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隐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聊一聊科研中的等待、寂寞与隐退
yaojunwei 2018-10-12 10:15
问: 我目前坐不住,沉不下心,如何做科研? 答: 这是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空间里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状态,这是科研人员必有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刻也没有停止运动和变化,它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与轨道运行着。 说一说等待。 等待是科研中起点,等待 也 是在科研时间中不可思议的艺术,等待是一种光阴不语,静待花开的守候, 需要 持一分怡心的素雅,守半点清新的恬淡,岁月静好,安然自得,只求一份返璞归真的自然。急躁,迫不及待便是不懂得 科研 本身就是在时间里操持的。拒绝等待就是拒绝收获。 等待并不是一种颓废和迷茫,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守和顽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极端的功利主义与学术不端。等待是学术、理论、思想功底的积淀过程,而不是人云亦云、荒废盲从的状态。科研行为需要慢慢确立,科研品质乃至科研操守的形成更需要漫长的等待与雕琢。 聊一聊寂寞。 在科研的时间操持中,寂寞是主要的形式,如果你要喝彩、辉煌与收获,就要忍耐眼前的寂寞与平淡。幸福和收获也许是短暂的,忍耐也许是长时间的。 寂寞是在求学求真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求学求真的过程中没有喝彩、更没有掌声,往往是孤单相吊的寂寞。而求学求真是认知介乎于物质世界及个体认知的一种求索途径,过于的喧闹,犹如一纸的繁华,经不起事实的推敲。 科研人员恰恰是在孤独寂寞中进行磨练,虽外人之云苦行僧式的生活,心中却激荡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与霸气。对于知识的求索,往往是在寂寞中进行孕育和积淀,往往在寂寞中储蓄力量,寂寞来自于独处,独处恰恰是自我探究、自我反思的过程。 叙一叙隐退。 积极的隐退,不是空间的移动,如从尘嚣的应酬中回到恬静的书桌边。从浮躁中回归寡静,不汲汲于眼前的繁华,而是从芸芸中退而结网。隐退的要求来自科研思索的深处,真正的隐退是有所仰望而采取的行动。隐退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力地方向调整。 从眼前的繁华与名利中退身而出,不贪婪于眼前的虚假造作,把自身能量从眼前的乱花中解放出来,重新的标新立异。为了未来,从当前功利抽身而退,回归自己的本能,重塑自己的能力,超越父辈的庇护,有所仰望有所行动,身处都市繁华,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追求心灵的净土。
个人分类: 应如室|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如何隐退
热度 16 yuliping 2013-6-1 17:02
学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奋斗,冲锋在前,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外,还要额外承担很多任务。这是一般学者成长必经的过程,少数天资很好的学者除外。步入中年,一般没有职称和生存压力,可以尽量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学者如何隐退? 第一种是投身于教学。主要以本科教学为主,对于一些研究方法进展不快,学科发展相对较慢的学科,也可以兼顾到硕士甚至博士教学。任何一项工作做好了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教学也是如此。 第二种是从事发现问题为主的工作。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研究更重要,需要长期的积淀,由于人到中年,精力不够,因此将有限的精力用于提出问题,供其他学者研究,其贡献也是巨大的。 第三种是从事知识面较广的研究以及一些具有思想性的理论研究。四五十岁的学者一般阅历比较丰富,以前可能从事的专业性非常深的研究工作,人到中年后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深度了,更不可能的实验第一线,可以适当做做广度以及本学科与人文社科相关的一些理论性研究工作。包括写博客、评论、科普等等,能对他人产生启发,也是有益的。 第四种是从事个人兴趣,不做学问了。人的一生,并不容易,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有你我,也就生存几十年时间。所以辛苦很多年,给自己留点个人空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是不错的,何况不做学问,意味着不在占据学术资源,会给年轻人和其他学者腾出空间,也是一种奉献。 第五种是向行政转化。这要掌握火候,转化早了年纪轻轻做领导,可能荒废学术,转化迟了可能由于年龄问题也没有机会。学术行政一定要是学问做得好的,不然难以带出一个好的团队、好的学院甚至好的大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深入讨论。另外这一点与本文主题似乎有点不符,应该不属于“隐退”的范畴。 我对自己的目标是争取再干10年,维持现在的科研状态和产出水平,再考虑隐退问题,因为我从事的主要是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生命相对长一些。另外基于方法的研究逻辑性相对较强,还有不少成长的空间。 2013.6.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943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