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地球同时做多种运动
热度 5 x2t6j8 2020-8-21 18:41
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球,除了她本体多种物质不停的运动,不停的变化外,她在宇宙空间还同时做多种运动。 一、地球绕自转轴不停地自转,赤道部分自转速度最快,时速达1670千米。 二、地球以每秒约30千米的速度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每年绕太阳一周走完94000万千米,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三、地球自转轴以23度26分倾斜着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造成阳光直射点南北移动,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 四、地球与太阳系其它星球一起,以每杪240千米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五、随银河系及仙女星系、麦哲伦星系绕巨大无比的无名星系群旋转。 六、随巨大无比的无名星系群一起在宇宙中奔驰着,快速地旋转着。 正是:宇宙中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个人分类: 科普常识|1013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
热度 9 zlyang 2015-6-24 15:20
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 俺目前做一 点“采用季风特性改进风电功率预测的空间相关性方法”,所以 就有关的气象问题多次请教本网的专业气象学家。这些专家的热情指教,受益匪浅。谨此致谢! 张学文 老师是这些热情指教的专家之一。之所以称张老师为叔叔,除了撒娇之外,还因为张老师和我爹都是北京大学1953级的学生。张老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我爹在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张老师比我爹年轻,所以俺 就称张老师为“叔叔”。 上图蓝色文字是我修改的 张叔叔2015-6-24 12:34 说: “ 但是 全球气温的数据大约可以有200多年的记录,而全球温度低时,冰川多,地球 自转一周的时间应当短,温度高冰川少,冰川的水扩展到世界各地,应当是地球角动量加大,所以一天的长度要长。 如果有人从这个角度分析,并且数据趋势一致,就很好了。一致可以用一天的秒数分析冰川数量。 ” 晚辈不才,将《 EXCESS OF THE DURATION OF THE DAY TO 86400S AND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EARTH'S ROTATION SINCE 1623 》里的数据和地球平均气温绘制如下。请张叔叔过目。 (1)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1880~2005。红色为其中的低频变化。 (2)EXCESS OF THE DURATION OF THE DAY TO 86400S AND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EARTH'S ROTATION SINCE 1623 第二列 D (ms) (3)EXCESS OF THE DURATION OF THE DAY TO 86400S AND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EARTH'S ROTATION SINCE 1623 第三列 (picorad/s) 、第四列UT1-(TT-32.184s) (s) 我关注全球变化的一个目的,是想知道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思维和科技创新 有没有影响?2002年以前我们发 现:中医“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 差异的气候成因。并且其后的代表性中医观点,大都和创立者生活时期的气温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 一个现代临床应用:现代气温和初唐类似,初唐的中药方子应该最受重视。气温等变化,同时引起人类和中药性质的一定变化。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思维和科技创新。 感谢您的批评和指教! 我不做气象研究,顶多算气象应用。 相关链接: 张学文,2015-06-21,今年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减少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99542.html 张学文,2015-06-24,就地球自转变慢等等回杨正瓴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00310.html 杨正瓴. 科学发展周期性的研究概况 . 科技导报, 2014, 32(35): 88-88. http://www.kjdb.org/CN/abstract/abstract12297.shtml 方修琦, 苏筠, 尹君, 滕静超. 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在中国社会系统中的传递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5, 45(6): 831-842. http://earth.scichina.com:8080/sciD/CN/10.1007/s11430-015-5075-9 http://earth.scichina.com:8080/sciD/CN/Y2015/V45/I6/831 2011-1-22, “金元四大家”医学观 点差异的气温变化成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201158-1-1.html 后记: 上面《“金元四大家”医学观点差异的气温变化成因》写 于2002年。实际上,当时还发现,其后的代表性中医观点,大都和创立者生活时期的气温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 一个现代临床使用:现代气温和初唐类似,初唐的方子应该最重视。 杨正瓴,冯勇,熊定方,杨钊,张玺,张军.基于季风特性改进风电功率预测的研究展望 .智能电网,2015,3(1):1-7. http://wap.cnki.net/qikan-ZNDW201501001.html
4677 次阅读|32 个评论
今年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减少有关?
热度 2 zhangxw 2015-6-21 10:38
今年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减少有关 ? 今天看到武夷山的博客谈及今年 6 月30日要为今年的长度增加 ”1 秒钟 ”( 自转变慢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99494.html 这使我回忆起我曾经做了一个计算 : 极冰消融可以使地球自转变慢 , 不知道今年的地球自转慢一秒是否是与极冰融化有关 . 下面把我过去的博客自我抄袭于下 ***************** 极冰消失使地球自转变慢的估算 (张学文, 2007-10-15 ) 1. 2007 年 9 月我写了一短文,说极冰消失导致地球自转变慢,并且给出自转一周的时间要延长 1/4 秒。当时没有立刻给出具体计算的依据。现在就此给出计算思路和计算结果。 2. 这里用的数据有地球的质量 m (取为 6 乘 10 的 24 次方公斤),极冰的质量 mi (取值是 2 乘 10 的 7 次方立方公里的水的质量),水的密度为 1000 公斤每立方米,折算出极冰质量为 2 乘 10 的 19 次方公斤,而地球的自转是每天一圈,即 86400 秒一圈。 3. 这里认为地球自转的角动量 L 在极冰消融前后是不变化的。而角动量等于旋转物体的质量乘它与轴(贯穿地球南北极)的距离 r 再乘它的速度。 4. 地球物质的自转角动量应当是距离地轴不同位置上的物质乘以速度以及它与地轴的距离的值的合计值(积分)。显然 1 公斤物质距离地轴越近(远,如赤道上)那么它贡献的角动量就越小(大)。 5. 我们把极冰粗略看作是距离地球极轴十分近的物质,故其距离 r 值可以取为 0 ,即在地球的自转总的角动量中,这部分物质因为 r 十分小,近似 =0 ,所以它对地球的自转角动量的贡献 =0 6. 极冰融化了以后,那么这些水就离开了极地,比较平均的散布到地球表面各个纬度上,平均而言它们与地轴的距离就加大了,于是它们提供的角动量也加大了。 7. 以 m 表示地球质量 ( 不含极冰质量,在近似计算中是否包含它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它们差 5 个数量级 ) ,即 m=6*10^24kg, mi 表示极冰质量,即 mi=2*10^19kg, r 表示地球物质与地轴的平均距离 ,v 表示有极冰时的地球物质的平均速度 ,Δv 表示极冰消融以后地球物质的平均速度的变化量。以 L 表示地球的总角动量(它在冰消融过程是不变化的)。 8. 在有极冰存在时地球总角动量 La=m*r*v+mi*0*v=m*r*v (利用了极冰与地轴的距离为 0 的近似, * 号表示 “ 乘 ” ) 9. 而在没有极冰存在时 , 原极冰质量所具有的与地轴的距离也认为等于 r ( 实际比这个值还大些 ) 的角动量,所以总的角动量 Lb= ( m+mi ) *r*(v+Δv ) 10. 利用极冰消失前后总角动量守恒性 , 有 La=Lb, 即 m*r*v= ( m+mi ) *r*(v+Δv ) ,或 m*v= ( m+mi ) *(v+Δv ) 11. 考虑极冰质量远比地球质量小, m*v= ( m+mi ) *(v+Δv ) 12. 利用近似计算技巧,得( Δv/v ) = -(mi/m ),它就是我们计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式。即极冰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值等于地球自转运动速度的变化量与地球自转运动速度的比值。 13. 上面的关系式也就是地球速度的相对变化(减慢) = 极冰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值,而根据开始给出的数据它 =(2*10^19)/(6*10^24)=0.3*10^-5 14. 一天是 86400 秒,它的 0.3*10^-5=0.26 秒 15. 即目前规模的极冰消失使地球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比过去增加了大约 1/4 秒。 16. 以上就是我对极冰消失引起地球旋转变慢的估算思路、数据和结果。其是否合理请大家评议。 17. 又,如果地球进入新的冰期,那么它一天的长度会变短。如果地质学告诉我们历史上大冰期的极冰数量,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思路计算它对当时的一天的长度的影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00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张学文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气候学|35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月球的自转是靠地球引力“捻”动的
热度 33 lionbin 2013-9-25 23:26
没有想到今年中秋节,科学网这么热闹。也许是今年的月亮特别大,特别亮,更可能是大家的相机都升级了,反正看到好多博友都在网上秀自己拍摄的十五的月亮,看得我只流口水,可惜咱相机不行,勉强用手机拍摄了一幅,实在拿不出手。不过,评价一下别人的还是不错的。 不知何时,大家开始谈论月球的脸面和脑袋的问题了。看到了老邪的文章,他这次倒是一本正经地发了好几篇文章,请求科普,并冠名为“看不见月亮后脑勺的物理机制”,写得好长好长的博文,我记得老邪的文章总是言简意赅的,老长的博文倒看起来不适应了。我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还是稀里糊涂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呀,所以信手评价到:“老邪呀,我一直不觉得这是一个难题。不用深奥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其实也能理解的,您是否考虑得太复杂了?至少我根据已经知道的事实是这样理解的:......月球正面是月瘤(月质量瘤),集中着比较多的高密度物质,是月球表面重力比较大的地方。说月球自转或者公转只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刻意的一个定义而已,其实从月球角度看,它根本就没有自转,只是因为月瘤比较重,被地球引力吸引而朝向地球而已。”有人附和说我说得有道理, 我那个得意呀!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一直长期躲猫猫的暧昧教主也出手了,而且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纺织学专业(有这个专业吗?)来说明,并冠名为“小科普”。这都什么呀,净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以前还出过什么隐形科普。科普就科普嘛,干嘛还加这么多形容词?关键是写的内容看得我是云里雾里呀。我生气地评价道:“本来,我以为自己理解了月球的问题,被你这么一搅合,我糊涂了。不过,从你的文章中,我总结出一句话:月球的自转是靠地球引力‘捻’动的。”本来,偶是想反过来给她“大科普”一下的,显然她不明其意,回复我:“我这是搅合吗?我以为我这下子把大家都说得很清楚了。不对吧,月球的公转是地球引力的结果,但自转的原因,我就是木有搞清楚啊。”唉,怎么说你呢?公转才不是地球引力造成的呢,那是月球自身的惯性与地球引力博弈的结果好吧,你月球要是自己没有惯性,早就被地球拽到自己身上多出一块大陆了;自转才是地球撼动的呢! OK,也许上述的评论,我都没有说清楚,那我现在就花一些时间,专门撰文配图好好科普一下我的认识。 先上图,对,下面这就是地球,我们都认识。 下面这个呢?是月球。瞎说,月球怎么是这个形状(正如某相声所说的“一头大呢一头小”)?嗯,这个是变形的月亮。因为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质心和形心有很大差异,有一头重,一头轻,这里用大头表示质量重的那一边,就是称为月瘤被我们看到的那一面。这里为了形象起见,特画成这种怪怪的模样, 其实是用形状的变化来表示质量的变化(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虽然月球离地球的距离很远,但显然也不能考虑为是一个质点,其不同质量区域受到地球的引力应该是有足够差异的。如果将月球考虑为一个质点,那还讨论什么自转问题呢,质点转不转有什么区别呢? 既然不同区域受到的引力不一样,那一定是下面的A图这种情况(没有考虑月球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和体积比例)。 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比如没有自转(B图)或者有其他的偏差,那最终由于受力不一样,还是会发生偏转,转成A图的模样。 再换一个角度看看,运动是相对的,转动也是相对的,月球绕地球转,那是以地球为中心。如果以月球为中心,那么也可看成是地球绕月球转。地球转到什么地方,就会牵引着月球受引力大的一面朝向它(C图、D图),所以月球的自转是靠地球引力“捻”动的。 刚准备发这篇博文,又看到了黄秀清在老邪帖子的评价:“认真想想,1楼的回答还是没有触及物理实质,是什么物理原因导致月球的形变和质量分布的不均匀?个人认为还是与潮汐有关。”行,那我再啰嗦几句,尝试解释一下。 虽然现在月球表面是岩石固体,但曾经不是。老早老早的时候,就是刚出炉的月球还没有凉成固态的时候,还是因为地球的引力 (这两个星球实在太近了,没有办法) ,将重的成分拉到一边来了。行,这就算是您老黄理解的潮汐吧,但不是固体潮,应该是液体潮(我自创的名词)吧。 非专业之作,欢迎拍砖! 【补记】看到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有兴趣,今天到办公室后,首先在网上查了一些网页内容(非专业文献,太专业的文献估计我看不懂)看了看,更加深了一些理解。 1)如果月球的自转与地球引力无关,很难想象数十亿年来(网上这么说的,我也很奇怪这是怎么得到的)能保证月球绕轴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同。当然如果没有这么长时间,有文明记录以来的时间也够长了,也没有发现例外。数学家可以算算,宇宙间的两个星体,如果周期间无明显的关联性,发生这种巧合的几率有多少?所以,月球的自转必定与地球引力有关,而且是决定性的。 2)探究月球的重力分布不均衡问题更有意思。据说,美国宇航员尽量避免在月球轨道上留下太空垃圾,这是由于月球引力场不均,月球轨道非常不稳定,很容易让飞船撞到月球表面。所以,月球卫星轨道通常杂乱无序且短命,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月球有“月瘤”。这说明,月瘤表面遭受外来撞击的可能性更大,月幔更容易从近地面流出,使近地面的撞击坑更容易被玄武岩岩浆所“灌溉”,进一步加剧质量分布不均。还有解释说,当地球运转到太阳与月亮中间,月亮上便发生了日全食(在地球上却是月全食),日全食会形成月正面的巨大温差(没有大气和水的月球,在有太阳照射和无太阳照射的条件下,差异太大了),一次又一次温度骤变造成了正背面的差别。 3)在网上也找到了一些看似专业和主流的说法,与我博文的说法没有重大差异和矛盾:主流解释说这是“潮汐锁定”的结果。正如同月球使得地球自转渐慢,过去地球也曾使月球的自转变慢,当最后月球自转周期等于它的公转周期时,月球上两处因引潮力而形成的隆起就永远停驻不移,因而不再拖慢自转。这种因引潮力而减慢自转,终于达成自转公转同步现象的效应,这也存在于许多太阳系中的其它卫星。可预期地球的自转转速总有一天会降到于月球公转同步,那时地球和月球就会永远以同一面彼此相望,就像现在的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一样,三重同步。 就不列参考文献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用月球、自转、月瘤等关键词查询。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23378 次阅读|91 个评论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Master123 2013-4-14 15:38
www.iers.org (官网) ftp://ftp.iers.org (数据下载服务)
个人分类: Research institutions|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地球过去的旋转速度,致杨学祥等学者…
热度 1 zhangxw 2013-2-23 12:23
就地球过去的旋转速度 , 致杨学祥 … 张学文 ,2013/2/23 昨天无意间看到杨学祥教授最近发表的一论文谈及地球过去的一年有多少天的事。 于是我就想及我过去提出的一个认识 : 寒冷阶段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短 , 而温暖阶段的地球 , 由于极地的冰川冰雪融化而使水分漫及赤道 , 增加了角动量 , 而使自转一圈需要的时间长了 … 不知道我的观点对杨教授的问题是否有参考价值 , 下面把 2007 年我的博客附后 : 极冰如果消失,一天的长度就增加 1/4 秒 (张学文, 2007-9-15 ,原创稿) ( 本人对地质学一无所知,所以下面的认识是否可笑或者有点道理,就请专家指正。 -- 这是我在另外一篇短文的结尾的话,现在借来 ) 人们每天说气候变暖,我也得跟着大家想点有关的问题。于是最近形成了: “ 如果极冰真的消失,地球自转的速度就减慢,我初步估算大约每天延长 1/4 秒 ” 的认识。 下面是我分析认识 1. 比拟的问题:溜冰者手里拿着两个哑铃,他伸开臂膀后先是旋转开来,然后是收缩双臂。你猜会出现什么结局? 2. 答案应当是他转得更快了。理解这个自然现象的核心点是溜冰者的旋转的角动量在收缩双臂时变化很小(角动量守恒),而 “ 收缩双臂 ” 就是旋转的半径小了,这时要保持角动量不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旋转的速度增加。 3. 反之,如果溜冰者先是收臂并且旋转,而后突然伸臂,那么他旋转的速度就突然减小。 4. 如果读者反对我前面的认识,请不必看后面的内容,从现在开始批判我。如果读者同意、认识、并且自己做试验证实了我的认识,请跟者我把这个道理用到地球上。 5. 目前地球的两极保存了大量的冰雪。它类比于前面分析中溜冰者抱着哑铃的状态。地球一天转一圈极冰自然也跟着转一圈。但是我提醒大家:由于极冰离地球两极(地轴)十分近,它们随地球自转而走的距离不大,在极点,这个距离是 0 公里。 6. 想象在某地质时期气候严重变暖,而使过去的极冰消失,于是变成水的那些原来的冰,就流入地球的各个纬度而不是困于原先的高纬度极区了。请注意,这些物质(原为冰的水)每天自然也得陪着地球一起旋转,但是由于它们流到地球的各个纬度,它们每天旋转的路程就长了很多,例如它们要是到了赤道,每天就要跟着地球走 4 万公里。 7. 大量的物质从原先运动速度很小变成了每天奔跑上万公里,这能量是谁给的?另外,也许这是更重要的一点:冰在极地时离旋转轴十分近(转转半径十分小),其角动量小,而它变成水流到赤道等中低纬度时,它们旋转半径就增加了很多。按照物理学的公式,旋转半径的增加就使角动量增加。 8. 由于角动量是守恒的,融化的水的角动量的增加就需要用地球的角动量的减少去补尝,于是地球自转一圈用的时间就拉长了。这道理与抱着哑铃旋转的溜冰者伸开双臂以后旋转变慢是一个道理。 9. 根据我的初步估算(如何估算暂不说,日后允许我说明以至订正):目前两极的冰全部融化,可以使地球自转一周(一天)的时间拉长 1/4 秒。 10. 如果这个问题早就有学者给出,那么就算对地球物理学外行的张学文在大家面前献丑了。如果这个问题过去无人指出,请各位网友在必要时帮助证明,张学文在 2007-9-15 第一个指出了这个问题。而张提出的地点不是权威刊物,而是科学时报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zhangxw.htm )、论坛、气象港( http://qxg.com.cn )、张学文文库 ( http://xjqxsc.idm.cn/zhangxw%20web/index.htm ) 、潜科学论坛( http://qkxue.com/bbs/forumdisplay.php?fid=2 )、奇迹论坛( http://www.qiji.cn/forum/forum4.htmlsid=7bb42c5cba57d87a091fc6fcb3349424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369.html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2893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减慢?--一个无可置疑的解释
lhkcc58 2012-6-8 10:41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50682-1-1.html
个人分类: 地质|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题(八)某行星上一昼夜有多长?
热度 1 qianlivan 2012-3-28 10:01
假设某颗绕太阳转动的行星,自转周期是A,公转周期是B,请问,此行星上一昼夜有多长?如何定义自转?自转周期和一昼夜有什么区别?
个人分类: 知识|34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一本书《李开复自转:世界因你不同》
ffchocolate 2010-9-14 10:11
推荐李开复先生的一本书《世界因你不同》。 作为博士生,除了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不断研究,也要注意人文方面素质的培养。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跟学历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是跟这个人多少年来的生活环境,自身要求有关。有些能力不是学历能代表的,能力是需要自己有意识的培养的。 阅读李开复先生的自转,还没翻完就找到了很多共鸣之处。如同参加国际会议找到了自己的同行一般高兴。 这里摘一段话。 摘录:著名的哲学家伯里克利(Pericles)曾说过,一个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而我欠缺表达,如同扼杀了自己的思想,这是理 科学生不能忍受的。 我国学术界对于有思想,但不能表达的人,是相对宽容的。可能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有学问的人必定是不爱说话,言论极少的。但是少不等于质量不高,可惜的是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反而下降了。一个博士生,除了要弄自己的研究,也要回表达自己的研究。这就是在开会议的时候,有些同学能将自己的工作表达的很清楚,至少引起了在座人的兴趣。但是大部分人做完报告就下去了,只有会议主席出于礼貌提个问题。多悲哀呢,工作做的很好,但是没能表达,好好的一个会议交流的机会就这么浪费了。我坚信,如果真的把问题搞清楚了,就有能力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问题。那些看上去云里雾里的文字,有掩饰心虚之意。 摘录:那一刻,我的感动无与伦比。因为对一个教授来说,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作出一个与他唱反调的研究。教授不但没有动怒,还给予经费上的支持,这在很多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李先生书中的瑞迪教授,为广大的博士生导师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不同意你,但是支持你。这样有风险的举动,关系到某个实际项目的事情,老师居然还能宽容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当然这个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这个老师也不是一般的老师。我们要建立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博士培养体制,就需要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生,但是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生除了个人原因外,体制的激励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大学要有一种大学精神,这个很复杂,但是至少一点是大学精神中必须有的,就是科学的冒险精神和对科研冒险创新精神的宽容。如果没有这个,百年之后大学拥有的就是档案馆发黄的纸张,而不是一种精神。 今天先写这么多吧,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好书了。
个人分类: 读万卷书|4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谈“科学”--地球和太阳谁绕谁的话题 (mirror)
liwei999 2010-9-8 03:53
再谈谈科学--地球和太阳谁绕谁的话题。 (4614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0, 2007 08:32PM 引用: 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科学界已成定论,在科学界再也没有人会提出否定和反对的意见,再也不会有人主张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地球中心说。但是如果让今天的中国十三亿人来充分自主的表态:到底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根据我对当今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当今中国教育效果的切实了解,表态支持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地球中心说的人很可能会占绝对的多数! 这个段子,一般认为没有大问题。但是其中隐含着一个被忽视了的东西,一个事关科学本质的东西。说得不好听些,这段话与民科论科学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从打鸡血、喝凉水、甩手气功红茶菌,到今天的深海鱼油、鲨鱼骨粉软磷脂,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于市民的这类行动,可以用无知、不科学、愚昧等等的词汇来描述。而几乎同样的事情,放到医学上、学术上,就要叫做进步了。显然,这事儿没有摆平。 用 引用: 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科学界已成定论,在科学界再也没有人会提出否定和反对的意见,再也不会有人主张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地球中心说。 来说事儿的人很多。但99%都是属于错用。错误在于在不熟知科学本身的结构情况下,乱用了、自家流地解释了科学的一个结论。今天的科学界已成定论的是万有引力,而地球绕着太阳转根本就不是个道理,甚至可以讲根本就没有道理! 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解释,不过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台词罢了。拿着这个鸡毛当令箭的,在国人这里常常发生。这个事实恰恰是当今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不高的典型表现。 到底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所谓学术(科学)的回答是:要看需要解决的、解释的问题。论年,考虑公转;也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解释。论日,考虑母转要比考虑公转合理得多;也就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所谓学术(科学)不过是准备了一套套的说辞来解释各种事态,拎清事态之间的关系。学术间的不同不过是所用的符号不同,科学用的是数理符号,非科学的用的是文理符号。 如何区分科学和迷信?着眼解决具体的问题就是科学了,而讲究相信什么就是迷信了。因此,如果有人讲什么相信科学,统统按迷信论处绝无大误。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哪里哪里。不过是挑明了:更多的情形是用一个新的迷信 (46163)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0, 2007 10:14PM 取代旧的。比如这个地球围着太阳转就是个新的迷信。但是一经洗脑,大家就都信了。 所谓破除迷信的本意,根本就不是要破除迷信,其本质是要确立新的迷信。 白努力的问题都不如这个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迷信影响大。论学,大家都学过了。可是也就是学学而已。正是学而不思则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科学界里有日心说么?也没有么。 (46152)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0, 2007 08:54PM 这样的咬文嚼字不是没有意义。而是不见得人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果太阳绕着地球转是半斤,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也不过八两。都别在镜某这里论科学。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系的起源
热度 3 llllaa 2010-9-1 22:08
我们身边的太阳系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秘密,至今主流学说中还存在大量的错误认识,这里只说说太阳系的起源学说。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历史上曾经产生多个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现在主流学说是星云学说,星云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太阳系内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而且朝一个方向旋转的现象,但是早期星云学说无法解释太阳系角动量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后来发展的星云说加入了太阳形成初期抛出大量物质,带走了大部分的角动量,并假设了行星产生初期的一些碰撞假设,从而基本粗略地解释了太阳系的大部分现象。 但是我要说现在的主流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有两个疑问无法解决: 1、太阳系星云的初始角动量来自何方?因为现在太阳系的角动量不为零,那么可以知道初始星云的角动量也不为零,如果你说大爆炸初期抛出的这块星云就具有角动量,而所有星云总的角动量为零,那么这是个无法验证的证据,而且我们从银河系乃至更大的范围可以推断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2、各种元素的比例并不同于大爆炸产生元素的比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太阳系在宇宙中的特殊性,那么也就没有可靠理由解释太阳系内元素比例的不同的根源。 我的理论表明太阳系的起源并不是由星云演化而来,所有的元素都是由恒星内部产生,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是恒星经过超新星爆炸后的残片,被太阳俘获后形成行星,这有点象俘获说,但是与俘获说完全不同,因为我们知道所有行星在一个平面上围绕太阳朝一个方向旋转,是由于万有引力的本质所引起,即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万有引力公式是不精确的,真正的万有引力规律决定了当太阳俘获了一个行星后,行星的轨道会由一个随机的椭圆轨道向在一个平面内沿一个方向旋转的圆形轨道演化,而且轨道半径会逐渐缩减直至落入太阳,而且这也是所有天体自转的起因。
个人分类: 物理|83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真的在自转啊--米歇尔. 傅科摆实验-十大美丽的物理实验之四
qlms 2009-2-20 21:49
前记: 02年,美国的科学家评选出了世界上10大美丽的物理实验。 03年春天,也就是我刚读硕士半年多的时候,我的导师收到了物理通报编辑部的邀请,希望我们就其中的一些实验写一些科普性的文章。这个任务首先是分配给了我的一个同学,她写了一部分以后,就因为非典的原因,被困在家中,无法回到学校,剩下的部分由我来完成。文章最终发表在了物理通报03年第7期上。 现在我把其中的一篇文章放在我的博客之中,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同学阅读,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452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