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宁养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跟随李嘉诚先生做善事
chqxiao 2009-2-17 21:15
去岁年末,收到李嘉诚先生送来的慰问信和人间有情奖杯,表彰我们一年来为宁养事业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不俗成绩。纯金制作的奖杯象征从事宁养事业的同仁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闪闪发光;杯子中空寓意我们务须空乏自身,以承载仁爱去奉献他人。 2001年始,李嘉诚基金会实施一个全国宁养 医疗服务计划,在内地开设20家宁养院,专门为那些家庭贫困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免费镇痛治疗。这是一项大慈大悲的事业,我的医院与李先生共同举办了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先生每年提供一笔经费,我院提供技术力量和管理支持,每年为南宁市及周边地区的600-700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免费镇痛医疗服务,其中包括患者到门诊就诊、宁养工作人员及义工上门为患者送医送药的家居服务、平时的电话咨询等。事实上我们提供的服务远超出医学的范围,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一如先生所提的以人为本、全人照顾理念,对那些遭受末期癌病煎熬,在情感上脆弱无奈无助的血肉之躯给予爱心关顾,让他们能平静、无痛地走完最后的路程。几年下来卓有成效,服务半径越来越大、服务对象越来越多,颇有超出我们服务能力之虞。 李先生接见我院宁养一线医务人员 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就连宁养这个名词都是李嘉诚先生原创的,鲜为人知。我有幸能参与这项工作多年,跟随李先生做些慈善事,从中获益匪浅。如果说平日里我们对那些健康生活和工作的人们表示关爱,世人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倘若是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这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关爱那些素不相识而且即将远离我们而去的人们,为他们付出一片真情,则需要更加崇高、更加无私的爱,也更受到人们的尊敬。从事宁养事业就是这样,使我们的爱心得到升华,灵魂进一步净化,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我看到参加宁养一线工作的同仁们,多年来他们都非常热爱这份平淡无华、默默无闻的工作,与之有着日益加深的感情,想来他们是深得宁养事业之要旨的。其次,李先生在宁养事业中的认真负责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简约而有效的组织机构、健全而具体的规章制度,再加执行上的高度原则性和纪律性,确保宁养工作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把关爱送到贫病者的心上,杜绝宝贵的资源变成餐桌上的琼浆玉液、美味佳肴;与此同时宁养同仁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简单和谐,经年共事,和好如初,鲜有积怨者。先生事务繁多仍不顾高龄亲自到宁养一线视察工作;亲自过问并协调解决主要镇痛药品价格过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能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对医护人员关心无微不至,每年都花很大的力气让他们在内地、香港和台湾接受培训,以及时更新知识、了解世界的前沿,年底还来信嘘寒问暖,给予勉励,实在令人感动。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恪尽全力,让一分一毫来之不易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用到贫病者身上。有这么一件事情可与大家分享。2006年,基金会下属的全国宁养工作办公室决定在南宁召开中国南区宁养工作会议,会务工作由我们来承办。此事归我分管,自认为素来办事比较务实,不喜欢讲排场,制定了一个会议组织、接待方案,上报全国宁养办审批。其时因方案中接待规格偏低而心怀忐忑,生怕被人笑话为乡巴佬。不料方案却被打了回头,要求再节省一些。住宿在三星级酒店、全体代表均住双人房,原则上两人一间,餐标也很普通,会场与餐厅同在一处,就餐时是餐厅,餐后改变布置为会场,不同意租一个专门的会议室。没有纪念品,会后也没有安排任何旅游观光项目。我寻思我的方案已经有些寒酸了,而他们定的规格就太没面子了吧?毕竟李先生是世界有名的大亨,旗下的机构办事总归应该讲究些!再据理力争一次,未果。没有办法,只好按他们的意见办,但我还是自作主张在下榻的酒店大门上悬挂了一幅横额热烈祝贺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想为先生争些面子,也欲借名人为广西增点光,这算是对外界透露本次会议有李先生背景的唯一信息了。会议结束时全国宁养办的头头们对筹备和接待工作表示很满意,高度赞扬我们节省了预算,把经费尽可能多地用在受资助者的身上。这种朴实、低调的办事风格与我们平时的做派形成鲜明对比,感悟到做实事的人们是不肯讲究排场的。 宁养 同仁合影 内地至今已有28家公立医院开设了宁养院,2008年宁养项目被中国抗癌协会授予杰出成就奖。按照李先生的计划,明年包括香港在内将有40家医院提供宁养医疗服务,覆盖2.5-3万人。我们仍将恪守服务承诺,拳拳爱心奉献给那些需要的人们,大爱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平凡事情中累积而成的。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5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