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吸引力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吸引力

相关日志

[转载]一只瓢虫行走时的轻柔脚步声
crossludo 2012-7-31 08:35
新型电子传感器灵敏度似人体皮肤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7月29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从甲虫的翅膀获得灵感,研发出一种柔韧的电子传感器,其能捕捉到一只瓢虫行走时的轻柔脚步声,也可以区分剪力和扭力,就像人体皮肤一样。它还可以绑在手腕上,作为心率监测器使用。29日出版的《自然·材料》杂志对传感器的设计进行了描述。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甲虫休息时,其翅膀上和身体上的两排毛发会通过一种名为 范德华力的静电吸引力相互锁定 ,他们借鉴了 甲虫鞘翅间的这种锁合结构 ,利用交织在一起的“毛发”制成了该电子传感器。 “毛发”实际上是直径100纳米、长1微米、外覆导电金属涂层的聚合物纤维。将聚合物纤维层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一起,这些纳米“毛发”就会互相吸引并彼此锁定。用聚合物制作的柔软防护层将其“包裹”住,并用电线连接起来,便可作为传感器使用。当按压、揉搓或刷拭传感器时,“毛发”的位置发生改变,传感器的电阻也随之变化。小至5帕斯卡的压力都可被其探测到,这是比最轻的触摸还要柔和的力度。 通过分析电阻如何响应机械应力而发生变化,以及力移除时电阻又是如何恢复的,研究人员可以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机械应力:来自上方的压力、沿表面摩擦滑动的剪力和扭转产生的扭力。人体皮肤能够区分这些力,但大多数人造传感器做不到。研究人员表示,其他传感器只能感测到总作用力,却无法判断力的方向。 同样在研发灵活的应变传感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鲍哲南(音译)认为,韩国科学家研制的传感器利用电子读数来判断力的性质的方法还有待改进,但其创意是独特的。 美国加州Willow Garage机器人技术公司的马泰·奇奥卡利说,这种微妙的触觉输入对于设计可与人互动的机器人来说将非常有用。“皮肤一直是机器人技术研发中被忽视的部分。”他说,因为它带来了一项挑战:除了要具备强壮、灵敏、柔韧等特点外,它还需要 非常大的表面积 。而韩国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制作大型模具,他们的传感器片可以很容易地增大面积,而且成本也很低廉。 电子皮肤也需具备很高的 空间分辨率 来定位压力的施加点。研究小组展示了他们的设备的分辨率:利用一个64像素的8厘米×5厘米传感器网络,追踪两只瓢虫沿其表面的蜿蜒漫步。他们还记录了一滴水滴跳跃的路径,并显示该传感器片也可以绑在一个人的手腕上来测量其脉搏。研究人员说,他们正在同一家医疗保健公司探讨利用这种材料开发心脏监测器的可行性。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博主和普通博主的吸引力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5-31 10:33
中国科学界真的丧失自信心了吗?【修改版】 2012-05-31    我国科学界里的新闻专家真多,除了著名的南方科技大学的那位先生之外,最近又多了中南大学的校长,真可谓科学新闻界一代新人换旧人啊。    不过,这 ... (1552)次阅读 | (39)个评论 【替陈安发文】《中国的科学界彻底丧失自信心了吗?》 仅好友可见 热度 15 2012-5-29 08:58 今天看科学网,有两个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让我觉得有趣。 一个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因为《自然》子刊的文章而被破格三级提为二级教授。 另外一个是网友转帖了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招聘启事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 | 340 次阅读 | 19 个评论 陈安博士博客恢复正常后,设置为仅好友可见。以便他能及时备份。 同样的主题,修改版博文发表距现在不到5个小时的点击,推荐和评论与在普通博主这里发表12小时的点击,推荐和评论,差距太大了。 可见,名博主的吸引力太大了。 有的点击的是人,有的点击的是博文。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31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青年教师“偷偷摸摸”借别人的研究生干活也是一种必经过程!
热度 3 taoyu1 2012-5-23 00:52
相信只要经历过刚毕业进入高校当老师的年青人都面临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没有研究生帮忙干活。无论你是选择“单干”还是“靠大树”,没有自己的研究生总是寸步难行:监考得自己去,报销得自己去,本科答疑得自己去....,如果再有点老婆孩子的那点事,各种琐碎之事把年青老师折磨得没有任何真正工作的时间,创造力最好的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回忆自己走过的最初最难的头几年,好不容易弄来一两个横向课题补贴一下家用,自己忙不过来,就只能偷偷摸摸去借其他老师的研究生干活了。酬金一定是要足够有吸引力的,秘密一定是要保守好的,师生关系一定要平等的,这三个“一定”处理好了,倒还真正帮自己做成了一些事情。回忆到这里,我想或许当年那些被我“借用”学生的导师们或多或少也是知道一点点的吧,或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许是也曾经是过来人,对我有了一些宽容,才让我得逞。在此要感谢他们! 现在已经不需要偷偷摸摸去借别人的学生了,自己招得学生也蛮优秀、蛮多了,这时我就想,如果有其他年青老师象我当年一样的来悄悄“借用”我的研究生,或许我也应该足够宽容一些吧!
3794 次阅读|3 个评论
看电视剧我的父亲是板凳的一点体会
热度 1 dgfa1965 2012-5-11 04:46
看电影《我的父亲是“板凳”》的一点体会 近几天闲暇,下载了《我的父亲是“板凳”》这部电视剧,因为是王宝强演的,一直对这个其貌不扬的、憨憨的、有时还弄点搞笑的片段的演员不反感,并且听这名也还有点吸引力。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国民党开始清党、上海成为白色恐怖地、共产党转入地下,共产党员常登子带着共产党的绝密情报“火种”要交给另一位共产党员唐雪梅,让唐雪梅再交给不知是谁的另一个共产党员,就在第一次交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然后引发出一系列的故事。 这又是一部粗制烂作的谍战剧!这部电视剧主要是要歌颂“板凳”的“承诺大于命、诚信大于天”和共产党员的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精神的,但对主人翁“板凳”的刻画过于牵强、把在白色恐怖下的中共地下党刻画的愚钝、把国民党的清党人员描绘的人性泯灭。幸好是刚看完,如果过一天,恐怕就不记得电视剧里面都写的写啥了! “板凳”是个弃婴,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爱自己的养母也因为自己而去,在养父的白眼中长大的孩子,肯定是机敏的、坚强的,这在后面的剧情中也得到了体现,可电视剧非得安排刚开始这人是极端懦弱的!他和自己的妹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是很好的,可是在自己的妹妹遭遇外人强奸的时候,居然表现出超强的懦弱,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还有很多情节了,看的时候就不肖一顾了!略举几例:国民党在法租界为所欲为、共党随时能组织有一定规模的武装人员、有大批的有革命觉悟的群众协助共党、连小瘪三都很快能舍生取义机敏的投入枪战了! 由此想到现实很多的电视剧,编剧不深入生活、不研究历史,粗制烂作,愚弄观众!
个人分类: 地质学|22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真得那么有趣吗?
热度 3 guoweihehe 2012-5-1 12:10
听学术报告的时候,常常听到“这个发现很有趣”、“我们感兴趣的是……”之类的话,常常不明白那个发现到底有趣在哪?还是报告人随口说说而已,或者是出于习惯的说法?相信很多研究生和我一样也有类似的经历。 另外一种经历,我相信,绝对不只我常常遇到。随着读研究生时间的增加,和亲朋好友反而越来越不能谈论科学了。本科的时候,还常常卖弄一下自己的所学来解释一下大家的困惑;读到博士,反而不知道如何向他们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看到如下报告,大家可能就会心安理得了。据中国科协 2010 年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 ,而此前 2007 年为 2.25% , 2005 年为 1.60% 。原来大家水平这么差。 可是,科学真得就那么吸引人吗?这个问题,认真思考一下,还真得有点让人悚然。 一、科学本身并不像圈内人所宣称的那么有吸引力。 先来看看我们自己当年是如何被科学所吸引的?我是在读了赵鑫珊先生的《三重的爱》之后被从事科学的那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宏大气魄所吸引,年轻时,总会有很多的雄心壮志,义无反顾。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看些周围的很多人放弃了自己曾经宣称的那么那么爱的科研,常常疑惑。这当然有很多现实的原因,不一一讨论。其中之一应该是,其实对做科研并不真的感兴趣,只是不好意思承认。据蒲慕明先生的观察“我从小就对科学有兴趣” 是 fallacy 。“为什么呢,没有做科学之前,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兴趣,所有这些兴趣都是 superficial 。你不做科学就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包括大多数说我对脑科学有兴趣,你不知道真的做科学是怎么回事。在做的过程中才真的有。”科学的美,那些经历众多的挫折之后才能被发现的美,不是那些容易就被认识到的。对于圈外人,其实更难。 二、科学问题基本上不是个人生活中必须面对的迫切的问题 科学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种族延续有很大的作用,但这是就整个人类层面来说的。对于个人来说,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用科学来回答的问题其实很少。我们的友情、爱情,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等等,都不需要科学来回答。即使科学想回答,也回答不清。也没有人真得把科学对爱情等的解释当回事,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科学是如何使得我们可以谈情说爱的,我们照样可以做的很好。我们使用了众多的科技产品,甚至都无法离开它们而生存,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知道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们运作了就 OK 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科学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在一个个人主义逐步占据主流的环境下,那些人类的困惑对于个人来说,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三、社会现实使得从事科学的收益下降 一个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是正常的,科学技术很重要,但是它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科学技术仅仅是理性工具,而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已经表明,知识论不能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建立合理社会,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先前认为学习理科的收益会大于学习文科的,至少很多 80 后是被这样教育的。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一个没有优势吸引力的东西,又如何吸引到很多的人来呢? 一个既没有精神吸引力,有缺乏实际需要和物质保障的东西,不吸引人是正常的。这个正常的现实,我想,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我不是在这里鼓吹科学无用论,我只是希望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吸引力,不要被那些我们没有我们思考过的意见所蒙骗。当我们想清楚了这些,仍然对科学感兴趣,我们才可能走得那么自信。
个人分类: 科学凹下去|3797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有多少研究生来自农村?
热度 54 gfcao 2012-4-28 09:09
从四川大学算起,我带过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大概有四十人左右,印象中似乎只有几个学生来自城市,也许俺这农民对城市子弟缺少吸引力?或许有人会说:“地方大学只能招收分数相对较低的农民子弟。”你恐怕说错了,广大 60% 的生源来自广州市,这是市政府的要求,因为广大是以市政府投资为主的学校。如果政府放开,肯定在广州早就是一本招生了。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广大还是在川大,我的研究生都来自农村。除了广大的学生一少部分去了农村,绝大多数学生都留在了城市工作。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留城市还是去乡村是个自主选择的事情,然而,现实迫使毕业生们都涌向了城市,因为城市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远远优与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许小可博主大可不必为我的观点介怀,在招生问题上我们说了都不算,对我来说,网上辩论的唯一作用就是磨牙、休闲。你们能进重点,我为你们高兴,你们能进城市工作,我为你们祝福,这与我的观点无关。至于说到公平问题,恐怕首先要把公平的内涵搞清楚,它可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什么这么难?主要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业问题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的,最终带来的必然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些主张大学生练摊、卖肉、掏大粪的人才真的是误国误民。就业难的根源不难找,城市已经没有能力承载每年数百万的就业大军。城市子弟大多不愿意下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子弟大多不愿意回乡,就业问题能解决才怪。正如我前几篇文章中所阐述的,缩小城乡差别、发展农业技术才是解决公平问题、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我有个小朋友生活在东莞的一个小镇(原来就是农村),这个镇一年的 GDP 相当于整个珠海。他比我小了很多,算不上饱读诗书,但在当地一年的收入顶得上我好几年。如果你动员他上北大清华,估计他会去,但如果你动员他毕业后去别的大城市工作,估计他多半不愿意。如果中国多一些这样的乡村、乡镇,我想就业问题自然就没有这么难解决了。当然东莞的发达靠的是什么不在本人的探讨范围内。 有人觉得,不应该扩大大学生招生规模,可不扩大又怎么办呢?农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更少,中国偏远地区的教育、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不是个简单问题,这里可能又要说点让人听起来不舒服的话。有一次听一个到贫困山区考察的朋友介绍,那里最穷的家庭穷到让人无法想象,全家人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你别质疑我的消息来源,我记不清楚是谁说的了。国家每年给了当地数百万的救济款,当地政府克扣就不说了,钱发到百姓的手上,他们不是想办法以钱生钱,而是吃掉、喝掉了,你给他捐物,他把物品变卖了继续吃喝。当然,这是极少见的现象,但毕竟存在。所以发展农村经济不仅仅是口号的问题,农村的发展之路还遥远得很。不是我悲观地看,科学网的大多数博主这辈子估计是看不到城乡差别的消失甚至反转了。 依我看,除了国防科技不可一日懈怠,政府目前不妨暂且减少一点未必迫在眉睫的科技计划之类的重大项目,例如转基因大米之类的项目可以暂时不搞,追赶国际一流大学的脚步也可以暂时放慢,先把中国农村问题、国人整体生活水准提高问题解决之后再来做这些事情不迟。
个人分类: 随笔|12423 次阅读|62 个评论
教书育人的困惑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
热度 2 hifly2008 2012-4-14 22:38
近年来,高校中科研成了不少教授和青年教师的关注焦点,教学方面的探讨已经不那么吸引他们的兴趣了!本人反其道而行之,在此不谈科研,特别想谈谈传统的教书育人的一些想法。从教近两年来,虽然教的学生不少,积累了一些教学的经验,但依旧是新人,随着教的学生越多,思考越多,困惑也就越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开动大脑,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如何掌控课堂,让你说的每一句话逻辑严密,富有吸引力(至少保证30秒内有一个闪光点)? 3、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兼顾互动和课程深度,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如何有效的将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与生产、应用一线的情况结合起来? 5、如何发挥考核的作用,让学生总结提高,将所学课程知识巩固、系统化,达到新的高度? 以前也探索过一些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研究的模式,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头脑风暴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似乎都有效,总的来说,有效的方法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主要做引导、组织和答疑工作,学生成了主角,一两个单元下来学习效果确实不错,但要坚持开展却比较困难!学生们整体还是不适应,他们感觉累,每天看书预习,查资料,做ppt,准备陈述和提出问题,忙的不可开交。做了三周,看他们激情不再了,我最后也就放弃了!从而也就更加困惑! 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怕累又要学好,这实在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试问,哪里有不付出艰辛就能掌握本领的方法呢?!谁有?请告之!拜谢........
376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全球移动用户数预计将达到62.63亿 普及率达87%
libing 2012-4-11 22:23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11年,全球移动用户数达到57.871亿,比2010年增长了10.13%,占全球人口总数的87%。2012年,全球移动用户数预计将达到62.63亿。用户的发展得益于先进网络的部署、具有吸引力的资费、可负担的手机、可使用数据业务的增加,比如:移动应用、移动支付、高速移动互联网。 不过,全球移动用户的增长势头将放缓。2012年,用户增长将下降到8.21%。2013-2015年,全球移动用户增长将继续下降,到2015年增长率将仅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到2014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超过70亿。 新兴市场成主要驱动力 按区域发展分析,2011年,亚太移动用户28.57亿,占全球的49.36%;欧洲移动用户11.15亿,占全球的19.27%;中东和非洲移动用户8.89亿,占全球的15.36%;拉美移动用户5.74亿,占全球的9.93%;北美移动用户3.52亿,占全球的6.08%。 2012年,亚太、中东和非洲的移动用户数将进一步增加,分别达到21.56亿和9.99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继续上升,分别达到50.4%和15.79%。新兴市场的发展是主要驱动力。2012年,因市场发展空间不大,普及程度很高,欧洲、北美和拉美移动用户数增长将保持平缓,分别下达到11.41亿、3.68亿和6.08亿。欧洲的用户增长主要来源于东欧,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继续下降,分别达到18.22%、5.88%和9.71%。 从移动普及率分析,2011年,全球移动普及率为86.7%,其中发达国家普及率达到117.8%,发展中国家移动普及率相对较低,为78.8%。从区域中看,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CIS(143%)、欧洲(119.5%)、美洲(103.3%)、阿拉伯(96.7%)、亚太(73.9%)和非洲(53%)。 3G用户持续增长,亚太地区扩大3G市场领先地位 2011年,全球3G及以上用户18.43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为31.86%,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相比之下,2G及以下用户为39.44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为68.14%,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012年,有研究估计,全球3G及以上用户将达到25.93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为41.40%。2G及以下用户为36.70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下降到58.6%。预计到2013年,3G及以上用户数量将超过2G及以下用户。 从区域上分析,2011年,亚太地区超过欧洲成为全球3G用户最多的地区,用户占全球的比例达到了39%;欧洲列第二位,用户占全球的比例为34.76%;非洲和中东的用户数超过了北美,占全球的11.1%;北美占全球的比例为9.44%;拉美3G用户数也有所增长,占全球的比例上升到5.61%(2010年为4.93%)。 2012年,亚太地区将继续扩大其在3G市场的领先地位,3G用户占全球的比例将达到42.48%;中东和非洲、拉美对全球3G用户的贡献也会增加,但增长相对平缓,贡献率分别达到11.93%和6.1%;欧盟和北美占全球的比例继续下降,分别下降到30.17%和8.49%。 到2015年,亚太地区3G用户将超过全球的一半,主要增长来自中国和印度。中东和非洲、拉美的用户占全球用户总数的比例将超过欧洲。北美用户占全球的比例保持在6-7%的水平。 数据需求推动网络升级,今年LTE商用网增至103个 根据分析机构的估计,未来几年LTE将强劲增长,2011年,全球LTE用户为1160万,到2015这一数字将达到7.442亿,占移动用户总数的10%。在LTE用户中,TD-FDD用户将占绝大多数,TD-LTE用户占比为20%左右。2012-2015年,LTE的用户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3%,214%,84%。 从网络部署角度分析,2011年,全球投资LTE的运营商总数以达到248个,其中185个网络已开始使用,63个网络进入了预商用试验。从LTE商用角度分析,2011年,LTE商用网络数量突破了50个,在LTE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2年,这个数字会增加到103个。 从区域上分析,到2015年,LTE在全球的部署将呈现以下局面,欧洲所占比例最大为36.7%;其次是亚太地区,比例为26.6%;列第三位的是拉美地区,占17.1%;此后分别是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分别为10.1%和9.5%。 随着移动网的发展,高速数据传输使移动宽带对用户更具吸引力。2011年,全球移动宽带用户11.86亿,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19.83%。在所有移动宽带用户中,发达国家为7.01亿,占全球的59.11%;发展中国家为4.85亿,占全球总数的40.89%。亚太、欧洲、美洲、阿拉伯、CIS和非洲分别为4.21亿、3.36亿、2.86亿、4800万、4200万和3100万。
个人分类: IT与网|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纽约市长的城市发展观点-- 风水轮流转
热度 3 lujiangxiao 2012-4-8 21:41
刚刚听到纽约市长布伦伯格的访谈.有些观点很有意思,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说道美国大工业的衰落, 说汽车制造大城底特律人越来越少. 因为没有工作机会,人们搬走.很多房子没人住或被遗弃, 公立学校里学生也越来越少,面临关门.街上因为没人消费商业也不断减少. 如此政府税收不断减少. 这种恶性循环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现在市政府没有钱运作,已经破产. 布伦伯格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项政策, 让移民用在底特律生存七年来换取美国绿卡. 他说移民的精神是工作努力,崇尚教育.移民来到以后会在此购买房地产, 养家糊口,创新企业,消费并把孩子送进学校.这样税收就会增加并进入良性循环.参考中国的情况,我觉得这个办法很有吸引力. 底特律房价大概是中国同类城市的十分之一,如果一开放中国资金会大量涌入,立刻大幅度提高房地产税收. 中国人吃苦耐劳,创新精神世界闻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是世界第一. 参考我家周围的情况,哪个地方房价较低中国人就会聚居, 中国人一聚居公立学校几年内就会变成全美顶尖, 学校一好该社区立刻房价大涨. 税收增加,又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学校的投入. 如此良性循环. 带动商业,娱乐大发展, 中国菜馆飘香, 周边房地产跟着涨价. 所以如果底特律真的变成这样一个特区,繁荣是肯定的. 风水轮流转,以前美国资金大量投放到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没几年就是第三世界的资金大量投入贫困潦倒的美国大城市. 布伦伯格说得好, 人们是会用脚投票的, 离开底特律是用脚投票, 但是美国从来是人民移民的首选.
4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吸引力法则视频
热度 1 langren2211 2012-3-2 23:18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140242.html
12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喜欢韩寒的原因
热度 6 benyang22 2012-2-9 11:00
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的这篇 2010年的博文 说出了我喜欢韩寒的原因。不知道面对如今的质疑,张教授会不会改变他的观点。 我是一个立场不坚定的人。令人信服的证据数据很容易改变我的立场。什么时候方舟子或其他人找出了硬的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那我对韩寒的看法就会改变。到现在为止,方勇士的证据只限于猜测、推理、想象,基本还在文革式的批判文章的水平。 ============================ 韩寒的影响力 张鸣 影响力是个眼下时髦的词儿,提到一个人,不说权势,不说财富,只说影响力。这样的提法,多半出自媒体。媒体是要争眼球的,而能否争来眼球,关键是有没有吸引力。同样,一个人,如果说他有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的吸引力。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吸引力可以通过金钱和权势换来,就像开两会的时候,记者往往也会围着部长和大富翁们转一样。娱界的明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演技和姿色,获得某种影响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权无势,也没什么姿色,不凭演技,仅仅是一介平民,一张嘴,就会有万众关注,写一篇博文,马上会传遍世界,有几百上千万的点击率,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有影响力了。不消说,在中国,这个人就是韩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士候选名单,韩寒入选,委实名至实归。网上的消息告诉我,韩寒的票数一直在上升中。 当然,细说起来,中国像韩寒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人,似乎不止韩寒一个。李宇春和郭敬明,也有一大堆粉丝。新浪的博客排行榜上,前几位都是一些炒股人士,他们的博客点击率,比韩寒还高。但是,我们看到,李宇春和郭敬明,从来不就公共话题发言,而且他们的粉丝,也大体上是特定年龄段的人群,这些人,在社会上发言权不大。不像韩寒的拥趸,老少皆有,而且在社会上,声音很大。至于那些炒股博客,基本上谈不上影响力,只能算是炒股这个特定领域圈内的事儿,出了这个圈,就什么都不是了。我曾经说过,就公共事务而言,别说官方,就是整个知识界,其影响力加起来都不及一个韩寒。 韩寒说话,胆子很大,虽然在用词上也有所考究,但似乎只要他想到而且想说的,就没有不敢说的。不怕打压,也不怕拍砖。像我们这些经过文革的人,无论怎样,都会有些怕。怕什么呢?说不好,但就是怕。说话办事,瞻前顾后。偶尔火压不住了,话说的猛了点,就心里一阵悸动,后怕的要死。经过政治运动的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这也难怪。但是,作为80后的韩寒,显然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往往是做了之后,再想那些后面的零碎,即使存在现实的威胁,他们的反应,也跟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人不一样。 韩寒对于这个体制来说,是一个标准的异类。天不管,地不收,连中学都没读完。自己凭一双手,杀将出来。单单靠赛车,就活得好好的。如果凭他的影响力,文字也可以卖大价钱。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现体制的人,一个市场里游泳的健将,但又不像市场的经营者,需要对管理者折腰。他无需睬任何人,无论这个人是官员还是资本家。即使在市场,也是资本家求他,不是他求资本家。他就是朝廷之外的山寨,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高高竖起,但朝廷却找不到这个山寨违法的痕迹。若要收编,体制内各方人士想尽办法,无计可施。因为他什么都不要,什么也不在乎。一般知识界人士所难以抗拒的金钱,名誉,官衔,甚至“大师”的头衔,他一概视如弊履。若要打压吧,他也没犯到什么,影响又这么大。光凭吓唬,也吓唬不住。所以,只好由着他无法无天,自生自长。 自古以来,牢笼士人,无非刀和名利。不怎么怕刀,也不要名和利,那你就有了某种自由,别的人所没有的自由。这种自由,会使得一个人的才华,得到超常的发挥。无疑,韩寒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其聪明和敏锐,超乎常人。但是,中国之大,这样的年轻人其实应该有很多,但是,我们的教育,我们这个社会不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却压制毁掉了绝大多数。顺从学校教育的,变成了头脑僵化的乖孩子,不顺从的,变成了自暴自弃,没有受过教育的废人。而韩寒是幸运的,他有一个通情达理的父亲,有一个有书的家庭环境。在他反抗学校教化的时候,并没有沦为没有受教育的街头混混。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教育,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书,看世界。在这个常识被遮蔽的时代,体悟到了常识的魅力。而改革后形成的市场经济社会,又给了他自我谋生的可能性。从这点上说,他又是幸运的,如果他这样的人生在改革前,如果不死,大概只能待在监狱里。 中国理所应当该有千千万万个韩寒,但是,我们却只有一个。我们这个国家缺乏创造力,甚至缺乏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官气弥漫的闷罐,官僚程式,窒息了整个社会,让年轻人呼吸几难。但愿,韩寒的影响力,能给让我们在这个密闭的罐子上,挖开一个小孔。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34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热度 1 flysui 2012-1-12 14:23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编辑同志: 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 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 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 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 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中,在日记里 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 了,尔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 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 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 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里。 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 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 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 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但是,我又一次地失望了。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当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全部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 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爱情,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了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 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理堵塞得象要爆炸一样。人生啊,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 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 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奢谈为人类?如说为了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 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 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 鲁迅 、 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 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 侧,想呀,使劲地想,苦苦地想。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哪!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 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 要么就是虚构,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如若不然,请问所有堂皇的圣人、博识的学者、尊贵的教师、可敬的宣传家们,要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我敢说又有 几个能逃脱为私欲而斗争这个规律呢?!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 多么可笑!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 现实的。”这几乎成了我安慰自己、平敷创伤的名言。我也是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象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争工资,我也计 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做着这些时,我内心很痛苦,但一想起黑格尔的话,内心又平静了。 当然,我不甘心浑浑噩噩、吃喝玩乐了此一生。我有我的事业。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在经历人生艰辛之后,我更想用文学的笔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可以说,我活着,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文学。 然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在的那个厂的工人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年轻姑娘除了谈论烫发就是穿戴。我和她们很难有共同语言。她们说我清高,怪僻,问 我是不是想独身。我不睬,我嫌她们俗气。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常使我有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当我感到孤独得可怕时,我就想马上加入到人们的谈笑中去;可 一接近那些粗俗的谈笑,又觉得还不如躲进自己的孤独中。 我自己知道,我想写东西不是为了什么给人民作贡献,什么为了四化。我是为了自我,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表明我的存在。我拼命地抓住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就象在要把我吞没的大海里死死抓住一叶小舟。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 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 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按说,一个人有了事业,就会感到充实、快乐、有力量。可我却不是这样,好象我在受苦,在挣扎,在自己折磨自己。我处处想表现出自己是强者,可自知内 里是脆弱的;我工资很低,还是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干吗非要搞什么事业,苦熬自己呢?我也是一 个人,我也应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去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再说,我真能写出什么来吗?就算是写出来了,几张纸片就能搅动生活,影响社会? 我根本不相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 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真的,我偷偷地去看过天主教堂的礼拜,我曾冒出过削发为尼的念头,甚至,我想到过去死…… 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编辑同志,我在非常苦恼的情况下给你们写了这封信。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 潘晓 1980年4月 (原载《中国青年》1980年5期)
16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对内地生吸引力有增无减:“港大”是怎样炼成的
dongzg101 2011-11-30 11:27
对内地生吸引力有增无减:“港大”是怎样炼成的 面对年复一年的“港校热”,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专家提醒,并非所有考生都适合报考香港高校,要综合考虑高考成绩、英语水平、经济条件以及个人适应能力等4个因素。中新社发 11月下旬,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高校将于明年起实施4年制。香港过往采用英式学制,即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及3年大学。由于内地与香港长期存在学制上的差异,以往香港大学在招收内地学生的时候,一直采用“委培制度”,安排被录取的内地生先在内地重点大学就读一年,余下3年到港大学习。 对此,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内地事务处招生组表示,实行新学制后,大学课程内容将趋向多样化,由于港校绝大部分本科课程同时开放予本地生及非本地生报读,内地生的选科方向也因此得以扩阔。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钟玲表示,内地生若成功被香港高校录取,将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时间,而是直接入学,在学习和生活上与本地生同步,可以做到尽快融入。 香港高校学制的变革,媒体把解读的重点之一放在对内地生的影响,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近年来,“港大”对于内地生的吸引力是有增无减。为什么要上“港大”?已经绝非一人一家所关注。 吸引力有增无减 2011年,香港大学迎来百岁华诞。香港大学对内地生的吸引力,在今年的高招大战中可见一斑。 据港大内地招生部门负责人马纳介绍,今年总共有近40名“省市头名”报考港大,占到了内地高考状元总数的近2/3。事实上,不仅是香港大学,广义上的“港大”——香港的大学,这几年对内地生的吸引力都在增加。今年北京3名并列文科头名学生,都选择了香港大学,理科头名也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自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香港高校至今已从内地名校手中“抢”走50名高考成绩第一的学子。 高考状元的号召力无疑也为“港大”增色不少。然而,上“港大”的原因显然没那么简单。香港高校的名声,由来已久。港大多年来在亚洲高校中排名第一,今年9月公布的“QS2011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再次蝉联亚洲第一,位居世界22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分居27及40名,高于内地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以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师生国际化程度、论文引用情况等作为全球大学排名准则,为大学界颇具权威性的参考数据。 上“港大”的原因 排名是最终的结果,那么,“港大”的名声是怎样炼成的呢? 国际化是制胜筹码。有内地学者这样评价:香港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在香港高校读书,会有更多的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的机会。香港大学每年到国外名校做“交换生”的不少于10%,中文大学则每年有2400多个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师资更是如此。香港科技大学会聚了从全球30多个国家学成归来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 “港大”的名声还跟毕业后的高就业率有关。曾经有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文大学、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是98%,香港大学的就业率则高达99%。对于内地生而言,“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永久居留权”。这或许也是选择上“港大”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种经历,适不适合每个人? 选择上“港大”,丰厚的奖学金也是一个理由。以香港大学为例,今年港大提供的最高奖学金是每年16万港元,除去每年13万港元的学费和住宿费外,还留给学生3万港元的生活费,这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学生在香港维持生活。 对于一些内地生而言,到香港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经历,跟内地不同的经历。不过这种经历,是不是适合每个人?显然还值得探讨。香港高校在选择内地生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考量标准。早在2005年,就有11名各省市高考状元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理由是:港大对高考分数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今年,港大也只从报考的30名省状元中挑选了11名给予全额奖学金。已经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也提醒说,在港读书,面临着英语适应、生活适应、学术适应3大挑战。 与此同时,在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比较之中,“QS2011世界大学排名”也显示,雇主评价这一项指标显示,在香港雇主眼中,内地顶尖名校排位,远超港校。香港中原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表示,公司招聘时会参考大学排名,但“不会跟足”。 2012年,香港高校学制将与内地趋同,内地生在选择赴港读书时,无疑有了更多的便利性。通过这件融通之事,人们也看到了香港和内地高校彼此的借鉴意义。 更多阅读 香港大学再次问鼎香港最佳大学排行榜 11名内地高考状元花落港大 人数比去年增加1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就是贪吧
热度 2 tangwei 2011-11-16 09:57
师徒几人路过集市。南面的商贩在此地摆摊,琳琅满目的货品吸引了附近很多村民。人挤人的。。。 八戒拿着大钉耙在前面晃悠,竟然就此开出了一条比较宽敞的道来。悟空牵着马,三藏跟在后面喊:八戒,小心你的钉耙,别碰着别人了。沙僧挑着担子,侧身在后面小心地走。 有一个摊位人比较少的,原来是卖檀木的珠子。比起那些珠宝,木头的珠子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闻着幽幽的香味,三藏停了下来。 那种香味来自一种叫做绿檀的珠子。珠子是墨绿色的,一颗颗滚圆,发着温润的光泽。三藏不禁拿起一串绿檀佛珠,放在鼻下,果然,是有香味的。 悟空:师父,喜欢这串珠子么? 三藏:确实很好啊。 悟空:那咱们买下一串。也不贵。 三藏:不必了。 于是继续前行。可那幽然的香味,却一路萦绕不肯离去。 三藏有些无奈了。这就是贪欲吧。阿弥陀佛。
个人分类: 有些故事|2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寻找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上帝之音
jiangyongshuai 2011-10-30 21:06
尽管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人的吸引力有所不同,但从人们的喜爱程度来看,总的来说还是能按喜爱的程度排个顺序的。 按照之前对音乐信息学的描述,人们对音乐的长度的可忍受度是有限的,比如**个小节。 由于7个基础音符加上一些必要的修饰(如,高低音等)是构成音乐的基础,那么这些音符与修饰的各种排列和组合就构成了音乐本身。 如果乐曲的长度有限,则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就是个有限的数字。 这就构成了我们可接受的音乐空间,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歌曲按照好听的程度进行排序,则最好听的一个我将其称之为上帝之音,也许那首歌曲真的可以带来心灵上的超脱。 希望真的有一天可以听到上帝之音,但不希望见到上帝。
个人分类: 音乐信息学|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