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综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综述

相关日志

2019-2020年度 Top10 综述
Chenfiona 2020-9-14 16:23
​2019 -2020 年, IJAC 发表了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质量综述,其中包括 美工程院院士、全球高被引 top1 学者 Anil K. Jain 教授、 美外籍院士 Brian D. O.Anderson 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等,内容涵盖 图像处理 、社交网络、视觉追踪、 水下机器人、室内导航 等诸多领域,综述大合集,全文免费下! 【01】 来自 美国工程院院士、密歇根州立大学 Anil K. Jain ( 全球高被引 Top1 ) 团队和 Jiliang Tang 团队合作带来的特约综述。文章总结、讨论了与对抗样本及其应对策略相关的研究,系统且全面地综述了图像、图形、文本领域的前沿算法,概览了对抗攻击与防御 (adversarial attacks and defenses) 的主要技术与成果 , 全文开放获取! Adversarial Attacks and Defenses in Images, Graphs and Text: A Review Han Xu, Yao Ma, Hao-Chen Liu, Debayan Deb, Hui Liu, Ji-Liang Tang, Anil K. Jain 全文下载 ↓↓↓ 【02】 来自英国斯克莱德大学 Luo Xichun 教授团队,文章详细综述了计算机数控系统中用于加工自由曲面的刀具轨迹插补和光滑化方法,同时对技术路线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 , 全文开放获取 ! Toolpath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for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ing of Freeform Surfaces: A Review Wen-Bin Zhong, Xi-Chun Luo, Wen-Long Chang, Yu-Kui Cai, Fei Ding, Hai-Tao Liu, Ya-Zhou Sun 全文下载 ↓↓↓ 【03】 电子鼻 是模拟动物嗅觉器官开发出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响应时间短、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其应用场合囊括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医学诊断、爆炸物检测等。随着生物芯片、生物技术的发展、集成化技术的提高及一些纳米材料的应用,电子鼻还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今年 4 月, IJAC 发表综述,一文尽览电子鼻技术的软件算法、硬件组件、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全文开放获取! Electronic Nose and Its Applications: A Survey Diclehan Karakaya, Oguzhan Ulucan, Mehmet Turkan 全文下载 ↓↓↓ 【04】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是一种工作于水下、具有智能行为的作业机器人,其主要由自动驾驶、导航定位、自诊断和故障处理、测量设备和能源等组成,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本文旨在定性分析海洋环境对AUVs路径规划的影响。以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行为模型为参考,本文总结了应用于单AUV和多AUVs的路径规划算法,简要讨论了AUV路径规划中涉及的问题,从环境类型、生成路径类型、路径成本(path cost)和防撞特性(collision avoidance features)等方面对算法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全文开放获取!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ath Planning Algorithms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Madhusmita Panda, Bikramaditya Das, Bidyadhar Subudhi, Bibhuti Bhusan Pati 全文下载 ↓↓↓ 【05】 本文综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s)在高精度应用背景下压电作动器(PTAs)迟滞建模与控制的最新进展,并详细讨论了在可实现的带宽和精度的前提下,滞环建模和控制的现状、发现及结果,最后提出了未来的挑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地推动视频原子力显微镜的发展。 A Survey on Modelling and Compensation for Hysteresis in High Speed Nanopositioning of AFMs: Observation and Future Recommendation Maniza Armin,Priyo Nath Roy,Sajal K. Das 全文下载 ↓↓↓ 【06】 研究和开发可大范围推广的低成本、便携的室内行人航迹推演系统,需要突破哪些难关?中科院自动化所杜清秀教授团队对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行人航迹推演系统 ( 简称 IPDR 系统 ) 的相关研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概述。首先,将 IPDR 系统解耦成若干独立的子问题,并分别讨论和总结了各个子问题所涉及的技术与解决方案;其次,提出了一个 IPDR 系统的通用框架,并把具体的 IPDR 系统视为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技术组合;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通用的 IPDR 技术路线图结构。 A Surve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 Systems Based on Inertial Sensors Yuan Wu, Hai-Bing Zhu, Qing-Xiu Du, Shu-Ming Tang 全文下载 ↓↓↓ 【07】 近年来,多轴直升机在空中摄影、货物运输、搜索营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3D视觉追踪系统对于获取多轴直升机的位置信息至关重要,其较传统的2D视觉追踪更具研究前景、也更具挑战性。在此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团队系统综述了3D视觉追踪系统中的三大关键技术,并详细分析了若干典型3D视觉追踪系统,最后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及需应对的挑战。IJAC特约综述,全文开放获取,欢迎下载阅读。 A Survey on 3D Visual Tracking of Multicopters Qiang Fu, Xiang-Yang Chen, Wei He 全文下载 ↓↓↓ 【08】 所谓的AI复原,其实就是应用了超分辨率技术。什么是超分辨率?其涉及的模型与算法有哪些?研究前景如何?当超分辨率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又会带来哪些新思路?英国思克莱德大学Jin-Chang Ren教授团队特约综述为您解答... Deep Learning Based Single Image Super-resolution: A Survey Viet Khanh Ha, Jin-Chang Ren, Xin-Ying Xu, Sophia Zhao, Gang Xie, Valentin Masero, Amir Hussain 全文下载 ↓↓↓ 【09】 本综述来自控制与系统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洲科学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Brian D. O. Anderson教授团队,集中讨论了社交网络中,舆论动力学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部分内容整理自Brian教授在CCC2018大会上的主题报告。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Opinion Dynamics on Influence Networks Brian D. O. Anderson, Mengbin Ye 全文下载 ↓↓↓ 【10】 得益于网络2.0及智能手机的发展,遍布全球的网民(或称大众)借助便利的网络生产出海量优质内容。在此环境下,众包概念应运而生,它让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得以两全,备受世界商业巨头们的青睐。究竟何为众包?构建产品研发众包平台需要哪些技术支持?众包模式还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来自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答案... Key Crowdsourcing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Xiao-Jing Niu, Sheng-Feng Qin, John Vines, Rose Wong, Hui Lu 全文下载 ↓↓↓ 哈工大高会军团队: 基于强化学习的多速率系统控制器最优化研究 综述: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 【程学旗陈恩红团队】社交网络的传播背景:模拟与建模 高被引Top1团队综述:图像、图形及文本领域的对抗攻击及防御 【精选好文】服务机器人物品归属关系学习新策略 【专题好文】基于神经网络的新型乳腺癌检测框架 综述:用于自由曲面加工的新型计算机数控方法 港科大-微众AI杨强团队:用于生成对话系统的迁移多层注意力网络 帝国理工学院:自然语言处理中大数据的智能收集与分析 北大王立威团队: 零样本细粒度图像分析新模型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 用于故障监测与诊断的全新多层分析算法 【综述】美外籍院士Brian Anderson: 社交网络中舆论动力学研究进展 2020年9-10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8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7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6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5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4月会议变动汇总 2020年3月会议 科技部新政速览 2020年1-2月会议日历 2020年国际学术会议参考列表 观前沿 | 自动化所陶建华:音视频中情感计算的问题与挑战 本周亮点 | IJAC被DBLP收录 最新约稿 10mins微课 | 英语论文写作高频错误: 小冠词の大不同 【名校好课】MIT最新深度学习公开课 一款强大的公式编辑器 如何在不平坦的科研路上狂奔? 复杂公式转LaTex:一张图片,三步搞定! 提升科研效率的几款小工具 【主编报告】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JEBM | 世界顶级癌症指南中心姚晓梅教授团队临床研究方法综述
WileyChina 2020-9-14 01:16
有些研究论文无论语言多优美,表格多漂亮,统计方法多准确,还是可能会被拒稿。主要原因是研究主题不具有明显临床意义或者研究主题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文章发表。临床医护人员平时的临床工作比较繁忙,在此基础之上,还有临床研究的需求,因此如何确保选定的科研课题日后可以被期刊主编和审稿人认可至关重要。 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在开展临床研究方面的方法学需求,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发表了姚晓梅教授团队关于治疗、诊断、预后、病因、筛选和预防研究的临床研究方法综述 。 该综述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流程图向大家展示经过文献检索后,如何判断应该进行原创研究还是系统评价,或者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课题。 临床研究主要有六大类别直接与病人的结局密切相关:治疗、诊断、预后、病因、筛选和预防。第二部分针对这六大临床研究类别,利用表格总结了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最新的关于如何进行科研,如何报道和撰写论文,以及如何评价已发表的相关研究的方法学工具或文章 。每一种研究类别可以分为原创研究与系统评价。希望此论文能助力临床医护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工作。目前该文已在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正式刊出,欢迎学习和引用。 点击链接免费获取全文: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ebm.12384 作者介绍 姚晓梅 ,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医学指南中心(世界最大癌症指南中心)方法学负责人,北美医学指南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McMaster University流行病和生物统计系兼职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特聘PI。兼任 Surgical Oncology 和《中国循证儿科医学杂志》等编委。曾任 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Nursing 和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ACP Journal Club 编辑7年,从事临床医生工作9年。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 、 BMJ 、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等杂志以第一、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 Cochrane 、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等多本杂志的审稿专家。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ebm.12384 关于期刊 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the official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ochrane Centre. The journal aims to present the newest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education. Papers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type will be considered: editorial, commentary, systematic review, clinical trial and register, methodology, policy-making and management, drug safety, education, patient safety, and knowledge translation. The journal encourages submissions from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all manuscripts are blind peer reviewed. 期刊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7565391 投稿链接: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journalebm 扫描二维码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热点研究|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1)
yanjx45 2020-5-12 13:41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续 1 )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2) B 细胞反应 ( 3 ) T 细胞反应 编译者说明: 狂犬病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也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疫苗之一,在人和动物中的保护效率可达 100% 。 对人类控制狂犬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对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免疫研究较多,评价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的主要指标是体液免疫--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效价。 迄今为止,在 中和抗体浓度 达到或高于 0.5 IU/ml 的个体中,从未 报 告 过 狂犬病病例。健康个体在完成了 WHO 推荐的免疫接种程序后, 抗体滴度 高于这个最低值的实际上达到了 100 %。 发病前 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可肯定不会再发病。 而目前对狂犬病毒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研究还较少,相关资料相当欠缺。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 的 Lisanne A. Overduin  博士等于去年 9 月在《 疫苗( Vaccines )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共考察了 1,360 项相关研究,最终选定了 20 篇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根据其内容撰写了这篇综述论文,较全面介绍了目前在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个研究领域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编译该综述的部分内容,将分 6 节刊出,相应的标题分别是:( 1 )摘要和前言,( 2 ) B 细胞反应,( 3 ) T 细胞反应,( 4 )肌肉和皮内疫苗接种,( 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 T 细胞免疫反应,( 6 )讨论。 ( 2 ) B 细胞反应 血清学 常被用作 B 细胞反应 的替代标记。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缺 少 对 与狂犬病疫苗接种相关的 B细胞的研究, 以至总共 只有三项研究调查了 B细胞的结 果。 Ueki 等人的研究描述了 B 细胞对三剂疫苗 ( 第 0 天、第 7 天、第 21 天 ) 皮下接种 的一系列反应的动力学。经过 Epstein-Barr 病毒 (EBV) 感染的 B 细胞培养 4 周后,从 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中通过选择 CD20 + 、 CD5 + 和 CD5 - 细胞进行纯化,当受到降解的狂犬病毒 (ERA 株 ) 的攻击时,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 B 细胞。在首次疫苗接种前可检测到对狂犬病敏感 ( 尽管属多反应性 ) 的 CD5 + IgM + - B 细胞。在第一次注射后 7 天,可以检测到狂犬病毒特异性类别转换的 CD5 - IgG + -和IgA + -B 细胞,这说明了发生了 初级 B 细胞免疫反应 。在第 14 天,即第二次接种后 7 天, IgM + -B 细胞反应增加了 2 倍或 3 倍。但在第三次接种之后 7 天, IgM + -B 细胞数量回落到预防接种前的数值。 狂犬病特异性 IgG + - 和 IgA + -B 细胞 在第 7 ~ 14 天内数量没有变化。 第三次接种后第 7天即第28天, 出现 IgG + -( 占所有 IgG + - 细胞的 11%) 和 IgA + -B 细胞 ( 占所有 IgA + - 细胞的 12.4%) 的峰值。第三次接种疫苗后四周, IgG + - 和 IgA + -B 细胞数量减少了 1/2 至 2/3 。但在 第 142天 进行 第 4 次疫苗接种后, IgG + - 和 IgA + -B 细胞在第 28 天的峰值可在第 163 天再现。 图 2   Ueki 等人 (1990) 关于 疫苗免疫反应 动力学的时间轴。 Van der Heijden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免疫人群中 再次 接种疫苗 11 周后,在未刺激、无狂犬病的体外环境中, PBMC 中产生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的 B 细胞 的频率为 1:10 000 。经灭活狂犬病毒孵育 3 天后,其频率有明显的增加 ,达到 1:150 。 Blanchard-Rohner 等人的研究比较了 记忆 B 细胞 对肌肉再次接种的反应与初级 B 细胞反应。 初级 B 细胞反应的 峰值较低且较晚。第一次接种后,从第 7 天到第 14 天可以检测到 IgG + - 浆细胞,在第 10 天达到峰值。在再次接种疫苗后,这个高峰早在第 7 天就出现了,而细胞在第 4 天到第 10 天可以检测到。从第 10 天到至少 28 天,在恒定水平上检测到记忆 B 细胞。最快速的记忆 B 细胞反应发生在三剂暴露前接种方案的第三次接种后,甚至在此次增强接种之前就可以检测到,并从第 4 天开始上升。高峰出现在第 7 天。 可检测到 狂犬病特异性 IgG 抗体 ,并在第一次接种后第 10 天开始增加。从第 56 天开始,第三次接种疫苗后检测到的 IgG 滴度,甚至比第一次接种疫苗后检测到的 IgG 滴度还要高。 IgG 的滴度从第三次接种后的第 7 天开始上升,与浆细胞的峰值相吻合。同样地, IgA 抗体在注射增强针后的第 7 天也会上升。 ( 3 ) T 细胞反应 在早期的研究已经表明 , 狂犬病疫苗是依赖于 T 细胞的 。将 T 细胞添加到含非 T 细胞的 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 , 减少其中的单核细胞 , 在体外可促进最大量的抗体生成。混合的 T 细胞和非 T 细胞的血清学反应几乎等于未分离的 PBL 的反应。 有 11 项研究通过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来评估细胞对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反应。让 外周血单核细胞 ( PBMC ) 接触到各种狂犬病抗原,随后与 3 H- 胸腺嘧啶 孵育。同位素的整合与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成正比 , 并被表示为淋巴细胞增殖指数 ( 在抗原富集的装置 / 计数中每分钟的计数 ) 。根据该项研究 , 使用不同的截止值来定义一个正增殖反应 ( 范围从 1.3 到 3 以至更高 ) 。在几乎所有健康个体中, 体外增殖反应 都是在多个不同抗原表位的挑战下发生的,如整个病毒、病毒核衣壳、核糖核酸蛋白,以及不同的狂犬病毒株。对于 核衣壳 (NC) 的增殖应答者, NC 特异性细胞的数量似乎超过了整个病毒特异性细胞 ( 即使存在整个病毒特异性增殖应答 ) 。另一方面,在非 NC 应答中,整个病毒特异性细胞数量超过 NC 特异性细胞。这表明, 最具免疫原性的表位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 Moore 等人报告,在初次免疫接种后 6/10 疫苗在第 3 天出现增殖反应, 5/10 在第 7 天出现增殖反应。本研究发现,增殖反应与 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RVNA ) 效价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erzog 等人在连续三次接种 ( 第 0 天、第 7 天和第 21 天 ) 期间,测定了不同时间间隔的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他们报告说,在第 7 天 ( 第一次注射两剂狂犬疫苗后 ) , 5/21 人出现增殖反应,表明发生了初级反应。在第 21 天,第二次接种两周后, 19/22 人有增殖反应,在第 33 天,第三次接种 5 天后,所有人都有增殖反应。血清转换 ( 定义为至少 1 U/mL) 与增殖反应无关,在第 7 天 2/22 人发生血清转换,在第 21 天 22/22 人发生血清转换。 在另一项 体外增强试验 中,所有个体在孵育第 7 天时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抗原均有阳性增殖指数。再次接种后 ,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报告的峰值出现在用狂犬病疫苗抗原孵化的第 8 天。在存在来源于已接种者的含有抗狂犬病抗体 ( 可能主要是 IgG ) 的血浆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 干扰素 (IFN) - γ 生产的水平更高。这种效果在低浓度的狂犬病抗原存在时更为明显。在不同的狂犬病抗原 ( 疫苗、 G 蛋白和 NC 蛋白质 ) 的剌激水平增加时,增殖反应和干扰素 - γ的生产时增加。大多数 T 细胞反应似乎由 CD4 + T 细胞组成。与狂犬病抗原孵育第 0 天比较, 流式细胞术 显示 CD4 + 细胞在孵育 7 天后升高, CD8 + 细胞下降。 再次接种疫苗后 , 自然杀伤 (NK) 细胞 似乎是负责早期 干扰素 - γ 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甚至比 T 细胞更重要。 NK 细胞生产的干扰素 - γ从第三次接种后的 12 h 开始可检测到 , 在 18 h 时达到峰值。另一方面 ,T 细胞介导的干扰素 - γ生产主要从接种疫苗后第五天开始 , 在第七天达到高峰。 NK- 介导的第二波干扰素 - γ生产与 T 细胞介导的干扰素 - γ的生产是重迭的。 NK 细胞在早期 ( 接种后 6 小时 ) 通过脱颗粒和释放 穿孔素( perforin )对狂犬病抗原作出反应,也有助于免疫应答。从再次接种后 12 小时开始, CD8 + T 细胞代表了大部分细胞毒性反应。 NK 反应 (IFN - γ生产和脱颗粒 ) 似乎依赖于白介素 (IL) 2 的存在 ( 从 6 h 开始已能检测到 ) ,而 IL2 是由抗原依赖的 CD4 + 细胞产生的。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在体外,外源性 IL-2 并不能增加内源性 IL-2 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免疫反应由 调节性 T 细胞 (Treg ) 调节。在一项未发表的研究中,免疫过的受试者中 Treg 的频率已被证明在再次接种后从第 0 天到第 14 天都是增加的。然而, Treg 的绝对频率在对疫苗的血清学反应最好的组中在第 0 天和第 14 天都更高。 参考 文 献: Overduin, L.A.; van Dongen, J.J.; Visser, L.G.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Vaccines 2019 , 7 ( 3) , 110.   https://www.mdpi.com/2076-393X/7/3/110 相关博文: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2020-05-08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写不好?这几个误区要绕着走
TopEditor 2020-5-8 09:26
疫情期间高校普遍延期开学,研究生们度过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悠长假期。这可急坏了导师们——实验谁来做?研究谁来搞? 也不知道是不是串通都约好了,导师们想到了折中的办法:让研究生写综述。试找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们,探听民意去。凡是实验学科,隔离在家的,除了几个极端幸运的特例之外,可有人没在写综述的? 综述无疑也算论文,因为也基于一定的研究。具体来说,综述是指在阅读、整理、分析和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综合性评述的学术论文。 综述对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地通览一个领域的发展。对研究生而言,综述也非常重要,翻开任何一本学位论文,最开始的部分一定也都是背景和综述。 综述不好写,想写好综述,需要规避以下四个误区。 01、选题过于宽泛 选题奠定了一篇文献综述的基调,也影响着参考文献的选取、罗列及分析议论。 好的综述选题一定非常精准,这样才能写得全,谈得深。选题如果过于宽泛,不但需要查阅海量的文献,而且多数时候也会在海量文献中迷失方向,把握不到该领域的发展,导致写出来的综述,只关注问题表面,结论很肤浅,甚至逻辑混乱,论证牵强。 因此,在写综述前,一定要选一个比较窄的选题,选取小而有特色的切入点,做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调研,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且有意义。 02、文献选取不当 在确定选题后,就该仔细阅读文献了。如何从海量的文献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能进入综述的文献着实是个难题。托全球勤勤恳恳的科研工作者的福,现在的科技论文总量巨大且水平参差,快速选取合适的文献,肯定能让综述的撰写事半功倍。反之,则一定事倍功半了。 选取合适的文献,首先是要选那些关键词匹配,贴合主题的文献。可以使用快速浏览法,先看题目、摘要和结论,剔除那些相关性低的文献。读结论的过程,也能快速形成对领域的认识,提炼自己的观点。 接着要选择权威性高的论文,一般就是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了。权威期刊未必是高影响因子期刊,很多老牌杂志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也值得一看。 再就是注意系统读一下领域内几位大牛的文章。他们的研究走向很大可能也是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如果在文献检索的时候找到了相关综述,那就再好不过了。根据前人总结好的按图索骥总是不会错的。 03、只罗列不总结 很多人写综述的时候只会按照时间顺序罗列文献,给人造成一种很强的堆砌感。要知道综述不是推荐文献让别人阅读,而是把一个领域的发展娓娓道来,所以要求作者以自己的观点作为主线来串联起相关文献。 自己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关键文献的述评,二是对领域发展的判断。切忌对文献进行摘抄,而要用自己的理解总结文献。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整理概括、比较分析,最终才能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述。 04、没有前景展望 综述英文名叫review,有回顾和汇报的意思,关注的当然是学科发展的一小段历史。但综述的落脚点却不是总结,而是展望。 文献综述的最终目的,是在了解某一领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难题,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方向,推进这一领域科研的进步。但很多人都忽视了展望发展前景的重要性,眼光只放在已经报道的研究成果上,一味总结,没有展望,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想写出一篇好综述其实非常难,需要很深的功力,一定要很懂行才行。用我导师的话说,好的综述拿出来直接可以作为一本书的章节,所有列上的文献都值得读,所有关键的文献都不能遗漏。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往期精彩推荐 讨论和结论的四个方向及句型示例 讨论和结论的逻辑架构 华裔教授教你写论文(一):《论文的三段式结构》 华裔教授教你写论文(二)——《引言的逻辑解析》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的传播方式
yanjx45 2020-4-30 08:16
狂犬病的 传播方式 本文摘编自《Veterinary Quarterly( 兽医季刊)》2017年6月发表的一篇有关狂犬病的综述论文(参考文献见文末)。原文较系统地参考了全球现有的用英文出版的所有相关研究资料,是近期有关狂犬病问题各个方面的较全面、较可靠的综述。 狂犬病毒( RABV) 从中枢神经通过 颅神经 (其中的面神经和舌咽神经) 到达 唾液腺 ,然后以唾液的形式排出,可将 BABV传播给新的宿主。狂犬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90%以上)是被狗和猫等已被感染的动物咬伤,猫狗与人类有密切的联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被 狗 咬伤的人占人类狂犬病病例的 85%至95% ,受害者会受到身体和情感方面双重的创伤。 RABV通常通过咬伤或抓伤的伤口进入体内,而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造成感染。因此,传播需要RABV从唾液或受感染的神经组织进入到咬伤的伤口,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的开放性伤口传播。被咬伤后狂犬病感染的 风险为 5% - 80% ,约为 舔伤或抓伤的 50倍, 舔伤或抓伤造成感染的发生率为 0.1% –1% 。 RABV感染的死亡率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咬伤的位置和唾液中 是否有足够的病毒量。 从蝙蝠体内分离出的 RABV ( RABV仅存在于西半球的蝙蝠中,不存在于东半球的蝙蝠中) 在表皮浅层注射时毒性更强,因为这种病毒在非神经元细胞中并在较低温度下比源于犬类的 RABV病毒复制更快。蝙蝠RABV经皮 肤感染可能发生在不被注意的皮肤接触和浅表的咬伤和抓伤。 在过去的 50年里,曾记录到少数几例 人类非咬伤造成的 暴露 。但此类未通过动物咬伤而传播的狂犬病的病例极少。 非咬伤性暴露 包括吸入气溶胶中高浓度的 RABV,器官和角膜移植,以及开放性伤口、擦伤、粘膜被含有狂犬病毒抗原的唾液或来自患病动物的脑组织等传染性物质所污染。 2005年,德国曾报导患者通过 器官移植 尤其是 角膜移植 而传播狂犬病的案例。 2004年,美国也报导了类似的案例:4名移植接受者被一名已受感染的器官捐赠者感染,导致器官接受者全部死亡。因此,建议对器官捐赠者,特别是那些有神经方面症状的人,必须进行狂犬病检测。 从理论上讲,被感染狂犬病的人咬伤后可以传播这种疾病,但这一点从未得到实际病例的充分证实。只有一篇关于脑炎性狂犬病患者咬人的报道。 亲属和卫生工作者与受感染者在无保护措施情况下的接触,或直接接触含有高浓度病毒的分泌物时,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在护理受感染患者时,应采取标准的屏障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的风险。 有记录的病例曾发生在实验室中进行疫苗生产时,以及在有大量感染了 RABV的蝙蝠居住的洞穴中。在欧美的野生动物中使用的 狂犬病毒减毒活疫苗 ,在动物接种期间接触此类活疫苗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在需要处理这些情况时要考虑进行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 在冷藏库、肉店和屠宰场中进行剥皮和处理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尸体的工作人员包括兽医都有感染的危险。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没有报告在 RABV感染期间通过输血或病毒血症传播狂犬病。 在潜伏期, RABV会严格保持在神经元内的状态。 目前尚不清楚,在狂犬病潜伏期,健康的献血者是否能将疾病传染给接受者。因此,人在采用 PEP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措施预防狂犬病后,一年之内仍不允许献血或作器官捐献。 RABV可从妇女的乳汁中排出,并且有一例已被怀疑通过母乳喂养从母亲向婴儿传播狂犬病。但在患病奶牛所产的牛奶中从未检出狂犬病毒。 经胎盘传播已在动物中报道过,但从未在人类中记录到。此外,许多因狂犬病感染而导致病毒性脑炎的孕妇产下了健康的婴儿(孕妇最终都死亡)。 在许多国家,狗的屠宰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为在 中国 等国家,狗肉是一种美食,类似的国家还有柬埔寨、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东北部的某些邦(特别是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曼尼普尔邦 );  非洲大陆 有吃狗肉习俗的国家包括加纳、尼日利亚和喀麦隆。 据报道,在许多狗市场屠宰的看似健康的狗的大脑中也存在 RABV ,这使屠宰人员容易患狂犬病。在狗屠宰场狂犬病的流行中被认为重要的因素包括活狗的交易、屠宰过程和狗肉的消费。 许多没有任何病史的狗被关在一个密闭的笼子里,增加了狂犬病在狗之间传播的机会。参与捕捉狗的人员也处于潜在的风险,因为他们经常有被抓伤和咬伤的危险,从而使他们暴露于狂犬病。 大部分的狗市场位于单独的区域,靠近居民区,而且它们通常不是由政府管辖的。屠宰场的不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这已被证明有助于狂犬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在犬只屠宰过程中,由于卫生条件差和屠宰场管理松懈,犬只的器官或部分杂碎在环境中自由传播,这进一步有利于 RABV病毒传播到偏远地区,在那里,狗的肉和副产品被供应给最终消费者。 然而,实际上食用狗肉本身并不会导致狂犬病,但食用前的整个过程,包括捕捉、处置、装载、保存、保持在笼子里运输,和随后的屠宰过程都会增加传播的风险。 此外,在屠宰场工作的大多数人员都没有或几乎没有接受过狂犬病传播和防护的基本知识的教育,缺乏相关的自我保护和环境安全的必要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 Rajendra Singh, et al. , (2017) Rabies-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public health concerns and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control: a comprehensivereview, Veterinary Quarterly , 37:1, 212-251,   https://doi.org/10.1080/01652176.2017.1343516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立足于企业现状的智能制造及发展
bshen 2020-3-26 14:22
立足于企业现状的智能制造及发展 沈斌 转载于《机械制造》杂志,2020年第1期 摘 要: 介绍了以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各国工业发展战略计划,分析了大部分制造企业存在的亚健康症状,论述了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这一论点。提出实施智能制造,一方面必须针对企业现状,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制造执行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制造执行系统中的生产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给出了智能制造发展三阶段、生产管理和控制三层次、企业金字塔计划和控制模式。在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制造执行系统是最佳切入点。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数字化 发展 制造执行系统 综述 1 工业发展战略计划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制定了许多工业发展战略计划,例如美国于2012年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于2013年提出的工业4.0、中国于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等。这些工业发展战略计划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建立智能工厂,如图1所示。 因为各国具有不同的基础和环境,所以工业发展战略计划实施的途径各不相同。中国是制造大国,要实现制造强国,必须要“开道超车”,即以创新的思维,开辟新的途径,沿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 2 智能制造 什么是智能制造?目前还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技术背景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二,技术是与时俱进的,会不断革新与演化。对于智能制造,笔者认为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 智能制造的宗旨是将最新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工业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构建更优化的产品价值链和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实施智能制造,一方面必须针对企业现状,实实在在解决企业存在的亚健康症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顶层设计,打好转型升级的基础,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主导或引领市场。 3 制造企业亚健康症状 目前,大部分制造企业存在的亚健康症状,也就是痛点,大致有11个方面。 (1) 设备综合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EE)低。2013~2014年,MES国际与LNS调查公司对全球的离散、流程等行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平均设备综合效率为71%。如图2所示,设备综合效率达到80%为优秀,中国被调查企业的平均设备综合效率为37%。实际上,许多中国企业的设备综合效率低于30%。 (2) 产品和原材料库存量、在制品量居高不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产品、原材料和在制品大量积存,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 (3) 交货周期长、交货误期多。企业生产存在悖论现象,一方面是库存积压,另一方面是不能及时交货。 (4) 生产过程状况不透明。投入原材料,产出产品,但中间过程不透明,像一个“黑匣子”。 (5) 产品质量较差,质量原因不能追溯,客户投诉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6) 存在繁多的纸质文件,数据、信息中断。 (7) 信息技术软件系统孤岛化,并且各自为政,不能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8) 生产计划协调能力差,生产处于失控状态。 (9) 生产缺乏柔性,反应能力差。 (10) 生产过程中数据、信息没有积累和分析,没有将这些数据、信息转换为企业的数据资产,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11) 缺乏全体员工参与,以及企业持续自我改进的文化。 上述这些亚健康症状,不可能通过某个软件系统或自动化系统得到解决,属于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只有通过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分步实施,才能逐步改善。 4 数字化 约翰·惠勒曾说过it from bit(万物来自信息),其中,it指代物质,bit指代信息。简单而言,传统工业就是原子的重组,制造业做的事情几乎就是将每个原子再重组,这是重要且最重要的基础,即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当今处于数字科技和互联网的时代,来源于数据和信息的重组。未来的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重组数据和信息相比重组原子,可能得到更大的获益。由此可见,智能制造的意义就是如何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不确定性,使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 德国工业4.0实质上就是产品生命周期中价值链的整体升级和重组。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实体形成网络,实现所有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获得随时从数据中创造最大价值流的能力。以此为基础,通过人、物体和系统的连接,实现跨企业价值网络的动态建立、实时优化和自组织,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效率和能耗进行优化。 曾有德国学者问,工业4.0强调的是工业数字化,中国在开展智能制造,是否超越了德国?笔者在大学本科时的学位论文是开发设计一个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TJCAPP。1983年笔者本科毕业留校后,张曙教授对其作了技术鉴定,成为中国的第一个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Planning)系统。笔者从此一直从事企业数字化与信息化教学、研究工作。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计划发布之后,就分别称之为工业4.0和智能制造,这只是称呼上的不同。综合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智能制造有三个发展阶段,依次为数字化制造(Digital Manufacturing)、灵巧化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和智慧化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如图3所示。 笔者曾参加和评审了多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智能制造项目。实际上这些项目只能称为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的第一阶段,或称之为智能制造的第一个版本。由此可见,中国现阶段开展的智能制造与德国工业4.0的工业数字化,是异曲同工的。 综合以上分析,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没有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只能是“空中楼阁”。 5 制造执行系统 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成都召开的2015第二届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上,笔者提出了企业要彻底数字化。数据和信息就如同是工业4.0与智能制造中流动着的“血液”,数字化指将数据转变为信息,通过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决策,创造有用的价值。目前,企业最大的浪费是数据的浪费,没有积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 1990年,美国先进制造研究协会(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AMR)首次提出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的概念。笔者曾于1990年1月至1992年6月,作为中方专家先后两次赴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参加一个为期近20个月的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研究工作,主要开发独立制造岛中一个作业计划与实时生产调度系统,当时的翻译为生产指挥系统,对应德语Leitstand。 在数字化制造生产管理中,有两个及其重要的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和MES。有人认为,ERP系统中已经有了生产计划的编制,为何还要MES中的生产计划?实际情况是,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和MES中的生产计划是两个不同级别的生产计划。 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是产品级的生产计划,其范围涉及整个企业或集团,在时间上属于长期或中期计划,如半年或几个月。 MES中的生产计划是工序级的生产计划。众所周知,一个产品由许多零部件组成,每个零部件的加工由多道工序完成。一道工序在一台机床上操作完成,如在车床上完成,称之为车削工序;在铣床上完成,称之为铣削工序;在热处理车间进行热处理,称之为热处理工序。部件需要装配,同样分为若干个装配工序。为了与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相区别,将MES中的生产计划称为作业计划。作业计划的范围涉及一个车间、一个制造单元或一条生产线等,在时间上属于短期计划,如一周、一天,甚至一个班次。 由此可见,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与MES中的生产计划,在时间跨度和详细程度上是不同的,两者与设备控制共同组成生产管理和控制中的三个层次,如图4所示。 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MES中的生产计划,以及设备控制是生产管理和控制的三个不同层次,作用各不相同,相互之间无法替代。这三个层次分别由不同的软件系统加以实现,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个层次数据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时间节拍不尽相同,各司其职。 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是产品级的生产计划,涉及整个企业或集团的主生产计划,也是基于理想状态的一个生产计划,是企业宏观指导的生产计划。MES中的生产计划,根据主生产计划的要求,分解为零部件的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如果是自制的零件,还需分解为零件加工工序,制定作业计划。在制定作业计划时,要考虑企业车间中实际生产设备的负荷,也就是在满足主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设备是否有空闲安排加工零件。如果是外购件,需要装配为部件或产品,那么要制定装配作业计划。 按照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的金字塔计划和控制模式,将MES仅近似理解为执行系统,这是不全面的。MES应是企业生产管理集成的核心软件系统,是一个生产指挥系统。 企业金字塔计划和控制模式如图5所示。首席执行官根据董事会作出决策,管理整个企业,指挥部门经理或主管去实施各项具体活动。同理,在离散型制造中,MES根据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分解出零部件物料清单表、零件加工工序订单,根据实际生产资源,详细优化并作出加工计划,分配加工任务。与此同时,根据实际生产过程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实时实施智能生产调度,使生产计划与生产实际进程保持同步,进而真正实现在计划优化目标下的生产,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实际生产过程情况的反馈,可以通过MES中机器数据采集和工况数据采集终端得到,普遍采用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CADAS)。由此可见,MES管理着企业的实际生产进程,实现生产计划与实时智能生产调度,是生产管理的“首席执行官”,因此完全可以将MES称为生产指挥系统。 MES小而精。小指这一系统针对一个车间、一个单元或一条生产线的一个生产单位,精指这一系统统一考虑了这一生产单位中的所有资源,并精确地为每个班次做出优化资源配置,根据所反馈的实际生产状况,迅速做出修正,使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这样的同步也称为虚实同步,可以使实际生产在优化的计划和合理可行的资源配置下进行。 企业通过实施EMS,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显著的益处: (1) 通过作业计划优化,在同样的生产资源环境下,提高10%~20%的效益; (2) 根据精确的生产进度控制,实现准时生产法,减少50%左右原材料库存和在制品积存量; (3) 通过合理的作业计划和实时智能生产调度,将生产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为原来的两倍; (4) 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最大限度保证最短的产品交货周期; (5) 实现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保证100%质量原因追溯率; (6)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精确的工作量和薪酬计算,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 结论 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是发展的方向,在特定行业、基础好的企业中,应该开展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应该开展局部,如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品、智能生产线等的应用研究。 工业4.0的精髓是创造新的价值链和价值网络,并不断提高数字化程度,最终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目的是提高企业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或主导地位。 实施MES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切入点。 笔者最后提出一点建议:不能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就不要涉及数字化制造;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不要奢谈智能制造。 参考文献 欧阳生.精益智能制造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朱铎先,赵敏.机·智: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沈斌.准确理解制造执行系统(MES) .http://blog.sceincenet.cn/blog-39413-1191053.html,http://blog.sceincenet.cn/blog-39413-1191819.html,http://blog.sceincenet.cn/blog-39413-1193019.html. Abstract :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of each country represented by German Industry 4.0 and China Manufacturing 2025 was introduced, the sub-health symptoms of mos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as analyzed and the argument that digitization is the basi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as discussed.In ter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n the one hand it must be directed at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enterprise, on the other hand, it must fa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The MES was analyzed, and the production plan in the MES and the production plan in the ERP system were compared.Three stage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hree level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enterprise pyramid plan and control mode were given.MES is the best cut-in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mart manufacturing and improving economic efficiency. Keywords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igitizing DevelopmentMES Overview 中图分类号: TH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998(2020)01-0001-04 收稿日期: 2019年9月 作者简介: 沈斌(1955—),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业4.0与智能制造。 (编辑 尔 东)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阅读》课程问题答疑(四)
wangdh 2020-3-25 11:46
《文献阅读》课程问题答疑(四) 王德华 1、 看文献的时候遇到有些比较新的图片、图表不会看怎么办?应该怎么学习阅读图表? 回答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结果很少只用文字描述的形式,图表是学术论文中研究结果的重要表达形式。图表展示,可以突出结果,方便文字描述,也为了节省读者的时间。图表的形式有很多。结果列表,常用的是三线表,各参数的名称注明清楚,需要注意的是留意对结果的统计信息,如对于统计结果的差异显著性,有些在数字的右上角用星号表示,或用不同字母表示。也有些参数的缩写符号等。这需要留意看标注中对表中各种符号的说明和注释。 结果图,如柱状图、折线图,相关、回归图等,同样要注意图中的参数说明,横坐标和纵坐标的说明及参数的单位等,也要留意图中对于统计信息的表示。 要看懂图表的含义,还是要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科学问题、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等。在对领域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再看图表中的数据就容易明白了。 学术论文中,一般要求是图表自明,所以有了一定科研经历后,只看图表就能够明白一篇论文的主要的研究发现。 2、 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但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如何了解一下这方面有哪些实验室或者有哪一些权威学者呢?除了看综述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 回答 :一般阅读文献到一定数量后,只要留意和总结,就会逐渐知道国际上哪些实验室、哪些学者是该领域的引领者或权威人物,可以从学科领域的概念和学说的提出和发展等方面去了解和分析。 再一个方面就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人,一般是某个领域工作突出的学者,要么是新秀,要么是权威。 当然这些信息是在文章中的作者和单位信息栏目中。适当关注文章的作者和所在单位信息也是有帮助的。 3、 写综述的时候,发现两篇文章中的作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时,要怎么办?是要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写在一起讨论吗? 回答 :综述文章有大综述和小综述 mini-review 。有一些专门的综述类期刊,如 Annual Review 系列, Biological Review 、 Physiological Review 等。 综述文章一般是邀请撰写的,作者根据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对一个领域方向的了解,对相关的新进展,新学说,学说和理论的新发展等,进行总结和评述。也会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所以不同学者的观点都是要体现的。由于有评述的内容,作者也会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一些评述。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GWAS综述1(不同血缘群体)
DthMan2 2020-3-10 14:20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n Ancestrally Diverse Populations: Opportunities, Methods, Pitfalls, and Recommendations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主要关注欧洲血统的人群,但重要的是要更好地代表多样化的人群。增加研究参与者的多样性将促进我们对所有人群遗传结构的理解,并确保遗传研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了促进和促进多血统和混合群体的研究,我们概述了主要的方法学考虑,并强调了机会、挑战、解决方案和需要发展的领域。尽管人们认为分析来自不同人群的遗传数据是困难的,但在科学和伦理上这是必须的,而且有一个不断扩大的分 析工具箱来做好它。 精神疾患的GWAS多样性与全球多样性相比较。主要的项目MD, major depression (490,999); SCZ, schizophrenia (205,661);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188,932); BIP, bipolar disorder (51,710);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55,230); AUT, autism (46,350); AD, alcohol dependence (52,848); AN, anorexia (14,477)(图1)。 常用的多血统GWAS流程(图2),红色是多血统背景分析流程,蓝色是主要人群组分析流程(单一血统)。左边的是成层(stratified meta-analysis)meta分析策略,右边是联合混合模型策略(joint mixed-model approach)。 本文还综述了目前的方法,陷阱等(table2)。 关于QC的更多细节和方法在附加表中(要钱没看到,希望好心人能分享一下,谢谢) 专用术语 Admixed Population: A popul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ancestors from two or more populations. Admixed can also be used to refer to individuals. Fine-mapping: Analytical procedures designed to refine GWAS loci to a smaller set of likely causal-variant candidates to facilitate interpretation and follow-up studies. Genetic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of genome-wide genetic effects between two phenotypes, which is often estimated for a subset of genomic variants (e.g. SNPs in a GWAS). Genotype Imputation: Estimation of genotypes at genetic sites that have not been directly measured, using data from a reference panel to infer genotypes based on LD and haplotype structures. Accuracy depends on availability of suitable reference panels. GWA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alysis of common genetic variants across the whole genome for association with a phenotype. GxE: Gen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refers to genetic effects on a phenotype that vary based on environment or vice versa. Haplotype: A group of alleles that are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because they are inherited together on a chromosome. HWE: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the expected balance of genotypes within a population assuming random mating; infinite population size; and no mutation, migration, or selection. Tests of deviations from HWE are used in quality control to detect technical issues with genotyping. Note that there are also non-technical reasons for deviation from HWE (e.g., selec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dmixture, non-random mating). L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lleles in LD are physically linked on a chromosome, which leads to non-random coinheritance such that their frequencies in a population are correlated. Major Population: A group of individuals with shared genetic ancestry. A heuristic simplific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demography, but useful for describing groups that are likely to have relatively similar allele frequencies and LD patterns due to shared ancestry. Common examples used in practice include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s or ‘‘super populations’’ as defined by the 1000 Genomes Project (e.g., African, Admixed American, East Asian). PCA: 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genotype data is commonly used to examin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a cohort by determining the average genome-wide genetic similarities of individual samples. Derived PCs can be used to group individuals with shared genetic ancestry, to identify outliers, and as covariates, to reduce false positives due to population stratification. Population Stratification: Underly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within a sample that is correlated with a phenotype, which can confound genetic association tests. PRS: Polygenic risk score. A value computed from an individual’s genotype data that quantifies genetic influences on a particular phenotype; also known as polygenic score (PGS), genetic risk score (GRS), or risk profile score (RPS). Reference Panel: A set of genetic variants from a population. Reference panels are used to design arrays, impute genotypes, catalogue genetic variants, and identify regions that are similar and different among populations. SNP Heritability: Proportion of phenotypic variance that is explained by additive genetic effects of a set of SNPs.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8.051
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综述: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毒力的进化(3)
yanjx45 2020-3-9 11:39
Nature综 述:病毒 的跨物种传播和毒力的进化 ( 3 ) 毒力进化 的 理论 题记: 当前给全人类造成重大危害的 新冠病毒 可能来源于 蝙蝠 。新冠病毒在实现从蝙蝠到人的跨物种传播后,其 毒力 会如何演变? 本文介绍的原理和方法可能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已发布该综述论文的1 - 3 部分,未完待续) 题目为《 The phylogenomics of evolving virus virulence ( 病毒毒力的进化与系统基因组学)》的综述论文于 2018年12月 发表在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 volume19:769-756 毒力进化 的 理论 进化生物学家 对 毒力 ( virulence ) 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围绕 这个主题有非常 丰富 的文献,我们 在此 提供一个简短的概述。 毒力进化 的一个简单的解释是 , 自然选择将优化 病原体 的 毒力 水平 ,使其具有 最大的 适应性( fitness ) , 适应性 表示为 基本 繁殖 数 ( R 0) , 尽管在 实际上适应性取决于 病原体与宿主 之间复杂的 相互作用。 当前的进化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病毒 转移( jumps ) 到一个新的 宿主 物种时,它的 初始 毒力 可能从无症状到高致病性不等,而它在这个 毒力 谱上的确切位置很难预测。然而,如果了解了毒力和 可 传播 性 ( transmissibility ) 之间的关键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适 应 性,毒力进化的方向是有可能被预测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重要的是,也有来自 昆虫病毒 的证据表明,宿主 系统发育 ( phylogeny ) 能够预测 跨越 物种后毒力进化的某些方面,相关的宿主物种趋向于有相似的毒力水平 。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在 毒力 和 传播 能 力 之间经常存在一种进化上的 权 衡 ( trade- off ) ,因为 在一个 宿主 个体内 病毒的复制 是促进 病毒在各个 宿主间 传播 的必要条件,但也可能导致疾病,而且 自然选择 不可能同时选择所有的性状。在 粘液瘤病毒 MYXV 的 案例中 ,这种 权衡 被认为导致 中 等 毒力 具有选择性优势 , 较高的毒力 可能意味着在 病毒能在 宿主间传播之前兔 子 宿主 就已死亡 ,而 较低的毒力 也未 被选择,因为它不会增加病毒的传播率。有人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权衡模型来解释 艾滋病 病 毒毒 力 的演变。 然而 , 有 许多人质疑 上述 权衡 模型 的 普遍 适用性 , 病毒 的适应性 将受到除了 毒 力 和 传播能力 之外的其他 特 性 的影响 , 相反 的 结果 也在 实验研究 中 观察到 ,只有 相对很少 的 人知道 在自然界存在 进化 上的权衡 。例如 , 在澳大利亚 ,当 第二 种 病毒 -- 兔出血热病毒 (RHDV) 释放 出来用作针对 欧洲兔子 的 生物 控制工具 时, 有证据表明 该 病毒 的 毒 力 随着时间增加 , 可能是因为经常 通过 以动物尸体为食 的 丽蝇( blow flies ) 出现病毒传播 ,能 使 宿主死亡 成为受自然 选择 青睐的 优点 。 类似地,对 植物 RNA 病毒 的实验研究表明, 高毒力 并非必然妨碍对 宿主的适应 。 在疟疾的 案例中 , 已证明高毒力的 疟原虫 在宿主中 具有竞争优势。 除了进化上的权衡之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一种新出现病毒的毒力水平。例如,单个宿主内“ 短视的(short- sighted)”毒力进化 对宿主间的传播可能是有害的,新出现的 溢出( spillover)感染 如果只经历了数量有限的传播事件,可能其毒力水平尚未被自然选择依据其传播能力进行优化。因此,对于溢出感染,正在发生的传播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 随机漂移效应( random drifteffects) 的支配,包括通常伴随此类事件而来的严重的 种群瓶颈(population bottlenecks) 。最后,毒力有时可能只是另一种性状选择或另一种物种传播选择的副产品。 因此,理论告诉我们, 自然选择可以增加或减少病原体的毒力 , 这取决于宿主、病毒和环境之间的特定组合 。虽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但理论只能提供有用的概 论 ,因为相关因素差别很大,需要根据具体 案例 进行评估。然而,如果了解其 基因组基础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 毒 力 进化 。 相关博文: Nature综述: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毒力的进化(1) 2020-03-05 Nature综述: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毒力的进化 (2) 2020-03-07 原文全文下载: The phylogenomics of evolving virus virulence.pdf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3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安全界从事安全公理定理定律归纳研究的简况
热度 2 After50 2020-3-9 11:05
国内安全界从事安全公理定理定律归纳研究的简况 一门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学科,有没有公理、定理、定律之类的理论,可以作为评价该学科的理论的严密性或严谨性和科学性。说到这大家肯定会想起数学这门学科来,数学是学界公认的最严谨的科学,数学中有很多公理、定理和定律。 对于安全科学这门新兴大交叉综合学科,多年来已形成的有关安全科学理论大都是定性的东西,除了经验的定量公式以外,安全科学自身很难拿出一些类似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定律之类的理论,以至于还有研究者不认为安全科学属于科学,这的确是安全科学的短板。不过,就个人认识,安全科学还是有不少类似公理、定理和定律可以归纳出来的,只是思考和研究这类问题的人极少,所以现有相关成果非常稀缺。 国外的文献还没有做专门研究,一下子不能妄加评论。国内的文献情况,个人也还没有系统调查,只是在《中国知网》文献库先做个快速检索。以下是按发表时间维度检索的一些结果: 2000 年 12 月 ,抚顺矿务局供电部刘国财和抚顺市煤气总公司尹国维在发表的文章(见:刘国财 , 尹国维 . 安全的本质、规律和定理 . 兵工安全技术 , 2000(06): 35-38. )中提到, “ 确认安全定理的概念,指导人们从本质上超前有效预防事故发生,这不仅对安全的认识是一次理性飞跃,而且对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和达到征服事故的目的也是一次重大突破。 ” 文章还给出了安全定理的概念: “ 安全定理系指人与物在其置于系统的变化过程中不仅具有与客观事物规律相依而生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从与隐患、事故对立统一中分离出来变成合于客观事物规律产物的社会属性,能促进客观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 ” 上述对安全定理的意义认识是很可贵的,但文章并没有对安全定理做具体研究和归纳出什么安全定理出来。 2001 年,刘国财等又发表了基本相同的文章 (见:刘国财 , 吴国良 . 安全的本质、规律和定理 . 林业劳动安全 , 2001(03): 27-29+38. )。 2007 年 11 月 ,中南大学吴超在发表的文章(见:吴超 . 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11):5-15. )中,给出的安全科学学公理定义是:安全科学学公理是在某一个安全理论系统中公认为不需要证明而成立的命题 , 安全科学学公理不需要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 , 它是构造某个安全理论体系的前提。安全科学学公理的不证自明的性质是相对的 , 在某个安全理论体系中作为公理的命题 , 在另一理论系统中不一定能作为公理。并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从发展安全学科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安全科学学的五条公理:公理( 1 ):由于安全学科的综合特性 , 它的应用涉及到其他各种学科 , 因此 , 其他各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和渗透到安全学科的研究中。公理( 2 ):由于安全学科的综合特性 , 安全学科的思想基础是安全系统思想。公理( 3 ):由于安全学科的综合特性 , 它具有浩瀚的时空 , 安全科学方法学是研究和发展安全学科的最重要和最基本方法。公理( 4 ):由于安全学科的综合属性 , 它具有浩瀚的时间和空间 , 比较研究方法是研究安全科学的最有效的途径。公理( 5 ):从安全学科的综合属性可以得出 , 安全学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功能系统性、复杂非线性和整体综合性特征。 2012 年 9 月 ,中国地质大学罗云等在发表的文章(见:罗云 , 许铭 , 范瑞娜 . 公共安全科学公理与定理初探 . 中国公共安全 ( 学术版 ), 2012(03): 16-19. )中,基于概念和比较优势与科学优化的方法,针对安全的重要性、本质性、相对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提出并探讨了 生命安全至高无上、事故灾难是安全风险的产物、安全是相对的、危险与风险是客观的、人人需要安全 5 大安全科学公理。在公理的基础上,推导演证出了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秉持事故可预防信念、遵循安全发展规律、把握持续安全方法论、遵循安全人人有责准则 5 大安全科学定理。 2013 年 7 月,罗云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年会上发表了类似的文章(见:罗云 . 安全科学公理、定理、定律的分析探讨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13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3: 35-43. )。 2012 年 12 月 ,中南大学吴超在发表的文章(见:吴超 . 安全工作十公理 . 湖南安全与防灾 , 2012(12): 58. )中,给出了安全工作公理的定义: “ 安全工作公理是经过人们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正确的,而且不需要由其它判断加以证明的安全命题或安全原理。由这些公理又可以推导出很多相关的安全道理,用于指导人们的安全工作。 ” 指出 “ 除了安全科学技术介绍的安全学原理中一些可以作为公理外 , 以下 10 条可作为安全工作的公理:公理 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公理 2 :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公理 3 :安全文化是第一文化。公理 4 :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公理 5 :安全教育应从出生开始。公理 6 :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公理 7 :风险总是存在且是动态的。公理 8 :有安全知识和意识才能感知危险。公理 9 :事故总在系统弱处引发。公理 1 0 :发生伤亡总有前因后果。 ” 2015 年 1 月 ,中国地质大学许铭等在发表的文章(见:许铭 , 吴宗之 , 罗云 . 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25(01):3-8. )中,指出为解决安全科学技术基本概念,基于公理化方法,阐明危险源、隐患、风险、安全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归纳安全生产领域的 4 个安全技术公理。公理 1: 危险源的固有风险是确定的;公理 2: 成熟技术的现实风险是可控的、可接受的;公理 3: 隐患增大现实风险;公理 4: 基于风险可最大化实现安全。 2016 年 10 月 ,中南大学杨冕和吴超在发表的文章(见:杨冕 , 吴超 . 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的构造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2016, 36(10): 2712-2720. )中,指出“清晰严谨的原理体系是安全科学立足的根本,基于这一认识,梳理安全学的 9 个核心概念,提出安全学的 5 条公理和 5 条定律,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研究不同事故致因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 30 条推论,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安全学原理系统。结果表明: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科理论从宽泛走向严谨。” 2017 年 10 月 ,中南大学王秉和吴超在发表的文章(见:王秉 , 吴超 . 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论纲 . 情报杂志 , 2017, 36(10):48-55+35. )中,“提出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的 2 条理论假设;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梳理并推导出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的 12 个核心概念和 5 条公理。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逻辑架构。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逻辑架构为未来的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实践绘制了一幅科学严谨的 发展蓝图 ,有利于引导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理论研究从 零散化 走向 体系化 ,有利于指导基于安全信息视角构建科学严谨的系统安全学理论体系。 上述是从安全科学理论层面去调研的,的确如文章开头所说,相关成果非常稀缺。如果从安全技术层面去考查相关的安全技术公理、定理和定律,结果肯定会多得多,但它们基本属于其它相关领域的内容,不是安全科学自身的东西。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4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前方高能~《电子与封装》征稿啦!征稿!征!!!
EPjournal 2020-2-27 16:30
《电子与封装》开始征稿啦!快来看看!疫情期间在家牟足了力气的你,写论文吧!论文吧!文吧!吧!欢迎综述、电路设计、封装、组装、测试、微电子制造、可靠性、产品、行业资讯......论文!   《电子与封装》杂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以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为特色、兼顾半导体器件和IC的设计与制造、产品与应用以及前沿技术、市场信息等的专业技术性刊物,是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会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会刊。为促进我国半导体封装测试及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强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特向广大读者和有关专业人员诚征下列内容稿件:   1. 反映国内外微电子元器件及IC封装、测试、设计技术的综述文章;   2. 微电子元器件和各类IC封装技术、测试技术、可靠性设计及相关科研成果;   3. 各类集成电路、微系统、MEMS、SiP、SoC等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   4. 各种半导体封装材料、管壳、基板、模具、引线框架和设备的研究、设计和生产技术;   5. 半导体器件和IC的设计技术;   6. 半导体器件和IC的制造工艺、产品与应用;   7. 各类半导体、微电子相关前沿技术;   8. 5G、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相关技术;   9. 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封装测试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市场信息及市场分析。 选择《电子与封装》的三大理由    No.1 处理周期短   投稿后3个工作日内可收到初审结果,平均录用周期为3个月!    No.2 发表空间大   栏目涉及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品、应用、市场)!    No.3 影响力度强   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会刊,发行范围覆盖全国!    稿件一经录用,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支付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 (论文相关著作权视作全部授予《电子与封装》编辑部使用); 同时可为作者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开设账户并充值200元,该额度可用于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查阅或下载文献 。   特别提示:   1、来稿请附上有作者签名、单位盖章的脱密证明(或提供所在单位论文脱密处理流程完毕的相关证明)。   2、来稿请注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电话、E-mail或其他长期联系方式。   我们将与有识之士一起,竭诚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敬请各方人士积极投稿,携手将电子封装行业自己的刊物办好。    来稿请登录官网 www.ep.org.cn ,点击右上角“作者投稿” 。   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建筑西路777号B5栋《电子与封装》编辑部,邮编214072。   电话:0510-85860386。   E-mail:ep.cetc58@163.com
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
qujiangwen 2020-2-15 14:51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通信作者: 李立明; 梁晓峰; 姜庆五; 汪华; 王波 摘 要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基础上,形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病毒最初的来源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穿山甲为潜在的动物宿主。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潜伏期 5.2 d ,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 (R 0 ) 为 2.2 。 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病死率为 2.38% ,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较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要点包括完善疫情信息监测、隔离诊治传染源、加快疑似病例诊断、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重视聚集性疫情防控和院内感染防控、关注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加强社区防控。 【 关键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2019 冠状病毒病 ; 流行病学 ; 特征 引 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 NCP ),简称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WHO 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 2019 冠状病毒病(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自 2019 年 12 月 12 日首例患者入院以来,截至 2020 年 2 月 10 日,我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 42 708 例,累计死亡 1 017 例 。其中,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累计确诊病例分别占全国的 74.3% 和 43.2% ,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同时,中国以外有 24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确诊病例 395 例,累计死亡 1 例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基于文献综述、专家研讨等方法,形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以便读者能不断积累对这个新发传染病的认识,提高防控意识,共同应对疫情。现介绍如下。 一、传染源 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 潜伏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的传染性还有待研究明确。 1. 病毒的来源 :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属。进化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与来自中华菊头蝠(中国马蹄蝠的一种)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es)最为相似,核苷酸同源性达到84%,与人类SARS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达到78%,与MERS病毒的同源性达到约50% 。蝙蝠体内拥有种类最多的冠状病毒,是多种冠状病毒的宿主 。目前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最原始的宿主为中华菊头蝠,通过某种动物宿主扩散到人类,并引起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次疫情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存在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最早41例确诊病例中,有27例报告曾接触过华南海鲜市场 。因此,目前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最初的来源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在野生动物买卖、经营、运输、屠宰、交易等过程中,病毒由动物宿主传到人,进而再出现人际传播。 2. 病毒变异情况 : 到目前为止,病毒样本之间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几乎完全相同 ,提示病毒未发生明显的变异 。 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监测也表明,不论是环境中分离的病毒,还是前期在人体中分离的病毒,再到近日分离的病毒,均未发现明显的变异 。 不过,基于人类对冠状病毒的认知,新型冠状病毒是正链RNA病毒,未来仍有可能发生突变与重组,在突变过程中毒性可能增强或减弱。 3. 动物宿主 : 大多数种类的蝙蝠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或岩洞中,距离人类活动区域较远。 目前认为,来自蝙蝠的病毒需要进入某种半野生状态的哺乳动物(即动物宿主)体内继续进化,经过一定的突变和重组后传播到人类 。 最新研究表明 ,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动物宿主,从穿山甲分离的β冠状病毒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动物宿主的发现,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4. 传染源的种类 : 随着华南海鲜市场和多数地区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关闭,目前认为野生动物(动物宿主)已经不再是目前疫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这种情况既往在SARS并没有发生过 。 隐性感染者没有症状,难以及时被诊断和隔离,容易造成社区中传染源的积累,导致控制疾病传播的难度增大 。 除了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以外,有研究提示,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染性,从而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他人 。 还有研究发现,在恢复期的患者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提示也可能具有一定传染性 。 二、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 - 口传播风险 。气溶胶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有待研究证实。 1. 呼吸道飞沫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谈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 2. 间接接触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也可通过与感染者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含有病毒的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会导致感染。广州、山东等地在检测确诊患者的居住环境时,在门把手、手机等物品表面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 3. 粪 - 口传播: 粪 - 口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近期,在武汉、深圳地区甚至美国的首例病例中都发现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说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复制并且存在,提示存在粪 - 口传播的可能 ,但还不能确定进食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和传播。也有观点认为,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形成气溶胶的方式再传播,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4. 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 WHO 也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评估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 5. 母婴传播: 目前已经报道母亲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新生儿出生 30 h 后咽拭子病毒核酸阳性的病例 ,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感染,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证实 。 三、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群没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1. 人群普遍易感: 从全国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抵抗性,只要满足传播条件均可以感染 。对全国 4 021 例确诊患者(诊断日期截至 1 月 26 日)的分析也表明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其中 30~65 岁患者占 71.45% , 10 岁以下儿童患者占 0.35% 。老年人和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可能增加 。 2. 高危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感染风险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1 月 1 - 28 日连续入院的 138 例患者中,医务人员的比例高达 29% 。对来自 31 省份 552 家医院的 1 099 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断日期截至 1 月 29 日)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医务人员的比例为 2.09% 。 四、流行特征 自 2019 年 12 月中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经历了局部爆发、社区传播和大范围传播三个阶段。 1. 传播动力学: 对流行初期 425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报告时间截至 1 月 22 日)的回顾性研究表明 ,平均潜伏期为 5.2 d ( 95% CI : 4.1~7.0 ), P 95 为 12.5 d ;在早期阶段,流行加倍时间为 7.4 d ,即感染人数每 7.4 d 增加一倍,平均连续间隔(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平均间隔时间)为 7.5 d ( 95% CI : 5.3~19 ), R 0 估计为 2.2 ( 95% CI : 1.4~3.9 ),即每例患者平均将感染传给 2.2 人。 WHO 估计的基本再生数 R 0 为 1.4~2.5 。通常随着防控措施的实施, R 0 也会发生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在 2020 年 1 月 1 日前发病的病例中,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患者占 55% ,而 1 月 1 日以后发病的患者中该比例仅为 8.6% ,提示自 1 月 1 日以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已经转为社区传播阶段。目前已有新型冠状病毒第四代传播的报道,表明病毒能够实现持续的人际传播 。 2. 发病至诊断时间: 对初期 425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分析发现 ,从发病至首次就诊的平均间隔为 5.8 d ( 1 月 1 日前发病的患者)或 4.6 d ( 1 月 1 - 11 日发病的患者);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间隔为 12.5 d ( 1 月 1 日前发病的患者)或 9.1 d ( 1 月 1 - 11 日发病的患者)。对全国 4021 例确诊患者的分析发现 27 ,从发病到诊断的平均间隔为 5 d ;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隔随发病时间的后移逐步缩短, 1 月 14 日之前、 1 月 14 - 22 日和 1 月 22 日之后发病的患者,从发病到诊断的平均间隔分别为 14 d 、 6 d 和 1 d ,表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发现和诊断能力逐渐改善;重症患者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为 7 d ,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为 8 d ,均明显高于轻症患者;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发病至诊断时间明显延长(平均为 9 d ),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间隔为 9.5 d 。 3. 传播阶段: 新型冠状病毒自 2019 年 12 月中旬以来,就在密切接触人群中开始了人际传播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海鲜市场暴露所致的局部暴发阶段。该阶段主要在 2019 年 12 月底前,主要在接触海鲜市场的人群中形成局部爆发。这一阶段的病例大多与海鲜市场的暴露有关。②疫情扩散形成的社区传播阶段。病毒通过接触海鲜市场的人群扩散到社区,形成社区传播,在武汉市多个社区和家庭内发生人际传播和聚集性传播 。③疫情蔓延形成的大范围传播阶段。由于恰逢中国农历春节,人员流动性很大,疫情迅速扩大和蔓延,并且从湖北省迅速扩大到我国其他地区,同时世界范围内病例逐渐增多。 1 月 30 日, WHO 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 五、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总体上其病死率低于 SARS 和 MERS 。 1. 临床表现: 对 41 例疫情初期确诊患者(诊断日期截至 1 月 2 日)的研究发现 ,发病时常见症状为发热( 98% )、咳嗽( 76% )、肌痛或疲劳( 44% ),不典型的症状包括咳痰( 28% )、头痛( 8% )、咯血( 5% )和腹泻( 3% );约半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从发病到呼吸困难的中位数为 8 d ); 63% 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所有患者均存在肺炎;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9% )、急性心脏损伤( 12% )和继发感染( 10% ); 32% 的患者需要在 ICU 接受治疗。对 1099 例确诊患者(诊断日期截至 1 月 29 日)的分析发现 ,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 87.9% )和咳嗽( 67.7% ),腹泻( 3.7% )和呕吐( 5.0% )少见; 25.2% 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82.1% 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 50% 患者入院时胸部 CT 表现为毛玻璃样阴影; 5% 的患者需要在 ICU 接受治疗。对 1 月 1 - 28 日期间 138 例住院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 30 ] ,在 ICU 接受治疗的患者年龄更大,更有可能合并基础疾病,也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存活出院患者中位住院时间为 10 d 。 2. 按照病情轻重的患者构成: 对全国 4 021 例确诊患者的分析发现 ,重型、普通型和轻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 25.5% 、 69.9% 和 4.5% 。对 1 099 例患者的分析发现 ,重型患者的比例达到 15.7% 。可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数为普通型和轻型 。 3. 治疗措施: 对 1099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在治疗方面,分别有 38.0% 、 6.1% 、 57.5% 和 35.8% 的患者接受吸氧、机械通气、静脉用抗生素和奥司他韦治疗,只有重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18.6% 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重型患者中应用率明显高于非重型患者; 5 例重型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室治疗、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分别占 5.00% 和 2.18% ; 6.1% 的患者预后较差,即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室治疗、进行有创通气治疗或死亡。 4. 病死率: 截至 2 月 10 日,全国累计死亡病例达到 1 017 例,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率为 2.38% ,其中全国(湖北省除外)病死率为 0.39% ,湖北省(武汉市除外)病死率为 1.70% ,武汉市病死率为 4.05% 。根据 WHO 的报告 ,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病死率为 0.25% 。从现有数据看,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率低于 SARS 和 MERS 。 SARS 病死率为 9.6% ( 774/8 098 ) , MERS 病死率为 34% ( 858/2 494 )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中,湖北省死亡病例占 95.8% , 80% 以上为 60 岁以上老年人, 75% 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 。研究发现 ,与其他人群相比,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更高;重型患者病死率高于普通型和轻型;诊断时间越晚(发病至诊断时间超过 5 d ),死亡风险越高。 5. 治愈: 截至 2 月 9 日,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达到 3 281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 500 多例出院患者的病例和诊疗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发现平均住院时间为 10 d 左右;已出院患者中 6% 为重症患者,不到 1% 为危重症患者,提示重症病例和危重症病例通过合理的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出院的。 六、防控要点 1 月 20 日,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以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控措施 。同时,针对当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特点,结合目前疫情防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仍然要坚持早期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防控策略,主要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 疫情信息监测: 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加强病例发现和病例报告。提高医疗机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和报告意识,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应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当立即进行网络直报。社区组织要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有流行病学史并且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人群,作为重点风险人群,由专业机构采样检测。发生聚集性疫情后,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在 2 h 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直报。 2. 传染源隔离: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诊治。隐性感染者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隔离观察。建议尽快对病例按病情分类,将危重、重症或肺炎病例收治入院治疗,由呼吸科和 / 或传染病专科医护人员进行救治。其他轻症患者关键在隔离,不需特殊治疗或仅对症治疗。可通过征用专门的病房楼、宾馆等地点进行隔离管理,配备医护人员,定期巡诊,尽量不占用有限的医院床位和专科治疗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此外,建议加快对隐性感染者及其传染性的研究 。 3. 加快疑似病例的诊断: 大量疑似病例的存在和每日不断新增的疑似病例的积累,严重干扰了疫情趋势的研判,影响了防控的决策和措施的落实。建议尽快调整当前的实验室检测布局,加快病例诊断时间,简化病例诊断程序。湖北省在全国支援的同时,应在疫情重点地区设立区域检测中心,抽调全国的检测力量,尽快完成存量疑似病例标本的检测,明确诊断。湖北以外的省份应尽量缩短疑似病例的确诊时间,简化病例诊断程序,疑似病例的确诊或排除应在 48 h 内完成。建议把缩短疑似病例诊断时间作为督导组近期检查各地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 密切接触者管理: 加强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管理。由于存在一定比例的隐性感染者,并且这部分人群同样具有传染性,仅根据有无症状来筛查密切接触者无法满足隔离传染源的目的,建议对密切接触者在发现时即进行采样检测,以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传染性,并在医学观察解除时开展病原筛查,以防范隐性感染者处于排毒期。 5. 聚集性疫情防控: 疫情初期以散发病例为主,随着疫情的发展,聚集性疫情所占的发病数比例不断增加,暴露源发生重大变化。北京、上海、江苏和山东等省市发现,聚集性疫情所涉及到的病例数占全部确诊病例的 50%~80% 。聚集性疫情已成为全国各地疫情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国近千例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发现 ,常见的聚集性场所有家庭、医疗机构、学校、商场、工厂、企业等,其中 83% 的聚集性疫情以家庭为单位;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年龄范围比较广,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一代传播大约占 22% ,二代患者占 64% ,个别的会出现三代甚至四代患者。建议提高对聚集性疫情严峻形势的认识,密切关注聚集性疫情动态,强化政府部门、单位、社区和个人的责任,加强全社会动员,坚决杜绝各种聚会、集会等聚集性活动,关闭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认真落实各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掌握病例出院标准,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视情况征用宾馆、学校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管理。 6. 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 按当前复工政策, 2 月 10 日起恢复全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有利于恢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但会面临因大量人员流动引起疫情传播的风险。据统计, 2019 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达 29.8 亿人次,仅正月十六上班当天全国的流动人口就可能达数千万人次。建议国家尽快组织制定应对预案,各地各部门按预案制定规范和工作方案,紧密监测返程春运,最好实施错峰调度。适当控制公共交通工具上座率,为分散就坐、隔位就坐预留空间,并在交通工具后部设立隔离区,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可在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加强对发热人员的监测和医学观察,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更严格的流出、流入人员监管措施,严格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各种交通设施及工作场所防控措施,并抓细抓实。 7. 院内感染防控: 近期院内感染事件频发,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近期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的分析,除大城市医院的急诊、发热门诊、呼吸科和传染病科医务人员防护较严外,其他大部分医院的门诊、住院等其他科室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加上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庞杂且频繁出入医院,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医院内感染的风险极大。建议开展医院医务人员全员院内感染防护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呼吸科、传染病科以外科室人员的培训。足量配备必要的防护、消毒设施和用品,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根据各地疫情发展严重程度,对口腔等高危型专科实施应急停诊。明确提出对住院手术、发热和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转入定点医院治疗。 8. 社区防控: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要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落实。加强人员追踪,追踪和督促来自武汉人员实施居家医学观察 14 d 。发动社区防控力量,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发布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引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https://mp.weixin.qq.com/s/qGwYDFE1gbZNfk3DLQJxlw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9,1902657-SnO2作为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
zsqxinghe 2020-2-8 11:35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物理屏障、孔隙边界、异质界面——抑制Sn粗化增强SnO2储锂/钠/钾反应可逆性 https://www.materialsviewschina.com/2020/01/42170/ AEM-SnO2综述.201902657.pdf https://www.materialsviewschina.com/2020/01/42170/
个人分类: 我的文章|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研秘技十四:综述东来顺,引用西太后
热度 3 heruspex 2020-1-15 07:47
2010 年,我导师王珏跟我说起王飞跃老师想找我讨论智能交通相关的事情。我约了下王老师的时间,刚好他在王府井附近开会,又是吃饭的时间,就约在东来顺边吃边聊。他跟我谈了他一段时间来对大数据的思考,认为大数据的核心与本质应该是数据驱动( Data-Driven ),想从交通开始树立这个理念,建议我以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为题,写篇综述并加展望。 我听了后,也觉得不错、有意义,只是觉得题目太大,有点无人下手的感觉。王老师便建议,从视觉这个我相对熟悉的领域开始着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有选择的下载了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简称为 IEEE TITS) 这个期刊及相关方向的期刊和会议上、至 2010 年的近十年发表的论文,逐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也顺便把自己原来对智能交通的理解进行了拓展,对这一方向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并提炼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比如归纳出文献中存在的若干研究分支和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各种潜在的应用等。大概花了约 10 个月的时间, 我才写出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再加上后期几位朋友的加入及反复讨论,对本综述可涵盖的范围做了扩展,对语言做了进一步的润色和提升,大约总共一年多的时间,这篇名为“ Data-Drive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 Survey ”的文章才最终于 2011 年在 IEEE TITS 上发表 。比较有趣的是,自 2012 年开始,随着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的兴起,利用大数据能帮助提升预测性能这一技巧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认识到, 数据驱动也因此开始成为了各行各业运用智能计算的主要方式。 图 1 截图来自 IEEEXplore 数字图书馆 ,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5959985/authors#authors 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已经 2020 年了。前两天上 IEEE 官网上看了下这篇文章的下载量和引用数,还不错,分别是 14350 次和 487 次,当然学术 Google 上的引用数还要高个 300 次。我截图分享给王老师看了下,他也觉得挺开心,调侃说这文章是“综述东来顺,引用西太后” (释:西太后意指“高高在上”。另外,当年西太后住地恰好在东来顺的西边、紫禁城的最后面 )。 一、“相关工作”写法 科技论文中,需要有一节“ Related Work ”,即相关工作。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在作者研究的问题上,同行的研究者们的进展情况。这一节放的位置有两种。一是紧跟“介绍”节,另一种是放在“提出的方法”节之后。前者方便快速了解,后者不容易干扰读者尽快了解作者的贡献。怎么放置,看个人的喜好。 而对于刚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或非专业科学爱好者来说,“相关工作”方面有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成果,完全不需要考虑讨论相关工作。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确实是新的。但这种情况极少,毕竟多数人都是要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另一种是文献看少了,或自己没有利用合适的关键词去检索相关文献,导致误以为自己做的工作是前无古人的。后者的后果,就是文章会白写了,实验得重做,因为有经验的评审会以“缺乏与现有方法的对比”为理由来拒稿。 既然有已经发表过的相关论文,那么就需要围绕自己在论文中做的研究点稍微详细地展开介绍。这里, 平时注意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 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一般来说,可以在学术谷歌或相似的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关键词来查找相关的文献,也可以根据看过的论文后提供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的去查找。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不要引述大家没听说过的期刊或会议的文章,因为有可能拉低待提交论文的档次。但要尽量引用待提交论文所在的期刊或会议的文章,这样能增强评审对论文相关性的认可。比如,很多会议在评审阶段就有一项“是否与本会议相关”的选项。 完成“相关工作”的文献收集后,就需要按拟投稿会议或期刊的要求来阐述这一节的内容。理想情况下,如果论文的研究成果是通过有机融合两个不同方向的思想而成的话,则宜将相关工作宜分成两部分分别阐述。每个部分都可以再按范畴来进一步细分。与《读研秘技》上一节所述的相比, 这里对每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的总结应该更详细,文献引用也应适当增加。而在逻辑上,仍然应该想好本论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综述内容一定要切题,从各个侧面突出论文的贡献 。比如先前的方法虽然速度快,但精度低;或者缺乏收敛率证明;没有唯一解等,如果本文的贡献是解决了这些问题的话,就可以在逻辑上让评审和读者相信本文工作是有意义的。另外,也要注意不要偷懒,尽量不要对介绍部分出现过的文献介绍采用拷贝粘贴的复用方式,最好变换下句式和表达方式,以免被认为是词汇量匮乏。 二、综述论文的意义 除了“相关工作”需要在论文中简要综述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更全面的综述,那就是论文本身就是篇综述,如我一开始提到的那篇。值得注意的是,综述论文的写法、意义存在显著的不同。 写篇技术论文,一般有一两个、两三个创新点就行了,往往是从局部着手, 但综述性论文需要有更强的全局操盘能力 ,在论文的阅读上要广得多、量也要多一些。因此,他需要作者在综述性内容的相关领域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积累和时间沉淀。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多个单位来交叉互补式的合作,才能形成一篇有质量的综述。 综述也很难写,因为论文的长度比技术性论文通常要多不少,以 IEEE Transactions 系列的期刊为例,技术论文一般的长度限制是 10 页,而综述则可以到 15 页。要做到全局逻辑通顺、条理清晰,小同行大同行都能看明白,并不容易且耗时。有些综述性文章,可能还得做完整的、相同实验环境下的方法比较,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不过, 对于博士生来说,写综述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虽然开始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对做研究却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通过它可以把自己要研究的方向理清楚,形成好的逻辑思维,并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去找创新点。 它也有助于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产生持续性的研究成果 。比如我读博士期间,曾就流形学习的一个特殊情况,一维流形或主曲线,即穿过数据分布的中间的曲线,写过一篇综述 。在 2003 年来复旦工作后,我在此方向上还继续形成了多个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 作为一篇好的综述文章,它应当能把该方向的各个分支、进展、前沿、不足讲清楚。最好能给出一个结构图,来归纳和细分此综述研究的方向,这样读者就能够在不看论文细节的情况下对此综述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如图 2 所示,它是针对高维数据回归、或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更流行的说法“因果推断”问题,如何减少“因”中特征维数而不影响对“果”的推断的一个归纳总结图 。 图 2 :实值多变量维数约简算法分类,缩写均为相应的算法,详情请参考文献 另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在综述文中向读者传递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或 Insight ,给有兴趣在此方向做研究的读者建议参考的路线,以及避免踩不必要的坑。如果前瞻性做得足够好,有可能五至十年后再回看这篇综述文章,里面提及的潜在研究方向仍然是有价值的。那么,这样的综述文章就很意义了。 当然,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像记流水帐似的综述。这要么是只是做了简单的文献收集,要么就是没有意识到综述的价值,纯粹只是为了发论文而写综述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写综述文章前,还需要检查下,是否有同样或相似内容的综述已经在其它刊物发表了。如果有的话,那需要在写的内容和侧重点上拉开与之前综述的差异,并在介绍部分澄清这一差异。 总之,相关工作的“综述”大致上反映了作者对其研究方向认识的全面程度和深度,尽管有时候评审会忽略这一节,但也要小心有些评审会从这一节中发现作者在认识上或知识储备上存在的漏洞,以至于看低论文的实际贡献。 而在写综述上,我建议要写就写完整、认真一些,尤其是前瞻性和 Insight 需要挑出来,要让读者看到作者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记流水帐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同行愿意去仔细研读此综述文章,甚至跟着综述中的建议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张军平 2020 年 1 月 15 日 参考文献: 1. Junping Zhang, Fei-Yue Wang, Kunfeng Wang, Wei-Hua Lin, Xin Xu, Cheng Chen. Data-Drive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 Surve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12(4):1624-1639, 2011. 2. 张军平,王珏 . 主曲线研究 : 综述 . 计算机学报 , 26(2): 137-148, 2003. 3. 单洪明,张军平 . 实值多变量维数约简:综述 . 自动化学报, 44(22): 193-215, 2018. 延续阅读: 13. 读研秘技十三: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12. 读研秘技十二:重灾区的论文摘要 11. 读研秘技十一:论文的选题与选题目 10. 读研秘技十:不对称的压力与科研流水线 9. 读研秘技九:讨论班与综合科研能力 8. 读研秘技八:泡泡糖与脱口秀 7. 读研秘技七:高徒出名师 6. 读研秘技六:正说寻师 -- 四个维度 5. 读研秘技五:从射雕戏说寻师 4. 读研秘技四:湖南人的霸蛮与荷尔蒙 3. 读研秘技三:我的想象力飞了起来 2. 读研秘技二:时商与基础误区 1. 读研秘技:你能更优秀(一):时商,从爱多士说起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认证及智能交通。至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21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ITS, TAC, TIP等。学术谷歌引用3600余次,ESI高被引一篇,H指数30。 出版科普著作《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连续24次推荐至科学网头条,曾五次进入京东科普读物新书榜前三名。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观点曾被《国家治理》周刊、《瞭望》、《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连载的《读研秘技》至今被科学网推荐头条12次。
9215 次阅读|7 个评论
喜迎2020!NML综述大礼包奉上
nanomicrolett 2020-1-2 16:16
2020年即将到来,想必大家在过去的一年一定收获了很多的知识,技能或者文章(崇拜脸),NML也很有幸能同大家一起度过奋斗的日子。在此,小编精心整理出NML收录的最新41篇综述文章作为大礼包以感谢大家过去一年的陪伴,其中囊括了大部分目前纳米领域的前沿工作,希望能够为大家的科研工作助力。祝大家在2020年科研顺利,心想事成! 1.NML综述|水分解无碳能源的最新进展和方法 1.Recent Progress andApproaches onCarbon-Free Energy fromWater Splitting AslamHossain, K.Sakthipandi, A.K.M.AtiqueUllah, SanjayRoy Nano-Micro Lett.(2019)11:10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35-4 2.NML综述 | 细胞膜仿生—纳米生物医药新技术 2. Cell Membrane Coating Technology: APromising Strategy forBiomedical Applications Yao Liu, JingshanLuo, XiaojiaChen, WeiLiu, TongkaiChen Nano-Micro Lett. (2019)11:10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30-9 3.NML综述| 细胞纳米力学研究之”利器”—软体驱动器 3.Cell Nanomechanics Based on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 Device ZhichaoLi, ChaoGao, SisiFan, JiangZou, GuoyingGu, MingdongDong, JieSong Nano-Micro Lett.(2019)11:98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31-8 4.NML综述| 带你深入了解可充电锌离子电池 4.Recent Progress onZinc-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angwangXu, YingWang Nano-Micro Lett.(2019)11:9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22-9 5.NML综述| 半导体纳米材料外延异质结构的湿化学合成及应用 5. Wet-Chemical Synthesis andApplications ofSemiconductor Nanomaterial-Based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 JunzeChen, QinglangMa, Xue-JunWu, LiuxiaoLi, JiaweiLiu, HuaZhang Nano-Micro Lett.(2019)11:8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17-6 6.NML综述| 二维MXene如何助力光催化? 6.2D MXenes asCo-catalysts inPhotocatalysis: Synthetic Methods YuliangSun, XingMeng, YohanDall’Agnese, ChunxiangDall’Agnese, ShengnanDuan, YuGao, GangChen, Xiao-FengWang Nano-Micro Lett.(2019) 11:7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09-6 7.NML综述| DLD知多少?新加坡NSU综述带你了解微流控生物医学新技术! 7.A Review on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 forParticle Separation andDetection ThoriqSalaf1,, YiZhang, YongZhang Nano-Micro Lett.(2019)11:7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08-7 8.NML综述| 电子皮肤大汇总!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 8.Graphene Nanostructure-Based Tactile Sensors forElectronic Skin Applications PeiMiao, JianWang, CongcongZhang, MingyuanSun, ShanshanCheng, HongLiu Nano-Micro Lett.(2019) 11:71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02-0 9.NML综述| 一文解读锡基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2 9.Advances inSn-Based Catalysts for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ShulinZhao, ShengLi, TaoGuo, ShuaishuaiZhang, JingWang, YupingWu, YuhuiChen Nano-Micro Lett.(2019) 11:6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93-x 10.NML综述|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 从详细的平衡极限计算到光子管理 10.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From Detailed Balance Limit Calculations toPhoton Management MohammadI.Hossain, WayeshQarony, SainanMa, LonghuiZeng, DietmarKnipp, YuenHongTsang Nano-Micro Lett.(2019) 11:58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87-8 11.NML综述|具有大孔隙度的分层金属有机框架: 合成,成果和挑战 11.Hierarchic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Macroporosity: Synthesis, Achievements, andChallenges HuanV.Doan, HarinaAmerHamzah, PrasanthKarikkethuPrabhakaran, ChiaraPetrillo, ValeskaP.Ting Nano-Micro Lett.(2019) 11:5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86-9 12.NML综述|二维横向异质结构的最近进展 12.Recent Advances in2D Lateral Heterostructures JianweiWang, ZhiqiangLi, HaiyuanChen, GuangweiDeng, XiaobinNiu Nano-Micro Lett.(2019) 11:48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6-y 13.NML综述| “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XAS)”知多少?一文带你了解XAS近10年进展 13.In Situ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Studies ofNanoscale Electrocatalysts MaoyuWang, Líneyrnadóttir, ZhichuanJ.Xu, ZhenxingFeng Nano-Micro Lett.(2019) 11:4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7-x 14.NML综述|NASICON结构的NaTi2(PO4)3用于可持续储能 14.NASICON-Structured NaTi2(PO4)3 forSustainable Energy Storage MingguangWu, WeiNi, JinHu, JianminMa Nano-Micro Lett.(2019) 11:4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3-1 15.NML综述|MxSey(M = Fe,Co,Ni)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储能和转化中的应用 15.Applications ofMxSey (M=Fe, Co, Ni) andTheir Composites in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Conversion HuijieZhou, XiaxiaLi, YanLi, MingboZheng, HuanPang Nano-Micro Lett.(2019) 11:4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2-2 16.NML综述| 可穿戴设备黑科技! “私人定制”摩擦纳米发电机 16.Spiral Steel WireBased Fiber-Shaped Stretchable andTailor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Wearable Power Source andActive Gesture Sensor LingjieXie, XiaopingChen, ZhenWen, YanqinYang, JihongShi, ChenChen, MingfaPeng, YinaLiu, XuhuiSun Nano-Micro Lett.(2019) 11:3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1-3 17.NML综述|争议与挑战: 低维含铅卤化物钙钛矿中发光中心和边界态的起源 17.Origin ofLuminescent Centers andEdge States inLow-Dimensional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Controversies, Challenges andInstructive Approaches JimingBao, Viktor.Hadjiev Nano-Micro Lett.(2019) 11:2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54-4 18.NML综述|生物质衍生多孔碳纳米材料应用于电磁波吸收 18.Biomass-Derived Porous Carbon-Based Nanostructures forMicrowave Absorption HuanqinZhao, YanCheng, WeiLiu, LiejiYang, BaoshanZhang, LuyuanPaulWang, GuangbinJi, ZhichuanJ.Xu Nano-Micro Lett.(2019) 11:2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55-3 19.NML综述|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充电储能器件 19.Nanogenerator-Based Self-Charg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s KunZhao, YuanhaoWang, LuHan, YongfeiWang, XudongLuo, ZhiqiangZhang, YaYang Nano-Micro Lett.(2019) 11:1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51-7 20.NML 综述︱锂硫电池中聚合物复合框架的固硫作用 20.Housing Sulfur inPolymer Composite Frameworks forLi-S Batteries LukeHencz, HaoChen, HanYeuLing, YazhouWang, ChaoLai, HuijunZhao, ShanqingZhang Nano-Micro Lett.(2019) 11:1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49-1 21.NML综述|光电“明星”材料! 无铅卤素双钙钛矿 21.Lead-Free Halide Double Perovskite Materials: ANew Superstar Toward Green andStable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LiangChu, WaqarAhmad, WeiLiu, JianYang, RuiZhang, YanSun, JianpingYang, Xing’aoLi Nano-Micro Lett.(2019) 11:1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44-6 22.NML综述|最新进展! 二维材料异质结的制备、性质和器件研究 22.Recent Progress inthe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Devices ofHeterostructures Based on2D Materials YanpingLiu, SiyuZhang, JunHe, ZhimingM.Wang, ZongwenLiu Nano-Micro Lett.(2019) 11:1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45-5 23.NML综述|石墨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23.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Graphene: Emphasis onBiomedical Concerns S.Syama, P.V.Mohanan Nano-Micro Lett.(2019) 11: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37-5 24.NML综述|碳织构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24.Enhanced Roles ofCarbon Architectures in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LuWang, JunweiHan, DebinKong, YingTao, Quan-HongYang Nano-Micro Lett.(2019) 11: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33-1 25.NML综述|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的多孔半导体高效光催化剂 25.Recent Progress onEngineering Highly Efcient Porous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Derived from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enwenZhan, LimingSun, XiguangHan Nano-Micro Lett.(2019) 11:1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35-z 26.NML综述|“水助法”低温结晶二氧化钛纳米管 26.Review of Water-Assisted Crystallization for TiO2 Nanotubes Xiaoyi Wang, Dainan Zhang, Quanjun Xiang, Zhiyong Zhong, Yulong Liao Nano-Micro Lett. (2018)10:7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30-4 27.NML综述|用于碱性析氢反应的异质结构型电催化剂 27.Heterostructured Electro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Jumeng Wei, Min Zhou, Anchun Long, Yanming Xue, Hanbin Liao, Chao Wei, Zhichuan J. Xu Nano-Micro Lett. (2018) 10:7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9-x 28.NML综述 | 碳点的绿色合成、发光特性及其生物医学传感应用 28.Biogreen Synthesis of Carbon Dots for Biotechnology and Nanomedicine Applications Kok Ken Chan, Stephanie Hui Kit Yap, Ken-Tye Yong Nano-Micro Lett. (2018) 10:7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3-3 29.NML综述 | 超越石墨烯:新型二维材料在金属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29.Beyond Graphene Anode Materials for Emerging Metal Ion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 Santanu Mukherjee, Zhongkan Ren, Gurpreet Singh Nano-Micro Lett. (2018) 10:7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4-2 30. NML综述|三元钨酸盐基光催化剂在太阳能光解水和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30.Nanostructured Ternary Metal Tungstate-Based Photocatalystsfor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and Solar Water Splitting: A Review Jun Ke, M. Adnan Younis, Yan Kong, Hongru Zhou, Jie Liu, Lecheng Lei1, Yang Hou Nano-Micro Lett. (2018) 10:6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2-4 31. NML综述 | 光伏混合卤化物钙钛矿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进展 31.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Hybrid Halide Perovskites for Photovoltaics C. C. Vidyasagar, Blanca M, Mun˜oz Flores, Vıctor M, Jimenez Perez Nano-Micro Lett. (2018) 10:68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1-5 32.NML综述 | 水裂解催化剂: 层状三卤代磷酸酯 32.Layered Trichalcogenidophosphate: A New Catalyst Familyfor Water Splitting Cheng-Feng Du, Qinghua Liang, Raksha Dangol, Jin Zhao, Hao Ren, Srinivasan Madhavi, Qingyu Yan Nano-Micro Lett. (2018) 10:6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0-6 33.NML综述 | 二维纳米片材料的储能应用 33.Recent Progress on Two-Dimensional Nanoflake Ensembl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Huicong Xia, Qun Xu, Jianan Zhang Nano-Micro Lett. (2018) 10:6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19-z 34.NML综述 | 基于MOFs材料的环境污染物检测传感器 34.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Sensors for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 Sensing Xian Fang, Boyang Zong, Shun Mao Nano-Micro Lett. (2018) 10:6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18-0 35.NML综述 |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小营养物质和毒素 35.A Plasmonic Mass Spectrometry Approach for Detection of Small Nutrients and Toxins Shu Wu, Linxi Qian, Lin Huang, Xuming Sun, Haiyang Su, Deepanjali D. Gurav, Mawei Jiang, Wei Cai, Kun Qian Nano-Micro Lett. (2018) 10:5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04-6 36. NML综述 | 核-壳纳米结构: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36.A Review: Enhanced Anodes of Li/Na-Ion Batteries Based on Yolk-Shell Structured Nanomaterials Cuo Wu, Xin Tong, Yuanfei Ai, De-Sheng Liu, Peng Yu, Jiang Wu, Zhiming M. Wang Nano-Micro Lett. (2018) 10:4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194-4 37.NML综述 | 基于表面应力的微型压阻式SU-8聚合物悬臂梁传感器 37.A Review on Surface Stress-Based Miniaturized Piezoresistive SU-8 Polymeric Cantilever Sensors Ribu Mathew, A. Ravi Sankar Nano-Micro Lett. (2018) 10:3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189-1 38. NML综述 | 分子动力学模拟: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设计 38.Design of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Zheng Bo, Changwen, Huachao Yang, Kostya Ostrikov, Jianhua Yan,Kefa Cen Nano-Micro Lett. (2018) 10:3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188-2 39.NML综述 | 石墨烯可成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下一代材料吗? 39.A Mini Review: Can Graphene Be a Novel Material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Eng Liang Lim, Chi Chin Yap, Mohammad Hafizuddin Hj Jumali, Mohd Asri Mat Teridi, Chin Hoong Teh Nano-Micro Lett. (2018) 10:2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7-0182-0 40.NML综述| 基于二维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光催化剂 40.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Oxide and ChalcogenideBased Photocatalysts Farjana Haque, Torben Daeneke, Kourosh Kalantar-zadeh, Jian Zhen Ou Nano-Micro Lett. (2018) 10:2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7-0176-y 41.NML综述 |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光响应脂质体给药系统 41.A Concise Review of Gold Nanoparticles-Based Photo-Responsive Liposomes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Malathi Mathiyazhakan, Christian Wiraja, Chenjie Xu Nano-Micro Lett. (2018) 10:1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7-0166-0 链 接:https://pan.baidu.com/s/1tX4HcJAux3ltoBj-SD0kfg 提取码:vp08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5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撰写综述的六件小事
热度 1 isechina 2019-11-11 09:57
综述不仅是关于一个有趣的主题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为您的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机会。 一篇好的综述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权威指南并作为全球无数书籍和文章的参考。 然而,对于许多年轻研究人员来说,综述文章的关键构成要素仍然是一个谜。 以下是国际科学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专家们给出的一些关键建议。 1. 综述不是结果的简单罗列 在提出建议或写综述之前,你需要问自己:你是否有新的东西要说?一篇综述不应该只是各个部分的总结。读者应该从阅读中了解到一些他们从大量文献中不能得到的东西。因此,要确保你的观点包括对这项研究过去进展的比较、批判和评估以及你对未来实验的想法。 2. 如果可能的话,在写稿子之前提交一份建议书 可以通过联系期刊编辑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期刊编辑讨论是否有必要写一篇完整的综述。这样做也给编辑提供了一个机会,帮助你把想法塑造成能够有力地为杂志传递信息的东西,这也意味着你的论文有更高的发表机会。 在建议书中,你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主题很重要,以及为什么它现在就很重要。你还需要说明你为什么(有资格)来写。你不需要明确地列出原因,但是你应该以一种方式来呈现它们,让编辑理解为什么他们应该接受你的建议。 3. 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想法 从一个大纲开始,通过你的叙述,准确地引导你的读者。这不仅使你的文章更清晰,更容易理解,也帮助你决定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包括在综述中。尽早管理读者的期望很重要,告诉读者你为什么选择现在写这篇综述,并强调你的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 4. 避免术语 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写一篇综述。但是你的读者可能不太熟悉这个主题的复杂性。因此,尽量避免使用术语。如果您必须使用术语,用非专业术语解释它,或者如果您有这个选项,请使用术语表。 5. 遵循期刊指南 许多作者花了很多精力润色文章内容,却忘记了对期刊的风格和格式给予足够的关注。这种常见的陷阱会对你的综述发表的机会产生负面影响。 6. 做好大幅修改初稿的准备 即使你认为你已经遵循了所有的要求,并且写出了一篇完美的的初稿,你也很有可能会收到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不要失望或气馁。 请记住,编辑和审稿人是来帮助您的论文获得成功的,通过采纳他们的建议,论文将更加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6/03/21/seven-things-every-researcher-should-know-about-scholarly-publishing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6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罗宗志:百年来西方人类学巫术研究综述
fqng1008 2019-8-29 15:20
原文载于《广西民族研究》 2006年03期 【摘 要】巫术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巫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巫术研究中有所反映。对人类学中的巫术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对巫术的知识谱系梳理,还是对学科的学理逻辑方法的理解,都是必要的。 【关键词】巫术;功能;结构;象征 一、巫术的定义 人们给巫术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尽管这些定义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都指出巫术是 “基于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并认为人凭借这样的力量可以控制周围的世界”。①然而,即使是西方人类学家也很难解释巫术是什么。以下是他们给巫术下的各种定义: 泰勒 (E.B.Tylor)是这样理解巫术的: 巫术是建立在联想之上而以人类智慧为基础的一种能力,但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以人类的愚钝为基础的一种能力。这是理解魔法的关键。人类早在低级智力状态中就学会了在思想中把那些他已发现在实际中彼此相联系的事物结合起来。但是,之后他就曲解了这种联系,得出结论:联想当然包括实际上的类似的联想。因而以此为指导,力图用这种方法发现、预言和引出事变,而这种方法,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不过具有幻想的意义。根据蒙昧人、野蛮人和文明人广泛众多的生活事实,把想象的联系误认为现实的联系而产生的巫术,可明显地从其兴起的低级文化到其高级文化发现它的踪迹。 ② 另一个同样有影响的巫术定义,是由弗雷泽 (J Frazer)给出的,他将巫术定义为: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一种伪造出来的自然法则体系,也是一套谬误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伪科学,也是一种没有成效的技艺。巫术作为一种自然法则体系,即关于决定世上各种事件发生顺序的规律的一种陈述,可称之为 ‘理论巫术’;而当它作为人们为达到其目的所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可称之为‘应用巫术’”。③ 马塞尔 •莫斯(Marcel Mauss)认为,以往的人类学家基本上把巫术定义为“感应巫术”。他指出,将巫术定义为“感应巫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一两种巫术不能涵盖所有的巫术事实。为此,莫斯对很多地区的巫术资料进行考察。通过泛文化研究,他发现宗教和巫术截然不同:宗教仪式是公开的,而巫术仪式却要秘密进行;巫术是没有道德的,而宗教则一定牵涉道德问题;巫术几乎没有教会,而宗教则必须有教会。莫斯根据这些特征将巫术定义为:“‘一切不属于一种有组织的崇拜的仪式’是私下的、秘密的、神奇的仪式,它以违禁的仪式为界限。”④这个定义的意义在于,巫术不再被看作人类思维的一定状态或一定阶段,而是被看作一种社会现象。 马林诺夫斯基 (Malinnowski)为“区别巫术和宗教”,把巫术定义为“一套完全实用的行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⑤ 埃文思 •普里查德(E.Pritchard)认为,只有当巫术被看作是与经验性活动和信仰体系相关时,巫术才更容易理解。他说:“与其说巫术主要是控制自然的工具,不如说它是借助于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经验性措施的干预,阻止与人的努力反其道而行之的妖术和其他神秘力量的工具。”⑥ 可见,想下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定义,能足以包括人类学家希望在 “巫术”的名义下加以描述的人类行为的多样性,是十分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学家在巫术的界定上没有达成某种共识。哈维兰(W.A.Haviland)说:“通过求助于某些明确规定的方式,能迫使超自然力量以某种方式为善的或者恶的目的起作用。这是经典人类学的巫术概念。”⑦ 然而,也发现许多与超自然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巫术信仰。在许多地方流行这样的说法,对某人或某人好运气的夸奖会破坏这个人的运气或给他带来厄运。如阿拉伯人认为,夸一个小孩漂亮有可能给这个孩子带来疾病或灾难。再如在印度、中东和欧洲某些地区,人们相信有些人的眼光是不祥的,必须躲避,否则会遭受厄运或疾病。 ⑧这就是所谓的“邪恶眼”。 二、巫术研究谱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西方人类学关于巫术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它的研究进程大致如下: (一)巫术与宗教 一百多年前,弗雷泽发现,凡与超自然力量有关的现象都可划分为巫术和宗教两大范畴。在他看来,宗教是对那些认为能够主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劝解或抚慰,而巫术是操纵某些已知自然法则的企图。此后不久,很多人类学家认为弗氏的分类法很有用,并开始强调使用这一标准,按他们自己的观点,把两种不同范畴的现象区分开来。 涂尔干在 (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指出,巫术与宗教截然不同。他还提出了用来区分巫术和宗教的标准。宗教基本上是群体性的或集体性的事务:没有无教会的宗教。巫术有顾客,但没有教会。⑨莫斯也把巫术和宗教截然分成两个领域。在莫斯看来,巫术具有秘密性和个人性,巫术仪式通常在“偏僻的地方”举行,而且经常是由个人来完成。宗教则是社会性,宗教仪式一般在教堂和信徒面前进行。巫术不能使求助于它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宗教能使信徒结成一个具有同一的道德性团体。⑩ 米沙 •季捷夫(Mischa Titiev)用“岁时礼仪”和“危机礼仪”来区分巫术和宗教活动。他认为,岁时仪式往往是周期性地举行,在时间上提前通知,能使参与者有时间来培养一种共同的期待感,而且岁时仪式总是社会性或社区性的,因而当一个社会丧失了认同感时,原有的岁时仪式会走向消亡。与此不同的是,危机仪式习惯上是为满足特定时刻的紧迫性需求而举行,在时间上无法预知,危机仪式不仅可以服务于全社会或较小的团体,也可以服务于个人,但它往往不是为了公共事务,绝大多数的危机仪礼仅仅是由于私有财产或个人人身出现危机而举行的,所以在许多方面危机礼仪相当接近于传统的巫术概念,危机仪式在整个社会瓦解之后仍然能继续存在许多时间,并且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演变成大批的积淀物,这些积淀物就是宗教学者所说的“迷信”。 他的研究想要说明,许多附着于岁时仪式上的特质是一些被看作宗教的东西,而许多与危机仪式相关的东西习惯上则被看作是巫术。 然而,也有一些人类学家不接受弗氏对巫术和宗教所作的区分。他们发现,宗教和巫术根本不是彼此分离的,两者之间有很多方面实际上是相重叠的,而且两者间有着共同的基础 ——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因此,他们宁愿把这类活动整体上称为“巫术—宗教”活动。马雷特(R R Marett)认为,在前万物有灵论阶段,宗教与巫术相混合,后来巫术遭到组织化的宗教的谴责并获得了一种指责性的含义后,宗教才与巫术区分开来。他说,在谈论宗教时,使用“巫术—宗教”这种说法要好一些。 范根纳普(V Gennep)也不同意将巫术与宗教截然分开,而是将巫术看作实践的方面,宗教看作理论的方面,它们同属于一个“巫术-宗教”混合体。 在宗教与巫术关系问题上,弗思 (Firth)显得比较慎重。他说:“如果只使用一项标准,巫术和宗教是容易区分的。但若是使用多种标准就不容易区分了。最多只能在大体上说,某一项行动在某种情况下发生,它主要的性质是巫术的,还是宗教的。在极端的二者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类型:巫术和宗教的成分如此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致可以把它的性质称为‘巫术-宗教’,或是‘宗教-巫术’。事实上,这种中间类型是常见的。” (二)巫术的逻辑结构 泰勒认为巫术的逻辑基础是一种错误的联想。弗雷泽将这种错误联想归结为:经由类似产生联想,以此为据的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以相互邻近为依据的接触巫术。前者犯了把彼此相似之物视为同一物的错误,而后者犯了将相接触过的东西看成为永远不再分离的错误。 列维 -布留尔(Levy-Bruhl)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把社会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与之相适应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原始思维和文明思维。他确认原始思维是“原逻辑的”,受神秘“互渗律”支配,以超自然为取向。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不同意布留尔的上述观点,他认为,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在思维结构上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科学思维有两种模式:“其中一个大致对应着知觉和想象的平面,另一个则是离开知觉和想象的平面。似乎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都可以得到作为一切科学的——不论是新石器时代的或是近代的——对象的那些必要联系:这两条途径中的一条紧邻着感性直观,另一条则远离着感受性直观。” 列维—斯特劳斯要说明的是巫术与科学是本质相同的思维过程,代表着科学思维的两种模式。 “我们最好不要把巫术和科学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比作获取知识的两种平行的方式……与其说二者在性质上不同,不如说它们只是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现象。” 埃文思 •普里查德的《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巫术》(1937)说明妖术如何为因果链中“缺失的环节”提供了解释。那些由于粗心大意或违反禁忌造成的事件并不被说成妖术之过。只有那些不常见、不能按常规因果关系来理解的事件,才归咎于妖术。在他看来,阿赞德人的妖术观念是一种独立的“封闭的”思想体系,它对灾祸所作的解释,是不能按照西方的归纳证明概念加以验证的。坦比亚(S•J•Tambiah)对阿赞德人巫术行为中潜隐着的逻辑思维作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他认为,巫术思维和科学思维都是以类比为基础,但科学运用类比依靠的是事物与其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根据已知的因果关系去推知相似但未知的因果关系;巫术的类比依靠的却是将一套关系中内含的价值或意义劝导性地转换到另一套关系中去,而不管这两套关系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或因果联系。由于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类推,故巫术和科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对两者不能也不应用同一标准去衡量。 (三)巫术的功能与社会结构 早期的人类学巫术研究,可归到比较文化视野下的 “异文化”研究范畴。其研究主要是对“未开化野蛮人”巫术、方技的搜集。后来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巫术研究逐渐失去了对这一范式的热情,而着重于巫术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将巫术与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这一 “功能”直接相连。他宣称所有的巫术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巫术总执行着这样一种原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人们为了面对那些无法预知的不幸情形和境地,不可避免地会与巫术发生关系。巫术需要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人们实现生活中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马林诺夫斯基非常清晰地演绎出巫术的“功能主义”意义:巫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身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拉德克利夫 •布朗(Radcliffe Brown)则从巫术仪式及巫术仪式价值与社会基本结构出发,探讨巫术的基本功能。他认为,巫术仪式的功能在于它通过反复地向人们灌输那些对于完成重大任务和承担不可推卸的重任,使之内在化价值、思想感情和态度等,从而维系了社会的结构。因此,巫术的功能不但包含了巫术对于个体的需要,而且上升为维护集体利益的需要,是社会制度的需要。 人类学家在非洲社会研究中有效地使用过一种 “张力测量”理论。根据这项理论,巫术指控的爆发、女巫寻找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剧烈社会矛盾的一个反映。 如埃文斯•普里查德的《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巫术》一书向我们展示,在阿赞德人的生活中,妖术处处起着作用。狩猎、捕鱼、农耕、家庭生活、地区性或院落性的集体生活,到处都可见到妖术的影响。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生活过程中遇到了任何失败或不幸,都可归咎于妖术。妖术观念为阿赞德人提供了一种可以解释用其他方式无法解释的不幸遭遇的自然哲学,提供了一种对付这类事件的现实手段。一旦有人被确定在对别人施加巫术,那么被他惩罚的人可以请求他们通过拍打鸡翅膀来解除巫术。绝大多数猜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解。埃文思•普里查德对阿赞德人妖术的解释是在“结构—功能”解释的框架中进行的。他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对妖术的指控和惩罚是人们表达和释放他们之间张力的方法。 人类学家对巫术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巫术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怀庭 (Beatrice Whiting)认为,巫术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越是缺少法制法规和惩罚措施的社会,巫术就越盛行。1950年怀庭用泛文化资料来证明其假说。她首先对许多社会的民族志材料进行分析评估,第一看巫术在这些社会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第二看法制法规的有无。怀庭一共比较了50个社会的民族志材料。结果发现,没有法制而巫术重要的社会,与有法制而巫术不重要的社会分别为30和12,也就是说符合上述假说的社会占了总数的84%。 ( 四 )巫术的象征与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已经从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研究,转变为关注宗教象征与宗教信仰的意义。埃文思•普里查德在《原始宗教理论》一书中指出,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宗教,都不大适宜,他强调了信仰、意义以及翻译在宗教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反映在巫术研究中。早在 20世纪50年代,特纳(Victor Turner)就到非洲赞比亚的恩登布人村庄进行田野调查,写成《恩登布人——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在这本书里,特纳描述了山多布姆与卡哈里为争当村头人而以妖术相互攻击对方的情况。在特纳看来,这场“社会剧”表明了恩登布人如何通过妖术责罚来证明一种政治过程的合法性。《痛苦之鼓》也体现了特纳巫术研究象征分析的取向。如谈到占卜时,他认为,不能把占卜仅看作是诊断病因和开出处方的手段,而应看到,在一个没有集权政治制度的社会来说,占卜是作为社会调节机制出现的。恩登布人的占卜师将自身和社会的经验结合到占卜的程序和象征表示中,并从中学会把社会体系简化为几条基本原则和几个因素,然后通过操纵这些原则和因素来玩把戏,直到得出符合绝大多数委托人意见的决策。为此,占卜师必须考虑到恩登布人社会的特定结构和一套道德价值和规范,而且这两者都要体现在占卜的象征体系中表示出来。象征是记忆术,它们故意被弄得模模糊糊并富有弹性,以便占卜师能根据自己对各委托人之间相互关系状况的诊断来给象征的构型作出详细的解释。 特纳写的《仪式过程》(1969)、《戏剧、田野及隐喻》(1974)、《象征的研究》(1975)、《象征之林》(1976)对巫术的象征与意义研究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埃文 •沃格特(Evon Vogt)写的《给众神的玉米饼——齐纳坎特科仪式的象征分析》(1976)、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写的《自然的象征》(1970)、《内含的意义》(1975)、利奇写(Leach)的《文化与交流》(1976)、M•伊利亚德写(Eliade)的《澳大利亚的宗教》(1973)、弗思写的(公共的与私人的象征)(1973)、罗德尼•尼达姆(Rodney Needham)编的《左与右》(1973)、迈克尔•班顿编(Michael Banton)的《宗教研究的人类学途径》(1966)、利奇编的《神话与图腾崇拜的结构研究》(1967)、J•S•拉•方丹(La Fontaine)编的《仪式的解释》(1972)、罗伊•威利斯(Roy Willis)编的《象征的解释》(1975)等关于象征与意义的分析也启发了人类学的巫术研究。 人类学的巫术研究还受到列维 —斯特劳斯的推动。列维—斯特劳斯的巫术研究体现在其《图腾崇拜》(1963)、《结构人类学》(1963)、《野性的思维》(1966)等著作中。特别是在《结构人类学》一书中,他分析了巫术的结构及其发挥功能的机制和象征效应。 另外,格尔兹 (Clifford Geertz)的阐释人类学,倡导以“深度描写”和“地方性知识”为武器,以观察、移情、认知、自觉地追随“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阐释,摒弃一般,寻找个别的方式去重建新的知识结构 ,也对巫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60年夏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人类学系研究生卡斯塔尼达(Carlos Castaneda)来到亚历桑那州边界沙漠小镇的巴士站进行田野调查,经朋友介绍在那里认识了印第安巫师唐望。当时,卡斯塔尼达正在研究美洲印第安文化药用植物,本着收集学术资料的初衷,煞费苦心地接近唐望。为了得到第一手经验,他亲身参与了印第安人用药草来追求巫术的各种奇怪做法,然后以人类学的理性观察方式翔实地记录一切过程。四年之后,由于唐望的怪异与猛烈的教导方式让卡斯塔尼达的精神状态濒临崩溃,不得不中断学习,休养了两年多时间,同时完成了他的论文,并于1968年将论文出版。那就是唐望系列故事的第一本《唐望的教诲——亚基文化的知识系统》。在这本书中,他把注意力放在药草造成的超现实经验,并用人类学方法来解释这些怪异的经验。卡斯塔尼达带着刚出版的书去见唐望,但唐望毫无兴趣,对他两年的中断也毫不在意,于是他再度开始学习。1971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书《另一种真实——与唐望进一步对话》。在这本书中,他放弃了刻板的学术分析,以客观的方式描写唐望的传授和自己内在的感受。出版第二本书后,他与唐望的学习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终于能不需要药草而自行达成对世界知觉的改变。他觉悟到,唐望的巫术世界不是药草造成的幻觉,而是与日常现实同样真实的存在,这直接否定了前两本书的基本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他将田野笔记重新整理,然后加上他最近的心得,写成第三本书《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唐望的课程》(1972)。接下来,在第四本《力量的传奇》(1974)中,唐望帮助卡斯塔尼达回顾了先前的教诲,把前三本书的观念进行了一次整理,提出了“巫师的解释"。唐望去世后,卡斯塔尼达成了其他门徒的领导人。但他发现自己无能力领导这些门徒,而他所遭受的挫折其实是唐望事先安排好的学习历程。这一整个经过便成他的第五本书《巫师的传承》(1977)。1981他继续出版《老鹰的赠予》,描述他与新一代门徒交往的学习经过。1984年,他出版《内在的火焰》,以能量结构形式构建唐望的巫术观念。他在1987与1993年出版了唐望系列的第八及第九本书《寂静的知识》及《做梦的艺术》,它们是唐望本人师承的回溯。今日回顾起来,卡斯塔尼达三十余年的巫术生涯呈现了许多奇特的现象。他经验中的不可思议、写作风格以及唐望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在人类学上备受争议。但他著作的出版引起了美国文化界的极大关注,唤醒了美国文化界对印第安人地方性知识的重视。 在卡斯塔尼达的后继者中,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是哈内尔 (Harner)。哈内尔是一位长期研究美国和北欧萨满技巧的人类学家。哈内尔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做田野调查时,曾在亚马孙河上游的希瓦罗人中接受过萨满技巧的训练,他确信他所获得的洞察力是适用于所有的人,而且美国白人和欧洲人的祖先也都曾有过相似的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哈内尔出版了他自己如何成为萨满的手册——《萨满之路》,该书立即成为意想不到的畅销书。 (五)巫术、谣言与暴力 近年来,记载巫术的历史文献,正在受到当今人类学家的重新研究。他们以过程论术语对来自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的非洲以及新几内亚关于巫术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如安德鲁 •斯特拉森(Andrew Strathern)和帕梅拉•斯图瓦德(Pamela Stewart)通过对17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巫术审判、殖民时期和当代非洲有关猎巫和吸血鬼的叙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千禧年运动、19世纪印度北方邦的兵变、印度尼西亚的建筑献祭谣言材料,写成《巫术•妖法•谣言•闲话》(2004)。本书运用过程论对巫术、妖法、谣言和闲话进行研究。书中作者解释了对巫术和妖法实施遣责的过程中,谣言和闲话作为催化剂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并用农民起义和猎巫两个案例,论证了谣言和闲话在社会和政治暴力的产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两位人类学家提醒我们,在人类学家看来十分熟悉的太平洋和非洲各民族的巫术和妖法,常被外行人视为远离现代社会的所谓“封建迷信”或“原始宗教”。但细细分析,巫术和妖法总是跟谣言、闲话和暴力牵扯在一起。从社会过程理论的角度看,当代世界的恐怖分子和“原始社会”的巫师实际上是一回事。他们总“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具备超乎常人的能力,随时破坏我们的生活,社会总是要清除他们出去。这一切又跟想象、暴力、替罪羊等问题一道,构成一个个推进社会变迁的过程。 三、结论与反思 巫术长期以来是人类学家思考的对象。最早对巫术进行研究的人类学家是泰勒。他根据万物有灵论来解释巫术。从弗雷泽开始,我们才接触到真正的巫术理论。弗雷泽为人类学巫术研究提供了一套有用的分类术语,如 “相似性联想”和“邻接性联想”、“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把巫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然而,由于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进化论思想所影响,无论是进化论学派,还是社会学派,都把巫术和宗教划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这就意味着,一切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必然要走欧洲的老路,即存在一种从巫术到宗教到科学的普遍相同的发展途径。这种认为自己的文明史历程具有普遍性的看法是危险的,会使人们对异族文化产生成见和误解。 早期人类学家主要是在书斋里理解土著的巫术,他们本质上属于安乐椅上的理论家,除了演讲或参加学术讨论会外,很少离开他们的研究室,或走出他们的生活环境到土著人中间,并生活在他们中间。从马林诺夫斯基开始,人类学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田野研究。从那时起,人类学家对巫术一直进行实地研究,而不是研究由其他未受过训练的观察家撰写的记述。马林诺夫斯基从个人的心理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解释巫术。他认为,巫术对个人而言,可以促成人格的完整,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组织的力量。不同于马氏偏向个人与社会心理适应的看法,布朗基于社会与制度的层面,解释巫术对于该社会整体的存在所产生的作用,他举安达曼岛妇女在分娩前后这段时间所遵守的仪式性禁忌为例,说明安达曼妇女并不是害怕发生难产而遵守禁忌,而是服从社会习俗而禁忌,因此禁忌作为社会的需要,其内涵远大于个人需求的意义。 功能的方法明显地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而且过多地依赖于生物学类比,因而受到了批判。人类学家已经意识到仅从社会学的角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巫术,都不大适宜。因而从上世纪 60年代开始,人类学的巫术研究由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研究转向象征与意义的探讨。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记住:西方人类学家研究异域社会的巫术时,他们是在以欧洲的语言和文化为基础来建构一个范畴 (巫术),这个词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没有与之相等同的术语,所以充其量他们是在寻找一种粗糙的翻译过程——把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翻译成西方人借助他们自己的经验可以理解和解释的。诚如某些人类学家所言,就巫术问题而言,黑人和白人对对方的看法完全缺乏理解。如果这种法说是正确的,那么,其他民族的巫术观念就很容易被曲解。因此,巫术现象就应该通过在与当地人一样的境遇中想象我们自身这样一个过程而得到分析。 一百多年来,人类学关于巫术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我们仍能够指出学者们一度信赖的理论的不完整性,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我们考察过学术前人的著述,我们也许永远不能获得这样的知识。 注释 ①格里戈连科著,吴兴勇译:《形形色色的巫术》,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E.B.Tylor,Primitive Culture,New York: Holt,1889,p115-116. ③Frazer,J.G.,The Golden Bough,Third Edition,Vol.1,London: Macmillan,1980, p.53. ④⑩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第11~12页,第12~1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⑤Malinowski,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Glencoe,Illinois Press, 1948,P51. ⑥ 埃文思•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第132~133页,第39~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⑦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40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⑧马广海:《文化人类学》,第34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⑨涂尔干著,渠东汲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9~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米沙•季捷夫著,李培茱等译:《研究巫术和宗教的一种新方法》,载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第726~728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第185页,第12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第132~135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 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第20~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第2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第18~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S•J•坦比亚著,李培茱等译:《论巫术行为的形式和意义》,载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第761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90~91页。 罗宾•布里吉斯著,雷鹏、高永宏译:《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第2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蔚、徐克谦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第52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特纳著,李培茱等译:《作为社会过程之一阶段的占卜》,载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第807~80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蠧译:《地方性知识》,第14~1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卡洛斯•卡斯塔尼达著,鲁宓译:《寂静的知识》,“译序”第1~9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安德鲁•斯特拉森、帕梅拉•斯图瓦德著,梁永佳、阿嘎佐诗译:《人类学的四个讲座》,第162页,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埃文思•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第1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参考文献 ①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②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卡洛斯•卡斯塔尼达著,鲁宓译:《寂静的知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2年。 ⑤米沙•季捷夫著,李培茱等译:《研究巫术和宗教的一种新方法》,载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⑥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⑦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⑧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蠧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⑨安德鲁•斯特拉森、帕梅拉•斯图瓦德著,梁永佳、阿嘎佐诗译:《人类学的四个讲座》,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⑩周蔚、徐克谦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第52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坦比亚著,李培茱等译:《论巫术行为的形式和意义》,载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罗宾•布里吉斯著,雷鹏、高永宏译:《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梁粤译:《安达曼岛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埃文思•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特纳著,李培茱等译:《作为社会过程之一阶段的占卜》,载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涂尔干著,渠东汲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E.B.Tylor,Primitive Culture,New York: Holt,1889. E.E.Evans-Pritchard,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Oxford,1937. Frazer,J.G.,The Golden Bough,Third Edition,Vol.1,London: Macmillan,1980. Malinowski,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Glencoe,Illinois Press,1948.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综述的朋友,你能不能走心一点?
热度 21 dingsir 2019-7-10 11:04
最近找到一篇2019年发表在《化学进展》上的锂电池电解液的综述,名字很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设计及应用》( URL ),读了一会儿就发现哪里有点不对劲,再仔细研究一下,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让我感觉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整体来讲,这篇综述收集了不少添加剂并简介了其报道的内容,但收集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锂离子/锂金属/锂硫电池,并没有按照标题所讲的来归纳,可以说是体例不规范;同时,有几处电解液行业的化学名称的翻译也很让人着急,有不规范的,更有完全错误的。说一句“治学之不严谨“应该是完全不为过的.从全文看下来,我觉得作者们既不懂电解液的行业实情,也缺少对锂电池电解液的真知灼见,却在这里大谈添加剂的设计与应用,唉,让人怎么说好呢! 先讲命名不规范的: 规范叫法: 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 或 三(三甲基甲硅烷基)硼酸酯. 搞个三甲代来还真别扭,可以省略的代字不省,不该省略的基字又保留着.怎么看怎么别扭. 英文里面碳酸酯和碳酸盐是同一个字,不作区分的.但到了中文中,盐和酯是区分很明确的.盐一般是指离子型的carbonate, 酯一般是指共价型的carbonate.中学化学中,盐和酯是分得很清楚的. 综述中讲到一个叫苯基三氟甲硫的添加剂,我吃了一惊,这是个什么新物质新结构啊.经CA检索才知道原来就是上面这个东西. 规范的叫法应该是苯基(三氟甲基)硫醚 或苯基(三氟甲基)硫化物. 再讲 翻译错误的: 我查证原文中讲的化合的是下面的第一个: 很显然,文中提到的阻燃性的TMP是磷酸三甲酯.但是作者并不知道TMP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认真去看原文献,估计是在百度百科这类网站上随便搜索了一下,TMP名下只有一个三羟甲基丙烷,以为就是它了. 稍懂得一点锂电电解液知识的人就知道,含多羟基的化合物会和负极反应,和六氟磷酸锂反应,是不能作为溶剂的. 缩写为PS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指1,3-PS,也就是1,3-丙烷磺酸内酯. 怎么会翻译成磷脂酰丝氨酸呢. 这里也充分暴露出作者们对电解液的无知. 再讲观点错误的 这个错误特别显眼,引文的结论来自2005年(够旧的!)庄博士他们的文章.以前VC不稳定或是因为其纯度不够高,没有添加BHT等稳定剂.但站在2019年来看,几乎十多年前这个问题就成功解决了.时至今日,VC已经非常成功的应用在锂电池电解液中,有段时间甚至到了几乎无处不用的地步,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添加剂了.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说是亚硫酸酯和碳酸酯结构相似,就具有替代碳酸酯类添加剂的潜力. 须知中心原子一变,化学物质性能往往大相迳庭. 实际上也是如此.比如耐氧化性,在电极上的稳定性等,亚硫酸酯始终是较小的添加剂品种,而碳酸酯如FEC应用广泛得多.两者应用上也各有区别,并没有相互的替代性. 六氟砷酸锂工业上基本上没人用它,因为毒性和环保问题.这个作者不知道尚可以原谅. 文章中作者收集了一些数据,本是好事,但错误的把四氢呋喃(THF)列入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说明作者们还是对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很不了解. THF是一种很容易氧化的环醚,一般用于一次锂电池中,在锂离子电池中是不能用的,因为它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上会严重的氧化导致不稳定.而在一次锂电中正极氧化性没有那么强,还原性较强的DOL(二氧戊环)或THF都是可以用的,也是很常用的. 一般业内人士(电池和电解液公司)都不会认为0.7C是高倍率,就是1C~2C我们也不称之为高倍率. 这里是明显的笔误,估计是多打了一个零.但说循环衰减不说明多少圈,让人无法判断. 最后再讲讲行文不规范的: 全篇文本中只有这里列出了物质的分子式,其它地方不列,风格上很不统一;其实这里列出来也属多余. 这里罗列的分子式和分子量其实对研究没什么用,反而占了两列;但真正用得上的熔点/沸点/闪点又挤在一起,表格内容的分布上轻重不分,不太合理. 这里标题有问题,其实数据并非都是在40℃下测得的,有的是在常温下测.只有EC是40℃的,温度标识应该放在EC那一项里面,而不能统一放在标题头. 本来锂离子电池与锂硫电池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却把锂硫的内容扯到锂离子电池的综述中来.是真不懂还是为凑数? 结论: 作者们确实收集了不少相关的文献,但是内容选用/判断/化学知识/文稿审阅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一篇文章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和错误,本来一个很好的题材,做成一个跛脚, 十分可惜. 建议《化学进展》刊物撤稿。
个人分类: 锂电电解液|8989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电子与封装》优秀综述推荐:IGBT结构设计发展与展望
EPjournal 2019-7-5 16:39
IGBT结构设计发展与展望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 of IGBT Structural Design 李碧姗;王昭;董妮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先从绝缘栅型双极性晶体管(IGBT)的物理模型展开讨论,分析了影响IGBT性能的几个重要特性参数,对其结构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论述了IGBT问世以来的主要结构设计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主流IGBT设计 首先从绝缘栅型双极性晶体管(IGBT)的物理模型展开讨论,分析了影响IGBT性能的几个重要特性参数,对其结构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论述了IGBT问世以来的主要结构设计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主流IGBT设计厂商对各自IGBT产品结构做出的独创性改进。最后对目前研究的新技术热点如逆导型IGBT半导体器件进行了介绍,并对IGBT器件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In this letter, the physical model o f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 was discussed firstly. Several important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IGBT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GBT structural design.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of IGBT structural design and creative improvements made by different mainstream designers from the appearance of IGBT were mainly discussed. Furthermore, a new attractive research point, reverse conducting IGBT semiconductor device was introduced to explore the prospect ofIGBT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碧珊(198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IGBT器件设计,目前研究方向为IGBT可靠性和IPM工艺.
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软件定义水下传感网 综述论文-罗汉江-pdf 下载
热度 2 lhj701 2019-3-22 09:45
水下软件定义传感网综述论文-pdf 下载 水下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论文- Software-Defined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 Survey 罗汉江-Software-Defined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pdf 仅供交流讨论使用,欢迎讨论批评指正,并感谢引用。 1、 论文刊物网址 :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Tutorials 论文地址: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369058 2、BibTex引用: @article{luo2018software, title={Software-definedarchitecturesandtechnologiesforunderwaterwirelesssensornetworks:asurvey}, author={Luo,HanjiangandWu,KaishunandRuby,RukhsanaandLiang,YongquanandGuo,ZhongwenandNi,LionelM}, journal={IEEECommunicationsSurveys\\Tutorials}, volume={20}, number={4}, pages={2855--2888}, year={2018}, publisher={IEEE} } 3、EndNote引用: 罗汉江-Software-Defined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w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255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写综述时如何引用他人文章中的图片
HpJi 2019-2-28 19:32
本文转载自小木虫(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jbXqWkQKG2Uil5c46o105A ) 文章来源:小木虫论坛 作者:ljxue 编辑:颜惜 首先说一下,写综述,包括书稿,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引用不超过3个图片的情况下大都不收费(一个figure中的a、b、c等只算一个),当然我也遇到过例外的。 和一个德国教授交流的时候,他说,一般情况下这些杂志是非常欢迎你引用他们图片的,所以大都不收费。收费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见。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一般都避开这些图片了。 现在很多杂志社都和Rightslink( http://www.copyright.com/content/cc3/en/toolbar/productsAndSolutions/rightslink.html)#opennewwindow ) 有合作,可以通过他们直接搞到版权,很方便。Science、nature、 ACS、 Weliy、 Elsevier、AIP、RSC、Springer都是可以通过Rightslink搞到版权的。这个网站需要注册,注册是免费的。一个小tip,登录进去的时候选择保留登录信息,下次你再要其他版权的时候,直接跳到你的账户,非常方便。APS、 IOP、 PNAS等需要联系杂志社要版权,根据他具体的要求提供详尽的信息。 建议看各个杂志的具体要求,比如PNAS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下面是APS要求提供的信息,一般都差不多。 To request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APS-copyrighted material, please provi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itle of journal Title of article Name of author Volume number, page number (or article identifier), year Indicate if you are requesting to republish in print, online, CD-ROM, and/or other format Indicate if you wish to republish all or portion of article; if a portion describe the specific material, e.g., figure numbers, excerpt Indicate how the material will be used, e.g., in a book, journal, proceeding, thesis, etc. Indicate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thesis/chapter etc., and the name of the publication in which your work will appear Indicate the name of the publisher Indicate whether or not a fee will be charged for the publication 下面说一下具体的步骤。 比如说引用ACS上的文章,进入你需要引用文章的页面,在页面上找到“rights permissions”,点击进去,按部就班地填好就是了。ACS比较爽快,直接跳到一个页面说你用吧,一般我都把这个页面保存下来了。 其他有些杂志如Wiley,还需要你填写综述的大体信息,包括大约什么时候出版,大约印多少啊什么的,给个大概数字就行。 各个出版社设置的选项略有不同,你可以选择合适的选项,点击下面的quick price,看看需要付多少钱,金额是0就对了。如果试了可能的选项,但还是需要付钱的时候,建议联系该杂志。 最后补充一下虫友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两天有朋友问我关于会议论文的版权问题,觉得还是挺典型的,就拿他的例子上来说一下。比如这篇文章: http://proceedings.spiedigitalli ... px?articleid=891506 页面上貌似没有rights permissions那一项,但是你把页面拉到最下方,就会看到Information for Authors一栏,其中一项是Reprint Permissions,点击进去就看到他具体的要求了。很明显不能通过Rightslink获得版权,需要联系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具体信息。 If you are seeking permission to use previously published material, please contact reprint_permission@spie.org . In your e-mail, plea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itle and author Volume, issue, and page numbers What you would like to reproduce Where you will republish the requested material. 再有一个例子: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ol/abstract.cfm?uri=ol-36-14-2635 在页面左侧有author那一栏,下拉菜单里有copyright一栏,点击进去会找到如下内容: Permissions For OSA to consider a copyright permission request we require in writing by fax, mail, or e-mail: a complete citation of the item to be reproduced, including figure numbers, etc.,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item, and the requestor's complete contact information. Please direct further questions regarding copyright to copyright@osa.org . 概括来说,找到给author指导意见的那一栏,基本就能找到copyright的具体要求了。 在初次投稿的时候,是不需要提交版权的。一般是在审稿后,编辑决定接受,或者认为修改后就可以接受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供版权文件。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些,欢迎虫子们再进行补充。
28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性论文的若干共同点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9-1-29 08:33
综述性论文的若干共同点 蒋继平 2019年1月29日 所谓综述性论文, 顾名思义, 就是综合述说的意思。 综合性论文的英文是: Reviews. 不过, 千万别被这个称谓误导,错误地认为综述性论文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文章。 实际上, 综合性论文都是非常专注的文章, 是某个专业的总结性或者概括性的专论。因为科技界的专业领域多如牛毛,各个专业几乎都有综述论文,所以, 综述论文不但数量很大, 而且出现在许多期刊上。在我的认知范围内, 虽然综述论文花样繁多, 但是我觉得综述论文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点。 第一,一般来说, 综述文章是由特定专业的权威教授和专家写的。 在多数情况下, 出版综述论文的期刊会向其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发出约稿的请求。 这些专业权威学者收到约稿信后, 会根据期刊编辑的要求综述其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 第二,虽然综述论文的作者在本领域是一个权威或者知名学者, 但是,综述论文谈论的不一定是其本人的研究成果, 而是系统地介绍这个领域所有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三, 因为第二条的原因, 所以,综述论文的内容一般不是常见的科技论文的格式。 或者说, 综述论文谈论的是科研的动态 ,而不是科研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具体地来说, 综述论文一般是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研究结果。 因而, 综述论文通常是介绍以往本领域的研究概况,而一般的科技论文谈论的是某次特定实验的具体过程和获得的结果。 第四,综述论文一般有其特定的格式, 通常是:1. 前言。 2. 主体部分。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第五, 综述论文的字数一般比较多,通常在5000字以上, 几万字的最常见。 我的感觉是, 综述论文是处于科技论文和专著之间的一种科技文体。 第六, 综述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由三个以时序为先后的话题展开:1. 历史回顾, 2. 现时动态。3. 未来展望。 第七,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广征博引, 是将本专业内所有具有科技价值的研究信息统统集中地加以系统的介绍。 所以, 在我看来,综述论文是一种“合法的抄袭”。 最后, 综述论文一般具有大量的参考文献, 至少比一般的科技论文要多出许多。
个人分类: 万花镜|92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年第11期封面故事:彩色三维扫描中纹理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Chineselaser 2018-12-6 14:40
彩色三维扫描中纹理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曹良才 三维扫描技术对物体空间外形、结构及色彩进行扫描,以获得物体表面的空间坐标,是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可视化高新技术。它能够将实物的立体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数字信号,为实物数字化提供了相当方便快捷的手段。例如,基于条纹结构光投影的三维成像技术能够以较高的速度与精度获取高密度的三维几何数据,并通过多节点传感网络拓扑有效拓展测量空间,可实现大空间尺寸(米级)、高速度(亚秒级至实时)、高精度(小于100微米)的三维数字成像测量。 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可以生成记录物体形状的几何模型,但这还不足以精确表达真实物体。为了建立照片真实感的三维模型,还需要将物体的表面颜色和几何模型融合。因此在三维扫描技术基础上对物体表面纹理进行重建,可以实现三维数字彩色成像,这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在文化遗产领域,三维数字彩色成像技术能得到高仿真度的三维文物模型。 \0 \0 图1 三维彩色模型的纹理重建广泛应用于文物研究与保护中 基本原理 三维数字成像系统通常包括投影和采集两部分。 投影部分通常采用高速数字光处理(DLP)技术,将载频条纹利用数字微镜器件(DMD)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采集系统为高速工业相机,能够同步记录被测物体高度调制的形变条纹图像,然后从形变条纹中解算出的物体的深度数据,在应用中多采用双目结构,即两个工业相机和一个投影仪构成一个三维传感节点,采用多个三维传感节点,就能对被测物体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和重建。 \0 \0 图 2 结构光投影和采集 在对物体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之前,首先需要对相机进行标定,以获得相机内外参。在完成结构光投采后,对采集到的图像应用相位提取和相位展开算法,可得到被测物体不同角度的单面深度数据。单面的深度数据需要通过坐标变换匹配到世界坐标系或全局坐标系中进行深度数据匹配。然后通过删除冗余点数据,平滑边界数据,对深度数据进行融合,便可得到完整的三维几何模型。 由于工业相机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不及单反相机,通过在传感器节点上附加彩色单反相机用来拍摄物体纹理。采集到纹理图像通过纹理映射投影到三维模型表面,建立二维图像像素到三维空间点的映射关系,最终生成具有真实感的三维彩色模型。 对于大尺寸目标,为了突破获取高密度、高精度三维彩色数据的局限,并避免移动拼接来提高效率,实现全自动三维成像,需要针对物体几何形状及表面反射属性,结合分辨率、工作空间、测量空间约束条件,构建多节点三维测量网络。发展基于多节点测量网络的三维彩色信息无人工干预融合方法,是保证三维数据的高精度与彩色数据的高保真度无缝融合前提。 \0 \0 图3 全方位多节点的三维彩色测量网络 关键技术 纹理映射虽然能够实现给模型上色的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映射关系往往受到模型精度、相机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获得准确的纹理映射关系。不同视角光照环境的差异,以及物体表面材质对光照反射的各向异性会造成纹理图像之间色彩差异较大,这些情况也会导致纹理重建的质量下降。如何生成过渡平滑、色彩清晰自然的三维模型,是纹理重建中的关键技术。 纹理重建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策略: (1)针对三维模型中每个面片确定各方向纹理坐标,选择最佳纹理图像; (2)对多幅图像进行叠加混合与优化处理,形成最终纹理图像。 在纹理拼接方法中,早期的工作针对每个面片,使用贪心算法最小化相邻面片来自不同纹理图像的数量。然而贪心算法得到的是局部最优解,不能全局减少纹理接缝的产生。目前主流的方法是马尔可夫随机场(MRF)优化方法,能够在全局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纹理接缝产生。同时辅以泊松图像编辑等色彩融合校正方法对纹理接缝做进一步消除。 纹理拼接方法需结合多种算法处理,执行效率上不能满足快速建模要求,基于复合权重的纹理融合方法能够实现全自动的纹理重建。纹理权重是对纹理质量的一种评价,权重越大,代表颜色可信度越高,对融合后的颜色贡献也越大。通过复合权重对纹理进行融合,能有效消除模糊和重影,实现平滑无缝的纹理重建。基于高精密传感标定、基于复合权重的高真实感纹理融合等一系列高效融合算法,实现了三维传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无缝接轨,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确保融合高效性和输出模型的可视性,为无人工干预的三维数字彩色成像实现提供了先进性支撑。 \0 \0 图4纹理融合软硬件平台,左图:桌面型三维数字彩色成像测量仪,右图:复合权重与平均权重纹理融合结果比较 发展历史 三维数字成像技术经历过几代的发展。 第一代为接触式扫描技术,通过机械探头探测工件,返回工件表面的点数据。接触式扫描测量速度慢,效率低,对物体表面特性有一定要求,如不能柔软、易碎等。 第二代则是以激光扫描技术为代表的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技术,与第一代技术相比具有非接触,无损伤,高精度等特点,由于是逐点或逐线扫描,速度仍然比较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是斯坦福大学的“数字化米开朗基罗”项目,该项目采用三角测量法获取并重建了米开朗基罗包括著名的大卫雕像在内的10座雕塑。 第三代扫描技术是基于面扫描的“照相式”扫描技术,在工业领域技术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例如德国GOM公司的ATOS系列能够实现小于0.05mm的扫描精度。同时,由于面扫描的高速度和低成本特点,也在消费级市场得到普及。2010年,美国微软公司推出Kinect红外深度感应器,可实时采集物体的深度信息。2017年,美国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X内置有点阵投影仪和红外镜头,将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集成于手机之中。 而在国内,四川大学苏显渝教授较早开展基于相位测量轮廓术的三维形貌测量研究;中科院自动化所早在2007年使用全方位摄像系统与高分辨率照相机,开展对古代建筑的几何与纹理的采集;天津大学开展了结构光白车身检测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特殊材质物体结构光测量开展了相关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在高速三维成像方面积累大量经验;河北工业大学在彩色编码、系统标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深圳大学彭翔教授的课题组致力于以相位辅助光学三维测量为核心的三维数字成像与造型技术的研究。此外,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在结构光三维成像与应用方面也做出较多贡献。2017年9月,我国科技部启动“三维数字彩色成像测量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预示着三维数字成像技术朝着“范围更大、精度更高、速度更快、色彩更多,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问题和挑战 随着纹理分辨率和模型面片数量的提高,对纹理重建算法的执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小型结构光三维扫描仪获得的面片数量可达百万量级,对于大尺度的三维场景面片数量甚至上亿。采用 GPU 计算或 FPGA 硬件进行算法加速,提升系统处理速度,是未来集成化三维扫描系统的趋势。 遮挡现象是纹理重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遮挡现象会对纹理图像的采集造成干扰,导致模型和纹理之间出现错误的纹理映射关系。因此,提高去遮挡算法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是未来纹理重建方法研究重点之一。 对光反射属性的重建是纹理重建技术发展中一项必然而迫切的需求。基于现有三维扫描仪,选取合适的光照模型,获得物体表面光反射属性参数,对于三维模型的真实感呈现,尤其是高反射率属性的材质(如玻璃、金属等)的纹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http://www.opticsjournal.net/Articles/abstract?aid=OJ181121000037nTpWsY 。 该文章被选为《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年第11期封面文章,依据该文章设计的封面图如下: \0 \0
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成果: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电子皮肤的综述
张海霞 2018-12-3 15:34
张海霞教授Nano Energy综述: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电子皮肤 【前言】利用现代先进电子器件模仿人类皮肤功能的电子皮肤,在人机接口、仿生假肢、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当前,长期稳定的能源供给是束缚电子皮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摩擦纳米发电机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能量采集器件,可以有效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驱动传感机制,可以实现无需外部电源供给下的信号感知,对解决电子皮肤能源供给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成果简介】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张海霞教授在国际纳米科学领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题为“ Self-powered Electronic Skin based on the Triboelectric Generator ”的综述文章,博士研究生陈号天为论文第一作者。文章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工作基础,着眼于新型仿生电子皮肤的功能,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多种电子皮肤的设计与应用进展。文章首先关注基于摩擦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的4种工作机制,并总结了当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的3种主要的探测方式(幅值、比例和频率)及4种信号类型(模拟式、数字式、独立阵列式和寻址阵列式)。在此基础上针对电极和电介质的设计和制备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归纳,重点强调电极材料的可拉伸性和导电性,强调电介质材料对性能的增强及自驱动和生物降解等更丰富的特性。之后落实在电子皮肤传感器和电子皮肤系统的应用上,展现出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传感器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文章分析并讨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文章链接:Self-powered electronic skin based on the triboelectric generator,(Nano Energy). DOI:10.1016/j.nanoen.2018.11.06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8308735 【图文导读】 图1: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子皮肤总览 图2:摩擦纳米发电机的(a)四种工作原理、(b)三种检测方法和(c)四种信号类型。 图3:利用新材料设计可拉伸电极。(a)CNT(b)graphene(c)基于Ag flake 的复合导电材料(d)基于银纳米线的复合导电材料(e)基于碳黑的复合导电材料(f)基于CNT的导电复合材料(g)基于水凝胶导电材料。 图4:利用新结构设计可拉伸电极。(a)褶皱结构(b)弯曲结构(c)折纸结构(d)剪纸结构(e)纤维结构(f)织物结构。 图5:功能性电介质的设计。(a)微结构提升输出(b)3D多孔结构提升输出(c)氟碳聚合物与微结构复合提升输出(d)导电填充物与多孔结构复合提升输出(e)基于蚕茧的可降解材料(f)抗湿度干扰的电介质材料(g)自修复材料 图6: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压力传感器 图7: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应变传感器 图8: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系统 图9:自驱动电子皮肤的展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步搞定文献综述
热度 3 WileyChina 2018-11-2 14:45
文献综述通常是写文章、写书、写硕士或者博士论文时最令人气馁的部分。“文献综述”似乎(而且往往确实是)很宽泛宏观。我发现,尽量做到条理清晰是有助于完成这项庞大工程的关键。 Sonja Foss和William Walters在《Destination Dissertation: A Traveler's Guide to a Done Dissertation》一书中,展示了一种高效的文献综述撰写方法。他们的方法提供了为不同目标处理大量文献的指南,这些目标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任何领域的文章或书籍。以下是他们总结的几个步骤,逐一讲解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第1步:确定你的研究范围 在开始检索文章和书籍之前,你要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确保只获取这一范围里的文章和书籍,即便你碰到了其他领域里出色的文献。比如,我目前要做的文献综述,是要探讨非法移民身份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这一具体问题。 第2步:检索文献 对研究范围内的书和文章进行广泛综合的检索。在线阅读摘要,下载并打印相关文章,并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规划检索文献的过程,为其设置时间限制,这一过程不应该花费过长的时间。 第3步:在书籍和文章里找到相关文段 浏览每本书和每篇文章,找到这5点内容: -与你研究课题相关的主张、结论以及发现; -术语的定义; -对相关后续研究的建议; -现有文献的不足; -与你研究观点上的分歧。 当你发现以上5点时,直接把相关文段摘录进word文档里。不要总结,因为总结比摘录更耗费时间,同时确保记下每一文段的作者和页码。你所累积阅读的每本书和每篇文章都需要采用这种浏览摘录的方式,当你完成后,就把摘录的文段打印出来。 第4步:为文段归类 拿出剪刀,剪下每个文段,然后把相同主题的文段分到一起成为一类。找出每类的主题是什么,再把各个文段放入相关的主题文件夹里,确保每个文段都有所属的主题文件夹。如果有找不到所属的文段,可以先把它们放到一边,最后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需要新的分类。分类完成后,把每类文段分别放入各自的信封里,封面写上相应的主题。 第5步:构思框架 用大号字体输入每一个编好的主题名称,并将它们打印出来,再把每个主题剪成独立的纸条。 在桌上或者其他大点的工作空间,找到组织它们的最佳方式。这些观点是相近的还是相悖的?你可以移动每个纸条的位置,直到找出合理的组织方式。趁你还没有遗忘,趁别人还没有清理掉你的纸条,赶紧记下你构思的框架。 第6步:开始写文献综述 你可以从构思的框架的任何一部分开始写作,因为你已经知道它的整体架构了。找到装有这部分文段的信封,把它们摆在面前的桌上。然后在这一主题内,把包含同样内容的文段放在一起,然后据此开始写文献综述。不要忘记加上引用文献的著录信息,以防之后找不到每一文段出自哪里。文献综述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重复以上的方法。 一旦你完成这六步,你就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初稿。 这一过程的妙处在于,它将“文献综述”这个看上去让人望而却步的庞大工程分解为了简单易行的具体步骤。 我认为Foss和Walter的文献综述撰写方法尤其适用于博士论文,因为博士们通过研讨课学习和博士学位考试的准备过程已经进行了广泛的阅读。 这一方法对于硕士生来说可能更具有挑战性,除非你已经十分熟悉相关的文献了。了解自己需要精读多少文献、泛读多少文献,总是很难的。要达到这一平衡得取决于你已经了解了多少。 对于要为文章和书籍撰写文献综述的人来说,这一方法同样适用,尤其是当你已经熟悉该领域的时候。只要有套路可循,文献综述似乎也没有那么令人畏惧了,所以我就把这一方法推荐给那些深受文献综述困扰的人们。 相关阅读: 如何撰写一篇让人记忆深刻的科研论文 如何让你的论文遇到正确的审稿人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13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类文献到底属于综述还是荟萃分析?
pinjianlu 2018-9-29 21:27
第一次见这类文献:基于研究论文,统计分析某个领域所发表的文献,在各个关键词的分布情况。或者某个领域的论文,在各个小方向上、关键词上的分布情况。感觉应该属于综述性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综述文献。 (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即primary documents) (2)一次文献(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3)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 (4)三次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6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是如此重要——如何写好一篇真正的综述
热度 7 pinjianlu 2018-5-26 15:37
今年我带的一个本科毕业生由于前期时间都花在了考研和调剂上面,在答辩只有最后一个月了,时间来不及了,就想写一篇综述去参与毕业答辩。我告诉她:“综述论文不好写,更不容易通过毕业答辩。” 于是她换了导师,申请到另一个有实验做的导师那里,想着做一个实验来写毕业论文。 由于这一届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学院决定对下一届毕业生,先做一个动员大会。昨晚举行了15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动员大会,看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PPT上面赫然写着:拒绝综述。 其实现在我们学校的考核、奖励等政策也已经不认可综述了。那么综述真的那么不值一提、一文不值吗?! 从文献分类来看,综述属于三次文献。即如下所示: 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属于一次文献; 目录、索引和文摘属于二次文献; 综述、评论、评述属于三次文献; 曾经一个西安理工大学的博士发了一篇SCI的综述,他告诉我,一篇好的综述,能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至少参考文献有一百篇左右。由此可见,阅读大量的文献是写好一篇综述文章的先决条件。 综述为什么很重要,除了可以让人们尽快了解一个领域的现状之外,很多论文都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都会说自己的方法好。所以需要有人来对这些方法做对比研究,这些研究一样需要大量的实证和数据支撑。我见过一篇博士论文,就是对四种颅内压无创监测仪进行临床验证和对比研究的。 所以一篇好的综述论文,不仅仅只是大量阅读其他人的文献就够了,最好要有自己的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我们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把综述看得太简单了,以为综述就是文献的堆砌,可以下载一些文献,复制粘贴就可以构成一篇综述。于是就有了学生认为可以很快靠综述写成一篇毕业论文,而学校考核、奖励不认综述期刊论文,学院也规定毕业论文禁止写综述。
个人分类: 精华|3206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机器学习能否预测疾病风险
gncorner 2018-4-4 15:08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是指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研究,期望发现一个人群的某种疾病特性与一个特定基因位置或位点的变异之间的关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表型与基因型之间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已经对糖尿病、冠心病、肺癌、前列腺癌、肥胖、精神病等多种复杂疾病进行了 GWAS 分析,并找到了疾病相关的多个易感位点。 \0 \0 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复杂疾病而言,只有少部分患者可以用其中一些易感位点上的变异解释其疾病表型,这种现象被称为“遗传性缺失 (missing heritability)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是:复杂疾病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其中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通常表现为 SNP 位点的上位效应,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SNP 位点对表型具有协同影响,而单个 SNP 通过改变单个基因的表达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通常会很小。 目前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主要是探测单个 SNP 位点与疾病的相关性,缺乏探测多个基因交互作用的能力。因此, GWAS 研究虽然发现了疾病大量的潜在易感位点,但是并不能有效应用到疾病的风险预测上。 \0 \0 近几年来,机器学习异军突起,人们无不被 AlphaGo 的出现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机器学习的强大。事实上,机器学习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算法日渐成熟。而近些年来得益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导致如今的机器学习今非昔比,迅速爆发,各大领域纷纷踏足机器学习。 简单来说,机器学习是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建立分析模型的自动化,通过算法迭代方式从数据中学习,利用数据训练出模型,然后使用模型预测的一种方法。 那么机器学习是否能从基因组学大数据中挖掘疾病相关的易感位点呢?事实上,自 20 世纪初以来,就出现了一系列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研究 SNP 与疾病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方法包括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s, NN) 、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 RF) 、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和多因子降维法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MDR) 。 2004 年, Tomita 等 利用神经网络对 172 个患过敏性哮喘的儿童和 172 个正常人样本的 17 个基因的 25 个 SNPs 进行分析,发现了日本人群中与过敏性哮喘相关的 10 个易感 SNPs 。 2005 年, Bureau 等 利用随机森林从 131 个哮喘病人和 217 个正常人样本的 42 个 SNP 数据中找到了能有效预测哮喘病的 SNP 。 2009 年, Wei 等利用支持向量机,收集所有报道的糖尿病 1 型的潜在易感位点,对公共数据中的 1963 个糖尿病 1 型患者和 1480 个正常人样本进行建模,发现了其中的 300 多个 SNP 能够很好地区分糖尿病 1 型患者和正常人样本。 机器学习相比较于 GWAS ,能够考虑到所有 SNP 的组合,即 SNP 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能计算进去,因此更能揭示疾病表型与易感位点之间的关联。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机器学习在基因组学上的研究并没有 GWAS 那么广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 机器学习如果从全基因组出发,即包含个体所有的 SNP 位点,那么理论上需要计算 300 万个 SNP ,从中寻找与疾病关联的一组 SNP ,这计算量将是无比巨大,需要的计算资源不可想象,目前还没有任何机器学习的算法能够处理如此巨大的数据。因此,目前机器学习最适合的策略是包含当前所有已报道的与某疾病相关的易感位点,从这些潜在的易感位点中发现真正能够预测疾病的模型。而过去的研究发现的疾病相关易感位点非常之少,远远达不到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要求。如今,虽然通过 GWAS 发现了大量的疾病相关易感位点,但这些易感位点仍然只是疾病实际作用位点的一小部分,仍无法使机器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目前机器学习在疾病的风险预测研究中还达不到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机器学习依旧会成为未来通过个体基因型预测疾病风险的主流趋势。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持续发展,疾病样本的测序数据不断积累,以及分析方法的迅速进步,势必会发现更多疾病相关的易感位点。此外,得益于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处理大型复杂数据集的深度学习技术逐步涌现出来。因此,机器学习的优势将越发明显。 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机器学习在基因组生物学、基因组医学以及精准医疗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迅速凸显出来,机器学习在基因组学大数据上的研究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Tomita Y, Tomida S, Hasegawa Y, Suzuki Y, Shirakawa T, Kobayashi T, Honda 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selection of susceptibl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construction of prediction model on childhood allergic asthma. BMC Bioinf, 2004, 5: 120. 2. Bureau A, Dupuis J, Falls K, Lunetta KL, Hayward B, Keith TP, Van Eerdewegh P. Identifying SNPs predictive of phenotype using random forests. Genet Epidemiol, 2005, 28(2): 171–182. 3. Wei Z, Wang K, Qu H-Q, Zhang H, Bradfield J, Kim C, Frackleton E, Hou C, Glessner JT, Chiavacci R, Stanley C, Monos D et al. 2009. From disease association to risk assessment: an optimistic view fro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n type 1 diabetes. PLoS Genet 5:e1000678. 转自生信草堂,已授权 生信草堂 浙大生信博士团队倾力打造的一个科研人员学习交流的公众微信平台。我们致力于科研社区服务,分享最前沿的科技进展,提供生信分析方法,解读经典分析案例,公众数据库的挖掘和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在此我们欢迎各位的加入! 加微信 bioinformatics88 拉您进生信交流群 \0 \0
个人分类: 杂记|2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课题组在Crit Rev Plant Sci期刊发表综述论文
zls111 2018-3-10 21:51
请BioArt植物做了个新闻稿就转到我这里来, http://mp.weixin.qq.com/s/KMhCD_kiA38uO72WeOyg-Q 谢谢BioArt植物做的新闻稿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 张亮生 教授课题组在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发表了题为“ The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 in Model Plants and Crops ”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WRKY基因在模式植物和作物中的研究状况。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352689.2018.1441103 \0 WRKY基因家族是一类在开花植物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的防御反应和生长发育过程,所以该基因的研究一直是植物学界的热点之一。本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模式植物和作物中的WRKY基因研究,力求为读者呈现这一领域各项成果至今的最新宏观总结。 该综述第一部分介绍了WRKY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特性,WRKY基因的亚家族分类以及WRKY家族的起源和进化进展。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为例,结合WRKY基因的亚家族分类并以WRKY基因所参与的生理过程为基础,将所有WRKY基因分为为参与非生物胁迫反应,参与生物胁迫反应和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三个功能大类对WRKY基因已有功能研究进行梳理。 WRKYs in plant abiotic stress signaling network. 第二部分系统总结了农作物中WRKY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主要总结了在已有作物基因组的WRKY基因鉴定分析工作以及那些已测基因组中还未进行WRKY基因鉴定,指出作物中WRKY研究严重落后于基因组测序进展。 第三部分从技术角度指出了几个目前最重要的高通量技术和基因编辑将会对作物中WRKY基因功能研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张亮生课题组的陈飞博士是第一作者,胡玥和吴康承同学参与了此项工作,另外秦源课题组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林振国课题组参与了该项工作。 10.1080@07352689.2018.1441103.pdf 文章附件
5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XXVI(26)届动植物基因组大会之小麦锈病概览
mashengwei 2018-1-19 08:46
1 19 本期作者: 独默·麦夕,胖丫大师兄 大家好,我是周五的主编,从今天起,我打算启用笔名独默·麦夕( Durum Macce ),以后管我叫麦夕就好了。胖丫听到大家要起笔名,也想给自己取一个文艺一点的名字。凯凯立马说:“侬就叫胖丫就好!”胖丫不干了,当时怼回去:“凭啥你就可以沾着王凯的光,我就要取个好听的名字,我的男神是陈坤,干脆我的笔名就叫月半弯好了......” 读罢昨天何中虎老师和众位院士前辈的综述,我至今不能忘怀,何老师不愧为小麦大家,对于小麦问题的阐述准确全面(就是有点长 ),小编再次膜拜!同时也对其他众位小麦前辈对我们这些后生的关怀和信任一并表示感谢!今天的话题来聊一聊锈病,第二十六届动植物基因组会议刚刚落幕,我们前瞻一下近期及未来小麦锈病这块可能出现的大作及部分研究动态。如果哪位老师也有拍的poster欢迎发给我们( 13148474750@163.com ),我们很乐意将其介绍给大家。 1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 to Reduce Wheat Rust Infection in Transgenic Wheat 寄主介导的RNA沉默技术(HIGS)有助于增强转基因小麦抗锈病侵染的能力 文章作者有我们熟识的大牛Jorge。本文的思路大体是:前期筛选出10个寄主与病原菌互作相关的调控基因,利用HIGS技术将其沉默并做转基因,查看经沉默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的表型是否变化,这可能是做小麦功能基因想发高分文章的一个必用手段,去年康振生课题组利用该方法成功发表过文章,题为“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PstSTE12 is required for virulence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 文章( 寄主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IGS)在小麦抗条锈病上的应用 )。 2 Wheat Mutants with Reduced Puccinia triticina Infection 感病小麦的抗病突变体能有效降低锈菌的侵染 重点说下本文的思路,小麦锈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还形成类似三明治结构,之前讲过具体的过程( 年末的惊喜一:小麦锈病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锈菌通过吸器分泌的效应子去调控寄主为其提供各种养分,那么寄主中肯定存在能够识别这些因子调控的基因,并老老实实受其驱使,我们不妨叫他是“叛徒基因”,其学名叫感病基因。 以往我们都从寄主的抗病R基因角度出发研究,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欲从感病材料中获取感病基因,因此,该实验利用化学试剂EMS诱变感病品种撒切尔(Thatcher,话说这个材料在锈病领域其实很出名),从中鉴定25个能够显著抑制锈菌侵染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自交纯合M6代后与野生型回交创建F2群体并通过抗感池分析很快锁定是一个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终于揪出了这个“叛徒”!预知叛徒结局如何,小编和您一样期待后面的精彩!以下是poster内容。 3 Accelerated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Wheat Adult Plant Resistance Gene Lr68 快速克隆抗叶锈基因 Lr68 前一阵子我们分别出了几期小面目前克隆基因的方法( 小麦未知基因克隆系列(一) , 小麦未知基因克隆系列(二) , 小麦未知基因的快速克隆方法3—经典图位克隆技术 , 小麦未知基因的快速克隆方法4—Mapping by sequencing 技术 , 小麦未知基因的快速克隆方法5—MutChromSeq技术 )。这篇摘要就是利用了突变体单染色体测序快速定位克隆了抗叶锈基因 Lr68,Lr68 具有广谱抗性。说到广谱抗性,小编多说两句,作者中的Evans Lagudah就是克隆小麦多抗位点 Lr34/Yr18/Pm38/ Sr57/Sb1/Ltn1 和 Lr67/Yr46/Pm46/Sr55/Ltn3 的主要完成人,也是小编心中的偶像。另外还有个中国人名字Caixia Lan,是我们锈病届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兰彩霞老师(膜拜中,前些日子也加入了我们教师群),兰老师也一直致力于挖掘小麦这种多抗位点,以求丰富小麦的抗病资源。相信以后一旦通过QTL找到这样的位点,再结合先进的克隆基因手段,会使得理论应用于实际更加便捷。以下是该摘要的poster。 4 Evidence for the Lr46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 in the Wheat Cultivar Carberry 多抗位点 Yr29/Lr46 的研究 5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Alleles of Yr15 开发抗条锈基因 Yr15 的功能型诊断基因标记 注意是基因标记,基因标记,基因!重要的事情说3遍,也就是说 Yr15 被成功克隆出来了!小编为啥对 Yr15 这么激动,那是因为在咱们国家,苗期仍然呈现抗条锈的基因寥寥无几, Yr15 就是其中一个,它的克隆为成功的真正应用到我们国家抗锈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看作者还是我们熟知的老Jorge!院士果然高产啊,不过据我所知克隆 Yr15 的不止他一家,还有个以色列的单位也完成了 Yr15 的克隆,目前文章都已在投,究竟后事如何,期待! 以下是poster内容 6 Identification of a Candidate Gene for Sr9h -Mediated Wheat Stem Rust Resistance by MutRenSeq 利用突变体富集测序(MutRenSeq)手段快速鉴定抗秆锈基因 Sr9h 候选基因 我们以前也推送过MutRenSeq克隆基因, 小麦未知基因的快速克隆方法5—MutChromSeq技术 。利用该方法已克隆到多个抗秆锈基因,而此次 Sr9 等一系列等位位点的克隆丰富了抗病基因资源,也为抗病机制的揭示奠定了基础,拥有抗病基因是研究机制的关键,谁还愁克隆的基因多,谁说不是呢? 以下是poster内容。 7 Hunting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Bread Wheat 捕获普通小麦中的抗条锈基因 Yr7 还有个会议摘要,利用 MutRenSeq 迅速克隆抗条锈基因 Yr7 ,并证明 Yr7 和 Yr5 不是等位基因,而是两个特别连锁的基因,而小编从中看出,如果 Yr7 序列已拿到的话,那么 Yr5 也就不远了。 这同样是小编激动不已,因为刚才说到目前我们国家苗期仍然呈现抗条锈的基因特别少, Yr5 就是其中之一, Yr5 和 Yr15 两大基因的克隆,必将为推动我国抗锈病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小麦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锈病工作者,深深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算了还是别吹了,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实验吧,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同仁们,在疲倦的时候,喘口气歇息的时候,在看到我们的更新时,给我们点个赞,算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新的笔名 独默·麦夕 的支持,毕竟花了一下午时间编排。在这里,还要感谢远在美国的瑞哥(Rui Wang)不辞辛劳帮我拍照,以上Poster照片均来自他。 最后,去开会的伙伴,有没有看见我们的身影啊 ?如果你还拍照了,欢迎发给我们领红包。 让我们一起追踪学科前沿,总结科研思路,交流实验心得,让我们的科研不再孤单,充满乐趣!欢迎扫码关注 “ 小麦研究联盟 ”, 了解小麦新进展! 投稿、转载、合作以及信息分布等请联系: wheatgenome
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秀综述:高功率包层光剥离器最新研究进展
Chineselaser 2017-11-17 14:54
孙 静 邹淑珍 陈 寒 于海娟 王旭葆 林学春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等   包层光剥离器(CLS)是保证高功率全光纤激光器稳定性与光束质量的核心器件,有效剥除包层光是光纤激光器全光纤化、工程化的重要步骤。详细阐述了CLS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将其分为基于折射效应、吸收效应、散射效应3种CLS制备技术,分析了各种CLS制备技术的特点。该研究为未来可实现低温升系数、高衰减系数的高功率CLS制备技术提供了参考。   (本文发表在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年第11期, 点击阅读全文 )   引用该论文   Sun Jing,Zou Shuzhen,Chen Han,Yu Haijuan,Wang Xubao,Lin Xuechun. Recent Progress of High-Power Cladding Light Stripper . Laser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7, 54(11): 110001   孙 静,邹淑珍,陈 寒,于海娟,王旭葆,林学春. 高功率包层光剥离器最新研究进展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 54(11): 110001   全文图表展示——
4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最新优秀综述分类汇总
Chineselaser 2017-11-7 17:01
2017/5/25 15:36:13 栏目分类 注册可免费下载PDF全文 激光器与激光光学 光纤光学与光通信 成像系统 大气光学与海洋光学 光电子学 光谱学 显微 集成光学 表面光学 材料 仪器,测量与计量 光计算 非线性光学 医用光学与生物技术 物理光学 量子光学 遥感与传感器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十不惑:DNA测序技术前世今生和未来
zd200572 2017-10-13 11:10
这篇综述回顾了DNA测序技术发明四十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规模从几个碱基对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我们已经见证了多个技术革命和增长,现在获得的百万人和其他多种的基因组。DNA测序技术已被广泛地使用,包括作为一个广阔的分子的计数器。我们预测,从长远来看,DNA测序的影响将可与显微镜相提并论。 1.DNA测序技术的历史 早期测序 最早是胰岛素(蛋白质)和tRNA早于DNA完成了测序。其中,第一个RNA测序用了140kg的酵母测出了76个核苷酸。 DNA测序技术的发明** 1973年Gilbert和Maxam引物延伸法测定了24个核苷酸,每个核苷酸在耗时一个月。 1976年Sanger和Coulson链终止法和Gilbert和Maxam化学裂解法。 1979年鸟枪法测序 1987年Smith、Hood和Applied Biosystems开发了桑格法荧光测序仪,1000base/d。 1982年Genbank上存储了500,000bases. 1986年Genbank上存储了10,000,000bp.(统计数据见 https://www.ncbi.nlm.nih.gov/genbank/statistics/ ) 扩大到人类基因组 1.几个显著进步:1)从染料标记的引物到染料标记的末端; 2)突变的T7 DNA聚合酶; 3)线性扩增反应;4)基于磁珠的DNA纯化和提取;5)PE双端,双链测序;6)毛细管电泳;7)工业化标准的加入。 2.软件的开发:phred,质量度量Q值, phrap, the TIGR assembler and the Celera assembler 3.测序成本的下降:2001年一个测序中心可以测10,000,000bp/day. 2004年¥1/(600-700bp). 4.和HGP计划平行进行的私人基因组测序Craig Venter and Celera (2001)。 大规模平行DNA测序 1.核心是体外扩增产生每个模板拷贝被测序,而不是细菌克隆。 2.几种扩增方式有polonies,桥式pcr或者滚环扩增(纳米球)。 3.边合成边测序的三种方式:1)焦磷酸测序2)使用DNA连接酶的特异性荧光寡核苷酸模板附在顺序的方式3)聚合酶介导下逐步加入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1998, Solexa) 4.第一个NGS测序平台是454(2005), 然后是Solexa(35bp PE)。 5.几个NGS平台454(Roche收购),Solexa ( Illumina收购), Agencourt (Applied Biosystems收购), Helicos (founded by Quake), Complete Genomics (founded by Drmanac华大收购) , Ion Torrent (founded by Rothberg)。 6.2012年454, SOLiD 和 Helicos停止开发,illumina成为主流,尽管华大是个潜在挑战者。准确度99.9%,Novaseq可以两天内产生1百亿reads,是HGP计划23G的40倍。 单分子实时测序 1.PacBio:零模波导孔,大于10k的读长,10%的原始错误率,很低的gc偏好性。 2.纳米孔测序: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ONT),最长读长可达900K, 便携式,电信号检测,但是错误可能不是随机的。 3.两者均可检测碱基修饰,甲基化等。 DNA测序的应用 1.基因组的de novo组装 (1)遗传图谱(2)物理图谱(3)双端测序,8-10冗余,1/100,000的错误率(4)Celera, 从贪婪算法(phrap and the TIGR -assembler)到基于图的方法(重叠–布局–-共识)(5)de Bruijn graphs (如 EULER and Velvet)(6)高分子量high molecular weight (HMW)(7)HiC 2.基因组测序 1)重测序:Bowtie and Burrows–Wheeler Aligner (BWA)数据压缩,SAMtools and laterGATK。 2)几个计划:Genome Aggregation Database ( http://gnomad.broadinstitute.org/ ) Genomics England ( https://www.genomicsengland.co.uk/ ]( https://www.genomicsengland.co.uk/ ) ) NHLBI TOPMed (TransOmic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 测序的临床应用 1.无创产前诊断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 2.WES: Mendelian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癌症:靶向治疗、非侵入性诊断和监测ctDNA, cfDNA,发现新的突变位点。 4.测序仪作为分子计数装置:RNA-seq取代芯片,TopHat and Cufflinks( http://enseqlopedia.com/ ) 宏基因组测序 DNA测序技术的未来 100%基因组,没有任何gap; 人口规模的测序; 生物学的发展(单细胞RNA-seq、基因编辑); 实时、便携式测序仪; 非常规使用(DNA合成等); DNA测序作为新的显微镜。
7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综述
redtree 2017-8-17 23:3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综述 2017-08-17 09:23:58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综述 )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以作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破题 从作风建设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解决了管党治党“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 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对“四风”问题坚决露头就打,推动风气产生根本转变。 紧盯年节假期,抓早抓小、串点成线,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5年来,“八项规定”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政治语汇,在神州大地上荡涤起一股激浊扬清的净化之风,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曾被认为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 人们看到,天价月饼、粽子基本消失了,风景名胜区里的会所少见了,价格畸高的名烟名酒得到了遏制,一些高档酒店也推出了平民餐;干部普遍反映,应酬少了,精气神也饱满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又一个细节、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变化。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万多起,处分13万多人。平均每天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查处的问题超过100起。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在截至2016年12月查处的15.53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占78.2%;违纪行为发生在2015年的占15.1%;违纪行为发生在2016年的仅占6.7%。增量不断减少,充分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中不断落地生根。 以重拳反腐为全面从严治党破局 2012年12月6日,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落马的第一位省部级干部,当时就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2014年6月14日,苏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2014年7月29日,中央决定对周永康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2014年12月22日,令计划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给予郭伯雄开除党籍处分……5年来,党中央重拳反腐的决心勇气、惩贪去恶的雷霆之势,一次次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的猜想; “拍蝇”零容忍。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给予纪律处分超过119万人,打破所谓“法不责众”的观念; “猎狐”撒天网。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近3000人,释放“天网恢恢、虽远必追”的强烈信号。 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持续量变产生质变。 2016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接到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比2015年下降17.5%,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回落;2016年,在高压之下,有5.7万名党员主动向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2016年底,中央对形势作出最新判断,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以党内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抓手 5年来,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保障,党内监督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向着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迈进。 ——利剑高悬、愈显锋芒,巡视监督的震慑效应不断放大。 中央巡视共开展12轮,对277个地方、单位党组织进行了“政治体检”,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实现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各省区市党委也完成8362个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任务。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问题线索在巡视中被揭露。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案件中,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自巡视。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厅局级干部1225人,县处级干部8684人。 ——瞪大眼睛、伸长耳朵,派驻监督的“探头”作用充分发挥。 中央纪委设立47家派驻纪检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实现全面派驻后的2016年,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共谈话函询2600件次,立案780件,给予纪律处分730人,分别增长134%、38%、56%。 ——坚决清除“灯下黑”,让监督者时刻受监督。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制定出台,首次对监督执纪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进行明确规定。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互促进。2016年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拉开帷幕,目前,北京、山西、浙江3个试点省市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转隶组建工作已经完成。随着改革即将推开,一个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呼之欲出,将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以建章立制为全面从严治党固本培元 5年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立足根本、着眼长远的制度措施,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走向治本,从“拔烂树”“治病树”到培育健康“土壤”、建设良好政治生态转变。 扎牢制度之笼,为制度治党提供根本保障。 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努力践行的高标准,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划出纪律底线;从出台首部党内问责条例,实现问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打造从严治吏、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的完整链条…… 5年来,党内法规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央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补足精神之钙,为思想建党打造牢固根基。 2013年下半年开始至2014年,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起,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全面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5年来,打铁趁热、环环相扣的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更强。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党内政治文化的改善、党内政治生态的修复,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土壤。 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升华。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踏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征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试出了人心向背,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锻造出具有更加旺盛生命力和顽强战斗力的党,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朱基钗 责任编辑:戴丽丽_NN4994
个人分类: 政治文化|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授权征询同行意见】古人物种概念观
热度 3 zhuchaodong 2017-6-26 20:44
古人物种概念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复生 吴燕如 物种概念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只是一个概念性命题,但这样的命题却涵盖了物种的来源、物种的的结构与性质和物种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所以物种概念是动物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引起动物学家的广泛注意和极大兴趣。人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 物种是否客观存在、物种是否是进化历程的产物? 2. 物种是否自我交配、物种是否是永续繁殖的种群? 以上两个问题是物种概念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先前对于动物物种概念的基本观点。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人们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对于物种概念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与完善。综合以往研究与论述,现在我们对于物种有以下的认识: 物种是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的、自我交配的、永续繁殖的种群。这个种群构成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份子,承受生态系统基本因子的种种支配和挑战,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自我复制、繁殖后代,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种种变异、逐渐进化,成为后代新种的祖先。物种来自物种,现存的物种来自过去的物种。因此,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物种是永续繁殖的基本单元,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元,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以上说明了物种的来源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说明了物种的客观性,物种的结构与性质。一方面我们说物种具有稳定性,因为物种是一群自我交配、永续繁殖的种群,这个种群自我复制,保持祖先种种性状,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原始祖征;另一方面我们说物种具有可变性,因为物种时常可发生变异、不断进化,渐渐远离祖先的种种特性,获得了新的衍征,最后形成新的物种。 陈燕生( 1973 年)发表于《红旗 * 从进化论看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地球上现今存在的一切物种,都是过去生存的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历史,种与种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渊源于简单的原始祖型。它们都是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而来的。” 陈世骧( 1979 年)在《关于物种定义》一文中说:“进化论给物种以新的概念,把繁殖与进化统一起来;繁殖单元体现着种间的生殖间断,进化单元体现着种间的历史连续,两者的统一说明了种与种间又连续又间断的历史发展过程。”“物种是进化单元,因为进化通过物种的传衍演变而进行;因此现今生存的物种都是曾经生存的物种的后代——“物种来自物种”。这是历史事实给我们所作出的结语。” 以上论述明确地表明了物种的存在形式和物种的历史渊源,以及种与种之间的区别和它们彼此间的亲缘关系。这就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又变又不变的自然法则,体现了物种存在的内涵和发展的规律。但是古人,无论是东方古人还是西方古人,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经历和心中的信仰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对于物种的历史渊源和存在形式却有着相似的认识。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神权”占据一切位置。认为上帝创造一切,天地间形形色色的物种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种种自然现象也是由上帝安排的。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林奈《自然系统》的建立( 1758 年),表明了自然界种种生物是客观存在的,物种不仅是独立客观存在的、与另一物种彼此分开的,而且它们之间又有历史的渊源,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彼此间又存在着或亲、或疏、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但是在“神权”强大的压力之下,在哥白尼的遭遇之后,就连林奈本人也退缩了,认为生物界的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所谓的“自然系统”也是由上帝巧妙地安排。随后,在诸多事实面前,虽然也有异议和争论,然而“神创论”、“上帝创造一切”仍占统治地位,仍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为神的产物。 林奈之后又经过了近百年的时间,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各地要求打破传统的束缚,冲出疆土的割据,强烈地需要共同发展、互相交流与彼此进步。就在此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远航,漂洋过海,长时间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远洋考察,搜集各地的生物标本。进而他配合当时的育种工作,观察到了动物在家养之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异,这种变异可以积累、加强、成形、固定,形成稳定的特征或习性,并传衍给了后代。达尔文为之得到很大的启发,与此同时达尔文对于各地区所搜集的生物标本又进行了长久而深入地研究。他发现不同地域、不同岛屿的生物虽远隔重洋,各处一方,但是许多物种之间又有着如此接近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不同岛屿上的生物差别很大,但又有十分接近、关系密切的物种。达尔文认为这些关系密切的物种,有着如此接近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充分表明了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十分亲密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岛屿上的祖先种群沿着各自的生活道路上发展,进化为不同地域不同岛屿上的物种。于是乎他对于《圣经》所言,上帝创造生物物种产生了怀疑。在亲朋好友及其支持者的敦促之下,他与华莱士同时宣布了生物进化的学术论文,并于 1856 年达尔文又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生物进化的理论,指出物种不是上帝创造的,一个物种由另一个物种进化而产生的,一个物种起源于另一个物种。同时他还进一步表明了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生物进化的巨大影响。起初他的思想也遭到教会和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但是经过长时间激烈争论之后,达尔文及其支持者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彻底地摧垮了“神创论”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从此便创立了“进化论”,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达尔文的好友生物学家赫胥黎写了好多论文和专著,主持了多场辩论会,支持、宣扬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他著有《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不久后我国在晚清时期,由严复直接译著为《天演论》一书,描述了物种存在形式及其在自然界中发展的规律,一个物种由另一个物种演化而来。《天演论》直接宣扬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 上述“天演”的“天”,和“天择”的“天”不是指着上天的上帝,也不是指着上天的神明,而是指着客观存在的物种、大自然,指着地球生物圈各个因子的综合体,是物种生存的基本条件,内含自然选择的基本因子。这个“天”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所以“天演”即物种起源或物种进化,“天择”即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物种生活在大自然中,时常需要获得必要的食物和占据一定范围的生活空间,为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适者可以获得食物、占据空间、继续生存,繁衍后代,种群得到不断地发展,最后被自然所选择;不适者将失去生活条件,也失去了生活空间,渐渐地失去了繁殖能力,因而导致种群的衰退、消缩、灭亡,最后被自然所淘汰,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核心内涵。“天演论”以此表明了环境的多样性及其对于生物进化的影响。严复在中国传播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并强调了进化论思想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这部译著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生物存在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证明、支持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正确的物种概念观。 在清朝之前,中国古人对于物种的认识也存在种种分歧,有反面的意见,也有正面的观点。关于物种来源问题有“天生论”、“轮生论”、“投胎论”、“魂魄论”、“化生论”等等,还有“自然论”、“天演论”及其他种种观点。他们之间的斗争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一样,只不过这些争论的文字记载比欧洲要早了许多。在近 2000 年以前的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些争论的记载。 王充(公元 27 — 97 年)为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广学而博议,知多而言犀。他 30 岁后辞官家居,潜心写作,论著颇多,主要有:《节义》、《论衡》、《讥俗》、和《养性》等等。他在《论衡》的“奇怪篇”、“自然篇”和“物势篇”中均涉及到对于自然界物种存在形式的认识,并批驳了错误的观点,王充首先记载了这场争论。当时一些儒生主张“天生论”,一切归天意,认为上天有目的地产生万物。但是上天是什么?在他们心目中上天就是神明,与古代欧洲一样,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一切,神明创造万物。王充在《论衡》中有力地批驳了“天有意志”创造万物的思想。他认为:“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天地为之乎 ? 物自然也。如谓天地为之,为之宜用乎。天地安得万万千千乎,并为万万千千物乎。诸物在天地之间也,犹子在母腹中也。母怀子气十月而生,鼻、口、耳、目、髪、膚、毛,理血脈脂腴,骨节爪齿,自然成腹中乎,母为之也。”上文指明:天地间之万物生自自然,儿子由父母所生,就连一根毛发、一支血脉、一块骨头、一个指甲都是来自上一代。因此,他认为下一代人由上一代父母所生。自然界物种也是一样,代代传衍,代代相亲,一代传一代,下一代物种由上一代物种所生,现在的物种是由过去的物种所生,“万物之生”,“自然也”,这是万万千千物种自我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非“天有意志”所为之。王充就是用这样直白的语言,阐明自己对于动物界的物种概念及物种来源的理解。接着他又继续批驳了天有目的地生人的思想,说:“天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严正地批驳了天生人是狂言,是荒诞,是不合情理也。人只能生自人,不可能来自“天生”。这是王充回答了物种概念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物种来源问题和物种的客观性问题,物种是“自生也”。虽然他没有说“物种来自物种”,但是他说了“物生自类本种”有着类似的意义,如果直译也可以说成“物种来自物种”,这只是现时的科学语言。 以上关于物种的来源王充已有明确阐述,这是物种慨念重要问题之一,而对于物种存在的形式,物种是否自我交配和永续繁殖的种群?这是物种概念另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王充也有明确的表述,他在《论衡》中直接批判了一些错误观念,某些“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禹母吞薏苡而生禹。”禹母是妇孺、是人类,而薏苡是一种谷物,即是薏米,是植物的种子,两者毫无关联,更不可能交配、受精、产生后代,又怎能禹母吞了薏苡而生了禹呢?这根本不可能的事,它们之间不是同类之物,更不是本种。甚至更有人说“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已遂生尧”,此语意思说:尧母外出看到了幻想中的龙,便生了尧。随后,还有人说刘邦的母亲因为遇到了一只大蟒蛇而生了汉高祖。这些胡言乱语,歪理邪说岂不是天方夜谭,荒唐至极!王充针对以上谎言严厉驳斥地说:“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物生自类本种”。“且夫含血之类,相与为牝牡。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精感欲动,乃能授施。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以上表述得多么明白,同种者才能“精感欲动,乃能授施”,才能互相交配,繁殖后代,异类者则没有“精感欲动”的现象,它们之间为“不相与合者”,更没有永续繁殖的可能,“异类故也”。用现在的语言说,同种生殖是媾通的,不同种之间则是生殖隔离的。这些论述就是王充对于物种的来源与存在形式的观点,并且他一再强调物种的产生不是天意,“万物生自自然”,分别来自本种。他认为物种来自物种,物种是自然界一份子,有着“春生”与“秋成”的发展过程,这种现象与母亲生孩子一样,也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同种不能交配,更不能永续繁殖,异类者是“不相与合”的。这个规律推动了物种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表明了动物界种与种之间的严格界线,也呈现了物种自我发展的轨迹以及牠们的历史渊源。 明朝万明英(公元 1521 — 1603 年)离现在也有近 500 多年的历史,他曾出任福建布政司右参议。于 16 世纪中叶嘉庆年间,朝廷腐败无能、闭关自守、倭寇猖獗侵犯、掠财烧房、强奸妇女、屠杀百姓。沿海民众为躲避灾难,逃入郡城。万明英为难民渡过难关,在开元寺设粥棚施粥。再者万明英为制止倭寇屡犯福建,奉命坚守泉州。他恪尽职守、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屡战屡捷。但因得罪了权贵而遭到陷害。为此,他借机返回故里,兴办乡学、培育门生、著书立说。每年仍搭粥棚,救济四方百姓,深受人民的爱戴。他著有《易经会解》、《三命通会》、《星学大成》、《兰台妙选》、《阴符经》、《相字心经》等。 万明英在《三命通会 论五行生克》中说:“五行相生相克,其理昭然。十干、十二支、五运、六气、岁月、日时,皆自此立更相为用。在天则为气,寒、暑、燥、湿、风;在地则成形,金、木、水、火、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纪也。原其妙用可谓无穷矣!”随之他又说:“天高寥廓,六气回旋,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万物,可谓无穷而莫测者也。”仔细研读这些段落,潜心思考前人的思维,令人豁然开窍,肃然起敬!“在天则为气,寒、暑、燥、湿、风;在地则成形,金、木、水、火、土。”前者为大气,为天体,虽感觉得到,但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天上的物质;而后者是在地上,不仅感觉得到,而且也能看得见摸得着,这些物质就是构成宇宙要素的总概括,对于地球而言就是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随之他又说“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纪也。” 500 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有如此超前的科学理论,以简洁而通俗的语言,明确地阐明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物种的起源,并且以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解读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他们转化的过程。他还说:“五行化生,以成万物,可谓无穷而莫测者也。”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物种的起源,而且表明了物种的可变性,及其变化的无穷性。他的思维方式和表述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深入追索的空间。 万明英又在《三命通会 原造化之始》一文中更加明确地表述:万物“其性其种已各具太始之先, ----- 人有人之种,物有物之种。各各完具,不相假借,不相凌犯。”他认为世上万物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各的特征,各各完具,不相混淆。并且指出各具的特性和各具的特征在太祖之前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物种形形色色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都是由祖先传下来的。这种观念也可以用现在语言说成“物种来自物种”,一个物种由另一个物种所生,现在的物种是由过去的物种所生。并且他还认为种与种之间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毫不相干,不同物种有着严格的区分,“各各完具,不相假借,不相凌犯”。 接着他又说:“牝牡又自交而生生化化不穷。”此言虽只一语,寥寥十二个字,但道出了两个要点,一是“自交” ; 二是“不穷”。一方面强调的是物种的共同性,同种雌雄可自行交配,生殖媾通、是永续繁殖的种群,同一物种是可以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 二方面说明了种与种之间的差异性,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不同种之间的雌雄是不可能互相交配、更不可能永续繁殖,也就是说不同种的雌雄是互相排斥的,更不可能互相交配,所以生殖上是隔离的异类。这种现象不断延续,永不穷尽。 再者,“生生化化”意义深刻,至少有以下两层意义: 1. “生生”者表明物种保持原生形态特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表明了物种的稳定性。 2. “化化”者显示物种改变原有形态特征,不断变异,化化更新,显示了物种的可变性。 “生生化化”也就是物种存在的形式,物种的存在表明了物种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前者保持原始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是物种存在的基础,后者改变原始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是物种发展的方向。万明英简要而明确的论述,充分地说明了物种概念的基本内涵,并坚定地指出物种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规律。 以上就是我国先人在深入研究物种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于物种概念的认识和见解。如果用现在的语言加以诠释,它应该是:物种是大自然的产物、物种是客观存在的、物种有稳定的、相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同种者生殖互相媾通的,可自行交配的、是永续繁殖的种群。种与种之间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是变化的、是不同的,是间断的;不同种则不可以交配的,生殖上是隔离的异类。但物种自身在时间长河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之下,是有变化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常常发生种种变异,这种变异可以渐渐积累、逐步加强,并形成稳定的新征,传衍给后代,最后进化为另一个新的物种,自身又成为新种的祖先。所以种与种之间又存在着或近或远、或亲或疏的历史渊源。这也就是物种为自然界中“生生化化不穷”、不断进化的产物,物种生自物种、物种来自自然。因此在历史上物种是连续与间断的统一,稳定与可变的统一,生生与化化的统一。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元,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元,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汇总以上古人对于物种概念的论述,有以下要点的认识 ; 1. 物种客观存在、来自自然,生自自类,是生生化化不穷,可持续进化。 2. 本种自交,永续繁殖,传衍连续,形态保持稳定的种群,可同群分类。 3. 异类拒交,生殖隔离,传衍间断,形态发生变化的异类,可另寻归属。 物种为生态系统中之一员,深受生态因子之影响,同种者为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遗传信息相同的群体,异类者为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遗传信息不同的异类。适者生存,为“春生秋成”,被自然选择;反之,则被自然淘汰,“物自然也”。这就是动物在自然界中发生及发展的规律。我国古人深入研究了物种的来源及发展的规律,在最早的时间、以最简捷的语言表述了动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命题,表述了物种概念的主要内涵及其发展规律。 以上各点只是我们了解到的、古籍的有限资料,以我们的浅薄知识,对于我国先人物种概念观的初步探讨与研究,并加以诠释。愿以此抛砖引玉,望更多学子涉足古籍,开展研究。我们深信还有更多相关资料散落在浩瀚的古籍书海之中,尚待我等后生进一步挖掘、搜索和揣摩,定会获得诸多意外收获。 我国先人对于自然界、对于动物学研究的时间之早、问题之深刻、内容之广泛、研究之深入、记载之精辟、意义之重大,我们后人应该结合自身现时工作,立即着手更加精心不断地搜索、探寻和研究。古人的以上论述已涉及到动物学物种概念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有正面的意见,也有反面的意见,互相争辩,十分激烈,这些争论体现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于动物界物种的来源、物种存在形式的基本认识,以及他们对于科学真谛努力追求的高尚情操。那些争辩与记载,以及物种在自然界中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为后人继续研究开辟了科学园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願以此短文弘扬和缅怀他们对于动物学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注: 本文拟在王祖望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动物学研究》一书中刊印,由于我们对于古籍知之甚少,掌握的文献也有限,会有不少遗漏和误解,恳请同行补充更正。谢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复生、 吴燕如 2017.6.26 作者简介 - 黄复生研究员: 1932年5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57-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86年至今为动物所研究员。多次考察青藏昆虫区系,探索其起源及演替。先后共有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图书及主编有关昆虫学专著共8部16册。已发现4新属、3新亚属和50余个新种。在西藏首次发现缺翅目昆虫,为我国填补该目空白,考察西藏阿扎贡拉冰川发现冰川跳虫新种,继而又发表了两种世界上最大极特殊的双尾目珍稀昆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竺可桢野外科学研究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等多次奖励。 吴燕如研究员: 中国蜜蜂系统学、传粉生物学、蜜蜂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吴燕如研究员自1956年起开始蜜蜂总科的系统学研究,至今发表分类论文120 余篇,2 本中国动物志,2 本中国经济昆虫志,并参与多册地方性专业书籍的编研,编译和介绍了蜜蜂传粉的研究进展。目前,她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仍然活跃在蜜蜂研究领域的第一线。同时,她在动物研究所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鉴定并保存了大量的模式标本,奠定与国外同行的合作基础,大大促进了课题组相关研究工作。 评述 - 黄复生和吴燕如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献中可能涉及动物类群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汇编,并对古人物种观进行了梳理。黄复生先生在电话中,殷切期望得到同行的批评和建议。 显然,物种概念是动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基石,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个人感觉还是需要结合现代的一些思路,进行比较和分析。 各位同行也可以考虑参考最近的几篇关于物种概念的论文。其中,洪德元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种概念。 形态 - 生物学物种概念 : 物种是由一个或多个自然居群组成的生物类群 , 种内呈现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和变异的连续性 , 而种间则有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形态性状显现变异的间断或统计上的间断。 孔宏智-2016-生物多样性事业呼唤对物种概念和物种划分标准的深度讨论.pdf 洪德元-2016-生物多样性事业需要科学、可操作的物种概念.pdf 陈家宽-2016-居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pdf 刘建全-2016-“整合物种概念”和“分化路上的物种”.pdf 张德兴-2016-为什么在物种概念上难以达成共识.pdf 谢平-2016-浅析物种概念的演变历史.pdf 姚一建-2016-菌物分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pdf 杨亲二-2016-我国植物种级水平分类学研究刍议.pdf
229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技资讯写作大赛|戴洪兴Hamid Arandiyan 最新综述 有序介孔
HelenaHelena 2017-5-29 19:33
【引言】 相较非孔材料,有序介孔/大孔金属氧化物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窄的孔径分布、孔径大小连续可调等特点,使得它在异相催化反应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近日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 戴洪兴教授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 Dr. Hamid Arandiyan , Dr. Jason Scott 和 Prof. Rose Amal 等人合作,以“ Recent Advances in Ordered Meso/macroporous Metal Oxides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 Review ”为题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综述( Yuan Wang ,第一作者)。文中着重介绍了有序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以及负载贵金属的多孔材料在异相催化中的应用。 1 简介 多相催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两相(固-液、固-气、液-气)界面上发生的催化反应,是目前构成工业催化中最关键的催化反应。多相催化是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分解和脱附的过程,提供大量活性位点的大比表面积催化剂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催化效率。在过去的几十年,拥有大比表面积的孔材料,特别是有序大孔/介孔金属氧化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多孔材料以其充足的内-外表面,可以通过改善反应物在表面的吸附和活化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同时也可以充当优秀的载体,引入其他活性组分。 模板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有序大孔/介孔材料的方法,通过预先合成排列整齐的有机物微球或硅球,将催化剂的前驱体溶液浸渍到微球的缝隙中,最后干燥并高温或溶解去除模板。应用该方法制备出的孔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结构和一定机械强度,并且通过控制微球模板的尺寸达到孔径可调控。 总体而言,纳米孔材料可以通过孔径大小分为以下三种:微孔(孔径<2 nm)、介孔(2 nm<孔径<50 nm)、大孔(孔径>50 nm)。不同孔径的多孔材料对催化反应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微孔和介孔可以有效的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可活化反应物的活化位点,而大孔相较其他两种孔材料在质量/热量传递过程以及高通量反应下的压力骤降有明显的优势。本文着重于概述过渡金属、稀土金属等金属氧化物及其负载贵金属的有序孔材料,由于可引用的有序微孔金属氧化物文献及其有限,在此只涉及有序大孔/介孔金属氧化物在异相催化中的应用。 2 有序介孔/大孔金属氧化物 2.1 单金属氧化物 过渡金属的单金属氧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异相催化,由于过渡金属的多价态特性可以在不同高低价态间轻易形成一个氧化还原的循环反应,在金属价态改变的过程中通过晶格氧的释放和氧空位的形成可以产生大量的表面吸附氧物种。目前研究的有序多孔单金属氧化物包括CeO 2 、MnO x 等,本文以这两个最常用于异相催化的氧化物为例讨论了有序多孔结构对单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的影响。图1显示了不同形貌多孔MnO 2 催化剂的电镜照片和针对甲苯或甲醛的催化氧化活性。 图1 多孔MnO 2 催化剂的电镜照片和催化氧化活性 2.2 混合金属氧化物 相关研究报道了对单金属氧化物进行第二或多个金属的掺杂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热稳定性。此段落讨论了金属掺杂对多孔氧化物的影响。图2(A-B)显示了CeO 2 催化剂掺杂不同金属,如Zr、Y、Lu、Pr、La、Tb,其掺杂量和比表面积对烟气燃烧的影响。图2(C-D)显示掺杂Y、Zr的三维有序大孔CeO 2 (CeZrYO 2 )对甲烷燃烧的影响。 图 2 CeO 2 掺杂的催化剂掺杂量,比表面积与50%转换率的关系 3DOM CeZrYO 2 催化剂及其催化甲烷活性 2.3 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 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是基于3d过渡金属的复杂氧化物,又有AB 2 O 4 结构,A位为二价金属而B位为三价金属,比如Co、Mn、Fe、Ni、Cr过渡金属同时具有多个价态可以同时存在A位和B位上。尖晶石是一种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并且可以大规模生产的优良材料。有序多孔尖晶石多被应用于各种异相催化反应中。图3为介孔MgAl 2 O 4 尖晶石氧化物对甲烷二氧化碳的干重整制备合成气的反应示意图。 图 3 MgAl 2 O 4 尖晶石对甲烷二氧化碳的干重整制备合成气 2.4 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 钙钛矿型氧化物凭借其特殊的结构特征,具有优良的结构稳定性,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性能,在催化领域被广泛研究。模板法制备有序多孔钙钛矿型催化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比颗粒状结构,有序孔结构为钙钛矿提供大比表面积,不仅有效增加催化剂的活性位点,还可以作为其他活性成分的载体,提供充足的内外比表面积和热稳定性能。图 4 和图5是利用PMMA模板法分别制备3DOM LaSrMnO 3 和 3DOM LaCeCoO 3 钙钛矿型氧化物对甲烷的氧化。 图 4 3DOM LaSrMnO 3 钙钛矿型氧化物对甲烷的氧化 图 5 3DOM LaCeCoO 3 钙钛矿型氧化物对甲烷的氧化 3 负载贵金属的有序介孔/大孔金属氧化物 3.1 单金属负载型氧化物 尽管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较低的价格,然而过渡金属的氧化活性却往往远差于贵金属。上文中提到有序大孔结构不仅可以自身作为反应中心,也能够为贵金属提供一个大比表面积的负载面积,可以提高贵金属的分散度并避免高温反应中的烧结。并且研究表明载体与活性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作用关系,有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图 6(A)表示金催化剂负载在不同多孔金属氧化物对一氧化碳和甲苯的氧化。图6(B)显示不同的金负载量对多个异相催化反应的影响。 图 6金负载不同多孔金属氧化物对一氧化碳和甲苯的氧化 3.2 双金属负载型氧化物 双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又称合金负载催化剂,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催化性能。合金负载催化剂可以利用不同金属的特殊性质来调控催化剂的性质,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剂表面对反应物的吸附、活化和脱附过程。图7显示了Au-Pd双金属负载镧系掺杂钙钛矿上的高效氧化还原催化剂对燃烧反应的应用。 图 7双金属Au-Pd负载3DOM LaSrMnO3对甲烷的催化 4 双模孔金属氧化物 双模孔催化剂是有两种不同孔径(微孔、介孔、大孔)的孔组成的多层孔结构,通常具有多功能特性,一般以大孔为结构基地使催化剂在物质/热量交换中表现良好的性能,同时在大孔结构上引入介孔/微孔来提高孔材料的比表面积。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有序介孔/大孔金属氧化物在异相催化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作者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以下展望。虽然自1990s至今,已有大量相关有序介孔/大孔金属氧化物研究,然而将有序孔材料规模性生产并工业化仍旧存在挑战。主要原因归咎于制备方法复杂、大量模板材料的需求以及相关的高成本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降低模板制备成本、用低成本模板替代现有模板、研究非模板制备技术等。双模孔或三模孔材料被认定为具有多功能的新材料,然而其制备方法和功能-结构关联仍需做更多的研究。我们相信有序多孔纳米材料在催化应用上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带动研究导向其他研究领域并发挥作用。 文献链接: Recent advances in ordered meso / macroporous metal oxides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 review , Yuan Wang, Hamidreza Arandiyan, Jason Scott, Ali Bagheri , Hongxing Dai, , and Rose Am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A , 201 7 , 5 , 8825 - 8846 . Graphical Abstract of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作者其他相关论文: Arandiyan, H. , Dai, HX. et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8, 2016 , 2457-2463. Wang, Y., Dai, HX. et ACS Catalysis 7, 2016 , 6935-6947. Arandiyan, H., Dai, HX. et ACS Catalysis , 5, 2015 , 1781-1793. Arandiyan, H., Dai, HX. et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8, 2014 , 14913-14928. Arandiyan, H., Dai, HX. et Journal of Catalysis 307, 2013 , 327-339. Wang, Y., Dai, HX. e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26, 2013 , 87-94. Wang Y., Dai, HX. et Solid State Sciences 24, 2013 , 62-70. Arandiyan, H., Dai, HX. et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9, 2013 , 10748-10750. 材料牛编辑晓fire编辑整理。
44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跟两代大地测量院士学写综述论文
jlpemail 2017-3-22 08:17
方俊院士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79年,他和两位同事在《地球物理学报》第4期发表的综述论文(见附录)。可作为综述论文的范本阅读。瑕不掩瑜的是,此文没有列举参考文献,可能是当时的规则。 许厚泽院士是方俊院士的学生,曾经放弃国外留学的机会专心于科研。许与两位合作者的综述论文发表于1994年《地球物理学报》的增刊。 本文仅做提示。学习论文的写作,需要研读原文,并且进行揣摩。 **************************** 附录1 1.1 我国地球形状及重力场研究的进展 方俊 , 许厚泽 , 张赤军 评论 摘要: 本文总结了我国解放三十年来重力学上的成就。首先叙述了我国普遍重力测量工作。此外,围绕天文大地测量网的天文点周围进行了十分密集的重力测量,以保证天文重力水准计算的精度。还进行了作为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他科学研究昕用的重力测量。由天文重力水准所得的天文大地高程异常图已经完成,空间异常及布格异常图正在编制之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的工作。 1.2 中国重力测量与研究的进展 许厚泽,王谦身,陈益惠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重力测量与研究工作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对于重力测量在大地测量、地球内部构造、重力勘探与区域调查、地球固体 潮 与非潮汐变化,以及在高山、海洋与极地等方面的发展、应用和主要成果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对重力测量的仪器研制与观测技术的进展及成就作了介绍。对于重力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其应用等方面也作了扼要的论述。并且对今后重力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附录2 2.1 方俊院士的论文 我国地球形状及重力场研究的进展_方俊.pdf 2.2 许厚泽院士的论文 我国大地重力学和固体潮研究进展_许厚泽.pdf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磅推荐】MIT Tomaso Poggio关于深度学习机理的研究
Chenfiona 2017-3-16 16:31
上周,在IJAC优先在线发表的几篇论文中,麻省理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Tomaso Poggio的一篇有关深度学习的综述成为一大亮点。Poggio教授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有关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深层网络比浅层网络更好? 文章内容延续了Poggio教授在2016年8月在中国人工智能大会(2016CCAI)上的演讲报告《The Science and the Engineering ofIntelligence》。 图1 来源于2016 CCAI 演讲PPT 图2 来源于2016 CCAI 演讲PPT “ 深度学习架构和机器学习模式的搭建,来自于神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换句话说,同样的架构是存在于大脑皮质当中的。 关于深度学习,已经有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在不同领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等。可是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深度学习在这些工程应用中会起作用,深度学习的机理是什么? 我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另外一个原因是:探讨深度学习的机理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大脑皮质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层次?’ ” Poggio 教授在这篇文章中,将为您解读深度学习的关键理论、最新成果和开放式研究问题。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IJAC即将发表的 Special Issue on Human Inspired Computing 中的一篇文章。该专题其他热文将陆续优先在线发表,敬请期待。 一点点题外话:小编在去年的CCAI大会上有幸拜访了Poggio教授,教授博学、谦逊而富有亲和力的形象给小编也留下深刻印象。他曾提到:期望能帮助年轻人更好的了解神经科学、理解机器学习。如果要在智能方面走得远,不能只靠计算机,还需要与人类本身的研究相互结合,才能碰撞出更多的东西。 接下来,小编将为您奉上这篇文章的具体信息,以及IJAC近期在线发表的其他文章链接,欢迎下载阅读 【 Title 】 Why and when can deep-but not shallow-networksavoid the curse of dimensionality: A review 【 Author 】 Tomaso Poggio, Hrushikesh Mhaskar, LorenzoRosasco, Brando Miranda, Qianli Liao 【 Abstract 】 The paper reviews and extends an emerging bodyof theoretical results on deep learning including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tcan be exponentially better than shallow learning. A class of deepconvolutional network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special case of these conditions,though weight sharing is no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ir exponential advantage.Implications of a few key theorem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new results,open problems and conjectures. 【 Keywords 】 Machine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deep andshallow networks,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unction approximation, deeplearning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7-1054-2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4, 2017 The other recentlypublished online papers include: 【 Title 】 Improvement of wired drill pipe data qualityvia data validation and reconciliatio 【 Author 】 Dan Sui, Olha Sukhoboka, Bernt Sigve Aadnøy 【 Keywords 】 Data quality, wired drill pipe (WDP), datavalid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DVR), drilling models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7-1068-9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17 【 Title 】 Reaction torque control of redundantfree-floating space robot 【 Author 】 Ming-He Jin, Cheng Zhou, Ye-Chao Liu, Zi-QiLiu, Hong Liu 【 Keywords 】 Redundant space robot, reaction torque,reactionless control, base disturbance minimization, Linux/real timeapplication interface (RTAI)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7-1067-x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17 【 Title 】 A piecewise switched linear approach fortraffic flow modeling 【 Author 】 Abdelhafid Zeroual,Nadhir Messai, SihemKechida, Fatiha Hamdi 【 Keywords 】 Switched systems, modeling, macroscopic,traffic flow, data calibration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7-1060-4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17 【 Title 】 Navigation of non-holonomic mobile robot usingneuro-fuzzy logic with integrated safe boundary algorithm 【 Author 】 A. Mallikarjuna Rao, K. Ramji, B. S. K.Sundara Siva Rao, V. Vasu, C. Puneeth 【 Keywords 】 Robotics,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MR),navigation, fuzzy logic, neural networks,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 safe boundary algorithm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6-1042-y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17 【 Title 】 Method for visual localization of oil and gaswellhead based on distance function of projected features 【 Author 】 Ying Xie, Xiang-Dong Yang, Zhi Liu, Shu-NanRen, Ken Chen 【 Keywords 】 Robot vision, visual localization, 3D objectlocalization, model based pose estimation, distance function of projectedfeatures, nonlinear least squares, random sample consensus (RANSAC)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7-1063-1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17 【 Title 】 Virtual plate based controlling strategy oftoy play for robots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JA space 【 Author 】 Wei Wang, Xiao-Dan Huang 【 Keywords 】 Human robot cooperation, joint attention (JA)space, reachable space, toy play ability, a virtual plate 【 Full Text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33-016-1022-2 【 Publish date 】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1, 2017   阅读更多IJAC优先在线出版论文: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1633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基于多项目晶圆流片的规模化光子集成技术
Chineselaser 2017-3-3 14:59
郑秀 刘永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摘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光网络通信容量的高速增长,通过将分立光器件集成化以减小器件尺寸、降低成本已然成为光电子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光子集成回路具有尺寸小、功耗低、重量轻等优点,是解决未来宽带光网络能耗、体积、容量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多项目晶圆(Multi-Project Wafer)流片的规模化光子集成技术,主要包括硅基光子集成技术、III-V族磷化铟集成技术、以及以氮化硅和二氧化硅多层波导结构为基础的TriPleX集成技术,介绍了目前可以提供这三种多项目晶圆流片技术的代工平台,以及利用这些代工平台实现的一些光子集成芯片,并对这些平台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比较。 点击 此处 阅读全文 引用该论文 郑秀,刘永. 基于多项目晶圆流片的规模化光子集成技术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54(5):050001.
2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二)
fqng1008 2016-11-2 08:59
四、 治 疗 1. 药物治疗 ACLF 的治疗包括早期识别、去除诱因和支持治疗 8,14,118,119 。早期治疗ACLF的诱因,如用替诺福韦治疗HBV感染复发的患者或用类固醇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被证明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75,117,119-121 。然而,大多数ACLF治疗的重点是支持治疗 118 。 (1) 抗感染治疗: 如上所述,约35%ACLF患者的诱因是细菌感染 14 (表4)。因此,患有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早期使用抗生素的界限较低。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每延迟1小时,总死亡的校正优势比增加1.1 122 ,123 。院内或者医疗措施相关感染的患者以及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因为不恰当的初始抗微生物治疗会使死亡的校正优势比增加十倍 122,123 。和早期使用抗生素同样重要的是,一旦确定了病原体和/或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抗生素需要迅速降级。如果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未能确定病原体且临床症状恶化,则应考虑抗真菌治疗 123 。此外,还需要预防ACLF患者双重感染(在原发感染上发生的继发性感染),应包括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导管相关菌血症和尿道感染,做好手卫生、屏障预防措施和避免接触不必要的仪器 124 。 根据R.M.和CANONIC试验未发表的结果,无论是否合并感染的ACLF患者在院内均易新发细菌感染。的感染和非感染患者高度倾向于在住院期间发展新的细胞感染。 这些感染会成为该综合征的“第二次打击”。因此,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继发感染是治疗ACLF的重要措施。 (2) HBV特异性治疗: HBV复发是亚洲患有ACLF的肝硬化患者的常见诱因。对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增加其短期和长期生存率 119-121,125,126 。因此,应尽快开始早期抗病毒治疗(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或替比夫定) 121,127 。 (3) 免疫调节: ACLF患者可能会受益于旨在恢复免疫功能的治疗,如白蛋白、N乙酰半胱氨酸和G-CSF 117 ,128 。事实上,近期的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使用G-CSF可预防败血症并改善非重症(即败血症、脑衰竭或多器官衰竭)的ACLF患者的短期存活率 128 。目前认为G-CSF通过将干细胞从骨髓移动到外周(包括肝脏)从而促进肝再生来发挥作用的。 (4) 肾功能不全和肾衰竭: 急性肾损伤(AKI)是ACLF最常见的器官衰竭类型 8,129 。AKI的常见原因包括肾前性、内源性和HRS 129 。AKI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而尿生物标志有助于鉴定AKI 的病因 129,130 。肾前性AKI的患者(即因过量利尿治疗而引起的低血容量相关的肾功能损伤)应使用晶体和/或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特利加压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是HRS的首选治疗,此外还应联合使用白蛋白扩容 129 。特利加压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拮抗HRS引起的内脏动脉血管舒张和肾血管收缩,前者可引起全身性循环功能障碍。最初认为白蛋白的作用是扩张血容量。但是目前发现白蛋白还存在调节ACLF患者全身性炎症的作用 7,105 。肾脏替代治疗用于重症AKI患者进行肝移植或肝肾移植的过度治疗,然而透析的剂量和时间尚未被充分研究。 (5) 心血管循环衰竭: 在处理败血症时,使用激进的液体复苏和血管收缩剂(即去甲肾上腺素)以维持足够的血压从而保证器官灌注对于拮抗与ACLF发生的血管扩张至关重要 14,131 。考虑到肝硬化患者易发生容量超负荷,目标平均动脉压应控制在60 mmHg,同时应注意晶体的补充量 118 。胶体,包括白蛋白,也可能引起容量超负荷。特利加压素或加压素可与之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CLF中的肾上腺功能不全可进一步损害血液动力学 132 。可以通过测量清晨随机皮质醇水平来评估肾上腺功能不全,但这仍有争议。如果皮质醇水平不能明确,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以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试验(也称共刺激素、二十四酰化物或Synacthen试验)估计肾上腺对应激的反应来证实。 (6) 脑功能障碍和脑衰竭: 用自来水灌肠、乳果糖和口服非吸收性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和新霉素)治疗脑病,可通过提高意识程度从而预防吸入性支气管炎、吸入性肺炎和呼吸衰竭 14 。在预防由腹泻引起的低血容量以及预防由乳果糖引起的高钠血症(血钠水平升高)是控制适当的乳果糖滴定剂量和灌肠非常重要。一天目标粪排便次数应该为3-4次 133 。低排便量不足以减少肠道产氨及增加血氨清除率。高排便量可能诱发高钠血症性脱水。因为III-IV级脑病患者发生支气管吸入(唾液或胃液)的风险较高,故他们应该插管。不推荐这些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测及使用甘露醇,因为ACLF相关肝性脑病患者不易发生脑水肿和颅内高血压 12 。 (7) 凝血异常: ACLF患者在血栓形成和无法止血状态之间的波动,故常难以控制ACLF的患者凝血异常 134,135 。在活动性出血和严重凝血异常情况下,应考虑输入血小板、冷沉淀物(从血浆中制备的用于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冷冻血液制品)和血液。然而,患者不应该预防性输血血浆以增加国际标准化比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以防止复发性静脉曲张出血。 2. 重症监护和肝支持设备 存在血管、呼吸道或大脑衰竭的患者必须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存在肾衰竭的患者建议转入。肝脏和凝血功能衰竭的患者仍然可以在常规病房中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在CANONIC研究中 8 ,50%的ACLF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86%为ACLF 3级)。由于ACLF患者的死亡率高,急需能够支撑重症患者(ACLF 2级或入院后3-7天的3级患者)至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治疗方法。 体外肝支持系统是ACLF的潜在治疗方法 136,137 。人工生物肝支持系统使用含有肝细胞的中空纤维生物组织来支持病肝的代谢和合成功能。目前,只能获取到肿瘤肝细胞或猪肝细胞系(Vital Therapies ELAD和Alliqua HepatAssist2000系统)。近期一项随机试验比较了ELAD与标准药物治疗,未发现两者对生存有显著影响 136 。 非生物系统由白蛋白透析技术组成,该分子能够去除因肝衰竭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引起的潴留于血浆中的非水溶性物质以及促炎分子(如PAMP和ROS) 105 。此外,在肝衰竭患者中,因其内源性ROS使分子发生严重氧化、分子结构以及与非水溶性物质(肝衰竭所产生或潴留的物质,如胆红素、胆盐和药物)的结合位点饱和情况的改变,其白蛋白的生理功能严重受损。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白蛋白透析系统:Gambro分子吸附剂和再循环系统(MARS)、Prometheus分离血浆成分和吸收(FPSA)系统和Fresenius Medical Care单程白蛋白透析(SPAD)。MARS是在ACLF患者中被评估的最多的一个系统,它可改善全身性血液动力学和严重肝性脑病 136,137 。 然而,两项大型随机多中心研究未能表明MARS和FPSA可改善患者的生存 138,139 。最后,一项人工肝装置(伦敦大学的肝脏透析装置)旨在清除和代替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功能不全并减少循环内毒素血症目前正在评估 140 。血浆置换是一种增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解毒系统 141 ,一项非随机研究中的结果表示它可改善ACLF患者的肝性脑病及其肝功能。 3. 肝移植 肝移植是ACLF患者唯一明确的治疗方法。然而,仅有少数几个研究评估了其可行性、选择标准(适应症和禁忌症)、时间点和疗效 96,142-148 。与急性肝衰竭患者相比,目前ACLF患者不能立即被列于高度紧急移植列表中。此外,由于ACLF的临床病程迅速进展,能够留给评估及将其置于移植列表上的时间通常很短。高龄、活动性酒精中毒、不能控制的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肝移植的主要禁忌症及除名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严重循环或呼吸衰竭和进行性脓毒症的患者必须避免移植。然而,对于大多数经验丰富的中心,器官支持(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使之不会成为ACLF患者进行肝移植的禁忌症。目前的数据表明,仅有不到一半的ACLF患者在列表上,且仅有10-25%的患者可进行肝移植,故而超过50-70%的患者在等候肝移植治疗是死亡 147 。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高MELD评分( 40)的肝硬化ACLF患者在等候肝移植时发生死亡的概率比1A级候选者(即急性肝衰竭患者)更高,几乎比后者高两倍 145 。确定移植列表上ACLF患者的选择标准及其优先级的标准将有助于通过及时的肝移植改善预后。几个研究表明活体供肝肝移植和尸体供肝肝移植的效果相似 146-148 。接受肝移植治疗的ACLF患者预后良好(图6),其5年生存率在74%和90%之间,与因其他指症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相似 96,144-148 。 图6 肝移植增加了ACLF患者的生存率 慢加急性肝衰竭2级或3级(ACLF)患者确诊后3-7天的可能生存曲线,早期接受(28天)肝移植的患者(红色曲线;n = 21),未接受肝移植的相同ACLF等级的患者(绿色曲线;n = 120) 96 。该曲线上的百分比显示了患者28天、90天和6个月的存活率。获得许可根据JohnWiley and Sons的参考文献96改编。 4. 管理策略 来自CANONIC研究的三个新的评分系统-CLIF-COF评分(或CLIF-SOFA评分)、CLIF-C ACLF评分和CLIF-C AD评分可用于对肝硬化和急性失代偿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以指示是否需要早期肝移植及评估重症监护治疗是否有效 20,98 (图7)。ACLF的预后不仅取决于器官衰竭的数量或诊断时的CLIF-C ACLF评分,还取决于其对早期治疗的反应 96 。 由于近20%的ACLF3级的患者在治疗后会好转,故具有三个或更多个器官衰竭的患者应该转人重症监护室,并接受短期(3-7天)接受无限制的器官支持治疗。如在此干预后持续存在三个或更多次器官衰竭,可考虑有限的生命支持治疗,因为在没有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几乎不可避免 19 。在无早期肝移植可能的患者中,如早期干预(在第3-7天)后CLIF-C ACLF评分仍较高( 64分)也被认为无效 96 。但是,这些标准需要进一步验证。有希望进行早期肝移植(包括活体供肝移植)的患者不应限制其治疗。对于不可能进行肝移植的患者,应该根据评分和实用案例评估来制定治疗方案。 5. 再生治疗 一些研究评估了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少部分ACLF患者的效果 128,149,150 。该细胞因子动员骨髓来源的干细胞,恢复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并促进肝细胞再生。在非重症ACLF患者中使用G-CSF可降低发生器官衰竭(或衰竭)和败血症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G-CSF疗法似乎在败血症患者和重症ACLF的患者中无效。肝细胞和干细胞移植也是ACLF的潜在治疗方法 151 。 6. 生活质量 ACLF 好转的患者在出院后,可恢复社区活动能力、或者接受肝移植、或者被送到临时护理机构例如养老院或重新住院。患者30天内再入院率约为25% 152 。根据NACSELD研究 153 结果,在长期随访的6个月中,27%的患者死亡,14%的患者接受肝移植移植,59%的患者没有接受肝移植。患者出院后,45%随后发生感染。发生重复感染的患者年龄较大,更应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利福昔明或用诺氟沙星预防SBP 154 ,155 。在上述三种情况下,患者易患细菌感染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或多耐药性细菌定植有关。更重要的是,感染相关的ACLF患者更有可能从肝移植列表中除名。 图7 ACLF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管理策略 基于CANONIC研究 8 中患者死亡率的数据,提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管理策略 8 。第一步是在开始接受医学治疗(包括器官支持)后3-7天评估ACLF等级。所有ACLF患者均应评估是否需要肝移植治疗,因为ACLF患者90天死亡率很高(20%)。因为ACLF 2级和3级的患者短期(28天)死亡风险高,故应尽早对他们进行肝移植治疗。在存在肝移植禁忌症的情况下,在确诊后3-7天出现四个或更多器官衰竭(OFs)或慢性肝衰竭联盟(CLIF-C)ACLF评分 64可能表示治疗无效。ICU:重症监护病房。获得许可根据John Wiley and Sons的参考文献 96改编。 五、 展 望 1. ACLF 定义 统一ACLF的定义是一个巨大的挑战。APASL和西方定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能通过协商解决。这些定义不仅在患者的特征、诊断标准和临床病程方面不同,最重要的是,它们对该疾病的整体认知也不同。APASL定义假设ACLF中的一系列事件均由肝损伤开始,肝损伤会引起急性肝衰竭以及肝外器官衰竭。而西方定义认为由于肝内及肝外发病机制的作用,肝功能发生急性损害(严重时称为肝衰竭)和其他器官功能不全(严重时称为器官衰竭)同时发展。这些机制包括来自病肝(如急性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或DILI)的DAMP或PAMP(通过侵袭脓毒血症中的细菌产生或来自于无明显诱因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大量释放相关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争议只能通过进一步研究该综合征来解决。 2. 临床挑战 目前有关ACLF的研究都是在确诊ACLF后进行的,故有关ACLF发生前情况的数据很少。因此在该阶段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评估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因为它们可能可以预测治疗的效果及预后。ACLF的肝脏病理学也未得到充分研究。在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患者中,ACLF存在亚大叶性肝坏死现象 27 。在酒精性肝硬化和活动性酒精中毒患者中,主要肝脏组织学特征是肝硬化基础上重叠严重酒精性肝炎。最后,最近的两项研究报道ACLF的特异性病变是严重胆管内胆红素沉积和胆汁淤积,该病变也可见于非肝硬化的脓毒症患者 156,157 。 3. 病理生理学 目前缺乏一系列关于ACLF发病前后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了解ACLF的机制至关重要。此外,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在ACLF的临床病程中发生变化。在败血症中 158 ,ACLF患者的免疫系统在被激活后可能存在一段免疫抑制期,这会进一步促进细胞易位和器官衰竭的进展。 ACLF 中器官或系统衰竭的机制令人倍感兴趣。肝硬化中的肾衰竭被认为是继发于系统性循环功能障碍和肾脏灌注受损。然而,有关脓毒症研究的最新证据表明,肾衰竭也可能是肾脏炎症反应的直接作用的结果,肾脏炎症反应可损害肾微循环和细胞功能 159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在肝硬化中,炎症反应可能与心功能障碍、脑病、肾上腺功能相对不全和肺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 7 。 研究ACLF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模型是肝硬化的优良模型,但动物在出现肝外器官衰竭之前就已死亡 160 。胆管结扎的大鼠可作为急性肝衰竭和腹水模型,同时对该大鼠短期腹膜内使用LPS,该大鼠曾被用作ACLF的模型 161 。然而,该模型与肝硬化的人类患者显然不同,该模型不存在肝外器官衰竭。 4. 治 疗 对全身性炎症反应是ACLF的主要发病机制的认识在制定新的治疗方案中开辟了新的领域。这项认知将促进新的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发展,该系统能够去除由于器官衰竭而潴留的潜在的毒性分子,而且能够去除引起ACLF的促炎分子。全血浆置换 141 显然是去除PAMP、DAMP和自由基的另一种方法。 然而,ACLF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预防。在这里有三种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法需要探讨。第一种方法是通过长期口服施用难以吸收的抗生素预防细菌移位 107,110,162 。第二种是长期每周静脉内使用阿司匹林。在意大利的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初步数据表明,该项技术可以预防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AKI和肝性脑病,改善其生存 163 。最后,最近的研究表明,与ACLF发生有关的因子,缺陷性胆汁酸受体(也称为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的特异性激动剂)参与的信号转导在肝脏炎症反应和肠道细菌移位中发挥核心作用 164-166 。奥贝胆酸是一种有效的胆汁酸受体激动剂。最近的动物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奥贝胆酸可降低门静脉高压并改善细菌移位情况 165,166 ,表明它可能对ACLF患者有益。 参考文献 1. Ginés , P. et al. Compensated cirrhosis : naturalhistory and prognostic factors. Hepatology 7 , 122–128 ( 1987 ) . 2. Schrier , R. W. et al. Peripheral arterial vasodilation hypothesis : a proposal for the initiation of renal sodium and water retention incirrhosis. Hepatology 8 , 1151–1157 ( 1998 ) . 3. Fraser , C. L. Arieff , A. I.Hepatic encephalopathy. N. Engl. J. Med. 313 , 865–873 ( 1985 ) . 4. Polio , J. Groszmann , R. J.Hemodynamic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esophagealvarices :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to treatment. Semin.Liver Dis. 6 , 318–331 ( 1986 ) . 5. Ramachandran , P. , Iredale , J. P. Fallowfield , J. A. Resolution of liver fibrosis : basic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Semin. Liver Dis. 35 , 119–131 ( 2015 ) . 6. Qin , N.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livercirrhosis. Nature 513 , 59–64 ( 2014 ) . 7. Bernardi , M. , Moreau , R. , Angeli , P. , Schnabl , B. Arroyo , V.Mechanisms of decompensation and organ failure in cirrhosis : from peripheral arterial vasodilation to systemic inflammationhypothesis. J. Hepatol. 63 , 1272–1284 ( 2015 ) . 8. Moreau , R.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s a distinct syndrome that develops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ion of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 144 , 1426–1437.e9 ( 2013 ) .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irst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assess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 EASL-CLIF Consortium definition of ACLF ), prevalence , precipitating events , grading ofseverity and prognosis of ACLF in a large series of European patientshospitalized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using a pragmatic approach. 9. Wlodzimirow , K. A. , Eslami , S. , Abu-Hanna , A. , Nieuwoudt , M. Chamuleau , R. A. F. M.A systematic review on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nd their predictive value for mortality. Liver Int. 33 , 40–52 ( 2013 ) . 10. Jalan , R. Williams , R.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 options. BloodPurif. 20 , 252–261 ( 2002 ) . 11. Sarin , S. K.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consensusrecommendations of the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 APASL ) . Hepatol. Int. 3 , 269–282 ( 2009 ) .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ultsof a consensus conference promoted by the APASL aiming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definition of ACLF. 12. Sarin , S. K.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consensusrecommendations of the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 APASL ) 2014. Hepatol. Int. 8 , 453–471 ( 2014 ) . 13. Bajaj , J. S. et al. Survival in infection-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is defined by extra-hepatic organ failures. Hepatology 60 , 250–256 ( 2014 ) . This study shows the prevalence ofACLF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a larg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bacterial infecti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14. Jalan , R. et al. 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J. Hepatol. 57 , 1336–1348 ( 2012 ) . 15. Liver Failure and Artificial LiverGroup ,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 SevereLiver Diseases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 , ChineseSociety of Hepatology ,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 21 , 177–183 ( in Chinese ) ( 2013 ) . 16. Vincent , J. L. et al. The SOFA ( Sepsis-related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 score todescribe organ dysfunction/failure. On behalf of the Working Group onSepsis-Related Problem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Intensive Care Med. 22 , 707–710 ( 1996 ) . 17. Wehler , M. , Kokoska , J. , Reulbach , U. , Hahn , E. G. Strauss , R.Short-term progno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ssessed by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s. Hepatology 34 , 255–261 ( 2001 ) . 18. Das , V. et al. Cirrhotic patients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 early prognosis and long-term survival. Crit. Care Med. 38 , 2108–2116 ( 2010 ) . 19. Levesque , E. 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gnostic scores for cirrhoticpatients admitted to an intensive care unit. J. Hepatol. 56 , 95–102 ( 2012 ) . 20. Jalan , R.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score to predict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J. Hepatol. 61 , 1038–1047 ( 2014 ) . This study describes a prognosticsco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patients with ACLF. The accuracy of this score ( CLIF-C ACLF score )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of all scores current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21. Bernal , W.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Lancet 386 , 1576–1587 ( 2015 ) . 22. Bernsmeier , C. et al.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ave increasednumbers of regulatory immune cells expressing the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MERTK. Gastroenterology 148 , 603–615.e14 ( 2015 ) . 23. Zhang , Q. et al. Comparison of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PLoS ONE 10 , e0122158 ( 2015 ) . 24. Li ,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 diagnosisand prognosis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n cirrhosis associated tohepatitis B. Sci. Rep. 6 , 25487 ( 2016 ) .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EASL-CLIF Consortium definition of ACLF designed for European patients can alsobe used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due to HBV infection with no major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 severityand prognosis. 25. Dirchwolf , M. et al. Immune dysfunction in cirrhosis : distinctcytokines phenotypes according to cirrhosis severity. Cytokine 77 , 14–25 ( 2015 ) . 26. Amarapurkar , D.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aprospective study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profile , outcome , and factors predicting mortality. Indian J.Gastroenterol. 34 , 216–224 ( 2015 ) . 27. Li , H. et al. Submassive hepatic necrosis distinguishes HBV-associated 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from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ion. J.Hepatol. 63 , 50–59 ( 2015 ) . 28. Singh , H. Pai , C. G. Defining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 east , west ormiddle ground? World J. Hepatol. 7 , 2571–2577 ( 2015 ) . 29. Agrawal , S. , Duseja , A. , Gupta , T. , Dhiman , R. K. Chawla , Y. Simpleorgan failure count versus CANONIC grading system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 in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30 , 575–581 ( 2015 ) . 30. Lee , M. et al. CLIF-SOFA scoring system accurately predicts short-termmortality in acutely decompensated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cirrhosis :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Liver Int. 35 , 46–57 ( 2015 ) . 31. Dhiman , R. K. , Agrawal , S. , Gupta , T. , Duseja , A. Chawla , Y. Chronic Liver Failure-Sequential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is better than the 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Liver criteria for defining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predicting outcom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 , 14934–14941 ( 2014 ) . 32. Kim , H.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Asian patients with active alcoholism. J.Gastroenterol. Hepatol. 31 , 427–433 ( 2016 ) . 33. Kim , T. Y. Kim , D. J. 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Clin. Mol. Hepatol. 19 , 349–359 ( 2013 ) . 34. Jalan , R. et al. Toward an improved definition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Gastroenterology 147 , 4–10 ( 2014 ) . 35. Kim , T. Y.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repancies in 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 need for a unified definition. PLoS ONE 11 , e0146745 ( 2016 ) .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showthat the EASL-CLIF Consortium definition and the APASL definition of ACLFinclude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patients. 36. Sarin , S. K. Choudhury , A.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 terminology , mechanismsand management.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3 , 131–149 ( 2016 ) . 37. Olson , J. C. Kamath , P. S.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 concept , naturalhistory , and prognosis. Curr. Opin. Crit. Care 17 , 165–169 ( 2011 ) . 38. Singh , K. K. , Panda , S. K. , Shalimar Acharya , S. K.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re prone to develop severe hepatitis and liverfailure due to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J. Clin. Exp. Hepatol. 3 , 275–280 ( 2013 ) . 39. Verbeke , L. , Nevens , F. Laleman , W. Bench‑to‑beside review :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 linking the gut , liver andsystemic circulation. Crit. Care 15 , 233 ( 2011 ) . 40. Suntharalingam , G. et al. Cytokine storm in a phase 1 trial of the anti‑CD28 monoclonalantibody TGN1412. N. Engl. J. Med. 355 , 1018–1028 ( 2006 ) . 41. Medzhitov , R. , Schneider , D. S. Soares , M. P. Disease tolerance as a defense strategy. Science335 , 936–941 ( 2012 ) . 42. Medzhitov , R. Origin and physiological roles of inflammation. Nature 454 , 428–435 ( 2008 ) . 43. Takeuchi , O. Akira , S.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and inflammation. Cell 140 , 805–820 ( 2010 ) . 44. Iwasaki , A. Medzhitov , R. Controlof adaptive immunity by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Nat. Immunol. 16 , 343–353 ( 2015 ) . 45. Wu , J. Chen , Z. J. Innate immune sensing andsignaling of cytosolic nucleic acids. Annu. Rev. Immunol. 32 , 461–488 ( 2014 ) . 46. Xu , H. et al. Innate immune sensing of bacterial modifications of Rho GTPasesby the pyrin inflammasome. Nature 513 , 237–241 ( 2014 ) . 47. Zhao , Y. et al. The NLRC4 inflammasome receptors for bacterial flagellin andtype III secretion apparatus. Nature 477 , 596–600 ( 2011 ) . 48. Martinon , F. , Mayor , A. Tschopp , J. The inflammasomes : guardiansof the body. Annu. Rev. Immunol. 27 , 229–265 ( 2009 ) . 49. Kono , H. Rock , K. L. How dying cells alert theimmune system to danger. Nat. Rev. Immunol. 8 , 279–289 ( 2008 ) . 50. Rickard , J. A. et al. RIPK1 regulates RIPK3–MLKL-driven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emergency hematopoiesis. Cell 157 , 1175–1188 ( 2014 ) . 51. Angus , D. C. van der Poll , T. Severesepsis and septic shock. N. Engl. J. Med. 369 , 840–851 ( 2013 ) . 52. Medzhitov , R. Inflammation 2010 : newadventures of an old flame. Cell 140 , 771–776 ( 2010 ) . 53. Iwasaki , A. Medzhitov , R.Regula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 by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Science 327 , 291–295 ( 2010 ) . 54. Chovatiya , R. Medzhitov , R. Stress , inflammation , and defense of homeostasis. Mol.Cell 54 , 281–288 ( 2014 ) . 55. Jalan , R. et al.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cirrhosis. A position statement basedon the EASL Special Conference 2013. J. Hepatol. 60 , 1310–1324 ( 2014 ) . 56. Wiest , R. , Lawson , M. Geuking , M. Pathologic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liver cirrhosis. J. Hepatol.60 , 197–209 ( 2014 ) . 57. Byl , B. , Roucloux , I. , Crusiaux , A. , Dupont , E. Devière , J.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interleukin 6 plasma levels in infected cirrhotic patients. Gastroenterology104 , 1492–1497 ( 1993 ) . 58. Navasa , M. 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interleukin‑6 in spontaneousbacterial peritonitis in cirrhosis :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impairment and mortality. Hepatology27 , 1227–1232 ( 1998 ) . References 57 and 58 show for thefirst time an in vivo over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atientswith cirrhosis. 59. Gustot , T. , Durand , F. , Lebrec , D. , Vincent , J.‑L. Moreau , R. Severesepsis in cirrhosis. Hepatology 50 , 2022–2033 ( 2009 ) . 60. Devière , J. et al. Excessive in vitro 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production of monokines in cirrhosis. Hepatology 11 , 628–634 ( 1990 ) . This paper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that the ex vivo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LPS is deregulated in monocytes frompatients with alcoholic cirrhosis. 61. Le Moine , O. et al. Role of defective monocyte interleukin‑10 release in tumornecrosis factor-alpha overproduction in alcoholics cirrhosis. Hepatology 22 , 1436–1439 ( 1995 ) . 62. Tazi , K. A. et al. Upregulation of TNF-alpha production signaling pathways inmon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irrhosis : possiblerole of Akt and IRAK‑M. J. Hepatol. 45 , 280–289 ( 2006 )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intracell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excessiv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LPS in mon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63. Tazi , K. A. et al. Protein array technology to investigate cytokine productionby mon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lcoholic cirrhosis : an ex vivo pilot study. Hepatol. Res. 39 , 706–715 ( 2009 ) . 64. Galbois , A. et al. Ex vivo effect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exposure on the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cirrhosis. Hepatology 49 , 175–184 ( 2009 ) . 65. Coant , N. et al.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involvement in the excessivepro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LPS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J.Hepatol. 55 , 784–793 ( 2011 ) . 66. Gandoura , S. et al. Gene-and exon-expression profiling reveals an extensiveLPS-induced response in immune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J. Hepatol. 58 , 936–948 ( 2013 ) . 67. Heller , J. et al. Effects of lipopolysaccharide on TNFα production , hepatic NOS2 activity , and hepatictoxicity in rats with cirrhosis. J. Hepatol. 33 , 376–381 ( 2000 ) . 68. Moreau , R. et al. Terlipressin inhibits in vivo aortic iNOS expression induced bylipopolysaccharide in rats with biliary cirrhosis. Hepatology 36 , 1070–1078 ( 2002 ) . 69. Urbanowicz , W. et al. Tezosentan , anendothelin receptor antagonist , limitsliver injury in endotoxin challenged cirrhotic rats. Gut 53 , 1844–1849 ( 2004 ) . 70. Tazi , K. A. et al. In vivo altered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d apoptosis inlivers from lipopolysaccharide-challenged cirrhotic rats. J. Hepatol. 46 , 1075–1088 ( 2007 ) . This paper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that LPS-induced hepatic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hibits the accumulationof NF‑κB‑dependent anti-apoptotic proteins in livers from rats with cirrhosis. 71. Thabut , D. et a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dministration attenuates liverproinflammatory response , restoresliver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 , and lowersportal pressure in cirrhotic rats. Hepatology 46 , 1893–1906 ( 2007 ) . 72. Malhi , H. Kaufman , R. J.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in liver disease. J. Hepatol. 54 , 795–809 ( 2011 ) . 73. Chaisson , M. L. , Brooling , J. T. , Ladiges , W. , Tsai , S. Fausto , N. Hepatocyte-specific inhibitionof NF‑κB leads to apoptosis after TNF treatment , but not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J. Clin. Invest. 110 , 193–202 ( 2002 ) . 74. Louvet , A. et 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 treatedwith steroids : early response to therapy is the key factor.Gastroenterology 137 , 541–548 ( 2009 ) . 75. Lucey , M. R. , Mathurin , P. Morgan , T. R. Alcoholic hepatitis. N. Engl. J. Med. 360 , 2758–2769 ( 2009 ) . 76. úbeda , M. et al. Obeticholic acid reduce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inhibits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cirrhotic rats. J. Hepatol. 64 , 1049–1057 ( 2015 ) . 77. Du Plessis , J. et al. Activated intestinal macrophag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release NO and IL‑6 that may disrupt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J. Hepatol.58 , 1125–1132 ( 2013 ) . 78. Francés , R. et 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s downregulated by anti-TNFα monoclonalantibody administration in rats with cirrhosis and ascites. J. Hepatol. 46 , 797–803 ( 2007 ) . 79. Dominguez , M. et al. Hepatic expression of CXC chemokines predicts portalhypertens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hepatitis.Gastroenterology 136 , 1639–1650 ( 2009 ) . This paper shows thatneutrophil-attracting chemokines are overexpressed in livers from patients withsevere alcoholic cirrhosis. 80. Charo , I. F. Ransohoff , R. M. Themany roles of chemokines an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inflammation. N. Engl. J.Med. 354 , 610–621 ( 2006 ) . 81. Kubes , P. Mehal , W. Z. Sterile inflammation in theliver. Gastroenterology 143 , 1158–1172 ( 2012 ) . 82. Larosche , I. et al. Prolonged ethanol administration depletes mitochondrial DNA inMnSOD-overexpressing transgenic mice , but not intheir wild type littermate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234 , 326–338 ( 2009 ) . 83. Choumar , A. et al.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itochondrial DNA depletion.Antioxid. Redox Signal. 15 , 2837–2854 ( 2011 ) . 84. West , A. P.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stress primes the antiviral innate immuneresponse. Nature 520 , 553–557 ( 2015 ) . 85. Dubuquoy , L. et al. Progenitor cell expansion and impaired hepatocyte regenerationin explanted livers from alcoholic hepatitis. Gut 64 , 1949–1960 ( 2015 ) . 86. Brenner , D. A. , Paik , Y.‑H. Schnabl , B.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liver disease. J. Clin.Gastroenterol. 49 , S25–S27 ( 2015 ) . 87. Bajaj , J. S. et al. Altered profile of human gut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cirrhosis and its complications. J. Hepatol. 60 , 940–947 ( 2014 ) . 88. Bajaj , J. S. et al. Linkage of gut microbiome with cognition in hepaticencephalopathy.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302 , G168–G175 ( 2012 ) . 89. Chen ,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ec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patients withliver cirrhosis. Hepatology 54 , 562–572 ( 2011 ) . 90. Chen , Y. et al. Gut dysbiosis 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itspredictive value for mortality.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30 , 1429–1437 ( 2015 ) . 91. Pan , C. 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lipopolysaccharide levels in different phasesof acute on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 PLoS ONE 7 , e49460 ( 2012 ) . 92. Bauer , T. M. et al.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human cirrhosis is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endotoxemia. Am. J. Gastroenterol. 97 , 2364–2370 ( 2002 ) . This paper shows an associationbetween microbiota alterations and systemic endotoxaemia in patients withcirrhosis. 93. Zapater , P. et al. Serum and ascitic fluid bacterial DNA : a new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noninfected patients withcirrhosis. Hepatology 48 , 1924–1931 ( 2008 ) . 94. McPhail , M. J. W. et al. Increased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organfailure in liver intensive care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ronic LiverFailure-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ing System.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13 , 1353–1360.e8 ( 2015 ) . 95. Silva , P. E. S. E. et al. Single-centre validation of the EASL-CLIF Consortiumdefinition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CLIF-SOFA for prediction ofmortality in cirrhosis. Liver Int. 35 , 1516–1523 ( 2015 ) . 96. Gustot , T. et al. Clinical course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syndrome andeffects on prognosis. Hepatology 62 , 243–252 ( 2015 ) . This study is the firstinvestigation defining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CLF within 28 days followingdiagnosis. It shows that ACLF is an extremely dynamic syndrome that may improve , worsen or follow a steady course. Prognosis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clinical course within the first week after diagnosis. 97. Shi , Y.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precipitated by hepatic injury isdistinct from that precipitated by extrahepatic insults. Hepatology 62 , 232–242 ( 2015 ) .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results ofthe CANONIC study in European patients , showingthat short-term ( 28‑day and 90‑day ) mortalityin Asian patients with ACLF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organ failures and not onthe aetiology ( the type of precipitating events ) of the syndrome. 98. Jalan , R. et al. The CLIF Consortium Acute Decompensation score ( CLIF‑C ADs ) for prognosis of hospitalised cirrhotic patients without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J. Hepatol. 62 , 831–840 ( 2015 ) . 99. Kamath , P. S. Kim , W. R.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disease ( MELD ) Hepatology45 , 797–805 ( 2007 ) . 100. Durand , F. Valla , D. Assessment of the prognosis ofcirrhosis : Child-Pugh versus MELD. J. Hepatol. 42 , S100–S107 ( 2005 ) . 101. Biggins , S. W. Use of serum sodium for liver transplant graft allocation : a decade in the making , now is itready for primetime? Liver Transpl. 21 , 279–281 ( 2015 ) . 102. Fernandez , J. Arroyo , V. Bacterial infections incirrhosis : a growing problem with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Clin.Liver Dis. 2 , 102–105 ( 2013 ) . 103. Sarin , S. K. et al. Asian-Pacifi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of hepatitis B : a 2015 update. Hepatol. Int. 10 , 1–98 ( 2016 ) . 104. Sort , P. et al. Effect of intravenous albumin on renal impairment and mortality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N. Engl. J.Med. 341 , 403–409 ( 1999 ) .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was the first to show that intravenous albumin administration ( 1.5 g per kg of body weight at infection diagnosis and 1 g per kg of bodyweight at the third day ) is highly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ype 1 HR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105. Arroyo , V. , García-Martinez , R. Salvatella , X. Human serum albumin , systemicinflammation , and cirrhosis. J. Hepatol. 61 , 396–407 ( 2014 ) . 106. Guevara , M. et al. Albumin for bacterial infections other than spontaneousbacterial peritonitis in cirrhosis. A randomized , controlledstudy. J. Hepatol. 57 , 759–765 ( 2012 ) . 107. Thévenot , T. et al. Effect of albumin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otherthan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A randomized trial. J. Hepatol. 62 , 822–830 ( 2015 ) . 108. Ginés , P. et al. Norfloxacin prevents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recurrence in cirrhosis : results ofa double-blind ,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Hepatology 12 , 716–724 ( 1990 ) . 109. Soriano , G. et al. Norfloxacin prevents bacterial infection in cirrhotics with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Gastroenterology 103 , 1267–1272 ( 1992 ) . 110. Fernández , J. et al. Primary prophylaxis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delayshepatorenal syndrome and improves survival in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 133 , 818–824 ( 2007 ) .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was the first to show that long-term oral administration of norfloxacinpr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and type 1 HRSand improve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severe liver and renaldysfunction. 111. Zapater , P. et al. Norfloxacin modulate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directlyaffects neutrophils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137 , 1669–1679.e1 ( 2009 ) . 112. Gómez-Hurtado , I. et al. Interleukin‑10‑mediated heme oxygenase 1‑induced underlyingmechanism in inflammatory down-regulation by norfloxacin in cirrhosis.Hepatology 53 , 935–944 ( 2011 ) . 113. Gómez-Hurtado , I. et al. Role of interleukin 10 in norfloxacin prevention of luminal freeendotoxin translocation in mice with cirrhosis. J. Hepatol. 61 , 799–808 ( 2014 ) . 114. Akriviadis , E. et al. Pentoxifylline improves short-term survival in severe acutealcoholic hepatitis : a double‑blind ,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Gastroenterology 119 , 1637–1648 ( 2000 ) . 115. Nguyen-Khac , E. et al. Glucocorticoids plus N‑acetylcysteine in severe alcoholichepatitis. N. Engl. J. Med. 365 , 1781–1789 ( 2011 ) . 116. Thursz , M. R. et al. Prednisolone or pentoxifylline for alcoholic hepatitis. N.Engl. J. Med. 372 , 1619–1628 ( 2015 ) . 117. Kedarisetty , C. K. et al. Combination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erythropoietin improves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Gastroenterology 148 , 1362–1370.e7 ( 2015 ) . 118. Arroyo , V. , Moreau , R. , Jalan , R. Ginès , P.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 a new syndrome that will re‑classify cirrhosis. J.Hepatol. 62 , S131–S143 ( 2015 ) . 119. Seto , W.‑K. , Lai , C.‑L. Yuen , M.‑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n chronic hepatitisB.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7 , 662–669 ( 2012 ) . 120. Garg , H. et al. Tenofovir improves th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presenting as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epatology 53 , 774–780 ( 2011 ) . 121. Philips , C. A. Sarin , S. K. Potent antiviral therapyimproves survival in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due to hepatitis B virusreactiva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 , 16037–16052 ( 2014 )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clear indication that potent antiviral therap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clinical course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LF due to reactivation of HBV. 122. Arabi , Y. M. et al. Antimicrobial therapeutic determinants of outcomes fromseptic shock among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Hepatology 56 , 2305–2315 ( 2012 ) . 123. Tandon , P. Garcia-Tsao , G.Bacterial infections , sepsis , and multiorgan failure in cirrhosis. Semin. Liver Dis. 28 , 26–42 ( 2008 ) . 124. Fernández , J. , Tandon , P. , Mensa , J. Garcia-Tsao , G.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cirrhosis : good andbad. Hepatology 63 , 2019–2031 ( 2016 ) . 125. Chen , T. et al. Nucleoside analogues improv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Clin. Exp. Med. 12 , 159–164 ( 2012 ) . 126. Xie , F. et al. Effects of nucleoside analogue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hepatitis B‑associated liver failure : meta‑analysis.PLoS ONE 8 , e54773 ( 2013 ) . 127. Yang , J. et al. Initial combination anti-viral therapy with lamivudine andadefovir dipivoxil decreases short-term fatality rate of hepatitis-B‑virus-related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Virol. J. 12 , 97 ( 2015 ) . 128. Garg , V. et al.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obilizes CD34+ cells andimproves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Gastroenterology 142 , 505–512.e1 ( 2012 ) . 129. Angeli , P.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withcirrhosis : revised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Club of Ascites. J. Hepatol. 62 , 968–974 ( 2015 ) .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mostmodern clinical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KI in cirrhosis. 130. Belcher , J. M. et al. Urinary biomarkers and progression of AKI in patients withcirrhosis. Clin. J. Am. Soc. Nephrol. 9 , 1857–1867 ( 2014 ) . 131. Rivers , E. et al. 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and septic shock. N. Engl. J. Med. 345 , 1368–1377 ( 2001 ) . 132. Fede , G. et al. Adrenocortical dysfunction in liver disease : asystematic review. Hepatology 55 , 1282–1291 ( 2012 ) . 133. Vilstrup , H. et 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 2014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Diseases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Hepatology 60 , 715–735 ( 2014 ) . 134. Bianchini , M. , De Pietri , L. Villa , E. Coagulopathy in liver diseases : complicationor therapy? Dig. Dis. 32 , 609–614 ( 2014 ) . 135. de Franchis , R. Baveno VI Faculty. Expanding consensus in portal hypertension : report of the Baveno VI Consensus Workshop : stratifyingrisk and individualizing care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J. Hepatol. 63 , 743–752 ( 2015 ) .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mostmodern clinical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and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in cirrhosis. There is a detailed descriptionon the management of coagu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vein thrombosis. 136. Lee , S. Y. , Kim , H. J. Choi , D. Cell sources , liversupport systems and liver tissue engineering : alternativesto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t. J. Stem Cells 8 , 36–47 ( 2015 ) . 137. Struecker , B. , Raschzok , N. Sauer , I. M. Liver support strategies :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1 , 166–176 ( 2014 ) . This article contains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trategies in patientswith acute liver failure and ACLF. 138. Bañares , R. et al. Extracorporeal albumin dialysis with the 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system 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the RELIEFtrial. Hepatology 57 , 1153–1162 ( 2013 ) . 139. Kribben , A. et al. Effects of fractionated plasma s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on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Gastroenterology 142 , 782–789.e3 ( 2012 ) . 140. Lee , K. C. L. et al. Extracorporeal liver assist device to exchange albumin andremove endotoxin in acute liver failure : results ofa pivotal pre-clinical study. J. Hepatol. 63 , 634–642 ( 2015 ) . 141. Larsen , F. S. et al. High-volume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failure : an ope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Hepatol. 64 , 69–78 ( 2016 ) . 142. Bahirwani , R. , Shaked , O. , Bewtra , M. , Forde , K. Reddy , K. R. 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 : impact on posttransplantoutcomes. Transplantation 92 , 952–957 ( 2011 ) . 143. Duan , B.‑W.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patients with high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 MELD ) scores :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f 100 consecutive cases. J. Surg. Res. 183 , 936–943 ( 2013 ) . 144. Finkenstedt , A. et al.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excellentoutcom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but high mortality on the wait list. LiverTranspl. 19 , 879–886 ( 2013 ) . 145. Sharma , P. , Schaubel , D. E. , Gong , Q. , Guidinger , M. Merion , R. M. End-stage liver diseasecandidates at the highest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s have higherwait-list mortality than status‑1A candidates. Hepatology 55 , 192–198 ( 2012 ) . 146. Chan , A. C.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epatol. Int. 3 , 571–581 ( 2009 ) . 147. Chan , A. C. Y. Fan , S. T.Criteria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ACLF and outcome. Hepatol. Int. 9 , 355–359 ( 2015 ) . 148. Reddy , M. S. , Rajalingam , R. Rela , M.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 lessons learnt from acute liver failure setting. Hepatol.Int. 9 , 508–513 ( 2015 ) . 149. Khanam , A. et al. Altered frequencies of dendritic cells and IFN‑γ‑secreting Tcells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 G‑CSF ) therapy 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Liver Int. 34 , 505–513 ( 2014 ) . 150. Duan , X.‑Z. et al.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therapy improves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 , 1104–1110 ( 2013 ) . 151. Ma , X.‑R.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end-stage liver cirrhosis : ameta-analysis based on seven controlled trials.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5 , 908275 ( 2015 ) . 152. Volk , M. L. , Tocco , R. S. , Bazick , J. , Rakoski , M. O. Lok , A. S. Hospital readmissions among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m. J. Gastroenterol. 107 , 247–252 ( 2012 ) . 153. Reddy , K. R. et al. High risk of delisting or death in liver transplantcandidates following infections : resultsfrom the North American Consortium for the Study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Liver Transpl. 21 , 881–888 ( 2015 ) . 154. O’Leary , J. G. et al. Long-term use of antibiotics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predict development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Clin. Gastroenterol.Hepatol. 13 , 753–759.e2 ( 2015 ) . 155. Battle , C. E. , Davies , G. Evans , P. A. Long term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survivors of sepsis in south west Wales : anepidemiological study. PLoS ONE 9 , e116304 ( 2014 ) . 156. Vanwijngaerden , Y.‑M. et al. Critical illness evokes elevated circulating bile acidsrelated to altered hepatic transporter and nuclear receptor expression.Hepatology 54 , 1741–1752 ( 2011 ) . 157. Katoonizadeh , A. et al. Early features of acute‑on‑chronic alcoholic liver failure :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Gut 59 , 1561–1569 ( 2010 ) . 158. Hotchkiss , R. S. , Monneret , G. Payen , D. Sepsis‑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 from cellular dysfunctions to immunotherapy. Nat. Rev. Immunol. 13 , 862–874 ( 2013 ) . 159. Gomez , H. et al. A unified theory of sepsis-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 inflammation , 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 bioenergetics , and the tubular cell adaptation toinjury. Shock 41 , 3–11 ( 2014 ) . This article contains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mechanisms of AKI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inflammation in sepsis. Concepts might be extended to AKI and other types oforgan failure in ACLF. 160. Jiménez , W. , Clária , J. , Arroyo , V. Rodés , J. Carbontetrachloride induced cirrhosis in rats : a usefultool for investig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ascite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J.Gastroenterol. Hepatol. 7 , 90–97 ( 1992 ) . 161. Harry , D. et al.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endotoxemia in the bile duct-ligatedcirrhotic rat. Hepatology 30 , 1198–1205 ( 1999 ) . 162. Bass , N. M. et al. Rifaximin treatment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N. Engl. J.Med. 362 , 1071–1081 ( 2010 ) . This article reports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showing that oral rifaximin is highl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the recurr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irrhosis. 163. Bernardi , M. et al. Long-term use of human album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scites inpatients with hepatic cirrhosis : the interimanalysis of the ANSWER study. Dig. Liv. Dis. 47 ( Suppl. 1 ), e6 ( 2015 ) . 164. Neuschwander-Tetri , B. A. et al. Farnesoid X nuclear receptor ligand obeticholic acid fornon-cirrhotic ,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 FLINT ): a multicentre , randomised ,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385 , 956–965 ( 2015 ) . 165. Verbeke , L. et al. Obeticholic acid , a farnesoidX receptor agonist , improves portal hypertension by twodistinct pathways in cirrhotic rats. Hepatology 59 , 2286–2298 ( 2014 ) . 166. Verbeke , L. et al. The FXR agonist obeticholic acid prevents gut barrierdysfunction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cholestatic rats. Am. J. Pathol. 185 , 409–419 ( 2015 ) . This article reports a study inexperimental cirrhosis showing that oral obeticholic acid improves gutpermeability ,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167. Kayagaki , N. et al. Noncanonical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intracellular LPSindependent of TLR4. Science 341 , 1246–1249 ( 2013 ) . 168. Shi , J. et al. Inflammatory caspases are innate immune receptors forintracellular LPS. Nature 514 , 187–192 ( 2014 ) . 169. Broz , P. Immunology : caspase target drives pyroptosis.Nature 526 , 642–643 ( 2015 ) . 170. Sargenti , K. , Prytz , H. , Nilsson , E. Kalaitzakis , E.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ompensated and decompensated livercirrhosis : the role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infection-related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Scand. J. Gastroenterol. 50 , 875–883 ( 2015 ) . 171. Blei , A. T. Córdoba , J. Hepaticencephalopathy. Am. J. Gastroenterol. 96 , 1968–1976 ( 2001 ) . Acknowledgements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the Liver-Chronic Liver Failure ( EASL-CLIF ) Consortium is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Liver and supported by an unrestricted grant from Grifols. The authors thank D.J. Kim for the supply of the published Korean data and the Data ManagementCentre of the EASL-CLIF Consortium for providing the unpublished European dataused in Figure 2. Author contributions Introduction ( V.A. ); Epidemiology ( P.S.K. ); Mechanisms/ pathophysiology ( R.M. andB.S. ); Diagnosis , screeningand prevention ( P.G. , V.A. andJ.F. ); Management ( R.J. , G.G.‑T. , U.T. and J.F. ); Quality oflife ( P.S.K. ); Outlook ( F.N. and V.A. ); Overview of Primer ( V.A. ) . V.A. and R.M.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Competing interests statement V.A. has received research fundingfrom Grifols and has served on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for Takeda. P.G.has received research funding from Grifols , served on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for Ferring and Squana Medical and receivedresearch funding from Sequana Medical. R.J. has received research funding fromVital Therapies , has served on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for ConatusPharma and Takeda , has ongo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swith Gambro and Grifiols and i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an industrysponsored study ( Sequana Medical ) . F.N. hasserved on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of Center Fract , Croix Rouge Belgium , Intercept , Gore , Bristol-Myers Squibb , AbbVie , Novartis , MSD , Janssen-Cilag , Promethera Biosciences and Gilead , and hasreceived grants from Roche , Astellas , Ferring , Novartis , Janssen-Cilagand AbbVie. All other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s.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一)
fqng1008 2016-11-2 08:45
Correspondence to V.A.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ChronicLiver Failure ( EF‑CLIF ), Travessera de Gracia 11 , 08021 Barcelona , Spain. vicente.arroyo@efclif.comArticle number : 16041 doi : 10.1038/nrdp.2016.41 Published online 9 June 2016 Vicente Arroyo1–3 , Richard Moreau1 , 3–7 , Patrick S. Kamath8 , Rajiv Jalan1 , 3 , 9 , 10 , Pere Ginès1 , 3 , 11 , Frederik Nevens1 , 3 , 12 , Javier Fernández1 , 3 , 11 , Uyen To13 , 14 , Guadalupe García-Tsao13 , 14 and Bernd Schnabl15 , 16 Author addresses 1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Study of Chronic Liver Failure ( EF‑CLIF ), Travessera de Gracia 11 , 08021 Barcelona , Spain. 2 Grifols Chair for the Studyof Cirrhosis , Barcelona , Spain. 3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the Study of the Liver-Chronic Liver Failure ( EASL-CLIF ) Consortium , Barcelona , Spain. 4 Inserm , U 1149 , Centrede Recherche sur l’Inflammation ( CRI ), Paris , France. 5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 Facultéde Médecine , Paris , France. 6 Département Hospitalo-Universitaire ( DHU ) UNITY , Serviced’Hépatologie , Hôpital Beaujon , AP‑HP , Clichy , France. 7 Laboratoire d’Excellence ( Labex ) Inflamex , ComUESorbonne Paris Cité , Paris , France. 8 Division of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nd InternalMedicine , Mayo Clinic Collegeof Medicine , Rochester , Minnesota , USA. 9 Institute of Hepatology , UCL Medical School , London , UK. 10 Royal Free Hospital , UCL Medical School , London , UK. 11 Liver Unit , Hospital Clinic , University ofBarcelona , Barcelona , Spain. 12 Department of Hepatology , University Hospitals KU Leuven , Leuven , Belgium. 13 Yale Digestive Diseases , Temple Medical Center , New Haven , Connecticut , USA. 14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 Yale-New Haven Hospital , New Haven , Connecticut , USA. 15 Department of Medicin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 La Jolla , San Diego , California , USA. 16 Department of Medicine , VA San Diego Health Care System , San Diego , California , USA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在欧洲和北美,一般根据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慢性肝病研究中心(EASL-CLIF)的指南,将其定义为肝硬化患者发展的以急性失代偿、器官衰竭和高短期死亡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三分之一因急性失代偿而住院的病人在入院时或者在住院期间发生ACLF。ACLF的发生常与诱因有关,例如细菌感染、急性酒精或药物诱导的肝炎或者病毒性肝炎。然而,大约40%的患者不存在明显诱因。 ACLF的发病机制包括因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炎症、急性肝损伤,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可能是肠道细菌或细菌产物的移位。基于器官衰竭的数目,ACLF被分为三个等级(ACLF等级1-3),等级越高,死亡率越高。肝和肾衰竭是最常见的器官衰竭,其次是凝血、脑、循环和呼吸衰竭。与ACLF相关的28天死亡率为30%。ACLF是否可逆转取决于ACLF的等级,只有16-51%的患者的ACLF可以通过标准治疗逆转,留下相当大比例患者ACLF保持稳定或持续进展。ACLF 2级和3级的患者在进行肝移植治疗后,其6个月的存活率从10%增加到80%。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肝病,具有弥漫性纤维化、肝内静脉血流严重受损、门静脉高压和肝衰竭的特征。肝硬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 (图1)。肝硬化代偿期是从肝硬化发生至出现第一个并发症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在大部分患者中相对来说时间最长(10年),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是肝损伤和门静脉压力持续进展。肝硬化失代偿期被定义为是在出现腹水(即腹腔内大量液体积聚)、曲张静脉出血和/或肝性脑病这些症状后的阶段 2-4 。这个阶段与短期生存率相关(3-5年)。 图 1 ACLF 的临床病程 慢加急性肝衰竭( ACLF )可在代偿性肝硬化至失代偿性肝硬化间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并且可能存在肝内或肝外诱因。也有大量患者没有诱因。在该图中,穿刺术是指“大容量穿刺术”( 5 升)。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是指无论有无诱因且以前未发生以下并发症的患者临床上迅速出现明显腹水、肝性脑病、胃肠道出血。虽然细菌感染不是肝硬化的特异性并发症,但是它们被认为是腹水、出血或脑病患者的特异性并发症,因为它们在这些患者中流行程度高且它们与肝硬化相关的异常(包括细菌移位和白细胞功能受损)有关。 DILI :药物诱导的肝损伤; TIPS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该图由 Jordi Bozzo , Avinguda de la Generalitat , Barcelona , Spain 提供的图片改编。 关于肝硬化的概念正在迅速变化。 第一,肝硬化不再被认为是不可逆的进行性疾病。 实际上,如果病因被去除,失代偿性肝硬化可能逆转为代偿性肝硬化甚至肝硬化前阶段 5 。第二,肝硬化所致的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除肝、肾、脑和循环障碍外,还包括免疫系统、肠、心脏、肺、肾上腺、肌肉和甲状腺衰竭。第三,提出了肝硬化并发症的一些新的发病机制,例如菌群紊乱 6 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7 。最后,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患者很少因终末阶段不可逆肝损而死亡。相反,大多数患者的死亡原因是诱因所致的临床症状急性恶化,该综合征被称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8 。 目前已有超过13个不同的关于ACLF的定义。这些定义通常基于个人经验或共识 9-15 (BOX 1)。亚太肝病研究协会(APASL)的定义已受到重视 11,12 (BOX 1)。这个定义基于阴性和阳性指标制定的。主要阳性标准:先前已诊断为慢性肝病(肝硬化或非肝硬化,不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有一个诱因直接作用于肝脏;急性肝损伤进一步引起急性肝衰竭。APASL定义中主要的阴性标准是:肝硬化患者无急性失代偿史(代偿性肝硬化可能代表终末期进展性肝病);并无肝外诱因,如细菌感染。APASL定义是基于一个大会共识制定的。 APASL 定义在欧洲和北美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些区域里ACLF常见于细菌感染或活动性酗酒有关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 8,13 (图1),然而在APASL定义中未囊括这些患者。第二,根据欧洲中心的经验,肝硬化失代偿并不代表终末期肝病。第三,在欧洲患者中,ACLF和急性失代偿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肝外器官衰竭。第四,在欧洲和北美,非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ACLF少见,因为在这些地区甲型肝炎病毒、肝炎B病毒(HBV)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低。 由于这些原因,2009年,EASL-CLIF在欧洲开展了一个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CANONIC研究),纳入了1343个因肝硬化急性失代偿而入院的患者。该研究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定义肝硬化基础上的ACLF、评估其流行病学情况和临床病程、提高目前可用的预后评分的准确性 8,16-20 。该研究的结果重新定义了ACLF,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BOX 1):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器官衰竭(可以是肝或肝外器官衰竭)和高短期(28天)死亡率。在CANONIC研究的相关重要文章出版后,ACLF的定义、分级以及预后分数在欧洲、亚洲和北美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评估和治疗。 有人提出APASL和EASL-CLIF关于ACLF定义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东西方肝病流行病学情况不同所致 28,33 。但是,这个差异更可能是因这两个定义所囊括的病例不同所致。APASL共识组定义的ACLF主要用于鉴别出可能发展为肝外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阶段 11,12 。而CANONIC的研究则是将其定义为以器官衰竭和高短期死亡率为特征的综合征。 目前尚未能成功统一这两个定义 34 。最近亚洲的相关研究在大量肝硬化患者中比较了这两个定义 23,26,35 。图2比较了大量亚洲研究 35 和CANONIC研究 8 的结果。在这两个研究中,只有少数患者同时符合APASL和EASL-CLIF关于ACLF定义,说明这两个ACLF定义针对的病人群体不同(图2a)。 在东西方人群中,EASL-CLIF定义预测预后的作用较APASL定义更为准确。在中国 23 和印度 26 的两个患者人群中也发现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所得的ACLF患者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原作者采用了EASL-CLIF的定义,本文作者参考了Sarin和Choudhury的用APASL标准讨论ACLF的综述 36 ,从而发现两者存在差异。 BOX 1 : ACLF 的主要定义 1 APASL 定义:对于具有代偿性肝硬化或任何非肝硬化慢性肝病的患者,除了单纯性脂肪变性(定义首次于 2004 年制定并在 2014 年修订) 11 , 12 ,急性慢性肝衰竭( ACLF )是急性直接肝脏损伤(嗜肝性病毒感染、活动性饮酒或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所导致的肝衰竭。肝衰竭定义为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 5mg/ dl )和凝血病(国际标准化比率≥ 1.5 或凝血酶原活性 40 %)。在无论有无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史的患者中,肝衰竭在临床上出现腹水和 / 或脑病 4 周内并发。代偿性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慢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相关的慢性肝损伤或纤维化的慢性肝炎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纤维化)均被认为是慢性肝病。细菌感染不被认为是肝脏损伤。肝硬化和已知有失代偿史(有黄疸、脑病或腹水)的患者无论有无诱因发生临床症状的急性恶化,均被认为是急性失代偿而不是 ACLF 。 2 EASL-CLIF 联盟定义:对于肝硬化患者( 2013 年) 8 , ACLF 是与单器官衰竭(单肾衰竭或其他非肾脏的与肾或脑功能不全相关的单器官衰竭)或多器官衰竭相关的肝硬化急性失代偿(被定义为具有腹水、脑病、胃肠道出血和 / 或细菌感染症状)。 3. 其他定义 ( 1 ) Jalan 和 Williams 定义( 2002 ) 10 ( 2 )中国医学协会定义( 2013 ) 15 ( 3 )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和 EASL 定义( 2012 ) 14 ( 4 )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协会定义( 2014 ) 13 APASL :亚太肝脏研究协会; EASL :欧洲肝病研究协会; EASL-CLIF :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慢性肝病研究中心。 图 2 :不同 ACLF 定义选择的患者群体不同 a ,根据亚太地区肝脏研究协会( APASL )定义诊断的 ACLF 患者(绿色),根据欧洲肝脏研究协会 - 慢性肝衰竭( EASL-CLIF )定义诊断的 ACLF 患者(红色),同时符合这两种定义的患者(蓝色)。数据来自韩国的大量患者 35 ( 1 , 470 例患者,其中 1 , 352 例为有或无失代偿史的肝硬化患者),以及在欧洲进行的 CANONIC 研究 8 。 b ,两组患者的 90 天生存概率取决于 ACLF 诊断。欧洲的数据来源于 CANONIC 研究中未发表的结果( R.M. 和 CANONIC 试验者未发表的观察结果)。部分 b 图(左图)改编自参考文献 35 。 一、流行病学 1. 全球患病率和死亡率 ACLF 是全球主要的医疗问题,在该地区高危人群中其流行率为20-35%(表1)。根据EASL-CLIF定义全球ACLF死亡率在30%和50%之间,且与器官衰竭的数目密切相关。根据CANONIC研究,在欧洲未接受肝移植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中,非ACLF患者28天死亡率为1.9%,而ACLF患者28天死亡率为32.8%(23%为ACLF 1级患者,31%为ACLF 2级患者,74%为ACLF 3级患者;详见BOX2) 8 。 BOX 2 : ACLF 等级 1 无 ACLF 该类别包括以下患者: ( 1 )没有任何器官衰竭; ( 2 )非肾脏的单器官衰竭,血清肌酐水平 1.5 mg / dl 且无肝性脑病 ( 3 )仅有脑衰竭,血清肌酐水平 1.5 mg / dl 2 ACLF 1 级 具有以下条件之一可诊断为 ACLF 1 级: ( 1 )单肾衰竭 ( 2 )单器官衰竭(肝脏、凝血、循环或肺衰竭),血清肌酐水平为 1.5-1.9mg / dl 和 / 或肝性脑病 1 级或 2 级 ( 3 )仅有脑衰竭,血清肌酐水平为 1.5-1.9mg / dl 3 ACLF 2 级 发生任两个器官衰竭时诊断为 ACLF 2 级 4 ACLF 级别 3 :发生人三个或更多个器官衰竭时诊断为 ACLF 级别 3 表 1 部分研究中 ACLF 的流行率 国家或者地区 诊断标准 患者 流行率( % ) 参考文献 中国 EASL-CLIF 890 例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发生代偿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34* 24 中国 EASL-CLIF 1 , 397 例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发生代偿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30* 97 北美 NACSELD ‡ 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急性细菌感染的患者 24 13 斯堪的纳维亚 EALF-CLIF 肝硬化患者(来自总人口为 600 , 000 的地区) 24 § 170 欧洲 EASL-CLIF 1 , 343 例 CANONIC 研究中的患者 30.9* 8 ACLF :慢加急性肝衰竭; EASL-CLIF : 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慢性肝病研究中心 ; NACSELD ,北美洲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 * 在入院和住院期间。‡具有 2 个器官衰竭的失代偿性肝硬化和细菌感染的患者。§ 2001 年至 2010 年间诊断为感染相关的 ACLF 。 在美国,一项使用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NACSELD)标准(BOX 1)的研究报道非ACLF的失代偿性肝硬化且合并感染的患者30天死亡率为8%,患者合并一个器官衰竭时这个比率增加到27%,合并2个器官衰竭时为49%,合并3个器官衰竭时为64%,合并4个器官衰竭时为77% 13 。此外,在亚洲,在过去的二十年里ACLF患者的死亡率无显著降低,全国范围内患者的死亡率接近50% 36 。 在中国,根据李教授等人的报道 24 ,在未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非ACLF患者平均28天死亡率为2.6%,而ACLF患者为44%。该研究使用EASL-CLIF联盟定义的ACLF,发现ACLF 1级患者的死亡率为23.6%,ACLF 2级患者为40.8%,ACLF 3级患者为60.2% 24 。张教授等人 23 报道发现,在中国,不同病因所致的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根据EASL-CLIF联盟定义,非ACLF患者的90天死亡率为2.1%,ACLF 1级患者为39.9%,ACLF2级为54.1%,ACLF 3级为84.7% 23 。 2. 诱 因 不同地区的ACLF患者,其诱因不同,可分为肝或肝外诱因 14,34,37-39 ,而这取决于患者发病地点(图1)。在亚洲,ACLF最常见的诱因是慢性HBV重新进入活动期、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38 、急性酒精性肝炎和急性细菌感染 23 。在西方,最常见的诱因是活动性酗酒和细菌感染,虽然大量患者无明显诱因。药物诱导性肝损(DILI),ACLF的一种潜在诱因,在东西方并未发现。 3. 器官衰竭 在CANONIC研究中 8 ,ACLF可发生不同器官和系统衰竭,其中最常受累的器官或系统是肾脏(55.8%的患者),其次是肝脏(43.6%的患者)、凝血系统(27.7%的患者)、大脑(24.1%的患者)、循环系统(16.8%的患者)和肺(9.2%的患者)。令人惊讶的是并非所有ACLF患者均有肝衰竭,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用于定义肝衰竭的胆红素指标非常高(≥12mg/ dl),且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无肝衰竭的患者存在胆红素值异常,这意味着这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再者,值得注意的是,ACLF的定义超出了经典的肝硬化失代偿的概念,它还包含了肝硬化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7 。 二、 机制/病理生理学 1. 肝硬化病程中的ACLF 肝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最终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死亡,除非能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或者肝移植抑制病因。事实上,有证据表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停止酒精摄入,慢性HBV相关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可逆转失代偿性肝硬化至代偿性肝硬化甚至到肝硬化前阶段 5 。相反,如果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病因持续存在,因肝细胞持续坏死和炎症反应,肝纤维化逐渐进展,从而导致进行性肝结构紊乱、肝实质减少细胞、肝内对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门静脉高压、肝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急性失代偿(图1)。 并发症的出现代表了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开始,这些并发症主要是腹水,其次是静脉曲张出血或肝性脑病。失代偿性肝硬化的特征是肝功能受损,以及肝外器官和系统功能受损,包括:大脑(认知、精神和运动功能受损,临床症状从亚临床变化到严重的昏迷均有)、肾脏(肾对钠和水排泄、肾内血流动力学、肾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受损)、循环系统(内脏动脉血管舒张导致全身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脏输出量增高)、肺(通气/血流比受损导致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心脏(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凝血系统(肝脏合成促凝和抗凝物质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增多)、肾上腺(应激状态下释放提供皮质醇能力受损)、肠(肠蠕动减慢、细菌过度生长以及粘膜屏障渗透性增加导致细菌和/或来细菌产物从肠道内转移至全身循环)、免疫系统(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受损)、甲状腺腺体(激素分泌功能受损)和肌肉(肌肉减少症)(图1)。 ACLF 在代偿性肝硬化至早期或晚期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图1)。因此,它不是长期失代偿性肝硬化的终末事件。如上所述(BOX 2),器官衰竭定义为六个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器官或系统功能严重受损(肝、肾、脑、以及凝血、循环和呼吸系统) 8 。器官衰竭是区分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的ACLF患者和非ACLF的的重要特征。而器官功能障碍,定义为这些(和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相对受损较轻,是失代偿性肝硬化与代偿性肝硬化两者的鉴别要点。例如,根据CANONIC研究 8 ,脑衰竭被定义为West Haven分类标准中的肝性脑病3级或4级,而脑功能障碍被定义为由肝性脑病1级或2级。与此相似,肾功能障碍被定义为血清肌酐水平为1.5-1.9mg/dl,而肾衰竭被定义为血清肌酐水平≥2mg/dl。 2. ACLF 中的炎症反应 ACLF 与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特点相关。例如,ACLF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浆C-反应蛋白、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如IL-6、IL-1β和IL-8)水平比非ACLF肝硬化患者高 8,22 。此外,根据R.M.和CAONONIC研究未发表的结果,在ACLF患者中,如ACLF严重程度越高(由器官衰竭的数目来估计),则血浆促炎因子或趋化因子水平越高。患者免疫系统产生过多的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或“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40 ,这一过程称为免疫病理学 41 。因此,细胞因子风暴也可能是肝硬化患者器官衰竭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ACLF患者中,CD14 +单核细胞亚组显示酪氨酸-蛋白激酶MER(由MERTK编码)过表达,使得这些细胞具有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生存的作用 22 ,表明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生的同时还存在代偿性的免疫抑制。 ACLF 分为两类:一种存在炎症的诱因(如细菌感染或过量酒精摄入),另一种无明显诱因 8 。后者被称为“无明显诱因的ACLF”。炎症的诱导剂可以是外源的或内源的 42 。 在外源性诱导剂中,我们只讨论细菌诱导物,其余的其他文章中有提及 42 。虽然炎症触发ACLF的分子机制大部分均有待阐明,以下过程可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菌诱导的炎症”和“内源性因素诱导的炎症”是ACLF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 3. 炎症反应的细菌诱导物 细菌病原体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诱导炎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 42-44 和毒力因子 42,45 。PAMP被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图3a详述了细菌配体相关的PRR 42-44 。PRR参与激活级联信号,进而激活转录因子 43 。PRR激活的转录因子可以诱一系列参与编码炎症相关分子的基因,包括促炎因子 43,45,46 (图3b)。第二类炎症反应的细菌诱导物为大量毒力因子 42,44 。与PAMP不同,这些因素大多数通常不能被特异性受体识别,但它们活动的结果可被感知(该过程称为功能特征识别) 38,46-48 。 4. 炎症反应的内源性诱导物 内源性诱导物由坏死细胞释放或由受损组织中(ACLF患者的病肝)的细胞外基质(ECM)损伤组织,被称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 DAMP可以被宿主的某些特异性受体识别,引起“无菌性”炎症。 例如,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结合,与Toll样受体(TLR,一类PRR)协同诱导炎症反应 42,43,49 。其他因素如坏死细胞也可能参与了ACLF,坏死细胞可释放IL-1家族的成员(如IL-1α和IL-33),进而通过其各自的髓样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MYD88)-偶联的同源受体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 50 。 图 3 :细菌特异性结构识别和炎症反应的诱导 a :模式识别受体( PRR )的例子,它可检测细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 )的独特分子结构及亚细胞定位。细菌配体的 PRR 包括 Toll 样受体( TLR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 NOD )样受体( NLR )、视黄酸诱导基因 1 ( RIG-I , RIG-I 样受体家族的成员)和胞质 DNA 传感器(包括γ - 干扰素( IFN γ)诱导蛋白 16 ( IFI16 ),它在黑色素瘤 2 ( AIM2 )和环状 GMP-AMP 合酶( cGAS )中不存在) 43-48 , 167 。 b : PRR 介导的炎症的一个例子:通过细胞外和细胞内脂多糖( LPS )激活炎症信号传导途径。通过 TLR4 检测细胞外 LPS 参与两个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骨髓初级分化反应蛋白 88 ( MYD88 )途径(灰色),包括含有衔接蛋白( TIRAP )的衔接子 Toll-IL1 受体( TIR )结构域;含有衔接蛋白的 TIR 结构域诱导的 IFN β( TRIF )途径(浅绿色),包括含有衔接分子 2 ( TICAM2 )的衔接子 TIR 结构域 43 。通过肿瘤坏死因子( TNF )受体相关因子 6 ( TRAF6 )介导的 MYD88 途径刺激不同的激酶(深绿色),包括 NF- κ B 激酶( IKK )的抑制剂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它们可分别激活转录因子(橙色) NF κ B 和活化蛋白 1 ( AP-1 )。 MYD88 通路也激活转录因子 IFN 调节因子 5 ( IRF5 )。这些活化的转录因子促进诱导炎症基因(红色),例如促炎基因 TNF 和 IL6 以及抗炎基因 IL10 和 IL1RN 。 TRIF 途径涉及 TRAF3 激活转录因子 IRF3 ,然后与其他转录因子一起诱导 I 型 IFN S43 。细胞内 LPS 被刺激非规范的含 NOD- 、 LRR- 和 pyrin 结构域的 3 ( NLRP3 )炎性小体的炎性半胱天冬酶(人中的半胱天冬酶 4 和半胱天冬酶 5 和小鼠中的半胱天冬酶 11 )识别 167 , 168 。这导致胱天蛋白酶 1 的活化(未显示出),从而促进 IL1 β和 IL18 分裂 S167 , 168 。由细胞内 LPS 激活的半胱天冬酶 4 和半胱天冬酶 5 可以引发程序性细胞死亡,即 pyroptosis 169 。 dsDNA :双链 DNA ; NAIP5 :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 5 ; ssRNA :单链 RNA 。 4. 炎症反应的结果 针对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的目的是通过降低细菌负荷来提高宿主抵抗力,而无菌性炎症的目的是促进组织修复 51-54 。然而,当这两类炎症反应过度时,它们可能会诱导组织损伤 52 。在细菌感染期间,急性期炎症反应可以是过度的且可引起病理性免疫。例如,免疫应答的效应物,如聚集的嗜中性粒细胞、炎性单核细胞、活化T辅助细胞1(TH1)和TH17细胞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是病理性免疫的高危因素 44 。此外还有一些DAMP诱导的过度炎症反应引起主要组织损伤的例子。缺乏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ipk1)的小鼠出现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介导的凋亡,从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多器官损伤和出生3天内死亡 50 。在该模型中,IL 33(一种DAMP)促使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且加重其严重性。因此,早期细胞坏死引起的组织损伤可能进一步造成组织坏死。在严重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可发生细胞坏死(病理性免疫的特征之一)并且引起DAMP的释放。在这种情况下,释放的DAMP可以改善或加强细菌诱导物(PA MP 和毒力因子)诱发的炎症反应 51 。 5. 存在不同因素诱导的炎症反应的ACLF 炎症反应对ACLF的影响不同,可能与其诱发因素不同有关,而这有待大量研究来全面阐明该综合征的病因。在所有公认的ACLF诱因中,最具特征的是败血症和酒精性肝炎这两种,详述如下。 (1) 败血症诱导的ACLF :细菌感染引起宿主免疫应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称为脓毒血症诱发的ACLF。30%患有ACLF的肝硬化患者的诱因为败血症 8 。但是,ACLF也易并发细菌感染;确实,一部分ACLF患者是在该病病程中发生的细菌感染 8 。根据CANONIC研究,在细菌感染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败血症和肺炎与其他感染相比,和ACLF的关系更为密切 8 。在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中,活性肠道细菌可以穿过肠道屏障转移至体循环和腹水中 55,56 。 在细菌感染后的第一个小时内,肝硬化患者血浆促炎因子水平比非肝硬化患者高,表明肝硬化患者可能存在过度炎症反应 57,58 。然而针对细菌感染而发生的过度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59 。事实上,我们的认识大多基于对脂多糖(LPS,一种由TLR4识别的PAMP)的先天免疫应答的研究(图3) 59-61 。目前已经利用有或无肝硬化的患者的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或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有关LPS的应答的体外研究。LPS刺激产生的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在肝硬化患者的细胞中比对照组高 62-66 。目前对LPS诱导肝硬化相关细胞因子风暴的机制了解甚少。体外实验表明来自肝硬化患者的PBMC或单核细胞存在以下TLR4信号通路的负反馈机制缺陷: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61,65 ;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的活性 66 ; 诱导IL-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也称IRKA3) 62 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 61 ,65 。然而,几个其他已知的在非肝硬化情况下下调TLR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关键机制(尤其是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蛋白3(A20,也称TNFAIP3))未在肝硬化情况中进行研究。 受体内LPS攻击后,肝硬化与非肝硬化动物相比,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显著增高 67-71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实验动物有无肝硬化,均可发生肝细胞凋亡和坏死 70 。此外,与正常肝相比,肝硬化肝中LPS引起内质网应激延长和一系列未折叠蛋白反应,这会造成α亚基的真核起始因子2(eIF2α)持续磷酸化 70 。eIF2α磷酸化会减少大多数RNA的翻译 72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NF-κB依赖的存活mRNA转录成蛋白质减少,肝硬化肝脏中肝细胞可能发生TNF介导的细胞死亡。当正常肝细胞暴露于高浓度TNF是,由于诱导NF-κB依赖的促存活蛋白的生成,肝细胞受到保护免于细胞死亡,该实验结果同样可以支持该猜想 73 。综上,在肝硬化中,LPS的识别可能会导致严重肝损伤,这不仅与过度先天免疫反应有关,还与肝细胞内质网稳态受损有关。 未来还需研究识别LPS以外的PAMP所诱导的炎症应答和组织损伤。同时,还应注意到除了PAMP以外的炎症的诱导剂(如毒力因子和DAMP)在败血症诱导的ACLF中的作用尚未被研究。 (2) 严重酒精性肝炎: CANONIC研究 8 的结果表明20%的ACLF病例是由重症酒精性肝炎引起的。在酒精性肝炎中,肝脏具有细胞死亡和炎症的特征 74,75 。然而,人们对能够解释这些特征的潜在机制的了解很少 75 ,且大部分下列机制还需进一步验证。 过度饮酒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并增加肠道通透性 75 。此外,慢性和过度全身性炎症反应会损伤肠道屏障。这些改变促进细菌转移到血液中 76-78 (图4)。无论这些细菌是否引起感染,他们会释放PAMP(如LPS),PAMP会到达肝脏并被表达在巨噬细胞(也称枯否细胞)上的TLR识别。PAMP被识别后会刺激促炎症CXC趋化因子(如IL-8)的产生 79 ,从而募集并激活嗜中性粒细胞 80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是酒精性肝炎的标志 75 。重症酒精性肝炎存在肝细胞坏死 81 ,这可能会促进DAMP的释放,而如上所述DAMP可被不同受体识别进而介导炎症反应。 线粒体DNA(mtDNA)是一种DAMP,且mtDNA应激可能也会促进酒精性肝炎中的炎症反应。乙醛代谢会产生肝细胞氧化活性物质(ROS) 68 。TNF同样也可以刺激ROS的产生 65 。在慢性饮酒 82 或LPS 83 损伤后,ROS过表达进而诱导mtDNA应激。在中度mtDNA应激的小鼠模型中,mtDNA进入细胞质参与细胞内在应答,包括固有的胞内DNA感受器环-GMP-AMP合成酶(cGAS)(图3a)。cGAS与mtDNA结合,介导I型干扰素(IFN)的产生以及自分泌和旁分泌诱导IFN靶基因 84 。因此,针对mtDNA应激的细胞固有反应可能在组织水平上变成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肝衰竭。 最近的结果表明,肝再生受抑制可能与重症酒精性肝炎相关的肝衰竭有关 85 。尽管肝祖细胞在重症酒精性肝炎的肝脏中被激活,但是这些细胞会分化成胆管细胞(衬于胆管的上皮细胞)而不是肝细胞。因此,肝细胞无法被替代可能是酒精性肝炎死亡的原因之一。总之,这些发现表明重症酒精性肝炎可能是由免疫病理和肝细胞再生受损引起的。 6. 无明显诱因的ACLF 40 %的ACLF患者无明显诱因 8 。尽管这些患者具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特征 8 ,然而无法解释是如何刺激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现在有三种假设可能能够解释无明显诱因的ACLF的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一个假设基于肝硬化患者存在的肠道菌群紊乱(图4)。肝硬化相关的菌群紊乱的特征是多样性降低,毛螺菌科、瘤胃菌科、类杆菌科和第十四类未定义科家族数量减少,以及拟杆菌属数量减少 6,86-89 。此外,肝硬化相关的菌群紊乱还与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梭杆菌科、卟啉单胞菌科以及革兰氏阳性链球菌科数量增加有关 6,86-89 。与肝脏疾病代偿阶段相比,失代偿性肝硬化导致不同的微生物群组成变化 87 。 在某些细菌家族成员的数量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包括ACLF患者中的IL6和TNF)水平之间明显存在正相关性。这些发现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代谢物可能会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图4)。 图 4 肠道生态失调和细菌移位 肝硬化与肠微生物群的数量变化(细菌过度生长)和组成变化即生态失调有关。几个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因素包括饮食、抗生素的使用、胆汁流动和肠蠕动减少、胃 pH 改变和粘膜免疫功能受损。肝硬化患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菌移位。紧密连接的破坏使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 )和其他微生物代谢产物通过相邻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细胞旁路途径移位。肠道渗透性在肝硬化前阶段已经增加,而活细菌移位是肝硬化的特征,特别是在代偿阶段。细菌还可通过上皮细胞采用跨细胞途径(胞转作用)。 PAMP 还可以激活肠道固有层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 T 细胞,介导炎症介质的分泌。肝硬化的患者或动物模型肠道中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 )、 IL6 、 IL17 、一氧化氮( NO )和干扰素 - γ( IFN γ)增加 76-78 。这些介质中有几种可破坏紧密连接功能。然而,肠道免疫监视反应可被破坏从而清除固有层中的易位细菌。 第二个假设是一些患者可能存在PAMPs(如LPS或细菌CpG DNA)肠道易位 91 (图3a)。这些配体可到达肝和体循环,然后被TLR识别。因此,TLR识别一般与微生物生存力或侵袭力无关。在ACLF最严重阶段,LPS的水平比ACLF发病前以及幸存者缓解期的均高 87,91 ,表明LPS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有趣的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肝硬化患者全身性LPS水平增高的一个危险因素 92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无明显细菌感染时,全身性CpG DNA水平增加在,并与死亡率相关 93 ,提示CpG DNA水平增加可能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ACLF的发展有关。 第三种机制解释无明显诱因ACLF中炎症反应可能是DAMP的释放,如坏死肝细胞释放的DAMP。在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和动物中,各种DAMP(如HMGB1)可能有与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关 83 ,但是现在对ACLF患者中的DAMP一无所知。 最后,另一个可能的解释为无法鉴别ACLF的诱因,而这可能与目前的鉴别感染或DILI的诊断实验或检测方法失效有关。 三、 诊断、筛查和预防 1. 器官衰竭和ACLF的定义 (1)器官衰竭的诊断标准: 定义EASL-CLIF标准的假设之一是肝外器官衰竭是ACLF的主要鉴别特征。在CANONIC研究中,CLIF序贯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评分是用于定义器官衰竭的原始量表 8 。它源于SOFA评分,一种广泛用于重症监护的量表 16-19 ,然后根据已发表的研究将其调整以适用于慢性肝病患者。以CANONIC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为对象,与SOFA评分比较,CLIF-SOFA评分中最后四种的28天死亡率的风险增高,因此建立了其临界值。此外还提出了CLIF-SOFA评分的简化版本,即CLIF联盟器官衰竭(CLIF-C OF)评分(表2),它具有诊断器官衰竭的标准且预后准确度与CLIF-SOFA评分相似 20 。 表 2 慢性肝病联盟器官衰竭评分( CLIF-OF 评分) 器官或者系统 1 分 2 分 (OR vs 得分= 1) (95% CI) Subscore = 3* (OR vs得分= 1) (95% CI) 肝脏 胆红素水平6 mg/dl 6 mg/dl ≤胆红素水平≤12 mg/dl (OR: 2.6 (1.6–4.3) 胆红素水平12 mg/dl * (OR: 7.1 (4.7–10.7)) 肾脏 肌酐水平2 mg/dl 2 mg/dl ≤肌酐水平3.5 mg/dl * (OR: 3.8 (2.3–6.3)) 肌酐水平≥3.5mg/dl或者肾替代 * (OR: 15.5 (8.9–26.8)) 脑 West - Haven 分级标准 171 肝性脑病 0 级 West - Haven 分级标准肝性脑病1-2级(OR: 2.1 (1.4–3.2)) est - Haven 分级标准肝性脑病3-4级*,‡ (OR: 9.7 (5.9–16.1)) 凝血 INR of 2 2 ≤INR 2.5 (OR: 5.2 (3.4–7.9)) INR ≥2.5* (OR: 7.5 (4.6–12.3)) 循环 MAP ≥70 mmHg MAP 70 mmHg (OR: 2.6 (1.6–4.3)) 使用血管加压药* (OR: 9.2 (5.2–16.4)) 呼吸 PaO2/FiO2300 或 SpO2 /FiO2 357 200PaO2/FiO2 ≤300 或 214SpO2 /FiO2 ≤357 (OR: 2.7 (1.7–4.2)) PaO2/FiO2 ≤200* 或 SpO2/FiO2 ≤214*,§(OR: 6.4 (3.1–13.2) 优势比( OR )表明 28 天死亡率的风险与每个器官或系统和子体的低风险类别相比的增加。 FiO 2 :吸入氧浓度; HE :肝性脑病; INR :国际标准化比; MAP :平均动脉压; PaO2 :动脉氧分压: SpO2 :血氧饱和度。 * 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由于肝性脑病而不是呼吸衰竭而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被认为是脑衰竭(脑功能评分为 3 分)。 §其他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被认为是呼吸衰竭(呼吸功能评分为 3 分)。获得许可根据 Elsevier 的参考文献 20 改编。 (2) 死亡标准: 在指定EASL-CLIF标准时曾有一个ACLF的诊断标准是预期的28天死亡率≥15%。在CANONIC研究中 8 ,该项标准在具有两个或更多器官衰竭的患者中符合,但在仅有一个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不符合(其28天死亡率为14.6%)。根据其他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该低风险组的患者进行分类,其中某一分组的患者符合曾经ACLF的三条诊断标准(图5):患者具有两个或更多器官衰竭;患者仅有一个器官功能衰竭(特别是肾衰竭);患者单器官衰竭且非肾衰,且该器官衰竭与甚和/或脑功能障碍有关。 2. ACLF 的严重程度等级 图5 ACLF中器官衰竭和死亡率的关系 根据CANONIC研究中提出的诊断标准 8 ,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28天死亡率,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为红色柱,无ACLF为绿色柱。患者分为以下几类:无器官衰竭患者(OF);无肾功能不全(KD,血清肌酐水平为1.5-1.9mg/dl)或脑功能障碍(BD,1-2级肝性脑病)的非肾脏的单器官衰竭患者;仅有肾衰竭的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和/或脑功能障碍的非肾脏的单器官衰竭的患者;有两个器官衰竭的患者;有三个或更多器官衰竭的患者。数据来自参考文献8。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根据其具有的器官衰竭的类型和数量分为四级:无ACLF或ACLF 1-3级(专栏2)。肾衰竭是ACLF1级患者最常见的器官衰竭类型。对于ACLF 2级患者,肝衰竭是其最常见的器官衰竭,其次是肾、脑和凝血功能衰竭。而ACLF 3级患者所有器官衰竭的患病率很高。 在CANONIC研究中 8 ,23%的入院患者在入院时已患有ACLF。此外,11%在入院时没有ACLF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展为ACLF,ACLF的总流行率为31%。在ACLF患者中,51%为ACLF 1级,35%为ACLF 2级,13%为ACLF 3级。除了提供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外,这些标准还提供了快速判断预后的信息,不同等级的ACLF患者其死亡率不同(表3)。这些分类标准以及CLIF-SOFA和CLIF-C OF评分在评估预后中的有效性已在不同患者队列中得到了验证 26,29-31,94,95 。 表3 ACLF等级和死亡率 分类 28 天死亡率(%) 90 天死亡率(%) 无ACLF 1.9 10 ACLF (总) 33 51 ACLF1 级 23 41 ACLF2 级 31 55 ACLF3 级 74 78 ACLF :慢加急性肝衰竭。数据来自参考文献 8 。 3. ACLF 的自然病程 ACLF 是一种可逆的综合征 96 。然而,CANONIC研究的数据清楚地表明,尽管ACLF具有可逆的特征,但是ACLF患者甚至是这些患者出院后,他们的死亡率在逐渐增高。具体来说,ACLF 1级患者从20%的28天死亡率增加至大于 35%的90天死亡率,ACLF 2级患者的90天死亡率从30%增加到近50% 8 。虽然患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0,21 ,但是发现一些关于该疾病进程的大致过程。一般来说,在患病后的3-7天,大约50%的ACLF 1级患者将好转变为无ACLF患者,其28天死亡率大约为7%。此外,25%的ACLF 1级患者病情未变(即ACLF等级未变),其28天死亡率为24%。而约25%的ACLF 1级患者会进展为ACLF2级或ACLF3级;他们的28天死亡率分别为53%和88%。在ACLF 2级患者中,只有35%的患者在患病后3-7天好转变成无ACLF或ACLF 1级患者。那些好转的患者的28天死亡率较低,约为5%。此外,约50%的ACLF 2级患者恶化为ACLF 3级(28天死亡率为90%)或保持不变(28天死亡率为26%)。ACLF 3级患者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仅有约13%的患者好转变成无ACLF或ACLF 1级。ACLF等级进展的独立相关的因素是CLIF-C ACLF评分(将在下文讨论)和肝衰竭的存在。这些数据表明,该综合征确实非常活跃,早期干预对于降低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4. 临床危险因素 上述ACLF的临床病程符合所有病因所致的ACLF。一项中国的回顾性研究中,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与ACLF密切相关,不受前驱疾病的影响 97 。诱因是肝脏疾病(如HBV再次进入活动期)的患者的短期死亡率(28天和90天)与诱因是肝外疾病(如感染)的患者相似。另一个中国的研究中 24 的患有ACLF的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患者也是如此。该研究中任何等级的ACLF的28天和90天死亡率与CANONIC研究 8 的结果相似,且与诱因的存在与否以及类型无关(表4)。因此,这些研究表明,是器官衰竭的数量而不是肝硬化的病因或诱因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表4 ACLF的可能诱因 诱因 非ACLF患者 (%) ( n = 1,040) ACLF 患者 (%) ( n =303) P 值 * 细菌感染 21.8 32.6 0.0001 胃肠道出血 17.3 13.2 NS 活动性酗酒 ‡ 14.9 24.5 0.0002 其他诱因 § 3.5 8.6 0.0002 无诱因 || 58.9 43.6 0.0001 任何诱因 || 41.1 56.4 0.0001 多余一种诱因 || 5.7 13.5 0.0001 ACLF :慢加急性肝衰竭; NS :不显着。 * P 值是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 CANONIC 研究中在纳入患者时 ACLF 患者和非 ACLF 患者诱因的发生率所得。细菌感染和活动性酗酒在 ACLF 患者中比在非 ACLF 的患者中显著增多,这表明它们与该综合征的发生相关。胃肠道出血则不是。 ‡ 在纳入实验前 3 个月内。 § 其他诱因包括在未静脉补充白蛋白的情况下穿刺抽出大量液体(防止腹腔穿刺后循环功能障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大手术、急性肝炎(由病毒感染、局部缺血或药物诱发的肝损伤)和急性酒精性肝炎。在 CANONIC 方案中,急性酒精性肝炎的诊断需要肝脏活检,但许多活动性酗酒患者的临床情况提示该诊断。 || 细菌感染、活动性酗酒或其他诱因。获得许可根据 Elsevier 的参考文献 8 改编。 在CANONIC研究中,有23%的ACLF患者无急性失代偿史,表明肝硬化失代偿作为ACLF的首发症状只是一个相对常见的特征。没有肝硬化失代偿史的患者更年轻,更频繁地酗酒,全身性炎症反应更严重,ACLF等级更高,短期死亡率比有急性失代偿史的ACLF患者更高(42%比30%)。 5. 预测预后 由于ACLF是一种动态综合征,需要根据每天的情况动态更新,从而有利于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紧急肝移植和是否继续当前治疗方案。CANONIC研究表明,在ACLF诊断后3 〜 7 天内的随访数据对于预测临床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后ACLF治愈、缓解或者恶化均发生在该早期阶段 96 。 目前提出了一个用评价ACLF预后的模型并已得到了验证,即CLIF-C ACLF评分,不满足ACLF诊断标准的急性失代偿患者的预后评分称为CLIF-C急性失代偿(CLIF-C AD ,www.clifconsortium.com)评分。提出了两种评分是因为一种评分不能够同时适用于评价急性失代偿和ACLF的预后 8 。 CLIF-C ACLF 评分包括CLIF-C OF评分、年龄和白细胞计数 20,98 。得分是从0到100,数字越高,死亡的风险越大。该评分在一系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不包括CANONIC研究的数据中得到了验证。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钠评分和Child-Pugh评分相比,CLIF-C ACLF评分更好得评估了患病后28天、90天、6个月和12个月的死亡风险 24,32,95,99-101 。与CLIF-C ACLF评分相比,MELD评分低估了患者20-30%的死亡风险,这意味着使用MELD评分会严重影响器官对ACLF患者的分配 20 。CLIF-C ACLF评分在随访期间有所改善,表明该评分应该每天更新 20 。 CLIF-C AD 评分适用于无ACLF的急性失代偿的患者 98 。年龄、血清钠水平、血清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率是与存活独立相关的因素。得分在0和100之间,与MELD、MELD-钠和Child-Pugh得分相比,它在预测预后方面更为准确 24,98 。 CLIF-C AD 评分45的患者的28天死亡率3%,该分类方式有助于鉴别出可以早起出院的患者。而CLIF-C AD评分 60的患者极有可能发展成ACLF,其28天死亡率约为20%,表明这可能是“ACLF前”组。CLIF-C AD评分在之后也同样适用。 6. 预 防 早期诊断和治疗ACLF的诱发因素时预防ACLF的重要措施,目前已经验证了有几种预防措施是有效的 5,510,105-105 。这些方法都在诱发ACLF之前治疗感染,包括: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对疑似感染的患者立即施用抗生素;代偿性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HBV感染抑制治疗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持续根除治疗;合并SBP的感染静脉补充白蛋白。在SBP患者中,白蛋白预防1型肝肾综合征(HRS)的发展效果极佳,1型肝肾综合征是ACLF中的快速进行性肾衰竭的一种特殊形式。该效果可能与补充白蛋白后血浆体积扩张以及白蛋白对与PAMP(如LPS)相关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有关 104,105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静脉内补充白蛋白在其他细菌感染中有效 106,107 。 还有一些间接证据支持ACLF的其他潜在预防措施。例如,长期口服诺氟沙星可降低了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SBP(和其他细菌感染)以及1型HRS的发生率 55,102,108-110 。诺氟沙星通过选择性地减少革兰氏阴性菌,通过刺激IL-10的释放和调节针对易位细菌的免疫应答从而来降低肠屏障的通透性 111–113 。此外,一些研究显示,用己酮可可碱(巨噬细胞的产物TNF的抑制剂)或联用泼尼松龙和静脉内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严重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可降低1型HRS的发生率,这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炎症从而发挥其效果,但该推测在最近的调查中没有得到证实 116 。另外,与使用安慰剂相比,短期联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加达泊宾(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类似物)可改善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并增加1年生存率 117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涉科学研究的一点感受(一)
mineralter 2016-10-30 11:25
做科学研究的套路,不像是在做工程一样,一定要做得很完美,做得很有实际意义。反而像是在给自己或者给别人找到进行研究的一些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新型观点进行论证。 今天尤为感触颇深的是:不管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有意义,也不管在论证这个观点中的逻辑是否足够严密。但是一定要提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论证,一定要经历挫折和成功。自己才能形成一个有问题有想法,敢说敢做的研究者。如果连犯错的胆量都没有,那逐渐的连想象的胆量也会丧失,最终也就没有什么做科研的起点了。
个人分类: 写综述|7 次阅读|0 个评论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年综述精选——“激光器与激光光学”
Chineselaser 2016-10-25 13:56
以下13篇 综述 入选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激光器与激光光学”栏目 2016年优秀论文,为了便于阅读,现整理成文,供参阅。 自由电子激光场中原子分子实验研究进展 冯赫, 张逸竹, 江玉海 近年来,超强、超短、超快自由电子激光新技术在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已成为探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的全新工具。在原子分子领域,短波自由电子激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多光子非线性和超快电子原子分子的反 应动力学及控制等领域。从 ...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1期, p.010002 Ince-Gaussian 模式激光的研究进展 张明明, 白胜闯, 董俊 Ince-Gaussian 模式是继Hermite-Gaussian 和Laguerre-Gaussian 模式之后的第3 类近轴波动方程的 完整解系,其横模图形多样,且螺旋Ince-Gaussian 模式存在分离的涡旋结构并携带轨道角动量,这些特 点使其在微粒操...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2期, p.020002 激光组合增材制造送粉工作头研究进展 胡晓冬, 程慧, 姚建华, 王云生 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用于激光组合增材制造的侧向送粉工作头、同轴送粉工作头和智能化送粉工作头的 结构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三种送粉工作头的性能特点。根据三种不同送粉工作头目前存在的问 题提出了激光组合增材制造送粉...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3期, p.030003 硫系拉曼光纤激光器研究进展 徐航, 戴世勋, 张培晴, 李杏, 吴越豪, 吴丽华, 刘自军, 王训四, 徐铁峰, 聂秋华 硫系玻璃具有优良的中红外光学透过性能、极高的线性和非线性折射率。近年来,硫系玻璃光纤中较高的 受激拉曼效应在全光器件和级联激光器等方面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关注。回顾了硫系玻璃拉曼光纤 激光器的研究历程,包括对硫系级...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3期, p.030004 多芯光纤激光器选模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刘业辉, 李进延 纤芯激光功率密度过高,易引起非线性效应,导致激光损伤,限制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提高,采用多芯光 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同相位超模的选择和多芯光纤的制作是影响多芯光纤激光器发展的主要 因素,因此实现同...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5期, p.050005 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系统的研究进展 于海龙, 王小林, 粟荣涛, 周朴, 陈金宝 系统综述了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路飞秒光纤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空间分束 相干合成、分割脉冲放大相干合成、非线性压缩以及相干光谱合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各种技术手段 的特点,指出基于主动相位控制...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5期, p.050007 掺镱光纤激光器光子暗化现象的研究进展 刘超平, 廖雷, 李进延 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长时间工作会产生光子暗化现象,导致激光器输出功率降低,因此研究掺镱光纤光 子暗化现象对促进掺镱光纤激光器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产生机理、产生的影响以及抑制方法三 方面,详细介绍了掺镱光纤光...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7期, p.070002 倍频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研究进展 蒋丽丹, 张晓华, 詹小红, 朱仁江, 蒋茂华, 张鹏 腔内倍频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VECSEL)具有较大的腔内循环功率,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倍频转换效率。 综述了腔内倍频VECSEL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倍频VECSEL中倍频晶体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倍频VECSEL获 得的不同波长分析了倍频VECSEL...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9期, p.090001 1.7 μm波段光纤光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张岩, 张鹏, 刘鹏, 韩科选, 都权力, 王天枢, 张立中, 佟首峰, 姜会林 1.7μm波段光纤光源在生物成像、激光医疗、特殊材料加工、有机物微量测量、中红外激光产生等领域有 着巨大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总结了国内外1.7 μm光纤光源的研究进展,其研究内容主 要包括:1.7μm光纤光源技...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9期, p.090002 激光冲击定量调控表面残余应力的研究进展 花国然, 周东呈, 曹宇鹏, 冯爱新, 陈浩天 阐述了激光冲击强化(LSP)技术定量调控表面残余应力的最新研究动态,重点论述了激光冲击研究中的主要 问题,指出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表面残余应力、微观组织变化多尺度表征是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的新热 点。在此基础上,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在表面残余应力... 全文 | 本期目录 2016年第53卷第10期, p.100001 超短脉冲激光半导体材料退火(优先出版) 柏锋, 赵全忠 自从1974年脉冲激光退火技术被发明出来,脉冲激光退火就被认为是一种热处理方式。即电子吸收辐射能 后将能量传递给晶格,随后晶格的温度升高。温度超过熔点后材料就会融化,然后快速冷却完成退火即所 谓的热模型。皮秒范围内... 全文 2016年第53卷第11期, p.110001 超短脉冲激光诱导微纳织构调控材料摩擦性能研究进展(优先出版) 王卓, 赵全忠 表面织构化技术作为一种可以调控机械部件摩擦性能的方法已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制备表面 织构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超短脉冲激光表面织构化具有工艺简单、空间灵活、精密微细的特色而被认为是 摩擦应用领域中最具前景的表面织构制备方法之一。利用超短脉冲激光... 全文 2016年第53卷第11期, p.110003 战术激光武器的发展动向(优先出版) 程勇, 郭延龙, 唐璜, 朱孟真, 米朝伟, 谭朝勇, 黎伟, 陆益敏, 黄国俊 评述了机载、星载、舰载、车载等不同平台应用的战术激光武器的近期发展现状。尽管现有系列试验都只能 在较近射程上打击火箭弹、无人机等目标,但却体现了战术激光武器的实战前景。归纳并论证了战术激光武 器的关键技术... 全文 2016年第53卷第11期, p.110004
4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儿脐带的解剖与胚胎学:综述与临床相关性
mojiesheng 2016-10-19 22:07
2016 年 9 月, 埃及 Zagazig University 的 Hegazy Abdelmonem 教授 在 Frontiers of Medicine 发表 《新生儿脐带的解剖与胚胎学:综述与临床相关性 》。 Frontiers ofMedicine, 2016, 10(3): 271-277 doi: 10.1007/s11684-016-0457-8 摘要 脐带被认为是新生儿腹腔的一个缩影。尽管脐带很重要,但是在文献和课本中,脐带只是被描述为许多身体系统 ( 如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 的离散附属物。而不管是内科还是外科,在评估新生儿和婴儿时,都会考虑脐部的临床表现。本文主要介绍了与这些临床现象有关的脐带的基础知识。发育四周的胚胎,胎板发生折叠,这时脐带开始出现。最初的脐带只是出现在胎儿腹面的一个原始脐带环。最初的脐带含有连接蒂、脐带血管、卵黄囊管和血管、尿膜、肠环( loop of the intestine )。脐带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变化,形成了“一条静脉两条动脉”的三条脐带血管,这三条脐带血管包裹在被称为华通氏胶的间质中。婴儿出生后,脐带血管退化,慢慢发育成韧带。先天性脐部异常包括脐疝、出血、分泌黏液、脐尿管异常、脐瘘。这些异常,有些需要及时手术干预,有些则恰当护理即可。脐带含有很多胚胎残余,因此容易引起很多临床异常。及早发现这些异常是阻止或减少可能的并发症的关键。 Anatomy and embryology of umbilicus in newborns: a review and clinicalcorrelations Abdelmonem A. Hegazy Department ofAnatomy and Embryology, Faculty of Medicine, Zagazig University, Zagazig 44519,Egypt Abstract Umbilicus is considered a mirror of the abdomen in newborns. Despite itsimportance, the umbilicus has been stated in literature and textbooks asdiscrete subjects with many body systems, such as the urinary, digestive, andcardiovascular ones. This article aimed to addres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umbilicus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disorders under one integrated topic to aidphysicians and surgeons in assessing newborns and infants. The umbilicusappears as early as the fourth week of fetal life when the folding of theembryonic plate occurs. The umbilicus appears initially as a primitiveumbilical ring on the ventral aspect of the body. The primitive umbilicuscontains the connecting stalk, umbilical vessels, vitelline duct and vessels,allantois, and loop of the intestine. Changes occur to form the definitivecord, which contains three umbilical vessels, namely, “one vein and twoarteries,” embedded in Wharton’s jelly. After birth, the umbilical vesselsinside the body obliterate and gradually form ligaments. Congenital disordersat the umbilicus include herniation, bleeding, and discharge of mucous, urine,or feces. Some of these disorders necessitate emergent surgical interference,whereas others may be managed conservatively. The umbilicus has many embryologicalremnants. Thus, the umbilicus is prone to various clinical disorders. Detectingthese disorders as early as possible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or minimizepossible complications. Keywords anatomy; embryology; newborns; umbilicus; Corresponding Author Abdelmonem A. Hegazy Cite this article Abdelmonem A. Hegazy. Anatomy and embryology ofumbilicus in newborns: a review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Front. Med., 2016,10(3): 271-277. 更多信息,详见 http://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16-0457-8 或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 s11684-016-0457-8 感谢关注本刊博文,欢迎转载或引用。
个人分类: 期刊宣传|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机器学习的专利文本分类算法研究综述
terahertz 2016-9-5 16:48
(本文发表于《图书情报研究》2016年第3期P79-86) 摘要: 总结国内外专利文本分类情况,简要叙述基于机器学习的专利文本分类的一般框架,介绍专利文本分类的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文本表示、构建分类器及效果评价等过程。将应用于专利文本分类的机器学习算法分为单一分类算法和组合分类算法着重探讨:单一分类算法主要有 NB 算法、 ANN 算法、 Rocchio 算法、 KNN 算法、 SVM 算法等; 组合分类算法主要有两种组合算法,如 NB-KNN 算法、 Rocchio-KNN 算法、 KNN-SVM 算法, SVM- 其它算法,还有多种组合算法。指出 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在专利文本分类上的优势与不足,从专利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专利文本表示、分类器的构建、新方法的探索等五个方面对专利文本自动分类技术进行展望。 关键词: 专利文本;自动分类;机器学习;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周琪院士文章
sciencepress 2016-6-30 15:38
为集中反映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的学术经历和主要学术成就,《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英文版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 自 2016 年起开设 From CAS Members 专栏。自创立以来,该专栏相继出版了 2015 年新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老师的文章▼ 曹晓风院士文章 阎锡蕴院士文章 专栏于 2016 年第 6 期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周琪 院士题为 “ Der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 的综述。 在这篇文章中,周琪院士和第一作者王加强博士介绍了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 的 主要 发展方向。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发育的多潜能性,可以分化为机体各种细胞类型,是再生医学领域进行细胞替代治疗以及组织 / 器官再生的基础。由终末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获得病人特异的干细胞,是再生医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的重编程方法主要包括核移植或诱导重编程技术。该文章综述了不同多能性等级多能干细胞的获得方法以及这些干细胞在多能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多能干细胞在组织 / 器官再造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周琪院士长期从事动物克隆与干细胞相关研究,先后在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方法创建与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要细胞与动物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 SCI 论文 120 余篇。成果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医学十大突破,本人及 3 项成果先后分别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两院院士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原文请见链接 :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59/6/10.1007/s11427-016-5066-x?slug=full%20text http: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5066-x 周琪 院士访谈: 华盛顿共识:《科学通报》对话周琪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酮类研究综述文集》
zhpd55 2016-6-3 10:05
黄酮类研究综述文集 诸平 将7篇与黄酮类物质研究有关的综述汇集整理成册,供大家参考。 其中有5篇是2003-2013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另外2篇来自有关专著,共计362页,具体内容如下: Flavonoids : Reviews By ZHU Ping(Ed.) Shashank Kumar and Abhay K Pandey.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Flavonoids: An Overview.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3,Volume 2013, Article ID 162750, 16 pages. http://dx.doi.org/10.1155/2013/162750 , OR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tswj/2013/162750/ . Refs-166. Pedro F Pinheiro, Goncalo C Justino.Structural Analysis of Flavonoids and Related Compounds – A Review ofSpectroscopic Applications, Chapter 2 // In Venketeshwer Rao (Ed.). Phytochemicals - A Global Perspective of Their Role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InTech,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www.intechopen.com/books/phytochemicals-a-global-perspective-of-their-role-in-nutrition-andhealth/structural-analysis-of-flavonoids-and-related-compounds-a-review-of-spectroscopic-applications OR http://cdn.intechopen.com/pdfs-wm/32937.pdf AGRAWAL A 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flavonoid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y, 2011, 4(2): 1394-1398. Harleen Kaur Sandhar, Bimlesh Kumar, Sunil Prasher, Prashant Tiwari, Manoj Salhan, Pardeep Sharma. A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Flavonoids. Internationale Pharmaceutica Sciencia, 2011, 1(1): 25-41. Refs-71. TAPAS A R, SAKARKAR D M, KAKDE R B.Flavonoids as nutraceuticals: A review. Tropic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8, 7(3): 1089-1099. Refs-72. Wenying Ren, Zhenhua Qiao, Hongwei Wang, Lei Zhu, Li Zhang. Flavonoids: Promising Anticancer Agents.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2003, 23(4): 519-534. DOI 10.1002/med.10033. Refs-13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ed.10033/abstract Erich Grotewold. The Science of Flavonoids.Springer, USA, 2006. Flavonoids Overview.pdf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2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报道]20150211-孤立脉冲星周围存在尘埃盘吗?
smilemooncat 2015-12-30 15:56
以下文章已于2015年2月11日现身于上海天文台网站,链接:http://www.shao.ac.cn/xwzx/ttxw/201502/t20150211_4312477.html ~~~~~~~~~~~~~~~~~~~~~~~~~~~~~~~~~~~~~~~~~~~~~~~~~~~~~~~~~~~~~~~~~~~~~~~~~~~~~~~ 理论上预测,孤立脉冲星(中子星)周围应该存在一种盘——超新星爆发回落盘。可是,它们得到观测的证实了吗?我台王仲翔研究员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子星周围的盘的多波段探索工作,从2002年至今,他去寻找年轻脉冲星中的磁星、中心致密天体及孤立脉冲星等周围存在吸积盘或尘埃盘的信号,在现有全世界最好的望远镜的探测极限下,他找到了可能存在的信号,也排除了一些中子星存在吸积盘的可能性,确定了探测盘存在信号强度的上限。因为他在该领域显著的成果,近日,王仲翔研究员被天体物理期刊《行星和空间科学》(《Planetary Space Science》)邀请撰写一篇综述文章,回顾了该领域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当然其中不少是他之前发表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展望。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毫秒脉冲星周围如何能形成盘,特别是如何形成观测上看到的行星,这是仍然困扰着天文学家的难题之一。在光学、紫外甚至红外波段有无热辐射,成了判定中子星有无盘的一个重要判据;而该天体是否是中子星,又依赖于类似于射电波段、X射线波段、伽马射线波段等其它波段的认证。因此,寻找孤立脉冲星周围的尘埃环,需要天文学家借助多个工作在不同波段的望远镜收集数据。 目前,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同类型的中子星周围的尘埃盘进行了深入的多波段搜索。对于年轻中子星中的磁星,只有6颗探测到了近红外辐射,其中2颗是由王仲翔此前的工作所发现。在这6颗探测到了近红外辐射的磁星中,只有2颗还看到了对应的中红外辐射,这两项工作是王仲翔此前的工作成果,暗示了可能在这颗中子星周围存在尘埃盘。对于年轻的超新星遗迹中心的致密天体和X射线暗的孤立中子星这两类年轻的中子星,目前在探测极限下最深的光学和近红外观测之后,已知的这两类天体中没有探测到任何盘的信号。而在进行了最深的中红外探测之后,结果也无法对是否有尘埃盘给出确定的答复。对于毫秒脉冲星和其它中年的射电脉冲星,天文学家在中红外波段进行了最深入的观测研究之后,仅发现了一颗这类的脉冲星——薇拉脉冲星有中红外辐射,但还未确认中红外辐射是否就是来自于盘。它的确认,将会提供天文学家一个确切的例子,为盘是如何被加热的、常规的脉冲星周围是否能探测到盘这些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随着望远镜技术的提升,期待在未来用具有更大本领的30米望远镜或者哈勃的强有力的后继者——韦伯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将有可能看到孤立中子星周围的尘埃盘信号。”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王仲翔研究员表达了这样一种展望。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2063314001044 科学联系人:王仲翔,上海天文台, wangzx@shao.ac.cn 新闻联系人:左文文,上海天文台, wenwenzuo@shao.ac.cn
个人分类: 科技报道|1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PhD transfer exam
maocier 2015-12-23 22:40
上周二通过了自己的PhD transfer exam,松了一口气。去年刚到组里的时候,另一位博士生说自己在准备transfer exam,我就在纳闷这是什么,他说明年你就知道了,到时候你也要做。果然,今年六月份导师跟我说,你现在有空就准备transfer report吧,我才开始去了解什么是transfer exam。 在爱尔兰高校里本科毕业就可以进行博士研究项目(类似于国内的直博?),所以Transfer是从MSc到PhD,一般是在就读12-18月后就需要进行的。意思是通过该exam来看学生是否已经理解透彻了课题,是否已经具备了继续进行课题的条件,已经做的课题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性。其实应该是跟国内的博士生开题报告挺像了。 我其实心里是抗拒的,因为听说别的课题组的学生也没做这个Transfer exam。便跟导师说我已经在中国取得硕士学位了,我可不可以不做,还是期望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验上。导师是个老派作风的人,只是说了it’s good for you。 Transfer report一般包括三章。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基本是未来PhD thesis的第一章。第二章是这一年来做的一些实验工作。第三章是未来的工作展望。尤其在写第一章的时候,发现对博士生帮助很大:一来“被迫”静下心来读一些经典文献,夯实了基础,理顺了topic的发展路线,不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二来对自己的topic有了更深入和宽泛的理解,还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三来第一章未来进行修改后可以直接用在PhD论文里,节省时间。 导师对论文的修改也是精益求精,他习惯于每一章分开修改,每一处语法错误都不放过。他虽才年逾五旬,一直耳朵听力却已不大好,用键盘打字使用“一指禅”。另外他是dean,白天经常开会,一个接着一个,所以一般晚上十点多会收到他的修改稿。更喜欢把论文打印出来,用笔直接修改,虽然我们会抱怨老大爷的字迹太难辨认了。最近我们有篇小的综述要改,我看他打印出来,趴在上面勾勾画画,十来分钟吧,就给我改好了些许语法。每当我们的每一章节发给他的时候,我们都开玩笑的说句sorry,辛苦您啦。他说this is my job。 Transfer report写完打印出来后,导师就需要找examiner和chair了。两名examiner都是学院里的老师,他们分别是一个做电化学的lecturer和一个做biomass的副教授,其中的一个会作为我将来博士答辩的internal examiner,因为他会知道我的进展是怎样的。External examiner则会在校外找(到时候我希望导师可以邀请个做生物电化学的大牛来哈哈)。Examiner会在至少两周前拿到report阅读,修改。 Transfer talk则是在exam当天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是15-25分钟的presentation,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并提问。观众离场后,两名examiner就report逐个有疑问的点进行提问,这时我才发现他们是很认真的读了,而且尝试理解我做的工作。所以第一章里写的每一句都必须要有理有据,不然他们就会提出质疑。大约四十分钟的提问,我还算从容应对,问题都是些很细节的,让我十分感动。被问到SCE和SHE的电势差时,我差点笑了,这也太也细节和“小儿科”了。我告诉他,使用3 M KCl时是0.2412 V。我看到坐在一旁细听的老板都笑了(提问过程中他只能听,不能替我回答)。提问环节后,我跟老板离场,两个examiner要讨论结果(是否pass)。最后,他们跟我握手说我做的不错,你通过了。最最后,两位examiner把他们修改标注后的我的report还给我。我看着上面细致的标记,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 现在再回头看,transfer exam是导师培养学生的一种途径,其他组不做transfer则是另一种途径(可能他们导师开组会多等等)。学生从中理解了课题,拓宽了知识背景,尤其对于科研新手和非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Examiner也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对课题将来的进展也有帮助。
7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能容忍专利技术在综述论文中竟成其它人开发的成果
热度 26 Taylorwang 2015-12-21 07:52
《工业水处理》杂志在 2015 的第 10 期刊登了一篇综述性的论文“当前印染废水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该论文并通过微信在环保界的朋友圈中广泛转发。 在这篇论文中,引述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采用臭氧 - 生物滤池、臭氧 - 生物碳池 - 双膜法处理工艺,在印染工业废水的处理中,生产不同品质的回用水,达到分质回用的目的,保证了回用水水质及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同时降低了处理成本。 看了这篇文章,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我觉得十年来,我们研究并取得的最大应用性研究成果就是围绕着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所开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推广工作。 重要的突破就是臭氧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结合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已 成功推广了三家万吨级处理规模的工厂。曝气生物滤池( BAF )上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引进我国,我们于 2002 年开始建立实验装置对它进行实验研究, BAF 能提供巨大的易于微生物生长的填料表面,具有生物氧化与过滤的双重作用,故 BAF 是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好方法。由于环境压力的增加,我国的废水排放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脱除废水中的少量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成为废水处理提标改造的难点,这样,我们就研究了能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二种化学氧化方法—臭氧氧化与芬顿氧化来进一步脱除这些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目前公认的最经济脱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仍是生化法,而通过化学氧化,除能直接氧化脱除部分有机物外,它还能将部分原来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作为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化学氧化后能进一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浓度相对已经比较低了,这样对处理低浓度有机物比较好的生物处理工艺—— BAF 就成为最佳的选择。我们在 2003 年至 2005 年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证实了这种方法,于 2005 年申请了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专利号: 200510035132.9 )。该发明专利获 2010 年第 19 届全国发明协会金奖。从 2002 年开始,我们一直深耕于化学氧化与 BAF 水处理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了不同的化学氧化与 BAF 的组合方式,如何提高芬顿氧化的氧化效率及提高臭氧氧化的氧化效率,开发了臭氧催化氧化剂;并将这项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推广应用到不同行业的废水处理中。如: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皮革厂废水深度处理,港口化学品仓储码头的废水处理,焦化厂废水处理等。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在化学氧化与 BAF 的相关领域,又陆续申请了二十余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如:一体式臭氧与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装置及其方法(专利号: 200710028632.9 ),一种用于臭氧催化氧化的陶粒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专利号 :200710032553.5 ),一体化臭氧催化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水的深度处理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310598076.4 )等等, 绝大部分的专利申请都获得了授权。 2008年在溢达公司的每小时5吨的中试系统,上图中试设备,下图中试控控制柜与臭氧机警 作为高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一直是表达科研成果的重要方法,从 2005 年以来,我们在国外学术杂志,如: Dyes and Pigments ,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aste Management , Desalination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等,及国内的中国给水排水,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工程学报,净水技术,水处理技术,工业水处理,油田化学,化工进展,化工环保,现代化工,环境工程,中国造纸,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工,环境卫生工程,水资源保护,日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等国内核心与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采用化学氧化,与 BAF 处理废水相关的论文有近百篇,其中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相关的论文有三十多篇,这个时间跨度超过十年,这项研究也毕业了多名研究生。但 在这篇综述报告中,我们的这些研究,却视而不见。 臭氧氧化与 BAF 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离不开纺织印染界的龙头企业—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 2006 年溢达公司就开始与我们合作, 2007 年在现场做了一个每小时 20 升的臭氧化学氧化 -BAF 的小型中试装置,达到实验目标后, 2008 年,又合作建设了每小时 5 吨的印染废水中试系统。该系统稳定运行 2 年多后,于 2010 年建设每天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5000 吨的工程化验证项目,该工程处理出水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出水的 COD 稳定小于 40mg/L 。这样,溢达公司于 2014 年投资 6000 余万元,将公司每天 3 万吨的所有废水全部经臭氧催化氧化 BAF 深度处理后排放。由于该项实用性技术,工程科学原理是明确的,实际处理结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几乎没有污泥产生,综合废水深度处理成本较低, 2015 年广东另外二家大型的纺织印染公司,广州互太纺织公司每天 4 万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东莞德永佳纺织印染公司每天 6 万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都决定采用我们的深度处理工艺,由我们设计和改造他们现有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 2010年建设的每天5000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系统,上图BAF顶部,下图臭氧机房客 我们自认为是化学氧化 -BAF 工艺在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的开拓者,不仅仅我们拥有相关的许多发明专利的授权,而且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工程化方面,我们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地开发出来的。在研发过程中,不断有专利申请与论文的发表。东华大学作为国内最著名的与纺织相关的大学,东华大学的几位著名的环保方面的教授也多次参加广东溢达公司相关的技术评审会,大家对我们所开展的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是了解的。所以,当我看到在讨论国内印染废水治理的综述性论文中,居然没有我们的位置,还是相当惊讶的,不知道写这篇综述性论文时,有没有真正做文献的检索。特别是看到 我们开发的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竟成了同济大学设计院开发的成果,我就不得不写这篇博文了 ! 2014年建设的3万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程 据我们了解,我们在 2005 年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 2009 年国内才开始有类似的工艺应用,后来也陆续有人申请如臭氧氧化—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等相关专利。特斯拉的电动汽车都欢迎大家使用他们的一些公开专利,我们开发的这项技术,特别是能改善环境的新技术,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应用它,为祖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虽然我们知道有不少专利侵权行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采取专利维权行动。我们 现在可以不采取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专利维权,但我们不能容忍我们的专利成果,被讲成其它单位开发的技术! 这篇“当前印染废水治理中的关键问题”,题目很大,但内容并不全面,至少作者没有深入到许多相关的印染企业做调查了解。如某些印染废水氨氮严重超标,并不是作者想象的“由于排出的印染废水中使用了氨水 pH 缓冲剂, 导致废水中氨氮高达 100 ~ 200 mg/L ”,而是因为在这些印染厂的印花工序中,使用了大量尿素,尿素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分解产生氨氮。 另外,在缺水地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印染废水的回用率,才是印染废水处理的关键。 近二年来,我们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是解决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 RO (反渗透)浓水回用的问题。 印染废水含有大量的盐,这些盐是因为在染色工序投加的,盐能使染料更容易在织物上着色。印染废水经常规处理与深度处理后,一部分废水已可以回用到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序,另一部分废水再通过反渗透系统,将废水分离成纯水与 RO 浓水。纯水可以作为高级回用水,应用到工厂的任何工序,而反渗透浓水含盐量高, COD 也浓缩了,且硬度也高,成为处理难点。我们采用化学氧化与软化结合的工艺,将这种反渗透的浓水,处理成 COD 低于 30mg/L 的软盐水,将它回用于染色工序,实验证明是可行的,这样既回用了水,又回收了印染废水中的盐。该技术我们从发明专利申请,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只花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差不多是近年来我们从申请到获得授权最快的发明专利:一种实现废水处理零排放的处理方法(专利号: 201310294530.7 ),及一种同步脱除废水 COD 和硬度的处理方法(专利号: 201310268327.2 )。该技术将是我们今后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面推广的工作重点。也许每个人都比较看重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好象“孩子都是自己的亲”一样,我觉得 这项大大提高印染废水的回用率,并能回收利用废水中资源的技术,才是当前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关键问题”!
10544 次阅读|57 个评论
粒子滤波方法综述
热度 14 JRoy 2015-11-17 18:21
摘要: 本文梳理了粒子滤波理论基本内容、发展脉络和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其在多目标跟踪应用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与主流解决思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报道。常规粒子滤波研究重点主要围绕重要性采样函数、计算效率、权值退化 / 样本匮乏和复杂系统建模展开。作为一类复杂估计问题,多目标跟踪一方面需要准确的目标新生 / 消亡与演变、虚警 / 漏检等建模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航迹管理等复杂决策方法。暨有限集统计学应用于多目标跟踪后,粒子滤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机集粒子滤波。基于不同的背景假设,可以构建不同近似形式的随机集贝叶斯滤波器并采用粒子滤波实现。但机动目标、未知场景、多目标航迹管理以及跟踪性能评价等仍是多目标粒子滤波的研究难点和重点。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theory and state-of-the-art developments of the particle filter with emphasison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the context ofmultitarget tracking. The research focuses of the general particle filter lieon importance proposal, computing efficiency, weight degeneracy, sample impoverishment, and complicated system modelling. Multi-target tracking involves a class of complex dynamic estimation problems that require both accuratemodels for target birth, death and evolution, false alarms and miss-detections,and efficient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regarding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andtrack management. Specificall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inite set statisticsto multi-target tracking, recent years have seen the burgeoning development ofa new generation of particle filter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e random setparticle filter in this paper. Based on different scenario assumptions,different approximate forms of random set Bayesian filters can be establishedand implemented by the particle filter. However, manoeuvring target, unknownscenario, track management and track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main keychallenges for the multi-target tracking particle filter. 引言 通过对某一随机变量的观测,对这一随机变量或者与之关联的另一随机变量进行状态估计 ( 即“滤波”),是信号处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其广泛存在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以及机器人等科学、技术领域。 贝叶斯估计是解决这类问题最为重要的基本理论工具之一,也是粒子滤波的理论基础,其采用一簇加权的样本 ( 称为 “ 粒子 ”) 来近似表示状态变量的概率分布,通过粒子群迭代更新实现递归贝叶斯估计。自 Bootstrap 滤波器的出现 ,粒子滤波 (Particle Filter, PF) 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线性递归贝叶斯滤波方法。相比于卡尔曼滤波器 (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器 ) 和 H∞ 滤波器 ( 最差情况下估计误差最小化 ) 等,粒子滤波对系统要求达到最低 ( 既不需要系统模型方程为线性,也不需要系统噪声为高斯分布 ) ,具有更好的算法可扩展性和普适性。然而,虽然经历二十 余年的发展 ,粒子滤波仍然存在一些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和实现上的挑战,特别是复杂条件下的多目标跟踪 对滤波估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多目标跟踪具有广泛的军事和民用背景,是状态估计最具代表性的一类问题,也是先进滤波理论和方法最为活跃的应用对象之一。多目标跟踪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技术发展 也推动了滤波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有限集统计学 (Finite Set Statistics , FISST) 应用于多目标跟踪问题 ,粒子滤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称之为随机集粒子滤波,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然而,多目标跟踪粒子滤波仍然面临诸如不确定性表示、机动目标、未知场景、传感信息融合、航迹管理以及性能评价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这些仍需要更先进的滤波理论与方法。 粒子滤波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也促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综述、报告、编著等(见文中表1),详细地反映了粒子滤波的阶段性发展或者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概况。然而系统归纳和分析粒子滤波算法从单目标跟踪到多目标跟踪应用的发展脉络和研究分支的文献综述目前尚还缺失。因此,本文对已有综述内容不做重述,而是特别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 围绕目标跟踪这一统一研究主题,梳理从常规粒子滤波到随机集粒子滤波的完整发展脉络、算法重难点以及前后联系;(二) 细致回顾和分析单/多目标跟踪粒子滤波最新研究进展、仍面临的挑战以及主要解决思路,着重分析随机集粒子滤波算法重难点,并进而指出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要点。 表 1 近十年来粒子滤波部分综述与专著 综述主题内容 文献 一般性 PF 综述或编著 参数近似贝叶斯滤波 非线性贝叶斯估计 PF 在金融与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PF 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 PF 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PF 在决策中的应用 PF 在扩展 / 群组目标跟踪中应用 PF 在 ( 无线 ) 定位中的应用 PF 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PF 在拐点检测、系统辨识等领域的应用 PF 在非一般模型问题中的应用 PF 在参数估计的应用 PF 重采样方法 ( 及 PF 并行化 ) 基于传感网 / 智能体网络的分布式 PF PF 收敛性 PF 稳定性 PF 粒子数自适应调整 PF 权值退化和样本匮乏 粒子方法 (Particle method) 随机点近似密度滤波用于目标跟踪 多目标跟踪建模与方法 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 2 、 3 节阐述用于单目标跟踪的常规粒子滤波基本原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与主要解决思路。第 4 节阐述多目标跟踪粒子滤波主要思路、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是随机集粒子滤波。第 5 节介绍多目标跟踪问题的难点与挑战,强调随机集粒子滤波依赖的重要支撑技术。第 6 节总结全文并简单展望。 全 文在线: http://epub.cnki.net/kns/download.aspx?filename=0kEZvw2d2BlaXZFMpVmSrZVWmNkbZVWZqVzd5pXRwQUUnBFW1E1UKF2UjVnZ3IVTwVjbLZ0cj5GcKJFUuh2LBB3UWhnWYJVdJVVVwMjZKpGbY9yQ2EzNwlHcSZWdMJUR0ADRK1kUxAnVXBlcrVHelVnZzBFVGNDRtablename=CJFDLAST2016 也请参见附件 粒子滤波理论、方法及其在多目标跟踪中的应用(re).pdf 勘误:第1989和1992页的参考文献 应该为 !! 参考文献(仅上述部分已有综述性文章): 7 Cappé O, Godsill S J, Moulines E.An overview of existing method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sequential Monte Carlo. Proceedings of IEEE , 2007, 95 (5): 899-924 8 Doucet A, Johansen A M. Atutorial on particle filtering and smoothing: Fifteen years later. In: CrisanD, Rozovsky B. Handbook of NonlinearFiltering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Gustafsson F. Particlefilter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positioning applications. IEEE Aerosp. Electron. Syst. Mag. 2010, 25 (7), 53–81 10 Li T, Sun S, Sattar T P, Corchado J M. Fight sampledegeneracy and impoverishment in particle filters: A review of intelligentapproaches. Expert Systems WithApplications , 2014, 41 (8):3944-3954. 11 Pulford G W. Taxonomy ofmultiple target tracking methods. IEE Pro. Radar Sonar Navig. 2005, 152 (5):291-304 12 Dunik J, Straka O, Simandl M,Blasch E, Random-point- based filter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n targettracking, IEEE Trans. Aerosp. Electron.Sys. 2015, 51 (2) 1403-1421. 13 Isard M, MacCormick J. BraMBLe: A Bayesian Multiple-BlobTrack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Vision, 2001. 14 Orton M, Fitzgerald W. A Bayesian approach to trackingmultiple targets using sensor arrays and particle filters.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 2002, 50 (2): 216—223 15 Avitzour D. Stochastic simulation Bayesianapproach to multitarget tracking. IEE Proceedings on Radar and SonarNavigation , 1995, 142 (2): 41–44 16 Gordon N J. A hybrid bootstrapfilter for target tracking in clutter. IEEE Trans. Aerosp. Electron. Syst. 1997, 33 (1): 353–358 17 Stano P, Lendek Z,Braaksma J, Babuska R, Keizer C D, Dekker A J D. Parametric Bayesian filters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dynamical systems: a survey. IEEE Trans. Cybern. 2013, 43 (6):1607-1624 18 Patwardhan S C,Narasimhan S, Jagadeesan P, Gopaluni B, Shah S L. Nonlinear Bayesian stateestimation: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 2012, 20 (10): 933-953 19 Li X R, Jilkov V P. A survey ofmaneuvering target tracking, part VIc: approximate nonlinear density filteringin discrete time, Proc. SPIE 8393, Signal and Data Processing of SmallTargets 2012, 83930V, May 1, 2012 20 Mihaylova L, Carmi A Y,Septier F, Gning A, Pang S K, Godsill S. Overview of Bayesian sequential MonteCarlo methods for group and extended object track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2014, 25 : 1–16 21 Yang X-J, Pan Q, Wang R, Zhang H-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particle filtering.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s , 2006, 23 (2): 261-267 ( 杨小军 , 潘泉 , 王睿 , 张洪才 . 粒子滤波进展与展望 . 控制理论与应用 , 2006, 23 (2):261-267 ) 22 Cheng SY, Zhang J-Y.Review of particle filtering. Journal ofastronautics , 2008, 29 (4):1109-1111 ( 程水英 , 张剑云 . 粒子滤波评述 . 宇航学报 , 2008, 29 (4):1109-1111) 23 Wang F, Lu M, Zhao Q,Yuan Z. Particle filtering algorithm. ChineseJournal of computers , 2014, 37 (8):1679-1694 ( 王法胜 , 鲁明羽 , 赵清杰 , 袁泽剑 . 粒子滤波算法 . 计算机学报 , 2014, 37 (8):1679-1694) 24 ChengS Y, Zou J W, Tang P. Review of derivative-free nonlinear Bayesian filteringmethods.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 2009, 30 (3): 843-857 程水英,邹继伟,汤鹏,免微分非线性 Bayesian 滤波方法评述,宇航学报, 2009, 30(3):843-857 25 Creal D. A survey of sequential MonteCarlo methods for economics and finance. Econ.Reviews , 2012, 31 (3): 245-296 26 Lopes H F, Tsay R S. Particle filtersand Bayesian inference in financial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Forecasting , 2011, 30 :168–209 27 Van Leeuwen P J. Particle filtering in geophysical systems.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2009, 137 (12): 4089–4114 28 Kostanjčar Z, Jeren B, Cerovec J.Particle filters i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under uncertainty. AUTOMATIKA: Journal for Control,Measurement, Electronics,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 2009, 50 (3–4): 245-251 29 Thrun S, Burgard W, FoxD. Probabilistic Robotics , MIT Press,2005 30 Andrieu C, Doucet A, Singh S S, Tadic V.Particle methods for change detection,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IEE E, 2004, 92 (3): 423-438 31 Johansen A M. SomeNon-standard sequential Monte Carlo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PhD thesi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 2006 32 Kantas N, Doucet A, SinghS S, Maciejowski J M. An overview of sequential Monte Carlo methods forparameter estimation in general state-space models. 15th IFAC Symposium on System Identification, 2009, 15 (l): 774-785 33 Gao M, Zhang H.Sequential Monte Carlo methods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in nonlinearstate-space models. Computers andGeosciences , 2012, 44 : 70-77 34 Li T, Bolic M, Djuric P. Resampling methods forparticle filtering. IEEE Signal Process.Mag. 2015, 32 (3), 70-86 35 Li T, Villarrubia G, Sun S, Corchado J M, Bajo J.Resampling methods for particle filtering: identical distribution, a new methodand comparable study. Frontiers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to be published, 2015, 16(11):969-984. 36 Hlinka O, Hlawatsch F, Djurić P M.Distributed particle filtering in agent network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 2013, 30 (1): 61-81 37 Hu X L, Schon T B, Ljung L. A GeneralConvergence Result for Particle Filtering. IEEETrans. Signal Process. 2011, 59 (7):3424–3429 38 Mbalawata I S, Särkkä S. Momentconditions for convergence of particle filters with unbounded importanceweights. Signal Processing , 2016, 118 : 133-138 39 Crisan D, Li K.Generalised particle filters with Gaussian mixtures.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 2015, 125 (7): 2643-2673 40 Whiteley N. Stabilityproperties of some particle filters. Ann.Appl. Probab . 2013, 23 (6):2161-2603 41 Douc R, Moulines E,Olsson J. Long-term stability of sequential Monte Carlo methods under verifiableconditions,” Ann. Appl. Probab. 2014, 24(5): 1767–1802 42 Straka O, Simandl M, Asurvey of sample size adaptation techniques for particle filters, In 15th IFAC Symposium on SystemIdentification , 2009, 15 :1358-1363 43 P. Del Moral, A.D., Particle Methods: AnIntroduction with Applications. ESAIM Proceedings, 2014 44 Qiu C, Zhang Z, Lu H, Luo H. A survey ofmotion-based multitarget tracking methods. Progress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B , 2015, 62 ,195-223 45 Yang W, Fu Y-W, Long J-Q, Li X. The FISST-basedtarget tracking techniques: A Survey .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 2012, 40 (7):1440-1448 ( 杨威 , 付耀文 , 龙建乾 , 黎湘 . 基于有限集统计学理论的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综述 . 电子学报 , 2012, 40 (7):1440-1448) 46 Yang F, Wang Y-Q, Liang Y, Pan Q. A survey of PHD filter based multi-target tracking . Acta Automatica Sinica , 2013, 39 (11): 1944-1956 . ( 杨峰 , 王永齐 , 梁彦 , 潘泉 . 基于概率假设密度滤波方法的多目标跟踪技术综述 . 自动化学报 , 2013, 39 (11): 1944-1956)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5926 次阅读|39 个评论
几类信息研究的类型与对比分析——传统综述、Meta分析和科学计量
热度 2 jiaxf 2015-10-10 16:37
3410 次阅读|3 个评论
FEBS综述文章分享:State-of-the-Art Reviews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10-9 14:03
想了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吗? FEBS 期刊 自2014年9月推出 State-of-the-Art Reviews 以来,在该领域已成功为读者 提供领先的热门主题综述文章 。 这些综述文章均由高影响力的作者和年轻优秀的科研学者撰写, 涵盖了广泛的尖端领域课题 ,包括 细胞自噬、CRISPR/Cas9基因组工程、细胞坏死、线性泛素化作用、肿瘤代谢以及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 。目前已有超过20篇State-of-the-Art Reviews,该数量还在不断上升,显示了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作出的研究新突破。 Genetic screens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using CRISPR/Cas9 technology by Ella Hartenian and John G. Doench Proteomics beyond trypsin by Liana Tsiatsiani and Albert J. R. Heck Post-translationally-modified structures in the autophagy machinery: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by Hana Popelka and Daniel J. Klionsky Park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y Marjan Seirafi, Guennadi Kozlov and Kalle Gehring 欢迎点击阅读更多 State-of-the-Art Reviews 主编: Seamus Martin 影响因子: 4.001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anking: 2014: 77/289 (Biochemistry MolecularBiology) 原文链接: http://app.news.wiley.com/e/es?s=1133198723e=242028elq=680835255e974d8e8496c61c9a81fed7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26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用cnki、citespace和bibexcel帮助做中文文献综述
Zoe36 2015-9-6 17:17
本文转载自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3101-797924.html 非常感谢! 进入 www.cnki.net (不需要有账户或IP范围内都可以进入) 1 输入检索项,回车 2 页面显示选择每页50,全选检索结果,一页一页翻,直至选中所有需要的文献 3 点击“导出/参考文献”,进入文献管理中心页面 4 同样,选中所有文献,点击“导出/参考文献”,进入文献管理中心/文献输出页面 5 点击左侧的Refworks,格式变换后,点击导出,保存为txt文件 6 打开citespace,进入导入数据界面 7 选择CNKI文件类型选项夹,输入文件夹选刚才保存txt的地址,输出文件夹另外建立 注:此处数据的转换,原始数据需要放在一个文件夹内,输出文件可以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此处必须使用文件夹,才能被选中应用,单个的txt文件不能显示出来。感谢论坛中 http://bbs.pinggu.org/thread-3304270-1-1.html 的解答,这里面还有如何导入CNKI数据的视频示范,很实用,下载不花钱! 8 下载txt文件合并器,例如File Joiner.exe,将citespace转换后的txt合并为一个txt文件 注:搜索一下都有的,很多也很方便。 9 如果采用citespace作图,上步可以省略,直接用citespace建立工程,分析其中包含的字段即可,例如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机构共现、主题词分析等等,聚类分析参见citespace相关材料 注:按照陈超美教授的指南进行分析,里面讲解的很详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649-886962.html 数据保存的路径是英文的。中文的路径是了好久都说找不到数据。 10 如果采用Bibexcel分析制图,参见相关学习资料,分析合并后的独立txt文件,抽取作者、机构、关键词、期刊等字段做矩阵,可以做共现图,可以做矩阵网络分析等等。 (没试。没验证) 11 使用citespace和bibexcel的时候注意编码的选择,因为是分析中文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自己需要的文献,添加到文献综述中去,可以大大提高论文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的陈述,图文并茂更加生动。
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科研界的两位综述王子
rrerre 2015-8-19 21:05
第一位: 佐治亚理工的 第二位: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
个人分类: 科研问题|3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锂离子电池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综述
热度 2 dingsir 2015-8-15 13:27
此文系我数年前写的一篇综述,没有完全写完,当时准备投到某行业刊物,人家以为篇幅太长,我却认为无法压缩到他们指定的字数范围,就放下,过后就忘记这事了,现在翻出来,觉得还有点意思,行内似乎也没有人写过这样的内容,就分享出来。因为博文贴图不够方便,这里只保留文字内容。 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由复合金属氧化物等为主要材料,辅助以粘接剂、导电剂等,负极材料则主要是各类碳材料为主要成分,如人造石墨、改性天然石墨等,辅助以粘接剂等。电池的隔膜材料主要聚烯烃类多孔性薄膜材料,电解液浸渍于隔膜、正负极之中,以起到传输锂离子以完成充放电的电化学反应。 电解液主要成分可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 溶剂部分,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必须具有与正极、负极不起反应,并且具有较强的耐氧化性和耐还原性。其主要成分可以分为两类: 1.1 介电常数较大的,在溶剂中起到增强电解质锂盐的溶解度和离解能力作用。常用的高介电常数的溶剂,主要有环状碳酸酯类如碳酸乙烯酯( EC )、碳酸丙烯酯( PC )、碳酸丁烯酯( BC )等,环状羧酸酯如 γ -丁内酯( GBL ),砜类如环丁砜( SUL )等。这部分的溶剂通常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较高的粘度、较高的沸点以及较高的表面张力,在常温下的蒸汽压也较小。 1.2 介电常数较小的溶剂,在电解液中主要起降低粘度以利于离子扩散,起到提高离子淌度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抑制离子对形成,提高离子活度。常用的低介电常数溶剂,有线性碳酸酯类,如碳酸二甲酯( DMC ),碳酸二乙酯( DEC ),碳酸甲乙酯等( EMC )等,线性羧酸酯类如乙酸乙酯、丁酸甲酯等,卤代苯类如氟代苯、甲苯等。这部分的溶剂通常具有较低的粘度、较低的沸点以及较低的表面张力,在常温下的蒸汽压较大。 2. 电解质盐,即可溶性锂盐,常用的锂盐有 LiPF6, LiBF4,LiBOB, LiTFSI 以及新开发的 LiDFOB 。 LiClO4 尽管具有导电率高,溶解度好,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通常不用于商业用锂离子电池中。 LiAsF6 也由于较大的环境毒性而不常用。 3. 添加剂,一类种类繁多并且能明显提高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性能的低含量化合物,通常用量在 5% 以下。也是目前电解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添加剂的使用可以弥补电池溶剂或电解质盐的不足,实现或增强某些电池性能,如辅助 SEI 成膜,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过充安全性能、储存性能、阻燃性能等。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解液中使用了不止一种添加剂,复合添加剂越来越成为电解液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讨论的表面活性剂即属于添加剂的一种。 这里计划写一段论述表面张力、表面能、粘度、介电常数、渗透性关系的论述。 放电时锂从负极释放电子后进入电解液形成锂离子,经电解液通过隔膜的多孔通道,再扩散到正极的多孔性表面,再扩散进入正极,正极的过渡金属得到电子而被还原。放电过程反之亦然。因此,电解液在电池的各部分如正极、负极以及隔膜的多孔性结构的能否均匀浸渍与充分接触,会直接影响到电池性能的发挥。 液体和多孔固体之间的相对界面能是非常重要,决定了湿润能力。液体表面能高于固体基体的表面能时,它便不会浸润固体,而是在固体表面形成珠状。液体表面能与固体基体的表面能相近时,会缓慢渗透到固体中,并且只能进入大的孔隙中。只有液体的表面能低于固体表面能时,固体基体才会迅速被浸润。因此,为了迅速、深入的浸润固体材料,如多孔电极、多孔隔膜,节省电解液浸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必须降低电解液的表面能。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与隔膜、正极、负极之间分别形成三种接触面,由于三种材料的不同,电解液对它们的润湿能力也有所不同,并且与电解液自身的性质有密切关系。通常言之,由于正极主要成分为复合金属氧化物,电解液对正极的润湿能力较好,而对主要为碳素材料的负极,尤其是聚烯烃材料的多孔隔膜的润湿能力较差。 表面活性剂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用途。 1. 改善电解液对多孔性电极和隔膜的浸润,保证电解液与电极、隔膜的充分接触,提高电解液的分布均匀性和动态平衡能力, 缩短电解液的浸渍时间。 由于非水电解液对碳负极的浸润能力不够好,电解液与负极的接触不够充分,这样在高倍率放电由于锂离子从电解液扩散到负极中的速度受到影响,因而影响了电池的放电性能。日本专利报道 在电解液中加入如高级脂肪酸盐、高级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电解液对负极的浸润能力,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所用的高级脂肪酸的碱金属盐有如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的碱金属盐如锂盐。本专利实施例列举了如高级脂肪酸锂( R-CO-OLi )、 C12-C18 的烷基硫酸酯锂( R-O-SO2-OLi ), C12-C18 的烷基苯磺酸锂( R-Ar-SO2-OLi )。 在电解液与电极界面接触不良的情况下,通过大电流时会造成局部过充电反应,电池内会产生气体。而气体的产生更进一步加剧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不良现象,如此导致电池性能的劣化。日本松下公司的专利申请 指出,为了抑制这一现象导致的气体,促进电解液在正极、负极中的深入渗透,可以加入如下式的表面活性剂 X-C n F 2n -Y-(CH 2 CH 2 ) m -Z X 为 H 或氢原子, Y 为- CONR- 或- SO 2 NR -, Z 为羟基,甲基,磷酸酯基 -PO3W2 ,磺酸酯基 -SO3W 。 W 为碱金属, n 为 4 ~ 20 , m 为 20 ~ 100 。由于锂离子电池中正极为亲水性的如 LiCoO2 等物质,负极材料如石墨等具有疏水性的倾向,最优选好的选择方案是 C 8 F 17 -SO 2 N(C 3 H 7 )-(CH 2 CH 2 ) 20 -SO 3 Li ,其结构中的合适链长的 C 8 F 17 具有疏水特性,磺酸基- SO3Li 具有亲水特性,可以确保电解液无论在正极、负极内均有良好的亲合性与渗透效果。在加入所述的添加剂后,可以使用高浓度的碳酸丙烯酯或 γ -丁内酯以提高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性,并且不会产生浸透不良的情况。实施例中在 1M LiPF6, EC:EMC=1:3(v/v) 这样相对粘度不大的体系中加入上述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浓度为 0.1% ,可以取得倍率性能提升,产生气体下降的改善效果。针对粘度较高、通常因渗透困难而难于使用的的如 EC:GBL=2:3, EC:PC=1:1,EC:PC:GBL=35:55:10, GBL:VC=95:5 等溶剂组合,这一表面活性剂都能极大的促进电解液渗透,得到性能良好的电池。 三菱化学公司专利申请 公开了在 1.5M LiBF4,EC:GBL=2:8 ( V/V ) ,VC 2% 的电解液中加入 0.2% ZonylFSO-100( 杜邦公司生产的全氟烷基聚氧乙烯醇类表面活性剂 ) 。由于加入含氟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电解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增加了对隔膜、正极和负极的渗透能力,电池因而能正常工作,并且 1C/0.2C 容量达到 83% ,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推知,具有类似结构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如 Zonyl FSO-200 同系列产品等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但某些产品销售时含有大量溶剂,如水、醇类等,会影响到实际应用的可能。使用前需要去除溶剂或者购买不含溶剂的产品。 美国 3M 的专利报道 通过在电池中加入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降低了电解液的表面张力 , 从而提高电解液对电极和隔膜的浸润能力,增加了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面积 . 由于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盐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 对电解液的电导率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也有帮助 , 可谓一举数得。专利中列举起了使用 ( 全氟辛基三氟甲基 ) 磺酰亚胺锂(如下结构式 A ) , 双 ( 九氟丁基 ) 磺酰亚胺锂( B ) ,( 九氟丁基 ) 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 C ) , 并与双 ( 五氟乙基 ) 磺酰亚胺锂( LiBETI ) , 双 ( 三氟甲基 ) 磺酰亚胺锂 (LiTFSI) 等作为对比 , 测试了其对 PE 隔膜 ,PP 隔膜的接触角 . 后者 LiBETI, LiTFSI 不具有降低接触角 , 改善浸润能力的效果。而具有较长碳链的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盐 (A,B,C) 的加入,电解液与 PE 隔膜的接触角从 40 多度下降到零,改善效果十分明显,表明了此时电解液在隔膜上极易扩展,具有极佳的浸润效果。而对 PP 隔膜其接触角也有明显的下降。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盐 , 特别是不常用的品种价格较为昂贵 , 使用成本高昂,难以广泛普及 . 电解液中的低粘度溶剂,虽然具有降低电解液的表面张力,提高离子淌度的效果,但通常蒸汽压较大,沸点较低,在高温环境如烈日曝晒、高温烘烤等情况下,容易导致电池内压上升,电池壳鼓胀变形甚至破裂。为了提高电池的高温耐受性,必须提高电解液中高沸点溶剂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 γ -丁内酯的比例,如此一来则带来了电解液粘度上升,表面张力增大,电解液对隔膜、电极等的浸润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电池内阻上升,容量与寿命下降的副作用。极端情况下,电池甚至无法化成,如 1M LiPF6 溶解于 EC:PC=1:1 的电解液中,电解液无法正常湿润电池材料而不能使用。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电解液的表面张力,使电解液能在电池内良好浸渍,充分发挥耐高温性能强的优点。如日本东芝公司的专利报道 ,溶剂含 GBL 高达 40 ~ 95 %的电解液具有良好的高温存储性能和耐氧化性,但难以均匀浸透到电极中,只停留在电极表面而无法充分发挥容量和循环性能。在负极上,电解液不能良好浸渍只会导致电解液在负极内的分布不均匀,局部电流密度大而引起析锂,严重影响容量发挥和电池的安全性。因此电池设计中除了要正确选择电极和隔膜的孔径与孔隙率外,还要在电解液中必须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提高电解液的渗透能力以保证分散均匀。如实施例中在 1.5M LiBF4, EC:GBL=25:75(v/v) 中提到加入 0 .1 ~ 1% 的磷酸三辛酯以提高电解液对隔膜的润湿性。 旭电化工业公司专利特开平 9 - 27328 号公报 提出 ,在电解液中添加辛酸甲酯或乙酸月桂酯等具有长的碳链的酯类,可以明显降低电解液对材料的接触角,有利于电解液对隔膜的渗透和均匀分布,电池容量得以充分发挥。但是,考虑到辛酸酯或乙酸酯中羧基邻近的 α 碳上连接的氢原子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与充电态的负极如锂化石墨等缓慢反应,影响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宇部兴产公司专利申请 提出使用醇基部分为 C4 以上叔羧酸酯,也可以改善电解液对隔膜的渗透性能。如对于 1M LiPF6, EC:PC:VC: 叔羧酸酯 =45:45:5:5 ,叔羧酸酯为三甲基乙酸的甲酯、乙酯、已酯、辛酯、癸酯、月桂酯( C12 )均具有良好的容量保持率。并测试了 20 秒电解液浸渍 PP 隔膜的效果,结果显示,三甲基乙酸的丁酯、已酯、辛酯、月桂酯具有良好的浸润能力,特别是后两者,隔膜短时间内被完全浸渍,显示良好的渗透分散能力。 此外,宇部兴产还提出,在 1.5M 的 EC:GBL=3 : 7 v/v 的体系中加入 5 %的新戊酸正丁酯作为隔膜润湿改进剂,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三菱化学公司的专利 提出,为了减少电池的高温下的鼓胀变形,电解液中使用高沸点的环状碳酸酯或羧酯内酯类溶剂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 γ -丁内酯、碳酸丁烯酯等,并且电解液进行了交联聚合以形成凝胶电解质。为了改善电解液的渗透能力,并提高电池的容量和倍率放电性能,电解液中可以加入通式为 Ar-X-Ar 类的化合物,如二芳基醚,二芳基硫醚等,以二苯醚 (DPE) 尤佳。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效果,还可以加入专门的表面活性剂如各种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以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并指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为对离子移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干扰少而更为理想。实施例 1 的电解液中,除了交联聚合的成分四甘醇二丙烯酸酯、聚环氧乙烷三丙烯酸酯外,主要溶剂为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可以预见交联聚合以后粘度更好,电解液的渗透和流动更为困难。为此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成分二苯醚和全氟烷基磺酰亚胺环氧乙烷加合物(大日本印刷油墨公司 F142P ),大大提高了电解液的渗透能力,电池的 0.6C~2C 的放电性能明显得到改善。 日本电池公司的专利申请 提出,在含有 EC,PC 或 GBL 高达 80% 以上的电解液中加入烷基分别为 C1~C12,C4~C12 的碳酸二烷基酯,如碳酸二正丁酯( DNBC )、碳酸甲基正已基酯、碳酸甲基正辛基酯、可以降低电解液的表面张力,提高电解液的浸润能力,从而使电池能正常工作并且性能良好。而未加入此类化合物的电池则无法正常试验。 同样地,三星 SDI 公司专利 提出,在 GBL 含量较高的电解液中加入烷基为 C3~C20 的碳酸二烷基酯或磷酸三烷基酯以提高其润湿性能。在列举的实例中,基础电解液含 30~70% GBL 的 1M LiPF6 的电解液中,加入 1~10% 的碳酸二正丁酯( DNBC )、磷酸三辛酯( TOP ),磷酸三丁酯( TBP )等,可以缩短注液时间,并提高容量维持率,以 DNBC 为 7% 时效果最优。由于此类增强润湿性的组分的加入,电解液允许使用更多的 GBL ,从而有利于电池通过 150 ℃ 1 小时高温存储试验。 日本索尼公司的专利 则独辟蹊径,在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中添加 0.1~0.7% 的通式为 HO-(CH 2 CH 2 O) n -(CH 2 ) m -CH 3 或 HO-(CH 2 CH 2 O) n -Ph-(CH 2 ) m -CH 3 的聚醚类表面活性剂,据称可以改善电池负极孔隙因充放电产生的破裂和降解产物等堵塞而引起的电解液浸润不良现象,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实例中在负极浆料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 ( 氧乙烯 ) 10 辛基苯基醚 HO-(CH 2 CH 2 O) 10 -Ph-C 8 H 17 , 聚 ( 氧乙烯 ) 8 辛基苯基醚 HO-(CH 2 CH 2 O) 8 -Ph-C 8 H 17 , 聚 ( 氧乙烯 ) 20 十八烷基醚 HO-(CH 2 CH 2 O) 20 -O-C 18 H 37 等。 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 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或亲油能力大小的值。 HLB 值越小 , 则亲油性越强 , 对于疏水性的隔膜 , 负极的亲合能力也越强 , 有利于电解液在其中的扩散 , 从而提升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三洋电机的专利申请 提出 , 在电解液中添加 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 在 15 以下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实施例分别使用了如下表的几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 在 EC:DEC=1:1 ( v/v )体系中,均在 0.001M 浓度时显示了最佳的提高负载性能的效果。 名称 结构简式 HLB 值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 C 12 H 25 -O-(CH 2 CH 2 O) 8 H 12.7 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 C 9 H 19 -O-Ph-(CH 2 CH 2 O) 8 H 12.4 硬脂酸单甘油酯 C 17 H 35 -CO-O-CH 2 -CHOH-CH 2 OH 3.8 单硬脂酸脱水山梨糖酯 略 4.7 2. 表面活性剂吸附到电极形成保护膜,隔离电解液从而抑制副反应,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极性不同的两相的界面上易于吸附,其疏水性结构与负极中碳质材料有良好的亲合性,因而密集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起到隔离电极与电解液,充当保护层的作用,抑制了充放电过程中负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从而起到提高电池性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三星 SDI 公司的专利申请 提出一类表面活性剂,其亲水性结构的两端连接有疏水性部分,当加入到电解液中之后,可以阻碍负极与电解液接触从而减少副反应,提高电池循环寿命和可靠性。其亲水性结构可以为酯基( -COOR )、羧基( -COOH )、羰基( -CO- )、氧亚烷基( -O-R- )、羟基( -OH )等,疏水性结构可以为各类芳香基、杂环芳香基等。这一类表面活性剂种类繁多,实施例中列举起了如下的结构 但从结果的数据看,该类添加剂的使用尽管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放电效率,但其初始容量偏低,表明也对电池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三星 SDI 公司的另一专利 提出,在电解液中添加含有芳基疏水部分的表面活性剂,也可以阻止电解液与负极接触,抑制负极表面的副反应,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所述芳基为 C6~C30 的各类芳香基、杂环芳香基等。实施例列举使用了以下化合物 三星 SDI 的另一专利申请 中,公开了一类使用高浓度 GBL 和含有可以交联聚合形成凝胶的成分的电解液,提出可以加入有机过氧化物成分,作为电解液和负极特别是含碳负极间的表面活性剂 , 负极和电解液之间的电阻被降低从而抑制了电解液在负极表面上的分解。有机过氧化物 它可包括如异丁基过氧化物、月桂酰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间甲苯甲酰等。三星 SDI 的另一专利报道在含聚甲基丙烯酸多元醇酯、砜类化合物的电解液中也加入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起到类似保护负极,提高高温存储稳定性的作用,特别优选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 2,2’- 偶然二异丁腈。松下公司的专利 也报道了,在电解液中包含 C4~C12 的烷基磷酸一酯、磷酸二酯、磷酸三酯对于提高电池的高温保存和循环能力也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也被 认为是长链的烷基磷酸酯吸附在电极表面,能够抑制非水电解液和充电状态的电极间的反应,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保护作用。 日本三菱重工的专利 报道,在电解液中溶解少量的含全氟烷基的表面活性剂如全氟烷基磺酸盐、全氟烷基膦酸盐、全氟烷基羧酸盐等,它们吸附于电极表面而且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分离,从而抑制高温下电极表面与电解液的氧化还原副反应,并提高电解液的分散均匀性,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实例中列举了使用全氟烷基羧酸锂、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六氟磷酸盐、烷基甲基聚氧乙烯氯化铵六氟磷酸盐等例子。 通常使用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溶解于电解液中而充分发挥作用,但索尼公司的专利申请却别出心裁提出 ,在电解液中加入不溶于电解液的动力粘度为 100mm 2 /S 表面张力约为 20mN/m 的表面活性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氢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聚六氟环氧丙烷、全氟十五烷等,进行分散后注入电池,发现在正极、负极表面形成了这些表面活性剂的涂层,电池的循环性能也得以提高,其用量在 100~1000ppm 时效果较好。 3.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稳定含氟聚合物的水性分散体,提高分散性的稳定性。 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专利申请 中阐述,在电极制造过程中,通过乳液聚合制备的含氟聚合物的水性分散体在在剪切搅拌时不易分散,需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以破坏之。通常使用的是如 Trixon-100 类表面活性剂,不足之处在电极中残留量高,对电池性能有不良影响。专利提出,可以添加如 1. 阴离子型的如全氟辛酸铵,全氟烷基磺酸盐等。 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日本油脂株式会社生产的 Pronon-104 , 204 , 208 等 PEO-PPO 嵌段共聚物 3. 两性的如胺氧化物类表面活性剂二羟基乙基月桂基氧化胺、二甲基月桂基氧化胺、二甲基月桂基乙氧基氧化胺等 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含氟聚合物的水性分散体的稳定性 , 并且在后续工序中易于除去(如高温除水工艺),不易造成表面活性剂在电极中的残留而产生不良作用。 4. 影响金属锂的沉积过程,提高电极的光亮度与反应的可逆性。 1994 年,日本专利 报道了 在高氯酸锂的碳酸丙烯酯电解液中,为了得到平滑的金属沉积表面,加入 0.005~0.1% 的含全氟烷基的表面活性剂,在金属锂的表面形成含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当锂沉积时成核过程优先于晶粒生长,并且晶粒生长时各方面的均匀性好,因而可以得到光滑的沉积层表面。通过这一方法,提高了充放电时锂的可逆性,同时,在锂表面形成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层隔离了电解液,起到了抵制电解液与锂的副反应的保护作用,因此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提高了。所使用的含全氟烷基的化合物如全氟烷基羧酸钠、全氟烷基羧酸三甲铵等 参考文献 : 上原真弓 , 山崎干也 , 西尾晃治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特愿平 7-132724. 畑 崎真纪也 , 岩本和也 , 园田久美子 , et al.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01116833.1. 竹原雅裕 , 藤井隆 , 古田土稔 , et al. 非水系电解液和使用该电解液的蓄电池 . CN02802610.1. . M L W, Loch R B.Bis(perfluoroalkylsulfonyl)imide surfactant salts in electrochemicalssystems . PCT/US98/11708. . 高见则雄 , 长谷部裕之 , 大崎隆久 , et al.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ZL99123278.X. . 阿久津光男 , 久保田直宏 , 真下伸弥 . 非水 電 池 . 特愿平 -173199. 浜本俊一 , 安部浩司 , 牛越由浩 , et al. 非水电解液和锂二次电池 . CN01817158.3. . 青岛敬之 , 曾我 巌 , 小林光治 . 锂二次电池 . CN01805673.3. . 村井哲也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03103136.6.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电解液和包含它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 CN200510107424.9. . 西野敬智 , 藤野刚正 . 非水 電 解 質電 池 . 特愿 2002 - 352868. 上原真弓 , 山崎干也 , 能间俊之 . 非水 電 解 質電 池 . 特愿平 7-338167. 柳永均 , 李殷成 , 崔在荣 , et al. 有机电解液和采用它的锂电池 . CN200610106166.7. . 柳永钧 , 崔在荣 , 李殷成 , et al. 有机电解质溶液及采用它的锂电池 . CN200610009267.2. . 山口 滝 太 郞 , 清水 竜 一 , 郑铉济 , et al.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解液和包括该电解液的锂二次电池 . CN200410076665.7. . 武泽秀治 , 美藤靖彦 , 松田宏梦 , et al.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CN00801010.2. . 今坂功二 , 田岛英彦 . リチゥム二次 電 池 . 特愿 2000 - 215043. 川岛敦道 , 远藤琢哉 . 电极和电池 . CN200480002445.8. 浅野道男 , 市川贤治 , 伊野忠 , et al. 电极用添加剂 . CN01806780.8. . 安保多美子 . リチウム 2 次 電 池用 電 解液 . 特愿平 6 - 164584.
个人分类: 锂电电解液|1842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烟花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sciencepress 2015-7-20 07:45
本博之前介绍了《 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 》及《 烟花算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点击蓝色标题可了解详细内容),在此继续介绍烟花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 目前,烟花算法的研究还非常初步,正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思想和算法还在不断涌现,许多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还存在空白,需要广大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 烟 花 算 法 的 未 来 发 展 方 向 ▼ 烟花算法的未来发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稳定性、收敛性、收敛特性、参数灵敏度分析)。 2.各种改进方法的深入研究(各种因素对烟花算法性能的影响,如何有效控制和调整,重点是子烟花间的协同机制建立和研究,发展出协作型烟花算法)。 3.混合方法的研究。 4.大数据问题的求解(如何处理巨大数据、如何处理大量目标的协同优化)。 5.动态优化问题的求解(优化目标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群体机器人的动态目标追踪搜索问题)。 6.发展更为广泛的应用。 未 来 五 年 内 需 要 研 究 的 25 个 问 题 ▼ 根据我们对烟花算法的长期研究,经过归纳整理可以提出未来五年内有关烟花算法需要研究的25个问题。 1.研究烟花算法求解轨迹特点。 2.研究烟花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全局性能。 3.研究建立烟花算法求解的概率模型,分析其求解性能。 4.研究烟花算法的求解效率,即如何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目标函数值信息提高搜索效率。 5.研究烟花算法各种参数的作用和如何合理设定。 6.研究烟花算法爆炸算子的作用。 7.研究更少设定参数的简化烟花算法。 8.研究不同概率分布类型的随机数对烟花算法的影响。 9.研究莱维(Lμevy) 烟花算法。 10.研究烟花算法的协作和竞争机制,发展协作型(Cooperative) 烟花算法。 11.研究现有烟花算法的改进方法。 12.研究混合型烟花算法,即其他计算方法与烟花算法结合的高效方法。 13.研究多目标烟花算法,以及求解许多目标的优化烟花算法。 14.研究烟花算法求解动态优化问题。 15.研究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烟花算法。 16.研究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离散烟花算法。 17.研究处理大数据的烟花算法。 18.研究高维空间搜索的烟花算法。 19.研究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方法。 20.研究基于GPU 的并行烟花算法。 21.研究烟花算法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问题。 22.研究烟花算法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中的应用问题。 23.研究烟花算法在群体机器人搜索控制中的应用问题。 24.研究烟花算法在语音、图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问题。 25.研究烟花算法在互联网搜索技术中的应用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谭营 著《 烟花算法引论 》一书。 《 烟花算法引论 》 系统描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它的产生、算法实现、理论分析、算法改进及其应用,为读者勾勒出了烟花算法的全景图像。 主要内容包括:烟花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及其性能分析、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多种改进算法、混合方法、离散烟花算法、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以及几种应用实例。书中重点介绍了烟花算法的参数设定,各种改进方法、并行化实现、与典型群体智能算法的性能对比分析等。书中还包括了烟花算法的最新资料和一些重要算法的流程图,以及源代码的链接,供感兴趣读者参阅和使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花算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sciencepress 2015-7-16 09:02
自从烟花算法的开创性论文“Fireworks algorithm for optimization”由 谭营 于2010 年在首届国际群体智能大会上发表以后,业界对烟花算法的研究就逐步深入和铺开了。本文详细介绍了烟花算法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综述了到目前为止的烟花算法研究文献。 通过对原始烟花算法深入、细致的分析,针对原始烟花算法存在的不足,相继提出了大量的改进方法,并据此发展了各种改进算法,以及几种混合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原始烟花算法的性能,丰富了烟花算法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研究了烟花算法求解不同类型优化问题的能力,还有大量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烟花算法的应用研究,给出了一些典型的成功应用案例。 1、 理论研究方面 在收敛性的理论分析工作方面,Liu 等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烟花算法的收敛性,指出烟花算法是一个吸收马尔可夫过程,进而给出了收敛性定理,并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此外,在本书中,我们首次研究了随机数对于烟花算法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烟花算法对于随机数产生器的要求不高,不同的随机数生成方法对于算法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2、 算法研究方面 烟花算法研究的开创性论文是由作者发表于首届国际群体智能大会。该文首次提出了受烟花爆炸启发的群体协同优化算法,即烟花算法。详细介绍了算法的组成、各个算子的要求和原则,以及各个算子的具体实现方法。该文指出烟花算法包括爆炸算子、高斯变异算子、映射规则和选择策略,并给出了满足原则的具体实现方案。为了验证烟花算法的有效性,实验对比了两个典型群体智能算法——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克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由11 个测试函数组成的集合上,烟花算法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Pei 等研究了适应度函数估计对于烟花算法加速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适应度函数值的估计方法对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和随机选择样本策略的性能最优,并且相对于烟花算法其性能优势非常明显。Ding 等提出一种并行烟花算法GPU-FWA,它是基于图形处理单元(GPU) 的烟花算法的高效并行实现方案,可以全面加速烟花算法的运行速度,在当前流行的GPU 硬件和CUDA 平台下,实现了近200 倍的加速性能。相对于烟花算法,GPU-FWA 做了一些算子上的改动,主要目的是减少烟花之间交互的同时使得性能损失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文献中,烟花之间每隔一定代数才会计算爆炸半径和爆炸幅度。这极大地降低了烟花之间的交互,提高加速比。Zheng 等对烟花算法的算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针对烟花算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并最终提出增强烟花算法。改进的工作包括基本烟花算法中的爆炸算子、高斯变异算子、选择算子,以及映射规则等4 个方面。Zheng 等和Li等细致地研究了烟花算法中爆炸幅度的自适应策略,分别提出了动态搜索烟花算法和自适应烟花算法。此外,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烟花算法和其他算法的混合算法。Zheng 等和Yu 等分别尝试将烟花算法和差分演化算法进行混合。混合算法FWA-DE 相对于烟花算法和差分演化算法在测试函数集合上具有更好的性能。Gao 等将烟花算法和文化算法进行混合,并应用到滤波器设计的优化问题中,同时对比了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自适应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文化烟花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此外,Zhang 等提出了生物地理学优化{烟花混合算法(BBO-FWA),该算法的性能要远远优于所基于的BBO 和FWA 两种算法。Pholdee 和Bureerat 系统比较研究了24 种元启发(meta-heuristic) 算法的优化性能,他们主要是针对具有动态约束的桁架(truss) 质量最小化问题,在不同问题规模的多种情况下仔细地比较了这些算法的性能,给出了客观的排名,其中烟花算法处于中上游,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算法。 3、 求解不同类型优化问题方面 连续优化问题又分单目标问题和多目标问题。前述的大量算法都是针对单目标优化问题进行的,已经产生了大量的高效算法。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研究的还不多。Zheng 等最先将烟花算法应用于多目标问题,并提出多目标烟花算法(MOFOA),应用到施肥问题的求解中。相对于其他著名的多目标群体智能算法和多目标进化计算方法,MOFOA 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性能。 目前,我们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S-metric 的多目标烟花算法,研究成果将另文报告。此外,我们首次尝试使用离散烟花算法用于求解旅行售货商问题,提出求解旅行商问题的离散烟花算法(TSP-FWA),并将其应用到标准TSP 数据集上,取得了很不错的实验效果。 4、 应用方面 目前,烟花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已被应用到了许多实际优化问题求解中。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方程组求解、非负矩阵分解(NMF) 计算、垃圾邮件检测算法中参数优化、方向性特征距离度量、数字滤波器FIR 和IIR 的设计、油料作物的施肥问题、群体机器人多目标搜索、电力系统重构问题等。同时,我们也尝试将烟花算法扩展应用到文本聚类和模式识别问题优化中,即如何将烟花算法有效地应用于大数据的文本聚类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谭营 著《 烟花算法引论 》一书。 《 烟花算法引论 》 系统描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它的产生、算法实现、理论分析、算法改进及其应用,为读者勾勒出了烟花算法的全景图像。 主要内容包括:烟花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及其性能分析、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多种改进算法、混合方法、离散烟花算法、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以及几种应用实例。书中重点介绍了烟花算法的参数设定,各种改进方法、并行化实现、与典型群体智能算法的性能对比分析等。书中还包括了烟花算法的最新资料和一些重要算法的流程图,以及源代码的链接,供感兴趣读者参阅和使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文文本中时空与属性信息解析方法综述
taiyangqi 2015-7-1 17:5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类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交流平台,其所汇聚的信息已经覆盖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角落,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尺度实时更新,成为地理空间信息最大的收藏地 。地理空间数据已步入大数据时代,其中80%的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自然语言、图像、视频等)。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至少95的人机交互信息是文本,而80%以上的文本涉及地理信息的描述 。 面向自然语言的事件时空及其属性信息的抽取吸引了来自GIS、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研究,本文从 时间信息解析、地名实体解析、文本中事件信息解析和公安文本中信息抽取研究 等四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文献综述,加深对相关领域和方法的了解。 大部分文献综述参考自博士论文“中文文本中事件时空与属性信息解析方法研究” 。 面向自然语言的时空信息结构化表达研究综述 在中文文本中,时间信息描述涉及不同的时空与属性要素信息,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从文本中提取出事件时空与属性信息,离不开相应的语言资源建设 。作为语言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语料库标注的任务是对语言中特定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语言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语料库标注的任务是对语言中特定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文本中特定领域信息的语言结构(词、词组),建立描述他们的元数据 。不同层次标注的语料库是文本信息解析系统的必备资源,为其提供标准化的训练和测试数据。 为了对自然语言的各种复杂现象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不同语种、不同级别、不同应用领域的语料库资源。1995年,英国正式发布BNC(BritishNational Corpus)英国国家语料库 ,美国宾州大学创办了语言数据联合会(LDC,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建立了包括text和speech的163个语料库。汉语语料库方面,北京大学计算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等研究机构均在语料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精力 。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以文本中时空信息为主要语言素材的语料库建设逐渐开展起来。FrameNet研究所基于英文语料库,创建了在线英语语义资源,其语义角色中不少涉及空间语义,如Locale、Locating等(TheBerkeley FrameNet Project)。TIMEX2是一个时间短语标注方案,该方案不仅标记时间短语,还进行规范化处理,基于TIMEX2,产生了时间自动标注系统TEMPEX(Robust Temporal Processing of News)。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建设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包括为地名的标注 。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分册)》为数据源,设计了面向中文文本的空间关系标记语言NaturalGML,提供了空间关系表达式的形式化方案,为中文文本中地名实体和空间关系抽取提供了标准化训练和测试数据,但是没有考虑时间信息和时间信息 。 文本中时空与属性信息解析方法综述 时间信息解析 针对英文领域的实践信息处理研究已经十分成熟,较为典型的为Allen提出的13种时间关系理论,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Pustejovsky和Mani给出了一些时间-事件映射关系的基本定义。由于汉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时间信息描述也呈现灵活多样的特性。目前,中文文本中时间信息抽取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单个时间要素的抽取, 以中科院分词工具ICTCLAS为例,采用层叠隐马尔科夫模型识别时间要素 。通过对汉语中时间要素的分析以及时间词语构成形式的研究,采用时间表达式概念,将时间描述映射到时间轴上,实现基于规则的时间信息抽取和理解 。周小甲进行了中文电子病历文本的时间信息提取研究 ,王伟等采用一种基于CFSA的处理算法提取军事新闻文本时间 ,蔡华丽等进行突发事件web新闻中时间信息分析及抽取研究 。可见,目前时间信息解析侧重于文本中事时间信息的抽取研究,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如时间的规范化表达以及时间语义信息与GIS时空表达的映射关系等仍未得到解决。 地名实体解析 中文文本中,地名实体信息是最为重要的空间位置参照。目前地名实体的语义解析研究一方面侧重于文本中地名实体的识别;另一方面研究将识别后的地名实体映射为特定的地理坐标,建立GIS空间关联。当前,地名实体识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地名实体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地名词典与人工规则相结合 。通过构建地名词典,结合地名的构成规律和内部用字特征,归纳总结地名表达的规则进行识别。该方法具有实现容易、准确性高的优点,但由于受地名词典完整性和失效性的影响,不能解决新地名识别和语义多样性问题。2) 基于统计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 。通过对训练语料的分析,设置合适的上下文特征向量,进行文本中地名训练和识别。隐马尔科夫模型 、支持向量机模型 、最大熵模型 、条件随机场模型 等都被用于地名识别。模型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如隐马尔科夫模型与最大熵模型结合,或对原有基本模型进行修改,如最大间隔隐马尔科夫模型等 。相比较而言,条件随机场模型和隐马尔科夫模型在命名实体识别性能上表现较好。3) 统计模型与知识库相结合 。通过归纳总结地名描述的特征,包括地名通名、地名用字组成等信息构建知识库,然后将其作为特征信息结合到统计模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地名识别,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地名识别的准确率 。开放测试中,召回率高达92.23%,准确率为83.88%。4) 融合多种上下文描述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 。地名描述存在歧义现象,地名内部结构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地名判断信息。而中文文本中地名实体的语义描述离不开上下文中语用信息。因此,融合地名的内部组成特征和上下文语境可以有效提高地名识别效果 。周俊生等 根据中文文本中地名的描述特征和地名本身结构的复杂性,研究了基于层叠条件随机场模型的地名识别方法,首先在底层进行简单地名的识别,然后融合地名的结构特征和上下文描述的邻字特征自动进行高层复杂地名的识别,唐旭日等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实验中开放测试的F-1值高达92.87% 。 地名语义解析在地名实体识别基础上,将其由自然语言描述映射为特定的地理坐标 ,建立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ervice)和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之间的桥梁,推动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服务,如医疗、军事、公共安全等领域。通常采用地名数据库匹配的方法,或者基于互联网地图,借助地址编码(Geocoding)技术,将其由自然语言描述解析为特定的地理坐标,进而实现在地图上的可视化展示。文本中描述的地名,在空间语义指向上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歧义现象。例如,地名中存在一些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或者同一地名可能对应多个地理位置,存在严重的歧义现象 。Web页面包含的地名中大约37%存在歧义,而新闻网页中大概40%的地名存在歧义。因此, 为地名消歧分配唯一地理位置是文本中地名信息空间化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此过程称为地名消歧或地名解析 。 地名消歧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认知实验法,通过设计基于地标的问卷调查和支持向量回归方法,确定各地标属于“歧义地名”的隶属度 。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地名词典、地理本体的概念类型之间的语义信息消除地名的歧义,该方法简单易行,特别是地名本体中包含地名的地理要素类型、行政等级的隶属关系等语义信息,可以用于歧义地名的推理 。但是由于受到地名实体模型和覆盖度的现在,该方法正确率不高,大约在50%到70%之间。第三种方法是利用定性地名描述的上下文信息,通过计算地名实体在语料库上下文中的概率权重,选择具有最大权重的地名语义作为歧义地名的最恰当义项,或者构建歧义地名的行政隶属关系树状图,并根据树结构的健壮性判断歧义地名的空间位置。该方法适应于文本描述中地名出现较为集中的情况,不适应于地名分布离散、稀疏的情况 。 文本中事件信息抽取方法综述 事件源于认知科学,人们通过事件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认识和体验。事件抽取任务可分为两步,一是 确定事件的类别和子类别 ,二是确定当前类别的事件所包含的时间、地理位置、原因、人物、活动、影响的地理范围、行为等实体参与者和角色 。事件信息抽取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模式匹配和机器学习 。 基于模式匹配方法的事件信息抽取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式设定或获取时间的固定表达模式,然后设计模式匹配算法将待抽取的事件信息和模式库中固定模式进行匹配 。事件抽取系统依据用户工作方式和工作任务量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类:1)以人工语料标注为基础的模式学习系统,通过半自动/自动事件模式获取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尽量利用上下文信息,进行规则泛化,然后通过模式匹配进行领域事件抽取 ;2)基于WordNet和语料标注的模式学习系统,通过对待提取事件觉得的义原特征进行统计,利用角色义原发现分布在句群中的事件角色和时间的显示因果关系 ;3)基于种子模式的自举模式学习系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采用半自动的弱监督机器学习方式建立事件信息表达框架,归纳事件的描述模式进行抽取规则知识库的构建,然后通过规则匹配时间及时间要素,填充到事件框架中,最后按时间流顺序输出抽取结果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事件信息抽取,将时间抽取看成分类问题,采用统计模型,利用已经加工好的熟语料进行实例训练,获取特征模板,然后利用该特征模板对生语料进行学习,是一种自顶向下的学习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针对事件信息抽取的经典统计模型包括隐马尔科夫模型、朴素贝叶斯模型,最大熵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等 。根据抽取模型中所采用的激励源的不同,事件信息抽取包括时间元素驱动、触发词汇驱动、事件实例驱动三种方法。1)事件元素驱动方法,引入所有的词汇构建判断事件各元素的分类器。2) 触发词汇驱动方法的关键是判断句子中的事件描述词汇是否能够指示某事件的发生,通过构建“触发词-事件类型”二元分类器过滤事件和非事件的描述语句 。隐马尔科夫模型因其简洁性和参数可通过未标注的训练集获得,而成为基于触发词汇方法的事件信息抽取研究的重点,其中模型结构的学习和参数估计是隐马尔科夫模型构建的关键 。基于触发词汇驱动的方法,孤立的依靠触发词汇判断是否为事件,一般情况下,召回率较高,但是精确率不够理想,也存在正反例不平衡的问题,且语料规模较小时,存在着一定的数据稀疏问题。3)基于事件实例驱动的方法,通过设置充分合理的正例和反例特征,确定候选事件描述语句,并利用支持向量机、最大熵等统计分类模型,对候选事件描述语句进行事件分类 。 公安文本信息抽取研究综述 MichaelChau ,Jennifer J.Xu等人将信息抽取技术用于从案件叙述性文本中自动识别出人名、地名、作案手段、作案工具等 。美国克莱蒙研究生院的Chih Hao Ku等人2008年报道正在开发一个自动的犯罪信息报道与调查访谈系统 。乔春庚基于未标注的公安领域案件相关文本对领域词汇的获取、命名实体的识别、实体关系的抽取等模块进行了研究 。徐亚娟根据分词结果得到的词性标注信息,通过扫描得到的结果串,去除一些无关的词性的词语,并结合专门的关键词库,完成信息的提取,最后得到结构化的文本信息,存入数据库中 。陈慧炜以刑事案件为研究文本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知识辅助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案件实体进行了识别 ,并构建了“刑事案件文本常用词表”用来实现实体边界的正确定位。李艳通过构建毒品类案件本体模型,基于此本体模型对信息进行抽取研究,目的是抽取毒品类案件的五要素 。 参考文献 Goodchild MF. Citizens as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 GeoJournal, 2007, 69(4): 211-221. Palkowsky B, Others. A NewApproach to Information Discovery.2005. 张春菊 . 中文文本中事件时空与属性信息解析方法研究 : . 南京师范大学 , 2013. 冯志伟 . 标准通用置标语言 SGML 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 当代语言学 , 1998, (04): 2-12. 冯志伟 . 基于经验主义的语料库研究 .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 2007, (01): 29-36. 李晗静 , 李生 , 赵铁军 , 等 . 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实体自动摆放的研究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2007, (08): 1845-1849. 丁信善 .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当代语言学 , 1998, (01): 5-13. Kahn CJ. Standard GeneralizedMarkup Language for self-defining structured reports. Int J Med Inform, 1999,53(2-3): 203-211. 黄昌宁 , 张小凤 .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三个里程碑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2, (03): 180-187. 张霄军 , 陈小荷 . 双语平行语料的预处理 . 外语教育 , 2007, (00): 145-149. 俞士汶 , 段慧明 , 朱学锋 , 等 .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2, (05): 49-64. 张雪英 , 朱少楠 , 张春菊 . 中文文本的地理命名实体标注 . 测绘学报 , 2012, (01): 115-120. 张雪英 , 张春菊 , 朱少楠 . 中文文本的地理空间关系标注 . 测绘学报 , 2012, (03): 468-474. 俞鸿魁 , 张华平 , 刘群 , 等 . 基于层叠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中文命名实体识别 . 通信学报 , 2006, (02): 87-94. 郭宏蕾 , 姚天顺 . 时间语义层次结构及理解 . 中文信息学报 , 1997, (01): 11-19. 周小甲 . 中文病历文本的时间信息提取研究 : . 浙江大学 , 2011. 王伟 , 赵东岩 , 苏婷婷 . C-TERN: 一种基于 CFSA 的军事新闻文本时间信息处理算法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4, (01): 9-16. 蔡华利 , 刘鲁 , 刘志明 , 等 . 突发事件 Web 新闻中时间信息分析及抽取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10, (34): 107-110. 乐小虬 , 杨崇俊 , 于文洋 . 基于空间语义角色的自然语言空间概念提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2005, (12): 1100-1103. 李丽双 , 黄德根 , 陈春荣 , 等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文文本中地名识别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2007, (03): 433-438. 钱晶 , 张杰 , 张涛 . 基于最大熵的汉语人名地名识别方法研究 .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 2006, (09): 1761-1765. 李丽双 , 党延忠 , 廖文平 , 等 . CRF 与规则相结合的中文地名识别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2012, (02): 285-289. 张晓艳 , 王挺 , 陈火旺 . 基于混合统计模型的汉语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 2006, (06): 135-139. 黄德根 , 孙迎红 . 中文地名的自动识别 . 计算机工程 , 2006, (03): 220-222. 冯元勇 , 孙乐 , 张大鲲 , 等 . 基于小规模尾字特征的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 电子学报 , 2008, (09): 1833-1838. 谭红叶 , 郑家恒 , 刘开瑛 . 基于变换的中国地名自动识别研究 ( 英文 ). 软件学报 , 2001, (11): 1608-1613. 周俊生 , 戴新宇 , 尹存燕 , 等 . 基于层叠条件随机场模型的中文机构名自动识别 . 电子学报 , 2006, (05): 804-809. 唐旭日 , 陈小荷 , 张雪英 . 中文文本的地名解析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2010, (08): 930-935. Buscaldi D, Rosso P. Aconceptual density ‐ based approach for the disambiguation of topony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8, 22(3):301-313. 刘瑜 , 袁一泓 , 张毅 . 基于认知的模糊地理要素建模——以中关村为例 . 遥感学报 , 2008, (02): 370-377. 杜萍 , 刘勇 . 中文地名识别与歧义消除——以中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为例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2011, (06): 868-873. 车万翔 , 刘挺 , 李生 . 实体关系自动抽取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5, (02): 1-6. 杨尔弘 . 突发事件信息提取研究 : . 北京语言大学 , 2005. 赵妍妍 , 秦兵 , 车万翔 , 等 . 中文事件抽取技术研究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8, (01): 3-8. 姜吉发 , 王树西 . 一种自举的二元关系和二元关系模式获取方法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5, (02): 71-77. 郑家恒 , 王兴义 , 李飞 . 信息抽取模式自动生成方法的研究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4, (01): 48-54. 姜吉发 . 一种事件信息抽取模式获取方法 . 计算机工程 , 2005, (15): 96-98. 吴平博 , 陈群秀 , 马亮 . 基于事件框架的事件相关文档的智能检索研究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3, (06): 25-30. 梁晗 , 陈群秀 , 吴平博 . 基于事件框架的信息抽取系统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6, (02): 40-46. 张学工 . 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 . 自动化学报 , 2000, (01): 36-46. 李素建 , 刘群 , 杨志峰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组块分析 . 计算机学报 , 2003, (12): 1722-1727. 张宇 , 刘挺 , 文勖 . 基于改进贝叶斯模型的问题分类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5, (02): 100-105. 于江德 , 樊孝忠 , 庞文博 . 事件信息抽取中语义角色标注研究 . 计算机科学 , 2008, (03): 155-157. 许红磊 , 陈锦秀 , 周昌乐 , 等 . 自动识别事件类别的中文事件抽取技术研究 . 心智与计算 , 2010, (01): 34-44. Xu J 和 CH. Criminal network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ACM,2005. 100-107. Ku CH, Ku CH, Iriberri A, etal. Crim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Police and Witness NarrativeReports.IEEE, 2008. 193-198. 乔春庚 . 公安领域案件信息抽取系统设计与实现 .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 2007. 徐亚娟 . 基于公安业务信息的文本挖掘技术研究与实现 . 浙江大学 , 2008. 陈慧炜 . 刑事案件文本信息抽取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 , 2011. 李艳 . 基于本体的毒品案件信息抽取研究 . 西北大学 , 2013.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烈呼吁时,综述一下如何?
热度 6 lin602 2015-4-24 21:49
科学网上经常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让我想起了历史中的发动运动场景。 其实作为学术人,如果要让自己的呼声有说明力,就是要综述某个具体事件的所有博文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看了许多事件许多博文的呼吁,科学网上已经出现很多次了,只是博文中空洞的口号与呼吁。 大家都是做学术的,都知道有个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都有文献综述。我觉得第一步将文献综述做好,再根据此来说说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有理有利有节’! 文献综述必须全面,不要太多选择性,再客观据此评述。哈哈。 我是2009年被科学网邀请来的,经历了许多次的科学网‘重大事件’,不过,给我的感觉是,口号多,说理少。感情多,理智不足。甚至于圈子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博文。 中国要彻底除静‘类文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030 次阅读|9 个评论
请教论文类型review和comment的区别?
热度 6 dawndream 2015-3-19 09:32
我打算给一个杂志上一篇文章写篇comment,于是给出版社写信询问他们是否接受comment投稿。 我收到回复 如下: Dear Dr. Cai, Thank you for contacting us. Currently for this journal, we only accept the following manuscript types: Article Review I suppose if you want to submit a review based on the paper that was published you can do so via our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at: http://..........................................................................................................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should you have any further inquiries. 我的理解是,review是综述,是对很多论文的评价。那么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是否可以作为review向其投稿呢?
225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维基百科内容学术研究的系统综述
rbwxy197301 2015-3-12 22:18
“The Sum of All Human Knowledg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cholarly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of Wikipedia Wikipedia may be the best-developed attempt thus far to gather all human knowledge in one place. Its accomplishments in this regard have made it a point of inquiry for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of knowledge. A decade of research has thrown light on many aspects of the Wikipedia community, its processes, and its content. However, due to the variety of fields inquiring about Wikipedia and the limited synthesis of the extensive research, 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on many aspects of Wikipedia’s content as an encyclopedic collection of human knowledge.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issue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110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on Wikipedia content,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findings, and highlighting the major research trends. Two major streams of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the quality of Wikipedia content (including comprehensiveness, currency, readability, and reliability) and the size of Wikipedia. Moreover, we present the key research trends in terms of the domains of inquiry, research design, data source, and data gathering methods. This review synthesizes scholarly understanding of Wikipedia content and paves the way for future studies. Mostafa Mesgari and Chitu Okoli John Molson School of Business, Concordia University, 1450 Guy Street, Montreal, Quebec H3H 0A1, Canada. E-mail: mmesgari@jmsb.concordia.ca, Chitu.Okoli@concordia.ca Mohamad Mehdi Computer Science, Concordia University, 1515 Sainte-Catherine Street West, Montreal, Quebec H3G 1M8, Canada. E-mail: mo_mehdi@encs.concordia.ca Finn Årup Nielsen DTU Comput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Richard Petersens Plads, Building 324, DK-2800 Kongens Lyngby, Denmark. E-mail: fn@imm.dtu.dk Arto Lanamäk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Oulu, PO Box 3000, FI-90014 Oulun yliopisto, Finland. E-mail: arto.lanamaki@oulu.fi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综述:中国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及其意义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21 17:06
现生哺乳动物包括了常见的牛羊猪狗,虎狼狮豹;天上飞的蝙蝠,屋子里打洞的老鼠,海洋中游水的鲸鱼,森林中攀援的猿猴,以及地上两脚行走的人类,它们代表了哺乳动物生命之树树稍上的成员。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哺乳动物种类,绝大部分已经绝灭。人类在寻觅自己从何而来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探索什么是哺乳动物,它们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它们是些什么类群,长什么样子;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它们是如何适应演变的。 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中生代跨越的时间,从两亿五千万年前到六千六百万年前,常被认为是恐龙的时代。哺乳动物出现的确切时间还没有定论,最早的起源时间大约是2.2亿年前的晚三叠纪。早期哺乳动物的研究只能依据保存于岩石中的化石。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早期种类大多个体很小,能够保存下来并被人们采集到的化石标本稀少。这些标本通常也很零碎,虽然可以让我们了解早期哺乳动物基本的多样性和某些生物学内容,但由于形态学特征有限,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受到制约。因此,在早期哺乳动物的研究中,对很多生物学现象以及一些重要门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存在多种不同的、甚至相悖的解释和假说。 最近的二、三十年中,世界各地陆续发现、报道了一些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对认识早期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最为重要的发现,应该说来自中国。从1997年第一个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哺乳动物的发现报道,到接下来的近20年中,许多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被陆续发现和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很多都发表于《自然》、《科学》等刊物上,使我们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国家科学评论》 首卷第四期中,中国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纽约美国自然博物馆研究员 孟津 发表了相关综述文章“ 中国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及其对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4/521.full ),对中国已知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地理地史分布做了一个简要但完整的概述。在这个基础上,孟津举例介绍了一些关于哺乳动物演化中重要问题的研究,涉及到有胎盘类、真兽类、兽类以及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异时间的不同观点等内容(图1)。孟津同时以哺乳动物中耳演化这个经典例子,说明在哺乳动物重要特征演化的研究中一些最新的进展。为了体现未来有关研究所具有的潜力,孟津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个假说,解释哺乳动物演化中仍然存在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那就是,在新的系统发育构架中,已经绝灭的异兽类奇特的牙齿结构和相关的咀嚼方式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图1.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的不同假说。a–c四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假说。图中红点代表各假说中哺乳动物的节点位置,图中虚线和问号表示有胎盘类起源时间的不确定。1 非哺乳犬齿兽类;2 Sinodonodon以及morganucodontids;3Docodonta;4 Australosphenidans;5 Eutriconodontans;6 ‘Haramiyidans’;7 Multituberculates;8 ‘Symmetrodontans’;9 Metatherians (Marsupials);10 Stem eutherians;11 Placentals;12 Gondwanatheria。 了解研究详情,请读原文: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Mesozoic mammals of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hylogeny and early evolution of mammals Jin Meng doi: 10.1093/nsr/nwu070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6328 次阅读|6 个评论
非编码RNA:调控生物学的前沿领域 | NSR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8 15:55
生命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微观如分子、复合物、细胞,宏观如组织、器官、个体,一直处于交流和动态调控的状态 。 《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2014年第2期刊登了加州 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傅向东 教授撰写综述文章“ Non-coding RNA: a new frontier in regulatory biology ”,从非编码RNA(ncRNA)的角度综述概括了ncRNA在调控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 发现基因组中大量非编码序列是测序技术带来的惊喜之一。在人类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只占基因组的1.5%,大量非编码RNA的功能与存在意义吸引了科研界的巨大关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该综述不侧重于列举ncRNA从机制研究到生物学功能的具体细节,相反的,通过将ncRNA与调控生物学的另一主要成员蛋白质家族相比,揭示ncRNA在调控生物学中的独特性,并对其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综述指出,ncRNA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发挥着调控作用:1)RNA作为酶可以催化反应,如自催化剪接的内含子; 2)RNA可作为分子骨架调节RNA/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3)顺式作用RNA作为调控信号; 4)反式作用RNA作为分子sink,如假基因或者mRNA的某些元件可以起到竞争性缓冲的调节作用;5)RNA作为配体,结合靶蛋白,引起蛋白构象变化,触发下一步生物学过程;6)RNA作为细胞结构的组织者,如大ncRNA分子NEAT-1定位于细胞核特定区域,在组织基因组协调转录和转录后加工事件中扮演角色;7)分泌型RNA可以作为潜在激素信号分子分泌到胞外,对循环系统分泌miRNA 的检测可能提供一个独特疾病诊断标志物。 鉴于ncRNA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评述和展望了ncRNA的功能和机制研究的方法。由于ncRNA作为长链核酸分子的独特性,以及形成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能力,对于其结构和作用功能的研究需要新的手段,如CHAT-seq,ChIRP-seq,cross-linking IP,RNP重构及结构解析,基因组编辑方法TALEN,CRISPR等。同时,文章指出,ncRNA的研究数据需同基因组和蛋白组数据有机整合,才能更好的诠释ncRNA的功能。 欢迎至《国家科学评论》网站阅读原文: Non-coding RNA: a new frontier in regulatory biology Xiang-Dong Fu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综述?——从刚被“Physics Reports”接受的综述论文说起
热度 23 jphuang 2014-11-27 08:42
印象中,科学网上曾经就“综述”有过大讨论,讨论过的一些问题有: “为什么中国人写的高质量的综述论文很少?” “研究生能否撰写综述?” “什么是综述?” “综述有什么用?” 等等。 这里以我的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最近呆运不错,昨天收到通知,我的一篇综述论文被“ Physics Reports” (IF=22.910) 正式接受,即: Experimental econophysics: Complexity, self-organization, and emergent properties J. P. Huang Physics Reports, to be published in 2015. 【此文介绍了我对“实验经济物理学”(即“实验室真人统计物理学”)的总结与理解。】 这当然是好事,值得与关心我组成长的朋友们分享。但是,我突然想起与综述有关的一件事情来: 多年前,有一位本科生找我选修“科研实践”——这是一门 2 个学分的选修课。这位学生找我时说 :” 黄老师,我跟你做科研实践一学期,是不是就是读几篇文献,学期末写篇综述论文,就行了? ” 当时,我很吃惊,就问: “ 你觉得这样就行了吗? ” 学生答: “ 别的同学都这样。 ” 我说: “ 在我这里不行。 ” 为什么呢? 很多同学以为写综述论文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或者说,就是文献的堆积。这其实是一个误导。 什么是合格的“综述”论文? 综述 = “ 综 ”+“ 述 ” 。 “ 综 ” 是对已有文献的综合,需要 “ 全面 ” ; “ 述 ” 是对已有文献的理解,需要 “ 深入 ” 。 “ 全面 ” 是为了 “ 承前 ” , “ 深入 ” 是为了 “ 启后 ” 。而综述的最主要功效正是 “ 承前启后 ” ! 从内容的份量上来看,“ 承前 ” 的内容需占 50% ,“启后 ” 的内容需占 50% 。回到上面的问题,对于勤奋的复旦物理系本科生而言,前 50% 在老师指点下,花些功夫,几乎就是小儿科,而后 50% ,因无积累,本科生基本无能为力。可是,事实上,这后 50% 的重要性远过于前 50% ! 这是我对综述的理解——也是我拒绝本科生选修“科研实践”撰写综述论文的原因。用这个理解去检验一篇综述论文是否合格,应该可行。当然,可能有人问:“若用你的这个理解去 检验 你最近被 Physics Reports 接受的这篇综述论文,你的论文合格否?”我的回答是: “你知道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就是说说而已,我的论文肯定不合格。” “那为什么能被接受呢?” “因为今年年初投稿之后,天气一直不错,所以审稿人和编辑心情都不错。” 【1】审稿意见(摘要) Experimental econophysics, named by Huang, is a natural, reasonable outcome of extend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f traditional physics research to the field of econophysics. It becomes a new branch of econophysics due to the author’s pioneering efforts ...... In this regard, this review article is unique; it presents an urgent topic that would draw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 from physics to other fields. Also, the review article is well organized, and the sequence of sections is logical. The entire article surveys many works published in leading refereed journals, and the content reviewed is free of major errors....... I believe the present comprehensive review would be able to help inspire more researchers including econophysicists or beyond ...... In a word, owing to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review article, I rate it highly, and believe that publishing such a review at this time is a wise decision. 【2】编辑接受函(摘要) “this is a forward-looking review with the potential of inspiring considerable further work in the area.”
2070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姜黄素抗癌作用研究相关文献(PubMed数据库统计结果)
zhpd55 2014-9-25 10:15
姜黄素抗癌作用研究相关文献 ——PubMed数据库统计结果 诸平 1 姜黄素( Curcumin )研究文献变化 姜黄素化学结构式 1970~2014年9月下旬PubMed数据库收录了 相关研究论文近 7000 篇,具体年度收录量见图1:其中有关“ Anticarcinogenic Agents (抗致癌药物)”近 240 篇;“ Chemoprevention (化学预防)”近 190 篇。 化学预防是指利用化学复合物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 作为癌症治疗新方法之一 , 正受到广泛重视 。 大肠癌以及肺癌 、 前列腺癌 、 乳腺癌等 , 在确定了癌前病变的疾病或已确定了致病基因的疾病中 , 可以选定为高危组 , 并进行各种化学预防研究 。 图1 1970~2014年PubMed数据库收录姜黄素研究文献的变化 2 姜黄素与抗癌研究文献变化 姜黄素与癌症( Curcumin, cancers )结合作为检索词,通过 PubMed数据库可以检索到 相关文献近 1800 篇;其中以美国研究最多 604 篇,其次是中国(包括台湾 106 篇) 385 篇,印度位于第三( 176 篇),其余均在 100 篇以下。年度变化见图2. 图2 1983~2014年姜黄素与抗癌研究文献变化 3 综述性文献的统计结果 姜黄素与抗癌研究的综述性 文献有400余篇,其年度变化见图3. 图3 姜黄素与抗癌作用的综述性研究文献变化 下面列举几篇综述性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Aliye Aras, Abdur Rehman Khokhar, MuhammadZahid Qureshi , et al. TargetingCancer with Nano-Bullets: Curcumin, EGCG, Resveratrol and Quercetin on FlyingCarpets .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4, 15(9): 3865-3871. http://www.apocpcontrol.org/paper_file/issue_abs/Volume15_No9/3865-3871%202.23%20Aliye%20Aras%20(MINI-REVIEW).pdf Sana Afreen, Mir S Adil, MohammedNassir M, Muniba Suad, Sidhra Fatima. Curcumin and its promising role in theprevention of cancer. Int. Res. J. Pharm. 2013; 4(12):1-3 http://dx.doi.org/10.7897/2230-8407.041201 Turmeric Cancer http://greenhealthmatters.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Anti-Cancer-Foods-2-Turmeric.pdf Noor Hasima, Bharat B Aggarwal . Cancer-linked targets modulated by curcumin. Int J Biochem MolBiol, 2012, 3(4): 328-351. http://www.ijbmb.org/files/ijbmb1209004.pdf DarveshA S , AggarwalB B , BishayeeA . Curcuminand liver cancer: a review . Curr Pharm Biotechnol. 2012 , 13(1): 218-228. Role of Curcumin in Cancer Therapy. CurrProbl Cancer, 2007, 31: 243-305. 参考了 289 篇参考文献,综述长达 63 页,详见: http://www.elsevier.com/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15719/current-problems-in-cancer-article-1.pdf Reason Wilken, Mysore S Veena, Marilene B Wang, et al. Cucurmin:A review of anti-cancer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activity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 . Mol Cancer, 2011, 10: 12. http://www.molecular-cancer.com/content/pdf/1476-4598-10-12.pdf 4 综述性论文作者关系图 其中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 Aggarwal, B B ,先后曾经撰写过20余篇有关姜黄素与抗癌作用的综述性研究文献,具体作者关系图见图4. 图4 综述作者关系图 5 Aggarwal, B B 的部分论文摘录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elivery, bioavailability ,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curcumin : the golden pigment from golden spice . Authors: Prasad, Sahdeo , et.al. . ... Journal: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 official journal of Korean Cancer Association (Cancer Res Treat) , Vol. 46 (1): 2-18 , 2014 . ... Curcumin ( diferuloylmethane ) is a yellow pigment present in the spice turmeric ( Curcuma longa ) tha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tioxidant , anti-inflammatory , anti cancer , antiviral ,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s indicated by over 6,000 citations. 24520218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 USA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Targeting proteasomal pathways by dietary curcumin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uthors: Hasima, Noor , et.al. . ... Journal: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Curr Med Chem) , Vol. 21 (14): 1583-94 , 2014 . ... In this review , we discuss in detail how modulation of these targets by curcumin is linked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 23834173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exas , 77030, United States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AdipoGen anti-Caspase-1 (p20) (mouse) mAb (Casper-1) , anti-bcl-2 (human) mAb (Bcl-2/100) , anti-bcl-2 (human) mAb (Bcl-2/100) (Biotin) , anti-bcl-2 (human) mAb (Bcl-2/100) (FITC) , anti-bcl-2 (human) mAb (Bcl-2/100) (R-PE) ... . ... Antibodies Online Baculoviral IAP Repeat-Containing 2 (BIRC2) , Catalase (CAT) , COP9 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ic Homolog Subunit 8 (Arabidopsis) (COPS8)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Chemopreventive and chemo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urcumin in breast cancer . Authors: Sinha, Dona , et.al. . ... Journal: Current drug targets (Curr Drug Targets) , Vol. 13 (14): 1799-819 , 2012 . ... The current review critically analyzes various aspects of curcumin -related research conducted for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its efficacy in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 23140290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Receptor Biology and Tumor Metastasis, Chittaranjan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Kolkata , West Bengal , India . dona.sinha@cnci.org.in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Role of nuclear factor κB-mediated inflammatory pathways in cancer -related symptoms and their regulation by nutritional agents. Authors: Gupta, Subash C , et.al. . ... Journal: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Maywood, N.J.) (Exp Biol Med (maywood)) , Vol. 236 (6): 658-71 , 2011 . ... We will also discuss how nutritional agents such as curcumin , genistein , resveratrol,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lycopene can modulate inflammatory pathways and thereby reduce cancer -related symptoms in patients . 21565893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77030, USA . ... Antibodies Online Interleukin 1 Receptor Like 2 (IL6)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Epigenetic changes induced by curcumin and other natural compounds. Authors: Reuter, Simone , et.al. . ... Journal: Genes nutrition (Genes Nutr) , Vol. 6 (2): 93-108 , 2011 . ... This review summarizes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the regulation of histone deacetylases ,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 DNA methyltransferase I , and miRNAs . 21516481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 77030, USA . . ... Antibodies Online DNA (Cytosine-5)-Methyltransferase 1 (DNMT1)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Curcumin and liver cancer : a review . Authors: Darvesh, Altaf S , et.al. . ... Journ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Curr Pharm Biotechnol) , Vol. 13 (1): 218-28 , 2012 . ... This review also discusses potential challenges involved in the use of curcumin in HCC, such as bioavailability , pharmacokinetics , drug delivery as well as paucity of clinical studies. 21466422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ancer Therapeutics and Chemoprevention Group,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ollege of Pharmacy, Northeast Ohio Medical University, Rootstown, OH 44272, USA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Curcumin , the golden spice from Indian saffron, is a chemosensitizer and radiosensitizer for tumors and chemoprotector and radioprotector for normal organs. Authors: Goel, Ajay , et.al. . ... Journal: Nutrition and cancer (Nutr Cancer) , Vol. 62 (7): 919-30 , 2010 . ... Similar studies have also revealed that this agent can sensitize a variety of tumors to gamma radiation including glioma , neuroblastoma , cervical carcinoma , epidermal carcinoma , prostate cancer , and colon cancer . 20924967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allas , Texas , USA . . ... AdipoGen GPX1 (human) (IntraCellular) ELISA Kit , GPX1 (human) (rec.) (His) , GPX1 (human) ELISA Kit , GPX4 (human) (rec.) (His) , anti-GPX1 (human) pAb . ... Antibodies Online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 (NFE2L2) , Glutathione Peroxidase 1 (Isomer 1) (GPX1) , 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1 (AKT1)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Targeting inflammation-induced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by curcumin and other nutraceuticals . Authors: Aggarwal, Bharat B . ... Journal: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Annu Rev Nutr) , Vol. 30 , 2010 . ... Curcumin directly interacts with adipocytes , pancreatic cells , hepatic stellate cells , macrophages , and muscle cells . 20420526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exas 77030, USA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AdipoGen anti-Leptin (human) mAb (HLEP 155) , anti-Leptin (human) mAb (HLEP 55G) , anti-Leptin (human) pAb , anti-Leptin (human) pAb (Biotin) , anti-Leptin (mouse) pAb ... . ... Antibodies Online Proinsulin (PI) , Insulin (INS) , Leptin (LEP)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Pharmacological basis for the role of curcumin in chronic diseases : an age-old spice with modern targets. Authors: Aggarwal, Bharat B , et.al. . ... Journal: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Trends Pharmacol Sci) , Vol. 30 (2): 85-94 , 2009 . ... Extensive research with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shown that curcumin mediates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through the down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transcription factors (such as nuclear factor kappaB), enzymes (such as cyclooxygenase 2 and 5 lipoxygenase ) and cytokines (such as tumor necrosis factor , interleukin 1 and interleukin 6 ). 19110321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77030, USA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AdipoGen Mega TNF-α™ Soluble (human) (rec.)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Biot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preservative free) , CTRP1 (globular domain) (human) (rec.) ... . ... Antibodies Online 5-Lipoxygenase (LOX5) , Interleukin 1 Receptor Like 2 (IL6) ,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Modulation of anti-apoptotic and survival pathways by curcumin as a strategy to induce apoptosis in cancer cells. Authors: Reuter, Simone , et.al. . ... Journal: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Biochem Pharmacol) , Vol. 76 (11): 1340-51 , 2008 . ...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ain effects of curcumin on the different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curcumin -induced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 including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apoptosis pathways, the NF -kappaB-mediated pathway as well as the PI3K / Akt signaling pathway. 18755156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Laboratoire de Biologie Moléculaire et Cellulaire du Cancer , Hôpital Kirchberg, 9 rue Edward Steichen, L-2540 Luxembourg , Luxembourg . . ... AdipoGen Killer TRAIL™ (R1 specific) Soluble (human) (rec.) , Enhanced TRAIL Soluble (human) (rec.) Pack , Killer TRAIL™ Soluble (human) (rec.) , iz TRAIL Soluble (human) (rec.) , Super Killer TRAIL™ Soluble (human) (rec.) ... . ... Antibodies Onli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Ligand Superfamily Member 10 (CD253/TRAIL) (TNFSF10) , Phosphoinositide-3-Kinase, Catalytic, delta Polypeptide (PIK3CD) ,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alpha (PIK3R1)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urcumin , the anti-inflammatory agent , against neurodegenerative, cardiovascular, pulmonary, metabolic , autoimmune and neoplastic diseases. Authors: Aggarwal, Bharat B , et.al. . ... Journa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cell biology (Int J Biochem Cell B) , Vol. 41 (1): 40-59 , 2009 . ... In the current review , we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role of curcumi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proinflammatory chronic diseases . 18662800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 USA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Potential of spice-derived phytochemicals for cancer prevention. Authors: Aggarwal, Bharat B , et.al. . ... Journal: Planta medica (Planta Med) , Vol. 74 (13): 1560-9 , 2008 . ... For instance, the potential of turmeric ( curcumin ), red chilli ( capsaicin ), cloves ( eugenol ), ginger (zerumbone), fennel (anethole), kokum ( gambogic acid), fenugreek ( diosgenin ), and black cumin (thymoquinone) in cancer preven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18612945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exas 77030, USA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Curcumin inhibits proliferation, invasion,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different cancers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multiple cell signaling proteins . Authors: Kunnumakkara, Ajaikumar B , et.al. . ... Journal: Cancer letters (Cancer Lett) , Vol. 269 (2): 199-225 , 2008 . ... These aspects of curcumin are discussed further in detail in this review . 18479807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77030, USA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Multi-targeted therapy by curcumin : how spicy is it? Authors: Goel, Ajay , et.al. . ... Journal: Molecular nutrition food research (Mol Nutr Food Res) , Vol. 52 (9): 1010-30 , 2008 . ...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ke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urcumin action and compares this to some of the single-targeted therapies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human cancer . 18384098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harles A Sammons Cancer Center and 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allas , TX , USA . . ... AdipoGen α-Galactosylceramide , Mega TNF-α™ Soluble (human) (rec.)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Biot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preservative free) ... . ... Antibodies Online Tumor Protein P53 (TP53) , Baculoviral IAP Repeat-Containing 2 (BIRC2) ,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Bioavailability of curcumin : problems and promises. Authors: Anand, Preetha , et.al. . ... Journal: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Mol Pharm) , Vol. 4 (6): 807-18 , 2007 Nov-Dec . ... Despite the lower bioavailability ,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urcumin against various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diabetes, arthritis ,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d Crohn's disease , has been documented. 17999464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Center,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exas 77030, USA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Curcumin as Curecumin: from kitchen to clinic. Authors: Goel, Ajay , et.al. . ... Journal: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Biochem Pharmacol) , Vol. 75 (4): 787-809 , 2008 . ... Other clinical trials suggest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role for curcumin in diseases such as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ulcerative colitis , colon cancer , pancreatic cancer , hypercholesteremia , atherosclerosis , pancreatitis , psoriasis , chronic anterior uveitis and arthritis . 17900536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harles A. Sammons Cancer Center and 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allas , TX , United States . . ... AdipoGen anti-Caspase-1 (p20) (mouse) mAb (Casper-1) , anti-p53 (human) mAb (Pab240) , anti-p53 (human) mAb (Pab240) (Biotin) , anti-p53 (human) mAb (Pab240) (FITC) , anti-p53 (human) mAb (Pab240) (R-PE) . ... Antibodies Online Tumor Protein P53 (TP53) , Baculoviral IAP Repeat-Containing 2 (BIRC2) , Mdm2-Binding Protein (MDM2)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Role of curcumin in cancer therapy. Authors: Shishodia, Shishir , et.al. . ... Journal: Current problems in cancer (Curr Prob Cancer) , Vol. 31 (4): 243-305 , 2007 Jul-Aug . ... No Abstract available. 17645940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Biology, Texas Southern University, Houston , Texas , USA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Curcumin : the Indian solid gold. Authors: Aggarwal, Bharat B , et.al. . ... Journal: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Adv Exp Med Biol) , Vol. 595 , 2007 . ... Curcumin has been shown to exhibit antioxidant , anti-inflammatory , antiviral ,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nd anti cancer activities and thus has a potential against various malignant diseases, diabetes, allergies , arthritis , Alzheimer's disease , and other chronic illnesses . 17569205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X 77030, USA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AdipoGen α-Galactosylceramide , Mega TNF-α™ Soluble (human) (rec.)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Biot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preservative free) ... . ... Antibodies Onli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 CD34 Class III , V-Erb-B2 erythroblastic Leukemi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2, Neuro/glioblastoma Derived Oncogene Homolog (Avian) (ERBB2)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Targeting 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 fo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ancer : modern target but ancient solution. Authors: Aggarwal, Bharat B , et.al. . ... Journal: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Ann Ny Acad Sci) , Vol. 1091 , 2006 . ... Its role in cancer is indicated by numerous avenues of evidenc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AT3 is constitutively active in tumor cells; STAT3 is activated by growth factors (e.g., EGF , TGF-alpha , IL-6 ,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 and oncogenic kinases (e.g., Src ); STAT3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that mediate proliferation (e.g., c-myc and cyclin D1 ), suppress apoptosis (e.g., Bcl-x(L) and survivin), or promote angiogenesis (e.g, VEGF ); STAT3 activation has been linked with chemoresistance and radioresistance; and chemopreventive agents have been shown to suppress STAT3 activation . 17341611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1515 Holcombe Boulevard, Houston , TX 77030, USA . aggarwal@mdanderson.org . ... Antibodies Online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1 (NCOA1) ,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 Interleukin 1 Receptor Like 2 (IL6) ... . ... Related Products: order online Spicing up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curcumin . Authors: Jagetia, Ganesh Chandra , et.al. . ... 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J Clin Immunol) , Vol. 27 (1): 19-35 , 2007 . ... This suggests that curcumin 's reported beneficial effects in arthritis , allergy , asthma , atherosclerosis , heart disease , Alzheimer's disease , diabetes, and cancer might be due in part to its ability to modulate the immune system . 17211725 Related Articles Read Full Text Affiliation: Cytokine Researc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 Texas 77030, USA . . ... AdipoGen Mega TNF-α™ Soluble (human) (rec.)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Biotin) , CD269 (human)-muIg Fusion Protein (preservative free) , CTRP1 (globular domain) (human) (rec.) ... . ... Antibodies Online Interleukin 2 (IL2) ,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Interleukin 1 Receptor Like 2 (IL6) ...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gopubmed.com/ Here are the studies on Cancer and Turmeric:  Turmeric stops cancer from starting: P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using curcumin has shown it inhibits carcinogenesis in a number of cancer types, including colorectal, pancreatic, gastric, prostate, hepatic, breast, and oral cancers, and leukemia, and at various stages of carcinogenesis.5  Turmeric stopped cancer from growing - Turmeric also helps to prevent angiogenesis – in other words, it prevents the tumor from creating its own blood supply to help the tumor grow even bigger.6  Turmeric stopped cancer from spreading - Turmeric stops metastasis – or the spread of cancer cells in certain cancers.7  Turmeric kills cancer cells - Turmeric also encourages cancer cells to commit suicide – apoptosis.8  There are current trials on turmeric and cancer to see if it can be used as a drug - There are currently at least nine ongoing trial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turmeric and curcumin as a cancer therapy.9  Turmeric can be used with Chemo if you are having chemo - Turmeric can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hemotherapy. In fact, curcumin has been found to enhance certain types of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and is now being used as a complementary therapy during chemo by some clinics.10  Turmeric can make chemo more effective - Turmeric has been found 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chemotherapy in certain cancers.11  Turmeric makes chemo more effective - Another study found curcumin made certain tumors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chemo so the chemo killed more of the tumor.12  Turmeric prevents certain cancers - Other studies have shown curcumin helps to suppress certain cancers.13  Turmeric has been used on the following cancers - Turmer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urcumin has been effective in: 1. Bowel Cancer14 15 2. Throat and esophageal cancer16 3. Colorectal cancer17 4. Breast cancer18 19 5. Cervical cancer20 21 6. Lung cancer22 23 24 7. Pancreatic cancer25 8. Prostate cancer26 27 9. Skin cancer28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greenhealthmatters.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Anti-Cancer-Foods-2-Turmeric.pdf 姜黄素的人工合成: 参考文献No. 54544 标题: Curcumin 作者: Scrimal, R.C. 来源: Drugs Fut 1987,12(4),331 合成路线图解说明: Synthesis of curcumin was first described by Lampe et al. In our laboratory curcumin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condensing vanillin (I) and acetyl acetone (II) in a medium of ethyl acetate using tributylborate as boron complex to avoid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at C-3 of acetyl acetone. Curcumin is isolated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by acid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with ethyl acetate. The organic layers are washed until neutral, dried and the solvent is removed. purified by chromatography over silica gel using ether/petroleum ether as the solvent. 参考文献No. 589471 标题: Labelled compounds of interest as antitumour agents - VII. - and -curcumin 作者: Threadgill, M.D.; Parveen, I. 来源: J Label Compd Radiopharm 2000,43(9),883 合成路线图解说明: The protection of 4-bromo-2-methoxyphenol (I) with ethyl vinyl ether (II) and TsOH in dichloromethane gives the ethoxyethyl ether (III), which is treated with n-BuLi in THF to yield the phenyl lithium compound (IV). The reaction of (IV) with 2H-labeled DMF (V), followed by hydrolysis with HCl, affords the labeled 4-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VI), which is finally condensed with pentane-2,4-dione (VII) by means of B2O3 and tetrahydroquinoline in DMF. 合成路线图解说明: The protection of 4-bromo-2-methoxyphenol (I) with ethyl vinyl ether (II) and TsOH in dichloromethane gives the ethoxyethyl ether (III), which is treated with n-BuLi in THF to yield the phenyl lithium compound (IV). The reaction of (IV) with 14C-labeled DMF (V), followed by hydrolysis with HCl, affords the labeled 4-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VI), which is finally condensed with pentane-2,4-dione (VII) by means of B2O3 and tetrahydroquinoline in DMF.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5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给博士生课程论文评分
热度 14 Taylorwang 2014-9-10 08:09
作为理工科的博士生主要是开展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我们在博士生入学后,除英语、第二外语、政治等课程外,还有少量的专业课。我们的专业课就是由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每位导师给博士生讲 4 个单元的课,一般 8 个导师,课时为 32 学时。既然有课,就要给出课程成绩。对于博士生的专业课,再用考试的形式,显然是不可行的,目前一般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也要评分,如何评分,使给出的成绩合理,公平,要让博士生们看到成绩,能做到口服心服,还是要花点工夫的。今年轮到我为大家服务了,我这里晒出我的方法,大家有什么好做法,好想法,好建议,请给我提出来! 我想,给出的成绩越合理,精确,评分标准就要做得越精细,这就必须先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我制定的评分规则如下: 基本分按80分算,采用扣分及加分制。 加分点: 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加1-10分。 对参考文献分析透彻,归纳总结得好加1-10分。 有新思想,对发展趋势预测合理,增加1至 10 分。 扣分点: 书面格式及内容: 中,英文题目:各 2 分,若不写扣分! 中英文摘要各 2 分,若不写,扣分,有质量问题扣1分。 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各 2 分,不写扣2分,小于3个,扣1分。 文章字数太少,3000-4000字,扣5分,小于3000字扣10分,或重写。 参考文献:十五篇以上,不扣分, 12-15 篇,扣 1 分,12- 10 篇,扣 2 分,然后 按差值扣分, 9 扣 3 , 8 扣 4 , 7 扣 5 , 6 小于6,5扣 7 分,4扣8分,3扣9分,2篇及以下,扣10分。 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也很重要。有 2014 ,或 2013 ,不扣分,有 2012 ,扣 2 分,没有 2012 ,只有 2011 ,扣 4 分,只有 2010 ,扣 5 分,只有 2009 ,扣 6 分! 网络查重,若论文是完全照抄 2 篇文章或 1 篇文章,不及格,或重写。抄 3 篇文章,成绩不超过 70 分。当然,判断课程论文是否抄袭,抄袭了多少是评分中最难的一步。一般课程综述文章的长度,都远远大于正常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若只从期刊网上查重,是很难查到照抄的文章。若是整段抄的哪一本书上的内容,或其它人的学位论文的内容,就不容易查到了。一般不会因为课程论文,去图书馆利用那套专业的查重系统。 原来也想通过组织每个博士生给大家介绍一下课程论文的内容,通过 PPT 给大家演示,并由其它博士生给出一个分数,再结合主考老师给的分数,这样综合给出一个成绩更合理,但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拿出那么多的时间,只能通过博士生给出的一篇论文,然后确定一个分数。当然,也可以采用偷懒的方法,统一给出一个 85 分,或 90 分的做法,且成绩相同,博士生们也不会轻易找我算账,但我还是希望给出的成绩,能反映博士生对这篇课程论文的重视程度,及博士生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 现在,不是有争论研究生该不该发表综述性的论文吗?我想,若博士生们认真思考,查阅大量的文献,写出的这些课程论文,也都是有综述性质的论文,若这些论文能得到 90 分以上的好成绩,则这篇课程论文就应该能给某些期刊投稿,若真能被期刊录用,也真做到一举三得的效果,锻炼了博士生们写综述文章的能力,完成了必须做的课程论文作业,且又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学术论文”成果。 真诚地希望大家能提供宝贵的意见,完善课程论文的评分体系。
11945 次阅读|36 个评论
创新与综述?
热度 13 JRoy 2014-9-6 19:37
关于《疾呼狠杀 XX 滥 YY 》伪命题的事情就不要唠叨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 我昨天的博文是看到一个热门文章(吴老师的博文)顺手就写得,后来才知道原来那篇奇葩文章不是别处引来的,而我们科网的首页置顶博文。我勒个去 ~~~~ 这两天博文很多,但我看到孙学军老师的两篇博文,说的比较在理。说过的意思没必要再重复了,因为有些人你是改变不了的,围绕一个假命题跟他争吵到死也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我感兴趣的是为啥 XX 和 YY 要把 研究生 和 综述 两个放进去? 为啥现在我们的导师动不动就要拿研究生出气呐? 以前的 GH 之争就暴露了不少问题,简直可以用飞扬跋扈来描述有些导师的态度。跟个导师,就跟个后妈似的 …… 当时有个老师一锤定音的说:如果把那个学生不跟那个老师的话,那个东西是不是就出不了啦,而没那个学生,那老师再找个人不也是照样做出来吗?根据那什么什么缺位理论,不就说明老师不可缺,学生可缺吗?重要性一眼可见 …… 我们的智力和情商就这个水平吗? (当时没好意思说出来!) 好,要玩再玩个大点的: 假如把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全部掉个包 (假设人数相当,如果人说不等就把欧洲加上),撇去语言问题。大家认为几年后两国科技水平会怎样? 美国彻底不行了?(因为他们有的全是中国这帮二货孩子)中国牛逼的不成了(因为中国是来了一批聪明的美国孩子,而且是聪明的导师带的)? 我们科技不行就是因为学生不行?怎么解释我们的学生出去基本都是好样的呐? 很多导师有个逻辑:我的学生毕业后年薪 10W , 没我他发了不那篇文章( 这个毫无争议! ), 从来就没一丝丝的感到过也许他本来可以拿到 20W 的,也许没你可以发更好的呐?也许本可以是个更好的人才(我不是嘲笑有些人,而是有些人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想过) ……. 反过来,还一次次的抱怨中国没有冒尖的人才,结果一跑国外都容易冒尖了? 于是乎,我们只能大骂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科技制度了,因为我们不能骂人,人就是我们自己啊 …….. 所谓的生不了孩子怪床不过如此吧? 其实,你造吗? 我们怪孩子不行的时候,就跟上头怪我们老师不行一样一样滴,一级压一级(我一再强调科网每个人都尊重一线的科研人员就是这个意思,你才能换来被尊重,被上级尊重:你怎么的不尊重学生,那帮大牛们就怎么的不尊重你,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有些人就是反应不过来!),所以说,我们还好意思抱怨国家宠坏了那些什么人才吗? 人家生孩子,你不生啊! ===================== OK ,上面说了为啥有些人把 研究生 放进去(一个极偏的管见,对某些人 hold ),那么为什么放进去 综述呐? 1 ,首先说一下,一些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走的观点。。。。。 小论文有创新,综述没创新。 我勒个去 ~~~~~~ 这个我都不知道咋辩驳,无知者无罪 …. 首先我们撇开垃圾文章(无论小论文还是综述,垃圾都不在谈论之中,否则话题更没得边缘,正如很多讨论 没有主题) ,问题是如果综述没有创新,就是个辛苦活,你咋不去上两篇高档次的?辩驳别人最后的办法就是你做到他做不到的!他做到的你都能做到,你才能说你不稀罕!简单的说,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说不稀罕范冰冰的。 很多综述和好的综述之所以是大牛,就是因为他们持续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真正到最后洗尽铅华呈素姿。。。。。。但是有人就是干五十年也可能没那个慧眼,有人三年却可以(那怕不全面,但是也可以一两项精深),就跟练功夫一样,所谓功夫出少年呐!。 另外,一个驳论是,我反而认为研究生刚开始不适合创新,创新更需要慢慢来,等基础成熟了最好 (我后面会讲到我自己对我自己早期研一的论文的看法) ….. 也就是说, 与其狠杀滥发综述还不如狠杀滥发其他小论文呐!至少综述造假性低吧,综述不吹牛逼吧? 2, 其实无论什么文章, 一个核心的评价不外乎 对这个领域有没有好处?( 是否推动学科的发展,更大一点说,是否值得在这个科技史上大书一笔) 最近几年的创新风刮得呀,出门不说创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研究的 …. 也不拍拍脑门想想整个领域真正的创新一年有几个,你搁那儿一年好几篇都称得上(真正)创新? 大多数的文章除了引用和印证了别人,跟着别人的思路跳坑,好意思说创新吗?当然综述的创新一般集中在观点、看法之上,而不是具体技术上。这个也很重要,很多时候可以避免后人走很多的弯路,对领域的发展很重要。。。所以,综述可以说是一个低调的贡献,跟真正的创新(那种被领域后来引用为标准的)可能相比贡献差,别看引用因子高(中国学者特别在乎这个!),其其实很低调 ---- 好了,扯淡的东西,永远扯不过有些人的 我们只看两点,我觉得这个才是要务: 过个十年八年的,你会以自己哪篇文章自豪和骄傲呐? 在这个领域同行怎么认可你的工作? 借此机会再吹吹小帅之前已经分享过的一篇文章《 ResamplingMethods for Particle filtering 》即将发表在 《 IEEE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俺只说几点: 这是一篇 FeatureArticle ,中国大陆大约两年能在这个期刊上发一篇 Feature (信号处理 No1 期刊,见刊以来大陆的所有稿件不超过 20 );谁不服谁就发!(国内做粒子滤波的第一篇) 这个是一篇 Tutorial 不是 review (中文都是综述),其稿件要求参考文献不超过 50 ,这一点可见多么的要求作者自身的自述能力,杜绝文献陈列。里面很少说这种句式: XX 提出了什么 ……. ;整个故事都是我们自己在讲,参考文献更多作为证据(想想看四十多页的文章大约真正30参考文献)。我们的文章还引用了整个粒子滤波更广泛一般的近十篇文章,也就是真正的主体相关的 resampling 重采样方法的文章就引用了四十篇(我自己的四篇,后两个作者的加起来作者本人的一共也有十篇了),有种潜在的含义就是:领域其他那么多文章值得书一笔的也就是 30多 篇左右,如何在最顶级的期刊综述中选择这个领域最好的30篇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好好琢磨没点view能行吗?。我们当然不是说别的是垃圾,那种跟风、改进乃至优化(不是特别突出的)啥的本就不太合适在 tutorial 出现 这个期刊需要先写一篇 whitepaper 给编辑,看编辑和审稿人(大大牛们,会有很多,我们的文章是8个)对你的工作预期感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或者对你们的实力不信任,你稿子都不用投了。我是 12 年初开始有这个想法写文章, 12 年底自己完成了好几遍的修改并找到合作者, 13 年 6 月份基本大面积又修改好几遍,然后投出去 whitepaper ; 7 月份同意投稿,然后我们推迟直到 9 月份才投出去,文章还没有被接受的时候,我就把源代码在网上分享了,因为我是如此的自信只要编辑给审稿机会,就找不出问题来。果真年底 12 月小修接受,修改一个多月投出,大约 3 月份完全接受,我们这个5- 6 月份才投出去最终稿。你说两年半我用了多少心血? 这篇文章有不亚于 30 个人跟我通过邮件索要预印本和源代码了,我都一一提供了。在稿子接手之前我就分享了,其实就在我个人网站可能有伤不了 google site 。你要是让我给这篇文章来个历史定位:我觉得粒子滤波研究的文章有上万篇文章了,如果来场大火要烧掉,但是上帝说就保留二十篇,最后人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最好的文章,我觉得我们的这篇会入选。(你当然可以认为我在吹,但可以说这篇文章出来关于重采样未来再也不需要任何综述了,看了这篇之后,想了解粒子滤波的一个关键步骤,也不需要再去看其他已有文献了,对于别人多么的方便省事,有贡献吧? ~~~~~~ ) 写完这个稿子,我说说我最真实的感受: 我之前在重采样重点做的工作在它面前都不值得一提了(包括 12 年那篇已经 google 引用 20 多次) ~~~ 我之前认识的太浅显了,写完这个我才觉得自己算是真懂了。如果你让我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实力排名,我会把自己放在全球前三(而且不是第三哈哈)。你让我关于这个主题作报告,我敢去全球任何一个单位讲,那怕哈佛或者剑桥,我就认为我是做的最好的。不写这篇综述我是绝对的没有底气,全世界也不会用人注意到我的工作。我希望重采样会是我的一个学术标签,虽然我现在已经不主要再这个领域工作了(有时候把一个东西做透了会有一种悲凉感,小打小闹的工作一点也不想做了,给我机会发表我都觉不愿意发表),但是会保持跟踪。 我甚至都后悔当年硕士和博士第一年发几篇所谓创新的文章了,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没有那些很水的文章,自己出手都是精品多好!真 TMD 当初不该虽大潮流胡乱上马创新(当然没有前面的积累,很难有更好的东西更不要说有人看你的综述)。 我当时对这个领域这个粒子滤波并不是真正的懂,但是我的东西却被国内我们领域的顶级期刊都接受了 。《自动化学报》,《机械工程学报《和《机器人》三大期刊估计是做机器人最好的期刊了吧(除了 中国科学 这种)。当时,师兄师弟说真牛,研一做出了可以博士毕业的东西。。你造吗?我后悔其中两篇文章发表了,有两篇文章真正的没懂! 这是多么的尴尬 ~~~~~ 我们可以骗得了别人,但是要有自知之明 (我声明,我绝对的没有造假或者胡编什么,也不会有抄袭,否则你可以查可以考证,好在当初还有这个底线;而是当时根本就基础不牢就依葫芦画瓢的跟着上马创新,结果还篇篇高中;为此我出国后的一两年我都自己杜绝发文章,而是好好研读一些领域文献,反思反思。我出国之前,都没读过几篇英文文献,虽然自己发了不少国内顶级和一篇国际会议,你说扯淡不扯淡!!!!!!这就是一些所谓的创新?反正我自己是不这么认为,你怎么看随你)! 然而,我硕士时还是有一篇值得我至今感到骄傲的文章的, 我觉得十年后我还是很欣赏那篇文章,我的 闭门造车 之作,跟所有的文章完全不一样(写的时候根本没看文献, 相关文献很少,就自己瞎琢磨) : 李天成 ,孙树栋,高扬. 基于扇形栅格地图的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 划.2010 Vol. 32 (4): 547-552 当初在硕士和博士第一年发几篇粒子滤波的几篇所谓创新的文章了,可能档次比上面这篇还好,但是我一直都羞于提及(三篇的应用率还不及这一篇,我在这个领域之后再也没做工作的一篇!)。这个问题其实我当年文章刊出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意识了的,我还在科网发了博文的 (那是有意识的我第一篇科学网博客,第一篇有人评论的应该是,好像过了一个多月我才又登陆的回复的)看连接,当初的博文多么的清纯啊哈哈哈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372-373056.html 补充:写完之后,忘了回答第二个问题。有些人批评综述恰恰反应国内的浮躁之风。尤其是给研究生扣上帽子! 写了些创新小文章,可以到处吹啊。。。我提出了 XX 方法,解决了 YY 问题,可以报奖啊,可以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因为创新这个东西各有各理,别人也不太懂(综述就不太好吹!)根本不用关心人人都有创新,举国没几个创新的尴尬。 国内有乱象,挂上大牛综述就能发,或者有期刊喜欢综述,但是这不是综述本身的 问题,更不是研究生的问题,别 王二媳妇不生孩子,你怪张三呀?这不是智商问题..... 有些人自己水平不行,可能写综述都写不过学生 …… 其实很多学科都是公开的,没多少经验秘密可谈,不在第一线,就没话语权! 这不排除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如果不让研究生写了,那以后综述就是某些人的特权了.....霸权目的达到 有些人加上他培养的学生,也上不了好的综述。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那个 view 。就在底层不断成百上千的所谓小创新,更适合他们 作为公认的机制,以作者身份来看人,本就是一种偏见。一个期刊接受不接受发表不发表应该仅仅基于文章的质量。。。(是不是在庙堂待久了,就会忘了这一点,只记得打招呼文章就能发啊?)。。。 比如那篇报道所言:即使几个学生投机取巧 400 篇文章没好好看,但是人家就能总结很好,不也行吗? 有些人把 400 篇倒背如流,问他发现了什么,答曰:啥也没发现。。。。。。 你说发表一篇文章到底是该看功劳还是苦劳?又来中国特色? 最后说句: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在井底的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547 次阅读|39 个评论
写得出好综述的学生是优秀学生
热度 9 qpzeng 2014-9-5 13:15
就综述与浮躁的观点表达3点意见: 一、不鼓励学生在国内学术期刊为发文章而写综述,但在国际学术期刊尤其是高引期刊发综述应另当别论。 二、 高水平综述文章 不是 学生 该不该发表 而是能不能发表的问题, 能在国外优秀杂志发综述的学生必定是 敢挑战权威、知识面广的 好学生。 三、中国人写高水平综述的人是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2653 次阅读|9 个评论
译《阴影检测:综述及近期方法对比》摘要+阴影检测常用特征
yifeier12 2014-7-31 18:54
原文名:Shadow detection: A survey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cent methods 发表于:Pattern Recognition 45 (2012) 1684–1695 英语:文笔通俗易懂,公式内容少。 阴影检测:综述及近期方法对比 Andres Sanin a,b , Conrad Sanderson a,b , Brian C. Lovell a,b a 澳大利亚NICTA, PO Box 6020, St Lucia, QLD 4067 b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School of ITEE, QLD 4072 摘要 本文对近期去除阴影的技术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对比。阴影去除是目标探测、追踪的决定性一步。本文综述了近十年的方法,并基于特征分为四类:色相、物理、几何和纹理。挑选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阴影检测、辨别率(discrimination rates)和颜色去饱和(colour desaturation)的定量、定性观察。另外,我们选用追踪表现作为评定阴影检测方法实用性的无偏方法。 评估结果表明所有的阴影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用途,都有着优点和缺陷。在选择的方法中,几何方法有着严格的假设,对于多变环境适应性差,但其对于有着多个方向阴影的简单易建模目标是一个最直观的选择。色度方法是最快速的方法,但其对于噪音和低敏感度场景较为敏感。物理方法采用局部阴影模型可有效提高色相方法的准确度,但当目标与背景光谱信息接近时会失败。小区域的纹理方法对于周围是纹理的像素非常稳健,但耗时较长。大区域问题方法结果最精确,但其步骤较多,有着巨大的计算量。 2 检测移动阴影 。。。 2.1 阴影检测的有用特征 。。。 2.1.1 亮度(Intensity) 阴影检测最简单的假设就是阴影区域由于没有直射光源照射,因此较暗。但是由于有环境光,到底可以变多暗是个问题。这些假设可以用来评估阴影区域亮度衰减的范围,作为排除非阴影区域的第一步 。但没有方法是主要依赖亮度信息来区别阴影和目标的。 2.1.2 色度(Chromacity) 很多基于光谱特征的阴影检测方法都使用了色彩信息。 他们假设阴影区域变暗但是色度保持不变。 色度是独立于亮度的一种颜色量测。比如说,一个绿像素在阴影中会变为暗绿色,比绿色颜色深,但仍属于同一个色度。亮度衰减,色度不变的颜色模型通常为颜色恒常性 或线性衰减 模型。采用这些模型的方法往往选择能够更好区分色度和亮度的颜色空间或他们的组合 来替代RGB空间(如: HSV , c1c2c3 , YUV , 归一化RGB )。 这些方法大多易于实现而且计算量较小。 但由于是在像素级做比较,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 。对强光照敏感,且在阴影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失败 。 2.1.3 物理属性 线性衰减模型假设光源是纯净白光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室外的主要光源是太阳(白光)和天空反射光(蓝光)。一般来说,来自太阳的白光占据主导地位。但当太阳光被遮挡时,天空光的成分就增加了,把阴影区域里的色度向蓝色成分平移。Nadimi和Bhanu 提出一个考虑到光源的两色模型,更好的预计了阴影区域的颜色变化。后续工作增加了更多的通用非线性衰减模型来模拟室内外的光照条件 。另外,一些方法没有明确提出衰减模型,而是通过学习阴影区每个像素的表征来解决这个非线性的衰减问题 。这些尝试建模或学习阴影像素表征的方法都归为物理方法。通过学习或建模特殊场景,这些方法获得了较色度方法更加准确的结果(直接比较见 )。然而,由于光谱属性的限制,它们的主要缺点就是无法处理背景和目标色度相似的情况 。 2.1.4 几何 理论上,已知光源、目标形状、和地面平面的先验知识,就可以预测出阴影的方向、大小,甚至于形状。一些方法利用这个信息来区分阴影和目标 。几何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直接作用于输入帧,不依赖于背景估计的准确性。但几何方法也受到一些限制:特定目标类型,如行人(即直立人) 或车辆 ;要求目标和阴影的方向不同 ;假定光源唯一 或平坦的背景面 等。现有的几何方法都不能解决多阴影目标( 除外)或多目标被检测为一个单一的前景大目标的情况。 2.1.5 纹理 一些方法利用的是阴影区域仍保留大部分纹理的特点。基于纹理的阴影检测方法多分为两步:1.选择阴影像素或区域的候选区,2.基于纹理相关将候选区分类为前景或阴影。阴影候选区的选择是靠一个基于光谱特征的弱阴影检测器。然后,通过帧纹理与背景参考纹理的相关性,将阴影候选区分类为目标或阴影。如果候选区的纹理和帧、背景都相似,就分类为阴影。有很多方法采用很多技术来实现这个相关性(如归一化互关联 ,梯度或边缘相关性 ,正交变换 ,马尔科夫或条件随机场 ,Gabor滤波 )。在纹理信息高度可区分时,基于纹理的 阴影检测 方法是一个可能的强有力的方法,它不依赖于颜色,并且对于光照变化鲁棒。但是纹理方法往往较慢,因为它要计算每个像素周围的一个或多个像素的对比。 2.1.6 时间特征 由于阴影和投影目标有着相同的移动特征,应用于目标的时间一致性滤波器同样可以应用于阴影 。这个滤波通过保留那些具有时间一致性的像素可增强检测结果。然而,和亮度特性一样,没有方法是主要依赖于这项特性进行阴影检测的。 参考文献: A. Cavallaro, E. Salvador, T. Ebrahimi, Shadow-aware object-based video processing, IEE Proceedings on Visi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152 (4) (2005) 398–406. C.-C. Chen, J. Aggarwal, Human shadow removal with unknown light source,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10, pp. 2407–2410. C.-T. Chen, C.-Y. Su, W.-C. Kao, An enhanced segmentation on vision-based shadow removal for vehicle de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 Circuits and Systems, 2010, pp. 679–682. R. Cucchiara, C. Grana, M. Piccardi, A. Prati, Detecting moving objects, ghosts, and shadows in video stream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5 (10) (2003) 1337–1342. L.Z. Fang, W.Y. Qiong, Y.Z. Sheng, A method to segment moving vehicle cast shadow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9 (16) (2008) 2182–2188 T. Horprasert, D. Harwood, L. Davi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real-time robust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shadow detection, in: IEEE ICCV’99 Frame-Rate Workshop, 1999. J.-W. Hsieh, W.-F. Hu, C.-J. Chang, Y.-S. Chen, Shadow elimination for effective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by Gaussian shadow modeling,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21 (6) (2003) 505–516. J.-B. Huang, C.-S. Chen, Moving cast shadow detection using physics-based features, in: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09, pp. 2310–2317. A. Joshi, N. Papanikolopoulos, Learning to detect moving shadow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30 (11) (2008) 2055–2063. A. Leone, C. Distante, Shadow detection for moving objects based on texture analysis, Pattern Recognition 40 (4) (2007) 1222–1233. Z. Liu, K. Huang, T. Tan, L. Wang, Cast shadow removal combining local and global features, in: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07, pp. 1–8 N. Martel-Brisson, A. Zaccarin, Learning and removing cast shadows through a multidistribution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9 (7) (2007) 1133–1146. N. Martel-Brisson, A. Zaccarin, Kernel-based learning of cast shadows from a physical model of light sources and surfaces for low-level segmentation, in: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08, pp. 1–8. S. Nadimi, B. Bhanu, Physical models for moving shadow and object detection in video,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6 (8) (2004) 1079–1087 H. Nicolas, J.-M. Pinel, Joint moving cast shadows segmentation and light source detection in video sequences,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21 (1) (2006) 22–43 F. Porikli, J. Thornton, Shadow flow: a recursive method to learn moving cast shadows, Ten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vol. 1, 2005, pp. 891–898. A. Prati, I. Mikic, M. Trivedi, R. Cucchiara, Detecting moving shadows: algorithms and evalu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5 (7) (2003) 918–923 E. Salvador, A. Cavallaro, T. Ebrahimi, Cast shadow segmentation using invariant color features,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95 (2) (2004) 238–259. B. Sun, S. Li, Moving cast shadow detection of vehicle using combined color models, in: 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10, pp. 1–5. Y.-L. Tian, M. Lu, A. Hampapur, Robust and efficient foreground analysis for real-time video surveillanc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vol. 1, 2005, pp. 1182–1187. A. Yoneyama, C. Yeh, C. Kuo, Moving cast shadow elimination for robust vehicle extraction based on 2d joint vehicle/shadow models, in: IEE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Video and Signal Based Surveillance, 2003, pp. 229–236 W. Zhang, X.Z. Fang, Y. Xu, Detection of moving cast shadows using image orthogonal transfor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vol.1, 2006, pp. 626–629
个人分类: 阴影检测|5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写综述文章
readnet 2014-7-26 10:18
李笃信 如何写综述文章 精选 已有 6545 次阅读 2014-2-8 15:35 | 个人分类: 嘈嘈切切错杂弹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为什么写综述 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 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 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 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 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 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虽然经过开题 - 实验 - 发表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 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 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 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 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 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 相关专题: 论文写作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9570-765652.html 如何写综述文章(续) 精选 已有 7790 次阅读 2014-7-25 00:59 | 个人分类: 大珠小珠落玉盘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文献的阅读方法 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 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 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 。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 。 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 文献的管理 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对于文献管理, Endnote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 DOI , Endnote 也能做到。 Endnote 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 ReferenceManager , Biblioscape , 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 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 。 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 Endnote 一致, 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 。 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 文章的架构 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 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 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 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 5 - 10 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 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 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 @ 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 @ 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 TO-DO LIST ,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 写作的小细节 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 @ 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 A 问题时去思考 B 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对 B 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 B 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 ONENOTE 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 A 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 B 问题。 @ 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 @ 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应该用 PHOTOSHOP 打开 PDF 文件,对所需的图片进行裁剪,再另存为 TIFF/JPEG 格式。在 PPT 中绘制的图,千万不要用 PPT 的“图片另存为”功能,那个分离度太弱了。应该讲 PPT 另存为 PDF ,然后用 PHOTOSHOP 处理。 @ 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 ENDNOTE 对插入 WORD 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 ENDNOTE 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增删一个文献,其他文献的索引号都要变更。这个时候容易出错。我使用以下方法:对每个要改动的文献索引后加“ * ”标注;“ * ”后加上新的参考文献索引号;使用查找功能确认每个需要改动的文献都与“ * ”相连(应该出现两次,比如增加一个参考文献 121 , 122 应该有两个, 121*122 , 122*123 ,即是 121 变为 122 , 122 变为 123 );删除“ * ”和前面的索引号。改变完成。 @ 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 文章的亮点 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 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 @ 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 @ 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 @ 讨论的是核心问题。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 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 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1. 彭思龙 . 也谈知识的马太效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812182.html 2. 方唯硕 . 有趣的观点:知识的马太效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812028.html 3. 王超 . 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4734do=blogid=367968 4. 赵立平 . 中国学者如何发高水平综述文章-个人经验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61-791192.html 相关专题: 论文写作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9570-81442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0 个评论
[转载]地震预测方法 Ⅰ: 综述
readnet 2014-5-4 14:32
地震预测方法 Ⅰ: 综述 赵永红 1 , 杨家英 1 , 惠红军 1 , 徐少川 2 , 曹露青 1 , 卢倩云 1 , 李嘉琪 1 , 李进武 3 摘要 :为了解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预测情况, 本文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 以地应力法、钻孔应变观测法、GPS法、地下水异常观测法、氢同位素法、电磁异常观测法、电离层异常观测法、潮汐力谐振共振波法等多种方法为载体, 对这些地震预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探究这些预测方法的原理、异常信息提取、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预测实例及相关的进展. 关键词 : 地震预测方法 综述 总结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Ⅰ: review ZHAO Yong-hong 1 , YANG Jia-ying 1 , HUI Hong-jun 1 , XU Shao-chuan 2 , CAO Lu-qing 1 , LU Qian-yun 1 , LI Jia-qi 1 , LI Jin-wu 3 Abstract :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various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in method of ground-stress, method of borehole-strain observation, method of GPS, method of abnormal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method of hydrogen isotope change,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observation, method of ionospheric anomalies observation, method of harmonie and resonance waves driven by tidal force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of these prediction methods’s were explored. The abnormal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elements of the earthquake was analysed. Key words :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review summary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abstract/html/20140117.htm 赵永红等2014-地震预测方法 Ⅰ综述 .pdf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报告 |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航天科技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5-4 13:52
‍ 2013 年,世界各国继续研发和试验先进航天技术,深入探索人类未知的宇宙。 2013 年世界航天发射共进行了 81 次,其中俄罗斯 21 次、美国 19 次、欧洲 14 次、中国 13 次。 2013 年是历年来发射航天器最多的 1 年,共发射了约 211 个航天器,其中 199 个成功入轨工作。除发射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科学、军事等用途的卫星之外,还发射 13 次货运和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在航天运载器方面,美国的商业航天运输服务计划进展顺利。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成功进行了 “ 安塔瑞斯 ” 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将质量 3800 千克的模拟载荷送入倾角 51.6 °、高度 240 ~ 256 千米的近地轨道。由该型运载火箭发射的 “ 天鹅座 ” 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执行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下的首次对接试验任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发射在 “ 猎鹰 -9 ” 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 “ 猎鹰 -9V1.1 ” 运载火箭,将加拿大 “ 级联小卫星和电离层磁极探索者 ” 空间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间进行了助推器重复使用点火启动验证。该公司的 “ 蚱蜢 ” 火箭在试验中创造了一项新纪录:火箭由发射台点火后飞到 744 米的空中,然后又垂直降落回发射台,这是研发垂直起降、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关键一步。 在卫星导航系统方面,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 4 颗在轨验证卫星成功完成首次地面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定位,精度达 10 ~ 15 米。 ESA 完成对 22 颗伽利略完全运行能力 (FOC) 导航卫星中的头两颗卫星的测试,但因为准备工作的延迟,头 4 颗 FOC 卫星未能如期在 2013 年发射。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迈出构建下一代空间通信能力的第一步。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 (LADEE) 成功进入 75 千米 /250 千米的椭圆形环月轨道,其搭载的月球激光通信演示 (LLCD) 终端在月球和地球之间 384400 千米的距离上实现创纪录的数据速率达 622 兆比特 / 秒的月地高速激光通信,以及数据速率为 20 兆比特 / 秒的地月无错数据上载,并完成高分辨率视频流的同时双向传输。 ‍ ‍ 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搭载 “ 玉兔号 ” 月球车的 “ 嫦娥三号 ” 着陆探测器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发射升空,并于 14 日成功落月。 “ 嫦娥三号 ” 任务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任务,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克服月面软着陆、月面两器分离、月面自主移动、月面遥操作、月面生存等技术挑战。后续将继续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层体探测和月基天文观测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9 月 12 日, NASA 正式确认,人类向外层空间派出的首位使者 —— 1977 年 9 月发射的 “ 旅行者 1 号 ” 探测器已于 2012 年 8 月 25 日前后飞出太阳系空间。 36 年来, “ 旅行者 1 号 ” 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于太阳系及太阳系外空间的认知。作为第一个走出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 旅行者 1 号 ” 到达了从来没有探测器到过的空间,成为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载人航天方面,俄罗斯 “ 联盟号 ” 载人飞船于 2013 年 3 月首次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升空 6 小时后与空间站对接。对接时间的明显缩短在技术层面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将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电脑程序由原来设定的飞行两昼夜后对接更改为飞行 6 小时左右后对接。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员和物资的安全系数,并可携带更多种类的、对保质期要求高的生物化学试剂。 2012 年 9 月至 2013 年 9 月,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科学研究实验数量比上一时期增加 25% ,达到 200 余项。同时也取得多项成果,如发现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植物的根系仍向生长液方向生长;航天员首次实时、互动地远程操控位于 NASA 埃姆斯研究中心的 K10 机器人,有望未来用于远程操控深空探索机器人等。 2013 年 9 月, NASA 公布国际空间站自开展科学实验以来的十大科学成就,包括化疗药物新型靶向输送方法被用于乳腺癌临床试验、机器人协助脑部手术、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暗物质观测方面取得进展、已有 4300 万名学生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应用与研究活动、了解细菌病原体变得高致命性的途径、发现 “ 冷焰 ” 燃烧新现象、利用电场下胶体自组装制造纳米材料、沿海海洋超光谱成像仪被用于海岸成像和海洋保护、理解骨质疏松症的机理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通过饮食和锻炼预防在空间中发生骨质流失等。 ‍ ‍ 我国 “ 神舟十号 ” 飞船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拉开序幕。 2013 年 6 月 11 日, “ 神舟十号 ” 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并于 6 月 23 与 “ 天宫一号 ” 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 “ 天宫一号 ” ,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 在空间科学研究方面,各国科学家取得众多新发现。研究人员利用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作为宇宙线在空间中穿行的高能质子和原子在银河系的云状超新星遗迹中加速的首个直接证据。 2012 年 8 月登陆火星的 “ 好奇号 ” 火星车发现,火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氩气、氮气、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组成,而二氧化碳是其中含量最丰富的气体。研究人员利用 “ 卡西尼 ” 号探测器获得的数据绘制了土星最大卫星 —— 土卫六 ( “ 泰坦 ” ) 的首份地形图,显示土卫六上似乎存在着一条长达 400 千米、充斥着液态烃的 “ 水 ” 系。根据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SDO) 的数据,天文学家发现了长期寻找的太阳炽热表面上存在的巨大喷流,其中一些的长度足以跨越地月距离的一半。该喷流的单元结构比之前观测到的太阳表面上的其他结构更大,由此可以解释太阳在赤道附近的旋转速度比其两极附近快 30% 的原因。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我们地球附近只存在两个范艾伦辐射带 ( 即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 ) ,但 4 月公布的一项新发现推翻了该认知 —— 地球周围曾短暂地存在过第三层辐射带,这项有可能改写教科书的重要发现对基础科学造成了冲击。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在整个日地空间的传播规律,即脉冲加速相、快速减速相和近常速传播相三个阶段。该工作有助于提高太阳风暴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水平。 ‍ ‍ 航天科技领域的其他重要进展还包括,美国实施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 (MAVEN) 探测任务,将在 1 年的任务期内 5 次深入高度达 125 千米的火星大气层中测量其上层大气;欧洲空间局的盖亚空间望远镜升空,将以空前精度绘制银河系 3D 全景图;美国成功发射界面区成像光谱仪 (IRIS) 卫星,开始对太阳低层大气进行观测,以提供更精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日本新型固体火箭首发成功,多项新功能备受关注;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预计于 2014 年 9 月通过火星入轨机动插入预定的火星环绕轨道,如任务成功将创亚洲第一; “ 罗老号 ” 火箭发射成功,韩国进入太空 “ 俱乐部 ” ;欧洲发射新型通信卫星,多项指标创世界第一。 本文摘选自中国科学院《2014科学发展报告》中《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一文“航天科技”部分。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取得众多重大发现和成果,《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从天文学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纳米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及航天科技6个方面对其中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加以综述。全文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分两期发布完毕,敬请关注: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7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学者如何发高水平综述文章-个人经验谈
热度 50 lpzhao 2014-5-4 12:59
中国学者如何发高水平的综述-个人经验谈 上海交大赵立平 不久前,武夷山老 师 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77251.html )引发了关于为何中国学者发表的高水平综述偏少的热议,《科技导报》记者李娜对此撰写了报道,发表在2014年第10期上,题目是,“中国高水平综述缘何产量低”。 如果把在《自然》杂志的Nature Reviews系列刊物发表综述看作是比较高水平的综述的话, 我国学者第一篇该系列的综述是2003年由当时的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现在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 上的。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学者在Nature Reviews 系列刊物发表综述的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见图),到这个月累计发表60篇。这标志着中国学者在相应的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在逐步上升。 我本人在 Nature Reviews 系列刊物发表过2篇论文。一篇是贾伟教授牵头,我参加了部分工作,2008年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面;另一篇是我独立撰写,2013年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上面。 Nature Reviews 系列刊物一般是由编辑发现和确定选题,然后邀请该方向的权威学者撰写综述。当然,也有作者自己把设想报给编辑部,经过编辑同意以后撰写发表的。2008年与贾伟教授合作的综述是我和他与帝国理工的Nicholson教授多次聊天形成的设想,即把肠道菌群作为一个药物的靶标,进行新药的开发。后来,贾教授把这个思路整理以后,与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编辑联系,对方表示感兴趣,然后开始撰写、投稿、修改,最终发表的。( http://www.nature.com/nrd/journal/v7/n2/abs/nrd2505.html) 2011 年5月底,我在美国微生物学会111届年会开幕式上做了大会报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NRM)的编辑Andrew Jermy在会场上听了以后,对我讲的用“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寻找与肥胖等慢性病有关系的肠道细菌的内容很感兴趣。会后,他发来电子邮件,问我是不是愿意写一篇关于用高通量测序和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的综述。接到这个邀请,我的确小小兴奋了一下,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也同时感到挺有压力,要写好,的确不容易。答应了Andrew以后,我就开始收集资料和构思文章。特别是绞尽脑汁,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期间看了大量的文献,也与我们组的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讨论,但是,那个令人看了能兴奋起来的观点似乎就在离我不远处,可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无论是NRM的刊物本身的定位,还是我自己对这篇综述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要站在学科最前沿,为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篇综述让任何同行读了,都有新的收获,不但对原有的科学证据产生新的看法,而且对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入探讨本领域最重要的问题:“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肥胖等慢性病发生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能够产生全新的研究思路。 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其产生过程必然是很艰难的。一开始,用类似“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方法做“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MiWAS)”的观点是很新颖的,但是,这种研究策略依然只能解决哪些肠道细菌种类与肥胖的发生有关联,并不能为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因果关系问题提供太多帮助。当时,已经有不少用这种策略做出的高水平的论文,如果仅仅对它们进行综述,是比较容易的。不过,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可能很难提出有震撼力的新思路和新观点。而且,我们实验室做的仅仅依靠测序来做相关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这就势必导致我的综述是以他人的论文为主,自己的工作引用并不多的局面,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在这两个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和Andrew商量,把文章的思路从用高通量测序做关联分析提高到讨论如何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病的因果关系层面上来。对于这样的改动,他是认可的。那时候,我们已经发现,从一个重度肥胖症患者体内分离的一株条件致病菌在无菌动物模型中可以引起肥胖症状,我希望把这个工作发表以后写到综述里面;另外,我们做了123个肥胖志愿者的营养干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改变肠道菌群与症状改善是有关系的,因此,也希望这个结果能发表以后放到综述里面。所有这些想法,Andrew都表示理解,当然,这样就会推迟综述的发表时间。我并不急着发这篇综述,我希望自己好好用功,把它写成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综述,也希望这篇综述能把我们的主要工作都引用上,介绍给世界同行。 我们从肥胖病人肠道里分离到一个过度生长的病菌,接种给无菌鼠,可以复制出肥胖的典型症状的研究,其实遵循了研究传染病病因的“科赫法则”,确认了人的肠道里的确有能引起肥胖的细菌的存在。这虽然只是一个案例研究,但却为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这样的慢性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可以像研究一种传染病的致病因子那样,从肠道里面分离和研究慢性病的致病因子。由于科赫法则是证明一种病菌与一种疾病之间因果关系最强的“逻辑法则”,如果我们的研究能满足这套法则的要求,我们提出的证明肠道细菌可以引起肥胖的证据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经过将近一年的挣扎,一个有震撼力的新观点终于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了:按照科赫法则的逻辑结构,对现有的证据进行整理,然后,再提出,为了证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病的因果关系,还需要继续做哪些工作。这样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框架,在肠道菌群与慢性病关系研究领域是没有人明确提出过的。因此,在我们按照这个思路研究的主要论文发表以后,我也终于把写了足足有20稿的综述交给了编辑Andrew。他看了以后,告诉我,他很喜欢读我这篇东西,并给我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修改建议。就在我进行修改的过程中,Andrew告诉我,他调到Nature本刊去工作了,我的综述由NRM的主编Sheilagh Molloy继续负责编辑。和Sheilagh的合作同样是非常愉快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稿子终于送去审稿了。2013年4月23日审稿意见回来了,共有3位审稿人提出了修改意见。总的来说,大家还是很认可文章的写法的,其中一位评价说:该文章把已经被很多综述用过的文献以一个独特的思路重新组织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大家也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我对照他们的意见,逐条进行了修改,如果不同意审稿人的说法,就给予详细的解释。文章经我修改以后,NMR的一位文字编辑又对文章做了非常细致的修改。当然,每一处修改,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我都仔细核对,看是否能接受。最后,论文里的两幅图,也经过美术编辑的重新绘制变得漂亮多了。7月30日,Sheilagh告诉我,论文已经签发了,将会在8月5日上线,并在9月这一期出版。( http://www.nature.com/nrmicro/journal/v11/n9/abs/nrmicro3089.html) 8 月5日,论文上线后一个小时,Sheilagh把pdf版发给我了。看着这篇文章,仔细地读着每一个似乎已经读过无数遍的字,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喜悦从心头升起。看着这篇令我呕心沥血了2年多才发表的文章,有一种看到孩子出生的神圣感。 在NRM发这篇综述,一切都起因于在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的大会开幕式报告。NatureReviews系列刊物的编辑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学术会议,把握前沿动态,发现新的选题,邀请写综述的专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相信,他们的研究课题会更多地得到这些编辑的关注,从而被邀请写相关的综述。当然,如果你自认为有很好的选题,你可以直接与编辑联系,问他们是不是感兴趣。就像贾伟教授那样的毛遂自荐,也是发表高水平综述的好路子。
个人分类: 科学方法|52391 次阅读|57 个评论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 | 天文学
sciencepress 2014-4-30 10:23
   3 月,欧洲空间局 (ESA) 公布了根据 2009 年发射的普朗克卫星传回数据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图。这幅迄今分辨率最高 (5 角分 ) 的全天 CMB 图,让科学家以更高的精度刷新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WMAP) 根据其 9 年观测结果获得的宇宙学参数:宇宙的年龄从 137.7 亿年更新为 138 亿年;普通物质的比例从 4.6% 提高到 4.9% ,暗物质从 24% 提高到 26.8% ,暗能量则由 71.4% 降低到 68.3% ;宇宙膨胀速率 ( 哈勃常数 ) 的值从每兆秒差距 69.3 千米 / 秒刷新为每兆秒差距 67.3 千米 / 秒。 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实验 ( 空间中首个测量精度达到 1% 的实验 ) 初步结果正式发表:收集到约 40 万个正电子,其与电子的比例稳定随着能量增强而增加,没有观测到任何各向异性。这些结果与正电子源自于太空的暗物质湮灭相容,但尚待与如脉冲星等其他可能来源进一步甄别确认。 ‍ 恒星与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成果 天文学家借助夏威夷凯克 10 米望远镜上的近红外多目标摄谱仪,发现了迄今已知最远的星系 z8_GND_5296 ,其红移 z=7.51 ,距离地球约 130 亿光年,诞生于宇宙年龄 5% 的幼年时代。该星系每年诞生 330 个类似太阳的恒星,这比银河系高约 100 倍,意味着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在随时间下降。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执行 CANDELS 项目时发现了爆发在 100 亿年前 ( 红移 z=1.914) 的超新星 UDS10Wil (昵称 “ 威尔逊超新星 ” )。这个破超新星最远纪录的发现打开了早期宇宙的一扇窗口,观测证据支持其爆发起因于两颗恒星残骸 —— 白矮星的碰撞合并,而非传统的白矮星吸积。 一个国际团队借助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的观测数据,发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气体 99% 外流,只有 1% 进入黑洞视界,从而解决了大多数星系中心尽管存在大质量黑洞,同那些活动星系相比,却显得如此平静之谜。 在经过 20 年的搜寻之后,到 2013 年 10 月,人类已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突破 1000 颗 ( 其中水星大小的 3 颗,火星大小的 7 颗,地球大小的 11 颗,超级地球 114 颗,海王星大小的 148 颗,木星大小的 727 颗 ) 。 2009 年升空、 2013 年夏季停止工作的开普勒探测器在其运行期间确认了 156 颗系外行星,另外还有超过 3500 颗正在等待进一步确认。根据开普勒探测器三年获得的资料估计,银河系内可能存在数以千亿计的行星,其中约一成可能是半径类似地球并且表面环境适合液态水存在的行星。 2013 年 1 月发现的 KOI172.02 已经被列为具有潜在生命可能性的首要候选行星。 10 月,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首个与太阳系极为相似的系统:其中央恒星 KOI-351 距离地球 2500 光年,拥有 7 颗行星。 在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赫歇尔空间天文台用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描绘出木星平流层水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发现南半球的水比北半球多 2 ~ 3 倍,且大部分集中在 1994 年 7 月苏梅克 - 列维彗星和木星的剧烈撞击的撞击点附近,从而发现了彗星撞击是木星高层大气中水的主要来源的决定性证据。 2013 年 2 月 15 日,一颗小行星坠落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释放出超过 20 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爆炸形成的火球最亮时的亮度比太阳还高 30 倍。在过去 20 年里,约有 60 个长达 20 米的陨石撞入地球,这比原来预计的要多得多,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可能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的关注。 本文摘选自中国科学院《2014科学发展报告》中《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一文“ 天文学与物质科学”部分。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取得众多重大发现和成果。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从天文学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纳米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及航天科技 6 个方面对其中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加以综述。全文将于今日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分两期发布完毕,敬请关注: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热度 21 fpe 2014-4-26 00:21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看了武老师的观察,笔者从工程领域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为何综述难。 综述不是说明那些人做了些什么,而是理清理论发展的脉络,指明为什么需要这样研究,以及有哪些成果,成果该如何利用。现代综述有长篇化,应用化的倾向,不但要看综述了哪些理论,还要看解决了哪些问题。现代综述动辄几百页,靠近专著,比如 Sirigniano 的 Droplet 专著是紧跟着综述出版的,洋洋大观,叹为观止。 1. 写综述需要原创性的贡献,否则人家不理你; 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提出自己的创见。所以,综述的前提是个人在本领域的创见。无论是数值试验还是试验研究,都仰赖对原始理论的突破。好的试验结果,往往是对理论突破的结果。不能从理论上有所突破,是难以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关键,也是写综述最难克服的障碍。乔布斯虽然不是做研究,可是他的设计哲学“简单就是最好的”,可以说是贯彻了始终,这一指导思想,可以用来写综述。事实上,《乔布斯传》的核心,就是一份有趣的综述。没有指导思想的综述,就是“科研新鲜人”的读书报告,罗列事实而已。 2. 写综述要对理论系统有所掌握,知道每一个领域的进展程度; 所谓的学术大师或巨匠,都是对系统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他们的学生,天然拥有对学术的全面认识,可以拥有更高的视界( field of view )和更深的见识( Insight )。阅读别人论文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研究者,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所以会看文章,看结果,看过程,一点就通,不是学到新东西,而是新东西验证了心中的理论,所以“见木又见林”,是高效的科研工作者。如果,阅读一篇文章感到很困难,往往是读者的理论准备不足,往往有会追溯到老师的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这是有深刻联系的。所以,一个好的理论工作者,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派,而缺乏深刻的理论,则形成谁都干科研,“见木不见林”的局面。 3. 写综述要对综述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有所掌握。 中国一直派出了一大批“游学生”,他们在美国没有很大的压力,有心者可以修课,补充基础。无心者,那就难说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才会深入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文献进行探讨,越是名校出身的教授,越对原始理论有心得。跟他们上课,对于真心作学问的人来说,是享受。如果没有从头到尾推导一下火灾蔓延的 Emmons 理论,你对火灾蔓延的理解是很难深入的。所以,写综述的人,往往最缺乏的,是对本领域最原创文献的深入认识。“没有吃过猪肉,不能没有见过猪跑”。这就是美国综述最多的秘密,因为知识的传承搞得好,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 4. 写综述要有资料来源 工程领域比较成熟,原始贡献往往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不存在一篇文章几百篇引用的情况),能否下载到?能否被评析到?对此,名校有优势。我在美国公立大学毕业,有些文章在数据库就搜不到,而我曾经在耶鲁图书馆调研了几个周末,对私立大学的科研实力深深折服。起码,不会存在被搜索文献需要另外付费的问题。所以,经济实力决定了大学的科研实力。所以,能够写综述的人,往往是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没有数据库,我们不能作“无米之炊”。 现代的工程领域科研文章,一篇文章需要浏览 100 篇,精读 50 篇,引用 25 篇,才能把你所要研究的内容的现状说清楚,然后才能动手表明自己的科研内容和特色。而综述性的文章,比如 Progress of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的综述,动辄 100 ~ 400 篇文献,让人叹为观止。现代软件可以帮你轻松管理这些文献,关键还是要有灵魂,把这些零散的文献都串联起来,浑然一体,这是理论的魅力,也是“功夫深”的体现。能够发表一篇大家认可的综述,大概学术地位是相当稳定的。 美国是强调专业化的社会,能够写综述也是个人专业化水平到达顶点的具体表现之一。我国在法律、经济、社会领域都缺乏对专业精深水平的鼓励,可能是无法推动大家写综述的背景原因。至于缺少时间、缺少文献、缺少支持、缺少眼光,都是表面性的东西。一个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在美国可以收取每小时 500 美元 (20 年前美国消防顶级专家的待遇 ) 的报酬待遇,中国有这样的制度来保证专家的收入么?每一次事故,中国的法律体系都是大而化之,通过“人祸论”,判几只替罪羊,就解决问题了。这是用民意引导法律,牺牲的是教训和真相。 国内有些专家的法庭证词,给人的感觉是搞笑,因为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不能产生“高精尖”的专家。没有这样对专业知识重视的制度,凭什么要求专家去写综述呢?写综述,是求取名声的一种手段(没有稿费,回报仅仅是大家对你学术能力的认可),如果这个名声不能转化为收入,就不会有人“排除艰难万险,力争学术上游”了。这是难以写作综述的背景原因吧。 “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缺乏平台,其实平台是有的,比如写综述的能力就是登上世界学术舞台的平台之一。可是,当我们的制度不需要这种平台的时候,就只会看见外国人的贡献了。 说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最为人诟病的是,只考察一种能力(记忆能力)。可是这种社会是多样化决定的,一种思想占据垄断地位,往往是全面崩溃的先兆。比如,我至今还记得 10 年前的某一天,我们这帮穷学生,欢天喜地地去商场抱回一台崭新的只要 200 美元的 29 英寸电视机(长虹),为中国的制造能力感到骄傲。 可是,一转眼的功夫,日本货来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血洗全美各大商场,长虹电视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 所以,在现代社会的高压下生活,不能对过去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就不能把握未来的趋势,就是学术市场的失败者,这可能是美国综述多的动力之一吧。 另外,教授本来应当是知识的创造者,可是炮制文章,需要原料(就是文献),文章发表了,总需要废物利用一下吧,最简单的废物利用,就是写一篇综述。美国职业律师的职业考试,几篇对法律问题的综述是敲门砖之一。所以,我们想当专家的人,都害怕律师,因为我们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就会学到手。那么,靠什么让那些高速学习的律师继续请我们打官司?靠综述,以量取胜。在法庭上的短时间内打赢官司,看谁有经济能力请到最渊博的知识储备(专家),综述是衡量标准之一。我国各行各业的专业能力不足(马航危机是最明显的高精尖技术大比武,完全依赖引进技术的中国可以说是完败),不能以人为本的司法体系是绊脚石、拦路虎。 说来说去,是制度没有鼓励高水平的综述产生,个人的努力总是在迎合当前的制度需要而已。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8580 次阅读|45 个评论
[转载]【转】约翰 W.克雷斯威 5步综述法
gaoersanjin 2014-3-26 09:00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关的文献;二是分析不深入,找不到自己研究的“前人的肩膀”、出发点、研究的立足点、自己可能的突破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以,对于第4步主题3的综述,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能短”,而应当长。因为这个才是你需要精心分析综合比较的东西。 来源 http://bbs.pinggu.org/thread-2129290-1-1.html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NSR Review]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3-14 10:40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1/38.abstract HOT ~~ 由清 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的综述文章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译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已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NSR ) 2014 年 3 月份的创刊号 上发表。 这篇文章介绍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概念、理论发展及其在实验上的实现。尤其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对拓扑绝缘体薄膜的性质调控逐步逼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早在1879年发现的霍尔效应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电磁现象之一 。一百多年来,物理学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陆续发现了多种不同的霍尔效应:如普通导体中的正常霍尔效应,磁性材料中出现的反常霍尔效应,半导体材料中的自旋霍尔效应 。这些发现不但大大丰富了霍尔效应的内涵,还加深了人们对固体电子性质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整数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使人们开始利用数学中拓扑的概念用来理解物质形态,为凝聚态物理带来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并发展成为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种不需要外磁场就可以实现的量子霍尔效应。这种量子效应不但是很多新奇拓扑量子现象实现的基础,也是量子霍尔效应能够走向应用的关键 。从理论研究和实验上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多年来凝聚态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 。2013年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在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工作(图1) 。这是凝聚态物理一次重大的实验突破,也是中国科学家为此领域做出的一次重大贡献。 图1 实验观测到的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测量在30 mK温度下进行)。左图:霍尔电阻随磁场的变化;右图:零磁场下霍尔电阻(蓝)和纵向电阻(红)随栅极电压的变化 。 在此篇综述中,薛其坤院士及其合作者从最基本的霍尔效应开始,逐步介绍了各种霍尔效应及其对应的量子化效应的实验现象和物理内涵,尤其着重阐释了电子能带结构的拓扑性质对几种霍尔效应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们介绍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概念的提出历史和理论发展。拓扑绝缘体是最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最终得以实验实现的基础材料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拓扑绝缘体的概念和其在真实材料中的实现,以及在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条件。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薛其坤院士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如何结合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和输运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的结合制备出高质量的拓扑绝缘体薄膜,并通过能带工程、化学势调控、磁性掺杂等方式调控其电子能带结构、磁性和输运性质,最终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文章最后还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为量子效应的实际应用开辟了一条道路。绝大部分量子效应只有在在微观尺度才能出现,因此其奇特的性质很难在实际器件中得以应用。量子霍尔效应利用电子结构的拓扑性质使其边缘态电子可以在宏观尺度保持其量子力学特征,尤其是无能耗的性质,这为量子器件的实现带来了希望。然而由于传统量子霍尔效应需要强磁场、极低温、高载流子迁移率样品才能出现,因此很难真正得到应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种不需要强磁场、高迁移率样品,甚至原则上不需要低温就可以出现的量子霍尔效应,因此它有希望成为第一种在日常环境下(无磁场、大尺度、室温)可以应用的量子效应。 该工作在科技部973项目(2013CB921702、2009CB929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74343、11134008、11025419、11021464)以及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引文列表: Hall E H 1879 Am. J. Math. 2 287 Hall E H 1881 Philo. Mag. 12 157 Nagaosa N, Sinova J, Onoda S, MacDonald A H and Ong N P 2010 Rev. Mod. Phys. 82 1539 Dyakonov M I and Perel V I 1971 Phys. Lett. A 35 459 Klitzing K V, Dorda G and Peper M 1980 Phys. Rev. Lett. 45 494 Tsui D C, Stormer H L and Gossard A C 1982 Phys. Rev. Lett. 48 1559 Avron J E, Osadchy D and Seiler R, 2003 Phys. Today 56 38 Haldane F D M 1988 Phys. Rev. Lett. 61 2015 Onoda M and Nagaosa N 2003 Phys. Rev. Lett. 90 206601 Qi X L, Wu Y S and Zhang S C 2006 Phys. Rev. B 74 085308 Liu C X, Qi X L, Dai X, Fang Z and Zhang S C 2008 Phys. Rev. Lett.101 146802 Qi X L, Hughes T L and Zhang S C 2008 Phys. Rev. B 78 195424 Yu R, ZhangW, Zhang H J, Zhang S C, Dai X and Fang Z 2010 Science 329 61 Nomura K and Nagaosa N 2011 Phys. Rev. Lett. 106 166802 Chang C Z, Zhang J, Feng X, Shen J, et al., 2013 Science 340 167 Hasan M Z and Kane C L 2010 Rev. Mod. Phys. 82 3045 Qi X L and Zhang S C 2011 Rev. Mod. Phys. 83 1057 通讯作者简介: 薛其坤,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1999年至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1999年至2005年任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11月被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3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1年起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 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 他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和 AIP Advances等的编委,Nano Research和Surface Review Letters的主编。薛其坤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 、 低维超导电性等。 发表文章360余篇,包括 5 篇Science , 9 篇Nature子刊, 3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被引用超过7400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100余次,其中五次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做邀请报告。 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11)、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 和 “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等奖励与荣誉。 综述原文详见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网站: SPECIAL TOPIC : TOPOLOGICAL INSULATORS - REVIEWS: Ke He, Yayu Wang, and Qi-Kun Xue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Natl Sci Rev nwt001 first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1, 2013 doi:10.1093/nsr/nwt029 (11 pages) o Abstract o Full Text (HTML) o Full Text (PDF)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72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综述及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析及启示
ailiyakong 2014-2-24 22:41
发展规律周期(hype cycle)模型由行业研究机构 G artner发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行业发展的周期预测。 hype cycle 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并将现有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标注在图上,为一些行业的发展作出很好的预测。   图中,横坐标表示技术的成熟度,纵轴表示技术受关注的程度。其中的曲线表明:在相关领域里,每项技术的发展过程均可分为五个阶段:上升期、快速发展期、下降期、爬坡期和稳定应用期。其中,上升期和快速发展期是理论研究阶段,在这两个时期内,新的技术理论从出现到快速成长,并很快到达巅峰。这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理论突破频繁、成果大量涌现。到了快速发展期的顶端,基础理论基本成熟,研究成果的总量已经很多,理论探索空间越来越小。此后,理论工作者对该项技术的关注程度逐渐降低。而此时,该项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尚未成熟,因此,新技术的受关注程度进入下降期。随着新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逐渐成功,产业技术的研究热潮使得该项技术的受关注程度再次增加,并将其带入一个持续发展的爬坡期。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产业技术研究的内容要细致和深入得多。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速度已远远不如上升期那么迅速。最终,随着基本产业技术的成熟,应用技术研究进入稳定应用期。 附录 : Gartner ( 高德纳,又译 顾能公司) 全球最具权威的 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成立于 1979 年,总部设在 美国康涅狄克州斯坦福。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 IT 产业,就 IT 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协助客户进行市场分析、技术选择、项目论证、 投资决策。为决策者在投资风险和管理、营销策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提供重要咨询建议,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抉择。 创新采用曲线( 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 :Rogers 创新采用曲线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 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 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 论(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 Multi-Step Flow Theory )。 这套理论是由美国学者 埃弗雷特 • 罗杰斯 ( E.M.Rogers )提出的。埃弗雷特 · 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采用人群、后期采用人群和迟缓者: l 创新者( Innovators ) 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 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l 早期采用者( Early Adopters )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 l 早期采用人群( Early Majority ) 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l 后期采用人群( Late Majority ) 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l 迟缓者( Laggards ) 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创新采用曲线的运用:Rongers 的创新采用曲线说明,试图快速印证、广泛采用全新的、争议中的创新主意,是不现实的。 促进创新采用的最好的方法是,首先说服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 在沟通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创新类别与采用百分比,更为准确地估计目标群体。 刚才的图中只是一项技术从出现到发展在到最终成为工业成熟的产品经过的一般过程,但能经过整个过程的技术在众多出现的技术中只是很幸运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技术刚刚在其中进行到某个阶段就开始逐渐退出众人的视线。例如,由于高铁技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及我国的广泛使用,当年作为顶尖技术之一的磁悬浮技术正逐渐由决定未来铁路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技术分支逐渐转向一项技术储备,在应用领域越来越难觅踪影。从今天介绍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上,这一曲线描述的规律印证的更加明显。 第一部分:无线传感网络的提出 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由空间中分布的自主感知节点( 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感知节点用于检测诸如温度,声音,压力等物理或环境变量,并将采集的信息以协作方式通过网络发送给网络的所有者。这些微型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微处理器、通信系统和电源四大部分组成:主被动传输装置及探测接收装置共同构成通信系统;模拟 I/O 、 DSP 、控制模块构成微处理器;电源电容、 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都属于电源部分;传感器是相对独立的模块。 在 2002 年, smart dust 在当年热门技术中被人看好。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 , 最早提出的 智能微尘 (smart dust) 技术是指通过具有处理功能的的一种超微型传感器,实现Battlefield Surveillance,探测周围诸多环境参数,收集大量数据,进行适当计算处理,然后利用双向无线通信装置将这些信息在相距 1000 英尺的微尘器件间往来传送。 在军事上,通过飞机撒播 , 特种炮弹发射等手段将大量传感器节点密集撒布于本方人员不易到达的观察区域。通过被动传感器 , 如磁学传感器、热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电气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主动传感器 , 如超声波传感器 , 雷达对目标的存在、距离、速度、方向和目标的目的地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对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进一步分析 , 确定目标是非武装人员、武装人员、车辆、甚至车辆的规模。 如下图所示,为当时美国的海军 C4 系统的示意图。则可以看作是 WSN 在军事领域的典型应用。 图 美国海军 C4 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除了军事领域,还能够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城市交通、空间探索以及安全监测等领域。随着传感器网络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它必将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图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作为一项研究方向,对于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在产生之初几乎是呈爆炸式发展,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以及包括 Intel 、 Microsoft 、 IBM 、 DUST 、 Crossbow 在内的著名企业都纷纷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 但在发展过程中无线传感网络的技术瓶颈也逐渐表现出来: (1) 电源能量有限 : 节点体积微小 , 通常只能携带能量非常有限的电池 , 而且由于部分节点部署环境的随机性和特殊性 , 因此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能量是不现实的。 (2) 通信能力有限 , 由于传感器节点的能力限制 , 节点的传输距离一般为几十米 , 传感器节点的无线通信带宽也比较有限 , 通常只有几百 kbps 的速率 , 而且受障碍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 无线通信性能可能经常变化。 (3) 节点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 , 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 , 这限制了它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器容量。 在军事应用中 , 传感器一般传感器本身需要尽量小型化 , 避免被敌对方发现并摧毁即可。而在其他方面,传感器节点只需稳定工作数周 , 在功耗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部分传感器可能会失效 , 在这种情况下 , 传感器网络作为一个整体 , 能够完成任务即可。但在工业生活领域中,这些 技术瓶颈以及成本上的问题带来的影响限制了其向市场产品的广泛转化。 但到了2008年,在众多热门技术中再也找不到和WSN相关的技术。 直到 2011 年,两个和 WSN 相关的技术: mesh 网和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 ITO )重新被标识在图中。 mesh 网络传感器作为无线传感网络的一个技术分支在列。 无线 mesh 网络 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的分组无线网络研究,最初的动机就是满足战场生存的需要。 90 年代后期,随着一些技术的公开, mesh 网络成为移动通信领域一个公开的研究热点。目前无线 mesh 网络技术尚未完全达到实用阶段,大部分工作仍处在仿真和试验阶段,该技术难点是在 组网技术上面,即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运算规则和网络协议,能使网络高效可靠的工作,无论在网络层、链路层层或物理层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Mesh 网络也称为 “ 多跳网络” ,它是一个动态的可以不断扩展的网络架构,并能有效地在无线设备之间传输。在传统的 无线局域网中,用户如果要进行相互通讯的话,那么首先会访问一个固定的接入点( AP ),这种访问的方式被称为 单跳网络。而在多跳网络中,任何无线设备节点都可以同时作为 AP 和 路由器。这样的好处是:如果最近的节点由于流量大而拥塞的话,那么数据可以重新选择一个小流量路径进行传输。数据包根据网络的情况,从一个节点依次传送到多个节点,最终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访问方式就是多跳访问。WMN(Wireless Mesh Network) 是移动Ad Hoc网络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早期研究均源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研究与开发。它是一种高容量高速率的分布式网络,不同于传统的无线网络,可以看成是一种WLAN和Ad Hoc网络的融合,且发挥了两者的优势,作为一种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新型网络结构。 其核心是让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发送和接收信号,使普通无线技术过去一直存在的可扩充能力低和传输可靠性差等问题迎刃而解。网络中大量终端设备能自动通过无线连成网状结构,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备自动路由功能,每个节点只和邻近节点进行通信,因此是一种自组织、自管理的智能网络,不需主干网即可构筑富有弹性的网络。传统无线通信网络必须预先设计和布置网络,它的传输路径是固定的,而 mesh 网络的传输路径是动态。 同时在列的还有物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 )的概念 最早是在 1999 年提出的,也称为 Web of Things 。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2005 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正式提出了 “ 物联网 ” 的概念。物联网 被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今年,Gartner预测的影响工业界未来三年的 top 10 技术趋势 物联网也依然在列。如今,IOT已经进入实际利用阶段。Gartner 副总裁兼研究员David Cearley指出,连接互联网的Things中,有50%已经日用品化。若给Things下定义,它不是常用的计算机设备,而是指特殊用途的插入机器。因此,企业的CIO有必要清晰地理解OT(Operation Technology)和IT(Internet Things)两者融合所带来的影响。例如,美国旧金山就尝试,在停车场设置传感器,自动把握空置状况,以便协助司机找到适当的地点。IOT的另外一个实例是,行驶距离连动型保险(PAYD:Pay As You Drive),就是在汽车上设置传感器,根据行驶距离改变支付汽车保险费用。同样,PAYD方式也适用于征收税金方面。 附录:Gartner预测的影响工业界未来三年的 top 10 技术趋势: 1. MOBILE DEVICES BATTLES 移动终端竞争 2. MOBILE APPS AND HTML5 移动应用软件以及 HTML5 3. PERSONAL CLOUD 个人云(这里不是私有云 private cloud ) 4.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 5. HYBRID IT AND CLOUD COMPUTING混合云 IT 以及云计算 6. STRATEGIC BIG DATA 战略性大数据 7. ACTIONABLE ANALYTICS 实战分析工具 8. MAINSTREAM IN-MEMORY COMPUTING (IMC) 主流在内存计算 9. INTEGRATED ECOSYSTEMS 整合生态系统 10. ENTERPRISE APP STORES 商用软件应用商店 第二部分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介绍 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 图中横轴为传输范围,纵轴为传输峰值速率。 UWB ( UltraWideband )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 功率的信号, UWB 能在 10 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数百 Mbit/s 至数 Gbit/s 的数据传输速率。 ZigBee 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ZigBee 协议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 (PHY) 、媒体访问控制层 (MAC) 、传输层 (TL) 、网络层 (NWK) 、应用层 (APL) 等。其中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遵循 IEEE 802.15.4 标准的规定。 ZigBee 网络主要特点是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支持大量节点、支持多种网络拓扑、低复杂度、快速、可靠、安全。 Zigbee 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应用较为广泛。 ZigBee 网络中设备的可分为协调器 (Coordinator) 、汇聚节点 (Router) 、传感器节点 (EndDevice) 等三种角色。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 mesh 网 : WSN 常用网络拓扑结构:无线 Ad hoc网络 对比与有线网络以及有存在特点接入点的无线网络而言, Ad Hoc网络更加适合无线传感网络的构建。 Ad Hoc 源于拉丁语,意思是“ for this ”引申为“ for this purpose only ”,即“为某种目的设置的,特别的”意思,即 Ad hoc 网络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网络。 IEEE802.11 标准委员会采用了“ Ad hoc 网络”一词来描述这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移动通信网络。 Ad Hoc 结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无线网络结构,即省去了无线中介设备而搭建起来的对等网络结构,只要安装了无线网卡,计算机彼此之间既可实现无线互联;其原理是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主机建立点到点连接,相当于虚拟中介设备,而其他计算机就可以直接通过这个点对点连接进行网络互联与共享。 Ad hoc 网络的特点非常符合无线传感网络的要求: l 无中心 :Ad hoc 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即是一个对等式网络。结点可以随时加入和离开网络。任何结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l 自组织 : 网络的布设或展开无需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结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结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l 多跳路由 : 当结点要与其覆盖范围之外的结点进行通信时,需要中间结点的多跳转发。与固定网络的多跳不同, Ad hoc 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的网络结点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的。 l 动态拓扑 :Ad hoc 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网络结点可以随处移动,也可以随时开机和关机,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 Ad-Hoc作为符合 IEEE 802.11 中的模式之一,作用 在 OSI 第 1 层,也就是物理层。通常的有中心节点的网络中,无线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都要通过中心接入节点或者路由来完成设备之间的通信。 Ad-Hoc 网络相当于去掉了中心节点,各个节点间通过多跳的方式进行通信,而没有了固定的拓扑结构。这样任何设备都可以直接和传输范围之内的任意节点进行通信。 Mesh 网络,也叫 mesh 路由选择方法,使用在 OSI 第3层,也就是网络层。就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作为路由器代表其他节点重新传递数据包。Mesh 网络提供了 Ad-Hoc 中缺少的多跳功能。通过在 OSI 的 1 层使用 Ad-Hoc 模式, 3 层使用 mesh 路由选择,由所有源节点构成的无线 mesh 网络就构架出来了。 P2P ( Peer-to-Peer)的方式本身意味着两个节点可以无需中心服务器直接进行数据传输。Ad-Hoc和 Mesh路由选择分别可以描述层P2P在 OSI 中不同网络层之间节点之间的通信
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受邀综述的诞生记
热度 14 远行的骆驼 2014-1-19 20:34
如果从第一次接触大环内酯开始计算,已经在这个领域14年半了,虽然研究兴趣在不断转移,从最初的工艺研究到合成方法学研究,再转而投入构效关系研究,进而开始研究新靶点新作用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我没有离开。 但研究时间长了,心里不免痒痒,最近两年逐渐琢磨什么时候写篇综述,但始终有些畏难心理,不敢写,怕写不出纲举目张的感觉,怕写不出新意来。这个领域有些非常好的综述,是“老人”写的,有些材料 甚至是内部材料,即公开文献是找不到的。在大环内酯研究中,应该说主力还是制药公司为主,充斥大量的专利文献,这是基础研究里面所不常见的。 常常看见一些研究生把开题综述拿去成功发表,不禁为之所骇然。想写综述久了,好事就上门了,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去年5月7日写信告知我拟出抗菌药物的综述专辑,要求我能否写篇自己领域的综述,7月20日交稿。不禁欣然答应。虽说日子很紧张,但是由于近学期末,教学等事务还是缠身难以动笔。自己多年养成写作习惯是脑中构思框架,不轻易动笔,一动笔必然如上发条一样快速写完。许多论文动笔其实就是两三天,好在没养成先中文后英文翻译的习惯,直接挥就;然后冷处理一周拿出再修改,经验告诉我刚写完的东西自己是挑不出毛病的。 尽管答应了,但一直到本科生答辩完毕,6月中自己开始动笔,QQ签名变成了“写综述中”,当年老同学还不解,这还要亲自动笔写,研究生干嘛呢?一动笔才发现困难还是估计不足,虽说大部分文献自己非常清楚,但还是少数文献由于不在自己研究兴趣范围内,已然忘却,需要重新阅读。就是很熟悉的文献也需要语言组织,挑出文献的贡献和重要成果也需重新阅读。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献还需要反复揣摩,看看是否在他人综述中有些别人忽略的重要细节。文献的阅读是第一关。 接下来就是组织,借助专业文献软件该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些,但是在某一小结内先写还是后写还是费思量,尤其是谁写开拓的贡献不敢弄错。有人说看看谁先发表的不是很容易么?呵呵,制药领域的特点肯定是现有专利后有论文(甚至没有论文),日期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好几次几乎是同时发表。不过好在大部分比较熟悉,有迹可循也不是难事。一些文献非常重要,可能在不同地方反复引用,感谢文献软件,不然光这个编序号就能把人整疯了。 在写综述,特别注意了几点: 1)由于制药的特点,编排基本按结构修饰部位分门别类;但是常常遇到组合修饰需要考虑放在那里论述?2)注意是否有公认的构效关系结论是否被后来推翻的?当初导致错误的结论之原因在何方?3)是否有新的药理学突破,以及晶体结构解析突破?这些可为以后合理设计奠定基础?4)自己的贡献不夸大,但也别不好意思拿出来。5)自己认为今后的重点方向需要表述出来。6)中国期刊论文也要引用,这是推广的一个机会。 考虑到工作量实在大,所以一些结构式和表格还需要研究生的协助。后来发现这里也是错误的高发区,比如结构多一个基团少一个基团的,表格数字错的;这些多是copy后未尽全部修改惹的祸。 还剩一周时候,编辑来信提醒,自己觉得写完没有问题,但是肯定有许多瑕疵没有时间不能揪出来,就要求延期两周,这个后来证明是正确的。我不断打印原稿,70多页啊,每一版都有许多错误,有语言错误,有结构错误,也有修改二次引入的新错误。 慢慢的,自己也有些疲倦了,每回都觉得应该快没错误了,但每回都揪出一小撮。后来原稿越看越快,主要是太熟了,我尽量想法每次角度不同,比如这次主要查语言,下一次主要查结构,再下一次主要核对原文表格数据,或者主要看看细节,比如化合物的编号是否按顺序,这可是我最初最害怕的事情。根据化合物出现的先后,编上数字,便于文章中引用。但往往修改后就会面对重新校对的海量任务。我采取的策略是先用原文的原始编号,不编数字。待文章改得差不多了,顺序基本不会变时候,再全文按顺序编号。尽管如此,肯定还是会在后续的修改免不了重新编排的麻烦,不过少些改动而已。 尽管要求研究生检查错误,但是自己还是做到了事无巨细,每个方面自己都复查了好几遍。不过再投了初稿后,我还是发现了几处错误,只好等同行评审后再修改吧。 综述邀稿不是等于不需要同行评审,事实上审稿人还需自己推荐。我就推荐了这个领域做得好的四个专家。后来无意发现有一个还真是我推荐的。原因在于该美国人在PDF上修改后自动留下了电脑注册的用户名。他认为“ It is a thorough and thoughtful addition to the macrolides review literature, and up to date as well.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re good, and the level of detail appropriate for this chapter. ”另一专家也认为“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is sufficient and important,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acrolides presents clearly to readers. ” 该论文已经在2013年12月份发表。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http://benthamscience.com/journal/contents.php?journalID=ctmcissueID=119030 。 大功告成之日,其实倒反而一点不兴奋了,倒有些解脱的感觉,哦终于结束了!虽然综述很费时间,但也是对自己夙愿的一个告别吧。由于综述文献截止到去年7月,投稿之后到12月发表的几篇无法再评价和引用,也是小小的遗憾。 以此纪念。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2504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2013年生命科学领域的七大进展
zhpd55 2013-12-25 09:00
《科学家》( The Scientist )杂志网站 2013年12月24日 报道了2013年生命科学领域的大进展,摘引如下,供大家参考。 2013’s Big Advances in Science A roundup of the stunning progress made in the life sciences this year By Kerry Grens | December 24, 2013 Most spectacularly evident in 2013 was how easily new techniques caught fire and spread to labs around the globe. Even researchers who don’t specialize in methods development are able to rapidly adopt—and improve upon—new approaches to answering their questions, and the result is an acceleration of progress and a cross pollination of disciplines. Here are some of the most exciting advances in the life sciences from 2013. JINSONG LI What can’ t CRISPR do?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or CRISPR, is a tool used for genome editing. In tandem with an enzyme called Cas9, the CRISPR approach allows scientists to write the genetic code any which way they want. A few years ago, CRISPR was known only for its role in immunity in bacteria and archaea. Now, labs around the globe are wrapping their arms around the technique for myriad purposes. “This new method is a game changer,” Rudolf Jaenisch,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Whitehead Institute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old The Scientist back in May. He and his colleagues generated a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e with five mutations in less than a month, “whereas the conventional way would take three to four years.” In 2013, advances in CRISPR applications decorated the pages of high profile journals with head-spinning frequency. In December alone, scientists demonstrated that CRISPR/Cas9 can correct disease causing genetic defects in mammals and human stem cells. And two papers in Science just last week laid out ways to use CRISPR in genomic screens. MADELINE A. LANCASTER Organoids galore New types of lab-grown organ buds, also called organoids, popped up in 2013. In August, scientists raised small,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embryonic human brains that could form some of the complex structures of the organ. “This demonstrates the enormous self-organizing power of human cells,” Jürgen Knoblich from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 told The Scientist when his results were published. In November, American and Spanish researchers published their data on functional, renal progenitor-like cells developed from human stem cells. A few months earlier, scientists reprogrammed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into liver buds that also took on three dimensions. The liver buds had seemingly normal metabolism and even hooked up to the host’s circulatory system when implanted in a mouse. Grow-your-own organs may not be so far off. “If you could use iPSCs to generate a truly functioning organ, then you would have this unlimited suitcase of spare parts that would be genetically matched to individuals,” Stephen Duncan, the director of the Regenerative Medicine Center at the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told The Scientist in July. COURTESY RICARDO ROSSELLO Potent stem cells The ability to reprogram skin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a simple gene-expression formula opened up a world of new experiments. This year, researchers continued to push ahead with better and faster methods to reinvent the identity of cells. Several months ago, scientists in Israel found a way to overcome one of the biggest limitations of inducing stem cells—the technique’s inefficiency. Typically, just about one out of every 10 cells prodded toward pluripotency actually do what researchers want it to, but Jacob Hanna from Israel’s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his colleagues disabled a gene that represses pluripotency and voilà : near-perfect efficiency. “I never believed we’d get to 100 percent,” Hanna told The Scientist in September. “This shows that the process of reprogramming need not be random and inefficient.” Th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eached new lows, as it were, in 2013.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generate in vivo more primitive forms of stem cells that had been accomplished before. Another group reprogrammed cells from animals lower on the tree of life than mammals, including birds, fish, and insects. And yet another team skirted the usual step of inserting genes into cells and instead used small molecules to coax cells into a pluripotent state. J. CONNELL ET AL.,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Expanded uses for 3-D printing 3-D printers can make everything from test tube racks to centrifuges to tonight’s dinner. So why not print out your own custom mini microbial universe?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gelatin mold that can house bacteria in separate compartments. “It’s basically Jell-O with things suspended in it,” chemist and bioengineer Jason Shea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old The Scientist in October. The laser from a 3-D printer then builds a little entrapment around the bacteria. Although the bacteria are held in place, signals from the cells can move through the gel. Aleksandr Ovsianikov of the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Austria,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pointed out that the technique allows researchers to build the mold any way they want. “This is a tool which potentially allows you to cross-link your gel, dress up your gel with biomolecules, or create channels in the same way,” said Ovsianikov. “This is a tool which is much more than 3-D printing.” M. CHOI Hydrogel implants In another brilliant example of manipulating scaffolded cells, researchers developed a hydrogel implant embedded with a fiber optic cable that can direct the activity of cells with light. In this case, the light stimulated cells in the hydrogel to suppress high blood sugar levels in diabetic mice. The hydrogel not only delivers light, it can detect it as well when the cells express fluorescent proteins. Seok Hyun Yun at Harvard University explained in October that his group didn’t actually invent anything new. “We put together somewhat disconnected, beautiful technologies to make work in a single system . . . and then found a way to make it all work inside the body,” he told The Scientist . The approach could give a new angle for developing cell-based therapies. The technique certainly needs some tweaking. HeLa cells are potentially tumorigenic and it’s not clear how the hydrogel would perform in different settings. WIKIMEDIA, METOC MacGuyver-style microfabrication Not all in scientific progress must involve fancier methods to solving problems. In fact, a little ingenuity and some Scotch tape goes a long way , according to Raquel Perez-Castillejos, a biomedical engineer at the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Newark. Scientists can use photolithographic technology to build little wells for culturing cells, but Perez-Castillejos and her colleagues found that cutting shapes into Scotch tape stuck to a glass slide works just fine. The team cut small rectangles and other shapes into the tape. They then peeled away the tape, leaving the shapes of tape on the glass and made a cast of the slide with a silicon-based polymer. Once the casts were hard, they could be taken off the slide, turned upside down and plated with cells for microfluidics experiments. “Sometimes we are trying to provide very high precision to problems that don’t require it, and we make it complicated for no reason,” Perez-Castillejos said in the March issue of The Scientist . WIKIMEDIA, INFERIS The next generation Up-and-com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echniques gave parents in Philadelphia their next generation, a baby boy born in May.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us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o create a method to check embryos for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gene mutations,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 mutation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mproves our ability to detect these abnormalities and helps us identify the embryos with the best chances of producing a viable pregnancy,” said Dagan Wells, a molecular geneticist at the NIHR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a statement . “Potentially, this should lead to improved IVF success rates and a lower risk of miscarriage.” The fertility doctor in Pennsylvania who used the technique to screen little Connor Levy when he was still a ball of cells said he expects the test to take off. Thumbnail image credit: Wikimedia,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 techniques , stem cells , roundup , end of year and crispr
个人分类: 新观察|2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乳腺癌研究》杂志(IF=5.78)的免费综述
zhpd55 2013-12-21 07:24
As a registrant to Breast Cancer Research , you will already be aware of the high quality, open access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However, 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subscription-related content also available? With an Impact Factor of 5.87, Breast Cancer Research is the leading breast cancer-specific research journal in the field. An institutional subscription would allow you and your colleagues full and unlimited access to comprehensive review series and opinion-led viewpoints - why not recommend a free institutional trial to Breast Cancer Research to your librarian ? To give you an example of the high calibre subscription content, the following review article has been made freely available for you to enjoy. Review Recent advances reveal IL-8 signaling as a potential key to targeting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Jagdeep K Singh, Bruno M Simões, Sacha J Howell, Gillian Farnie, Robert B Clarke a 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13, 15 :210 (30 August 2013)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To access all of Breast Cancer Research's high quality subscription content, I encourage you to recommend Breast Cancer Research to your librarian to ensure you and your colleagues have access to the latest topical and up-to-date content from leading influences in the field. Please do forward this email to your colleagues if you feel it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them.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发表特邀评述,全面介绍可拓学
anley 2013-12-17 11:59
中国科学院的 《科学通报》发表特邀评述 “ 可拓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 全面介绍可拓学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2013年第13期发表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钟义信(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的文章“评可拓学”和蔡文与杨春燕的 特邀评述 文章“ 可拓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介绍可拓学。 特邀评述 信息与系统科学 1190 可拓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 蔡文, 杨春燕 根据一定程序解决矛盾问题 , 以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处理它们 , 称为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 可拓学是研究其基础的学科 . 介绍了可拓学的基础理论 、 方法体系 、 应用情况及国际影响 , 并讨论了它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 摘要 人类的历史 , 是一部处理矛盾问题的发展史 . 根据一定的程序解决矛盾问题 ,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 , 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 , 称为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 为了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 必须研究如何用形式化表示矛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 研究处理矛盾问题的规律 , 建立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体系 , 研制处理矛盾问题的计算机软件 , 这就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 可拓学 . 本文介绍可拓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体系及其应用情况 , 并讨论其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前言 环顾古今 , 展望海内外 , 人类的历史 , 就是一部处理矛盾问题的发展史 . 1983 年 , 中国《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论文 “ 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 ” , 提出了用形式化方法处理矛盾问题这一研究方向 , 其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各行各业的矛盾问题 , 称为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 经过 30 年的研究 , 形成了一门学科 —— 可拓学 . 所谓矛盾问题 , 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人们要达到的目标 . 例如 , 要用一把只能称 100 kg 的秤去称一头远大于 100 kg 的大象 ; 要把靠左行驶的公路系统和靠右行驶的公路系统连接成一个大系统 . 在生产、经济、军事、外交、管理甚至日常生活中 , 都存在大量类似的矛盾问题 . 过去 , 是由聪明人冥思苦想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 1976 年开始 , 我们研究处理这些矛盾问题的规律 , 希望形成可操作的方法 , 以帮助各领域解决矛盾问题 . 为了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 必须研究如何用形式化表示矛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 研究处理矛盾问题的规律 , 建立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体系 , 研制处理矛盾问题的计算机软件 , 这就产生了可拓学 ( 早期称为物元分析 ). 可拓学的研究对象是矛盾问题 , 基本理论是可拓论 , 方法体系是可拓创新方法 , 可拓论和可拓创新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称为可拓工程 . 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可拓学 . 本文将介绍可拓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体系及其应用情况 , 并讨论其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艾里光束——弧线飞行的精灵(《科学通报》最新综述)
sciencepress 2013-12-10 10:05
非直线传输的艾里光束作为一种新型的光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科学界已经在信息、生物、高能激光物理等多个重要领域探索了它的应用价值。 发表在 《科学通报》 2013 年第 34 期 上的文章“ 艾里光束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对艾里光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该论文由南开大学的陈志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张泽等人结合自身在艾里光束调控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撰写。 目前,光学应用领域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人们希望光束“镊子”能绕过障碍物将细胞体或药物粒子等输送到目标区域;在军事上,人们希望激光炮弹能够不耗散能量并攻击到掩体后面的威胁目标;在激光长距离传输中,人们希望光束能量自动向中心会聚以抑制发散等。这些应用对光束的传输提出了新的要求:能量在光束横向有规律、可控地移动。不借助传输介质等外界条件实现该要求一直是科学界需要攻关的科学难题。 基于 Berry 和 Balazs 在量子力学中的研究成果, Christodoulides 等人类推地引入自弯曲传输的艾里光束。该光束的产生促进了多个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突破。比如,基于艾里光束的自弯曲特性,实现了微米粒子从一个容器到另一个容器的“光搬运”;结合艾里脉冲的不色散特性,实现了可以自弯曲传输的“光子弹”;此外,自会聚光束、自弯曲传输的电子束和等离子体激元的引导等也相继基于艾里光束的概念被一一实现。这些研究成果在各自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大提高了人们在这些领域研究和认识的水平。 在多年与 Christodoulides 等教授的合作基础上,陈志刚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艾里光束相关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其中包括首次实验产生自会聚光束;实验产生艾里表面等离子激元;基于艾里光束的“瓶颈”光束构建及微粒操控;以及对艾里光束传输行为的优化控制等。这些结果已先后发表于 Optics Letters 和 Physics Review Letter 上,且 近两年已被频繁引用,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 尽管科学界已经在艾里光束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它的研究并没有终止或减弱,而只是刚刚开始。正如陈志刚教授在论文中评述到“艾里光束以及其他自加速光束在多个领域还具有更大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他认为,艾里光束与若干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结合性,可以创新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同时,也可以推动艾里微波束、艾里声波、艾里电子波等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再做出重大贡献。 该论文的其他作者还有胡毅、张鹏和赵娟盈博士;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304165)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金 (2013CB632703) 的资助。 来源论文: 张泽, 胡毅, 赵娟莹, 等. 艾里光束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科学通报, 2013, 58(34): 3513-3520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abstract/abstract513018.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8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Douglas Hanahan和Robert A Weinberg的高引论文(>1000次/篇)
热度 8 zhpd55 2013-11-26 21:54
1. 两篇颇具影响力的综述性论文 Douglas Hanahan 和 Robert A Weinberg 在 2000年发表在 Cell 上的《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累计被引用已经仅1.2万次( Scopus ),谷歌学术搜索近1.8万次;几乎是每一位从事癌症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必读的 经典综述性 文献 。但是11年之后,二位合作有撰写了一篇新的癌症研究综述性文献,2011年3月4日在 Cell 发表,题为《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将肿瘤的六种武器扩充到十种武器。不同数据库的引用统计结果如下: 1)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 Review article Cell, Volume 100, Issue 1, January 2000, Pages 57-70 Hanahan, D.; Weinberg, R.A. Cited by Scopus (11879) 2)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 Review article Cell, Volume 144, Issue 5, March 2011, Pages 646-674 Hanahan, D.; Weinberg, Robert A. Cited by Scopus (3708)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D Hanahan, RA Weinberg - cell, 2000 - Cell Press 被引用次数:17676 相关文章 所有 94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Hallmarks of cancer : the next generation D Hanahan, RA Weinberg - Cell, 2011 - Elsevier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comprise six biological capabilities acquired during the multistep development of human tumors. The hallmarks constitute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rationalizing the complexities of neoplastic disease. They include sustaining proliferative ... 被引用次数:5597 相关文章 所有 51 个版本 引用 2 Robert A Weinberg 和 Douglas Hanahan 的高引论文(被引千次以上) 2.1 Robert A Weinberg : 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着名的 Whitehead 研究所创始人之一,他曾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癌基因 Ras 和第一个抑癌基因 Rb ,他的一系列杰出研究工作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D Hanahan, RA Weinberg - cell, 2000 - Cell Press 被引用次数: 17676 相关文章 所有 94 个版本 引用 ncsu.edu 中的 The retinoblastoma protein and cell cycle control RA Weinberg - Cell, 1995 - Cell Press 被引用次数: 4135 相关文章 所有 5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D Hanahan, RA Weinberg - Cell, 2011 - Elsevier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comprise six biological capabilities acquired during the multistep development of human tumors. The hallmarks constitute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rationalizing the complexities of neoplastic disease. They include sustaining proliferative ... 被引用次数: 5597 相关文章 所有 51 个版本 引用 Tumorigenic conversion of primary embryo fibroblasts requires at least two cooperating oncogenes. H Land, LF Parada, RA Weinberg - Nature, 1982 - europepmc.org Transfection of embryo fibroblasts by a human ras oncogene does not convert them into tumour cells unless the fibroblasts are established and immortalized before transfection. The embryo fibroblasts become tumorigenic if a second oncogene such as a viral or cellular ... 被引用次数: 2527 相关文章 所有 10 个版本 引用 更多 uu.nl 中的 Identification of a human DNA segment having properties of the gene that predisposes to retinoblastoma and osteosarcoma SH Friend, RA Bernards, S Rogelj, RA Weinberg … - …, 1986 - igitur-archive.library.uu.nl The genomes of various tumor cells contain mutant oncogenes that act dominantly, in that their effects can be observed when they are introduced into non-malignent cells. There is evidence for another class of oncogenes, in which tumour-predisposing mutations are ... 被引用次数: 2442 相关文章 所有 9 个版本 引用 Creation of human tumour cells with defined genetic elements …, RL Beijersbergen, MW Brooks, RA Weinberg - Nature, 1999 - nature.com Abstract During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cancer cells acquire genetic mutations that override the normal mechanisms controlling cellular proliferation. Primary rodent cells are efficiently converted into tumorigenic cells by the coexpression of cooperating oncogenes ... 被引用次数: 1926 相关文章 所有 7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generates cells with properties of stem cells …, K Polyak, C Brisken, J Yang, RA Weinberg - Cell, 2008 - Elsevier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a key developmental program that is often activated during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We here report that the induction of an EMT in immortalized 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HMLEs) results in the acquisition of ... 被引用次数: 2443 相关文章 所有 34 个版本 引用 Tumor suppressor genes RA Weinberg - Science, 1991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For the past decade, cellular oncogen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biologists intent o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origins of cancer. As the present decade unfolds, oncogenes are yielding their place at center stage to a second group of actors, the tumor ... 被引用次数: 1609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i hEST2/i, the Putative 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Gene, Is Up-Regulated in Tumor Cells and during Immortalization …, Q Liu, S Bacchetti, DA Haber, RA Weinberg - cell, 1997 - Elsevier Telomerase, the ribonucleoprotein enzyme that elongates telomeres, is repressed in normal human somatic cells but is reactivated during tumor progression. We report the cloning of a human gene, hEST2, that shares significant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the telomerase ... 被引用次数: 1844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Twist, a master regulator of morphogenesis,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umor metastasis …, P Savagner, I Gitelman, A Richardson, RA Weinberg - Cell, 2004 - Elsevier Metastasis is a multistep process during which cancer cells disseminate from the site of primary tumors and establish secondary tumors in distant organs. In a search for key regulators of metastasis in a murine breast tumor model, we have found that the ... 被引用次数: 1843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Association between an oncogene and an anti-oncogene: the adenovirus E 1 A proteins bind to the retinoblastoma gene product …, SH Friend, M Raybuck, RA Weinberg … - …, 1988 - staging-www.nature.com One of the cellular targets implicat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by the adenovirus EIA proteins is a 105K cellular protein. Previously, this protein had been shown to form stable protein/protein complexes with the EIA polypeptides but its identity was unknown. Here, ... 被引用次数: 1300 相关文章 所有 7 个版本 引用 scottsdalecc.edu 中的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RS Weinberg , D Gould - 2010 - books.google.com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best-selling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book on the market,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Fifth Edition, provides a thorough introduction to the key concepts in the field. Written by internationally respected authors, it ... 被引用次数: 1751 相关文章 所有 10 个版本 引用 stanford.edu 中的 Effects of an Rb mutation in the mouse …, EM Schmitt, RT Bronson, MA Goodell, RA Weinberg - Nature, 1992 - stanford.edu The retinoblastoma gene is mutated in several types of human cancer and is the best characterized of the tumour-suppressor genes. A mouse strain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which one allele of Rb is disrupted. These heterozygous animals are not predisposed to ... 被引用次数: 1565 相关文章 所有 8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i hSIR2SIRT1/i Functions as an NAD-Dependent p53 Deacetylase …, RA Frye, TK Pandita, L Guarente, RA Weinberg - Cell, 2001 - Elsevier DNA damage-induced acetylation of p53 protein leads to its activation and either growth arrest or apoptosis. We show here that the protein product of the gene hSIR2SIRT1, the human homolog of the S. cerevisiae Sir2 protein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cell aging and in ... 被引用次数: 1623 相关文章 所有 10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Stromal fibroblasts present in invasive human breast carcinomas promote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through elevated SDF-1/CXCL12 secretion …, R Naeem, VJ Carey, AL Richardson, RA Weinberg - Cell, 2005 - Elsevier Fibroblasts often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stromal cells within a breast carcinoma, yet the functional contributions of these cells to tumorigenesis are poorly understood. Using a coimplantation tumor xenograft model, we demonstrate that carcinoma-associated ... 被引用次数: 1635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Tumor spectrum analysis in i p53/i-mutant mice …, EM Schmitt, S Halachmi, RT Bronson, RA Weinberg - Current Biology, 1994 - Elsevier Background: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is mutated in a large percentage of human malignancies, including tumors of the colon, breast, lung and brain. Individuals who inherit one mutant allele of p53 are susceptible to a wide range of tumor types. The gene ... 被引用次数: 1458 相关文章 所有 5 个版本 引用 nih.gov 中的 The basics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R Kalluri, RA Weinberg -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9 - ncbi.nlm.nih.gov Abstract The origins of the mesenchymal cells participating in tissue repair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notably tissue fibrosis, tumor invasiveness, and metastasis, are poorly understood. However, emerg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pithelial-mesenchymal ... 被引用次数: 1546 相关文章 所有 8 个版本 引用 Cellular oncogenes and multistep carcinogenesis H Land, LF Parada, RA Weinberg - Science, 1983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Two dozen cellular proto-oncogenes have been discovered to date through the study of retroviruses and the use of gene transfer. They form a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heterogeneous group. At least five distinct mechanism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 被引用次数: 1120 相关文章 所有 4 个版本 引用 lumc.nl 中的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in tumour stroma promote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 AL Richardson, K Polyak, R Tubo, RA Weinberg - Nature, 2007 - nature.com Abstrac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been recently described to localize to breast carcinomas, where they integrate into the tumour-associated stroma. However, the involvemen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their derivatives) in tumour pathophysiology ... 被引用次数: 1331 相关文章 所有 13 个版本 引用 The neu oncogene: an erb-B-related gene encoding a 185,000-Mr tumour antigen …, SJ Decker, JA Drebin, MI Greene, RA Weinberg - 1984 - nature.com A series of rat neuro/glioblastomas all contain the same transforming gene (neu) which induces synthesis of a tumour antigen of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M r) 185,000 (p185). The neu oncogene bears homology to erb-B and the tumour antigen, p185, is serologically ... 被引用次数: 1011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Tumou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itiated by microRNA-10b in breast cancer L Ma, J Teruya-Feldstein, RA Weinberg - Nature, 2007 - nature.com Abstract MicroRNA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regulating diverse cellular pathways. Although there is emerging evidence that some microRNAs can function as oncogenes or tumour suppressors, the role of microRNAs in mediating cancer metastasis remains unexplored. ... 被引用次数: 1307 相关文章 所有 14 个版本 引用 Association of Sos Ras exchange protein with Grb2 is implicated in tyrosine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 MW Brooks, L Buday, AM Sizeland, RA Weinberg - 1993 - nature.com The proteins Grb2–Sem-5, Shc and So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signalling pathway from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to Ras. Grb2–Sem-5 binds directly to murine Sos1, a Ras exchange factor, through two SH3 domains. So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ligand-activated ... 被引用次数: 1051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The neu oncogene encodes 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CI Bargmann, MC Hung, RA Weinberg - 1986 - nature.com The neu oncogene is repeatedly activated in neuro-and glioblastomas derived by transplacental mutagenesis of the BDIX strain of rat with ethylnitrosourea 1. Foci induced by the DNAs from such tumours on NIH 3T3 cells contain the neu oncogene and an ... 被引用次数: 1104 相关文章 所有 5 个版本 引用 aacrjournals.org 中的 Oncogenes, antioncogenes, and the molecular bases of multistep carcinogenesis RA Weinberg - Cancer Research, 1989 - AACR Tumorigenesis in humans and laboratory animals is a com plex, mu11ÂĄstepprocess (1, 2). In humans, in whom the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only indirectly, measurements of age- depen dent tumor incidence indicate kinetics dependent on the fifth or sixth power of ... 被引用次数: 1005 相关文章 所有 5 个版本 引用 2.2 Hanahan, D — San Francisco, USA 3 highly cited papers in open-access literature. URL to this profile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94143-0534.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New York 11724.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D Hanahan , RA Weinberg - cell, 2000 - Cell Press 被引用次数:17676 相关文章 所有 94 个版本 引用 protocol-online.org 中的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of i Escherichia coli/i with plasmids D Hanahan -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983 - Elsevie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bability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by plasmids have been evaluated. A set of conditions is described under which about one in every 400 plasmid molecules produces a transformed cell.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 cell growth in ... 被引用次数:10000 相关文章 所有 7 个版本 引用 Patterns and emerging mechanisms of the angiogenic switch during tumorigenesis D Hanahan , J Folkman - cell, 1996 - Cell Press 被引用次数:6172 相关文章 所有 6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D Hanahan , RA Weinberg - Cell, 2011 - Elsevier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comprise six biological capabilities acquired during the multistep development of human tumors. The hallmarks constitute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rationalizing the complexities of neoplastic disease. They include sustaining proliferative ... 被引用次数:5597 相关文章 所有 51 个版本 引用 nih.gov 中的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triggers the angiogenic switch during carcinogenesis …, P Thorpe, S Itohara, Z Werb, D Hanahan - Nature cell …, 2000 - nature.com Abstract During carcinogenesis of pancreatic islets in transgenic mice, an angiogenic switch activates the quiescent vasculature. Paradoxicall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ts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constitutively. Nevertheless, a synthetic inhibitor ( ... 被引用次数:1888 相关文章 所有 9 个版本 引用 harvard.edu 中的 Induction of angiogenesi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hyperplasia to neoplasia J Folkman, K Watson, D Ingber, D Hanahan - Nature, 1989 - web1.tch.harvard.edu It is now well established that unrestricted growth of tumours is dependent upon angiogenesis1, 2. Previous studies on tumour growth, however, have not revealed when or how the transition to an angiogenic state occurs during early tumour development. The ... 被引用次数:1863 相关文章 所有 8 个版本 引用 Techniques for transformation of E. coli D Hanahan - DNA cloning, 1985 被引用次数:1530 相关文章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MMP-9/gelatinase B is a key regulator of growth plate angiogenesis and apoptosis of hypertrophic chondrocytes …, G Bergers, JE Berger, JA Helms, D Hanahan … - Cell, 1998 - Elsevier Homozygous mice with a null mutation in the MMP-9/gelatinase B gene exhibit an abnormal pattern of skeletal growth plate vascularization and ossification. Although hypertrophic chondrocytes develop normally, apoptosis, vascularization, and ossification are delayed, ... 被引用次数:1375 相关文章 所有 7 个版本 引用 Heritable formation of pancreatic β-cell tumours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recombinant insulin/simian virus 40 oncogenes D Hanahan - Nature, 1985 - nature.com Abstract Following the transfer into fertilized mouse eggs of recombinant genes composed of the upstream region of the rat insulin II gene linked to sequences coding for the large-T antigen of simian virus 40, large-T antigen is detected exclusively in the beta-Cells of the ... 被引用次数:1141 相关文章 所有 5 个版本 引用 akadns.net 中的 Signaling vascular morphogenesis and maintenance D Hanahan - SCIENCE-NEW YORK THEN WASHINGTON-, 1997 - columbia.akadns.net Blood vessels are constructed by two processes: vasculogenesis, whereby a primitive vascular network is established during embryogenesis from multipotential mesenchymal progenitors, and angiogenesis, in which preexisting vessels (both in embryo and adult) ... 被引用次数:1164 相关文章 所有 21 个版本 引用 更多 Benefits of targeting both peri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the tumor vasculature with kinase inhibitors …, E Bergsland, D Hanahan - Journal of Clinical …, 2003 - Am Soc Clin Investig Methods Drug treatment of transgenic mice. The mice in these studies were males and females of the RIP1Tag2 transgenic mouse lineage that were bred 45 generations into the C57Bl/6J background. Animals were treated from 5 to 10.5 weeks of age in the prevention ... 被引用次数: 1109 相关文章 所有 7 个版本 引用 sciencedirect.com 中的 Antiangiogenic therapy elicits malignant progression of tumors to increased local invasion and distant metastasis …, H Okuyama, F Viñals, M Inoue, G Bergers, D Hanahan … - Cancer cell, 2009 - Elsevier Multiple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have been therapeutically validated in preclinical cancer models, and several in clinical trials. Here we report that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targeting the VEGF pathway demonstrate antitumor effects in mouse models of pancreatic ... 被引用次数: 1120 相关文章 所有 18 个版本 引用 Modes of resistance to anti-angiogenic therapy G Bergers, D Hanahan -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8 - nature.com Abstract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targeting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signalling pathways are affording demonstrabl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mouse models of cancer and 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human cancers. However, in both preclinical and ... 被引用次数: 1045 相关文章 所有 10 个版本 引用 3. Robert A Weinberg 和 Douglas Hanahan 的合作者关系图 3.1 Robert A Weinberg 合作者关系图 3.2 Douglas Hanahan 合作者关系图
个人分类: 新观察|29615 次阅读|15 个评论
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热度 13 JQWangIoP 2013-11-14 03:09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 汪卫华教授 应《物理学进展》编辑的邀请为该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非晶态物质的 175 页的长篇综述文章。该文章基于科学发展历史,用科普的语言,科学史诗的风格,着重介绍了非晶态物质的的发展历史、材料学特征、基本物理性能、应用进展和前景。尤其对金属玻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材料学、物理学和工业应用的多维角度,做了有趣而又详实的介绍和科普。 各种有趣的故事、博古通今的知识面、幽默通俗的语言、漂亮的图片、高屋建瓴的科学视野…… 摘抄文中部分语句和图片供大家欣赏,全文 pdf 文件可在科学网非晶论坛下载 (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285406-1-1.html )或者 http://mmp.iphy.ac.cn/UpLoadFile/2013110515562273499.pdf 。 --------------------------------------------------------------------------------------------------------- 俺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本文试图用科普的语言,希望能摆脱古板、江湖黑话一样的专业术语,结合非晶的研究历史和故事来叙述。 本文另一个目标是希望能给出正在研究的非晶问题和研究状况的全貌。从事研究需要尽早的知道研究领域的全貌。不了解全貌,就想做出出色的科研工作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和不周全的做法。 苏格拉底说过:只用眼睛看的人是瞎子。 非晶研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非晶领域的工作和成果大多不是什么天才的工作,而是具有耐心的平凡人通过艰苦努力、持续的工作做出的杰出成就。其实,任何一项成果和发现何尝不是如此,都是对科学家意志和耐心的巨大考验! 在Santa Barbara 卡弗里理论物理 研究参加一个为期3 个月的“非晶物理前沿问题”研讨 班, 期间,很多时候, 晚 上11 点 了,还可看见这些科学家在各自的办公室研 读文献,讨论、争论问题。 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着让人感动。 (JQW注:也是俺在外留学最深的感触之一,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图 1 可以生动地说明玻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对奇特的玻璃已经习焉不察,对于玻璃的物理本质了解非常有限。 非晶的结构和性能都随时间发生演化,时间和非晶密不可分。所以丹麦非晶物理学家 J Dyre 领导的研究中心的名称就叫“玻璃和时间”。(JQW注:Dyre教授具有推荐诺奖候选人资格,他已经在Rev.Modern.Phys.上发了两篇综述了) 迄今为止,已经有 4 位科学家因从事和非晶相关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 P. W. Anderson , N. F. Mott , P. J. Flory 和 高锟 。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材料学家 R. Cahn 曾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因为莎翁的用语总是最恰如其分的)来劝导学者、科学家们在对待名词、术语使用上能更加宽容一些 。在莎翁罗密欧和朱丽叶剧中,朱丽叶为人们对家族姓氏的过分偏见而非常苦恼,她说:“名字就那么重要吗?我们唤作玫瑰的花朵,叫另一个名字也同样芬芳” (What's in a name? that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 像色心和液晶的发现一样 ,非晶合金的发现,再一次证明是科学上的见识和洞察力,而不是粗浅的经验和运气导致了技术上的突破。凝固是最重要的液态到固态的相变,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冶金技术。这个古老的领域因为物理冶金学家 Duwez 的工作完全改变了面貌。这就是大师的作用!非晶合金的发现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 笔者 2004 年在剑桥大学访问的时候,曾听著名的 R. Cahn 教授说过:研究非晶材料和物理应该去的几个地方: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剑桥大学,哥廷根大学,以及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 (JQW注: 2010 年,听一个德国的青年才俊亲口对我说,他做博后最想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加州理工学院Johnson组,另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教授组。 2012年听某美国工程院院士说当今金属玻璃最应该关注的两个活跃的地方一个是德国Eckert组,另一个是中国汪卫华教授组。 听说某著名L教授只看三个组的文章:Johsnon组,Wang组,日本东北大学Inoue组。 ) 从物理的角度来说,非晶中最重要、最有趣而且最深刻的未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液态和玻璃态之间转变的物理本质即玻璃转变。 金属玻璃的朦胧美。 金属玻璃的刚柔并济! 关于流动:古希腊哲学家 Heraclitus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 540-475 年)说 : 万物皆流。…梵高名画《星和月》中整个世界都在流动。…自然科学常用比拟流体流动进行研究。如热学中把热当做热流进行研究;电磁学中将电看做电流,把磁看做磁流体;光学中有比拟流体波动的“波图 194. (上)山中的巨石和溪水都在流动,(中)流动沙丘和山、流动的银河系,(下)梵高名画《星和月》中整个世界都在流动动说”等等。就连最深沉,最复杂的人类感情都可以有“流动”来表达。我国古代诗词名家就颇善于用“流动”来表达各种情感。我们能耳熟能详的诗句,如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辛弃疾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等等,都恰到好处的用“流”表达了他们的深沉的情感,形成了千古名句。同样,“流” (flow) 在非晶结构变化过程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流变在认识非晶本质和特性中起重要的作用。 具有无序堆积结构的物质的流动符合剪-胀模型,比如金属玻璃和沙子。 【( ©JQW ) 当波浪刚刚退去,我们漫步在沙滩上,沙子在脚压力下发生剪切流动,同时也发生了膨胀。由于沙子膨胀、堆积密度变小使得脚周围的水迅速渗进去了(类似海绵吸水效应)。金属玻璃塑性变形时,也有类似的剪胀效应。】 非晶物理和材料的研究还处在婴儿期。预测一个婴儿的未来,总结和展望一个新兴和快速发展的学科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结合非晶物理和材料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发展给人们的启示对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可以梳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思路,凝炼非晶物理和材料中的重要和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供参考和讨论。 非晶研究领域 50 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以下4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非晶本质和玻璃转变问题,包括18个具体研究方向。 第二类问题是 和非晶结构有关的问题,包括7个具体研究方向。 第三类是非晶物质的失稳问题。 包括13个具体研究方向。 第四类是非晶形成能力、形成机制、非晶成分设计、 制备方法、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问题, 包括12个具体研究方向。 以上为俺的读书摘要,推荐大家阅读“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个人分类: 金属玻璃|17895 次阅读|25 个评论
pH值和盐离子对纳滤过程的影响-------综述
热度 3 gentleman 2013-9-17 23:42
Effects of pH and salt on nanofiltration –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438 (2013) 18-28 纳滤可有效分离小分子和盐离子,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废水处理、水纯化、脱盐、食品加工和生物分离等领域。众所周知, pH 值和盐离子极大地影响纳滤分离性能。为了优化纳滤分离过程效率,研究 pH 和盐离子对纳滤的影响极为重要。本文旨在综述不同 pH 和盐离子环境下纳滤性能的研究结果,集中讨论了各种现象背后的机理。 pH 和盐离子对纳滤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膜通量、溶质截留率和污染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取决于溶质类型和溶液组成。为了解释这些影响,纳滤膜特性通过物理、化学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得以表征。本文总结了八种可能的机理解释并给出实际操作建议。同时,为了阐明部分复杂的实验现象,本文综述了一些新颖有趣的的观点,如显性离子、共离子竞争、盐析效应诱发孔溶胀、电荷诱发浓差极化 。本文不仅为实验现象提供了各种可能的解释,还为优化分离过程和膜组件维护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导。 论文下载地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673881300224X 自评:认为是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篇论文了,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基本把各种可能的机理解释都总结和论述了,相信只要兄弟你的结果是正确的,总有一款解释适合它(不仅适用于纳滤,同样适用于超滤和反渗透)。文中也提出了还有哪些研究需要完善,比如高盐浓度下 pH 对不同盐离子截留率的影响很有可能与低盐浓度下不同,还有对不同 pH 和盐浓度下纳滤膜的物理表征。不足之处就是当时画图水平差,应该用更多的示意图来表达不同的假说,这样文章会有更强的可读性。
个人分类: 学习|77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内微博研究综述
热度 3 terahertz 2013-9-15 15:15
( 本文发表《情报杂志》2013年第9期 ) 国内微博研究综述 周金元 , 张莎莎 , 刘桂锋 , 王振 摘要 : 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微博研究作者和主题进行分析,发现核心作者所在学科主要集中在新闻学、管理学和情报学,从五个方面讨论微博研究现状及进展:微博一般理论、微博与突发事件、微博舆情、微博与个体、微博与社会组织,提出未来微博研究发展趋势:技术突破、学科合作、实践导向、自律。 关键词: 微博; 文献计量学; 核心作者; 研究主题; 研究进展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30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飞行器、航天飞行器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自动化学报2013.6】
nuaazsj 2013-7-12 18:15
自动化学报2013年第六期集中刊发了“飞行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航天飞行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两篇综述文章,对航空航天与运动体控制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两篇文章均为黄琳院士约稿,应该是“控制学科发展战略”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注:“控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是经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四届十二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批准,由黄琳院士负责,并依托北京大学开展的关于“控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信息来自于相关报道 ) 飞行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陈宗基 张汝麟 张平 周锐 【全文链接】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8096 摘要 当前, 飞行器控制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对飞行器的发展趋势、新需求和新技术特征的分析, 本文从飞行器新技术特征、信息化环境、无人系统自主性、高可靠可重构容错系统、飞控系统评估与确认五个方面研究和分析了飞行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达到利用机遇和赢得挑战的目标, 作者建议加强如下五个方面的研究: 加强面向飞行器新技术特征的飞行器控制概念、理论与方法研究; 加强面向信息化环境的控制、计算与通讯一体化, 以及控制、决策与管理一体化的研究; 加强面向不确定性的无人系统高级别自主性的研究; 加强面向高可靠、高安全性的可重构容错飞控系统的研究; 加强面向高效、高可信度的飞控系统评估与确认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 飞行控制, 飞行器新特征, 信息化, 容错系统, 自主能力 引用格式 陈宗基, 张汝麟, 张平, 周锐. 飞行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自动化学报, 2013, 39(6): 703-710 DOI 10.3724/SP.J.1004.2013.00703 航天飞行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包为民 【全文链接】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8095 摘要 总结了航天飞行器控制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挑战, 概括了未来进入空间航天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控制技术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 分析了现阶段航天飞行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对未来航天飞行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航天飞行器, 控制, 运载器, 动力学 引用格式 包为民. 航天飞行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自动化学报, 2013, 39(6): 697-702 DOI 10.3724/SP.J.1004.2013.00697
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超声速飞行器】2013.5.16阅读文章及感受
yincwxa2006 2013-5-16 17:40
1 周伟郭纲吕琳琳 2012 年世界巡航导弹发展综述飞航导弹 2013 年第 3 期 9-15 主要介绍了 2012 年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世界主要国家巡航导弹的基本发展情况,分析这些国家巡航导弹力量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总结概括了各国巡航导弹发展的重点与特点。 2 党爱国郭彦朋王坤国外高超声速武器发展综述飞航导弹 2013 年第 2 期 12-18 高超声速技术是世界武器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自隐身技术问世以来军事技术上取得的最重要进展。当前,世界军事强国积极研究高超声速技术,并试图将这一技术最终应用于武器发展。回顾了国外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高超声速武器的能力特点,分析了其对国际形势、作战理论与方式的影响。 ( 作用:讲述了高超声速武器的能力特点 ) 3 吴宏鑫孟斌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研究综述 * 力学进展 2009 年 11 月 25 日第 39 卷第 6 期 756-765 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研究主要讨论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控制问题和无动力高超声速飞行器返回再入控制问题 . 吸气式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主要针对于两种构型 : 锥体加速器构型和 X-30 构型 , 无动力高超声速飞行器主要考虑 X-33 和 X-38 构型 . 分别对锥体加速器构型、 X-30 构型和再入模式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进行了综述 , 并指出了近来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 . ( 作用:讲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特点,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分类介绍所建立的飞行动力学模型,以及对其控制设计的研究成果,缺点是关于控制设计方法的介绍不足,不够明确,好处是飞行动力学模型可以直接使用,且可以基于此文参考文献找到经典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
个人分类: 高超声速飞行器|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的主要参考文献(42篇)
jldxwsj2000 2013-5-13 21:40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工厂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展望.发展中的中国工厂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42一248 2.李军等.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开发应用进展.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5 (4) ,102—107 3.刘布春,王石立,马玉平等.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气象科技,2002,30(4):193—203 4.高亮之,金之庆,黄耀等.水稻计算机模拟模型及其应用之一:水稻钟模型一水稻发育的 计算机模型.中国农业气象,1989 10(2):3一10 5.戚昌瀚等.水稻生长日历模拟模型研究综合报告.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 ,14( 3 ): 218—223 6.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等.COTGROW: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棉花学报,1996, 8(4):180—188 7.冯利平,高亮之等.小麦发育期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作物学报,1997,23(4):418—424 8. LiBaoguo . Modeling the branching patterns of peach tree branches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after being pruned, Acta Botanica Sinaca, 2004, 46(7): 9.李萍萍等.温室中生菜生长动态及生产潜力的模拟模型,生物数学学报,1999,14(1):77-81 10. 缪新锋 于海业.温室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6 11.徐刚,郭世荣等 温室小型西瓜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 . 果树学报 , 2005,(02) . 12.倪纪恒,罗卫红等 温室番茄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06) .353-360 13.袁昌梅,罗卫红等. 温室网纹甜瓜叶面积与光合生产模拟模型研究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6,(01) :61-68 14.高志奎,高荣孚,何俊萍,王梅,刘晓波等. 日光温室茄子光合的数学模型模拟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02) 15.汤亮, 朱艳, 鞠昌华, 曹卫星等 油菜地上部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03) 16.李化龙,陈端生,刘新生,李四虎等. 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模拟模型研究 . 陕西气象 , 2006,(2 ) 17.陈青云等.黄瓜温室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1,21(6): 142-146 18.李东生等.植物叶片厚度日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2006,(2):247-252 19.GijZen H, Dayan E. HORTISIM: a mexlel for greenhouse crops and greenhouse climate. Acta Hort.1998, 456: 441-450 20.Cohen S.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cepts in the greenhouse crop model HORTISIM. Acta Hnrt.1998, 456:431-440 21.Jones J W, Kenig A, Vallejos C E. Reduced state-variable tomato growth model. Traps of ASAE. 1999, 42 (1):255-265 22.Irmak A, Jones J W. Use of crop simulation to evaluate antitranspirattt effects on tomato growth and yield. Traps of ASAE.2000, 43 (5):1281-1289 23.Bakker J C, Uffelen J A M Van. 'Ihe effects of diurnal temperature regime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glasshouse sweet pepper.Neth J of Agric Sci.1988, 36 (19):36-88 24.Klaring H P, Heibner A, Fink M. Growth of a sweet pepper crop-measurements for modeling. Acts Hort.1996, 417: 107-112 25.Heuvelink E, Marcelia L F M.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in tomato and cucumber. Acts Hort.1989, 260: 149-lss 26.Heuvelink E, Bertin N. Dry amtter production in a tomato crop: comparison of two simulation models Hart Sci.1993 ,68: 995-1011 27. Heuvelink E. Dry matter production in a tomato cmp:menu and simulation.Ann Bot.1996, 75: 369-379 11.Heuvelink E.Dry matter partitining in a tomato crop:validation of a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Ann Bot.1995,77: 7l-80 28. Marcelis L F M. A simulation model for dry matter partitioning in cucumber. Ann Bot.1994, 74: 43-52 29. Maroelia L F M. Fruit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to the fruits in cucumber .Effect of fruit load and temperature.Scientia Hortic .1993, 54: 107-121 30. Marcelia L F M. Effects of sink demand on photosynthesis in cucumber. J Exp Bot.1991, 42: 1387-1392 31. Maroelie L F M. The dynamics of growth and matter distribution in cucumber. Ann Bot.1992, 69: 487-492 32. Spitters C J T, Van Keulen H, Van Kraalingen D W C. A simple and universal crop growth simulator:SUCROS87. In: Ra- bbinge R Ward SA, Van Leer HH, eda. Simulation and systems management in crop protection.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Pudoc, 1989. 147-181 33. Spittexs C J T, Touaeaint H A J M, Coudriaan J. Separating the diffuse and direct component of global rad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 canopy photosynthesis: Part Components of incoming radiation.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86, 38:217-229 34. Spittere C J T. Separating the diffuse and direct component of global rad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 canopy photosynthesis: PartR Calculation of canopy photosynthesis. A 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86, 38:231-242 35. Fisher P R, Heina R D. The greenhouse CARE system: a decision-support system for height control and scheduling of potted flowering pLmts.Acts Hort.1996, 417: 41-45 36. Ehler E, Brogsard. Integration of the greenhouee care system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uter tocontrol flowering and elongation of lilium long;fforum. Acts Hort.1996, 418: 69-77 37. Costes E,Sinoquet H,Kelner J J.Godin C Exploring Within_tre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of Two Apple Tree Cuitivars Over 6Years Annals of Botany.2003,91:91-104 38. Seleznyova A N,Greer D H.Effects and leaf position on leaf area expansion of kiwifruit (Actinidia deliciosa) shoots:Development of amodeling framework.Annals of Botany.2001,88:605-615 39. de Reffye P,Hu B G.Relevant qualitative choices for building an efficient dynamic plant growth model:GREEN-LABcase.In: Hu B G and Jaeger M(eds).plant Growth Mod 40. Yan H P,Kang M Z,de Reffye P,et al.A dynamic,architecturalplant model simulating resource-dependent growth.Annals of Botany.2004,93:591-602 41. Pages L,Vercambre G,Drouet JL,et al.Root Typ:a Ge eling and Applications.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and Springer.Beijing.2003,87-107 42. Pages L,Vercambre G,Drouet JL,et al.Root Typ:a Generic Model to Depict and Analyze the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Plant and soil .2004,258:103-119
个人分类: 专题综述|25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折腾的转博过程
热度 1 dhqkxw 2013-3-15 16:51
今天下午1:50-2:00,十分钟,我完成了转博最后一关——答辩。至此,从一月份就开始的转博过程暂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等待最后的结果。不管怎样,我心坦然,能转就好好把博士读完,不能转就争取硕士按时毕业,回去工作吧,已经耗不起了。 难以理解的转博条件 一月初,研究生院发出通知,2011级硕士转博工作正式开始: 本学期基础医学将以 课程组为单位 完 成两件事情: 1、全体2011级硕士生专业课和专业外语课的考试。 2、符合条件、有意愿转博的同学提出转博申请。 具体的细则及有关规定请查阅附件的通知和文件。特别是转博的同学,各学科组会有名额限制,下学期还需要进行口试和复试,毕业时申请博士学位亦有条件,请认真阅读文件。 学校要求的转博条件是: 1.遵纪守法,尊重师长,团结友爱,行为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热心参加各种社会或公益活动,身心健康; 2.已修完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全部学分,课程学习成绩优良,平均级点达到2.0以上; 3. 博士生资格考核前至少已投寄一篇综述 ; 4. 博士生资格考核口试成绩合格; 5. 博士生资格考核笔试成绩合格且课程平均级点达到2.0以上。 其他条件还好,就是第3条让我们难以理解,特别是我的导师,在米国呆了三十年,在他眼里review都是大牛受邀之作,小小硕士写review有何价值?不过既然有这个要求,只好写了。可能学校也觉得这个要求不太合理,过几天又给我们发邮件,重新界定了这个条件: 研究生院关于“ 博士生资格考核前至少已投寄一篇综述” 的界定,符合下列3项之一即可: A、已投寄并有评审费缴费单; B、已投寄并有对方回复经通讯作者的邮件(打印邮件页面); C、以上两项均没有,但确实已投寄的,出示投寄稿件并由导师签字确认确已投寄,要注明投寄的刊物名称。 这样的话,review是肯定要写了,于是跟导师商量,指定了方向,就开始阅读文献。考虑到导师的英文比中文好,也为了挑战下自己,我决定用英文写。研一实验不多时,写了篇中文综述,用英文还是第一次。过程是相当难受的,因为时间迫在眉睫,想在寒假前写好,让导师修改。大概写了半个月,先让实验室小老师修改下,就发给导师了。导师比较给力,很快就给我修改好了,但是说没地方投。我很理解导师,这样的牛人怎么会给小硕发表review坏了自己的名声呢。于是就暂时搁置,回家过年了。 过年来后,觉得不投不行,对转博很不利,于是翻译成中文,跟老师商量后投到所里的期刊上了,此事算是完成。不过后来,研究生院又给我们发了封邮件: 1、通知里规定是“投寄”综述,我们的要求降为“ 撰写“一篇综述或者文献报告,可以不投寄,但 须导师过目签字 。2、研究生院考核的时候,同等条件下或者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发表“,”投寄“和”撰写“优先权依次递减。 看到这封邮件,真的觉得好笑。研究生院从一开始就提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结果自己一步步退让,最后把要求降到最低。此邮件一发,很多同学就不急着投了,中文期刊上也就少了很多垃圾文章了。
个人分类: My Lab|7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怎样写一篇出色的综述(转)
热度 1 waixinmao 2013-2-21 15:03
转自:http://chenjinghua.net/sci/how-to-write-a-good-review-257.html 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 综述 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 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 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 “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文献: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4 、综述的写作步骤    选定题目:选定题目对综述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题首先要求内容新颖,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提炼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题目。选题还应选择近年来确有进展,适合我国国情,又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注的课题,如对国外某一新技术的综合评价,以探讨在我国的实用性;又如综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供普及和推广。选题通常有几种: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题目不要过大,过大的题目一定要有诸多的内容来充实,过多的内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这不但增加阅读、整理过程的困难,或者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难以深入,往往流于空泛及一般化。实践证明,题目较小的综述穿透力强,易深入,特别对初学写综述者来说更以写较小题目为宜,从小范围写起,积累经验后再逐渐写较大范围的专题。此外,题目还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查阅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对初学者来说,查找文献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许多初学综述写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加工处理: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要考虑到医学界专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按常规修稿方法,反复修改加工。    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个人分类: 科学论文写作|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SCI综述论文十大发文国家与地区、机构和期刊:2012
热度 5 wanyuehua 2013-2-6 08:12
2012 年全球学者共被 SCI 收录 66,266 篇综述论文(截至到 2013 年 2 月 5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全球综述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国家与地区见表 1 ,全球综述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见表 2 ,全球综述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 3 ,全球综述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机构见表 4 ,全球综述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见表 5 。 2012 年 SCI 收录全球 151 个国家与地区、 9056 个研究机构的发表的综述论文, 66,266 篇综述论文发表在 4291 种 SCI 收录期刊上。 注: SCI 分析功能只能统计合作者,不能分析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所以本文的统计的国家与地区和机构均为合作者,即 1 篇论文有 6 个国家和地区会被 6 个国家与地区分别统计。另外, 153 记录占 0.231% 没有国家与地区分析字段的数据、 244 记录占 0.368% 没有研究机构分析字段的数据,这些记录均不能统计。 表 1 2012 年 SCI 收录全球学者综述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国家与地区 排名 国家与地区 发文量 占 66,266 篇综述论文 量的百分比( % ) 1 美国( USA ) 22776 34.371 % 2 英格兰( ENGLAND ) 6962 10.506 % 3 德国( GERMANY ) 5481 8.271 % 4 中国( PEOPLES R CHINA ) 4491 6.777 % 5 意大利( ITALY ) 4355 6.572 % 6 加拿大( CANADA ) 3814 5.756 % 7 法国( FRANCE ) 3732 5.632 % 8 澳大利亚( AUSTRALIA ) 3409 5.144 % 9 日本( JAPAN ) 2895 4.369 % 10 西班牙( SPAIN ) 2668 4.026 % 表 2 2012 年 SCI 收录全球学者综述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 66,266 篇综述论文量的百分比( % ) 1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 ) 1176 1.775 % 2 多伦多大学( Univ Toronto ) 743 1.121 % 3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584 0.881 % 4 牛津大学( Univ Oxford ) 545 0.822 % 5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 508 0.767 % 6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 ) 501 0.756 % 7 伦敦大学学院( UCL ) 486 0.733 % 8 墨尔本大学( Univ Melbourne ) 474 0.715 % 9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 Calif Los Angeles ) 466 0.703 % 10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 466 0.703 % 表 2 2012 年 SCI 收录全球学者综述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1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 66,266 篇综述论文量的百分比( % ) 1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考科蓝系统评论数据库》 5.912 933 1.408 % 2 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再生能源及持续能源评论》 6.018 584 0.881 % 3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当今药物设计》 3.870 537 0.810 % 4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当今医药化学》 4.859 474 0.715 % 5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化学会评论》 28.760 390 0.589 % 6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当今药物生物技术》 2.805 244 0.368 % 7 Methods In Enzymology 《酶学方法》 2.042 244 0.368 % 8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有机涂料进展》 1.977 236 0.356 % 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国际分子科学杂志》 2.598 229 0.346 % 10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 《化学媒介物研究》 0.697 214 0.323 % 表 4 2012 年 SCI 收录全球学者综述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 66,266 篇综述论文量的百分比( % ) 1. Harvard Univ 1176 1.775 % 2. Univ Toronto 743 1.121 % 3. Chinese Acad Sci 584 0.881 % 4. Univ Oxford 545 0.822 % 5.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508 0.767 % 6. Johns Hopkins Univ 501 0.756 % 7. UCL 486 0.733 % 8. Univ Melbourne 474 0.715 % 9. Univ Calif Los Angeles 466 0.703 % 10.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466 0.703 % 11. Univ Washington 464 0.700 % 12. Univ Sydney 456 0.688 % 13. Univ Penn 447 0.675 % 14. Stanford Univ 428 0.646 % 15. Univ British Columbia 428 0.646 % 16. Mayo Clin 422 0.637 % 17. Univ Michigan 421 0.635 % 18. Yale Univ 412 0.622 % 19. Duke Univ 411 0.620 % 20. Mcgill Univ 411 0.620 % 21. Monash Univ 399 0.602 % 22. Kings Coll London 388 0.586 % 23. Univ Calif San Diego 387 0.584 % 24. Univ Pittsburgh 383 0.578 % 25. Univ Queensland 374 0.564 % 26. Univ Cambridge 371 0.560 % 27. Columbia Univ 356 0.537 % 28. Univ Amsterdam 353 0.533 % 29. CNRS 349 0.527 % 30. Northwestern Univ 340 0.513 % 31. Univ Sao Paulo 339 0.512 % 32. INSERM 331 0.500 % 33. Univ Milan 325 0.490 % 34. Emory Univ 319 0.481 % 35. Washington Univ 317 0.478 % 36. Univ N Carolina 316 0.477 % 37. Russian Acad Sci 315 0.475 % 38. Univ Maryland 314 0.474 % 39. Univ Illinois 308 0.465 % 40. Univ Manchester 307 0.463 % 41. Univ Minnesota 307 0.463 % 42. Univ Texas Md Anderson Canc Ctr 307 0.463 % 43. Mcmaster Univ 302 0.456 % 44. Massachusetts Gen Hosp 300 0.453 % 45. Ohio State Univ 299 0.451 % 46. Univ Alberta 295 0.445 % 47. Univ Florida 294 0.444 % 48. Univ Wisconsin 290 0.438 % 49. Univ Athens 278 0.420 % 50. Univ Copenhagen 277 0.418 % 51. Leiden Univ 276 0.417 % 52. Radboud Univ Nijmegen 276 0.417 % 53. Univ Edinburgh 276 0.417 % 54. Univ Paris 06 273 0.412 % 55. Univ Calif Davis 270 0.407 % 56. Univ Calif Berkeley 259 0.391 % 57. Univ Ghent 259 0.391 % 58. Karolinska Inst 258 0.389 % 59. Univ Colorado 258 0.389 % 60. Univ Groningen 257 0.388 % 61. NYU 252 0.380 % 62. NCI 245 0.370 % 63. Univ New S Wales 245 0.370 % 64. Univ Tokyo 245 0.370 % 65. Univ Munich 241 0.364 % 66. Vanderbilt Univ 241 0.364 % 67. Univ Roma La Sapienza 238 0.359 % 68. Cleveland Clin 237 0.358 % 69. Mt Sinai Sch Med 232 0.350 % 70. Univ Heidelberg 231 0.349 % 71. Univ Nottingham 228 0.344 % 72. Univ Ottawa 224 0.338 % 73. Univ Liverpool 223 0.337 % 74. Univ Paris 05 223 0.337 % 75. Univ Birmingham 222 0.335 % 76. Univ Western Australia 219 0.330 % 77. Univ Med Ctr Utrecht 217 0.327 % 78. Univ Calgary 216 0.326 % 79. Univ Chicago 216 0.326 % 80. Univ Utah 216 0.326 % 81. Baylor Coll Med 215 0.324 % 82. Univ Barcelona 211 0.318 % 83. Univ Padua 211 0.318 % 84. Mem Sloan Kettering Canc Ctr 210 0.317 % 85. Natl Univ Singapore 209 0.315 % 86. MIT 208 0.314 % 87. Univ Montreal 207 0.312 % 88. Univ So Calif 206 0.311 % 89. Univ Miami 204 0.308 % 90. Tel Aviv Univ 201 0.303 % 91. Boston Univ 200 0.302 % 92. Kyoto Univ 200 0.302 % 93.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198 0.299 % 94. Brigham Womens Hosp 197 0.297 % 95. Univ Adelaide 197 0.297 % 96.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 196 0.296 % 97. Zhejiang Univ 193 0.291 % 98. Katholieke Univ Leuven 191 0.288 % 99. Tech Univ Munich 191 0.288 % 100. Cornell Univ 190 0.287 % 表 5 2012 年 SCI 收录全球学者综述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 66,266 篇综述论文量的百分比( % ) 1.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933 1.408 % 2. 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584 0.881 % 3.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537 0.810 % 4.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474 0.715 % 5.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390 0.589 % 6.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244 0.368 % 7. Methods In Enzymology 244 0.368 % 8.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36 0.356 % 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29 0.346 % 10.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 214 0.323 % 11.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89 0.285 % 12.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181 0.273 % 13. Chemical Reviews 176 0.266 % 14.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170 0.257 % 15. Micron 169 0.255 % 16.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68 0.254 % 17. Current Drug Targets 165 0.249 % 18.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62 0.244 % 19. Clinical Developmental Immunology 161 0.243 % 20. Drug Discovery Today 158 0.238 % 21.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43 0.216 % 22.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142 0.214 % 23.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142 0.214 % 24. Neuroimage 142 0.214 % 25.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138 0.208 % 26. Febs Letters 134 0.202 % 27.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134 0.202 % 28.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133 0.201 % 29.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31 0.198 % 30.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131 0.198 % 31.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31 0.198 % 32. Yaku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131 0.198 % 33. Mini 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129 0.195 % 34. Plos One 127 0.192 % 35. Autoimmunity Reviews 126 0.190 % 36. Biotechnology Advances 124 0.187 % 37.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18 0.178 % 38.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18 0.178 % 39.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117 0.177 % 40. Seminars In Cell Developmental Biology 116 0.175 % 41.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114 0.172 % 42. Space Science Reviews 114 0.172 % 43. Expert Opinion On Drug Metabolism Toxicology 113 0.171 % 44.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 Hematology 112 0.169 % 45. Sensors 112 0.169 % 46.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11 0.168 % 47. 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 111 0.168 % 48. 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Targets 111 0.168 % 49. Antioxidants Redox Signaling 110 0.166 % 50.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108 0.163 % 51.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107 0.161 % 52. 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107 0.161 % 53. Immunological Reviews 106 0.160 % 54. 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104 0.157 % 55. 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103 0.155 % 56. Expert Review of Anticancer Therapy 102 0.154 % 57. 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 101 0.152 % 58.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Biological Psychiatry 101 0.152 % 59.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100 0.151 % 60.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99 0.149 % 61. Molecules 99 0.149 % 62. Vaccine 99 0.149 % 63. Viruses Basel 99 0.149 % 64.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97 0.146 % 65.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97 0.146 % 66.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96 0.145 % 67.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96 0.145 % 68. Current Opinion In Anesthesiology 95 0.143 % 69.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94 0.142 % 70. 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92 0.139 % 71.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92 0.139 % 72. Future Medicinal Chemistry 90 0.136 % 73. Current Opinion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89 0.134 % 74.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89 0.134 % 75.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89 0.134 % 76.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88 0.133 % 77.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 88 0.133 % 78. 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87 0.131 % 79.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87 0.131 % 80. Maturitas 87 0.131 % 81.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86 0.130 % 82. Cancer Journal 85 0.128 % 83. Current Opinion In Cardiology 85 0.128 % 84.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84 0.127 % 85.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84 0.127 % 86. Journal of Maternal Fetal Neonatal Medicine 84 0.127 % 87.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 83 0.125 % 88.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83 0.125 % 89.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 83 0.125 % 90.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83 0.125 % 91.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Gene Regulatory Mechanisms 82 0.124 % 92. Current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Reports 82 0.124 % 93.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82 0.124 % 94. Blood 81 0.122 % 9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81 0.122 % 96. Methods In Cell Biology 81 0.122 % 97.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 80 0.121 % 98.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80 0.121 % 99.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79 0.119 % 100. Nutrition Reviews 79 0.119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8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Rewiew 不仅是回顾,还是评论
热度 1 yytkx 2012-11-26 20:48
近来在检索阅读关于线虫-寄主植物互作分子机理相关方面的文献,读了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和综述论文。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的研究深度在不断接近,有些甚至超前。这是近年来,国内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更频繁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国部分科研工作者踏踏实实、努力做科研的结果。 阅读文献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综述论文,国内称为“综述”,英语为“Review”。其实,Rewiew,不仅是回顾,更有“评论”的意思。纵览国内发表的综述,其实多是“回顾”,就是把命题相关本领域相关报道、研究结果,梳理一下,汇总一下,“展望”一下。而外文的综述文献,不但有回顾,更有评论,那是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某一理论或观点。 以前多书的时候听导师说过,国外发表综述,那是很难的,如果你在本领域没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编辑部不会接受你发表的综述文章的。其实,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在本领域作了多年的学者,大牛,为什么就未见发表有些深度的综述论文呢?很多是手下的研究生写的“回顾”式的综述。
个人分类: 关于科研|3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大PK:到底谁重要?
热度 25 book 2012-11-8 21:08
研究论文( Original article )、综述文章( Review )、观点或评论文章( Letter 、 Comment )等,到底谁更重要?按说这不该是一个什么问题,但在量化评价体系下,倒也成了一个众人关注的问题。看 Nature 十月份一篇 Correspondence 提到评价的事儿,于是想说说这个话题。 国内很多大学统计绩效的时候有一项是填写论文字数,可能觉得论文字数多了才是好论文(如果您单位统计字数,请给说说字数怎么用于评价)?我觉得这实在不靠谱,没法评价论文的重要性。首先,不同期刊对论文字数要求本就不同。有的刊物对研究论文字数没有严格要求,你可以写 7 、 8000 字甚至更多;而有的刊物明确限制不能超过某个字数,比如 2500-3000 字。甚至有时候越好的刊物越限制字数,也是对表达能力的要求。那么,你单位怎么评价啊, 3000 字以下的就会比 3000 字以上的文章差?当年发现 DNA 双螺旋的文章,也就才一页纸,你能说它字数太少不重要?另外,一篇论文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跟字数并没有正相关性。 很多人说肯定研究论文最重要嘛,没有研究论文的累积综述从哪儿来。也有人说综述重要,毕竟是对某个领域或问题的系统梳理。还有人说 Letter 、 Comment 等才一页纸,不算什么。不过,要客观评价,还真得略详细点看。 1. 研究论文 PK 综述文章 研究论文的功能是积累新的科学证据。如果你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解释了别人没解释的,提供了对领域发展有用的证据,那肯定重要。但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何其之多,很多论文提供的一点结果可能无关紧要。这还不怕,毕竟提供了新证据。还有很多研究论文,其实是重复建设,丝毫没有提供任何新证据。这时候怎么好意思说研究论文重要? 综述论文的功能是提升理解。把散落的已有证据综合起来,提出对某个领域或科学问题新的看法,就是有价值的综述,一篇研究论文恐怕少有这个功能。有的综述,能够 引用 2469 篇参考文献 ( BMC Medical Genomics 2009, 2:2 ;见文后信息),实在叹为观止。不知道有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综述论文属于文献堆砌,并没有作者新的观点,这就属于不成功的综述。有没有提出新的理解,是评价综述文章价值的标准。 我向来认为,综述文章比大多数研究论文重要。 2. 其他论文不重要吗? 我觉得按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或者说功能性划分,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论文,主要功能是积累新的科学证据;另一类包括综述文章、观点和评论文章等,主要功能是表达观点。如果其他论文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功能,当然重要。 有的人觉得观点和评论文章不重要,其理由是这类文章可能没有同行评审过程,但这个观点需要更新。同行评审与否跟期刊政策和文章具体内容有关。有的期刊此类文章发表与否由编辑决定(其实这也是一种同行评审),主要面向评论该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文章。但其实,很多好的刊物发表原创观点文章时,有严格的要求,虽然短,也需要文章自成体系,也需要同行评审(并不是有人认为的没有同行评审)。客观地说,观点也是建立在对领域理解的基础上,只是不需要实验的堆砌,不需要那么多文字罢了。 3. 到底谁重要? 评价一篇文章或一个工作重要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研究论文来说,提供了重要的新科学证据,它就重要;对于综述、观点和评论文章,表达了有价值的观点,它就重要。研究论文写了 8000 字,如果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没有新的发现,也不能算有价值。一篇观点文章哪怕短,但表达了影响领域进展的观点,也是好文章。 所以我没法理解只凭字数和文章类型评价文章价值的做法,如果你连文章的内容都没看过,凭什么说谁更重要? 引用 2469 篇参考文献: Kell DB. 2009. Iron behaving badly: inappropriate iron chelation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aetiology of vascular and other progressive inflammatory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s. BMC Medical Genomics , 2:2 . 集合现有证据,提升理解: Lander AD. 2010. The edges of understanding. BMC Biology , 8:40. 【调查讨论】 你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有多少 ?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19048 次阅读|34 个评论
恐怖袭击事件与事故预防看法综述
Greg66 2012-10-19 16:34
最近看了几个恐怖袭击的事故案例。感觉到确实也和生产安全事故相类似的。有动作问题,如遭遇袭击时怎么动作,是不是按照平时接受的训练那样动作,按照培训的来,或者按照要求的来,那么可能会更加安全,否则就可能不那么安全,毕竟要求来自于深入研究或者教训。也有习惯问题,如我们日常在办公室形成了不锁门的习惯,但是在恐怖环境下,就不能这样,出入过后,需要锁门的。也有知识(不同环境、情形、时间段等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案例知识)、意识问题。 更有管理体系问题,比如设置防弹墙、防弹网、防弹沟、红外监测、保安房的具体设置程序和要求等。还有分析评估的方法,工作是否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的程序去做的,是否PDCA等等。 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一样,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事故原因分析不具体,措施不具体,给出的措施往往都是大面上的这个不到位、那个不到位,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总之,恐怖问题和一般的安全事故的预防道理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都需要在动作、习惯、管理体系、文化各个层面的控制。 前面事实上分析过航空事故、分析过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过撞船事故、恐怖事故等等,这些事故的预防都能够在动作层面上作些工作,更能在习惯层面上、管理体系层面上、文化层面上做工作。在距离事故越远的层面上做工作,效果越是长久、办法也越多。
个人分类: 4|4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真不妨从编写教材开始
热度 1 dzrdez 2012-10-11 19:20
我有幸作为大学教师给学生上课,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编的教材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是书籍,很少见到引用原始研究论文的。 编著教材不妨从写综述开始;综述中自然有大量的原始研究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再根据教材的体系对每一章内容(基于多个有联系的综述)编辑就水到渠成得到整本书。
3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喜欢的几篇中文综述
热度 2 gaojianguo 2012-10-2 16:01
我喜欢的几篇中文综述
1. 黄世亮 , 简华培 , 王星元 , 等 . 曼宋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中草药 , 2008, 39(6): 944-946. 作者单位 : 中山大学 2. 陈波 , 宋永昌 , 达良俊 .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14(1): 117-120. 作者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 3. 李俊 , 龚明 , 孙航 . 植物警戒色的研究进展 . 云南植物研究 , 2006, 28(2):183-193.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 4. 张振珏 . 植物体内的胼胝质 . 植物学通报 , 1984, 2(2-3): 37-38. 作者单位 :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5. 榆树,植物结构和化学成分与抗虫性的关系,中文,知网文件,忘记题目了!很痛心,想不起来了。。。相似文献 : 榆属树种的叶子结构与抗虫性的关系 作者单位 : 未知 补充 : 雍小菊 , 丁伟 . 植物的抗螨机理 .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48(5): 1495-1504. 作者单位 : 西南大学 6. 张斐婓 , 李忠光 , 杜朝昆 , 等 . 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响应及信号转导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10, 46(6): 517-528. 作者单位 : 云南师范大学 这些综述的特点是让人觉得新奇,信息量大。其中关于植物的幼叶变红,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难道真的像警戒色那样简单吗?植物叶片变红,或者其他组织器官变红是否遵循着同样的发育模式,它们的生态学和进化意义又有哪些呢?下面几张照片拍摄的是不同植物的变红现象,供读者玩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822 次阅读|7 个评论
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6-6 05:41
【Blog主人按:这篇王光辉和我撰写的综述文章初稿刊载在《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电子版可以在http://emr.casipm.ac.cn下载。】 摘要: 我们认为,机制设计问题是经济与管理世界中的终极问题,它可以是体制设立、法制设计、规则设定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就其应用领域而言,机制设计领域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经济领域中的机制设计, 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三位教授,虽然他们的理论并没有使用“经济”这一限定词 ,而且他们也号称可以为任何领域提供指导和服务,但是,根据其基本假设——自由选择、自愿交换、激励相容——等条件,可以看到这一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并不能涵盖带有一定程度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管理领域;二是管理世界的机制设计,这方面的成果可散见于各类管理学著作,如果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理论的雏形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但是,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且相比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尚不够成熟。 本文从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其基本特点及分类,并重点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进行综述,随后对当前管理机制设计方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计,包括我们自己最近两年基于七元组划分的管理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一些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 机制;经济机制;管理机制;机制设计理论 1 、引言 机制源于希腊文 mēchanē ,原指机器内部各组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动原理 。广义的机制可以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具体包括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各种变化机理。《辞海》对于机制的解释包括: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复杂工作系统或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 。机制研究往往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由于各学科得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存在差异,机制研究出现了所谓的 “ 丛林现象 ” 。有学者将机制简单对应到现实中的制度和规则,有学者强调机制的可操作性,将其定义为加入现实制约后的机理 ,还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将机制理解为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理 。 本文将机制的基本内涵总结为三个层次:首先,物理学术语的 “ 机制 ” 是指系统符合物理性质的状态或结果的现象,如自行车传动机制、曲柄连杆机制等;其次,以生物学、医学为代表的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 “ 机制 ” 内涵逐渐被扩展为生物的功能,具体包括生物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如光合作用、肌肉收缩机制;最后, “ 机制 ” 被扩展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般性工作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逆向机制等。 2 、机制的特点及分类 机制内涵的多层次性决定其特点及分类的多样性,本节将以机制的基本内涵为基础,通过回顾和总结理论界对机制特点及分类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和扩展机制的基本内涵。 2.1 机制的特点 用系统科学的思想研究机制,可以全面把握机制的一般性特征,成为机制研究初期的主要视角。马维野等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机制的基本特点总结为:依存性,即任何机制都需要依存于某系统而存在;自控性,即机制对系统要素运动有自动调节的作用,当某要素出现偏差时,机制会通过自适应机理将其重新调整至系统机制正常运行的轨道上;内在性,即相对于环境因素而言,机制更加强调系统进化的内在因素;规律性,即机制依某种内在规律发生作用,机制的规律性具体可以体现为系统机理的操作性;多重性,即系统往往同时具有多种机制,同一机制亦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系统;自然性,即机制本身属中性,无 “ 进步 ” 与 “ 反动 ” 之分,其作用效果服从于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外依性,即机制的作用效果受限于各种时空因素及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 。 郝英奇则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对机制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并以管理动力学的术语表述为:自然性,即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应符合基本的自然规律,以顺势而为、自然而为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自为性,即机制设计完成后,只需给定相应的条件,机制就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运行轨迹自行运转,类似于上文中的自控性,如 “ 自行车的传动机制 ” 只要有足够的力就能保证自行车的前行;因果性,即机制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耦合而成的连动装置,只需给定机制的设计参数,即可根据既定的因果关系实现机制的功能;可控性,即人们能够通过干预机制的因果链,实现对于机制的调整,使其符合人类的需要 。 此外,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属性,其机制的内涵和特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领域,市场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自主性、平等性、完善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有序性 。在管理领域,鉴于供应链机制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供应链各机制的相互作用,为市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产品组合,可以将其特征总结为客观性、相关性和自发型等 。在法律领域,法律的强制性和普世性决定其具有意志性、行为性、普遍性、公正性、确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在国际合作领域,具体的 “ 金砖四国 ” 合作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开放的对话和合作、成员国间合作的协调和互信、解决分歧的交流平台等 。 2.2 机制的分类 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的形成动因、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作用强度决定机制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且不同机制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节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将机制的类型进行总结和分析如下: ( 1 )按照机制的形成方式,机制可以分为自然机制和人为机制两类。自然机制是指自然形成的机制,如细胞分化机制,火山喷发机制等;人为机制属于控制措施的优化机制,如防洪机制,激励机制,拍卖机制等。由于本文主要考虑社会科学领域的机制,故人为机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 2 )按照机制的形成动因,机制可以分为自发型机制和助发型机制两类。自发型机制是指伴随系统的建立而自发生成的机制 , 如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助发型机制是指非自发生成、需要系统自身有目的地建设或外部因素促进生成的机制。人为机制一般都属于助发型,如加强某某机制建设、应急机制设计等 。 ( 3 )按照机制的作用方式,机制可以分为拉式机制、推式机制和复合机制三类。拉式机制强调系统的初始动力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需求产生,如市场机制;推式机制的原动力来源于机制的实施者,系统要素在强制性推理的作用下,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行,如军队中的长官意志机制;复合机制是拉式与推式结合起作用的机制,如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 ( 4 )按照机制的作用效果,机制可以分为导向型机制、均衡型机制和动力型机制三类。导向型机制对机制所需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设定,通过目标对机制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指导性的约束;均衡型机制则以达到各参与者目标之问的均衡状态为依据进行设计;动力型机制用以驱动相关参与者或其他元素为依据,使其行为趋向机制设计者制定的目标,如激励机制。 ( 5 )按照机制的作用强度,机制可以分为主导型机制和从属性机制两类。主导型机制是指在系统的多种机制中,对系统运行起主要作用的机制;从属型机制是指那些起次要作用得机制。机制是主导型还是从属型往往视系统的环境和系统的目的而定,条件变化时这两种机制可互相转化,正像矛盾运动所遵循的法则一样。例如高校系统有教学机制、招生机制、就业机制、干部选拔机制、资金运行机制、科学研究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 ( 6 )按照机制所属的领域不同,机制可以分为经济机制、法律机制、管理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其中,管理机制一般用来规范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社会进步和管理学发展,人本身的特点也逐渐成为考虑重点;经济机制往往是定价机制、拍卖机制、委托代理机制、最优税收机制等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 此外,机制还可以从系统分类的角度,将其分为宏观系统机制与微观系统机制、动态系统机制与静态系统机制、开放系统机制与封闭系统机制、线性系统机制与非线性系统机制、实体系统机制与概念系统机制、良性系统机制与恶性系统机制、孤立系统机制与联动系统机制、简单系统机制与复杂系统机制、可控系统机制与不可控型系统机制等。 3 、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 机制设计是对上述机制基本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调节相关指标对机制的运行轨迹进行规划。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机制设计的定义和分析尚未统一,主要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分析。通过选取几类较为典型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本节进一步提出管理机制设计定义。最早的经济机制设计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核心思想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设计一定的博弈规则,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以及保证机制正常运行。因此,在经济学领域,机制设计可以定义为在预定经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寻找相应的博弈规则来实现该目标。钱颖一将上述定义进行扩展,认为机制设计是指在给定一个组织的目标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设计一套规则,使得每一个参加组织活动的人,在掌握私人信息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行事,其最终结果也能够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机制设计可以理解为分析问题的思路、框架和方法,即机制是学术上的说法,对应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就是制度和规则。例如,平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体现的就是机制制度层面的内涵。 通过总结上述学者对经济机制及社会其他机制设计的界定,本文将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简单地总结为:为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涵盖了原则、模式、规范及流程,基于相关事物的机理,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具备一定能动性的解决方案。 4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国外理论与实践界已经逐渐形成机制设计与研究的相关领域,且在经济机制设计领域的成就较为显著,故本节将选取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作为综述的对象,对其历史起源、理论内涵和应用进行回顾。 4.1 经济机制设计的历史起源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至上世纪 30~40 年代,当时经济学界存在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著名论战,论战发生在以哈耶克( FA Hayek )与兰格( Oskar Lange )为中心的经济学家之间 。以哈耶克为中心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机制不可能获得其正常运转所需的信息,而市场机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信息成本。相反,以兰格为中心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他们所设计的经济机制完全可以解决哈耶克所指责的信息问题。随后,哈耶克等人又提出计划机制解决不了激励问题,兰格则执著地认为只要给他一个大型计算机,他会把整个经济运转得井井有条 。此次 “ 社会主义大争论 ” 将能否解决激励问题作为计划与市场之争的主要焦点,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总结提供思路。 虽然这场大争论最终没有得到确定性的结论,但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注意到哈耶克和兰格等人所关注的共同点。信息及其信息分散是什么?它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什么意义下认为信息成本是大还是小? 激励相容的什么?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如何进行界定?随后,赫维茨在其研究中通过统一的模型,研究什么是信息分散化经济机制,提出激励相容的基本内涵,并逐渐总结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4.2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根据上述分析,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励和不同的配置结果,即经济机制的信息有效性和激励相容性可设计和评价机制的优劣(图 1 ),学界普遍认为赫维茨 、马斯金( Eric S. Maskin )和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由于经济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维度往往是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考虑到信息的成本,需要在机制设计过程中减少信息维度及其传递的过程。如图 1 所示,作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另外一个核心的概念,激励相容的内涵是赫维茨 1973 年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还同时给出了 “ 激励相容 ” 不可能性定理,并在之后的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 。然而,在不同的博弈规则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斯金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系统性地研究经济制度的设计和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互动行为和配置结果的,并通过其论文 “ 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 ” ,提出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迈尔森则通过 1981 年发表在《运筹学研究》上的 “ 最优拍卖设计 ” 一文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经济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拍卖问题和监管问题 。 图 1 经济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 总之,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目标,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具体包括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和实施原理三项主要内容。首先,激励相容是指在设计机制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基本的约束条件,即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为自己的利益去做选择,设计的机制必须要与人们的自身激励相一致。其次,显示原理是指在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下,设计最优机制通常是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迈尔森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它所对应的是一组特殊的机制,即直接显示私人信息的直接机制。迈尔森证明在寻找最优机制时,只考虑直接机制与全部机制是等价的。最后,实施理论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是不是可以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通常在一个机制下有很多均衡点,有的均衡点能实现目标,有的则不能,马斯金在其研究中对所有均衡点都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国外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了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外, Atila Abdulkadiorglu 、 Baron D. 、 Dirk Begremann 、 Vijay Krishna 、 Jena-Jaeques Laoffnt 、 R. Preston McAefe 、 Thomas R.Palrfey 、 Maeleod 等学者在该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此外,赫维茨在中国的学生田国强早在 1989 年就通过《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辑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在国内进行介绍。随后,田国强通过 “ 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 ” 一文将机制设计理论定义为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设计一套规则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 4.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随着迈尔森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拍卖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扩展,具体包括拍卖机制、定价机制、契约机制、垄断定价机制、委托 - 代理机制和最优税收机制等。国内也有相关学者对上述不同经济领域的机制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有学者从传统拍卖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单阶段的 VCG 、一级价格和向上叫价组合拍卖机制的理论模型、拍卖过程和机制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并分别对两阶段和三阶段组合拍卖机制的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时钟 - 代理拍卖和新型三阶段组合拍卖机制的用户选择策略 。还有学者针对具体的国有资产拍卖,分析比较了单位需求和线性需求条件下同质多物品拍卖的最优机制设计,并尝试分析我国国有资产分离过程中的拍卖方式的选择问题 。 考虑到经济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国内学者将这种思想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和扩展。例如,考虑到电力系统的特点和不完全信息问题引发的发电商策略性行为,而影响到电力市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学者应用机制设计理论、供应函数均衡、 cuomot 模型、 stackelbegr 模型探讨发电商的策略性行为和激励性发电上网竞价机制等问题 。通过对技术开发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分析,曹兴利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设计三阶段对策模型,建立同时可以分析隐藏行动、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总体框架,并运用米尔利斯 - 霍姆斯特姆模型对每种可能情况下的最优合约特征进行分析 。此外,学术界还基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房地产市场博弈、项目管理中激励问题、腐败风险防控、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国有资本营运机制、高校科研管理、医院公益性保障等方面的机制进行设计和分析。 5 、我国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状况综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国内市场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很多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和延伸上述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并提出更为一般性的机制设计思路。本节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国内机制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5.1 从宏观尺度对 机制设计的研究 机制设计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国内学者主要从管理学的领域对国内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思想进行研究。继承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张勤生、汪应洛等学者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该重点研究权责对等、信息和激励问题,合理的权责对等配置、信息运行的低成本和激励相容性的满足是一个可执行机制的必要条件,研究还将经济环境、信息空间、配置规则、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被管理者激励的角度出发,有学者利用状态与回报的对比分析,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的四个主要步骤(图 2 ):倾向分析,分析被管理者有哪些自发追求;回报分析,针对每一种倾向分析被管理者有哪些可以提供的回报;状态分析,达到管理目标时被管理者的各种标志进行分析;通过构造 “ 结 ” 把状态与回报相连接 。 图 2 管理机制设计的主要步骤【略】 不同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李学栋等学者认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纳入管理系统设计理论,并将具体的机制设计流程总结为:情景分析;机制选择与机制体系确定;机制内容确定;机制作用方式设计;机制作用强度确定;机制作用范围确定;机制系统化研究;机制对系统支撑要求分析等 。陈砣则从还原论的角度将管理机制分为机制运行的对象 S 、机制运行的目标 O 、机制运行的规则 R 、机制设计者 M 、机制的外来干预 — 强制力 P 、系统的均衡 E 等部分,并提出目标 - 系统均衡的 OE 设计模式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郝英奇提出组织管理的动力机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将组织管理的微观机制总结为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将相应的宏观机制总结为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的统一 。陈安从机制的本意入手,将其构成元件分为参与者、关系及约束三个类别,参与者又可分为主体、客体与介质,约束又可分为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及能量规制,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3 所示。该学者还围绕公正、公平、秩序、利益、效率等管理机制的特定目标展开,提出机制设计的基本模式、间接模式、变制模式及理想模式 。 5.2 机制设计的应用类研究 不同于 4.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本节主要总结和分析某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机制研究。企业成长机制主要是探讨企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成长,对应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环境学派、资源依赖学派和集群理论的战略思想,可以将企业成长总结为内部成长、并购成长和网络化成长三种基本方式和机制 。对于企业产权安排存在权利与责任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提出规范的责权利安排,重新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并通过先改后“股”的方式,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收人分配和治理结构作出新的安排设计 。对于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环节,考虑到合作型供应链组成成员的自治性利益要求,必须制订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保证供应链合作总收益的合理分配并激励各个成员按照合作目标行动,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和协调。鉴于此,通过对一般合作型供应链的分析,可以提出一个供应链协调支持的 3 层结构模型 , 并给出利益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的一般描述和一个基于静态线性转移效用的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对于企业具体的债务运作环节,公司债务为经理提供了风险转移激励,有学者通过考察银行监管下的消除风险转移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证明了银行的监管降低了股东消除风险转移激励的机制设计成本 。借鉴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可以从动力机制、发展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进行分析。 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不同运作环节设计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具体的环境排污问题,从合作的角度研究监督者如何设计机制引导多成员在环境排污问题上进行合作以优化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并通过预算非平衡方案的 Nash 均衡结果为 Pareto 最优,得出环境排污合作的激励机制 。然而对于排污的申报机制而言,基于不完全信息 Stackelberg 动态博弈模型,有学者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政府管理机构让各排污企业申报排污量的博弈模型,并分别就政府管理机构的平均主义与非平均主义偏好两种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 5.3 应急机制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应急领域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应急机制的基本分类角度。例如,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的第三部分将 “ 运行机制 ” 分为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和信息发布四部分 ;基于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某些研究将应急机制具体分为监控与启动机制、处置与协调机制、运行与评价机制、监督与奖惩机制和终止与补偿机制 。然而,国内学者对于某些特定应急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层次相对较浅。针对应急过程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的冲突,信息效率低下,沟通不畅以及信息成本过高等问题,利用激励相容机制的思想,可以完善应急激励机制,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相容;疏通信息传导机制,提高信息效率,降低应急机制的信息成本等 。对于具体的应急指挥机制,有学者通过分析应急指挥体制的基本构成,并利用计算组织理论对指挥机制上下级间的任务关系和平级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和优化,提出较为一般的指挥机制设计思路 。对于具体的应急终止机制,基于有限情形的最优停止理论对应急管理的终止机制进行建模,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型改进和完善的可能性,将该终止模型进一步扩展至整个应急过程,可以部分解决应急中的动态终止决策问题 。 6 、总结与展望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以 “ 机制设计 ” 为关键词或题名进行检索,分别获得 6312 、 3849 和 1398 项相关研究成果。如果按照发表日期对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机制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将其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对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具有文献资料量大、文献资料体系性差、应用类文献的论证不足以及仅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自成体系等特点。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机制及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特点和分类,分析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思路和具体应用,并通过广泛总结一般性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对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之,鉴于当前国内外机制设计理论尚未成熟等特点,后续研究可以基于还原论的思想,在明确机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图论、博弈论及多目标规划的思想,对机制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及能量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般性设计流程及其思路。 参考文献 37篇【略】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10085 次阅读|7 个评论
《Science》: 计算生物学系列综述
热度 4 jzlei 2012-5-27 23:13
《Science》: 计算生物学系列综述
《科学》-- 2012年 336 卷出版了关于计算生物学的系列综述文章,可以说是对计算生物学的肯定和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该专刊的网页是: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78.toc 这四篇文章分别是: A. Mogilner et al. Cell Polarity: Quantitative Modeling as a Tool in Cell Biology (细胞极性:定量模型作为细胞生物学的工具) D.R. Zerbin et al. Integraing Genomes (整合基因组) B.Munsky et al. Using Gene Expression NOise to Understand Gene Regulation (用基因表达噪声理解基因调控) L.G. Morelli et al.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al Pattering (用计算研究发育模式) 四篇文章包括了定量模型的建立,生物信息学,随机性的重要性和应用,计算与其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值得从事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等学科人士的参考。 中国在计算生物学(或者系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国际,希望《科学》杂志的综述能引起国内学者对这一研究方向的关注。 计算生物学的研究之重点不是在计算,而是在定量模型的建立。计算是技术问题,但是如果不知道需要算什么,技术再好有能何如呢?只有对生物问题的合理定量化和模型的建立,才知道要算什么,才能很好地回答生物学问题。而为了建立好的数学模型,只有数学物理知识或者只有生物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生物学和定量科学学科之间的合作,只有这样才可能准确地提出生物学的问题,并且很好地把生物学问题转化成定量的计算(或者分析)问题。 我个人对计算生物学(或者系统生物学)的看法是:以定量的方法去研究生命科学问题。 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做好计算生物学的基础。但是在国内因为种种制度上限制(经费申请,成果申报,项目经费分配等等),还有观念上的限制(一般比较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工作,而对不太熟悉的领域不敢涉足)等原因,真正的合作并不容易实现。
17461 次阅读|9 个评论
毕业季的泛滥综述
热度 1 guoweihehe 2012-5-27 09:09
又是一年毕业季,综述文章漫天飞。很多文章满足于炫耀自己的强大文献阅读量,却忽视了对这些已有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 记得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香桐先生在其自传《脑研究的崎岖道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中介绍了自己撰写评论性文章( reviews )的心得: “撰写评论性文章,不仅只是简单地叙述过去在一个特殊学科领域内发表过什么论文,做出过什么进展,而且要求对于这些论文做出适当的、公正的评价…指出它在这一学科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这需要作者具有锐敏的判断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力,也就是说没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将成为一本流水帐,丧失了对读者的指导作用。我可以大胆地预测:一位没有独立见解和批判能力的述评作者,将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科学杂志的编辑。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如何写好一篇述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全面培养过程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如果以张先生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写的综述类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只能⊙﹏⊙ b 汗。然而这些标准也为我们指出了奋斗的方向。
个人分类: 科学凹下去|2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综述写作
热度 1 liwenjunao 2012-5-16 22:41
时间总是流逝的忒快。 总还沉浸在大学的欢乐与悲伤中,偶尔伤感不已,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猛然间发现,研究生一年的生活马上要结束了。这一年的北京生活,舒适而又倍感压抑。今日,不谈研究生院的生活如何如何,只简单记录一下个人文献阅读课的综述的写作过程。 2011年9月,开始选课,选修了文献阅读课(此课程是由导师提供文献,学生根据文献的阅读情况撰写阅读报告,研究生院安排指导老师与导师共同对最后的报告做出评价)。在这一年中,作为一名研究生,读文献是肯定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够系统的总结出所学到的东西,撰写综述,对于整体理解很有帮助,况且还有学分赚,何乐不为! 10月,导师从德国回来,途径北京,特地来与我们几个学生见面,一来了解一下学生的生活,二来就探讨以后研究的方向。 第一篇文献是远在昆明的师姐提供的,一篇50多页的英文综述,半个月时间,吃力的,认认真真的,不分昼夜的,逐字句的读了下来,对寄生领域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读文献倍感轻松。 在之后的文献阅读过程中,每读一篇,文军做几个事情: 一、在专门的文献阅读记录本上记录文献的主要信息(题名,作者,期刊,单位,摘要的中文翻译,主要的研究结果),逐条记录。 二、分类记录,将大方向划分为不同的小方向,记录小方向中那些人做了什么研究,得出什么结果。哪些文章得出同样的结论,哪些结论相反等等信息。 三、看不懂的问题,及时QQ留言给师兄师姐,或邮件给导师。 四、考虑文献中提到的方法如何能够更好的改进,并合理的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并作专门记录。 2012年4月,北京的天已变得相当暖和,这也意味着离上交阅读报告的时间不远了。于是,文军开始了报告的撰写,由于之前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研究领域的一个简单的系统的认识,很轻松的列出了提纲,有了树干,开始往里面加枝叶。这时,之前所做的记录发挥了作用,很方便的找到了相关研究,最后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综述报告初见模型。之后跟师姐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与5月初通过电子邮件交给导师及研究生院的指导老师。 小感想: 一、早做准备,从选课开始,文军就开始查阅资料,为写报告作了准备。而直到文军上交报告时,很多同学方才开始看文献,构思,难免有些仓促。 二、做好记录。文献的管理和记录很重要,养成记录习惯(也许不是好的记录方式,但自己用起来拿手)对文章的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至于要写了,再从头从一大堆文献中逐页翻找。 三、注意细节。在整个修改的过程中,最多的是错字,别字,标点,以及语句的逻辑关系,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细节,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文军在这方面很是惭愧。 文军本科毕业于农业院校,专业定位于种子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在初入研究生院时,未接触过一丁点寄生植物及生态学的知识,完全是门外汉。从接触到撰写一篇小的综述,半年时间,自感学到了很多东西,权且不论文章是否够水平,也算是对自己这半年内的一个交代。 今日收到导师邮件,对文军的工作给予肯定,简单的几个文字,已足令文军感到兴奋与欣慰。最后,祝各位还在苦读文献,为写文献阅读报告而烦恼的同学们一切顺利。
4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阴黄的研究概况
fqng1008 2012-4-29 20:41
在中西医融合的潮流中,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临床实践中尚有不足之处,譬如对黄疸的治疗不分寒热虚实,妄用茵陈、栀子、苦参等苦寒败胃之品,导致脾肾不足,正气亏虚,黄疸难去,病情缠绵,阳黄逐步向阴黄发展,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阴黄证的认识,对其作一综述,实属必要。 1 病因病机 1.1 阳虚乃阴黄之本 1.1.1 脾肾阳虚 仲润生 认为阴黄的病因是寒湿,但其本乃由于脾肾阳虚,认为只有脾肾阳气不足,才会因阳虚生内寒,阳虚湿不化,使寒湿交阻,久羁不化。邰士杰 认为阴黄之成不仅与脾有关,与肾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脾阳虚可以导致肾阳虚,吴鞠通曾曰:“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阴黄有先受湿邪,即从寒化而成,此乃素体肾阳不足,真阳之气不能上蒸温脾化湿而致,或是湿邪困遏中焦,又遏肾中真阳不能上升,则真阳日损,而脾肾阳虚则成。 1.1.2 肝阳虚 潘学柱 认为临床上无论单从寒湿解释病因,还是单从脾阳认识病机都是不十分全面和确切的,阴黄的真正病机为肝阳虚。潘雪飞等 根据阴黄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实验检测指标分析认为肝体虚损为阴黄的病机。中医学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脏阳气虚,气不得布达,肝阳不得伸展,则胆汁凝滞,胆络痹阻,胆汁外溢而发黄;肝阳虚不能振奋脾阳,脾运失职,故阴黄由此而生。 1.2 寒湿为阴黄之标 大凡黄疸,皆源于湿,湿热相搏为阳黄,寒湿交阻为阴黄。《伤寒论》首载寒湿蕴结可引起黄疸,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蒋式玉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明确指出:“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说明寒湿困脾,影响胆汁的分泌,则阴黄形成。现代名医关幼波认为阴黄之作,不外有三 :一是患者病前体质尚可,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困脾;二是患者脾阳素虚,感受湿邪后,湿从寒化,困阻中州;三是始为阳黄,在治疗中,由于邪正消长,或过用苦寒,致脾阳虚,湿从寒化,以致寒湿凝滞,瘀阻血脉,痰湿阻络,胆汁不循常道,浸渍于皮肤,发为阴黄。 1.3 瘀血为病理产物 瘀血是病理性产物,又是一种新的致病因素,近代医家对其已越来越重视。潘雪飞等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阴黄患者瘀血证较为突出,血瘀为其重要病机之一,并创养肝化瘀退黄方治疗阴黄,疗效显著。张建军等 认为阴黄证为脾阳虚损,寒湿凝滞,必有瘀血阻络,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明了血瘀是阴黄证的基本病机之一。中医内科学讲述阴黄病机为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阴黄证脾阳虚,脾失统摄血液运行功能,易致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为瘀,阳虚生寒,而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停滞,寒湿相合,血遇寒则凝,湿痰阻滞而致瘀,因此阴黄证必定存在血瘀之症。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1 诊断 关于阴黄的诊断标准一直较为笼统模糊,而且各家看法不一。张景岳曰:“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此阴黄之标准最是言简意赅。陈时雄 认为无阳证即无发热、口干、口苦喜饮,胃脘灼热,肝区灼热,心中懊侬,大便干结,小便涩痛,舌红苔黄腻等阳热证候;无阳脉即无洪、大、滑、数之脉象。并据此确立了自己的诊断标准。叶放 认为临证诊断阴黄在抓住主证基础上,同时注意与阳黄湿重于热型和阴阳夹杂、寒热并见之黄疸的鉴别。 2.2 鉴别诊断 教科书上明确提出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晦暗为阴黄,并以此作为二者的鉴别点,但现在大家均认为面色晦暗不是阴黄的金指标,有的黄疸病患者面色晦暗,“证脉皆虚”,貌似阴黄,其实内伏邪热,一用温补之品,火热相加,其疾便甚。相反若见黄色鲜明,而出现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迟等则是阴黄而非阳黄,印证了当代名医俞长荣“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之说。张建军等 认为二者的划分贵在分辨病邪性质迥异、病机含义之差别。面色晦暗确为大多数阴黄证所见,然阴黄证有其病程的阶段性,初期湿邪偏胜,实多虚少,少见“晦暗之色”,中后期虚多实少,阳许虚偏盛,寒湿瘀相兼,多见“晦暗之色”。刘胜芳等 认为阳黄与阴黄的鉴别以是否出现阳明证或是太阴证来判定。 3 治法方药 叶放 认为补气健脾,温化寒湿是治疗阴黄的主要方法,同时兼以温通血脉,温补肾阳,疏利肝胆。自拟温通汤治疗阴黄36例,结果临床治愈26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4.4%。 陈时雄 认为阴黄的治疗当以温阳化湿为重点。根据阳气受损程度及湿邪之轻重不同,制定以下治法:通阳化湿,苦温燥湿,温中化湿,温肾散寒化湿。彭勃 认为对亚急性重型肝炎之急黄,临症不必待阴黄之症俱备,只要病人有脾肾阳虚之征象,即应按阴黄论治,自拟“温阳保肝汤”,诸药相会,共凑回阳温中、利湿退黄、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之功,临床疗效良好。唐玉廷等 认为阴黄治疗在健脾温阳基础上应加强芳香化湿解毒,以阴黄汤为主治疗阴黄104例,结果1月内黄疸消退者63例,3个月内黄疸消退者34例。 杨大国等 观察温阳活血利湿解毒法对阴黄的作用,结果收到总有效率达87.9%的良好效果。潘雪飞等 用养肝化瘀退黄方治疗阴黄43例,显效27例(62.7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观察了本方治疗前后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液粘度的变化,结果见各项指标下降明显,治疗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0.001<P<0.05)。张建军 用温阳活血退黄方治疗阴黄36例,痊愈2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杨新 用法半夏、干姜、党参、白术各12g,黄芩6g,黄连3g,茵陈30g,猪苓15g,甘草10g,大枣8枚为基本方治疗阴黄32例,总有效率87.5%。田国翠 用茵陈黄芪汤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阴黄40例,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且见效快,较单纯用丹参注射液加强了退黄效果及肝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 4 实验研究 近几年国内对阴黄证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潘雪飞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阴黄的形成机理,观察了黄疸患者症状与体征,分析了T淋巴细胞亚群转换率,检测了CG、HA、LN等指标,结果表明,阴黄与阳黄两组患者多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阴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比值、胆碱酯酶等均低于阳黄组;CG、HA、LN却明显上升。由此认为,阴黄证是黄疸后期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功能降低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纤维化、机体代谢低下等多种复合因素造成的综合征。张赤志等 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联合大黄制作阴黄证动物模型获得成功,实验结果表明阴黄证存在着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卢家兵 等采用此造模方法探讨阴黄证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阴黄发病中的意义,结论为阴黄证存在免疫细胞凋亡,而免疫细胞凋亡可能是造成阴黄证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建军等 探讨阴黄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血瘀客观指标的变化及温阳活血退黄方的效应,其结论是阴黄证大鼠无明显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血瘀是其基本病机之一,温阳活血退黄方有较好的活血化瘀通络作用,优于传统组方茵陈术附汤。邱荣元等 对阴黄证内毒素水平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内毒素血症为阴黄证常见并发症,内毒素血症在阴黄证肝损伤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5 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阴黄证的本质与形成机理已逐渐被揭示出来。阴黄之治,历代医家并未拘泥脾虚寒湿之说,现代临床医家对阴黄证的治疗亦是丰富多彩。许多学者提出并验证了活血化瘀的显著疗效,此外还有温阳散寒,补气健脾,辛开苦降等,都取得一定的疗效,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有时综合运用中西医不同的退黄措施并促使其互为补充,疗效较佳。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如:①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尤其是如何结合有关客观指标进行诊断,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②动物实验尚待进一步开展,目前公认且易于复制的阴黄证的动物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中医药治疗效果的机理研究比较缺乏。③部分临床试验未设立对照组,可比性差。 随着对本病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阴黄证具有以下特点①肝功能受损,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功能降低;②胆管系统损害及胆汁转运障碍,胆汁淤积;③微循环障碍,肝脏亚微结构改变; ④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⑤内毒素血症。因此,今后在治疗阴黄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应考虑到上述因素的作用,如清除胆汁郁积因子、控制内毒素血症、改善肝脏微循环等。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恢复肝功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修复肝组织损伤的综合作用,但又不能仅按照这些功能堆砌药物。既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组方,在选药时又要考虑现代研究进展,真正体现中医药治疗阴黄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仲润生 .阴黄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探讨 .山西中医,2002,18(6):1 2 邰士杰 .阴黄证治浅识 .吉林中医药,2003,23(2):8 3 潘学柱 .“寒滞肝脉”、“阴黄”病机辨析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2):9 4 潘雪飞,张长法 .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5(10):8 5 北京中医医院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8 6 潘雪飞,张长法等 .养肝化瘀退黄法对阴黄患者HA、LN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4):209 7 张建军,张赤志等 .阴黄证大鼠血浆Cor、ACTH、TXB 2 及6-Keto-PGF 1a 含量的变化及温阳活血退黄方的干预效应 .中医药学刊,2003,21(1):93 8 陈时雄 .阴黄辨治探析 .光明中医,2002,17(99):19 9 叶放 .“温通汤”治疗阴黄36例临床小结 .江西中医,1996,17(12):7 10 张建军等 .试论阴黄证及其辨治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3):153 11 刘胜芳 .阳黄与阴黄临证考辨 .中医药学刊,2003,21(3):437 12 彭勃 .吕承全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3:26 13 唐玉廷,李淑清 .阴黄辨析及治疗——附104例临床资料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9):835 14 杨大国,肖野 .温阳活血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难治性高黄疸33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3):28 15 张建军 .温阳活血退黄方治疗阴黄证的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29 16 杨新 .辛开苦降法治疗阴黄32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4):47 17 田国翠 .茵陈黄芪汤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阴黄40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5):44 18 潘雪飞,张长法等 .阴黄形成机理的研究 .中医杂志,1997,38(9):560 19 张赤志等.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7):43 20 卢家兵等 .阴黄证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3):150 21 邱荣元等 .阴黄证内毒素水平的实验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6):30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Physica A 2011年最热门文章Top-25
热度 5 babyann519 2012-3-28 18:33
《链路预测综述》成为Physica A 2011年发表文章中的最热门文章~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January to December 2011 full year 1. !-- /a-- The Peter principle revisited: A computational study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9, Issue 3, February 2010, Pages 467-472 Pluchino, A.; Rapisarda, A.; Garofalo, C.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5) 2. !-- /a--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11, Issue 3-4, August 2002, Pages 590-614 Barabasi, A.L.; Jeong, H.; Neda, Z.; Ravasz, E.; Schubert, A.; Vicsek, T.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528) 3. !-- /a-- A study of the spreading scheme for viral marketing based on a complex network model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9, Issue 4, February 2010, Pages 859-870 Yang, J.; Yao, C.; Ma, W.; Chen, G.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4. !-- /a-- Link predic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A survey • Review article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6, March 2011, Pages 1150-1170 Lu, L.; Zhou, T.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1) 5. !-- /a-- Evacuation dynamics with fire spreading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on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18-19, September 2011, Pages 3147-3156 Zheng, Y.; Jia, B.; Li, X.G.; Zhu, N.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 6. !-- /a-- 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 random network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272, Issue 1-2, October 1999, Pages 173-187 Barabasi, A.-L.; Albert, R.; Jeong, H. !-- Bookmark article/a -- 7. !-- /a-- Efficient promotion strategies in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20, October 2011, Pages 3496-3511 Pluchino, A.; Rapisarda, A.; Garofalo, C.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8. !-- /a-- Empirical analysis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n the age of Web 2.0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7, Issue 2-3, January 2008, Pages 675-684 Fu, F.; Liu, L.; Wang, L.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9) 9. !-- /a--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to microbial communitie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9, Issue 20, October 2010, Pages 4265-4298 Frey, E.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9) 10. !-- /a-- Multifractal detrending moving average analysis on the US Dollar exchange rate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20, October 2011, Pages 3512-3523 Wang, Y.; Wu, C.; Pan, Z.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11. !-- /a-- Estimating risk of foreign exchange portfolio: Using VaR and CVaR based on GARCH-EVT-Copula model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9, Issue 21, November 2010, Pages 4918-4928 Wang, Z.R.; Chen, X.H.; Jin, Y.B.; Zhou, Y.J.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12. !-- /a-- Identification of overlapp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complex networks using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74, Issue 1, January 2007, Pages 483-490 Zhang, S.; Wang, R.S.; Zhang, X.-S.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90) 13. !-- /a--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WCA-Lennard-Jones model system in its fluid and solid state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250, Issue 1-4, February 1998, Pages 58-82 Hess, S.; Kroger, M.; Voigt, H.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5) 14. !-- /a-- Statistical models for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38, Issue 1-2, July 2004, Pages 166-172 Cornalba, C.; Giudici, P.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2) 15. !--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ily gold price data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38, Issue 3-4, July 2004, Pages 559-566 Mills, T.C.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5) 16. !-- /a-- Online social networks-Paradise of computer viruse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2, January 2011, Pages 189-197 Fan, W.; Yeung, K.H. !-- Bookmark article/a -- 17. !-- /a--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of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16, Issue 1-4, December 2002, Pages 87-114 Kantelhardt, J.W.; Zschiegner, S.A.; Koscielny-Bunde, E.; Havlin, S.; Bunde, A.; Stanley, H.E.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434) 18. !-- /a-- Theory of rumour spreading in complex social network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74, Issue 1, January 2007, Pages 457-470 Nekovee, M.; Moreno, Y.; Bianconi, G.; Marsili, M.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30) 19. !--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urkey's foreign trade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20, October 2011, Pages 3454-3476 Kantar, E.; Deviren, B.; Keskin, M.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20. !-- /a-- Detect overlapping and hierarchic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8, Issue 8, April 2009, Pages 1706-1712 Shen, H.; Cheng, X.; Cai, K.; Hu, M.B.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46) 21. !-- /a-- Corre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times of crisi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1, Issue 1-2, January 2012, Pages 187-208 Sandoval, L.; Franca, I.D.P.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22. !-- /a-- The 2006-2008 oil bubble: Evidence of speculation, and prediction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8, Issue 8, April 2009, Pages 1571-1576 Sornette, D.; Woodard, R.; Zhou, W.X.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7) 23. !-- /a-- Value-at-risk estimation with wavelet-based extreme value theory: Evidence from emerging market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0, Issue 12, June 2011, Pages 2356-2367 Cifter, A.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 24. !-- /a--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dynamics using a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automaton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295, Issue 3-4, June 2001, Pages 507-525 Burstedde, C.; Klauck, K.; Schadschneider, A.; Zittartz, J.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312) 25. !-- /a-- Scale-free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networks: the topology of the world-wide web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281, Issue 1-4, June 2000, Pages 69-77 Barabasi, A.-L.; Albert, R.; Jeong, H. !-- Bookmark article/a --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9310 次阅读|14 个评论
1980-2008年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回顾与思考
热度 1 szxlx 2012-3-23 09:59
这篇发表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表时间2011-12-25)的文章,从文献计量学方法角度进行了研究,是目前新的关于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梳理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WebOPAC)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检索到的文献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孕育、创建和发展3个阶段,归纳了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和重点内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 心理学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 文献计量学
个人分类: 心理学|2848 次阅读|1 个评论
Bipolar Plate Materials for PEM Fuel Cells
Xpang 2012-3-5 19:51
Foreword: To meet my own interest in fuel cell, I 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bipolar plate materials as the topic of a subject report. Attached below is the overview in recognition of my endeavor.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 bipolar plate materials used in PEM fuel cells. Based on the major components, bipolar pl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arbon-based, composite and metal-based, of whic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lso discussed. 1. Introduction A fuel cell system can convert chemical energy directly into electricity. Early efforts to realize such energy conversion were already made around 1900. Over 100 years fuel cell technology has been studied in depth and now is driven mostly because of the energy need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PEM) fuel cells, also know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have such a name because the electrolyte is made of a polymer membrane. They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transport, stationary power generation and portable power.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PEM is given in Figure 1.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EM consists of many components, one of which is a bipolar plate (BP). From the point of weight, volume and cost, the BP is much of importance in a cell system. It has a number of functions, such as even distribution of gases, prevention of gas escap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node and cathode, and current collection . According to the major component elements, BP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jor styles: carbon-based, composite and metal-based, which are elaborated subsequently. Figure 1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a PEM fuel cell 2. Carbon-based bipolar plates The traditional plate material is graphite. Graphite has a high electric conductivity, is chemically stable in the PEM fuel cell, can endure high temperatures making it suitable for the high-temperature PEM. However, one of undesirable aspects with graphite plates is the porous structure that makes them brittle and gas-permeable. Also, Making and maching of a graphite BP takes much money and time. The cost of graphite plates is about $200/kW far higher than the target figure $10-30/kW. In order to make the material gas-impermeable POCO impregnates the bulk material with a resin. This, however, reduces the maximum service temperature to 150℃ . Carbon/carbon plates are made from carbon and carbon fibers. A C-C composite is porous, so sealing is required. The common method is to cover the material surface with graphite carbon. Chemical vapour infiltration (CVI) is capable of it . C-C BPs possess such properties as gas tightness,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ow density about that half of graphite as well as balanced flexural strength. The major weakness similar to that of graphite plates is that manufacturing of C-C BPs is time-consuming and costly. Expanded natural graphite has completely displaced the synthetic graphite technology as the material of choice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 .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imilar to that of synthetic graphite in term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and could also be made thinner, lighter weight and less brittle . The flow field channels in expanded natural graphite can also be embossed which results in a cost-effec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Expanded natural graphite can be used in almost any PEM, portable, micro 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application and 85 percent of the fuel cell vehicles are using flow field plates from expanded natural graphite materials. Expanded graphite is a porous foil made of high surface area graphite particles. Thickness and porosity depend on the calendering process. Many researchers have been keenly interested in expanded graphite on account of its peculiar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have used it to manufacture BPs by several methods . 3.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Composite plates can be classified as metal- or carbon-based.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has developed a metal-based composite BP which combines porous graphite, polycarbonate plastic and stainless steel . Producing porous graphite is not as time consuming or expensive as producing non-porous graphite plates. The stainless steel and polycarbonate parts provide impermeability. Stainless steel also provides rigidity. The graphite resists corrosion and the polycarbonate provides chemical resistance and can be molded to any shape. Graphite composite material is a mixt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aphite and carbon powders, fibres and a polymeric resin. Graphite composite BPs have been made using thermoplastic (polypropylene , polyethylene ,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 or themosetting resins (phenolics , epoxies , and vinyl esters ). The advantages of a thermoplastic material are the low cost, high availability, high chemical resistance,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as-impermeability , short cycle times in an injection moulding processing and easily recyclable . SGL Technologies uses PVDF for its BMA5 material . A major disadvantage of thermoplastic-based graphite composites is their low application temperatur. Another weak point is the limited creep resistance.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LCP)/graphite materials are potentially alternative for BP due to their low viscosity and thus easy injection moldability. The low viscosity also avails carrying more graphite. Dupont uses a LCP as the polymeric binder. Ticona reports that it has int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PEM fuel cell prototype made solely of engineering thermoplastics. According to Ticona, the cost per kW for a new cell stack drops by nearly 74% to $1050 from $4000 required in aluminum, gold-coated stainless steel, graphite, or thermoset graphite composites. The LCP BPs can be injection molded without the need of costly machining and other finishing stages and then a relatively short cycle time is allowed, says Ticona. Further, the LCP is able to contain a carbon loading exceeding 85% and still process well. In addition, the LCP has an excellent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 and long endurance in the aggressive environment. Possible thermosetting resins include epoxies and vinyl esters. Advantages of thermoset polymers are the good chemical resistance, the creep resistance and low cost for phenolic and epoxy resins . Highly conductive epoxy composites developed by synergistic combinations of carbon black and expandable graphite were reported in the reference . Also, this material is of light weight, low cost, and mechanical integrity at higher temperature than 150C. Compared with those made of epoxies, BPs produced from vinyl ester have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balanceable combination of conductiv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an be produced readily . In spite of these attractive properties, thermosetting polymers are relatively low with respect to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4. Metal-based bipolar plates Metal-based flow plates can be made from crystalline or amorphous alloys. Major issues with metals are the extent of corrosion and contact resistance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passivation film. Noble metals like gold and platinum possess very similar properties to Poco graphite and in some cases showed more superior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high cost of these metals has limited thei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 Promising candidates are aluminum, titanium, stainless steel and nickel. In the article it is reported that flow plates are in constant contact with highly acidic solutions(pH less than 0 when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membrane). In such an environment metals are prone to corrosion and release multi-valent cations, which can increase membrane resistance and poison the electrocatalyst. Both aluminum and titanium have an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ce resulting from a stable oxide layer, but the latter is more expensive. Davies et al. have shown that the contact resistance of stainless steels tends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content of nickel and chromium because the oxygen-rich film decreases. However, for a long-term use coating is needed. Possible coatings are carbon-based, metal-based or obtained from surface treatment. Wang et al. reported that substrate steel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 of SnO2:F coating. Similar to graphite, a significant drawback in the mass production of BPs from metals is the machining or etching of channels. Amorphous alloys have invit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on account of more excellent properties than their crystalline counterparts, such as high strength-to-density ratio,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high hardness and superplasticity in the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 These unique properties result from the dense and random atomic configurations and would make amorphous alloys potential candidate materials of BPs in PEM fuel cells. Recently reported metallic glasses are Fe- and Ni-based. The problems considered most with them are their thermal stability, contact resistanc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Inoue et al. developed a Ni-based glassy alloy, of which the corrosion rate in sulfuric acid was about 3 digits lower than SUS316L. Even after 350h durability test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glassy separator could hardly be recognized. For Fe- and Ni-based materials exploited in the references , they are thermally stable because of their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and high reduce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T1 (T1 is liquidus temperature) . Contact resistance tes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ial contact resistance will not be an issue of concern upon high compaction load. Although thes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further work will go on. Improvement of proerties and long-term test are needed. To prepare bulk amorphous metal materials, new ways or systems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5. Conclusions For a long endurance, such as in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the graphite-based composites are best suited. For applications where size and weight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endurance, metal plates and expanded foil plates are an attractive option. If strength is an additional criterion then only metal plates are a feasible possibility. In case that more balanced combination of properties is a concern, polymer composites will be the most possible candidate. 1. Borup, R.L. and N.E. Vanderborgh. Design and testing criteria for bipolar plate materials for PEM fuel cell applications. 1995. San Francisco, CA, USA: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Pittsburgh, PA, USA. 2. Cunningham, B.D., J. Huang, and D.G. Baird, Review of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bipolar plates for fuel cells.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2007. 52: p. 1-13. 3. http://www.poco.com/us/graphite/resinimpregnation.asp, 2005. 4. Ghouse, M.,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graphite bi-polar plates used in A 0.25 kW PAFC st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98. 23(8): p. 721-730. 5. http://www.porvairadvancedmaterials.com/bipolar.htm, 2005. 6. Krassowski, D. and J. Gough, Expanded natural graphite: A breakthrough in flow field plate technology. Fuel Cell, 2005. 5(6): p. 20-22. 7. Yan, X., et al., Performance of PEMFC stack using expanded graphite bipolar plat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60(1): p. 252-257. 8. Gallagher, E.R., Patent number US 2003-0160357. 2003. 9. Heo, S.I., et al., Development of preform moulding technique using expanded graphite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bipolar plat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71(2): p. 396-403. 10. Blunk, R., et al., Polymeric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for vehicle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56(2): p. 151-157. 11.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Home Page. http://www.ott.doe.gov/pdfs/contractor.pdf. 12. Dweiri, R. and J. Sahari,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bas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for bipolar plates in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71(2): p. 424-432. 13. Chaug-Liang, H. and C. Ke-Ming, Study on thin wall injection molding formability and property of graphite-polymer composite bipolar plate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6. 505-507: p. 673-8. 14. Balko E. N., L.R.J.,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fluorocarbon-graphite bipolar current collector-separator, US patent 4339322. 1982. 15. Zhao, R.D., Z.H. Liu, and Y.X. Wang, Study on the NG/PF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applied for PEMFC.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30(12): p. 986-8. 16. Du, L. and S.C. Jana, Highly conductive epoxy/graphite composites for bipolar plates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72(2): p. 734-741. 17. Wilson, M.S. and D.N. Busick, Composite bipolar plate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US patent 6248467. 2001. 18. Heinzel, A., et al., Injection moulded low cost bipolar plates for PEM fuel cel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4. 131(1-2): p. 35-40. 19. Cunningham, B.D., J. Huang, and D.G. Baird. Development of compression moldabl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2005. Cincinnati, OH, United Stat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New York, NY 10016-5991, United States. 20. Mehta, V. and J.S. Cooper, Review and analysis of PEM fuel cel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3. 114(1): p. 32-53. 21. http://www.eisenhuth.de/pages_eng/frameset.html. 22. Whitty, N.J. and M. Tisack, DuPont Bipolar Plates and MEA'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in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el Cell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4: Rochester, New York 23. http://www.fuelcellsworks.com/Supppage1578.html, 2004 24. Rinn, G. and S. Bornbaum, DKG, 82, 2005. E33. 25. Busick, D. and M. Wilson. Development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PEFC bipolar plates. 2000. San Francisco, CA, USA: Mater. Res. Soc. 26. Wind, J., et al., Metallic bipolar plates for PEM fuel cel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2. 105(2): p. 256-260. 27. Tawfik, H., Y. Hung, and D. Mahajan, Metal bipolar plates for PEM fuel cell--A review.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63(2): p. 755-767. 28. Frank, A., et al., Materials for state-of-the-art PEM fuel cells,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operation above 100C, in Advances in Fuel Cells. 2007. p. 235-336. 29. Davies, D.P., et al., Stainless steel as a bipolar plate material for solid polymer fuel cel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0. 86(1-2): p. 237-242. 30. Wang, H., et al., SnO2:F coated austenite stainless steels for PEM fuel cell bipolar plat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71(2): p. 567-574. 31. Inoue, A. and A. Takeuchi, Recent progress in bulk glassy, nanoquasicrystalline and nanocrystalline alloy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4. 375-377: p. 16-30. 32. Cameron, K.K. and R.H. Dauskardt, Fatigue damage in bulk metallic glass I: Simulation. Scripta Materialia, 2006. 54(3): p. 349-353. 33. Inoue, A., et al., Development of glassy alloy separators for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Materials Transactions, 2005. 46(7): p. 1706-1710. 34. Fleury, E., et al., Fe-based amorphous alloys as bipolar plates for PEM fuel cell.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59(1): p. 34-37. 35. Jayaraj, J., et al., Development of metallic glasses for bipolar plate applicati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7. 449-451: p. 30-33. 36. Pang, S.J., et al., Synthesis of Fe-Cr-Mo-C-B-P bulk metallic glasses with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Acta Materialia, 2002. 50(3): p. 489-497.
7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Review Article的诞生过程
热度 36 neilchau 2012-2-23 07:43
毕业了( 4 ):一篇 Review Article 的诞生过程 自己关于 FO 的综述文章终于在 JMS 上登出来了,排版后的文章有 21 页。从 5 月动写综述的念头, 6 月动笔, 9 月 9 日论文递交, 12 月 19 日论文被接受,一切还算顺利,虽然其中不乏小插曲。 写综述前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因为受某老板的蛊惑: 博士生毕业时,要成为世界上对自己博士所做东西最了解的人。 自己导师虽然没这个要求,但还是可以自我要求一下的嘛。如何证明自己对所做东西所在领域最了解呢?写综述呀,反正毕业论文的 Literature Review 部分也要写,晚写不如早写,早写了说不定还能发表。 给导师说了写综述的想法,导师满口答应。导师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从来不打击,而是鼓励我的任何想法,哪怕事后自己想想当初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当然如果是非常低级、幼稚的想法,导师也会当场告诉我不可行在什么地方。 6 和 7 月份集中写综述, 8 月份从欧洲开会回来,文章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于是决定投稿 JMS 。投稿前,先向主编发了文章的 Abstract 和 Highlights ,投石问路,看主编是否愿意接受小人物的综述。主编回信说,非常希望看到我们课题组关于 FO 的综述文章(虽然我们只发了 4 篇关于 FO 的文章)。现在才觉得那可能只是套话,但当时却给了自己巨大的信心。 于是又是一阵狂看猛写,终于完成了初稿。据我观察, 综述文章的署名似乎有个规律:文章的第一作者似乎都是通讯作者。 也许因为综述文章不需要老板提供实验设备等,所以老板不一定非要是通讯作者吧。为了锻炼下自己,了解科技论文投稿的整个过程,决定让老板同意自己做通讯作者亲自投稿。给老板看文章时,还没等我开口要求,老板居然自己说,这篇文章你贡献最多,你可以当通讯作者。 OMG !这不像我老板的风格吧,难道老板看透了我想要说什么? 后来再次和老板讨论文章时,老板又说,能不能咱俩都是通讯作者呀?还说什么,学生毕业后通讯地址就变了,还去哪里联系我?她自己那里才是“铁打的营盘”,学生只是“流水的兵”。我说可以呀,只要这个投稿过程让我体验下就可以了。老板自己心里对是否能够有多个通讯作者也没谱,在 JMS 杂志上一阵扫雷式的搜索。 初稿写好了,论文的作者总不能只有我们课题组吧,毕竟做相关研究比我们做得好的多去了。于是,作为文章的主要负责人,联系其他牛人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身上。作者署名太少不好,太多当然也不妥。先联系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小猛牛,他爽快答应。文章发给他,他抽了个周末帮我看了下,给了一些建议。我选择性接受了部分,没接受的部分彼此通信又争执了一番。最后我坚持己见,他可能有点不高兴。同时还给另一个大牛发了邮件,说明自己写了一篇综述,如果他愿意贡献些意见的话,可以把他列入作者之中。大牛就是大牛,直接把我的邮件当垃圾处理掉了。这话是导师在德国开会见到大牛时,大牛亲自说可能把我的邮件当垃圾邮件处理了,总之就是没有看到。导师还说,第一次见到那个大牛,还请他吃饭了,相谈甚欢;德国那帮高傲冰冷的家伙,把人家请去了,闲暇之时却把大牛撂到一边。原来,大牛也有被孤立的时候。 经过自己两个导师提意见修改过的论文,自己终于在 9 月 9 日那天傍晚网上递交了出去。本以为晚饭前可以搞定的,谁知道学习写 Cover Letter 花了点时间,弄得自己晚上浪费了一次宝贵的约会。 2 个多月后的 11 月 21 号,收到三个 Reviewers 的审稿意见,其中一个非常肯定,一个只给了几条意见就全盘否定,最后大牛那个倒比较中肯,结果是修改。为了谨慎期间,自己花费了将近两周时间,认真逐条意见的回复和修改。为了使语言更加专业、地道,老板还特意花 850 刀请专业编辑给润色了一遍。终于在 12 月 4 号返回修改过的文章, 12 月 20 号顺利接受。文章被接收后,自己心里还有点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的 Review 能不能成为经典。回头看本领域的在 2006 年发表的第一篇 Review ,至今已被引用了将近 200 次。 以前以为只有牛的课题组才能发 Review Paper ,现在看来不是那回事,除非杂志要求必须是受邀请才能写 Review 。自己感觉,小课题组写 Review 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小课题组可以对大课题组的工作给与相对客观的评价,如果让大课题组去写,由于他们的主导地位,难免会总强调自己的成就,而淡化其他课题组的成就。 Review paper 原文 自己与毕业相关的博文: (1)毕业了(1): 选课题犹如选“恋人” (推荐) (2)毕业了(2):写论文的基本境界 (3)毕业了(3):感谢科学网伴我毕业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25462 次阅读|77 个评论
惊奇:一篇综述文章1171篇参考文献
热度 11 rczeng 2012-2-2 21:27
惊奇:一篇综述文章1171篇参考文献
今天收到来自俄罗斯 Sergey V. Dorozhkin 发表在 《Biomatter》 一篇综述 《 Biocomposites and hybrid biomaterials based on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 ,全文54页,参考文献25页,共有参考文献1171篇。 这种严谨的作风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学习! 链接地址: Biocomposites and hybrid biomaterials based on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http://www.landesbioscience.com/journals/biomatter/article/16782/# 参考文献最后页 另:作者的其它综述论文,参考文献似乎也有几百篇参考文献。 1. Biphasic, triphasic and multiphasic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2706111003874 2.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occurrence, properties, biomineralization, pathological calcification and biomimetic applications: http://www.landesbioscience.com/journals/biomatter/article/18790/ 3. Self-setting calcium orthophosphate formulations: cements, concretes, pastes and putties”: http://www.sapub.org/journal/search.aspx?doi=10.5923/j.ijmc.20110101.01 4. Amorphous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2706110002977 5. Nanodimensional and nanocrystalline apatites and other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iology and medicine http://www.mdpi.com/1996-1944/2/4/1975 6. Medical Application of Calcium Orthophosphate Bioceramics http://ccaasmag.org/bio_v1-1.php
783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发表中英文综述论文的SCI引用频次比较分析
热度 3 rczeng 2011-12-30 12:38
发表中英文综述论文的SCI引用频次比较分析 本人 2000 年开始读博,论文产量低,大部分 SCI 论文是 2005 年以后发表的。但是,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三篇比较好的综述论文,SCI引用次数分别为55 、 52 和35 次。 第一篇综述与 2000 年花费了我半年时间写成,与导师柯伟院士深入探讨过几次,融合了导师和徐永波等老师给科学部提出的有关我国镁合金研究的设想与建议,是国内第一篇镁合金综述论文,中文引用 614 次。被引论文都是我国大陆学者发表在国外的期刊论文。 第二篇综述为在德国期间写成,回国后投稿,合作者包括德国著名的医用镁合金研究学者 Witte 博士。论文被Nature-Materials,Materials Today,Bio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s等重要期刊大量引用。自发表以来,下载量一直稳居Wiley 的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排行榜前列。 第三篇综述本来准备投往国内某中文一级学报,后来在德国期间花了 20 多天写成英文投往国内湘潭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论文提出了自己在镁合金腐蚀方面的研究思想,也融合了德国 GKSS 腐蚀研究组在镁合金及镁合金焊接腐蚀方面的研究成果,合作导师镁合金著名专家 Kainer 教授亲自对文章进行修改。论文发表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6 年年末的增刊上,被 Sciencedirect 数据库收录。被引论文大多发表在Corrosion Science上。 期刊的质量、论文水平和发表周期会影响被引频次。一般来说,英文论文往往会提前几个月发表,中文论文发表要滞后。英文论文可以被国际同行引用,而中文期刊论文只有大陆学者或国外华人引用。 论文被引次数逐年在增加,如 2009 年 32 次, 2010 年 51 次, 2011 年 60 次。预计在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引用次数近年将会有明显增加。 基于下表数据,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 发表中文论文比英文论文被引年限滞后; 2. 发表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被引次数高; 3. 在国外期刊发表比在国内期刊发表被引次数高; 4. 中文论文的引用高峰期为发表后 5-6 年,英文为 3-6 年。其中英文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的引用高峰期早于国内期刊; 5. 被引次数与研究工龄有关,研究工龄越长,被引次数越高; 6. 论文用英文比中文发表更能提高被引频次; 7. 国际合作论文,特别是与本领域牛人合作更能被国际同行认可和引用。 三篇综述论文的引用次数(更新至2012.07.5) 论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平均引用次数 / 年 镁合金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前景 . 金属学报 , 40(7), 2001: 673-685 3 5 10 12 6 4 7 3 8 58 6.44 Progress and challenge for magnesium alloys as biomaterials,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10(8)2008:B3-B14. 2 18 21 20 61 15.25 Review of studies on corrosion of magnesium alloys.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16, 2006: S763-S771. 2 4 10 6 9 5 36 6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860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导师为什么不帮我发表综述呢?
热度 40 dhqkxw 2011-10-29 14:53
今天听到导师的想法后,觉得心里很是失落。科学网上大多都是导师,所以说出来想听听各位老师的看法。 我是今年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还没有定导师,正在第一轮轮转中。由于开学后不是很忙,我主动向导师提出要写篇综述,想锻炼自己。老师听后觉得很好,就给了他一个新的idea,让我下去查文献自己写。 我当然很高兴,马上行动起来。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连十一放假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此事,终于完成了约5000字的初稿。我将稿件发给老师………其中长话短说,修改了两次,终于改得差不多了。 可今天我问导师要不要继续修改,老师说很好了。但他却说不想投了,原因是他不 想让别人知道他的研究方向。 我心里当然想投了,怎么说也是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写的。但嘴上当然说听导师的意见了,我还能怎么办呢?不投就不投啊,可心里真的有些难受啊。我在想导师的理由,始终想不通啊,我写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根本没涉及什么具体的。再说, 一个导师怎么就不能让别人知道他的研究方向呢? 平时觉得老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怎么听这理由觉得如此别扭呢。 我想了想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他觉得我这 综述不够水平 (2)他还并不是我真正的导师,我只是在他这儿轮转 (3)发一篇中文综述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他 不屑 (4)他根本 不想花时间 帮我修改,选杂志,帮我投 各位老师们,我不怕把这事说出来,只是真的心里有些失落。您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很想听听您们的意见。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999 次阅读|103 个评论
【synbio】iGEM_whu_2011火力全开
热度 1 Puriney 2011-9-30 16:27
iGEM_whu_2011将会在今年10月15日赴HKUST参加iGEM亚太地区盛会 ,与全亚太地区来自其他顶尖学府共46支团队同台竞技。 (下图是今年igem亚太地区logo) 毕竟平日里本科生被日常课程、实验室实验、鸡阿姨等折腾的燋头烂额,研究生又多埋头于自己所谓的科研课题,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iGEM的存在。但是无奈的是,院内诸多本科生竟然并不知晓今年武大(以生科本科生为主)参加了iGEM?昨日看见各种人人状态,本人一边感叹“终于有本科生开始宣传iGEM”了,另一边唏嘘本科生们竟然不知道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超学术社团?也不知道院里投了这么多钱赞助iGEM-WHU?列位浪费了多好的机会呀!参加iGEM可比在实验室打杂、GRE考1500超值多了!毕竟以后列位出国了去研究机构了是去做研究的,而不是单纯刷试管、单纯配试剂、单纯炫英语的。 这么好的东西,有必要给个侧重在生物方面的fast review,抛砖引玉,让大家一窥iGEM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合成生物学?什么是人造生命?什么是基因组学未来必然趋势? iGEM的全程是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基因、工程是关键词。这是一场主要面向全球高校本科生的“学术party”,将合成生物学这一热门学科带进高校,主要给本科生提供展示想象力和科研创造力的舞台。在这里,谁说本科生干不出大事业?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 (下图为全球igem注册情况) 那iGEM的核心,合成生物学,是什么?这是一门高度多学科交叉的热门科学,融合了生命科学、数学建模和统计、编程、工程学。生命科学提供课题原理、机制,数学建模和统计可以模拟和预测基因调控关系、编程快速分析、工程学思想提供基因回路设计框架。 (下图为2011年9月2日Science关于synbio的专刊) 如果说计算机大赛的玩具是代码、数学建模大赛的玩具是公式,那iGEM的玩具就是biobrick(生物砖)。这是合成生物学不同于其他遗传、基因工程的最大亮点。每个基因或者基因调控元件被标准化为一块“基因乐高积木”。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构建一座华丽的基因大厦,赋予生命新的功能。 (下图为2007年iGEM上PKU设计的on-off开关并在2010年nature发表) 还记得微生物实验课上用E.coli在平板上简单涂布写字?弱爆了,在iGEM你可以制作E.coli自拍照片! 觉得E.coli养起来太难闻而不愿进微生物实验室?hold住,在iGEM你可以养迷人香蕉味的E.coli! 觉得细菌们几乎都是清一色太丑?not fashion,在iGEM你可以养七彩色的E.coli! 还有更多,还有更多…… 重金属环境检测等各类biosesor,赋予E.coli人性、生物学里的电子振荡器(oscillator)等各色电子元件、构建最小基因组(essential genes of minimal genomes)等等。不过可惜的是,这些都挺犀利的想法,但都已经是iGEM历年的话题。新的iGEM世界大门为你打开,等待你们谱写新的画卷。 跳出iGEM小圈子,来到大学科,合成生物学。总的来说,合成生物学对生命有新的解读和理解。生命,非常像一台机器。基因组作为软件、细胞器进而到组织作为硬件。每个生命都是一台不可思议的机器。大家学生物,归根结底不就是想理清楚这台机器的运作原理么?基因功能分析、蛋白质功能分析,不就是为了测评机器部件的工作状态么?最小基因组(p.s.现在改口叫做essential genes of minimal genomes)不就是测评机器运转的最低配置么?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门学科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之所以说这才是重点,是因为生物上早有这个思想。也许你在分子生物学课上会听到老师说某某蛋白recruit了某某组成machinery。可仔细想想既然是machinery,那就应该可以人工优化改造改进。但是分子生物学里有后话了么?貌似没有。相比之,合成生物学学术界犀利的斯坦福少年Drew Endy说:"If you consider nature to be a machine, you can see that is not perfect and it can be revised and improved. " 太多脑残甚至被人骂做不务实的想法,带来了太多新奇的发现。 不知你想过没有,终止密码子有三种,可是如果把所有的终止密码子替换成一种,生命会完蛋么?哈佛的老头George Church就做了这么件事情。 太多新奇的发现越发促进了太多不可思议的创造。 你想一个生命的基因组里“刻有”自己的名字么?曾经帮助人类基因组计划大步提前完成的“半神半人”的Craig Venter人工合成细菌,取名Synthia,在其基因组里加入了自己的名字。 鉴于最近一项名字为AEGIS(six-letter Artificially Expanded Genetic Information Systems)的科研项目正在启动,未来出现DNA是六种碱基的生命也不是怪事。也许若干年后出现Synthetica,打破Bacteria、Archaea、Eucarya三足鼎立局面的教科书,可千万不要惊讶。 太多不可思议的创造了结了太多曾经不可能的遗憾。 最近吵的火热的青蒿素和所谓离“诺贝尔”最近一步,让人惋惜。因为发现有效药物是一回事,生产药物又是一回事,毕竟工业化制造青蒿素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窥红豆杉便知)。而2006年来自UC Berkeley的大叔J.D. Keasling (右下图) 赋予了yeast合成青蒿素前体的功能,此前体经过简单后期化学处理就可以得到青蒿素。这样在抵抗疟疾上合成生物学写下光辉一笔。 太多被了结的遗憾孕育太多等待书写的新未来。 石油能源有朝一日必会枯竭,生物替代能源必主导能源世界。以后开车不再加汽油,而是加废报纸。Tulane University的团队已经实现了这一想法 。也许你知道用粮食来发酵产酒精,但那都弱爆了。想想苦难中的几内亚坦桑尼亚没有饭吃的儿童吧。所以合成生物学家们正在利用纤维素作为原材料,不仅仅是产生能源,更加是高效生产能源。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挺好玩的,那就关注iGEM吧!上述的一切以及未来的更多精彩未知数,都会浓缩在iGEM这个party里! p.s. 很多项目和观点鉴于篇幅限制都没有展开。国外做这些的人很多,在加州抓起来一大把,日后列位出国可以往那里奔。国内也有部分人在做,相对成熟的有中科大、天津大学等,不过能方便大家迅速参与的科研机构首推华大基因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单元(Unit of Synthetic Biology at BGI即USB@BGI)。武大和华大有创新班联合培养,每年暑假7月底8月初BGI会组织夏令营活动。USB@BGI的团队也很有爱,首推其Leader(美女+才女)以及全才型大号正太。 p.p.s. 武大生科做这个的人屈指可数。2010年武大第一支iGEM团队,种种原因没有得到院里赞助。今年2011年终于如愿以偿,有了第一支参加iGEM的团队。 --end reference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是一名功力的科研者,那做synbio吧,发的文章都必须高质量,因为这是基因组学的未来和必然趋势。 http://2011.igem.org/Regions/Asia/Jamboree 2004 UCSF/UC Austin: http://partsregistry.org/cgi/htdocs/SBC04/austin.cgi 2006 MIT: http://openwetware.org/wiki/IGEM:MIT/2006/Blurb 2009 Cambridge: http://2009.igem.org/Team:Cambridge Gibson, D. G., Glass, J. I., Lartigue, C., Noskov, V. N., Chuang, R. Y., Algire, M. a, Benders, G. a, et al. (2010). Creation of a Bacterial Cell Controlled by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ome. Science , (May). doi:10.1126/science.1190719 Isaacs, F. J., Carr, P. a, Wang, H. H., Lajoie, M. J., Sterling, B., Kraal, L., Tolonen, a C., et al. (2011). Precise Manipulation of Chromosomes in Vivo Enables Genome-Wide Codon Replacement. Science , 333(6040), 348-353. doi:10.1126/science.1205822 Ro, D.-K., Paradise, E. M., Ouellet, M., Fisher, K. J., Newman, K. L., Ndungu, J. M., Ho, K. A., et al. (2006).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ed yeast. Nature , 440(7086), 940-943.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04640 Bond-Watts, B. B., Bellerose, R. J., Chang, M. C. Y. (2011). Enzyme mechanism as a kinetic control element for designing synthetic biofuel pathways.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7(4), 222-7.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doi:10.1038/nchembio.537 Ha, S.-jin, Galazka, J. M., Rin, S., Choi, J.-ho, Yang, X., Seo, J.-ho. (2010).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apable of simultaneous cellobiose and xylose fermentation. PNAS , 1-6. doi:10.1073/pnas.1010456108/-/DCSupplemental.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010456108 Schirmer, A., Rude, M. a, Li, X., Popova, E., del Cardayre, S. B. (2010). Microbial biosynthesis of alkanes. Science (New York, N.Y.), 329(5991), 559-62. doi:10.1126/science.1187936 Weeks, A. M., Chang, M. C. Y. (2011). Constructing de novo biosynthetic pathway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inside living cells. Biochemistry , 50(24), 5404-18. doi:10.1021/bi200416g Ro, D.-K., Paradise, E. M., Ouellet, M., Fisher, K. J., Newman, K. L., Ndungu, J. M., Ho, K. A., et al. (2006).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ed yeast. Nature , 440(7086), 940-943.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04640 http://tulane.edu/news/newwave/082511_fuel.cfm last echo 本来着实不想写这种玩意,但是看着iGEM_WHU自己未完的粗糙主页,不知道是不是会桑到不少新生那好奇的心。 iGEM_WHU_2011,祝好
个人分类: synbio|70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篇论文的构思
热度 2 csiro 2011-8-30 18:34
想写一篇综述文章,已经想了很久了,现在一定要写下来了。就是关于作物模型如何应用于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回顾与展望。 主要内容包括: 作物产量生理与模型; 气候变化与作物响应; 产量形成过程的时间尺度与模型的不确定性; 模型参数化、检验与验证的数理统计方法; 几个重要模型的比较; 气候变化农业影响的展望。 我想邀请的同事有美国农业部马立望(以及Laj Ahuja等),CSIRO王恩利,UTS的罗群英与李龙辉,还有其他几个过去的学生:邬定荣、房全孝、王靖、陈超、邢洪涛等。 计划投Advances in Agronomy。前几天给马立望打电话,他说过去给这个刊物写过两篇。很久没有写了。我觉得是一个好的题目。如果有人感兴趣,我也欢迎参与噢!
个人分类: 创新篇|3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Web3.0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文献综合分析
terahertz 2011-7-30 10:12
(本文发表在 《图书情报研究》 2011,4(4): 43-48 ) 摘 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 2006-2011 年在“中国知网”刊载的有关“ W eb3.0 ” 研究的 100 余篇学术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关键词词频分布、引证频率等。重点分析 W eb3.0 在图书馆中的几大典型应用:资源建设、 OPAC 、图书采访、参考咨询、信息服务、读者用户、分众分类和知识管理,探讨了 Web3.0 技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及趋势。 关键词 W eb3.0; 图书馆 3.0; 图书馆; 文献计量分析; 信息服务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科学发展史及其科学思想的变化
热度 10 juyunyue 2011-5-20 18:05
神经科学不算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脑的认识和研究;但是由于我们认知的局限、研究手段的局限,我们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还处在初步的阶段,很多未知的东西都在等待着我们去解答。这里主要综述一下神经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理论变迁之后科学思想的变化。 在神经科学的发展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 3 个大的争论: 1、 关于大脑和意识的争论:大脑和意识究竟是相互孤立的还是还是统一的,意识究竟是大脑的一部分还是游离于之外?由此产生了很多观点。包括孤立论观点、同一论观点、平行论观点、二元论观点等。 2、 局部定位论( localism )和整体论( holism )的争论:特定的脑部区域是否仅仅和特定的功能相联系,还是大脑以一个整体参与所有的功能体现。 3、 是否有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压觉之外第六感的存在,即所谓的灵魂,这是一个我们尚未深入研究因而一切还处于未知的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神经科学的发展史。 公元前 1700 年,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最早在纸草上记录了“大脑”这一术语;公元前 400 年左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Plato 认为大脑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本源,他的学生 Aristotle 则认为心承载了人类的一切情感和思考,大脑则是一个所谓的“冷却器”( radiator )用来调节心的活动。公元二世纪,古希腊伟大的外科医生 Galen 提出大脑能够感觉信息,并且控制着人们的活动。公元 17 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 Rene Descartes 认为神经包含着体液,它们对于感觉和运动信息的传递起着很大的作用。他是一个坚定的二元论者,相信意识和大脑是相互分开的,它们之间通过如今被称为“松果体”的脑区进行相互联系。 以上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主要在于大脑和意识的争论。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数都是哲学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科学家)的空想,没有实验证据来论证,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想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要有实验证据来支持。在这之后,人们开始进入实验神经科学的阶段。 18 世纪伊始,也就是著名的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医生 Luigi Galvani 用刺激青蛙腿神经和肌肉的方法,揭示了神经元激活的电学性质,至此人们发现神经系统是电活动的。 19 世纪初,著名的颅像学的创建者 Franz Joseph Gall 与 Spurzhiem 将大脑分成 35 个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了主导具体功能如语言、颜色的脑区到主导抽象功能如希望、自尊的脑区等; 19 世纪中期,伟大的捷克生理学家 Pukinje 第一个描述了神经细胞,并且对实验生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压力和电刺激眼球,研究了感觉和视觉,发现了皮层处包含着具有很多分支的细胞,这些细胞后来被命名 Pukinje 细胞。同时期的法国神经生理学家 Pierre Flourens 也对脑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兔子和鸽子为实验对象,通过损毁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来观察动物行为的变化,他是大脑功能整体学说坚定的支持者,并著《评颅相学》一书来驳斥 Gall 的学说。局部定位学说最强的反对者是英国神经生理学家 Hughlings Jackson ,他认为大脑的功能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从局部脑区来定位分析,而应该从整体来思考,以他名字命名的“杰克逊癫痫”揭示了脑内异常放电可以从局部开始向临近皮质扩散,更好的证明了整体论的观点。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 Broca 是脑功能定位学说的倡导者, 1862 年,他收到一位患者,这位患者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能够表达, Broca 发现这位患者之前进行过颞叶切除手术,用来治疗癫痫。他的这种病症后来被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 Broca 失语症,患者死后, Broca 对他进行了脑部解剖,发现在他大脑左半球的第三个前额沟回存在着损伤,之后这个脑区即被定义为 Broca 脑区,以此来纪念他的贡献,这是对神经系统内功能有其特殊定位一个很好的临床证据。与 Broca 的病人相比,德国神经学家 Carl Wernicke 的病人临床上表现出说话很流利但却没有任何意思,在旁人看来是严重的思维混乱,被称为感觉性失语症或“ Wernicke 失语症”,相应的脑区则被定义为 Wernicke 脑区,包括颞上回、聂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他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脑功能区定位学说的观点。 19 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细胞生物学家 Camillo Golgi 发明了银染方法可以观察到单个的神经元,这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体外观察到脑内神经元的走向,这给脑结构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染色的原理至今不是很清楚。之后,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也就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 Santiago Ramong Y Cajal 改进了 Golgi 的方法,创建了还原硝酸银染色法,可以更清楚的观察神经元的结构,他认为神经元是最小的结构单位、并且发现了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还对脑的精细结构进行了描述,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两个人分享了 1906 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年,德国医生 Alois Alzhemier 首次报告了具有进行性痴呆表现的 51 岁女性患者的案例,揭示了神经元退化症的病理,并且以他名字命名了该疾病。 20 世纪之前的神经科学主要停留在定位学说和整体学说的争论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学说各有实验证据来证明但并不完全,同时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上升到了对大脑记忆这一更高层次的研究,我们如今会对颞叶切除这一不可逆的手段来治疗癫痫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对大脑功能的不完全认识,使得我们采用上述极端治疗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们对脑功能的认识。科学的进步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总结失败中取得的。 进入 20 世纪,神经科学的发展更为迅速,美国生理心理学家 K.S.Lashley 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对记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系统的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鼠的脑部,然后对它们进行迷宫测试实验。 1929 年,他的重要专著《大脑机制和智能》出版,他提出了两大原理,即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前者认为大脑皮层各个不同部分几乎以均等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而后者认为就学习和记忆而言,大脑以一总体而进行活动。同时期的加拿大伟大的神经外科学家 Wilder Penfield 对大脑的工作机制、心理和记忆的机理进行了探索。通过刺激癫痫病人皮层的不同部位,他发现激活多种细胞可以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为脑功能局部定位理论提供了支持,他的工作为 1934 年建立的世界著名的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院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生理学家 Alan Hodgkin 、 Andrew Huxley 等用离子浓度梯度和粒子穿透膜通道的移动,阐明了神经元电激活的原理。 1946 年,美国神经物理学家 Kenneth Stewart Cole 发展了电压钳技术,使测量细胞中的跨膜电位成为可能,他被同行誉为“将物理学应用到生物学的先驱”。 20 世纪 50 年代,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荷兰个体生态学家 Karl von Frisch 、 Konrad Lorenz 、 Nikolaas Tinbergen 建立了动物行为学,奠定了神经行为学的基础,他们三个分享了 1973 年的诺贝尔奖。 1957 年开始,加拿大神经学家 Brenda Milner 对病人 H.M 的研究开创了对人脑记忆研究的新纪元。 H.M 由于在 9 岁时经历了一场车祸,而患有严重的癫痫。外科医生 William Beecher Scoville 对他进行了左右内侧颞叶的切除,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癫痫的发作,但是却导致了 H.M 严重的顺行性失忆以及轻微的逆行性失忆。他对手术之后的事情不能形成长时程的记忆。 H.M 的案例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记忆损伤为临床提供了资料,还因为他使人们明白相应的脑区是和特定的记忆功能相联系的,他的例子使人们对人脑记忆的研究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之后,美国神经心理学家 Goger Wolcott Sperry 又对 10 个进行了胼胝体切断手术用于治疗癫痫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病人完成一些任务,而这些任务是已知的只需要特定大脑半球参与的,他们由此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两个大脑半球可能各自包含一些意识,他们的工作使人们对大脑功能的单侧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因为他的出色贡献,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 1981 年的诺贝尔奖。七十年代后期,正电子断层脑成像技术( PET )研制成功,通过给被试者注射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物,同位素放出的正电子与脑内的负电子发生湮灭而释放出γ射线,通过记录γ射线在大脑中的位置分布,可以测量出区域脑代谢率( rCMR )和区域脑血流( rCBF )的改变,以此反应大脑的功能活动变化。这之后,人们又研制出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 )以及功能性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fMRI ),使得无创性的研究大脑功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起来,包括膜片钳技术,电镜技术,单光子、双光子成像( confocal )技术等促进了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认识。 神经科学的学科思想在 20 世纪最大的成果就是意识到研究神经现象存在有“分子、细胞、环路、系统、整体”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由此神经科学家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往往采用两种方法,即“自下而上”的还原论法和“自上而下”的系统论法。前者通过从分子水平开始研究,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将每个层次都研究清楚,最后上升到整体的功能。后者则是先从临床上功能的异常入手,由上向下的研究哪个层面出现了问题,进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在环路这一水平存在着瓶颈。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我们目前很难全面的了解哪些分子参与了整个环路的作用,如果在这个层面研究不清楚,我们很难真正的对神经系统有所掌握。 当科学发展进入 21 世纪,对于脑功能的极端的定位主义学说和整体主义学说已经被相互作用机制学说( connectionism )所取代,这个观点认为低级或初级感觉、运动功能是局部定位的,但是更高级的功能,像物体的识别、记忆、语言功能是各个不同脑区相互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大多数的认知神经学家相信意识和大脑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提到灵魂,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属于宗教或哲学研究的范畴,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神经心理学家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正在用实验探索灵魂的存在与否。之前提到的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 Penfield 认为“人类并不仅是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与灵魂相关的科学研究很多是将灵魂看作人类信念的一个部分,或者是形成对外部世界认识和理解的意识。 DNA 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 Francis Crick 在他所著的《令人惊异的假说》(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脑的工作来认识关于人类灵魂的所有事”。不管怎样,这个有很多争议的话题将会是神经科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还不足以完全认识它。但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一定会逐步深入。 通过以上对神经科学发展史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理论的形成,没有思想的指导,我们就不会采用实验方法来论证思想的正确与否;同时没有科学理论的进步,思想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而止步不前。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使得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的生命的本质。
869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小麦增产的途径
gaojianguo 2011-4-14 21:54
近日,多国科学家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连续发表3篇小麦增产的综述文章,由于我是吃面长大的,现在分享这三篇文章,希望科学家能早日实现小麦的 质高优产 。 1.如何通过提高太阳能利用率(RUE)来提高小麦产量? Raising yield potential of wheat. I. Overview of a consortium.pdf 2.如何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产量? Raising yield potential of wheat. II. Increasing photosynthetic.pdf 3.如何权衡增产与抗倒伏的关系(trade-offs)? Raising yield potential of wheat. III. Optimizing partitioning to.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1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自己的生日礼
热度 8 Nancyback 2011-3-6 11:46
2 月 23 日 Mary 发来 CATTOD V16211 封面的校样 , 无意间得到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一期 Catalysis Today 将作为一个 Monograph 发表我至今做得最认真、花时间最长、篇幅也最长、也可能招致最多议论的一篇论文。巧合和惊喜的是,这一期期刊将在我的生日正式发表。这一篇断断续续做了 3 年的文章,竟然成为自己按中国算法 50 岁的生日礼,这完全是巧合, Mary 不可能知道我的生日,这是自己长期准备的,通过上天给予的,自己生日的礼物。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愿与大家分享。 长期以来,不大愿意写综述,源于大约 25 年前和赵九生老师的一次对话。那时候,正在做博士论文,谈到论文写作,说起来自己的一个愿望,就是在若干年后能够把自己的工作整理成一篇综述论文。老师说,就你至今阅读过的综述论文,很多都是大家写的,有这种愿望,写一篇像样的综述论文,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综述是二次文献,还是要专心做研究,研究的结果才是你自己的贡献。后来,开始了带研究生和博士生,有时候学生们写一些小专题综述要发表,想想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所以并未阻止,当然还是认真帮助他们润色了的,这样回顾起来,我们课题组在一些中英文期刊上还是有一些综述文章发表。 这篇综述的写作,始于 4 年前的博士生李斗星同学,斗星说,想写一个综述论文,以满足学校对博士生毕业论文数的要求,我说,要写综述,看来我们不应该再降低标准,只要能够找到期刊发表就行了,还是应该按照国际的水准,写文章就认真写。我说,那就不要确定指望何时发表,你认真准备,写草稿,我来认真修改补充,终究是应该达到国际水准的。 于是,斗星完成了草稿和初步的文献调研,但是显然还不能被国际期刊接受发表。斗星毕业以后,高伟就入学了,我对这篇综述提了详细的修改计划以后,交给高伟去完成修改和补充。在 2009 年,住在 Ann Arbor 几个月,又对这篇东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详尽的修改补充计划。 2010 年在 Amsterdam 开 Catalysis 编辑会议,和 Julian 谈到正在修改这样一篇综述论文,不知何时能够完成, Julian 说,你的写作计划很好,写完以后就交给 Catalysis Today 作为单行本出版。 Julian 的鼓励给了很大的力量,于是在后面住在瑞士 Lausanne 的几个月,就专注于这个文章的修改了。在离开 Lausanne 之前,终于有自信上传到了 Catalysis Today 的编辑网,交给了 Julian 。在获得 7 个评审意见后,按照 Julian 的指示,做了两次修改。这一个长期的工程,终于完成。惊喜的,是它成了自己给自己准备的生日礼。 关于这一专题的研究,开始于 1993 年。那时候刚刚从欧洲回来,结束关于甲烷氧化耦连的研究。同时考虑到关于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的研究历史,这个催化剂最大的问题是积碳,当时正好日本科学家饭岛在 Nature 发表了著名的关于碳纳米管的文章,就决定把催化剂上的生成碳,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命题了。 说来也是巧合, 2000 年的年末,在 Energy Fuels 当年的最后一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采用甲烷催化裂解反应同时制氢和碳纳米材料的思想。大约 4 个月后,遇上昌俊,说永丹祝贺你啊,你的文章被美国化学会期刊选做范文了。上网一看,原来是美国化学会的期刊大部分都选了 6 篇论文,放到网上,作为这些期刊的广告,可以自由的下载。叫做 “Editor’s Choice Articles” 其中有我们这一篇文章。 对这一个工作,当然很得意,但是开始读者的反应并不大。在 2001 年只有 1 次引用, 2002 年只有两次。但在 2008 年,这个文章被引用了 23 次。在这期间,听说美国、西班牙、挪威、中国的相关实验室都做过对这一反应的中试或扩大实验。我们自己,则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往产业化方向走。现在回想起来,非常佩服该刊编辑的眼光。这篇文章近三年成了高引用数论文。 无论怎么说,现在这已经是一个活跃的领域。这篇综述,引用了接近 500 篇文献。 2011 年 3 月 6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Cattod1621.pdf 3.pdf 2.pdf 1.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研究生都可顺手牵羊的写综述?
热度 16 RAOH 2011-2-28 08:20
研究生都可顺手牵羊的写综述? 又有 研究生要毕业了。作为自然科学的毕业生,毕业论文里最化精力的可能是第一章 introduction, 和最后一章 discussion 了吧?中间几章,基本上就是把发表的文章,数据“抄”过去。那 introduction 和 discussion ,写得不好,给评审的看扁;花大劲写得很好,往往又只给评审的看,不太值?标准不好把握,该如何拿捏呢?有一种说法是,写成有可发表的综述水平。从这角度来说, 研究生都该写综述了。 综述要写的好,也不容易,得全面,深入,回顾历史,总结大/新的发现,展望未来。如果这讨论的方向正热,又缺总结,那写头一,两篇综述的会很火。但写晚一阵了,类似的综述多起来,再写综述在本行影响就小些, 变的有点 鸡肋 的味道, 弃之如可惜,食之 少 所得 。 一旦写起来,还是得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不然,出错了,反而给同行看低了。吃力不讨好。在我们这行,综述在履历表上是好看,但对申请基金及升迁职位,影响不太大。同行小圈里,还是看研究论文,更实打实。 当然根据各人情况,精力,和时间,有些人愿写,会写,爱写;也好些人不太写。但毕业论文写得好的话,正好稍整理, 整理,可顺手牵羊的来篇综述。我们最近两篇综述就由此而来。 我们的大方向最近几年还算热门,实验室的小方向该算偏门,讲的好听点叫 niche (独门? ^_^ ) . 学生 A 搞出了个新方法,提供了一新花招,可用以 帮助 解决大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虽然领域热,感兴趣的人也多,但关于这方面的方法综述很少,所以平时留意新方法,收集有关文章。 A 写毕业论文,就好好的系统的总结了一下现有的途径。写好后,平日里不够牛,没啥人来约稿,就主动出击,将 abstract 寄给对这方面可能感兴趣的一较好的杂志。以前失望较多,这次也没报太多希望。 ^_^ 摘要中顺手加了一句: 这些方法日后会对疾病找靶点及治疗 终 会起帮助 。(大意)谁料,这么可有可无的一句,编辑反应强烈。马上表示很感兴趣,请寄全文,多写点跟疾病啦,治疗啦,有关的。(妙就妙在那个 终 … ^_^ )其实这一句就象当年那火红的岁月里,科研文章里都要加句“在革命思想武装下,我们排除了万难, 在伟大领袖的光辉照耀下,我们发现了。。。”时髦而已 , 但有时不经意也可成关键词。 ^_^ 这么一句陈词烂调,用过很多地方都没个响。这次把编辑给忽悠到了,真乃开天辟地头一次!可实在跟疾病啦,治疗呀,差得远。文章早写好了,故作矜持的碍了 2 天,寄上全文;在 cover letter 里写明 , 您说的建议很好,我们大家都在朝疾病 治疗方面积极努力,但整个领域这方面还很不够,这点现还不好写进综述 , 很遗憾。。。 诚恐 诚惶 的等编辑的回应,这次编辑反应真慢,不妙! 10 天后,才回应,热度小多了: 哦,这样啊,是有点遗憾。 另外你们的图表太少了点,才一个,我们一般希望有 4 个,图文并茂,效果更好 。不过,我决定送专家去审了。 (大意)。 高兴坏了,是是是,您只要接收了,马上加图表! 好一阵审回来,打开一看,原稿上多了好些红字。编辑的, 老兄化这么大的劲润色, 有戏了!果然评审的都夸,写得全面,对领域有帮助,及时雨。。。 ^_^ 稍稍改改,加上几个图表,就收了。如此而已。 ^_^ 学生 B 的综述是另一番故事。 B 的毕业论文总结的,也不错。但没投稿,因市场上,类似的综述同时已有多篇,我们的新意不多,就没劳神去折腾了。只到有一天,一小点的杂志来约稿,正好顺水推舟, 改改, 审审,改改就发了。 注: 顺手牵羊的写综述, 并不是说:随便的写。老师也是要下功夫改的,只是用论文作底稿。顺手牵羊也可/该是高水平的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13929 次阅读|29 个评论
镜子微博:综述
liwei999 2011-2-27 00:28
回答: 我有个想法,从特邀综述搞起来 由 离乡客 于 June 25, 2005 15:12:32: 言之有理。所谓“Review”系列,初期几十年也不过是“综述”, 名字就从这里来的。 问题是国人“综述”几十年后,能否有人愿意出钱翻译。这样一来,至少读理工的就可以靠“翻译”挣些零花钱,比麦子等码字就省力多了。俄罗斯的杂志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国人能否达到这个档次、花多少时间到达是个问题。只有“统一”的大功告成之后,才有这个可能。比起这个课题来,炸药奖都算不得什么。 回答: 镜大师打开始就没搞清楚情况 由 离乡客 于 June 25, 2005 16:11:51: 如此的话,也就没有这个“综述”的必要了。 因为“综述”同时也是为了更多非“专业”人士而写的。用洋文在CHINESE PHYSICS上写“综述”,从开始就是“悖论”。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及写作笔记
yylscu 2010-12-22 00:52
期末考试终于告一段落了,还剩下最后两门不用担心的啦。所以,这一段时间要好好利用看一下前一段时间整理的综述,并且打算将看完之后自己的感悟整理写出来。 1.学习Comprehensive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中第一卷,系统的学习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机制及进展。 2。阅读有关聚酮类化合物物生物合成机制,及进展的综述,从基因,酶学,分子水平上理解聚同类化合物物 合成的类型,具体机制,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写一篇这方面的理解性文章。 3.详细阅读有关基于基因资源的新天然产物的发现的综述以及代表性的论文,理解清楚涉及到的各种方法 具体的原理以及操作性,写出感受性文章。 4.学习有关真菌次生代谢调控的文章,理解次生代谢调控的不同层次包括 途径特异性调控;全局调控;环境 传导介导的调控,以及真菌次生代谢与其形态分化之间的关系写一篇感受性文章。 5.学习丝状真菌的基因操作方法。。。写出总结性文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Chemistry: 石墨烯氧化物-化学可调的光学性质及应用
热度 2 BaoQiaoliang 2010-12-5 22:54
我们组最新的一篇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的review: 石墨烯氧化物 - 化学可调的光学性质及应用 『 Kian Ping Loh*, Qiaoliang Bao , Goki Eda, and Manish Chhowalla*. Graphene Oxide as A Chemically Tunable Platform for Optical Applications. Nature Chemistry , 2010, 2: 1015-1024.』 通过化学途径制备的石墨烯氧化物 (GO) 是具有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的衍生物,通常被用作制备石墨烯的前驱体,而最近由于其自身的性质越来越受到化学研究人员的重视。在石墨烯氧化物的面内和边界上均有共价键结合的大量含氧官能团,因此它是 sp2 和 sp3 杂花碳原子组成的混合体。用化学还原的方法来控制其尺寸、形状和 sp2 杂化区域的相对占比为进一步调制其光电子性质创造了机会。例如,原始合成的石墨烯氧化物通常是绝缘体,但是可控的去氧化可以获得在电学和光学上极其有用的导电性及透光性。而且,与纯的石墨烯不同的是,由于其非均一的电子结构,石墨烯氧化物在相对宽的波长范围里面具有荧光。在本综述中,我们将重点回顾化学制备的石墨烯氧化物的光学性质,以及一些新近发现在材料物理上和生物化学上的应用。 该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石墨烯氧化物和还原后的石墨烯氧化物的化学结构,此章节重点回顾 LerfKlinowski 模型以及最近 Ajayan, P. M 进一步完善的结构模型。此外,借助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或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人们可以窥见 StoneWales 和其它结构缺陷,如下图所示: 2. 还原后石墨烯氧化物作为透明电极。石墨烯氧化物本身由于具有较大的能带间隙,所以透光性非常好。还原后的石墨烯氧化物,其在可见光到近红外的光吸收增强,但是由于其原子层的厚度以及半金属特性,被作为一种近乎透明的导电材料,应用于充当太阳能电池的透明电极,并被认为是极有可能替代 ITO 的一种廉价材料。其透光性与导电性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 石墨烯氧化物和还原后石墨烯氧化物的荧光。由于石墨烯本身没有能带间隙,所以基本上不会发出荧光,除非被氧化。石墨烯氧化物以及部分还原的石墨烯氧化物则由于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不均一性,可以在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区域发出荧光。而这荧光效应可以通过控制石墨烯氧化物被还原的程度以及纳米石墨烯氧化物的尺寸或溶液的 PH 值在很大的波长范围内或强度上实现可调控,如下图所示: 4. 荧光效应在生物上的应用。此章节主要综述斯坦福大学戴宏杰老师组的工作,将官能化的纳米尺寸石墨烯氧化物应用于活体细胞的生物成像。相比于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无需表面活性剂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水溶性,没有金属催化剂颗粒的氧化性以及毒性,高的比表面积等。曾师从戴老师的刘庄博士最近在使用石墨烯氧化物作为生物体内的光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结果如下图: 5. 石墨烯氧化物的荧光淬灭效应。石墨烯氧化物最有趣的性质是,尽管其本身具有荧光效应,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淬灭荧光。这种看似矛盾的性质源自于其不均一的化学原子结构及电子性质。发挥荧光淬灭作用的是石墨烯氧化物中的 sp2 杂化的晶域,因此还原后的石墨烯氧化物的淬灭效果大幅度提高。这种淬灭效应也可以用在共振拉曼光谱上来抑制荧光从而提高信噪比。这一章节主要综述西北大学的 Huang Jiaxing 博士课题组的关于荧光淬灭显微镜的工作以及北大化学学院关于拉曼增强的工作,如下图: 6. 荧光淬灭在生物探测上的应用。与荧光效应类似而稍有不同的是,石墨烯氧化物的荧光淬灭效应可以在生物探测上获得应用。基本原理是:经过荧光标记的单链 DNA 可以通过 - stacking 吸附于石墨烯氧化物上,荧光被淬灭,当遇到目标 DNA 分子时,双螺旋的形成改变分子在石墨烯氧化物上的构象,从而使得荧光被恢复。这一章节主要是综述了福州大学杨黄浩老师课题组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的樊春海老师课题组的工作,如下图: 7. 石墨烯氧化物的非线性光学。如其他碳的同素异形体一样,石墨烯氧化物也具有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主要包含两方面,光限幅效应和饱和吸收效应。这两个非线性效应分别出现在光强很高和较低的情况下。前者可用于保护眼睛和光学器件,后者则可用于做饱和吸收体来产生脉冲激光。这部分主要综述南开大学陈永胜老师课题组的工作,如下图为 Z-scan 的实验结果: 结论与展望 石墨烯氧化物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缺陷态的材料,正因为其固有缺陷以及丰富的官能团,为通过化学途径来调控其光电性能提供了可能。下一步工作,化学家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一些新的途径来调控其性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将是将石墨烯氧化物与有机分子结合来实现多功能性的光电器件。 Nat Chem Review PDF文件
个人分类: Graphene Research|3795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语料库研究与应用综述(傅爱平)
xupeiyang 2010-11-21 13:57
http://ling.cass.cn/yingyong/courses/corpusbase.htm#gaishu 语料库研究与应用综述 一 概述 语料库通常指为语言研究收集的、用电子形式保存的语言材料,由自然出现的书面语或口语的样本汇集而成,用来代表特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经过科学选材和标注、具有适当规模的语料库能够反映和记录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人们通过语料库观察和把握语言事实,分析和研究语言系统的规律。语料库已经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语言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 语料库有多种类型,确定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它的研究目的和用途,这一点往往能够体现在语料采集的原则和方式上。有人曾经把语料库分成四种类型:( 1)异质的( Heterogeneous):没有特定的语料收集原则,广泛收集并原样存储各种语料;(2)同质的(Homogeneous):只收集同一类内容的语料;(3)系统的(Systematic):根据预先确定的原则和比例收集语料,使语料具有平衡性和系统性,能够代表某 一范围内的语言事实;( 4)专用的(Specialized):只收集用于某一特定用途的语料。除此之外,按照语料的语种,语料库也可以 分成单语的( Monolingual)、双语的(Bilingual)和多语的(Multilingual)。按照语料的采集单位,语料库又可以 分为语篇的、语句的、短语的。双语和多语语料库按照语料的组织形式,还可以分为平行(对齐)语料库和比较语料库,前者的语料构成译文关系,多用于机器翻译、双语词典编撰等应用领域,后者将表述同样内容的不同语言文本收集到一起,多用于语言对比研究。 语料库建设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 (1) 设计和规划:主要考虑语料库的用途、类型、规模、实现手段、质量保证、可扩展性等。 (2) 语料的采集:主要考虑语料获取、数据格式、字符编码、语料分类、文本描述,以及各类语料的比例以保持平衡性等。 (3) 语料的加工:包括标注项目(词语单位、词性、句法、语义、语体、篇章结构等)标记集、标注规范和加工方式。 (4) 语料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数据维护(语料录入、校对、存储、修改、删除及语料描述信息项目管理)、语料自动加工(分词、标注、文本分割、合并、标记处理等)、用户功能(查询、检索、统计、打印等)。 (5) 语料库的应用:针对语言学理论和应用领域中的各种问题,研究和开发处理语料的算法和软件工具。 我国语料库的建设始于80年代,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进入90年代以后,语料库方法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语料库,研究的内容涉及语料库建设中的各个问题。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几年是语料库开发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时期,除了语言信息处理和言语工程领域以外,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词典编纂、现代汉语和汉语史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语料库与语言信息处理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当人们还不了解语料库方法的时候,在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机器翻译等研究中,分析语言的主要方法是基于规则的(Rule-based)。对于用规则无法表达或不能涵盖的语言事实,计算机就很难处理。语料库出现以后,人们利用它对大规模的自然语言进行调查和统计,建立统计语言模型,研究和应用基于统计的(Statistical-based)语言处理技术,在信息检索、文本分类、文本过滤、信息抽取等应用方向取得了进展。另一方面,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了支持。从字符编码、文本输入和整理,语料的自动分词和标注,到语料的统计和检索,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研究都为语料的加工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 下面先简要叙述1998年到2003年中国语料库建设的基本情况,然后介绍语料库的加工、管理和规范问题,最后谈谈语料库方法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由于以前的《中国语言学年鉴》很少谈及语料库问题,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语料库研究和应用的情况,必要时会将时间上限向前延伸几年。 二 中国语料库建设的基本情况 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几年投入建设或开始使用的语料库有数十个之多,不同的应用目的使这些语料库的类型各不相同,对语料的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下面是其中已开始使用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语料库。 (一)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 这是一个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持建立、面向全社会应用需求的大型通用语料库,从90年代初开始建设,计划规模7000万字,主要应用目标是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语言文字的学术研究、语文教育、以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 这个语料库收录的语料以书面语为主、以书面语转述的口语为辅。语料来源是1919年至今,主要是1977年至今出版的教材、报纸、综合性刊物、专业刊物和图书。在设计原则上,讲求通用性、描述性、实用性和抽样的科学性。在语料分类方面,以门类为主,语体为辅为原则制定三个大类: 第一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包括8个次类、30个细类) 1 .政法类:哲学政治宗教法律 2 .历史类:历史考古民族 3 .社会类:社会学心理语言文字教育文艺理论新闻民俗 4 .经济类: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政治经济财贸经济 5 .艺术类:音乐美术舞蹈戏剧 6 .文学类: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科幻口语 7 .军体类:军事体育 8 .生活类 第二类:自然科学类(包括6个次类) 1 .数理类 2 .生化类 3 .天文地理类 4 .海洋气象类 5 .农林类 6 .医药卫生类 第三类:综合类(包括6个次类,30多个细类) 1 .行政公文类: 请示报告批复命令指示布告纪要通知等 2 .章程法规类: 章程条例细则制度公约办法法律条文等 3 .司法文书类: 诉讼辩护词控告信委托书等 4 .商业文告类: 说明广告调查报告经济合同等 5 .礼仪辞令类: 欢迎词贺电讣告唁电慰问信祝酒词等 6 .实用文书类: 请假条检讨申请书请愿书等 在不同类别、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语言材料中,按照不等密度的思路确定合适的语料选取比例, 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保证入选语料的平衡性,是这个语料库的特点。譬如,在语言材料的年限方面,选材比例是: 1919 年 1925年 5% 1926 年 1949年 15% 1950 年 1965年 25% 1966 年 1976年 5% 1977 年以后 50% 在语言材料的门类、语体和来源方面,选材比例是: 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占59.6%。其中 各个次类在本大类中的比例是: 政法12.7% 历史 8.4% 社会14.0% 经济9.8% 艺术 6.7% 文学44.9% 军体 2.3% 生活1.4% 自然科学类占17.24%。其中 各个次类在本大类中的比例是: 数理 17.2% 生化19.1% 天文地理14.1% 海洋气象9.1% 农林22.8% 医药卫生17.7% 综合类占9.36%。其中 各个次类在本大类中的比例是: 各类应用文91.1% 其他8.9% 报纸类占13.79%。其中 各个次类在本大类中的比例是: 全国性报刊25% 省市报刊75% 这个语料库在选材过程中收集和记录语料的有关描述信息,为每个语料样本设立了20个描述项目:总号、分类号、样本名称、类别、作者、写作时间、书刊名称、编著者、出版者、出版日期、期号(版面号)、版次(初版日期)、印册数、总页数、开本、选样方式、样本起止页数、样本字数、样本总数、繁简字。用户可以利用这些语料描述标记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各种方式的检索。语料库的建库工作分为两步,第一步先建立核心语料库(由7000万字的语料中筛选出2000万字语料组成)。到90年代末,完成了 2000万字生语料 的收录工作。从2001年开始,对2000万 字核心语料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加工。 (二)《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 《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由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和日本富士通公司合作,从1999年开始,到2002年完成,原始语料取自1998年全年的《人民日报》,共约2700万字,到2003年又扩充到3500万字,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现代汉语标注语料库。这个语料库加工的项目有词语切分和词性标注,还有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团体机构名称等)标注、 语素子类标注、动词、形容词的特殊用法标注和短语型标注。下面是一段语料标注的示例,对于 1998年1月1日第5版第1篇文章的第11段: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见成效。位于河南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市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制步伐。图为东方红牌履带拖拉机生产线。(赵鹏摄) 标注后的形式是: 19980101-05-001-011/m 我国/n的/u国有/ vn 企业/n改革/v见/v成效/n。/w位于/v河南/ns的/u nt 面向/v市场/n,/w积极/ad调整/v产品/n结构/n,/w加快/v技术/n改造/ vn 和/c新/a产品/n研制/ vn 步伐/n。/w图/n为/v东方红牌/ nz 履带/n拖拉机/n生产线/n。/w(/w赵/nr鹏/nr摄/Vg)/w 在每一个切分出来的词和标点符号后面,是该词语的标记。譬如词性标记(n,v,a,u,m,w等),专有名词标记(nr,ns, nz 等), 语素子类标记( Vg等),动词和形容词特殊用法标记( vn ,ad)。所有的标记都是以北京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为基础词库,在一个加工规范的指导下标注的。 利用《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考察和分析语言事实,统计各种语言单位出现的频率,譬如,词语或词类的分布、搭配和共现,专有名词的结构方式、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表现,语素字的使用情况,等等。也可以从语料里提取各种语言单位或语句片段作为研究实例。与仅仅以汉字串的形式表示的生语料相比,经过标注的熟语料显然含有更多的语言学特征信息,对汉语词汇研究、语法研究和汉语信息处理系统来说是更好的语言知识资源。 《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中一半的语料(1998年上半年)共1300万字已经通过《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公开提供许可使用权。其中一个月的语料(1998年1月)近200万字在互联网上公布,供自由下载。 (三)用于语言教学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建立现代汉语语料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研究,可以分为书面语语料库和以文本形式表示的口语语料库两类。前者如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后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北京地区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目标 是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介 语研究、偏误分析和汉语本体研究提供资源,因此它的 语料来源很有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作者先在北京和其他省市的9所高等院校里,从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635位外国留学生那里收集了成篇成段的汉语作文或练习材料5774篇,共3528988字。再从中抽取了740人的1731篇语料,共有44218句,1041274字。全部语料都记录了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国别、是否华裔、第一语言、文化程度、所学主要教材、语料类别、写作时间、提供者等23项属性。然后对这104万字的语料进行词语切分、词性标注以及一些专用的语言学特征标注。例如,标出了字、词、句、篇等不同的层次,对语料的非规范形式(例如:错字、别字、繁体字、拼音字、非规范词等)做出索引标记,记录其对应的规范形式。这个语料库的管理系统 有语篇属性登录、文本过滤、文字预处理信息登录、语料抽样、断句、分词、词性辅助标注、自动标注以及语料的主题检索、全文检索和数据浏览等各种功能,分别处理语料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以及用户浏览、查询和检索等。 与人工收集的学生病句卡片资料相比,中介语语料库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了解影响学习和习得的各种因素。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等环节提供依据。 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的建设目标是为语言学家提供一个研究平台,由2000万字的粗语料库和200万 字经过分词和词性标注的精语料库两个部分组成。粗语料库收录的语料样本中绝大部分是九十年代的出版物,有《人民日报》1000万字,《中国新闻》500万字,各种书籍250万字,文学作品150万字,准口语材料(书面形式的对话、独白)100万字。精语料库的200万字语料样本是从粗语料库中按照规定的比例由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有书面语语料160万字,准口语语料40万字,是从语体、题材、体裁三个方面均衡选取的平衡语料库。为了对这些语料进行词语切分和词性标注,作者制定了词语切分的细则和词性标记体系的原则,采用了一个含有112个词类标记的标记集,确定了兼类词的处理方法。这个语料库的管理系统具有建库、检索、浏览、统计、输出等功能,可以按词或词类检索,统计出词的频率、词类频率、词类共现频率、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结果。这个语料库建成以后,很快应用在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教学和汉语信息处理的研究中,研究内容涉及现代汉语的插入语、汉语句子的主题-主语标注、V+N序列实验分析、词性标注中词语归类问题、动宾组合的自动获取与标注,等等。 建设北京地区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大量的现场即席话语语料研究现场即席话语的各种动态机制,以揭示现场即席话语的使用规律。这个语料库的研究策略和取样方法很有特点,首先是严格区分资源库和语料库,资源库收集符合现场即席话语定义的录音材料,语料库收录按照一定标准从资源库提取出来的材料;另外在语料采样前先做摸底性研究,通过研究对现场即席话语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确定取样域,再定取样范畴,然后根据取样范畴 去录现场典型材料,这是一种层次范畴化的取样方法。这个语料库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已经取得了近 600小时的录音材料和50多小时的 录象材料。 在用于汉语研究的语料库中,讲究选材均衡,注重语料加工,同时也提供公开服务的,当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简称 Sinica Corpus) 。这个 语料库的规模为500万个词,每个句子 都依词断开,标示词类标记,并且配备了检索系统,在网上开放供大家使用。根据自己制定的一套汉语文本属性特征为语料分类,在不同的类别上尽量均衡地采集语料,是这个语料库的特点之一。文本属性用来说明文档的呈现方式、文章的写作方式、文章写作的内容和文档的来源出处,包括 7类,每类下设若干小类: 文类 (文档的呈现方式) 报导、评论、广告图文、信函、公告启事、小说故事寓言、散文、 传记日记、诗歌、语录、说明手册、剧本、会话、演讲 、会议记录 文体 (文章的写作方式) 记叙、论说、说明、描写 语式 (文档的呈现方式) 书面语、演讲稿、剧本/ 台辞 、口语谈话、会议记录 主题 (文章写作的内容) 哲学、科学、社会、艺术、生活、文学 媒体 报纸、一般杂志、学术期刊、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论著、一般图书、 书信、视听媒体、其它 作者 姓名、性别、国籍、母语 出版 出版单位、出版地、出版日期、版次 不同研究目的的语言学者可以自己按语式、文体、媒体和主题的小类选取不同类别的语料,组成自订语料库,在自订语料库的范围内进行语料的检索和统计。除了通常的按词语、词类的检索和统计以外,这个语料库的管理系统还提供了一种进阶处理功能,对检索出来的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对处理的结果还可以再次处理,形成多层的检索结果。 (四)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90年代中后期,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开始建立并投入应用。其中最早开发的是清华大学用于研究和开发汉语自动分词技术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经过几年的积累已达到 8亿多字生语料 。在这个语料库的支持下, 用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汉语自动分词中的理论、算法和技术,编制了总数为 9万多个词语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这些研究工作体现了我国汉语自动分词技术的发展水平,词表被许多汉语自动分词系统作为底 表使用,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 TH通用语料库系统是清华大学建立的另一个现代汉语语料库。这个语料库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料库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加工深度,分四个等级管理语料。第一级是生语料分库,有4千余万字;第二级以上都是加工程度不同的熟语料库,其中第二级存放经过自动分词并由人工校对过的初加工语料500余万字;第三级存放经过词性标注和人工校对的语料约300万字;第四级是经过句子成分标注和人工校对的语料。每个分库又按语料的来源分成一般书籍、报纸、杂志、论文和工具书五类子库。不同等级的语料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目标服务。第二个特点是在这个语料库的支持下,进行了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譬如,采用以谓语为中心的句型成分分析与语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自动分析汉语的句型,提出了一个汉语句型频度表;在汉语文本中自动标注句子成分和句型成分的边界;根据指定的句型在语料库里搜寻句子实例,等等。 HuaYu 人工标注语料库是清华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建立的一个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这个语料库按文学、新闻、学术、应用文四个大类收录了200余万字语料。它的特点是讲究加工的深度,除了词语切分和词性标注以外,还根据语句中动词的类型和句子的长度进行语块标注和句法树标注,目的是为建立汉语短语分析或句法分析的语言模型获取统计数据提供资源。下面分别 是语块标注和句法树标注的示例。 对句子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档案的保存和利用,设置馆库、选派专人进行管理。 进行语块标注以后得到的是一个无嵌套的线性序列,其中 S是主语 语块, P是述语 语块, O是宾语 语块: 我/ rN ] 的/u 书/n ] ] ] ] 。/w ] (五)用于开发特定语言分析技术的专用语料库 这类语料库是针对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的需要专门建立的。例如山西大学的专有名词标注语料库和分词与词性标注语料库。 分词与词性标注语料库,规模为500万字,带有分词标记、词性标记和句法标记。标注时依据《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和《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及标记集规范》。在这个语料库的支持下,开发汉语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软件,研究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的评测技术。为了解决汉语自动分词中的切分歧义问题,还建立了交集型歧义字段库和组合型歧义字段库,专门收集这两种类型的歧义切分实例。前者有7.8万字,后者收录了140多条。并且在分词和词性标注语料库里作了这两类切分歧义的标注。利用这些语料调查交集型歧义当中的伪歧义现象(既切分结果只可能有唯一选择的那些交集型歧义切分字段),发现这种现象在歧义切分字段中很普遍,可以达到90%以上。 专有名词标注语料库用于研究汉语自动分词中专有名词的识别算法。其中包括标注了中国地名的语料280万字,标注了中国人姓名的语料300万字,标注了西文姓名的语料250万字,标注了汉语机构名称的语料50万字,还有标注了网络新词语的语料150万字。利用这些语料,建立了中国地名用字、用词库,姓氏人名库,姓氏用字频率表,名字用字频率表等, 用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识别专有名词。 (六)双语语料库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Example-based)需要大规模的双语平行语料库来支持。语料库里 的源语和目标语实例要按照相同级别的翻译单位一一对齐。目前已有的双语平行语料库主要是汉语和英语的,语料对齐的单位有句子级的、子句级的、短语级的,也有词汇级的。机器翻译系统把要翻译的句子与语料库里的源语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相似程度,找到最适合的源语实例,再参照与它对齐的目标语实例生成译文。用于这类机器翻译系统的双语语料库必须有一定的规模,用人工做语料对齐的工作显然很难满足要求。这就使文本自动对齐成为建立双语语料库的关键技术。 在目前已有的双语语料库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汉英平行语料库已经直接用来开发英汉双向机器翻译系统。这个语料库有6万个汉语和英语的句子,使用多级对齐加工技术,分别按照句子、短语结构和词一一对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汉英双语语料库有 20万个句 对,也完成了句子一级的对齐,并在网上提供查询服务。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单位也建立 了按句对齐的汉英双语语料库。除此之外,还有以语段或短语为单位收集的汉英双语语料库,譬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汉英双语短语库,有 3~5万对已对齐的汉语和英语短语。东北大学的英汉双语语段库,用来帮助建立电子版的英汉搭配词典。 (七)面向汉语史研究的语料库 面向汉语史研究的语料库建设是从搜集汉语史文献资料开始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先收集上古汉语的语料,然后扩展到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上古汉语语料和近代汉语的标注,在该院信息研究所和计算中心的协助下进行标注技术和检索技术的开发。根据是否经过分词处理和词性标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古汉语语料库和近代汉语语料库可以分成两类:生语料库和标记语料库。目前生语料库收集的语料已涵盖上古汉语(先秦至西汉)、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近代汉语(唐五代以后)的大部分重要文献资料,并己陆续开放使用。在标记语料库方面,上古汉语及近代汉语都已有部分语料完成标注工作,也逐步提供网上检索。2001年底,开放了近代汉语标记语料库WWW 版供各界使用,首先提供查询的文献是《红楼梦》及《三遂平妖传》。在查询方面,除了常用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在显示词项及词类的同时给出例句的出处,便于历史语法的研究者使用。 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也一直在致力于文献资料的建设,搜集整理了近代汉语书面语语料 150万字,中古近代汉语语料约1 千万字,部分语料已作了标注。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包括:敦煌变文集、祖堂集、三朝北盟汇编、 碧岩录、朱子语类、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元刊全相平话五种、元典章 刑部、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孝经直解、鲁斋遗书、经筵讲义等 十余种文献,成为汉语史和语言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此外,语言研究所的先秦专书电子文档有4部文献,共约120万字,并且已由古汉语学者逐篇逐句标注了语法信息。 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也依据各自汉语史研究的方向,建立了历史文献语料库。四川大学的中古汉语语料库有1亿字的中古汉语语料和有关中古汉语研究的资料。浙江师范大学的 楚辞语库 、前四 史语库、六朝语库、太平广记语库、唐诗语库、宋词语库,已用于 前四史语言研究和唐宋诗词语词研究。 目前历史文献语料库建设的特点是依托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广泛收集资料,注重校勘精审。随着汉语史研究和语料库应用的发展,资源共享和语料加工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历史文献资源共享,首先要避免语料的重复收集,还要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处理语料文本,使语料能够准确、方便地交换和使用。语料加工则是充分发掘语料应用价值的基础工作,从收集历史文献的电子文档,到建成一个具有必要的语言学标记信息、合理的逻辑结构和方便的检索功能的语料库,语料的加工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八)比较语料库 为了研究汉语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香港城市大学建立了LIVAC共时语料库(Linguistic Variation in Chinese Speech Communities)。语料来自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澳门及新加坡六地有代表性的中文报纸,以及电子媒介上的新闻报道。自1995年7月开始,每四天一次,收集这六个地区的对等书面语文本,每次约两万字。内容包括新闻、特写、评论等文章。到2003年上半年,已收集了1亿1千多万字、超过56万个词条。计划收集到2005年6月,囊括新旧世纪交接点前后各五年各地华语社区有代表性的重要语言数据,供汉语的各种共时比较研究使用。 在语料的组织和加工方面,这个语料库用计算机自动分词,再经人工校对分类, 可以依字、词、句为基础进行检索,提供字、词配搭、分布等数据,有统计功能。语言学家能通过这个语料库考察上述六地出现的新词、词义有所发展或转移的旧词、以及有地方特色的词语,还可以对具体字或词的频率作统计比较,对字词的差别作计量分析。对研究华人社区的文化、社会、语言差异也有作用。这个语料库的一部分已经在网上提供服务。 (九)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 新疆大学从2002年起开始建设现代维吾尔语语料库系统,计划包括5个部分:语料库、电子语法信息词典、规则库、统计信息库和检索统计软件包。其中语料库部分又分成生语料库(经初步整理的原始语料)和加工语料库(经过标注和校对的语料)。目前已有生语料800万词。另外, 新疆大学也正在以新闻领域的维汉 -汉维机器翻译为目标,建设双语平行语料库。内蒙古大学的中世纪蒙古文语料库收集了《元朝秘史》、《黄金史》、《回鹘蒙古文文献集》等历史文献。他们还建立了500万词的现代蒙古语语料库,研究了蒙古文附加成分的自动切分、复合词的自动识别和语料的词性标注,获得了词频统计、音节统计、词类统计、附加成分统计等数据。西北民族大学建立了1亿3 千万字节的大型藏文语料库,用于藏文词汇频度和通用度的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立了500万藏语字符的藏语语料库,进行词语切分和标注的研究。新疆师范大学也建立了200万词的维吾尔语语料库。 与汉语语料库相比,少数民族语料库的建设还需要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譬如拼音文字转写的标准和规范,词语分类体系及其标记集等。 到2003年,已建和在建的各种文本语料库还有很多(包括书面语语料库和以文本形式表示的口语语料库),以上提到的只是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与文本语料库相对的,是语音语料库 。语音语料库不仅记录语图、声学参数等语音学数据,还有句法、韵律等各种语言学信息标记和副语言学信息标记,可以 在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中用来建立语音模型, 用于语音研究、语音工程开发和汉语普通话教学等领域。语音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和通讯领域里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语音语料库在 科研和工程上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关于语音语料库的详细情况,请见语音学和言语工程研究综述。 三 语料库的加工、管理和规范 (一)语料的加工 一个计算机语料库的功能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语料库的规模,二是语料的分布,三是语料的加工程度。规模的大小关系到统计数据是否可靠,语料的分布涉及统计结果的适用范围,语料加工的深度则决定这个语料库能为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语言学信息。 加工语料主要指文本格式处理和文本描述两项工作,前者是对采集的语料文本进行整理,转成统一的电子文本格式,例如数据库格式、XML文本格式等。后者是描述每一篇语料样本的属性或特征,包括篇头描述 和篇体描述。篇头描述说明整篇语料样本的属性,例如语体、内容所属的领域、作者、写作时间、来源出处等等,篇体描述是在文本里添加各种语言学属性标记,对于汉语书面语语料库来说,常见的是词语切分标记、词性标记、专有名词标记,还有某些语法特征如短语标记、子句标记,或语义信息标记,等等。对汉语书面语语料的加工一般是从词语切分、词性标注,到语法、语义属性标注,按顺序进行。标注的信息逐步增多,语料加工的深度也就逐渐增加。人们通常把没有篇体描述信息的语料叫做生语料。对汉语的生语料只能以字为单位进行检索和统计。经过词语切分处理的语料,就能以词为单位进行检索、统计和定量分析。如果还作了词性标记,那么可以获得的语言学信息就更多了。语料的标注如果由人来做,当然能够保证准确性,但是人工标注对处理大规模的语料显然不够现实。所以几乎每一个大规模语料库的加工都需要借助自动化的手段,词语自动切分、词性自动标注等就成为备受关注的语料加工技术。 自动分词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的汉语信息处理技术之一。语料库的建设开始以后,自动分词技术在语料加工中又得到了应用和发展。自动分词和词性自动标注一般都需要一个词典,作为分词和词性标注的基础。这个词典与常用的语文词典相比,收录的词目不大一样,包括了语言学家认可的词,以及一些 比词小的单位(如语素字、词缀等)和一些比词大的单位(如成语、习语、简称略语等)。词典中也包括词类信息和其他语法信息。目前的自动分词技术是基于字符串匹配原理的,有正向最大匹配、逆向最大匹配等基本算法。在切分过程中会出现歧义现象,如何处理歧义是自动分词研究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投入的研究也最多,先后提出了短语结构法、专家系统法、隐马尔科夫模型、串频统计和词匹配等辩识歧义的方法。识别未登录词是自动分词研究的第二个重点。未登录词指没有被分词底表收录的词语,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和新出现的词语。对未登录词的识别一般以基于语料库的统计语言模型方法为主。 词性自动标注通常与自动分词同时进行,根据带有词类信息的分词词典,给切分出来的词语标上初始的词类标记。对于兼类词,必须在句子里判断类别。因此需要分析兼类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分布特点和语法功能,并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词性标注系统排除兼类的规则。近年来,已经有几个自动分词和词性自动标注系统投入了应用,其中北京大学用自己研制的系统为《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做分词和词性标注的初加工,北京语言大学的自动分词系统也成为其《面向语言教学研究的汉语语料检索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此外,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2001年发布了收录9万多词语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和《现代汉语词类及标记集规范》。对于1993年制定的国家标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的可操作性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实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关于自动分词和词性自动标注的详细情况,请见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综述。 经过分词的语料,除了标注词性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标注其他语言学属性,譬如韵律、语调、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语义关系等等。句子的语法结构需要有形式化的方式来表达,大多数语料库或者采用短语结构树,或者采用依存语法树的方式,这样标注过的语料库就成为 短语树库或句法树库。一般情况下,在词性标注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语法标注加工,多以人工为主,也有关于自动短语定界和句法信息自动标注的研究和实验。目前已有的汉语短语库、句法树库规模都不大,至多百万词级。 在双语语料库的建设中,除了上述语料加工项目以外,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语料加工任务:双语语料对齐。语料对齐分为段落、句子、子句、短语和词语几个不同的层次。如果考虑用计算机程序做自动对齐,不同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每种语言的段落都有可识别的标志,因此段落的对齐最容易实现,句子的对齐在印欧语言之间比它们和汉语之间要容易,词语的对齐需要借助词典,句子内的各种结构要自动对齐则是最难的。目前双语自动对齐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句子和句子内的结构,采用的方法有基于长度的、基于词典的,或者是这两种方法的混合策略。 (二)语料库管理系统 经过科学选材和标注、具有适当规模的语料库,还应该有一个功能齐备的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维护(语料录入、校对、存储、修改、删除及语料描述信息项目管理)、语料自动加工(分词、标注、文本分割、合并、语料对齐、标记处理等)、用户服务功能(查询、检索、统计、打印等)。其中数据维护部分主要涉及汉字字符处理、文本处理、文件管理等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语料自动加工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自动分词、各种语言学属性的标注技术,已经在前面专门介绍过了。这里主要谈谈面向用户的语料检索、统计和分析技术。 语料检索是一种全文检索技术,但是也有自己的特点,仅用普通的全文检索技术还不能满足语料检索的需要。这是因为,全文信息检索关心的是检索目标的意义,不是检索目标的语言表述形式。而面向语言研究的语料检索则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述形式,它既需要 按照字、字串和词检索,也需要把词语的语言学属性作为检索的目标和约束条件,还要求把检索的结果或目标的出处按照研究的需要排序、输出。除此之外,还要有字频、词频和特定语言形式出现频率的统计功能。 对汉语生语料的检索和统计是以字或字串为单位进行的。这一类检索系统主要以单字索引和字符串匹配为关键技术,由于把词语当作字串来检索,所以检索结果中经常出现非词的问题。例如要查找出警,检索结果中除了迅速出警、拒绝出警、出警次数等实例以外,发出警告、放出警犬等也混在其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为字符串匹配的检索表达式另外设置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大多是个性的,只能排除一部分非词的实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语料作词语切分。经过词语切分处理的熟语料, 能以词为单位进行检索、统计和定量分析。但是熟语料库的加工代价很高,而且对于语料的词语切分和词性标注,目前还没有既成熟又便于操作的规范,所以近年来,面向生语料库的检索技术一直在广泛应用,并且在用户功能方面不断发展。譬如,可以对用户给出的任何生语料快速生成索引;可以使用具有复合逻辑关系的检索表达式;可以按照汉字、拼音、笔画对检索结果的上下文自动排序;可以提供检出实例的来源、出处;可以按字频统计的数据排序;检索结果和统计结果既可以按文本形式输出,也可以按数据库形式输出;还可以通过网络支持多用户远程检索。 对于经过词语切分处理和词性标注的熟语料库,除了所有生语料的检索功能以外,语料检索系统还可以把词语或词性作为检索的关键字或限制条件,得到关于这些语言学属性的检索和统计结果,并按各种排序和输出形式的提供给用户。语言学属性来自语言学家对汉语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有各种观点和认识,从词的定义到词类的确定,一直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另一方面,人们检索语料时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关心词汇问题,有的关心语法现象,还有的目标是汉语信息处理的应用问题。因此 对于熟语料库检索来说,一个好的检索系统应该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语言学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检索目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把用于语料库自动分词的底表和 附着于底表的词性、构词等属性都看作语言学属性表,使这个属性表与检索系统的程序相互独立,检索系统只把属性标记作为抽象的字符串处理,而把建立属性表的工作交给用户。以北京语言大学的《面向语言教学研究的汉语语料检索系统》为例,它的自动分词词表、词属性集和每个词的属性标记都由用户提供,提供的方式是把词目和它的属性标记登记在数据库里。检索系统使用用户提供的这个属性表对生语料自动分词,并生成索引,供给用户检索。检索系统对属性表没有任何限制,规模可大可小,表中的词目也可以跟通常认为的词没有关系,属性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构词的、语义的、语音的,等等。这样用户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检索和研究各种字串在语料中的表现。 把语料加工技术集成在检索系统里面,是语料库检索系统的另一个特点。语料加工技术一般指词语自动切分和词性自动标注。在北京语言大学的语料检索系统中,未登录词的自动识别技术比较有特点。它可以识别各种数字串、中西人名、中西地名、机构名、后缀短语等,并为它们建立索引,供用户检索和统计。 (三)语料库的规范问题 语料库的规范问题主要是对语料加工而言的。汉语语料库首先遇到的规范问题是词语切分。我国90年代初发布了国家标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标准号为GB/T13715-92)。这个规范基本上采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的观点,把词定义为最小的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针对汉语语素、词和词组界限不够清晰的问题,还特别提出了分词单位的概念。把分词单位定义成汉语信息处理使用的具有确定的语义或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用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原则作为判断分词单位的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关于如何界定词的争论。但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原则缺少可操作性,对于自动分词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常常难有定论。于是就有了根据规范制定一个词表,用规范+词表的办法指导分词的建议。这样在90年代中期和末期,分别提出了收词43570条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和收词9万多条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其中后者是在8亿字的大规模语料库支持下,采用串频、互信息、相关度等计算统计方法,依据定量的数据分析结果辨识分词单位的。与此同时,语言学家也参与了制定这个词表的工作,他们提出的各种语言学规则,从定性分析的角度与统计数据相互作用,最后经过人工审定,确定了92843个词目,其中一级常用词56606个,二级常用词36237个,成为目前许多自动分词系统使用的词表。 90年代中期,台湾的计算语言学会也提出了一个《资讯处理用中文分词规范》。这个规范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分词单位必须符合语言学理论的要求;二是在信息处理上切实可行;三是能够确保真实文本处理的一致性。它把分词规范分成信、达、雅三个不同的等级, 信级是基本资料交换的标准,达级是机器翻译、情报检索等自然语言处理的标准,雅级则是分词的最好结果。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做难易程度不同的分词处理。 词语切分以后,下一个规范问题就是词性标注。经过十多年的词性标注研究和实践,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于2001年提出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这个规范吸收了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兼顾了已有的各个用于语言信息处理的词类系统,制定了标记现代汉语书面语词类的符号集,使各种汉语信息处理应用系统能够尽量使用统一的词类标记,有助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标注短语和句子结构是语料库进一步深加工的内容,虽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在标注的同时考虑了规范的问题。清华大学提出的《汉语句子的句法树标注规范》,主要包括句法标记集的内容描述、句法树的划分规定、歧义结构的处理、结构分析的方向性等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根据自己制定的《汉语文本短语结构人工标注规范》,对100万字的1997年《读者文摘》进行了分词、词性标注和人工标注短语的试验。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包含23个短语符号的标记集合,开发了一个8000个句子的 汉语树库。清华大学还建立了一个基于语义依存关系的语料库,也涉及到标注体系的选择和标注关系集的确定。这些工作规模都不大,在规范方面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随着语料的进一步深入加工,统一规范将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北京大学的《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基本标注语料库。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各种加工规范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加工规范中,有词语的切分规范,主要规定把句子的汉字 串形式切分为词语序列的原则;有现代汉语词类及标记集规范,规定切分出来的词语、短语、标点符号的类别和标识符号;有切分和标注相结合的规范,规定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方式(重叠、附加和复合);有标注规范,规定词性标注与词库的关系,主要解决如何在上下文环境里确定兼类词的词性;还有收词 7万余条的词库《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加工大规模的语料是一项浩大的语言工程。语料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靠完善、合理的词库和严谨、实用的加工规范来保证。《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的加工规范和《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是语言学家和信息处理专家合作,在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根据汉语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开发的。在标注大规模语料的实践中,又得到了验证和完善。 除了语料加工以外,语料库还应该在语料的采集和存储格式上有所规范。对于平衡语料库来说,采集规范主要是为了保证语料的平衡性,而类别分布和时间分布是语料平衡的两大要素。每个语料库都要对语料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各不相同。有的根据内容涉及的主题分类,有的根据语体分类。在众多平衡语料库当中,台湾中央研究院的 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的分类标准很值得注意。这个语料库的研制者认为,用 传统的文体单一特征来界定平衡语料库不足以反映影响整个语言全貌的内在因素。 因此他们采用的是 多重分类原则:把所有语料都标上五个不同特征的值:(1) 文类 (2) 文体 (3) 语式 (4) 主题 (5) 媒体。利用以主题为主的五个特征的多重分类来进行语料库的平衡。 这样做还使 研究者能够任选其中几个特征的组合,定义自己的次语料库(sub-corpora),也可以在次语料库间作比较研究。另外,多重分类原则也有利于以后平衡语料库的更新。语料存储格式的规范一般 指采用统一的编码规范为电子文本作标记,目前可扩充置标语言 XML被广泛地用作语料库标注的元语言,存储格式的标准化有助于语料的交换和共享。 四 语料库在语言研究中的 的 应用 在语言研究中,语料库方法是一种经验的方法,它能提供大量的自然语言材料,有助于研究者根据语言实际得出客观的结论,这种结论同时也是可观测和 可验证的。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语料库方法对语言研究的许多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各种为不同目的而建立的语料库可以应用在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语体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口语研究,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言语识别与合成等领域。我国在语料库的应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计算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领域,语料库主要用来为统计语言模型提供语言特征信息和概率数据,在语言研究的其他领域,多使用语料的检索和频率统计结果。 语料库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大规模的语料库是 用统计语言模型方法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资源。然而统计语言模型本身并不关心其建模对象的语言学信息,它关心的只是一串符号的同现概率。譬如 N元语法模型,它只关心句子中各种单元(比如字、词、短语等)近距离连接关系的概率分布,而对于许多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就无能为力了。在统计语言建模技术最先得到成功应用的自动语音识别领域,语料库的开发和建设受到格外的重视,标注语料库成为不可缺少的系统资源,就是因为,要想改进N元语法的建模技术,必须利用语料库引入更多的语言特征信息和统计语言数据。同样,在书面语语言信息处理领域里,语料库提供的语言知识也越来越多地用在统计语言模型方法中。除了词语自动切分、词性自动标注、双语语料对齐等语料加工技术以外,人们还在语料库的支持下,建立有关语法、语义的语言知识库,开发信息抽取系统、信息检索系统、文本分类和过滤系统,并且把基于统计或实例的分析技术集成到机器翻译系统里面。 近年来在语料库的支持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和语义问题的报告也日渐增多。这些研究包括:根据逐词索引作汉语词义的调查;对词语搭配进行计量分析;利用量词--名词的搭配数据研究汉语名词分类问题;进行现代汉语句型的统计和研究;做短语自动识别(例如基本名词短语、动宾结构)和自动句法分析的试验;研究在句子里为词语排除歧义的算法;分析和统计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的深层结构类型及产生方式;等等。 对于词汇学、语法学、语言理论、历史语言学等研究来说,语料库的作用目前大多还是通过语料检索和频率统计,帮助人们观察和把握语言事实,分析和研究语言的规律。语料库方法的发展会使这种仅起辅助作用的手段逐步变成必备的应用资源和工具。利用语料库,人们可以把指定的语法现象加以量化,并且检测和验证语言理论、规则或假设。 在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调查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是藏缅语语料库及比较研究的计量描写。它建立了我国 境内藏缅语族五大语支 82个语言点16万词条的词汇语音数据库,对藏语方言的音节、音位、声母、韵母、 声词、词素、构词能力和语音结构等 10余项特征作了分布和对比分析。对藏语15个方言点作了语音对应关系和音系对比关系的量化描述,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具有历时和共时比较研究意义的相关分析,得出了语言分类的相关矩阵和聚类分析图表。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词典编纂和语言教学同是语料库的最大受益者。目前已有多部词典在编纂或修订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语料库或电子文档收集词语数据,用于收词、释义、例句、属性标注等。南京大学近年来开发了 NULEXID语料库暨双语词典编纂系统,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在《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的编纂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词典编纂的整体情况看, 我们还缺少充分的语料资源和有效的分析工具,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还做不了。譬如,分析语料中显现的词语搭配现象,利用语料库进行词语意义辨析,在动态的语料库中辅助提取新词语,等等。把语料库用于语言教学的一个例子是上海交通大学的JDEST英语语料库,利用这个语料库,通过语料比较、统计、筛选等方法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通用词汇和技术词汇的应用信息,为确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词表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据。这个语料库也在英语语言研究中发挥了作用,支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法的频率特征、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等项研究。 2003年,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式发行。这个语料库是一个100多万词的书面英语语料库,涵盖我国中学生、大学英语4级和6级、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习内容,并对所有的语料作了语法标注和言语失误标注。根据这个语料库得到了词频排列表、拼写失误表、词目表、词频分布表、语法标注频数表、言语失误表等,还把这些数据与一些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如BROWN,LOB,FROWN,FLOB)进行了某些比较。这个语料库为词典编纂、教材编写和语言测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目前 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建设 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英语语料库。 在几年来语料库建设和应用的基础上,2003年国家973计划开始支持中文语言资源联盟(Chinese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简称 ChineseLDC)的建立。ChineseLDC是吸收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司参加的开放式语言资源联盟。其目的是建成能代表当今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通用的中文语言信息知识库。ChineseLDC将建设和收集中文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各种语言资源,包括词典、语料库、数据、工具等。在建立和收集语言资源的基础上,分发资源,促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推荐给用户,并且针对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评测机制,为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支持。 几年来在计算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会议上,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一直是重要论题之一。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分析方法,以及语料的标注、管理和规范等问题上。语言学家更多关心的是语料库的规划和建设,语料库方法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语言学界也召开有关语料库的专门学术会议,譬如 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在清华大学召开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研究与实践研讨会(主要讨论了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语言信息处理等问题);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主办、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语料库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语料库研究与外语教学)。 下面是有关的参考文献以及部分公开发布的语料库的网址(有的互联网网址可能会随时间而有所变动)。 陈小荷等 1996关于建立大规模 汉语树库的设想,《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罗振声、袁毓林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冯志伟 2002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Vol.12,Num.1 顾曰国 1998语料库与语言研究,《当代语言学》,第1期 顾曰国 2001北京地区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的取样与代表性问题, 《首届中法学术论坛论文 集》 黄昌宁等 2002《语料库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居仁 等 1997《国语日报量词典》,台北:国语日报社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室 200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 集规范,《语言文字应用》第 3期 靳光瑾 2003谈语料库建设与规范标准问题,《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雷秀云 等 2001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MD/MF模型与学术英语语体研究,《当代语言学》,第2期 刘开瑛 2003基于互联网的多层次汉语语料库构建研究,《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连元 1996现代汉语语料库研制,《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卢亚军等 2003基于大型藏文语料库的藏文字符、部件、音节、词汇频度与通用 度统计及其应用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24卷,第2期 罗振声 1996清华TH语料库的结构、功能与应用,《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罗振声、袁毓林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茂松等 1997汉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 孙茂松等 200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卫乃兴 2002 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当代语言学》第 2 期 邢红兵 2000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杨惠中主编 2002《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尤方等 2003基于语义依存关系的汉语语料库的构建,《中文信息学报》,第1期 俞士汶 2002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中文信息学报》,第5,6期 俞士汶 2003语料库与综合型语言知识库的建设,《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普 2003关于汉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赵军等 2003中文语言资源联盟的建设和发展,《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郑玉玲等 1996 藏缅语 语料库及比较研究的计量描写,《中文信息学报》,第2期 邹嘉彦等 2003汉语共时语料库与信息开发,《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 http://www.icl.pku.edu.cn 北京语言大学的语料库: http://www.blcu.edu.cn/kych/H.htm 清华大学的汉语均衡语料库 TH-ACorpus : http://www.lits.tsinghua.edu.cn/ainlp/source.htm 山西大学的语料库: http://www.sxu.edu.cn/homepage/cslab/sxuc1.htm 台湾中研院的语料库: 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或 http://www.sinica.edu.tw/~tibe/2-words/modern-words/ 或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近代汉语标记语料库: http://www.sinica.edu.tw/Early_Mandarin/ 古汉语语料库: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或 http://www.eastasian.ucsb.edu/projects/scriptasinica/cgi-bin/ghy/kiwi.cgi 或 http://www.sinica.edu.tw/~tibe/2-words/old-words/ 台湾南岛语典藏: http://www.ling.sinica.edu.tw/Formosan/ 闽南语典藏: http://southernmin.sinica.edu.tw/ 汉籍电子文献: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或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香港城市大学的LIVAC共时语料库: http://www.rcl.cityu.edu.hk/livac/ 或 http://www.LIVAC.org 浙江师范大学的历史文献语料库: http://lib.zjnu.net.cn/xueke/hyywzx/xkjj.htm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双语语料库: http://mtgroup.ict.ac.cn/corpus/query_process.php 中文语言资源联盟: http://www.chineseldc.org/xyzy.htm (傅爱平)
个人分类: 知识组织|4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出台及各地推进综述
cuncaoxin 2010-11-21 05:21
傅蕴德 2010 年 9 月 8 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10 月 10 日 正式颁布决定。国家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理为 战略选择引领方向 2009 年 11 月 3 日 温家宝总理 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 发表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出,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而且将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产业就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产业又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此前的 9 月 21 日 、 22 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随后酝酿相关政策,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 国家部委和智囊机构规划与诠释 今年 1 月,国务院已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对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亚太总裁协会( APCEO )继 2010 年 9 月于中国吉林省成功主办首届( 2010 )世界新兴产业大会后,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将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攻略、发展动态及问题等总结形成了全球第一份《 2010 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并进一步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国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报告认为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般来说,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过程的形成期阶段的产业。 也有学者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以及新需求的产生、拉动而出现 , 对一国竞争力或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部门和行业。 各地 厉兵秣马分享蛋糕 各地加快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部署,据笔者观察,这些省市、自治区在国务院决定发布之前已经在战略性产业布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并取得进展。 京津冀可实现对接合作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0 年 8 月 30 日 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 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 7 大新兴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中的重点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株潭。规划中的 55 个园区有一半在长株潭, 40% 的项目也都落在长株潭的范围内。  日前,吉林省国家生物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吉林省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长春举行揭牌仪式,吉林省将以此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黑龙江省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将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和现代化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LED 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内极具发展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合肥是我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彩虹集团是国内光电行业领先的中央企业,目前正在中国 ( 合肥 ) 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内建设彩虹高世代 TFT-LCD 玻璃基板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河南省把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采取了六方面政策保障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 二是制定加快产业发展政策;三是加快实施英才计划,集聚高端人才;四是建立创新研发平台,为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五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投入;六是着力加快关键技术研究,推进重点领域技术产业化。 内蒙古自治区以风电、光伏产业、天然气制甲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代表世界煤化工领先水平的鄂尔多斯神华煤制油、包头神华煤制烯烃、伊泰煤制油项目已建成投产。 官员学者建言献策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姜江认为,严格意义上说 , 国际上并无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通行阐述 , 只是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 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举措包括 : 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重点,更加重视通过培育市场、引导需求发展产业,创新投入方式,颁布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等。 对于产业升级 , 工信部规划司姚珺称 , 将通过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等途径实现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高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伟总结出七条发展新兴产业的共性: 1. 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 2. 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设计,才能实现新兴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需要体制创新的是靠政策补不上的,政策的问题有时候是市场所解决不了的。 3. 发展新兴产业主要依靠新进入者和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要通过利益调整培育多元的市场结构。 4. 市场是选择和培育型新产业的基本力量。 5. 在发展初期,政府支持与必要的规制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政策的支持既关注研发也重视产业化。 6. 重视主流技术的升级,技术提升与市场应用要良性互动,重视培养初级市场或利用边缘市场逐步升级;既要防止过于支持低端的市场,而让低端走进高端,也就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又防止过于追求高端,技术标准定的过高,让给国外技术主导本国市场应用进程。 7. 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标志。   据一位参与《决定》规划的专家介绍,确定七大产业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从这些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以及广泛的就业带动效益等方面考虑。这些产业有些在近期能发挥带动作用,有的则是在近期有较大发展或具有中长期战略意义的产业。该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这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但是行业的前瞻性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今年 1 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论述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个规律。   11 月 16 日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二届高交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要实现美好宏图,需要解决转变指导理论、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匹配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三大问题,否则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将面临新瓶装旧酒的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近日将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的产能过剩列为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两大突出难题之一。而此次新能源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单独提出,可见在新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比重较低的背景下,中央对发展新能源的鼓励态度没有改变。 全球攻略: 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 ( 太阳能 ) 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 25 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 5 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 3 家研究伙伴 , 计划在 2011 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 17 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笔者认为,世界发达国家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侧重点也各有千秋,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技术轨道、科研实力、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种种迹象表明 , 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 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头。这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论文和评述:孰轻孰重?
qpzeng 2010-10-28 22:53
这注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统计有多少人读过文章,另一方面还要评估读过文章后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仅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大概各人会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以避免引起太大的争议。 我将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述限定在同等级别的前沿英文学术期刊范围内,由此考察它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下面就以发表在2001年2月15日Nature杂志上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论文为例阐明我的基本观点。 研究论文具有原创性,必须依靠实验取得,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础。 由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团队(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共同发表的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测序及分析(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及其他研究团队发表的用微阵列技术对人类基因组的实验注释(Experimental annota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using microarry technology)、含有142万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图谱(A map of human genome sequence variation containing 1.42 milli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和人类基因组物理图谱(A physical map of the human genome)等四篇文章无疑是人类基因组研究历史上最重要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因为它们为人类探索自身的奥秘打开了第一扇窗口! 这些论文主要罗列人类基因组测序数据及描述序列草图绘制过程,同时对人类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不过,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尚未开展大范围、深层次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因而无法阐释这些数据后面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开拓性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有待解析的庞大数据库! 综述、评述体现指导性,由资深科学家撰写,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在同一期Nature上,还发表了197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avid Baltimore撰写的评述我们的基因组被打开了(Our genome unveiled)一文以及解析图谱和讨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评述及分析文章。Baltimore在文章中为未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指明了方向: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开发个体化药物及阐明个人能力(运算能力、记忆力和外界协调性)的遗传基础。他还为科学家们进行了具体分工:细胞生物学家寻找新的信号转导蛋白;神经生物学家寻找新的离子通道蛋白,等等。 Baltimore的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人类基因组并非完全通过增加基因数目来提高其复杂程度,而是另有原因。事实上,这个关键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尽管已经开始从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上找原因! 刚刚完成的千人基因组计划就是这个预期愿景的首次应验,它为进一步了解人类思维活动及行为能力的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可见,一篇好的评述文章,可以高瞻远瞩地预判未来的研究动向,对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科学价值不亚于研究论文本身! 在有些情况下,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并不是唯一选择!综述及评述文章对科学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试想:如果没有Watson和Crick在1953年发表文章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会有后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吗?如果没有Dulbeco在1986年发表癌症研究转折点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一文,科学界会那么快行动起来举全人类力量奋力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吗? 在个人资历足够的前提下,发表的评述可能比研究论文更有分量。 一个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如果在本领域已经发表了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积累了在数量和质量上过硬的科研成果,那么这时不妨把自己的眼界拓展到领域边缘或以外,针对前辈、同行、甚至外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归纳和演绎,写出一些分量较重的评述或综述,可能比自己继续发表相同层次的研究论文更有价值!目前,国际上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年评(Annual review),也有Nature刚创刊不久的系列综述子刊,它们的影响因子都出奇地高! 在实验条件不具备时,与其发表垃圾研究论文,不如发表高水平的评述。 由于经费短缺、人手不足、实验设备简陋,人过中年的科学家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从网上就基本上可以了解别人在做什么?研究成果的水平怎样?在经过仔细分析和周密思考的基础上,不用做实验也可以写出高水平的评述文章,对后来者更有指导、启迪作用。当然,应该写、可以写、能发表显然不是一回事,可以让别人看到你写的文章才有用。 总之,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述文章各司其责,原创性固然无人可以代替,但指导性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的!本文既不贬低原创性实验论文的科学意义,也不抬高评论文章的学术价值,只是就事论事,不可推而广之,无限上纲!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801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自己有一滴水,也应先挤出来
ycy 2010-10-22 20:57
前段时间,一位领导讲到,一事当前,自己先要想一想,独立地想一想,然后再去看文献,此即为自己有一滴水,也应先挤出来。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小处说写作可以不用抄袭,大处说做人可以独立。 第二是可能对这件事有新的看法和认识,可能会从本源上进行创新。 这样的习惯似乎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 特别是学术研究,更讲究站在巨人肩膀上,充分参考已有研究成果。 但我们所熟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似乎真得值得反思。 按照我们熟悉的套路,我们只知道书上怎么写的,别人怎么干的,以前怎么办的,毫无主张,毫不独立见解。 长此以往,不是我们不想独立思考,而是我们已经不会独立思考。 创新永无止境,发展更是永恒。浩瀚大海,不拒细流。让我们把自己的水先挤出来吧!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网络综述 此文拟送《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网络科学专刊发
热度 1 yhu 2010-10-21 17:03
空间网络综述 摘要: 复杂网络是描述和研究复杂系统中大量元素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近十年来,在复杂网络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空间网络是一类特殊的复杂网络。与一般网络相比,空间网络中的每个顶点都有自己的空间地理位置,而这种空间地理位置在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空间网络上的导航能力,同步能力和疾病传播相关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做一个简单介绍。原文见附件: 空间网络综述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4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文献(孙学军)、综述(曾庆平)的博客妙文_自科学网
shuike 2010-10-17 11:29
孙学军 如何分析文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3786 文献阅读和论文投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8648 曾庆平 写英文综述是最快速逼近学科前沿的捷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3174 常写综述就能写好讨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3455 写综述如同老师备课而不同于学生读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3685 两位老师的精彩下文,值得期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综述如同老师备课而不同于学生读书
qpzeng 2010-10-15 21:46
大学老师都是从大学生、研究生过来的,在读书做学问上,老师跟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身份,一个教,一个学。 当过老师的人可能都有一个体会: 当学生时,遇到书上看不懂的东西一偷懒就过去了,结果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老师后,备课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是千方百计要彻底弄明白,过去是去图书馆查资料,现在则是上网寻找答案,总之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 这并不是说老师比学生更勤奋、更好学,而是因为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使他们在求学上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绝大多数 学生读书的目的当然是学习知识,但有些知识今天不懂,明天还可以继续学,因此没有紧迫性,也不会有危机感。还 有个别学生看书的目的无非是应付考试,遇到不懂的问题可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那么巧吧,偏考我不会的?做老师就不同,如果一个问题自己站在讲台上说不清楚,又如何能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呢?老师在掌握知识时应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深入浅出、有问必答!退一万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那让老师的面子往哪里搁呢?因此,老师在知识的获取上没有退路,非弄懂不可! 我有个深刻的体会, 学生时代一个概念不知看多少遍都记不住,但当老师后只讲解一遍就记住了,而且终生难忘! 记得1985年我同时参加了复旦大学遗传学助教进修班和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因为我是教生物化学的(包括带实验),所以我的生物化学完全不用复习,考试便轻松过关!后来我收到两张入学通知书,最后还是选择了中山大学细胞遗传学专业。虽然现在我已多年不教生物化学课了,但它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概念还是没有忘记! 说到文章的主题, 写综述如同老师备课而不同于学生读书 ,就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只有像老师备课那样对任何问题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树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认真态度,不懂的要请教,不明白的要查文献,这样才能写好一篇综述文章。相反,如果写综述像学生看书那样蜻蜓点水,那么这样的综述必然缺胳膊少腿,没有人看得懂。 写综述要像备课那样,不应该存在问题的盲点。 当遇到一个不能解释的问题时,首先要从别人的研究结论中寻找答案。如果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要试着利用假说进行推理和解释,要做到自圆其说,决不能以一句unknown或unclear的说法敷衍了事! 写综述还要像讲课那样,应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如果你写好了一篇综述,可以自导自演、自言自语复述一遍,最好能拿到Semina上试讲,然后根据听众提出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写完综述不要急于发表,最好有段沉淀期! 在这段反思时间里,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掂量后,有些思想和观点可以不断升华而趋于尽善尽美,有些模糊概念可以得到澄清,有些错误说法也可以得到修正。 总之, 希望还没有当过老师的青年学子以老师的心态写综述文章,这样你们的成功就指日可待!加油!!!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748 次阅读|5 个评论
常写综述就能写好“讨论”
热度 1 qpzeng 2010-10-15 07:46
无论是写中文文章还是写英文文章,也无论是写科研论文还是写毕业论文,我见到很多学生都不会写讨论(Disscussion)部分,通常是Introduction照抄、Results拼凑、Discussion留给老师! 为什么学生都怕写讨论呢? 一是因为这部分是 基于自己和别人研究结果的宏论 ,如果没有吃透以往研究成果的意义,往往很难下笔,不知道话应该说到几分,把握不好多一句稍显多,少一句稍显少的火候。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连自己研究成果的意义也没有吃透,只是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又怎能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番发挥呢? 二是这部分 不仅要来交叉讨论自己与别人的研究结果,还要从以往研究中总结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时是粗略描述一下自己课题组正在做的相关研究,有时是高屋建瓴地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做具体工作的人,的确不是那么容易,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是这部分的 写作难度很大 !之所以那么不好写,是因为必须掌握的信息量要足够,小到对自己课题组以往的研究成果一定要了如指掌,大到对国内外其他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必须了然于心,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 那么,年轻学者及学生们怎样写好文章的讨论部分呢?我认为常写综述就很有帮助,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因为综述与讨论有很多共同点。 一是 写综述与写讨论都必须以众多的文献为依据 。一般较简洁的学术论文可能要引用20-30篇文献,较冗长的学位论文则引用的文献可能接近100。要将全部文献一一下载并全文通读,本身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有些学生为了图省事,不仅原封不动地将别人文章中的参考文献黏贴过来,连来自不同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愿意统一一下,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她)根本没有看过!这种为引用而引用的做法怎能写好讨论部分呢?一个简单的原则:没有亲自读过的文献不引! 二是 综述和讨论都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和结果堆砌 。如果说在文章的结果部分已经罗列了数据和堆砌了结果,在讨论部分几乎就无话可说了。这里有个绝招,保准你有话可说,而且一说就打不住!那就是将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进行交叉比较。如何进行比较呢?如果已经掌握了部分文献,就可以对这些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已有文献中没有提到相应的结果,就要上网一一搜索、查询了。无非得出三种结果:一是别人的结果跟自己相同,引用可以支持自己的理论;二是别人的结果跟自己不同,那要看是否所有人还是部分人的结果跟自己不同,并试图分析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三是别人还没有拿到自己得到的结果,那么恭喜你,你做出了领先世界的学术成果,那就要大吹而特吹了! 三是 综述和讨论需要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通常在讨论部分很少照抄别人文章中的词汇或句子,大部分说法或观点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多次修改、不断补充而形成的。即使最初的写法可能来自某篇文章,但到后来肯定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因为没有两篇文章的出发点和视角是完全相同的,否则你的这篇文章有多少价值就不言自明了。对讨论部分的基本要求是:结论可能相同,写法杜绝照搬;观点可能一致,表述避免雷同! 总之,写文章是一种软功夫,硬本领,必须长期磨练才能养成,其中多写综述勤练手笔可能是条捷径!谨供青年学子们参考 。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99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写出一篇好的综述?
liangqunlu 2010-9-30 20:05
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 综述 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 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 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 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文献: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4 、综述的写作步骤    选定题目:选定题目对综述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题首先要求内容新颖,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提炼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题目。选题还应选择近年来确有进展,适合我国国情,又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注的课题,如对国外某一新技术的综合评价,以探讨在我国的实用性;又如综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供普及和推广。选题通常有几种: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题目不要过大,过大的题目一定要有诸多的内容来充实,过多的内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这不但增加阅读、整理过程的困难,或者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难以深入,往往流于空泛及一般化。实践证明,题目较小的综述穿透力强,易深入,特别对初学写综述者来说更以写较小题目为宜,从小范围写起,积累经验后再逐渐写较大范围的专题。此外,题目还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查阅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对初学者来说,查找文献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许多初学综述写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加工处理: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要考虑到医学界专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按常规修稿方法,反复修改加工。    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个人分类: 名家名言|3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SCI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统计分析
热度 1 wanyuehua 2010-8-29 07:49
万跃华 2001-2010年SCI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PEOPLES R CHINA )作者(不包括台湾)的 综述论文( Review ) 11,856 篇 (截至到2010年8月16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英文10,910篇(92.0209 %),中文940篇(7.9285 %),日文3篇,加泰罗尼亚语1篇,德文1篇,法文1篇。学科涉及到194个,近十年SCI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学科见表一。 表一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学科 排名 学科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172 9.8853 % 2. 化学(多学科) 1099 9.2696 % 3. 药理学及药剂 903 7.6164 % 4. 材料科学(多学科) 708 5.9717 % 5. 多学科科学 457 3.8546 % 6. 物理化学 451 3.8040 % 7. 细胞生物学 430 3.6269 % 8. 肿瘤学 398 3.3570 % 9.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 362 3.0533 % 10. 生物物理学 350 2.9521 % 2001-2010年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 涉及到 2610 种期刊,发文 量居前四位的期刊均是中国出版的期刊, 见表二 近十年 中国学者发表综述论文涉及最多的期刊 。 表二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中国 223 1.8809 % 2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国 173 1.4592 % 3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中国 172 1.4507 % 4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国 154 1.2989 % 5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考科蓝系统评论数据库》 138 1.1640 % 6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国 134 1.1302 % 7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中国 102 0.8603 % 8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当代医药化学》 99 0.8350 % 9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有机涂料进展》 99 0.8350 % 10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 《化学中间体研究》 98 0.8266 % 2001-2010年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每年的出版情况见表三。 表三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 排名 出版年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2009 2595 21.8877 % 2 2008 1848 15.5870 % 3 2010 1553 13.0989 % 4 2007 1535 12.9386 % 5 2006 1205 10.1636 % 6 2005 907 7.6501 % 7 2004 736 6.2078 % 8 2003 620 5.2294 % 9 2002 459 3.8715 % 10 2001 399 3.3654 % 2001-2010年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 共有 5510 个合作机构,其中 近十年 中国学者发表综述论文 最多的 10 所研究单位见表四。 表四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 2296 19.3657 % 2 UNIV HONG KONG香港大学 740 6.2416 % 3 CHINESE UNIV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 593 5.0017 % 4 PEKING UNIV北京大学 519 4.3775 % 5 ZHEJIANG UNIV浙江大学 444 3.7449 % 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上海交通大学 395 3.3316 % 7 FUDAN UNIV复旦大学 312 2.6316 % 8 SICHUAN UNIV四川大学 310 2.6147 % 9 UNIV SCI TECHNOL CHINA中国科技大学 284 2.3954 % 10 NANJING UNIV南京大学 281 2.3701 % 2001-2010 年 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 共有 118个合作国家与地区,其中 近十年 中国学者发表综述论文 最多的 10个合作国家与地区见表五。 表五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合作国家与地区 排名 国家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USA 2041 17.2149 % 2 ENGLAND 497 4.1920 % 3 GERMANY 441 3.7196 % 4 JAPAN 407 3.4329 % 5 AUSTRALIA 402 3.3907 % 6 CANADA 376 3.1714 % 7 FRANCE 266 2.2436 % 8 SINGAPORE 180 1.5182 % 9 ITALY 170 1.4339 % 10 NETHERLANDS 153 1.2905 % 近十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2041篇,涉及到3126个合作单位,其中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见表六。 表六 近十年中国学者 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 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 389 19.0593 % 2 UNIV HONG KONG香港大学 120 5.8795 % 3 PEKING UNIV北京大学 118 5.7815 % 4 HARVARD UNIV哈佛大学 80 3.9196 % 5 CHINESE UNIV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 79 3.8707 % 6 ZHEJIANG UNIV浙江大学 73 3.5767 % 7 UNIV CALIF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63 3.0867 % 8 FUDAN UNIV复旦大学 61 2.9887 % 9 SHANGHAI JIAO TONG UNIV上海交通大学 59 2.8907 % 10 UNIV ILLINOIS 伊利诺伊大学 51 2.4988 % 近十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2041篇,涉及到1097种期刊,其中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七。 表七 近十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杂志》 34 1.6659 % 2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当代医药化学》 27 1.3229 % 3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 25 1.2249 % 4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 18 0.8819 % 5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17 0.8329 % 6 FRONTIERS IN BIOSCIENCE《生物科学新领域》 16 0.7839 % 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 16 0.7839 % 8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当代癌症药靶》 15 0.7349 % 9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当代药物设计》 15 0.7349 % 10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 15 0.7349 % 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大部分是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2001-2010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 综述论文 2041 篇共被引用 55941 次 (其中2006年4998次,2007年6852次,2008年9649次,2009年13906次,2010年10794次,平均引用次数/年为5594.10次), 平均引用 27.41 次, H 指数为 92 (有92篇文章每篇文章最少被引用92次)。 近十年中国学者(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在影响因子20以上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见表八(均是国际合作论文)。 表八 近十年中国学者在影响因子20 以上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09年影响因子 发文量 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47.050 4 2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然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 42.198 6 3 Physiological Reviews《生理学评论》 37.726 1 4 Chemical Reviews《化学评论》 35.957 36 5 Nature《自然》 34.480 6 6 Cell《细胞》 31.152 1 7 Lancet《柳叶刀》 30.758 14 8 Science《科学》 29.747 9 9 Nature Reviews Cancer《自然评论:癌症》 29.538 4 10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 29.504 1 11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自然评论:药物发现》 29.059 1 12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志》 28.899 3 13 Nature Reviews Genetics《自然评论:遗传学》 27.822 4 14 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 27.136 1 15 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 26.000 1 16 Cancer Cell《癌细胞》 25.288 1 17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 23.753 17 18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植物生物学年评》 23.460 7 19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化学会评论》 20.086 63 近十年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20以上发表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见表九(香港的大学发文较多)。 表九 近十年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20 以上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09年影响因子 发文量 1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然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 42.198 1 2 Physiological Reviews《生理学评论》 37.726 1 3 Chemical Reviews《化学评论》 35.957 30 4 Nature《自然》 34.480 2 5 Cell《细胞》 31.152 1 6 Lancet《柳叶刀》 30.758 2 7 Science《科学》 29.747 4 8 Nature Reviews Cancer《自然评论:癌症》 29.538 2 9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 29.504 1 10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志》 28.899 1 11 Nature Reviews Genetics《自然评论:遗传学》 27.822 3 12 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 27.136 1 13 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 26.000 1 14 Cancer Cell《癌细胞》 25.288 1 15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 23.753 13 16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植物生物学年评》 23.460 6 17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化学会评论》 20.086 55 2001-2010年SCI收录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被引用最多的 10 篇综述论文前 4 篇均为国际合作论文(不是以中国作者为通讯作者), 近十年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最多为中国科学院 遗传研究所在 2002 年《科学》期刊发表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论文被引用1235次。 近十年中国学者(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的合作论文) 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综述论文: 1.标题: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 作者: Lander ES, Linton LM, Birren B,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09 期: 6822 页: 860-921 出版年: FEB 15 2001 被引频次: 7,763 通讯作者地址: Lander, ES, Whitehead Inst Biomed Res, Ctr Genome Res, 9 Cambridge Ctr, Cambridge, MA 02142 USA 2.标题: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作者: Amsler C, Doser M, Antonell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PHYSICS LETTERS B 卷: 667 期: 1-5 页: 1-+ 出版年: SEP 18 2008 被引频次: 2,154 通讯作者地址: Caso, C, Univ Genoa, Dipartimento Fis, Via Dodecaneso 33, I-16146 Genoa, Italy 3.标题: A haplotype map of the human genome 作者: Altshuler D, Brooks LD, Chakravarti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37 期: 7063 页: 1299-1320 出版年: OCT 27 2005 被引频次: 2,123 通讯作者地址: Altshuler, D, Harvard Univ, Broad Inst, 1 Kendall Sq, Cambridge, MA 02139 USA 4.标题: The ERA-40 re-analysis 作者: Uppala SM, Kallberg PW, Simmons AJ, et al. 来源出版物: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卷: 131 期: 612 页: 2961-3012 子辑: Part B 出版年: OCT 2005 被引频次: 1,314 通讯作者地址: Simmons, AJ, European Ct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Shinfield Pk, Reading RG2 9AX, Berks, England 5.标题: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作者: Yu J, Hu SN, Wang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96 期: 5565 页: 79-92 出版年: APR 5 2002 被引频次: 1,235 通讯作者地址: Yuan, LP,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6.标题: A review on polymer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anocomposites 作者: Huang ZM, Zhang YZ, Kotak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卷: 63 期: 15 页: 2223-2253 出版年: NOV 2003 被引频次: 1,029 通讯作者地址: Huang, ZM, Tongji Univ, Dept Engn Mech, 1239 Siping Rd, Shanghai 200092, Peoples R China 7.标题: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cken genome provide unique perspectives on vertebrate evolution 作者: Hillier LW, Miller W, Birney E,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32 期: 7018 页: 695-716 出版年: DEC 9 2004 被引频次: 781 通讯作者地址 : Wilson, RK, Washington Univ, Sch Med, Genome Sequencing Ctr, Campus Box 8501,4444 Forest Pk Ave, St Louis, MO 63108 USA 8.标题: The BABAR detector 作者: Aubert B, Bazan A, Boucham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NUCLEAR INSTRUMENTS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卷: 479 期: 1 页: 1-116 出版年: FEB 21 2002 被引频次: 756 通讯作者地址: Luth, V, Stanford Univ, 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tr, Mailstop 95, Stanford, CA 94309 USA 9.标题: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hallenges in the search for the quark-gluon plasma: The STAR Collaboration's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from RHIC collisions 作者: Adams J, Aggarwal MM, Ahammed Z, et al. 来源出版物: NUCLEAR PHYSICS A 卷: 757 期: 1-2 页: 102-183 出版年: AUG 8 2005 被引频次: 742 通讯作者地址: Hallman, TJ, Brookhaven Natl Lab, Upton, NY 11973 USA 10.标题: Formation of dense partonic matter in relativistic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 at RHIC: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by the PHENIX Collaboration 作者: Adcox K, Adler SS, Afanasiev S, et al. 来源出版物: NUCLEAR PHYSICS A 卷: 757 期: 1-2 页: 184-283 出版年: AUG 8 2005 被引频次: 711 通讯作者地址 : Zajc, WA, Abilene Christian Univ, Abilene, TX 79699 USA. 近十年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综述论文 (其中香港城市大学2篇,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各1篇): 1.标题: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作者: Yu J, Hu SN, Wang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96 期: 5565 页: 79-92 出版年: APR 5 2002 被引频次: 1,235 通讯作者地址: Yuan, LP,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2.标题: A review on polymer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anocomposites 作者: Huang ZM, Zhang YZ, Kotak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卷: 63 期: 15 页: 2223-2253 出版年: NOV 2003 被引频次: 1,029 通讯作者地址: Huang, ZM, Tongji Univ, Dept Engn Mech, 1239 Siping Rd, Shanghai 200092, Peoples R China 3.标题: Some asymptotic methods for strongly nonlinear equations 作者: He JH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卷: 20 期: 10 页: 1141-1199 出版年: APR 20 2006 被引频次: 666 通讯作者地址: He, JH (通讯作者), Donghua Univ, Coll Sci, Shanghai 200051,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Ionic liquids: applications in catalysis 作者: Zhao DB, Wu M, Kou Y, et al. 来源出版物: CATALYSIS TODAY 卷: 74 期: 1-2 页: 157-189 出版年: MAY 15 2002 被引频次: 545 通讯作者地址: Kou, Y (通讯作者), Peking Univ, Coll Chem Mol Engn,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 China 5、标题: Bulk metallic glasses 作者: Wang WH, Dong C, Shek CH 来源出版物: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卷: 44 期: 2-3 页: 45-89 出版年: JUN 1 2004 被引频次: 542 通讯作者地址: Shek, CH (通讯作者), City Univ Hong Kong, Dept Phys Mat Sci,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6、 标题: Hyperbranched polymers: from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 作者: Gao C, Yan D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卷: 29 期: 3 页: 183-275 出版年: MAR 2004 被引频次: 509 通讯作者地址: Gao, C (通讯作者),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Coll Chem Chem Engn, 800 Dongchuan Rd, Shanghai 200240, Peoples R China 7、标题: Recent progress of molecula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作者: Hung LS, Chen CH 来源出版物: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卷: 39 期: 5-6页: 143-222 出版年: DEC 1 2002 被引频次: 487 通讯作者地址: Hung, LS (通讯作者), City Univ Hong Kong, Dept Phys Mat Sci, Tat Chee Ave,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8、标题: Recoverable catalysts for asymmetric organic synthesis 作者: Fan QH, Li YM, Chan ASC 来源出版物: CHEMICAL REVIEWS 卷: 102 期: 10 页: 3385-3465 出版年: OCT 2002 被引频次: 484 通讯作者地址: Chan, ASC (通讯作者),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Dept Appl Biol Chem Technol,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9、标题: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From noble to transition metals and from rough surfaces to ordered nanostructures 作者: Tian ZQ, Ren B, Wu DY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卷: 106 期: 37 页: 9463-9483 出版年: SEP 19 2002 被引频次: 399 通讯作者地址: Tian, ZQ (通讯作者), Xiamen Univ, State Key Lab Phys Chem Solid Surfaces,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10、标题: Bioinspired surfaces with special wettability 作者: Sun TL, Feng L, Gao XF, et al. 来源出版物: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卷: 38 期: 8 页: 644-652 出版年: AUG 2005 被引频次: 398 通讯作者地址: Jiang, L (通讯作者), Natl Ctr Nanosci Techn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9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分子影像学研究综述
w52191114 2010-8-13 03:37
分子影像学研究综述 2008-01-21 17:45 摘要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门学科,以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进行研究。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影像技术最早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随着技术手段的逐渐完备和多样化,形成了自身的科学规律,进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分子影像学的定义是用影像技术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的描述和测量。与经典影像诊断学不同,分子影像学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远未达到成熟,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是发展和测试新的工具,试剂在活体中进行特殊分子路径的成像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成像原理、成像条件和其意义应用等方面,最后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分子影像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医学 1 引言 分子影像学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学科。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 最早提出分子影(成)像学(molecular imaging MI)的概念,即应用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它主要是以体内特定分子为成像对比度源,利用现有的一些医学影像技术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无损伤的、实时的成像。它将遗传基因信息、生物化学与新的成像探针进行综合,由精密的成像技术来检测,再通过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达到显示活体组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学过程的目的。 2 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 分子影像学成像必须借助成像设备,不同的设备之间存在着敏感性、分辨率等不同,可相互补充。 2.1 光学成像 光学成像无射线辐射,对人体无害,可重复曝光。这项技术对浅表软组织分辨高,可凭借软组织对光波的不同吸收与散射识别不同成分,并且可利用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获得功能信息。光学成像方法较多,主要有弥散光学成像、多光子成像、活体显微成像、近红外线荧光成像及表面共聚焦成像等,是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最早、最常用的成像方法。但光学成像技术穿透力有限,为数毫米到数厘米,目前仅用于小动物模型的研究。 2.2 超声成像 超声也是无创成像方法,利用组织声阻抗的差别形成对比,使临床影像学的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超声分子成像主要是指将微泡造影剂通过血管进入靶组织,观察靶区在组织水平、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成像,借以反映病变区组织在分子基础方面的变化。靶向性造影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超声造影剂,是超声分子影像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利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可发现疾病早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有利于人们更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通过此种方法也可以在患病早期进行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等。 2.3 核医学 核医学的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人体所需的某种代谢产物上制成探针,将这种探针注入人体后观察一定时间内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情况,以了解人体内某种特定功能。现阶段最常用的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技术,它在目前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PET 按照放射性分布的绝对量进行连续性扫描,根据动力学模型和图像数据,可对活体组织中的生理生化过程做出定量分析,如血流量、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脂肪酸代谢、神经递质合成速度、受体密度及其与配体结合的选择性和动力学等。由于 PET 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最近又出现了 PET/CT 技术,将 PET 的功能图像与 CT 的高分辨解剖图像相融合,得到定位更准确地功能成像,是分子影像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 2.4 磁共振(MR)成像 MR 也是无创检查,它的优势在于高组织分辨率,同时可获得解剖及生理信息。这些正是核医学、光学成像的弱点。但是MR分子影像学也有其弱点,它的敏感性较低(微克分子水平),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的纳克分子水平相比,低几个数量级。传统的MR是以组织的多种物理、生理特性作为成像对比的依据,分子水平的MR成像是建立在上述传统成像技术基础上,以在MR图像上可显像的特殊分子作为成像标记物,对这些分子在体内进行定位。 2.5 其他成像技术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分子影像技术外,X线、CT等技术也从不同侧面涉及分子成像,但受技术本身的限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较少应用。 3 分子影像学的原理和成像条件 分子影像学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成像技术对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显像。 活体内分子成像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合适的分子影像探针 ◇生物信号放大系统 ◇敏感、快速和高分辨力的成像技术 分子影像探针指的是对某一特定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并能够进行体内和(或)体外示踪的标记化合物分子,这些标记化合物分子能够在体内和(或)离体反映其靶生物分子的量和(或)功能。分子探针大致可分为肽类分子探针、用化学分子合成法合成的小分子探针、核酸类探针和智能分子探针(smart molecular probe)等4种。成像效果好的分子影像探针需符合许多要求 : i 分子探针对其靶生物分子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合力。 ii 分子探针能够反映活体内靶生物分子的含量。 iii 分子探针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相同的靶生物分子的结合不存在倾向性差异。 iv 分子探针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v 分子探针不会引起机体明显的免疫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 vi 分子探针在活体内相对稳定。 vii 分子探针在血循环中有适当的清除期以满足既能与靶生物分子充分结合又不会有高的血本底。 分子探针是活体内分子影像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虽然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分子探针,但其始终是分子影像发展的难点之一。 4 分子影像学的意义 分子影像学与传统影像诊断学不同,分子影像学着眼于探测构成疾病基础的分子异常,而不是对由这些分子改变所构成的最终结果进行成像,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影像的手段非侵入性地对活体内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进行定性或定量可视化观察。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意义在于: ◇在诊断方面,通过对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标记分子进行成像,可在活体内直接观察到疾病起因、发生、发展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特征,而不仅仅显示疾病终末期的解剖改变。 ◇在治疗方面,观察药物作用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标记分子有没有改变,即可推论这种治疗有无效用。 ◇在药物开发方面,通过设计特异性探针,直接在体内显示药物治疗靶点的分子改变,通过建立高通量的影像学分析系统,可大大加快药物的筛选和开发。 ◇在基因功能分析以及基因治疗的研究方面,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异性探针,建立高通量的基因功能体内分析系统,可实时显示该基因在体内表达的丰度、作用过程,也可在体内观察目的基因表达效率,直接评价疗效。 5 分子影像学的应用 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主要应用在基础研究领域,受到学科本身发展水平和法律法规的限制,临床前试验和临床实验很少开展。即使如此,分子影像学仍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5.1 疾病早期诊断 目前临床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是大体病理改变为基础的,远远晚于在分子、细胞、组织水平的病变。用分子影像学可对分子水平的病变进行检测,而不单单是疾病终末期得解剖改变。 5.2 疗效观察 肿瘤性病变的保守治疗通过常规影像方法评价治疗一段时间后肿瘤体积的缩减观察疗效。而用分子影像学方法在治疗极早期就可以反映出治疗的效果。 5.3 药物研究 利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将受测试药品用探针标记,再将这些标记过的药物取微克量注入到动物体内,就可以监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运动情况,从而判断该药物是否能够准确到达靶区。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只需更小和更安全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证明药物是否成功地与细胞表面的靶标性蛋白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大大缩短动物试验的时间,减少参与试验的动物数量。 6 小结与展望 分子影像学技术将基因表达、生物信号传递等复杂的过程变成直观的图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特征,能够发现疾病早期的分子异常及病理改变过程,从而达到真正的早期诊断;同时,因用于治疗的分子探针的不断开发,许多疾病有望在分子水平得到治疗,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而且,分子影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对于治疗效果的监测亦十分有意义。分子影像学也可以在活体内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生物)治疗的机制和效果,应用于药物筛选和新药的开发等。虽然分子影像学技术有待改进和开发,特别是成像仪器和分子影像探针的进一步开发,但是分子影像学已经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基因显像、药物筛选、疗效评估、血管生成及细胞凋亡等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7 参考文献 Weissleder R.Molecular imaging: exploring the next frontier. Radiology,1999,212(3):609-614 Saji H.Development of radiopharm aceuticals for molecular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4,1264:139-147 Blasberg R G, Tjuvajev J G. Molecular-genetic imaging: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 . J Clin Invest, 2003,111(11):1620-1629 Danthi SN, Pandit SD, Li K C, A primer on molecular biology for imagers: 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A cad Radiol, 2004, 11(9):1047-1054 Stahl A,Wieder H, Wester H J, et al.PET/CT molecular imaging in abdominal oncology. Abdom imagining 2004,29(3):388-397 魏光全 刘玉清 宦怡. 重视与加强分子影像学研究 .中华反射学杂志2006, Vol40.No 1: 6-7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医学影像研究室 http://www.3dmed.net/lab_scientificresearch_structure.html
个人分类: 医学影像|5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综述性文章的一点思考
zhaodl 2010-6-23 20:47
【原】关于综述性文章的一点思考/赵大良 今年刚认识的一位期刊界的朋友,前两天与我探讨起综述性文章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人撰文论述过,但多为正面的,我的认识并不尽然。这一方面是有我的分析,同时也是我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前不久读到一篇国外的文章,好像还是发表在一份顶级期刊上,主要是批评现在的综述文章的写作水平和层次在下降,似乎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综述了。我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质是有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下面是我的一点认识,提供给目前还在迷恋综述的朋友参考。 综述的本来意义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称为指路的明灯,就是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把握研究的脉络,评论研究的成败,指出未来的研究走向。很显然,这样的综述文章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得出来的,即使是能够写得出来也需要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所以就要求作者既有水平还要有地位。毫无疑问,这样的综述文章无论是对研究的新手还是专家,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新手,可以轻松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起步,而不需要经过艰难的探索就可以明确前进的方向,起点高,进步也就自然会快。对于同行来说,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考,可以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方向或者找到新的方向和路径。因此真正的高水平的综述对于科学是十分有价值的。 问题也就在这里,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特别是对别人有价值,而对自己的价值又体现在哪?否则,现在的社会风气和评价体系之下,谁还有积极性来做这项工作。原创,是自己的!检索是表明自己水平的标签,而费时费力的综述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当然有效果:能够扩大个人在同行中的学术影响,但在世俗的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中,对这种模糊的评价没有体现或者没有明确的体现。这种公益性的工作,能否得到认可还不确定,何况就是被认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比起单篇原创性论文来讲,效率要低得多。现代这种讲究效率的年代,还有谁能够等待。 科学的引导职责,是学界权威的义务,可是谁是权威?在需要尽义务的时候人们会变得谦虚无比。权威不花费时间来综述,还有谁愿意来综述呢!有的,那就是新入行的研究者。在其入行的初期阅读过大量的文献,文献阅读以后自己也需要归纳和总结,那么作为一种副产品的综述文章也就制造出来了。目前收到的综述性文章大多数是研究生为作者或者是研究生执笔导师挂名的现象,也表明了综述文章的现状。也不是没有专家的综述,有那么一少部分具有责任感的专家,总是愿意付出;另外一部分介与成名未成名之间的一些专家,愿意通过这样的工作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扩大自身的影响。 这就是社会的现状,所以现在的综述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综述,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出版者来说,大家一直还在迷信信息分析专家的理论综述性文章的引文频次最高!这话没有错误,如果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综述文章会对后续的研究起到指引的作用,但是作用在减少。理由如下。 (1)随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也很方便,简单的综述只能是一盏灯,甚至只是一个文献索引,只能帮助读者缩小阅读的范围,指明阅读的方向。 (2)科学研究的评价导向和版权意识的增强,读者在引用时首选引用原文献,否则不仅可能造成对原文献作者的不尊重,也会被认为不掌握一手资料而自降身价。所以,综述性文章往往是被用过以后就遗弃引用原文而不引用你; (3)现在的研究者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一般不需要文献翻译。往往越是接近国际水平的学科越不需要文献的转载和翻译。反映在综述性论文中也就是,一般的综述也就不被读者所重视。看看国内引文频次比较高的综述性性文章,就可以证明这一论点。 现实的结果应该是:高水平的综述文章没人写,低水平的综述文章没人用。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932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关系数据库研究的文献分析与最新综述
xupeiyang 2010-5-30 08:20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 Databases an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73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138 2007 95 2008 94 2006 92 2005 76 2004 60 2003 51 2010 34 2002 28 2001 26 2000 10 1999 9 1998 9 1997 2 1996 2 1995 2 1994 2 1993 2 1991 1 1 2 3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82 United Kingdom 55 Germany 54 China 38 Japan 36 Canada 28 France 25 Spain 22 Singapore 21 India 19 Israel 18 Italy 17 Taiwan 17 South Korea 15 Australia 9 Finland 8 Belgium 8 Russia 7 Turkey 6 Colombia 6 1 2 3 1 2 3 ... 1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ijing 22 Singapur 21 Boston 20 Berlin 19 Toronto 18 New York 17 Cambridge 15 Los Angeles 15 Tokyo 13 Bethesda 13 San Diego 11 Seattle 10 Bangalore 10 London 10 Heidelberg 10 New Haven 10 Tel Aviv-Yafo 9 Cambridge, USA 9 Daejeon 8 San Francisco 8 1 2 3 ... 12 1 2 3 ... 1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Bmc Bioinformatics 82 Bioinformatics 73 Nucleic Acids Res 63 Proteins 44 J Mol Biol 24 Bmc Genomics 18 Proteomics 15 Methods Mol Biol 15 Plos Comput Biol 14 Genome Biol 14 Plos One 13 Genome Res 11 J Proteome Res 10 Protein Sci 10 Pac Symp Biocomput 10 Mol Cell Proteomics 8 Bmc Syst Biol 6 In Silico Biol 6 Mol Biosyst 6 P Natl Acad Sci Usa 6 1 2 3 ... 11 1 2 3 ... 121 Top Terms Publications Proteins 660 Protein Interaction Mapping 359 Computational Biology 307 Humans 267 Genes 245 Protein Binding 236 Algorithms 211 Proteomics 191 Genomics 191 Animals 188 Genome 183 Proteome 152 Binding Sites 140 Models, Molecular 131 Protein Structure, Tertiary 127 protein complex 123 Amino Acid Sequence 122 Protein Conformation 112 signal transduction 97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97 1 2 3 ... 121 1 2 3 ... 153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Eisenberg D 11 Nussinov R 8 Bader G 8 Gerstein M 8 Janin J 7 Xenarios I 7 Salwiński L 7 Vidal M 7 Schroeder M 6 Wojcik J 6 Pandey A 5 Bahadur R 5 Cesareni G 5 Stuempflen V 5 Dunker A 5 Uversky V 5 Hogue C 5 Ng S 5 Wolfson H 5 Winter C 4 1 2 3 ... 153 最新文献综述 Methods Mol Biol. 2010;609:145-59. Database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complexes. Ooi HS , Schneider G , Chan YL , Lim TT , Eisenhaber B , Eisenhaber F .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ingapore.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 of genomic sequences into protein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th for realization of genome information. In exercising their intended function, proteins work together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direct (physical) or indirect interaction mechanisms. For a variety of basic functions, many proteins form a large complex representing a molecular machine or a macromolecular super-structural building block. After several high-throughput techniques for detec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had matured, protein interaction data became available in a large scale and curated databases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s) are a new necessity for efficient research. Here, their scope, annotation quality, and retrieval tools are reviewed. In addition, attention is paid to portals that provide unified access to a variety of such databases with added annotation value. PMID: 20221918 Publication Types, MeSH Terms, Substances Publication Types: Review MeSH Terms: Animals Data Mining* Databases, Protein* Humans Internet Multiprotein Complexes Protein Interaction Domains and Motifs* Protein Interaction Mapping* Proteins/chemistry* Software Systems Biology* Systems Integration Terminology as Topic Substances: Multiprotein Complexes Proteins LinkOut - more resources Full Text Sources: Springer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写综述,不是逞能
terahertz 2010-5-27 09:08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研究生写综述,利的方面主要在于:( 1 )通过全面搜索和阅读文献,详细了解课题的来龙去脉,把握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了解哪些人,哪些机构等信息,做到登泰山而小天下。 ( 2 )结合自己的研究现状,总结过去的得与失,并调整自己的科研思路和提炼出学术创新点,做出突破性成果,贡献全人类。( 3 )高质量的综述不仅能够带来一定的引用次数,显示你在本课题的地位,而且还会给你带来申请课题、奖励等诸多好处。 做科研,并不是为了写论文。写综述,并不一定为了发表。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4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图像分割阈值选取技术综述
eaglezxw 2010-5-24 16:24
转贴 图像分割阈值选取技术综述 中科院成都计算所刘平 2004-2-26 1.引言 所谓图像分割是指根据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这些特征在同一区域内,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简单的讲,就是在一幅图像中,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低层次视觉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之一,它是对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模式识别的基本前提.同时它也是一个经典难题,到目前为止既不存在一种通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也不存在一种判断是否分割成功的客观标准。 阈值法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因其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性能较稳定而成为图像分割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分割技术.已被应用于很多的领域,例如,在红外技术应用中,红外无损检测中红外热图像的分割,红外成像跟踪系统中目标的分割;在遥感应用中,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目标的分割等;在医学应用中,血液细胞图像的分割,磁共振图像的分割;在农业工程应用中,水果品质无损检测过程中水果图像与背景的分割。在工业生产中,机器视觉运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等等。在这些应用中,分割是对图像进一步分析、识别的前提,分割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任务的有效性,其中阈值的选取是图像阈值分割方法中的关键技术。 2.阈值分割的基本概念 图像阈值化分割是一种最常用,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图像分割方法,它特别适用于目标和背景占据不同灰度级范围的图像 。它不仅可以极大的压缩数据量,而且也大大简化了分析和处理步骤,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图像分析、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之前的必要的图像预处理过程。图像阈值化的目的是要按照灰度级,对像素集合进行一个划分,得到的每个子集形成一个与现实景物相对应的区域,各个区域内部具有一致的属性,而相邻区域布局有这种一致属性。这样的划分可以通过从灰度级出发选取一个或多个阈值来实现。 阈值分割法是一种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特征阈值,把图像像素点分为若干类.常用的特征包括:直接来自原始图像的灰度或彩色特征;由原始灰度或彩色值变换得到的特征.设原始图像为f(x,y),按照一定的准则在f(x,y)中找到特征值T,将图像分割为两个部分,分割后的图像为 若取 :b0=0(黑),b1=1(白),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二值化。 (原始图像) (阈值分割后的二值化图像) 一般意义下,阈值运算可以看作是对图像中某点的灰度、该点的某种局部特性以及该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一种函数,这种阈值函数可记作 T(x,y,N(x,y),f(x,y)) 式中,f(x,y)是点(x,y)的灰度值;N(x,y)是点(x,y)的局部邻域特性.根据对T的不同约束,可以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阈值 ,即 点相关的全局阈值T=T(f(x,y)) (只与点的灰度值有关) 区域相关的全局阈值T=T(N(x,y),f(x,y)) (与点的灰度值和该点的局部邻域特征有关) 局部阈值或动态阈值T=T(x,y,N(x,y),f(x,y)) (与点的位置、该点的灰度值和该点邻域特征有关) 图像阈值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数以百计的阈值选取方法 ,但是遗憾的是,如同其他图像分割算法一样,没有一个现有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图像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也没有一个理论指导我们选择特定方法处理特定图像。 所有这些阈值化方法,根据使用的是图像的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可以分为上下文无关(non-contextual)方法(也叫做基于点(point-dependent)的方法)和上下文相关(contextual)方法(也叫做基于区域(region-dependent)的方法);根据对全图使用统一阈值还是对不同区域使用不同阈值,可以分为全局阈值方法(global thresholding)和局部阈值方法(local thresholding,也叫做自适应阈值方法adaptive thresholding);另外,还可以分为双阈值方法(bilever thresholding)和多阈值方法(multithresholding) 本文分三大类对阈值选取技术进行综述: 1)基于点的全局阈值方法; 2)基于区域的全局阈值方法 3)局部阈值方法和多阈值方法 3.基于点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 3.1 p-分位数法 1962年Doyle 提出的p-分位数法(也称p-tile法)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阈值选取方法。该方法使目标或背景的像素比例等于其先验概率来设定阈值,简单高效,但是对于先验概率难于估计的图像却无能为力。 例如,根据先验知识,知道图像目标与背景象素的比例为PO/PB,则可根据此条件直接在图像直方图上找到合适的阈值T,使得f(x,y)=T的象素为目标,f(x,y)T的象素为背景。 3.2 迭代方法选取阈值 初始阈值选取为图像的平均灰度T0,然后用T0将图像的象素点分作两部分,计算两部分各自的平均灰度,小于T0的部分为TA,大于T0的部分为TB 计算 ,将T1 作为新的全局阈值代替T0,重复以上过程,如此迭代,直至TK 收敛,即TK+1 =TK 经试验比较,对于直方图双峰明显,谷底较深的图像,迭代方法可以较快地获得满意结果。但是对于直方图双峰不明显,或图像目标和背景比例差异悬殊,迭代法所选取的阈值不如最大类间方差法。 3.3 直方图凹面分析法 从直观上说,图像直方图双峰之间的谷底,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图像分割阈值,但是实际的直方图是离散的,往往十分粗糙、参差不齐,特别是当有噪声干扰时,有可能形成多个谷底。从而难以用既定的算法,实现对不同类型图像直方图谷底的搜索。 Rosenfeld和Torre 提出可以构造一个包含直方图 的最小凸多边形 ,由集差 确定 的凹面。若 和 分别表示 与 在灰度级之处的高度,则 取局部极大值时所对应的灰度级可以作为阈值。也有人使用低通滤波的方法平滑直方图,但是滤波尺度的选择并不容易 。 但此方法仍然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对不同类型的图像,表现出不同的分割效果。往往容易得到假的谷底。但此方法对某些只有单峰直方图的图像,也可以作出分割。如: 3.4最大类间方差法 由Otsu 于1978年提出的最大类间方差法以其计算简单、稳定有效,一直广为使用。从模式识别的角度看,最佳阈值应当产生最佳的目标类与北京类的分离性能,此性能我们用类别方差来表征,为此引入类内方差 、类间方差 和总体方差 ,并定义三个等效的准则测量: , , . (3) 鉴于计算量的考量,人们一般通过优化第三个准则获取阈值。此方法也有其缺陷,kittler和Illingworth 的实验揭示:当图像中目标与背景的大小之比很小时方法失效。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使用以下简化计算公式: (T) = WA(a-)2 + Wb(b-)2 其中, 为两类间最大方差,WA 为A类概率,a为A类平均灰度,Wb 为B类概率,b为B类平均灰度,为图像总体平均灰度。 即阈值T将图像分成A,B两部分,使得两类总方差 (T)取最大值的T,即为最佳分割阈值。 3.5熵方法 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Shannon信息熵的概念应用于图像阈值化,其基本思想都是利用图像的灰度分布密度函数定义图像的信息熵,根据假设的不同或视角的不同提出不同的熵准则,最后通过优化该准则得到阈值。Pun 通过使后验熵的上限最大来确定阈值。Kapur等人 的方法假定目标和背景服从两个不同的概率分布 和 定义 (4) 使得熵 (5) 达到最大求得最佳阈值。 此方法又称为KSW熵方法。 3.6最小误差阈值 此方法来源于Bayes最小误差分类方法。 Eb(T)是目标类错分到背景类的概率,Eo(T)是背景类错分到目标类的概率 总的误差概率E(T) = Eb(T) + Eo(T) 使E(T)取最小值,即为最优分类方法。 在Kittler和Illingworth 于1986年提出的最小误差法中,直方图被视为目标与背景混合集概率密度函数 的估计 (9) 其中, 为先验概率, ,求解下列方程可得到Bayes最小误差阈值 (10) 遗憾的是上式中 , 和 通常是未知的,Nakagawa和Rosenfeld 提倡用拟合方法从直方图中估计这些参数,但是算法相当复杂,不易实现。 3.7矩量保持法 矩量保持(moment-preserving)法 ,即矩守恒阈值法,是1985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最佳的阈值应该使分割前后图像的矩量保持不变,由此可以得到一组矩量保持方程,求解该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最佳阈值。 3.8模糊集方法 模糊集理论较好的描述了人类视觉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因此在图像阈值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模糊集阈值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选择一种S状的隶属度函数定义模糊集,隶属度为0.5的灰度级对应了阈值,当然在上述隶属度函数的表达式中阈值是一个未知的参数;然后在此模糊集上定义某种准则函数(例如整个图像的总体模糊度),通过优化准则函数来确定最佳阈值。 Pal等 首先,他们把一幅具有 个灰度级的 图像看作一个模糊集 ,其中隶属函数 定义如下: (11) 参数 称之为交叉点(即 )。由此从图像 的空间 平面得到模糊特性 平面。然后,基于此模糊集定义了图像的线性模糊度 、二次模糊度 和模糊熵 ,使这三个量取最小值时的交叉点 即为最佳阈值。 文献 指出模糊隶属度函数在该算法中的作用仅在于将图像由灰度数据空间转换为模糊空间 ,其函数的形式对增强结果几乎没有影响。这就使我们有理由使用一些形式简单的函数形式。例如国内学者发表的一种模糊阈值方法 : 隶属度(x)表示灰度x具有明亮特性的程度,c为隶属函数窗宽,q对应隶属度为0.5的灰度级。设灰度级 的模糊率为: = min{(l),1-(l)} 则得到整幅图像的模糊率 其中,MN为图像尺寸,L为图像总灰度级, 图像中灰度为 的象素个数。 对应于不同的q值,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图像模糊率,选取使得 最小的q值,作为图像分割的最佳阈值即可。 3.9小结 对于基于点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除上述主要几种之外还许多,但大多都是以上述基本方法为基础,做出的改进方法或者对算法的优化,如使用递推方法以降低算法复杂性。 例如在文献 中,提出一种使目标和背景差距最大的阈值求取方法,类似于最大类间方差阈值法。是它的一种简化算法。 又如1984年Dunn等人 提出了均匀化误差阈值选取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要使将背景点误分为目标点的概率等于将目标点误分为背景点的概率。类似于最小误差阈值法。 近年来有一些新的研究手段被引入到阈值选取中。比如人工智能,在文献 中,描述了如何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寻找直方图的谷底点,作为全局阈值分割。其它如神经网络,数学形态学 ,小波分析与变换 等等。 总的来说,基于点的全局阈值算法,与其它几大类方法相比,算法时间复杂度较低,易于实现,适合应用于在线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所作的项目要求算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因此针对基于点的全局阈值方法,阅读了较多的文献,在综述里叙述也相对比较详细。 4基于区域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 对一幅图像而言,不同的区域,比如说目标区域或背景区域,同一区域内的象素,在位置和灰度级上同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而在上述基于点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它们实际上只考虑了直方图提供的灰度级信息,而忽略了图像的空间位置细节,其结果就是它们对于最佳阈值并不是反映在直方图的谷点的情况会束手无策,不幸我们通常遇到的很多图像恰恰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完全不同的两幅图片却可以有相同的直方图,所以即使对于峰谷明显的情况,这些方法也不能保证你得到合理的阈值。于是,人们又提出了很多基于空间信息的阈值化方法。 可以说,局域区域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是基于点的方法,再加上考虑点领域内象素相关性质组合而成,所以某些方法常称为二维xxx方法。由于考虑了象素领域的相关性质,因此对噪声有一定抑止作用 。 4.1 二维熵阈值分割方法 使用灰度级-局域平均灰度级形成的二维灰度直方图 进行阈值选取,这样就得到二维熵阈值化方法。 (二维灰度直方图: 灰度-领域平均灰度) 如图,在0区和1区,象素的灰度值与领域平均灰度值接近,说明一致性和相关性较强,应该大致属于目标或背景区域;2区和3区一致性和相关性较弱,可以理解为噪声或边界部分。二维熵阈值分割,就是选择(S,T)对,使得目标类和背景类的后验熵最大。(具体方法是一维熵阈值分割的推广,可参见上一节) Abutaleb ,和Pal]结合Kapur]和Kirby的方法,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二维熵阈值化方法,其准则函数都是使目标熵和背景熵之和最大化。Brink 的方法则是使这两者中的较小者最大化,该方法的计算复杂度为 ,后来有人改进为递推快速算法将时间复杂度降为 (其中 为最大灰度级数)。 4.2 简单统计法 Kittler等人 , 提出一种基于简单的图像统计的阈值选取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阈值可以直接计算得到,从而避免了分析灰度直方图,也不涉及准则函数的优化。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19) 其中, 因为e(x,y)表征了点(x,y)领域的性质,因此本方法也属于基于区域的全局阈值法。 4.3 直方图变化法 从理论上说,直方图的谷底是非常理想的分割阈值,然后在实际应用中,图像常常受到噪声等的影响而使其直方图上原本分离的峰之间的谷底被填充,或者目标和背景的峰相距很近或者大小差不多,要检测他们的谷底就很难了。 在上一节基于点的全局阈值方法中,我们知道直方图凹面分析法的弊病是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对不同类型的图像,表现出不同的分割效果。往往容易得到假的谷底。这是由于原始的直方图是离散的,而且含噪声,没有考虑利用象素领域性质。 而直方图变化法,就是利用一些象素领域的局部性质变换原始的直方图为一个新的直方图。这个新的直方图与原始直方图相比,或者峰之间的谷底更深,或者谷转变成峰从而更易于检测。这里的象素领域局部性质,在很多方法中经常用的是象素的梯度值。 例如,由于目标区的象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因此梯度值应该较小,背景区也类似。而边界区域或者噪声,就具有较大的梯度值。最简单的直方图变换方法,就是根据梯度值加权,梯度值小的象素权加大,梯度值大的象素权减小。这样,就可以使直方图的双峰更加突起,谷底更加凹陷。 4.4其它基于区域的全局阈值法 松弛法利用邻域约束条件迭代改进线性方程系统的收敛特性,当用于图像阈值化时其思想是:首先根据灰度级按概率将像素分为亮和暗两类,然后按照领域像素的概率调整每个像素的概率,调整过程迭代进行,使得属于亮(暗)区域的像素亮(暗)的概率变得更大。 其它还有许多方法利用灰度值和梯度值散射图,或者利用灰度值和平均灰度值散射图。 5局部阈值法和多阈值法 5.1 局部阈值(动态阈值) 当图像中有如下一些情况:有阴影,照度不均匀,各处的对比度不同,突发噪声,背景灰度变化等,如果只用一个固定的全局阈值对整幅图像进行分割,则由于不能兼顾图像各处的情况而使分割效果受到影响。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用与象素位置相关的一组阈值(即阈值使坐标的函数)来对图像各部分分别进行分割。这种与坐标相关的阈值也叫动态阈值,此方法也叫变化阈值法,或自适应阈值法。这类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可空间复杂性比较大,但是抗噪能力强,对一些用全局阈值不易分割的图像有较好的效果。 例如,一幅照度不均(左边亮右边暗)的原始图像为: 如果只选择一个全局阈值进行分割,那么将出现下面两种情况,都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阈值低,对亮区效果好,则暗区差) (阈值高,对暗区效果好,则亮区差) 若使用局部阈值,则可分别在亮区和暗区选择不同的阈值,使得整体分割效果较为理性。 (按两个区域取局部阈值的分割结果) 进一步,若每个数字都用不同的局部阈值,则可达到更理想的分割效果。 5.1.1 阈值插值法 首先将图像分解成系列子图,由于子图相对原图很小,因此受阴影或对比度空间变化等带来的问题的影响会比较小。然后对每个子图计算一个局部阈值(此时的阈值可用任何一种固定阈值选取方法)。通过对这些子图所得到的阈值进行插值,就可以得到对原图中每个象素进行分割所需要的合理阈值。这里对应每个象素的阈值合起来构成的一个曲面,叫做阈值曲面。 5.1.2 水线阈值算法 水线(也称分水岭或流域,watershed)阈值算法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自适应迭代阈值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初始时,使用一个较大的阈值将两个目标分开,但目标间的间隙很大;在减小阈值的过程中,两个目标的边界会相向扩张,它们接触前所保留的最后像素集合就给出了目标间的最终边界,此时也就得到了阈值。 5.1.3 其它的局部阈值法 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曲面的二维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基于进化论中自然选择机理的、并行的、统计的随机化搜索方法,所以在图像处理中常用来确定分割阈值。 文献 中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梯度最大值的插值方法。首先平滑图像,并求得具有局部梯度最大值的像素点,然后利用这些像素点的位置和灰度在图像上内插,得到灰度级阈值表面。 除此之外,典型的局部阈值方法还有White和Rohrer 的加权移动平均阈值方法,Perez和Gonzalez 的适用于非均匀照射下图像的局部阈值方法以及Shio 的与照射无关的对比度度量阈值方法等。总的来说,这类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都较大,但是抗噪能力强,对一些使用全局阈值法不宜分割的图像具有较好的效果。 5.2 多阈值法 很显然,如果图像中含有占据不同灰度级区域的几个目标,则需要使用多个阈值才能将它们分开。其实多域值分割,可以看作单阈值分割的推广,前面讨论的大部分阈值化技术,诸如Otsu的最大类间方差法, Kapur的最大熵方法、矩量保持法和最小误差法等等都可以推广到多阈值的情形。以下介绍另外几种多阈值方法。 5.2.1基于小波的多域值方法。 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析能力也可以用于直方图分析 ,一种基于直方图分析的多阈值选取方法思路如下:首先在粗分辨率下,根据直方图中独立峰的个数确定分割区域的类数,这里要求独立峰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的灰度范围;(2)具有一定的峰下面积;(3)具有一定的峰谷差。然后,在相邻峰之间确定最佳阈值,这一步可以利用多分辨的层次结构进行。首先在最低分辨率一层进行,然后逐渐向高层推进,直到最高分辨率。可以基于最小距离判据对在最低层选取的所有阈值逐层跟踪,最后以最高分辨率层的阈值为最佳阈值。 5.2.2基于边界点的递归多域值方法。 这是一种递归的多阈值方法。首先,将象素点分为边界点和非边界点两类,边界点再根据它们的邻域的亮度分为较亮的边界点和较暗的边界点两类,然后用这两类边界点分别作直方图,取两个直方图中的最高峰多对应的灰度级作为阈值。接下去,再分别对灰度级高于和低于此阈值的像素点递归的使用这一方法,直至得到预定的阈值数。 5.2.3均衡对比度递归多域值方法。 首先,对每一个可能阈值计算它对应于它的平均对比度 其中, 是阈值为 时图像总的对比度, 是阈值 检测到的边界点的数目。然后,选择 的直方图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灰度级为最佳阈值。对于多阈值情形,首先用这种方法确定一个初始阈值,接着,去掉初始阈值检测到的边界点的贡献再做一次 的直方图,并依据新的直方图选择下一个阈值。这一过程可以这样一直进行下去,直到任何阈值的最大平均对比度小于某个给定的限制为止。 6阈值化算法评价简介 尽管人们在图像分割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但由于尚无通用的分割理论,现已提出的分割算法大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并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图像的通用的分割算法。另一方面,给定一个实际图像分割问题要选择合用的分割算法也还没有标准的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对图像分割的评价问题。分割评价是改进和提高现有算法性能、改善分割质量和指导新算法研究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同所有的图像分割方法一样,阈值化结果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事实上对图像分割本身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精确的研究,因此对其评价则更差一些。人们先后已经提出了几十个评价准则。这些准则中又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有分析算法的,也有检测实验结果的,文献 将它们大致分为13类。 文献 中选择摄影师、建筑物和模特三幅图像作为标准图像,并采用趋于一致性度量和形状参数对几种常用的全局阈值方法的分割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于这三幅图像,如果希望得到的二值图像比较均匀且目标的形状较好,推荐使用最大熵方法、矩量保持方法和最大类间方差法。 文献 中以磁盘及鹤模型作标准图像,在噪声条件下用错分概率、形状和均匀性度量作为标准评估了五种常见的整体阈值选取方法的性能。这五种方法是四元树方法、矩量保持法、最大类间方差法、最大熵方法和简单统计法。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的性能不仅与所处理的图像有关,而且也和所选用的准则有关。该文献也指出,对于一般实时应用来说,可以选择最大类间方差方法和简单统计法。 最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能指导、改进和提高分割,如何把评价和分割应用联系起来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个可能的方法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分割专家系统 ,以有效的利用评价结果进行归纳推理,从而把对图像的分割由目前比较盲目的试验阶段推进到系统地实现的阶段。 参 考 文 献 1.王新成 高级图象处理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Fu K S, Mui J K. A survey of image segment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1981; 13(1): 3-16. 3.Haralick R M, Shapiro L G. Image segmentation techniques.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5; 29: 100-132. 4.Sahoo P K et al. A survey of thresholding techniques.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8; 41: 233-260. 5.Nikhil R. Pal and Sankar K. Pal, A review on image segmentation techniques. Pattern Rcognition 1993; 26(9): 1277-1294. 6.吴一全, 朱兆达. 图像处理中阈值选取方法30年(1962-1992)的进展(一). 数据采集与处理, 1993, 9(3): 193~201. 7.吴一全, 朱兆达. 图像处理中阈值选取方法30年(1962-1992)的进展(二). 数据采集与处理, 1993, 9(4): 268-281. 8.赵荣椿,迟耀斌,朱重光,图像分割技术进展,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8, 3(2): 121-128. 9.王秋让,基于自动门限化的图像分割以目标提取方法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10. Doyle W. Operations useful for similarity-invariant pattern recognition. J ACM, 1962; 9(2): 259-267. 11. 于新文,几种图像分割算法在棉铃虫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6 12. Rosenfeld A, Torre P De La. Histogram concavity analysis as an aid in threshold selection. IEEE Trans, 1983; SMC-13(2): 231-235. 13. 王润生. 图像理解.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14. Otsu N. Discriminant and least square threshold selection. In: Proc 4IJCPR, 1978:592-596. 15. Kittler J, Illingworth J. On threshold selection using clustering criteria. IEEE Trans. 1985; SMC-15: 652-655. 16. Pun T. A new method for gray-level picture thresholding using the entropy of histogram. Signal Processing, 1980; 2: 223-237. 17. Kapur J N, Sahoo P K, Wong A K C. A new method for gray-level picture thresholding using the entropy of the histogram.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5; 29: 273-285. 18. Kittler J, Illingworth J. Minimum error thresholding. Pattern Recognition, 1986; 19(1): 41-47. 19. Nakagawa Y, Rosenfeld A. Some experiments on variable thresholding. Pattern Recognition, 1979; 11: 191-204. 20. W. Tsai. Moment-preserving thresholding: A new approach.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5; 29: 377-393. 21. S. K. Pal, R. A. King, A. A. Hashim. Automatic gray level thresholding through index of fuzziness and entropy.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1983; 1: 141-146. 22. 吴薇. 图像处理中的模糊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 2001, 3: 28-30. 23. 11 Dunn S M, Harwood D, Davis L S. Local estimation of the uniform error threshold. IEEE Trans, 1984; PAMI-6(6): 742-745. 24. 梁栋,李新华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阈值自动选取方法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1999,1 25. 张毅军, 吴雪菁, 夏良正, 二维熵图象分割的快速递推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vol. 10, 259-264 (1997). 26. A. S. Abutaleb, Automatic thresholding of gray-level pictures using two-dimentional entropy of the histogram,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47, 22-32 (1989). 27. A. D. Brink, Thresholding of digital images using two-dimentional entropyies, Pattern Rcognition 25, 803-808 (1992). 28. Kittler J, Illingworth J, Foglein J. Threhsold selection based on a simple image statistic.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5; 30: 125-147. 29. Kittler J, Illingworth J, Foglein J, Paler K. An automatic thresholding algorithm and its performance. In: Proc 7ICP4, 1984; 1: 287-289. 30. 薛景浩, 章毓晋, 林行刚. 二维遗传算法用于图象动态分割. 自动化学报, 2000, 26(5): 749-753. 31. Yanowitz S D, Bruckstein A M. A new method for image segmentation. In: Proc 9ICPR, 1988: 270-275. 32. Yanowitz S D, Bruckstein A M. A new method for image segmentation.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9; 46: 82-95. 33. White J M, Rohrer G D. Image thresholding for character image extract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 equiring character image extraction.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3; 27(4): 400-411. 34. Perez A, Gonzalez R C. An iterativ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for image segmentation. IEEE Trans, 1987; PAMI-9(6): 742-751. 35. Shio A. Automatic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illumination-independent contrast measure. In: Proc CVPR, 1989: 632-637. 36. Olivo J C. Automatic threshold selection 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CVGIP-GMIP, 1994, 5(1): 3-14. 37. 章毓晋. 图象分割.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8. Lee S U, Chung S Y, Park R 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lobal thresholding techniques for segmentation.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90; 52: 171-190. 39.彭进业, 俞卞章,李楠,祝轩. 分形维数在灰度图像二值化中的应用. 小型微型计算机, 2001, 22(8): 961-963. 40.汪巧萍,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纹理背景下的物体分割算法,数据采集与处理,1998,3 41.景晓军, 蔡安妮, 孙景鳌. 一种基于二维最大类间方差的图像分割算法. 通信学报, 2001; 22(4): 71-76. 42.丘江 基于图像差距分割的快速目标匹配识别算法 电子学报 2001,11 43.龚坚 二维熵阈值分割的快速算法 东南大学学报 1996,7 44.金立左 夏正良 杨世周 图像分割的自适应模糊阈值法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0,5 45.章毓晋 图象分割评价技术分类和比较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1996,6 46.谢风英 姜志国 周付根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免疫细胞图象分割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2,11 47.罗惠慆 章毓晋 一个图象分割评价实例及讨论 数据采集与处理 1997,12 48.龙甫荟 郑南宁 基于多层感知遗传算法的图家分割新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 1998,4 49.任 彬 红外热图像自动阈值分割方法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 50.王坤明 自动选取阈值方法比较研究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 2002,2
个人分类: 视频图像|3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撰写综述文献时行文的注意要点
xupeiyang 2010-5-18 11:20
作者授权在此发表 ----许培扬 作者 吉林大学 于双成 撰写综述文献时行文的注意要点 1,注意文脉的贯通 综述是一段一段写出来的,每一段中均以引证、叙述他人的材料为主体。所以要特别注意每段中几层意思、几项内容之间,段与段之间,甚至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科研论文往往沿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这一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晰,写作时也容易把握。而综述的文脉,即完整思路的文字体现,一方面靠前后内容的衔接,另一方面更有赖于语言的表达。在于恰当地运用起关联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承上启下,使通篇文脉贯通,浑然一体,没有简单剪贴、拼装之嫌。 2,语言的准确规范 自然语言的丰富多彩,折射在医学领域便是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的颇为常见。加之撰写综述所引证的文献,可能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从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民族语言习惯的诸多作者,所以在语言表述上可能是千姿百态。作为综述的撰写者,在引证他人文献内容时,对容易出现混乱和歧义之处,应依本民族语言习惯、本国学术规范(如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对有关概念在忠实于原意基础上做语言上的规范化加工处理,切不可刻板地遵循忠实于原文这一宗旨,对其原封不动地照录。如果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在表述上模糊不清的话,通篇文章便会给人以混乱的感觉。 3,引证的详略适宜 犹如建筑中作为一砖一瓦的材料可以是他人的产品,但建成的楼房作为整体体现了匠心独具的特色与风格一样,借助于他人成果展现自己的思路和见解的综述,势必以引证他人材料构成全文的主体。至于每一项内容引用多少字为宜虽无定法,但一般不要整段整段地引用。在以一至若干个相同或类似、或相反的事实、数据、观点来论证一个问题时,切忌将其一一详述,应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详述,辅之以相关内容补充式的简述。在讨论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时,尽管素材都很丰富、翔实,但最好不要将其统统写进文中,做并行推进式的展开,应依其主次,做必要的忍痛割爱。对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掌握割舍的尺度。但应以体现科技文献在语言形式上应有的取材详略得当、笔墨浓淡相宜的文风特色为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撰写综述时如何引证相关素材
xupeiyang 2010-5-18 11:18
作者授权在此发表 ----许培扬 作者 吉林大学 于双成 撰写综述时如何引证相关素材 综述是通过整理、重组现有文献资料中的相关知识信息构成新的有机整体,以体现作者的意图、反映作者的见解,所以需要引证大量的相关文献。在素材的选取上,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从来源文献的类型来看,选取具有愿创性和首创性的原著(original paper);文献的载体,自然是以刊载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为主的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文献发表的时间以近三年为主,突出知识信息的时效性。此外,在写作中对他人素材的引用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能够反映不同的学术观点。应客观、如实、全面地展示学术界对某问题的研究结果及可能的意见分歧,使读者对其能有较全面的了解。避免只介绍符合自己观点的材料,出现一家之言的片面性。 二是引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性观点。由于综述篇幅所限,一般不详细列举具体细节,如研究的材料、方法、过程等,除非专门就方法学所做的综述。但不引用并不等于对此内容的忽略,研究方法和过程是否科学、严谨,直接关系到结果及结论的可信性。对相关研究及文献报道的筛选、评价、鉴别是写好综述的重要前提,只是限于篇幅未能明确表述而已。 三是明确分清他人成果与自己的观点。综述是通过引证他人材料,在对其分析、综合基础上提炼新的见解和观点。但这些结论性的认识,有的是作者颇有见地的心得,而有的属于他人之见解,一定要让读者对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可混淆。这一方面要在文中注明出处,更有赖于行文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如果引用的同类材料较多,或为比较不同作者的不同结果,可采用图表形式予以展示,使读者一目了然、抓住要领。目前,外文期刊中发表的综述使用图表的已越来越多。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1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性文献的特点
xupeiyang 2010-5-18 11:11
作者授权在此发表 ----许培扬 作者 吉林大学 于双成 综述性文献的特点 1.研究素材的间接性 不同于以发表自己的最新研究结果为目的的原始文献(或一次文献),综述性文献是以已经发表的原始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即以他人的研究结果为研究素材,对其分析、归纳、加工、整理而成。虽然偶尔在综述中也可能包含某些来自作者的实验或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新素材,但主要是介绍在一次文献中已发表的材料。正因为如此,对文献的查找、筛选和鉴别,成为综述撰写的基础。因此,选材在时间上过于陈旧,或引用科学性和可信性较差的研究报道,或间接引用转述他人最新知识成果的文献资料等,均会影响到综述的质量。 2.内容叙述的评介性 综述性文献,不是简单地堆砌和罗列一次文献中的材料,而是基于自己的学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见解和观点透过相关内容的叙述而得以体现。尽管作者在取材时应持客观、无偏见的态度,但毕竟要按自己的理解和意图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寓个人见解的论于客观内容的述之中,这恰恰是对读者指导意义之所在。从这个意义看,撰写综述性文献是利用收集到的文献作为原料来进行再创造,因而具有浓重的研究性质。应避免综述写作中两个常犯的毛病:一是述而无评,只是将一些相关素材按一定逻辑顺序加以组合,未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如针对某种疾病的若干种治疗措施,或其病因学上几个假说,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应明确指出哪个效果更好、哪个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二是述而无据,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忽略了支撑这些观点和见解的客观依据,即以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披露的知识、数据、事实、现象等证据来说明或佐证,给人以无源之水的空谈泛论之印象。 3.问题阐述的系统性 综述性文献的篇幅较原始科研论文要长,因此,围绕某一问题的阐述常系统、全面而详尽,尤其是综述性期刊上发表的综述。如Pharmacological Review 1997年的一篇题为钙在平滑肌中的运动、分布及功能的综述,正文长达53页,参考文献1 071条。这样的综述颇似一本小型专著。一般专业期刊综述栏目下所刊载综述性文献的字数均在5 000~10 000。现在国内外有些期刊上登载微型综述(minireview),讨论的问题更集中,篇幅较小。在撰写综述之前的选题和酝酿阶段一定要目标明确,是为一般性学术期刊的综述性栏目撰写一般性综述,还是为综述性期刊撰写专著式的综述。这不仅是选题的大小与宽窄问题,更至关围绕某一论题论证的广度和深度。 4.读者对象的广泛性 综述性文献的读者面较科研论著要宽。不仅包括本专业领域,还包括相关领域的读者。例如一位临床医生想了解基础医学某领域的问题,通常不会直接读那些高度专门化的基础科研论文,而是先找有关方面的综述。综述也常作为教学素材用于各层次教学之中。鉴于此,综述性文献更应体现深入浅出之特点,尽量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表述那些专深的概念或解释某些生僻的术语。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2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
zhaodl 2010-5-10 18:25
本周四安排在期刊中心范围内进行一次业务学习,为此将我在三亚会议上的报告整理充实了一下,准备给大家做个讲座。听听大家的意见,也想听听你的意见。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 1 网络出版的特点 2 期刊出版理念的反思 3 期刊出版体制的反思 4 期刊出版模式的反思 5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6 结束语 1-1 网络出版:现状 l 网络已经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三网融合、无线移动、智能地球。 l 数字化是网络化的要求,也是出版发展的需要。上网or消失。 l 传统图书、报纸和期刊的纷纷数字化。构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 l 数字化积累海量信息,促进网络应用,网络的普及又促使实体出版不得不数字化。 1-2 网络出版:数字化技术 l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各类信息转换成计算机代码,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 l 数字化技术: 传输技术-光纤传输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调制、复用和编码,即有效和可靠。 存储技术:存储、读取、备份和保护技术 。 处理技术:识别、转换、挖掘、搜索,文字、图像、语音、虚拟现实。 l 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输。与出版最直接的是信息处理技术。 1-3 网络出版:信息获取方式 l 耳朵眼睛手指。 l 搜索和订阅 l 数据元关键词 l 针对人们的需要,已经进入了个性化时代 l Facebook(脸谱 )社交网聚合 l 第1代:媒体:我给什么,你就看什么! l 第2代:搜索 :你需要什么,自己找! l 第3代:聚合 : 看我关注的并送到我面前! 1-4 网络化出版:特点 l 海 量:随着数据的积累,信息量指数增长 l 交互式:编者-读者-作者-审者和旁观者 l 多媒体:文字、语音、图像,甚至气味等 l 选择权:自主、个性、按需 l 开放性:可以(理论上)实现无障碍交流 l 无限性:时间、空间和内容的无限就怕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2-1 出版理念的反思:综合性 l 综合性与专业性的思考 l 传统信息获取方式条件下,专业性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读者固定而且长期订阅。 l 在搜索和聚合的信息获取方式下,综合的劣势至少是在减少,专业化不是被利用的决定因素。 l 品牌的影响和确立是相互的,引用看品牌但更看内容。 l 以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的时代,专业期刊可以强化品牌来施加影响。而数字化时代,特别是小品牌学术期刊,是否专业化,值得反思。至少品牌投入的效益在网络中损失。 2-2 出版理念的反思:特色化 l 特色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本质是优,而不是特。目的是通过特来寻求优势。 l 出发点是特而不是优,不是主动的寻优,可能走向狭隘而丧失影响力和显示机会。 l 综合性期刊通过特色化 寻求专业化,需要平衡特专与优的关系。 l 专业性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则需避免走向狭隘。 l 地域、专题等特色,关键看是否具有或有利于保持优势。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突破口,归根结底还是优势资源的占有。 2-3 出版理念的反思:栏目 l 栏目策划一直是传统出版的策划重点。 l 网络环境下栏目的显示平台被削弱甚至淹没,栏目的功能失去了发挥的舞台。 l 栏目组织方面也存在着专与优的平衡问题,为了栏目而栏目是不可取的。 l 栏目的灵魂内容的关联性,需要重新认识,作用可能在作者方面更大。 3-1 出版机制的反思:民主化 l 传统出版的稿件录用权决定于主编,主编依托于审稿人和编辑,权利的行使的理由是: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读者(研究)的需求。通俗的讲:代议制。 l 信息选择的个性化趋势,权威的决定带有盲目性,并且带有个体的主观性。 l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评价乃至录用民主化将变为可能,直接采集用户的信息、表达读者的需求:普选制。 l 个性需要受期刊品牌影响,在显示度和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取决于个性品牌的价值,权威的价值在品牌的树立和维护。 3-2 出版机制的反思:评价机制 l 出版权的民主化趋势,将带来出版机制的改变。 l 出版理念的转变促进出版技术的进步,出版技术的进步推动出版机制的转变。 l 机制转变的重点在于评价机制的改革,发挥个体在成果评价中的作用,甚至是还权与民。 l 权威机制向民主机制的转变,网络出版的方向。 3-3 出版机制的反思:资源整合 l 在海量信息之中,期刊个性品牌的影响力在降低,在初期甚至没有展现的机会。 l 资源整合的优势在增强,离开整合后的资源,期刊将被边缘化。 l 期刊出版的集团化,不仅仅是行政的要求、管理的需要,也是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和条件。 l 信息服务到解决方案的提供,只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来实现。 4-1 出版模式的反思:基本模式 l 学术评价、编辑加工和出版传播是学术出版的基本模式。 l 学术评价是学术出版的前提和基本功能,更是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l 编辑加工是服务于学术研究和出版传播的辅助工作,学术规范表达和传播的保证。 l 出版传播是学术研究的延续,更是学术价值的实现。再次服务于学术研究则是价值体现的途径。 4-2 出版模式的反思:分工合作 l 学术评价的主体分离与融合,民意的代表和实现是学术评价回归的方向。 l 编辑加工角色的独立与合作,评价的组织角色可能以另外的形式表现。 l 出版传播更具有专业性,是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 l 目前是编辑主体与学术主体和出版主体分离,继而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4-3 出版模式的反思:合作方式 l 学术与出版分离,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学术回归殿堂,出版面向市场。 l 学术与出版在为学术服务中找到合作点。学术成果需要得到学术届的认可,得到认可的学术成果才能创造经济价值。 l 编辑加工面临选择,其属性具有两面性。目前在学术评价方面更有发挥的空间,但不代表未来。 4-3 出版模式的反思:结合点 l 学术性是学术出版的基点,也是各方合作的结合点。学术要的是影响力,出版要的是经济效益,编辑要的是发挥作用的空间。 l 学术的价值在于版权,谁掌握所有权谁就有发言权。版权的价值在于完整。 l 权力的完整包括:权力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两个方面。 5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l 出版体制和模式转变中,编辑的角色定位需要关注和适应。 l 提升编辑的地位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出版理念的提升,有为则有位! l 数字化、网络化更加需要关注版权,尊重作者版权的基础上需求合作点,掌握发言权。 l 独家转让需要特别慎重,独家转让不仅仅是助长垄断,损害期刊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且,眼前的利益换来的是单个期刊的资源割裂,资源的割裂带来的是资源的贬值。 6 结束语 l 内容为王,权力至上。 l 分工合作,价值共享。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28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争鸣的反思
zhaodl 2010-5-6 16:22
关于争鸣的反思/赵大良 基于我对科学和学术研究的理解,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交流是学术研究的途径,交流使人进步。单向的交流那是学习,双向的互动则是争鸣,争鸣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交流的双向互动应该表现在学术期刊的出版之中。大学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大学学术期刊更应当肩负起学术交流的责任。 大学学术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如何办?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简单的论文发表表现的不够不明显,其他刊物也同样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切入点?靠提升学报的影响力来带动和促进教学科研,空间又也有限。随着学校办学目标的提升,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的论文发表,学报可能会失去服务的立足点。 据此有人认为大学学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事实并非如此,任何高水平的成果都有其起步阶段,人的成长也需要从普通和一般开始,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名而忽视和否定在成长初期所踏过的台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能够在科研的发展初期和人才成长的起步阶段留下重要的印记,找到服务的切入点。我一直在探索大学学报为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途径。 我坚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探索和创新是进步和提升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师生的探索和创新提供服务应该是有为之举。我在本校学报为校师生开设的探索与争鸣栏目已近十年,而这十年中仅约发了6篇文章。问题出在那里?是科学研究不需要,还是组织的力度不够,还是文化环境不许可。前两天,我结合《医学争鸣》的名作点评栏目进行了解读和反思,至少有三方面的约束: 一是出版者的局限。争鸣本身不是那么简单,不说争鸣的文化环境,搞不好就是吵架,单从出版的角度来讲,如何评价争鸣性的文章?标准就不好把握,所以我始终不敢放开征稿范围。征稿的范围只能限定在对本刊已发表论文进行争鸣,而没有将出版平台作为全球学术争鸣园地的魄力,说实话也没有这个能力。担心把握不好,走错了方向,产生不良的影响。基于科学精神这是不应该的,但处于现实的社会中又不得不有所顾忌。批评错了对象倒是次要,重要的是不能使非科学的东西从我的期刊发表出去。这需要魄力,更需要能力,这不是我这般人物所能企及的,至少没有这样的自信。 二是研究者的局限。争鸣是一种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也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关联。科研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争鸣的结果往往会造成现实利益的损害:科学进步了,个人损失了。即使是大家都知道某些已发表出来的科研成果是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也袖手旁观,任其危害或误导他人,除非是作者自己提出更正或者补充,能够自我否定的总归不多笔误的除外。 三是社会评价的局限。社会发展到今天,唯论文或者是唯论文数量而忽视学术性的评价标准,即使人们关起门来制造自己的成果,并不关心成果的价值,更不愿意评价他人成果的是否。因此,学术争鸣的开展需要有社会的力量来推动。科学研究管理评价部门和人才培养单位应该将争鸣和争鸣的氛围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正常的学术争鸣氛围的建立比发表几篇、几百篇SCI源期刊论文更重要、更有意义。试想,如果具有一个创新、争鸣的学术氛围何愁产生不了高水平的论文,甚至是诺奖也不在话下。 思考下来,还是跳不出现实的圈子。如果能够像《医学争鸣》那样,配合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做点,也算是一大进步了,大学学报也不妨在活跃本校学术氛围方面做点贡献。在促进本校师生探索和争鸣方面,寻找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尽管我开设的探索与争鸣栏目几乎是名存实亡,但这必将是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平台。我将保住这个栏目,原意为本校师生的探索和争鸣提供舞台,为校外读者针对本刊所发论文(条件允许时也可以扩大到本校师生在各地发表的论文)开展争鸣提供服务,基于的想法就是:批评自己的和自己的批评,收敛起拯救世界的理想,能做一点是一点。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年中国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majun007 2010-4-29 15:08
摘 要: 随着 社会进一步发展,科技新闻传播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9 年度,学界对于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在平稳推进的基础上稍稍有所深入,本文将就这一年内国内科技新闻传播 业务、责任功能、理论与历史、媒介、受众、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 科技新闻传播 2009 年 回顾 总结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科技新闻传播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科技新闻传播的力度在逐年增强。 2009 年,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平稳发展,论文数量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界对于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新闻传播业务、责任功能、理论与历史、媒介、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年的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 一、科技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对于科技新闻传播业务的研究主要是从科技新闻传播实务、科技新闻传播题材、科技新闻传播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入手。 实务研究。科技新闻传播的实务研究本应包含采、写、编、评四个维度,然而综观 2009 年研究成果,对于科技新闻实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和编辑两个方面。关于科技新闻传播报道技巧、专题策划技巧的论文数量相当可观。在写作上,不少学者对科技新闻传播深度报道技巧发表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有学者提出,围绕社会关注热点进行整体策划,巧用相对现成稿源编写稿件,借助系列报道形式增强份量是科技新闻传播做深做透的不二法则; 也有学者提出在科技新闻报道中紧紧抓住问号和感叹号来挖掘新闻,提炼新闻,是一个重要而且实用的方法和经验。 这类文章基本上都是采编一线的工作人员或者高校新闻研究院所专家对业务进行的探讨,文章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对于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报道技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题材研究。 2009 年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对象 80% 以上都是涉农题材。如《我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论我国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从创新扩散理论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科技新闻传播》等等,这类文章数量很多,但是理论创建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有些作者纸上谈兵,对于农村实际情况并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质量难免有所欠缺。但是与以往有所进步的是, 2009 年的农村题材科技新闻传播研究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运用了诸如创新扩散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于务农人口的性别变化这一社会背景也进行了关注,虽然有的文章显得比较牵强,但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也算是有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另外在题材研究中,北京理工大学 翟杰全 教授对科技传播政策的框架与目标进行了相关研究,给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补充了新的题材。 产业发展研究。该年的产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和市场化方面。有学者认为与娱乐型书刊相比,科普图书的利润空间要小得多,如果受众面小,就更难以赢利。然而,如果从一开始就只顾赢利,把价位定得高高的,必定会影响销售,进而影响印数。 因此,有学者提出,科普期刊应该遵循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规律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应该通过实施广告经营的商业化运作和合理选择广告主,提高广告信息的质量 来解决科技期刊经营中的问题。本文认为科技新闻传播产业研究的提出对于科技新闻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述研究基本具备了定性研究的特征,但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定量分析方面尚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因而该类文章虽然为我国科技新闻传播期刊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是仍然远远无异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科技新闻传播责任功能研究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技新闻传播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9 年关于科技新闻传播责任功能方面的研究文章不多,但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文章。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一方面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也深深困扰着社会公众,因此,如何把握好科技新闻的伦理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学者认为 科技新闻传播应当在重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的同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全面的发展,关注科技与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的协调发展 可以说,这个观点的适时提出,给每一个从事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人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对科技新闻传播的伦理导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和谐社会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个名词。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持,作为树立科技强国形象的重要手段,科技新闻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有可为。有学者提出,科技新闻传播能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突发事件中能够通过传播相关科学知识,帮助消除恐慌情绪,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能够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能够促进社会全面平衡发展。 这些观点的提出,全面论证了科技新闻传播的功能,对于大众认识科技传播、利用科技传播为社会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三、科技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研究 2009 年对于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在此前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该年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概念、特点研究,而是结合相关传播理论,做了一些相对深入的研究。 有学者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切入,结合国内外科学传播的实践,对于科学传播中公共领域的合理建构的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理论辨析,总结出科学传播公共领域的合理建构 , 其目的在于吸引公众的有效参与 ,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搭建一个进行争论的科学论坛 从根本上促进四科 (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 在公众中得以有效传播。 有学者运用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来解读科技传播,对科技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宏观整合的解读和微观多层次的构建,为科技传播体系的创新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框架。 有学者提出科学传播有三个阶段,即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科学传播阶段;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有三种模型,即中心广播模型、欠缺模型和对话模型。中国现阶段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而最好的状态就是达到第三阶段,建成对话模型。 有学者运用自然科学相关理论,从能量角度考察科技传播生态,提出了以熵变化过程为特征的科技传播生态模型。观点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科技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在该年得到了重视。这类文章数量虽然不是很多,而且对于科技新闻传播历史的研究并不全面,但是研究者们研究科技新闻传播历史的不同角度值得借鉴。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整个历程 , 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科学技术的传入在传统的小农生产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被引进 , 最终冲击了专制制度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演了近代史上一幕幕壮丽的场景 , 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 ,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有学者通过对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两个时期背景比较,得出:明末清初时期 (1582 - 1775 年 ) 和清末民 ( 国 ) 初 (1807 - 1928 年 ) 时期,由于科学传播主体、背景等的不同,科学输入过程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从被动到主动、从蒙昧到觉醒、从自在到自为、从单向到互动的过程。 还有的学者介绍了历史上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以上的文章,都是从较小的角度入手,试图揭示科技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的科技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新闻界人物或人物的新闻思想研究近两年受到更多学者的青睐。有学者通过对朱熹著作的研习,提出:朱熹在其学术生涯中,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科学知识。他或是通过传注经典,或是通过授徒讲学,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 s 有学者详细介绍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及其科普创作,认为他是科学小品文这一重要科普创作体裁的集大成者,并且开创了现代科学诗这一新的体裁;有学者介绍了美国 19 世纪的科学传播者爱德华尤曼斯,为世界科技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补充了相关材料。上述研究科技新闻传播历史人物的文章,反应了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近年来的一些变化趋势。以史为鉴,学者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科技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这无疑对于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科技新闻传播媒介研究 对新闻传播媒介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科技新闻传播也不例外。 2009 年对科技新闻传播媒介的研究集中在电视、网络以及科技期刊的研究上。 电视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这类研究文章基本分为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对某一电视报道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如有学者对央视神七直播报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多角度、零距离、透明化的报道策略是重大科技新闻传播直播形式取得成功的关键;二是对对具体科技新闻报道的特征、特色进行的分析,如有学者在综合分析了电视科技新闻传播特色后提出,重大科技新闻报道具有: 1 、报道解读、揭秘、权威色彩浓厚; 2 、其内容多种学科交汇特点明显; 3 、报道的同时进行了科普宣传; 4 、报道中的名词术语含有很多的科技成分; 5 、要求现场报道记者及演播间主持人具有足够的相关科技知识储备; 6 、多个演播室多个主持人造就同步直播,运用模型、卫星图、模拟图等展开事件的分析等方面的特色。由此看来,该年对于电视科技新闻传播与以往并没有太大区别,仍然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其对于电视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更多地是偏向于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的研究,即使其中的科技换成访谈节目、重大庆典报道等名词,有些特点、策略也是适用的。 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相对而言,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文章数量上不敌电视科技新闻传播,但是就其研究角度来看,比电视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则略胜一筹。有学者在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后提出科普网站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对于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有研究者对新浪网科学探索栏目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该栏目的一些传播特征;有的研究文章对于科学博客能否取代传统科学媒体引入了正反两方面的说话,给读者进一步思考提供了启迪。以上文章,有的是对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与功能进行了研究,有的是从新闻传播业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则是对于新型的网络传播形式进行了及时的探讨。每一项研究,都能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 科技期刊研究。该年度对于科技期刊的研究比较充分。有的从新闻传播业务的角度对科技期刊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来划分科技期刊传播的要素,从而把这些要素概括为作者、编辑、传播和信息接收四大要素 ? 文章针对每一个具体的要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建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同学者研究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科技期刊信息组织网络化与传播智能化、科技期刊业从纸媒传播为主向数字化过渡以及科技期刊实行市场化运作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有学者运用调查法,对国内科普类期刊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不难看出, 2009 年对于科技期刊的研究相对而言是比较全面的,既有相关理论探讨,也有产业化发展的思索,更有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展望。笔者认为,对于科技期刊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主要是由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发展较为成熟,因此研究起来更能得心应手。 其他科技新闻传播媒介的研究。以上科技传播媒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然而在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些研究文章并没有针对具体理论进行阐释,仅仅是介绍一些相关知识,但是这些文章往往更具有一些实际指导作用。有学者分析了科普展板的视觉效果,有学者介绍了科技展会具体产业知识,有学者分析了科普大篷车这一新的科技知识传播模式的作用,还有不同学者分别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 MIT ) 在公众科技传播领域的一些做法经验和英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社团,以期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发展起到启迪作用。 五、科技新闻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 问题与对策研究几乎充斥了上述所有方面。这类文章同质化程度相当高,总结出的问题大同小异,提出的建议基本雷同。笔者综合相关文章,总结出关于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大致不超出以下范围: 1 、科技报道数量偏低 2 、科技报道内容覆盖面较窄 3 、科技报道形式单一 4 、科技报道来源各有千秋 5 、科技报道记者采写能力有限 6. 科技报道观念落后;而提出的建议往往是 1 、增加科技报道数量 2 、拓展科技新闻报道内容 3 、丰富科技报道形式 4 、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素养 5 、转变观念。此类文章,基于调查研究得来的结论往往雷同程度惊人,没有创见性,而没有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给人闭门造车的感觉。 结束语 综观 2009 年科技传播相关研究成果,存在着以下特点与问题: 1 、研究主题增多、研究方法多样。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既可以从新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从二者交叉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 2009 年的科技新闻传播研究,增加了对科技新闻传播伦理导向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新闻传播历史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科学博客这一新兴事物进行了及时的关注,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技新闻传播的主题,使得这一学科的系统性得到了增强。另外从方法上来说,在以往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定量研究,针对具体的个案,运用社会调查等相关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也是 2009 年科技新闻传播值得称赞的一个方面。 2 、在理论研究上有一定的突破。 2009 年的科技新闻传播,仍然没能摆脱对传统理论的阐释模式,然而研究者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自成一派,为后续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和提纲挈领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引入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为科学新闻传播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文章在思想深度方面也教以往有了较大提高,论文的写作并没有对理论生搬硬套,而是在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合理的借鉴。 3 、研究面较窄,研究深度不够。对于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者们往往偷换概念成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对于涉农方面的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过多,而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并不理想;对于业务方面的指导,往往集中于写和编,而未能涉及到科技新闻传播的采和评;科技新闻传播的责任与功能研究还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宣传作用;对于科技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态势展望不够;问题与对策的提出往往过于模式化,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4 、研究者以行业人员为主,包括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相关教师及学生,以及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研究队伍成员较为单一。前者往往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能够从纯理论上进行必要分析;而后者往往只是进行相关报道技巧探讨,对于理论的把握并不深入。科技新闻传播的研究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并非只有新闻从业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研究。如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利用哲学相关原理对科技新闻传播进行研究,这不乏也是研究科技新闻传播的一个新思路。 吴红梅 . 科技新闻也能做深做透【 J 】 . 传媒观察, 2009 ( 4 ) 罗冰 . 科技新闻的深度报道技巧【 J 】 . 中国记者, 2009 ( 7 ) 马延 . 略谈我国环境科普和天文科普读物的出版【 J 】 . 中国编辑, 2009 ( 3 ) 朱小艳 . 对我国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思考【 J 】 . 企业技术开发, 2009 ( 2 ) 陈凤贤 . 把握好科技新闻的伦理导向【 J 】 . 新闻战线, 2009 ( 3 ) 陶贤都 . 科技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J 】 . 广东科技, 2009 ( 11 ) 黄时进 . 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对科学传播实践的启示【 J 】 .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9 ( 8 ) 周东启 . 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J 】 .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9 ( 10 ) 岳世川 . 科学意识的唤醒与体用之思的觉悟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两个时期背景比较【 J 】 .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9 ( 7 ) ⑩ 乐爱国 . 朱熹传播科学知识的途径【 J 】 . 科普研究, 2009 ( 2 ) ? 张光录 . 浅谈科普网站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J 】 . 理论界, 2009 ( 9 ) ? 王映苗 . 科技期刊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J 】 . 编辑之友, 2009 ( 6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测定海水中锇
热度 1 KathyShi 2010-4-28 19:29
对于海水中锇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研究者们使用了以下方法: ①早期研究中,人们通过测定铁锰结核或深海红色粘土的锇同位素组成来确定海水的锇同位素组成,但由于铁锰结核的锇同位素组成易受到非海水来源锇的干扰,因此,不同洋盆甚至同一洋盆的样品所测得的 187 Os/ 186 Os 比值往往变化很大。②针对早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Pegram 等采用广泛的淋滤技术,即将水成成因的锇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出来,再进行测定。③ Ravizza 等分别在 1992 、 1993 年利用分析富有机质海洋沉积物和快速堆积的富金属碳酸盐沉积物中的锇同位素成分,确定锇同位素比值。④ Burton 等对水成富钴结壳中锇同位素变化进行了测定。⑤最近国外学者相继对海水的锇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直接测定。如 Sharma 等确定了现在海水中的 187 O s/ 186 O s 比值约为 8. 7 0. 3 ( 中太平洋 ) 或 8. 7 0. 2 ( 北大西洋 ) ; Levasseur 等测得西南印度洋海水 187 O s/ 186 Os 比值约为 8. 80 0.07 ; Woodhouse 等测得 187 Os/ 188 Os 约为 1. 067 0. 011 ( 东太平洋 ) 。 该论文通过改进化学分离和质谱法过程,精确地测定海水样品中的锇的浓度和同位素的组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 Carius 石英管中将含有 CrVIO3 的 190 Os 示踪物水样 50mL 在 128 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 300 ℃ ,将所有的锇转化为 OsO 4 的完全氧化过程,然后将蒸馏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最后使用负离子 热 电离 质谱技术进行测定。通过双丝结构的使用改善了一种新型的负载技术来减少有机物的干扰,增加有效离子效率。改进后每 200 fg 锇的离子效率可达 到 5% (1 fg of Os =3 10 6 atoms) 。总的化学利用率可达到约 90% ,同时程序空白为 3.6 fg 。将这种新型的测定程序应用到由大西洋、太平洋与南大洋的数据所构成的海水深度分布剖面中去,发现这种新型程序所测得的锇的浓度比先前的方法增大了 25-35% 。锇在海水中表现出非保守性,在表层海水中 187 Os/ 188 Os 的比值要低于其在深层海水中。 锇是海水中的一种稀有元素。精确准确的测定海水中的锇的浓度和同位素组成是了解其元素作用和整体循环的关键,可以利用 187 Os/ 188 Os 来进行示踪。由热力学数据可预测在海水中锇通常以 OsO 4 0 或者 H 3 OsO 6 的形式存在。在这两种形式中锇均是以完全氧化的 +8 价态存在。但是,实验观察说明由于难以完全的氧化锇,所以锇并不能在海水中以完全氧化的状态单独存在。铂系元素对有机物的亲和能力显示锇可能会在一些贫有机形态的海水中存在。锇极低或者说是微量级的浓度和多重氧化状态促进通过使用更加灵敏和较低空白的同位素稀释质谱法进行海水中锇的测定, ID-MS 法试图在高温下通过氧化 Os 到 OsO 4 来平衡示踪物与样品。这些技术已经取代了最早的铁的氢氧化物的技术,之前是试图在室温下通过衰变与沉淀铁的氢氧化物来平衡示踪物与样品。 在之前采用过的方法中,溴法混合了锇的氧化与萃取过程,在海水样品与示踪物中加入 Br 2 (l), H 2 SO 4 和 CrVIO3 并将其放入带 Teflon 的玻璃管中在炉中以 90 ℃ 加热,在这一过程中 Br 2 (l) 中的 OsO 4 被萃取到 HBr 中。同样蒸馏法也是将锇的氧化和萃取两个过程结合到一步过程中。在溶解状态中, H 2 SO 4 、 H 2 O 2 与海水样品和示踪物相结合,将其加热到 100 ℃, OsO 4 在 HBr 中被蒸馏和沉淀。 Carius 石英管法 则是在密封的玻璃安瓿瓶,即 Carius 管中氧化海水样品和含有 CrVIO3 的示踪物并将其加热到 180 ℃,在该一步中 氧化与萃取过程分开, OsO 4 通过蒸馏与沉淀从 HBr 中被萃取出来。 Carius 石英管法本来是用来研究河流水样中的锇但是现在应用到调查研究热液、河口水样以及海水。锇通过上述的方法萃取纯化,然后运用负离子热电离质谱法进行测定。 尽管这些方法的每一种都考虑到锇在样品与示踪物之间的平衡,但是通过对一系列东太平洋海水样品进行这些方法的校准难以取得一致的结果。这种新的 Carius 石英管法通过测定指出先前所测定出的结果只是海水中锇浓度的一小部分。不同的测定方法所测定出的同位素组成也并不精确,因此表现出一致性。该新型方法在萃取海水中锇时采用了改进方法,从而平衡了海水和示踪物中的锇,产生更高的收益。该方法具有低空白、高收率的优点,为地下水中锇的分析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分析方法。 改进的实验流程为:①纯净试剂与原料的准备;② 化学分离和纯化后的 锇;③ N-TIMS 。在结果讨论部分包括对空白和程序控制、 N-TIMS 中减少有机成分干扰、依赖样品示踪平衡的温度与时间、各种方法的相互比较以及海水中锇浓度与同位素组成的测量。 一、 试剂与原料的准备阶段: ①琼斯试剂。琼斯试剂是一种氧化型试剂,是将 8 g Cr VI O 3 ( Alfa Aesar )溶于 92 g 6 M H 2 SO 4 ( ACS grade , Fisher Scientific )中,要求 Cr VI O 3 与 H 2 SO 4 皆为高浓度且预先纯化的。加热 H 2 SO 4 使其沸腾可降低锇的测定空白,与此同时会大大降低酸量,且沸腾过程危险需十分小心。将含有 Cr VI O 3 的 H 2 SO 4 加热到 100 ℃并用纯净空气鼓泡可大大减少空白值。完成对琼斯试剂的制备必须进行 H 2 SO 4 的纯化。 纯净琼斯试剂的制备是分步的。第一步, 固体 Cr VI O 3 加入到 H 2 SO 4 中溶解,加热混合物到 100 ℃,并通入纯净空气清洗生成 的 OsO 4 48 h ,此时混合液中有较大的锇空白; 第二步,另取部分 H 2 SO 4 ,用上一步骤所得的混合溶液清洗。将约 100 mL 的 H 2 SO 4 加入到石英玻璃蒸馏瓶中,加入 2 mL 琼斯试剂。在 100 ℃下加热 24 h ,通入纯净空气清洗; 第三步,另取部分 Cr VI O 3 溶解于清洗过的 H 2 SO 4 中,进行如上步骤的纯化。 一旦制备出纯净的琼斯试剂,可通过第二步的清洗过程来直接获取额外的试剂。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 Cr VI O 3 为致癌物质, H 2 SO 4 的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过程中所得的琼斯试剂及各种副产物均需妥善处理。 ②水。实验要求水中的锇须具有低空白,从而可以以此评估方法的空白值。通过使用锇改进后的测定技术,通过 Millipore 水纯化系统纯化处理的反渗透水依然含有约 4 fg 的空白。实 验所用的 Milli-Q 水是通过亚沸蒸馏得到的,纯化过程中运用了一个封闭体系( CUPOLA STILL; 制造商, Picotrace )。二级蒸馏水( DDMQ )通过双瓶进行水的纯化。三级蒸馏水( TDMQ )通常用来测量方法空白。 ③铂电极。用作蒸发丝的铂电极( H. Cross Company )纯度为 99.999% ,厚 0.001 英寸,宽 0.020 英寸。由于铂是锇空白和铼干扰的主要来源,在样品装载前须认真清洗。将铂片切成 2 cm 长的细丝,置于 HF ( Seastar Chemicals )中,将其加热 80 ℃一晚后放入 Milli-Q 水中彻底清洗,空气干燥。 HF 清洁方法可通过氟化物挥发铼以降低铼空白。通过 3.0 A 、 15s 增量的电流 1.5 min ,将铂丝焊接到电极后进行除气处理。通电时间过长会烧熔铂丝。除气作用可以在质谱过程中将锇对铂丝的影响降低 50% ,但是会引起铼元素的干扰。铼的干扰可通过 HBr 清洗铂丝来进行消除。在对每条铂丝都做过除气处理后,当铂丝以 0.8 A 加热时 1.0 LHBr 扩散到整个铂丝表面。用 Milli-Q 水轻轻清洗电极,晾干电极上的 HBr 。晾干后电极即可使用。④钽电极。钽电极 (H. Cross Company) 用来充当加热部分。钽电极纯度为 99.95% ,厚 0.001 ,宽 0.030 。将钽片切成 2cm 长的细丝焊接到电极上,将其放置在 5 10 -7 mbar 的真空环境下进行除气处理,在 4.5A 的电流下加热 60min 。除气后该电极即可使用。 ⑤ Ba(OH)2 。将 0.56 g 的 Ba(OH) 2 8H 2 O (Alfa Aesar, ACS grade) 溶于 30 mL0.1 N NaOH (EMD, Titrisol) 中,充分摇匀直到 Ba(OH) 2 8H 2 O 晶体完全溶解。在实验中须注意不要将 Ba(OH) 2 和 NaOH 暴露在空气中,以免形成 BaCO 3 产生干扰。 0.1 N NaOH 的保存期限约为六个月。维持发射器的良好性能可以为 N-TIMS 提供出最好的离子发射、减少电子发射的干扰。 ⑥实验样品的贮存容器是带有 Teflon (Savillex) 的高密度的聚乙烯 (Nalgene) 、聚丙烯及玻璃组成。 Telflon 的清洗通过连续加热的 HNO 3 (Fisher Scientific, ACS grade) 、浓缩 HCl (Fisher Scientific , ACS grade) 、蒸馏水分步进行。组装烧杯装满浓缩的 HBr (Seastar, baseline grade) ,覆以铝箔,在 80 ℃下加热整晚。这一步骤可以充分清洁 Teflon ,确保烧杯与盖子可以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在微量蒸馏中不会造成缺失。最后,所有的部件均需用 Milli-Q 水进行冲洗和空气蒸干,聚乙烯和聚丙烯的部件需要分别在室温下浸泡在 20% HNO 3 (Fisher Scientific, ACS grade) 中两周以上、 10% HCl (1 distilled Fisher Scientific, Tracemetal grade) 中浸泡 24h 、 Milli-Q 水中浸泡 24h 。玻璃制品与 Teflon 采用同样的清洁方式,需要在 HNO 3 、 HCl 、 Milli-Q 中加热,但是不需要在 HBr 中升温而是在 150 ℃下干燥 12h 。 二、化学分离和纯化后的锇 将约 50g 海水样品与 190 Os 示踪物在石英玻璃管中混合,在 20 ℃下冷冻。这时的冷冻处理是为了减缓琼斯试剂加入前管内试剂的反应。将样品冷冻起来后加入 0.5mL 的琼斯试剂,随之立即加上 Teflon 胶带套片将同样带有 Teflon 的玻璃盖盖上。关闭后的玻璃管放入到 High Pressure Asher(HPA, Anton Paar) 中并以 100 bar 加压密封。样品在 HPA 中溶解 1.5h 并在 300 ℃下加热 16h 。一旦反应管的温度降低至室温, HPA 便会放气,此时须将样品转移到玻璃蒸馏器中。溶解在样品中 OsO 4 的情洗通过 100 ℃加热及鼓入清洁空气 3h ,锇在 1.5mL 的 HBr 中沉淀下来。最后样品将通过微量蒸馏进一步干燥和纯化。 三、 N-TIMS 。 置于 HBr 中的约 0.6 L 样品通过聚乙烯 (PE-20,0.015 in. I.D. 0.043 in. O.D.) 的管型材料以 0.6A 的加载电流加载到铂丝上,聚乙烯管是微量注射器 (Hamilton) 的一部分。在发射过程中 Ba(OH) 2 应当在铂丝上留下结晶,通常是 2~3 滴( 0.2 L) ,而晶体上的多块物状的白色结晶会引起电子发射,需要最后在铂丝上加载 1.2A 的电流 6s 以干燥 Ba(OH) 2 。 锇的测定系统则是由 Thermo Finnigan TRITON 负离子热电离为原理的。检测器采用了二次电子倍增管 (SEM;manufacturer, MasCom) 。采用双丝技术锇的蒸发丝与铼丝从而排除样品加载中多余的热。在约 2.5 10 -7 mbar 下将高纯度 O 2 引入到离子源中,两条细丝的加热速度从 800mA (speed =200 mA/min) 上升到 900mA (speed =20 mA/min) 。通过这一手段,研究对象只有 ReO 4 - 而原子量为 251 的 187 Re 16 O 4 - 得到最优化处理。在 900mA 下,铼的信号出现峰值并在 20 分钟后开始下降,此时锇信号开始上升。当两条细丝上升到 915mA (speed =5 mA/min) 时,锇的形式倾向于为质量数为 238 的 190 Os 16 O 3 - 。如果实验需要,蒸发丝电流上升到 930mA (speed= 5 mA/min) 来增大锇离子的强烈程度。以下数据已经经过测量: 233/236, 235/236, 238/236, 240/236 (一般常用比值)。 假设 18 O/ 16 O =0.0020439 and 17 O/ 16 O= 0.0003749 ,则 240/236 的数值计算为 3.092016 。而 233/236 的比值则是在校正原子量为 235 的铼的干扰。 该方法通过对负离子质谱法测海水中锇的测定方法中的试剂、仪器、样品处理、空白控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进,使空白减小、灵敏度升高、准确度增加,对每个步骤中的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处理,从而使测定方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 Cynthia Chen and Mukul Sharma.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Sensitivity Measurements of Osmium in Seawater . Anal. Chem. 2009, 81, 54005406 George R. Helz, Jordan M. Adelson, Cherie V. Miller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00, 34 (12), pp 25282534 符亚洲 , 彭建堂 , 石学法 . 海洋环境中的锇同位素研究现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4,19(2) 蓝先洪 . 海洋环境中锇同位素研究及意义 . 海洋地质动态 ,1999(1) 曾志刚 , 翟世奎 , 杜安道 . 大西洋洋中脊 TAG 热液区中块状硫化物的 Os 同位素研究 ,2002-9,20(3) 谢智 . 铂族矿物中锇同位素比值的地质意义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8-7,17(3)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21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利家族(Patent Families)概念的探讨
热度 2 yngcan 2010-4-11 22:33
专利家族(Patent Families)概念的探讨 (一)人们把具有共同优先权的在不同国家或国际专利组织多次申请、多次公布或批准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专利文献称作专利族(Patent Family)。根据WIPO《工业产权信息与文献手册》中的有关定义,专利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专利族 (Simple Patent Family):指一组专利族中的所有专利都以共同的一个或共同的几个专利申请为优先权; 2、复杂专利族(Complex Patent Family):指一组专利族中的专利至少共同具有一个专利申请为优先权; 3、扩展专利族(Extended Patent Family):指一组专利族中的每个专利与该组中的至少一个其它专利至少共同具有一个专利申请为优先权; 4、国内专利族(National Patent Family):指由于增补、后续、部分后续、分案申请等原因产生的由一个国家出版的一组专利文献,但不包括同一专利申请在不同审批阶段出版的专利文献; 5、仿专利族(Artificial Patent Family):也叫智能专利族、技术性专利族或人为专利族。即内容基本相同,但并非以共同的一个或几个专利申请为优先权,而是通过智能调查归类组成的一组由不同国家出版的专利文献。 (二) 本人的邏輯是用以下的方式建立家族族譜圖: 1. 以申請號為家族成員的主要索引值。 2. 如果存在不同的專族成員有同一個申請號者,例如公開或公告,則以公開或公告時間較前者為父親,較晚者為兒子。 3. 除前款情況外,每一個成員的父親,是指該成員的全部前案(Pirority)中有公開或公告的而且時間最晚的。 4. 若存在一些成員,其全部的前案都沒有公告或公告的,則將該些成員放入unlinked分類中。
个人分类: 专利|12792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内的文献和国外的文献
taol 2010-4-4 01:18
还有两三个月就要正式进所做课题了。因为具体的方向已经基本上定了下来,这段时间除了正常的基础课之外其余的时间一般就是在看文献了mdash;mdash;这应该是算是前期准备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先中文文献还是直接英文文献?对于刚刚ldquo;入行rdquo;、英语又不是那么很好的我来说确实是个问题。本来想是先看看中文的相关文献来了解一下情况,再深入的读英文文献,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 之前,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些关于有些人的ldquo;只读英文文献rdquo;的观点。对于一直很ldquo;土rdquo;的我来说,别人吹捧ldquo;洋rdquo;的东西如何如何好的确实不是什么令我高兴的事情。但是这次在读文献的问题上,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国内的很多文献(当然不是全部,也不可能是全部)灌水率很高(当然,国外也有很多灌水文章),而且ldquo;灌水的相似度rdquo;都很高,有些文章很明显是ldquo;断章取义rdquo;,但是偏偏有文章跟着ldquo;断章取义rdquo;,有的ldquo;断章rdquo;没断好,条件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结论也跟着人家一样...... 还有就是国内的文献有些确实不够严谨,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不能支持结论。这个情况在国内的一些文献很严重(至少我看过的很多文献是这样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态度问题,其实上面的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就拿我最近看的一些东西来说吧。IEEE上几篇综述都是20年前的文章,因为课题的延续性很强,基础性的东西总是要做足工作的,但是国内的一些文章还是在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我很有疑问的是,即使是做应用性的研究相关的基础性的问题至少要有些了解吧?这个完全就是态度的问题!否则,即使是当做ldquo;科普性rdquo;了解的文章有很多漏洞也很是让人倒胃口的...... 说到底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浮躁的心态搞不错优秀的科研成果。 PS:我的感觉在进入课题之前的文献阅读可以找几篇国内的核心期刊的文献简单的了解一下情况,再对英文的基础性的综述进行精读推敲从而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23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回顾和展望
fqng1008 2010-3-25 06:00
在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回顾过去,瞻望未来,进行必要的战略性反思,也许能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一、历史分期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归纳为3个历史阶段。 1.临床摸索时期(20世纪50年代 ~70 年代) 最初,医学界还没有提出肝纤维化的概念,人们只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早期肝硬化和血吸虫肝硬化进行辨证论治,或以某方加减治疗,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医家及其方药有:姜春华以下瘀血汤(大黄、桃仁、地鳖虫)为主,灵活加减治疗治疗早期肝硬化;王玉润以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为主,随症加减治疗治疗血吸虫肝硬化;朱良春以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各6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3g,1月为一疗程)加减,分4型论治早期肝硬化;邢锡波以益气化瘀方(黄芪、丹参、郁金、红花、鹿角胶、茯苓、白术、生地、黄精、鸡内金、香附、败酱草、泽兰、当归)治疗早期肝硬化;张舜丞以黄芪莪术汤(生黄芪、红花、莪术、炒白术、醋柴胡、地鳖虫、生甘草、白矾)治疗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以上医家均按中医活血化瘀治则,结合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治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动物实验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 ~90 年代初) 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肝纤维化的认识逐步深入,开始研究结缔组织成分的理化性、免疫性和超微结构,了解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降解等等,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可由动物实验得以验证。当时的代表性研究有:韩经寰的强肝软坚汤(1979,CCl 4 模型),韩德五的葫芦素B、齐墩果酸(1979,1981,CCl 4 模型),王桢苓等的丹参(1982,CCl 4 模型),赵敏琦等的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1983,CCl 4 模型),王玉润、刘平等的桃仁及其提取物(1985,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CCl 4 模型),王宝恩等的复方861合剂(1990,人血清白蛋白模型),杨培明等的益气活血汤(1991,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聂广等的剔毒护肝方(1998,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模型)。使中医药逆转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实验证实。 3.机理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90年代以来,人们从动物体内实验到细胞体外实验,使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入到机理研究时期。目前主要从3方面进行探讨: (1)中医药治疗的细胞机制已初步阐明:①降低肝细胞胶原合成,减轻肝细胞坏死,保护肝细胞功能,清除肝纤维化诱因;②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和增殖,促进HSC凋亡,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重构,阻抑肝纤维化进程;③调节枯否细胞功能,减轻肝脏免疫损伤,增强胶原酶活性,促进胶原降解;④促进窦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恢复,减少胶原形成。值得指出的是,199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列明等成功地将HSC培养方法引入中药研究,对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机理探讨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中医药治疗的分子机制正在逐步阐明:随后,人们又从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表达及其改变、介质分子及其有关调控等进行探讨,发现不少中药能明显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 1 )表达,并阻断其信号传导,对肿瘤坏死因子(TN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等有明显影响,对Ⅰ、Ⅲ、Ⅳ胶原及前胶原mRNA表达和转录有抑制作用。 (3)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研究已拉开序幕:199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等率先利用血清药理学,开展复方中药的拆方研究,发现化瘀组抑制HSC活化和增殖作用突出,虫草菌丝在抑制TGF 1 生成方面有特殊作用,虫草菌丝与松黄配伍后对抑制Ⅰ型胶原合成作用明显加强,扶正化瘀全方组在提高细胞活力、促进HSC 3 H-脯氨酸掺入量及提高肝细胞白蛋白生成等方面作用最佳。 此外,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也进入到较深层次。杨大国等开展2次肝穿验证中医药疗效,王宝恩等采用治疗前后肝穿病理组织学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观察中医药治疗效果(尤其是对HSC凋亡的影响),以及慢性肝炎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探讨等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主要成就 1.探讨了肝纤维化与中医理法方药的关系 从病因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和蛊毒等均可导致肝病,形成肝纤维化,其病机特点是肝血瘀阻,并随病程、病性、病情不同而兼有寒热虚实的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肝血瘀阻具有更广泛的病理学意义:①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变性、坏死、萎缩或增生等;②血液动力学或血液流变学改变所致的缺血、出血、血栓和腹水等,如肝窦毛细血管化所致的肝细胞缺血、缺氧,肝纤维化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内动静脉阻塞、狭窄扭曲以及肝窦变窄闭塞、毛细血管化,门脉高压所致的侧枝循环建立、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和脾脏充血性肿大,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出血及出血倾向等等;③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如雌激素灭活障碍所致的蜘蛛痣、肝掌和乳腺增生,白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腹水和水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所致的出血倾向,胆红素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黄疸等等;④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分化不良,如肝纤维化、肝癌前病变和肝癌等。从治疗看,总结出以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并结合辨证论治精神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2.筛选了不少有效方药和治则 例如单味药有丹参、桃仁、当归、冬虫夏草、黄芪、柴胡、姜黄、田三七以及汉防己甲素、丹酚酸A、桃仁提取物、葫芦素B、齐墩果酸、甘草皂甙、甘草次酸、苍术酮等等;复方有扶正化瘀方(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方861(北京友谊医院)、复方鳖甲软肝片(北京302医院)、强肝胶囊(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肝纤宁颗粒(湖南中医学院)、软坚糖浆(湖北中医学院)等等;并且通过多种治则的比较研究,发现以益气与活血化瘀配伍疗效最佳。 表9.2-1 几种中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减少 沉积 促进 降解 活跃 微循环 抗肝 损伤 抗氧化 作用 丹参 +++ + ++ ++ ++ 桃仁 ++ ++ ++ 冬虫夏草 ++ + ++ 汉防己甲素 +++ + + 田三七 ++ + ++ 莪术 +++ + +++ 黄芪 + ++ + 当归 + + ++ + 柴胡 ++ ++ + 3.阐明了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理 如前所述,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活血化瘀药物的抗肝纤维化机理是:①改善肝脏微循环,抗炎,抗肝坏死,促进肝再生;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③抑制肝胶原合成、基膜增生;④促进胶原降解和吸收。 4.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研究机构 20多年来,在各级中医药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下,在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医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的协助下,在老一辈肝病专家的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优秀人才和研究机构,目前比较活跃的有:刘平教授和他领导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老一辈肝病专家王宝恩教授和他创建的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老一辈肝病专家王伯祥教授和他创建的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后建成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王灵台教授和他领导的上海曙光医院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老一辈肝病专家汪承柏教授和他创建的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老一辈肝病专家李绍白教授和同济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老一辈消化病专家江绍基教授创建的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刘伟士教授和他创建的湖南中医学院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等等。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造就许多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肝病研究机构的发展壮大。 三、展望 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结果重复性差、临床病例样本量小、检测指标权威性不够、药物来源的差异性大、试验数据的弄虚作假、结果分析的主观牵强,以及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和评价标准等等,致使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在新的世纪将要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才能争取更加辉煌的成就。 1.实验研究 目前的实验研究,往往只是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解释,从而证明其科学性,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为提高临床疗效而探索,并提供实验依据,才是最主要的目标。 (1)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药物获效的物质基础,是各种化学成分及其引起的生物学反应。因而结合肝纤维化的发生机理,利用动物或细胞模型,进一步扩大单味中药及其作用部位、活性成分和有效单体的筛选研究,寻找高效价的中药,以便优化组方或与靶向技术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2)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复方药理学和证治药动学研究:对于复方或中药配伍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采用药物加减法和正交设计法,也有采用量效回归分析和均匀设计法的。药物加减法对筛选主药有一定意义,正交设计法可以实现整齐可比,均匀设计法能保证试验点在其试验范围内充分地均匀分散,但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最近,有人把最优化试验设计直接试验设计法引入复方药理学研究,值得我们借鉴。积极引入新的能较好地分析复方配伍关系的设计方法,对于揭示药味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其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进而揭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特殊方式和作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人提出证治药动学假说,根据证候与治疗的关系探讨方剂的效应,并相继提出了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方剂治疗药物监测、方剂血清成分谱和靶成分,以及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群、天然化学成分库、中药霰弹理论等概念,代表了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新思路。 (3)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分子调控研究:当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完成了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工作草图,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也已经启动,随着基因组遗传语言的破译,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必然成为热门课题,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分子调控研究也是新世纪的重要任务。此外,基因芯片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物,该技术可能对中药质量控制、活性成分筛选、复方成分监测、信号转导研究,以及证本质探讨提供有效的工具,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2.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严格观察,验证疗效;二是改进方法,提高疗效。 (1)严格设计,严格评价,确认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疗效:20世纪临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的应用,由此而提出的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的制定和疾病治疗措施的选择,都应基于最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报道绝大多数没有达到以上要求。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二次肝穿等)、稳定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严密的药物质量控制(如药材品种、产地、采集、储藏、炮制、制剂加工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临床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从而得到国际上学术界的承认;另一方面,要统一布署,多中心合作,大样本研究,改变当前的低水平重复局面。 (2)注重规范,定性定量,探讨肝纤维化的证型指标:慢性肝炎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研究起源于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初步的文献检索表明,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功能、免疫学指标、血清病毒标志物、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等有一定关系。当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然而要把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及中药复方的理论研究作为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已在1996年9月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3次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提了出来。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重要特色,体现了个体化治疗原则,结合这一理论进行临床研究,可能对提高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疗效、丰富中医药理论具有战略意义。 (3)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丰富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模式: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中药与西药取长补短的联合应用模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模式等等。肝纤维化的治疗也不例外,积极的病原学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对症治疗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研究中西药物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每不同病种、病型、病程以及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4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写中文综述的意义
zllzll 2010-3-20 16:47
最近在赶制一篇综述准备投国内的期刊。起先对于接下这个活并不是感到非常有激情,但是既然准备写这个稿也总得认真点对待。现在很多学者对于投稿以及写作往国内刊物投的工作基本不屑于对待。的确是这样,毕竟国内的刊物无论影响力还是影响因子都不能让人引起兴趣。好像我们化学类的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基本上也没有超过1.0的。因此对于有一定分量的课题组的老板们都不会主动去触碰,当然是某个工作的确做得少了点分量或者某个编辑来征稿那就得另行考虑了。 那么我现在要写这篇稿件也是有原因的,既然开始写了,倒也是发现做件事还是有意义的,接着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大家知道投国内期刊的文章特别是综述,它的阅读群体主要是国内的同行专家。中国的学者在全世界占据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大家知道,这两年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说明什么?中国人做得特别努力,这好像不是主要因素。关键还是因为中国人多,做研究的人也多。所以发表在国内刊物的综述也并非是无人问津的,还是会有不少的人在阅读。发文章没人看的话倒是失去意义了。 其次,一篇研究性论文或许涉及的信息片面,如果是写个综述的话,将是对自己的研究情况以及组里新近的研究工作一个展示的机会。而且中文的看起来方便,特别是某个起步阶段的研究生看了,他马上就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相关工作。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即使人家将来写文章的时候不会引用你这篇中文的综述,应该也会引用你这篇综述上提到的你的文章。 还有就是如果学生写一篇这样的综述的话,能够更加巩固他的文献管理和总结能力。这对于将来写学位论文也有好处。学位论文的前言和背景的章节,基本上就是综述模式的。当然不是说将来写的学位论文要大篇幅的copy这篇综述的内容,这样就会涉及到重合率的问题。至少通过这篇综述搭好了明确的框架,以后找学位论文的思路就会容易些。当然将来替换一些例子和引用文献进去也是简单而有效的。 总之呢,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要花点工夫的。有人认为我现在写这种中文综述两天就应该搞定。可我觉得这也不是学生阶段交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那么简单。论文起码是展现作者和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水平的一个窗口,应该认真对待。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7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9年中国学者发表的高被引用论文——综述
热度 1 wanyuehua 2010-2-14 08:54
万跃华 2009年2月14日 2009 年中国学者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综述(Review)论文共计2535篇,共发表在1052种期刊上,学科分布达到174个,发表综述论文最多的学科为化学(多学科)260篇(10.256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48篇( 9.7830 % ), 药理学与药剂211篇(8.3235 %),材料科学(多学科)153篇( 6.0355 %),物理化学123篇(4.8521 %),医药化学123篇(4.8521 %),分析化学89篇(3.5108 %),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88篇(3.4714 %),肿瘤学80篇(3.1558 %),细胞生物学75篇(2.9586 %)。 2009年中国学者发表综述(Review)论文较多的10种期刊: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41篇、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考科蓝系统评论数据库》33篇、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有机涂料进展》32篇、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再生能源及持续能源评论》32篇、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当今医药化学》29篇、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28篇、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27篇、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26篇、ELECTROCHIMICA ACTA《电化学学报》25篇、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5篇,其中有5种是中国出版的期刊。 2009 年中国学者发表综述(Review)论文较多10家机构: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446篇、香港大学(UNIV HONG KONG)130篇、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107篇、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106篇、北京大学(PEKING UNIV)102篇、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 HONG KONG)95篇、四川大学(SICHUAN UNIV)76篇、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73篇、复旦大学(FUDAN UNIV)68篇、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68篇。 2009年中国学者发表的2535篇综述(Review)论文被引用2773次,其中2009年被引用2121次,2010年被引用654次,平均引用1.09次, H指数为16(有16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16次)。 10 篇以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发表的2009年SCI高被引综述( Review ) 论文: 1、 Title: PAMELA data and leptonically decaying dark matter Author(s): Yin PF, Yuan Q, Liu J, et al. Source: PHYSICAL REVIEW D Volume: 79 Issue: 2 Article Number: 023512 Published: JAN 2009 Times Cited: 58 2、 Title: Azido-mediated systems showing different magnetic behaviors Author(s): Zeng YF, Hu X, Liu FC, et al. Source: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Volume: 38 Issue: 2 Pages: 469-480 Published: 2009 Times Cited: 25 3 、 Title: Recent advances in oriented attachment growth and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concept, evidence, mechanism, and future Author(s): Zhang Q, Liu SJ, Yu SH Sour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Volume: 19 Issue: 2 Pages: 191-207 Published: 2009 Times Cited: 19 4 、 Title: Multiferroicity: the coupling between magnetic and polarization orders Author(s): Wang KF, Liu JM, Ren ZF Source: ADVANCES IN PHYSICS Volume: 58 Issue: 4 Pages: 321-448 Published: 2009 Times Cited: 17 5 、 Title: GPCR-CA: A Cellular Automaton Image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al Classes Author(s): Xiao X, Wang P, Chou KC Sourc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Volume: 30 Issue: 9 Pages: 1414-1423 Published: JUL 15 2009 Times Cited: 17 6 、 Title: Surface Confined Metallo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s: Formation an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Author(s): Li SS, Northrop BH, Yuan QH, et al. Source: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Volume: 42 Issue: 2 Pages: 249-259 Published: FEB 2009 Times Cited: 17 7 、 Title: Nature of ore-fluids of intracontinental intrusion-related hypothermal deposits and its difference from those in island arcs Author(s): Chen YJ, Li N Sourc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Volume: 25 Issue: 10 Pages: 2477-2508 Published: OCT 2009 Times Cited: 16 8 、 Title: Arginine metabolism and nutrition in growth, health and disease Author(s): Wu GY, Bazer FW, Davis TA, et al. Source: AMINO ACIDS Volume: 37 Issue: 1 Pages: 153-168 Published: MAY 2009 Times Cited: 16 9 、 Title: Stimuli-Responsive Polymersomes for Programmed Drug Delivery Author(s): Meng FH, Zhong ZY, Feijen J Source: BIOMACROMOLECULES Volume: 10 Issue: 2 Pages: 197-209 Published: FEB 2009 Times Cited: 16 10 、 Title: Global Dynamics and Transition State Theor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for Gas-Phase Chemical Reactions Author(s): Ju LP, Han KL, Zhang JZH Sourc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Volume: 30 Issue: 2 Pages: 305-316 Published: JAN 30 2009 Times Cited: 16
个人分类: 高引用论文|11717 次阅读|3 个评论
粒子群(微粒群)优化和差分(微分)进化 综述
热度 5 dchzyf 2010-2-7 09:57
粒子群优化 (PSO) 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群体智能的启发式全局搜索算法,具有易理解、易实现、全局搜索能力强等特点,倍受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发展最快的智能优化算法之一。本文围绕 PSO 的原理、特点、改进与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侧重于 PSO 的改进算法,特别是相关的国际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其中 PSO 的改进策略从粒子群初始化、邻域拓扑、参数选择和混合策略等 4 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简短介绍了 PSO 在典型理论问题和实际工业对象中的应用。同时,列出了一些 PSO 有关的重要网址,从那里可以下载相关文献、基于 MATLAB 语言的 PSO 工具箱和一些改进算法源程序等电子资源。最后,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 这篇论文是我2007年整理的。后来因为我爱人做了准妈妈,妊娠反应很大,我就放下了我的学业照顾她;随后是照顾做了妈妈的爱人和出生了的儿子,直到2009年。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开始撰写学位论文,这篇论文的大部分内容也写进了我的学位论文。期间,经重新整理,曾投《电子学报》,可惜被退稿。审稿专家的意见是:最近2008、2009两年的参考文献太少;国内文献太少;没有展望部分。 我是没时间整理完善这篇论文,一方面我要带孩子,另一方面我的工作、科研有比这篇论文更重要的事情做;所以就没再管她。 直到最近开通了博客,我想这篇论文还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最基本的是:我觉得我对PSO基本概念介绍还是很清楚;对PSO改进策略的分析与总结是我的理解,对读者改进算法在思路上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文章中提供了下载电子资源、特别是源程序的网址,这对初学者尤其珍贵,因为国内很少有这么做的。 关于前面提到的“2008、2009两年的参考文献太少;国内文献太少”等的问题:这里只增加了展望部分;国外新进展一般可以从我提供的网站内了解到;另外,国内外的新进展基本上也包括在这篇综述的框架内。 注:欢迎讨论、批评。另外,欢迎索取差分进化( d ifferential evolution)的综述。 下载地址: 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released.pdf 差分进化综述_released.pdf 如有需要,请与 dchzyf@126.com 联系(请务必告知姓名、职业、单位) 另外,欢迎加入人类智能或人群智能的有关讨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154
个人分类: 智能优化算法(human search/foraging behaviors )|8781 次阅读|8 个评论
综述类英文稿件写作要求Instruction for Reviews
crter 2010-1-22 15:47
Abstract Abstracts for reviews should be structured into four sections, with 200300 words: BACK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view question should be stated in 12 sentences. OBJECTIVE: State the precise objective of the review. METHODS: Summarize retrieval method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nd main outcome measur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RESUL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ONCLUSION in a single paragraph. Briefly describe the number of eligible studies, main outcomes, and conclusions, which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sections. Text INTRODUCTION This section includes background, review purpose, and exist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view topics. DATA AND METHODS Data retrieval: Analyzer, search time, years included in the literature search, key words, search databases, use of searching software and manual searches, and number of articles searched.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ata extrac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ables or figures are encouraged for summarizing the main results. State the baseline of eligible literatu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vant laboratory tests. DISCUSSION The main conclusion,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limitations should be clearly stated. References At least 30 references should be provided, and at least 50% of the references should be from research published with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upplementary Acknowledgments: State contributions, credits, and other pertinent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Authors should obtain written permission to include names of individuals in the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Contributors: Stat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of all authors during manuscript preparation. Funding and support: Conflict of interest: Ethics approval: Indicate whether ethical approval was sought. What is already known on this topic: State acknowledged findings. What this study adds: State new points or conclusions of the review. Clinical significance: State the prospect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个人分类: 医学英语|1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jiyi 2010-1-21 16:37
PDF: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吴吉义 , 平玲娣 , 潘雪增 , 李卓 , 傅建庆 摘要 :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服务和信息的主导方式 。 针对当前云计算概念混杂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并分析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相关计算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对目前主流的云计算平台实例进行了概括性介绍,以从云平台的层次更深刻地剖析云计算的本质。 关键词 : 云计算;概念;平台;综述 1 引言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因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成为 2009 年最受关注的十大 IT 技术之一。作为继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 按需计算( On-demand ) 、 效能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 互联网计算 (Internet Computing) 、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 、 平台即服务 ( Platform as a service )等类 云 概念和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通过将各种互联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多层次的虚拟化与抽象,有效地将大规模的计算资源以可靠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目前 , 包括谷歌 (Google) 、 IBM 、微软 (Microsoft) 、亚马逊 (Amazon) 、 EMC 、 vMware 、 Salesforce 、 Alisoft 等知名 IT 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时,国内外学术界也纷纷就云计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预测,全球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 2008 年的 160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420 亿美元 ,占总投入比例也将由 4.2% 上升到 8.5% ,如图 1 所示。此外,根据预测, 2012 年云计算的投入将占 IT 年度投入增长的 25% ,而到 2013 年则会占 30% 以上。 Gartner 则认为在 2009 年收入将增加 21.3% ,达到 563 亿美元 ; 而 Merrill Lynch 则认为在 20011 年将会有 1600 亿美元的市场。每个公司使用不同的云计算定义,这也解释了市场规模和估价的差异。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应用获取软件和计算能力,这一新的模式将会给传统的 IT 产业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云计算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图 1 国际数据公司 (IDC) 对云计算投入的预测 本文针对当前云计算概念混杂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并分析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相关计算形式的关系。 对 目前主要的 云计算平台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以从云系统或云平台的层次更深刻地剖析云计算的本质。 2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云计算,许多计算机领域专家和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给云计算下定义 。这里将对代表性较强的定义进行列举,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 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 对云计算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前后版本的差别非常大。 2009 年给出的最新定义 为: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以及其他依赖于互联网满足客户计算需求的技术趋势。云计算主要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存储等服务。 IBM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或理解 虚拟化 特色非常明显: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 IT 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 IT 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给用户使用。云计算是系统虚拟化的最高境界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的 Michael Armbrust 等 在名为 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中对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包括互联网上各种服务形式的应用以及这些服务所依托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这些应用服务一直被称作软件即服务 (SaaS) ,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就是所谓的云,云计算就是 SaaS 和效用计算。以即用即付 (pay-as-you-go) 的方式提供给公众的云称为公共云 (Public Cloud) ,如 Amazon S3 , Google AppEngine 和 Microsoft Azure 等,而不对公众开放的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资源称为私有云 (Private Cloud)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Rajkumar Buyya 等 提出了如下定义:云是一种由互联的虚拟计算机集合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系统,它根据服务提供商与用户间协商确定的服务等级协议 (SLA) 动态提供若干统一的计算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陈国良院士等在文献 中把云计算作为并行计算的新发展方向给出了如下定义 : 云计算是指基于当前已相对成熟与稳定的互联网的新型计算模式, 即把原本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设备等个人设备上的大量信息集中在一起, 在强大的服务器端协同工作。 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计算资源的方法,能够将巨大的系统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计算服务。 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JiangNan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的司品超等 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统一管理大量的物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虚拟化,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云是一类并行和分布式的系统,这些系统由一系列互联的虚拟计算机组成。这些虚拟计算机是基于服务级别协议 ( 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问协商确定 ) 被动态部署的,并且作为一个或多个统一的计算资源而存在。同时该文献还指出与传统单机、网络应用模式相比,云计算具有虚拟化技术、动态可扩展、按需部署、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等 6 大特点。 文献 也给出了一个对云计算的理解性定义: 云计算不是一种产品,也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种产生和获取计算能力方式的统称。云计算既指一种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提供、配置、以及取消供应的计算和存储平台,又指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应用程序类型。它至少包括提供应用服务的云应用、支撑应用服务的云平台、提供 IT 基础架构的云中心三个层次的内容 。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也提出一个参考性: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 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不再需要购买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而只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给 云计算 服务提供商,通过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计算、存储等资源。对于该定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软硬件需求的按需扩展能力 ,完全脱离 本地 计算、数据资源的云计算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考虑到私有云、遗留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等因素,云计算具有整合资源按需扩展方面的特殊意义。 虽然对云进行定义、分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理解云计算的价值则显得更为重要。云计算最关键的特点是计算资源能够被动态的有效分配,消费者 ( 最终用户、组织或者 IT 部门 ) 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计算资源但又无需管理底层复杂的技术。云架构本身包括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了按需扩展 (Scalability on Demand) ,精简数据中心 (Streamlining the Data Center) ,改善业务流程 (Improving Business Processes) ,降低启动成本 (Minimizing Startup Costs) 等一系列核心价值 。 3 云计算与相关计算形式 云计算是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效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 、 PaaS( 平台即服务 ) 、 SaaS( 软件即服务 ) 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也是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和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的最新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区分相关计算形式间的差异性,将有助于我们对云计算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⑴ 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计算是指在一个松散或严格约束条件下使用一个硬件和软件系统处理任务,这个系统包含多个处理器单元或存储单元,多个并发的过程,多个程序。一个程序被分成多个部分,同时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上运行。分布式计算类似于并行计算,但并行计算通常用于指一个程序的多个部分同时运行于某台计算机上的多个处理器上。所以,分布式计算通常必须处理异构环境、多样化的网络连接、不可预知的网络或计算机错误。很显然,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的范畴,是以提供对外服务为导向的分布式计算形式 。云计算把应用和系统建立在大规模的廉价服务器集群之上,通过基础设施与上层应用程序的协同构建以达到最大效率利用硬件资源的目的,以及通过软件的方法容忍多个节点的错误,达到了分布式计算系统可扩展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的目标 。 ⑵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如果单纯根据 Ian Foster 有关网格的定义 网格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服务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之间的就很难区别了。但从目前一些成熟的云计算实例,两者又有很大的差异。网格计算强调的是一个由多机构组成的虚拟组织,多个机构的不同服务器构成一个虚拟组织为用户提供一个强大的计算资源 ; 而云计算主要运用虚拟机 ( 虚拟服务器 ) 进行聚合而形成的同质服务,更强调在某个机构内部的分布式计算资源的共享。在网格环境下无法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在多个机构提供的资源之间进行处理,而在云计算环境下由于确保了用户运行环境所需的资源,将用户提交的一个处理程序分解成较小的子程序在不同的资源上进行处理就成为可能 。在商业模式 、作业调度、资源分配方式、是否提供服务及其形式等方面,两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⑶ 云计算与并行计算 简单而言,并行计算就是在并行计算机上所做的计算,它与常说的高性能计算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超级计算 (Super Computing) 是同义词,因为任何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总离不开并行技术 。并行计算是在串行计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努力仿真自然世界中,一个序列中含有众多同时发生的、复杂且相关事件的事务状态。近年来, 随着硬件技术和新型应用的不断发展,并行计算也有了若干新的发展, 如多核体系结构、云计算、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等。所以,云计算是并行计算的一种形式,也属于高性能计算、超级计算的形式之一。作为并行计算的最新发展计算模式 ,云计算意味着对于服务器端的并行计算要求的增强,因为数以万计用户的应用都是通过互联网在云端来实现的,它在带来用户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的同时,也对大规模并行计算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⑷ 云计算与效用计算 效用计算是一种基于计算资源使用量付费的商业模式,用户从计算资源供应商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并基于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在效用计算中,计算资源被看作一种计量服务,就像更传统的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一样。传统企业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普遍在 20% 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超额部署 ── 购买比平均所需资源更多的硬件以便处理峰值负载。效用计算允许用户只为他们所需要用到并且已经用到的那部分资源付费。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存储、应用资源的思想与效用计算非常类似。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这些思想背后的目标,而在于组合到一起、使这些思想成为现实的现有技术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以通过提供者的虚拟基础设施提供更大的带宽或计算资源。效用计算通常需要类似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支持,但并不是一定需要。同样,在云计算之上可以提供效用计算,也可以不采用效用计算。基于以上理解,文献 把效用计算作为云计算的七种服务形式之一。 4 主要云计算平台 目前, Amazon 、 Google 、 IBM 、 Microsoft 、 Sun 等公司提出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或 云计算平台,虽然比较商业化,但对于研究云计算却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当然,针对目前商业云计算解决方案存在的种种问题,开源组织和学术界也纷纷提出了许多云计算系统 或 平台方案。 ⑴Google 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Google 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是在最初为搜索应用提供服务基础上逐步扩展的,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 Google File System (GFS) ,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 BigTable ,程序设计模式 MapReduce ,分布式锁机制 Chubby 等几个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系统组成。 GFS 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它能够处理大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图 2 所示为 GFS 的体系结构。系统中每个 GFS 集群由一个主服务器 (Master) 和多个块服务器 (Chunkserver) 组成,被多个客户端 (client) 访问。主服务器负责管理元数据,存储文件和块的名空间、文件到块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每一个块副本的存储位置;块服务器存储块数据,文件被分割成为固定尺寸 ( 64M ) 的块,块服务器把块作为 Linux 文件保存在本地硬盘上。为了保证可靠性,每个块被缺省保存 3 个备份。主服务器通过客户端向块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而块服务器则将取得的数据直接返回给客户端。 图 2 Google File System 体系结构 ⑵ IBM 蓝云 计算平台 IBM 的 蓝云 (Blue Cloud) 计算平台 是由一个数据中心、 IBM Tivoli 监控软件 (Tivoli Monitoring) 、 IBM DB2 数据库、 IBM Tivoli 部署管理软件 (Tivoli Provisioning Manager) 、 IBM WebSphere 应用服务器,以及开源虚拟化软件和一些开源信息处理软件共同组成,如图 3 所示。 蓝云 采用了 Xen 、 PowerVM 虚拟技术和 Hadoop 技术,以期帮助客户构建云计算环境。 蓝云 软件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虚拟机以及所采用的大规模数据处理软件 Hadoop 。该体系结构图侧重于云计算平台的核心后端,未涉及用户界面。 由于该架构是完全基于 IBM 公司的产品设计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 蓝云 产品架构 。 图 3 IBM 蓝云 体系结构 ⑶ Sun 的云基础设施 Sun 提出的云基础设施体系结构 包括服务、应用程序、中间件、操作系统、虚拟服务器、物理服务器等六个层次,如图 4 所示,形象地体现了其提出的 云计算可描述在从硬件到应用程序的任何传统层级提供的服务 的观点。 图 4 Sun 的云计算平台 ⑷ 微软的 Azure 云平台 微软的 Azure 云平台包括四个层次 , 如图 5 所示。 底层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 (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s , GFS) ,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 ; 云基础设施服务层 (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 以 Windows Azure 操作系统为核心,主要从事虚拟化计算资源管理和智能化任务分配 ;Windows Azure 之上是一个应用服务平台,它发挥着构件 (building blocks) 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 Live 服务、。 NET 服务、 SQL 服务等 ; 再往上是微软提供给开发者的 API 、数据结构和程序库,最上层是微软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Finished Service) ,如 Windows Live 、 Office Live 、 Exchange Online 等。 图 5 微软的 Windows Azure 云平台架构 ⑸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Amazon 是最早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的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 Cloud , EC2) 平台建立在公司内部的大规模计算机 、 服务器集群上,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界面操作在 云端 运行的各个虚拟机实例 (instance) 。用户只需为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平台实例付费,运行结束后计费也随之结束。 图 6 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弹性计算云用户使用客户端通过 SOAP over HTTPS 协议与 Amazon 弹性计算云内部的实例进行交互 , 如图 6 所示 。弹性计算云平台为用户或者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群环境,在用户具有充分灵活性的同时,也减轻了云计算平台拥有者 (Amazon 公司 ) 的管理负担。弹性计算云中的每一个实例代表一个运行中的虚拟机。用户对自己的虚拟机具有完整的访问权限,包括针对此虚拟机操作系统的管理员权限。虚拟机的收费也是根据虚拟机的能力进行费用计算的,实际上,用户租用的是虚拟的计算能力。 ⑹ 学术领域提出的云平台 Luis M.Vaquero 等 从云计算参与者 (Actors) 的角度,设计了一种云计算平台的层次结构。该结构中,服务提供商 (Service Providers) 负责为服务消费者 (Service Users) 提供通过网络访问的各种应用服务,基础架构提供商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以服务的形势提供基础设施给服务提供商。从而降低服务提供商的运行成本,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的 Robert L 。 Grossman 等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高性广域网的云计算平台 Sector/Sphere ,实验测试显示性能方面优于 Hadoop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Rajkumar Buyya 等 提出了一种面向市场资源分配的云计算平台原型,其中包括用户 (Users/Brokers) 、服务等级协议资源分配器 (SLA Resource Allocator) 、虚拟机 (VMs) 、物理机器 (Physical Machines) 等 4 个实体 ( 层次 ) ,如图 7 所示。 图 7 云平台体系结构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的张尧学 教授研究团队提出的 透明计算平台 与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构想也基本一致,该透明计算平台的 3 层体系结构 包括 :① 透明客户端 (Transparent clients) 包括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 PDA 、智能手机等 ; ② 中间的透明网络 (Transparent network) 则整合了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设施,主要用来在各种透明客户端与后台服务器之间完成数据的传递,而用户无须意识到网络的存在 ; ③ 透明服务器 (Transparent servers) 不排斥任何一种可能的服务提供方式,既可通过当前流行的 PC 服务器集群方式来构建透明服务器集群,也可使用大型服务器等。 文献 也提出了一种典型的云存储平台体系结构,包括资源池 、 分布式文件系统 、 服务等级协议 (SLA) 、 云服务接口等 4 个主要部分 : ⑺ 开源云计算平台 Hadoop 由于得到 Yahoo , Amazon 等公司的直接参与和支持,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云计算开源项目。 Hadoop 本来是 Apache Lucene 的一个子项目,是从 Nutch 项目中分离出来的专门负责分布式存储以及分布式运算的项目。 Hadoop 实现了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 HDFS) ,采用主从 (Master/Slave) 构架,如图 8 所示,每个集群 (Cluster) 由一个名字节点 (NameNode) 、多个数据节点 (DataNode) 、多个客户端 (Client) 组成。 Hadoop 还实现了 MapReduce 分布式计算模型,将应用程序的工作分解成很多小的工作小块 (small blocks of work) 。 图 8 HDFS 的主从构架 此为,国内外很多开源云计算平台项目也都提出了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设计,比较成熟的包括 AbiCloud 、 Eucalyptus 、 MongoDB 、 ECP 、 Nimbus 等项目,均有助于对云计算平台的理解。 5 结束语 云计算的出现并快速发展,一方面是虚拟化技术、数据密集型计算等技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应用必然趋势的体现。 目前,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 Amazon , Google , IBM , Microsoft 等云计算半台已经为很多用户所使用,但是云计算在行业标准、数据安全、服务质量、应用软件等方面也面临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讲,云计算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明确的研究框架体系,还存在大量未明晰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机会、意义和价值非常明显。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云体系结构、云存储、云数据管理 、虚拟化 、云安全 、编程模型 等技术,但云计算领域尚存在大量的开放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且云计算领域发展迅速,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有关专家不吝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有关意见反馈和问题探讨,请发送电子邮件 (Dr_PMP@Yahoo.com.cn) 。在此,作者向对本文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建议的同行表示感谢 ! 特别感谢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对本文的审阅并提供宝贵意见。 感谢 IBM 、 Google 、 Sun 、 Microsoft 、 Alibaba 等公司提供的宝贵研究资料,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9 年第 6 期 云计算专辑 的论文作者和参与编辑出版的同志,感谢浙江大学云计算研究课题组 、 杭州市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的辛勤工作。 参考文献 Neal Leavitt. Is Cloud Computing Really Ready for Prime Time?. IEEE Computer, 2009,(1):15-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2.computer.org/cms/Computer.org/ComputingNow/homepage/mostread/MostRead-CO-CloudComputingPrimeTime.pdf. Luis M.Vaquero,Luis Rodero-Merino, Juan Caceres,Maik Lindner. A Break in the Clouds: Toward a Cloud Definition.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9,39(1):50-55. Wikipedia. Cloud computing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oud_computing,2009. Michael Armbrust, Armando Fox, Rean Griffith, Anthony D. Joseph, Randy H.Katz, Andy Konwinski, Gunho Lee, David A.Patterson, Ariel Rabkin, Ion Stoica, and Matei Zaharia.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eecs.berkeley.edu/Pubs/TechRpts/2009/EECS-2009-28.html Buyya Rajkumar,Chee Shin Yeo,Srikumar Venugopal.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 In: Proc. Of 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2008,5-13. Chen G L, Sun G Z, Xu Y,et al. Integrated research of parallel computing: Status and future. Chinese Sci Bull,2009, 54(11): 1845-1853. (in Chinese) ( 陈国良 , 孙广中 , 徐云 , 等 . 并行计算的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科学通报 , 2009, 54(8): 1043-1049) Open Cloud Manifesto. Retrieved from http://www.opencloudmanifesto.org,2009. Ian Foster,Yong Zhao, Ioan Raicu, Shiyong Lu. 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 In: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GCE 2008. 1-10. CHEN Kang, ZHENG Wei-M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Instances and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 20(5):1337-1348.(in Chinese) ( 陈康 , 郑纬民 . 云计算 : 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 软件学报 .2009,20(5):1337-1348) I.Foster and C.Kesselman. 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Future Computing Infranstructure,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San fransisco. Retrieved from http://www.gridforum.org,2009. Luiz Andre Barroso,Jeffrey Dean,Urs Holzle.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 IEEE Micro, 2003,23(2):2228. Sanjay Ghemawat, Howard Gobioff, and Shun-Tak Leung. The Google file system. In: Proc. of the 19th ACM SOSP. New York : ACM Press, 2003. 2943. Zhang YX, Zhou YZ.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IEEE the 21st Intl Conf.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Los Alamitos: IEEE CS,2007. 394403. Zhang YX, Zhou YZ.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In: Ma JH, Jin H, Yang LT, Tsai JJP, eds. Proc. of the 3rd Intl Conf. on Ubiquitous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 (UIC 2006). Berlin ,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 2006.111. M.Tim Jones.Cloud Computing with Linux,2009. Retrieved from http://download.boulder.ibm.com/ibmdl/pub/software/dw/linux/l-cloud-computing/l-cloud-computing-pdf.pdf,2009. Robert L.Grossman, Yunhong Gu, Michael Sabala,Wanzhi Zhang. Compute and storage clouds using wide area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s.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9,25(2):179-183. Yunhong Gu and Robert L.Grossman. Sector and Spher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performance data clou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2009)367:2429-2445. Robert L Grossman,Yunhong Gu. Data Mini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Data Clouds: Experimental Studies Using Sector and Sphere . In Proc. of the 14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08, 920-927. Daniel J. Abadi.Data Management in the Cloud: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Bulletin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 2009,32(1):3-12. 司品超 , 董超群 , 吴利 , 张超容 . 云计算 : 概念 , 现状及关键技术 .2008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论文集 ,31-36,2008. 计世资讯 (CCW Research).2009 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白皮书 . Retrieved from http://www.tsinghuausa.org/W0509web/id0509/yun.pdf,2009. 金海 . 漫谈云计算 .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CCFC),2009,5(6): 22-25. 范昊 , 余婷 . 一种新型的网络分布式计算 ── 云计算 .2008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论文集 ,56-60,2008. IBM. 蓝云 解决方案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900.ibm.com/ibm/ideasfromibm/cn/cloud/solutions/index.shtml,2009. IBM. 智慧的地球 ─IBM 动态架构之系统虚拟化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m.com/cn/express/migratetoibm/dynamicinfrastructure/download/dynamicinfrastructure_whitepaper_0903.pdf,2009. SUN. 云计算架构介绍白皮书 ( 第 1 版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developers.sun.com.cn/blog/functionalca/resource/sun_353cloudcomputing_chinese.pdf,2009. 张亚勤 . 与云共舞 微软云计算的新进展 .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2):12-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ccu.com.cn/html/2009/0216/4162.html 石磊 , 邹德清 , 金海 .Xen 虚拟化技术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英特尔开源软件技术中心 , 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 . 系统虚拟化 : 原理与实现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陈海波 . 云计算平台可信性增强技术的研究 ,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毛文波 . 云计算安全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blog.pconline.com.cn/article/334526.html,2009. IBM. 新兴安全性技术趋势展望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935.ibm.com/services/cn/gts/pdf/ibm-tendency.pdf,2009. 武永卫 , 黄小猛 . 云存储 .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CCFC),2009,5(6):44-52 邓倩妮 , 陈全 .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 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 ,2009,26(1):2-6. AbiClou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iquo.com/en/products/abicloud,2009. Eucalypt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calyptus.com,2009. MongoDB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ngodb.org,2009. ECP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omaly.com,2009. Nimbus .Retrieved from http://workspace.globus.org,2009.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and Platform Wu Jiyi 1,2 , Ping Lingdi 1 , Pan Xuezeng 1 , Li Zhuo 1 , Fu Jianqing 1 (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2.Key Lab of E-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libaba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Abstract As a model of supercomputing based on virtualization, cloud computing provided the IaaS, PaaS, SaaS services via Internet, which will integrate all the large-scale and extensible distributed computing resources such as computing, storage, data and application for cooperative work. Its an entirely new Internet application mode and will be the leading way to acces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tatus of mixed concepts, a reference definition was put forwar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loud computing basic concept, and then its difference with Distributed Computing, Grid Computing, Parallel Computing and Utility Computing were analyzed. In the end, the case of mainstream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 were introduced in helping to profound understand whats the cloud computing form platform view.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platform, survey ( 收稿日期: 2009-09-09 ) 作者简介: 吴吉义 (1979 - ), 男 , 浙江诸暨人 , 博士研究生 , 高级工程师 ,CCF 高级会员 , 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与虚拟化 , 对等计算 , 商务智能等 ; 平玲娣 (1946 - ), 女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计算 , 网络体系结构 .
个人分类: 未分类|8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 推进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科技绩效管理与研究方法国际会议”综述
mliang 2010-1-1 00:47
马亮 , 杨宇谦 . 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 推进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科技绩效管理与研究方法国际会议综述 . 中国科学基金 , 2009, 23 (6): 359-362. 论文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2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CRTER杂志对综述类文章的体例要求及范例
热度 2 crter 2009-12-26 12:31
文题: 作者: 单位: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4段结构式,中文400~500字,英文200~300单词。 背景:语言应避免单一化,应紧扣文章目的进行铺垫。 目的:阐明综述的设想和目的,不应与文题用语一致。 方法:包括检索策略、纳入排除标准以及结局评价指标。注意不能仅仅复制正文的相关内容,应将所有内容融合为一体,语言要连贯通顺,一气呵成。 结果与结论:为避免重复,将结果与结论合为一项。要求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描述纳入综述文章的数量、主要结果内容,得出的结论,能够与背景、目的互相呼应。 关键词:5~8个。 范例 : 目的:全面了解我国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80~2009年收录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病例报告,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 结果:共检索到个研究、例患者。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均以单肢无力首发,%为慢性进展性,远端重于近端(%),伴有肌肉萎缩(%),肌肉颤动(%),腱反射减低(%),客观感觉障碍少(%),尺神经、正中神经或胫神经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阻滞(%)。 结论:..病是以肢体远端为主的进行性非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一般无感觉障碍,在尺神经、正中神经或胫神经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阻滞为特点。此病易与相混淆。 正文 0 引言 应包括研究的背景,以及文章要解决的问题和综述目的。 1资料和方法 1. 1  资料来源 范例 :检索词,第1 检索词,第2 检索词,在网上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 KI) 系列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1989 年至2007年发表的中文临床报道进行检索,同时对文章参考文献进行人工检索。在PubMed 查询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尽量减少资料流失,最大限度增加样本量。 1. 2  入选标准 范例 :采用..等制定的诊断标准: (1) (2) (3) 1. 3  质量评估 范例 :对每一随机临床资料统一入选标准,对不符合者除外,使用原文资料,除外重复资料、文摘、资料不全者以及来源于国外的资料。 1. 4  数据的提取 范例: 数据的提取由.名研究人员各自独立进行并通过讨论解决分歧,信息记录侧重(发病率、性别、年龄、同时性、异时性、术前诊断、间隔时间、癌灶部位、胃部以外肿瘤、组织学分类、术式选择及预后) 1. 5  统计学分析 采用标准公式对(集合比值比POR )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范例 :综述和另3篇重复报告了2次的文献后,最终纳入病例报告13篇 。共80例MMN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发病年龄16~68岁,病程5个月~18年。各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文献名称(姓名),诊斷标准(无,年),例数,性别(男女),年龄(范围)] 2.2 临床特点 见表2。 2.3 实验室检查 范例: 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76例患者中有70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阻滞,且均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或腓神经;检测了43例患者的MCV,有30例运动传导速度降低;在39例患者中有8例SCV减慢;26例患者有15例F波潜伏期延长,4例消失。 有一个研究对64条神经进行了F波的检测,结果有32条潜伏期延长,有28条F波出现率低,16条消失。有4个研究对36例患者进行了血清GM1抗体滴度检测,有16例滴度增高。有7个研究对20例患者进行了受累神经活检,有1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脱髓鞘,基本没有炎性细胞浸润。 有10个研究对48例患者进行了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结果16例患者存在蛋白增高,其中最高为。 3 讨论 3.1 的临床诊断标准 3.2 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范例 :2003年,等 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可能诊断标准,采用周围运动神经和周围感觉神经的电生理检查作为诊断标准的主要依据。本二次研究所纳入的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其中92.1%存在,均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或胫神经。33.3%脑脊液蛋白增高,大多数小于,仅有例为。44.4%血清抗体滴度增高。部分病经神经活检主要表现为脱髓鞘改变,伴有轻中度轴索损害,病程较长的可有髓球形成,无炎性细胞浸润。以上临床特点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符。] 3.3 的临床表现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范例: 而国内对的临床报道较少,通过检索共收集临床病例例,将国内20多年文献报告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简单分析,以便于为提高诊断水平提供初步依据。但研究为回顾性,仅纳入文献质量评分4级的病例报告,故同时,研究纳入的个研究、例患者中除例患者明确提及诊断标准符合研究中心提出的诊断标准外,其余患者均没有提及诊断标准。采用的纳入标准中也仅根据此前预检索结果,结合诊断标准 ,纳入了经周围运动神经和周围感觉神经的电生理检查确定诊断成立的病例报告。因此,在统一诊断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局限,研究结果仅提供临床参考,而实际诊断仍需按照现有国际统一标准,结合临床经验来判断。 4 参考文献 文献应30条,近3年文献15条。 辅文: 致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 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 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致谢者本人同意。 关于作者:说明文章资料收集、成文、审校者及由谁对文章负责。 基金资助:说明课题或文章的赞助情况。 利益冲突:说明是否有利益冲突。 伦理批准:说明课题研究是否需要或是否得到了伦理批准。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提炼要点。 本综述增加的新信息:突出特点。 临床应用的意义:说明文章综述内容与临床的相关性或临床应用前景。
个人分类: 编辑要点|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转载)
eagerss2008 2009-11-24 20:44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出版集团八种综述性系列期刊新进入SCI
wanyuehua 2009-8-5 06:38
万跃华 2009年8月5日 Nature 出版集团共出版综述性( NATURE REVIEWS ) 系列期刊 15 种, 截至到 2009 年 8 月 SCI 收录 NATURE REVIEWS 系列期刊 15 种,其中 8 种是 2009 年 7 月公布的 SCI 新收录期刊,这 8 种 2009 年 SCI 新收录的 NATURE REVIEWS 系列期刊均为 SCI 核心刊,目前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这 8 种 NATURE REVIEWS 系列期刊 2009 年出版的论文。 中国学者在这 15 种 综述性( NATURE REVIEWS ) 系列 期刊上共发表了 34 篇论文( 2009 年 8 月 4 日 检索 Web of Science ), 34 篇论文包括评论 18 篇、社论 7 篇、通讯 6 篇、学术论文 3 篇。 其中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自然评论:药物发现》 7 篇、 NATURE REVIEWS CANCER 《自然评论:癌症》 5 篇、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自然评论:遗传学》 5 篇、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自然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 5 篇、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自然评论:神经科学》 4 篇。 主要研究单位有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6 篇、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 HONG KONG ) 5 篇、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4 篇、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2 篇、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 2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2 篇。 15 种 NATURE REVIEWS 系列期刊 34 篇论文共被引用 940 次,平均引用 27.65 次,平均引用次数 / 年 94.00 , H 指数为 13 (有 1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3 次)。 引用最多的论文为非第一作者单位和美国合作的国际合作论文,被引 176 次。第 2 、 3 、 4 、 5 篇高被引论文均为非第一作者单位和美国、法国合作的论文 中国学者 NATURE REVIEWS 系列期刊发表论文引用最多的为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在《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 2003 年第 4 卷第 7 期上发表的 Calcium signalling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评论论文,被引用 57 次。 1. NATURE REVIEWS CANCER 《自然评论:癌症》 2008 年影响因子 30.762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c/index.html Monthly ISSN: 1474-175X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1 出版地 : 英国 2.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自然评论:心脏病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cardio/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5002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4 出版地 : 英国 3.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自然评论:临床肿瘤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clinonc/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4774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4 出版地 : 英国 4.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自然评论:药物发现》 2008 年影响因子 28.690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d/index.html Monthly ISSN: 1474-1776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2 出版地 : 英国 5.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自然评论:内分泌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endo/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5029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5 出版地 : 英国 6.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自然评论:肠胃病学与肝脏病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gastro/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5045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4 出版地 : 英国 7.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自然评论:遗传学》 2008 年影响因子 24.185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g/index.html Monthly ISSN: 1471-0056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0 出版地 : 英国 8.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自然评论:免疫学》 2008 年影响因子 30.006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i/index.html Monthly ISSN: 1474-1733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1 出版地 : 英国 9.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自然评论:微生物学》 2008 年影响因子 14.310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micro/index.html Monthly ISSN: 1740-1526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3 出版地 : 英国 10.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自然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 2008 年影响因子 35.423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m/index.html Monthly ISSN: 1471-0072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0 出版地 : 英国 11.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自然评论:肾脏病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neph/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5061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5 出版地 : 英国 12.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自然评论:神经病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neurol/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4758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5 出版地 : 英国 13.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自然评论:神经科学》 2008 年影响因子 25.940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n/index.html Monthly ISSN: 1471-0048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 4 CRINAN ST , LONDON ,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0 出版地 : 英国 14.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自然评论:风湿病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rheum/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4790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5 出版地 : 英国 15. NATURE REVIEWS UROLOGY 《自然评论:泌尿学》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rurol/index.html Monthly (注: 2009 年开始被 SCI 收录) ISSN: 1759-4812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 9TH FLR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1917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2.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创刊年 : 2004 出版地 : 英国
个人分类: SCI投稿|14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有关柔性电子的几篇综述文章(updating)
yahuang 2009-6-10 15:34
Pattern topics: Inkjet printing of polymer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 by B.J. de Gans et al. Direct writing technologyAdvances and developments , K.K.B. Hon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soft lithography , John A. Rogers et al Progress and Trends in Ink-Jet Printing Technology , Hue P. Le Material topics Material challenge for flexible organic devices , by Jay Lewis Organic and polymer transistors for electronics , by Ananth Dodabalapur Mechanics topics Micromechanics of macroelectronics , Suo Zhigang 柔性电子系统及其力学性能 ,许巍,卢天健 Roll-to-Roll manufacturing ... Applications: Cover story: Jet printing flexible displays , by R.A. Street et al.
4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综述的一点感想
yzchen 2009-6-3 21:53
国内的综述,谁都可以写,这就为我们普通的研究生升官发财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但一说到写综述,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确实是不好写。个人觉得其中有些门道,只要掌握了,就没那么难了。 这门道是什么呢?其实就两个字:联系。把大家都知道的、比较新鲜的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一篇上好的综述就出来了。这就需要对事件了解的相当全面,还要自己正确的理解。 举个例子吧。想写我和比尔盖兹的联系。 背景是:比尔盖兹,名人,搞电脑的;我,普通人,学生。 找联系。 1. 我是盖茨他爹。很显然,这个联系脱离实际,肯定会被拒。 2. 盖茨是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很显然,还是不对。 3. 盖茨认识胡锦涛,我也认识胡锦涛。对是对了,但不紧密。没有特色。 4. 我正用着盖茨的软件。这个还行,这也就是一种普遍的联系了,还是没有太特色。 5. 盖茨的软件改变了我的生活。这个就有意思了(个人觉得哦)。大多数人都在用盖茨的软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每个人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这个就是特色了。就这么写下去,估计能投个《青年文摘》什么的。 最后的这个联系,跟题目有些不同。这也很正常。多数人开始写的时候都只能瞄准一个大概的方向,具体的内容还需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确定。有了方向后,再找联系,根据文献不断地调整。一个完美的联系,必须是建立在自己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理解了,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更加生动、深刻。更重要的是,再过个一两年还可以写个续集哦。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疑惑中。。。
han5 2009-5-7 16:21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遇到很多同学,他们都说忙,忙着写综述,原因毕业必须发综述;其实我自己也写的,只是有时想想,总觉得综述这东西应该是权威学者写的,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看文献是必需的,综述也是要写的,但是要发出去就不那么权威、可信的,看看现在国内的综述,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啦。 然而,目前毕业要发综述已经是我们毕业的硬性规定,那能怎么样呢,只有把自己的写的投出去了,至于别人看了怎么想,到底有没有用,谁去管呢~~` 哎。。。。。。不过不管怎么样,自己还是会认真去做,争取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这样不仅仅是对自己科研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负责。
个人分类: 小话科研|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建中国航空抗灾救援体系
suqing1961 2009-4-21 10:59
本文刊载于《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8 期 本刊记者 陈广仁,苏青 中国航空学会于 2009 年 2 月 25 日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 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 ,中国科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民政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航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机构的 13 位两院院士和近百位专家学者就建设国家航空救援体系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作为论坛的重要成果,顾诵芬等 27 位院士联名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详见本期《科技导报》第 10 页科技工作者建议),论坛还提交了若干份极有价值的书面报告,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现状和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道路。 1 重视通用航空抗灾救援的独特作用 中国民航大学通用航空中心王霞等在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报告中指出,通用航空一般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可广泛应用于如 抗灾救援、突发事件处置、 航空播种、森林防火、消防救护、医疗救助、空中治安、环境保护、人工降雨等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地质航测、矿藏勘探、海陆石油通勤、电力及电信线路维护、石油及天然气管道巡视等国家经济建设领域,并可通过培养输送飞行员、航空机械师、空中管制人员、飞行营销人员、飞行服务人员等促进民航事业发展,影响重大。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张广林等在我国直升机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报告中认为,直升机对构筑高效的抗灾救援体系有重要保障作用:① 抢险救灾中,在灾情侦察、抢救遇险人员、转移伤员、运输物资、调运设备等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② 在高层建筑消防和森林灭火中,可用于火情巡逻、喷洒灭火剂、运送给养、抢救伤员等;③ 公安执法中,可用于指挥交通、治安保卫、追捕逃犯、平暴治乱、打击走私、救生救援、环境监控、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等。 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郭文龙等在中国通用航空紧急救援场点总体布局规划报告中强调,通用航空可为交通事故、医疗急救、旅游遇险、海上遇险等日常频发的个体、小规模事故提供快捷救援,参与矿山、建筑、危险品等危险性较大行业的应急救助;参加地震、洪水、干旱、冰雪、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 《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刘平等在整合全国通用航空力量,建立我国完善的航空救援体系报告中表明,中国 通用航空目前在抗灾救援中发挥的作用差强人意,暴露出通用航空发展滞后,直升机力量薄弱,航空救援响应慢、利用率低、作用有限等严重问题。 中国民用飞机开发公司王寅生等在简论国内外航空抗灾救援模式与能力报告中指出,中国目前 在抗灾救援中仍主要依靠人力,救援方式及手段比较落后;特殊环境、灾害条件下实施航空救援时主要依靠军队航空兵,技术装备、技能训练不适应救援需要,救援效能较低。 郭文龙等认为,中国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面紧急救援网络体系,但单一的地面救援难以满足复杂的紧急救援及时性、有效性等要求,应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地面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以直升机为主、固定翼飞机为辅的通用航空紧急救援网络,运用快速、灵活、机动、高效的通用航空手段,建立能应对各种环境、功能齐全、相互衔接、覆盖全国、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国家紧急救援体系。 2 把握通用航空抗灾救援的国际差距 王霞等指出,据 2005 年统计,全球投入使用的通用航空器约有 32 万架,主要分布在美国( 21.9 万架)、加拿大( 2.87 万架)、澳大利亚( 1.09 万架)、俄罗斯( 1.04 万架)等国家,其数量占民用飞机总数的近 90% ,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飞行员约有 70 万名。而截止 2007 年,中国通用航空机只有 801 架(飞机 677 架、直升机 124 架),通用航空飞行人员 2 237 人,通用航空发展落后。 张广林等强调,中国直升机装备和应用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截止 2006 年,全球军、民用直升机 53 259 架,其中美国 12 429 架、俄罗斯 2 959 架、加拿大 1 800 架、澳大利亚 1 200 架。按世界平均水平计算,中国应装备 6 165 架民用直升机,而目前只有不到 200 架,直升机数量少、装备差,通用航空公司规模小,空管理念和技术设备落后。 王寅生等表明, 航空抗灾救援已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美国、加拿大在国民警卫队中建立了航空队,俄罗斯特别情况部成立了中央空中机动营救小组,德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日本设有民防救援队,沙特阿拉伯设立了红十字会空中救援计划项目,法国建立了航空紧急救援队,韩国在国家消防局设有航空救援队,英国、瑞士等设立了国家航空救援中心,巴西成立了警察救援航空队。这些国家通过建立航空紧急救援体系,制定健全的紧急救援保障制度,配备较为齐全及先进的救援设备等,已基本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并在抗灾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王寅生等进一步指出, 目前中国民航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比较完备,长距离紧急运输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好指挥协调机制,但短距离紧急救援能力不足、指挥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非常明显: ① 缺乏短距离航空紧急救援装备和设施,高原型、重型直升机几乎空白,高性能大中型直升机很少,绝大多数直升机缺乏绞车等基本救援设施; ② 缺乏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等地面设施,通用航空机场仅 68 个、临时起降点约 324 个,且空间分布不均衡、装备配置滞后、起降设施贫乏; ③ 缺乏训练有素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多数直升机驾驶员未经救援专业训练,救援风险大、效率低; ④ 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短距离应急救援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需依赖临时组成的应急指挥机构,日常的训练、演习、飞机调用等缺乏协调和管理,长距离与短距离应急救援统一指挥机制不完善。 3 厘清中国通用航空存在的突出问题 王霞等指出,中国缺乏促进通用航空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运行环境和保障环境,通用航空制造业技术落后,没有形成良好发展的产业链;通用航空整体实力较弱,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不足。他们认为,造成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① 缺乏通用航空器进口赋税减免、购置国产通用航空器贴息贷款、公益飞行财政补贴、通用航空机场整体规划等政策支持;② 低空空域开放推进缓慢,通用航空的空域使用环境有待改善;③ 通用航空法规体系不完善,尚未建立适合通用航空特点的安全管理系统;④ 通用航空机场网络规划、建设、管理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⑤ 航油保障渠道狭窄,油料来源、储存、运输、供应存在困难;⑥ 航空器制造能力薄弱,后续研发、更新能力不足,整机研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效益,航空器价格及维护成本偏高。 张广林等提出,直升机是高技术产品,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综合性强、军民通用性强等特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将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中国直升机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巨大,面对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公共事务工作量大且繁杂等现况,发展直升机产业是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抗灾救援及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顾诵芬等表明,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是国家应急救援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军队、地方、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资源与能力,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以国家意志推动并组织实施,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平灾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道路。 4 消解通用航空抗灾救援的瓶颈制约 王霞等指出,通用航空产业是航空制造业、通用航空飞行运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是国家战略性产业。通用航空产业链由民用航空政策和法规条例、航空器制造和应用、飞行员及机务维修和飞行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员、空中管制服务、机场和空域等基础设施及资源等组成。在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潜在需求已经形成的情况下,需出台政策拉动整个通用航空业的发展,扩大航空器生产制造,打开运营市场。只有形成强大的国家意志,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及经济政策,才能使通用航空强势崛起。 刘平等强调,应 完善航空救援的基础设施: ① 配置 救援航空器。根据全国航空救援的需要和规划,建立以中型直升机为主,重型直升机、特殊性能直升机、少量小型飞机为辅的航空救援机队; ② 建设地面设施。在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县城、城镇附近,建立直升机应急起降场地,通过统一规划和管理,保障有效净空; ③ 储备 专用设备。在通用航空公司、地区航空救援中心保留一定规模的专用航空救援设备; ④ 完善救援准备。制定周密的救灾预案,建立全国数字地图、应急起降场地三维数字地图,准备适合救灾飞行的航图资料。 王寅生等认为, 救援直升机选型应考虑统一系列,飞行条件相似情况下尽量与现有军用航空系统匹配,在平时作业任务量较大地区尽量与现有通航航空系统匹配,在技术条件和商务条件相似时优先考虑国产飞机。 顾诵芬等 提出, 空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低空空域不开放已成为制约中国航空事业特别是通航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关键。 5 强化通用航空抗灾救援的科学指引 王霞等指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中,低空多用途通用航空飞行器被列为重点领域交通运输业的优先主题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体规划了通用航空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明确了干线、支线、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的发展问题。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中找准产业定位,是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关键。为此,应规划通用航空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对现行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技术的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组织实施通用航空科技重大专项攻关计划,对飞行技术、空中管制、航空器制造和适航维修、机场工程与设备、信息系统等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解决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和技术问题,促进通用航空器的自主研发、制造和整机生产。 张广林等强调,中国目前对直升机的总体、旋翼系统、传动系统、发动机、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掌握不够,有关直升机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适用性、适航取证等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在高原适用性、减振、降噪、可靠性、适航等方面存在技术空白,须尽快制定直升机发展的顶层规划,攻克关键技术难关,掌握关键技术,加强技术筹备。 顾诵芬等 建议, 由国家空管委主持,组织军、地有关方面着手 尽快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及实施时间表, 抓好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探索中国空域管理改革的路径,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应急救援和通航产业需要的现代化空管系统。 6 提升通用航空抗灾救援的实际能效 王霞等认为,中国通用航空发展需要国家整体政策的协调,将通用航空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来发展。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确定通用航空产业的地位及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和具体举措;改善通用航空政策环境,出台低空空域开放、财政赋税支持等国家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以保障低空飞行安全为主的基础设施运行体系整体规划,加快机场、飞行服务站、低空航图测绘等布局和建设;加强通用航空的职能管理,健全通用航空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符合通用航空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法规体系;构建不同层次的通用航空教育体系。 张广林等指出,应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直升机产业和通用航空快速、高效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建立面向军民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机制,形成利益一致、高速运转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作业、售后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采取技术引进和合作等方式,加速掌握关键技术,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坚持开放式研制模式,建立能够集成全社会力量、按照国际商业模式运作的体制机制;加强新机研制力度,坚持一机多型、系列发展、一个平台、多种型号的系列化发展模式和军民融合的发展路线;政府采购、配置公共事业用直升机,鼓励通用航空公司优先购置国产直升机,扶持直升机技术研究 - 型号研制、销售 - 空、地勤人员培训 - 使用、维护保障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刘平等建议, 成立国家航空救援中心,制定航空救援政策法规、救援规划、特殊条例、系统建设,整合并统一全国的航空救援力量,指导航空救援特殊技术设备采购、储备及新航空救援设备的研发,负责航空救援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救援演练,集中规划、领导、指挥全国的航空救援工作。建立省 ( 市、自治区 ) 航空救援中心,与省、市、县的政府应急办、应急指挥中心、空军和民航的空管指挥机构、航空公司和航空器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和指挥航空救援。建立救援飞行队,明确通用航空企业航空救援的法律责任,以预备役模式组建国家航空救援力量,充分发挥航空救援系统的日常救援作用。 王寅生等建议 ,在政府救援体系中增加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在国务院应急救援机关统一指挥调度下,提升全方位、高机动、高效率抗灾救援能力。国家应建立航空抗灾救援中心,将地方航空抗灾救援联动中心纳入政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应急救援体系的规划建设,并实行属地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自主化经营,使飞机装备设施、资产资源与经营项目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维系长久生存。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81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年中国作者发表的高引用论文——综述
wanyuehua 2008-12-17 20:48
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 5 日 SCI 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论文已经超过 10 万篇,其中综述 1650 篇,共发表在 797 种期刊上,学科分布达到 167 个,发表综述论文最多的学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16 篇( 13.0909 % ),药理学与药剂学 138 篇( 8.3636 % ),化学(多学科) 137 篇( 8.3030 % ),材料科学(多学科) 113 篇( 6.8485 % ),生物物理学 63 篇( 3.8182 % ),细胞生物学 58 篇( 3.5152 % ),物理化学 58 篇( 3.5152 % ),肿瘤学 52 篇( 3.1515 % )。 2008 年当年发表的综述被引用最多的第一、第二篇(引用 31 次和 32 次)为非第一作者单位的国际合作论文。 15 篇以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 2008 年 SCI 高引用综述论文: 1 、 Title: Multiferroic magnetoelectric composit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uthor(s): Nan CW, Bichurin MI, Dong SX,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ume: 103 Issue: 3 Article Number: 031101 Published: FEB 1 2008 Times Cited: 22 2 、 Title: Advances on petrogensis and metallogeny study of the mineralization bel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Author(s): Zhou TF, Yu F, Yuan F Sourc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Volume: 24 Issue: 8 Pages: 1665-1678 Published: AUG 2008 Times Cited: 15 3 、 Title: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from highly fatal to highly curable Author(s): Wang ZY, Chen Z Source: BLOOD Volume: 111 Issue: 5 Pages: 2505-2515 Published: MAR 1 2008 Times Cited: 13 4 、 Titl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allenes Author(s): Ma SM Source: ALDRICHIMICA ACTA Volume: 40 Issue: 4 Pages: 91-102 Published: 2007 Times Cited: 11 5 、 Titl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adiponectin: mechanisms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Author(s): Wang Y, Lam KSL, Yau MH, et al. Source: BIOCHEMICAL JOURNAL Volume: 409 Pages: 623-633 Part: Part 3 Published: FEB 1 2008 Times Cited: 10 6 、 Titl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structural control to functional application Author(s): Zhang X, Shi F, Niu J,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Volume: 18 Issue: 6 Pages: 621-633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9 7 、 Title: Primary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redox signaling pathways in higher plant cells Author(s): Shao HB, Chu LY, Lu ZH, et al.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Volume: 4 Issue: 1 Pages: 8-14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8 8 、 Title: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physic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 Gold Author(s): Yam VWW, Cheng ECC Source: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PHYSIC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 II Book Series: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 Volume: 281 Pages: 269-309 Published: 2007 Times Cited: 8 9 、 Title: Chemoselectiv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glycerol as a biorenewable source to valuable commodity chemicals Author(s): Zhou CHC, Beltramini JN, Fan YX, et al. Source: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Volume: 37 Issue: 3 Pages: 527-549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8 10 、 Title: Advances in asymmetric organocatalytic reactions catalyzed by chiral primary amines Author(s): Peng FZ, Shao ZH Sourc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Volume: 285 Issue: 1-2 Pages: 1-13 Published: APR 18 2008 Times Cited: 7 11 、 Title: Recent advances in direct arylation via palladium-catalyzed aromatic C-H activation Author(s): Li BJ, Yang SD, Shi ZJ Source: SYNLETT Issue: 7 Pages: 949-957 Published: APR 17 2008 Times Cited: 7 12 、 Title: Advances in asymmetric organocatalytic reactions catalyzed by chiral primary amines Author(s): Peng FZ, Shao ZH Sourc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Volume: 285 Issue: 1-2 Pages: 1-13 Published: APR 18 2008 Times Cited: 7 13 、 Titl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mall-molecule ligands in the protein universe and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life and drug discovery Author(s): Ji HF, Kong DX, Shen L, et al. Source: GENOME BIOLOGY Volume: 8 Issue: 8 Article Number: R176 Published: 2007 Times Cited: 7 14 、 Title: Probing the intermediates in the MO+CH4 - M+CH3OH reactions by matrix isol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Author(s): Wang GJ, Zhou MF Source: 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 Volume: 27 Issue: 1 Pages: 1-25 Published: JAN-MAR 2008 Times Cited: 7 15 、 Title: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seven coordination polymers of zinc(II) and Cadmium(II) with 3,3',4,4'-benzophenone tetracarboxylate anion and bis(imidazole) Author(s): Li SL, Lan YQ, Ma JF, et al. Source: CRYSTAL GROWTH DESIGN Volume: 8 Issue: 2 Pages: 675-684 Published: FEB 2008 Times Cited: 7 说明:该文统计的是 2008 年被 SCI 收录的综述,包括 2007 年发表综述在 2008 年被 SCI 收录。
个人分类: 高引用论文|65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精神的多种表述
fuqisi 2008-11-29 23:52
说明 :通过关键词科学精神和论科学精神检索因特网收集资料(没有专门收集学术论文和图 书);根据个人的象回事主观标准选录;这些表述可能只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看法;按作者姓名或出 处的汉语拼音排序;20080214整理。 百度百科 :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 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 12 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 2007 年? 蔡德诚 :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2001 年? 陈佳洱 :求真、唯实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陈积芳 :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科学家的个性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2002 年 陈祖甲 : 创新、求实、协作、奉献 。 方舟子 :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 。 2004 年。 傅鹰: 求真尚证穷理达洽或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系统探索(论证)的方法。 2008 年。 高宏鹏 :尊重真实、鼓励创新、提倡争鸣、赞美成功。 2002 年。 龚育之 :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就是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 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实事求是。 2001 年。 郭曰方 郑培明: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2000 年。 郝立新: 追求认识的真理性 , 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 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价值目标。 贾湛 :公正、简单入手多元思考、证实加证伪、理性怀疑、争论与激励。 2005 年。 姜旭之 : 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精神;高瞻远瞩、超越前人的精神;宽宏大度、谦恭能达的精神;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 2007 年。 江泽民 :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2000 年。 金吾伦: 求知求真求理,求知欲和好奇心;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执着而不迷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怕失败,有理智和活跃的想象力;坚持真理,发扬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研究成果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遵守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不抄袭被人的学术成果,不武断,不专横;戒除成见,对已有理论、事实提出有依据的怀疑和批评争论;提倡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从协作获得机会求价值,与人善处,容人批评,宽容的精神;、无情的自我批评,切忌自我陶醉;运用并创造适合个人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 2001 年。 黎鸣: 不迷信(神话、传说等);实事求是,能用既有的科学知识求得解释;可以存疑,但不妨大胆提供合理的设想进行解说。 2007年 。 李大光: 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精神,民主、自由和开放性,多元化,求证和检验的精神。 2001 年。 李惠国 :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革命精神。 2001 年。 李启咏 : 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理性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善于倾听并尊重不同意见的精神,诚实谦虚、有错就改的精神,不疲倦地探索未知领域自觉化为无穷乐趣的精神。 2006 年。 李啸虎: 求实、求真、求新、求变。 2006 ?   李喜先 :求实精神、置疑精神、自由探讨精神、创新精神、谦虚精神、无偏见精神、不诉诸权威精神,以及真诚合作精神等。 李醒民: 追求真理的精神;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 2007 年。 梁启超 : 求真知识 ; 求有系统的真知识 ; 可以教人的真知识 。 1922 年。 马海涛: 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2005 年。 ; 苗华: 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005 年。 匿名 Q : 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匿名 Y :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怀疑批判、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人为本,造福人类。 匿名 Z : 追求认识的真理性 , 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 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价值目标。 2000 年? 刘建国: 客观性、探索性和无私利性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层次;理性的怀疑、创新的进取和互助的协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层次;检验的认同、善待的激励和超越自我是科学精神的高级层次。科学精神是所有人文精神的硬核。 罗长青: 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 2004 年。 默顿 :普遍性( Universalism )、公 有 性( Communism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性( OrganizedSkepticism )。 1942 年。 任宏 隽 :求真理、尚实崇尚事实、贵确讲求精确。 1916 年。 任仲平 :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试验取证的求实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 汤寿根、 庄似旭 : 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求真 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 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 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 科学精神的目的。 2003 年。 万秀华 :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和创新精神。 2003 年。 王晓勇 :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 位梦华 :坚持真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和科学家的良心。 2001 年。 席泽宗 :平等民主、求实怀疑和团队精神。 2001 年。 叶福云 :探索创新、唯实求真、崇尚理性、平等宽容、团结协作、执著敬业、无私奉献。 2003 年。 尹怀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01 年。 于光远 :求异谋同、独立思考和自由。 2001 年。 余谋昌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2004 年。 章道义、陶世龙 :实事求是;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严密的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注重实践、讲求实效。 1982 年。 周光召 :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 1996 年。 周志华 :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知难不退的精神;勤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精神;静心研学,戒急戒躁的精神;淡泊名利、苦耐清贫的精神;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修炼完美人格的精神等。 2007 年。 竺可桢 :蕲(祈)求真理 ; 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闻是非,不计利害;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志,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 1941 年。
个人分类: 科学观|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用化学软件综述(转载)
jiangxh 2008-11-3 07:06
常用化学软件综述 (转载) http://clxy.lctu.edu.cn/hxrj.htm 该文虽然图例已缺失, 版本也已陈旧, 但作为参考资料仍有一定收藏价值 计算机作为一种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文字及图形处理等文书工作,而且可以在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各个方面协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工作。本章介绍一些常用的能在PC机上使用的化学类软件,以期能帮助读者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做出有效、快速的选择。 A 化学结构式 有关化学结构式编辑的软件市面上非常之多,它们各有所长。既有商品的,亦有对教育界及家用免费的。其功能主要是描绘化合物的结构式、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工流程图、简单的实验装置图等化学常用的平面图形的绘制。常见的这类软件有:ChemDraw, ChemWindow, ISIS Draw, ChemSketch等。前两个为商业软件,有关它们的资料可以查阅各自的网站 http://www.camsoft.com/ 和 http://www.sadtlersuite.com/ ,最新版本分别为6.0和6.5。后两个对教育界及家用为免费软件,可以在它们各自的网站 http://www.mdli.com/ 和 http://www.acdlabs.com/ 上下载,最新版本分别为2.2和4.0。 ChemDraw为当前最常用的结构式编辑软件,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功能外,其ultra版本还可以预测分子的常见物理化学性质如:熔点、生成热等;对结构按IUPAC原则命名;预测质子及碳13化学位移等。 ChemWindow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光谱的结合,它的6.5 Spectroscopy 版本包括了一个约五万张13C NMR 的数据库(达250兆),因而其预测更加精确;除了根据化合物的结构预测13C NMR化学位移外,还能预测红外图谱、质谱等,更可以读入标准格式的NMR、IR、Raman、UV及色谱图。 这些程序虽然可以画出非常好的二维化学结构,但除了ChemSketch外,要表现出三维的化学结构则十分困难,必须依赖于一些专门的3D软件来实现。 B 三维结构 比较有名的化学三维结构显示与描绘软件有:Chem3D, WebLab Viewer Pro, RasWin, ChemBuilder 3D, ChemSite等,它们都能够以线图(wire frame), 球棍(ball and stick), CPK及丝带(ribbon)等模式显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其中的RasWin和WebLab Viewer的Lite版只能显示而无法编辑三维分子模型,为免费软件,RasWin可以在几乎所有的化学软件站点找到,WebLab Viewer的下载地址为 http://www.msi.com/ 。 Chem3D同ChemDraw一样,是ChemOffice的组成部分,它能很好地同ChemDraw一起协同工作,ChemDraw上画出的二维结构式可以正确地自动转换为三维结构。它的ultra版本还包括了一个很好的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程序MOPAC 97,并能与著名的从头计算程序Gaussian98连接,作为它的输入、输出界面。能够以三维的方式显示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如:分子轨道、电荷密度分布等。 WebLab Viewer的pro版本表现生物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能力比较强。可以从下图看出: C 数据处理 化学中的数据处理多种多样,对不同的数据处理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软件完成。通用型的软件如:Origin, SigmaPlot等可以根据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统计分析、付立叶变换、t-试验、线性及非线性拟合;绘制二维及三维图形如:散点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面积图、曲面图、等高线图等。Origin的最新版本为6.0,其演示版可以从 http://www.originlab.com/ 下载,SigmaPlot的最新版本为2000, 其评估版可以从 http://www.spss.com/ 下载。 由Origin生成的二维及三维图形: 核磁数据处理软件有:NUTS、MestRe-C、Gifa等,NUTS可以处理一维及二维核磁数据,其功能包括付立叶变换、相位校正、差谱、模拟谱、匀场练习等几乎所有核磁仪器操作软件的功能,安装程序不大(3M), 价格为一千美元,其演示版可以在 http://www.acornnmr.com/ 下载;MestRe-C为处理一维核磁数据的免费软件,功能完善。其最新版本为2.3,有兴趣者可以在 http://qobrue.usc.es/jsgroup/MestRe-C/MestRe-C.html 处查看有关信息即下载;Gifa可以处理一至三维核磁数据,为运行在LINUX操作系统中X-Window上的免费软件,有关信息可查看 http://www.cbs.univ?montp1.fr/GIFA/ 。 由Nuts生成的一维及二维NMR图谱:   色谱及红外、Raman等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GRAMS/32, 有关信息可查阅该公司的网页 http://www.galactic.com/ , 亦可索取免费的trial CDROM. D 文献管理 在收集参考文献过程中,文献管理程序可以帮助你整理、排列所收集的内容;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这类程序允许你直接在文字处理过程中插入参考文献,并按要求自动生成规定格式的参考文献列表。这类程序中有代表性的有:EndNote 4, Reference Manager和ProCite等,它们都能对文献进行整理,能在文字处理程序中直接插入参考文献并生成一定杂志规定格式的参考文献列表。所不同的是 EndNote 4对中文版的文字处理程序如Word的兼容性有问题,导致Word不能正常启动。其它两个程序则无此类烦恼。有关程序的演示版或测试版可以在 http://www.niles.com/ (EndNote)和 http://www.risinc.com/ (Reference Manager 9.5, ProCite 5.0)找到。 E 图谱解析 解析有机化合物的红外、核磁及质谱有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特别是复杂化合物的图谱解析更是这样。 核磁图谱的解析可以先利用ChemNMR, C13 Module for ChemWindow, gNMR等软件对目标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进行估算或作出模拟谱,用以协助对该化合物图谱的指认。ChemNMR为ChemDraw Ultra版本的一个插件,可以用来估算大多数有机物的1H、13C化学位移及用线图表示的相应图谱,C13 Module for ChemWindow为ChemWindow的一个插件,可以用来估算大多数有机物的13C化学位移,gNMR则可用来估算任何NMR活性核的化学位移,并能画出非常逼真的图谱,该软件包所带的几个工具(gSPG, gCVT)亦可用来处理一维核磁图谱数据,并能与模拟谱进行比较,有关该程序的信息及演示版可以查阅 http://www.cherwell.com/ ,二维核磁的解析可以使用Sparky程序, 特别是对复杂2D NMR的解析非常有用。IR Mentor Pro,及IR SearchMaster为专门用来辅助红外图谱解析的工具,它们能对给定的红外图谱数据自动分析与处理,或对给定的振动谱带给出可能存在的功能团,有关的演示版可以在 ftp://ftp.softshell.com/pub/ 上下载。MassSpectra Simulator为质谱模拟程序,其有关信息可以查阅以下网址 http://members.aol.com/gjlinker .此外, 在ChemWindow 6.0 Spectroscopy版本中也有丰富的质谱分析辅助工具。 F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动画、多媒体等功能协助学习一些比较抽象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这类的软件市面上非常多,不胜枚举。这里只介绍两个有关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和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工具。 CHAOS程序的出现比较早,是随一本《Organic Chemistry in Action》书一起上市的,这个短小精悍的程序可以使用逆序法自动寻找目标物的合成原料,非常好用。 前面已经介绍了ChemDraw的ultra版本包括了有机物的IUPAC命名功能,那是因为其中包括了一个Beilstein公司的AutoNom 2.0命名软件;实际上,今年该公司推出了AutoNom 4.0版,其功能更强大,除了给出IUPAC名称外,还给出CAS名称,更增加了对立体化学的支持。该软件的演示版可以在 http://www.beilstein.com/ 站点下载。 G 量子化学计算 量子化学对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解释与预测是任何其它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但对大部分的化学工作者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弄清楚量子化学计算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关心的只是其结果。与分子结构和性质的计算有关的程序逐渐成为化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WinMOPAC为著名的半经验分子轨道(AM1, PM3, MINDO, MNDO/3等)计算程序MOPAC的商业版本,同共享版相比,界面更友好,方法更多。计算出的分子轨道及电荷密度等可以用三维图形表示出来。最新版本的2000。有关信息可查阅 http://www.winmopac.com/ 站点。 PC Spartan为WaveFunction公司的产品,分为标准版、Plus版及Pro版,功能依次增加,其计算方法包括:MM2, AM1, AM1 with Solvent, PM3, 从头计算等,亦可将分子轨道及电荷密度等用三维图形表示。有关信息请查阅 http://www.winmopac.com/ 站点; 此外,该公司还有一个Titan程序,在本文的后面有所介绍。 HyperChem等功能比PC Spartan更强,包括常用的几乎所有分子力学及半经验分子轨道方法及多种基集的从头计算等,并能计算振动光谱、电子光谱、分子动态学等,所得结果可以非常漂亮的三维图形表示出来。其网站在 http://www.hyper.com/ , 可以下载测试版。 Gamess为一免费的从头计算程序,其速度快,并提供源程序。但其界面为DOS界面,必须用手工输入分子结构及计算相关的命令,比较繁琐。有关信息可查阅 http://www.msg.ameslab.gov/GAMESS/GAMESS.html 。另外,有一个专门为Gamess设计的用户界面Visualize,使得结构与命令的输入更简单,计算的结果可以三维图形方式表现出来。该软件亦为免费程序,可以在 http://www.compbio.net/ 上下载。 Gaussian在量子化学界非常有名,支持常用半经验方法、从头计算法及密度泛函理论,其用户界面不够友好。但可以在Chem3D加入CS Gaussian Client插件后简化用户的操作。其站点在 http://www.gaussianinc.com/ 。 Jaguar为Schrodinger公司给使用工作站(如SGI, HP, DEC)及LINUX操作系统的PC所设计的从头计算及密度泛函计算程序,其速度特快,用户界面一般。其站点为 http://www.schrodinger.com/ 。 Titan为设计PC Spartan的WaveFunction公司与设计Jaguar的Schrodinger公司合作的结晶,该产品支持半经验方法、从头计算法及密度泛函计算,用户界面友好。但功能相对较薄弱。 另外,由原Oxford Molecular Ltd开发,现被日本的Fujitsu公司收购的CAChe程序时专为实验化学家所设计,使用简单的量子化学程序,功能强大。但价格相对较贵。
个人分类: 数据资料|1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版学学术观点集粹
xjm173887 2008-10-24 16:04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烂嘴角到郁金香(修改)
songshuhui 2008-9-2 15:15
段玉 发表于2008-06-22 星期日 14:52 分类: 生物 | | 本文系改编于本人整理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梁国栋的《病毒于病毒性传染病》的听讲笔记,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图1 口腔溃疡 你的嘴角烂过吗?口腔、舌头上起过让你吃饭感觉到难受的泡泡吗?这是怎么回事?一定有人以一副过来人的表情告诉过你,哎呀,你上火了,多喝水!但是你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火都可以用水来治的。我们平常所谓的上火症状一部分是由于维生素 C 缺乏的牙龈出血、 维生素 B 2 缺乏 导致的口角炎在作怪,更多更严重的情况,则是病毒这个幕后黑手导致的细胞不定项爆破溃疡(图1)。 病毒是一种亦生亦物的还未明确划定归属的东西。你不能说它是生物,也不能说它是物体,所以我在这里就随便的叫它东西(这个词倒是生物和非生物都可用到 -_-!! )吧。人们最初将这种可以通过一种网眼极小膜的东西叫做滤过性病毒,这个过程就像施工工地筛细沙用的筛子。而那些落在网眼之后不能透过的小石子,相对于落下去的细沙我们比作病毒的话,则是我们已经熟知的细菌。大多数病毒的大小都在 100nm 左右,相比于中学生物实验室中的光学显微镜就能看到的细菌来说,病毒则需要通过研究院级别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让我们一睹芳容。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人类已经踏遍了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甚至在嫦娥家里也留下了脚印,但是现在我们却连脚下可能存在的病毒(现在就低下头看看脚底下)都未必清楚的了解。 图2 病毒结构 病毒如此之小,就不可能发展出太过复杂的结构(图2)。从外形看,病毒主要有三种类型:弹状(比如狂犬病毒)、砖状(比如天花)、球状(爱滋病毒)。简单的蛋白质外壳中是病毒的核心杀手锏核酸,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遗传物质。因为病毒增加同种数量的方式和我们已知的,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方式差别很大,个性十足。所以它根本不屑于发展中规中矩的遗传物质 DNA ,很多病毒的核酸是单链正向 RNA ,单链负向 RNA 如此的民主气氛更是让病毒的变形游刃有余,同时,也是我们人类谈病毒色变的主要原因。几年前的非典、禽流感,几十年前的艾滋病,几百年前的天花、鼠疫,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流感,致病病毒摇身一变就可能会威胁到全人类! 病毒的基本特征是进行严格的寄生生活,但依照我们上面提到的病毒的特性,它不能叫做寄生虫(比如细菌),而应该叫做寄生物。寄生的过程中,病毒会干掉寄主细胞,利用寄主细胞中的原材料来合成新的新个体,达到数量增多的目的,继而继续侵染更多的细胞,产生更多的新个体,直到将宿主置于死地。这个过程,病毒才不考虑什么杀鸡取卵,什么羊毛处在羊身上呢。宿主的灭亡导致了寄生在其上的病毒也无地栖身。但是没关系,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像无机物那样成为结晶体,等到山花烂漫时,人家仍在细胞丛中笑病毒就是这样狠! 病毒这样厉害,我们有什么办法吗?生物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可以产生两种免疫细胞: T 细胞和 B 细胞。这两类细胞在人体组织间巡逻,发现情况不对头的细胞,比如正在被病毒侵染的细胞,或者发现陌生的面孔,比如外来的病毒,就会发挥自己的吞噬能力将其消灭。达到抵抗病毒的目的。锻炼身体可以让自己细胞活性增强,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的目的。 1985 年的 6 月 4 日 这一天,一个病入膏肓的美籍阿根廷病人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 6 月 6 日 死亡。经确诊为中国大陆发现的第一例 HIV 阳性艾滋病! 1990 年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了第一例华人艾滋病患者。 3 月份卫生部公布了 2008 年 2 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中艾滋病为报告死亡数病种之首。和前面提到侵染普通机体细胞的病毒不一样, HIV 病毒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擒贼先擒王,上来就把咱有生力量消灭了,后面只有靠烧美金用鸡尾酒疗法不断支援着和病毒做斗争了。花不起钱买这种混合有多种抗体药品的,就像一盘象棋的黑方将红方只杀剩了的帅任何一个小卒小马都能玩弄它于鼓掌之上。艾滋病患者晚期都是患各种传染病死掉的,因为免疫系统全无,就像一个玻璃人,别人打个喷嚏就会感染上病毒或者细菌,侵染到哪里哪里溃烂,所以艾滋病人都是间接死于HIV病毒,而直接死于其他病菌感染。。 病毒体型小,结构简单,危害却如此之大。出于人类天然的好奇心,就想要了解病毒是如何构成的。据资料显示: 2002 年纽约石溪分校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是导致小儿麻痹的病毒),日本东京大学人工合成了埃博拉病毒(就是出血热的元凶)。 2004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们合成了 1918 年流行于西班牙的流感病毒,那次流感病毒导致的大流感导致了千万人的死亡,其中有一个人在患病后辗转来到了阿拉斯加的荒野,葬身在皑皑白雪之下。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们从这具近百年的尸体上获得了仍然具有活性的流感病毒,并最终成功的进行了合成。由此,病毒亦生亦物的特点可见一斑。 曾经读过一本科幻小说中就提到人类被自己合成的病毒给灭绝了,这在现在看来绝对不是耸人听闻。如果一旦出现一种能在人类研制出相应疫苗之前就足够快的感染并杀死人类的话,那么电影《我是传奇》、《生化危机》等电影中的镜头就会成为现实。 有同学说了,病毒这么可怕,人类为什么还要合成它呢?历史老师告诉过你们一句话还记得吗?师夷长技以制夷。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还记得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天花病毒经过人类的努力终于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现在美国、俄罗斯的 P4 实验室(高级实验室,我国还没有)中,任然存在着活性的病毒。朋友们,也不必那么杞人忧天,病毒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比如,郁金香原产于土耳其,花色单调, 1551 年从伊斯坦布尔传到荷兰的一批郁金香受到了病毒感染,让这后来的国花变得像病西施一样,更显得魅惑妖娆(图3)。 图3 品种多样的郁金香 标签: 口腔溃疡 , 病毒 , 综述 , 郁金香
个人分类: 生物|1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震救灾中的10大科学技术
suqing1961 2008-6-4 23:24
本文将发表在2008年第11期《科技导报》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恢复灾区通讯、勘察和评估震区灾情、打通运输通道、搜救遇难者生命、拆除灾区危房、医治灾民心理创伤 、监控灾情发展和余震、运送救灾物质和伤员等工作中,许多高新技术及其相应的产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重要作 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野战医院、搜救犬、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搜救工具、爆破技术、心理危机干 预等10 项科学技术及其相应的科技产品,并简要评估了其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作用。 0 引言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紧急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响应,调动全社会力量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恢复灾区通讯、勘察和评估震区 灾情、打通运输通道、搜救遇难者生命、拆除灾区危房、医治灾民心理创伤、监控灾情发展和余震、运送救灾物质和伤员等工作中,高新技术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野战 医院、搜救犬、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搜救工具、爆破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等10项科学技术及其相应的科技产品,并简要评介了其在抗震救 灾中所发挥的作用。 1 抗震救灾中的10大高新技术 1.1 海事卫星电话   国际海事卫星电话(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Telephone Service)指的是通过国际海事卫星接通的船与岸、船与船之间的电 话业务,主要用于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和传真。海事卫星电话通过国际公用电话网和海事卫星网 连通实现,其中海事卫星网路由海事卫星、海事卫星地球站、船站以及终端设备组成,而海事卫星则覆盖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区和西 区。   海事卫星电话由于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只需要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海事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海事 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即可完成通讯业务;因此,汶川地震发生后,那些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的常规通信设施 遭到破坏失去通信功能后,海事卫星电话仍然能正常发挥作用。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所有通讯联络一度全部中断,5月13日1:15,汶川县委 书记王斌就是通过当地林业部门为森林防火配备的海事卫星电话向阿坝州政府报告的汶川灾情。自此,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次知道了汶川县城 的真实受灾情况,恢复了与外界隔绝11小时的汶川的联系,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5月13日23时15分,最先抵达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也是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的汶川受灾情况 。5月 14日,在茂县与外界的通信、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5名空降兵先遣队员携带2部海事卫星电话,在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发回了茂县的 第一份灾情报告,并每隔半小时向指挥部报告最新救援进展和灾情,为随后的救灾物资大空投指引目标。之后的许多天,来自灾区的新闻文字 稿、图片、视频均是通过海事卫星设备传出来的。抗震救灾人员之间互相联系、与外界联系和与震中联系,均使用的是海事卫星设备。 1.2 卫星导航设备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随即安排了3颗高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对准灾区,获取卫星影像,同时调集飞机赴灾区进行航空摄影,科技 专家利用卫星遥感、遥测等技术手段,不断将分析报告和建议上报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为科学研判汶川大地震灾情提供了支 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也积极协调中外卫星资源,首先安排中国卫星密集地对地震灾区进行成像,并调集过去卫星对灾区成像的图片,加强 灾情监测与评估。在充分利用国内卫星资源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在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按照《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启动相应国际减 灾合作机制,提请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印度、欧空局等11个主要航天机构的20颗卫星为中国提供灾区图片。5月13日14:00,日本 航天局于向我国提供了由其ALOS遥感卫星拍摄到的受灾地区雷达卫星遥感图片,成为震后通过国际合作首次获得的灾区大尺度卫星遥感图片 。5月16日,美国宣布将向中国提供四川震区的卫星照片,包括损毁的水库、道路及桥梁的卫星图。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地面关键设备,它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1 000多台 北斗一号用户机及时配发给救援部队,在灾区通信不畅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了救援部队各点位之间、点位与北京之间的定位与联络,使一 线救援部队能及时将灾情和准确位置发送到各级指挥部,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解救被困群众提供了重要信息 。为搜救5月 31日下午在执行救灾任务时失事的一架米171直升机,部队给搜救小分队也都配备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空军派出侦察飞机在直升机 失事地域拍摄遥感照片 。 1.3 生命探测仪   生命探测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仪器,具有体积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性能优越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遇难者救援活动 之中。汶川地震发生后,专业救援队使用生命探测仪为挽救大量被掩埋在废墟底下的生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生命探测仪按其探测传感器原理可 分为光学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声纳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类型。   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原理进行成像生命探测的仪器。仪器的主体为一柔韧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3600旋转;蛇皮管前端有一 细小的光学探头,可深入到极微小的缝隙中探测,将接收到的光学图像信息传送给救援队员的观察器上。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该探测仪具有夜视功能,通过探测遇难者身体发出的红外热辐射,帮助救援人员确定遇难者的被埋位置和大致轮廓。   声纳生命探测仪:这种仪器装有振动传感器,可根据遇难者发出的呼救、敲击声,甚至微弱的心跳颤动,以此判断废墟下是否有存活的遇 难人员。   雷达生命探测仪:该探测仪能在7 m半径、750角的范围内探测到废墟中被困人员呼吸时的动态数据信号,直接锁定被困人员有无生命迹象 以及所在大概位置。    5月15日凌晨,厦门消防救援队到达灾情严重的青川县城,利用生命探测仪在3个倒塌废墟里发现4名幸存者。5月16日,日本政府派遣的第 一支救援队携带包括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在内的救灾设备达到汶川地震灾区 ;同日,海军陆战队第一梯队官兵到达绵竹县汉旺镇进行 抢险救援,并在搜救中使用了生命探测仪。     1.4 野战医院   野战医院实际上就是可移动的医院,主要用于战时在战场上紧急救治伤员,也可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伤员的临时救治。它一般由 军用帐篷和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手术台等组成,同样设有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药房,以及放射科、检验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月16日,张弘扬成为南京军区野战医院里出生的第一名新生儿。据了解,截至5月20日,已有18名新生儿在这个救灾野战医院出生。5月23 日,由德国提供的一所拥有120个床位、可面向25万人口的野战医院抵达成都,并将运往地震灾区服务 。5月27日,15岁的灾民黄奕被安排到 设在都江堰市的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在这里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1.5 搜救犬   搜救犬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百万倍,其听力是人的大约18倍,它不仅视野广阔,还有在光线微弱条件下视物的能力,是国际上普遍 认为搜救效果最好的搜救设备。经验表明,用人工需要30 60 min才能完成的搜救任务,搜救犬只需5 10 min就能完成。通常认为, 在某一地点,如果连续用两条搜救犬都未发现幸存者,则100%可以认为该地区不会有幸存者。2001年4月27日,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随后成立了搜救犬分队,分队13只德国牧羊犬、加拿大拉布拉多犬和比利时牧羊犬成为中 国第一批搜救犬。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5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配备了几十条搜救犬,为搜救遇难人员发挥 了重要的攻坚作用。截至5月15日,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在都江堰废墟中抢救出的38名幸存者,全部是由搜救犬定位后救出的,其中8名被埋在深 层的幸存者是由搜救犬率先发现的 。 1.6 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它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通 过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航空遥感(Aerial?Remote?Sensing)又称机载遥感,是指利 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器械作为传感器运载工具实施空中遥感探测的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科技工作者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给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 供了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进而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措施做出了贡献。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 m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 片。之后,航空遥感飞机又成为监测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5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架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30多位科研和飞行人员完成了2个架次共8个小时 的雷达航空作业。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当夜既送达北京,相关科研人员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 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为国家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   截至5月15日22时,海军某飞行团飞行员驾驶遥感飞机在四川地震灾区上空累计飞行33小时,成功完成对灾区的遥感探测任务,对400 km2 的灾区实施了精确拍摄,提供了多达2 800 G的数据信息。   5月16日早7时55分,国家测绘局派遣的中飞四维公司机组对都江堰、汶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的河谷居民地实施了航空摄影,航摄面积 约2 200 km2,成功获得了该地区的地面分辨率为0.35 m的彩色航片200张。在对获得的航空摄影照片及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国家测绘局制作 了灾区真彩色影像图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产品,可提交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使用。   遥感技术还被开始应用于地震预测预报和余震监测等方面 。 1.7直升机 直升机是一种重要的空中运输系统,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3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其突出的特点是 可以做低空、低速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以及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它不仅在军用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等方 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在民用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等方面得到大量使用。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使用最为广泛、给公众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是米-171直升机和米-26直升机。统计显示,这次抗震救灾期间,全军 及民航系统共出动直升机99架,其中民用直升机30架,而其中又以米-171机型最多,其次为黑鹰、直八、超级美洲豹等机型 。5月1日在汶 川县映秀镇附近执行救灾飞行任务失事的直升机就是米-171机型 。该机组人员自参与抗震救灾以来,在复杂地理、恶劣气象环境条件下抢 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共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 t,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运受灾群众234名。机长邱光华所在成都军区陆航某 团,创造了这次抗震救灾5项第一: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 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   汶川地震造成至少千处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大量堰塞湖 ,对湖泊下流居民构成了严重威胁,急需疏流排险,以防溃坝。由于 唐家山堰塞湖等处道路险峻,大型挖掘机无法通过公路运送到堰塞湖作业地段,因而大型米-26直升机派上了大用场。   5月25日,由俄罗斯支援中国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抵四川德阳市广汉机场,用于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任务 。6月2日,米 -26直升机从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吊运抢险物资设备至北川擂鼓镇工作结束。正是有了米―26直升机,近20 t重的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等重 型装备和大量油料才得以顺利运上坝顶,抢险施工才得以全面展开。 1.8 救援工具 灵巧、高效、实用的高科技救援工具在快速打通通往灾区的道路,协调指挥抗震救灾现场,挽救被废墟掩埋的生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液压钻岩机:这是一种以高压油为介质的强力钻岩设备,可用于巷道掘进、旧建筑物拆除、抢险救灾工作中,每分钟 掘进1 m,具有体积 小、重量轻、钻速快、振动小、操作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这次抗震抢险救灾中的最佳使用机械。   液压劈裂机:这是目前国内研制开发的新型高科技救援产品,可以起到逢山开山、遇石劈石的作用。该机械操作方便,简单实用,安全高 速,可以预先精确确定分裂方向,数秒钟即可完成分裂过程,并且可连续无间断地工作,非常适合无干扰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是替代手工解 体物体的最理想的抢险救灾产品。   小气垫:小气垫采用新型高强度芳族聚酰胺材料制成,非常坚韧,通常只有枕头大小;只要有5 cm的缝隙就能把它塞进去,然后用气瓶把 气垫里的气压加到8个大气压,鼓起来的垫子就能顶起数十吨的楼板。   液压钳:在钢筋交错的灾区废墟现场,这种液压钳的体积并不大,但是通过应用液压原理,它却能把粗硬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 赢得宝贵的时间。 1.9 爆破技术   爆破技术是利用炸药爆炸的能量破坏某种物体的原结构,以实现不同工程目的所采取的药包布置和起爆方法的一种工程技术。根据各种工 程目的和要求,通过采取不同的药包布置形式和起爆方法,在传统的炮孔法、药室法和裸露药包法3种爆破方法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又创造了 许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爆破技术,如,微差爆破(又称毫秒爆破)、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定向爆破、控制爆破、水下爆破、地下爆破等。   运用技术排险,实施科学救援,成为汶川地震工程兵部队抗震救灾的一大突出亮点。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爆破专家在都江堰、绵竹等地 ,通过实施爆破技术,拆除了震区大量危楼、危塔,指导工兵分队对嘉陵江堰塞湖实施了爆破排险,10次爆破作业就清除了河道障碍物50 000 m3,保证了宝渝铁路交通运输安全。此后,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的20名爆破专家又奋战在老鹰岩堰塞湖和水库、厂矿、城镇等多 个任务区,担负危桥危坝排险、危险品设施拆除等技术指导和施工作业任务 。5月下旬,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对所负责的堰塞湖坝实施爆破排 险,共通过爆破排除200万m3的洪水 。6月1日,四川各地灾区的危房开始陆续实施爆破拆除 。 1.10 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 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 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了它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队通过走访、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调查手段,发现将近48%的灾区群众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3.39%的灾区 群众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有至亲丧失的占42.86%,高于整个走访人群的发病率。深入灾区后,该医院的第一批心理医疗专家对灾区群众心 理进行了5 000余人次治疗,经医疗队精心治疗后,约50%被干预者的睡眠、情绪、认知、意志活动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提 高,情绪较前平稳,活动较前主动、积极 。   针对灾区民众震后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建议,汶川地震后国家应设立心理干预机制 。 2 总结   与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相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科学技术成果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尽快恢复抗震救 灾指挥部与震区尤其是震中灾区的通讯联系,尽可能多地挽救废墟中掩埋的遇难者,监测余震、抢险排险等,起到了传统器械所无法达到的作 用。   作为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国家,今后我国应有针对性地着力研究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专用抢险、救灾、救援等器械,大力发展与此相关 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以便在灾害降临时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张国. 汶川县委书记:震中三镇两万多人至今无一点信息 . 中国青年报,2008-05-13. 史照栋,李凌志,温常青. 最先到达汶川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小分队 . 新华社,2008-05-16. 黄全权,李华颖. 日本航天局为中国提供灾区卫星图片 . 新华网, . 王握文.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军网, . 曹智,杨彪. 失事直升机搜救部队配备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 . 解放军报,2008-06-03. 徐静波.日本国际救助队携最先进生命探测仪赶赴灾区 . 第一财经日报,2008-05-16. 徐元锋.探访野战医院 .人民日报,2008-06-03. 陈辉,刘永华. 搜索犬在搜救地震幸存者中发挥迅速准确特有作用 . 新华社,2008-05-15. 赵永新. 中科院遥感飞机14日夜传回首批灾情监测数据 .人民网, . 黄永明. 邓明德:地震预报的遥感探索 . 科技导报,2007, 26(10):25. Huang Yongming.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25. 吴立新,刘善军,陈云浩,等. 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 . 科技导报,2007, 26(10):32-36. Wu Lixin, Liu Shanjun, Chen Yunhao, et al.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32-36. 马未宇. 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 . 科技导报,2007, 26(10):37-39. Ma Weiyu.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37-39. 赵斌. 部分参与汶川地震救灾直升机介绍 .新京报,2008-06-03. 冯昌勇,余晓洁.未发现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失事飞机及机上人员 .新华网, . 朱会伦. 失事直升机仍未找到 . 科技日报, . 陈顒.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 . 科技导报,2007, 26(10):3.   Chen Yong.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3. 贾远琨.俄罗斯援助的米-26直升机抵四川 .新华网, . 刘逢安,周金鑫.解放军工程兵部队运用技术排险实施科学救援 .中国新闻网, . 刘昕. 武警部队对堰塞湖坝爆破排除200万立方米洪水 .解放军报,2008-05-26. 胥金章,崔西强.四川灾区危房开始实施爆破拆除 .新华网, . 梅智敏.近半灾民存在心理障碍,跟踪观察将达3到5年 .南方日报,2006-06-03. 李涛.专家:汶川地震后国家应设立心理干预机制 .中国青年报,2006-05-28.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88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suqing1961 2008-5-18 21:15
本文发表在2008年第8期《科技导报》 0 引言   能源问题是制约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并成为广大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 。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23.7亿t标煤,消费量26.5亿t标煤,二者均居世界第二 。鉴于化石能源逐步开始耗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自21世纪开始,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的进程已经起步。我国有专家强调 ,21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战略必须走减小化石能源用量、增大核能与可再生能源份额的发展路径,积极构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而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相应的技术问题探讨,使得这些可再生能源逐渐走向市场,正向人们展示美好的能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根据文献 内容,结合《科技导报》等科技期刊近3年来发表的有关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当前受关注的有关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1 太阳能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太阳能是通过太阳内部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经向宇宙空间源源不断辐射而到达地球表面并被人类所捕获的能量。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是人类可以利用最为丰富的、分布广泛的、且可再生的能源相对于人类的有限生存时间而言,它在地球上的开发、利用基本上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它又是一种对环境和生态均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洁净能源。而要想有效地利用好太阳能,就必须解决太阳能的采集、转换、储存、输运等4个基本技术问题。   作为有望在未来社会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太阳能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太阳电池技术。前者主要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太阳能制冷降温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建筑物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后者主要包括太阳级硅材料制造和产业技术、商业化光伏发电技术、边远地区光伏发电实用技术等 。   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太阳能转换手段就是光热利用,光热利用也是未来太阳能低成本、规模化应用的最重要的领域。然而,在这一领域,目前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还只有太阳能热水器,而其中中国对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又居世界的首位2006年我国共有3 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热水器保有量一直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50%以上 。在其他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为重要能源的场合,如采暖、空调、海水淡化、养殖、发电、制氢以及生物质燃料及其他形式能源转换方面,太阳能的应用还做得远远不够。关键的问题是缺乏能够使太阳能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实现高效化、经济化的方法、设备和系统形式。因此,研究解决围绕太阳能转换利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系统中的有关基础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将有助于推进太阳能高效化、低成本、规模化应用,为发展和丰富太阳能转换利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   文献 认为,太阳能光热转换利用领域今后发展的目标主要有:① 针对太阳能规模化利用所需要解决的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的各个环节,以工程热物理和能源利用学科为基础,以材料科学、化学化工、建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为动力,以太阳能大规模、低成本、高效化应用为目标,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换利用效率;②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太阳能转换利用研究体系,尤其是将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热化学、热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贯穿到太阳能转化利用现象的分析之中,以解决太阳辐射-热能、太阳辐射-电能、太阳能-化学能、太阳辐射-制冷效应等转换中所涉及的热力学问题,以及能量转换、储存、传递等过程的经济化与高效化问题,为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提高太阳能利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参加第18期双清论坛的专家学者建议 ,以及《科技导报》近3年有关太阳能问题论文的有关研究成果 ,有关太阳能光热利用领域的基础研究方向和技术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太阳辐射热力学和资源评估。该方向将重点研究太阳能资源的评估、测量方法,包括对总辐射、直射辐射、散射辐射资源条件的准确分析,对我国不同地区太阳能资源条件的准确定位,确定太阳能资源条件与太阳能能量转换利用方式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辐射热力学和几何光学等角度出发,结合合适的能量转换方式,研究高效、低成本捕获太阳辐射并转换为热能以及分频、分质利用太阳能的最优途径。   2) 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发电领域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 高温太阳能集热器与热力机的匹配耦合问题、可靠性问题及热机循环工质的筛选;② 基于太阳能的热电转换高效动力循环研究;③ 各类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性能优化和动态特性研究;④ 高温工质(如熔融盐)的传热规律研究;⑤ 腔体吸热器中的复杂辐射换热;⑥ 太阳池发电技术的使用条件、可行性研究等;⑦ 为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而开展的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热电转换材料热力学问题,以及热电-光电转换综合利用研究;⑧ 在太阳能热发电中用于能量吸收、输运和储存介质的新一代热流体的热物理性能,以及先进的热存储技术研究。   3) 太阳能中高温集热。该方向主要是研究太阳能中高温集热转换技术,如适合中高温集热的选择性涂层材料及其表面辐射换热特性,新型中高温吸收器部件传热强化机理及结构,纳米材料用于太阳能集热转换强化辐射吸收机理,太阳光学器件的热效应抑制方法,聚能装置接收端辐射能量分布优化等;研究目标是为不同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提供能量源泉,重点是能够用于高效太阳能空调、热化学和热发电过程的聚焦太阳能集热技术研究等。   4)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各类建筑物是利用太阳能的良好载体,通过充分、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实现大幅的建筑节能。建筑物利用太阳能包括采暖、采光、热水、空调、强化自然通风、电力供应,以及利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以改善室内环境并进行水质净化等方面。目前需要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攻关,研究建筑物各个方面综合利用太阳能的最优形式和最佳方式等,解决近室温太阳能集热和高效利用以及与建筑物室内环境的耦合问题,开展建筑节能热舒适性反问题设计原理和相应建筑节能材料热性能确定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5)太阳能供热与采暖。民用建筑和工业加热领域的供热与采暖,是太阳能规模化应用的最重要领域。该领域重点需要解决大规模太阳能阵列复杂辐射、对流和传导耦合传热问题,以低热损、低成本为目标,建立太阳能集热-用能环节最优耦合匹配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不断解决太阳能光热转换规模化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等。   6)太阳能制冷与热泵。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季节匹配性好的特点,结合太阳能规模化利用的趋势,应重点研究:① 中低温位热能驱动的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特别是能与常规太阳能集热器结合使用的制冷系统;② 从能源结构多元化角度出发,研究有辅助能源的各类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以太阳能利用分数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太阳辐射的波动性,解决不同能源结构之间的耦合匹配问题;③ 系统的动态稳态特性与传递过程强化研究等;④ 太阳能热泵中的两相流动传热及系统优化研究。   7) 太阳能能源材料的热物性。如,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混合熔盐的制备与物性研究,用于发电循环的循环工质、高温高热流气体传热特性研究,选择性涂层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高效储能材料的蓄能特性研究,小温差能量蓄存、转移机理研究,用于太阳能集热转换的多孔介质辐射对流导热复合的传热特性研究,以及其他太阳能材料的热效应研究等。   8) 太阳能热化学转化及其他热物理问题。太阳能热化学转化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太阳能热解制氢以及热解制合成气,重点需要研究解决太阳能光解热解转换过程中的热物理问题等。太阳能转换、利用过程中的其他热物理问题包括:能量系统中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的耦合匹配、多能互补问题,基于太阳能利用分数最大化的热力学和能量利用系统优化问题等。   9)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发展速度惊人,引起世界瞩目:2006年,生产光伏电池369 MW,生产能力1 200MW,位居世界第三 。进一步发展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应着重解决:① 制约光伏电池产业发展的多晶硅材料及其技术研究 ;② 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 ;③ 可用于风能、太阳能发电的蓄能、电网调峰、用电大户自备电源的大规模蓄电技术液流蓄电池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等等。   10)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包括:太阳能光解水研究,太阳能热解水研究,生物质制氢的基础理论研究,大规模高效、低成本制氢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    2 生物质能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书》定义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作为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通常包括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等,具有燃烧容易、污染少、灰分较低、热值及热效率低、体积大且不易运输等特点。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地球上每年生长的生物质总量约为 1 400-1 800 亿t(干重),其含有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因而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   目前,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美国2000年通过了《生物质研发法案》,2002年制订了《生物质技术路线图》,计划2020年使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基产品较2000年增加10倍,达到全国能源总消费量的25%(2050年达到50%),每年减少碳排放量1亿 t。欧盟提出,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世界经合组织(OCED)在2004年9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各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生物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减小它与传统原油及天然气产品的价格差距,以最终达到替代的结果。 截止2006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为220万kW,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0.35%,约占全世界生物质发电装机总容量的4%左右 。由于生物质能的利用受资源分散、能量密度低、转化效率低等条件的制约,因此,生物质能的利用必须综合考虑中国国情,进行多种途径的利用,在技术上多途径并进,除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直接氧化燃烧和供热发电技术、压缩成型技术、热化学转换技术(气化法、热分解法、液化法和生化法)、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生物质能气化、以及集中供气发电技术和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系统外 ,还应力争在下述关键性的基础科学问题上获得突破,为我国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1)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的化学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高能量密度物种的筛选、热化学转化、多学科交叉,C、H、O、N 循环规律以及生态环境受影响的程度等;生物质超分子结构表征,生物质生化转化过程、生物质利用中的催化问题,生物质大分子在物化作用下的构象调变机理,生物质分子热分解、酸水解、生物分解等分解机理及其选择性调控规律,生物质解构产物品位提升中的生化、催化等过程的反应规律。   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的化学本质是深度脱氧。有关专家指出 ,应该重视利用产油微生物转化生物质、转化水解混合糖获取微生物油脂和生物柴油的方法。水解产物混合液(包含已糖和戊糖)经产油微生物转化为微生物油脂为生物柴油,具有较明显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和全糖转化优势。通过对生物质-水解-碳水化合物-微生物-生物油脂过程的研究,加强对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使之从碳氢化合物经济到碳水化合物经济过渡。   目前,生物质气化多采用部分氧化的工艺,气体热值较低 ( 10MJ / m3 ) ,氢气含量较低,不适合合成液体燃料。如果借鉴炼油工业重油流化催化裂化工艺(FCC ),在裂化反应器中将生物质催化分解成高热值(16MJ / m3以上)、高H/C比的合成气,产生的焦炭及重焦油在再生反应器中燃烧,一方面为裂化反应供热,另一方面使催化剂再生,并使产生的 C02 可以集中脱除,以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其中的科学问题包括:新型生物质催化裂解反应器设计及工艺研究,催化裂解反应机理及控制手段,再生反应器燃烧反应机理研究,催化裂解气化工艺中裂解系统与焦炭燃烧系统的平衡操作与控制。   此外,生物质能的利用还应包含诸如造纸废弃的木质素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燃料油木本原料利用和微藻利用,以及生物质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转化中副产品 CO2的利用等问题 。   2)生物质能热利用。生物质挥发分含量极高,固定碳的比例较低,活化能比较低,着火性能好,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高,其综合燃烧性能好,燃烧比较剧烈,燃尽时间较短。目前,生物质燃烧锅炉基本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烧适应性好、效率高、负荷调节范围宽、操作简单、具有可再生、NOx 排放低、不增加CO2排放等优点。但与煤相比,生物质能又具有能量密度低(产量 500kg/亩、发热量 16 MJ/kg、堆积密度 50-300 kg /m3)、灰熔点低等缺点。因此,开展大规模生物质热利用将遇到收集困难(受经济运输半径和季节的限制)、炉壁灰渣熔融沉积和腐蚀、床层聚团等问题,而生物质与煤作为混合燃料进行热利用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大型燃煤电厂已开始试行将生物质与矿物燃料联合燃烧,而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则有:① 生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煤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K、Na、Cl、O的含量明显高于煤中的含量,将影响燃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参数,因此,应研究生物质/煤在高温下反应的协同互补、抑制效应机理;② 生物质密度低,颗粒呈不规则纤维状,在燃烧过程中,这些颗粒将单独或与煤一起输送到炉膛中燃烧。因此,应研究多密度、复杂形状、超宽筛分气固两相体系,尤其是在流化床内的流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反应过程的影响;③ 生物质燃烧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K、Na、Cl、S逸出后,经过反应、冷凝、成核生成可吸入颗粒物,或直接冷凝在受热面上形成积灰,进而对受热面造成腐蚀。因此,应研究非平衡系统中气固转化及其在界面上的物理化学过程;④ 有关单纯生物质或煤的热解/气化/燃烧等热利用过程已有较多研究,而生物质/煤混合燃料的高效洁净转化研究则相对较少这需要考虑生物质与煤组成成分的不同。混合燃料热利用过程不是两者单独效果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出现所谓的协同效应,因此,也需要研究生物质/煤混合燃料的高效洁净转化问题。   3)生物质微生物能源转化。微生物能源转化技术是生物质转化成有用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主要包括微生物厌氧发酵技术(产生乙醇、甲烷等燃料物质)和微生物制氢技术两种方式。微生物厌氧发酵技术是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利用厌氧菌生理代谢将生物质分解产生乙醇、甲醇或甲烷等目的产物,它主要包括液体燃料发酵生产技术和沼气发酵生产技术两种。微生物法制氢方式主要包括:① 发酵型细菌产氢,即直接把有机底物转化为 H2和CO2;② 微藻光合生物制氢,将水分解成H2和O2;③ 厌氧光合产氢,在光能驱动下光合微生物通过消耗有机物产生氢气;④ 将厌氧光合细菌产氢与发酵型细菌产氢结合起来,能充分利用发酵型细菌产生的有机酸,有效地提高产氢率并降低污染物COD。   微生物能源转化技术中的热物理问题研究涉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学、物理化学和化学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中生化反应器内流动和热质传输特性以及高效菌群构建对提高生化反应器的性能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关专家建议 ,应开展微生物能源转化过程中微观热质传递、生物代谢途径与规律、高效产氢菌群构建和分子生态学诊断、能量和物质转换机理及规律研究;开展生化反应器内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过程耦合机理、多相流动、热质传输规律以及含生化反应的复杂结构材料内多元多相流动与传输特性的研究。   有关专家认为 ,生物质能利用领域近期应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高效气化器基础以及气化发电的基础研究;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的机理性研究;高效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及基础研究;生物质催化液化和超临界液化研究;生物质燃气和燃油的精制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生物制氢过程生化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相关热物理问题研究;高效厌氧消化反应器生化反应动力学及相关热物理问题研究;生物质酸水解及水解产物制取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机理性研究;生物质解构复杂产物品位提升中的生化过程的反应规律研究;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 ,等等。    3 风能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然十分可观: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 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 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多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但是,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的开发利用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发展中的行之有效的绿色能源形式,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截至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为260万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42%,发电装机规模已从2004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发展速度已位居世界第2位 ;201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还将从2007年的605万kW增长至2 000万kW 。   风能利用的最大难题是风速与风向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对于这种强随机性的气动系统,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的风能开发利用研究一方面要针对我国的战略需求,着重解决我国特有气象条件、地理条件下的风力机设计、运行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放眼全球,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研究解决风电系统所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据估计,我国陆地上的风能储量为2.53亿kW,近海的风能储量为7.5亿kW。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了在本世纪的能源利用中,风能利用将越来越重要。在如此大的风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人们在关注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时,也应十分重视对小型风能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多数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热发电、地热及潮汐发电等)具有容量小、分散、功率不稳定等特点,直接接入大型电力系统时可能导致系统运行方式的波动,甚至影响系统的稳定。因此,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将单一种类或者两种以上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与各种储能装置(超级电容、飞轮、蓄电池等)、控制保护装置以及用电负荷等组合,形成分布式电力系统或者微电网系统。   风能利用涉及气象学、地理学、力学、叶轮机械、电力系统等方面的交叉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为我国未来风能的开发利用在基础层面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有可能在多学科交叉方面形成新的生长点。文献 综述认为,有关风能利用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风场紊流模型研究。研究可以正确反映紊流时空结构的风场紊流模型和分析方法,紊流风场对风力机疲劳载荷和极端载荷分析的作用和影响,得到超大风速、强紊流度下的风力机非定常随机过程的分析方法。   2)动态空气动力学研究。研究紊流风场作用下动态过程分析采用的动态气动模型,确定动态气动模型在叶素动量理论体系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动态尾流模型对速度诱导因子变化率的作用;研究用动态失速模型计算气动阻尼的分析方法,得到应用动态气动模型分析风力机动态过程的方法和工具。   3)风力机专用翼型的气动性能研究。研究发展翼型气动数据测试技术,得到任意形状翼型的气动实测数据;建立能适应大攻角的粘性流体N- S方程翼型分析计算模型;研究翼型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设计适用于风力机全工况的新翼型系列并计算其气动性能数据。   4)叶片气动优化设计研究。建立能满足风力机叶片气动、结构和稳定性要求的多目标优化方法;通过对翼型、相对厚度、弦长、扭角等外形参数沿展向的分布特性进行优化计算,得到满足气动最优的设计方法;考虑结构和制造的工艺性要求,在保证气动性能指标的前提下,研究叶片气动外形的修正方法。   4)分布式电力系统或微电网系统研究。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① 各种主要的分布式发电技术的特性和建模;② 分布式电力系统的分析理论、方法和工具;③ 分布式电力系统的典型结构和运行方式(不同应用场合的典型的组合形式);④ 分布式电力系统的控制和保护技术(接入主系统或独立运行);⑤ 分布式电力系统所涉及的经济性和政策性问题,等等。   文献 指出,关于风能的利用问题,近期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有:叶轮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建模及先进数值模拟方法;风电机组柔性多体模拟方法;风电机组动态载荷、结构强度和气动弹性分析理论;大型风力机叶片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风电系统中流动发声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大型风电机组发电机结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功率变换器及控制理论与方法;超低速直驱新型风力发电机;变风速工况下的电功率控制与能量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电力系统与传统大电力系统的协调,等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 杜祥琬. 物理学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科技导报,2006,24(6):1. 严陆光. 关于21世纪上半叶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发展战略 .科技导报,2007,25  (8):1. 陈学俊. 应高度重视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导报,2007,25(2):1. 石元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生物质产业 .科技导报,2005,23(5):1. 宋建新,吴华峰,胡卫,等. 巴州太阳能资源状况研究 .科技导报,2007,25(5):21-24.) 张国宝. 健全能源管理体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 南方周末,2008-03-27. 严陆光.构建荒漠地区大规模综合能源基地的设想可 . 科技导报,2008,26(8):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7-2008)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编. 可再生能源基础科学问题第18期双清论坛学术综述 . 学科政策动态,2008-01-25. 王晓宁.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1:60-62. 梁骏吾. 光伏产业面临多晶硅瓶颈及对策 . 科技导报,2006,24(6):5-7. 沈辉, 闻立时. 简论发展我国太阳电池及多晶硅产业 . 科技导报,2006,24(6):8-10. 林原,周晓文,肖绪瑞,等. 固态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 科技导报,2006,24(6):11-14. 杨裕生, 蔡生民, 林祖赓,等. 简述发展大规模蓄电的液流蓄电池 .科技导报,2006,24(8):63-65. 郭烈锦,刘涛,纪军,等. 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 .科技导报,2003,23(2):29-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基础产业发展司编.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书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王涛. 中国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 科技导报,2005,23(5):12-14. 闵恩泽. 开发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的探讨 .科技导报,2005,23(5):15-17. 李十中.生物质工程前沿领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科技导报,2005,23(5):9-11. 孙俊楠,张建安,杨明德,等. 利用微藻热解生产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2006,24(8):63-65. 朱锡锋,陆强.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 .科技导报,2007,25(21):69-75. 风能综述. . 中国新能源网, . http://www.newenergy.org.cn/energy/wind/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9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问题综述
pxyeco 2008-4-21 20:50
彭新宇 第一,水土流失严重。长株潭地区各种开发建设,破坏了地表,扰乱了水系,加剧了水土流失。据遥感普查资料统计, 2004 年该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 118.8km 2 ,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26.3%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其中剧烈侵蚀面积为 44.1km 2 ,占流失面积的 37.1% ;强度侵蚀面积为 24.4km 2 ,占流失面积的 20.5% 。如按人为流失和自然流失两种流失因素来划分,人为流失面积为 89.7km 2 ,占流失面积的 75.5% ;自然流失面积为 29.1km 2 ,占流失面积的 24.5% 。可见,人为因素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气污染严重。总体上来看,该区域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频繁,在湖南主要城市中属于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据遥感影象资料,三城市的大气环境以长沙市、株洲市较差, 湘潭市较好。株洲曾是我国十大严重污染城市之一,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年均值为 0.171mg/m 3 和 0.107mg/m 3 ,居全省最高;长沙市大气污染也极为严重,长沙市是被国家列入两控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是典型的酸雨城市。影响长株潭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量悬浮颗粒物。 据遥感影象资料,长沙市大气质量较差区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人口高度密集区、河西老城区荣湾镇及捞霞开发区等地;中等区分布于上述区域的旁侧及其外围,环绕城市周边新开发的居民区和郊外则为大气质量正常区。株洲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区集中分布于湘江北岸的株洲冶炼厂、市化工厂、氮肥厂一带,汽车齿轮厂 - 湘江大桥、建设大道一线及河西狮神庙等处;中等区分布于较差区周边,至郊外大气环境质量趋于正常。湘潭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西老城区和河东的湘钢、湘潭电厂等处;中等区分布比较零星。 第三,水污染严重。长株潭三市山水相依,一水(湘江水)相连。枯水季节,在流量小、流速慢,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能力差的情况下,湘江水质更差。株洲江段和湘潭江段的水质类别均为 VI 类,是湘江干流污染最严重的河段。长沙地区主要是污水排放量大,饮用水源受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重金属的污染严重,地下水 PH 值常年偏低,总大肠菌群、锰污染较普遍,少数水井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超标。湘江株洲段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大,水质受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饮用水源水质也不能达标,石油类、总磷、汞、铜、砷等污染物已经超过湘江环境容量。湘潭水污染情况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大。 第四,土壤污染严重。长沙和株洲市一般以城区街道和重工业区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农田土次之,菜地土较轻。污染物总趋势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含量降低,有铜、铅、铬、铁、锰、汞等污染物。湘潭市出现农田菜土污染物反而大于街道土和原生土的情况,表明主要受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影响。 长株潭三市区表层土壤中 Cd 、 Hg 、 Pb 等元素有一定污染,它们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湖南省和全国背景值,株洲市表层土壤中 Cd 、 Hg 、 Pb 污染比湘潭市和长沙市相对严重。 三市区深层土壤中 重金属元素基本无污染,其平均含量比湖南省背景值略高或略低,两者相近。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5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18个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
suqing1961 2008-3-31 08:54
李 娜,苏 青 刊载于2008年第5期《科技导报》 0 引言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许多科学家看来,科技难题乃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动力,每一个科技难题的破解通常都会带动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因此,发现、提出并解决各种科技难题,既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阶梯。 2007 年 9 月,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出开展 10 000 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征集科学难题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因而引起科技界、教育界人士的浓厚兴趣。 为响应上述 4 部门 10 000 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本刊 收集、整理了 18 个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并按基础研究类难题、工程技术类难关和自然世界谜团 3 类予以介绍,以激励我国科技人员特别是包括 广大 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在内的科技工作者勇于献身科学、攻克科技难题,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激发公众热爱科技、学习科技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本文所列的科技问题,是指中国公众或科技工作者密切关注并颇感兴趣,至今未能彻底解决,或在学术上尚未获得广泛共识,或还存在较大争议,且与科学、技术或工程有关,并具备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基础研究难题、技术工程难关和自然世界谜团。 18 个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的选取及介绍材料,或源自我国有关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来自我国有关报刊刊登的科技新闻报道,或出自我国出版的有关图书中的科技文章。由于收集的材料有限,加上受作者学识水平的限制,本文选定并介绍的 18 个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在问题的代表性、选定的权威性、描述的准确性、涵盖的广泛性等方面,都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期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读者向本刊提出或推荐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以便本刊展开讨论并深入报道。 1 基础研究难题 1.1 歌德巴赫猜想何时能被最终证明? 1742 年,当时还是中学教师的歌德巴赫致信侨居俄国的数学家欧拉,陈述了他的一个猜想:是否任何不小于 6 的偶数,均可表为两个素数之和?欧拉回信说,他虽然不能给出证明,但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猜想中提到的 素数是指只能被 1 和该数自身整除的自然数。 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偶数猜想和奇数猜想两部分,它们 用数学语言可分别简述为:每一个 6 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素数之和 偶数猜想也常常被后人简称为( 1 , 1 )或 1+ 1 ;每一个 7 的奇数都可以表为三个素数之和。由于奇数猜想是偶数猜想的推论因为任何大奇数减去素数 3 都是一个偶数,故证明了偶数猜想就等于证明了奇数猜想。 歌德巴赫猜想提出后,不断有数学家对其进行验算,有人曾经验算过在偶数 X 5 18 8 (即 5 亿以内的偶数)以内歌德巴赫猜想都是正确的 。但是,猜想提出后的一百多年中,对它的证明却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直到 1920 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才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 9+ 9 :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 9 个奇素数之积的和。之后,开始不断有人在猜想的证明上取得重要突破,其中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 2+ 3 ,潘承洞证明了 1+ 5 ,王、潘合作证明了 1+ 4 。 1966 年,陈景润证明了 1+ 2 ,距摘取这个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 1 只有一步之遥。这也是歌德巴赫猜想目前最好的证明,至今还无人能攻克 1+ 1 这个难关。 有关专家认为,原有的证明方法已被用到极至,必须提出全新的方法,采用全新的思路,才可能在 歌德巴赫猜想证明上 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那么,中国人高度关注的歌德巴赫猜想何时能够最终被证明?最终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是不是中国数学家? 1.2 祖冲之究竟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 值 的? 数学史上,圆周率 值的精确度,曾代表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隋书律历志》记载,中国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求得的 圆周率 值为: 3.1415926 圆周率 3.1415927 ;密率: 355/113 ;约率: 22/7 。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计算值,曾领先世界水平一千年之久;直到 15 世纪,中亚的阿尔卡希才打破这个记录,得到精确到小数点后 16 位的 值。据载,祖冲之曾写过一本数学著作《缀术》,其中记录了对圆周率的研究及成果,但当时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以致后来失传。那么,在筹算时代,祖冲之又是怎样计算出精确到 7 位小数的圆周率 值呢?如果用当时的割圆术,从圆内按正六边形开始,一直计算到圆内接正 12 288 边形,才能得到这样精确度的 值。如果用我国自汉代便存在的连分数术计算,因为当时只能用筹算算数,按精确到小数点 7 位去计算,那么小数至少要保留 12 位,而 12 位小数的一次乘方和开方在当时都绝非易事。因此,祖冲之计算 圆周率 值的方法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科学难题。 1.3 太湖的成因究竟属于哪一类? 湖泊按成因可分成若干类:由河流活动形成的湖泊叫河迹湖,由海洋活动形成的湖泊叫海迹湖;此外,还有构造湖、冰川湖、堰塞湖、火山湖等。我国 5 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的成因究竟属于哪一类,至今仍存争议。 早期有学者认为 , 太湖是由古代海边的泻湖演变而来,属海迹湖的一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假设, 5 000 多年前的长江口,位于比现在靠上的江苏镇江、扬州一带,长江南面的钱塘江江口也靠后面,这两条大河成年累月把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河口一带,使河口不断向前延伸并在两大河口之间形成一个大海湾;随着时间推移,夹在两河之间的海湾就被泥沙包围起来,外海的水道逐渐被堵死,海水不能进入,陆上的河流却源源不断地补充淡水,海湾的水开始由咸变淡,新的湖泊由此形成。 之后,有研究者发现,北宋《吴中水利记》中有记载,公元 1075 年,太湖地区大旱,湖中水位大降,湖底竟现露出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村庄街道遗址,以及近腐的树桩,同时还在湖底发现了距今 6 000 到 10 000 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研究者由此推测,大约在 6 000 年到 10 000 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因此,太湖的形成可能和地壳运动有关。 近几年,又有学 者提出全新观点:远古时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落在平地上,砸出了偌大的太湖。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从太湖外部轮廓来看,其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非常破碎;西南部则向外突出,湖岸非常整齐,像一个平面圆弧,整体具有典型的陨石坑形态;太湖周围的岩石也处处显示受到陨石冲击的迹象。 1.4 福建存在过第四纪冰川活动吗? 2007 年 8 月 3 日 ,《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专家在福建省福安市白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发现史上罕见的千古冰臼奇观,并由此推断,距今大约 200 万到 300 万年以前的第四纪早期,这里曾被冰川覆盖。 这是近年来第三次有学者声称福建省境内发现冰臼。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和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福安市有关发现冰臼的报道,再次引起学术界争论。有专家对福安冰臼评价极高,认为这里冰臼数量繁多、形态丰富,有大量 U 字形底冰悬槽、冰脊、冰川漂砾及冰川铲切等遗迹,这些都是冰川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也有专家提出质疑:冰川形成的条件必须是气候寒冷,近地面年平均温度 零摄氏度 以下,有长年不化的积雪;第四纪冰川期,巨大的气候变化对动物、植物、地质、地貌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福建省海拔最高的武夷山地区却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态系统;此外,福建省还广泛存在第三纪至侏罗纪孑遗植物,这说明第四纪福建没有形成冰川。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新发现的所谓冰臼,实际上是经河流冲刷而形成的壶穴。不少专家表示,冰臼的发现若最终能被证实,不仅能说明福建曾存在过冰川期,第四纪的地质环境将有可能被改写。 1.5 SARS 究竟源自何处? 2003 年 1 月 21 日 ,中山市向广东省卫生厅报告出现类似肺炎病患,卫生厅派出的医学调查专家组确诊为非典型肺炎,并确认这种病的传染性超强;当晚,专家们完成了《省专家组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病患的表现、流行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预防消毒措施,特别是提出了医院预防感染通风是关键的观点等。这种病就是随后席卷中国许多省市并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 SARS 。 那么, SARS 究竟源于何处?它还会卷土重来吗?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 2003 年 4 月 16 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 SARS 是一种变种的冠状病毒;随后有专家指出, SARS 可能源自饲养动物的变异,也可能源自野生动物, SARS 的暴发可能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的; 5 月 23 日 ,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从野生动物果子狸身上分离出 SARS 样病毒,基因全序列分析显示 SARS 样病毒与人类 SARS 病毒有 99 %以上的同源性,首次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证明人类 SARS 病毒来源于动物。 但也有专家认为,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尚为时过早,对 SARS 的溯源无异于大海捞针 , 还不能贸然说一定来自动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 目前 SARS 病毒的自然生态尚未可知,而只有掌握了 SARS 病毒的自然生态才能真正控制 SARS 疫病的暴发,因此,找不到 SARS 病毒的宿主, SARS 疫病随时都可能重新暴发。 1.6 中国人究竟起源于何地? 人类究竟起源于何地?长期以来, 古人类学界持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人类的起源地在非洲,而且是唯一的起源地。 2000 年 8 月, 美国和以色列的地质、考古专家公布了他们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人类远祖至少在 78 万年前就从非洲迁居以色列,地中海东岸是人类祖先 走出非洲 迁往欧洲、亚洲的 走廊 。此前,持 走出非洲 之说的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原始人类十几万年前从非洲来到地中海东岸,也有的估计这发生在 50 万年前。而这次美、以考古专家的结论把原始人 走出非洲 的年代提前了几十万年,并进一步支持了人类源于非洲的说法。 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中国的古人类与古生物学家不断在我国大陆找到远古人类的化石和活动遗迹,开始有学者提出人类的起源可能源于中国大陆的观点。 1985 年,我国科学家黄万波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一颗牙齿化石,经年代测定距今约 204 万年,据此称该牙齿与在该地点出土的一块下颚骨断片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由此将我国人类演化的时间往前推进了 100 万年,并推断中国人也许并非起源于非洲大陆。但吴新智院士却认为,这块下颌骨化石属于古猿而不属于人。 2006 年 7 月,美国科学家斯蒂文奥尔森通过建立 家族树模型并计算得出结论: 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 65 亿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就生活在几千年前,确切地说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东亚一带,甚至是中国。奥尔森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一公布,立刻引起争议。 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认为,从单纯的数学角度上看, 奥尔森的 理论很有道理,但是单纯数学理论上的推理是无法用事实加以证明的,数学逻辑不能代替人的繁衍逻辑。 2007 年 4 月 3 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尚虹、同号文,以及美国圣 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特林库斯教授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称,研究者在北京周口店以南的田园洞发现的一批早期现代人类化石距今 4.2 万至 3.85 万年,这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最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他们发现的田园洞人的一些特征对现在比较流行的现代人非洲起源学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007 年 11 月,黄万波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主办的 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研讨会 上再次强调 : 中国人的祖先并非是 100 万年前来到中国的 北非型 人,而是起源于长江三峡 。 看来,人类究竟起源于何地,这个问题还将在学术界继续研究、讨论、争论下去。 1.7 中国沙尘暴的源头究竟在何处? 沙尘暴是风和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北方干旱地区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北方沙尘暴有 5 大源区:以甘肃民勤为中心的河西 走廊区;以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南缘区;以拐子湖为中心的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区;以内蒙古杭锦旗伊克乌素镇为中心的鄂尔多斯高原区,以及以朱日和为中心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区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地处西南的四川省境内也可能存在沙尘暴源头。四川大学 梁玉祥 教授对数十年来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与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进行曲线图形比较后发现,只要若尔盖地区一年之间降水量增多,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和干旱强度就会相应减少;相反,只要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北方地区的发生沙尘暴的次数和干旱强度就会相应增加;而被公认为沙尘暴源头之一的河西走廊,其降雨量和北方沙尘暴天气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对应关系。梁玉祥的研究表明,从 1995 年到 2000 年,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干旱、沙化的速度与北方的 175 个沙尘暴监测点所测试到的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惊人的一致。经过 6 年的研究,梁玉祥提出,若尔盖地区即使不是沙尘暴的源头,至少也是重要的启动源之一。 我国沙尘暴真正的源头究竟在何处,有待专家学者通过进一步研究给出答案。 2 工程技术难关 2.1 秦始皇陵何时发掘为宜? 历经 2 000 多年浩劫而得以幸存,秦始皇陵无疑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围绕要不要发掘、何时发掘包括秦始皇陵、 乾陵等在内的帝王陵寝 的争论由来已久,且至今未在学术界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达成基本共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考古研究资源,帝王陵寝被人主张发掘,自然有各种利益的驱动,同时也有考古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要求和主张发掘的呼声、请求,近 40 年来一直未有中断。 2006 年 0 月, 著名经济学家张 五常发表的 一篇博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更是引来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 由于发掘本身也是一种破坏,它与 帝王陵寝 保护是一对矛盾,因而考古界对 帝王陵寝 发掘普遍持反对态度。在这个问题上, 国家文物部门 一直坚持不主动发掘的原则, 强调 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2005 年 7 月, 在国务院新闻 办公室 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陕西乾陵等帝王陵墓暂不发掘,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把它们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 2007 年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帝王陵寝的文物考古价值重大,目前发掘、保护技术还远远不过关,发掘就等于毁灭;暂时不发掘 秦始皇陵等 帝王陵寝,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文化资源的代际公平,要让子孙后代与我们拥有同等的文化消费权利。他强调,在技术手段有限或还不成熟的前提下,发掘帝王陵墓必然会丧失大量文化、考古等信息,这是对子孙的犯罪。 那么,究竟何时发掘秦始皇陵等帝王陵寝为宜,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2 三星堆古文明和技术来自何方?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成都以北广汉郊外的三星堆,它是一处距今 5 000 年至 3 000 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是中国 20 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且件件精妙绝伦、技术超群,其中尤以金面罩(也有青铜面罩)和金权杖令人称奇。该面罩的五官高鼻深目,酷似西方人;而精美的金权杖普遍被认为是王权的象征,与中国文化中代表王权的鼎、玉玺截然不同。这些都让人们提出了问题:地处巴蜀大地的三星堆文明和技术究竟来自何方呢?我国学界通常认为,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 宝墩文化 ;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 十二桥文化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些城墙遗址和精美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古文明和技术是远古时代蜀国人自己创造的。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早在中原地区华夏族的文化发展时,四川古蜀人首领鱼凫王也建立了古蜀国,继承并发展了来自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和川东鄂西的史前文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古蜀国文化。直到公元前 316 年秦灭蜀,古蜀国文化才开始融于中原文化之中。此说强调了三星堆文化的独特性,但无法解释它为何又与中原文化有若干类似之处。也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是中原地区华夏文化的分支,是中原文化先后入川后结合四川本地的情况发展起来的。据考三星堆前身是三星台,台是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祖先的建筑,具体名称叫做星台、灵台、社台,而三台文化恰为华夏族所独有。但这一学说又无法解释面罩和金权杖的由来。第三种说法认为,三星堆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文化,但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国古代,蜀道难使外来文化的进入有一定难度,同时该说法缺乏明显证据。这些不同的说法使得三星堆文明和技术溯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2.3 长江水电开发是否过度? 2006 年 5 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随着中国开发西部水电资源进度加快,长江上游已进入水电开发高峰期, 20 年内,中国将在长江干流以及岷江、乌江、雅砻江、嘉陵江等支流上建设百座电站。 2006 年 5 月,参与长江流域水力资源复查课题的南京水利科学院有关专家向媒体透露,长江流域水电开发潜力仍然巨大,技术上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装机容量相当于 10 个三峡电站。 2007 年 4 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等主编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2007 》, 披露了长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开发与保护等问题。 长江水电开发是否过度?该问题再次引起讨论。 2007 年,媒体关于这个问题曾一度聚焦水利部部长汪恕 诚当年 4 月在 第二届长江论坛上发表 的观点:尽管长江的水资源丰富,是黄河的 15 倍,但是,其开发程度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汪恕 诚 认为, 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开发比例是 40% ,超过 40% 就会给江河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 长江的健康标准应是可持续发展, 长江开发度应以 60% 为宜,留下 40% 保留原来的生态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中国水电工程协会副秘书长张庭博认为,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不良状况,恰恰是水资源开发和水能开发不足的结果;由于缺乏龙头水库的良好发电能力,迄今为止,我国的水能开发利用率也仅达到发达国家的 1/4 左右。他指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水电开发严重不足,才导致全球大量的水能资源在白白流走的同时,煤炭用量却不断大量攀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张庭博认为,长江的发展和保护的主要矛盾,绝不应该是水资源开发过度,而是严重的开发不足;中国还应该大力发展长江水能开发。 看来,长江水电是否开发过度,只有通过时间以及开发的后果、效应来验证了。 2.4 我国古代就发明了避雷针吗? 说到避雷针,通常人们都认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的。 1752 年,富兰克林提出避雷针的设想; 1760 年,他把一根又长又尖的硬铁棍安装在费城的一座楼房顶上,下端连接一根铁丝,沿着建筑物通入地下,第一次使建筑物避免了雷击的危险。 其实,早在东汉,王充对雷电现象就有了科学观察,并在其《论衡》著作中有过描述。《汉书 西域传》和晋《搜神记》中对尖端放电产生的电晕现象也有过记载。建于 1056 年的山西应县木塔,历经 952 年却未被雷电击毁,研究者认为,这就得益于其拥有避雷针设计思想的建造结构:木塔高 67 m ,其中铁制塔刹长 14.21 m ,塔刹分别用 8 条铁链系于各屋脊端加以固定。我国古建筑中的 这种避雷措施远早于 富兰克林避雷针的发明。 1688 年,法国旅行家 卡勃里欧列 戴马甘兰在《中国札记》中记述: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金属丝连同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电就会从龙舌沿铁丝跑到地下,不会毁坏建筑物。这一反映中国人防范雷电的记载,也早于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近一个世纪。 那么,中国古建筑中这些起到防雷电效果设施的运用,是工匠们刻意设计的避雷装置呢?还是用作它途却意外起到了避雷效果的偶然巧合?这个谜底的破解,也许将使避雷针发明权的归属重新确认。 2.5 从太空能肉眼看到长城吗?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造工程之一。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上和媒体就开始流传,中国的长城和荷兰的拦海大坝是宇航员从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人造工程。 2003 年 10 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面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没有在太空看到长城。 2004 年 5 月 14 日 ,欧洲空间局( ESA )网站援引美国宇航员 Eugene Cerman 的话在高度为 160 320 km 的地球轨道上肉眼确实能看到长城,发布了一张所谓的从太空看长城的 PROBA 卫星图像。第二天, NASA 网站转发了这份公告。两个公认的空间科技权威机构发布的从太空看长城图片,立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从太空看到长城并非神话之类的字眼纷纷见诸于国内多家媒体。 与此同时,对 ESA 公告的内容和从太空看长城图片的质疑也络绎不绝。肉眼能否从太空看到长城,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热点话题。 2004 年 5 月 19 日 , ESA 发布纠错公告,承认把一条小山溪错判为长城,但未提及有关肉眼能否从太空看到长城等问题。 2007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广电研究院戴昌达等人依据 人眼从光觉、色觉发展到形觉的机理,以及产生平面形觉、立体形觉受制于观察物体大小与距离的理论依据 , 结合作者进行的卫星遥感试验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 针对至今反映出来的 5 种主要看法一一进行剖析, 进一步确认肉眼不可能从太空轨道看到长城,只有 达到一定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才能获得长城影像的结论 。 同年 8 月,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远林等 5 人根据各国军方成功应用了数十年成熟的军事科技中目视观察距离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计算证明视力好的航天员从位于 100 ~ 230 km 高度的载人航天器上用裸眼完全可能观察到八达岭等长城。 人类到底能不能用肉眼从太空看到长城?这个问题看来还将继续争论下去。 2.6 铝金属有没有可能是中国人发现的? 化学史上,通常把金属铝的发现归功于 19 世纪 20 年代曾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丹麦科学家奥尔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维勒。 100 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并无异议。但是, 1952 年 12 月 1 日 ,随着江苏省宜兴县一座古墓中发掘出 一些小块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残片, 金属铝的最早发现权开始引起讨论。 经考证,该古墓墓主为西晋平西将军周处,距今已 1 700 多年。 从 1958 年到 1976 年,东北工学院金属冶炼教研室、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的有关科学家,经反复对周处尸骨腰部发现的 17 件金属带饰和小块合金碎片分析,结果发现:完整的金属带饰为银合金,碎片有银合金的,也有铝合金的;银合金碎片被证实是从带饰上掉落,而铝合金碎片则因形状不规则而不能确定。因此,铝的来源倍受关注。 金属铝虽在地壳中分布极广,但由于它性质活泼、极易氧化,因而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自然铝。那么,周处古墓中的小碎铝片,究竟是晋代工匠从矿石中提炼的,还是后世盗墓者带入的?这个那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破解。 3 自然世界谜团 3.1 野生华南虎还存在吗? 2007 年 10 月 12 日 , 陕西省林业厅对外公布一组该省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让关心野生华南虎是否已经灭绝的人们似乎又看到了 当地极可能存有一个野生华南虎的繁殖小种群的希望。 然后,时隔不久,即有网友和专家学者对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2008 年 1 月,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李立春等人采用摄像测量方法,对周正龙照片中的华南虎进行了三位测量和重建,发现 重建老虎不同部位的测量点均位于一个与像面基本平行的平面上,且 周正龙照片中的华南虎与年画中的老虎相似性接近 1 。 其实,野生华南虎是否还存在,这个问题早在 2006 年初举行的华南虎野化放归国际研讨会上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专家认为,鉴于自 1990 年 以来中国再也没有在野外目击过华南虎活体,因此,可以说华南虎作为一个种群已经在野外灭绝。 也有专家不以为然,因为根据《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连续 50 年找不到某种动物在野外的踪迹,才能宣告该物种的野生灭绝。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老虎亚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起浙江、福建,西至青海、四川,北自秦岭,南达广东、广西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目前中国人工饲养的华南虎共有 70 只左右,近亲繁殖已导致华南虎种群退化。如果找不到野生华南虎加入配对繁殖,华南虎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厄运。 3.2 中外某些湖泊中真的有湖怪吗? 长期以来,被公众号称目击或拍摄到的大型湖泊中的怪兽,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尼斯湖水怪。尼斯湖是英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 位于英国苏格兰高原北部的大峡谷中,湖长 39 km ,宽 2.4 km ,平均水深 200 m 。自公元 565 年以来,有关 尼斯湖存在水怪的说话就一直未断过,经常有人甚至号称拍摄到了 类似于早在 7 000 多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的巨大爬行动物蛇颈龙的水怪照片。但是,有关国家组织的多次科学考察并没有证实 尼斯湖中存在号称水怪的大型水生生物,倒是不断有学者对人们看到的水怪现象予以了各种解释; 2006 年 3 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尼尔克拉克博士在经过数年的研究和调查后,宣称尼斯湖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水怪,人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马戏团的老板故意放入湖中休憩的大象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新疆北部边境的喀纳斯湖也不断传出发现湖怪的报道。但有关专家 认为,喀纳斯所谓的湖怪很有可能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比如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也有可能就是一种体型非常大的鱼类,而不可能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某种怪兽,也不可能是某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因为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 在喀纳斯附近发现过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 6 500 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 20 万年的历史。 近年来,我国其他省市也有类似报道。 2005 年 7 月 7 日 ,游客 郑长春用随身所带的家用摄像机拍下了一分多钟的长白山天池怪兽视频 。 郑长春称, 在约一分钟时间里, 怪兽 连续三次钻出水面,但只在原地扑腾,不向别处游动;每次出现停留的时间都不长,每次出现在水面的部分都是个黑黑的圆点,周围水花特别大,也非常清晰。 中外某些湖泊中到底存不存在不被人们所知的某种大型怪兽?这个谜团看来还要长期刺激公众的兴奋点。 3.3 成吉思汗的墓到底在哪?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27 年第二次出征西夏时病死于亦灵州 ( 今宁夏灵武县 ) 军中,终年 65 岁。 但是,英雄死后,墓葬何处,至今仍是千古之谜。现在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不过是一座衣冠冢。在我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曾一度流行陵冢制度,后因盗墓现象愈演愈烈,不得不废除陵冢,代之以潜葬将逝者深埋于地下,地表并不起冢,表面看不出任何陵冢迹象。半个多世纪来,包括中国、蒙古、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成吉思汗陵墓的探寻,但基本都无功而返。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秦大树认为,目前,各国考古专家对成吉思汗陵墓圈定的位置,比较认同的有 4 处: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的杭爱山;三是位于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位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又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成 吉思汗陵墓可能就在该国的伊塞克湖底。 到目前为止,关于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确切位置问题,虽然中、俄、蒙等国探险家或考古学家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在学术上至今未有定论。 3.4 神农架有野人存在吗? 神农架地处湖北省西北边陲,是全国唯一以 林区 命名的行政区,全区国土总面积 3 253 km 2 ,总人口 7.9 万。 2 500 多年来,这里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关于野人的传说和报道。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神农架不时有 野人 存在的报告传出。 1976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曾组织 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 深入神农架原始林区,探查 野人 足迹,收集到了 野人 的粪便、毛发等实物,测查了 野人 脚印。 根据考察资料的初步分析,这种疑为 野人 的奇异动物具有如下特征:① 能直立行走,无尾;② 体型高大,成年体高 2 m 以上;③ 遍体生毛,毛色多为棕红、大红,也有的呈棕黑色;④ 以野果、嫩叶等为食。 近年来,又有多人号称目睹了 野人 的存在。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活的 野人 被捕获,质疑神农架存在 野人 的声音此起彼伏,两种观点莫衷一是。 神农架究竟有没有 野人 , 仍 是一个久未解开的谜团。 3.5 楼兰古城是怎样消失的? 楼兰 古城遗址 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岸, 西北距库尔勒市 350 km ,西南距若羌县城 330 km 。 2 000 多年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由西向东流出沙漠,经过楼兰城注入罗布泊。那时,这里的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楼兰城成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两条路线的必经之地,汉使、商旅往来频繁,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 330 年前后,这里城郭巍然,而人烟却已断绝。公元 400 年,高僧法显途经此地,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从此,楼兰古城在历史舞台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 ,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 有关楼兰古城消亡原因的探讨有多种研究结果,有人认为是消失于战争,有人认为是败 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还有人认为是毁于瘟疫疾病; 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2002 年,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何宇华、孙永军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对楼兰古城地区古河道分布状况进行环境地质解译,发现古城所在地上游有两处滑坡,且存在堰塞湖。基于这一发现, 两位学者 推测楼兰古城最终消亡的原因是由于其上游发生滑坡崩塌后堵住河水,致使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姜靖 . 为啥要征集一万个科学难题 . 科技日报, 2007-09-26 . 王世强 . 哥德巴赫猜想能用初等方法证明吗 . 数学通报, 2006 , 45 ( 2 ): 1. Wang Shiqiang. Bulletin des Sciences Mathematics, 2006, 45(2): 1. 李斌,张景勇,邹声文 . 哥德巴赫猜想:还要 猜 多久? . 新华网, 2002-08-20 . 张惠民 . 祖冲之家族的天文历算研究及其贡献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30 ( 4 ): 28-34. Zhang Huimin.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 , 2002 , 30(4): 28-34. 太湖的成因 . 无锡新传媒 . 2003-09-11 . 何英娇 .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图文版)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 24-25. 马伟宏 . 专家推测我国太湖系远古时期陨石撞击所形成 . 新浪科技, 2006-5-19 . 高建进,王志凌 . 学界激辩福安冰臼奇观 . 光明日报, 2007-08-03 . 关永辉 . 我省 古冰川遗迹白水洋依旧是 宇宙之谜 . 海峡都市报, 2006-10-19 . 冯长根 . 关于 SARS 的发展与学术动态 (2003 年 1 月 ~ 4 月19 日 ) . 科技导报, 2003 , 21 ( 6 ): 60-61. Feng Changgen.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3 , 21 ( 6 ): 60-61. 张树义 . SARS ,为祸源头在哪里? . 科学时报, 2003-05-07 . 刘传书 . 追踪 SARS 身世的前前后后 . 科技日报, 2003-05-27 . 王尧 . SARS 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 中国青年报, 2003-08-17 . 陈克勤 . 人类源于非洲吗 . 光明日报, 2000-08-23 . 陆琦 . 一段下颌骨引发的争议 . 科学时报, 2007-12-04 . 马佳 , 孙燕燕 . 美科学家通过数学计算得出中国人是人类祖先 . 北京科技报, 2006-07-25 . 中国田园洞人挑战现代人非洲起源说 . 北京科技报, 2007-04-09 . 蔡文清 . 中国人祖先起源于长江三峡 . 人民网, 2007-11-13 . 杨凯 . 沙尘暴源头究竟在哪里 . 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7-05-17 . 张悦 . 发掘帝陵争论持续 50 年 , 定陵打开后万历尸骨被焚 . 南方周末 , 2006-10-26 . 王乐文 . 千古之谜留待后人 陕西乾陵等帝王陵墓暂不发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07-18 . 刘琼 . 武则天墓: 50 年内不发掘 . 人民日报, 2007-01-18 . 冯昌勇 . 世界第八大奇迹 三星堆遗址探奇 . 新华网, 2002-07-27 . 徐胜华,房春草 . 世界科学未解之谜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 184-187. 江时强,黄豁 . 20 年内中国将在长江上游建设百座电站 . 新华网, 2006-05-13 . 祖六四 . 长江流域水电开发潜力巨大 , 可建 10 个三峡 . 扬子晚报, 2006-05-23 . 长江水电开发警惕过度行为 . 第一财经日报 , 2007-04-19 . 郭晓军 . 水利部长汪恕诚称长江开发度以 60% 为宜 . 新京报, 2007-04-16 . 刘清源,颜羽 . 长江水电开发是否过度 . 台港澳报刊参阅,第 24 期 . 虞昊,臧庚媛,赵大铜 . 现代防雷技术基础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5. 彭晶 . 从太空中看见的长城 . 环球时报, 2004-05-14 . 戴昌达 , 姜小光,习晓环 . 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 . 科技导报, 2007 , 25(4) : 72-76 . Dai Changda, Jiang Xiaguang,Xi Xiaohuan.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 , 25(4) : 72-76. 远林,颜军,熊伟,等 . 用军事理论分析航天员从地球低轨道上裸眼看到过长城的事实 . 科技导报, 2007 , 25(16) : 57-60. Yuan Lin , Yan Jun , Xiong Wei , et al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 2007 , 25(16) : 57-60. 章志彪 , 张金方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科 技史话系列之 9 :科技之谜 .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2004 : 23-24 . 丁静 . 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 . 新华网 , 2007-10-12 . 李立春,张小虎,刘晓春,等 . 华南虎照片的摄像测量研究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1 ): 59-67. Li lichun , Zhang Xiaohu , Liu Xiaochun, et al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 2008 , 26 ( 1 ): 59-67. 李湘涛 . 野生华南虎已经绝迹了吗 . 科技导报, 2007 , 25 ( 9 ): 32. Li Xiangtao.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 , 25 ( 9 ): 32. 杨孝文 . 尼斯湖怪之谜:真相如何被发现 . 北京科技报, 2006-03-24 . 余立军 . 新疆喀纳斯湖也曾发现 10 米 长水怪 . 北京科技 报, 2007-06-20 . 周长庆,王博凡 . 湖怪谜团缭绕:长白山天池又现 怪兽 . 新华网吉林频道, 2005-07-09 . 吴国清 , 阿斯钢 . 历史之谜大盘查:成吉思汗墓究竟在何处? . 科技日报, 2004-11-10 . 本报驻吉尔吉斯斯坦特约记者 . 考古专家称成吉思汗墓可能在伊塞克湖底 . 环球时报, 2005-04-18 . 于澄建 . 神农架 野人 考察 . 新华网湖北频道, 2007-09-14 . 尚政民,罗永兵 . 神农架再现 野人 行踪:黑发齐肩全身灰白 . 中国新闻网 , 2003-07-02 . 丁雁 . 青年最想知道的 100 个未解之谜:消失的文明楼兰古国之谜 .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6: 130-132. 何宇华 , 孙永军 . 应用卫星遥感探索楼兰古城消亡之谜 . 国土资源遥感, 2002, 2:64-67. He Yuhua, Sun Yongjun. Remote Sensing for Nakd Resources, 2002, 2:64-67.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6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7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下)
suqing1961 2008-3-28 13:11
3 2007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 3.1 三峡船闸全部建成完工   4月27日,三峡北线船闸完建工程通过技术预验收,具备恢复通航条件。这标志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条件最复杂的三峡船闸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全部建设任务。三峡双线五级船闸1984年4月17日破土动工,2003年6月16日在水库蓄水至135 m后试通航,2004年7月正式通航,在135 m至139 m水位运行的3年时间内采用四级运行的方式。随着三峡工程蓄水位2006年10月27日提高到156 m,按设计要求开始对双线船闸一、二闸首进行完建施工,以适应145 m至175 m水库水位运行需要。工程完建后,将实现船闸五级联合运行方式。2006年9月15日三峡南线船闸开始完建施工;2007年1月20日南线船闸恢复通航,北线船闸随即停航施工;2007年5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恢复双线通航 。 3.2 苏通大桥全线贯通   6月18日,拥有最深基础、最高塔桥、最长拉索、最大主跨等4项世界纪录的苏通大桥实现合龙,全线贯通。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和苏州市之间,是国家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通道,也是江苏省公路主骨架跨越长江的枢纽工程。路线全长32.4 km,其中跨江大桥长8 146 km。2003年6月27日,工程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上半年建成通车。苏通大桥采用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方案,中间合龙、全桥贯通标志着建桥史上4项世界纪录的诞生:① 最深基础:主墩由131根长约120 m、直径2.5 m至2 m的群桩组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桩基础;② 最高塔桥:混凝土塔高300.4 m,为世界第一;③ 最长拉索:长达577 m;④ 最大主跨:1 088 m的跨径使苏通大桥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 。 3.3 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   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举行全线贯通仪式。大桥全长36 km,建成后将使宁波至上海的陆路距离缩短120 km。大桥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 km,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2003年11月14日,大桥开工建设;2007年11月,完成桥面铺装;预计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通车。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已取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以9大系列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攻克了在强涌潮海湾建设跨海大桥的诸多技术难题,已有5项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通过国家鉴定 。 3.4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获重大进展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实验环调束获重大进展:储存束流的强度超过设计指标,创造了国际回旋加速器 + 冷却储存环组合系统加速离子种类、最高能量和束流强度的新纪录。HIRFL-CSR工程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的扩建工程,工程总投资2.935亿元,建设周期5年;其科学目标是在放射性束物理尤其是滴线核的研究,高温高密度条件下核物质性质研究,高离化态高Z原子物理研究,以及高品质重离子束和放射性束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等4个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使我国在国际重离子物理前沿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工程于1999年12月动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注入线、主环(CSRm)、放射性束分离器、实验环(CSRm)、实验探测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原有装置的改造和建安工程等 。 3.5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发回月球照片   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承担着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km间地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探测任务;经过8次变轨后,11月7日,卫星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11月26日,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片公布。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 3.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12月14日,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由钻探工程、测井工程、地球物理、分析测试、数据管理及信息工程等子系统组成,选址于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江苏省东海县。2001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3月,现场钻探施工结束,钻井深度为5 158 m。整个工程总投资1.7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3亿元。通过实施该工程,科研人员利用从孔钻中获取的固体和流体样品以及井下原位观察与测量数据,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现代地下深部流体与极端条件下的微生物,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化对地壳成分、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认识。实施该工程还将促进我国钻探、测井、实验测试等地质探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中国地球科学理论和地球探测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 3.7 京津城铁全线贯通   12月16日,我国首条时速300 km的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该铁路连接北京、天津2大直辖市,由北京南站东端引出,沿途设北京南、亦庄、永乐、武清、天津5座车站,线路全长120 km。工程由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负责承建,2005年7月4日开工,2008年初进入综合调试阶段,北京奥运会前将正式开通并投入运营。工程建成后,北京、天津间火车全程直达运行仅需30分钟,列车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对加快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3.8 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建成   12月20日,中国俄罗斯最大的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建成。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和运行两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压水堆核电机组,是目前中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工程于1999年10月20日开工。1号机组和2号机组分别于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投入商业运行。该工程两台机组采用的是俄罗斯在总结20台百万千瓦级WWER型机组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型设计,具有较优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上第三代核电站水平 。 3.9 我国第三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发电运行   12月26日,龙滩水电工程首批3台机组正式发电,1号、2号、3号机组相继投入运行。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珠江干流红水河上游的广西天峨县境内,是中国内地在建的仅次于三峡电站、溪洛渡电站的第三大水电工程。工程总投资300多亿元,正常蓄水位400 m,共安装9台70万千瓦机组,规划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主体工程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工,2003年11月6日实现截流,预计2009年12月全部完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工程建设将创造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5月3日,龙滩电站大坝还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里程碑奖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江时强,李志晖. 三峡船闸全部建成完工 .?新华网, . 陈彬.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全线贯通, 将创四纪录 .科技日报,2007-6-18. 杭州湾跨海大桥今日贯通,全长36公里居世界第一 .中国新闻网, . 科文.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获重大进展 .科学时报,2007-10-9. 黄永明. 嫦娥探月:深空探测第一步 .科技导报,2007,25(21):6. 黄永明.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球照片 .科技导报,2007,25(23):6. 江国成,杨成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新华网, . 齐中熙、王晔彪. 京津城铁铺通标志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网, 陈光明. 中俄合作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建成 .?中国新闻网, . 王勉. 覃广华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提前发电 .新华网, .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7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中)
suqing1961 2008-1-25 13:53
2 2007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2.1自主研制成第三代战机歼-10 1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机歼-10正式亮相并开始装备部队。歼-10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自行研制,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性能先进,用途广泛。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10分单座、双座两种,机长14.57 m,翼展8.78 m,最大速度2.0马赫,最大升限18 000 m,最大起飞重量19 277 kg,除维持正常平飞外,还有足够的推力满足执行各种机动动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盘旋等性能均有较大提升,实现了我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对有效提高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加快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 2.2 我国首个量子密码网络测试运行   3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利用自主创新的量子路由器,在北京网通公司商用通信网络上完成了四用户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的测试运行,确保了网络通信的安全。该课题组构建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包括发射节点1个、接收节点3个,用户之间最短距离约32 km,最长约42.6 km。测试系统通过量子路由器的波长路由进行网络寻址,演示了一对三和任意两点互通的量子密钥分配,并在对原始密钥进行纠错和提纯基础上完成了加密的多媒体通信实验。有专家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公开报道的唯一无中转且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标志着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从点对点方式向网络化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这次实验的成功,不仅使量子密码技术在实用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量子因特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3 我国最大光学望远镜突破所有关键技术   6月29日,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北京通过验收,LAMOST小系统的光学质量完全达到指标要求:星像的80%光能量集中在2角秒直径的圆内,3度视场内具有良好星像;多目标光纤光谱系统基本达到预定目标,系统工作正常;望远镜、光纤、光谱仪和CCD相机组成的观测系统,集成情况良好。LAMOST小系统包括3 m口径的镜面、250根光纤、1台光谱仪,以及LAMOST完整的机架、跟踪和控制系统。小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该项目建设的所有关键技术难点已被攻克,其国际领先的薄镜面及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和并行可控式光纤新技术的成功更是为该项目建设的全面成功铺平了道路 。 2.4 我国煤层气分离液化工业性装置试验成功   8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赞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共同完成的煤层气分离、液化工业性实验装置试验成功。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一种留存或吸附在煤层中、基本上未经转移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开采时必须提前将它抽放掉,否则将对采矿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但煤层气同时又是一种宝贵的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如何安全有效地分离煤层气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国际上主要开展4种不同的煤层气分离方法研究,即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燃烧脱氧法和低温精馏分离法。前3种方法至今尚未有一例在工业化获得成功应用,杨克剑等科研人员采用的低温分离方法将煤层气中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从混合气中分离、液化,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完成工业化分离、液化煤层气的试验。该方法的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煤矿祸患瓦斯将得到有效治理和安全利用,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不可估量 。 2.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流量渡槽技术难题攻克   8月,武汉大学水电学院王长德教授领导的大型渡槽结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分析课题组,被专家认为已攻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流量渡槽重大技术难题。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从丹江口到北京全长1 200余km,水面落差不到100 m,跨越沟谷必须靠大流量渡槽才能解决。该课题组突破了传统渡槽宽度过大、跨越能力小、建材不能充分发挥潜能等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厢梁式渡槽结构及其设计理论,并结合河北省z河渡槽,对每孔净宽7 m、净高8 m的大流量三孔渡槽进行了设计优化及动力分析,使得大流量渡槽每米宽水载荷达150余t。相对于传统底纵梁式渡槽而言,这种多厢梁式渡槽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承载能力能呈几何级数增加,多项成果具有创新性 。 2.6 400 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试制成功   8月,400 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在贵州试制成功,该产品将为不断扩容的西电东送超远程、高吨位电力输送线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常用于超高压(500 kV)远程输电线路,是由数十种矿物材料混合、成型,经过复杂工艺高温烧结而成的一种玻璃相和硅铝酸盐材料产品,我国120 kN以上瓷绝缘子的生产和销售基本被日本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垄断。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龚国洪等研究人员发现,组成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所需的数十种瓷土矿物原料在贵州毕节地区储量较大,可充分用来生产国家急需的绝缘子产品;自1998年始,在贵州省科技厅的资助下,科技人员与贵州毕节高原电瓷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承担了160 kN、210 kN、210 kN(耐)及300 kN绝缘子的研究及产业化过程并相继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重新对在毕节实验区发现和使用过的瓷土原料进行普查,对采集到的所需主要原材料进行理化测定,最终确定了超高瓷成分配比方案,试产成功400 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 。 2.7 700兆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研制成功   9月23日,由哈尔滨电机厂自主开发、设计和制造的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结构尺寸最大、推力负荷最大的700兆瓦级大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被专家认为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冷却方式主要有全空冷、半水冷和蒸发冷却3种,其中全空冷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简便、维护方便、可靠性高、事故率低、启停机便捷、成本低廉等特点,但用于超过600兆瓦以上的大型水轮发电机时却存在很多技术障碍,因而制造700兆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成为世界性难题。哈尔滨电机厂打破过去空冷按每极容量设计的技术界限,提出了全新设计思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通风设计及计算方法,对全空冷电机的电磁计算、结构、通风冷却系统及绝缘系统等进行整体协调设计和优化创新,成功独立设计、独立制造出了700兆瓦全空冷巨型水轮发电机。该发电机已分别于2007年5月和7月用于龙滩电站和三峡右岸电站且运行良好,实现了总风量适宜、风量分配合理、风速均匀、冷却效果良好的总体目标 。 2.8 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ARJ21下线   12月21日,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700喷气支线客机下线,待经过试飞等程序后就可以投入商业运营。ARJ21-700飞机是一种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设计、研制,其客舱采用倒8字横切面构型,提供干线飞机的舒适性和较大货舱容积,标准客舱为5排座布局,90座;翼展27.288 m,全机长33.463 m,全机高8.442 m,机翼面积79.86 m2;机翼后掠角250,主轮距4.68 m,前、主轮距14.878 m米,最大燃油量13 231升;顶部行李箱可放置标准拉杆行李箱,天花板高度2,03 m,最大客舱宽度3.143 m,走道宽度0.48 m。ARJ21新支线飞机设计航程1 200-2 000海里,巡航马赫数为0.78,客舱内部噪音水平不大于68分贝;飞机使用寿命为80 000飞行小时/60 000次起落/20日历年,驾驶舱采用两人体制 。 2.9 自主研制的首列时速300 km动车组下线   12月22日,中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 km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竣工下线。该动车组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由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动车组列车之一。列车采用了轻量化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高速受电弓以及交流传动、集成一体化的光纤网络控制等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每辆车体重量约7 t,动车组整体轻量化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优越的节能、环保性能。相对于时速200 km的动车组,该动车组的动力更加充沛,列车的气密性、运行的平稳性、空气动力学性能等要求更高,技术难度也更为复杂,突出体现了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特点 。 2.10 首台基于龙芯2号的国产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   12月26日,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由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该超级计算机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采用了高密度节点设计技术,在高度不到4 cm的1U标准机箱内部署12个处理单元,组成1U12P高密度节点结构;硬件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龙芯2F、华为自主研发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及曙光服务器前置机等;系统软件以开源软件为主,具有兼容性强、易维护、易升级、易使用等特点。KD-50-I还具有低占地(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低功耗(小于6 kW)、低成本(在80万元以内)、高计算密度等特点,便于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赵佳.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揭开神秘面纱 . 科技导报,2007,25(2):27. 刘英楠. 我国首个量子密码网络测试运行 .科学时报,2007-04-03. 朱小卫. 我国最大光学望远镜突破所有关键技术 .科学时报,2007-07-04. 郑千里, 王静. 我国煤层气分离液化工业性装置试验成功 .科学时报,2007-08-10. 仇方迎,王怀民,蒋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流量渡槽技术难题攻克 .科技日报, 2007-08-13. 熊和生. 400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试制成功 .科学时报,2007-08-20. 孙世岩,李丽云. 中国自主研发700兆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 .科技日报,2007-09-24. 黄永明. 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ARJ21下线 .科技导报,2008,25(1):6. 邓卫华,徐冰.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下线 .新华社,2007-12-22. 代群.我首台基于龙芯2号的国产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 .新华网, . ??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428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7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上)
suqing1961 2008-1-24 14:31
0 引言   继2004年第3期、2005年第2期、2006年第1期和2007年第1期、第2期《科技导报》遴选公布200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2004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2005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和200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 、2006年中国重大技术与工程进展 的基础上,本刊从《科技导报》半月科技要闻、科学共同体要闻、国内科技期刊亮点、半月科技风云所刊载的近400条国内科技新闻中 ,继续对2007年我国重大科学进展、技术进展和重大工程进展进行盘点,由编辑部讨论、遴选出该年度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重大技术进展10项和重大工程进展10项。   遴选2007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时,本刊坚持下述4个基本原则 :(1)分门别类的原则:分为科学、技术和工程3大类遴选;(2)宁缺毋滥的原则:遴选出的各项重大科学进展、重大技术进展和工程进展尽量能得到科技界比较广泛的认同,不人为地凑数量;(3)以时为序的原则:遴选出的每项重大科学进展、重大技术进展和重大工程进展必须是在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报道、发表或公布,本文所列排名不分先后,均按报道、发表或公布的时间先后排序;(4)叙述事实的原则:遴选出的每项重大科学进展、重大技术进展和工程进展必须已经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正规媒体上发表或由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公开发布,并尽量采用叙述事实的方式描述。    1 2007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 1.1 对植物细胞自由钙离子周期性振荡成因作出最新解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海雷博士课题组对困扰科学界多年的植物细胞自由钙离子周期性振荡的成因作出了最新的解释,在植物应对环境刺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课题组以一种名为拟南芥的小草为实验植物,应用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通过研究表明:当土壤中的钙被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的蒸腾流带到植物体内后,它就被钙受体所感知,通过钙受体-三磷酸肌醇途径,三磷酸肌醇就会告知细胞内的钙库,让它释放钙离子,从而引起细胞内自由钙离子的周期性振荡。振荡的幅度受土壤钙离子浓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而振荡的周期受气孔导度的影响。该成果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具有细胞信使之称的胞内自由钙离子水平受到环境中钙含量和植物自身钙受体的影响,对农业和林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 1.2 发现一种能控制抑癌基因的活性分子   5月24日,《科技日报》报道 ,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张令强副研究员实验室的李力、邓彬蔚两位博士生发现了一种能控制抑癌基因p53活性的分子PACT,并和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杨晓研究员实验室的科技人员联合揭示了PACT在细胞生长和胚胎发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分子。研究发现,在分子水平,PACT不但可以通过其自身具有的泛素连接酶活性对p53的蛋白水平进行调控,促进p53与其最主要负调控分子Hdm2之间的结合;而且能抑制p53的转录活性,降低其靶分子的转录水平。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在动物整体水平对PACT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验证,结论与细胞水平相吻合。刊登这一研究成果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配发的评述指出,p53基因对于调节细胞周期和启动细胞凋亡至关重要,这些结果表明,PACT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发生的新策略。   1.3 发现世界最大似鸟恐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经过两年的研究确认,2005年在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晚白垩世二连组地层中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二连巨盗龙化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罕见的似鸟恐龙化石(图1),并成为在这一盆地近年来发现的第4种新的恐龙属种。该化石已有8 000万年的历史,其体长约8 m,站立高度超过5 m,体重大约1 400 kg。研究表明,二连巨盗龙具有大量似鸟特征,它是鸟类的近亲窃蛋龙类。以往的研究表明,恐龙体型的大小与鸟类特征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恐龙体型越小,鸟类特征相对越多;体型变大后,许多似鸟特征往往会消失。但二连巨盗龙却是一个例外,它具有的似鸟特征甚至多于其他小型的窃蛋龙类。二连巨盗龙的发现将极大地丰富人类对于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理解。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 1.4 证明在有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介观小环中存在持续自旋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庆丰研究员、谢心澄教授与香港大学王健教授合作,在介观物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预言并证明在一个有自旋轨道相互作用但没有磁通以及其它任何磁性材料的介观量子小环中存在纯的持续自旋流。研究者发现,在这一体系中,自旋轨道耦合能类似于磁通的作用,但它驱动的是纯的持续自旋流,以代替原来磁通驱动的持续电流。研究人员先从电磁对应的物理图像和自旋Berry位相的角度来论证这一持续自旋流应当存在,然后考虑一个具体的自旋轨道耦合正常复合小环,从而绕过了目前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关于自旋流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持续自旋流的确存在。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11日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 。 1.5 揭示太空三维磁重联几何结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肖池阶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王晓钢教授、濮祖荫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继2006年首次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磁场零之后 ,又合作完成了三维磁重联完整几何结构的卫星观测研究。三维空间的磁重联是影响、甚至主导诸如天体演化、极光和磁层空间暴、太阳耀斑、日冕加热、日冕物质抛射等空间天文现象的重要物理过程,而其拓扑位形是三维磁重联理论的基石。三维磁重联的完整几何结构由一对收敛性质相反的磁零点、连接它们的磁分形线,以及它们所生成的两个磁分形面构成。磁重联的三维结构要求至少空间四点的同时测量,欧洲空间局Cluster星座计划提供了迄今为止唯一的卫星观测手段。基于Cluster卫星在地球磁尾的探测数据,研究小组在磁重联区找到匹配的磁零点对,计算出零点连线(磁分形线)的长度,确定了所产生的磁场的拓扑分形面(图2);并发现在零点连线附近存在低杂波频率的电磁振荡,这对磁重联过程中可能的电子加速、加热机制提供了观测基础 。 1.6 首次证明哺乳动物嗅觉可检测到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对于许多生物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分子。经典的心理物理学测试证明人类的嗅觉系统不能检测到CO2,但其他哺乳动物是否可以通过嗅觉系统感受低浓度的CO2却不清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图3),运用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小鼠遗传操作、电生理、钙成像、以及行为学等多种实验手段,证明了小鼠能通过一类表达D型鸟苷酸环化酶(GC-D)的嗅觉感觉细胞感受接近于大气中浓度的CO2。研究者首先发现表明碳酸酐酶II一种催化CO2与水生成HCO3-和H+的酶,特异地表达在这类GC-D神经元中;这些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到嗅球中的项链嗅小球,形成所谓的项链嗅觉系统。该研究运用钙成像与电生理记录表明,CO2激活GC-D神经元以及嗅球中与项链嗅小球联系的神经细胞;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小鼠检测CO2的阈限为0.066%,非常接近空气中CO2的平均浓度(0.038%);药理实验及行为实验证明,小鼠这样灵敏的CO2检测能力需要碳酸酐酶II的活性及环鸟苷酸环敏感的离子通道的开发。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1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 1.7 首次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模拟酶   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表明,他们首次发现了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并提出了氧化铁纳米颗粒模拟酶的概念。研究者还发现,这种纳米颗粒模拟酶具有制备简单、经济、耐高温和耐酸碱等诸多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多种新型免疫检测模型,拓展了氧化铁纳米颗粒在诸如污水处理和酸雨检测等方面的新用途。《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的评论称,这一发现不仅为惰性金属材料在纳米尺度具有催化活性的学说提供了新的论据,而且拓展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 。 1.8 早寒武世带附肢冠群甲壳动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0月4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张喜光教授及其合作者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通过分析研究他们在云南省永善县发现的先驱甲壳动物化石,在早期生命演化问题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① 论述了与现生的甲壳动物有着共同祖先的化石类型存在于寒武纪早期。由于缺乏化石证据,此前的权威论述认为最早的甲壳动物的祖先类型生活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本研究将真甲壳动物出现的年代推向远古约2 000万年(即寒武纪大爆发时代);并再次充分肯定,人们以往认定在生物进化后期才会出现的一些高等或进步的生命形式,在寒武纪初期已具雏形;② 确认了早寒武世甲壳动物发育了上肢(epipodite),为昆虫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提供了素材,拓宽了思维空间。该研究成果论证的先驱甲壳动物的地史分布及其基本特征,为探讨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信息,可望为深入认识原始节肢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早期演化开拓新的研究途径。 1.9 黑龙江首次发现两个人类新基因   9月,黑龙江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首次发现两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并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DRB1*1216和B*5621。HLA等位基因是编码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它与骨髓及组织器官移植关系密切;实行器官和骨髓移植时,需要供体和受体的6个最重要HLA等位基因完全吻合。这两个新基因的发现能使器官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更加准确地进行配型,也增加了人类寻找匹配基因的可能性,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的成功率和精确度。自20世纪中期发现第一个HLA抗原至今,全世界已检测出相关HLA等位基因2 100个。我国的这次发现为世界HLA系统数据库又增添了两名新成员,同时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基因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 1.10 首张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   10月11日,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图4,又称炎黄一号) 绘制完成并公布,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该项目由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发起并承担,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 %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对推进中国乃至亚洲人的DNA、隐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   2 2007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2.1自主研制成第三代战机歼-10 1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机歼-10(图5)正式亮相并开始装备部队。歼-10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自行研制,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性能先进,用途广泛。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10分单座、双座两种,机长14.57 m,翼展8.78 m,最大速度2.0马赫,最大升限18 000 m,最大起飞重量19 277 kg,除维持正常平飞外,还有足够的推力满足执行各种机动动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盘旋等性能均有较大提升,实现了我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对有效提高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加快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 2.2 我国首个量子密码网络测试运行   3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利用自主创新的量子路由器,在北京网通公司商用通信网络上完成了四用户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的测试运行,确保了网络通信的安全。该课题组构建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包括发射节点1个、接收节点3个,用户之间最短距离约32 km,最长约42.6 km。测试系统通过量子路由器的波长路由进行网络寻址,演示了一对三和任意两点互通的量子密钥分配,并在对原始密钥进行纠错和提纯基础上完成了加密的多媒体通信实验。有专家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公开报道的唯一无中转且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标志着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从点对点方式向网络化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这次实验的成功,不仅使量子密码技术在实用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量子因特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3 我国最大光学望远镜突破所有关键技术   6月29日,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北京通过验收,LAMOST小系统(图6)的光学质量完全达到指标要求:星像的80%光能量集中在2角秒直径的圆内,3度视场内具有良好星像;多目标光纤光谱系统基本达到预定目标,系统工作正常;望远镜、光纤、光谱仪和CCD相机组成的观测系统,集成情况良好。LAMOST小系统包括3 m口径的镜面、250根光纤、1台光谱仪,以及LAMOST完整的机架、跟踪和控制系统。小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该项目建设的所有关键技术难点已被攻克,其国际领先的薄镜面及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和并行可控式光纤新技术的成功更是为该项目建设的全面成功铺平了道路 。 2.4 我国煤层气分离液化工业性装置试验成功   8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赞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共同完成的煤层气分离、液化工业性实验装置试验成功。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一种留存或吸附在煤层中、基本上未经转移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开采时必须提前将它抽放掉,否则将对采矿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但煤层气同时又是一种宝贵的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如何安全有效地分离煤层气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国际上主要开展4种不同的煤层气分离方法研究,即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燃烧脱氧法和低温精馏分离法。前3种方法至今尚未有一例在工业化获得成功应用,?杨克剑等科研人员采用的低温分离方法将煤层气中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从混合气中分离、液化,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完成工业化分离、液化煤层气的试验。该方法的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煤矿祸患瓦斯将得到有效治理和安全利用,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不可估量 。 2.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流量渡槽技术难题攻克   8月,武汉大学水电学院王长德教授领导的大型渡槽结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分析课题组,被专家认为已攻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流量渡槽重大技术难题。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从丹江口到北京全长1 200余km,水面落差不到100 m,跨越沟谷必须靠大流量渡槽才能解决。该课题组突破了传统渡槽宽度过大、跨越能力小、建材不能充分发挥潜能等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厢梁式渡槽结构及其设计理论,并结合河北省z河渡槽,对每孔净宽7 m、净高8 m的大流量三孔渡槽进行了设计优化及动力分析,使得大流量渡槽每米宽水载荷达150余t。相对于传统底纵梁式渡槽而言,这种多厢梁式渡槽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承载能力能呈几何级数增加,多项成果具有创新性 。 2.6 400 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试制成功   8月,400 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在贵州试制成功,该产品将为不断扩容的西电东送超远程、高吨位电力输送线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常用于超高压(500 kV)远程输电线路,是由数十种矿物材料混合、成型,经过复杂工艺高温烧结而成的一种玻璃相和硅铝酸盐材料产品,我国120 kN以上瓷绝缘子的生产和销售基本被日本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垄断。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龚国洪等研究人员发现,组成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所需的数十种瓷土矿物原料在贵州毕节地区储量较大,可充分用来生产国家急需的绝缘子产品;自1998年始,在贵州省科技厅的资助下,科技人员与贵州毕节高原电瓷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承担了160 kN、210 kN、210 kN(耐)及300 kN绝缘子的研究及产业化过程并相继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重新对在毕节实验区发现和使用过的瓷土原料进行普查,对采集到的所需主要原材料进行理化测定,最终确定了超高瓷成分配比方案,试产成功400 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 。 2.7 700兆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研制成功   9月23日,由哈尔滨电机厂自主开发、设计和制造的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结构尺寸最大、推力负荷最大的700兆瓦级大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被专家认为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冷却方式主要有全空冷、半水冷和蒸发冷却3种,其中全空冷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简便、维护方便、可靠性高、事故率低、启停机便捷、成本低廉等特点,但用于超过600兆瓦以上的大型水轮发电机时却存在很多技术障碍,因而制造700兆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成为世界性难题。哈尔滨电机厂打破过去空冷按每极容量设计的技术界限,提出了全新设计思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通风设计及计算方法,对全空冷电机的电磁计算、结构、通风冷却系统及绝缘系统等进行整体协调设计和优化创新,成功独立设计、独立制造出了700兆瓦全空冷巨型水轮发电机。该发电机已分别于2007年5月和7月用于龙滩电站和三峡右岸电站且运行良好,实现了总风量适宜、风量分配合理、风速均匀、冷却效果良好的总体目标 。 2.8 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ARJ21下线   12月21日,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700喷气支线客机(图7)下线,待经过试飞等程序后就可以投入商业运营。ARJ21-700飞机是一种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设计、研制,其客舱采用倒8字横切面构型,提供干线飞机的舒适性和较大货舱容积,标准客舱为5排座布局,90座;翼展27.288 m,全机长33.463 m,全机高8.442 m,机翼面积79.86 m2;机翼后掠角250,主轮距4.68 m,前、主轮距14.878 m米,最大燃油量13 231升;顶部行李箱可放置标准拉杆行李箱,天花板高度2,03 m,最大客舱宽度3.143 m,走道宽度0.48 m。ARJ21新支线飞机设计航程1 200-2 000海里,巡航马赫数为0.78,客舱内部噪音水平不大于68分贝;飞机使用寿命为80 000飞行小时/60 000次起落/20日历年,驾驶舱采用两人体制 。 2.9 自主研制的首列时速300 km动车组下线   12月22日,中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 km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图8)竣工下线。该动车组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由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动车组列车之一。列车采用了轻量化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高速受电弓以及交流传动、集成一体化的光纤网络控制等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每辆车体重量约7 t,动车组整体轻量化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优越的节能、环保性能。相对于时速200 km的动车组,该动车组的动力更加充沛,列车的气密性、运行的平稳性、空气动力学性能等要求更高,技术难度也更为复杂,突出体现了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特点 。 2.10 首台基于龙芯2号的国产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   12月26日,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图9)由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该超级计算机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采用了高密度节点设计技术,在高度不到4 cm的1U标准机箱内部署12个处理单元,组成1U12P高密度节点结构;硬件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龙芯2F、华为自主研发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及曙光服务器前置机等;系统软件以开源软件为主,具有兼容性强、易维护、易升级、易使用等特点。KD-50-I还具有低占地(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低功耗(小于6 kW)、低成本(在80万元以内)、高计算密度等特点,便于推广使用 。 3 2007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 3.1 三峡船闸全部建成完工   4月27日,三峡北线船闸(图10)完建工程通过技术预验收,具备恢复通航条件。这标志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条件最复杂的三峡船闸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全部建设任务。三峡双线五级船闸1984年4月17日破土动工,2003年6月16日在水库蓄水至135 m后试通航,2004年7月正式通航,在135 m至139 m水位运行的3年时间内采用四级运行的方式。随着三峡工程蓄水位2006年10月27日提高到156 m,按设计要求开始对双线船闸一、二闸首进行完建施工,以适应145 m至175 m水库水位运行需要。工程完建后,将实现船闸五级联合运行方式。2006年9月15日三峡南线船闸开始完建施工;2007年1月20日南线船闸恢复通航,北线船闸随即停航施工;2007年5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恢复双线通航 。 3.2 苏通大桥全线贯通   6月18日,拥有最深基础、最高塔桥、最长拉索、最大主跨等4项世界纪录的苏通大桥实现合龙,全线贯通。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和苏州市之间,是国家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通道,也是江苏省公路主骨架跨越长江的枢纽工程。路线全长32.4 km,其中跨江大桥长8 146 km。2003年6月27日,工程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上半年建成通车。苏通大桥采用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方案,中间合龙、全桥贯通标志着建桥史上4项世界纪录的诞生:① 最深基础:主墩由131根长约120 m、直径2.5 m至2 m的群桩组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桩基础;② 最高塔桥:混凝土塔高300.4 m,为世界第一;③ 最长拉索:长达577 m;④ 最大主跨:1 088 m的跨径使苏通大桥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 。 3.3 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   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图11)举行全线贯通仪式。大桥全长36 km,建成后将使宁波至上海的陆路距离缩短120 km。大桥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 km,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2003年11月14日,大桥开工建设;2007年11月,完成桥面铺装;预计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通车。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已取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以9大系列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攻克了在强涌潮海湾建设跨海大桥的诸多技术难题,已有5项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通过国家鉴定 。 3.4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获重大进展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实验环调束获重大进展:储存束流的强度超过设计指标,创造了国际回旋加速器 + 冷却储存环组合系统加速离子种类、最高能量和束流强度的新纪录。HIRFL-CSR工程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的扩建工程,工程总投资2.935亿元,建设周期5年;其科学目标是在放射性束物理尤其是滴线核的研究,高温高密度条件下核物质性质研究,高离化态高Z原子物理研究,以及高品质重离子束和放射性束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等4个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使我国在国际重离子物理前沿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工程于1999年12月动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注入线、主环(CSRm)、放射性束分离器、实验环(CSRm)、实验探测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原有装置的改造和建安工程等 。 3.5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发回月球照片   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承担着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km间地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探测任务;经过8次变轨后,11月7日,卫星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11月26日,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片公布(图12)。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 3.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12月14日,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由钻探工程、测井工程、地球物理、分析测试、数据管理及信息工程等子系统组成,选址于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江苏省东海县。2001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3月,现场钻探施工结束,钻井深度为5 158 m。整个工程总投资1.7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3亿元。通过实施该工程,科研人员利用从孔钻中获取的固体和流体样品以及井下原位观察与测量数据,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现代地下深部流体与极端条件下的微生物,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化对地壳成分、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认识。实施该工程还将促进我国钻探、测井、实验测试等地质探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中国地球科学理论和地球探测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 3.7 京津城铁全线贯通   12月16日,我国首条时速300 km的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图13)。该铁路连接北京、天津2大直辖市,由北京南站东端引出,沿途设北京南、亦庄、永乐、武清、天津5座车站,线路全长120 km。工程由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负责承建,2005年7月4日开工,2008年初进入综合调试阶段,北京奥运会前将正式开通并投入运营。工程建成后,北京、天津间火车全程直达运行仅需30分钟,列车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对加快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3.8 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建成   12月20日,中国俄罗斯最大的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建成。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和运行两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压水堆核电机组,是目前中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工程于1999年10月20日开工。1号机组(图14)和2号机组分别于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投入商业运行。该工程两台机组采用的是俄罗斯在总结20台百万千瓦级WWER型机组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型设计,具有较优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上第三代核电站水平 。 3.9 我国第三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发电运行   12月26日,龙滩水电工程(图15)首批3台机组正式发电,1号、2号、3号机组相继投入运行。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珠江干流红水河上游的广西天峨县境内,是中国内地在建的仅次于三峡电站、溪洛渡电站的第三大水电工程。工程总投资300多亿元,正常蓄水位400 m,共安装9台70万千瓦机组,规划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主体工程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工,2003年11月6日实现截流,预计2009年12月全部完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工程建设将创造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5月3日,龙滩电站大坝还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里程碑奖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本刊编辑部. 200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 科技导报,2004, 22(3):59-61.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ociety. Significant Advanc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in 2003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4,22(3):59-61. 本刊编辑部. 2004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 科技导报,2005, 23(2):58-6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ociety. Significant Advanc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in 2004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5,23(2):58-62. 苏青. 2005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 科技导报,2006, 24(1):5-10. Su Qing. Significant Advanc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in 2005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5,24(1):5-10. 苏青. 200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 . 科技导报,2007, 25(1):5-10. Su Qing. Important Advances of Science in China in 2006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5-10. 苏青. 2006年中国重大技术与工程进展 . 科技导报,2007, 25(2):5-13. Su Qing. Important Advances of Science in China in 2006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2):5-13. 国内外科技要闻 . 科技导报,2007,25(1),25(2) ,25(3),25(4),25(5),25(6),25(7),25(8),25(9),25(10),25(11),25(12),25(13),25(14),25(15),25(16),25(17),25(18),25(19),25(20),25(21),25(22),25(23),25(24). 科学共同体要闻 .科技导报,2007,25(13),25(14),25(15),25(16),25(17),25(18),25(19),25(20),25(21),25(22),25(23),25(24). 国内科技期刊亮点 .科技导报,2007,25(13),25(14),25(15),25(16),25(17),25(18),25(19),25(20),25(21),25(22),25(23),25(24). 苏青. 人类与自然的博弈 . 科技导报,2007, 25(13):7. Su Qing. Game between Human and Natue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3):7. 苏青. 生命究竟是什么 . 科技导报,2007, 25(14):7. Su Qing. What is Life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4):7. 苏青. 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 科技导报,2007, 25(15):7. Su Qing. 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Unknown World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5):7. 苏青. 为了明天更加美好 . 科技导报,2007, 25(16):7. Su Qing. For a better Tomorrow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6):7. 苏青. 科学研究前沿的风景线 . 科技导报,2007, 25(17):7. Su Qing. Scenery in Scientific Frontier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7):7. 苏青. 亚马逊雨林蝴蝶扇动的翅膀 . 科技导报,2007, 25(18):7. Su Qing. The Butterfly in Amazon Rainforest Flaps its Wings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8):7. 苏青. 拷问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 科技导报,2007, 25(19):7. Su Qing. Qustioning Scientis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19):7. 苏青. 用科技诠释和谐 . 科技导报,2007, 25(20):7. Su Qing. Interpreting Harmon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20):7. 苏青. 嫦娥舒广袖 宇宙探奥秘 . 科技导报,2007, 25(21):7. Su Qing. ChangE 1 Journey to the Moon, Lunar Probe First Step in Deep Space Mission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21):7. 黄永明. 新生与死亡科学的永恒课题 . 科技导报,2007, 25(22):7. Huang Yongming. Birth and Death: Permanencies in Science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22):7. 黄永明. 当重大科学突破出现 . 科技导报,2007, 25(23):7. Huang Yongming. When a Breakthrough is Created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23):7. 黄永明. 科学问题的嬗变 . 科技导报,2007, 25(24):7. Huang Yongming. The Transmulation of Scientific Issues .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24):7. Ruhang Tang,Shengcheng Han,Hailei Zheng, et al. Coupling Diurnal Cytosolic Ca2+ Oscillations to the CAS-IP3 Pathway in Arabidopsis . Science,2007,315(5817):1423-1426. 张克.我科学家发现一种能控制抑癌基因活性分子 .科技日报,2007-05-24. Xing Xu, Qingwei Tan, Jianmin Wang, et al. A gigantic bird-like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hina .Nature ,447(7146):844-847. Qing-feng Sun, X. C. Xie, Jian Wang. Persistent Spin Current in a Mesoscopic Hybrid Ring with Spin-Orbit Coupling . Phys. Rev. Lett., 2007,98 ():196801. C. J. Xiao, X. G. Wang, Z. Y. Pu, et al. In situ evidence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magnetic null in a 3D reconnection event in the Earth's magnetotail . Nature Physics,2006,2 (7):478-483. 黄永明. 中国科学家揭示前所未见的三维磁场天然舞姿 .科技导报, 2007,25(15):6. Ji Hu, Chun Zhong, Cheng Ding, Qiuyi Chi, et al. Detection of Near-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CO2 by an Olfactory Subsystem in the Mouse . Science,2007,317(5840): 953-957. 王静. 科学家首次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模拟酶 .科学时报,2007-09-10. Xiguang Zhang, David J. Siveter, Dieter Waloszek,Andreas Maas. An epipodite-bearing crown-group crustacea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Nature,2007, 449(7162):595-598. 衣晓峰,李丽云. 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两个人类新基因 . 科技日报, 2007-10-08. 凌慧珊,李鹤鸣. 首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成功绘制完成 .信息时报,2007-10-12.? 赵佳.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揭开神秘面纱 . 科技导报,2007,25(2):27. 刘英楠. 我国首个量子密码网络测试运行 .科学时报,2007-04-03. 朱小卫. 我国最大光学望远镜突破所有关键技术 .科学时报,2007-07-04. 郑千里, 王静. 我国煤层气分离液化工业性装置试验成功 .科学时报,2007-08-10. 仇方迎,王怀民,蒋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流量渡槽技术难题攻克 .科技日报, 2007-08-13. 熊和生. 400kN超高强度悬式瓷绝缘子试制成功 .科学时报,2007-08-20. 孙世岩,李丽云. 中国自主研发700兆瓦级全空冷水轮发电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 .科技日报,2007-09-24. 黄永明. 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ARJ21下线 .科技导报,2008,25(1):6. 邓卫华,徐冰.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下线 .新华社,2007-12-22. 代群.我首台基于龙芯2号的国产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 .新华网, . 江时强,李志晖. 三峡船闸全部建成完工 .?新华网, . 陈彬.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全线贯通, 将创四纪录 .科技日报,2007-6-18. 杭州湾跨海大桥今日贯通,全长36公里居世界第一 .中国新闻网, . 科文.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获重大进展 .科学时报,2007-10-9. 黄永明. 嫦娥探月:深空探测第一步 .科技导报,2007,25(21):6. 黄永明.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球照片 .科技导报,2007,25(23):6. 江国成,杨成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新华网, . 齐中熙、王晔彪. 京津城铁铺通标志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网, 陈光明. 中俄合作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建成 .?中国新闻网, . 王勉. 覃广华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提前发电 .新华网, .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存废争论:问题的提出与破解
suqing1961 2007-10-15 09:39
注:本文将发表在《科技导报》2007年第20期 0 引言   《科技导报》2007年第10、11、12、14、16期连续刊载了有关专家学者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的主题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沙龙上发表的观点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素玲遂致函本刊编辑部(见2007年第16期《科技导报》读者来信栏目),表达了她对此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本刊刊载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各种观点做法的赞许。之后陆续有读者来信,希望本刊介绍近期有关中医存废争论问题的具体情况。本文力图给读者提供历史上有关中医存废争论问题和21世纪新一轮存废问题的背景材料,相关人士和政府主管部门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以及国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有关对策。    1 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始末及主要观点反映 2006年4月,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杂志上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声称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没有寻求到自我进步的道路,约束了人们对病理和生理的理解;从尊重科学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既缺乏经验基础又缺乏逻辑基础;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中医中药在倡导不科学施治的同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中医中药蕴含着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推行毒物、异物、污物入药。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由此点燃了21世纪我国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导火索。 同年9月8日,张功耀在他的博客上又发表文章再论告别中医中药 ,号称以资源有效利用的名义,以向国际医德标准看齐的名义,以弘扬科学精神的名义,以紧跟医学科学进步的名义,重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为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继续推波助澜。   2006年10月7日,张功耀联合美国纽约康复科医生王澄,在医学捌号楼网站发起《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要求修改《宪法》,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采取适当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立即停止缺乏科学原理、违背科学精神、没有安全保障的中医中药研究;善待已经取得相关执业和职称资格的中医师,引导他们主动转向主流医学。 遂把关于中医废存问题的争论推向高潮,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各界人士热点关注的中医废存争论事件。   张功耀的言行在社会尤其是中医界引起激烈争议,有人附和,有人坚决反对。在科学界,赞同张功耀观点的科学家代表恐怕要数何祚庥院士。他认为,评判中医理论是否科学,首先应看它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和精神。从这个方面来说,他支持批评中医,并认为那些呼吁取缔中医的言论大多数有根有据。何祚庥认为中医的理论落后,其中的虚、实、气、补等概念都不准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也不科学。为此,他把中医的这套理论称为伪科学。与此同时,何祚庥院士对张功耀等人说要废止中医还是有保留的。他认为马上废止中医是不现实的,他之所以现在批评中医是为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将来退出历史舞台创造条件 。   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上撰文指出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虽然有许多人幻想将来有一天中医理论会被纳入科学体系,甚至被用来拯救现代医学,但那仅仅是一种幻想,我不认为它有可能实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包括西方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一套医疗理论,它们也都被排斥在科学体系之外,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民族的传统医学就会是个例外。他同时也认为,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药。中医的某些疗法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疗法一样,可能有其价值,值得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挖掘、研究。   在新浪网组织的中医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调查中,超过80%的网友认为中医是科学的。反对张功耀的人认为,张将中医存在的个别问题上升到普遍层面,进而得出偏激化的结论。他们同时也对张功耀视西医中存在的负面效应而不见表示不满。   在中医药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丑夫教授率先公开反击张功耀。他认为,张功耀关于取消中医药的论断犯了3个大的错误,即所采用的推理方法违背了逻辑学,其认识方法违背了辩证唯物论,并采用了臆造诬陷的手段。他还指出,张关于取消中医药的结论基本上都是采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能成立的 。   对于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他还曾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所做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中强调,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   医学界也有专家把这场争论看成是一场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争论。现年76岁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危北海教授既做过西医,也做过中医,他认为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但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比较哪个更好。如果一定要对这两个体系进行比较的话,危教授认为,只能说西医是对微观领域的具体研究,而中医则是对宏观问题的把握,中医是整体论,而西医是个体论。至于谈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关系,危教授认为,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所谓阴阳五行实际上是探讨人体内的一个对立、统一、矛盾、平衡的唯物辩证思想,而西医体系则是建立在实证和解剖基础上的,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   钟南山院士也不认同取消中医的言论。他认为,太多的江湖医生以中医的面貌出现,由此诋毁了中医的信誉;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药的宝库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大宁教授号称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 。   著名中医药学专家陈可冀、李连达、张伯礼、石学敏、程莘农等院士认为,仅凭中医或西医一支力量是不可能担负起中国13亿人的医疗保健任务的,中国近半数人口接受中医服务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形成完善的中医药医疗网,在农村也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其中40%的乡村卫生院、70%的乡镇医院、89%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的城市大医院都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已不可替代。他们同时提出,应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使其共同为全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待类似于中医废存这样的问题呢?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该组织为避免人们对传统医学持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是不可取的 。   面对这场波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争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公开表态,明确表达了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中医药的立场和观点。2006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该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这位发言人表示,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他斥责征集取消中医签名的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 同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也明确指出,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他强调,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实践和历史将证明,这次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其他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   2007年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并专门强调她出席这次会议并讲话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中医药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是大有可为的;二是我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针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表明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态度。 吴仪还强调,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同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 :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社会上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问题以来,我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观点和态度。 2 历史上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交锋   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张功耀之说并非首创专利,只不过由于他来得更为极端,因而引起的争论相对更激烈,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更大。《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郑廷鑫2006年11月曾撰文详细介绍了近百年来我国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重大论争事件 。   1879年,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先后发表《废医论》、《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成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1912年,北洋政府在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时,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没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造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为此,中医界人士纷纷表示抗议,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率先愤责: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 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依然把中医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致使该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药界人士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 。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人士上书教育部予以抵制,教育部以此为由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导致中西医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继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讨论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一公布,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抗责,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以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卫生部长薛笃弼为化解与中医界的冲突,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仍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中医学校立案、中医开设医院,再次引起中医界的抗争。1934年,傅斯年发表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在舆论上掀起了又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 。   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余云岫在会上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不久,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学,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等。因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王斌和贺诚两位卫生部副部长被撤职,但中西医结合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修订的《宪法》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法理上给予了中医、西医同等地位。与此同时,医学界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口号。之后,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医存废双方的争论焦点 。   2006年,张功耀再次挑起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争论。 3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   尽管中医界和主流媒体对张功耀等关于告别或废除中医的言行基本都持否定态度,政府主管部门更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祖国传统医学,但是,这次大范围的论争也促使中医界及其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反思,正视目前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2007年1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主题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沙龙,来自中医、西医、自然科学史、物理、考古、微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医研究会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中医研究要走出3个误区:① 不能再简单地用现代科学语言对中医进行翻译或证实,而需解析和分化; ② 应提倡中医和西医互相借鉴学习而不是结合; ③ 世界上医学只有一门,中、西医殊途同归,不能过分强调中西医之间的壁垒 。同年3月18日,刊载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论文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了中医深层次思考研讨会,邀请争论双方的核心人物和有关学者进行理性的学术讨论,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涉及:① 中医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革命性批评;② 如何坚决维护并恢复中医的传统;③ 怎样促进中医的改革和创新。 2007年3月21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国家为支持中医药全面发展制定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和全局性规划。?针对一段时期来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纲要》开宗明义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纲要》还清醒地指出了我国中医药目前正面临的以下3方面的挑战:① 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高: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② 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③ 现代科学基础薄弱:集中体现在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未获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为此,《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4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提出了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加大投入、科技支撑,积极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4项措施,以求切实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信中医药现代化这一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必将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并将取得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黄龙祥,方晓阳,谷晓红.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Ⅰ) . 科技导报,2007,25(10):73-74. 廖育群,刘力红,张开逊.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Ⅱ) . 科技导报,2007,25(11):74-75. 梁茂新,屠志涛,徐延豪,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Ⅲ) . 科技导报,2007,25(12):73-74. 刘士敬,程 伟,韩建平,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Ⅳ) . 科技导报,2007,25(14):82-83. 郑金生,杨镜奎,刘志明,等.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Ⅴ) . 科技导报,2007,25(16):84-85. 张功耀. 告别中医中药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27(7): 14-17. ZHANG Gongyao. Farewell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medies .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 2006, 27(7): 14-17. 张功耀. 再论告别中医中药 . 2006-09-08 . http://zhgybk.blog.hexun.com/5520147_d.htm . 张功耀,王 澄. 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 (2006-10-07). 医学捌号楼网站. 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1015gyzjcs.htm . 路 琰. 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 环球人物,2006-10-31. 方舟子. 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 北京科技报,2006-11-28. 张冉燃,王思海,李 文. 取消中医抖出中医沉疴. . 瞭望新闻周刊, 2006(43): 8-10. 王淑军. 发展中医,无须彷徨 . 人民日报,2006-10-26. 李艳. 中医废存争论背后的启思 . 科技日报,2006-12-05. 唐伟杰.中国政府最郑重的表态:不放弃中医中药 . (2006-03-13). 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5465023.html . 朱 玉,刘奕湛. 卫生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 (2006-10-10).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257.htm . 朱 玉,刘奕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中医是对科学肆意否定 . (2006-10-18).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6-10/18/content_5216665.htm . 吴 仪. 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 求是,2007(11):3-6.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 人民日报,2007-03-18. 郑廷鑫.百年存废,三次论争 . 南方人物周刊,2006(28):3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CAST.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7.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18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研究前沿的风景线
热度 1 suqing1961 2007-8-31 09:17
半月科技风云 注: 本文将发表在2007年第17期《科技导报》 丁肇中教授在 2006 中国科协年会上曾感言: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科技导报》2006年第11期)确实,科学研究的前沿,如同硝烟弥漫、厮杀拼打的战场前沿,展现出的总是一幅幅交织着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进取与坚持的绚丽风景线,荣誉永远只属于前沿阵地最后的胜利者。巡视科学研究的前沿,我会被科学家迷人的风采所吸引、感动,禁不住要为他们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声喝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和张东辉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自行研制的氢原子里德堡态飞行时间谱 交叉分子束仪器,观测到了 F* + D2 反应,发现在低碰撞能下激发态氟原子的反应性居然比基态氟高出很多( 8 月 24 日美国《科学》杂志)。 波恩 - 奥本海默近似 是理论化学最重要的近似,按照这一近似,激发态氟原子 F* 与 D2 化学反应是不应该发生的。而上述研究却表明,这一波恩 - 奥本海默近似的图像对于 F*+D2 反应是不适用的。 日本一国际研究小组 8 月首次观察到由两个夸克组成的 D 介子转变为与之对应的反粒子 反 D 介子的现象(8月16日新华网)。粒子转变为反粒子是介子所特有的性质,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确认了 介子和 B 介子变身为对应的反粒子的现象,而自 D 介子 1976 年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一直未能观察到其变身过程。根据现有的基本粒子理论, D 介子的这种转变概率大约在 0.001%-1% 之间。上述观测数据达到了这种理论预测的上限 1% ,研究人员猜测可能有某种未知粒子在起作用。 8 月 19 日 出版的《美国流行病学》杂志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公共卫生学院 Beate Ritz 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研究分析大量的产妇资料发现,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孕妇比那些生活在污染相对较轻地区孕妇的早产可能性要大 10% - 25% ,并确定这种风险是由污染造成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二手烟或酗酒所致。 成功的桂冠总是垂青于那些活跃在科学研究前沿的有心人。荷兰特文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分析如何改变光波波阵面时发现,不透明物体如牙齿、花瓣等都可以聚光( 8 月 21 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运用这一发现及掌握的工艺,有望用廉价的不透明物品制作聚光元件,从而可大大降低光学显微镜的成本。 日本东京大学博物馆 Gen Suwa 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分析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大约 1 000 万年前的 9 颗古大猩猩的牙齿化石,发现这些牙齿在尺寸、各部分比例以及内部结构上与现代大猩猩亚种的牙齿均没有明显差别。这表明大猩猩与人类进化分歧的时间不应该是早先认为的 800 万年前,而应该是比 1 000 万年或 1 100 万年前更早一些的时期( 8 月 23 日英国《自然》杂志)。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正是因为探索在科学研究前沿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假说、猜想,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继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生物入侵是中外科学家关注的前沿研究问题,入侵种的扩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安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入侵种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入侵能力,目前科学家还难以给出完满的解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冯玉龙研究员等通过实物验证,首次提出了 氮分配的进化假说 。按照这一假说,入侵种叶片中的氮分配到光合机构的比例显著高于本地植物,从而导致其光合能力、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呼吸功效高于本地种,因而疯狂生长( 2007 年第 153 卷第 3 期德国《生态学》杂志 ) 。这一创新假说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防治入侵植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如同一场战争的胜负常常取决于意志的较量和时间的坚持,登顶科学研究前沿的珠峰同样需要科学家具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 巴西媒体 8 月 29 日报道,巴西利亚大学塞尔玛 库克豪斯等研究人员发现,从一种名为科巴西小绿蛙的雨蛙皮肤分泌物中提取出的 6 种蛋白质,可能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8月29日新华社)。这一成果是科学家在历时 6 年之久的研究、实验后最终所获得的。同样, 经过 15 年的系统研究,以中国科 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和谭宁华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组,迄今已发现植物环肽 79 个,为世界植物环肽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化学研究体系,使植物环肽研究成为天然产物化学一个新的前沿研究领域(8月24日新华网)。 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就能把握战争的先机,科学家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样更容易获得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8 月 14 日 ,美国宇航局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成功拍摄到了罕见的天王星尘埃环系统图像( 8 月 23 日美国《科学》杂志)。该宇航局的科学家还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位于英仙星座、处于发育阶段、名为 NGC 1333-IRAS 4B 的恒星系统拥有大量的水蒸气,且水蒸气正在从该恒星系统的出生气团中倾泻而下,落入很可能有行星形成的灰尘盘中( 8 月 30 日美国《自然》杂志)。 战争的胜利是靠真刀真枪拼打出来的,是靠付出无数鲜血和生命才夺取到的。科学研究同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个领域造假,不仅是对科学研究神圣事业的亵渎,更无异于在这一激烈竞争前沿阵地缴械自戕。针对科技界目前屡屡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8 月 26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了建立科技人员诚信档案,并对学术造假者予以相应的处罚。 凭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我们的科研环境更为净化,在科学研究前沿的风景线上,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中国科学家矫健的身影。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656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科技工作者思想动态调查综述
suqing1961 2007-8-3 08:15
在中国科协最近开始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受访的科研人员表现出了充满信心迎接未来的精神面貌。 这项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以问卷和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调查,通过遍布全国的 151 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 8 000 份,上述结论是从回收的 7 786 份有效问卷中得到的,调研结果发表在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近期编印的《调研动态》上。 一、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的科研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这份调研报告指出,科技工作者对我国 20 多年来科研体制改革的成效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 2.3% 的被调查者认为改革非常成功,但有 40.4% 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科研体制改革尽管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37.0% 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科研体制改革功过各半。认为我国科研体制改革进展比较顺利主要体现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具体体现在更有利于人才流动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问题最为关注,排在所列调查问题的前两位,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69.9% 和 37.3% 。但是,对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这一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举措的实施效果,有 58.0% 的被调查者认为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55.7% 的人认为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但也有 15.9% 的被调查者认为削弱了对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另有 21.5% 的人认为这些科研院所转型后只是增加了同行企业的竞争对手。 二、加强科研投入、改善科研环境仍是科技工作者的主要期望 调查显示,课题制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作用明显。被调查者认为课题制有利于组成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的研究队伍和有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 49.7% 和 40.3% ,认为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的占 32.0% 。在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群体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职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课题制更有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对问卷提出的国家目前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为什么一些科研机构还是难出高水平成果的原因调查, 50.1% 的被调查者把它归结为直接用于研究的科研经费不足,另有 45.9% 的科技工作者选择了社会环境的利诱使得静下心来搞研究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少的原因选项。实地调研时,一些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科研人员为论文而论文,从而忽视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的现象。近半数的调查者认为,不公正的科技评奖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容忍,希望通过健全有关制度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势头。 三、科技工作者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并期待社会共同进步 调查显示, 92.7% 的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稳步上升予以充分肯定; 86.2 %的科技工作者对十一五规划的实现很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其中很有信心的占 24.6% 。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95.4 %的科技工作者极为赞成,认为方向正确;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70.6 %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24.4 %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注意区域协调发展,且东、中、西部科技工作者对此政策的认同度基本没有差异。 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赞同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认为该战略完全正确的占 53.1% ,认为基本正确的占 40.3 %,且东、中部科技工作者赞同的比例均超过 90% ,其中认为完全正确的均超过 50% 。西部科技工作者对该战略赞同的比例高达 98% ,而且认为完全正确的超过了 60% 。这表明他们对改变西部面貌的期待更为迫切。 调查还表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尽管 90 %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对本世纪头 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表示认同,但仍有 58.8 %的被调查者认为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实现该目标的难度还是很大。在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问题的调查中,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高等问题被调查者认为最为突出,列选比例分别为 57.6 %、 54.8 %和 54.4 %,且不同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工作单位和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比较趋同,明显高于对其他问题的选择比例。 四、科技工作者期望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调查发现,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如下 6 个方面的问题反映突出,期望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对收入差距过大反响强烈。 78.5 %的科技工作者对目前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表示不满意,其中 21.3 %的人表示收入差距已经大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二是中低收入者对房价过高极为不满。三分之二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房价普遍高得离谱,只有 16.3 %的人认为价格虽高但符合市场规律。座谈会上,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目前的高房价严重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生活质量,中低收入科技工作者受住房问题影响较大,且他们当中大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三是期待解决公共医疗公益性不够、资源分配有失公平等问题。在关于公共医疗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中,科技工作者反映最多的是公共医疗的公益性不够,政府投入太少,选择比例为 68.2% ;其次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直接用于普通百姓的太少,选择比例为 59.8% 。四是希望政府增加投入,消除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五是期望改变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六是对目前的社会治安状况不满意,希望尽快予以改善。 (注:本文根据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编印的《调研动态》 2007 年第 9 、 11 、 12 期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在此谨对编写《调研动态》的编辑以及开展本项调查工作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8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