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怪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58)
jiangjiping 2019-4-2 08:01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58) (五十八)愚人节遭遇的两件“怪事” 蒋继平 2019年4月2日 昨天是美国的愚人节。 虽然是节日, 但不是假日, 所以, 还得照样上班。因而, 我像往常一样, 八点前就到了办公室。 因为是星期一, 一到办公室的首要工作就是检查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是否都处在正常的运作状态, 还要检查温室和人工气候箱等其他重要的项目设备。 这样检查下来, 时间已经到了8点半。 按照预定计划, 我要带着三个助手去田间剪除蕃茄黄花卷叶病毒感染的蕃茄植株。 我像平常一样来到试验站公用车钥匙的挂钩上提取标记着“F350”的一串钥匙。 拿着钥匙来到F350 的Ford 皮卡车前, 按了几次遥控开门键, 车子毫无反应。 我仔细一看手中的钥匙是丰田车的。 回到挂钥匙的地方, 重新取了一把有Ford 车标记的钥匙, 又来到这辆F350 的Ford 皮卡前, 照样按手中的遥控开门键,车子仍然毫无反应。 原来这把钥匙是开F250的。 两次被“愚弄”, 心中有些好笑。 在经过同事们的办公室时, 有两个同事正在电脑前办公, 我说: “Today is the April Fool day. So I took the wrong keys twice in a few minutes.” 同事们听了后好像有些得意的微笑。 不过, 我不敢确信是不是他们在故意捉弄我, 反正这样的恶作剧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下午4点左右, 我从温室检查工作回到办公室, 看到桌子上放了一个纸盒子, 里面是几个塑料瓶。 这是我上个星期从Fisher Scientific 公司购买的酸碱标准检测液。在那次购买单上, 还有两箱培养皿。 通常情况下, 同时采购的物品都会一次送到,虽然有时也会分开来送到。 但是, 不管是一次送达, 还是分开来送到, 每次送达后的盒子内都会有货品清单的。 我像往常一样在盒子内找货品清单, 就是找不到。 问同事们都说不知道。 怪哉, 怪哉! 因为多数同事已经要下班了, 我只好等到2号早晨他们上班后才能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我估计又是愚人节的一个“好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南怪事2:凤凰岛被私人封起来
热度 2 sqzhang 2013-1-20 23:06
海南怪事2:凤凰岛被私人封起来
凤凰岛位于三亚的三亚湾。 我想,到凤凰岛上看三亚一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就象在黄浦江边看对岸,在维多利亚的两岸看对岸。在黄浦江的西岸看到的是东方明珠,在东岸则能看到黄浦滩,只在一岸就只能看到一种。谁能愿意只看一面呢?维多利亚湾两岸也是如此。我想,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地方。 凤凰岛给我们提供了在对面看三亚的机会和条件。 可当我兴冲冲地走到三亚湾大桥的桥头,准备跨过大桥到凤凰岛一饱眼福时,却被拦住了。拦住我的人告诉我:“只有业主才可以过去。” 噢,岛上建的几栋大楼是私人购买的,于是整个岛也就成了他们的。 他们果然把整个岛买下来了吗? 如果是的话, 为什么要把凤凰岛卖给他们呢?难道三亚的土地已经缺到这种程度,需要把旅游资源卖掉吗? 凤凰岛地图 三亚湾大桥 远眺凤凰岛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434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件咄咄怪事——关于《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中译本
热度 32 sqdai 2011-8-29 06:04
贝弗里奇著的《科学研究的艺术》是我最珍爱的参考书,三十多年来几乎与我形影不离,到东到西,总在我的行囊案头,翻阅了不知多少遍。我觉得,它是我科研生涯中的一盏指路明灯。我曾在许多场合向朋友们做过推荐,而且一直想写一篇像样的读后感。 此书第一版于 1947 年问世,陈捷根据 1957 年的第三版译成中文, 1979 年由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出版,至少印行了 15 万册,网络上已有了电子版。前不久,我的助手董博士告诉我,他在网络上发现台湾出了另一个中译本,并做成了电子版。我大喜过望,赶紧让董博士给我发过来。董博士立即照办,还捎带了此书的原版、北京版译本、《科学研究的艺术》的姐妹篇《发现的种子》的中译本以及威尔逊的《科学研究方法论》,邮件足有 40M ,把我的电子邮路都给堵住了。 我急切地要这个台湾中译本的原因是,北京中译本虽然不错,但译者可能是翻译新手,译笔过于拘谨,有些句子拗口难懂,需要细细体会才能看明白。台湾的中译本是不是翻译得好一些?若是,我就可以向我的博友们推介。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台湾的网络版。首先,发现书名改成了《科学之路》,这倒没有什么关系;接着,仔细地读译文,觉得所有句子都似曾相识,找来北京的中译本一对照,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两种译本是“双胞胎”! 99% 的译文一模一样!是不是原译者陈捷在台湾弄了个繁体字版?不对呀,署名不一样,北京版的译者是陈捷,台湾版的译者是杨新北;陈捷的“译者前言”写于 1978 年 4 月;杨新北的“译者前言”则写于 1983 年 4 月。台网网络版由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庄荣辉推出,看来他是一位老实的学者,恪守版权原则。为了推出网络版,遍找译者杨新北和原出版社(长堤出版社),结果无功而返(见链接);而《科学之路》已出版了 20 年,所以他选择 2005 年推出网络版,倒也无懈可击。 于是,出现疑案:这是一起“抄袭案”吗? 还不能排除陈捷改名换姓在台湾推出繁体字版的可能性。这样,他违反了与科学出版社的版权协议。按当时两岸交往的态势,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 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位杨新北胆大妄为,公开抄袭译著,利用两岸交流不正常的局面,来了一个“瞒天过海”,难怪他玩起了失踪,连出版社也无影无踪了!杨新北的胆子忒大了一点,从头抄到尾,连“译者前言”也照搬不误,只改掉了不符合台湾当地习惯的一些用语。 且不顾这里头的是是非非了,我只想告诉朋友们,别去读这个台湾的中译本了。台湾网络版比内地网络版清晰一点,这是唯一可取之处。 最后感叹一句:台湾的学术界也不那么干净! 写于 2011 年 8 月 29 日晨 【链接】台湾的网络版缘起 網路版緣起 至今還記得收到包裹,打開牛皮紙,出現兩大疊『科學之路』的情景。 在一九八五年看到『科學之路』中文版之時,正是我博士班快要畢業的關頭,好 像是在公館那家金石堂買的。快快讀過之後,馬上向出版社訂購了三十本,分送一些 大學部或研究所的學生,巴不得全台灣的學生都能讀到。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重要、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因為書中淋漓盡致地說明了,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的風格、為何生活 中處處是科學。真深深體會到,英國人在科學本質上的高度認知與修養,實在有其文 化上的傳承,堪為借鏡。 將近二十年後,網路已經把地球連結成一個大電腦,然而科學的基本精神卻仍然 完全沒有改變,重讀『科學之路』後更確定此一事實。想要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轍,購 買數十本書來廣種福田,卻買不到這本書,也找不到出版社。 曾經向『天下』建議重新出版,等了幾個月的專家審查,得到諸如『該書內容屬 研究人員層次,非一般大眾有興趣』之回應。就這樣一直擱著,也一直忙著,差點忘 了有這本書。 但還是在導生會中不斷向學生們灌輸『科學之路』的精神,並且希望能夠經由網 路來廣為散佈。有一位學生自告奮勇幫忙掃描頁面,花了暑假幾週時間轉成文字檔, 再來就是要搬到網頁上去,這要我自己來做。 我並無原翻譯者楊新北先生的授權,因為真的花了很多努力都找不到原出版社, 但迫於『為時已晚』就冒昧地先把文字搬到網頁上去,若有任何方式能夠聯繫到,我 願意付出所有轉載費用。但我自己的空暇時間有限,因此只能一章一章轉換,慢慢地 把整本『科學之路』放到網路;一年多之後,進一步轉成 Acrobat 的 pdf 檔案格式, 希望能夠有更多人受到科學精神的薰陶。 最後向原作者 Beveridge 及中譯者楊新北兩位先生致以最大敬意。 Beveridge 先生 當然讓我撐開了眼界,真正認識西方的科學精神;楊先生的中譯流暢嚴謹,充滿五四 運動時代,中國文化剛受西方科學啟蒙的那種風格,平鋪、直述、儉約、明瞭,毫無 做作。 這不正是科學精神?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莊榮輝 2005 年 4 月 26 日 修改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2430 次阅读|71 个评论
大学教改闹出的怪事
热度 7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6-7 21:42
大学教改闹出的怪事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发文凭与自授学位 南方科技大学筹办三年多后,仍未获得 “ 招生许可证 ” ,遂于去年年底决定:拟自主招生并推出其首期实验班,如果学生最终不能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科大将自发文凭与自授学位。 教育部支持科技大学在教改方面的探索 2011-02-27 03:11:00 重庆晚报 报道: 教育部发言人续梅 25 日首次回应表示,教育部对南方科技大学在教改方面的探索持支持态度,希望南科大筹建工作能够得到广东省更多支持,积极推进。不过,续梅在回答时,没有特别针对南方科技大学没有获得招生许可证的问题。 中国广播网深圳 2 月 28 日 消息: 曾经对外宣称将自聘教授、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将于明天开学。近日,这所大学迎来了她的第一批教改实验班的 46 名新生。 据该校网站介绍,南科大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计划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类似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的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院士,是这所大学的创校校长。 中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日前表示 , 教育部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记者今天( 28 日)来到位于深圳大学城的南方科技大学,看到学校方面已经为迎接新同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三人一间的宿舍条件,甚至比许多大学研究生的宿舍还要优越。 按照校方的安排,来自十余个省市的 46 名新生,在入学后先要经过半个月的军训,然后将和学校一起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首批教改实验班的同学不仅四年学费全免,每人每年还将获得 1 万元生活费资助。 此外学校还将按自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学生在大一、大二将不分专业,大三时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每个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所,在研究所完成他们的专业和研究,而专业方向则是以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为基础的相关细化专业。 教育部回应南科大 45 名教改班生须参加高考 人民网北京 5 月 27 日 报道: 今天,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召开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展 “ 学业 · 负担 · 兴趣 · 责任大家谈 ” 活动的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续梅指出,深圳市提出来要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开始,教育部对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有关南方科技大学筹建的工作, 第一, 凡是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改革,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教育部都会大力 支持。任何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教育部都会大力支持,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二, 教育部已经在去年经过专家评审,在评审基础上,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 既然同意筹建,也是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将来在筹建的基础上能够开展一些教改方面的探索。同时也希望广东省、深圳市能够给予学校大力的支持。 第三, 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 生的合法权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人为本这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因此一定要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们的合法权益,要始终对每个学生负责任,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是基本前提。 第四, 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是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的,是需要埋头苦干、 扎实工作,在这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 这 45 个孩子都没有参加高考 中广网北京 6 月 7 日 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今年( 2011 年)的高考队伍中,有 45 个孩子十分特殊,他们是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他们在网上已经发出公开信拒绝参加高考。那么今天( 7 日)这些孩子到底参加高考了吗?详细情况,来看中央台记者冯会玲发回的最新报道。 记者: 应该说这个问题是除媒体记者外很多普通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这 45 个宝贝孩子他们到底今天会不会走进考场,今天我了解到,很多家媒体在关注。一大早就站在南科大的校门口,希望能够看到有一些什么样的点滴的信息,可以知道这些孩子有没有参加,进考场的这样的信息,但是他们被拦在了校门外,而且之前与媒体非常关心紧密的一些负责宣传的新闻处的负责人也关上了手机,所以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 今天记者是联系到了几位家长,一位父亲告诉记者,这两天孩子一直都在家里跟他们在一起过假期,也没有说起要参加高考的意思,说既然我们发表了这样的 “ 公开信 ” ,就一定会说到做到的,所以说既然有这样一封信在,我的孩子肯定不会参加高考。 记者问到别的孩子了解多少?该学生家长说据他了解,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不会参加高考的。而记者联系另外一位在外地考生父亲的时候,他说他是通过 QQ 跟别的家长进行联系,而他所得到一个消息是没有一个学生会参加今年的高考。 在今天中午的 1 点钟的时候,有一位安徽省晚报的记者发来一条微博,上面非常清楚的写道,确实是在南科大有两个考场,但是在开考 15 分钟之后,没有一个学生走进考场参加考试,所以这样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考试也自然没有进行。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到底这两天会有什么别的变化,中国之声也会持续关注。
个人分类: 其它|3837 次阅读|24 个评论
怪事!一期杂志竟有258篇文章!
热度 4 lxj6309 2011-4-7 18:20
有研究生要发小论文以完成任务,刚好有《中国城市经济》来邮件约稿,觉得其背景还行,于是想在数字期刊网上查查相关信息。一查大吃一惊!从《万方数据》上查,该刊2010年第12期有32篇文章,且基本符合该刊主题,但是一查《知网》,该刊2010年第12期竟有258篇文章,且大多与该刊主题不符。另外,在《万方》上只能查到2010年第12期,在知网上则可以查到2011年第1期,而这期竟有264篇文章。奇哉!怪哉! 有哪位大侠知道底细?
个人分类: 评论|4075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络怪事一桩
huarong1940 2010-9-21 07:26
复信号问答引来网络怪事一桩 今年元月初,Google到《天涯问答》网的一个学术提问信号与系统复数信号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原来,该网页于2009年3月16日贴了一个署名天下20008的回答,并被注为系统推荐答案。仔细阅读后,我认为此推荐答案的主要观点是错误的,该帖认定复信号实际不存在而且实际中只有实信号和实系统。然而,正巧本人从30多年前开始,对复数信号进行过系列的应用研究,便于2010年1月3日,在该网页发表了一个简要的回答,举了几种实际存在的复数信号的例子。与此同时,我还在《科学网》开了这个名为复信号之家的博客,发表了几篇短文,说明复信号分析的意义。 今年3月中旬,我又在《天涯问答》的该网页上发短文,建议版主对系统推荐错误答案的行为进行更正。直到最近,我发现该网页果然取消了系统推荐答案的标签。这样也好,让读者自己去判别不同回答的正误,避免误导青年学子。 不料,昨天我又一次访问该网页时发现,竟出了怪事一桩!我今年1月3日的那一帖回答被另一怪帖覆盖,署名是17落叶8,内容却是原署名天下20008的那一帖。你说怪也不怪!?真可谓 天上掉下个17落叶8霉魅! 古稀之年的我原本是想,澄清一个学术概念,也为一些好学的年轻人解惑。哪知网络的纯学术领域里,竟然也会撞到这样的魑魅魍魉。 与此对比起来,还是《科学网》的实名制要好些。但是仍未免有点儿担心,万一哪天有个不法之徒,利用黑客之技,把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帖进你的实名博客里来,岂不要逼得博主去向网警报案? 幸好我保留了前后不同日期的两个《天涯问答》网页的拷贝,可为以上叙述作证。(因那是mht文件,不能在此上传) 以上博文发表于2010年9月21日,近日再去该《天涯问答》网页一看,整页内容全部删除得 精光 ,仅贴一句告示: 根据本站服务条款,天涯在线删除了本页 部分 内容 。 10月14日补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人怪事:一位澳洲共产党
neilchau 2010-9-6 07:57
毛主席对话圣诞树 两年前,刚来澳洲那会儿,跟我同住的是 4 个中国人和当地一个叫 Michael 的澳洲白人。家里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副毛主席的头像,起初我很纳闷:谁出国了还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画像挂在家整天敬着?如果说年长的一代这么做,还可以理解,可我们都是 20 多岁的年轻人啊。 后来才知道,我们家的 Michael 是个共产党,澳洲共产党。据室友说,在我住进去之前, Michael 还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整天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后来他们说他,他才把党旗拿到了自己屋里。虽然 Michael 跟我在一起只住了两个多月(两个半月后我搬家了,他去了中国),但他古怪的思想和不同寻常的行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细数下他的怪癖之处: 一怪 当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都不那么坚定时,在澳洲的 Michael 却坚信不疑。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主席更是崇拜至极,要不怎么能把毛主席的画像整天挂在家里呢?在他屋里,更是收藏着各种各样的毛主席纪念章。我进他屋里时,他拿出来一抽屉的主席纪念章,像老太太抱出个祖传的金元宝似的,一个劲地向我炫耀,那样子就像个可爱的孩子。他确实不大,当时才 21 岁,不过看上去却像 31 岁的人。 二怪 Michael 对中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他曾在山东大学学过两年汉语,并获得了汉语证书,所以基本的汉语听说他都没有问题。他身边的朋友,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来澳洲不久,他就去了中国,现还在天津一所小学教英语。上个月,刚好是国内的暑假,他才趁放假回澳洲看望近两年没见的家人。 Michael 说,现在天津有他的未婚妻( Fiance ),他还要在中国至少再呆两年。 Michael 一直渴望能去中国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还想体验下长征。但在天津他很忙,没有时间,没有钱。当他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又没有时间。不过今年冬季,他要去哈尔滨看冰雕。我说那里很冷呀,他孩子气地说,我不怕我有军大衣。 Michael 喜欢看的中国书籍是《三国演义》,他很喜欢里面的曹操,还把自己的 QQ 签名改成: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他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亮剑》,看到激动处跑到我屋里大笑,还模仿里面的主人公妈的,小日本儿、、、、、、,那腔那调很是滑稽,也逗得我哈哈大笑。 三怪 当今,大批中国人不堪国内的生活压力,远赴澳洲希望拿绿卡移民时, Michael 却奔赴中国甘当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在天津,他为了挣钱不得不同时干两份教书的工作,白天给公立学校的小学生上课,晚上给私立培训学校的成年人上课。要知道,他在澳洲时,是不工作的,拿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就可以保证基本的衣食无忧了,即使工作了也是个随叫随到的临时工。当年圣诞节时我说,你如果开个公司一定可以赚很多钱,他却不屑一顾地说,开公司是很 evil 的,他死也不会开公司。你说怪不? 四怪 虽然 Michael 20 多岁的人了,自理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跟他住那会儿,正值夏天,他却整天穿着厚厚的外套。听室友说,他不管春夏秋冬,整天都这一件外套。他不怎么会做饭,不饿不知道吃饭,所以经常大半夜了,他饿了才想起吃饭,于是烤个匹萨、肉肠什么的随便吃下。从这点来看,去中国也算明智,至少可以吃饭无忧了。毕竟中国的饭馆到处都是并且价格比澳洲要低的多。 这就是我的古怪朋友、澳洲共产党员 Michael 。希望他在天津一切顺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也算发扬了现代的国际主义精神 ^_^ (其实很早就想写点关于 Michael 的东西了,上个月他回澳洲探亲,故人重逢格外亲切,又勾起了我讲他故事的欲望,遂成此文。) Michael 像23岁的人吗?
个人分类: 分享生活|4266 次阅读|4 个评论
朝鮮一大怪
LEOLAND 2010-5-27 12:49
曲津華 不久前朝鮮恢復了對中國人的旅 有想好。 當今朝鮮行獨裁体制是不爭的事實。去過朝鮮的國人普遍反映其國家拒絕 的國家,卻有一怪,就是朝鮮高度重視知識,其黨徽中就比其它共產黨國家多了一個物件,就是在鐮刀、錘子之外,還有一隻筆。去年曾為此話題寫過一篇文字《朝鲜的重知重教不僅僅在黨旗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264 ,可以參見。 如此把重知重教與獨裁統一於一體,朝鮮實在很怪。因為獨裁統治的慣例是愚民不給百姓知道太多,否則於王於权都不利。 如此一個國家的如此怪事,還真讓人有些好奇。也許某日赴朝做客,這也是不二的理由吧。至於風土人情,對長大於東北、有 N 多朝鮮族熟人的人,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的。 也許去了之後會發現更多的怪事,那是後話。不知何時才能分解。 2010-05-26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3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好事不敢做,坏事不敢不做
sheep021 2009-11-30 14:01
这个时代有点怪,好事不敢做,坏事不敢不做。 好事不敢做: 雷锋若生活在今天,恐怕会感慨: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个雷锋难上难。 路上看见老太太摔倒了,赶紧扶起来送医院,却被反咬一口就是你把我撞倒的,陪我医疗费。打官司吧,法官说:按常理,该你赔: 法官按常理判案不符法理 谁敢再扶摔倒的老太太_社会问题_2466命运_ ... 法官按常理 判案不符法理 谁敢再扶摔倒的老太太 ... 近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称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裁定彭宇补偿 ... 开车路遇病人,好心顺路带他一程,却被钓钩执法,罚款一万元。 坏事不敢不做: 没事别出门,在家好好教育孩子吧。却又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忽悠,面对全社会级别的拔苗助长、饮鸩止渴,你是跟风还是不跟风?跟风,对孩子的长远发展简直是伤害;不跟风,孩子上小学、上中学的近期发展立马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或多或少,每个家长都要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孩子进行拔苗! 近来,甲流氓肆虐,最好的预防办法无疑是多休息,然而孩子的功课一点没少,体育课有减无增,家庭作业该是多少还是多少,谁敢私自让孩子多休息? 小学一年级已经是一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一季一大考了,成绩排名倒数,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即是大人不在乎,小孩子自己也丢不起人啊。家长所能做的只能是昧着良心,继续做坏事:逼孩子学习! 补充: 话说着,事情就来了:也是南京的 车主扶起倒地老太被指撞人 跪求路人证明遭碰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69 次阅读|4 个评论
体检怪事——血压为何测不到?
sheep021 2009-11-12 17:22
上个月月底,我哥哥因感觉舌头有点僵、头晕去医院,一量血压:低压170,赶紧用点滴静脉注射降压药。30分钟后,感觉胸闷难受,再量血压,血压只有70了,赶快停药。转入急救室,做核磁共振发现脑干部位血管栓塞, 经过一番折腾,已经是不能说话,手脚不用,彻底成病人了。住了2周院,目前才恢复差不多。 后来,说起这高血压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就回忆起一件怪事。 几个月前体检,竟然测不到血压,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这高血压已经一段时间了,几个月前体检,量不到血压。估计是他当时的低压已经超过常人的高压了范围了,医生没料到,气压计的汞柱打的不够高,对常人来说是足够了,但还没达到他低压的高度,所以没测出来。测不出也不找原因,一看人还没啥,还算正常,就随手写了一个数字,混过去了。 我想,西医体检竟然会有这样的笑话测不到血压,若是一个合格的中医,看一眼就能发现,再不济,手搭上脉也会发现。 如此看来,年年体检似乎就是走个形式,能有啥用? 若能早点发现,何以至此? 哥哥是个工作狂,一分钟也闲不住,不常生病,偶尔病了,也从来没把生病当成回事儿。所以太顺利,太嚣张,太强硬,太绝对下面隐藏着祸患。上个月底终于爆发。 这次生病我说到了用中医善后,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中医能治感冒吗、能治癌症吗、 能治高血压吗? 气得我,哎,就把徐文兵讲内经拷给他了,正好有空听,当面说好好听听。事后才知道,没怎么听。 他这次用了一次核磁共振,知道了国内还没有,都是用进口的,就想自己研究一个,当时就把在核研究所的一个朋友叫来、探究了一番。 遗憾的是,这次生病,并没有给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转机。没有反思以前的拼命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依然把自己当成一头生机勃勃的小老虎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952 次阅读|1 个评论
都不想发表评论了
jjsun123 2009-8-17 17:17
天天都有震惊国人的怪事发生!多得都来不及发表评论了,甚至都不想发表自己的评论!真为目前的某些社会问题担忧!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兩大怪
LEOLAND 2009-5-29 13:43
曲津華 作為深圳人,也來說說深圳的怪事。 深圳第一怪,是廣播電臺的雙人對話節目用普粵雙語。 這個事不很靠譜,或者說不科學。一個主持人始終用普通話,另一個始終用粵語,究竟是如何對受眾進行定位的呢?他們僅僅是在對話,並非主持大型晚會而做翻譯,這種雞同鴨講的模式在其他地方沒有見過。偉人說過,為什麼人的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檔節目要面向哪些人呢?是要面對我這樣對粵語識聽不識講的資深北佬,還是要教老年本地人學說普通話?沒有想明白。 深圳第二怪,是沒有自行車道。這個事更不靠譜,或者說更不科學。深圳基本沒有自行車道,這是公認的。作為一個自行車大國的名列前茅的大城市,深圳市基本沒有設置自行車道,確實有點怪。深圳的自行車沒有內地城市那麼多是事實,但也不是沒有,上個十萬輛的數量級總是有的(深圳人口有 12 百萬之眾,也是世界聞名的自行車製造基地)。找不到官方資料的原因,恐怕也就是深圳沒有自行車道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深圳的城市管理者不想搞,外人也很難看到這個統計數字。 按說,中國猛的一下進入了汽車時代,大家都知道了一個新名詞路權。行人有路權,汽車有路權,那自行車為什麼不能有路權?限制自行車,公平何在?自行車道的問題沒少在報紙網络和閒談中被呼籲,官方就是不為所動。有的時候能聽到一點點某為官的個人觀點,就是深圳半年為夏,不適合騎自行車。這是什麼邏輯?!騎不騎是騎車人的意願,政府要替人家做決定,不是笑話嗎?大概官方也覺得這麼說不靠譜,所以就一直沉默於此。 很多人批評城市交通管理者的理由,大概都有一句,他們是不乘公車的,也不騎自行車的。大概官方也覺得有愧於此,所以在深圳的高尚片區華僑城修建了專業的自行車道。那是絕對專業,就是專門給騎車人用的,彩漆路面,幾乎完全隔離于其它道路。好像如此就能粉碎深圳無自行車道的說法。其目的怕難以達到,因為騎車人的抱怨依舊。 毋庸置疑,深圳在其小鎮年代也是有可以騎自行車的道路的。或者說,那時對自行車的騎行是沒有特別限制的。現在的窘狀是,騎車人與行人被指定要混行在人行道與行人一起順行或逆行,一起鑽地道,一起過天橋,那叫一個不方便。官方也許就是要以這樣的不便來限制自行車。 深圳雖熱,騎車人也知道熱,但因其有方便、環保和健身等諸多功效,自行車還就是禁而不衰。現在,不僅市民對自行車不放棄、不拋棄,真正的自行車(電動車)也多了起來。更有很多自行車粉絲,組成了各式俱樂部,每個週末到遠郊騎行,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這些,我們的城市管理者怕是也很頭痛吧。他們忘記了,深圳好容易爭來的 2011 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也有自行車的功勞一位深圳人萬里騎行往返亞歐大陸,拜訪了大運會總部,為深圳的勝出加了分。 深圳還有哪些怪事 ? 歡迎拋玉。 ( 2009-05-29 )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兩大怪
LEOLAND 2009-5-29 13:37
曲津華 感覺上海有兩個問題不太科學,或者說有點怪。 第一怪,上海人不大喜歡在通訊地址中寫某某區,直接就寫上海市某某街道。這是我多次去上海以及跟上海打交道的體會。 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大概是,上海人都以為自己知道上海的每一條街道,由己及人,也以大家都熟知上海每條街道的方位為假設。這,也許是上海人不大離家的心態的反映天天在家裡轉,自然缺少市區街道這樣的層次概念。按说上海有中国最多的区(好像有十几个,市中心的几个区都不大),应该更有区的概念才对。不知道为何反而没有了? 第二怪,是上海人把公共游泳池當電影院來經營,一會兒一場,一場一賣票。這讓泳客很不痛快。我第一次去就上當了,剛剛進去不一會就吹哨清場了,賣票的也不提醒一下。 上海的人密度是比較大,但這樣讓人密集地使用游泳池,肯定不好那水有成為洗澡水之嫌。真不如稍微提高點票價,限制過多的人湧進去,把衛生品質保障好,泳客們也稍微玩得盡興一些。阿拉上海的朋友,儂看這樣好吧啦? ( 2009-05-28 )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452 次阅读|2 个评论
陕西人真的怪吗?
jxz1963 2009-2-22 17:27
昨天,在火车上遇到一位陕西乡党,谈起了陕西人的怪来。 说是:老家一个村子想修公路,修公路的资金不够,一个本门亲戚就到北京城找有钱的乡党去筹款,乡党就问:需要多少钱?亲戚回答:几百、几千都行!结果乡党给了三万元,临出门时亲戚嘟嘟说:我心想着老伯您可能能给我拿上个十万元的!乡党一听有些生气了:问你需要多少钱,你说几百、几千都行,我给你大妈申请了三万,你还嫌少,你要是当初说需要二十万,我也能给你呀! 这位乡党感言:现在的陕西人说话不爽,老让人猜测他,这种习惯不好,有时还耽误事情! 当然,陕西人怕一下子开口太大了,把对方给吓回去了,况且也不知道这位大伯在京城就是一个大腕呀! 还有一件事让人感觉不爽,多年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到家乡总是拿出最好的香烟招待乡亲们,当他拿出中华烟招待乡党时,有些不会吸烟的乡党一句话把你就呛住了:不抽不抽,咱没有那个瞎瞎毛病! 更有一些乡党抽了一口中华烟后说:我抽这中华烟,咋还没有咱窄板猴好抽! 虽说是一句大实话,却让人有些下不了台,不知应该是哭还是笑呢! 5 . 12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一老同志在北京城给灾区捐了 100 万元,结果电视直播了,陕西乡党给认出来了,一些亲戚在电话里对乡党说:呀,你先给灾区捐了 100 万,要是把 100 万都捐给咱村,那每户要分多少钱呢?那不是我们村早就脱贫致富了吗? 乡党一听骂到:凭啥捐给咱村子,咱村又没有地震! 的确,这种思维是有些打土豪分田地感觉,现在都 21 世纪了,咋还有这种思想呢?但也确实说明了陕西有些地方是穷的可怜呀!
个人分类: 我的评论|4640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