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应急管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应急管理

相关日志

[转载]美国八十所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
Greg66 2020-7-12 13:27
美国八十所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 点击参考
个人分类: 1|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科大应积极投身于“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中去!
陈安博士 2020-6-14 12:48
   新冠疫情出现之后,我国科教届表现积极,教育部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诸位大佬已经紧急在网上召开视频会议通过了设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动议。    随后,各大学蜂拥而动,甚至连北京大学都积极表示要花大力气建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在此之前,北大在这个方面的积累是比较少的,但是,为国分忧此心可鉴。    清华大学、北师大等原本就有这个学科方向的大学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更有诸多综合性名校(不再仅仅停留于矿业特色的理工大学)也开始在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中公开声称增设这一方向,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准备今年就单独为应急管理学科开招新博士生的口子。    虽然不见得出现一个社会热点大学都要去赶热闹,但是“应急管理”能急国家之所急,又能综合性地体现中科院的贡献,还是要赶的!    国科大的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建院以来,一直以这样的五个系为核心开展建设:    公共管理系、科技管理系、创新发展政策系、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系、法律与知识产权系    最初学院组建准备建设这五个系的时候我就直摇头,觉得这个设置和公共管理的五个二级学科都不搭,但是考虑到初创有初创的难处,也就只在私下场合表达了一点意见,没好意思公开说什么。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管理目前有这样的五个二级学科——    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应急管理是今年疫情之时新增的第六个。    国科大的公管学院除了第一个“公共管理”系不得不要(其内核也跟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公共管理学科主流不搭),其他几个系以及附着的发展方向真的和已经成熟(请注意,不是探索期)的公共管理学科不在一条道上。    国科大现在的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其实质是“科技政策学院”。但是,科技政策在公共管理这一大学科里面只占不到1%的份额(还是乐观了估计),而即便在“公共政策”这个狭窄主题领域之下,科技政策也只占不到10%的份额,其他方面的政策,如社保政策、医保政策、土地政策、卫生政策等,还有很多。    虽然一个大学学院要有特色,但是特色不能以偏废学科的核心主干内容而存在。    大学和研究所也有大不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可以选择自己的特色方向,不一定涵盖某一二学科的主要方向,但是办大学不能这么干,主要的一定要有,特色也要在此基础上建设,这个道理简单到不言自明(当然,如果您要争辩我也没有办法)。    中科院在“应急管理”方面有自己完整的积累,且不说科技战略咨询院就有这方面尚算领先的研究,自动化所等也都有公共安全及舆情分析和平台设计开发的基础,跟灾害灾难有关的自然科学积累更是厚实到其他大学完全无法比拟,爆炸、病毒、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灾害地理、传感探测技术等等,中科院原本就很有特色并具有学术领先地位。    我本人因为这15年来一直从事应急管理的研究,一直在做基础性的事情,今年爆发的疫情期间看到其他大学都趁着国家重大需求的东风拼命发展这一学科(而不仅仅是方向,仅仅是方向的话完全可以在研究所里发展),而国科大却一动不动,我还是有些不解的。这一点也令应急管理的全国同行们诧异万分,不少人纷纷问我:这么严峻的应急管理国家战场国际环境都出现了,你们中科院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优势为什么不去好好发挥呢? 陈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20年6月12日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0 个评论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同样需要安全科学指导
热度 1 After50 2020-5-25 20:26
本文摘录自:吴超 . 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领悟安全科学的真谛 . 技术与创新管理 , 2020, 41(3): 213-218.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同样需要安全科学指导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安全系统里,应急是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绝不是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应急是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内容,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组成部分。当然,应急作为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应急与安全肯定有密切联系。从时间维度看,狭义应急是突发事件预防失效、屏障无效、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的行动,还可以包括突发事件恢复、突发事件处理和汲取教训等,上述所有这些工作也都是系统工程。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所有的国家社会子系统。那什么机构能指挥得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呢?显然唯一能做到的是政府,能指挥得动各地区方方面面力量的是各层级相应的政府和各级政府一把手。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全社会组织和各方面的力量,包括现有国家社会组织、基层社会力量、甚至军队等。而应急组织体系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使在突发事件中给予更大的权限指挥,一下子也代替不了政府机构的所有功能,从而也难以达到紧急应急的效果,还是需要相应各级政府当担应急领导的作用。 其实,很多应急预案只是原则,应急时很难用得上。因为突发事件往往是预案考虑不到的,考虑得到的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突发事件了。能够制订的预案,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预案,只是经验预测的对策。真正意义的预案是应对不能预知的风险和突发事件,而能够应对不能预知的突发事件,要靠机制体制和整个社会组织力量及资源,还要靠社会的韧性、国民的素养和系统的自组织等。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为何应急管理部门不是主角?从应急两字看,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显然属于应急的范畴,但应急管理部门为什么不是主角?首先是 2018 年刚成立的国家应急管理部行政职能划分中,没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这一项。另方面,从安全科学上分析,应急管理部门在涉及全国整体范围的应急过程中不是主角,也是安全科学原理所决定的。 国家应急管理部主要职责是( https://www.mem.gov.cn/jg/ ): “ 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指导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防治。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实行专门管理和政策保障,采取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职务职级序列和管理办法,提高职业荣誉感,保持有生力量和战斗力。应急管理部要处理好防灾和救灾的关系,明确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 各省市县及以下应急管理部门也同样有相应层级的主要职责。 上述职责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关联和演化出很多与之相关的安全事件,比如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城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安全、及生产安全等问题。因此,应急管理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动态的,一成不变是不科学的。借助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对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提出一点建议: ( 1 )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看,应急管理更强调突发事件的预防,另外预防工作还要更加看重安全状态的正面促进作用和抗风险的韧性功能提升等,现代安全理论强调把安全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应急和不出坏事,安全工作更不是应急。在常态阶段,安全预防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应急管理部门可以作为主角;常态之下的预防性工作,应急管理部门对所划分的安全职责做计划、组织、协同、评价和促进等各项管理工作和安全预防工作等。 ( 2 )在涉及范围巨大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的非常态阶段,应急管理部门除了担当起国家行政划分的主要安全职责之外,还要为政府部门发挥应急智囊功能和提供应急决策等;对于类似这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门还应对其衍生的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发挥更大作用。 ( 3 )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的铁律。安全预防为主可分为战略和战术预防为主,这是防控重大突发事件的根本途径。战略安全预防为主即常态的安全预防为主不必再说;在危机阶段或非常态阶段,也同样需要践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只不过此时是战术上的预防为主,比如这次新冠肺炎防疫,健康人同样需要自我隔离、佩戴口罩等,这些都是很好的预防为主例子。 ( 4 )如上述,如果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着重点还是常态下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管理工作,其实这些工作就是长期以来的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既然这样, 2018 年组建时为何起名为应急管理,而不用原来大家很习惯和符合安全科学原理的安全管理名称呢?因为应急两字很容易让非专业的大众顾名思义,去狭义理解应急,忽视预防为主。因此,建议应急管理部门名称未来做适当的修改,要体现安全预防为主等重要理念,使之更符合其工作内涵。 2019 年 11 月 Bedford, J 等人在 Nature 发表综述文章,提出 “ 应对 21 世纪的大规模流行病,各个学科必须联合起来。 ” 。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交通、商贸、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气候的恶化,流行病等突发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正如该文章指出 “ 我们对流行病的概念必须从每次爆发时的危机应对演变为一个预备、应对和恢复的综合循环周期。这是一个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机会,特别是处在危险之中和深受影响的社区。这需要整合许多学科,不仅包括流行病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与开发、外交、物流和危机管理。这就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办法,来对未来的领导人进行流行病预防和应对方面的培训。 ” 综上,安全科学应该为未来各种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做出应有的贡献,全球公共安全治理和风险管控及学界都应该更加重视、运用和发展安全科学这一新兴大交叉综合学科。 参考文献: Juliet Bedford, Jeremy Farrar, Chikwe Ihekweazu, et al. A new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for effective epidemic response . Nature, 2019, 575: 130–136.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63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老陈的第12次课程班本周末在京举行
陈安博士 2019-7-10 09:01
   大家好!    第十二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将于2019年7月13-14日(本周六、日)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    以下内容将呈现在课程班上——    1、建国70周年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与评述    2、突发事件及现代应急管理 机理分析方法    3、管理效应理论及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4、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急应用    5、现代应急系统平台设计与实践    6、 综合风险分析及应急评价    7、 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8、 灾难文化    本次课程班除了我本人(陈安)将出场讲授两次课外,还特邀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夏保成教授和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郭伶俐教授讲授相关内容。    另外,牟笛博士、陈璐博士、吴波鸿博士也将领衔出场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    在课程班的间歇,我们将发布2019年度的《中国应急报告 》 ,该系列报告由五个分报告组成。    参与讲授的还有周丹、韩玮、李季梅、陈垟羊、房亚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天津大学等。此外,冯佳昊、张振宇、崔晶、李雪娇、张之革、师钰、张晨阳、范超、王媛、王子君、李玟玟、梁庆华、刘国佳、许静斯、丁阳(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卢上莱(威斯敏斯特大学三年级学生)也将讲授相应内容或参与发布年度报告的相关工作。    第一天前来课程班报到的学员将免费获赠“现代应急管理扑克 ” 一副,第二天前来的学员将免费获赠 ” 应急管理月历 ” 一份。我带着团队成员完成的六本书将通过抽奖的形式赠送给大家(每人一册,但是不一定是您想要的哪本哦)。这六本书分别是——    1、《应急管理机制体系指南 》    2、 《 峪中对——管理机制对话录 》    3、 《 樱花残——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 》    4、 《 应急管理比较研究 》    5、 《 中国灾难文化社会 历史 文艺 》    6、 《 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 》    欢迎您的到来!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美国加州的灾情与应急管理
热度 3 fpe 2018-11-20 15:39
说说美国加州的灾情与应急管理 最近,有一篇文章《为什么一场山火会难倒整个美国?中国留学生:这才是西方真实模样》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位留学生走马看花,对美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就敢妄言美国啥也没有,真是无知者无畏,什么话都敢说。这里我来说一说美国当前的困境,及其灾难的文化原因和背景。 加州的火灾问题,历史悠久,有谁意识到在 1849 年之前,气候如此美好的加州那么大,居民只有 2000 多人(为什么人口少,因为森林资源多,没有相当的工具,无法在森林中存活),所以 1849 年第一批到加州淘金的人,被称作“ 49er ”。从 2000 多人到几千万人,加州只不过经历了不到 200 年的时间,这说明加州曾经有过巨大的灾情隐患,只不过近期没有发作而已。由于地质原因,加州的地震是一个潜在的危机。由于开发比较迟,加州的森林野火是另一个潜在的危机, 1906 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地震和火灾结合到一起,产生了巨大重大灾情,一直是加州应急工作者担心的灾情对象。加州的消防水系统与别处不同,到处都有抗震设计,防止一次简单的地震破坏消防水的供应,这是一种防灾文化。 该留学生对应急管理的最大误解,是以为应急一定要不计成本,而真正的应急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有着全周期成本的考量。为什么一定要救灾?防灾也是应急管理的一部分。美国人认为东方的文化中应急管理都是事后管理(马后炮),其实就是认为东方的事后应急已经偏离了应急管理的本来目标。应急管理是减少损失,你不计成本地投入减灾工作,本身就是违反经济学原理和应急管理原则的。真正的应急管理是以事先预防为主的,按照应急计划按部就班的响应工作,这恰恰是该留学生看不懂美国的地方。 为什么美国不会像中国那样全民动员,积极抗灾?因为美国有应急计划,一切都是按照应急计划的行动,井井有条才是正道。如果要全国动员,虽然表现出了你的救灾诚意,但另一方面说明你前期工作没有作好,属于不称职的政府行为了。所以,美国总是按计划行动,很少进行大规模的救灾动员。救灾是有成本了,按计划的救灾有人报销,超出计划的部分,总要有人接单,这一点对于预算严格的政府来说,不能随意支出。 为什么最近的美国会有重大伤亡?这位留学生对灾情有很大的误解。灾情未必代表着伤亡,比如 1987 年的大兴安岭大火中,有户籍可查的死者是 213 人,这些人大多是被主动动员进火场灭火而牺牲的。 1 年后的黄石公园大火,与大兴安岭大火规模相似,却没有一人伤亡,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因为应急管理的目标不同。我们不能说管理者故意害人,但是对灾情的认识差异,对灾情的准备程度差异,和对生命的认识差异,往往决定了救灾的结果。立即救灾未必是良策,真正的应急管理需要权衡各种条件,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 为什么同等灾情下,中国的损失比较小?因为中国人手中的对抗武器很少,一旦有人提供疏散工具,绝大部分人立即撤离,没有其他的选择项。而美国人更看重自己的家园,以为自己有汽车,有发电机,有洒水设备,就可以对抗火灾了,所以美国人很多选择主动留下了对抗火灾,这是导致此次火灾生命损失巨大的原因。想当年,美国的加州州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Richard Nixon 同志,也曾经卷起袖子,打开水龙头,给自己的豪宅洒水,对抗火灾。这是美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当你成为有产阶级,也会这么做的(主动留下来,保卫家园)。美国的应急管理者很强调心理学对应急疏散的作用,如何让当事人放弃对抗的努力,选择逃生,才是美国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所以,美国的应急管理研究者大多拥有社会学学位,比如负责偏远地区社区火灾的 Erika Kuligowski 是消防工程硕士和社会学博士。只有社会学才能解决应急管理的决策问题,而我国的应急管理者大多是工程或运筹学背景,这本身是不正常的现象。应急管理的对象是人,人具有很大的决策不确定性,需要社会学家来诊断,而不是数学家来简化。 之所以伤亡那么大?显然是留下来的人错误估计了形势,对灾情的严重程度发生误判。我国的民众没有对抗的武器,当然就不愿意留下来,因此伤亡率低。至于鼓励民众去救火,过去是经常性动员民众,现在以人为本,很少动员了。事实上,火场大部分死者,都是死于对灾情的误判,而动员救火,往往也是对灾情误判的结果,只不过死者都是英雄,没人追究决策者的失误而已。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专业工具,我们不鼓励救火,因为生命比烂木头重要多了,生命比烧掉的物质财产重要多了。宣传赖宁救火,不仅仅违反了《中国青少年人保护法》,其实也是对人权(生命权或生存权)的侵犯和践踏。以人为本的观念,颠覆了以前以集体为本的观念,所以大家很难理解中美之间的英雄观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所以,在这种火场面前,救火需要权衡各种利弊,不是简单地救火或简单的逃生。 该留学生显然对美国文化了解很少,不知道美国的戏子罗纳德·里根,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华盛顿和林肯。里根虽然啥也不懂,但手下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振奋了美国一代人,所以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政治家如果能够达到里根的水平,也算是伟大的政治家了。一个身处美国的人,居然看不起里根,可见他对美国文化了解很少。 几乎每一届美国总统,都曾经因为救灾不力而被谴责,如小布什和特朗普。可是,这是美国社会公认的底线,救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不到关键的时候,联邦不得干涉地方救灾工作。所以,中国人很难理解,联邦政府调不动地方的消防队伍,因为制度设计如此,不干涉才是正道。国防经费也是民脂民膏,需要用在更合适的地方。到今天,美国 FEMA 只能通过给钱来让地方消防队伍符合中央的某些标准。如果不要联邦的钱(按需发放,补贴设备和培训的不足),地方救灾队伍完全可以不理会中央的作法。绝大部分灾情,不会超过州政府的应对灾情的能力,救灾地方化,才能体现救灾效率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英国保守主义的作法,在清教徒和共和党人的心中很有市场。美国的救灾理念是,地方政府最熟悉地方灾情,所以由他们来应对符合效率的原则。只有地方政府解决不了,才会动用联邦的力量,这就是美国救灾表面上反应很慢的原因。美国在预防灾情上投入很多,在应对灾情上按部就班(给人印象是不关心人民);中国在预防灾情上投入很少,在应对灾情上不计成本。这只能说这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结果,不能说谁对谁错,如果借此认为中国的做法绝对正确,就是典型的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认识了。 文化是一个社会对某种灾情应对的结果,消防文化是整个社会对火灾应对的结果。美国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野火,也不是第一次遭到重大损失,仍然坚守地方应对灾情的底线,有着深刻的制度、传统和文化的原因,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没有以人为本”。该留学生对美国的看法太过表面,让人怀疑他缺乏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背景,也不懂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拿中国的东西套外国,总是套不上,因为文化的差异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地理和气候条件共同决定的结果。不能体察灾情的特殊性,我们很难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后的减灾精神。理念和精神才是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东西,而不是照搬美国的做法。可惜的是,大部分人看不出中国和美国的灾情和制度差异性,当然也不会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是认知差异的源头和出发点。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82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应急管理学院
热度 1 jiajinzhang 2018-5-29 11:15
个人分类: 学科建设|2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组建应急管理部”的一点思考
热度 2 After50 2018-3-13 17:06
对“组建应急管理部”的一点思考 吴 超 (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2018/3/13 ) 前几天网上和微信就在流传国务院机构改组的事,由于不是官方发布的,个人也懒得去思考它,以免有传谣和妄议之嫌。今天官方媒体正式传来国务院机构改组资讯,各方反应强烈。对于安全人,自然最关注 “组建应急管理部”和“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这 20 多个字,许多安全人由此有了很多很多的猜想,比如: 未来全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会如何改变? 事故灾害及职业病等的发生率会不会产生波动? 国家对企业公司的安全监管是不是会放松一些? 安全人的工作内容和地位等会不会发生变化? 等等。 因而,也促使我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有关问题和写篇博文。 总的来说,个人对组建应急管理部和不再保留安监总局的重组是认同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 1 )从应急能力方面看 :组建应急管理部, 无疑会加强我国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效果 。安全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特别是类似地震、水灾、流行病、重大火灾爆炸、特大交通事故、大规模恐袭等,没有强有力的集权机构的指挥和系统处置,是很难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相对较佳效果的。正由于此,国家安监总局成立以后,又设立了一个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已达到多部门协同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目的。其实,即使是生产安全问题,也一直就不是孤立的系统,有关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就关联着方方面面。 组建应急管理部,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将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实体化,使处置重大安全问题更加适应安全科学规律。 还有,过去我们在应急管理的存在问题:如预防意识薄弱、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等,以后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 2 )从宏观安全管理业务主体看 :以前国家安监总局一直有意介入企业公司和组织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并寄希望以此能提高全国的安全生产状况。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监总局领导约谈企业领导”,实际上,这种行为的安全运行效果几乎是无效的,因为本来是一个宏观安全监管的机构,却去行使微观安全管理的职能,这不符合基本的组织行为安全规律,何况即使安监总局局长不做别的,专门约谈企业老总,一年也谈不上多少个企业领导。对于企业公司组织的微观安全管理,实施主体责任制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 组建应急管理部,并不是要削弱企业公司组织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而是更需要发挥微观层面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制机能 。 ( 3 )从应急功能上看 :重特大灾难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同,如果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显然 这是符合应急管理科学所需要的 。因而,组建应急管理部,“可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发挥更大的国家功能作用 。 ( 4 )从资源上看 : 重特大灾难往往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资源的支持,不仅是应急储备资源,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的支持。这是需要集中整个国家甚至国际上的力量才能做好的,组建应急管理部,相信 在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及各方力量的共享上,将比以前任何一个机构的力量和功能更大 。其实,从过去一段时间国家安监总局的科技工作看,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这样的意图,希望利用全社会的安全资源来加强生产安全工作,比如,接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的设备设施服务安全生产工作等,但效果毕竟有限。 ( 5 )从简政放权方面看 :安全管理可分为宏观安全管理和微观安全管理,以个人的理解,安全管理也应该包括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也可分为宏观应急管理和微观应急管理。 搞好微观的安全管理和微观应急管理,这是量大面广的日常事务,这个层面的工作需要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公司组织的主体责任制,要靠所有的人来参与才能最好的事,是国家高层职能部门做不好的事 。成立应急管理部,基层的安全人和所有的人,不必要担心我们的安全责任不被重视了和基层安全工作被削弱了, 更不能有放松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念头 。组建应急管理部, 国家高层职能部门的功能将能更好用在其该用的重要环节上,或比喻为“好钢用在刀刃上” 。 ( 6 )从应急的内涵和外延看 :应急并不意味着只是为了“应急”,应急管理也包含着预防为主的理念,为了 做好应急,也一定需要实施安全预防为主 。组建应急管理部,只是国家的高层安全管理部门 以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为抓手或切入点,并由此带动整个国家的安全工作 。因此,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从出生就开始、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等基本公理是不会改变的, 企业公司组织的各项安全工作还是要坚持不懈,甚至更加需要加强和提高自觉性 。 ( 7 )从安全实践情况看 :要做好应急管理,减轻应急的压力, 关键还是做好日常安全事物,把安全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并切实做到位 。这是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的事实和规律。因此,基层工作者切不能以为国家组建应急管理部,下面各基层和个人也跟着只重视应急,而且是狭义理解的应急,而不管预防为主和提升安全感等最重要的安全工作了。 特别是基层安全管理组织,更不能有狭义应急的歪念头出现和影响正常的安全业务管理工作 。 ( 8 )从社会发展看 :进入 21 世纪,随着全球人口不断膨胀,地区发展更加不平衡,人类贫富差距矛盾加剧;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人造工程不断复杂化和巨型化,信息爆炸和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系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巨型城市引来了巨灾的可能;等等。传统的事故预防工作需要有所转变,突发重大灾难的应急的确日渐重要。因此, 组建应急管理部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 。 ( 9 )从国际化层面看 :组建应急管理部,也是符合国际社会的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这方面就不加以细述。 总的说来,组建应急管理部对整个国家的安全是有利的,我们要对其内涵有科学系统的理解。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14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六月要开啦!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8-3-9 11:17
第三届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 暨第十三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会议通知    第三届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拟定2018年6月23日于北京举行。兹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简介    “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集成了中国台湾和大陆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多位高级官员及知名学者。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关注及支持下先后于台湾和河南分别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成为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应急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第三届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及海峡两岸应急管理学会三方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是发挥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作用的研究和支撑机构是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和综合集成平台。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是我国从事安全、环境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开展了长期合作和技术交流。海峡两岸应急管理学会则是由从事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诸多专家、学者以及热心应急管理的企业单位及个人组成作为非营利性事业组织其拥有《应急管理学报》和出版社成为推动两岸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届会议由台湾和大陆应急管理相关的政府官员及学者倡议并组织。台湾方面主要有海峡两岸应急管理学会蔡俊章理事长、张平吾荣誉理事长、铭传大学黄富源教授、唐云明博士等。大陆方主要参会学者包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夏保成教授、商小平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安研究员,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教授等。    本届论坛将开展现代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前沿问题的探讨并进行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欢迎两岸专家、学者共襄盛举积极参加 二、论坛主题    论坛将围绕大中华地区共同面对的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食品安全与传染病疫情、跨境犯罪、韧性城市建设等公共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国际比较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国际协作    3.应急救援的跨境联动与社会参与    4.文化背景下的人群风险意识差异    5.灾后重建、社会网络与小区营造    6.城市脆弱性评估及韧性城市建设    7.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8.突发事件中的新媒体与舆情    9.应急产业发展与产品研发    10.风险与危机管理智库建设    11.保全安理论与实务    12.国际反恐与跨境犯罪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参会者亦可自由选择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主题参加会议。 三、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台湾铭传大学    海峡两岸应急管理学会 四、论坛日程    1.2018年6月22日星期五,大陆及台港澳专家、学者报到并领取会议资料。    2.2018年6月23日星期六,参加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3.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离会。    注:本次论坛会议由主持人首先介绍场次主题、报告人、评述人与谈人随后报告人以PPT介绍论文内容由评述人与谈人及在场专家、学者点评及提问的方式进行。 五、参会方式及相关截止时间    参会者需在指定时间内提交参会回执到会议指定邮箱完成报名。会议秘书处会依据参会者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与本次会议主题是否相关进行筛选后由秘书处发送正式的会议邀请函及会议当天详细日程。    1.报名截止日期: 2018年5月31 日。    报名以收到参会回执见附件1为准。请将填写好参会回执发至秘书处会务指定邮箱xuebazhou@163.com。    2.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18年5月31日。    请于该日前在参会回执中写明论文题目和摘要并提交秘书处会务指定邮箱 chenjingrui321@163.com 。    3.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8年6月15 日。    请于该日前提交论文全文格式见附件2至秘书处论文指定邮箱 412559015@qq.com 。    凡未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过的研究成果经采用均在学会印刷的论文集出版优秀论文经作者同意及修正后由学会《应急管理学报》刊出。 六、参会地址    本届会议于中国·北京召开,举办地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 15 号 七、参会费用    1.会议不收会务费。    2.会务方负责提供会时的餐食。    3.参会者需自己承担交通、住宿费用。    注:如需代为预订酒店请诸位代表将乘坐的飞机航班和到达与离开北京之准确时间事先通知大会秘书处以便安排住宿。如参会人员行程另有安排请及早告知大会秘书处。 八、联系方式    大会分别于台湾和大陆设立秘书处负责对外联络和相关事宜咨询。如有疑问、困难或要求请直接与秘书处接洽。    1.大陆秘书处    会务秘书:周 丹, Email:xuebazhou@163.com. 电话:15225817891    论文秘书:陈晶睿, Email:chenjingrui321@163.com.电话:15600123766    2.台湾秘书处    秘书长:林大为, Email:dd641025@npa.gov.tw 电话:00-886-939-057-652    副秘书长:张智雄,电话: 00-886-952-837-306    副秘书长:黄麒然, Email:s2428039@ntut.org.tw 电话:00-886-935-158-037 2018年3月7日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七说杭州纵火案
热度 8 fpe 2017-7-9 14:33
杭州纵火案背后的应急管理 最近又看了一下他人总结的,杭州纵火案背后的时间线,各方的责任是一目了然的,我这里不想添乱。在正式结论出来之前,也不想卷入细节的争论。像我这样靠边站的局外人,对细节知道得越少越好。很多人警告我不要多说,我承认这一点。其实我关注的是灾难性事故发生的制度性因素(兵役制)、文化性因素(问责制)、社会学因素(应急管理和校园科普)和心理学因素(决策恐慌),这些资产阶级学说,在文革中都是被查封禁闭的。打倒了马寅初,中国就没有社会学了;打倒了冯友兰,中国就没有哲学了;打倒了胡适,中国就没有舆论监督了。我对于这些“歪理邪说”,只关心其中的救灾减灾部分,是社会学家夸然泰利的门徒,还远远够不上被打倒的地步,这里来说一说背后的应急管理。 第一个疑问,朱小贞有救吗?我国舆论非常害怕自救,比如舆论只鼓吹救人,很少看到自救,自从范美忠的自救逃生行为被批判之后,我是看不到舆论的自救意识了。应急管理的第一项原则是自救和减缓。在大火封门之后,朱小贞面临两个选择,第一是通过卫生间窗子逃往保姆房,这一点她在匆忙中错过了,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烟气太大不敢开门。第二项自救选择是关上窗子。不错,一般人逃生时要打开窗子,通风有利自救。但她家的环境特殊,整体性强,密封性好。所以,当正面的玻璃墙被烧穿之后,侧面的窗子面临着巨大的风压,而压差是造成烟气透过门缝的关键。这时候开窗,等于产生一个汇项,吸引周围的烟气往此房间集中,这是她们很快烟气中毒的关键。什么时间发生?大约在5:30分,玻璃墙被烧穿,她们就紧张得无法接听电话了,这说明烟气的进入量远远超过她们的预期,她们太恐慌,以至于无心关注其他信息了。为什么烟气会向犄角旮旯里挤?因为当地有一个出口(能开,却开不大的窗子),产生了负压,造成了火场的烟气汇,必然成为烟气的出口和途径。也就是说,她家的男生房比女生房安全,差别在于通风口的位置。如果你按照所谓的“火场逃生常识”,一定要开窗通风,就死定了。 第二个疑问,物业公司合理吗?那么多人指责物业的表现,他们当然有不当之处。最大的不当,是文化性的。物业公司怕什么?首先怕财产损失,其次才是生命损失,因为财产损失经常见,生命损失很少发生啊。我曾经到某单位搞应急管理,发现该单位存在“叶公好龙”的倾向。应急管理计划当然好,问题在于,领导怕被问责,所以应急演练越简单越好。如果演练的问题出现了,领导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所以,领导对一切演练都很抵触,只希望啥事也不要发生。在这种领导意识之下,物业公司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问责制是导致国内不敢认真应急的关键。应急是为了糊弄上级,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是制度导致的结果。你惩罚一家公司是没有用的,他们也是人,是问责文化的载体与执行者。 据家属控诉, “ 事发 50 分钟后,受害者家人赶到火场,却被阻拦,说里面是空房,人不在里面。 而在保姆确认大人和孩子被困在屋内需要破门而入时,却还需要领导签字才可以。 ”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第一句,有安慰的成分,他也不知道是否有人,但是要拦阻其他人进入火场,这是国内外的共识。第二句,高档社区,本来就是治安( security )与消防( fire safety )并重。你担心生命损失,他担心财产损失,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所以会产生分歧。 “ 所谓的消防措施、报警设施、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等,均是形同虚设 ”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维护不当,另一种可能性是不愿维护。毕竟,系统的误报率高有可能让人解除系统。过去,系统经常发生误报,维护者不胜烦恼,往往会解除系统,如北京隆福商厦大火和喜隆多商场大火,都曾经发生故意切除报警现象。受害者家属收集了很多物业公司的失常表现,认为该公司的失误造成很大的问题,这是对火场行动的误解。这种火情一定需要专业的公司前来灭火,任何延误都是不可原谅的过失。辽宁辽源医院大火和辽宁阜新大火,都有当事人自行灭火,耽误了报警和专业队伍的处理过程,导致了灾情的扩大化。所以,我们对非专业的救火力量要求不高,关键是报警及时。 其实,该小区发生的问题,是制定应急计划过程中发生的典型问题。 第一, 应急计划应当由专门的、有经验的人来制定,针对地方的灾情需要,结合建筑的燃料特征,突出灾情的特殊性,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不幸的是,中国缺乏职业化的消防队伍,因此对社区应急计划的制定,缺乏专家的技术支持。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是偶尔发生的例外。 第二, 应急计划应当经常演练,保证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我不知道是否有计划,计划的演练都是象征性的,从来没有落实到实处。即使是生产部门,对应急计划的执行往往会打折扣,害怕出事。所以,让应急计划的演练脱离 “ 过家家 ” 的状态,还需要多方的配合,这是一种文化现象。美欧的公司,就非常赞成应急计划的演练,利用每一次演练的机会总结经验教训。中国的公司,很少演练,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大部分公司不是个人的,缺乏保险公司的压力,管理者缺乏动力去对应急计划进行练习。 第三, 应急计划应当针对特殊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以便反映建筑使用状态的变化。一般说来,任何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总是伴随着一份疏散和逃生计划的说明,据此可以制定更详细的疏散计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急计划不能反映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的偏差越来越明显,结果往往导致应急计划的张冠李戴效果。从外表上看,就是应急计划僵化、封闭和难以执行。 第三个疑问,消防队伍火场表现正常吗?不正常,但可以解释。美国在1999年发生过一次伍斯特仓库大火,当时的应急指挥长(Incident Commander)连续犯了两个错误,在送入第一组消防队员(2人)进火场调查之后,他又派入两批(每批2人),一共导致6人深陷火场死亡。这一事故,事后被当作火场决策恐慌的典型而一再被研究,是危机决策的典型案例教学内容。因为,你不能怀疑指挥长的基本素质或救人善意,唯一可行的解释是,他面临太多的信息输入,发生一时性的恐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带来了大规模的误伤。这一次杭州纵火案,信息的传输从楼下到楼上花费2个多小时,我不大相信是指挥长没有得到信息,而是被其他的信息堵塞了,有用的信息无法深入。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消防队伍指挥长培训比较随意,有学位就可以指挥,只要穿上制服,就可以指挥,这是对专业指挥工作的轻视。应急指挥长的培训需要长期的教育投入、技能培训、领导力培训,不是我国4年基层锻炼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和平时期,更显得指挥经验的宝贵。 当时当地的消防指挥长在关心什么?很多人都提到回燃问题,这是2015年4月1日上海高层建筑大火中2名消防队员被大火冲下楼摔死的关键性原因。但这不应当是杭州大火的隐患,因为这家的一面玻璃墙(一受热就破碎),根本不会导致室内发生阴燃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不可能发生回燃现象的。很不幸,当时指挥长被室内回燃潜力、云梯无法到位、消防水压太低、火场烟气太浓、室内房间太多等诸多因素耽误了(2个小时),无法把救人问题提升到最高的位置,这是火场决策失误的关键。 当时的消防队员在想什么?1833年,英国消防之父James Braidewood在选择消防队员时,一条重要的入选标准是对建筑的熟悉程度。熟悉建筑,有利于救人、救火和自救。我国消防队员都是出身贫寒,不贫不会干消防,这种家庭出身决定了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豪宅的房间那么多,火场那么复杂,让他们到富人区干消防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不信?你到消防队员的培训火场去看一看,很少有火场达到360平方米。我入行18年,只听说过一家,美国海军的BattleStation 21,集全海军的力量办起来的消防培训站,不培训不准上舰。消防是靠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职业,非职业化制度下的高流动性,对于消防这个职业来说,是天大的奢侈和浪费。很多人认为非职业化制度省钱,这是对消防工作性质的错误认识,是一厢情愿的看法。从经济性来看,美国的消防投入是火场损失的2倍,从来没有人说应该省钱的问题,省钱消防意味着牺牲公安,以社会的巨大损失为代价。 很多人问我,美国的消防队伍发生错误,是如何惩罚的?不惩罚。你不能怀疑你的队伍没有主动出力或能力不足。如果是能力不足,那是你投入不足的结果,还是你的责任。一旦开始问责,他们永远只考虑免责,就再也不敢作正确的决定了。为了保证他们出力,我们需要对他们的错误免责。正因为问责制,导致我国的应急文化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不敢较真,较真意味着问责,谁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免责才能公开讨论真相和教训,中国的问责文化是非常负能量的,是所有安全问题的来源之一。 最近,国内的安全问题谈到最多的是溺水问题。这些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光靠老师是没有用的,他们哪有精力收集案例?光靠市场是没有用的,他们没有经验和专业把问题讲深入讲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有人提出,中小学安全教育很难,你讲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都来了,让学校老师无法招架。这个问题在美国不存在的,因为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消防队员来讲的,让他们传授安全常识,是全社会尊重消防工作的起点。没有全社会对消防工作的尊重,中国的安全素质与防灾问题永远没有解 。消防职业化,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25243 次阅读|33 个评论
大兴安岭大火解密
热度 11 fpe 2017-5-6 09:29
大兴安岭大火解密 最近,大兴安岭发生又多次发生火灾,吸引了我的注意。 4 月 30 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 5 月 2 日,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毕拉河北大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他们发生的时间,几乎与 30 年前 5 · 6 大火相同,突出了林区火灾高发季的消防困境。这里我来重温一下大兴安岭大火,看看我们对重大灾情的气候特征有多少新认识。凡是重大的超过社会控制能力的灾情,都有气候变化的贡献, 30 年前的大兴安岭大火,就是一场典型的气候变化造成的重大灾情,有着森林火灾的特殊性和火灾动力学的典型性,这里我来动手分析一下,重新认识 30 年前的那场火灾。 1987 年 5 月 6 日至 6 月 2 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该大火不但使得中国境内的 1800 万英亩(相当于苏格兰大小)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火灾损害,还波及了苏联境内的 1200 万英亩森林;相较之下,翌年发生的美国黄石公园大火受灾影响范围则约为 150 万英亩。从数字上看,大兴安岭大火的典型特征包括: 一、面积特大。整个火灾过火面积达 133 万公顷,外加 1 个县城、 4 个林业局镇、 5 个贮木场等。 二、时间特长。林区大范围降雨,才全部不见明火,而后续战斗则到最后才结束,以防复燃。 三、损失巨大。这场大火直接损失达 4.5 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达 80 多亿元,还未包括重建费用和林木再生资源的损失,以及多年后林木减产,林区人员重新安置的费用,如果算上环境恶化的因素,这些损失几乎可以超过 200 亿。 四、死亡人数多。仅有户籍之人死亡即达 213 人,烧伤者达 266 人、 1 万余户、 5 万余人流离失所;这还不算失踪人员和林区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 1 .失火原因之谜 据官方说法,起火最初原因是一位林场工人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造成的,灭火时只熄灭明火,却没有打净残火余火,致使火势失控。另一方面,这次火灾在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 ( 漠河县)、图强(图强镇)、阿木尔(劲涛镇)和塔河 4 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发生。这说明当时的气候有利于灾情,不利于火灾控制,所以是古代所谓的“融风 / 焚风”局面。 1963 年的某一天(具体日子记不清了),美国东北部几个州全面爆发火灾, 80% 的消防队伍都出动了,奋战在扑灭野火的第一线。第二天,所有的火灾都被扑灭了,神秘地发生,神秘地消亡,正是这种“融风”的特殊性。类似的灾情,发生在公元前 524 年的某一天,“(召公十八年, 524BC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 「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 ! 」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 。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当时的特殊性气候是导致重大灾情的关键,某人失误,某人放火,都不是成灾的关键性因素。 5 · 6 大火的失控原因是当时气候条件的便利性,这一点难以察觉,却是难以控制的关键性因素。 最近,听说俄罗斯的森林大火烧入中国,我立刻想到这是大兴安岭大火之后的 30 年,也是冷相气候的高峰年,因此失火是可以预期的,但成灾则不会,因为这是冷相气候周期,没有大风的帮助,火灾比较容易控制。 冷相气候与暖相气候的最大差异在于火场的蔓延速度不同, 1666 年的伦敦大火只有 6 人死亡, 206 年( 3.5 个周期)之后的芝加哥大火却有 300 人死亡。气候脉动是导致火灾形势突发的重要推手,虽然其中的因果关系逻辑链条仍然没有认识清楚。 图 1. 5 · 6 大兴安岭大火的起火点,立碑为证。 其实,在哪里发生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没有及时地采取控火措施,这是火灾失控的关键。为了达到全面控制点火源,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极为高昂。比如,唐代元和年间柳宗元在《逐毕方文》中提到: “ 永州元和七年( 812 )夏,多火灾。日夜数十发,少尚五六发,过三月乃止。八年夏,又如之。人咸无安处,老弱燔死,晨不爨,夜不烛,皆列坐屋上,左右视,罢不得休 ” 。这种罕见的气候,发生在高温却很干燥的季节,当然是容易导致火灾失控。柳宗元写“独钓寒江雪”的时候,是公元 809 年,白居易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时候,也是 809 年,所以当时的冷相气候特征十分突出。 然而,大兴安岭大火虽然发生在春天,却是一次典型的暖相火灾,其典型的特征是火啸和火暴,往往和火场的气流不稳定有关,因此是伴随暖相气候的特征。暖相气候的火灾通常蔓延快,火场伤亡高,因此很容易造成很大的伤亡。 1987 年的大兴安岭大火,与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和 Peshtigo 大火非常相似,前者烧死 300 多人,后者烧死 1500 多人,这是典型的暖相火灾导致的难以逃生局面。大兴安岭大火发生在 116 年之后,几乎是完整的 2 个气候周期,因此是必然的,伤亡结果也是可能的,大家都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作用结果,也是气候脉动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的美国野火灾情,首当其冲的失火原因是铁路火车,由于燃烧不完全的炉灰和排烟,经常会导致森林火灾。不过更常见的一种火灾是无法调查原因的,比如早晨树叶尖部的露珠,有可能像凸透镜那样对光线发生汇聚作用,如果汇聚点落在热薄型材料上(比如火媒、纤维材料等),就会发生火灾。也就是说,这种完全没有失火线索可以调查的火灾,来源于临时形成的偶然发生的一滴露珠,这是野火失控难以调查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火灾的发生有可能是偶然的意外的,火灾的控制才是专业的、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的专业领域。对此,我国对火灾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控人即控火”的观念上,这是非常初级原始的认识。 2. 蔓延之谜 火灾蔓延的前提是要将新鲜燃料加热到可燃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固体燃料释放出可以燃烧的气体,真正燃烧的只能是气体。 有两个条件促进火场传播快。 因为温度高,火焰不怕风速高。划一根火柴,可以轻易地用嘴吹灭,所以在高速中燃烧是不易进行的。但温度提高以后,放热增加,火场抗风速的能力增加。因为风速快,火焰向一边倾斜,导致火焰向新鲜燃料的预热能力增加。几乎所有的燃料都必须经过加热,干燥,释放可燃质和点燃几个阶段,而强烈的火焰传热(以辐射为主)将这一过程大为缩短,所以,火焰快速传递是有可能的。这里的特别的风速是火致流动造成的,与平常的地表风是有区别的。消防工程师来判断火场速度,唯一的工具是能量平衡,把传热因素分析好了,结论自然就出来了。当然,目前的研究水平仍然是定性的,估计结果仅数量级准确。 定量预测需要测量大量的参数,而参数测量很不准确(实时多变), 所以很难预测准确。 图 2. 大风期间的顺风蔓延模式,有利于火焰拉长、预热和蔓延。 造纸厂的纸张成型以后,需要在露天晾干, 通常是垂直晾挂着的。当纸张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就很危险了,一旦着火,火焰迅速拉长(因为热气体上升),所以预热增加,火焰加速从底部蔓延到顶部, 几乎没有办法阻止。克拉玛依大火的幕布着火,与之类似,蔓延很快,无法阻止。除非把幕布降下来,到地上灭火。当时有人希望这样做而不成功,终成大祸。 森林火灾的快速蔓延,除了与风速有关以外,还与一种特殊蔓延现象飞火有关。林火燃烧中,产生一些碎木片,这些燃烧着的碎木片,随着强烈的羽流上腾,脱离地表边界层之后,受到环境风力的影响,降落在远处,这种跳跃式的火灾蔓延方式,是林火特有的现象。 1987 年 5 月 7 日 23 时,黑龙江马林林场有一条小河,并没有阻挡火势的蔓延,那些随着大风漫天飞舞的碎木头,很快点燃了马林林场, 2 个小时之后全部林场被烧完。 图 3. 森林火灾中的飞火现象( 1991 年美国湾区大火) 图 4. 湾区大火中发生飞火现象的碎屑燃料,直径可达 5 厘米。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枇杷》中写道“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 。虽然描述的是山枇杷,也可以理解成森林大火的火场现象:树冠火。对于某些树木,树叶比树干更薄,点火更容易,因此更容易点火,形成树冠火的局面。树叶被干燥后,点燃的过程可以是迅速的,形成一种快速点火燃烧现象,俗称“火啸”。 3. 火啸之谜 对大兴安岭大火的描述,经常提到一种“火啸’现象。从新闻和回忆录中对该现象的描述,可以和平常室内火灾的轰然现象( Flashover )相类比。通常我们理解的火焰按常规逐步蔓延,是基于火灾规模比较小,通过地表传热和少量的辐射来进行。当火源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辐射强度大为增加,所以有人说火焰是从空中过来,泛黄、泛红(颜色代表温度,这是物理学中的普朗特定律或维恩定律), 四面八方一片。林间树叶‘噼啪’作响,说明辐射强度大。 当水分被烤干以后,剩下来的可燃质开始升温,并放出可燃质。因为是一片树林受到煎烤,可燃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被点燃,发出‘呼’的一声,整座树林被点燃了。这时候,扑灭这等规模的林火是不可能的, 只能等燃料烧尽,自动熄火。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室内或炉膛内,如著名的题壁诗“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描述的就是这种“火啸”现象,只不过发生在炉膛内。 图 5. 大兴安岭大火中,烟气层对附近燃料的辐射,是导致“火啸”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火啸”现象呢?首先,燃料需干燥,这一点是当地气象条件决定的。每年春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是干燥的,来自南方的气流是温暖的,两者共同决定环境湿度和燃料干燥度。其次,如上图所示,大量的浓烟产生一定的辐射强度,持续干燥和预热附近新鲜的木材(燃料),燃料发生热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气相燃料;第三,一旦条件具备,预混预热之后的燃料气体同时被点燃,产生强烈的扰动和发出巨大的声音,就是“火啸”。 4 .火旋风之谜 大兴安岭大火,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一次林区大火,关于那一次灾难的描述,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有几个关键的火场现象,与火场流动有关,需要特殊的解释。“ 1987 年 5 月 7 日下午,漠河西北古莲林场的大火已烧了一天一夜。县城的青壮男子都上山打火了。 32 岁的李桂云和邻居们一起,站在屋外向山火指指点点。因为林场年年都会着火,当地人已司空见惯。经过奋力扑打,火势渐小。留在家里的妇女老幼有的已吃过晚饭,有人还留下吃的,等男人灭火后回家。此时,风力突变,从四五级陡升到八九级,有的地方瞬时风力达到十二级。 “ 我们在林子里都站不住。 ” 当时正在山上扑火的漠河县快速扑火队队长郭喜军说。大风迅速把森林里的火球夹至几百米外的居民屋顶,人们措手不及。”( 摘自《 大兴安岭火灾》,《新京报》 2008 年 11 月 10 日 ) 事后,一个很常见的观点是,火场大风没有预报。记录中的预报是‘火险级’,大约是五级大风, 而有人报道火场大风达 14 级。前者是自然风速,后者是火场大风, 由火灾自己造成的。大自然对能量释放的反应是产生流动, 火场大风是火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大家知道,气体受热会膨胀并密度减少(小学自然课本就有这方面的教导)。在地球重力场中,密度小的气体会上升,周围的气体会被卷吸过来,形成一股上升的冲力。当火源很小且没有外在扰动的时候, ‘大漠孤烟直’。当火源有一定的规模 , 就会对周围气流产生扰动,‘狼烟滚滚’。当能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就会形成冲天而上的火球和蘑菇云。所以,火灾对周围的扰动程度取决于能量的集中程度。所以, 1987 年 5 月 6 日的大火,会在一天以后的 5 月 7 日形成大风,‘火借风势,风借火威’,形成重大的灾害。 其核心在于燃料的堆积和火场的非线性发展。所谓非线性,就是指即使在稳定的火焰传播速度下,过火面积是速度的平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如风速和风向,地势和燃料干燥程度,火场发展是无法预测的。所以,火场大风对消防工程师来说,是常识而没有特别的地方。 1992 年美国加州的湾区大火,损失不小。其特点是大面积的火灾形成强烈的火致流动,对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Pagni 教授使用美国工程院院士 Baum 的火致流动简化理论,结合各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 细致的模拟了当时的气象结果,可以算是成功的事后分析。 图 6. 1991 年美国湾区大火发生的蔓延形势,受当时的气象条件的影响。 另外,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布置火攻,当火焰开始以后,却开始下雨。从理论上说,火致流动干扰了当地的气候,如果当时有积雨云存在的话,是很有可能造成提前下雨的,效果与导弹撒干冰,飞机撒干冰人工降雨的效果是一样的。罗贯中未必懂得其中道理,强调归命于天,我们也不明白的话,是有点科学素养不够了。 但凡失控的林火,总是要提到一种暴风,导致火势无法控制。其实这种暴风是火灾本身造成的,是火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火焰龙卷风又叫火怪、火旋风、火暴,是指当火情发生时,空气的温度和热能梯度满足某些条件,火苗形成一个垂直的漩涡,旋风般直插入天空的罕见现象。旋转火焰多发生在灌木林火,火苗的高度 30 至 200 英尺不等,持续的时间也有限,一般只有几分钟,但如果风力强劲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火焰龙卷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条件: 1 。强烈的热量生成,导致向上的羽流; 2 。上升气流与供风气流的不对称性相结合,一起形成旋转的空气涡流。火焰龙卷风的形成必须在火焰燃烧产生高温造成热对流上升后,如果上升时供风不对称,上升的气流会开始旋转,便可能形成所谓的火焰龙卷风。在外观上,这些旋转的气流可收紧形成类似于龙卷风的结构,边旋转,边吸入,边燃烧,边上升。一般在涡度方程中,卷吸效应是影响涡度变化的最大因素。 在火灾中,火的热力令空气上升,周围的空气从四方八面涌入,形成卷吸,火焰龙卷风便形成了。 图 7. 火焰龙卷风 一旦火焰被旋转的气流所吸收,未燃烧气体将抵达火旋风内核,直至到达具有充足新鲜、加热氧气的区域使这些气体燃烧起来。因此火焰龙卷风的内核看上去非常高,且十分纤细。常见的天然火旋风内核只有 0.3-0.9 米宽,高 15-30 米。但在条件合适的状况下,还能形成巨大的火旋风 ( 几十米宽, 300 米高 ) 。来流改变了火焰龙卷风内部的燃烧结构,促进了中空燃烧状态的形成。中空燃烧状态有一个中心的低温区域。在中心低温区域温度最低时,火焰龙卷风持续时间最长。来流增强了火焰龙卷风的整体转动,并且加剧了火焰龙卷风的螺旋状上升。 图 8. 火旋风的产生条件: 1. 火焰(能量释放); 2. 上升羽流; 3. 非对称的气流供给,形成涡流。 即使在实验室的小规模条件下,我们也可生成火旋风。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侧向供风,直接把火焰吹成旋风。如果没有机械供风,把周围的供风条件加以改变,本来是对称供风,现在改成角落缝隙供风,这样的供风条件,自然也有旋风的效果(如下图所示)。当然,火势和上升气流不能太小。如果火势只有蜡烛那么点大,自然供风就不能对上升气流产生影响了。因为上升气流弱,卷吸气流也弱,两者的共同效果,更弱。 图 9.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改变供风方式,人为制造火旋风。 2007 年 8 月,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参观者观看一个人造火旋风由多个空气喷射通气口形成的壮观景象(图 10 )。现实世界的火旋风不会像这样保持垂直不动,但也不会赢得任何速度记录。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如日本的地震火灾和湾区火灾的大风形势,才有可能形成快速蔓延的灾情,这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特殊灾情,通常是集中发生,每 60 年才有集中发生的可能性。 最著名的天然火旋风,莫过于著名的 1923 年东京大地震,震后发生大火,在广场避难的 38000 人,因为周围建筑的大火,产生了火旋风快速消耗了氧气,导致窒息而死。地震、大火、火旋风三者共同导致伤亡 10 万人以上。 图 10. 艺术家想象中导致大量伤亡的东京大地震“火灾龙卷风” 最常见的火旋风,是森林大火中的火旋风。火焰龙卷风夹卷着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旋转前进,所到之处皆为灰烬。其大风威力足以将一棵小树连根拔起,可持续推进 1 小时以上,其带来的大火难以扑灭。 1987 年大兴安岭造成了 200 多人的死亡,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火势发展乘风而来,超出人们的逃生能力。在这种气象条件下,灭火是不可能的,逃生是必然和讲究策略的。 图 11.1923 年东京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火势蔓延与风向变化形势(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 除了著名的东京地震大火及火旋风,历史上著名的火致暴风(火旋风)还有 1871 年 10 月 8 日,一场森林大火席卷了威斯康星州东北部的格林贝湾两岸,总共大约有 1500 人丧生。那年的 10 月初,这里是典型的印第安晚秋晴暖天气:微风吹拂,空气暖和而干燥。在过去几周的时间里,这里曾有多起小灌木林和森林起火,这大多是由伐木工遗留下的大量树枝燃烧起来的。风小时,工人们和附近的人群还能控制住火势。然而 10 月 8 日正是星期天,西南风增大,使许多小火发展成熊熊大火。同时气温显著升高,从附近的观测记录看, 10 月 7 日最高气温为 19 ℃ ,而 10 月 8 日则上升为 28 ℃ ,符合我国古代“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冬多火灾”的古代观察。到 10 月 8 日晚,两处主要的森林大火从格林贝城附近慢慢地向东北方推进,尽管居民们全力扑救,试图阻止大火蔓延,可是烈火无情,所经之处毁掉了大量的住宅,东到弗兰克恩,西到佩什蒂戈的所有村庄全部被烧毁。 图 12. 芝加哥大火发生时的气候条件,符合我国古代《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时则训》上对“(孟秋) 行夏令 ,则 多火灾 ,寒热不节,民多疟疾。”的经验性观察结果,值得深入研究。 1987 年 5 月 6 日, 大兴安岭大火在零散规模的火灾不能控制的两天后,开始失控,肆虐,形成火致流动,也叫做火旋风。 1988 年黄石公园大火,也有一个失控的转折点,是以风向突然改变,消防队员措手不及为标志。 1991 年加州湾区大火,事后伯克利教授帕格尼使用鲍姆与麦卡福瑞的火致流动理论,根据气象资料复制了火场气象流动的变化,证实了火旋风的生成是火灾能量释放与大气环境互动的结果。 2008 年 11 月 15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伦娜火灾中,一处火焰龙卷风逐渐逼近住宅区。火焰龙卷风所经之地将使该区域的物体点燃,还可以将正在燃烧的残骸投向周围。由巨大火焰龙卷风形成的风流也十分危险,其风速可达到 160 公里 / 小时,足以将树木吹倒。 所以,火场发展具有难以预测性,这是因为风助火势,火致流动,相互耦合的影响,很难预报。林区火灾的预报,应当是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根据燃料的干燥程度,确定火灾风险,并相应地准备应急队伍。现在我国的新闻联播也开始预报林区火灾风险指数了,这是学习美国作法的经验之一。 5 .伤亡人数之迷 这一场大火,有户籍可查的死亡人数达 213 人,烧伤者达 266 人、 1 万余户、 5 万余人流离失所;这还不包括那些失踪人员和林区内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为什么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损失?除了上述的气候因素导致的特殊因素,如火啸和火暴(火旋风)以外,关键的因素是对火情认识的偏差和以集体为本的救灾哲学。 可以对比的是, 1985 年葡萄牙发生的 Annanar 森林大火,烧过 1500 平方公里,死亡 14 人。 1988 年的缅甸腊戍大火( GreatLashio Fire ),烧死 134 人,烧毁 2000 栋建筑。 1991 年的美国湾区大火,烧死 25 人,烧毁 3469 个家庭住宅。关键在于背后的认识差距导致战术主导思想的不同。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大多经受过关于“张华救人是否值得”的讨论。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和理解当时人们的“以集体为本”的单纯心态。 1982 年 7 月 11 日,西安康复路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像往常一样热闹。突然,从附近传来呼救声。在一个老旧厕所后边, 69 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三米多深的化粪池里工作时,被有毒沼气熏到,跌入粪池。恰好路过此处的张华赶到现场时,魏志德已经俯卧在粪水里,只有头发露在外面,好心人李正学正要下去救人。张华一把拉住他说:“你年龄大,我下去。”他沿着竹梯下到粪池,一手抓紧梯子,一手从一米外拽过老汉,抱在腰间,向着粪池上的人群喊:“快放绳子,人还活着……”话音未落,浓烈的沼气也把张华熏倒了。“扑通”一声,他同老汉一起跌入粪水之中。当群众把张华救出来送进医院是,他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年轻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牺牲时年仅 24 岁。 今天,我国的主流认识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起码要求你拥有足够的知识去救人,否则不如不救,因为你也是要被救的人。当年的新闻舆论为此讨论了很久,现在看来是显得逻辑混乱的。救人者也是人,也需要被救。不能因为要救人就牺牲一个换另一个,这是“以集体为本”,走到了“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我们对救人事业投入那么多,不就是为了救人吗?救人者死了,说明我们没有投入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仅此而已。在“以集体为本”的主流思想指引下,大兴安岭大火中有大批群众被组织起来去救火,而他们的本能是逃生的。结果这种有组织的政府主导的救火行动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没有人因此而承担任何的责任。在“以集体为本”的观念之下,消防工作本身是奢侈的、多余的,干嘛要救人呢?被救者需要发挥雷锋精神,去大义灭亲、主动献身,这是集体主义救人哲学的矛盾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兴安岭大火发生之后的 1988 年 3 月 13 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第二年 5 月(大兴安岭大火之后第二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今天来看这件事,第一,非法使用童工,第二,违法(违反《青少年保护法》)。过去“以集体为本”的道德观念,遇到今天“以人为本”的伦理争议,显得非常的荒谬,这是我们从大兴安岭大火中得到的认识震撼。 大兴安岭大火之后的重建工作,又陷入了拍脑袋决策的困境。某“专家”的一句话,突击就把林区过火没过火的林木全部砍光了(本来砍树需要定额,现在有了尚方宝剑,当然趁机拼命砍树),种下的新生林木,可以速成,可以掩盖过去失职行为,却不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属于典型的外行决策,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大兴安岭大火,凸显了当时不懂应急管理原理,不懂气候规律,病急乱投医,动员了大量的队伍,投入无边无际的灭火战斗,最后还是因为气象条件改变,下了一场雨,才得以控制火势。事后不思考总结教训,而是大规模问责、大范围内斗,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宫斗闹剧,实在是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思路。对此,有很多圈内人的内行说法流传,在此不再重复了。 在大兴安岭大火发生 30 年之后,我们仍然没有准备好一场气候变化推动的重大灾情,关键是对气候的作用认识不清。“狼来了,狼来了”,等狼真的来了,我们又会说这是某人的失误,与认识无关,与领导无关,全然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或许是我们经历了大兴安岭大火的重大损失之后,却仍然没有学到手的教训。某些火灾是不能扑灭的,扑救是基于“以人为本”和“经济投入”的双重考量,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在巨大投入之后,还没有完全学到这一点(因为民主制度的选票压力,导致消防投入暴涨,却不能解决气候带来的灾情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领导的想法,有可能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应急管理变成不计成本的投入,这或许是大兴安岭大火给我们的教训之一。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920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应急响应任重道远,制度建设山高水长
fpe 2017-2-7 15:17
应急响应任重道远,制度建设山高水长 看了赵老师的公众号文章《紧急救援任重道远,拯救生命荡涤心灵》,我也想说几句看法。前面我说外行推动应急领域,有些过头了,看了赵老师的发言,还是感到国内的应急产业有一些脊梁,幸会幸会。 国内非常重视应急救援,其实这是一种操作层面的说法,更合理的说法是 Tactical Response ,包括减灾和救援。 减灾倾向于技术层面,门槛比较高;救援倾向于道德层面,门槛比较低。那么,操作层面之上是什么?是应急管理,战略层面的说法。 Phelan 写了一本书 , 《应急管理与战术响应操作》,中文名叫做《应急管理操作实务》,把管理与响应分开,强调了消防战术在应急响应中的作用,值得应急指挥者学习。 图 1. 1612 年英国的火场,到场都是应急救援。 关于紧急救援的起源,赵老师说是 1945 年,我不同意这一说法。1612年,英国火场就有专门的人负责救人(见图1)。至少维也纳在 1833 年前后,就专门为火场逃生呼吸管和气箱。 1881 年,德国为矿山救援队伍准备了气罐,就是今天 SCBA 的原型(见图2)。在此之前,古罗马时代,消防工具之一是垫子,就是为了火场跳楼逃生准备的应急工具之一。如果算上这个,当代应急队伍的原型是古罗马准军事化的消防组织 Vigile ,大约 7000 人,分成 7 个大队,保护古罗马的 14 个市区,奥古斯都创办于公元 6 年,距今 2010 年。该制度与中国的兵役制消防的主要差距在于, Vigile 的成员加入前需要承诺服役 26 年,比中国的 24 个月强多了。救援本来是消防的一部分,只有古代中国看不起消防(严格说来只有灭火,没有救援,因为中国木制建筑多,平面发展的合院文化没有很大的救援问题,这是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的发现),才搞了一套额外的救援队伍,这是真正的中国救灾文化之一。 图2 . 奥地利( 1833 年)和德国( 1881年 )的自助呼吸装置。 赵老师提出,救援产业需要保险业的促进。可是,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保险?保险业最早与威尼斯人的商业活动有关。但火险的出现,却是气候推动的,发生在公元 1240 年的事。当时的法兰德斯(今天比利时境内) Thomas 伯爵与伯爵夫人 Johanna 颁布了一份法律文件,其中第 11 款是针对消防,被称作菲内斯之俗(定约俗成之意),其大意是: 在任何被秘密(不知原因的)焚烧的房屋当中,整个地区被要求支付损失赔偿。如果肇事者被找到,他会被驱逐,而火场损失由他的财产支付,偿付工作让伯爵来裁决。在那位被指控的人开脱自己之前,他不能工作,其财产交由伯爵来清偿处理。 这一项规定,被认为是火灾保险的最早约定,包括了对未知原因火灾的共同承担原理,和有肇事人的指定赔偿原理,这两项原则,仍然是今天财产保险的基石。 菲内斯之俗发生的 1240 年,是中国气候发展重大转折的时段,也是南宋杭州消防队伍规模急剧扩张的时段。古代中国政府太强势了,通过官办消防和宵禁措施(临安的火灾对策,也是中国的消防文化),抑制了民间的消防自救潜力和保险自救机会。因此这一欧洲的保险措施和中国的宵禁文化一样,是响应气候变冷的社区救灾措施之一,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措施之一。 图 3. 火灾保险领域的两大巨人,英国的尼古拉斯·巴彭和美国的撒加利亚·艾伦 今天,绝大多数保险模式是跟随英国保险业创办人尼古拉斯·巴彭,只计算历史风险,较少估算操作风险。而美国有另一种风险管控公司,那是 1835 年,美国罗德岛纺织厂主 Zachariah Allen ,面对火灾高发的气候危机,提出了互助保险和财产守恒的概念,奠定了美国最大保险公司 FM Global 的雏形,至今犹存。大约在 1834 年,喜欢机械革新的艾伦对自己的纺织厂采取了许多消防措施来对抗火神,他自认自己的工厂非常安全,因此呼吁他的保险公司可以降低保费。但他的保险公司声称 “ 对他的纺织机和设备什么都不懂 ” (其实就是今天中国保险的现状,不管消防,只管收钱),并拒绝调整保费。艾伦系统地研究了火灾的财险问题,在 1835 年与其他几个工厂业主建立 “ 普罗维登斯制造商共同火灾保险公司 ” ,引进基于安全设备的有效性,企业安全生产特性,以及充分的工厂施工方法的因素的保险基础上的保费调整机制,大大降低了同等工厂的保费投入和消防支出,成为历史上优化消防保费支出的第一人,他创办的公司,今天还在,叫做 FMGlobal ,专门做 世界500 强大公司的投保业务,收入颇丰(利润分担返还承保人)。如果进入美国消防市场,大部分要 UL-listed ,也可以 FM-approval ,这是历史的功劳。成功的财产保险,来源于成功的量化风险管理。 保险进入中国,首先是香港,其次是上海。但是中国文化韧劲的最终导致中国政府既是一家巨无霸的保险公司,又是一家包揽一切的消防公司,把所有的应急减灾救援任务全包下来。照着这一趋势,中国应当要走 FM 的路径,通过精确计算风险、科研、科普来控制火灾风险,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呢? 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投保?这又是一个文化问题。中国政府太能干了,把保险公司的活全部揽下来了,充当了保险公司的角色。古代政府动不动就“灾 赈 ”,道义上合理的,问题在于民众就不愿意投保了。古人连“救灾粮”都有人敢贪污,政府不得不全部揽下来,造成了保险公司要么依赖政府旱涝保收,要么被逐出市场,无法获利。你也许说,中国不是有自己的保险公司吗?天子门生,没有压力,根本不需要开拓市场,只等着国营企业送钱就可以了。你看中国最近发生的重大灾情,无一不是让外国保险公司亏大本,倒了大霉(从长远看外国保险公司是不亏的,到头来亏的是中国老百姓),关键的问题是国内的国营保险公司不努力,重大灾害不愿保,只会抢钱,不担心竞争,是惯出来的坏孩子。 假如我国保险公司愿意投保又如何?又遇上了消防制度落后的瓶颈,这些非职业化的消防制度,也许救人还可以,毕竟年轻有勇力,但在减少货物损失上,远远不如职业化队伍。你看浙江足浴店的火灾,那些消防水枪远远在外面洒水(浪费水源,增加水损,降低灭火效率),不敢进火场,灭火耗时 90 分钟,让专业化消防队伍看了笑话。国家把救灾队伍垄断保护起来,你根本无法指望他们有充分的能力和技术保障。一套封闭的系统,是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的。 如果保险公司愿意支持应急救援工作了,那又如何?如果保险公司加入安全工作,第一件事是推动校园科普,它们立刻发现国内的科普人才缺乏、科普内容缺乏的问题。一个人如何在火场反应,跟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水平存在很大的关联。美国非常重视消防工作的校园教育,他们认为,社会的消防科普以中小学校园教育效果最好。第一,学生处于好学阶段,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第二,学生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可以辐射到父母和亲戚,从而完成对全社会的安全常识普及工作。中国的消防科普问题在于, 第一,你找不到职业化的消防队员,所有从业者都是不断地调动工作岗位的临时工,校园科普从来没有得到美国社会的那种重视。第二,中国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强调消防队伍的救火功能(古代消防队取名水会,救火会,都是强调灭火功能,没有防火任务,更没有科普责任),而现代社会强调消防队伍的防灾减灾功能。中国消防稍有经验的人就被赶走了,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从事安全科普的重要性,这是制度落后造成的观念落后问题。第三,中国社会以集体为本,很少关注人群的行为。由于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推动,美国消防手册专门有一章讨论人群行为的数据(决策时间之类),因此,美国的科普工作者有研究结果可以科普,而国内似乎只有老一套的逃生口诀 12345 。根本忽视人群中个人的差异性,这或许是火场人群要么坐以待毙,要么跳楼作死的原因吧。没有研究经历和结果作后盾,任何讲话天花乱坠的科普工作者都是虚的,这似乎是国内安全科普的普遍状态。 所以,应急工作要想搞好,没有配套的科研制度改革、消防制度改革、保险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制度改革,永远是纸上谈兵,水中花,镜中月而已。而一说制度改革,谁都不敢说话了。中国特色,是避免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法宝,有了中国特色,就不需要外国的那一套了。所以,我又多言了。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逃还是不逃,这是一个问题
热度 2 fpe 2016-5-13 06:35
逃还是不逃,这是一个问题 昨天进行的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 2016 年全景式应急实战演练(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5/8923636.html )中的第五个项目逃生过程桌面推演中,出题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一辆 10 立方米容积的化学品( Chlorine )运输车发生泄漏,泄漏了 1/3 的氯气(全部大约 6 吨,泄漏率大约是 1kg/s ,也就是说泄漏了大约 35 分钟),有可能对附近的社区造成危害,该如何应对? 现场管理人员做出了全体逃生的决定,这让出题方感到诧异。因为逃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暴露,如果在环境发生泄漏时动员逃生,不是把所有人都暴露在氯气的威胁之下吗?所以,出题方给出的答案是,尽可能就地在房间内逃生,通过关闭门窗,躲避氯气的袭击。这一方案,在欧洲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欧洲普遍比中国寒冷,所以房屋的保温设计比中国强,这意味着欧洲房屋的漏风率低于中国,所以对付泄漏问题,在房间内就地避难( defend-in-place ),要比出门逃生更有效。放到中国,这个答案就有问题了,因为这取决于南方北方,淮河以北采取集中供热的地带,房屋的保温性能好。而南方,之所以冬天极度难过,就是因为房屋的建设标准低,保温标准低。古代为了夏天的通风,故意让建筑漏风(所谓“纸偝上的福州”,就是重视夏天的通风,冬天靠纸糊木板墙来保温)。当代建筑的漏风率也很高,否则就不会有上海高层建筑大火事件的发生了。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氯气的物理特征: “ 氯气是一种常温下呈淡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氯气比重比空气略重,一般没有风力作用,它会很长时间潜藏在低洼部位 ” 。也就是说,你只要往高处走,就可以避开氯气的危害。其次,我们要知道氯气的运动特征。因为氯气是比空气重的,所以氯气的运动需要仰赖风力和风向。根据风力和风向,就可以对逃生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报。 在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德国曾经发动大规模毒气战,最早投入战场的化学品就是氯气。可是,使用氯气的效果并不好,第一,氯气有明显的特征“淡黄绿色”,所以英法士兵一看到这一特征,丢下枪转身就跑;第二,氯气虽然有剧毒,可是主要侵害呼吸道,所以受伤率高而死亡率并不高。一战中,毒气战打得轰轰烈烈,真正死于毒气袭击的士兵并不多,就是因为氯气对气象条件太过依赖。只要你有腿,就可以逃出伤害,死亡者大都是无法逃生的伤员。第三,普通的活性炭毒气面罩对氯气的过滤效果很好,所以氯气作为第一种战场毒气很快就被淘汰了(让位于芥子气)。 所以,应急管理问题是地方性 问题,必须从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顺便说一下,发明毒气战的化学家,是弗里茨 · 哈伯。他是 德国 犹太人,却热衷于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事业。战后,他因为从空中中分离氮气,加工成氨气,制作肥料,给农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而获得诺贝尔奖。不过,如果没有这项技术,德国是无法发动一战的,因为火药的重要成分硝石,主要来自智利,当时是在德国人的敌人英国人的手中。所以没有这项技术,德国人是否能坚持那么久也是值得怀疑的。直到第二次大战中,在德国刺杀希特勒的那次最著名的行动中,炸药还需要英国的炸药,因为英国的炸药威力大,效果比工业合成的硝酸铵(天津大爆炸的材料)效果更好。 身为犹太人的哈伯,后来被德国战后的排犹运动而赶出德国,流落并凄凉地客死于瑞士。他虽然推动了农业革命,造福了亿万的人口,可是在犹太人中间却声名狼藉,关键就是他对战争的狂热态度,让世人所不齿。自古豪杰多寂寞, “ 长使英雄泪沾襟 ” 。 推动农业(化肥) 革命,造福数十亿人的弗里茨·哈伯。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责任背后有科学,悼念滨海大爆炸抢险中牺牲官兵想到的
热度 18 cherrylu1960 2015-8-13 15:08
从昨天午夜开始,一直关注天津滨海危险品大爆炸的相关新闻。除了为那些伤者祈祷,为死者哀悼,祈求灾难快点结束,我们似乎什么也干不了。一场近在咫尺的巨大灾难,牵动着首都人民的心,滨海新区,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看你的新貌,你就这样被这场不期而至的爆炸弄得满目疮痍吗? 截止到今天中午,爆炸已造成至少 44 人死亡,其中包括 12 名消防官兵,随着时间的延续,伤亡人数统计数字可能还会增加,令我们心痛。悼念在抢险中牺牲的消防官兵,愿他们在接下来的抢险救援中平安。消防官兵的生命应得到更好的保护。 12 名消防官兵牺牲,人数不算少。可以想像,这些瞬间被爆炸吞噬的生命,大多是 90 后的年轻战士,面对责任,他们明知危险,有可能牺牲,但没有其他选择。从网上广为流传的两位消防官兵的聊天记录就可以看出:一个消防官兵在得知一个战友已经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必须奔赴救灾前线,面对死亡的威胁,因为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那是他的工作。 1984 年,我大学时的班长从某军校奔赴老山前线对越做战,不幸在越军的轰炸中头部受伤,在昏迷了三天后,醒来后听到有人议论:你们这些娃呀,放着好好的大城市不呆,偏偏跑到这里来找死,我们这些当兵的,是没有办法,没有选择啊。显然,这些年轻的官兵知道在那样严酷的战场上随时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责任告诉他们必须坚守,不能退缩。当然,我同学作为军校学生参战,也肩负着一份军人的责任,别无选择。 应该说,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职业,一份职业就意味着一份责任。然而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为避免和减少损失,科学是必须讲的,光靠不怕死的精神不行。想起不久前听到老班长讲起他在老山前线受伤的细节:那时的作战方式虽然看起来比较传统,但信息战还是起作用的,要知已知彼,就可以减少伤亡,那天,原本是接到通知下午四点对方的越军会发起一轮炮击,但时间到了,他居然把这个时间点给忘了,还在整理栖身的猫耳洞,结果遭遇不幸。所以,有时灾难的发生总会在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没有按照预案执行,导致悲剧的发生。 纵观这次爆炸事故,似乎到现在对爆炸物的详情还没有了解清楚,灭火战中并不能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所以有较大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火灾,消防官兵必须第一时间出动,这是他们的责任,但如何科学救援,减少牺牲,就要看指挥者的智慧了,事先的预案很重要。而多数时候没有。有时面对突发情况,没有预案,就不好抉择。看到中午的新闻,灭火被暂缓操作,说明党中央也意识到生命大于一切,不能因盲目救援造成参战官兵更大的伤亡了。 灾难的避免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科学管理,救援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案,特别涉及应急管理方面的很多措施。看了应急专家陈安老师的博文,特别赞同进一步把灾难应急管理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在科研立项上。责任的背后有科学,需要科学的预案,精细的管理落实措施。包括关注每一个细节,精细排查每一个危险因素,并准备好“解药”。 灾难已经发生,彻底查明原因(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彻底),追究责任者责任,也许已显得不那么重要。希望政府本着爱护生命的态度,以不变应万变的责任心,把灾难应急科学管理落到实处,让悲剧不再重演。
个人分类: 时事浅谈|7654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2015年第十一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bhwangustc 2015-6-26 20:46
2015 年第十一届 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 NCEM’2015 ) 会 议 指 南 河南·焦作 2015.6.24-6.25 会议议程 一、汪秉宏先生受聘河南理工大学 兼职教授仪式及特邀报告会 6 月 24 日上午 特邀报告 地点:河南理工大学圆形会议室 10:30-10:40 ,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聘任仪式, 主持人,夏保成 10:40-11:30 ,汪秉宏教授主题报告: 《应急疏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与进展》 二、第十一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 ( NCEM’2015 )研讨会 6 月 24 日 下午 大会报告 地点:河南理工大学明德楼 1 层会议室 时间 发言人 所在单位 报告题目 评述人 主持人 15:00- 15:10 张 锟 河南理工大学 欢迎辞 夏保成 15:10- 15:20 照相 于 江 15:20- 15:40 李雪峰 国家行政学院 教授 中国在尼泊尔地震中的救灾行动 申 霞 汪秉宏 15:40- 16:00 宋 艳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核电项目公众风险感知研究 张永领 16:00- 16:20 唐伟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授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跨域跨组织应急协作系统研究 苗珊珊 16:20- 16:40 张玉亮 河南理工大学 副教授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回顾与前瞻 杜 昶 16:50- 17:00 茶歇 张晓辉 17:00- 17:20 王慧彦 防灾科技学院 教授 社区防灾体系构建 钱洪伟 陈 安 17:20- 17:40 郭其云 武警学院 教授 总体国家安全视野下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姚军玲 17:40- 18:00 吴晓涛 河南理工大学 副教授 美国国家应急准备理念的演化与启示: 2003~2014 吴华清 18:00- 18:15 李月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面向应急应用的空间规制设计 杜丽萍 报告 15 分钟,评述 + 提问 5 分钟 6 月 25 日上午 全场报告 地点:河南理工大学明德楼 1 层会议室 时间 发言人 所在单位 题目 评述人 主持人 8:30-8:50 胡彦斌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社会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研究——公安机关维稳处突视角 贺山峰 宋 艳 8:50-9:10 安红昌 劳动关系学院 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建设研究 杨桂英 9:10-9:30 郝 豫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应急评价机制分析与设计 郭伶俐 9:30-9:50 迟 菲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应急管理中的“争功”效应 金英淑 9:50-10:10 茶歇 赵 燕 10:10- 10:20 张 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危机中意见领袖对公众态度的影响研究 孔娜娜 程书波 10:20- 10:30 张路,冯玉娟,牛淇,朱肖朴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 音乐治疗在尼泊尔灾后心理恢复中的应用探求 赵庆远 10:30- 10:40 汪 云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基于风险矩阵的“加法型”模型及其应用 罗智霞 10:40- 10:50 王星星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约束规制设计及应急应用 赵二宁 10:50- 11:00 茶歇 赵 燕 11:10- 11:20 杨小二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城市化进程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周 微 吴华清 11:20- 11:30 姬东艳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大数据时代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变革新机遇与新挑战 王星星 11:30- 11:40 周 丹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面向应急应用的动力规制设计 李根强 11:40- 11:50 白瑞珍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丹学院 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 杨昕雅 11:50- 12:00 张真真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不同地域神话中灾难与应急主题的比较研究 汪 云 6 月 25 日下午 “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专题报告 地点:河南理工大学文科楼 507 会议室 时间 发言人 所在单位 题目 评述人 主持人 茶歇 15:00- 15:15 张昊苏,朱金月,刁寒诺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网络正向谣言的治理研究——以尼泊尔机票事件为例 迟 菲 唐伟勤 15:15- 15:30 马颖超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应急响应及处置中“属地管理”原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设计 安红昌 15:30- 15:45 夏 越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基于 Dematel 与 ISM 方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郭其云 15:45- 16:00 杜丽萍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省县域尺度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分析 赵盼盼 16:00- 16:10 茶歇 赵 燕 16:10- 16:25 杨晓慧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应急动员机制设计 张 琦 王慧彦 16:25- 16:40 申 琛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反恐的若干问题研究 韩雪婉 16:40- 16:55 刘亚妮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基于 AHP 物元分析法的河南省道路安全评价 卢 珊 16:55- 17:10 王 碧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危机沟通的目标与策略设计 王超兴 17:10- 17:25 冯 洁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城市地下油气管道泄漏事故应急处置与协调机制失效分析 胡彦斌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研究|8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7期双清论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2007)
Greg66 2015-6-7 11:00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 日期 2007-01-18  来源:管理科学部  作者:杨列勋 邓云峰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引用网址: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10/info19195.htm   200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管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第17期“双清论坛”。本期论坛主题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大会主席由郭重庆院士、范维澄院士和戴汝为院士担任,论坛开幕式由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张维教授主持,政策局韩宇副局长致辞并介绍了有关双清论坛的情况,来自全国40余所大学、研究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及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科学部和局室的同志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北京化工大学高金吉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汪寿阳研究员、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饶明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研究员、复旦大学朱道立教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研究员等7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   与会专家分别对上述报告和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位专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研究基础,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公共事件等4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充分的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该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开展研究,该领域有如下科学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1.从管理科学角度研究:(1)突发公共事件本质性认知;(2)应急管理系统性复杂性与管理决策;(3)应急心理与行为管理及应急疏散理论与基础技术;(4)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评估和多尺度预测预警的科学问题;(5)风险管理理论与控制方法;(6)恢复重建与后评估;(7)基于人工社会理论的应急管理中系统建模与分析方法;(8)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资源管理等。   2.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及分析,包括:(1)多参数实时动态信息获取;(2)网络信息监测;(3)海量数据的集成、挖掘与融合;(4)特征参数识别、探测及其预警分析模型研究;(5)网络信息传播、扩散的机理机制及其仿真研究;(6)信息交互与共享和信息安全。   3.从生命科学的认知与心理角度研究:(1)公众的危机/灾害认知和心理变化规律;(2)危机/灾害环境对公众行为能力的影响机理;(3)公众心理行为预测与干预机制;(4)非常态下人员个体与群体运动特征。   4.从工程科学角度研究:(1)工程质量与工程安全;(2)故障自愈率原理;(3)矿山工程与安全。   通过本期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在如下方面形成共识: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涉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是典型的跨层次、跨部门和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开拓、交叉、渗透与融合,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技术提供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2)虽然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践和应用层次的部分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已经有相当的研究基础,但学界对应急/危机形成机理与演化规律还缺乏基础理论层次的深刻认知,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对应急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提供有效支撑,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工作。   (3)突发公共事件种类较多,应重点关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共性和综合性需求,兼顾现实,虚实结合,抽取、提炼其中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开放性和原始创新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可以结合典型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然后再研究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问题。   (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应涵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在关注应急响应阶段的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防、准备、恢复重建和后评估方面的研究。   (5)突发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工作,应注重与其他部门在类似的科技项目加强协调,单个计划项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通过与其他项目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整体、系统、科学地解决相关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也对今后如何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期望。   (1)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针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设立一个重大研究计划。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国内已有必要的相关工作基础和研究积累,对解决其中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充满信心,期望管理科学部协调其他科学部继续围绕这个主题,组织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炼出交叉、综合和关键性的科学问题,争取重大研究计划尽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功立项。   (2)建议在组织重大研究计划的过程中,立项框架要体现出科学问题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从而能够体现出总体设计的特性。建议设计出整个工作的路线图,对流程的层层设计,保证各项目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建议管理科学部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部在正常的项目资助中,加强对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的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
个人分类: 11|4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目标分别是什么?
热度 1 alanzhu1978 2015-2-1 20:57
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将知识变成常识 所谓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源头是不确定性。如果都是确定的,那风险就无从谈起,比如明天是星期一,是确定的;明天要上班,基本是确定的;明天早高峰会堵车,本来也基本是确定的。那这些就不用去做风险评估了。不过最后一项,由于学校放假已经开始了,确定性有所降低了,又可以做一下风险评估了。总之,存在不确定性,就会存在风险,也才存在风险。 那么,怎么样降低不确定性呢,一方面是尽量去了解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剖析它们的内涵,洞悉它们的特性,掌握它们的规律,但这还不够,还要将其转化成对目标影响做判断时,能够无需解释、无需论证、信手拈来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形成知识,第二步就是变成常识。 当知识没有形成的时候,风险自然是会高的。比如以前如何应对流感的知识没有,成为高风险的传染病;比如现在预测地震的知识仍然没有,虽然防御地震的知识已经有了,所以大地震仍然是高风险,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防御地震的知识并未成为普遍的常识,风险就更高了。例子不用多举,只是需要强调,很简单的知识不一定都是常识,比如跨年夜,上海的外滩是会人潮汹涌的。再简单的知识,没有认识到、没有常常想到,那就还不是常识,那就还不是成功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正是尽量形成知识并尽量变成常识的过程,形成知识靠的是各种调查和研究,变成常识靠的就是沟通了。风险沟通,就是将这些知识向与目标有影响的人去普及为常识的过程。与公众沟通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科普防火知识、逃生知识,但这不是风险沟通的全部。而是各个主体之间关于风险特征、影响、控制与其他相关信息的交换过程。有效的风险沟通,应当是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沟通,对于提高相关各方对预防、监测、处置各阶段的知识都变成常识。比如“ 11 · 22 ”事故,就是风险沟通不成功的典型案例。 应急管理,就是将技能变成本能 应急管理呢,虽然从突发事件应对法提的是全过程的,无急可应是目标,更是理想,有急能应,还是更现实一些的,目的都还是为了尽快地转入应急状态,使损失降到最小。现在从决策指挥层面,建立一套应急体系,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程序,从专业处置层面,制定各种调度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开展应急演练,在公众响应层面,也是应急演练,怎么立刻报警,如何快速逃生,如何高效灭火。 这么反复地宣贯、反复地训练、反复地适应,从决策指挥层来说,就是为了一旦有应急需求的时候,能够尽快地将复杂的上报、下达、横向地联系,变成一套固定的、刻板的、同时也是高效的程序,一打开就会,甚至不用再打开预案,就知道拿起电话向谁报告,不需要专门组织语言,套用一个模板,就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告知公众。从专业处置层面,也是已经很熟悉应急资源在哪里、怎么调出来,怎么用起来,到了现场怎么挖,怎么凿,怎么断电等等。公众这块不用说了,如果发生火灾从高层逃到楼下还要犹豫坐电梯还是走楼梯,而不是不加犹豫直接进入放火楼梯间,那肯定是失败的应急了。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老人喂孙子吃馒头,当孙子被噎住的时候,老人竟然给孙子灌水,导致后果更加严重,直至孙子面色青紫,才送去医院,已经回天无力,这就是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不掌握了。 如果以上说到的这些还是技能阶段,即还处于专门人士专门掌握的阶段,比如对于应急值守人员来说,上报应急信息还是一门技能,那就与应急的目标有距离了。尤其是在灾害来临时,还是技能阶段,很可能就发挥不出来了。溺水时,在那种环境下,一些方法即使变成再好记的口诀,也是根本记不起来的,只有成为本能(这里说的本能,可能还到不了生物学那种本能的程度,只是说是尽量地趋于吧),才能立刻正确地操作,为自己争取时间。火灾时,烟气已经呛到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从众心理、趋光心理这种本能,将会战胜那些技能导致人进行错误的选择,只有正确的逃生方法达到了本能的层次才行。 那么应急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得应急的参与者根据他们角色的需要,将这些技能变成自己的本能的一个过程了。当都成为本能的时候,有效和高效地应急才成为可能。 安全管理,就是将承受变成接受 这个不需要多讲。安全是一种状态。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即危险是绝对的。安全只能说所有风险及其耦合都处于可接受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安全管理,提高管理对象的安全水平,避免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使对危险源被动的承受变成主动的接受。 以上浅见,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更好地确定各种管理的目标,“知识”“常识”“技能”“本能”“承受”“接受”也只是口头的意思,不能细究汉语里的准确含义。
个人分类: 想想|104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文老师与我们的书----《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
热度 11 罗帆 2015-1-12 13:13
元月 10 日下午,我正在组织 2015 年度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交流会。通过微信上传照片时,忽然看到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布鞋院士”李小文病逝。 晚上,我从书柜里找出我们的书——《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看着封面上小文老师的名字,非常难过。 因为科学网,有幸认识了小文老师。 2009 年初,我开始在科学网开博。小文老师有时来访并发表评论。针对我的一篇博文,他对文中人物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语言犀利,毫不留情。我感到不安,在回复中进行了辩解。有时,我去访问他的博客,但只是推荐,很少评论。他的博客头像是一个嬉笑的婴孩,难以猜出博主的身份。 汶川地震一年多后,灾区发生了多起特大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苗元华博主在科学网发起编写一本关于地震次生灾害的书,博友们纷纷响应,小文老师热心支持并推荐了相关专家。因为时间冲突,我没能参加在成都召开的本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但参加了 2010 年 4 月在济南召开的初稿研讨会。 在山东经济学院的会议室,参加研讨会的编委有小文老师、刘玉平博士、陈安博士、苗元华博士和我,还有上海交大的陈龙珠老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王邦进工程师,以及山东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李健处长。 见到小文老师时,他的瘦小、谦逊和低调,实在令人惊讶。开会时,他穿着细条纹的白衬衫,外套一件多口袋的墨绿色背心。他的脸棱角分明,鼻下留着小胡子,一小缕头发垂在额头中部,朴素的外表下透出独特的个性。大多数时间里,他只是静静地坐着,眯着眼睛倾听。他的发言简短,但总能抓住关键。 小文老师在《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初稿研讨会上 当我阐述应如何对地震后灾民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时,看到小文老师微微地点头,不禁增加了几分自信。陈安博士对强震救援中的资源管理和震后组织管理案例进行了介绍,得到了小文老师等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肯定。这次会议,增加了更多应急管理的内容,本书的主题也从偏重技术转为偏重管理,书名确定为《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 苗元华博士介绍初稿撰写情况 陈安博士介绍强震灾后应急资源管理 此后,我们这些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学者齐心协力,不断修改完善,书稿逐渐形成。期间,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大家都不言放弃,想方设法去克服。 2012 年底,小文老师因突发重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当时,他参与主编的《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进入编审阶段。在病床上,小文老师口述,由夫人吴老师来进行录入。通过这种方式,带病按时完成了本书序的写作任务。 本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后,小文老师建议将稿费捐给地震灾区的小学,全体作者一致同意,并支持出版社开展义卖。 这本书的出版,见证了科学网众多学者和出版人的成功合作。 小文老师已先走一步,我们在深切缅怀他的同时,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并延续真挚质朴的友情。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13026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上海滩踩踏背后的世纪难题
热度 7 fpe 2015-1-11 02:08
上海滩踩踏背后的世纪难题 上海滩发生踩踏之后,问责之声叫嚣云上,真相是什么,关心者甚少。很多人都忘记了一点,这一群体事件不是当局组织的,是自发的群体性活动,当局开始的任务是拦阻这一活动的发生。 显然,当局没有成功阻止这一活动的发生,因此负有间接的责任。这里我来谈一谈困扰美国应急管理领域的人类行为问题。 和美国同行谈起恐慌问题,他们通常会嗤之以鼻,“啊呸,现在的老百姓根本不相信警方的告警,如何让老百姓立即行动,才是学术界和管理领域的关注重点。“也就是说,经过几十年的火警逃生教育以后,人们通常有一种”狼来了”综合症,产生不相信别人告警的趋势,这就是上海警方在拦截上海滩迎新活动中,难以收效的关键。你说的,都是从你减轻责任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让我产生有“公共灾难和危险”的共鸣,这是所有群体灾难场合如何动员民众的难题。上海警方显然也没有超越美国警方,在这一世纪难题的考验中,没有过关。学术界,把这个问题称作”mass notification”问题,也是当前非常热门,却难以下结论的热门研究。 美国应急管理当中的群体心理学研究,一道绕不开的坎是1938年的“火星人登陆“事件。当时欧洲大陆正在风雨飘摇,希特勒在各种危机场合牛刀小试,展露头角。欧洲大陆存在的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认识,对千里之外的美国产生何种反响,历史没有研究,但是一则电台发送的故事,震动了美国社会,就是一座电台,突然播出了一则”火星人来了“的消息。当时人心不稳,很多人信以为真,赶快召集亲朋,集体逃生,完全没有注意到电台很快辟谣,当局想尽办法稳定民心,拦阻逃生行动。事后人们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则谣言?为什么人们不相信辟谣措施?如何利用谣言,为我所用,发挥群体动员紧急逃生的效果? 和“火星人登陆”事件类似的是,上海滩群体活动本身是一个谣言,是建立在前一年(2013年)晚会活动精彩进行基础之上的一次并不存在的活动。虽然有关方面通过电台滚动新闻的方式,进行了辟谣,可是显然在这个多媒体,立体通信的时代,电视辟谣没有发挥其预期的效果。虽然有警方在地铁站出口和关键地带有拦截措施,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凭什么要我相信你?你如何表达出,这是严重事故的苗头,还是逃避责任的作法?美国通过警察消防急救队伍的立体展示,给民众安全或危险的信息,显然号称现代化的上海并没有学到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这是制度问题,我就不必深入讨论敏感问题了。 我向来反对通过事故进行问责,一旦问责,必然会牺牲真相。那么,到底是哪些环节有错?警方的责任到底出自哪里?第一,辟谣不成功,导致人流预报的失败,缺乏危机的意识是关键;但这也是世纪难题,是所有应急管理研究的最关键要素,美国也没有解决。第二,人群的监控,从地铁站的出口开始。有关方面注意到地铁人流的异常,但在这场危机管理中,没有发挥及时的作用。面对百万人流,每一个人都有无助的感觉,包括那些警察。美国消防有消防车,可以在人海中靠体积和噪声突出地位,中国警察没有设备,在茫茫人海中也是一个人而已。第三,踩踏的前兆,人群发生不由自主的移动(因为有人被架空,双脚离地,不由自主),这时候警察开始干预,方法显得很重要。你冲进人流,也是人流一部分,你更有力气,对制造踩踏的贡献更大。你虽然距离踩踏地点远,但是恐慌情绪是可以蔓延传染的,也许就是你的冲击行为造成恐慌,所以警察的减灾措施是值得推敲的。不能说全错,也不能说无错,一定对人群产生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具体情况。 同样,在11:50分发生的撒“钱”行为,无论如何都对人群产生影响,制造混乱,产生恐慌气氛,对于踩踏有间接的贡献。虽然相距很远,但人群恐慌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那种人流密度高的场合,局部恐慌一定会对当事人产生影响,关键是影响逃生的决策,起码当地的混乱导致人群不能向那里疏散,所以说他们完全无责任,那是政治,不是真相。 在中国,任何灾难都被说成是人祸,是责任事故,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捣浆糊的手段。我只能说一点比较学术化的观点,如果你认为人群是被动的,无知的,白痴的,任人宰割的小黑点(人流模拟的通常假设和前提),那你显然对应急管理的认识不足。应急管理首先要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类本能的考察,对心理学研究进展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应急管理研究,从Quarantelli领导的恐慌研究开始,他们是被美国军方首先投资的研究项目,是研究核战争爆发之后,人群如何响应,逃生如何动员的问题。 美国的人群是经过“狼来了”全面教育的人群,是否可以被中国人借鉴,我真的不敢说。经过集体主义长期教育的中国人群,很难说会对灾难的反应完全和美国一样,所以,这是我们消防工作者的研究机会。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514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对上海踩踏等事故错过应急“机会窗”的思考
热度 12 lanxum 2015-1-4 22:52
对上海踩踏等几起错过应急“机会窗”事故的思考 150104 李健 2014上海外滩踩踏的 3小时05分钟 ! 总觉得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令人遗憾,36个年轻生命逝去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因为踩踏之前危险信号早已清晰显现,完全有充足的时间来响应和控制,但不知什么原因这宝贵的“机会”被错过了( 是授权问题吗,还是别的什么?当然需要最后的调查 )!也就是错过了应急“机会窗”(Opportunity Window, 最早在医学领域出现并被行业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 ),即 干预事件发展的最佳机会 ! 根据报道整理的时间节点: ——20点30分 , 外滩人流量就已接近2013年灯光秀时的规模,上海警方开始组织远超过“平时”的警力到场。(注:已经识别出超过2013灯光秀规模,为什么不立即按2013的警力配备,而仅超过“平时”?) ——22点40分, 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微博称)。 ——23点32分, 上海市公安局微博发布外滩实时状况,称外滩迎新场面虽然人多,但秩序还算有序(但与另一报道说的“23点30分警方从监控发现陈毅广场人流异常”相矛盾)。 ——23点35分, 踩踏发生。 错过机会窗另外的两起典型事故案例。 2003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 18个小时 ! 2003 年12月23日 重庆开县井喷特别重大事故,造成243人死亡。如果抓住机会窗,不至于伤亡如此惨重。井喷中含有大量硫化氢,硫化氢是致死性神经毒气,但这个气体有一种可利用的特性,就是可以燃烧。国外法律明确规定,井喷后15分钟必须点火成功,目的是第一时间把井喷的井点燃,让硫化氢燃烧变成没有即刻致死性、相对安全的二氧化硫环境污染物。所以井喷后的这15分钟就是机会窗。重庆这起井喷事故恰恰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窗,原因是响应程序的烦琐。 ——晚上10点47分 , 二号井突然失控井喷,钻井队长知道点火是最好的办法,但他没有权力这样做,要向领导汇报。(当时石油化工安全操作规程规定“井喷失控可以考虑点火”,但只是“可以考虑”,并没有规定什么程序来决定,谁来拍板,用什么点、谁去点等等。) ——公司经理接报 , 说我同意点火,但我没权力决定,要向省局报告。 ——凌晨1点, 省局领导接报说我同意点火,但我没有权力要向北京总部报告。 ——北京总部, 正值班的一副总经理说你们先不要点,我没权力决定,我要向我的领导报告。 ——凌晨4点, 当时的总经理知悉后非常震惊,但他知道自己也没权力决定。 ——早晨7点, 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处置方案,有的人说点了就安全了,但是有的人不同意,说这口矿井的设备是从美国进口的,价值240万,一把火点光了谁负责任。 ——下午3点, 搜索队进入现场,发现96具尸体,于是总经理下决心点火,18个小时后点火成功。(但事后分析证明,死亡的243人中有90%以上是在井喷后1小时内死亡的,18个小时后的点火没能保住这些人的性命,还把10几亿的国家财产付之一炬。)( 注:这段过程baidu是这样介绍的: “ 24日17时30分,指挥部和钻井抢险队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措施,对主管道进行了封堵,放喷管线实施了点火,有毒的硫化氢气体不再扩散,事态得到控制。”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gU1Gb0lcgDS3inRm-7Cn9SY7519t6t9EYawHlQkHX4szOuZ1ptmoLdpYs381gBPbyI5HNSCRG5JuBaPVK0jEK) 再看2013年11.22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无论企业和政府的机会窗都达到了7、8个小时。 2013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 事故- 企业的 8小时13分钟 ! 几个关键响应节点,从发现泄漏到爆炸历经8小时13分钟: ——凌晨2点12分 , 断定管道泄漏、关闭阀门,输油处调度中心向输油处运销科报告。。。。。。 ——3点40分 , 维修人员到达现场抢修。 ——4点47分 , 运销科向输油处处长报告。 ——5点07分, 运销科向管道分公司调度中心报告。 ——5点30分, 输油处处长安排副处长奔赴现场。 ——9点15分, 管道分公司通知现场按预案成立指挥部。 ——9点30分, 输油处副处长向管道分公司报告并请求支援。 ——10点25分, 现场爆炸。 2013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政府及相关部门的 7小时54分钟 ! 几个关键响应节点,从接警到爆炸历经7小时54分钟: ——2点31分, 区公安分局110接警。 ——3点10分, 110 向区总值班室报告。 ——4点10分至5点左右, 区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到达现场。 ——7点49分, 区应急办副主任向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告。 ——8点18分至27分, 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调度市各相关部门,要求核实信息。 ——8点34分至40分, 市政府总值班室通过短信向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应急办主任报告。 ——8点53分, 市政府副秘书长短信转发报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并电话通知其立即赶赴现场。 ——9点01分至06分,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总值班室通过短信向市长及4位副市长报告。 ——10点21分,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在现场向市政府副秘书长报告。 ——10点25分, 现场爆炸。 机会窗,机遇之窗,危机中不只是危险,也有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它是干预和阻断事故发生的最佳机会。可以说,机会窗最代表应急的属性,是应急管理的核心。错过机会窗,等“燎原”之时就只能坐等事故发生了。决定把握住机会窗的因素很多,如获得、识别和分析风险信息的能力、响应程序、响应力量配备、决策授权谁来果断坚决地执行“机会窗”而不是等层层汇报、开会研究等等。我们搞了那么多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机会窗”问题应该值得思考了! 参考资料: 1 、刘铁民,公共安全管理科学进展与挑战http://www.lsllw.cn/Article/Article.asp?nid=8292 2 、山东省青岛市“ 11 • 22 ”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
个人分类: 广义安全观|9405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上海踩踏的关键是超级人流拥堵:为假日经济敲响警钟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4 19:46
上海踩踏的关键是超级人流拥堵:为假日经济敲响警钟 杨学祥 一、 国内外关于大规模人群管理的绝招无非信息提前传送、控制进场人数 应急管理专家陈安教授最近指出,中国一向不缺乏管理大规模人群流动的经验,正如朝鲜的大规模团体操表演之后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将人群完全疏散出体育场一样。如果最终出现了踩踏拥挤事件,那只能说是之前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并没有采取,而所以没有采取,因为级别还不到启动这类举措的地步。其实,国内外关于大规模人群管理的绝招都没有什么特异的,无非信息提前传送、控制进场人数而已,当事件发生之后再做的应急,基本都束手无策,看着事情按照它内在的逻辑发生而毫无办法。上海外滩如此,北京密云灯会如此,德国音乐节也一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856144.html 二、 今年外滩的人流量已接近 2013 年有灯光秀时规模,远超预期 据新华社《东方时空》京华时报记者张思佳报道,酿祸只怪人太多: 1 日从权威部门获悉,今年外滩并没有组织大型的跨年活动,但截至跨年夜 20 点 30 分左右,外滩的人流量已接近 2013 年有灯光秀时的规模 ( 据称近 30 万人 ) ,远远超过预期。 据介绍,考虑到往年人流量众多等问题,今年外滩取消了往年组织的大型跨年灯光秀活动,但外滩作为世界闻名的地标,仍是一个各方人员在节假日的自行聚集点,也一直是海内外游客以及本地人观赏景色的主要地点。根据事先部署,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了超过平时的 700 多个警力到场。 目击者称, 2014 年 12 月 31 日 20 时 许,外滩人流开始陆续增多,到 20 点 30 分时已经接近 2013 年跨年时有灯光秀活动时的人流规模,公安等部门第一时间又紧急抽调了 500 多名警力赶往现场。但是,由于人流量远远超过预期,警力的配置因此受限,加大了人流疏散的难度。至 23 时 30 分前后,陈毅广场和清水平台的人流产生对冲,有人摔倒,造成了踩踏事件的发生。 http://news.sina.com.cn/c/2015-01-02/025931352631.shtml 12 月 31 日 晚,南都记者郭现中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走向外滩,准备迎接 2015 年的新年倒数。在和平饭店楼下附近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平台上下楼梯处,上行和下行的人群拥挤成一团,随着人群的不断涌来,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南都记者意识到危险性在增大,想要抽身离开,但人群太过拥挤,离开十分困难。 http://news.sina.com.cn/c/2015-01-03/033931354397.shtml 已连续举办 3 年的上海跨年迎新重头戏——“外滩灯光秀”,今年改到外滩源举办,然而很多人表示对此并不知情,赶到外滩跨年的人数仍然很多。不过,随着灯光秀的取消及相应安保强度的降低,往年被各种安保措施严密控制的外滩,此时却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汹涌的人流隐藏着危险,等到监控发现问题,支援警力入场为时已晚。 景区管理办人员介绍,在停办外滩跨年灯光秀前,他们和警方曾多次看过现场录像。“公安一直提出来,这种大客流的人流集聚活动危险性特别高,太容易失控了,所以他们一直希望停办。今年,这一提议终于被采纳, 2015 年迎新跨年灯光秀被转移到附近的外滩源小规模举办,而且需要凭票入场。” “连续办了 3 年的灯光秀突然取消,虽然当地媒体已报道了这个消息,但很多人不看,而且到现场的多数都是外地人,外滩是他们跨年最想去的地方。”在该工作人员看来,事发当天的人流已经绝对达到外滩峰值,但却没有相应的安全组织预案保障。“警方确实高估了媒体此前对停办外滩跨年灯光秀的宣传力度,而低估了当天的人流量。” http://www.010lm.com/roll/2015/0102/1139376.htm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02/t20150102_4247732.shtml http://news.qq.com/a/20150102/002163.htm 今年外滩并没有组织大型的跨年活动,但截至跨年夜 20 点半左右,外滩的人流量已接近 2013 年有灯光秀时规模,远超预期。   上海市黄浦分局指挥中心副指挥长蔡立新表示,警方存在对此次活动人流量预估不足的情况。警方会根据活动规模的大小和活动的人流峰值时段决定警力的调配。通常一年中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外滩人流量较大, 31 日晚外滩人流量已经超过国庆 65 周年的人流量,但布置的警力比 65 周年国庆有所减少。同时,国庆等特殊时期,人流时峰值一般出现在 20 时左右,同时流动性比较大,而当晚人流量呈现持续增加的状态。 蔡立新也解释了网友关于“为何不限制人流”的疑问,他说,外滩是公共区域,非突发临时状况不可采取封闭限流措施,需要向公众发布公告。 http://news.sohu.com/20150102/n407476957.shtml 三、 假日经济是人流量超常规模的主要原因 我在 2011 年指出,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让 3 亿人在短短的 7 天内集中旅游,这对景点接收、旅馆接待、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都会形成人为的巨大压力。一年二次的国庆游和春节游,不过是 14 天的火爆,为什么不能把节日长假变为轮流休假,把 14 天的压力分散到 365 天,让各行各业从容面对,合理布局? 长假旅游人满为患,道路拥堵的代价过于惨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4421.html 2012 年 10 月 1 日 ,高速路免费造成大拥堵: 节日送礼已成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从私人交往到公共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012 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最大的看点当属高速免费造成的大拥堵,高速路变成了车展馆和健身房。 在高速遛狗,在汽车里 K 歌,把高速公路当成了一个大大的 KTV ,炮制了防堵车“六大神器”,这六大神器分别是:成人尿不湿、矿泉水、羽毛球、干粮、睡袋、微博。 上海各条高速堵成停车场、垃圾场。很多男人都在路边小便,有女士内急,想拿塑料袋车上解决,上不出来。最后,她把方便袋套在头上,去路边上了。据网友“可爱小袜纸”爆料,已经有多条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开始紧急调运安装临时移动厕所,以缓解因堵车造成的随地大小便情况。 中国人的礼仪廉耻为什么在利益面前这样不堪一击,区区百元的免费施舍导演了这样规模宏大的节日盛宴,谁是责任者?谁是受害者? 高速路本是利于人们出行的现代化设施,为什么在中国变成了低速路和停车场? 小礼物惹出大麻烦,始作俑者应该认真反省。 从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来说,旅游是最奢侈消费,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非必要生活消费,应该苛以重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提倡旅游致富是没有前途的,旅游产业并没有创造财富和价值,只是将财富从一部分人手里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里,并伴随巨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这对于资源和能源短缺的中国来说,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重新审视“旅游疲劳”症,该是浪子回头的时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3711.html 名博姚鸿恩认为,政府部门至少应该在如下三个方面高度重视、具体落实。 其一,加强宣传,措施到位。 其二,推广“心肺复苏急救”培训。 其三,尽力减少人群拥堵。除了在节假日尽量举行多样化的活动以分散人流外,我觉得,应该从今年开始,坚决取消国庆长假。国庆长假,景点人山人海,存在拥堵踩踏风险。此外,也增加车祸概率。有一年国庆长假期间,竟然有近八百人死于车祸。取消国庆长假,不是要剥夺百姓难得的长假旅游权益,而是要用年假来取而代之。美国没有长假,所有假日都只有一天,若加上周末,最多只有三天。那么,美国如何长假旅游呢?很简单,用年假。美国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正规点的公司都给员工每年至少两个星期的带薪年假。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所以完全能够下达文件,规定所有单位(公司)都必须给员工带薪年假,由员工选择时间休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4d98d0102vcxj.html?tj=1 四、 上海踩踏的关键是超级人流拥堵:为假日经济敲响警钟 京华时报讯 ( 记者袁国礼 ) 昨天是 2015 年元旦,记者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假期人流过于集中将管控。 昨天上午,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紧急视频会议,对做好元旦假期交通安保工作进行再部署。各级交管部门针对大型活动区、主要旅游景区、城市中心商业区等群众聚集区域及周边道路组织专门警力,采取临时定点设卡、重点巡逻等方式,加强疏导管控。一旦出现车流、人流过于集中,即采取限行、单行等临时管控措施。 北京在主要旅游景区、大型活动现场、人流量集中区域开通现场指挥所,全市启动二级加强上勤方案。上海投入警力 979 名,以商业区、旅游景区等为重中之重,加强巡逻管控,严查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严防长时间、大面积拥堵。 http://news.sina.com.cn/c/2015-01-02/025931352621.shtml 2014 年 12 月 31 日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背景是:冬季旅游景点减少,上海变成了旅游集中地,元旦没有类似“春晚“的大型电视节目,上海外滩成为观景休闲的集中地。多种因素导致上海外滩假期人流过于集中。 高速路免费大拥堵和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假期人流过于集中。 元旦假期很短,但它为一年二次的国庆游和春节游敲响了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779.html 假日经济在给名城名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014 年 9 月 29 日 我对旅游业提出了警告: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 22 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上海外滩取消跨年灯光秀没有明确公告是政府失职。 没有明确公告的可能原因:既想减低外滩人流集中风险,又想增加外滩源跨年灯光秀的门票收入和不影响游客元旦旅游上海的热度。实际的效果恰恰相反。跨年灯光秀今年移师外滩源的报道更像是商业广告:需凭票入场。 商业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519.html 问题是,《“跨年灯光秀”今年移师外滩源:让路少封些,让交通影响小些》的通知为什么不在现场广播或设立告示板,消除观众的误解和拥挤之源?这是简单的疏忽吗??? 灯光之盼:踩踏悲剧自此而始。人祸说应该引起重视,必须调查和追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932.html 上海踩踏事件为假日经济敲响警钟!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博客】今日开通
热度 2 EMR 2014-7-17 16:04
2014年7月17日,申请开通科学网的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博客。 博客将持续更新,期待大家关注! —————————————— 本博客将发布以下内容: 一、当前突发事件评述 二、国际应急进展介绍 三、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四、应急策略与方法 五、现代应急技术系统设计与开发 六、突发事件应急案例剖析 七、其他相关内容 ———————————— 博客内容将由多个研究机构的应急管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更新维护。 欢迎大家来访,并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新闻|20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回赵明这小子: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3-11-15 12:05
  赵明这小子老想怀疑一下我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比如他说“你就写小说吧,反正你的应急管理官方也不会用,你想当御用文人都没机会”云云,哼!这个怕你是不可能如愿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有着巨大的自信,而这个自信是有来由的。   ————————   我每遇到应急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士,就会听到这样的反馈:   1,陈老师,你提出的XXXX我在另外的场合里又听到了,他讲的内容不是你的东西嘛?!这个XXXX一般可以置换成多个不同的东西,如应急的机理分析方法(论),应急机制设计,应急的事中评价,等等。   2,陈老师,根据你的理论,新近出现的这个事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样,和一般的看法就有不同。   3,陈老师,有人说您的课讲得特别好,而且每次听都不一样,能不能给我们去讲一课?   4,陈老师,最近我看关于YYYY有别的专家有看法,但是和您提出来的东西一比,还是觉得您的更有道理。   5,看了多本应急管理的书,还是您写得最系统。   ——————————   写这么多看似自吹实则他吹的话,我有点不好意思,嘻嘻。   这些话数年前还是零星耳闻,现在则越来越多地听到。其实,在管理里面(包括应急管理),一个学者的东西很难入其他学者的法眼,这和管理的“丛林现象”有关,似乎一人抱着一颗管理的大树,并认为那是自己的树。这在物理化学里面就是少有的现象。其实老赵不妨去找些从事应急管理的学者,看他们能说出中国应急管理研究者怎样的贡献,我期待着你的反馈。   在应急管理方面,我的目标是使自己在中国(世界暂时不想)是个避不开的名字。事实上,虽然应急管理热闹的时候,一群鱼虾都来凑热闹的,但是,热闹过后,多数都撤了,留下的就是坚持的人,或者还有利益可拿的人。   而由于我对于应急的理解,有些就是不同以往的,甚至会有相反的内容,让别人接受起来需要时间,但是,大浪淘沙,我相信历史和众人的眼光。   也所以,我每每感动于很多人像上面那样说,慢慢地,陈氏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必然会潜移默化即使是感情上最初不接受它的人群。   日子长呢!学术——》影响实践哪可能是一夕之功呢!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396 次阅读|7 个评论
本月将再赴江苏,继续俺的中国应急管理之旅第53站的旅程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10-11 13:33
  由于俺是目前中国所有做应急管理研究中最为专注的人(没有之一),且口才一流、见解犀利、不同流俗、切中肯綮,并附有随时咨询免费解决现实应急难题的独特赠品,所以赢得了广大政府机关和应急管理相关人士的佩服和仰慕。唉,人品好谁都挡不住啊。   于是,俺在本月将再度前往江苏,讲授“现代应急管理的协调机制”这类课程。嗯,是的,这次是回头客。老是因为口碑营销而获得回头的机会,俺很羞涩。   虽然是第53站,显得不多,但是实际次数超过230次了,因为有的地方会反复去。而另外一个方面,在中国做应急管理但却不曾听过我的课,那肯定是一种缺憾。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8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应急管理人才为什么不受特别待见?
热度 1 controlhopeless 2013-10-3 18:30
最近科学网有博主介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王孝和,比如博文: 关于“不死的王孝和”烈士的一点考证 我对此人毫无印象,看了相关网文后,才知道早已看过的下图中慷慨就义的英雄就是王孝和 记忆中,此图被用来声讨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风雨飘摇之际,报复性疯狂杀害进步人士的反革命暴行。 为什么王没有躲过黎明前的黑暗,而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非异地处死了呢?在读了论文“ 王孝和事件”史实解密 之后,才知道这和王“破坏”上海电厂发电机一事有关。 在敌人的强迫下,王在自白书签了字,其自白书承认,受诱惑而参加共产党,做了破坏电机的事,对不起国家社会,现在悔悟,愿重新做一个新生的青年。 这里不去讨论自白书是否被强迫而写,通过这件痛苦的往事,我了解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国共两党就已经知道了基础设施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 谦虚地说,在科学网读了应急管理专家陈安相关博文后,才认识到电厂、水库等是国家关键设施(陈安给出的英文 Critical Infrastructure),这远比我以前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这些国家关键设施一定是受到严格的保护,以防别有用心之人及恐怖份子破坏。 看到王孝和成为革命烈士和国家关键设施有关,我有些明白为什么应急管理人才不受特别待见。这可能是因为,早在65年前,中国人已经就有大量人才做应急管理了,既然国家关键设施经常被人破坏,由此也一定囤积了大量应急管理人才,积累了大量中国人自己的应急管理知识,所以时至今日,人才过剩、相关知识系统先进是应急管理人才不受特别待见的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唯恐天下不乱|23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向陈安博士请教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3-7-4 21:52
向陈安博士请教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4 日 今天是美国的独立节,放假在家,吃饱了没事干, 写这篇博文, 一是学习知识,二是帮助消化, 三是消磨时间。 我知道陈安博士是中科大的博士高材生,现在任职中科院全国应急管理中心, 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您的才能和精力是有目共睹的, 不多说了。 去年您到美国来,由于时间和距离上的原因, 我们失去了一次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机会,今年我因为工作上太忙, 走不开, 所以,回国出差的任务交给了另一个博士雇员。因而,您约我在北京相聚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既然我们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那么我只能借助科学网的交流平台来向您学习了。 因为我的一位美国邻居是本市的应急管理中心主任,她曾经救过美国总统老布希的命,她的房子和我家的房子只隔开 10 几米的距离,也就是在我们家的街对面。她几乎天天早出晚归,有时几乎都是深夜才回家, 连节假日也很少看到她回家中。由她的处境, 我自然想起了您的处境,您是否也要像她那样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 我特别想知道的是,您是否当过兵, 是否种过田? 我这样问主要是因为军队是国家的安全所在,农民是中国的粮食供应者。 这两者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存,也是国家最紧急的两大任务。 所以,我的问题是, 如果军队出了特发事件, 您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如果一个地区粮食生产出了特发事件, 您如何应对? 我的意思是,您一个人不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您手下应该有各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在处理这些特发事件时, 是听专家的, 还是服从当地或者上级领导的指示?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因为我的接受能力有限, 一次只能学那么一点点,所以, 今天到此为止。 万望安博士在百忙之中给予答复。在此先表谢意!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9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最新课程表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7-1 17:54
时间:2013年7月6-7日,全天 地点: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901会议室【中关村北一条15号】 时间 课程 主讲 / 主持 7 月 6 日 上午( 9:00-12:00 )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 9:00-9:30 应急管理学科基础 陈安研究员 9:30-9:40 休息   9:40-10:30 应急评价策略 迟菲博士 10:30-10:40 休息   10:40-11:20 应急机制设计理论 陈安研究员 11:20-11:30 休息   11:30-12:00 应急资金、资源与物流管理 刘霞   12:00-14:00 午餐   下午( 14:00-17:30 ) 现代应急管理方法 14:00-14:50 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 迟菲博士 14:50-15:00 休息   15:00-15:40 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 迟菲博士 15:40-15:50 休息   15:50-16:30 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30 )、应急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分析方法( 20 ) 陈安研究员 16:30-16:40 休息   16:40-17:00 应急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分析方法 陈安研究员 17:00-17:30 应急决策方法 李月华 7 月 7 日 上午( 9:00-12:00 ) 现代应急技术 9 : 00-9:50 监测与检测技术 林驭寒 博士 通信与 3S 技术 9 : 50-10:00 休息   10:00-10:40 数据分析技术 陈安研究员 10:40-10:50 休息   现代应急管理应用 10:50-11:10 行业应用 林驭寒 博士 11:10-11:30 领域应用 迟菲博士 11:30-12:00 区域应用 陈安研究员   12 : 00-14:00 午餐   下午 (14:00-17:30) 现代应急管理实践与案例 14:00-14:20 汶川、芦山与东日本大地震的应急管理 迟菲博士 14:20-14:40 H7N9 应急管理 李月华 14:40-14:50 总结 陈安研究员 14:50-15:00 休息   15:00-15:20 浙江杜桥的应急管理实践 汪云 15:20-15:40 Katrina 飓风与加州大火 刘霞 15:40-15:50 总结 陈安研究员 15:50-16:00 休息   16:00-16:20 大连输油管爆炸应对 林驭寒 博士 16:20-16:40 渤海湾溢油事件应对 迟菲博士 16:40-16:50 总结 陈安研究员 16:50-17:00 休息   应急管理趋势与发展 17:00-17:30 学员自由研讨 迟菲博士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4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备课笔记1】本周六开始的现代应急管理(免费)课程班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3-7-1 12:35
   7月6日(周六)上午九点,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会议室,将举办第六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将纷纷上场,阐述现代应急管理中的理论、方法、应用、实践、技术、系统。    在诸多的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团队中,我们一定不是人数最多的,但是研究肯定是最有特点的。    这次的课程班除了对当前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概述外,主要内容还是我们的研究体系,我之前总结过4个盘子八个碗。后来我把这个体系又重新进行了梳理,变成了“2大主菜”、“4个配菜”、“6个小碟”。    两大主菜这一是机理分析方法以及应急机理,机理分析包括四个层次的机理分析策略,应急机理则包括了发生、发展和演化三个阶段和八个更为具体化的机理分析方法。    两大主菜之二是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以及应急机制,机制设计理论包括机制的三个组件七元组,以及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路线,管理机制失效分析方法,而应急机制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十类主要机制的设计思路。    4个配菜是这样的:    配菜1:应急“事中评价”策略与模型    配菜2:风险矩阵分析方法之多维扩展    配菜3:应急决策中的多方博弈分析    配菜4:应急资金与资源管理优化模型    6个小菜下一篇再慢慢细说。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下周末去大连,给刘Yanhong带点什么东西呢?三本书和一颗心吧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3-6-13 19:16
  下周五俺们将到达大连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带着14位参会者一起去开那“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研讨会”。   可是,给我们可爱的39号同学、陈热闹未曾谋面的大连干妈刘Yanhong带点啥呢?   抽烟吗?喝酒不?吃茶么?   哦,当然,俺那总打发不出去的三本“现代应急管理”的书得带上一套,此外——   我要带上我的一颗心   绕过高山一起到海洋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响    跳下了山岗 走过了草地 来到我身旁    泉水呀泉水 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    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请你带上我的一颗心    绕过高山一起到海洋    泉水呀泉水你可记得他    在你身旁是我送他参军去海疆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响    请你告诉我的心上人    不要想我也不要想家乡    只要听到这 泉水叮咚响    那就是我日夜祝他身体健康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响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流向远方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响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流向远方
个人分类: 人论|3956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为什么风险防范/安全生产不受人待见?应急管理反倒成为热门?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6-4 22:20
   俺们已经从文化上对中国人面对灾害的心理和做法进行了剖析,此处不赘。    从效益上而言,向安全要效益是很难的事情,99%的概率是得不偿失,白白花钱,毕竟,锁死安全之门,让大家都不能随意跑出去,是节约管理成本的一个选择。这样,就不需要每天都检查或开放逃生通道了,工作人员每天一进工厂也就会老老实实去自己位置上呆着,下班后再从唯一通道离开,这也是最容易维持秩序的做法。    如果唯一通道成为大家的行为习惯,就会节约管理成本。而风险防范都是要消耗成本的,只有在发生事故后才会发现成本一点都不节约,可是,事故能有几次呢,也许有的工厂永远都没有机会遭遇事故。    所以,安全生产措施或者风险防范手段都是用更大的成本来防止小概率的消耗成本的事件发生,在一个效益大于一切的文化里,是很容易被无视的。    而如果我们说安全生产或者风险防范是人在与可能的灾害因子“博弈”的话,应急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人与人的博弈,我们又见惯了因为应急管理做得好而被表彰的例子,反而少见因为出现风险事件而被惩罚的例子,如此,成本/效益函数很容易给出来。    记得每次我问到“应急管理的终止信号”什么时候给出时,总有应急管理官员说:“表彰大会啊,那会一开就代表应急结束了。”    是啊,我们有太多的表彰大会了,而似乎没有过什么惩罚大会。现在比以前进步的一点就在于——责任人已经被控制。嗯,我每每看到这句话就心里一颤:期待着有下文,而一般情况下的下文就是“自然原因造成事故出现”,比如电火花、比如存放不规范、比如雷击等等。    我每每觉得自己研究的应急管理应该可以换个方向的时候,就会立刻就有新的灾难事件出现,让我欲罢不能——原来这个方向还不能画个句号啊:新的案例将旧的问题重新端在你的面前,或者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学者们继续打起精神来面对呢。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灾害应对与应急文化:我将在大连报告的内容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3-6-4 20:42
   我正在督促我的弟子紧锣密鼓地撰写一篇论文,论文结构和内容我已经确定下来,这篇论文将在大连第六届“危机与应急管理”中韩双边研讨上报告。    我们中国还是习惯于救灾,而不是风险控制,出事后积极玩命地去救是我们做事的基本风格,而事先则能偷懒就偷懒,其实,从刚刚发生的烧死120人的氨爆炸事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连要求必须常开的防火门都会锁死,可见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多么的松懈。    而一旦出事,则从高级领导到低级领导都是一派忙碌的局面,都颇有扬汤止沸的兴致。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曲突徙薪”,这里先详细解释下——    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这个成语出自 《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后,据说还有发挥,说后来主人请客,主要请那些救火的人,其中有人知道之前有建议让“曲突徙薪”的,如果早听不就早没事儿了吗?主人这才想起来,抓紧请那人入席,可是,那人对这场火灾的救援本身并无贡献。    也所以,从各个事件上分析,我国的应急文化一向都是“事前被动,事后积极”。    从这个事前和事后的区分,我们可以一下子建立起一个两维度四象限的矩阵来,两维度是事前维和事后维,事前维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而事后维则分为积极和消极。    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诸多案例和做法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我们国家针对灾害的应急文化的大模样来。那么 ,中国象限可以如此确定下来,其他三个象限又有哪些国家与之对应呢。    这直接考验了俺的文学和历史功底,脑子里阅读的各类书籍立刻按照国家进行了排列,好,一瞬间的事情,结论出来了。    日本象限:日本因为是世界上灾害最为繁多的国家,所以,面对灾害就如日本人面对很快就会凋落的樱花一样,对于生命的消亡是很消极的态度——生命本来脆弱,老天爷愿意拿走就拿走吧,诸多的文学作品都对死亡有无奈而又坦然接受的描述,川端康成如此,大江健三郎也没有例外,而我们再看村上春树和现代的一些作家,对于死亡不也是类似的态度吗?!所以,消极地面对死亡已经进入日本人的血液。但是,日本人同时基于对灾害的认知和了解,在事前是采取了尽可能周全的做法,风险防范的各种细节做得无与伦比。    印度象限:印度教或者佛教本身对于灾害和死亡都是听之任之的态度,大家要知道,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第一份文学作品《吉檀迦利》里面,后面的超过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死亡。这且不说,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心理学家发现那里基本不需要心理抚慰,和汶川截然不同,开始是困惑后来就豁然开朗了,因为藏传佛教也认为死亡是奔向下一次新生的开始,所以不认为死亡是件需要极度悲伤的事情。自然,心理学家也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所以,对于印度而言,面对灾害完全是被动、消极的文化特质。    德国象限: 最后一个象限,“最优象限”,我只好选择了德国。德国的灾害并不多,除了雪灾会在每年冬天袭扰之外,其他方面的灾害都不多,除非是德国人去冒犯邻居,至少是最近的两次是被打回老家的。但是,自然灾害确实少,即便如此,德国人还是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应对可能的灾害,并在灾害来临时出击。当然,除了自然灾害外,汉诺威也曾经发生过火车事故,而音乐节上也有过踩踏拥挤造成大量伤亡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德国人的表现也算是可圈可点。所以,这个最优的象限我留给了德国。 ——————————————————————————————    这个想法是在某日在焦作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发奇想而来的,同时,也受到吕乃基老师关于三个类型博弈的启发,我们的应急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是人在和灾害博弈,而即便是人和灾害的博弈,在中国的应急中也不断闪现出“人人”博弈的本质和本性来,而印度则拒绝和灾害博弈,依然将对策留在自己心中对于世界的理解上,那就是“主观出真知,静思乃得之”。    学生把握这样的题材有难度,毕竟读书还是少,经历阅历也还需要丰富和增强。也所以,我用了最好的学生之一来做这个题目。现在基本成型,就待完善完成了。这篇文章完成修改后将会投向本领域还不错的英文学术期刊。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3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北航读书的科学网博主小高同学,很不幸,你中奖了!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6-4 19:59
   那谁,我的小学弟,北航的小高同学,你中奖了。    因为你是今年第六期“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第一位报名者,将在现场获赠我们的三册学术专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当然是免费。三本书售价156元(各网站都有不同折扣)。    报名的第2-3位将获赠:《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两册。    报名的第4-6位将获赠:《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一册。    将在7月6日开课现场赠书。    免费的2日课程班详细消息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96317.html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91 次阅读|7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第六次暑期课程班招生(免费)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3-6-4 02:16
【联系人:李月华, qinhuaiyue123@126.com 】 【今年名额限定为40人,先报名先得,提供免费午餐】 7 月 6 日(星期六)    上午:现代应急管理理论       【主讲:陈安研究员、迟菲博士,刘霞】    1.1 应急管理学科基础(安全科学 + 业务持续管理 + 风险管理 + 决策科学 +….. )    1.2 应急评价策略(事前、事中、事后评价,多对象评价,状态—能力—效能评价)    1.3 应急机制设计理论(概念、组成、模式、机制失效分析)    1.4 应急资金、资源与物流管理    下午:现代应急管理方法       【主讲:陈安研究员、迟菲博士、李月华】    2.1 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四层次、三过程)    2.2 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2.3 应急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分析方法    2.4 应急决策方法(临机决策 + 群决策 +…… ) 7 月 7 日(星期天)    上午:    现代应急技术       【主讲:陈安研究员、林驭寒博士】    3.1 监测与检测技术    3.2 通信与 3S 技术    3.3 数据分析技术    现代应急管理应用       【主讲:迟菲博士、林驭寒博士、刘霞】    4.1 区域应用(风险评估与事件防范)    4.2 领域应用(水危机应对)    4.3 行业应用(电力应急)    4.4 集成应用(危化品应急)    下午:    现代应急管理实践与案例       【主讲:陈安研究员、迟菲博士、刘霞、李月华】    5.1 浙江杜桥的应急管理实践    5.2 汶川、芦山与东日本大地震的应急管理    5.3 H7N9 应急管理    5.4 大连输油管爆炸应对    5.5 Katrina 飓风与加州大火    5.6 渤海湾溢油事件应对    现代应急管理的趋势与发展(研讨)    【主持:迟菲博士】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9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请应急管理专家——陈安博士救救某些高官吧!
热度 3 wangxh 2013-5-14 10:49
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省部级、局级领导连连摊上大事儿,最近开始有大学校长也加入此行列。在不少人大呼罪有应得的同时,许多人更是痛心疾首呀!党和政府培养了那么多年的干部,怎么说完就这么玩完了呢? 我们再也不能这样无动于衷了,不能看见他们分批倒下去吧?因此,俺倔人呼吁全体老百姓们以及没犯过错误的官员们,拿出咱们的热情救救他们吧! 当然,有行动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所以俺首先想到科学网著名博主、应急管理专家陈安博士(也是俺的老乡)尽快组织一个课题组进行研究——先搞理论突破,后呈上具体实施方案,力争彻底解决这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 俺可以先贡献一招儿:一定要来个“ 釜底抽薪 ”——断绝某些低级成长为高级坏领导的生存土壤。不能继续采用“ 围追堵截 ”方案——成长出一批处理一批、同时又有一批成长起来——这样“ 前赴后继 ”何时是个头呀? 陈安博士,您可不能说这不属于“应急管理范畴”的课题哟!【俺想出了这个课题,如果获奖是不是可以把俺的名字列上,放在最后就可以,嘿嘿嘿】
个人分类: 社会|306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这个一把打倒俺的理由,俺只好签字赠书了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3-5-8 15:01
  成都见王鹰,把俺的“现代应急管理”丛书三册全部一次赠送。   看着王鹰同学拿过书,然后一个趔趄——似乎太沉了,俺们心里就憋不住地笑——这么重的东西俺们拿来就是要扔掉的,绝对不会忘记给到你手里,否则怎么减轻俺的负担啊。   鹰兄并让我签字,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来:   那日,俺拿了一本书赠送朋友(女博士、某校副教授),她看了看扉页,说:怎么没写名字啊?给我写上。   我说:咱们都这么老的朋友了,还写啥写?   她怒道:你不写,人家看见我竟然在藏书里有这么烂的书,还以为我的脑子有毛病才会买的呢!抓紧签字!有人嘲笑我的时候我也好有话解释。   我一时无语,竟然只好不得不老老实实地签字了。   鹰兄让我签字,怕背后的缘故也颇相类?   呜呼!!!
个人分类: 书论|328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凤凰吊桥事故看拥挤人群控制
热度 2 majian 2013-5-4 22:54
从凤凰吊桥事故看拥挤人群控制 马剑 5 月1日晚9:10分左右,湖南省凤凰县桃花岛篝火晚会跨河吊桥因受力桥墩断裂,出现桥面倾斜,从篝火晚会散场的游客经过吊桥时落水。通报称,据现场工作人员和游客反映,当时桥面约有游客40人左右,落水20人左右,落水地点水深1米至1.2米,现已排查出落水自救游客15人,其中包括小孩和老人。 这两个月凤凰可是火了好几把,先是圈城收费,小伙带女朋友回家见父母要交买路钱;之后,旅馆发生火灾;再接着,吊桥倾斜,游客落水……连央视也感慨“谁令凤凰身陷水火”?可能最近经过太多“突发”事件的历练,凤凰政府的反应也迅速了不少:一方面快速理赔,安抚游客;另一方面,多个部门联手快速展开事故调查,控制了事故责任人。不由想起前几天波士顿遭受恐怖袭击时网友对美国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的调侃:恐怖袭击多了,处理起来自然也就快了,跟中国城管处理小贩摆摊没啥差别。话说,事故的应急处置虽然重要,防患于未然才更胜一筹。凤凰几次三番的事故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实属万幸,谁能保证下一次凤凰出现在新闻里依旧侥幸呢? 我最早看到这次事故的新闻报道时注意到这样一段描述: 事故发生时,看完篝火晚会的游客正从桥上经过,来自江西的谢茜回忆起那惊魂一刻,仍心有余悸。谢茜说:“看完篝火晚会后,很多人一起往外走。桥头没有警示牌,现场没有人执勤。当时桥上有很多人,我差不多走到桥面三分之二的地方时,吊桥的拉索断了。就听到我后面的人全都掉下去了,前面的人也掉下去几个。”谢茜和她的朋友抓住了拉索没有掉下桥。另一位游客梁先生说,事发时他正准备上桥,看到有人在桥上不停地晃动桥面,犹豫了一下没有往前走,这才躲过了一劫。记者联系到的其他目击者也证实,有一些游客过桥时使劲摇晃吊桥。有多位曾到过凤凰古城旅游的网友表示,他们过桥时都遭遇过有游客使劲摇晃吊桥的事情,认为这种行为完全不顾公共安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这里提到,一些游客过桥的时候使劲摇晃吊桥。其实吊桥大家应该都走过,幼儿园或者游乐场里也经常能看到。走在吊桥上的时候,一脚一脚踩下去桥就会左摇右摆,越是担心走得越快桥的摆幅也就越大,如果你站着不动,桥反而也就不摆了。我对这种感觉可是记忆犹新:当年我们班去天柱山玩,遇到一个吊桥,我们走上去之后发现桥一直晃,一个重量级的同学上去之后更是摇晃的厉害,我们都吓的停在桥中间不敢动。 图 1 幼儿园内的吊桥和凤凰城损坏倾斜的吊桥 * (据现场游客介绍,木桥长约 20 余米,宽约 1.5 米,差不多够两个人并行,离水面约两三米高。经调查,共有 37 名游客落水。) 我们知道,人在向前走的过程中双腿周期性的迈动,因此人的步态直观上看也就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图 2 )。同时,地面提供了人在前向运动过程中周期性变化地支撑力(图 3 )。当走在吊桥上时,这种周期性的力也就需要吊桥来提供了。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吊桥在横向上缺乏固定支撑结构,因此,在受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运动。这种运动看似稀松平常,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发生凤凰吊桥倾斜、游客落水的事故也就并不那么让人意外了。其实早在 2000 年时,伦敦为迎接 21 世纪的到来,建立了跨越泰晤士河,连接泰特现代艺术馆和圣保罗大教堂的“千年桥 (Millennium Bridge) ”(图 3 )也就出现过类似的事故。千年桥开放首日吸引了大批游人参观,桥身就出现晃动,到第二天,晃动加剧引发了游人惊慌,这就迫使千年桥 2000 年开放仅两天就关闭。关于这座优雅大桥晃动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泰晤士河上的风是桥身晃动的罪魁祸首。直到 2005 年, Nature 上一篇文章指出路人自然的双腿行走模式才是造成伦敦千年桥摇晃摆动的原因。这篇文章建立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模型,如图 3 ,考虑人的步态对桥梁造成的周期性激励,当人的数量超过一定规模就自然引起了桥梁剧烈的晃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研究人员对步行与桥梁的耦合共振开展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桥上人的密度增加会使桥梁的横向受力迅速增加(图 4 )。 图 2 行人周期性步态 以及地面对行人支撑力的周期性变化 图 3 伦敦千年桥 * 以及 Nature 上解释桥身晃动的数学模型 图 4 桥梁的横向受力随行人密度增加迅速增加 既然吊桥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一旦在桥上形成拥挤人群,容易发生事故,那么对于此类场合的拥挤人群就应该加强管理和控制,这次凤凰吊桥倾斜事故经湘西州和凤凰县安监、交通和住建多个部门初步认定事故原因是:一是该桥桥台南侧钢绞线拉索的拉钩断裂、钢绞线拉索局部断裂,导致荷载位移;二是东面桥台的钢绞线拉索受力立柱断裂;三是该人行便桥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所以,相关部门控制了责任人对此类场合的安全责任人也是一个警醒吧。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双腿周期性迈动的特征不仅能够引发人的运动和结构的耦合共振,也会引起人和人的“耦合共振”形成踩踏事故。我国的踩踏事故高发,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大型活动中出现的,如 2004 年 2 月 5 日北京密云水库元宵灯展发生严重踩踏导致 37 人死亡, 21 人受伤;另一类是楼梯间内的踩踏,例如 2013 年 2 月 27 日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踩踏事故, 4 人死亡, 7 人受伤。这两类事故造成伤害的原因是不同的,临床医学的分析表明,前一类中“踩”和“踏”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并不多,人员的伤亡更多的是因为挤压造成的。这种挤压是人群过度拥挤的结果。在拥挤的人群中,由于行人运动过程具有周期性“晃动”的特征,这种晃动在人挤人的过程中传播,整体上看,人群的运动状态就和流体的湍流状态非常类似了(图 5 )。一旦这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出现则表明人群中的压力已经积累到危险的程度,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可能自主地运动,只能随着周围其他人的摆动而摆动,伤害事故也就几乎无可避免了。 图 5 德国“爱的大游行”踩踏事故现场 * 及人群流动的流场重构 所以,想要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对活动的现场的安全管理不仅要重视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还应该加强对人群的管理和疏导,防止形成拥挤人群。当我们身处人群中时,保持警醒、有序的运动,力戒推搡等有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的危险行为,是对别人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Further Readings: 1. X. Liu, W. Song, J. Zhang.Extrac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croscopic evacuation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88(13):2717-2726(2009). 2. F.Venuti, L. Bruno. Crowd-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lively footbridges undersynchronous lateral excit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6(3):176-206 (2009). 3. S.H. Strogatz, D. M. Abrams, A. McRobie, B. Eckhardt, E. Ott. Theoreticalmechanics: Crowd synchrony on the Millennium Bridge . Nature, 438(7064):43-44 (2005). 4. R.Pimentel, M. Araújo, H. Braga Fernandes Brito, J. Vital de Brito.Synchronization among Pedestrians in Footbridges due to Crowd Density .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18(5):400-408 (2013). 5. J.Ma, W. G. Song, S. M. Lo, Z. M. Fang. New insights into turbulent pedestrianmovement pattern in crowd-quakes .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13(02):P02028(2013). 新闻参考: 1, http://news.163.com/13/0501/23/8TR0F1HI00014JB6.html 2, http://news.sina.com.cn/c/2013-05-03/162427018427.shtml 3, http://news.sina.com.cn/c/p/2013-05-03/130927016665.shtml *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百家|65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南京授课:果然有人看过我的应急印刷资料了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3-4-17 16:15
  俺们的志向是中国所有的应急管理从业人员都能看到或听到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嗯,今天的课上完一节后,果然有人说早就看过我5年前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印刷资料,说全市应急相关人员几年前就都在读俺的东西,那时候俺的第一本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还没有出版呢。   当然,俺们更追求的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统江湖,嘿嘿。让大家分析突发事件或者进行应急管理,怎么都觉得俺们提供的更好、更有效、更简单。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4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就H7N9应急管理的几个问答
热度 27 陈安博士 2013-4-7 09:17
问一: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此次反应较为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这是否可以看做是非典之后的进步?    答:我认为,可以这么说。卫生部在应急启动方面确实相对于 SARS 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3 年 还处在“说与不说”的选择困境中,而今天已经没有了这个问题。    但需要厘清的是,所谓的“启动应急机制”并不意味着所有十类应急机制都执行得全面和准确,启动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启动之后的指挥、协调、处置、监督等各个机制都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对应于 H7N9 这样的疾病,行政机构为主体的处置以及不同相关组织机构(包括 CDC 乃至更基础性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相应研究所)之间的协调也很重要。尤其是, H7N9 究竟和其他类型的禽流感在特性上有何差异?对于被传染者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否会更加严重?都不是及时在启动机制上有所作为就可以了解清楚的,迅速启动只是一个正确的开始而已。 问二: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近年来有哪些进步?    答: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在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方面都做得很好了,这可以认为是进步的一个表现。前者(人员配置)主要指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已经建立,里面也有不少人开始领工资干活。后者则主要指完善和增强了应急资源的准备与调度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从政府层面上进行不同需求下的应急动员。    当然,坦率地说,政府机关的应急人员多为从其他机构选调,这些人中相当多的比例并没有应急的专业知识,且似乎更愿意直接颐指气使地发号施令,而不是认真和谦卑的学习,让人徒生无奈。    还应该提及的是,不少人认为有人、有东西了,这就够了。而这也许正是我国 SARS 之后又出现了多次突发事件,每次应对都依然漏洞百出的原因,我们不擅长做精细的研究,多数属于浅尝即止,应急管理领域也没有例外,对于应急的执行者而言,浅尝即止就是草菅人命。而从应急管理的科研人员角度说,很多人在应急管理这个领域捞了一大把经费后就远遁了,直接换到另外一个热闹领域继续做忽悠型科研去了。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应急管理的前景与未来。 问三:官方表态此次禽流感与黄浦江死猪无关,但很多人表示了高度的怀疑。你怎么看?    答:按照下面的评论者 crossing 的说法, 序列分析一旦完成就可以准确认定来源:H1N1的猪流感和本次H7N9的禽流感病毒定性从科学上完全正确,WHO当时改猪流感这一名称只是政治考量。【本段开始时俺的原文是:现在就表态说有关或无关都为时尚早,我们知道,当时在 H1N1 的来源究竟是何种动物这一问题上,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相应的专家就有过犹疑,所以开始叫它猪流感( Swine influenza ),后来认为可怜的猪们好像代别的动物受过了。】    因为这次的发病者中有人和活禽有着比较密切的接触,有人因而推断它来自于禽类,并进行了验证。    我们在 SARS 上的教训还在眼前,当时有专家认定致病源是所谓“衣原体”,因为这位专家的帽子格外鲜亮(院士),结果竟然使得其他发现 SARS 病毒的人都噤声不敢言,最后的结果就是外国学者比中国专家率先认定并公布真相,使得我们国家的“脸”都丢到太平洋里去了,直到今天都没有机会再捡回来。而这样的调查研究要满足“科赫法则”才能完全确认。所以,公众的推断也好,初步的调查也好,都还不是真相,我们需要等待疫病研究者经过严谨实验后得到的结论。而这需要时间和严谨的过程。 问四:我国的危机管理能力可以从哪方面加强提高?    答:1 ,人员的专业性需要加强。从国务院应急办的人员到县级政府和企业级的应急人员都需要深入了解应急管理的专业知识。    2 ,对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尤其是复杂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的认知需要加深加强。    3 ,“事中”评价,而非风险评价或灾害损失评价,更需要被关注。包括事件是否可减缓,对于受灾者应该从哪种程度上进行救援,以及关键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哪种程度和哪种时间上的恢复性评价,都要纳入到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    4 ,应急机制要具体化、工具化,而非目前的原则化、虚拟化。比如奖惩机制,不能再延续以往的“有奖无惩”的机制了。    5 ,真正的专家要起到积极的作用,以防各类似是而非的知识和应对做法谬种流传。我们注意到,这次 H7N9 出现以后,在病因和发病传播机理还没有弄清楚前,已经有各路“大仙”在给大家开预防它的药方了,且不同大仙的药方各不相同,真是异彩纷呈、荒谬无比,而且有些是来自官方的,更让人无所适从,徒唤奈何。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8675 次阅读|76 个评论
“非典”那一年
热度 5 yaozi824 2013-3-26 20:48
也许,在未来一个月的科学网上谈十年前的那场“非典”是一个潮流。不管叫追寻潮流,还是跟风,我都乐意这么干。想想十年前的事,也许对我是一个沉淀,品味十年前,我嗅到了三月的杏花香,也有随后而来的恐慌。那个叫“非典”的词语,定位在了经历过的所有人的心里,语言的表达显得很枯燥,我无法形容,哪怕一个词语。 那年,我16岁,高一。我所在的是一所农村中学,话说这所中学曾经很辉煌过,首位获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是我的校友,还有一位中科院院士校友。2003年,我的母校已经很不辉煌了,高考录取率在个位数,她的衰落使我成了最好的学生之一。在我们的穷山沟里,上学是唯一的出路,但当时的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的概念,对大学很不了解,觉得传说中的象牙塔很高很深。只是在朦胧中,也许是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上大学必然可以跳出农门,可以喝香吃辣的,所以,我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但走到10年的现在,我发现生活不是别人说出来的,上大学也不是那么美好,博士是很苦逼的,在别人羡慕的光环后面,掩饰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痛苦。但10年前,我还是很期待,也没有想过某一天我会成为博士,只是觉得父母的日子太苦,农村的生活太落后,我应该走出这里。 “非典”那年,我和哥哥都在读高中,父母在种地。那年,还在收农业税,干旱依旧,靠天吃饭的地方靠农业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学费随不算高吧,一年下来,我哥俩也得花费个上万元,靠种地是无法维持的。就这样,父亲去了包头打工,母亲在家。我们哥俩周末回家帮母亲干活。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日子真苦。虽然现在还在拖着祖国的后腿,但相比当年好多了。 “非典”传到我们那地方,已经是后期了。政府在极力维护场面,但板蓝根、口罩和温度计依然是买不到,醋也贵的离奇,中药材断货了。学校很混乱,部分学生不到校了,老师不上课了,只有班主任在窗户口喊一句“该消毒喷药了”,学生自发的消毒……学校开始统计谁家有人去东部沿海务工去了,谁家有人从外面回来了,每个人及家人的行动都必须要汇报,还发动互相监督,揭发有奖。我每个早晚都喝熬的中药,增强抵抗力。后来学校决定无限期放假了,我就回家了。父亲没回来,母亲每天都在惦记着,我每天都看内蒙古台的新闻,关注着那边的疫情,也慢慢学会安慰母亲了,那是一种很煎熬的日子。后来,我们县发现了一例疑似病例,情况更加紧张了,村子的每个路口都日夜有人把守着,不让陌生人经过;迷信活动也起来了,早晚在闹腾着;每天有村干部上门询问父亲的消息。我当时是很期盼父亲回来,也很害怕他回家。 后来的后来,“非典”过去了,学校也通知上课了,父亲也回来了。父亲说,那边情况很紧张,但他们没出去过,正常上班,没事。马上到一年一度的会考了,教育局决定各校分别设置考场,县上不统一设置考场了,也许,这是很少有的例外。 现在想想,过去的真是很可怕。 也许这是应急管理的事,我们做的很不好。不知道陈安老师怎么看????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8564 次阅读|8 个评论
本次大连会议我们再次关注:城市危机与应对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2-27 20:34
  去年的最后一个会议是在美国组织的第六届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会议,随后,4个月来,我们都没有再组织新的会议,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   管理与其他各门学科都有极大的不同,它更多地是在exchanging idea,而不是闷头猛做实验,或者偷偷摸摸地在家里推导公式,然后某日从有点暗的日光灯下醒来,就发现一个重要的定理或者定理被发现或证明了。   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不同环境下的试错,考虑到不同种族、肤色、区域的人性之间其实差异不大,这种借鉴是有价值的。   而城市是管理的集大成之处,各类管理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以最充分的展示。也因为其复杂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农村进行,而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城市。   城市的日常运行是复杂的,当如此一个复杂系统受到干扰之后,回复常态就更加麻烦,也所以,我们从人员稀疏地区的应急管理终于还是要来到城市,看看其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70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安有多少副马甲?
热度 9 Majorite 2013-1-25 22:14
陈安有多少副马甲?
陈安有多少副马甲? 曾以副研究员冒充正研究员的陈安,是一个想拥有多个老婆“替身”的人,在科学网写博的他会用多少副马甲以备“应急”之需? 每当看到他或骂海龟、或调情、或给热闹找干妈、或选“美”、或“纠(文字)错”挺没意思的博文后面跟着一串“推荐人”,读者不禁会问出上述问题来。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29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交流会
热度 2 bhwangustc 2012-12-6 16:33
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交流会
国家基金委《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2012年度项目交流会 时间:2012年11月14-16日 地点:武汉市东湖之滨花园酒店 合影左 合影右 left right 14日全体会议 14日全体会议 汪秉宏作“恐慌人群行为分析及疏导策略研究”重点项目进展汇报 汪秉宏作“恐慌人群行为分析及疏导策略研究”重点项目进展汇报 汪秉宏作“恐慌人群行为分析及疏导策略研究”重点项目进展汇报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6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管理机制失效研究:其缘起、脉络、方法与应用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11-9 00:09
  我们给东南亚某国提供应急救灾食品的时候遇到了尴尬,因为灾民拿到中国来的食品时,一看生产线上打印的日期,却发现是过期的。于是,中国的信用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究竟怎么回事?稍作调查就发现了真相何在。原来,中国的食品包装上打印的那个日期往往是生产日期,而在食品的包装袋上早就标注出来的则会有“保质期: 1 年”的字样,当然,不同食品保质期不同,这样,就需要大家自行计算失效究竟是哪天。而当我来到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的其他国家,看人家食品包装袋上标注时却发现上面的日期全部是请在 XXXX 年 X 月 X 日之前食用的意思,也就是说,最后打印上去的那个日期是到期不能再食用的时间。   中国人太冤枉了,但是这又是我们使用自家的产品标注标准所造成的一个后果,不按照国际标准做事,做了好事也被抱怨,被冤枉倒是有理由的,不能完全怪对方国家的灾民们。   食品从一开始生产出来的那一天起,每一天的效用都会逐次降低,也就是说,其食品效用完全是一个随着时间而不断递降的函数,越接近失效日期,食品的新鲜程度越差。对于食用者来说,吃得越早就越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食品的功效。   如果我们把食品的过期看做是“失效”的话,怎样想办法防止它的失效呢?事实上,在食品的包装袋上,也会明确地标准清楚保存的方式,当然,这种保存方式是和包装袋上打印出来的过期时间相对应的。如果我们在更加严格的条件下保存,比如无菌、超低温,其实完全可以比规定的过期时间要再延长一些。而如果保存条件还没有达到包装袋上给定的,则过期时间还会提前。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失效与否会部分地取决于外界条件。   食品如此,其他材料也是这样,当你买回某个电子设备时,它会高质量高效能地工作,但是,这个工作状态是一个下滑的曲线,尽管在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来下降的明显趋势。或者我们用数学语言说,尽管是下降的曲线,但是开始的下降是凸函数,下降的速度很慢;而后来经过一个拐点后,变成一个凹函数,会快速奔着最终完全失效的状态过去。   而还有物质其效用函数则类似于抛物线或正态分布函数,开始是逐渐上升的,然后经过一个极值点,再逐渐下降,汽车从新车状态要经过磨合达到最佳运转状态再逐渐变老就是一个例子。   从古典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国家从某种程度上介入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经济学中关于失效以及失效应对的案例。   材料的失效我们很难去防止,尽管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去延缓,而材料失效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桥梁到设计期后失效了我们可以再建,电子设备可以再生产,旧的就当做垃圾处理掉就可以了。但是经济学中的失效则会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冲击,所以,每每遇到失效,我们只能继续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管理,罗斯福总统用凯恩斯主义拯救了 1929 年后的美国就是这样。   管理和经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几乎无法相互分开来分析,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紧密关系。那么,类似于经济机制的失灵,管理机制也一样会存在失效的现象,如果失效了,作为管理者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很难将过去的机制完全扔掉,另起炉灶。只能找到之前机制所以无法再适应当前现状的问题之所在,然后寻找改进、完善、变化之前的管理机制为新的机制,并继续使用。   那么,怎么来设计一套管理机制,又如何分析其有效与失效问题呢?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对管理机制的失效进行准确分析,并给出机制改进、修正、完善与变化的策略与方法呢?   本期刊载的唯一一篇论文就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说清楚这一问题,论文从机械、电子、生物、经济的失效或失灵现象出发,然后将这一概念引申到管理机制失效中去,并考虑到其间存在的相同与差异,给管理机制失效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义,刻划其基本特征,探讨管理机制失效的原因、过程、逻辑、后果以及影响,并基于失效物理中的基本分析方法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 FMEA )和 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 ,提出我们认为更适合管理机制失效的分析策略与方法,那就是包括参与人分析( Stakeholder Analysis ),规制分析( Regulation Analysis )和关系分析( Relationship Analysis ),希望能够从一个全新是的视角对管理机制的失效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并解救那些困扰于管理机制失效的人员于水火之中。   我们在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应用战场依然是应急管理,毕竟,应急管理不同与日常管理,现代应急又迥异于传统应急,机制往往在这种新的状态下是失效的,而且由于时间的紧迫性,更需要我们快速提出更好的失效分析方法,将已经失效或部分失效的机制一转而成为能够进行高效应急的新机制,它对于机制失效提出的需求更加迫切与紧急,而一旦无法快速转变应急管理机制,则很可能造成雪上加霜的结果。    我经常会举关于排队的例子,大规模的地震之后,排队机制往往是失效的,尤其是面对帐篷、食品这类生存必需品的时候,争抢几乎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人群中都会出现的现象,海地当时就是乱象纷呈,甚至逼得大家动用了所谓“私刑”来维持秩序,所谓“私刑”,就是民间自行组织一个行刑队,对于不按秩序排队者直接殴打(甚至至死)。    而这,必定又是悲剧以上的另外一层悲剧了。    当然,除了应急管理的机制失效问题需要特别地进行探讨外,日常管理中,很多机制也是会日久失效,甚至包括美国宪法这种很原则性的管理机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不断变化,用了很多的修正案来对失效情形进行弥补,更不要说某些本来就试图达到某个短期目的而设置的机制了,在一个简单的目标未达成前可能就需要调整机制,以使其不至很快失效。      我们希望本期汇刊的这篇论文能够成为管理机制失效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加入到管理机制失效的研究中来,为未来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公平性作出基础性的贡献。    陈安 2012年7月8日   【Blog主人注:此为第七卷第四期《应急管理汇刊》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4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中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兼论多学科研究同一主题之问题】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11-8 18:53
  我们在研究应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时,经常会涉及到“城市生命线”这一概念,当然,这是在我们特别关注大规模城市应急时无法避开的,但是,如果不考虑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把这一特有概念中的“城市”这个修饰词去掉,理论上也一样是成立的。而实际上的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线”还不多,很多地方连“水管”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线”都没有建成,依然依靠水井支撑生活用水的需求。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地区而言,生命线其实是繁多的,经学者们的整理发现,可列入城市生命线的有至少 12 种形式或明或暗的“线”,明线如水管、电线、燃气管线、汽油柴油、有线电视、电话等;暗线则可以是无线通讯线路、食品供应线、煤炭供应线等。   其实,这些“线”就是关键基础设施中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部分,加之一些站、馆、所及其附带的设备等,就构成了整个的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如果在应急状态下这些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则会直接影响到受灾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生命和财产安全。   于是,在应急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必须率先考虑这些关键设施具备较强鲁棒性的安全运转问题和被破坏后的恢复问题,他们标志着应急能力水平的高低。这是容易理解的,例如,在大规模地震中,如果医院的电源无法保证持续供电,则很可能会给依赖电的病人或需要暖箱的新生婴儿带来致命的危害,也所以,地震后的重中之重是保持电力在医院这样的关键部门的供应。      关键设施的英文可用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但是它事实上并不只是物的设施,还可以包括“关键人”,例如紧急状态下一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样的一个故事:当一位记者来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德军轰炸伦敦时用以躲避的厚厚的地下掩体参观时,他嘲讽地想到——这应该就是丘吉尔当年在广播里大声号召伦敦市民“勇敢地走到街上、站到房顶上”的具体地点吧。      本期的《应急管理汇刊》是“第五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论坛”中部分论文的汇集,第一篇论文我们选取了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李在恩教授的《 Partnership for Protecting th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Typology, Property, and Programs 》,文中详细地对各种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他认为:关键基础设施包括四大类十七小类的内容,这四大类是公共设施、公共系统、政府功能和生活保障体系,能够对一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应急状态下尤其如此。   而公共设施又可以具体包括:核电、交通设施、水库、能源、大工业中心、政府设施。   公共系统则包括:财政与银行、电力、通信。   政府功能的细化分类有:公共健康保障、公共秩序维护、关键资产、重要人物安全保障。   而最后一部分——生活保障体系——则更加繁杂一些,包括以下四类:商务设施与技术、生命线、危险物资、心理恐慌。   我想,相对于前面提到的生命线,这是另外一套的分类体系,角度稍有不同,别有意味,也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维度。   事实上,对于这类分划,还可以基于各种“流”,如物流、人员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又是另外一个也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在企业管理中,常会提到这样的划分方式,而在应急管理中,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也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当然,仅仅分成这四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做更进一步地细分,比如“物流”可以包括救援设备(如挖掘机)、救生药品和医疗器具、避难用具(如帐篷)、生存与生活物品(如水和食物)等。   在李教授的这篇论文中,有着对于关键基础设施比较宽泛的探讨,也提出了保护这些设施的基本策略,那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 Partnership ”,由于这些不同类别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平时运作过程中并不相互统属,可以认为在关系上并不密切,即使其中的一两项之间相关性很强。那么,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出现后,如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协调这些设施的保护、恢复和运行,对于应急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论文提出了三个基本的协同策略:开发基于应急运作机构的协同架构,建设以实施为核心的框架,以及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   但是,论文到这里戛然而止,让我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里,我愿意多说几句关于不同学科进行同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   在社会管理的研究中,最先体悟到问题出现或者存在的往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他们的触角会比较灵敏,当意识到问题出现或存在的状态是,他们一般会在第一时间奋笔疾书,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份报告或著述,告知大家这一问题存在的由来、历史演变、形式、状态、影响等,当然也还会包括其他相似领域或区域是否曾经存在过类似问题,然后会提出一系列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比如要“以人为本”,要“建立机构”、“机构之间要协同”,等等。但是,这样的策略给出后,接下来具体怎么办的问题则往往很难再插上手。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是原则性的一些说法,正如美国大选,开始起草美国宪法的人先意识到的就是选举一定要公正公平公开,但是怎么保持“三公”,则需要更多其他背景的学者和科学家来给出具体方案、流程和做法。   而面对同一主题的研究,理科背景的学者则会侧重于理清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逻辑线路,究竟问题是怎么出现的,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什么样的环境使得这一问题可以持续存在,丧失了这样的环境是否就能够使问题消弭,等等。而数学家除了考虑逻辑关系外,还会对是否具备唯一性作出论证,或者能够找得到反例。   到了以技术为研究方向的学者那里,同一主题的研究则成了我们希望的目标实践中能否实现,怎么试验才能够取得我们希望的效果,如果当前的试验无法达到目标,那么,为什么?换个方案是否可行?而具体到应急状态下保护关键人物的问题,“技术人”考虑的可能就是长安街能否在关键时候起降波音 747 飞机的问题,街面得保证怎样的硬度才能够满足飞机起降的要求,当前街面的硬度是多少?等等。和“人文人”、“科学人”考虑的问题就不是一个路数。   而以“工程”为研究方向的学者考虑的则是如果要做到技术上的目标,怎么设计施工和工作流程才可以,怎么节约成本效益最大化。      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也正是经由这样的一个逻辑逐渐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因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特点和擅长点入手,才使得最近几年应急管理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本期的汇刊还汇集了关于韩国国际运动会安全措施的文章,以及李教授的弟子就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新灾害的文章,一篇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以及手足口病防止的论文,可以说是各具特点,各有贡献,我们都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当然,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人文、科学、技术、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学者能够从其他几个学科的学者那里获得营养,丰富自己研究的方式和内容,如此,则是科研的至高境界了。      陈安   2012 年 X 月 X 日    【Blog主人补充第一句:我们的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emr.casipm.ac.cn在服务器升级后暂停更新1个月之后,又重新开始更新,欢迎关注!】    【Blog主人补充第二句:本文为《应急管理汇刊》2012年(第七卷)第三期的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1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新動向:一些科學大牛現在變成有關部門危機公關的急先鋒了!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9-11 10:45
但是,效果似乎並不很好。 有些大牛本來就是學術不端行為的典型人物,用他們來危機公關,我不得不說,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腦子被轉基因了。 有些大牛本來還有一些光環,但是,也架不住這樣損耗,人們會慢慢認清其本質,很划不來哦! 小安子同學看來真是不學無術,你天天忽悠應急處理,怎麼到現在都沒有教會有關部門正確的應急管理哦!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828 次阅读|6 个评论
暴雨、灾难与神话传说
热度 4 cutefay 2012-7-26 12:46
昨天我朋友跟我聊起了北京前些日子暴雨的事情,他说:“上次北京下了一天的暴雨,就成了这个样子,如果连下很多天暴雨,会不会和诺亚方舟传说那样的呢?” 他的话让我联想起一些事情,自古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种类很多,然而成为神话故事的大灾难,很多都是和洪水有关的,不仅圣经故事诺亚方舟是与这个有关的,中国和其他国家或民族也有类似的传说。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中国神话故事,大意是天神认为人间道德败坏,就想发大水把某个城镇的人都淹死。在这个城镇中,有一个年轻人很诚实善良,当时神仙化成一位老婆婆,年轻人帮助了老婆婆,老婆婆就告诉他说如果石狮子眼睛流血了,就要发大水了,要赶快逃。这个年轻人就跟很多人说起这件事情,大家都不相信,还笑话他。有一个人为了捉弄这个年轻人,就把鸡血涂在石狮子上。这个年轻人见了,赶紧背起老婆婆就逃走,他们刚逃走,就发现大水把整个城都淹没了。 而我刚刚上网查了一下,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也有大洪水的传说: 苏美人的洪水传说 苏美人是西元前三○○○年中东地区的古老民族,从现代伊拉克的沙漠地区大量出土了苏美人的楔形文字的泥板,记载著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和传说——远古时代地球曾经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洪水。在泥板上有著神奇的记载:遥远的年代,四位神灵共同统治这个地球:苍天之神、大护法神、战争与爱的女神、水神。其中水神最关心人类,是人的守护神。在那个时代,地球上人烟十分稠密,人类不断繁衍,整个世界充满噪音,如同野牛吼叫,吵得天神不能成眠。大护法神听到人间的喧嚣,便对座上诸神说道:“人类的喧闹实在刺耳,吵得我们不能安宁。”於是众神决定消灭人类。 水神怜悯世人。他来到王宫,站在芦苇墙外对殿内的国王说,人间即将发生一场大灾难,他得赶紧建造一艘船,保全一家人的性命。他说“拆掉你的房子,建造一艘船,抛弃所有的财物,赶快逃命去吧!莫依恋世俗的实物,拯救灵魂要紧……听著,赶紧拆掉房子,依照一定的尺寸,以巫相称的长宽比例建造一艘船。将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种子贮存在船中。” 国王不敢怠慢,立刻动手建造一艘大船。并把全部物品搬到船上,将所有生物的种子贮存在船舱里。一家大小上船後,再把牛马和其他牲畜及各行各业的工匠带到船上……那个日子终於来临了。破晓时分,天际涌现一堆乌云,风暴之神策马驰骋,传出阵阵雷声将白昼转变成黑夜。一连六天六夜,暴风和洪水同时发威咆哮,波涛汹涌,洪水淹没整个世界。第七天黎明,暴风终於平息,海面逐渐恢复宁静,洪水开始消退。放眼了望一片死寂,大海一望无际,平滑得如同屋顶的天台。地球上的生灵全都葬身水中……周围触目所及尽是白茫茫的大水……约莫四十余里外,水中矗立著一座高山。船漂流过去,搁浅在山腰。国王把船紧紧系在尼西尔山上……第七天早晨,国王打开鸟笼放出一只鸽子,它在水面上盘旋了一会,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树木,飞回船上。国王又放出一只燕子,它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只好飞回来。国王再放出一只乌鸦,它看见洪水已经消退、高兴得啼叫起来,四处飞翔觅食,转眼消失无踪。 让人感到震撼的是这些记载不是苏美古国流传下来的唯一文字记录,在伊拉克出土的其他泥板中,都有类似的故事,而且其中有些泥板的年代几乎有五千年历史。 一九二二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爵士,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古国吾珥城的遗址,并发现了该城的王族墓葬。在这个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整整有二米多厚的乾净黏土沉积层。这层厚达二米的乾净黏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後表明,这层乾净的黏土属於洪水沉积後的淤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类用泥板记载历史之前,这一带曾经发生过一场巨大的洪水,这场洪水足以摧毁苏美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 希腊神话中大洪水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也有一段这样的传说:天帝宙斯统治大地,看到人类愈来愈残忍无道,人心险恶,弱肉强食,正义和礼节渐离人而去,就说:“人类是世间祸源,若怜悯他们而让他们享乐,就会立刻繁殖,变得骄纵傲慢;如果惩罚他们而让他们受点灾难,固然会收敛,但转瞬又会堕落,无恶不作;因此,倒不如一次消灭了他们。”便召集诸神开会,结果决定下大雨制造洪水把人类淹死。盗火给人类而受罚的普罗米修斯,他有个儿子,名叫鸠凯林,正在世间和人类住在一起,鸠凯林不时劝人类向善,以免遭受神罚。有一天,鸠凯林到奥林帕斯山探望父亲,普罗米修斯告诉他:“天帝宙斯不久要用洪水淹死全人类,你快准备逃命方法。”鸠凯林下山後立刻造了一艘坚固的船,把生活必需品装到船上避难。果然,没几天,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下了数个月,洪水淹没整个大地,连高山都没入水中。数个月後,雨才停止,鸠凯林的船漂到帕那萨斯山山顶,不久水渐退去,大地又呈现出来,但举目茫茫,只有祈求神谕,指示他们怎麼做,神说:“遮上你们的头,往山坡上走,一边捡你们母亲的骨头往後丢。”他们猜想母亲既是大地,母亲的骨头便是石头,便捡石头往後丢,果然奇迹出现,鸠凯林所丢的变成男人,他的妻子丢的变成女人,人类才再度重现大地上。 印度有则传说,有一个名叫摩奴的苦行僧在恒河沐浴时,无意中救了一条小鱼。小鱼告诉他,今夏洪水泛滥,将毁灭一切生物,让摩奴做好准备。到洪水泛滥时,小鱼又拖著摩奴的大船到安全的地方。此後摩奴的子孙繁衍成了印度人的始祖,而《摩奴法典》一书也由他传了下来。 巴比伦人的神话说,贝尔神恼怒世人,决定发洪水毁灭人类。伊阿神事前曾吩咐一位在河口的老人选好一只船,备下所有的东西……大雨下了七天,只有高山露出水面。 整个美洲一百三十多个印第安民族中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古代墨西哥文书《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说:“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洪水之中……”;玛雅圣书记载:“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在大洋洲的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当地族人里,流传著大洪水的传说,甚至还掺杂有海洋突然上升的记忆。 英国的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一百三十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没有一个种族没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 从这样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洪水的传说似乎都是与上天要惩罚人类有关,我想,或许因为大多数洪水都是由于连降暴雨引起的,而雨来自天上,古人往往把天和神联系在一起,所以,就出现了与神要惩罚人类相关的传说。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如果北京连降10天以上7月21日那样的暴雨的话,估计诺亚方舟将不是个传说,而是事实了。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5456 次阅读|6 个评论
被人跨省追了三次的感觉
热度 23 陈安博士 2012-7-15 15:31
  俺们在进行应急培训的场合下,特别担心遇到曾经听过俺讲演的人。   因为俺们不能保证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内容,总会有些相同,就很担心,我本人就不喜欢重复,但是6年来的200多场学术报告和公众讲演,每次都要不同肯定要累死我了,也做不到。   就尽量不同,但是昨天开始的课程我还是没有想到,居然有一位内蒙古某地应急办的主任,下课后说,陈老师,这是我第三次听你的课。   ——啊???!!!      ——我很诧异,这个这个,有必要吗?   他的回答让俺振奋:每次都有新收获,非常值得跑来一趟北京。   这个这个.......   俺昨天晚上激动的没怎么睡觉,都!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021 次阅读|44 个评论
7月14日北京课程班:一节群口相声般课程的设计脚本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2-7-4 07:11
7月14-15日我们组织的“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为了使课程更加活泼,其中的一节课将由我和我的弟子们联袂“出演”,该单元的内容是“应急机制设计”,更主要的是为贩卖我们正在研究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急应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罢了。 陈安( 15 分钟) 1 ,首先对我国政府倡导的应急“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进行介绍(2分钟) 2 ,在其他三个东西都很具体可见的对比之下,显得虚幻的应急“机制”究竟算个什么东西?(3分钟) 3 ,介绍我们定义的十大“应急”机制,并引出对于“管理机制”本身的思考。(9分钟) 4 ,引入下一环节内容。(1分钟) 王光辉( 35 分钟) 1, 机制:从名称的最初来源到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介绍( 5 分钟) 2,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15 分钟) 4,典型应急机制介绍及应用案例剖析(15分钟) ————————————中场休息10分钟———————————————— 陈安( 3 分钟) 1, 美国 FEMA 与 HSD 的关系,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2分钟) 2, 中国应急办和其他机构的关系 (1分钟) 3 ,导入下一个环节内容 杜帅楠( 25 分钟) 1 ,管理机制中的关系设计 2, 基于 “职责权利情”楔形模型的管理模式设计 陈安( 7 分钟) 1, 梁洛施与李泽楷:究竟是什么关系? 2, 武则天与李唐朝廷:为什么唯一一个女皇会出现在唐朝? 3, 汉代的 钩弋 夫人,清代多尔衮与多铎的母亲 ( “孝烈武皇后” 阿巴亥) 4 ,慈禧与慈安 5 ,导出“机制失效问题” 刘霞( 25 分钟) 1, 机制失效现象与失效分析 2, 机制修订与重新设计 陈安( 2 分钟) 结束语:机制及应急机制的未来研究与实践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第五次课程班上的开场白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6-22 19:04
  正在做7月14-15日《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新的PPT,这次的PPT将完全推翻以往的风格,并调整大量内容,可以说是对我们在现代应急管理的一次改头换面、换心换肺的革命。   在第一节课,最初开场的10分钟内,我将简单介绍我们团队从投入应急管理研究八年来的历程,内容如下:   1,2004-2005,我们团队的应急元年   2,我们在现代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主要贡献自述:三个主要的,五个次要的   3,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布局上的主要特点   方向为主,项目为……   启蒙为主,推而广之   体系为主,单点为次   基础导向,问题辅之   著述优先,论文其次      4,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天: 7 月 14 日,周六     一,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引论     二,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论     三,应急机制设计与失效分析(下午)     四,实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下午)   第二天: 7 月 15 日,周日     五,应急事中评价策略与模型     六,面向网络数据的分析技术     七,数据挖掘技术及应急应用(下午)     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典型案例剖析(下午)     九,自由研讨(下午)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23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安博士:大桥竣工前垮塌,这算不算7.1献礼?
热度 4 大毛忽洞 2012-6-20 17:02
陈安博士:大桥竣工前垮塌,这算不算7.1献礼?
陈安 博士:大桥竣工前垮塌,这算不算 7.1 献礼? 大家都知道陈安博士是搞应急管理的。 应急管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 一般老百姓永远也搞不明白。 假如这座大桥在竣工剪彩的时候垮塌, 桥上可能有市里的领导, 有省里的领导, 可能还有上面的领导, 就在剪彩的一瞬间垮塌, 这么多领导都垮塌下去, 这是多大的损失啊? 好了,现在大桥在剪彩前垮塌了, 这等于保护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啊, 难道这次大桥垮塌没有功劳? 如果有功劳就应该算是一种献礼, 保护了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献礼。 以上是俺一个老百姓的感觉, 从应急管理的科学角度, 请陈安博士给大家一个应急管理科学的解释! 辽宁抚顺投资近3000 万元大桥竣工前坍塌( 图)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4741 次阅读|4 个评论
7月14-15日“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报名情况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6-19 07:42
   7月14-15日“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已经顺利完成网上报名,此次报名的人来自以下机构(排名不分前后,且有不少单位不是来一个人)—— 1,北京大学 2,哈尔滨工程大学 3,山东大学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山东威海供电公司 6,华侨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北京交通大学 9,北京林业大学 10,河北行政学院 1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15,神州数码 16,四川省达州市政府 17,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 18,重庆大学 19,中国石油大学 20,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政府 21,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22,武汉理工大学 23,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4,南华大学    此外,还有我的6名MBA学生,分别来自六个不同单位,不赘述。    【对了,对来自政府且需要本次课程班必要手续和证明的学员,收取一定费用。】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危机状态抑或突发事件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6-6 06:41
   有科学网的朋友发来一篇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论文让我提意见。    我看了看,又看了看,觉得一时不好下口。    比如,文中首先列举了一堆的“突发事件”,但是多数属于这一类的:某地进口一批种子,后来突然发现里面有转基因的部分种子参杂于其中,于是,“突发事件”出现,相应机构开始应急管理,要么退回,如果已经种在地里,则需要把地里的作物全部销毁。    我对这篇文章赖以立论的依据性案例首先就采用质疑的态度。    我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出了其“危害性”,昆仑山2001年的那次8.1级地震就算不得什么突发事件,因为并没有对很多人产生危害,而文中列举的几类“转基因事件”并没有产生危害,而且,按照积极的态度,后面的处置(比如将600亩地全部铲毁)基本可以认为属于反应过激。    欧盟的不少国家以及新西兰、台湾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之前对转基因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或者我们叫做比较审慎的态度,在没有反复验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先假设转基因是不安全的,即便是美国或者中国的实验室认定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欧盟依然采取了旁观者的态度,不主动引进转基因食品。    这几年,欧盟的态度也已经有了松动,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保守倾向占了上风。    那么,这些有关转基因的事件能叫“突发事件”吗?我觉得更多应该是一种“危机状态”罢了,且这种危机是面对未来可能风险所产生的顾虑,而不是被确认是现实的已经发生的灾害事件。    而损失已经造成是我对“突发事件”一个特征的描述,肯德基当年面临的“亨氏辣椒酱里含有苏丹红”事件更多也是危机状态,算不得已经造成损失,至多是潜在损失,更谈不上“强度大”到不可忽视的损失,和汶川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等着极大的不同。    如果这样,这篇文章的立论就得有所修改,而我迟迟没有提出意见也是对于论文的开始论述就有疑虑。    论文随后引用的应急管理的定义“在各种灾难和危机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而采取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倡议、立法、响应和恢复重建”我也很有不同看法,应急更多表现为政府行为,但是并不绝然如此。    我自己对“现代”应急管理是这么定义的:“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这个定义里面对于应急的责任主体采用了模糊的处理,但是把应急的目标、基础、前提等内容放了进去,也强调了几个动作,但是,没有把日常工作中就本来应该具备的“预防”、“准备”、“恢复重建”等放进去,更多强调了响应过程。    事实上,当我们谈到应急管理的时候,大家说的可能还真有极大的不同,有些人愿意把应急管理的范畴扩大化,但事实上应急管理管不了日常职能机构负责的工作。四川灾区重建需要长达近10年的时间,怎么可能全部过程都属于应急要管的范围呢?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也是这样,其实目前更多集中于所谓的“风险防范”的范畴,发现种子未经许可流入国境这类的事情,应该与应急有关,但是不纯是应急要处理的事情。也所以,安全与应急,一个事情的2个方面,但是并不能相互代替,不是一方的另一面就是另外一方。    也所以,朋友要的这个建议我提得有点困难。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五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将于7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2-6-2 06:53
   继成功举办2008年1月、2009年7月、2010年8月和2011年6月四次面向全国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应急管理从业者的“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之后,第五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将于2012年7月14-15日(周六、周日)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举行,欢迎参加,报名者随后将获得更为详尽的邮件通知。    今年的暑期课程班依然延续以往的传统,完全免费,并向参加的同学提供简单的免费午餐,但在京的住宿及外地学员的往返车费需自理。邮件中注明是从科学网上看到本课程班消息并报名者将现场获赠陈安等新著“现代应急管理”系列丛书中的第三册(一本)。    由于条件所限,本次课程班拟招收学员30名左右(不含陈安老师新招收的几名研究生和六名MBA学生),先到先得。    课程内容与讲授者(暂定):    一,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引论【 讲授: 陈安研究员 、杜帅楠 】    二,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论【讲授:迟菲博士】    三,应急机制设计与失效分析【 讲授 : 陈安研究员、 王光辉、刘霞】    四, 实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 】    五, 应急事中评价策略与模型【 讲授 :迟菲博士、李月华 】    六,面向网络数据的分析技术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 】    七,数据挖掘技术及应急应用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 】    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典型案例剖析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迟菲博士 】    九,学员自由研讨【主持:迟菲博士】    参考书目:    1,《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   2, 《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3, 《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报名邮箱: liuxia19870826@163.com    联系人: 刘 霞 18801114278(北京)    办公室: 010-59358807 传真:010-59358608    通讯地址:北京8712信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190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http://emr.casipm.ac.cn 附录【别人夸俺们的话】: 一直不怎么爱写评论的,但是这次上过著者陈安老师的课之后大有感触,不仅仅是书的质量,还有陈安博士的治学风格让人钦佩。陈安博士现在所研究的应急管理的全部是纯理论,比如“机制设计理论”,应急管理的“可减缓性、可挽救性、可恢复性”的研究,这个团队的目的也是希望搭建起一个平台,让做实践的学者有章可循。陈安博士提到他们现在没有多少课题,但是还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一如既往的研究下去,他还说到自己不要名誉那些花哨的东西,我觉得他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昨天下午我们的研讨会中,许多邀请来的学者都提到现在学术风气的浮躁,而像陈安博士这样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做研究非常难得,这也是他个人魅力所在吧。他的这种乐观的心态是第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作为一个马上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更是应该摆正一颗心态对待自己的研究和学习,而不是带着一颗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态度。 陈安博士就应急管理的研究创建了一个团队——“应急管理创新团队”,除了中科院的学生,还有河海大学、山东大学的硕、博士,有学习经济的、管理的、数学方向的,现在仍在扩大规模,他们的团队的研究已经涉猎到了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了。团队采取家庭式的管理(我在陈安博士 的BLOG里还看到他对学生们的新婚祝词,很感人呵呵,他像个父亲一样爱护教导他的学生),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老师的任务,就连这次许多课程也是团队中的研究生讲授的,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学识深厚,更厉害的是可以非常流畅清晰的将一些复杂的内容讲清楚,让我非常佩服,也是我的榜样, 呵呵。正如陈安博士所说的,应急管理是个大的课题,需要各个专业的学者贡献智慧,所以团队中有许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而这个团队的凝聚,陈安博士的 组织领导能力让人敬佩。这是另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837 次阅读|25 个评论
第五届中韩“危机与理论”研讨会之四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5-22 05:08
【杜帅楠 撰稿】 2012年4月23日下午第五届中韩“危机与理论”研讨会第三场报告开始了,本场报告的主持人是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强恩芳老师。   第一个报告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孙康老师,她报告的题目是《Research on Adverse Selection Behavior of Chemical Workers》,她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该问题的研究动机,然后在第二部分介绍了逆向选择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第三部分从近年来发生的化工工人安全事件的角度出发,对2000-201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工人的逆向选择行为诱导Peltzman 效应,并在此部分介绍了一些发生在大连的化学事故。最后总结部分,指出Peltzman 效应在中国化工产业中是存在的,并简要说明了产生这种效应的可能原因等。之后,由来自韩国的李在恩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Min Woo Kim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Improvements on the Safety Related Legislation of Food》。首先介绍了他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动机,并希望通过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第二部分介绍了产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此类事件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韩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一些内容,然后在接下来的一部分内容说明了韩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改进之处。因为食品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监督和管理食品安全来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报告结束之后,来自中国的迟菲博士对其报告内容做了很好的评述。   第三个报告是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Byun, Sung Soo博士的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Poverty as Global Crisis: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ype of Poverty》。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贫穷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检测出来,而且不同国家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可根据不同国家的弱势阶层把贫困分为儿童贫穷、妇女贫穷、老年人与残疾人的贫困、劳动贫困等类别。然后在第二部分他详细介绍了分类后的各个类别,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总结道贫穷需要设定一个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一些如制定扶贫计划等的建议。报告结束后,由来自中国的李月华进行了精彩的评述。   最后一个报告来自河南大学的杜帅楠,她报告的题目是《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Responsibility, Power, Profit and Emotion”:tak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s example》。她的报告从关系的定义出发,介绍了关系在不同标准上的分类,并把关系的影响因素分为责任、权力、利益和情感四个方面,在自然和给定的角度上,认为情感是楔形的、责任是对楔形的、权力是倒楔形的、利益是双楔形的,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对政府和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责任、权力和利益、情感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政府内部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力和责任基础之上的。对于企业,将其分为家族式企业和非家族式企业两个类别进行了分析,认为前者是建立在利益和情感关系上的,而利益和情感中哪种关系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个性、环境等因素;后者主要是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该报告结束之后,由来自韩国的Min Woo Kim教授进行了点评。   最后是会议闭幕式,陈安研究员和李在恩教授致闭幕词,并互相交换了礼物。本次会议于下午18:00左右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472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五届中韩“危机与理论”研讨会之三
陈安博士 2012-5-22 05:07
【李月华 撰稿】 2012 年 4 月 23 日下午 15 点整,开始了第二场大会报告,这一场大会报告由来自韩国的 Dong Kyun Park 教授主持。 第一个报告是来自韩国的 Gi Geun Yang 教授做的《从韩国 2010-2011 年手足口病得到的教训》。他首先对手足口病在韩国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说明,接着介绍了手足口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情况,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人员、物资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速度和广度都在增大,这些都为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后他介绍了 2010 至 2011 年间在韩国发生的手足口病的基本情况和韩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指出了韩国疾病防控系统在应对手足口病时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张昊宇同学对报告进行了评述,他对杨教授的报告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个报告是由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孙根年老师做的《五大事件对中国境内旅游景点的影响》。他首先介绍了这项研究的背景和他本人提出的旅游背景趋势线理论(即 TBL 模型),接着根据收集到的五大事件(即南方冰雪灾害、“藏独”分子暴乱、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的有关数据,借用风险评价方法对这五件大事对中国境内旅游景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指出这五大事件对中国 24 个省市的旅游业总体的影响趋势是消极的,部分省份和地区旅游人数大幅下降,五大事件中金融危机对中国境内旅游业的影响最大。报告结束后,韩国的 Sung Soo Byun 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的评述。 接着来自韩国减灾协会的裴天稷博士做了题为《韩国自然灾害损失中的变量相关分析》的报告,报告中收集了从 1999 年至 2008 年韩国 230 个城市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利用 SPSS 软件对自然灾害损失中九个变量即灾难发生次数、难民人数、死亡人数、受灾地区范围、建筑物、轮船、农田、公共设施、灾害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还对不同地区的受灾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指出这九个变量相关度较高,且灾害发生次数、公共设施和灾害持续时间的相关度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刘霞同学对报告进行了评述,她认为把自然灾害损失中的相关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对于应对自然灾害及灾后重建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她也建议对自然灾害中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使得到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场的最后一个报告由是自天津师范大学的强恩芳博士做的《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事中评价》。强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现状,接着说明了此项研究的理论背景即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和事中评价方法,以广西龙江镉污染为例介绍了可减缓性评价、可救援性评价和可恢复性评价方法,并指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应急管理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来自韩国的 Chon Jik Bae 教授对报告做了评述。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中韩“危机与理论”研讨会报道之二
陈安博士 2012-5-22 05:05
【李月华 撰稿】 2012 年 4 月 23 日下午一点三十分,第五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研讨会下午第一场大会报告正式开始,本场报告由陈安研究员主持。 第一场报告是由来自韩国国立警官大学的郑雄教授做的题为《经济犯罪在韩国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对制度的建议》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经济犯罪的动机随着韩国经济发展发生的变化,接着介绍了有关经济犯罪研究的数据和文献资料,重点从国际犯罪、国内犯罪、经济安全犯罪、网络经济犯罪这几个方面介绍了韩国经济犯罪的最新特点和趋势,,最后提出了应对经济犯罪的策略和对现有制度的建议,从制度、组织、风险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应对措施。报告结束后,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进行了评述。 第二场报告是由陈安研究员做的题为《应急管理中的机制分析》的报告。陈安研究员从应急管理的现状谈起,回顾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指出现有的一些研究基本都集中在专业领域的机理方面,不具有普适性,然后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探索的一些成果即提出了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一般性机理,包括原则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和操作性机理,并对各个机理进行分析。他指出,分析事件的机理,可以找到促成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发现事件形成的规律和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分析事件在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在应急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分析应急管理的机理,可以获知合理的应急管理工作所应具有的一般步骤,理清条理,抓住工作重点,在时间有限、技术有限的条件下采取相对最优的应对方案。韩国的 Jang Hee Lee 教授对陈安研究员的报告做了评述,认为陈安研究员所做的工作能够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第三场报告是由来自韩国大邱职业技术学院的 Chul Hyun Bae 博士做的《韩国校园暴力实况研究》的报告。报告中,裴博士介绍了韩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并从政府部门、警察、民间组织、学校、家长和受害人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他指出社会过于重视学习成绩是产生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的校园暴力预防应集中在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失败等方面。中科院自然地理研究所的王月玲研究员对裴博士的报告做了评述。她认为不仅韩国的校园暴力令人担忧,中国的校园暴力情况也很严重,裴博士的工作对于中国的校园暴力研究有很重要的启示。 第一场的最后一个报告由来自韩国的 Sung Woo Kim 教授做的《抗灾中志愿者组织团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的报告,报告首先从背景、制度、组织、功能等方面介绍了志愿者组织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接着以日本抗灾中的志愿者组织团体为例,说明了志愿者组织团体在抗灾过程中的优势,并且展望了抗灾过程中志愿者组织团体的发展前景,最后报告指出尽管志愿者组织团体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它们仍然需要政府在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报告结束后,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杜帅楠进行了精彩的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场报告于下午 14:40 正式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报告之四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2-5-22 05:03
【杜帅楠 撰稿】 2012年4月22日下午17:00,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三场报告开始了。本场报告由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蒋先进院长做主持。   第一个报告是来自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詹建老师做题为《社会网络下公共危机信息分析系统设计》的报告。他以网络为依托,认为对于应急管理研究者来说,以公共危机管理为视角研究社交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模型、社群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社交网络之间的交互与影响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全新课题。但是应急管理研究者尚缺乏该领域相应的技术工具。于是他们提出了一套基于开源软件的社交网络下公共危机信息分析系统设计方法。报告结束后,来自河南大学的杜帅楠做了简单的评述,但是她认为以网络为依托的研究可能在信息真实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李鹏老师作题为《关联性利益冲突中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报告。首先,他对关联性利益冲突进行了界定,然后举了很多关于关联性利益冲突的例子,如2008年6月的,贵州瓮安:女孩溺水事件?信息未能有效公开?引起不满?大规模警民冲突,再如2011年3月,在英国伦敦:警方街头射杀持枪黑人?少数族群抗争?市政府只公开相关内容?微博客平台放大?大规模骚乱等等。然后介绍了关联性利益冲突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以及政府怎么做的。紧接着简单介绍了关联性利益冲突的特点以及过程化的分析思路,然后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给出了研究展望。报告结束后,有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汪伟全老师做了精彩的评述,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李月华同学的报告,她报告的题目是《渐发型事件的社会成本和价值耗损模型研究》。她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认为事件的发生有三种类型,分别为:造成社会成本消耗但尚未造成损失的事件;已经形成必定会造成损失的事件;已经造成损失的事件。第二部分介绍了渐发型事件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分类。第三部分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并给出了渐发型事件的社会成本和价值耗损模型,以及应对事件的四种方式:“减”“缓”“避”“逃”。最后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给出了其函数变化模型和简单分析,认为可以采用扩容、加固和释放等三种策略加以应对。报告结束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月玲老师做了精彩的评述。   本场报告于下午17:50左右结束。
2016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报告之三
陈安博士 2012-5-22 05:01
【刘霞 撰稿】 2012 年 4 月 22 日下午 13 : 30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 ——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继续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第二场的研讨在 15:20 正式开始,本场报告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刘亚岚研究员主持。 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老师或研究生做了报告或评述,就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首先,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做了题为“应急演练脚本的设计与编写”的报告。陈老师首先介绍了应急演练与脚本设计的概念。然后,按照事件属性、演练形式以及目的、参与主体、书写方式等标准将应急脚本进行了分类。接着,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与脚本设计相关的问题,包括脚本的设计原则、脚本的要素等内容。最后,报告人介绍了脚本的结构与形式,并将顺序结构的一类应急演练脚本作为案例展示给大家。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西宝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陈老师的报告做了精彩的评述。 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的汪伟全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区域应急联动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东京都相互援助合作协定、辽宁中部城市群协议合作“应急救援”、泛珠城市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等多个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做了简要介绍。接着,报告人从法律制度困境、组织体系欠整合、体制运行不规范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汪老师报告了建立健全区域应急联动的体系构成。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朱伟博士对报告做了评述。 本场的第三个报告的报告人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月玲博士,题为“用于应急管理的水文 - 水力学耦合模拟平台”。王博士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该模拟平台做了详细的介绍,不仅介绍了该平台各个子模块的原理和工程,还详细阐述了对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耦合机理。本报告由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刘霞做评述。 接着,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王光辉以机制为核心,做了题为“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及应急机制设计”的报告。首先,报告人对机制的基本内涵进行辨析。然后,介绍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接着,报告人对国内的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最后,王光辉以出租车拼车机制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应急机制设计。本报告由 来自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秀华老师作了精彩的评述。 在第二场的最后一个报告中,刘霞继续以“机制”为主题,对以“秩序”为目标的排队机制进行失效分析。首先,刘霞对机制及管理机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机制的有效是相对的,失效是绝对的,所有的机制最终都会失效。然后,报告人以“秩序”为目标,从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空间、以及约束和动力规制七个方面,对地震应急救援中分发帐篷等救灾物质时的排队机制的失效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后续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想法。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 门永生老师 作了相关评述。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报告之二
陈安博士 2012-5-22 04:58
【刘霞 撰稿】 2012 年 4 月 22 日下午 13 : 30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 ——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继续进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长安大学、江苏警官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下午的会议,就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两次短暂的茶歇将下午的研讨分割为三场,第一场报告由大连理工大学的西宝教授主持。 首先,来自江苏警官学院的龚鹏飞老师做了题目为 “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的报告。报告围绕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及报告人自己的研究工作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报告人不仅通过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研究意义,而且对国内外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对策、研究内容、需求预测、应急组织与疏散、信号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综述。然后,龚老师从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公路交通突发事件预警及响应分级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报告结束之后,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对报告作了评述。 来自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孙康老师作了题为“中国化工安全规制研究”的报告。报告涵盖了化工安全规制的属性与理论基础以及中国化工安全规制的实证描述、政策分析、主体、客体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孙老师首先对中国的化工安全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并用数据说明中国发达地区化工围城导致事故频发。接着,报告人介绍了化工安全规制的风险理论、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生命价值度量等理论基础。然后,对中国化工安全规制的冲突与协调、标准设计、配套政策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最后,报告人围绕规制结构设置,探讨了化工安全规制的内部配置,分析了中国化工安全规制的主客体因素。报告之后,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蒋先进老师对报告做了精彩的评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唐伟勤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受灾点满意度的大规模突发事件快速消费品的应急调度研究”。在报告中,唐老师不仅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还对自己这个课题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做了详细的介绍。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张昊宇对报告做了简单的评述。 接着,张昊宇以博弈论为基础,做了题为“基于博弈论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阶段博弈模型”的报告。首先,报告人对非应急领域多主体博弈行为、应急博弈行为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然后,对模型假设、模型变量、博弈过程、参与者决策做了详细的解释,并在报告的第三部分进行了模型求解及结论分析。接着,报告人对模型给出了一个算例。最后,张昊宇从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总结。报告结束后, 来自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孙康老师对报告做了评述,在肯定张昊宇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几点改进意见。 第一场的最后一个报告人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刘亚岚研究员,报告题目为“ 3S 空间数据获取应用于交通应急管理”。报告分为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交通应急管理中空间数据获取现状、交通应急管理中 3S 空间数据获取途径以及 3S 空间数据交通应急管理应用四个部分。报告人首先介绍了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及其特点,并指出如何基于 3S 快速获取应急管理所需的各种空间数据是目前应急管理中的首要和关键问题。接着,刘老师用大量的图片和数据详细介绍了交通应急管理中空间数据的获取现状及获取途径。最后,刘老师介绍了 3S 技术在基于变化检测的公路灾害遥感信息提取、汶川地震及遥感灾情速报等方面的应用。报告结束之后,来自长安大学的董千里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述。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报告之一
陈安博士 2012-5-22 04:56
【王光辉 撰写】 2012年4月22日上午9:00,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五楼5203教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具体承办,会议主题为应急机制设计与体制建设。来自全国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部分企业的25家单位的70余位学者、代表参加此次学术会议。本届会议主要结合全国各领域的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经验,就现代应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薛东前院长和主办方代表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陈安研究员分别致词。上午的会议由五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延军平教授在其报告“对称性与台湾地震风险趋势判断”中,根据地震灾害非孤立存在的假设,利用对称性和可公度的思路,在掌握近年来地震灾害的基本信息后分析其时空对称性规律。在时间对称性方面, 报告采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部分地震灾害进行趋势预测。在空间对称性方面,报告人主要对台湾的地震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的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三角形或四边形结构),并考虑其象限分布对称性,得出相邻两期地震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地震有加快发展迹象。报告结束后,陈安研究员对报告内容进行简要评述,具体涉及地震预测的主要意义以及本报告提出的基于对称性和可公度的地震预测思路的物理机理分析等问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秀华副教授做了题为“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的报告,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海洋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等风险。首先,报告指出海洋自然灾害、海盗活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海洋权益冲突等诸多风险因素都不同程度危及着海洋产业安全。其次,报告人通过案例分析得出随着我国发展海洋产业和加强海洋国际合作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海洋产业安全形势亟待改善。最后,报告提出采取健全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加强立法和国际合作打击海盗行为、积极扶持新兴海洋产业、完善海洋产业管理体系和维护海洋权益等相关措施以防范海洋产业风险。报告结束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唐伟勤副教授对报告进行评述,指出报告内容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义。 茶歇过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蒋先进院长针对反腐败这一具体政治危机的特征就“论危机管理视野下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做了报告,报告人指出当前我国的权力腐败形势不容乐观,须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认清权力腐败可能引发的政治风险与危机效应,树立政治危机意识。最后,报告人从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视角,提出完善监督、推进民主、厉行法治等制度性措施,构建权力制约、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有效预防、惩治权力腐败,搞好廉政建设,防范政治风险与政治危机等措施。报告结束后,陕西师范大学的孙根年教授从当前中国权力腐败形势的危机识别与评估、权力腐败的公共危机效应和遏制权力腐败、搞好廉政建设的危机管理对策等方面,对报告内容分别进行评述。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迟菲博士的报告为“现代应急评价策略”,报告首先从多角色、多阶段、多尺度、多层次和多维度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学界对于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的评价研究。其次,报告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策略,并从可减缓性评价、可挽救性评价和可恢复性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评价策略和模型。最后,基于上述评价思路的总结和分析,报告人以突发事件防范与应急相关责任主体为研究对象,从过程因素和结果因素等角度提出相应的绩效评价策略。报告结束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刘亚岚研究员从自身遥感监测领域,对多阶段应急评价策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朱伟博士在题为“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与技术需求分析”的报告中指出社区是突发事件的多发地,社区类型多样的特点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安全与应急管理机制。随后,报告人具体介绍了社区应急准备机制、第一响应机制、基层应急预案机制、社区应急文化建设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针对社区应急管理的一种新方法——BCM(业务持续管理)展开详细介绍,并以临时社区的持续管理为例进行分析。报告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的陈绥阳教授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评述,指出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从其研究领域对社区应急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建议。 上午的会议在12:00左右顺利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简报第11期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5-21 22:40
应急管理简报第11期
第一版 第二、三版 【死活贴不上,可能是因为文件大了点】 第四版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85 次阅读|6 个评论
因为西安应急管理会议的事情感谢科学网的几位博主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5-9 22:56
1,首先感谢陕西师范大学的孙根年教授。 这个会议之前我联系他的时候,他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因为是之前没有见过面,对于我来说把一个第八届这样的会议提出联合举办,确实是冒险。 之后,他作为东道主为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提供了会议场所,并作为东道主邀请了旅游管理学院的薛东前院长和延军平书记进行了致辞和学术报告。 第二天,孙教授在第五届中韩双边会议上委托弟子进行了英文学术报告。 感谢孙老师的积极投入和配合。 2,感谢博友陈绥阳教授。 我们这个本家的陈老师在科学网上是大才,从他的诗词歌赋里就可以感觉得到,我一到西安,第一个见到了陈老师,没有想到的是他也是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之前排他才子第二名,是觉得他也就和我差不多年龄的样子,现在一看,再结合他的背景和轶事,当时的杨玲第一才子明显稍逊一筹,陈老师应该是科学网第一才子才是。 陈绥阳老师声若洪钟(怪不得最新的博文说要和人打一架呢,嘿嘿,原来是有底气的啊),与年龄和身材都不太匹配,我一听到顿时觉得精神抖擞起来,陈老师参与了一个专题的主持人,并承担了一个报告评述人的角色。特别感谢陈老师。 3,感谢中科院的“大”同事——刘苏峡博友 刘苏侠研究员看到我在科学网上的通知后,说自己没有时间,但是想派人参加,于是我们见到了她的得力助手王博士。 结果,王博士在整个会议上大放异彩,一方面所做报告是水资源管理方面,角度相当理工科,而我们这个会议虽然我本人有理工背景,但是确有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倾向,所以,这个很亮。此外,第二天的中韩双边会议,韩国人报告的英文明显不敌我们进行评述的王博士,我在主持时就说“Her English is much better than yours, and than mine”。韩国人也抓紧点头称是。晚上的宴会王博士也承担了现场翻译的角色,加之身高1米7左右,风头都是王博士的,同时也归属于刘苏侠老师。 回来后俺们抓紧给刘老师打电话表示感谢,这也是俺第一次和刘苏侠通话,电话里的声音甜美幽默流畅优雅,俺都不知道该怎么夸奖才好了。 4,感谢蒋新正老师。 老蒋这家伙,真是忒热情。本来因为他是食品行当的人,俺们想让他也报告一下来着,他说不可说不可说,俺们只好饶了他。 关于老蒋与食品,后面我还有专文来说,这里略去。 5,感谢鬼精灵的单博炜老师。 单博炜一在科学网上出现,就引来了最大一次推荐潮。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比我小十岁还多的鬼精灵的家伙,聪明的人我总是能很欣赏。 单老师参加了第一天的会议,在提问阶段,问了一句,可是一语中的,他对延军平教授关于地震发生时间分析报告的问题是:“物理学中有‘唯象学’的研究方法,您研究地震是否是采用了这一思路呢?” 这一问也使得迟菲博士一下子对单博炜刮目相看。 对于我来说倒是意料之中,我对他的智力有比对我自己的智力还更强烈的信心。 6,感谢朱伟博士。 朱伟博士一直支持这个系列会议,从一开始到现在。 7,感谢袁晓辉女士。 她说有同事在西安有可能参加俺们的会议,俺就一直等到会议散了俩星期了,到今天还没见人影,推测可能还在赶往会场的路上,所以特别感谢她。
个人分类: 人论|415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明年11月第十届全国应急管理研讨会将在广东中山举行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5-6 05:18
  2012年的4月22日,我们在西安组织了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研讨会。   预计在2012年的10月份,在北京举行第九届全国应急管理研讨会,关于会议的情况将随后有更详细的通知。   2013年的11月份,会议将移师广东中山,举行第十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欢迎大家保持关注。   今年暑假,我们还将举行两天的“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完全免费,并有简单午餐),本次课程班的主题是“面向现代应急的数据分析技术”。   课程内容:   1,现代应急管理的理论方法   2,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论   3,应急机制设计与失效分析   4,应急事中评价策略与模型   5,实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   6,面向网络的数据分析技术   7,数据挖掘技术及应急应用   8,应急典型应用案例之研讨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60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日程表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4-22 08:09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 ——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日程表 会议时间: 2012 年 4 月 22 日 9:00-17:40 ,会议地点: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五楼 5203 教室 时间 报告题目 所在单位 报告人 评述人 主持人 9:00-9:10 开幕式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薛 东前 院长 迟 菲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陈安 研究员 9:10-9:40 对称性与台湾地震风险趋势判断 陕西师范大学 延军平 陈 安 朱 伟 9:40-10:10 交通行业 3S 应急流程及其规范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刘亚岚 延军平 10:10-10:30 茶 歇 10:30-11:00 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秀华 唐伟勤 陈绥阳 西安交通大学 11:00-11:30 论危机管理视野下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蒋先进 孙根年 11:30-12:00 现代应急评价策略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迟 菲 刘亚岚 12:00-13:30 午餐 13:30-13:50 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与技术需求分析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朱伟 陈绥阳 西 宝 大连理工大学 13:50-14:10 道路交通应急管理 江苏警官学院 龚鹏飞 迟 菲 14:10-14:30 中国化工安全规制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孙 康 蒋先进 14:30-14:50 基于受灾点满意度的大规模突发事件快速消费品的应急调度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唐伟勤 张昊宇 14:50-15:10 基于博弈论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阶段博弈模型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张昊宇 孙 康 15:10-15:30 茶 歇 15:30-15:50 应急演练脚本设计与编写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陈 安 西 宝 刘亚岚 15:50-16:10 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研究:问题与对策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汪伟全 朱 伟 16:10-16:30 用于应急管理的水文 - 水力学耦合模拟平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王月玲 刘 霞 16:30-16:50 机制设计理论研究 及应急机制设计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王光辉 张秀华 16:50-17:10 以“秩序”为目标的排队机制 失效分析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刘 霞 门永生 17:10-17:30 茶 歇 17:50-18:10 社交网络下公共危机信息分析系统设计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詹建 杜帅楠 蒋先进 17:30-17:50 基于“责权利情”的关系比较分析 —— 以政府和企业为例 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 杜帅楠 汪伟全 17:20-17:40 渐发型灾害事件的社会成本与价值损耗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李月华 王月玲 17:40-17:45 闭幕式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577 次阅读|9 个评论
“崩滑流”与“减缓避逃”,兼论台湾和大陆的不同叫法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4-18 11:41
  上个月去参加了一次地质灾害应急的项目评审会,因此遇到了科学网上很有个性的秦四清研究员。   因为我本人不是地质行当的,所以在本次会议上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学到了一些很好的说法,那就是“ 崩滑流 ”,可谓言简意赅啊!   所谓崩滑流,即是以下三个东西: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在台湾,泥石流被叫做“土石流”,差不多,不过我倒是觉得好像台湾同胞叫的更合适些,原因则是“土和石头形成流动的形式化物体”,土和石是原始形态,流则是变化后的形态。而泥则是土水混合后的产物,不算原始形态,而是中间形态,泥石流的说法就有点倒因为果了。   其实非但中国人的总结概括能力超强,外国人也有这趋势,宗教特征之ABC呀,应急四R阶段呀,等等。大家都喜闻乐见这类简单容易记忆的东西,总比连篇累牍的文字要好看一些吧。   我招收的新的研究生李同学最近被我赋予做“渐发型突发事件”的学术任务,我让她建立一个简单的渐发型灾害社会成本付出与价值损耗的模型,她做了,然后问到我因着这个模型,如何去设计相应的应对策略呀。   我说:有啊,我这里早就有了,你可以和模型结合起来说。这四个策略就是减缓避逃——   1,减: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本身,如大火中从天而降的一场人工暴雨。   2,缓:采取积极措施使得灾害来得更慢一些,虽然措施不见得立刻有效,但是总可以使得时间后延,以便设法调集更多资源采取更佳措施。   3,避:对于有些灾害,我们没有办法对灾害事件本身采取措施,但是我们可以避,比如对于地震和余震,我们就可以去安全的区域和建筑物内躲避。   4,逃:实在不行,就撒丫子吧。三十六计里把这个叫做“走为上”。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69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新书】《应急管理:故事与案例》写作计划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4-18 09:00
  之前我收到过一些书和小册子,里面是谈应急要义、守则或者案例的,但是,由于过于板着面孔说教,连我这个做应急管理的人都看不下去,更遑论与应急管理微弱相关的芸芸众生了。   所以,写一本新的具备可读性的《应急管理:故事与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可以当《应急故事会》来看吧。   如果计划要写,今年能写完吗?我自己觉得很有希望,而且准备在科学网上连载四分之一的内容,这样,伴随着博客的进行,全书也就很快搞定了,这样最好。    先胡乱拟一个大纲   第一回,你出突发灾难,我有应急救援   本回串联以下故事   1,从泰坦尼克号的妇女儿童先上船说起   2,热气球上三个人,将谁踢下方为真   3,电影《集结号》与战争中的战地救援   4,地震救援:汶川大地震中的救援   5,克拉玛依那把火,“领导先走”罪哪般?   6,陕县矿难   7,老婆老娘同落水,伦理论理该救谁?   第二回,灾后第一响应,环境快速恢复      本回串联以下故事   1,电话铃声响起,第一行动开始   2,地铁进水,束手无策?   3,政令不出紫禁城,原则机理操作性   4,救灾物资发放时,排队规则如何制      第三回,风险防范控制,减灾消灾免灾      本回串联以下故事   1,跳楼事件常会有,花盆与人护长久   2,河边与湖边跳水事件防范   3,景区拥堵不堪忍受,如何引导形成人流   4,道路高峰拥堵时的动态调整策略   5,清明时节火纷纷,严防死堵关卡紧   6,站前广场人拥挤,候车入站难整齐   7,Katrina飓风早知晓,新Orlean依然成泽国   8,奥运期间控风险,评估矩阵帮找出      第四回,现代技术设备,应急关头发威      1,应急通讯   2,堰塞湖处置的故事   3,遥感飞机   4,SARS的故事      第五回,监测检测,事故调查      1,飞机坠地为哪般?汽油登机多行险   2,股骨坏死怎么办?事先就须防波澜   3,南方雪灾有预兆,风险累计最可怕   4,人群密集怎知道?监控预警很紧要      第六回,物流、钱流、人流、爱流   1,物流公司有妙方,十万卡车灾区忙   2,捐赠保险加拨款,每人十元一斤粮   3,春运期间大雪降,百万人群哪里藏   4,心理抚慰不可缺,心中魔鬼早驱光      第七回,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实   1,女娲补天为应急,诺亚只有避方舟   2,沉香怎救三圣母?阿喀琉斯使人愁   3,烧香拜神真无奈,智力方使天门开   4,FEMA组织屡次变,SARS中国体系改   第八回,
个人分类: 书论|4589 次阅读|25 个评论
给新收MBA刘同学确定的论文内容3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2-4-16 20:22
  刘同学是建筑行业的,一见面我也是问他你的兴趣点在哪里?   回答:   1,建筑业的供应链管理   2,具体建筑的项目管理   具体而言,建筑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和零售行业或者离散制造业有很大不同,他举例子说就水泥沙子和钢筋的采购和使用之间就有很大的松弛空间,钢筋到达工地,还要根据需要处理成不同的形状,这在不同的师傅手里,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会省料,有的就会废料。   还有,他提到,因为施工的要求不同,还要采购不同的施工机械设备,但是会遇到工期改变等问题,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更是如此,很容易造成设备的限制浪费。   我就问:没有一个全国范围或者区域性的设备租赁平台吗?他说也有,但是还是很难做到物尽其用。      然后,我跟他梳理了几个研究会涉及到的关键词:   1,建筑行业   2,供应链管理   3,项目管理   4,风险管理与控制   5,应急管理(真的出现工程无法进行或者设备完全闲置的情况有何措施可以采取)   6,闲置机械设备信息共享平台   看这几个关键词是否有助于他梳理准备要做的研究,他说感觉有点眉目了,我说你就沿着这几个关键词先去搜索相应的文献,会很多,先考验一下自己去粗取精、文献抽取的能力,有点感觉后我们接下来再进行更多讨论。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新收MBA芦同学确定的论文内容2
陈安博士 2012-4-16 20:12
  芦同学是IT行当的,当他来和我谈的时候我问他从事的IT哪类工作,回答是最开始做程序,后来做设计,测试、维护都做过,整个一齐活。   就有点矛盾,如此多样的工作背景如何和MBA的论文联系起来呢?   我一开始假设他只愿意做自己当前从事行业有关的科研内容,就说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分析一下IT系统的风险以及业务持续管理方面的东西?然后借给他一本我参与编写的《中国业务持续管理现状与发展》,他回去后看了看,昨天再来找我。   然后他认为虽然为一些企业代为维护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内容重要程度各企业都是事先就确定了的,所以,研究的空间着实不大。因为知道我现在做的主要研究就是应急管理,就问陈老师能否给他选一个应急管理方面的题目做。   啊?大出意料之外。   我抓紧回答:这个我太门清了,应急管理里面的所有前沿问题全部装在我的脑子里,那还不手到擒来啊!   不过我还是坚持问了一句:你确定可以不做目前工作相关的内容。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没有问题,可以做和工作无关的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因为事先建构了整个现代应急管理的体系,其中包括我提出一套突发事件的机理分析方法,里面刚好有的工作还没有展开,就告知他从“突发事件发展机理”入手,具体则是“突发事件空间上的扩展和烈度上的增强”,通过数学或物理学的建模手段,把典型事件(如公众恐慌情绪)在空间(包括Internet空间)上的扩展路径、模式、趋势等分析个透彻,论文的内容自然会很丰富。      然后,送给他一本我著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告诉他先看书,然后8月底来参加我组织的应急课程班,到时再好好探讨开题报告的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研讨会4月23日(周一)在西安举行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4-14 11:29
  继2008年第一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会议在上海举行之后,我们在北京(第二届),济南(第三届),韩国清州(第四届)陆续举办了多次双边研讨,这次的西安会议是第五届了,会期一天,我还是喜欢利索点的。   其实,第一届会议虽然在中国举行,但是费用却主要是韩国一方出的,他们一来就是带着交朋友的热情来到中国,不过,稍微有点遗憾的是,之前忠北国立大学李在恩教授这些通过学术交流交到更多朋友的做法开始并没有得到多少回应,现在的中国学术界,占了便宜就撤没有便宜就坚决不干的情况太多见了,好在李教授2008年之后遇到了我(呵呵,这里自夸一下),大家都恐怕自己的付出在对方之后,交流自然可以持续下去。   4年多了,危机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中韩双边交流终于成为大家愿意共同付出精力联合培育的一个东西。   去台湾,在香港,过日本,访韩国,礼仪之帮的感觉俨然矣,反而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陆,礼崩乐坏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只在少数的知识分子和民间还能找到遗存,也所以,在大陆转悠,我交朋友的速度比自己预想的就要慢得多,我之前觉得这好像是我自己的问题,后来看,其实不是。   既然答应了交朋友,就好好地用心交下去,这也是我和李教授共同的地方,即便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没有交流好,但都不会影响到大节,这也是使得我们这个中韩双边会议一直在持续的重要原因。   这次的韩国代表团有19人,我们大致配差不多的人数,双边交流也采取“报告+评述”的形式。   明年春天,我们将组成一个团前往韩国进行“第六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会议”,具体地点还有待和李教授商定,有愿意参加者我们非常欢迎参加。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490 次阅读|8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研讨会将于4月22日(星期天)在西安举行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4-14 10:52
  继第一届(2007年)、第二届(2008年)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第三届移师宜昌,第四届在开封,第五届在济南,第六届回到北京,第七届(2011年)在广州举办后,第八届NCEM会议将于2012年4月22日(星期天)在陕西西安举行。   我们的会议系列一直秉承“低收费、多交友、长交流”的宗旨,是目前国内“应急管理”领域届数最多,总的参与人数也是最多的一个会议系列,它和我们的国际会议系列   1,现代应急技术、应用与实践(EMTAP)   2,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CEM))   3,各类双边(包括中韩双边)与多边研讨会   以及持续了5年的   4,免费假期课程班系列   形成相互补充,互为犄角的多个层次会议系列。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类型的会议形式我们这里都有,这些正式的会议系列辅助以我和团队成员的邀请报告、受邀报告(我本人的受邀报告已经接近200次,大大锻炼了口才),每次我搅动一批新人,这样我想一定能把中国应急管理的事业推向更远处和更深处。   本次的西安会议,依然将采用“讲演+评述”的形式,大会报告25分钟讲演+5分钟评述,专场报告15分钟讲演+3分钟评述。   对风险、危机与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兴趣者,欢迎参加。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27 次阅读|8 个评论
网络营销危机、食品安全事件、公共场所应急与校园安全保障问题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4-11 16:56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从消极的角度看,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而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庸人自扰”则体现为一种超越当前状态而具备先见之明的一种风险意识,虽然我们知道这类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   网络上的危机事件就是这样,本来大家在现实中是没有关系的——“网上本应无事忙”,但是因为一条线而联系在一起——“风险却在其中藏”,于是,另外一端的人敲下的一行字或者一篇文章就会对这一端的人产生很大乃至不可忽视的影响——“庸人自扰成寻常”。在本期的第一篇沃海措撰写的文章《网络营销危机及其应对机制研究》中,就有人制作了假的肯德基优惠券让人下载后去肯德基找优惠的食品消费,而肯德基却并没有发布这些优惠,使得消费者和肯德基针锋相对,而肇事者却掩嘴偷笑,让人不禁摇头。网络危机的出现和其他实体经济领域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捕风捉影在这里显得实在又切近,于是,事件从无到有,终于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如此设计一套较好的应对机制就成为学者们和无意生事机构必须要做的事情,沃海措的论文给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答案。   同样地,食品领域也很特殊,理论上说应该是一个很难出现事情的领域,因为能够往食品里面添加的原材料就在那里,而所有严格禁止添加的东西我们也是知道的。如此,在食品领域里也就没有什么创新的空间,同样也没有什么让人需要格外担忧的可能性。   可是,就是这个食品,这几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诸多不在添加名录上的东西被不断地加入。而追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得到利润和成本的影子在不停地晃荡。   对于食品,应急本身对于事件的平复价值不大,因为如果需要应急,则必然是出现了大规模的突发性食物中毒或者积累性的食品毒害后果,而动用的主要力量也只是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受影响者家人,这些人与事件责任人和管理者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我们国家上次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指定的负责机构——卫生部——就不是一个恰当的机构,因为它们所能作为的仅在收治病人,而不在处置生产过程中的无良行为。   本期的汇刊就通过一篇论文再度回顾了三聚氰胺事件,然后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过程进行了机理分析,从原则性、流程性机理的角度做了细致的分析。并针对最核心最主要的食品安全“监控机制”给出了一个框架性的设计思路。作者周蓓来自于质量监督监管的新闻媒体,对这类事件耳闻目睹了不少,感悟还是很深刻的。   另外一个正在攻读MBA学位的范晶洁,研究的则是公共场所的应急管理,她也是自己一度面临过无法处置的窘境,所以,也对如何应急有了切身的需求和体会。她汇集整理了关于公共场所的很多资料,包括国务院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对于公共场所的7类28种的具体分类,如第一类的宾馆、饭馆,第二类的理发店,第三类的影剧院、游艺厅等,第四类的体育场(馆)和公园,第五典型如展览馆、图书馆,第六类的商场(店)和书店,第七类的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和公共交通工具内部等。对于以上各类公共场所,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有一些一般性的内在规律可供探索,从发展的路径上分析,也会是多种多样的;而其演化,遵循着转化、耦合、衍生和蔓延的渠道,能够产生更大和更恶劣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应急管理者给予关注,并提出相应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因应策略。   在这两个过去的月份内,团队的成员分别在台湾、哈尔滨、广州的暨南大学、北京的中国科学院,以及重庆的邮电大学和重庆大学进行了学术访问或专题学术报告,本期汇刊也尽录了这些学术活动于内。同样地,刘霞也收录了近期在国内外发生的各类突发灾难性事件,这些依然让我们无法平静,而将继续致力于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最后一篇文章的作者黄冠宇从事的就是教育产业工作,所以他也关注了校园安全事件和应对的方法策略。在探讨了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内涵、特点之后,他对事件进行了建模分析。   这样,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涉及到网络危机、食品安全、公共场所事件应对和校园安全,各有各的出发点,研究模式也是类似的,都是先从事件出发,再考虑领域应急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事件的内在机理和应急策略。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在应急管理的领域应用方面刊载更多研究论文或案例分析,以促进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陈安    【《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681 次阅读|8 个评论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近期举办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4-6 22:03
  2012年3月23日~3月26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数学院思源楼举办。   研修班汇集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相关管理和研究人员40余人,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他强调,“高级研修班”是“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组成部分,数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研修班的组织工作,坚持高起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邀知名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专家答疑和学员研讨交流相结合,着力解决应急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加强国内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研修班契合“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重点,邀请了8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 、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城市风险评估、运行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最后,学员们还实地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了体验活动。   经过为期4天的培训,学员们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了应急管理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此次高级研修班是“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一次盛会,促进了我国防灾减灾领域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本次研修班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抱歉,连贴六篇行踪报道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4-6 21:28
  因为上个月连续出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先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后去郑州河南工业大学的工大讲堂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室,随后返回北京再“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最后去南京的江苏警官学院分别进行了五天的课程讲授,两次半天的报告,半天培训课程,以及一天的交流和报告。   今天晚上将校、院等的相关报道贴了一通。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79 次阅读|17 个评论
陈安博士在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学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4-6 21:23
【 http://grs.henu.edu.cn/a/xuekejianshe/dongtaixiaoxi/2012/0323/254.html 】 应工商管理学院邀请,3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来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讲学。工商管理学院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聆听了讲学。 陈安博士的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介绍了管理科学的几个里程碑,引出了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思路。第二,从现状、问题、概念到理论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应急管理的几个关键词:风险、干扰、危机、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第三,重点讲解了现代应急管理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的机理分析体系以及现代应急技术、系统与应用。最后,陈安博士结合实例提出了如何进行应急管理机制设计的思路。 讲学期间,陈安博士和同学们进行了真诚、深入的交流,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陈安博士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香港、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地高校进行学术访问,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及其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理事或委员;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组织过7届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任大会主席。在科学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电子学术期刊《应急管理汇刊》主编,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创办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73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院邀请陈安教授为哈密培训班做报告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4-6 21:16
我院邀请陈安教授为哈密培训班做报告
  为扩展哈密培训班学员的社会管理视野,增强他们对应急管理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作为基层管理者的素质,3月22日上午,继续教育学院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研究员,为哈密培训班做专题讲座,陈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管理学与应急管理》。   陈教授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的定义谈起,讲述了管理的内容及体系;接着又讲了著名的霍桑实验,以及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学说,他对目前应急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八多八少”,即过多的事件,过少的思考;过多的慌乱,过少的理性;过多的概念,过少的统一;过多的特殊性,过少的一般性;过多的原则,过少的机理;过多的形式,过少的操作;过多的实验,过少的理论;过多的沿袭,过少的创新。他还从自己研究的案例入手,从经济、社会、安全、自然等几方面结合近年社会热点问题,阐述风险应急需要的策略;从时间、空间、地理和坐标等范畴谈了应急的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问题。   讲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生动有趣,十分精彩。陈教授博学睿智的风采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讲座使学员们去思考和反思许多未能涉及的问题,大家受益匪浅。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19 次阅读|7 个评论
陈安博士来河南工业大学作“现代应急管理”专题报告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4-6 21:14
  3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博士应邀做客工大讲坛,在莲花街4222会议室为师生作了“现代应急管理与管理机制设计”专题报告。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后勤集团公司负责人以及校团委和新疆班学员200多人聆听了报告。   陈博士从自己研究的案例入手,并结合近年社会热点问题,引出本次演讲的三大内容:应急管理,管理机制,应急机制。他认为:在三鹿事件上,不能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把其归入某种应急类型中,而应该看到其符合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众多应急事件的特点。他以深入的分析,论证自己的判断,令人信服。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他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接着,陈博士着重讲述了现代应急管理的里程碑——“FEMA”(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故事,并为听众专门解读了事件机理分析及应急中的评价机制问题。在管理机制方面,他详细介绍了机制的分类方式、目标和不同的作用效果,并对单目标机制做了详细阐述,此外又列举了在不同情况下的运作模式。他说,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愈发重要,而合理的应急机制设计,则需要充分发挥协调机制,启动机制,监督机制的协同作用。   报告中,陈博士对“应急管理机制与管理机制设计”深入浅出的解读,颇为精彩,师生们不仅为陈博士博学睿智的风采所征服,同时也为其风趣幽默的演讲所感染,现场掌声不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759 次阅读|9 个评论
在江苏警官学院进行《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报告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2-4-6 21:10
在江苏警官学院进行《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报告
3 月 28 日 ,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博士来我院交流讲学。 28 日上午,治安管理系组织相关教师同陈安博士就应急管理的研究前沿、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应急管理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28 日下午,陈安博士给治安管理系 2012 届毕业班学员作了《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报告就应急管理现状、应急管理的基础概念、应急机理、应急过程管理、应急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内容丰富翔实,案例生动精彩,使学生对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初步的概念,激发了大家关注、研究应急管理的兴趣。(文 / 龚鹏飞,图 / 徐兆海)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55 次阅读|15 个评论
深圳酒店中的《公众应急常识》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2-3-31 02:17
深圳酒店中的《公众应急常识》
深圳市应急指挥中心编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氏微博】今天在南京做应急管理的交流并报告一次,就早起了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3-28 07:13
  俺们一出差,思路就大大地开阔,比北京时感觉好多了。   河南工业大学的刘广明兄说得对:游学是很重要的。   君不见,俺拜会吕乃基老师后,科学网博客的周排名立马就能当老大。   今天在南京报告应急管理,就没多睡,起来胡乱贴几篇博客,并同时先想一下上午的交流。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48 次阅读|7 个评论
旁观地下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置
热度 2 cutefay 2012-3-20 21:52
前天上午我经过我住的地方附近的四环路边的时候,看到有自来水从路面下面渗出,周围有很大的面积都有积水。因为之前最近刚刚做的一个项目就是与地下管线事故相关,其中有一条指标是涉及到自来水事件导致路面积水的,所以当时我脑袋里在想着淹了这样大的面积算不算导致大面积积水,心思也没往其他方面去。(后来我才想到,其实当我看到有自来水管线事故的时候,就应该当一名好的公民,向有关部门打电话反映,这样事件就能够更及时地被发现,由于漏水而产生的损失会少很多) 昨天晚上将近11点,我回家经过那边的时候,看到那里停着两辆自来水集团的工程车,有一批人在围着挖路,看样子是自来水集团派应急处置队伍来维修了。虽然通过调研等方式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我从未亲眼见过如何做应急处置,于是就把自行车放回小区楼下,又跑回这个地方,饶有兴趣地看他们如何处置。 我在旁边观摩,负责抢险的人有些警觉,他们还以为我是城管或者区里哪个部门的人过来监督他们干活呢!后来确认我不是之后,他们就不再理我,我就在一旁看着。这次事件似乎是一次比较小的简单的事件,有三个人在挖坑,还有些人在做一些配合工作。挖着挖着,就看到了自来水管线,并且有一股水柱从地下直喷上来,喷得有两三米高,稍微喷了一会儿就不喷了。为了能够把坑再挖深一些,有一位人员用一个很长的电钻去钻这自来水管线周围的土,这让我有点担心,因为我怕这一不小心可能就钻坏了其他离的比较近的管线(例如燃气、热力、通信、电力、有线电视、排水)。后来一想,人家都有多年的抢险经验,应该如何钻,肯定很有分寸的。 我还问了其中一位负责人这自来水管线损坏是外力破坏,还是由于自来水管线本身的老化等原因。负责人说,是外力破坏,是经常有车经过,把马路压变形了,导致路面下的管线被破坏。 后来,我看着这维修比较慢,没有几个小时是不行的,我肯定看不完全过程,就回去了。 这些应急处置人员也挺不容易的,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了解到,他们接到事件通知后,虽然他们也很着急,想尽快修好,但往往很难立刻去抢险,因为维修的话需要挖掘路面,但往往白天不允许挖掘(交通部门不同意),只能晚上开工;并且,还经常有城管过来管着,不让他们挖掘,因此,即使即使想做得更快更好,但由于外界条件约束,有时候很难办。这充分反映了目前这方面应急管理的协调机制做得不够好,应急处置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103 次阅读|5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必然要面对的八个问题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3-10 22:46
  每次讲课,我都很担心,怕重复自己,所以每次坚持换掉尽可能多的老内容,讲授应急管理的课程尤其如此,因为这个东西是我一直在研究的玩意儿,所以,两次课程间如果没有新鲜内容,自己都要羞死了。   过一段时间,将在几个不同场合下就现代应急管理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如何避免重复再度成为我准备PPT和讲演的重要考量。   最近要讲授的现代应急课程,我准备先从以下八个基本问题开始:   1,我们国家聚集了一大堆专家来做突发事件的分类,并最将这一四分类模式放入了国家的法律中去。但是,这一分类却恰恰会导向传统应急管理,完全不利于今日之复杂突发事件应对。这一分类逻辑是什么?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逻辑又应该怎么确定?这是需要厘清的重要基础性问题。   2,应急管理实际上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做的,正如急诊科医生必须由医院里更有全科和应急经验的大夫来担任一样,但是,现在的应急却更倾向于按照官职大小来进行组织,主要考虑资源调度的便利性,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或者不能恰当匹配且不说,应急策略的科学准确性而已无法得到保障。但是,问题是: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如何保障?这是一门完整课程必然涉及也必须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   3,从字面意义上看,风险管理应该涵盖应急管理的范畴,但是,两者侧重的方面也会有所区分,如何用一个领域的例子来说明风险与应急,对于老师来说是个无法绕过去的门槛,要说,说明风险和应急并非难事,不过在同一领域里说清楚并不容易,追深了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限混乱不堪。   4,应急对象选择难题。这个我在科学网上多次科普,也给当时的科学网人带来很大的印象,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5,事件本身的机理分析方法,有没有可行的科学方法?我所以对吕乃基教授的博客充满兴趣,刚好是因为他的博文里对于研究方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过介绍,可惜没有引起科学网的足够重视,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了。对于突发事件的内在演化逻辑,所谓的机理分析,也需要多个角度不同深度广度的认识论来考虑,我们在一开始研究应急管理的时候就长期对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一套初步的分析策略与方法。   6,应急的机制设计。我前文说过,管理机制设计是每个管理学者研究到较深程度后必然要面临的终极问题,如果说黎曼猜想是数学里的明珠(比哥德巴赫猜想要明亮得多),那么,管理机制设计就是管理中的黎曼猜想,最好的数学家都会曾经碰过黎曼猜想,而最好的管理学家也一定在管理机制设计面前驻足良久。应急机制的设计是这一东西在应急领域的应用,一个特殊领域的应用。   7,评价是管理的噩梦,因为每个多准则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很容易找到一个反例,以证明这个评价结果是完全荒谬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不评价,只是评价研究需要另辟蹊径,在策略上、在方法上、或者在评价准则上有新的考虑,否则,就是不断地做一道必然要错的作业题。在应急管理中,同样面临这一评价噩梦,评价的研究者也必然要触碰这一问题。   8,应急管理不是新东西,甚至我们极端地说,管理本身也没有新东西,从柏拉图时代到今天,总是在不断地重新遇到同一类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于支撑应急管理有了更新的手段,使得今天的应急和昨天的应急相比有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一差异也必然要体现在应急的实践中去。如何体现?怎么区分?在一个课程里要说清楚。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将开班
陈安博士 2012-3-8 16:12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我国防灾减灾领域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特委托中国科学院举办“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研修主要内容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 (二)防灾减灾与综合风险防范技术 (三)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 (四)城市风险评估、运行安全与应急管理 本研修班将针对易发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组织学习上述领域的最新进展,帮助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学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详细日程安排请参见本通知附件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www.amss.ac.cn )发布的通知。 二、研修人员及报名方式 (一)研修对象:全国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研修人员总数控制在40人。 (二)报名方式:申请人须提供个人简历,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含年龄,大学及以后学习、工作经历),个人研究方向及主要科研成绩,是否有从事应急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经历等,并于2012年3月15日前将报名回执(附后)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发送给 fzjz2012@126.com 。培训班咨询委员会将根据综合情况决定学员人选,并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相关人员。 三、 研修时间和地点 (一)研修时间:2012年3月23日 — 3月26日 (23日中午13:00开始报到,24日正式上课) (二)研修/报到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思源楼一楼报告厅 四、 其他事项 (一)请研修人员每人准备一个10分钟的学术报告,用于在研修班交流。 (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规定,研修人员修完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后,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颁发《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培训学时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三)研修班不收取任何费用,研修人员往返交通费自理,报到时请交2张1寸近期免冠照片。 (四)日程等请参见本通知附件。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会务联系人: 刘霞、童佳 电 话: 010-62562939 传 真: 010-62561939 邮 箱:fzjz2012@126.com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二○一二年三月六日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应急办没有地位
热度 17 cutefay 2012-2-23 16:24
我国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在 2006 年 4 月,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对。此后,省市县各级的应急管理办公室纷纷组建起来,大多数地方的应急办和当地其他委办局是属于平级单位。 然而,国家从成立应急办之后,应急办所宣扬的事迹就很少,即便有所宣扬也多是隐藏在其他机构后面的功劳,基本属于“也在参与”的份儿。如果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的应对,大多数都是由对口的部门负责,例如交通类的突发事件则由交通系统的部门负责,燃气类突发事件则由燃气企业的救援队伍负责;而大规模、跨领域的突发事件,则往往由当地政府负责或者其他某个专业部门负责,例如某市地面塌陷导致道路、地下管线等受损的事件,往往是由市政府牵头处理,三聚氰胺事件,最后由卫生部负责。而很少有应急办直接牵头的份儿。 应急办没有意义吗? 不是,美国也有类似中国应急办的机构——联邦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简称 FEMA ),其作用不可小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机构,也都有各自的作用,但是我们国家各级政府应急办的作用似乎限于我们建立了这个机构,或者顶多是应急办牵制定了预案,除此之外,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大多数地方应急办的地位很尴尬。按理说,应急办是一个在突发事件时可以协调其他平级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部门,应该更有地位,而现在的状况是,应急办和其他平级部门比起来,显得很没地位,以至于很多政府网页中所列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居然没有应急办的影子。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 ,政府重视程度问题。经济建设是增量,政府重视;而应急管理是面对概率事件的应对,说不准,所以,有这样的机构还是应该有的,但是政府不会指望它为减少损失做贡献的。因此,在我国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政府本身对应急部门不会太重视的。 2 ,应急办自身的问题。应急办在做事时,往往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去管,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老想去参乎,结果是四处有它,四处没有正面积极贡献。久而久之,只好成摆设。 3 ,各级政府在灾害时依赖中央政府的心理严重。尤其是大灾,发生之后地方政府就向中央政府求助,中央政府出人出钱,好像当地政府就没有责任似的,因此当地应急办就起不到作用;而对于那些舆情可能引发的事情,应急办也没有足够的权限和技术手段去防范和预警,更没有处理的能力。 4 ,应急办的人往往没有专业人员出身,多为秘书出身,而又不注重学习,甚至很多地方的应急办人员连应急管理的书都没有正经读过,没有专业化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目前中国应急管理做的比较好的省市区里,广东的表现比较显著,因此,广东省应急办也是比较有地位的。这与他们的应急办负责人员一心一意做应急有很大的关系,且本身也用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应急管理的诸多知识,加之一定的实践经验,必然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附:广东省应急办主任纪家琪语录:谁认真做应急管理,我就喜欢谁】 未来中国应急体制要起积极作用,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1 ,应急管理工作者需要系统学习应急管理体系性的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专业人士,才能有话语权。既要扎实地学习应急管理理论,又要了解当前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与方法,还要结合实践,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2 ,应急办的人士要在权限之内积极介入和合作,为国内突发事件应对做出切实贡献。尽量不要去掺和职权范围之外的事情,要专注于权限之内的事情,去争取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做出更多的事情,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政府也要强化应急办的职能,只要存在民用应急的事情,就多允许应急办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应该是比较累的,因为不仅要抓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在当地遇到高级别突发事件时,还要亲自去牵头处理。我们从一些突发事件应对的新闻中就可以看出,某某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市长、省长等人物会亲自赶往现场。而如果能够把这样一些工作多交给应急办来做,也会给自己减轻很多负担。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9310 次阅读|16 个评论
陈安的事多了
热度 2 陈龙珠 2012-2-8 12:28
为完善专家参与应急管理科学决策机制,广东省政府最近印发《2012年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工作计划》,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更好地搭建应急管理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平台,拓展应急管理专家出谋献策的渠道,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的作用,共同开创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陈 安研究员是中科苑应急管理领域的首席专家,建议编辑部积极、主动向广东省政府予以隆重推荐 《2012年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工作计划》全文: http://www.gdemo.gov.cn/zwxx/zcfg/gdzcwj/szfwj/201202/t20120207_156226.htm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180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的起点(走过2006-2011)
热度 1 yaresky 2012-1-7 07:45
在TU工作已经五年,从应用系统--数据--理论研究,尽管完成了06年进校时制定的五年规划,但成果却不多,有着深深的危机感,也在思考下一个五年如何规划。当然也有些许收获,终于凝聚出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如何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公共安全中的预测、决策问题”;实验室团队也初步搭建;终于有了基本可持续的研究支撑与环境;与原来的师友同事,又新结识了一众师友,还有一届届可爱的学生们。 来TU工作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PKU的五年中没有取得令自己满意的一些成绩?TU之路如何走?痛定思痛,没有数据,如何做共享?这也是蛰伏五年的原因。当然,PKU的五年,完成了从10年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科学研究者的初步转变;幸运碰到了可敬的恩师,还有LYW、WXL、WYL、JXD等师友。 在TU工作已经五年,也是蛰伏的五年,尽管在PKU LQ老师的要求下开通了微博与博客,也在科学网上注册了,但其实只是一个过客。这次三亚行(第三 届统计物理与复杂性科学路线图研 讨会)碰到了汪秉宏老师、张翼成老师、张建伟老师、周涛老师、张子珂老师等,就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特别是周涛,这个20多岁的教授,浑身透着“精”劲而为人又十分坦诚,令我印象深刻,也突然感觉到自己老了。原先聪明如FZY老师(掌握四门专业,对前沿很敏感)也说自己老了,那时我还没有感觉。 当年在PKU时,也是网络的热衷者,维护着当时比较大的应急系统网站与QQ群。那时同行师友陈安老师就也是网络热客了。 我的新起点,花了五年找到了研究点,也找到了“组织”; 我的新起点,我在科学网上要发布博客,并半自动维护 公共安全百科 ,重做网络热衷者; 我的新起点,有着新的目标; 我的新起点,下一个五年计划要起步,作为曾国藩的同县老乡,不缺乏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特质。
2066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终盘点(七):讨论班、应急管理简报等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2-31 23:27
   除了前面盘点的主要内容外,俺还担任了 《科技促进发展》杂志的副主编,为管理栏目贡献了不少智慧。    《应急管理汇刊》一直在办,已经到第六期33期了,而俺们从今年开始编撰的 《应急管理简报》,算是发行了 8 期,每期四个版面(彩色印刷),是研究团队的一个近期活动介绍吧。    当然,几乎每周都在进行的 应急管理讨论班今年有 40 余次,如果从2005年开始计算,已经有300多次了。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概率的巨灾应对不容忽视
热度 11 cutefay 2011-12-29 21:33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认为小概率的事件不值得人们投入很多财力去为之做应对的准备。对于后果不严重的小概率事件,的确如此。但对于后果严重的小概率事件,如何应对,是应急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 还是举个例子说更生动一些。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最常见的小概率巨灾,但一旦发生,则会给震区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这样的地震概率不大,但是,在建筑和设施在建设时,还是要具备抗一定烈度地震的能力(例如北京市规定的是市区内公共设施要能够抗8级烈度),而不能为了节省这笔费用而让建筑和设施抗震性不强。除了对地震的设防之外,在这种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应对方面,也不能因为这是小概率事件而忽视。汶川地震就给了我们了很大的教训,房屋的抗震性弱,使大量房屋被严重损坏,致使很多人丧生,灾后由于道路不通,通信不灵,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救援时间。 再举个例子。 2010年7月16日18时许,辽宁大连新港码头输油管道起火爆炸。103号油罐炸裂,管道发生6次爆炸,油库区火光冲天,海面一片火海。7月17日9时许,经过15个小时的应急救援,储油罐所有阀门全部关闭,大火被成功扑灭。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一旦处置不好,其中某个储存罐内的有毒物质外泄,那么整个大连可能会变成死城。 这次事件能够被成功处置,与很多因素离不开,例如战略、还有人力物力的调配等,而还有一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价值3000多万元的远程供水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当时现场用水紧张,淡水源不足,后天通过这远程供水系统,直接抽用海水,为前方实施24小时不间断供水。远程供水系统可以从6公里外的海面上不间断地抽水供应火场。普通的消防车顶多也就能装20吨水,可远程供水系统每分钟就能抽1.8万升水。 据说,当时买来这套3000多万元的远程供水系统后,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闲着没事烧钱,花这么多钱买来的东西一直闲置着,也排不上用场。尽管如此,在这次输油管爆炸事件中,能够派上一次用场,那也超值了。因为,一旦没有这远程供水系统,可能灾情就控制不住,那么整个大连城面临毁灭式的危险,到时候损失就是这3000万元的很多倍了。 因此,在小概率巨灾应对方面,应当从巨灾应对的要求及规律出发,对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技术手段和资金等各类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储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对巨灾应急预案的研究与编制;加强巨灾应对通讯保障建设,提出在现有公共通讯网络全面被摧毁情况下的通讯保障策略,逐步为抢险人员和指挥人员配置相应不受公网损坏影响的通讯设备。 然而,社会毕竟不能为这种小概率时间投入太多的财力。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只有整合资源,以降低应急的投入。如果几个临近地区能够做到共享一些应急管理资源,那么就可以使应急资源使用得更充分,降低成本。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427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应急管理:几个建议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2-29 04:54
  一,应急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推进,需要应急的突发事件实际在增多而不是逐渐消弭,所以,管理时需要有能力集成资源的权力机构作为牵头单位,如今的应急办之前只是个负责接电话并随后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层级传达的机构,应该说,天生就没有能力胜任应急所需的责任。于是,这样的牵头单位只有由行政首长担任或指派。   二,传统应急和现代应急的界限在于是否需要多机构的协作协调,如果需要,则更需要现代应急的思路与做法,这就需要超越原有的机构设置模式,成立新的应急专业协调机构。对比于临时性应急机构,之前有建议成立常设且级别较高的“减灾部”,我们认为,减灾本身很难涵盖应急的意思,其他机构也天生应该具备减灾职能,所以,更应该成立“应急与减灾部”或者“应急管理委员会”。   三,日常的安全管理(如食品安全)理论上是可控的,但是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突发事件的领域也会常有事件出现,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建筑、食品、交通等领域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结合,以防促管,以查促建,逐渐规范化。   四,突发事件出现之后,有时候会造成技术系统的崩溃,这就需要保留备份和冗余,部分领域可以在全国层面上进行系统备份,而有些领域则可以考虑在机构层面上考虑备份。   五,加强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的意识教育,并进行应急中的责任追究与惩罚,是使应急管理能够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12月25日应急管理团队讨论班纪要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2-28 06:12
时间: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上午10:00 地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801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迟菲博士、张昊宇、王光辉、刘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河南大学:杜帅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萧楠 整理人:张昊宇   2011年12月25日上午10:00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8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讨论班由陈安博士主持。      本次讨论班围绕大家近期要撰写的论文展开汇报。      首先,由迟博士作题为《Rescu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and Applic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的报告。在报告中,迟博士详细介绍了应急管理中的可挽救性评价模型以及应用。报告的一开始,迟博士首先介绍了应急管理中的可减缓性、可挽救性以及可恢复性评价三个概念,并指出三个评价都是针对未来的评价策略。接着,迟博士借两个小故事分析了“可挽救性”的重要性。在可挽救性模型的介绍中,迟博士主要围绕可挽救性的特点、原则以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针对“物”和“人”的可挽救性模型。      第二个进行报告的王光辉同学,他报告的题目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报告主要分为序言,机制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应急机制的分类及其研究(十大机制),应急机制的评价及其失效分析等几部分。他首先在序言中分析了“机制”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我国“一案三制”的内涵,即四组成应急预案、四功能应急体制、四过程应急机制和四层次应急法制,接着详细分析了不同的应急机制,即监控机制、指挥机制、协调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补偿机制等。      接着报告的是张昊宇同学。他主要报告了自己对于硕士毕业论文的想法和撰写大纲。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将继续围绕博弈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展开。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进行应急管理中博弈论分析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的技术路线等,第二章为研究综述,主要围绕目前博弈论以及进化博弈论在应急管理中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介绍了基于博弈论的两方、三方博弈模型,以及基于进化博弈论的我国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模型,最后一章为论文的结论和展望部分。      第四个报告的杜帅楠同学。她汇报的题目是《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中的关系研究》。汇报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她对不同领域中关于“关系”的研究对了系统的分类介绍,指出,目前学者对于关系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某一种关系或是某种关系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和阐释,而鲜有对管理机制中的所有关系进行综合阐释;第二部分对管理机制中“关系”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作用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关于关系设计模式的研究,她提出了主客体关系模式、主客体与介质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加入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和动力与约束机制的关系模式三种,并对每一种模式都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最后一个进行报告的刘霞同学。刘霞同学报告的题目是《管理机制失效的类型以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关于机制失效研究的框架,主要包括机制失效分析的目的,失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类型及分类标准等;其次是机制失效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目前还停留在描述层面;最后,她提出了一些关于下一步研究的想法。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本次讨论班于12:00左右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急管理简报第9期已上传至网站
陈安博士 2011-12-28 06:10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应急管理简报》第9期已上载至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emr.casipm.ac.cn),可在“汇刊下载”栏目下下载。 《应急管理简报》的实体出版物为A8纸张正反两面彩打,分为应急快讯、应急要闻、学术交流、应急评述、活动预告五个栏目。 《应急管理简报》目前已经成功发行9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领域对古老的技术和设备有需求
热度 7 cutefay 2011-12-27 22:49
今天看了《多啦A梦》的一集——《银河观光旅行》,看到有个情节深受启发,这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这个情节是:由于未来世界任意门的发明,人们可以瞬间前往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使以前人们要在银河系各星球之间来往需要乘坐的银河蒸汽火车马上就要被淘汰,太空中的有轨电车只剩下供乘客观赏银河系风光的豪华观光列车。大雄一行乘坐了不久就要被淘汰了的银河蒸汽火车行驶在宇宙中,遇到了超新星爆发,强烈的电磁波干扰使任意门无法使用,而豪华观光列车因为受到超新星爆发带来的陨石的袭击而无法移动,大雄所乘坐的银河蒸汽火车就派上用场,挽救了被困人员的生命。而因为轨道被陨石挡住了去路,大雄运用了蒸汽列车上自带的古老的对付陨石的枪把陨石给破碎,最后使得列车成功脱险,而这种枪只有在蒸汽列车上才有,那些先进的列车上已经不再有这样的装置。 虽然动画片编的天马行空的,但是却很有教育意义。人们不断地追求新技术新设备,以前所用的老技术和设备逐渐被淘汰,然而这些老技术和设备并不是真的没有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状态,往往是越原始的技术和设备越能够派得上用场。技术越是发达,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社会的脆弱性和风险就会越大。下面举一些例子: 1、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试想,如果某个地区连续停电几天,那么这个地区绝大多数行业都会趋于瘫痪。医院无法做手术,工业生产无法进行,在办公室里坐班的白领无法用电脑,往往也就无法工作,电梯无法运行,以至于高层建筑人们上下楼困难。就连现在商家也对电有很大的依赖性,很多超市如果没有电,那么收费和记账都比较困难。然而,一旦发生巨灾,电网很容易被破坏。因此,即使现在乘坐电梯上下楼比较方便,完全可以代替走楼梯,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电梯便无法运行,传统的楼梯成为人们赖以救命的手段。即使现在电脑和网络信息很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运用电脑,那么纸板的书籍和资料就十分重要了;并且一旦电脑里的信息丢失,那会产生更多的麻烦,尽管现在有了云计算技术,可以异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料的安全性,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保险策略。现在工业生产中很多阀门都具有自动功能,不需要人手动操作拧好久,只需要轻轻按一下开关就可以实现以前需要人工拧好久的动作。但一旦发生事故停电,那么只能依赖人们手工拧动来操作,因此,这种手工操作的方式也要保留。在2010年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的应急救援中,有一个重要的阀门因电力设施损坏无法关闭,然而一旦无法关闭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是现场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手动操作,花了很长时间关闭了阀门。 在2003年美加大停电事件中,“在停电范围高达80%的纽约市,从地铁到航空的交通系统陷入全面瘫痪。大量乘客滞留在机场和漆黑的地铁隧道里,公共汽车停止了运营,公路也被车流堵塞。由于办公楼内电梯停运、空调没法运行,许多上班族和商场内的顾客被迫拥上曼哈顿区的各条大街,头顶33摄氏度的高温步行回家。此外,由于移动电话网络服务中断,大量正下班的雇员不得不在公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就为了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而便利店中电池和蜡烛等应急用品已被抢购一空。总的来说,纽约市日常运作的方方面面都已被打乱”。 2、我们现在用的通讯手段多是光缆或微波的方式,而巨灾很容易将这两种通讯手段摧毁,这个时候,以前我们在战争片中看到的短波通讯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短波通信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体制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一但发生战争或灾害,各种通信网络都可能受到破坏,卫星可能受到攻击,无论哪种通信方式,其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与短波无可相比;在山区、戈壁、海洋等地区主要依短波。 3、再举个更古老一点的例子,现在社会生火可以使用打火机、打火灶、火柴等,而一旦一个人身上没有这些东西,想在野外生火,那钻木取火的技术就可以利用上了。 巨灾可以摧毁技术依赖性强的社会系统,使人们无法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而巨灾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人类还是要保留古老的一些技术。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9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2011工作总结【三】组织各类会议的事情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2-18 23:02
  本年度俺们共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 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4 次,组织了一次应急管理培训班(免费)。这里的主办有些为联合主办,不过现在的会议好像独家主办的不多,所以我想也不需要太多强调这个。   1 ,国际会议:   1 ), 2011 年 5 月,韩国清州省(忠北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第四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论坛,来自中国近十个科研院所的十余名老师与韩国 30 多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2 ), 2011 年 9 月,日本(京都大学),联合主办,第五届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研讨会( ICCEM ’ 2011 ),有来自世界各国七十余名学者参加。   3 ), 2011 年 11 月,哈尔滨,联合主办, 第五届 “ 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 ” 中国区国际会议 ( ISCRAM' 2011 ) 暨第三届“现代应急技术、应用与实践”( EMTAP' 2011 )国际会议 ,有来自全世界的数十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 ,全国性会议:   1 ), 2011 年 3 月,北京,主办,日本九级地震及演化事件应对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学者参加。   2 ), 2011 年 6 月,北京,主办,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八十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3 ), 2011 年 9 月,北京,主办,“中国海洋石油发展战略与风险防范研讨会”,会上邀请了二十余名全国知名学者就该主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4 ), 2011 年 11 月,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八十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3 ,系列课程班    2011 年 6 月,北京,主办,第四次“应急管理暑期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地五十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6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工作总结【一】论文的问题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12-15 06:53
  今年,我们研究团队发表论文20篇。其中,我比较满意的论文1篇,我满意的论文3篇。其他的论文算各有各的火花吧。   当然,我们在自己办的电子期刊《应急管理汇刊》上还有若干论文算是未正式发表的,还有一些会议上宣读但是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这个就不计算在内了。   管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就要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去论证,这样,写的状态就会比较持续,这和实验学科特别不同,有的实验学科,做三年的实验,中间很可能一篇论文都写不出来,因为满意的实验结果还没有出来,只好等啊等,一等就白了头。   管理学界的很多大拿(如彼得-德鲁克),其身上的著作都数百万甚至更多的字,每年都厚厚的一本书N篇论文出来。只要想法突突地冒,论文也就哗哗地写。我之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发现,还真是。这一点不太好意思了。   管理学家们的工作,究其一生,如果有一个东西能站住脚,就很不容易了。Management Science主编Hau Lee教授,之前一直在做Bullwhip效应的论文,发表了不少,在我开始做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时候,曾经和香港的刘教授探讨,问他:追根溯源,这个牛鞭效应是Hau Lee提出来的吗?他说不是,不过他做得比较充分,所以,给大家的印象好像这个玩意儿就是他的了。   呵呵。这和张之洞差不多,老张提“中体西用”的时候,也存在这个问题,老张问幕僚:这个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我在这里写书,是不是属于学术不端啊?   幕僚断然道:那人毫无影响,您写您的,最后大家一提这个概念,不会想到那人的,您就放心大胆写吧。   据说张之洞就把自己关在黄鹤楼里,写了一个月,然后,他老人家就成中国近代伟大的实业家和思想家了。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想如此,不过,如果让人在100年后还记得某个概念或某类模型甚或某个体系是陈安提出来的,这个我真没把握,不过我们还是一直在努力,写这么些个论文,写那么多本书,目的都是一个,想最后有点痕迹留下。   不过不同的是,我们自己提概念,自己建模型,自己去推广应用,肯定不会学习张之洞的学术不端精神滴。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09 次阅读|9 个评论
回顾那年的韩国之行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11-28 04:42
回顾那年的韩国之行
  一,在会场,第一次带学生出国开会   二,脱掉西装   三,会后   四,从首尔到釜山的路上,在一家饭店停留,那里很韩国,居然有微缩的景观,表现的是韩国民俗   五,韩国小两口   六,面对韩式风格早餐的一摞八个碗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14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一分会场报道
陈安博士 2011-11-24 03:44
   2011年11月5日下午2:00,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一分会场(群体性突发事件及社会心理研究)在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广东、山东、北京、安徽等地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社会心理研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报告由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玉教授主持。    上半场于下午两点正式开始。    来自广东行政学院的王玉明老师做了题为“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基于对十大典型环境事件的研究”的报告。他通过对十大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指出这些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和受害民众三方经济利益冲突和生态伦理冲突的结果,即表现为政府的GDP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企业利益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从深层来看,这是政府奉行GDP至上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冲突。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孔繁玲老师从成因分析要素选择等方面对报告进行了简短评述。    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张书维博士做了题为“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一个理论整合模型”的报告。他首先指出,集群行为指突发情境下的一群个体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联合起来采取的社会行动。其次,他认为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机制的研究分为早期、去个体化、速生规范、社会认同和群际情绪五个主要阶段,而理论发展基本遵循了两条路径:由非理性到理性再到情绪情感中介的转变;解释变量由个体水平上升到群体水平。最后,他认为一些正性的集群行为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在报告结束后,来自山东大学的张江华老师高度评价了张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报告做了简短评述。    来自南华大学应急与预警管理研究所的龙云博士做了题为“农村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危机的非正式制度因素识别与应对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接着分析了现阶段公众心理危机应对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指出非正式制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她介绍了非制度因素识别的方法以及各类不同的非制度因素,并同时给出应对公众心理危机的若干可行策略。来自北京大学的胡天翊博士充分肯定了龙云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从危机心理学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简单评述。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唐斌博士做了题为“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7年-2010年的数据分析”的报告。他通过对1997-2010年我国网络传播主体在规模、分布、年龄、学历以及社会地位等的时序变化分析发现,我国网络传播主体存在着总体规模庞大,呈持续超量发展的态势;分布集中,中心区域聚集现象长期存在;年龄结构青年化,并呈现出青少年化趋势;以及社会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学历与收入水平的低下等基本特征。他同时指出,这些特征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心理、行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詹新博士对报告作了简单评述。    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龚会博士做了关于“救援人员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在报告中,龚会博士分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点,并指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救援人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接着提出了“抗逆力”的概念,并基于此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进行了若干实例分析。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张程围绕“抗逆力”模型的应用范围等和龚会博士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并对报告做了简短评述。    上半场报告于下午15:00结束,在短暂的茶歇后,下半场报告正式开始。下半场报告由来自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张江华副教授主持。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玉教授做了“论回应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群体性事件中‘越级上访现象’的逻辑演进为分析文本”的报告。报告中,张玉教授首先指出,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越级上访现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接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越级上访现象的成因,并以此为例对回应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般性分析框架。来自南华大学的龙云博士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简单评述。    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张昊宇同学进行了题为“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我国应急协调机制研究”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并与传统的博弈理论进行对比,接着,他介绍了基于进化博弈论的应急协调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分析,最后,对该模型的有效性、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来自中山大学的龚会博士针对模型的应用范围等问题报告进行了点评。    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胡天翊博士做了题为“信息特征在危机沟通中的作用”的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指出危机沟通的定义、特征、种类和沟通策略等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她详细分析了信息的不同特征在危机沟通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并结合实际危机沟通案例对信息特征在危机沟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来自广东行政学院的王玉明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简短评述。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詹新博士做了题为“人格特质中尽责性对建筑疏散人员行为选择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人格特质是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并且,人格特质中的尽责性体现了个体在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最后,他结合合肥某高校教学楼组织疏散实验进行了案例分析。    分会场的报告结束后,张玉教授和张江华副教授针对第一会场的各个报告做了精彩总结和点评。    第一会场报告于下午16:40正式结束。 【张昊宇】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之“青年论坛”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11-23 04:43
2011 年 11 月 5 日下午 2 : 00 第七届全国 “ 应急管理 —— 理论与实践 ” 第四分会场(青年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五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分会议,就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分两个半场,上半场由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游艳玲副教授主持。 会议的第一个报告的报告人是来自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顾飞博士,报告题目为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时间规制研究”。顾飞博士首先介绍了陈安等人提出的“六目标——七元组——四设计模式”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指出了时间规制设计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接着,介绍了时间的分类,并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时间分为时间点、时间长度和时间周期三类。然后,报告人详细介绍了时间规制的时间点设计模式、时间长度设计模式和时间周期设计模式。最后,顾飞博士以 一个生动的案例为基础,向与会者介绍了如何进行时间规制设计。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高明明老师做了精彩评述。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李雅诗做了题为“欠发达地区应急宣传工作的对策探讨——以广东汕尾市为例”的报告。首先,报告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过程。通过发放问卷、处理问卷、分析结果的研究思路总结出了汕尾应急管理宣教工作的现状。最后,报告人对欠发达地区应急管理宣教工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报告结束后,来自重庆大学的唐林对报告作了简单的评述。 接着,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吴倩做了题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集群决策中的信息效应研究”的报告。首先,报告人介绍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决策信息处理原理。接着,报告人重点介绍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决策信息效应原理,提出了应急决策的四大信息效应,即信息稀缺时的直觉效应、海量信息时的滤取效应、时间紧迫时的矛盾效应以及团队决策时的从属效应。最后,以 1995 年发生的日本阪神地震为例,分析了信息再应急救援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汤文诗对报告作了简单的评述。 华南农业大学的张嘉翰的报告题目是“大型赛事期间人流集中场所警情及人群反应研究——以广州亚运会为例”。首先,报告人从调研目的、调查思路和方法、调查对象和地点、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调查方案的设计。接着,报告人详细介绍了调查的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报告人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对应急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报告结束后,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黄冠宇对报告中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做了详细的评述。 上半场的最后一个报告人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刘霞,报告题为“蓬莱 19-3 油田溢油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综述”的报告。首先,报告人对蓬莱 19-3 油田溢油事件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此次事件对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经济、环境、社会及中国的应急管理等造成的影响。然后,报告人从事故到事件的演化谈起,介绍了此次事件带来的启示。最后,报告人将蓬莱 19-3 油田溢油事件总结为“管理”和“技术”问题。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孔晓娟对报告作了简单的评述 短暂的茶歇过后,开始了下半场的报告和讨论,下半场的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主持。 来自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唐林则将演化仿真模型应用到突发事件中,报告题目为 “突发事件冲击竞争供应链的演化仿真模型”。华南农业大学的汤文诗以蜱虫病爆发事件为例,做了题为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体途径分析”的报告。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吴倩以及来自山东大学的顾飞博士分别对上述两个报告作了精彩评述。 河南大学的杜帅楠做了题为“突发事件对于组织和群体的影响作用分析”的报告。首先,报告人分析了突发事件对群体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群体的分类、同质性群体和一致性群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反应及原因。然后,分析了突发事件对组织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组织模式的分类,深入分析了不同组织模式下突发事件对于组织的影响作用。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夏青对报告作了评述。 分会场的报告结束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对下午的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内容上的创新性。 本分会场的会议于 17 : 00 结束。 【刘霞】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6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三分会场报告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1-22 01:25
  第三分会场是“典型区域或行业突发事件的研究”分会场。   分会场的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谢晓非教授主持。上半场的第一个报告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区晶莹,她报告的主题是“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村民应急行为实证分析”,以广东梅州农村为实证,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针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广义规则归纳方法分析村民的人口特征,对公共卫生知识的认识与在应急条件下的行为之间的规律性,为政府决策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志华对此报告做了评述,他对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丽莉,她报告的主题是“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减灾的策略选择——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报告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考察村民、村委会、乡镇政府等主体在参与农村社区防灾减灾中的理性策略选择,分析影响其参与防灾减灾的因素,探讨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对农村减灾制度的影响。   第三个报告是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周阳敏,他报告的主题是“溢油事故的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他对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中海油是否全身而退、在此事件的得失和经验教训进行分析,提出了外围风险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企业外围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做了评述。   上半场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韩晓燕,她报告的主题是“组织文化对于珠江三角洲企业危机应对的影响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珠三角地区的三家民营企业进行调查,调查企业组织文化的强弱,并对组织文化做的最好的一家公司进行访谈,总结出该公司组织文化的五个维度。发现组织文化是影响珠三角企业危机应对的关键,它通过整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的内在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贾海薇做了评述,评述围绕企业危机的。   第三分会场的下半场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的李从东教授主持。   下半场的第一个报告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孙康,她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化学危险品事故调查报告-以大连市为例”。她在报告中列举了近年来大连发生的化学危险品事故以及由此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衍生事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化工安全规制建设思路。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周阳敏做了提问。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蒋先进,他报告的主题是“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思考”。他首先列举了201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接着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中美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做了比较分析,分别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来自中山大学的韩晓燕做了评述。   第三个报告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她报告的主题是“突发事件蔓延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中首先讲述了突发事件蔓延的特征;接着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分析了突发事件蔓延的类型;然后阐述了突发事件的蔓延的原因,通过对突发事件蔓延的建模,分析了蔓延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蔓延的不同策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丽莉做了评述。   下半场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巩玉涛,他报告的主题是“基于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农村公共危机问题研究”。报告分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是农村公共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三个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措施;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回归基本公共服务供应责任;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制度,建构“上下互动”的供给决策制度。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周阳敏做了评述。   报告之后,分会场的主持人谢晓非教授和李从东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本分会场的报告内容有一部分是直接面向应急管理需求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部分是面向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具有创新价值。   【迟菲】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大会报告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1-22 01:23
2011年11月5日上午8:30,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如期举行。上午的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幕式,第二个阶段是大会报告。 首先,在开幕式上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纪家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研究员在大会上致辞。他们都对组织和支持的单位和人员表示了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陈安研究员在致辞中说到广东是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行者,而且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很前进。他还介绍了我们团队的发展概况,提到了全国首创的应急管理研究网的建设,每年都会召开两次的研讨会还有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等是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搭建的学术平台,而且还有不间断的学术会议等等。他还提到第七届“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应急管理方面召开会议次数最多的,他使得500多位应急管理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然后,在红满堂会堂的前面照了集体照留作纪念。随后进入上午的第二个阶段。 首先是由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谢晓非教授做题为《心理台风眼效应》的报告。她从自然现象中的台风眼出发,提出越接近高风险的地点,心里越平衡。并分别对在SARS时的和汶川地震时的受灾典型区域和未受灾地区的人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 结果验证了他们提出的有关“心理台风眼效应”的观点。紧接着,是 由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纪家琪作题为《广东省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介绍了构思和理念,在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并认为提出了资源共享,互帮共赢的理念等,然后,在现状与未来这部分主要运用这几年广东应急办与周边的九个省市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合作等为实例,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 然后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教授做的题为《云应急——智慧的应急管理模式》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从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出发,认为第一公共管理欠科学;第二应急信息不通畅;第三体制、机制缺乏柔性等等问题,提出低效的应急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用实例做了说明,然后提出了云应急的核心思想是负载均衡;可扩展,按需服务;高效可靠等等,并给出了云应急的概念,并对应急云做了简单的介绍。接着是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永领关于《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的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从我国现有的应急物资保障存在的问题出发,考虑影响应急物资储备的影响因素,把应急物资分为五类,还介绍了集中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等等,使我们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最后一个做报告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游艳玲副教授,她报告的题目是《资源视角下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调查》,她从NGO在应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出发,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对NGO在资源计划,资源动员,资源存储,资源调度,资源监管,资源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又对影响NGO发挥作用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她认为有内部因素,外部政策因素和事件因素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影响NGO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上午的会议于12:00左右结束。 【杜帅楠 报道】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11-8 06:54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
(文/蒙丽 图/校报学生记者 冯钰棠)   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11月5日,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我校(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和企业等35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应急管理中的组织、群体与个体”展开了对话与交流。   我校校长陈晓阳、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纪家琪、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   陈晓阳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具有较好的灾害应对与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学校先后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甲型HINI流感、红火蚁等重大应急事件中科技支撑作用显著,为有效预防和科学应对地方突发事件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是广东省第一批招收应急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该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也于同年落户华农。廖明、毕英佐、曾玲等10位教授入选了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   纪家琪表示,作为广东省动植物应急管理支撑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形成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实践借鉴。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该校举行,不仅是对华南农业大学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的充分肯定,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广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区域内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陈安在致辞中结合国内国际形势,重申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危机处理和应急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会议为期一天,涵盖5个大会报告,36个专题报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谢晓非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纪家琪、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和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永领、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游艳玲副教授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心理台风眼效应》、《 广东省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实践与探索》、《云应急——智慧的应急管理模式》、《 政府应急物资的准备模式》、《 资源视角下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调查》的大会报告。      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者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社会心理研究”、“危机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典型区域或行业突发事件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建立一个高效、专业、制度化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应对灾害发生和突发性事件的重要保障。同时,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全面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    此次研讨会由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协办。研讨会还专门设立了“青年论坛”,为应急管理领域的青年学者及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易钢与院长张兴杰分别主持开幕式和大会报告。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688 次阅读|14 个评论
2011年10月27日应急管理团队讨论班纪要
陈安博士 2011-10-28 23:00
时间:2011年10月 27 日星期四上午 10 :0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801房间   2011年10月27日上午10: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801会议室召开了讨论班。   在这次讨论班上,王光辉同学首先以《社会网络分析概述》为题目做报告。在报告中,他首先介绍了这一分析方法的背景,网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等基本概念,然后又介绍了社会网络的形式化表达,在这部分内容里介绍了社群图法和矩阵代数法,简单说明了邻接矩阵、发生矩阵、隶属矩阵和有向关系矩阵等内容。接着介绍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以东北的一个村庄为例子,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村民之间的帮工关系、交往关系、贷款关系、借款关系以及大额借款关系,并以此例为依托介绍了权力的量化研究的一些概念并分析出了东北的某村的几号村民的控制权力最大等。他报告完以后,大家纷纷向他提出了问题,认为这种方法对于以后研究管理设计理论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刘霞同学以《市场失效与管理机制失效》为题目做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以市场失效为切入点介绍了市场失效的定义,在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方面,首先简单介绍了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在市场失灵的原因方面介绍了垄断的低效率,而引起垄断低效率的原因是公共管制,然后依次介绍了外部性,市场失灵与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二手市场等,其中还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例子。最后还比较了中西市场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差异等。然后,开始介绍管理机制失效的定义、分类以及原因分析等内容。   会议的最后阶段,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就有关11月5日-6日的“第七届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会议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讨论与安排。   本次会议于下午13:00左右结束。   【撰写:杜帅楠】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顾飞: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主席Drager先生17日在京报告
陈安博士 2011-10-28 22:47
2011年10月17日,应急管理创新团队在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聆听了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主席K.Harald Drager先生的报告,报告主题是“Worldwide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Crisis Response”。国际应急管理协会在华盛顿成立于1993年,其宗旨是“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信息交流,增强规避、减轻、响应和恢复的能力以应对自然与人为的灾害”。 Drager先生此次报告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Drager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应急管理中灾难(Disaster)、突发事件(Emergency)、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等概念的含义,如他对应急管理的定义是应急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通用名称,是研究怎样处理战略性的组织管理过程,以保护组织重要资产免受风险灾害等情况发生时而遭受损失,并且确保组织按其计划持续成长。对于目前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应急灾难管理研究概况Drager先生也做了大体介绍。 其次,Drager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国际应急管理协会,包括每年举行的国际大型会议和研讨会日程,在国际范围内的研究计划和资助情况,及未来的规划事件等。其中详细介绍了国际应急管理协会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及其各地的分会的情况,如美国的OCHA(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机构,其主要负责联系和团结众多人道主义者,以确保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的有序处理,另外该机构还负责建立一个框架协议以便每个人道主义者能为突发事件快速相应贡献力量。Drager先生还特意提供了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下属各机构及分会的网站地址。 最后,Drager先生明确了本次报告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去哪儿找应急管理信息,联系谁,及目前世界在应急管理研究方面不同的方法是什么”等,并且激发大家为更好的交流经验和知识而多多进行国际合作。 报告结束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分别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Drager先生进行了提问,Drager主席都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1月5-6日在广州召开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0-24 16:58
  不好意思,俺们又组织会议了。   俺们组织的会议那还是很有特点的。   比如交流为主,比如收费低廉。   由于中国目前国内其实没有一个应急管理方面的系列会议,冠国际会议名字的倒有几个,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危机响应信息会议也将于11月低在哈尔滨召开,去年我就前往参加了该次会议,几年前我的学生车颍涛也参加过第二届会议。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办的应急管理、灾害管理、预警管理或者危机管理的会议,每1-2年也热热闹闹地开着。   这次的广州会议外地代表将有50人左右,广东本地的还有几十人。我想,规模这样就足够了。   欢迎有兴趣的各位前往。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9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会议中........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10-10 23:40
日本会议中........
一,全体参会者合影 二,俺在会议第一天上午的报告中 三,闭幕式上的韩国、美国与会者与俺 四,和各国学者一起在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厅里高歌,金发小伙来自奥地利,他搂的姑娘来自南美的一个国家,好像是危地马拉(?)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8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丛书出齐了【附第三本封面】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1-9-29 18:18
现代应急管理丛书出齐了【附第三本封面】
  在做应急管理的时候,我满肚子的想法,但是总是觉得用论文表达远远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好写书。三年不到的时间,我们一写就是三本,现在,在最后删减10万字之后,“现代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的第三本《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终于见到了出版后的样子。      很多人认为专著是没有学术价值的,或者说甚少学术价值,毕竟少了一道同行评议的手续,直接由责任编辑把关还是少了些学术性。   我个人倒不这么看,凡事都要看具体的人和书,就事论事,也许很多书确实不具备学术性,但是也一定有具备和论文相比不差学术性的专著。专著要看学者们的认可程度,或者甚至看是否能被买光。   一般地,专业著作而言,靠市场营销手段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更多得靠学者或研究人员的口口相传。我们的第一本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出版的时候,在当当网上有过一个来自上海某大学研究生的高度评价,让我就深为感动。后来,出席各类学术会议,也不断会有学者说到“陈博士,你的书还不错。”我就高兴一下,如果再有更高的评价语言,则高兴程度会更多些,虽然有时候学者完全只是客气。   这是第三本书最初设计的封面样子,后来浅绿色变成了浅蓝色,定价也不是50元,而是56元,因为比第二本定价为55元的书还厚16页。勒口处我的照片和简历也有所更新。   第二本书的名字是《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
个人分类: 书论|5168 次阅读|36 个评论
9月10日在北京参加一次应急管理论坛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8-31 07:07
【陈氏微博】   论题关于城市防震,我现在就得好好想想,到时候真要轮到俺说几分钟话,得让人觉得有所启发没白去才好。   在日本的危机与应急管理学术会议则准备讲一个具体的应急机制设计,使用一下俺们自己提出来的引以为傲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关于应急,我依然有说不完的话和没有终点的想法。看来,再做5年没有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58 次阅读|5 个评论
应急评价研究:未来往何处去?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8-31 01:14
  评价在应急决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应急状态,需要做的决策包括估计当前事态有没有可能被缓解或减轻、给出事件下一步发展演化趋势的估计、确定对资源的需求,等等,这些都需要对事件状态、事件对受灾人群的影响、救援或救助资源的可获取性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   评价在数学中属于相对简单的问题,甚至算不得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方向,但是在管理中,评价是难题。它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中面向对象的评价难进行有效性验证。很多评价是一次性的,没有一个标准的测试集证明这次评价比那次评价更准确。   2 ,管理中评价指标和权重的设计很难做到客观。指标可以选取任意多个,不同指标间的权重分配也难以给出为大家都信服的确定方式,同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很难完全确定。   3 ,评价方法有多个,选取哪个更适用也难有一个可行的标准。我们知道的是,评价方法可以是统计上的加权平均,或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评价,也可以杂以模糊数学的思路,可以采用 AHP 、 ANP 的方法进行多准则多层次的评价,也尝试一下使用矩阵分区式的定性评价,或者加入了大量专家看法的 Delphi 方法。当然,将神经网络方法、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等用在评价过程中也有之。但是,哪类问题试用哪类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也往往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是,在管理中,评价还不得不做,所以造成了现实中很大的困扰,尤其在应急管理中,评价直接为救援救助服务,人命关天,不得不慎。在评价类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点可以考虑:   1 ,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把时间维作为单独考虑的一个对象放到评价中去,以增强评价的连续性,从而能从这个连续性中发现一些评价本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2 ,变单向评价为综合评价,以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一次一类评价即可决定后果的弊端,多个角度总可以多些让人思考的方面。   3 ,尝试使用简单方法而不是过于复杂的方法。我们就有很兴趣推荐风险矩阵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用两维表示,可以将区间分为 MXN 的任意多个,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如果需要,还可以将其变为多维而非仅只两维,同时,定性也可以通过代数运算变成定量。因为评价问题本身存在的问题,复杂方法有时候会造成更大的困扰,而不是协助解决问题。   我们之前研究评价,将目光集中在了事中评价方面,这是从过程角度出发的。除了主要的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评价外,应急管理还需要考虑事先的风险分析与预警,以及事后的灾害损失与恢复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一般而言,和应急有关的评价包括事先的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与阈值确定,事中的可减缓性评价、可救性评价与可恢复性评价,事后的损失评估,恢复成本分析,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等。除了从不同的阶段进行应急评价之外,还可以从不同主体进行评价,包括对于应急主体的各类能力评价,具体可以使对于人、组织和设施的评价,面向受灾对象的不同侧面评价,资源可获取性和可达性评价。    从应急的不同尺度上进行评价,可以从具体的应急响应个体单元、功能单元到系统单元,或者从应急主体的行政级别按照从低到高进行能力或效率评价;而如果我们考虑到不同的层次上的应急评价,还可以从局部或整体这两个角度去进行评价,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矛盾,那就似乎从局部审视应急可能是失败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是成功的,或者反之。    从不同主体或客体承担的角色而言,应急评价会更加复杂,因为有可 能多个主体承担同类角色,或者一个主体承担不同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资源上的冲突或指挥权上的冲突。   以上提及到的这些评价多属分散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集成概述为状态评价、能力评价、效能评价三大类,以形成所谓综合评价。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08 次阅读|9 个评论
应急管理的博文果然没人看了?我就不信全体都奔院士话题去了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8-19 07:43
在各行各业以及各个政府不同层级上,最近几年的应急平台设计、开发与建设可谓异彩纷呈,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热闹景象。 但是,在喧哗热闹之外,我们其实应该做更多的思考。比如,关于传统应急管理与现代应急管理的区别,关于各类现代应急技术如何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应急系统中,以及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应急系统间的协调与兼容开放性等。这些问题在机制层面上没有解决,仅仅靠一系列以软硬件为核心,以实现某些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平台来掩盖应急上的主要矛盾,肯定是不行的。 可以说,现在的应急系统和平台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应急管理的范畴上,一旦遇到大规模的灾害事件,立刻会显露出因为设计本身缺陷所带来的难题,甚至,系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状态下立刻成为摆设。或者,仅仅是充当一个电子政务系统或者信息查询系统的作用,最多加上一个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无法对信息的集成与工作流的集成需求提供足够的帮助。 因此,我们认为,应急管理应该先从理论与方法出发,结合应用与实践中提供的鲜活案例与经验教训,然后才可以到技术开发与系统设计层面,这样一个逻辑顺序稍有打破,就可能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困扰。 而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因为每每要涉及到人的生命救援救助以及物资财产的保全,是任何一个错误都不可以犯下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8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们研究团队设计开发的“晨曦”现代应急信息原型系统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8-19 07:35
1. 主要功能设计   图 10.9 “晨曦”应急管理原型系统主界面(略)   原型系统主要包括监控子系统、启动子系统、处置子系统、评估子系统、协调子系统、资源配置子系统和终止子系统(图 10.9 )。没有单独列出决策子系统是因为各子系统的决策分别在底层进行。另外,该系统也包括基础信息、预案和机理的查询,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 2. 监控子系统设计   监控子系统是原型系统在常态下运行最活跃的模块,应急管理者可在此模块设置监控对象及其监控属性,监控数据的采集范围等来监控日常状态的变化,记录各时间点的状态值(见图 10.10 )。我们的原型系统选择自然灾害、公众恐慌及群体事件作为监测对象。   图 10.10 监控子系统界面(略)   公众恐慌监测模块要基于互联网数据的获取,自然灾害监测模块要与特定灾害的特定管理部门集成,应急值守系统即人为事故的监控,主要是接受报警和监控事故。   监控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监控设备的支持以及外部监控系统的集成。监控数据通过监控设备进行采集、传输、识别及存储,而一些专业数据,比如台风的形成及走势,需要从集成的外部系统中获得。 3. 启动与终止子系统设计   在启动应急管理过程时,系统会自动给出基于最优终止时间的处置计划,故启动子系统与终止子系统联系密切,在此一并介绍。   启动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设定阈值,在监控数据达到阈值时自动预警并建立应急管理过程。启动子系统的运行流程如图 10.11 所示。   在启动子系统中将预警机制与启动机制进行合并,目的是使应急管理的启动更具有可选择性。预警是应急管理启动的前奏。预警之后,系统给出启动的可选项:立即启动、稍后启动以及重新设定阈值等。   选择启动之后,启动子系统的功能是给出此时的最优终止时间,以便进行规划,该规划可直接在系统中进行显示和修改(如图 10.12 所示)。同时进行系统数据的初始化,为新一轮应急管理创建实时信息表,首先是处置部门的设定,在处置过程中则主要是灾害状态,可调用的资源等字段的记录。   另外,终止子系统除了为启动子系统输出最优终止时间之外,还提供终止区间以及终止曲线。事实上,终止曲线即为应急管理状态的变化曲线。   图 10.11 启动子系统运行流程(略)   图 10.12 基于最优终止时间的处置规划示意图(略) 4. 评估子系统设计   评估子系统为决策者提供事中评价结果。启动应急管理后,系统初始化过程会将相关数据同时输入至评估子系统,根据内置的“可减缓性”、“可挽救性”、“可恢复性”模型得出相应的曲线。决策者可按照实际情况将三者进行综合设置整体模型,并做出决策。   系统在处置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是资源配置、评价和协调。三者的关系可理解为首先评价,接着协调,最后对于真正可以调用的资源进行配置。 5. 协调子系统设计   协调子系统的设计并不只针对于静态的组织机构、资源归属、权责设置的存储,另外,还要提供所需资源最优路径的计算模型。 6. 处置子系统设计   处置子系统的功能是显示应急措施的实施状态,为下一步策略的选择提供信息。例如,现有抢险救援队员、设备的数量、灾害发展状态值、受损物资的状态值、受困人员的生命状态值、受困环境描述参数、最低可运行要求值等。处置子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评价,选择最优的减缓方案,确定各待救对象的优先级以及系统恢复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56 次阅读|6 个评论
应急管理对现代技术的需求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8-17 22:52
  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应急管理对于技术可能会产生怎样的需求,我们再来看一个可能的场景:   某天,某城市中心的人员密集场所(可能是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大学校园、其他临时性的人员密集场所如体育馆等)受到恐怖袭击。在袭击出现后,现场一片混乱,有人死亡,同时有多人受伤,建筑物出现损坏,在事件发生地点周边的交通也收到相应的影响。   那么,将会有哪些应急行为呢?我们可以简单罗列一下:   1 )公安或国家安全部门人员赶到现场维持秩序并抓捕恐怖分子;   2 )火警车赶到现场进行救火或救人等行为,根据人员和设施的可减缓性、可挽救性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3 )人员救护车赶到现场进行人员的救助,根据人员的可挽救性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4 )几个机构组成远程中央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布置人员救助和事故调查,联合追捕;   5 )现场处置人员进行现场的人群疏散,并导引周边受影响人流;   6 )现场处置人员为防止事件扩大或出现衍生事件,进行相应的灾害减缓以及损失降低的相关行动,并给出其他可能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7 )交通管理部门对周边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并形成交通临时调整的决策方案;   8 )清障车对造成建筑物内的障碍或道路障碍的物品进行清理;   9 )恢复受到事件影响的市政设施运行(如电力恢复、通讯恢复、燃气管道恢复等);   10 )政府设法恢复市民的工作生活秩序,以及在媒体上发布官方权威消息。   从这些行动里,我们可以分析里面究竟会涉及到哪些具体的技术。   首先是救护救助救援技术。因为有人员受到事件的伤害和影响,所以,需要进行紧急救助,可能会涉及从废墟中救人、稳定伤员的病情、对濒临死亡的人员进行急救等。   其次是通信技术。现场的情况除了现场人员了解之外,还应使远程中央指挥部的人有完整的了解,这就需要将现场的信息通过音频和视频等传输到指挥中心。此时附近通信线路有可能受到事件影响,需要调集应急通信车。   第三是现场检测技术、专业领域技术。爆炸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有毒有害物质,或者爆炸本身就由生化类的炸弹引发,都需要进行现场检测;根据气味、影响、人或物的反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判断时则需要生物化学领域的相关技术。   第四是监测技术。处置者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包括火灾、建筑物坍塌等次生灾难方面的监测,此时就需要视频或者其他类型传感器的监测技术。   第五是智能交通调度技术。交通陷入混乱是该事件影响市民的最大因素之一,如何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下保持交通枢纽和道路的秩序,使道路在保障追捕罪犯使用前提下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畅通,是智能交通调度技术的功能所在。   第六是定位技术。不管是抓捕罪犯,还是要知道所需的救援车辆目前的位置,都需要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第七是一些决策所需的软技术,如风险的即时评价,事件发展的预测预估、数据信息的存储与处理的技术等,也都是在应对这类事件需要的技术手段。   ……   事实上,在一个大规模的灾难事件应对中,一般就要用到好几种技术的组合才可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完成应急。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发生了 9 级地震,在随后的应急中也可以看到,以上这些技术都能够找到各自应用的空间和机会。另外,地震应急中肯定需要寻找失踪人员,因而还需要人员的搜救技术、生命探测技术等,以尽早地知道受灾人员的位置,施以快速高效的救援救助。   根据通过多个渠道了解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在日本地震发生后,福岛县的核能发电厂就状况不断,第一核电厂的一号与三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完全毁坏,二号机组的核燃料棒已经完全露出水面,反应炉的炉心处在空烧状态。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证实,二号机组已经失去冷却功能,除了灌注海水注入反应炉,降低温度,也考虑减轻反应炉内压力。此时特别需要核应急的相关技术,同时,要应对公众恐慌的现象,还需要相关知识的科普,以及从基于 Web 挖掘或调查的心理恐慌扩散趋势分析,可见数据分析技术就是很必要的一个手段。   除了一些公用的技术手段外,不同类型的事件对于应急技术的需求也会有不同的特征。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的六大部分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8-17 22:50
  我们认为,现代应急管理从体系上说有六大部分:理论、方法、技术、系统、应用、实践。   其中,第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传统应急管理与现代应急管理的差异和关系,现代应急管理的基本思想与策略,现代应急管理的完整的学科架构,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内在机理体系,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应急评价策略(尤其是事中评价策略),现代应急管理的机制设计理论,面向应急的风险分析策略,用于分析应急中不同主体客体关系的博弈论,动态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状态下的个体与公众心理和行为理论等。   而现代应急管理的方法则包括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的建模方法,风险与其他角度的应急评价与分析方法,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更新方法,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分析方法,应急资源与资金的管理方法等。   现代应急管理的应用可以是以上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区域、行业、机构的具体应用。   一般可以认为,现代应急管理的实践先于理论,高于理论,同时又和理论方法之间有交互。   现代应急技术从功能上说,包括本章所提及的应急通信技术、监测检测技术、物流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事故调查技术、定位与遥感技术以及以上技术的集成技术等。   而现代应急管理系统则是技术和管理的综合集成,体现应急的整个流程,更具全面性和广泛性。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76 次阅读|6 个评论
应急管理的兄弟概念:预警管理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8-17 22:46
  作为应急管理的兄弟概念,预警管理可以完成事件酝酿过程中的一些征兆信息的确认、搜集与监测,确定不同预警级别的阈值或定性判据,并在事件形成前提供一定程度的遏制或减缓方案。   预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最初多出现在经济学领域。比如,早在 1888 年的巴黎统计学大会上,就出现了以不同颜色作为经济状态评价的报告。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再度兴起,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不断改进、发展并开始进入实际应用时期,美、日、英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经济预警系统。   我们将应急管理与预警管理相提并论,其实更加关注的是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或危机预警。在这一领域,常见的预警管理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在线监测预警,如建筑物火灾的预警管理体系,就属于比较健全完整的一类。一般地,在大型建筑物中,每个房间都有温感器和烟感器,这两个设施都属于对火灾进行在线预警监测的手段。当一个房间的温度达到某个阈值并为温感器的传感器所感知,在中央监控室发出预警信号,值守人员就会很容易知道哪个房间出现了温度过高的现象;而类似地,烟感器也可以感知烟雾浓度,并在超过给定阈值时给出警报。在很多建筑物里,火警预警信号出现的同时,还会同时喷淋灭火液体(一般是水),也就是说,在预警的同时开始进行初步的应急响应。   预警管理适用的领域很广,宏观上说,除了经济领域这一传统领域外,在当今的能源领域及环境领域等也开始进行预警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事故预警有很大区别;而在微观领域,既可以在企业层面,进行诸如库存原材料的预警、企业电力负荷预警,还可以在大型临时性活动中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预警,比如人群密度流速的预警等。   由于突发事件往往具备成因复杂、因素相关性强和网络化等特点,所以一个完整的预警管理系统应该由预警信号监测系统、预警信息采集系统、预警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措施执行系统构成。措施的执行有可能有效也有可能无效,如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则预警终止,然后继续进入预警信号监测状态,如果无效则进入应急管理的响应阶段。   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1 )预警信号监测系统   存在可监测信号的系统,可以采用在线或离线的方式,通过预设阈值或者综合判断进行预警信号的监测。一般可分为多信号监测和单一信号监测。在多信号监测中,不同信号可以有级别的差异,其中,关键部分信号在超过预设阈值时就需要进行预警启动,另外一部分信号则需要进行综合研判再决定是否启动预警机制。   ( 2 )预警信息采集系统   预警信息除了可以直接来自预警信号监测系统外,还可以来自其他相关系统。因为是否进行预警,需要将监测的信号与外在信号进行比较分析,才可以做最后的判断。因此,预警信息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来源、多方式进行采集,比如,人的体温数据的采集,可以依靠远程监控系统,同时也必须结合现场环境的温度以及时间空间等其他因素,才能够判别是否出现大面积人群的高烧事件。   ( 3 )预警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分析一向是决策支持的关键一步,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数据类型可以是视频数据或者音频数据,图像或者文字,混合型数据或者单一类型数据,而数据分析则可以集成大多数的统计方法,利用数学建模、神经网络建模、机器学习以及其他的模拟方法。   ( 4 )辅助决策系统   决策是进行预警管理的核心。是否根据当前发现的信号和分析的结果启动预警系统,决定了预警系统的效率以及效能,而不当的启动则可能浪费社会资源。辅助决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其中,管理者利用技术手段和专家知识进行判断是一个必有的过程。由于突发事件因素的累积不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径,预警信号有时不会沿着事先的分析出现,这会加大决策难度。   ( 5 )措施执行系统   措施的执行一方面要依赖自动化的响应系统,如火灾预警中的自动喷淋或者电力负荷预警中的自动断电等,另外一方面则要依赖资源,其中包括物资、人力和资金三个方面,而且这些资源要与预警对象匹配。系统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空间、时间和条件约束进行分析,以达到最好的执行效果,将事件消弭于未成形的状态。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五届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术会议9月底在日本京都大学召开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8-16 21:10
  去年的第四届会议是在10月份的北京开的,当然,是俺们组织的,结果使劲浑身解数,才弄来30个“国际友人”。   去年的花絮几个:   1,俄罗斯的玛利亚和美国来的三位最为身宽,椅子几乎坐不进去,尤其我们使用的又是带扶手的椅子,很“卡”。这可能也充分说明哪国强盛,哪国的人就壮实,服了!   2,伊朗的女教授不太会说英文,所以带了她说英文的高中的女儿来同场报告,算是翻译吧。   3,哥伦比亚的女教授一来北京就病了,然后就悄没声息地打道回府了,应该说,比较遗憾。俺只在开幕式见了她一面,说了几句话。   4,瑞典的伊娃个子最高,北欧女人之人高马大从她这里可见一斑。她唱《妈妈咪呀》很好。   5,稍微遗憾的是,总数50个左右的学术报告中有1个中文报告,报告者说还以为开会的都是中国学者呢。   明年的这个会议系列将移师美国佛罗里达。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急资金管理与应急启动机制设计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8-12 23:49
  我们团队在2004年开始涉入应急管理研究的时候胸怀很大,包括准备做我们没有很好基础的关于应急资金管理的研究。   在最初的考虑中,我们按照来源把应急资金分成了这样的五个部分:   其一为财政资金,基本是直接来自政府的钱,它的使用过程首先要保证公平,然后才是效率与效益的考量;   其二为保险资金,这笔钱的来源完全是由于事先潜在的受损方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合同,它的使用要按照之前的合同规定来履行给款过程,主要内容是保险公司的定损和理赔;   其三为银行贷款,是银行考虑到灾后恢复需要更多资金,而经过评估之后他们认为贷款会给银行带来更大收益,因此,会发放面向应急救援救助和灾后恢复的贷款。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国家会鼓励银行进行应急贷款,银行仍然首先会作为一个利润创生单位来考虑自己在应急中的定位与作用。   其四则是捐赠资金,是指将面向应急而募捐来的资金或者捐赠资金管理组织平时募捐来的资金按照捐赠者的意愿或捐赠资金管理者的惯常倾向而用于应急用途的一种资金来源。 当然,事实上我国面向应急的捐赠资金最后大多进入了财政的大盘子,不过由于这属于不正常现象,所以,在研究捐赠资金管理与优化中需要另外考虑这种现象的存在。   其五则是受灾者的自有和自筹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多用于受灾者自身的避难、生活、灾后恢复等需要,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应急资金,其在应急中发挥的作用也根据情况有所不同。   团队最初的成员之一,赵要军的硕士论文就主要做了面向应急的财政资金管理,团队另外一个目前尚未毕业的在职研究生张娟则选择了地震的家庭财产保险机制设计进行了研究,李季梅和武艳南则在做各自的事中评价模型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搂草打兔子般地做了一些关于应急捐赠资金的管理与优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应急贷款这一部分一直没有人做,我们只在自己撰写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进行了一点点初步探讨。   从2010年开始,迟菲博士加入了这个研究团队,作为精力充沛的人,迟博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看到这个方向的研究我们团队暂未涉猎,就主动拿了过来,主要对 应急贷款面向的突发事件的特征以及应急贷款的种类与用途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应急贷款对象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建模研究,基于AHP等方法给出了应急贷款的对象选择方式,并探讨了应急贷款的优惠措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这些思考体现在本期的第一篇论文《 灾后银行应急贷款的研究 》中。   如果说,在应急资金管理方面做的文章只能算是尝试的话,应急机制设计则肯定是我们精心选择并越做越成熟的一个方向。在上几期的《汇刊》中我们已经系统地提出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包含一个目标和七个核心组成部分,具体有主体、客体、介质、时间、空间、能量、关系等。然后我们探讨了几种不同的机制设计模式,并开始一一地将其用在应急的十大机制设计方面。而本期的第二篇文章正体现了这一思路的进一步延拓,讨论了应急的启动机制。文章 从应急启动机制的内涵及其任务组成出发,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应急启动机制的设计分为启动类型的选择、启动等级的划分和启动时间的选择三个主要任务,提出突发性事件和渐发性事件的一般性启动流程。“启动机制”的设计比我们开始想象的要难一些,毕竟,选择时机并启动恰当的刚好能对付突发事件的机制并不容易,一个地方出了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及时响应,就可能带来没有机会后悔的结果。当然,不同类型事件对于启动肯定各有各的要求,未来还需要根据一般性规律来进行区域、领域和行业启动机制的专门探讨。    本期《汇刊》的第三篇论文来自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杜帅楠,是关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预案中价值的探索。应急预案因为我国研究的学者众多,所以我们一开始的研究策略是“不碰它”,不过,很多东西在研究成熟之后如果能够体现在预案中,那对于应急管理的实践自然是一件好事,也所以,我们的研究会和应急预案发生间接的关系,杜帅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例。要知道,政府为主导的应急预案考虑可用资源时肯定会有些原则性的规定,比如“集成社会各方资源进行应急管理”,可是,一般的预案不会有更为详尽地说明,集成谁?如何集成?其中的“谁”尤为重要,这篇文章中主要研究的我国从汶川地震开始成为滥觞的非政府组织NGO(或叫做非营利组织NPO),其在应急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甚至NPO能够到达有时候政府无法触及或完全忽略的区域、领域,起到是填补空白的作用,而在一个整体性的应急计划中如何体现出这些组织的价值之所在,一定是一个大而又大的课题,非常值得去研究,而事实上也确实已经有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九级地震过去也已经有了几个月,街市变得逐渐太平,可是突发事件的影子却无处不在,说不定哪天又是排山倒海般的发作,我们能做的唯有在设施、设备、技术、管理等诸方面做好更为万全的准备,以期事到临头能够降低损失罢了。虽然看上去这是句丧气的话,可是也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主要渠道了。 2011年6月8日 陈安          此文为《应急管理汇刊》第六卷第三期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老婆老娘先救谁”的论文在多轮修改后被safety science录用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7-17 00:17
  我曾经在科学网上掀起过一轮对于“老婆老娘先救谁”的大讨论。回忆当时的情形,似乎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还热烈些。   我甚至扬言,我已经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一困扰中国男人数千年的大难题。【当然,科学网的新人对此事大约是不知情的】   这一问题等价于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学术化为“资源有限约束下的救援对象选择”问题,后来同济大学的梁进说这是一个“弃保优化”问题,我想她这四个字更简洁些。   其实,我们同步提出的概念有三个,这个老婆老娘的问题我将其取名为“可挽救性”评价问题,或者又可称为“可救援性”评价,另外两个姐妹概念则是“可减缓性”评价和“可恢复性”评价。   应该说,这三个所谓的新概念是很有趣的,完全可以体现应急管理的特征、特色、特异之处,如此排比又使得非常容易记忆。   糟糕的是,我发现英文里没有相应的词,就专门造了几个英文单词:   “可挽救性”=Salvability   “可救援性”=Rescuability   “可减缓性”=Mitigibility,或Reducability   “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 (这个词英文词典里有)   今天知道,我生生造出来的这些词和它们背后更有价值的模型终于在多轮修改后正式为英文学术期刊录用,还是安全领域的Top Journal,让我感觉很好。尽管这些词有原来的词根垫底或者兼有其他的词性形式,不过我依然觉得很有趣,甚至比我看一本新的《故事会》还更有趣些。      我“玩”应急管理已经玩了6年多的时间了,自己感觉玩得不亦乐乎,玩得神魂颠倒,玩得酣畅淋漓。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玩应急管理,顺便说一句,我从去年夏天开始玩另外一个新的玩意儿——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现在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下一步将继续形式化下去,并会在应急机制设计中进行初步试探性应用,如果对于这个新东西俺们展望一下未来,认为也许会改变人对于管理的思维模式,不过,也许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好在我有的是耐心。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25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次纯粹由青年人组织的应急管理研讨会(期待关注)
热度 4 sivaxin 2011-7-11 22:01
今年的5月初开始,荷兰莱顿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的吕孝礼博士以及危机管理研究网的一众志愿者们便开始商议、筹划组织在中国举行一次危机管理研讨论坛。如今这一研讨会终于完成议题和会议组织安排,对外进行参会邀请。这次会议主要以危机管理网络团队的众位青年学者为核心,邀请国内外危机管理和灾害管理的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交流,会议主题确定为: 中国近期灾害应对及管理回顾,立足于回顾中国2003年以来中国在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和灾害管理的成绩、经验和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讨会从发起者到组织者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他们可能素未谋面,只因互联网而相识并聚成一个团队,他们虽分布在国内外不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同样对危机管理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怀抱无限的兴趣和热忱。青年人第一次组织研讨会自然会遭遇很多困难,经费的困难、会议场地的困难、会议宣传的困难,会议组织的困难等等,但幸运的是大家都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使不少难题迎刃而解。重庆大学的王林老师提供了会议场地,孝礼积极争取来了合作杂志,使得本次会议收录论文中的优秀文章能被杂志刊登,其他成员也为会议议题、形式和参会嘉宾人选群策群力。我们希望这次会议能成为一个起点,为国内外危机管理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一个纯粹的、自由的学术交流和争锋的平台,也希望这次会议能成为一座桥梁,使更多国内学者能与国外危机管理领域的学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承蒙孝礼的热情和厚爱,也将我列为本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我也希望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邀请科学网上和所有对应急管理有兴趣的和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参加和支持! 以下是这次会议通知,期刊各位同仁们的关注: chongqing_conference_chinese_version_final.pdf
个人分类: 科研大爆炸|37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2011年7月6日讨论班纪要
陈安博士 2011-7-7 17:04
时间: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14:3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刘霞 北京理工大学:王君梅 整理人:张昊宇   2011年7月6日下午14:30,“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在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进行了讨论班,讨论班由陈安博士主持。   会议首先是学术讨论环节,由王光辉同学做了报告,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启动机制的内涵及判据分析、启动机制的分类与分级、单一突发事件启动机制及其建模分析、链式突发事件启动机制及建模分析。   在第一部分,王光辉同学首先分析了启动及启动机制的内涵,即应急启动机制就是判断灾害是否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并判断是否需要启动应急举措的一套方法;接着介绍了启动机制的判据流程图和风险事件分类启动体系图。   在第二部分中,王光辉同学首先阐明了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预警等级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介绍了四种不同的启动机制,即启动机制突发性事故灾害的启动机制(消防的应急启动机制)渐发性自然灾害的启动机制(洪涝灾害的应急启动机制)渐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启动机制(SARS的应急启动机制)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启动机制(天安门地区的应急启动机制)。   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王光辉同学分别针对单一突发事件启动机制和链式突发事件启动机制进行建模分析,包括模型的假设、变量定义及求解等。   来自山东大学的刘霞同学做了题为“失效学与失效分析”的报告。   报告主要分为六部分。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刘霞同学主要介绍了机械工程领域“失效”的概念以及类型,其中,她着重介绍了按照产品的使用过程绘制的描述失效率和使用时间之间关系的“浴盆曲线”;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失效分析”的概念以及分类。失效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质量系统工程,是一门解决材料、工程结构、系统组元等质量问题的工程学,其内涵是:对失效产品为寻找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所进行的一切技术活动,也是研究失效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找出失效的模式和原因。在分类方面,她指出按工作进行的时序(在失效的前后)和主要目的,失效分析可以分为事前分析、事中分析、事后分析三类。   第五部分中,刘霞同学介绍了失效分析的三个思路,即相关性分析、系统工程和数理统计,并分别进行了介绍。   最后一部分,刘霞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国内外失效分析的现状,并结合近期的地铁事故等“失效”案件进行实例分析。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针对报告中的问题和两位同学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和讨论。陈老师就近期的一些活动安排征求了大家的意见。   17:00,讨论班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2011年6月27日讨论班纪要
陈安博士 2011-7-7 17:01
时间: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14:3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4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迟菲博士、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黄冠宇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迟菲   2011年6月27日下午14:30,“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在研究所大楼413会议室进行了讨论班,讨论班由陈安博士主持。   会议首先是学术讨论环节,由张昊宇做了报告,报告后,大家围绕该报告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张昊宇做了主题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概述”的报告,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来源、激励机制、显示原理和拍卖理论四个方面做了介绍。   在理论来源方面,首先介绍了机制设计理论的贡献者以及定义。接着介绍了机制设计理论的优点。然后,介绍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最后,介绍了机制设计涉及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问题。   在激励机制方面,首先介绍了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的目标——委托人最大化。接着,介绍了激励机制的框架,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讲述了激励机制如何运用。   在显示原理方面,首先介绍了显示原理的含义,接着介绍了显示原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应用显示原理的步骤。   在拍卖理论方面,首先介绍了拍卖的类型,接着详细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拍卖机制——英式拍卖、二级价格密封拍卖、荷兰式拍卖、一级价格密封拍卖。   报告的最后,给出了自己对机制设计理论的思考——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为什么伟大以及为什么会成功,我们的机制设计理论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相比,有哪些可探讨之处。   随后,大家围绕我们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讨论中以景区定价机制为例,进行了讨论。研讨中大家体会到,要让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有所发展,需要像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一样,找到适合的数学工具来应用。   18:00,讨论班结束。      编辑:迟菲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急应用”
陈安博士 2011-7-7 16:52
  2011年6月19日上午9:0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陈安老师向大家讲述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急应用”相关课程。   此节课程共分五个部分:机制的概念及分类、机制的目标选择、机制的构成元件及数学表示、机制的设计模式、机制设计的具体实现。   在讲述机制的概念及分类之前,陈老师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了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即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在认可其重大意义的同时,陈老师也深入分析了其局限性。   在机制的概念及分类一节,在对“机制”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陈老师给出了机制的不同分类方式,如按照不同的形成方式,机制可以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按照不同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导向机制、均衡机制以及动力机制,按照不同的领域属性,可以分为机械机制、管理机制、化学反应机制等。   在机制的目标选择一节,陈老师首先指出了机制设计的五大目标:公平、公正、秩序、利益及效率,接着举了几个单目标机制设计的经典案例,如紧急电话接听机制、京藏高速公路堵车解决机制等,最后指出了科学创新是机制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节是机制的构成元件及数学表示。在这一小节,陈老师指出“机制一般由目标及7元件组成”。这里的7元件主要包括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以及能量规制。其中,前三者统称为参与者,而后三者统称为规制。接着,陈老师对7元件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网络和机制元件四面体这两种数学表示。   第四节是机制的设计模式部分,陈老师指出机制主要包括四种设计模式:   直接模式,即利用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方式来设计机制,主体客体的地位有时可以交换,如交易机制,卖方与买方间的博弈等;   间接模式,即主体与客体通过介质产生联系,此时可通过改变介质来进行机制设计,其中,介质对目标的影响相对较小,并可以分为关系从属型、资源互斥型、作用传递型以及第三方评价型四种;   变质模式,即在不改变主客体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规制来实现目标,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不直接作用于主客体的行为,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迫使主客体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并给出了改变时间规制、空间规制以及能量规制等各自案例;   理想模式,即各参与方目标一致,没有主体、客体之分。   最后一节是机制设计的具体实现。陈老师首先指出机制设计的模块由规则、规律和流程三部分组成,并以应急机制的组成为例,指出应急机制是由监控机制、启动机制、协调机制等十部分组成。接着,针对应急协调机制、监控机制、启动机制、处置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如何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小节最后,陈老师分析了机制失效分析在机制设计理论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程于上午10:30左右结束。   编辑:张昊宇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应急评价”
陈安博士 2011-7-7 16:50
  2011年6月18日下午2:0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迟菲博士向大家讲述了“现代应急评价”的相关课程。   这部分课程分为四部分内容:评价的基本知识、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   在第一部分,迟菲博士首先介绍了评价的定义和内涵,评价的分类,评价方法,并详细讲述了层析分析法的定义和步骤,并以用AHP分析法构建应急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向大家进行了案例说明。   在事前评价部分,迟菲博士简单就风险矩阵以及风险矩阵的四种扩展进行了介绍。   事中评价是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迟菲博士首先对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说明,接着从可减缓性评价、可挽救性评价和可恢复性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在可减缓性评价部分,介绍了可减缓性评价的定义、减缓的方式、减缓的作用、可减缓性评价的特点、度量步骤、评价模型、算例与应用。在可挽救性评价部分,介绍了可挽救性评价的定义、可挽救性评价的指标、可挽救性评价的特征、度量框架、度量对象及影响因素、度量模型及案例。在可恢复性评价部分,介绍了可挽救性评价的定义、应急响应阶段恢复的四个层次、可恢复性评价的内涵、针对受损对象种类的可恢复性评价模型、可恢复性评价的模型、可恢复性评价模型的运用。   事后评价主要指损失评价、脆弱性评价、机构保障率及弹性评价。在脆弱性评价部分,主要介绍了区域脆弱性的定义、特征分类、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指标,在机构保障率及弹性评价部分,主要介绍了机构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保障率的定义和模型、机构弹性指数等。   本次课程于17:30结束。 【李季梅 撰写】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风险综合分析方法及区域应用”
陈安博士 2011-7-7 16:48
  2011年6月18日下午2:0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陈安老师向大家讲述了“风险综合分析方法及区域应用”相关课程。   这部分课程分为四部分内容:风险与评价,关于评价的四大问题,应急评价,风险矩阵分析方法及其扩展。   在第一部分,陈安老师解释了风险的定义、目前对风险的四种主要认识、以及对风险的综合分析,并据此引出评价的意义,接着介绍了评价的定义和内涵、评价与评估的区别,以及评价的不同分类。   接下来,陈安老师介绍了目前评价领域的四大问题。一是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精确评价、模糊评价,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还有准则评价、多准则评价,而具体的评价方法又有DEA、AHP、ANP、DELPHI等很多种,如何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二是评价对象,从属性上评价对象可以分为人、事、物、过程等多种,从过程上又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等,因此评价对象也是纷繁复杂的。三是指标与权重的“魔咒”,单指标与多指标,客观赋权与主观赋权或混合赋权,做评价研究很容易就出现做作业式的科研。四是不同方法论下的评价,关于物理-事理-人理,事前-事中-事后,脆弱性与恢复性,主体还是客体,这都影响评价。   第三部份的内容是应急评价。陈安老师首先从事前、事中、事后对应急管理各个阶段涉及到的评价进行了分类和介绍,接着介绍了应急评价的对象、应急评价的内容、应急评价的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的分类和对象,应急能力评价体系,能力要素的关系等。   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是风险矩阵分析方法及其扩展。陈安老师首先介绍了传统的风险矩阵及几种变异形式,以及其本质特点和缺陷;接着,介绍了风险结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风险矩阵的加、减、乘、除四种扩展形式;最后,以一个案例的形式对风险矩阵的扩展进行了解释。   本次课程于15:30结束。   编辑:李季梅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突发事件与应急机理分析方法”
陈安博士 2011-7-7 16:46
2011年6月18日上午10:5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向学员讲述了题为“突发事件与应急机理分析方法”的课程。   本节课程共分四个部分:机理分析方法论的形成、机理体系、应急的专业性机理、应急的一般性机理。   在第一小节“机理分析方法论的形成”中,迟菲博士在简要介绍了机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将机理分析定义为:根据事件和应急的表现找特征和规律和根据总结出来的特征和规律分析事件两方面。本节最后,授课人指出,机理的发现来源于对各种实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终结过程以及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观察、总结和抽象。   在“机理体系”这一小节,授课人认为机理认知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操作性。原则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个认知台阶,是对事物特征和类别的认识;原理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二个认知台阶。原理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流程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三个认知台阶;操作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四个认知台阶。   第三节是应急管理的专业性机理介绍,迟菲博士认为,专业性机理,即行业性或领域性机理,是指每个突发事件都有其专业领域内的特殊性。随后,授课人从地震的专业性机理和传染病的专业性机理两个角度对专业性机理的分析流程进行了介绍。例如地震的专业性机理同样可以从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操作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则性机理是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坚持救人为本、社会动员等;原理性机理是救人的机理、清理现场的机理;流程性机理是如何将救人、清理废墟、恢复等步骤的最佳结合;操作性机理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安排救援流程。   最后一节是应急一般性机理体系的介绍,迟菲博士仍然从四个角度其进行讨论。首先,授课人认为原则性机理是对特征的描述,从突发事件突然性、茫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出发,课程对原则性机理进行了介绍。其次,迟菲博士认为原理性机理是刻画事件和应急管理整个发展演化过程的规律性,课程又具体从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发展机理、演化机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针对突发事件突发和渐发的分类,授课人将应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策略总结为六个方面:扩容策略、加固策略、隔断策略、减缓策略、释放策略、引导策略;在演化机理的介绍中,迟菲博士从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四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转化机理是指由于一定的逻辑关系,某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引发另一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蔓延机理是指在事件一定环境介质下自身趋势性的发展规律;衍生机理是指某一事件发生后,管理者会采取一些在当时看来是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这些应对措施可能会导致新的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耦合机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的规律。再次,授课人指出流程性机理一方面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后逻辑顺序;另一方面也说明处置过程中需要遵从的逻辑性。最后,操作性机理是以流程性机理为基础,实际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在课程最后,迟菲博士以“武汉市汉正街火灾”为例,对应急机理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本节课程于上午12:20左右结束。    编辑:王光辉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之大会报告
陈安博士 2011-7-7 16:41
2011年6月20日上午9:00,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901会议室如期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部分企业的36个单位的80余位学者、代表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就应急管理的共性理论研究、具体某一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体制机制、计算技术平台等技术研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事件的处置救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锐研究员、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博士分别致词。上午的会议由七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报告。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的顾林生所长在其报告《日本311震灾与应急管理的反思》中探讨了现代社会复合型巨灾的应对与今后的挑战。首先,顾所长向大家介绍了巨灾的演变过程,并按受灾程度将受灾地区分为海啸受灾地区、地震动受灾地区、沙土液化受灾地区、核电站事故受灾地区等四类。然后,顾所长从应急管理的前提、预警系统、平常预防与准备的重要性、政府灾害应急对策四个方面介绍了日本在311大地震中的应急响应,指出了此次地震应对中的经验教训。最后,顾林生所长在报告中指出了311震灾对日本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新挑战、东日本大震灾重建对策基本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东北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所的王建伟博士做了题为《网络视角下的相继故障研究》的报告。王博士从复杂系统开始谈起,引出了相继故障模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负荷(负载)的定义;节点崩溃后的动力学过程、节点能力与负荷的关联。然后,王博士对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给出了相继故障的度量指标。接着,对模型进行了理论解析,给出了验证数值模拟的结论,并将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报告的最后部分是案例分析,以美国西部电力网络描述为例。不仅给出了HD策略喝LD策略两种袭击策略,还对两种袭击策略下关键阀值 β c 的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在该模型下的电网应对策略。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锐研究员针对《首都城市安全运行与应急管理研究》作了报告。首先,陈老师首先介绍了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中国的城市化:影响21世纪最深刻事件。然后,陈老师说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诸多次生耦合事件,并介绍了数据挖掘、物联网在城市安全运行与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最后,陈老师说北极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经济不是问题,而是生活的舒适度问题,更应该重视公共服务。   茶歇过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孔昭君教授做了题为《应急动员的法律空白》的报告。首先,孔昭君教授介绍了我国在应急动员领域的法律空白的表现。然后,孔教授对“如何使我们的法律不成为行政逃避责任的借口”等作了详细报告。最后,孔教授对如何解决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空白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的报告题目是《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理的研究》。首先。迟博士对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层次进行了介绍,将机理可分为突发事件机理和应急管理机理两个部分,二者都包括一般性机理和专业性机理两个层次。专业性机理是指行业性或领域性的机理,一般性机理则是研究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一般性发生、发展与传导规律,包含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和操作性机理。迟博士对一般性机理作了详细介绍。然后,迟博士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和终结机理与应急管理作了更深入的解释,不仅对四种机理的内涵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还对每种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对应的机理提出了应对策略,并作了案例分析。   茶歇之后的第三个报告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李程伟教授,报告题目为《复杂系统视野中的城市应急管理》。李教授首先介绍了针对复杂系统开展的序变机制研究。然后,他将现代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定义为耗散系统、协同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等,并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最后,李教授阐述了城市应急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包括社会——技术维度、政府——社会维度和时间——空间维度。   北京市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朱伟博士针对城市地下管网事故的研究做了题为《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应急管理研究》的报告。首先,报告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城市地下管网在城市运行安全中的重要性”,朱伟博士不仅向大家展示了相关案例,还介绍了城市地下管网的生存环境。接着,朱伟博士对北京市地下管网的基本情况、管理架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相关介绍。然后,朱伟博士在阐述地下管网事故应急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后果、应急抢险补偿主客体的界定等问题之后,对北京市应急抢险单位运行模式分析、补偿方式的选择、补偿实施的依据、补偿流程设计等应急抢险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做了详细介绍。最后,朱伟博士对应急抢险补偿机制的实施给出了几点建议。   上午的会议在12:30左右顺利结束。 【刘霞 撰写】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简报第6期已上传至网站
陈安博士 2011-7-7 16:38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应急管理简报》第6期已上载至网站,可在“汇刊下载”栏目下下载( http://emr.casipm.ac.cn/ )。 【图还是无法贴上,唉】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书后语
陈安博士 2011-7-4 13:33
1 ,为现代应急管理理论、方法、应用、实践的平台化奠基落石 2 ,对现代应急通用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思路与脉络 3 ,从应急监测检测延展到应急通信与基于3S的信息获取技术 4 ,较系统地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并进而讨论了应急中的应用 5 ,就典型行业区域领域应急系统与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6 ,以风险分析和数据处理、决策支持为核心介绍了应急软技术 7 ,由常用事故调查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全面总结到经典案例研究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一章的结语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7-1 16:31
我们常说,世界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方面是“‘上帝’创造的规律”,即所谓“内在机理”,它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不以世易时移而发生变化,也不因人的主观感受而进行变更。而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人们可以人为创生的规律,即所谓“机制”。 对于各门自然科学来说,研究的内容基本属于“揭示‘上帝’创造的客观规律”,而对于管理学来说,所做的工作更多应该基于这些内在机理的分析,创建出能够引导这个世界往更好处发展的人造规律,也就是说,设计出能够遵循机理规律的“好”机制来,以促进管理、经济、社会、政治的优化与发展。 本章主要希望深入探索管理机制的设计理论,从其设计目标到基本的组成要素,再到不同的设计模式,给出机制设计的可行性方案。 如果能够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探知,或者通过自己对于世界运行的感知,给出一套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状态和人员素质的机制来,就能够起到“管理是第 0 生产力”这样的作用,促使这个世界上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社会管理者们产生更大的创造力,让世界向更高效、更优化的方向转化。 本章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出发而具体化落脚到的协调机制,是应急的十大机制之一,此外,还有启动、监控、监督、奖惩、终止、补偿、评价等多个应急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准备在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到管理与经济学基本假设中存在很大差异的“非博弈”成分的增加,给出更恰当的应急机制设计来,以解决当前应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和本质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82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快照
陈安博士 2011-6-27 11:56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快照
  我一向不喜欢照相,连去庐山都没有带相机。最后用了别人的相机照了一些照片,回头上载来给大家look look。   不过,我们这次的课程班却是有照相机的,这里展示一张当时上课的情形。    第一天第一节课    第一天第二节课    第一天第三节课    参加课程班的各位   参加课程班的部分合影(有些下午提前离开,就没有到最后)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北京暴雨想到的……
热度 9 cutefay 2011-6-24 22:15
昨天下午3点半左右,外面的天已经黑得像夜晚了,4点左右的时候,倾盆大雨骤降,本来是计划4点多坐公交车出门,后来到了6点雨还是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便取消了原来的出行计划。6点左右的时候去附近500米以内的地方买东西,我打着伞刚走了一半的路,连衣裙已经被淋湿了一半了。看着这么大的雨,我有些担心在外面流浪的猫咪们,不知道它们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避雨的地方?今天去找那些猫咪们,其中有一只找不到了,心情很难过,担心它出事。 北京这次的暴雨可以够得上一场非常规突发事件了。来得太突然,威力如此巨大,并且由暴雨还导致了一些次生灾害——交通堵塞、车辆被淹、人员伤亡等。 面对这样的事件,大多数人在质疑北京的排水系统如此之差。的确是这样,北京如此脆弱的排水系统是最大的罪过者。人们往往都是不经历教训是不长记性的,北京从未经历过如此大雨,所以在这方面的建设往往被忽略了,希望这次能够给北京以教训,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 今天听说有3个人死亡,其中有两个人是被冲进排水井里了,真是杯具啊!导致杯具的直接原因是井盖被移走了。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做过一个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在调研中发现,井盖被偷事件在北京是经常发生的事件。为何井盖总是被偷?是因为井盖是铁的,还有些值钱,某些人偷了井盖去卖钱。这样的事情屡禁不止。 这样的事情的确也是很难禁止的,即使安排再多的巡逻人员或者监控摄像头,也很难监控到每一个井盖。并且一旦井盖被偷,对后续的管理也造成麻烦。井盖上都有标示,例如“市政”、“路灯”、“公安”、“污水”、“雨水”等字样,用于表示井盖下面的井是具有不同功能的。一旦井盖被偷,而有时候又很难用肉眼分辨出这井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搞错了,会带来管理上的困扰。 如果所有的井盖上都能够安装上难以拆卸的电子标签的话,或许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电子标签可以指示这个井盖的功能以及位置。一旦井盖被偷,那么就能够通过GPS定位到井盖的位置,很容易抓到犯人。这样,也就会很少有人去偷井盖了。 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国外是不是个问题,是某些国人素质太差,还是社会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井盖还经常有人偷。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67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见到了科学网著名的吴中祥先生和才女张欣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6-20 08:44
  因为应急管理的原因和更多学者结缘,是我可以独享的一种快乐。   原来学者们的相识多是因为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其他会议,当时从专著、论文里相识也是经常会有的事情,从其他学者那里听说也是一个渠道。   现在又多了网络这个渠道。   前天见到了科学网著名的吴中祥先生,以及小才女张欣博士。也恰恰是因为我们组织的一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张欣上午乘机从上海赶来,而此时,吴中祥先生已经来到我们的研究所新楼了。   见面之后,吴老师送我一本他著的《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我抓紧翻了一下,发现里面公式太多,我这点本科数学的底子怕真是不太够用了。   【印象记容后再续】
个人分类: 人论|3619 次阅读|9 个评论
“应急管理”6月7日讨论班纪要
陈安博士 2011-6-11 07:25
时间: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15:00 地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张昊宇、王光辉   山东大学:刘霞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刘霞   2011年6月7日15: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陈安博士主持。   本次讨论班主要是由杜帅楠和王光辉同学做学术报告。   杜帅楠同学的报告题目是《政府应急能力》,报告围绕政府应急能力的概念、政府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杜帅楠同学从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总结出了政府应急能力的概念。其次,她总结了政府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国家的发展水平、突发事件本身的特点以及应急管理方面人财物的储备情况等三个方面。最后,杜帅楠同学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作了介绍,将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分为事中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和事后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   随后,王光辉同学作了题为《灰色理论及其应用》的报告。报告首先对灰色理论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应用范畴。其次,王光辉同学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的步骤。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案例介绍了利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某市农业需水量。   报告结束之后,同学们对报告进行了评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陈老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导,并对同学们如何做相关研究作了指导并提出几点要求。   本次讨论班于17:00左右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论坛成功举办
陈安博士 2011-6-11 07:21
  2011年5月28日,第四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论坛在位于韩国清州的忠北国立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社科院、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高校和研究所,以及来自韩国忠北国立大学、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韩国警察学院等韩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所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于28日早10点开始。开幕式上,来自忠北国立大学的李在恩教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作为会议的主办方成员也致辞表示欢迎。会议以危机与应急管理为主题,各位专家学者从其学术领域的角度针对危机管理中的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一一作了精彩的报告。会议于28日18点圆满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于6月20日举办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6-11 07:12
   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系列( NCEM )是目前国内知名的应急管理领域会议系列,到目前已经开了五届,分别是在北京(第一届、第二届)、湖北宜昌(第三届)、河南开封(第四届)、山东济南(第五届)。从第六届开始,将成为“一年两会”模式,其中上半年的会议为“专家论坛”,邀请行内专家,尤其是在本年度获得研究进展的学者与实践届人士,进行一天的学术与应用交流;下半年的会议为全国范围内的征稿会议,正式出版会议论文集。今年下半年的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于2011年11月4-5日在广州举行。    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于2011年6月2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主要为邀请报告、专家论坛与自由研讨等几种形式,准备就现代应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日期: 2011年6月20日 会议地点: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901会议室(北京 中关村 北一条15号) 研讨会主题(不限于):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理分析方法   应急预案与体制、机制、法制   应急评价及其应用   风险评估方法   应急队伍建设与应急资源管理   应急平台的构建及其开发   应急指挥与协调   应急监测与预警 日程安排:   上午:开幕式与邀请报告   下午:专题报告与自由研讨 会议报名联系方式:   请将姓名、性别、职称、单位、e-mail、联系电话、是否报告(请注明题目)、是否愿意做报告评述人等信息于6月16日之前发送至 emergency_manage@163.com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45 次阅读|6 个评论
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确定在6月18-20日举行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6-6 17:03
  继成功举办2008年1月,2009年7月和2010年8月三次面向全国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应急管理从业者的《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之后,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将于2011年6月18-20日在北京举行。其中,20日将举行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NCEM’2011),希望参与课程班的学员能够延续参加该次会议并在会议上提问或发表讲演(需事先提交报告),本次研讨会是未来一年两届的全国会议的一部分,主要为邀请报告和专家论坛,11月4-5日的广州会议为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次会议将征集学术论文,并正式出版,书名暂定为《现代应急管理:回顾与发展》。   18-20日的课程班依然延续以往的老传统,完全免费,并向参加的同学提供简单的免费午餐,但住宿自理。   本来因为条件所限而只准备招收20名学员(不含陈安老师的研究生和MBA学员),后经过协调,找到了一间能够容纳50人的会议室,这样,可以报名名额还可以有所扩充,达到35人。   欢迎有兴趣者报名参加,报名邮箱 chifeispirit@163.com ,报名时请附你目前的专业和论文拟议的研究方向,以便更加面向对象地授课。   时间:2011年6月18-20日   地点:北京 中关村 北一条15号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科研大楼 9楼会议室   课程内容(初拟): 一,概论:从传统应急到现代应急(授课:陈安研究员 6月18日8:30-10:00) 二,突发事件与应急机理分析方法(授课:迟菲博士 6月18日10:20-12:00) 三,风险综合分析方法及区域应用(授课:陈安 研究员6月18日14:00-15:30) 四,现代应急的“事中”评价策略【可减缓性、可挽救性与可恢复性评价】(授课:迟菲 博士6月18日15:50-17:20) 五,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急应用(授课:陈安 研究员 6月19日8:30-10:00) 六,现代城市社区安全与应急管理(授课:朱伟 博士6月19日10:20-12:00) 七,密集人群管理与应急疏散模拟(授课:李伟 博士6月19日14:00-15:30) 八,动态应急、应急预案与应急体制设计(授课:陈安研究员 6月19日15:50-16:40) 九,现代应急管理研究方法论(授课:陈安研究员 6月19日16:50-17:30) 十,现代应急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主持:迟菲 博士,6月20日)   【参与课程班的同学将获赠我们即将出版的新书《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的初稿非正式打印版。能够最后提出该书具体修改意见的同学还将获赠《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两本书(已在2009年和201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7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将于六月举办,招收20名同学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5-13 15:53
  继成功举办2008年1月,2009年7月和2010年8月三次面向全国研究生的“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之后,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将于2011年6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时间对于报名者将另行邮件通知,一般会选择周六周日周一的连续三天。   课程班依然延续以往的老传统,完全免费,向参加的同学提供简单的免费午餐,但住宿自理。   由于条件所限,今年招收规模限定在20人(不含陈安老师新招收的几名研究生和MBA学员),目前已有两位研究生报名参加,还剩有18个名额。   欢迎有兴趣者报名参加,报名邮箱 chifeispirit@163.com ,报名时请附你目前的专业和论文拟议的研究方向,以便更加面向对象地授课。 课程内容(初拟): 一,概论:从传统应急到现代应急(授课:陈安研究员 2学时) 二,突发事件与应急机理分析方法(授课:陈安 研究员 2学时) 三,风险综合分析方法及区域应用(授课:倪慧荟老师2学时) 四,现代应急的“事中”评价策略【可减缓性、可挽救性与可恢复性评价】(授课:迟菲 博士 2学时) 五,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急应用(授课:陈安 研究员 2学时) 六,现代城市社区安全与应急管理(授课:朱伟 博士 2学时) 七,密集人群管理与应急疏散模拟(授课:李伟 博士 2学时) 八,动态博弈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授课:陈安研究员 1.5学时) 九,应急预案与现代应急体制设计(授课:陈安研究员 1.5学时) 十,现代应急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研讨,2学时,主持:迟菲 博士)   【参与课程班的同学将获赠我们即将出版的新书《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的初稿非正式打印版。能够最后提出该书具体修改意见的同学还将获赠《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两本书(已在2009年和201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41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工作7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5-9 19:23
  我把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做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并形象地称之为“四个盘子八个碗”。   四个盘子里的东西是主菜,已经用四篇小文章介绍过,接下来将主要介绍八个碗的配菜中的第三盘。 7,基于博弈论应用的动态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往往面临着依然在变化着的形式,所以无法静态。   我们延续了对于应急管理参与主体和客体的一个假设,那就是“应急主体和客体均是理性选择的”,于是,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试图用博弈论来解释一些现象,用动态博弈来描述事件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体一般是“应急管理者”,这个“者”可以是政府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也可以是灾民自己。   客体,可以是正在被损害的“物”,也可以是需要被救助的“人”,比如,灾民。   当然,同一个对象在某种情况下是主体,换一个情况则是“客体”,这个容易理解,但是会给建立模型带来一些不便。   因为以上的划分,我们把应急中的博弈关系分成三类:   1)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博弈   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博弈   3)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博弈   对于1),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就会形成博弈关系,而且现实中常见这类“斗心眼”的事件。我们的研究做了政府与媒体作为不同目标主体的博弈,分了几个阶段进行讨论。   对于2),可以简单地说,灾害本身是理性选择的,它们的理性选择方向就是“损失最大化”,比如火会奔着容易烧的方向去,地震会沿着断裂带震下去,这样自然会对一次能量释放带来最大的效果,当然,对于人类来说,这是“负效果”,但是对于灾害这个坏蛋来说,是“正效果”。   于是,消防人员和火之间构成一对博弈关系,地震的预防和救援者和地震本身构成一对博弈关系。   对于3)作为受助客体或者应急的作用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斗心眼”的现象出现。有人参与时有这样的现象很正常,甚至当客体均为无生气的对象时,也会有博弈的情况出现,比如,灾害与环境,环境有自我修复的欲望和能力(虽然时间可能很长),而灾害则有破坏环境使之难以修复的“主观欲望”,两者自然可以构成博弈关系。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85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1年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jiyongjin 2011-5-5 21:48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电 1号)要求,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策划了防灾减灾系列展板。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研究所完成了多项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体系规划,逐渐地形成了综合防灾规划为主,抗震、消防、人防、防洪为专项支撑的发展体系,而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摸索当中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 希望我们的成果能为城乡安全发展起到源头的作用!
个人分类: 公共安全|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转化、耦合机理以及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讨论
陈安博士 2011-5-4 17:41
  2011年5月3日17: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4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迟菲博士主持。   讨论班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团队成员近期的学术思考与进展,本次讨论班的主讲人为陈安老师、迟菲博士与郑晓洋同学。   首先由郑晓洋同学做了题为《转化机理》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转化机理特征、转化因素、转化模型以及转化机理在演化机理中的关系地位四个方面。她认为,转化因素应按逻辑关系可分为结果因素和起因因素,按因素状态可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其中,结果因素是指在事件A转化为事件B的过程中,事件A可能导致的结果;同样,起因因素是指这个过程中可导致事件B的起因因素。转化模型亦建立在转化因素分类基础之上,而由于转化与耦合间的紧密联系,她认为,演化机理中的耦合可作为演化机理的基础机理进行研究。   团队围绕该报告进行了讨论,主要从结果因素和起因因素的命名、建模等方面展开,在建模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数据支持的难题。   接着,迟菲博士做了题为《突发事件耦合模型》的报告。报告从耦合的定义、现状引入,分别介绍了突发事件的耦合类型、机理分析与案例分析。迟菲博士按照耦合对象之间的关系将耦合分为单向耦合、双向耦合、非直接耦合、复合型耦合四种,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机理分析部分主要包括耦合因素的类型、耦合对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以及耦合因素在突发事件中的效应。其中,将耦合因素按照因素的功能属性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耦合因素在突发事件中的效应则分为各自效应、相似效应、交互效应、促进效应和消除效用。报告最后以2008年南方雪灾为例介绍了事件耦合的类型、结果。   团队随后围绕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耦合因素分类、效应分类的标准方面,认为各类别之间的界限应更加明晰化。另外,迟菲博士用“拼图”方式形象表达了各效应的特征和区别,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创意。   最后,陈安老师做了题为《管理机制失效分析以及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团队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同时也为即将入学的刘霞拟定研究方向。报告分为五部分:①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概述;②机制设计理论的应急管理应用;③机制失效:从现实到概念;④机制失效分析方法;⑤机制失效的应对策略。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理论核心以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则主要讨论了如何从机制设计理论角度考虑十大应急管理机制、几个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几大预警机制。第三部分讲述了如何从选举机制、矿产安全机制等故事中设想机制失效的原因、结果等,进而将其提升为一般性的机制失效理论。第四部分从机制失效的原因讲起,阐述了机制失效分析的目标设计、失效具体表现、关联要素、面向对象与全过程五个着眼点。第五部分则从单个策略、集成策略、主线策略以及机理归因与分析策略方面介绍了应对策略的大致框架。报告不仅是介绍相关研究,也在引导大家思考讨论。   讨论班于20:00左右结束。   【武艳南整理】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工作6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5-2 06:45
  我把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做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我把它们叫做“四个盘子八个碗”。   四个盘子里的东西是主菜,之前介绍的主要就是那些工作,接下来将主要介绍八个碗的配菜。   2,我们提出了现代应急体制的功能结构   我知道,应急管理必然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混杂的一门学科,而且,在我国,如果单说应急管理本身,而不把之前的地震、水灾、生产事故等的应对加进来,则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先闻到了国家要开始重视应急管理的先兆,并且迅速展开了一些初步研究。   也所以,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推动下,提出了要建设一案三制的构想,而不是先从事件的内在机理入手开始研究。   考虑到我们自己本身的学科背景,在选择最初的切入方向时我们也有意选择了技术性较强的一个点。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避开人文社会科学这个角度,事实上,我一直子在试图挑选一个能够融进更多逻辑性的入口从这一领域向那一领域跨入。   我们最后选择了“体制设计模式”,从一般理想上说,体制是一群人,他们按照规定的任务和程序展开自己的工作。更加通俗些就是,一些领国家工资的人,要做点国家赋予的事情,他们就是体制的主干组成部分。我刚刚完成了一篇博文,说到分解的三个模式,包括从组成维,时间维和功能维,而恰恰我们从体制入手研究的这篇文章,就是从功能维出发的。因为组成维是国家的事情,究竟应急体制由那些机构那些部门哪些人员组成,这必然是国家第一时间就会考虑的事情。   但是,糟糕的是,国家没有想过人员齐全了,他们应该干什么。   我在培训多个省市区的应急办人员时,他们问我的一句话就是“陈老师,我们应该干什么?”其实,下一句话就是,“才能在其他部门面前展示我们的存在。”当然,这句话是隐含的,但是又是很明显的。我把这样的欲望叫做“行政冲动”。   在对于功能性体制设计的研究中,我们做的就是一个完善完整完美的应急体制可以具备哪些功能,我们把整个功能体制分为四个大的系统,十个小的子系统,比如,责任系统,下面就有行政责任子系统,社会责任子系统(这个又可细分为组织化的和非组织化的2块)两个组成部分,其他系统都各有各的细分方法。   但是,有了功能,还要将机构和功能进行对应,这样的对应按照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有一一映射,单射和满射三种,可以将其的对应关系和调用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这也是我们在一次英国会议上和那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探讨的内容。如果再将时间维引入,则会形成一个复杂网络,不过尽管看上去形式复杂,却是一根线就可以把它们全拎在手里。   如果说,我们应急管理有八个配菜的话,这应该算得一个。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77 次阅读|8 个评论
蒙牛,到底有没有二奶
热度 6 sheep021 2011-4-30 09:27
蒙牛毒奶门引一国两奶 蒙牛声明 : 财务官2008年说的一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南都讯 记者石秋菊 发自香港针对蒙牛前首席财务官2008年在香港新闻发布会上“供港牛奶比内地产品更好更安全”的言论,蒙牛乳业昨日在官方微博上回应称,首席财务官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有关蒙牛乳业的一段两年多前的视频近日在网络上热传,这段视频是2008年9月19日蒙牛乳业首席财务官在香港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的讲话片段。当时因为内地在大批品牌牛奶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而导致内地不少乳业公司面临信任危机,首席财务官在发布会上就公司部分批次奶类产品检出三聚氰胺向消费者致歉。    首席财务官当时表示,香港销售的蒙牛产品尚未检测出三聚氰胺,他说,蒙牛销售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验出三聚氰胺的几率“要比内地发生的几率要少得多 ”。   这段视频重新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反应。质疑之下, 蒙牛昨天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时任蒙牛首席财务官所说的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声明说,蒙牛销售到世界任何地方的产品,其在生产体系和品质标准上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食品监管标准有所不同,因此出口产品也必须同时符合当地标准,但在基本品质上,国内和国际没有差异。   2008年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抽检了蒙牛产品121批次,其中11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当时蒙牛在香港有奶制品出售,香港管理部门抽检了36个蒙牛奶制品样本,都不含三聚氰胺。 蒙牛称香港品质比内地更安全是忽悠香 港媒体 2011-04-29 来源:第一视频新闻网 评论: 蒙牛,就是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来去自由。到底让消费者相信哪一句呢?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一个企业,不怕犯错误,就怕没诚信。知错可以改,没诚信就彻底完蛋了——不过,蒙牛不怕完蛋,因为他不是蛋企,而是奶企。所以,他才敢于“食言”,信口雌黄。 这几年,笔者家里可没少喝蒙牛的奶,冲的就是大型企业的信誉【 刚刚得知 , 伊利是国有企业,蒙牛是民营企业,但蒙牛也隶属于中粮 】。这下,蒙牛的食言,让我恶心不已,遗憾的是,奶已喝下去了,并且已经拉出来了,想吐都吐不出来了。 ymin 2011-4-30 09:35 三年以前的话,现在说错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博主回复(2011-4-30 18:21) : 有点傻。真猛的话,死扛到底,也比胡说强。现在倒好,里外不是牛了。哈哈 陈安博士 2011-4-30 15:19 企业,从来不会有道德血液,如果没人监督,连血液都没有 博主回复(2011-4-30 18:26) : 蒙牛应急管理没跟上 上次为了保香港市场,不得不说香港质量高于内地,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次为了救内地市场而推翻前说,真是有点“语无伦次”了。 这说明应急管理往往都是短视的。功夫应在“应急之外”,不能临时抱佛脚,危机来了才想起应急管理、危机公关。呵呵,这方面,安博士是专家,俺是乱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工作5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28 18:39
  我把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做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我把它们叫做“四个盘子八个碗”。   四个盘子里的东西是主菜,之前介绍的主要就是那些工作,接下来将主要介绍八个碗的配菜。   1,我们给出了公众心理恐慌的度量模型。   基于网络数据的挖掘技术和短信数据的挖掘技术,可以就公众对于某件事情的恐慌心理进行分析,简单而言,就是回答现在公众恐慌等于几了?要不要关注,要不要干预?下一步大家还会更慌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是2004年做的,而今天已经有N多的研究者扑到这个方向上去了,所以,我们就算基本放弃了这个方向。   当然,大家的目标和我们的初衷也并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是奔了为政府服务去的,所以做的不是公众恐慌,而是舆情分析,主要分析的是大家对于政府有什么不满情绪,怎么提前识别。而我们分析的则是针对可能要地震这类谣言,大家慌到什么地步。   但是,糟糕的是,大家使用的工具和思路都是相当的,所以,每次我一写到这个问题,立刻就会有人认为我也是帮凶,或者在主动去做帮凶,唉,我还真没这兴趣。   度量恐慌和度量其他激情情绪,思路当然相差无几,都是从网络或短信中发现大家对于此事的关注度,比如,类似的话题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多少人参与了讨论,其时序模式大致是一个什么样子。   公众恐慌无所不在,大约10年前,有传说超市门口有些人拿针扎路人的屁股,而且女士优先,吓得大家都不敢去超市了,此时,当然需要研究这样的事情怎么传播的,除了去抓捕这类微型恐怖分子之外,还应该研究网络和短信中传言传播的严重程度。   前几个月,好像又出现了专杀红衣女士的凶手,又是一阵慌乱,后来抓住了这人,发现其实并不是专杀红衣女士,这就很值得研究了,究竟这个距离真相颇有距离的传言在怎样的程度上传播开来,并影响到公众的。   我们使用了Web数据挖掘技术,从利用网络爬虫将相关内容的网页划拉到本地数据库中,然后就开始数数,数数说来简单,其实层次比较复杂。比如,开始可以根据帖子的数量来衡量,但是这个是不够的,还应该用IP地址数,回帖数,回帖人的级别(版主还是一般游客),还有一些相关性的衡量,广州地区的问题在北京圈子里讨论,但是不见得会产生恐慌情绪,还有性别等等,都是衡量因素。于是,这个模型就越来越复杂起来。但是,和现实也会越来越接近。   当然,我们发表一篇论文,具体研究了一个例子,用的则是BBS上的数据,内容是假期火车票恐慌,对象是学生们。应该说,还有点意思。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34 次阅读|5 个评论
突发事件中的耦合问题以及解耦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4-27 01:41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一些遗憾的表达:“如果不是赶巧怎样怎样,这事儿不就不会发生了吗?”   当然,这里所说到“事儿”一般是指的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而不是突发的喜事,否则遗憾就要变成兴奋了——得亏某人某时某地赶到了一块,否则这事儿就错过了。   其实,这两句不同的话里说到的事情,用个比较学术的词来描绘,就是“耦合”。   耦合,在控制论中常见,但是不限于在控制中才有这样的现象。按照更为一般的解释,耦合则是两个及以上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而耦合性则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种度量。   当我们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看做多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的话,那么,这一结果可能是多个要素纠结在一起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出现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应急管理所必须面对的耦合现象。   从应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相互纠结的要素,要让它们尽可能地分开,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要素间完全独立,这样,分而治之,就会使应急的效果彰显。当然,理想状况在现实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就需要退而求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耦合因素进行拆分,这一过程,控制论中也有很专业性的名词来描述,那就是“解耦”。   如果我们能够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简化为控制模型,当然很好,但是事实上困难重重。比如,我们说2008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有三个大的耦合因素,一是“南方”,二是“春节前”,三是“运输系统的脆弱性”,要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控制论模型,我们也无法实现对耦合现象的解耦操作,比如,“事件发生在南方”这一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春节前”这一发生时间也是我们无法推移的,所以,作用对象至多可以集中在“运输系统的脆弱性”上。这也就使得利用解耦策略进行耦合要素之间关系处理方面举步维艰,或者说,至少在定量化的处理方法上我们难以做到完美、完善。   当然,现实中存在的致灾因子间的耦合问题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准则进行划分,本期的第一篇论文《突发事件耦合机理的研究》从耦合的内涵与不同类型的耦合进行了层次化的分析,而且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那次南方雪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于应急管理能够实现的解耦策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内容。   本期汇刊的第二篇论文是我们邀来的稿件,来自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张欣博士,她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当船舶出现溢油事故后的应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方面,通过调查的方式对240名该领域的应急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材料,然后,用Multi-logit方法处理了这些数据,得出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最后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有些是不同寻常的,比如,应急人员选择仅启动辖区应急计划和启动更高一级应急计划的概率相差不大,出现这个现象应该是由于信息在溢油事件发生时的高度缺失。还有,她的分析认为,应急人员可能会发生明知风险等级不当但不敢挑战权威的情况,等等,都是一些值得我们培训应急管理响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期汇刊的第三篇文章《中日美韩突发事件分类的比较研究》,是在我的指导下,让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杜帅楠同学完成的。我一直困惑于不同国家对于突发事件分类的差异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我一直在抨击我国愚蠢的四大突发事件分类,说它既不科学,又无法使应急办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结果则是多头乱动,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你只要看那些食品安全频出而各个相关机构如无头苍蝇的状况就可以知道端倪了。我比较欣赏的是韩国对于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分类方式,更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和本期汇刊的编辑时间3月8日有点巧合的是,三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都是女性。   应急管理发展到今天,对于我国来说算是有了八个年头,而可以相见 的是,未来的 突发事件只会更多,不会显著减少,而且,更大规模的复杂突发事件,也就是那些一个事件引发一串事件,或者多个因素造就特大事件的情形会更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人工系统的脆弱性,什么又是自然界的不可理喻。但是,不管怎样,应急总是要及时出动的,高效的应急管理也一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能够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陈安 2011年3月8日 注:此为《应急管理汇刊》第六卷第二期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9154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4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21 07:19
  应急管理,脱胎于安全生产领域,来源于风险管理的基础。   但是,又超越了这两个东西,尤其是安全生产,现在甚至觉得原来学科基础是安全生产的学者们做应急管理总有那么一点别扭。   安全生产和风险管理都重视事先超过事后,都希望用一些规范化的安全规程来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日益依赖技术的世界越来越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尽管是传统的生产安全领域依然事故频发,做安全生产的人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而真正重视事件发生之后那个阶段的,其实应该说是做地震救援的人士。当然,对于火灾消防的人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地震一出往往就是大事,涉及方圆多少里的范围,而消防往往是对于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具体场所,森林消防就看上去是和城市消防不一样的领域。   对于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办的问题,说起来是简单的,比如快速反应马上行动之类,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你要行动,带什么工具,需要什么支持?都是问题。   所以,我们说,要对事件发生后的状态进行事中评判,然后根据评判的结果来决定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我们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三个新的评价策略。   一曰可渐缓性评价   二曰可挽救性评价   三曰可恢复性评价(主要是面对快速恢复而非全面恢复,我们认为全面恢复不属于应急的范畴)   对于第二者,我们已经用“老婆和老娘先救谁”进行了广泛普及,对于第一者,简单举例如下:   根据预报,知道台风要来,三个小时候到达,此时,我们要对台风的情况进行一个基本评判,然后决定,避?逃?减?缓?前两者是面对受灾主体的,后两者则是面对事件本身的。   那么,就可以对这四个问题给予回答,这里的回答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如果要逃,则怎么安排车辆才能使得逃出生天的人最多,速度最快。等等。其他问题类似。      而可恢复性也有很强大的应用价值,比如,电力恢复问题,能否告知电力在怎样的资源支持下能够在多长时间内恢复,这有可能给医院等用电涉及生命的机构以病人重生的希望,或者新生儿维系生命的支柱,不可轻忽。   以上这三个事中评价策略正是我们首次提出并在理论上做了基础性的刻画的工作,而且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下一步是解决如何在具体的应急实施中对这一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应用。 相关链接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1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1419 )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2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1683 )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3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3981 )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64 次阅读|13 个评论
研究组王光辉同学赴台湾参加CARⅡ国际会议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4-19 01:36
2011 年 4 月 11 日- 13 日,应台湾“中央研究院”和 START 组织( Global Change System for Analysis, Research Training )的邀请,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硕士生王光辉赴台参加了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ies at Risk: Building Adaptive Capacities for Managing Climate Change Risks in Asian Coastal Cities ( CAR II ) 国际会议,并作了题为“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Emergency Capacity Based on External DEA ”的报告。 CAR 系列会议是由 START 组织主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第一届 CAR 国际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办。该系列会议希望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减轻环境变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沿海城市脆弱性的增加。本届会议具体是由 IRDR 组织、 EAST-WEST 中心、台湾“中研院”和 START 组织共同主办,会议历时三天。 第一天的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第二天的会议形式是分会报告和阶段总结;第三天的会议日程包括分组讨论、会议总结和赴台湾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参观。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斯里兰卡、保加利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 19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就如何建立城市防灾适应性能力、城市脆弱性评价、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集成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例如,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 Kem LOWRY 博士报告了夏威夷是如何建立防灾适应性能力,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等灾害问题;来自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拓展署的陈健硕处长针对香港面临的主要灾害——泥石流,报告了香港政府在应对此类灾害时的策略和方法;来自中国台湾灾害防救科技中心的李维森博士报告了台湾应急救灾过程中,学术研究机构、 NGO 组织和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救灾中的作用。 第二天上午,王光辉第一个进行会议报告,其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定义城市防灾强度因子、建立面向城市突发事件全过程的防灾适应性能力指标体系、基于模糊数学思想和DEA方法评价城市的防灾适应性能力等级模型、报告总结。第三、四部分是报告的核心部分,报告人希望通过建立、健全城市防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上评价城市的防灾能力。报告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广泛交流,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张秉业工程师就指标选取及其建模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 Jakarta 博士就评价方法选取和结果验证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会议结束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台湾灾害防救科技中心( NCDR ),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应急过程中的救灾组织体系和救灾模式运行机理等问题。 总之,通过与各国、各地区专家和学者的广泛交流,会议进一步拓展了团队的国际学术交流渠道。王光辉于会议结束后接受了 Jane Rovins博士 的邀请,拟于 2011 年 10 月 31 日- 11 月 2 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 IRDR Conference 2011 ”国际会议。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会议Modeling, Simulation and Visual Analysis of Large Crowds
热度 1 majian 2011-4-17 03:58
1st IEEE Workshop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Visual Analysis of Large Crowds in conjunction with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6-13 November, 2011, Barcelona, Spain The workshop encourages interdisciplinary (vision + graphics, evacuation dynamics + vision, etc.) contributions. Papers should describe original and unpublished work about the above or closely related topics. Each paper will receive 3 double blind reviews, which will then be moderated by the workshop chairs Workshop Goals Problems related to analysis of crowded scenes arise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A surveillance system installed in a city center may be interested in detecting individual objects that traverse the crowded scene to bootstrap its tracking module. At another location, a similar system may be interested in count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or estimating the density of crowd. Furthermore in context of object tracking, following individual person, a group of people, or the entire crowd may be of interest. Similarly event recognition systems may b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happening in a scene by collecting local as well as global crowd statistics.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models of crowd movement and people interaction for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purposes is yet another area of interest.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in low density environments the problems described above are well understood and relatively mature solutions exists to solve them. However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for moderate or high density environments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Although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in published literature to extend conventional computer vision algorithms designed for low density scenes in order to addres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of crowded scenes, these techniques alone appear insufficient to solve the new set of challenges posed by moderate to high density crowds. In recent years an encouraging new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emergence of crowd motion and interaction models, originally developed in sociology, and adopted by computer graphics scientist for simulating realistic crowd behaviors. These models, social force model being one of them, depict crowd mo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simulating different emergent behaviors among a large number of agents or humans. Such crowd simulation systems are used for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planning, enhancing virtual or training environments, animation characters for movies and games, as well as online virtual worlds (e.g. Second Life). In addition, group of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architecture, civil and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have been working on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which addresses issues related to whether the crowd behavior in an emergency situation is predictable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ccurring in pedestrian flows based on common rules. Their main goal i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and crowd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dynamical aspects of evacuation processes. We believe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on visual analysis of crowds can greatly benefit by bring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from areas of computer vision, computer graphics, physics,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Such a gathering will lay down a foundation for an integrated analysis-synthesis approach for crowd modeling, where complementary viewpoints and techniques from these areas are used to develop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crowd analysi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roblem. The focus will be on exchange of ideas on how to develop visual crowd analysis capabilities that make use of crowd simulation and evacuation dynamic techniques. As a byproduct, computer graphics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community will also benefit as this workshop will lead to improved methods for data-drive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large-scale “heterogeneous crowds” using video recordings of real-world crowds. We hope to address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through the workshop: What ar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at characterize complex crowd behavior of heterogeneous individuals? How can verifiabl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crowd motion and interaction can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How these general principle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performance of low level vision tasks such as object detection, tracking, and activity analysis in crowds? What are the possible problem areas that will benefit from simulation models for enhance video analysis capabilities (e.g. tracking, target acquisition across sensor gaps, and sensor hand-off techniques etc.). At what granularity level (micro, macro) should such analysis-synthesis approach be applied? =============================================================== Call for Papers Papers describing novel and original research are solicited in the areas related to visual analysis of crowded scenes.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Single and Multi-camera Tracking in High Density Crowds Event Analysis in Crowded and Cluttered Scenes Group Activity Analysis Action Recognition in Crowds Applications of Visual Crowd Analysis Systems Crowd Flow Analysis Data Driven Crowd Simulation Behavior Understanding Crowd Interaction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Object Detection Tracking and Event Analysis Force based Models for Pedestrian Dynamics in Crowds. Image and Video Features for Crowd Modeling Datasets/ Model Validation/Calibration/Algorithm Testing/Annotation Techniques for Crowd Research ===============================================================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s Deadline: July 15, 2011 Reviews Due: August 15, 2011 Camera Ready Papers: September 15, 2011 Workshop: November 7, 2011 ======================================================================== General Chairs Mubarak Shah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Dinesh Manoch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Rita Cucchiara (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 =========================================================================== Program Chairs Saad Ali (SRI International Sarnoff) Nuno Vasconcelos (UC, San Diego) Fatih M. Porikli (MERL) Ko Nishino (Drexel University) Program Committee Anders Johanss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orman Badler (Univ. of Pennsylvania) Bastian Leibe (RWTH) Antoni B. Cha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ng Chun Zhu (UCLA) Robert Colli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reas Schadschneider (University of Cologne) Stefania Bandini (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 Katsuhiro Nishinari (University of Tokyo) Josef Sivic (INRIA / ENS) Julien Pettre (INRIA) Rogerio Feris (IBM T.J. Watson) Gabriel Brostow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Omar Javed (SRI International Sarnoff) Ugur Gudukbay (Bilkent University) Majid Sarvi (Monash University) Xiaogang W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ynson La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ik Boltes (Jülich Supercomputing Centre) Daisuke Sugimura (University of Tokyo) Basim Zafar (Hajj Research Institute) Contact Saad Ali - saad dot ali at sri dot com
个人分类: 复杂系统|49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3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16 19:01
  我常说,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需要一些有形的可见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能够不只看到有形的如GDP的政府,而是对于价值观和抽象东西追求也有所涉及,对于国民来说,是真正负责任的政府。      在应急管理方面也是这样,中国政府最常说的是应急的一案三制,也就是所谓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法制和机制。   前面三个东西都是有形的,可见的,而机制按照政府开始的计划,也是个可见的玩意儿,所以,国民你们都看见了吧?我们政府不是白吃饭的,我们在做事呢,预案有一堆的文本,打印出来可以绕地球30圈,体制,当然有人领应急管理的工资,法制,也可以表现为文本。而体制,我们有奖惩机制,还有更多别的机制呢,指挥啦,协调啦,等等。      可是,其实就是这个应急机制是个本来应该虚实结合的东西,这也是政府总想让它实起来可是却总停留在虚上面的原因——他们不知道机制的根本属性。      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最后目的就是提供一套机制设计工具,这套工具是在我们的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做成的,可以搞定机制设计中80%以上的问题,而且,一定是和平素大家理解的机制有所不同。      我们把这套机制弄成几个部分,包括目标(单目标和多目标,平行目标和顺序目标),组成部件,后者则可以研究部件之间的关系,很有些意思。      如果一定要我说到现在为止我所做的最为漂亮的研究工作,而且限定只能说一件,那就是这个正在研究而且永远不可能终止的机制设计理论和工具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这套理论体系建构完善,我个人的看法是,要比经济学里的机制设计理论还要漂亮和有用,事实上,那个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现象,说设计其实并不真的参与设计,有很多并不完善的地方。      完善了这套机制设计理论之后,我们就准备将其一一地用在应急的十大机制设计中。启动与终止,指挥与协调,监控与启动,奖惩与监督,评价与补偿。      预计需要10年的时间,好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75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应急管理研究的通信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4-14 03:37
XXX老师: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我就自己所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吧。   事实上,我们国家开始做应急管理研究的时候,开始扑上去的都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慢慢地才加入了更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      在我的所知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所从事的应急研究方向大致如下:   1,应急财政,我的朋友,西南财经大学冯俏彬教授正带着一支人马做这个东西,我自己带过一个研究生赵要军硕士论文就写的这一方向,几篇分别可以在《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西北地震学报》等期刊上找到。   2,应急法制,我的朋友,中国政法大学李程伟博士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此外,他的同事王冬芳、李卫海也有相应的著述。   3,应急体制、机制的研究是个富矿,做的学者就更多了,这个通过检索在已经发表的文献里就可以找到至少几十篇论文,包括我自己也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比如在《中国行政管理》上就有一篇关于现代应急体制设计的文章,国家行政学院钟开斌博士在体制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他所在的清华大学有一个团队一度在SARS开始的时候深度介入危机与应急管理研究。   4,国际上从人文社科方面做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学者就更多了,比如,荷兰莱顿大学有一批学者做这方面的工作,我的小朋友吕孝礼在那里正在读博士,做的工作也不错。此外,我的几个老朋友,例如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李在恩教授,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anet Dilling和Audrey等也是从灾害应对政策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危机管理crisis,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以及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都可以认为是同一个学科方向。   5,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夏保成教授手下也有一支应急管理的大团队,他们很细致地研究过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然也做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包括社区安全等,有不少的著作出版,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6,从自然科学角度做灾害和应急管理研究的就更多了,比如地震的成因与应对,专著和论文连篇累牍。但是这不属于你关注的范畴,所以我就不多介绍了。   我其实是没有资格给人提研究建议的,不过,既然你专门来信希望探讨这个问题,我就不妨胡说上几句,现在的研究涉及到危机与应急管理,角度可以很多,如果你是从事公共管理研究与教学,可以从治理角度,从非政府组织及志愿者管理,以及从非军事化应急角度,从多部门协同的角度,都可以做下去。现在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深入,有的是可供学者研究的空间。   此外,顺手推销一下自己写的两本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里面其实我自己评判,70%的内容更象人文社科,而不太自然科学了。   我们六月份还将在北京举行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你如果有兴趣,也欢迎你前来,这个班完全免费。   多谢对我的信任,希望这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陈安 以下为这位老师的来信   陈老师您好!   偶然也是必然,在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上看到你的资料。为什么偶然因为我是偶然 的机会在我们单位从事应急管理的教学工作,至于必然,发达的网络让我看到了您在应急管理 上面所做的成绩。   希望这封邮件您能够看到。   我在单位也从事应急管理教学研究工作,但是现在有个很困惑的问题。   我的学习经历主要是社科背景的,理工科的知识基本上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但是现在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我看到现在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运筹学、管理科学相关的研究   二是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三是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四是仿真方面的研究方法   在应急管理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的相比比较少,因此,这对我来说有个很大的挑战。   基于上面的原因,您看陈老师是否能够对我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非常期望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并期待回复。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4月10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13 01:34
2011年4月10日17: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迟菲博士主持,王光辉因前往台湾开会请假。 讨论班第一阶段是学术报告,报告人分别是郑晓洋、刘霞和李季梅。 郑晓洋作了题为《次生灾害》的报告。她首先对次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事件作了概述,并详细介绍了地震次生灾害和台风次生灾害。其次,她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发生因素给出了次生灾害发生模型。最后提出了次生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详细介绍了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 刘霞的报告题目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概述》,首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引发因素进行了介绍。其次,详细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针对宁波市15所高校进行的《高校突发敏感事件舆情应对探究》调研报告。随后,报告又介绍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并指出了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报告人介绍了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 李季梅的报告以其毕业论文为背景,题目为《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策略》,包括了文献综述、事中评价概述、事中评价概念模型、可减缓性、可救援性与可恢复性评价等内容。李季梅同学首先对文献综述和事中评价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介绍了事中评价度量框架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和事中评价结果等事中评价概念模型。报告最后介绍了可减缓性、可救援性与可恢复性三种评价策略,给出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事件可减缓性度量模型和基于动态规划的演变阶段可减缓性评价。 报告结束之后,同学们对报告进行了评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陈老师对报告给出了建议,对同学们如何做研究作了指导并提出几点要求。 讨论班第二阶段,同学们向陈老师汇报了日常工作。 本次讨论班于20:00左右结束。 时间: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17:00 地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李季梅、张昊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郑晓洋、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刘霞 2011年4月5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时间: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17:00 地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郑晓洋、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北京语言大学:李龙涛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李龙涛 本次讨论班由迟博士主持。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 陈士青由双汇“瘦肉精”事件想到的30分钟 陈安我最近读过的几个东西30分钟 迟菲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30分钟 由于在前几次会议中,李龙涛和郑晓洋同学因故缺席,故此次补作简短报告,也以此作为对上次地震研讨会的结语。 首先,郑晓洋立足于自己的毕业论文思路,从日本地震后的航班安排发散思维,做了题为《由日本地震对航班的影响想到的》的简短报告,通过展示日本地震对日本航空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分析其原因,得出天气状况是决定航班正常与否的一个最大因素的结论,因此沿海而建的航空公司应该事先制定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及处置办法,从而避免航空公司被淹没的惨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反响热烈。一致认为:案例角度新颖,视角独特,颇具研究价值,并且在深入和规范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航空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个报告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陈安博士评述说:报告略显浅显,而且分析不够到位,没有完全展示演讲者具备的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目前工作上来看,还不算完善,尤其在其实用性和研究方法上要加强改进,最后达到毕业论文的实际要求。大家普遍认同陈安老师的意见,郑晓洋也表示会做进一步的努力,真正把所学发挥出来,拿出更好的成果。 李龙涛同学则以《国际合作在日本地震中的体现和特点》为主题,通过对日本地震灾难中监测、动员、救援、和善后的四个阶段的国际合作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这次地震海啸灾难的新特点,并呼吁在当前资源有限的形势下,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便利的地区合作模式,首先建立地域合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规划和协调,支持联合国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进程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另外还指出,我们要注重发挥应急管理对于树立人们信心,增强人类抗风险能力的积极作用。 听后,大家纷纷表示了不同看法:这次日本地震的国际合作的新特点到底是什么?国际合作进步与否?对国际合作的机制探索目前是否有成效?这些疑问更加启发了大家的思考。 王光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本次报告略显枯燥,主要在于语言上比较保守,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在形式上没有采用PPT;在内容上也忽略了一些重要数据和事实的发掘,不够严谨。他实事求是的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李龙涛同学认真采纳。 接下来,会议进入主题报告阶段。陈士青对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作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其暴露的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漏洞多、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合作困境,即存在机会主义、监管的负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等。而政府部门间达成合作的途径而言,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自发性的合作,另一种则是强制性的合作。所以,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强势的部门间协调机构、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大家表示更加理解当前的“瘦肉精”事件,并对报告中的精彩部分给予了赞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探讨,陈安老师在肯定报告的基础上,就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了剖性,认为自然科学的模型和数据的导向方法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中多加采用,加强学习。 然后,陈安博士就最近自己在应急管理领域所读所感做了精彩而颇有启发的分享。陈安老师首先介绍了George D. Haddow、Jane A. Bullock、Damon P. Coppola的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一书,认为本书对应急管理的阐述在当前的著作中是比较全面和可取的,在应急管理阶段的划分上也比较科学,符合事件的发展特征,而且与应急管理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然后推荐了Regina Phelps的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这本书,陈老师认为这本书对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的解剖非常细致而且到位,并且指出了其不同点和特性,对于指导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书中很多新的模型、图形的运用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应急管理理论的作用,值得学习。最后陈安博士介绍了The Design of a Dynamic 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RMIS)这本很有名的著作,认为该书对应急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人机交互设计的探索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并且也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方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路径,大家应该去看看,综合的从文理各方面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应急管理。在报告结尾,陈安博士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同学们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广泛涉猎。 然后迟菲博士做了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主题报告,系统的总结了我们原有的机制设计理论,详细阐述了机制设计模型的各种形式:直接模型、间接模型、变制模型等,然后说明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在对参与者的属性、能量、先天属性和后天属性、机制的运行原理、目标等的解释上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并且它在对各种机制设计模式的阐述上,能够很好的解决能量、作用力的定义与评价问题。而且该理论还可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应用于机制系统(应急能力)的评价和绩效考核的设计。 会议最后讨论了其他一些事项。 本次会议于21点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2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10 22:34
  对于应急管理,很多人操心怎么做才好?我们也操作这个,但是更 操心的是事件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突发事件机理”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机理分析方法论。   其中一个内容是:机理首先要分为一下四个相连相继的部分:   1,原则性机理   2,原理性机理   3,流程性机理   4,操作性机理   其中,我们作为科学家,更关注第二个。我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原理性认知又分了三个阶段:   1,发生:细分为突发与渐发   2,发展:细分为空间扩展与烈度增强   3,演化:细分为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   我们已经对以上的机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社会物理学建模的尝试,下一步有了更多新生力量之后,我们将在八个方面全面展开研究。   有了突发事件的这些原理性认知之后,我们对应地有应急管理的八个原理性机理。也都各有名字,这套东西在我们的《现代应急管理》丛书三册中有更详细地介绍,欢迎有兴趣者观看。   这些东西在论文中比书中还深入一些,毕竟书要考虑到读者的面。所以,有兴趣者还可以看我们发表的相关论文。   此外,我们已经用这套机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应激心理、城市生命线、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等多类事件,自以为还挺清楚,比其他方法要透彻。   对了,第一层次的机理分析具备广谱性,也可以拿来分析你家媳妇为什么炒菜老炒得不好吃等现实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3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1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4-10 05:27
  因为最近国际国内应急管理的呼声又在强烈起来,科学网上的人多知道我就是干这个的,所以,今天开始,用十几个博文的篇幅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应急管理方向上的主要工作。   我们关注理论胜于实践,因为现在做应急管理的应用与实践的人多,而且容易拿到项目和经费,这就走上了大多我国科研人员注定要选择的道路,我没有兴趣,于是选择反其道而为之。   同时,在应急管理方面,我们强调方法论多于方法,方法多于应用,并将很多精力用在构建现代应急的理论体系方面,因为我的同行们懒得在这方面下功夫,就算很友好地把空闪给我了。   先介绍第一个工作: 风险综合分析方法 。   风险的评价与分析是件必须做但是又很难做的问题。评价方法大致有四大类,但是我都不太满意。因为最好的方法应该简单,好理解,好使用,并易于在多个角度进行扩展和复杂化。这样,前面的那些特点就容易走进做具体风险分析的人员心里,而后面的那个特点则能够满足做纯粹的科研。   我们拓展了1990年代中期提出的风险矩阵分析方法,除了运算方式上的拓展,还有应用范围的拓展,维度上的扩展,使得原来的只能用于风险分级评价的方法现在可用于风险的综合分析。具体论文可见我们的《应急管理汇刊》以及在其他期刊发表的论文(如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VF9-5021J67-2_user=10_coverDate=12%2F31%2F2010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searchStrId=1712019728_rerunOrigin=google_acct=C000050221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46ff83dcc098e22cff737f059d20bb90searchtype=a )。   我很满意于这个工作,虽然数学家肯定看不上。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中被困人员的救援问题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4-9 06:35
  麻庭光先生最近的文章惹了众怒。   用句不太礼貌的话说,他有点活该。   他做火灾应对,我也研究应急管理,他在博文中所宣扬的东西我们之前很多次、很多次讨论过,争议过,发现应急的经济性问题讨论当人搅在里面的时候很难进行下去。   虽然说有难以讨论的困境,但是事实上还是可以讨论并建模的。   吴国强是我的在职研究生,在郑州煤炭设计院工作,他的硕士论文写得就是关于矿难应急的,当时我和他讨论一旦发生矿难时,如何衡量可挽救性,或者叫可救援性,因为这个东西的讨论在学术界没有过,所以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也是我生造出来的,所有英文词典里都没有。   在吴国强的论文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矿难之后,决策者需要决定“救还是不救”? 当然,决策就2个选择,似乎很简单,但是这个决策要有依据。   讨论啊讨论,最后是这样处理的。   1,单纯是物质财产的挽救问题,如果投入救援成本大于收益,则可以决策不救。   2,单纯是人员救援的问题,则分为两个情况,其一是救援人员本身不具备风险,就是设计与物质的投入问题,则模型给出无限投入的决策方案;其二则是如果存在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面临生死危险,此时,另外评价这个危险的概率,然后在概率特别高的状态下放弃救援,以免造成更大伤亡。   3,同时有物质财产和人员救援的混杂问题。则关于人员救援部分,设置一个布尔变量,只要人数大于等于1,则可挽救性就是1,否则,就转为第1个情形。   关于人的问题特别复杂,我曾经在科学网上科普“资源有限约束下的救援对象选择问题”,梁进姐姐把这个问题叫做弃保优化问题,我还有一个更贴切的说法,叫做“老婆和老娘先救谁”的问题,当时掀起了应急管理的讨论热潮,因为我把问题简化到每个人都能参与,所以,讨论非常热烈。   后来,我们把这个东西写成了一篇正经的论文,发表在《中国软科学》,不过太初步,我自己都不满意,再后来,我们把可减缓性,可恢复性和可挽救性三个概念融合打通,逻辑一致了一下,投在一个国际期刊,所谓的SCI杂志上,已经过了第一轮评审,已经修改,还在等待结果中。   有其他学术提出应急中的“弱经济性”这个概念,应该说还是有点靠谱的,但是,弱经济性是个啥经济性呢,定性的研究并没有更深入的结论,而事实上,我们的探索认为,这个数学模型是可以有的,尽管可以是简单的,但是总不能说就束手无策了。   我们的整体模型其实可以分为两个评价问题,一是救援的必要性,这一定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救援的可能性,弱经济性就在后面这里体现。必然性里面依然沿用原有的策略,只要有人的因素存在,则必要性是很强的,否则,可以用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这个必要性,也许可以得出介于0和1之间的其他结论来,但是,总会有一个定量化的建议。考察救援的可能性时,需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衡量,包括对救援人员可能遇到的伤亡,是否值得,等等,都有讨论。等文章发表出来之后我们再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里不可能讨论太多。   当然,理论是灰色的,对于应急管理尤其如此,它更应该偏重于实践。但是,我发现如果任由一些强调经济理性的讨论混杂在应急管理过程中,采用过于实用主义的衡量方法,这个“实践”还真是显得比理论还“灰”。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8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专业的鼻祖及经典著作
热度 3 sheep021 2011-4-8 21:24
应急管理专业的鼻祖是谁? 俺放狗搜了一下,没发现答案。不过,没有答案是最好的了,因为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才去搜的。 应急管理专业的鼻祖,首推黄帝,其次是仲景。 因此,应急管理专业的经典著作理所当然是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 《黄帝内经》 是一本什么书。 你可能会说,那还用说,肯定是医书了。如果这样说,可就贻笑大方了。因为 《黄帝内经》 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本管理学著作,特别是一部应急管理学著作。 在商代,及商以前,一个国家的国相和国医是同一个人执掌的。位居“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首的伊尹,是商汤一代名厨,为商朝辅国宰相,同时也是中国中药方剂的,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伊尹汤液经》是一本传说中他写的书。不过不是食谱,是药品学著作。传说中发生在他身上的典故很多,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伊尹还被民间尊为厨神。正是他撰写的《汤液经法》,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被尊为“亚圣”,现在我们仍然在学习和使用的“经方”就源于此。 范仲淹在浙江宁波任刺史时曾说:“ 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 ”,显然是有感而发。他还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这样的妙句。笔者认为,此句做互文结构理解最妙“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忧国忧民。”这正好也与“:“ 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 ”的理念一致,即“既要能做良相,又要能做良医。”做良相是为国分忧,做良医是为民分忧。 为何良相和良医可以是同一个人呢?因为,相,处理的是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也是由人组成的);医,处理的是人体系统。这两者都是复杂、非稳态、非线性、不可逆、自组织的生命系统。西方知识分子中,没有听到类似说法。 说到应急管理,人命关天,啥事能有比救人更急呢? 所以,医生从事的工作,首先是一份应急管理的工作。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从行文不难看出,本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显然不只是治病,还有治乱。而且境界还很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并认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与科学网上的应急管理专家陈安博士的观点截然不同——陈博士认为:大乱之后,才是应急管理的开始。哈哈,不亦晚乎? 就像日本的核泄漏,你现在就是有再完善的应急方案,也已经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所以,搞应急管理的,必须耐着性子好好研究一下《黄帝内经》,这是必须的,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啊。 至于 《 伤寒杂病论 》, 更是古人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作者张仲景在 伤 寒杂病论序中可写到:“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 由此可见,此书是作者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当然,该书是中医操作层面的著作,单单搞应急管理者就不需要认真研读了,有空翻翻倒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资料。艺多不压身,一通百通嘛。 陈安博士反中医,这个? 有点说不通吧。呵呵。 相关链接: 《黄帝内经》或为最早涉及企业信息化专著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真实含义 《 黄帝内经 》背后的故事 《 黄帝内经 》是一部什么书 附件: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个人分类: 古籍经典|167 次阅读|3 个评论
或许我们也应该从这样的角度看待社会
热度 6 cutefay 2011-4-5 00:43
前言我的上一篇应急管理方面的博文中大家的评论让我有所思考,于是写了这篇博文。 学者总是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到社会,总是会指出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这是与科研活动本身的性质有关。科研活动就是要“挑毛病”,然后自己针对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科研工作。例如,我们的论文中总是会这样写:“前人在……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然而,还存在……问题,我们的研究……” 学者对社会的批判可以让社会的管理者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以改进不足之处。然而,社会就一定是如学者们眼里所批判的那样不堪吗? 举个我亲身感受的例子。我刚接触应急管理的时候,是从应急管理的书籍和文献中了解的。从这些书籍和文献中,对于我国应急管理现状的描述,更多的是批判性的,让我感觉中国的应急管理状况真是不堪,各个环节都有问题。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接触到更多的应急管理知识,也接触了应急管理的一些实践部门,慢慢地想法有些改变:其实应急管理部门做的也不是就那么不好,应急部门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只是这种成绩是不可以写在论文里的,只能把应急部门的不好之处写进去,然后写我们从什么角度出发,去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者是具有追求完美精神的。然而社会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件事物总有其生命周期,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壮大稳定,最后也可能会慢慢衰亡。处于萌芽或者发展期的事物,总会有不完美之处,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人们才会想办法去改进,从而使此事物得到发展。倘若某事物已经完美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我想,或许此事物亦是到了发展的尽头了,可能会慢慢衰亡了。 应急管理亦是如此,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还处于婴幼儿时期,从国家重视到现在也只有七八年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国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应急办,制订了众多应急预案,还颁布一部突发事件应对法。应该说,进展还是很快的。然而这种快速的应急管理建设,必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的东西。例如,国家在某些巨灾方面投入太多;应急预案虽然很多但是有一些不实用排不上用场;应急办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 无论什么方面的建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总要有一个建设的过程。我想,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从无到有。接下来是让“有”变得充实和实用。在我们实际调研过程中,感觉到很多应急部门开始注重让“有”变得充实的工作了,例如,通过标准化等方式加强应急管理精细化建设,通过加强隐患排查等工作预防突发事件,通过物联网等手段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等等。 当然,我们做科研的时候,更多地还是看到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挖掘出更多的科学问题。但我想,我们或许不应该忽视其他的视角,才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7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日本地震救援与中国的比较: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也有一定的优点
热度 10 cutefay 2011-4-4 19:46
前言:我之前一篇博文中主要谈起日本应急管理的长处以及中国应急管理的不足之处,这次换个角度,谈一下中国应急管理的好处吧! 尽管日本的应急管理常态工作做得很好(应急法制、应急宣教、应急队伍、监测与信息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但这次日本地震的控制与救援工作做得并不是很好。将这次日本地震救援与中国汶川地震救援相对比,可以看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日本相比,也有其自身的优越性,这种优势尤其是体现在巨灾的应对方面。 尽管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从03年才逐渐被重视起来,07年才刚刚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在近年来巨灾的应对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例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等。将中国巨灾的应急救援的成功之处与这次日本地震相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优势: 1、强有力的领导指挥体系 在巨灾发生后,巨灾属地的领导、省领导、乃至国务院领导都会亲自出动,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应急工作。汶川地震等巨灾时,温总理都亲自飞往巨灾当地,组织工作。强有力的领导者可以使应急救援的效率提高。这一点体现在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八条中:“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日本在此次地震救援中,领导人并未在现场指挥,或许这点就是日本的应急领导力不如中国的原因吧!(网上能够找到的关于应急指挥的资料太少,所以无法分析太多) 2、军队作为应急力量的参与 我们都知道,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巨灾的时候,都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可以说,军队在我国巨灾的救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救灾是我国军队的一项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四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军队之所以能够在巨灾的抢险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军队的训练有素以及军令不可违的军纪有关。巨灾的救援中难免会有冒着生命危险行动的时候,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义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但是军队却有这样的职责。由于军队平时的训练有素,使得他们在救援过程中能够有更高的效率。 日本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出动了自卫队。有人认为日本的自卫队等同于中国的军队,其实不然。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只能拥有自卫队而不能拥有军队。网上很多人说日本自卫队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勇敢,贪生怕死之类的。其实也不能这么说。自卫队在日本是公务员体制,不是军队体制。自卫队如果抗令,不会判死刑,而是会罚款30万日元(2万多人民币)。倘若你是日本自卫队成员,在面临救灾时,如果服从命令自己很可能会死掉,违抗命令则顶多罚款2万多元钱。你又会如何选择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抗令,除非是有着自我牺牲保全大局意识的人。 3、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监管能力 由于日本大企业大多是私有企业,因此,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监管能力不如我国对国企的监管能力。日本这次核泄漏事故的加重,与东电在地震之前和地震之后的种种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福岛核电站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在核泄漏之后东电又舍不得将核反应堆报废,而耽误了抢险时间。之前听过一个对中国核电站有一定了解的人说,中国还是很重视核电站的安全性,因此核电站的安全监管工作做的比很多国家都要严格。 随着近年来各种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增多,国家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国务院在2010年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 23号),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但由于监管的标准规范和法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第二十二和二十三条都有对企业安全方面的规定。 4、国家对应急资源等的生产和调度能力 由于我国公有制的国家体制,使国家对各方面的控制力比较强,这也体现在了抢险救灾的资源调度方面。巨灾之后,抢险和救灾需要紧急调度人力物力,甚至还需要临时生产一批救灾物资。我国的交通部门的企业大多是国企,例如航空公司、铁路系统、公路系统的公司。在巨灾后,国家有权利支配这些公司临时抽出一些运输工具来专门调度救援人力和物资。国家也有权利让一些国企紧急生产一批救援物资,例如汶川地震过后,国家就下达紧急生产命令,生产帐篷等物资。 总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希望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救援的效果和效率,也提高预防水平。 不过,中国巨灾的应对方面,目前也存在着很大的资源、人力等的浪费,在某些方面让人感觉劳民伤财。但中国的应急管理毕竟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一下子找到最合适的应急管理方式,“度”的问题需要在很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慢慢摸索。我觉得,在发展初期,采取花血本把事情做好的“过”的方式,比不花精力做不好的“不及”的方式要好一些。先把事情做好,再探索经济的应急救援模式。否则,不考虑投入的话,随着灾害越来越多,如果每次巨灾都这样花血本,那国家也慢慢吃不消了。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88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日本9级地震及演化事件应对专题研讨会近日举行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3-27 20:58
  2011年3月23日18:30,“日本9级地震及演化事件应对”专题研讨会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多位学者参加。专家们针对日本在9级地震及演化事件应对中的问题和经验分别谈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来自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朱伟博士以《灾后临时社区的安全与可持续性》为题介绍了地震发生后临时社区的构建和在灾后应急中的作用,报告主要以汶川地震调研的结果为基础,从灾后临时社区、安全社区、BCM与临时社区、在临时社区中建设安全社区、社区应急准备与计划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地震发生后临时社区的应急现状。报告结束后大家分别就临时社区在应急体系中的位置及安全社区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与朱伟博士进行了讨论。   祁明亮博士分别从地震的基本概况、海啸的预警、海啸的防护、假设地震发生在其他国家以及基层组织应急能力等五个方面,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对日本地震发生后政府或NGO组织在地震应急中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报告结束后多位学者就社区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新疆的社区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后,会议进入中场自由交流与讨论阶段,刚从日本回来的横滨国立大学的刘博士和我所培训中心李锡玲主任分别就自己在日本遭遇此次9级地震及演化事件的亲身经历进行了介绍。刘博士就日本东电集团在灾害应对过程中信息的隐瞒和日本自卫队的抗命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日本深层次体系问题进行了介绍,他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指出东电集团的失败是市场经济的失败和企业缺失社会责任等。李锡玲主任则从个人的在日本震后所见所闻的角度,说明了此次地震发生后日本民众的镇定与政府应急的不足。   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的池宏研究员就日本面对地震系列灾难时处置的处事不惊与应对海啸和核灾难的不力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池宏研究员结合自己近年来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就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研究与实践的交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报告进入第二阶段的个人报告阶段,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朱凯博士从核电专业的角度指出日本核事故不应阻碍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报告首先详细分析了日本此次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祸而非核电技术的不健全,其次,从我国核电发展过程中核电站的设计、选址、基建、运营等角度说明我国的核电站是不会发生类似的核事故。最后,报告人就核电站的扩建与核电应急的衔接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随后,迟菲博士和陈安研究员分别从地震机理以及应对过程中的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进行了报告。迟博士分别从现代应急管理机理分析的角度对日本地震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盈江地震和日本地震抗震工作的对比详细介绍了日本在地震应急中的优势与劣势。陈老师则从日本地震发生后日本以及各国媒体报道中的不一致、日本政府的救灾不力、日本民众的镇定与冷静以及中、韩、美等国公众在面对核危机中的恐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会议与21:30左右结束。   【王光辉撰稿】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4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事故调查分析方法与技术》一章结语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3-23 06:41
【Blog主人按:这是我们即将于今年上半年出版的系列专著第三本《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中第八章的结语】   在本章结束前,我们再讲一个关于事故调查的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事故调查对于之后同类事故的防范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2002 年,中国大连上空曾经发生过一次空难事故,飞机搭载的所有人员全部死亡,令全世界震惊。   事故后的调查首先要确定究竟是机械故障还是人为破坏造成坠机事故。在排除机械故障后,在飞机发动机喷射口的残骸中发现了汽油燃烧的残留物,与航空煤油燃烧后的残留物特征不同。   而确定是否是汽油的燃烧残留物也化费了很大的功夫,毕竟,从残留物指向原始燃烧物需要进行很多次实验,通过光谱学检测技术才能够完全确认。当时甚至燃烧了很多不同材质的衣料来进行比对,唯恐出现误认。   在确认汽油是飞机起火原因后,就可以确定这次事故是有人故意纵火造成。   但是,如何确定汽油的归属者,又花费了更大的功夫进行调查,通过多次调阅安检录像,一件一件行李进行分析,最终剩下一些装有瓶子的箱包殊为可疑,但是,安检 X 光拍摄的录像无法确认那些瓶子中装的都是什么类型的液体,当然也就无法确认汽油的携带者。后来经过反复现场模拟当时的场面,将装有汽油的瓶子不断经由安检口进行画面分析,并反复比对,终于确定了其中一个箱子中瓶子里装的汽油。而那个箱子里最明显的标志还有一串钥匙。也就是说,找到该钥匙的主人就能锁定纵火者。   幸运的是,调查人员终于在失事飞机残骸里找到了这串钥匙。并且,最终用这串钥匙打开了张某(也在本架飞机失事中死去)的家门,从而确认他就是凶手。   在空难发生后的第二年,民航总局于 2003 年 2 月 5 日下发了加强对旅客携带液态物品乘机的具体规定。凡随身行李中携带饮料、矿泉水等液体饮品的旅客,都须开瓶自饮后方能通过安检登机。如不能饮用的,安检员将进行仔细检查,直到确认安全方可通过。而后来自饮也不能完全放心,民航总局干脆彻底禁绝旅客在随身行李中携带液态物了。   作为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认定责任、避免同类事故再度发生的事故调查技术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事实上,从原因推结果相对容易,而从结果找原因则困难重重,因为造成某个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多,如果能够在诸多原因中确定最为合理的那个,需要进行反复调查,可能还要进行实验。   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调查的基础理论,其中的事故因果连锁论、人与轨迹交叉理论、能量观点的因果连锁论是三种经典的事故致因理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系统地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支撑手段,其中的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变更分析、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是四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每种不同类型的事故都有不同的调查方式,必须再辅以专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要借助专业性的调查手段或者检测设备。除此之外,找到真正的事故原因还可能要有一点点幸运的成分。这些所有的因素累加起来才能够最后确认一个基本无误的事故原因,可以想见做好这个工作有多么困难,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调查结果对于后面的事故防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不管多么困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很大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急监测检测技术》一章结语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3-22 02:01
  作为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监测技术多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预警阶段,它通过对于表征突发事件的某些可供监测信号的感知,能够为人们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兆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提前进行反应应对,尽量减少损失。   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就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而取得应急响应的先机。地震的震源主要产生两种地震波。一种是纵波( P 波),会使地面发生程度较低的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另一种是横波( S 波),会使地面前后、左右发生较强的挤压或撕裂式抖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在地壳中并不一样,纵波大约为每秒 7 公里,横波大约为每秒 4 公里。也就是说,两种地震波到达震源之外同一个地区的时间有先后,破坏力较小的纵波会先抵达,然后才是破坏力较大的横波。现在的仪器可以监测到这两列波的到来,这样当监测到第一列波到达,就可以尽快通知震区相关人士,进行提前的防范或逃离危险地带。事实上,日本气象厅已于 2007 年 10 月 1 日推出了“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使得地震警报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到几十秒内签发“紧急地震速报”,告知震区人群。事实上,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地震的重灾区宫城县,在三年前的 2008 年 6 月,曾发生一起造成十人死亡的里氏 7.2 级地震。离震源 70 公里的日本仙台市在那次地震波到达 15.32 秒前接到了这样的监测信号预警,而就有居民看到电视里响起地震警报后及时响应,招呼家人躲避,而数秒后,地震就到了。   同时,监测系统还可以在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后,继续协助监测事件或灾害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为评估该地区或建筑物或设施的安全性提供协助。   检测可以用于公共卫生类安全事件,可以在发现传染病人群后及时对可能的接触者进行相应的身体状况指标检测,以确认是否已被感染。连续性检测得到的数据可以成为监测的组成部分之一。   日本九级地震过后出现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就可以根据对于辐射值的不断检测,确定里面是否安全,以起到监测的作用。   对于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者来说,当然希望每个灾害事件都有一系列可被观察到的前兆因素,都能够有可以被技术设备监测或检测的关键指标数据,可是,现实的问题是,对于很多灾害事件来说,找到这些关键指标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突发事件的魅力所在”。而对于我们“应急管理者”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的这层“神秘面纱”揭去,依赖于现代化的监测检测手段,让其更多地露出本来面目。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6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与应对策略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3-21 20:06
  面对各类影响公众的突发事件进行高效的应急管理目前在学界和公共管理界是个热点,所以出现这个热点是因为世界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过于依赖现代化而产生更大的脆弱性。比如,交通系统本来解决的是人的远途交通问题,但是现在城市里广泛存在的拥堵现象却令出门成为畏途,而这样影响全城的拥堵很可能只是因为一个两车刮蹭这样的小事故带来。同样地,网络的日益推广也使得它本身可能带来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由于在虚拟空间形成,然后突然影响现实世界,所以显得尤其让人猝不及防。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网络舆情导致的事件进行预警和应对就成为应急管理着重研究的一个范畴。   一,网络舆情事件的几个类型   因特网出现之后才会产生网络事件,所以,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常见突发事件,网络本身带来的突发事件肯定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先来看网络事件的几个具体场景:   情形一,有人不知从什么渠道听说自己所在地区要地震,随后就将这一消息告知了亲朋好友,这批人又将这一消息经过自己的加工继续扩散到所在的生活、工作和社交圈子,不久就造成整个地区的心理恐慌,随后就是集体外逃,不但给当地交通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出逃本身也会出现新的安全问题。   这样的情形可以推广到传闻化工厂要爆炸,或被污染的水经由河流流过本区域,或者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因事故而滞留,等等,都是现实中都曾发生过的事情,通过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渠道而发生更快速的传播和扩散。   情形二,网友在网上讨论,有人说大家周末闲来无事,为什么不考虑去敏感场所玩一个恶作剧,在众人的响应起哄之下,某时某刻某地,从四面八方突然聚集起尽可能多的人,然后高喊数声,观察周围公众的反应,然后迅速四散撤离。   情形三,有人因家庭、工作或社会问题遭遇了一时无法排解的事情,在网上连续发帖,告知更多人自己的遭遇,短时间内引来广泛跟帖,大家并商量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对政府施压,以助事件的解决或完成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中,已经出现过数百上千起这类社会安全类事件,开始时事件并不大,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恰当的出口获得宣泄,而适逢很多人也恰好因为类似社会现象而累计起激愤的情绪对现实产生不满,于是,一个导火索就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事件。   情形四,一个大的企业或者行业,为了维护行业利益或者进行恶性竞争的需要,鼓励自己的员工或雇用网络水军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或专门恶意打击对手。   前段时间某石油化工大型企业通知自己的员工集中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制造涨价有理的舆论氛围被公众获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某乳品企业买通网络水军制造竞争对手谣言以取得竞争优势地位的事件也是广为大家熟知。   以上这四个情形都可以构成网络舆情事件,其中第一个情形多是因为听从了不可靠的传言,从而导致人为事故或灾难,只有负面影响而无任何正面价值,是需要尽量避免的;第二个情形则纯粹是恶作剧式的事件,除了参与者获得了感官刺激,并无多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倒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恶性后果;第三个情形则会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一些悲情事件导致主管部门或者相关机构最终受冲击,应该努力将事件产生的土壤和环境改良和改善,以最终消除该类事件出现的可能;第四个情形则属于违反犯罪行为,应该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进行扼杀,并公之于众。      二,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应对策略   从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角度感知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并尽量将负面影响降低或消除是需要考虑采取的办法。学者们通过研究网络舆情事件的内在机理,给出了很多的因应策略,大概有以下几类:   1 ,直接屏蔽网站或者采用删帖、隐藏等手段使这些网络舆情因素从物理上消失;   2 ,雇用或鼓励更多人发正面积极的帖子,在网上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3 ,根据舆情信息的肇事源指向,尽量设法解决问题或者事先准备好应对可能事件的资源;   4 ,通过立法等具体手段或行政管理角度的机制设计遏制故意制造舆论的恶性事件。   第一个策略属于极端性策略,第二个策略则可能造成更加尖锐的对立情绪,从而导致更大的舆情事件发生,第三类策略则显得有些被动,可能不一定来得及,第四类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如何做到以上四点的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和实践部门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起启示。比如,在技术上利用网络数据挖掘的手段,辅以基于数据态势研究的决策分析,对网络激情情绪发展为现实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也可以通过对因应策略和随后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选择更为恰当的应对方法。而网络数据挖掘的具体手段包括:关联规则发现可以对网络事件表征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则可以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与扩散规律进行态势分析,利用网络舆情的文本分析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其中可以用到文本的聚类与分类分析,此外,考虑到网络数据的混杂特征和分布式存放的特点,还可以在网络数据处理中还可以采用并行计算与分布式处理的技术。   从出现网络舆情到形成现实事件往往间隔很短的时间,所以,数据处理与分析往往要求在线进行,然后进行即时响应,但是,网络舆情预警很可能被误用为监督网民的个人隐私,因此存在一些法律或社会行为学上的障碍,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区分保护个人隐私和应对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   最好的策略是铲除或改良网络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现实土壤,消除对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及有一套比较好的应急管理设施和工具可以依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能人尽其用,获得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当然,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依然存在的状态下,网络舆情就很难做到完全无害,有可能出现谣言害人乃至杀人,所以,应该采用的策略需要考虑周全,避免因为盲动、盲从、盲目导致新的不该有的灾难。   【该文为《高科技与产业化》封面专题“应急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所做】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抢碘盐的事情不能怪民众无知
热度 22 cutefay 2011-3-19 09:44
这次日本核危机导致中国某些地方民众抢碘盐,我觉得这件事情不能怪民众无知。民众会做出这种举动也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那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是政府对此事的危机管理做得不够好,再加上一些媒体、不是专家的专家、不法商贩等的推波助澜。 这次抢碘盐事件是民众公众恐慌的直接体现。对于公众恐慌突发事件而言,其发生的一般性机理是这样的: (1)恐慌的起源 当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本身就可能引起较大的恐慌,诸如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发事件之所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一是因为它确实与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二是因为其突发性与其造成伤害的不可预见性使人们从心理上感到危机就在身边,感觉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2)恐慌的传播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公众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以及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产生了大量的流言和谣言。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危机时刻大肆制造、传播对某些人或者某些组织有利的流言、谣言。另一方面,一些过分害怕的群众不自觉地成为流言和谣言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恐慌的接收者 大多数的公众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变能力,危机一旦出现,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非理性因素显现出来,失去了理性思考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些可能危机生命的突发事件中,很多人会给自己施加心理暗示,让自己处在恐慌之中。 以上是公众恐慌事件的一般性规律,是必然的。政府等应急管理者所做的,就是要采取措施对公众恐慌传播链上的某个或者某些环节施加作用,从而减缓或阻止事件的扩大。 这次舆情传播主要的原因在于民众对碘抗辐射方面知识的缺乏,认为吃碘盐可以抗辐射。然而这怪民众无知吗?我觉得不能这么讲。试想一下,倘若你从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得知吃碘片可以防核辐射,你是不是就会自发想到自己应该多吃点含碘高的物质呢?当你想到含碘高的物质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加碘盐?所以,民众去抢购含碘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并不是民众无知的体现,而恰恰是民众掌握着一定的信息(例如知道吃碘片可以防核辐射),用自己已有知识去分析判断的结果。但因为这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导致了民众后面的分析也会跟着错误。 民众不是专家,政府不可能要求民众什么都懂。现在由于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业越来越细,别说是外行人,就是大同行,也未必真正懂得本行的很多细节的知识。例如,食盐和碘片中的碘是什么存在方式,食盐和碘片中碘的含量各是多少,我想,即使我们科学网上的人,如果不从网络等途径获得一些专家的解释的话,也鲜有人知。此外,由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进一步推动了舆情的发展。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媒体和某些“专家”在此次恐慌事件中起到了严重的“传谣”推波助澜作用。昨天看新闻上说有一些错误的专家说法给民众以误导。例如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说可以喝碘酒防护核辐射;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副主任说戴上围巾就可以防核辐射;浙江海洋学院某教授说“海洋本身就有保护跟防御的功能,碘对辐射也有防御作用,所以,核辐射根本不可能影响到食盐”。专家传谣的这事情一方面是怪某些专家学艺不精,但更重要的应该怪媒体没有选对专家以及这些不是专家的专家真敢乱说。例如对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来说,他可能是个管理方面的专家,未必很懂得专业知识;搞核能的人可能只在放射性物质如何聚变裂变方面是专家,关于核知识的防护,未必是专家。另外一方面,一些媒体的错误报道也让民众心理恐慌更严重,例如“70%的留守工作人员会在两周内死亡”,都是错误的报道。 对于政府的恐慌事件应急管理者来说,应该对公众恐慌突发事件的机理有所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分析和预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预测预警,以做好防范。就这次事件来说,在媒体公布吃碘片防辐射时,应急管理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分析应该基于民众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事实,也要基于灾害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的事实,去分析民众为了自保而可能采取的行动。其实这也不难分析,只要围绕“碘片”进行分析,就不难分析出民众有可能去抢购食盐了,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应急管理策略。此外,政府还应该在舆情类突发事件方面的应急预案方面也多做些工作,从互联网上搜索,很少找到关于舆情突发事件的预案。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7056 次阅读|37 个评论
应急通信技术的前言后语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3-15 07:59
  应急通信是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应急保障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急通信可以为各类紧急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保障,直接决定了应急响应的效率。   应急通信技术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各种通信技术、通信手段在紧急情况下的综合运用。应急通信系统既涉及技术问题,也涉及管理问题。应急通信系统在网络和设备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在管理方面,要针对不同场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协调调度最合适的通信资源,提供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以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   应急通信可以定义为在发生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用来保障应急救援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种暂时性的、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   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既要包括技术层次上的网络安全系统,又要包括管理层次上的应急组织保障体系。在应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大型集会活动、救助自然灾害、抵御敌对势力攻击、预防恐怖袭击和其他众多突发情况的通信技术手段,均可以纳入应急通信的范畴。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事件出现时伴随着多种相关信息的高度缺失,比如,事件影响的区域面积,受到事件负面影响的人群规模,事件以及影响的未来态势的发展路径,等等,都是很难快速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当然可以依赖下一章介绍的定位、地理与遥感的技术手段,当然,也应该包括一些传统的现场调查和统计等方法。   但是,即便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获得信息,总需要一个传输通道将这些信息汇总到不同层次的指挥中心,而“鸡毛信”这样的传统渠道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有更加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协助完成。   在大规模事件发生时,通信系统并不一定被完全破坏,此时应急对于通信的需求可能是暴涨的负荷,通信系统应该可以因应这个需求。而有的灾害则直接不可逆地破坏当地的通信系统,而如果无法恢复通信,则在有效救援进行时就有可能有不可弥补的人员伤亡与财务损失,此时应急对于通信的需求就是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快速重建一套新的通信系统,一般要在一天之内或者更短时间内完成。   本章介绍的主要内容除了通信系统本身以及在应急时的作用与价值之外,更强调了通信系统重建的几个不同层次的工作,希望能够为区域或行业应急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   事实上,我们在定义现代应急管理所以区别于传统应急管理的时候,也将现代技术手段作为二者的两大主要差异之一,而通信正是现代技术手段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封底的七行介绍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3-12 08:20
【我喜欢整齐,字数一样】 1,为现代应急管理理论、方法、应用、实践的平台化奠基落实 2,对现代应急通用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思路与脉络 3,从应急监测检测技术延展到通信与基于3S的信息获取技术 4,较系统地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并进而讨论了应急中的应用 5,就典型行业区域领域应急系统与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6,以风险分析和数据处理、决策支持为核心介绍了应急软技术 7,由常用事故调查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全面总结到经典案例研究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83 次阅读|5 个评论
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
热度 28 cutefay 2011-3-11 22:44
今天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从新浪网上的一些资料中得知了日本地震的破坏与伤亡情况以及应急管理的一些初步情况。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虽然日本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和海啸,虽然现在的伤亡和损失是不完全统计,但其伤亡和损失情况看起来却没有汶川地震大,这有功于日本长期以来注重防灾减灾工作。 日本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日本的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工作是有很多特色和成功之处的,值得其他很多国家借鉴。 1、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全球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相当庞大,建立了围绕灾害周期而设置的法律体系,即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应急法、灾后重建与恢复法、灾害管理组织法五个部分,使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 相比而言,我国现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还比较薄弱,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法只是从一个宏观层面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做了法律上的规定,目前突发事件的各个具体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健全。目前,比较有规可依的是应急管理预案体系,自从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之后,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应急预案建设,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了“横到底,纵到边”的情况,但预案的科学性、实操性和针对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真正遇到事件了,有些预案排不上用场,使应急救援大打折扣。另外,在极端条件下预案方面,还比较缺乏。 2、日本有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日本政府和国民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灾害管理日”,8月30日~9月5日定为“灾害管理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防灾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灾害管理组织机构协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灾害演练,检验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而在我国,针对应急管理者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演练经常开展,但演练的形式和演练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针对市民的应急教育和演练还比较缺乏,市民的防灾和应急意识还不够。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在北京市应急十二五规划中,就考虑到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日本有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为了有效地应对灾害,转移风险,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政府为地震保险提供后备金和政府再保险。巨灾保险制度在应急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灾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很多国家灾害频发,如果突发事件的损失以及应急管理的成本全部由国家来承担,那国家难以吃得消,因此我国也开始积极探索建立灾害保险机制,通过灾害保险这一手段,分摊灾害的成本,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探讨。北京市应急十二五规划也可能把这方面作为十二五时期探索和加强的方面。 4、日本有严密的灾害救援体系。日本已建成了由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灾害救援体系。日本的自卫队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灾害发生时,自卫队长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灾区派遣灾害救援部队,参与抗险救灾。从新闻中可以看出,这次地震发生后,日本目前已经出动了若干陆上和海上自卫队,开展救援工作。 我国在地震等巨灾时的救援力量以消防力量和军队力量为主。如果是某个领域的灾害,一般出动专业的救援队伍,例如,在04年发生的珠海海域的船舶碰撞漏油事件中,出动的救援队伍大多是以交通部门海上救援为主的力量。 5、日本的应急信息工作出色。日本政府从应急信息化基础设施抓起,充分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构筑应急信息化体系。日本政府于1996年5月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 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防灾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方面还存在着欠缺,这一方面与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的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与应急监测系统与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相关。 从新闻中还可以看出,这次日本地震中除了核电站和一家炼油厂发生大的次生事件之外,其他生产部门暂时没出现大的事故,这说明日本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得很好,企业中的设备设施基本具备抗大地震的能力。而中国的很多生产企业中尚存在很多隐患,没有巨灾的时候,尚经常发生一些事故,如果发生这样的大地震,可能会引起更大更多的生产企业事故。 巨灾发生之后,很容易引起生命线事故,这次日本地震也不例外,引起多处燃气泄漏,引发火灾,并且还造成东北地区和关东地区约840万户人家停电。这说明,生命线系统在巨灾面前还是有很大脆弱性的。然而,有个现象值得思考:前不久中国云南盈江发生的5.8级地震,就造成了县城电力、通讯中断。 现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逐渐开始重视“预防为主”,这是理性的选择,希望国家能够真正重视起来预防为主。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12562 次阅读|73 个评论
2011年3月8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陈安博士 2011-3-10 07:32
时间: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18:0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李季梅、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郑晓洋、刘霞 北京语言大学:李龙涛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李季梅】    2011年3月8日晚上六点,应急管理创新团队在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713房间举行了讨论班。本次讨论班分为两阶段,一是由郑晓洋同学介绍其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进展,二是其他同学的学术及其他事项安排。    郑晓洋同学的毕业论文初步选题为《航班延误波及分析及取消策略研究》,郑晓洋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接着对目前有关航班延误的相关研究做了说明,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航班延误波及分析、航班取消风险分析、航班取消可行性建模、航班取消策略研究,郑晓洋同学还对论文涉及到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介绍结束之后,陈安博士让大家对论文谈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武艳南同学对论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论文的整体架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李季梅同学对论文题目和论文核心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论文的创新点及侧重点谈了自己的看法;迟菲博士对论文的逻辑结构、以及硕士论文应该研究的深度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王光辉同学对论文结构以及其中的一些算法和郑晓阳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可以适当添加实证分析部分;张昊宇同学就论文涉及到的建模与求解的顺序问题,以及设定结论下的求解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此外,李龙涛、刘霞、杜帅楠同学也对论文谈了各自的观点。陈安博士最后做了总结:首先要明确研究取消策略的原因何在,最好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其次要注意运筹学硕士论文的要求,确保论文的深度符合要求;第三关于波及分析之后的对策研究,要继续阅读其他文献,并让郑晓阳同学在下次讨论班时进行介绍。    毕业论文的讨论结束之后,陈安博士就其他问题给大家做了安排。一是《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书稿的修改以及与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二是关于与铁科院合作的项目问题,三是有关和计算所合作项目的申请书修改的事情,四是李季梅同学和武艳南同学的毕业论文的安排,五是关于应急管理简报及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筹备事宜。    最后,陈安博士就课题组近期的活动安排和赵燕老师进行了讨论,并向课题组的女士们送上了三八节日礼物。讨论班结束于晚上20:30。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急机制设计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3-10 07:21
  每年年底盘点,我们往往会看到突发事件要占到全年热点问题的十之八九。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确如智者所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突发事件就是不同于日常运行状态的“变化”,它是永恒的,而且是有“魅力”但难以“接近”更难“走进”的致命诱惑。   正如去年的云南旱灾,我的一位学者朋友说,当她们作为专家还在昆明研讨如何应对旱灾的时候,突然间几声霹雳,尚未离开云南,再讨论的主题却已经是如何对付涝灾了。   但是,不管突发事件如何多变,对于掌握了地球上最高智慧的人类来说,也必然要研究因应的策略,原来我们喜欢以“不变应万变”,那更多是一种无奈,因为我们尚未拥有应对变化的策略和能力;之后我们又试图以“万变应万变”,但是时空变化多端且很多都要求即时响应,所以也是无法做到的,至少是目前还没有方法;也所以,有学者提出应该“以百变应万变”,也许这才是我们未来一定可以做到并从现在就可以努力的现实策略。   而应急管理机制正是帮助我们实现“以百变应万变”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不说应急管理机制,单说机制本身,它究竟是什么?   有读者可能会知道,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已经在前几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里面主要基于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利用发现的一些经济学准则,给出了模型描述和实证说明。   经济学是一个独特的领域,而管理学是与经济学最为接近但是又有差异的另外一个领域,管理中是否也有一套完整的存在与运行机制?   当然有!我们耳熟能详很多类型的机制,如奖惩机制、分配机制、排队机制等等,于是,这让我们想到是否可以提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Managerial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对其进行形式化地刻划与分析呢?甚至,我们最好还想提供出一套工具给大家,如果谁想要设计某个机制,只要输入几个基本变量,如目标、时间空间要求、资源约束等,工具就可以立时给你这套机制的设计方法或启发式的想法,你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做些微改变就可以了。   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一点可以展示给大家的成果。比如,我们把机制划分为“目标 + 七元组”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再就这七元组内部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一套完整的从基本模式到完美模式的设计方法。   本期《汇刊》就特别地对“现代应急指挥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局限于指挥本身,实际上,在我们的现代应急机制体系里,有 10 个机制需要一一进行研究,而指挥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如果能够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出这套指挥工具,那么,即便还有 80 个机制需要设计,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 现代应急管理事中机制研究 》也是对于管理机制在应急中的一个具体化,是我指导下两个学生的习作,虽然文章还嫌稚嫩,但是基本的形式和内容还有点意思,也期待着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以使文章能够慢慢成熟起来。   在两篇关于机制的文章之外,我们还刊载了陈士青和李龙涛分别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与“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探索,标准化之重要不需多说,你就看全世界的道路交通规则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就可以知道了,如果没有这样相似,那么,换到另外一个国家和地区,就必须重新学习“走路”,那这个世界的交流会更加困难。而“国际合作机制”的探讨是来自在我们团队学习的人文领域研究生的作品,角度和我们数学背景的稍有不同,也许会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   要问为什么本期《汇刊》刊载的文章差不多都是我们团队的成员所为,那主要是因为刚好 1 月份接近一年年底,更多学者忙于其他事务所致。      陈安   2011 年 1 月 8 日   注:本文为《应急管理汇刊》2011年第六卷第一期“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96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应急管理研究网”恢复运行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3-9 06:26
“应急管理研究网”恢复运行
【本期《应急管理简报》的内容】   由于前段时间服务器故障以及研究所搬家,“应急管理研究网”(简称应急网, http://emr.casipm.ac.cn )一度暂时停止了更新,并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访问,我们对于关心这个网站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歉意。   其间,有不少朋友特地写邮件来询问何时才能继续看到内容丰富、更新快速、研究氛围浓厚的应急网,我们只好在邮件里告知了一些我们最近的活动以及应急管理的一些发展状况,以邮件代替网站的功能,而最近,大家又可以重新回到应急网去关注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这让我们也松了一口气。   应急网自 2006 年底开始运行以来,先后改版四次,现在的栏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公告栏。主要介绍应急管理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   2 ,研究近况。主要介绍我们这个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支持的“创新团队”的工作。   3 ,应急管理要闻。主要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灾难性事件以及应对的情况进行介绍,多为转载的新闻。   4 ,专家论坛。涉及应急管理、风险管理、预警管理、危机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专家们的看法与观点。   5 ,应急大视野。则从更为宏观和广域的角度介绍应急方面的调查报告、分析、视点等。   6 ,图片新闻。主要以图片形式对学术会议、研讨班、课程班、学术报告等进行形象化的展示。   这几个主要的栏目之外,还有应急管理的资料库。其中包括:   1 ,《应急管理汇刊》及下载区,目前里面已经有 6 卷 28 期的内容,以及一些学术会议 PPT 的 pdf 版本,全部免费任意下载。   2 ,学术成果。主要提供我们研究团队发表的学术论文的下载。   除此之外,为了活跃这个学术网站,我们还设置了老师博客和学生博客栏目,限于存储空间和技术能力,目前里面只为团队的老师和同学提供服务。   中间的相册则展示的则是研究团队成员的工作照。   应急网还有很多需要扩展的内容,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学术界的朋友提供建议和意见,以使这个目前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应急管理学术网站办得更好!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战争、急诊与应急管理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2-16 06:57
  如何定义“战争”?很多人认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应急管理的终极形式,所有,它和应急管理之间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那么,战争是否包括和平时期呢?如果按照以上百度百科的定义思路,预防与准备也是战争,那么和平时期必然也属于战争时期,这就与我们大家惯常的认知是相悖的。一般地,军队往往认为对于自己来说从来不会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和战争准备时期,这样的一种时期划分方式实际上更多是一种对于军队本身的存在价值和和平时期存在必要性的辩护与维护,大家很容易理解这样的划分逻辑,但是不见得一定认可。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医院的“急诊”,对于急诊医生来说,他也只有处于急诊的状态和准备下一次急诊的状态,但是,如果从非急诊医生的角度看急诊本身,我们很难认为所有过程都属于急诊的范畴,更会认为从病人推进急诊室的那一刻开始才真正属于急诊时间。   同理推之,对于应急管理的专业全职人士来说,由于其全部工作都是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内容,所以他更愿意倾向性地认为,全部时间都应该属于应急管理的过程,因为除了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响应之外就是风险预防与应急准备,都与应急管理相关。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94 次阅读|8 个评论
传统应急管理和现代应急管理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2-16 06:54
  传统应急管理的主要类型:   1 .单一行业、专业、领域中发生事故的应对与处置;   2 .可以是对于一个区域内常见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3 .传统的多领域协作应急。   现代应急管理的主要类型:   1 .跨行业、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   2 .一个区域内罕见事件的处置,所需资源需要和其他区域进行协调;   3 .多部门协作成为必须,且很多事件下需要平时业务关联性较低的部门进行协作。   传统应急管理的主要特点:   1,面对的事件复杂性相对较低;   2 .应急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比较明晰;   3 .人们的认知角度比较单一   而现代应急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 .处理的多属于非常规复杂事件,事件的可预测性、可预报性很弱,几乎不可预控;   2 .技术和管理已经发展到了比较现代化的程度,使得应急变得更加快捷有效;   3 .人们对于传统应急的原有认知需要调整到现代应急管理上来,对可减缓性、可挽救行和可恢复性进行分析。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4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试论常规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之不同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2-10 02:46
   我们定义突发事件为那些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对公众生命与财产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事件。它可以表现为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人造系统产生的事故、以及混杂原因造成的事件。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人类对其孕育、发生、发展以及演化的内在规律尚未有清晰认知、且人们利用当前资源进行应对有较大困难,事件发生后对公众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事件,我们认为,可以对其进行以下类型的划分:    1 、“灾祸天降型”事件。从来没有为人类知识所认知的事件。如 2003 年出现在中国的 SARS 事件,以及 2008 年出现的 H1N1 流感。    2 、“大灾巨灾型”事件。虽然以前一度发生过,但是再度发生依然会存在一些特异性,且规模一般较大的事件。如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    3 、“多体延拓型”事件。容易与多个因素产生耦合使得事件致因更加复杂,且容易演化出其他类型事件,需要领域区域行业行政等多方的协作,应急应对愈发困难的事件。如大型洪旱灾害。这里的“体”指导致事件发生的多因素客体、受灾的多影响客体以及应急的多应对主体。    4 、“投鼠忌器型”事件。原因和表现比较简单,但是容易挟裹进脆弱且易受影响人群使得处置比较困难的事情,如闹市区的抢劫胁迫人质等事件。    5 、“好人闹事型”或“法难责众型”事件。主要指社会矛盾冲突型事件,容易产生激情肇事和群体行为。    常规类型的突发事件,其发生、发展、演化逻辑已经为人类所探知,甚至路径、影响和结果都有相当强的可预测性,这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各个角度的难以预知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又可以用以下几个“多”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刻画:    1 ,多主体。多个应急参与主体,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等。    2 ,多客体。多个事件中受影响的客体。如灾民、受损的基础设施等。    3 ,多介质。灾害可能会通过不同介质进行传导,如网络虚拟渠道、现实渠道等。或空气、飞沫等。    4 ,多诱因。造成事件发生有多个诱导因子。如天气,温度、植被等。    5 ,多要素。人力资源、资金、物质资源。    6 ,多通道。如陆、海、空。如隧道、地下通道、管道。    7 ,多层次。可能是行政的多层次,也可以是技术的多层次、多粒度。    8 ,多维度。也就是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到的多个角度。    9 ,多阶段。对于需要长时间进行应急的时间,阶段的划分更为重要。    10 ,多角色,一个主体或客体在事件发生时或应对时充任多个不同角色。如地震灾民一方面是受助对象,另外一方面也是能够提供一定帮助的救灾主体。    这些“多”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更为普遍,而在常规突发事件中则相对少见些,更多的情况是一条线,一根筋就可以说明、解释或者解决问题。    常规与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可以在某些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比如,即便是以前出现过比汶川地震烈度还大的地震,但是汶川地震依然是可以归结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随后的玉树地震尽管也属于造成较大灾害的地震,但是,因为之前我们有了应对汶川地震的一些教训和经验,所以玉树地震相对来说就“常规”一些了。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8932 次阅读|14 个评论
2011年要做的几件事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1-28 02:53
   一、《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一书的出版。   继《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两书出版之后,我们一直计划再写一本“技术与系统”方面的书,因为市场对它的需要要比前两本还要强烈一些,所以2010年很多时间就来做这本书,说“做”还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写这本书比前两本要艰难一些。预计春天有希望完稿并出版。    二、三篇重要文章的撰写与发表。   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篇感觉还算有点意思的文章,2010年又完成了一篇半文章,其中的“一篇”指我们提出的三个事中应急评价策略,“半篇”是指有待完善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在应急中的应用》。希望今年能够发表它们。还有一篇成熟之后的机理分析方法(论)的论文,看能够完成后在2012年发表。    三、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广州的组织。   11月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将在广州举行NCEM'2011会议,现在正在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组织会议总是会充满纠结——参加的人太多了,接待能力受挑战;少了的话还是全国会议吗。大概100人多的参会人数算是合适吧。    四、《应急管理汇刊》的继续发行。   今年当然一样要发行六期《应急管理汇刊》,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其实应急管理启蒙的工作我们已经做得还不错了,如何通过这个刊物深化相关人士对于应急管理的理解,一定是艰巨任务。    五、应急管理团队规模要稳步扩大。   我们理想的规模是15人,这样的规模很多人看来应该觉得不可思议——太小了,可是,这却是这几年我一直追求的目标,2011年还无法完成实现,不过2013年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吸引更多年轻的学生和学者参与到应急管理研究中来一直都是我的打算。有机会我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学生送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流。    六、“应急管理研究网”的恢复工作。   因为搬家,我们的网站一直运行有问题,希望春节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计划在暑假时再进行一次改版和升级。    七、参加好第五届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术会议(ICCEM)和第五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研讨会。   第四届是我们主办的,第五届则在日本,我们准备有一个稍微大点的代表团过去参会。第五届中韩会议筹划在6月份举行。    八、对外合作与邀请报告将有所增加。   本年度我们还将继续邀请更多学者来到我们的应急管理论坛进行学术讲演,同时继续扩大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老朋友和新朋友,形式可以有双边、多边研讨会或学术沙龙。    九、继续面向研究生举行免费的应急管理课程班。   我们准备在6月底左右举行第四次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班,欢迎届时来北京参加。依 然坚守"完全免费、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此外,也将前往河南大学开设一门32学时的应急管理课程。    十、联合申请相关科研项目,推进与实践部门的合作   与其他学者合作,参与到一些相关的项目申请中去,并同时着力推进与实践部门的合作,把我们的东西更多地应用到具体应急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3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应急管理简报第二期(试刊)
陈安博士 2011-1-19 19:35
应急管理简报第二期(试刊)
应急管理简报第二期(试刊)第四版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建模研讨
罗帆 2010-12-9 22:31
葛志鸿 2010 年 11 月 25 日 上午 8 点,博士生刘小平、硕士生葛志鸿跟随罗帆老师赴华中科技大学,聆听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池宏研究员的预警管理理论讲座。 池宏教授在讲授应急管理理论 池宏教授首先讲解了应急管理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事件的认识。对应急管理事件的认识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对于事件的分类中,不同的分类目的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应急管理事件。第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可实施与可操作,需要保证应急预案的明确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由于应急管理的动态性和目标的不可预见性,池教授提出在应急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网络管理方法,针对关键网络判断节点进行重点关注。第三,资源的保障供应。对于应急资源的配置与布局,重点研究资源配置与布局初始状态的关系,传染性事件下相邻区域资源需求的关系,以及时效性物质的储备与日常供应链的关系。第四,应急演练模拟平台的问题与设计。在情景表达中要确定事件、受灾体、环境、应对措施以及事件趋势等因素,并注意变化推演中的效果叠加作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的先进技术手段验证可行性。 随后,池宏教授又以实践中的建模为题,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与特征、洪水淹没模型、机场单流程与多流程模型、大庆油田生产规划优化模型等实际建模案例,详细讲解了在实践操作中的建模问题。他指出,建模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相关工具,其趋势表现为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螺旋上升过程。实践研究中建模的具体流程为:①问题分析,包括事件的表象和原因间的作用机理;②确定解决问题的好坏标准;③准确描述问题;④将定性描述转为数学描述;⑤设计算例;⑥设计算法;⑦结果检验。 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就预警管理研究方面的问题与池宏研究员进行了交流,讨论热烈。 池宏教授指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与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思路而不是方法,所谓学以载道,要求我们重点把握研究的思想和思路,力求揭示问题的本质,而在这个过程里试错是不可避免的环节。池教授还引用了他的导师华罗庚先生告诫他的一句话:但凡研究问题,先说清楚 n=1 ,再尝试解释 n ,他提醒大家,做学问要保持务实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不要总是试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那就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初衷。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佘廉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佘廉教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9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医学会2007年创刊的《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被SSCI收录
wanyuehua 2010-9-23 07:33
2007 年创刊的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 ISSN: 1935-7893,美国医学会(AMER MEDICAL ASSOC, 515 N STATE ST, CHICAGO, USA, IL, 60610-0946)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S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7年的第1卷第1期到2010年第4卷第2期共231篇论文。 231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131篇、社论63篇、通讯24篇、评论6篇、会更正1篇。 231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199篇,澳大利亚、加拿大各3篇,以色列2篇,中国、智利、法国、巴基斯坦、秘鲁、泰国等各1篇。 231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169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美国医学会(AMER MED ASSOC)24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20篇、哈佛大学(HARVARD UNIV)15篇、美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TR DIS CONTROL PREVENT)12篇、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11篇、 纽约大学 (NYU)11篇、 布莱根妇女医院( BRIGHAM WOMENS HOSP)10篇、 美国卫生科学军队服务大学( UNIFORMED SERV UNIV HLTH SCI)10篇等。 231篇文章共被引用216次(其中2007年被引用1次、2008年被引用7次、2009年被引用48次、2010年被引用133次),平均引用0.94次, H指数为6(有6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6次)。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投稿指南: 该刊原为LWW出版,自2010年3月1日起由AMA独家出版并发行,是第一本为全球保健与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提供公共卫生准备与灾难应急信息的综合性权威期刊。 网址: http://www.dmphp.org/ 编委会: http://www.dmphp.org/misc/edboard.dtl 作者指南: http://www.dmphp.org/misc/ifora.dtl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disastermed/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热点论文: 1.标题: Allocation of Ventilators in a Public Health Disaster 作者: Powell T, Christ KC, Birkhead GS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期: 1页: 20-26 出版年: MAR 2008 被引频次: 25 2.标题: A Consensus-based Educational Framework and Competency Set for the Discipline of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作者: Subbarao I, Lyznicki JM, Hsu EB,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期: 1 页: 57-68 出版年: MAR 2008 被引频次: 17 3.标题: Excess Mortality in the Aftermath of Hurricane Katrina: A Preliminary Report 作者: Stephens KU, Grew D, Chin K,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1 期: 1 页: 15-20 出版年: JUL 2007 被引频次: 14 4.标题: Refining Surge Capacity: Conventional, Contingency, and Crisis Capacity 作者: Hick JL, Barbera JA, Kelen GD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3 页: S59-S67 增刊: Suppl. 1 出版年: JUN 2009 被引频次: 8 5.标题: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Health Unified Command and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s for Large-scale Bioevent Disasters Within the Existing ICS 作者: Burkle FM, Hsu EB, Loehr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1 期: 2 页: 135-141 出版年: NOV 2007 被引频次: 7 6.标题: Botulism: Cause, Effects, Diagnosi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作者: Dembek ZF, Smith LA, Rusnak JM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1 期: 2 页: 122-134 出版年: NOV 2007 被引频次: 7 7.标题: Mass Casualty Triage: An Evaluation of the Data and Development of a Proposed National Guideline 作者: Lerner EB, Schwartz RB, Coule PL,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页: S25-S34 增刊: Suppl. 1 出版年: SEP 2008 被引频次: 6 8.标题: Major Influences on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Preparedness 作者: Sauer LM, McCarthy ML, Knebel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3 页: S68-S73 增刊: Suppl. 1 出版年: JUN 2009 被引频次: 5 9.标题: Hurricane Katrina Deaths, Louisiana, 2005 作者: Brunkard J, Namulanda G, Ratard R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期: 4 页: 215-223 出版年: DEC 2008 被引频次: 5 10.标题: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Distress Post-Katrina: Findings From the Gulf Coast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Study 作者: Abramson D, Stehling-Ariza T, Garfield R,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期: 2 页: 77-86 出版年: JUN 2008 被引频次: 5
个人分类: SSCI投稿|7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集成项目指南
majian 2010-9-16 21:59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集成升华平台集成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心理科学等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着重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与演化规律建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理论,紧急状态下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规律,并利用三个集成升华平台集成相关研究成果。本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殊约束条件下,通过对相关多学科的观测、实验和理论创新与综合集成,形成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监测预警与应对决策的客观规律的深刻科学认识,并提供科学方法;构建情景 - 应对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增强应急管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应急平台 / 预案体系)的科学性,为国家科学、高效、有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参考;构建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培养应急管理创新型人才,在国际应急管理科学领域居于重要地位。 二、拟资助的集成升华平台集成项目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资助三个集成升华平台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系统研究(简称模拟仿真),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研究(简称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平台研究(简称应急平台)。通过模拟仿真集成升华平台的研究,创建分布式、可视化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系统,为应急预案和应急平台集成升华平台提供非常规事件的总体描述。通过应急预案集成升华平台的研究,挖掘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深层内涵和系统结构,为应急平台集成升华平台提供应对决策中预案方面的理论基础。通过应急平台集成升华平台的研究,形成与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相融合的开放式集成研究平台,为模拟仿真集成升华平台提供仿真需求,也为应急预案集成升华平台提供技术参考。 (一)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系统研究。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演化、发展、转化的全过程情景,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置的动态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系统,构建能在软件层面与相关项目双向交互的网络环境,提供高性能、开放式、可扩展、可定制的集成仿真环境。系统以标准化方式集成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支持网络在线信息的实时监测、收集、存储、分析以及应用在线信息动态改进仿真模型,实现人 - 机结合的计算实验、动态可视化展示与交互,具备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态势评估、措施有效性评估、应急反应规划、相关人员心理训练的支持能力。在学术上,该系统可以作为长期理论研究的实验工具;在应用上,可以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在线监测、预警与应急辅助决策的技术参考手段。本项目拟资助经费 900 万元。 (二)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研究。 以非常规突发事件为研究背景,以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为指导,构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该体系以创建国际前沿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论和技术体系为目标,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准备体系、应急预案系统和预案运行基础这四个核心问题,构建能在软件层面与相关项目双向交互的网络环境,从科学、技术、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性地集成相关创新成果,为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该体系从科学层面上,深入挖掘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深层内涵和系统结构;从技术层面上支撑应急预案体系的开放式基础平台所应具有的基础功能和运行环境;从应用层面上为充实和完善国家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注入科学内涵、提供技术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项目拟资助经费 600 万元。 (三)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平台研究。 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建立软硬件相结合的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平台,包括信息处理、过程评估、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等基础功能。项目研究将围绕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决策两大核心科学问题,构建能在软件层面与相关项目双向交互的网络环境,从模型、数据、案例、心理行为指征与规律几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该平台可以集成、验证相关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应急辅助决策综合平台。项目研究成果作为与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相融合的开放式集成研究平台 , 既为提升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科学性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又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研究提供共享平台。本项目拟资助经费 900 万元。 三、本重大研究计划将依据以下原则优先遴选项目 (一)鼓励集成升华平台项目申请人积极吸纳已经承担本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的负责人参加。 (二)强调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践密切结合。 (三)管理、信息和心理等学科的真正交叉合作研究。 (四)体现国情特征、结合重大案例的研究。 (五)围绕本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具有创新思路的研究。 (六)对重大研究计划总体进展和认识核心科学问题起重要作用。 (七)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近期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认真阅读本指南。鼓励吸纳海外优秀学者参与申请。开展的研究应针对本年度拟资助的集成升华平台,体现重大研究计划创新性、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的研究特征,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不符合项目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均须选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申请书中集成项目的预计研究年限填写 2011 年 1 月 -2014 年 12 月。 (三)作为项目主持人已经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但在项目申请截止日前,尚未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者不能申请。已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而作为申请人申报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者,须在提交的申请书后附结项证书复印件,同时须由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将结项证书原件直接提交管理科学部综合处,经审核后尽快返还。 (四)申请书由管理科学部负责受理。
个人分类: 技术|2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处于紧急出口座位的思考
hjf306 2010-9-1 13:10
这次回校时,刚好就坐在飞机紧急出口的那一排,而且巧的是旁边的两个座位都空着。刚入座不久,一位年轻帅气的空哥(怎么不是年轻貌美的空姐呢,哈哈)便过来跟我说道,由于我的座位处于紧急出口旁,所以在飞机正常飞行时切勿随意扳动旁边的装置。如遇紧急情况请按照安全手册所示协助机组人员。虽然不是第一次坐飞机,但却是第一天处于这关键位置,于是拿起安全手册仔细阅读。飞机上的逃生设备还是比较齐全的,氧气罩、救生衣、降落伞甚至连坐垫都可以当漂浮物,以备不时之需。但这却引发了我的思考:真正发生紧急事件时,这些救生设备都能发挥作用吗?或者说能保证乘客的生命吗? 首先,人都是有情绪的。发生紧急事件后,当你听到哭喊声、嚎叫声,看到一片慌乱、人心惶惶时,你能保持多大的冷静?空哥空姐们毕竟受过专业培训,尚且可以(也必须)冷静应对(且不说这是真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或是职业责任使然),但大多数乘客未曾受过培训也未曾经历过紧急事件,人在遇到自己陌生的事件时多少会有些不安,更何况是关乎生命的大事呢! 其次,我们的教育缺乏逃生知识和训练。从幼儿园至今,印象中我似乎没有正式系统地接受过多少逃生知识,更没有经历过任何逃生训练。记得以前曾看过施瓦辛格主演的一部电影(片名忘了,哪位博友知道)。影片中的诺哥本是一名警察,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一所幼儿园的老师。面对一群天真顽皮的孩童,这位猛男竟无计可施。后来诺哥想出一策,那便是教这群孩子如何在危难中逃生。诺哥经常带着孩子在教室里预演。不巧的是后来学校真的发生了一起事故,当时诺哥跟孩子们说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演习,并组织他们安全有序地逃生。事后孩子们才知道那是真刀实枪的事故,诺哥也因此获得了孩子和学校人员的充分肯定。当然,这只是电影而已。不知现实中的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是否在幼儿园时就开始教授学生逃生技能? 再次,民众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学校里也贴有一些关于安全用火用电的告示,可有多少学生认真阅读并铭记于心呢。我们总认为灾难时小概率事件,怎么可能这么巧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呢。可这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便直接关系到身家性命!前几年高校频繁火灾事件,不少风华正茂的少女香消玉损。当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大关注,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安全意识又淡化了。最近两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不知是否又给政府和民众敲响了警钟。 此外,发生紧急事件时,机组人员如何有序地组织乘客逃生,乘客是否能按指导逃生呢?这不只是素质问题,灾难面前的求生本能以及人性中的多面性,这些都是很难说清的。 关于紧急事件的处理,专注于应急管理的陈安 boss 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吧,不知您老如何看待。 阿弥陀佛,在飞机上有这种想法,真是罪过罪过 ~ !好在飞机一路顺风,按时安全地抵达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正是应了七匹狼男装那句经典的广告语相信自己,相信伙伴! 博主按:这个想法是读完安全手册时萌生的,但当时正是中午一点多,肚子饿得不行,根本没有能量和心思去思考这个问题。所幸机组人员还提供了一份鸡肉饭,哈哈后面的这些论述都是写这篇文章时才思考的。水平阅历有限,欢迎各位指点。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4849 次阅读|5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中的可恢复性评价【3】
陈安博士 2010-8-18 04:34
  三,可恢复性的四个层次   在我看来,我们研究可恢复性,需要先对可恢复目标的四个不同层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   第一层次, 生命安全保障系统的恢复   在灾害的应急管理中,受灾人群的基本需求是免于被灾害事件或次生灾害继续伤害,自身生命安全在未来能够得以保证的需求。所以,应急管理者在恢复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首先就是使生命安全保障系统得以恢复。   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受灾人群的这一系统就应该是一个可以远离泥石流和潜在的其他衍生灾害伤害到的区域,一个能够体现到安全的地带。对于地震灾害,那就是一块安全的空地(学校操场或农田),免于被地震引起的房倒屋塌或洪水降雨等伤害的地方。   对于这一层次的可恢复性评价,主要应该考虑到灾害已经影响到哪些区域?这些区域现在和未来是否能够保证安全?是否会继续发生灾害事件?哪里才能够确保安全?   另外,如果需要帐篷之类的避难设施,还需要对于这类特殊物资的存在性,可达性进行分析。   据我所知,在北京西站的应急措施中,有一条就是当候车人群达到一定的数量,且是在春节这样的特定时间段,天气严寒,一个避难措施就是把大家运送到附近的丰台体育馆,这个地方就可以满足生命安全保障的需求,因为是封闭场馆,内有空调,且馆内空间巨大,满足数十万人的需求也不只出现拥挤现象。   第二层次,基本生活支持系统的恢复   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对于泥石流, 地震等大规模灾害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就是对于基本生活支持系统的恢复需要。   在这个层次上,如果我们说简单点,那就是吃喝拉撒睡的五项基本需要。如果说得学术一点,就是免于饥渴,保证生活环境的基本清洁卫生,可以不至于疲劳的需求。   如果我们愿意分细,还可以将这个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比如电力供应子系统,可以保证供热或供光;饮品食品供应子系统,可以保证水和食物供给;暖气供应子系统当然负责保证安装有暖气的地方对于温度的需要;基本医疗保障子系统则可以对大规模人群中会出现的病症进行医治及做到传染病预防。   上面举例中的丰台体育馆,有厕所,可以在椅子上躺卧,也可以从外面订购盒饭送来(关键时候盒饭钱得国家来出了),这就可以满足高度严寒时大家对于基本生活的需要了。   第三层次,心理精神依托系统的恢复   我们把通信联络功能放在了这个层次的需求里,因为我们认为,在灾害面前,人们首先需要的是保障安全与基本生存生活的供给,然后是满足人们的相互关怀和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需要。   第四层次,组织交流活动系统的恢复   在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说里,分了五个层次,最高一个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看到这个的时候我一愣,因为不同人的自我实现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所谓自我实现其实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罢了,是最低层次,所以,那时候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叫做学说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大概的描述罢了,和实际的情况差异还是很大的,而且,每个层次之间都会有交叉或者跨越,分界非但不明显,而且模糊得容易让人看不出界限来。   而在灾害后的恢复性需求中,其实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悖论,我们觉得人们在此时此刻的最高需求应该是回到原来那种人群间距离很近,且可以随时相互关注,关怀和关心的状态中。但是后来却发现其实很多人在一般情况下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大家都孤零零地生存着,并不需要其他人。那么,在灾害面前的最高恢复目标是不是组织交流活动,就大可存疑了。 【待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中的可恢复性评价【2】
陈安博士 2010-8-18 04:04
  根据《 应急管理中的可恢复性评价【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996 )一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我们顺次来考虑这些问题。   一,可恢复性评价应该回答的问题   1,所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可恢复性?   这里所说的对象可以是整个待恢复的地区,也可以是灾区某项特别需要的功能,例如,电力的恢复,道路的恢复畅通等。   在2008年初雪灾的例子中,是整个南方地区交通的可恢复性问题,温总理回答的那个问题就是是否能够让大家回家吃上初一的饺子,而这个问题的具体化就是交通可否恢复到基本正常的运行状况。   而对于一个地震受灾地区,很可能最紧要的恢复对象是电力,因为医院的暖箱需要电力供给提前出生需要温室的婴儿。此时,电力的恢复就是第一要考虑的对象,其他功能(如通信)的重要性在其次。   2,如果所评价对象具备可恢复性,那么在给定时间和条件下可恢复的可能性(概率)是多大?   在快速恢复阶段,时间应该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尤其对于安全保障系统的恢复,更是如此。   而评估这个恢复的可能性大小,可能得综合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可恢复性的定义与性质   1,可恢复性的定义   可恢复性是指一个或多个受到灾害事件或事故破坏的系统或系统功能在指定时间和当前约束条件下恢复到某个给定状态的可能性。   2,可恢复性的主要性质   需求驱动。是否需要评价可恢复性以及为了可恢复性应该做些什么努力都与当前受灾主体对于某个功能和系统保障能力的需求紧密相关。   全周期性。与灾害已经造成的状态,当前情形以及灾害及影响的未来发展趋势均有关。   多相关性。与灾害本身,应对灾害所需资源的存在性,资源的可达性等均有关。同时,与邻近地区受灾情况,道路,通信等也密切相关。   不确定性。只是对一种可能性的估计,不能够完全确定。因为要考虑的因素本身基本都具备不确定性,所以加重了整体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中的可恢复性评价【1】
陈安博士 2010-8-18 00:06
  写了一篇论文《 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阶段的可恢复性评价 》给即将在成都举行的国际会议。论文即将刊出,这里介绍论文的主题思想。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可恢复性评价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初步的模型。   什么是可恢复性?为什么我们在应急管理中需要这个东西? 我先在这里普及一下。   一个地区受到灾害的侵扰之后,我们比较关心的除了应急救援之外,还一定会关注这个地区是否能够恢复到灾前状态或者恢复到某种我们给定状态的问题。   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受灾地区,需要决策时,你能够根据现有的资源与对灾情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了解,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可以是   1,这个地区我们近期内无法恢复了,而且从长远来说也没有继续维持的必要,可以考虑放弃。(这是北川)   2,经过对房倒屋塌情况的了解,以后未来发生灾害可能性的分析,这个地区我认为可以在近期内恢复到让灾民维持一般生活。(这是汶川)   3,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根据电力融冰情况的分析,根据道路交通情况的遏制和发展趋势,我们觉得大年初一前可以恢复火车,汽车和航空的基本状况,把被困在各个地方的旅客运回家。(这是温总理当时结合多个来源信息后给出的承诺,这个承诺有关可恢复性)   可见,在实际的灾害应对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是否可能从当前状况恢复到我们期待的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给出答案。   现在则对于舟曲,我们一样要回答这几个关键问题:   是否需要放弃当前的舟曲县城?   是否能够在某个可容忍的成本之内完成恢复重建工作?   是否能够避免下一步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和这次灾害类似的巨大灾害?   根据我从网上新闻读到的,舟曲的可恢复性评价答案已经出来了,那就是原地重建,而现在刚好处于第二次灾害天气马上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答案能否经得起考验。   今天,我再次看到了汶川人走在撤离家园的路上,而现在还处在重建阶段的震中映秀镇,大水倾泻而过,那新家园显得那么弱小而脆弱。现在也许对于当地的可恢复性评价的效果再做新评价还为时过早,但是,一次巨灾之后,很可能会在多年以后带来可能的次生灾害的概率也许存在且不低。   而在可恢复性评价这一概念之下,需要考虑哪些具体值得研究的问题呢?   且看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泥石之灾非人祸
fpe 2010-8-11 08:30
泥石之灾非人祸 每一场灾害的发生,舆论都有天灾和人祸两种说法, 目的都是转移目标,避免面对困难。既然是天灾么,就怪老天爷,天公不作美;既然是人祸么,抓几个,杀几个,舞常跳,马常跑,灾害来临还有天灾人祸来顶杠,这是不科学,逃避责任的说法。过去灾难少,是因为无人区多,而灾难多发生在无人区。天灾不是因为老天额外的惩罚,而是人口的压力造成人们不在乎天灾的危险,靠近危险居住,等到大祸临头,才想到减灾救灾,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归因于天灾人祸也不是针对灾难的做法。 为什么现代社会灾害越来越多?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人们相信科学,不再惧怕天灾,大家都靠近灾害潜在地点居住,然后怪罪天灾人祸,这是消极被动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更不能被科技工作者当作逃避责任的幌子。古代社会,人们靠天靠地靠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外来的救助,天高皇帝远,所以大家对危险非常重视,老黄历,老经验都受到重视。凡是有危险的地方,大家都避开(当时人的生存空间比较大,无人区多),因此也没有太大的危险,因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教训在那里。现代社会带来了科技进步,人口急剧膨胀(其实是健康水平提高,对应高死亡率的高出生率导致人口无法通过自然消耗而平衡),于是人们不再在乎危险,与狼共舞,邻危而居,这是现代社会灾害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西部的火灾,如果没人,让它烧就是了。如果人多,就成灾了。而西部人口总是越来越多,所以火灾问题越来越大。最大的减灾措施,是控制人口,避免危险地带。如果大家不靠海居住,海啸就不是问题了。这是本质性的解决措施。 为什么泥石流不是人祸呢?人祸是指有人故意害人,有动机,有好处。这里灾害完全是认识不足造成的,没有人从(灾害)中渔利,因此不能算作人祸。火场逃生,忘了救人,也不能算人祸,因为他也是受害者,没有害人的动机啊。不管什么人,在灾难中都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我们应当辨别其动机和知识水平。让一个没有技能的人进火场救火,等于是让他送死。说一个无心无知之人是罪犯,有些牵强,因为管理者有一定的教育职责和义务。 既然是灾害,就应当作量化研究。很多说人祸的人在避实就虚。他们的证据不过是: 1. 专家曾就三眼峪沟泥石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 2. 当地政府却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只顾当前,不管长远;只顾发展,疏于防范; 3. 当地民众挖墙角居住,有故意致灾的嫌疑。第三点,不知者无罪。民众很可能没有听说过泥石流的危害(因为代沟或其他原因,不再重视老人言了),也没有从书本得到泥石流的认识,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失职;第二点,政府没有在意,因为科普不足,认识不够,并不是故意造成灾害。第一点,专家发出的警告,是否正规?是否可行?我说南京在未来 10000 年会发生 10 级地震,您会去搭个防震棚么?专家仅仅根据统计数据,说未来有可能,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报警疲劳也是一种罪过,降低了真正灾难来临时报警的有效性,西方称为Cry-wolf狼来了综合征。 那么,安全工作者如何对付这种问题呢?风险分析有两种,前端叫做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后端叫作灾害分析( Hazard Analysis )。对于灾害分析,就是分析泥石流的成因,规模,触发因素,影响范围等等。泥石流,在消防领域统称作重力流( Gravity Current ) , 和雪崩流( Avalanche )类似,可以通过各种经验性的公式进行计算和预报。现在的数值模拟软件也可以进行模拟,关键是参数正确,其结果是差不离的(数量级正确)。重力流还有其他类型,如涛似连山喷雪来,是一种强烈的平面射流 ( 如东南亚海啸中的重力流 ) ,漫漫平沙走白虹,是一种较弱的平面射流(如四川 2003 (?)年硫化氢泄漏中的气体流动形态)。 高天滚滚寒流急 ,是大气气象中的重力流现象。这些重力流现象,都是有公式可以遵循套用的。灾害分析,就是预估灾害的级别(如规模,形式等),然后根据重力流的经验公式,或者数值工具,计算出危害的范围和影响的人群大小,并作出相应的预警和逃生建议。很显然,甘肃曲特没有进行过灾害分析。 那么,专家凭什么对三眼峪沟泥石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呢?原来是历史数据, 1992 年曾经发生过,所以以后会发生,这种思考逻辑未免太简单化了。 风险分析,需要对每一个出错的环节预报其概率,然后制定基于概率的灾害规模。最后通过灾害分析来得到可能的结果,灾难结果用于指定应急计划的规模和准备。上述过程,是消防工程中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的重要环节。泥石流规律比火灾要更不确定一点,但还是有历史数据和实测数据的。只有依据数据作出的专家判断,才能做出合理的风险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灾害分析,目的是帮助作出有效的应急管理。上述环节是依次进行的,不能颠倒了次序。 泥石流的天灾人祸性或许对外行有效,安全工作者必须依靠科学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规划。同时,科普工作者应当把泥石流的危害宣传到位,让民众自觉自愿地择安全地带居住。灾难不是突然发作的,总有事故的苗头,科普的作用,是让人们认识潜在的危险,未雨绸缪,早作安排。政府应当使用税收和经济杠杆,鼓励人们远离危险居住。如果种种环节都能够加以改进,那么我们就算从中吸取教训了。如果一味追究天灾人祸,下一次,我们还是要谴责天灾人祸,因为灾难本身没有认识清楚。舆论中,我们归因的人祸还少么?大部分都是认识不足,而不是人祸,因为没有动机。 有道是,生死教训源自灾,科学分析取真经;天灾人祸皆遁词,减灾措施靠程序。 附录: 官方公布的5点原因,比较专业化,太狭窄,不是消防工作者注意的内容,我们关注灾难发生之后的扩散问题,即泥石流是如何导致群体伤亡的。就此而论,我的观点可能不是主流意见,请读者见谅。 一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徐绍史说,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二是5 12地震震松了山体。徐绍史说,舟曲是5 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 5年时间。 三是气象原因。徐绍史说,今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四是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五是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徐绍史说,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今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所以一旦成灾,损失很大。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5163 次阅读|8 个评论
Emerald《灾难预防与管理》被SSCI收录
wanyuehua 2010-7-29 12:07
1992 年创刊的《灾难预防与管理》(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ISSN: 0965-3562,双月刊,英国(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 BD16 1WA)出版,2010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S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9年的第18卷第1期到2010年第19卷第2期共107篇论文。 107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57篇、书评25篇、新闻19篇、社论6篇。 107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伊朗、美国各6篇,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各5篇,澳大利亚、英国各4篇,日本、新加坡、瑞典各3篇,中国、加拿大、新西兰各2篇。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单位在《灾难预防与管理》(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上发表论文的是天津大学(Tianjin Univ)1篇。 2009年-2010年《灾难预防与管理》发表的107篇文章共被引用2次。 《灾难预防与管理》(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投稿指南: 《灾害预防与管理》展现在灾害预防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知识,是现有灾害应急和危机管理活动与方法的整合者。该刊出版高质量的、备受好评的文章,支持学者、从业人员和决策者在思想、经验与实践方面的交流。选题方面,既有深入的国际灾害个案研究,也有探讨实证研究结果和心理反应的文章。另外还定期刊登:会议报告、灾害数据库、国际大事记、新闻,书评、网上最新信息等。 网址: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journals.htm?id=dpm 编委会: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editorial_team.htm?id=dpm 作者指南: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author_guidelines.htm?id=dpm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dpm
个人分类: SSCI投稿|7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事故之再思
fpe 2010-7-25 03:45
大连事故之再思 目前网上似乎对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的官方结论已经下了,笔者对灭火,泄漏和预防的过程还有疑问,还可以看出某些疏漏的地方。 1. 为何不能及时灭火? 我看到大量的材料消耗和战斗规模数据, 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先后调集 37 个公安消防中队、 3 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 121 辆消防车和 544 名消防人员赶赴现场。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调集全省 13 个消防支队、 4 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 219 辆消防车、 1100 余名消防员、 500 余吨泡沫灭火剂前往增援。通常泡沫灭火剂在水中的添加浓度是 3% ~ 6% ,把这些( 900 吨)泡沫 Concentrate 都用掉需要 3 万吨水,实际用了 500 万吨水,可以说这一次的灭火行动规模实在是空前绝后,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水平。到底战术上有何缺失?公开报道的信息有限,看不出来。等燃料烧光了,火总是要灭的。公布出来,总是会被挑出毛病的,对此美国的标准,三年一更新,就是为了反映最新的成果。问责制盛行,所以不能公布,这是违反现代社会的安全管理需要的。只要把问题分析清楚了,问责是自然的结果。 另外,当地(油库)没有准备发电机(准备不足),在电源缺失的情况下,电力公司特派发电机的到来似乎是那场灭火战斗的关键。而这是应急管理中所没有考虑的因素,没有能及时控制(关闭)阀门,是火灾扩大和持久的关键。扑灭英国北海西方石油平台( Alpha )的 Red Adair 及其灭火团队凭什么为一个月的劳动收取 1 亿美元的报酬,因为他最擅长的技术绝活是关闭管道阀门,从源头控制火灾。油气火灾的关键是关闭阀门,其他都是次要的。 2. 为何不能控制泄漏? 1991 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撤退前夕,打开油阀,向波斯湾泄漏原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漏油事件,也是人为的漏油事件。美国战机紧急出动,中途炸毁管路,宁烧勿漏,避免了环境灾难的扩大。事前事后,美国的研究人员早已关注并研究过石油焚烧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曾经有对烟黑大量生成,导致全球气候变冷的担心。但是经过认真的模拟研究和数据分析,一般认为,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战机果断行事。这一次,舆论关注的都是石油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也许是对浓烟滚滚现象的担心,但这些污染是临时性的,表面的,与普通烟囱的长期污染相比不值一提。我们的舆论总是在说大气污染轻微,这是事实,但也有避重就轻的嫌疑,真正的污染来自于海洋,来自于水体污染,来自于生态的破坏。这一点,是前期风险分析所没有考虑的,也是我们大众舆论所忽视的。我们只想到呼吸有没有味道,水产品可不可以吃,却没有想到漏油会影响环境几十年。当然一般的风险分析包括肯定提到这些,但水平有多深就难说了。风险分析的结果是帮助制定应急管理的反应时间和响应规模,很显然,这一次失控了。 为什么浓烟滚滚?因为油池面积巨大,火焰体积庞大,氧气无法扩散进去,所以火焰缺氧,燃烧不完全,燃烧气体温度低,大量燃烧中间产物停留在中间状态,如 CO 和烟黑( Soot ), 因此浓烟滚滚。这些都是常规的燃烧产物,根本不需要担心。某些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的生成和一般垃圾燃烧相比,也是少量的,无法和长期运行的垃圾焚烧炉相比(当然焚烧炉完全可以控制温度来控制污染物排放,但我们缺乏规范,所以被钻空子,得到口诛笔伐的待遇)。 为何不能控制泄漏?我看其中的关键是国内没有准备抗燃烧的拦油浮标( Boom )。据报道,当时使用的普通型浮标至少被烧毁了三道防线,最后燃油已经很稀释了,不能支持燃烧,才被阻拦。事实上,抗燃烧的浮标也是 In-situ Burning 技术的关键,美国在 1990 年代开始出现抗燃烧的浮标,目的就是为了把漏油拦住,加厚(太薄不好烧,因为向水面的散热严重,烧不着)并点燃。一开始,我很奇怪为何不把漏油烧掉,现在看来,国内对此没有技术准备,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虽然现在仍然有人对燃烧技术有争议,但水面烧油技术是所有处理水面漏油的技术中最便宜最成熟的一种,如果反应迅速,对环境的影响也最小。 3. 为何环境评估没有搞消防的人? 一出事,相关利益的个人和团体都要冒出来,指责对方,撇清责任,这是工程师的存活本能。据说,美国医生每年有 9 次得到对医疗质量的指控,而工程师有 50 次。指控未必真会得到赔偿,但是,通过各个相关利益单位的相互指责,共同研究,有助于搞清问题的实质,共同承担风险。指控不必正确,但至少让对方认真对待,达到互相督促的目的。 我看关于大连事故的环境评估报道,有风险评估( Risk Evaluation ),而缺乏灾害评估( Hazard Analysis ),就是对于到底如何产生灾害,灾害如何扩大蔓延,如何控制灾害,如何恢复环境,似乎认识不清,所以准备不足。当然,这是国内消防的现状,也是我们消防工程师的发展机会。消防工程师的任务,就是把风险量化,把上级领导心目中的安全指标,转化为安全生产的参数。消防工程教育,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安全语言训练。很多为美国海军服务的同学,自己并不作消防设计,他们的工作,不过是把军方的特殊安全需要,转化为安全设备制造商可以听懂的安全参数,让合同商来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设备。他们的任务,相当于译者,把抽象的安全要求翻译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只有消防工程师,才可以听懂并理解消防方面的术语,达到同行交流,上下沟通的目的。当然,有人说,按照安全标准就没有风险了。问题在于,标准来自于生产实践,很多生产过程没有安全标准,需要仰赖安全常识去开创标准。没有火灾动力学常识,基本的安全生产原则也容易被忽视。执行标准,是技术员;创造标准,是工程师。书到用时方很少,灾到临头始觉迟,何不重消防? 有道是,规模扩大有原因,拦油不止缺材料,灾害分析需定量,社会发展唤消防。 附录:《通知》提供的事故经过和原因。 7 月 16 日 13 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18 时左右,在注入了 88 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 8 分钟后,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 这场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原油顺地下管沟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火势蔓延。事故造成 103 号罐和周边泵房及港区主要输油管道严重损坏,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 《通知》称,本次事故暴露了 4 方面问题:一是事故单位对所加入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二是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对加注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制定安全作业规程;三是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指挥协调不力,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有关部门接到暂停卸油作业的信息后,没有及时通知停止加剂作业,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四是事故造成电力系统损坏,应急和消防设施失效,罐区阀门无法关闭。 此外,港区内原油等危险化学品大型储罐集中布置,也是造成事故险象环生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 20 个储罐,库存能力 185 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lxj6309 2010-7-18 09:56
以下文章载于: 汪寿阳.刘铁民.陈收.郑桂 环 主编,突发性灾害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应急管,科学出版社,2010 由本博主完成。 8.4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8.5 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0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lxj6309 2010-7-18 09:53
由汪寿阳教授等主编的《突发性灾害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应急管理研究》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里将本人负责撰写的部分布告于本博客,希望有助于推动相关学术与实际工作。 书名:突发性灾害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应急管, 主编: 汪寿阳.刘铁民.陈收.郑桂 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时间:2010 8.4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8.5 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说辟谣
fpe 2010-7-2 06:54
应急管理说辟谣 最近看到一篇《唱凯堤决堤前村民收政府辟谣短信未撤离损失惨重》,似乎把村民的损失都归结为辟谣短信上,这样来认识人群在灾难面前的行为反应未免太过简化了,因此有必要说一说这方面认识的历史。 谁在研究谣言导致的恐慌问题?军方投入最多。战场上,双方筋疲力竭之时,是谣言最容易发生的场合。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溃败,日俄战争期间的一场莫名其妙的俄军溃败,是军事恐慌的典型事例,得到多方的研究。马拉松战役是笔者所知的第一次战场军事恐慌,朝鲜战场的抵平里战役是最后一次。结论?尽可能不要告知真相,把真相藏起来就可以避免恐慌。所以历史上多次发生掩盖真相的例子,其理论依据是,防止恐慌造成的额外风险,如大家都上路则路堵,大家都出门则踩踏,大家都下水则溺毙,大家都跳楼则摔死。 1938 年,美国新闻广播中播出了一则《火星人入侵》的小说,但造成了大面积的恐慌。人们真的以为灾难来临了,纷纷出门寻找亲人,累积财物,舆论哗然,到现在学术界还在研究为何当事人会相信广播的说法(可以说是谣言,因为火星人谁也没有见过)。如果深究下来,就会发现很多巧合,造成了人们的误判。 1. 欧洲战场德军长驱直入,战场易帜很容易发生,所以对人们心理上有所暗示。 2. 当时的无线广播还是新生事物,人们还不太了解这种媒体形式。在无法求证的情况下,造成大面积的混乱,后人一直对这种混乱是否是恐慌而争论不休。 3. 自从 1814 年英军登陆以来,美国本土从未经历外国入侵者,因此人民没有准备,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造成混乱。 4. 尽管外人看来一片混乱,调查研究表明,当事人还是理性行动的,包括找人,求证,备荒,储粮等行动。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场合人民的行动更多的是基于从众心理( Affinity theory )。我本来可以不逃,但是我的朋友逃了,我为了和他在一起,也要动身逃。如果大伙都是这么认为,外界看来就是群体恐慌。 所以,现在的社会学家们通常认为群体恐慌很少发生,所以我们要告诉民众真相,防止因为求证的过程堵塞,民众因为缺乏信息而恐慌。 为什么现在和以前的认识不同了呢? 1. 现在资讯发达,人民很容易多方求证,所以资讯堵不住,干脆公开更好。 2 , 报警系统虽然安全,但容易误报,人民接受报警系统的误报次数多了,就不容易相信真正的报警。现在的群体逃生,就是无法让对象相信真正的危险。 3 , 现代人财产多,行动不便,容易人为财死,拒绝相信灾难的严重性。 4 ,现代人教育水平高,因此也可以随时判断,理性行动。在真正的危险面前,傻瓜也会按照本能去行动。 为什么会有谣言产生?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谣言。而且,谣言具有时效性。在某一时段是谣言,另一时段是真相。 所以决堤前一天,村民们还收到了临川区委区政府的辟谣短信,并不一定就是误导,而是真相。但没有后续的跟踪信息,在后来看就是误导了。 为什么要辟谣呢?关键是没有准备,在不知道后果的情况下,最好是不动,让情况自己转好。面对不可预知的逃生结果,谁都会指望大堤能够抗过去。上一次破堤是哪一年?时间越久,越不容易相信这一次会破堤。 美国政府总在担心群体动员后人们拒绝逃生。每一次飓风行动,都有不怕死的,在家里储备粮食和发电机,试图靠自身的力量度过难关。卡特琳娜灾难发生以后,美国民众老实多了,灾难一来就逃,这是现实教育的结果。现代的报警制度强调光报警不够,还有声音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现场诊断等信息,这样产生大量的应急管理的需求。 我国最近水灾不多,所以人们容易麻痹,这是造成损失的主因。为什么要辟谣?没有准备的人容易恐慌,带来不必要的逃生过程的损失。如何才能及时地群体动员?需要多通道传递信息,发动所有的人,口口相传的效果最好。人们都有相信亲人,不相信广播的倾向;人人都有相信自己判断,不相信谣言的趋势;如何把沟通渠道在灾难来临的时刻保持通畅,是现代应急管理的最大挑战。 在这一次事故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不相信破堤的传闻,不相信当场的报警。人人都在多渠道地判断,相信昨天的辟谣而不顾今天的发展形势,这是对群体逃生行动过程的误解。雨在下,水在涨,人们都在不断观察调整,如何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不让听众产生误解,是消防工作者的任务。相信这一事故之后,应急管理教育要方便很多,原因很简单,事实在行动,形势逼人来。 有道是,书到用时方很少,灾到临头始觉迟,及时沟通多求证,应急管理看准备。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4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ITS的集成和交通应急管理——与Abu Dhabi的ITS交流
jlublx 2010-6-29 09:49
阿布扎比的 ITS 项目一直是由 张 博士在负责,这几日适逢她考试,所以由我临时接待阿布扎比警察局局长及陪同人员来沪考察。 去了公路网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上海市高速公路网、外环线的监控及应急管理,参观了中心的交通监控系统和呼叫中心,并听取了负责人介绍交通数据采集、交通状态判别、信息发布及应急管理。阿布扎比的客人非常关注 emergency management, 详细询问了我们针对哪些突发事件制定了怎么的执行预案?主要的步骤是哪些?如何实现信息通告?如何避免二次事故?如何保证救援人员尽快赶到现场?不同事故情况分别实行哪些救援措施?事件处理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这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关注的。到底什么样的应急预案具有强的可操作性?在世博项目、虹桥枢纽项目中,我们研究了高架道路结构化应急预案,虹桥枢纽循环圈车道边应急预案库。但,如何做到预案离线仿真、预案步骤操作控制、预案库修正,专家决策支持?与阿布扎比客人讨论,我们一致认为: GIS 、网络化应急预案、救援资源调度、信息协同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搭建一个由机构、技术组成的应急系统,软硬兼施,协同运作。 下午的 ITS 技术交流,我们介绍了院里 20 多年研究和设计的智能交通项目,主要围绕沪嘉高速公路交通监控、延安路隧道、奉浦大桥交通监控及应急管理、沪青平高速公路的通信、长三角 ETC 联网收费、世博智能交通集成、虹桥枢纽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展开。会议详细讨论了阿布扎比的 ITS 技术关注,我将之总结为以下 5 个方面: One control center, integrated platform ; Traffic signal control system ; ITS hardware and software ; Protocol open and compatible ; Emergency management 。 阿布扎比目前的交通管理体制也是分系统管理,但他们警察局要求此次 ITS 集成项目中,将公交、地铁、城市道路管控、应急、商业车辆等集中在一个控制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要求接口统一,信息互享,控制协同。 对于提出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他们问,与 Siemens 相比, SAMSUNG 怎么样?除了我熟悉的 SCATS , SCOOT , TRANSYT , McCain 等,我还真不知道 SAMSUNG 的信号控制。但,针对他们的开放式要求,我倒是给了兼容 NTCIP 的建议,我知道 econolite 控制器,国内 Hisense 的控制器也可以兼容 NTCIP 的。想起几年前我在 tranbbs 上那篇文章 NTCIP ,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美国的交通控制方面 NEMA 、 NTCIP 的标准还是比较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 NTCIP 也包含了很多 VMS 及出行者信息等方面的标准,如果 NTCIP 能全面铺开,多好! 我们在讨论中也提到: ITS 是个庞大的集成系统,根据子系统特色和控制管理规则,是要分系统运营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集中管理不一定适合,我们建议多智能体的分布式架构,内部运营,内外兼顾,信息共享,协同运作。 从 Sussman 到 Abu Dhabi, 从大学 教授到城市交通管理者,我与他们的接触,从更多的层面了解了国际智能交通的趋势和应用需求,当然,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不少 :
个人分类: 生活休闲|4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踩踏触发因谣言
fpe 2010-6-4 00:40
踩踏触发因谣言 通常群体恐慌( Mass Panic )的触发条件有两种,真实的和虚假的。地震,火灾,平暴行动等都是真实的刺激,对于未准备的人群来说,有可能造成群体恐慌。而谣言,也是一种触发方式,虽然没有真实的依据,却可能在人群中造成共鸣,产生放大和共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通常谣言可以在历史中寻找线索,这样的例子过去发生很多很多,笔者信手拈来。 2008 年 8 月 3 日,印度马凯尔邦 Naina Devi 神庙踩踏,死亡 167 人,触发的谣言是山上滚石头,要山崩(泥石流),原因是当地 30 年前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故,确有伤亡。因此在人们焦虑等待,并有石头滚下时,谣言立即开始流传,导致长达 2 个多小时的拥挤踩踏。 2005 年 10 月 25 日 晚 20 时 ,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下晚自习时,因楼道拥挤,照明不足(停电),有人喊鬼来了,触发群体踩踏, 10 死 25 伤。虽说是谣言,但确有学生在此之前误喝农药死亡,所以虽然是玩笑的谣言,也是有依据的。 2005 年 8 月 31 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底格里斯河的一座桥梁上发生特大惨剧,桥上拥挤的人群因谣传有人弹混入而发生踩踏和坠河事件,造成近千人死亡,另有 815 人受伤。当时正是恐怖分子发动恐怖炸弹袭击的高潮,因此一次偶然的人群聚集(宗教活动)造成了惨重的结果。几天之后,沙特航空的一架航班从斯里兰卡首都机场起飞的飞机,遇到炸弹恐吓,疏散过程有一人死亡,显然也是恐慌过度造成的,因为炸弹不存在。 那么,为什么世博会踩踏发生之时,有人散布少女被踩死的谣言呢 ? 2008 年 2 月 1 日 23 时, 一名湖北籍外来务工人员李红霞在广州火车站等候车辆时被人流挤迫倒地后,于 2 日凌晨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即使是谣言,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依然有历史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当针对谣言的来源作出有针对的避谣措施,并关注于造成谣言放大的环境条件。通常发生群体灾难的场合,往往环境设计不良,人群密度过高就会对外界刺激敏感。人人都专注于买票,就会忽视眼前的危险。一旦刺激发生,人人都依靠本能在行动,完全不知道最安全的行动是不动。对此,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不要动,望回跑来缓解恐慌局面,如奥运会前夕发生在北京地铁站的恐慌踩踏事件。 那么,谣言是否有用?谣言最大的特征是口口相传,这是群体逃生时最有效的动员手段,如发生在杞县的群体恐慌事件,完全是口口相传造成的。我国著名的曾参杀人的故事,也是反应了这一道理。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 ! 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人人都有不自信而信人的倾向,处理得当就是成功的应急管理。最成功的灾难逃生动员,应当是通过最有效的口口相传来实现,对此美国灾难研究工作者早有研究。 有道是,环境不良产拥堵,长期等待有焦虑;谣言有因看情境,惊弓之鸟易恐慌。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世博会踩踏
fpe 2010-5-31 23:33
说说世博会踩踏 5 月 30 日,上海世博会发生踩踏,看上去很普通,因为发现及时,救援迅速,避免了灾难的扩大。在这一事件中,我看到了国外类似事故的潜在苗头,但最终没有发生灾难性的后果,也可以让我放心大胆地分析一下人流管理的细节。 但凡群体恐慌的发生,往往是资源发生紧缺时,人人争先恐后,忽视了对周围环境危险的体察。我在网上看不到现场的照片(国内盛行问责制,所以从来不会刊登灾难细节),因此不能从《生命安全规定》的角度来判断环境的危险。但从人流密度判断,场址选择考虑不周,没有预期到如此大的观众人群,这是所有音乐会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果预期到了,简单地增加人手,就可以及时处理,避免踩踏事件了。 2008 年春节的广州火车站踩踏事件发生之后,有关方面总结的经验教训是以人墙对付人流,是一种应急措施,为了弥补硬件设备的不足。人墙是灵活的,避免了挤压发生的可能性;人墙是穿制服的,对人群有一定的镇定作用;人墙是人组成的,眼睛是最好的探测和报警器,一旦发生意外,果断处理,就没有问题了。 所有踩踏事件的伤亡结果,都是由于观察疏漏,反应迟缓,救助无力造成的。例如, 1990 年造成 1426 人踩死的圣地麦加朝觐人群踩踏,因为地下隧道照明不足而引发大规模的踩踏。管理当局没有发现人群一直向隧道进去,却没有人出来,救助工作延误了两个小时,导致大规模的伤亡。 2008 年 8 月的印度神庙( Naina Devi )踩踏,踩踏着朝觐者排队时因为关于泥石流的谣言而发生,外来救助也是几个小时以后才到来,造成 167 人死亡。我国校园踩踏发生死亡的事故,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晚上,何故?救助延误或不力。所以,这一次踩踏发生在白天,救助非常迅速,没有死亡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1980 年,美国辛辛那提市发生 The Who 音乐会踩踏事件,海量的歌迷在门外焦急地等待。因为偶然事件导致的踩踏,发生 6 人被踩死的悲剧,关键一点是,悲剧发生的地点刚好在警察的视线以外,警察也无法迅速赶过去,所以造成了死亡的事故。自此之后,美国的音乐会严格管理,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故了。 一般音乐会发生踩踏之后,通常会照常进行。因为主办者面对海量的人群,稍有不慎,就是群体骚动,意味着更大的人群风险。所以伤亡都不会影响音乐会的进程。一般群体踩踏的受害者是妇孺( 80% 左右),因为妇孺易惊慌。这里韩国的歌手的粉丝大概都是女歌迷,没有悲剧,实属万幸。 5000 人的规模对于人群管理来说,实在不算重大的挑战,只能说准备不充分,沟通不及时而已,但愿有关方面能够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故在今后发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有道是,物集招火险,人聚防踩踏;应急当预防,出手需果断。 又,刚刚看了现场的录像,人群管理的最大昏招是突然开放人群,导致人群突然发动,里外都措手不及,这是英国希尔斯堡体育场踩踏事件(1989年7月2日,96死400伤)的根本原因,也是韩国 2005年10月3日发生的尚州体育馆踩踏事件(11死50伤)的直接原因。显然, 有关方面没有意识到开门效应对焦虑人群造成的潜在危险。为什么没有发生伤亡?当时的人流还算规模小,密度低,不足以造成灾难,仅仅是管理失当而已。 再根据 CNN 的说法,踩踏发生的触发原因是谣言 有人被踩死了 ,真实原因是人流密度过高,背景原因是人群管理不善。大致不差。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6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虚报漏报都有害
fpe 2010-5-6 09:01
虚报漏报都有害 最近网上两位名人因为地震预报较上劲,笔者比较赞同一方,但也不能说另一方有错,后者当然从专业角度认为地震有苗头,就像我们消防工作者认为火场灾难从来都是有苗头的,美国政府雇佣了那么多的检查员,就是为了检查事故的苗头。但是,再大的投入也不能保证防止火灾的发生,所以预报从来都是适度的,没有完全的预报(代价太大:天天预报等于没报)。但是,报警之后又如何?这里从灾难逃生的角度指出其观点的危害。 地震局宁愿虚报一百次地震 , 也不能一次不报。这句话对于应急管理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虚报过度,造成逃生过程中的懈怠心理,往往会造成过大的延误损失,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国外的例子就是所谓的狼来了综合症( Cry-wolf Syndrome ),国内的例子是烽火戏诸侯中的 褒姒效应 ,第二遍就不灵了。那么,我们该做什么呢?还是加强应急管理,待信息确认之后,有效执行疏散逃生任务是现实的考虑。表面上看,虚报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当事人不这么认为,政府误报会得到不信任的结果,降低报警的有效性。该用时,人们的信任是群体逃生行动的关键要素,这一点不容浪费。虽然理论上人命关天,但从全盘考虑,减少虚报是更实际的选择。政府作为救助的最后手段,不到关键,不能随便使用,国之利器,岂可随便示人。 国内的问题,是过度依赖政府,是舆论纵容和引导的结果,吃饭靠政府,睡觉(房价)靠政府,生死也可靠政府么?这就是矛盾之所在了。以前,政府是生老病死全包的,现在,顾不过来了,所以鼓励参加保险。保险是需要自救的,无限的保险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个人的觉悟和常识了。我一直反对军队救灾,是因为从灾难的本质考虑,需要自救。政府把所有的救灾工作都揽上身,结果是民众素质不足,不足以应付现代灾难的任务。政府救灾可以减少伤亡,但是集中制的救灾管理,又会造成民众逃生常识的不足,形成一种困境。美国也许有专门的救灾队伍,更重要的是有庞大的经过急救逃生训练的志愿消防队伍,而这个队伍的人数上百万,这种藏兵于民的措施,或许是应付未来大规模灾难的更合理的选择。 最后,我也认为地震防不胜防,特别是地震的损失很难预报。美国消防投入最多,也是消防损失最多的发达国家,因为灾难的主体是人,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其动用直升机,大张旗鼓的救援,不如让民众自觉自愿地进行自救和逃生准备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场如此,平时的生活更是如此。如果意识到个人在灾难前后的作用,我们还有在乎地震有没有预报么?损失大部分是意外和主观决策造成的,与政府或某个人关系不大。政府最应当作的,是把逃生自救的常识科普灌输下去,让人民自救,而不是鼓吹预报,把责任放在一个地方。以人为本,本来就是风险分散的,可是我们的舆论却是风险集中,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我在国内的灾难处理方式上,感到东西方观念的很大不同,也许这是中国特色,但有些领域(比如生命安全)是不需要特色的。 有道是,灾难突发人多理,抢险救人靠实践;纸上谈来终觉浅,原来应急需躬行。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3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罗帆 2010-5-1 14:38
黄蓉蓉 2010 年 4 月 24 日 ,武汉理工大学的罗帆教授带领研究生王慰、黄蓉蓉、李映雪和葛志鸿,在济南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研究团队在会场合影留念 上午 8 : 30 ,在山东经济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所、山东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研究所及高校的有关领导和专家。 开幕式正式开始,由山东经济学院的张新教授主持。首先,他隆重介绍了参会的几位领导和嘉宾,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文院士、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陈虹研究员、山东经济学院的校领导崔友平、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科研处的杨少春处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指导处的张永臣处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博士。介绍完毕后,各位专家领导也作了简要的发言。 合影结束后,大会报告正式开始,由陈安博士主持。首先,陈虹研究员分析了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理论及技术,介绍了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地震灾害,分析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以亲身实践经历向我们讲述救援应急工作中的体会。 陈虹研究员演讲 接下来,张永臣处长对山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了介绍,总结山东省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包括山东沿海强风暴潮、金玫瑰外籍轮船碰撞事故、华能辛店电厂超高空应急救援、济南 7.18 特大洪涝灾害等多起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应对措施及相关思考。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龙珠教授介绍了工程减灾技术与应急专题,包括工程安全与应急的相关环节、工程安全与应急难题的客观原因以及工程安全问题应急实例的简评。 陈龙珠教授演讲 然后,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王旭坪博士介绍了非常规突发事件资源协调研究与展望,包括研究的意义与背景、推动应急资源协调研究的基础、应急资源协调研究的内容、初步研究成果及研究展望,分析了应急资源布局的现状,提出应急资源调度的模型和方法、应急资源协调决策的程序以及应急路径的选择等。 最后,来自山东经济学院的马建华博士介绍了应急评价问题,提出应急评价的概念及属性,分析突发事件、承载体、环境以及应急管理的关系,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分析应急评价问题。 下午,研讨会分成四个分会场继续进行,包括行业应急管理、应急信息技术与方法、应急系统建模、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四个专题会议。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6398 次阅读|4 个评论
点评教育部成立应急专家组
pukin 2010-4-30 13:25
上午下课后上网看到这么一条新闻,为了提高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应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教育部成立了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看完新闻后有几点疑问: 教育部成立专家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链接地址: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30/020517444571s.shtml 教育部成立了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首批专家共22人,来自清华、上海交大、中国政法、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和部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考试安全和综合管理7个领域。专家实行聘任制,每届聘期四年。。。。 疑问一: 今年接二连三的校园惨案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而且都是刀刀见血的凶杀案。难道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归教育部门管辖?答案是直接和间接都归教育部门管辖!既然中小学和幼儿园是突发恶性事件的重灾地,那为什么应急专家里面没有来自中小学的? 疑问二: 最紧急的突发事件就是屠夫在中小学幼儿园里残害最脆弱、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的孩子们!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才应该是应急专家组优先考虑的,但不知为什么上面的新闻里没有列出。 像什么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小学也不是什么保密单位】、考试安全等等都是管理和制度造成的。和应急好像关系不大。另外,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比如汶川和玉树大地震】,表现最出色的是一些中学校长和老师。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面对全国2.7亿多名在校生,应急管理任务重、责任大,希望专家组能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疑问三: 2.7亿在校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应急管理任务不仅仅属于你教育部一家,应该是教育部牵头【最好是国务院牵头】汇聚全国最好的相关领域应急专家【比如科学院陈安博士】组成专家组来指导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导和处理工作 。 专家名单   自然灾害领域(按姓氏笔画为序,下同):   文宝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钟平安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   管长龙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事故灾难领域   郑增仪 国家督学、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中学高级教师   贾水库 北京科技大学保卫保密处处长,副教授   韩晓峰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 疑问四: 22位专家名单里,共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考试安全和综合管理7个领域,其中大学校长、书记、院长、系主任、出版社社长、中心主任等19个!不知道这些领导们有几个真正懂得应急管理的,这些日理万机的大学校长书记和院长们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经常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里一些突发恶性公共事件?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82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与建设工程应急管理(学)者的交流
陈龙珠 2010-4-27 14:17
在过去的两个周末,分别在上海和济南与保险、应急管理等其他学科的学者等开展了交流,感到要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并非只是土木工程科技人员能够胜任的事情,但 也不能仅靠纯技术之外的管理。因此,彼此开展有效的交流和合作研究,是提高应急管理实效的必由之路。 反思自己参与和关注的几起工程安全或事故的处置过程,我觉得在构建应急管理机制时,应重视如下几点重要的专业支撑环节, 特别应该严防非险情主因领域或屁股决定脑袋的专家参与实际工程的应急决策反应 : (1) 险兆或险情主因识别 多为复杂非线性工程系统的快速反分析问题,需要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 (2) 事态恶化或蔓延趋势评估 多为时变非线性工程系统性状的快速预测分析问题,需要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 (3) 制定阻止事态恶化或蔓延的技术性方案 多为时变非线性工程系统性状的快速预测和优化分析问题,需要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 (4) 高效实施应急方案的人员与设备 属于特殊的现场施工组织问题,需要当地较强实力的骨干施工企业甚至专门训练过的消防队、武警部队参与。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3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惊世秘密有原因
fpe 2010-3-23 05:06
惊世秘密有原因 最近,网上又出来一个《被保密三十余年的惊世大地震:通海大地震亲历记》的追溯性报道,有点事后诸葛亮,再来算算账的味道。不过,当时决定严格控制信息,却是有学术思想背景的重大决策,是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在当时,稳定是高于一切的观念,决策人最担心的局面是什么?恐慌,骚乱,群体事件。如果社会没有准备好,对于一次没有准备而从事的应急管理,有可能造成比地质灾害本身更大的灾害。现在我们知道不可能,但当时的整个环境和氛围都是认为可能的,社会思想担心民众恐慌造成的损失超过灾难本身,所以控制灾难信息是很正常的选择,不但中国有,美国也有,而且都不是小 Case. 现在我们知道集体场合有手动火警,发生火灾时,手动报警,全场都知道了,大家按规矩撤离,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七十年代的主流思想却是,手动报警会造成恐慌,因此有很多聚会场合避免安装全局报警装置,最典型的例子是 1977 年的 Beverlyhills 晚餐俱乐部大火,总共烧死的 165 人中,有 163 人位于 Cabaret 厅,该厅的火警延误达到 20 多分钟,如果有这 20 分钟来行动,再大的室内足球场也能够逃生了。为什么不能立即报警呢,因为当时的主流设计思想惧怕报警会吓坏了客人,造成拥挤,踩踏,受伤,索赔。所以标准没有要求按装,大家就不装。 Bevelyhills 火灾事件的损失改变了防火标准,却没有改变社会主流认识,即不惜一切代价防止民众知道灾难的信息,避免恐慌造成的额外伤害。 1979 年 3 月 24 日凌晨 4 点,宾州首府哈瑞斯堡附近的三哩岛核电厂发生故障,导致冷却剂泄漏。什么冷却剂换热效果最好?分子最小的气体,扩散系数大,传热效果最好,就是氢气。氢气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当时的情况是比较危急的。碰巧发生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的 12 天,有一部电影《中国综合症》公开放映。该电影描写某核电站因为堆芯融化,导致烧穿了地球,美国的地球对面是哪一个国家?中国,所以该电影称为《中国综合症》,就是某种虚拟的核电灾难。在这种氛围中,宾州乃至全国都极为关注三哩岛事件,社会恐慌一触即发。当时的美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防止泄漏真相。最典型的笑话是,记者问,三哩岛发生燃烧了么?没有,政府官员保证,只有快速氧化反应,但没有燃烧(燃烧就是快速氧化反应)。不久,危机解除了,政府通过控制信息,成功地度过了难关,但民众的阴影难以消除,民众认为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撒谎了, 不能相信政府。这就是西屋公司开发了第三代核电技术而不得不到中国首先使用的背景。民主制度下,丑闻也可能出现,最典型的是一个例子是,道貌岸然的科学家们在国会听证会上宣作证,香烟对健康没有危害。香烟没有危害?现在是笑话,过去是真理。 所以无论是云南 通海 大地震,还是河北唐山大地震,消息封锁都有一定的原因,主要因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在于防止恐慌。现在怎么看这一事件?当时的政府效率真高,能够把信息彻底封锁。如果漏出来一点,很容易造成谣言,而从谣言发展到恐慌,又是很难控制的(例如,去年的杞人忧钴事件和今年2月发生在山西的地震谣言)。所以说,过去的政府所为还是有道理,有效率的,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衡量。现在可能是管不住了,干脆放开,防止部分信息造成的误解和谣言。 谁最早认为恐慌会对群体造成危害?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博。他的 1895 年出版的小册子《人群》,影响极大。其中,他认为人群的本性是低等的,人群会盲目服从,个人一旦位于人群,就会丧失个人意志而服从集体的意志。他的思想被希特勒和戈培尔所利用,成为第三帝国的主流思想之一。战场是很容易造成恐慌的地方,所以心理学家们认真研究战场恐慌事件,防止恐慌发生。既然人们在群体中会产生致命的暴乱,踩踏,拥堵等群体性事件,那么还是避免告诉他们真相的好,这是学术界在战后的主流认识。 现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911 以后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是恐慌很少发生,所以应当告知民众真相。为什么要应急管理呢?因为自然灾害(如地震),技术灾害(如三哩岛事件)和恐怖主义袭击(如世贸大厦倒塌事件)的可能性增加,政府必须及时动员民众应对灾害,及时迅速地告知真相,有助于民众对抗谣言,防止恐慌,而不是造成恐慌。美国的学术界也是看风使舵,现在需要应急管理,恐慌就很少发生了。那么,过去的恐慌是怎么一回事?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考证,严格定义的恐慌事件从来都没有发生,因为恐慌没有严格的定义,社会报道和学术界谈论的恐慌不是一回事,等等,等等。这样理论又可以为社会需要服务了。 作为消防工程师,笔者学过一点火场人类行为学,最近因为工作需要在研究《灾难中的人类行为学》,看到过去的应急管理( 1970 年云南通海大地震),联想到最近的学术思想变迁,遂有此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或为一家之言,请读者体谅。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恐慌任意判,应急需真相,恐慌靠边站。
33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防动员与救灾
fpe 2010-3-3 07:49
国防动员与救灾 最近国内在通过《国防动员法》时,提到总理调不动军队,很生气。其实,军队本来就不是救灾的,虽然我们舆论要求军队救灾,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军队不适合从事救灾活动。 为什么要军队救灾呢?军队的好处是反应迅速(因为纪律),和物资投射能力(因为设备)。扣除这两点,军队在救灾这一点上优势不大。解放军相当于国防军,国防军不是设计用来救灾的。第一,救灾需要的专业救助技能,与打仗的技能相差太远;十年磨一剑(为打仗),救助须经常(为救人),这两种指导思想不适合于同一支队伍;第二,没有救人训练的军队,同样会遭受损失。地震时有不少损失,也是平常训练不足造成的。美国的军队从来不参加国内救灾(参加的都是民兵武警之类),国外救灾也不过是运输大队而已。救人,还是专业队伍的效率高。 人类文明历史上,有三次气候变冷,导致大面积的城市火灾,最典型的分别是公元 64 年的尼禄大火, 1212 年的伦敦大火和 1657 年的江户(东京)大火。第一次发生时,国内王莽篡汉,政权更迭,第三次,满清入关,战火蔓延,都间接避开了物质堆积导致大面积城市大火的局面。只有宋朝,还算稳定,大规模生产的结果导致物质累积庞大,气候寒冷带来的干燥问题导致火灾问题巨大。大宋政府是如何解决火灾蔓延的问题的呢?动用军队,成立所谓的军巡铺,全城到处是军队,以人海战术对付火灾。所以, 宋朝的军队什么都干,就是不能打仗 ,这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局面。国家强盛,依靠军队,怎么能动用军队去从事打仗以外的事呢?我们的舆论有意无意地推崇军队救灾,实际是让一些外行从事专业工作,不利于全社会救灾事业的稳定发展。 笔者忧虑的是,军队过多从事应当由专业人员从事的救灾事业,虽然有短期的好处(省钱),但一次不够专业的救灾行动,足以浪费所有的节省。如果因为有《国防动员法》而忽视有关方面的应急管理和技能培训,则是芝麻与西瓜的分别了。我国现代化应急体系无法建成,与对军队的过度依赖有很大关系。困难都让军队扛走了,我们消防队伍凭什么提高自己的救人技能呢?动用军队,可解一时之急,不利长治久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还是需要仰赖全职的,常设的,专业的,稳定的救援队伍,这才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认识和经济问题,笔者这里不便展开论述,只是感到当前救灾仰赖军队这种趋势是和现代化制度建设,以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有道是,打仗救人两码事,勇气专业更不同。社会发展需应急,应急管理靠专业。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导师的事情比研究生少多了——兼说应急管理研究网今日15万
陈安博士 2009-11-22 19:21
??记得我们开始创办应急管理研究网的时候,已经有别人在鼓捣这个事情了。 ??可是,可是,我们很快就成了第一,不好意思。 ??为啥能成第一,因为我除了其他事情,学术上的事情就想这唯一一件,而且,我自己对于网站的内容贡献是一半以上,学生的贡献则不到一半。这样,内容上就可以保证,否则,到时候孩子们一懒惰,整个就全部停下来了。 ??而相对于我这个衣食无忧的人,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其实比我多。 ??有不少朋友觉得学生的事情应该比老师纯粹,这个我就没有感觉,我觉得老师的事情比学生要纯粹多了,而且很奇怪,作为老师,事情怎么可能比学生还多呢? ??1,学生要交朋友(男朋友女朋友),老师绝大多数则已经结婚了; ??2,学生没有自家房子,多数老师住的地方虽不宽绰,倒也够用了; ??3,学生基本没有收入,得想着多从哪里寻摸点,而老师的工资不高,可是比学生高多了; ??4,老师有阅历和学术积累,写点东西快多了,学生正在积累,需要读更多的书。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48 次阅读|6 个评论
杞人突奔看恐慌
fpe 2009-9-22 05:50
杞人突奔看恐慌 问责制的弊端 问责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当事者不敢面对真相,造成报警延误,带来更大的损失。为什么杞县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因为当事人不敢告之真相。为何不敢?因为制度的严惩。我们的制度有惩罚替罪羊,掩盖整体错误的倾向。为了避免责罚,当事人力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严密封锁之下,触发群体突奔事件,这是公关的失败,也是问责制的失败。 杞县利民辐照厂存在安全隐患,至少有下列几点:第一,没有备选方案,一旦发生故障,只能听之任之;第二,干燥的辣椒面着火,是典型的消防问题,应当是自动扑灭,而不是人工灭火;第三,辐射场合的灭火工作,没有任何说明,问题在于不是普通消防队员就可以对付辐射源火灾的,对此,有关方面认识和准备不足;第四,放射源距离民宅过近,而科普教育不足。人民不是傻子,对自身安全还是关心的;没有进行足够的科普,这是先天的不足。第五,事后处理工作遇到困难,不得不动用机器人来解决问题,对此没有通知问题的严重性。群众自发性的准备就是群体性事件;第六,观念落后,对付民意只会使用删除的办法,掩耳盗铃,手段拙劣,适得其反,欲盖弥彰。 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杞人突奔,完全是谣言所发动的。为何会产生谣言呢?法国大革命期间,群众性的运动风起云涌,引得一位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博写作了一本专著《人群》,开创了一门群体心理学。在他的理论中,人群具有一种低级的从众的放弃思考的顺服倾向,一呼百应,屡试不爽。由于他的理论歧视人群中的性别和年龄,因此得到唾弃。不过,他的理论得到希特勒和戈培尔的赏识,在第三帝国的理论建设中大放异彩,是历史少见的特例。在勒博之后,研究谣言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主要研究战场上的恐慌事件,为何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被谣言所惊吓?为何日俄战争期间,俄国一个团被杯弓蛇影的日本人惊吓而崩溃?美国国防部专门组织了心理学家来分析战场的恐慌事件,以取得心战的效果。 一般说来,谣言产生于社会发生变革,而群体流动性不大的场合,最近很典型的例子是瓮安县城。太流动或太闭塞的场合反而不能产生谣言。第二,谣言与社会的变动有关,法国大革命,发生的事件太多了,民众就杯弓蛇影,容易激动。第三,谣言有一个酝酿期,当事件发生之时,群众没有时间来消化事件的影响;当事件过去之后,群众的意见不断发酵,被少数人引发;第四,人群中一定有领导者,对付领导者一定要果断,而又不能触发人群的激烈反抗,这是很体现领导素质的场合。某些暴乱应对得当,一定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拿破仑在土伦事变中的果断处置;第五,谣言经不起沟通,沟通失误是灾难扩大的主要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当年哈尔滨供水危机。 在我国,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就是让领导先走这个谣言从来没有得到澄清。这个谣言不是在当时产生的,而是由于当事人在补偿不足,心怀不满的情况下,逐步酝酿起来的。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得到不当的处理,只好拿领导出气。其实,只要告诉他们,外地领导 23 人中 6 死 17 伤,没有所谓的让领导先走问题,就够了。但是,我们的各级政府谁也不愿去做,明知山有虎,偏让虎横行。纵容这一谣言的结果,就是严重的信任危机。国内的每一场危机,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子。危机总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政府缺乏公关人才的结果,就是危机扩大。 关于专家证人 这一危机的处理,依靠的是中国科学院辐射安全部主任来对付的。老百姓被他的头衔镇住了,有关技术人员没有。第一,他是一名官员,有厉害冲突,不适合做专家意见。第二,他的保证缺乏一点技术术语,让人对他的水平表示怀疑。其实,我们只需要了解三个数据就可以了。人体辐射致死水平是多少?人体受辐射影响的水平是多少?当时发生的辐射水平是多少?大气中有自然辐射的,对此,没有一点数据来说明,把老百姓当作白痴,这样的专家不太合适在美国作证,他会被真正的专家攻击的无地自容。美国的专家是非常竞争性的,所以科技进步大。第三,辐射专家,并不能保证他对消防工作的认识,火灾可以改变一切,一切都应当以数据为准,而不是所谓的专家意见。国内百姓素质低,所以相信中央的说法,不能代表他的意见是科学的。事实上,在当时的群情激愤之下,人人都有可能撒谎,只有数据不会。控制数据的人有可能撒谎,产生数据的机器不会。如果当局能够顺势进行一点科普宣传,效果应当十分显著。要知道,国内有十几台核电站在建,随时可能产生类似的问题,为何不能顺势科普,增加科学的地位和价值呢?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我们虽然有古老的哲学,却缺乏相应的实践,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问责制是可能的环节之一。 危险意味着机遇 中文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是危机。危险意味着机会,此次杞人突奔事件,说明了危机处理领导的重要性。在美国, Leader (领导)是褒义的,没有国内的谣言所困扰。美国 911 以来,在 Homeland Security 的指引下,突出危机的处理手段。每年德州和佛州的飓风逃生行动,都是群体性动员和组织的练习。最近,美国的动员和组织有社区化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危险带来机会,需要产生职业。我想,国内也应当有如此的觉悟,如果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定会未雨绸缪,备战备荒,应对气候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反恐危机都需要我们消防工作者的贡献。但愿这一事件能够开启政府科学化管理的门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改进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罗帆 2009-8-29 22:45
2009 年 8 月 26 日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罗帆教授在武汉市汉南区为区政府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的讲座。 首先,以千州群体性事件、腾冲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罗帆教授阐明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其次,界定了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其后,结合哈尔滨市大停水事件分析城市应急机制的薄弱环节,指出了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最后,简要介绍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过程,结合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等实例,重点探讨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预先进行应急规划,开展应急实时管理,理顺应急响应业务流程,实施危机管理程序,构建预警管理机制。 针对汉南区的实际情况和突发事件管理的难点,引导大家分析了甘肃陇南拆迁户上访事件、宿州市政府强拆大泽路门面等案例,讲解了不确定性决策的方法和群体决策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改善应急管理的效果。 贵州瓮安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来源于网络) 甘肃陇南拆迁户上访事件现场(来源于网络) 讲座结束之后,汉南区组织部的张部长进行了现场总结和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希望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思考,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69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急管理处置中禁止哑巴式管理
flyman 2009-8-10 14:44
昨天在无锡乘坐深航去北京的飞机,本应18:10分起飞的飞机到了18:00还没让旅客登机,也没有任何消息。后来开始发晚餐了。大家私下讨论可能是因为北京下暴雨,但是得不到官方消息,大家都很无奈。 晚上7点多国航的飞机也晚点了,但是及时给出了电子公告、广播道歉天气原因,为了乘客大安全要延误班机。让乘客感到很踏实。 上次在长椿街地铁事故中也是这样的哑巴处理,唯一不同的是告诉乘客地铁事故,但是为何要乘客等待、为何不能下车走到地铁站等等问题没有解答。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博客的“开天辟地”
coolkey 2009-8-9 15:05
别让诸位看客误会了,我不是学术上的开天辟地,只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希望得到大家的眼球。(真吓人,呵呵~) 为了纪念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上传一张当时拍的图片供大家欣赏。 说起奥运会,与应急管理真是密不可分,无论是我们做的无线区域短信,开闭幕式进入鸟巢的人都会收到,无论中外,还是各种针对性的预案,例如,防止下雨的预案,都是很应急的事情。 希望能以这种形式与大家打个招呼,以后常联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编撰《强震后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一书的倡议
qlms 2009-8-9 13:45
去年的 5-12 大地震,夺去了 9 万多中华儿女的生命,我们永志不忘。 强震让天府之国得到了伤筋动骨般的重创,从地震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接连不断,从唐家山堰塞湖到前几天的彻底关大桥被巨石摧毁和刚刚的大渡河被岩土滑坡整体堵塞,无不让灾区的人民生活在恐慌之中。 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借助这次地震,来总结一些规律,为以后类似的事情,提供些经验和指导。科学网上科研人士居多,且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如果大家能群策群力,我想肯定能做成一些大事。 鉴于此,我倡议科学网上的博主们联合编撰《强震后的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一书。以期减少一些老百姓的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可以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上策:大家联合申请科技部或者国家地震局的项目《 强震后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 》(暂定名),经费在 100 万以上,足以支持大家实地考察,开会讨论,编撰书籍等事项。 中策:经费在 10-30 万左右,可以支持大家开会讨论,编辑书籍。 下策:大家出于关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兴趣,编辑书籍。 上策、中策需要有人牵头,在此暂时不表,书籍的内容、章节及编者初步构想如下: (这个地方的编者人选,堪称豪华阵容,是我对科学网博主的理解所初步安排的,如果老师们感觉不合适,请及时通知我,我做相应修改) 第一部分,强震后次生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杨学祥等) 主要讨论内容包括(但是不局限于)这次汶川地震之后所出现的各种次生灾害的特征及成因。 第二部份,强震后次生灾害的监控与排查(李小文,刘玉平等) 本部分一方面讨论怎么样利用遥感技术监控强震后的地貌变化,来判断次生灾害发生的地点。另外一方面就是怎么利用其他的手段,排查重点工程,比如公路、水坝、大型居民区的潜在隐患。 第三部分,强震后次生灾害的人工排除 (逄焕东等) 主要讨论对排查出的潜在的隐患,怎么通过人工的方式,比如爆破进行尽早排除,消除隐患。 第四部分,强震后的民居规划与合理避险 (征集编者) 主要讨论在强震后重建时,应该怎么规划,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开次生灾害。 第五部分,强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管理(陈安、罗帆等) 主要讨论万一次生灾害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应急,怎么调动人员、物质和资金,最大程度的避免损失。同时探讨强震后心理危机预防和辅导方面的内容,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发生。 如果大家有兴趣做这件事,那么首先欢迎有人挺身而出,做这个项目的召集人。 科学网是藏龙卧虎之地,任何一个博主想参与这项工作,请留言或者给我发短消息,我加在文章中。 感谢陈安老师专门撰文支持: 我为啥要专门撰文支持苗元华的倡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390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5105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有没有人研究决策科学
qlms 2009-7-27 22:13
最近一段时期,各种群体事件不断发生,陈安博士所专注的应急管理的的地位和重要性好像不断得到加强。 这里我想提出另外一个课题,那就是政府在重大事项决策时,是否应该提前进行决策评估,或者说政策风险评估,免得出事了到处应急。 下面举例说明: 吉林通钢集团工人打死新任命的总经理一事,已经在搜狐和新浪出现,估计已经不属于违禁内容,可以公开讨论了。 这件事的过程,可以称得上完全的闹剧,23号吉林省政府宣布通钢集团从组,24号宣布新任领导班子,24号听到新领导上任之后,生产基地的工人开始罢工,新的总经理出来和工人讲话被打死,24号晚上9点吉林省政府决定:建龙集团将永不参与 通钢集团 重组。可怜的短命总经理,任职之后短短的13个小时左右,就把命给搭上了。 通钢集团是吉林省属第一大企业,重组无疑是件大事,但是现在这样的大事,政府却做起来如儿戏一般,其中的原因在于什么呢? 第一:低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第二: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需求。 第三:藐视了工人阶级的情感。 所以这个谁都知道注定遭到失败的重组,政府却霸王硬上弓,是否意味着就算省级领导,政策出台也基本是拍脑袋的结果,没有一点科学决策的理论做指导。 再举一个例子: 山东大学化学学院换届,所有的教授几乎都反对xxx连任院长,学校根本不拿这些教授的意见当回事。最后的结果呢,23个教授签名给捅到新语丝等网站上去了,那个学校无限支持的院长在当了10多天院长之后,不得不下台。 你说这事谁丢人,院长丢人,学校丢人,还是校长无能? 形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应急管理,而且需要科学决策。 欢迎大家讨论。 新华社27号发了相关消息, 不过官方好像还是没有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做错了什么,当时宣布取消重组的通知,好像也是被逼所谓。非常可笑的是,原因竟然归咎为一些退休职工造谣。 科学网上也有了相关讨论: 崔明宇:股权调整引发经理被打死,谁应该反思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980 王汉森 : 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042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292 次阅读|5 个评论
应急管理的动力在哪?
felix75 2009-7-14 17:04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中的,那么应急管理也不例外,应急管理的客体也是有它的孕育、发生、衰退、消亡的运动规律的。主体的人对客体的动力何在哪?是否可以量化呢?它是如何推动应急管理的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有哪些推动力。 应急管理像一部车,它也需要发动机的驱动,也需要动力,他的动力在哪里呢?发动机是什么样子的呢?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效率又如何呢?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时间也是一种资源
felix75 2009-7-13 22:38
我说时间是一种资源,回家问老婆,老婆说,在经济学领域,没有把时间算作资源,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就是把时间作为一个量度,来衡量我们的事物发展过程。很多物理学家、数学家对时间做了所谓的科学性的五花八门的分析和研究。给出了很多结论,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相对论。我对相对论缺乏认识,也许这也是一种相对论吧。不论时间作为一个量度也好,一种非物质的客观存在也罢。我然为,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渗透到每一个领域的资源。因为目前我们依然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不可再生的,不可交换的,非量子化的,一个事物从它孕育的那一刻起时间就相伴而生。如果把事物的一个周期看做是单位1,那么我们发现对于每一个事物时间密度是不同的,有的密度大很多,有的则很小,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一只蚊子和一个能活150岁的人来说,蚊子的时间运动是那么的缓慢和漫长,换言之,它的时间密度是那样的微小。看来时间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量度的。似乎他也可以站在菜市场的称上称量一番了。他和事物的生命力有其直接的正相关性。 看来时间确实是一种资源了,特别是在应急管理中,时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了,我们应急前的一切准备就是在和另一个事物在赛跑。准备阶段就是在尽可能的增加时间的密度。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释放时间,以弥补突发事件破坏损失的时间。来延长生命,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所以应急管理中应该,而且有必要把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来加以研究和利用。 在周末的听课中发现没有把时间作为应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资源,深感遗憾。所以写点自己的浅浅体会,以讨论之。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
haicius 2009-7-2 10:09
公安部关于印发《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加强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畅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安部制定了《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二 〇〇 八年十二月三日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切实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处置交通拥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因道路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恶劣天气、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然发生影响安全畅通的事件,造成高速公路交通中断和车辆滞留,各级公安机关按照本规定进行应急处置。 第三条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快速反应、依法实施的原则,将应急救援和交通疏导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安全畅通。 第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完善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机制。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建立高速公路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公安部指导各级公安机关开展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省级公安机关指导或指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开展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地市级以下公安机关根据职责负责辖区内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结合实际,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卫生、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医疗急救、抢险救援等单位,联合建立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和协作机制。 第七条 省级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协调工作机制,配合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好跨省际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八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责,具体负责本辖区内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九条 根据道路交通中断造成车辆滞留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高速公路应急响应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应急响应级别。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完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应急预案体系,根据职权制定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中分别对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同突发情况做出具体规定。 第十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实际需要,为高速公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配备应急处置的有关装备和设施,完善通讯、交通、救援、信息发布等装备器材及民警个人防护装备。 第十一条 公安部制定一级响应应急预案,每两年组织一次演练和培训。省级公安机关制定二级和三级响应应急预案,每年组织一次演练和培训。地市级公安机关制定四级响应应急预案,每半年组织一次演练和培训。 第十二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交通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由省级公安机关制定,通报相关省级公安机关,并报公安部备案。 跨地市实施交通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由地市级公安机关制定,通报相关地市级公安机关,并报省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三章 应急响应 第十三条 道路交通中断 24 小时以上,造成车辆滞留严重影响相邻三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速公路通行的为一级响应;道路交通中断 24 小时以上,造成车辆滞留涉及相邻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速公路通行的为二级响应;道路交通中断 24 小时以上,造成车辆滞留影响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相邻三个以上地市辖区高速公路通行的为三级响应;道路交通中断 12 小时以上,造成车辆滞留影响两个以上地市辖区内高速公路通行的为四级响应。 第十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接到应急事件报警后,应当详细了解事件情况,对事件的处置时间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作出研判。在确认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响应级别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并明确向下一级公安机关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各级公安机关在宣布或者接上级公安机关命令进入应急状态后,应当立即部署本级相关部门或相关下级公安机关执行。 第十五条 一级响应时,公安部启动一级响应应急预案,宣布进入一级应急状态,成立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指挥部,指导、协调所涉及地区公安机关开展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员赴现场指导工作,相关省级公安机关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指导或指挥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级公安机关开展各项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二级响应时,由发生地省级公安机关联合被影响地省级公安机关启动二级响应应急预案,宣布进入二级应急状态,以发生地省级公安机关为主成立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指挥部,协调被影响地省级公安机关开展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由公安部协调开展工作。 第十七条 三级响应时,省级公安机关启动三级响应应急预案,宣布进入三级应急状态,成立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指挥部,指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级公安机关开展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四级响应时,由发生地地市级公安机关联合被影响地公安机关启动四级响应应急预案,宣布进入四级应急状态,以发生地地市级公安机关为主成立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指挥部,指挥本地公安机关,协调被影响地公安机关开展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发生地和被影响地难以区分时,上级公安机关可以指令下级公安机关牵头成立临时领导机构,指挥、协调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响应级别需要提高的,应当在初步确定后 30 分钟内,宣布提高响应级别或报请上级公安机关提高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二十一条 一级响应,需要采取封闭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措施的,由公安部作出决定;二级以下响应,需要采取封闭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措施的,应当由省级公安机关作出决定,封闭高速公路 24 小时以上的应报公安部备案;情况特别紧急,如不采取封闭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措施,可能造成群死群伤重特大交通事故等情形的,可先行封闭高速公路,再按规定逐级上报批准或备案。 第二十二条 高速公路实施交通应急管理时,非紧急情况不得关闭省际入口,一级、二级响应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不能疏导交通,确需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的,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采取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措施,应当事先征求相邻省级公安机关意见; (二)一级响应时,需要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的,应当报公安部批准后实施; (三)二级响应时,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可能在 24 小时以上的,由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同时应当向公安部上报道路基本情况、处置措施、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后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征求相邻省级公安机关意见情况; 24 小时以内的,由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 (四)具体实施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措施的公安机关,应当每小时向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实施交通管理的公安机关通报一次处置突发事件工作进展情况; (五)应急处置完毕,应当立即解除高速公路省际入口关闭措施,并通知相邻省级公安机关协助疏导交通,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 24 小时以上的,还应当同时上报公安部。 第二十三条 高速公路实施交通应急管理一级、二级响应时,实施远端分流,需组织车辆绕道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通行的,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实施车辆绕道通行的,应当报省级公安机关同意,并与相邻省级公安机关就通行线路、通行组织等有关情况协商一致后报公安部批准; (二)组织车辆绕道通行应当采取现场指挥、引导通行等措施确保安全; (三)按照有关规定发布车辆绕道通行和路况等信息。 第五章 现场处置措施 第二十四条 重特大交通事故交通应急管理现场处置措施: (一)启动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协作机制,立即联系医疗急救机构,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上报事故现场基本情况,保护事故现场,维护现场秩序; (二)划定警戒区,并在警戒区外按照远疏近密的要求,从距来车方向五百米以外开始设置警告标志。白天要指定交通警察负责警戒并指挥过往车辆减速、变更车道。夜间或者雨、雪、雾等天气情况造成能见度低于五百米时,需从距来车方向一千米以外开始设置警告标志,并停放警车,打开警灯或电子显示屏示警; (三)控制交通肇事人,疏散无关人员,视情采取临时性交通管制措施及其他控制措施,防止引发次生交通事故; (四)在医疗急救机构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对因抢救伤员需要移动车辆、物品的,应当先标明原始位置; (五)确保应急车道畅通,引导医疗、施救等车辆、人员顺利出入事故现场,做好辅助性工作;救护车辆不足时,启用警车或征用过往车辆协助运送伤员到医疗急救机构。 第二十五条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交通应急管理现场处置措施: (一)启动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协作机制,及时向驾驶人、押运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了解运载的物品种类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迅速上报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程度、是否泄漏、死伤人员及周边河流、村庄受害等情况; (二)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清理、疏散无关车辆、人员,安排事故未受伤人员至现场上风口地带;在医疗急救机构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控制、保护肇事者和当事人,防止逃逸和其他意外的发生; (三)确保应急车道畅通,引导医疗、救援等车辆、人员顺利出入事故现场,做好辅助性工作;救护车辆不足时,启用警车或征用过往车辆协助运送伤员到医疗急救机构; (四)严禁在事故现场吸烟、拨打手机或使用明火等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等严重后果的行为。经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部门及公安消防机构监测可能发生重大险情的,要立即将现场警力和人员撤至安全区域; (五)解救因车辆撞击、侧翻、失火、落水、坠落而被困的人员,排除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险情,防止发生次生交通事故。 第二十六条 恶劣天气交通应急管理现场处置措施: (一)迅速上报路况信息,包括雾、雨、雪、冰等恶劣天气的区域范围及变化趋势、能见度、车流量等情况; (二)根据路况和上级要求,采取分段通行、间断放行、绕道通行、引导通行等措施; (三)加强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置交通事故现场,严防发生次生交通事故; (四)采取封闭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措施时,要通过设置绕行提示标志、电子显示屏或可变情报板、交通广播等方式发布提示信息,按照交通应急管理预案进行分流。 第二十七条 自然灾害交通应急管理现场处置措施: (一)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往现场,了解现场具体情况; (二)因自然灾害导致路面堵塞,及时采取封闭道路措施,对受影响路段入口实施交通管制; (三)通过设置绕行提示标志、电子显示屏或可变情报板、交通广播等方式发布提示信息,按照交通分流预案进行分流; (四)封闭道路分流后须立即采取带离的方式清理道路上的滞留车辆; (五)根据现场情况调度施救力量,及时清理现场,确保尽早恢复交通。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报应急情况后,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了解道路交通中断和车辆滞留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根据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启动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协作机制; (二)按照本规定要求及时上报有关信息; (三)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及时采取分段通行、间断放行、绕道通行、引导通行等措施疏导滞留车辆; (四)依法及时发布交通预警、分流和诱导等交通管理信息。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接到危险化学品泄露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通知有关部门到现场协助处理。 第三十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应急预案中详细规定交通警察现场处置操作规程。 第三十 一 条 交通警察在实施交通应急管理现场处置操作规程时,应当严格执行安全防护规定,注意自身安全。 第六章 信息报告与发布 第三十二条 需采取的应急措施超出公安机关职权范围的,事发地公安机关应当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请求协调解决,同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三条 高速公路实施交通应急管理可能影响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交通的,在及时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级公安机关通报。 第三十四条 受邻省高速公路实施交通应急管理影响,造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交通中断和车辆滞留的,应当立即向邻省同级公安机关通报,同时向上级公安机关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五条 信息上报的内容应当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目前道路交通状况、事件造成损失及危害、判定的响应级别、已经采取的措施、工作建议以及预计恢复交通的时间等情况,完整填写《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信息上报表》。 第三十六条 信息上报可通过电话、传真、公安信息网传输等方式,紧急情况下,应当立即通过电话上报,遇有暂时无法查清的情况,待查清后续报。 第三十七条 高速公路实施交通应急管理需启动一级响应的,应当在初步确定启动一级响应 1 小时内将基本信息逐级上报至公安部;需启动二级响应的,应当在初步确定启动二级响应 30 分钟内将基本信息逐级上报至省级公安机关;需启动三级和四级响应的,应当及时将基本信息逐级上报至省级公安机关。公安部指令要求查报的,可由当地公安机关在规定时间内直接报告。 第三十八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对外发布的有关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第三十九条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速公路实施交通应急管理,需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影响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交通,应当采取现场接受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通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公布信息。同时,协调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高速公路沿线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交通管制措施。 第四十条 应急处置完毕,应当迅速取消交通应急管理等措施,尽快恢复交通,待道路交通畅通后撤离现场,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取消交通应急管理措施和恢复交通的信息。 第七章 评估总结 第四十一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对制定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评估,并根据演练和启动预案的情况,适时调整应急预案内容。公安部每两年组织对一级响应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评估,省级公安机关每年组织对二级和三级响应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评估,地市级公安机关每半年对四级响应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评估。 第四十二条 应急处置结束后,应急处置工作所涉及的公安机关应当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中关于关闭高速公路省际入口、组织车辆绕行分流和信息报告、发布等要求,影响应急事件处置的,给予有关人员相应纪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中所称以上、以下、以内、以外包含本数。 第四十五条 高速公路以外的其他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网上开卖了
陈安博士 2009-5-24 14:24
??今天网上搜索,发现俺的新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网上开卖了。 ??其中,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84131 )的价钱是39.5元,88折。 ??一城网( http://book.001town.com/bookmall/servlet/cn.com.kehwa.KHMTServlet?TASK_ALIAS=proddispprodno=1100406594 )的售价很便宜,竟然是75折,33.7元,和作者从出版社拿书的价钱是一样的,看来,以后还不如直接去网上买自己的书呢。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应急管理研究任重道远
罗帆 2009-5-12 20:40
今天,从早到晚,我的心都是沉甸甸的。 上午下课之后,就开始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给要答辩的学生写指导教师意见和评阅老师评语,忙得不可开交。晚上,打开电脑准备继续工作,但心情难以平静。 一年前的今天,下午两点多钟 ,我正在 14 楼的办公室指导两位研究生修改论文。突然,感到自己的座椅在颤动。以为是身旁的学生在晃动,看了她一眼。 顷刻之间,整个房间摇晃起来。地震了! 马上关了电脑,把门锁好,带领学生从消防楼梯下楼。 后来才知道,四川汶川发生了 8 级大地震! 除了每天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灾情,除了一遍又一遍地流泪,除了参加一次又一次的捐款,我们这些学者们还能做些什么? 七个月后,我带着研究生肖文娟在第三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聆听了关于地震应急管理的主题报告,下面是她写的会议简报。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杨丹教授的报告主题是 由四川地震引发的应急管理问题思考 。他从六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 1 ) 灾区和灾民的界定; ( 2 ) 应急管理的机制与主体,指出应急管理主体应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在灾民安置机制上可采取集成的大系统和协同的子系统相结合的策略; ( 3 ) 社会支持对震后灾民心理压力与行为的影响研究,提出了灾后灾民压力与行为的研究模型,得出灾民生活信心和利社会行为直接影响救灾和灾后重建效果的结论,并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 4 ) 社会网络突变与重构; ( 5 )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信息处理; ( 6 ) 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包括商业与国家储备的协调机制和成本分析、紧急状态下灾民和居民需求协调模型与案例研究等。最后,他向大家展示了其后续研究方向,如非伦理行为的动态调查与调整机制、突发灾害对专业化组织的影响、应急管理机制和灾后重建协调。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处长侯建盛的报告主题是 汶川地震特点及应急处置 。他以沉重的语气介绍了汶川大地震的灾害损失和灾害特点,并描述了地震的应急处置方案,归纳了应急处置方案的成功和不足。他认为,汶川大地震应急处置的成功之处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信息的广泛披露、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 NGO 的崛起和志愿者的参与;不足之处体现在应急准备的不足、应急预案的不适应性、专业救援力量相当不足、志愿者行为缺乏规范。对此,他提出了应急处置对科研的理论层面诉求和方法层面的诉求,理论方面包括巨灾应对理论、策略、应急准备、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层面包括灾情信息搜集、对策方案、应急资源调度和巨灾保险等。 四川大学灾后应急管理研究所 徐玖平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 汶川地震灾害应急管理 。他从系统思考、研究框架、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关于地震应急管理的研究初见成效,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相关领域学者 肩负使命, 任重而道远。 通过研究汶川地震应急管理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有望提出更有效的应急管理对策。 汶川大地震的惨痛记忆,将使每个中国人铭记。 一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痛远没有消散。 仅 以此文,纪念 汶川大地震 一周年。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提个建议
famingkuang 2009-5-5 22:25
我国的应急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好象总只是东边有火就一窝蜂的去东连救火,西边降水就又一窝蜂往西边抗洪。怎么就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呢? 比如关系到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猪肉问题,当猪肉价格高得离谱的时候,国家扶持农民养猪是对的,给养母猪的发放补贴也是对的,但为什么不加限制的一味的鼓励下去呢?既然是给每一头母猪都发补贴那么全国有某一时段有多少头母猪应该有比较准确的统计数字吧?而全国应该有多少头母猪就能满足中国人对猪肉的需求,这也应该清楚吧?为何不在适当的时候叫停呢?还是一味的鼓励猪家养下去呢?农民兄弟常说政府管一行就会垮一行。果然到今年初就已经看出猪肉价格一路的往下滑了,到现在竟与白菜同价!于是大量屠杀母猪的行动又开始了。明年政府又再出钱补贴大家养母猪?既然政府要介入,为何不做得漂亮点?不在适当的时候出手呢?为何政府管一行就垮一行呢?真的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们,又要到你们管事的时候了,在母猪被杀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该出手保护那些没有被杀的母猪了,这样也许才是你们真正该做的事情吧?
个人分类: 反思|1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应急管理的“广东经验”
haicius 2009-3-30 11:18
应急管理的广东经验 ■《南方》月刊记者 林若川 今年将是突发事件形势严峻的一年,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省政府应急办将尽最大努力做最充分的应急准备 2008年11月20日,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纪家琪走进了国家行政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的教室。与研讨班里70余名省部级领导干部相比,40来岁的纪家琪只能算个小字辈,可他却径直走上讲台,作了长达90分钟的专题报告。 当时我心里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向全国同行介绍全省应急工作情况和经验,广东底气十足。时隔3个月后,纪家琪谈笑风生地回忆起在研讨班上发言的场景。在这次研讨班上,鉴于广东近几年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中组部、国务院办公厅安排广东作为全国31个省(区、市)的唯一代表,专题介绍全省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有没有应急办就是不一样 广东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较为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事故灾难仍处易发期;原发性或输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高,防控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毗邻港澳,一旦对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不及时,处置不及时、不稳妥,将会在港澳乃至国际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对广东处置突发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广东省政府于2007年5月8日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黄华华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的要求。 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成立仅半年多的省政府应急办来说是一次大考。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次冰冻灾害的考验,使得应急办迅速上位,让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纪家琪还清楚地记得,早在2008年1月中旬湖南、贵州等地开始遭受严重冰冻灾害时,省政府应急办就已经密切关注灾害的最新情况,并要求气象、电力部门密切关注,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当灾害开始对广东形成影响时,省委、省政府立即决定成立前方指挥部,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动员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抗冰救灾工作。 京珠北高速和广州火车站滞留大量旅客,必须调集食品药品和防寒物资,确保滞留旅客的温饱和健康!指挥部首先意识到当务之急是确保旅客安全,于是一声令下,大量储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抗击冰雪灾害的两个主战场,分发到滞留旅客手中。 返乡旅客信息不对称,滞留的群众越来越多,信息报送工作尤为重要!此时此刻,省政府应急办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冰灾期间每天两次向手机用户第一时间免费发布交通、天气等相关信息,累计超过8亿条。这8亿条署名为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的信息就像8亿颗定心丸,稳定了民心,避免了恐慌,创下滞留旅客无一因灾死亡的奇迹。 这场突如其来的冰灾所造成的大量旅客滞留,是此前任何应急预案都没有预想到的。最终,通过现场观察和研判,制定并实施的异地候车分流滞留旅客的方案取得了成功。随着春节钟声的敲响,最后一批北上列车顺利发车,纪家琪心里10多天来一直悬着的一块石头也终于放下。 2008年是重特大事件多发的一年。在抗震救灾救援、三鹿问题奶粉、防范台风黑格比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中,省政府应急办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历过冰冻灾害等大考之后,社会公众对于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有没有应急办就是不一样。这是不少突发事件亲历者共同的感受。 预防胜于应急 2008年6月,就在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暨南大学宣布筹建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院,首开应急管理专业并招收100名本科学生,这一消息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一本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名为《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的小册子也受到公众热捧。这本免费发放的小册子被视为家庭应急自救的指导教材,一时间洛阳纸贵。 纪家琪告诉记者,这是省政府应急办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十个一工程的其中两项内容。当英文版的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免费派发到各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后,被工作人员争相传阅。领事们还联合邀请纪家琪,在一次各国领事的定期聚会中介绍了我省的救灾体系建设情况。 这十个一还包括: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开辟一个宣传阵地、举办一场知识竞赛、举办一次专家访谈、搭建一个国际合作培训平台等。事实上,尽管应急办名为应急,但其职能中更重要的工作还是预防,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宣教活动,正是宣传应急常识,预防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 省政府应急办网站(中、英文版)作为全国唯一的应急管理专门网站,就是这十个一中的宣传阵地。在网站首页的最显眼位置,是一张FLASH动画制作的大幅广东省地图,上面动态更新着全省各地市应急预警情景播报,各地正悬挂的预警种类及级别一目了然。 网站的内容丰富,分类详尽,按照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设置了应急常识、公众服务、应急预案、应急研究等若干栏目。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网站上的热点聚焦栏目就成为信息权威发布的平台,第一时间向公众准确、全面公开信息。在一案三制和一网五库两个重要的资源档案库中,分门别类收集了大量应急预案、典型案例和法规制度等,无论对于应急管理者、研究学者还是公众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料信息。 在网站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栏目:应急模拟,先进的电脑动画技术能够模拟出各种突发事件的场景。目前开设了中暑、地震自救、火灾自救三种模拟形式,只要点击进入,就能用鼠标选择可能的自救和逃生方式,当最终成功脱险时,也就掌握了面对该种突发事件的自救常识。   无急可应,有急能应 作为一名应急管理工作者,纪家琪的工作状态是神经紧绷,随时待命。 2008年9月22日,台风黑格比加强为超强台风,在湛江市附近海面以50米每秒的最大风速移动,即将登陆粤西。 第二天,全省启动了防御黑格比一级应急响应,这是17年来广东首次启动最高级别的一级响应。纪家琪在这天几乎打爆了相关部门的电话,联络三防办通知渔船回港,通知各地加强排查安全隐患,与气象部门密切联系关注台风动向 最终,全省在一级响应下按照要求加强防御工作,沿海14个市的5万多艘船只、18万余名出海人员全部回港或就近避风,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办的工作人员连续几个通宵加班,统筹各部门的应急救援工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时间支离破碎,睡眠半睡半醒,身体疲惫不堪。纪家琪这样形容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状态。 据了解,目前省政府应急办正在加快应急平台一期工程建设,投资2.4亿元的应急平台将兼具监控、预警、规划、响应的综合功能。一期工程将建设省应急平台及21个地级以上市、50个有关单位应急平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应急系统互联互通部分,确保2009年底前,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应急平台建成后,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再不用打爆电话了。纪家琪说。 此外,根据《2009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今年广东应急部门还将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在省政府应急办网站充实应急模拟栏目,探索建立公共安全体验馆,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分层级、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管理专业培训等,实现黄华华省长提出的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应急管理最终目标。 展望2009年,曾有不少专家断言今年将是突发事件形势严峻的一年。纪家琪告诉记者,根据应急部门的判断,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个方面的突发事件中,2009年广东没有一项是不严峻的。尽管如此,对于这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都将尽最大努力做最充分的应急准备。纪家琪充满信心地说。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救火牺牲,责任难定,应急管理的一个实例----救火英雄难安息
qlms 2009-2-25 22:19
前记: 1)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在元霄节放烟花所引起的大火相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里的一个老师还专门在博客上面分析了央视大楼为什么这么容易起火,结论是大楼的结构设计和所用材料的选取,都使其成为一个绝佳的易燃体。 2 )在救火过程中不幸牺牲的消防官兵,死后也是哀荣备至。央视领导,公安部领导和中央电视台几大主持人,都参加了追悼会。当时新闻还说,牺牲官兵的妻子,申请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不管怎么说,我相信官兵的父母孩子的生活,今后不成问题。 3) 我这里所举的一个例子,也是一个关于灭火的例子。不过和央视大伙相比,这个火灾的意义就小的多。第一,着火的只是一个居民家的房子,第二,救火的也不是正牌的消防官兵,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第三,可能也不会引起领导关注。 4) 因为科学网上面,有很多博主研究制度建设,也有人,比如 陈安 博士,是研究应急管理的,所以我把这个例子写在博客上面,希望大家从制度建设和应急管理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我们以后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启发作用。 5) 当地的报纸和电视,对此事都做了报道。 请参考金华日报 21 日报道: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22121618/ 金华电视台百姓零距离报道: http://www.36tv.cn/1468/viewspace-19502 正文: 事件的主人公叫倪小勋,是浙江省金华市秋滨街道办事处吕塘下村人,也是 21 号金华日报中所报道的好人(这人是我同学的父亲)。他于 2009 年 2 月 19 日夜去帮组邻居家救火牺牲至今, 5 天已经过去,却还不能入土为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金华市江南开发区秋滨街道办事处吕塘下村的倪自力家是卖羊肉的,来自贵州的谢兴国是其所雇用帮助杀羊的工人,平时住倪自力家。 因为倪自力扣留谢兴国身份证并拖欠工资,谢兴国曾多次向倪自力追讨工资及身份证。谢兴国于 2009 年 2 月 19 日中午 警告倪自力说:再不给我就烧掉你房子,谁敢来救火我就打死谁。倪自力听后既不向公安派出所、街道、村委汇报,也不做任何处理。晚 19 时,谢兴国手拿打火机和柴油,再次问倪自力父母亲讨要被拖欠的工资及身份证。但倪自力父母仍不给。谢兴国便点燃柴油引燃房子。 谢兴国点燃房子之后,担心有人救火,实现不了其目的。便手拿 一米 多长的铁棍随时等待攻击救火者。 火灾引起了附近电闸自动跳闸,附近居民家里都变得一片漆黑,正在与村民一起玩麻将的倪小勋等人听到倪自力母亲大喊:救火啊,救火啊。,又见火光冲天,大家就赶忙去倪自力家帮忙灭火,倪小勋当时冲在最前面,第一个进入屋子里面。(有当时一起去救火的人为证) 倪自力的母亲在呼喊救火的时候,只字未提是有人故意纵火,且纵火者手中有铁棍欲攻击救火者,救火要小心之类。倪小勋第一个冲进屋内,在用桶舀水救火准备扑灭火时,被你躲在屋内的谢兴国用铁棍击中后脑,当即昏倒在地。倪自力母亲回来一看倪小勋倒在地上后,非但没有叫人阻止凶手行凶,反而继续跑到外面呼喊救火。谢兴国看倪自力母亲又出去喊人,更为恼火,连续用铁棍击打躺在地上的倪小勋(犯罪嫌疑人已经警察供认具体过程,警察已经转述给家属)。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提示,后面赶来救火的五人也被凶手打伤,凶手也在一番搏斗后被警民当场抓获 (有当时手机录像为证,见金华电视台节目里面插播)。而第一个冲进屋内的倪小勋因头、腰、股均粉碎性骨折,伤势过重,于 2009 年 2 月 20 日凌晨 5 时 25 分 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次事故发生后,倪小勋所在村和附近的村民都给予倪小勋亲人很大的支持。这让丧失亲人的倪小勋家人得到一丝安慰(可以看金华日报的采访和电视台录像中的采访)。但事情发生之后,倪自力家继续杀羊做买卖,一天都没有停下,似乎这一切全然和他家无关。 5 天来,尽管秋滨街道办事处、江南公安分局、秋滨派出所、吕塘下村村委会组织调解多次,但倪自力却拒绝支付倪小勋抢救的医药费和安葬费,并到处宣称:我们没有叫倪小勋救火,他的死与我们没有关系。 最后干脆避而不见。倪小勋为救倪自力家的火献身,但倪自力却不肯停下一天生意帮助倪自力料理一下后事。 杀人放火,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罪大恶极!救人救火,自古以来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如果因为救火而牺牲的倪小勋天堂有知,不知道他是否还这么认为? 我不知道是应该国家对类似的事情,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还是应该从法律上,对此类的事情,做一些规定。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让以让死者安息,生者安慰,让我们这个社会今后还会有更多见义勇为者站出来。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4816 次阅读|5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第一节
陈安博士 2009-2-16 20:18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现代应急管理》课程于今天正式开始,教室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全部研究生也都返回了北京,本次课程还有一名来自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生前来,我们将《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一书的预印本送了他一本。我特别从邀请来的山东经济学院马建华博士也参加了课程。 ??第一次课程讲授的内容就是新书的第一章,具体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我国应急管理八多八少的现状,以及几个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特点与做法。 ??第二次课现代应急管理基础将在2月23日10: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举行。 ??第三次课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方法论及以后的课程将在3月4日10: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举行。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