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传播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进化机制
benlion 2014-9-15 11:30
Mechanism of Evolution 1983 年我在厦门大学刊物《嫩苗》发表“动物感官的生态适应”,以及自然辩证法课的论文“生物体结构、功能与演化”和毕业论文的“金定鸭染色体核型分析”论述禽类染色体进化等,已经形成了我的学术思想出发点。近日读到物种形成的理论 * ,引发了我重新返回纯学术研究的情感。 事实上,自 1992 年谈过想办系统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和 1994 年提及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一直到海外探讨成立国际协会和研究所,再到 2007 年参加“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基本是企望成立私立研究所和通过企业的盈利提供研究经费,目的在能够自由自在做感兴趣的课题。 然而,国际上已经成型的学科、领域和技术等,也仍然不能解决国际上尚未接受之前同样的体制难题,并没有形成创新型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就不可能是社会和企业等关注的关键因素。 从生物进化到文明进步,都是一个自组织化的负熵机制,也就是创造和创新的适者生存和选择机制,自然环境的本底辐射和化学物质等是生物基因的诱变机制,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和资讯交流是文明因素的变异机制;但是,环境对生物的自然选择、性选择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组织与管理选择等,构成组织化是择优进化、调整适应或功能退化的矢向。 也就是:进化的机制是变异机制与选择机制的结合,教育与文化是传承与传播机制,科学与技术是创造与发展机制。 参见 * : A Social Parasite Evolved Reproductive Isolation from Its Fungus-Growing Ant Host in Sympatry. ( http://www.myrmecos.net/ ) - (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太平洋|26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技与产业结构
benlion 2013-5-22 11:19
2006 年中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开启了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经历几年考察与亲历,需要对现有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派遣留学和学习西方科技和体制 – 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知识,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0 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的科技和体制又发生了变革;因此,中国接受的也是相应时期的知识。 联合国成立以来,欧盟建立、苏联解体, 911 事件和金融危机相继成为国际新的政治经济局势改变;因此,需要重新考察、研究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在国内外我个人探索了中西文化、哲学和医学等比较研究,得出了 21 世纪是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发展和第 3 次工业革命时期,也得出了 13 世纪、 16 世纪是东西方文明转换时期。 欧洲近现代文明 – 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奠基在欧洲文明(查理曼)对阿拉伯保藏的希腊 - 罗马思辨理论资料和中国 - 东方实践技术资料的研究与思考。 从欧洲大学建立到地理发现的东西方贸易,达芬奇时代,涌现不同于希腊 - 罗马传统的工程技术传统, 17 世纪实验科学、近现代数学和哲学等创建,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研究。 中国最早接触西方几何、科学等也是 16-17 世纪,以伽利略 - 利玛窦 - 徐光启为典型代表,其实,这个时期是双向文化和科技交流,中国经验科学、实践技艺传统与欧洲正在建立的实验科学、工程设计范式的双向交流。 16 世纪到 19 世纪是欧洲科学范式、工业模式奠基和迅速发展时期。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导致欧洲社会变革, 19 世纪进入了现代文明时期,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接触的是这个时期的西方科技与工业。 经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产业;但是,发现市场换不来技术,于是,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政策;然而,一些历史研究没有理清,一些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一个社会的文化根基是信仰。 古代以仁为核心的“儒释道”,近代以儒家为道统的基督教,现代新中国以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为理想,而后儒家社会主义;但是,当前社会,信仰和诚信已成普遍问题。 其次,一个社会的体制设计是科学。 教育、媒体和法制、政策的计划实施,必须能够保证实现和落实宗旨的行之有效,又能够及时反馈调控纠错的机制设计,这需要社会学、管理学、法律学等客观的科学研究与应用。 中国近现代科学、产业和体制,都不是古代传统,而是从西方(苏联、美国等)学习与引进而来,古代中国文明到近现代欧洲文明,再到近现代中国是不同的文明模式。 因而,脱离当代社会现实,过度评判中国古代文化,不太符合历史观和时代精神,面临的现实,应该是如何走向科技的创造型和产业的创新型社会。 中国科技体制和产业模式,如何走出知识传播型和技术模仿型,这是问题关键所在。 -(探索与思考)-
个人分类: 社会|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