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第二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学术之旅10-重庆理工大学
rczeng 2018-12-20 02:36
自2010年离开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首次回来做学术交流。感谢重庆理工的朋友们过去给与的帮助。填词一首,以表心意。 虞美人(重回重庆理工大学) 不惑未至来重庆, 七载春秋过 。实验楼与图书馆,夜深守门人醒孤影回。 天命相望到青岛,八年时光逝。重庆大学重理工,半生追梦朋友重相见。 弘毅讲坛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四百五十一 报告题目: 第二相对镁合金腐蚀、疲劳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报 告 人: 曾荣昌 教授 主 持 人:杨明波 教授 时 间:2018年12月19日(星期三)10:20 地 点:第三实验楼B502 组织单位: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人简介: 曾荣昌,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83-199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本硕毕业;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柯伟院士;现为山东科技大学首批科研创新团队“材料腐蚀与保护”负责人、海洋工程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腐蚀与防护、可降解生物医用镁合金腐蚀及表面改性等。主持、参与国家“863”、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25项;合作出版著作、教材6部;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EI论文20余篇;论文SCI被引2300余次,H因子24,单篇SCI最高被引336次,ESI高被引论文2篇。近5年来,在材料、化学和生物领域发表SCI论文75篇、其中IF3.0的论文34篇,IF4.0论文16篇;2018年7篇论文获《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JMST》、《金属学报》(英文版)优秀论文。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以首位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成立30周年防腐蚀业特殊贡献人物。 链接: 山东科技大学曾荣昌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个人分类: 高校学术之旅|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相
rczeng 2018-12-13 15:30
Cha, P.R., Han, H.S., Yang, G.F., Kim, Y.C., Hong, K.H., Lee, S.C., Jung, J.Y., Ahn, J.P., Kim, Y.Y., Cho, S.Y. and Byun, J.Y, Lee, S.K., Yang. S.J., and Seok, H. K., Biodegradability engineering of biodegradable Mg alloys: tailo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constituent phases, Sci. Rep.3 (2013) 2367.
2 次阅读|0 个评论
镁合金腐蚀研究进展(24)—第二相Mg2Ca对Mg-Li-Ca合金MAO的影响
rczeng 2018-6-8 21:29
镁合金腐蚀研究进展 (24)— 第二相 Mg 2 Ca 对 Mg-Li-Ca合金MAO 的影响 微弧氧化(MAO)又称等离子体电解氧化,通过弧光放电在基体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氧化物,是镁合金表面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微弧氧化层包含有大量的微孔和微裂纹,导致其不能长时间保护基体。 目前,对于镁合金微弧氧化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电解液配方及相关参数,膜层物化性质,涂层的封孔等方面,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微弧氧化膜的性质主要由基体材料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决定。有关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膜成膜机理,特别是第二相的影响还缺乏充分的研究。 本项工作对挤压态Mg-1Li-1Ca进行微弧氧化处理,考察了第二相 Mg 2 Ca 对微弧氧化成膜过程的影响,揭示第二相 Mg 2 Ca 对基体材料微弧氧化行为的影响机理;同时,研究了第二相对微弧氧化膜层腐蚀的影响,提出第二相对膜层降解破坏的微观机制,为多相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的改进及氧化膜的组织性能控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研究表明,挤压态Mg-1Li-1Ca合金表面存在点蚀和丝状腐蚀。其表面MAO膜内层主要是由MgO组成,外层则是由MgSiO 3 组成。MAO膜显著提高了 Mg-1Li-1Ca 耐蚀性能。因为Ca元素的阻燃性, Mg-1Li-1Ca 微弧氧化萌生于 α -Mg 相的贫Ca区。MAO涂层在 α -Mg 基体上的生长速率高于在 GBs/Mg 2 Ca 界面上的生长速率。MAO 涂层的降解从 Mg 2 Ca 开始。 Abstract: The presence of second phase Mg 2 Ca has remarkable impact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MAO coating.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behaviors of substrate and MAO coating were perform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pitting and filiform corrosion occurred on bare Mg-1Li-1Ca alloy. MAO coat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lloy. The roles of Mg 2 Ca on the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MAO coating were discussed. Micro-arc oxidation for the Mg-Li-Ca alloy initiated at α -Mg phase with depleted Ca content. The growth rate of coating on α -Mg phase is faster than that of GBs/Mg 2 Ca. The MAO coating began to degrade from intermetallic compound Mg 2 Ca, then it underwent the attack from the solution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caused by corrosion products. Fig. 1 Microstructure of Mg-1Li-1Ca alloy and EDS of Mg 2 Ca Fig. 2 SEM images of (a) MAO coating and its (b) EDS patterns , EPMA images of (c) cross-sectional view of MAO coating and its (d) EDS mapping. Fig. 3 Morphology of MAO coating obtained (a) before and after appearance of arc discharges for 5 s (b) (c), 10s (d) and EDS spectrum. Fig. 4 Formation mechanism illustration during micro-arc oxidation preparation: (a) before and (b) after appearance of arc discharges (c) 5 s, (d) 10 s. Fig. 5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time (a) and polarization curves (b) Fig. 6 Macroscopic corrosion morphology: substrate of immersion for (a) 0 h, (b) 144 h, MAO coating of immersion for (c) 0 h, (d) 144 h in Hank’s solution. Fig. 7 Corrosion morphologies: Mg-1Li-1Ca (a) substrate and (b-d) MAO coating after an immersion of 144 h. Fig. 8 Degradation mechanism illustration for (a) (b) (c) surface and (d) (e) (f) sectional view of Mg-1Li-1Ca alloy coated MAO coating in Hanks’ solution. 该论文 ( In vitro corrosion of micro-arc oxidation coating on Mg-1Li-1Ca alloy — The influence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 Mg 2 Ca ) 已发表在国际期刊《 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 》( Zi-You Ding et al., 764 (2018) pp. 250-260 ) ,并受到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51571134, 51601108)和山东科技大学校级团队经费(2014TDJH104)资助。 链接: 曾荣昌发表论文目录(Rong-Chang Zeng\\'s Publications)(2000-)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镁合金腐蚀研究进展(1)—镁合金点蚀
热度 2 rczeng 2013-6-17 22:54
镁合金点蚀 镁合金因电极电位较低,其腐蚀问题一直受到特别关心,也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化学成分、晶粒度、第二相的类型、形态和分布对镁合金腐蚀有重要影响。 镁合金可以自然钝化。在非氧化性介质中,镁合金遇到 Cl - 时会发生点蚀。点蚀的部位一般为阴极相如 β 相(或 Mg 17 Al 12 )、 MgSi 2 、 AlMn 、 Mg 2 Zn 、 Mg 2 Ca 、 Mg 2 Cu 、 AlMn (或 AlMnFe )等中间相粒子周围。当镁合金中有多种第二相或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存在时,腐蚀存在竞争关系。例如,在挤压 AZ80 中,可能存在三种金属间化合物 ( intermetallic phases ) : Mg 17 Al 12 、 Al 8 Mn 5 和 Mg 2 Si; 它们之间的电极电位并不相同 (图1) ( F. Andreatta, etal. Electrochimica Acta 51 (2006) 3551–3557 ) ,那么电极电位高的第二相 AlMnFe 周围 α-Mg 则会优先发生腐蚀(图2) 。 图 2 挤压镁合金 AZ80 中存在三种金属间化合物的电极电位 图2 电极电位高的第二相AlMnFe周围 α-Mg 则会优先发生腐蚀 在镁合金 AM60 中也存在两种第二相 Mg 17 Al 12 和 AlMn 相,后者可能是一种准晶相,就是以色列科学家首次发现的准晶。在酸性和中性 NaCl 溶液中, AM60 发生点蚀(图 3 ),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发生高铝区(如 AlMn 相、 Mg 17 Al 12 )的均匀腐蚀,呈现蜂窝状腐蚀形貌。 图3 挤压镁合金AM60微观组织(白色颗粒为AlMn相)和点蚀形貌 镁合金 AM60 点蚀机理如图4所示。该模型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 尅 戎院士在 2011 年 391 期香山会议 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 报告中和国际同行引用。该项工作发表在金属学报上( 曾荣昌等 , 金属学报 , 2005 , 44(3): 307-311) 。 图4 AM60点蚀模型 (谢绝转载)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1175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