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挽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之十七:转《一张规划图挽救芝加哥》
热度 1 baocunkuan 2014-12-16 11:00
一张规划图挽救芝加哥面貌 2014-04-01 02:36 环球时报 : http://www.huanqiu.com/www/coprdata/hqsb/2014-04/4943598.html 殿春簃陶短房 中国 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一些新兴城市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写字楼、饭店、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外媒评论称,如今中国的那些新兴都市,跟一百多年前的 美国 芝加哥市十分相像。在美国城市发展史上,芝加哥市的成长经验极富代表性。它是 19 世纪工业化和城市化 “ 鼎盛 ” 时期的宠儿,分享高速发展硕果的同时,也吞下城市发展不和谐的 “ 恶果 ” 。正是美国最伟大的 设计师用 “ 伯纳姆规划 ” 挽救了芝加哥,并使得芝加哥因 “ 百年不过时的蓝图 ” 而受益匪浅【 规划既能挽救一个城市(如芝加哥),也能害死一批城市(如中国的一些新城新区,就目前看),可谓成也萧和,败也萧和。当然,这里把一个城市的成败(姑且不论城市成败如何衡量,比如指标?标准)归因于一个规划或一个规划师,未必准确或妥当。有一点很重要,在一个规划的引导下(这个规划未必出自名师,未必是一个完美的规划),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合力持续做下去;同时,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纠错机制 】。 “ 牛圈大火 ” 为芝加哥提速   芝加哥最原始的风貌是一片沼泽地,其间芝加哥河东向流入密歇根湖。 1833 年时,它只是一个运河边上的小镇,居民不到 200 人,建筑寥落。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水路联系打通之后,区域贸易日益繁荣,这个小镇迎来了人口增长、地价上升。由于极佳的地理区位,芝加哥 “ 旋风 ” 般直上云霄,开始走向名副其实的 “ 强大 ” 都市之旅。 1840 年时,芝加哥人口仅 4470 人,是美国第 92 大城市。 1890 年时,人口超过 100 万的芝加哥已是美国第二大城市 【 仅仅 50 年呀,美国城镇化过程中也有过 “ 超常规发展 ” 。 】。   但由于不受控制的发展,芝加哥市的发展呈现恣意生长的面貌。一方面,繁荣的芝加哥已经初具现代城市特征。它 成功举办了 1893 年世界博览会,在市区南部一片荒芜的湖畔沼泽地上,矗立起神话般的拥有精美建筑、雕像和喷泉的 “ 白色城市 ” 。另一方面,大部分市容是肮脏丑陋的。城市烟雾污染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芝加哥河变成不忍目睹的污水池 【 当下的许多中国城市的写照。也正如 狄更斯 《 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芝加哥的街道、铁路和港口都过于拥挤,城市布局无序,组织缺乏效率。大部分街道处于 “ 裸奔 ” 状态,没有铺设路面。最典型的是乱七八糟的铁路系统,轨道、货场和车站随意分布、割裂城市 —— 宽阔的铁路轨道将芝加哥河南部,包括商业区在内的大部分城区,与湖滨地区分割开来。大量涌入的移民和穷人们聚居在贫民窟,这里人口密度极高,生活环境恶劣,儿童被饥饿、犯罪所吞噬。 1896 年来访的 英国 记者,将芝加哥形容为 “ 皇后和流浪儿的城市,世界的大粪坑 ” 。   而一场大火也促使芝加哥城市改造加快脚步。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来的,很容易着火。 1871 年,芝加哥发生了著名的 “ 奥利里牛圈大火 ” ,据说因奥利里太太家一头牛踢翻油灯引发火灾,将全城 1.7 万座木质房屋夷为平地,十万居民无家可归 【 可谓是不破不立。如果说,一头牛,促生了新芝加哥,也许有些夸张。可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 。 】。此后,杂乱无章的城市设施恢复导致城市面貌恶化,市政服务功能低下,底层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恶劣。这一切曾酿成 1886 年 “ 干草市场暴动 ” 等恶性社会公共事件,迫使市政当局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速 【 突发性事件、公共事件,激发起了城市的再生 】。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 1909 年, 芝加哥市政府委托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 · 伯纳姆正式开展以 “ 芝加哥规划 ” 为主题的 “ 城市美化运动 ” 【 中国或上海的伯纳姆在哪里? 】。伯纳姆是芝加哥一家建筑公司的合伙人之一, 1893 年芝加哥承办世界博览会,伯纳姆的公司成为世博会主要规划单位。伯纳姆受命之后,提出所谓 “ 做大规划 ” 的 “ 新古典主义 + 巴洛克城市规划 ” 蓝图。在这份蓝图里,伯纳姆就 6 个方向提出纲领性指导:改进湖滨地区,主要是修建沿湖的林荫大道和格兰特公园;修建城市外环的公路系统;改善铁路站点布局,建设完善立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市中心压力;完成市郊公园系统和环城林荫大道;系统安排城市里的街道,增加斜街,增宽主干道,以便利商业区的出入;建设市民文化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和谐。 “ 伯纳姆规划 ” 对芝加哥城市面貌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按照规划,密歇根大道改造成宽阔的林荫大道, 1925 年,芝加哥规划委员会自豪地指出,密歇根大道的改造工程取得成功,新的桥梁通行能力是被拆除的旧桥的 7 倍多,沿路不动产价格上涨 6 倍多;这一时期,芝加哥道路系统得到较大改善,围绕城市的环线建设也初见成效,位于芝加哥河干流南部的南市场街,原本是拥挤不堪的批发市场, 1926 年动工改造为瓦克尔快速路;此外,市政工程上的重要成果还包括芝加哥河南分支的改直工程、修建世界上最大的邮局大楼,以及改造和美化密歇根湖滨地带、扩建格兰特公园等。   这项规划中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对城市建筑、交通、市政服务容量未雨绸缪的前瞻性设置,都是至今不过时的考量。上世纪 50-70 年代,理查德 ·J· 戴利担任芝加哥市长,前后长达 21 年之久,芝加哥迎来了所谓 “ 钢筋水泥时代 ” ,芝加哥的重要城市地标,如威尔斯大厦、汉考克中心、麦考密克会展中心等,都在这一时期落成,而戴利 “ 做大规划 ” 的公开依据,正是 “ 伯纳姆规划 ” 。 1989 年,伯纳姆获得美国规划协会 “ 国家规划先驱奖 ” ,可谓实至名归。 “ 伯纳姆规划 ” 引争议   伯纳姆将 “ 芝加哥规划 ” 创造性地制作成一份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蓝图,并在商业界的大力支持下, 将这份蓝图规划向政坛、媒体和公众广泛宣传,甚至为向未成年人解读和普及 “ 芝加哥规划 ” ,还专门制作了针对儿童的普及版本手册 【 可谓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动员 】。这些努力不仅让 “ 芝加哥规划 ” 的影响力遍及全美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所谓 “ 城市美化运动 ” 的代表,也让 “ 伯纳姆规划 ” 被几代芝加哥人牢牢铭记, “ 百年不过时的蓝图 ” 也成了蜚声世界的一段佳话。   但 “ 伯纳姆规划 ” 在许多方面并非如传说中那般神奇。自规划诞生之日起,就有批评者指出其在经济效益上花了太多时间,而不是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著名学者芒福德批评 “ 伯纳姆规划 ” 兴趣在于提升土地价值。 “ 大就是美 ” 的主张华而不实,规划中所呈现的中心区恢弘壮丽而单调统一的大型建筑,忽视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无助于邻里社区的真正活力 。规划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建议从未实现,例如庞大的市民中心,很多规划内容只是部分实现或以一种改变了的形式实现。   然而, “ 伯纳姆规划 ” 深刻改变了芝加哥市,并不在于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其规划精神【 规划的精神在于规划本身对公共利益的坚守与维护和人们(政府、企业、社会)对规划的尊重。一任市长一个规划的当下,规划成了市长的代言。向权力讲述真理,成了把权力 “ 漂 ” 或描成了真理。这样的规划连脊梁都没有,何谈规划的精神? 】对于芝加哥市乃至美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 好规划、坏规划之间也许没有明显的界限,而规划塑造城市形态的作用和过程却各异 】。这一规划出版数年后,城市规划成为专门职业,需要由专业人士以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发展进行评估和重塑。从此 “ 规划 ” 城市发展的概念深入人心,并被视为城市政府的必要职责。此后百年间,一代代芝加哥城市的规划者、缔造者,以 “ 伯纳姆规划 ” 和 “ 芝加哥蓝图 ” 的名义,推行着各具时代风格的、 “ 自己的 ” 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 ▲
1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请应急管理专家——陈安博士救救某些高官吧!
热度 3 wangxh 2013-5-14 10:49
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省部级、局级领导连连摊上大事儿,最近开始有大学校长也加入此行列。在不少人大呼罪有应得的同时,许多人更是痛心疾首呀!党和政府培养了那么多年的干部,怎么说完就这么玩完了呢? 我们再也不能这样无动于衷了,不能看见他们分批倒下去吧?因此,俺倔人呼吁全体老百姓们以及没犯过错误的官员们,拿出咱们的热情救救他们吧! 当然,有行动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所以俺首先想到科学网著名博主、应急管理专家陈安博士(也是俺的老乡)尽快组织一个课题组进行研究——先搞理论突破,后呈上具体实施方案,力争彻底解决这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 俺可以先贡献一招儿:一定要来个“ 釜底抽薪 ”——断绝某些低级成长为高级坏领导的生存土壤。不能继续采用“ 围追堵截 ”方案——成长出一批处理一批、同时又有一批成长起来——这样“ 前赴后继 ”何时是个头呀? 陈安博士,您可不能说这不属于“应急管理范畴”的课题哟!【俺想出了这个课题,如果获奖是不是可以把俺的名字列上,放在最后就可以,嘿嘿嘿】
个人分类: 社会|304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