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荆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春天的语言与目光
pingguo 2019-2-8 18:29
假如神把一切都安排好, 日子便不值得期待,所以, 神给时间以黑夜, 给路途不可知的荆棘。 神还给了阳光, 给了我一双手和一颗心灵, 给了大雁翅膀和方向, 给了你春天的语言与目光。 2019-02-08
个人分类: 诗歌|1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忏悔录
benlion 2013-9-2 23:55
人生已是半百,至今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呢? 总感觉自己浪费了许多美好时光,也没有好好抓住许多很好的机遇。 1983 年大学 3 年级,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 结构论纲领, 1983 年- 1993 年就几乎把时间都花在了科学史、哲学的理论研究,由于当时不具备实验研究的条件,尽管提出了系统医药学、系统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和方法。 1993 年开始寻找能够开展实验研究的途径,先是尝试去生物技术公司,可当时几乎只有外企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缺乏国际水平的实际技术开发型企业,后是来到中科院北京的研究所。 然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生都忙于出国留学,几乎难以安心国内做研究和发展, 2 个社会趋向 - 要么下海经商,或忙于兼职商业,要么就是忙于英语和联系出国留学,而我本是热衷于开展自己思路的研究,也只能在组织国际会议与国际学术界探讨,而后也走向了留学之路。 到了国外,作为学生几乎不太可能实施自己思路的研究工作,大量辩论和交流也没法得到实验室的赞成,也就同样走向了筹备国际协会和会议的国际通信交流,并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体系在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层面倡导,探讨细胞分子生物系统的机理研究和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 1999 年建立自己的生物系统网站,在 Nature 等刊物和生物信息媒体等发布,并将自己设计的细胞通讯分子电路概念图投到 Nature Genetics 作为封面设计图 - 未被接受, 2001 年系统生物学已经开始形成国际趋势,之后,给 Nature 杂志去信说明 1999 年自己所做的贡献 - 未得到答复。 也看到 1996 年洽谈我的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2002 年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论文。于是, 2003 年在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重述系统方法的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研究。 而后,又转向了在国内一直存在的疑问之探索,也就是现代西方绘画与中国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医学和宗教等关系,却惊讶发现印度教与希腊神话的类同、犹太教传统与儒家 - 道家文化的关联。 再加上大学和图书馆瓦特雕像的潜移默化影响,于是,思想起中国的未来工业化发展。 因而,又走向回国 * ,一是探索中国古代文化、技术发展路径,二是考察与思考是否第 3 次工业革命将转移到明清中国工商业萌芽的江南,却得出人类 4 代文明概念和历史也具可推导的逻辑现象。 岁月如穿梭,到底这一生要做什么呢? 注 * : 在留在国内的资料中,发现系统生物工程、转基因禽类等文章和国际信件;因而,开始了文献检索,却看到 1968 年 D.Mesarovic 提出“系统生物学”术语和 2003 年 S.Benner 发表个性化医学 – 都未见 L. 胡德提及。 继而,展开系统生物学发展史的考察,惊讶!几乎原创型科学家都是小实验室,而规模实验室、系所建制的几乎都是管理型科学家,而且,系统与工程(合成)生物学发展 - 1996 年 -1999 年 -2003 年是关键时期。 - ( 2013 年 9 月) -
个人分类: 人生|25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光荣的荆棘路
syshhd 2013-4-23 10:22
从前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光荣的荆棘路:一个叫做布鲁德的猎人得到了无上的光荣和尊严,但是他却长时期遇到极大的困难和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大多数的人 在小时已经听到过这个故事,可能后来还读到过它,并且也想起自己没有被人歌诵过的“荆棘路”和“极大的困难”。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不过故事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一个愉快的结尾,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到永恒的未来。   世界的历史象一个幻灯。它在现代的黑暗背景上,放映出明朗的片子,说明那些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在怎样走着荆棘路。   这些光耀的图片把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反映给我们看。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整个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一生。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殉道者行列中的人吧——除非这个世界本身遭到灭亡,这个行列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我们现在来看看一个挤满了观众的圆形剧场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象潮水一般地从阿里斯托芬①的“云”喷射出来。雅典最了不起的一个人物,在人身和精神方 面,都受到了舞台上的嘲笑。他是保护人民反抗“三十僭主”②的战士。他名叫苏格拉底③,他在混战中救援了阿尔西比亚得和生诺风,他的天才超过了古代的神 仙。他本人就在场。他从观众的凳子上站起来,走到前面去,让那些正在哄堂大笑的人可以看看,他本人和戏台上嘲笑的那个对象究竟有什么相同之点。他站在他们 面前,高高地站在他们面前。   你,多汁的,绿色的毒胡萝卜,雅典的阴影不是橄榄树而是你④!   七个城市国家⑤在彼此争辩,都说荷马是在自己城里出生的——这也就是说,在荷马死了以后!请看看他活着的时候吧!他在这些城市里流浪,靠朗诵自己的诗 篇过日子。他一想起明天的生活,他的头发就变得灰白起来。他,这个伟大的先知者,是一个孤独的瞎子。锐利的荆棘把这位诗中圣哲的衣服撕得稀烂。   但是他的歌仍然是活着的;通过这些歌,古代的英雄和神仙也获得了生命。   图画一幅接着一幅地从日出之国,从日落之国现出来。这些国家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彼此的距离很远,然而它们却有着同样的光荣的荆棘路。生满了刺的蓟只有在它装饰着坟墓的时候,才开出第一朵花。   骆驼在棕榈树下面走过。它们满载着靛青和贵重的财宝。这些东西是这国家的君主送给一个人的礼物——这个人是人民的欢乐,是国家的光荣。嫉妒和毁谤逼得 他不得不从这国家逃走,只有现在人们才发现他。这个骆驼队现在快要走到他避乱的那个小镇。人们抬出一具可怜的尸体走出城门,骆驼队停下来了。这个死人就正 是他们所要寻找的那个人:费尔杜西⑥——光荣的荆棘路在这儿告一结束!   在葡萄牙的京城里,在王宫的大理石台阶上,坐着一个圆面孔、厚嘴唇、黑头发的非洲黑人,他在向人求乞。他是卡蒙斯⑦的忠实的奴隶。如果没有他和他求乞得到的许多铜板,他的主人——叙事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的作者——恐怕早就饿死了。   现在卡蒙斯的墓上立着一座贵重的纪念碑。   还有一幅图画!   铁栏杆后面站着一个人。他像死一样的惨白,长着一脸又长又乱的胡子。   “我发明了一件东西——一件许多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他说。“但是人们却把我放在这里关了二十多年!”   “他是谁呢?”   “一个疯子!”疯人院的看守说。“这些疯子的怪想头才多呢!他相信人们可以用蒸汽推动东西!”   这人名叫萨洛蒙·得·高斯⑧,黎塞留⑨读不懂他的预言性的著作,因此他死在疯人院里。   现在哥伦布出现了。街上的野孩子常常跟在他后面讥笑他,因为他想发现一个新世界——而且他也就居然发现了。欢乐的钟声迎接着他的胜利的归来,但嫉妒的 钟敲得比这还要响亮。他,这个发现新大陆的人,这个把美洲黄金的土地从海里捞起来的人,这个把一切贡献给他的国王的人,所得到的酬报是一条铁链。他希望把 这条链子放在他的棺材上,让世人可以看到他的时代所给予他的评价⑩。   图画一幅接着一幅的出现,光荣的荆棘路真是没有尽头。   在黑暗中坐着一个人,他要量出月亮里山岳的高度。他探索星球与行星之间的太空。他这个巨人懂得大自然的规律。他能感觉到地球在他的脚下转动。这人就是 伽利略⑾。老迈的他,又聋又瞎,坐在那儿,在尖锐的苦痛中和人间的轻视中挣扎。他几乎没有气力提起他的一双脚:当人们不相信真理的时候,他在灵魂的极度痛 苦中曾经在地上跺着这双脚,高呼着:“但是地在转动呀!”   这儿有一个女子,她有一颗孩子的心,但是这颗心充满了热情和信念。她在一个战斗的部队前面高举着旗帜;她为她的祖国带来胜利和解放。空中起了一片狂乐 的声音,于是柴堆烧起来了:大家在烧死一个巫婆——贞德⑿。是的,在接着的一个世纪中人们唾弃这朵纯洁的百合花,但智慧的鬼才伏尔泰却歌颂“拉·比塞 尔”⒀。   在微堡的宫殿里,丹麦的贵族烧毁了国王的法律。火焰升起来,把这个立法者和他的时代都照亮了,同时也向那个黑暗的囚楼送进一点彩霞。他的头发斑白,腰 也弯了;他坐在那儿,用手指在石桌上刻出许多线条。他曾经统治过三个王国。他是一个民众爱戴的国王;他是市民和农民的朋友:克利斯仙二世⒁。他是一个莽撞 时代的一个有性格的莽撞人。敌人写下他的历史。我们一方面不忘记他的血腥的罪过,一方面也要记住:他被囚禁了二十七年。   有一艘船从丹麦开出去了。船上有一个人倚着桅杆站着,向汶岛作最后的一瞥。他是杜却·布拉赫⒂。他把丹麦的名字提升到星球上去,但他所得到的报酬是讥 笑和伤害。他跑到国外去。他说:“处处都有天,我还要求什么别的东西呢?”他走了;我们这位最有声望的人在国外得到了尊荣和自由。   “啊,解脱!只愿我身体中不可忍受的痛苦能够得到解脱!”好几世纪以来我们就听到这个声音。这是一张什么画片呢?这是格里芬菲尔德⒃——丹麦的普洛米修士——被铁链锁在木克荷尔姆石岛上的一幅图画。   我们现在来到美洲,来到一条大河的旁边。有一大群人集拢来,据说有一艘船可以在坏天气中逆风行驶,因为它本身上具有抗拒风雨的力量。那个相信能够做到 这件事的人名叫罗伯特·富尔敦⒄。他的船开始航行,但是它忽然停下来了。观众大笑起来,并且还“嘘”起来——连他自己的父亲也跟大家一起“嘘”起来:“自 高自大!糊涂透顶!他现在得到了报应!就该把这个疯子关起来才对!”   一根小钉子摇断了——刚才机器不能动就是因了它的缘故。轮子转动起来了,轮翼在水中向前推进,船在开行!蒸汽机的杠杆把世界各国间的距离从钟头缩短成为分秒。   人类啊,当灵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后,你能体会到在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吗?在这片刻中,你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即使是你自己所 造成的——也会痊愈,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嘈音变成谐声;人们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上帝的仁慈,而这仁慈通过一个人普及到大众。   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象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联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纪,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予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 安。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   ①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古代希腊喜剧家。他在剧本《云》里猛烈攻击苏格拉底。   ②僭主统治,指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统治。公元前七至六世纪,希腊各城邦形成时期,较广泛地出现过这种政权形式。公元前404年,斯巴达打败雅典,在雅典扶植一个30人的委员会,后来被称为“三十僭主政府”。   ③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古代希腊哲学家。他曾在一次战争中救过雅典政治家和军事家阿尔基比阿德斯(约公元前450~前404)的性命。在另一次战争中又救过他的学生希腊的历史学家、军事家和政论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44-前354)的性命。   ④雅典政府逼迫苏格拉底喝毒葡萄酒自杀。   ⑤古代希腊的每个城市是一个国家。   ⑥这是波斯伟大诗人曼苏尔(Abul Kasim Mansur,940-1020?)的笔名,叙事诗《王书》(Shahnama)的作者。这部诗有六万行,是波斯国王请他写的,并且答应给他每行一块金 币。但是诗完成后,国王的大臣却给他每行一块银币。他在盛怒之下写了一首诗讽刺国王的恶劣。这首诗现在就成了《王书》的序言。待国王追捕他时,他已经逃出 了国境。   ⑦全名是Luiz Yaz Camoes(1524?~1580),葡萄牙的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叙事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Os Lusiadas)是葡萄牙最伟大的史诗。他生前曾多次被关进监狱。   ⑧高斯(Salomon de Caus,1576~1626),是法国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有《动力与各种机器的关系》(Raisons des forces mouvantes avec diverses machines),说明蒸汽的原理。   ⑨黎塞留(Richelieu,1585-1642)是法国的首相,曾有一个时候拥有国家最高的权力。   ⑩1500年8月24日西班牙政府派人到美洲去把哥伦布逮捕起来,用铁链子把他套着,送回西班牙。   ⑾伽利略(Galilei,1564-1642)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   ⑿贞德(Jeanne d'Are,1412-1431)一译冉·达克,是法国的女英雄,她在1429年带领6000人打退打退英国的侵略者。后来她被人出卖与英国人,因而当做巫婆被烧死。   ⒀伏尔泰(Voltaire,1694-1779)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拉·比塞尔》是他写的一部关于贞德的史诗。   ⒁丹麦的国王克利斯仙二世(Christian den Anden,1481-1559),联合农民和市民反对贵族的专权,但终于被贵族推翻,囚禁起来。他曾经连年对外进行过战争。   ⒂布拉赫(1546-1601)丹麦著名天文学家,丹麦在汶岛(Hveen)的天文台就是他建立的。“杜却星球”是他发现的。   ⒃格里芬菲尔德(Peder Griffenfeld,1635-1699),是丹麦的一个大政治家。他的政策是发展工商业以增加国家财富;但首要的条件是保持国际间的和平,特别是与 丹麦的邻邦瑞典保持和平。1675年丹麦对瑞典宣战,1676年3月格里芬菲尔德被捕,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囚禁。   ⒄富尔敦(Robert Fulton,1765-1815),美国的发明家,他设计和建造美国的第一艘用蒸汽机推动的轮船。 原文网址: http://page.renren.com/600002904/channel-noteshow-902205821?fid=22178822316platform=0tagid=902205821expose_time=1366683214fin=12statID=page_600002904_2pid=600002904sfet=2012id=902205821ref=hotnewsfeedlevel=1ff_id=600002904feed=page_blog
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