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维也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维也纳

相关日志

维也纳城市公园
huailu49 2019-6-21 07:11
位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Vienna,德语Wien)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90万),也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德语城市,其市中心古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 维也纳城市公园(Stadtpark)位于该市老城东部环形大道内侧,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其间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约翰·施特劳斯的镀金雕像(小金人),因而也成为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一座公园。 顺便提一句,这座公园是1861年由当时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下令建造的第一座向普通百姓开放的公园,而这位皇帝就是中国观众熟知的茜茜(Sissi,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艾米利·维斯巴赫)的老公。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3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回眸(四): 知音相会维也纳: 我的音乐朝圣之旅 - 华庆新 -
huaqx2016 2018-11-18 23:19
欧洲回眸(四): 知音相会维也纳-我的音乐朝圣之旅 - 华庆新 - 1987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学院生物物理与分子生物研究所K. Wuthrich实验室工作之余,我一个人以三天四夜跑了趟奥地利维也纳和萨尔斯堡。虽然时间过去三十年,但优美的旋律音犹在耳,美丽的景点历历在目,感人的故事铭记于胸。那真是我终生难忘的音乐朝圣之旅! 美泉宫确实美! 它开启了莫扎特一生辉煌的大门! 眼望着车窗外七月初的一轮明月,点点繁星,伴着有节奏的火车车轮声,我盼望着维也纳早早到来。欧洲独到的联营火车,让我躺在长椅上,舒舒服服休息了一夜。清晨六点,维也纳清新凉爽的空气,沁人心肺,欢迎着我的到来。立即搭车前往心仪已久的勲伯朗宫(Schunbrunn Palace, 又名美泉宫或夏宫,或者说, “奥地利的凡尔赛宫”)。 勲伯朗宫在市区西南方5公里,原为狩猎行馆,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避暑别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勲伯朗宫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欧洲历史上历时七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 有两座最豪华精美的宫殿。一是霍夫堡宫,在环行大道; 二是勲伯朗宫。勲伯朗宫在郊外, 地势开阔, 花草树木相影相衬, 巴洛克式的内装修,美轮美奂。几屆奥皇,特别是奥地利惟一的女皇玛丽娅·特蕾莎, 为装饰勲伯朗宫,不惜工本。她在位四十年 (1740-1780), 是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君主,在勲伯朗宫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 拿坡伦占领奥地利四年, 都以勲伯朗宫为总部。宫殿主建筑物是黄色,配上绿色百叶窗。宫殿前面正门两侧高柱上竖立着希腊神话中的神像。庭园内尚有世界上最先设立的动物园(1752年)。勲伯朗宫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六岁的神童莫扎特就在勲伯朗宫为女皇玛丽娅·特蕾莎演奏了钢琴, 女皇给他钻石指环,还有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而玛丽娅·特蕾莎本人也是很不错的歌手。每年元旦电视转播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随着施特劳斯乐曲翩翩起舞的芭蕾舞演员, 大都就在勲伯朗宫内以及宫殿后通向庭园的台阶上表演。這里还有奥匈帝国的皇家宫廷音乐厅, 就在一进门右侧不远。 令我兴奋不已的是,告示今晚上演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但一瞬间我也在想, 这票价要多少啊! 我听说一般都要$200 美元以上,有些包厢还要贵,并要半年前预定。可一问, 正票早已售完, 只有站票, 一张八美元。想想玩一天,再站几小时,行吗? 可又一想,这辈子大概也就来这一次了吧! 一下就买了票。 图1 勲伯朗宫 (美泉宫) 图2希腊海神喷泉雕塑 图3 哈布斯堡家族凯旋门 先看这美泉宫吧, 美泉宫确实美! 宫殿美:一千四百间房间金壁辉煌, 室内大量的镀金装饰、波希米亚的水晶吊灯和瓷砖、壁炉共同营造出宫廷的巴洛克风格。大的有召开国宴的犹如画廊的大厅, 小的有中国兰沙龙, 配置着不少中国工艺品与绘画。 园林美(图1): 精雕细剪的常青灌木, 错落有致的喷泉点缀, 堪比法国的凡尔赛宫。也难怪拿坡伦愿长住此地, “反认他乡作故乡”。看着这金壁辉煌的宫殿和茵茵绿地, 仿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芭蕾舞女,就在眼前跳舞。雕塑美: 漫步缓行, 海神喷泉(图2) 在水池的中央,是一组根据希腊海神的故事塑造的雕塑。不很起眼的「美泉」在海神喷泉东,整个夏宫也就因此而得名。再顺漫坡往上走, 凯旋门是美泉宫的最高点 (图3),中央有座象征哈布斯堡家族的鹰鹫颠立凯旋门,俯看着美泉宫壮丽的景观。由宫殿出来, 花园坡顶的凯旋门,仿佛高耸云端,衬着白云兰天,分外壮观。人更美: 那就是人人倾倒的茜茜公主. 卧室里她的一幅油画,确实美丽非凡。纤细的腰身, 垂至脚面的长发更令她骄傲。 光彩夺目的眼神逼视着你, 令任何人自惭形秽。 电影”茜茜公主”的女演员施奈德, 比她似乎还差一截。 拜谒贝多芬故居 心想着下午的安排, 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这美不胜收的美泉宫。 沿着城区的环行大道, 到处是精美的雕塑和建筑, 使维也纳城区就象个硕大的展览厅,象巴罗克式、哥特式和希腊、罗马式建筑的展览城。环行大道是弗朗茨·约瑟夫下令修建的,于1880 年建成。想象一下北京的二环路,若是只环绕着1/5大小的北京城,而沿街集中了北京所有的精美建筑和园林,您会有什么感觉?维也纳的环行大道正是这样! 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从内城向外城依次展开,分为3层。围绕内城的内环城线即环行大道,两旁都是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 维也纳是世界音乐名城,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都曾生活在这里。造访维也纳,当然少不了要追寻音乐大师的足迹,聆听大师百多年前的精美乐声。 维也纳人都很和气、友善。虽为德语国家,男女老少似乎都会英语。随处可遇的维也纳旅游中心,指点你各旅游点及行走路径,免费提供旅游图册,非常方便。我首先找到了贝多芬的故居。贝多芬是世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因坎坷生活而最令世人同情的音乐大师。一七九二年,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直到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 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 图4 贝多芬故居在楼房背面 图5 国会大厅希腊女神雕像喷泉 图6雅典娜(智慧女神)侧影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s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也是维也纳旅游中心推荐我造访的贝多芬故居,它在图4楼房背面的五层楼上。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友,房子以主人命名, 街名为Moelkerbastei。贝多芬居室的简朴,令人想见贝多芬的经济窘境。居室内不让派照, 除了一架钢琴,我看不见其他值钱之物!面对这架钢琴,我不禁怀疑,这是贝多芬创作他第四、五、六交响曲的钢琴?这是贝多芬创作他唯一歌剧《费德里奥》的地方吗?保护完好的打腊地板,映照着窗外的太阳。有谁能想象贝多芬失聪后悲愤之余仰望这太阳的心境?生理及生活的惨重打击几乎使贝多芬发狂。他悲观、绝望,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冲突,性情更加乖僻,几次要想自杀。没有结婚,没有知心。但他毕生最伟大的音乐杰作,竟大多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 大气磅礴。最著名的《第九交响乐》,激越昂扬, 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颠峰。是否这也应了司马迁的名言:“仲尼厄而演春秋···”!带着满腔感慨,满腹同情,满怀着崇敬,我缓缓离开了贝多芬故居。 看看錶,还有些时间。进地铁之前,又花了$6,参观了国家歌剧院。国家歌剧院是落成在环形大道上的第一批豪华建筑物,也是当今世上三大歌剧院之一。虽无缘在此听歌剧,但以四十分钟跟导游听讲解,也不枉此行。导游不无骄傲的带我们到舞台上,舞台后去走走、去看看。那庞大的旋转舞台,装饰精美的硕大幕布,高悬于顶的各种灯具,让你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罗马式的宏伟建筑,楼顶左右耸立的两座骏马骑士雕像,仿佛要跃然奔出。大理石砌成的前厅和侧厅,内部绘有精美的以莫扎特的「魔笛」为主题的壁画,挂着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的照片,充满华丽与壮观。观众席共有6层,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这文艺复兴式古典的辉煌歌剧院,原名宫廷剧院,一次大战后,改称国家歌剧院,是以“音乐之都”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的主要象征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 每年一度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舞会就在这里举行。联邦总统亲自出席,上百对青年男女,女着拖地裙,男穿燕尾服,翩翩起舞,拉开舞会的帷幕。 在美泉宫站听三小时《费加罗的婚礼》 傍晚,再次来到勲伯朗宫。走进皇家宫廷音乐厅,金碧辉煌的厅堂,使我立即想到那年年元旦演奏施特劳斯乐曲的金色大厅。世人特别是中国人熟知的金色大厅,其实是维也纳爱乐音乐厅,建于1867-1869年,位于维也纳东南环行大道外,也是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出场所。其中的金色大厅,有2000个座位,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好的音乐厅之一。而勲伯朗宫的皇家宫廷音乐厅,总共只有十二排座位,二楼有几个小包厢。我的站票位置,就是第十三排。由于剧场小,音响效果非常好。乐曲开始前,瞑目暇想,可以想象当年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其皇后茜茜公主正坐在包厢内欣赏着歌剧或乐曲,而光鲜亮丽的贵族先生、太太小姐正坐在这十二排座位上,左顾右盼。哈布斯堡皇室家族的音乐素养是尽人皆知的,好几个皇帝都能作曲,费第南德一世从1637年就开始作曲,利奥波德一世也善作曲,玛利亚·特丽莎是杰出的女中音,皇族的偏好影响了奥地利的上上下下。《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虽好,贵族对其内容却十分反感。由于题材敏感,讽刺贵族、讴歌平民, 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虽然这部德语版本喜剧先在柏林上演,在整个欧洲都获好评。但奥地利皇帝 约瑟夫二世 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看来音乐有时也牵涉到政治。 当灯光转暗,《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第一个乐句响起,思绪立即被引入剧中。《费》剧原是法国 戏剧 家 博马舍 所作, 意大利语 脚本由 洛伦佐·彭特 改编而成。该剧是四幕喜歌剧,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贵族主人之间的争斗,最后以费加罗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讽刺,揭露,和否定封建贵族。莫扎特以其天赋的音乐才能,既描绘了贵族老爷的愚蠢和放荡,又歌颂了聪明的仆人和苏珊娜,那音乐的渲染使两厢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以此作为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由于语言障碍,歌词我全然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欣赏这出色的歌剧。序曲开始,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引导我融入剧情。歌剧中最著名的两段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和苏珊娜的咏叹调,当然是耳熟能祥。音乐的感染力让我随着费加罗、苏珊娜的情绪而起落。我完全不清楚演员是谁, 我只知道他们个个出色。《费》剧中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以至到七重唱结束。一重一重的把剧情推向戏剧冲突的高潮。曲调优美,身份各异。让你感受到这部喜剧特有的轻快与欢乐,感受到生活动力与辉煌的音乐效果。三个多小时站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从早六点,到晚十一点,我几乎是马不停蹄的或站或走。我相信是莫扎特的轻喜剧,给我消除了疲劳。 莫扎特名字中间的“Amadeus”,意為“上帝的寵兒”。 在美國導演福爾曼所拍的電影《上帝的寵兒》(Amadeus,阿玛迪斯,上图为电影广告)中,莫扎特被描寫為一個天性放縱,奢侈揮霍,衣着奢华的頑童天才。電影对莫扎特的死更作了好来坞式的“黑衣人” 谋殺渲染。这都不是真实的。莫扎特接任其父成為薩爾斯堡的宮廷樂師后,因不滿其雇主薩爾斯堡的 大主教 對其藝術的干涉,終於決裂。獨立後的他,生命的最後十年是在 维也纳 度過的,靠教授學生、創作歌劇、接受委託為生。他是當時極少數不依附於某一個王公貴族,獨立進行藝術創作的音樂家之一。莫扎特先是作為一名音樂神童聞名歐洲,然后作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大師被全世界所銘記。莫扎特在維也納過得十分艱苦,他与妻子有时晚上靠跳舞在家中暖身,以驱赶严寒。长期贫病交加异常貧困,或悲或喜的生活,创作的过度辛劳,使生命之源早早枯竭。1791年莫扎特在創作《安魂曲》时,三十六岁英年早逝。一代音乐神童的葬禮十分簡陋,在大雨中草草了事,以至於人們無法辨認他的墓地。蕴藏着无尽旋律的头脑安息了,但是他的音乐给人以欢乐、甜美酣畅和激情,那音乐是永恒的! 寻访施特劳斯故居 第二天一早,又赶紧奔向环形大道。头天下午看到的国会大厅, 是面对环城大道的希腊神殿式建筑。正面有希腊女神的一组雕像喷泉,但面西,下午正在阴影中,难以拍照。现在清早的柔和阳光, 给精致的女神身上的马甲披上了一件金衣,更添上了几分光彩和蕪媚(图5)。雅典娜(智慧女神) 手中还托着一个伸展双翅的女神,是否是小雅典娜,不得而知(图6)。雅典娜座下还有四座雕像和小天使,喻意四条环绕维也纳的河流。霍夫堡皇宫、圣史蒂芬大教堂、市政厅、贝尔维第宫、Votivkirche哥德式双塔教堂,都坐落在环形大道两侧,使我目不暇接,只能走马看花。在此也不及细述。 下午,赶紧奔向施特劳斯的故居。 图7 施特劳斯家族及勃拉姆斯(左) 图8 施特劳斯雕像 图8 施特劳斯雕像 图9 米拉贝尔玫瑰园遥望萨尔茨古堡 相比贝多芬、莫扎特、甚至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命运,可能是最令人羡慕的。他一生中的麻烦只来自他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四百个圆舞曲、无数轻歌剧,使鲜花、美女、掌声、金钱环绕身边,道路一直顺畅。他足迹遍布欧美各地,在波士顿指挥过上千人的乐团。他经历许多豪华的演出,获得全球的荣誉,直到七 十二岁的高龄才在维也纳去世。他的一生像他欢畅的华尔兹,始终欢快、甘美、奔放、热情。当时在苏黎世看的施特劳斯的电影,描绘得淋漓尽致。施特劳斯的故居在一条大街丁字路口,是一座沿街的四层楼老公寓房子。施特劳斯就在这座房子里,于1867年谱写了《蓝色的多瑙河》,时年42岁。原本房子距多瑙河不远,附近是一片森林,施特劳斯常常携妻,穿过森林到河边散步。现在房屋已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印象最深的是那华丽的钢琴,炫目的工艺摆设,多彩的墙壁,一副大型油画如图7:施特劳斯一家及勃拉姆斯 (但没有老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等传世之作,也确立了他在音乐界的崇高地位。他是德国三“B”之一 (巴赫、 贝多芬、勃拉姆斯)。勃拉姆斯也是施特劳斯一家人长期的挚友。画中,小施特劳斯坐在钢琴前,在观众视线正中,勃拉姆斯居左,手髯白胡。据说一贵妇请勃拉姆斯在她的有不少音乐家签过名的扇子上签名,勃拉姆斯不假思索,写上了《蓝色的多瑙河》的主旋律,及“可惜我写不出这么好的旋律!”老约翰·施特劳斯不在画上,也在情理之中。老施特劳斯也是个是非之人。他年青时,与另一音乐家兰纳是好朋友, 可以共用一件祔衣。可一朝出名,两人是是非非闹亇不停。小施特劳斯十九岁自组乐队,边指挥边拉小提琴,轰动一時。报上写道:“老约翰晚安, 小约翰您早!”由此开端了长年的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父子之争。世人都公认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圆舞曲之王, 开创了大众娱乐性文化之先河。青出于蓝,父败于子,是不争的事实!老施特劳斯唯一的名曲是“拉德茨基进行曲”,就像“星条旗永不落”是美国音乐会的压轴曲一样,“拉德茨基进行曲”是欧洲音乐会的压轴曲。凡听到此曲,再鼓掌也无济于世了。其实拉德茨基是个很不起眼的奥地利将军,只是老施特劳斯为吹捧他写了此曲,遂使竖子成名! 鲜花点缀、知音相会的中央陵园 世上的陵墓、公墓总是与悲哀忧伤相联。 没有特别理由,不是特别日子, 人们不会拜访。惟独维也纳的市立公园這座陵园却是到维也纳旅游的游人必到之处: 这里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陵墓, 在公园东南方树荫下。但它也是真正的公共陵园,己有二百五十多万人埋在此地。陵园极大,位于环城 大道东侧,沿维也纳河而建。园内有花钟、草坪及树丛。这里,鲜花总在开放,乐声永远相陪。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贝多芬的墓碑是白色大理石,上面有着贝多芬的浮雕头像,中间是涂金的竖琴,下写“1770-1827”,十分简洁。出生在维也纳的舒伯特, 小贝多芬二十七岁, 对贝多芬崇拜之至,以学生自比,去世前特别要求与贝多芬葬在一起。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墓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墓地虽不太大,但四周比较开阔。莫扎特的墓虽不在中央陵园, 却也有他的雕像。勃拉姆斯的雕像一手扶额,一手翻书, 正低头沉思, 或许在思索新的乐章吧! 音乐家的墓前总摆着人们刚刚献上的鲜花。这些不同姿态的雕塑,组成了一群具有独特艺术色彩的音乐家的墓群。当然, 最出名的是施特劳斯的雕像。只是雕像面北,白天难以拍出好照片。身躯微微扭转,正拉着小提琴的小施特劳斯的雕像, 周围一圈是白色大理石制的拱门,象征绵绵的多瑙河, 而仙女们正在其上翩翩起舞。黑色施特劳斯的雕像衬以十亇白色仙女,显得既庄重又温馨(图8)。这美丽的雕塑,几乎已成为维也纳城市的象征。从世界各地到维也纳游览的人,大都要在这里拍照留念。可惜近年施特劳斯雕像以金粉喷涂,顿失灵气, 俗不可耐。1987年我的照片也成为历史。昔日, 施特劳斯正是边拉小提琴,边指挥,风靡了整个欧洲。他的圆舞曲、华尔滋、波尔卡、方舞曲,让音乐由贵族走向市民,从宫廷走向大众。轻快的乐曲让人们放松, 让人们欢愉, 那是当时的普罗文化, 那是当时的pop-music。 在中央陵园里, 最让人神往的是, 夏日每天晚上,施特劳斯的雕像旁露天音乐厅总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圆舞曲, 由维也纳青年芭蕾舞团的演员跳着即兴舞蹈。四五个青年芭蕾舞演员随兴所至,即兴而舞,每次跳得都可以不一样。我有幸在旁欣赏,疲劳顿失,沉进仙境。男的身材修长,着黑燕尾服; 女的身材妖娆,着白纱裙。虽男女相对,二人上身却都后仰,恰似英文的“Y”。 这种舞姿,更显女郎的纤纤细腰,优雅身材,一派高雅气质, 全不似贴面舞那样。在那优美柔情的旋律伴奏下,旋律与舞步交织着一场场一步步绚烂的情爱, 演绎着绝美浪漫的情縤,热情如火、情深似水,如多瑙河之波绵延不绝。舞女时而象激越奔放的吉普赛女郎,有如“巴黎圣母院”的艾丝米拉达;时而象柔情似蜜、哀情婉约的文静女子,如芭蕾舞“天鹅湖” 中的白天鹅奥杰塔。人们在这里可以一面欣赏音乐,一面喝咖啡、在一边跳舞。音乐厅周围草地散发着绿草的芬芳,树枝间闪耀着彩灯,青年舞蹈家伴着轻快的乐曲时快時慢的舞蹈,乐队在摆满鲜花的舞台上演奏,欢块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夏日的晚风中飘溢、回荡。鲜花点缀、知音相会, 这是多么迷人的维也纳之夜呵! 音乐之乡萨尔斯堡:莫扎特的诞生地 第三天清晨, 我万般无奈的搭上火车,离开这音乐与艺术之都,前往萨尔斯堡。 萨尔斯堡是莫扎特的出生地,又名盐城(Salz, 盐) , 音乐之声电影的拍摄地。 现今的萨尔斯堡却以莫扎特的故乡吸引游客。老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萨尔茨堡要塞作为莫扎特故乡的标志完全保持了中欧城堡的风格。一年一度的萨尔斯堡音乐节,全市游人如织,充满音乐气氛。指挥大师 卡拉扬也是萨尔斯堡人,他生前每年都来这里,市内有个广场就命名为卡拉扬广场。 火车到达萨尔斯堡, 我立即健步赶往老城。这维也纳之行全靠身高腿長,急匆匆的如充军发配,不停的走路看地啚,盘算尽快赶路,以最短的时间,看更多的景点,听更多的音乐,欣赏更美的艺术精华。萨尔斯堡老城有个米拉贝尔公园(Mirabel, 图9), 七月初,正是玫瑰盛开之時,各色玫瑰招蜂引蝶,加上浓郁的玫瑰花香,让你如醉如痴。花园里还有许多古罗马人像雕塑,男的肌腱雄壮,女的嫵媚动人。站在米拉贝尔玫瑰园,身倚古罗马雕像眺望远处的古城堡,如入仙境。耳边传来了一阵悦耳的乐声,原来是四位白发老人站在小路绿荫之下自得其乐的在拉小提琴。看他们娴熟的技法,自我陶醉的表情,微笑的嘴角,迷醉的眼神,地上帽子里的几枚硬币,可以猜想这是四个退休老人的业余表演。挣钱完全是无所谓的,演奏乐曲的快乐,既悦己又娱人,那才是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演奏水平相当高, 弓法娴熟,配合默契,训练有素,令我佩服不己。想来这“音乐之乡”人人都爱音乐,人人都会音乐,人人都懂音乐!留恋多时,不得不依依不捨的离去。老城与莫扎特故居所在的萨尔茨堡要塞还隔一条河,离河不远的广场上摆着小半人高石头做的国际象棋棋子。任何人都可以挪动棋子在广场上与人下一盘棋。我看了几眼,那棋手的水平还不如我这中国人,若不是时间关系,我还可能下去露一手。 过河后,乘有百年历史的机械轮车登山上到萨尔茨古堡区,这里有巴洛克样式的大教堂,有圣彼德教堂,街道狭窄拥挤。莫扎特故居位于格特拉街9号,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在此诞生。从外表看,与相邻建筑并无区别。一楼主卧室内展示莫扎特在少年时期所使用的小提琴、乐谱及歌剧的舞台图案。三楼屋有装饰莫扎特家族画像的大厅、莫扎特书信及亲笔乐谱、莫扎特之父的书房和莫扎特出生时的房间。人们在这里轻轻走动,似乎怕惊扰了这位音乐神童,这位似乎带着满身的旋律而降生到世上的音乐奇才。 二百五十年过去了,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全球音乐界连续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纪念“乐圣”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由欧洲广播联盟发起的全球33家电视台联合制作播放了“马拉松”不间断电视专题——“环球24小时莫扎特”音乐会,北京也举办了一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音乐会,由钢琴家郎朗与中国爱乐乐团在余隆的指挥下参加这场纪念盛会。是啊,音乐无国界,属于全人类。 感谢奥地利, 这不大的国家培育成长出这么多的音乐奇才! 莫扎特是音乐殿堂的神童与精灵; 贝多芬尽显音乐大师风范; 而小施特劳斯可说是音乐界的天纵骄子! 顺便说一句, 權威的NATURE科學期刊于 1993年 发表一篇論文,说實驗證明聆聽十分鐘莫扎特奏鳴曲,有益于智力增長,谓之:“莫扎特效應”。參見: NATURE 365, 6447, 611-611(1993) 。还有些准妈妈, 以听莫扎特的乐曲作为胎儿的胎教, 美国“toys‘R’us”儿童玩具商店出售能播放莫扎特乐曲的婴儿床。 佛羅里達州 甚至通過立法,要求托兒所每天播放半個小時古典音樂。反正信不信由你, 美妙的音乐确实是有益无害。音乐使人于纷乱躁杂中走入宁静,在失恋時感受爱情,在孤独中领略友情,在颓废时精神振奋, 于失望中焕发希望! 无论是在维也纳或萨尔斯堡, 一派宁静祥和的氛围感动着我。退休的老倆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远望市政厅的尖塔,孩童在旁边戏耍。我想,只有在宁静和谐的国度, 才会出现大音乐家、大作曲家, 才会产生杰出的歌手、乐手,才能走出高超的乐队。在当今的伊拉克或巴勒斯坦,是不会有美妙音乐的。 缅怀当年维也纳乐坛的璀璨群星,惟愿世界沒有战争、血腥与杀伤,只有妙曼乐声、天籁歌唱! (照片均是1987年以傻瓜机拍成幻灯, 再印成照片, 两年前扫描成jpg file,照片质量不高, 抱歉!) 完稿于2005年克利夫兰,2018年11月上传于波士顿
个人分类: 旅游游记|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的天空
suqing1961 2017-12-17 21:59
从高空俯瞰维也纳 满目都是彩色的声音 黛色的山峦起伏弹奏 乳白的河流优雅抒情 橙黄交织的大理石建筑 欢快地拼制莫扎特的钢琴 与阳光绝交的地方 仿佛能听到残雪的低吟 还有那丰腴泛青的田野 一如阿尔卑斯夏风的暖心 唯有星星点点的风车都很兴奋 争先恐后指挥维也纳乐团交响的队形 - ——2017年12月11日 注:图片均取网络,专此说明。 更多内容请看本人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3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CTV音乐厅》 20120914 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精编
ericmapes 2017-5-28 23:30
《CCTV 音乐 厅》20120914 宋祖英 维也纳金色大厅 独唱音乐会 精编 http://tv.cntv.cn/video/C10404/b0d21dac2ed141328e9de86f14410811 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 http://video.tudou.com/v/XMTc4OTQzMDM0NA==.html 本节目主要内容:1、 音乐 日历;2、《茉莉花》江苏民歌演唱: 宋祖英 ;3、《辣妹子》演唱: 宋祖英 ;4、《小背篓》演唱: 宋祖英 ;5、《珊瑚颂》演唱: 宋祖英 ;6、...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已经快一年没有写博客了
热度 6 MinYi 2016-2-20 23:40
已经快一年没有写博客了   突然发现已经快一年没有写博客了。按照以往每出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交流便写一篇博客的惯例,至今我应该是欠下许多账了。这回趁着在维也纳机场候机的闲暇时间,匆匆忙忙记录一下所欠的东西。  这次来维也纳参加为期两天的 Micromagnetics 研讨会( MANA 2016 - Micromagnetics: Analysis, Numerics, Applications. TUWien, February 18-19, 2016 ),我是以学生身份过来学习的,因为进入这个领域的研究也才几个月。这次研讨会只限邀请报告,其他参会人员可以选择性的做 poster (比如说我)。会议邀请了 micromagnetics 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一些学者,他们都在各自具体的研究方向上有过突出的学术成就,内容涉及的重点各不一样,有偏向数学和数值的,也有偏向材料和物理的。每天的邀请报告,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都涵盖有各个不同侧重点的研究内容,使得下面的听众不至于因为自己的研究偏向于材料而整个上午或下午都在无精打采的听数学相关的报告。这也体现了研讨会组织者的考虑周全的精心安排。事实上,参会人员也就四十多人,但据我与他们在私下交流的内容来看,各个研究方向的人都有,也有许多人对偏向数学的报告直呼不知所云。会议收获很大,我当面向一些教授们问了自己关心的具体问题。但和我交流最多的也就两个教授: Schrefl 教授( Danube University Krems, Austria )和 Hrkac 教授( Universityof Exeter, UK )。他们两在永磁材料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研究经验,我去年七月份在巴萨罗那参加 ICM2015 的时候就与 Schrefl 教授交流过,当时我的报告就紧接在他的后面(不过他是邀请报告),所以这次自然不再那么陌生了。 Thomas Schrefl 教授为人十分谦和,依着朴素,言谈热情奔放,还编写了自己的 micromagnetics 有限元软件(但商用需购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教授和我所在的达姆那个项目的头 Gutfleisch 教授早已有了很长的合作历史,临行前 Gutfleisch 教授还嘱托我代他向他们两问好。此次与他们两交流后,希望借助 Gutfleisch 教授的平台,与他们建立起合作关系。 2015 年对我而言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我人上当中的几件大事都在 2015 年有了结果或有了新的开始。总而言之,有喜有悲,有成有败。 2015 年,我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为五年的博士学习生涯交出了答卷,也为在北航的九年学习生活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2015 年,我和认识近九年的女朋友结婚了,在农村老家办了十多桌结婚酒席,没有婚纱,也没有隆重的婚礼,平平淡淡的步入了成家的行列; 2015 年,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为了不失业或待业,我又立马来到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5 年,我那辛苦了一辈子的爷爷,在 85 岁时离我们而去,而那时我还在德国; 2015 年,尽管很努力细心的准备材料,我的洪堡奖学金还是没有申请下来,这也算是我一毕业就遇到的一个重大挫折。 2015 年我也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并做了会议报告,比如 2015 年 5 月我回北航准备毕业答辩的事宜,顺便在北京参加了 InterMag2015 国际会议; 2015 年 6 月底我在家里办完结婚酒席之后,立马携带妻子飞回德国,并在 7 月初的一周内,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参加了欧洲固体力学大会,同时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参加了国际磁学大会( ICM2015 ); 2015 年 9 月我又在德国的不莱梅大学参加了 ISDMM2015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fect and Material Mechanics)。 这么频繁的开会,报告内容的相似与相近度自然不用说,但除了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我更加珍惜的是交流讨论学习的机会,一场会议总有那么几个和你的方向紧密相关的人,也总有那么几个这个方向的大牛,当面问比只读他们的文章要来得更高效更详细。当然了,要十分感谢德国这边的合作导师 Xu 教授提供的经费支持,她开阔的研究视野,开明的研究态度,广阔的合作思路,宽广的胸怀,直爽的性格,严谨的作风,值得我终身学习。同时这也得益于德国的科研经费使用体制和学术界自发的诚信态度,无论是在欧盟境内还是欧盟境外开会,相关的一切非学术手续基本为零,也不必为报销机票和住宿等差旅费而战战兢兢的准备报销材料。也不怕别人笑话,其实由于从小就节约惯了,我每次开会都选最便宜的宾馆,哪怕离会场有半个小时的步行路程。 愿 2016 年将是一个美好的一年。 在会议地点11层楼高的TUtheSky上俯瞰维也纳 国家图书馆附近全景图
77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审度:圣史蒂芬大教堂
热度 2 ssglwu 2015-7-11 09:46
吴国林 审度:圣史蒂芬大教堂 维也纳的圣史蒂芬大教堂(Stephasdom),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它是维也纳市的标识之一。圣史蒂芬大教堂建于12世纪末,原建筑建于1147年,属于罗马式风格;后来遭受两度大火,在14世纪时修建成为哥德式建筑,又历经土耳其人的炮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又在战后修筑成为今日的规模--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钟塔每隔一段时间,报出一阵悠扬的钟声。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主要商业街道上,建筑宏伟,游维也纳,此景自然要去。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它仅仅是文化的一种,也不一定是文化的核心,更不能说是先进文化。但是,一个民族不是一定需要宗教,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民族一定要掌握先进文化,正确看待宗教文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2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听维也纳金色大厅
热度 2 ssglwu 2015-6-22 16:08
吴国林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英语: Musikverein ;德语:全称是 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 )。这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维也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其网址是: https://www.musikverein.at/ 。 金色大厅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列。 金色大厅由T·冯·汉森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 黄红 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 音乐女神 雕像,古雅别致。 建筑师对共鸣与传声的独到研究心得,高台木制地板下挖空一个空间,仔细计算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墙壁使用防止静电干扰的建材,令厅内的听众不论坐于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 金色大厅共有1744个座位,300个站位。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每年的当地时间 1 月 1 日 上午 (北京时间 1 月 1 日 18 : 00 )。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 “ 圆舞曲之王 ” 的小约翰 · 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 —— 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1873 年11月4日 ,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他家族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在新年音乐会中,有两首必演的名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斯基进行曲》。虽然你在家中听过它们,但是,在金色大厅听到它们,真正感受到原初天赖音乐,那时人与音乐已然结合在一起了。特别是当我们听到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而你又去多瑙河边,才能真正感受奥地利人民的追求,当听到《拉德斯基进行曲》,并随着音乐而有节奏的或轻或重的鼓掌,它们也正是代表着 人类文明所追求的和平、欢快、明亮、雅致、轻松、热烈的特点。 我时常在问: 说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 ,那就可以这样问,当我们去这个城市,是为了听一场音乐会、或者是为了某种文化本身,体验其文化,那就是有文化的;如果仅是去购物,那就是没有文化的。你去维也纳,当然而且必须去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而且必须包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斯基进行曲》,你才真正去了维也纳!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729 次阅读|5 个评论
此次维也纳之行的一个惊喜
geneculture 2015-6-21 17:15
一个小小的三棱(正四面体)几何模型,配以七个汉字,居然可以成为能够概括整个人类知识定性分类的顶层设计即宏观模型,而且,它竟然还具有唯一的最大的知识本体的特殊地位。这不能不说明,书面汉语蕴含的神奇魅力。顺告:此次我离开维也纳回国之前应邀与奥地利最大的信息安全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了一次关于中西方双语的逻辑特色的对话,有些令我惊喜的是对方居然说,他们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中文逻辑尤其是语义逻辑的独特性是西方语言所不具备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比我预想的要容易理解我的超级的中文大棋盘(即“双字棋盘”的中文部分,它与算术部分是一一对应的)在理解自然语言、解析语义分歧、表达序位逻辑和再现认知过程等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是本次维也纳之行的重大收获之一。--邹晓辉Geneculture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维也纳---城市文化
热度 1 ssglwu 2015-6-19 08:30
吴国林 维也纳(Vienna),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音乐之都。去维也纳体验什么?什么叫做文化,维也纳城市有文化。因为不在维也纳体现文化,你就没有去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城市优雅,城市建筑十分华丽。 2011 年11月30日 ,维也纳以其华丽的建筑、公园与广阔的自行车网络登上全球最宜人居城市冠军。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 · 施特劳斯父子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而 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成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因市内古典音乐气氛浓厚,引来各国音乐家聚集于此,具“世界音乐之都”和“乐都”等美誉。 维也纳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除此之外维也纳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 维也纳也是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发源地,代表人物有路德维希 · 维特根斯坦、卡尔 · 波普尔、路德维希 · 冯 · 米塞斯、弗里德里克 · 哈耶克等。 在科学哲学中,维也纳涌现出了逻辑经验主义学派。 一句话,维也纳,有文化! 前几日,去了维也纳,图片分几次发布. 本次为城市街景.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28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际信息研究学会峰会IS4IS 2015侧记
热度 1 ssglwu 2015-6-17 23:35
吴国林 2015 年6月3-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维也纳技术大学举行了国际信息研究学会( IS4IS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峰会( ISIS Summit 2015 Vienna ),我参加这次峰会 。 该峰会由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DTMD 2015) , Fifth ICTs and Society Conference (ICTS 2015) ,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FIS 2015) ,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ICPI 2015) 这四个会议组成。 会议总主题:哲学与科学的信息转向: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的互动与融合;统一信息科学-哲学前景展望。 会议语言为英语。 其中我本人主持“ 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 ICPI 2015 )大会,并做大会报告,报告题目是“量子信息的追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讨论。 维也纳技术大学 ICPI 2015 会议现场 肖峰做报告 Brunner(在左) 博主做报告 博主在主持会议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892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研讨会—核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pewwy 2015-6-4 16:42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14年11月10日至1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召开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研讨会—核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共有来自93个国家以及包括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6个国际组织的35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大会包括全体大会、7个专题分会、3个讨论会以及海报展示。 中国王传祯教授及彭伟应邀参加大会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多个部门就辐照技术和设备供应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开幕式:大会主席叶志华教授,IAEA副总干事长K.Aning博士,FAO/IAEA联合司司长梁劬) 开幕式由来自中国农科院的叶志华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长Aning博士强调了会议的目的并发表了核技术与传统方法在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的重要性的演讲,FAO/IAEA食品与农业核技术联合司梁劬博士代表FAO以及主办方在大会上也做了发言,指出联合司一直致力于加强全球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重要性,同样指出确保食品供应完整性在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及国际贸易方面是最重要的。 会议达成如下主要结论: 1.核及相关技术对确保各国和全球食品控制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于食品追溯性和真实性的同位素测量技术、用于探测和控制食品污染的核及同位素方法、控制病原体和害虫的辐照技术均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并促进国际贸易。 2.南南合作和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机构的支持对于有效实施食品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3.食品控制系统的任何瑕疵都会影响消费者。例如欧盟28个成员国中有26个国家受到了马肉丑闻的影响。好的系统为确保食品安全存在,同时应能防止食品欺诈。即使最好的食品控制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而政策制定者在这方面的努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4.食品安全是全球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的方式是要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并有助于食品安全。动物饲料安全也是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 5.食品产地检验是食品行业提升信誉的重要方面。使行业了解能够用于食品产地检验的许多可用技术以及使用这些技术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必要的。 6.基于科学的食品安全计划对树立消费者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而快速预警系统警告消费者来自食品安全的威胁也是很关键的。 7.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实施监控和确保与食品安全标准符合性的教育和培训的非常急需的。 8.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需要政府,民营部门(生产商、加工商、经销商),学术界以及消费者之间进行积极的合作。
个人分类: 行业新闻|1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ESSS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校(二)
wl2119 2014-7-19 19:40
Stefan Hornbostel——德国iFQ的Boss,讲授文献计量学的历史、机构和基本概念 Wolfgang Glanzel——讲授文献计量学的主要数据源 Juan Gorraiz讲授数据源 Sybille Hinze在讲解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 Daniel Sirtes——德国iFQ,讲解ISI数据中基金数据的处理问题(Funding) 培训点其实是维也纳大学一个分校图书馆,看到许多上世纪初的硕博士论文 Anthony van Raan——荷兰雷顿大学CWTS教授,讲解leiden Ranking的评估和绘图,主要是vosviewer各种功能 Koenraad Debackere——鲁汶大学ECOOM的头,讲解近些年的工作及意义,文献计量学主要用在机构评估及其对学界的影响 Linda Butler(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和社科学院——讲解了澳大利亚Research Evaluation and Policy Project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Christian Gumpenberger——维也纳大学兽医学院公共服务和信息参考服务的主任,介绍了学院文献计量学团队的工作 维也纳大学主建筑内,正在举办宗教类书展,书随意放在哪儿,下午6点以后了,也不怕谁拿走。 维也纳城内的老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好多白鹅,真的好多,不怕人。
个人分类: 鲁汶生活|4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ESSS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校(一)
热度 1 wl2119 2014-7-18 23:18
Sybille Hinze——德国iFQ,在准备第一天的内容 arthur eger——爱思维尔的经理,初步讲授scopus数据库的使用 Tihomir Tsenkulovski——ISI的客户专家介绍WoS数据库 evangelia lipitakis——ISI资深经理介绍WoS,重点讲了新产品Incites的分析功能。 除此以外,Wolfgang Glanzele还讲授了文献计量学的基础知识。 沃蒂夫教堂——感恩教堂,是哥特式双塔教堂,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此地遇刺,又奇迹般的康复。为纪念此事件,兴建了这座新哥特式的罗马天主教堂,并被誉为“爱国主义和帝国臣民忠于皇室的丰碑”。正在修理...... 維也納市政厅——正在举办电影节,全市几个点之一,每天有表演,晚上有电影,全露天免费... 国会大厦——有警察24小时盯着游客 新堡博物馆Neue Burg——里面有餐厅和名画展览 斯特凡大教堂——世界第二高哥特式天主教堂,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雄伟难以言表。 门口全是马车,土豪价格:55欧,坐20分钟,国内景点马车out了。 教堂内部
个人分类: 鲁汶生活|41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斯卡拉歌剧院(2012-12-30)
xuxfyuwp 2014-6-19 14:31
不懂歌剧或音乐,只听说在世界上众多歌剧院中有几个很著名,如澳大利亚书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美国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剧院(Wiener staatsoper)、意大米兰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IIa Scala)、英国皇家歌剧院(The Royai Opera House)。 以前我去过其中的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贝尼朗岬角,是一个很吸引目光的地方,在悉尼市许多角度都容易看到这个歌剧院,从外型上看,像一艘航船扬起风帆,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我不知道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仅从其规模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在北京也是很突出的。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带,紧靠着人民大会堂;12万平米的建筑规模,巨大的圆体造型,也可算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了。由于北京奥运会时建了一个体育馆被称为鸟巢,所以这个大剧院也因此有了鸟蛋这个名字,好像与其高雅形象不太相符。 前不久走在意大利米兰的街上,有人指着一座不算很引人注意的欧式建筑说:那就是斯卡拉歌剧院,观其形态,显然不如悉尼歌剧院那样张扬,也不及北京的大剧院那么气派,如果不是有人指给我,我或许不会关注这个建筑,也就走过路过,遗憾错过了。 因剧院距米兰大教堂很近,便有了机会路过那里。若换上一个音乐爱好者,肯定会专程前往,感受也会大不一样,那可是歌剧的圣地啊。换一个建筑师,同样会有不同的理解,内行看门道,建于18世纪末的斯卡拉歌剧院在二战后时曾被战火夷为平地,战后意大利政府出巨资按原型重建,在当时也算是最高规格了,在其中寄托了意大利民族复兴的希望。建筑面积虽无法与周围的高大建筑相比,但内部的装饰则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特别是其堪称完美视觉和音响效果,令音乐艺术家们痴迷神往。 斯卡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音乐大师们,在世界歌剧史上,有许多著名歌剧都是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的,如《奥赛罗》、《蝴蝶夫人》、《图兰朵》等。许多国家的歌剧到意大利演出也会首选斯卡拉。总之,高水准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和出色的歌剧、曲目、音乐演出与歌剧院一道构成了这个艺术殿堂内涵的全部,在音乐艺术文化的时空长廊中绵延传承着。 斯卡拉歌剧院前面是斯卡拉广场,那里矗立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的石雕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奇式人物,曾先后两次定居米兰,约有20年的时间。这位大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也不知怎么会涉及那么多的领域,查查有关记载,称他为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大概最为大众所知的还是其绘画成就,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其中“最后的晚餐”就是达.芬奇为位于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创作的一幅壁画,至今仍保留在那里,可惜没能有机会前往观赏。
个人分类: 杂记|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的交通
热度 4 ldh 2014-5-1 09:47
到了维也纳,才知道奥地利人那才叫生活,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我们是在为生存而生活,差别是巨大的。 这里中国人不多,但中东人不少。 总的来讲,维也纳的交通比较方便,感觉比北京方便多了。给我比较震撼的所有的公交车和地铁只有司机,没有售票员和检票员,也没安检。要买票在售票机上自己刷卡或用硬币,有单程票,双程票,一周票,月票甚至年票等。上车的人买不买票完全靠自觉。当然你不买票也可以上车,因为所有的车站都是开放的。但遇到临时查票的人(临时上来),你要是没票,那你就得被罚款。今天我就遇到查票的人,有两个小伙子没票,被叫下地铁后就罚了款。 单程票一般2块多,可以持这张票沿着一个方向一直乘下去,而不需要再买票。一周票大约15元,可以在一周内随便乘任何公交车和地铁。 公共交通是一项福利,它不是拿来赚钱的。本来北京地铁2元钱的票价有一种福利的影子,但由于我们自己的反对(主要是北京之外的人的反对和议论以及北京制堵的需要),这项福利也面临被取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奥地利纪行之二:维也纳——慕尼黑——Obersdorf——Hirschegg
热度 4 sunbaoxi 2014-1-29 08:49
下了飞机,取了行李,我到机场的问讯处打听如何才能到达Hirschegg,他们建议我去OBB(奥地利国有铁路公司)咨询一下。机场通往市区的火车(City airport train)站台上并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我立即跳上开往西火车站的机场巴士,相信在西站一定能够找到抵达Hirschegg的交通工具。   只用了25分钟就到达了西站。OBB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必须先到慕尼黑,再换乘其他火车到Obersdorf,然后在转乘汽车去Hirschegg,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路线,我可以直接买从维也纳到Obersdorf的联程票。“多少钱?”“124.20欧元。”“18号我还要回到维也纳,同时买返程票,能不能打折?”“不能打折,但是我可以看一看有没有优惠……,从维也纳到Obersdorf,在慕尼黑主火车站换乘,124.20欧元,返程票49欧元,共计173.20欧元。”“好的,我刷信用卡。”他又打印了一份时刻表,每一列火车停靠的具体站台,以及换乘火车时步行所需的时间,都详细地列了出来。   由维也纳开往慕尼黑的快车(Railjet)其实并不快。铁路并没有实现电气化,列车最高时速160公里,平均时速130公里,比咱们中国的和谐号动车慢多了,也不如法国的TGV。真应该由咱们中国投资兴建一条由慕尼黑经维也纳通往东欧的高速铁路。列车奔驰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平原上,农田里的作物还泛着绿色,这里比华北平原暖和许多。远处是隐约的山峦,时而经过一些水泥厂之类的建筑,看上去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车厢里空落落的,没有几名乘客。记得几年前在德国南部乘火车旅行,那时身边还有肖兄弟,在火车上还遇到了两个从比利时来的去参观新天鹅堡的中国女孩子,其中一个好像是天津外国语学院的交换生。然而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行走在一个人的路上。我翻出邢老师的《你错了,爱因斯坦先生!》,慢慢读了起来。读了一会儿,合上书,又看窗外的景色。列车已经过了萨尔茨堡,森林逐渐变多,山脉也近了许多,一个漂亮的大湖,沿着铁道,蔓延了很久。我又掏出TimeOut的《维也纳》旅行手册,寻找可能会去造访的景点,偶然发现了一个介绍据称是维也纳最漂亮的妇人——阿尔玛的副篇。阿尔玛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年,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和四个男人有感情纠葛,这四个男人分别是剧作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人们说,幸福的婚姻使人长寿,我不知道阿尔玛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但是她确实很长寿。无论如何,她很有文化品位,而且绝不庸俗。   在慕尼黑主火车站,换乘了开往Obersdorf的列车。一个去Lindau的小伙子匆匆忙忙钻进了我的包厢,我告诉他列车将在中途分开,前一段开往Lindau,这两节车厢去Obersdorf,他又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天渐渐黑下来了,我很疲倦,仰在座位上只打瞌睡。快到目的地的时候,我收拾行李,到列车门口等待下车。这里是德国铁路网的末梢,所有列车都会停下来休息,第二天再驶回德国的心脏。   一个小伙子热情地带我到火车站旁边的汽车站,检查了一下时刻表,告诉我十五分钟后(即晚上8点整)将有一辆汽车开往Hirschegg,我很感谢他的帮助。天气很冷,路灯很暗,周围没有几个人。竟然没人来抢我的背包,也没有人找我要钱。真是“洪荒知礼仪,山居有圣贤”啊!   汽车终于来了,其实司机很准时,只是我怕它不来。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向山里开去,路旁的积雪越来越厚,路也越来越陡,积雪沿着山坡,一直铺展到山顶上去。黑夜里经过一些村子,差不多走几百米,汽车就要停下来上下乘客。乘客并不多,有一些似乎与司机很熟。过了大约二十多分钟,司机说:“Hirschegg到了,你住哪家旅馆?”“皮特森教授的家。”司机默然。   村子里很安静,昏黄的灯光从几间临街的屋子里照出来,间或有一辆小汽车驶来,穿过村子,不知道驶往哪里去了。我推开一家酒吧的门,询问皮特森教授的家在哪里。一位先生在电脑里查了一下,拿来一张地图,用铅笔圈起来一个 “38a” 的标号。“沿着你下车的路,向右拐,一直走到山顶,就到了。”   山上有很多岔路,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判断那一条最有可能通往皮特森教授的家。行李箱的轮子好像进了沙子,转动不灵活了,我只好提着行李走。一位夫人似乎刚刚回到自己的家门口,问我去哪里。“皮特森教授的家。”“有没有电话?”我拿出会议通知,指示给她电话号码,她用手机拨通了皮特森教授的家的电话。“沿着这条山路向上走五到十分钟,就到了。”   山上的住宅并不连贯,错错落落地分散在山坡上。明晃晃的月亮挂在我的头顶上,周围点缀着几颗明亮的星。我走啊走,不知道前面一家小楼是不是皮特森教授的家。以后在国内开会,我们应该把会议地点挪到野三坡去,让他们也在黑夜里沿着山路拎着大箱子找农家院住。前面的小楼近了,好像是一个饭馆,从小楼的体量上看,似乎容不下六七十名会议代表居住。正踯躅间,身后开来一辆吉普,来人喊:“上车吧!”“你是会议组委会来接我的吗?”“是的,上车吧!”很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叫物理。”“Nice to meet you! 你是圣天使吧。”后来才知道,他的名字确实叫Uli。
个人分类: 旅游札记|761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14年1月1日17:00到21:00)
cheverny 2013-12-31 15:35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即将满载着对全世界人民的新年祝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2014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将创新打造四小时超长直播,在北京华彬歌剧院携手120位各路明星,华丽呈现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央视著名主持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标志性解说赵忠祥也将第27次参与演播。   央视从1987年第一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始,这场音乐盛会已经陪伴中国观众迎接了27个新年。2014年1月1日17:00到21:00,央视音乐频道即将通过卫星连接国内、国外两个主会场,现场直播这一世界级的音乐盛典。   届时,著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将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呈现给全世界乐迷一场精彩的新年音乐会,让施特劳斯家族优美的圆舞曲再次响彻云霄。   李云迪、宁峰、赵静、元杰等国内一线音乐家将在华彬歌剧院现场呈现美妙动人的演出,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音乐交相辉映。著名芭蕾舞蹈演员邱思婷更将在现场为各位观众献上完美的舞蹈。中国各大顶级艺术团团长、金铁霖、闫肃、于丹、刘诗昆、邵恩、严彬、盛中国等各界大腕也将云集北京华彬歌剧院,现场呈现的精湛表演与前方来自维也纳的美妙乐音相映,一同为您献上新年的祝福。   据导演组介绍,本次直播将前后方的表演有机融合,并结合各界名人点评等、著名音乐人访谈等内容和环节。将是一次全新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转播形式,更是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音乐全方位体验。   2014年1月1日,央视网将和CCTV音乐频道同步转播《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上半场 Eduard Strauss Helenen Quadrille 爱德华·施特劳斯 《美丽的海伦》四对舞曲 Joseph Strauss Friedenspalmen, Walzer 约瑟夫·施特劳斯 《和平棕榈》圆舞曲(首演) Johann Strauss Vater Carolinen Galopp 老约翰·施特劳斯 《卡罗琳娜》加洛普(首演) Johann Strauss Ägyptischer Marsch 约翰.施特劳斯 《埃及》进行曲 Johann Strauss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Walzer 约翰·施特劳斯 《万众团结》圆舞曲 Johann Strauss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约翰.施特劳斯 《浓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Johann Strauss Waldmeister, Ouvertüre 约翰·施特劳斯 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Johann Strauss Klipp Klapp Galopp 约翰.施特劳斯 《噼噼啪啪》加洛普 Johann Strauss 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 Wald, Walzer 约翰·施特劳斯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Josef Hellmesberger jun. Vielliebchen, Polka francaise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 《心爱宝宝》法兰西波尔卡(首演) Josef Strauss Bouquet Polka 约瑟夫·施特劳斯 《花束》波尔卡(首演) Richard Strauss Mondscheinmusik 理查德·施特劳斯 《月光曲》(首演) Joseph Lanner Die Romantiker, Walzer 约瑟夫·兰纳 《浪漫》圆舞曲(有芭蕾表演) Josef Strauss Neckerei, Polka Mazur 约瑟夫·施特劳斯 《插科打诨》波尔卡玛祖卡(首演) Josef Strauss Schabernack, Polka schnell 约瑟夫·施特劳斯 《恶作剧》快速波尔卡(首演) Leo Délibes Sylvia 列奥·德里布 《希尔薇娅》(首演)(有芭蕾表演) Josef Strauss Dynamiden, Walzer 约瑟夫·施特劳斯 《动力》圆舞曲 Josef Strauss 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 约瑟夫·施特劳斯 《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Josef Strauss Carrière, Polka schnell 约瑟夫·施特劳斯 《邮递员》快速波尔卡 Josef Strauss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 314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有芭蕾表演) Johann Strauss Vater Radetzky Marsch, op. 228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
3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量:科学网博主要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演唱会
热度 5 大毛忽洞 2013-9-26 09:31
¥能量:科学网博主要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演唱会 这能量,那能量,¥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并非唯一的著名剧院,称不上音乐最高殿堂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演出的主要剧院之一,但它并不是维也纳唯一专业、演出安排绵密的剧院。在与其相隔不远的几个街区,就座落着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WienerStaatsoper,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更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和历史悠久的维也纳市立音乐厅。与金色大厅大厅相比,此二者无论在演出质量和艺术节口碑上,都毫不逊色。 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和美国纽约爱乐乐团为代表的其它外国团体,在金色大厅进行的都是赚钱的商业演出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是在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比较多的外国演出团体,每年基本都会举行一两次巡演,每次演出近10场,音乐会 表演曲目主要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因为它的演出质量高,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观众群,完全采取商业演出的运营模式,已发展成当地观众认可的品牌演出。同样,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决定打入欧洲市场时,受剧院方的邀请每年在金色大厅进行固定演出。一连15年,票房一年比一年好,当地媒体反响也越来越强烈。 租场门槛不高,只要支付约15万元人民的场租再加相关杂费就可以进门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接待人员表示,由于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并不是政府专管文化的组织,它每年自办的演出也不会超过200场,剩下 的场次则完全向外界敞开大门,一般一台音乐会付1.8万欧元(约合15万元人民币)场租,加上使用剧院设备等其他零星费用,都会被接纳。除了对自办的 200余场演出由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进行比较严格的艺术评估和筛选之外,其它的外部演出只要大厅本身没有节目安排,支付场租就可以进门。 打着文化走出去的旗号,很多国内艺术团体拿着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甚至自筹资金到金色大厅镀金 既然进入金色大厅如此容易,中国的艺术团体也就蜂拥而至。据《北京晚报》报道:很多艺术团体都打着文化走出去的旗号,在金 色大厅举办演出。这些艺术团体出国演出的目的五花八门,有些是政府给拨了一笔钱,于是出去玩一圈;有些是领导快退休了,赶紧把钱花出去;有些是学校想挣钱,组织学生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演一场。出国演出如果得不到文化部批准,就通过旅行社去维也纳。更有甚者在网上剽窃了一个维也纳市长的签名,当成镀金 的荣誉。 仅今年,至少就有133个国内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演出 近年来,中国人对在金色大厅露脸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体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 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与低劣的演出水准相对应的是,金色大厅的中国音乐会上座率普遍不高,部分观众对待演出的态度也颇为随便,国内团体的演出大体上变成了表演者的自娱自乐。 迄今为止,金色大厅没有邀请过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进行演出 金色大厅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被邀请的演出团体,剧院方需要支付演出费;第二种是根据合同进行驻院演出的团体,共同经营,按照协议分配收入;第三种是在前二者没有演出安排的期间,自费租音乐厅进行自娱自乐式演出,这也是中国艺术团体在金色大厅进行演出活动的唯一形式。迄今为止,音乐之友协会没有 邀请过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到金色大厅进行演出。 95% 的中国艺术团体进行非商业演出,上座率只能依靠赠票支撑。一旦缺少赠票渠道,就难免门庭冷落 由于市场需求大,近年来金色大厅针对中国演出团体的要价也越来越高,相当于外租价格的最高档了。近10年来在金色大厅演出 的国内团体中,95%以上的只在金色大厅表演一次,而且是非商演形式。一些演出与金色大厅的风格根本是格格不入,比如一些国内二三流团体和儿童夏令营,也硬要挤进去。大多数国内团体的演出,上座率大多靠赠票支撑。一旦缺乏了赠票渠道,演出现场会十分尴尬。2003年,一个中国中学生管弦乐团演出时,能容纳近2000人的剧院只坐了300多个人。 驻奥大使馆成了演出送票点,大多数中国团体的演出都有几百张赠票,最多的时候甚至要送出900张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孙书柱表示:从2001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某公司的赞助和电视台的安排下1月份在金色大厅演 出后,中国民乐团和各种乐团都一窝蜂地跃跃欲试,努力找钱到金色大厅开音乐会,大多数演出大都有几百张赠票,每当这个时候,中国大使馆也成了送票点, 最多时甚至要送出去900张票。大量的送票工作成了大使馆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赠票中外有别,好位置送国际友人,差一点的送华侨。如果票还是送不完,就在唐人街散发 在赠票的分配上,比较的好的位置送给当地的官员和社会名流,不好的位置,送给当地华侨、留学生。如果竟然还是送不完,就在唐人街里散发——在维也纳,有600多家中国的餐馆。由于观众质量的参差不齐,来回走动、小孩哭泣喧哗、手机常响,演出途中鼓掌,衣着穿戴五花八门等情况时有发生。奥地利《标准报》就曾针对这些情况,对中国某地的乐团提出过批评。 网友跟贴 872 人跟贴 | 6,517 人参与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3519 次阅读|8 个评论
维也纳:穷游与热游(四)如诗的画卷
热度 26 dmi2007 2013-8-21 08:01
音乐与多瑙河(英语Danube,德语 Donau )是维也纳的两大特色。而把这两大特色结合起来的小约翰斯特劳斯以一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成就了他的尊贵地位,也让维也纳声名鹊起。尽管维也纳景观不少,但我想不少游客内心主要是冲着两件事去的,一是在金色大厅听音乐,二是看看多瑙河 。 维也纳系列游记的最后篇章 留给了多瑙河 。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森林,流经九个欧洲国家,在乌克兰中南部汇入黑海。 是欧洲第二大河流( 在世界上排名就比较靠后了,长度大概是第26名) 。 多瑙河是欧洲最美丽的河道之一,而这条美丽长河中的明珠要属两个奥地利小镇梅尔克( Melk )和克雷姆斯 ( Krems ) 之间的瓦豪( Wachau )河谷了。 维基介绍说,瓦豪河谷 全长36公里。该地区拥有完整的自史前时期演化至今的各时期的历史痕迹,拥有众多的历史古城和修道院。其中古镇杜恩施泰恩 是当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 囚禁英格兰 国王狮心理查 的地方。该地区还是奥地利重要的葡萄酒 产区,拥有大量的葡萄 种植园。 我们根据穷游网上网友的经验,首先从维也纳约瑟夫车站坐火车1个小时左右到达 克雷 姆斯小镇,然后坐游船逆流而上,全程尽情欣赏两岸如诗的美丽画卷,约三个多小时到达另一个小镇梅尔克, 再从梅克尔 乘火车返回维也纳西站。 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根据诗人卡尔·贝克的同名诗作的意境成曲,诗人 是这样描写多瑙河的 :“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如同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科学网上的几位诗友翘待我的维也纳之行能有长短句,很抱歉让你们失望了。也许,此身已在诗画中,何须添足画长虫?聊以自慰的是,湘君的《西行漫兴》激发起一丝灵感,步“沙湖”韵作五律一首,也算是我在多瑙河画卷上小涂一鸦。(湘君博文留言处的修订版) 五律《游多瑙河瓦豪河谷》 滚滚长河水,波连万古幽。 野田翻麦浪,村堡隐风流。 气象殊千里,和光化百愁。 凭舷穿瓦谷,闲看往来舟。 乘火车去Krems镇,一路风光旖旎。正是麦收季节,白墙红瓦的村庄,绿色的庄稼和黄色的麦地交相辉映,一派田园风光。隔着火车车厢的玻璃,拍得几张。 Krems小镇位于瓦豪的东北端、Krems河流入多瑙河的入口处,是下奥地利(奥地利最大的一个州)最古老的城市。它坐落在一片片葡萄园连绵起伏的迷人风景之中。城西的石门,建于1480年,是中世纪四大石门之一,是克雷姆斯城的象征。在市政厅的西面有一座别致的葡萄酒博物馆,由原来的修道院改建而成,展品展示了瓦豪地区葡萄酒酿造史。 我们要赶船,所以无暇去游览这些景点。匆匆路过小镇,用手机拍了一些街景。 Krems 镇依山伴水 Krems 镇码头,我们在这里乘船逆流而上。 悠闲的游客 从Krems 一侧,远眺对岸山顶上的Stift Göttweig 修道院。该修道院最早是作为律修会修士的道场,高高的祭坛始建于1072年,而整座修道院则完工于1083年。 从Krems码头出发不久(约5分钟),经过和Krems毗邻的Stein。 船过左岸的Mautein。 烂漫古镇杜伦施坦(Durnstein)。这是整个行程中最醒目的景点,在游船上远远的就可以望见矗立在码头的科亚赫伦修道院(Choe-herrenstift),修道院外型有如一座小灯塔,蓝白色相间的中央主体建筑非常显眼,看上去柔和、顺畅。 相传英国理查一世(Richard Loevenherz,又称狮心国王,因其作战总是一马当先,勇猛如狮故名)在十字军东征时因战利品瓜分(西西里归属)问题触怒了同盟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尔德,在归国途中被公爵抓获囚禁在山上的古堡中。其忠心耿耿的仆人为寻找主人,沿多瑙河整日吟咏歌唱,最后找到了主人,支付庞大的赎金后狮王才获救。 杜伦斯坦 镇的大图 施皮茨小镇 (Spitz) 瓦豪河谷的中心区域 , 是最早被称作“Wachau”的地区 , 有着大片的葡萄梯 田 , 最著名的“Tausendimer-berg”山丘被人 们 称为“千 桶 山”的城堡山。 意 味着 每 年给酒 农带 来了上千桶上等葡萄酒(相当于5万7000公 升), 在游船还可以望见被梯田 包 围的Hinterhaus古堡。 Hinterhaus古堡 几张杂景 熊皮尔城堡(schonbuhel ) Schonbuhel这座滨河岩石上的城堡于1820年建造,有圆尖锥与西洋棋中皇后顶饰的造型。电影茜茜公主中,远嫁到奥地利的公主便是在这座古堡上朝热情的人们挥手别去,斯人已去,风景犹存。 终点站梅尔克(Melk)。从船上远眺梅尔克修道院 梅尔克修道院高居山顶,俯瞰多瑙河,这个本笃会修道院,庄严地耸立于该地区的优美风景之中,无论是乘车还是乘船从老远就影人眼帘。修道院堪称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由雅格布•普兰陶尔(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间建造。 梅尔克小镇集锦 最后,应好友二小姐(FloatingRose)之盛情,请出二妞小朋友
个人分类: 摄影|9548 次阅读|75 个评论
音乐之都维也纳给我的欧洲印象
Sibiling 2013-8-20 15:10
维也纳的音乐,已经不再是这个城市的音乐,与来他乡异国的朋友闲谈时,他说了一个很贴切的词: world music ,是的,当维也纳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世界就充满了音乐的力量。我从小就喜欢它,没有理由的,为之疯狂的,身心沉浸的发自骨子里面的喜欢,音乐超越着语言,是世界文化领域通行的默认通行证。 第一次是在维也纳大学主楼走廊,一个没有着任何目的的维也纳音乐人,忘情的给我们的晚餐配给了最为华美的维也纳音乐。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和科学家,却都能跟着他的节奏哼上一段。看到五线谱的那一刻,我不仅也怦然心动,这已是数个世纪留下来的华章。而我熟悉的音乐里也有同样的节奏,但一定不被欧洲的同行所熟知,需要交流则使用一种通行的情感和手段。感谢这位不知名的演奏家与深入的切磋和不通过语言的默契,只在音符上找到了熟悉的似水流畅。 来到维也纳,一定会为音乐而活着。我晚归的路上,多瑙河道人为铺就的沙滩上,就有乐队和歌手在夕阳里在那里表演,维也纳有着最好的听众,躺在沙滩躺椅上,饮着啤酒看着晚霞听着歌,以及给予音乐人最为发自内心的唱和与掌声。我想不到几个世纪以前,大师们是怎么样的书写下他们的作品,但那些音符一定与这些街头巷陌里普通百姓的感情有关,一定是抒发着任何一个在此情此景里共鸣了的心底的声音。维也纳城市的音乐的群众积淀是极其丰富的,这就是需求。 诗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任何地方你真正听懂音乐的时候,情绪即刻会被调动,这是今古中外人类一以同之的情愫。维也纳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城市里面最为漂亮的建筑就是为音乐而建的,音乐超越了文学上升为城市的意志,辅以多种形式的舞蹈,是人们日常已经离不开的精神消费品。 一个晚上,组委会的主席找到了我,邀请去在市政厅里的晚宴和舞会,顺便准备些东方的乐曲演奏。这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当晚维也纳的市长也出席了,我们一起坐在一桌,和这位主席,以及维也纳的一位校长,整晚都在谈论东西的 Culture Difference ,可贵的是这位校长一口流利的汉语,态度也非常和蔼,她来自波兰,懂得德语、英语和波兰语等多种语言,确实非常令人佩服。 当今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一路飙升,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仅次于美国之下,国内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大到航天小到芯片,太空授课以及航母服役,均在同行面前高调展示,因此中国的学人自然很吸引到欧洲等地的目光了。这个晚上我选了两首曲子用笛子吹奏了下,很多朋友很好奇的过来看来自东方的乐器和乐谱。这个意外的举动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好关系的朋友,让我在同行交流上受益匪浅。 欧洲人的乐感很强,他们随时可随着曲调起舞,几位专业的歌舞明星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个情况下不善歌舞的我就只有当摄影师了,留了很多影像片段。夜深天晚的时候,市长和晚会主持人,尤其是主席一家人还过来与我合影后离场,这些均让我首次到欧洲就受宠若惊,感觉一路而来因乐而通真的不虚此行。 音乐之城,就欧洲中心留给我的印象而言,有了这些如诗如梦的生活片段的点染,让原来在想象里的音乐碎片,以及遥不可及的金色大厅的音乐会的场面,随着我们现场到歌剧院欣赏了维也纳的表演之后,变得更为丰满而具体。如果当一个维也纳的市民,他会每周都有条件身临现场体验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名作演奏,真正的与音乐融为一体,与他们千百年来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水乳交融,在这样的情景下续写现代的诗乐篇章,想想都是美丽的。
个人分类: 科普之光|3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游记故事
热度 2 Sibiling 2013-8-15 22:30
维也纳郊外之梅尔克修道院的图片故事 科学网的几位博主这几天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讲述了维也纳市内的故事,我也上来凑凑热闹,讲述一段维也纳郊外梅尔克修道院的图片故事。 梅尔克修道院(Stift Melk)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位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梅尔克镇的山岩上,俯瞰多瑙河,毗邻优美的瓦豪河谷(以后再讲多瑙河瓦豪河谷的图片故事)。 梅尔克修道院成立于1089年。今天摄人心魄的巴洛克建筑修建于1702年到1736年,有精美的壁画,图书馆藏有无数的中世纪手稿。由于其名望和学术价值,在1780年到1790年约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奥地利的修道院时,梅尔克修道院得以幸免,并且逃过了拿破仑战争的破坏。1938年德奥合并,学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纳粹收归国有。   梅尔克修道院高居山顶,俯瞰多瑙河,这个本笃会修道院,庄严地耸立于该地区的优美风景之中,无论是乘车还是乘船从老远就影人眼帘。修道院堪称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由雅格布·普兰陶尔(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间建造。穿过主教庭院可以登上装饰豪华的皇帝台阶,沿着长约200米的长廊前行。长廊两边挂着奥地利统治者的画像。接下来可以看到图书馆,图书馆顶上是保尔·特罗格(Paul Troger)绘制的壁画,整个图书馆藏书9万余册。从修道院的平台上俯瞰多瑙河壮观之景,尽收眼底。 闲话不说了,直接上图片: (一)、维也纳到梅尔克镇途中的大片向日葵田: (二)、梅尔克镇的全景图: (三)、这个猜不出来了吧?我前面一位游客背上的地图: (四)、梅尔克修道院的入口: (五)、梅尔克修道院内屋角的雕塑: (六)、风趣的导游与游客(导游让游客聚集过来不要靠近文物,这位游客就站在了导游那边去了): (七)、梅尔克修道院内的壁画与浮雕: (八)、梅尔克教堂内精美的装饰: (九)、能认出来这是什么地方吗? (十)、一线天: (十一)、博主: (十二)、精美的壁画: (十三)、美轮美奂的欧式建筑: (十四)、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 (十五)、梅尔克修道院的外景: 这个修道院最为可贵的就是躲过了战火的洗劫,留下了大量千年前的经卷和书稿,可惜图书馆里不让拍照,我们只留下些建筑本身的照片,但这也已经很知足了。梅尔克教堂、图书馆和修道院正如国内的敦煌的地位一样,给今天留下了中世纪文明的大量载体,这也是我们从维也纳专程到此的参观目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787 次阅读|4 个评论
维也纳:穷游与热游(三)久远的旋律
热度 16 dmi2007 2013-8-13 21:12
炎热的夏季,中国好声音第二季 燃起一把新火;科学网上,几个痴迷的唱将不断地秀着自己的嗓子。音乐,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忘忧草。我不知道,在流行音乐的大潮里,现在还有多少人经常听听古典音乐?其实我自己现在也很少听古典了,之所以这么设问,缘于这次维也纳之旅,有些沉睡已久的关于古典音乐的陈年记忆被翻了出来。 刚工作那会,眼耳处于饥渴状态,到处寻觅可填充物,不像现在这样处于饱和状态,十分劳累。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更遑论电脑了。对于眼睛,逮着小说杂志报纸什么的都看;对于耳朵,听听收音机就是很享受的事,攒下一点钱后,很慎重地买下一台低端的双卡收录机,这样可以听磁带录音的音乐和歌曲了。当时,通俗流行音乐刚开始流行,严肃古典音乐也是并驾齐驱地传播,收音机里经常播放一些古典名曲。本来一穷二白的耳朵是来者不拒,对古典的东西也慢慢产生了亲近感。单位的年轻人自娱自乐学跳交谊舞,播放的曲子中现在还记忆犹新的就是小约翰斯特劳斯的《 蓝色多瑙河 》和勃拉姆斯的《 匈牙利圆舞曲 》等,这久远的记忆还真没被淡忘,我试了试,发现曲调很完整地被哼哼出。那时候听了不老少的交响乐,轻音乐,舞曲,钢琴曲以及古典吉它曲。附庸风雅也好,叶公好龙也好,反正的反正,在那物资生活相对贫瘠的年月,耳朵的营养不算太差。 过去,名曲的作者们对我来说只是神一样的符号,这次终于有机会造访了许多音乐神们曾经居住或游历的地方。维也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世界音乐之都,与这些音乐大师在一个时期云集于斯,奉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篇章有关,当然也与从皇室、王公贵族到普通民众对音乐的喜爱分不开。在美泉宫里有一幅巨大的油画,据说画了好几年,刚画的时候还不知有莫扎特,后来莫扎特进宫为皇室演奏深受玛丽亚女皇青睐并名声大噪,于是在画的右下角增加了天才音乐神童的身影,现在用玻璃专门框出来指示给游客看。 我们游历维也纳的那几天,金色大厅演出莫扎特音乐会。比较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去听(原因见第一篇)。不过,我们也有所补偿。每年夏天,在市政厅门口都要举办露天音乐电影节,前后几个月连续不断。市政厅大楼正门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屏幕,广场上摆放着银色的金属椅子,两边还搭了临时看台。再往后则是搭棚的大排档美食区,人们可以在享受各种美味的同时,欣赏音乐电影。我们找了一天晚上过去了,一边品尝着黑啤和饮料,一边不懂地欣赏着露天播放的音乐剧电影——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原计划去一趟萨尔茨堡,那是阿尔卑斯山的门庭,又是莫扎特的出生地,并因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而名扬天下。因为天太热和行程有些紧计划被取消。 维也纳金色大厅,闻名遐迩。建于1867-186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其独到的建筑结构令厅内的听众无论坐得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同样音效的音乐。1870年首场演出;1939年举办首次新年音乐会至今,只有1945年因战争停办一次。 金色大厅门厅的拱形建筑结构 金色大厅的听众席。加上包厢和站席,厅内总共可容纳2000多听众。 市政厅门前的宽大银幕和坐椅 市政厅广场音乐电影节现场(以下三张,手机摄) 电影开幕前还出来一主持人致辞 《波希米亚人》电影剧照 全城其他音乐家的雕像都是青铜的,只有 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塑像是金身的,位于城市公园内。一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奠定了斯特劳斯在音乐城中的首席音乐家位置。 莫扎特雕塑位于城堡公园内。相比于公园一角 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雕像处的冷清,音乐神童这儿经常有游客来合影留念。 天才的莫扎特有许多轶事。今天是七夕,就说个与莫扎特有关的两情故事:6岁的莫扎特在美泉宫为皇室演奏,遇到了7岁的公主玛丽·安托瓦内托,据说莫扎特对公主说“我将来要娶你!”,女皇被无忌童言逗乐,把小莫扎特抱到腿上。后来,莫扎特不到四十早逝,而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的玛丽也在不到四十岁时被送上了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 路德维希·贝多芬,1792年定居维也纳,老师是海顿。与莫扎特、海顿并称维也纳三杰。贝多芬命运多有坎坷,在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影子。贝多芬作品众多,不过,让我耳朵长记性的也就是《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第九交响曲的第4乐章,就是著名的“欢乐颂”,如今是欧盟的盟歌。其实我更爱老贝的钢琴曲《月光曲》,宁静舒缓的曲调像是在沉思,像是在回忆,又含着些许的忧愁。 歌德,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曾被舒伯特谱曲,所以也算歌词作家;另外他的小说《浮士德》被改编成歌剧,也是与音乐有关,所以在这里给他留个位置。好像宋祖英还在金色大厅唱过歌德词、舒伯特谱曲的《野玫瑰》呢(忘了哪一年 )
个人分类: 生活|8451 次阅读|53 个评论
维也纳:穷游与热游(二)历史的灵魂
热度 19 dmi2007 2013-8-10 05:08
一个城市的古老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灵魂。古老的城市有许多,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历史灵魂被扼杀了,有的被转了基因。而维也纳,当你沿着 内城环绕漫步时,似乎能够处处触及到这个千年之都的历史原灵。 据考,约在一世纪期间,古罗马帝国在维也纳现在的内城区建立军事要塞,防范北部的日耳曼部落入侵。那个时候应该是中国的东汉时期。日耳曼部落(就是现在的德国人和北欧人,呵呵)有点像中国汉朝北边的匈奴,估计常常垂涎南边帝国的财富。不打仗的时候大家肯定有贸易往来,于是这个缓冲地带慢慢就有了人气,成了集市。直到十三世纪,巴本堡王朝才在这里建立了商业城市。这大概就是维也纳城的起源。 中西欧这一块在公元962年到1806年期间出现了一个不那么正式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就是皇帝为最高权威,下面封有许多公国、侯国以及宗教贵族领地。不知道他们的皇帝是不是有点像咱们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有权力之名而无权力之实。我估计还是有些差别 的(后来查到,奥托和萨利安这前两个王朝,皇帝还是有实权的)。这个帝国范围曾覆盖现在的德意志,奥地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地区,不过首都不定,疆土常易。大家请注意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古罗马拜占庭帝国可是没有什么关系。法国人伏尔泰说,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这个评价可真够损的! 言归正传,在神圣罗马帝国期间,欧洲有个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支系庞大,其成员统治了欧洲许多地区,其成员还几度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在1282年把奥地利公国封给自己的儿子,从此,这个家族统治奥地利达600多年之久。咱们中国,东西周朝虽然前后达800年,但没有统治力,最长的一统江山的大汉朝也就400余年吧。也正是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长期统治,维也纳才发展成了当时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维也纳还从16世纪中叶开始一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直到1805年拿破仑占领维也纳,并于次年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为止。而五次结起反拿破仑同盟的弗朗茨二世在遭受四次失败后被迫下摘下皇冠,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我们最早从电影里知晓的著名人物茜茜公主。全名是伊丽莎白 · 阿玛丽亚 · 欧根妮,被家人昵称为茜茜(Sisi)的巴伐利亚女公爵和公主,嫁给弗朗茨 · 约瑟夫一世后成为奥匈帝国皇后。史载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其实她的政治影响不大,但最终成了文化偶像。总体上,伊丽莎白皇后是一个在自由精神和宫廷规矩之间徘徊的悲剧性人物。在美泉宫听到的讲解说,伊丽莎白经常被她婆婆监视,让她很是郁闷。传说,伊丽莎白并不爱她的皇帝老公,但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得知茜茜的死讯时,曾悄悄地自言自語說:“她永远不会知道我是多么爱她。”1898年9月,伊丽莎白皇后在日内瓦被意大利的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终年60岁。 进入20世纪后,维也纳命运多桀。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也对维也纳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战对维也纳的破坏不大,但哈布斯堡家族几百年的统治被结束,庞大的帝国版图被缩小,许多土地被割让,奥地利共和国被催生。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直接吞并,成了第三帝国的一部分,二战中,维也纳也是满目苍夷 (例如,国家歌剧院就被盟军完全炸毁,现在的是战后重建的)。战后被同盟国瓜分占领达10年之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老的建筑是历史的见证 , 如今广迎八方客 。 物是人非,千古沧桑凭谁说! 旅游一趟,补点历史知识,不亦悦乎!是以为记。 ----------------------------------------------------------------------------------------------------------------------------------------- 美泉宫 ( 德语: Schloss Schönbrunn ,音译作 申布伦宫 )座落在维也纳西南部,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皇宫 。 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下令营建 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美泉宫里有中文讲解机,我们听到了不少故事,比如,6岁的神童莫扎特就是在此第一次为女皇演奏钢琴,深受女皇宠爱。1830年,茜茜公主的丈夫,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出生在美泉宫。 弗朗茨 是一位勤政的皇帝,睡着行军床,每天4点多就起床。弗朗茨与皇后茜茜公主在美泉宫居住了很长时间,他于1916年在美泉宫与世长辞,也是哈布斯堡王朝中执政最长的一位君主。 美泉宫花园一侧 从凯旋门方向远眺美泉宫 美泉宫凯旋门。它是建在美泉宫花园中最高点的观景亭。建于1775年,由奥地利皇家建筑师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所设计,最初被用作餐厅和皇帝约瑟夫一世的早餐室。 美泉宫王子花园, 位于宫殿东边。 茜茜公主——伊丽莎白皇后(由网络图片制作) 霍夫堡宫 曾是奥匈帝国 皇帝冬宮(夏宫是美泉宫)。如今是奧地利的总统官邸。茜茜公主博物馆开在 霍夫堡宫 一角。 霍夫堡宫另一侧——英雄广场。1938年希特勒在此宣告德奥合并。 斯蒂芬大教堂(Wiener Stephansdom)是天主教维也纳宗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维也纳老城区的心脏地带,是维也纳城市的标志,也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建成于1433年,高137米,是现存世界第8高的教堂。 斯蒂芬教堂内部。光线较暗,我是把相机从栏杆的缝隙放到里面的桌子上拍的(土法三脚架,呵呵) 再贴一张组合图 查理教堂 位于维也纳内城南部,卡尔广场Karlsplatz南侧。是一所令人瞩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筑,有着高达72米的罗马式圆形拱顶。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宣布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够停止,他就建造一座教堂,瘟疫一结束,皇帝就下令建造了这座壮丽的巴洛克教堂。(手机拍摄——因为可以PANORAMA) 查理教堂远景 维也纳市政厅为哥特式 风格, 建于1872年到1883年。 面对市政厅是一个大型公园,名为市政厅公园(Rathauspark)。 西班牙皇家马术学校。是维也纳 的一所传统的利比扎马骑术学校。它不仅是古典盛装舞步赛的中心,也是维也纳的一大景点。有公开表演,并允许参观一些训练项目(可惜夏季停止表演)。它在古典盛装舞步赛方面已经有四百年的传统经验。 学校领先的马匹和骑手 还定期在全球巡回演出。 感恩教堂,又称双塔教堂。位于佛洛伊德公园。据说1853年奥皇弗朗茨 · 约瑟夫在此散步,遭遇刺客,幸而死里逃生。皇弟为感念上帝恩泽和圣母眷顾,保佑皇兄大难不死,集资兴建高达百米的哥特式感恩教堂,以志不忘。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雕像 , 位于城堡公园(burggaten)。他微微低头,在想什么呢?是思念自己的爱妻茜茜,还是在怀念帝国远去的盛世? 位于英雄广场的卡尔大公的骑马雕像。卡尔大公是皇弟,并患有癫痫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奥匈帝国的军事统帅,他是第一个打败拿破仑的名帅。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一瞥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二瞥
个人分类: 摄影|10554 次阅读|53 个评论
维也纳:穷游与热游(一)乐都概貌
热度 23 dmi2007 2013-8-8 07:26
最近一段时间,到处是高温天气的消息,黄浦江边如此,多瑙河畔亦然,大有欧亚同此酷热之势!在这麦收季节,顶着炎炎烈日,我带着一家老小四口经历了维也纳之旅。 旅游是烧钱的享受,但烧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享受则是腰包不太壮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出发前做一些功课是很有必要的。我的游玩计划主要参考了 穷游网 。 穷游网 是一个值得向自助游者推荐的网站,内容详尽,条理清楚,它是由许多背包客的经验和心血汇集而成的旅游宝典! 没去维也纳之前,只知道维也纳贵为音乐之都和艺术之都,乃欧洲和世界名城。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些来自间接知识不太确定的片段:多瑙河,圆舞曲,金色大厅,茜茜公主,城堡,教堂等等。我说不确定,是指脑子里只有这些名相,并无亲自的感官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兴起的交谊舞让我们这些闭塞已久的土包子知道了圆舞曲,“嘭嚓嚓,嘭嚓嚓”的音乐节奏随着小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优美而舒缓的曲调引领着舞者起伏旋转,端的是青春洋溢。再后来,从电影里知道了茜茜公主。再再后来,电视里每年都播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对于维也纳,脑子里也就是这些模糊的雏形了。 心里很清楚,构成维也纳的元素远不止这些,对一个陌生城市的感性认识还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扫描。当然,我还期待着用光影去记录,用文字去描述,用心去体会。 在维也纳总共呆了六天,有名的景点大都去看了,其间还安排了一次多瑙河瓦豪河谷的船游。依然觉得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个城市,6天怎够,6年或许差不多!按说应该安排一些时间去听听音乐会,看看博物馆。 可是 带着一老一小,难以成行。于是我们选择以观赏维也纳的外貌为主。即使这样,我依然能感受到维也纳浪漫的灵魂! 现将随拍记 录整 理出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 (一)乐都概貌 (二)历史的灵魂 (三)久远的旋律 (四)如诗的画卷 没有什么比在高处俯瞰一个城市更能了解它的整体了。我们很幸运地赶在关门之前沿着只容一个人身的陡峭的石阶旋转楼梯登到了斯蒂芬大教堂的南塔楼的中段67米处,共343级台阶(塔高137米)。 最令人佩服的是78岁高龄的泰山大人也爬上去了,二妞爬了一段,然后被妈妈抱上去了,不过下塔的时候是自己下去的。 换一个方向俯瞰维也纳。 塔楼下边的景象 在流经城内的多瑙河左岸,维也纳人开出了一条长达二十一点五公里,宽二百米的泄洪河道,与多瑙河平行。挖出的泥土放置在泄洪河道和多瑙河主航道之间,成为“多瑙岛”,这片七百多公顷的绿洲带有四十公里长的河滩,是维也纳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在这里可以游泳、划船、冲浪、钓鱼。 从多瑙岛到联合国城只有一站之隔 维也 纳步行街——克恩顿大街。位 于市中心,是世界第八大步行街。 在内城的景点之间,还有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就是来往穿梭的载客马车 。 请 仔细看,在马屁股后面,都拉着一个兜,以免马粪外溢。不过,这么毒的日头,我还真佩服那些坐马车的游客。 城市公园一角 在市区有个纳旭市场很热闹,早晚都可以购买水果、蔬菜以及来自各国的美味佳肴。周六是跳蚤市场开放日,但那天下午实在太热了,逛的时候二妞还睡着了,我们只好匆匆离去。 二妞睡着了,我们就近找了一家咖啡馆歇息吃饭。其他人都在外面用餐,就我们在里面。 维也纳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城 内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轻轨(有轨电车),地铁等。另外,游客还可以租用自行车。乘坐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是自由上下,无需验票,前提是你要预先买好票。偶尔会碰到查票的,据说未购票罚款额是100欧元。我们是网上购买的周票,一周15欧。只碰到过一次查票。这张片子是在一个地上的地铁站拍的(主要考虑光线问题) 市内轻轨 。从我们旅馆住处到内城有直达轻轨,白天几分钟一趟,非常方便(手机摄) 维也纳联合国城。维也纳是世界第三大联合国机构所在地 , 有8个机构和3个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 。
个人分类: 生活|7646 次阅读|64 个评论
维也纳会议上,我向普赖斯奖新科得主Cronin表示祝贺(照片)
热度 7 Wuyishan 2013-7-30 20:55
(摄影者:普赖斯奖得主、比利时科学计量学家格兰采尔的夫人 Zsuzsanna Glanzel)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527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维也纳的我
热度 16 cosismine 2013-7-24 09:39
2007 年参加过一次ISSI国际会议,启动了我的科研之旅。之后一直想参加,要不没有钱,要不文章被拒了,今年有钱了,特别想去,为了保险,就投了两篇文章。两篇文章都被接受了......今年有钱了,文章也被接受了,又没有了健康,不能去。 没有办法,只好请人帮我讲。一篇文章是和师弟Raf Guns还有几个同事一起做的,就请他讲,他很愉快地就答应了。另一篇文章是我自己写的,文章做得不大好,请国内的朋友帮着讲一下,说是讲不好……其实是文章不好,请国外的一个朋友帮我讲,也说他恐怕我的文章站不住脚,所以拒绝了。但我觉得我的思路是正确的,即使方法上有一些小瑕疵,也值得大家关注,这次会议上有那么多专家,抛砖还能引玉呢,更何况,我用了那么长时间酝酿……恳求会务让我找人代讲,到会议开幕之前,会务都催我,还是没有找到人,万般无奈之下,给师弟写了封信,把别人拒绝的原因都告诉他了,说如果您也觉得这篇文章不值得在你在会议上宣读,我就撤稿了。文章刚写好时,给师弟看过,除了评审,他给过positive的评价。 他让我把PPT写好,他帮我宣读。我写了,在会议开幕之前发给他。 会议期间,老师给我说师弟Raf did an excellent job presenting your work 。请国内一个朋友帮我拍些照片,昨天晚上收到照片,看照片上的PPT, 师弟在我PPT之外,还做了很多阐释……而令我意外的事,我竟然随着师弟去了一趟维也纳。 我没有想到我师弟那么用心!我没有给过他我这张照片,他是从我博客上下载的( 分享 有图无真相—— 我的笑对你是否很重要 )。而师弟 一点不懂中文,都不知道他怎么找到这些照片的。病愈后在博客上发了一些照片,告诉大家,我痊愈了,也把链接发给他了,他回信说,他看不懂中文,但我的笑容告诉他很多。 而他选择的这张照片和这张照片的链接,我从来没有给过他……而照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刚刚做完手术,衣服里面还有绑带……对过往是多么难舍,对未来又有多少期待……一如我对这次会议的心情。 师弟把会场的意见反馈给我,说Thierry Marchand认为基本的想法很有意思,但现在说H-指数的一致性是不是个问题还太早。而也有人说应该配合一种更为 现实的引文分布情况来讨论这个问题,文章有所反响,有人愿意在此基础上做些工作, 这正是我所求的。谢谢师弟的努力。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10553 次阅读|37 个评论
维也纳畅想曲
cosismine 2013-7-18 17:22
维也纳,你在做什么?
2234 次阅读|1 个评论
1913年维也纳:决定人类历史的几位超级牛人都在
热度 4 laserdai 2013-4-21 07:22
100年前,维也纳同时接待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约瑟夫·铁托(Joseph Tito)、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 1913年的维也纳是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的首都。当时的奥匈帝国有15个民族,居民超过5000万。 当时 年迈的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 (Franz Joseph)一直在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Hofburg Palace)统治一切。 他的指定继承人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居住在附近的美景宫(Belvedere Palace),急切等待着登上王位。第二年,暗杀他的行动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有200万居民,其中本地出生的不到一半,约四分之一来自波希米亚(现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和捷克共和国西部)和摩拉维亚(现捷克共和国东部),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说捷克在德国旁边。” 奥匈帝国的臣民说12种语言。“奥匈帝国军队的军官必须能用除德语之外的11种语言下命令,国歌有每种语言的官方译本。” 这座城市曾经而且依然等同于音乐、奢华的舞会和华尔兹,但是其阴暗面却特别黯淡。市民们大都住在贫民窟。1913年,将近1500名维也纳人自杀。 这种独特组合形成了维也纳自己的文化现象——维也纳咖啡屋(Veiennese coffeehouse)。 “咖啡文化和在咖啡馆辩论和讨论的概念是当时与现在维也纳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3年1月,一位护照上的名字为帕帕多普罗斯(Stavros Papadopoulos)的男子在维也纳北终点(North Terminal)火车站走下从克拉科夫(Krakow)开来的火车。 这位男子肤色黝黑, 留着一大把农夫式的胡子, 拎着一个不起眼的木制手提箱。 这个人出生时取名为约瑟夫·朱加什维利(Iosif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朋友们叫他科巴(Koba),而现在,为人所熟知的是 约瑟夫·斯大林 (Joseph Stalin)。 与此男子接头的人 就是俄罗斯异议知识分子及激进报纸《真理报》(Pravda)编辑叫 列夫·托洛茨基 (Leo Trotsky)。 斯大林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于1912年底-1913年初在维也纳写成,并以《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为题登载在1913年《启蒙》杂志等3、4、5期上。列宁认为这一著作具有很大的理论和政治意义。列宁知道《启蒙》杂志编辑部的某些人员认为这篇论文需要讨论后,坚决予以反对,他说:“当然我们绝对反对。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我们对崩得坏蛋们丝毫也不放弃原则立场。” 1914年斯大林的这一著作以《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为题出版过单行本,十月革命后,该书曾多次再版,并收集在《斯大林全集》第2卷内。 同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mgund Freud)已明声显赫。 这位精神分析学家住在维也纳博格巷(Berggasse),并在此开办了一家诊所。他的追随者称赞他是“打开心灵秘密”的人。 年轻的约瑟普·布罗兹(Josip Broz)后来成为大名远扬的南斯拉夫领导人—— 铁托元帅 (Marshal Tito),。他当时在维也纳新城城马尼拉(Wiener Neustadt)的戴姆勒汽车厂找了份工作:工作、赚钱、享受美好时光。 当时,还有一位24岁的年轻人,来自奥地利西北部,梦想在维也纳美术学院(Vienna Academy of Fine Arts)学习绘画,但梦想已经破灭了两次。此时,他正住在多瑙河附近的麦尔德曼街(Meldermannstrasse)。这个人就是是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希特勒面对同住的房客,滔滔不绝地谈论“道德、种族纯洁性、德国的使命和斯拉夫人的背叛;谈论犹太人、耶稣会和共济会。” “他的额发摇摆,他那粘有颜料的手在空中挥舞,他的声音升至歌剧高音。接着,像他突然开始一样,他会突然停下,傲慢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大步走回自己的隔间。” 弗洛伊德最喜欢去的朗特曼咖啡馆依然矗立在环城大道(the Ring)上——一条 著名的 林荫大道, 环绕着维也纳具有悠久历史的内城(Innere Stadt)。 托洛茨基和希特勒经常光顾只需 步行 几分钟就能到的中央咖啡馆(Cafe Central)。这些老主顾热爱的是那里的蛋糕、报纸、象棋,尤其是演讲。 没人知道,希特勒是否撞见过托洛茨基,也不知道铁托是否见过斯大林。 第二年爆发的冲突摧毁了维也纳的大部分知识生活。 1918年,帝国崩溃,但是促使希特勒、斯大林、托洛夫茨基和铁托开创了将永远铭刻在世界历史中的事业。 参考资料: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portal.php?mod=viewaid=51211 Hitler, Stalin and Franz Joseph: same time, same place in Vienna http://justvienna.com/dark-side-of-vienna/franz-joseph-stalin-adolf-hitler-were-in-schoenbrunn-at-the-same-time/ 1913 VIENNA: WHERE THE (FUTURE) ELITE CAME TO MEET When Hitler, Trotsky, Tito, Freud and Stalin all lived in same place Read more at http://www.wnd.com/2013/04/1913-vienna-where-the-future-elite-came-to-meet/#Vsc8j2o3ekW8M4Jj.99 Why were Hitler, Stalin and Trotsky in Vienna in 1913? 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22196605 1913: When Hitler, Trotsky, Tito, Freud and Stalin all lived in the same place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1859771 Hitler is Homeless in Vienna http://www.historyplace.com/worldwar2/riseofhitler/homeless.htm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2851 次阅读|7 个评论
维也纳大学关于参加国际会议的政策
热度 1 wulishi8 2013-3-27 20:28
昨晚写了一篇博文, 应该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 。主要是看到国内母校的一则新闻有感而发。 今天正好收到秘书的来信,介绍学校的各项奖学金的申请和截止日期。正好看到其中一个是维大关于参加国际会议的基金申请的规定,可以看到也没有要求必须是口头报告,poster即可。 因为是德语版本,所以google翻译成英文如下: DISSEMINATION * Target group: PhD students of all disciplines in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who were invited as part of their research introdu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e a registered Lecture / poster has been accepted) * Grant amount: up to 350, - with in Europe, to 650, - outside Europe 其实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申请这个基金的,因为导师会从项目中出会议的钱。但是至少多了一种选择,即使钱是肯定不够的。
4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CiteSpace讲座,ISSI,7月15日,维也纳
热度 8 ChaomeiChen 2013-2-4 23:06
更新: 7/19/2023  我在ISSI会议期间做一个介绍CiteSpace的讲座,主要讲解示范CiteSpace的原理和用法。 ISSI主页 讲座里的5个PPT和两个示范数据集可在这里下载: http://goo.gl/MVbaa
个人分类: CiteSpace讲座|68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维也纳的大雪
热度 2 wulishi8 2013-1-18 21:14
维也纳的大雪
昨天早晨起来,发现窗外大雪纷飞,截止昨日晚,预计积雪厚度已经超过三十厘米。 三月的开会,预计滑雪会很爽。不过。。。早晨等了半个小时的电车啊,雪。。。 晚上去歌剧院听"玫瑰骑士",差点睡着。 激光今天又一次坏了,让我能停下来一小时,写个博客。 下午能修好吗,this is a question。 窗外雪景 窗外雪景 维也纳歌剧院
4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访问维也纳大学
热度 2 bpding 2012-12-6 00:21
再谈访问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办于 1365 年,是德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现有学生 91000 人,教职工 9400 人(其中 6700 人是科学家和学者)。奥地利是一个只有 800 万人口的小国,却拥有这么一所巨型大学。让我惊讶的是,这所大学的校史大体上可以从她的主楼大厅和走廊里看到。从 1365 年以来,历任校长的名字刻在主楼大厅的壁龛里, 9 名诺奖得主的照片镶嵌在大厅的玻璃橱里,知名科学家和学者的塑像放在主楼的走廊里。这才是真正的“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呢。 另一个让我有些惊讶的事情是,维也纳大学的教育学系与哲学系同属于哲学与教育科学学院( Fakultt für Philosophie und Bildungswissenschaft )。该校另外还设立了学科教学论中心,与教育学系及其他各系联合培养中学教师。
53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漂亮的图书馆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12 07:21
维也纳书香 提起维也纳,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乐声悠扬的金色大厅,还是秀丽迷人的多瑙河畔?爱书人来到维也纳,也一定不会失望而归。因为,这里不仅有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还有众多精致前卫的文化书店,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坐维也纳金色大厅地毯上听音乐
热度 2 lin602 2012-10-7 15:29
每年元旦,如果有时间都在电视上听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前些日子下午近六点路过,买个‘站票’(没有别票了),七点半进金色大厅听了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当天晚上同时有二场音乐会,我是专门买的金色大厅的那场,这是在售票处遇到二个在英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的注意点)。 二个特别明显的感觉: 一是金色大厅音响效果特别好,也是这音乐厅出名的原因之一。听音乐会期间,整个大厅没有任何杂音,没有说话声与其他响声。 二是金色大厅的最后面是‘站票’席,5欧元一场(这台音乐会的最高价是65元),站票的人居然也不少。特别是最后靠门边及墙边的一排,有不少人坐在地毯上甚至躺在地毯上闭着眼睛听音乐,不少人如痴如醉甚至随着音乐‘手舞足动’。还有些人肯定是本市居民,专门买这便宜票(呵呵,5欧元),带上‘马扎’(简易小凳),坐在最后闭着眼睛享受这美妙的音乐会。仔细想想,5欧元也可以现场听一场音乐会,其实音响效果还可以。(那天路走多了,我这‘站票听众’也学他们的样子‘有失斯文’地坐在地毯上听了几首曲子,感觉不错)。 有时候想想,许多音响发烧友,特别在意音响的效果,并不在意音乐本身,说不定还不太会欣赏音乐,只是物理学上音响质量。而有些人没有钱,花很少的钱如痴如醉地真正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有些人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但天天吃喝无胃口,甚至有点害怕。有些平民,吃点黄豆或花生米喝几块钱一瓶的劣质白酒,但享受无比。
4767 次阅读|3 个评论
感动在维也纳
热度 10 wangdh 2012-8-19 17:56
感动在维也纳
感动在维也纳 (王德华) 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短短的时间里,有很多的感动。 第一件:找旅馆遇到了那位慈祥的老人。 师徒俩在机场预定了旅馆,然后乘机场大巴进城。到站下车,拿着地图询问警察,三个年轻警察,一位女警还专门在手机用 GPS 搜索了一阵子,一位男警还说了一句“ This is a good question. ”,研究了一会儿后给我们指了指前面,挥了挥手势,意思是前走、过街、右转。确定后,便拖着行李朝警察指的方向走去。走了一会儿,似乎找到了那条街道,然后就顺着街道找门牌号。预定的旅馆是 12 号,快走到头了,那条街上偏偏没有 12 号。遇到一位环卫工人,前去问询,他不会英文,但意思是这不是我们要找的那条街。我们正疑惑着,这时走过来一位手里提着买菜篮子的老妇人。老人主动问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了,我们拿着地图和订单说找这家旅馆,老人说没带眼镜,看不清楚,但我们找的街道不是这里,是对面的方向。等确定街道的名称后,老人说她家就在去我们的旅馆的路上,她可以带我们过去。在异国他乡,自然很是高兴,满口感谢,跟着老人前行。老人很清秀,很有气质,说话速度很慢,很是和蔼,那种表情和口气给人一种特有的温暖、轻松和信任。她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说来自北京。老人说她去过香港,没有去过北京,很想去台北。路上老人跟我们慢慢聊着,我说机场订旅馆的人高速我们下车后只需要走 5 分钟的路程,下车后警察给我们指的这个方向。老人回头慢慢问道,你们问了警察?我说是啊,他们应该知道旅馆的位置吧?老人很认真地说,他们知道,但他们可能有别的什么目的。我不解,也没有再问。 走了一段路后,老人指着对面的楼房说,她家就在这栋楼上,我们的旅馆还在前面。她没有回家,一直陪着我们前行。又走了一段时间,她指着一座教堂说,我们的旅馆应该在教堂的后面。到了教堂附近。老人也迷惑了,记不清再向哪个方向走。她说她也很少过来,只记得大概是这个方位。为了确认,老人也问了几个路人,然后领着我们继续前行。后来又问了一位男子,男子说就在前面。这时已经很久了,老人陪着我们走了这么长的路,大热天的,脸上也冒汗了,我忙说我们已经知道方向了,我们自己找吧,您回家吧,太感谢您了。老人说我要看到你们安全到达旅馆。又过了一会儿,刚才那位男子又回来了,老人再次确认。我又说我们跟着这位先生走就可以了,男子也说他可以带我们过去。老人还是不放心,又问男子是否能把我们带过去,男子说可以的。这时老人才说那你们就跟他走吧,我从这里转着回家了。我们师徒俩紧紧握着老人的手,不停地感谢,挥手告别。转身对学生说,真是好人啊。我们跟着那位男子,顺利找到了旅馆。 第二件,购票遇到了善良相助的人。 出去转转,在自动售票机上购买 24 小时的通票。学生争着买票,慌忙间把信用卡方向插反了,被机器卡住了。学生慌了神,随去找人帮助,我在机器前守着。一位中年男子过来买票,我指着机器说,我们的卡被卡住了。这位男子过来很细心地看了看,用力拔了拔,没有成功,然后说,你们遇到大问题了。看到机器下面的屏幕上有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电话,他随即想打电话,估计时间早还没有上班的,未果。他指着斜对面的售票大厅说,你们去里面问问也许会有人能帮助你们。我一直在机器前守着。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工作人员微笑着走了过来,看到那位男子在后面,我就明白了。我向那位男子招手致意。女工作人员用手用力抽了抽,也没有成功,回头跟我说等一会儿,就回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她带着一位男子过来了,男子手里拿着一把钳子,我心里一阵紧张。男子用手钳夹住卡,用力一抽,卡出来了,然后微笑着交给我。我赶紧感谢,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过了一阵子才见到学生紧张的身影,我拿着卡向他挥手。学生回来后,我还是那句话,世界上到处都是好人呢。 闲聊的时候,学生说,为什么这里这么多好人呢?咱们现在的教育是“不跟陌生人说话”,“遇到摔倒的老人不要扶”。我也是一声感叹,“咱们的国家啊。回想我们小时候人与人之间都是很和善的,很信任的,也是夜不闭户的。不知道怎么突然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哎,没有了诚信,没有了信任。”我说,出国一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如果让全国人民都出来一趟感受体验一下,我们国家的整体素质会有很大提高的,可这怎么做得到呢。国家的整体面貌要改,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努力。不管如何,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包括中国大地上,还是好人多。 在等地铁的时候,看到对面墙壁上有一宣传广告,有一句是英文 “Stop and Smile at a Stranger" (对陌生人,请您停下脚步,对他(她)微笑。)。在异国他乡,你突然就会有一种特别温馨满足的感觉。 记得有一年在内蒙的一家旅馆里,有一句话 “您今天微笑了吗?”
个人分类: 走南闯北|5343 次阅读|28 个评论
热爱科学计量学的朋友们,争取明年在维也纳见面啊!
热度 5 Wuyishan 2012-8-9 15:25
热爱科学计量学的朋友们,争取明年在维也纳见面啊! 武夷山 作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现在转贴第 14 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的第一次征文通知,该会议将于 2013 年 7 月 15-19 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热爱科学计量学的朋友们,请踊跃投稿,争取明年在维也纳见面啊!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还要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名义申办 2017 年第 16 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如果申办成功, 2017 年大会将在杭州举办。明年会议上的中国面孔越多,应该说对于申办成功越有利。 大会征文通知如下: 1 st CALL FOR PAPERS, POSTERS, TUTORIALS DOCTORAL FORUM APPLICATIONS ISSI 2013 -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July 15-19, 2013, Vienna, Austria http://www.issi2013.org Most important dates: *** Deadline for papers and workshops/tutorials: 21 January 2013*** *** Deadline for Doctoral Forum applications: 4 February 2013*** *** Deadline for posters: 18 March 2013 *** The Conference Organizing Committee cordially invites you to attend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Conference 2013 in Vienna, Austria, hos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and the AIT Austr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issi2013.org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Vienna. Best regards, Edgar Schiebel Juan Gorraiz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544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唯一的一位“维也纳学派”哲学家----洪谦
热度 2 SCIindex 2012-7-8 23:50
中国唯一的一位“维也纳学派”哲学家 ---- 洪谦 刘岩 中国几乎没有成体系的本土哲学。唯一的一些哲学成就,还是公元前 900 年左右人类“大轴心”时代的几位道德哲学家 ---- 孔夫子,老子,庄子。 一个没有系统的哲学体系的民族,和没有史诗的民族,都不是文明的民族,这是一位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的。 中国引进西洋近代科学,是 1870 年以后。数学家华蘅芳,李善兰首先引进西洋高等数学,民国初年,引进化学。北洋时代,中国学术界才开始引进西方哲学。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著作。 中国唯一一位科班出生的真正接受过西方哲学训练的现代哲学家,是洪谦博士(关于洪谦,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265.htm )。 他在 20 世纪世界三大哲学中心之一的维也纳(其他两个哲学中心是,柏林和伦敦)接受了完整的西方哲学训练,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维也纳哲学学派”的真传弟子。 由于他回国的时代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民国战乱年代,所以,几乎无法推广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只是作为一个很边缘化的学者,写一些介绍西方哲学的书,领微薄的薪水,在大学教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执政党实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社会,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维也纳学派”的哲学人才,就此埋没。那时,他的唯一工作,就是编写一些欧洲哲学小册子,供疯狂崇拜马克思主义的人作为批判材料阅读。 我与洪谦博士的初次见面,是在 1969 年冬天。那时,我只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孩童。此前听母亲告诉我,中国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洪谦,极其早慧的我告诉母亲,你叫洪博士来我见一下。 初次在中南海丰泽园的家里见到洪谦博士,见他带一副深度近视镜,身穿一件蓝色的,很陈旧的中山装。 我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在这位大哲学家看来,就是孩子闹着玩的问题。我印象里最深的是,洪谦博士直接对我母亲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热潮,会毁了中国。母亲说,已经疯狂了。这个国家,快被开除球籍了。 母亲又对洪谦博士说,你回国已经几十年了,欧洲社会如何,你恐怕也不知道了。我在旁边说,那就让洪叔叔去一趟欧洲,看看欧洲的世界。母亲说,也好。 不久,国家就出了些外汇,让洪谦博士访学欧洲。 不久,洪博士就回来了。又是一个晚上到我家。母亲先问好,然后就问洪博士访学的感受。 洪博士直言说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已经被作为负面的哲学思想了。如今的欧洲,已经不是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了。欧洲已经进入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了。中国再继续搞马克思主义崇拜,会栽跟头的。 母亲无话可说。 改革开放后,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唯一一位中国真传弟子,洪谦博士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在家里接见过他,这是他人生的最辉煌时代。他先后出版了多部介绍维也纳学派,和西方分析主义哲学的专著,同时,国家在外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连续资助他访学欧洲,日本等地。 文革中,洪谦博士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有机会访学欧洲,源于我母亲和我对他的关心。 洪谦博士逝世于 199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300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维也纳大学学费风波想到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热度 2 wulishi8 2012-5-6 06:32
从维也纳大学学费风波想到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从上上周开始,陆续地收到一些来自维也纳学生会和维也纳大学学生处的邮件,其中重点谈及的也是近期学生抗议收学费问题。学校的邮件仅是公布进展说明情况,学生会的邮件则讲述清晰详尽,也鼓励大家参与其中。在近二十天的时间里,维大的学生发起了几次占领运动,分别几次占领了维大主楼,校长办公室,奥地利文化部等重要场所。 下面先略述一下奥地利最近的学费风波,再研讨一下,学费问题,以及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略述己见而已,谈论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1.为什么要收学费 这在中国好像是没人反对的事情啊,至少没听说谁为了这个而抗议的,而且学费增长之快,也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也是大学不收学费的,甚至还有生活费,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学开始了收取学费,也没听说有所谓的抗议活动。(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从最高权力机构的行政法规上确立大学收费制度。1994年包括北大、清华、南京、复旦、中山在内的40所高校开始收费。之后1996、1997年开始全国所有高校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不过,这个学费问题,到了奥地利却是大事。 2008年在一次国民议员会议中,SP(奥地利社会党), FP(奥地利自由党)以及 Grüne(绿党)达成共识,向 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超长学期学生 收取没学期 363.36欧元的学费,这之后还列举了很多 特例 ,比如带小孩的学生,在职的学生不算在其内。而这一规定的其中部分内容在2011年7月 被奥地利宪法法院以违宪为依据推翻,并要求政府在2012年2月以前将这条违宪的法律修正 。但是在讨论中出现分歧,VP (奥地利人民党)希望对所有学生征收学费,而SP (社会党)只希望征收很少一部分的学费,于是在争端中,法律由于超过了宪法法院给的期限而失效。于是也就发生了,2012年夏季学期公立大学都免除了所有学生的学费。科技部部长Karlheinz Tchterle 提出大学可以征收自主性费用,但是法律教授 Heinz Mayer 和 H 指出,征收自主学费也是没有法律依据,最后很有可能再次被指出违反宪法而被迫退回【1】。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几个党派想要收学费,但是被法院以不符合宪法的理由否决了,于是没收成学费。其实,这个学费只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要收费,而且一学期是三百多,其实是不算多的。 对比我国而言 ,我们国家可以立一个法,然后就可以依法收学费了。 2.学生的抗议活动 目前为止为什么只有维大的学生抗议最强烈呢,因为别的学校还没有明确说要收学费,都在观望;而为什么维大偏要下学期开始就要收呢,也是被迫的,因为奥地利文化部不给那么多钱了,学校赤字每年几亿十几亿欧元。 19日下午开始,维也纳大学主校区,Audimax被学生占领进行抗议示威,由于抗议占领了教室,教学和考试活动被迫终止,大学在网站上发布了临时替代的教学活动地点以及新的时间表,周五(4月20日)维也纳大学主教学区将不会有任何教学活动进行,图书馆也处于关闭状态。 下午时,大学的校长室也短期被抗议学生占领,但很快就被赶来的警察驱赶出去。【1】 维也纳大学校于26日中午决定,介于校长的建议,将于2012/13学年开始,继续对超长学期学生和非欧盟学生收取每学期363.36欧元的学费,在12年夏季学期,由于教育部门没有达成共识,所有大学均于这一学期取消了所有学生的学费,等待教育部门最终的决定。而维也纳大学作出这一决定也并不轻松,需要寻求三大党派的意见,以及法律上的认可。 在会议期间,有上百名学生抗议,试图干扰中止会议,赶来的警察制止了抗议学生。会议结束后,200多名学生聚集在大学校园,抗议学校的决定,并向奥地利联邦议会方向进发。 此前,现任奥地利文化部长的Karlheinz Tchterle(VP)表示他个人将不遗余力推进征收,并提高学费的进程,遭到SP和H以及学生的极力反对。 5月3日,科学部被学生抗议包围, 希望与部长 Karlheinz Tchterle 对话。 3.学生会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积极组织号召学生通过抗议,给政府施压,争取不收学费;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下学期可能的学费上涨,奥地利大学学生会(H)于周五决定拿出100万欧元以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学生会秘书长公开表示:“在反对大学收费的方面,大学学生会全力支持,并且和所有大学生们并肩作战, 我们不允许政客们互相争斗的结果,由大学生们来买单 。”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词:大学精神。查阅了一些资料,就不一一述说,链接如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067.htm http://view.news.qq.com/zt/2006/university/index.htm 这些活动我从未参与,一个是对我毫无影响,再一个是,我的胆子比较小,怕人生地不熟,在国外还是安全第一;另外也实在是忙得很。 从上面我的态度就可以看到,祖国培养了我这样的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胆小怕事,不敢参与某些行动,但是还挺喜欢看热闹。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吗? 仅从我个人的感觉而言, 我们的祖国现在好像在着意培养这样的学生: 乖乖上课,言听计从 。实际上,由于“文化”的极大丰富,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大学生,恐怕是大多数大学生,已经不再好好学习了,“学习无用论”已经占据了不少学生的思想深处,甚至“知识改变命运”都被编成了笑话,其实何尝又不是一种无耐的表达呢。笑话如下: 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掐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 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木有恋爱。” 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会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呢?据我了解,大体是:1)配合学校工作;2)组织一些活动;3)帮助引导学生思想,发现问题学生及时上报;4)拉赞助,分钱;5)怎样拍马屁,当官。 甚至中国的学生到了国外,也不闲着 , 剑桥学联的“独立战争” 【2】。 是什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变得如此功利了呢?我还没有答案,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多思考,避免自己也走入某些弯路而已。 【1】部分内容引自人人网-留学在奥地利 【2】 http://rank.uker.net/introduction/104316.html http://www.foods1.com/content/1459118/
60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个女人的不朽史诗
livingfossil 2012-4-23 23:27
一个女人的不朽史诗 原题: 爱,是永远的天堂 出处: http://www.cctv.com/lm/235/64/85891.html 2003 年 2 月 26 日,原本是影片《芬妮的微笑》在维也纳的首映日,可是这一天发生了意外,影片的剧组决定取消首映式,因为这个意外直接撞击着剧组所有人的心灵。这个意外,用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的现实,给影片带来了一种思想升华。   一、寻 踪 采访 异 国 恋 者    6 年前,曾根据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创作出《离开雷锋的日子》、《背着爸爸上学》、《法官妈妈》等诸多作品,并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的国家一级编剧王浙滨,偶然听说了瓦格娜夫人的故事,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憾,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她决定要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王浙滨是浙江奉化人,离瓦格娜老人所在的浙江东阳,只有几百里路。见瓦格娜前,王浙滨想:一个奥地利人,在东阳的乡村生活了那么多年,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社会习俗,是怎样统一地溶汇在她身上?她是怎样跨过其间的距离,完成她的愿望,达到她如今的境界的呢?这些,对自己是个谜,对观众也是个谜,只有通过瓦格娜本人才能揭示出谜底。急欲揭晓答案的王浙滨想立刻赶往东阳采访瓦格娜,可临了动身,她却犹豫了。   因为王浙滨听说:瓦格娜自从 1990 年丈夫杜承荣辞世后,寡居乡间的她很少出门,她淡泊宁静,不愿接受采访。如何才能让老人接受自己呢?思来想去,王浙滨决定先去瓦格娜的故乡维也纳。 60 多年前,瓦格娜和杜承荣的故事,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在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王浙滨千方百计寻觅着瓦格娜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足迹。她找到了瓦格娜的朋友和家人,了解到瓦格娜出生在一个境况殷实的大家庭,父亲是维也纳警察训练中心的教官,家中还有 3 个弟弟;瓦格娜是父母亲最钟爱的掌上明珠 …… 王浙滨在维也纳的采访收获颇丰,她对回国后去东阳见瓦格娜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打动瓦格娜: 很少有作家会像我这样,下这么大的工夫不远万里去她的故乡维也纳采访。   一个月后,王浙滨带着自己悉心收集的关于瓦格娜及其家人的点点滴滴,来到了瓦格娜居住了半辈子的小山村。   走进那个小山村,王浙滨找到了瓦格娜的家,那是幢有一二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浙江东阳的老房子上有很多木雕,瓦格娜家的那幢老房子上也是如此,从木雕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岁月沧桑。   王浙滨第一眼见到瓦格娜夫人,就很喜欢她了。在瓦格娜简朴洁净的家里,王浙滨感到一种特别的气氛:桌上和床边随便摆放着德文版的传记书籍,以及瓦格娜喜欢读的童话等一些德文版书籍,构成了瓦格娜自己的世界。   当瓦格娜看到王浙滨在维也纳采访时和瓦格娜弟弟的合影及其它一些照片时,一下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回忆,瞬间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瓦格娜夫人接纳了王浙滨。在娓娓交谈中,瓦格娜那异国情调的眸子和王浙滨的黑眼睛对视时,给王浙滨的感觉始终是亲切和微笑。   二、追 随 爱 情 来 到 中 国   听瓦格娜说着一口地道的浙江东阳土话,王浙滨觉得她已融入了这片土地;但瓦格娜的装束举止,又让王浙滨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她既属于这里,又不属于这里。尤其是瓦格娜的那双眼睛,使王浙滨又觉得她不是一个完全的中国农妇,而是一个用德文写的诸如《十五贯》、《杜十娘》、《卖油郎》一类的中国古朴的故事。   交谈中,王浙滨向经历丰富的瓦格娜提了个非常简洁的问题:您一生中,觉得什么时候最幸福?   闻听此言,瓦格娜沉入回忆中,眼里凝满了泪水,她控制着不让眼泪流出。过了一会儿,她脸上漾出一种甜蜜灿烂、脉脉含情的微笑,王浙滨感到她像是回到了少女时代。沉吟片刻,微笑的瓦格娜说: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她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满怀希望地走下坐了一个月的海轮后,见到杜承荣的那一瞬间。当时她非常孤独,而且轮船比原定日期晚了三天才到上海。轮船靠码头时,她看到满处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她不知道她的承荣在什么地方,这么多身材相貌大同小异的中国人,让她一个异国的孤身女孩到哪儿去找她的杜承荣呢?当她满怀忧虑和惊恐走下轮船弦梯时,远远看到一个着一身白色西装的中国年轻人,笔直地站在那里看着她,那是她的承荣!她飞跑过去扑入他的怀中 ……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瓦格娜动情地说: 我的承荣,他没有骗我。他在码头上一直等了我 3 天。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无论受多么大的苦难,都是最幸福的人。   瓦格娜的幸福感染了王浙滨。在瓦格娜深情的回忆中,王浙滨了解了这对异国情侣不同寻常的往昔岁月。    1931 年春,经过严格的考试,浙江省警校学生杜承荣被公派到维也纳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教官的女儿瓦格娜。当时瓦格娜只有 15 岁,天真烂漫,她觉得杜承荣人很好。杜承荣也非常喜爱她,叫她小妹妹,经常给她讲中国,讲他自己的家;瓦格娜喜欢什么东西,杜承荣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她。在远离故乡的异国,瓦格娜给了杜承荣温馨的慰藉;来自中国的大哥哥,给瓦格娜带来了神秘东方的新奇。    1934 年初,杜承荣学成回国。一年后,为追随自己的恋人,刚满 18 岁的瓦格娜,告别父母,涉洋过海来到了中国。然而,瓦格娜要面对的,不仅是东西方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有贫富悬殊和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甚至连走路都要重新适应。   杜承荣的浙江老家有一种桥,把木板铺在悬空而挂的粗铁链上,旁边没有扶手,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两岸相距 100 多米。初来乍到的瓦格娜,看着这晃晃悠悠的铁索桥,心中发怵不敢迈步。杜承荣只好请了个人和自己一起,想把瓦格娜抬过桥。瓦格娜见状想:如果我连这座桥都不能走过去,以后又怎能在这里生活呢?她要自己走过去,要自己脚踏实地地走向新生活。杜承荣说这里的风俗是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是要被抬进去的。于是,瓦格娜这才让杜承荣把自己抬过了桥。   三、患 难 与 共 无 悔 一 生    1935 年 2 月 24 日,这对有情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为连理。随后,他们又在杜承荣的东阳老家,按当地风俗举行了隆重的中式婚礼。婚后,杜承荣给瓦格娜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华知萍。寓意在中国两个知音萍水相逢而白头偕老。   由于不懂中国的风土人情,结婚时瓦格娜差点闹出笑话。婚礼上摆了很多盘食品,其中有的只能看不能吃。瓦格娜当时特别饿,她问杜承荣: 我可以随便吃吗? 杜承荣说: 当然,随便吃。 可瓦格娜当拿起一个馒头时,杜承荣又说: 这个馒头不能吃。 你不是说可以随便吃吗?怎么又不能吃了? 杜承荣解释说: 因为馒头是气蒸出来的,如果你吃了这个馒头呢,就是要和婆婆争 ' 气 ' ,婆媳关系就会不好。 瓦格娜不明白地放了回去。   虽然刚到中国的瓦格娜,和当地的传统习俗几乎格格不入,但她带着对丈夫的爱,很快就融入了陌生的环境和这片乡土人情中。   瓦格娜来到中国的那个年代,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当时杜承荣任教的警校,因战乱不断迁移,他们婚后的生活也就漂泊不定。瓦格娜随丈夫先后到重庆、福建、江西、温州等地生活,并有了两男三女五个孩子。    1949 年 8 月,杜承荣作为旧职人员解甲归田回到老家。瓦格娜这个曾经生活优裕的外国小姐,从此落户在中国的乡村。在这里她学会了养猪、耕田、收割;学会了磨粉、腌菜、做衣服。经风历雨大半个世纪,王浙滨眼前的瓦格娜,分明已是个地道的农家主妇了。   当年,瓦格娜从维也纳带来很多首饰,可在那个困难时期,在生活经历着战争和灾难时,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她把这些手饰一点点地变卖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手镯,她舍不得卖,一直戴在手腕上。当时几个孩子都在上学,学费不够,她常让孩子拿几个鸡蛋或从笼子里抓两只兔子去当学费。   有一次,她又让儿子用兔子顶学费,儿子很不高兴地说: 总是今天拿鸡蛋明天拿兔子去交学费,同学们都笑话我了。 无奈,瓦格娜只好把那最后的一件饰品 -- 手镯拿出来,砍作三段:一段交学费,一段买化肥,一段买粮食。   王浙滨觉得瓦格娜夫人有一种在生活中坚韧不屈和自信自强的精神,她总是微笑着面对艰辛而贫困的生活,即使是缺吃少穿,她在家里还是很快活,没有什么能压倒她。所以,王浙滨给自己的这个电影剧本取名叫《芬妮的微笑》。   自从嫁到中国,瓦格娜的心就永远拴在了这个家上,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日子,她也从未想过离开。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这么无怨无悔地执着;是怎样的慰藉,让她从容面对艰辛,依然展露永远的微笑;而青春年华的海誓山盟,又是如何随风伴雨编织着相濡以沫的真实生活?   四、斯 人 逝 去 魂 系 夫 君   在瓦格娜无限追忆的幕幕往事中,王浙滨渐渐有了答案。那就是在这个家,瓦格娜能找到自己生命中最需要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比如说过圣诞节,别说是在杜承荣家所在的农村,就是在上世纪的 40 年代、 50 年代到 60 年代,中国的城里人也没多少人知道圣诞节。可在杜承荣家,始终是过圣诞节。每当过圣诞节时,杜承荣总会跟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对待母亲,你们的母亲在这儿没有别的亲人,只有我们。圣诞节那天,无论儿女们在哪儿,在干什么,一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   王浙滨觉得瓦格娜夫人一直是在这样一种亲情中生活的。在有爱的日子里,清贫的生活不再苦涩。瓦格娜和杜承荣相携从青春走到了暮年。    1990 年 4 月,杜承荣因病溘然长逝。临终前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带瓦格娜回一趟维也纳,尽管他生前一直在为此做努力。他的遗愿在 5 个月后实现了。在奥中友协的帮助下,瓦格娜终于回到了阔别 56 年的故乡。可半年后,她又再次选择了离开,如同 18 岁时那样,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瓦格娜对王浙滨说了一句话,更加激起了王浙滨的创作冲动。瓦格娜说: 中国有一种习俗,就是夫妻俩死后要同穴而眠,埋葬在一起。我已跟儿女们说好了,在杜承荣的墓旁给我留一个墓穴,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就会和丈夫在一起相伴永远。   在此后的日子里,王浙滨又先后 3 次拜访瓦格娜夫人。通过种种努力,她终于又用凝结着自己感动的影像和文字,记录下瓦格娜的美丽人生。    2003 年新春,影片《芬妮的微笑》及同名小说,即将与观众和读者见面。在写小说和电影剧本时,王浙滨有一个愿望:应该让瓦格娜夫人成为自己的第一读者和第一观众,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喜悦。因为这是她和瓦格娜共同的作品。可是,电影在上海首映的前一天,王浙滨接到大使馆打来的电话:昨天晚上,瓦格娜夫人去世了。   突然而至的噩耗,使王浙滨被一种巨大的悲伤包围,她立即给瓦格娜的女儿打电话。瓦格娜的女儿哭着告诉她说:妈妈昨天晚上去世了。她走得很平静,脸上没有痛苦。当王浙滨知道 2 月 26 日这天是给瓦格娜夫人送葬的日子,她决定临时取消去维也纳的首映式,赶至浙江东阳参加瓦格娜夫人的葬礼。   在那个葬礼上,王浙滨想到瓦格娜夫人说过的一句话:落叶归根。瓦格娜说:原来我理解一个人的根好像是在什么地方。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一个人的根,其实不在什么地方,而是在一个人的身上。我全部的根,就在我的承荣身上。王浙滨觉得她最后对根的解释,也是对这部影片的一个升华。 -------- P.S.原文有若干彩色插图。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2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里姆特、分离派画家与维也纳
热度 5 lubai 2012-4-22 13:21
到欧洲旅游,常常令人赏心悦目。记得那年去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曲雅斯特 ( Trieste ) 和威尼斯的宫殿、教堂和博物馆。实在是一次欧洲历史、宗教(基督教)和艺术的大餐。通过参观大量杰出的作品,使我对拜占庭式( 12 至 13 世纪)、哥特式( 13 世纪到 15 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 15 到 16 世纪)和巴洛克式( 17 世纪)的建筑风格有了身入其境理解。在那里令我着迷的一件事,就是学习 St. Benedictine 教堂的哲学和政治、了解 19 世纪奥匈帝国传奇人物弗朗茨·约瑟夫 ( Franz Josef ) 和和他的夫人,绝色佳人伊莉莎白( Elizabeth, 小名茜茜 , Sisi )生活中的趣事。如今在维也纳,任何人难以抗拒那里音乐的魅力:人们几乎可以在空气中闻到莫扎特的味道。 在意大利,人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存在,如雕塑家詹博洛尼亚 ( Giambologna ) 和画家丁都莱多 ( Tintoretto ) 。然而,对我来说,最难忘的当属 画家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 ( Gustav Klimt ) 领导的“维也纳分离派” ( Viennese Succession ) 艺术。 克里姆特 是我多年来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我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浦东区浦明师范学校当一名生物学老师。那是在浦东的陆家嘴,如今是上海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可当时那可是一片广袤的农田,一望无际的庄稼,让人感到一片被遗忘的悲哀。我那时渴望去美国留学,可是国由于政策变化,突然不允许大学生自费出国留学。我在无望中挣扎,也不知何去何从。百无聊赖之中,我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遇到了 同校的艺术老师 Fan ,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是她教我艺术史并让我对艺术产生了终生的兴趣。我们花很多时间在一起讨论印象派、后印象派、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为了教学,学校买进了 2000 多张西方艺术杰作所有的幻灯片。 Fan 特别喜欢 克里姆特画中女人的皮肤。“看,”她指着投影在墙上的“达娜厄”说,“在金色和其他暗色的背景里,肉体画得如此生动,就像还活着,血液还在循环。”(图 1 )。 Fan 也喜欢装饰艺术,经常练习各种颜色的线条和形状。她考虑如何将这些艺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家具和衣服上。她认为 克里姆特 的作品非常有装饰性,符合自己的品位。在 Fan 的影响下,我开始关注 克里姆特 ,并认为他画的花朵印在窗帘和女人的长裙上或许会很好看。 数年后,在纽约康纳尔大学医学院学习的时候,我参观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 克里姆特 作品专题展览。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克里姆特的作品真迹,才真正理解了 Fan 所赞赏的克里姆特作裸体画的手法;如果近距离观察细节,会发现那表面上看似白色的皮肤,实际是由大量的颜色堆起来的。克里姆特的构图和他对颜色的使用非常特别。但可能是由于我个人的苦难经历,我更喜欢他“黄金期”后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没有那么多迷人、豪华的装饰,或对情欲的向往,而更多地展现了黑暗、死亡和无奈。我买了一张很大的《处女》印刷品,并亲手把它镶在了一个黑色金属框里。(图 2 ) 在维也纳的第五届欧洲神经科学论坛上,我聆听了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艾瑞克· 坎德尔 ( Eric Kandel ,图 3 )的公开报告。他 因学习和记忆的研究获 2000 年诺贝尔奖,他报告的题目是“维也纳医学院和奥地利表现主义的起源”。听起来,他要谈论维也纳和艺术,而不是科学。我对 坎德尔 的工作和为人都很了解,当我和饶毅在上海医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所作的第一个学术报告就是介绍 坎德尔关于海兔学习记忆 的工作。我在和 坎德尔相近的 领域工作多年,也遇到过他几次。我读了他最近写的自传——《寻找记忆》,知道他的祖籍在维也纳。但是我仍然很惊讶的是,他能够在 5000 名欧洲人面前坦然自若地谈论艺术;更惊讶的是,一个将近 80 岁的老人依然那么有精力和热情。他对新书的迷恋和对维也纳艺术的热爱确实能感染人。我明白了。正是像 坎德尔 这样的人才能获得诺贝尔奖。他们那孩子般的热情、令人难忘的自尊、对新挑战始终如一的追求,不仅能创造奇迹,而且让自己也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坎德尔 善于在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间建立联系。 报告中他试图将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 德 和神经科学联系起来;而在我看来这十分牵强,因为 弗洛伊德是个哲学家,最多也就是个心理学家,与神经生物学相距甚远。弗洛伊德创立了心理分析的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而不是用实验来验证假说。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将人类许多行为归于性冲动。但是我明白,对于坎德尔来说,要在神经科学和艺术之间建立联系,以弗洛伊德为中介是最好的方式。这使得他能够解释克里姆特是如何受当时也住在维也纳的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两个著名的关于性欲和死亡理论,构成 克里姆特 作品的两个主题。《生与死》、《梦中的女孩》、《吻》、《亚当和夏娃》,只要你能说出,克里姆特就能画出。在他的画作中很容易看到《死亡前的阴影》和《性爱马赛克》。 讲完克里姆特, 坎德尔 继续谈论 20 世纪初维也纳的其他艺术家。他尤其喜欢奥斯卡·科科施卡( Oskar Kokoschka )和 埃贡·席勒 ( Egon Schiele ),这两位和 克里姆特都是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代表。坎德尔在讲述科科施卡的时候,没有涉及他的作品,而是谈及许多他和阿尔玛·马勒( Alma Mahler )之间狂热的婚外情,后者是一个年龄比科科施卡大很多的上流社会女性、著名作曲家 古斯塔夫 ·马勒的遗孀。科科施卡最好的作品之一《临时工》就体现了他和阿尔玛间的不正当关系和他忧虑的心情(图 4 )。 埃贡· 席勒 是 克里姆特 的另一个继任者。性爱是席勒作品的主题之一,其成就甚至超越了克里姆特,但很快由于他的古怪行为而被捕入狱。他去世时年仅 28 岁,但是他的画作蕴含着的一个自怜青少年的灵魂,深深地打动着参观者。 坎德尔 展示了一些 席勒画作的 个人藏品,这一定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不可否认, 弗洛伊德 的心理学对维也纳分离艺术影响深远。虽然有些牵强,坎德尔成功地强调了科学家之间,甚至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思想交流的重要性。“过去,弗洛伊德和古斯塔夫可能在“中央咖啡馆”喝咖啡边聊天。如今,我们在“欧洲神经科学论坛”讨论大家的新发现。”之后,我和 Morgan Sheng (当时在美国 MIT 工作的著名神经科学家)等人去了“中央咖啡馆”。的确,那儿的气氛因充满智慧而迷人。 坎德尔 指出,分离派艺术家的强烈愿望,就是展示他们独特贡献。如何把自己与历史巨人区分开来,并在艺术世界留下一份遗产。“每一代人本应该都历史上留下足迹,但事实并非如此”坎德尔说,“这在艺术杰作随处可见的维也纳来说尤其困难。”我觉他坎德尔在暗指他自己——在历史上留下足迹。因为我记得他在自传里写过一句话,“这就是科学发现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第二天,我去了观景楼——尤金王子的夏宫。尤金王子出身法国贵族,三次出任 18 世纪哈普斯堡皇室国王特派的将军和政府代表。观景楼和那儿的花园是巴洛克式建筑的极致代表,人们只有惊讶于如此奢华的宫殿是如何建成的。观景楼除收集了大量中世纪到现代的欧洲艺术杰作外,它还拥有表现派画家埃贡·席勒的作品《拥抱》和《死亡与少女》、奥斯卡·科科施卡的 《死羊与静物》 以及克里姆特最著名的《吻》、《朱迪思 I 》(图 5 和 6 )。这些都是克里姆特风格最好的展现,这些背景里充满了细节。衣服中铺天盖地的金色和地面上奢华的颜色给一种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长袍上的长方形和圆形装饰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象征。 在分离派展览馆里,我最终领会了维也纳分离派的内在精神。那里展示了分离派艺术家的作品。展览馆正面就像 克里姆特的画一样,拥有镶着相互交织金制叶子的顶壁和一个金制球状屋顶;前壁用黄金刻着分离派的一句名言:“给时代以艺术,给艺术以自由。”(图 7 )。地下室部分雕刻的是克里姆特的《贝多芬装饰带》,这是一幅 34 米长、以贝多芬 9 世纪交响乐为主题的的壁画。分离派艺术是对当时在维也纳盛行的古典艺术的一种反抗;分离派代表想成为与众不同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成功了。他们向世界发出了呐喊:“我们要向呆板而墨守成规的艺术宣战,向死板的拜占庭艺术宣战,向所有没有品位的艺术形式宣战……” 分离派艺术诞生于维也纳不足为怪,因为维也纳见证了世纪之交举世无双的文化空前大繁荣。维也纳造就了建筑家奥托·瓦格纳和阿道夫·洛斯、作家卡尔·克劳斯和阿瑟·施尼茨勒以及作曲家 古斯塔夫 · 马勒和阿诺德 · 舍恩伯格等;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当数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现实与幻想、传统与现代、辉煌的过去和迷茫的未来之间彷徨的同时,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对追求幸福的执着、充满小资情调的浪漫、这些现实对当时文化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这些,构成了克里姆特和分离派艺术家成长的“土壤”。 克里姆特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难忘的烙印,我们如今是否有这样文化环境,能让国人在科学史上留下独特的贡献? ( 任春晓 / 翻译 ) Klimt, Successionists, and Vienna In July, 2006, I took a trip to Europe with Ben, my 16-year old son. We visited palaces, churches, and museums in Vienna, Trieste, and Venice. It was a heavy dose of European history, religion (Christianity) and arts. By looking at numerous outstanding examples, we got a pretty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Byzantine (12 th to 13 th centuries), Gothic (13 th to mid 15 th centuries), Renaissance (15 th and 16 th centuries), and Baroque (17 th century) architectures. It was fascinating to learn 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Benedictine monastery, and intriguing stories of the lives of Franz Josef and Elizabeth (Sisi), the legendary figures in the 19 th century Austrian-Hungarian Empire. Being in Vienna, it is hard to resist the power of music. One can smell Mozart in the air. We also had a good exposure of some of the Renaissance artists such as the sculptor Giambologna (Jean Boulogne) and the painter Tintoretto. The most impressive experience to me, however, was the Viennese Succession art, led by the painter, Gustav Klimt. Klimt has been one of my favorite artists for many years. My first encounter with Klimt’s work was in the early 80 th . After I graduated from college, I was assigned as a biology teacher in “Pu-ming Teaching School” in “Pu-dong” area (Yes, this is the most glamorous financial district in Shanghai today. But back then, it was a vast farmland that nobody wanted to go). I wanted to come to America, bu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prohibited young students to go abroad. I was stuck, felt no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I became interested in Western arts. I met a friend, Fan, who was a young art teacher in the same school. We became close friends. She was the one who taught me art history, and influenced me to develop a life-long interest in art. We spent a lot of time talking about impressionists, post-impressionists, Vincent van Gogh, Cezanne, Picasso, etc.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school bought a set of 2000 slides, all masterpieces of Western arts. Fan particularly liked the way Klimt painted woman’s skin. “Look,”, she pointed at the slides “Danae” projected on a big wall, “in the background of gold or other dark colors, he painted the flesh so vividly as if they were still alive, with circulating blood underneath” (Fig. 1). Fan also liked decorative art, and often played with lines, shapes of different colors. She thought about how those could be used in daily utensils, furniture, and cloths. She felt that Klimt’s work was quite decorative, and suited her tastes. Under her influence, I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Klimt, and thought that his paintings of flowers may look good on window drapes and woman’s long skirts. Years later, when I was studying at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in New York, I went to a special Klimt exhibi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There I got a first look of some of Klimt’s originals. I appreciated what Fan meant by Klimt’s skill to paint nude bodies. If one pays a close attention to details, there are actually numerous colors on an apparently white skin. Klimt’s composition and his use of colors were also extraordinary. However, I liked the works after his “golden phase”, perhaps due to my personal experience of hardship. There were not so much glamorous ornamentation, splendid décor, or yearning of eroticism, but more revelation of darkness, death, and helplessness. I bought a good sized poster of “The Virgin”, and framed it in a black metal frame myself (Fig. 2). Our first stop was Vienna, where I attended 5 th Forum of European Neuroscience (FEN).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onference, I went to a public lecture by Eric Kandel (Fig. 3), a professor of neurobiology at Columbia Univ., who received Nobel Prize in 2000 for his work on learning and memory. The title of his talk was “The Vienna School of Medicine and the origins of Austrian expressionism”. Sounds like he was going to talk about Vienna and arts instead of science! I knew Kandel well, both about his work and him as a person. When Yi Rao and I were young graduate students in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the first scientific talk I ever gave was to introduce Kandel’s work. I have been working in a similar field for many years and met him a couple of times. And I have read his recent biography “In search of memory”, and knew his roots in Vienna. I was still surprised that he could so comfortably talk about arts in front of 5000 European people! I was really amazed that a man of almost 80 years old could still have that much energy and passion. His fascination to his new book and his love of Vienna arts were truly contagious. This is it. This is why people like Kandel could win Nobel Prize. Their childish zeal, their ego to impress people, their constant appetite for new challenges not only make impossible happens, but also make themselves young at heart. Kandel is a master in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seemingly unrelated things. He first tried to link Sigmund Freud, the world-renowned Viennese psychoanalyst, to neuroscience. I felt that this was a bit far-fetched. Freud was a philosopher, or at the best a psychologist, not a neurobiologist. He developed theories to interpret human behavior, rather than performing experiments to test hypotheses. He is most famous for attributing many human behaviors to sexual drive. But I could see that talking about Freud was a brilliant way for Kandel to build the bridge between neuroscience and art, the main topic of his talk. This allowed him to talk about how Klimt was influenced by Freud, a man of Klimt’s contemporary. Freud was known for his theories on human sexuality and death, two subjects that constituted the main themes of Klimt’s work. “Death and Life”; “A Girl in Dream”; “The Kiss”; “Adams and Eve”, you name it. One can easily see “pre-shadows of death” and “erotic mosaic” in Klimt’s paintings. From Klimt, Kandel went on to talk about other artists in Vienna at the turn of the 20 th century. He was particularly fond of Oskar Kokoschka and Egon Schiele. These two and Klimt together are known as Expressionists.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Kokoschka’s work, Kandel talked a lot about the passionate love affair between Kokoschka and Alma Mahler, the widow of the great composer Gustav Mahler, and an elegant society beauty considerably older than himself. One of Kokoschka’s greatest works, “the Tempest” shows Kokoschka’s distorted relationship with Alma Mahler, and his dark emotion (Fig. 4). Egon Schiele was another successor of Klimt. Even more than Gustav Klimt , Schiele made eroticism one of his major themes and was briefly imprisoned for his strange behavior. He died when he was only 28, but his paintings have a self-pitying adolescent spirit that has a powerful impact on viewers. Kandel showed some of his personal collection of Schiele’s drawings. This must have made him feel so good. It was undeniable that Freud’s psycholog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Viennese Succession artists. As farfetched as it was, Kandel had built a successful argument for exchanges of ideas among scientists, and even between scientists and artists. “In the old days, Freud and Klimt may chat over coffee at Café Central. Today we discuss our new findings at the FEN meeting”. I went with Morgan Sheng and other to Café Central. The atmosphere there was truly tempting for intelligentia. Kandel also pointed out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succession artists to show their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eir contemporari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giants, and to have a legacy in the art world. “Every generation should have its own mark in history”, Kandel said. “And this wa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n Vienna, where masterpieces ar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I think he was talking about himself. “This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 remember he wrote this in his biography. Ben and I went to Belvedere the next day. This was the summer palace of Price Eugene, a French-born nobleman who served three consecutive Habsburg emperors as a general and statesman in 18 th century. The building and the garden are baroque at their extreme. One can only marvel how such an extravagant palace was built. In addition to its large collection of European masterpieces from Medieval to the present time, it has key works by expressionists such as Egon Schiele’s “The Embrace” and “Death and the Maiden”, Oskar Kokoschka’s “Still Life with Dead Lamb”. And finally, “The Kiss” and “Judith I”, the most popular works of Klimt (Fig. 5 and Fig. 6). These are the best illustrations of Klimt’s style. There is so much detail in the background. The overwhelming gold in the garments and lavish colors on the ground give breathtaking seduction difficult to resist. The rectangular and circular ornamentations on the gown are symbolic of man and woman. Of course, one cannot escape the perpetual subject “woman”, which dominated in Klimt’s art. It was when we visited the Succession building that we finally appreciated the true spirit of Viennese Succession. This was a building where successionists exhibited their work. Its faade is just like Klimt’s painting, with entwined gold leaves on the upper wall and a gold dome (Fig. 7). A famous Succession quote “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liberty” engraved in gold on the front wall. In the basement is Klimt’s famous “Beethoven Frieze”, a 34-meter long wall painting on the subject of Beethovan’s 9 th symphony as interpreted by Richard Wagner. Succession was a kind of rebel against overwhelming establishment of classic art in Vienna. “We want to declare war on sterile routine, on rigid Byzantinism, on all forms of bad taste…” The successionists wanted to be different and unique, and to some extent they succeeded. It was no wonder that Succession was born in Vienna, which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itnessed a cultural flowering unparalleled anywhere else. There were the architects Otto Wagner and Adolf Loos, the writers Karl Kraus and Arthur Sschnitzler, the composers Gustav Mahler and Arnold Schonberg… On top of those, there was Sigmund Freud.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developed enormous creativity, torn as they were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between glorious past and uncertain future. The romantic bourgeois, splendid banquets, inordinate love of pleasure, had a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It was out of this “laboratory” that Klimt and Succession art grew. Klimt has clearly left a mark in the history of arts. Do we have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a unique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anti-dogmatic” or “anti-establishment” a way to do it?
14169 次阅读|5 个评论
14届ISSI会议2013年在维也纳举办
cosismine 2012-2-28 09:57
会议由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and the AIT Austr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mbH在2013年7月15-19日举办,会议举办方已经发出第一次约稿通知,可见其重视程度。 我也该准备稿件了。上次递交的稿子,写了两年半,三个人评审,两个评审意见说不好,一个评审意见说好,最终没有通过审核,而没有去成13届ISSI会议。当然,那篇稿子在众多的评审意见的督促下,日臻完善,最终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上发表。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57311001142 。 我是在2007年马德里第11届ISSI会议上,确定研究方向,并不断跟踪探索,才有今天的收获的。所以,一直对ISSI会议情有独钟,先前总是没有资金,不能参加这种会议。现在就愁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参加这种会议了。 不知道有没有缘分参加下次会议。 在此,也提醒中国同行,有兴趣的朋友该准备文章了。
3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戏、唱歌、听音乐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2-1-17 18:26
小时候,喜欢看戏,《打金枝》、《李二嫂改嫁》、《狸猫换太子》等等,看了很多。从上幼儿园开始,因为是长托,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所以,晚上幼儿园阿姨就教我唱歌,于是我会唱很多很多歌,小时候心理素质极好,很喜欢表演,人越多越精神。现在看戏的机会少了,唱歌也不会唱流行歌。所以,改为听音乐了。这几年,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我是一定要看的,自然不是亲临现场。听音乐,有时会随着音乐而掉眼泪,也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慢慢懂得一点音乐了。今年家里还新添了古筝,是希望孩子学会了,再教我。音乐很神奇,魅力无穷。我喜欢!
155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友谊的乐章——胡锦涛主席访问奥地利侧记
whyhoo 2011-12-4 20:43
金秋时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带来了中奥友谊的华美乐章,在多瑙河畔奏响,在阿尔卑斯山脉回荡。   维也纳,奔流不息的多瑙河,见证友谊的宣示。“胡锦涛主席在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意义重大,标志着两国庆祝建交40周年活动达到高潮。”10月31日,菲舍尔总统在两国元首会谈时的开场话语洋溢着盛情。 “音乐之都”奏响友谊主旋律 31日,胡锦涛主席在菲舍尔总统陪同下,来到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参观。   “这是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图书馆之一。二层大厅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巴洛克式大厅之一……”菲舍尔总统的介绍饱含自豪之情。   拉辛格馆长迎请胡锦涛主席一行走进二层华丽大厅。书香袭来,赋予厅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别样灵气。图书馆馆藏超过700万件,最著名的有4.3万份善本、23.8万份手稿,其中包括音乐家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乐谱手稿,公元五世纪前出版的《维也纳发展史》、《维也纳药学大纲》等近8000份古版本。大厅存放了约20万册图书,多数出版于1500至1850年间。   大厅一侧,主人特设一张长长的展示台,向胡锦涛主席展示与奥地利历史和中国历史有关的几件珍贵藏品。古老的奥地利皇家经书和法典配着华美的插图,展示文明历史的悠远纵深。音乐家海顿、贝多芬的两部作品手稿,展示了“音乐国度”的独特魅力——介绍过程中,大厅内悠然响起海顿作品的旋律。几幅17世纪初和18世纪初绘制的中国地图,则显示了几百年前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一本反映道教、佛教内容的中国图书甚为精美别致。图书专家展开其中的两页,只见深蓝底衬之上,左边一页写满了中文,右边一页则贴着一幅树叶上的画作。   胡锦涛主席仔细端详,询问书籍的出版年代。   胡锦涛主席特地询问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同中国图书馆的交流情况。拉辛格说,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非常密切,尤其是在对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互换信息方面联系非常多。此外,上海图书馆的专家也曾来该馆进行过交流。   胡锦涛主席对专家和馆长的介绍表示感谢。他说:“今天我很高兴来到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参观。这里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今天,我和菲舍尔总统在会谈时也谈到,要加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家庭农庄飞扬友谊咏叹调 圣·吉尔根市郊,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乌尔班家庭农庄。   11月1日,哈斯一家人身穿节日民族礼服,早早就忙碌起来。88岁的老约瑟夫·哈斯拄着拐杖站在门前,凝望道路远方。儿子约瑟夫·哈斯带着他的儿子、女婿打点农活,小伙子们还在房前悬挂起五星红旗。儿媳安娜丽斯·哈斯带着她的女儿和她未来的儿媳精心烹制茶点,准备款待来自远方的贵客。   上午9时45分,胡锦涛主席夫妇和菲舍尔总统夫妇一同来到农庄,受到农庄主人热情欢迎。奥地利著名民族乐手前来助兴,用手风琴和低音角号奏响《阿波湖农夫》等欢快的乐曲。   老约瑟夫年仅两岁半和3岁半的小曾孙女献上鲜花。胡锦涛主席俯身高兴地对她们说:“好漂亮!”菲舍尔总统则风趣地对两位小朋友说:“你们见到了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主席。”胡锦涛亲切问候哈斯一家人,同他们合影留念。   胡锦涛主席参观了奶牛养殖棚、自动挤奶设备等处,详细了解农庄生产经营情况。农庄拥有草地45公顷,还租用了78公顷高山绿地、25公顷森林,养殖约80头奶牛、70只牛犊,还有一些矮脚马。农庄由老约瑟夫和儿子、儿媳经营,每年向萨尔茨堡阿尔卑斯牛奶厂提供61万千克牛奶。   听说每年夏季哈斯家要把奶牛和全部家禽都带到高山绿地上放养,胡锦涛主席颇感兴趣地问:“高山牧场,仅由3人经营能行吗?”约瑟夫肯定地说:“没问题。”胡锦涛主席还详细询问了饲料供应、销售方式、市场行情、运营收益等方面的情况。   主人请客人们进家一叙,端上自产的奶制品和茶点来热情款待。胡锦涛主席同他们聊起家常。临别时,主人热情地向胡锦涛主席表达祝福。胡锦涛主席同样热情地说:“祝你们家事业兴旺、阖家幸福!”   参观结束时,胡锦涛主席对记者说:“这个家庭农庄自动化水平高,家里就只有三口人参与经营。养了80头奶牛,还有其他牲畜,连饲料都是自己家种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胡锦涛主席结束对农庄的参观,哈斯一家人带着兴奋、惜别的心情目送车队远去。 大师故里回荡友谊协奏曲 萨尔茨堡,莫扎特故居,雀跃的音符汇成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11月1日傍晚,胡锦涛主席在菲舍尔总统陪同下来到马卡特广场8号,参观莫扎特故居。   二层大厅,是充满莫扎特精神和智慧的地方——被誉为世界音乐界旷世奇才的莫扎特曾在这个大厅中弹奏、创作了大量曲目。   作为对中国贵宾的款待,莫扎特基金会主席霍恩西格在莫扎特用过的钢琴上演奏莫扎特第265号作品《C大调变奏曲》,8岁小姑娘用莫扎特儿时使用的小提琴演奏歌剧《魔笛》选段“这个声音如此动听,如此美妙”……   胡锦涛主席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谢。随后,他来到展厅参观,了解莫扎特的生平,观看珍贵的乐谱手稿。   得知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奥地利艺术家曾带着两把莫扎特童年时使用过的小提琴去演出时,胡锦涛主席说:“欢迎你们下次去中国介绍更多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当霍恩西格赞扬中国青年钢琴家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水平高超时,胡锦涛主席说:“这说明艺术可以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友谊的使者。”   萨尔茨堡之夜,和美的莫扎特音乐无处不在,中奥两国人民友谊的协奏曲穿越群山,迢递延绵。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hjtzxfwadl/t872974.htm
个人分类: 外交|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之都-维也纳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1-2 06:33
前几天登上了飞机,维也纳的音乐,我的最爱!将在这里呆三个月,很好很好!以后很长时间没 法写博客了,请大家原谅!
1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服务和服务组合介绍
baiyunrui 2011-7-19 16:00
Service and Service Composition 中文题目 服务和服务组合介绍 来源作者 Schahram Dustdar Mike P.Papazoglpu,Service and Service Composition-An Introduc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2(2008)2,pp.86-92 作者简介 奥地利 维也纳科技大学 荷兰蒂尔堡大学,都是教授,分布式系统的总负责人 关键字眼 Service ,Service Composition,SOA,SOC 问题背景 SOA和SOC大行其道,SaaS炒得火热,到底什么是面向服务,本文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 文章概述 这篇文章讨论了SOC的基本原理,详述了Service和服务组合等概念,对WS和WEB-Based应用之间的异同,列举了服务组合的研究方向,顺便提及到了Internet上其他一些计算模型。 主要内容 什么是服务? SaaS概念的理解 服务组合 总结 S1:什么是服务 执行一定的的功能,自包含,自描述的处理过程,部署在标准中间件平台上,通常独立与其上下文环境; 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松散耦合; 几个概念的理清: SOC:所有与"服务"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不限于特定技术实现的通用框架,仅与业务流程相关,WS就是实现SOA的的一种有良好接口定义的技术; "面向服务"的方法,是基于发现和调用网络中已存在的服务,按照一定流程组织起来的思想,可以有很多具体的编程实现方式,而不是再创建新的应用,或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调用可用的服务。 SOC将服务视为支持快速、低成本、易组合分布式应用的开发的基本组件(结构),它是一种思想,期望有"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一样的影响力,应用不再是单个组织中运行的单一处理过程,应用之价值体现在其与周围环境互相整合的能力上,这导致服务的组合。面向服务的思想抛开具体的实现技术、OS,技术独立,松散耦合,定位透明,WS就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还有其他的如J2EE和.Net等。WS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框架,功能模块化,有标准通信协议、接口、输入输出,试图在私有和公共网络上通信,可以虚拟化为一单一逻辑系统。WS是网络上自描述、自包含的应用。WS的优势与企业应用。 S2:SaaS SaaS首先由ASP提出,但刚开始时不具有WS的优势,WS的出现使得SaaS流行; WS和WEB应用的异同,WS是机-机通信,网页是要实现人-机交互; WS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WS来向另外提供服务; WS更加可视和可管理性,其状态可随时监控,有多个功能相同的WS时WS可以根据一定的策略进行选择 S3:服务组合 当一个WS要调用其他WS的功能时,得到组合的服务,这个过程视为服务的组合,此过程的逻辑顺序与工作流管理相似,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对服务组合流程建模的方法,为了标准化就出现了BPEL for WS; 服务组合中间件的三大主要元素:组合模型及其编排语言,图形化拖拽基本WS的开发环境和执行组合服务的运行容器,要求基本WS有详细的功能接口描述,输入输出描述,支持的数据交互协议;而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组件是依赖于具体的供应商的,一个容器中的组件不能被其他容器使用; 文献"WEB服务组合综述"中介绍了6种服务组合的模型; 基于组件的模型在组件的定义上有很大区别; (Orchestration)协作流程模型定义了怎样抽象和编排语言来定义WS在一个业务流程中顺序和被调用时机,通常使用流程建模语言如:UML的活动图,Petri网,状态图,基于规则的排列,有层次的活动和Pai计算等。 数据和数据获取模型定义数据的规范和在组件间如何交互;服务选择模型处理流程设计时的静态的服务选择和执行过程中的动态服务选择机制;事务处理模型定义哪些事务语义操作将在该组合中使用和具体的连接;异常处理模型保证在某些服务发生异常时组合服务不会立即终结。 面向服务的技术解决了整合 简单服务和业务流程 为增值的组合服务的问题; 当前对业务流程建模的规范研究竞争激烈;有两种主要流派:Orchestration和Choreography Orchestration流程编排:描述服务间怎样通过消息进行交互,描述了业务逻辑的实现和执行顺序与调用时机;BPEL成为事实上的流程建模标准,并由OASIS维护; Choreography流程协同设计,主要关注于公共消息的交换,交互规则,多业务流程端点间的协商,有WS-CDL描述,协同是其特色;这两种方法从文字上很难区别,研究领域关注动态组合,模块化组合,增强的服务描述(利于评估和形式化验证),上下文感知的服务组合等;人工智能领域应用AI规划于WS的自动获取和组合、验证、监控;这些都停留在制定"规范"或者编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忽视了服务组合时所处的上下文环境; 进阶问题 从可置换性、兼容性、一致性等方面对动态的、自适应的业务流程的可组合性分析; 自适应的和突发的服务组合; 服务自组合; QoS感知的服务组合; 业务驱动的服务自组合; 服务的治理、管理与权限管理 SLA服务水平协商 客观分析 这是一篇对面向服务的计算,SOA,WS,WS组合的概述性的文章,对这些名词做了界定,对WS和一般的WEB应用的异同做了比较,概述了服务组合的现状,当前研究热点,提出了一些还值得研究的方向。 文章精华 服务组合的研究方向,挑战 深思熟虑 要详细读那6种服务组合模型 重要参考 A survey on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也是Schahram Dustdar等写的
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earthloop 2011-5-15 20:36
[转载]《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该公约通常简称“维也纳公约”。1985年3月22日订于维也纳,并于1988年9月22日生效。   中国于1989年9月11日加入该公约。同年12月10日,该公约对中国生效。 前 言   本公约各缔约国,意识到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回顾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里的有关规定,特别是第二十一项原则,其中规定“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它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特殊需要。注意到国际组织和国家组织正在进行的工作和研究,特别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臭氧层世界行动计划,又注意到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上已经采取的保护臭氧层的预防措施,意识到保护臭氧层使不会因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措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行动,并应依据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还意识到有需要继续从事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以期进一步发展有关臭氧层及其变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影响方面的科学知识,决心要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臭氧层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取得协议如下: 第1条 定 义 为本公约的目的: 1.“臭氧层”是指行星边界层以上的大气臭氧层。 2.“不利影响”是指自然环境或生物区系内发生的,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的和受管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弹性和生产力或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造成有害影响的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 3.“备选的技术或设备”是指其使用可能可以减轻或有效消除会或可能会对臭氧层造成不利影响的排放物质的各种技术或设备。 4.”备选物质”是指可以减轻、消除或避兔臭氧层所受不利彤响的各种物质。 5.“缔约国”是指本公约的缔约国,除非案文中另有所指。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指由某一区域主权国家组成的组织,它有权处理本公约或其议定书管理的事务,并根据其内部程序充分受权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人有关的文书。 7.“议定书”指本公约议定书。 第2条 一般义务 1.各缔约国应依照本公约以及它们所加入的并且已经生效的议定书的各项规定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2.为此目的,各缔约国应在其能力范围内: 通过有系统的观察、研究和资料交换从事合作,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评价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影响。以及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采取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从事合作,协调适当的政策以便在发现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某些人类活动巳经或可能由于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而造成不利影响时,对这些活动加以控制、限制、削减或禁止; 从事合作,制订执行本公约的商定措施、程序和标准。以期通过议定书和附件; 同有关的国际组织合作,有效地执行它们加入的本公约和议定书。 3.本公约的各项规定绝不应影响各缔约国依照国际法采取上面第1款和第2款内所提措施之外的国内措施的权力,亦不应影响任何缔约国已经采取的其他国内措施,只要这些措施不同它们在本公约之下所承担的义务相抵触。 4.本条的适用应以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为依据。 第3条 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 1.各缔约国斟酌情况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机构就下列问题发起并与有关国际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和科学评价: 可能影响臭氧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臭氧层的变化所造成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其他生物影响,特别是具有生物后果的紫外线太阳辐射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臭氧层的任何变化所造成的气候影响; 臭氧层的任何变化及其引起的紫外线辐射的变化对于人类有用的自然及合成物质所造成的影响; 可能影响臭氧层的物质、作法、过程和活动,以及其累积影响; 备选物质和技术; 相关的社经因素; 以及附件一和二里更详细说明的问题。 2.各缔约国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立法和国家一级与国际一级进行中的有关活动的情况下,斟酌情况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机构推广或制定联合或补充方案以有系统地观察臭氧层的状况及附件一里详细说明的其他有关的参数。 3.各缔约国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机构从事合作,通过适当的世界数据中心保证定期并及时地收集、验证和散发研究和观察数据。 第4条 法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1.各缔约国应促进和鼓励附件二里详细说明的、与本公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经、商业和法律资料的交换。这种资料应提供给各缔约国同意的各组织。任何此种组织收到提供者认为机密的资料时。应保证不发表此种资料,关于提供给所有缔约国之前加以聚集,以保护其机密性。 2.各缔约国应从事合作,在符合其国家法律、条例和惯例及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情形下,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机构促进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和转让。这种合作应特别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方便其他国家取得备选技术; 提供关于备选技术和设备的资料。并提供特别手册和指南; 提供研究工作和有系统的观察所需的设备和设施; 科学和技术人才的适当训练。 第5条 递交资料 各缔约国应依照有关文书的缔约国开会时所议定的格式和时间,就其执行本公约及其加人的本公约议定书所采取的措施,通过秘书处按照第6条规定向缔约国会议递交资料。 第6条 缔约国会议 1.缔约国会议特此设立。缔约国会议的首届会议应由第7条内临时指定的秘书处至迟于本公约生效后一年内召开。其后的会议常会应依照首届会议所规定的时间按期举行。 2.缔约国会议可于其认为必要的其他时间举行非常会议。如经任何缔约国书面请求。由秘书处将这项请求转致各缔约国后六个月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缔约国表示支持时,亦可举行非常会议。 3.缔约国会议应以协商一致方式议定和通过其本身的和它可能设立的任何附属机构的议事规则和财务条例,以及适用于秘书处职务的财务规定。 4.缔约国会议应继续不断地审查本公约的执行情况,同时应: 规定转交依照第5条递交的资料的形式及间隔期限。并审议这些资料以及任何附属机构提出的报告; 审查有关臭氧层、有关其可能发生的变化或任何这种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的科学资料; 依照第2条的规定,促进适当政策、战略和措施的协调,以尽量减少可能引起臭氧层变化的物质的排放,并就与本公约有关的其他措施提出建议; 依照第3条和第4条的规定,制订推行研究、有系统的观察、科技合作、资料交换以及技术和知识转让等方案; 依照第9条和第10条的规定,视需要审议和通过对本公约及其附件的修正案; 审议对任何议定书及其附件的修正案,于作出决定后向此种议定书的缔约国建议通过; 依照第10条的规定,视需要审议和通过本公约的增列附件; 依照第8条的规定,视需要审议和通过议定书; 成立执行本公约所需的附属机构; 请求有关的国际机构和科学委员会,特别是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臭氧层协调委员会,在科学研究、有系统地观察以及与本公约的目标有关的其他活动方面提供服务。并利用这些组织和委员会所提供的资料; 考虑和采取实现本公约的目标所需的任何其他行动。 5.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非本公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均可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本公约缔约国会议。任何国家或国际机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如果在保护臭氧层的任何方面具有资格。并向秘书处声明有意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缔约国会议,则除非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出席缔约国表示反对,亦可参加会议。观察员的参加会议应受缔约国会议议事规则的约束。 第7条 秘书处 1.秘书处的任务如下: 依照第6、第8、第9和第10条的规定,为会议进行筹备工作并提供服务; 根据由于第4条和第5条规定而收到的资料,以及第6条规定之下成立的机构举行会议所产生的资料。编写和提交报告; 履行任何议定书委派给秘书处的任务; 就秘书处执行其根据本公约所承担的任务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编写报告,提交缔约国会议; 保证同其他有关的国际机构进行必要的协调,尤其要作出有效执行其任务所需的行政和合约安排; 履行缔约国会议可能指定的其他任务。 2.在依照第6条的规定举行的缔约国会议首届会议结束以前,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临时执行秘书处的任务。缔约国会议首届会议应指定已表示愿意的现有合格国际组织中的秘书处执行本公约之下的秘书处任务。 第8条 议定书的通过 1.缔约国会议可依照第2条的规定,于一次会议上通过议定书。 2.任何议定书的草案案文应由秘书处至少在举行上述会议以前六个月呈交各缔约国。 第9条 公约或议定书的修正 1.任何缔约国可对本公约或任何议定书提出修正案。这种修正案除其他外,还应充分顾及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 2.修正案应由缔约国会议在一次会议上通过。对任何议定书的修正案应在有关议定书缔约国的会议上通过。对本公约或任何议定书提出的修正案,除非该议定书另有决定,应由秘书处至少在举行提议通过该议定书的会议以前六个月呈交给各缔约国。秘书处也应将提议的修正案呈交给本公约各签署国作为资料。 3.各缔约国应尽量以协商一致方式对就本公约提出的任何修正案达成协议。如果尽了一切努力仍无法以协商一致方式达成协议,则应以出席并参加表决的公约缔约国四分之三多数票通过修正案。并应由保存者呈交给所有缔约国批准、核可或接受。 4.对任何议定书的修正,亦应适用上述第3款提到刂的程序,不过只需要出席并参加表决的该议定书缔约国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就可通过。 5.对修正案的批准、核可或接受,应以书面通知保存者。依照上述第3或第4款规定通过的修正案,应于保存者接得至少四分之三公约缔约国或至少三分之二的有关议定书缔约国的批准、核可或接受通知书后的第九十天在接受修正案的各缔约国之间生效。其后任何其他缔约国存放批准、核可或接受文书九十天之后,修正案对它生效。 6.为本条之目的“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是指参加会议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的缔约国。 第10条 附件的通过和修正 1.本公约的附件或其任何议定书的附件,应成为本公约或有关议定书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除非另有规定。凡提及本公约或其议定书时,亦包括本公约或其议定书的附件在内。这种附件应以科学、技术和行政事项为限。 2.除非在任何议定书里对其附件另有规定,本公约或议定书所增列附件的提出、通过和生效。应适用以下程序: 本公约的附件应依照第9条第2和第3款规定的程序通过,而任何议定书的附件应依照第9条第2和第4款规定的程序提出和通过; 任何缔约国如果不核可本公约的增列附件或它所加入的任何议定书的附件,应于保存者发出通知后六个月内以书面向保存者发出反对声明。保存者应于接得此种声明后立即通知所有缔约国。任何缔约国可于任何时间取消以前发出的反对声明而接受增列附件。有关附件即对它生效; 在保存者发通知六个月之后,增列附件应对未曾依照上文(b)项发出声明的本公约或任何有关议定书的所有缔约国生效。 3.本公约附件或任何议定书附件的修正案的提出通过和生效,应适用本公约附件或议定书附件的通过和生效所适用的同一程序。附件及其修正案应特别考虑到有关的科学和技术方面。 4.如果一个增列附件或对任何附件的修正,涉及对公约或议定书的修正,则增列附件或修正后的附件,应于对公约或其有关议定书的修正案生效以后才能生效。 第11条 争端的解决 1.万一缔约国之间在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方面发生争端时,有关的缔约国应以谈判方式谋求解决。 2.如果有关的缔约国无法以谈判方式达成协议,它们可以联合寻求第三方进行斡旋或邀请第三方出面调停。 3.在批准、接受、核可或加入本公约或其后任何时侯,缔约国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书面向保存国声明,就未根据上述第1或第2款解决的争端来说,它接受下列一种或两种争端解决办法为强制性办法: 根据缔约国会议首届会议通过的程序进行仲裁; 将争端提交届际法院。 4.如果缔约国还没有按照上文第3款的规定接受相同或任何程序,则应根据下文第5款的规定提交调解,除非缔约国另有协议。 5.若争端一方提出要求,则应设立一个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应由有关各方所指派的数目相同的成员组成,而主席则应由各方指派的成员共同选出。委员会将作出最后的建议性裁决,各方应诚恳地考虑定这一裁决。 6.本条规定应适用于任何议定书,除非有关议定书另有规定。 第12条 签 署 本公约应按下述时间和地点开放供各国和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从1985年3月22日起至1985年9月21日在维也纳奥地利共和国外交部;从1985年9月22日起至1986年3月2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 第13条 批准、接受或核可 1.本公约和任何议定书须由任何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批准、接受或核可。批准、接受或核可文书应交给保存者。 2.以上第1款所指的任何组织如成为本公约或任何议定书的缔约组织而该组织没有任何一个成员国是缔约国,则该缔约组织应受按公约或议定书规定的一切义务的约束。如有这种组织。即在该组织的一个或更多个成员国是本公约或有关议定书的缔约国的情况下,该组织及其成员国应就执行其按照公约或议定书规定的义务的责任各自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织和成员国不应同时享有行使按照公约或有关议定书规定的权利。 3.第1款所指的这些组织应在其批准、接受或核准文书中声明其在本公约或有关议定书所涉事项的职权范围。这些组织也应在其职权范围发生重大变化时通知保存者。 第14条 加 入 1.本公约及任何议定书应开放供加入,任何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公约或有关议定书签署截止日期起均可加入。加入文书应交给保存者。 2.上文第1款中所指的组织,应于其加入文书里声明它们在本公约或有关议定书所涉事项中的职权范围。这些组织也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发生重要变化时通知保存者。 3.第13条第2款的规定应适用于加入本公约或任何议定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15条 表决权 1.本公约或其任何议定书的每一缔约国应有表决权利。 2.除上文第1款另有规定外,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中行使表决权时。其票数相当于加入本公约或有关议定书的它们的成员国的数目。这样的组织不应行使其表决权,如果它们的成员国已行使自己的表决权,反之亦然。 第16条 公约及其议定书之间的关系 1.除非某一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是,或在同一个时间成为本公约的缔约国,否则不能成为议定书的缔约国。 2.关于任何议定书的决定,只应由它的缔约国作出。 第17条 生 效 1.本公约应于第二十份批准、接受、核可或加入文书交存之日以后第九十天生效。 2.任何议定书,除非其中另有规定,应于第十一份批准、接受或核可这一议定书的文书交存之日或加入之日以后第九十天生效。 3.对于在交存第二十份批准、接受、核可或加入文书后批准、接受、核可本公约或加入本公约的每一缔约国,本公约应于这些缔约国的批准、接受、核可或加入文书交存之日以后第九十天生效。 4.任何议定书,除非其中另有规定,应在其按上述第2款规定生效后,对在交存其批准、接受、核可或加入文书后批准、接受、核可本议定书或加入本议定书的缔约国,本议定书应于这一缔约国的批准、接受、核可或加入文书交存之日或本公约在该缔约国生效之日一以较后者为准一以后第九十天生效。 5.为第1款和第2款的目的,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的任何文书,不应被视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国交存的文书以外的额外文书。 第18条 保 留 本公约不容许任何保留条款。 第19条 退 出 1.本公约对某一缔约国生效四年之后,该缔约国可于任何时间以书面通知保存者退出公约。2.任何议定书对某一缔约国生效四年之后,除非该议定书内另有规定,该缔约国可于任何时间以书面通知保存者退出该议定书。 3.这种退出应于保存者接得通知之日以后一年终了时或退出通知内说明的更晚时间生效。 4.任何缔约国一旦退出公约,应即被视为亦已退出它加入的任何议定书。 第20条 保存者 1.联合国秘书长应负起本公约及其议定书的保存者的职责。 2.保存者应特别就下列事项通知各缔约国: 本公约及任何议定书的签署,以及依照第13条和第14条规定交存的批准、接受、核可或加人文书; 本公约及任何议定书依照第17条规定生效的日期; 依照第18条规定提出的退出通知; 依照第9条规定通过的公约修正案及任何议定书的修正案,各缔约国对修正案的接受情况,以及其生效日期; 有关依照第10条规定的附件及任何附件修正案的通过的所有通知;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的关于它们在本公约及任何议定书所涉及各方面的职权范围的通知,及职权范围发生任何变化的通知; 根据第11条第3款发表的宣言。 第21条 有效文本 本公约的正本以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书写,六种文本同样有效,公约正本应由联合国秘书长保存。下面签名的全权代表谨签署本公约,以昭信守。 1985年3月22日签订于维也纳 附件一 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 1.本公约各缔约国同意主要的科学问题如下: 臭氧层的变化,可使达到地面的具有生物学作用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发生变化,并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生物和生态系统以及对人类有用的物质; 臭氧垂直分布的变化,可使大气层的气温结构发生变化,并可能影响天气和气候; 2.本公约各缔约国应依照第3条的规定从事合作,进行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并就下列各方面的未来研究和观察活动作出建议; (a)关于大气物理和化学的研究 全面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发展考虑放射、动力和化学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关于各种人造的和自然的物种对大气臭氧的影响研究;卫星和非卫星的衡量数据集的解释;大气和地球物理参数趋向的评价;就此种参数的变化鉴定其具体成因的方法研究;实验室研究;对流层和平流层化学和光化过程的率度系数、吸收横断面和机制;支持所有的有关光谱区实地衡量的分光仪数据; 实地衡量:自然和人类起源的关键来源气体的含量和流量;大气动力研究;直至行星边界层的光化有关物种的同步衡量,应用实地衡量和遥感衡量技术;各种传感器的相互比较,包括协调的卫星仪器使用的相互衡量;关键大气痕量要索太阳光谱流量和气象参数的立体场;仪器的发展,包括大气痕量要素、太阳流量及气象参数的卫星和非卫星探测器。 (b)健康、生物和光致降解影响 人类暴露于可见和紫外线太阳辐射及(a)黑瘤和非黑瘤皮肤癌之间的关系以及(b)对兔疫系统的影响; 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包括对(a)农作物、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b)水生食物链和水产的波长依存,以及浮游植物的可能抑制氧气生产; 紫外线辐射对生物物质、物种和生态系统发生作用的机理,包括:剂量、剂量率及反应之间的关系;光修理、适应和保护; 生物作用光谱和光谱反应研究,应用多色辐射。以便包括各种波长区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 紫外线辐射在下列各方面的影响,对生物圈的平衡其有重要性的生物物种的敏感和活动;例如光合和生物合成等等的基本作用; 紫外线辐射对污染物、农用化学品和其他物质的光致降解的影响。 (c)对气候的影响研究 付于臭氧和其他痕量物种的辐射效应及对气候参数的影响的理论和观察研究。例如,土地和海洋表面的温度、降水模式以及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交流;关于这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各方面的影响的调查。 (d)有系统的观察 臭氧层状况(即柱容量和垂直分布的空问和时间变异)。利用卫星和地面系统相结合的办法使全球臭氧观察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HOx、NOx、ClOx和碳属源气体浓度; 从地面到中间层的气温,利用地面和卫星系统; 达到地球大气层的波长分辨太阳通量和离开地球大气层的热辐射利用卫星衡量; 在紫外线范围内达到地面的具有生物影响的波长分辨太阳通量; 从地面到中间层的烟雾体特性和分布,利用地面、空中和卫星系统; 气候重要变数,方法是维持高质量气象表面衡量的方案; 痕量物种、气温、太阳通量和烟雾体,利用分析全球数据的经过改善的方法。 3.公约各缔约国应在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合作,促进参加本附件所列各种研究和有系统观察所需的适当科学和技术训练。应特别注意观察仪器和观察方法的相互校正,以产生可比较的或标准化的科学数据集。 4.下面以不按优先顺序排列出的各种自然和人类来源的化学物质,被认为可能改变臭氧层的化学和物理特性。 (a)碳物质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的重要来源是自然界和人类,据认为对对流层的光化过程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对平流层的光化过程则有间接作用。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是自然界和人类,通过影响大气的热构造而影响到平流层的臭氧。 甲烷(CH4) 甲烷来自自然界和人类。对平流层和对流层的臭氧都有影响。 非甲烷烃类物种 非甲烷烃类物种含有许多化学物质,来自自然界和人类,对对流层的光化过程有直接作用,对平流层光化过程则有间接作用。 (b)氮物质 氧化亚氮(N2O) 氧化亚氮主要来自自然界,不过人类来源也变得愈来愈重要。氧化亚氮是平流层NOx的主要来源,NOx对于平流层臭氧充裕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氮氧化物(NOx) NOx的地平面来源,只对对流层的光化过程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对平流层的光化过程则有间接作用,而接近对流层顶的NOx注射可能对上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臭氧直接引起变化。 (c)氯物质 完全卤化链烷,例如CCl4,CFCl3(CFC-ll),CF2Cl2(CFC-12),C2F3Cl3(CFC-113),C2F4Cl2(CFC-114) 完全卤化链烷来自人类,是ClOx的一个来源,对臭氧的光化过程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海拔30一50公里区域。 部分卤化链烷,例如CH3Cl,CHF2Cl(CFC-22),CH3CCl3,CHFCl2(CFC-21) CH3Cl来自自然界,而上列其他部分卤化链烷则来自人类。这些气体也是平流层ClOx的来源。 (d)溴物质 全部卤化链烷,例如CF3Br这些气体来自人类,是BrOx的来源,其作用类似ClOx。 (e)氢物质 氢(H2) 氢是来自自然界和人类,对平流层的光化过程的作用不大。 水(H2○) 水来自自然界,对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光化过程都有重要作用。平流层水蒸气的本地来源包括甲烷的氧化以及较小程度上氢的氧化。 附件二 资料交换 1.本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收集和共同利用资料是实现本公约各项目标及保证所采取的一切行动确属适当和公允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各缔约国应致力于科学、技术、社经、商业和法律资料的交换。 2.本公约各缔约国于决定收集和交换何种资料时,应考虑资料效用及收集时所需的费用。各缔约国还认识到依照本附件进行的合作应符合关于专利权、贸易机密、保护机密资料和所有权资料的国家法律、条例和惯例。 3.科学资料 包括下列资料: 政府方面和私人方面巳规划好的和进行中的研究工作,以促进研究方案的协调、使国家和国际间的可用资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 研究工作所需的原始资料; 刊载于经仔细审阅的文献内的关于了解地球大气物理和化学及其易变性的科学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臭氧层状况及臭氧层柱容量或垂直分布分时标变化对于人类健康、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的科学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的评价及关于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 4.技术资料 包括下列资料: 利用备选化学物质或备选技术来减少可以引起臭氧变化的物质排放以及有关已计划和进行中的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和费用; 应用化学或其他备选物质和备选技术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5.关于附件一内所提各种物质的社经和商业资包括下列资料: 生产和生产能力; 使用和使用方式; 输入/输出; 可能间接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以及控制此种活动的管理行动的代价、危险和利益。 6.法律资料 包括下列资料: 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国家法律、行政措施和法律研究; 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国际协定,包括双边协定; 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执照签发办法和条件以及专利效用。
3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
Flyingriver 2011-4-17 15:19
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
图片说明:图1和图2是多瑙河左支流;图3是多瑙河运河,位于主流右侧。
个人分类: 图片——诸多精彩|2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
热度 2 changminglu 2011-2-23 16:13
2011 年 2 月 19 日 -22 日国际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 240 余人参加了大会。除了欧洲各国有较多人员参加以外,中国和美国分别有 14 和 12 人参会。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都有人参加。东道主奥地利只有 2 人参加会议(会议组织者除外),均来自维也纳自然资源与应用生命科学大学。 会议分为大会报告、墙报和论文摘要三种交流方式。大会报告 45 个,墙报 140 个,摘要 180 余份。本次大会口头报告 45 个,其中美国 14 个,欧洲(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奥地利) 21 个,澳大利亚新西兰 3 个,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各 2 个。 大会报告分为 7 个议程,包括以下内容: l 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化 l 重要植物的遗传转化 l 植物转化工具:载体,启动子与筛选标记 l 标记去除和无标记转化技术 l 叶绿体转化技术 l 生物反应器转基因技术 l 遗传转化新技术及其他 比利时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研究所 Van Montagu,M. 博士作了第一个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世界农业需要产业革命,生物技术如何适时而为”。 他强调,世界人口每十年增加 10 亿,土地面积不能无限增加。传统农业过于依赖化肥、农药和水资源,依赖土地面积增加,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通过毁坏森林和草地扩大农业面积的传统农业方式不可能持续。毁坏森林和草地必定以地球气候变化而受到惩罚。我们必须培育耐干旱、耐盐碱、用水高效和营养高效的品种对不能种植作物的土地进行有效利用。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木瓜商业化取得的成功证明转基因技术大有可为。在欧洲,当农民见到转基因抗 疫病 马铃薯进行田间试验时,他们都迫切期待转基因马铃薯商业化生产。为了满足世界人口增加对食品和饲料的需求,我们非常需要转基因技术。迫切需要用植物来源的原材料替代化石燃料进行化工生产。用转基因微生物处理植物废弃物变废为宝已经得到成功。我们要通过转基因方式使农作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更好成为化工原料、饲料和生物能源。 他指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的不是转基因技术,而是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转基因技术将以更洁净的能源和更绿色的农业带领我们走向低碳未来。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生产依然是跨国公司的特权,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阻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严重限制世界高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Van Montagu,M. 博士是欧洲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成功研发者,也是世界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先驱,他是 PLANT GENETIC SYSTEM 公司创始人。他发明的 LIBERTY LINK 雄性不育杂交系统和抗除草剂系统至今风靡世界,在国际转基因舞台占有主要地位。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受体植物的关键技术。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依然是转化方法的主流。影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因素包括: 1 )基因型; 2 )农杆菌品系; 3 )载体结构; 4 )培养方式等。本次大会在前 3 个方面的分量特别大,通过培养方式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报告较少。 报告显示,植物遗传转化过程是植物与农杆菌互作过程,诸多基因参加其中。农杆菌方面,毒性蛋白基因 VirE2 ,植物方面的 VIP1 基因具有关键作用。农杆菌毒性蛋白 VirE2 可以与植物防御蛋白 VIP1 结合,促进 T-DNA 进入寄主细胞。植物防御相关蛋白 VBF 的 F-BOX 也具有关键作用。抑制 VBF 表达可以提高细胞内 VIP1 含量,使植物对农杆菌侵染的抗性大大增加。农杆菌的 VirF 输出到寄主细胞与 VBF 互补,而寄主启动蛋白酶途径降解 VIRF ,降解过程需要植物 SCF 复合体参与。农杆菌此时对寄主细胞的防御反应产生反应,输出 VirD5 蛋白应对植物的 SCF 反应。近年来,发现拟南芥 RAT 和 HAT 突变体产生对农杆菌极感和极抗效果。深入研究发现,许多基因与农杆菌转化效率有关。导入拟南芥 Myb 转录因子可以显著提高植物转化效率。研究还发现,花侵染的农杆菌转化和下胚轴转化有不同基因参与。 从大会得知,难以转化成功的植物物种,如小麦、大麦、香蕉、葡萄、苹果、油橄榄、亚麻、棕榈、莴苣、红薯、厥类植物等都已建立转化方法。本次大会报告较多集中在单子叶植物(小麦、大麦、牧草)以及果树(如苹果、香蕉、柑橘)等的遗传转化技术研究。中国、德国、英国代表均发表了小麦转化技术的综合性报告,显示小麦转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在能源植物 柳枝稷 和牧草植物三叶草转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遗传转化技术朝着精准、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基因组定向整合和细胞质转化技术、启动子诱导表达技术提高了转化的精确性;外源 DNA 定向切除技术、花粉基因删除技术、减少非预期效应转化技术使转化技术更加安全;大片段转化技术(包括 10 个以上基因转化、 50kb 以上片段转化、代谢途径转化、人工染色体转化)和无组培遗传转化技术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和应用范围。 本次大会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在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在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美国不但成功转化的物种多,而且对转化工具以及机理研究比较深入。而欧洲国家更加注重精准转化、安全转化以及高效转化的议题。英国 JOHN INNERS CENTRE 不但建立了成熟的油菜、小麦和大麦转化平台,而且承诺对外开展商业化转化服务。他们研制的 pBRACT 载体具有操作容易、效率高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德国是除美国以外大会报告最多的国家。他们报道了小麦转化技术、小染色体转化技术、基于转座系统的转化载体系统、细胞质定向转化技术以及用植物生产疫苗的技术。总体而言,转化工具得到发展,植物物种转化平台得到扩展和优化。 从大会反映的信息显示,在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差距。我国在转化物种的范围、转化工具研究的深度(精准转化、大片段转化、生物反应器)等方面显著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
个人分类: 转基因思考|5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发通知: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招生,2月27日报名截止!
热度 1 Wuyishan 2011-2-20 21:33
重发通知: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招生, 2 月 27 日报名截止! 武夷山 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 2010 年首次在柏林举办,大受欢迎,说明全世界对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模型感兴趣者越来越多。今年的第二届夏季学院将于 9 月在维也纳举行。 这个夏季学院是收费项目。该项目的组织者对中国比较友好,他们听从了本所战略研究中心周萍研究员的建议,愿意为中国学员保留两个名额。否则,注册开始后,估计名额很快就会报满。 我国任何单位若愿意派人去学习,请于 2 月 27 日之前与周萍研究员联系 zhoup@istic.ac.cn 。 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的网址是 http://www.scientometrics-school.eu/ 。 下面是初步的课程(或报告)安排,有很多科学计量学牛人会授课或发言。 preliminary programme Two conference-like introductory days addressing a broader audience are followed by three days with seminars, individual hands-on sessions and teamwork in small groups. Preliminary Programme Overview September 11th Pre-Programme: „Bibliometrics in a Nutshell“ Crash Course for Newbies Conference September 12th Conference day 1: Introduction to Scientometric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ptember 13th Conference day 2 Procedures and Indicators Seminars September 14th Seminars day 1 - Journal Impact Measures - h-index and Related Measures September 15th Seminars day 2 - Cooperation, Co-authorship, Social Networks - Mapping Science September 16th Seminars day 3 Workshop: Research Evaluation in Practice Preliminary Programme Conference September 12th 2011: Introduction to Scientometric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09.00-09.10 Welcome and Opening Remarks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09.10-10.00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ientometrics Wolfgang Glnzel (牛人,普赖斯奖得主) ,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0.00-10.45 New developments in bibliometric methods for evaluation and mapp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thony van Raan (牛人) , CWTS -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0.45-11.00 Coffee break 11.00-11.45 Special Topic: Bibliometric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Werner Marx, Cent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Stuttgart, Germany 11.45-12.30 What Does Bibliometrics Need? Coverage Requirements Henk Moed (牛人) , Senior Scientific Advisor, Elsevier 12.30-13.30 Lunch break 13.30-14.15 Practical Aspects of Scientometrics Koenraad Debackere,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14.15-15.00 Bibliometrics,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National Science Policy: What Works and What Goes Wrong? Jonathan Adams (代表着牛机构的准牛人) , Director of Research Evaluation, Thomson Reuters 15.00-15.15 Coffee break 15.15-16.25 Introduction to Scopus Elsevier Product Presentation Presenter tbd September 13th 2011: Procedures and indicators 09.00-10.30 Metric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 Indicators, Methods and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0.30-10.45 Coffee break 10.45-11.30 Network Analyses Edgar Schiebel 11.30-12.15 Mapping Science Bart Thijs 12.15-13.15 Lunch break 13.15-14.00 Advanced Methods for Data Disambiguation Matthias Winterhager 14.00-14.45 Introduction to Bibliometric Data Source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14.45-15.00 Coffee break 15.00-16.30 Introduction to WoS Thomson Reuters Product Presentation Presenter tbd Preliminary Programme Seminars September 11th 2011: Pre-Programme 14:00-16:00 „Bibliometrics in a Nutshell“ - Crash Course for Newbie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Christian Gumpenberger,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September 14th 2011: Introduction of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09.00-10.30 Journal Impact Measure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10.30-10.45C offee break 10.45-12.15h -index and related measures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2.15-14.00 Lunch break 14.00-16.00 Hands-on Session September 15th 2011: Focus Topics 09.00-12.00 Paralell Sessions 1: Cooperation, Co-authorship, Social Networks András Schubert (牛人)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rganisation,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Hungary (to be confirmed) 12.00-13.00 Lunch break 13.00-16.00 Paralell Sessions 2: Mapping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Bibexcel Software) Olle Persson (牛人) , Sociology Department, Ume universitet, Sweden September 16th 2011: Workshop 09.00-12.00 Research Evaluation in Practice 1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2.00-13.00 Lunch break 13.00-16.00 Research Evaluation in Practice 2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以下是注册费信息: esss Conference only 12.09. 13.09. 2011 (2 days) EUR 125,00 (incl. Coffee- and Lunch breaks) esss European Summer School for Scientometrics 12.09. - 16.09. 2011 (5 days) EUR 500,00 (incl. Conference, Seminars, Hands-on sessions, Coffee- and Lunch breaks, Training Materials) esss reduced fee for students 12.09. - 16.09. 2011(5 days) EUR 300,00 (incl. Conference, Seminars, Hands-on sessions, Coffee- and Lunch breaks, Training Materials) upload of student ID or similar document for verification mandatory during registration process!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3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学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诵唐诗和儒学
热度 3 schuetzenhof 2011-2-17 05:05
我的学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诵唐诗和儒学
2 月 10 日,我的学生们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参演了第五届“文化中国”青少年文艺晚会。 这三个孩子是维也纳教育学院我汉语班班上的学生。他们在金色大厅合唱了若干首《唐诗》。 虽然他们不是专业演员,虽然他们很多人说汉语还不够娴熟,但是凭着一颗热爱中国文化的心,他们刻苦练习,把唐诗唱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 参与《大学》朗诵的,是孔子学院我们班的学生们。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 四书 ” 之首。 在课堂上,我常常带领我的学生们朗读《大学》,或其他的儒学经典,收到了很有意义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等儒学篇章是中华古典文化精髓的代表作品,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尽在其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快速地积累汉字的识字量,更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真是一举两得。 今年春节,正巧是中奥建交 40 周年,在孔子学院的特别安排下,他们带着课堂上的文化知识,走进了世界音乐的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咏唱“文化中国”的更深层次的古典经文。一张张外国人的面孔,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中外观众,产生了震撼性的反响,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唱唐诗、读大学,把观众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古代中国,品味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5177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年三十被强制维也纳啦
yuncn 2011-2-3 22:21
昨天大年三十,下班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想看看在日本的东方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可是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到。电视里放的是维也纳音乐晚会,很长很长。不知怎么的,我怎么也欣赏不了那优雅的晚会,是我没那个雅兴,还是没那个气氛。在日本,我就花钱订了东方卫视,没有我想看的节目,真恶心。看来中国的春节晚会也被完完全全的西方化了,被维也纳啦。 看来我得又该换节目了。
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点儿意思
espero 2011-1-2 00:13
事先从一些文章看到,说维尔瑟-莫斯特是个风格中庸温和的指挥,不过,刚才看过直播后觉得也不特别确切。固然他选择的曲目(特别是上半场)可能没有杨松斯那样的热力四射,不过从全场整体来看,不论是三大曲目版块的宏观构思,还是在加演《永不休止》时按历年传统要求而完成的耍宝时间,以及在《拉德斯基》领引观众击掌时对观众表现的即时反应,都让人觉得莫斯特的表现并非一杯温吞水。正如解说所讲,这次之后,莫斯特同样可能会火了,接到中国和更多国家的邀请。总之,莫斯特给我的鲜明印象丝毫不亚于上几届的指挥。 当然,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观众们在《拉德斯基》打拍子的表现不太好,我是指轻拍的那段。全曲按照卡拉扬留下的传统,一共有四段轻拍,四段重拍。这次,四段轻拍中观众们至少有三段半没对上点儿,整得指挥也极其隐蔽地皱了皱眉头,以至于当仅有的半段对上了节奏时,指挥情不自禁挑出了大拇指,潜台词大概是感谢上帝,你们终于找到拍子了。在我的记忆里,往年的观众无论是轻拍段还是重拍段几乎都是很准的,即使开始稍微不准也能在几拍之内找回感觉。今年观众的表现如此遗憾,是不是可以怀疑观众成分与往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个人怀疑而已)?如果观众中真正的乐迷少了,正根的奥地利人少了,世界多国的音盲名流和音盲游客多了,大概就会导致这种现象吧。 (插一句无关的,每年几乎都能在观众席中发现穿着和服的日本女观众) 另外说说今年央视的转播吧。我惊讶地发现,祖善老师以及他那长期和谐的笑容今年都消失了,顶替他的徐沛东大腕儿在风格上带来了多年以来的陡然一转。话说与卞大仙儿相比,徐沛东先生言语举动之中少了几分上流社会的清雅,却多了不少实干分子的给力。例如,形容指挥对情感的拿捏适度像揉面这种比喻,估计卞大仙儿就算解说到一百岁也用不出来,哈哈。当然,刘芳菲也挺配合,不多久就以花卷来形容圆号的管身之迂回状,那是相当地欢乐啊~~~当然说徐先生给力并不是说他能开玩笑,而是有感于他在演出结束后的评论中很不合时宜地把话题引到了对我们本土音乐作品和演出品牌的打造的问题上(做噱头、做花架子还是踏踏实实做作品),在新年荧屏莺歌燕舞的盲目乐观气氛中破出了清脆凛冽的话语风气。不知道是因为他初次接替这个岗位尚不太懂规矩呢,还是天生就是这个藏不住话的脾气。不管怎样,我很支持他的这次举动,希望明年元旦再次看到他坐在这个演播室。 还有,现场有个观众问题估计是把刘芳菲囧了一下,如果大家看了的话应该记得: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已经从cctv-2彻底转到cctv-音乐了,而一位拒绝了有关部门强推数字电视的观众,现在为了看直播必须每次花一百多块到饭店开房间。刘芳菲当时的脑子肯定在飞快地旋转,在考虑到台里的决定不便在此口头批评之后,只能以一个拙劣的抹稀泥式的看乐迷多投入把话题对付了过去。大概心里直嚷导播你给我的这问题让我咋说啊呢:) 最后提一句,今年的《蓝色多瑙河》里第二段舞曲的时候是不是有错音啊?我是指竖琴或木琴的连续的两个陪衬音,我当时明显感觉那个声音与其他音色出现了小二度不和谐。但是不确认是否是我自己听错了,有没有别人也听到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7587 次阅读|7 个评论
暑期学校信息:圣菲(复杂系统)和维也纳(科学证据的本性)
luocun 2010-9-27 22:55
分享一下关于两个暑期学校的信息: (1)圣菲研究所( Santa Fe Institute )的2010复杂系统暑期学校( Complex Systems Summer School ) 圣菲研究所可以说是复杂系统研究方面的圣地延安吧,地处美丽的新墨西哥州的艺术家聚居地圣菲(Santa Fe)。这个为期三周的暑期学校是免学费的。食宿研究生不收钱,博士后收50%。不过路费要自己出。这对于已经在北美的同志们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对于国内的同志可能困难点,看能不能得到支持拿到赞助啦。他们欢迎几乎一切学科(包括社会科学)的人申请。俺N年前参加过此学校,很值得一去。 (2)维也纳圈子[应该是借当年著名的Vienna Circle的名]学院( Institut Wiener Kreis )的 第11届暑期学校 。 这个主要是科学哲学和科技史的。不过他们也欢迎科学家参加。俺有搞心理的朋友去过。这次的主题是关于科学证据的本性。费用号称为880欧元,住宿325欧元。为期两周。费用可能贵点。
个人分类: 科学网|4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一周
FSD 2010-7-18 14:50
在维也纳一周的时间,收获很大:首先是作为分会场的召集人和主持人,经历了提交议题、组稿、审稿、会中、会后等各个环节,这是很重要的经验(虽然以前也做过几次分会场的主持人,但都是吃现成的,仅仅到会主持一下而已,没有像这次花费这么多的心思和时间);二是切身体会到了一些欧洲人( 2000 年在德国、 2002 年在荷兰和 2003 年在法国时没有体会到)对自然近乎宗教式的崇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态度应属此类);三是学到了几个新的词汇,如 slow food, Push-pull (看来,井底之蛙过一段时间需要到井外看看,这很重要);四是结识了几个新的或以前虽然互相知道但没有见过面的国外同行、前辈,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内容;五是从多角度体验了维也纳这个激情四射而又祥和、静谧的现代都市( 2009 年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通过在一区一周时间的居住和会间、会后到市内外的参观,感觉名副其实);六是沿多瑙河走了走、坐了坐,这样就完成了莱茵、塞纳、多瑙的梦想(多瑙河出现在少年时的电影多瑙河之波里,故事发生在多瑙河下游的罗马尼亚);七是直接地了解了一些欧洲(有一些南北美洲、非洲、亚洲的代表和文章,但欧洲的还是绝大多数)农作制度研究的有关情况和欧洲同行的想法。 随后应该就几个话题写几篇小文。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遗产
DrSun 2010-4-29 20:57
月初去维也纳大学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在古老的教学楼的檐廊(图1-3)内见到许多的雕像。逐一看去,不免大吃一惊;居然有不少熟悉的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大师位列其中...... 图1:教学楼 图2:走廊中的雕像 图3:走廊中的雕像 图4:Pirquet 变态反应学的奠基人,Allergy(变态反应)一字就是他造的 图5:我们身体上的不少结构就是以Zuckerkandl的名字命名的 图6:解剖学家观察头颅的神态令人过目不忘 图7:妇孺皆知的弗洛伊德 图8:著名的药理学家,奠定了实验药理学的基础 图9:我们知道他,大多源自常见于艾滋病的卡波济肉瘤 图10:多发性骨髓瘤又称Kahler病 图11:喉科学大家,设计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内镜 图12:内科学家 图13:解剖病理学家 图14:发现了房性心律失常的不规则脉率;还有以其姓氏命名的Nothnangel综合征
个人分类: 图步天下(二)|6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湾区文艺界筹备去维也纳演唱《黄河大合唱》
liwei999 2010-4-24 19:50
湾区文艺界筹备去维也纳演唱《黄河大合唱》 (2739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24, 2010 05:40AM 湾区艺人中不乏大腕,更不乏热情,总要把事情越做越大。比如湾区春晚的声势就越做越大。可我还从来没想到,他们竟然要组团100好汉,冲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去。维也纳是什么地方?那是每年新年音乐会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是世界顶级音乐殿堂。不是愚人节玩笑吧? 不是玩笑,是正在施行的计划。昨天中午为此汇集了湾区侨领名流以及文艺界大腕,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立委有幸作为网络记者受邀参加,活动发起人欧阳和总监沃尔佳分别打电话来,请我务必来,多做宣传,共襄盛举。一个随心随性胡乱在网上涂鸦的无照记者,受此重视,不能不写点什么了。 新闻稿不用我了,有各路报社电台的正牌记者在场,手快的还有知名网路记者和画家黎先生( ),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我写什么呢?还是写点随感和花絮吧。 随感一:湾区艺人了不得,胃口越来越大 旧金山湾区真是华侨的天堂啊,不仅各式中餐馆遍地开花让湾区人一饱口福,而且中国文化娱乐活动也此起彼伏,不亦乐乎。不说别的,单大大小小文艺团体和合唱队就几十家呢。据说常常互不服气,难免你争我斗。艺人与文人的德行相若,同行相轻,自古而然,不足为奇。 然而,要办大事,一团散沙不行。既然要组团100艺人冲到维也纳去,就必须要有组织上的整合。应运而生的就是这个《和谐之声艺术团》。昨天的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其实是两条新闻:一是和谐之声艺术团的成立,二是维也纳《黄河大合唱》的筹备。闹出这么大动静来,志在必得,志在必胜的那种热情和气势,也感染了我们槛外人。这得有多少工作要做,从整合各路团体,到挑人选,到排练,到筹备资金,这样一个综合工程主要依靠的是各位的业余奉献。真是了不起。 花絮一:方太太黄大姐的感言和幽默 这样的活动当然离不开侨领的支持,发起人把湾区的侨领名流、领馆领导、华人官员差不多都成功地转成了顾问。首屈一指的是方太太和黄大姐。两位在发布会上都讲话了,不是那种形式上的领导讲话,敷衍了事,而是真情流露,呵护关怀之情可掬。黄大姐提到希望以此为转机,平息湾区文艺界的纷争,团结一心创和谐。在提到请媒体朋友多协助宣传的时候,还特地提到了劳苦功高满头白发的立委,方太插一句说立委那白发是假的,他年富力强着呢,旁边有人说那是少白,闹得我觉得自己的白发很对不起各位。心想,有什么染发剂可以一劳永逸么?Anyway,还好,没人认为立委老了,大概冲着我凡是热闹都不错过,上窜下跳的那折腾劲留下的印象。 方太在发布会临结束时的一个即兴发言特别幽默,录此与各位分享为快。方太说: 引用: 我虽然与几次主要文艺活动都有关,比如带队回国唱《游子吟》,赞助海外《红歌会》等,可我确实不会唱歌。可是,我喜欢《黄河大合唱》啊,黄河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多么经典。我于是在家里唱,我的听众是谁呢?意大利裔的儿媳妇,还在牙牙学语的孙女,还有菲律宾管家,墨西哥工人,和我德国的宠物狗。他们虽然不懂汉语,居然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感觉很得意,很满足。所以,在你们把《黄河大合唱》唱响维也纳之前,我已经唱响了我的家。 一席话引得满堂大笑。 参见:记者黎志滔:和諧之聲藝術團成立,將奏响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3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唯有你
schuetzenhof 2010-3-29 04:54
维也纳,维也纳,唯有你! 是我的都市梦乡! 挺立着一栋栋古老的建筑, 拥有着世界上最可爱的姑娘! 维也纳,维也纳,唯有你! 永远是我的都市梦乡! 我曾经无比地欢快幸福, 在维也纳,在我的维也纳,我的天堂。 我的心和我的魂, 为维也纳奔腾雀跃, 为她笑,为她哭,为她显波逐浪! 我寻觅着我那儿的家, 在夜色,更在日光! 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 维也纳的清丽韵雅, 都让你无法矜持平静的冷酷, 我对她了如指掌。 享受一片翠绿, 穿在身上狂热地迷恋, 因为我心爱的人在林中倘佯 维也纳韵味儿的民歌儿, 诱惑着我更被张扬: 维也纳,维也纳,唯有你! 永远是我的都市梦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乎,昆曲乎?
schuetzenhof 2010-1-16 02:44
奥地利科学院音像档案馆馆长布兰德尔教授 申请了一个东亚文化研究项目 , 他把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放在了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昆曲上,并且在项目研究结束的时候,特别地邀请了 苏州昆剧院代表团2010年1月 13 日和 14 日在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大礼堂内献演了两台昆曲专场。 空旷的舞台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组成了简简单单的演出场景。在昆曲近乎出神入化的唱腔中,舞台上光怪陆离的东西似乎都成了多余的了,都被简化掉了。只有那地地道道的唱念坐打才是真功夫,才是吸引观众的力量点。 有人说,昆曲是演给神灵看的。那坐在观众席上的近 300 多名奥地利人,就成了是时是刻的神灵,为昆曲痴迷着,为昆曲感动着,时而站立、时而惊叹,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掌声雷动。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领衔的 《长生殿小宴》 ( 王芳饰杨贵妃、周雪峰饰唐明皇 )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沈丰英领衔的,《牡丹亭惊梦》 ( 沈丰英饰杜丽娘、俞玖林饰柳梦梅 )。 《孽海记双下山》 ( 吕福海饰本无、沈国芳饰色空 ) 曲目演员 的表演 一张一弛,游刃有余,展现出深厚的功力。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王芳 还 主演 了 《白兔记》, 其 唱腔委婉、身姿秀美,活脱脱一幅古色古香的仕女画,颇为养眼,难以忘怀。 昆曲在它五六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 4000 多种剧本。因其表演载歌载舞,唱做并重, 在中国也是 许多其他剧种学习的母体和范式,故有百戏之母之谓。它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音乐声腔, 2000 多曲牌构成的曲牌体音乐系 统 是无与伦比、天下无敌的。也正因为如此, 尽管 维也纳人 对音乐的感觉颇为自负,但也还是拜倒在了中国昆曲的天籁之音下 。    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科学院院长上台与演员握手,感谢演员们的精彩演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古城、佳人、艳舞----昔日维也纳
schuetzenhof 2009-11-19 04:14
从 维也纳博物馆得知: 维也纳是一个拥有 1800 多年历史的古老人居地 。并且在 13 世纪哈布斯堡统治之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城市。维也纳作为首都的历史至今已经长达 730 多年了。其先后为 神圣罗马帝国 (962--1806年,其中从 1278 年 --1806年首都在维也纳 )、 奥地利帝国 ( 1806 年 --1867年 )和 奥匈帝国 ( 1867 年 1918 年)的首都,二次大战之后,再次成为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 维也纳位于 阿尔卑斯山 的东北麓和 维也纳盆地 西北部之间,历史上维也纳一直在多瑙河的南岸,沿着起伏的丘陵盆地,跌宕扩展。 城池的设置形制 欧洲的城市很多都是围绕着教堂一层层地布局的,维也纳的城市形制也是如此。斯蒂凡大教堂作为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维也纳城市的中心点和制高点。该教堂至今已经有 800 年的历史了,是维也纳现存城市建筑中最早的建筑之一。 其 137 米高的尖塔是继 科隆大教堂 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锯齿形的城墙战绩卓著 16 世纪和 17 世纪 奥斯曼帝国 曾经有两次大规模地入侵欧洲, 但是 每次入侵,都在维也纳受到了坚决的阻挡。其中当与维也纳城池的锯齿形城墙不无关系。 1529 年 奥斯曼帝国 第一次围攻维也纳 ,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住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加上土耳其人不耐严寒,不得不被迫撤军。 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 1548 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 11 栋堡垒和 1 条壕沟构成的 要塞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 1683 年 土耳其人 第二次围攻维也纳 ,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 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细腰的审美情趣 古代欧洲人曾经一度对女人的细腰如痴如醉。这种伪自然的审美显然有点儿病态,但是谁又能说中国古人喜欢女人的小脚不是审美病态呢?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审美情趣时不时地有点儿发烧,使得美容术伴随人类的文明生活方式经久不衰。   在那古代的欧洲,女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细腰,不惜采取一系列自我摧残的办法,乃至美女的骨骼都被挤压形变,苦不堪言,但是精神上的满足弥补了身体的苦痛,能够获得那些标榜为社会地位和富裕生活的身外之物,无 数美女乐此不彼! 比得美亚时代的奢华    从 1815 至 1848 年,奥地利帝国进入了极尽奢华的比得美亚时代,新兴的艺术和时尚的资产阶级纷纷挑战传统的保守,在文化领域和生活空间都有表现,如:装修、装饰、室内设计、音乐沙龙等,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奢靡。 宫廷舞会    1867 年 奥匈帝国 建立,华尔兹之父 小约翰 施特劳斯 创作了世界上最出名的 圆舞曲 《 蓝色多瑙河 》 ,奠定了维也纳宫廷舞会的历史地位。随着辉煌的 1873 年举办的维也纳第 5 届 世界博览会 ,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宫廷舞会进入其文化的巅峰。至今,宫廷舞会的传统仍然被维也纳人延续着,每年的3月,都会邀请世界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维也纳的宫廷舞会,那是个世界名人大联欢的日子。 奥匈帝国的皇帝Franz Josef 也是西西公主的夫君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摩天大厦兀立----维也纳的后城市化
schuetzenhof 2009-10-18 04:39
在维也纳浓旧、典雅,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围,环绕着极具时代特色的维也纳新兴而时髦的一片片高层建筑群(见维也纳新建筑分布图) 维也纳新建筑分布图 维也纳的新建筑群以高层塔状写字楼为主要形式。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已经逐步构成维也纳城市边缘新的天际线,实现了城市规划中镇城的概念。   为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维也纳会如此大规模地开发建设高层建筑呢?主要原因是东西欧冷战结束后,维也纳作为离东欧较近的大都市,成为东欧各国建立国际公司总部的所在地。这种新经济的动力,确保了写字楼在维也纳市政建设中需求的迅速上升。   之后,伴随着电信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增长,再次为写字楼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另一个优势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维也纳高层写字楼建设的速度如下: 1997 年,完成9.90万平方米, 1998 年,完成16.8万平方米, 1999 年,再次完成20.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2000 年至2002年又进一步建造了80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建筑。 如今,高层写字楼的建设依旧是有增无减。 当高层办公建筑面积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写字楼的租金趋于下降,乃至在西欧几个都市中维也纳的办公室租金是最低的,从而保证了维也纳在东欧全面开放之后,具有最强有力的吸引力。 新高层建筑群布局的 首选地点是高级别道路网的节点,常常与地铁和城市铁路网络节点相结合。他们密集于城市边缘地区,基本上沿着高速城市公路布局,如:沿着高速公路A23(南部)和围绕高速公路A24(多瑙河岸边)铺设。由此,推动了维也纳城市新城的发展,即边缘城市的发展。 西门子城区是奥地利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优化的基础设施与现代建筑使得员工们感觉良好。全城区48.5万平方米,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如下图)。目前维也纳奥地利西门子公司作为中欧和东欧枢纽企业,负责的业务范围波及8个国家: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西门子公司 双塔城是一个建筑群,其建设始于1999年,在2001年完成。摩天大楼有37层,办公空间10万多平方米。以钝角安排相向两个建筑物(双塔),分别138米和127米高,由数座桥梁连接。双塔内包括一个会议中心、一个大屏幕电影院和各种咖啡馆、餐馆。双塔下面的车库有1000个停车位。 (如下图) 多瑙城,如下图: 欧洲广场和玛丽娜城,如下图: 世纪塔和二区新城,如下图: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698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农作制度协会欧洲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通知
FSD 2009-7-18 10:03
Dear Colleagues, Next year, the 9th European IFSA Symposium will address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lated to Building sustainable rural futures - The added value of systems approaches in times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There are now 28 Workshops to choose from.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workshops (attached), theynot only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e.g., learning processes, food systems, energy production), but also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within these topics(e.g., research results, project design, doct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have different formats (e.g., discussing YouTube films, exchange between practitioners, 'classical' presentations of research results). I am convinced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of interest for you. The deadline to submit an abstract to the convenor(s) ofa workshop is 15 October 2009 .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http://www.ifsa-europe.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IFSA 2010 Symposium. We wish you a great Summer and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in Viennanext year! Ika Darnhofer, Christian Vogl, Michael Hauser and Susanne Kummer (a.k.a. the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P.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ika.darnhofer@boku.ac.at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的维也纳行政区区徽(一)
schuetzenhof 2009-6-19 05:45
维也纳共有2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象中国城市行政区那样,同时每个行政区还都有一个区徽,设计得非常精美,用来反映该行政区的历史传说、典故,或者该行政区的社会经济特色。这些区徽是伴随着行政区的设立而诞生的,成为维也纳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维也纳人只是简单地称呼各个行政区的序号,如1区、2区,等等。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维也纳美丽的行政区区徽: 如:2区的区徽: 2 区的名字是 利奥波德(图上的人物),他其实是奥地利历史上(德意志第一帝国时期)的一个皇帝。这个小区曾经是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1527-1576 ) 的狩猎区。 因此该小区的区徽一分为三等分,皇帝、猎物和有星星环绕的红舌头。据说红色的舌头是桥梁的守护神,环绕着的星星表示是一个中间的区域,即多瑙河和多瑙运河之间地带。 18 区的区徽 18 区的区名是外耳铃(Waehring),其区徽由 四个方案组合而成。基本颜色是银、蓝、红。中心设计成蓝银两色格子图案。该区1892年1月建立,当时还属于维也纳的郊区,也是葡萄酒之家。 18区是从三个被圣人保护的村庄演变而来。所以,三个周边的格子就代表了三个村庄。 左上方是罗马 僧人gydius身穿长袍,左手拿着一本红色的书,旁边是狍子,后面是针叶树。这个 罗马 僧人gydius就是该村庄教堂的保护神。 右上方 圣约翰是另一个村庄的守护神 。他身穿白色紧身长裙,系红色飘带。五个黄金星光环表示圣人的光辉。他右手拿着一枝绿色的棕榈科树枝。因为天主教诞生于欧洲南部,那里棕榈树很多,所以这种植物在天主教徒地心中是比较神圣的,十字架与他的殉道有关。 下面的格子两个人抬了一串葡萄。红色的背景,把黑色上衣和绿色灯笼裤衬托的更加鲜明,帽子上插着羽毛,是当地的民族服装。这个村庄以制作葡萄酒闻名。 中间的 圣劳伦斯,站在绿色的地面上,身着白色和红色的服装,镶嵌着金色的条子。他的右手也拿着棕榈科植物,象征着他为天主教的殉道。 20 区的区徽 20 区被命名为布里歌坛凹( Brigittenau )。它奠基于维也纳多瑙河经过治理之后的新开垦的土地上,其名称取自一条过境公路。1900年该区域从2区中被分离出来。 22 区的区徽 22 区,又叫多瑙城。内容比较多,其中左上角的房子代表粮仓,左下角的图案代表码头。这个区位于新多瑙河与老多瑙河之间。联合国就坐落在该区。 (暂时束笔,下回继续)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一说、看一看,维也纳有多绿
schuetzenhof 2009-6-12 02:08
一、 躺在绿色的怀抱里 维也纳城市被一条绿色裙带包围着(见图)。 图 维也纳的环城绿地 维也纳城市边缘的绿色裙带主要包括维也纳森林和多瑙河绿地两部分。 维也纳森林今天已经是一个绿色的品牌。即使不是维也纳人,即使不在维也纳,如果想通过绿色清新的图画传递给别人一个美妙的信息,往往都会穷尽词汇地选择维也纳森林作替代词。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用一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把 阿尔卑斯山东北余脉的层林尽染轰轰烈烈地传颂给了世界各地,创建了一个为世界公认的美丽家园的代名词。 那么,这个代名词的本地,如今 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呢? 看了下面的照片,您应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樱桃挂满枝头 我的感慨是:诞生于1868年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灵感应该来自于当时的维也纳森林,一百四十余年后的今天,经过了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之后,那片森林为何容颜依旧呢?这可真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今天,我们都在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欢呼雀跃,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温柔地、亲切地对待生我们、养我们的那片土地呢?我们真的再也不能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争食夺利了?不是做不到,关键是想不想做到。 二、 走在绿色的林地里 森林是维也纳人居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在近离自己居住的地方找到一片森林或草地,消磨自己的闲暇时间(如:周末)。 如今,每次我去林中散步,都会想:是把房子盖在森林里了?还是盖完了房子,就栽树呢?仔细地观察,发现前者的情形居多。 盖房子时,有步骤地、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的本真面貌,是一个生活的观念。 今天(6月11日)是维也纳的宗教节日,全民放假。为了我的博客写作,我去了我住所附近的一片林地,照了几张居民消磨假日时光的照片,如下: 据统计,维也纳市41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绿地面积大约200多平方公里,大约占市区总面积的48.25%。平均每2平方公里土地就有一块儿公共绿地,人均绿地面积70平方米。 三、色诱垂涎 林中的饭庄,建筑与树林和谐相配,食谱也多有就地取材的野味和野菜,满院子的绿,真真正正的以色诱人(见下图)。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4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维也纳移民之归去来兮
热度 1 schuetzenhof 2009-4-22 04:51
哪个城市没有移民呢?发达富庶了,人们就打破了头也要往里挤; 不安分现状的,就抵不住山那边是不是住着神仙?的诱惑,背井离乡也要去挣扎一番。 既然维也纳市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见笔者另文《东西方的桥梁--维也纳》),免不了你来我走。然而,移民毕竟不比客商,移民的走向其实是受着时代的潮流和政治局势所操控的。那些个移民,要么是被逼无奈,客走他乡,要么就是奔着那阳光灿烂的日子去了。 一、历史移民回望 1 .泛舟而下,搭车而入 河流线和交通线是维也纳早期移民的基本途径。中世纪的多瑙河从其上游和莱茵河载来了外乡人,一部分移民就汇集在这个阿尔卑斯山的山前倾斜地带,成为了维也纳人口增长的原因。 维也纳东郊曾经是专门的外国人生活区,有大量定居的外国人,聚集着各国的商人和手工艺人。当时维也纳的执政者巴本伯格公爵(Babenberg Leopold,哈布斯堡王朝的早期)对在那里开设的瓦龙人的服装市场曾经给予过特别的优惠政策。 每当国富民强的时候,移民便如潮涌一般。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特雷西亚女王时代(Maria Theresia, 1717--1780 ),到奥匈帝国时期(1848--1918),首都维也纳都曾经以其显赫的世界地位吸引着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和国际名流,功成名就的就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等。 近邻的东欧人,如:捷克人和摩拉维亚人的工匠和小手工艺人更是成为一支常规的移民队伍,时时出现在维也纳,及其周边的乡镇市集之中。 19 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在奥地利的建设,其移民源更加扩大。许多巴尔干半岛的人和亚平宁半岛的人也涌入到维也纳。 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典型的例子便是犹太移民。 维也纳的第一个犹太人的居民区产生于13世纪,与当时的巴本伯格公爵堡--阿姆豪夫大院(AM Hof)比邻,共建设了70栋房子。 1783 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颁布大赦令,给予犹太人在首都维也纳定居的权力,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职业,包括那些社会地位高、收入优厚的职业,如:律师、记者和医生等。由此掀起了波兰犹太人大规模迁居维也纳的移民潮。当时许多维也纳著名的记者、优秀的医学家、大名鼎鼎的律师都来自于那些移居维也纳的犹太人的家庭。 一些富有经商经验的犹太人更是很快便把持住了维也纳的服装行业,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他们建立了行业垄断托拉斯,成为维也纳商界的中流砥柱。这种现象持续了大约2个世纪。 二、近代移民特色 1 .大势已去各西东(20世纪初至70年代) 第一次界大战之后,帝国解体,移民也鸟兽散 。 1918 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奥地利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使首都维也纳失去了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还失去了她的大部分移民区域。维也纳的生长停止了。 帝国的解体,导致非德语国家的人口,返回他们的家乡。据记载,大约有三十四万(340 000)非德语人口,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移民都纷纷离开了维也纳。 维也纳人口自从帝国崩溃,就一路下滑,从1915年的二百二十七万五千(2 275 000)人下降到1919年的一百八十三万两千(1 832 000)人。一共减少了四十四万三千(443 000)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维也纳成为一个没有新生代的城市。 维也纳一度被称作是 没有新生代的城市 ,这反映了当时的人口特征。据统计,维也纳人口出生率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17.7%,到了20世纪30年代,其人口出生率则仅仅为5.5%了,进入了当时欧洲的最低出生率的几个国家当中。当时维也纳市民曾经颇为恐慌,以为维也纳城市不久的将来会濒于死亡。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出现的这个人口指标显然很反常。说明以往维也纳人口的繁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移民生育能力的。当移民消失的时候,维也纳的出生率便不可避免地急剧下降了。而并不象其它的大都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往往由于失业的压力。 20 世纪3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维也纳的人口形势曾经出现过昙花一现的良好局面,当时依靠着实惠的移民政策,出现了以每年平均增加一万(10 000)移民以上的速度补充了其城市人口增长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当时维也纳城市人口的稳定。此番好景不久就毁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犹太移民被驱逐 。 1938 年3月12日的凌晨,德意志军队开进奥地利。第二天,希特勒宣布奥地利全面并入德意志帝国,同时 给予维也纳城市的一个极为醒目的人口特征就是:犹太移民被驱逐。 那时,德国在其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实行了大维也纳政区制度,将一些郊区和农村并入到维也纳城市之内,才使得维也纳城市人口再一次超过了二百万(这是一个不真实的统计,是维也纳城市人口资料中添加了农村人口的唯一的统计)。 二次大战之后,人丁长期不能兴盛 战后, 尽管1955年维也纳条约巩固了维也纳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但是维也纳的人口并未见有所提高,移民数量依旧稀少,维也纳仍然缺乏其应有的国际大都市风貌。战后,奥地利国家人口数量也更加趋于省级化。 从1951年到1971年,维也纳人口保持停滞在160万。 比1918年少了三分之一,当时是227.5万。 2 .客座工人补赤字 奥地利人口学家 R.Gisser 著书立说,告知国人:奥地利移民模式已经停滞不前。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维也纳城市人口赤字明显。为此,他提出必须 通过操纵外国工人的移入,才有可能弥补来年的人口赤字。 为了改变这种城市发展的消极局面,六七十年代,奥地利政府不得不调整了其移民政策,仿效德国,也 与土耳其签署了政府间的招聘协议以招揽客座工人。 现今居住在维也纳的大量土耳其人,就是在当时以劳工的身份进入奥地利的。后来,他们结婚,组建家庭,尤其是在奥地利生育政策中子女享有国家生活补贴的诱惑下,家家皆是生育大户,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把多子多福的快乐。 来自于东欧的移民进入奥地利,是在 铁幕瓦解 之后,多数是以两种身份进入的,即:一种是劳动力; 另一种则是难民。 正是由于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奥地利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社会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 三、与移民相伴随的 1 .房地产业的发展? 维也纳城市汇集了不知道有多少外国人,为谋求工作源源不断地不期而至,他们的到来是不可预期的,也是无法确定的。因此,这就导致了都市社会新的不稳定性。一些新的人口落脚点的不稳定性已经给长期预测和工程项目带来了困难。并且出现了一个新的系列相关问题:市政必备的预算和征税,以及新移民的居住需求对房地产业施加的影响等等,都必须被关心和考虑。每一个市政小区空闲的居住单元,都成了这些 临时居民的居所,并且,在各个小区中,临时居住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在有的小区占据总人口中的大多数。 移民中,还存在一些鬼人口(没有居住许可的人口),他们的到来无论是基于职业的原因,还是因为受到文化的吸引,都可以被冠冕堂皇地称作是商业活动,或者旅游。他们构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工作位置,以及运输网络的潜在使用者。 外国人潮水般涌入维也纳城市,真的就不断地促进了维也纳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吗? 2.移民子女受教育平等? 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欧洲西方工业化的国家,移民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如:较之主人社会而言,缺少教育和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稳定的位置。 有人做过统计,移民子女大约有 30% (已经是非常保守的说法了,实际上应该更多) 没有念完中学 ,绝大多 的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 。 笔者眼见:如果父母亲在移民之前拥有大学学历以上者,对子女受教育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和渴求的。那些农民移民,对受教育并不以为然,他们的子女很多到了十几岁就辍学在中餐馆里帮下手了。最糟糕的事是,一些移民子女既不想打工,也不想上学,成为移民二代的问题子女也不鲜见。 3 .移民区的建立? 学者昊夫梅亚建立了移民过程模式,即: 移民浸入(5-10%外国工人) 后裔出现(25%为外国居民) 后裔主体化(外国人的居落和生意市场增加了) 移民优势(50% 以上外国人,可以系统性地发展) 移民区被建立 按此模式套用,维也纳的移民过程完成了: 移民浸入(5-10%外国工人) 后裔出现(25%为外国居民) 并在开始进入 后裔主体化(外国人的居落和生意市场增加了) 在移民浸入阶段,移民主要是单身。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在农田旁边的高大建筑物背后的狭小简易房内,或者在主要交通干线旁边的低矮建筑物里。   后裔出现阶段,单身移民随着家庭成员到达维也纳,开始落户于内城区的外围地带,特别是所谓的1914年维也纳都市改造的阻塞环上。然而这个再次定位不是当地的居民向外移走的结果,而是相当数量的移民代换了死去的老年人口。 后裔主体化阶段,维也纳的内城区开始为移民所占据,移民以中高档楼房的看守人自居,快速涌入维也纳城市中心古老建筑之中,移民的居住条件有所改观,变得更加舒适了。而城市中心区与此同时出现了本地居民的空心化现象。 截至目前,维也纳应该说还没有进入第四阶段 移民优势 和第五阶段 移民区被建立 。不过,去年我去英国开学术会议,顺便参观了伦敦颇具规模的中国城(唐人街)。按照昊夫梅亚先生的模式,那里可以看作是处在第五阶段 移民区被建立 。一个移民区(中国城)已经以一个完完整整的移民社会立足于伦敦城市中心,堪称国中之国。中国城是100%的中国人社区,在这个社区出现的英国当地人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只是食客和游客而已。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618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东西方的桥梁--维也纳
schuetzenhof 2009-4-10 03:38
维也纳 刘岩 东方从轮道(Rennweg)开始,不仅仅奥地利人这么说。轮道指的是一条起始于维也纳东城门而一直向东方延伸的大道。 在历史上维也纳一直充当着从西方到东方的 倾斜的必经之地。 11 世纪,沿着多瑙河,德国人穿过babenberg公爵的封地Ostmark(今日的奥地利),走向东欧,使得中欧文化在斯拉夫语系和匈牙利语族区域得到推广。 奥匈帝国时代,东西方文化在维也纳进行了大交流。 维也纳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土耳其人在维也纳颇具规模,他们虽然是移民,但是却神奇地延续了他们在故乡 的生活。他们说土耳其语、土耳其人的饮食方式深入奥地利人内部,烧烤的气味,写着阿拉伯文的招牌都极其具有特色。带着头巾、领着一邦孩子的女人。 维也纳没有明显的当地白人和移民之间居住区的差别。所有的移民都杂居于当地人之中。但是有钱阶层还是相对集中深居在维也纳西部被称之为维也纳森林 的边缘地带上,如13区、14区、19区等。 象世界上所有的移民城市一样,居住在维也纳的外国人大多从事低微的工作。经济型移民的他们工作辛苦收入微薄,有些人还要将收入的一部分寄回去给他们国内的家人。一些拥有奥地利国籍的人居住在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基金住房里,把微薄的收入中不小的比例交回到政府的手中。 东欧人是在60年代之后陆陆续续到来的,更多的来自于冷战时期结束之后。在商店里,售货员很多是东欧人。他们作为穷人,在葡萄酒庄园修剪果木、在城市公园修剪永远都不会有人踩的草地,并在大道上看管停车场。 亚裔作为移民很多是专门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员。自于香港、台湾的移民多数属于比较富裕的亚洲移民。中国移民如今仍然以餐馆业为主。 没有身份证的人只能寻找极为低廉的工作。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甘愿永远作低等的移民,不如说是为了孩子移民。因为他们的一切希望就寄托在从小懂得双语、被同化的下一代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对于全世界的专家并没有象美国一样敞开了大门。所以,提个醒,越是有才能的人,当心会遭遇更多的白眼。如果你坦率直言,相信我们有同感。 19 世纪,曾经伴随着铁路的建设,许多母语非德语的东欧人涌入维也纳,大批操非德语的外国移民的到来,给维也纳城市增添了新的生机和另类特质。有人说,维也纳从那个时期开始,变得象一个美国的城市,变成了有各种各样血缘血统人群的大熔炉。伴随着民族、种族间的相互摩擦,相互交融,维也纳的宗教包罗万象,维也纳文化也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 但是,上个世纪60年代时期, 维也纳却不得不推行新的移民政策。因为,那时,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维也纳城市人口剧减的情况已经非常严峻,维也纳城市经济发展变得缓慢。奥地利人民开始认识到,维也纳的发展必须超出奥地利的边界。为了改变城市消极发展的面貌,同时也利于重建维也纳世界级西方文化中心的形像,奥地利调整了其移民政策,对来自于东欧的移民几乎不再设置限制性障碍。这种作法颇见成效。自60年代以来,东欧人、南欧人和土耳其人作为客座工人大批移入维也纳。由于移民的涌入,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社会问题得到缓解。。 随着东西欧两大政治阵营的瓦解,维也纳的地位又获得了重新定位。维也纳不再充当西方富于保障社会的屏障,而变为东欧人的收容所,为那些寻求西方美好生活的人们敞开大门,为一系列期望移居西方国家的东欧人提供服务。 联合国城,小小世界真美丽 联合国城位于维也纳的东部,它不仅是国际总部的所在地,也是国际富豪的高级住宅区。小区内整齐秀美,远看似乎画中景致,让人有点儿不敢相信。在造型鲜明的花园里,缀满花朵及苹果绿的草坪,还要那除了等公车的女佣和园丁以外,根本就少有人走过的人行道。 联合国城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社区,其具有保持自由警力的权利。全区禁止外人进入。登上多瑙河塔,可以把联合国城尽收眼底。秀美的花园,青葱翠绿渐渐远去。 维也纳的国际组织众多,称其是国际都市再恰当不过的了。如今,在维也纳的国际组织有近200余个机构。尽人皆知的就有: 1957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维也纳建立。 1967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这里组建。 1979 年建设了著名的联合国城(UNOCity)。 国际音乐中心(IMC)和医学合作国际组织(IUMC)也定居于维也纳。 联合国的妇女、孩子、老人和残疾人工作中心,预防犯罪和毒品滥用控制组织等均移入维也纳。 用于大使馆和国际组织的学校有10类,即美国,阿拉伯,英国,捷克,法国,伊拉克,意大利,日本,波兰和俄罗斯学校。 有关国际社会发展的定期联合国报告在维也纳出版。 大约3万外国公民以国际人士身份生活在维也纳。 维也纳还是重要的国际会议大都市。据不完全统计,维也纳市平均3.5天举行一次国际会议。据宾馆资料统计,在所有过夜停留的旅客中,10%来自会议的参加者。维也纳国际会议如此频繁的原因初步分析有三点: 其一,最重要的是维也纳拥有较大量的会议基础设施,能够担负得起对国际大型会议的服务,而其作为国际都市的印象,是它从前大帝国中心的丰富的文化传统。 Austria Conference Centre 就建在联合国城旁边,其目的在于方便国际组织召开会议。Hofburg Centre占据了皇宫的一部分。其位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右侧是宾馆林立的维也纳市中心,那里景色骄娆,商业步行区琳琅满目,极具吸引力。 其二,舒适和愉快的社会环境也是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的一个优势。无论是国际组织,抑或是国际会议,都不约而同地极为欣赏奥地利平稳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因为每一个大型会议都必须被提前很长时间予以规划,所以社会的稳定因素几乎是举行大型会议最重要的,居于首位的予以考虑的因素。 其三,维也纳具有长期以来保持中立的政治传统。维也纳作为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自1815年拿破伦战后,欧洲重新恢复了维也纳会议(TheViennaCongress),该结构保持稳定,成为国际历史上不能忽略的一笔。 维也纳历届政府和市民,都十分珍惜这个光荣的国际地位,并小心地,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巩固着这个位置。 维也纳是深受国际游客喜爱和满意的城市。到维也纳的旅游者,多数有兴趣于城市文化遗产,以及那些位于维也纳市内,涉及广泛领域的文化机构。而维也纳的城市景观和环境让旅游者赞不绝口。此外餐馆、咖啡屋和农家葡萄酒屋也是吸引人的一个方面。 初步调查,旅游者几乎不必长时间琢磨,就可以马上给出答案,把维也纳放在巴黎之后,罗马和慕尼黑之前。得到公认的旅游感受是公共场所的高度安全。在安全方面,维也纳几乎是当今世界具有同等规模的所有都市中的唯一的一个,这是维也纳城市的一笔宝贵财富。 维也纳市政府的绿色计划:使得维也纳绿意盎然,这些浓密树丛除了装饰性外,也用来遮掩豪宅。九重葛攀爬在围墙上,绿色琉璃茉莉围绕着栅栏。在那些香气四溢的小径里漫步是一种惬意的幸福。 联合国总部和会议中心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4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维也纳美泉宫掠影(二)(转发)
黄安年 2009-3-10 09:05
维也纳美泉宫掠影 ( 二 )( 转发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0 日发布 这里是好友许令仪转来加工制作的维也纳美泉宫风光掠影,附有的维也纳美泉宫介绍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分 ( 一 )26 幅 , (二) 34 幅。 *****************************************888 美泉宫 ( 维基百科 ) 美泉宫宫殿和花园 其他名称 英文名称 Palace and Gardens of Sch?nbrunn 法文名称 Palais et jardins de Sch?nbrunn 美泉宫(德语: Schloss Sch?nbrunn ,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 1612 年至 1619 年在位),传说 1612 年他狩猎至位于 Meidling 和 Hietzing 之间的凯特堡,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1743 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 2.6 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美泉宫和皇家花园 美泉宫设计时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与凡尔赛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财力有限,原设计并未能如愿。现在的美泉宫共有 1441 间房间,其中 45 间对外开放供参观。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 44 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美泉宫虽不能和凡尔赛宫相比,但依旧显示出了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气派。宫殿长廊墙壁上是哈布斯堡皇族历代皇帝的肖像画以及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 16 个儿女的肖像。后来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同上断头台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奈特少女时代的画像也在其中。 美泉宫背面的皇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硕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 44 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园林的尽头是一座海神泉( Neptunbrunnen ),向东便是皇宫名称由来但却有不很起眼的美泉,美泉的正对面是一片人造的罗马废墟( R?mische Ruine )和一块方尖碑。美泉宫的最高点是凯旋门( Gloriette ),海神泉的西侧是动物园( Tierpark )和热带植物温室( Palmenhaus )。 美泉宫的最高点凯旋门( Gloriette )是美泉宫花园中的罗马式观景亭。 美泉宫和皇家花园有着悠久和丰富的历史,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 卡特尔堡 美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14 世纪初开始这个地区称为卡特尔堡( Katterburg ),是克劳斯特诺伊堡( Klosterneuburg )的属地,经营一座磨坊和一家葡萄酿酒厂,在农场雇工的努力下,几个世纪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1548 年起成为维也纳市长的办公地,直到 1569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 1564 年至 1576 年在位)买下了这块地,包括一座房子、一座磨坊、一间畜舍和一座休闲果园,从此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所在地。 马克西米连二世除了喜好收藏外,还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热衷打猎的传统,他准备建造一座休闲的动物园,以满足他的爱好。马克西米连二世建造的花园不仅养着本地的野生动物和禽类,还有来自外国的鸟类,像孔雀和火鸡等,他认为这些异国动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美泉宫的初建 卡特尔堡的花园在 1605 年被匈牙利军队毁坏,其后被简单修复,成为马蒂亚斯( 1612 年至 1619 年在位)狩猎时的寝宫。传说 1612 年马蒂亚斯在一次狩猎中,在此处发现一口漂亮的涌泉,饮用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德语: Sch?nen Brunnen )。 马蒂亚斯的继任者斐迪南二世( 1619 年至 1637 年在位)和第二任妻子 Eleonora von Gonzaga 同样热衷于打猎,他们经常将美泉作为打猎的去处, 1637 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后, Eleonora von Gonzaga 皇后独自居住在美泉, 5 年后她决定建立一座夏季寝宫,并将这个地区也改名为美泉(德语: Sch?nbrunn ), 1642 年是关于美泉的最早历史资料记载。 Eleonora von Gonzaga 的侄女 Eleonora Magdalena Gonzaga von Mantua-Nevers 皇后是斐迪南三世的妻子,她在斐迪南三世去世后同样也居住在美泉,她同 Eleonora von Gonzaga 一样十分爱好艺术,命人扩建花园,以充分享受宫廷生活。 17 世纪中叶,皇家花园中经常举行音乐会,利奥波德一世( 1658 年至 1705 年在位)作为一名作曲家参与其中。 休闲的宫廷文化生活在 1683 年嘎然而止,在土耳其第二次围攻维也纳的战争中美泉宫被彻底烧毁,这座夏季寝宫和它的花园成为了奥斯曼人战争的牺牲品。战争结束后, 1686 年利奥波德一世命令奥地利巴洛克艺术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 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 , 1656 年 7 月 20 日 1723 年 4 月 5 日)为他的儿子、皇储约瑟夫一世( 1705 年至 1711 年在位)重新建造一座皇宫。菲舍尔先是在 1688 年完成了一项非常理想化的设计,后来又在 1693 年修改成为实用的狩猎寝宫, 1696 年正式在被土耳其人毁坏的地基上开始建造新皇宫。 1700 年皇宫的中央部分完工,中间是狩猎寝宫的主厅,约瑟夫一世和皇后住在靠近花园的皇宫西侧卧室,东侧是为客人准备的卧房。今天的美泉宫中仍保留着当时建筑中的皇宫礼拜堂、蓝色楼梯和天花板上描绘约瑟夫一世作为美德英雄的湿壁画,这幅湿壁画是由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威尼斯派画家塞巴斯蒂亚诺里奇( Sebastiano Ricci , 1659 年 8 月 1 日 1714 年 5 月 15 日)创作完成的。但是由于 1701 年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因为缺乏资金,美泉宫侧翼的建设缓慢,直到约瑟夫一世去世时仍旧没有完工。 玛丽娅特蕾西娅扩建美泉宫 1758 年至 1761 年间的美泉宫, Bernardo Bellotto 的帆布油画,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海神泉。 罗马废墟。 约瑟夫一世 1711 年去世后, Wilhelmine Amalie 皇后独居在尚未完全竣工的美泉宫。 1728 年查理六世( 1711 年至 1740 年在位,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约瑟夫一世的弟弟)继承了美泉宫,但他对美泉宫并不感兴趣,把它送给了他的女儿玛丽娅特蕾西娅,玛丽娅特蕾西娅一直非常喜欢美泉宫和皇家花园,她把美泉宫从狩猎寝宫改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宫。 1740 年查理六世突然去世,玛丽娅特蕾西娅作为继承人开始了执政生涯,这同时也标志着美泉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美泉宫成为皇家和政治生活的中心。玛丽娅特蕾西娅在位期间,美泉宫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建,使得现在的美泉宫与菲舍尔的设计大不相同, 1743 年至 1763 年间工程由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早期古典主义建筑师尼古劳斯冯帕卡西( Nikolaus Franz Leonhard von Pacassi , 1716 年 3 月 5 日 1790 年 11 月 11 日)负责(他同时也是维也纳霍夫堡皇宫的改建者),当年的狩猎皇宫被改建和扩建成一座奢华的皇家寝宫,可以容纳超过一千人居住。根据玛丽娅特蕾西娅的意愿, 1747 年在皇宫北侧完成了一座剧院,她和她的多个孩子曾在剧院演唱和演戏。美泉宫的大部分内装饰来自这个时代,它采用的是洛可可艺术,这在奥地利极其罕见。 玛丽娅特蕾西娅专注于美泉宫的改建和装饰,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 1745 年至 1765 年在位)和来自洛林的艺术家们则致力于皇家花园的扩建,他们将花园的林荫路设计成星状,各条林荫路在美泉宫中心的中轴交汇,巴洛克艺术的花园代表了皇家由内向外的统治。花园正面是一座硕大的花坛,植物严格对称地种植在彩色的石头上,花坛两侧则是经过严格修剪的树篱。 1752 年爱好自然科学的弗朗茨一世在皇宫旁建造了美泉动物园,第二年又在花园西侧建造了荷兰式的植物园, 19 世纪被改成英国式。皇宫花园中的雕塑大部分是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 Johann Christian Wilhelm Beyer , 1725 年 12 月 27 日 1796 年 3 月 23 日)的作品,他们出自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古罗马历史,最主要的作品是大花坛中的雕塑。 弗朗茨一世 1765 年去世后,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儿子约瑟夫二世( 1765 年至 1790 年在位)继任,玛丽娅特蕾西娅继续扩建美泉宫,美泉宫一直延伸到美泉山上。 1765 年,奥地利早期古典主义的代表人和建筑师约翰费迪南德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 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 , 1733 年 2 月 7 日 1816 年 12 月 14 日)接手皇宫的艺术设计,他在山脚下挖掘了海神泉( Neptunbrunnen ),在山顶美泉宫的最高点建造了凯旋门( Gloriette ),凯旋门从视觉上同皇宫花园紧密合一,它用来纪念带来和平的正义战争。皇宫花园中的许多建筑也是出自赫岑多夫之手,比如壮观的人造罗马废墟建于 1778 年,背后是一座海格力斯的雕像,罗马废墟被认为象征着罗马共和国的衰落,这源于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亚克兴海战中被屋大维和他的大臣阿格里帕击败,然后自杀身亡,罗马共和国随之灭亡,罗马废墟旁矗立着一座方尖碑,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认为国王法老是神的化身,她曾用方尖碑来象征法老。 美泉宫皇家花园的扩建在玛丽娅特蕾西娅生命的最后一年 1780 年终于完工,除了几个皇家专用花园外,大部分花园在一年前已向公众开放。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美泉宫 玛丽娅特蕾西娅去世后,美泉宫没有人居住,直到 19 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再次将其作为夏季寝宫,拿破仑曾在 1805 年和 1809 年两次占领并住在美泉宫。弗朗茨二世时代,美泉宫经过一次翻修,现在的美泉宫呈现的就是这次整修后的样貌。美泉宫正面被涂上原创性的赭色,德语中赭色因此被称作美泉黄。此后所有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建筑都被漆成这种颜色。 1830 年茜茜公主的丈夫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出生在美泉宫,他是弗朗茨二世的长孙,他的父母弗兰茨卡尔和苏菲公主也都住在美泉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童年和青年的夏季都在美泉宫度过。 1848 年继任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后,美泉宫又经历了一次辉煌的时代,它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最喜欢和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直到 1916 年在美泉宫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1945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轰炸中,美泉宫的主建筑和凯旋门被严重损毁,战后奥地利被占领时期,美泉宫未被炸毁的部分曾是英国占领军的总司令部,此后美泉宫被损毁的部分被逐渐修复。 世界遗产 在 1996 年 12 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0 次会议上,美泉宫和皇宫花园以它们巴洛克艺术建筑在世界上的意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 786 号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美泉宫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式皇宫建筑群具有杰出的普世价值,美泉宫宫殿和花园构成了整体艺术作品的一个完美范例,它们经历几个世纪的翻修,完整地证明和生动地展现了哈布斯堡王朝历代王室的品位、兴趣和远大抱负。 文化 美泉宫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成为最受欢迎的维也纳旅游胜地之一。美泉宫每年吸引了约 150 万游客,此外美泉宫皇宫花园和其他景点更是吸引了 520 万游客,每年总共有 670 万游客来到美泉 。 美泉宫皇宫的侧翼是剧院,海顿和莫扎特曾在此演出。自 2004 年起,美泉宫花园每年举办美泉宫音乐会,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在世界一流音乐家的指挥下进行演出, 2004 年由鲍比麦克费林( Bobby McFerrin )指挥, 2005 年是祖宾梅塔, 2006 年是普拉西多多明戈。 发生在美泉宫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拿破仑战败后,反法联盟国于 1814 年 9 月至 1815 年 6 月在此举行维也纳会议,瓜分欧洲。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会议上纵横捭阖,在欧洲列强间大肆玩弄均势平衡外交,使奥地利获得了超过其国家实力的外交利益,煊赫一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6%B3%89%E5%AE%AB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5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速滑名将将参加3月6日维也纳世界大赛
schuetzenhof 2009-3-2 03:26
2009 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将于3月6日至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中国将派出实力强大的男女短道速滑队参赛,其中有著名的运动员王濛、周洋、刘秋宏、隋宝库等。根据锦标赛抽签的结果,中国队与韩国队很有可能在3月8日下午的决赛中争夺冠亚军。据了解,奥韩协会已组织旅奥韩人的拉拉队为韩国运动员摇旗呐喊。中方也将组织强大的拉拉队为中华冰上健儿助威。 我国短道速滑名将   杨扬(YangYang),女,1975年8月24日生于黑龙江汤源,国家级运动健将,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王濛 (WangMeng),女,1985年4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现役短道速滑名将,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领军人物。   李佳军(LiJiajun),男,1975年8月15日出生于吉林长春,前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运动员,世界冠军。
个人分类: 道听途说|3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郊外的“瓦豪”风景道
schuetzenhof 2009-2-19 05:21
风景道作为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是伴随着汽车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随着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上升和汽车服务业的兴起(如汽车旅馆、服务站等),欧洲人户外游憩兴趣日益增加,行程便成了亲身的经历和快乐的体验。以自驾车方式旅游,更充分地拓展了旅游者途中景观观赏的范围,将惯常的旅游成本转变成旅游者特殊的旅行收益,风景道就此雨后春笋般兴旺发达,并持续不衰。 瓦豪风景道位于维也纳市西北部,延伸在多瑙河岸,从小城梅尔克( Melk )到小城克莱姆斯( Krems ),全长近 40 公里。以瓦豪( Wachau )做标识的道路实际上有两条,一条是多瑙河左岸的 3 号公路,另一条是多瑙河右岸的 33 号公路。他们又都被称做浪漫之路( Romantik Strasse )。 其实,瓦豪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区域,它既是天堂般仙胜的山光水色,也是古韵神秀佐伴着的醇酒香肴,还是脍炙人口的传奇轶事,以及大修道院上空飘荡的光灵。瓦豪是文化,是维也纳人的根脉。 珍珠远去 葡萄深浓 瓦豪是富饶的,从古至今。历史上,在多瑙河猎获珍珠是个很普通的职业,瓦豪地段的多瑙河有 20 多公里长曾经是珍珠的重要产地,其所产珍珠质量堪称上品。 想当年,那些在多瑙河里采珠的人不屈不挠、艰苦寻觅。据说,从事这个职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因为他们可能需要打开成千上万颗贝壳,才能找到一颗珍珠。对于采珠人而言,他们的一生并不曾有丰厚的收益,有的只是永远的期盼。他们就是为了那份期盼而努力着,耗尽他们的生命。今天,能让人们想起采珠人的是那个珍藏在梅尔克( Melk )大修道院里的天主教立教冠,她是由 100 多颗多瑙河河水珍珠镶嵌而成的。 珍珠随着历史而烟遁水远,惟有葡萄之光芒依旧,愈加丰富着瓦豪的经济。有人说:葡萄是多瑙河赐予瓦豪的流淌的金子,瓦豪的财富是通过酒槽流出来的。 种在瓦豪的葡萄,画染着绵漫坡地,淡荡风光,剪成翠幽一行行。看不够,无穷秀! 多汁的葡萄必须近水栽植,土壤含水量要求在 70% 以上, 然其根部却不能沤水,惟有这多瑙河边的 瓦豪阶地是最理想不过的家园了。 葡萄 攀 藤爬蔓,不耐风揉,海拔仅仅 200 米左右的瓦豪倚靠着海拔 700----800 米的窑岭( Jauerling )和摩尔山( Muehlberg ),风焉能摧之; 葡萄 在 25 - 30 ℃ 时生长最快,超过 38 ℃ 时果便不能成熟。这个温度界限几乎囊括了瓦豪地域的春夏秋三季。 得天独厚的条件把 施皮茨( Spitz )城堡山造就成了每年给酒农带来上千桶优等葡萄酒的千桶山。千桶,多否?不多也不少,足矣!这是当地人的生产观:不求 批量生产,但求品质精良。午餐后,随手翻读当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获得一则消息: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院士已经倡议推行种三产四之丰产工程,就是力争用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粮食。联想到以前所受的教育也是把创高产作为基本的生产原则。对比之,不能不慨叹中国 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如此更明白了生存条件乃生存观念的基础。 真是不看不知道,各自招术妙! 名为 施皮茨儿( Spitzerl )的酒家就安在千桶山下,从南面和西面都可进入,酒家的云窗木阁和绿色春意巧妙搭配, 叠放的 酒桶沐浴在柔和的灯光中,和着幽暗和静谧,添了几许浪漫。酒盏深和浅,迷 望多瑙烟波,感受画栏庭院,情怀如水,何逊在宫阙 。 11 月中旬的马丁节( Martin )才是瓦豪葡萄庄园最重要的节日。 那一天,酒家各个宾客盈门、人声喧腾。因为葡萄新酒是被酒家赠送的,不花钱而尽享美味,谁人不快哉!取自当年葡萄而酿制的新酒,从这一天起将开始全年供应了, HURRA ! HURRA ! 另类女神 ---- 肥美的维纳斯 你信吗?那个身高仅有 11 厘米,年老、臀肥、乳硕、性器鲜明的裸体女人,就是出土于瓦豪魏林村的维纳斯。 她的脚被深深地插在土里,她的脸又深深地埋在胸前。 到了今年( 2008 年),这个维纳斯已经面世整整一百年了。据专家称,她本是 2 万 5 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翻查史料,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 在氏族内部,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由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显然,那是个女人至尊的时代! 上古人类对于生殖冥冥无知, 新生命从女人腹中诞生,神奇得几乎不可思议,莫不对此顶礼膜拜。特别是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出现的战争,都依赖人丁兴旺。生殖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女人的事情,而是社会行为。只有繁衍生息,氏族部落才能发扬壮大,而当时的人口趋势又是:生得多,存活少,因此必须鼓励女性生育。可见,当时女性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其真正原因是女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殖功能。 为了生存和繁衍,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初民对于性爱的渴望。由此产生的 生殖崇拜, 对 与子嗣密切相关的性器官的崇拜, 实际上就 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 ! 从法国到俄国,整个欧洲大地呈带状分布着 60 余个 原始的女性偶像,诸如:莱斯普格( Lespugue )、格丽马迪( Grimaldi )、萨维纳诺( Savignano )、多尼维斯童伊斯( Dolni Vestonice )、毛拉瓦尼( Moravany )、嘎嘎丽诺( Gagarino )、考斯坦琦( Kostenki )、艾利斯伊维琦( Elisseevitchi )、奥迪沃( Avdeevo )等等 。图片显示出这些 偶像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面部的刻画被忽略,主要强调肥大的 臀部 ,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乳房、大得下垂的肚子和生殖器,体现出原始人对生殖的巨大热情。也表明了在上古人的观念里 生育众多的女人最美丽,最有资格成为纪念物,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成为保佑多子多产的护身符,成为当时社会发展依赖的性标志。 这是一个从兽性(性欲本能)到人性(纳入伦常秩序道德),再到神性(神圣化,生殖崇拜)的过程。这也应了孔夫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盾石城的英国因缘 盾石城( Duernstein )不折不扣地挑逗着人们的照相动机。没有它,就没有对瓦豪历史的透视理解。盾石城 海拔 209 米,人口近 1100 人。这座小城由古老的城墙包围着,山顶上的城堡废墟更添神秘的色彩。城中心的奥古斯汀修道院,其尖顶和 兰白色彩在奥地利的教堂中很是与众不同。前不久去了英国,大彻大悟,却原来,它与英式教堂风貌相仿。大胆猜测,其建造应该与英国有某些连带关系。 不管怎么说,盾石城与英国的诺丁汉市在历史上确实共同书写了同一个故事,却是不争的史实。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应该算是八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了。因为有很多历史名人参与,诸如: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 Friedrich I ) ( 腓特烈一世,绰号红胡子 Barbarossa ,他即是德意志国王,也曾经是意大利国王,他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被称作狮心王的英国国王理查一世( Richard I ) (理查一世在奥地利被 俘中,曾被与狮子关在同一房间中,奥地利公爵原本希望狮子将其吃掉,却没有想到,理查出乎意料地率先从狮子喉部将狮子的心脏活生生地取出,并当众吃掉。故而得美名狮心王) ,以及号称尊严王的法国国王菲力普二世( Philip II )。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 ,狮心王理查回国途中,经过奥地利时没有很好地侨装隐蔽,被奥地利 巴本堡 ( Babenberg ) 家族公爵利欧波德五世 ( Leopold V )发现,并将其 俘获 , 关押在了盾石城 ( D rnstein )的城堡里。 由于法英两国向来矛盾重重,法 王菲力普二世趁挑拨留守英国的理查王弟弟约翰, 篡取王位。有了法王的支持, 约翰坚决 拒绝赎回理查王。 此时,英伦三岛中部的诺丁汉市,一望无际的舍伍德林地( Sherwood Forest )中,罗宾汉结草为荡、占山为王,率领一群草寇,坚决 反抗侵略者诺曼人的压迫,誓死忠于英国 狮心王理查,他们杀恶除霸、劫富敛财,最终帮助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的阴谋。 这个故事把奥地利瓦豪区域 的 盾石城 和 英国的 诺丁汉市 串连成了一条 妙趣横生的历史事件 旅游路线。如今,盾石城 城堡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狮心王理查被歌手布朗多( Blondel )通过歌声救出的传说也成为颇有吸引力的旅游宣传史料。 小城老旧而美丽 古老的、小巧的、静寂的奥地利小城,有和谐的环境,俊俏的民居。 站在克莱姆斯的城中古街 , 被精美别致的店铺、花枝灿烂的庭院包围着 , 缓缓地走,慢慢地看 , 有着前所未有的放松 。 跟着 自己的感觉 , 按图索骥 探访着陌生的人与事 , 用自己的触觉 记录每一个 经历 。 尝试着 多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 好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寻觅 据说,克雷姆斯城 是奥地利境内人类史最悠久的地方,大约在 3 万 5 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 这座 古老的小城, 传统文化色彩甚为浓烈,新潮似乎与这里一直无缘。 建于 1480 年的石门以其敦厚和古朴的风格成为欧洲中世纪四大石门之一。 落日余晖下悠长的石板长街和风雅的店铺,古宅深院镶嵌着浮雕,也矗立着塑像。 正是因为这些古典美,这里才有了别样的精致生活。 古城虽古,然而,本地人也好,外来人也罢,都不曾对其有半点审美疲劳,反而令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深化了对传统的依恋。 这些外在美的触觉, 不断地给人增添着一种朦胧的印象,一种对古人生活模模糊糊的构想 。 归属于克莱姆斯的文艺复兴小城 石城( Stein ),如今中世纪风采依旧。石城的著名画家施密特( Martibn Johann Schmidt )不仅用巧夺天工之笔装点了瓦豪的教堂和修女庵,也把瓦豪的美丽传向了世界各地。 自是寺院第一流 如果坐船游览多瑙河 , 峰廻路转之后,一座伟岸建筑赫然涌入眼 帘 。 它高居几十米的峭壁岩石之上,反衬着漫山遍野的青绿,云间水远,把多瑙河的山口空间装饰得豪华壮美,它就是 天主教本笃会大修道院梅尔克( Melk )。 梅尔克修道院站在瓦豪的发端,是瓦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直接因由。 在修道院的门口 , 立着一座大理石石碑,碑文上刻着世界文化遗产瓦豪 (World Heritage----Wachau) 的字样。 步入修道院内,立刻感到气氛非比寻常,那宏大的气派、金碧辉煌的装饰,不经意间都流露出那么点儿皇气。 果不其然,书中说:该建筑最初建于十世纪,就是奥地利皇家前身的巴奔堡家族所建的城堡,是烈奥波特一世从巴伐利亚南下之后的首选定居地。十一世纪末,巴奔堡家族的势力不断扩大,首都也迁往维也纳。 烈奥波特三世便把这座城堡当做礼物赠送给了天主教中势力较强的本笃会。从此,梅尔克( Melk )大修道院一直与皇家的亲密关系绵延不休。皇家出行,必于此逗留。 登上高耸的台阶,近 200 米的长廊两侧悬挂着 奥地利每个皇帝的肖像,庄重地告示其与皇族的渊源。陈列室里,皇家用过的器具、穿戴过的服饰、使用过的兵器都成为这个修道院最引以自豪的展品。 步入修道院的露天迴廊,临水远望,画堂无限深幽。日高烟敛,游意稠浓。 尽管囊中羞涩, 受那果香味道的诱惑,或许的确燥热干渴,在露天吧台上点了一杯修道院自酿的白葡萄酒。当一盏清亮透明的尖底高脚杯摆在面前时,我禁不住先呼吸了一口空气中的清新,才握住杯脚,将鼻尖探入杯内,轻轻地一闻,幽雅浓郁的香气,从鼻入喉,凉丝丝悦人。含一口在舌头上滑动,酸软、涩绵,奇爽无比。 一路风光漫道,挥之难去,太多惊叹,太多收获!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6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