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理创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心理上坚强不容易
热度 7 wangdh 2014-1-28 17:53
心理上坚强不容易 (王德华) 曾对学生说过这个道理:尽量做有把握的事情。 后有学生在回家过节前来闲聊,我又说了一点:心理上的感觉,不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在学的和毕业的学生时不时会有各种申请。希望我看的时候,我会帮着看申请书的内容。很多的时候,我会提提建议,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去修改和完善。也有些时候,自己也拿不准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只是以一个评审者的身份笼统谈点感觉和看法。也有些时候,明显需要修改的,就直接动手修改了。 论文稿件也是这样。我现在几乎不再去一字一句修改了,一是精力问题,而是感觉对学生真的没有好处,重要的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早就在自己之上了,水平所限,改不了了。那么,这样一般做法是,只修改前言的一段或修改摘要,作为例子或标准,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还有些时候,就干脆写出几条建议来,跟审稿专家的意见一样。 在各种压力下,各种环境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做到心静(老师们更难)。早几年,看到学生们写得略显粗糙的文稿,标点符号、文献标注、语言表达等很多低级错误的文稿,给学生批语最多的可能就是“心静”这两个字。面对现实,学生们等不及,总想撞运气。说是撞运气吧,实际内心里还是怀着极大的希望,希望自己的申请中标,希望自己的论文导师早日通过,希望投出去的稿件能顺利被接受发表。内心里压根就没有做好另一种结果出现的心理准备。可是,不细心、不认真的结果,往往就是负面的结果,等来的是失望。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们自己感觉都有问题,即使遇上跟我们差不多水平的评审人,估计拒稿或者不同意申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尤其是有竞争的时候。做一件希望成功的事情,自己都没有把握的时候,只能尽力去做好它。如果自己有机会去把握一些机会的话,还是要尽力把握住。最后的结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应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写出自己满意的申请书,写出自己满意的稿件,说自己满意也就是说尽最大的努力。至于论文投稿,经过认真修改完善后,如果内容有新意,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没有大问题的话,自己有把握能发表的,只是最后发表在什么档次的刊物上罢了。 希望幸运,希望撞大运,大概是常人的一种心理。但是心理上受伤,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心理上被打击得厉害,很多人的心理就垮了。心理上被打垮了,事情的命运就注定了。我们往往会过高估计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心理承受的打击力度有时候的确是很强的,但被高强度打击的次数不应该太多。打击一次估计没有大问题,两次也还能顶得住,三次以上一般很难再顶住,那这需要非常坚强的心理。心理上的伤害和打击,没有体验的人,一般不会理解,也很难理解。 当遇到严重的事情时,需要自己承担的事情时,当自己非常想知道真相和结果的时候,如果被他人所担心,一般都会说自己很坚强,没问题的。可是一旦被告知真相,知道了结果,一般还是受不了,承受不住。 一般人心里都有个期待。嘴上说没什么,那是假的。说不在乎的,也是假的。在这个当儿,多是“口是心非”,这是一种潜意识。这个时候,的确是想听真话,可是事实情况也真是,有些真话是真的让人承受不住的,所以就有了善意的谎言。根据事情的发展,有些谎言会掩盖一阵子,有些谎言也许就掩盖很长的时间,有些也许就永远藏在自己的肚子里了。 所以,尽量做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说心里要有数。被打击次数多了,就没有自信了,没有抗击能力了。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体验的,心理上的创伤是不容易治愈的。 我有个老朋友,早些年跟我讲了一段他文革期间的一点经历。我也经历过文革,由于当时年轻,还有农村里的具体情况,没有老朋友那样的感受。提起那个时代,朋友就有一种揭伤疤的感觉,心疼。他说,那个时候,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分不好,在单位里连打扫卫生、参加劳动都轮不上自己,只要有组织活动,自己就被凉在一边,被歧视、被冷落的感觉,心底里难受。他说,当时与好友通信,在信中他写了他在大西北看到的贫穷和当地人民艰苦的生活。没想到有一天好友出事了,被抄家,也发现了他们交往的信件和信中的内容,他就被怀疑为 “ 诬蔑社会主义,诋毁三面红旗 ” 的“反革命小集团”成员,接受组织调查。从此,他和老伴就过上了胆战心惊的日子。他回忆说,当时每天早上去单位,怀有身孕的老伴都会把他送到路口,然后两个人紧握着双手,他对老伴说:如果我下午回不来了,你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带好他。到了下午,老伴就在路口等他回家,一直等到看到他的身影了,悬着一天的心就暂时放下了。第二天早上,又是重演这一幕,重复着同样的话。就这样,他们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期。我第一次听老朋友讲述的时候,喉咙里很不舒服。我在跟我的朋友和学生们讲的时候,眼睛有时候会发热。有一天,读到了朋友的老伴写的文章,在文章中发现了关于这段经历的描述,又一次感动,泪珠子悬着,嗓子眼依然是痒痒的。 那一天跟学生又聊起这件事,便说很多事情,没有经历是体验不到的。那种刻苦铭心的心疼,总不希望去触动它。那个伤口,也永远不会愈合。这就是心理上的创伤。 生活中,心理上自信,很重要。心理上若受伤,情况更糟。没有了信念,是生活不下去的。 又到了基金申请的季节了,也快到毕业的季节了。写申请书和写论文,都是必须的。在这里给我的学生们提个醒。有个做事很认真的朋友亲口对我说,退稿退得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那打击太大了。我知道那滋味不好受。 (书法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0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黃洋事件的另一面:動物實驗對實驗者的心理傷害
热度 14 jiangjinsong 2013-4-25 21:59
重發說得對, 黄洋事件的深度报道 其實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深度。 除去嫌犯個人的生活經歷,他與死者的個人恩怨,他所受的教育之外, 好像很少有人會追問,那可怕的毒藥在復旦大學原來是幹什麼用的? 其實,那本來就是用來投毒殺害的。 “过去3年里,林先后将这种试剂注入数百只大鼠体内,制造肝脏纤维化的样本,然后处死它们,以采集数据。” 對於這段記述,好像很少有人思考、關心:這些老鼠死得很慘。 【抓住白色、长耳的大鼠并反复执行注射——这并不轻松,即使对医学院的优等生林而言,也是一项挑战。他在博客中记录道,“做实验的第一天,事实上,我潜意识里很怕大鼠。每次需要去抓它们的时候,我都要克服自己的恐惧,试好几次才能搞定。” 况且,注射并非实验最后一步,在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检测后,大鼠还要被处死:林必须用一只手捏住大鼠的脖颈,用另一只手捏住大鼠的尾巴,用力撕扯,导致大鼠脱颈而死。随后,他还要亲手解剖,取出肝脏直接观察。 在实验开始后的两个多月里,林24次更新了“QQ说说”,其中20次鼓励自己“胆子要大,下手要狠”。】 很少有人思考過,嫌犯在處死這些老鼠的過程中,這些殺害行為對嫌犯的心理創傷有多麼嚴重。 現代生命科學、醫學早已把動物實驗當做像我們每天吃肉一樣常規化、制度化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思考過動物實驗的合理性? 在科學網討論動物倫理學比一般的門戶網站阻力更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博友們許多人自己深深地捲入了動物實驗之中,他們很難理性、客觀地思考動物實驗的倫理學意義。 當一個人長期殺害生命,并把這種殺害當做天經地義的行為,會不會讓他對別的生命也不尊重,這是值得我們考慮、反思的。 既有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模式是否應該考慮做適當的轉型,是否應該考慮儘量使用替代方式而不去殺害生命? 今天實驗室中還有多少人被迫去殺害生命,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會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 ps:新浪微博的评论: 麦公关 :注复旦投毒案时,我也注意到了。我相信我看的这篇撰写报导的《南方周末》的记者和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杀死(特别是制度化的杀死)(非人)动物和杀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就像《哈利波特》的佛地魔一样~社会不敢点破那层纸 有灵也知痛 :给大白鼠投毒后 还要以撕裂的方式处死它--又一个案例 能对动物下毒的人 也能对人下毒 同为生命 都是血肉之躯 都知道疼痛 都知道惜命 动物和人有什么不同吗?动物实验是极其自私和残忍的行为 科学网留言中相关的评论: 5] 吕喆 2013-4-26 06:45 这案子似乎让我们能够理解日本鬼子的731部队和德国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用被囚禁的活人做实验的“医生”是可以如何炼成的了。 延伸閱讀: 肝脏纤维化!多么残忍啊! 人人皆有佛性,時節因緣到了自會覺悟! 此時再來聽聽邱仁宗先生的這個講座,就更有意義了: 周六清华讲座:应该拿动物做实验吗?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401 次阅读|3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