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承载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应突出政策价值
baocunkuan 2018-3-27 13:32
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社会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应突出其政策价值 王珏 包存宽 近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以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去年 9 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社会经济发展。 在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无疑是一个核心议题。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是针对生态服务而言的,比如,消纳废弃物、景观和舒适性、生态系统保留和生物多样性等。目前在承载力的研究和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计算方法与基础数据不足;二是承载力难以准确评估;三是各环境要素承载力与综合承载力关系不清;四是承载力的政策性和科学性协调不够。基于上述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应作为一个过于刚性的概念,应重视基础数据、动态预警、要素边界、政策价值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数据。目前的环评、环境规划等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往往感到基础数据不够完善,甚至难以支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不同口径数据计算出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时候差距很大,可信度值得怀疑。这次《意见》强调了在监测数据库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对于今后开展类似工作大有裨益。 第二是动态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但评估则有着很大的难度。资源环境要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能始终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可以说,没有绝对的承载力,只有相对的承载力。开展承载力评估需要一定的周期,这个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也是在变化的,也应该动态地评估。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监测的机制。这次《意见》中也提到,要建立动态可视化平台,实现动态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看一种趋势,对于趋向恶化的区域应及时“亮红灯”“踩刹车”。此次划分不同等级的预警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始终贯穿这样的思想。 第三是要素边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范畴很大、内涵很丰富的概念,空间上可以分解到不同的层级,从国家级一直到乡镇级;要素上可以分解到不同的环境要素,比如,大气承载力,水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目前实践中,一般预测超载的领域包括土地或人口密度、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此次《意见》中分为了水资源管控、土地资源管控、生态管控、海域管控等方面。目前的问题是各要素的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此,不同的环境要素承载力应落实在适宜的行政层级与空间尺度上,也就是说,要明确边界。比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能以县级最为适宜,水资源承载力落实在省一级尤其是流域更为适宜,而大气承载力应落实在城市群、区域更宏观的规划中。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价值。由于计算方法的差异性,实践中绝对承载力的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不要过于看重绝对的承载能力界限,而要更突出相对承载力的概念,即主要看变化趋势,突出对发展的警示、管控和优化,突出政策价值。要突出环境承载能力的政策价值,发展规划战略环评应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确定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合理调整优化产业规模和布局。也就是说,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这项工作正是战略环评的应有之义。目前的现实是,战略环评在技术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需求,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样的重大规划,开展战略环评的案例尚属少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应开展战略环评,地级市的规划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此次《意见》出台,正是一次推动战略环评技术方法升级的机遇,也是推动发展规划战略环评开展的契机。可以从地级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入手,用好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界,使之成为区域发展重大决策的依据。 总的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应突出其政策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优化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及政府其他重大决策的依据,从而最终推动生态文明从理念到政策、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落实与实施,促进相关政策形成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合力。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教授】 此文刊于2018年3月27日《中国环境报》:http://www.cenews.com.cn/gd/201803/t20180327_869310.html
4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城市"人满"并不为"患
wya 2013-9-23 10:03
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populationoverload0922.html 导语: 近日, 有关上海可承载的人口逼近极限,“城市病”将在不远的将来大规模爆发 的报道引发关注。其实,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京沪深等热点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极限”之说层出不穷,而这些城市没有一个因为所谓的“人口超载”而“崩盘”。 自然资源的物理极限意义不大,建在戈壁沙漠上的拉斯维加斯是全球最具人气的城市之一 城市的容纳能力,如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肯定存在物理极限。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貌似是拯救资源短缺的一件根本性的战略措施。但是,这只是减少资源短缺的外部效应,解决资源短缺还必须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本身具有的内部效应去寻找,比如说新水源的开发和节水技术、土地的二次集约型开发等。 拉斯维加斯 堪称建在戈壁沙漠上的城市,单从自然环境论基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但依靠博彩业,拉斯维加斯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城市之一,人口持续增长,2013此城的都会区人口已经达到约190万,每年慕名前往的人更是无法统计。 水资源短缺可以通过节约水资源或者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 自然资源的物理极限可以用经济手段缓解。以城市承载力自然资源限制最主要的水资源为例。2月19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 指出淡水资源是京津冀区域承载力的最大短板,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其中北京市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40%。但其实,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水价的调整来调节居民节水和企业节水。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增加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节约水资源或者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为大城市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户籍人口不挤占公共福利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 数据 显示,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超过2069.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97.5万人,暂住人口784.2万人。由于在我国公共福利是与户籍制度严格绑定在一起的东西。这些在北京工作和纳税的700多万非户籍人口,不仅没有挤占所谓“已到极限”的公共福利,反而为现有的公共福利总量做出了巨大奉献。北京一边享受着与户籍制度绑定在一起的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却在谈论“人口承载极限”。 治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伴生因素,不能仅归咎于外来人口多 治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伴生因素。社会利益集团矛盾的对立会使犯罪率增加,城市地区就高于农村地区。人口处于流动性的情况下,治安问题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来解决,一味的“赶人”适得其反。 2011年旧宫大火 的起火地点是在违章建筑内,租住在这些违法建筑里的农民工开始被陆续清出。不仅旧宫镇南小街变成一座空城,被赶走的农民工的衣食也无法保障,反而增大了公共安全事故的隐患。 与城市拥挤度更相关的是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非人口 根据 Demographia(2011) 编辑的世界各城市集聚体的数据显示,与城市拥挤度更相关的是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而不是所在国的人口。所在国人口少一半,拥挤度要低6.8%,但所在国人均GDP高20%,拥挤度要低7%。即,对大城市拥挤度来说,全国人口少一半所对应的差异,不如两三年的经济增长。在全球221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集聚体中,上海和北京的拥挤度(建成区人口密度)分别处于第114和139位,仅属中等偏轻水平。 城市交通拥堵主因在于城市布局,减少人口效果难持久 美国《外交政策》2010年评出 世界五大交通拥堵城市 ,北京榜上有名。但首“堵”并非因为人多:首先,与国际上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不算太多;公共交通方面以地铁为例,北京的地铁里程虽然是世界第一,但城区的地铁密度不高,而人口减少将建设地铁的需求和财力也相应减少,那么减少人口对减缓地铁拥挤的效应虽立竿见影却难持久。其实北京的拥堵与城市布局更相关。将北京与同为人口大城市的纽约市相比,纽约范围内的面积中道路占25%(纽约市政府交通局,2012),而北京建成区面积中道路仅占7%(北京统计年鉴,2012)。 人口聚集有其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过往的行政操控皆不成功 社会资源的集中与人口的集聚互为因果。一方面,社会资源吸引人口;另一方面,人口聚集带来效率提高,创造更多社会资源。这两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情况非行政可操控。1983年出台的 《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提出把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而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 《规划(1991-2010)》 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已达1382万人; 《规划(2004-2020)》 提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而2012已超两千万的。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城市。 人口规模不断突破“承载力”恰恰体现了城市的“生命力” 劳动力和资本、自然资源一样,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换言之,人口首先是财富创造的源头,不是财富消耗的附属品。美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 汽车之都底特律 ,如今几乎沦为“鬼城”,人口流失率超过50%。城市拥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表征,应该倍加珍惜,而不是相反。 不能简单地从统计上的总人口数量得出大城市人口过密的结论 由于中国的城市是按行政辖区来定义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直辖市)严格说来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城市。复旦大学陆铭教授在 《大城市人口还有增长空间》 中将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与东京和纽约做了比较:北、上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基本相当于东京和纽约度,而广州的人口密度还较低;北京辖区、上海加苏州、广州加佛山在面积上与东京圈大致相当,而除了上海和苏州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已经与东京圈相当,其他地区人口密度仍与东京圈有明显差距。 大城市面临巨大压力源于政府部门当初对于人口增长的趋势缺乏科学判断 “某某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其承载力的极限”常常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引用。而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直言 城市承载力是个伪命题 。地方政府为什么对这个伪命题念念不忘?当大城市在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恰恰因为政府部门当初对于人口增长的趋势缺乏科学判断造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增加城市的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这些短时期内不可能取得成效。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redtree 2013-3-20 10:46
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作者:郭少峰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3-3-20 水资源是北京发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北京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称,北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过了警戒线,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 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参与报告撰写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称,京津冀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 2011年,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6.81亿立方米,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约240万人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 报告分析,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345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40%。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称,2011年北京全年水资源缺口量为9.2亿立方米,这种巨大差额不得不依靠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以及依靠外来水源的补给。 近5年年均净迁入近50万人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耀军称,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承载力为9800万人,而京津冀区域总人口2010年已经超过了1亿,达到1.04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1.2亿人口。 张耀军预计,北京市的劳动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将由2010年的83%下降到2020年的77%,但老龄化速度却在下降,主要是因为迁入北京的人口大多是处于劳动年龄的青壮年人口,劳动力绝对数量是充足的。北京近5年的年均净迁入人口接近50万人。 张耀军称,到2020年,北京的劳动力供给在1797万到2026万人之间,“可以说,在未来十年间北京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他分析说,这反映出在城市化加速、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社会背景下,北京仍可在一段时期内享受劳动力红利。 (原标题:“北京城市综合承载力处危机状态”)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弃之不用的所谓资源“承载力”方法,在中国方兴未艾
热度 5 wya 2013-3-20 10:24
博主注: 书本上的东西可以用来骗经费,但骗不了群众的眼睛、骗不来人口问题的正确解决。 一篇报告,基础数据准确性没有经过评估、理论不健全、方法不科学、论证不严密、结论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也没有提出新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好意思拿出来宣传?糊弄到经费自己偷着乐就是了。 有人感觉北京用水困难吗?看看六环外的荒地和别墅区,你会感觉土地不够用了吗?在开放系统的前提下,计算承载力谈何容易? 周末去过一趟顺义的温泉度假酒店,周围及里面的空旷和土地浪费让人于心不忍!!! 做科研,首先要知道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以及数据是否满足需要。不能根据教科书上的不成熟理论胡乱套用概念。而国人目前的水平,方法模仿、使用都不当,创新更是不可能。 国外哪个政府部门用承载力方法辅助政府决策了?人家很清楚做不了,国人却引以为豪。 报告称北京人口数量已超出承载力 http://news.163.com/13/0320/03/8QCN0HFQ0001124J.html 蓝皮书显示,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345m,天津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279m。 哪位专家解释一下,为何每个北京人比天津人多需要66立方米的水? 是北京人平均身高比天津人高,喝水更多以及洗澡表面积更大? 呵呵,搞笑的专家,这个数据竟然还能精确到个位数字,怎么算出来的啊??? 就数字玩模型终究是计算机游戏,不是科研更无法辅助政府决策;科学更需要动脑而非动计算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口相关的”瞎子摸象“数十年
wya 2012-1-30 15:29
生育水平 :从1.2到1.8的争论数十年,仍未见结果。板子大都打在人口统计数据质量上,却没有解决办法。 城镇化水平 :目前中国50%的城镇化率你信吗?对于城镇地域范围的定义都没有统一,如何确定其人口数量?城镇化的质量更无从衡量。 适度人口及人口承载力 :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在做,却没人敢说自己的理论、方法和结论是客观而准确!人口承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度区间又很大,做这样的研究除了骗点课题费,还有何意义? 基尼系数 :据悉前些日子中国社科院专门为此举办研讨会,也争论的一塌糊涂,各说各话,没有结论。统计局说“原因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居民难以获取真实的收入信息”。 还有: 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 人口发展和碳排放 人口发展和植被覆盖 ...... 这些研究如果有结论,那主持课题的一定就是上帝! 智慧不同凡响,理论方法跨越时空! 人口就是一个个的数字,但人是社会的主体,建立、改造、影响所有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变量,如此复杂的系统,没有理论创新,仅凭几个数算来算去能说清?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中标通告 》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pcgg/t20120119_402780085.htm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 【摘要】 文章以六普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模拟过去20年人口进程及其主要人口指标,然后与其他来源的人口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根据六普结果可以判断,1990~2010年间的人口估计和预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估了出生人口数量,高估了生育水平,高估了人口增长,从而低估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研究发现,由于高估出生和生育水平而导致的过分的统计调整,造成的偏差幅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始调查统计的偏差,形成了严重的误导。这种状况反映出多年来人口统计上的迷茫,思想认识脱离实际。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KRK201106001.htm 缺乏标准规范和科学手段的统计局,还真是两头受气!!!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Water resources inverse allocation
purplelab 2010-4-5 22:16
水资源逆配置 1 :水资源配置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系统总结了水资源配置的发展,从地表地下联合配置,经济效益最大配置,生态效益最大配置,实时配置、水质水量联合配置。中间还有以供定需。河海大学提出需水侧管理配置。 但总的来说,还是调整水资源,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2 :水资源逆配置内涵 水资源逆配置,就是调整区域用水结构(产业结构),以适应地区水资源实际条件。 3 :常规水资源配置问题 3 . 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明显不足,需要外区域调水。 3 . 2 :经济呈现滚雪球效应 3 . 3 :产能下降 3 . 4 :产业发展规划失误 4 :水资源逆配置思路 4 . 1 宏观考虑 对中国内,需要考虑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经济实际条件,人力科技,交通,特色等进行优化。 4 . 2 研究计划 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王浩一论文, 需水侧管理一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549
个人分类: 水资源逆配置|29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初探
keyman1212 2010-4-1 14:30
0 引言 承载力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的研究。早在 1921 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某地区的食物资源来确定区内的人口承载力。 8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已被广泛采用,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护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探讨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其研究较早且比较充分的是土地承载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涉及到许多资源领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就其概念而言,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国外 大多可在评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简单提及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例如 Rijiberman. J 等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 ; Joardor 等从供水角度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相关研究 , 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 1985 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提出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方法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开始。其主要成果有 : 施雅风等 1992 年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研究 ; 许有鹏 1993 年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新疆和田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 ;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法中评价指标权重存在主观随意性的问题 , 傅湘( 1999 年)等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 徐中民 (1999 年 ) 、李丽娟 (2000 年 ) 、贾蝾 (2000 年 ) 、曲耀光 (2000 年 ) 、秦莉云 (2001 年 ) 、巫春平 (2007 年 ) 等分别对张掖地区、柴达木盆地、关中地区、黑河流域、淮河流域和甘肃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 。夏军 (2002 年 ) 、龙腾锐 (2002 年 ) 、陈鲁莉 (2006 年 ) 等在对我国各地区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关理论又得到了新的发展,提出了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在这些概念中地下水资源往往只是作为一个供给水源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中有所提及,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过。文章将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6 地市为例进一步讨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 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现阶段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然而地表水易收到人类活动影响,其现实例子就是近年国内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从 2005 年 11 月 13 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导致其下游哈尔滨地区断水数日到 2009 年 02 月 20 日盐城某化工厂违规排污导致城区长时间大面积断水,从 2003 年巢湖开始出现蓝藻大面积聚集暴发到 2007 年 06 月 19 日无锡是太湖水源受到蓝藻的污染而很多自来水受到污染,可以看出对外界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响应迅速的地表水,易受到这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虽然目前政府通过立法等措施加强对这类事件诱发者的管理,但是仍旧不能排除这类事件发生的可能,而且,该地区现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当的应急机制应对上述类似的突发性事件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发育有巨厚的第四系地层,根据以往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含水系统发达并且相对独立,因此,地下水水源作为一种清洁水源是最适合上述应急重任的。 综合上述分析,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如 图 1 )为:在现有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地,在应急状态下,能为当地经济活动正常开展、人民生活正常所提供的保障能力。 图1 地下水承载力概念提出图 Fig.1 Groundwater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2 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的内容 2.1 承载对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承载对象是:应急状态下,保证全区人民正常的日常生活及正常经济活动。 2.2 承载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承载条件是: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下,保证应急状态时全区日常生活、经济活动能正常进行,不至于因用水中断导致人民生活及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并且不会因为短时间的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下水系统受到破坏及产生严重的环境负效应。 2.3 承载体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体为:应急状态下,当地地下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现在提到的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以往提出的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不同。应急状态下,含水系统人工释水时间较短,释水后人为控制补给,因此可以动用部分或全部的静储量。也就是说,应急状态下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大于一般时期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并且接近地下水资源总量。 2.4 表现形式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当突发性水事件发生后,水源地能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使用。 3 地下水承载力的特征 3.1 资源量有限性 现阶段任何一种资源都不能算是用之不竭的,地下水资源同样,因此即使是在应急状态下当地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也是有限的,然而这种可利用资源量又不同于平时提到的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这种资源量的有限决定于 它在一些水文地质及工程技术条件允许的地方甚至可以动用一些静态的地下水存储量来满足应急的需要,然而当应急状态过去后,要通过应有的技术手段将用掉的存储量补充回来,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应急状态下地下水可以利用量要大于普通意义上的地下水可利用量。 3.2 时效性 当确定了当地应急状态下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后,根据当地现有供水状况,确定当地现有资源能够在应急状态下维持现状供水的最长时间。 3.3 应急频率有限性 地下水资源可再生条件及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这种应急供水在应急频度上有一定的限度。 4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活动强烈,耗水量巨大,供水压力越来越明显,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将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地来加以利用,然而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提供后备供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会造成影响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4.1 模型假设 根据现有资料以及项目进展程度,在进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之前需作如下假设以方便计算: 1) 工程技术条件能满足现有规模的日取水量; 2) 由于现有工作程度及技术条件决定,假设区内现有地下水资源量即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 3) 区内各类耗水项目的耗水强度可算。 4.2 模型建立 作为应急水源,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包含供给量和供给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如图 2 )。引用上述假设,单位时间内的需水量就是现状单位时间的供水量,而供水时间则为现状地下水资源总量与现状单位时间供水量的比值。因此应急状态下供水时间 为: 式中 为地下水资源总量; 为当地耗水元素(如生活、工农业生产、商业、娱乐景观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即当地区域上第 i 类耗水项目的耗水强度; n 为当地耗水项目的总类数。 模型计算时,为方便表示,选取天为一个耗水单位时间,则可以用城市各类耗水项目的日耗水量来代替当地耗水元素。由于在特殊情况(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状态下,区内各行业对水资源产生的需求量不好控制以及政策性部分行业停止供水,所以假设应急状态下区内一切生产生活活动正常开展,则应急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需水量就是现状单位时间的供水量。 4.3 模型计算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以应急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包含应急时期可以调动的资源量、应急时间、应急频率三个方面的内容。应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6 地市 2008 年《水资源公报》及《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初步的评价。 表1.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量及耗水量一览表 (单位: 10 8 m 3 ) Table 1 Lis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ump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in 2008 (Unit: 10 8 m 3 ) 省 城市 耗水量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重复计算量 净地下水资源量 江苏 南京 45.07 18.87 5.66 0.96 4.70 扬州 42.30 13.70 4.60 0.70 3.90 泰州 43.00 11.41 4.60 0.58 4.02 南通 51.40 16.01 8.18 0.82 7.36 镇江 36.50 10.36 2.63 0.51 2.12 无锡 45.70 12.54 3.12 0.64 2.48 苏州 86.00 27.39 6.79 1.30 5.49 常州 28.20 13.66 3.37 0.69 2.68 上海 上海 119.77 29.99 10.61 0.00 10.61 浙江 杭州 56.70 152.48 30.83 28.93 1.90 嘉兴 20.05 23.85 3.46 0.00 3.46 湖州 17.66 45.53 10.15 8.84 1.31 宁波 26.92 63.79 18.23 14.08 4.15 台州 16.34 66.94 0.81 0.00 0.81 绍兴 21.34 54.50 2.05 0.00 2.05 舟山 1.28 8.08 0.00 0.00 0.00 4.3.1 应急时期可以调动的资源量 对照上述假设,该地区应急状态下可以调动的地下水资源量应该接近当地地下水资源总量。依照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地市地下水资源量统计结果(如 表 1 ),应急状态下该地区应急水资源总量为 57.04 10 8 m 3 。 4.3.2 应急时间 由于各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设备条件不同,因此各地日耗水量也不尽相同,各地市水平时期日耗水量如 图 2 所示。 根据上述各地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以及不同用水水平下,粗略评价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在不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地下水作为水源地应急供水天数如 图 3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各地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在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时也会各有所侧重。 图2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平均日耗水量图 (单位: 10 4 m 3 ) Fig.2 Average daily water consumption in each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in 2008 (Unit: 10 4 m 3 ) 4.3.3 应急频率 考虑到地下水库回灌设施的工程技术条件及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应急频率也会有所差异,但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而且会随工程科技条件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图3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下水应急能力对比图 (单位:天) Fig.3 Chart of groundwater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Unit: day) 5 结语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 应急状态下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2 区域上仅使用地下水资源维持现状供水的最长供水时间; 3 区域上地下水资源能提供应急的频率,也就是地下水资源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能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供水水源为地表水(含部分过境水资源量)。然而地 表水受到人为影响反应迅速、表现强烈,区内多次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导致大面积的供水中断,因此区内需要建立稳定而且完善的应急机制,建立人工地下水库,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调节,避免对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 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地下水资源作为应急水源地,水平用水量情况下,供给当地正常生活生产活动最少 12.23 天、最多达 62.99 天,因此当地地下水资源完全有能力满足应急状态下的需要,应对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Rijisberman, et al.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0, 129 (3). Harris Jonathan M, et al. Carrying capacity in Agriculture: Globe and regional issu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129 (3). 施雅风 , 曲耀光 .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2. 许有鹏 .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 1993, 8 (3). 傅湘 , 纪昌明 .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8 (2): 168-173. 徐中民 . 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 . 冰川冻土 ,1999, 21 (2): 100-106. 李莉娟 , 郭怀成 , 陈冰等 .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环境科学 . 2000, 21 (3): 20-23. 贾蝾 , 蒋晓辉 , 薛惠峰等 . 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 . 兰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0, 36 (2): 114-121. 曲耀光 , 樊胜岳 .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 . 中国沙漠 ,2000, 20 (1): 1-8. 秦莉云 , 金忠青 .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分析 . 水文 ,2001, 21 (3): 14-17. 巫春平 , 张济世 .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人民长江 , 2001, 38 (11): 135-137. 夏军 , 朱一中 .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3): 262-269. 龙腾锐 .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 . 水利学报 ,2004 ,1(1): 38-45. 陈鲁莉等 .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4(3): 25-28. 周一新 . 城市地理学 . 上海 : 商务出版社 ,.1995, 68-78. Song, Jianjun, Zhang, Qingjie, Liu, Yingqiu.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2020 in China .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4a, (9): 14 17.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
xsplendor 2009-2-18 21:44
徐光华 2009/2/18 关键词: 计划生育,承载力,科学技术,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独生子女,生育自由 目录: 1 ,一个国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2 ,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3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4 ,经验主义不足道 5 ,别拿日本说事 6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7 ,独生子女的负担重的佯谬 8 ,别执着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市场 9 ,生育自由不是绝对的 10 ,历史的经验教训 11 ,结论 真想不通怎么总有人反对计划生育。虽然我不是人口方面的专家,但做为一个生态学的博士生,指出一些言论中的谬误,并普及一些常识,还是可以的。 1 ,一个国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道理,却反而总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个国家能够养活的人口,与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环境禀赋有关,也与国民的生活水平有关。中国占世界 9% 的耕地、 6% 的水资源、 4% 的森林、 1.8% 的石油、 0.7% 的天然气、不足 9% 的铁矿石、不足 5% 的铜矿和不足 2% 的铝土矿,养活著占世界 22% 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55% 、 11% 和 4% 。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4 ,居世界第 109 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 13 个国家之一,且分布极不平衡。全国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 1.4 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中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58%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生态危机。最近调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 . 92 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的面积近 200 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 646 个。据动态观测 ,70 年代 , 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 1560 平方公里 ,80 年代为 2100 平方公里 ,90 年代达 2460 平方公里 ,21 世纪初达到 3436 平方公里 ,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然而我国已拥有约 13.3 亿人口 ,并且每年还增加约 700 万。人提高生活质量实际上体现在了多占用资源上,而总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资源已经达到了其极限,有些甚至已经超出了,从而已经招致了一些灾难。   有人会觉得奇怪,资源怎么可能会可以透支的呢?其实很简单,假设我养了一只母鸡,它每天下一个蛋,我每天靠这个蛋填肚子,可是我总觉得一个蛋不够饱,于是有一天我把母鸡杀了,吃它的肉,可以管饱好几天了,但过了这几天之后呢?我们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妨碍了它们的自我更新。过渡捕捞,使我们不得不实行季节性休渔;过渡放牧和开垦草原,造成了草原退化并引来沙尘暴,我们现在需要实行生态移民;过渡砍伐则招致大洪水和大旱灾。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工业用品,比如电脑、汽车、脸盆、肥料等等,哪一样不是来源于各种矿藏?难道它们真会取之不竭吗,有几种已经到了枯竭边缘了。主流经济学家是不会计算这些的,而只是盲目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资源是一个方面,污染是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方面,世界上 1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 8 个在中国。如果讲到水污染就更触目惊心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事实,国人似乎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还有我们看不见却影响巨大和深远的土壤污染,不仅降低粮食产量,也使其一开始就带有污染。这一切已经对全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现在关于某某城市因为水源污染而停水的报导还少吗?一些城里人想象中的农妇、山泉、有点田的地方又还有多少阿?有也不再是一般人能够支付起的了。更严重的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癌症村,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未来的几年中,环境灾难将会一波又一波地爆发出来。我们的民族将可能会像当年吸食鸦片那样,再度成为东亚病夫,并且再也难以翻身,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因此彻底地葬送。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我所比较熟悉的草原退化,现在中国真正的草原已经仅剩不多了,它们分布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而且仍处于沙化威胁之中。草原退化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和开垦,而这两者的原因又是因为过多的人口。这些人口主要是外来的汉族人口,蒙古族牧民是很重视保护草原的,并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游牧文化,直到近代人口仍然稀少,草原仍然完好。从清朝末年开始,随着内地人口压力增大,大批农业人口涌入草原,解放后又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开垦草原的运动,使得草原人口大大增加,草原也被破坏得七零八落,终于不堪重负。国家现在只好拿钱出来搞生态移民,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建一个三峡吧,移民任务比工程本身更重,因为中国实在是人满为患了。 2 ,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有人会说以后科学发达了技术提高了自然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比如说吃饭问题,耕地少了没有关系,只要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来就可以了。很不幸,单产的提高也是有极限的,经历里以前那么多次杂交革命,现在潜力已经很少了,所以期望度不要太高。只有不懂科学的人才会把科学看得很神奇,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念跟相信上帝没有多大区别。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并不见得相信技术的。比如说我们做一个调查,现在世界各国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按说完全有理由相信以后这种疾病是可治的。那么现在给你一个携带病毒的美女(或帅哥),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你为了图一时痛快是否会与之发生关系?反正得了病也不会马上死阿,按照前面的乐观主义逻辑,是完全没理由拒绝的 。但事实上呢?我想一般人都情愿忍受住这种诱惑而不去犯险。这是为什么呢?我以前也不明白,后来明白了,一旦牵涉到自己,人就没有那么乐观了。而进一步,可以把那些假乐观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侥幸心态的,觉得灾害或许会发生,但未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这种人是愚民;另一种则因为有权,或有钱,可以确保能把这中灾难转嫁到别人身上的,这种人是国家的敌人。 3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又有人说先发展经济,经济发达了再来保护环境,发达国家也是那样的。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因为中国跟它们没有可比性。首先也是最根本的,现今发达国家的人口压力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也从未像中国这么重。其次,它们占据了先机,输出污染。浙江和广东都有大量发达国家出口来的剧毒的电子垃圾;美国自己国土上有石油但是却封存起来不开采,而要先开采其他国家的;日本用筷子不砍自己的森林而用中国的;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承担了全世界大部分的制造业,用中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污染中国的环境,利润却流量了发达国家。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像这些发达国家那样,把自己的灾难再转嫁到别的更不发达国家去的,原因是地球就这么小,而中国又这么大。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曾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现今那些盲目引进外资使控制中国重要资源的做法与之又有什么不同?在很大程度上,经济体现的是我们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的强弱,当自然界蕴藏的财富已经告罄的时候,这种能力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经济也无从再发展了。钱只能用于衡量人的能力大小,人在破坏自然获取自身所需方面的能力是相当大的,但是恢复自然完全是另一回事,要比破坏难上何止十倍!这尚不是人力能够达到的,所以也是金钱所难以衡量的,这也是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治理污染却收效甚微的一个本质原因。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国家看上去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实际上是虚的。现行经济制度鼓励人们追求短期的个人的利益,但这种追求却常常侵害了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后果是可以预见到的:少部分的富人占据了为数不多的剩余优秀资源环境,另一部分人则出国去了,留下绝大部分的人在脆弱的环境和贫穷中挣扎。 4 ,经验主义不足道   有人光从过去的历史分析,觉得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人口虽然在增长,但粮食和收入的增长更快,所以不存在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简单就好了,你真要这么分析,也起码要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样本吧?但即使这样也不足够的,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复杂而又处于快速变化中的世界。举个猪的例子,我家以前就养猪的,每天喂两顿,每天到了喂食的时候猪都会在门边候着,看见你来还会叫几声表示感谢。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又吃,可以说是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神仙羡慕的好生活了。但是谁都知道猪的最终命运是被宰杀,只可惜猪自己不知道,它只知道主人每天会在固定的时候来喂它,以前天天如此,想必以后也一定如此。我们也可以过像猪这样的生活,但同时也就无法避免猪的悲剧。 5 ,别拿日本说事   有人喜欢拿日本和韩国说事,说它们那么大的人口密度,人家不是过得好好的,生活水平那么高,我们中国为什么就不能。中国跟日本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因为日本才 1.2 亿人,只是中国的一个零头,而且已经停止增长。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 3 倍的海外农田,韩国和一些海湾国家也争相在海外圈地。但是这对中国可行吗?中国需要多大的这种基地阿?现在全世界尤其是亚非拉人口在快速增长,还有多少地可供我们圈阿?圈地意味着与这些国家的穷苦百姓争粮阿,何况现在已经被别人占了先机。再看看欧美发达国家,都是农业大国,这是国之根本,不会受制于人。 6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计划生育会导致中国人口趋于灭绝,觉得人多是文明能延续的保证。计划生育是国家为了纠正之前人口膨胀而采取的一项国策,到了人口趋向平衡时,自然会调整的。中国历史上就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多,难道还不够多?那些发达国家政府倒是有担心这个问题的,但只是担忧本民族人口下降,而不是总人口。但中国要走到那一步,还远着呢,至少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的,现在担心,也太有远虑了吧?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另外很大一个原因是它们可以引进外来高技术而又廉价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显得比自己生更划算。英国移民占人口总数的 7.53% ,而德国和法国的移民数量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 10% 左右。要是无民可移,他们的出生率自然会提高的,毕竟不是因为没有生育能力。随着移民增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相信未来情况是会有所改变的。在英国殖民北美的时候,地广人稀,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劳动报酬优厚,多子女不但不成为室家之累,反而成为家庭富盛的源泉。一个有四五个孩子的青年寡妇,在欧洲中等及下等人民间,很少能找到第二丈夫,但在北美地方,那些儿女常是诱使男子向她求婚的财产,儿童的价值是结婚的最大鼓励。没有错可持续发展当然也应该包括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正好实现替代,但光从人口本身来谈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发展应该适应其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载了,并且这种超载压力还在增大中。由于技术对劳动的取代性和总资源的有限性,也由于人对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需要的人口和能承担的人口都较现在为少,但当然也不会无限制地减少。 7 ,独生子女的负担重的佯谬   有人说现在都独生子女了,中国老龄化问题出来了,一对夫妇要赡养 4 个老人,或更多,实在负担太重了,所以应该允许多生,以便减轻负担。看似有理,其实荒谬。首先,独生子女赡养老人负担是挺重,现在让他们多生,又加上了抚养孩子的负担,更重了。等这些孩子长大,中国早应该已经完善了社会养老的制度,要不中国就是陷入了大的麻烦了。其次,从整体的角度来讲,以一个人抚养的人数来计算负担本身就是不合适的。人既是资源,又是消费者,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作为消费者也将消费更多的资源,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作为资源,却只有通过知识才能体现出来。一个钱学森可以抵五个师,人多是没有用的,提高人的素质才是关键。在发达国家,一个农业劳动者借助先进设备就可以管理一大片的农场,自然也就可以养活几十甚至上百的人,而中国,农民至今还占人口的大部分,难道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农民负担比我们大好几十倍吗?所以说不是这样计算的,他们的地比我们大,自然条件比我们好,技术比我们先进,养活人是靠的这些,而不是劳动力。人口过多是技术进步的障碍。 8 ,别执着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市场   有人说人多市场大,经济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人口少了,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没有竞争优势了。我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受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这点是非还是能够分辨的。难道我们国家的人民的价值就是做为别人产品的市场?只是作为低工资的劳动者?国外的资本家或其国内代言人当然希望这样,那样他们就可以一直剥削我们了。以人为本,这个人应该指的是全国人民,而不是少数人。薄熙来当商务部长时曾说过:中国需要出口 8 亿件衬衫的利润才能买一架 A380 空客飞机。这是不平等贸易,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衬衫谁都会做,而飞机则只有他们会。可难道我们就这么贱,非要固守着衬衫产业,难道我们就不能自己造飞机?绝对可以,而且绝对应该的,只有从烦杂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去从事更有创造性,更能体现我们真正价值的事。所以我们总要抛弃那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高消耗和污染的产业,向高端发展的。 9 ,生育自由不是绝对的   还有人喜欢谈论自由,认为政府剥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没错,可是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我们被剥夺的不仅仅是生育自由,还有持枪自由、公共场所吸烟自由、大城市的燃放烟花爆竹自由等等。一部分人的过多生育妨碍了全社会的其他自由,必须暂时加以限制。我生长在南方,小的时候山清水秀,我们那里很多池塘、水库、溪流,夏天的时候我们在那里尽情地游泳、捉鱼虾、摸螺蛳,那是多么自由美好!现在一切都只成为了回忆,水库干涸了,池塘和溪流都被污染了,鱼虾没有了,我失去了多少自由阿?蒙古族牧民们,原本在广袤的草原上纵马放牧,任意东西,多么惬意!现在很多被迫进行了生态移民,居住在一个狭小的地方,整天为生计发愁,又失去了多少自由?看看人家美国欧洲,住的是大房子,有花园农场,好几辆车,没事还可以出去打个野鸡什么的。这在中国可能发生吗?甚至每家拥有一辆车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那么多地方来停,即使现在各大城市也已经够拥挤了,你有车,但是却总被堵在路上动不了,这时你感觉到自由吗?更别说石油和铁矿都是有限资源、空气污染和那么多的交通事故。别奢望太多了,除非中国人口能降到美国那个水平。所以说完全的生育自由或者说敞开肚子生在中国现阶段是不现实的,就像在饥荒年代每个人的食物量都要受到控制一样。 10 ,历史的经验教训   纵观中国的历史,是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至于王朝更替的原因,有很多,我不是专家,但有一个原因是肯定与人口有关。每当一个王朝立朝的时候,往往是大乱初定,人口较少的时期,这时候朝廷会安抚百姓,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兴盛,人口也随之增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不平衡发展,也就是贫富差距扩大,并演变为少部分人占有大量田地,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就增加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一个昏庸残暴的皇帝或者外敌入侵,则有可能会发生社会动乱了。在动乱过程中,由于战争、饥荒、瘟疫等,人口被大量消灭,新的王朝又成立了,循环又开始了。但当然技术是在积累和进步的,所以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为什么中国古代一直领先于世界,却没有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最后衰落演变为西方殖民地?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但在我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内部矛盾也很大,主要是人口过多了,一旦发生天灾闹饥荒,就产生了大量流民。他们聚众起义,给朝廷以重大打击,并最终灭亡了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满清得到机会入关建立了统治。而欧洲,则因为地理大发现,把不安定的富余人口转移到了美洲,并且还能带回大量财富。 11 ,结论   在古代地广人稀,可以凭武力征服和殖民,并且战斗和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的年代,人多确实是优势,大国不灭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古代同样有兵法云:兵在精,不在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多次被人数很少的民族打败和统治,近代则拥有 4 亿人口更是受尽列强的宰割,极其屈辱。何况现在形势早已不同了,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到今天中国还没出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何其悲哀阿。老毛当初提出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实在是误国不浅。我们现在是亡羊补牢,但愿为时未晚。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重重,其中最为危险的就是爆发大的生态危机,现在已经有很多迹象了。只要这一危险能够避免,相信中国能够最终顺利完成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计划生育政策绝对不能松动,而且必须要严格执行,这是中国最后的机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