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轨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皮国立《中医抗菌史》文选(10):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fqng1008 2020-4-5 20:37
西方医学在1880年后可以说是取得飞跃般的突破发展,“微生物病原说”(germ theory)被强而有力地建立起来。 这个怀疑早在16世纪就有人提出,可惜当时没有显微镜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验证。 就在中国温病派成熟的18世纪末,“热病”在西方是一个常用的诊断用语,但常使人感到迷惑,因为许多关于疾病之诊断,都没有标出确切病名。医者见解之歧异,有类中医。整个18世纪至19世纪初,医者不断试图进行“正确”的疾病分类,但其依据的标准仍是病患之症状,而非病原体。例如据著名的张大庆译《剑桥医学史》称,“柯伦”(William Cullen,1710-1790)就以病症出现在病人身上的顺序为主要的参考指标。 他归纳几种热病之共通特质,例如发热、发怒、发疹、(水液)流失与溶解等特性,并将热病与神经系统连结在一起 ,同时适用于好几种热病之描述与定义。当时中西方对热病的诊断同样是不精确且主观的,甚至依据自己信仰的理论与对病人的观察来解释疾病的发生。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医学开始寻找疾病的特定原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才逐步迈向一病一原的思维。 当欧洲人在 19世纪受到一波波传染病袭击时,医学家努力地想要解开“致病原因”的谜底。当时较多人支持“瘴气论”(miasmatic theory),这派人认为疾病之原来自泥土与腐烂物质发出的恶臭气体,它足以让传染病发生;另一派则支持“传染论”(contagionism),这派医生认为疾病是由某种物质传播而导致的,有些人可能已经想到是微生物肇祸,但却苦无直接证据。 不过,瘴气和细菌两种论述并非没有交集,污秽的空气与不卫生的环境,在两者的论述中,都将导致疾病之发生。 至 19世纪后期,巴斯德借研究酒类发酵的过程,发现了酵母菌;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Joseph Lister)则发表关于外科手术之论文,肯定这种说法,认为外伤感染是由微生物所造成。 但仍有不少人持瘴气理论,或以化学等因素来解释热性传染病发生的原因,甚至公开向巴氏挑战。直至德国的科霍在 1880年起陆续在血液中分离出结核菌和霍乱菌,才让“瘴气致病说”退出疾病史舞台。在西方,大约在20世纪初,细菌致病说已完全为西方社会所接受。 早在 19世纪末,德国的优秀内科医生必定是优秀的细菌病理学者。 可惜细菌理论对实际治疗帮助较少,只有白喉血清是比较成功的,包括结核菌、破伤风、霍乱、鼠疫等疾病的抗毒素,在发病时注射进病人的体内,其治愈率都非常低。 吴章( Bridie Andrews)归纳近代中国所谓的“细菌”,一开始范围相当广泛,甚至包括寄生虫病在内的“细菌” ;当然,还包括许多当时显微镜仍看不到的 “病毒”。例如陈虬在1902年即解释香港1894年的鼠疫乃“核内有虫”,当时就称为“疫虫”。 清末几次瘟疫爆发时, “微虫”简直无所不在,它所引起的讨论是显著且多元的。在中医典籍正式将“菌”纳入热病解释体系前,疫虫、尸虫、毒虫等似乎是一般中国民众更常用的语汇。 当时讲 “微生物”者,尚包括寄生虫疾病在内,但后来名词上几番斟酌,最终确立用日本译名“细菌”,如姜白民谓:“普通名则因国而异,德谓之Bakterien,法谓之Bactreis,英美谓之Bacteria,日本译言‘细菌’,吾国学者多称之。” 基于细菌致病论的传染病学,在中国逐渐被建立起来了,细菌学的重要性和学说创新历程,乃渐为国人所熟悉。 透过中国医者的介绍,当时的知识界逐渐了解到热病之原。例如 1910年,丁福保论细菌时说:“旧译作微生物,为各种传染病之媒介。菌之能分裂者,用显微镜视之,宛如断毛,或成螺旋状,凡肺炎、肺痨、鼻疽、脾疽、虎列剌、破伤风、黑死病、回归热、肠窒扶斯、实扶的里等之病原,皆属此类。” 认识细菌的历程,从清末已逐渐开始;至细菌学作为专门的一个学科,进入实验室,则要到民国之后。 1919年北京设立“中央防疫处”,成为国内微生物研究的核心机构;随后,西医院校陆续开设细菌学课程,或成立细菌学研究部,所用教材多为英、美资料,为了教学上的需要,本土西医也自编或翻译了一些微生物学书籍。 曾任军医学校血清研究所的李振翩就曾指出,细菌学之检验与应用 “今日尚缺乏是项专书可供参考” 。细菌学专书,可以提供必要的理论,但还必须靠实验室实作,才能获取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对西医而言,医书是一种实用的、基础的操作手册,提供基础知识与实验步骤,供医者学习。然而, 19世纪后期,医学教科书依实验结果与新知识的发现不断翻新,所以对比传统中医尊重医学经典的态度,近代西医反而渐渐没有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医书供其反复阅读。 对近代西医而言,医书不过是当下实用的基础知识的汇整,类似操作手册,并不是反复阅读、注解的对象。 谈到细菌科学之应用,可以从实验室内与实验室外两方面来看。在实验室内,医者必须熟知细菌检验之技术与制造血清之基础知识。 1943年,胡定安说:“细菌学乃发现传染病之照妖镜,亦为预防医学中之精髓。” 以细菌研究为体,以卫生工作上的实际操作为用,皆离不开细菌学的知识。当时在国立江苏医学院教书的陈少伯指责中国西医并不普遍熟稔细菌实验的操作技术,所以他急于提供一个好的细菌学教科书,来解决国人实作与实验步骤不精的缺憾。 在实验室外,细菌理论也为实际的公众日常生活服务。西人谓:人意外被微生物杀死,是 “技术欠练的证明”,证明死者是“蠢家伙”。 故当时有关公共卫生的书籍,甚至是科普著作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懂细菌学成为一件危险的事。丁福保曾刊载一则医案: 某甲,精英国语言文字。岁戊申,在沪上某校任教员,四月,得急电,言妻患烂喉痧,濒危。甲令妻来沪就医,妻病未愈,甲复传染,用旧医法治之,不效,遂同至中国自新医院。医生以无传染病院,不敢留,荐至工部局医院,比至,已毙于马车中。妻归,因夫病之死,系由己传染,服鸦片,明晨亦死。使甲稍有普通医学知识,使其妻早令西医注射血清,严行消毒法,及隔离法,以防传染,即传染矣,早用血清注射,亦十愈八九。今俱不出此,少年少妇,赍志以没,呜呼惨矣! 这则故事的警惕意味相当浓厚,不知道疾病 “传染”之害,以及隔离、消毒、血清注射等日常医学知识,是相当危险的,甚至直指“旧法”治病的愚昧。中医界必须面对的挑战,才正要开始。 西医细菌论的历史通论可参考 William Bulloch , The history of bacteriology .(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s , 1979 , c1938 ).由理论、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的实践,可参考 Christoph Gradmann’ , translated by Elborg Forster , Laboratory disease : Robert Kochs medical bacteriology .(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2009 ), pp . 115 170 . P . E . Baldry 原著,陈益年译:《抗菌之战》,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 1972 年,第 14 页。 罗芙芸( Ruth Rogaski )也提到一个医生的例子,详见罗芙芸著,向磊译:《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第 94—98 页。 有关柯伦热病分类学的历史,可参考 W . F . Bynum , “Cullen and the Study of Fevers in Britain , 1760 1820 , ”in W . F . Bynum and V . Nutton ( ed .), Theories of fever from antiquity to the Enlightenment , Medical History , Supplement No . 1 .( London : 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 1981 ), pp . 137 .另外, Cullen 也善于用人体的神经系统失调来解释疯狂,并将精神病整合在有关疯狂的医学论述中。可参考罗伊 · 波特( Roy Porter ):《疯狂简史》,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2004 年,第 133—134 页。 参考 W . F . Bynum ,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1994 ), Chapter 1 . 参考 Margaret Pelling , Cholera , fever and English medicine , 1825 1865 .(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8 ). 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经济:德贞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卫生》,《 “ 中央研究院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05 年,第 76 卷第 3 分,第 473—474 页。 参考肯尼士 ·F· 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人类疾病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第 15 页。 Michael Worboys , Spreading Germs : Disease Theories and Medical Practice in Britain , 1865 1900 .( Cambridge , UK ; New York , NY ,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0 ), pp . 34 39 . 其实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微生物就不断地被发现,参考[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译:《医学史》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731—741 页。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译:《医学史》下册,第 750 页。 Roy Porter ,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 a medical history of humanity .( New York : W . W . Norton , c1997 ), pp . 442 443 . 吴章( Bridie Andrews ):《 “ 血症 ” 与中国医学史》,《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第 180 页。 陈虬等编:《利济医集 · 瘟疫霍乱答问》,收入刘时觉主编:《温州文献丛书 · 温州近代医书集成》,第 66 页。 参考路彩霞:《清末京津公共卫生机制演进研究( 1900—1911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第 145—149 页。 姜白民:《实用细菌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年,第 1 页。 丁福保:《病理学上之专名》,《医话丛存》,收入沈洪瑞、梁秀清主编:《中国历代医话大观》,第 1520 页。 东梅、李志平:《西方细菌学在中国的传播: 1894—1949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年第 2 期,第 72—74 页。日本第一代细菌学者绪方正规,乃于 1884 年从德国留学回日,为日本带来新的细菌学知识,并强而有力地主导该国的医学发展。参考刘士永:《武士刀与柳叶刀:日本西洋医学的形成与扩散》,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2 年,第 83—123 页。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 · 近代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年,第 374—375 页。 陈少伯:《实验细菌学检验法》,北京:龙门联合书局, 1943 年,李振翩序,第 1 页。 参考李建民:《古典医学的知识形式》,收入祝平一主编:《中国史新论 · 科技与中国社会分册》,第 153—177 页。 陈少伯:《实验细菌学检验法》,胡定安序,第 1 页。 陈少伯:《实验细菌学检验法》,第 1 页。 彭琼斯撰,陈兆熙译:《微生物与人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0 年,第 102—103 页。 参考高士其:《高士其全集》,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第 1 、 4 、 5 卷。 丁福保:《医话丛存》,《中国历代医话大观》,第 1513 页。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才
pingguo 2020-3-25 19:35
天才都是以光速行走, 在她唯一的轨迹。 她日夜仰望的一颗星, 是她自己。 她孤独地闪烁, 在天外之天。 2020-03-25
个人分类: 诗歌|1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雨水到惊蛰
pingguo 2020-3-9 14:09
每年的这个时候, 在青城山, 下雨的概率非常高。 当雨落下来, 整齐划一, 微微有一点倾斜。 雨水打湿草木,玻璃, 打湿早晨的光线, 通往山顶的路。 此时,若是在撒哈拉沙漠, 下雨的概率非常小, 小到令人绝望。 三毛在那里写过日记, 用她的文字, 记录生命的轨迹与归属。 气象诸多偶然, 只有时间是必然的, 从黑夜的寂静到早晨的鸟鸣, 从雨水到惊蛰。 2020-03-02
个人分类: 诗歌|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贴出评论:正负电子对在磁场中可能不是完全对称的镜像轨迹
热度 5 zlyang 2019-4-22 23:18
感谢“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 贴出评论: 正 负电子 对 在 磁场 中可能 不 是完全 对称 的镜像 轨迹 2019-04-19 18:28,我在《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的帖子《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下填写了一条评论,当晚就给贴出来。肯定不到5小时! 感谢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 该 评论如下: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如果某些磁场依赖坐标系,则该磁场中的“正负电子对 positron-electron pair”的运动轨迹应该有一定的差异,不是完全对称的镜像轨迹。 1932年,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1905-1991)与内德梅耶(Seth Neddermeyer,1907-1988)拍摄到的强磁场云室(云雾室,cloud chamber)中宇宙射线产生的“正负电子对”轨迹,的确不是完全对称的。 如果某些磁场依赖坐标系,则毕奥-萨伐定律(Biot-Savart law)、安培力定律(Ampère's force law)和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中的磁感应强度等、速度、电流,其含义到底是什么? 毕奥-萨伐定律(Biot-Savart law)中电流密度(current density)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该“正负电子对”轨迹图片,请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0-04-15 ,云雾室 http://www.ihep.cas.cn/kxcb/kpcg/lztcq/201004/t20100415_2823066.html Encyclop?dia Britannica, Positron, subatomic particle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positron https://www.britannica.com/media/full/topic/471904/3048 The Early Universe, Toward the Beginning of Time In the early universe, matter and anti-matter were being created equally out of the radiation pair production https://pages.uoregon.edu/jimbrau/BrauImNew/Chap27/7th/AT_7e_Figure_27_02c.jpg 《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给我贴出的观点: 2011-08-30,“P对NP”难题研究的形转换新思路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9402 2012-04-12,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2015-05-25,未来的两大安全能源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35616 2016-02-24,计及风力发电机机械惯性的更精确“风速-功率”关系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5013 2018-06-22,慎用“机器学习中的数据预处理:缩放和中心化”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63578 相关链接: 2017-02-19,感谢“科学智慧火花”贴出重建电磁理论的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36613.html 2015-12-19,感谢“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某些 NPI 可能是处在相变边界的 NPC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568.html 2016-10-02,感谢“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丘奇-图灵论题(Church-Turing Thesis),可能误导了 “P vs NP” 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644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45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vmd做movie
richor 2018-11-28 11:46
怎么做模拟轨迹 movie ? vmd有plugin: movie maker render: taycon movie settings: trajectory format: mpeg-1 ppm2mpeg
个人分类: 个人|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gromacs轨迹文件处理
richor 2018-10-31 11:52
怎么 trjconv 得到的轨迹不在一个盒子里? 处理: trjconv_mpi –f md.xtc –s md.tpr –pbc mol –n index.ndx –o protein.xtc
个人分类: 分子模拟|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运
pingguo 2016-2-25 15:08
像蜗牛一样爬过的每一条道, 我铭刻于心。 像萤火虫一样点亮的每一寸光, 我用以飞行。 我编织的每一缕蜘蛛网, 只想网住风,那无言的颤栗。 我的心思与轨迹,我已熟悉, 可是我对命运一无所知。 我从未顺从它, 也不屑于与之抗争。 2016-02-23
个人分类: 诗歌|1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你的世界里……
pingguo 2015-11-8 21:28
光在落叶上移动,产生了时间。 那是属于所有人的时间, 可以放在数学符号里, 放在相对论公式里,有些抽象, 从中寻找不到时间的果核。 一些事物,有风没风地吹着我, 我一直在移动, 在你如月的面容里,眼睛里,移动, 未必发出声响, 未必有可见的细水流淌。 我的语言不是我思索出来的, 缓缓渗透出来,像植物的汁儿, 具足自然的味道。 我的语言将忠实于我的感觉, 因为感觉,根本上是神打造的。 在你的世界里移动, 我的生命才有轨迹。 2015-11-08
个人分类: 诗歌|2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剧][彗星的轨迹 Comet (2014)][720p][美国][主演: 埃米·罗森]
lcj2212916 2014-12-7 00:00
导演 : Sam Esmail 编剧 : Sam Esmail 主演 : 埃米·罗森 / 贾斯汀·朗 / 艾里克·温特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1-02(美国) IMDb链接: tt2965412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931377
4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格独立精神
benlion 2013-10-13 15:40
- 思维的逻辑历程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资源,妨碍进步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固步自封、不求发展和迷失自我。 “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the sensations of the eye, but should evoke the inner life of man in the mysterious centre of the mind. ” --- P. Gauguin “ It is probably true quite generally tha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inking the most fruitful developments frequently take place at those points where two different lines of thought meet. These lines may have their roots in quite different parts of human culture, in different times or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or different religious traditions: hence if they actually meet, that is, if they are at least so much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at a real interaction can take place, then one may hope that new and interesting developments may follow. ” --- W. Heisenberg 现代艺术,高更的理论,现代科学,海森伯的思想,都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交叉与融合思维。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是近代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划界,也是 1986 年我写成结构论的科学哲学思想依据或背景。 在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来源里深层次,已经是中西文化的完全融合,要找出蛛丝马迹,只能是回到历史的起点,比如,康德等时代的系统思维形成, 怀德海的哲学, 20 世纪 80-90 年代系统医药学思维的形成等,后续的发展,如同,波音飞机与莱特飞机。 从莱布尼兹、康德时代的系统思维,法拉第的力场、托马斯 · 杨光学的小孔双缝实验等,到物理学的场论、心理学的格式达学派等,就是综合哲学和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模态逻辑和布尔代数、图论和网络拓扑学、神经网络模型等,走向的是生物系统的数学生物学研究方法。 然而,如同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等,系统的结构形成和自组织化,可能导向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的全息隐能量场理论等,符号学与解释学等,也必然,导致 2003 年我转入文化哲学的精神论研究,而后,社会哲学的组织论或组织化竞争或社会博弈 – 个体人格独立与群体的伦理规范等思考;因而,符合人生探索路径的逻辑。 那么,要忏悔的是什么呢?家庭、社会的责任 – 只有技术发明和艺术设计等现实的产业化经济形态*,才能带来生存与发展。 注*:科学 - 涉及哲学、数学和工程,工业 - 涉及技术、艺术和管理,社会 - 涉及人性、人心与文化。 - (《忏悔录》) -
个人分类: 人生|33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星下点卫星轨迹图的生成
热度 1 applehacker 2013-9-12 21:52
最近对星下点的轨迹比较感兴趣,星下点的轨迹直接反应了卫星在什么情况会经过哪个地区的上空,对在全球范围内测控站的选取以及卫星观测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想在地理信息平台中将星下点轨迹画出来。于是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应该对卫星轨道投影在地球表面的轨道方程做相关了解,通过相关推到我们直接可以得到卫星在某时刻的投影经纬度公式: 其中φ′= arcsin ( sin nΔt ·sini) i 为轨道倾角,n为卫星平均角速度,可以根据开普勒公式轻松得到: t 时刻卫星经度λ为 λ = λ0 +Δλ 其中 tanΔλ = (- sinω′eΔt ·cos nΔt + cosω′eΔt ·sin nΔt ·cos i) / (cosω′eΔt ·cosnΔt +sinω′eΔt ·sin nΔt ·cos i) 具体相关公式推导和参数含义可以参照相关论文 其中我们需要在地图上反应轨道投影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采用了C#平台上的Gmap.net通过调用这款控件,结合上述公式,可以得出卫星轨迹,核心代码如下:其中代码必须考虑轨道周期性变化以及及时将经度加减360度的问题 #region 星下点轨迹计算 // 现给定一组设计的初始轨道根数   // a = 7 716 343 . 89 m   // i = 66 . 01 ° // λ 0 = 107 . 010 2 ° double miu = 3.986005 * 100000000000000; double J2 = 1.083 * 0.001; double ae = 6378137; public double canshu, double t) { double a = canshu ; // 轨 ¨¬ 道 쨤 长 ¡è 半 ã? 轴 ¨¢ double i = canshu ; // 轨 ¨¬ 道 쨤 倾 ? 角 ? double lamdda0 = canshu ; // 轨 ¨¬ 道 쨤 升 |y 交 ? 点 ì? 经 - 度 ¨¨ double n = Math .Sqrt(miu) / ( Math .Sqrt(a * a * a)); double fai = Math .Asin( Math .Sin(n* t) * Math .Sin(i)); // 此 ä? 处 ä| 仅 ? 仅 ? 是 o? 地 ì? 心 ? 纬 3 度 ¨¨ double womiga = -1.5 * J2 * Math .Sqrt(miu) * ae *ae * Math .Cos(i) / Math .Pow(a,3.5); double Wepie = 7.292115 * Math .Pow(10, -5) -womiga; double detalamda = ( Math .Atan((- Math .Sin(Wepie * t) * Math .Cos(n* t) + Math .Cos(Wepie * t) * Math .Sin(n * t) * Math .Cos(i))/ ( Math .Cos(Wepie* t) * Math .Cos(n * t) + Math .Sin(Wepie * t) * Math .Sin(n* t) * Math .Cos(i)))); double detalamdajiao = detalamda * 180 / Math .PI; //doublelamda = detalamdajiao; double lamda = lamdda0 + detalamdajiao; if (lamda 180) { lamda = lamda - 360; } double ; JingWei = fai; JingWei = lamda; return JingWei; } #endregion private void button7_Click( 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his .MainMap.Zoom= 1; // 设 |¨¨ 置 ? 控 ? 件 t 当 ì¡à 前 ¡ã 的 ì? 缩 ? 放 ¤? 比 ਨ 例 ¤y double ; canshu = 7716343.89; // 卫 ¨¤ 星 ? 长 ¡è 半 ã? 轴 ¨¢ canshu = (66.01 / 180) * Math .PI; // 轨 ¨¬ 道 쨤 倾 ? 角 ? canshu = 120; // 升 |y 交 ? 点 ì? 经 - 度 ¨¨ int time = 70000; double res1 = new double ; for ( int t = 0; t time; t = t + 1) { double res = GetOb(t); double wei = res * 180 / Math .PI; double jing = res ; res1 = wei; res1 = jing; //AddOrbit(wei,jing); } for ( int t = 0; t time; t++) { if (res1 - res1 100) { for ( int j = t+1; j time; j++) { res1 = res1 - 180; } } for ( int j = t; j time; j++) { if (res1 -180) { res1 += 360; } } AddOrbit(res1 , res1 ); } } } 如果加上timer控件,还可实现轨迹的动画效果,程序效果图如下: (时间取了70000秒) 此外,也可用GMT生成xingxiadian星下点轨迹图,但是很难zu到动画效果,所以采用C#的地理信息平台,如果需要生成卫星轨迹的三维模型OPENGL和谷歌地球的二次开发是个不错的选择。
120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平洋畔的星空
热度 2 dmtangimr 2013-3-3 19:37
周末与好友骑车到海边宿营,天气绝佳,拍下星空轨迹照片一幅,与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星空|6401 次阅读|4 个评论
Maxima 练习两则
热度 1 dxd 2011-5-30 17:49
趁周日有空,试做了一下运动轨迹模拟。自己还算满意 不过要是把数组再搞明白一点,能把原代码写得再简洁一些就更好了。先上图。详情见 英文博客 。
个人分类: thoughts|3504 次阅读|2 个评论
技能人才系列研究一: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
eagerss2008 2011-4-12 08:24
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pdf
个人分类: 职业教育|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术怎样“飞”?
热度 14 boxcar 2011-2-14 08:10
天上飞的是什么? 答案可以有许多:飞机、飞船、气球、大雁、老鹰、麻雀、蝴蝶、子弹、板砖、浮云 …… 这些都是老黄历啦! 自从一个叫姜文的导演拍了一部名叫《让子弹飞》的电影,中国能 “ 飞 ” 的东西陡然多了起来。什么 CPI 啥的飞得老高咱就不说了,就是咱们这张还不算太大(和什么浪什么狐什么易相比)科学网,名博们最近也发出一片 “ 让论文飞 ” 【 1 】、 “ 让学术界飞 ” 【 2 】和 “ 让基金飞 ” 【 3 】的呼声。每每看到 “ 让 XX 飞 ” ,我总在想这些 UFO (不明飞行物)的该从哪里起飞?飞过怎样的轨迹?又将落在何处?其他的咱就先不说了,今天重点说说中国的学术怎样 “ 飞 ” 的话题。 纵论 “ 中国学术怎样飞 ” 这样的大话题,身为 BN 土鳖的我自认目前还不够资格,博文的标题竟胆敢如此起,只怕全是 “ 标题党 ” 的宗旨在作怪。不过好在咱自有一套 “ 悟理学 ” 办法,可以通过几个类比、兜几个小圈圈说明白。事实也在那里,如果让 “ 中国的学术飞 ” ,也得考虑一下让中国的学术像什么(神马)那样去飞,然后再考察一下这个相似物的飞行特征及飞行规律,就能有个初步的结论了。下面,我们不妨一个个地分析: 1、 飞机 飞机很近现代化,是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设计并精心打造出来的比较完美的人造飞行器。飞机可以由人或者人主导的机器人完全控制其飞行轨迹,不过飞机的空域是有限值的,首先只能在大气层中,其次还有严格的航线规划,而且各个国家也人为地划定了一些 “ 禁飞区 ” 。 “ 中国的学术 ” 大概和 “ 中国民用航空 ” 差不多,规模扩大很快,但大型客机运输机(大科学)基本靠进口(跟踪国外);空域开放程度有限(学术上不能碰的东西据说也不少)。不过,总是在好转之中,大概要过几年咱们研发的大飞机 C919 就要投产了,虽然可能重要部件(例如发动机)还要靠进口不能做到 100% 国产,总算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我们对中国学术也应该抱有类似的信心。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都需要专门的场地,中国的学术从什么基础上起飞,我们大体清楚,但落在何地? “ 航线 ” 规划是否合理?中途会不会 “ 迷航 ” 、有没有其他危险?是我们要不断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2、 飞船 宇宙飞船的制造技术也很高(比飞机还高),不过它和飞机不大一样。飞机要来回飞很多次,老是要不停地起飞降落,而飞船在太空飞的时间比较长,所以飞一次就够本了。飞船要在大气层外飞行,把它送上去或者降回来的难度都很大,起飞降落充满了风险,倒是在飞行期间很安全(如果不碰到很大的空间碎片的话)。中国学术似乎不像飞船,但中国学术界的牛人们可能会比较像,上去的过程比较困难而且艰险,投入也很大,可一旦成功地达到了 “ 轨道高度 ” ,就安全了。即使没有保持直线运动而有 “ 下落 ” 也无妨,因为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 ^_^ 3、 气球 气球的技术参差不齐,高低皆有,价格成本的差异更大。小孩子玩儿的氢气球也算气球,高空探测用的氦气球也是气球,可以环球旅行的热气球还是气球。气球的飞行特点是很难自主控制,往哪儿飞、飞多高全看气流和风向,那种系留气球倒是很稳当,可惜被限制飞不走。中国学术其实挺像各种气球,水平差异很大,投入的差别更大,自主控制能力有限,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此一来,能达到的高度也就各不相同,而且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很难再上升了,甚至还有破皮坠毁的风险。 4、 大雁 大雁是候鸟,夏天来了冬天走。春秋时节会在空中给人们搞一次飞行表演,排个整齐的 “ 一 ” 字或者 “ 人 ” 字的阵型啥的。中国的学术也有 “ 大雁 ” ,记得 20 年前那部名为《蒋筑英》的电影里,蒋副研究员在临终前留下的两个字就是 “ 候鸟 ” ,或许当时他心里想到的是他那个离开祖国的优秀学生吧?!环境好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抓住机遇投入到中国学术队伍中来,环境差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出国或者下海,这也是中国学术界的现实,大家都懂的,不用我多说。 5、 老鹰 老鹰是真正的强者,可以雄霸天空,有锐利的目光、强悍的翅膀和锋利的爪牙,能够准确而迅猛地扑杀它的猎物。中国学术,应该像老鹰一样翱翔,但其 “ 爪牙 ” 应该是强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 猎物 ” 则应该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其他(经费或别人的成果啥的)。 6、 麻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飞不了多高、多远,但也算是飞鸟。麻雀能不能飞、敢不敢飞,完全取决于有没有其他捕食者在后面窥视,是不是有人类支起的捕鸟网张在面前。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学术有时可能像麻雀,什么都搞,什么都搞不大也搞不强;飞的高度有限;目光比较短浅,而且还要保留一部分视力瞧自己的身后(要提防暗算)。不过再怎么说,麻雀是一种重要的留鸟,为其生长的那片土地的生态平衡是有重要贡献的。 7、 蝴蝶 彩蝶的飞舞,总能让人感到美感。不过, “ 亲爱的,你慢慢飞,当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 ,彩蝶飞不了太高,更飞不了太久,而且一旦遇到蜘蛛网就在劫难逃。中国的学术,现如今也像进了胡青牛的蝴蝶谷一样,进入了一个彩蝶飞舞的时代,文章的数量看涨,发表的杂志档次也上升到了足以让我等目眩神驰的水平,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光好看还不行,还得好用,否则蝴蝶虽多,都制成了标本可能都卖不出价钱来。 8、 子弹 姜文的《让子弹飞》我没看过,所以很可能无法深刻领会这四个字的涵义。不过这不影响我拿子弹来做类比。子弹能飞出来,是因为有一杆枪被击发(是主动扣动了扳机还是走火姑且不论);子弹能飞多久,全在弹丸的初速度和枪口的朝向;子弹会落到哪里,就要看枪手的准头儿了。 “ 管直 ” (东北胡子的黑话 —— 枪法准!)的枪手可以 “ 指哪儿打哪儿 ” ,会耍赖的枪手也可以 “ 打哪儿指哪儿 ” 。中国的学术如果要像子弹一样飞,就应该有个目标,有所准备,计划好弹道(路线),然后像狙击手一样在最佳时机果断出手,努力打中目标,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乒乒乓乓地乱放排子枪,可能会有很大的噪音和空气污染,当然如果真蒙对了打到目标也不坏。 9、 板砖 板砖本来应该砌在墙里面或者铺在地上的(叫道板),如果飞了起来,那就是有人掐架斗殴了,其杀伤力虽不如子弹,但也足以让人头破血流。中国学术要飞,最好不要像板砖那样飞,为祖国以及科学事业添砖加瓦是最好的,拆墙脚当板砖扔咋说都不雅观。 10、 浮云 既然很多人说 “ 神马都是浮云 ” ,中国学术恐怕也就难免“被浮云”,也会像浮云一样飞那么一阵子。浮云可能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腾空而起,也可能在某一时刻遮住阳光,但浮云终究会散尽,或者聚积后变成雨水降到地面。中国的学术会像那一种云?会是哪一片云呢?答案可能在所有人的心中。 参考: 【1】 饶毅: 让论文飞一会儿:发现高于论文 质量重于数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11673 【2】 王鸿飞: 让中国学术界再飞一会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12674 【3】 李毅伟: 让基金再飞一会儿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774do=blogid=412683cid=711153
个人分类: 科研|5342 次阅读|28 个评论
有时感到很累,也很懒
woodenson 2009-2-19 23:21
恋爱、结婚、生育,这就是一个轨迹 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其中的差异 恋爱时,无所忧虑,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过的轻松惬意; 结婚时,二人世界,考虑的最多也不过是二人的伙食,过的依旧浪漫; 生育后,重心转移,有时真是骤感压力 人也变得慵懒,变得懈怠,好像一下子变得沉闷现实,而缺乏当初的雄心壮志,很恋家很恋家 也不知要说什么,总之就是感觉和原先不同了,或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