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微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微震

相关日志

我们发表的一篇水力压裂,微震与stress shadow的短文
jjczhang 2015-10-13 05:21
我们刚刚在AOGR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页岩油水力压裂,微震与stress shadow方面的短文。 若有兴趣,请见附件,或见网页: stress shadowing_American Oil Gas Reporter 9_2015.pdf http://www.aogr.com/magazine/frac-facts/stress-shadowing-effect-key-to-optimizing-spacing-of-multistage-fracture
3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杂志高引微震论文
edward3 2015-4-1 15:01
Most Cited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rticles published since 2010, extracted from Scopus .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of rockbursts during TBM-excavated headrace tunneling at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Volume 5, Issue 6, January 2013, Pages 486-494 Wuwei Cheng | Wenyou Wang | Shiqiang Huang | Peng M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ble at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brittle rocks in excavation damaged zones (EDZs) before and after excavation of tunnel with the 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 The paper attempts to employ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to study the A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ockburst before and after TBM-excavated tunnel. It is known that the headrace tunnel #2, excavated by the drill-and-blast (DB) method, is ahead of the headrace tunnel #3 that is excavated by TBM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sub-tunnel #2-1, about 2000. m in depth and 13. m in diameter, between the two tunnels is scheduled. In the experimental sub-tunnel #2-1,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boreholes are arranged, and AE sensors are installed within 10. m apart from the wall of the headrace tunnel #3. By tracking the microseismic signals in rocks, the location, frequency, quantity, scope and intensity of the microseismic signals are basically identifie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E signals mainly occur within 5. m around the rock wall, basically lasting for one day before tunnel excavation and a week after excavation. Monitor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ckburst sign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ock stress adjustment. The rock structure has a rapid self-adjustment capacity before and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uring tunneling. The variations of rock stresses would last for a long time before reaching a final steady state. Based on this, the site-specific support parameters for the deep tunnels can be accordingly optimized. © 2013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北科技学院2015年教师招聘计划
热度 1 edward3 2015-3-27 20:13
华北科技学院2015年教师招聘计划一览表 工作地点: 河北燕郊 薪金: 10万-15万 公司名称: 华北科技学院 公司网址: www.ncist.edu.cn 联系方式: 010-61595079 2015年教师招聘计划一览表 序号 所需专业 学历 要求 人数 2 采矿工程 博士研究生 微震监测技术、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方向 3 参考: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8386164fpage=1target=blank
个人分类: 微震|3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973计划)2015年新立项项目中的微地震相关
热度 1 edward3 2015-3-26 07:15
X34 2015CB258500 致密储层压裂诱发微地震的发震机理与波传播规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一博 前两年 226.00 参考:http://www.most.gov.cn/tztg/201412/t20141210_116929.htm
个人分类: 微震|3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受理项目公布中的微震相关项目和人员
热度 1 edward3 2015-3-25 20:06
学科专业评审组: 国土资源组 项目名称: 岩爆机理实验、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 推荐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姓名: 唐春安 排名:2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研发了微震监测预警传感器特殊固定及安装方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MMVTS-View ,结合岩石破裂3S原理,提出了基于时段波形组合分析的岩爆监测预警新方法,并在多个现场工程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排名第1,证书编号2004-J-251-2-06-R01 姓名: 汤建泉 排名:6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研发了锚索和围岩相互作用力的监测系统 ,并进行了现场工程实验,为岩爆微震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参考: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5slgb/fm_303/C25-3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油气工程组 项目名称: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推荐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姓名: 李兆国 排名:44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第一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依据特低渗透-致密油藏天然裂缝研究和井下微地震测试等成果,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天然裂缝与人工压裂缝三维空间展布模型,揭示了特低渗透-致密储层基质孔隙与原生、人工缝网渗流耦合规律。项目研究占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见:论文“王窑油田西部低渗透油藏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加密调整物理模拟”。 参考: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5slgb/jb_210/A05-4001.html
个人分类: 微震|4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华东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聘微震博士后
edward3 2011-2-26 09:45
华东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6年5月经人事部批准设立,同年11月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工作,截止目前共陆续招收1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大部分已确定出站后留院工作。 1、博士后研究人员身份与定位:视同院在职人员管理,其各类人事、组织关系挂靠课题单位;希望通过两年内外部培养让博士后研究人员真正成为华东院有用的高端人才,留院工作后能够为华东院战略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工作与管理模式:工作模式为"以服务生产的课题研究为主,适当参与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为"工作站与流动站联合培养、配置院内外双导师",实践证明符合我院实际需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充分的科研平台与发展空间。 3、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实行年薪制(不少于11万),按院有关规定享受同等福利待遇,提供住房,按相关规定办理落户、子女入学等手续。出站留院者按院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4、招收程序:应聘面谈―专业审核―专家组面试-体检-发放进站意向书-博管办审批进站-签订工作协议。 从事工程物探中的声发射、微震测试与解译工作 1、国家211重点大学全日制博士学历或博士后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学历需通过中国教育机构学历认证。 2、有志于服务工程,对加盟华东院有强烈意愿。 3、成绩优良,综合素质良好。 4、身体健康。 5、工作地点:杭州及院项目所在地。 更多信息请点击: http://www.ecidi.com/EcidiPostDoc/index.asp
个人分类: 微震|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数字地压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
edward3 2011-1-21 18:00
袁节平 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数字微震监测技术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煤矿冲击地压监测,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自 2004 年 3 月长沙矿山研究院在凡口铅锌矿建立我国第一套地下矿山多通道全数字型微震监测系统以来,迄今为止国内矿山已有十多套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投入使用,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地下矿山地压监测安全技术的发展。数字地压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安全监测和防灾减灾监测方面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前景。 数字微震地压监测系统建立 系统建立背景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的矿体集中厚大,有用矿物的种类繁多,是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矿床自 1987 年采用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开采以来,因种种原因井下的采空区(矿房)未能进行处理,截止 2002 年,井下留下了占矿段约 60 %的矿柱矿量和近 300 万 m3 的巨大采空区群,累计顶板暴露面积达 3 万 m2 ,连续顶板暴露面积近 1 万 m2 , 15m 厚的连续条带矿柱多处垮塌。由于采空区量大集中、暴露时间长、大爆破振动影响频繁和受破碎带与岩体结构面的影响等,应力集中和采矿地压活动明显。 为了实现矿山的持续采矿生产,有效处理采空区和回采矿段矿柱,矿山自 2002 年起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协作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崩落法”方式回采矿柱和顶板富矿,并处理采空区。 针对井下大量采空区条件下的矿柱回采和空区处理难题,通过采矿整体方案布局调整和工艺优化,先后组织实施了 4 次大规模地下中深孔爆破,形成了卸压天窗、及时处理了天窗周边的安全隐患,为柿竹园采矿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同时由于采矿地压向天窗周边矿柱转移、集中,地压活动更为活跃,即使在松散矿碴临时充填空区的情况下,矿柱的开裂、下沉、错位及垮塌等地压现象多处显现,采准井巷被堵、已施工炮孔错位等。对矿柱及其空区顶板地压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报,越来越紧迫。 针对“崩落法”方式回采矿柱和顶板富矿、并处理采空区的工艺需要,为了促进大空区条件下的安全开采,经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合作进行地压控制技术研究,并借鉴兄弟矿山在地压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矿山于 2004 年 9 月首次在井下建立了单通道声发射监测、矿柱压力监测、巷道收敛计变形观测等常规地压监测系统,同时开展了地表及井下岩石移动观测。柿竹园井下采矿地压防治工作正式列入了矿山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这些常规手段的运用和基础地压监测资料和数据的收集,较好地预测了空区周边围岩和矿柱的地压活动,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但常规地压监测手段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只能反映某一监测点接收的岩体声发射信号,不能反映地压活动的具体位置;二是人工操作,只能反映监测某一时段所接收到的岩体声发射,不能实时连续地反映;三是人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四是各个监测点所接收的资料是相互孤立的,技术上无法将相关地压现象联系起来分析;五是技术人员直接到空区周边监测,人员作业安全没有保障。 同时,柿竹园的采矿地压状况存在其特有的难度:一是采空区量大集中,大量房间矿柱和盘区矿柱都长时间处于多面临空状态,矿柱的整体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矿柱回采的安全威胁大;二是矿柱回采后将在空区上部留存一个范围更大的顶板,如果整体顶板失稳,极易引发较大规模的冲击地压。矿柱回采安全和整体顶板稳定的双重需求,要求矿山必须引入更先进的地压监测装备,以满足井下安全生产的需要。 多通道全数字型微震监测系统 采用多台分布式组合监测系统,即系统由 5 台 Paladin 系统组合组成,每台 Paladin 系统配置 6 个通道,共形成 30 个通道的微震监测系统,携带 30 个单轴传感器。根据开采的动态特点,可以方便地实现对系统监测范围的调整。 Paladin 系统安设在井下,监控计算机建在地表采矿车间办公楼内。 ( 1 )传感器布置与优化。 30 个传感器分别布设在 514m 、 558m 和 630m 三个中段内,其中 514m 中段和 558m 中段分别布置 12 个、 630m 布置 6 个传感器,整个系统在空间上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立体监测区域。 514 和 558 平面共布置了 24 个传感器,重点监测矿柱回采过程的地压变化情况; 558 和 630 平面共 18 个传感器,同时兼顾空区上部大顶板的稳定性及地压变化情况。 ( 2 )定位误差。为了解系统对微震事件的空间定位精度,在系统安装调试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了实际的震源定位误差测试。测试方法是采用人工放炮震源,测量人员实地测出震中的空间位置坐标,系统监测人员在不知实测震中位置坐标的情况下,根据系统的微震监测结果分析计算得出系统的定位坐标,再根据实测坐标和监测分析坐标对比,即可得出本监测系统对震源的定位精度。 根据监测精度需要,下部矿柱和上部顶板的定位误差要求分别小于 10m 和 20m ,实际定位误差分别为 4.16m 和 16.3m 。 微震信号的辨识 微震监测系统建立后,系统设施本身所能实现的效果,是获取大量的震动监测数据和信号。要从中筛选出我们所需的地压活动微震信号,为采矿地压防治服务,首先最为关键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对微震事件信号进行有效的辨识和处理,然后再与现场实际的地压现象相结合,找出地压活动的规律,并从技术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治。 对此,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基础测试研究,对井下各种作业可能产生的震动信号进行了波形、频率和能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并归纳出其各自的特征,为微震信号的准确辨识提供了依据。 数字地压微震监测技术特点及作用 数字地压微震监测系统在矿山实地使用一定时间后,运行效果良好,井下施工人员发现该系统可连续、实时、全天候连续监测以及多通道大范围监测;可与 CAD 等通用技术软件兼容,实现三维空间建模,对微震事件实现高精度空间定位;三维可视化显示实时监测震源定位、波形结果,全数字化信号处理、分析(波、谱分析);大存储量,便于数据的存储;各种数据分析报表,再现监测历史数据,便于分析;实现数据的远传输送,便于专家远距离诊断;与应用软件配合使用,实现对灾害事件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微震监测技术在矿山地压监测中可监测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岩爆和矿震、采场大冒落、边坡破坏、以及采场上覆岩层移动;监测地表塌陷和环境影响(爆破震动),为地下结构设计提供参数,优化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还可实现灾害定位监测和预警,确保地下安全救助。 数字微震监测系统使用效果 柿竹园数字微震监测系统于 2008 年 11 月安装调试成功后正式投入了采矿地压的监测应用。公司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系统实现了对微震(微破裂)事件的全天候实时监测;突破了传统监测方法力(应力)、位移(应变)中的“点”或“线”意义上的监测模式,实现对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岩体破坏(裂)过程在空间概念上的时间过程监测,并实现常规方法不能实现的人不可达到地点的监测;通过多传感器在不同位置对同一微震(微破裂)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处理,实现对微震事件的高精度空间定位;微震监测采用全数字化技术,克服了模拟信号系统的缺点,使得计算机监控成为可能,对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更加方便;系统的高速采样以及 P 波和 S 波的全波形显示,使得对微震信号的频谱分析和事件的判别直观方便;微震监测技术可以避免监测人员直接进入危险监测区域,改善了监测人员的监测环境,大大提高了监测过程的安全性;同时基于数字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的远程监测和信息远传输送,使得监测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柿竹园微震监测系统建立后,在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照现场地压现场,摸索出来柿竹园的地压活动规律,最终建立地压灾害预警机制,为采矿生产布局和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该系统先后预测了多起较大规模的矿柱塌落事件,使得柿竹园的采矿地压监测技术装备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个人分类: 微震|2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远程检测微地震预报系统”被列入国家2010年政策引导类计划项目
edward3 2011-1-21 17:58
近日,四川省财政厅、科技厅转发《科技部财政部关于下达2010年政策引导类计划项目预算通知》文件,孵化园企业----成都环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实时自动化矿山灾害远程检测微地震预报系统”项目被列入国家2010年财政政策引导资金,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 环洲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微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研发,本项目主要是根据岩体破裂产生弹性波,利用在矿区安装的传感器采集信号,分析请确定破裂的发生时刻、空间位置、破裂尺度、强度及性质。此项目符合国家生产安全要求,项目实施对促进改善矿山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明显推动作用。(涂军)
个人分类: 微震|1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冲击地压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edward3 2011-1-21 17:54
由辽宁工大主持完成的“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破解了煤矿灾害中冲击地压预测、防治的难题,为保障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由辽宁工大主持完成的“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破解了煤矿灾害中冲击地压预测、防治的难题,为保障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项科研成果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悉,这是辽宁工大自2008年“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第二次捧起这份殊荣。在煤炭五大灾害中,冲击地压预测、防治是比较困难的技术,辽宁工大在冲击地压预测、防治方面有着30余年的研究历史,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此次获奖的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揭示了煤矿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了判别准则,有效地指导了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研制了冲击地压预报的便携式电荷检测仪与在线式电荷监测系统、地面与井下微震监测系统、采动应力监测系统;研发了削弱煤岩体冲击倾向性的大直径强排粉钻孔技术和降低岩体应力的深孔爆破断顶断底技术。其中有两项技术获发明专利。   据悉,该项科研成果目前已在全国40余个矿井应用,获经济效益46亿元。
个人分类: 微震|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十大石油科技进展(国际篇)
edward3 2011-1-15 00:27
1.浅水超深层勘探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墨西哥湾成熟探区巨型气藏新发现 墨西哥湾大陆架地区作为经过近百年密集油气勘探的成熟探区,在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不断完善与推广应用的推动下,近几年在浅水区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特别是2010年年初在浅水区超深层发现DavyJones气藏,可采天然气储量20万亿~60万亿立方英尺,标志着成熟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在深层勘探中的灵活运用,深化了对墨西哥湾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扩展了勘探思路,优化了勘探决策,改善了油气勘探效果,为取得勘探突破奠定了基础。(1)通过对区域性二维、三维地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该区大陆架和深海区仅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工程区域,而非不同的地质区域,消除了对构造地质背景的误解。(2)采用富方位角地震采集技术和Q-Marine单检波器技术,结合精细速度模型和高保真偏移算法,改善了盐下构造成像,搞清了超深层油气构造特征,为准确预测油气分布和部署勘探战略奠定了基础。(3)首次尝试了地震测线拐弯时继续放炮并采集资料的新方法,在处理时采用先进的噪声压制算法,提高采集效率和资料质量。(4)利用先进的可控源电磁技术、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较准确地预测了岩相模式及圈闭的形态、规模,有效降低了勘探风险。 最近,这一重要发现被相关部门确认是墨西哥湾近几十年最大的油气发现之一,并由此可能打开墨西哥湾浅水陆架区超深(25000英尺)层油气勘探的一个全新领域,这将成为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 2.有望探测剩余油分布的油藏纳米机器人首次成功通过现场测试 目前,油气采收率平均只有30%,大量剩余油(30%至70%)有待发现和开采,因此需要了解油藏井间基质、裂缝和流体的性质及与油气生产相关的一些变化,但现有的测井和物探技术在探测范围或分辨率上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有效探测和开采剩余油,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开展纳米机器人的研究,期望利用纳米机器人探测甚至改变油藏特性,从而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采收率。 纳米机器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机器人,而是一种化学分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垂直分辨率远高于测井和岩芯分析,探测范围介于测井与地震勘探之间,非常有助于进行油藏表征。在油气勘探与开采中具有多种用途:辅助圈定油藏范围、绘制裂缝和断层图形、识别和确定高渗通道、识别油藏中被遗漏的油气、优化井位设计和建立更有效的地质模型,将来还可能用于将化学品送入油藏深处进行驱油。这些应用有助于延长油气田的开采和供应年限,提高累积产油量和采收率。因此,油藏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沙特阿美公司继2008年完成油藏纳米机器人的可行性研究后,2010年6月首次成功地完成了油藏纳米机器人的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证实:纳米机器人具有非常高的回收率;携带纳米机器人的流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目前送入油藏的Resbots纳米机器人尚无探测能力,沙特阿美公司计划在2年内将第一代Resbots送入油藏,并逐步增加探测与驱油能力。 3.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加大频谱采集范围有效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难题 随着勘探区域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气越来越难发现,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需要获得更宽的频谱信息,即同时获取低频和高频信息,这对于获得深层目标及薄层和小型沉积圈闭高分辨率图像尤为重要。 目前,国外有多家物探服务商的宽频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PGS公司的GeoStreamer技术在增加低频信息的同时保护高频信息;Spectraseis公司的低频地震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与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多家公司联合开展了低频地震合作项目,在墨西哥湾Burgos盆地开展的低频地震勘探最低频率可达0.03赫兹;2010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与壳牌合作,开展的低频可控震源试验获得成功;CGGVeritas公司专门推出了宽频地震技术系列,为陆上、海上、海底地震勘探提供宽频方案。其中EmphaSeis陆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高分辨率宽频子波;BroadSeis海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最尖锐的子波和最佳分辨能力,可记录低于5赫兹的信息,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海底宽频采集方案包括先进的光纤系统、Searay电缆和创新高效的Trilobit节点技术。 4.微地震监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应用热点技术 微地震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90年代逐渐开始在其他行业应用。2006年,威德福公司推出FracMap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首次在油气勘探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等,可缩短和降低储层监测的周期与费用。 目前CGGVeritas、斯伦贝谢、贝克休斯、道达尔、哈里伯顿等多家公司推出微地震技术服务。道达尔公司在中东和南美分别进行了注蒸汽微地震监测研究。一些专门从事微地震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微地震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一套基于地表的微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其专有的FracStar?技术在非常规资源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储集层中进行实时压裂监测效果显著,贝克休斯公司采用IntelliFrac服务解决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时监测难题。 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界的热门技术之一,是储层压裂过程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富的监测手段。随着对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微地震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5.先进技术集成推动超大位移井不断突破钻井极限 大位移钻井存在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井眼清洁困难、摩阻扭矩大、不易下套管等特点。通过不断研发完善和提升随钻测量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测量技术、先进的钻杆技术、钻井液技术及固井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推动了大位移钻井不断创出新的世界纪录,同时钻井周期大幅缩短。 2008年1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应用钻井性能管理流程和井眼质量整合技术,结合作业前“纸上钻井”演习等措施,在萨哈林岛的Chayvo陆上油田创造出大位移钻井测深11680米的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超过1万米,整口井钻时仅为68天。马士基石油公司在卡塔尔海上通过改进钻柱设计、应用轻质钻杆、使用高扭矩螺纹连接、综合钻井液优选、当量循环密度控制技术、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并使用旋转地质导向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用时36天,以完钻总深12289米的业绩刷新了埃克森美孚4个月前创下的测深世界纪录,并创下水平位移11569米、水平段长10902米、水垂比最大10.485等一系列新的世界纪录。2010年4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海上应用钻井效能管理流程、井眼质量整体控制技术、先进的导向工具、下套管流程等,创下海洋固定式平台钻机钻出的最长大位移井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达到10138米;应用快速钻井技术,钻井速度提升80%。 大位移钻井技术的持续进步,不断突破钻井极限,将为全球各类油气田利用大位移钻井技术进行海油陆采及海上油气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6.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实现钻井新突破 套管钻井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控制井眼问题的先进钻井技术,适用低压带、页岩层、煤层以及多压力带地层,在钻井提速、降本增效及解决循环漏失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好效果,越来越受到油气钻井业的重视。近年来与旋转导向技术相结合,套管钻井成为导向钻井技术的新方向。贝克休斯、斯伦贝谢、TESCO等公司纷纷投入研发,斯伦贝谢与贝克休斯先后推出商业化产品并成功进行现场服务。 定向套管钻井(DCwD)技术,使用可回收的导向式井底钻具组合(BHA),实现套管钻井过程中的导向,导向工具既可使用旋转导向系统,又可使用容积式马达。该技术由斯伦贝谢与TESCO公司共同研制,适用于易发生漏失和井壁稳定性差的低压油田或老油田,目前已在北海和中东地区获得应用。2010年,DCwD技术在马来西亚一座海上平台作业,创造了13-38英寸DCwD套管作业深度最深(1201米)、套管倾斜角度最大(58°)、机械钻速最高(100米/小时)的世界纪录。 可导向尾管钻井系统(SDL),是世界上首个实现可导向的尾管钻井系统,由贝克休斯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该系统结合贝克休斯的EZLine尾管钻井系统、AutoTrak旋转导向系统、X-treme马达、EZCase套管钻井专用钻头四种先进技术,可在尾管钻井的同时实现旋转导向。该系统可承受大钻压及高扭矩,并可在井下进行BHA更换操作。2010年1月,SDL系统在Statfjord油田完成第二次先导性试验,机械钻速与常规钻井速度相当,导向效果令人满意。 可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的推出与成功应用,解决了定向钻井和水平钻井的井眼问题,为部分老井加深、深井延伸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也为套管钻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7.元素测井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地层评价对油气勘探和开发非常关键,元素分析是地层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新推出的新一代元素测井仪通过全面的地层元素测量,提供岩性和矿物学信息,可对复杂矿物地层进行快速精确评价;还可与实时数据采集软件结合,快速准确地提供现场与边远地区的地层元素可视化结果。新一代元素测井仪精度的提高及功能的增强,对重晶石、油基泥浆钻井,及碳酸盐岩、页岩和煤层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一代元素测井仪器利用测量的伽马能谱推导地层中的各种元素含量,重要的技术突破在于能够测量碳酸盐岩中的锰,提高了镁和铝的测量精度。这些都是油藏描述中非常重要,也是至今为止最难测量的元素。此外,新仪器用脉冲中子源取代了化学源,更加安全、环保、高效。同时,通过对井内伽马射线与热中子的屏蔽,大幅降低井眼周围的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了信噪比和测量精度。新仪器耐温350华氏度、耐压20000磅平方英寸,可以在淡水、盐水、油基泥浆及空气等多种井眼介质中工作。 新仪器通过对新增加元素的测量,可以更好地确定矿物成分,改善对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的评价效果,为储量计算、优化完井和增产设计等提供重要信息。目前,新仪器已经成功完成试验和现场测试,并获得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 8.高精度数字式第三代地震监测系统在阿拉斯加管道投入运行 为了对阿拉斯加等地震高发区的油气输送管道进行有效监测和地震预警,为震后紧急救援和决策提供依据,目前阿拉斯加第三代管道地震监测系统已投入运行。 全长1280公里的阿拉斯加管道(TAPS)有865公里的管段抗震设防烈度超过7.0级。1977年建成投产以来,阿拉斯加管道就建设了一套地震监测系统。这套地震监测系统主要由11座数字式大地强烈运动加速度记录仪组成。1998年,阿拉斯加管道采用新的软硬件对第一代地震监测系统进行了更新,但传感器的数量并未增加。由于第二代监测系统是沿管道线性分布的,且传感器数量较少,难以精确指示管道潜在损害的位置。为此,阿拉斯加管道运营公司经过论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第三代地震监测系统,有效提高监测精度。 第三代系统由管道沿线的500多座高精度数字式大地强烈运动加速度记录仪组成,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与实时监测。新系统在上一代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将一维监测系统拓展为二维监测系统,监测区域向管道两侧延伸,提高了地震监测的灵敏度。一旦管道沿线发生超过里氏3.5级的地震,系统就会发送电子邮件给予提醒。通过这套管道地震监测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决定管道是否需要关闭或减输;分析管道及附属设施的受灾严重程度,确定管道受地震影响需要检修的区域或设备部位,节约检修维修时间,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9.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料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由丹麦诺维信公司开发的纤维素乙醇首次在全球实现了商业化量产,生产的酶制剂产品CellicCTec2成功问世,成为开启纤维素乙醇创新之门的关键,有望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汽油替代品。 不同于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该纤维素乙醇以非粮作物为原料,通常是玉米秸秆、玉米芯、小麦秸秆、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或林业废弃物,甚至是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添加酶制剂后,经过水解、发酵和蒸馏等环节处理后,制成乙醇燃料,而酶制剂则是发酵法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关键成分。以这些生物质为原料加工纤维素乙醇,与传统的汽油相比,可以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 纤维素乙醇是业内公认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目前国际上已建设有多套工业示范装置,诺维信公司在其试验装置中将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从4.13美元/加仑降低至2.35美元/加仑,约合人民币5330元/吨,并计划到2011年底前将生物乙醇产能扩大到37万吨/年,其中25%是纤维素乙醇,原料是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在目前的美国市场上,这一成本可与汽油和常规乙醇相竞争。 10.世界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建成投产 世界首套煤制烯烃装置2010年8月在中国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所生产聚丙烯和聚乙烯产品完全符合聚合级烯烃产品的规格要求,甲醇转化率为99.9%,乙烯加丙烯选择性达到80%以上。该装置拥有五台气化炉和两台备用炉,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 该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气流床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利用合成气制成甲醇,甲醇再通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烯烃,再进一步生产为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同时副产硫黄、丁烯、丙烷和乙烷以及C5+等副产品。该项目总投资170亿元,主要生产装置包括5×1500吨/日投煤量煤气化装置、180万吨/年甲醇装置、60万吨/年MTO装置、3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30万吨/年聚丙烯等装置。该装置主要在九个方面进行验证和示范:一是产品方向;二是工艺路线;三是技术可靠性;四是工程规模扩大可行性;五是技术装备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六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七是对环境的影响;八是经济可行性;九是工艺流程复杂性在管理上的要求。 该装置成功投产,开辟了烯烃生产的新技术途径,为实施替代能源战略、创立煤制烯烃新产业,实现传统煤化工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隆县羊角镇羊角危岩微震监测简介
edward3 2010-12-23 15:38
武隆县羊角危岩位于武隆县羊角镇北侧,50m,坡脚高程580m,坡顶高程740m,相对高差160m,坡度40°~85°,规模约10万m3。危岩体地处乌江“V”形峡谷的南侧,地形坡度陡峻,属深切割中高山侵蚀构造地貌。危岩体主要由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3w)灰岩和泥灰岩组成,岩层产状:倾向232°~285°,倾角14°~24°。根据现场调查,边坡岩体较破碎,裂隙发育,常有小规模的崩塌现象发生(2010年10月25日,危岩体上部发生小规模崩塌现象,规模约20m3,造成编号为ISS_1D_3拾震器线缆损坏),处于不稳定状态。 ISS微震监测技术的主要原理为通过监测岩体在变形和断裂破坏过程中以微弱地震(里氏三级以下)波的形式发生的微震事件,在三维空间中实时地确定岩体中微震事件发生的位置和量级,从而对岩体的变形活动范围及其稳定性做出安全评价。 2010年项目在武隆县羊角镇长欣水泥公司矿区危岩建立了ISS微震监测系统试验研究区,安装了由4支拾震器(一支三向,三支单向)组成的监测系统开展试验应用, ISS拾震器探头呈锥形布置于于危岩体外围,一支位于危岩体顶部钻孔底部、三只位于危岩体坡脚,构成了四面锥体。 ISS微震监测系统采用自动监测、人工定期维护和导出数据的方式运行。取得数据后及时用ISS微震监测系统数据后处理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结合地表宏观监测及其它监测数据评价ISS的应用效果。 http://www.wss.org.cn/ImageYJ.aspx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与微震/声发射相关的973项目
edward3 2010-12-7 17:47
项目名称: 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首席科学家: 谢和平 四川大学 起止年限: 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 教育部 项目名称: 重大工程灾变滑坡演化与控制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起止年限: 2010.9至2015.9 依托部门: 教育部 湖北省科技厅 项目名称: 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袁士义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起止年限: 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其中前两个项目明确有微震声发射的内容。第三个没有提到微震,从国外的几个相关项目来看,微震是被认可的技术之一。各位同行多多加油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学的震源参数
热度 2 edward3 2010-3-22 17:02
1、运动学参数: 关注断层尺度、断层面的破裂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它的传播速度。关于断层尺度,若采用矩形模型,一般以矩形断层的长度L和宽度W为参数;若采用圆形模型,以圆半径r为尺度参数。断层面上的破裂可能从某一端开始,逐渐传播到另一端,称为单侧破裂;也可能从中间某处先破裂,然后向两端传播,称为双侧破裂。断层长度L、宽度W或半径r,断层破裂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Vf,以及由此得到的断层面积等和破裂的运动学过程有关的参数都是地震断层的运动学参数。 2、静力学参数: 错距U(最大错距Um和平均错距)和地震矩M0反映了断层形成前后震源状态的变化,可以把它们称为震源的静力学参数;。错距U(最大错距Um和平均错距)地震前后断层错开的距离就是错距U,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错距Um,沿断层各处错距的平均值为平均错距。 3、动力学参数: 地震能量E、地震波能量Es、和视应力,与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过程有关,属震源动力学参数。 应力降Δσ  震前的剪应力σ0,与地震后的剪应力σ1的差为这次地震的应力降Δσ。 地震能量E 地震时断层错动释放的总能量称为地震能量E。以地震波形式传播的能量,即地震波能量Es,只是地震能量的一部分。地震波能量Es在地震能量E中所占比例,称之为地震效率η。除地震波能量Es外,地震能量还包括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产生新断层面所消耗的能量等。   视应力 地震学中定义地震错动过程中平均应力与地震效率η之积为视应力:=η。平均应力为断层处地震前的剪应力σ0,与地震后的剪应力σ1的平均值。由于地震效率η≤1,可把视应力看成平均应力的下限。考虑到地震效率η的定义,视应力也等于           由于有了数字化台网,可由地震波形资料分析和反演得到地震波能量Es和地震矩M0,从而计算视应力。 参考网址:http://www.eqsc.gov.cn/manage/html/ff808181126bebda01126bec4dd00001//wc512/dzzs/fzjz02j.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震监测边坡的几项关键技术
edward3 2010-3-10 16:46
微震监测边坡比较成功涉及到的几项关键技术: 1. 因为边坡体强度或地应力较低、微震活动产生的微震事件能量较低(有的可能只有几个J)、信号衰减快,对微震台阵布置、降噪与提取有用信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由于边坡岩层受卸荷、风化、施工扰动等影响,波速场比较复杂以及临空面、各种洞室的存在,微震定位采用三维射线追踪技术技术变得十分重要; 3. 智能化的微震系统对运行管理比较有利。智能传感器内置倾角传感器,便于深孔安装和自检。智能化不间断电源,确保数据采集。基于TCP/IP的网页式设备管理、配置和工作状态显示。 4.和矿山微震监测系统略有不同的是:微震传感器、数采布置受现场供电和通讯限制较多,通讯方式可能是无线WIFI等为主,设备低能耗、可靠性十分关键。数据存储备份、防雷、防潮、接地等问题必须解决; 5.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系统能给出微震的独立的能量指数(应力)和累积视体积(应变)等,与岩石力学建立联系、等值线等色图等显示同震位移场、应力场等,便于用户理解微震成果和决策。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8月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学术研讨会
edward3 2010-3-10 16:36
会议简介 岩爆是岩石工程中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岩体中应变能的突然释放,是一种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现象。岩爆往往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已成为岩石地下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随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大型交通工程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地下矿山向深部矿床伸展,深部或深埋地下工程中的岩爆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相继出现严重的岩爆灾害,已成为我国岩石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次学术会议以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为主题,旨在聚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导,共同探讨岩爆的监测、预报方法和控制技术,共同应对在深埋地下工程中日益增长的岩爆等岩石动力灾害,为工程和施工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召开时间: 2010.8.7 结束时间: 2010.8.8 地点: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海滨路 (邛海宾馆( 0834-3953333 主题/议题 深部岩石力学性质 岩石破坏机理 岩爆机理 岩爆监测、分析与预报 岩爆支护 岩爆治理 岩爆数值模拟 岩爆应急与安全管理 相关单位: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 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振冲公司 淮南矿业集团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北京9825信箱 邮编:100092 TEL: 010-82998163 FAX:010-82998163 EAMIL:csrme@126.com 参考网址: http://www.meeting163.com/meeting/index.asp?id=854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非ISSI微震监测2010年年会
热度 1 edward3 2010-2-15 22:52
2010年南非ISSI的年会以及培训会将于10月11-15日于斯泰伦布斯举行。 历年ISSI年会都汇集了世界范围内微震及其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9年的会议议程如下: Lectures and Presentations on Latest Developments in Monitoring Modelling Seismic Rock Mass Response to Mining A Course on Static Stress Modelling Integration with Seismic Data A Course on Seismic Hazard in Mines A Courseon Quantification of Seismic Sources Processing of Seismological Data with JMTS 与会专家: Prof C A Tang, Center for Rock Instability and Seismicity Research,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中国 Dr Rob Jeffreys , CSIRO-Petroleum,Australia 澳大利亚 Prof John Napier,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CSIR 南非 Prof Ray Durrheim,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南非 Prof Hiroshi Ogasawara, Ritsumeikan University,Japan 日本 Mr William Joughin, SRK Consulting Mr Shaun Murphy, AngloGold-Ashanti 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非边坡微震监测的特点
edward3 2010-2-15 22:50
1. 三维实时监测边坡整体; 2. 根据微震监测到的位置、能量、体变势等数据,可推导出边坡表面的相对位移。通过和常规边坡表面位移监测对比,发现微震监测在空间和时间的预警方面有突出优势; 3. 微震事件的分析可以为确定潜在滑动面提供线索; 4. 判断已知或未知断层等构造的重新活动性; 5. 边坡在地震等外界响应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估; 6. 边坡微震事件的性质分析为解释边坡失稳的机理提供了工具: 7. 整合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 8. 整合主动源方法进行速度场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简介
edward3 2010-2-15 22:48
微震与数值模拟的结合的特点: 1、跨尺度问题,矿山等应用现场尺度是km级的,工作面及微震破裂尺度确是m级的;有限元等方法不足十分明显。 2、微震属于岩石动力学和波动力学问题,与常规岩石静力学数值模拟有一些不同;边界元以及新兴的无网格等方法比较有优势。 3、实时的微震监测对日常数值模拟快速计算的渴求等。对数值模拟的算法效率和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不连续面的处理。 微震和数值模拟结合实现分析其实有两种方法: (1)微震监测结果结合通常的边界元等计算。主要计算超剪应力、矿柱应力、岩墙应力等的历时变化与微震监测结果进行交互参考或者一定程度的把微震的应力变化导入到边界元中综合分析。 (2)微震事件的地震动力学模型直接数值计算,用于直接确定大事件的确定性震害风险(不同于概率性的震害风险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天然地震监测和微震监测的异同
edward3 2009-12-25 00:42
当前微震监测测技术在矿山、岩石、油气、地热、核废料、边坡、温室气体封存、采空区等工程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关于微震、地震和声发射的异同,也有了一点体会。微震地震监测异同简介如下: 微震监测源于天然地震监测。 但是因为近源观测、三向传感器使用、台阵孔径、二维三维台阵布置方式、速度模型校验、构造基本可知、生产过程影响微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点,系统的软硬件方面有了一些不同。比照南非ISS和美国REFTEK,主要的区别尝试列举如下: 1.传感器频响、灵敏度、校准、智能化等; 2.数采AD、采样率、动态范围、配置管理方式;   3.数据传输、系统授时等; 4.软件的易用性、三维可视化、实时自动计算震源参数; 5.关注的震相不同,微震主要研究P波S波; 6.与主动源技术的结合程度; 7.与工程地震学的结合程度,分区分级震害管理; 8.与数值模拟的结合程度,计算超剪应力等参数,用于震害分析; 9.人为因素对微震活动性的影响。 10. 远程传输分析等服务支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非微震监测系统全面支持DSL传输协议
edward3 2009-11-17 17:25
南非ISS国际公司的产品线增加了对DSL传输协议的支持。 采用该协议的优势如下: 1. 通讯行业广泛采用的经济实用技术; 2. 传输的能力大大高于原来的232、485、fsk、psk等; 3. 采用普通电话线就可以传输7-12km,大大降低了通讯电缆等成本; 4. 与wifi、光缆、3g等兼容良好; 5. 对tcp/ip支持良好,可低成本扩展系统; 6. 微震信号上传能力强,控制校验信息下传要求不高,DSL和微震系统匹配良好; 7. 利于双向智能监测系统的实现。 相关信息维基参考网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DS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掺和的几个国际合作项目
edward3 2009-10-13 17:35
1.中加国际合作;光栅振动测量与非线性超声方向。 2.中澳国际合作;摄影测量软件方向。 3.中南国际合作;深井微震监测方向。 4.中英国际合作;突出与采空区微震监测方向。 掺和的时间都很紧迫,希望以后的项目能从容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矿山与岩土工程领域内微震和声发射
edward3 2009-9-11 22:22
矿山与岩土工程领域内的个人浅见,欢迎讨论! 1. 中文名词辨析: 震:常用于指地质材料的振动波; 微震:地震学概念,大陆主要指里氏三级以下的地震。 声:常用于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波; 声发射: 声学概念,指材料在内部缺陷活动时,内部积聚的能量以应变波的形式释放的现象。 可以认为微震是声发射的一种。 2. 加拿大蔡明博士写了一篇文章,针对Hardy教授的较早分类进行了补充完善,供参考! 3. 加拿大的Paul Young教授等在URL项目对二者给出了自己的界定: The definition of AE/MS varies across the scientific/engineering literature but is defined here as it applies to the URL. The AE term is used for that frequency spectrum of induced seismicity which is recorded by ultrasonic transducers in the range 50-5000 kHz and is typically used for monitoring rock volumes smaller than 1000 m3 in granite. The MS term is used for that spectrum of induced seismicity which is recorded by accelerometers in the range 0.1-50 kHz and is typically used for monitoring rock volumes less than 100,000 m3 in granite. In both AE and MS monitoring the objective is to monitor brittle deformation remotely by recording the sounds emitted when rock cracks or fractures slip. The frequencies used in AE/MS monitoring are usually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ose used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typically less than 0.1 kHz) and although the seismic principles are the same for AE/MS and earthquake studies, the nature and magnitude of the seismicity maybe very different.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large global earthquakes the predominant mechanism of failure is shear along pre-existing fractures but in the case of low-magnitude induced seismicity, crack initiation and other modes of failure are also typical. Young教授的界定涉及到了频率和尺度的问题。个人理解是,不同尺度的岩体稳定性(有时是渗透性等)的敏感裂纹尺度不同,从而导致了观测的目标频率(裂纹尺寸和裂纹的主频之间有负指数关系)不同,为了监测的科学合理有效,我们会在目标频率的基础上向上向下扩展。从而确定传感器带宽。进而根据测量和信号处理的基本原则确定整个监测系统的性能参数。 4. 多数国外文献一般微震和声发射(AE/MS)并举。不会刻意区分开这两个名词。 5. 从常见的硬件软件来看: 以常见的声发射设备为代表,传感器一般叫探头、换能器等,因为高频信号的失真,无法获得准确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进而无法将监测成果与力学理论、波动理论有效结合。大多时候进行参数分析。进行源机制分析时一般采用了简化的格林函数,只能利用波形的开始部分的少量信息。 常见的微震监测设备来看,由于频率较低,传感器直接采用了位移计、速度计、和加速度计等,为全波分析和力学理论、波动理论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定量地震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大量应用。矩张量分析等成为常规的工具。 微震研究与天然地震研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震监测技术在核废料存储工程中的应用
edward3 2009-9-10 20:53
在芬兰美国等国家的核废料存储问题中,微震监测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的作用尝试总结如下: 1. 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的岩体稳定性监测预警; 2. 区域地震场地评估、补充天然地震监测网、为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3. 运营期间可涵盖地下岩体的安防措施; 4. 运营期间岩体教大的冒顶、掉块和渗透性监测预警; 5.施工与运营期间区域内小断层的活动性监测。 请专家多多指教!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国际岩爆与矿震会议的一点体会
edward3 2009-9-10 20:45
首先感谢大牛们让我对微震监测的理解加深了一些。   个人感觉一下几个方向可能将比较热一点:   1. 震害分析。应用工程地震的理论和方法对监测区域进行日常的分区分级管理。   2. 数值模拟。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运用结合了微震监测数据的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日常动态的监测和分析。文献来看,可能边界元应用比较广泛。   3. 运用射线追踪技术来处理矿山与岩土工程中的地震波的低速区(比如洞室、采空区、边坡开挖影响区等),提高微震监测定位精度。     4. 对应力场变化的关注,南非的理查德-林奇介绍了用尾波干涉的方法来高灵敏度的表现应力场变化的案例。成果很令人惊艳啊!   5. 监测结果的三维可视化。   6. 定量地震学的应用与进展。 7. 降噪技术。      欢迎讨论补充!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非对深部采矿的研究(转载)
edward3 2009-8-5 18:18
由于在金矿开采过程中岩爆发生频繁,南非对深部采矿的研究工作比其他国家的投人大,取得的成果也较多。南非 ISS 国际公司的 Mendecki A . J .等在微震的监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借鉴自然地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定义了一些矿山微震监测的基本参数 ( 如震级、能量、应力降△、微震应变 s 等 ) ,对矿山的微震监测系统的布置 ( 传感器种类的选取、布设密度、信号传输手段和方法 ) 和 13 常微震事件的参数处理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奠定了量化处理微震事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他们针对南非深部的金矿所记录的事件,研究了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 如能量指数与累积视在体积的关系、施密特数与累积视在体积的关系等 ) ,分析了由于采矿而引起的周围岩体的应力变化,对岩体失稳的趋势和失稳活动进行了预测。在 1992 年 4 月至 1995 年 8 月之间,对 Tau Tona 金矿距地表 1400m 的 WH6 井筒矿柱进行了监测研究,伴随着能量指数的增加,岩体处于硬化阶段,当能量指数达到峰值以后,岩体不断软化,并且加速变形。记录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大的微震事件都发生在能量指数达到峰值以后的结论。南非的 0rtlepp W . D .长期从事岩爆的研究工作,收集了许多南非及其它国家矿山的岩体破坏和发生岩爆的现场资料 ,在分析、认识震源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岩爆的 5 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岩爆类型的破坏形式。针对岩体的动态失稳破坏,对采场及巷道的合理支护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99 年 11 月 11 日 南非 Moab Khotsong 金矿深 2800m 的主运输巷道掘进过程中,在正常的爆破之后,形成了一个长 16m ,形状、尺寸与巷道差不多的空穴,巷道内距掘进面大约 50m 的范围内都堆积着岩石碎片, Ortlepp W . D .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与欧洲、 13 本、加拿大深部煤矿中发生的突出型岩爆相类似。在 1994-1996 年之间,南非的采矿工业开始了一项研究计划,进行了 14 次调查与分析,分析微震事件与产生的破坏之间的关系、震源和破坏的机理,以便在开采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减少岩爆造成的损失。南非政府、大学与工业部门密切配合,从 1998 年 7 月开始启动了一个 Deep Mine 的研究计划,包括安全技术研究、地质构造研究、采场布置与采矿方法、降温与通风、采场支护、岩爆控制、超深竖井掘进、钢绳提升技术和无绳提升技术等,耗资约合 1380 万美元,研究时间为 4a ,旨在解决 3000 ~ 5000m 深度的金矿安全、经济开采所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南非金矿深井开采技术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参考网址: http://www.ky81.com/aspcode/KyxtShow.asp?ArticleId=1408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月廿日大连南非ISSI微震监测技术交流会
edward3 2009-7-30 15:54
现代矿山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南非金矿开动, 其目的是为解决南非Welkom地区深埋金矿开采中遇到的强烈岩爆和岩体稳定性问 题。利用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可以对由于矿山开采而引发的岩体内的微地震进行 短期和中长期灾害评估,从而降低由于上述灾害事件的发生而导致作业人员伤亡 和设备的损毁。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监测由采矿活动引起岩体中应力重分布过程 中伴生岩石破裂时发出的地震波,对地震波信息进行处理获取微震活动事件发生 的位置、大小、能量、非弹性微震体应变和震源机制等并由此计算出所伴生的岩 体中应力场、位移及流变等参数的改变,从而达到判断岩体稳定性的目的。南非 ISS公司是国际上该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先驱,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ISS公司 的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已有数百个工程应用实例。领域涵 盖矿山、边坡、采空区、隧洞、活断层、水库、地下核废料存储、石油、地热、 天然地震试验场等。目前正在进行实时监测应用的项目有150多个。 微震监测技术在中国还处在应用的初始阶段,对该技术的认识还有待于对其 技术原理的掌握和应用经验的积累而提高,有鉴于此,特别邀请北京优赛科技有 限公司会同南非ISS公司在岩爆会议前面向国内技术人员举办微震监 测技术应用培训会,培训内容着重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主讲人为具 有丰富的微震监测技术开发应用经验的国际知名专家,包括现代微震技术开发的 创始人AleksanderMendecki博士,编著有《矿山微震监测技术》一书,也是本次 国际岩爆会议的特邀报告人之一,其他主讲人还有微震软件、硬件、应用方面的 专家RichardLynch博士,ErnestLotter博士,DmitriyMalovichko博士和盛虞 博士,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科技工作人员参加。 交流会内容简介 1.矿山微震监测技术原理,当前应用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主讲人:AlesanderMendecki博士; 2.ISS微震监测系统构成,硬件与软件技术。主讲人:ErnestLotter博士; 3.应用实例:露天矿场和浅层地下矿井的硬岩开挖。主讲人:RichardLynch博士; 4.应用实例:煤矿顶板塌落与冲击地压。主讲人:盛虞博士、RichardLynch博士; 5.应用实例:深井硬岩开挖:微震、岩爆及岩石稳定性。主讲人:DmitriyMalovichko博士; 6.ISS微震监测系统演示。主讲人:RichardLynch博士、ErnestLotter博士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震监测问题的实质与可能相关的问题
edward3 2009-7-27 20:16
微震监测的实质就是岩体中不连续面的时间空间演化,与这个密切相关的就是稳定性和渗透性问题等。除了地震的精细研究外,可能的工程应用领域可分为稳定和渗透两类。 0、地震精细研究:活断层、余震、火山、地下空间抗震、地震试验场等。 1、稳定性为主的问题:岩爆、边坡、地下空间与采空区、水库、大坝等。 2、渗透性为主的问题:石油、天然气、核废料、废气存储、油气库、地热等。 从以上粗浅的分类可以看出岩土工程中的透水、瓦斯等突出等应该是综合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能借鉴的源头应该是火山、油气热生产的成功经验。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稳定性问题主要是单相介质问题、其他的问题大多是多相介质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边坡监测的几项新技术
edward3 2009-7-20 12:25
关于国际上边坡监测的新技术,学习澳大利亚岩土工程中心(ACG,Australian Centre for Geomechanics)的边坡监测技术过程中,体会到多技术集成可能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可行的具体技术如下: 1.地面雷达获得边坡三维形貌和边坡mm级位移; 2.支持PSInSAR(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软件; 3.地调局的三峡库区巫山边坡示范站全套自动监测系统技术(包括:雨量计、测斜仪、TDR等); 4.近景摄影测量获得边坡三维形貌、岩体结构参数和多景照片的边坡的历时位移; 5.岩土工程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边坡三维形貌和边坡位移; 6.微米、纳米级的三轴钻孔应变仪(获得三维应力场的信息); 7.边坡的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世界上已经有了数十个微震监测边坡的案例。系统的频率范围、采样率、软件支持、经验等和常规的地震监测设备有一些不同。可以运用矩张量分析边坡的微破裂的机理是张拉、剪切还是复合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下空间和采空区管理的几个新技术
edward3 2009-7-20 12:17
学习澳大利亚岩土工程中心(ACG,Australian Centre for Geomechanics)的采空区管理技术过程中,体会到地下空间和采空区管理需要一个多方位的解决方案。可行的具体技术如下: 1.深孔多点位移计; 2.深孔三轴钻孔应力计; 3.高精度微震监测; 4.地下采空区激光测绘三维可视化技术; 5.近景摄影测量采空区地面三维可视化技术; 6.采空区的地面雷达与卫星雷达遥感测量技术; 7.采空区膏体回填成套技术等。 8.多功能电法、地震勘探等地球物理方法在采空区的应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岩爆监测预警的几个新技术简介
edward3 2009-7-20 11:51
学习澳大利亚岩土工程中心的岩爆监测预警技术过程中,体会到岩爆监测预警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应该多技术集成。可行的具体技术如下: 1.地应力测试:空心包体; 2.隧道围岩结构参数快速采集:三维摄影测量与岩体结构分析; 3.隧道围岩三维应力场变化:高精度三轴钻孔应变仪; 4.无源与有源微震高精度监测;岩爆是特殊的地震,运用定量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实现岩爆的监测与预警; 5.现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快速测试、钻孔电视等; 6.岩爆风险管理软件和岩爆治理技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断层监测评估的几个新技术
edward3 2009-7-20 11:46
关于活断层评价问题,学习过程中感觉以下新技术可能比较有前景: 1.有源无源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和微动勘探有重叠之处); 2.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卫星位移监测技术; 3.高精度三轴钻孔应变监测。尤其适合慢震监测; 4.多功能电法勘探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基本概念(1))
热度 2 毛宁波 2009-2-21 12:50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167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