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食物供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5)
蒋高明 2015-10-8 12:53
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5) 蒋高明 五、历史的教训与当今警示意义 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饿死人的人也不能起死回生,对历史的拷问不能总停留在争议阶段,对食物保障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即使在市场化非常发达的今天,也会存在食物供应安全隐患的。总结历史教训,是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当年的历史教训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灾害认识不足,过于相信人的力量,水利设施不齐全,动力机械设备不足,在干旱来临时,不能充分动员抗旱力量。必须在丰年时留足歉年的救急粮,同时要解决研究应急方案,对农业基础设施无论如何重视都是不为过的。 二是过分强调政治力量,用军事化和行政命令是难以解决吃饭问题的,这样的对此在战场上或者特殊时期是有效的,历史时期饥饿发生时政府或大户人家开粥棚实际上是采取的是大锅饭做法,但这只能是应急之用,不能放在和平年代或丰年份,人多私心是天生的,不仅小农有私心,市民和知识分子同样存在这样的心态,违背社会发展规模搞大食堂,留下了三年困难时期的隐患。当粮食已经出现歉收,已经出现饿死人的严重危机时,某些省份的领导依然对农民采取逼供体罚甚至打死人催粮,这样的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其历史责任是难以逃脱的。 三是过分强调科学力量,在灾害来临之前的过热口号和不切实际的做法,采取虚假产量新闻,报道亩产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科学的狂热最终变成了笑话,科学家又不能及时站出来呼吁,揭露事实真相,也保留了科学家群体的自私和自我保护意识,媒体推波助澜,灾难发生后依然采取隐瞒事实做法,使事态扩大化,这些教训都该认真总结。 四是要尊重事实。三年自然灾害和老百姓的低效率劳动确实造成了粮食短缺,也饿死了人,但是究竟饿死了多少人,确是一个永远也拿不到的答案,新中国政府的档案里也不可能有精确的记载。如果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刻意夸大饿死人的数据,或者不经过认真的调研,人云亦云地引用西方某些不严谨学者的数据;或者为了维护执政党或领袖形象,不愿意承认灾难,也是不可取的。 比特犬似的咬住这件事不放,左派们也不妨装傻充愣,以谎言对谎言,以假制假。     三年困难时期的食物危机对今天也是有重要警示意义的。我观察今天的食物生产与供应,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一下几个严重事实: 一是粮食产量增加与粮食进口的矛盾问题。粮食产量连续出现十一连增,这样的农业成就的科学机理是什么?这些粮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使得在全国不少地区出现撂荒的前提下依然产量连续跃升?即使今天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但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是依然存在的,旱灾、水灾面前依然高产且连续增产,其中的机理是什么?在国内粮食总量已经达到 6 亿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且连续十一年不断增加进口? 二是市场经济对粮食供应的安全问题。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对自由市场是严格管控的,粮食供应是计划调配的,如果那个时候采取的极端的做法,今天放任市场,任由国内外的资本大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一线种地的农民不断离开土地,这样的隐患有没有考虑过?当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引爆时,当国际市场或遭遇人为操作或者敌对国为达到某种政治军事目的,不出售给中国粮食的时候,我们的巨大缺口如何堵住?今天中国人吃饭对进口的依存度已突破 20% ,且连种子都是外来的,种畜也是大量依赖进口,牧草都不能自我满足,长期这些下去安全吗? 三是食物粮食严重。三年困难时期的 1958 年,粮食是丰收的,但由于极左的做法,吃大锅饭打击了农民的种粮收粮积极性,很多食物烂在地里没有人收。反观今天的食物浪费已经不能用惊人来形容了,餐桌浪费能够满足 2 亿中国人食用,当食物直接等同于垃圾的时候,其中的安全隐瞒非常令人担忧。 四是食物行业存在的严重造假问题。良米为粮,如今无米也可酿造酱油,造酒造醋,很多酒厂不进粮食,工厂不冒烟,这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良人为食,历史上食物是有良心的人制作的,而今很多道德底线早已突破,地沟油、死猪、死猫、死狗、甚至连国外的“僵尸肉”,也进入了人的肠胃,更不用说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物质添加,农药、激素、除草剂、重金属残留难以告别。在金钱面前,食物这一保命的东西,在一些特定场合之下,变成了有毒有害有问题物质的代名词,这客观造成了医院人满为患。 五是由于食物质量下降加上环境污染,国人已经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如果当年的饥荒造成人的大面积肥正常死亡,那么今天在食物异常丰富的今天,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或隐性死亡人数也难以计数。每年因食物中毒、激素食物造成的性早熟、除草剂使用和农药使用造成的不孕不育,如果累计起来恐怕也早已超过了当年的饥荒死亡人数,只不过这些伤害是缓慢的,是在不知觉中实现的,转基因问题食物的泛滥,更加重了上述担忧;因营养成分下降或缺失,造成的营业性饥饿或已大面积发生,只是一些现象,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 因此,今天笔者写这几篇文章,目的不是为了揭伤疤,也不是为所发生的和平年代所发生的饥荒寻找借口,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记住历史教训,警惕当今食物供应的各种乱象,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安全上,都不要对食物安全问题掉以轻心。前车之鉴,历史的教训不得不铭记。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3)
蒋高明 2015-10-6 08:10
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3) 三、毛泽东相信亩产万斤吗? 说到三年困难时期,不得不提浮夸风,不得不提当年一句很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 年 , 即 1959 年的前一年 , 尚处在快速工业积累阶段。中国要解决关键设备进口的外汇问题,民族工业要振兴,军事工业要发展,都需要花钱,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依靠农产品出口这一传统的做法。加上当然要偿还外债,当年的中国不像今天的某国那样赖账不还,而是勒紧了裤腰带还账。我们又没有换外汇的太好渠道和产品,只有农业和一些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全国上下追求粮食产量的迫切心情是值得理解的。我收藏一本 1958 年版的《科学画报》全年装订本,整个一年中关于农业科技的文章很多,有害虫控制、杂草控制、土法制造机器耕地机器、还有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小球藻光合固氮固碳,当然也不乏土法高炉大炼钢铁。在那一年的科学画报中,竟然还能够看到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上海植物生理所科学家的名字,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院士或已故去。 毛主席是相信科学的,也信任科学家,尤其物理学家钱学森的观点较大地影响了毛主席。钱老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从理论上推导作物产量提高的可能性,而钱老是物理学家,他得到的有关植物生理的知识是受到当时中科院植物所汤佩松先生的介绍,植物生理学家的假设前提是光能利用率能够提高到 5% ,产量或许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这种光能利用在大化肥、大农药的今天也没有达到,最高的玉米也只有不到 1.5% 。这就是说,科学家的假设过了 57 年,也只勉强实现了 30% ,某些科学假设或科学预测是靠不住的。 尽管毛主席信任科学家,但对于粮食产量过千年、过万斤甚至后来的过十万斤,他是根本不会相信的,在多种场合下,毛主席对粮食产量过万斤的表态都是“吹牛而已”。有人说,浮夸风是毛泽东主席制造的,这放在历史的今天是有失偏颇的,当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退居二线了,他也在多种场合下对于粮食冒进予以否定。 1958 年 10 月 8 日的《人民日报》,当天的头版登载了天津专区蓟县亩产 11 万斤的稻田,这种离谱的报道当年能够登上人民日报,不得不说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事件,但这样的报道,如果毛主席亲自看了文章,是不会同意发的。   事实上,毛主席不仅不是浮夸风的始作俑者,而是反浮夸风最坚定的带头人。 1959 年 4 月 29 日,毛泽东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六级干部亲笔写了一封公开信,从这封信里,我们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开浮夸风之谜。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通晓古今中外、且有哲学思维、从农村长大有过农业劳动经历、智慧过人的毛泽东主席,他会相信一亩地会超过一万斤的产量吗?他肯定不会,非但亩产万斤他不会相信,连亩产一千斤也不会相信。历史档案中,我们看到下面的一封信。这封信的一些语录,当时全国还制作了一些墙报。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北墙上就张贴过类似的“毛主席语录” ( 见下面划线的部分 ) ,那已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了。 毛泽东党内通信: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 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 。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 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 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年青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植,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年人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的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 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 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供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 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 ( 收、管、吃 ) 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 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 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少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部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进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这三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收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实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高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 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的假话。 各项增产措施,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的。 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 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 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 ?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同目前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目的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目的。 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从上面的来信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对各地不按农业规律办事的做法,是做了斗争的。如果将“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事件都推到毛主席主席头上,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农民起义背景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
热度 4 蒋高明 2015-6-5 11:19
从农民起义背景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 蒋高明 历史上,农民是比较温顺的,但凡有一口饭吃,是不会造反,也不会被人忽悠起来造反的。 然而,影响食物生产的限定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为的因素。人要努力,天要帮忙。要让庄稼获得丰收,时间上至少等一年或者至少一个生长季节,而气候、温度、养分、虫、病、蝗灾等等,都可以限制粮食产量,进而影响食物保障。 在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农民种植的收入是自己说了不算的。农民自身拥有土地的很少,需要租用大地主的土地。而地主很少是参加劳动的,尤其那些大地主,他们拥有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稳赚不赔的是他们。遇到天灾,大户人家因有大量的食物储备可以安然度过,而贫困的农民只有出卖可怜的土地或农具等生产资料,甚至卖儿卖女度过难关。如果来年或下一生长季收成好,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如果天灾或人祸继续不断,那么农民的好日子就不多了,他们要求社会变革的动力就越来越大,人心思变,只要有人挑头,就会造反。 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是因为吃不上饭而发生的,有些起义的主要原因,现在很多教科书都是强调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然而饥荒扩大了矛盾确实最主要的诱因,因为富人是不会担心食物供应的。商人如果贪婪,政府的救济不到位,因“饭”而反就不可避免。 我们来看看这个“饭”字,如果有食字旁,就不会反;如果没有的食字旁,则饭就成了反。真佩服古人造字的智慧。下面来看看几个著名的农民起义背景。 例证一:绿林与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蜂起,其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支队伍是绿林和赤眉。自汉元帝时起,历经元、成、哀、平四朝,直到王莽上台执政,各地水灾、旱灾、疾疫,加上政权更替造成的人祸接踵而至,彻底动摇了刘氏政权的根基。 王莽篡位后的 天凤 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饥荒,饥民们被迫流亡山泽之中,以野菜野果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信任,被推为渠帅(即大帅),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参加。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被称绿林军,数月间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 王匡、王凤最早出现在公众面前,是能够为大家评理劝架,是让灾民在分配有限的野菜资源时能够主持公道,于是受到饥民的拥戴,遂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数月之间,又有大批饥民归附,很快就达到了数千人。几千张口要吃饭,光凭野地里的那点东西,怎能填饱肚子?人多容易闹事,他们本来是为争野菜而聚集在一起的,野菜没有了,就有人想到富人家里的粮食。谁家有吃的,就抢谁家。于是,抢大户,劫府库,一群被饥饿逼上绝路的饥民,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为一支对封建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民起义队伍。这就是绿林起义的背景,从此以后,但凡农民起义,上山打劫,都被称为绿林好汉。所谓好汉,原本就是为了一口饭吃。 随后发生的赤眉起义,其原因与绿林起义如出一辙。 天凤 五年(公元18年),琅琊(山东诸城东南)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山东莒县)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黄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带饥民的响应,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义军很快在一年时间内便发展到万余人。为了区别普通人,他们将眉毛涂成红字,遂被称为赤眉军,活跃在鲁西南。这一带自然灾害严重,饥民满目,饿殍遍地。如今被我们称之为起义农民的“寇贼”,被逼无奈,只好四出抢劫,希望能够找到一点吃的东西。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叫樊崇,勇武有力,跟住他,总是能抢到些吃的,不至于饿死。故而,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不到,就有上万人。 《后汉书》记“初,(樊)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就是说,当初,这些人只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出来抢东西,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攻略官府,抢占土地。这群乌合之众,唯一的目的,只是想填饱自己的肚子。后来,王莽派出军队前来镇压,他们才走上与官府对抗的道路。即使如此,几年之后,当地灾荒减轻,农业有了一点收成,赤眉军中的不少人,还都萌生了返乡种田的念头。 例证二:红巾军起义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起义让蒙古人建立的帝国很快崩溃,将小皇帝逼死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 、刘福通 、徐寿辉 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 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 。 红巾军,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后来,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夺取了红巾军领导权,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蒙古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统治中原以后,依然不能忘怀的还是放牧,竟然有将汉人的庄稼地作为放牧地的想法。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赵天麟元中统五年奏疏称:“又江南豪民广占农地,驱役佃戸,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 。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而元朝 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这就是说,农民造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大凡农民起义,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纪律严明,同情穷人,并为它们撑腰说话的,只有那些不能成大器的游寇才掠夺穷人。红巾军也不例外。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而最终成大器者,乃郭子兴手下的朱元璋也。朱元璋他采纳了谋士朱升的话:“高筑墙、广积粮、缓成王”,不断积蓄力量,先解决吃饭问题,稳定人心,再逐步扩大地盘,最终成就一代帝业。而朱皇帝所依据的法宝,依旧是“民以食为天”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例证三:李自成起义 历史上,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励精图治的一位皇帝,可惜生不逢时。松锦大战,13万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寿降清;潼关之战,孙传庭战败阵亡,尸骨无存,中原全部失守。而致使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不是关外的满族,而是明朝的臣民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前方不断传来李自成率军北上、攻破城池的消息,关外清军随时可以突破长城,直取北京。失败命运已经注定,明朝末代皇帝绝望地感慨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崇祯皇帝找到了这样一个理由,又不愿意投降,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 逼死明朝皇帝的李自成是何许人也?李自成(1606年—1645年), 原名 鸿基, 陕西 米脂 县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 银川 驿卒。李自成造反时,饥荒初起之时,百姓采山间蓬草而食,不久之后,蓬草一扫而光,人们只好挖草根、啃树皮果腹。很快,地面上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被吃光了。饿得走投无路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形似石块,叫做青膏泥的东西。这种青膏泥,没有一点营养,只是因为它有一股腥味,与人们曾经的某种食物的气味相似,饥民们就拿它来充饥。可这种东西,是不可能被肠胃吸收消化的,所以,它就积存在人们的肚子里,排不出来。最后,人会被活活地腹胀下坠憋死。 善良的农民们,他们明知吃下青膏泥,会是这样一种凄惨的下场,可他们宁肯饿死,憋死,也没有去抢,去偷,去骗。他们等待着官府开仓放粮,等待着皇帝大发慈悲。可他们哪里知道,官府早已无粮可放,皇帝也已无计可施。官府不管,商户贪婪,大户人家吝啬,这时候穷人能动用的资源就是自己一条性命了。李自成及时打出了口号“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宣传,对面随时要拼命的饥民来讲,是非常有鼓动性的。 《明史》中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间,关于自然灾害的记录很多,举例如下: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河东盐臣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十三年四月戊午,因久旱,步祷郊坛。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井并涸……三十七年,楚、蜀、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皆旱。三十八年,久旱。济、青、登、莱四府大旱。三十九年夏,京师大旱。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于六月。山东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陕西旱。秋冬,广西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七年,广西梧州旱,赤地如焚。 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十六年五月辛丑,祈祷雨泽,命臣工痛加修省。 崇祯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东、河南蝗。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两京、山东、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崇祯年间也是大旱蝗灾不止,由史料可以看出,崇祯的最后七年几乎年年大旱,干旱地点还是以北方地区为主,连年的干旱使崇祯越发不安,饥饿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加入了造反的队伍。崇祯派出了很多军队围剿起义军,也获得过很多次胜利。可是,起义军越杀越多,四处流窜,难以彻底平定。洪承畴曾把李自成打的就剩十八骑败走商洛,胜了之后就被调往辽东前线了,关外也吃紧啊。洪总督走了没多久,李自成跑出来,走到河南,把闯字旗一插,十万饥民入伍,势力马上又恢复了。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直到逼死崇祯皇帝。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861 次阅读|9 个评论
有机农业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8 09:31
【本博注】我们经过6年的连续实验,得出结论,有机农业能够产生更多的可食热量和蛋白质,最近三年的产量超过传统的化学农业。研究结果拟在国际刊物发表。我们的研究结论支持2007年美国密执根大学的研究结论,即有机农业可以而且能够可持续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因此,中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要考虑乡村这种食物生产的能力。如果一味发展美国式的现代化单一农业,我们将面临食物供应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双重风险。感谢陈一文先生英文翻译。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he global food supply 有机农业与全球食品供给 转载、翻译、推荐、评论者:陈一文 ( cheniwan@cei.gov.cn ) 《转基因技术与人类安全》研究专家、 80 年代前全国青联委员 《新浪网》“陈一文顾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eniwan 转载自:(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网站: http://dx.doi.org/10.1017/S1742170507001640 (Accepted June 09 2006) (论文被接受日期: 2006 年 6 月 9 日) Catherine Badgley, Jeremy Moghtader, Eileen Quintero, Emily Zakem, M. Jahi Chappell, Katia Avilés-Vázquez, Andrea Samulon and Ivette Perfecto (2007).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he global food supply.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2, pp 86-108. doi:10.1017/S1742170507001640. 卡瑟琳 · 巴德格勒等,( 2007 )有机农业与全球食物供给, 可持续农业与食物系统, 22, pp 86-108. doi:10.1017/S1742170507001640. Corresponding author/ 通讯作者: perfecto@umich.edu Abstract 摘要 The principal objections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organic agriculture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global food supply are low yields and insufficient quantities of organically acceptable fertilizer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对两种说法进行研究,其一认为能够对全球食物供给做显著贡献的有机农业产量低,其二认为有机可接受的肥料数量不足。 We evaluated the universality of both claims. 我们对两种说法的普适性进行了评价。 For the first claim, we compared yields of organic versus conventional or low-intensive food production for a global dataset of 293 examples and estimated the average yield ratio (organic:non-organic) of different food categories for the developed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对于第一种说法,我们对全球性数据库的 293 个实例的有机农业产量与低密集性的食物产量进行了比较,然后估计了发达世界与发展中世界不同食物类别的平均产量比(有机:非有机)。 For most food categories, the average yield ratio was slightly 1.0 for studie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nd 1.0 for stud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对于大部分食物类别,发达世界中研究的“有机:非有机”平均产量比稍微 1.0 ,然而发展中国家中的研究的“有机:非有机”平均产量比 1.0 ,即有机作物平均产量高于非有机作物平均产量。 With the average yield ratios, we modeled the global food supply that could be grown organically o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land base. 有了平均产量比,我们模拟了在现有农田基础上可以种植的全球食物供给。 Model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organic methods could produce enough food on a global per capita basis to sustain the current human population, and potentially an even larger populat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agricultural land base. 研究模型估计表明,应用有机方法可以在全球平均每人基础上生产足够于维持现有人类人口的食物,而且,在不增加现有农田基础条件下潜在满足更多人口的需要。 We also evaluated the amount of nitrogen potentially available from fixation by leguminous cover crops used as fertilizer. 我们也评价了现有豆科覆盖植物作物作为肥料潜在固氮的量。 Data from temperate and tropical agroecosystems suggest that leguminous cover crops could fix enough nitrogen to replace the amount of synthetic fertilizer currently in use. 来自温带与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的数据表明,豆科覆盖植物作物能够固氮的量足以替代目前使用的化学合成肥料的氮量。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ganic agriculture has the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quite substantially to the global food supply, while reducing the detriment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这些结果表明,有机农业具有对全球食物供给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潜力,同时能够减少现有传统化学农业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Evaluation and review of this paper have raised important issues about crop rotations under organic versus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reliability of grey-literature sources. 本文的评价与审查提出了关于有机农业相对于传统化学农业条件下作物轮作的重要问题,同时对灰色文献(译注:受农业化学产业影响有倾向性的科学研究论文)的可靠性提出了重要问题。 An ongoing dialogue on these subjects can be found in the Forum editorial of this issue. 本期的论坛主笔文章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讨论。 Author’s affiliation: 作者工作关系: Catherine Badgley , Jeremy Moghtadera , Eileen Quinteroa , Emily Zakema , M. Jahi Chappella , Katia Avilés-Vázqueza , Andrea Samulona and Ivette Perfectoa Organizations: 工作机构: Museum of Palaeont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48109, USA. 古生物学博物馆, 密歇根大学 。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48109 USA. 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密歇根大学。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48824, USA. 园艺学系,密歇根大学。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48109, USA. 文学院,密西根大学。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48109, USA. 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密歇根大学。 Brief introduction of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journal “可持续农业与食物系统”杂志简介 (Formerly “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杂志以前名称“美国替代农业杂志”)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Journal?jid=RAF Editor(s): Rick Welsh, Clarkson University, USA 编辑: 雷克·维勒士,卡拉卡森大学,美国 Lydia Oberholtzer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莱达·奥博霍尔勒泽,宾色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is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which focuses on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economically,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research and review articles on th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culture; the effective us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and the techn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It also contains a discussion forum, which presents lively discussions on new and provocative topics. 《可持续农业与食物系统》是一个跨学科杂志,集中关注作为农业与食物生产经济的、环境友好的以及社会性可持续性途径基础的可续。该杂志发表以下方面的的原创研究与审查文章:对于农业经济的、生态的与环境性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性资源有效使用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食物系统的技术性与社会学含义。杂志还包括一个讨论论坛,对新的与刺激性的议题举行活跃的讨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