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狗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霸=狗屁
热度 33 puhj 2016-3-29 10:42
近年来,“学霸”一词流行,国人异口同声点赞,说反话的好像没有。在我看来,学霸就是狗屁。 不信我们做个试验:年轻人请把当今“学霸”的名字存入电脑,20年后再百度一下,保管杳无音讯,像屁一样烟消云散啦。 中国人“学霸”不少,动辄剑桥硕士,牛津博士啥的,还都是全额奖学金。都以为乃未来栋梁之才,可现有事实告诉我们,顶多找了个薪水不错的位置或嫁了个来钱的老公,为这个社会知识的发展作了什么贡献?啥都没有,留下的只有狗屁。 有时慕名到某些中老博导教授家观瞻,四壁皆书,甚至一个书房还不够用,床底下都塞满了。这些功德圆满的家伙,想必当年都是“学霸”,我暗中冷笑:狗屁。 中国的事儿,很扯淡。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可他那本儿书谁看过?即使有人看过,看完没有?凭我的阅读经验,比贾平凹差多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真有空看甚至看完他那本儿书?我表示怀疑;即使要看也是译本吧?哪个傻帽译的?中国味儿的东西译成外文是个啥味道?信达雅么?我更表示怀疑);陈忠实的《白鹿原》拿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可那本儿书,我翻了十来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甭跟我说看完才有资格评价的屁话),要我说,这家伙连写小说的基本规律都不懂,只会卖弄“见识”,咬文嚼字,故作艰深,情节毫无抓人之处,就像看字典辞书,毫无可读性,这叫小说吗?这叫屁。 中国美学界,朱光潜虽无啥亮点,好歹文字还好看,到了李泽厚,一本儿《美的历程》,搞成了看图识字,差点儿成PPT了,那叫经典?那叫磕碜。不知是中国美学界的认识水平太低还是马屁精在作怪。就像文学评论界某些狗屁大腕儿把金庸武侠捧上了天一样,实在让人着急(鲁迅若还在世,不骂娘才怪)。说句不好听的话,音乐美学界一个20多岁的汉斯立克就能把他弄趴下。汉氏的《论音乐的美》虽然漏洞百出,但他那才叫真正的“知识创新”,才真正叫给后人留下了新的有用的东西。相形之下,中国哪怕有一百个李泽厚,一千个学霸,都是屁。唯有嵇康与汉氏心犀相通。但嵇康者,在当下的中国,基本绝迹。 中国的“学霸”,大都是群已有知识的奴才。你问问他们:你们有问题吗?多半没有。他们善于做题,经常拿满分,这不假。你就是把图书馆的知识全装进脑袋里,算啥出息?哥德巴赫猜想,累个半死解决了又算多大出息?有本事出个题让全世界来做?有吗?有个屁。 飞机手机电视机蒸汽机拖拉机打火机不管啥机,有几个机是中国“学霸们”发明的?甭老拿“四大发明”来吓我,搁了成百上千年,不嫌馊得呛喉,还嚼得津津有味?我臊得慌! 中国有句话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或云“博学多才”。连起来看,那逻辑似乎是:学富五车必定才高八斗;或博学必定多才。那要看这“才”是指啥。若是指“灵气”、“创见”,我敢说,这绝对是句屁话。在我看来,博学非但不一定多才,甚至只会寡才乃至无才。 有个博导问我:你看过《资本论》吗?我老实答:没有。该博导摇头晃脑,一脸不屑。看来仅此一项,便可管窥鄙人知识贫乏也。他固可据以小瞧我,我也因此压根儿看不起他。何故? 我国当下行情,这类无所不知的博导颇为吃香,最受学生拥戴;像我这样一根筋儿的铁定吃瘪。我要说,是的,你不仅看了《资本论》,可能你家的几千本儿书都翻了个遍,你是图书馆的常客,图书馆员你都混了个脸熟,这说明了啥?要我提问,只问一句:你迄今或你这辈子都干了啥?有啥亮眼的玩意?这才是铁打的,我要是问他这个,吃瘪的多半是他不是我。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大学教师?我认为,一个根本的依据,不是按你脑袋里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看你有没有某些强过他人或他人不具备的东西。据此,学生才能从你这里获得新东西,你才配当教师。而不是看你贩卖图书馆的知识,那些东西,不需要你教,有眼睛的都会看。而现在的大学生,评价教师的优劣,多半是看他是否知识全面、能否旁征博引;要是你说错了一句话,写错了一个字儿,便会遭致侧目,一蹶不振。而这个教师到底有没有新思想、新见解,大多数傻帽根本看不出来。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 设想让五人兼事五门学科, 或者让五人各从事其中一门学科, 可以想象, 前五人知识的重复量必然远远大于后五人, 其知识的总量必然远远低于后五人, 因此, 后者对学科知识发展的推动力势必更大。这是一个无需验证的简单推论。 由上述推论可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对知识的更新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不是全才而是偏才、怪才。这个结论是否合乎历史事实,我的知识有限,请各路专家考证。 当我们为某些紧锁眉头、博览群书者大唱赞歌的同时,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正在为此付出灵性被悄然扼杀的沉重代价。 知识积累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吸取相关知识。比起先广泛大量吸取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来说,这样的知识量也许要少些,但可避免大量无效的知识碎片充斥脑海,而使得知识具有有机性与牢固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知识吸取方式,不至于阻碍却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的形成。 我之所以看不起那位“饱读诗书”的博导,大致理由即此。 柯南道尔在他的成名作《血字的研究》中开篇即谈到:“在现代文学、哲学和政治方面,他(福尔摩斯)的知识贫乏得让人吃惊。有一次我引用托马斯.卡莱尔的文章时,他竟然不知道卡莱尔是谁。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对哥白尼和太阳系学说也全然不知……简直荒唐至极。 他看到我的样子,笑着说:很奇怪吗?其实即使我知道这些知识,也会尽力忘掉它的。……我觉得人的大脑就像一座空屋子,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东西放进去……记住,这间空屋子的空间是有限的……关键是,不要把有用的知识忘掉。” 这虽然是一篇小说,但柯南道尔开篇即出此语,“树立”福尔摩斯这一特殊形象,当乃深思熟虑而为之;福尔摩斯乃一偏才、怪才无疑。 可以预测,一个时代的全才多了而不是少了,那么注定是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时代。 当下,我国“复合式”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是否需要重新思考?看来是个大问题。 附 (《长江日报》评论,新华网2010年08月05日 10:09:47 转载)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
12892 次阅读|88 个评论
论文是狗屁,可是必须有!
热度 5 wangxh 2013-5-13 17:44
今天听到两句雷话(雷人的话之简称): 论文是狗屁,可是必须有;教授是狗屁,但是你不是 ! 说这种话的人有两类:一是内心无比强大,自己的工作与论文也经得起悠悠之口,说出来类似于自嘲一下;另一类就属于吃不到酸葡萄之人喽。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两句很难听、粗俗的话却很有道理。无论发表的论文真是狗屁还是真是垃圾,是不是都得有啊?的确,晋升职称需要论文,申报项目需要论文,申请学位需要论文,申请毕业也需要论文,总之一句话:论文必须有!而且无论比例如何,真正的好论文还是有的~~~ 【俺听见过教师嘲笑过学生的论文为“垃圾论文”。学生学着撰写并的论文有可能没有多少价值,但这也不是嘲笑他们的理由。俺认为,只要学生认真,他们撰写、投稿、修改论文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几乎所有没有障碍的 孩子能够学会走路,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成人嘲笑他们起初的步履蹒跚、磕磕绊绊 !】 后边一句俺就不展开讨论了,因为俺想成为狗屁还没有资格呢!等成了再说吧,O(∩_∩)O哈哈哈~~~~写到这里,想起 岳母讲的 一个故事: 过去的老爷们儿(当家的)一般不会干家务活,比如刷锅、洗完、看孩子等都不会,即使过年过节家里很忙一般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每逢过大年这样一年到头最隆重的活动,作为一家之长什么也不干上一点自己也无法释怀参与感呀。所以会东戳戳、西捣捣,一般来说会搞得女主人很烦。 比如说,婆婆(女主人)领着儿媳妇、孙媳妇做供品、蒸年货、包饺子时,老爷是无事的。 头戴瓜皮帽,手拄文明棍,除了吆五喝六指派吓人干活之外,就是数一数饺子的个数 。这时候女主人一般毫不留情就是一顿臭骂——饺子是元宝,过日子家里的元宝怎么能数过来呢!
352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