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模式转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文化与社会体制
benlion 2015-8-20 01:02
一个地理区域与历史时期的文化和体制构成一个文明体,人类文明是不同文明体的演替和发展过程,形成历时的同时地球文明格局。 (地球文明模式) 在体制上的传统,存在文武官员的管理模式。 儒家教育与科举制是选拔文官,兵家操练和授予军衔是任命武官。战争与和平是军队模式与商业模式的交替 - 不同状态存在不同的体制。 宗教和骑士是军事模式,日本有武士道和神道教,罗马有军官和主教,现代战争也有官兵和牧师。 经济和工业发展,则是科学管理模式。 培根和笛卡尔奠基科学的方法论,英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德国开创了大学的科学教育,以及科学学会和工程师协会建立,进入了现代文明的科学研究与管理模式。 也就是:战争年代是武官为主,前者靠的战功,和平时期是文官为主,后者才靠的学识。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力有限论
benlion 2014-10-20 13:38
个体的能力有限,从而,形成社会的组织;然而,管理能力与学术能力有强有弱,活动能力与研究不分开的社会,必然不利于发挥学术的最大能力。 能力是获得的能力,使用多的训练就强,精力用在一个方面,就会在另一个方面欠缺;因而,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体制环境,决定了个体的类型和组织的行为模式。 组织化行为,最有效和节约成本的是法律和制度化管理,组织和管理的优化和先进程度或标准,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发达程度或国际化水准;然而,不是外在的经费投入数量和论文、专利或GDP等数量,而是内在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等信息含量或利润值。 信息的增加值是财富的创造价值,也就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衡量;然而,作为商品贸易的物品、书本等携带的技术和知识含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也往往研究范式、产业模式等创新是关键性突破。 人类的知识增加与文化模式转换,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 1)轴心时代;然而,进入中世纪,印度、希腊和罗马基本停滞不发展; 2)中古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实践理性的诸子百家、工程范式的经验科学和手工业技艺等能工巧匠的百家门派; 3)波斯-阿拉伯的东西方文化初步交融,形成了化学实验、代数学等方法和技术; 4)近现代,查理曼的欧洲建立了实证科学和机械化工业等; 5)环太平洋,中国洋务运动和近现代化,必须先学习与研究西方科学、工业和体制;然后,才可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走向创新发展。 人类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物体的矿石、生物和人工物体的文物、机器等。 近现代科学发展,17世纪建立物理科学,18世纪建立社会科学,19世纪建立生物科学,20世纪建立工程科学等,从哲学、工程的结合到实证科学、现代工业,而后,工业科学、IT产业,再后,发展到IT产业与生物工业等。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评述|2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系统网络与网络生物学
benlion 2013-6-20 19:01
自 Robert Rosen (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Rosen_(theoretical_biologist) )系统分层理论到 Albert-L á szl ó Barab á si ( http://www.barabasilab.com/success/about.html )的网络生物学,其发展路径是数学生物学的核心 – 图论、集合论和拓扑学等。 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如同,星图一样,也是数学模型;而且,生物系统为层次结构,即,神经 - 内分泌、免疫网络、细胞通讯网络和信号传导、基因调控与代谢系统网络等,从而,构成了 1992 年的系统医药学模型。 生物系统的工程设计,关键也在于生物系统网络( http://biomatics.org/index.php/Systems_Bioengineering )的结构设计与人工合成的基因工程。 所谓科学无国界,不仅是科学的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也包括数学、哲学、技术和艺术等揭示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客观知识。同在一个天下、同一个地球的同一个人类,不但,生物意义的遗传基因可交流(婚配),而且,必然不同语言之间也可以交流,文化存在重组。 科学不以语言类型、传播广度等来划分,而是,以知识发现的记录先后为次序,知识的信息传递链环为节点,比如,贝塔朗菲、 Rosen R. 和艾根的理论对系统医药学提出的影响,构成人类文化的演化之树 – 也就是文化的拓扑网络结构。 因而,元朝对应欧洲文艺复兴、明未对应欧洲地理发现,相应之前和之后的中国文明,比如,开普勒与光学实验、塞尚与绘画理论等,显然,近现代欧洲创建的科学和工业文明是后起的文明模式。 - (中国人的困惑) - 附: Cambridge Systems Biology Centre http://www.sysbiol.cam.ac.uk/ CCSB http://ccsb.dfci.harvard.edu/web/www/ccsb/ Center of Cancer Systems Biology @ GRI - 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ttp://www.cancer-systems-biology.org/ Chemical Systems B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ttp://chemsysbio.stanford.edu/ Chicago Center for Systems Biology http://chicago-center-for-systems-biology.org/ http--www.vanderbilt.edu-VICBC- http://www.vanderbilt.edu/VICBC/ Stanford CCSB - Center for Cancer Systems Biology -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ttp://ccsb.stanford.edu/ Systems Genetics HMS Department of Genetics http://genetics.med.harvard.edu/taxonomy/term/46 Systems genetics Irit Gat-Viks laboratory Tel Aviv University http://gatviks.lab.mytau.org/software/systems-genetics/ Faculty People CBSi Computational and Systems Biology at MIT http://csbi.mit.edu/people/index.html - 待续 - (注: 1986-2006 年有关系统生物学领域我的所有研究无关于任何研究基金和课题。 2006 年之后,基本为系统生物学历史考证,其中, D.Mesarovic 、 M.Tomita 、 BJ.Zeng 和 T.Knight 等是关键信息节点,但至今都并非获得大量的资助;故而,科学的进展与经费也无直接关系。)
个人分类: 2013|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