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宿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宿迁还乡记
热度 12 liangjin 2013-10-13 09:39
国庆长假,我和哥哥等一行5人驱车回到了当年我们随父母下放的地方——宿迁,去寻找飘摇烟朦的青少年的回忆。 这是我近40年后第一次回去。当年从南京下放到宿迁时浑浑噩噩做了一整天卡车的路程现在在飞速 的高速公路只用不到三小时. 随着车子越来越接近宿迁,我的心越来越紧张,近乎乡近情更怯的感觉——当年的小伙伴还是那么调皮? 当年的学校还是那么简陋?当年的生产队还是那么贫瘠?当年的县城还是那么杂乱? 宿迁街景 到了高速公路口,我那从小学一直到中学的同学,现在教育局工作的老于已经等候在高速路的出口处。 虽然40年的风霜在我们的脸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我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双方。随着老于进入了宿迁 城区,一个崭新的城市展现在我眼前——宿迁已然 由一个小县城华丽转身窑变成一所新兴的地级城市。宽敞的马路,高挺得楼房,整洁的街景,清新的环境,我拼命地试图从路旁树荫,人影房间寻找当年的记忆碎片,然而彻底 失败了。只是当老于领我们到了他家,那亲切地宿迁问候语才让我确信我已到了宿迁! 骆马湖 我们先去了骆马湖,金秋的湖畔美不胜收。说来奇怪,在宿迁十几年,早听说过骆马湖,去从来没有 来过,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也许是当时太关注于温饱,没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在今天到处拥堵的十一长假,这里的悠闲让我们心旷神怡。老于说骆马湖谐音不好,官员不敢来,曾 将其改名为上马湖,后因反对声音太大而改回。很明显,宿迁在这里打造休闲旅游度假的风景区,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其实在我看来, 骆马的谐音并不坏,让游客落马赏湖不比走马观花好? 双庄镇 双庄中学做乡村教师时与学生合影 回来的路去寻找我乡教的双庄中学,到了双庄却没有见到中学。据说那中学已并掉,原来的遗址所有 痕迹都被时间抹平,那些我牵挂多年的学生们又在那里呢?回到老于家我们吃了一顿美美的中饭,就去了一家酒店,那里我的一个同学正在 嫁闺女,于是很巧地,见到了很多叫起、叫错或叫不出名字的同学。接着就长驱直往仰化我们下放的生产队。 原向阳中学 一路地感慨,一路地唏嘘,记忆的残片一点点地被捡回。走到当年我上初中的戴帽子向阳中学,现在已经成了养鸡场。 那里的鸡倒是散养鸡,在当时的校园里有范围地悠闲地散步,颇有几分我们当初的影子。而我当时上的保祥小学 也只剩下了遗址。穿过遗址,车子可以一直开到生产队。 保祥村口 走进村庄,村头一群孩子,陌生地看着我们。我笑着问:知道我们吗?孩子们摇摇头,不过补了句, 问问俺爹(当地人称父亲是“大”,称祖父是“爹”)。当孩子爹走出来时,我认出来了,正是我的 小学同学!村子的格局没变,但房子已从当时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我们下放时的老宅还在,房子 也变了。只是房前屋后的藤树瓜菜还在笑秋风。当年的民办老师,当年的民兵连长,当年的铁姑娘队长...老人们拉着我们的手唠着家常,絮絮叨叨地说着往事,说着我们的父母,说着少不更事的我们。 模模糊糊退色的记忆被轻轻地佛去尘埃,碎片慢慢地串了起来,那遥远而又青涩的日子渐渐清晰了许多。一份温暖的感动从心里漫到了眼里。 老宅 我们一家家走着,感叹时间的魔力。如果不是宿迁城里一大帮同学等着我们去赴晚宴,我们真舍不得 这么快就离开。 仰化中学 仰化中学做学生时与同学合影 仰化中学还在,只是在大兴土木,残壁新楼交错,格局大改,很难找到当初的影子。仰化集还是那条街,房子有所改进,似乎依稀还可以看见我们当年 穿着花布衣褂和条条裤的身影跟在爸妈身后在大街上赶集的样子。而现在房地产的广告已做到了这个小镇上。 仰化镇 晚上的宴会热闹非凡,不同届的我们的同学济济一堂,很多人已在宿迁的各行各业成就斐然。他们的那份 惬意、悠然和满足让我有点小小的嫉妒。也许幸福的生活本该如此。同学们多次提到我已故的父亲,正是那批下放干部给农村中学带去了优质的师资,使很多孩子得以深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我想, 当初不得志的父母,应该为此而欣慰。自然我们还奉母命特拜访了下放当时的大队书记。宿迁的几天,饭局被安排地满满,很多人还没排上队,那份热情一直让我诚惶诚恐。 原县商机厂 高考后离开宿迁时与商机厂工友合影 第二天,我们又狂逛宿迁的大街小巷,高楼大厦四起,曾经打工的工厂已成了小区。规模造型已不输上海,价格却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令我们意外收获的是, 唯一的一处尚存旧居是当年父母从农村落实政策分到县玻璃厂工作时住的小房还在。 玻璃厂宿舍 过去还一直不知道,宿迁还是楚霸王项羽的故里。现在宿迁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人文因素,新的古色古香的纪念馆正在打造。尽管没有太多古迹,却有相当韵味。 临走时,宿迁的朋友又让我们带上了满车的土特产。车子载着盛情满满开出了宿迁。再见了,宿迁!对宿迁,我有着复杂的感情。当年曾那么渴望离开她奔向外面的世界,走的时候是多么的决绝, 似乎不会再回头。然而多年在外漂泊的我却从来没有忘记那个地方, 宿迁给在懵懂迷惘中长大的我们打上了别样的青春烙印。我们在那里吃苦,却练就了意志,我们在那里磨难,却懂得了生活。 那块土地用她并不丰满的乳房哺育了我们,她的乡情已深深地融进了我们的血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589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江苏宿迁骆马湖即将进入封湖禁渔期 为期四个月
xushui 2013-6-15 08:59
   “从2012年3月1日起至6月30日,骆马湖全面进入封湖禁渔期,全湖不得从事水生动植物捕捞作业和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湖境内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渔具全部撤出生产区域,渔船按指定地点或港口停靠。”近日,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下发了有关2012年骆马湖实行封湖禁渔的通告。   4个月的封湖禁渔包括哪些水域,对骆马湖究竟有何作用?渔民又该如何应对?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封湖禁渔包括哪些水域?   据了解,今年的骆马湖封湖禁渔范围为全骆马湖水域近60万亩水面。包括与骆马湖相连的湖荡、湖湾、湿地。具体划定标准为“沿岸以防洪大堤为界,伸入陆地的河道有水闸的以闸为界,无水闸的以河口两岸连线向外延伸500米为界,其中中运河、黄墩湖以睢宁船闸与窑湾渡口连线为界,沂河以毛林大桥为界。”   骆马湖拥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银鱼繁殖保护区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省海洋与渔业局规定,位于骆马湖三场附近水域总面积4.74万亩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特别保护期为全年,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任何可能对保护功能造成损害或重大影响的活动。对于骆马湖上面积约为1万亩的银鱼繁殖保护区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未经许可,禁止从事渔业捕捞。    骆马湖封湖禁渔的意义   省骆马湖渔管委有关负责人宋威称,每年的3月1日零时至6月30日24时,是骆马湖封湖禁渔期。封湖禁渔目的是为了科学利用骆马湖渔业资源,保护骆马湖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湖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宋威告诉记者,封湖禁渔首先是贯彻环境保护优先政策的需要。骆马湖具有水源涵养、调蓄洪水、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孕育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骆马湖的综合开发利用,湖区水域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原有的底栖生物、天然芦苇和水草带消失殆尽,湖水失去了自我净化功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荒漠化的威胁,严重制约了湖区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骆马湖的封湖禁渔可以有效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   此外,近年来过度捕捞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使骆马湖渔业资源和其他水生生物资源出现衰退趋势。以往骆马湖还可以捕捞到 鱼、红鳍 ,但现在已基本绝迹,大银鱼等许多种群都已形不成鱼汛,经济鱼类规格趋小。究其原因,除了生态环境变化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滥捕,使鱼类不能休养生息,甚至得不到繁殖的机会。延长封湖禁渔期可以保证鱼类能在春季安全、大量地繁殖,增殖种群,从而达到养护、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    封湖禁渔有利于渔民吗?   对于国家实行的封湖禁渔政策,如今大部分渔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尽管影响了渔民的短期收入,但从长期看,有利于渔民。   回忆起骆马湖26年的禁渔历史,皂河镇三湾村渔民王文说,渔民们经历了从不理解到支持的过程。“刚开始实行封湖禁渔时,不少渔民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渔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鱼在湖里不捕捞也是浪费。一年中有几个月不让捕鱼,谁受得住?”王文说,一开始禁渔时,他就是这么想的,但是随着封湖禁渔的深入开展,现在绝大多数渔民已经认识到了封湖禁渔的好处。“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发现湖里以前快要绝迹的鱼类又慢慢出现了,鱼的个头也渐渐大了。”   宋威称,实践证明,延长封湖禁渔期,不仅直接养护渔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完全符合广大渔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从每年7月份的骆马湖开捕情况看,骆马湖的渔业资源在实行封湖禁渔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恢复,鱼产量、渔获物明显提高。    骆马湖封湖禁渔历史   据了解,从1986年,骆马湖就开始实行封湖禁渔,至今已有26个年头。自从骆马湖实行封湖禁渔后,湖内水生生物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产卵、繁殖、生长空间。这是骆马湖实行封湖禁渔以来不少渔民的深切感受。   从1986年到2008年,骆马湖实行每年3个月的封湖禁渔期。2009年,经过专家论证,省海洋与渔业局决定把3个月封湖禁渔时间延长至4个月。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禁渔范围。据了解,2010年之前,骆马湖的封湖禁渔不包括黄墩湖、中运河等相邻的湖面,从2010年开始,省海洋与渔业局进一步扩大禁渔范围,把包括与骆马湖相连的湖荡、湖湾、湿地全部纳入到禁渔范围内。   既要禁渔还要放流   “近年来,我省在封湖禁渔同时,还不断加大放流力度。仅去年全年,我们就投入放流资金350余万元。”宋威表示,近年来,骆马湖一年四季都有大规模的放流活动。放流包括鲢鳙鱼、大银鱼、花鱼骨等多个种类,对放流线路也有严格的规定,确保放流受益面最大化。同时,还加大了适应湖区的土著品种的放流量,并对所放品种的生长进行跟踪测量。   大银鱼属于骆马湖“三宝”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适宜大银鱼繁殖的场所日趋缩小,加之大银鱼在自然环境下授精的成功率较低,致使湖区大银鱼产量锐减。为恢复骆马湖名特优质水产珍品,省骆马湖渔管委采购了1400多万粒大银鱼受精卵投放湖区,缓解大银鱼资源急剧下滑的现状。   2011年,省骆马湖渔管委在骆马湖发生严重旱灾之后,还首次进行了蟹苗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让300万只河蟹幼蟹成功放入湖区。   禁渔期未到,渔船已经回港   马上就到禁捕时间了,目前骆马湖是否出现渔民抢抓最后时间捕鱼现象呢?2月22日上午,记者在骆马湖洋河滩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渔船停在港内已有几个月时间。   “这里的渔船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停在避风港里,只有在每年7月1日开捕时才出动。”在洋河滩避风港大堤上,正忙着修补渔网的胡兴告诉记者,正常情况每年只有4个月的捕鱼期,从7月1日到10月下旬,其他时间大部分渔船都会进港,停止捕鱼。“捕鱼最好的时间就是七八月份,到了秋天就不好逮了,就算每天辛苦出湖,收获也少得可怜。除非有鸬鹚帮忙,要不然就得在家歇着。”   禁渔期间渔民做什么?   据了解,在江苏省的五大湖泊中,太湖每年要封湖禁渔9个月时间,滆湖每年要封湖禁渔6个月时间,洪泽湖封湖禁渔4个月时间,高宝湖邵伯湖从今年开始封湖禁渔时间也从3个月延长至4个月。对于封湖禁渔政策,渔民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封湖禁渔期到了,大家有什么打算呢?”   “趁这段时间,我们就加紧缝织渔网。”胡兴旺告诉记者,虽然封湖期还未到,但大部分的渔民早已在年前就开始忙着修补渔具了。   记者在避风港大堤上看到,有五六位渔民在忙着修补渔网。补网梭子飞速地在渔网上来回穿插。   谈及什么时候能把这些渔网渔具修补完毕,胡兴旺说,可别小看了这些,渔民们有时候要忙碌几个月才能把鱼网修补完。“补渔网是一个细活,必须要有耐心,以前没禁止捕鱼时,忙得连修网的空都没有,现在大家都趁着这个时间来补网。”   除了要修补渔具之外,一些渔民也会趁着禁渔的时间外出打工赚钱。洋河滩渔民蔡师傅告诉记者,他们村里现在已经有不少居民在年后出去打工赚钱了。   渔民收入渐呈多样化   皂河镇三湾村渔民王文告诉记者,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骆马湖实行封湖禁渔政策以来,他就开始另谋出路。“九几年,我就开始着手进行围网养殖。现在我的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养殖。”据王文介绍,他所在的三湾村养殖户现在已经占到全村人口三分之二以上。   “每年只有4个月的捕鱼时间,光靠捕鱼一年收入不了多少钱,只有养鱼才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渔民胡兴旺告诉记者,他每年捕鱼的收入只有2万元,但养鱼可以赚到10万元,而一些养殖大户收入更高。   记者从省骆马湖渔管委了解到,近年来骆马湖沿湖渔民的渔业生产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1999年以前,骆马湖专业渔民大多以捕捞为主,靠捕捞收入维持生计,实施封湖禁渔对以捕捞为主的专业渔民影响较大,贯彻执行封湖禁渔制度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今在科技成果的示范带动下,湖区渔业生产结构从捕捞为主向网箱、网围、网栏养殖为主转变,一部分专业渔民转产外出务工,不再单纯依靠捕捞维持生计,这些为稳定渔民思想起到积极作用,减少了实施延长封湖禁渔期的阻力和难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个人分类: 湖沼学|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宿迁骆马湖非法采砂未根绝 生态破坏严重
xushui 2013-6-15 08:57
宿迁市民李先生近日向“政风热线”反应,近十几年来骆马湖的非法采砂业逐渐壮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下降,惊人的采砂量对于骆马湖周边的村庄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对此,李先生表示担忧   投诉内容:“清的骆马湖啊一望无穷,站在那湖岸边从西望不到东”这首《清清骆马湖》赞美了骆马湖的水之清,湖之美。但是,随着近十几年来非法采沙业的不断壮大,骆马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质也被污染。近期,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频发,洪水肆虐。然而骆马湖的非法采沙活动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湖中大约有一千多只采沙船,平均每条船每天采沙1500-2000吨左右。如此惊人的采沙量早已对湖周边的村庄造成威胁。因为黄沙是流体。如果有暴雨来袭,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认为,防重与治。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还有,大运河(窑湾万庄段)居然还有少量船只在夜间采沙。骆马湖周边的全体百姓恳切希望上级政府能够重视这个问题,救救我们曾经美丽,可爱地骆马湖。同时,我想为相关部门提一点治理非法采沙的建议。骆马湖的非法采沙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俩字:暴利。一台中等的采沙船一小时能采100吨左右黄沙,一天工作8小时就是800吨,除去所有采沙成本后按10元/吨计算就是8000元。这还是保守计算。这样的暴利导致湖中的采沙船不断增多。我建议政府按每吨黄沙2-3元收税。这样不仅减少了它们的利润,还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个人分类: 湖沼学|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