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探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类简史(76)
罗非 2017-8-14 10:42
  地图上的空白   现代这种“探索、征服”的心态,从世界地图的演变可以看得一目了然。早在历史进到现代之前,许多文化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地图。当然,当时并没有人真正知道全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亚非大陆上的人对美洲一无所知,美洲文化也不知道亚非大陆上的情形。但碰到不熟悉的地区,地图上不是一笔未提,就是画上了想象出来的怪物和奇景。这些地图上并没有空白的空间,让人觉得全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在15、16世纪,欧洲人的世界地图开始出现大片空白。从这点可以看出科学心态的发展,以及欧洲帝国主义的动机。地图上的空白可以说是在心理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清楚表明欧洲人愿意承认自己对于一大部分的世界还一无所知。   图23 1459年欧洲人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地图上似乎巨细靡遗,就算是当时欧洲人根本一无所知的南非地区,都有密密麻麻的信息。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希望能找到一条前往东亚的新航线。哥伦布当时相信的仍然是旧的世界地图,以为全世界在地图上一览无遗。哥伦布从旧地图推算,日本应该位于西班牙以西大约7000公里远。但事实上,从西班牙到东亚的距离要超过两万公里,而且中间还隔着个他不知道的美洲大陆。1492年10月12日大约凌晨2点,哥伦布一行人与这片未知大陆有了第一次接触。皮塔号(Pinta)的瞭望手胡安·罗德里格斯·贝尔梅霍(Juan Rodriguez Bermejo)从桅杆上看到了现在的巴哈马群岛,高呼着:“有陆地!有陆地!”   哥伦布当时相信这个小岛就位于东亚海外,属于“Indies”(印度地方,包含今日印度、中南半岛及东印度群岛等地),所以他把当地人称为“Indians”(这正是美国原住民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一直到他过世,哥伦布都不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大错。不论是对他还是许多当代的人来说,说他发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大陆,这根本难以想象。毕竟千百年来,不管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甚至是不可能犯错的《圣经》,都只知道有欧洲、非洲和亚洲。怎么有可能他们全错了呢?难道《圣经》居然漏了大半个世界,只字未提?这种情况,就好像是说在1969年阿波罗11号要前往月球的途中,居然撞到了另一个从来没人看到的月亮。而正因为哥伦布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无知,我们可以说他仍然是个中世纪的人,深信着自己已经知道了全世界,所以就算已经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也无法说服他。   至于第一个成为“现代人”的,其实是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他曾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美洲。而在1502~1504年间,欧洲有两篇描述这些航程的文章发表,一般人们相信就出于韦斯普奇之手。这两篇文章提出,哥伦布发现的小岛旁边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大陆,而且不管是《圣经》、过去的地理学者或是当时的欧洲人,在先前都不知道这块大陆的存在。1507年,地图绘制大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相信了这种说法,出版了新版的世界地图。于是,这片西班牙船队向西航行所碰上的土地,终于首次以一块独立大陆的姿态出现在地图上。既然要画,瓦尔德泽米勒就得给它取个名字,但他误以为发现美洲的人是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因此为了向他致敬,这片大陆就被命名为“America”(美洲)。瓦尔德泽米勒的地图洛阳纸贵,其他许多地图绘制师也跟着有样学样,因此“美洲”这个名词就这样广为流传。说来也算是老天有眼,到头来,全球有1/4的陆地、七大洲之中的两洲,名字就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人,而他唯一做的事就只是有勇气说出“我们不知道”。   发现美洲,对于科学革命是一大奠基事件。这不但让欧洲人知道实际的观察比过去的传统更重要,而且想征服美洲的欲望也让欧洲人开始求知若渴。他们如果真想控制这片广大的新领地,就一定得收集所有相关地理、气候、植物、动物、语言、文化、历史的庞大数据。在这些时候,不管是基督教《圣经》、过时的地理书籍或是古老的口传知识,都无用武之地。   从此之后,不只是欧洲地理学家,欧洲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学者都学会了留白这一套,诚实面对自己领域的无知,并试着加以填补。他们开始承认自己的理论还不完美,一定还有什么尚未得知的重要信息。   图24 1525年的萨尔瓦提世界地图(Salviati World Map)。1459年版的世界地图上画满了各个大陆、岛屿,而且还有详细的解释,但萨尔瓦提地图则有大片留白。我们可以看到美洲的海岸线一路向下之后,接着就是一片空白。任何人只要有一点点的好奇心,看到这份地图之后一定会问:“在那后面有什么呢?”地图上没有答案。这就像是一份邀请,请读者亲身起航、一探究竟。   * * *   地图上的空白就像一块磁铁,让欧洲人前仆后继,希望填补这些空白。在15、16世纪,欧洲探险队绕过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基地和殖民地的网络。这是全球性帝国的真正首次登场,也首次出现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欧洲帝国远征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原本一些独立的民族和文化各自发展,现在则成了单一的人类社会进程。   正因为我们已经太熟悉欧洲这些“探索、征服”的过程,常常忘了这件事其实非常特殊。在这之前,世界上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要这样千里迢迢去征服别人,绝不是什么自然的举动。纵观历史,大多数人类社会光是处理地方冲突、邻里争吵就已经无暇他顾,从来没想过要前往远方探索、征服遥远的国度。绝大多数的大帝国向外侵略只着眼于邻近地区,之所以最后幅员广大,只是因为帝国不断向邻近地区扩张而已。像是古罗马人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征服伊特鲁里亚(Etruria,约为现代意大利中西部),目的只是为了保卫古罗马的安全。接着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征服波河流域(Po Valley,约在意大利北部),目的只是为了保卫伊特鲁里亚。接着,他们又征服了普罗旺斯以保卫波河流域(约公元前120年),征服高卢以保卫普罗旺斯(约公元前50年),最后再征服了不列颠以保卫高卢(约公元50年)。古罗马帝国从罗马延伸到伦敦,总共花了400年。在公元前350年,没有古罗马人会打算直接乘船扬帆征服不列颠。   虽然偶尔会有某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或冒险家,展开长途的征讨或探险,但通常都是顺着早已成形的帝国道路或商业路线进行。以亚历山大大帝为例,他并未建立新的帝国,而是推翻并接手了原本就已存在的波斯帝国。最接近现代欧洲帝国的例子,在古代是雅典和迦太基这两大海上帝国,至于中世纪则是位于现今印度尼西亚泗水一带、曾在14世纪掌控大半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满者伯夷(Majapahit)海上帝国。但就算是这些帝国,它们也很少会贸然前往未知的海域,如果和现代欧洲人的全球大航海相比,古代的帝国可说只是地方事业。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不但时间早于欧洲,而且规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抵达了印度洋的彼端。规模最大的一次,舰队有将近300艘船,成员近三万人。87他们曾抵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红海和东非。中国船只曾停靠在沙特阿拉伯一带主要的港口吉达(Jedda),也曾停泊在肯亚沿海的马林迪(Malindi)。相较之下,哥伦布在1492年的船队只有三条小船,带了120个水手,简直就像是小蚊子碰上大飞龙。88   然而,这两者有一项关键的区别。郑和下西洋四处探访,对拥护明朝的各国君主提供协助,但并未试图攻占或殖民他国。此外,郑和的远征并没有深厚的中国政治文化基础。因此,在15世纪30年代明宣宗派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便突然告终。曾叱咤一时的伟大舰队遭到解散,珍贵的技术和地理知识亡逸,从此再也没有具备此等眼界及资源的航海探险家从中国出航。接下来数百年间,中国的君王依循着先前数百年的做法,其兴趣和野心仅仅及于四方邻国而已。   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而在过去,虽然他们可能也有能力做到,但古罗马从未试图征服印度或北欧,波斯从未试图征服马达加斯加或西班牙,中国也从未试图征服印度尼西亚或非洲。中国历代以来,甚至连邻近的日本都相安无事。原本,这一切就是如此自然。真正奇怪的,是为何现代早期的欧洲人忽然有了这股狂热,起航前往遥远而完全陌生、充满异国文化的地方,不仅踏上他人的海岸,还立刻大声宣告“此疆已归吾王所有”。
个人分类: 科普|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73)
罗非 2017-8-11 10:37
  第十五章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地球距离太阳多远?许多现代早期天文学家想方设法寻求解答,特别是哥白尼主张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之后,就吵得沸沸扬扬。许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都想解出这道难题,但众家得出的答案却有极大的差异,无法达成共识。终于,有人在18世纪中叶提出了可靠的测量方法。每隔几年,金星就会从太阳和地球之间直接通过,形成看似金星从太阳表面划过的“金星凌日”现象。而根据从地球各处观看金星的角度有些微不同,能够观察到金星凌日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只要从地球上不同的大洲观察同一场金星凌日,用简单的三角函数就能算出太阳到地球的准确距离。   当时天文学家预测,下一次金星凌日是在1761和1769年。于是,欧洲人派出船队前往地球四方,希望能尽量从各个最远的角落来观察这个现象。在1761年,科学家从西伯利亚、北美、马达加斯加和南非观察。时近1769年,欧洲科学界更是不遗余力,远途前往加拿大北部和加州(当时还是一片荒野)。而且,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atural Knowledge,一般简称英国皇家学会)认为这还不够。为了得到最准确的结果,他们认为绝对有必要特地派一位天文学家到西南太平洋。   于是,英国皇家学会出资出力毫不吝惜,派了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Charles Green)前往塔希提岛。然而,既然这趟航程如此昂贵,如果目的只有一次天文观测,岂不是太过浪费?因此,除了格林之外,同行的还有八位其他学科的科学家,队长则是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和丹尼尔·索兰德(Daniel Solander)。在这个远征队里还有几位画家,专门负责绘制途中必然会遇到的新土地、植物、动物和人类。船队配备了班克斯和英国皇家学会所能买到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船长则是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他不仅是老练的水手,更是声名卓著的地理和人种学家。   远征队于1768年离开英国,1769年在塔希提观察到金星凌日,接着前往考察一些太平洋岛屿,抵达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后在1771年回到英国。这趟远征带回了数量惊人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资料,成了以后许多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引发欧洲人对南太平洋的诸多想象,也启发后世的博物学家和天文学家。   医药领域就得益于库克船长的这场远征。当时,讲到要航行至遥远的彼岸,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有一半以上的船员无法抵达终点。他们的最大克星并不是愤怒的原住民、敌人的战舰,或是思乡情切,而是当时还一无所知的坏血病。得了坏血病,人就会变得慵懒昏沉、心情沮丧,而且牙龈等软组织还会出血。等到疾病恶化,就会开始掉齿、出现伤口且无法愈合,病人开始发烧、黄疸,无法控制四肢。在16到18世纪之间,坏血病估计夺走了两百万船员的生命。当时没有人知道坏血病的病因,而且不管用什么疗法,水手还是大批死亡。一直到1747年终于有了转机,英国医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用患上坏血病的水手进行了一场实验,分成控制组和各个对照组,各自给予不同的治疗。其中一组采用的是当时治坏血病的民俗疗法:吃柑橘类水果。而这组患者也迅速康复了。虽然当时林德还不知道究竟柑橘类水果有什么是水手所需要的,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正是维生素C。当时典型的船上饮食都明显缺乏维生素C,远航的水手通常只吃饼干和牛肉干,几乎没有水果或蔬菜。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并未采信林德的实验结果,但库克船长信了。他决心证明这位医生是对的。于是,库克的船队带着大量的酸菜,并且每次只要登陆,就下令水手必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在库克手下的所有水手,没有任何一个因为坏血病而丧命。接下来的10年里,世界上所有的海军都改采用库克船长提倡的海上饮食,拯救了无数的水手和乘客的生命。81   然而,库克远征队还有另外一个远非良性的影响。库克除了是个经验老到的水手和地理学家,同时还是海军军官。虽然远征的绝大部分经费来自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但船舶本身是由皇家海军提供。同时,海军调派85位装备精良的水手和士兵同行,船上也配备船用大炮、步枪、火药和其他武器。毕竟,远征取得的大部分资料(尤其是天文、地理、气象和人类学资料)都具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价值。有了坏血病的疗法之后,英国便能派出海军前往地球最远的另一端,对全球各大洋的控制力也随之大增。对于许多库克“发现”的岛屿,他都声称从此归英国所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澳大利亚。库克这场远征奠定了英国占领西南太平洋的基础,征服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让数百万的欧洲人殖民到新的土地;但也造成许多本土文化灭绝,原住民几近灭种。82   在库克远征后的一世纪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肥沃的土地都被欧洲移民掠夺强占。原住民不仅人数锐减90%,幸存者也严重受到种族歧视迫害。对于澳大利亚原住民和新西兰毛利人来说,库克远征队带来的是几近毁天灭地的灾难,至今尚未复原。而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原住民,遭遇甚至更加悲惨。他们原本遗世独立,生存繁衍长达上万年,但在库克抵达后短短一世纪间,就惨遭灭族,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欧洲殖民者起初只看上岛上最肥沃富裕的地点,接着就连荒野之地也不肯放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杀害所有原住民。最后仅存的少数人被赶到一个新教的集中营,传教士一片好意(但心胸并不特别开明),循循善诱,希望给他们灌输关于现代世界的生活方式。他们要塔斯马尼亚人学习阅读、写作和信仰基督教,以及操练各种“有用的技能”,像是缝补衣物和耕作。但他们拒绝学习,变得越来越忧郁,不再愿意生育后代,对生命完全放弃希望,最后终于踏上一条唯一能逃离这个科学、进步现代社会的退路:死亡。   令人不胜感慨的是,就算死后,科学与进步并未就此放过他们。最后几个塔斯马尼亚人的遗体被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长以科学之名取走,进行解剖、测量长度和重量,再分析发表成所谓的科学文章。接着,他们的头骨和骨架再被陈列在博物馆里,成了人类学的藏品。一直要到1976年,塔斯马尼亚博物馆才终于愿意松手,让楚格尼尼(Truganini,最后一位离世的纯种塔斯马尼亚人)的遗骨得以安葬,此时她已经去世了一百年之久。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English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也是到了2002年,才归还她的皮肤和头发标本。   所以这样说来,库克的船队究竟是有武力保护的科学远征队,还是有几个科学家随行的武力远征军?这个问题就像是问车子的油箱该说是半满还是半空一样,其实两者皆是。科学革命与现代帝国主义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像是库克船长和植物学家班克斯来说,科学和帝国根本就是一家。就连倒霉的楚格尼尼也分不出这两者的概念有何不同。
个人分类: 科普|1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献给新探险者们的2016新年致辞
热度 17 博物 2016-1-1 17:24
2015年6月30日摄于北纬79度古斯塔夫五世地瑞典北极科考站(感谢刘军老师为我留影)   新年,一群自然爱好者的探险队即将启程,嘱我写一篇致辞壮行,欣然命笔——   半个多世纪年前,苏联历史学家马吉多维奇出版了一部叫做《世界探险史》的大书,相关史迹收录之全,令人咋舌。翻开厚重的书页来看,俨然就是一部自文明以来,人类在地理维度上的地球发现史。我一直在其中寻找有关中国人对于我们这个星球地理认识和发现的贡献,结果,翻开前半部,其实也就全书的三分之一,张骞、法显、玄奘、郑和、徐霞客......等熟悉的姓名在那些章节还赫然在目,等翻到了下半部(近300年),看看震撼人心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到底有哪位同胞做出了贡献的时候,竟然是——没有!   看看我们缺席的这300年探险史:它决定了今天地图一半以上的国境线位置、几乎今天全部强国的势力范围、关乎到地球财富的划分......在这关键的300年中,那些长着红头发、黄头发的探险家们或驾驶着帆船或者徒步,从他们的家乡——一个个“小得可以的国家”出发,闯荡四大洋,纵贯南北极,从世界各地给他们的女王或国王们带来黄金、白银、香料、宝石......还有更重要的——地图和海图,让帝国的士兵、强盗和土匪们得以在这些地方肆无忌惮地开疆拓土,女王和国王们的徽号也不断加长、再加长......“海上马车夫”的鞭子在大西洋沿岸诸国轮番交接、所有“新发现”的大陆和一半以上的非洲沦为殖民地、“自治领”,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淘金者的天堂”,丰富的资源——能源、矿产、农产品、手工业品,以及奴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宗主国,成为它们“大国崛起”的重要资本,那些“小得可以”的国家摇身一变,变成了“日不落”、“北极熊”和全世界的“大叔”......   而我们呢?当洋枪洋炮打到皇城墙根儿底下的时候,朝中众臣竟无一人知道敌人来自何处,居然还问“英吉利是否与罗刹国接壤”! 是我们缺乏探险精神吗?一部《山海经》对四荒的详尽介绍,向我们揭示出上古的中国人是多么热爱地理探险,甚至许多现代学者从那些晦涩的文字中猜测出中国人曾见到北极光、极地幻日、猛犸象、北美的印第安人和中美洲的负鼠。而其后,甘英在2000多年前就到达了黑海沿岸,1000多年前,僧法显考察了印度半岛和马来群岛,而郑和,比欧洲人更早到达东非!   “历史上的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一直领先于全世界,但到了近300年,工业革命不仅没有在那里出现,反倒落在了后面”,这不仅是令科技史大师、法国人李约瑟困惑的事情;同样,也是令地理史家困惑的事“历史上,中国人的地理学一直领先于全世界,但到了近300年,‘地理大发现’不仅没有中国人的份儿,地理学也落在了后面”......   个中苦水只有国人自己清楚,原始民族的入关使本已在富庶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社会一下打回了农奴制,继而,昏庸腐溃、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使百业、民智长期桎梏,接下来又是百年战争、割地赔款......  可喜的是,今天,我们正在见证:随着千年睡狮的醒来,沉默几百年的探险精神正在回归,并将再度崛起!值得令世界瞩目的是,中国人的崛起有别于列强,在“和平崛起”的旗帜下,我们应该将探险精神赋予为——   “ 开拓眼界,发现价值,寻‍求真理 ”    开拓眼界 :不踏出家门,不会感受天地之大。就好比中世纪的西方人,如果不走出大西洋,永远不知世界之大。探险,是开拓眼界的方式。    发现价值 :人生价值,须置于天地间体量;地域价值,须置于天地间体量;万物价值,须置于天地间体量。探险,是发现和实现个人、地域、商品价值的重要有效途径。    寻求真理 :哥伦布认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绕地球一周,向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达尔文和华莱士,一个进行了5年的环球航海,一个在马来群岛进行了8年探险考察,结果不约而同地成为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探险,使我们距离真理越来越近。   今天,当2016年第一缕阳光照耀在紫禁城那些金色鸱吻上的时候,我祝愿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书斋,去环游世界,去探索地球上每一个神秘角落,共同开启这史诗般的探险,和平崛起的精神将助我们的探险者扬帆远航!
个人分类: 博物感言|8916 次阅读|37 个评论
郑和下西洋----还没有出发就注定了结局
热度 14 lin602 2015-11-6 22:49
郑和下西洋,中国许多媒体与人士将其宣传得比较高。 哥伦布、麦哲伦等发现美洲新大陆及环绕地球,其中没有也不可能有郑和的名字。 当时的欧洲,崇尚英雄主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参加这些探险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相应还有可能写入史册,而且还可能会有很多的收益。 而郑和,一个太监,他率领手下人飘扬过海,为了完成皇帝的一些使命。 但是,在过去那个年代,出海是非常危险的事,这些人他们完全是为了执行皇帝的命令,他们内心没有任何甘心冒险的理由。如果有大的发现成功了,成果是皇上的,除了得到点赏钱外,其他好处没有多少他们的份,他们的名字可能都没有能够留下来,更难写入史册。如果出险死了,他们的家属得到点怃恤金,而家人的赡养与扶养都会出问题。 说实在的,这性价比太差了。 他们没有任何动力为此冒险。完成任务回来交差就行了,如果不死安全回来,真是上天保佑。 这种探险,还没有出发,其实就决定后果了。 日本的‘靖国神社’,供奉着他们死去的军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二战的甲级战犯,这对被害国是非常可恨的。但是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是对为国死去的军人的一个荣誉。我觉得这件事应该从好与不好的两方面来理解。 而我国的许多抗战老英雄,为国牺牲连个名字都不知道,也没有整理,战争结束后,许多老英雄生活也没有着落,当地政府也没有进行照顾。 更让人心寒的事,许多‘聪明人’对过去的英雄事迹及历史进行了虚无主义甚至颠倒是非的评论。 看起来这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在中国,做个英雄不容易,甚至就没有一个英雄开始到最后都得到的认可,岳飞等许多英雄都没有好的下场,而许多太监式的权力与官员,他们非常吃香,非常有权力,非常有势力,也非常富有。 做许多事情,不由自主地问:做这事值吗?
3771 次阅读|18 个评论
邂逅《神秘岛》
热度 1 taodeng 2015-5-30 18:48
邂逅《神秘岛》 1972 年的夏天,四川的空气闷热难耐,而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厌倦了单位上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父母便带着我和哥哥回到爸爸在江安县底蓬镇乡下的老家。那一年我 9 岁,刚结束了小学二年级的学期,满心欢喜地开始了快乐的暑假。 爸爸老家的村子叫鹅鸡塘,虽说那时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但水塘里真有鹅浮着,田埂上还有鸡跑着。追逐那些动物就是童年的乐趣,我还觉得不过瘾,叫我的伯伯把井里的水淘干了,把里面的鱼儿全部捉了上来。我也不知为什么,从小就喜欢山野,喜欢大自然,对一草一木,对虫鱼鸟兽,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兴趣。江安处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带,起伏的山头长满了绿树和翠竹,山头之间则是一片片水田。那时的交通不便,但也使得山村安静祥和,我就在这青山绿水间过着融入自然的生活。夜空中遥远的银河清晰明亮,四野的蛙鸣像琴声一样弥漫开来。 那时的科学知识匮乏,但我也总渴望对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却每每做出可笑的举动:我把好多蚂蚁捉来装在填满土的玻璃瓶里,想看它们如何挖洞筑巢,结果全闷死掉了;忽然听明白了光年的含义,原来我们看见的天体是它们多少年前的样子,就兴奋地以为自己发现了宇宙的真理。鹅鸡塘的夏日让我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白天可以抓昆虫,晚上能够观星星,玩得忘乎所以了。 但上山下田跑来跑去也有累的片段,坐下来休息时就想找本书来看看。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书可以看,更何况是在乡下。可我还是不死心,在奶奶家里到处翻来找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真的翻出来一沓发黄的书页,没有封面,没有开头,所以不知是什么书,也不知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我仍然急不可待地读起来,而且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是多么神奇神秘的故事,是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冒险探险的情节,我正是幻想有如此的经历,渴望感知这样的世界。 读到的内容是一群人被困在荒岛上,他们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充分利用一切的资源,采集食物,缝制衣物,在嶙峋的岩石洞窟中能够解决温饱地生活下去。然而,他们不放弃逃生的机会,但必须自己创造条件,用岛上丰富的树木建造船只以便脱离苦海。突然,事情变得紧迫起来,因为地底下传来了隆隆的躁动,种种迹象表明岛上的火山将要爆发。而正当他们的生死紧要关头,又有神秘的力量在暗中帮助和保护着他们。 不多的书页让我深深地入迷了,这是什么书呢?没有答案。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假期结束了,我又重新回到学校,时不时想起读到的那些野外生存的情节,好奇心更浓了,但这个谜团一直解不开。文革终于结束,春天又回到中国,各项事业在拨乱反正的大好形势下重新走上正轨,也包括出版事业。县里面的图书馆开放了,我和小伙伴们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本新书。直到有一天,一个书名突然映入我的眼帘:《神秘岛》,我仿佛意识到什么,赶紧把全套三本拿过来翻看。是它,没错,我多年前看过的书页正是《神秘岛》第三部中的内容,新书是 1957 年版本的重印,因此跟文革前的章节格式都是完全一样的。 于是我知道了凡尔纳,不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神秘岛》,而且把他的系列探险科幻小说全都看了。就连书中的雕刻版插图也令我倍感欣赏,从此便认定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我太喜欢凡尔纳书中描写的场景:虽然艰苦危险,但主人公们都能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在或美丽如画、或苍凉雄奇的大自然中游刃有余地生活、工作,甚至战斗。凡尔纳在作品中不仅总是传播催人向上的精神,而且不管有多么的艰难困苦,每个团体里的人们都互相帮助,绝没有出一个叛徒。而这正是我看其他无论现代还是古典小说中最痛心的情绪,常常开始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最后却分崩离析,甚至自相残杀。 凡尔纳的想象丰富、才华惊人,每一本小说中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险曲折,而且文笔幽默风趣、妙语横生。他的幻想大胆新奇,但却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知识和理论为基础。仅仅从《神秘岛》这一本书中,就可以了解到冶金学、爆破学、工程学、水利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看史密斯带领着一群落难的人们如何测量林肯岛的经纬度,建造花岗石宫的居所,应对富兰克林火山的爆发等等,读来兴趣盎然,简直太引人入胜了。在他书中的主要人物通常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连《神秘岛》中年幼的赫伯特也是一个小博物学家,什么动植物都认识。他们从赤手空拳的一无所有,最后竟然在荒岛上制造出了陶器、玻璃、风磨、炸药,甚至还有电报机。 《神秘岛》中的水手潘克洛夫参加过一切可能和几乎不可能的探险,所有不长翅膀只长腿的生物能够碰到的遭遇他都遇到过了。这一段叙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然的兴趣以及对凡尔纳描绘的探险生活的向往,最终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我在 1980 年的高考中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古生物专业,从此就可以与山野结盟,在亿万年前的地层中探究生物进化的奥秘,同时可以观察到现代动植物千变万化的世界,追溯地球沧海变桑田、深谷成高原的奇迹。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8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杰弗逊拓荒纪念馆重访
热度 19 xinyumri 2014-7-4 09:50
上月初,我有缘回到了曾经工作生活过五年的圣路易斯市,开会的地点就在拱门下的一个旅馆里。从前台领了房卡来到旅馆房间,拉开所有的窗帘,感觉豁然开朗。从阳台上望去,密西西比河江面尽收眼底,让人顿时忘了旅途的劳顿。看看离天黑尚有两个时辰,便带上兔子直奔拱门去了。 第一次见到拱门已是 15 年前的事情了,那年我们来美国整十年,仍是一无所有,若是算上愚公同学读医学院欠下的贷款,净资产是个大负数。然而我们自己感觉很富有,有两个儿子和熬夜无数读下来的博士学位。那年我们要把家从北卡搬到圣路易斯,便把不满周岁的老二放在了新泽西的弟弟家托父母照管,带着三岁半的大儿子,开着一辆 83 年的老爷车,驱车 1300 多公里,先是翻越了阿巴拉契亚山,然后继续一路往西,于黄昏时分来到了密西西比河边。看见河对岸不锈钢的拱门如一道长虹般高耸而立,在夕阳与绯红色晚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这里就是我们未来五年的家了。 在圣路易斯的五年里我们去拱门的次数并不多,除了初来乍到时全家一起去看了次新鲜,其余几次都是陪朋友和家人去的,每次带着小朋友边看边聊,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游。此番独自一人故地重游,正好可以把当年拉下的课补上。 坐落于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圣路易斯市,在历史上曾是西进必经的门户城市( Gateway ),几个中文网站把它比作嘉峪关,有点取其“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味道。圣路易斯在 1804 年的“路易斯安那购买”中正式归美国所有,随着西部开发热的出现,曾一度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圣路易斯拱门,又称 The Gateway Arch ,就是为了纪念西部开发而建的一座纪念碑,是占地 91 英亩的“杰弗逊拓荒纪念馆”( 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 )最醒目的地标建筑。 以杰弗逊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纪念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不仅因为他成就的“路易斯安那购买”将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更因为他还颇具远见地组织了史诗性的“刘易斯·克拉克探险”,为日后的西部开发奠下了基础。杰弗逊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美国总统,我曾在不止一篇博文中提到过他。这位“独立宣言”的撰稿人,在总统任期内创下了泽被后人的业绩,却在自撰的墓志铭中对此只字不提,而是将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写了进去,在我眼里是位不折不扣的书生和理想主义者。然而有次和愚公同学聊起杰弗逊,他不同意我的看法,说:“杰弗逊不是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个 visionary ,有把理想付诸实现的远见卓识!”打那以后,杰弗逊的目光在我眼里多了些许睿智,总是落在了凡人所不能及之处。 穿过上面两幅巨大的以西部开发为题材的油画,我从“拓荒博物馆”入口处的那尊杰弗逊铜雕那儿,又一次欣赏到了他凝视远方的目光。“拓荒博物馆”位于拱门地下,整个博物馆以入口处杰弗逊的铜雕为圆心,一圈一圈的半圆形呈放射状拓展开去。围绕着圆心的部分,展示的是“独立宣言”和“路易斯安那购买”。中间部分是许多照片和实物展,然而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西部开发了。既有早期探险者们使用过的望远镜和指南针、西部牛仔的各种行头、拓荒者们的大篷车,也有航海的罗盘和登月的飞船。拓荒,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广义的内涵。 秀一张我家小帅哥当年的照片 博物馆的最外圈,则以大量的史料,讲述了美国的开发史,有图片,也有文字记录。若是要仔仔细细地看过去,还真是要花上不少的时间。然而馆内静谧的灯光,营造了很好的浏览气氛,令人沉迷。瞧这些上自习的老老少少,他们的神情是多么认真! 最外圈一大半的空间,都用来介绍“刘易斯·克拉克探险”了,沿着顺时针的方向转过去,一幅幅巨大的西部风光照片,带人们走过探险队历经过的征途,从起点圣路易斯,一直到哥伦比亚河汇入太平洋的入海口。每一幅照片的旁边,都有一面茶色的玻璃镜,上面镌刻着探险队员的日记摘录,让人一窥探险之途的艰辛。于无声处,自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我的摄影技术,到这里也只能把兔子当笔记本来用了。 探险的路线 杰弗逊给刘易斯的信 刘易斯给母亲的信 征途上的生日 掩埋队友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一个凛冽的早晨…… 听到了太平洋的涛声! 镜面里的时空重叠 不觉间在博物馆里已泡了两个多小时,离开的时候馆里已经空空荡荡的没有几个游客了。我站在馆外朝里面又望了一眼,拍下了这张杰弗逊的背影。 拍拱门的计划告吹了,上一张为科学家伙们拍的工间照充数吧。照顾肖像权,上张黑脸儿的。 相关链接: 仲夏江边怀古(5):探险史诗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5893 次阅读|49 个评论
科学和企业精神(25/10)
热度 1 benlion 2013-10-25 18:05
- 探险与开拓 创新型社会,这是研究型和个性化教育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太多强调已知知识的记忆和已有技术的熟练操作,不是不需要知识型和技能型教育;但是,研究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不够,必然,导致科技水准落伍和产业创新不足的被动局面。 记得,有个来中国农村支教的德国年轻人,在他的网站上写爱好研究,显然,可以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也就是可以理解西方社会的探险和个性独特的行为方式了,比如,美国探险家在重庆的发现等。 这种精神和教育,以及可能还包括信仰在内,正是我们缺乏和需要学习的方面。 有一个故事:美国科学家致力于基因组中大量当时科学界认为是垃圾的 DNA 序列分析,他的观点是这些绝非垃圾,必然有功能或用处,得不到学术界和同行的支持,却得到了风险投资家的大规模投入,这一件故事很是典型。 在中国可能发生吗?包括,学术界已经成型,科学界公认很具经济发展前景的技术,甚至,已接近产业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也难以获得风投,国内风险投资基本是政府在代做;因而,问题在哪里?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配套的整个经济体系的问题关键点在哪?肯怕,需要深入探究。 另一个故事: 2013 年夏参加国内一个国际人才交流会议,午餐时间恰好坐在一块,一位洋人与我交换了名片,结果,第 2 天和第 3 天几乎一到自由时间就找我讨论,询问我的网站上的内容,还拿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甚至,他的同伴女友找他,也不受影响,一直到会议结束和临离开酒店之前的半小时还来我的房间讨论;但是,几乎没有见到一个华人问起同样的问题,这让我又记忆起在海外的实验室,也一样如此,只要一有不同观点,或只要有新的想法,就会被导师或同事追根刨底地问下去。 更有 90 年代在中关村,可能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一是,看到我的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项目,美国的公司总裁、投资商和大学教授居然国际长途和信件很频繁来询问和提出一同来北京洽谈,并且,之后不久就投入资金, 2002 年开始发表论文,研发至今接近产业化了。 二是,欧洲政府科技机构和著名大学教授、院长等,包括,印象最深的剑桥大学生物技术系主任等,由驻京英国大使馆商务官员带引来考察我们几个青年科学家正在开展的转基因动物研究机构和国际会议情况。 至于,系统生物工程和生物系统理论的过程,已经在科学网阐述了很多了,国际规模化通讯和探讨也是我组织国际会议的那个 1996 年。 (按注:在科学网开博以来,基本是记载个人的探索与思考,这里开始,也许写点关于现实社会的事情。) - (环太湖与环太平洋) -
个人分类: 现实|2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这幅图,就会更好理解中国的科研
热度 13 lin602 2013-10-5 08:09
看一下这网页上内容及附图, http://news.qq.com/a/20131004/001797.htm#p=1 重庆在中国境内,外国人探险得到了发现。我国的探险家呢,近期我看了中央电视台化了许多钱,到非洲拍草原上动物迁涉,还大张旗鼓地报道与宣传,好象是重大发现似的,其实这些拍摄现在已经是小儿科的探险了。而在家门口的许多险都没有人敢探。 科研就是探索,甚至是探险! 我们许多大牛教授们,钱非常非常多,吓死人。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探险了吗?如果他们不愿探不敢探,有没有将这钱的部分拿出来支持其他人探呢?我相信,只要他们愿意出钱,也愿意承担相关责任,会有人探索的。
4391 次阅读|27 个评论
云南洞穴探险
热度 1 earofwood 2013-5-17 22:34
爬接近垂直的陡坡,四肢着地攀岩,做壁虎状,有区段是要攀岩绳子才能上下。从来还没有爬过这么危险的陡壁。想来后怕。也极其佩服向导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岩壁上下自如的天生本领。 十三个小时不间断徒步和攀岩,1200米的高程跨度。真是绝佳的减肥方式。 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出金沙江现代河床1500米的洞穴中有流水成因、远程搬运的磨圆度好的河沙!为什么高山半腰甚至于4200米山顶上有河沙?金沙江的长期下切速率多少?非常让人着迷的故事在等待我们去发现。
472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惑一梦》第一百十五章
lao2004 2013-4-25 22:18
自从火星星裂瞬间卷走了所有卫星和飞行器后,人类暂停了宇宙探索研究步伐。这次,因为天上的“阴鲨”无物可治,成了一个膨胀的星体,在太阳系游荡也更加速疾。科学家们千方百计终于肯定其来自了火星,并推测它是火星星裂卫星失踪的始作俑者。这样,人类再次征程火星,寻找治它之法。 前头到达的两位科学家阿达斯和密史琼,两人乘坐火星飞船到达了火星后,不知何故,性情突变,似与谁有什么深仇大恨,怒火冲冠,慎目竖发,暴躁不安。传回来的信息,两人皆胡言乱语。说了很多人类如何如何坏蛋,如何如何自相残杀,如何如何自私自利,说有人类存在不仅地球不安全,太阳系也不安全等。说的都是一些诋毁人类不好的话语。两三天后,两人先后扑向火星大裂谷,不知所踪。他们生命应该不会受到毁灭,傻瓜系统虽相隔上亿千米,仍可知道两人身上的小比特没有湮灭。因此推断,两人只是失踪,没有殉亡。破获了如此信息,敕州总部当成怪事一桩。 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了。人命关天,敕州总部只得从长计议。这样,上火星又成了勇士们津津乐道之事。不过,有了上次月亮上的失利,大家已经比较理性,只表示意愿向傻瓜系统请缨要往。 古岛,因为方舟建成尚需时日,很多人也想着前往火星探险,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地球安全出些力,冒些险。整日安逸享受的闲人们,志气很高,争相报名,以求荣获傻瓜系统青睐。 杰克曼和石樱子夫妇、孔明溪、詹小洁和他们三岁儿子孔吼都踊跃报了名。魏民道看到周围很多人都表示要前往火星,要为地球出力献身的豪情壮志。他知道弗雪莱没有报名,也跟着怯懦着。上火星不比前往如此随时随意,要选择合适时机,就是地球与火星靠近了,才能前往,虽然报名人员很多,傻瓜系统并不急于指派。 新一年又来临,这个年过得有些不太安稳。大年初三,“阴鲨”又经过月亮,绕过地球。这一次,“阴鲨”像个大火球,已有月亮一半大小,地球能感得到震动,月亮更是发出了嗡嗡喇喇声响。“阴鲨”巡回演出般,或者例行公事般,来了即走,不在乎食物,也观察不出什么意图,唰然瞬移而去。 “阴鲨”虽不作声,却是无声胜有声。对于天上这个庞然怪物,战难以制胜,擒无从下手,躲难以规避,劝不知其主;不知如何克之;况且地球运行,亦非人力所能左右。科学发展至此,一切仍是听天由命,由着宇宙老人家随心所为。 过了一段时间,为了解“阴鲨”秘密,傻瓜系统再次指派科学家前往火星探险。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傻瓜系统特意挑选了十五位年纪较大的科学家,七男八女。他们个个都对人类忠心耿耿,对地球万分珍惜,性格温和,相貌慈善。他们一定不会说地球和人类的坏话。 十五艘貌似蜻蜓蝗虫的火星飞船,飘飘摇摇到达火星。十五人前后到达火星,穿着特制能量服,配戴空气罩,表情如何变化不得而知。传回的话语,一样百般污蔑人类文明史,都是一些很反动、很难以接受的痴人梦话:屌丝般的人类,检点检点吧,忏悔忏悔吧,你们的文字写的是什么?情啊、爱啊;拼啊、杀啊;算啊、计啊;阴谋啊、诡计啊;苦啊,累啊;……你们杜撰什么什么魑魅魍魉的故事,谬造什么什么残朴毁真的艺术,虚构什么什么巧取豪夺的经济,冥赞什么什么吃香喝辣的文化,膜拜什么什么枭雄豪杰的政治,……讲得神乎其神,说得无所不能,模仿得像模像样,……有什么好显耀,好耀武扬威的?又有什么值得驱使千千亿亿智慧生物,耗尽聪明才智去追逐、去自欺欺人的呢?你们的画画画得多好?你们能画出宇宙的边和角吗?你们音乐吹吹牛多棒?你们听得懂宇宙弹奏的琴音吗?你们这边说引力、那边说磁力,这儿说强力、那儿说弱力,多神啊,能说出所以然吗?你们说宇宙从一丁点爆炸而来,这一丁点从何而来、放于何处?你们所看所知不过九牛一毛,就计算着成王为霸。在地球作威作恶不过,又想着来火星,想着到太阳,想着捞金取银。你们是真心为了整个太阳系吗?你们连一条河、一块田,连呼吸的空气、生命之水都保护不了?还说什么仁、爱,发展、进步,这是人话吗?你们才是太阳系安全的破坏者,自私自利的屌丝家伙,做了多少损人不利己的蠢事,不能自知,愚顽竖子,宇宙为你们蒙羞,太阳为你们受苦受累。去忏悔吧,可怜人! 这都是些什么话?从火星传来如此信息,十五位人类科学家到了火星,说起火星话啦!这些在地球人非常温文尔雅的斯文人,到了火星,情愫迥异,胡言乱语唠叨一堆侮辱地球的话语信息。观其情形,似受某种蛊惑,动了魔心,悄然变坏。他们真的像在忏悔,胡言乱语两三天,一个接一个投入火星裂谷,再次不知所踪。 他们的话语虽反常反动,可也有些隐晦道理,想告诉或者宣传或者传递什么信息?如此蹊跷的信息,引得更多猜疑,火星更加神秘,“阴鲨”更加诡异。晦涩吗?警告吗?或者预示?各种猜测不绝,认为两批前往火星科学家们都被火星人收买了,迷惑了,魔化了,改造了。因此,他们在火星之上,在外人面前自揭老祖宗伤疤,攻击人类历史和文明,把人类一系列诗情画意和经济政治文化全部抹黑,功劳一笔画掉。可以肯定,所有一切,很明显火星上有居心叵测的敌人。“阴鲨”行动诡异,更是不可小视,必须倍加提防才好。 科学们根据这些异常信息,大胆推断前往火星的两批科学家受到不明物的拘禁。有人干脆说是被火星人抓走了,做了叛徒了。年底,当“阴鲨”再次来又走了,科学家咬牙切齿,毫无办法。敕州总部一番谨慎计议,授权傻瓜系统再次乱点鸳鸯谱,点了足足一百五十位各色好汉,准备再往火星,探险龙潭虎穴。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章
个人分类: 小说习作|2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仲夏江边怀古(5):探险史诗
热度 9 xinyumri 2012-11-4 03:19
沿着那座废弃的老桥,我来到了 Muskingum 河的另一边,顿觉江面开阔了许多。放眼望去,两江汇流之处清浊分明,一览无余。江边离老桥不远处,立着另一块牌子,走过去一看,是关于“刘易斯·克拉克探险”的,牌子的背面则是刘易斯途径 Marietta 时,在船上写给杰弗逊的一封信的摘录。 “刘易斯·克拉克探险”, 由杰弗逊在他的总统任期内一手筹划和组织。 1803 年,拿破仑在欧洲战场东征西讨,银根吃紧,杰弗逊顶着反对党的非议,不失时机地买下了从密西西比河以西至 洛矶山 以东的大片土地,一下把美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史称“路易斯安那购买”。“路易斯安那购买”还在磋商中时,杰弗逊就向国会提议派出探险队,对这片广袤的土地进行科学与商业考察。 当时人们对北美大陆的了解还很不完善,认为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相通的,而这条通道很有可能就在密西西比河最长的一条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因此探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寻找这条通道。 探险的领导人之一,梅里韦瑟 ·刘易斯上尉 ,是杰弗逊的私人秘书,也是他的弗吉尼亚乡党。与向国会申请资助的同时,杰弗逊把刘易斯送到费城,从当时最权威的学者那里接受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导航与地图绘制等。刘易斯于 1803 年 7 月 5 日离开华府,先是经陆路翻越了阿巴拉契亚山,来到了俄亥俄河的源头匹兹堡。在那里订制了一条龙骨船,并给他的军中好友克拉克写了一封信,力邀克拉克和他一起领导这次探险活动,克拉克很快在回信中欣然接受邀请。船到手后,刘易斯沿着俄亥俄河顺江而下,一路招兵买马。 10 月 15 日,刘易斯来到了和 路易维尔隔河相望的克拉克维尔 小镇,和克拉克“胜利会师”。两人带着路上招募的兵马继续顺江西行,进入密西西比河后逆流而上,来到了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汇流处——圣路易斯。 刘易斯和克拉克在俄亥俄江边“会师” 探险正式开始于 1804 年 5 月 14 日,探险队(又称 Corpsof Discovery )一行 33 人从密西西比河进入密苏里河, 逆流而上走完了密苏里河的全程,于次年的 8 月来到了位于洛矶山脉东侧的密苏里河源头。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水路通道,于是只好改走陆路,于 9 、 10 月间翻越了海拔高达 3000 多米的洛矶山。在洛矶山脉的西侧找到了与哥伦比亚河相通的水路,从那里进入哥伦比亚河继续西行。 1805 年 11 月 7 日,克拉克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 Ocian in view! O!the joy. ” 11 月 20 日,探险船队到达了哥伦比亚河的入海口——太平洋。 “刘易斯·克拉克 探险 ”路线 哥伦比亚河与密苏里河 “刘易斯·克拉克 探险 ”从出发到回到圣路易斯,历时两年四个月零十天,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横穿美洲大陆的探险活动。这次史诗性的探险活动,不仅为美国进一步的西扩奠下了基础,也成了美国拓荒精神的象征。我的这篇小文,实在无法容纳如此壮阔的画卷,仅向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几个有关的网站和书籍: 2004 年,为纪念 “刘易斯·克拉克 探险 ” 200 周年,“密苏里历史协会”举办了一个展览,展览在圣路易斯、费城、丹佛、波特兰、华府等地巡回了一圈,如今落户到了网上,在那里可以看到许多的史料与记录。 展览链接 “国家地理”曾制作了一个 40 分钟的精美短片,既可当作历史纪录片来了解这段历史,也可以当作风光片来欣赏西北部的壮丽景色,这部片子在 youtube 上能看到它的全部。 短片链接 刘易斯和克拉克日记,是关于这次探险最珍贵的史料。由富兰克林创办、位于费城的“美国哲学会”,收藏了许多日记的原稿。若干年前若想看到这些原稿,是要持名人推荐信的,如今能在他们的网站上看到部分原稿的影印件。 部分原稿 最初把小愚同学整得五迷三道的,是一本名为“不屈的勇气”(全名为: Undaunted Courage: Meriwether Lewis, 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West )的书。该书初版于 1996 年,主要围绕刘易斯来写, u ndaunted c ourage 取自于杰弗逊对刘易斯的评价。书作者 Stephen Ambrose 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刘易斯和克拉克日记。 Ambrose 文笔极好,于波澜不惊的史料叙述中描绘出恢弘的史诗画卷,该书因此很长时间内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谷歌上现有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不知这本书是否有中文翻译?哪位老师要是有心翻译,俺愿意加盟。 “不屈的勇气” 刘易斯和克拉克日记的部分截图 克拉克绘制的哥伦比亚河入海口地图 刘易斯绘制的部分动植物 B erberis N ervosa (这植物有个很怪的中文名字——脉叶十大功劳) Sage Grouse (艾草松鸡) White salmon trout (这条既鳟又鲑的鱼中文名字没有查到) 纪念币 5 分硬币上的纪念 25 分硬币上的纪念 一元金币上的纪念——给“ 探险 ”作向导与翻译的印第安女孩 艺术家们的创作 见到了密苏里大瀑布 凌霜栉雪 翻山越岭 长河迢递 “刘易斯·克拉克探险”,源于杰弗逊由来已久的探索西部的愿望,其中固然有作为学者的杰弗逊不倦的好奇心,然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对美国未来颇有远见的瞻望:他想为美国找到通往太平洋的入海口,为后人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1893 年的夏天,韦斯利学院年轻的英语教授凯瑟琳·贝茨在乘火车去科罗拉多讲学途中,有感于山川的壮丽,写下了“ America the Beautiful ”一诗,这首诗后来被改编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在尼克松访华、洛杉矶奥运会上都被一再地演奏,它的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O beautiful for spacious skies, For amber waves of grain, For purple mountain majesties Above the fruited plain! America! America! God shed His grace on thee, And crown thy good with brotherhood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 这样一幅蓝图,早在美国创建伊始,就在杰弗逊心中有了雏形。 2004 年的那个展览,结束语中引用了杰弗逊说过的一段话: We shall delineate with correctness the great arteries of this great country; those who come after us will … fill up the canvas we begin ... 杰弗逊总统卸任后,回到家乡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成为杰弗逊实践他办学理念的一个杰作。由杰弗逊亲自设计并被他称为“学术村”( Academic Village )的弗吉尼亚大学建筑群,没有像哈佛、耶鲁那样采用哥特式的尖顶而成为山寨版的牛津与剑桥,而是创造性地融入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红砖白廊的亭楼为主,亭楼之间由白色圆柱相连,与周围的绿地相映,给人宁静开阔之感。在校园的布局上,杰弗逊也没有像当时其他的大学那样,把教堂放在中心位置,而是由图书馆取而代之了。连图书馆的许多藏书,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在系科设置上,神学院被摈弃了,代之以天文、植物、建筑、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系。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崇尚理性的启蒙运动新思维。杰弗逊是这样描述这所学校的: This institution will be based on the illimitable freedom of the human mind. For here we are not afraid to follow truth wherever it may lead, nor to tolerate any error so long as reason is left free to combat it. The Rotunda —— 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 ( liuli 老师:像不像 THU 的大礼堂?考证一下设计它的人有没有受 Jeffersonian architecture 的影响?) liuli 老师翔实的考证,真个是问答相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629397 1826 年 7 月 4 日凌晨零点 50 分,美国即将在新开始的一天庆祝建国 50 周年,一代哲人杰弗逊在家中溘然长逝。按照他的遗嘱,杰弗逊被安葬在 Monticello 的家族陵园内,丧礼从简。他为自己撰写的寥寥数行墓碑铭文,对于担任美国总统及任期内的创业之举只字未提,但却提及了这样三件事情 :撰写“独立宣言”与“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创办“弗吉尼亚大学”。 第一次站在杰弗逊简陋的墓碑前,我感觉说不出的震撼,它仿佛在无言地告诉后来的人们:崇尚自由与学术,是杰弗逊心中关于美国的另一幅蓝图,一幅月朗风清的精神蓝图。而且它在杰弗逊心中的位置,要远高过那张地理版图。 柏舟老师赐玉: 异国沧桑隔远烟,兴邦赖是有前贤。 溯流壮志横千里,历险精神 越 百年。 风雨来时云蔽月,山川尽处海连天。 自由境界原非梦,碑勒铭文解太玄。 全部链接: 仲夏江边怀古(1):何古之有? 仲夏江边怀古(2):大江大河 仲夏江边怀古(3):将军解甲 仲夏江边怀古(4):江城风貌 仲夏江边怀古(5):探险史诗 仲夏江边怀古(6):清歌棹影入斜阳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950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人们为什么要去探险?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5-5 23:19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有8名60岁以上的老年登山者,因恶劣天气不幸遇难。这让人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面对这种探险的兴趣与生活。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与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外交关系或者恢复外交关系,与国外的交往也开始多了起来。在这个时期,我们就开始接触到国外的一些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中就经常听到国外一些人为了探险,不幸失去生命。当时的我们,听到这类消息,总觉得不可思议。你说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干什么不行?为什么偏偏要做那种冒着生命危险的勾当?这不就是玩命吗?这值得吗? 因为没有和国外做这种事的人接触过,所以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有些事只能依靠推测。也许这种推测并不靠谱。有人解释过,说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在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之后,他们就需要另外的精神生活,这就包括登山、探险、航海,以及玩各种悬乎的运动等。不过,在中国人看来,你就是再有钱,再富裕,一定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吗?所以很多中国人对此还是不太理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也有跟外国人学的,开始玩起了漂流。但那种玩,在我看来,并不真的跟外国人似的,是因为有钱加有闲,而带有某种争气(或者置气)的味道。你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中国人也一定要做到。中国的长江漂流,不能让外国人先来做,一定要由中国人先做。我们不能指责这种争气的想法,不过,这与国外的人做这类事情的出发点确实是很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些做这些探险活动的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已经有钱,或者有闲了,而只是为争一口气。尧茂书为了长江漂流,把命搭里了。当然,我很敬重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且,当时他们要做这样的活动,还要四处筹钱,或者说化缘。他们从事这种活动,没有什么休闲的概念,也更不是饱暖生闲事。也许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不值得的,但是,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没有资格和权利来指责这些先驱者。当然,作为探险活动的先驱,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来开辟出这样一条道路。 最近一些年来,中国人中的确有一些人口袋里有了一些闲钱,也开始不安分起来,要找一些探险或者冒险的事来做。像自驾车到处旅游,也有开始加入F-1方程式汽车大赛的。登山的驴友也开始成帮结伙。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近年来也经常看到媒体报道,在某个假期,某些登山的驴友到没有开发的地区旅游,结果被困在其中,经多方救援,有的被救出来,有的也遇难了。事后,总有相关部门给登山的驴友提出建议,要带足装备,有找人经验的人领路,那些生瓜蛋子最好不要冒然去走从来没有走过的路。我相信,那些陷入困境的驴友,没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打算要准备陷入困境的。他们更多的是缺少经验,对困难和危险估计不足。特别是那些遇难者,我们无从知道在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都在想些什么,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作为人类一员最后的尊严的。对于逝者,我想我们还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而不是指责他们的不足。 这倒不是说,我们就应该鼓励莽撞。因为在一个探险旅游刚刚开始的国度,经验是需要积累的。经验积累多了,人才能变得成熟。所以,对于那些驴友的遭遇,我们也需要更宽容一些。在有些媒体的报道中,由于寻找陷入困境或者失踪的驴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也有媒体说,这些人的行为不太负责任,由于他们的鲁莽,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消耗。他们应该道歉,甚至应该赔偿。 对于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少相应的法规。我以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各种意见最好都让它们有表达的机会,这对我们最终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是必要的。我们也许需要对某些人看上去不太负责的行为做出批评,但是也同样需要给予他们辩解的机会。 去年,复旦大学有几位学生在黄山迷路,搜救人员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有一位民警不幸牺牲。网上有报道说这些学生没有表达必要的感恩与歉意。后来复旦解释说,并非如此。被救的学生们还是表达了他们的谢意和歉意。现在没有纠缠细节的必要了。至于是否应该感恩与致歉,这与探险没有关系,是与人的品德和素质有关系。 不知道人们探险的动机,是不是与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向大自然进行挑战的需求有关。或许,人类自身就有这种探险的基因?不管人类是在饥饿的状态下,还是在吃饱喝足的状态下。
56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向成功挑战自然的驴友致敬
cgh 2011-10-13 09:48
14 名在四川失踪者平安出山 12 名救援队员失去联系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siguniangshan/content-4/detail_2011_10/13/9811279_0.shtml 作为从事地质工作的,我对那些探险的人们无比崇敬。到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真的没有什么看头,只有克服困难得到的才是更美的,哪怕只是荒凉的岩壁和雪海!再来看看这次被“被救”的驴友,谁说你们有错?你们求救了吗? 1 、到底谁救谁?这样的救援能力还一直嚷嚷要收费! “ 昨日, 14 名失踪驴友终于走出了耿达乡正河沟。然而,前日上山搜寻的 12 名搜救队员因信息不畅,目前仍未与景区联系上,也不知道驴友出山的消息。 ” 2 、找了几天没有线索,也不和景区联系,是不是搜救队员们发现美景自个乐去了?! “ 为了保证安全,队伍行进之处,都在显眼位置扎上红色带子,方便后来人寻找及安全撤回。 ” 3 、景区管理局在封山后还有那么雄厚的人力,是不是打扫厕所的也算上了! “ 据统计,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仅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就出动人员 300 多人,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 ” 4 、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是你我的,是某些代表国家的人所有,你去哪里都需要许可甚至付费,我们的“国有”还不如人家的“私有”来得“有”。谁还会为“我们的家园”注意环境?!
个人分类: 杂谈|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褒禅山--石钟山--现代探险者
sunyu367 2011-10-13 02:28
褒禅山--石钟山--现代探险者 2011年10月12日CCTV晚间新闻报道,探险者被困山野数日后获救。报道还历数了近年来若干类似事件,其共同特点是,被困者多以青年人为主体,通常采用报警方式求救,救援消耗人力物力甚多,不乏惨痛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如果问,这些探险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恐怕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好在,可以在高中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 》和苏轼的《 石钟山记 》,想必青年朋友记忆犹新。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何等了得的探索精神;“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又是何等了得的求是精神。这与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气相似。 古人尚能如此,我辈效仿又何妨?难不成,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将这两篇游记从课本上删除就干净了 (听说有人主张删除散文《背影》来着,理由是父亲斜穿铁路,不守交通规则) ! 当然不是 。古人的游记,不能喻理于其中的,多是泛泛之作,能讲出一番道理,方为上品。而现代探险者的行动,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只是引发的思考令人哭笑不得。 没有人会认为古人的装备比我们好,或许古人也出过类似事情,只是没有记载罢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古人没有电话报警,也没有直升飞机救援,他们只能自己精心准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现代探险者,似乎是被我们的可靠人民卫士惯坏了,他们的终极生命保障系统居然是,利用公共资源使自己成为惊险大片的主人公,而且是真实版的连特效都不用做。这已经超出探险的范畴,失去探险的意义了。 科研探索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要探索一个很少有人除碰得问题(自由研究,并非指国家需要攻关的项目),就自己尽量去解决问题,自己承担风险,不能无原则地向国家要,要不到还要喊不公平,那样同样会失去研究的意义。 我们需要探索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褒禅山、石钟山,但探索也有原则 --不能依赖性地要求公共利益买单 ,也要去承担责任 --体现探索的价值 。科研可以被兴趣驱动,但任何实践都天然存在着 原则和责任 。
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小康’应‘探险’!
lin602 2011-8-14 21:44
科研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要解决自己课题组最基本的研究经费,在这种情况下,做大的风险研究可能会不是很合适,因为风险大的研究,失败的可能性也大,中断研究的可能性也大。 但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了,有点节余经费,或者说达到‘小康’了(当然‘富裕’更佳),就应该提醒自己,用部分多余的经费,进行‘探险’,进行实质性的创新,这样也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研究‘走出一番天地’。 最早远度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探险,取得了重大发现,也记载于历史,还得到了许多‘财富’。第一架飞机尽管飞了很短的距离,但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谁也记不住今天的大飞机的设计师,但记得莱特兄弟。近期看到电视介绍苹果公司的业绩,也是来自于他们天才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个人也因此而世界闻名。 科学家的梦想是取得科技上的重大发现,这种发现是需要进行探险才能取得的。跟踪研究只是小进步,永远成不了大师,也难以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当然科技史上也难以记载。 没有官做,也没有别的追求,喜欢多看点资料做点研究,那就在自己的科研天地里探探险吧,说不定‘瞎猫碰上死老鼠’呢,哈哈。 经费有节余,花点去探险,就当扔下水吧,说不定能够泛起浪花! 我们共勉!
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人的探险牺牲精神,让人唏嘘!
wdfzacw 2010-7-9 14:58
电视上看到,第一个横跨大西洋飞行的linbai.真好英雄!之前一个一个一个的机毁人亡,他全不在意,接着干,干下去!!!!终于成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君行境美
baohaifei 2009-12-1 12:35
君行境美 鲍海飞 2009-12-1 刘玉平老师还在野外拾零(野外拾零三则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203 ),其实是在探险寻宝。虽在寻宝,却没有忘记那一路芬芳,带给了我们每一个人那悠悠的清香和情思。致纪。 江山如画秀美, 一路君行步轻。 路转峰回迷雾, 心明眼亮前行。 弄枝恋花相忘, 探险寻宝钟情。 溪语鸟鸣秋色, 人间大道玉平。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3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泰德的水下探险
eloa 2009-3-26 12:1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3-26 3:00 原文 这 。译者:Lewind,他的更多探险请看 这 ,更多译作见 那 朱利安史密斯(Julian Smith )将告诉我们:一个男人脚踩踏板横渡大西洋的冒险不仅仅是对体能的挑战它一定也能为海洋学家带来收获。 为了让自己的40岁生日有所不同,有人会给自己买辆崭新的汽车;有人会换一份工作;还有人终于开始动笔圆自己的小说梦;而泰德希安米洛(Ted Ciamillo)则决定要脚踩踏板,驱动一艘由他自己设计制造的单人潜艇横渡大西洋。 或许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爱冒险的家伙疯狂的白日梦,可这个被称作潜人行动的计划却已经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家们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当这艘潜艇于今年晚些时候下海启程时,海洋生物学家们将第一次有机会安静而不加打扰地探索大洋的表层,并有可能发现此前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 希安米洛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机械师和职业发明家,并且曾有过水下探险的经历。在1997年,他通过设计詹姆斯邦德式的水下交通工具水中速度者(Hydrospeeder)而小有名气,那东西看起来就像是辆水下摩托。虽然经营水中速度者的公司后来倒闭了,但希安米洛对于如何加快水下探险的速度始终保持着热情。我发现自己对于在水下移动速度的缓慢感到很失望,特别是还背着一堆潜水装备。他说,那就好像是把一个坐轮椅的人扔到了森林里一样。 于是,通过与海洋生物学家富兰克费施(Frank Fish)的合作,希安米洛为潜水员设计了一种碳素纤维的尾巴,称之为鲸月(Lunocet,译注:cet是鲸类相关的词根,lun是月亮相关的词根,这个自造词应该是取鲸尾形似弯月之意。)。费施就职于宾西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大学,专业研究鲸类游动的生物力学问题。以费施对海豚尾部的CT扫描为模型,鲸月有着水翼一样的剖面,像是一支水下的翅膀。费施说:当海豚上下摆动尾巴时,它们产生了一种向前的升力。这种升力变成了强大的推力:曾有海豚被测到高达54公里的时速。他们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能量转换成为推力,而人类游泳者的这一比例是可怜的百分之三左右,即使戴上泳蹼也只有百分之十。 鲸月的工作方式与海豚的尾部类似,使得潜水者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游动。一个类似海豚尾部的装置,其把能量转换为前向运动的效率,比以往最好的固体推进器还高百分之十五。 希安米洛和费施说,当鲸月的第一个原型两片碳素纤维中间夹着一块手工削制的泡沫塑料能够主要靠它自己游动时,他们就知道有希望了。当他们把这个原型放到一个测试水箱的底部时,它的浮力加上它的流线外形就产生了向前的推力,使之疾速穿过了水箱。公司于去年开始出售鲸月,而希安米洛已经用它使自己达到了将近13公里的时速,几乎是奥运游泳冠军迈克尔菲尔普斯最快速度的两倍。 希安米洛把它的迷你潜艇设计成了鲸月的放大版。 艇身用轻质而坚固的材料建造:不锈钢的骨架,聚碳酸酯的蒙皮,以及铝和钛制成的推进系统。它将以浸水潜艇的方式运行:由于没有充满空气的耐压外壳,它将时刻灌满着海水。浮力由填充在外壳里的PVC泡沫材料提供,另外气室也将提供一部分浮力,并可通过排空或充满气室把艇身保持在期望的深度。1.2米宽,5米长的艇内空间不算宽敞,但也不算狭小。感觉不到重量,又有所有这些窗户,你会感觉自己拥有很大的空间。希安米洛说。 希安米洛将穿着潜水服,并通过水中呼吸器或一种特殊的可调节通气管来呼吸。一个主要的挑战将是如何保持凉爽,因为平均水温将达到30摄氏度。有一个方案是覆盖反射材料,以防止太阳直接从潜艇顶部射入,加热艇内的海水。 希安米洛将以坐姿驾艇,在用脚前后踩动踏板的同时,手也要前后运动,以驱动潜艇前行。他说这就像是把楼梯机与滑雪机结合到了一起。这种上下肢共用的驱动系统与拍打式的尾部,将通过一个由不锈钢绳串连的滑轮系统连接起来。 希安米洛估计,从非洲西海岸的佛得角到加勒比地区的巴巴多斯岛这3700公里的开放水域,应该需要踩50天左右的踏板。他计划白天行进在水下两米深度,只在夜间上浮到水面,以便在潜艇顶上竖起帐篷睡觉。如果风的方向合适,他将在睡觉时放飞一只风筝以前进更多的里程。在恶劣的天气里,他将让潜艇潜到水下以躲过风暴。这可能很危险。如果海流把他带到太深的地方时间过长,而他又上浮得太快,那他将面临减压症的危险,这是由血液内出现的危险的氮气泡所引起的。另一种风险是当他睡觉时把空气用尽,或者无法上浮换气。在远海水体的任何一个深度,操纵一艘浸水潜艇的潜水员都面临着危险。希安米洛说。 或许不那么令人惊讶的是,并非每一个人都相信希安米洛能横渡大西洋。大多数人力潜艇的推进机构都貌似工作得非常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年度国际潜水艇竞赛运作主管杰瑞罗夫纳(Jerry Rovner)说,而我们的经验表明,鱼式设计的潜艇没有足够的动力。他解释道,我们每次比赛都有这样的参赛艇他不太可能走得很远,除非他是超人。 而勇敢的希安米洛则表示,他计划要进行高强度的身体训练,包括跑步和举重,甚至可能要在出发前割掉阑尾,以免除哪怕一点点在海上的50天里出问题的可能。为了在精神上为这次旅程做好准备,他还请教了航海者斯蒂芬考拉汉(Steven Callahan),后者为人们所知是因为他的游艇1982年在大西洋上失事之后,他在救生筏中度过了两个半月,后根据自己的经历著有《漂流》(Adrift)一书。 希安米洛坦率地承认他的计划最初是为了帮鲸月吸引公众注意力,而这个计划同时却也引起了海洋研究者们的注意。他们为希安米洛可能在这次旅程中收集到的巨量海洋研究数据而感到兴奋。在生物圈中,人们对海洋表层的了解很少,考虑到它覆盖了这个星球三分之二的表面,这种了解上的匮乏令人吃惊,北卡罗莱娜州波弗特市杜克海洋实验室的海洋生态学家辛蒂范德福(Cindy Van Dover)这样表示。当前的技术和采样手段令我们在研究水体表层时把它当作是一系列的离散点,而非环境和栖息地这样的整体。她说,近表层水体几乎像大洋深处一样无法探知。 泰德希安米洛将在自己设计制造的潜艇中度过50 天的时间 只要潜艇不葬身鱼腹,它将很可能改变教科书中对海洋的描述。 已有的研究覆盖了百分之五的海洋,但采用了有破坏性的拖网或者有噪音的船只或潜艇,满是抓钩、发动机、还有光线。范德福表示,希安米洛的小型无动力静音潜艇,加上它将要途经的范围, 以及它的可操纵性,将使得它可以收集到任何其它海上交通工具所无法收集到的数据。潜人行动能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这一广阔领域的生物生产率进行持续不断的观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装在潜艇上的高清摄像机将持续工作以记录所有的一切,从鲸鱼到浮游生物,以及漂浮的垃圾和油层所造成的污染。每天一次,希安米洛将定时与一艘全程跟踪他的支援船会合,以更换用尽的电池、录像带、硬盘、以及空气罐。佛罗里达州福特皮尔斯市海洋研究与保护协会中研究生物发光的艾迪维德(Edie Widder)对于希安米洛可能会看到的东西尤其感到兴奋。他们共同在潜艇的艇首安装了称为海中眼的高灵敏摄像机,以研究难于捕捉的发光生物,它们总是在夜间才从深海冒险上浮到表层水体进食。维德表示,广阔的大洋中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物种都能发出生物冷光,这可能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视觉通讯方式。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准确地知道为什么动物要发光,她说,甚至不知道深海中到底有多少种发光的生物。 维德曾用过墨西哥湾海底的眼睛开展研究。那个摄像机被赋予了一个有趣的昵称电子果冻,因为它能模仿一只深海水母的发光模式(译注:果冻英语是jelly,而水母在英语中的俗称是jellyfish)。在他们第一次打开灯光还不到90秒的时候,摄像机记录到了一条两米长的鱿鱼,它不属于科学已知的任何一个种类。另一次,某个更大的家伙把摄像机弄翻到了50米开外的泥里。 希安米洛希望可以避免这样的家伙,无论它是什么。不过,他还是计划使用海中眼开展一些夜间探险,把潜艇驶到20米深的水底,每次45分钟,搜寻发光生物。这将是眼睛第一次超出大陆架的探险。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潜水器勘探海洋,但我总是为这样的想法感到沮丧:我们得吓跑了多少动物啊!维德说,而现在,第一次可以用一艘好得多的潜艇来开展研究,这简直超乎我的想象。 然而,在上述任何事情有可能发生之前,潜艇必须在一个4000立方米的人工池中完成一系列苛刻的测试。这个人工池是希安米洛在自己位于佐治亚州的车间外面挖掘的。目前为止,潜艇已经被证明是有浮力并且可以操纵的,而工作团队正在调整推进机构。这步完成之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一系列两到三天的试航将在佛罗里达的珊瑚礁地区展开,以便潜艇和驾驶员都能在预定于十一月从佛得角出发的航行之前充分地热身。 无论希安米洛能否到达巴巴多斯岛,范德福认为这个行动都将为海洋科学提供无法估量的知识财富。只要潜艇不葬身鱼腹,它所携带的传感器和内部的观察者将很有可能改变教科书中对海洋表层的描述。 对于维德的这部分研究,她希望这个大胆的计划能够帮助引起人们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我们生活在一个海洋星球上,她说,如果海洋有了麻烦,我们都会有麻烦。也许泰德横渡大西洋能有助于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而非留于表面。 而对希安米洛来说,他只是希望能够安全地横渡大西洋,主要是想看看自己能否完成这件事。这是我所曾经做过和将要去做的事情里最疯狂的一件,他说,所以,我将尽可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海豚的视角:泰德希安米洛计划脚踩踏板,驱动一艘模仿海洋哺乳动物游动方式的潜艇,航行3700 公里横渡大西洋。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亚,1932:国家地理图片之百年沧桑(13)
李万春 2009-2-24 11:35
时间:1932 摄影:Maynard Owen Williams 发表:National Geographic 1932年3期358页 说明:雪铁龙横穿亚洲探险之旅是兵分两路的,一支是Haardt带队的东进队,一支是西进队一九学术考查团(1931年4月6日从北平出发),当时的法方本打算在喀什会师后,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楼兰、罗布泊就在不远处);后来由于不久之前斯坦因的阴谋败露被国民政府驱逐出境,所谓的中法联合考察也告吹中国文物险遭浩劫。无奈之下,11月25日两支队伍会合后继续向北平进发,最终目标是西贡(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那时越南是法属殖民地)。这个庞大的探险车队,其实主要运输工具不是这些吃油的马达,而是牲口。之前,从克什米尔翻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到新疆喀什这条路从来没有被马达辗过,所以Haardt带两辆履带车(介于拖拉机和摩托之间的越野车)顽强征服伟大的帕米尔高原,尽管途中有些地段与其说是轮子辗过去的,不如说是牲口拉过去或者人力抬过去的,依然值得敬佩。摄影师兼作者Maynard Owen Williams撰写的《马达首次辗过世界屋脊》First Over the Roof of the World by Motor描述的就是这段从克什米尔Srinagar(现在属印度控制)到新疆喀什这段艰辛旅程。有趣的是,作者在新疆后面加了个括号(中国的突厥斯坦)Sinkiang(Chinese Turkestan),说明在那时国际就认可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照片显示的是当时另外一支商队经过Bulunkul湖的情景。Bulunkul湖是淡水湖,位于现塔吉克斯坦境内。很长一段时间里,骆驼都是亚洲腹地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有时辎重货物很多,就得动用很多牲口:骆驼,牦牛和矮马。总的来说,骆驼尽管没矮马走得快,但是在驮运一些不经摔的东西的时候,还是骆驼最合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铁龙车队,1931:国家地理图片之百年沧桑(12)
李万春 2009-2-20 08:38
时间:1931 摄影:Maynard Owen Williams 发表:National Geographic 1931年10期434页 说明:1931年4月4日,雪铁龙公司总经理Georges-Marie Haardt率领的雪铁龙横穿亚洲探险之旅车队从叙利亚启程。Maynard Owen Williams以首席摄影师身份全程参与,这是一个庞大的混编队,矮马、骆驼、耗牛、汽车都是主要交通工具。经过10个月的长途跋涉,行程11800公里,终于在1932年2月12日抵达北平。探险后来由于Haardt的病故而不得不中断。这也是雪铁龙公司至今最为人称道的伟大的东方之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机械力量横跨欧亚大陆,而且走的不少地区局势复杂动荡,其轰动效果不言而喻,一举奠定了雪铁龙在世界汽车行业内的地位。东方的神秘,马可波罗以及斯文赫定游记的诱惑,使得探险队的队员各有打算。NG杂志发表《雪铁龙横跨亚洲探险队抵达克什米尔(The Citron Trans-Asiatic Expedition Reaches Kashmir)》之时,还是1931年10月,探险队正踌躇满志的享受着古丝绸之路沿途的文明,前方还有喀喇昆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中国军阀在等着他们,期后的艰辛出乎意料。照片中显示的是阿富汗Fahah城尘土飞扬,军民齐出动,列队迎接他们从未见过的探险车队,欢迎欢迎!热烈欢迎!。Fahah城曾经的繁华在成吉思汗和波斯Nadir Shah王的蹂躏下,早已衰败;如今这里除了驻军外,居户寥寥无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