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绪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数学辩证法》1、绪论
fanxshan 2015-9-19 22:39
   1. 绪 论   欧洲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自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以来,自然科学逐渐摆脱了封建教会长达千年的黑暗统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在其后的400多年里,欧洲变成了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然而,进入20世纪后,自然科学的持续发展趋势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曾经风光无限的物理学与数学相继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在物理学方面,至20世纪初,经过牛顿、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惠更斯、安培、瓦特、焦耳等大师们的共同努力,经典物理学建立起来了。然而,两朵小小的乌云——麦克耳-莫雷实验以及黑体辐射现象的反常表现,严重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稍后,麦克耳-莫雷实验导致了相对论,黑体辐射现象导致了量子力学。普朗克、玻尔、爱因斯坦、卢瑟福、泡利、玻恩、德布罗意、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查德威克等物理明星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一时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物理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动荡之中。   同一时期的数学,经历了2个世纪的辉煌之后,几何、代数、微积分、复变函数等分支已经基本成熟,数学王国红霞满天,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和平景象。数学家们只恨自己没有早生二百年,错过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现在所关心的,只是前人尚未涉足的那些新天地。他们必须及早进入,辛勤耕耘,或许还有机会将自己的名字载入数学的光荣史册。1900年8月,希尔伯特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作了一个专题报告,提出了23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新世纪的数学研究确立了主要方向,赢来一阵阵喝彩。大会之后,全世界的数学家们激情满怀,信心百倍,围绕着这些象征着荣誉的难题,蜂拥而上,竭尽全力攀登这些“高峰”。   然而,在热火朝天的喧嚣之外,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长久以来一直徘徊在数学王国的两朵乌云——负数和虚数。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对于数学的重要性,比所谓的23个问题,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如果将数学体系比作一栋宏伟的建筑,那么“数”就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砖块。在对砖块的性能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盖起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其所带来的危害及后果可想而知。20世纪的数学家们身居摇摇欲坠的数学大厦,有的忙碌着内部装修,有的忙着加高层数以获取更多的房间,将自己的大名刻在房门上……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抽出片刻时间,检查一下大厦的基础。   数学王国的第一朵乌云是负数的本质以及“负负得正”的证明。在历史上,围绕着“负数是不是数”的问题曾经有过长时间的、激烈的争论,反对派中不乏著名的数学家。据多篇文献称: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认为从0中减去4纯粹是胡闹;《大术》的作者卡尔丹给出了方程的负数根,但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解,负根是虚无的,不过是一些记号而已;“代数学之父”韦达不承认负数;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也只是部分地接受负数。著名数学家欧拉认为负数大于无穷大;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德莫根认为负数会导致数学中出现荒唐的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人带着怀疑的心情看待负数,并称其为“伪数”、“假想数”、“不可能数”等等。此外,无论数学家们怎样努力,始终无法从数学上证明“负负得正”这一看似极为简单的命题。   数学王国的第二朵乌云是虚数的现实意义。自从遭遇负数开平方以来,无数的实践证明,虚数在数学体系中是和谐的、必不可少的,人们逐渐接受了虚数概念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虚数的现实意义一直不清楚,没人能说清它代表什么,或与现实有什么联系,这在数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数学家们在谈及虚数的意义时,为了掩饰尴尬,甚至不惜借助于妖魔鬼怪。1702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宣称:“虚数是美妙而奇异的神灵的避难所,它几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两栖物。”1770年,欧拉声称:“一切形如 、 的数学式,都是不可能有的、想象的数,因为它们所表示的是负数的平方根。对于这类数,我们只能断言……它们纯属虚幻。”   几个世纪以来,虚数以及它的孪生兄弟复数渗透到多个数学分支,已经成为数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虚数和复数的现实意义长期得不到明确,不仅损害了数学的严谨性,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哲学的严峻挑战。   遗憾的是,作为国际数学界的领军人物,“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不仅看不到数学面临的深刻危机,对极端重要的负数与虚数问题“选择性失明”,而且公然违背人类几千年来的数学传统,大肆吹捧由康托一手炮制的建立在实无穷基础之上的无穷集合论,“使形式脱离空间,使关系脱离数量,把纯形式与纯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数学彻底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烂泥坑。   很快,贸然闯进无穷集合论的数学家们就发现了许多悖论。如罗素的理发师悖论、康托的最大基数悖论等。   所谓“悖论”,就是那些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利用现有知识体系推导出来的荒谬结论。一个学科中出现了悖论,意味着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一定存在着缺陷。   回顾数学的发展史,虽然过去也曾出现悖论,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也不过是零星的少数,如无理数悖论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穷小悖论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康托的无穷集合论进入数学之后,悖论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而每一个新悖论的出现,都是打在数学家脸上一记清脆响亮的耳光!   鼻青脸肿、眼冒金星的数学家们终于明白:数学的基础出了问题,第三次数学危机爆发了。   围绕着如何消除无穷悖论、彻底解决“数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数学界的三大流派——形式派、逻辑派、直觉派以及其他各路豪杰汇集巴黎,召开了一次英雄大会。   形式派帮主希尔伯特首先发言:“数学就是一套运算符号。”   逻辑派帮主罗素立即表示反对:“希帮主错了!数学是逻辑。”   直觉派帮主布劳威尔一拳砸在桌子上:“都是康托这个家伙惹的祸,必须把实无穷彻底赶出数学!”   希尔伯特一脸的轻蔑:“做人要厚道!没有康托的大胆探索与改革,哪有数学今天的繁荣?你凭什么当院士?你带的一堆博士、硕士靠什么毕业?哼,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驱逐出去!”   怀特海③轻轻推门进来,径直走到希尔伯特和罗素面前,声音不大但屋里所有人的都听见了:“外面谣传二位帮主不穿内裤……”   希尔伯特脸色铁青,牙关紧咬,一言不发。   罗素在任何时候都不失绅士风度。他不慌不忙,把头轻轻转过来,眼睛看着怀特海,镇定地问道:“东西呢?”   怀特海从包里掏出一叠报纸,翻到第3版,默默递与罗素。   那是克罗内克的追悼会,当地报纸用了整整一个版面报道这位德国数学大师驾鹤西归的消息。报道提到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尤其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矩阵乘积。报道没有提及他对无理数的质疑,没有提及他对康托的打压,也没有提及他与希尔伯特、罗素的学术恩怨——这些事地球人都知道,在这种场合,提这些显然不合时宜。   文字消息之外,还配发了两幅照片。两幅照片共用一行简短的说明:一个葫芦引发的疑案。   第一幅照片上,希尔伯特、罗素身着黑色新款燕尾服(法国时装界称其为“无穷”式或“数学”式),正对着克罗内克的遗像低头默哀。从后面看过去,二人燕尾服臀部的地方,各有一个烧饼大小的、略扁的椭圆洞,合在一起看,如同一只平放的8字形葫芦。记者们照相的镁光灯打在上面,白花花地一片,格外刺眼。   罗素非常清楚,在这样的场合,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而发怒,那就等于钻进了对手的圈套。所以,虽然心中老大不快,但他努力克制着自己,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看着报纸。   第二幅照片上的人是哥德尔。这位数学怪才悼念克罗内克的方式也颇为奇特:左手一块硬纸板制作的横幅举过头顶,右手一把扇子平贴在前胸。引人注目的是,横幅和扇子上面都有字。   横幅上面是一副挽联,但写成了数学方程组的形式:   扇面上是一首四言挽诗,采用了矩阵的形式。细看之下,居然还是一个对称矩阵,无论横着读竖着读,意思都一样:   罗素被彻底激怒了。他脸上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面色通红,说话的声音也变了。   “人品!人品到哪里去了?”他双手将报纸一合,“啪”地一声摔在面前的桌子上,气愤地吼道,“人怎么能无耻到这种地步?!”说罢把头一扬,身子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喘着粗气,不说话了。   没有人再说什么。   空气仿佛凝固了。大厅里死一般地寂静。   策梅罗轻轻地站起身来,打破了沉默:“各位!各位请宽心,在下有个办法。”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策梅罗。   策梅罗似乎胸有成竹。他看了看罗素,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   “各位!定理是死的,但公理是活的。公理是什么?公理就是规则嘛!规则是谁定的?在座各位帮主定的。数学到底是什么,还不是各位帮主说了算吗?依我看,有悖论没什么可怕。再来一百个、一千个也不怕!数学不是自然科学,产生悖论正是数学的特色。没有悖论,那还叫数学吗?”   策梅罗一席话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头。大家豁然开朗:妙啊!这样一来,所有的过错都归到了数学身上,数学家们以不变应万变,不仅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且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此以后,无论产生多么荒谬的悖论,数学家总是有解决的办法——只要修改公理,随时制订新规则,避开悖论就行了。   众英雄惊喜交集,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戴德金首先站起来响应:“数字是人类心灵的自由创作。”   康托心头一热,鼻子发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感激地看了一眼老英雄戴德金,连忙附和道:“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性。”   罗素听了策梅罗的计策,打心眼里赞成,刚才的怒气早已烟消云散,瘦削的脸上挂满了喜悦。他干咳两声,端起茶杯,喝了一小口,润润喉咙,这才不慌不忙地说道:“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在其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所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所说的是不是真的。”他的发言一如既往地夹杂着哲学气息,深刻,隽永,神秘,令人回味无穷。   庞加莱②一向对康托颇有微词,有些话甚至非常难听,听到策梅罗的这个妙计,心里不禁暗暗赞赏。他觉得今天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好缓和一下他与康托的紧张关系,当即表明自己的立场:“今天我们可以宣称,绝对的严密已经实现了!”   数坛后起之秀、布尔巴基学派的“思想领袖”安德烈·韦伊也觉得是一个展示实力的机会,让他的“结构帮”在众英雄面前亮个相,以后说不定有机会与三大帮平起平坐。他兴奋得满脸通红,握紧拳头,大声说道:“数学的特别之处,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   果然不同凡响!老少英雄们心领神会,继而全体起立,为韦伊热烈鼓掌、欢呼。   于是,第三次数学危机以建立了一堆“公理集合系统”而获得了“圆满解决”!任何人,无论从鸡公理系统出发,还是从鸭公理系统出发,都可以推导出任何数学结论。至于选择哪一个公理系统,完全取决于个人爱好。正像旧社会里一个人得了病,县城十几家诊所,任你随意挑选。只是有一点千万要注意,一个病人不能同时请两个郎中,同时开两个药方,这叫“一口不吃两家药”。   如果有人问:“那么多赫赫有名的公理系统,哪一家才是正宗的?”这个问题比较难于回答。按安德烈·韦伊们的意思,如果你是数学家,就应该懂得行规,就不会问这个令人难堪的问题,让兄弟们下不来台。如果你不是数学家,那么这个问题你根本就没资格问,也没有必要问——说了你也不懂。   不过,安德烈·韦伊的话,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谁说过呢?   突然间想起了安徒生。那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衣》,有谁没有读过呢?   从前有个皇帝,特别喜欢新衣服。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两个骗子,为皇帝专门织造了一块神奇的布料,其神奇之处就在于:凡是愚蠢的人都看不见它!   比较一下安德烈·韦伊的话和骗子的话,不难发现二者的异曲同工。用专业的数学术语来说,二者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虽然我们不能断定与会的数学家们个个都是骗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德烈·韦伊的逻辑与童话中骗子的逻辑完全一致!   更奇妙的巧合还不止这一点,两个故事的结局也极度相似。   在童话中,皇帝穿上了由神奇的布料制成的新衣服,在都城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彰太平盛世,显赫赫国威。大街上旌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尊贵的官员、优雅的淑女、风度翩翩的绅士们毫不吝啬颂扬之辞,争先恐后地赞美着皇帝的新衣服。十几个皇帝的拥趸只看了一眼就当场晕了过去,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三十多位外国贵宾眼睛闪着绿光,嗓子眼儿发干,一个劲儿地咽着口水;八十多位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为今生有幸见到如此奇珍而流下幸福的热泪;而更多的市民则相信:此神衣必是上天所赐。那两个裁缝师,正是亲爱的上帝派来的光荣使者。   在现实中,现代数学披着各种“公理集合论”的华丽外衣闪亮登场,走进世界各大学、研究所、科学院的神圣殿堂,受到狂热的追捧与崇拜,所到之处,迷倒粉丝无数。数以百万计的学士、硕士、博士、院士、勇士、猛士、壮士们满怀无限敬意与虔诚,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这些大牌数学家们创造出来的最新“学问”,不少教室的黑板上方还张贴着各种励志的口号:   要成功,先发疯!   我玩命,我怕谁?   珠峰再高,也怕铁锹!   练成高数,刀枪不入!   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   数学数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当然,由于这些“学问”根本就“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因此那些远远称不上数学“家”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非数学专业人士虽然使尽了全身解数,无奈自己智商仍然不够高,“大师”们的思想又太深奥,因此总是不得要领,在考试时中枪无数、惨不忍睹。多少“学霸”、“学神”、“学圣”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巨大的反差令不少人深感绝望。有个即将毕业的数学专业女生就把自己的极度苦闷倾诉到了网上——   一直以为自己数学很牛气   进了大学才发现   以前的数学不叫数学   只能叫算术   在高斯、欧拉、黎曼、柯西、泰勒   傅立叶、莱布尼兹这些人面前   姐的智慧被赤裸裸地鄙视   姐只能羞涩地故作坚强   其他专业的只学了高等数学就说难   姐大学学了17门数学   数学分析,数值分析,数据分析   高等代数,近世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微分几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随机过程   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   运筹学,数学模型,最优化方法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学到哪一门,你哭了   学完数值分析,心已下沉   学完近世代数,泪已夺眶   上了实变的课姐就当场阵亡   轻轻的姐走了   正如姐轻轻的来   如果你下辈子遇到一个数学专业的女孩子   就娶了吧   数学分析要上三个学期   从头到尾都是极限、无穷   每次做完一道题   我都要注视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问自己永远有多远   近世代数很薄很小很贴身   晚上睡觉也不怕翻身   不翻开这本书   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坑爹   整本书都是定义有没有   我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人生观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应用随机过程   从第二页开始就看不懂了   看了很多遍还是看不懂   师兄说:随机过程学了随机编以后考试随机过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从第一页就看不懂了   学长说:实变函数最起码要学十遍   如果下次还能遇到这么难的书   你就再相信一次爱情   先哭一会……   此文一出,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引来潮水般的伤感、哀叹与同情——   “一下子被治愈了……二次函数什么的太简单了!”   “看到就一阵发抖。”   “无语……感觉我们现在的数学太简单了……”   “不带这么坑人的,一阵发抖啊!”   “我突然有信心学好当下的数学了。”   “哥深有同感,咱们都是被高数压垮的人。”   “幸亏没去数学专业。”   “突然觉得自己抱怨学数学实在是太过分了。”   “离散数学……光一个名字都把我震疯了!”   “极限同情!”   “我真的哭了。”   “数学从来没懂过。”   “仰视着悲伤。”   “高数挂科的飘过。”   “白天不懂夜的黑。”   “泪飙过。理解。”   “太狠了。”   “默哀一万年。”   “真心伤不起啊!”   “大专狗给跪了……”   这些天真的、可怜的青年学子无论如何也搞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了?   韦伊们将人群分为两类:“非数学家”与“数学家”。   这两类人对“真理”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数学家们信仰的真理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作“数学真理”。   在占人口总数99.9%以上的“非数学家”眼中,真理是神圣的东西,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真理就是日心说,是牛顿定律,是元素周期表,是生物进化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如果理论与实践发生了矛盾,错的一定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然而,“数学真理”与一般真理完全不同。   首先,“数学真理”具有“自洽性”和“多元性”。所谓“自洽性”,就是无矛盾性。一套理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需要其它任何条件,就可以称为“数学真理”。例如关于自然数的十几种理论,每一种都是独立的“数学真理”。所谓“多元性”,可以简单地比喻为每一种“数学真理”必定有多个亲爹,或者儒雅地称为“某某之父”。例如自然数有十几个亲爹(皮亚诺、罗素、康托、戴德金等),几何学有3个亲爹(欧几里得、黎曼、罗巴切夫斯基)、微积分至少有3个亲爹(无穷小分析、标准分析、非标准分析),集合论有十来个亲爹(ZF系统、GB系统、奎因系统、王浩系统等)。   其次,检验“数学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实践而是所谓的“逻辑证明”。一个放牛娃当着数学家的面吃下12个馒头,说自己饱了,数学家是不会相信的。但假如大数学家、大哲学家罗素说自己酒足饭饱了,哪怕他刚从地震废墟中被刨出来,七天水米未进,骨瘦如柴,意识模糊,奄奄一息,也没有一个数学家敢质疑他的话。   “数学真理”得到了新潮哲学家的高度评价和肉麻的吹捧——   “我们发现,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对于超越直接经验的理性的一些自由创造物,人们已经能够不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它们,不再用实践来检验它们,而只要求它们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判定数学真理的标准从两个变成一个,逻辑标准成了唯一的标准。这是人类思想解放的产物,也是人类思想又一次解放的标志。”   “直到19世纪,数学家才能完全不依靠直观和经验,自觉地创造出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数学理论。这意味着,人类真正从自己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和直接经验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了。”   好一个“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数学理论!   或许是哲学家过于兴奋,无意间把数学家们的老底揭开了。   或许是一种自信,霸气十足——哲学家说出了数学家们不愿说也不敢说的话,说出了当代数学的本质。   那些“很傻很天真”的大学生们做梦也想不到科学的江湖竟然如此险恶,他们满怀追求真理的梦想来到神圣的大学课堂,却遇到了数学家和哲学家们的组团忽悠。对于那些“整本书都是定义”、“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一钱不值的文化渣滓、思想垃圾,除了相信、接受、服从和膜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因此,那个女生的郁闷,她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人生观被践踏得体无完肤”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而其他专业的学者,由于属于“非数学家”一族,更是被安德烈·韦伊们在嘴上贴了封条,永远地剥夺了对数学的发言权。   数学的现状,就是这样!   近代数学的堕落,表面上是康托的集合论所引起的,但真正的罪魁祸首乃是另一个古老的概念——无穷。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无穷的存在,并为它的古怪性质所困惑,因此在漫长的时间里,数学家们一直小心地回避它。   1831年,高斯在写给舒马赫的信中明确表示:我反对把无穷量作为现实的实体来用,在数学中这是永远不允许的。   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也不承认无穷集合的存在,因为“部分能够同整体构成一一对应”这件事,在他看来是矛盾的。   早在康托的无穷集合论刚刚问世的时候,就引起了部分头脑清醒的数学家的高度警惕。康托曾经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克罗内克坚决反对无穷集合论,并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一切努力阻止无穷集合论的散布与传播,甚至直接称康托为“科学骗子、叛徒、毒害青年的家伙”。庞加莱激烈地斥责道:后人将把(康托的)集合论当作一种疾病。   庞加莱的预言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以集合论为主体基础的现代数学是否真的病了呢?“数学真理”会是人类的未来吗?   判断一个学科是否健康,要看它是否形成了公认的主流理论体系并在这个理论的旗帜下不断深化。如果一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本共识,学者之间没有大的争议,那么它就是健康的。相反,如果一个学科在某些问题上争论不休,派系林立,表明它的发展遇到了困难。   毫无疑问,当代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基本上健康,而数学、物理学则正处于病态之中:数学有“三大流派”之争,物理学有牛顿力学、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作为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研究对象的分子、星体、细胞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可直接观测的,这些学科发展的主要是技术。而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数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抽象并远离现实,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进入了原子内部,越来越难于直接观测,人们只能根据宏观现象与宏观行为来推测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这就需要从表面现象推测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而建立起关于结构的理论。在由现象推测本质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同样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科学家的主观意识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因而争议和分歧也随之产生。   当数学和物理发展到这一阶段,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与推理越来越重要,与自然观、宇宙观密切相关的哲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没有正确的哲学理论做指导,数学和物理学出现争论甚至危机是必然的。   这一时期的哲学,是怎样的局面呢?   不幸的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几百年间涌现出上百种哲学体系。这些体系往往规模庞大,盘根错节,晦涩艰深,极为难懂。如此之多的哲学派别,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没有哪一种哲学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数学家、物理学家想要从这样的哲学中获得有益的指导,是比较困难的。   几百年的时间里,自然科学家们大多凭自己的直觉从事科学研究。数学和物理学前期的发展,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宏观物体,即使没有哲学的指导也不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初,与哲学关系不大的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能够稳定地持续发展,向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越来越依赖于理性思维的物理学、数学则逐渐陷入困境。   那么,有谁能够拯救数学和物理学呢?   唯一能够担此重任的只有哲学。   然而,那么多哲学流派,哪一派才能担此重任呢?   有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盲人摸象》,特别耐人寻味:   有几个盲人路过一个村庄,听说村里有一头象,就想知道象是什么样子,于是分别上前去摸。第一个盲人一把抱住象的大腿,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第二个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说道:你说错了,大象就像一条绳子。第三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耳朵,说:不对不对,大象就像一把扇子。第四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肚子,大叫起来: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么,就像一堵墙。   每个盲人说得都没错。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和感悟来理解世界、解释世界。   但是,每个盲人说得都不正确,因为他们都只是说出了部分真理。   部分正确不表示总体正确。   哲学家其实不过是受过教育的盲人而已。   我们简单地浏览一下人类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大家”,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创建了“理想主义”。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抽象”,创建了“形而上学”。   老子看到了“道”,创建了“道学”。   孔子看到了“仁”,创建了“儒学”。   释迦牟尼看到了“来世”,创建了“佛学”。   朱熹看到了“天理”,创建了“理学”。   王阳明看到了“心”,创建了“心学”。   培根看到了“科学实验”,创建了“归纳法”。   霍布斯看到了“机械”,创建了“机械论”。   笛卡儿看到了“理性演绎”,创造了“天赋观念”。   洛克看到了“感觉”,创建了“感觉论”。   贝克莱看到了“我”,创建了“唯我论”。   休谟看到了“现象”,创建了“不可知论”。   莱布尼兹看到了“最小实体”,创建了“单子论”。   康德看到了“自在之物”,创建了“批判哲学”。   费希特看到了“自我”,提出了“主观能动性”。   谢林看到了“绝对”,创建了“同一哲学”。   黑格尔看到了“绝对理念”,创建了“精神哲学”。   费尔巴哈看到了“自然人”,创建了“人本主义”。   孔德看到了“感觉经验”,创建了“实证主义”。   叔本华看到了“意志”,创建了“唯意志主义”。   马赫看到了“纯粹经验”,创建了“经验批判主义”。   尼采看到了“生存”,创建了“权力意志论”。   罗素、维特根斯坦看到了“逻辑”,创建了“逻辑实证主义”。   卡尔纳普看到了“共同语言”,创建了“物理主义”。   柯日布斯基看到了“符号语言”,创建了“普通语义学”。   海德格尔看到了“异化”,创建了“存在主义”。   弗洛伊德看到了“欲望”,创建了“精神分析学”。   胡塞尔看到了“纯粹意识”,创建了“现象学”。   波普看到了“证伪”,创建了“批判理性主义”。   舍勒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人”,创建了“人本主义”。   索绪尔看到了“语言结构”,创建了“结构主义”……   这个清单还可以继续拉下去,为节约纸张起见,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不难发现,这些“大师”们的智慧,比那几位盲人实在高明不了多少。简而言之,他们的所谓“大学问”,只不过从非常狭小的角度观察世界,得到的成就非常有限。如同一盏盏小油灯,只照亮自己周围很小的空间。而数学和物理学这两座雄伟的科学大厦,绝不是那些脏兮兮的小油灯所能照亮的!   十九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位真正的哲学巨人——卡尔·马克思,他深邃的目光投向苍穹,直达宇宙的深处。在那里,他看到了物质的宇宙时刻不停地运动、演化着。马克思又将目光转向历史,他看到了自然的演变、人类的进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并且循着历史车轮的轨迹和前进的趋势,隐约地看到了人类的未来。他以物质的宇宙和人类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继承了马克思的事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为一座光芒万丈的思想灯塔,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能够拯救数学和物理学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数学,从“物质”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出发,对人类两千多年积累的数学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考察、分析与批判,形成的思想体系称为“数学唯物主义”。   数学唯物主义是有关数学知识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其使命不是发现具体的数学规律或事实,而是对人类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系统的哲理反思与结构透视,探索其历史演变、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达到对数学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揭示数学的本质并指导未来的数学健康发展。
1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A讲
热度 3 ggjjhh 2015-1-21 16: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A讲 ●基本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政课教学部        高金华   电子邮箱: gggjh@163.com   世界大学城: http://www.worlduc.com/          SpaceShow/Index.aspx?uid=602775   办公室: 1 号教学楼 C 座 2F C-205 ●任课教师自我介绍   5`   高金华, 1955 年生, 1970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吉林军医学院副教授。   在《光明日报》和《世界环境》等 22 家报刊上发表论文 50 多篇。   在《法制日报》和《世界军事》等 46 家报刊上发表译文 100 多篇。 ●高金华军装照片    2004 年军校撤编,到浙江长征学院工作。 2010 年 8 月到南博学院工作。   最好、最差。很荣幸和同学一起学习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 ☆教学要素   能力(素质)目标:   1、能从总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2、能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3、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知识目标:   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阶级基础、理论来源)和发展。   3、熟知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此课的学习要求。   调动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根本特性、本质属性和理论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导入新课  10`   ☆实践活动的六大要素  (板书)   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当注意六个要素(5个 W ,1个 H ):   W ho    W hen    W here   W hat   W hy    H ow B、讲授新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性质   由中央政治局讨论确定的一门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   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社交能力理应比较好。   思考:书名怎样化简? ☆主义/思想/理论/观点               主  义┏观点(核心思想) LXFZ                 ┃  ┃原理(基本真理)        ┏意志      ┃  ┃理论结构        ┃  ┏理性←思想体系┫思维方式(方法)        ┃  ┃认识  ┃↑ ┃观念/理念     ┏意识┫认识┫    ↓┃ ┗真理&谬误     ┃  ┃  ┃   知  识(知道+认识) 精  神┫  ┃  ┗感性 (心理)┃  ┗情感 认识     ┃     ┗非意识(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等) GJH20110922 ZXTL12 ☆课程性质( 05 方案)  Ⅰ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4门必修课: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    3 学分    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平均每周 3 学时 分单双周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6 学分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2 学分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  3 学分 ☆课程性质( 05 方案)  Ⅱ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书名怎样化简?   马克思主义概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纲要 ☆教材结构、教学授课计划(课时分配)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A讲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What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  ┃   革命性的统一         ┛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  ┳ Why   马克思主义          ┛ How   下次课再学习二和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Maxism  10`    Max           Engels    1818. 5. 5       1820.11.28    1883. 3.14       1895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①研究主体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继承者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②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 ┏━┓          ┏自然辩证法   ┃马┃┏┃主┃┏ 哲学━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   ┃ ┃┃┃体┃┃         ┗认 识 论   ┃克┃┃┃部┣┫ 政治经济学   ┃ ┃┃┃分┃┗ 科学社会主义   ┃思┣┫┗━┛   ┃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主┃┃┃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 ┃┃┃他┣┫ 马克思主义法 学   ┃义┃┗┃学┃┃ 马克思主义军事学   ┗━┛ ┃说┃┃ 马克思主义艺术学       ┗━┛┃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Ⅰ  20`       ▲为什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  Why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     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 How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     指南              ┛ ▲为什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  Why   第一,优化思维方式   李四光运用哲学找石油。 ⊙知识→思想→能力    WT 、简述货币的两个主要职能   一个是挣(钱),一个是花(钱)。    WT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和物质犹如铁哥们一般。    WT 、简述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是有价值的,很有价值,非常有价值,有价值的(得)让人受不了。    WT 、简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太重大了,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摘自 1998 年中央党校函授招生的一份答卷 ⊙罗伯特·布鲁斯卡 (Robert Brusca) 1989→1995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   李大钊  瞿秋白 ⊙“麻烦太郎”的赞叹 ⊙大学校园的惨剧 ●仰望星空   --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没有未来的。    2007.5.14 同济大学   2007.9. 4 《人民日报》   第三,走好人生之路   ●萨特的名言与苏格拉底的难题   ●马克思的高尚选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00 级 (03 届 ) 俞黎明  30 万 ▼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Ⅱ  35`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     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第一,学好基本原理 ◆六岁大学“教授”给我们的启示   热心、预习、倾听、复习。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①个人实际   ②专业实际   ③社会实际 ☆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第三,采取科学态度   t à idu       ┏━━━━━━━┓┏丰富内容      ┏┫发展马克思主义┣┫      ┃┗━━━━┳━━┛┗完善形式   ┏━┓┃  前↑ ┃过 ↖   ┃实┃┃  提┃ ┃程  ╲┏在发展中坚持   ┃ ┣┫   ┃ ┃    ┫   ┃践┃┃  基┃ ┃结  ╱┗在坚持中发展   ┗━┛┃  础┃ ↓果 ↙      ┃┏━━┻━━━━┓┏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       ┗━━━━━━━┛┗立场   2012-10-09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坚定信念,树立理想。   第二,提高能力,明辨是非。座右铭   第三,增强本领,投身实践。早日成才        本事:养家糊口、兼济天下的能力。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等。 ☆善于增强智能   智能=智力+能力   布置一些题目,请大家做一做:   ◤智力开发问题(难度较大)  ◥能力培养问题(难度较小)  能力训练   ◣智力开发答案        ◢能力培养答案 〓开发智力       注意力   观察力 思维力 想象力       记忆力   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培养能力       创造       能力   计划      组织   能力      能力    适应    操作    能力    能力   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身心 ⊙智能训练中的哲理   四刀、九人、十块。方桌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关于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要求   考核方法:平时成绩 40 %,考试 60 %。   平时成绩 100 分,包括:   考勤平均 40 分,请假要有批假条。旷课一次扣3分;超过学院限定,不让考试。   作业平均 30 分, 16 周之前交3次作业。   课堂活动 30 分(主动答题、主动发言、发现错误、提出问题,加 2 ~ 5 分。   考试方式:闭卷   ----------------   对比考查课:平时成绩 60 %,考试 40 %。 ☆温馨提示/郑重警告   力争考试及格!   按照一般规律,补考比考试的难度要小一些。   但是,很多大学(包括广科)补考难度更大!题目难度相同,考试卷面 47 分总评即可及格: 47 × 60 % =28 分; 28 + 32 = 60 补考卷面 60 分才算及格。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怕吃苦,一时吃苦;怕吃苦,一辈子吃苦。   (二)积极参与   1、要我学→我要学。   2、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   3、“学生当主角”“我来讲一课”活动:   时间: 30 分钟之内。   形式:现代、传统、传统+现代。   方式:自愿、竞争、加分、评优。   (三)完成作业   1、数量 1 次;形式自由选择:     ① PPT 或板书讲课;  ┳5人以下组合     ②小品、唱歌等表演;┛分值较高。     ③传统作业。     在布置的2个实践作业题中自选1个。     ⑴穿的问题;⑵吃的问题。不少于 800 字。     真情实感,真凭实据,真知灼见。   2、时限:讲课完毕、第一次复习时。   3、纸张: B5 、 16 开、 A4   白纸(复印纸)和带格的信纸均可。   不要用小于 B5 的纸张(包括小作业本上的纸),大于 A4 的纸请裁剪整齐。 ☆传统作业格式  在右上角写班级代码、杠线、两位学号: R1-18   ┏━━━━━━━━━━━━━━━━━━┓   ┃       作业标题       ┃   ┣━━━━━━━━━━━━━━━━━━┫   ┃   11 软件 1   张智慧  学号:十位 ┃   ┣━━━━━━━━━━━━━━━━━━┫   ┃        正文        ┃   ┣━━━━(不少于3个自然段)━━━━┫   ┃                  ┃   ┣━━━━━━━━━━━━━━━━━━┫   ┃           2011 年X月X日 ┃   ┗━━━━━━━━━━━━━━━━━━┛   写在一张纸上。正面写不完,在反面接着写。   (四)注意复习   1、在教材上划出重点,形成自己的一套读书符号。   2、尽快有一套复习题。无法存储电子版的同学,需复印一套。   3、上课之前背诵上次课布置的复习题。 C、归纳小结  3`   培育思维之树,才能结出智慧之果。   美国人有一句名言,栽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 20 年前,第二个最好时间就是现在。   我们大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就一定能够早日成才。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E、复习题目  5`    X-1   XZ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社会主义    E 、科学发展观 ○课件尾   课件名称: MYKJ0A   建立日期: 2012-02-12 拆分   成稿日期: 2011-09-20   首课日期: 2011-09-26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1   六岁教授   幻灯张数: 57   改动日期: 2012 年 10 月 9 日 10 时 28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495 次阅读|7 个评论
绪论——功夫在文字以外
热度 10 fs007 2014-6-17 07:23
寻正 绪论,也叫导论,Introduction,Background,指的是一篇论文最初引出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说的文字。 一篇好的论文就是一个系统记录研究发生、发展、结尾、与收尾的过程的报告。你的写作过程,就是针对实际的充满生活琐碎的研究活动的削减整理,把杂音剔除,留下研究活动的精华,供人评判它的价值与贡献,分享研究成果。 研究活动是针对一个一个的科学问题进行的,你的论文也是围绕着一个科学问题展开的,这差不多是铁律。如果你实际研究涉及多个问题,那你就得发挥想象力,把多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在前面的讨论中,我就已经揭示过这种技巧,概念是分层次的,如果同时涉及多个概念,那么你就要寻找可以把它们包含在内的上级概念。如果你有三个问题,它们自动变成“小问题”,你要寻找能覆盖它们的“大问题”。 在一个出于好奇的研究过程中,你的研究问题往往刻骨铭心,魂思梦想,你最不缺的,就是问题。要别人来教你写问题,无疑是班门弄斧。现在我们来正视一个社会现实,现代社会的研究活动的确仍然有不少人是完全被好奇心驱使而进行的,但更多的人,是被社会机制驱动,不得不进行当前的研究,许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研究问题——知道自己的研究对象,但不知道自己的研究问题。 你的导师是糖尿病专家,那么,你的研究对象可能是糖尿病,你甚至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II型糖尿病与肥胖关系的机制。但就这么一个方向而言,你会发现有无数的假说、猜想、以及相应的文献集合,问题随便都能找一大把,但你总是发现,那些容易的问题,都被别人占去了,即使没有完满地解决,也留下来的是老大难。 提出研究问题往往是导师的功能,那些不能够给学生一个适当的问题的导师,就有不合格之嫌,在那种情况下,学生就会研究得辛苦些。找一个问题不难,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研究水平与资源条件的问题却是千难万难。灵感有两类,一类就是得到合适的问题,二类是得到不合适的问题的合适解法,如果你深究下去,二者是同一的。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问对了问题,你就成功了一半。问不对问题,你就会常常双眼闪光,双脚冒汗。如果你没有把研究问题给清晰化,条理化,你就会觉纵有千言万语,却难以下笔,当真下笔,就下笔成灾。比如这几天我批判伪科普,中国有名的科普记者袁越与方舟子都问,人为什么打喷嚏,这,就不是一个适当的科学问题。 我们都可以问无数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上帝造人,那么谁又创造了上帝?孙悟空吃的人参果有没有核?回到生物学上,知识再广博的学者都可能被问得张口结舌,人为什么不长两个大拇指?人为什么不长角?兔子为什么不说话?乌龟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螺旋桨?人为什么不在后面也长只眼睛?这些问题都可以回答,从某个角度回答,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但没有哪一个问题可以称为科学问题,因为科学家没有办法从科学的角度回答或者研究。 科学的问题讲究严格的逻辑关系,常常隐含一系列的假设与假说。科学假说必须具有可验证性,可证伪性,那么科学问题也一样,需要是隐含的可验证性,其背后隐含的假说具有可证伪性。对于一般人而言,由于思维不精密,所以对问题的隐含条件与假说常常不敏感,只要似乎掌握了,就允许过关。科学就是要寻根究底,把这些隐含的条件与假说明朗化,看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就是看此人对科学问题与概念隐含条件与假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不是看他动不动就宣称自己科学。 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在质询一个因果关系,观察到了结果,我们寻找其原因;同时观察到了原因与结果,我们就在寻找发生机制。苹果为什么要落地?因为万有引力,这是针对结果寻找原因。为什么肥胖会引起糖尿病?我们知道了结果,也知道了原因,寻找的是机制。 回到袁方二博士的喷嚏问题上来,人为什么要打喷嚏?就问题的结构而言,我们在寻找原因,这就简单了,因为鼻子痒!用科学术语解答,因为鼻粘膜受到了刺激,产生了一个经典的人体喷嚏反射。显然,这不是二博士想要的答案,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人有喷嚏反射?这跟问人为什么要长十个指头没有两样。 这里我们就要考察科学条件与假说了。我们针对人体的任何问题都是以人体已知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为条件的。人为什么要得糖尿病?我们假定人体正常条件是不得糖尿病的。人为什么眼睛要近视?我们假定人的正常状态就是不近视的。这些隐含的条件是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必须要接受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问题就没法解答。人为什么要长十个指头是没办法解答的,因为提问者未揭示他的隐含条件与假说。人为什么要长耳朵?这是一个在儿童世界中才有意义的问题,其隐含的条件是人可以不长耳朵,其假说是人不长耳朵就会丧失某些功能,在不严密的儿童式的思维中,人为什么要长耳朵这个问题问的却是人的耳朵有什么功能。 好了,我们知道二博士的科学问题是人的喷嚏反射有什么生理功能?然而,我们看了方袁的立论,马上知道这仍然不是他们的研究问题,他们认为喷嚏没有功用,或者起码没有有价值的功用,相反,对人体健康起负作用。他们潜意识里把进化论当着了科学认知的条件,起负作用的东西应当被自然选择遗弃,喷嚏是不应当存在的。这种认知上的困惑——不应当存在却存在了——让他们无所适从,所以下笔就弃题,袁博士鬼扯其它寄生生物控制宿主的案例,方博士卖弄光喷嚏反射他从来没搞清楚的机制。 许多人看到我分析方舟子袁越的失败就不以为然,以为我借机讥讽他们,而不是想传授写作绝技。事实上,如果你需要我指导你如何写绪论,你就处于这两个人的境界。无论你是否是基于好奇,你都需要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把它隐含的条件与假说明朗化,正如我上面的分析那样,你需要避免写出一个让自己狼狈不堪的问题,你的研究问题为随后的写作定下了基调,决定了你的论文写作成功的程度。 我们回到《如何写英文摘要》中的例三来看研究问题。“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对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血压的影响。”这个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对一种病人——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采取一种治疗手段——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问题是患者血压有什么变化。对于外行来说,这个问题远比方舟子与袁越博士的问题更科学,更具体,然而,如果我们跟分析方袁喷嚏问题一样严格寻求背后的假设与假说,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跟方袁问题一样地不适当。 对于原作者的同行们来说,我们知道一些基础知识,这里所谓肾性,指的是慢性肾衰。慢性肾衰会导致血压升高,通过各种机制减少活性维生素D,减少钙的吸收,血磷增加,与血钙结合而沉着,让血钙进一步减低,血钙减低就刺激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是调节血钙的,它增加钙的吸收以及从钙库(即骨)中释放钙。血钙持续减少,就让甲状旁腺增生肥大,功能亢进,称为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都进行药物治疗,不需要手术。如果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变成了三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ertiaryHyperparathyroidism),或者顽固性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即原作者所谓的“难治性”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一般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相比,甲状旁腺功能不再是针对血钙水平的反应而增强,而是独立地增强,此时,不切除甲状旁腺,就无法减低甲状旁腺功能从而减轻相应的症状。 完全摘除甲状旁腺就让人无法维持血钙,引起痉挛、疼痛、与感觉异常,因此,这类病人多采取次全切,让病人保留一部分正常的甲状旁腺组织。保留部分甲状旁腺有一个后果,就是甲状旁腺还会继续功能亢进,要再次手术,颈部结构多而复杂,医生不想再回到颈部找寻甲状旁腺组织切除,就采取了第一次把甲状旁腺全切了,移植部分甲状旁腺到前臂上这种术式选择。如果复发,医生只需要回到前臂,把标明了范围的移植组织给清理了就行了。 当我们把读者与作者共同应当享有的基础条件摆明了之后,就发现作者的问题非常地不恰当。无论甲状旁腺是否亢进,患者血压都会升高,这在临床上也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更加麻烦的是,相当大一部分的患者之所以肾衰,就是因为高血压。血压高这个症状,既不是三期甲状旁腺亢进治疗的效果评估标准,也跟甲状旁腺功能没有明确的关系,更要受手术期间药物控制血压与肾衰治疗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知道血压在术前术后的变化对作者所要评价的手术方式毫无意义。 缺乏适当的科学问题,你的写作注定失败,无可挽回(Destinedto fail, not salvageable)。再有超高的写作能力,都不能挽救这类学术论文,再强的研究能力,都不可能做出什么结果来。这里我们要再次回到研究生教育上来,中国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寻找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被领进门,就是导师的责任,起码,要保证学生不做这种劳而无功的研究与论文。 在掌握了问题分析能力之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检验之后,才是动笔写绪论的最佳时机,否则,写的东西都白写了。问题本身是合理的,但学生没有掌握,结果洋洋洒洒写一大堆,我改稿的时候就可能一口气删个一干二净。如果你问了一个合格的科学问题,绪论可以有多个角度写,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写得不错。 写绪论,就是描述你的灵感。这听起来有些不实在。你可以这样理解:写绪论,就是假想一个带着恶意的同行,像我评价方舟子与袁越一样,随时要找你的研究问题的麻烦,力图证明你提的问题是一个不合格的科学问题。而对这样的恶意批评者,你要反击,维护自己的声誉,力图证明你所提问题的科学性: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是符合理论推测与猜想的,这个问题也是我可以用研究证实或者证伪的! 在这样的思维实验结束之后,你愤怒地把你反驳赢得寻正的所有讨论记录下来,恭喜你,你有了一篇可为成功奠基的合格的绪论。 这个假想的恶意批评者可以是你最讨厌的敌人,但也会是你成功写作最佳的朋友,我们将在以后持续地保留他的作用。恶意批评者的存在与你对他熟练的运用,就是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应当培养这种写作与思考过程中动不动就人格分裂的习惯。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93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医学本科第8版内科学总论学习与思考
chinese1man 2014-3-30 19:55
  上周一,非常有幸参加了钟南山院士在南校区为临床医学精英班南山班做的内科学总论示教式演讲,颇有一些感想,随手记录一下。   钟南山教授的示教共分两个题目:内科学总论及呼吸病学总论,全程英文教学,询问旁边的同学们,均认为可以听懂八成以上。总体而言,钟教授的教学可以代表国内一线教授的授课水平。 钟教授的幻灯很静美,图片选自欧美专业医学绘画,主要案例及循证医学文献来自本研究所的代表文献,均为医学界极为权威的一线期刊,如柳叶刀之类,并且特别富有激情地叙述了呼研所内第一个SARS的诊治经过,揭示了SARS事件的一些细节,也向学生传达了临床医学的核心:临床思维的过程和流程。优点在于老教授具有丰富的疾病经验,宏观结合微观,通俗而又严谨地传递了医学科学的特点,能够基本通畅地使用医学界的标准语言英文授课,而且富有一个成功医生应有的激情。稍微的瑕疵是英语表达欠流利,现场缺乏互动。但是精美细致而又专业的幻灯制作和老人的阅历和威望均足以弥补这些小小缺憾。   刚刚趁着周末的闲暇通读了8版教科书的《内科学绪论》一节,感觉到我国新一代医生的崛起和我国未来医学行业的希望所在。   绪论由出身于德国美因兹大学的洋博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60后,上海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被公派德国留学)和本土博士(博士后曾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各研究一年)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徐永健教授(50后)联合写作,两人分别于八十年代初就读青岛医学院和七十年代初就读武汉医学院。葛均波院士接受了长达11年的国内医学教育,并在德国接受了博士教育,是一位系统接受现代医学教育并能够跻身常见病一线医学科学研究的医生,它学习所在的国内单位中山医院有着一些国内著名的教授如陈灏珠等,科室内的其他年轻教授如钱菊英等也身手不凡,成就一个优秀的团队和接近或者达到海外最优秀同行的技术水平。葛均波院士主笔写作的绪论极有深度,对在我国这样一个受传统整合医学影响很深的国家接受医学教育的学生有着极好的启发作用。刚刚从中学毕业的学生们可以从该文中获得有关现代医学特点的基本概念,作为断断续续在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参加临床医疗已经20余年的老医生,我感觉自己刚刚走入现代医学的大门有许多方面都要补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绪论以简单凝练的语言在有限篇幅内阐明了现代医学之所以成为主流健康科学 的基础所在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近代自然科学是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基础是“病在脏器”(起源于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Morgagni)及“病在细胞”(起源于德国细胞病理学家Viechow),其实由于上个世纪DNA的发现以及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基于还原论的现代医学又新增了一个“病在基因”的疾病认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学迅速传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医学事业的主流学派,并且是最具生命力的学派。它目前已经衍生出规范的医生教育体系(以美国式医学教育为代表),涉及到庞大的社会劳动系统(几乎涉及所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占发达国家GDP的五分之一左右),目前在发达国家基本已经控制了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妇幼疾病病,并在创伤性疾病及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 指出当今医学的不足之处,并划清了和传统整合医学体系的界限 传统整合医学观典型的是西方的四种体液学说和东方的五行物质体系学说,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学说甚至将五行提高到真理性质的地位,《阴符经》中说:天有五行,见之者昌。从历史角度看问题,这是一种黑箱理论,用以在缺乏现代还原论方法学的特定时空中解释疾病和生命现象。 现代医学的基础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还原论为基础的,历史的发展证明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有缺陷。其基本观点在于:复杂的系统、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例如现代医学之器官~细胞~基因路线。 现代医学强调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及疾病现象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通过观察假设求证和结论的科学研究程序,将生命过程分割,以了解生命或疾病的本质。 例如人类对糖尿病认识的历史就是说明了现代科技还原论观点的价值所在: 糖尿病在一百年之前也是一种可以致死的疾病,发生在孩童时代的糖尿病多为1型,如果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在发病一年内死亡。古埃及已经有关于糖尿病表现的记载,我国对糖尿病类似症状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的“消瘅”。至公元600 年中国医学家甑立言记载了糖尿病人尿甜的现象,而同时期的太医令巢元方(这位1500年前的古代医生立志探索疾病,写了一本书叫《诸病源侯论》,用以探讨疾病的起源和临床演化规律,并重点在书中描述了非药物的疾病康复法。)则提出体能活动有助糖尿病缓解。其后著名的医生孙思邈提出通过饮食治疗糖尿病,而在一百年前的西方通过限制饮食的方法成功地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1889年一位外国解剖学者发现被割除胰腺幸存下来的狗具有糖尿病的症状,开始从解剖学角度将胰腺和糖尿病练习起来。大约同一时间Langerhans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胰岛细胞团,但是他没有能够将之和糖尿病联系起来。1920年左右,美国人Barron认识到胰腺中的这些细胞团和糖尿病的关系,1921年Banting和Best从狗胰腺中提取到了胰腺提取液,并将之应用于一个濒死的糖尿病狗模型。狗的生命又延续了70天,神奇的疗效验证了胰腺提取液中含有治疗糖尿病的特效物质。不久一名患儿因使用胰腺提取液使得血糖和尿糖均下降至接近正常范围。最终在此之后不久,动物胰岛素被提纯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多数糖尿病人开始可以获得类似健康人的生活。 我国第一代内科医生邝安堃教授的得意门生血液学家王振义院士发现急性早幼粒的治疗方法的过程也是典型的一个还原论确定致病原因和治病机理的案例。 三、 明确了现代医学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对健康有深刻的影响,仅仅从还原医学的观点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不够:对于对于包括生命社会自然共同体在内的复杂系统,无限分割将导致人类对系统认识的失真。还原论曾经创造也正在创造着着现代科学的辉煌,但是一些哲学家已经在开始以系统论的思维来尝试解决复杂性问题。“整合论”应运而生,整合医学的观念被提出(似乎有复古的倾向:目前整合医学主要仍试图以古代整合医学的思想和方法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或者未达之处。)在未来,对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基因组科学的进展以及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系统的深入认识下,或许一种新的医学体系会建立起来,她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疾病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 四、 给出医学生走向合格医生所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具体路径 1、倡议将内科学作为精读教材。 从临床实践来看,医学所面对的范围浩瀚而广大,犹如科学的黑洞。将内科学由资深医生提炼出的精华内容反复通读烂熟于胸有助于建立医学核心,进一步深化关于疾病的知识体系和指导临床实践。 2、循证医学概念和内核的深化。 循证医学的出现在现代临床医学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用统计学概率方法说明方案和疗效虽然不够精确,但是经由这一原则我们最终抛弃了很多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方案。如今该原则和方法已经成为广泛用来发展和优化临床实践的事实上的金标准,虽然近些年来有些反思性指责循证医学被医药公司利益最大化所利用。在目前精准医学多数时刻仍只是概念的情况下,后基因组时代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即使让精准医学普遍进入国际一线医学中心的临床实践也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型医学服务机构普及循证医学理念不仅有助医学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是改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3、培养临床思维,重视科学方法。 对临床过程按照认识论或者认知科学的特点给出细致的描述:(信息获取 分析推理 判断决策 处理治疗 分析疗效 调整治疗)这是一个典型的临床思维的循环过程。该小段明确指出,临床的核心是人不是病,应长期坚持这样的实践原则。 4、要求医生具有广博的视野。 哥伦比亚大学医生Rita Charon参加文学讲座后提出叙事医学,并将其理论化,并依靠英语话语权迅速获得有需要地区的响应就是一个医学需要广博视野的典型案例。   展望未来,21世纪充满新奇的科学畅想,一方面是NBIC体系的革命性构想,一方面是现代以数字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迅速到来。基于人类大同的共同理想,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更好!
个人分类: 探索历程|3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科理论力学教材绪论初探 (1992)
Mech 2013-9-18 18:17
发表于: 力学研究与应用 ( 辽宁省力学学会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 1992): 228-231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工学课程绪论课的教学设计(初稿)
热度 3 herlifexysz 2013-2-27 17:09
叶春暖 笔者对材料类专业学生进行了电工学课程的多年教学工作。本文主要从教学价值的师生关系、课程有用、内容有趣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绪论课的教学设计,为同行们的教学提供参考。 电工学;教学设计;绪论课;概念图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alEngineering Course YE Chun-nuan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Engineeringis the first lesson for the whole class and it is important forthe future study. Based on previous experiences for many years forthe major of materials sciences,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s importance,content plan and teaching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It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educational refor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 Instructional design ;Permeabi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cept Map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扩充,而材料类专业的该课程学时却在减少(从2008年的72学时减少到54学时,直至目前的36学时),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课程没有必要开设。笔者任教电工学课程多年,深感在现有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笔者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是依靠增加作业量和延长讲课时间来提高考试成绩,还是压缩讲课课时和延伸学生自主活动来充分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显然,前者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和社会不负责任的。首先需要解决上述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差问题,其次需要解决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这一主要矛盾,因此教学主体中的师生必须统一教学思想,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一旦学生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结构,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大和加深知识,从而形成学习中的大量迁移。教学思想是教师落实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绪论课的设计就是实现教学思想的重头戏。绪论课是对一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形成过程、内容体系、发展趋势和学法要领等的总体叙述,对教师是开局,对学生是入门,因此它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绪论课的教学就是要明确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也是向着所展示的目标要走出的第一步。本文结合笔者在绪论课上的教学经验与思考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以与同行们交流。 1. 了解学生和自我介绍。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步。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解,他们的未来是怎么规划的?他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课程?(不是:为什么要他们学?)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和生产单位的调研来了解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电工电子技术的需求。开课前,教师务必借助主干课程老师的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预先作深入了解。然后,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他们的不同职业规划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培养目标要求。 为什么由我来讲授本门课程?从学科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来介绍教师自己,与学生分享教师的做人处事原则。教学主体的双方有了初步了解,便于建立合作学习与共同成长的基础。笔者本科毕业于师范专业,深谙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研究经历涉及物理、材料、纳米和电子多门学科的思维方式,秉着“尊重-关怀-责任”的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授课内容尽量与学生的前后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完善学生的自我、丰富学生的个性、培养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2. 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 课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载体。在绪论课上,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电工学课程在整个四年学习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在知识、技能与素质三方面,这门课程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哪些影响? 电工学是所有理工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非电类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知识的重要桥梁,是他们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是 工科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的教学思想出发点是注重概念讲解和强化应用,强调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概念的能力,基础理论部分占时较少,主要围绕具体材料应用和器件特性而展开教学。在极少的36学时内,较低层次的课程目标是掌握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各种元器件的特性和使用、基本直流和交流电路的分析、基本的电工测量技术、基本放大电路和运算放大电路的分析,提高电路识图和分析能力,掌握生活和工作中的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常识,初步运用电工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去解释材料中的某些电现象;更高层次的目标是领悟适用于科研和工作中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社会生活中的相关哲理,提高科学、技术和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 3. 课程内容与计划。 由于教学时数限制,选择最基础和最经典的模块化内容进行教学,包括电工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等基础内容。绪论课上,对照教材目录,帮助学生分析章节内部知识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介绍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和交叉学科思维的培养,随后的章节教学就是对课程的微观知识结构的展开。这种教学设计也与 材料研究的结构-性能关系 主线相合:只有抓住材料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性能及其内部机制。通过介绍典型的电工学内容在生活生产、后续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比如专业领域内的生产调研; 纳米材料的溅射法制备原理;电介质在静电场和交变电场下的特征;实际电阻器、电容器及电感线圈和多种化学电源的电路模型;固体电解质电学参数(如离子电导率、介电常数)测定的交流阻抗谱技术等等。这样 既能丰富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也能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 随之,将教学进度安排告知学生,使学生随时了解从而调整自主学习的灵活性。 在绪论课上,老师可以布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相关生产单位进行调研,初步认识在各自生产领域所应用的电工电子电路、设备、器件和功能等,从而建立学习电工电子学的必要性和感性认识,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和维持学习动力,使学生愿意并乐意配合教师的要求主动投入学习。 4. 课程的发展特征。 电工学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灵活性、适用性特征。课程的概念非常多,但条例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抓住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主线,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提纲挈领,形散而神不散,掌握电工学的精髓。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知识结构网络,从某些独特的角度来理解整个材料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第四种理想元件——忆阻器的预言与实现为例,以组织工程和机器人的发展为例,说明物理学科、纳米科学、生物学科、材料学科、机械学科和电工技术学科的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启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概念理解和学科交叉,发展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与要求。 电工学教学目标决定了总体上采用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情境、探究模式。可预先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采用渗透性教与学的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举例应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教师课前给出相关材料和学习任务,课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重点讲解基本概念的理解,适当地分析典型例题。学生先课前预习,反复读教材和教参,并查阅消化网络资料和指定文献;全面了解整体内容的框架,发现尚存的疑难问题,首先尝试小组内解决。然后,学生在课堂进行汇报集中,老师将难点归类分别讲解,归纳重点。课后,学生及时复习基础知识,再完成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老师再检查掌握情况并反馈。 当然,对不同模块内容,采用的教学方式可能不同,但是都要求学生及时答疑,习题作业独立完成,积极参与组内讨论,汇总问题与归纳要点,与教师形成有效的反馈。 6. 学习方法 由于跨校区资源限制,暂时没有安排传统的实践教学。因此,建议学生在习题、生活和课题中发现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来进行必要的补充。作为重头内容的理论部分,学生应该怎么学?真正的学习发生于思考中。必须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和电路规律的学习,唯有深入理解概念的实质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电工学课程的基础概念很多,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它们如同多位大师,经常地与它们“对话”,能获得不同的思维火花。理论联系实际,也包括做适量的习题。习题是抽象了的实际,多做习题,多思考。 如同吕喆老师说:世界上的万物其实有其相通的道理,也就是有很多相似性,这是我们能够靠着自己的感悟能力,在不同学科门类之间对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移植与利用的基础。因此,注重概念图在电工理论学习中的使用,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和本质;多进行元件特性的对比、归纳和总结,能够抓住各元件的特征用于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和功能电路的设计。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揭示以前没有认识过的同类新对象的实质,并将新对象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也就能顺利迁移。没有经过概括的知识,就不会发生迁移。 7. 学习资料。 教学不限于一本教材,而是用好多种渠道的教学材料。校内资源: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习题解析,实验中心,课题组,课程中心论坛等。网络资源:教学与科研的文献阅读,仿真实验,博客空间,QQ群,教师邮箱。 8. 考核评价。 考评采用多元化标准。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多发现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设计多元考核指标并根据各环节的表现开展学生组内和组间的互评。包括分组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平时对教学的关注度、实验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考核、教学论坛的参与度、学习效果的展示能力等。 以上通过在绪论课上对课程、教师、学法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理解教学理念和课程文化,激发学生的浓烈兴趣,明确学习要求和考评机制,为争取学生广泛支持与真正参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展现自己,而不是机械式教育生产线上的知识容器。目前笔者的电工学教学逐渐走上正轨,教师正在与学生一起收获成长的喜悦!但是,在课程建设的网络教学环境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尚未完全成熟,今后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成开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2010,32:52-55 2. 毛一之,黎霞,张雪辉,李华,转变教学理念,深化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2010,32:75-77 3. 束正煌,一种值得倡导的物理教学法——渗透性教学法。国际物理教育通讯,1997,20:43-45 4. 胡淑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电工学教学改革探析。科技信息,2010,28:373 5. Majumdar, H. S., A. Bandyopadhyay, A. Bolognesi A.J. Pal. Memory device applications of a conjugated polymer: Role of spacecharg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2, 91 : 2433-2437 6. Lian, K., R. Li, H. Wang, Z. Lu J. Zhang. DCand AC analyses of a printed flexible memory device. Organic Electronics, 2010,11 : 1141-1144. 7. 吴建强,吴辉。教学设计在“电工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2010,32(Z2):23-26 8. 徐曼,刘斌。 电气电子材料类课程的对比研究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2):12-15 9. 吴新明,冯根生,方龙。从教育学的视角来透视《电工学》课程改革。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11(增刊)S1:70-72 10. 李斌,林伟,陈昌巨,杨莉。重构电工电子教学新体系。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99-101
5405 次阅读|5 个评论
《高等教育理念》绪论
lanjs 2010-10-11 21:37
人生一辈子,要读些难读的书,必要时还要译些难译的书,写些难写的书。翻译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罗纳德 · 巴内特 ( Ronald Anthony Barnett )教授这本 20 年前荣获英国教育研究常务委员会( SCSE )颁发的教育图书一等奖论著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所做工作之一。这里奉上的是该书“绪论”。 ——题记 《高等教育理念》绪论 罗纳德 · 巴内特著 蓝劲松 主译 开放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绪论 本书的目的相当简单。它把焦点集中于高等教育,目的就是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它都在干啥? 读者可能对绪论部分毫不在意,但他们或许愿意对全书的总体意图有所了解。首先,本书实际上主要进行了概念探讨,因为我试图对“高等教育”的含义进行说明。不过,所采取的策略却完全不限于哲学分析,原因在于本书之定位还立足于高教界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明确提出了若干建议。 其次,本书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我试图表明,自己对“高等教育”所作一般分析确实反映了我们对该术语的惯常理解。另一方面,我认为,继续从一般的思想观念中阐明的意义或提出的建议并非广为接受,在高校课程中难以发现。实际上,本书的部分目的就是要揭示我们对该术语的潜在认识,并彰显其对我们目标和实践的意义——如果我们试图认真对待“高等教育”的话。不过,本书并不是一本具体操作手册,其内涵远为丰厚。尽管在书中可以发现某些课程实例,以及与当前研讨主题相关的若干说明,但本书试图开诚布公地阐明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而非如何实践它)。 今天,一本试图对高等教育进行理论概括的书籍近乎奢侈,抑或是一个仰赖他人鼻息的时代错误。师生双方终日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所获资源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院校正在重建,而学生则为从事一个报酬优厚的职业而戮力于攻读好学位。此时试图对高等教育目标进行反省看起来好像是自娱自乐。但正是因为类似反省的缺位,因此现在进行高等教育整合的尝试又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背后还有一些深层动机。高等教育不仅面临筹资、结构、资源和学术数量等紧迫问题,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在经历重大变革。高等教育从企业和其他独立来源所获资金不断上扬,它为市场提供的咨询和服务日益增多,其研究也不断调整形象以适应民间资助者的需要。大多数课程自身近来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在英国,受政府和企业影响,课程日益转向培养学生群体的进取心、竞争力和企业相关技能。 尽管取得了惊人进展,但事实上,它们仅仅是西方世界高等教育面临诸多难题的若干表象而已。影响高等教育深层结构和可能性的某些共同特征已经广为人知。其结果,代表终极价值目标的高等教育历史观——其实质乃是自由高等教育理念——正遗忘殆尽。因此,我想提出的问题就是:自由高等教育的理念能够重建与实行吗?我试图证明其可能性。 论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试图表明(第 2 章),在贯穿高等教育理念历史的多种表述中——按照我对它的界定——高等教育理念蕴含着解放成分。长远看来,高等教育理念不仅保证思想自由,而且把发掘每个学生的自我潜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 然而,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二阶段将会发现的,这种高等教育解放观念正遭遇双重侵蚀。一方面,自由高等教育有赖于这样的假设:客观知识与真理是可以获得的。但随着哲学领域中诸如相对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近来这一假设已遭质疑。这等于削弱了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自由高等教育理念依据的另一假设是:必须为高等教育提供独立于狭隘的社会利益的制度环境。这一原则也已遭侵害。第一,在现代国家组织当中,高等教育业已成为中心机构。第二,学术共同体的规模扩大,影响增加,成为拥有自身权利,同时在课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虚假阶层( Preudo-class )。如此一来,高等教育的社会基础也已削弱。 在最后一部分,我试图表明,面对上述双重削弱,若能信守对高等教育不加约束的承诺,那么自由高等教育的重建仍将是可能的。课程内容及其教育过程两方面都应加以注意。我特别提出四种策略:学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包括团队活动在内的开放式学习;把交叉学科引入学生学习计划;在考虑学生核心课程时,赋予哲学和社会学特殊地位。如果同时采取这四种策略,那么即便遭遇双重削弱,潜能真正得以发挥的自由高等教育也将实现。 ...... 以上概要性的论述表明,本书上半部分主要体现为一种理论风格,由此确立基本的论点。不过随着本书的展开,讨论转而更多地关注课程问题,并在最后一章纳入了我的操作性建议。一些读者或许希望避开奠定基础的最初几章而直接转向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希望这些读者适当浏览前半部分,因为这部分为后面所提建议奠定了基础。 讨论理论框架不应唬住可能的读者,因为本书写作当中兼顾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首先,它致力于激发高等教育领域中个人的积极性,这些人包括院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本书正确性的真正考验在于:如果缺乏具体实践,全情投入的那些人是否能够通过这一讨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的教育使命。 其次,我希望本书能激发不同群体的学者的兴趣。显而易见,这包括数量日增的致力于高等教育自身学术研究的学者。另一群体则由那些对教育哲学感兴趣的人群组成,因为我采取教育哲学的视角或许有助于为该学科提示一个新的方向。 最后,从事社会理论、认识论和批判理论的学者也可能对本书产生兴趣。他们的争鸣无疑促进了我的思考,且正是通过本书表明他们的见解可以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从而有可能引发相应的兴趣。 最主要的,本书是为所有关心高等教育的人士而写的。 —————————————————— “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一词在汉语中并无统一译法,各种译法包括“博雅教育、文科博雅教育、文雅教育、完全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自由教育、自由民教育、自由人的教育、宽宏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文育、文化艺术教育、文理综合教育、教养教育、开明的教育、高尚的培养和教育”等等。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自由教育的重点在于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在于培养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在于发展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英文“自由( liberty )”一词的动词形式就是“解放( liberate )”。“自由艺术( liberal Arts )”的首要功能就是将人从愚昧、无知、偏见、固执和各种情欲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地思想,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与判断能力。因此,中译本没有选用“博雅教育”等译法,而是直译为“自由教育”。 ——译注 新自由主义( Neoliberalism )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成为一种 经济自由主义 的复苏形式。作为一种政治 — 经济哲学,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自从 1970 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译注 基要主义( fundamentalism )是近现代基督教新教中的一种神学思潮,坚持耶稣基督的基本要义。 ——译注
个人分类: 译校天下|46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学生聊读书的总结
wangxh 2010-7-24 11:28
信息与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太快,要读的书也浩如烟海,因此读书的方法决定了读书的效率与效果。 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和新研究生都要去获取专业知识,虽然说知识量越多不一定能力越强,但要想具有较强的能力,获取足够的知识是必须的!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与技巧是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的。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不太会读书,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收效寥寥。下面是我经常给他们的一些读书建议: (1) 一定不要忽略序、 或 前言、 或 preface。从与学生交流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实一本好书的前言非常重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要认真读,而且要反复读,要结合书中主体内容读,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掌握该书的主题思想。 (2) 认真研读绪言、 或 绪论、 或 introduction. 这也是常常被不会读书的学生忽略的内容。其实这是一本书的灵魂,不掌握其灵魂,如何掌握一本书的要旨呢?常听学生说读完书后,把握不住重点或不知道重点,原因就在于此。其实一本好书,作者一定会在绪论里告诉读者为什么写这部书或系统介绍某个方面知识的意义,进而提纲挈领地告诉读者该书涉及到的某方面知识、技术的历史与现状,所有这些都为掌握该书精髓指明了方向。有了灵魂实际上就是把握住了一本书重点内容的脉络。 (3) 不可忽略的目录。 目录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哪部分内容在多少页上,更重要的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骨架。掌握目录就是洞悉了整部书的结构与构造,相当于一个完整建筑的结构与布局,难道不重要吗?不少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仅仅把目录当成索引。 其实,一本书,琢磨完这三部分,一般读者心里会有了很深刻的总体感觉,而且似乎感觉已经了解很多知识就是不求甚解者常有的状态,你甚至可以在不太严谨的场合白话几句,但是只要一较真就露馅了。所以还有继续下列几点: (4) 先看有用的,再看感兴趣的 。专业书籍,大多是为用而读,所以要以尽快的速度读完或找读完这些内容。然后再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什么要先有用后兴趣呢?人们的兴趣一般与自己掌握的知识有关,知识越多产生兴趣的方面越多。一本新书,一开始读者感兴趣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随着掌握书中知识内容的增加,兴趣可能也会增加;感兴趣的东西越多也会对有用知识产生新的认识,会发现更多有用的内容。如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后一本书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尽收脑海喽! (5) 不要死死盯住看不懂的内容,可暂时放过 。看不懂的内容容易使人丧失信心、减弱斗志,甚至停滞不前!另外,能不能看懂主要取决于知识量与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也与知识量有关。随着反复阅读的进行,某方面的知识量与理解能力都在提高,第一遍看不懂的内容第二遍可能不是问题人们常说书越看越薄就是这层意思。 (6) 读一本新书,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周 。人们对一本书的新鲜感一般不会持续3周以上;另外人们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会产生某种疲劳。如果阅读速度太慢,新鲜感没有了,开始疲劳了,还没有看到书的一半,谁还能坚持下来呢?如果强迫自己非常痛苦地读下去,其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需要尽快掌握其要旨。 (7) 对于整部书来讲,3周内稍慢速看一遍不如稍快速看三遍效果好,快快乐乐读书一分钟好于痛苦读书数小时 。 最后,如果您觉得俺说的不对,欢迎提意见或拍砖;如果有一条有益俺也不虚写此文。
个人分类: 教之道|54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实用护肤简论"-绪论
yejianq 2010-3-7 16:45
附件为 PPT 课件。 绪论
个人分类: 护肤教学|3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绪论)
毛宁波 2009-2-21 08:59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880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