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原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漫谈“汉字”(3)-荣格的原型理论
liuyu2205 2015-1-21 19:29
和Löys时不时聊汉字,最后他总要说:“你要去看荣格的原型理论,你一定会喜欢的!”工作忙、法语阅读水平不够等原因,让Löys的话说了就过去了。直到一天,我终于去读荣格了,。。。 荣格(Jung 1875-1961),是深刻影响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承继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却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弗洛伊德追溯以性本能为源泉和主导的“个人潜意识”,而荣格追溯以“原型(Archetype)”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潜意识”。在他和弗洛伊德关係破裂后,陷入了极度的精神苦恼中,在这段时期,经由卫礼贤(Richard Wilhelm 1873-1930) 介绍,荣格接触到了“易经”中华文化,由此,在他心灵深处感受到了一种共鸣和安慰。 荣格认为,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积累了各种经验,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经验逐渐演变成某种思想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所谓的“原型”,故“原型”就是“集体潜意识”的表达。为此,荣格几乎把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收集、识别、解读各种“原型”的研究中。翻着那一页页文图并茂、历尽艰辛收集来的“原型”材料(Psychologie et alchimie - C.G. Jung),感动于荣格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不禁让我想到汉字,那一个个方块字,从形到义,阐释层层展开,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心路历程,这不就是荣格梦寐以求的系统化的“原型”吗(“汉字基因” - 朱邦复 http://www.open-lit.com/bookindex.php?gbid=642 )? 如同荣格的“原型”,不仅仅只是为西欧民族寻根,“汉字”也不仅仅只是为华夏民族溯源,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这些“原型”于不同的层次,互补地为认识文化、文明,认识人自己,作出贡献,。。。 “我向来觉得,生命就像以根茎来延续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深藏于根茎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便凋谢了。当我们想到生命和文明永无休止的生长和衰败时,人生果真如梦。然而,我却从未失去对某种东西的意识,它持续着,在永恆的流动中存在着。我们看见花,它会消逝,但根茎,仍然在。”—— 荣格 - La vie m'a toujours semblé être comme une plante qui puise sa vitalité dans son rhizome; la vie proprement dite de cette plante n'est point visible, car elle gît dans le rhizome. Ce qui devient visible au-dessus du sol ne se maintient qu'un seul été, puis se fane …. Apparition éphémère. Quand on pense au devenir et au disparaître infinis de la vie et des civilisations, on en retire une impression de vanité des vanités; mais personnellement je n'ai jamais perdu le sentiment de la pérennité de la vie sous l'éternel changement. Ce que nous voyons, c'est la floraison - et elle disparaît - mais le rhizome persiste. - Ma vie, Jung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4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型、属性和家族相似性
热度 4 florazou 2013-8-21 11:54
原型、属性和家族相似性 邹桂萍 前几日,我和李东风老师误将梧桐科的假苹婆当做是“豆科植物”(更确切地说,不是误认为,是觉得比较像),恐怕让网上的植物专家笑掉大牙了。之后,我在感叹自己的无知的时候,忽然想起认知语言学的一套关于分类的理论。 人们的认知结构对大千世界的各种千奇百怪而又杂乱无章的事物进行分类,这个过程就叫做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在范畴化的过程中,我们把最完好的、最显著的成员——即在一个类别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其在人们大脑中的表征叫做“原型” (prototype) 。 比如,“杯子”的定义是“ 盛饮料或其他液体的器具,多为圆柱状或下部略细,一般容积不大 ” 。 但是,这个定义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杯子有多高,圆柱的半径有多宽。所以按照这个定义,在﹥杯子﹤这个范畴中,我们可以有以下这么多类型的杯子。 ﹥ C up ﹤ (Ungerer Schmid, 2008) 但是事实上,一提到“杯子”一词,我们往往想到的是 1 号杯子。所以, 1 号杯子是﹥杯子﹤的典型成员,它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被认为是“杯子”的原型。 再比如,人们对“美女”一词没有清晰的定义,这个标准是身高、体重、比例、曲线、五官、气色、还是其它,我们似乎不求甚解。但是,一旦提到“美女”一词,每个人心中都会浮现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就是“美女”的原型。 原型事物和这一类别(范畴 ,category )的其他成员的共同属性 (attribute) 是最多的,有些属性是其它成员所不具有的。例如以上的 1 号杯子,我们可以这样细化它的属性: 1 ) 用来装液体的; 2 ) 杯口是圆的; 3 )下部略细的; 4 )带有杯柄的; 5 )容积较小的; 6 )陶瓷烧制的; 7 )不戴杯盖的。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类型的杯子,有的是不具备原型事物的某些属性的。例如我们有这样的杯子: 10.完全圆柱状的 11. 下宽上窄的 12.长方体状的 13. 带杯盖的 14.无杯柄的 15. 塑料制成的 属性在范畴化中究竟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最先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 Aristotle 。他认为,范畴是由一系列必要的、充分的属性集合而成的。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这是所有的成员都必须具有的;有的属性是偶然属性,它不是范畴的必要条件。这套理论被称为“经典范畴理论”。 但是,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在﹥杯子﹤这个范畴中,杯子的形状、材料,乃至于颜色、大小等都不是构成“杯子”的本质属性。根据“经典范畴理论”,莫非“杯子”的本质属性只是“用来装水和其它液体的容器”吗?那么,碗、盆、桶等不能装液体吗?这显然不符合现实。 于是,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s )的观点。 Wittgenstein 认为,属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有至少一个这个家族的属性,但是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成员能够具备这个家族的所有属性。这个观点用图表可以表示为: 最后,我们用“家族相似性”回头看看“豆科植物”的话题。豆科植物是“ 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草本、灌木或乔木。果实为荚果。花冠形似蝴蝶。雄蕊常十枚,九枚合生,一枚分离。根部有能固氮的根瘤。 ”可见,豆科植物的属性是: 1 )双子叶; 2 )藤木、 草木、灌木或乔木; 3 ) 长荚果; 4 )花冠像蝴蝶; 5 )雄蕊常十枚; 6 )根部有 能固氮的根瘤。 李东风老师和我根据“长荚果(其实假苹婆的果实属于蓇葖果,不同于荚果。前者成熟时果实仅沿一个缝线裂开;后者成熟后果实分裂成两条缝线)”的属性,有将假苹婆归入“豆科植物”的倾向,这实际上只看到局部,没有顾全大局啊。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们,毕竟我们对“梧桐科”不熟悉。 链接: 关于假苹婆的讨论 参考文献: Ungerer F Schmid H. J.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7635 次阅读|9 个评论
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简介
zhj71626 2009-3-11 14:40
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简介 赵宏杰 (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关键词:模型 证候 原型 系统生物学 复杂性科学 topdown 指纹图谱 证候是中医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NSFC和973计划的支持重点,有重要进展仍期待突破。笔者整理自己近年的研究如下。 1.证候的模型观 复杂性科学和系统生物学把人体生命活动当作一个复杂系统,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它,用它们的观点看,证候就是一种数学模型。 2.证候模型的层次属性和学科属性 人体这个复杂系统有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等等多个层次,模型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分子模型、器官模型、整体模型等不同层次的模型,而证候是整体这个层次的模型。 与病理解剖模型不同,证候模型属于病理生理模型。我们认为,藏象学为生理学,则证侯学为病理生理学,证候模型为病理生理模型,则藏象模型为生理模型,研究从生理模型开始,易于知常达变。 3.证候模型的原型 模型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被抽象的现实事物就是模型的原型。内环境是人体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场所,是人整体层次的功能活动的体现。证候模型是整体层次的功能模型,那么内环境就是证候模型的原型。从技术实现考虑,血液可以大体映射或代表内环境。 找到了证候模型的原型,就把原来的证候概念模型充实为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数据的模型,也实现了证本质研究的若干目标。 4.证候、藏象模型与top-down建模及血液成分模块划分 系统生物学通常bottom-up建模的次序是分子通路网络模块整体模型。而中医藏象模型是top-down建模,次序是整体模型模块网络通路分子。这样的top-down建模中,模块化分就是首要的问题了。 把一整天划分为五个时间段,对应于五行藏象的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藏象随时间推移依次达到功能最旺盛。 血液是藏象整体的原型,那五行藏象就是把血液成分划分为五个模块,根据的是藏气法时,五行旺相休囚理论。 血液成分的种类数以千计,它们在血液中的具体含量随时间呈节律性波动,根据各成分含量波动曲线的峰值所处时间段的不同,就可以把这数以千计的血液成分划分为五类,每一类是一个功能模块,五类即五个功能模块。 5.证候模型的血液指纹图谱 系统生物学建模,通常要提取某个层面的整体信息,因而采用基因指纹图谱、蛋白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等各种指纹图谱方法,那证候模型的建模也应该采用指纹图谱方法提取整体层次的全部信息,具体的就是血液指纹图谱,而且血液指纹图谱大致上可以看做: 血细胞指纹图谱+血浆蛋白指纹图谱+整体代谢指纹图谱 6.广义证候模型与个体化诊疗数据库网络 有了血液指纹图谱证候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整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各种个人个体信息建立网络数据库,实现基于此的个体化诊疗。 参考文献: 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8 赵宏杰.雷钧涛.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第09期 赵宏杰 雷钧涛等.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 第07期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关系
zhj71626 2009-2-18 12:53
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关系 林宇春 (四平市中心医院 吉林四平 136000 ) 赵宏杰 张笑波 (吉林市中医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 雷钧涛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 张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 摘要:四行体液学说是西方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石,梳理其具体演进,尤其结合其明确的精密解剖学知识背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体液作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模型原型的科学性。五行藏象证候理论是比四行体液模型更加完善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模型模型,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也把体液、组织液和血液作为五行藏象模型的原型实现建模,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主题词:四行体液学说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模型 原型解剖学 科学性 建模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国传统文化是善于创造工具和理论工具的,在科技方面同样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有详尽的记述。而今天的中医现代化可以看做是,用中医的理论模型体系整合传统中医方法技术工具及西医的技术工具和知识积累,古语喻为六经注我。 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物的一种抽象表示。抽象的含义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性,忽略事物的其他次要因素。因此,模型既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不等于该原型。大型信息系统通常十分复杂,很难直接对它进行分析设计,人们经常借助模型来设计分析系统。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可以分为:面向过程的建模、面向数据的建模、面向信息的建模、面向决策的建模和面向对象的建模五种。 藏象、证候是中医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知道藏象、证候模型是什么样的?这个模型当初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建模方法用当代的建模方法怎么表示?它的原型是什么?这里面,藏象、证候模型的原型是关键中的关键。所谓藏象、证候实质研究,藏象、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原型。而追溯历史,我们发现我们提出的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观点可以得到验证。 1. 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以《中医基础理论》成书为标志的中医理论现代整理工作把五行藏象作为中医理论模型的主干,它包罗宏富,解释效果理想,在应用中认同度高。 50 年代开始的藏象、证候实质研究,引发了对藏象模型的原型的追问,尽管当时没有使用模型这个词汇,但其工作的实质就是这样。 40 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经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赵国求 1999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藏象、证候模型的原型讨论的不充分是主要原因。 笔者在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中提出,把藏象看做是生理模型,证候是病理生理模型,而且是人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层次的模型,那么它们的原型就是内环境即血液和组织液,从技术实现上看,血液是最佳原型。 在此基础上,根据脏气法时理论,对血液的成分进行五藏分属,具体实现的技术可以用血液指纹图谱实现,也可以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和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做权宜之计 部分实现。 2. 四行体液学说的演进 四行体液学说是西方传统医学之产生和演化的基础。从希波克拉底、盖伦到伊本西那都是如此。四行体液学说的四行,即水、火、土、气,所谓四原性,乃寒与热、燥与湿四大属性(凉与温、干与润亦为四性,只程度不同);四体液是指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行体液学说强调 体液 的重要性,体液与四原性的不同配伍决定了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疾病性质。 2.1 四行体液学说的解剖学基础背景 笔者如此强调四行体液学说,关键是要拈出一个被大家长久忽视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医学科学性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四行体液学说产生的基础之一是,所谓传统西方医学其实有着解剖学基础的。 一股认为是从古代名医希波克拉底开始,他的医著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叙述,但是对人体其它器官则是参照动物身体结构描述的。亚里士多德为动物解剖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它把神经和肌腱区别开来,指出心是血液循环的中枢,血液自心流入血管。盖伦医学著作中有解剖学资料,主要是动物解剖,他明确指出血管内运行的是血液而不是空气;神经是按区域发布的,脑神经有七对。 那么,为什么有着明确解剖学基础的传统西方医学,要用体液学说解释人的健康和疾病呢?以我们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观点和现代生理学的观点看,那就是体液可以更好的反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同样有着解剖学基础背景的阿拉伯医学波斯医学,他们仍然在沿用四行体液学说,伊本西那的解剖学达到的精密程度,请参看伊本 西那《论灵魂》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五章 的第八节:对各种属于灵魂的器官的说明。笔者《伊本西那医学著述对中医学科学性的强支撑作用》中有引述,读者基本上都以震惊来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因为,水平之高远超乎大家的想象。 2.2 四行体液学说的细致演进 张大庆指出,体液论 (Humoralism) 是西方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 , 从古希腊直至 19 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 , 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体液论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 , 在诸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共通之处。因此 , 考察体液论的源流、基本原则及其演化 , 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古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 也可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一种参照。张认为,体液论是一种整体病理学理论。(笔者以为细化为整体病理生理学理论更恰当。) 希氏学说更加具体的内容,参看张大庆文中的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比较表和朱明文中的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表。 第一次对体液论进行综合的是古罗马医学家盖仑 (Galen, 公元 129-210) 。盖仑将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综合成为一个体系 , 将四体液与四元素联系起来,盖仑赞同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体液论,盖仑把体液的作用看作是各种不同气质的基础。但与希波克拉底不同的是,盖仑避免讨论涉及体液确切性质的问题,而是将体液作为不可见的实体,只能通过逻辑的方法来认识。盖仑认为,由于动脉中的血液由四种体液形成,所以血液具有支配地位。但盖仑不能确定黑胆汁在机体内的相似性质,于是他指出不能假定黑胆汁作为一种纯的、基本的体液的存在 。 哈维 (Harvey,W1578-1657) 血液循环的发现,仅仅将盖仑描述的血液的许多性质转交给其它体液,许多 18 世纪的健康和疾病理论依然是以机体的体液平衡思想为基础的。例如斯塔尔认为所有疾病都发生在血液,由于血液的郁积或粘稠而产生炎症等病理现象;霍夫曼 (Hoffimann,F.1660-1742) 认为疾病是胃肠的多血症 (plethora) 所致;居仑 (Cullen,W.1710-1790) 则将发热归咎于动脉的痉挛;而布朗 (Brown,J.1735-1788) 主张疾病是体内器官过度刺激的结果。安德烈 (Andral,G.1797-1876) 在研究血液学的基础上,复兴了更严格的体液论,他将疾病归咎为血液成分,如血纤维原、白蛋白、碱的变化。在安德烈思想的影响下, 19 世纪奥地利病理学家罗杰坦斯基 (Rokitansky,C.1804-1878) 将所有病理现象归咎于血液中不好的混合。 由以上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在支持笔者的观点学说,体液、组织液和血液是四行体液模型和五行藏象模型的理想原型。 而笔者也把四行体液学说看做是四行藏象学说,与四行藏象模型比较五行藏象解释能力更加出色。 3. 结语 在论及古希腊哲学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总画面时,恩格斯说: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就是对古人模型的总体上的肯定与细节上的补充及工具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维明 . 信息系统建模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2-3-1 林宇春 . 赵宏杰 . 张学斌 .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 08 赵宏杰 . 雷钧涛 . 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 .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年第 09 期 朱明 . 阴阳五行学说与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的比较研究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No.1 , P.1-5 伊本 西那 . 论灵魂 . 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张大庆 . 体液论及其对西方医学的影响 . 中华医史杂志 2001. 03, 恩格斯 . 《反杜林论》引论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60 ~ 66 本文参考并引用了很多学者的研究论著,吸收了大家的辛勤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通讯作者:赵宏杰 .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市北大街 45 号 132011 tel : 13944630676 , email : hyltzhhj@126.com 。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4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