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再就业特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如何破解发展之道:云南东川在行动
生态人 2009-2-16 15:37
云南:东川再就业特区谋求矿业城市转型 2004年06月21日 00:59:28 本报记者 张文凌 资讯首发: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06/21/content_891850.htm   作为昆明东川再就业 特区内的首家业主,云南德春精淀粉有限公司很受关注。   素有马铃薯之乡美誉的昆明东川区,许多农民世世代代以种马铃薯为生,却无法从中走出贫困。品位低,附加值低,产品单一,2角一公斤的卖价使他们的生活永远没有希望。云南德春精淀粉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杨先生说,目前各国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很大,精淀粉作为一种世界级食品,用途广泛,甚至医药、化工、化妆品行业都有用。而对于外面的精彩世界,东川区的农民一无所知。   几个月前,世界马铃薯大会在昆明召开,云南德春集团公司在大会上看到了马铃薯精淀粉的广阔市场前景,向东川区递交了一份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立即引起了区政府的重视。于是,德春精淀粉有限公司成为东川再就业特区建立以来,在东川区工商局注册登记的首家企业,并将于8月开始投产。   再就业特区热东川   昆明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自4月下旬启动以来,前来洽谈的企业已近百家,其中有投资意向的近20家。国家重点企业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于近日分别投资2000万元,在特区内兴建工业园区;浙江、大连等地的一些企业,也纷纷前往东川考察,已有企业表示想在东川发展蔬菜、水果、肉类的气调保鲜、轻纺等项目。据有关部门测算,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至少有5000左右失业人员能找到就业岗位。   今年4月13日,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东川区建立再就业特区,以优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引资入区,依托本地资源,兴办新型工业产业群,扩大就业,谋求矿业城市发展的新路子。有消息说,这样的再就业特区在国内还是第一个。   在6月中旬的签约仪式上,德春精淀粉有限公司在协议上明确写道,公司将把5年内因税收减免的获利部分和公司的利润全部留在东川,进行新的项目投资和公益事业的建设。我们要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带给公司的利益用于支持东川的区域经济建设,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获得就业机会。德春公司的杨先生说。   一个满目疮痍的矿业城市   东川虽然离昆明仅140多公里,但是却异常的老旧、萧条和清冷,很难想像它过去是一个繁华铜都。   矿业城市的命运往往成也矿,败也矿,最惨的结局是矿竭城衰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段昌群教授分析说,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市政建设不配套、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城矿相交、污染严重。   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矿业城市426个,其中51个已经进入衰退期,291个处于鼎盛期,84个处在成长期。   刚刚写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和科技对策》报告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樊杰指出,国家在矿业城市中长期实行重生产规模扩大,轻经济综合发展、重生产、轻生活等政策的失误,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业资源附加值的转移,造成了矿业城市与非矿业城市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矿业城市的转型已成为中央政府协调地区发展的严峻课题。   现为昆明市的东川区就是这样一个面临困境的矿业城市。云南省的一位官员曾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他们所见到的东川困境。   1958年建市的东川,经济结构是典型的矿业依赖性,截至目前,矿业经济仍占东川工业产值的90%和财政收入的60%以上,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其经济增长只有2%;东川地方国有企业大多是为矿山服务配套建设的,57家国企中35家资不抵债,16家已停产歇业多年。国企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140%。   目前,东川有农村贫困人口7.8万,近2万城镇居民生活困难,近1万人失业,城市登记失业率高达40.2%,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7%的失业警戒线和14%的社会稳定警戒线。1/4以上的城镇人口靠低保生活,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东川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被称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这里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0.9亩,且耕地质量很差。不合理的铜矿开采,使得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频繁。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东川撤市建区,归昆明市管辖,以求借助昆明省会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拉动东川经济发展。东川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萎缩、经济发展停滞、城市散失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撤消的地级市。   东川的一位官员说:东川由市变为区,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的破产。   再就业特区―――东川突围的另类选择   由省、市、区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在对东川进行了全面调研后,正式确定了东川再就业特区的建设。   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关键是将单一的矿业经济转化为矿产业与非矿产业并举的多元型经济结构。云南省省长徐荣凯说,要解决东川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就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此,云南省提出:在税收、劳动就业、土地审批等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在财政补助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开发扶贫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广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项目,合理开发地方资源,最大限度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或者其子女就业和再就业。   具体做法是:在再就业特区里,税费方面,未来5年内,属省级以下各种税费原则上全免,2009年至2013年减半征收;属国家收取的增值税75%部分,报请中央批准,争取未来5年内实行全免,2009年至2013年减半征收。在中央未批准之前,由省、市统算上缴国家。   徐荣凯说: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招收一定比例的东川区域内待业人员,特别是下岗职工。不能弄虚作假。   此外,在向国家争取东川再就业特区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云南省政府将从再就业专项经费中给予一定补助;建设用地审批将实行特事特办,凡属省市征收费用,全部留给东川区;再就业特区建设资金,将采取政府补贴、企业支持、以商引商等方式筹集,全省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中也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在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的同时,云南省还将加大对东川生态环境的治理。   风险中的突围   有专家指出,再就业特区是否能使东川突围成功,最终只有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也必须看到,它是有风险的,特别是一些优惠政策必须建立担保机制才能施行。   对于东川矿业开发仍具有资源优势的提法,有专家并不认同。东川要发展的是生态农业、现代养殖业、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不能再走的就是大矿业的路子。东川的困境,要靠自身城市化发展来消解;东川城市的转型,应着眼于再造东川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尤其是除了防治破坏、治理污染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优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整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中,把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一个刚性的约束力量,引导、规范、限制各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流向和规模。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片面的GDP崇拜的存在,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说法很多还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矿业城市为了持续发展而暂时抑制支柱产业的扩张。要改变这一做法,就必须改革官员的考核机制,推行绿色GDP的考核指标。但是,由于理论界尚不能对绿色GDP实行量化考核,从而也制约了此类指标的实际推行效果。   尽管目前东川突围面临着风险,但它仍被认为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在东川的发展进程中,这样的机遇并不多。东川区区长和丽川说,东川的特殊困难,要用特殊的手段才能得到解决。建设特区,任重道远,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按部就班。凡是有利于特区建设的事,要大胆试,大胆干,但这些都要立足于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个人分类: 专栏4:七彩云南|3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