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幼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诺贝尔科学奖的幼苗从这里开始成长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3-11-6 22:04
诺贝尔科学奖的幼苗从这里开始成长 蒋继平 2013 年 11 月 6 日 最近受 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 的委托, 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参加 Conrad Foundation 创新精神挑战赛的评审工作。 我的任务是作为 Sigma Xi 科学研究学会的代表, 对生命科学范畴的课题, 尤其是食品安全和环境方面的课题进行评审。 顺便说一下, Sigma Xi 科学研究学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科学组织, 在全球有六万多会员,其中有包括爱因斯泰在内的 200 多位诺奖获得者,还有更多的是美国的两院院士。这个科学组织包含各个科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杰出的研究生, 也可能包含政治人物和商界名人。 前美国副总统 Al Gore 也是其会员之一。 这个学会是一个属于荣誉性质的学术组织。 我本来不想说这些, 因为大家可以从 Sigma Xi 的官方网站获得这样的信息。 不过, 武夷山老师曾经要我做一些有关介绍。 我估计, 在中国可能不太容易打开这样的网站, 或者因为语言的问题, 即使打开也不一定能看懂全部的内容。 话说创新精神挑战赛是一个面向全球 13-18 岁的青少年学生而设立的科学竞赛项目。它对参赛者是免费的,每个获胜团队可以获得一万美元的奖金加上将其获胜课题商业化的机遇。参与竞赛的课题必须在 航空航天和航空学, 电子网络技术和安全,能源和环境,以及健康和营 养领域。 经过几天来的评审, 我发现这些参赛青少年的创新精神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惊呔不已, 甚至有些自呔不如的感觉。 他们通常是 2-5个人组成的团队, 代表一所中学。 他们选择的研究课题或者产品通常都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我发现这些青少年们能够从全球的角度看问题, 对世界上或者社会上存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生活上的问题观察得很仔细,分析得很透彻。 他们给我的感觉是: 胸怀全球, 放眼世界, 脚踏实地, 实打实干, 开拓创新,知识广泛, 思维独特。 这个竞赛的初选内容包含四个方面: 1. 请提供产品的一个简短说明。 2. 这个产品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3. 如何体现它是创新的? 4. 关键部件是什么? 它可以带来什么利益? 在只有一页纸的版面上, 他们在这四个方面表达得非常得体, 条理清晰,思维独特。 在提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后, 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方略。这些方略不光具有理论上的严密性, 而且还有具体的设计。 这些设计需要应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知识, 加上他们自己的独特设计, 构成一个新产品。 这就是创新精神。通常情况下, 要是这个创新产品能够商业化的话, 可以给社会带来可观的利益。 我评审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竞赛项目, 属于食品安全范畴, 它是专门为解决全球食品浪费问题而设计的。 由于组委会的规则, 我在此不能说具体细节。 总之, 我觉得这些青少年真的很具有科研的天才, 他们将是未来诺贝尔科学奖的候选人。 而美国的许多机构, 为这样的诺奖幼苗健康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5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学文献讨论44:系统发育的密度制约和环境过滤决定幼苗死亡
mengchanghe 2013-6-19 17:27
标题:Phylogenetic density dependence and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predict seedling mortality in a tropical forest 附件: Paine et al 2012.pdf 本文通过比较幼苗的成活率,来检验密度值约理论和环境过滤理论对于生态学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死亡率和幼苗树高成负相关,和周围树种的的性状不相似性成正相关,以及和系统发育的距离成负相关,越相近则越容易死亡。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和详尽,方法也很严谨,同时结果很简单明了,分析也很严谨,是很不错的一篇文章。本文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幼苗相对来说是挺难做的。 本着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本文也许有些小问题: 1. 关于seedlings,没有给出定义,原文中指的是5cm到100cm的woody species, 但是有的树(尤其是灌木)即便只有1m高,但是已经成熟了,能否区别对待? 2. 应用成年树木的性状数据能正确反映幼苗的变异吗? 这个确实是需要认真考虑,一般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性状也会发生变化,如叶片变大……尤其是速生树种,可以长高很快,但是他们也是特别容易死的树种,会极大的影响结果吗? 3. 这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跨度有6年,那么这6年难道没有发生特别的事情吗?如干旱?某些树终会有特殊的反应…… 4. 物种鉴定是个大问题啊,结合了phylogeny但是又没有把物种鉴定好,大部分反而是鉴定度很低,而且用的是物种均值,更为严重了…… 5. 为什么就能下结论说:EF比NDD重要?这个解释很突兀而且没有什么说服力! 接:拒=4:6.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及心得|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