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课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哈佛大学真的发现了大脑开关吗?
dsm9393 2019-12-28 14:27
哈佛大学真的发现了大脑开关吗? Did harvard really discover the brain switch? 都世民 (Du Shimin) 摘要 :夲文 讨论哈佛一个研究课题的介绍, 他们 认为发现斑马鱼大脑开关,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相关讨论 。 关键词:美国哈佛,研究课题,大脑开关,斑马鱼,视觉。 哈佛大学 研究课题介绍 最近 笔者 在领英网看到哈佛大学一个研究课题的相关介绍: “ Helping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controlling brain states ” Jennifer Li (foreground) and Drew Robson, both Ph.D. '13, are working to uncover the switch that controls brain states. Finding may shed light on changes in motivation, focus, and behavior 。 (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9/12/uncovering-the-switch-that-controls-brain-stat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hu-linkedinuniversity-generalutm_source=linkedin ) 课题介绍要点: 1 ) 研究人员在斑马鱼幼仔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种类似电灯开关的机制,它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状态之间 , 转换它们的大脑 —— 一种是高度专注的狩猎状态,另一种是容易分心的探索状态。这可能很复杂,但概念就像电灯开关一样简单。 2 )这项 研究发表在《自然》 (Nature) 杂志上 ,有 详细介绍 。 3 ) 前研究员 Ph.D. Drew Robson) 说 : “ 一旦在生活中大脑必须解决多个目标时 , 大脑就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决定现在谁才是真正的掌控者。此时此刻我应该优先考虑实现哪个目标 ?” 。 4 ) 一种幼体斑马鱼的大脑中有 10 万个神经元,它的边缘系统类似于人类,斑马鱼成为像罗布森这样的大脑研究人员的模型生物 , 它有薄而透明的皮肤,科学家可以用显微镜分析它的神经活动。 5 )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一个追踪显微镜来精确定位在斑马鱼大脑深处的一个含 5 - 羟色胺神经元中枢。这个中枢位于斑马鱼的中缝背部,这是位于大脑底部的一小簇神经元,它的触角延伸到大脑的大部分区域。这些神经元是斑马鱼动机状态的主调节器。 6 ) 研究人员在斑马鱼身上要寻找开关机制 。 他们认为这种信号可以增强某些行为和动作,同时在一定时间内抑制其他行为。另一位主要作者是该校前研究员 Jennifer Li 博士认为 : “ 当这些细胞发出信号时,大脑中几乎所有其他细胞都在倾听。它们不是一种狭隘地从一个信息渠道转到另一个信息渠道,进行通信的方式。它们发出的信号会传播到整个大脑。 ” 大脑会自然地为此设置一个 计时器 。 7 ) 当斑马鱼的首先要捕猎时,转换机制就会立即启动,这不仅使斑马鱼成为更有动力、更好的捕猎者,大脑会强化与捕猎相关的运动功能的细胞。这种状态大约持续 5 到 8 分钟 。 然后慢慢弱化,就像电池放电一样。 ” 介绍中没有阐明这是什么力量的驱使 , 发生这样的变化 ? 相反 , 当捕猎信号完全释放时,与此有关的技能和欲望被抑制,动物似乎在探索周围的环境和前往更远的距离。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斑马鱼饿了,看到了猎物,通常也不会注意到它。事实上,当它试图在探索状态下捕猎时,鱼可能会失败。 8 ) 研究人员推测,斑马鱼的这种转变,是因为它在 权衡 两种选择:吃和不被吃。这些发现提出一个问题:在专注的状态 ,能 维持多久 ? 这里的介绍未涉及视觉功能,因为专注状态与视觉有关,也与大脑的神经控制有关,与周围的环境也应该有关系,掌控时间又该由什么因素决定? 9 ) 李说 :“ 动物不会在无限长的时间里都全神贯注,因为这不是动物生存的方式。 ”“ 他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这样才能平衡选择生活中的其他目标。 ” RoLi 实验室的视频 该实验于 2017 年在罗兰研究所 (Rowland Institute) 启动,研究人员在那里领导了一个联合实验室,并于今年 9 月将实验室迁至德国的马克斯 · 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Cybernetics) 。在长达 50-80 分钟的时间里,显微镜跟踪一个比它们身体大 8 倍的竞技场上的斑马鱼,观察它们游泳和狩猎的过程。研究人员把猎物 ( 草履虫 ) 放在同一个地方,然后观察斑马鱼的行为。当他们分析神经数据时,他们发现了开关机制的动态和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他们的驾驶问题是这种捕食或被捕食的行为是随机的还是更有组织的。 10 ) 研究结果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大脑的不同区域如何倾听并解释来自类似调节中枢的信号。 “ 基于这篇论文的结果,我们认为大脑对目标的选择,此时信号的反应更加活跃,但是大脑中的其他细胞却被相同的信号所抑制。 ”” 罗布森说。 “ 即使传播的是同样的信息,大脑中不同的细胞对信息的理解,似乎也有很大的不同。 ” 研究人员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分析这些信息含义 。 如何在进化过程中,保持这种转换机制 ? 在动物王国 ,有 5 - 羟色胺能细胞,从蠕虫到鱼类再到哺乳动物,有证据表明,蠕虫可能有一个简化的大脑状态转换,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则有一个更复杂的大脑状态转换。主要的困难是如何全面标记大脑深处的区域,比如更复杂的动物的中缝背,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发现可以用来识别和研究其他的内部状态的转换。 我的评论 Your study is very interesting, but the brain switch, the author had seen, that is found in the study of epilepsy patients, early reports in the past. You found in zebrafish brain switch, its state is different, the research object is different also, of cours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ult is different also. 1) your article says that the attention state of zebrafish is actually a matter of visual sense. Can the eyes of zebrafish move?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visual senses and human beings?People's state of concent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heart. Do zebrafish have a heart? 2) how deep are you talking about deep in the brain?So the network of cells from the sensory cells to the nerve centers of the brain? 3) your paper receives a message from one cell, many cells can receive the signal, in fact, this is a synchronous state, how does it work? 到底有没有大脑开关? 2014-7-11 11:31 ,笔者写了一篇博客, 评科学网文 科学家找到人类的 “灵魂开关”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810818.html )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 癫痫患者 的 大脑的特殊区域 —— 屏状核 , 进行电脉冲刺激 ,分别对低频和高频进行了试验, 在不损害患者记忆能力的前提下, 发现 低频深度刺激能够减少 92% 癫痫发作。 当他们用高频电脉冲刺激 时 ,吃惊地 发现 “ 大脑开关 ” 。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失去知觉,处于昏迷状态。这意味着患者无法响应外界指令、两眼发直和呼吸减慢,一旦对屏状核的高频刺激停止,这位患者将恢复知觉,同时对于刚才发生的一切却全然不知。 这一段叙述说明什么?昏迷状态的患者不受外界响应,但其心还存在,还起作用。停止高频刺激,患者恢复知觉。其机理根本没有搞清,意识是如何工作的?更说不清。憑这一现象就断言找到灵魂开关,为时尚早。这篇文章 发现的 “ 大脑开关 ” 是 屏状核,不是 大脑深处的区域。两 篇文章都说 发现了 “ 大脑开关 ” ,如果都存在, 大脑会有多少个开关? 专注与 视而不见 2017 年,顾凡及在《科学世界》刊文:“视而不见,疏忽盲和变化盲”。 笔者 在科学网 写了一篇博客:“ 视而不见 与色盲----汉字“色”的科学性 ”。讨论有关问题。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11075.html ) 顾凡及先生的这篇文章对 ” 视而不见 ” 与 “色盲”的机制作了介绍,其结论集中一个字“脑”。这与中国古人和佛学覌点不同,我国传统说法是“心”!不是“脑”。有人和稀泥说心想就是脑想。脑是月字偏旁,是人体一个器官,它有控制功能,但 ” 心 ” 主宰人体。 人们以为自己的 “眼睛”可以看见一切,实际上“肉眼的视界”是非常有限的,既看不到“红外线、紫外线”,也看不到“电磁波和生物场”;既看不到“电视画面的迁流”,也看不到“生前死后的真相”;既看不到“毫米以下的微观尺度”,也看不到“宇宙以外的宏观尺度”,更看不到比最小粒子还小的“微尘”,看不到心灵的深处…… 。 哈佛的研究人员,应该从视觉感官的信息出发,才能得知大脑的信息是从哪里来,他们的介绍就没有这方面内容, 斑马鱼 的视觉能看见 4 种颜色,与人类视觉是不同的,应该对这方面有所研究 。( https://tech.sina.com.cn/d/a/2018-06-26/doc-ihencxtu1673499.shtml ) 其实对大脑的研究已经有多种方法,笔者也曾经做过讨论: “议研究人脑的多模式 --- 探索小宇宙的新趋势”。哈佛研究课题选择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不无道理,因为他的皮肤是透明的,而且神经元的数量比人类少了很多,因此他的大脑比人类要简单,这并不等于研究他就能够研究清楚。 哈佛的研究课题中提到脑研究主要难题,认为是神经中枢的标记问题,其实远不至于此。 笔者也曾经在科学网做过讨论: “ 脑研究的难题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24303.html   ” 总之, 总感觉到哈佛的研究课题的结论证据不足,虽然发表在《自然》刊物上,给读者的感觉是,如果人的大脑处理某两种状态,就会有一个转换开关,与同电开关一样,这种推测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研究大脑不能够离开感官,要想办法得知这些信息是什么?从视觉到大脑的整个的细胞连接网络,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图形,对其信号的变化也要有明确的了解。如今人类对细胞本身的电特性并不太了解,如何操作单个细胞?如果测量细胞的微弱信号,这也是个难题。搞清大脑的工作机理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研究生能顺利毕业不得不调整十多年的研究方向
热度 26 Taylorwang 2017-5-15 09:00
我历来标榜不以写 SCI 论文为研究导向,希望开展的研究,应该有较强的应用背景,但同时又希望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在以有应用为目标的研究过程中,也能相应地发表一些表现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论文。 曝气生物滤池( BAF )应是最年轻的水处理生化处理工艺,它是上世纪 80 年代西欧开发的集生化与过滤于一体的水处理工艺。我们从 2002 年建立实验室的中试装置,开始对它进行研究,发现它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BAF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不可生物降解的 COD 的处理问题, 2005 年我们采用化学氧化法去除不可生物降解的 COD ,同时,化学氧化还能将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 COD 转化为可以生物降解的 COD ,然后,再用 BAF ,可以进一步降低废水的 COD ,这样既利用化学氧化的有效性,又可利用生化处理的经济性来脱除废水中的不可生物降解的 COD 。在 2005 年我们申请了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在专利申请中,我们采用了二种能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化学氧化方法,即臭氧氧化法与芬顿氧化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处理后出水的排放标准也不断增加,我们提出的化学氧化与 BAF 结合的工艺,确实能有效地解决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的 COD ,使原来废水 COD 不可能达标的废水,使用该工艺能达标排放,故该工艺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背景。给课题组确定一个相对持续稳定的研究方向是比较重要的,再加上 BAF 本身就是比较新的废水处理工艺,同时,此生化处理与化学氧化相结合,又是我们提出的新理念,故从理论创新上来讲,也有较好的创新性,这样, 以化学氧化与 BAF 结合,作为我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就理所当然。这十多年来,我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围绕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探索。 通过芬顿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相结合,用这个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使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其 COD 值能稳定地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仅在实验室做实验,而且将这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四十座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采用这个处理工艺进行处理。使用臭氧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相结合,用该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厂的废水,可以将印染厂的废水 COD 降到 40mg/L 以下,同时,又能将色度降到 10 倍以下,远远地低于最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且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污泥等二次污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成本也相对低廉。通过这十多年的实验室机理研究,工厂现场的每小时几十升的小试研究,到每小时 5 吨的中试实验研究,再到每天 5000 吨的工程化验证,直到 2016 年,广东几家最大的日处理万吨级规模的印染厂,都采用了我们的臭氧- BAF 深度处理工艺。开发的这个工艺,虽然我们最早申请了发明专利,并获得了授权,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养着这个专利,该工艺不仅我们自己使用,国内的其它一些环保公司,也开始模仿使用,广泛应用于印染,石化等行业,仿佛它已是一个公众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研究生也一直围绕着化学氧化及曝气生物滤池做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在这个领域,我们先后申请了二十多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杂志上,也发表了近 80 篇的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就包括:不同废水用这些方法的处理效果研究,实验室小试研究结果及相关机理研究,工厂现场的中试研究结果,大规模实际工程应用的总结,臭氧氧化的催化剂研究,芬顿氧化的催化剂,类芬顿反应的研究,特别是化学氧化与生化的偶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我能感觉到刚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算创新点比较亮的,只要有学生写好了相应的研究论文,论文录用率极高,这样学生也容易毕业,在 2008 年,从我这里毕业的三位硕士研究生,在我院近一百名硕士生中,三位的积分排名获得第一名,第二名,与第四名的好成绩,且全院只有二位硕士南粤优秀研究生名额,都被我研究生获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比较亮的创新点,也慢慢暗淡下来,甚至变为常识,近年来,我研究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拒稿率也慢慢增加,而拒稿的主要理由就是创新性不足。去年,当我听到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在背后议论自已的导师,给出的评价竟是感觉自己的导师有点 “江郎才尽”的味道。我听到这,心里“格噔”一下,这样下去, 几年后我的研究生会不会也在背后讲我 “江郎才尽”呢? 虽然在化学氧化与 BAF 领域,还有许多细节的地方值得研究,在深入研究过程中,仍会时常有所发现与收获,但从大的创新角度来讲,这些修修补补的小收获,其创新的亮度已不够了。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所谓的工匠精神,要将一些领域的研究做细,做深。但在一切以所谓“论文成果”考核的浮躁时代,又怎么能容纳得了我来做深做细呢?我自己应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不在乎所谓的论文奖金,不用再逼着自己写不痛不痒的研究论文,但我带的那些研究生呢?他们没有论文就不能毕业,更不用说获取各种研究生的奖学金了。原来我的研究生可以包揽南粤优秀研究生, 固然他们真的很优秀,也与当时选择了一个创新点比较亮的研究课题有关。 为了不想那么快就听到学生对我 “江郎才尽”的评价,也为了研究生能顺利地毕业,对原来坚持了十多年的研究方向,虽然仍有不舍,但是,确实应该到了必须调整本课题组研究课题方向的时候了!
16987 次阅读|69 个评论
若真拿到国基,反而会纠结
热度 24 Taylorwang 2016-8-29 08:46
今年的国基申请,没有获得资助,与许多被拒的申请一样,三位评审专家,二位赞成资助,一位反对。赞成的理由充分,课题来源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有较好的应用背景,且也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反对的理由也有道理,应用性太强,应报一些相关工艺开发类的项目,而不是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众所周知,我国的钢产量,煤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其实在一些特殊化工品领域,产量与这些大宗类产品一样,产量也是世界第一,如利用废铁皮生产红色的无机颜料 ——氧化铁红。根据文献资料,我国的氧化铁红产量占全世界 70% 。国际上的一些大的化工原料公司,在全球销售无机颜料氧化铁红粉,不少都是从我国进口氧化铁红原料粉,拿回去再重新加工包装后销售,甚至要求国内生产工厂直接将产品装进他们提供的包装袋中,用他们的品牌在全球销售。氧化铁红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化工产品,利用废铁皮作为原料湿法生产氧化铁红的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当初开发这种产品时,主要考虑如何生产合格的产品,而对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危害考虑较少。由于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氨氮的废水,在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的今天,必须解决这个污染问题。 对于这种传统的化工产品生产,已不可能成为现在人们的研究热点。在太湖流域,正因为氧化铁红厂氨氮的污染难以解决,而关闭了一些氧化铁红的生产线。对于氨氮废水污染的末端治理,已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实际应用工程,但在氧化铁红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料硝酸,这硝酸是如何转化为氨氮,这些硝酸根除了转化为氨氮,还有多少转化为其它形式氮,能不能控制转化过程,让硝酸更多地转化为无害的氮气。有关氧化铁红的研究报告已经比较少,而从生产过程的源头上减少氨氮的产生研究,国内外更是没有任何研究报告。 十多年前,朋友在广东投资建设了一座利用当地废铁皮生产氧化铁红的工厂,我也拿出部分积蓄参与了投资。在工厂建成后的运行过程中,我带领研究生参加了工厂的不少技术改造研究,在氧化铁红的生产领域,研究的成果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利用含亚铁盐废水制备氧化铁红晶种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 2011110453559.6 ;利用铁盐水处理剂的物化污泥制备氧化铁红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 200910039516.6 ;硫酸晶种混酸法氧化铁红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发明专利申请号: 200510034753.5 。同时,也发表了二篇 SCI 论文: Iron oxide r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cycling of iron-containing Sludge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87 : 558-566 ; Waste Elimination Processes of Iron Oxide Red. Environmental Progress . July 2008, 27(2): 263-268 。另外,还有几篇国内的核心期刊论文,故以这个课题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我们应该算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且目前国家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结果为降低产业的环境污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项研究也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也猜到可能有评审专家否决这项申请的风险,即这是一项应用性太强的基础研究,太强的应用性,有可能掩盖了其基础研究的本质。 去年写申请书时,就听说新建的一条铁路要通过这个铁红厂,想不到这铁路拆迁的通知要求下达这么快。氧化铁红生产工艺研究,要求反应系统在蒸汽加热的条件下维持 90 度左右的高温,连续反应几十个小时,我们原来打算在工厂现场,设计和建设一套中试系统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现在工厂拆了,若将研究工作搬到学校实验室,这蒸汽,压缩空气等通用工程的维护也是不容易的。另外,现在能带博士生,硕士生的导师越来越多,而允许招收的学生数量却基本不变,故每个导师能带研究生总数也在下降。近年来,我们课题组研究工作的重点已慢慢转移到非膜法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以及为国家排放标准提标改造服务的废水深度处理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没有公布之前,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希望能拿到这个自然科学基金,又有点怕拿到它。因为拿到它,就必须完成基金申请时所规定的研究任务,要从有限的研究生资源中,分出一部分开展这项研究,且由于铁红厂的拆迁,这 1 - 2 年内,开展的研究也难以利用铁红厂的便利条件,进行中试与生产性实验验证。 收到没有获得资助的电子邮件,我反而没有了纠结。研究的工作重点,全部聚焦到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上来。通过这几年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具有紧密合作关系的 “产学研”平台,从工程项目,环保工程设施的维护运行中,寻找与发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课题,由研究生在实验室,或现场中试开展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很快反馈到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验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可以做到锦上添花,没有获得资助,我们也要做到应用研究的良性滚动发展!
15469 次阅读|55 个评论
与研究生谈研究课题及其意义的小与大
热度 19 fdc1947 2015-9-6 07:50
与研究生谈研究课题及其意义的小与大 新学期开始了,又有一些研究生结束了他们的课程学习,将要从事研究工作。要做研究工作,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究还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有一个选题的过程。 通常,研究生导师都会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学生的兴趣,然后指出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很多情况下,最后导师将给学生一个或几个可能的选题,让学生去做或者选择一个去做。学生也都是有思想有想法的,对于导师所给的选题,总是有他们的看法,有的学生能够跟导师说,有的则并不说,但是也就去做了,据我所知,有看法而不说的情况并不少。 有些什么看法呢?很多学生认为,导师所说的题目太小,即使做了研究,也没有多大意义。恐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认为研究题目太细小,没有多大的研究意义,是没有做过研究的人对于研究工作的误解。研究课题的大小与它的意义的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研究课题小,并不一定意义小。实际上,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细小的,我们的研究也只能够从极细小处入手,绝大多数新手做研究更是必须先做细小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看到,所谓大,往往是由许许多多小所组成的。 像我们做化学研究的,研究个别分子,研究某个分子中间的某一个键,研究某一个电子的行为,如此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不因为存在数千万种化合物而你只研究一种而且只研究它的极少一部分性质而说“没有什么意义”。 其次,小的论题,未必没有道理。所谓道理,所谓规律,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即使是我们日常的小事情里面,往往也包含着大道理。有很多大的发现,正是在研究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小的现象所得到的。 所以,任何对象,只要认真研究,都能够得到有意义的结果。这里的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正确与否和研究水平的高低。 那么,研究生选题意义有没有大小?当然有大小,高水平的导师往往站得高,能够给出前瞻性强的课题,这对于研究生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这种意义的大小往往不是还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所能够判断出来的。而且,所谓选题意义只是一个虚的东西,它与研究水平有关。实的东西是研究结果,只有研究结果才是真正有意义大小的东西。认真、深入的研究才可以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好的研究往往使得原先看上去没有多少意义的选题得到非常有意义的结果,甚至开创出新的研究领域。在没有认真研究之前,就预先判断课题的意义大小往往是一件靠不住的事情,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没有做过研究工作的人,往往是眼大手小,眼高手低。为什么?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学到的,都是大学问家的最好的工作,都是许多大学者共同研究得到的结论性的工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被无数实践检验过的好东西。实际上,许多大学问家也有后来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也有很多被淘汰的工作,甚至也有说的不对的,弄错了的。而这些,教科书上是不说的。这样,在很多学生的眼里,科学研究就是去做类似于教科书上这些有巨大意义的工作。甚至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科学道理的时候,就凭着自己幼稚或错误理解,头脑里出现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我想起了极端的情况,那些没有很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却去死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或者一心想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们就是这样的情况的典型。——说远了。 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做研究,做论文,主要是学习。做研究之前的查阅文献,总结前人的工作,找出自己想做的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对于可能研究方法的比较),做实验或者做调查,得到数据,数据分析,确定结论,撰写论文,讨论、报告,修改,投稿,正确看待审稿意见,再修改,或补充数据,与编辑交流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学习,经过和没有经过大不一样,有高水平的指导和没有高水平的指导也大不一样,这正是做研究生的意义所在。研究生初次做研究,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实话,指望初次做研究就能够有多高的水平,实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关键是打好基础,把研究问题的这些本领学到手,把路子走正了,以便以后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如果一开始没有打好基础,就想着走捷径甚至歪门邪道出成果,将来很难做出好的工作。这一点,不但研究生往往不理解,许多领导者对此也没有很正确的认识。 既然研究生做研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生就应当很认真的踏踏实实地学习做研究工作中间的每一项工作。只要认真去做了,一般的课题都是可以研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确实相差很大,不但业务水平相差很大,指导研究生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也相差很大。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导师再差,水平也总归比考他的研究生高。这也是事实。既然研究生选择了这个导师,就得跟导师认真学习,除非你不想跟这个导师了。不管导师的水平和工作态度如何,抱怨说没有用处的,消极怠工的结果是自己吃亏。所以,研究生在自己心里就一定不要说导师所给的研究课题没有意义,要相信,只要自己认真去做,就会有收获。如果一味认为课题没有意义,而不去好好工作,弄到最后真有可能得不到什么有意义的结果。这也是一部分研究生最后给自己造成麻烦的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教育|29036 次阅读|30 个评论
该怎样安排研究生的暑期工作
热度 26 Taylorwang 2015-7-21 09:31
暑假来了,但对于我这样的老师,暑假除了不用给学生上课外,其它仍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事多时,仍有忙不过来的感觉。但对于研究生来讲,暑假还是有所不同的。近二个月的暑假,如何安排研究生暑期的学习和工作,作为导师总要为研究生做一个合理的安排。 这么长的假期,让研究生回家与父母团聚是应该的,但二个月的假期,全部呆在家里,显然也不合适,根据我的经验,回家呆二周就足够了,所以,我支持所有同学都回家休息二周,但回家的时间就不要统一,而是根据课题组的正常工作进展情况,相互协调,做出合理的时间安排。 在留在学校的这段时间,博士生,只要还没有毕业,总要为博士的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做准备。硕士生,从研二刚升到研三的同学,早已进入研究课题阶段,这个暑假也差不多是关键时期。明年暑假前就要毕业了,若还没有相关期刊论文投稿的同学,要加紧做实验,必须在暑假结束前投出论文,不然,明年能否准时毕业就会成问题;已投稿,或已经发表了论文的研三学生,也还可以将毕业论文的深度拓展。对于研一刚升到研二的研究生,目前国内硕士生在研一阶段有大量的课程学习,另外,对于我们这些手上没有国家 863 , 973 等纵向课题,主要拿横向研究课题的老师来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必须长期研究的方向,故在研一阶段没有确定他们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而是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跟课题组的师兄或师姐做实验。一些临时性的分析测试,或一些废水处理探索性的小试验也由他们进行。暑假对他们来讲可以有连续整段的时间搞课题研究了,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必须尽快确定。在暑假前,我一直在考虑他们几位做什么课题的问题。作为搞应用研究为主, 所选的课题最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要考虑课题组的已有研究基础和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的延续性;另外还要有一些创新的苗头,或研究亮点,使研究的结果能达到硕士生毕业论文深度的要求。 想来想去,比较来比较去,终于将这几个课题确定下来。当然,经过这暑假期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可能有些方向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再改研究方向,但 至少有一个明确地研究课题,让研究生们能在暑假有目标的学习和工作。 为了他们能尽快地上手开展研究工作,我再安排上一届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协助和指导他们开展相应的实验工作。 为了鼓励同学们能更多地到实验室或工厂现场做应用性的研究实验,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除人人都有的数额相同的研究生生活补助外,根据研究生自己填写的去实验室或外地工厂的考勤记录,另外增加实验补助。社会上有些单位招收暑期工,给在校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我也有研一的研究生问我,能不能去做暑期实习生,我没有立即回答,但我知道, 暑期让同学们留下来继续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应该提高他们的额外补助标准。 我就通知大家,二个月的暑假,按一个月 1500 元的标准每人先补助 3000 元,然后再根据考勤与工作成果,后面再另外计算奖励。 过了二天,办理转账手续的研究生告诉我,学校规定:每个月每个研究生的额外补助只能支出 800 元,否则要办理交税手续,二个月的暑假,只能给出 1600 元。听到这,我只能讲,那就每个人先转 1600 元,其它的钱,我另外想办法解决。其实这个标准也是许多年前确定的,这几年物价与工资上涨了许多,但研究生补助的上限免税额仍没有变化。我想, 若研究生留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他们拿到的额外补助,达到与校外的暑期实习生相近时,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学校了。 事实上我们这样做后,再也没有人要出去做暑期实习生了,甚至今年外校刚考来的未来研一的研究生,也加入了我们的暑期研究实验团队! 绝大部分研究生毕业是要找工作的,我也同意大家为了找工作而做实习生,我只是希望同学们尽快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的研究内容。在研三的毕业前夕,论文的研究内容已全部完成,并得到我的认可,就可以进入找工作或实习阶段了。由于我们的研究生在读研阶段,所开展的研究课题就与应用相关,不少研究生还参加了一些实际工程应用项目,所以每年毕业生找工作都非常容易。确定了工作单位后,我同意他们去工作单位实习 1-2 个月,因为这不仅是让工作单位选择我的研究生问题,同样,也是我的研究生选择这些工作单位的事。我明确地讲,若在新的工作单位工作不愉快,就回来再另外找一个单位,但到目前为止,从我这里毕业的研究生也有几十人了,好象还没有被退回的。当然,人往高处走,树移死,人移活,工作几年流动的还是不少的 !
12711 次阅读|79 个评论
小小白菜,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热度 1 zexue1988 2012-11-19 00:41
这几天早晨一出门,总是能看到楼后面菜摊上多了许多白菜,可谓是贱价销售,1块钱便能买一大颗白菜。如果说第一天还有点想占点便宜的想法,那么连续几天下来,心里就悄悄地不安,变得替菜农担心了。 人 民网:《大白菜价格狂跌6分钱一斤无人问津 菜农无奈弃收》 因为出身农村的缘故,对于谷(菜)贱伤农,这个词的理解远超过了其字面含义。其实种菜不赚钱(尤其是花钱卖掉还不如让其烂在地里划算这样极端的情况)这样的事情年年都会有,今年是白菜滞销,去年是土豆滞销,前年是大蒜脱销....这样的事情每年发生,却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是因为农民的个体随机性太强,还是相关部门的措施不力?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专家,学者,官员都在思考。 既然“病灶”无法排除,平凡的人们可以从力所能及角度出发,去缓解这种难题。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天来,不论是广播电台,饭店还是个人,都在尽力为菜农分忧。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许是腌制白菜的小创新,或许是白菜发酵产物,又或者是白菜的低温冷冻干燥......有很多个或许,不过,如果您行动起来的话,它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很好解决方案。
50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博路上:核心文献,越难越要啃透它!
热度 2 walkerwan 2012-9-15 18:07
9月开学了,博二第一学期就这么开始了。不用上课了,但写小论文的压力来了。看着别人高产的数量,再看看自己,依然兴致勃勃地看文献,比过去有进步,但仍然毫无头绪,偶尔惆怅一下。不过转念一想,每个人的条件情况各不相同,读博动机千差万别,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自己读博只是源于喜欢,非常渴望在自己十多年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从管理理论提升和自我整合知识体系的角度读博的,否则,即使现在给自己一个博士文凭和学位,又何意义?或者说勉强发出了论文,多少年后,没有引用或引用很少时,这样的论文从自己的内心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对别人又有什么帮助?社会浮躁,学校也是社会的有机部分,偶尔看到一些浮躁和功利的现象,和自己社会这么多年看到的浮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又何必受其影响呢?于是心再次静下来,面对自己管理研究领域的服务主导逻辑和价值共创文献,再次精神抖擞,再难,也要啃透它。 于是,在啃的过程,慢慢找到了过去导师说自己发散的原因。之所以发散,主要没有把原作者的文章吃透,没有把不同作者的文献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里面的异同没有很好的比较,说白了,顶多掌握了些文学理论碎片,没有消化吸收的文献,哪里又能变成自己的营养有机体。不是自己不想聚焦,原来文献啃的不够深,不够精而已。 于是,从题目开始扣,一个词一个词的琢磨,为什么选这个词而没有用别的词,结合文献内容,问自己,为什么用这个题目,而没有用别的,要是自己写,会用什么题目,和作者们的差距在哪里。慢慢真的读懂了题目,因为在文章内容,从摘要到引言,到最后的讨论和结论,字词的后面都有题目的影子。就这样,字字、句句、段段,节节内在的严密逻辑和表达的简洁,无不受益。于是带着赏析的眼光,去学习,思考和摘抄有关句子,品味体会和理解。 原来,文章所做的就是一件事,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一方面锁定了自己的研究参照系,另一方面也锁定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也就有了所谓自己的的创新点,贡献点,价值点,引言、文献回顾,假设提出,研究论证,结果讨论等等无不以此为核心,清一色的学术题表达,是为了让读者更有效率,更人性化的了解理解自己的观点,进而接受自己的论文。 还要啃,原来把作者的文献放在一个时空中,也可以啃出文章没有说出的的真正研究局限,于是明白了,同一个问题,选择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原来也可以同样创新,管理科学虽然不如自然科学那么精密,但以研究人为根本的学术领域,原来研究课题竟然如此丰富。 慢就是快,是自己多年坚持学英语的心得;原来文献阅读也是同样道理。类似的文献有机整体思考,也就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学术流派特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视角,于是透过这个视角去解读别的文献,就更知道读那些文献,透过这个镜头去看现实中的管理现象,现象背后的概念是什么,概念之间怎样的关系可以解释这样的管理现象,就有了信心去尝试。。。。。。 不知道未来的论文会写成什么样,但我知道这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做学问,从啃文献开始,啃出自己的味道,在自己选的地里种出自己的庄家,越来越有信心。。。。。。 付出就会有回报,相信自己,就会成为自己,最终会成就自己,这是自己管理实践经验,原来做学问也是一个道理。
个人分类: 读博路上|2639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研究别忘了common sense
热度 30 Namychan 2011-11-22 10:39
ARVO 是世界眼科界最大的学会 , 每年参加会 议 的人数近万 ,研究的 发 表数量也是以千 为计 。在无数的发表内容 中如何找出亮点并非易事 , 因 为 有 课题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 , 缺乏基本常 识 (Common Sense), 辛辛苦苦做出来的 东 西最后没什么 实际 意 义 。 我曾 干 过 一件 不给别人面子的“ 坏事 ” 。 有次在 ARVO 会上看展示 (Poster ) , 见 一位熟 识 的朋友正在与一展示的作者 说 : 你做的研究真了不起 , 非常好 , 很先 进 , 光学 设计 很 别 致 ...... 等等 , 作者笑 脸 如花地 倾 听着。于是我好奇地停下来看了下 这 个 Poster 。作者是哈佛大学某工科 实验 室的博士生 , 研究内容是 设计 了一套非常 复 杂 的光学 设备 加 计 算机来 测试 人的客 观视 力 , 即不用 测试 者告知便可知道其 视 力多少 , 作者 们认为这 个研究具有 临 床推广和 应 用价 值 。看到占了半 间 房子 复 杂 的 设备 , 实 在没能忍住 , 我 对 作者坦率地 说 : 您 这 玩意的 确 很了不起 , 但 基本没什么 实 用价 值 ! 对 此 刚赞 口不 绝 朋友被我毫不客气 评论 吓 了一跳 : 你怎么能 这样 否定 别 人的研究 ? 那位哈佛博士生 顿时 也由笑 脸变 惊 愕 , 涨红 了。 尽管万分抱歉 , 我 还 是把理由 对 他一一道来 : 您 这 个研究的目的是 测试 人的客 观视 力 , 对吗 ? 他点 头 同意。我接着 说 : 一个人看不看的到 东 西 , 自己是很容易表 达 的。 现实 中需要 测试 客 观视 力的机会 极 少 , 一般主 观测 量 ( 自我 报 告 ) 就可以 满 足 绝 大部分临 床需要。 测视 力 时 一 张简单 的 视 力表、适当距离和光 线 就可以判断 视 力好坏了 , 为 何 费 力 费钱费 工做 这 么 复 杂 的 仪 器 设备 来了解 视 力 ? 还 有 , 您 这 套 设备 价格不菲 , 谁 又会 为 你的研究投 资 , 谁 又愿意花 钱买 , 如何能推广 呢 ? 博士生 显 然没想到这些, 怔 在那里好一会儿答不出 话 来。原来 认为 我太直白的朋友也恍然大悟 说 : 原来不要 这 么 复 杂 , 查 个 视 力表就行了耶。 对 呀 , 一个能 简单 解决的 问题为 什么要 复 杂 化 ? 看到那位博士生有点沮丧的样子,我有点不忍心继续 “ 打 击 ”下 去 , 安慰 道 : 您 的研究 还 是有某些意 义 的 , 比如 婴 幼儿不 认识视 力表不会 表达 , 可能需要类似 这 种 设备 。 还 有 临 床中有 时怀 疑病人假装 视 力不好或 诈 盲 ( 我 见过 几例 这样 的病例 ) , 或者假装 视 力好 ( 常 见 背 记视 力表以通 过视 力 检测 ) , 这 种 情况也可以用的。 还 有 ...... 博士生大概看出来了我在搜 肠 刮肚找些用途 , 便礼貌地打断了我的 话说 : 非常 谢谢 你的提醒 , 看来我需要与一位眼科 专 家 谈谈 再决定是否 继续 下去。我松了口气 说 : 对 , 找个 专 家 质询 一下 , 你的 聪 明才智一定可以 让 你做些更有意 义 的研究。 类似 这样 花 费 了不少精力 , 技 术 含量看来也很高 , 但因缺乏 Common sense 无意 义 的研究 还 真不少。也 许这 个 问题 在美国的医学方面比 较 突出 , 美国的 临 床与 实验 室脱 节 比 较严 重 , 或者 说 MD 和 PhD 合作交流不 够 , 以至于有 时实验 室 PhD 绞 尽 脑 汁做出的课题, MD 却嗤之以鼻 , NIH 的研究 费 不少浪 费 在 这 方面了。 其 实 不 说 别 的 , 单 眼科就有 许 多未能解决 问题,我们一个看似不难的课题找了不少搞理工科的专家,至今未有突破。 研究者的努力 创 新 一定要使 对 地方,如果人 们 的 创 新、敢想、敢干的研究一旦找到 坚实 的土壤 (make sense) , 其成果可能无比 辉 煌 , 比如大家熟悉的 CT , MRI 等等就是 这 方面的成功代表之作。 ==================== 后记: 没想到这篇博文引起了不同观点讨论,来的都是用心思考的读者,非常谢谢各位参与讨论者,特别是提出不同意见的博友们。在平时工作中,我们确实见到不少这样情况:有的研究看起来无用,其实意义非凡;有的研究看起来很先进复杂,其实意义有限。如何鉴别一个研究课题的意义大小,如何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用到刀刃上,其中也是一门科学。对此,各位讨论见仁见智,非常精彩,本人受益非浅。博文也是门遗憾艺术,有时看到评论才知道自己何处没有写清楚,何处没有表达好。 不过我无意修改原文了,原汁原味的博文和讨论是我写博的真实记录。这里仅选一回答评论作为背景补充。 spiegboy 2011-11-23 06:45 我提出一点意义,研究的成果不一定只是在技术本身,还有实现这个技术的思路,没有无意义的研究,不能指望每个课题都有大的意义。试想如果每项科研都有重大的意义,那我们社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这是不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的。存在即有意义。 博主回复(2011-11-23 08:22) : 客观视力检测研究已有7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的设计原理至今缺乏突破,70多年来进步有限。随着计算机技术完善,人们试图从技术上改良推广,结果进展还是不大,因为这种检测需要病人注视目标配合,这对于最需要客观视力检测的婴幼儿没什么用处,对动物实验也不行。如果研究精力放在新原理突破上,如果有一天能发明一种新方法无须全神贯注地注视,照一下瞳孔就能测出准确的客观视力,这个革命就太有意义了。我相信有人会把自己的努力放在这个方向上。之所以我对哈佛这位博士生泼了冷水,是因为他并没有从新思路上突破,而是在重复过去已经证明有局限行的原理,只在技术上改进。 “存在即有意义”,70多年了一个设想不能推广就说明了其局限性,它的意义就是: 此路可能有问题,要吸取经验,要开创新路。一个非眼科专业的工科博士生可能不了解眼科真正的需要在那里,看着他的努力可能打水漂了,建议他与专家讨论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这个“坏事”我做的至今不悔。 事实上,这是近10年前的事了,显然哈佛的那位博士生和导师也没有继续沿这条路走下去,相信他找到了更好的课题来完成其博士论文。而眼科需要的客观视力检测也依然是我们的一个期望和目标。
11743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怎样了解某研究课题的总体发展趋势?
yu510877560 2010-8-30 15:20
无论是进行科研立项还是开题报告,您常常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外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的总体研究趋势,如何快速获取这些信息呢?您可以通过生成课题引文报告或分析论文出版年的方式有效获得。 1.访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论文 请访问: www.isiknowledge.com , 进入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 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下图示为WOK4.0版新界面)。 示例:如果我们希望检索中国科技大学 侯建国院士在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收录文章的情况: 2.生成引文报告 在检索结果界面上,通过右侧的生成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快速了解该课题的总体研究趋势,并且找到本课题的国际影响力年代变化情况。 结论: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强大的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点击创建引文报告,自动生成课题引文报告,从而提高您的科研效率。 3 利用分析功能了解课题发展趋势 除了自动创建引文报告之外,您也可以利用分析功能生成论文出版年的图式。并且,利用分析功能您可以任意查看某些出版年的论文情况。 结论: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强大的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点击创建引文报告,自动生成课题引文报告,对总体趋势一览全局。而分析功能可以让您更清晰的了解本课题论文每年的发文量,分属于哪些学科,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地区,以哪些语种发表,哪些机构或哪些作者是本课题的引领者,收录本课题论文最多的期刊和会议有哪些等详细信息。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了解某研究课题的总体发展趋势?
XUPEIYANG 2010-1-8 12:43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伴随着喜人的皑皑白雪,崭新的2010年飘然而至。值此新年之际,感谢您在过去一年对汤森路透的持续关注!2010年1月第一期ISI Web of Knowledge 应用技巧火热出炉,内容如下: 1.3 怎样了解某研究课题的总体发展趋势? 无论是进行科研立项还是开题报告,您常常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外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的总体研究趋势,如何快速获取这些信息呢?您可以通过生成课题引文报告或分析论文出版年的方式有效获得。 1.访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论文 请访问: www.isiknowledge.com , 进入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 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下图示为WOK4.0版新界面)。 示例:如果我们希望检索中国科技大学 侯建国院士在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收录文章的情况: 2.生成引文报告 在检索结果界面上,通过右侧的生成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快速了解该课题的总体研究趋势,并且找到本课题的国际影响力年代变化情况。 结论: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强大的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点击创建引文报告,自动生成课题引文报告,从而提高您的科研效率。 3 利用分析功能了解课题发展趋势 除了自动创建引文报告之外,您也可以利用分析功能生成论文出版年的图式。并且,利用分析功能您可以任意查看某些出版年的论文情况。 结论: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强大的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点击创建引文报告,自动生成课题引文报告,对总体趋势一览全局。而分析功能可以让您更清晰的了解本课题论文每年的发文量,分属于哪些学科,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地区,以哪些语种发表,哪些机构或哪些作者是本课题的引领者,收录本课题论文最多的期刊和会议有哪些等详细信息。 了解更多详情,请参见: 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tips/index.htm 汤森路透 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 2 号融科资讯中心 C 座南楼 1211 邮编: 100190 电话: +86-10 82862099 传真: +86-10 82862088 邮箱: ts.info.china@thomson.com 网站: 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一定要考虑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lin602 2009-8-29 21:16
年轻人为什么要读研究生,主要是为了有个好工作,能够顺利就业(不能呆家里吃闲饭),还有就是养活家人时,能够有点自己事业活得体面些。当然官员们及董事长们除外,他们要的是光环,说穿了也是为了所谓的事业。 找工作,目前主要是研究生自己找,导师可以推荐。导师没有帮研究生找工作的义务。 但必须看到,你的许多研究生找工作没有竞争力,或事业上不顺利,或者用人单位对你研究生评价不好,那么,研究生会考虑是不是优选你做导师,同时也会造成你的社会及学术声誉问题。(当然专业之间会有差距) 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尽量根据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调整科研训练。如果研究生去企业开发产品人数多的话,要让研究生多做实际开发的课题,而且要从查资料、找原料、科研方案、性能测试、应用试验、工厂试验、写报告、申请专利等环节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出现的问题,与研究生一起进行讨论进行解决,尽量让学生们到生产设备或生产场地上进行实验,这样更加切合实际。 还有就是尽量多安排一些课题,最好二个以上,让学生的接触面宽一点。(当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学生们多做几个项目,而且很成功,对学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科研训练,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非常好的。 当然,如果有点经费提成,多分点给学生们,也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工厂实验到远处出差时,创造机会让学生们旅游一下,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一举几得。 有的研究生们,凭着研究生期间到许多工厂开发产品的经历,能力较强,就业评价非常好,也顺利。有的研究生到工厂实验期间,被公司老板看中了,直接被要去这个公司工作了,而且收入可以哟。(我的研究生就有这样的例子) 作为导师,除了申请经费、写论文、教学外,要让你培养的研究生们,有工作自信,有好的社会声誉,这个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哟。 我的一位朋友,1996年左右,到一高校应聘,那高校相关院的领导说,如果你是某教授的研究生,我们肯定要(除非导师评价不好),因为这教授来这学校的研究生都很强。 你的研究生,就是导师的名片。 研究生对导师的严格要求不怕(严格要求一定要合理),就怕出去没有竞争力。这是我的体会与观察。仅供参考哟。
个人分类: 未分类|959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