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自主招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自主招生

相关日志

取消全国统一高考,所有高校自主招生
wkwzydgjjx 2020-6-27 09:01
今天新浪网微博上我说了, 80% 的高考录取率和不确定的疫情,是抛弃知识记忆下的高考这一公平的最佳时机,以便进入创新能力培养下的招生公平。 取消全国统一高考,所有大学自主招生。如此更有利于占多数的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更有利于多出人才,更有利于天才的发现和培育。也让解决高校招生的腐败问题,多了一个市场经济的手段。 有网友评论我的这一观点。说:“傻逼公知,自主招生就只能有钱的上大学。 ” 很显然,这只是想象,不是实证。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已取消全国统一高考高校自主招生了。并没有出现只能是有钱的上大学之现象。 现在的高考下,清北等大学里,穷人的孩子越来越少,北京等大城市及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事实。让越是有钱的人越是多缴学费,以便有更多的钱奖学穷人的孩子,宽进严出。利弊比较一下,就知道怎么做了。 取消全国统一高考,所有高校自主招生,会不会让教育腐败更严重?远有工农兵推荐上大学,近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多次的教训让人们对自主招生很担忧,害怕,很痛恨。 只是占全国人口 1.5% 的北京人,他们在清北等著名大学的生源比例是多少?再加上那些冒名顶替,凭有钱有权进去的,还有政策照顾的,这个比例已是高的吓人了吧。 我认为,假如 清北等著名大学的招生有一半是成绩不够格的,也不会影响现有的教育质量。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最关键,是能让有很高天赋之才的穷学生都能上大学,上好大学,坚持目标天赋第一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在天赋下的努力走的更远。 取消全国统一高考,所有大学自主招生,已是全世界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势,我们要不要跟上? 我们需要认识到, 40 年前我们恢复高考是智慧,今天取消高考是智慧的扩充。 取消高考学校自主招生是教育公平的新台阶,她必须包含过去的基本公平,需要包容更多更要紧的公平,确保能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为我国培养更多更高的人才。
个人分类: 七思八想|0 个评论
自主招生终结与强基计划启航
热度 4 lgmxxl 2020-1-17 10:19
随着教育部 《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诞生,我国自主招生制度正式终结。 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率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到2010年,全国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达80所,到2017年,我国共有90所高校参与自主招生试点,其中77所院校面向全国或多个省市地区招生,13所院校面向学校所在省市招生 。 自主招生风雨16年,其间问题不断:招生腐败、奇葩考题、掐尖抢生源、考试时间撞车、小高考、农村考生的权益保护等。虽则如此,但自主招生给高校放权,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宗旨没有变。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始终是自主招生的重点。只是其宗旨实现有了问题,它最终大多成为学生高考加分的平台。 “强基计划”为何能取代自主招生呢?主要是高校“四个服务”新理念使然,国家战略使然。当然,“强基计划”也有其优势。这种优势是它把招生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把自主招生与高考更紧密相结合;把人才选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把本科生培养与硕士、博士培养相结合。它着眼的是国家大战略,着眼于国家一流基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其不足是自主招生量少了,高校录取赋值小了,参与高校少了,但正是因为“三少”,才显得其目标、宗旨的变化。把一流基础创新性人才放在985学校,也是适当的,它纠正了自主招生最后的异化。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28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学生科学素养之愚见
热度 11 heruspex 2018-9-16 07:15
谈科学研究,有三个环节很重要。除了科研本身,还要考虑科学实验的帮助。除了科学实验,还得对学生作潜移默化的科学素养培养。 而科学素养的培养,个人以为以下四点比较重要。 一是广泛的阅读,读与看。科普书籍的阅读和科幻影视作品的收看有助于学生加宽看问题的视角。不过,国内科普书籍虽然有,但不多,专门针对青少年来写的就更少了。《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科普书是不错的,但知识点和趣味兴可能有不少需要更新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如何抓住小朋友的眼球是需要思考的。而类似于《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这种影响过一代人的科幻书,则很少见了。如果一线科研工作者或善长科普的作家,愿意花时间写这两类书,也许能帮助更多的中小学生形成好的科学素养。可是即使有了好的作品,也要有充分时间阅读才行。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现在中小学的“追逐高分”的评价体系,让众多学生失去了宝贵的阅读时间。除此以外,科幻科普相关的影视作品,国内也偏少。如果国内的文艺圈能少拍些宫廷戏、抗日神剧,多畅想下未来,说不定能多点燃些小朋友对科研的好奇心。 二是行万里路,多动手。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一样重要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做到倒并不是太容易,需要学校的配合。美国的小学对家长带小孩出去旅游是比较鼓励的,一般一周以内的写个请假条都乐意放行。而多动手也是重要的环节,除了学校的科学实验外, 科普场馆、自然场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还以美国为例,我记得它的科学馆是有联票买的,好象是 50 美元一年,两个大人带做任意多个小孩,就能凭联票去联票目录内的任一一个科学馆,好象目录里加盟的科学馆是全球性的。美国国内不同地方的科学馆会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些特色设计,保证场馆间的差异性,在互动性上的考虑也比较讲究。 国内在这一块我感觉做得也很不错,甚至更优惠。目前国内很多科技场馆和自然博物馆都是免票的。当然看 3D 、 4D 电影需要额外买票。好的场馆还是要买票,比如上海科技馆,这国内外都一样,毕竟维护要成本。不过,如果能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联票体系,在多样化、科普的设备方面定期更新,说不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全国各地不同的科技馆、自然馆体现科学的魅力。 三是专业科研队伍的支持,多指导。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项目的支持也是必须的。这一项目的来源一般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在项目申请中就有给中小学科普的栏目。有些学校会利用这笔钱定期组织科普系列活动,给中小学生展示大学里的科研成果,以及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比如黑洞原理的演示。为了增加趣味性,还会做些免费的赠品,比如吃液氮浇出来的网红冰淇淋。部分大学还会开设暑期科普夏令营,将学校各个实验室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夏令营的活动,收费也很低廉,重在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据我所知,上海每年都有针对科普的专项项目申请,而复旦近年来也有类似的夏令营活动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术诚信,多正听。 科学素养的培养中一定要有学术诚信、学术道德的熏陶。因为科学研究的不确定非常之高,不是有个想法就一定能实现的,失败的机率远高于成功。在成就感来临之前,可能要经历长期的挫折、失落,以及对科学实验环节的反复推敲和沉思熟虑。一方面,需要打造学生面对失败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得帮助学生抵抗各种诱惑了。国内很多中小学的科技创新项目是有时间节点的,可是科研是不确定的,能不能赶在时间节点前做出好的东西是不确定的。如果赶不上,是选择放弃还是找些“捷径”呢?昨天听说最近某个与青少年创新相关的、能帮助自招加分的创新大赛的三个一等奖都被人举报出了问题。这就是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出了严重问题。 我们从小都听过比诺曹的故事,知道说谎会影响鼻子健康的。对于中小学而言,如果想尝试探索科学之门了,那就一定要教育小孩不要受利益诱惑,保证科研、科学实验的严肃性、严谨性和可重复性。应该把学术诚信甚至道德诚信,像等红绿灯一样固化到小朋友的心灵中。如果从小不注意对学术诚信的保护,长此以往,有可能一代人的科研就从娃娃毁起了,就更不用谈“弯道超车”了。 可是,如果大家都只能这么玩,你能置身世外吗? 张军平 2018 年 9 月 16 日 延伸阅读: 1. 中学生科研之愚见 2. 中学生科学实验之愚见 --- 失落的失败
12624 次阅读|24 个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变化与愿景
热度 4 lgmxxl 2017-4-27 09:35
在中国,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改革就是高考改革了!从公平角度讲,高考改革最影响中国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高校自主招生作为我国高考改革试点的一部分,备受社会关注。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率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到2010年,全国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达80所,到2017年,我国共有90所高校参与自主招生试点,其中77所院校面向全国或多个省市地区招生,13所院校面向学校所在省市招生。这其中的历程值得反思与追问。 在高校自主招生进程中,重要的节点有:第一,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03年,教育部在22所重点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规定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不超过试点学校当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故俗称“5%自主招生”。从2008年起,教育部放宽了比例限制,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名额达到当年招生总计划的10%以上。第二,自主招生“试验”改革。主要指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它与2003年22所高校开始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最大不同是这两所高校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但被预录取的考生仍需要参加高考。同时,两校自主选拔不受自主招生5%比例的限制。“试验”和“试点”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两种政策却有很大的差别。“试验”中的高校具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但这项试验中的“预录取”现象曾引起生源大战,一些名校的“预录取”曾接连发生失约现象。这个试验先后终结于2015年终止。第三,自主招生联盟“三国杀”阶段。2010年,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实行“五校联考”,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宣布加入,被称为“华约”;另一所名校北京大学则联合另外12所高校进行联考,被称为“北约”;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理工学科高校组成“卓越联盟”。三大自主招生联盟俗称“三国杀”。第四,自主招生规范阶段。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自主招生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自主招生高校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作弊。自此之后,自主招生基本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模式进行。再后来这种“两基于一依靠”的录取方式转化为“高考+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成绩”的“三位一体”录取方式。只是对三者的占比,各高校规定有所不同。 自主招生风雨14年,其间问题不断:招生腐败、奇葩考题、掐尖抢生源、考试时间撞车、小高考、农村考生的权益保护等。虽则如此,但自主招生给高校放权,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宗旨没有变。今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是将是自主招生的重点;自主招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招生高校降分幅度进一步规范;自主招生过程更加阳光、规范。如2017年,教育部自主招生文件提出了“五严格”工作要求:严格报名条件、严格材料审查、严格学校考核、严格监督制约、严格惩处造假。可以说,在阳光招生、规范招生、严格监督招生的旗帜下,自主招生试点中出现的问题正在减少。在此情况下,作为愿景,希望教育部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高校的数量,让更多的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力。终归,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其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学生的选择权也会加大,学生选择高校及学科的余地也会增加。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51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主招生已烂透
热度 20 ncepuztf 2017-3-27 21:44
前些日子爆出为自主招生大量高中生排队买论文的新闻。 今天几位老师说起孩子,多数已被家人下达为自己孩子或亲戚孩子写论文、专利等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任务,虽然还不到时候,属于未雨绸缪, 从某教育部查新站得到的消息也基本如此,几乎所有来查新的孩子对内容一无所知,都是由抹不开面子的教授挂名。 开一个门就增加一个洞,自主招生成了“ 拼爹 ”新领域,当然也为社会上的一些不法机构提供了市场。 不仅自主招生已烂透,很多研究生加分保送也好不到哪儿去,相当多是老师代做甚至有老师将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组团去帮自己的孩子竞赛以获奖加分,成功率也确实很高。 凡是能额外“ 加分”的政策,没多少能起到好作用,都使这个社会加速“ 烂掉”。 如果 教育部门惹不起“ 特供 ”人家 ,还是单为那些敢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的孩子开个门吧!免得全社会焦虑、浮躁蔓延,诚信尽丧。
个人分类: 说说|3578 次阅读|24 个评论
“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实际论中学素质教育反对诸多观点
热度 1 ericmapes 2017-2-26 03:02
针对“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听一名大学教授与一名中学教师共话素质教育”评论:实际论中学素质教育反对诸多观点 张德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邮政编码712100 评论者按语:本文实为夜间11条即兴评论集合,未做任何改动,错误所在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本来原文论述内容就十分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 当然要,但不是作者想的那样差。 其实,70-80年代文化课也有素质教育的,不可一概否定,后来特别现在就更如此了,怎么能视而不见? 要不,这么多年高校自主招生或增加面试又怎么能达到预期效果! 素质教育与提升成绩有门道 初中超前教育未必拔苗助长,短期作用也值得提倡,高中超前教育就值得提倡了,这是我初中两年半与高中两年受教育的体会。 高中题目难得多,逻辑推理要求更高,超前学习作用更大,而不是更不合适。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味地强调刷题和补课,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去掉“一味地”,就可以去掉“不利于”了。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强调传授知识点,学生们习惯于刷题,并把“标准答案”奉为圭皋。这就使得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70年代中小学教育也不是这样,那会儿中小学教师水平还低于现在的呢! 素质教育和升学:跷跷板的两头? 高考也是一种素质。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教师的理念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在尽量减少,谈不上给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出了一道难题。 毕竟,为了公平还得坚持高考,我国这方面经验丰富,并且一直在改进提高中。也就是说,高考题的素质测试效果在提高,高考也就是一种素质。 坚持“高考也是一种素质”的老师认为,高考增加校测面试环节有用,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中学生“满脑子都是高考和习题”,不擅长对社会话题发表看法,说明学生太忙,贴近自然生活、接触社会实践机会太少,本来科技大发展后学习科目和内容无形增加很多。 “抓成绩”的中学教师不大了解综合评价录取,后者大学在职教授、研究员或两院院士更了解才对,大中学教师各完成其使命。其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多年,加之科技进步,中学毕业生在逐步发展更符合大学培养需要,必须面对此可喜现实。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能否发挥导向作用 不能告诉“星空”在哪儿去导向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否则类似增加高考内容而加重学生负担! “我真心感觉,素质教育即便犹如星空,与我们还有距离,但至少得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很显然就是本硕博后学习培训及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所需要的,自然不便也不必或没法细说,免得成为素质要求导向增加学生负担。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自然能发挥一定导向作用,可逐渐部分改变中学教育情况,但更多还得家庭社会发挥作用,在课外解决,不能都靠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去解决,中学与初级教育承担不起如此大责任和如此多内容,其中多靠孩子天赋环境和兴趣爱好解决。 本文小看高考生了,他(她)们对有的问题思考发挥可超过教授、研究员的,即人各有所长。不能赞同一些儿意见,如“但如果面试考查超过一般高中生知识范围的高难度知识题,那虽然实现了筛选功能,却没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被评论文章作者简介 马臻,1976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94年考进复旦大学化学系。1998-2001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师从高滋教授读研。2001年去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化学系师从FranciscoZaera教授攻读博士,2006年进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化学科学部门做博士后(导师戴胜研究员)。2009年12月加入复旦大学环境系任副研究员(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独立课题组长),2011年起为硕导,2012年起为博导。2013年12月晋升为教授。 专长环境催化。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7篇发表在ChemicalSocietyReviews、SurfaceScienceReports、AdvancedMaterials、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ureCommunications等影响因子11-33的重量级刊物。论文被引用22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320次,H-index为26。2009年12月进复旦工作至今,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基金2项、校内资助3项。应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催化书系学术专著HeterogeneousGoldCatalystsandCatalysis编辑。 在报刊杂志发表关于科研、教育、人生哲理方面的通俗文章90多篇。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点击次数530万次,获得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优秀博客大奖、优秀博文大奖和入围博文纪念奖。2010年应邀担任中国科协《科技导报》“职场”栏目主持人,2015年被增补为《科技导报》编委。 更多内容,请浏览个人主页: http://homepage.fudan.edu.cn/zhenma/ 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履历 1976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94年考进复旦大学化学系。1998-2001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师从高滋教授读研。 2001年去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化学系师从FranciscoZaera教授攻读博士,2006年5月进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化学科学部门做博士后(导师戴胜研究员)。2009年12月加入复旦大学环境系任副研究员(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独立课题组长),2011年起为硕导,2012年起为博导。2013年12月晋升为教授。 教学 讲授本科生专业课3门。教学风格被复旦大学校报“讲台上的青椒”栏目报道(2015年3月25日)。 获得复旦大学2016届本(专)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 讲授研究生专业课2门、研究生全校公选课1门。 获批复旦大学2015-2016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 指导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实践被“上海观察”(2016年6月21日)、《解放日报》(2016年7月9日)和《报刊文摘》(2016年7月15日)报道,并被《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6月23日)等十多家报刊刊发的评论文章《“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力挺。 科研和学术服务 专长环境催化。已发表、接收学术论文131篇,其中6篇发表在ChemicalSocietyReviews、AdvancedMaterials、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ureCommunications等影响因子11-34的重量级刊物 。论文被引用283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404次,次高303次,三高176次,H-index为29。2009年12月进复旦工作至今,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基金2项、校内资助4项。 应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催化书系学术专著HeterogeneousGoldCatalystsandCatalysis编辑和80多种学术刊物的审稿人。 社会服务和媒体互动 在《求学》《求学-考研》《大学生》《中国研究生》《新东方英语》《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科学新闻》《科技导报》《科学》《新民晚报》《文汇报》等 报刊杂志发表关于科研、教育、人生哲理方面的通俗文章110多篇。 被《解放日报》《科学新闻》《留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等采访报道。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点击次数620万次,获得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优秀博客大奖、优秀博文大奖和入围博文纪念奖。2010年应邀担任中国科协《科技导报》“职场”栏目主持人,2015年被增补为《科技导报》编委。 联系方式 : zhenma@fudan.edu.cn 评论( 42 个评论)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3:38 “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实际论中学素质教育反对诸多观点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3885do=blogid=1036101 针对“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听一名大学教授与一名中学教师共话素质教育”评论:实际论中学素质教育反对诸多观点 张德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邮政编码712100 评论者按语:本文实为夜间11条即兴评论集合,未做任何改动,错误所在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本来原文论述内容就十分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当然要,但不是作者想的那样差。 其实,70-80年代文化课也有素质教育的,不可一概否定,后来特别现在就更如此了,怎么能视而不见? 要不,这么多年高校自主招生或增加面试又怎么能达到预期效果! 素质教育与提升成绩有门道 初中超前教育未必拔苗助长,短期作用也值得提倡,高中超前教育就值得提倡了,这是我初中两年半与高中两年受教育的体会。 高中题目难得多,逻辑推理要求更高,超前学习作用更大,而不是更不合适。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味地强调刷题和补课,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去掉“一味地”,就可以去掉“不利于”了。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强调传授知识点,学生们习惯于刷题,并把“标准答案”奉为圭皋。这就使得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70年代中小学教育也不是这样,那会儿中小学教师水平还低于现在的呢! 素质教育和升学:跷跷板的两头? 高考也是一种素质。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教师的理念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在尽量减少,谈不上给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出了一道难题。 毕竟,为了公平还得坚持高考,我国这方面经验丰富,并且一直在改进提高中。也就是说,高考题的素质测试效果在提高,高考也就是一种素质。 坚持“高考也是一种素质”的老师认为,高考增加校测面试环节有用,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中学生“满脑子都是高考和习题”,不擅长对社会话题发表看法,说明学生太忙,贴近自然生活、接触社会实践机会太少,本来科技大发展后学习科目和内容无形增加很多。 “抓成绩”的中学教师不大了解综合评价录取,后者大学在职教授、研究员或两院院士更了解才对,大中学教师各完成其使命。其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多年,加之科技进步,中学毕业生在逐步发展更符合大学培养需要,必须面对此可喜现实。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能否发挥导向作用 不能告诉“星空”在哪儿去导向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否则类似增加高考内容而加重学生负担! “我真心感觉,素质教育即便犹如星空,与我们还有距离,但至少得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很显然就是本硕博后学习培训及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所需要的,自然不便也不必或没法细说,免得成为素质要求导向增加学生负担。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自然能发挥一定导向作用,可逐渐部分改变中学教育情况,但更多还得家庭社会发挥作用,在课外解决,不能都靠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去解决,中学与初级教育承担不起如此大责任和如此多内容,其中多靠孩子天赋环境和兴趣爱好解决。 本文小看高考生了,他(她)们对有的问题思考发挥可超过教授、研究员的,即人各有所长。不能赞同一些儿意见,如“但如果面试考查超过一般高中生知识范围的高难度知识题,那虽然实现了筛选功能,却没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博主回复(2017-2-2608:41) : 谢谢提供真知灼见、文明回复。我收藏之。你有些观点我完全赞成,和我的文章也没有冲突之处。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52 初中超前教育未必拔苗助长,短期作用也值得提倡,高中超前教育就值得提倡了,这是我初中两年半与高中两年受教育的体会。高中题目难得多,逻辑推理要求更高,超前学习作用更大,而不是更不合适。 博主回复(2017-2-2608:43) : 现在上海有的“超前教育”是有的民办小学,老师要求小学一年级学生寒假看英语原版片,还用英语写影评,要求家长拍摄小孩英语演讲影评的视频,上传到班级群“签到”。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45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味地强调刷题和补课,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去掉“一味地”,就可以去掉“不利于”了。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41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强调传授知识点,学生们习惯于刷题,并把“标准答案”奉为圭皋。这就使得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70年代中小学教育也不是这样,那会儿中小学教师水平还低于现在的呢!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38 高考也是一种素质。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教师的理念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在尽量减少,谈不上给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出了一道难题。毕竟,为了公平还得坚持高考,我国这方面经验丰富,并且一直在改进提高中。也就是说,高考题的素质测试效果在提高,高考也就是一种素质。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31 坚持“高考也是一种素质”的老师认为,高考增加校测面试环节有用,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中学生“满脑子都是高考和习题”,不擅长对社会话题发表看法,说明学生太忙,贴近自然生活、接触社会实践机会太少,本来科技大发展后学习科目和内容无形增加很多。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23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自然能发挥一定导向作用,可逐渐部分改变中学教育情况,但更多还得家庭社会发挥作用,在课外解决,不能都靠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去解决,中学与初级教育承担不起如此大责任和如此多内容,其中多靠孩子天赋环境和兴趣爱好解决。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16 “抓成绩”的中学教师不大了解综合评价录取,后者大学在职教授、研究员或两院院士更了解才对,大中学教师各完成其使命。其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多年,加之科技进步,中学毕业生在逐步发展更符合大学培养需要,必须面对此可喜现实。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06 “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当然要,但不是作者想的那样差。其实,70-80年代文化颗也有素质教育的,不可一概否定,后来特别现在就更如此了,怎么能视而不见?要不,这么多年高校自主招生或增加面试又怎么能达到预期效果!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1:01 “我真心感觉,素质教育即便犹如星空,与我们还有距离,但至少得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很显然就是本硕博后学习培训及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所需要的,自然不便也不必或没法细说,免得成为素质要求导向增加学生负担。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0:46 不能告诉“星空”在哪儿去导向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否则类似增加高考内容而加重学生负担!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600:43 本文小看高考生了,他(她)们对有的问题思考发挥可超过教授、研究员的,即人各有所长。不能赞同一些儿意见,如“但如果面试考查超过一般高中生知识范围的高难度知识题,那虽然实现了筛选功能,却没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举报 崔尧 2017-2-2523:25 从你贴出的文字含义看,我想中学老师肯定是不服气的,之所以他们不敢说什么是因为你正好是他们那个观点的反例 博主回复(2017-2-2523:34) : 也不需要谁服气谁,至少彼此尊重,交流,互相理解。 举报 崔尧 2017-2-2523:24 你难道没有意识到你说的这两点其实就是个空话。根本就不是问题直接的答案。大学老师的思维是回到问题本身,结论也不会偏离问题。可是我现在要知道的事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个思考题本身。否则这篇文章一点价值和意义都没有。即便说的头头是道。这看起来跟那些充满道理却与现实违背的心灵鸡汤没有什么差别。在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说了半天到最后居然还是个思考题,并且这个思考题与这个文章一开始一样,没什么突破,我想读者很快就会失望的。这就是我今天晚上喋喋不休讨论的问题 博主回复(2017-2-2523:32) : 问题的答案等你接龙来写,在报刊发表。我先洗洗睡了。 举报 崔尧 2017-2-2523:02 你谈的是要知道的目标的改变的内容,我谈的是你的观点和那位中学老师的观点的关系。我想说的是你说的这个改变的目标是什么这个东西不好讲,很容易讲空话。 博主回复(2017-2-2523:10) : 我是客观反映一个大学老师和一个中学老师的认知,无论你认为两者观点呈什么关系。关于改变的内容或者说方法,一,上海这边已经在做高考改革导向综合素质,已有文件和实践;二,完全可以当作是留在文章结尾给人的思考题。 举报 崔尧 2017-2-2522:41 我只是想说一句,你的看法是对的也是错的,他的看法是对的也是错的,如果用所谓的道德律令或者你说的那种理想评判都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的,在另外的前提下是错的。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你其出发点是一致的。不同的阶段重点是不一样的。若是你站着中立面看,无论是你还是那个中学老师的观点,都有不令人信服的地方。那些不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现实中的反例,就是观点中不能推广的部分。 博主回复(2017-2-2522:48) :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姓资姓社、有你没我的。它们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就像是一把有十个刻度的尺,你把指针放到几。本文也并非强令公众接受唯一的答案,而是客观反映两种不同的想法而已。我的结论是,哪怕应试教育暂时无法改变,我们也要知道改变的目标是什么。 举报 崔尧 2017-2-2522:28 所以亲你是科学家并不是哲学家 博主回复(2017-2-2522:30) : Yes,ofcourse.我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读过佛教,但商务印书馆那些国外典籍实在读不懂,也没时间看。 举报 崔尧 2017-2-2522:06 你这么解释我只是想说你误解了康德的话,康德的话是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原文我没看到,但是后边接下来的话大致意思是头顶的星空人们可能认识也可能脱离,唯有心中的道理律令,才跟我们不离不弃。其实你说的并不是星空而是康德追求的那个道德律令 博主回复(2017-2-2522:13) : 低头拉车就是实干精神,眼望星空就是理想主义,就是心中的美好和追求。 博主回复(2017-2-2522:11) : 抱歉,我本不知道康德的话,所以也不存在误解了。我原本知道的就是低头拉车和眼望星空的关系,那是中国人说的。 举报 wwmwwm 2017-2-2520:18 ZweiDingeerfüllendasGemüthmitimmerneuerundzunehmenderBewunderungundEhrfurcht,jeoefterundanhaltendersichdasNachdenkendamitbeschaeftigt:derbestirnteHimmelübermirunddasmoralischeGesetzinmir.(Kant'sgesammelteSchriften,BandV,Berlin,1913.S.161) 举报 aliala 2017-2-2519:15 举报 崔尧 2017-2-2518:59 康德的墓志铭都快用烂了 博主回复(2017-2-2519:03) : 我把稿子发给文汇报时,也告诉记者,我总的想讲的是:我作为大学教师,发现大学要招的,和中学提供的有错位。我也明白中学老师和社会上的实际。如果应试教育(“低头拉车)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话,我也认了,但至少应该让民众知道“星空”在哪里。而接下去正在进行的高考综合测评,起的正是这个作用。这层意思我本来没写到文章里去,并且原本文章结尾我总感到噶然而止。是文汇报编辑,把这层意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放在文章结尾,并重新设计了标题(我原先的标题是大学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共话减负和素质教育)。 “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标题非常好,画龙点睛。复旦人有很多号称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就是仰望星空。但事实上,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要兼具低头拉车和仰望星空。标题采用比喻手法,让有点文化的人想到低头拉车(刷题)和仰望星空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大家”?大家当然包括很多对教育、外国教育方式和如今教育改革不解的家长、学生和中学老师。谁来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里???我的答案是:社会各界!包括大学招生负责人、进中学宣讲的大学老师、在报刊发文章的大学老师,甚至包括各大博物馆提供参观讲解的工作人员,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媒体宣传人员!这是个全社会的话题! 举报 zhaoyang 2017-2-2517:34 学习这个东西其实是和自身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的,你认可学术,有这样的环境培养,或许从某些方面你就有优势,如果你对此本身兴趣不大,环境不具备。那么很有可能就不是很认可这样的道路。初中到高中时学生一生中价值观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应该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成长空间,价值导向。兴趣培养与发展等等方面。这就牵扯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义务化。但是从目前来看,高中教育普及化都很难得当代社会很难做到。大学熬夜学习很正常。毕竟大学远比中学的内容要丰富的多。 举报 xlsd 2017-2-2516:54 举报 赵鹏 2017-2-2516:44 奉为圭臬 举报 proedus 2017-2-2516:40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强调传授知识点,学生们习惯于刷题,并把“标准答案”奉为圭皋。 ==================== 当今的教育缺陷,与传统好象没什么关联,只是既得得益者所为, 学生成为某些人的免费资源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7-2-2514:48 举报 黄永义 2017-2-2514:46 好文! 举报 qidao 2017-2-2513:26 我倒不觉得现在的问题主要出在高中阶段。马老师,复旦的学生也翘课不学习吗?为什么国外大学里的学生经常熬夜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呢?我觉得问题还是在大学本身。即使高中没做好素质教育,但我们大学的管理制度能使得学生必须勤奋学习,大学的课程能引导学生发展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也还是完全来得及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我们高等教育的变革上。 举报 用户名 2017-2-2513:09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举报 Dnafish 2017-2-2513:05 这同舆论无关,华夏文明被统治者传承至今的核心就是帮统治者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达到给被统治者洗脑,心理去势太监猪猡化的目的。 举报 韩永和 2017-2-2512:51 此外,多数人都习惯拘泥于自己的小领域,以身说法,排斥别人的看法。要客观认识所从事工作的不足,是很难的。否则也不能有社会,社会主要还是由大众构成的,既然是大众,就有从众心理。真正有真知灼见的人,是很难入群的。 博主回复(2017-2-2512:56) : 嗯。值得我们思考。 举报 Dnafish 2017-2-2512:45 中国几千年都如此,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真正在乎标准答案是对是错。而是要借此反复强化一个核心:只有它们统治者提供认可的才是正确的标准答案。最终达到洗脑,心理去势太监化被统治者成为猪猡奴民的目的。 博主回复(2017-2-2512:58) : 无论在哪里,舆论当然是有禁区的。 举报 蒋永华 2017-2-2512:43 上可上顶级学刊,下可入千家万户。文理工与教育、职场全打通了,厉害了! 博主回复(2017-2-2513:03) : 文汇报发行量50-60万份。 举报 韩永和 2017-2-2512:40 何止学生如此,走到社会上不也人云亦云,很多人习惯如此 举报 yy1663729120 2017-2-2512:38 我最近确实没关注这些消息,不大了解,望文生义了。 我这算“想太多” 。 其实人家这就是很直观的意思。 这么理解的话,那没问题,是对的,但是这种表述,我个人并不担心他说的这个“科学性”“公平性”。 但是阻力小还是阻力小嘛。 举报 lihouq66 2017-2-2512:29 看看这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就会有自信了。 http://blog.sina.com.cn/u/2392978131 ,TheMotionofCelestialBodiesComplieswithConservationofAngularKineticEnergy,viXra.orge-Printarchive,viXra:1603.0243 http://vixra.org/abs/1603.0243 举报 yy1663729120 2017-2-2512:17 是。刚才大致读了一下。 上海市委强调了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原则,这其实是矛盾。 科学的选人是不“公平”的,至少不是社会理解的那种“公平”。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看似“公平”的考试,而综合考察学生潜质。 但若说这方向是“公平”的,没错,我们要改革选出的人才,是综合全面的,进步的,让他们步入社会,起到的作用会更大,这样看来肯定“公平”。 可是综合选材,必然倾向于精英阶层,因为精英家庭学生受到的教育先进、眼界宽、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社会会认为这“不公”。 而且堵塞太多比例底层晋升渠道,不满就升级,政府部门也很担心。 恰好大学又是公立的,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也应该,也不能不服从政府调控。 我不晓得上海市民的素质到什么地步了,但一般来说,要让社会“很满意”,这教改就算失败了。 因为社会并不了解什么方向合适。 但是上海相当西化,选先进地区做试点,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民众素质高?阻力小? 不知马老师如何理解? 博主回复(2017-2-2512:30) : 而考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就是让他们感到高考改革是公平的,能让他们在面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平时的积累,并且也不出偏题、怪题。整个录取过程都应平稳进行。 博主回复(2017-2-2512:27) : 选择上海做试点,是因为上海已经有前期好几年的自主招生和综测经验,并且,5.5万人能有5万人进大学。 博主回复(2017-2-2512:25) : 可能你没有完全理解上下文。根据我对报道以及最近读报纸的理解,公平性就是坚决杜绝开后门、徇私舞弊、打电话、塞条子的情况。那样的情况,会造成舆情和事件,不利于稳定。而科学性,就是综合评价考生的情况(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各科),在高考中科学地覆盖基本知识点,不要出偏题,在面试中也不要出偏题、难题,以体现出的题目能真正反映考生的水平,而不取决于考生恰好看到过或者没有看到过一个知识。 举报 yy1663729120 2017-2-2511:54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分开嘛。 要考试进阶,改变命运的,尽可考去。 但是给学术人才、综合人才留个口子。 要我说留出c9来完全自主招生比较好。 博主回复(2017-2-2511:56) : 这真是个难题。目前正在上海和浙江搞高考改革试点。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2/24/content_529056.html 如果打不开的话可以点击: http://www.sh.chinanews.com.cn/szyw/2017-02-24/19144.shtml 举报 岳雷 2017-2-2511:17 兴趣爱好、小制作、社会实践、对社会问题或者学术问题的看法 如何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4892-1016627.html 如何废除高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4892-1018714.html 博主回复(2017-2-2511:24) : 唉!我们都知道搞科研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也需要动手能力。我们都知道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有点脱节,高分不一定代表高能,但很难说服广大的家长和中学老师。 举报 fanteklv 2017-2-2511:13 也许实践比询问得出的结论更接地气。 举报 马臻 2017-2-2510:22 同一天文汇报的第一版刊登了一篇新闻,值得研究和学习: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2/24/content_529056.html 博主回复(2017-2-2510:43) : 如果打不开的话可以点击: http://www.sh.chinanews.com.cn/szyw/2017-02-24/19144.shtml 举报 seeker99 2017-2-2510:12 附上: 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 马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1035971 多少年来我们看到,中学教师围着升学指挥棒转,而大学教师则希望招进来的大一新生素质高,素质教育和升学似乎成了跷跷板的两端。中学生如何一边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一边提高学科成绩?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带着这些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马臻走访了沪上一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素质教育与提升成绩有门道 20多年前我读高中时,每天晚上9点45分准时睡觉,但现在有很多中学生每天晚上10-11点睡觉,“因为题目来不及做”。 对此,这位中学教师解释说,中学理科的定律、公式就是要通过做大量习题才能加深理解并掌握的,“只有做习题才能‘钻进去’”。否则,以后看到考题,运用哪个原理都不知道。 做习题对应试是有帮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重复劳动。他说,中学理科的教学要“精讲(选)多练”。这里头首先要教师去做,要精选习题、考题,不要反复出类似题目,也不要把各个区出的考卷不加选择地都发给学生。 谈到中学生课外补课,他表示有两种学生。一种是成绩相对差一点,另一种是想更加拔尖,甚至不惜超前学习。 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参加补课的原因是“听不懂教师上课”。有些中学教师上课没讲清楚知识点,甚至只是拿出考卷对答案,然后说“有问题下课找我”,但学生都不好意思问教师。对此,他认为,学生应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一定要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遇到不懂的要问。遇到教师漏讲的知识点,也可以自学——毕竟,进大学后,就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而教师和家长,也应该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把不懂的问题搞懂。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鼓励,可以先让他们做简单的题目,做对了就表扬,提升他们的信心。 对于超前教育,我认为这是拔苗助长,但该中学教师坦陈,超前教育对应试有一定帮助。“有的初三学生物理已经读过三遍了,中考有优势。初中毕竟题目不多,所有题型都做过了,只是数字换了换。但到了高中就不一定好,因为高中题目难得多,逻辑推理要求更高。”可见,超前学习只有短期作用。 接着,我问:“你有没有见过不补课也能考进重点大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多了。他们学习能力强,读书自觉。”他回答。这使我想起我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上海的普通学校读的。当时我从不补课,不请家教,也不开夜车。1994年,我以高出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30分的高考成绩,被复旦和上海交大同时录取。当别人问我学习方法,我平淡地表示自己喜欢学习,每天回家能坚持复习、预习,每学习45分钟外出散步一下。周末也能自觉学习、看课外书。 如今我作为大学教师,接触到不少本科生。有些本科生进入大学后经常翘课打游戏,不交作业,不来考试,处于退学的边缘。一位本科生说,读高中时家长整天盯着他,那时他能认真学习。而进了大学,家长不在身边,他感到“自由”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就说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素质教育和升学:跷跷板的两头? 接着我们来说说“素质教育”。我想强调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区别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强调传授知识点,学生们习惯于刷题,并把“标准答案”奉为圭皋。这就使得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例如,在第30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口语交际比赛中,有些一等奖候选者面对“阿大葱油饼特事特办你怎么看”“外滩粉色蛋糕楼遭拆你赞成吗”等讨论题无从说起。又如,在2016年上海财大附属北郊高中招生面试中,很多初三学生答不出“怎么看待百度搜索搞‘竞价排序’”等题目。 但大学学习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固然有些课程,比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需要解题,但很多大学课程的学习不用刷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大学教师讲课往往突出主线,讲清楚某个专题历史上有哪几种学说,这些学说是怎么得来的,各自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又有哪些应用。他们还会提醒,很多理论只能解释部分(实验、社会)现象,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而且,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僵化地套用。 本科生、研究生做研究时,更需要批判性地看别人发表的文献。研究课题有无新意、研究方法有无瑕疵、实验数据是否详实、实验结果能否支撑结论、引用文献是否妥当……只有找到别人文献的“盲点”“缺点”和未能攻克的“难点”“痛点”,我们的研究才有“立足点”。这样的批判性思维,也可以用在审视自己的论文,以及准备学术报告、各类答辩和面试中。 在大学里,我们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大学生会遇到室友不按时熄灯从而影响睡眠等问题。研究生会遇到实验失败、实验室成员抢着使用仪器等问题。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做医生、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当记者、律师、公务员,都需要提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些实用的能力岂是靠机械地刷题、生搬硬套能锻炼出来的?换言之,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味地强调刷题和补课,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也不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乃至大学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没想到,我发表完“演讲”后,这位中学教师说,高考也是一种素质。他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有高考,就有升学率,社会和家长就看升学率高不高。哪个学校高考成绩好,教师与学校就在社会上出名了。学生素质很高,但高考成绩低,很难说得过去。 “能力强,强在哪里?素质高,高在哪里?社会上又不知道的。高考也是一种素质。”这个老师的话也许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和中学教师的想法。这让我感到,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教师的理念确实存在着差异,给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出了一道难题。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能否发挥导向作用 眼看着我无法改变这位中学教师的观念,于是只好谈起眼下上海正在进行的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试点。这项改革打破了“只看分”的局面,增加了校测面试环节。 校测面试通常会考查学生对报考专业的认识和积累、对高校理念和大学生活的认知、知识面、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科研实践活动、兴趣爱好、品德修养等。有的高校或者专业还会安排英语口试或动手能力测试。 在我看来,这项改革有利于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在招生时全面考查考生,招到综合素质高、契合大学培养理念的学生。 我问这位中学教师:“你认为增加校测面试环节有用吗?”不料,坚持“高考也是一种素质”的他却说,“怎么没用?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坦陈,很多中学生“满脑子都是高考和习题”,不擅长对社会话题发表看法。 这难道不正是高考改革需要改变的吗?!在我看来,高考综招面试不仅要实现筛选功能,更要发挥导向作用——要把基础教育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向引导。 为此,综招面试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刷题”“考试”之外的课外积累和个性化的东西,比如兴趣爱好、小制作、社会实践、对社会问题或者学术问题的看法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发挥特长,也有助于面试官全面了解考生。 综招面试还可以涉及一些社会和生活话题,比如“共享单车”“分享冰箱”“明厨亮灶”“双11疯狂购物”“外卖快递”“校园欺凌”“中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等。这些话题经常占据媒体版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题能被用来考查学生是否关心时事,是否具有思维和表达能力。 但如果面试考查超过一般高中生知识范围的高难度知识题,那虽然实现了筛选功能,却没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我相信,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和与之相关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发挥导向作用,并逐渐改变中学教育现状。 这位习惯于“抓成绩”的中学教师,表示审慎乐观。但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他表现出还不大了解综合评价录取。看来,对于这项高考改革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真希望各大学招办的负责人能通过招生宣讲、媒体发文等方式,把招生政策和培养理念传递给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学生们。这不但能提供信息、消除困惑、宣传大学,还能给中学生们加油打气,让他们看到希望。 我真心感觉,素质教育即便犹如星空,与我们还有距离,但至少得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标在哪里。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文章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2/24/content_529045.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代写代发的生意将更兴旺了
热度 39 mdzhao 2015-4-6 23:15
最近因为 BioMed Central 撤了41篇中国作者的文章,此事被华盛顿邮报报道后,掀起了学术界的又一个波澜。这些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的作者单位涉及38家国内知名高校及三甲医院。对此事除了进行相关调查外,人们又一次反思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抨击对医生升职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这样的规定。其实,把论文作为主要的科研评价指标早已被人诟病,相关部门也早就有各种文件要改变这样的评价体系,比如,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出台过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 ,其中就要求高校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要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 然而,突然看到“ 高校自主招生发论文可降分 忙坏高三学生 ”这样的报道,开始真有点震惊了,不过继而也只有摇头。其实,对学生来说,论文早就在许多地方发挥着作用。最初是对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除了需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还要求发表不同数量不同级别的论文,而且发展到后来,是否有论文发表成了能否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提条件。然后是大学生,当然大学生不可能把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但大学生如果有论文发表,是可以在奖学金评定、评优等方面加分的,而且对不同级别的期刊论文加的分值是不同的,和教师算公分、评职称的时候算分完全如出一辙。现在,轮到中小学生了,当然,此前中小学生如果有正式发表的文章、专利等,也往往可以在升学等方面得到加分,但毕竟那属于锦上添花性质的,而现在,按相关规定来看,发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必要条件了!根据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简章看: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作品是可以参加自主招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他大多为各类比赛中获奖等,获奖貌似更难,所以发表论文便成为相对容易达到的要求,而如果没有,将意味着连自主招生的门槛都不能跨入。 大家都看到,论文代写代发这样的事情已经被多次曝光,可这个行当却大有越来越兴旺之势,有报告显示,中国论文买卖规模已达到年销售数十亿元,即便你没主动去找,也经常有这样的邮件发到邮箱里,如果到网上搜一下,各种网站、平台、QQ群简直是铺天盖地。其实也很好理解,有需求就有市场,正因为论文在许多时候成为职称晋升、考评、毕业等等事情中的必要条件,它才有这么大的市场,而现在这个市场将更大,想想每年几百万的高考大军,希望参加自主招生的人估计也有几十万。在目前高考仍是每分必争的情况下,学生一旦入围自主招生名额,高考可降20分至40分,天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了这些分而挖空心思?而我国中学生的情况,大多数家长都知道,到了高中阶段基本没多少心情和时间去写文章,那些作敲门砖的文章估计大多数是不同形式的代劳,当然发表更是花钱的,不仅体现不了公平的原则,还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弄虚作假。 有的时候想想也真是奇怪,为什么那些管理者,而且还是高校,到真正的关键时刻,还是要祭起论文发表这面大旗呢?找一找原因,固然有懒政的因素,论文数数简单又直观,不过也有许多人其实是认为,还是论文这种硬碰硬的指标比起其他的某些条件更少一些猫腻,从这个事情上其实更可以说明,要扭转唯论文至上,要改变评价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个人分类: 杂谈|25491 次阅读|61 个评论
[转载]高校自主招生时间挪后 校长实名推荐成历史
redtree 2015-2-27 21:27
高校自主招生时间挪后 校长实名推荐成历史 作者:沈蒙和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5/2/27 8:33:17 3月报名,6月考试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时间挪后 校长实名推荐成为历史 本报记者 沈蒙和 这两天正式“开工”的,除了上班族,还有高三生,据说有学霸都早早回学校自习了。 也难怪他们这么心急,往年这个时候,高校自主招生“三国杀”早已硝烟弥漫。 但今年例外,自主招生要整体推迟了——教育部最新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从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全部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 钱江晚报记者从部分高校招办老师那里了解到,3月底前,考生须完成报名申请;4月底前,高校确定参加学校考核考生名单。 6月7日、8日,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6月10日至22日,高校考核,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专业及优惠分值。 招生时间挪后 高考加分减少 今年自主招生将比往年更严格。《通知》要求,从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考核挪到高考后进行,高考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考核活动,而且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自主招生计划不得占用试点高校已公布的分省招生计划。 届时,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还要完善自主招生的投档录取办法,组织这些自主招生入选资格考生,单独填报试点高校志愿。然后根据入选资格考生高考成绩总分、试点高校给予的优惠分值和试点高校模拟投档线,向高校投档录取,原则上于本科一批次前完成录取。 除了推出自主招生的考核时间,今年高校考试招生还有不少新动作。 比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又比如,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教育部要求各地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适宜的地方性加分项目。 据悉,近期教育部还将专门制定出台保障残疾人参加高考的有关规定,为残疾人考生等特殊群体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 “三国杀”、校长实名推荐 都将成历史 今年自主招生改变的不单单是考核时间联考,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分合合多年的“三国杀”至此将成历史。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的是,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2003年全国启动试点,试点高校曾达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2014年选拔录取了2.3万人。 这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经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业、科研、创新等方面潜力普遍突出。但自主招生也相继出现一些问题: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定位不明确,热衷于“掐尖”、“抢生源”;部分高校以联盟形式,在高考前组织大规模文化考试,被社会称为“小高考”,增加了考生负担,影响了中学正常教学秩序等等。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自主招生考核调整到高考结束、成绩公布前约两周内完成,既可以有效解决影响中学教学秩序等问题,又不推迟现行高考录取进程,也有利于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 教育部明确表示,今年的自主招生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不组织专门培训。要求试点高校结合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确定相应考核内容。 如需笔试,考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 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将全部取消。 新政还规定,为保证考生机会公平,今年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也就是说,“校长实名推荐”也将随之取消。 89所高校拿到资格 3月是申请关键期 钱江晚报记者在“阳光高考”平台上看到,截止前天下午,已经有89所试点高校拿到了2015年自主招生资格,其中北京有25所高校,占绝对优势。中国人民大学今年也将回归自主招生大部队。 虽然自主招生考核要推迟到高考之后,但是谁能参加这项考核,却是三、四月份就要决定了。 高考后,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成绩,并将组织本省(区、市)有关考生单独填报自主招生志愿,原则上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前完成自主招生录取并进行公示。 换句话说,3月将是自主招生报名申请关键期。考生需根据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结合自身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情况,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为保证考生材料真实可信,中学要公示所有经确认推荐的考生名单及相关材料,接受所有考生和社会监督。 向多所高校申请报名并通过的考生,可以参加多所高校的考核。不过,为避免考核负担过重,还是建议考生,理性选择参加考核的高校。
个人分类: 教育|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高考改革中取消自主招生联盟考试的疑问
active007 2014-9-5 00:26
这次自恢复高考以来的最大力度和规模的改革中,另一个亮点是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包括联盟考试。改为高考之后的高校考核。 这里提出几个疑问: 1,为什么取消?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是,自主招生考试中有个别的腐败现象发生,为了维护公平。那么,每年高考都有腐败事件发生,那么为什么不取消高考呢? 2,考试比考核真的差吗? 什么是考核?我国的考核比考试公平吗?反正我认为,中国目前最公平的一项制度就是高考录取的考试制度,因为它给了那些家庭、经济等情况不好的学子们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得一个好的发展机会的途径。 总之,我认为,考试本身不是缺陷,我们需要的是改革考试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高中教材内容与高等教育的良好衔接,还有就是高中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等。 高考改革不是形式,应该重在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
1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清时的南科大——“必然成功”中的“悲怆而注定的失败”
热度 7 wangxh 2014-8-31 12:27
南科大朱清时校长的任期好像已满,有人说“南科大失败了”,有人说“朱清时校长失败了”,有人说朱清时校长“惨胜”…… 科学网讨论过南科大与朱清时的南科大,俺也凑热闹写了一段: 现在的南科大,注定要失败 ! 现在看来好像有些还真“瞎蒙”对了。 下面附转的这篇文章,简述了南科大当时要办得三件大事儿: 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 。虽然原文没有明确说“都以失败告终”,但南科大惨淡而悲催地经营几年的确没有“非常成功”的明显标志。 其实中国大学现目今的严重问题的确是招生太死板、学位一刀切、行政干预太多,这的确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所以说,中国大学的“变型”是必要的和必然的,现在经济领域不是叫“转型”吗,差不多。这种变型或转型一定会有一个合适的结果的,也就是说定会“成功”——而且是“必然的成功”。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况是培养人才“工厂”的变革,在变革的道路上一定会留下一串串悲催的失败或注定的失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一个经历过现目今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完全脱胎换骨办成一个“西方大学”是不可能的,各个方面都不可能! 看看这几年南科大做的事情就一目了然: (举几个零散的小例子说说) 兴办之初,南科大特别需要教育部给个“名分”——这本身或突然就没有脱离“去行政化”,而且还想利用“行政”搞点“外快”。朱校长甚至找各种途径“围追堵截”袁部长求情——“ 我就很想跟袁部长沟通,取得教育部的理解和支持。建南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是要试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您看看您看看,这哪叫去行政化呀! 更有搞笑的事儿, 2014 年 1 月 21 日起,朱清时不再兼任 南科大党委书记,该职位由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M接任 。 这何止不叫去行政化,应该叫“武警部队化”吧? “自授学位”这档子先不说,说说“自主招生”吧。首先要知道自己想招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能够招到什么样的学生。南科大你想与清华北大等顶尖级学校“竞争”吗?抑或还想“吸引”得到外国著名大学录取通知的学生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清华北大的教授们都纷纷投到南科大门下,否则学生们是不会发疯的。或者想招那些从这些类似学校“漏下来”的学生?学生和家长是愿意再等待一年去清华北大还是等待四年后根本无法估量的社会的评判呢?其实南科大只能向“与南科大同样抱有伟大思想的勇敢者”敞开大门、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屑于‘饭碗教育’模式的新时代勇士”——要想有什么样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什么样的教师,南科大有这类教师吗?(是不是得有点像鲁迅先生那样的?) 不知道接下来南科大会如何走,会像前几年一些民办大学一样自行消亡还是再来一个黄清时继续搞下去呢? 附: 【教育改革】朱清时南科大这5年:「惨胜」 2014-08-27 学术中国 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在中国是否只存于空幻的梦想呢? 有同行说,朱清时是那种表面热闹实则没人真正关心的人。潜台词是指这个人不抓眼球,杂志做他卖不动。这确实很有可能,单从利益上说,我们没有理由请朱清时先生登上封面,可我们还是做了,因为这样做是对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严肃的公共议题: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听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现实中知道如何去实现的人寥寥无几,朱清时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到了名言的一部分,但是当他打算在一手草创的南方科技大学做到更多时,却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曾经提出,将南科大建成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他的5年任期最后证明了,这些不过归于空幻的梦想。 有点宿命的是,朱清时的名字出自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说的不是安闲,是郁郁不甘。现在,这位中国最具声望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改革者即将卸任,其功过将被载入历史。我们愿为这段历史写下初稿,并期待他的精神同道与后来人。 5个故事,一道了解朱清时的成败与悲喜。 -------------------------------------- 朱清时 「惨胜」 《人物》编辑部 文 | 葛佳男 赵涵漠 采访 | 葛佳男 赵涵漠 陈凌子 陈楚汉 编辑 | 赵涵漠 摄影 | 周裕隆 图片统筹 | 于千 1.我就是要为中国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受聘南科大之前,朱清时曾找到深圳市政府,说自己没那么多时间,要求对市里大大小小的会议「参会自由,不受约束」。但与此同时,他对崇高话语并不抵制,喜欢用「责任感」、「使命感」一类的宏大词汇解释受聘南科大的动因。在采访中,他向《人物》记者重复了曾反复出现在媒体标题栏的说法,「我就是要为中国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一些熟悉朱清时的采访对象倾向于将其退休后再任校长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壮志未酬」。朱清时曾经的秘书回忆,朱在中科大时期就流露出南科大改革措施的很多倾向,比如学习哈佛等名校的「书院」制度,让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解答问题。这在中科大受到一些老派作风教授的反对,未能建立,如今朱清时将其移植到了南科大。 「现在才是他的真实思想,建南科大就是他的意思,他早就想自己办一个学校了。」这位秘书对《人物》记者说。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杨金龙从1997年起就在朱清时的实验室工作,曾长期担任朱清时的助手,他感到,「到南科大做,我想(他)还是想挑战一些事情……他就觉得在科大有的事情他做得不是特别,体制内嘛,他动不了的东西嘛,他就想挑战一下。他如果都觉得自己100%都把握了,他可能就没太大兴趣了。」 《人物》记者接触的大部分中科大老师都认为,两所「科大」有诸多相似之处。杨金龙举了一个例子:南科大的火炬形状的校徽—朱清时说它意味着南科大「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的使命—跟中科大没有采用的某一版校徽设计非常接近。 现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执行主任、曾经担任朱清时秘书的闫立峰的说法更加直接:「科大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老师都这样认为的,南科大就是(中)科大的小弟弟。」 2.中科大10年,可称完满? 在此之前,朱清时已因中国高教批判者的形象而获得盛誉。因为在任期间坚持逆势不扩招,不圈地,原生态迎接教学评估,媒体和民众赞誉其为「中国最牛大学校长」。中科大10年,似乎可称完满。 这只是事实的一面。 事实的另一面是,在中科大上任不久,朱清时开始推行去行政化改革,从后勤部门开始,所有服务系统逐渐取消行政级别。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被触动了。一位1990年代起就在科大负责物业后勤的工作人员对《人物》记者回忆,虽然行政级别取消了,但是有员工活动个人关系,在后勤设立了总支,「后勤设一个总支的话,那其他院系的总支就相当于处级单位了吧,那我这个总支书记也应该是个处级单位,处级处长。这么搞的。」「因为他(们)也是被逼无奈,他(们)也有很现实的东西。像分房子,你在科大里面,处级干部就拿处级干部的房子,那你没有级别怎么办嘞?」 这位工作人员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朱校长呼吁是对的,每个人都知道是对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是不配套的……你在小环境里面,要脱离一个大环境,那是不可能的。」 在中科大老师们的描述里,朱清时是一个果断并且「有些清高」的领导者。前者的意思是他做决定很干脆,不瞻前顾后,也很少四处征求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清高」则指向朱清时在沟通上的短板。 1990年代末,朱清时坚决抵制轰轰烈烈的大学扩招浪潮,在中科大坚持延续「小而精」的办学思路。他本人因此广受赞誉。然而,至今还在中科大内部有所争议的是,朱清时当年因此拒绝了合肥市政府主动提供给学校的廉价地皮。中科大的论坛上至今留存着一张以《朱清时校长的战略错误》为题目的热帖,很多人认为他没有适时地为学校争取资源,不善于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位中科大老师对记者说,「以前那个地多便宜啊,不要钱的。现在要买同样面积的一块地,那贵死了。」 在朱清时任职后期,党政关系有些许微妙。有中科大的老师回忆,有一段时间学校里小道消息满天飞,比如校长的某项决定又因为一票之差没有通过,再比如,校长在党委常委会上拍了桌子,发火让某位副校长辞职——虽然事实上他并没有人事任免权。 在杨金龙看来,这更多是「人的问题」。他对《人物》记者说,虽然党委和校长的矛盾天然存在,但是「一个党委书记,一个校长,个人关系挺好,他们可以用协商的方法就把它做起来,对吧。如果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做事情没法交流的情况下……有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体制怎么怎么的问题,当时实际上它是有沟通的渠道,但是如果人和人之间做不到这一点,那可就麻烦了」。 作为好友,书法家刘正成曾不止一次听朱清时讲起他的痛苦:「他说我虽然是中科大校长,管着各个系的工作,但是我无法任免任何一个系主任,人事问题是党委书记说了算。我才知道谁的工作好水平高但我提拔不了他,我也知道谁的工作差水平低但我罢免不了他,你说我怎么去带兵打仗搞好教学?」 朱清时一直希望大学能够免于行政化的干扰 3.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仙人」 受聘南科大之后,朱清时发生了某种变化。中科大物业中心负责人唐伟(化名)将此前的朱清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仙人」,「他没有这个生活的琐事这些概念。」 唐伟与朱清时都喜欢文物古玩,朱清时任中科大校长期间还曾兼任过该校科技考古系主任。大约10年前的农历新年前,朱请唐伟牵线,希望给扬州博物馆的一件馆藏珍宝做科技考古数据采集。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八,博物馆工作人员早已放假,又被唐伟请了回来。朱清时没说清楚几点到,一屋子人就那么等着。晚上博物馆方面宴请,开一大坛黄酒,朱清时高兴,喝醉了,坐在那里总是笑,吃完「一抹嘴走了」。 「他现在恐怕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这个事儿,你二十八跑去看东西,人家一屋子人等着。」唐伟说,「就是他没有这些俗礼啊,说是人情,普通人之间那种互相的你给我什么,我给你什么,这种利益交换,他没这些东西,没这些想法。」 近两年再见,唐伟注意到朱清时的变化,「他讲过一句话,他说我原来在科大当校长,现在我回过头来,我真要感谢大家,学校的所有的其他的各个部门的人。他说那我在学校里头就是甩手掌柜的,现在连屋顶漏个雨都得我来关心来搞。」 毫无疑问,一个革新建设者必须比一个单纯的批判者承担更多。2009年,在朱清时受聘南科大后不久,教育部再次拒绝了南科大的筹建申请,理由是广东省已有很多高校,应先着力将现有学校做好。此时教育部刚刚完成人事更替,新部长袁贵仁上任。朱清时得知袁贵仁将出席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启动仪式,特意准备好学校的筹办材料,装在一个文件袋里,「厚厚的」,然后趁袁贵仁作完报告走下台时堵了过去,将文件袋塞入袁的手中。 「我就很想跟袁部长沟通,取得教育部的理解和支持。建南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是要试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朱清时说。 当时,根据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来说极其困难。但与袁贵仁见面后的几个月,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委员会曾专门开会研究南科大的问题,据称与会专家全票通过为南科大发放「准生证」。 4. 当一个知识分子领导一群知识分子 朱清时和他领导的南科大一直谨慎而缓慢地在困局中穿行。事实上,2012年6月起,南科大放弃完全的自主招生,采用「高考成绩占60%,自主招生考试占30%,平日成绩占10%」的半传统模式;除第一届「教改班」外,学校招生纳入计划内集中录取,学生将获得教育部承认的文凭,很多人据此认为南科大由此被体制收编;2014年1月21日起,朱清时不再兼任南科大党委书记,该位由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铭接任。 长期关注南科大的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公开表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这3个最大的口号基本上都没有实现。朱清时的卸任,标志着南科大改革的彻底失败。 尽管学校被派驻了新的党委书记,但在一些南科大教授看来,校长和教授并没有因此失去对于学术和科研的决策权。南科大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说,李铭「和深圳市政府的沟通之间起到一些非常好的桥梁的作用」。 更确切的现实是,朱清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革的空间。刚到南科大时,他运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竭尽所能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华人专家,包括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张景中等。据媒体报道,朱刚刚上任时,便接到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的电话,他也是「文革」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甚至早在1986年,李泽湘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中国教育部。而多年后,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告诉朱清时自己愿意回国做义工。 但后来被许多媒体频繁报道过的一个事实是,这些曾与朱清时共同垦荒的学者,已因各种原因风流云散。 李晓原是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的教授,2010年5月,根据港科大和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他与李泽湘、厉建书两位教授一同前来协助南科大筹备。李晓原回复了《人物》的邮件采访。他写道,来南科大之前他与朱清时并不相识,对朱清时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体报道,「而且对他的印象十分正面。」 仅仅一年之后,这3位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公开批评朱清时,以一种无可转圜的姿态退出南科大。公开信称,「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 在朱清时看来,他和港科大教授之间不过是理念之争。港科大教授希望按照自己的经验,先制定好课程和实验室的规划,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引进人才。而朱清时则认为,内地必须遵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得先网罗优秀人才再规划学科,一边开车,一边铺轨。 「他们公开性地写,我都会想,这种分歧有必要用那么激烈的方式吗?」3年之后提起,朱清时依旧有些激动,「你们用那种方式,不是想置我们南科大于死地吗?」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朱清时又主动重新提起此事,说他想了一晚,想到了对港科大教授「最好的比喻」。 他加快了语速,「感觉就是,他们总是站在高地上,觉得你们都不行,来指挥你的……使我想到最好的比喻就是说,就像军官学校里头的那些高材生,他们去打仗都要这个条例,那个条例,先编好条例再去打仗。他们都看不起这些土包子出身的将军,但是他这些条例啊,不是教育的根本,不是这个。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像我说南科大刚建立的时候就几个教授这样的,所以土包子吧,只要是从实践中间总结的经验,反而能够打败这些人。对。」 另一位与其发生剧烈冲突的科学家则是陈应天。他对《人物》记者回忆,办学初期他与南科大理事会成员、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曾提出,南科大的「南方」如果译为southern会比现在使用的south更准确。陈回忆,朱清时当时「未置可否,好像有点不太开心一样」。预备印名片时,陈应天自然而然改成southern,结果名片印好后的最终版本还是south。印名片的人回复:这是朱校长改的。 但二人的最大矛盾集中于实验室建设。陈应天在回复《人物》的邮件里写道,「清时校长于2011年初对我运去南科大的专业实验室设备故意设置重重妨碍,根本无法安装,以各种『行政化』的方法使我不得不决定搬出这批实验设备。几千万元的设备在南科大搁置了将近半年又重新装车运出深圳,种种场景,使我的南科大的梦完全破碎。」 当《人物》记者就此事求证朱清时时,他认为自己被极大地误解了。他解释陈要办的研究中心产权并非归学校所有,而是陈应天的私人公司控股,「学校是不可能办这样的公司的,所以只好放弃了。」 5.让我安静地卸任 5月14日,《人物》第一次见到朱清时的早上,采访开始之前,一位老师来找他讨论2015年的招生规模,深圳市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划又一次产生了分歧。 这是一个老问题。南科大希望「小而精」,而深圳市则希望大规模招生,为城市发展大量储备人才。2012年,南科大获得教育部准生证之后第一次招生,深圳市原本报的计划是2000人——这个数字是学校计划的10倍还要多。「是校长顶了下来。」有内部人士说,南科大那年最终的招生数是188人。 然而那一天,朱清时对那位一大早就来找他的老师说,告诉书记此事由书记来决定。 临近卸任,朱清时只希望一切重归平静,「(初期)我需要人才来,需要学生来,需要社会支持,那你如果不说话,不让大家知道你有什么改革……你不告诉大家,人家怎么会来呢?」但如今,「跟当初不一样了,现在不是我要宣传,要做这个,不是让大家接受我,而是让大家让我安静地卸任。」 即使是认定改革已经完败的熊丙奇,也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肯定了南科大改革的积极作用:「朱校长在推进南科大这样的改革的过程中,双重去官化、去行政化,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向政府宣布,进行了高校改革的雏形。我认为,因为正是借助南科大这个平台,我们就是在说,什么是去官化,什么是去行政化,什么是自主招生,什么是自授学位,这个把很多年的、停留在文件中的一些东西,把它具体化了。所以说本身就是他进入南科大,(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个思路上的宣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价值。」他并不认为谁有义务成为教育改革的「烈士」,「那是把他放在火山上烤,是道德绑架。所以我们希望他能够成为教育家,成为更好的教育改革者。」 如今,5年任期将满,当公众讨论朱清时的成败时,他重复了2009年对美国《科学》杂志的回答:「我已准备好做尝试真正教育改革的第一人,但也许成功的第一人要属于后来者。」 两年前,在录制一档电视节目时,主持人问朱清时是否觉得大家对南科大过于苛责,朱清时复述了一篇评论文章中的句子,一字不差:「南科大终于引爆了舆论。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终于要求我们宽容改革和改革者。这种要求很悲凉。」他对着静默无声的观众席叹了口气,轻轻摇头,「我看到这句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把那篇评论打印出来,装订好,放在案头。 6月16日,有媒体用《遗憾朱清时》为大标题发表了一组封面报道。朱清时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说,他对此很有意见,很失望。「遗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用了这样的标题,给读者一个很坏的印象。」他极力表达自己「更多的是欣慰愉快」,说南科大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当初的预期。 而一位昔日挚友用了「惨胜」这个词来形容朱清时这5年,「他付出了49.9,得到了50.1。」他说,这个评价他永远不会说给朱清时本人听。」 版权信息 文章来源:人物杂志 今日编辑:学君 举报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3389 次阅读|6 个评论
备考自主招生的常见的问与答
Yaogy 2014-8-5 15:45
1 、问:老师,自招是否一定要做配套题目,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需要复习哪些内容呢?除了课本是不是还要补充很多课外知识?   答:目前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要求的范围较广,可能会设计到高考知识,高中选修知识,大学基础课程知识。其中 高考常规类题目、高考边缘类题目和竞赛类题目分值比例大约为 1:1:1 。高校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整合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潜质,偏、难、怪题已经很少出现。 2 、问:老师请问今年理科自招还是数学和物理吗?   答:理科近几年主流还是数学和物理,个别学校因报考专业不同会有其它学科要求。 3 、问:老师我是理科生,您觉得哪些竞赛最有说服力呢?在加分的时候最管用?   答: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奥赛。目前竞赛成绩不作为加分依据,仅作为自主招生报名审核条件。 4 、问:老师你好,我现在在年级 15 左右,需要参加一些自主招生辅导班不?   答:你这个成绩如果你的学校是示范性高中,你应该可以拿到校荐资格,但是仅学业水平优秀的同学不是自主招生重点考核的对象,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竞赛基础,不建议盲目参加培训,还是把精力专注在高考备考上。 5 、问: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好啊?现在在班里能考到前五。   答:这个问题问的好,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应该是贯穿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从高一开始是最好的。主要从学业成绩,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证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等三个方面准备。 6 、问:你好我是准高三生,自主招生一定得是在某某竞赛中获奖才能申请吗?   答:竞赛获奖是学科特长最好的证明,有当然最好,但是目前国内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有近百所,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和层次,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通过自荐的形式申请自招资格。 7 、问:老师,自主招生什么时候开始呢?   答:每年 11 月底 12 月初高校公布简章, 12 月中旬前完成初审,第二年 2,3 月份笔试, 4 月份左右面试。 8 、问:老师随着高考改革,自主招生是不是也会增加名额和扩大范围?   答:未来高水平大学通过自主招生来区分和选拔人才是一个大趋势,自主招生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 9 、问:老师我是文科生,我们参加竞赛的机会有哪些?   答: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或者自己有文章,文集发表等,这些都是途径。 10 、问:是不是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就不需要再高考了?   答:不是,目前除了复旦和上交针对苏,浙,沪有免高考政策,其它学校均需要参加高考。 11 、问:老师我现在是准高三,我现在学的一塌糊涂,我现在对学习不能是没有信心了,只是学的没劲了!还希望走文化课了,学其他特长又没有多大的爱好,老师我怎么办呀?   答:自主招生不仅是学业成绩优秀的顶尖学生可以参与的,有一定特长和能力的同学都可以考虑参加自主招生。 12 、问:需要参加那些自主招生夏令营吗?老师有没有推荐?   答:参加是可以的,高校和一些学术组织举办的夏令营是可以重点考虑。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一定要看师资力量和学习效果。 14 、问:老师,要获得自主招生的名额有哪些方式?   答:获取自主招生资格的途径主要分为校荐和自荐,校荐主要依据在学校的排名推荐,自荐要看自身条件。 15 、问:如果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高考能加多少分?   答:自主招生是高校在统一高考之外自行组织的招生考试,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可以获得相应高校高招录取一定得分数优惠,一般为 5 至 60 分。 16 、问:自招如果选了华约的学校还能选卓越的吗?   答:在申请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时候可以同时申请,但北约、华约、卓越联盟最近两年的笔试时间会在同一天,只能参加期中一个笔试。 17 、问:老师好,自招报名需要什么条件?   答:自主招生核心考查的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学业成绩较好,并有一定特长和能力的同学都可以为自主招生做准备。目前全国有自主招生的高校将近 100 所,具体每个学校的报名条件都不一样,要根据你的目标学校进行判断。报考条件要按照各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了解的最好渠道是各大学的本科招生网,也可以参考往年具体学校的自主招生简章。 烟台二中物理兴趣小组 指导教师:姚桂元
2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笔试 十万考生联考“三国杀” 【转载】
Yaogy 2014-3-3 14:22
北京大学领衔的“北约”、清华大学领衔的“华约”和北京理工大学领衔的“卓越联盟”,囊括26所国内顶尖高校的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笔试,3月1日同时开考,吸引全国10万考生报名竞争。吐槽春晚,展望电子商务,流行语填空……考生打开试卷,一批时效性强、时尚感强而且很有趣的考题映入眼帘,不少考生感叹,单靠书本知识很难得高分。 10 万考生竞争高考加分 通过自主招生认定,高考录取时将获得名校的录取优惠。今年全国有10万考生报名三大联盟笔试,竞争名校录取优惠。据透露,每个联盟报考人数均与去年基本持平。据北理工透露,报考该校自主招生的考生有1.1万余人,近4000人获得笔试资格。 今年三大联考科目继续“瘦身”,笔试科目均为两门,而且不见英语踪影。“北约”联考中,理工类考生考“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文史类考生考“人文科学基础(语文、数学)”。“华约”联考中,“数学与逻辑”为必选科目,“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可任选一门。 “卓越联盟”联考一类考查数学和物理知识,另一类考查数学和语文知识。 文科试卷就像百科问答 今年北京高考将首次出现“微写作”,“北约”和“华约”的笔试中已率先推出类似题目,报考相关联盟的北京考生得到“练笔”机会。 “北约”微写作要求考生吐槽春晚,这让不少考生大呼过瘾。171中学的小林开起刘欢的玩笑,说他是“专门用来衬托美女的”。而他的同伴则调侃李咏,“长着一张马脸,怎么没上马年春晚?”没看过春晚的考生则有些慌张,小黎考完不禁感叹,“看来不能只读圣贤书,最近的热点要是不关注,肯定得不了高分。” “高大上”等流行语竟然也出现在“北约”试题中,一道填空题让考生觉得亲切:“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 “华约”的“微写作”则聚焦近来的热门话题—电子商务,要求考生用300字分析电子商务是否会取代传统销售模式。早已习惯“淘宝”的年轻考生们下笔如飞。古文阅读则要求考生对《天演论》续言的一段文字进行理解和勘误。 “卓越联盟”的语文作文试题则让考生议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学而思自主招生研究中心教师王乃中分析,名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试卷越来越像百科问答,这也反映出高校希望能选拔到古今兼通,又熟悉生活,还有一点趣味的优秀人才。 理科试卷难于高考 三大联盟的理科试卷难度高于高考,一些需要用大学知识解答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中。例如“华约”数学试题中出现需要用高等数学背景解答的函数和数列题。 “北约”联考中,考生感觉数学的难度在高考之上、奥赛之下。景山学校的小邵说,部分考题涉及到高考边缘知识,单纯用高中积累的数学知识解答,比较困难。 “卓越联盟”的理科卷难度较高,物理考题涉及到相对论、碰撞问题、X射线的衍射实验等知识。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教师吴海波分析,今年“北约”和“华约”理科考试中,简单送分题、高考探究风格题、超纲题比例基本是1:1:1。北理工招办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是选拔性考试,理论上讲比高考难,考题是为了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利用现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观】教育部对高校自主招生新出一招
陈龙珠 2013-12-27 18:26
陈龙珠sh : 为每一个面试小组购置仪器全程录像,教育部的人真想得出来!自主招生出现腐败是在面试环节吗?诚信缺失,斯文扫地!这类自主招生至今尚无法证明能发现特别的人才,倒是培育了不少的贪官,呵呵 ◆ ◆ @新华视点 【教育部再念自主招生“紧箍咒】继人大自主招生被曝黑幕、校方宣告2014年停止自主招生一年后,教育部27日发文再次严明自主招生纪律,强调各试点高校要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记者吴晶) 今天 13:01 来自 新华新媒体 教育部网站新闻稿: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12/161317.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还有多少好经没有被歪念?
lbjman 2013-11-28 17:22
现在还有多少好经没有被歪念? 看完博文《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自主招生 ? 》 、 《 自主招生,被念歪的好经 》 ,提出一个问题:目前还有多少好经没有被歪念?
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自主招生?
热度 8 szf8641 2013-11-28 10:34
昨天看到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长海关被截获,被曝涉案数亿》 ,今天早上又看到 《网传人大处长出逃前讲述前校长纪宝成违法事实》 ,或许自主招生这事又将成为今年的热门词汇了,大学教育管理又将处于各方言 论的中心。 上大学时曾接触到本班因奥赛省级一等奖被保送的同学,但算不得自主招生。说到自主招生,在很久以前就曾听说过,那时候是一阵的欣喜,特别像某这种有短腿的学生,简直是天降福音,但看看条件还是哪来的继续回哪去。后来变为“名校推荐上名校”,看到这我火热的心突然变得平静了。以前曾在一个电视剧里面看到一个考试的场景,说每年大考之时京城也有卖辅导书的,什么情况了,这些辅导机构将当朝有出题机会人来批注考试的基本上,其实跟现在《考试大纲》解析一样,只是那时候考上的就名正言顺地成为那些人的门生了,现在谁也不认识谁。扯远了,就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对考试的研究那绝对比专家还专家,然后的就不说了,大家自己想想。 现在就说说自主招生的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自主招生? 对为什么要自主招生这事人民网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选拔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这一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有利于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的人才。从这个介绍可以看出,这可能是多少老教授们努力争取无数次之后的结果,作为后辈,应该向这些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从这个解释自主招生的几个目的: 1 、高校争取到招生自主权; 2 、试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3 、选拔优秀人才,对优秀人才的界定是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 4 、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5 、推荐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些目的都是很好的,但就像每天都纠结的一个问题:今天吃什么?答曰,吃饭。或许是为了让各高校真正“自主”“自由”,于是也没有做最基本的限定,好像失却了专家们对什么都要说出个本质、道出个内涵来不相符合,但这为什么要进行自主招生的事得好好说道说道,即使是边走边说也可以。 二、自主招生之后怎么办? 我们看着国外一流大学搞自主招生挺好,于是我们也搞了,大张旗鼓地搞了,搞得让很多人都觉得有希望了。自主招生来的学生之后受到怎样的培养?有没有专门对这些人进行有方向的培养?自主招生也这么些年了,他们毕业的时候与其他人的差别在哪?据我所了解,很多对自主招生的学生跟从前保送时候没有本质的区别,至多也就在文件材料中提到了在加强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等,具体如何实施,那就少得可怜了,基本混杂了通过普通统招的人中间。(声明:我没有做过详细调查,这里只是根据个人周边经验进行的推断,不对之处,请大家提出。)自主招生之后是否应该配备一些专家来引导这些人走上真正的创新之路呢,大学期间是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让一批在学识和专业上都已成熟的专家们成为这些人的导师,在专业和思想上进行引领。 三、监督要到什么程度? 一提到贪污受贿,不管是当官的贪污,还是普通公务员的贪污,甚至医生收到病人的红包,老师收了家长的红包,很多人就说要加强监管。于是成立了各种监督检查小组,而监督小组出行俨然一副当年钦差大臣出巡的架势,这不直接把人大这位招办主任吓跑了,还好逮住了,要是没逮住,是否要等过几天巡查完了再汇报说那家伙跑了,学校迅速组织召开校务会临时任命了一位代理的。那就不会在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事发生了。 监督是需要的,但不能依赖监督。记得李敖在大陆做演讲的时候曾说过,大陆的法律是世界上最齐全,最完备的,但大陆却未必是法制最好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特别是监督小人物很有用,但对于某些人,失却了应有的效用。若真要监管,那就来点真格的,别把监管当着挠痒痒的,弄得好像隔几天为了上个新闻才出的事。 四、自主招生该归哪个单位管? 一般情况只要是招生当然得通过招办,但又好像跟所有部门都有关系,比如教务处得准备这些人的培养方案,选派老师,反正牵涉到很多部门的事,但事总有哪个部门总体负责,伴随着为什么要自主招生出现的就是谁来自主招生?是由招办请一些教授来进行考核,然后招办最后确定名单;还是由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导,招办提供后勤支持。这些都是各学校自己的方式,这都需要根据为什么自主招生来确定? 五、参加自主招生考核的人信誉? 自主招生不仅是在招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是在筛选教师,要让教师重视自己的名誉,在学术界或者其他管理方面应该对参加自主招生考核的人的信誉进行公开评估,要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才是走向良性的正途。 自主招生是好事,即使是试验,也得整明白利索了再去弄。
493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出事了?
热度 4 陈龙珠 2013-11-28 08:09
【 人民大学 招生就业处处长 在深圳海关被截获调查。嚷着取消高考的人们看看,能否取消高考? 】 事件细节报道: http://t.cn/8kyk0Rc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道,现有的自主招生是在计划体制下开了一个小洞,但这个小洞就成了一个流脓的地方,成了腐败的通道。 在蔡荣生潜逃消息曝光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就发表博客称,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自主招生是毒瘤。“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的消息现身网络,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引来热议,不久后微博被删除。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发言人回复,已从有关部门确认,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正接受调查。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人大校内多名老师知道此事,其被抓原因可能是自主招生出现腐败,帮学生花钱进人大,而且涉案金额较大。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596 次阅读|6 个评论
高中物理奥赛与自主招生培训课程计划
热度 1 Yaogy 2013-11-14 07:50
《物理思维与技能》 高中物理奥赛与自主招生培训课程计划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姚桂元 课程简介: 探索未知,追求理性。这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热爱这门学科并能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根本原因。高中物理奥赛与自主招生培训课程紧跟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容进度,让学生在学好常规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高中物理奥赛与自主招生课程培训,使优秀高中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得到拔高。对于优秀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学有余力,应该支持学生热爱科学,痴迷物理。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逐步增强学生创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集体意识。 课程计划: ( 1 )高一上学期:选材阶段。每周两次,每次三个小时。 通过任课老师推荐和选材测试,逐步确定物理兴趣小组的名单,让学生的学习正常化,系统化。 课程内容: 第一讲——数学基础知识;第二讲——静力学;第三讲——牛顿运动定律。 ( 2 )高一下学期:筛选阶段。每周两次,每次三个小时。 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是否适合学习高中物理奥赛与自主招生培训课程,会做出合适的选择,物理兴趣小组的名单会有所变化。 课程内容: 第四讲——运动学;第五讲——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第六讲——动量与能量。 ( 3 )高二上学期:再筛选阶段。每周两到三次,每次三个小时。 随着学习的继续进行,外出交流的必要性逐步显现出来。人家会啥我会啥,什么重要我重视啥。这个时候,物理兴趣小组的名单会最终确定。 课程内容: 第六讲——静电场;第七讲——恒定电流;第八讲——磁场;第九讲——电磁感应;第十讲——物态变化。 ( 4 )高二下学期:冲刺阶段。每周三次,每次三个小时。 每讲解两次课,都要考试一次。逐步规范学生的答题步骤和习惯。老师给学生鼓劲,继续带领学生与外地的优秀学生交流。 课程内容: 第十一讲——振动与波;第十二讲——光学;第十三讲——狭义相对论;第十四讲——原子物理学。 ( 5 )高三上学期:竞赛与自招阶段。每周三次,每次三个小时。 为学生参加全国物理奥赛竞赛全面服好务——订车票,订酒店。老师带领学生分析竞赛成绩,总结竞赛经验。有了物理奥赛的基础,接下来要全力冲刺全国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尤其是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主动联系各大名校招生办,了解自主招生的动向,带领学生积极训练全国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真题和各种模拟题。 ( 6 )高三下学期:总结阶段。 总结这届学生在高中物理奥赛与自主招生培训中的整体表现,形成书面经验与各位有兴趣的老师分享。总结这届学生在全国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整体表现,总结自主招生培训的心得体会,形成书面文件与各位有兴趣的老师分享。 最后,奥赛与自主招生相辅相成,给 给奥赛教练成长的机会,给奥赛教练成长的空间。奥赛教练更应该做到重事业,轻名利。 2013-11-5
3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年通过自主招生考入上海交大的刘凯文的一封信
Yaogy 2013-10-16 15:02
上大学之后才知道,学校的观念已经落后了,交大(至少我们学院)大部分是自主招生和保送生,高考的学生很少。但是,对于烟台二中学生而言,仍然应以高考为重,因为整个烟台市都不重视自主招生和奥赛(甚至可以说是反对),所以我对大家的推荐是学习自主招生为高考服务,因为自主招生考得内容实际上是完全超出高中内容,但是当你接触更多知识后,再做高考题,就有一种俯视的感觉,没有恐惧感。 我参加的是华约,去年华约进行考题改革,将选择填空题全部换成了大题(北约仍保留了原形式),这也就没有了蒙的机会。整个考题难度,我个人感觉,有所降低。考题形式趋近于奥赛,物理大题涵盖物理各个方面,分别为运动学、静力学、电、磁、几何光学、近代物理。而且最后一题( 20 分)在大学课本中有几乎完全一样的推导,而如果你没有看过大学课本就会完全不知道。数学其实也是一样,有好多概念高中完全没有出现过。自主招生看似难,实际是内容广,深度很浅,好多只要知道,把公式一带,就出来了。 我个人是考物理奥赛,高二把高等数学和大学普通物理全部学了,高三还停了一个月的课,这一年多确实很苦。我只是把我的情况和我知道的告诉大家,我自主招生完全没有准备过,只是去放松一下(心态好,哈哈)。所以我对大家的建议是,学有余力的话,准备下自招,但是无论是自招还是奥赛,都不要把它当成唯一出路,无论如何心态最重要,自招就当做是高三出去放松!(其实我考自招的时候,完全没有抱希望,然后就过了) 2013 年 10 月 16 日
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到了废除高考制度的时候了
热度 3 fanxiaoyingz 2013-9-5 10:58
是到了废除高考制度的时候了 我国的大学生招生人数在 1977 年只有 27 万人,录取率仅仅 4.8% ,从 1982 年开始录取率稳步提升, 1997 年录取人数首次超过百万, 2001 年录取率首次过半,人数超过 268 万; 2009 年录取 629 万人;从 2013 年开始不再录取“大专生”,全部是本科生。 2010 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本专科计划为 657 万 , 其中普通本科 339 万人,高等职业教育 318 万人 ,录取率达到 69% 。另外,从上世纪开始,民营大学和民营职业学校暂露头角,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民营培训机构得到专业技能。所以,从目前看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完全过剩,中国的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完全过剩,所以我认为到了应该废除高考制度的时候了。 首先需要明白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为什么要建立高考制度?解放前 我国的的考试招生很灵活 ,一百多所大学都是各自 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到 1952 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当时为什么建立统一招生制度,在当时条件下有三个理由: 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实际上需要看出,当时的中国有 95% 的人是文盲,国家需要迅速地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减少文盲数量,为国家培养大批量的急需人才,国家必须建立一套快速的教育培训体制,而要快速就必须采用单一的中小学教材、单一的教师管理制度,单一的考试制度。只有追求单一,而不追求多样化,才能使得大家(教师和学生,上级和下级)共同提高,迅速降低文盲率。因此,国家在中小学使用了标准教材,同时配备了统一的教参书,建立了统一的考试制度,和国家迫切使用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所有的大学生都分配工作,也就是说当时的高等教育和劳动就业制度是捆绑的。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才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中国在工厂建设了大批的“技术学校”,在每个地级市建立了大量的社会急需人才短期培训学校成为“中等专业学校”,例如农校、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技工学校等,而且这些学校的毕业生都分配工作到急需岗位。而在学校教师的配备上,水平很低的初中生都可以当教师,国家采取了几条腿走路的方法,“正式教师”、“民办教师”、“代理教师”等大量使用,这些教师和学生一样,经常短期培训,虽然这些教师的水平不高,但是由于是统编教材,所以经过短期培训这些人就能熟悉教材内容,而且这些教材十几年不变,反复重复使用,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所以,总体来说,建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模式,而这个教育模式所做的就是“趋同教育”,趋同教育的缺点就是缺乏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屏障,尤其是大量的缺乏创新能力的“才子”通过高考制度进入到了中国各个大学,并且在大学占据了主导地位,更加加剧了中国大学教条僵化和缺乏创新的程度。中国建国后建立起来的标准化教学制度,标准化教师制度,标准化考试制度等教育制度和中国当时的工作劳动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国家的经济制度等是完全配套的。所以在前三四十年是基本符合的,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我国的文盲率从 95% 降到了 5% 以下,我国在四十多年后就已经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等,六十年以后已经完全健全了这种标准化教育制度,从此时起教育制度的缺点越发明显,得到的诟病也越多。 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增加受教育者的数量,所以采取了标准化单一化教育模式,所以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就已经完成了这种教育制度的使命。到了九十年代夜校就没有生源了,到了本世纪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就没有生源了,所以到本世纪初出现了中等专业学校的大重组和倒闭风潮,到目前连大学的专科也被取消了。中国的教育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老师、教学手段等都已经完全成熟和过剩。与此同时,到 1994 年开始,国家把学习和就业坚决地分隔开来,大学生和中专生不再包分配工作,而是开始了市场化就业的试验,进行所谓的“双向选择”,作为过渡期,从 1994 年到 2002 年实行双向选择,分配还在某些领域进行。 2002 年以后全部使用考试方式,市场双向选择方式就业,而且实行“劳动合同制”。所以,实行了四十多年的上大学和就业捆绑的用人制度彻底被摧毁。这个制度的摧毁本来应该给高考松绑,但是 2001 年以后高考激烈程度依然有加剧的趋势,原因是这种松绑是很不彻底的,新的科举制度重新形成,这就是政府和事业单位进人“逢进必考”制度,这种制度只有在劳动人事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以后才能彻底消除,我以为重要的办法有三个:一个是官员的产生彻底民主化(应当社会化的事物实现彻底社会化管理),让群众领袖来管理国家;一个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一个是一党独大的局面彻底改观。另外,随着国家办学的中专学校的没落,民办的各种学校开始大量涌现,这些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有的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的,有的以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为目的。 随着教育形势的巨大变化,教育的目的和方针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过去,毛主席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使得受教育者在德语、体育、智育各方面全面发展。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1951 年 3 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 1985 年 5 月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 90 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这个教育方针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而且很快就暴露了出来,缺点就是这些教育方针都有很强的功利性,名义上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际上目前的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民受教育,而且教育和就业劳动没有很大关系(明显的表现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率很低,反而是打工者挣钱多),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接班人”,他们也不可能接班,只能自谋职业。相反目前的教育有好些有钱人是为了提高素质,他们一般学的美术、音乐、戏曲、礼仪、文化、文学等专业,目前这些专业很多已经很吃香。所以现在的教育方针应该改为“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有竞争能力的劳动者”,其它的都是骗人的扯淡。当然同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适应这种教育目的的变化。 我国的以前的教育制度目前看有一系列的缺点。而根本缺点是和大学中教育目标的多样化,和大学创新(思维的多样化)有根本冲突,教育产生了才能趋同化。而引领这种教育制度的龙头就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缺点是很明显的。首先这种选拔制度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才能和潜力,例如高考制度始终不能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型,不能考察学生的兴趣和志趣。第二个,高考制度引起了全国教育的功利化和趋同化。功利化的缺点就是学校官场化,教育制度成为成为拿捏别人,压迫教师,剥削教师,奴役教师的砝码; 学校也变相收费 ,危害社会 。 而教师把这种砝码强加给学生,使得最近违反人权、违反青少年保护法,虐待学生、打骂学生甚至残害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教师向家长索要财金礼物,课堂上不尽职教书,课外办学习班拦钱。另外,党的领导出现过渡统治迹象,党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得教育的方向不再是面向整个社会和自然,而是面向党的个别人的利益。学校几乎成为党的私人学校,只为个别党的领导服务,使得教育方针发生了明显的偏移。第三,高考制度由于不能合理选拔思维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组织能力人才、动作性人才,所以高考选拔的人才不能很好的创新。而大学和研究所就是创新的地方,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发展了六七十年了,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在全世界还是低下的。第四,高考制度是很严酷的,这种严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残酷的选择性,过去说“高考是过独木桥”,你能跳上这个桥,过了这个桥,这一生就“荣华富贵”尽在掌握了,所以许多人因为高考不如意颓废丧志,在社会上混的很不好,有的人还自残自杀;第二个就是对人性的严重“迫害”,许许多多的高考参加者埋没了自己的志趣,违心地去强制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许许多多的人学习中出现了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例如大量的学生有神经衰弱、有胃病、发育不良等很普遍。尤其是有些人为了就业放弃了自己天才的一面,从事自己终生不喜欢的职业,成为变相的奴隶。我国的高考制度扼杀了一大批天才,包括我本人。第四,我国的高考制度引来了一系列的腐败和高考投机分子。我国的招生腐败历年都有,很难治理;另外社会上有许多人利用高考发财,有的人替人考试(当然这种人很少),有的人利用高科技手段里应外合作弊,例如使用间谍耳机无线报话机,有的使用微型电脑,有的使用电话等,这个也导致近年来中国的间谍用具发展很快;有的人举办培训班,利用知识以外的技巧获得高分,完全成为考试投机与知识没有关系;有的出版商出版各种高考材料,成为投机商人。第五,高考制度是目前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超大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废除高考制度,学生们才能彻底解放,才能彻底实现学生个人身体好、修养好、技能好、素质好、生活好和品德好的总目标。第六,高考制度和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目前的教育方针,和目前的劳动就业制度根本冲突。我已经说过,目前的就业和是不是大学生关系不大,因为大家都是大学生,所以就业要求更高一层,所以大学教育的方针应该更加强调特色和高级;教育方针中已经有了单纯提高素质和修养的东西,不再完全为了就业。第七,高考制度不仅引导了中小学的教育制度和结构,而且诱导了各个大学和研究所的制度。许多大学招不到自己需要的学生,必须迎合高考制度,结果引起教学制度的下降;尤其严重的是高中学生是在题海战术中成长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学能力,结果到了大学后学习成绩一路下降,完全不适应大学教育方式。而我们的大学教师们对此没有办法,结果造成对学生的迁就忍让,使得学生在能力上不能提高,到了研究生阶段弊病就暴露无遗了。可以说,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一直很低下的罪魁祸首,因为它斩杀了学生的其它才能。第八,高考制度使得许多人失去幸福。没有幸福感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制度并没有考虑如何使人民更幸福地生活,而是一味地强调甚至恫吓学生“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职业”,结果学生们生活在恐怖气疯中,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可以说我的这四十多年的日子一直是在被别人 恫吓 中度过的,开始是老师恫吓,后来是政府官员和党恫吓。而我觉得这几十年我一直存在双重人格,灵魂一直不在我的身体中。这样的日子怎么能够有幸福可言呢?整个中国社会的人们都在夹紧尾巴过日子,说不定哪一天冤狱就会光临,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失去职业,说不定哪一天就有灾难。我们天天生活在条条框框、精神枷锁和制度禁锢中,从来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那么怎么能有幸福感呢? 目前看 ,中国目前的许多教育弊端都与高考制度有关系。 可以说,高考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屏障,这个屏障把教育普及和创新教育严格地割裂开来。所以撤销高考制度是解放生产力,是解开教育制度症结的关键。从根本上讲,高考制度是和教育目标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相矛盾的。 那么高考制度如何改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我以为应该做如下调整:第一,高中阶段实行必学课程和选修大学预科课程相结合的制度。 选修大学预科课程 的目的不是学习其知识,而是培养其兴趣,培养一定的志趣,作为一定了解,大学预科课程可以五花八门,可以是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做适当修改适合高中生自学自读,这种课程为大学考试和学习做一定准备,不作为高中考试内容;第二,高中生毕业实行标准考试。这个考试只考必修课程,要求应该降低,凡是合格的都可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凡是不合格的应该容许复习,合格后可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第三,大学入学考试采取同类大学联合出题的方式,例如财金类大学联合考试可以强调财经类大学对相应的基础知识的要求,例如建筑大学可以强调对几何数学美术的要求,弱化对英语生物化学的要求;例如汉语可以强化对古文、对格律平仄的感觉要求等。第四,有些大学可以采取单独考试,例如目前的 985 大学可以自主考试,可以要求更加严格;又例如中国科学院招收研究型人才,可以考察动手能力(全身运动协调能力);又例如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所,可以直接考“逻辑学”,思维方面的东西等。总之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各个大学各个专业录取到自己合适的学生。想当年我最希望去的专业是哲学或者中医,可惜未能如愿,我到现在都认为不是我笨的原因,而是其它原因。第五,依然通过“各省招生办统一调度,统一中转”。统一调度和中转可以节省大量的高校自身的劳动,也可以避免混乱。但是我认为应该使用高校授予省招生办的委托录取合同,表明招生办的各种义务,权力依然应该在大学本身。既然是高校联合自主招生,那么各个大学之间也应该有招生合同约束,也可以给予大学分开招生的权力,也授予各个大学分阶段分批次招生的权力。这样考生本人也会有更多的机会。 各个大学自主招生的好处最大的就是确确实实地地展开“生源大战”,正真的优秀学生将会择校而进,而大学之间的教育质量的竞争,研究能力的竞争才会正真展开,而不会在高考制度的庇护下苟且和僵化,中国的创新能力才会正真发挥出来。这一改革 将 导致 一批大学衰败, 导致内部的改革进行,导致大学去行政化有力进行,导致大学生存压力出现。 这正是国家腾飞、国民幸福的一个有力措施。 大学自主考试或者大学联合考试都将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个交接过程和混乱过程,这种过程不应该成为不改革的理由,而应该允许这一阶段的混乱甚至是教育质量的下降,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应该会很好。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27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政策解读
cosismine 2013-8-6 18:19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yNzgwODY4.html?f=19408758
个人分类: 高考|1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透过自主招生考试看上海中学和复旦附中的差别
cosismine 2013-7-17 09:39
http://bbs.eduu.com/thread-1860882-1-1.html ;别的家长写的,我孩子没有参加这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周六参加了上海中学的自招考试,周日参加了复旦附中的自招考试,感觉两所学校的差别还是不少,在此和大家分享: 1. 上中3月13日(周三)短信通知参加考试,并要求短信回复确认,第二天(周四)上中老师再次电话确认;复旦附中是网上通知,3月15日晚上在网上查到通知,没有老师电话确认。 2. 上中活动时间是7:30至16:30,家长和孩子分别安排活动;复旦附中是12:30至17:00,只有孩子参加活动。 3. 上中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都被请进学校,所有车辆都有序地停放在学校里,进出没有出现拥挤,非常有秩序;复旦附中只有孩子进校,家长都等在校门外,后半程还下起了雨。 4. 上中的活动组织安排主要以学生(将近50多名学生志愿者)和保安为主,极少数老师在幕后协调,还有校长和招办考试、金牌竞赛教练做介绍和咨询,上中的学生志愿者个个都很阳光,都很热情,看得出介绍自己的学校时都非常骄傲;复旦附中家长只看到校门口有很多保安,因为无法进校,所以没有和老师、学生沟通的机会。 5. 上中为家长和孩子准备不同的活动,孩子一上午是考试,中午提供免费午餐,下午由学哥学姐领着参观学校,并参加一些互动游戏和问答,获得奖券的孩子还能够领到上中的陶瓷杯、笔记本、上中文件袋以及唐校长写的《孩子怎样读名校》,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考完试走出大楼,全体学生志愿者在门口夹道鼓掌迎接;家长们上午在大礼堂听学生会10多学生干部介绍上中的各方面情况,中午花10元钱在学校就餐(孩子免费),下午校长作报告,然后招办老师等解答家长的咨询。特别说一下,午餐非常好吃,两荤两素一汤加一杯酸奶,家长和孩子的是一样的,全天瓶装水免费供应。复旦附中只有孩子的活动,13:00至16:20是考试,后面是学生介绍学校情况。 6. 活动结束,上中安排孩子们分批出来,在上中百色路校门里的广场接孩子,一点儿没有拥挤;复旦附中的大门开得很小,又是下雨,门口接孩子的家长非常拥挤,孩子们也是一块儿出来的。 上面就是我这两天看到的一些客观现象,我也试图找出上中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但是我真的无法找到。我相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特点,但是上中——真的让我信服了! 2013年3月18日留言: 我发这个帖子,无意贬低任何一个学校,真的是被上中的精心安排感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爱好,我们需要的是淡定,需要尊重别人的感受,这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成熟品格,这才是作为家长应该交给孩子的宝贵财富,否则孩子就是进了四大名校,又能怎么样?
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看起来像闹剧
热度 1 huangsz759 2013-4-15 10:12
“怎么把斧头卖给习近平?”这是一个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目,看起来总觉得像一出闹剧。 我暂且不去分析这道题本身有没有问题。我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1 如果发现学生不合格,面试老师有没有责任? 2 招进来的学生谁负责培养?跟其他学生一样,还是由校内的科研团体负责培养?学生学习期间是否优秀的相关信息是否传达给面试老师,以提高其下一次面试的准确率? 3 学生成才后谁获得好处? 判断一个学生合格还是优秀,有些老师不一定有火眼金睛,特别是在该生招进来后于己无关的情况下。 我试着设计一个自主招生的做法:贴标签。 招收的学生必须打上某老师或者某科研团体即接收方的标签,并予以公开。 该生求职或升学时,接收方优先接纳,成为自己的研究生或者科研团体内的工作人员。 该生离校求职或升学必须出示该标签。 学生工作或升学时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以决定面试老师是否继续参加以后的面试,或同时给予相应的奖罚。 学生工作后取得优秀表现,对学校的捐赠,接收方应该分得部分利益。 也许看起来复杂一点,但总比胡闹要好。
1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主招生希望恢复其本来面目
uxqk 2013-4-1 12:10
在中国,很多好的制度,怎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变味呢?! 难道这些执行人在认识上不到位?!比如: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走过10年,杜玉波承认,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校试点工作定位出现偏差,热衷于争抢部分中学的学习尖子即所谓“掐尖”,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和通过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要求。二是部分试点高校在自主选拔初试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笔试,学生备考负担加重,社会上对自主选拔成为“小高考”的议论很多,认为这样下去,就背离了改革试点初衷,也可能引发考试安全问题。三是考核选拔科学性、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要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首先明确试点招生对象。杜玉波说,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 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即使招进来的全都是 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但能培养出来杰出人才吗?!是高校培养机制问题。
3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外名校自主招生面试“奇葩考题”
lzxun123 2013-3-13 13:41
以下内容拼凑自网络,供无意闯入的相关中学生以及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朋友参考,供无关此考试的网友作闲时的谈资。 以下是 复旦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部分面试题 。       ◆ 两会是指哪两会   ◆ 两会你对哪个议题最感兴趣   ◆ 钓鱼岛问题为何发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   ◆ PM2.5是什么   ◆ 你希望房价上涨还是下跌   ◆ 如果你是市长,如何治理拥堵   ◆ 莫言《蛙》的题目是怎么来的   ◆ 如何看待教育公平   ◆ 怎么看异地高考政策   ◆ 对“打针防癌”怎么看   ◆ 对长春婴儿事件、李双江之子案件的看法。   ◆ 你认为有外星人吗?科学与伦理的关系?   ◆ 你幸福么   ◆ 你辛苦么   ◆ 你打过架么   ◆ 为什么打架   ◆ 你谈过恋爱么   ◆ 西游记有几个妖怪?孙悟空,八戒这些算吗?   ◆ 梁山上吃什么肉   你觉得为理想等待多久才合适?   ◆ 一个硬币绕另一个硬币旋转,内侧硬币不动,问外侧硬币转了多少圈   ◆ 人为什么鼻孔朝下长   ◆ 52张牌,四种花色,抽几张能保证有七张相同花色   ◆ 有那么多业余爱好是父母逼你的吗,这样赶时间表不累吗   ◆ 请用英语讲一个笑话   ◆ 有一个封闭的房间(和外界没有能量交换),里面有一台空调,无论是开冷风还是暖风都能降低室内湿度,请问这是为什么?   ◆ 如何估算家里空调的电流?   ◆ 围绕所报专业的题目也很多   ◆ 如何把碗上的油渍去除(不能用酒精)?   ◆ 对于近来很热的自主招生培训班,你有什么看法?   ◆ 平时会有多少时间用来阅读?阅读些什么内容的书?请列举五篇课本中出现过的唐代作者写的作品。   ◆ 你认为怎么样中华文化才是真正得到复兴?你认为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有哪些外来因素会产生影响?   ◆ 你认为导致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哪方面胜过成绩好的学生?   ◆ 对于近来很热的自主招生培训班,你有什么看法?   ◆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老龄化和西方的老龄化有何不同?   ◆ 为什么不选择出国留学?   ◆ 有人说研究癌症就像选了条不归路,努力奋斗一生也不一定有成果,你怎么看?   ◆ 你认为医学发展至今现在遇到了什么重大的瓶颈?你认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对于医学的进步有哪些推动作用?   ◆ 上海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 现今有很多人都在闯红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考虑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你刚提到了盲从,那你认为盲从的根源是什么?   ◆ 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一座山的高度?你知道打火机的原理吗?里面的燃料是什么?未来的打火机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 为什么玻璃能透光,煤炭不能?黑色玻璃能不能透光?   ◆ 语言的基础是什么?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基础有什么不同?   ◆ 你听说过吴英案吗?简述这个案件并且分析。 北京大学 2013年保送生面试于12月22日进行,以下是部分 2013年保送生面试题 。   【面试考题摘录】   1.对“富豪移民是不爱国”的说法怎么看?   2.你在高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的?   3.对于“数学物理是基础学科,物理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学科”的说法怎么看?   4.中国医疗进步会加速人口膨胀,你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5.中国高铁的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否代表着中国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6.上行科学对下行科学的作用是什么?   7.有的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对此你怎么看?   8.对于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多的国家怎么看?   9.你对于网络问政的看法?   10.面试话题涵盖了城镇化过程中局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生锈的机器”的出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分享型经济、大城市多元化与创造力等多个领域。    【语文作文题】   题目只有一个字“网”,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体裁除诗歌外均可。 清华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领军计划”的选拔面试要求考生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见解。   1.你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   2.你怎么看钓鱼岛事件?   3.你怎么看“中国式过马路”?   4.如果你是新闻评论员,请列举出你心目中2012年的五大新闻,并作评论。 川大试题“包罗万象”   1.世界上,哪个地方的晚上比早上还要早?   2.8个8如何演算才能得出1000?   3.有人说“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你如何看待呢?   4.请介绍你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 西南交通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紧扣热点   1.一列火车有几个门,到站后列车员要说些什么,靠窗边的位置序列号有什么规律?   2.1月13日我国26个城市PM2.5的数据,根据数据谈谈关于雾霾天气这一话题。   3.在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考官居然问我‘元芳,你怎么看?’出自何处。   4.请你出一道题把我难住,前提是你知道答案?   华科大生活味考题考倒尖子生   1.在一个下雨天,三个人物其中一个拿着伞,一个拿着拐棍,一个什么都没拿,要求续写两个结尾。   2.给你公式,让你求风筝要多少速度才能飞起来。    江苏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题很活泼很逗趣   1.炒菜应该用铝锅还是铁锅?   2.你对中学生谈恋爱和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   3.幸福是什么?   4.怎么看待我国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   5.愿不愿意毕业后从事农业工作? 揭秘外国名校的雷人面试题   为世界顶级学府,牛津和剑桥一直保持着严格的面试制度而面试考官出的题目却一直以冷僻怪异著称,参加过的学生都把面试描述成一场噩梦。   牛津与剑桥大学的面试过程以恐怖著称,并且可以使自信心最强以及最有学术天赋的申请者提心吊胆。关于两所学校的面试的传说千奇百怪,申请者会被诸如“为什么孔洞是圆的?”或者“为什么牛不会笑?”这类离奇的问题击倒。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牛津大学的面试,该校公布了一系列的面试问题以及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今年申请牛津和剑桥的截止日期为下周一。   牛津的本科招生主管尼克尔森(Mike Nicholson) 说:“对许多学生来说,面试是录取过程中最让他们焦虑的环节。我们希望学生们表现出真实的一面,因此他们会被问到一些从没听说过的问题。面试的目的是让申请者展示他们真实的能力和潜力。我们通常会提供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学生们最好凭借最直接的观察来回答问题,而不是设想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或者一定要给出一个复杂的答案。”    面试题包括:   历史题:   假如我们除了体育方面的事,对过去的历史没有任何记录,我们能从过去发现什么东西?    点评:   这个问题中的体育也可以替换成电影、戏剧或者音乐。我们想看到的是申请者如何使用他们的想象力,在他们了解的领域里回答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问题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种族、阶级和性别所从事的体育活动;不同政权和国家是否从事同样的体育项目;经济发展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观看体育比赛的方式);社会价值观(从血腥的运动到文明的运动的转变);健康(体育爱好者的比例);或者其他的一些问题。面试官头脑中并没有标注答案,他们只是对学生可以分析到什么程度感兴趣。 英语题:   在哈利波特系列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罗琳又推出了面向成年人的书。你觉得为儿童写书和为成人写书有哪些不同?    点评:   那些伴着哈利波特长大的申请者也许读了罗琳的新书,并且可以想到罗琳的读者的变化以及他们自己作为读者从儿童到成人的变化。然而,即使是从没读过罗琳的书的申请者也可以讲讲他们自己读书的感受,作为读者的他们如何看待不同种类的书以及作家怎样为不同的读者群写书。无论申请者读的是什么,只要他们认真地、有意识地读过一些书,就应该能像文学评论者那样评价那些书。    实验心理学题:   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    点评:   这个问题可能是关于人类感官的讨论,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视角。比如,两只眼睛对观赏3D影像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只用一只眼睛也可以看到3D画面?两眼的适宜位置和间距是谁规定的?为什么我们即使不停移动脑袋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平稳的世界?这个讨论可能会发展到对不同器官的思考和它们在我们与环境的接触中所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   2003年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面试题依然令人措不着头脑。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考官的问题覆盖面很广,但几乎都是偏门冷门的话题。比如牛津法律系的问题是:“如果有人撞向灯柱,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剑桥兽医系的试题是:“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这个问题与牛津兽医系的问题同样古怪:“月亮是奶酪做的吗?”   牛津古典文学系的试题是:“如果恐惧是会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怕蜘蛛呢?”剑桥古典文学系的问题则是:“诗人奥维德的谈话式诗词能起作用吗?”剑桥对政治学经济学系考生的问题是:“流浪歌手那么能唱还流浪街头,他们是不是疯了?”   牛津哲学系的试题是:“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2+2=4的?”剑桥神学院的问题是:“人类消失后,还会第二次出现吗?”经济学院则问:“《圣经》上说,约瑟夫首次执行了‘调节性库存储备’,同样的情形,为什么他今天就不能做?”   牛津大学一名教师坦言,在面试一名想上历史系的考生时,他多么希望能对最近发生的一件让人心灰意冷的事提个问题在上个月的欧洲电视歌曲大赛中,英国歌手为何“全军覆没“。去年面试时,一名教授就曾提问:”欧洲电视歌曲大赛是民族主义活生生的例子吗?“该教授提这个问题时,英国参赛歌手还没有吃“零蛋”呢! 你有很多荷尔蒙吗?   牛津、剑桥面试与录取的比例是15:1左右。虽然牛津、剑桥面试题过于古怪,但没有人会因此放弃进入牛津、剑桥学习的机会,另有一些人因此找到了生财之道。有一家叫做“牛津申请”的公司,号称“不成功不收费”,培训费高达每人500英磅以上。   该公司高级顾问詹姆士·尢芬戴尔说,外人看这两所大学的招生过程依然神秘,不过大多数老师还是提一些能够评估考生潜力的好问题,而有些考官老是问同样的问题,有时还会令人难堪。比如2003年牛津的一名女数学老师问女考生:“你有很多荷尔蒙吗?”   参加过牛津、剑桥面试学生都把面试经历描述成“下地狱”。比如《经济学家》杂志一名记者回忆当年的牛津面试时说,他被问到“绝对和相对的差异,与主观和客观的差异,两者有什么不同?”   日前英国多所公立中学抱怨说,牛津、剑桥的主考官在新生面试时对他们的考生态度非常粗鲁、自负。这是校长协会和女子中学联合会共同对温彻斯特、罗丁、伊顿等地460所公立中学的一万名考生面试情况展开调查后发现的。   据报,两所高校的考官采取了恐吓、蔑视的态度,目的是吓退考生。一些考官则用其他方法来动摇考生的自信心,比如一名考官面试还未结束,就躺在沙发上假装睡着了。有的考生被迫等上数小时甚至一天才能轮上面试,期间没人通知他们要等多久。   牛津大学则认为,他们录取新生一向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无论学生在什么样的中学读书,家庭背景如何,口音怎样,都一视同仁。他们甚至还在不遗余力地说服公立中学学生报考他们的大学。   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报考英国名牌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拥有优异的成绩,为了优中选优,大学只能用面试的办法进一步筛选。在面试中,来自私立中学的学生,由于富有的家庭背景,一般都表现得举止得体,谈吐自如,颇为自信。而公立中学学生则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牛津、剑桥一直否认他们招生制度有问题。他们认为全国统考成绩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潜质,只有特别的问题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而且目前尚无其他方法比现有的招生系统更好,他们也正尽力改善招生程序,现在每招一个学生平均要花2000英磅。 现代语言题:诗歌应该难懂吗?    点评:   面试官不希望看到单一的标准答案。这是一个讨论新观点的启发:我们心中认为有哪些难度?这些是仅仅存在于诗歌还是也出现在了其他的文学体裁中?面试官最感兴趣的是学生是否能开辟出不确定的新思路,并且表现出他们有潜力拓宽思路。学生读过多少文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文学天赋,他们是否能对他们有机会读到的作品产生严谨且富有想象力地思考。
个人分类: 博览|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费读研;西部振兴;自主招生;2011高校:2013年02月高教关键词
热度 2 lgmxxl 2013-3-2 10:11
2013 年 02 月高教关键词 ——自费读研;西部振兴;自主招生; 2011 高校 2013年2月,虽然是春节,但中国高等教育还是有不少大事值得铭记。“研究生收费上学”、“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启动”、“自主招生启动”、“2011计划高校认定”等均值得关注。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二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自费读研;西部振兴;自主招生;2011高校。 自费读研: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为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确定了以下政策:一、中央财政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并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二、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研究生。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10000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此举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在2014年步入收费时代。 推荐理由: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此举将深刻影响非211高校的招生,也将使部分困难学生望而却步。但将激励广大研究生认真学习。 西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启动,力争使西部高教 7 年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部将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并力争到 2020 年使西部高等教育总体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2012 年西部地区 12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在学研究生达到 651.5 万人和 36 万人,较 2007 年分别增长 40.29% 和 44.93% ;西部地区 2011 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均超过 9000 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 年,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进入“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目前西部地区已经拥有“ 211 工程”高校 25 所、国家重点学科 264 个。在近 5 年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中,西部高校也累计有 7 个项目入选。 推荐理由: 西部高校的强大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强大。西部高校振兴计划将有力促进西部高校发展,缩小与京沪同类高校的差距。 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战役打响,复旦“千分考”开考 2月24日下午,2013年“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在全国43个考点同时开考。此举标志着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启动。复旦大学2013年通过“千分考”进入自主招生面试的学生比例将与2012年基本持平,在苏浙沪地区自主招生的总录取人数在800人左右,也大致与去年相同。本周末,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沪上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相继开始,而在未来一个月里,卓越同盟、北约、华约的联考将把自主招考“战役”推向高潮。 推荐理由: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考改革的试验区,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但自主招生的方向不容置疑。 2011 高校:首批“ 2011 计划”高校认定工作正开展 教育部计划在 2013 年认定首批十几所“ 2011 计划”高校。 推荐理由: “2011大学”将会正式出现,此举标志着中国又有了若干所具有“高水平大学”标签诞生。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44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儿子成长点滴
热度 11 zxj368 2013-2-6 15:08
前几天早饭时,我把菜全部盛到盘子里,但我没有和儿子一起吃饭,让他先吃了去上课。儿子吃饭时,很绅士,菜只吃他自己那一边,给我剩下我这半边,一点也没有动。我很感动。印象中,我还真没有单独为此告诉过他,但他已经自己明白了,因为我平时吃东西时,告诉他给他爸爸剩菜时要留半边。 昨天晚上,儿子坐在电脑前不动,我叫了几次,他都没有反应,我生气了,不再理他,任凭他怎么叫也不答应。我不发火,也不训他,让他自己反思。后来,儿子自己把洗好的洗脚水关了火,把我俩的洗脚盆放好,加上凉水,然后又叫我,我才答应了。儿子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知道自己错了,我就原谅了他。 早晨,我感觉背部的些痛,告诉儿子,我有些累,背都痛了。儿子用手轻轻地给了拍了几下,我感到很舒服。 这个冬天,儿子几乎没有锻炼,都是天气惹得惑。我看着他都有些发胖了,心里很着急。如今高考都在喊要加体育,如果真是到了2014年加上体育成绩,我们不是又要倒楣了吗? 希望儿子经过这个假期的努力,能够在自主招生前加上应该加的分,那么,我心里对他上心仪的大学就很有谱了,最后一个学年,就不用太着急。也就不用和其他同学去争自主招生的名额了。 孩子放假了,一天也没有休息呢,两个班重叠在一起上,而且春节后还有一个班要上,就都是为了能够提前得到大学的加分。 如果加体育,又够孩子痛苦的了。 2014年,高考千万别加体育成绩。
个人分类: 正阳作文|362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应当开展导师自主招收硕博连读生和博士生的试点工作
热度 6 fdc1947 2012-4-27 08:05
自从 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以来,三十四年过去了。三十四年来,研究生招生考试取得成绩是巨大的,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这里自不必再说。其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应当看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研究生考试给中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本科教学应该是使全体 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是,现在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严重地干扰甚至很大的伤害了本科教学工作。 首先,学生为了考研,使得四年级的专业课几乎成为虚设。很多学生完全不上四年级的专业课,由于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师也稀里糊涂糊弄了事。有不少学生,更有许多学校,从学生的入学开始,就把应付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几乎唯一的目标。凡是考研需要的就加倍努力的教和学,凡是考研不需要的便马马虎虎,甚至学生“自学”。许多本科生学到的只是考研的“本领”。 实际上,研究生的招收也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全国规模的考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都带有导师的极强烈的个人色彩,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式的。该招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导师最清楚。因此,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 所谓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就是主要是导师说了算,招生考试怎么考、考什么、考不考,招收谁不要谁等等,都主要由导师决定,有关部门审核就是。 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会不会造成不公平,导师会不会走后门?这显然是大家目前最大的疑问。 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的条件是导师必须拿钱支付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的费用,而导师的经费是申请来的,申请的条件是导师有好的科研和教学业绩。绝大多数导师不会愿意选用不能带来好的业绩的学生。 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规范。违反这些纪律的导师可能会面临严厉的惩罚。(我主张对于握有公权的人如公务员等的考察可以诸如“钓鱼执法”式的检查,对于自主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也应如此,此非本文讨论内容,姑且不论)。 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也应该有更严格的审查,对于有问题的毕业生可以剥夺已经取得的学位等等。 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应该是将来的大势所趋,统一的研究生考试终将走到尽头。 现在,如中科院的许多单位已经基本符合了 导师 自主招收研究生的大致条件。一些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也有很好的条件。如果学校再把部分经费按照某种规则分配给导师,由导师支配(包括使用时间,即可隔年使用等),学校只是监督使用范围,这些高校的某些专业也基本上符合了上述条件。 首先可以对招收硕博连读生和博士生进行试点,因为硕博连读生既涉及招生问题又涉及对本科的影响,博士生则单纯是招生问题。 因此,我主张,应当开展导师自主招收硕博连读生和博士生的试点工作,可以在中科院的若干研究所和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的某些理工科专业进行试点。 如果现在开展试点,导师会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被人情所包围?这就要看当局采取的配套措施是否得力。 这一步是迟早要走的,我看是到该准备走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教育|68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有限的自主
gewenqin1520 2012-4-17 21:18
高校自主招生——有限 的 自主 【摘要】: 高校招生自主权是办学自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以及高校招生自主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权力滥用问题,高校的自主招生只能是有限的“自主”,高校的招生模式也应该是“统招”指导下的自主招生,完全的自主招生模式是不可行的。 【 关键词 】自主招生 招生自主权招生模式 自主招生政策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选拔了大批人才,但是近年来,学界对高校应该拥有多大程度的“自主”议论纷纷。许多学者认为,自主招生是大学与生俱来的权力,国家应该赋予高校完全的招生自主权, 5 %的自主权太小。笔者认为,高校虽然应该扩大招生自主权,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引发问题。大学自治是中世纪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但是在现代任何国家,完全的大学自治都是不存在的。招生自主权也一样有它的限度。因此,自主招生必须是有限的“自主”。 一、 自主招生——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一项重大举措 自主招生自 2003 年试点以来, 不仅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而且有利于改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一)自主招生的实施——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不断扩大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大学与政府之间,政府一头的作用相对强大,而学校一头的作用相当微弱。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很小,基本方式是“高度统一,一统天下”,即高校的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政策、招生办法都是高度统一,考试的命题、过程、评卷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录取标准、方法由政府部门制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基本要求基本统一,共性要求多、个性要求少,高等院校基本上不能按照高校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选才。 早在 1983 年,上海四所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要求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上世纪 90 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相应进行了“简政放权”的改革,“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提出便与这一转型时期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 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的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招生自主权”是“办学自主权”主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中体现为“自主招生”。 2003 年,我国在 22 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改革,首要目的就是要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自主招生从本质上讲,是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法人行使法律所赋予、以往却被政府所掌控的“公共权力”的一种行为。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公法人,在招生活动中应当具有一定的“招生自由裁量权”,即“高校在法律与规章制度授权和许可的范围内,基于合理选拔人才的目的,自由斟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恰当的行为的权力”。 自主招生实施以来,高校的招生权利不断扩大,起初只有北大、清华等 22 所高校参加,其后试点高校不断增加, 2004 年 28 所、 2005 年 42 所、 2006 年 53 所、 2007 年 59 所、 2008 年 68 所、 2009 年 76 所,自主招生人数更是大幅增长。 自主招生改革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在不断变化中,并大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发展历程: 2003到2005年是小心翼翼的尝试阶段:教育部给高校的自主权较小,高校也不明白教育部的政策目标,考生和中学也没有摸清自主招生的门道,各方都在试水、观望,并摸索和总结经验。这一阶段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少,招生人数少,而且全国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和模式基本相同。 2006到2007年是转型阶段:首先是教育部加大放权,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高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开始各自探索本校的自主招生模式,从推荐方式、考试科目、考试方法、选拔程序等都进行了改革;考生和中学的积极性也大增。这自然形成教育部、高校、中学和考生新一轮的博弈。总的来看,这一阶段自主招生高校和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自主招生模式开始发生分化,形成清华、北大的模式和复旦、上交大在上海招生的模式。 2008年到2009年是大发展阶段:教育部的政策继续增加试点高校,鼓励高校突破5 % 的限制;一些高校大规模增加自主招生的人数和比例,清华等极少数高校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本校的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来选拔学生,并制定相应的自主招生政策;中学纷纷要求高校多给自主招生名额,学生自荐的人数也大幅增多;自主招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阶段自主招生高校和人数继续快速增长,有少数高校自主招生学生突破5 % ,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和模式显示出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从以上自主招生的发展过程来看,随着自主招生在各大高校的实施,高校招生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 (二)自主招生——改善政府与高校关系的有 力 举措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一项重大举措。自主招生的实现,将有利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完成好各自权责的基础上,达到双赢的目的。 首先,对政府而言,政府将逐步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将 由 分散单一的集权式的局部管理向集中的全局式的宏观管理方向转变,各级政府招生部门也逐渐转变职能,由直接的管理职能逐渐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行宏观管理和必要的监督,负责统筹规划、掌握政策、引导信息、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政府的招生部门为考生做好服务性工作,帮助考生了解人才市场信息,知道考生填报志愿,组织文化和专业考试,提供考生的高考成绩以及德、智、体诸方面的考核材料;建立和完善高校在招生中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监督各大学录取新生的公正性和公开性,贯彻落实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在招生权上更灵活、机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各自的地理状况、师资储备和以往的学术积累,自主择优选择考生,以便于发展各自的学术和职能专长,建立自身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以适应社会对多种人才的需求;在制定录取办法时,可根据自身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录取方式,选择招生地 域 、招生考试形式及录取方式,树立专业领域的权威和影响力;高校可以更明确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权利和职责。高校在享有灵活的自主招生权的同时,不仅能主动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使政府宏观管理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区域完善,而且能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自主招生——必须是有限的“自主” 关于高校招生自主权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应该拥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只能拥有部分招生自主权。在此,笔者认同后者的观点。高校招生自主权需要扩大,但要有一定的限度。给予高校太多自主权,在缺乏诚信的社会背景下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统一高考下的自主招生是当下我国高校招生的最佳模式。 (一)客观实施条件的不足决定了自主招生只能是有限的“自主” 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招生使各试点高校成为招考主体,自 1998 年我国扩大招生以来,不断增长的招生规模所产生的高负荷使当前的高校已没有多余的人力进行这样复杂的操作。同时,组织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一定的资金,而目前我国高校还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拨款,高校缺乏自主招生的资金。而从 近几年的 实践 中 看到,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仅为 5 % 的招生。不但针对每位考生的面试、录取要自己组织进行,就连各科的命题这种高度专业性的技术工作也要自己组织,这确实给每一所合法批准成立的高校提出了 新 的挑战。因此,我国高校目前基本上只能在小范围进行自主招生,即有部分自主权。 (二)招生自主权行使 不当 的现状决定了自主招生必须是有限的“自主” 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然而,这种理论上的合理性在我国高校招生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教育行政部门为增强高校招生自主权而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并没有较好的达到预期的初衷。当前由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不当行使而产生的违法行为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有:其一,调档阶段腐败丛生,在高校招生计划数 120 % 的调档比例内产生的自由裁量权在现实中被某些高校招生部门和相关人员巧妙的加以运用,成为他们交换权力、人情、甚至金钱的不菲资本;其二,通过高校招生的机动指标、定向招生、保送生、少数民族预科生、高水平运动员与特长生等招生指标变相敛财;其三,调剂阶段成为逐利空间,某些高校以调剂为名录取未达到该校招收条件的学生,以此向考生索要巨款,谋取不法利益;其四,高校招生结束后违反招生要求搞补录,某些高校利用补录环节随意放宽录取政策或降低分数要求录取学生并谋取不法利益。 其五,招生“潜规则”盛行。“潜规则”是指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学生仍可通过交费进入学校享受高等教育,同时, 使 学校获得经济利益。“钱学交易”这一“潜规则”从被默认到“明码标价”。 高校招生自主权滥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招生自主权缺乏必要的制约、招生工作人员队伍良莠不齐、相关政策与法律的不健全等。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实现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高校招生处于“信息黑箱”状态而促成了权力寻租。我国的高校招生录取程序中向外公布的信息非常匮乏,对于多数社会公众而言,除了被动的作为信息受体获悉招生录取的结果外,缺乏通过正当合法渠道获取与己相关的或不相关的招生信息的权利。遏止高校招生腐败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而有效监督的实现只有在公众对招生信息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时才是可能的。 因此,在一方面现行招生自主权被滥用,而另一方面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必须是有限的自主。 (三) 有限“自主”下的高校招生模式 有学者曾按自主程度的不同将世界各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完全自主型。高校规划、专业设置及学生人数、招生组织、招生考试方式及其内容、录取标准及录取对象,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教管理机构仅起监督作用。二是半自主型。高等学校招生在自主权上有一定限制,随着限制项目、限制程度、限制数量上的差别,其自主权所受到的制约也有不同,因而这种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有众多的、看起来差异较大的形式。一般说来,在这种模式下,首先失去的是规划权,即高校布局将受到较严格的控制,这方面权利集中在教育行政部;招生组织通常也会受到较大限制,高校不能自主决定招生的时间,但在专业设置、招生考核命题及录取标准方面,则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即在统一招生中给高校某些自主权,通常集中在录取标准方面,而在高校规划、专业设置及人数、招生组织、入学组织、入学考试组织及命题等方面,高校基本上不能自主,但允许高校在统一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组织再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自主决定录取标准及录取对象。 我国自主招生实施以来,国内各大高校采取的自主招生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自2003年开始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非完全自主招生模式,主要指这些高校一般拿出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来进行自主招生;第二种是,2006年开始出现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完全自主招生模式,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第三种模式是一种“大自主”的自主招生模式——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 从 以上分析 来看, 自主招生只能是有限的“自主”,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只能实行第一种模式,因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招生自主的程度必须较多地注意社会效益 。 高级专业人才队伍的构成必须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 还必须注意社会各阶层 、 各地区对智力和文化最高成果的占有 。 我国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对高校布局 、 专业设置及人才供需市场同样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 有时甚至可能是较弱的干预 。 同时 , 我国经济已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 但又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 。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最适合我国普通高校的只能是统招指导下的自主招生 。 高校只有正确的行使自己现有的招生自主权,才能更好地体现招生的公平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 2010,(4). 尹晓敏.规范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的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 叶赋桂,李越,史静寰.统一考试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10,(1). 于鹏飞.自主招生任重道远 .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蒋莉,胡维治,杨岿.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现状分析 .高教研究,2011,(1). 徐瑞英.试论自主招生模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高建京,张维平.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悖谬及其匡正 .高校教育管理,2011,(1). 侯蓉 .关于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思考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1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古代是怎么倒卖大学招生指标的?
热度 1 limingyang 2012-3-2 13:54
离2012年“高考”,虽说还有近百天,但考生家长、特别是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家长已开始紧张了,“地下招生班”也早已开始活动。其实,倒卖招生指标、出售上大学机会,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在古代中国此项“业务”便十分兴隆,买卖两旺。与今天的“私倒”、“暗倒”情形不同,在古代很多时候与买官卖官一样,是政府行为,系正宗的“官倒”。 那么,古代一个大学招生指标能卖多少钱?这里以明代为例,与大家一起聊聊。其中有些内容已发表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我个人独家专栏“一方钩沉”中。 图:北京国子监,为明清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古代全国重点大学远胜今“211”大学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用现代人的话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今国务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就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试想,“包当官”的大学谁不想读?所谓“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概就是这原因吧! 图:北京国子监太学门 明代也有“南大”“北大”   上大学的好处多多,但上大学得凭成绩,要考,古今一理。没有成绩,如果有一个不凡的家庭背景,有当大官的老爸、太子党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不是没门了?也不是,但前提条件得有钱——买个入学名额。这便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花钱上大学”。   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所谓花钱上大学,就是购买到这种招生指标。招生指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买卖的,最疯狂的年代,是明朝。明朝廷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官倒”。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无文凭缺学位,但却很重视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时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便在应天府(今南京市)的集庆路附近开办了明朝第一所国立重点大学——国子学;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及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全国统考”(乡试)。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国子学改称“国子监”。明成祖朱棣夺位后,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于是明朝有了两所国立重点大学,即南京国子监(或“南雍”)和“北京国子监”(或“北雍”)。南雍和北雍,可以看成是明朝的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国子监是古代出“贤人”的地方,现在南京、北京的明国子监遗址附近都有“成贤街”就是这原因,招生指标是不应该成为商品的。但是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便开始“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   “官倒”乌纱帽,在古代中国屡见不鲜,但像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实在少见,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 “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图:古代中国大学生必读书目 通过收“赞助费”形式卖指标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实施的,竟然是当朝的皇帝、史称代宗的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继位前封为郕王。这皇位本来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大哥朱祁镇御驾亲征侵犯北方边境的蒙古瓦剌部落遭生俘,天上掉馅饼砸到朱祁钰的头上,当上了“代理皇帝”。但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搞钱成了朱祁钰的当务之急!从哪搞钱?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这话什么意思?就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个口子一开,包括重新坐上龙椅的朱祁镇在内,后来的皇帝差不多都学着干过,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南京及周边大闹饥荒,时当地主政官员便上书北京,要卖“南大”的招生指标创收。   行将灭国前一年的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朝廷也卖过招生指标。提出这一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的,是时拥有进士“学位”、相当于今副处级干部的中书舍人陈龙正。他的上书得到了皇帝、后上吊殉国的朱由检本人的赞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亡国当年),朱由检干脆让陈龙正当了“南大”的校长(南京国子监丞)。由此,开了中国历史上大学校长卖招生指标的先例。 图:古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匾额 明朝大学招生指标高价折合人民币28万 与现在“私倒”,或者说“暗倒”招生指标不同,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 需要先说一下的是,古代买卖招生指标不是用钱,而是实物。为什么?过去最缺的是粮食、物资,这比黄金、白银更受欢迎。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   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景泰年间的赞助费算是最高了,800石米的标准是怎么定下的?原来这是“买方”主动出的价钱。时山东临清县,伍铭等几个在县学(类似于今县重点中学或地方专科学校)读书的学生想“专升本”(大概这意思吧),提出愿意缴纳800石米,求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山东省主管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后,获皇帝特批,于是“米八百石”遂成标准。但是能出或愿出800石赞助费的,还是很少的,所以后来不断往下降,以吸引考生、扩大生源。   这样的入学赞助费,在当时算不算高?看看下面的分析,就会明白。   明朝乱收费除了教育领域,司法方面也很糟糕。据《明史·食货志二》记载,朱祁钰的老爸朱瞻基(明宣宗)当皇帝期间,可以花钱赎罪,行情是普通死刑犯免死,需60石米;流放的犯人,需40石米。简单对比便可看出,明朝时花钱上大学,比“捞人”的成本还要高,以“米百石”的低标准来算,也要高出40石。   进一步分析,明朝时米1石等于120明斤,100石就等于12000明斤。明斤比现代斤要重,大约1比1.18,这样一换算,明朝100石米便是现代的14160斤。   以当下(2012年2月中旬)普通大米每斤零售价2.50元的行情来算,明朝100石米能卖35400元人民币;即便以最高赞助费800石米来算,在28.32万元人民币,未超过30万,与今天的“行情”差不多。   表面上看,明朝“花钱上大学”花的并不多,但古代家长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当时正常年景下单季稻1亩地年产量仅在2石左右,不到300斤,一斤稻谷只能出0.7至0.8斤米;而现在,每亩产量已达1500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则创造了亩产1800斤。   依明洪武二十年九月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省部级高官的二品大员,年俸禄是576至732石米,如果缴800石赞助费,明朝“省委书记”一年的工资也不够;如果是100石米,便轻松了,可买5至7个招生指标。   相当于今县处级干部的七品官,年俸禄是84至90石米,如果缴800石的赞助费,明朝“县委书记”想花钱让子女成为国子监这所全国重点学府的大学生,要花去10年左右的全部工资收入;即便是100石,也要用掉近一年的工资收入。如果是普通人家子女,面对“米百石”的赞助费,想都别想,能念个私塾认几个字,已是烧高香了。   如同买官卖官不绝一样,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均卖过入学名额和资格。到了清朝,倒卖“招生指标”则成一种制度,书面语言称为“捐学”,教育乱收费比明朝还厉害!(倪方六)
个人分类: 观点|1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立院校不该自主招生
热度 14 outcrop 2012-2-27 15:40
看到新闻《 郑州大学自主招生获批准 文史类考生只需面试 》,心想,又多了一个自主招生的。我反感公立学校的自主招生,出发点很简单:花着国家(纳税人)的钱,不该总想着自己玩全套; 谁来监督? 中国很多政策上可能的好事,都是因为缺乏监督给玩成了坏事。 我想,肯定有类似想法的人,于是搜索了一下,果然找到两篇博文;感觉比我写出来的要好,大部分我也认同,就直接转载过来。 转载博文一:《中国公立大学不适合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不是北大首创,除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近些年各个名牌大学到各地以诸方面的优惠条件跟学生提前签约,与其他形式的约定,都是自主招生的不同表现方式。北大自主招生近日又起波澜,争议的焦点是共同的,就是腐败和防止腐败的问题,而且这个焦点一点都不新鲜。一个问题一旦以反复的面孔出现,本身就说明它的顽固性和客观性,同时证明其正是事物信誉的的薄弱点。但是,北大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引入,而且制度化,就有了新的意义。 大学为取得优秀生员不择手段的潜规则被合法化,则以往所有围绕这一问题的暗箱操作,都将合法化和肆无忌惮;将中学校长也抬举到这个举足轻重的平台上,牵涉面就更大了。 自主招生本身绝对值得肯定,但当下公立大学引进西方这种招生方式,颇像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学和中学主要领导是官员,教育经费和项目的多少与官方有密切关系,招生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自主。 公立大学靠国帑养活,公平性和公正性必须提到比较高的位置予以重视。北大吸收部分中学校长参与自主招生的推荐工作,这类学校和校长的遴选过程和标准如何界定?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何保证?是不是只有这些中学才有可能出现够得上自主招生标准的优等生?目前看来,这些技术性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北大提出的自主招生监督没有新内容,现有的老套监督方式早已被不断涌现的高考腐败案所否定,而行政权力操作正是这些腐败的根源所在。校长的私德,根本不可能成为公平公正的保证;恰恰相反,却成为人治和专权的更好台阶。连胡适那样德高望重的教育家,都将自己不成器的儿子胡思杜百般袒护,何况当今的校长?再征诸文革高校推荐的历史,哪个上了大学的,不是美轮美奂的颂词?可那里曾经存在过公正公平吗?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尽管应试教育百病缠身,但依然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就上述观点与笔者昨日发表的博文《北大招生搞笑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今晚十点半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电话采访,合作伙伴为主持人玉昆和央视著名时评人郑根岭。欢迎各位博友和听众批评指正。 郑根岭博客:http://622006592.qzone.qq.com/ 转载博文二:《公立大学为什么不适合自主招生?(2009年旧作)》 作者:陈祝平 http://chenzhuping.blogchina.com/1160183.htm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名校自主招生热。今年非但未见教育部官方(包括公立大学校官)对过去几年自主招生存在的诸种问题进行回应和反思,反倒还增加了“几校联考”和“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等新花样。可惜北大自主招生推出“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后,立即引来了一片质疑声和反对声,其中包括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和教育部前新闻官王旭明的声音。北京的网博写手卫金桂博士更直截了当地说:“中国公立大学不适合自主招生”。此言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笔者早就反对公立大学尤其中国的公立名校在统一高考招生的同时进行所谓的“自主招生”加分(但赞成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自主招生),并曾经从公共产品、交易费用、利益和风险的对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角度提出了反对的理由。笔者总的观点是:自主招生本身是件好事,它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相当程度上的私人产品属性,比如因材施教、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精英教育等,但自主招生本质上适合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并不适合公立大学,即使公立名校也不例外。 一、公有产权者不适合提供私人产品 统一高考招生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大学自主招生是一种私人产品,它具有私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在统一高考招生中,你只要上了某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该大学就不能把你排除在录取名单外,这叫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在自主招生中,你光通过某一大学的笔试分数线,还不能保证被录取,该大学还可能有其他理由把你排除在录取名单外,比如你的面试成绩、你的推荐信、你的获奖甚至你所在中学的名气等,这叫私人产品的排他性。 在统一高考招生中,你只要上了某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你的被录取就不会影响上分数线的其他考生的被录取,这叫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在自主招生中,通过某一大学笔试分数线的考生之间存在竞争性,因为最终招生名额总是少于甚至远少于通过笔试的人数,这叫私人产品的竞争性。 另外,我们知道,公共产品的充要条件是交易费用为零(袁义才,2007),也就是说,私人产品的充要条件是交易费用大于零。据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由于统一高考招生的信息对称和资产通用性以及对舞弊(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管,统一高考招生的交易费用很小,接近于零,而由于自主招生的信息不对称和资产专用性以及由此伴随的机会主义,自主招生的交易费用很大,远大于零,因此,自主招生肯定不是公共产品,而是地地道道的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适合私人产权者来提供,而不适合公有产权者来提供。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国退民进”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国退民进”的领域正是私人产品领域,因此适合“民进”,即适合私人产权者来经营,而不适合公有产权者即政府或国有企业来经营,政府或国企应退出私人产品领域,如绝大多数消费品领域。如上所述,既然大学的自主招生是一种地道的私人产品,它就应该遵从市场经济改革“国退民进”的道理,即由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来提供,而不是由政府及政府所办的公立大学来提供,即使公立名校也不能例外。 公立大学提供私人产品,或者说,在高教私人产品领域不愿意“国退民进”,就产生产品性质与产权性质相悖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花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即,“化公为私”,也就是实质上把公立大学“私有化”,但表面上仍扛着“公立大学”的牌子不放,是“挂羊头,卖狗肉”。例如,北大作为中国公立大学第一块牌子,这次居然完全不听广大公众的意见而贸然地推出自主招生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实在与“公立大学”的牌子太不相符。更让人不解的是教育部居然也不听听公众的意见而很快地批准了北大的这个“私人产品”。这不禁使笔者想起教育部一直宣传的“高等教育公共产品论”。试问:既是“公共产品”,那为什么不听一听公众的意见再做决定呢?现在许多公共产品领域都有听证会制度,不听证于公众,就不做重大决策。为什么同样是“公共产品”的公立大学就这么“牛”——就可以不顾公众的反应而“私自”决策呢?可见公立大学的“化公为私”及其对广大公众的“危害”有多严重!也可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公共产品论”的悖论性有多么明显。 笔者并不反对而且极力赞成像北大这样的名校提供高精尖的私人产品,包括自主招生,舍此,钱学森希望的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无从谈起。但公立名校提供私人产品的前提是产权改革即转制——由“公”转为“私”、由“国”转为“民”,也就是使得中国大学的产权与产品性质达到一致,实现“挂羊头,卖羊肉”。如果说以北大为首的名校是中国人民一笔巨大财富的话,那最好“藏富于民”,而不要“藏富于政”,不要老是挂在教育部的财富册上。中国的教育部应该主要管理义务教育和少量的公立高中和公立大学。教育部所管的少量的公立大学,应该以提供公益性和普及性的大学教育为主,不应该办成以提供高精尖私人产品为主的名校。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公立大学应该逐步地减免学费,而提供高精尖私人产品的民办大学应该逐步地按市场供求决定学费的高低。只要中国高等教育的产权逐步地为民所有,逐步地实现“国退民进”,中国高精尖名牌大学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像自主招生之类的私人产品的提供就不在话下了。 二、官本位体制不适合民主办学 大学自主招生是一种分散的民主的办学方式。“自主”者,民主也。自主招生,就是大学甚至大学教师拥有招生方面的民主权利。比如,一位学有所长的大学教师看中了某位考生,就可以通过大学的民主渠道向大学管理层提出建议,获得批准和通过自主考试后,就可以招入,而这位大学教师自然要负责指导这位特殊的新生。相信这样的民主招生和专门指导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有利的。这里,关键词是“民主”二字。教育民主是自主招生的核心和实质。民主的教育体制是自主招生的根本保证。没有教育民主,就没有真正的自主招生。 而现在中国的公立大学恰恰是缺乏教育民主的,原因是中国的公立大学是 “官立”大学,是官本位的办学体制。官本位,就是官作主,而官作主与民作主通常是矛盾的,除非官是真正为民作主的公仆。因此,在官本位的办学体制下,很难有教育民主,其中包括很难真正地做到自主招生。 比如,假定上述这位学有所长的大学教师参加一所官本位大学的“自主招生”。可是他的专长不是他上级——一位官员教师的兴趣,因此,他在“自主招生”中看中的考生,很可能在上级手里被“淘汰”,因为在官本位大学里是权力说了算,而不是学有所长的学者说了算。这里,不民主的体制造成不民主的招生,而不民主的招生何谈自主招生? 进一步看,官员教师虽然有作主权,但作主权有大有小。权小的官员教师比之权大的官员,等于没有作主权或民主权。在官本位的大学“自主招生”决策过程中,系主任的影响力肯定不如院长,而院长的影响力肯定不如校长。也就是说,越是基层的比较了解学生和教学实际的人,反倒越是缺乏自主权或民主权。可见,官本位大学的“自主招生”决策很可能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不体现教育本身的客观需要。 由此,官本位大学的“自主招生”很可能成为寻租者的一个重要目标。权力腐败和招生舞弊很可能在官本位大学“自主招生”的关关节节中产生。毋庸讳言,中国公立大学包括公立名校的经济腐败和学术腐败已经相当严重了,与之相比,公立大学“自主招生”的腐败可能是“小菜一碟”了,就是说,可能根本引不起监管部门的兴趣。难怪教育部对北大自主招生的新方案批得那么快,可能压根儿也不会把“招生腐败”的问题放在眼里。否则,教育部会慎重考虑,不可能批得那么快。令人深思的是:民众反倒比教育部官员对“招生腐败”的警惕性高得多。如据网上统计,78%的网民忧心北大此招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可见,中国公立大学腐败的症结就在于官本位的办学体制。只要官本位的体制不倒,中国公立大学的腐败就难以避免,其中包括招生腐败。因此,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先改革官本位的办学体制,必先实行“公”转“民”的转制,必先进行“国退民进”。可以说,在此以前,一切所谓的“改革”都带有虚假的成分。正如一位考生家长对北大自主招生“校长实名制推荐”改革评价的那样,“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是啊!笔者早就说过“中国目前名校的自主招生实质上是名校的‘生源战’”,是把“生源战”打扮成“自主招生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46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海大自主招生的“新招”
wyc 2012-2-26 17:27
大连海大自主招生笔试不考英语数学侧重考情商《新商报2012年2月26日》 添加时间:2012-02-26 16:54:37 阅读次数: 2 1600名考生暗战海事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礼记·中庸》、社会公德建设成考题 新商报记者 黄华 “试分析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并谈谈如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昨日大连海事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试卷中的题目。 昨日,大连海事大学举行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来自辽宁、山东、河北等十余个省份的近1600名考生现场参加了考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笔试考试摒弃了自主招生考试中传统的英语、数学的测试,全面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并侧重对情商的考查。据了解,这样的测试内容,在自主招生选拔的考试中并不多见。 考题与学习内容关联小 “笔试题有些难,一共12道,都是主观题,和学习的内容没多大关联,这和以往参加过的自主招生考试完全不同。”来自江苏的考生小孟告诉记者,他考前特意突击了数学的难题,没想到都没用上。考题中只有一道是他准备范围内的,是问对大连海事大学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理解,不过,这是他为了面试而准备的,没想到出现在笔试中。 据介绍,参加考试的考生主要包括:省级重点中学(含省级示范中学)综合素质突出或学习成绩优秀者;高中阶段获得省级奥林匹克学科(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者,或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有突出特长并已取得相应水平成绩或成果者;高中阶段获得地级市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干部)等荣誉称号者;在文体等方面有突出特长者;第26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大连海事大学专项奖”获得者。 考察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除了上述内容,今年海大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还增加了如下一条:在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突出表现,获评省级“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自立自强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者等。 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赵宝刚告诉记者,前几年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笔试测试数学和英语,如果学生不擅长这两门学科就较吃亏。“今年的笔试内容与高考完全无重合,主要是想通过考试选拔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生源,着重测试考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些恰恰是大多数现代学生所缺失的。” 今年,共有3335名考生网上报名参加大连海事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经过严格初审后,共有近1930名考生获得考试资格。 现场:特长生拉帘测试考生评委不见面 同往年一样,海大今年对艺术、体育等方面特长生选拔的范围仍然较广。其中艺术类特长除了传统的器乐、声乐、舞蹈、美术外,书法、主持等再次列入测试范围。在体育方面,除了球类项目外,传统武术、健美操、跳水等项目也纳入到自主招生特长范围内。 在下午进行的面试中,共有近500名按文体类特长报名的考生参加测试。记者在器乐类面试现场看到,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考场实行拉帘测试,考生与评委不见面。据了解,除了舞蹈、主持、声乐、 书法 、 美术 、体育项目等,测试过程均采用“双盲”原则。 据介绍,大连海事大学今年自主选拔录取人数控制在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按多年来4200人的招生计划,今年将有200人左右可以享受到自主招生带来的“优惠”。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Source"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南大学自主招生面试 部分题目类型
lychust 2012-2-26 15:47
采取站点式面试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创新想象、 个性特长;每个站点对应一个方面的考核内容, 5 个站点为一组,每位考生须参加 5 个站点的考核,每个站点的考核时间为 5 分钟;每个站面试分值为 20 分,总分为 100 分。 一、 题目类型 1 、公民素质、人文素养。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法律、制度、做人、世界观、人生观、人文、艺术等等很多方面,比如:为什么把学雷锋纪念日定在 3 月 5 日?如果在班上你受到老师不公正的批评,你怎么对待?对于公交车上面的小偷现象,你觉得如何应对?你觉得最美丽的地方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是?文学作品评论等等;谈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谈谈远亲不如近邻?姜太公出山与陶渊明隐居的意义?。 “ 在学习工作中看到别人违反制度与规定,你怎么办?如果你的观点,有 3 个人觉得你是对的, 7 个人觉得你是错的,你会坚持自己吗?为什么?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 如何看待网络的谎言和欺骗?网络上的 “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 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 念了几句诗给我听,让你谈感受等等。 2 、科学思维、创新想象。主要是基于你已经掌握的自然知识的分析、综合、展示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你的知识面,考察你的思路。比如:高速火车为什么可以实现?建筑节能你有什么好的措施?城市环保你有什么好的措施?子弹为什么会拐弯? 太阳能是如何发电的? 关于地震建房的问题? 用生物科学的知识,谈谈你对你家乡的污染预防和处理? 等等 异想天开的回答。 对于创新想象主要是展示你的新思路,想象力等,比如:如何把物体从地球传输到月球?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路灯节能有哪些办法? 等等 个性特长 ----- 充分体现你的个性特长,自由发挥,没有题目 有些老师挺和蔼的,他会让你很放松,但是有些老师会板着脸问你问题,这时候不要看到老师的脸色就被吓着了,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按自己的思路讲完。那些问题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你能想出不同寻常的思路来就好了,不要怕离谱。 自信地回答问题就是,千万不要表现出紧张的样子。 关键是: 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条理性、回答问题层次分明、立足于你是一名中学生 , 反正放松些,放开了回答就行了。
6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主招生
gewenqin1520 2012-2-24 10:30
自主招生.doc 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自主招生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如果套用“十年磨一剑”这句俗语来形容,自主招生这把“剑”磨得并不太亮。不论是复旦大学的“千分考试”、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还是“北约”、“华约”、“卓越”等联盟,人们总是有赞同、有期盼,也有质疑、有忧虑,始终是褒贬不一。自主招生为什么难以赢得喝彩和掌声?症结就在于目前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不夸张地说,从这项改革的出台之日起,自主招生就遇到了“信任危机”。在许多人看来,此举思路很好,但不太现实。在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自主招生,一不留神就会变成“人情招生”的代名词。要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增加面试环节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素质,自主招生才名副其实。然而,面试的弹性很大,各校的标准不一,似乎给“打招呼”、“走关系”留出了余地。怎样杜绝“人情招生”之弊、打消“诚信缺位”之虞?这的确是目前自主招生政策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自主招生似乎只是城市学生的游戏,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孩子似乎很难参与这场竞争。这是因为,这种招生的评价标准、考察方式乃至名额分配,都明显倾向城市学生,显然对农村孩子不利。自主招生的原则是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学科特长等。这种原则值得肯定,但在应试教育环境里,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普遍比不过城市学生。而且,目前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成本比较昂贵,仅是差旅等费用对农村家庭就是巨大压力。因此,自主招生面临的“公平危机”也不容忽视。 高考制度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这项制度的设计相对严密,用分数这一把尺子作为标准相对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情招生”,对弱势群体也“不抛弃、不放弃”,相对自主招生而言比较公平公正。在当下,这样的观点非常具有普遍性,不少人坚信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不是最坏的制度”。受这种民意的影响,一些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时畏葸不前,在命题、考试、评价等方面仍走高考的老路,等于把一次高考变成了两次,非但不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许多考生和家长抱怨说,与其这样走回头路,还不如不改。的确,如果自主招生走回头路,与高考如出一辙,迟早也会像高中会考和春季高考一样,成为一种“鸡肋政策”。 自主招生改革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但是,这些问题并非自主招生政策自身的问题,恰恰是由于改革不彻底造成的。不论是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着眼,还是从高等院校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考虑,高考改革都势在必行、不可动摇。只有抱定这样的态度,深入研究、改进完善自主招生制度,这项改革才能经住考验、获得信赖、赢得喝彩。 细心的人会发现,与前两年的喧嚣不同,2012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于2月11日、12日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平静”开考。 之所以说“平静”开考,是因为尽管考试人数突破10万,涉及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媒体上却已很少见到考试撞车、名校“掐尖”等争论,取而代之的是观望、思考,以及对自主招生政策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是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热度减退?是各高校的刻意低调所致?是自主招生政策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遭遇“瓶颈”?还是真如之前所传,教育部已对自主招生政策“收紧”? 经过深入调查与思考,记者发现,2012年的自主招生政策的确迎来“过渡期”,之后自主招生改革或将迎来一个实质性的大跨越。当然,能否迎来大跨越,还要依赖于几方博弈的结果而定。 博弈一 “收紧”传闻喧嚣不止——到底是放,还是收? 2011年临近岁尾,有关教育部要收紧自主招生政策的传闻喧嚣不止,甚至有媒体预言,“教育部酝酿拆散自主招生联考”。 有这样的传闻并不奇怪。早几年,为进一步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为高考制度进行补充,建立多元化评价和录取机制,教育部曾在2009年取消了生源良好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超5%”的限制,并在2009年一度做出“闸门大开”的姿态——“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高考成绩的要求”。可两年过去了,招生计划不超总计划5%的“紧箍咒”重又戴回自主招生试点名校的头上。不仅如此,教育部还在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中,首次为试点高校认定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 如此看来,确可理解为政策“收紧”了。可为什么“收紧”呢?是好不容易“破冰”的自主招生的探索要黯然收场吗? 冷静分析,几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自主招生的讨论并不令人欣喜,先是高校各自为政举行笔试,被指“增加学生赶考负担”;接着探索“校长实名推荐制”,却被指“信息不公开”,诚信和公平遭受质疑;再接着部分高校探索“联考”制度,却被异化为搞“结盟”。当自主招生在公众心中与“掐尖”、“抢夺生源”、“高校混战”、“腐败滋生的土壤”等关键词绑定在一起,教育部对这项政策的“收”,自然不难理解。 显然,如政策长期“收”下去,对自主招生的探索来说,并不是好消息。记者在采访中,几位高校招办主任都不约而同表达了类似的心声: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自主招生的探索与尝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如果因为思路不当、操作不妥、制度不良而导致这项政策推行不下去,将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对于高校、学生,乃至高考制度的完善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希望身处自主招生这盘棋的各方都能以“大我”的胸怀推进改革,以赢得更大的改革空间。 博弈二 高校间能否实现共赢——究竟是分,还是合? 在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高校与高校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盟友?是敌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 先来看看这几年自主招生改革历程中,值得一提的各高校关系“大事记”。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从观望到行动,在几番考量之后方加入“华约”;香港大学、山东大学的加入一度使得“北约”“兵强马壮”,但复旦和南开的退出,也让“北约”“小伤元气”…… 是盟友吗?如果说是盟友,可我们都知道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生源竞争的关系,而且,越是领军高校,彼此间的竞争就越激烈。高校可以一起擎着自主招生改革的大旗摇旗呐喊,但是,每每在高考结束,集中录取前后,高分段考生的争夺与各考区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比较却让高校之间形成直接对垒,寸土必争。有了这个背景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谁与谁都可以联盟,但北大和清华却不可能在自主招生中成为同盟的道理了。 是敌人吗?如果说是敌人,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的大旗,一所高校显然是扛不起来的,必须靠各高校合力而为。清华与北大这些领军高校可以将改革的步子迈得超前一点,承担起探索改革方向的使命,但是,真正推动政策执行的主体恐怕还得是更大范围内的普通高校。因为,当下实践的毕竟不是几所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而是在探索国家整体的高等学校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 有几段话耐人寻味: 在提及新、旧招生观念的冲突时,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将目前探索的自主招生政策以“带着镣铐跳舞”来比喻,“改革是在保证学校既定招生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改革之后招生比往年差,那么,探索也就不可能再有机会继续。” 在提及高校之间微妙的关系时,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有关南开和复旦大学退出“北约”联考时表示,“既然叫自主选拔录取,它的重点就放在自主上,我的理解,自主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呢。” 在谈及谁来制定高校之间的游戏规则时,有某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这样说:“各高校就好比商品推销员,销售员在为销售更多的商品而努力,在同一个市场内的正面竞争中,指望销售员自己制定规则是不现实的,应该由主管部门来制定制度,对销售员进行规约。” 放眼自主招生实践与探索的未来,有专家一针见血,“当下的自主招生格局当中,一些领军高校的确是在探索方向,但是,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进入状态。对于这些高校来说,需要尽快开始摸索与完善适合本校的公正、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法,并与人才培养、突出高校办学特色等工作相挂钩,否则,有朝一日即便真的给予这些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利,他们也将无的放矢。” 有这样一种说法值得认可:高校之间是“分”的,每所学校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与定位,学校之间的竞争不是高分考生多少的比拼、分数线高低的比拼,而是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的比较;高校之间又是“合”的,每所学校都共享并受益于一套完善、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选拔到适合学校的学生,培养出各色栋梁之才,学生也能根据兴趣特长自由申请心仪的学校。 博弈三 多大程度上实现自主——与高考是即,还是离? 乍一看,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太多必要。因为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在连续几年的自主招生工作部署中都明确要求,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的考生需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但是,一个信号不容忽视。有媒体报道,步子一向迈得较大的复旦大学,将在2012年做出重大探索:“如果条件成熟,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复旦大学明年将在上海全部采用自主选拔改革试验方案招收本科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通过‘裸考’(非自主招生预录取考生)进复旦,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做个比喻,在这样的政策施行之前,自主选拔是进入复旦的“非充分必要”条件,政策施行之后,自主选拔将有可能同高考一样,成为进入复旦的“必要条件”。因为在“一分之差,万人之差”的高考现状下,没有任何自主招生的加分优惠,仅凭高考裸分考入学校,实在太难。 其实,自主选拔与高考的关系,深层次讲,反映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行高考制度满足了公平性,却无法有效兼顾“效率”,造成一些学生兴趣与录取志愿不匹配的资源浪费,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比如,有考生“痛恨”化学,但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至心仪高校的化学专业,为了进入该高校,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化学专业,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有些考生因为高分,“被选择”到金融、经济等专业,其实这些孩子可能对此并不擅长。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每年类似以上两种资源匹配错位的情况高达20%左右。试想,如果能在高考的基础上辅之以自主选拔,给予考生展示其兴趣与特长的机会,这种匹配错位将会大大减少。 此外,谈及自主选拔与高考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环节不能忽视——“高校联考”。尽管目前的高校联考已被异化为“搞联盟”和“集团军掐尖”,但是,几年前,联考的探索初衷是健康的。首先,考试内容上,重能力评价,而非知识点考核;其次,考试形式上,由社会考试机构承担命题与考务工作,学生可多次考试,并凭最优考试成绩向不同学校提出申请。 有专家分析,如果联考制度成熟,将会对现行高考制度形成有力的补充。一方面,联考重能力测试,学校可以依据考生的联考成绩结合中学阶段的综合表现以及面试情况,将真正适合的人才选拔上来;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遗憾,给予了考生更多的机会来展示、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扩大了学生在申请学校上的选择权。 如果联考制度推行下去,或许可以避免一种被很多专家批评的自主招生现状:“目前的自主招生只能给予考生高考录取优惠,学生的实际选择权并没有扩大,各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只是招揽生源的花样与游戏。” 当然,联考制度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论证,因为,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一定是保证公平。而一套公正、科学、完善的、适应我国现状和发展要求的人才选拔方法还需慢慢摸索,待时间检验。目前,尚无一所高校有底气说已经充分具备了完全自主招生的能力与勇气,而且,诚信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环境,也注定了自主选拔探索之路依然漫长。(原题为:自主招生“大战”将黯然收场?) 昨天(2月11日),“北约”、“华约”两大自主招生联盟正式开考,6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的感觉是自主招生试题像“升级版”高考,题量更多,简直写到手抽筋!(2月12日《扬子晚报》) 此前,有关自主招生趋于“小高考”只是个传说,现在不仅考生觉得考试题目像高考,就连命题和阅卷也交给第三方,以北大为首的“北约”今年干脆将命题阅卷全部交给北京考试院,很显然,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与高考没有任何差别了。 其实,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偏才、怪才、奇才和全才。 但令人不解的是,各个大学并未遵循这一“游戏规则”,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术优势,大力选拔自己亟需的相关人才,而是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焦在“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学生身上,恨不得把全国的高考状元、尖子生一网打尽,使一个好端端的自主招生变为一场抢夺优秀生源的混战。 尤其滑稽的是,近两年每到自主招生前,各个高校都声称自己要推出自主招生新政,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招收偏才、怪才,但结果都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都没有招收一个偏才、怪才。今年的清华自招新政“新百年计划”更是撕下了招收偏才、怪才的伪装,赤裸裸地把“拔尖”作为招生的重点。这说明高校出台自招新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占领抢优质生源的制高点,这已完全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可以说,现在既然自主招生完全没有了自身特点,也不愿意招收偏才怪才和奇才,在招生目的和手段上都沦为高考的翻版,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以自主招生为突破口的高考改革已走入了死胡同,彻彻底底地不可救药了,必须重起炉灶,或另觅良策,否则自主招生还是只会在“掐尖”上不断瞎折腾,不仅令广大考生疲于奔命,劳民伤财,而且迫使高中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考生参加正常的高考,凡此种种,都证明自主招生已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昨天(2月11日),“北约”、“华约”两大自主招生联盟正式开考,6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的感觉是自主招生试题像“升级版”高考,题量更多,简直写到手抽筋!(2月12日《扬子晚报》) 此前,有关自主招生趋于“小高考”只是个传说,现在不仅考生觉得考试题目像高考,就连命题和阅卷也交给第三方,以北大为首的“北约”今年干脆将命题阅卷全部交给北京考试院,很显然,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与高考没有任何差别了。 其实,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偏才、怪才、奇才和全才。 但令人不解的是,各个大学并未遵循这一“游戏规则”,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术优势,大力选拔自己亟需的相关人才,而是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焦在“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学生身上,恨不得把全国的高考状元、尖子生一网打尽,使一个好端端的自主招生变为一场抢夺优秀生源的混战。 尤其滑稽的是,近两年每到自主招生前,各个高校都声称自己要推出自主招生新政,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招收偏才、怪才,但结果都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都没有招收一个偏才、怪才。今年的清华自招新政“新百年计划”更是撕下了招收偏才、怪才的伪装,赤裸裸地把“拔尖”作为招生的重点。这说明高校出台自招新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占领抢优质生源的制高点,这已完全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可以说,现在既然自主招生完全没有了自身特点,也不愿意招收偏才怪才和奇才,在招生目的和手段上都沦为高考的翻版,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以自主招生为突破口的高考改革已走入了死胡同,彻彻底底地不可救药了,必须重起炉灶,或另觅良策,否则自主招生还是只会在“掐尖”上不断瞎折腾,不仅令广大考生疲于奔命,劳民伤财,而且迫使高中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考生参加正常的高考,凡此种种,都证明自主招生已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0 个评论
回应“如何利用自主招生平台发现优秀的准大学生? ”
热度 1 liwei999 2012-2-17 22:16
回应“如何利用自主招生平台发现优秀的准大学生? ”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17/2012 07:25:16 看到 如何利用自主招生平台发现优秀的准大学生? 觉得又到了考学的时节。 说实话,“自主招生平台发现优秀的准大学生”都是场面上的话,本质是通过提前下手,“分流”一部分优质的学生。如果没有这个 先下手 ,恐怕就如此优秀的学生就不会报考这个档次的大学了(比如说湖南大学)。 因此,如何发现是事情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能招收到了。不可能把所有的大学都办成北清,所以要办有各自特色的大学。办大学需要学会唱 世界上唯一的花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利用自主招生平台发现优秀的准大学生?
热度 12 qhliu 2012-2-17 09:17
——2012 年 2 月 10 日自主招生评委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教育部指导性文件《 2012 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通知》对自主招生对象规定得非常明确:“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也就是只有两类: 一类是“专、奇、怪”才 , 一类是综合素质好同时具有创新潜力的高三学生 。 湖南大学面试的对象 ,不是那种一学就通一点就化的天才、也不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湖大的学生、似乎也不是那种“专、奇、怪”才,而是一些综合素质强、能够全面发展的可造之材。也就是主体是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才。 目前这种面试方法难以对一位“专、奇、怪”才进行评定,希望今后能得以改善。 一,如何成为一位活跃的面试评委 ? 面试过程 ,类似于美国 ETS 的机考 , 是通过一种 主动他适应系统化考试,类似于带一位没有表演经验的人临时救场,你作为一位有经验的演员如何适应新的演员然后演出一场好戏。 在面试过程中,考察考生的思辨过程甚至体态语言,发掘创新潜质。所以评委第一要注重过程,“风”捉“影”;第二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就地取材,敢于“穿越”,甚至可建议考生向评委“发问”。 二,如何判定学生的创新潜质?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判据。有人会理性一点、有人会感性一点;有人偏情商、有人偏智商;等等。 我个人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吸取方面和学生知识的结构这两方面。 简称为 “ 两有一不 ” 。 第一,具有对个别知识点或者学科的兴奋点,有自我成长的欲望。第二,具有一定的科学或者人文精神。能表现出初步的消化或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不能偏废。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使僵化、单一、片面,看不到深化和升华的可能。 下面举若干例子说明这 “ 两有一不 ” 。 1,什么叫有兴奋点? 文科人才两例 四岁的于丹,他爸爸抱着她,解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为什么不说春意放,春意绽,春意开,要用一个“闹”字 ? 就是你觉得它活起来了,这就叫“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题外话,有些学者觉得于丹的学问太“闹”而沉不足。 四岁前的铁凝一直住在北京一位保姆家。父亲是位画家,母亲为声乐教授。但她对文学的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崇敬感,对文字的一种天然的迷恋。她四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外出玩,她脱口而出“太阳咪咪笑,老牛吃青草。” 理科人才两例 五岁的爱因斯坦。五岁生日时,他的爸爸送给他一个生日礼物 —— 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指南针指南原理很好奇。从此迷上自然规律。 杨振宁 先生小学时,他父亲杨武之先生教他一些简单而深刻的数学。其中有两例他印象至为深刻。一个是: n 次的多项式,一定有 n 个根;另一个是,圆规和直尺可以画出正 17 边形。前面的一条,对杨先生后来把配分函数拓展到复平面,进而发现统计物理中的 “ 单位圆定理 ” 起了直接的作用。 2 ,什么是初步理性思维能力 ? 一般来说,无论理科还是文科学生要成为大材,都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例如开放的视野、离开教学书进行思考的能力、有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总结和理性提炼的能力等等。 下面也举两科例题说明一下。 文科例题 两首唐诗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都有一个“孤”字,请讲讲你对这两个“孤”字的理解。前者的“孤”,反衬的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美景。是诗人为大漠景色震撼感因此表达出诗人的旷达人生观。后者刚好相反,这里孤寂的背景折射的是当时严酷现实,这里的“孤”反映的是诗人孤傲的一面! 如果死读书,没有离开书本的点滴思考,没有对文学和人生一些关系的思考,一下子难以清晰表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理科例题 两个简单的测试题: i) 无限多房间的酒店,每个房间都已经住满了人。此时又来了两位客人,能安排住下吗 ? ii) 厨房中的酱油和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 如果中学时没有一些进行过抽象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去关注千变万化的自然规律,就难以进入科学的自由世界。 我个人特别喜欢一些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曾经有位理科生,来湖大的途中突然受了重伤,他立即能在这个经历中想到庄周之逍遥游世自在无为的思想。我就很欣赏。 3 ,偏废人士两例 1975 年有位天文学爱好者,用肉眼发现了一颗新星。媒体好一阵热炒,国家也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机会,但是他一辈子的知识都没有实现升华,后来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创造力。 有位江西考生特别喜欢化学,在家里做化学实验。迷恋而不能自拔。结果眼睛也坏了,身体也不是很好。 不具备 均衡发展个人 知识的能力,眼光狭隘,能不能最终表示出创造力 ? 我也很怀疑。 以上只是我有些零星思考和粗浅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7007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一个如此重视创新思維的地方
wyc 2012-2-15 10:54
大连海事大学自主招生25日考试《大连晚报2012年2月8日》 添加时间:2012-02-09 10:00:45 阅读次数: 495 本报讯(记者 于茗军)以“北约”、“华约”、“卓越联盟”为代表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将于本周末拉开帷幕,其中“北约”、“华约”的自主招生联考将同时于2月11日举行,“卓越联盟”考试紧随其后,将于2月12日举行,这也意味着报考大连理工大学自主招生的考生将于12日参考。记者另外了解到,大连海事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定于2月25日举行。   据了解,“北约”联盟联考共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每科100分)七科考试。“华约”联盟联考举行“AAA”测试,学生要在一天内参加阅读与写作、数学考试,并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中选择参加一门。“卓越联盟”笔试主要考查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部分内容。   大连海事大学的考试地点为本校,笔试为综合素质能力测试,满分为200分,时长150分钟。着重测试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社会公德、哲学、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情商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海洋文化及相关内容、法律和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分析等。笔试结束后,保送生及部分考生需参加面试。
17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今拍案125:某名校自主招生时面试专家的神仙题!
热度 12 QFL 2012-2-14 15:06
当今拍案125:某名校自主招生时面试专家的神仙题!
据爆料 (http://news.sohu.com/20120214/n334629074.shtml) : 天朝某名校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有考官们提出诸如 “ 猪八戒大战二郎神 ” 、 “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 ” 等问题。例如,一位面试专家问一江苏考生: “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大? ” 。该考生愣了一会儿答道: “ 他们一个道教,一个是佛教,不具可比性 ”…… 后来 面试专家介绍说: “ 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回答不出一个问题就否定他。 …… 像《西游记》这道问题,学生如果看过《西游记》其实有多种回答,比如他可以说玉皇大帝不能降服孙悟空,要请如来佛来降服,说明玉皇大帝的武力不如如来佛祖,但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又不是上下级关系等 。 ”…… 博主批: 此面试专家真是太博学了,在短短 15 分钟面试中,还能提问出一些神仙题 。然而,该专家自己给出的 “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大 ”问题 的答案,却很不妥 ; 例如,有人若问 “ 小明和小华谁大? ”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凡是智商属于正常的人 ,便会类似回答:“我怎么会知道;问他们的妈去”,或者“小明已经 3 岁 了 ,比小华大”。 最后,再 顺便说一下上述神仙题:在西游记第七回,如来对猴子如此说: “… 他 ( 玉帝 ) 自幼修持,苦历过一 千 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此无极大道 …”; 本博用笔仔细演算后,惊奇地发现 : 玉皇大帝大约是出生在中生代三叠纪,年龄高达 2 亿 2千6百8拾 万岁,显然要比如来大多了 ;另外, 在玉帝幼年时,盘古大陆不是十分稳定,地壳运动颇为活跃,再加上流星乱飞,故大地是忽而高山、忽而海洋的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651 次阅读|15 个评论
乱弹“自主招生”、“高考”、“保送”以及“炒作”
热度 16 boxcar 2012-2-13 11:21
乱弹“自主招生”、“高考”、“保送”以及“炒作” 吕 喆 这几天, 2012 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先有“北约”“华约”在同日比拼吸引力,但毕竟难掩次日的风姿“卓约”,。。。。。。热闹!太热闹了!咱也不能闲着,赶来凑个热闹,写篇撷英博文,胡乱弾弹这自主招生考试,还有 4 个月后才开始的高考,以及保送。在俺看来,自主招生可谓是自煮招生,高考其实是高烤,而保送则是打包快递。 所谓“自煮”招生,相当于每个大学自己个弄个小锅、生一小堆炭火弄点儿互相看着对得上眼儿的学生来煮,很像是自助小火锅的样子。“煮”必须用锅,锅的大小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高中生都来参加的。不过,一人一锅的“分餐制”成本比较高,实在有些浪费,而且羊肉、肥牛、土豆、地瓜、冻豆腐、大白菜、香菜、鱼丸种类甚多,自己拿一个小锅来煮绝对忙不过来,于是,就有了更大号的火锅,攒了一群大学来自助自煮,结果就有了“北约”“华约”“卓约”这些各种各样“约”们。 所谓的“高烤”,相当于有国家出面,组织生起很大的火堆,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围着这大堆火来烤,叫做全国统烤,记得俺年轻的时候,先烤语文这堆火,然后烤化学,次日再去烤数学、外语、物理、政治和生物那几堆火。在高烤的时候,离火堆近的学生,烤出来的点数和热度(温度)高些,远离火堆的烤出来的点数就低些,差得太远的只见到点儿火的亮光而已。后来,烤火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对同烤一堆火很不满意,觉得烤得不够爽不够透。于是,教育部一声令下——改革!就分成了许多比较小的火堆,各地各烤各的,火堆也不再是法定的 7 个,改成了三堆必烤,和 X 堆选烤,所谓 3+X 。据说,这样“烤”出来的学生基本做到了外焦里嫩——外表看分数(温度)很高,但内里的很多知识其实夹生着呢! 因为自煮的时候肯定要有汤有水,所以虽然水分充足但温度有限,除非使用高压锅,否则一定不会超出 100 ° C ,绝对不会达到烤的温度(好几百° C 呢!),因而在“自煮”之后,也还是需要经过“高烤”的,不过,因为已经“自煮”过了,都比较熟了,所以即使烤不到足够高的“温度”(分数),也是可以录取的。 无论是“自煮”还是“高烤”,结果都是需要看“温度”(分数)定夺的“熟食”。据说,这些长时间煮沸的过程和高温烤制的过程必然会破坏许多“营养成分”,甚至产生致癌物质;而且,费时费力费能源,劳心伤神耗纸张,灰常不低碳环保。为了提高效率,有时也为了让某些可能经不起煮、扛不住烤的主儿直接从中学生提升为大学生,继续保持其“生”的本色,就有了直接打包快递送过来的模式,叫做“包送”(又名保送)。为了避免“包送”来的存在质量问题,所以需要校长们亲笔签名确认的。 如此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的“包送”、“自煮”和“高烤”,虽有些花样,但似乎还是显得乏味,所以每年的“自煮”或“高烤”过后及期间,总免不了要有些“炒”的。与“烤”和“煮”相比,“炒”的好处是用“火”的时间比较“少”,虽然它其实并不节能低碳,因为爆炒需用大火,才能不仅炒出味道来,而且锅底窜起的火焰还能吸引围观群众的目光。“炒”出来的好处是温升极快,坏处是“炒”出来的东西凉得其实也很快。善“炒”者,往往可以从中得利,甚至可以既不用去“自煮”,更无须参加“高烤”,而且完全不屑“包送”保持寒寒的状态既取得成名乘驾成家“成功”,因此,在最近若干年里,“炒作”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不走考试升学独木桥而取得成功的一条捷径。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通过“炒作”的方式“炒”起来的东西,多半比较“做作”;这个过程中若干“操作”不好,甚至“炒”得比较“拙”的话,后面还难免会跟着“吵”和“捉”。 总的来说,把“生”们弄成“熟”,可以采用的烹调技法是很多的,今天先分析这几个。欲知其余技法的妙处,窃看下文分析。另外,关于“炒”与“煲”的对比分析,可以参阅前文【 1 】。 参考: 【1】 吕喆:“炒”与“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19037
个人分类: 教育|4424 次阅读|41 个评论
大学自主招生“三国杀”当休矣
热度 13 lgmxxl 2012-2-13 09:20
因家有考生的缘由,今年正式体验了一把大学自主招生的味道,较之原来对此的思考有了更多的实践意味。总的感觉是大学自主招生“三国杀”的局面应该休矣!大学自主招生还是应该还原到自主招生制度设置的主旨上来。 自2001年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江苏省3所大学试行“自主招生”改革算起,大学自主招生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2012年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已经达到80所。自主招生制度设计初衷是给大学一定的招生自主权,由大学按自己的方式选拔那些通过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同时,这项制度设计,也给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以选择权,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应自己的专业和大学。这项制度背后的主旨是通过给大学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形成大学与特殊人才互相选择的机制。但近几年的发展却使这项制度越来越走出其制度设计的边界:一是大学和学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二是“小高考”的性质越来越突出;三是综合学科导向的高考性质没有变化。 影响这项制度效力的最为有影响的事件是“华约”、“北约”和“卓越”集团的成立。2012年,“华约”联盟共7所大学,包括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人大、浙大、中科大和西安交大。“北约”联盟院校包括北大、北航、北师大、厦大、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中山大学、川大、兰州大学、港大等11所大学。“卓越”联盟包括北理工、重庆大学、大连理工、东南大学、哈工大、天津大学、华南理工、西北工大、同济大学9所大学。参与三大联盟的大学占据了拥有自主招生资格大学总数的33.8%。也正是因为这三个联盟的影响力,三个联盟被戏称为中国大学自主招生的“三国杀”。由于三个联盟的考试具有综合学科导向,也被称为“小高考”。同时,由于参加三大联盟自主招生的学生大都是各中学的尖子生,因此“自主招生”也被称为“掐尖战”。 “ 三国杀”当休矣,原因在于三大联盟的成立,使各大学自主招生的特色削减,各大学招生“自主权”基本消亡殆尽。同时,联盟也使自主招生“高考”的属性越来越重。为了各联盟成员共享成绩,自主招生考试也没有了特色,基本演化为高考的代名词。第三,由于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可以享受在高考中5-6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政策,各中学不得不为此进行“阳光选拔”。由于各大学给各中学的“中学推荐名额”只有1-5人,各中学的选拔标准和方式无疑必须是综合学科导向的,即按学生平时成绩和最后的自主招生资格考试成绩为据进行推荐。获得中学推荐参加这些联盟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当然是各中学各科成绩均衡发展的优秀学生。如此一来,大学和学生都没有了选择自主权,自主招生考试变成了赢得“5-60加分”的准高考。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初衷被现实残酷的“三国杀”所消灭。 各大联盟成立的初衷是节约考试成本,避免学生疲于应战的现实。事实上,学生广泛撒网,到处考试的状况可以通过各中学加以限制。只要各中学规定,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名的学校不超过两所,这一情况立时就会得以改观。事实上,各中学和家长比较认同中学出台“对自主招生报名学校数予以限制”的政策。因为,中学和家长都知道,自主招生5%的通过率,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竞技舞台,各考生真正的考试还是高考。2012年,南开、复旦退出“北约”自主招生考试联盟,寻求更适合本校的自主招生方式,即是“三国杀”消亡的前兆。相信“三国杀”最终消失,应是大学自主招生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机会。“三国杀”消亡后,各大学可以设计自己的自主招生制度。同时各大学可以放低参加自主招生的门槛,取消所谓的“中学推荐名额”,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只有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自主招生考试,那些综合成绩排名不好,但有特长的学生才有可能参与到自主招生中来,学生的选择权才能得以实现。
个人分类: 大学问题|550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这样的自主招生可以休矣
热度 2 dongzengshou 2012-2-12 15:24
高考尽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标准单一,造成了很多偏才、怪才失去了进入高校的机会,前几年饱受诟病,于是推出自主招生,但如今的自主招生却变成了小高考,这样下去即使是钱钟书,甚至毛泽东都不会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再不改革,取消了吧。
22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离开南科大的港科大三教授的公开信原文(转帖)2011-06-13
xianlaoguo 2012-1-23 21:24
原题:“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谈 2009-08-04
tang64 2012-1-2 00:44
我那个挺懂事的孩子 孩子生物竞赛决赛26名,全省保送25名,差一名掉链子了,失去高考加10分的机会(其实他并不希望保送,只想得到加10分的机会)。 前天晚上,在包头接到孩子发来的短信,心里也很为他难过,但也无能为力,只好尽量开导安慰他。怪自己学艺不佳名次偏后(理论部分占80%,才22名,同院1孩子中考比他低,但人家选择了附中,今年生物前3名,应该可以保送P大)。 还好,孩子模拟做了今年的理综卷子,貌似可到270以上。 nia现在已经不痛苦了(吃吗吗香),又开始整化学了,考虑只有1个月时间,他自己估计还是拿不到这宝贵的10分(五中竞赛太差)。 今年冬天,准备带他去考2个自主招生,北京上海各1个,希望他能够如愿。 今年真ztmd倒霉,自己的事不顺,孩子也跟着倒霉。 孩子:不管你将来上什么学校,只要自己努力了(爷爷说他:比你爸勤奋,比你妈聪明),我们都无怨无悔,好吗!
2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经济 整合资源 自主创新!
dongzg101 2011-12-15 03:58
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产权,不要以单位的,领导的名义,拿走个人创造成果,中国的发展就快了!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习惯以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去损害个人的利益!没有个人权利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我们的习惯用语,很多时候,听领导的。要按制度办事,而不是按领导的指示办事。关键是我们中国人很会灵活的对待制度!我们的执行不到位!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小国家的模板。县官不如现管! 很多时候,我们的财务制度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单位的老师到北京出差,住了200块钱一晚上的旅馆,我们的财务是170才能报,结果200块就报不了,找院长签字报销,结果财务的还不同意,最后又去找院长,院长只好亲自找财务的,如果每个去北京的老师报销都要找几次院长,院长还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不好听,你管财务的天天在干么事,那个制度难道不会重新制定!什么问题是关键都不懂!还管什么财务,天天在制造人浮于事!你一句不能报,老师就要跑断腿! 一方面政府部门花了多少钱,我们不知道,教育部门管得太死。还能有什么活力! 行政系统的制度改变,要与时俱进!毕竟改革开放30多年了,哪些制度有效,哪些制度有问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也该清楚了吧? 管财务的,也是有来头的,搞不好市里面有亲戚!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就这样自己搞死自己! 2011年12月15日 于 南宁
220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北大推光华自主招生计划 回应“北约”联盟缩水
dongzg101 2011-12-7 03:19
北大推光华自主招生计划 回应“北约”联盟缩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今日(12月6日)宣布将于2012年在本科阶段实行“光华自主招生计划”,在北大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增加学院单独自主选拔,并承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通过学院自主选拔的考生中,农村户籍考生要达到30%。 自主招生重心下移 农村生源要达30% 根据计划,光华管理学院将结合书面申请材料在所有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笔试并填报光华管理学院报考志愿(优先考虑第一志愿)的考生中选拔30到50名学生。 据了解,在此次选拔过程中,光华管理学院将在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中,拟按照1:6的比例,选取参加学院自主招生面试的考生,然后按照笔试成绩的50%和面试成绩的50%进行选拔,最后通过面试并由北大招办批准的考生,将会在高考中享受降低60分的优惠。此外光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计划中将不会把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纳入自主招生范围内。 对于光华管理学院此次的自主招生计划,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表示:“学院开始自主招生计划,一方面希望招到真正适合经管类的优秀的本科生;另一方面是对于农村学生或者贫困家庭的学生,真正能做到比较显著的倾斜,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之内,对于教育公平做一点点的促进。” 对于北大再次推出学院级的自主招生计划,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秦春华解释,此举有三点新颖之处,一是自主招生的重心在下移,从学校的自主招生下移到学院,因为学院最了解学生,最清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更加注重对于农村生源的倾斜,因为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顶尖商学院,如果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在这里接受教育,对他们自身命运的改变影响巨大;三是,有利于生源的多样化,自主招生的引入可以避免生源同质化。 对于,招生中对欠发达和农村地区生源的政策倾斜,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龚六堂表示,学院此次自主招生将会考虑城乡、地区差异,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不发达地区或者农村户籍考生,争取在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中,农村生源要达到30%左右。 回应“校内不平衡”说法 不评论“北约”缩水 据介绍,光华管理学院自主招生面试的时间,将在北大自主招生面试的前一至两天进行,对于此举是否是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有意向光华管理学院倾斜的质疑,秦春华表示:“这涉及到一个‘校内不平衡’的问题,光华管理学院现在是在做一个自主招生的试点,如果试点做的好,效果突出,我们也会支持其他院系进行自主招生。” 据了解,在光华管理学院自主招生的计划中,面试环节将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对经管学科有浓厚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将国际视野和获奖情况纳入面试考核是否对农村考生不利的质疑,龚六堂表示,面试环节针对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不同特点会进行不同的考核办法。 对于此前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因质疑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成“掐尖”竞赛而相继推出“北约”联盟,秦春华表示:“既然叫自主选拔录取,它的重点就放在自主上,我的理解,自主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呢,所以对于联考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只管做好北京大学自己的事情,其它的不做评论。” 日前,北大宣布在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的考生中,农村户籍的学生要占到20%,对于这项计划的制定过程和公平性,秦春华表示,这个政策是经过学校慎重研究,党政联席会通过的,学校对这个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大学要通过这样一个政策,明确传递一个信号,要把农村的学生比例有一个迅速的提高,因为所有的名单最后要在北大招生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所以公众可以统计这个数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
1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裴钢院士:同济的自主招生不是到 瓜田里 摘瓜
dongzg101 2011-12-3 21:37
裴钢院士:同济的自主招生不是到瓜田里摘瓜 ◎大家当前对自主招生一个很大的意见就是担心它会影响到公平,这是自主招生最应该注意的,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永远停留在全国高考的层面,然后大多数同学用脚投票、出国。 ◎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努力前行,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和做法,只能是不断探索。 ◎我是学生命科学的,所以我就用人体打一个比喻,许多大学定位要培养社会领袖,就好像是大脑。同济大学当然也希望培养领袖、头,但我们更基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脊梁骨,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脊梁骨精神。 “当今社会是否鼓励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所谓的理想主义,如果提倡,该怎么提倡,是否该把生命权放到理想的后面?” “一个人没有理想是绝对没有希望的……成功并不是目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理想是照耀我们、激励我们向前进的一个伟大动力,我们不主张牺牲,我们主张享受人生,但如果需要牺牲时,我们不应该害怕。” 发问者是深圳中学的一名高中生,而回答者是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 日前,裴钢赴深圳参加同济大学校友会活动,并到深圳中学作“青年人的成长与成才”演讲,与该校部分高中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演讲交流之外,针对大学自主招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校、校友文化等颇受关注的话题,裴钢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自主招生最应该注意公平问题 南方日报:前段时间,深圳的两所中学进行了推荐北大、清华学生的答辩会,共有6名学生经过答辩获得推荐上清华、北大资格。我们注意到同济大学很早也开展了自主招生,那么同济选取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同济更看重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裴钢:我们过去讲的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济也希望招到这样的好学生。目前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围绕应试教育、分数教育转。同济的招生希望为中国的整个教育改革作一点贡献,这个教育改革不仅是大学的,还包括中学的。我们的自主招生更注重学生是否有兴趣、爱好,动手、实践能力是否非常强,是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不管是做哪一行,确实要有兴趣才行,所以同济非常希望能够招到一些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比如他们非常热爱科学技术、建筑或者桥梁,我们希望学生有这样的爱好、追求,而且持之以恒。 南方日报:对于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有人认为是高校争夺生源的“掐尖战”。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优秀生源争夺是全球化的,中国的大学应增强全球竞争力。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裴钢:同济大学的自主招生不是到瓜田里摘瓜,我们希望跟中学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跟中学一起合作,从高一开始,就参与到中学生的培养,很早给他们传递“不是只有高分、高智商就行了,要真正能够创新、做社会栋梁”的观念。 高考的好处是公平,公平是大家最关注的。大家当前对自主招生一个很大的意见就是担心它会影响到公平,这是自主招生最应该注意的,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永远停留在全国高考的层面,然后大多数同学用脚投票、出国。现在确实面临着优秀生源的全球争夺。 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努力前行,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和做法,只能是不断探索。 创新人才要有爱好,爱好才能驱动创新 南方日报:乔布斯的逝世再次引发人们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反思,有人提出,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对分数的崇拜,很难培养出像乔布斯这样的人才。对此您怎么看?您觉得这种现状是否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困扰?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 裴钢:带来困扰确实是事实。我们为什么要在机制、体制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大动作的改革,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想的人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行动来改变现状。创新的一个宗旨是要彻底改变分数至上,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要有爱好,因为爱好才能驱动创新;要胸怀大志,耐得住寂寞;要能埋头苦干,心态浮躁、急躁、焦躁的人,不可能做好创新工作;同时,学科交叉也非常重要。 我觉得理想的状态是,他的底蕴非常雄厚,厚积薄发,就像做工程一样,基础一定要打牢,有工程基础,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永不满足、永远批判、永远向上。同时还要有人文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培养、艺术欣赏、鉴赏力等,还要有国际视野,才能成为社会栋梁。总结起来就是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社会栋梁。 南方日报:同济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又是怎么做的? 裴钢:我们除了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还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后者是指在生命科学、物理、海洋这3个理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是两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培养模式,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强调科学的精神,对事情的爱好,具有批判精神和一定的品位。 要让学生具有脊梁骨精神 南方日报:同济大学的目标是要进入中国最具学科整体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行列,而您也说过,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质量。您希望通过在同济4年的本科学习,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达到怎样的质量? 裴钢:同济大学的学生历来都比较踏实能干,我们希望他们这个优点不要丢,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温总理对同济学生提出的希望是“仰望星空”,我觉得我们的学生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同舟共济、追求卓越。 南方日报:那您认为同济大学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裴钢:我是学生命科学的,所以我就用人体打一个比喻,许多大学定位要培养社会领袖,就好像是大脑。同济大学当然也希望培养领袖、头,但我们更基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脊梁骨,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脊梁骨精神。 其实脊梁骨的重要性不亚于头,脊梁骨有几个特点:一是团队精神,脊梁骨不是一个,是一群通力合作;另外一个好处是不张扬,我们平常虽然看不到脊梁骨,但很有用,人没有脊梁骨是不行的!还有哪天脑袋出事了,脊梁骨就要挺出来当头,责无旁贷。我们的定位是培养行业领袖,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好,但是行业领袖人物将来未必不能成为社会的领袖人物。 南方日报:您本身是海归,还是中科院院士,您希望自己能为这所百年名校带来什么? 裴钢:现代大学实际上是西方首创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中国的高校要向全世界的优秀大学学习,但这个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搬。你看到了我海归的经历,也应该看到我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在工厂工作的经历,我觉得这两个经历是一个平衡的经历,有可能我看问题的视野跟完全在国外接受教育或者完全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人不太一样。 我们想把同济大学培养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大学。我觉得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如果一个大学不能培养出能够解决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人才,这样的大学不会是一流大学。我想同济大学应该朝这个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校友跟学校是终身的关系 南方日报:这些年来,同济很重视增强校友联络文化的建立。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您认为校友在学校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对同济的校友,您最想跟他们说的或者分享的话是什么? 裴钢:同济大学能够在社会上享有盛名,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优秀的教授、学生、校友。校友是同济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在学校的时间有限,但一旦身为同济人,就永远身为同济人。校友跟学校的关系是终身的关系,校友的水平和质量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校友工作对学校来说非常重要。 我觉得学校应该为校友、校友会继续做好服务。而学校对校友会的希望是,希望校友会能够为校友服务,成为校友活动的桥梁,团结广大校友为母校、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我也希望在学校与全国优秀高中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建立实践基地、提供机会等多个方面,校友、校友会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我也希望校友之间能够紧密联系,互相帮助、支持、提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愿自主招生中有更多的“南开标准”
dongzg101 2011-12-3 12:34
愿自主招生中有更多的“南开标准” 2011-12-03 07:44:11 浏览 766 次 | 评论 0 条 愿自主招生中有更多的“南开标准” 王传涛 南开大学 12 月 1 日 表态, 2012 年不再参加自主招生联考——该校是 2011 年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等 13 校联考的发起者之一。这是首次有高校从自主招生联考中退出。南开校长龚克表示,南开将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招生作为重要一环,需要与之对接,因此决定退出。该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克欣坦言,南开命题怎样体现“南开标准”,考试如何确保安全,告别联考后怎样提高对生源的吸引力,都“特别费力”。(《中国青年报》 12 月 2 日 ) 2010 年,我国自主招生考试进入深水区。遗憾的是,国内名校也纷纷改变了自己的招生选拔方式,以联考取代自考。分别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和以同济大学为首的“卓越联盟”,自主招生中的“三国鼎立”局面自此形成。但是,因为考试的区域集团化和统一化,许多质疑之声也随即产生。南开大学率先退出“北约”,用自己命题的方式体现“南开标准”,是对自主招生现实情况的不满,更是一种有意义的新突破。 综合看来,自主招生的联考制度至少有以下三个缺点。其一,自主招生本是要强调各个大学的特点,以招到“偏才”、“怪才”为目标,然而,联考之下的考试很像另外的“小高考”,也像大高考之前的“预备考试”,其结果可能还是抹杀个性,强调共性;其二,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学校抢生源,考生们必须“跟对领导站好队”——去年“北约”和“华约”同一天进行考试的现实,意味着考生们必须在“北约”与“华约”之间做“二选一”式的选择题,这也是联考制度实施以来,最不受广大考生待见的一种现实;其三,高校之间的“拉帮结派”,不利于各大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自主招生,必须要体现个性。这里的个性,应该包涵两层意思,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其次为大学的个性。现有的高考制度之下,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张扬,即便有所谓的个性,也只能通过分数来划分。作为大学来讲,同样有自己的个性,统一的分数、统一的命题,无疑是对大学个性的忽略,高考如此,联考也是如此。南开大学退出联考,强调“南开标准”,自然是一种寻找个性、寻求救赎的有效探索。 每个大学,都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标准”。而不能是在“教育大跃进”、教育扩招的社会风气中,成为千篇一律的“综合型大学”。眼下的情况是,无论是农业大学、医科大学,还是理工大学、科技大学,抑或是师范大学,都在风风火火地建设综合性大学。问题是,大学的特点、大学的学术主攻点、大学的校园文化,都被普通化了。而在西方,许多大学的学校特点、考试标准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任何人都会否定这些特点,学校的建设者与继承者都会为了保住这些特点而努力。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招生规模不大,也没有整合成综合型大学,却是欧洲最著名的师范大学;麻省理工,仍然以理工为主业,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将最多的大学,可人家还是很谦卑的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南开标准”的本质在于,强调了学校的个性。而笔者相信,这样的做法最终也会找到有个性的学生。龚克校长说,“南开此举是针对高考一个明显的缺点——高考录取全是按照总分排队,这就抹杀了考生的专长,学校希望自主招生考试能够识别出学生的专长和志趣,减少这种情况。我们想试试看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虽然这样的尝试有很多现实困难,但是,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做法鼓掌,南开应该获得鼓励。 自主招生,倘若没有“自主”二字,基本是没有任何改革意义的。希望那些加入到“三国纷争”的名牌大学们,能够多一些像南开大学一样的大学,勇敢地退出联考制度,勇敢地寻找自己的个性和有个性的学生。只有这样,我国高等教育界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旦退出自主招生联考 将试点中学校长直接推荐
dongzg101 2011-12-3 05:07
复旦退出自主招生联考 将试点中学校长直接推荐 成为继南开大学后第二所退出“北约”的高校 复旦大学招生网12月2日公布2012年招生计划,宣布2012年将不再参加北大等13校的自主招生联考,成为继南开大学后又一退出“北约”的高校。 据介绍,2012年,复旦将试点“望道计划”自主招生,除苏浙沪外的全国各地,近5年内向复旦大学输送过学生的中学高中,都可遴选并向复旦推举1名全面发展、表现优异、具有学术研究志向和潜质的应届生,复旦大学专家组对“推优生”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审核筛选后,产生入围面试名单。大学专家组将对学生予以面试。 此外,复旦还将根据近3年内,各省市中学的录取人数及其在复旦深造表现等情况,确定若干所重点中学作为“直推生”试点学校,由试点中学校长向复旦大学直接推荐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特别优秀、具有学术研究兴趣和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校不再享有“推优生”资格。 据悉,“推优直选生”将经省级教育考试院网站和教育部阳光平台网上公示,获得“推优直选生”预录取资格的考生,须参加所在省市高考,其高考成绩高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复旦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俗称一本线或重点本科线)上20分,按省级招办规定时间办理相关专业录取手续。面试未通过的考生,凡参加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以第一志愿报考复旦大学并服从所有专业志愿调剂者,其高考投档成绩达到复旦大学所在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投档线,则享受加10分参与专业录取的优惠政策。 根据规定,获得“直推生”资格的学生,不应重复参加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 据悉,这批“推优直选生”入校后,可直接加入复旦大学在基础学科实施的“望道计划”。“望道计划”是复旦大学承担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延伸和拓展,旨在通过高质量课程和探究式学习、完备的导师制、系统的学术研究资助、丰富的国际交流体验等个性化培养手段,为相关基础学科培养领军人物。 更多阅读 南开大学退出自主招生联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大学自主招生的“变”与“不变”
热度 7 lgmxxl 2011-11-28 09:17
进入2011年10月以来,中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进入了“群雄逐鹿”阶段。北京大学发布了《北京大学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清华大学发布了《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2中国人民大学年自主选拔录取推出 “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等等。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年高考之自主招生计划开始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综观、通观、纵观这些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变化之处”与“不变之处”,这些“变”与“不变”反映了中国大学自主招生的困难与困惑。困难的是选拔创新人才的路径选择真是难,困惑的是大学自主招生走入误区,它让中学反感,让学生恐慌,让社会混乱。当然,这些“变”与“不变”也反映了中国大学自主招生艰难的创新。 变化之一:农村学生受到照顾 在这前公布的各名校“自主招生”新政中,北大实名推荐制中学名单,更多照顾边远地区的中学;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中的“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所大学正式加入清华大学之“自强计划”,四所名校将共同从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生中选拔家境贫寒而德才兼备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办法中的“圆梦计划”则以优秀农村学生为招生对象,该计划对推荐考生明确提出“家中三代内无大学生”之条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试点高校在确定拟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应兼顾生源质量与区域分布的合理性,……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的政策要求。一时间,“向农村地区学生倾斜”成为2012年大学自主招生的一个最大变化,也是一个最为惹眼的关键词。 向农村地区学生倾斜,在政策导向上没有错。它体现着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也符合公平正义之最大限度满足最小受惠者的利益原则。终归,这些年重点大学学生构成中,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小。但这也应该有一个限度,不能打着招收农村学生的旗号,干一些有违公平的事宜。   变化之二:规定候选学生上限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有两项数字性规定。其一,“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一般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其二,“试点高校组织专家组,……按自主选拔录取计划数的适当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最高不超过200%)择优提出候选考生”。 对于第一个数字,教育部曾在2009年取消了生源良好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超5%”的限制,目前,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比例均已超过5%。但这个5%却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质疑,被视为破坏教育公平。2012年教育部重新规定自主招生计划不超总计划5%的规定,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从目前趋势来看,这一数字目标可能要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所突破。第二个数字目标,则是教育部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中的“新变化”。这有利于扭转各大学为了“掐尖”,无节制地认定自主招生候选人,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有利于考生理性选择自主招生学校。 两个数字控制指标,表明教育部对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理性调控,呼应了社会对自主招生的困惑与质疑。 不变之一:综合学科导向没有变 虽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要坚持方向,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着力完善高校自身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各试点高校要加强领导,精心实施,积极探索学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引导中学开展素质教育,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但从实践上看,应试教育性质的综合学科导向没有变。各中学在推荐“自主招生候选人”时,仍是以学科综合排名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学校以“创新”、“拔尖”、“领军”等为依据推荐自主考试候选人,就难以“服从”。因为,这些关键词很难有明确的内涵,在当下社会普遍缺乏诚信的情况下,没有那位中学校长敢冒这个险。以成绩为标准,最易得到家长和学生、社会的认同和认可。 由此来看,当前的自主招生并不成能为高考的“重要补充”,也难以承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不变之二:掐尖性质没有变化 自2003年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以来,自主选拔招生一直是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但近年来,它却成为各大学“掐尖”的重要手段,名校为抢优秀生源甚至“不择手段”,使自主招生饱受争议。但今年教育部的“通知”和各大学的自主招生新政,对此没有任何实际性扭偏。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实质上是肯定了“各校联盟”,这可能助长“掐尖”的迅猛势头。2012年,各大学更是把“掐尖”明目张胆地列入自主招生政策,全然没有了招收“创新人才”的面具。如北大要求校长推荐的学生“基础学业成绩位居(评估)全年级前5%以内(文理科类分列)”;中国人民大学规定:进入“校长直通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进入“圆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 大学“掐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既不符合创新人才选择规律,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自主招生的“变”体现着教育部和各大学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理性调整,自主招生的“不变”则说明,目前大学自主招生并没有找到实现此项制度设计目标的路径。由此观之,要实现、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目标,大学自主招生还要做更为扎实的探索。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3854 次阅读|12 个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应实行分科面试并向基础学科倾斜
热度 1 yushi 2011-11-26 23:02
高校自主招生应实行分科面试并向基础学科倾斜 施郁 自主招生应争取能够弥补统一高考的不足,使得一些有所偏科的特长生得到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受到较好的教育的机会。虽然现在比较重视通才教育 ,但这应该主要放在入学后的教学安排上 , 而且已经在普通高考中得到体现。自主招生时更要注意考生的特长。 特别要重视创新能力 , 而不是具体的知识。 各个学科特点和对人才的要求不一样。 例如 , 一个理科特长生如果因为不关心时事或者少知道点文学知识 ( 他或她有理由认为这些不过是过眼烟云 ) 被淘汰 , 而一些平庸考生因为比较面面俱到被选中,是不符合自主招生的初衷的。 由此 ,我们应该按照报考学科安排相应的面试考官。比如分成基础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类别。 基础自然科学的考官由理科各系老师组成即可。 而且 , 在目前基础学科较受冷落的情况下 , 分类时应该将自主招生名额向基础学科倾斜。
38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高校自主招生引争议 盼多元选才为教改探路
dongzg101 2011-11-26 22:05
高校自主招生引争议 盼多元选才为教改探路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11-7 9:45:07 访问量: 9    资料图   为贫困县设推荐指标、规定考生应孝顺父母、要求家中三代无大学生……近期,中国部分名校2012年的自主招生新政甫一出台,旋即引发舆论热议,褒扬及贬抑的声音均频频见诸报端。而消除既有高考(微博)模式积弊,尽快实现高校多元化选才,拓宽弱势者的成才道路,促进高等教育趋向公平,则成为各方热盼的改革方向。    名校指标向农村贫困生倾斜能成就多少“寒门学子”?   近年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以及经济因素,农村子弟越来越难进入高校尤其是名校,“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不断加剧。   有调查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而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2011年录取的农村新生也已不足三成。   在此背景下,部分名校制定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都不约而同的向贫困地区及贫困考生倾斜。   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新增“自强计划”,规定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均可推荐1名学生参加选拔。入选学生参加高考后,最高可获60分降分录取优惠。   中国人民大学则首次为农村考生推出“圆梦计划”,主要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人大还特别规定,进入“圆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   这些招生新政策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引发各界热议。赞成者认为,这是对以往招生制度设计的纠偏。在如今“寒门难出贵子”的尴尬现实下,这些名校的做法让农村贫困学生看到了希望。   但是也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认为招生政策的倾斜并非治本之策,而且“以出身论英雄”还会影响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人大“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要求更是被指“雷人”。   有媒体指出,中国高校农村生源逐渐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原因,是教育不均衡而制造出的教育不公,导致农村生源从起步就开始落后。   因此,如果真想给农村生源机会,最彻底的办法是打破这些不公,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公平与公开地去竞争有限的重点大学的入学资格,而不是搞行政划拨指标。    自主招生政策被指“掐尖”进大学也要“门当户对”?   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的初衷,本是拓宽多元化选才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从各名校制定的招生政策来看,“成绩优秀”却仍是无法绕开的先决条件。被确认有推荐资格的学校,也多为各地的中学名校。   北京大学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生新标准明确要求“基础学业成绩位居(评估)全年级前5%以内”,这引发部分中学名校校长的争议,被认为带有明显“掐尖”的倾向。认为长此以往,将导致自主招生全方位选才的成效大打折扣。   在清华大学2012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中,明确列出221所中学名校具有“领军计划”推荐资格。这种做法与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名大学对名中学,具有明显的“门当户对”的意味。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微博)表示,大学把自己的选拔人才限定在名牌中学,也是一种歧视,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是不公平的。这种“门当户对”的做法,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更大空间。他建议大学敞开大门和胸怀,允许所有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本人推荐人才。   有评论指出,当下高校自主招生最需要解决的不是“掐尖”,而是给天才、偏才开辟通道。对此,部分名校业已付诸行动。   清华大学的“拔尖计划”即定位于此。据介绍,清华大学“新百年计划”中的“拔尖计划”,旨在为天才、偏才开辟通道,面向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而北大则着眼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北大招办近日发布的《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发展过程,让综合素质成为可被考量的指标,将在2013年的校长推荐制中试点使用。   有媒体对此评论称,这一举措体现了北大的选拔思路,企图打破唯分数论,在倡导中学素质教育包括过程评价方面,的确起到引领作用,但实际操作性仍有待加强。    热点事件拷问社会道德公民教育从“举孝廉”开始?   不久前发生的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引发各界反思。有学者将悲剧事件的根源归结为公民教育的缺失,认为学校应增加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事实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已写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却没有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支持,很难落到实处。   北大成为第一所对学生道德品质提出明确要求的名校。该校在2012年自主招生遴选条件中,明确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关心他人,从未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不良诚信记录,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学生不得被推荐。   这种类似于古代“举孝廉”的招生政策受到各界密切关注,其中,第一项“不孝敬父母”更是引发诸多争议。网上形成了两股针锋相对的意见。有网友为新规叫好,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也有网友对此质疑,认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最终会流于形式,达不到什么实际效果。   事实上,在当前公民教育存在欠缺的情况下,高校招生“重德行”,其指向性意义尤为重要。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可以在这些看似生硬的标准面前躬身自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从长远来看,亦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高校自主招生渐呈“抱团”之势能否改变“一考定终身”?   高考制度曾长期最大限度地保障着人才的公平选拔,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业已不断凸显。“一考定终身”的机制和“大一统”的模式广受诟病。   自主招生则成为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自2003年开始,中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八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亦逐渐由各校分别举行演变成“抱团”进行,实行“联考”,形成四大联盟,即“华约”派、“北约”派、“工科”派和“京都”派。这四大联盟一共有34所高校,其中大部分都是“985”高校。   针对自主招生联考的几大门派,舆论反映不一。支持者认为,自主招生联盟为探索一年多次高考作了有益尝试,是今后多层次、多批次高考的雏形。反对者则认为,现在的自主招生联考,只是为了抢夺“尖子生”的竞争手段,没有什么意义,并且还变成了大面积的“小高考”。   更有传闻称,教育部对自主招生联盟的方式并不太认可,可能有意取消。有评论指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目前虽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代表着未来招生改革的方向,若轻言取消,则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因此,自主招生联盟不啻为高校招生改革的有益尝试。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而言,未来应致力于促进这一招生新模式的发展完善,不断优化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合理发展。(邓永胜)
1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向 “农村考生” 倾斜
dongzg101 2011-11-22 21:17
教育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考生倾斜 2011年11月22日 10:1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86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14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中新网11月22日电 近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新政频引争议,更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对自主招生联盟的方式并不太认可,可能有意取消。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对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教育部肯定了近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并对2012年的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还强调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 教育部在通知中指出,2003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以来,实施平稳、进展顺利,学校、考生和社会总体肯定,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2012年试点工作通知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对报名、高校初试、入选资格确定、录取要求以及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违规处罚等各个程序和环节,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根据通知,试点高校将事前公布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在确定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应向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 自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近几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逐渐由各校分别举行演变成“抱团”进行,实行联考,形成“华约”、“北约”等几大联盟。联盟统考也被指会增加考生压力而演变成“小高考”,引发社会争论。 教育部在通知中指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要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着力完善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高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促进创新人才选拔和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择优和公平公正。 教育部强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 此外,教育部还明确由试点高校自主负责学校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确保有关考试安全和良好的考风考纪。部分试点高校将继续探索完善自主考核中的笔试部分联考。为减少对中学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高校考核时间安排在2012年春节国家规定的全国放假日之后。 PN030 标签: 高校自主 教育部 考生
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科学界的高考,主观评价方式--自主招生
热度 2 DNAgene 2011-11-8 09:05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 教育部:科研勿以论文数量“排座次” 》。 该不该用SCI之类的客观评价指标为科研人员、高校乃至国家排座次呢?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科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此之前本人多次发帖子,支持客观评价指标。这里就不阐述具体理由了。再怎么说SCI必需,很多人也听不进去。只好换个角度,打个比方。 SCI等基于引用率的客观评价指标是就像当今社会的高考。高考的问题一大堆,但在中国社会,没有高考行吗? 主观评价就像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理论上讲确实可能不拘一格选人才,但现实如何,不用我说。现在小比例自主招生情况如何,大家上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大比例或者全部自主招生会有什么结果,地球人都知道,搜都不用搜。 如果高考应该废除,SCI在中国也就没必要存在。如果你认为大规模自主招生不靠谱,就不要再反对SCI等客观评价指标了。 附:我参与的多次SCI争论,见我的博客个人分类: SCI-科学荣誉 。
个人分类: SCI-科学荣誉|4357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为啥讨厌南方系(微博)
热度 23 Synthon 2011-11-4 06:17
按照高考成绩招生,他们说高分低能,埋没人才。 高校自主招生,他们说不利于公平,不利于寒门。 没考上清华的学生被加州理工录取,他们说清华的录取标准有问题。 没考上印度理工的学生被加州理工录取,他们说印度理工的录取标准严格。
个人分类: 其他|7363 次阅读|36 个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
热度 6 yzhang111 2011-11-4 01:32
读王峥老师 应该废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有感 因为出身寒门,所以一直非常担心美国式的高校自主招生会造成寒门子弟本已不多的接受培养的机会丧失殆尽。我感觉,这政策会使已经存在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想利用自主招生的优点且不造成社会不公,应该考虑先采取这些改革措施: 1. 首先真正做到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义务教育。让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同等教育机会。大家都知道美国公立中小学K-12(从幼儿园到高中四年级,总共13年)的教育都是免费的。如果你够条件,可以做到一分钱都不花,非法移民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学费书本费全免还不算(赞助费听都没听说过),校车免费、营养早餐免费、午餐根据家庭年收入或全费,或半费,或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到连铅笔都买不起也没关系,学习用品全免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同等机会接收基本教育。只有这样,寒门子弟才能和富家子弟在竞争高校入学机会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有机会成才成功。 让老百姓掏学费、书本费的中小学也有,但是它们是为 那1-5%的 富人服务的私立学校。 我觉得我国国民的大多数(99%?)还不能算做富人,他们需要真正的义务教育才能有机会成功、有机会做出贡献。让老百姓尽掏钱义务送孩子上学是虚伪的义务教育。这个义务应该是国家的义务。没有这条,国内的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会成为富人的特权,绝对不利于底层百姓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2. 自主招生应该保证招生标准不受家庭收入影响。美国高校在考虑某个学生是否合格时,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高考成绩、综合能力、社区贡献等等因素。只有在录取后,才来调查家庭收入情况。一般来讲,家庭收入低的优先考虑发放need-based scholarships以帮助其入学。有钱人只能自己掏腰包,想得到这样的助学金是不能的。 没有这些前期配套措施,高校自主招生会弊大于利。
40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应该废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热度 69 王铮 2011-11-3 08:49
应该废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应该立即废除高校自主招生权 早就想写篇文章,呼吁废除高校自主招生权,一直没空。但是话又说回来, 2006 年,当我住院时,有个朋友去看我,约我写反对自主招生。文章不知发表在哪里,后来《新华文摘》转载了,把我的单位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所,大概编辑认为这个问题是个社会科学问题。当年,这个自主招生权控制在 5% 以内,而且是极少数高校,现在自主招生研究星火燎原,已经不是社会科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高校自主招生,说白了就是一种特权,某些中学有这种特权,这是比高考户籍制度更为不平等的特权,因为它支持的是富人利益。 事实上,现在一个优秀的中学,不是一般人上得了的,中学成绩要好或者缴大量赞助费,中国人大附中办的仁达中学就是收钱的学校。那些正式考上人大附中的学生,必然来自好的初级中学,能够进好初中的,就要好的小学、好的幼儿园,于是“人生识字花钱始”,一般平民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步淘汰,因为父母没有钱。在这个形式下,中国人民大学忽然摆出“三代内无大学生”可以推荐免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出发点如何不论,实际上是作秀,因为你那个人大附中或者仁达,根本就做了前期处理。这里批评高校自主招生拿人大及其附中做靶子,只是举个典型,像人大附中(仁达)这样的收钱学校,全国很多,所谓自主招生权就是好像是一个大学与中学的串谋,排挤穷人,为富人服务,层层过滤,连资产阶级法权平等的假面孔都不要了。 仅从教育学的角度将,为自主招生辩护的人说自主招生规避了高考的残酷 ,实际上这种制度由于对中学的选择,把高考的残酷竞争,下移到中考,进一步下移到小学,使得初中生、小学生负担加重。 有人说,自主招生要扩大,全国大学都实行自主招生,这种不平等就消除了。其实 1949 年前,中国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穷人就更上不起大学了,一般人家的孩子连到外地考大学的路费都付不起。你说,不用到大学考,由中学推荐,这样就带来了地区歧视,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学就难入好一些大学的法眼了。结果更严重,受歧视的不仅不是穷人,而是穷地区。一种公开的教育不平等制度就建立了。 就目前中国的道德水平、诚信水平来说,中国的自主招生实际上为权贵阶层、暴发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教育便利。中国人民大学,保持了延安公学的传统,提出“三代内无大学生”可以推荐免考,本意可能不是作秀,而是发现问题,提出措施向权贵和富人的教育便利挑战,但是即使这样的软弱无力措施也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实际上优惠资产阶级的“平等法权”受到抵制。这种伪平等的法权,对广大平民说说是闻起来香吃起来苦的毒药由此可见一斑。 我了解到一个事实,中国南方两个著名大学 2011 年大大扩大了自主招生量,把自己的招生分数线大大提高,以证明自己与清华北大不差分毫。由于自主招生量扩大,他们把在全国经过公开高考招生的人数大大压缩了,其结果事实上剥夺了一般学生的教育机会,加剧了中国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自主招生这种规避了国家与社会平等权监督的制度,是中国新的资产阶级权利的体现。我不是嫉妒资产阶级这种权利,而是担心社会分裂,担心社会动乱。 自主招生,有些人说这是美国的先进制度,其实这是假洋鬼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东西,学的是形式,不是根本。美国经济发达,平民上学没有经济障碍,他的很多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利,中学、大学如果敢走后门,立即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谴责者受到法律保护。中国没有这种条件,自主招生,实际上是一付自杀的毒药。 时间紧,就写这些吧。声明一句,不是说自主招生招到的都是走后门,其实招到一部分人才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它对社会的和谐的破坏作用太大。 高考考场门口的平民家长,悠然、无奈、自信、焦急和疲倦,他们了解自主招生权剥夺了自己的孩子的机会了吗?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7451 次阅读|81 个评论
三代低保的家庭可以不可以自主招生读人大?
热度 2 marietta 2011-11-1 16:31
一时间以来似乎这些国家的一流条件的大学校长开始关注民生? 如果说精英教育可以靠对祖宗三代老茧就可以在第三代拔个“人大”的贵苗,那么城市里面的三代低保可以不可以招一个人大的呢? 一流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希望大学校长们不要娱乐化,拿国家宝贵资源开莫大的扶贫玩笑。 我个人认为舆论和官方的导向也不对, 为什么普及教育的学校不承担起普及大学教育的任务?那么要那么多地方院校做什么的? 社会的精英只是需要一个公平干净的社会机制,而不是某个排名的学校,更不是那些校长的拍脑袋“附加条件” 很奇怪很奇怪,这个社会氛围好奇妙唉 很多校长都是败家校长,赔钱的赔钱出丑的出丑,穿新衣的皇帝 干脆,校长请企业家来担当,这样学校的资产就不会一个一个都是赔钱买卖,同时狗屁规定也不会频频爆料 学术的问题,还是留个做学问的教授和大师们。(但是,还会有科学商人啊,很难办噢,嘿嘿!)
1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程新友: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
热度 4 daodezhenjing 2011-11-1 00:04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已经达到40万亿人民币。经济虽然发展了,可惜底层却依旧没有出路。   曾经社会弥漫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乐观,可惜现今,固有的社会制度、固有的社会模式,已经很难有机会进入上升通道,所以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学生,即使上了大学,难有上升空间,难入主流社会!   底层青年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是最差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就是依靠勤奋,上重点中学,也是少数。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书、买不起电脑、不能旅游、不能进艺术班学习,所以消息闭塞,孤陋寡闻,遇到自主招生,要考的素质、考的综合能力、考见多识广,他们就只有败下阵来,所以上重点大学是少数。   即使上了重点大学,他们的身心也会受到摧残,因为他们是你班上最穷的。只好拒绝各种聚会、拒绝名牌的诱惑、拒绝恋爱的诱惑,以最有限的钱或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即使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长期的压抑,会产生自闭、抑郁,会自卑,久而久之,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障碍。   毕业了,要自己找工作,家里没有依靠,父母还望着他们来改变家庭命运!可惜,公开招聘形同虚设,没有人为你疏通关系,没有钱来疏通关系。由于家庭背景,就只有在社会的底层,慢慢挣扎。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给底层有上升通道,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固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已一目了然。赢者通吃的逻辑正在发挥效用,他们占据了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后来者如想取而代之,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产业、人才和户籍政策、部门管理体制、社会结构分工机制、财富分配机制、行业规则和潜规则、生活与安居成本等都成为个人进步的阻碍,个人发展的代价太大,成长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机会变得少而不均等。   赢者通吃的逻辑则让底层与“富二代”“官二代”们难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官二代、富二代从开始就享有最好的教育、医疗、生活资源,而农二代、贫二代却只能为最微薄的资源奋斗。   上行无望,另一种社会想象就是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向下流动,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年轻人尤其是80后一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   “下流社会”这个词原来自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认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世界已然出现“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当今中国正在堕入他所说的“下流社会”。   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讲,社会资源早已被侵占完毕,生活没有了奔头了,得过且过,上行既然无望,不如自行堕入下流社会。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混搭犬儒主义,“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被就业;经商不如做公务员,升官必然发财;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买不起房。”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相反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   一方面,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的结构可以判断出未来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人口结构。上有老、下有小的故事,已经从计划生育政策的80后群体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位幼儿,这样的家庭结构,你说他们会有多高的消费意愿?如果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贷款,他们对全盘人生又拥有多少热情?这场梦刚刚开始,梦的第一层还是父母健康、孩子可爱的美梦,而在盗梦空间结束时却总是以噩梦收场。   一方面,“涨”似乎可以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汇,在房价涨、电价涨、菜价涨的年代里,只有工资不涨。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里,年轻人在尽情的欢歌笑舞;二十年后,公园已被老人占领,年轻人不见踪影,他们已被生活的压力磨灭了热情。   二十年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吃上国家粮,成为人上人,不为未来而担忧;二十年后,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也为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压迫,穷于奔波,再无别的人生追求。   这一个原本要成为社会中坚的群体,一个原本要承前启后的人群,一个以80后的标签在全国掀起讨论的群体,如今已经哑火。   而80后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早已赚够了资本,在最近的第三代移民潮中,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选择了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离开中国,有的甚至带着荣誉,更重要的是带着金钱。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的大剧已经在中国拉开序幕。   当代中国社会,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风景这边独好”;从下往上、从里至外看,破坏与堕落百出,危机与混乱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新一代人选择不再坚守信念时,当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时,下流社会真得挡不住吗?   当一个社会,上层在逃离,中层在下流,底层在沦陷时,这个社会能让人看到希望吗?   这个社会会好起来吗?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9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每个大学有每个大学的规矩
dongzg101 2011-10-29 15:18
人大自主招生农村生源要求三代无大学生 这是中国人大自主招生所推“圆梦计划”对考生资格的一条要求 考生很纠结“家里有人上过大学也成坏事儿了”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也许意在让“寒门能出贵子” 随着全国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陆续出台,不少有心人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今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及“面向欠发达地区中学推出特殊政策”这两项内容,似乎备受名校青睐。 继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后,昨日(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 其中,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表述,尤其引人关注: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不少考生和家长看到后不禁感慨:“这是哪门子规定?也太雷人了吧?” 【政策发布】 两大计划均需校长实名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拟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推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 其中,“校长直通车计划”主要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招收各地区拔尖中学中综合素质高或具有某方面特长且具有人民大学相关学科培养潜质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圆梦计划”主要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 被推荐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的考生可以直接进入面试环节,不用参加笔试。取得预录资格的考生,仍需参加全国高考,如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批录取控制线,学校将予录取。如具有保送生条件,还可申请参加保送生考试(含笔试),考试合格可纳入保送生招生序列。 这两项计划对推荐学校和被推荐考生有一个共同要求:都需要中学校长实名向人民大学推荐。学校将通过专家组综合评定、信息公开、资格复审、社会监督等多渠道确保实行该计划的公平、公正。 考试集中在北京进行,考生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提出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为其赞助参加考试的必要费用。另外,通过“圆梦计划”考入的新生,入学时申请资助的,将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目前进展】 推荐资格中学名单尚未公布 人民大学此次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并不包含具有推荐资格中学的名单,只是针对一些具体要求进行了概括性描述。 跟北大的“校长推荐制”以及清华的“领军计划”差不多,人民大学“校长直通车计划”规定: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主要根据学校的生源基地情况和各中学近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质量、数量及在校综合表现确定。适当接受部分自愿申请且在当地生源质量好、具有突出办学特色的中学。 “圆梦计划”将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网开通中学申请渠道,有意向的中学可通过人大招生网自愿提出申请,由学校进行审核确定该中学是否具有直荐考生资格。审核时拟对与人民大学签有省校、市校共建协议的省、市所属中学和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适当倾斜。“圆梦计划”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 学校将组织专家组对被推荐考生的平时成绩、竞赛获奖、社会工作、个人陈述等进行综合评价后,最终确定其考试资格并上网公示。如本学年没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不推荐考生。 【考生热议】 “圆梦计划”有点儿雷人 “校长直通车计划”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综合素质高,或具有某方面特长且具有学校相关学科培养潜质。 “圆梦计划”的对象是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成绩好、综合素质强、有某方面特长,学校对‘校长推荐’学生的这些要求很容易理解。但‘圆梦计划’就太雷人了吧?为什么要求‘三代之内无大学生’呢?依据的是什么?”来自农村的高二学生小李在网上看到消息后,特别不解。他说,自己向室友们传达了这一新闻后,他们寝室立即乱成了一锅粥,甚至有人以为他在开玩笑,“你别逗了,如果是真的,那一定是学校弄错了。” 一些同学认为,这违背了此项计划的初衷,既然是为了帮助没有条件读书的学生,那么有能力和有希望的学生应一视同仁,而关于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条件本身没有根据,是令人无法理解的荒诞要求。反之,如果家庭三代之内有大学生的学生因此而失去上学的机会,那上大学岂不是成了坏事儿?这项措施在鼓励学生上大学的同时,是否也限制了更多可能上大学的学生前途? 【业内声音】 给农村学子开辟特殊通道的做法是好的 “人民大学这次给优秀的农村考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圆一些家庭渴望子女升入一流大学学习的梦想,这个方向很好。”郑州大学招生负责人表示,对于人民大学此次公布的政策,要两面看,“出台一些对所谓的‘弱势群体’有利的措施,借此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录取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他说,近来,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过。高考面前,每个人的机会都是相对均等的,但是,在比例越来越高的名校自主招生面前,那些来自贫困家庭、农村偏远地区的考生,确实吃很大的亏。由于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自然会差一些,但是他们身上也具有自强不息、能吃苦等优秀品质。现在,清华、人大等各个名校在自主招生中专门为这部分考生给予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这种改变和尝试是积极的。 该负责人介绍,历史上,美国也曾经针对国内的西班牙裔、非洲裔等国民推出过特殊政策,鼓励和动员这一不注重教育的人群主动接受教育,“他们的政策,力度比中国要大”。当然,在中国,不重视教育的问题应该并不存在,大多数家庭还是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读书、上学改变命运的。 关于“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规定,他表示,每项政策的出台,都会有它的背景,“设置这个条件,人大应该是有充分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一群体到底有多少人?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统计,这一点很重要。” 【学校回应】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学校宣传部的通知,暂不接受任何采访要求。记者随即联系学校宣传部,工作人员称:“领导出差,下周回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就是总理的亲戚,也要 按清华的规矩办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8 04:17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新计划遭质疑 是提前掐尖,还是人才选拔创新 清华大学近日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的三项新计划,包括“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其中“领军计划”采用中学推荐方式报名,通过面试的学生可享受高考降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报名“拔尖计划”的学生需经2名副高职称(含)以上专家联名推荐。 新计划一公布即引发一些人的质疑:中学推荐,会不会变成“拼爹比权”?降30分甚至60分录取,高考的公平性还有吗?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多是重点中学,这会不会影响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清华:新计划是自主选拔录取的重要探索 对于社会关注的新计划,清华大学招办负责人说,作为自主选拔录取的重要探索,新计划包括“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三个部分。“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拔尖计划”面向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领军计划”面向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清华表示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和不同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将招生环节与入校培养、就业引导等人才培养环节结合,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全过程服务。 据介绍,“领军计划”采用中学推荐的方式报名。清华根据各中学近年考入清华学生的在校综合表现确定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和推荐人数,全国31个省份的221所中学一共可向清华推荐258人。 记者发现,与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需申请不同,清华“领军计划”无需申请,均由清华确定。获得推荐并通过清华审核的学生无需参加笔试,直接参加综合面试,面试通过者高考享受降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此外,根据面试的成绩可给予最多加30分选专业的优惠政策,但仅限该学生高考分数达到清华在该省录取分数线时有效。 学生申请“拔尖计划”主要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择一至两个清华的本科招生专业作为意向专业,并针对每个专业撰写一篇介绍个人专业认识、成果和志向的申请材料,经2名副高职称(含)以上相关领域专家联名向清华推荐。清华将组织专家组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需参加清华自主招生笔试,并单独划定笔试通过分数线。笔试通过者参加相应学科专业面试。材料审核、笔试和面试通过者,根据成绩在限定专业内给予降30分至60分的录取优惠。 质疑者:担心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化 尽管清华推出了相关防范举措,但一些家长仍担心:中学推荐会不会变成“拼爹比权”?北京市民王先生的儿子所在高中有数千名学生,优秀学生有很多,但只获得一个推荐上清华的名额。王先生说:“一旦出现两个学生的成绩、品行等不相上下,在选拔谁能被推荐上清华时,会不会变成‘拼爹比权’?而更重要的是,会不会因此滋生腐败,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谁和校长关系好或者送了礼,谁的孩子就能抢占先机?” 除了家长,一些中学校长也对“推荐”提出质疑。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清华和北大的推荐名额绝大部分都给了那些“超级中学”,分给普通中学的少之又少。这些“超级中学”就像抽水机一样,把周边地区的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全部吸到自己肚子里,这本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而名牌大学为优化生源结构占有更多素质全面的学生,把推荐名额送给他们,无疑使重点中学能吸引更多优质学生和老师加盟,更加不利于普通中学的发展和教育均衡化。 对于“高考录取降30分至60分”的优惠政策,不少学生也表示反对。北京高中生小张说:“考试体现的是公平。高考中对于重点大学的争夺往往在几分甚至0.5分之间,我们普通考生不求加分,只希望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但现在还没考试就被落下几十分,觉得太不公平。” 专家认为:应加大监督力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清华此次推出的中学推荐制度,与北大已实行三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相类似,将把一批优秀的学生提前“圈定”,使两校的掐尖优势更为明显。然而,这种把招生手段和录取优惠政策做武器的招生大战,很有可能使北大、清华与其他高校都成为输家,他们能抢到的生源,最多是“二流”,那些“领军”“拔尖”的生源,已经投奔国外名校怀抱。 他表示,清华在北大之后推出中学推荐,这说明高校对录取手段热情不减,这将把招生竞争引向歧途。如果国内大学还不进行反思,还乐此不疲地玩用政策掐尖的游戏,优秀生源将可能加快流向海外名校。如此,越掐尖生源质量越低。 与熊丙奇的观点不同,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曲绍卫对清华的新计划表示赞同。他认为,从鼓励人才发展、选拔全面发展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清华的新计划是件好事,是进行自主招生的有益尝试,也有利于增强学校生源质量等,最终将促进学校的发展。 同时,曲绍卫教授提出,从国外大学选拔录取的经验来看,凡是推荐制度,如果管理和监督跟不上,很有可能发生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因此,他建议,有关方面应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增加对社会的公开和透明。 更多阅读 清华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校荐”中学名单 清华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205 次阅读|13 个评论
【陈氏微博】今日科学网的大新闻们
陈安博士 2011-10-24 19:47
  今日科学网有如下几条大新闻,我们看看,哦,新闻里只有一个院士,真不错。   当然,有一个所长任命的事情,有一个名牌大学招生的中学推荐名录,还有973的事儿。   还有一个获奖的事。 薛红卫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 清华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校荐”中学名单 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科技部增补和调整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夏军研究员获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高校毕业生统一登记制度尚未建立 统计难度大 大学生上厕所坠楼身亡 学校被判赔10万余元 师昌绪院士谈科学道德:做人最重要 专家否认食品安全“新国标”降低卫生标准
个人分类: 时论|3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封杀自主招生联盟考试,不如将其过度为独立的考试评价体系
hhanb 2011-10-19 10:22
据新浪网最新消息,教育部有意取消自主招生联盟考试,笔者觉得这样或许有多个理由,但未免有些可惜。如果将其过度为独立的考试评价体系,会更有价值。 目前实行的国家统一高考,其出发点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这种高度划一的命题模式,经过多轮的修修补补式的调整,但始终未能摆脱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效应。自主招生推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分数单一的评价,实现一定程度的多元选拔。碍于教育行政对高考分数以及社会对高考公平的顾虑,自主招生始终没能摆脱分数取舍这一主旋律的束缚。即使是各招生学校必须对考生进行笔试和面试,仍不可以完全弃高考于不顾,可以说这些年的自主招生是各方妥协的折中方案。 显然,自主招生学校各自为政,轮番组织单独考试,势必增加自主招生的成本,自主招生联盟考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结果。但是,如果任由这种联盟考试发展下去,势必对原高考命题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或许这才是教育部所不愿意看到的。 笔者想说的是,完全可以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将联盟考试过度为独立的社会考试评价体系,所有纳入自主招生的学校,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录取依据。地方政府也可以将其作为高考试题,不再另行组织命题。时机成熟以后,将其法定为国家认可的考试评价体系,代替统一高考。
3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自主招生的事儿,回应李老师
liwei999 2011-10-16 12:47
说说自主招生的事儿,回应李老师的“疑惑”。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14/2011 07:38:54 自主招生的好处很多,因此全世界范围看,采用“自主招生”方法的学校多。统考的方法也很好,道理在于 学校省事儿,因为统考把选拔的成本都推给社会和家长们了。这个事情以前讨论过。国人教育中的一个大缺陷就是缺少“成本教育”,取而代之的是过多的“理想教育”。要选好的学生是要花成本的。 Quote 李老师说: 对于自主招生,A和B都很优秀,但A比B更优秀,B靠走后门进入好大学,对社会公平和A来说都是伤害。因为B很优秀,录取他/她合情合理,但最应该录取的却是比B优秀的A。所以怎么会没有走后门的问题呢。 看起来是个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个“伪问题”。 从入学方看考学是选A选B的个体问题。但是从大学方看考生时就是哪个档次的集团问题。同是用“考生”的说法,前者是单数,后者是指集团的复数形式。“后门”大约是说“条子”。“有条子”的考生对“没条子”的当然是不公平。但这不是“自主招生”的问题,而是选拔项目的设定问题。“推荐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条子”。比如可以有两封推荐信的额度可以用。这些“条子”对招生委员们公开、在招生资料存档保存,推荐信的权重事先定好的条件下,也就不会发生“走后门”的问题了。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自治和自律以及学生的更换,“自主招生”实际上是大学自治和自律的一个条件和保障。自己挑的和别人挑剩下了的,即便是选拔的是同样的人,感觉也不一样。“自主招生”、自治和自律才能有各具特色的大学、历史悠久的大学。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饶毅的“试答钱学森之问”的节目
热度 3 liwei999 2011-10-13 13:11
看着饶毅的“试答钱学森之问”的节目。感觉:1)会讲故事,2)不大具备政治家、做行政的素质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12/2011 07:32:55 3)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 建国后有过军队正规化的讨论。实际上科研也有过这 样的问题。所谓制度化了的科研相(状态)和在此之前的相(状态)。对孟德尔的故事当中,混淆了“游击态”的研究和“正规化”的研究的区别。虽然故事听起来很生动,但是从学术考证、从经营科学的意义上看,绕的思路根本就是“民科”的档次。 “保护不同意见”本身并不是问题。表现出饶缺乏行政资质的地方是他比较缺乏资源分配的概念。做科学研究,有些是需要很多资源的,有些不是不大需要资源的。“道义”上的支持和资源上的支持虽然都是“支持”,但是意义有所不同。 对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的地位的评价,也有些过分了。华的最大贡献是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学派”。是属于世界上“有名”的数学家,而不是“有代表性”的数学家。“有代表性”的档次至少是要达到菲尔斯奖的水平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自主招生也不会有饶老师说的那样的“走后门”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12/2011 07:43:35 因为理科的学习都是很吃力的,没有那个才华是学不下来的。而且自主招生的重点也可以放在研究生阶段,在操作上不 会有什么问题。不过就是现场的教师们的工作量要上去了,很累。不愿意做自主招生的主要问题是工作量太大,费事儿。【立委按:那天听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报告,他确实说了中央看交大自主招生做得好,同意他们大幅增加自主招生名额,可是因为工作量太大,他无法大幅增加自主招生的名额。】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主招生知多少
yaoronggui 2011-10-12 18:46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003 年开始,我国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目前已有 77 余所重点高校已经加入招生改革试点的阵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 29 所高校已形成 3 大阵营,即所谓的“北约”、“华约”和“同盟会”。 一、为什么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从 2014 年高考开始,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只有进入国家集训队才能具有保送资格,进入冬令营的学生有不高于 20 分加分,但不具有保送资格,省级赛区一等奖没有加分和保送资格,详细内容见《竞赛加分与保送新政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77do=blogid=385410 )。 随着竞赛加分与保送政策的改革,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很多高中学生的青睐。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想进入名牌高校,可以考虑参加自主招生。参加自主招生可以获得高校录取时降 5 分、 10 分、 20 分、 30 分、 40 分(北大、清华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降 60 分),甚至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在历年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名单中,大部分学生拥有加分或降分等资格,完全靠裸分录取的比例越来越小。以江西省为例, 2011 年清华录取学生 72 人(高考录取计划是 40 人,保送生 19 人,自主选拔录取 13 人,一批次录取 40 人);北大录取学生 75 人(高考录取计划是 42 人,保送生 23 人,提前批次小语种录取 4 人,自主选拔录取 18 人,一批次录取 30 人)。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可知:清华北大招收保送生 42 人,自主选拔录取 31 人,一批次录取 70 人,自主选拔录取 31 人,如果保送生名额减少,那今后将会增加自主选拔录取名额。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办法: 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200912/20091230/277859.html ,自主招生只限于全国一部分重点大学, 2011 年共有 77 所大学有自主招生资格,详细内容请见《 2011 年具有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资格的高校名单及招生简章》( http://gaokao.chsi.com.cn/z/tszs/2011zzxb.jsp#a1 )。试想,如果参加自主招生并获得了一定的降分,无疑是给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加了一道保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在高考考场上的心理负担。换言之,一旦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认定,就已经比同级学生“高一等”了。随着自主招生的深化,未来各名牌高校由裸分途径录取的学生只可能越来越少了,那时候高考这个所谓的独木桥就会越来越窄。 二、怎样获得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按我们学校的惯例,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名额是要学校推荐的。这两所学校每年给全国若干所曾给他们稳定输送过学生的学校一定的推荐名额。学校推荐通常是按照高三前几次考试的综合排名情况考虑的。自荐给上述两所大学成功几率很小。其他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格也有学校推荐和自荐两种,其他高校自荐成功几率相对会高一点。 三、自主招生考试的三大阵营。 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既凝聚了高水平大学的共性,又尊重了学校的个性。考生参加一次考试可以多校通用,不仅增加了选择机会,而且降低了考试成本,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考生的奔波之苦。高校自主招生是对高校选拔体系的重要补充,更是开辟了高考的第二通道,有“小高考”之称,对于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对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也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高校自主招生进入结盟时代,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了三足鼎立。 2010 年,清华和北大选择了结盟其他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清华与南京大学等 5 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北大与香港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初步形成网友戏称的“北约”和“华约”阵营。 2011 年自主招生考试,两大阵营扩军,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加入清华阵营。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加盟北大阵营。此后,其他重点高校也抱团招生,产生第三阵营:“同盟会”。“华约” 7 所高校联考名单: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约” 13 所高校联考名单: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中山大学;“同盟会” 9 所高校联考名单: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 三大阵营招生考试联盟均采取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联合命题,同一组织笔试,共享考试成绩;以联考成绩作为自主选拔的录取标准。但各个联盟的具体考试科目却不相同。“北约”考试科目:文理科各考 5 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理科生加考物理和化学,文科生加考历史和政治,每门科目满分 100 分。“华约”考试,即“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简称 AAA 测试,考试科目:阅读与写作(含中文和英文)( 200 分)、数学( 100 分)、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和化学)( 100 分)、人文与社会(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 100 分),其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两科目为必考科目,考生可以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两个科目中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科。“同盟会”初试只设两个科目: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数学与物理水平测试,每门科目 200 分,满分 400 分。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3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也有自主招生
ywang69 2011-9-24 16:50
这几天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工作紧张地进行,许多学生欲孔雀东南飞,想去上海北京等地的学校。 从一位学生口中获知,东南沿海的某些985大学研究生招生也开始有自主招生了,即暑假的时候学校搞特殊夏令营,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的三年级学生,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校史教育并在实验室参观和参与实验,完了还有形式灵活的考试,并且公布拟录取名单。承诺只要进入拟录取名单的学生获得所在大学推荐面试研究生指标就铁定录取。 看来研究生生源大战早已经悄悄打响。 建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也采取类似的方法吸引优质生源,否则东南沿海的985,211的学生推荐免试到地处西南的成都是很有难度的。来自东北的高校倒是有可能。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5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申请制: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tangminqian 2011-9-6 13:26
作者:陈彬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6 8:01:4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058.shtm 博士申请制: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必然方向 “博士申请制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属于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的范畴。从大方向看,这一改革无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如果单纯实施申请制,而不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所谓公平性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申请制的尝试最终也将以失败告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小刘早就打算读博,刚升入研三就开始认真准备考试,但前不久学校的一纸通知却让他的计划不得不稍作改变。 简单考试难选人才 8月26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说明》,表示将在2012年博士生招生中,对包括经济管理学院在内的6个院系的招考方式进行改革。在报考博士时,考生要先提交相关材料和申请,由院系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学生参加复试,并由院系决定是否录取。换句话说,曾经的初试笔试环节将被材料审核所代替。 几乎同时,北京大学也对外宣布,将在5个院系的博士生招生中试行“申请制”,其主要形式与清华大同小异,均为变“初试”为“审核”。 作为国内两所顶尖名校,北大、清华的改革意欲何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纳入试点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业务办主任邓宇表示,传统的博士生招生中,笔试一般都会“唱主角”,但既然是笔试,就会设百分制、标准答案,如此一来,考生的创新潜能、科研素质将很难体现。 “可以说,笔试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现在我们通过审核材料和面试综合考查,更能看出学生的科研潜力。”邓宇说。此外,在传统的选拔过程中,由于应试成绩占重要地位,导师自主选材的空间有限,很容易导致导师看中的人才由于应试能力的欠缺而与博士“失之交臂”,不利于导师自主性的发挥,而“申请制”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事实上,在博士生“申请制”的探索方面,清华、北大并不能算是“先驱者”。早在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在博士生招生中,首次提供了100个招生名额试行“入学申请制”。复旦大学更是在2007年的医学博士招生中,就进行了“申请制”的尝试。至于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改革会引起社会反响,邓宇认为,“可能在中国,清华、北大还是更受关注吧”。 “小范围”公平? 对于学校的此次改革,小刘还是很赞同的。然而在赞同之余,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取消了初试,材料审核又没有固定标准,公平性如何保证?” 与小刘有同样顾虑的并不在少数,记者在两校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学生中,担心新制度公平性的学生占了大半。有学生坦言:“如果能保证公平公正,申请制无疑是选拔学生的好办法,但如果保证不了,其中的‘灰色地带’同样显而易见。” 对此,北京大学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平性的问题的确存在,但并不是大问题。“一方面,目前北京大学博导与博士生的招生比例仅为1∶0.8。即平均一名博导还招不到一个学生。因此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博导的学术声誉;另一方面,根据规定,很多博导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作出科研成果,否则将面临离职,因此他们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哪位博导敢拿如此宝贵的‘名额’招一名‘关系户’呢?” 在采访中,邓宇也认为公平性绝不是“大问题”。“学生的送审材料通过与否,并非一个人能决定的,每个学科都设有专家组,集体决定能否通过复试,而且清华历来自律性很强,保证公平并不难。” 在已经实施“申请制”多年的几所高校中,记者也并未发现由于“申请制”而引发的“不公平事件”。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注意:目前实施申请制的高校均为国内顶尖高校,无论在“招生比”还是制度保证方面,做到公平并不难,但如果是一般院校,情况还会如此吗? 仅以招生比为例,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博导与博士生的平均招生比为1∶1.26,而其他院校中,有近半博导同时指导的博士生超过7名,最多甚至达47名。从中不难推算,一些普通院校博导每年的招生数量要远高于重点院校,如果导师掌握着如此众多的“名额资源”,一旦学校监管不严,在其中做些手脚也似乎并非难事。采访中,那位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更是直言,在现阶段,其他院校推广申请制“几乎不可能”。 不能“只迈一步” 尽管目前申请制的推广可能存在难度,但在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北大、清华实行“申请制”至少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只是这还远远不够。 “‘申请制’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属于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的范畴。”熊丙奇说,从大方向看,这一改革无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如果单纯实施申请制,而不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所谓公平性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申请制的尝试最终也将以失败告终。 熊丙奇表示,一方面,如果仅仅实施自主招生,增加导师招生权,但学校依然行政化严重,没有建立起教授治校的机制,教授所承受的压力和诱惑依然不会减少,这将成为在人才选拔中,产生“猫腻”的重要诱因,从而导致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下降,最终损害高等教育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招生及管理制度改革,又很难选拔培养出真正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同样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只有在改革招生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实行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分权、推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才能最终实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良性发展。 “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必然方向,‘申请制’也是推动教育其他环节继续改革的开端,如果迈出去,可能会面临公平公正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加以消除,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等待教育的最终将只有死亡。”熊丙奇说。 《科学时报》 (2011-09-06 B3 大学) 更多阅读 王辉: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制”为什么行不通 王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43do=blogid=481799 有新闻报道:北大清华今年共有 11 个院系的博士生入学将试点实行“申请制”。看后甚是不以为然,因为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培养体制下,博士生入学实行“申请制”是很难有效实行的。 我们知道德国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没有入学考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申请制”,个人申请,导师面试觉得可以,就可以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招生模式一直运行的很好,因为:1.导师在招收该研究生的同时,一般要给该学生一个半职位的工作岗位,也就是导师要给该研究生发工资。这样导师肯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招收优秀的学生进入自己的团队,如果招收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导师的研究没有结果,就申请不来经费,没有经费导师自己的实验室就要关门,自己就要失业。2.德国的导师如果认为博士生水平不行,可以随时中止该博士生的学习而被开了。就是因为德国有很好的淘汰机制,所以德国的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培养体制:1.博士研究生的好坏不至于影响导师的生存,因此,博士生导师很乐意招收掌握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官员博士生,君不见国内最大的博士团体是政府官员,有报道称:到一些县里,县级和乡级领导拿出来的名片都是博士、硕士。过去有入学考试,官员们还需要请枪手帮助考英语和专业课,如果没有入学初试直接进入面试,为我们的官员博士生省了不少请枪手的银子。另外,很多社会关系将会影响博士生的招生工作。2.国内的博士生没有良性的淘汰机制,只要能入学就等于毕业,只是熬时间而已。其实一个博士生水平的判断仅仅通过短短的面试很难能确定的,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宽进严出,即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淘汰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因此博士生培养中没有淘汰就没有水平。 博士生招生入学的门槛没有了,毕业本来就没有门槛,那么博士生的水平如何保证?如果理科还有SCI论文的要求作为门槛的话,那么文科博士论文的水平如何界定? ----------------- 附: 实际上博士生申请入学制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和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拼爹一样,如果入口松动了,那么那些没有社会资源的学生上博士的机会要少的多 透视清华北大招博申请制:如何保公平 作者:潘林青 李江涛 潘莹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9-4 16:02:2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1958.shtm 透视清华北大招博申请制:如何保公平 我国高招制度改革在不停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决定,部分院系2012年博士生招生将进行改革,初试环节由评委审核考生递交的硕士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有关申请材料,合格者即可进入复试,考生无需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到清华北大博士生招生改革,人们不难看出我国高招制度改革的不停探索。然而,很多人担心,在免除笔试后人为评价因素增加的情况下,能不能保持公平,会不会滋生腐败,以及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降低入学门槛?增加评价指标? 今年在西安一所大学读研三的苏海涛,近期决定报考清华大学博士。不过,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泡”在自习室死记硬背教科书,而是在忙着准备申请材料。“今年清华招博出新政策了,原来初试环节中的笔试取消,改成了递交申请材料。”苏海涛说。 我国传统的博士招生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科目为专业课、外语等。然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决定在2012年部分院系博士招生初试环节只审核考生递交的硕士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有关申请材料即可,考生无需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日前出台的《清华大学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说明》规定,该校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将对普通招考博士生的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进行调整。 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博士生招生改革试点可概括为“申请+考核”制,即部分院系不再采用学校组织的统一笔试作为初试,而是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通过审核者将再接受复试,进行择优录取。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主任魏志义解释说,北大部分院系将不再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录取博士生,而是采用先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合格者再接受能力测试的“申请制”,等于免去了初试的环节。这次博士招生的改革涉及光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5个院系。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降低了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对此,高策理、魏志义解释说,传统招博方式只有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而招博“申请制”则改为初试(材料审核)、复试(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注重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考查的同时,并未忽视对考生专业基础方面的考查,将对通过申请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增加笔试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查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为因素增加,如何保证公平? 无论哪个层次的招生改革,最难过的是公平这一关。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艺术特长生考试以及自主招生考试方面暴露的舞弊现象,明显增加了人们对自主招生透明度及公正性的担忧。 此次“招博新政”也引发了同样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等多位专家认为,这次改革增加了人为考查的因素,一些有权力、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如果想读博,肯定会托关系、走后门,那些博士招生把关者能否秉持公平公正?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博士学位的现象。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撰文质疑,原本是历史专业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为何能在短短两年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些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获取博士学位,容易让人联想到权力或金钱的介入。 清华、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确保公平公正方面,学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规定面试评委必须达5人以上,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必须不少于30分钟;其次,加强博士招生各环节监督,包括院系要将具体的考试选拔过程在学校备案、研究生院和学校纪委都接受投诉和举报;以及要求相关院系做出有关规定,加强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清华、北大此举虽然初衷良好,但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如在博士招生过程中发现不正当行为,学校应对“关系博士”开除学籍,并取消相关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格,情节严重者还应依法进行处罚。 可借鉴国外“宽进严出”的做法,根据学科特点不同,对博士生毕业时所需学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实践能力、外语水平等多方面能力做出详细规定,适当提高淘汰率,收紧博士毕业出口,让“关系博士”哪怕进得来,也出不去。 取消“博导终身制”,对个别教授评上博导后不思进取,脱离学术研究的前沿,对博士生不管不顾,造成博士质量下降的,应当予以解聘;同时,将一些有能力培养博士生的年轻学者,大胆予以聘用。 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只要是一个博士点的教师,有博士生选他做导师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通过双向选择让博士生导师“能上能下”,进一步提高博士生质量。 “好苗子”能否成为创新人才? 高策理认为,传统的招博方式仍由笔试“唱主角”,“重成绩轻科研能力”问题突出,难以有效选拔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博士生。一些学生笔试成绩很好但科研能力并不强,而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由于初试分数低不能进入复试。 清华、北大此次招博改革,旨在革除旧弊,选出“好苗子”。进一步完善适应高层次优秀人才特点和规律的选拔机制和模式,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 魏志义表示,试行“申请制”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激发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特别是将审核权交给学院,则更能够根据每个学科不同的特点更科学地选拔人才。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等专家认为,此次招博改革初衷良好,注重考查考生综合素质,为革除旧弊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不过,将“好苗子”选进来后,能否培养成为创新人才,还要看学校的人文环境,诸如学术氛围、师资水平等。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居于世界前列,而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我国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过程中的“乖孩子现象”,选才时的“完人现象”,对待人才的“捧杀现象”等,凡此种种说明,科学认识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更新人才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促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如果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氛围过浓、急功近利而且浮躁,缺乏科学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志气,“官本位”思想严重,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用人机制,这种社会环境是很难产生创新人才的。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工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包括薪酬制度、用人制度、评价制度等。 中青报:博士准入制度建设应破立并重 作者:谢昱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8-26 10:02:3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539.shtm 中青报:博士准入制度建设应破立并重 对把关者的立场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5个院系及清华大学6个院系试行博士生入学“申请制”,由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免去初试环节。北大称,此举旨在选拔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已在教育部备案。(《新京报》8月25日) 中国的博士生招生和国外有区别,国外很多地方并没有笔试。为此,中国的博士生招生笔试招致很多批评,被指只招录了那些应试能力强的学生,甚至,中国没有杰出的科研人才,板子也时常打在招生笔试上。主张取消笔试并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也早就有了。 笔试也许有不少弊端,但中国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是和博士生培养方式相适应的。国外大学一个导师一般带一个博士生,而在中国,一个导师要带十几个博士生,最牛导师同时带过47名博士生。在国外,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被学校强制退学和中途自己退出的学生大有人在,平均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是6年。而在中国,毕不了业的博士生是很少的,推迟毕业的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入学笔试至少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 北大、清华取消博士生笔试制度,并没有多大的颠覆性,因为博士生招生笔试在很多学校只不过是走个形式,北大、清华这次只是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经炮轰,称国内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重庆晚报》也曾报道,西南大学研究生部有人透露,重庆市的区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千龙新闻网也曾报道,河南某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到乡长、派出所长,递上来的名片大都印有博士、硕士名头。普遍持高学位的不只是官员,很多企业管理者也都如此。 官员和企业家读博士的这么多,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基础扎实、考试能力强,而是考试形同虚设。法律学者周大伟曾介绍过他与一名贪腐官员的一面之交,这位头顶民商法高学位的官员,竟然对“民商法”这个专业陌生得毫无反应。真要是正儿八经地考试,那些天天苦读的学生们尚且难过关,那些除了正常工作还有那么多交际应酬那么多娱乐消遣的官员和企业家,又怎能跨过那道高槛? 既然考试已形同虚设,那么还保留这一制度,其限制的只是那些没有“捷径”可走的人。还有那些有科研能力而不会考试的人,的确也会因入学考试被排除在科研大门之外。 问题是,初试取消了,留下的复试又将起到什么作用呢?真能对“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进行精确鉴定吗?在客观标准完全取消的前提下,那些把关者的自由裁量空间也增大,这对把关者的立场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最让人担心的,还是把关者是否坚持学术和公正的立场,因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时下可谓防不胜防,学术腐败也是屡受诟病。 北大清华试行读博“申请制” 作者:郭少峰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8-25 13:49:4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475.shtm 北大清华试行读博“申请制” 免去初试环节 北京大学的5个院系的博士生入学试点实行“申请制”,清华大学则有6个院系也部分试行“申请制”。即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 昨日(8月24日),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这在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范围之内,此举意在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该制度已在教育部备案。 新制度免初试环节 我国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和国外有很大区别,初试为笔试,分专业课考试和外语考试两部分,通过初试才有机会进入复试。现在则是考生在递交申请通过后,学院对其进行能力测试,免去了初试环节。 北大5个院系在2012年博士生招生中试行“申请制”,分别是光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试点不会影响到相关奖学金的政策。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电话里解释,此举为招到真正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才攻读博士学位,不能仅仅通过考试就来攻读博士学位。 9月下旬考核选拔 清华6个院系分别为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6个院系。今年的报名时间调整为今年9月1日至9月15日,考核选拔时间在9月下旬进行,考核方式也有所改变,由院系对申请学生的材料进行第一轮的审核。考生要先提交相关材料递交申请,由院系进行第一轮审核,符合院系要求的学生参加复试,再由院系决定是否录取。 院系自主决定是否试点 目前北大试点的五个院系除了光华管理学院外,均为理工类专业。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说,这完全根据院系的意见,属院系申请经研究生院同意后的决定。 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称,“申请制”不代表放弃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是由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选拔人才。免初试,不免复试,强调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学术研究计划和学术潜力等。具体申请方式以9月公布的2012年北大博士生招生简章为准。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华自主招生2011教材——化学
yaoronggui 2011-8-15 15:16
清华自主招生2011教材——化学 下载地址: 清华自主招生2011教材-化学.pdf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县城中学有那么差么?
热度 14 Synthon 2011-8-8 09:11
最近几天科学网貌似开始讨论高考的公平性问题,起因大概是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1888)。我老人家读了这篇文章,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面,我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我觉得高校录取的公平性问题很重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又觉得不太能赞同文章里面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吧,我老人家也是县城中学出来的,但是当我看到下面的段落的时候,我实在是觉得有些不能忍了。。。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在甘肃会宁这座以寒窗苦读闻名的状元县做实证研究时,清华新闻学院09级本科生张晔遇上了一名垂头丧气的农村少年,这位被学校推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刚从考场上下来。“很多题目,他连看都看不懂。”张晔说。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 清华社科2010级的陈美诗则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的题目,她说:“我在进清华前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这题清华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 我老人家虽然也是县城中学出来的,可是我在县城中学那会儿,我们音乐课学的也是五线谱啊,我们也知道歼十啊,男生里面《兵器知识》、《舰船知识》这些杂志很流行的,我们学校还请过歼七、歼八飞机发动机的总设计师温俊峰院士给我们做过报告呢。。。至于费孝通,我上高中那会儿也都知道啊,我还是理科生呢。。。我不能理解,一个自主招生想报考社会学的学生,不知道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费孝通。我不能理解,一个自主招生想报考清华社会学的学生,不知道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费孝通是清华校友。。。这是制度的问题,还是考生本人的问题? 我宁愿相信,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城里中学毕业的,他想当然的以为,我们县城中学的学生,不知道五线谱,不知道歼十。。。 我不愿相信,这篇文章说的是真的.难道我们的教育,这十几年来反而是在倒退?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5527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能获得研究生自主招生权吗? 精选
dongzg101 2011-8-3 18:57
中国科学院能获得研究生自主招生权吗? 精选 已有 827 次阅读 2011-8-3 01:35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科学院能获得研究生自主招生权吗? 我在博文: 中国科学院的博士水平真的这么差吗 一文中,部分正话反说、有真有假地随意而有意地列出了几条“为什么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在 2011 年的百篇优博参评中‘惨败’”的原因,有些博友是明白了,有些不明白的博友还真当真了。事情就怕较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回顾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院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也曾经辉煌过,曾经自豪过。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这是新中国招生开始就决定的,后来是有相关的法规依据的。科研院所独立招收研究生是新中国的一大特点,这不同于欧美的一些国家的研究生培养体制。所以,中国科学院招收研究生是国家赋予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当今的地位大家都很清楚,已是今非昔比。曾经的辉煌已经远去。无论从待遇、住房、工作条件等等方面,科学院已经不占任何优势。科学院年轻学者中无房户不计其数,中年学者的住房条件除了部分可以与高校的教授们相当外,多数也是不尽如意。但是,值得称道的是,中国科学院在研究生教育上始终坚持不收费、发放助学金(津贴)的政策。据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是自筹的,国家不拨款。 中国科学院是首先建立和倡导研究生培养规范的单位。“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开始,以后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应当建立正规的研究生制度”( 1955年9 月 6 日人民日报)。大家都应该记得,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有 18 人,中国科学院占 11 人。全国百篇优博的评选,科学院也曾经辉煌过,曾有理科占超 50% 的记录。 … … 中国科学院的老大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回到主题,中国科学院能有自主招生权吗?我的感觉是,现在科学院的招生指标受到教育部的严格控制,似乎有意限制科学院的招生规模。不知道感觉对不对,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高校明明没有招生条件而有大量的招生指标,科学院有很好的培养条件和相对较好的师资队伍,为什么就不能多点招生指标? 科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制定,科学院的科学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地位和比例,都曾经占有主导地位。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原因导致科学院失去了这些权力呢?为什么连招生的权力、授学位的权力都没有了呢? 中国科学院还能再次获得自主招生权力吗? 最近接连收到联系报考 2012 年博士学位的学生的邮件,我们研究所普通研究员每年每人只有 2 个指标,一般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和一个博士研究生指标。如果硕士研究生 2 年后转博,还要占导师的博士研究生指标(尽管招生的时候是硕博连读,也需要再占一次指标)。由于我的一个硕博连读生已经转博,所以 2012 年我就没有博士研究生指标了。这些规定非常有道理,不可思议的道理。 科学院还能争取到自主招生和自主授学位的权力吗? 教育部为什么对科学院的招生指标卡得这么紧呢? 在科学院做导师很多年了,越来越糊涂了。许多事情也越来越不明白了。 明理人说说您的看法吧。 说明:如果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请提醒,随时可以隐藏或删除。
1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工大2011年软件工程硕士(技术转移方向)秋季自主招生
lgjszy 2011-8-3 12:16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2011年软件工程硕士秋季自主招生简章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 http://sse.bjut.edu.cn/recruit/20110224/201102241.html 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11年面向全国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1年9月入学。学生毕业将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一、办学目标和特色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是按照国内和国际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使之掌握从事工程领域技术和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软件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领域为软件工程,2011年秋季招生方向为: 专业方向 :软件与网络工程、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游戏开发技术、 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 。 二、报考条件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体健康; (2)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含成教、自考、网络教育),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三、报名方法 (1)考生报名时需提供以下材料:①《报名表》二份;②近期同底版一寸免冠照片3张;③报名和考试费¥200元。④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各一份。北京考生可直接到学院报名,外地考生可将报名表填好后发至学院招生办公邮箱(ssezs@bjut.edu.cn)。同时将报名费通过邮局汇款汇至: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严庆云 邮政编码:100124 (2)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除了报名时进行资格初审外,报名和入学资格的终审将在入学报到时进行。进行终审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被取消入学资格,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完全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截至时间:2011年6月中旬。 (报名从速,额满为止) 四、入学考试 (1)考试方式、时间及地点: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命题和组织工作由软件学院负责。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共4门,其中笔试科目三门:英语、数学(数字艺术方向考生须考艺术创作)、计算机基础,面试科目一门: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含英语口语),由软件学院设定单科及总成绩的录取分数线。 软件工程硕士(自主招生)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及科目安排以《准考证》上的说明为准。考生在参加入学考试前到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科楼110室领取《准考证》。 (2)免试条件: ①凡参加2010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GCT),数学、英语成绩达到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可免试相应科目,但需参加专业科目考试和面试。 ②申请免笔试的考生,需填写免试申请表,必须随同盖有报考院校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公章的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交由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进行确认和审批。 (3)考试参考书目: 书名 著者 出版单位 编号 《高等数学》上、下册 (第五版) 同济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7-04-010821-6 《 2007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GCT 英语考前辅导教程》《研究生英语应试翻译与写作指导》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查国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5016-9 ISBN7-309-03208-x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 沈被娜 刘祖照 姚晓冬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7-302-03941-0 五、录取 根据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实行择优录取。录取后在整个学习期间不转户口和档案关系,脱产学习的将党组织关系转至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学习期间需在校住宿的学生需填写住宿申请表。 六、培养与管理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分为脱产和在职学习两种模式,完全按照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制定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实行学分制管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修满全部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过北京工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将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完成整个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论文撰写时间一般为2.5~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七、学习费用 软件工程硕士的学费收取标准为1000元/学分,共计40学分,学费总计40000元,可一次性交清,也可分两次缴纳,在入学报到时交纳2万元,第二年工程实践分配导师前交纳另2万元。 八、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学科楼)招生办公室110室 电话:(010)67396522/67396681/67396566 传真:(010)67396681 网址:http://sse.bjut.edu.cn 邮件:ssezs@bjut.edu.cn 附件: 附件1工程硕士报名表.doc 附件2免试申请表.doc 附件3住宿申请表.doc 附件4考试大纲.rar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同学的儿子被人民大学提前批录取
热度 4 ywang69 2011-7-10 19:37
祝贺同学的儿子被人民大学提前批录取
刚才接到研究生时同室好友何永恒的电话,他儿子何立川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提前批录取,特发此文表示祝贺! 记得93年的时候,老何读研究生时在我们同学中率先要了孩子,何立川一度成为喜欢小孩的我们许多同学的掌上明珠,大家一有空就逗他玩。到94年他居然可以吃学校食堂的土豆炖牛肉,想不到今天他已经考上大学!! 今年年初他们爷俩还到北京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小何闯过笔试关,不想面试时候太紧张发挥不佳,这次被人大录取也算难能可贵,5号小何和7位参加完高考的同学已经随团赴西藏旅游,接到被录取的消息一定兴奋不已,回来后一定要向两位妹妹传授一下经验。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到快乐。 03年小何,楚瑜,如斯去生态农场(左1何立川) 小兔子乖乖 05同游西岭雪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7 次阅读|5 个评论
明天就要报考自愿了,祝福贫家子弟
热度 4 yz2011 2011-7-3 21:17
今天老家的亲戚来电说,表弟高考不错,超过了一本140分,估计上个985没有问题。 电话里顺便了解了高考平行自愿的游戏规则:依靠计算机,完全公平的按高分录取,没有以前的怨鬼(虽然对于考生本人来说也有第一第二志愿)。我当年一个宿舍的同窗,几乎都是报考名校时舍掉的。 不过,他妈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什么竞赛加分,自主招生加分。 还是完全交给计算机吧,拥抱平行自愿式的招生,给底层子弟一个机会!!!
2935 次阅读|5 个评论
六月高教关键词
热度 2 lgmxxl 2011-6-30 17:29
——南方科技大学;北大自主招生;美国高校“双录取” 因为高考,每年的六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月份。今年的六月更为热闹。以下事件、新闻是六月的高等教育关键词。2011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录取率72.3%;毕业证不得与签约挂钩,违规"一票否决";南科大45名学生未参加高考;《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确立教授治学原则,校长由校理事会任免;《南方周末》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南方科技大学办学内幕,在此之后,南科大高调宣布,将计划招聘330位教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重庆:六高校组大学联盟;北大自主招生首降60分,优惠度与清华持平;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被校长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北大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温家宝出席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等。综合而言,以下四个大事可为当月最为主要事件:南科大风波再起、北大自主招生又出新政、美国高校开始“双录取”、中国高校生源锐减。 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 45 名学生未参加高考 虽然在高考前夕,南科大按要求在校内准备了两间高考教室,但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备受关注的南科大45名学子无人参加高考。因为无人领试卷,在考试过了15分钟之后,上午两个考场的考试被迫取消。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 6月8日,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基本法”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该《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办法把“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被写入《办法》总则。并对南科大的权责、治理结构、人事管理和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治理结构上,《办法》提出,南方科大将设立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 推荐理由: 本月,南方科技大学可以说是“被超级关注”。拒高考、颁办法、团队散、急聘人。每条件都牵动中国人的神经。或许,南方科技大学取得不了预想的成功,但起码它给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作了一个全面的诠释。南方科技大学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办学本身。 北大自主招生:北大自主招生首降 60 分,优惠度与清华持平;校长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一本线。 北大招办证实,2011年在自主招生中将首次突破了简章中规定的降分30分以内的限制,给特别优秀的考生以降60分的优惠。这一优惠幅度,和清华对优秀考生的最高优惠程度持平。清华早在2008年起,就在最拔尖的考生中实行降60分优惠的特殊政策,他们都要经过专家半个小时以上的面试考核,而蒋方舟是第一个受惠学生。 同时,北大也出台校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办法”,今后,获得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高考的一本线即可上北大。 推荐理由: 高考改革牵动千家万户,影响人才培养。北大的改革在高考的大范围内作出大的弹性规定,有利于偏才、怪才的选拔。希望这种办法不要成为腐败之地。    美国高校“双录取” 在6月17日开幕的第八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境外教育机构纷纷瞄准是中国的“中等生”。美国高校纷纷开放了无需语言成绩证明的“双录取”入学模式。“双录取”主要针对在国内高考中没有考出自己理想水平的学生。“双录取”一般需要学生提供高中期间的会考成绩,只要会考的各科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也就是“良好”等级,就可以被大学“预录取”。 推荐理由: 总说高等教育的“狼来了”,但又总是感觉离我们太远。海外大规模在中国招生,或许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的倒逼力量。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3658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南科大一问三不知
热度 2 xupeiyang 2011-6-24 10:58
朱清时 是谁? 南方科技大学是什么学校? 他们在闹腾什么? 一问三不知,还真有这样的人? 随着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社会各界舆论一直关注着这个体制外的新兴大学。人们一方面是对之寄予厚望,一方面又对之心存疑虑。 打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口号横空出世的南科大,已别无选择的走上了一条举步维艰的成长道路。——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教育体制改革究竟路在何方? 相关博文 • AN围观(提问参与)南科大主题在线访谈实录 • 也论南科大 • 南科大的本质错误在于......! • 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的四条建议 • 深圳市政府:害怕失去朱清时还是害怕失去南科大 • 披露南科大重要信息幕后操手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983 次阅读|5 个评论
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
热度 15 nli2233 2011-6-23 12:53
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 进一步学习有关南科大的消息、访谈和文件后,有些新的感想。 第一,关于南科大的课程设置。 香港科大三教授把现在的南科大形容为:“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 在 5 个月以前,也是是 2011 年 1 月,朱清时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 “ 新京 报 : 2011 年 3 月,第一批 50 名教改 实 验 班的学生将正式开学, 现 在的 课 程 设 置具体方案制定出来了 吗 ? 朱 清 时 :南科大的教改 实 验 班主要借 鉴 中科大少年班的 经 验 ,本科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由学校安排 统 一的理工科基 础课 教学,后两年由学生按自己的 爱 好和能力自 选 由 各个研究所和中心开 设 的 专 业 课 ,学分 读满 即可 毕 业 ,学校不像国内 传 统 高校那 样设 置院系。 现 在 负责 各个学科教学的教授已 经 做出了 详细 方案 。 ” 香港科大三教授跟朱校长的表述是不一致的,肯定有一方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关于去行政化。 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说自己对于朱校长的“去行政化”不是很懂。经过这几天学习,自我感觉对这个问题弄懂了一下。其实,朱校长的“去行政化”,简单而言,就是校内的行政人员没有级别之分,统统为教学服务。还是在那个 1 月份新京报的采访中,我找到了答案: 当被问到目前最棘手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朱校长说:“最棘手的事情是招到合适人才很难,包括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现在国内人才竞争很激烈,都用各种办法吸引人才。我们的时间不长,改革的内容又太多,容易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所以能够下决心来的人很少。 另外,我们去行政化,没有官,好的行政管理人才不愿意来 。” 我个人对朱校长的理念表示深深的担忧。一般而言,大学的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事,学生事务,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秘书等等),在数量上,不应该少于教授人数。也就是说,南科大将有一个数百人的行政队伍。从管理学角度讲,这支队伍如果没有分层分工,没有 chain of command, 其行政效率肯定是低下的。 朱校长最近表示,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要求一流的行政管理。那么,希望朱校长明白,一个几百人的行政队伍,没有级别,是肯定算不上一流的。也就是说,别再抱着“不搞行政级别的”信念不放了,为了招到一流行政管理人才,该封官的就封官吧。 第三,关于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朱清时校长经常提到我国中学教育在高三阶段是浪费时间,扼杀人才。他一直希望直接从高二招学生。我觉得他特别急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不顾香港几位教授的反对,执意要在教育部刚刚批准筹建南科大之后,马上就进行招生工作。不过,朱校长自己也承认,废除高三是不现实的。他提倡从高二直接招生,也是个试验而已。 在教育部未授权招生之前就招学生,能够打响的牌,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了。朱校长举了哈佛和西太平洋大学两个例子,似乎要说明西方(美国)的大学,无论好坏,都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 不过,朱校长忘了提下面几个事实: 1. 1. 哈佛和西太平洋的区别,是前者是由教育评估机构认证的,后者没有。其实这个“认证”,相当于国内教育部的批准。不同的是,美国认证机构,是民间的;中国的,是官方的。顺便说一句,美国的高教认证机构最权威最有信誉的是区域性的,比如哈佛就是被 the 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NEASC) 认证的。美国的大学是自授学位,但是在社会上,从被认证的大学拿到的学位和从没有认证的大学拿到的学位,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将来进一步读 graduate school 的机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2. 2. 南方科大没有被任何教育认证机构所认证。其实,依南方科大目前的教师队伍,学科设置状况,它是不可能通过任何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的。 3. 3. 美国的大学是自主招生,但一般在招生的时候,也会参考学生的全国统考成绩,即所谓的 SAT 分数。 SAT 跟国内的高考不同,一来它只是一个参考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二来学生可以考多次,不是一次定命运。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绝大多数学生是一定会参加考试的。 所以,自主招生,不一定跟参加高考有矛盾。南科大可以把高考成绩作为一个参考。虽然 45 名学生不参加统一的高考,南科大可以组织自己的考试,但是将来 450 名, 4500 名学生的时候呢,也不参加高考吗?放着高考的社会资源不用,南科大会有足够的资源自己运作对考生的考核吗? 45 名学生将来的文凭是不被教育部承认的,也就是说,是没有认证的。他们将来读研究生的时候怎么办?国外的大学会录取他们吗?国内的名校会录取他们吗?比如美国,研究型大学招研究生,一般要求学生的本科是从得到区域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里拿到的,对于中国的学生,他们会要求学生在美国指定的几家评估机构找一家对国内的学位进行评估,到时候,这 45 个学生如果要来美国留学,他们的学位能否通过评估机构的审查呢? 希望未来几年内,上面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616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眼泪和支持送给南科大的学生们 zz
热度 1 quaternary 2011-6-2 18:12
眼泪和支持送给南科大的学生们zz 今年三月,当南科大学教改班首次在中国(跳过高考)自主招生 45 名大学生时,笔者一方面很高兴中国的教育改革终于能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另一方面则担忧沉疴已久的中国教育恐怕不会容忍南科大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另类举动。如今,才短短的几周,教育部就饶有介事地用“依法办学”的条条框框来阻碍改革了,尽管南科大的学生发公开信集体抵制参加高考而倒退,但面对着祸害中国教育多年的老思想,除了支持,恐怕暂时只能将眼泪送给这些为中国教育勇敢走出第一步的学生们(和家长们)了…… 教育部玩的是虚伪! 来看看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的说法:“ 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好个“依法办学”!——这段话妙就妙在先表示“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既然教育部立法一定要参加高考才能发证,那不改变这些规定的基础上教育部凭什么谈支持南科大的改革?如果教育部真要明确支持南科大,为什么又不能对原来的框框条条作一些修改以示真心支持呢?这边说着支持,那边却又要限制,这是一种支持改革的态度吗?——实在是虚伪得到了家! 南科大教改班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是值得尊重的, 45 名学生联名发表声明抵制参加高考,校长和老师明确参不参加高考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而学生家长则是在中国顽固的思维意识下难得的真正有思想的家长——他们明确表示让孩子上教改班就是不看重文凭,明确表示不参加高考! 也就是说,南科大教改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家长根本就不看重教育部自认为卡住学生脖子的文凭——要不要无所谓!那么,教育部口口声声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倒成了一个笑话——人家都不看重你的所谓“权益”了,你还“保障”什么?呵呵! 高考的弊端显而易见。 在中国,尽管上上下下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但对于高考,很多人还是咬死了高考能体现公平等等之类的观点极力去维护这一早已经不能带给教育生机的制度。其实,高考的弊端显而易见,只是中国人不敢去正视! 很多人认为,高考可以改变穷人(特别是山区学生)的孩子的命运,所以是公平的。但是,在时下的中国,高考恰恰是用一种画饼充饥的办法误导了许许多多的穷人——因为,高考之后,就算成功成为大学生的穷人家的孩子还没有成为人才! 高考是一种选拔机制不假,但它选拔的却不是人才,而是准人才!也就是说,高考甚至还不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出来的人已经是国家公务员,而高考出来的却还只是学生!如果说一个穷人的孩子通过高考成了大学生,但通过家里节衣缩食地努力学了四年出来还是没找到工作而失业的话,那么,请问高考改变了这孩子的命运了吗?——没有!如今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为什么还要误导学生们大学生是求生的唯一出路呢? 南科大的教改班正是看到了高考的这一弊端,勇敢地走出自主招生,发放国家或者并不承认的“文凭”,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应该说是真正为了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和实际水平来考虑的,可这样的举动在时下的中国还是被视为了另类,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的打压! 教育部是讳疾忌医! 其实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南科大教改班的学生既然都不看重文凭了,教育部完全可以放他们一马,静下心来看看这些学生将来的成就再来评估改革的成效。可他们偏偏就坐不住了!南科大教改班的学生们的公开声明里称他们学校(教改)面临着重大的困难,显然是各方面的阻力在阻止改革的进行。而教育部耐人寻味的发言也证明才短短的 9 周时间,有些人就迫不及待地要将这种教改打压下去,重新回到误人误国的高考体制去! 请问,教育部究竟要怕什么?怕人家不重视大学文凭导致国内的大学办不下去吗?怕这些学生以后工作成就高于公立大学生而颜面无光?还是怕连他们自己都承认失败的中国教育变得好起来?——如果不是怕,那么,为什么人家自己都不看重文凭了,还要生拉硬扯地把人家拉回到高考的指挥棒下来? 中国教育要改革人人尽知,中国教育不变,中国的未来就会深受影响。可教育部今天的举动完完全全是一付讳疾忌医的态度!有人主动地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他们就拼命想办法阻扰,拼命将别人再拉回一尘不变的老路上去——如此,中国教育不变,是不是再过二三十年教育部再出来说一次我们的教育失败?中国还经得起几回教育失败呢? 尽管南科大的勇士们勇敢地选择了反对高考,但在时下的中国,在时下的中国教育的管理者的思想和做法中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未来还会遇到更大的阻力——比如,教育部或者会“依法”吊销南科大的执照;或者会公开宣布不承认这些学生的学历;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动员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学生毕业后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止他们就业或发展——中国人创新意识不强,但整人的手段还是有的…… 因此,除了支持南科大的教改生的举动,笔者还会将眼泪送给他们——为他们未来将遭受的种种真正地“不公平”而哭泣。但笔者希望他们能够顶住压力走下去,因为只有在他们身上,笔者才真正看到了中国教育走向好转的希望! 2011-6-2
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中国科学网大学自主招生简章
热度 7 冯用军 2011-4-2 20:07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科学网被作为唯一的科学领域国家级和中央计划单列博客,列为科网博友团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博客,这是国家科学博客体制改革试点中意义最重、分量最大的一项综合改革试点。作为“举科学网全博客之力”创建的国立科网大学(也称中国科学网大学,以下简称科大)是lix主席(据发发聘书)宣布的“国家科学博客教改综合试验校”,通过4月1日紧锣密鼓的运作,也迎来了其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历史使命,决定承担起为国家网络博客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加快 科学网博客自主培养拔尖创新灌水人才 的步伐,启动2011年国立科网大学教改虚拟班自主招生行动。   “科大”将“自主招收高一学生”和“自授‘科大’学位和文凭”为此次先行先试的改革重点,以期为我国建立现代网络博客大学制度探路。欢迎一批有理想、有志气、爱写博文、爱发评论的博友(含围脖)报考虚拟班,亲身参加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网络博客高等教育改革之中来。“科大”将与每位被录取的博友及其监护人(含家里财政部长)签订协议书,确保自愿就读,也保证为录取博友提供一流的灌水空间和评论版面,将博友培养成为更受网络社会欢迎的“博客家”。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每一天、每一秒科学网博客时光,你留下的每一个支持、每一个评论、每一个发言,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也必让“科大”蓬荜增辉。   第一届“科大”教改虚拟班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科学网博客中的注册博友、评论博友和“匿名博友”;二是来源于其他知名网络博客者推荐的优秀博主。自主考试也分为两部分,一是在科学网博客灌水50篇、或评论100条、或留言80次(含匿名留言)、或浏览lix校长博客150次(提供浏览证明);非科学网博客博主推荐的博友(含围脖)需要参加科学网博客灌水大赛,每一轮大赛总数的前15%进入到复试阶段。   本校为宇宙委员会评定的银河系一流大学,师资力量雄厚、阵容强大、十分给力,专职教师由科学网“十大名博”组成,并常年聘请全球年灌水5万篇、微博50万条的诺贝尔灌水奖得主开设专题讲座(部分教师名单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mod=list )。 “科大”教改的重任是在国立科网大学懂事会的全力支持下进行的,国立科网大学懂事会将统一安排学生招生、毕业及就业事宜。本校全面实施现代大学制度,教授治校、专家治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式的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首任校长曾庆平教授、董事长赵亿普博士、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李小文院士。 本校校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本校理念:知识无国界,全球共享。 本校英文名称:China Sciencenet University,简写为CSU;为与国际接轨,也可翻译为University of Chinese Sciencenet,简写为UCS。 本校汉语拼音名称: Zhōngg uó Kēxuéw ǎng Dàxué 本校法语名称: Université 本校俄语名称:университет 本校校徽: 本校校旗: 本校校歌:《咱们网民有力量》 本校愿景:2050年建成宇宙一流大学 本校招生广告:她不是Cell,也不是Nature,更不是Science,她是CSU 中国科学网大学,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叫CSU 一、招生对象   灌水成绩优秀,评论发言犀利,具有灌水潜质,已经完成科学网博客灌水50篇、或评论100条、或留言80次(含匿名留言)、或浏览lix校长博客150次(提供浏览证明)的博友和其他网络博客者推荐的优秀博主。 面向全宇宙招生,与火星大学联合办学,首届招生2011人,其中联合培养生41名。 二、申请报名   1.报名可由科学网“三百博主”(日均点击率100、博客点击总数100、博文平均点击量100)推荐或博友个人自荐。推荐博主应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荐博友须本着“诚信”原则如实申报有关材料。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核实,我校将取消其选拔资格。   2.按照要求填写并提交以下材料,书面申请材料用标准A4纸,按下列次序装订:    (1)《学生报名申请表》(“科大”网站 下载)    (2)推荐博主提交《博主推荐表》(“科大”网站 下载),由发发核实并加盖公章    (3)由本人亲笔撰写的《个人灌水录》一份,字数在1500字以内    (4)2008年至2010年科学网博客灌水成绩原始记录的复印件,原件备查    (5)2008年至2010年科学网博客灌水成绩年度排名(需注明全年灌水人数及所在排名名次)    (6)推荐博主推荐信(至少2名科学网博主顾问委员会推荐人)    (7)主要灌水、评论、留言记录复印件和其他证明自己灌水特长和优势的材料   申请材料提倡简洁、朴素,一般采用A4纸黑白打印或者手写完成,但确有必要采用彩色印制或其他形式表现的出版物、设计作品、影音作品等资料除外。   3.申请材料请于2011年4月1日前邮寄至我校。 三、选拔与录取   自主选拔程序包括:申请材料评审、初试、复试、录取等程序,另有规定的除外。   1.我校专家评审组对考生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参加自主考试的学生名单。   2.自主考试内容:    (1)笔试考试科目:灌水发帖、评论、匿名发言三门     (科学网灌水帖100篇及以上者、评论200条及以上者、留言 150条及以上者,无须参加笔试)    (2)复试:由“科大”懂事会从科学网“三百名博”数据库随机抽取博主测试、面试、科学网灌水心态测试     (侧重考察学生灌水能力、抓狂能力和批判能力等)   3.综合考虑笔试及复试成绩,确定最终认定结果。   4.录取通知书的发放请咨询招办久等秘书京先生,电话010-00000000。 四、学习年限及毕业 1、学习年限:学死最少10天,说死最少30天,博死最少50天 2、毕业标准:科学网博客灌水1000篇,其中精选博文2篇或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热门博文6篇 3、学历学位:本校自售国立科网大学学死、说死、博死学位 4、毕业去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科学网博客签订“订单培养”者例外 五、奖助学金   为免除第一届教改虚拟班学生的经济负担,本届学生将享受全额奖学金,减免学杂费,同时每人每年补助10个科学网论坛金币。 六、时间地点安排   招生说明会: 2010年4月1日   学生及家长见面会: 2010年4月1日   申请材料邮寄时间: 2010年4月1日前   申请材料评审: 2011年4月1日前   考试时间: 2011年4月1日   考试地点: 国立科网大学驻科学网博客办事处 录取时间:2012年4月1日   科学网博客将公布和更新最近进展,请考生留意查询。 六、联系信息 地  址:北京市 海淀区 中关村 玩笑路 育仁节1号 国立科网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  编: 20110401 电  话: 010-44944 传  真: 010-44944 电子邮件: 20110401¥04.01 网  址: http://blog.20110401.cn/blog.html 【1、本校首次招生,欢迎各位考生和家长来电来信咨询招生事宜; 2、本校尚无毕业生,网上流传的闹闹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系路边办证公司生产; 3、一切旅游景点发现拿本校学生证买票或免票者,系中关村学生证制造厂生产; 4、其他未尽事宜,请务必以上述联系方式为准,切莫上当受骗】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3346 次阅读|15 个评论
也谈大学的自主招生
wqb 2011-3-28 10:02
最近接触一些同学的孩子参加自主招生的事情。觉得还是农大的校长 柯炳生在网站发表文章的《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还是正确的,柯校长将矛头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的诸多弊端,认为当前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有不少偏差,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直接关系,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 我也是要说的,自主招生存在以下不足: (1)自主招生录取的,凭他们高中的成绩90%是不需要那个加分的。但大家(家长)还是觉得有几十分的加分比较保险而已。 (2)对边远和贫困而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参加自主招生是很大一经济负担,乃至放弃。造成新的不公平。 (3)自主招生的面试都要到报考学校进行,而且面试也就15—20分钟。增大了学生家长的支出成本。其实网络现在这么发达,在地级市或者在省会设置考场,校方派监考老师即可通过网络进行面试,这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难度。这样也能惠及广大考生,更人性化一些。也可以避免给第二点所述的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雪上加霜。 (4)面试通过比例低。研究生录取一般按照1:1.2面试。听过有的学校自主招生面试通过率就25%。让75%的学生徒劳奔波确实显得该高校不厚道,也留下了腐败的空间。 (5)偏才、怪才的录取问题。中学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是主流。虽然也有钱钟书那样数学只考几分的某些方面有特长的怪才,但钱钟书不也是几十年才有一个嘛。像这类的,每个学校给2个指标直接录取就足够招杰出的怪才了。 我觉得现在的自主招生制度比我们那时(1985年我高考时)退步了。我们那时,我们学校保送了(不参加高考)一个中国科大,一个浙江大学,一个武汉大学,一个安徽师大。其他有一批是那种推优加考试的,即高考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学校推荐了的高校可以适当降分录取,我们那届推荐了复旦大学3个文科生,当年我们出了个高考文科状元,复旦一高兴连那推优的但高考成绩分数稍低的2个同学也一同录取了。这样不也很好?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招生
LEIVI 2011-3-27 22:32
最近自主招生愈演愈烈,颇有外界说的那种三国演义的味道,查了查貌似我所在的华南理工也是战场上的一员。前两个联盟有名字很有味道,“华约”、“北约”之类的,但第三个联盟明显是实力最不济的一个,名字也有好几个,似乎也没有统一,有叫“理约”,也有叫“工科派”,还是一个我不怎么好意思叫的“卓越联盟”。卓越?好好玩哈。虽说“卓越联盟”是实力最不济的一个,但毫无疑问是最有特色的一个,相比另外两个联盟中的学校没有统一的特点而言,“卓越联盟”确实全部是国内工科比较强的学校组成的。 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其实跟我没啥关系,只是看着前些日子,媒体报道铺天盖地,那些高三的小朋友也趋之若鹜,不得不发表一下感慨。其实,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弄这个自主招生吗?自主招生无非是想招一些偏才,怪才,那些高校能如愿吗?有些人堂而皇之的怀疑与指责高考无非是基于高分并不代表这个学生优秀的这个依据。毫无疑问,高分不一定代表高能,但可以肯定的讲:低分高能,高分低能显然只是个案,你别期望那些学习搞不好的,能在大学里学到点什么。这话不是我说的,不然很多朋友会不满的,但我很认同这一点。 像教育部长(他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说的那样,高考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拔方式,但却是最可行,最公平的。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自主招生顶多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千万别反客为主了。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晚于华南理工大学
个人分类: 观点|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与破格选拔优秀人才还相去甚远
热度 1 asterzhang 2011-3-5 12:49
很多中学生刚刚拿到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成绩,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收起心情重新开始准备高考冲刺了。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形成的所谓“北约”与“华约”只不过又给学生多设了2次考试的机会,而不再把宝只压在一次高考上面。这是一种进步。但是,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还是只能通过对学生的另一次考试成绩考察来录取好学生。 然而,很多在某一学科有一定特长和潜质的特殊人才并不一定能在这些多的考试中显露头角。从前的很多成功人士和大科学家也不是那个都能考试考得好。比如生物学科,而很多考入清华北大生物系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喜欢生物专业,而只是选择了高分的生物专业而已。他们不一定都喜爱生物,4年大学过后选择其他不相关的领域去找工作的生物系毕业生大有人在。而于此相反,很多对生物学科非常热爱的学生,在中学时代也初露生物方面的特长,比较常见的是如对最基础的动植物分类、对某些类群的动植物特别入迷和感兴趣,但是这些同学又不一定是门门考试都是强项。他们往往因为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进入录取考分相对较高的生物学专业的学习机会。我周围这样的例子很多。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前一段时间听说北大的饶毅教授公开表示要破格招收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深造。然而,在目前的体制和人才选拔制度下能够进入北大生命科学院的还是那些各科都十分优秀的尖子学生。他们的确也是人才,但是又会有多少真正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因为成绩不是那么突出而失掉选择这个专业的机会呢? 我本人就是一个幸运儿的例子。在初中就参加了生物小组,高中一直是生物课代表,每年还参加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夏令营。然而我并不是所谓的“尖子生”,考试在班里也是中等。高考前根据自己的成绩本来根本没有想能进入北大生物系(当时认为北大生物系是最好的),其他生物系在各校也是招分最高的学科,自己恐怕也很难有机会。然而我是幸运的,90年春天,刚好是3月这个时候,北师大生物学当时的系主任马金双和副系主任尹祖棠两位先生到我的母校北京东直门中学招保送生。说心里话,但是北师大在我们哪里招收保送生是第一次,而且是师大高考招分最高的生物系来招保送生。年级里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跃跃欲试。我们但是的校长却推荐了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的组长,得过生物竞赛的奖项,就是现在所谓的“生物特长生”)参加面试...... 我后来真的被保送到了北师大生物系,再后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又转为硕博连读师从生态学泰斗孙儒泳先生学习动物生态学。这些都源于当时东直门中学老师对我的高考保送推荐。没有这个机会,我现在还不知是否能以自己从小喜欢的生物科学为职业。我是幸运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热爱生物而学习成绩并不拔尖的中学生们能够获得进入知名学府生命科学学院深造的计划。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可能给他们除高考外的多一个机会,但是这仍与饶先生所说的破格选拔优秀生物学人才的想法相去甚远。
个人分类: 教育|4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考改革起航---走向素质教育?
zls111 2011-2-26 12:06
去食堂吃饭发现食堂很多人,原来是学校千分考后中学生面试,学校将会从这里面录取大量的高中生。感觉意义蛮重大.十年后再来看这场改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船已经上路,方向也选择好,最后的结果可能也在意料之中,带来的影响我觉得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高考的指挥棒的分量变轻,高中生的选择会更多些。就不需要象以前那样以考试为唯一目标,相应的应该很多学生能从题海中逃离出来。 尽管考试分量变轻,但还是要考试的,复旦规定录取的学生必须过重点线,你还得过千分考的分数线。接下来需要应付的是面试,这个貌似不好对付,但这个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授们关注的就不是分数,关注的是什么呢?能力,沟通,表达和应变能力,也就是社会需要的能力。就现在来看高中还没特意教这种能力,面对几十个学生,让老师去教学生这种能力貌似比较困难,当然老师的模范作用还是能起到很大影响,我觉得这种能力更大的来自家庭,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这样势必对学校与家庭带来一定的冲击。而作为学校就需要改变以前的方针,怎么实施素质教育?做起来貌似不容易,但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希望改革在这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早就该把应试教育给搞掉。如果学校做的不好,家庭也可以来补救,教育孩子家庭应该占有重大的分量,有时题目不会教,为人处事相信每个父母都会的,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怎么去为人处事。 积极是一方面,消极的同时也少不了,这种改革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吗?农村孩子怎么办?近几年明显农村孩子上大学比例在下降,这种改革势必更会加快下降。难道又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现在来看当年这个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很多,但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多。现在的教育改革,我们明显有这种能力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就应该去做,财政应该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或者保证平等,而不是又是简单的让一部分人先上大学,上更好的学校。公平是促进效率的有效手段,让更多农村孩子进来不单单是促进农村教育,同样的也会让更多的孩子发展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主招生不应有标准答案
xscjack 2011-2-24 18:09
陈季冰:自主招生正在走向它的反面 2011年02月24日08:36 南方网 陈季冰 我要评论 ( 30 ) 字号: T | T 陈季冰 媒体人 2月19、20两日,全国数以万计的学子分别在几十个城市参加了被形象地称为“华约”(清华为首)和“北约”(北大为首)的自主招生联考。由同济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的“卓越同盟”的联考则将于26日上演。 自从去年秋天三大“联盟”正式开立门户以后,社会上围绕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支持者大多认为,对新生事物应以宽容为怀,况且它毕竟好于铁板一块的全国统一考试。他们中的少数人还暗地里冀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华约”、“北约”和“同盟”能够逐渐成为像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那样的美谈。不过,“常春藤高校联盟”其实是个有一些制度性机制的交流沟通平台,它内部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 质疑的观点则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指责联考学校“集团化操作、搞生源垄断,是生源的新圈地运动”;二是认为它已经完全异化成另一场“小高考”。 若从为什么要推行自主招生的大道理去评判,上述招考联盟显然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因为自主招生原本就是希望通过调整“考试”这根指挥棒来颠覆应试教育,改变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培养和选拔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然而,演化到如今这样大规模的“联考”,岂非又重新回到传统高考的老路上去了? 但若从考生和学校为自主招生投入的精力和资源这一层面的小道理来看,联考也不是一点没有合理性的,这毕竟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折中办法。明眼人一目了然,组织和参加联考的唯一目的其实仅仅是“招生共享”。比如说,“华约”的7个学校不必劳民伤财地各自搞一个自主招生考试;而一个有志于理工科的考生,参加一个“华约”,就代替了分别参加7所大学的自主招考。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真正症结,恐怕并不在大学们该不该结成联盟,而在于搞清楚“考试”与“录用”(或“选拔”)之间的关系。按我个人的看法,考试,应当是对某个人在一段时间以来的某项学习(训练)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检验,它是对过去的总结。对考试通过者,应当颁发相应的证明(如毕业证书)以示其合格。而招生(录用或选拔)的行为,则是面向未来的,它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某个人展示出来的能力是否胜任其未来的任务。考试的成绩可以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指标(美国大学的招生就是这样),但假如它变成唯一指标的话(多少分以上就能进什么学校、什么院系),那么必将导致应试教育,并不会因为“华约”、“北约”和“卓越同盟”联考的内容多么丰富多彩而有所改变。 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的所谓“复旦千分试题攻略”,揭示的就是这个简单道理。同样,几个月前国家教育部门调整高考加分项目,首先拿近年来舆论千夫所指的“奥数”开刀。但它没有搞清楚的真问题是:“奥数”本身其实并不是造成死读书或增加学生负担的罪魁。只要被当做高考加分的标准化工具,别说“奥数”,就是现在看起来有利于学生减负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运动课或助人为乐做好事都一样会异化成负担和死记硬背。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根本不应该有任何考试及标准答案,遑论几所、十几所大学的联考!招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是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主观地、自由地决定的,所有的考试成绩,至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罢了。甚至,即便北京大学今年认为它的学生应该会自己做饭而明年又认为学生不必会做饭、认为学生A应该会做饭而学生B没有必要会自己做饭,我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的。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00多年科举取人传统、当下又处处特权横行的失范的社会里,没有外在的、客观的统一标准的招生(选拔),能让几个老百姓信得过呢?应试教育也许的确害人不浅,但它至少拥有最过硬的公正性。除了白纸黑字的分数,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根本困境。
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招生化学答疑(一)
热度 5 yaoronggui 2011-2-19 08:34
自主招生化学答疑(一) 桂耀荣 1 、为什么水的比热容很大 首先,水分子的极性很强,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因此要提高水的温度,使水分子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加快热运动的速度就会需要更多的能量。其次,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氢键是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更强的一 种相互作用,要破坏氢键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因此,水的比热容就比较大了。 2 、植物油的成分是什么 植物油:主要由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在室温下呈液态 动物脂肪:主要由饱和的硬脂酸或硬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固态 3 、 “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 ” 实验中预料之外现象的研究 化学实验中预料之外的现象往往包含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下面是某同学进行 “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 ” 实验时观察到的预料之外的现象: ① 铝丝表面附上的铜没有紧密吸附在铝丝的表面而是呈蓬松的海绵状; ② 反应一段时间后有大量气泡逸出,且在一段时间内气泡越来越快,经点燃能发出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 科学研究还离不开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 该同学先从理论上猜想铝丝表面产生氢气的多种可能原因,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 取 4 根去油去锈的铝丝为 A 组直接和下列溶液反应, 4 根下半截缠上细铜丝的铝丝为 B 组和下列溶液反应,再取前面实验中得到的附有海绵状铜的 4 根铝丝洗净后作为 C 组和下列溶液反应作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热水 硫酸铜溶液( 2.0mol/L ) 氯化铝热溶液( 2.0mol/L ) 饱和氯化钠 热溶液 A 只在开始时 有少量气泡 气泡较多,但比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少 有气泡, 比热水多 气泡比热水稍多,但比氯化铝溶液少 B 气泡比相应 A 多 气泡比相应 A 多 气泡比相应 A 多 气泡比相应 A 多 C 气泡比相应 B 多 气泡比相应 B 多 气泡比相应 B 多 气泡比相应 B 多 实验现象说明氢气的生成原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试推测该同学原来的猜想有哪些(不一定填满,不够也可以自己添加): (1) 反应生成的铜和铝组成原电池促进铝和水反应; (2) ; (3) ; (4) ; (5) 。 答案: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促进铝和水反应放出氢气;铝和铝离子水解生成的 H+ 反应产生氢气;氯离子对铝和水反应起了促进作用;海绵状铜作原电池电极促进铝和水反应放出氢气。 4 、 NCl3 是一种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分子为三角锥型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NCl3 是非极性分子 B 、 NCl3 具有比 PCl3 更强的挥发性 C 、 NCl3 能以配位键和 Cl - 结合 D 、 NBr3 对光很敏感, NCl3 不具有光敏性 答案: B 解析: 比较物质的熔沸点(挥发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只要比较相对分子质量,因 NCl3 比 PCl3 分子量小,则前者的熔沸点低,即挥发性强。 D 选项, NBr3 对光很敏感,根据同族元素的相似性,则 NCl3 应该也有光敏性。 5 、镓是 1871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预言的“类铝”元素。镓的原子序数为 31 ,属Ⅲ A 族。镓的熔点为 29.78 ℃ , 沸点高达 2403 ℃。镓有过冷现象(即冷至熔点下不凝固),它可过冷到 -120 ℃。由此判断下列有关镓的性质及其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镓是制造高温温度计的上佳材料 B 、镓能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C 、镓与锌、锡、铟等金属制成的合金,可用在自动救火的水龙头中 D 、近年来镓成为电子工业的新宠,其主要用途是制造半导体材料,被誉为“半导体材料的新粮食”,这是利用了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对 C 的说明:人们利用镓熔点低的特性,把镓跟锌、锡、铟这些金属掺在一起,制成低熔点合金,把它用到自动救火龙头的开关上。一旦发生火灾,温度升高,这种易熔合金做的开关保险熔化,水便从龙头自动喷出灭火。对 D 的说明:今年来镓成为电子工业的新宠,其主要用途是制造半导体材料,被誉为“半导体材料的新粮食”,这是利用了镓饿化学( GaAs 等)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性质。 6 、( 1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在硫酸中硝酸是一种弱碱,又知硫酸的一水合物是一种稳定的物质,写出 N2O3 与发烟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将铜溶于 N2O4 的乙酸乙酯溶液中可制得无水硝酸铜,同时生成一种气体,写出这个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 N2O3 + 3H2SO4 = 2NOHSO4 + H2SO4 · H2O ( 2 ) Cu + 2N2O4 = Cu(NO3)2 + 2NO ↑ 详细内容请看: 自主招生化学答疑(一).doc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53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沸点的测定
yaoronggui 2011-1-24 08:11
(自主招生考试)下列实验都用到温度计,温度计的水银球需插入反应液中的是( ) A. 石油分馏 B. 测定乙醇的沸点 C. 酒精和浓硫酸共热制备乙烯 D. 制备硝基苯 解析:只有C 选项是要测试溶液的温度,控制在170摄氏度,其他选项都是利用溶剂或者溶液的沸点来控制温度,温度计不会放置在溶液中。 答案:C 补充知识:沸点的测定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 测定液体沸点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测定时只要准确记录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即可,此法也叫常量法。如试样量很少时 , 需要用微量法测定。微量法测沸点 , 可采用熔点测定仪的装置。取一根直径 3 ~ 4 毫米 , 长 7 ~ 8 厘米的毛细管。用小火封闭其一端 , 作沸点管的外管 , 放入欲测定的样品 4 ~ 5 滴 , 在此管中放入一根长约 8 ~ 9 厘米 , 直径约 1 毫米的上端封闭的毛细管作内管。把这微量沸点管贴于温度计水银球旁 , 装入浴液中。加热 , 由于气体膨胀 , 内管中有断断续续的小气泡冒出 , 到达样品的沸点时 , 将出现一连串的小气泡 , 此时应停止加热 , 使浴液温度自行下降 , 气泡逸出的速度即渐渐减慢 , 仔细观察 , 最后一个气泡出现而刚欲缩回至内管的瞬间 , 表示毛细管内液体的蒸气压与大气压平衡时的温度 , 亦就是此液体的沸点。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6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招生考试培训内容(自己整理)
热度 1 yaoronggui 2011-1-18 14:25
自主招生考试培训内容,这是补充的部分内容。补充部分内容如下: 超电势、固体电解质、酸碱质子理论、食物的酸碱性、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等电子原理、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价键理论、离子键理论。 详细内容请看附件: 自主招生考试培训内容(自己整理).doc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3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解析与知识补充
yaoronggui 2011-1-16 21:21
高校自主招生是对高校选拔体系的重要补充。一个学生能否进相应的大学进行深造,理应当进行综合评定,择优录用;而且不同的高校也确实需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生源。因此,择优录用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自主招生就是继高考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对于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对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也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纵观近年来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的化学招考试题,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1 .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仍然是需要重视的。如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包括配平)、离子共存、 pH 简单计算、盐的水解、电化学、重要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其推断、化学实验等。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测试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比如清华大学 2007 年就考察了“二甲基氯苯的苯的三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这种比较基础的试题,在常规教学中这些试题应该是非常基础的。 2 .考查了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更高 化学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各大名校的化学试题非常鲜明、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学以致用”这一点。 比如,北京大学 2007 年就考察了“用酿造的 C2H5OH 作燃料,为何不会增加大气中 CO2 的含量?”这类试题。这种试题看起来虽然简单,实则不然,它需要考察 C2H5OH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葡萄糖发酵制备 C2H5OH 等三个化学方程式。将三个方程式联立才能说明问题。因此,这类试题要真正答到点子上还是比较困难的。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3 .考查了化学实验 北京大学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实验是最高法庭”,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近年各大名校的化学试题均考察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装置选择、实验设计等等。据我校参加名校选拔的学生回忆, 2008 年上海交大就考察了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包括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等等问题。对于这类试题,最主要的还是要弄清基本的化学知识、基本的化学仪器的使用等等。 4 .考查了一些开放性化学问题 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各大名校普遍喜欢采用一些开放性试题。据我校参加名校选拔的学生回忆, 2008 年上海交大考察了这样一道试题:在介绍了可燃冰的背景和形成方式后,请考生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知识背景谈一谈可燃冰未来作为能源的发展前景,它本身的结构和形成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很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试题的特点,备考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实落实好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基础知识是我们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石。对于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要把握得很准确。对于这一点我就不再赘述了。 2 .要关注生产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 化学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考生要关注诸如下列问题: ①工业上的“三酸一碱”的生产工艺(包括原理、工艺流程、环境保护等问题)。 ②环境保护问题。如南极臭氧空洞问题、光化学烟雾问题、酸雨问题。 ③人体相关问题。如:血液 pH 值为何恒定在 7.35~7.42 之间?何谓酸中毒?何谓碱中毒?如何治疗酸中毒和碱中毒? ④生活中的塑料、化纤等问题。如白色污染问题、高分子材料的热固性和热塑性问题。 ⑤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问题。如生活垃圾的组成、处理方式问题、产生沼气的原因等问题。 ⑥安全生产问题。如: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的成因、如何预防瓦斯爆炸等。 ⑦能源问题。如海底可燃冰的成因、如何开采等问题。生产玉米燃料问题、乙醇汽油问题等。 ⑧化学工厂的选址问题。这类问题要结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运输、水源、污染及其防治等问题,要求考生全面考虑问题。 ⑨矿物的开采问题。如怎样开采才能避免环境污染? 3 .要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 对于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而言,这是基本要求。对于考生来讲,有些化学知识是有规律性的。如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一般是放热的,其本质就是结构不对称的高内能物质要尽可能转变为结构对称的低内能物质;化学反应按其本质来分一般可以分成三类: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缩合反应。这三类反应对于无机和有机反应均适用。由此我们可以考察诸如此类问题:“夏日炎炎,马路洒水车里装的水中常常添加 CaCl2 。请问这是为什么?长时间喷洒含有 CaCl2 的水对马路有何影响?”这类试题初看起来无从下手,但仔细研究发现:实际上就是考察结晶水合物问题。若考生具备了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也就具备了解答试题中涉及的开放式问题的能力,其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类试题最难得分。 4 .关注物理与化学、生物的结合部分 物理学的电学与化学的电解、电池;物理学的热学与化学的气体实验;物理学的原子核物理学与化学的物质结构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是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生物中的各种变化多为有机化学的反应。在环境、能源、医学、生命医学均有密切联系,在自主招生备考中应给予高度关注。因为这些问题很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5 .要注重化学实验 要注意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理解实验原理,能独立完成实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结合起来。要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发挥创造性思维、能根据试题要求,灵活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总之,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是对智优思辨型学生的选拔,它要求学生的能力很高。笔者希望自己的一管之见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主招生考试化学知识补充 一、化学反应 二、物质结构及其性质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元素周期系 四、溶液及其溶液中的酸碱反应 五、气体和稀溶液依数性 六、简单的配位化合物 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八、电解质溶液 九、电化学 十、化学实验 十一、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十二、有机化合物 十三、综合与应用 详细内容请看附件: 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解析与知识补充.doc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4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与朱清时
lxs7405 2010-12-22 16:51
南方科大就真的那么难产吗? 最近随机浏览信箱,发现了2010年12月22号中国雅虎评论的焦点关注:去南科大读书的留个理由。一口气读完这一系列的文章,对朱清时老先生的敢于打破常规的做法表示强烈支持,虽然人微言轻,但是积小成多,终会成其事。 南科大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简称,效法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成功经验,香港科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朱清时老先生筹办南科大是可行的,而且香港科大在创校校长、现年73岁的吴家玮带领下,十年磨一剑,终将香港科大送入全球名校行列,令世界瞩目,世人为之赞叹。 然而,看看南科大就知道内地过去50年的办学过程表明,什么事还得一步一步来,可是深圳特区的经济已经特殊过30年,这也很上级领导们经常表彰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结果,很好嘛。可是现在南方科大要想顺产,还必须的依照25年前,不,四分之一世纪前的《条例》行事,这时间足够让深圳的经济形势再火一把,可是教育呢?这些年无论大小官员,各个高校一直在努力所谓的教育改革,其成果表现在何处呢?以笔者这些年的经历,基本上换汤不换药,中专升为大专,大专改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扩招的后果正在逐步的显现,当年力主扩招的人依然是报喜不报忧,哎,我就奇了怪了,各位各级党员们,马克思主义者们(暂且这么称呼吧),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论乎一种教育改革政策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说,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一件事情总是会有好的结果和坏的后果了,可是对待过去所实行的政策,当年的那股勇气哪里去了呢?笔者真正的很敬佩吾日三省吾身的陈省身老先生,看看大家的风范,而这些身在庙堂的教育高官们呢? 一份四分之一世纪前的《条例》和层层的审批程序,使得目前筹办中的南科大处在违规的行列之中,搞不好会违法的哦。人生能有几个四分之一世呢?然而对于一个已过花甲渐入古稀的有着强烈教育进取心的老先生,你们忍心吗?难道这么快就忘记了钱老的那个巨大的问号呢吗?更何况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纵然香港科大和欧美等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不能生搬硬套的用在南科大身上,但是给一点勇气和魄力的胸怀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吗?或许吧。 南方科大筹办以来的种种风波,说明顺产,真的,很难。我想如果春秋战国时代,钥匙也有那个类似的条例,恐怕难有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了吧?总是孔孟在世,这是也很悬。南方科大子所以久久不能顺产,很大程度上与目前中国这种办任何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有关,另有一些人的短视,不乏一些尸餐宿位、官僚主义及官本位思想作祟,如果南方科大成功建立,那么全国其他高校的校长书记就不得不去行政化,脱掉官衣,这会伤害他们的利益;如果南方科大按照朱清时老先生所设想的那样成功,那么那些985,211高校持续高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口号,只证明了一件事,这些学校,不,这些人是真真正正的眼高手低,培养出了没有思考的学生也就不奇怪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嘛。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真的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未来的复兴计划靠谁来执行?现在的高校可以吗?也许每个人都会怀疑的,而且是很肯定的怀疑。 看来南方科大不是那么的难产,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了。只有开创一条新路,才有可能见到曙光,万里长征的红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衷心地祝愿朱清时老先生有生之年办好南方科大! 向一位有心改变现状,创建美好未来的教授致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为中国大学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xupeiyang 2010-12-22 11:39
南科大校长回应质疑称每所大学都应自授学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2日11:34 南方都市报 朱清时表示希望南方科技大学此次自主招生为中国大学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深圳有特区立法权,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很希望有伟人或者官员站出来说,让他们像当年深圳搞改革一样,在教育领域也搞起来吧。像我们这些小人物,就只能干脆不要教育部的学位。南科大就像现代化的私塾一样,我们没有官方的文凭,靠的是真本事。   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不设院系这是改革的必然,还是天方夜谭?这是大势所趋,还是自取灭亡?南方科技大学杀出一条血路,全国舆论哗然,赞弹之声不绝于耳。前日更有人在奥一网发帖,引述某专家力批南科大数宗罪。针对各方质疑,昨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逐一回应。   连日来,南科大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朱清时本人也被四面八方的媒体所围绕。在南科大校长办公室,一拨又一拨的媒体记者接踵而来,更多的采访提纲、采访安排被压在案头,等待这位年逾花甲、头发有些斑白,却又充满激情和魄力的老者回应。   南科大筹办已经三年多,朱清时获聘创校校长也已经一年多,很多人看到了招生说明会上朱清时的慷慨激昂,却不了解一年多来朱清时的困顿与茫然。   深圳想一步到位,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有错吗?对中央来说,深圳地方财政愿意拿这么多钱来为国家办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朱清时说,一年多来,他发现到处都是障碍,到处都要碰壁。   首先是教育部门的评估,最开始评估小组迟迟不来,来到现场,给予很高评价,但小组回京后又渺无音讯。一直到今年九月份,教育部终于批准南科大筹办。   那时候我们真高兴,但后来告诉我们,筹建还不能招生,只有正式建校才可以。朱清时一听泄了气,但又听说可以联合招生,朱清时的劲儿又来了,赶紧跑去和中科大谈,到了最后关头,又告诉我们,联合招生只能算中科大的学籍,不能是南科大的。我们就为难了,如果我们变成中科大的培训点,那改革还有啥意义?   一次次碰壁,让朱清时悟出一个道理:改革根本不能靠等批复。因为高教界各种陈规旧习已经上升为法律法规,修改法规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修改之前要让教育部批准他们的改革,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要有勇气闯出去,深圳的精神就是敢闯。这个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我们坚决干起来。朱清时说。   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南科大只打雷不下雨,越来越担心改革的势头消退,朱清时终于等不住了。12月8日,南科大正式宣布启动自主招生;12月15日,正式公布招生简章;12月18日,南科大招生咨询会吸引上千学生、家长;12月19日,南科大低调组织首批16名考生进行复试。   1 研究型大学是忽悠?教学科研并重   研究型大学的恶果是什么呢?现在很多大学老师没有心思去上课,而是到外面拉项目、搞课题、发自己的论文,名利双收,很多老师当老板,越是院士、导师越是大老板,招来的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给他打工前日,一名网友在奥一网发帖,引述深圳一名专家在某论坛上对南科大办成一流研究型大学目标的评论。   对此朱清时回应,该专家所说的局限于我国的现状,而国际上真正的研究型大学,所有教授都必须开课,教学、科研并重。我们会建几十个研究所,但每个研究所都必须接收学生,我们不允许任何一个正规教授不讲课,朱清时说,届时学生的选课情况还会成为教授评审的标准。   2 不设院系不堪设想?改变传统模式   有专家指出,南科大不设院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校长不可能熟悉所有的专业,也就不清楚每个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规格等。   对此朱清时回应,南科大校长将会有八个助手,还有工学部、理学部的设置,部下面的每个研究所就像一个系,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系。而南科大在学科设置方面也有别于传统,一个研究所可能是多种学科的交叉。说这个话的人,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想法,有怀疑态度是自然的,等我们做起来再来看。朱清时说。   3 权力太大导致腐败?希望教育部门监督   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文凭,学校的权力太大了,这就意味着监管的缺失,马上就会出现用钱来买文凭的现象。所以应让国家来慢慢改革。还有网友质疑说。   对于这个质疑,朱清时付之一笑,所以教育部应该来监管我们嘛。我们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如果存在卖文凭的现象,他们可以来查我们。朱清时认为,这恰恰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的。而且一旦学校暗箱操作,在社会上声誉扫地,就不会有学生来报名,也吸引不到人才,学校很快就要垮掉。   4 自授学位不靠谱?会一直坚持下去   高二拿去当实验品,文凭教育部不批,又盖不了章,谁知道将来怎么样呢?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当实验品吗?还有网友说,南科大这样做是自寻死路,报考的学子也是自寻死路,至少目前环境是这样,不能拿自己四年青春开玩笑。   对此朱清时说,中国教育的一个怪现象,就是所有大学的学位授予权都牢牢抓在教育部手里,这是中国大学没有自主权,没有活力的重要原因。为了吸引学生、师资,高校必须千方百计取得学位授予点,一旦有了这个铁饭碗,学生滚滚而来。于是教育界高度泡沫化,不再衡量文凭背后有多少含金量,有多少教学、科研内涵。   所以中国教育要改革,南科大背水一战自授学位的做法,更应该让每所大学都来做,我们就是要把学历、文凭的大锅饭打掉!朱清时说,每个学校都应该对自己的学历、文凭负责,如果教学搞不好,培养的人才没真本事,社会不承认,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所大学就应该死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活力。   我们不得已走出这一步,是中国教改最关键的一步。我希望就此试下去,一直自授文凭。朱清时说,如果南科大搞不好教学科研,教不好学生,吸引不到好人才,就宣告失败。所以南科大为了生存,必须拼命搞好教学。   5 将承受本地压力?要做深圳名片   南科大的招生受到举国关注,但第一届教改实验班只招50人,虽然进入南科大结局如何仍无定论,但生源的分配已引起热烈讨论。有网友说,南科大拿的是深圳人的钱,肯定会受制于深圳政府和深圳市民的压力,在扩招和招生倾斜方面做出妥协。   朱清时说,这次招生说明会如此火爆,说明全国特别是深圳人民对南科大的关注和热爱,现在社会的思潮发生变化,大家更重视子女能否学到真本事,而不那么重视文凭了。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使他们觉得文凭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真本事。   为了保证南科大的办学质量,必须控制招生规模。我在中科大当了十年校长,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中科大不扩招,安徽政府和人民都能理解,他们知道这是安徽的名片。我相信深圳人更能够理解这一点,深圳会把南科大当做名片,他们不会让南科大的含金量降低。    ■相关新闻   首批16名复试者 大多数可录取   明年2月份还将组织另一场考试   本月19日,南科大低调组织首批16名考生进行复试,其考核方式之独特、灵活,迅速引起全国关注、热议。昨日南都记者从朱清时处了解到,这16名学生大多数通过了考核,双方沟通好之后,学校将与学生、家长签就读合同。   针对19日首次复试的情况,朱清时说,16名考生中大多数通过了考试,目前学校内部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并开始通知考生本人,但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他们要决定来不来,愿意来的,还要跟我们签协议。   朱清时说,这次复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新力、记忆力等,其中还有面试、心理测试,这是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外界对此有疑问很自然,以后大家看出来我们的考试比高考更严肃、更科学,对学生更好,就会放心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改进高考的模式。   这种新的尝试,能否为南科大选拔优秀的人才?朱清时说,生源一直是他最忧虑的问题,但从上周末的招生咨询会来看,他现在很乐观。目前16名参加复试的学生,已经为他们提供了一批核心的生源,接下来再招30多个学生问题不大。   朱清时介绍,南科大自主招生中的笔试,将会邀请国家权威机构命题,笔试的难度和权威程度不亚于高考,但我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而在复试方面,有人担心其中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此朱清时说,自主招生考试刚刚启动,接下来学校会制定考试规则,确保制度的延续性,而且南科大的考试比较灵活,考前并不需要特意的准备。据他介绍,明年2月份还将组织另一场考试。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庄树雄  本版摄影:南都记者 王子荣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不承认南方科大的学位怎么办?
DNAgene 2010-12-21 10:01
南科大在没有取得教育部招生资格审批情况下,开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这应该是中国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尝试。欢呼之余,我们还是冷静思考一下,这是一次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呢? 首先说,没有审批,擅自招生、擅自授学位,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即使不说你是非法办学,至少可以说你的学位是国家不承认的学位。我们分几种情况仔细思考一下,国家和教育部不承认南方科大的学位,对南方科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 1、南方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如果教育部承认你们,你们还可以像很多985高校的杂牌专业一样蒙混过关。但教育部不承认你们的学位,这些学生就和没上学一样。 2、南方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差无几。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条件下,你少了一个认证,凭什么相信你,用人单位会想还是国家承认的高校学生更放心一些。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南方科大的学生求职时会屈居劣势。 3、南方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明显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强。这种情况承认不承认就没关系了。政府机关,你不承认,我不去了还不行吗,我去外企私企、我自己当潘石屹、我自己办中国的微软。盖茨还没学位呢。升学(考研、读博、做博士后),国家不承认没法去北大清华,水平在这里,我可以去哈佛、剑桥、耶鲁。过去也经常有人问我,美国承认不承认中国(或北师大)的博士学位。我说不知道,没必要知道。有了高水平论文、电话面试时表现出很强的科研能力,就可以到欧美做博士后。 真心祝福南方科大。同时提醒南方科大的老师们、学生们,你们没有退路,你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选择了南方科大,你们就必须凭真本事吃饭。 考虑到现在各教育部承认高校的师生混日子的人很多,在先天素质相同的情况下,自身努力刻苦,加上少一些传统制度的束缚,我设想的第三条是可以实现的。
个人分类: 科研、科技、科学家|58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顾德宁:高考招生改革不能牺牲穷孩子
zhaopei 2010-12-1 13:12
顾德宁:高考招生改革不能牺牲穷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1:08 环球时报   以清华大学为主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 高考自主招生改革 ,近来好不热闹!这些举措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但也应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其体现的教育公平正义,绝不能低于现行的高考制度。那些生于穷乡僻壤的农村娃,甚至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民工子弟和城市困难家庭孩子,正在这类改革中吃大亏。   回头看看近年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的录取标准及录取的孩子,你就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基本都是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佼佼者,学业优秀,非学业素质也特好,有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琴棋书画、运动体育无一不精;有的善于创新发明。而这两方面的积累都需要依附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家庭不菲的教育投入。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农村的孩子,甚至城市贫困家庭和差校的孩子,显然被自然淘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且不说谈谈海外旅游经历或弹钢琴、打网球,就连招生老师觉得不是问题的试题都成了问题。例如,有一次考到标准篮球场有多大,许多农村孩子不知道,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篮球架;有老师请考生从通胀角度分析蔬菜为何比肉贵,农村娃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很少吃肉;还有如何使朝鲜重回六方会谈,名校孩子常有模拟辩论,侃侃而谈,而农村孩子蒙了。   事实上,近几年有些名高校自主招生中早已不见农村娃了。难怪有农村老师发牢骚说,这样改就是在为大城市富校孩子准备名校盛宴,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话虽刻薄,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   怎样改才不会伤害穷孩子?有人建议,对他们进行一些政策照顾,甚至强制各校录取一定比例的穷孩子。这不是不可行,但好像又对其他孩子不公。有人建议,在人才标准中加一些吃苦耐劳、朴实质朴等有利于他们的标准,但难以量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改进自主招生或校长推荐的标准,不能一律用城市视野或国际眼光,不同学科应按不同标准选拔人才。如数学,一支笔几张纸也能看出谁是人才,给那些暂时没有电脑、没有见识、不会说话或见人脸红的农村孩子也留下一些奋斗空间。美国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就很多元,从而构成了一个来源丰富、特色多元的学生群体。   选拔手段和程序也一定要公平合理,不要为农村学生或贫困学生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钱堆出来的才艺,教育公平应是我们高考招生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有高校招生者说,穷孩子还可以用高分拼现行高考呀,说这话的人真不应再做教育工作了。   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差校的投入,如现代化网络教学设施、科学实验室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设备等;加强教育的城乡交流;大幅度提高农村和城市差校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同时鼓励优秀人才下乡或到差校任教支教。   温家宝总理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其实,以牺牲教育公平正义为代价的高招改革,不要也罢。例如,前几年,台湾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多元入学改革就备受质疑,多元入学被讽刺为多钱入学。最后,七成家长赞成恢复以往的联考制度。真不希望我们的高招改革也这样瞎折腾。▲(作者是江苏媒体人。)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专家的呼吁让“北约”和“华约”改变了初衷?
pukin 2010-11-27 13:39
最近几天科学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是高校自主招生,尤其是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清华为首的华约两大阵营的联考所带来的问题,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和科学网博主的关注。从发表的众多文章来看,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认为这样的自主招生弊大于利(我的观点倒是正相反)^_^ 在科学网上经常见到一位教育专家熊丙奇老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表一些真知灼见的观点。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两篇文章,对比了一下时间,感觉很有意思。 11月26号,熊教授在东方早报上撰文指出北约和华约联考的时间定在同一天已成定局,称必须制止联考变联盟。 另一篇是京华时报的文章,北约和华约在26号同时宣布,两大自主招生联盟考试时间不撞车,时间相差一天 。 已成定局的事是被专家扳过来了呢?还是北约和华约压根就没想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 不管怎么说,对广大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吧。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844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学自主招生与选女友的相似
liwei999 2010-11-25 18:36
大学自主招生与选女友的相似。 (286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24, 2010 04:51AM 最近各路考大学的话题又出来。从统考到推荐到这次的联考,花样不断。从国际接轨的意义上看,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必然性的。各路评论的意见在镜某看来都是可以预料的,并不感到有什么新意。同时也感觉到了缺少一个信息:大学方面对此的认识又是如何呢? 人们不大容易理解、也不善于思考这类问题。比如有这样的观点: 长远来看,这种制度无限地扩大下去,那些没有任何关系、贫穷家庭教育资源稀缺的农村生源,将被彻底逐出名校,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看起来这样的说法好象很有些道理。但是细分析一下就有些不知所云了。这个细分析有人总爱说是什么逻辑,镜某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如果假定作为一种照顾,名校依然收贫穷地区的学生,那么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如何呢?如果这些学生回到家乡,那么就是回报家乡了,直接地。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个地域的人才不流失,才有可能长期地、可持续性地发展。不然地话就是榨取了。这类事例很多。比如说矿山:出矿的时候繁荣,资源枯竭了就衰落了。人力资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贫困地区出身的学生个人又是如何想呢?他的家人又是如何想的呢?抽象的社会不公与具体的个人选择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来调和呢?这样的问题与大学考试相连本身,就有些勉强。 大学方面对这样的招生手段是如何想的呢?镜某没有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好在事情是人想的,对它们认识如何思考的过程镜某还可以推测几分,而且自以为是很有些道理的。这倒不是因为镜某有如何过人之处,不过是在探讨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设想一个边界条件。 没有边界条件就没有解。 这句话能听懂的人那就是有相当好的教育程度了。 如何在高考后的几十天内从几十万、上百万人中选出两千自己中意的、对方也喜欢的学生来?这是个中心问题。再扩大一下就是:还要在有竞争对手的环境中。这个事情抽象地想有些难度。不妨化解一下,一个男子如何选择女朋友?当然是要好看,还要喜欢自己。还要有表白的机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好看与喜欢自己不能调和的时候如何办?是先用好看的条件筛选还是先用喜欢自己呢?这个操作顺序是不可交换的。这是量子力学的常识了。 什么样的战略最佳?每个人(大学)的条件不同,不好说。如果北约华约同天考试的话,自然大学的选择方法就是先选喜欢自己。然后再从喜欢自己的人当中选择漂亮的。 有表白的机会也很重要。天底下有好看和喜欢自己都对上了,但是偏偏没有表白的机会的遗憾事儿。但是要机会就需要有成本。比如隔地恋爱的成本就是交通费和电话费。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北大清华都不如中戏和北影。因为后者才具有真正培养人的意义。都是美女帅哥,也不能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个类型的。这样才能有戏。自主招生的根本意义就是要还原到中戏和北影招生的那个思路上去。没有人责备中戏和北影什么社会不公吧?上北影的中戏的也不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吧?为什么到了北清,各路评论家就要换标准了呢? 男女生交朋友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大约是暧昧了。如今的考法、选法基本上就先暧昧后配对,搞得大家精神消耗大,耽误时间。如何选拔?大的方向就是增加力度。说白了就是要花钱。因为只有这样才叫增加力度。问题是这个成本费用谁来承担?各方如何分担?有考生方、有校方和社会。讨论这些具体的事情,才能有出路,才可以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说得挺透彻。补充两个小问题。 (700 bytes) Posted by: 吴礼 Date: November 24, 2010 08:16AM 第一:选女友,没有绝对标准,选错的风险也相当大。谈恋爱,错了就吹了,大家浪费了一些时间,认栽就完了。选学校,对学生来说可能一生就一次机会。所以这不是怎样选才好的问题,而是选错了谁负责的问题。而要逃避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弄出一套流程。错了,怪流程,不怪个人。所以今天年年骂流程,年年还照流程办,这就对了。 第二:选女友是很私人的事,两人对上眼就行,别人无从置吻。但是还有个概念叫公众形象,对于大家瞩目的人或物(如名校)来说,公正这个形象是很值钱的。所以即使是私人的事,也要弄个公开,透明的流程。这不是为了增加选对的机会,而是为了自身形象品牌。就像当年国王选媳妇,要开个大爬梯,弄几个条件,特别变态的还弄个水晶鞋让全城的女孩去试,就是这个道理了。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2637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皇帝选妃
liuxiaod 2010-11-24 20:46
皇上要选妃子,为显示皇恩浩荡,要大臣们一起选,具体做法是,每个大臣交一千两银子,由皇家统一召集天下美貌的女子,由皇上和大臣们一起挑选,各自下聘书,大臣们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女子娶回家。 大臣们很高兴,花1000两银子就可以娶到天下美女,享受跟皇上一样的待遇,真是黄恩浩荡啊! 与美女面试的时候,看到天下的美女,大臣们心花怒放,纷纷向自己心仪的美女下聘书。可是那些美貌的女子也收到了皇上的聘书,结果都被皇上自己留下来了,剩下的都是相貌平常的女子,即便有几个相貌姣好的,也被皇上批了品性不淑或纤体有恙的评语。 大臣们终于明白,自己花了钱,是不可能娶到美女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联考”PK“清华联考”,谁是受益受损者?
lgmxxl 2010-11-24 09:58
家有高中生,使我不得不关注高校的自主招生;以高等教育学为专业,使我不得不思考中国高考改革。 应该说,高考改革是牵动国人神经最厉害的改革了,它直接关联着千家万户,决定着他们子女将来的社会分层。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只大不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偏少的情况下,中国高考改革注定是最难的改革。 2001 年,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江苏省 3 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改革; 2003 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取了 22 所已进入国家 211 工程的重点大学各自拿出 5% 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 2004 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增至 28 所; 2006 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在上海进行深化自主选拔录取试验,以完全自主招生预录取方式各招收 300 人。这曾被称为破冰之履; 2008 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有 68 所; 2010 年,有自主招生名额的学校已经增至 76 所, 2011 年将达到 80 所; 2010 年北京大学首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开了一个掐尖儿的坏头,同时清华联考阵营开始联合自主招生考试。 2011 年,伴随着 2010 年 11 月 21 日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等北大联考联盟的正式成立,与之前成立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清华联考联盟形成 PK 态势,一时间中国高考改革似乎热闹开来。不过评心而论,这些举措甚至不能称为高考改革,只是两个豪门俱乐部的掐尖游戏。因为他们这种改革只是在高考前提前进行一个考生预订,结预订考生一个分数补贴,最终的结果还是看高考的成绩。这种设置初宗是为了发现创新人才的方式,事实证明是无功而返的。因为在此种自主招生规则视阈中,任何一名偏科的学生绝无可能进入这些大学。如果说自主招生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各校对生源的竞争和重视。其潜在的趋势可能是各大学对自我质量内涵发展的重视。在我看来,大学争生源比争资源、师源要更有利于大学发展。 成功的大学制度不好设计,但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成功的高考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 、双向选择,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尊重。这是高考的基石。因为只有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学生才能得以个性发展。 2 、公平至上,学生的身份得到考虑。这里的公平既包括形式上的绝对公平,也包括实质内容上的差异公平,即:高考应该充分考虑考生的身份要素、种族要素、区域要素,不应使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没有上名校的机会; 3 、人才第一,建立偏才、怪才、奇才的录取机制; 4 、分类考试,各校地位平等。现行的高考考试全部院校一张卷,先提前批次录取,然后一本录取,接下来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等,人为地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 如果以上述四个特点来分析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我们会发现,这种自主招生是变味的高考改革,是畸形的高考形式探索。这种形式使一部分高校、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受益者,同时使一部分高校、一部分考生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受益者的高校当然是联盟中的成员。由于它们提前自主考试,相当于提前预订了部分学生。由于参加自主考试的学生可以享受 5-30 分的照顾,所以相当多的考生会选择参加这类名校的自主招生。这些盟员高校无疑于提前在全国考生中做了一次提前掐尖儿,这无形中使这些学校的生源要好于其它没有参与联盟的学校。即便那些没有入盟的大学可以自主招生,但单个学校的自主招生和联盟自主招生效果一定是天壤之别。受损者当然是那些没有入盟的 985 工程大学。由于这 14 所高校的提前预订,使余下的 985 工程大学在优秀生源的录取方面处于劣势,它们只能在被掐过尖的学生中录取。 受益者的学生包括很多,比如本来成绩就较好的学生,获得了中学学校的推荐,它们按实力可能考不上这些联盟学校,但由于加了 5-30 分,他们顺利进入了这些学校;另一些就是一些本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但由于家庭背景,同样获得中学学校的推荐,而高考发挥又好。这些考生按实力可能考不上这些联盟大学,但由于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他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别不相信,虽然说中学推荐参加自主招生是公开的,但不阳光的事多了。每年的自主考试前,往往就是家长实力的大比拚。受损者当然是那些成绩较好,但家中社会资本较少的学生。他们如果获得学校自主招生推荐,可能就会进入名校,但由于成绩稍差一点,又没有人际关系,只能背水一战参加最后的高考,面对 5-30 分的差距,他们可能会名落孙山。要知道自荐参加自主考试,与推荐参加自主考试的录取率是完全不可比的,前者是微乎其微的。 由上受益者和受损者,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它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碳,只会让豪门更俏,让穷人更穷,是标准的马太效应式改革。我倒是真心希望国家停止这种自主招生考试,代之以 985 工程大学联合招生,让 985 工程大学的招生考试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高考。这种高考的形式可以探索,比如采取国家考试 + 学校面试的方式。通过这种考试,让名校之间合理竞争,使这些名校逐步明确各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人才培养特色。而对一般的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还是高考最公平。名校移出后,一般大学才会有一个独自表演的舞台。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66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应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hanzs 2010-11-6 22:46
乐水老汉/文 一、对(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 1.在中国,高考作为指挥棒,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力,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削弱的。相比之下,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校本科教育的影响就要小得多。这表明,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大众,是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读本科为最主要目的的。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以及大学教育专业化强的特点,使得家长(社会)进一步影响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能力大大下降了(当然,近年来应试教育延伸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为考研而学的现象有所加重)。 2.家长(社会)的囚徒困境。一些家长虽然对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课业负担过重,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现象也颇有怨言,但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风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与此同时,目前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的升学选拔体制(包括校内对学生的评价)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困境,产生恶性循环。 3.全社会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偏颇之处。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主要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全社会取得实质性共识(指体现在具体有效的行动中)。简单地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和学校水平的现象还很严重。各科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甚至班级排名,办校内实验班的做法在初中、高中比比皆是,功利思想非常严重。(这种做法与在高校中简单地以论文数量、研究项目和经费多少来评价衡量教师的做法颇为类似) 4.社会(雇主,家长,舆论,也包括中学和大学)对一个人成才与否的标准相当单一:目前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能不能考上(好)大学,社会给了一个16-18岁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个判断可以从对中小学生的职业理想调查分析(中外对比)中得到支持。 5.中国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当前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凸显,诚信与理想(敬畏)缺失严重,贪污腐败普遍,拜金主义盛行,空洞说教式的社会政治现实等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环境与风气。教育界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独善其身。学校教育面对强大的社会风气影响显得过于苍白和渺小。 二、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恰逢其时 1.面对现实,承认高考是人生第一指挥棒的功能。然后想方设法善用这个指挥棒。 2.北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60%,高考录取率超过85%(本科录取率超过55%)),北京市财政对教育的生均投入在全国遥遥领先。相对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使得我们对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三、对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则框架的思考 1.削弱一考定终身的情况,直至消除。 可以采取多次联考、会考加高考成绩综合评判原则,结合面试(网试)等多种方式,将录取自主权交给高校。具体规则可以研究。 2.在完全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之前,可以采取两段制录取判断分数线是否合格加高校自主录取。 (1)首先是学生参加高考获得成绩。按照当年本科招生总计划人数(不分一本、二本),确定一个高考本科分数线(类似目前的二本线)。达到这个分数线的考生,有权力平行报考多所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或专业大类)。例如,报北大的同时,也可以报清华。经过高校考察,一个考生可以被多家学校预录取。 (2)各个高校根据考生报考情况,结合其高考成绩、联考、会考成绩、面试成绩等确定录取名单和候补名单。并按照录取顺序通知考生录取结果,并要求考生按期限确认是否来校报到。如果确认报到,则录取工作结束,如果确认不报到,则按照事先的录取顺序,通知下一位考生递补。 (3)原则上,尽可能实行宽进严出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入学资格方面,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但在高校学习期间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方面,实行尽可能严格的标准。标准的严格程度,实际上就是学校声誉和文凭含金量的直接体现。 3.为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合理,学校各个院系要成立由学术水平高、能够公正对待考生的学者组成的招生遴选委员会,负责招考工作。而不是现在的由学校招生部门行政主导的招生模式。并建立和完善校内、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 4.这项改革的前提是,社会公众必须相信学校的录取把关能力和相对公正性。如果没有这个信任共识,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无从谈起,将陷入全面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之中。这种信任是建立在高校的主办者(党的干部管理部门)能够正确选拔、有效监督高校领导者的假设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不用说招生的公信力无从谈起,就是高校日常治理的公正性、科学性也无从谈起。 5.改革单一学费制度,同时丰富奖学金制度。学费可根据本地生源(父母纳税在本地)和外地生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借鉴美国的体制)。对高考成绩优秀和自主招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和覆盖度,同时提高学费。 以上只是比较粗犷的思路,完全属于抛砖引玉。但是,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这件事,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将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完全交还给高等学校。政府只是能利用拨款方式、仲裁监督等间接手段,影响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我们应该相信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和教授们,对自己学校的学术声誉和标准是非常珍惜的,绝不会允许不正之风的破坏。个别学校如果短视滥发文凭,最终会变成野鸡大学,为社会与同行所不齿。这种改革的一个附加好处就是,用人单位不会再盲目地只认文凭招聘员工了,他们会亲自认真地甄别应聘毕业生的能力和岗位胜任素质,这也间接地会影响到高等学校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最终形成一个注重能力素质的招生价值取向,使高校之间的竞争进入良性循环。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考自主招生大戏又要开演了
hanzs 2010-11-2 00:27
乐水老汉/文 今天,北大公布了16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他们荣幸地成为明年能够为北大推荐学生的人选。这次北大为了平息所谓的校长推荐制不利于农村学生的质 疑,也将北京顺义的牛栏山中学校长纳入推荐之列。其实,北京基础教育圈内人士都清楚,所谓牛栏山中学,虽地处郊区,但其办学历史、条件与名声,几十年前就 不亚于城里的重点中学了。明年北大说不定再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通州潞河中学纳入,就更显得向农村孩子倾斜了吧。 其实,明眼人都很清楚,实行所谓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其根本目的就是与清华等其他985高校争夺优质生源,而并非是为了延揽所谓的偏科怪才。这些中 学校长推荐的候选人,即使是靠自身的高考成绩,也是基本有把握考上北大的。只是凡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学习再好的学生,也不敢打百分百的保票说自己高考分数 就一定能上北大,所以这些被推荐的学生,肯定乐意被提前预定。这样,北大也就相当于在北京先于别的学校录取了一批好学生。这就是这场游戏的本质。 相比之下,倒是清华、浙大等六所高校的联合招考,确实为好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福音。以往由于填报志愿的因素(有点像赌博),若差一分没有被清华录取的话,你就绝对没有机会上浙大等其他五所联盟学校。现在不同了,六校联考,毕竟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话说回来,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是大势所趋,也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国际惯例的。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下,高等学校基本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去挑选学生。所 有的学生是根据高考总分数按高低分顺序投档的,各个学校只需要在专业志愿次序上设定一个级差,电脑就会自动将入档的学生分配到各个专业中去。现在的高考招 生,与其说是学校在招生,不如说是机器(电脑派位)在招生。现在教育部只给了80所大学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是极不公平的事情。其实,不同层次的高校,也都 有自己的一些办学特点能够吸引一些特定需求的考生,这些学校也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的,不比现在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领导人更敢乱来的。 说到底,能不能彻底实行高校自主招生,现实中存在着一个二律悖反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对只凭一次高考成绩定终身式的招生制度已经深恶痛绝,因为它是应试教育 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人们鉴于当前社会风气问题诚信缺失严重现象,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公正性产生巨大的质疑。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办法是:在加大各方监 督力度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我们采取怀疑一切的思维逻辑,那么中国的教育就什么事都别做了,一定是死路一条。总之,我们每一个过来 人都清楚一个事实:在一个人18岁时,由于高考成绩相差几十分甚至几分,绝对不应该影响到这个人一辈子的发展可能性。事实上,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大家回首 再看看当初的同班同学们,工作中有所成就的那些人,是不是高考分数在入学时高的那些人呢?显然没有什么相关性。 至少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的首都,应该全面实行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政策,只要每一个大学教师把好了自己课程教学的质量关,在一个所谓的好大学毕业 显然就不那么容易了,不同学校的毕业文凭的含金量就自然有区别了。当然,假设如同北大一样的好大学的教师们都不负责任地放水,那北大的文凭的含金 量自然下降,像笔者所在的一般院校可就偷着乐了,因为毕竟一定会有一些所谓后进学校正铆着劲向前赶呢。显然,北大、清华的校长和教授们,不可能傻到去 放水,因此,我们前面担心自主招生可能引起的不公平就纯属杞人忧天了。 只有让各个大学都从自主招生中感受到强烈的但公平的竞争,所有高等学校关注自身的教育质量,才能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如果再辅之以在一定规则之下的转学自 由,那么任何一所大学,将自始至终不敢轻怠学生,否则最后的结局就是关门。这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北京,将不会是天方夜谭。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都是体制的“受益者”!
thickdoor 2010-8-26 11:11
孙见坤在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时,他有理由郁闷。这位刚刚从西安市高新一中毕业的国学小天才,在今年的高考中以6分之差,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失之交臂,却拿到了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从事国学研究是他现在的兴趣和梦想,而法学,是做什么的呢? 复旦大学是看重这位天才的,当得知他未能通过当地高考一本线时该校自主招生相关规定是,拟录取考生原则上要求通过当地一本线重新组织多位教授对其进行考察,最终8位教授联名要求学校破格孙见坤。最终,他们失败了,陕西省招办以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投档。   一面是大学对人才的渴望,一面是执行规定的坚决,而损失最大的,却是小小的孙见坤。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说: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在多数让人无奈的问题的背后,总是有个叫做体制的影子若隐若现,人们在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东东时总是心情复杂,痛心疾首、大声疾呼者有之,万般无奈、摇头叹息者有之,辩证分析、有利有弊者亦有之,但有一点似乎是共通的,不管是颠覆还是改革,大家总是在期待体制的变化。   时间过去很久了,坚固的体制还是那么坚固,它的生命力在哪里呢? 在孙见坤事件里,陕西省招办的强硬立场,当然是表现自己执行严厉规定的坚决态度,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完美态度。这种态度有两种正义的背景: 其一,如果规定得不到严格执行,潜在的恶便会爆发,从而侵害更多人的利益。近年来暴露出来的,关于高考加分的种种黑幕,仿佛在为这种恶提供证据。 其二,权力之间的博弈。对于自主招生愈演愈烈的复旦大学,陕西省招办在这样好事不做又勇于负责的坚决态度中,有没有某种规定赋予其权力被侵犯的恼羞成怒呢?但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它还有个更好的接口,在高考分省划线的语境下,陕西省招办有充足的正义感,他们的权力并不属于个人或小团体,而是属于陕西省所有考生。同样的,每个省招生办的权力,属于该省所有的考生。 从这个角度讲,体制保护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可惜的是,这样好的体制,却招致了那么多人的反感。 我们制定规定,形成体制,原始的动力总是防恶,而不是促善,这是一种如果不管,你就会胡作非为的焦虑情绪。如何防恶呢?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禁止所有恶出现的可能性,如果牺牲一些个体的合理诉求,自然也是不可避免且应该得到原谅的。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体制在防恶方面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但在止善方面却总是能发挥它的威力。 体制就是一种游戏规则,我们不是不需要游戏规则,而是需要更加合理的游戏规则。那什么是合理的游戏规则?我认为,保护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合理愿望,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和谐共处的游戏规则就是合理的。 人的合理诉求,才是体制形成的核心要素。   在孙见坤事件中,他和复旦大学的合理愿望都不能实现,那么在其中设置障碍的的陕西省招生所依据的所谓规定,就是不合理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执行的越坚决,对人的伤害就越大。   体制远没有坚硬到需要我们敬畏的程度,规定是人定的,自然要由人来改变,当我们制定规定时,从人的合理诉求这个核心出发,让更多人的成为体制的受益者,才能最终防止它不再沦为利益保护的工具、人浮于事的借口。
个人分类: 假正经|26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题出偏了——与中国青年报刘健先生商榷
hanzs 2010-3-27 20:10
文/乐水老汉 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0日的教育版刊出了刘健先生(副主编?)的考题考大学校长三道题,号称要从校长们的回答中,判断校长们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什么考题这么厉害,三道题就能判断是不是能当教育家的料。且看题目: 题一: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题二: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题三: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吗? 老汉我虽在高校工作也二十多年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读了不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简便速成的测试方法,来甄别你是不是教育家的。说是命题来测试校长,读了文章后才发现其实就是刘先生自己提问,自己替他心目中的校长回答,这种捉刀手法似乎与当前学术界为人诟病的学术不端行为颇为相似假冒校长嘛。 在我看来,刘先生的这三个自问自答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题出偏了。这三个一般疑问句,要么回答是,要么回答否。可能的答案组合共有2*2*2=8种而已。本人愚钝,怎么也分析不出这8种答案组合中,哪一种(或几种)属于有教育家潜质的。按说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温总理说: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可这三道题对是不是热爱教育,是不是懂教育能做出准确判断吗?显然,不能。这三题出的是文不对题。 二是,涉嫌偷换概念。比如第一题,刘先生判断校长们肯定都答是。于是就批驳这个是有多么的不是。他的理由: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不公平。且慢!问的是自主招生好不好,答的却是在只在大城市组织面试好不好。如果是小学生回答成这样,也不会得分的,因为答非所问。其实,刘先生想要测试的是大学校长们对招生过程公平性是怎么看的,直说不就得了。可我怎么也得不出来不赞成自主招生就能体现招生公平的结论啊。也许刘先生是当下颇为流行的裸考论调的支持者,干脆就只看一个分数,而且最好全国考一个卷,全国考生都平行志愿大排队。如果哪个校长真是这个观点,那我看他离教育家至少还差十万八千里。 三是,把去行政化争论焦点放在要不要级别上实属肤浅。这里要借用同样是中青报的一片文章来阐述:任何组织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层级权力划分,这是组织和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的行政级别可以取消,但校、部处、院系的层级划分和权力分配却无法取消。可见,大学的行政级别取消也好保留也罢,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行政化的积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在于大学本身要遵循学术规律,让行政权力增强对学术权力的尊重和服务。(2010年3月17日,中青报) 四是,关于大学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刘先生在这里犯有多重错误。(1)有董事会,就等于校长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这显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董事会与校长关系的曲解。篇幅关系,不再赘述,请刘先生最好读读原始文献。(2)愿意交权的,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荒谬的逻辑!因为刘先生在文中从来没有就他说的权指的是什么做过进一步阐述,好像压根就不知道大学这个组织 属于典型的分裂型组织( fragmented organization ),其中 有多种类型的权力并存。要大学校长交出的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还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权力,或者都交出来?我们怎么从逻辑上也想不通:不想要权力的校长,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一些?其实,这也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已。当然,我也没说死把着权力的就是教育家。实际上刘先生的第三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即没有说清楚大学都存在什么权力,怎么让人回答如何分配这些权力。再者,与董事会制度相比,在现行的以政府直接管理大学的体制下,难道大学校长的权力更大吗?那还老说要办学自主权干嘛?看,又是一个逻辑错误,刘先生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以上也算是一个不起眼校长的答卷吧。答是答了,但无关乎教育家。 附录: 刘健:考大学校长三道题 中国青年报 2010/3/20 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教育家办学。我给大学校长们出三道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或许能够显露其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 第一题: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我知道,大家肯定都答是。多年来,大家都在呼吁这个。按照育人规律,大学当然应该享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 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仅仅死咬着这么一份权力(也是权利)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份权力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的回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境界。 2005年以前,该校在内地招生不参加统考,是完全彻底的自主招生。因为人力有限,生源基本局限在几座大城市,招生的老师一般也都住在五星级饭店里。有一年,他们甚至动用了上海一家五星级饭店的电视直播系统,让香港的老师通过这套系统当场面试内地的学生。但2005年之后,他们自主地放弃了自主招生的权力,改为参加全国统考,并且向各省基本平均地投放招生名额。 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这不公平。刘遵义校长的助理苏基朗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 真正的教育家是这样想问题的香港是个商业社会,香港中大的不少毕业生从事商业或者金融业。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来自贫困地区的人,又一辈子在金融界生活,那他的视野肯定会受局限;如果这个学生的舍友是一名来自贫困地方的人,那他的视野可能就不一样了。因此他们认为,学校帮助这些贫困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校自己。 我们的校长有多少人会以这样崇高的心态审视自己拥有的招生权力?有多少所大学利用这份自主权,对自己所办附中的学生(本校教职工子女基本全伙儿在此)搞了降分录取? 第二题: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不赞成的当然不是教育家,因为古今中外,带级别的教育家还一个都未曾有过。 只想要权,不愿限权,光赞成自主招生,而不赞成取消级别的,与一个教育家的距离更是不下十万八千里。 有人担心没了级别会受到怠慢甚至贬低,似乎校长的社会地位就维系在这个劳什子上。可是别忘了,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不受人待见,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恰恰是中国第一个大教育家,万世师表。见人就磕头的叫花子武训,也算得上一个平民教育家。而出入乘坐3.0排量(副部级标配)亮黑奥迪的,一个教育家没有。 今天当一个大学校长,还不至于像孔子那样四处碰壁,所谓级别高低,也只是酒桌上多俩菜、少俩菜的差别。北大清华的校长,想见总理都不难,到外地去书记省长均恭而敬之。其他同样副部级的校长们则差点事儿,哪怕你学问比周其凤、顾秉林还大。学问不抬人,级别不抬校,这不难理解。朱镕基曾兼了17年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当年社会上一般观感,并没有觉得这就特别抬举了清华。清华经管与北大光华社会声誉的差距,也远没有从正国级到正处级那么大。 学校里的人爱说我们四五十年前的校长是什么级,过去都是由周总理亲自给我们校长签发任命状。新中国60年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校长应该算武汉大学的李达,一大代表,建党元老。但那时的武大,比小字辈蒋南翔长校的清华地位高吗?实际上,当年那批级别超高的大学校长,如李达、吴玉章、华岗、成仿吾等,在党内基本上都是爵高禄重的边缘人,安置在大学里,肯定不能算重用。 说句到家的实话:大学里的级别没什么油水,不要也罢。曾有某省机关正厅级官员到一家二本学院公干,院党委书记觉得自己跟来客平级,于是在应酬时就直呼其名而不称职务。官员大怒,当场拍了桌子:我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你这个正厅级有什么了不起?我派两个处长来就整死你!举座愕然,咸以为其粗鲁,但并没人觉得他吹牛。 第三题: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吗? 这个问题目前不热,但很致命。说透了,我真正的问题是:你愿意交出决策权,只保留执行权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在谈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时,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如果探索中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只是如目前一些学校搞的那种荣誉机构或咨询机构,请大官大款校友或捐资企业老板来挂个名,有没有都无所谓。如果真要搞规范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那就将是校园里的一场革命。 不要太在意书记、校长谁权大权小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曾经对笔者说,实际上,因为决策和执行不分,这两个人的权力都太大了。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我一个人说上就上了,哪个国家的校长权力能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把学校重大决策的权力交给理事会或董事会,自己只做首席执行官,那今后校长当得也就很没有滋味了,不是吗?然而,这正是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认为,能勘破这一点的,如王树国校长,就离教育家的境界近一些。死把着权力不撒手的,肯定成不了教育家。 各位校长,yes or no?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教改再建言
liweiyin2009 2010-3-17 11:22
对教改再建言 从报上和网上博文看,对当今的教育宗旨或任务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另一种则是培养人才,或者说是实现钱学森的意愿,培养创新人才。我的看法是,这是土壤和花和树的问题。我在这里引一段1924年鲁迅在师大附中对当年中学生的讲话: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 譬如想有乔木,想有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是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这段话把广大民众的基础比作土,好土可以长出奇花异芭,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好土是基础非常重要。作为面对全民事务的政府,当然应该首先抓全民基础教育。想想全国人民中的职业比例,工人、农民、商人、各类服务人员占着极大的比例,就医院来说,医生非常重要,特别是好医生,但是护士的人数绝对比医生多,她们的服务对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如此类推。全国人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知识多扎扎实实地提高了,什么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克扣工资,煤矿事故,不文明执法,等等,更不用说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克己让人了。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明展示,和谐执政的基础。在义务与教育阶段打下的最基本的道德思维和科学知识,那会出现那么多人相信和碱性水养人的怪论,会有早年疯狂的相信鸡血疗法。从小养成的好奇、幻想、好动手探索,好看书求索-----就会为未来塑造奇人。从小养成的人生追求,就会为未来成就一批专心研究奉献终生的伟人。今天的问题是,义务教育是在为高考服务,考不上大学没出息,于是,出现了各个学校的教育目的是迎接高考,高考的头名成了明、清是的状元,乡里庆贺,媒体宣传,可又有那个状元真正成了后来出类拔萃的人才?义务教育就是义务教育,是面对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人人享有,然后大部分以新型文明者的姿态走上各自的岗位。厚实的基础土壤也抬高了从土里长出来的花和树,也是花和树更容易出来。我希望国家主管教育的还是把精力放在真正立即和办好义务教育上。中国的文明土壤不是厚了,而是还太薄,请领导者务实。 为了办好义务教育,就要有合格的教师。为了让师范生走入西部和偏远地区,何不妨向周总理当年办第一批沙漠中的核基地一样,给去的人以特殊的津贴,当年我们工程师拿56元活62元,他们的二级工拿82元,。另外,可以专门培养定向生,哪里来哪里去,国家培养,还可以定期到倒好学校帮挺好老师的讲课。对于厂从事基层教育的民办教师,没有证书,好的可以培养。 下面谈大学。为了出人才,有几点想在这里与大家讨论: 去行政化 :我理解的是校长和教授不用套行政级别。有人说当今中国官天下,不给个官名没人尊重,是这样吗?大学教授就是最好的头衔。就拿我在设计院来说,一名正高工,每当室主任,每当院长,做项目设总,有谁不尊重,关键看你做的好不好。教授、副教授、讲师都有规定的物质待遇,书教的好,学生欢迎,这不就是全部了吗?学生不欢迎,书教得不好,系主任或校长解聘,这是正常的人事是流动。党是政党工作,不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岗位混绕,他们是教授的就当教授,够当校长的就当校长。50~60年代不都是这样吗?党的书记通过党员在各个岗位发挥作用。校长不是党员,够资格,当然还可以是校长。这应该是趋向。全国人民在党中央、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协力,不论是共产党员,还是非党员。 自主招生 : 大学的自主招生的本意是发挥各专业教授选拔人才。专业门类如此之多,各门都有各门的特长需要。医学生中招收的不同专业学生有的不需要无力太强,大多数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基础,至少是兴趣,建筑学对化学和数学的要求可能就一般,核化工要有一定的和物理知识,但是在大学补上那点核裂变和辐射知识也可以,让冯巩和姜昆来面试相学相声的就很有意思,电影摔跤少年,一个憨憨的墩子,谁也看不上,却一眼被摔跤教练看上了。这就是慧眼识人。统一高考带来的弊病不仅是依靠定终生,还耽误了真正的人才。老百姓怕不公平怕傻了,但是校长只是一个代名词,校长的背后应该是各系的教授。自主招生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完全凭总分取人。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时候丝毫不突出,老师甚至对他不感冒,因为他一天对着窗户想着光线怎么穿透窗户的,可是正因为他对光的执着的探究,最后弄清了光的传输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宽进严出 :这是国外很多大学的常规做法。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人才,让教师在一至二年地接触过程中识别人,适合本专业的留下,不适合的劝转,跟不上的可考虑转大专或高职,1925年进清华的李健吾在中国文学系学了两年后,朱自清洗主任发现他的创作兴趣和才能,劝他改去王文显先生做系主任的西洋文学系。大学应该有这样灵活的机制,以发挥每个人的独特才能。任何人那都不是一样的。比尔盖茨在二年级时对编程入了迷,再加上他的商业头脑,要求退学,保留学籍,20年内创立了微软,各个电脑都离不开他,20多年后,他在回校,终于取到了学士学位。自由,按才能分流,严出,这是大学的好趋势。 自由讨论的空气 :这个空气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养成,譬如假期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段活动,燃火到讲台上讲,到大学更要如此,允许辩论,允许师生倒置,涉及政治问题不要轻易扣帽子,年轻人允许越轨,活跃是创新的前提,想象是创新的摇篮。自由讨论就会鼓励学生扩展知识,到图书馆去找资料。如今的学科多为交叉知识,只是越宽越有利于解决技术或学科难题,或在新的学科领域有所建树。 就业压力和功利思想 :宽进严出会减缓就业压力,此外,认识现实的,世纪的生活会让毕业生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大学终究只是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改行会加深他们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当核工业起步的时候,我们哪个不是改行的?问题是不要给孩子们灌输功利思想,其中包括入党。我是近60年党龄的党员,1953年,大学一年级,当时班级里唯一的一名,但是,那时候如当时准备终身奉献。这个思想支撑我在40年前我的丈夫和大女儿在三线工地落水亡故后挺立着,我没有当官,只是继续为核工业奉献。而今大学发展党员,家长和学生中有许多是为了将来好有个好工作,好前途。这种状态下入的党,能保证他吃苦受罪,为人民献身?听报上介绍,国企招聘,一看文凭,二看外语通过几级,三看是不是党员,我看是无能才这样招聘,据说外企就不这样招聘。没有这些条件,一些对政治,对党的事业不了解的,但是技术确实不错,对企业工作感兴趣的照样应该录取。这样既不会发生无法解决的入党做官轮,还使是年轻人减少功利思想,潜心事业或研究,必有成就。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功利化的自主招生会要了平民百姓子女的命!
luohaijun 2010-2-5 12:04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6日上午在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深有感触地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新华社2月2日) 很多人一说到办学自主权,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自主招生权,而且一想到自主招生,可能就是所谓的对学生评价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不错,自主招生、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是可能招到一些奇才和怪才和偏才。是今后高校招生改革的需要突出的内容。然而,如何自主招生,如何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尤其是做到公正公平却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一些所谓的特长和素质的评价,一些所谓一面定终身的面试甚至是审判式的面试难道能够很好了解学生的素质?一些弄虚作假的推荐表和档案袋同样不能了解学生的全部,因此,在如今功利化的大环境下,自主招生弄不好又会变成一场权贵的盛宴! 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差额录取的标准基本只有一个分数标准,目前,分数固然招来很多非议,但是确实最公平客观公正的一个评价指标。而纵观一些所谓的特长分甚至省优等三好学生入大学以后,和普通大学社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所谓的特长和综合素质高。 在如今中国诚信体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下,在教育不公平比较普遍的情况下,对广大平民老百姓子女入学而言,只有智育分数是一个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指标,其他诸如综合素质、特长等比较虚的东西一旦在评价中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主观性和任意性比较模糊,一旦在自主招生中和功利化等挂钩,那么就如同当今所谓的重点中学招生一样,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变成了一个金钱和权贵的盛宴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5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担忧
王铮 2010-1-24 13:52
在实验了今年后,高校自主招生雷厉风行地在全国实行起来。我等群氓,对这场高考革命有些迷惑起来,所以斗胆问一问: 第一、 自主招生怎么保证城乡平等? 第二、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穷孩子与富孩子有同等机会? 第三、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有同等权利? 第四、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不走后门? 第五、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素质教育提高? 1949 年前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的,它得到了富人阶级的一致拥护。 2006 年有人告诉我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考的坚冰。为什么要打破呢?人类不是正在致力于防范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吗? 自主招生,不要把中国最后一个平等机会打破。考试平等,世界上最早是隋文帝建立的,被世界学习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04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转】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声称英语更重要
caiyanjiang 2010-1-24 10:21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上海六高校被指学科歧视   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记者上午发现,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   昨日上午,在同济大学考点前,记者听到一名考生抱怨说:为什么不考语文?该考生加试物理,但语文也是拿手科目。陪同她前来的父亲有些奇怪: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   东华大学的测试科目安排和同济完全相同,华东理工的测试科目也只有数学、英语、物理或化学,上海财大的文化测试科目则只有数学和英语两科,均缺少语文学科。   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并非只有文科学生才应该学习掌握。担心增加负担而不重视语文是不合理的。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校长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 (据《新闻晚报》) 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们民族的语言要何去何从? 最终是否还将是自我的悲哀呢? 后续转载: 自主招生:上海六高校再次沦陷为英、美的租界? http://zzh1125.blog.china.com/201001/5777536.html 上海是不是已经沦陷为英、美的租界?教育部不能沉默! 早上一起来看到一条消息,令我十分需惊,上海六所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居然不考语文,但必须要考英语,理由竟是怕给考生增加负担!这是何等的荒唐,也是十分地令人惊愕!这也许是世界上所有有自己母语的国家中独有的闹剧,难道上海这个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建设起来的国际大都市又再次沦陷为英、美的租界了吗?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载体,虽然她没有英语的覆盖面那么广泛,而她拥有世界最多的使用者,是联合国规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是全世界最具魅力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如果说其它国家的高考对汉语还没有完全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几千年历史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汉语居然已经成了中国某些人眼中的负担?包括我在内的中华儿女不能选择沉默,教育部更不能选择沉默,我需要上海方面和教育部认真思考我的几个问题: 第一,高考自主招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关高考改革的事情,我以前也谈到过,今天不着重阐述,我只想问问教育部推出自主招主的目的是什么?自主招生决不是自由乱来,据我本人理解不外乎以下几个目的:1)选一些偏才、怪才;2)选一些与各高校专业匹配的专才;3)选一些有特长的学生;4)选一些关系生(正常搞腐败可能不好办,自主招生就很好操作)。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我相信有一点是不能脱离的 为中国选材。 中国的人才如果视中文为负担,那他们将来如何为中国服务?难道中国必须要靠会英语的人才来支撑吗?我不同意这样的认识,几千年来,中国的进程都是由生活在中国的地地道道的说母语的中国人推动的,中华民族的点点成就都是由生活在这遍土地上的中华儿女创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非凡成就中有没有英语的贡献?当然有,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力量是新中国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得来的,教育部在允许部分高校有自主权的同时,决不能允许那些高校将中国的部分地方置于英语附属国的地位,如果他们这样做,我认为涉嫌违法,有些精英动不动就谈什么国际化和西方化,我想告诉他们,如果在法国,不要说选人才,即使你在任何国际场合作演讲,如果不用法语,那么就会要遭到巨大的民意压力和强烈的遣责,而我们的上海,不但在其举办的国际会议上禁止用汉语发言,现在居然发展到自主招生也不考语文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西方化思潮? 第二,英语到底是否有如此重要? 母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今天只想分析一下英语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在我看来: 当今的社会,英语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语言,需要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在非英语国家,它仅仅是一种少数人的工具而已。 上海乃至中国,很多人如此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学好英语就会跟得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因为世界上目前大多数新理论和新技术都是以英语推广的;二是学好英语有利于以后可以出国学习,方便国内找到工作,方便跟外国人交流;三是部分人把精通英语当作一种很体面的资本。 我不妨一条条进行反驳,学好了英语就一定表示能跟上国际发展的最新潮流吗?其实不然,世界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很多很多,但是,在近、现代史中能创造巨大科学成就的也就英国和美国,语言在科学的进步中只能起到一种交流和沟通作用,它本身是与科学无关的,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等国家,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举世公认的现代科学文明的,他们的科技成就并不是依赖英语取得的,要取得科学成就,本身在于一个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的科学精神,近几百年来,中国对现代科学文明的贡献微小,并非是汉语出了问题,而是科学精神出了问题,如今又把语言跟科学联系在一起,再一次证明了某些人对科学精神的错误理解,中国人现在学英语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看得懂英语资源,能偷得来他人的科学成就,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我自己要如何热爱科学上面,我不反对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就,但是,我反对沉迷于对他人科学成就的拿来与剽窃,如果不把眼光立足于自我创新,就算全中国人都用英语讲话,中国也只不过一个新的英语联邦国罢了,永远也不会产生中国人自己的牛顿,印度、巴基斯坦的国民英语好不好,他们为什么还是那个科技水平?日本人的英语好不好,好象不怎么样,但他们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现代科技文明?中国人必须要明白英语在科学发展过程的 工具属性, 而不是 决定因素 。中国需要一部分人精通英语,但仅仅一少部分人就够了,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要懂英语。 有些人把英语作为出国的通行证,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们想出国,想学好英语,我是一点都不反对的,这纯属个人的选择权和爱好,没有人能干预,但如果把学英语当作为了满足方便同外国人交流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有交流的机会,不懂英语也不会坏事,至于那些少数场合的所谓笑话都是某些人故意夸大的,好象闹国际笑话都是不懂英语惹的祸,其实不然,笑话大多出自于自身的无知,不懂语言你可以请翻译,况且绝大多数中国人和中国的国内建设者们几乎都不会有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一辈子也可能说不上一句英语,这个英语通行证在国内其实是一张虚耗人力、物力的废纸,不要也罢。 部分中国人把英语当作一种资本就更搞笑了,上海某高校在举行某学术会议时,阻止中国人用汉语发言,体现的是什么心态呢?三种心态:一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中国要求中国人用洋文,洋人会不高兴吗?二是自大心态,他们想显示,你们不懂英语,但我们上海人懂英语,没水平就别参加我们的会议;三是奴隶心态,上海人也许曾经在租界生活得太久,很多的奴性一直没有改过来,到现在发展尤甚。这三种心态决定了上海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取舍,他们很多所谓的精英越来越认为,做一个中国人真的很冤,真想 脱中入西 了。 第三,教育部到底还能不能主导高考改革 ?高考的改革整了很多年没有成果,一方面是教育部本身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地方割据的倾向越来越强烈。中国的高考,我不反对多样化,但是,反对混乱化, 多样化 是在《教育法》制约下的有序性安排,而 混乱化 则是各地违背《教育法》各自为政的割据思想,有些地方的教材已经改得不成体系,有些地方的教材已经开始有颠覆历史的行为,教育部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部对全国各地的教育失去了主导权,或者说失去了决定性主导权,教育部现在能管的就那笔教育经费,其它的事情,地方上各自有招,就算是教育部来无数个评估和检查,也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主招生为什么自推出以来饱受非议,并非老百姓都是无事生非的冤枉教育部,实际上的确搞得不成功,除了一部分人因此得到自主的好处以外,高校并没有因为自主招生实现对高考改革的正面探索效果,相反,让人民对高招改革更加失望了,这是为什么?教育部如果认为自身已经失去了主导中国高招改革的主动权,完全可以上书国务院要求收回主导权,如果明知问题的存在而置若罔闻,那就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才的蔑视,也是对普通老百姓平等教育权的蔑视, 上海六所高校将语文拒之于门外,看起来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小事,其实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件,它引入了一种错误的倾向严重西方化。这种倾向如果不加入约束,那么有可能演变成母语的虚无化,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的中国,如果母语沦陷的话,实际上也就完全可以说中国倒在了美英的怀抱。 教育部对这件事必须快速介入,要求上海六校恢复语文考试,可以放弃英语测试。 第四,英语教学改革何时能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讲了N年了,一直没有任何效果,数千万中国人为此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堆积了无数英语哑巴,无论怎么解释都掩盖不了英语教学是失败的,既然上海方面把英语这个问题捅出来了,就应当要面对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中国要不要全民学英语?要不要终身考英语?中国人会不会都终身用英语?不想学英语的人还有没有活路?不想学英语的人是不是就不是人才?英语会不会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如果说法律规定英语将作为官方语,那么,英语将怎么教、怎么学?如果不把这些问题都理清楚,中国不但不会从英语中受益,而且要浪费中国大部分的人才,中国不但不会用英语挤身科技强国,而且会因此变成科技奴隶和科技窃贼,中国人在英语上所耗费的国家资源可以毫无疑问的排在世界第一,取得的成就呢?大家有目共睹!再不改革,浪费越大,问题越严重,我建议可以先暂停全民学英语,谁想学谁学去,等好的教育方案出台,再列入教学计划。 我再次强调: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不是少数精英的上海,上海的成就是全国人民的奉献造就的,不是少数人创造的,明天的上海还是中国的,不是英、美的,上海不可以发出错误的讯号! 南大学孙锡良
个人分类: 转载的精彩文章|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dwh5607 2009-12-9 12:10
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改革的要求也似乎越 来越强烈。 然而,当你问一下:教育改革,怎样改?改什么?甚至 问一下:为什么要改?可能不会得到任何肯定的答案。 当然,你可以说:教育的问题多多,如高考,如大学 生就业,如教育公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吧! 反过来想想,有些问题,是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是 不是可以通过教育改革就可以解决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所要的教育改革究竟是什么?特 别是,要历史地看,发展地看。 愚以为,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应该围绕培养中国未来 的建 设者这个中心。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具备怎样的 条 件?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一 定是有几个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比例,应该是个三 角 形的,不能是倒三角。从这个观点出发,请有关部门测 算 一下,未来50年,中国需要各类建设者大概是多少?涉 及 到具体的专业,需要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大专、中 专 生多少?人才的匹配可能是有一定比例的,也是有一定 的 规律的。人才培养应该搞计划经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 提前2-3年与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签订用人协议,作为 学校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协议签定后,若无特殊原因, 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其次,教育改革要瞄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 符合要求的建设者。这就要对我们的学制提出质疑:为什 么初中、高中一定要三年?为什么大学一定要四年?大学 的那么多考试科目都是必要的吗?能不能减少考试科目? 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是各有千秋的,是具有特色 的。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高考 不能被废除,至少50年内不要废除,但是要改革。 应该给 高等学校以高考的自主权,各校自主招生。 第四,开放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甚至地方的所 有二本、三本院校。对于这些学 校,可以不设门槛,只要 你愿 意,就可以去报名就读。 第五,大力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让其自主办学,作为 国民教育的重要补充。 呵呵,随感而发,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北大自主招生
hhanb 2009-11-29 15:47
此次北大推出的 39 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令北大方面始料未及的是引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和非议,据说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国人不支持这项所谓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看好这项自主招生政策。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意见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有违教育公平 教育不要说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要讲究公平的,可以说公平是全球教育普遍适用的第一基本原则。再说北大是谁的北大,北大既不是北京人的北大,也不是 39 所重点中学的北大,北大是全中国人的北大。假如北大真得视教育基本原则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推行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改革,除非北大为私立大学。如果一项改革举措明显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那他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改革,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标准,或者明显违背教育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措施最好不要推出,免得惹得大家不高兴。 其次, 30 分优惠使得推荐失去意义 北大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人格外的关注,因为国人给予北大太多的期许和希望。照理来说北大出台的任何举措应该是大气的有魄力的,可是 30 分的优惠让人觉得敢为人先的北大精神正在消失。既然是改革就应该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胆识,就应该像匡超同学所说的那样,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帏的风险,否则还算是改革吗?再说,对于候选人来说,区区 30 分根本算不上什么,即使是不借助校长的实名推荐,他们也十有八九能考取北大,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一场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改革,弄得满城风雨,还要给全社会劳师动众地折腾一回,这是否劳民伤财呢? 再次,北大本不缺优秀生源 北大最该做的是扎扎实实地抓好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北大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每年照收近来的大批的状元、奥赛选手统统培养成人,因为北大的生员本来就够好得了。 即使不出台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那年不是把全中国最好的生员一网打尽?北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把现有的本来就非常优秀的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见解、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为人先、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而不是哗众取宠地推出一项无关痛痒的所谓的改革举措,结果还在无形之中人为地制造了新的社会矛盾。 本来大家就觉得重点中学的存在是一个很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北大再人为地为此锦上添花,这样的行为并不符合教育家的理想。还是那句话,北大不缺优秀生员,北大缺得是一流的大学教育。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招生:名校不忘边远地区的优秀生源
panfq 2009-11-26 18:09
影响大学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源,生源较好、毕业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过来就会提高大学的声誉。 自主招生为高校自主选择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也激发了一些学校主动出击,招揽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在北大等名校忙于选定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学作为优秀生源推荐基地的时候,西北地区的名校也不甘示弱,与一些边远地区的优秀中学建立联系。 这不,西安交通大学就把甘肃民勤一中确定为它的优秀生源基地。(见附文) 位于边远农村地区的中学虽然硬件设施赶不上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农村娃都有一种 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肯努力,潜能就有希望得到发展。 例如,甘肃会宁就曾总结出“三苦”精神,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据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在中关村创业的研究生有不少。 有时候想一想, “ 肯努力 ” 也是确实一种智力。在智商 IQ 、情商( EQ )的概念之后,美国曾有人又提出一种新的智商观点,这种观点就是把 “ 努力 ” ( effort )当做一种智力。 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New IQ: Effort “Underachievement among American youth is often blamed on boring textbooks, class size…We suggest another reason:…student failure to exercise self-discipline….American children have trouble making decisions to sacrifice short-term pleasure for long-term gain and that programs that build self-discipline may be the roa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cticle/2006/01/16/AR2006011600788.html 其大意是说: “在美国那些不及格或成绩欠佳的青少年往往指责枯燥的课本和班级规模 ... 我们建议应考虑另外一个原因: ... 学生自律方面的问题 ... 。美国孩子的麻烦就在于,他们不能为未来长远的收益而牺牲眼前短期的快乐,而培养其自律精神可能是通向学业成功的道路。” 这就说明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对于一个人发挥自我潜能、促使自己成功的必要性。以前我们也把它归入“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当然,上面几句话说的是美国的情况,我在这里引证是肯定努力吃苦的精神的价值,并不是意味着要加大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而言,中国的学生能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掉眼前的快乐太多了。它来源于严酷的竞争压力,同时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苦学并不等于死学。负担过重就会压抑孩子的创造性。 甘肃民勤一中被确定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生源基地 近年来,民勤一中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名牌重点大学录取人数连年增加,得到省内外众多著名高校的一致好评,先后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定为国防生生源基地,近日又被西安交通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 2009 年 11 月 14 日,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生源基地挂牌仪式在民勤一中隆重举行。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甘肃招生组组长唐玉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助理徐忠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理科中心主任李继成教授和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教育局负责同志及民勤一中师生代表参加了挂牌仪式。 西安交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大师名流荟萃、栋梁之材辈出,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它坐落在美丽的古都西安,校园宽阔,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厚,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莘莘学子倾心向往的人才摇篮。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忠锋介绍优秀生源基地优惠政策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继成宣布民勤一中为优秀生源基地的决定 西安交通大学甘肃招生组组长唐玉海教授与民勤一中校长 签订交换合作协议书 西安交通大学把民勤一中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是西安交通大学对民勤一中办学质量的信任和鞭策。这标志着知名高校与民勤一中生源关系的确立,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将进一步走向融合,将给全县高中学子提供更广阔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直接惠及全县学子,对于一中乃至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朱红艳在挂牌仪式上作讲话 据悉,被西安交通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后,民勤一中学生可享受西安交通大学在自主招生、推荐保送、高考录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民勤一中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自主选拔招生考试,可直接参加该校自主选拔复试,不再进行资格审查。若自主选拔考试成绩特别突出、高考成绩未达到该校在我省的录取线但超过我省一本控制分数线以上可由该校予以录取,还可优先选择专业并享受该校“育英奖学金”;或按自主选拔考试成绩等级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加 20 — 30 分录取。民勤一中学生报考该校,高考成绩若达到该校提档线,将直接由该校录取,不退档。另外,西安交通大学院士、教授和专家还定期到民勤一中举办专题讲座、科普知识报告和教师培训活动。根据协议,今年民勤一中可直接推荐 15 名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 2010 年自主选拔招生复试。 县教育局局长马继杰在挂牌仪式上作讲话 西安交通大学在甘肃省共确定 4 所优秀生源基地学校,我校是西安交通大学在全省除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天水一中之外的又一所优秀生源基地校,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设立的 100 所优秀生源基地学校中唯一的县级中学。 民勤一中校长李忠民致欢迎词 挂牌仪式结束后,唐玉海和徐忠锋教授为一中教师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并就相互关心的高考热点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 (民勤一中办公室 刘尚德 供稿) http://www.minqin.gansu.gov.cn/mqjy/news/bxxw/200911/355.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妨给北大一次试错的机会
张显峰 2009-11-17 15:34
酝酿已久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正式亮相, 全国39 所中学获得北大2010 年 校长实名推荐 资质 。16日,北大招生办公室对这些中学及其校长姓名进行了公示。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北大的这一改革之举,甚至有人批评这是历史的倒退。我倒是认为,不妨理性对待北大的勇敢探索,哪怕是给它一次试错的机会。 我也曾经撰文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带来的种种可能的不公表示过担忧,但是改革就是有风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在不断的试错和纠错的努力中走向成功。 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已然饱受诟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是革除这种弊病,探索多元化招生的一种尝试。就像北大所说的,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当然,联想到种种高考舞弊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免会有这样的担忧:这一比之高考而缺乏硬杠杠的制度,会不会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本来意在选拔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渠道,会不会因为种种顾虑成了高分俱乐部?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会不会成为挤破脑袋的择校热门?很多省市和农村中学没有获得资质,会不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公 有这样的担忧是可贵的,尤其在北大的这一制度尚未真正实施之时,舆论对它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先期曝光,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决意改革的北大不会对这些信息置若罔闻的。 但也不能因为种种先验的结果和预期的可能,而放弃改革的尝试。这就好比担心某种不测,因此就不敢出门上街一样令人诧异。其实环顾一些世界名校的招生,大都采用推荐制,校长、教授、校友,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推荐或自荐。这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制度,而且也被证明是选拔种子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给了很多偏才、怪才和低分不低能的学生得以走进名校的机会。 这一制度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行得通,当然还要看实践,实践是检验一个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北大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何不拭目以待?况且推荐的学生只占北大整个招生人数的3%,给它探索的空间,或许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即便舆论的种种担忧不幸应验,它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它考验了这个制度的成熟性和社会的诚信,也会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非一两所学校、一个教育界之力所能为,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改良。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7739 次阅读|6 个评论
未名湖后我未名
等离子体科学 2009-3-9 12:08
这里是科学网,但好像也谈文学(比如吟诗作对)。这个题目,就是笔者拟的一个对子的下联。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一个上联:博雅塔前人博雅。听说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一道试题:试用北大的景物对出下联。 这个上联出得好,看出了中 文系 教授们的功底。看着简单,对起来也不难。牵狗搜一下网上对出的下联,多是按照博雅塔前人博雅来对的。学者如 孔 教授,博文里用的就是未名湖畔我未名(几家平面媒体亦有转载)。 这样对出来,当然就可以得满分。可是也有有心人看出,这上联其实还可以这样来断:博雅塔前人博雅。 所以这个考题给了学生更进一步发挥的余地。能看出这一层,并对得好,其它的语文试题考得怎样大概可以不去管它了。因为对高中生来说,他(或她)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掌握到这个程度应该算达到北大的入学水平了。 有人想到此节,对出来:未名湖后者未名。但是上联可以用两种方法断,下联也该这两种断句都对得上。所以这个下联还不算工。 笔者觉得,不妨将 孔 老师的下联和这个下联结合起来,就是文章标题的:未名湖后我未名。藏身湖后,取谦逊之意。而另一种断法,在汉语有小我、大我、真我,所以后我也是通的,取后生小子如我之意。 孔 老师继续说: 听说今年北大自主招生作文题是要求写一篇驳论,驳斥《腐败无害论》,所有的中学都没有预料到,很多吃辅导饭的名师又一次押题落空,遂寻隙大骂。其实考生如果接触过那些腐败分子的言论,自然会写得好,如果整天听的都是新闻联播的正面宏论,以为我们国家还是到处莺歌燕舞的时代,那就不容易写好了。幸好听到有关人士传来消息,不少考生写出了掷地有声的好文章,而且是正式高考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好文章。看来,自主招生就是好哇,试题本身就杜绝了某种腐败,让学生不用复习和辅导,复习辅导了也没用,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通过自主所要招收的,就应该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一支特种兵啊。 所以高考的改革,大概先要往这个思路上去想:让学生不用复习和辅导,复习辅导了也没用。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4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主招生面试拾零
liangjin 2009-3-8 19:21
首先申明,以下内容无关考生成绩。贴出来的问答只是类似情景,不是现场录音,请勿对号入座。只希望从中思考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参加面试的是十八岁的高三优秀学生,应该算成年人了。 问:你收到北京一个紧急面试,离现在只有5小时了。你要做些什么? 答:看看要面试什么,5小时太短了,不能全面准备,只能准备重点 画外音:你在上海,怎么去呀?到了面试地点,其它准备才有意义吧。 问:你被派到渺无人烟的大沙漠单独去完成一项任务,你有半天时间准备,你要做些什么? 答:带足钱,买张地图,给手机,照相机充电,上网查相关的风土人情。 画外音:你不吃不喝不睡? 问:你现在在森林里迷路了,身上只有一天的干粮和水,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你要做些什么? 答:设法通知外界救援,例如呼叫、放火 画外音:天哪,在森林里放火,你不要命啦?怎么不意识到首要依赖自己,设法自救? 问:从你的简历上看,你去过老人院帮过忙,你能谈谈这件事吗? 答:我们给老人们唱歌,打扫卫生,还听老人说话。 问:挺好的,那么老人给你讲了些什么? 答:没听懂,忘了。 画外音:做善事不是为了写进简历,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才有收获。 问:现在正在开两会,如果你是代表,你打算提交什么提案去解决你觉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答:有关经济危机的提案。 画外音:不要人云亦云,还是从你熟悉的生活中找问题吧,这些问题你才有发言权。 问:在你的简历中,你引用了一句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请问这句话引自哪儿? 答:好像是亚力斯多得或者是苏格拉底,记不清了。 画外音:引用别人的东西要严肃,养好这个习惯。引用的这句话,不仅作者搞错,内容也有误。 问:看你的经历去过好几个国家,参观过巴黎圣母院,也参观过北京故宫,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都很高大 画外音:旅游不是为了到此一游,不用心,不思考,枉游一圈。 问:谈谈中国商人拍得兔首鼠首又拒绝付款的事件。 答:满解气的,但破坏规矩又不太好 画外音:请有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理由,不要和稀泥。 问:你是文科班的要考理科专业,谈谈你理解的文理差别和你选择的理由。 答:文理科各有好处。 问:先说说你认为的文理科定义。 答: 画外音:做决定之前,先好好了解你所要选择的对象。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49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抵估
hhanb 2009-2-20 07:46
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抵估 日前 2009 年自主招生正在各地展开,从上海传来的消息看自主招生释放出的利好不断,无论是高校、中学,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对自主招生寄予厚望,媒体也对自主招生所引发的社会效应给予肯定和积极评价。尽管自主招生还有待完善,甚至还有不少非议,但总的来看,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低估。 笔者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都在关注高考改革的一举一动,也切身感受到这些年来高考改革的起起伏伏。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少为高考伤过脑筋,也想了许多办法,出台了许多扶持素质教育的政策举措,可是收效都不好。比如曾被人们普遍看好的春季招生制度,还有这些年各地陆续推出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始终没能撼动应试教育这个不倒翁。倒是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出,正在扭转这种被动的高考改革局面,自主招生已经在局部对应试教育构成了挑战。比如上海的自主招生正在展现勃勃生机,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上彻底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用《文汇报》编者的话说就是:高校自主招生获得的社会关注程度绝不亚于高考,同时它对高中教学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自主招生是一定意义上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体现,而统考统招则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独立办学的权利。众所周知生源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没有好的生源想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要招到好的生源,自主招生就是必由之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 ,已经连续四年抓自主招生工作,他认为大学的目标是希望有自主选拔人才、自主培养人才的自主权,而自主招生正是这样的尝试,今后类似的权利下放还应该再多点,高等教育才可能上质量上水平。 其次,自主招生有利于在中学推行素质教育,从而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独霸天下的格局。 以上海为例,自主招生已经在一些重点中学掀起涟漪。过去那些受学校推崇的 考王们未必能在自主招生面前一帆风顺;相反,那些兴趣广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则成为各名校争抢的香饽饽这样一来就用现实的力量,把基础教育导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海交大附中的蒋老师就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基础性的命题原则,对中学实施通识教育,鼓励优秀学生多阅读感悟、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复旦附中的黄老师也指出,高校自主招生所体现出来的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导向对当前应试教育是一种冲击,可以引导学生更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管是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还是社会现实问题,或者是个人人文素质考察,其基本功都离不开阅读。比如今年复旦和上海交大的面试题目就有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是什么?你对奥巴马当选有何看法?你认为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可以说,自主招生把阅读的重要性突显了出来。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不关心时事政治,只是一味地死学习,是绝对无法通过自主招生面试关的。这就难怪许多人很难适应全新的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其实并非面试题目真的有多么难、偏、怪,只是自己少见多怪,是长期标准化应试教育毒害的结果。 另外自主招生考试还有许多方面是测试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情感体验的,如果没有认真的社会实践经历,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回答类似的问题也不太容易。 事实上在上海,参与自主招生比较集中的几所重点中学,无论校长老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切身体会到自主招生带来的变化,原先应试教育铁板一块的局面正在松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老师的教法也较前要灵活的多,创新意识更强,尤其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图书馆在沉寂了很长时间以后,重新热闹了起来,教辅资料不再吃香,经典名著和时政报刊成了同学们课余饭后竟相阅读的对象。 再次,自主招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板。从几所大学的调查数据看,通过自主招生渠道就读的大学生的表现普遍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批生源给所在学校带来素质教育的清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对在校大学生最好的示范。我们真心希望大学教育不再是高四的延伸,希望彻底改变被动学习、被动教育的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工具教育为育人教育,变学历和文凭教育为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实行统考统招制度,它的好处是公平高效。但他的缺陷往往是应试高手容易得手,反而把一些真正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有兴趣,且具有研究潜力的生源拒之门外。笔者以为,自主招生的办法可以引入研究生招生,采取申请 + 大学学业成绩 + 面试的办法,由导师和招生学校自主录取。 说到底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个性成长的教育,统考统招有其公平高效的一面,但也有违背教育规律的一面。自主招生短短几年的实践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值得关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