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刊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是不是一定要让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
热度 8 fdc1947 2019-12-12 08:33
是不是一定要让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 研究生要做研究写论文,这在学术界大概没有什么争议。但是,研究生的论文要不要投稿发表,是否需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以后才能够得到学位,恐怕还是有不少不同意见的。当然,这与实际正在执行或将要执行规定是两回事情,这里仅仅讨论不同的看法或主张。 做研究为什么要写论文?写论文是做学术研究的总结。做了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用科学方法研究了一个问题,总是要做一个总结。写清楚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有哪些不同,取得了什么进展,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如此等等。不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所做的研究只在自己的头脑里放着,当然不好。因此,做研究就需要写论文。我想,这大概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写出来的论文为什么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知识大厦加砖添瓦,所以,除了特别需要保密的项目之外,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让大家知晓,这就需要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发布。而为了力求在学术刊物上刊出的论文值得引起学术共同体的注意,有值得学术共同体内成员讨论的价值,在学术刊物上发布的论文一般需要经过编辑部和由编辑部指定的若干评议人的审查评议。对于某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结论,只有经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讨论或者一定时间的沉淀,才有可能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不经过在学术刊物上的发表并引起学术共同体的讨论和注意,某一个人研究的结论很难说是正确的。当然,即使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赞成,也并不能完全保证研究的正确性,但是,其错误的可能性总是减少了。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某一个项目的研究,得到了某些研究结论,这是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学习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学习了从查文献、开题、做实验(或观察、调查等)、分析讨论、总结等一般的研究进程中的一些方法。当然会有很大的进步。至于在研究中,是否存在什么缺陷,甚至是否存在错误或其他重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指导教师的把关。但是即使导师认真地把关,由于为导师个人本身的认识水平等所局限,也可能还有问题。把论文投到学术刊物,让审稿人审阅,这是再一次把关。 从论文的投稿,到编辑部及审稿者的审阅,根据审稿者的意见修改或补充实验,修改论文,甚至多次修改,直到被接受,被刊出。一般地说,写出论文,一次就能够直接刊出的,只是少数。对于初学者的论文,更是极少数。因此,从写出论文到发表看出,这里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习的。这个过程,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从查文献开始,到学术刊物刊出为止,一般地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研究生的论文没有投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也就缺少了这样的训练,换句话说,这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实际上主要还是学习。指望着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在科学上去的多大的进展,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点小的创新,得到一些新的进展,就很好了。我们只是希望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比较完整一点。 有人会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也是需要审阅的吗?这不也是一种把关吗?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确实也需要审阅,这种审阅确实也是把关,而且是重要的把关。但是,学位论文的审阅与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研究论文的审阅,还不是一回事情。按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对于研究论文的审阅,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细致得多。它的审稿者往往是真正的小同行,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审阅,能够更深入、更接近实质。而现在对于学位论文的审阅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整个学位论文审查到非常细致的地步,是很困难的。实际上也很少有让学位论文像研究论文那样的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的过程。 所以,研究生的研究论文的发表,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有可能,还是应当让研究生学习这一个过程。有了一次完整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将来的各种将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是,对于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做一个像样的研究都是很困难的,当然谈不上发表论文了。这样,对于他们,不应当有这样的要求。 在另一个方面,对于博士研究生,则应当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经历。所以,对于博士生,在取得学位前,需要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这并不是苛求。主张博士生的论文也不必发表,似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论调。 对于三年制的学术硕士,最好也是有文章发表的。要求高一点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将来有好处,这些学生除了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之外,大多数人将来很难在有指导教师的单位工作,要想发展就得靠自己的本事,所以在学校多学一点更好。当然,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实行把毕业与学位分开处理等办法。
个人分类: 教育|10379 次阅读|18 个评论
又见君子,云胡不喜?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7-9-22 20:42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APPS-DDP )召开的第一届亚太地区等离子体物理大会这周在成都举行(今天闭幕),来自世界各地400 多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这是首届,以后每年一次;AAPPS-DDP 希望把这个会议开成美国的APS-DPP 和欧洲的EPS-DPP 一样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会上,看到很多老朋友、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又见到在哥大读书时的老师M 教授(我在读PhD 期间修过的所有等离子体物理课程都是他讲授的)。 M 教授做过PRL 的Division Editor ,现在是Ron Davidson 之后的第二位PoP 主编。他说,这学期sabbatical ,他在Princeton ,不必上课,有时间出来走走。他告诉我,做PoP 主编后,发现来自中国的文章已经超过美国人自己投的文章,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等离子体物理的发展;这次来,一是想认识一下这些只是在“纸面”上看到的中国作者们,再就是觉得中国做了这么大贡献、应该增加中国的话语权,想在Editorial Broad 里增加中国编委的数量,所以过来看看哪些人合适。 这才是科学家应用的眼界和见识! 他还提到做PoP 主编面临的一个issue :刊物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问题。是否要想办法提高PoP 的影响因子呢?M 教授的想法是:我觉得影响因子有它的道理,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community 需要PoP 这样一个刊物,为同行们、特别是年轻人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发表他们研究成果的平台。这对整个等离子体物理学界的健康发展有利、对人才培养有利——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 这才是科学刊物主编办刊物 应有的 理念! 从 Physics of Fluids, Physics of Fluids B 到 Physics of Plasmas ,一路走来,PoP 一直伴随者我们等离子体物理研究者。这些年我发的文章,在这几个刊物上的应该占三分之一。她已经成为我们学术生命的一部分。 愿PoP 青春常在!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8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徐光宪:办好学术刊物重要性不亚于“973”
jlugang 2013-12-12 08:51
2008年,年近90岁的徐光宪院士在《中国科学》编委会换届时辞去了《中国科学B辑:化学》的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职务。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够,可能会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应该让较年轻的院士来承担这个重任。”徐光宪向《科学时报》记者道出了心里话。 已担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20多年的徐光宪对这两份刊物有着难以言表的深厚感情。卸任之后,徐光宪仍对“两刊”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徐光宪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中国能办出一种或者几种能在国际上站得住脚、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在徐光宪看来:“办好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刊物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973’项目。” 跟国外接口的中国期刊 徐光宪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1948年初赴美国留学,1951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回国之后的徐光宪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对于国内的学术期刊,徐光宪自然也有所关注。 徐光宪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国内最好的学术成果几乎都发表在《中国科学》上。 提到这些学术成果,徐光宪如数家珍,像上世纪60年代,上海生化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70年代,陈景润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吴文俊被国际同行誉为“吴方法”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方法”;生化所、生物物理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唐敖庆等完成的“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其应用”等,而尤其让徐光宪印象深刻的是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对中国科学家来说,《中国科学》等一批重要的学术期刊是当时中国科学界跟国外接口的重要期刊。”徐光宪回忆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徐光宪在学术研究上同样很有成就,其研究横跨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50年代末,他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提出萃取机理的分类法,准确测定大量溶液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两相萃取平衡常数,为国际手册收录。1976年,徐光宪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并在全国推广,把我国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时我提出串级萃取理论,有两篇很重要的文章,也很想投在《中国科学》上,但最终还是没敢投,转而投在了《北京大学学报》上。”徐光宪回忆说,尽管当时他对自己所提出的萃取理论很有把握,但一般来说,发表一篇原创性的研究论文,要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需要较长的时间。 几十年过去了,由于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教学和科研人才,并在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科学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徐光宪的学术成就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994年,徐光宪获得了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2008年1月,由于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理论和技术以及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以及他在量子化学、物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徐光宪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然而,谈及那两篇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最重要的原始文章不敢投登《中国科学》的往事,徐光宪仍心存遗憾,而这种遗憾正是“老一辈科学家对‘两刊’心怀深厚感情”的另一种诠释。 SCI带来的困惑 1984年12月,徐光宪被时任《中国科学》主编的严济慈先生推荐为《科学通报》副主编,1985年,他又被推荐为《中国科学》副主编。 “严济慈先生会挑选我为副主编,我很奇怪,因为《中国科学》的副主编一般都是从编委里挑出来的,当时我并没做过《中国科学》的编委。”徐光宪说。 而之所以能让严济慈看中,“可能是严济慈当主编时,我担任过几次审稿人,有几次因为稿件发生争议,我坚持公平公正”。正因如此,徐光宪给严济慈留下的印象是:治学严谨、不应和外界压力,而这正是一份学术期刊编委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从1984年开始,徐光宪一干就是20多年。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仍有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都是刊登在《中国科学》上,像涂光炽等有关“我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邹承鲁等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赵忠贤等的“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的研究”,等等。但在这20多年时间里,徐光宪却已鲜见《中国科学》曾经辉煌地位的再现。 不过,徐光宪体会更多的是,伴随中国科技国际交流的加强,加上受到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竞争以及办刊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国内重要的学术文章外流而给国内学术期刊带来的尴尬局面。 “影响因子与论文稿源的充沛是相互作用的。”徐光宪说,由于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强调期刊影响因子,《中国科学》虽然是进入SCI的国内学术期刊,但其影响因子不到1,加上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很多重要的国内学术文章都外流了,导致国内期刊逐步面临好稿越来越缺乏的窘况,《中国科学》也不例外。 记者在采访一些一线的年轻科学家时,他们坦陈,基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将最好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外SCI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依然是他们的首选。 作为《中国科学B辑:化学》的主编,徐光宪至今仍希望《中国科学》能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时期,能将国内化学领域最优秀的学术论文吸引过来,“有了好的文章,才会有较高的引用率,期刊的影响因子才会逐步提升,期刊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会走上良性循环 一方面,科研人员要想自己的学术论文有好的引用率,就不得不将好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外影响因子高的学术期刊;而另一方面,国内期刊要寻求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好的学术论文做支撑。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之下,这仿佛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现状给《中国科学》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徐光宪说。 《中国科学B辑:化学》编辑部李战英告诉记者,尽管徐光宪对《中国科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出自公平公正的角度考虑,他自担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之后,很少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给这两份刊物。 不过,徐光宪早已开始思索如何将国内的优秀稿源再次吸引到《中国科学》上来。他曾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议,希望由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来办《中国科学B辑:化学》,凡由化学部常委慎重推荐的高水平论文,应加“化学部常委推荐”的标注,同时发文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在推荐院士或提职等学术评价时,对有这种标注的文章,应和影响因子很高的国际期刊同等看待。常委在慎重推荐时,也确实考虑到这些文章完全能够发表在影响因子很高的国际期刊上。这样做,可以启动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一定要有个开头,通过评审体系的改变,慢慢让国内科研人员再次把国内的学术期刊重视起来。”徐光宪说。 1997年,周光召呼吁老科学家多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内学术期刊。这一提法,徐光宪深表赞同,他逐步改变编委投稿影响公正性的看法,也逐步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在了《中国科学》上。 2007年,徐光宪就将自己的一篇重要学术论文《关于化学信息学的探索与思考》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在这篇文章中,徐光宪率先提出了化学进化论的观点。 “他主要是希望能支持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李战英说。 此外,徐光宪还建议,一些有影响的国内外科学家,可根据自己开展的工作写一些综述性文章投往国内学术期刊,以此支持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2005年5月,周光召等10位正副主编建议“将‘两刊’放到学部平台上运作和管理”。《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的改革开始启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复了《关于〈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建议方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两刊”放到学部平台上办,鼓励院士积极参与“两刊”的建设与发展,向“两刊”投稿或推荐稿件。今后,凡院士署名作者或署名推荐的学术论文,可以优先在“两刊”上发表,并免除发表费用。此外,2008年5月16日,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还向新当选的院士们发出了《关于请新当选院士向〈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投稿的通知》,2008年11月6日,第六届学部主席团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希望院士候选人的代表性工作有1~2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意见。 得知这些信息,徐光宪倍感欣慰:“《中国科学》在总主编朱作言院士的领导下进行的多种改革实际上是启动了良性循环。”徐光宪一再强调:“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其重要性远大于开展一个‘973’项目,这也是我国学术地位提升的一种重要标志。”
1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因子绝对化 = 面子工程
热度 5 rongqiaohe 2013-8-19 12:12
以“影响因子”、刊物名称等等作为最主要的因素,来考核科技工作者,左右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其实只是一种“面子工程”而已。因为,决定科技成果重要与否的根本因素,是作者自己。 我们只关心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及他的作品,我们还关心他的作品是在哪个出版社印刷的吗?他的作品,在任何出版社出版,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再如, 《红楼梦》,大家欣赏的是其巧夺天工的艺术和凄婉故事情节,同时也感叹 其作者的水平。 有谁还关心是哪个“出版社”印刷的?《红楼梦》无论在哪个出版商那里印刷,都是 巨著!《红楼梦》决不可能因为出版商的不同,而失去光彩。 我们前辈的重大研究成果“人工合成胰岛素”,发表在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中国科学》杂志上,无论在当时,还是从现在回头看,“人工合成胰岛素”都没有因为发表《中国科学》上而失去光辉,它是值得称道的重大科技成果。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该成果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一切取决于作者。 采用“出版社”来考核科技,左右科技的发展,我们搞科技,究竟是为了“出版商”,还是为了什么?
个人分类: 评论|48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浅谈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
热度 1 mathmhb 2013-6-27 05:19
我的阅读提示: 1、影响因子有一定的客观性。 2、影响因子仅代表期刊属性。 3、评价论文就要看论文本身。 4、可怕的是大家重名不重实。 5、当科研成为军备竞赛~~ 6、当科学家不关心科学~~ 7、当教授们不关心教学~~ 8、当学生们不关心学习~~ 9、教育、科研本质是什么? 0、现实离理想渐近或渐远? 浅谈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 已有 714 次阅读 2013-4-10 13:50 | 个人分类: 浅谈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论文 学术刊物 影响因子 开车 水平 能力 人才 提到发表论文,就必然提到文论发表的学术刊物。 判断一篇文章的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该文作者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 这是判断所发表文章水平的宗旨。 然而,国内学术界广泛(自觉或不自觉)采用论文发表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刊物的影响因子来判断论文水平的高低。这样做,简化了对论文成果的判断,只消数一数刊物的影响因子,就可以知道发表成果的水平了。采用学术刊物影响因子判断论文的重要性,这比较符合当下我国学术界的国情和人情。 我国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在许多人头脑里依然存在门第和等级思想。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分出个贵贱来,对学术刊物的看法也一样。。。 首先,让我们来看。影响因子究竟是什么?在此,我们不愿意重复影响因子的定义,只想做一个恰当的比喻。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可以用“轿车”来进行比方。 周末,北京的朋友们去故宫旅游。 有的朋友开宝马轿车(IF=10)、有的开奔驰(IF=9)、有的开捷达(IF=3)、有的开奥拓(IF=1)、有的坐地铁(IF=0.5)、有的坐公交(IF=0.1)、有的骑自行车(IF=0.001),还有的走路(IF=0)去了故宫。结果,无论开什么车,无论开车还是走路,大家都准时到了故宫(科研课题都可以完成,仅仅是走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 采用影响因子判断论文成果的重要与否,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期接触,细心观察。如果采用他/她开什么车来判断的话,就简单了,即开什么车,就代表了他/她的水平和能力。 其实,走路去故宫的,本应该受大家的尊重。但是,走路(中文期刊)和骑自行车(中文核心期刊)的朋友们感觉自己没有面子。同时,他们的领导也不给他们面子,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而开宝马(文章发表在Prog Nat Acad Sci, USA)和奔驰车(EMBO Journal)的有面子。如果开“卡迪拉克”(Nature)和“宝石捷”(Science)的就更有面子和地位了。 当然,能够开宝马的人,应该具有相当的实力,同时也有面子,然而需要排除“富二代”、是否是公车,及其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谁都愿意开宝马车出去办事。所以,学者们追求高影响因子的学术刊物,也无可非议。 还需要避免的是,不能够完全“以车看人”即“以刊看文”。不能认为,凡开好车的人都是有实力、有能力、有地位、有才华的人,否则,就落入了庸俗。 大家不要忘记: 当我们大谈豪车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国外的汽车制造商; 我们白花花的银子落入了他们的手中...... 当我们大谈“影响因子”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国外的出版商,我们白花花的银子落入了他们的手中,而中文期刊却在死亡线上挣扎! 注释:IF=影响因子。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678861.html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谈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
热度 5 rongqiaohe 2013-4-10 13:50
提到发表论文,就必然提到文论发表的学术刊物。判断一篇文章的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该文作者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这是判断所发表文章水平的宗旨。 然而,国内学术界广泛(自觉或不自觉)采用论文发表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刊物的影响因子来判断论文水平的高低。这样做,简化了对论文成果的判断,只消数一数刊物的影响因子,就可以知道发表成果的水平了。采用学术刊物影响因子判断论文的重要性,这比较符合当下我国学术界的国情和人情。 我国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在许多人头脑里依然存在门第和等级思想。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分出个贵贱来,对学术刊物的看法也一样。。。 首先,让我们来看。影响因子究竟是什么?在此,我们不愿意重复影响因子的定义,只想做一个恰当的比喻。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可以用“轿车”来进行比方。 周末,北京的朋友们去故宫旅游。 有的朋友开宝马轿车(IF=10)、有的开奔驰(IF=9)、有的开捷达(IF=3)、有的开奥拓(IF=1)、有的坐地铁(IF=0.5)、有的坐公交(IF=0.1)、有的骑自行车(IF=0.001),还有的走路(IF=0)去了故宫。结果,无论开什么车,无论开车还是走路,大家都准时到了故宫(科研课题都可以完成,仅仅是走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 采用影响因子判断论文成果的重要与否,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期接触,细心观察。如果采用他/她开什么车来判断的话,就简单了,即开什么车,就代表了他/她的水平和能力。 其实,走路去故宫的,本应该受大家的尊重。但是,走路(中文期刊)和骑自行车(中文核心期刊)的朋友们感觉自己没有面子。同时,他们的领导也不给他们面子,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而开宝马(文章发表在ProgNatAcadSci,USA)和奔驰车(EMBOJournal)的有面子。如果开“卡迪拉克”(Nature)和“宝石捷”(Science)的就更有面子和地位了。 当然,能够开宝马的人,应该具有相当的实力,同时也有面子,然而需要排除“富二代”、是否是公车,及其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谁都愿意开宝马车出去办事。所以,学者们追求高影响因子的学术刊物,也无可非议。 还需要避免的是,不能够完全“以车看人”即“以刊看文”。不能认为,凡开好车的人都是有实力、有能力、有地位、有才华的人,否则,就落入了庸俗。 大家不要忘记: 当我们大谈豪车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国外的汽车制造商; 我们白花花的银子落入了他们的手中...... 当我们大谈“影响因子”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国外的出版商,我们白花花的银子落入了他们的手中,而中文期刊却在死亡线上挣扎! 注释:IF=影响因子。
个人分类: 浅谈|41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感
热度 20 tangchangjie 2013-3-15 14:15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 新的 会议杂志推荐目录 有感 (唐常杰)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推荐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目录2012版 (简称 推荐目录 )于2013年1月下旬发布了。推荐目录的宗旨、沿革、升级过程以及严密的审定程序已经在目录的前言部分详细说明,不在此赘述。 原文件有74页共13M字节,因科学网上载时,单个文件size上限为5M,现拆分为4个文件,列在附件中供下载参考。   推荐目录把 研究方向分为 10大类,含261个国际学术刊物。313个国际学术会议,每类又分为A、B、C三个等级,推荐目录含很大的工作量。笔者读了自己熟悉的数据库相关部分,觉得推荐目录是中肯,可信赖。可参考的。 会议和刊物的资质 前几天笔者写过一篇博文,《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 谈到信息科学学科看重有资质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其中的 定语 “ 有资质 ”十分重要,而 推荐目录 就是为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的资质做评价建议的。    唯不唯SCI-EI? 目前,一些校院所在评价论文新成果时,SCI和EI还是重要重要指标。听说还有少数地方是“唯SCI-EI”或“唯SCI”的。   而 推荐目录 和国际计算机界的共识接轨,推荐目录中有些国际会议,暂时还被SCI遗忘,甚至还不上EI的,在目录中给了很好的评价;而有一些上SCI-EI的,目录并没有推荐。 文革中,曾有一句老话说,“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套用这一句型,这份推荐目录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有SCI-EI,而又不唯SCI-EI”。    权威的参考,参考的权威 。 推荐目录完全不涉及国内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从中国走向世界的JCST,以国际学术杂志的面目,列在了“前沿交叉与综合 B类”中,这也许是小小的遗憾。也许,参考意见形成过程中,也有过争议,有过或还有一些小的不足。 因此,推荐目录比较低调,在前言中谦虚地表述“仅作参考意见,供业界参考而已”。 个人认为,这份参考目录凝聚了中国计算机学学会许多专家的共识,其中,好多见解也是国际计算机科学界的专家共识,比较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在计算机领域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单位,对大多数院校和研究所,想来都有参考价值。 一个并不特殊的单位,不太特殊的校、院、系,如果忽视或漠视这一参考,也许会 不利于自身的学科发展。因为一个不太特殊的单位的输入(项目,基金),输出(学科质量,成果),不能由自己说好,孤芳自赏是不算数的;成果的质量要由学术社会来评定, 学术社会评审时 就会参考这个已经达成共识的目录。 对于一个不太特殊的校、院、所, 当对会议与杂志的评级发生争论时,这份推荐目录也许会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更广阔的视野、更合理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不知是否可以把推荐目录理解为:权威的参考资料,也是参考资料中的权威。 附件下载 1 CCF杂志会议-前言-系统-高性能.pdf 2 CCF杂志会议-网络与安全.pdf 3 CCF杂志会议-软件-数据库-理论.pdf 4 CCF杂志会议-图-多媒体-AI-普计-前沿.pdf 相关博文 (论文讨论系列)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感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1268 次阅读|42 个评论
 怎样才能杜绝学术不端在学术刊物上?
热度 2 黄安年 2012-4-12 07:53
  怎样才能杜绝 学术不端在 学术刊物上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4 月12 日 发布 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繁荣的生命线、保障线。坚持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 , 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学术道德建设 , 又关系作者单位的严肃查处,也关系学术出版机构的严格把关。如果学术刊物严格把关落到实处了,那么一些学术不端的文章也难以通过公开发表流毒社会,因此 怎样才能杜绝 学术不端出现在 学术刊物上,是所有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和负责人要认真考虑应对的问题。 今日有报道称:“数千家科技期刊昨天联合发表声明,郑重承诺:对存在署名有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以及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坚决拒绝刊登。一经发现,视情节轻重给予书面警告、通知其所在单位等处理;轻者 3 至 5 年内不允许刊发论文;情节严重者将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该作者论文永久不得刊用。”(全文见下) 笔者以为要真正做到将学术不端文章拒之门外并非易事。首先,需要严防花钱版面和关系版面的发生;其次,需要编辑的认真负责态度善于发现学术诚信问题,有些编辑责任心很差,根本没有核对数据和引文,导致学术不端文章轻而易举地上了刊物版面;第三 , 需要有学术文章(含纸面的和网络的,中文的和外文的)快速检索数据库,没有这个 , 你怎么快速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呢。第四,需要有快速联网反应机制,就以中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 1050 家科技期刊联合声明来说,一家期刊发现了学术不端文章,如何让 1050 家都了解,需要建立黑名单联网机制,否则那些学术造假者会打一枪 , 放一炮。 我以为,在所有各项中 , 最重要的是刊物编辑部要严以律己,现在有些刊物要求别人多 , 而自己却带头违反规定。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我偶尔发现全国最显赫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还是该刊编辑室主任,文中引用许多学者文章的见解,却根本没有引文来源,这种情况出现在我国的龙头刊物上 , 简直令人费解,这至少说明 , 该刊物把关不严 , 没有严以律己。如果刊物编辑部真正严以律己了,学术不端或者学术不规范的文章也就很难出现在公开刊物上了。如今,许多刊物是自筹资金的,在这种情况下防止花钱买版面就显得更为突出了,一些低劣的甚至学术不端文章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期刊版面的。 ****************************8 中科协将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改善科研诚信状况 2012 年 04 月 11 日 07:44:37 来源: 北京 日报 新华微博   近来,学术文章随意引用他人观点、文句不加注释,直接抄袭他人学术文章等 学术不端行为 时有发生。昨天,中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 1050 家科技期刊联合声明,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学术文章永不刊用。中科协也将通过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建立学术不端惩处联动机制等措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改善科研诚信状况。    调查   科研诚信状况整体下滑   中国科协 科技期刊 科学道德规范集中宣讲教育活动昨天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直言:“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出现一些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   根据中国科协最新进行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道德与科研诚信状况呈整体下滑趋势,已严重影响科技界的社会形象。   据介绍,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已超过 5300 种,其 中科 协系统主办的达 2200 余种。科技期刊已成为开展学术交流、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更是科研人员得到同行认同、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   数千家科技期刊昨天联合发表声明,郑重承诺:对存在署名有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以及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坚决拒绝刊登。一经发现,视情节轻重给予书面警告、通知其所在单位等处理;轻者 3 至 5 年内不允许刊发论文;情节严重者将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该作者论文永久不得刊用。    措施   学术不端将进“黑名单”   据介绍,目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难识别,当前惩戒力度较轻等问题,中科协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能力,加强惩处力度。   中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把论文反抄袭检查作为一项例行制度,不断提高检查技术水平,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同时将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建立评审专家库,细化专家领域分类,努力实现小同行专家评审和匿名审稿,及时揪出被专业性“掩盖”的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已经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如果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将发布公开声明予以撤稿。同时要建立科研 诚信档案 ,出现学术不端问题的作者;利用职权剽窃他人成果等行为的审稿人;频繁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单位,都将被记入“黑名单”。中科协还将建立学术不端惩处联动机制,与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基金资助单位联手惩戒学术不端行为,共享科研诚信档案。    他山之石   严惩学术不端者   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方式,使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不端行为得以“现形”。例如:美国《科学》杂志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的 100 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严格审定来稿的重要性和可信度,使《科学》杂志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论文质量和学术声誉。   英国的 学术杂志 同资助科研的基金会、各研究机构一同参与对过错方的处罚。学术造假者被揭露后,不仅会在同行中声誉大跌,其科研资金来源也会被切断,学术生涯很可能就此完结。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4/11/c_122958531.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就学术刊物拒绝刊登异议文章展开讨论一事致科学网编辑部的函
热度 1 kexuepifu 2012-1-18 23:48
就学术刊物拒绝刊登异议文章展开讨论一事 致科学网编辑部的函 尊敬的科学网编辑同志: 就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主办,由该院高洁院士担任主编的《中国测试》杂志 2009 年第 5 期刊登的,由该院鄢铃等所撰“ 超声波骨密度仪标准体模的研究”一文存在严重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错误,我和学生们特地撰写了异议文章,于 2011 年 5 月初投寄给这个明白宣示的“学术刊物”,然而经由电子邮箱两次收到的却都是“不适合”在该刊刊登的答复。 我们想:大概是编辑部人员没有向主编高洁院士反映这一情况。于是,同年 8 月 1 日,我又直接写信给高洁院士说明前情,请其定夺。并附上鄢铃等的文章和我们的稿件,用特快专递发出。经确认,此函已被签收。然时至今日,音信杳无。 全世界都知道,学术刊物是发表作为科学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之一——论文的地方,所发既正面论述,也有商榷、异议和批评,而且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可贵。然而,在学术造假和注水论文泛滥成灾当今中国,作为官方批准和主办,由院士牵头的“学术刊物”,竟然公开地拒绝刊登对其所发错误文章表示异议的文字,岂非咄咄怪事!如您们所见,我已将所投文稿及来往函件公布于科学网。我认为,相信您们也同意这样的观点:这件事并非仅仅是我作为文章作者与所投刊物之间的争议,而是事关科学共同体游戏规则的大事。为此,衷心希望和强烈建议能结合这一事件在贵网展开讨论,以期为真正实现百家争鸣和纠正当今的学术不正之风鸣锣开道。 本网博主之一 牛凤岐 2012-01-18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刊物和学术论文
热度 7 wangye1966 2011-10-29 11:29
最近 Appl. Catal. A: Gen. 编辑 J. C. Vedrine 教授在厦大访问一个月,我们经常交流学术刊物和如何选择合适的刊物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的问题。从设计研究方案到完成学术论文是个艰辛 、耗时的过程,特别是催化研究,涉及催化材料设计、制备和表征,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等一系列的过程。多相催化的现象要说清楚,升华为规律性的结论更是非常不容易,所以很多催化论文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每个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经过艰辛努力,从自己手中培育出的论文能有好的归属,能发表在满意的学术刊物上,获得较多的引用。我想大多人投稿都会从自认为 Impact 强的刊物开始,如果不被接受,降低刊物档次,直到被接受为止。有些人甚至连格式都不改变,即将被拒的论文投向另一本期刊。因为各期刊要求的参考文献的格式不同,所以很容易被编辑发觉。这显然犯了编辑的大忌,因为任何期刊的编辑都不想要别的期刊拒掉的论文,即便是 JACS ,说是可以转给其他 ACS 刊物,但一般是常常很快被这些二级学科刊物的编辑再次拒掉。所以一开始选对期刊非常重要。 还有些研究极具时限性,一两个月送不出去,就会过时。我最近遭遇了这一尴尬。年初有关石墨烯用于光催化的研究还很少,所以我们第一篇关于 TiO2-graphene 的论文较容易被 J. Phys. Chem. C 接受。但另一篇关于 CdS-graphene 的论文自认为比前者质量更高,拖了几个月,发现出现了众多的类似论文发表在 JACS 等刊物上,再投 J. Phys. Chem. C ,编辑没有送审直接退稿,我想他可能看腻了类似的论文。 近年来各大化学主流出版社均相继推出了催化新刊物,即 ChemCatChem (Wiley), ACS Catalysis (ACS), Catalys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SC) ,加上传统的催化老牌刊物, J. Catal. 和 Appl. Catal. A B ,催化作为化学的一门二级学科而不是隶属于物理化学的三级学科的感觉更强了。这些新刊物均强调 Catalysis 研究应该包含更多的 Science 或 Chemistry 内容 , 而不只是现象的描述,且均强调多相催化、均相催化和生物催化的交叉和融合,确实在这三本新刊上读到许多生物催化的好论文。正像最近同样在厦大访问的 Lehigh University I. E. Wachs 教授说的,现在的谱学技术进步很快,你几乎可以看你想看的东西,如球差校正的 STEM-HAADF 可以看到原子; LEIS 可以看到最表层的原子组成。有些结果颠覆了人们的认识。好的实验平台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对研究体系,好的 idea 是通向成功的最基本的要素。
1251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供我国学术刊物审稿工作参考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7-14 11:42
供我国 学术刊物审稿工作参考 2011 年 7 月 12 日 收到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 IOP )中国区总编 吕铭方 博士、教授发来他们的《 审稿指南 》,如下: 《审稿指南》现已在线。 无法阅读此邮件 ? 请通过浏览器查看 . 您好! 我们高兴地通知您, IOP 新近发布了其最新中文版的 《 审稿指南 》 – 详细介绍了 IOP 的同行审稿过程以及 如何撰写审稿报告。 我们希望通过该 《 指南 》 帮助您了解 IOP 的审稿过 程,同时也使审稿过程对于学术界透明化。 该指南提供了如下几个方面有助于审稿的信息: • 同行审稿过程介绍 • 如何撰写审稿报告 • 提交审稿报告之后 • 道德规范 • 常见问题 • 出版术语 • IOP 出版物 现在就在线阅读《 审 稿 指南 》。 此外,如果本信息有帮助,请将本邮件转发给您的朋友或同事。 祝好! 吕铭方 博士、教授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 IOP )中国区总编 审稿指南 · 同行审稿过程介绍 · 如何撰写审稿报告 · 提交审稿报告之后 · 道德规范 · 常见问题 · 出版术语 · IOP 出版物 · 现在就在线阅读 《审稿指 南 》。 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 , 请退订 . . 无法阅读此邮件 ? 请通过浏览器查看 . IOP Publishing Limited Registered in England under Registration No 467514. Registered Office: Dirac House, Temple Back, Bristol BS1 6BE England Vat No GB 461 6000 84. Please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 before printing this e-mail 看后,感到: IOP 的审稿过程,比较合理,同时也确能使审稿过程,对于学术界透明化。 特转载于此,供网友们,特别是,做学术刊物工作的网友们参考。 希望能有助于我国学术刊物工作的改进。
个人分类: 其它|2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党和政府号召科技自主创新,建造创新型国家,中国科学院该如何?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6-16 21:41
党和政府号召科技自主创新,建造创新型国家, 中国科学院该如何? 党和政府根据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现有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实际需要,发出了科技自主创新,建造创新型国家的号召。 中国 科学院作为我国的科技国家队,就既要带头响应,又应积极组织、促进。 科技自主创新,建造创新型国家就必须确定正确的科技创新标准。 所谓 科学 ,应是: 以人为本,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随条件而变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 所谓 创新 ,就是:要 根据当前发展情势和需要,抛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旧有认识,建造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新创造。 实际上,对此,现在的主流,仍有许多不科学的错误观念,阻碍自主科技创新,必须打破、纠正。例如: (1) 迷信所谓“诺贝尔奖”,把它当作科技创新的最高标准。 其实,任何奖都是人评出来的,都是由评奖决定者的观点决定的,姑不 论把所谓“诺贝尔和平奖”给予妄图复辟奴隶制的判国头目和为帝国主义颠覆人民政权极力鼓噪的罪犯的那种荒诞,就例如:“诺贝尔物理奖”又有多少荒谬的实例? 决不能以是否获得这种“诺贝尔奖”作为我们科技创新的指标。 应该以是否我国和世界当前和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是否有纠正和发展旧有错误或不足的认识,而有改进和提高的新认识、新创造,作为科技创新的具体标准。 (2) 迷信现有所谓“主流学术观点”,不加分析地进行宣扬,并极力阻止不 同的论点。 现有所谓“主流学术观点”,例如:“大爆炸宇宙论”、“暗物质、暗能量”、“波、粒 2 象性”、“标准模型”、“夸克”、“弦论”,等等都存在许多尚不能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却把有关的文章、报导都当作“真理”,显著地表宣扬,而极力贬低、甚至阻止、对其批驳、反对的意见和论著。 没有正确的科技学术观点,怎么能有正确的自主科技创新? 应该以所论事物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和公开、公平、公正的讨论与研讨。 形成不断深入发展的正确的科技学术观点,推动和指导正确的自主科技创新。 (3) 迷信外国的学术刊物,贬低我国和中文的学术刊物。 学术刊物是发表交流学术成果和论点的重要手段。 但是,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术刊物,却不能很好地审阅、而采用种种简单、粗暴手段,拒绝发表有关的创新论著,甚至公然把创新稿件往外国刊物推去,或以腐败分子做法发表低劣、甚至造假、剽窃的文章,造成贬低我国和中文的学术刊物的借口,影响我国和中文的学术刊物的声誉、作用和发展。 没有我国自己学术刊物,怎能有力促进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 应该加强对我国学术刊物的领导与管理,对创新的稿件必须对其主要内容提出具体的评审意见,说明处理的具体理由,并接受作者的反驳、讨论,也以所论事物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决定取舍,以保证稿件的高质量,并使创新的高质量稿件不致被无理阉割。 中国 科学院有责任,带头并促进我国科技界,以 符合客观事物的客观特性和客观规律的科学原则,作为我们科技创新的指标,建立正确的科技学术观点,以种种方式,促进创新科技的学术交流、讨论,使我国的学术刊物,能认真、很好地审阅并促进发表各种创新学术成果和论点的文章,办好我国的学术刊物,正确地,大力贡献和促进我国自主科技创新。
个人分类: 其它|1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武老师的期刊博文
热度 2 liwei999 2011-2-5 15:12
和武老师的期刊博文。 (217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04, 2011 03:24AM 武老师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 引用: 中国必须是学科门类齐全、产业门类齐全,否则在国际竞争中会被动的。前苏联和俄罗斯从来就重视自己的期刊,尤其是俄语的期刊,因为是大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学前苏联,不要学日本。 抽象地讲这个说法相当不错。但是结合《南方周末》的《中国学术期刊的尴尬与梦想》稿子,就有些无的放矢了。镜某也关心过国内的理工科的杂志。感觉是基本上仍然处于“不可救药”的档次。汉语的理工科杂志的定位是什么?这个需要国内的学界、产业界有个共识。 单考虑学术界的话,理工科、农医的杂志没有很大必要“汉化”。但是,考虑到学术界人数至少比产业界研发人数少两个量级(1:100),这类多数人的问题必须要考虑。他们档次直接影响着生产的现场,而学术上的问题到产业,还有十年以上的延迟。《南方周末》的文章缺少这类的视点。日本这方面做得远比中国要好,各个学会的杂志承担着这个机能。俄罗斯做得就更好了。 这里面也有教科书的问题。比起日、俄两国,国人的教科书体系也没有形成。过去是全国几个教科书的写作小组,“编译”洋书。今天市场经济的影响,写作小组的模式已经很困难了。冯端老先生的《凝聚态物理》属于凤毛麟角类的存在了。北大、科大、清华的优秀的大学可以使用洋教科书。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数量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怎么办?如何提高平均值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远比办什么中国的NS要现实得多。杂志、刊物的出路只能是考虑如何为多数人服务,而不在追求什么档次。能为多数人服上务了,就有活路了。 大学学报的问题,应该说也是个“政治”问题。“学术自由”需要有具体措施的保障。这对人文学科尤为重要。一说学术,国人总是联想到理工科,其实学术的半边天是人文和社会科。稿件发到社会上会引起振荡,但是在学报里就可以有个缓冲。大学的一半儿都是人文社会的学术。国人比洋人差得多、且不显性的就是人文社会科。 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蒋老师的“军阀赞歌”算是一个了。过去把人物、历史脸谱化、戏剧化,搞了许多“愚民教育”。那么今天如何看待那些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呢?需要有些学术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好坏判断。国人愤青多的原因之一,就是文科的学术没有形成、没有份量,镇不住愤青们的“喷愤”。 国人学术杂志上的文章,至少一半儿在格(形)式上就不合格。学术文章也都是些“八股文”,要有些章法。文学刊物之所以有些可读性,是因为编辑人员的努力。句子都不通顺的文章,让人们没法读。这个问题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也是个需要长期改进的问题。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590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刊物敛财数千万解读 垃圾论文劣币驱逐良币(zt)
mingmingde 2009-4-23 08:03
CCTV《新闻1+1》2009年4月22日播出《学术论文的商场》,以下为完成台本:   一个月三期,一期399页,200余篇论文,每个页码600元,钱稿交易,见文就发,四年内版面费收入数千万元,利用学术,杂志轻松找到敛财之道。研究生毕业需要投稿,评定职称要把文章发表,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成为上级指定的标准和参考,变了味的学术与考核制度究竟又该如何是好?《新闻1+1》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我们知道在商场买东西是明码标价,你出钱,我卖货,你方便,我得利,但是对于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之间,是不是也是这种关系呢?最近《中国青年报》就曝光了一家学术期刊,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岩松,你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你什么反应?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表面上让人愤怒的是这些唯利是图的这种学术的期刊,好像打它就够了,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在背后的,我们在职称,包括相应的像硕士这种要毕业的话,评价标准有问题,最后出现了学术是学术的墓志铭,而造假却是造假者的通行证这样的一种情况。   主持人: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本被曝光的学术期刊,它是怎么走上这条商业化的路的。   解说:   《商场现代化》创刊于1972年,原名《商业科技》,入选2000年版、2004年版全国贸易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   自从2004年起,这个刊物开始疯狂敛财,这是近日一名举报者举报《商场现代化》杂志的邮件中的一句话,邮件中说,该杂志4年内版面费收入达到数千万元,经济类文章每版600元2400字,非经济类文章每版800元2400字,这样一份详细的价格标并不是要给发稿作者支付稿酬,而是杂志社在向作者明码实价地索取刊登文章的费用。   这本杂志究竟如何达到凭借发表文章收取费用的目的呢?《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曾以在校研究生的身份,向《商场现代化》的邮箱投递了论文,两天之后收到了该社王编辑、鲁编辑等人的五封回信,信里均回复说可以在本刊发表,并都提到了发表论文的收费标准,经济类文章每版600元2400字,非经济类文章每版800元2400字,开发票另外交8.5%的税,并且在回信中都标明了自己的银行账号。这样明码实价地发表论文,究竟对于发表文章的质量有没有严格的标准来审核呢?该杂志社的一名编辑称,对于论文会进行审核,主要看存不存在抄袭的情况,如果有,那肯定就不能发表了。但事实上,当《中青报》的记者从论文网站中随便搜索了一篇关于房地产发展的论文,拷贝并发送到该编辑的邮箱中,不到两个小时后,就收到了该编辑的回复,论文已通过审核,可在本刊发表。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人们愿意花钱,在这个杂志上刊登论文呢?从网上关于这本杂志的搜索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网友都对这本杂志的核心期刊的身份表示感兴趣,看来核心期刊这样的金字招牌,似乎成了杂志社吸引人们送钱上门的一个法宝。   自从入选2000年和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以来,此刊物逐渐增加了刊登论文的数量,由月刊改为了旬刊,由每月出版一本增加到三本,页数由2004年前的每期138页,刊登论文80篇,增加到了每期近400页,刊登论文200多篇。如此算来,按照该杂志社编辑列出的价目表,每版面收费600元来计算,一年下来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   进入2009年以后,《商场现代化》杂志的版面费由原来的1200元每版降到了600元每版,为什么在面对趋之若鹜的投稿人时,他们会选择逆势降价呢?   在《商场现代化》的一名编辑发给投稿者的邮件中可以看到,我刊现已调为国家级普通期刊的字样,在这本最新出版的2008年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当中也确实没有发现该杂志的名字,原来这本杂志并没有再次入选到2008年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但在今年出版的《商场现代化》杂志的封面上,却仍然印着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醒目标识,究竟这样的金字招牌到底能给杂志社带来什么?到底是《商场现代化》在裹胁着核心期刊的名号谋取私利,还是核心期刊的光环,造就了《商场现代化》的贪婪?   主持人:  咱们就看《商场现代化》这本杂志,它到底拥有什么,让它可以这么拿人呢?   白岩松:  当我不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如果要拿到了这本杂志的话,我觉得我是在翻一本杂志,但是当做这期节目的时候,知道了这个背后的故事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在翻一个支票本,这里全是钱。那么它拿什么呢?我们算一笔账,全国相应的这种期刊,就是这种学术性的期刊一共是5000多种,那么核心期刊就不到1000种了,可是全国每年有100来万博士、硕士的毕业生,还有相关的科研人员要发表论文,才能够让自己硕士通过、博士通过、职称评定等等等等,卖方市场,人家拿着你,你不是一个又一个个人,想要让自己变成硕士、变成博士,变成职称可以评定吗?那你就得找我,你既然找我的话,国际惯例又有很多地方的确收版面费,那我就拿住你了,因为反正你不来,还有另外的人。   主持人:  是,国际惯例是收版权费,那咱们这个《商场现代化》收得是不是有点邪乎了?   白岩松:  不是一般的邪乎,其实你这里刚才透过一个短片你就能看出它好多的毛病来,一个毛病是这里谈不上质量,我翻了一下,你我都不是学这个领域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也基本上能写一个,你看,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消费观等等,一页完了,论文,这里还有一些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什么的。然后全是这种一页一个论文,一页一个论文,刚才那个短片不也说了吗,你要抄一下也能够通过,质量首先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保票,人家只挣钱。   而且你发现了,还有两个细节蛮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如果想要发票,再多交8.5%,好了,这是可以抓一个现行,他肯定偷税漏税,因为还可以不开发票。另外呢,不同的编辑接到了这封论文之后,都给了不同的银行帐户,你就知道这本杂志编辑还得承包呢,人家自己干自己的,如果董倩来的论文,白岩松拿到了,我能拿提成,你要发给另一个编辑,就是那个编辑拿提成了,你说这是在办杂志还是在干吗?   主持人:  这个核心期刊它很重要,但是这核心期刊应该谁来办,因为我们就看它的名头,它应该是一个企业在办,因为它说是具体的主办单位叫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这是个企业啊,企业能办核心期刊吗?   白岩松:  首先我们先说核心期刊,你看在这儿就拿到了一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文核心期刊的要目总览,在这里其实这个核心期刊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是为了图书馆收集相关的杂志以及学术研究来用的。恰恰就是在这个2008年版里我看到,它自己都意识到了,北大这方面项目的负责人也意识到了,他说核心期刊功能已经被扩大化了,现在社会上有的单位将核心期刊表当做评价论文的标准来使用,扩大了它的作用,异化了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正确理解核心期刊的这种概念。   你看,核心期刊原来不是这样的一种用意,是人家图书馆系统和学术研究来做的。但是现在毕竟我们的很多事凭职称要发表论文,硬指标,硕士想要拿到硕士学位,要有硬指标,要发论文,博士也同样如此,最后就都得求着它。于是既然有这样的市场,各路人马就都来办,尤其是经过了前些年之后大量的市场化,都自负盈亏去了,于是人家还真来钱。   主持人:  在这个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是用来标志着自己的学术水平的,理论上是应该这样的,但是由一个企业办的谁都能够发表的这么一个东西,它能标志什么呀?   白岩松:  这就是一个,我刚才已经说了,就是说开始可能是大家还希望真的有,最开始为什么要有一些硬指标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说别靠人来决定,都靠老师,那你求我,我求你,你硕士就通过了,于是定下很多硬指标。定完了硬指标之后,发现背后的这种制度完全跟不上,人家杂志现在在自负盈亏,以挣钱为目的,于是它就拿住你这一口,原本想要寻找公平,结果变成了伪公平,最后变成了彻底不公平,其实现在我觉得它已经形同虚设。   主持人: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商场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它完全是靠出卖版面来收钱,那么实际上其他的一些核心的学术期刊也在纷纷收版面费,叫做版面费,这应不应该呢?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熊丙奇,熊教授您好。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你好。   主持人:  您怎么看这个核心学术期刊收版面费这个现象,您觉得该收不该收?   熊丙奇:  实际上版面费制度它并不是一个很坏的制度,是一个不坏的制度,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作为一个期刊来讲,它靠自己的发行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一般的期刊的发行量都比较小,所以说从它自己的生存角度来讲,如果它不依靠发行量来获取生存的空间的话,那么它必须依靠政府,或者说依靠学术机构,或者说依靠一个赞助,那么这样也失去了学术的独立性,因此它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可以保证它的一个财政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的一些期刊,包括科学杂志,它也会收取一定的图表费。比如说它的正文,它是不收取费用的,然后黑白的图表也不收取费用,但是彩色的图表,一张要收取600美金,因此其实国际版面费并不是我们的独创,它是国际学术界也承认的一个做法,但是这种不坏的制度在我们这儿发生了严重的变异。   主持人:  熊教授,刚才您说到国外学术体系比较严谨的这些国家也是收版面费,他们收的版面费是不是也有一个标准,是收多少钱有底线,有上线吗?   熊丙奇:  这些它都是公开的,就是在投稿的杂志上,在它的网站上它都是公开的,都是透明的,当然也有一些杂志是不收版面费的,如果它的资金充足的话,它不收版面费。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说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叫做《商场现代化》这本杂志,如果要是能够避免这种核心期刊它这种逐利的倾向,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没有?   熊丙奇:  最主要的问题,我们的版面费为什么会发生变异,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完全已经变异,就是在行政化下面这个考评体系。刚才其实岩松也说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内对很多的评职称也好,学生的毕业答辩也好,都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发表论文,但是论文是看数量而不看质量,看你论文发表的期刊的档次,而不看你论文的一个具体的有多少创新价值。因此在乎论文的数量,在乎论文发表的期刊,而不在乎论文的本身,使得我们学术评价就变成一个表面化和功利化,最后使得我们很多人去为了追求这个数量,而且追求这个发表的档次,然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其他的一些措施,使得我们很多的论文成为一种垃圾论文,而这个学术期刊成为垃圾论文的一个载体。   主持人:  好,谢谢熊教授,熊教授刚才有一个观点说得对,他就说实际上比的论文不是比论文,它是比发表论文的地方。   白岩松:  就是硬指标,就是硬指标最后真正是不是货真价实,已经没有人去关心了,就是说你需要一到两篇发在核心期刊上,然后你发了,回来给我了,行了,就通过了,大家也都不认真,睁只眼闭只眼过去。   我给你讲一个更荒唐的事情,这个还是发在了,的确发在了它这个杂志上,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行骗的方式,被骗子给利用了,就是印刷厂搞相关的骗,你不是要发一个论文吗?你给我一定的钱,我给你出版一个原本没有你论文的杂志,我把其中的一篇论文拿掉,把你的论文印在里头,然后交换给你,然后这个人就可以拿着这本杂志,回来在评职称的时候交给了自己的职称办或者怎么样通过了,这种事已经报出了新闻,这就更荒唐了。   所以有一位大学教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非常非常愤怒,你要知道在1999年武汉大学有一个博导是愤然辞职,辞去博导,为什么呢?他的一个学生,很不错的学生,居然就因为没能在期刊发表这样的论文,而不能获得博士的学位,他说这事没法干了。后来一个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居然没有权利决定我的学生是否可以成为硕士,学术委员会也不能,而那些收钱的杂志却可以决定,这还哪儿讲理去。 主持人:   今天咱们说的就是这些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在这种商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那它有价值,含金量高的论文,那它怎么去甄别它呢?   白岩松:  所以今天我一直在想的一个就是,其实这已经好多年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一种理念,为什么我们身边假的事情很多呢?为什么我开场说了一个最后学术成为学术的墓志铭,而造假却成了造假者的通行证。最后你发现,你真的想发论文的时候,人家是图挣钱,这个编辑是图挣钱,你认为你写的一个非常棒的《商场现代化》里符合它的学术标准的论文,到这儿能发表吗?你不给钱能发表吗?不能,因为它是以收钱为目的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好的学术的东西而被排斥在外,那么抄的,随便网上down下来一个,只要交了钱就可以登,慢慢这里的好东西就越来越少。   那有些人是要做,坚决要捍卫真理,我就不能这么干,我不能同流合污,50多岁了还是初级职称呢,你觉得你扛得住吗?最后把很多个人一步又一步,由于自己要活着,要生存,逼着善良的人,有道德底线的人,都要被迫走进造假的队伍当中,这其实不是一种造假吗?所以我觉得我们社会生活当中,这只是一个表象,只是反映在科学领域,在评职称领域里的一种表象,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都是这样,到了要彻底把它揭开盖子去慢慢改变的时候,中国30年改革之后到了这一步了。   主持人:  刚才你说,咱们国家有500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还有五分之一的核心期刊,不知道将来谁会做这样一个工作,就是把里面真的,货真价实的好论文给它收集出来,会有多少?   白岩松:  其实恐怕你会发现,前些年还很多,后来越来越少,因为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大家都这么干了,愤然辞职的那个,刚才我讲的,愤然辞职的武大的博导后来又回来了,在学校的多方劝导下,他又开始当老师了,又开始当博导了。然后记者想要采访他关于核心期刊的问题时,他拒绝回答,他说连我们自己学校都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期刊,也开始明码标价了,我还能说什么。   主持人:  我们看学术论文市场的活跃,一方面是在于学术期刊的不健康,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需求的旺盛,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主持人:  刚才在谈话中,我们一直提到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核心期刊,这个东西它非常重要,因为在人们评职称、拿学位的时候,它都用得上,那核心期刊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来看一下。   解说:   这本厚厚的书,就是引起期刊界高度紧张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别看它其貌不扬,但如果一家刊物能被它收入,这家期刊的身价可能就会立刻大涨。而从1992年到2008年,它已经先后出版过五版,《商场现代化》就是因为曾经被收入其中,从一本普通期刊变成了核心期刊,才开始了它的扩充之路。那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工作人员:  我们最早出的那版是1992年,1992年的时候,当时因为我们图书馆是经费,购书经费特别紧张,期刊本身增加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等于是我们这个购书的经费,这个期刊数量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我们就希望能够用这个有限的经费,能够尽量地购买到读者最需要的刊物,我们出于馆藏建设的目的,当时我们决定要搞这个项目。   解说:   应该说,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核心期刊这个概念可以上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时任南肯星顿科学图书馆馆长的布拉德福,在1934年撰写了论文《专门学科的情报源》,将发表专业文章最多的那部分期刊称为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心期刊研究,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图书馆制定相应的馆藏战略,及尽可能购买和收藏使用率排在最前面的那批刊物,满足读者中多数人的需要。   我国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核心期刊这个概念的,先是翻译国外的科技核心期刊名单之类,然后慢慢过渡到对中国自己的期刊进行运作,一开始都还一切正常,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出现了异化。   曾对核心期刊有专门研究的学者发现,突变的契机出现于1999年,从那个时期开始,很多名校相继实行岗位津贴制,本来旨在增加教师收入,并拉开收入的距离,以便激起竞争,但用什么客观标准来衡量呢?于是,核心期刊充当了这个重任。以此为契机,事情的变化越来越走样,从申报学位授予点,申报基金项目,评审奖项,再到全国高校排名,研究生毕业,都要看核心期刊的文章数量,核心期刊也就成了套在广大学生和导师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工作人员:  我也觉得它是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但是这种情况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是感到很无奈,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是搞一项科研的项目是不是,出现这种结果也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我们作为这样子一项课题,但是你出现这些现象的话,你得问问那些科研机构,它们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客观标准。   解说:   的确,一本书只是工具,关键是现实中如何使用它。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核心期刊至上导致的荒谬局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2002年11月曾经有过一个审慎的表态:核心期刊是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   可惜的是,这个表态并没有引发足够的重视,也未能起到纠偏的作用。那么,从这次事件再度引发的关于核心期刊的争论中,我们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主持人:  你说从这个核心期刊里面,我们得到的是一个评审的硬指标,现在说它出现了很多问题,可是我们就想,它没有了,问题又出来了,那不等于是空间更大了,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白岩松:  没有是不太可能,但是要大幅度地消减,需要通过发论文来解决自己硕士、博士,甚至评职称。比如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难道一定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吗?这样导致我们的乡村教师几乎就没有资格来使自己的职称来变得更升一级。还有,我们的硕士现在很多高校陆续已经开始不拿这个指标来了,比如说在日本,它的科研人员也不是通过发表论文,而是通过他的学术成果和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术的这种能力来评职称。所以我觉得我们社会生活当中很多很多的职称通过发表论文等等可以休议,可以停止了。   另外有一点我非常非常的,就是这些年陆续很不喜欢一种事情,我们总拿国际惯例来说事,但是不去看国际惯例背后还有更好的制度去做保障。你比如说我们说国外的学术期刊也收钱,谁说都收钱了,很多都不收钱。而且你要知道,你比如说在欧洲,有的时候它的学术期刊,12页正文是不收钱的,你一个论文如果要是12页之内解决掉不收钱,12页之后才收钱。另外,彩色图表等等才收钱,不是都收钱的。另外还有一点,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这点非常重要,咱们怎么没学来呢,国外的学术期刊,审稿权不是在编辑的手里,你认为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有能力来决定水平很高的论文吗?他们都是由学术期刊的学术顾问来决定,怕学术顾问走人情风,我的学生我就给他通过了,采用双向匿名的方式来审稿,一本杂志的论文是由匿名的方式,由学术顾问来审稿,保证它的科学性、独立性和公平性。   中国有一个教授,他是国内十多个学术期刊的学术顾问,也是国外两家学术期刊的学术顾问,但是国内这十几家的学术期刊,几乎没找他审过稿,而国外不断地在找他,而且每一篇论文都要让他提供一页以上的意见,这就决定了他必须非常仔细地看这篇论文,才能写出一页之上。这些所谓国际惯例背后的制度我们怎么不学呢?   主持人:  这事看起来是懵别人,为自己得益,实际上这事懵的最大的就是自己,从一个个人来讲是这样,国家不更是这样吗?   白岩松:  而且这样的制度如果不尽早地去改,我觉得是两条路要去改,第一条路是对学术期刊一定要实行更严格的管理,就像《商场现代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我们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的,我们是合法的刊物等等,是,你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去管好这学术期刊很难,它管社会上的很多报纸杂志都累够呛,学术期刊就涉及到很多科研机构,但是必须进行非常严格的筛选,应该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我们高校内以及社会的各个职业当中的学术以及职称评价体系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否则的话它还会活着,而且活得很好,今天死了一个《商场现代化》,明天会有一个《超市现代化》出来。   主持人:  今天咱们说《商场现代化》这本赢利的核心学术期刊,我就在想,咱们老说要拿诺贝尔奖,拿诺贝尔奖,就咱们这种水平,咱们这种现状。   白岩松:  这是一个必须引起人们思考的事情,劣币驱逐良币,看着是一个很学术的说法,其实生活中,它让你非常非常的担心,也就是说其实有很多的人是想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学术底线,以及很多很多方面好的东西,但是现实生活逼迫他一步一步都变成了,我只有造假才能通行,我不造假我就会成为一个墓志铭,就像舒婷还是谁,曾经有一首诗写神女峰,舒婷,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这句话特别有现实意义,与其我坚守我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最后我什么都得不着,最后我还不如在现实的怀抱中痛哭一晚,得到我自己的利益,这样不行。   所以这就到了这一步,我觉得之所以能够揭开它,因为这两年,陆续我们的媒体的这种舆论监督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陆续有很多大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在身边随时存在的事情,正在被展览出来,那就到了要改变的时候。   主持人:  学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养分,这养分里面要有了毒,这往下想不知道该怎么样。   白岩松:  没错,所以我觉得现在像很多的高校硕士评定的时候,已经取消了这个条款,我希望所有的都能够陆续取消,还有很多的这种职称评定也必须要发这个,中小学教师都要发,新闻记者,咱们也在面临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知道,你说新闻记者靠的是你的新闻,而不是你的论文。    http://news.sohu.com/20090423/n263564702.shtml
个人分类: 嚼舌学术|2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坚决砍掉所谓的学术会议与学术刊物
hhanb 2009-3-24 09:29
自从科研治校和职称评定这两项制度实行以来,所谓的学术会议与所谓的学术刊物就开始步入大肆泛滥的高速车道,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难怪刘道玉校长大声疾呼,将中国高校的学报砍掉一半。连堂堂高校学报都泡沫化到如此程度,更何况那些因评职称发文而发财致富的刊物。这样的刊物和学术会议不仅糟践了学术,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在无形中加大的环境资源危机。这样的学术活动和刊物还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吗?不如下决心加以剔除。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权限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21 20:55
看到一些关于学术刊物决定接受( accept )或是拒收( reject )文章的根据和权限的讨论,就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说几句。 先区分一下刊物的编辑、编辑部、和编委会。 一般来说,国内刊物编辑部和编委会的区分是明确的:编辑部由工作人员组成, 编委会 由学术专家组成。后者作为决策机构,只管 大政方针 ;而前者虽然只是执行机构,但权力一般限于决定由谁来审稿。 但是,说到编辑,国内外有很大不同:国外的刊物,如果是主编( Editor ,或 Chief Editor ),一般有最后决定权;如果是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权力也相当大;但如果只是助理编辑( Assistant Editor ),则大致相当编辑部的常设人员。而国内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大致还是起指导作用,亲自审稿的不多。 国外的比较有名的刊物,很多是主编和副主编来决定由谁来审稿,编辑部的助理编辑只是负责具体的 paperwork 。主编觉得好的文章,可以不经送审,直接决定发。笔者去年的一篇文章,就没有送审,主编看过后直接付印。其信中说: I went through the manuscript myself and I found it quite interesting and a very stimulating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debate. Therefore, I am happy to accept your submission without any need for further review. 有时即使几个 referees 都 reject 的文章,如果主编觉得好,也可以 override the referees ,决定发。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 E. N. Parker 当年提出太阳风理论的文章。当时 ApJ 找的几个 referees 都强烈地反对这个理论,但是 ApJ 主编在自己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决定发表。去年是太阳风理论提出 50 周年。美国物理学会专门邀请 E. N. Parker 出席做报告。这位老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告诉听众:写文章不要怕别人反对,往往越是好文章,被反对得越厉害。同样,一个好主编,需要具备当年的 ApJ 主编那样的慧眼和勇气,敢于力排众议,发表 Parker 太阳风理论这样标新立异的文章。 至于副主编,特别是比较重要刊物的副主编,权力也很大。比如著名的《美国地球物理学报》 JGR 的空间版,就在主编下设两个地区副主编(亚洲、欧洲 Associate Editor )。文章分由这三个主编处理,无法决定的由三个主编协商解决。另一个例子是 PRL ,每个领域有一到两名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即同行所称 Division Editor )。如果你不同意 referee 的意见,可以 appeal 。一般 Editor 会 assign 第三个 referee 来做公判。但是你认为这第三个 referee 也不公平,或者你觉得他的观点也不对,你可以继续 appeal 。这时 Editor 会把你的 appeal 和你与几个 referee 争论的所有材料送给 Division Editor ,让他(她)做最后决断。这个决定是最后决定。所以 PRL 副主编的权力是很大的。 一个刊物要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编和副主编们的水平和 vision 。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2810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