矮星表面发生的猛烈爆炸,使恒星表面短时间变亮几百倍到几千倍。 核熔合:两个原子核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是绝大多数恒星的能量来源。 核合成:核熔合过程中,由较轻的元素合成较重的元素。 核:原子,彗星或星系的中心区域。 星协:O型和B型星组成的松散团体,其中的恒星有着高亮度,大质量和很短的寿命。 倾角:行星赤道与其公转轨道面间的夹角。 掩:当某天体在另一较小天体前经过时,后一天体暂时变暗或完全不可见的现象。 星云:银河系中无数恒星诞生的温床之一。该星云位于5000光年之外,在人马座方向。又被称为天鹅星云,M17,NGC6618,马蹄星云或龙虾星云。 奥尔特云:由彗核组成的云,围绕太阳运转,距离太阳上万天文单位。 疏散星团:一种天体系统,其成员为从同一温床诞生的恒星,数目为几十颗到几千颗不等。 冲:从地球上看,地外行星与太阳在相反方向成一条直线的时刻,是观测行星的最佳时刻。 光学双星:两颗所处方向非常接近(几乎位于同一条视线上),因而显得相当靠近的恒星。 排气:岩态天体释放气体的现象。 方位角:标度天体位置的坐标之一,从正北方起,向东量度。 光力(或极限星等): 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收集遥远天体光线的能力。 波因廷-罗伯孙效应:行星际空间的粒子受到与太阳辐射的相互作用,被拖向太阳并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岁差:由于其它天体引力的影响,导致某天体的自转轴方向发生周期性缓慢变化的现象。 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地方的经线。 顺行:对天体而言,指与太阳系中大多数天体运行方向相同;对卫星而言,指与其所围绕的行星自转方向相同。 日珥:从太阳表面喷向日冕的大规模气体喷流。 自行:恒星每年在天空中的视运动。 原行星:正在吸积气体、尘埃和石块,以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星的天体。 原行星盘 :围绕新生恒星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盘,盘中粒子间的碰撞最终产生行星。 原恒星:高温、密集的气体和尘埃所组成的云,正在经历引力收缩,从而形成恒星。 脉冲星:快速自转的中子星,其发出的电磁辐射的规则脉冲正好经过地球。 量子力学:描述原子或亚原子水平上物质行为的物理定律。 类星体:年轻星系的高能量的核,被认为是由超大质量的黑洞提供能量的。类似恒星的天体的简称。 径向速度:物体朝向或背离观测者的速度。 辐射点:流星雨中的流星看上去像是从天空中某一点发射出来,该点即为辐射点。 辐射:电磁波(天文上的用法) 射电星系:发射(通常大量)射电波的星系。 射电望远镜:专用于探测来自空间的射电波的望远镜。 射电波:光的最大波长、最低能量的形式。 辐射计:测量物体辐射,尤其是红外辐射总能量的仪器。 红矮星:低质量的主序星,比太阳小得多,冷得多,也暗得多。 红巨星:濒临死亡的低温恒星,直径已经膨胀到太阳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红超巨星:濒临死亡的大质量恒星,温度很低,直径为太阳的上百倍到上千倍不等。 红移 :由于天体正在远离地球运动,或是宇宙的膨胀,或强引力场的影响,其发出的光波长有一定的增加。 反射星云:反射邻近恒星的光从而可见的气体和尘埃云。 反射望远镜:使用球面反射镜收集光线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使用透镜收集光线的望远镜。 浮土:月面上由于陨击而产生的粉末状土壤。 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描述了两个相对运动的观察者所进行的物理测量的差异。 分辨率:望远镜或照相机分辨细节的能力。 分辨本领:望远镜或照相机分辨细节的能力。 逆行:天体的运动或视运动与太阳系大多数天体相反;比如行星的自东向西退行,或天体的自转或公转从太阳系以北看来是顺时针方向。 可重复利用发射工具:可以多次使用的单级航天飞船,用以进入绕地运行的轨道。 公转、绕转:天体绕另一天体或共同质心进行的轨道运动。 核糖核酸:传递遗传信息的核酸。 大视场望远镜:低放大率、大视场的望远镜。 赤经:天体距离春分点的东西方向的角距离;天球上的经度。 望远镜:使天体的像更亮、更大的装置,外形呈管状(望远镜收集光线的能力强于人眼)。 明暗界线:行星或卫星的表面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区域的交界线。 类地行星:较小的,岩态的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热辐射:所有非绝对零度的物体所发出的辐射。 潮汐力:物体上两点所受另一物体引力的差异;常会导致天体的解体。 潮汐:由于另一天体的引力影响,使天体发生的变形。 海外天体:太阳系中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天体,简称TNO。 凌日:较小天体在较大天体前经过的过程;另外也指天体上中天,即经过观测者当地天子午线的过程。 云母:某些变性岩石中的常见矿物,主要由钙和镁构成;由白云石(一种沉积岩)、硅和水化合而成。 万亿:1,000,000,000,000(inAmericanusage) 回归年:地球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真视场:从望远镜目镜中所能看到的天空的角度;真视场等于可见视场除以放大率。 类星体:隐藏在气体和尘埃中,散发极少量可见光的类星体,不过在红外和X射线波段非常明亮。 紫外辐射(紫外光):能量介于可见光与X射线之间的电磁波形式。 本影:影子中光源完全不可见的黑暗的中心区域。 未证认红外带:发射未证认的红外辐射的空间中的未知天体。 世界时: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它是所有地方时系统的基础。 范艾伦带:地球大气外的两条带,由被地球磁场俘获的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构成。 春分点:太阳由南向北穿越天赤道的时刻,大约发生在每年的3月21日。 可见光:人眼可见的电磁辐射范围。 巨洞:超星系团之间相对空旷的巨大区域。 亏:满月和新月之间的时期。 盈 新月和满月之间的时期。 白矮星:与太阳大小相近的恒星演化末期的残骸,密度很大,被高度压缩,大小与地球相仿。 射线:能量介于紫外线与伽马射线之间的电磁辐射。 天顶:天球上观测者头顶正上方的点。 zenithalhourlyrate 在流星雨观测中,当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观测者天顶时预计每小时能够观测到的流星数目,简写为ZHR。 黄道带:沿着黄道环绕整个天空,宽度约为18度的带,经过传统的黄道十二宫。太阳每年从这条带通过。 黄道光:暗弱的锥形亮光,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凌晨时在东方。因为行星际的尘埃粒子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而形成。 {参考文献}http://tieba.baidu.com/f?kz=419086189 2009-9-16于北京
个人分类: 天文驿站|4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文术语之二
dabing 2009-9-16 19:06
日冕仪:一种特殊的望远镜,利用圆盘来遮住日盘来造成人为日全食,用以拍摄和观测日冕。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上的大规模物质喷流。会导致地球上的磁暴,并影响空间飞行。 宇宙背景辐射:散布于宇宙空间的微波辐射,显示了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在不断冷却的事实。 宇宙微波背景:散布于宇宙空间的微波辐射,显示了自大爆炸之后,宇宙在不断冷却的事实。 宇宙线:以接近光速进入地球太气层的粒子或原子核,宇宙射线的来源有部份来自日闪,另一部份可能来自超新星爆炸,我们对宇宙射线的本质仍然了解不多。 宇宙学常数:广义相对论方程中的一个常数,提供了使宇宙免于膨胀的力。 宇宙学、宇宙论:研究宇宙本质、起源和演化的学门。 新月:行星或卫星在少于一半的表面被照亮时显示出的位相。 临界密度:让宇宙的曲率平直所需要的平均密度。 夜视适应:人眼在黑暗中辨别暗弱物体的适应过程。 暗能量:被认为在宇宙加速膨胀中起作用的一种负引力。 暗物质:天文学家发现,会发出电磁辐射的「可见物质」,少于星系总质的十分之一,其余的是不可见的物质,称为暗物质。我们对暗物质的本质,仍然没有很多了解。参见失踪的群众。 暗星云:一种星云,主要是由气体和尘埃所组成,因为挡住了后方的星光,使那部份的天区呈黑色,故称为暗星云。 赤纬:地球纬度在天球上的投影,不过不像地球用南、北纬来区分在南半球或北半球。天球赤道以北的天体,其赤纬为正值。例如南河三(小犬星)的赤纬 为+5,代表它位在北天球,距天球赤道5度。天球赤道以南的天体,其赤纬为负值。例如天狼星(大犬星)的赤纬为-20,代表它位在南天球, 距天球赤道20度。 深空天体:太阳系以外的天体;包括恒星、星云、星团和星系。 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重氢:氢原子的一种,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为普通氢原子的两倍。 衍射:光在经过障碍物边缘的时候发生的现象。 杜布苏尼安望远镜:装有简单而稳定的地平装置的一种望远镜。 多普勒效应:朝向或背离观测者运动的辐射源所发出辐射的波长发生的蓝移或红移的变化。 矮星系:包含几百万颗恒星的小星系,是宇宙中最普遍的星系模式。 矮星:主序星或比主序星更小的恒星。 偏心率:天体椭圆形轨道偏离圆形的程度。 交食:一个天体经过另一个天体前方,将后者部分或完全挡住的现象。是掩食的特殊类型。 黄道:地球绕日公转的平面;除了水星和冥王星之外,所有大行星的轨道都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电磁辐射:光的各种形式,包括射电波、红外辐射、可见光、紫外辐射、X射线和射线。 电磁光谱:包括全波段电磁辐射的光谱。 椭圆星系:由引力束缚的恒星系统,呈球形或椭球形,没有漩涡。 距角:天体离太阳的角距离。 辐射:电磁辐射从物体中流出。 发射星云:由炽热气体构成的云,被内部高能年轻恒星的辐射照亮。 历表;天文年历:给出各时刻天体位置的表格。 赤道装置:望远镜的安装方式之一,轴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望远镜的转动相应于地球自转,以跟踪天体。 分点:太阳每年两次穿过天赤道的时间,此时地球上所有地方昼夜等长。 逃逸速度:物体或火箭逃离大质量物体重力束缚所需要的速度。 昏星:在黄昏天空出现的金星。 视界线:黑洞的边界。在此边界以内的光无法逃离。 出射光瞳:望远镜上由目镜所成的物镜或主镜的像。 河外的:银河系以外的 目视暂留:观测者能清晰看到整个视场的像时眼球与目镜之间的距离。 视场: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所能看到的天空范围。 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光通过的一种装置;被天文学家用以观察特定波长,或降低特别明亮天体的亮度。 寻星镜:大型望远镜附有的小型、小光力的望远镜,用以帮助观测者寻找天体位置。 火流星:特别明亮的流星,通常至少有-4等星的亮度。 火流星(复数):非常光明流星;普遍的亮度比规模-4 上弦:新月之后大约一周时出现的月亮相位。东边的半个月亮被照亮。 耀斑:恒星表面突然发生的能量的猛烈爆发。 焦比:透镜或曲面镜的焦距与直径之比。 缩焦器:望远镜上的装置,支撑和移动目镜,使观测者能够更好的调焦。 叉式装:一种赤道式装置,望远镜位于叉状物两端间,在赤纬方向转动。 满月:月亮运行到与新月相对位置时的相位,和太阳正对,月亮朝向地球的整个圆面都被照亮。 星系盘:旋涡星系的盘面。 星系核:星系的中心部分,一般具有高密度的星体和气体,以及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银道面:银河系星系盘所在平面 星系:由巨大引力束缚在一起的几百万颗以上的恒星。 星系团: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十几个到上千个星系。 伽马射线:一种极短波长的高能电磁辐射。 伽马暴:来自遥远宇宙的瞬时高能电磁辐射爆发。 气体巨星:主要由气体组成的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广义相对论:处理非惯性系运动,将引力描述成时空弯曲的相对论。 德国式赤道装置:将赤纬轴置于极轴上的望远镜装置方式,望远镜位于极轴的一端,另一端置重物以取得平衡。 巨型分子云:由冷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际云,有几十个到几十万个太阳质量。 凸月:在上弦月和下弦月之间的月亮位相,一半以上的月亮圆面被照亮。 球状星团:由几十万颗恒星组成的略呈球形的集团,多数此类星团的成员为老年恒星,存在于星系晕中。 引力透镜:大质量天体的影响使光线发生偏折或放大的现象 可栖息区域:恒星周围允许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区域。 晕:星系的外围区域,包括球状星团,少量杂散恒星和暗物质。 偕日出:天体(如恒星)主要在凌晨前见于东方天空,且不淹没于阳光中。 太阳风层:太阳附近被太阳风控制的广大区域。 赫兹普龙-罗素图:将星团内恒星按照光度-温度描点得到的图表,简称赫罗图。 哈勃定律:遥远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与离地球的距离成比例的定律。由哈勃提出。 肼:一种燃烧迅速的无色液体,用于火箭和导弹的燃料。 敏化底片:经过特殊处理的底片。通常用气体处理,以使其对光敏感。 倾角:行星轨道与黄道面的夹角,或卫星轨道与其绕转的行星轨道面的夹角。 内合:内行星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成一条直线的位置。 内行星:轨道位于太阳与地球轨道之间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 暴胀理论:关于大爆炸之后一秒内宇宙经历短暂的迅速膨胀的理论。 {参考文献}http://tieba.baidu.com/f?kz=419086189 2009-9-16于北京
个人分类: 天文驿站|3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文术语之一
dabing 2009-9-16 17:01
1 光行差:由于地球的运动所导致的天体的视位置与真实位置之间的差异。 2 绝对星等:恒星的真正亮度。定义为恒星在距离我们10秒差距(32.6光年)时的视星等。 3 绝对零度:理论上的最低温度,等于0开尔文(-459.67For-273.15C)。 4 吸收线:光谱里的暗线。来自天体的光,被原子或分子选择性的吸收,导致那部分的光从星光中被消去,留下一条条的暗线。 5 吸积盘:指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天体周围,由于物质受到引力作用向中心天体落下所形成的盘状结构。 6 消色差透镜:由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组合而成,消色差透镜的用途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光聚焦到同一点,或称为修正色像差。 7 活动星系核:某些星系中的特别明亮的核,被认为是由于物质落向质量极大的黑洞而引起的。 8 自适应光学:计算机控制的望远镜镜面,能做区域性变形,以补偿大气扰动所产生的散焦效应。 9 反照率:行星或卫星反射光能力的标示值,定义为所反射的光和入射光的比值。反照率的值介于0(完美的黑体)到1(完全反射)之间。月球的反照率为0.07,而金星为0.6。 10 地平装置:一种望远镜支撑方式,使镜筒能在平行和垂直水平的方向自由移动。 11 地平纬度、高度:1.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2..天体在天球上距离地平线的角度 12 立体照片:用两台相机拍摄出的一种照片。将右边拍摄的影像(通常是红色)和左边拍摄的影像(通常是蓝色)叠加起来,通过特殊的色彩滤镜,就能看到三维的效果。 13 仙女星系:本星系群中的重要成员,大约是银河系的两倍大小;又叫M31。 14 角大小:观测者所看到的天体大小,通常用角度、角分或角秒表示。 15 各向异性:物理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变化。 16 日环食:日食的一种。在日食时,太阳的光球层出现在月球的边缘,形成环状的亮圈。发生日环食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太阳的日冕、色球层和日珥。 17 反物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粒子的质量和性质都与我们世界中的正粒子相同,但电荷相反。 18 口径:望远镜透镜或反射镜的直径。口径越大,望远镜的聚光能力越强。 19 远日点:绕行太阳的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 20 复消色差透镜:由三个以上透镜构成的透镜组,消色差能力高于消色差透镜。 21 远地点:绕行地球的轨道距离地球最远的点。 22 观察的可见视场:人眼通过目镜能够看到的角直径。 23 视星等:人类肉眼所看到的恒星亮度。 24 考古天文学:研究古文明的天文学之学科。 25 弧分:角度的单位,等于一度的1/60。 26 弧秒:角度的单位,等于一度的1/3600(或者一弧分的1/60)。 27 小行星:太阳系的小型石质天体,大部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8 小行星带:大多数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地带,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29 天体测量学:研究天体位置和运动的学科 30 AU天文单位: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使用的距离单位,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0,000,000公里)1AU=1.5108公里。 31 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天体的一门学科。 32 天体物理学:处理天体物理特性的天文学分支 33 大气:覆盖在卫星、行星或恒星上的气体外层。 34 极光:来自太阳高能量的太阳风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导引,在极区附近进入地球大气。太阳风粒子和35 空气分子相撞,激发空气分子所发出辉光。 36 自动导星装置:用以自动引导望远镜跟踪露光摄影的CCD装置。 37 秋分:一年中太阳向南穿过天赤道的时刻,大约在9月23日左右。 38 自转轴:物体围绕其自转的那条直线 39 方位角、地平经度:地平线上的角度,从正东起算向北量度,直到经过所测量天体的子午线与地平线交点的角度。 40 棒旋星系:具有长棒状银核的螺旋星系。 41 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元素粒子,如质子和中子。 42 大爆炸:一种宇宙起源的理论,认为宇宙源自一次剧烈的爆炸,形成膨胀的星系宇宙。 43 双星:一对在重力牵引下绕着共同质量中心运行的恒星。. 44 黑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超级致密天体,它已经塌缩到逃脱速度超过光速。有许多活耀星系核心,可能有质量是百万到千万倍太阳质量的超级黑洞。大质量恒星 在演化末期也可能会形成黑洞,不过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观测证据,天鹅座X-1和LMC-3都是可能的候选天体。 45 耀变体:类星体中具有高能量和变化特征的一类,被认为在朝着地球的方向上具有物质喷流,导致呈现比其它类星体更为高能的特征。 46 蓝移:当发光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电磁辐射波长,会变短的现象。 47 博克球状体:一种小的暗星云,被认为是恒星形成的区域。 48 火流星:外观像火球的明亮流星,尤其是发生爆炸的流星。 49 火流星(复数):在半空中爆炸的明亮的流星或火球。 50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在超低温下,原子间距离非常靠近,其行为类似液体形态的超原子的状态。 51 褐矮星:构成类似恒星,但质量不够大,不足以在核心点燃聚变反应的气态天体。其质量在恒星与行星之间。 52 巴克球:碳原子组成的一种天然分子,又称为碳-60。其分子结构类似于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的某种圆顶,因而得名。 53 核球:漩涡星系的中心部分,通常是球形的。 54 碳星:表层含有的碳多于氧的红巨星。 55 卡塞格林远镜:一种反射式望远镜,它的次级反射镜把主镜聚集的星光,反射通过主镜中心的洞到镜筒的后方。 56 激变变星:一种爆发性的恒星,或称为CV型变星,指新星、超新星、耀星和其它正在爆发的恒星。 57 折反射望远镜:用反射镜作为主镜,前置透镜以改正畸变的望远镜。多数业余爱好者使用的折反射望远镜是施密特-卡塞格林望远镜。 58 CCD电荷耦合器件:一种用于探测光的硅片,比传统的底片更能敏感的探测到光的变化。 59 天极:地球自转轴与天球的假想交点。 60 天球:以地球球心为中心,且具有很大半径的假想圆球。想象中,所有天体都附着在天球上。 61 造父变星:一种位在不稳定带的恒星,是恒星演化的一个阶段。恒星进行周期性的胀缩,使得它的亮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恒星变光周期和它的发光能力成比,所以量测造父 变星的变光周期,就可以得到恒62 星的绝对星等。再经由距离模数数mv-Mv=5logd-5,就可以得出恒星以秒差距为单位的距离(d), 所以造父变星是很重要的距离指针。 63 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质量上限,约为1.4太阳质量,质量超过此极限的白矮星,无法抵抗重力的挤压,将进一步塌缩。 64 球粒陨石:含有球粒外形的石陨石。 65 色球:太阳的大气层之一,位在光球层的上方,含氢发射线,而H(波长)是色球层带粉红色的主因。 66 转仪钟:能够补偿地球自转,使望远镜始终对准同一片天区的装置 67 镀膜光学:在镜面镀上一层薄膜,以减少光线散射,使成像更为清晰的技术。 68 准直:使望远镜各光学系统的主轴精确重合的过程。 69 彗发: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所形成的明亮球状云气。 70 彗星:一种绕行太阳冰和尘埃的混合物(脏雪球),在太阳附近时会形成离子尾、尘埃尾和明亮的彗发。 71 彗核:彗星的固体核,是岩石和冰的混合物,接近太阳时会蒸发,释放出气体和尘埃。 72 合:两个及以上天体在天空中位置极近的时刻。 73 星座:用以区分和对天区命的方法之一,大多根据座内恒星群的视察形状加以命名。星座命名根据为神话人物或神只、动物或工具。星座内的恒星或天体通常并无任何关联,只是恰好从地球看过去在同一方向而已。 74 对流:通过物质运动而实现的热能交换 75 核:行星、褐矮星、恒星和星系的中心区域。 76 日冕:太阳最外层的大气,由低密度、炽热离子所组成,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能看到日冕。 {参考文献}http://tieba.baidu.com/f?kz=419086189 2009-9-16于北京
个人分类: 天文驿站|3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源的术语
lxq1000 2009-9-7 09:25
电源输出电压 有过装机经验的朋友应该知道,尽管从市电连接开关电源只使用一根线,不过电源连接到主板、硬盘、显卡等硬件却需要很多根线了。这是因为计算机中各个部件虽然都使用低压直流电,但是不同的硬件却需要不同的电压和电流。这里,我们就细分下一下 ATX 电源中,各个电源输出的规格及其作用。 +3.3V :最早在 ATX 结构中提出,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新款电源都设有这一路输出。而在 AT/PSII 电源上没有这一路输出。以前电源供应的最低电压为 +5V ,提供给主板、 CPU 、内存、各种板卡等,从第二代奔腾芯片开始,由于 CPU 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 INTEL 公司为了降低能耗,把 CPU 的电压降到了 3.3V 以下,为了减少主板产生热量和节省能源,现在的电源直接提供 3.3V 电压,经主板变换后用于驱动 CPU 、内存等电路。 +5V :目前用于驱动除磁盘、光盘驱动器马达以外的大部分电路,包括磁盘、光盘驱动器的控制电路。 +12V :用于驱动磁盘驱动器马达、冷却风扇,或通过主板的总线槽来驱动其它板卡。在 P4 系统中,由于 P4 处理器能能源的需求很大,电源专门增加了一个 4PIN 的插头,提供 +12V 电压给主板,经主板变换后提供给 CPU 和其它电路。所以 P4 结构的电源 +12V 输出较大, P4 结构电源也称为 ATX12V 。 -12V :主要用于某些串口电路,其放大电路需要用到 +12V 和 -12V ,通常输出小于 1A 。 -5V :在较早的 PC 中用于软驱控制器及某些 ISA 总线板卡电路,通常输出电流小于 1A. 。在许多新系统中已经不再使用 -5V 电压,现在的某些形式电源如 SFX, FLEX ATX 一般不再提供。 -5V 输出。在 INTEL 发布的最新的 ATX12V 1.3 版本中,已经明确取消了 -5V 的输出。 +5V StandBy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證、征、症
LEOLAND 2009-5-23 19:54
曲津華 證、征、症三個字,一般來看,讀音雖基本相同,用法則大抵不同。 但是,在一種情況下,這三個字卻可以等同使用。這種情況就是,把三個字的前面都加上綜合二字。 綜合症、綜合征和綜合證,都對應于英文 SYNDROME 。於是乎,在這裡,三個字就等同了。 我曾看到過綜合症、綜合征和綜合證這三種寫法,於是產生疑問。一位醫生告訴我, SYNDROME 翻譯為綜合症、綜合征和綜合證,都是對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症乃症狀之略,表病態;征為體征之略,表病體;證為(患病之)事實,所謂辨證施治,用的就是這個字。一圈看下來,確實用的都有道理。至於文字學上三者有何淵源,沒有研究,盼方家賜告。 ( 2009-05-23 )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醫院”這樣寫對嗎?
LEOLAND 2009-5-13 12:53
曲津華 工作地點附近有一家“中醫院”。我這樣稱呼這家醫院,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大家都是這樣叫的,這家醫院的牌匾、網站和樓頂大字也是這樣寫的。 但是,感覺上有所不妥,似應該把口頭語和書面語區分開來。對以“中醫”為特色的特色醫院,其命名應該充分體現科學性,讓“中醫”和“醫院”都能完整體現於醫院名稱中。所以,其規範的名稱應該是“中醫醫院”。其中,“醫院”為偏正詞組的中心詞,“中醫”為其限定詞,這裡的“中醫”充分表達了這所醫院的特色。反觀所謂的“中醫院”,用“中”來限定“醫院”或者用“中醫”來限定“院”,顯然都不妥當。 為了驗證我的看法,上網搜索了“中醫醫院”和“中醫院”兩個主題詞,發現大城市老牌的中醫特色醫院和海外華文基本都用“中醫醫院”,而國內一些小城市和歷史不長的地方是在使用“中醫院”這樣的書面語。所以,我的感覺得到了印證——“中醫醫院”的寫法才是對的和規範的。從中醫醫院的規範英文名稱(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簡稱TCM Hospital)來看,也是完全支持我的看法的。 坦率地說,網上的“中醫院”詞條明顯多過“中醫醫院”詞條。這也不奇怪,口頭語“中醫院”叫多了,在不甚嚴謹的網上文字中體現的也就多了。但我們的正式文字,包括公文、官方報導和醫院牌匾,我看還是用“中醫醫院”為好。一字之差,卻能夠體現出中醫特色醫院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醫療機構主管部門的行政素質。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三日)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試改機構英文譯名一例
LEOLAND 2009-4-23 18:56
曲津華 今天偶然被某網頁的鏈接帶入了一個國家級機構的網站,其首頁的BANNER文字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及其英文“National Planning Offic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對其英文,試改為National Planning Office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自認更貼切一些,理由不詳陳。另想到,英文中還有個片語Social Studies,當與“社會科學”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只是聯想,未明所以,不敢擅用,在此就教于方家。 此外,還有一個疑問——“哲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異同,只覺後者用法較新,也請一併賜教。 上述網站地址是 www.npopss-cn.gov.cn 。
个人分类: 双语文汇|4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譯“人肉搜索”
LEOLAND 2009-4-23 18:46
曲津華 在科學網博客中看到一文,探討網絡新詞“人肉搜索”的英文對應詞(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031 )。詳細看了文章和下面的跟帖,感覺我也有一個版本可以奉獻出來。 什麼是人肉搜索,應該不用贅述了。在網上簡單穀歌了一下,大概知道這不是個引進再國產化的詞,那麼,老外要用也要順著咱中國人的意思來了。既然是原產,也要國人給它配上好的“洋馬甲”才對,所以感謝上文作者小楊同學的文章,這對弘揚中國文化很有建設性。 先直奔主題,說說我的版本吧。我想,既然是跟網絡有關,又不借助網絡搜尋引擎,那麼用offline manhunt(ing)也許更合適。弱弱地提出愚見,就教於大家的共識(對新東東,共識也許就是依據)。 再說上文中的兩例。Renrou search用了中文拼音,這似乎不合我們常見的“英語”的慣例,即通常是以“名詞”入英語,如地名和特產名等無法翻譯的特色名詞,而非名詞進入英語似乎未見。“人肉”在“人肉搜索”中顯然不是名詞。再看Human powered search,已比較接近了,但還不夠傳神,因為這個方案未反映出因網絡言行而衍生的網下活動的特點。 說的不一定對,見笑了。 P.S. 此文其實前天晚上就寫了,怪自己大意,直接在博主工作區寫的,可能時間稍長,完成後竟未能上載成功——丟失了!今晚再寫,好在情況還是這麼個情況,意思還是這麼個意思,文字肯定跟前晚的版本不太一樣了。嗚呼!特此mention一下,remind自己和網友勿再犯此低級錯誤。
个人分类: 双语文汇|4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8年最流行的十大SaaS术语
libing 2009-3-11 10:23
每当有一种新技术出现,相关的流行词便开始在网上漫天传播。下面,我们总结出了如今最流行的十大SaaS术语,目前,正流行着一种新技术SaaS或Software-as-a-Service,即软件作为服务。这个新兴词在网上大有愈演愈热之势。付费SaaS多集中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国内最早在2004年出现了800CRM和Xtools等托管型软件,标志着SaaS模式在中国的诞生。 下面,我们总结出了如今最流行的十大SaaS术语: (1) 多重租赁(Multi-tenancy) SaaS的多重租赁概念就是,多个公司将其数据和业务流程托管存放在SaaS服务商的同一服务器组上,相当于服务商将一套在线软件同时出租给多个公司,每个公司只能看到自己的数据,由服务商来维护这些数据和软件。也就是说,多个公司登录到同一网站,但登录后看到的界面和数据,不同的公司大不相同。 这种模式有利有弊。好处是卖主相对于每个客户的平均硬件和维护成本很低。卖主将这种成本优势分摊给客户,客户用不着花大力气去维护自己的系统平台。服务商同步升级硬件软件,客户不需要另付费。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SaaS模式是由服务商来维护系统,因此当服务商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时,客户也只能跟着升级。这有点像中国以前吃大锅饭的时代,由中央统一分配。比如说6月1日,服务商要发布新版本,到时候客户就都只能使用新版本的系统。确实也只能这样,否则就不叫多租了。而且如果服务商支持多种不同版本的系统,那么成本就会相应地增加。当然,绝大多数的客户会更喜欢升级后的软件版本。 (2) 跨界混搭(mash-up) 跨界混搭这个术语起源于流行音乐,编曲者把两张唱片混编以后重新制作出一首新歌。这个概念应用在SaaS上,就是指把多个不同的在线应用软件服务搭建成为一种新型的整合服务。用户通常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使用集成好的应用软件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把多种SaaS服务混合到一个软件中去后,其中一种会是核心,如果其出现严重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软件的使用。 (3) 集成器(Connector) 集成器是一种软件程序,让你从一个应用程序中读取数据,然后下载到SaaS解决方案中(同样可以用于将数据送回到另一个应用程序中)。这种数据传送通常用于实时或批量传送的情况,企业完成初始数据的导入或导出,然后根据需要定期更新这些数据。 比如,像国外的SaaS服务商Salesforce或国内的800CRM提供SAP集成器,就将SAP中的客户数据导入到Salesforce或800CRM系统中。 (4) 解决方案扩展(Solution extension) SaaS 解决方案具有的扩展性让用户能够在已存在的软件结构上,按需再增加额外的工具或功能。像前面提到的Salesforce的App Exchange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以及国内的SaaS托管商800CRM的800App Native应用软件开发平台都是解决方案扩展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些扩展性例如可以扩展数据模型,提供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以及其他更多自定制的扩展服务。 (5) 垂直应用(Vertical applications) 垂直应用不是SaaS的专用术语,它也应用于其他领域,通常是指为某一个领域(例如银行,医药等)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虽然它已经在传统行业应用很多年了,但是相对来讲应用在SaaS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每当有一种新技术出现,相关的流行词便开始在网上漫天传播。下面,我们总结出了如今最流行的十大SaaS术语 随着SaaS的不断成熟,客户希望SaaS服务商能提供详细的垂直应用行业方案。例如,目前Salesforce的APP Exchange平台已经能够实现全方位跨行业的应用,各个行业的公司都能够在Salesforce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 (6) 参数应用(Parametric applications) 在传统软件模式下,如果软件的服务功能需要改变,那么相应的代码也需要重新编写。但是在SaaS模式下,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新的参数变量,或者制定一些数据关联规则来开启一种新的应用。这种新式服务模式也被称为参数应用,宏或自定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种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自己定制新的应用,不需要懂软件编程。 Salesforce或800CRM升级系统,自定制对象也同时升级,而最本质的应用则是客户可以自己通过改变参数和参数关联来为系统增加新的功能。 (7) 模块化(Modular) SaaS中模块功能主要用于关闭或开启服务。在聚集了丰富功能的强大应用平台中,IT经理可以像选择菜单那样任意地选择功能,关闭某些不需要用到的功能,也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新的功能。 SaaS服务商基于网络架构建立了自己的应用平台,模块的灵活性使得他们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将功能复杂繁多的系统配置成适合客户的系统。 (8) 在线SaaS (Net-native SaaS) 在线SaaS从表面意思来看似乎有点累赘,SaaS本身的概念就是提供一种在线服务,因此所有的SaaS应用程序都应该是产生于网络,壮大于网络的。 但该术语是相对于SaaS的前身--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来说的,这是一种早期的远程软件托管形式。跟如今直接在网上使用的系统相比,ASP时代的用户可能觉得通过专线或专用加密设备访问的系统来得更安心。显然,早期的ASP解决方案设计的一些运行缓慢的程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线这个概念,很多ASP客户需要借用VPN、Citrix等实现远程访问。 所以当人们说 在线SaaS时,这个术语其实是在强调使用浏览器直接使用软件,而加密是通过浏览器通用的SSL加密协议。 (9) 基础架构平台(Platform infrastructure) 有时候SaaS的拥护者希望出现一种基础架构的平台来推动SaaS更好地发展。 这是因为首先得有一个平台来支撑SaaS软件应用程序的运行,如今最著名的是国外Salesforce公司的APP Exchange平台,国内800CRM的800APP Native的平台与Salesforce兼容。 (10) SaaS(软件作为服务) 最后,我们别忘了SaaS本身就是个非常红火的流行词。厉害的SaaS销售代表直接用SaaS就能解决你所有管理软件问题。比起其它软件,SaaS软件更便宜,灵活性更强,能省掉更多的麻烦。 SaaS确实存在很多优势。例如在线托管,就一改传统软件需要用户自己购买,配置,维护的局面;SaaS还开启了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与传统软件需要用户一次性购买相比,SaaS可以按月付费,像国内的800crm和Xtools都可以按帐户数量和按月付费,完全体现了按需购买的要求。(佚名 赛迪网)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3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受控词表的网站
xuechunxiang 2009-2-16 13:21
1、http://willpowerinfo.co.uk/ 一个有关受控词表的信息参考网站。其中glossary对于我们理解术语概念很有帮助,而theasaurus software提供了数十种词表工具,颇有参考价值!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finition and scope - Sources of information - Time taken to create catalogue records for museum objects Thesauri and vocabulary contro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 Glossary - Sources of information - Thesaurus software Willpower Information: Publications - Consultancy projects - Organisations 2、http://www.imresources.fit.qut.edu.au/vocab/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Bibliograph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Databases of thesauri Software Thesaurus Building Thesaurus Lists Thesaurus Sites Word Finders 再次呼吁国内能出现包含国内这方面信息和工具的网站。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